時間:2022-12-13 15:15: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城鄉一體化探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明光市農村供水的基本情況
安徽省明光市自2007年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來,先后投入資金22924.582萬元,其中財政資金21557.801萬元,吸引社會資金1366.781萬元。以分水嶺、林東、石壩、燕子灣4座中型水庫和女山湖、淮河為水源,先后在澗溪鎮、管店鎮、潘村鎮和泊崗鄉等11個鄉、鎮、街道,建成分水嶺、林東、濱湖、沁民和泊崗等11座農村規模水廠,形成日供水能力5.2萬t,供水范圍覆蓋全市17個鄉鎮、街道,139個行政村,51.7萬農村居民,基本解決全市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水廠建成后,采取“水管單位職工承包運營管理、鄉鎮招標運營管理、招商引資由出資人運營管理”等運營管理模式,形成11座農村規模水廠均由個人承包經營的運營現狀。隨著供水范圍的不斷擴大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質和供水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農村規模水廠運營管理過程中,技術力量薄弱、維修養護難度大、運營者服務意識淡薄、企業運營困難等問題凸顯。
二、主要措施
(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確保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推進到位2019年10月,明光市成立了以市委副書記、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成員包括市法院、市檢察院、市政府辦、發改委、司法局、財政局、水務局、衛健委、市生態環境分局、明光躍龍投資控股集團及相關鄉鎮組成明光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都成立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工作專班,并明確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任務及完成時間,從而有條不紊地推進全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
(二)組建國營供水集團公司,統一運營農村供水工程2019年3月,明光市躍龍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組建明光明誠供水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全市農村供水工程的經營主體,并對11座農村規模水廠開展產權、經營管理權回收工作。
(三)公開招標第三方評估公司,依法開展評估工作2019年12月,安徽華鑒房地產資產評估測繪有限公司中標明光市11座自來水廠資產評估項目。隨后,對11座自來水廠的土地、設備、廠房、自來水管網、器具及車輛等資產開展評估工作。2020年9月,該公司分別對11座自來水廠出具了資產評估報告。
(四)依法依規,平穩收回水廠產權、經營權在第三方評估公司對全市11座自來水廠資產評估的基礎上,以平等協商為原則,明光明誠供水集團有限公司制定了股份合作、全資收購兩種方案,開展產權、經營管理權回收工作。經過3個多月努力,2020年12月底,完成對全市11座農村規模水廠產權、經營管理權回收,并進行水廠掛牌儀式,全面接管全市農村供水工作。
三、主要成效
明光明誠供水集團有限公司統一運營管理農村規模水廠一年來,主動承擔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的主體責任,以滿足居民用水需求和保證供水安全為首要責任,初步實現“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的城鄉供水一體化目標。
(一)統一規劃,高位布局一是立足長遠抓規劃,結合全市“十四五”農村供水保障規劃,2019年投入378萬元,委托合肥市市政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編制完成《明光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規劃(2020—2030年)》,并通過市政府審批。根據規劃遠期供水能力25萬t/日,總投資達86000萬元。二是結合實際抓布局,綜合考慮明光市境內水資源分布狀況,中南部供水以四座中型水庫水源為依托,池河為補充水源;東部及北部供水以女山湖和淮河為基本水源。對全市水資源進行高效配置,將現有12片供水區域重新規劃為5個,設置中心水廠6座,使所有水廠管網互聯互通,城鄉供水“同水源、同管網、同水質、同服務”。
(二)統一標準,統一建設截至2020年底,明光市先后完成第三自來水廠、第四自來水廠建設并投入運行,累計投資12000萬元,新增供水能力3.5萬t;正在進行第二自來水廠建設,計劃投資15000萬元,已完成13km原水管道鋪設;計劃新建第五自來水廠,概算投資26000萬元,已完成用地指標和林地占用報批手續,正在推進土地征收工作。所有新建的自來水廠均采用水平管或平流池沉淀等先進水處理工藝,增加預處理、深度處理等水處理措施,實現城鄉供水工程統一高標準建設。
(三)完善機制,統一管理1.加強人員配置,明確崗位職責明光明誠供水集團有限公司以《安徽省農村供水工程管理指南(試行)》為基礎,結合明光市農村供水實際生產需求,合理設置水廠負責崗、財務崗、制水運行崗、管網維護崗、化驗崗及安全崗,集團內部統籌設置設備維護崗,水費抄收崗由每個農村規模水廠內部進行人員調劑。并根據工作崗位設置了相應的崗位職責,將每個職工的工資待遇與績效考核掛鉤。2.完善水質檢測機制統一運營管理后,明光明誠供水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檢測中心。每個農村規模水廠配置一名專職水質檢測人員,每天分時段對源水和出廠水進行檢測,用水質檢測結果指導制水工藝,并記錄相關數據。每月對全市出廠水、末梢水42項水質指標檢測;每季源水開展62項水質指標檢測,確保城鄉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3.健全城鄉供水管理制度根據水利部、安徽省水利廳及滁州市水利局的相關文件,明光市水務局制定了《明光市城鄉供水工程監督檢查實施方案(試行)》。根據方案要求,每月至少對全市農村規模水廠開展一次監督檢查活動,并將檢查結果上報市政府,進一步加強我市城鄉供水工程監督管理,提升城鄉供水保障水平。
