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1 09:38: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對我國人才培養體制的重新審視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科技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各界在剖析原因時基本上都會認為我國人才培養體制是導致差距的根源之一。“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已經成為中國人才培養體制所面臨的一道艱深命題。近期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NatureHumanBehaviour)的一項研究跟蹤統計了中國、美國、俄羅斯和印度的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專業學生在物理、數學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表現,并形成結論——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學術技能水平在經過4年大學學習后均出現了下降[1]。另一項關于計算機體系結構優秀人才的統計數據表明,2008—2017年發表于計算機體系結構國際頂級會議ISCA的科研工作80%在美國完成,僅有4%在中國完成;而這些論文的第一作者基本都是博士生,他們在畢業后有85%選擇在美國就業,僅有4%在中國就業,差距巨大[2]。但過去幾十年,中國又是科技總體水平全世界進步最快的國家,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航天、高鐵、量子、5G通信等領域甚至進入國際領先行列。這些成就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卓越貢獻,這似乎與我國“被詬病”的人才培養體制相悖,而是表明中國的人才培養體制有其可取之處,能支撐中國科技快速發展。事實上,我國的人才結構與能力在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并與中國發展階段相適應。20世紀50—70年代,我國通過大規模引進蘇聯設備來建立工業體系,當時的人才培養主要以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為主要目標。20世紀80年代—21世紀初,這一時期我國制定了“863計劃”,以追蹤世界高科技的發展為主要目標,培養了大量科技人才;同時,通過合作生產、合資辦企業、獨資設分支機構等方式引進大量外資與技術,培養一批技術專家與管理人才。之后,創新要素對于國家發展愈加重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發展戰略,進入21世紀后,我國一方面培養了大批具備“吸收—消化—再創新”能力的本土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歸國創新創業,使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筆者認為,我國的人才培養體制具有較強的革新能力,能根據國家戰略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只是人才培養的效果具有滯后性,往往需要經過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呈現。過去幾十年我國通過一系列開放政策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歸國,而如何進一步在本土培養出規模宏大、具有突出創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是當前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我國科技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筆者相信中國的人才培養體制能通過新一輪變革培養出新時代所需的人才。在上述關于計算機體系結構優秀人才的統計中,雖然那些前沿工作中僅有4%在中國完成,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約20%的工作是由中國籍學生完成。這表明經過中國基礎教育培養的青年科技人員具備做出突出創新工作的潛力。因此,如何讓他們能釋放創新潛力,是當前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這需要兩方面的努力:①外部科研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國家推出一系列“破五唯”舉措,目標就是建立以創新、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營造更能激發創新潛力的科研環境。②青年科技人員的內生動力。對于每一位青年科技人員,可積極主動尋求改變以釋放自身的創新潛力,成長為新時代所需的人才。
2重視對科研活動自身規律的認識
科研是一種人類活動,有其自身的規律與法則。只有理解基本規律、掌握內在機理,才能辦好事情;否則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專注于所從事領域的科學與技術難題,但對科研活動自身規律的認識并不在意,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影響研究課題的“品味”及遭遇挫折時的韌勁與定力。因此,青年科技人員有必要通過認知科研自身規律建立5個重要的科研理念。(1)科研人員成長道路是多元化的,以發表論文為主的成長模式只是其中一條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防軍工事業一直是科研的重心,最近1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19位科學家中有9位與國防科技相關。如“氫彈之父”于敏,人們記住的是他解決了國防事業中的技術難題,而不是發表了多少論文。中國科技發展進入新時代,賦予科研人員更多新機會和不同的成長道路——中國有更多問題的解決亟須科技創新。(2)基礎研究的核心內涵是把問題的底層原理搞清楚。