(四)統一服務,提高滿意度為全面落實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理“三個責任”,設立城鄉供水服務熱線、城鄉供水縣級監管電話,健全投訴辦理機制,確保居民用水問題處理行動快、落實好。增設微信和支付寶等線上繳費渠道,通過微信公眾號“明光明誠供水集團”向用戶推送每月用水信息、水費催繳短信、停水公告、辦事程序、水廠動態等,不斷完善居民供水服務。
四、建議
(一)完善規劃,加強政策保障針對原有農村供水管道無法滿足居民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和城區供水水平較低問題,結合供水管網普查,編制完善老城區及農村供水設施改造規劃,有序推進老舊供水管道和總表分戶改造以及供水設施(含二次供水)改造,確保城鄉供水水平提檔升級。
(二)完善制度,加強供水監管修訂完善城鄉供水管理及供水工程監督、檢查等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職能部門行業管理職責,落實鄉鎮、村的屬地管理責任以及供水單位的運營管理責任。
(三)設立專戶,加強資金保障根據安徽省及滁州市的相關文件規定,建議設立明光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養護和老城區供水設施改造資金專戶,按照相關標準落實維修養護資金,以保障城鄉供水工程安全有效運行。
作者:胡萬坤 單位:安徽省明光市水務局
城鄉一體化探究2
城鄉一體化是20世紀末我國政府針對城鄉未來發展規劃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構想。在改革開放實施之后,城鎮與鄉村的發展分處于不同的軌道,城鎮依靠自身優勢率先走上了工業化之路,而鄉村則是長期深耕于農業的發展。經濟規模的差異,進而使得城鎮與鄉村之間出現了一定的隔閡。在這種背景下,城鄉一體化這一戰略構想被制定了出來。城鄉一體化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鄉村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能夠實現城鎮與鄉村之間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大發展。但是在城鄉一體化實際落實的過程中,卻衍生出了諸多困難與挑戰。尤其是在實現城鄉一體化之后,鄉村的現代化建設無法找到有效的經濟增長模型,融合后的城鄉一體也僅僅是表現在了形式上,并沒有真正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也沒有讓城鎮經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本文將對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及解決方案,鄉村現代化建設的經濟增長機制和鄉村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實施做主要的探討。
一、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一)土地問題鄉村擁有著廣袤無垠的土地資源,但是長期以來,這些土地資源并沒有得到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以至于現在很多土地產權都處于一定的糾紛之中。再加上有些農民法律意識有限,對土地產權缺乏相應的了解,經過一系列的流轉承包之后對其更是不知所指。切實根除土地產權的問題,首先需要國家從法律層面上出臺相應的政策,然后政府將其落到實處,徹底改變當前有關土地產權混亂不堪的亂象局面。土地補償問題尖銳,在農民的意識里,土地是安身立命的基礎。在有些地區征地過程中,相關的補償措施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基本期望,甚至嚴重有損農民的合法利益。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本質是為了讓廣大農民群眾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因此,在有關征地活動中,相關部門一定要做好農民的后續補償問題,同時也要兼顧農民在失地后的就業工作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利益。土地資源的浪費也是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常見的土地問題,對于整合后的土地,有關部門和企業需要利用得當,尤其是對于一些優質耕地,要真正做到地盡其用。解決好土地問題是鄉村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重要前提,因為土地資源是鄉村最大的優勢所在。
(二)社會保障問題老年人口數量眾多是鄉村地區的一大特征,城鄉一體化在大踏步地推進過程中,很可能會忽略對鄉村地區的社會保障投入,進而滋生出一系列的鄉村社會保障問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資金緊張,相關政府部門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鄉村人民的社會保障。該問題的解決首先是相關部門一定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切實維護鄉村人民的合法權益,用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針對資金缺口,可以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效補差,真正讓城鄉一體化之后的鄉村人民沒有后顧之憂。
二、鄉村現代化建設的經濟增長機制
(一)經濟體量規模產業化城鄉一體化的融合,率先會打破城鎮與鄉村之間孤立發展的局面,使之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而實現經濟體量的快速提高,這不僅對鄉村是一個重大的福祉,同時也能進一步增強城鎮自身的經濟實力。
1.實現農業規模化。在城鄉一體化之前,農業基本上是鄉村獨屬,長期以來的現實環境使得農業處于一種較為分散的形式存在,土地方面大部分還是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在實現城鄉一體化之后,這種政策已經無法滿足當前農業發展的需要,因而就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政策改變。被農民委以重任的土地種植業,可以效仿國外大農場的方式進行作業,將大面積土地進行整合規劃,然后進行大規模種植。如此,因土地種植而產生的成本總量就會大大下降,相應的種植利潤也會有所提升。成本的下降主要體現在:大規模的種植,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輔助作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2.促進鄉村作坊產業化。城鎮是工業化的中心,但是在鄉村之中,仍然保留著有一些傳統作坊,而由于現實的原因,這些傳統作坊雖然掌握著較高的工藝水平和技術水準,卻無法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究其根本,是這種傳統作坊沒有像城鎮工業企業一樣形成相應的產業化體系,從而淪落到了如今落魄的局面。雖然這一部分的體量在整個鄉村經濟占比中并沒有多少,不過如果能將其搭上城鄉一體化的快車道,很可能將會成為鄉村經濟未來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來源。
(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深度融合實現之后,不僅在產業經濟上實現了量的飛躍,還會快速形成一條從生產加工到銷售服務的產業閉合鏈。這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給城鎮鄉村帶來經濟利益的提高,還會構建出一個巨大的未來發展空間。
1.實現利潤點平衡分配。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城鎮與鄉村各司其職,產品原材料的生產主要來源于廣闊的鄉村地區,而城鎮主要負責對原材料的進一步加工和銷售,這種發展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城鎮和鄉村雙方的優勢所在,但是在利潤點方面卻飽受爭議,在原材料的生產上,本該屬于農民朋友的利潤被城鎮企業壓得很低,使得產業鏈上的利潤點嚴重向上移動,這也是我國當前出現貧富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通過城鄉一體化之后,我們在產業鏈上實現從生產加工到銷售服務的一體化。這也就意味著利潤點將會被重新分配。因為在產業下游實現了農業發展的規模化,這就使得農作物的種植方面需要的人力大幅度下降,解放雙手的這部分農民朋友可以轉移到產業的中上游。
2.提高城鎮鄉村雙方的便捷化。以往鄉村出售自己的原材料,需要費盡周折的去找相關企業進行磋商談判。同樣,企業購買產品的原料,也需要到處去進行采購。這個環節上就會產生大量的成本浪費。而城鄉一體化之后,鄉村種植的原料產品,可以直接輸送到鄉鎮的企業工廠進行加工,然后再由其進行銷售。這種模式將會徹底打破因為產業鏈缺口而造成的經濟浪費,相當于把整個產業鏈都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這不僅降低了相關成本,同時也便利了城鎮和鄉村雙方,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實現原料從一線到車間的轉移。
(三)城鄉優勢成本互補化城鎮和鄉村過去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孤立性,但是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點。城鄉一體化之后,可以將兩者獨特的優勢進行互補,從而為共同的發展添油助力。這也是城鄉一體化背景下,鄉村經濟發展前行的一個重要增長機制。
1.拓寬鄉村發展的視野。城鎮在發展的軌道上是領先于鄉村的,通過城鄉一體化,鄉村可以近距離觀察城鎮的發展成果,并且可以依托城鎮讓自己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畢竟格局的提升是發展的第一步。長期以來,鄉村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多少是有些盲目的,原因除了缺乏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之外,也有對鄉村之外的見解缺乏一定的視野。而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將有效幫助鄉村解決這一難題,能夠讓其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找到更加快速便捷的航道。
2.幫助鄉村獲取資源優勢。城鎮擁有著鄉村所不具備的諸多資源優勢,例如人才資源,經濟資源等。在城鄉一體化之中,鄉村可以依托城鎮的平臺,吸引到更多專業的人才,這對于鄉村的未來發展是重要的一環,人才是發展的第一步,只有擁有專業的人才,才能實現長遠的持續發展。在經濟方面,對于一些需要重大經濟成本的工程,鄉村很多時候是萬事俱備,只欠經費。而城鎮在經濟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這時候就可以通過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相關政策的牽引,將城鎮的資本轉移到鄉村,為鄉村的發展補充最后的動力。當然,最后這種幫助,也會讓城鎮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因為在城鄉一體化下,城鎮與鄉村是一個緊密相連,不能分割的統一整體。
三、鄉村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實施
(一)落實相關城鄉發展政策近年來,針對城鄉發展的問題,在國家層面上,多次為其出臺“中央一號文件”。其目的就是加快城鄉一體化和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的腳步。各級政府也在中央的指示下,出臺了諸多與城鄉發展建設相關的政策。將有關文件指示和相關政策進行有效的落實,是鄉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首要前提。在落實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應該積極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到工作的每一個細枝末節。同時,相關部門也需要做好相應的監督工作,對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地區要重點審查。對于基層干部而言,就更加需要拿出自己的擔當和使命。因為很多基層民眾對于鄉村現代化建設沒有太多的了解,這就需要相關干部進行耐心仔細的宣傳,讓所有民眾意識到,鄉村的現代化建設不僅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也是每一個鄉村人民的責任。基層干部需要在第一時間為他們解讀相關的文件和政策,讓鄉村人民能夠與國家政策時刻保持在同一頻道。