斯托克斯(DonaldE.Stokes)通過4個象限來定義不同的研究類型,即波爾象限、巴斯德象限、愛迪生象限與皮特森象限。其中,斯托克斯把基礎研究分為純粹基礎研究(玻爾象限)與“由應用驅動的”基礎研究(巴斯德象限)。在實踐時,波爾象限的問題來源主要來自學科自身,如為什么會有量子糾纏現象;而巴斯德象限的問題來源主要來自現實應用,如牛奶如何保鮮。從“把問題的底層原理搞清楚”這個角度來看,只要能提出一些未解的問題,那就有潛力做出好的基礎研究工作。(3)科研基礎設施是“海平面之下的冰山”。如果把科研項目看成是“冰山”,那么研制成功的原型系統就是“海平面之上的冰山”;而支撐原型系統研制的平臺、材料、試劑、設備、儀器等科研基礎設施則是“海平面之下的冰山”,某種程度上是更重要的成果。一個機構或團隊只有具備這些科研基礎設施,才能不斷地去深入探索各種現象的底層原理,才能支持后續的迭代優化,同時也能成為其培養人才的基地。因此,科技人員要高度重視科研基礎設施的自研,科研決策部門也應在科研成果評價上向科研基礎設施傾斜。(4)基礎研究與工程開發相互交融。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并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相反,在很多領域基礎研究和工程開發是交融在一起的,錢學森和鄭哲敏就認為應該引入技術科學,介于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之間。出現這種交融和上述“海平面之下的冰山”緊密聯系,因為很多科研基礎設施(如新平臺、新設備、新流程等)都需要工程投入。即使探測引力波、希格斯粒子、中微子、暗物質這樣的基礎研究,也首先需要大量工程投入研制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大型儀器設備。(5)科研中的管理與組織也很重要。雖然很多純理論探索類基礎研究只需要幾個人的小團隊甚至一個人便可開展,但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需要團隊協助,需要管理與組織,如探測希格斯粒子、研制LIGO觀測引力波等。顛覆性創新往往離不開卓越的項目管理。例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資助了互聯網、全球定位系統(GPS)等諸多顛覆性創新項目,正是得益于該機構高效的科研組織管理模式。
3按科研規律辦事,在干事創業中成長
當我們對科研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就有助于更準確地把握中國與美西方國家的差距,從而找到應對措施。例如,當面對“美國基礎研究為何強大”這個問題時,可以從科研基礎設施維度來進行分析。(1)美國有一批學者熱衷于研制科研基礎設施,為其他科研人員提供技術支持。例如,在CPU芯片設計領域,許多美國頂尖大學的團隊研制了一批加速科研的工具,包括密西根大學與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發的GEM5模擬器、普林斯頓大學研發的Wattch功耗模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發的FireSim仿真平臺等,從而降低了其他學者開展研究的門檻。(2)美國很多科技企業內部也會構建一套和學術界總體上打通的科研基礎設施。通過將業務需求和內部數據導入到企業的科研基礎設施中,就能很容易消化學術界產生的新想法,集成到企業的產品中。因此,打通的科研基礎設施加上人才流通,讓美國學術界與產業界形成“創新想法—得到應用—收集反饋—新的創新想法—得到新的應用”這個閉環,加速創新技術迭代優化。通過對比分析可知,我國學術界還不夠重視自研科研基礎設施,我國企業也大多數尚未與學術界打通科研基礎設施。總體而言,國內的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尚未形成高效的閉環。因此,加大對科研基礎設施研制的投入,并且向產業界開放共享,將有助于建立創新閉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按規律辦事”的體現。筆者近年來的經歷也證實了上述分析研判的正確性:在中國科學院支持下,筆者團隊啟動了高性能開源RISC-V處理器核“香山”,在研發“香山”的同時自研了17個新工具,構建了一套不同于工業界傳統流程的芯片敏捷設計新流程和新平臺,并將其命名為“MinJie”。隨著“香山”項目的開展,我們越來越認識到“MinJie”平臺是“香山”開源項目最有價值的內容之一——“MinJie”平臺正是冰山水面底下的部分,而“香山”處理器核本身甚至可以看作是副產品,是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我們將“香山”與“MinJie”向產業界開源共享,立刻得到了許多企業的積極響應,使該開源項目成為國際上最活躍的開源芯片項目之一(GitHub上有3000+Star和380+Fork①)。國內多家頭部企業在評估“香山”后確定采用其作為各自研發的SoC芯片中的高性能CPUIP核。進一步,在北京市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18家企業聯合發起北京開源芯片研究院,對“香山”處理器核進行產品化改造和后續架構研發,推動“香山”從原型到產品的跨越。更重要的是,“香山”項目培養的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第一代“香山”的核心開發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只有23.1歲。隨著第二代“香山”和第三代“香山”的持續演進,這批青年人快速成長起來,如今已經成為一批被國內產業界認可的出色的處理器芯片架構專家。
4總結
過去幾十年,我國的人才培養體制不斷自我變革與調整,為中國不同階段的科技事業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對于迫切需要創新人才的新時代,我國的人才培養體制也已經開始調整起來,如推出“破五唯”等舉措,但仍需不斷完善,并且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呈現效果。在這個過程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可積極主動尋求改變,從加強對科研活動自身規律的認識開始,按科研規律辦事,在干事創業中成長。
作者:包云崗 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