(二)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基礎設施是最為重要的一環。鄉村與城鎮相比,之所以存在著發展的劣勢,就是沒有形成一整套與之匹配的基礎設施。完整的交通網絡夠讓鄉村擺脫地理格局的限制,無論是在農產品的運輸還是各種其他資源的引進上,交通運輸都是一個必備的前提。其次是居住環境設施建設,鄉村曾經以臟亂差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顯然不符合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需要對鄉村過去的舊面貌做一個徹底的改變。比如問題比較突出的鄉村廁所問題和鄉村垃圾的處置問題等。針對此問題,國家出臺了“美麗鄉村”的規劃,目前已經在很多鄉村地區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最后是現代網絡設施建設,在網絡時代,鄉村更需要抓住機遇,實現彎道超車,如今多數鄉村地區已經完全實現了4G網絡的覆蓋,在5G網絡的建設方面,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去吸引相關品牌運營商到鄉村地區發展5G網絡的運營業務,真正讓鄉村人民也能夠實現5G生活。
(三)推進城鄉產業深度融合城鄉產業深度融合是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來源。鄉村的發展需要城鎮的產業優勢,只有將自己與其深度融合,才能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大步前行。延長產業鏈,從固有的發展體系中解放出來,鄉村不僅可以做原材料的生產地,也可以做產品的加工地。因此,要逐步提高自己的產業結構,與城鎮之間展開深度的融合協作,將會幫助鄉村現代化建設擁有一個更快的速度。推進農業創新,當前鄉村在農業作業方面普遍存在著技術含量偏低的現象,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鄉村人民的利潤分配,也嚴重阻礙了鄉村與城鎮的深度融合。鄉村需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步打造出一個新型的農業發展體系,用創新去解決鄉村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另外要注重人才培養,重點發揮農業帶頭人的作用,建立農村合作社機制,讓鄉村農業不再是肆意無序的發展,而是走上一條專業化的軌道。讓鄉村不僅僅是城鎮企業的下游供應商,而是真正實現城鄉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發展。
(四)打破城鄉之間人才壁壘人才是鄉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如何有效地吸引外來人才,如何快速地培養本地人才是鄉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于人才問題的兩大困難。對于吸引外來人才,政府部門需要拿出一定的優惠政策,用貨真價實的真金白銀吸引人才。人才在任何時候都是發展的主力資源,所以,政府部門在人才方面一定不能有絲毫的吝嗇。鄉村本身要對外來人才予以切實的尊重,不能依靠自己人多勢眾,而對外來人才產生歧視。同時,鄉村也需要改變自身的狀況,用一個更加良好的面貌歡迎外來人才的進入。培養本地人才,對一些農業帶頭人和養殖大戶,鄉村要予以特別的重視。同時,鄉村也需要不定期的去邀請一些專業人士來對自己的農業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以及對普通農戶傳授相關的專業知識。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的難題,所以切勿因急生躁,鄉村的現代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穩扎穩打,才能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現代化。
四、結語
城鄉一體化是鄉村現代化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機遇,但同時這一機遇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和困難。面對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應對新時代下鄉村現代化建設中經濟增長模型和重大戰略實施進行深入探討。對于突出的土地問題和社會保障問題,建議在政策體系完備的前提下深度解決鄉村人民的困難。對于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應進行經濟體量規模產業化,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城鄉優勢成本互補化是未來鄉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機制,應盡快落實相關城鄉發展政策,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產業深度融合和打破城鄉之間人才壁壘四個戰略方案,最終實現未來的鄉村經濟會有序平穩地前行,達到城鎮與鄉村之間的共同富裕。
作者:彭毛多杰 肖長東 單位:中共海南藏族自治州委黨校
城鄉一體化探究3
一、國內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一)城鄉融合發展相關研究。從國內現有成果來看,城鄉融合發展研究主要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鄉融合內涵的界定。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強調城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石憶邵、何書金,1997;黃朝永,1999);強調城鄉的共生與統籌發展,逐步建立地位平等、開放互通、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新格局(洪銀興等,2003;顧益康等,2003;王偉,2010)。二是城鄉融合主要內容。學者們對城鄉融合的內容研究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異,主要有四種觀點:城鄉融合包括城鄉經濟融合、城鄉空間融合、城鄉基礎設施融合和城鄉生態環境融合(陳劍,2007);城鄉融合包括城鄉發展規劃融合、基礎設施融合、產業布局融合、社會管理和勞動就業融合、城鄉公共服務融合(賈全明,2012);城鄉融合包括城鄉空間的融合、城鄉資源和要素的流動、城鄉產業的合理布局(何紅,2018)。城鄉融合包括制度融合、要素融合和產業融合(汪厚廷,2018)。三是城鄉融合水平指標體系的構建。通過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三個子系統和人均GDP、人口增長率、城鎮失業率等十六個單項指標來綜合度量一個地區的城鄉融合程度(漆莉莉,2007);通過將城鄉融合目標劃分為城鄉經濟融合、城鄉人口融合、城鄉社會融合、城鄉空間融合以及城鄉生態環境融合五個子系統,并通過每個子系統下面的具體指標反映出各個子系統的情況(周新秀,2010);通過城鄉經濟系統以及與之相關的因素分析,提出了十七個影響城鄉融合系統的指標(周凱,2012);通過選取城鄉空間、經濟、社會以及城鄉主體功能等四個準則層和二十四個基礎指標來反映城鎮與鄉村發揮各自主體功能(曾雯,2018)。四是城鄉融合評價方法。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來測度城鄉融合關系(漆莉莉,2007);運用網絡層次分析法對城鄉融合指數進行科學計算并分析城鄉融合情況(周新秀,2010);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城鄉融合灰色關聯數據進行分析(周凱,2012);運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實證方法對各種主體功能區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發展趨勢和主要驅動力進行評判與識別(葉允最,2017);通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對城鄉融合水平進行測度,分析其時空演變特征(周佳寧,2019)。五是城鄉融合的路徑。通過優先發展農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馬駿,2018);通過產業融合從推動城鄉產業優化升級、實現城鄉空間互聯互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與保護城鄉生態環境,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顏培霞,2018);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要素在城鄉間的合理均衡配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何紅,2018);通過產業體系的創新、鄉村生態的環境改善、鄉村布局的優化和鄉村文化的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石靜,2018)。
六是城鄉融合體制機制。通過推進城鄉一體協同發展規劃設計、建立健全城鄉利益平等交換機制、完善并實施好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強化城鎮對農村的支持與帶動等方面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范恒山,2018);通過完善政府規劃的引領機制、政府的引導機制、市場的導向機制、創新驅動的機制和文化先導的機制,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陳明星,2018);通過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型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充分發揮國家長遠發展規劃對鄉村振興的戰略導向作用、完善農民和農業轉移人口培訓提能機制以及加強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來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姜長云,2018)。通過城鄉規劃一體化、城鄉經濟融合發展和城鄉社會事業融合等方面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何秀榮,2018)。
(二)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相關研究。就民族地區的城鄉融合研究來看,相關論述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民族地區城鄉統籌發展研究。就貴州、湖北民族地區城鄉發展的差距、影響因素進行了探析,提出民族地區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徑與對策(楊軍昌,2009;劉登強,2012;阿拉騰烏拉,2012);通過建立指標和模型,對民族地區城鄉統籌水平進行評價(李鑫剛,2012;陳煒,2014)。二是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研究。對民族地區的城鄉一體化問題與制約因素進行分析(韋廷柒,2010;楊曉燕,2013;王錄倉,2013),建立指標體系對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進行評價(付春香,2012;李康興,2013),提出民族地區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對策建議(李秉文,2011;夏小莉,2015;徐銅柱2016;羅旋,2018)。三是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通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與層次分析法對高寒民族地區城鄉融合度進行測評(王錄倉,2012),對邊境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王靜,2016)。
二、國外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國外學術界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研究主要從理論與實證兩個層面展開。
(一)理論研究方面。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領域。一是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未就城鄉融合問題作過專門的系統性論述,但相關觀點散見于《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等一系列經典著作中。消滅城鄉差異,實現城鄉一體化是馬克思共產主義社會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恩格斯指出,可以通過消除舊的分工方式,進行生產教育和變換工種,使城鄉居民共同享受城鄉融合發展的福利,促使全體成員得到全面的發展。二是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者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用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來解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城鄉工農關系,以及經濟從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進行的轉換。劉易斯提出:通過促使兩部門勞動邊際生產率的均衡發展實現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的轉換(W.A.Lewis,1954);費景漢、拉尼斯和托達羅認為,可以通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JohnC.H.Fei、GustavRanis,1961;MichaclP.Todaro,1970);繆爾達爾認為,可以通過消除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中的“累積性因果循環”和“馬太效應”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KarlGunnarMyrdal,1957)。三是區域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者側重于城鄉關系的研究,研究主題經歷了由以城市為中心而不忽視農村發展到把農村放到與城市對等的地位的過程,代表性理論主要有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EbenezerHoward,1898)、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分散配置理論(W.Christaller,1933)、麥基的“desakota”模式(McGee,1991)和弗里德曼的“核心—邊緣”模型(JohnFried?mann,1965)。
(二)實證研究方面。Tinbergen通過建立引力模型,將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為衡量指標,通過計算得出兩者之間引力值的大小,在此基礎上探討城鄉經濟規模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因素(Tinbergen,1962)。Kennedy,E.H通過定量進行分析展開,并將重點放在城鄉環境問題上,結果表明加強公共服務供給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環境保護程度(Kennedy,E.H,2009)。JenniferDay和PeterEllis通過建立計量模型研究印尼城市與鄉村的關系,研究發現城市群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帶動和輻射作用(JenniferDay,PeterEllis,2014)。
三、國內外研究簡評
學術界對城鄉發展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進一步開展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亟需深入研究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國外著重于理論研究,對策研究不足。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偏重于經濟發展中城鄉經濟關系的轉變和城鄉經濟發展中的差距,通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對城鄉關系進行理論闡釋,沒有提出特別具體的方法和措施,現實指導性不強,相關理論方法與中國國情有較大差距。
(二)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提升不夠。國內的相關研究,對城鄉融合的內涵、城鄉融合的水平測度、提高城鄉融合的路徑和措施作了積極探討,對民族地區的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和城鄉融合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不夠具體和深入,特別是對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涉及較少,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的內涵和外延需要進一步厘清,民族地區城鄉融合中的主要困難和障礙需要提煉。
(三)城鄉融合發展實證研究忽視了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在實證上,民族地區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歷史因素、民族文化、經濟水平和社會發展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較大,其他地區的經驗難以簡單移植到民族地區,因此,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測度的指標體系和測度方法必須基于實際情況進行新的構建。
(四)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對策針對性不強。在政策措施上,民族地區在城鄉融合發展中需要建立更富有彈性的、因地制宜的和具有針對性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
【參考文獻】
[1]閆坤.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與實踐路徑[J].中國社會科學,2018,9
[2]陳燕妮.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與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3]白雪秋,聶志紅,黃俊立.鄉村振興與中國特色城鄉融合發展[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8
[4]周凱.中國城鄉融合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2
[5]何秀榮.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幾點思考[J].區域經濟評論,2018,3
作者:左婉箴 左正強 單位:重慶三峽學院財經學院碩士研究生 重慶三峽學院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