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3 11:15: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的運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湘籍音樂家黎錦暉先生創作出中國第一首流行音樂作品《毛毛雨》時,便預示著我國湖湘音樂文化與流行音樂之間難以割舍的交融與發展。20世紀30至40年代,采用了湘羽調式的《五月的風》,采用了湖南花鼓戲音調的《鬧五更》等早期經典流行音樂作品,就已開始嘗試將湖南民歌、傳統曲藝、傳統樂器與當時的流行音樂進行融合創作。1978年后,隨著“西北風”“民族搖滾”的誕生,越來越多的中國流行音樂人開始思考中國流行音樂的主體性表達訴求與方式。2000年前后,在湖南電視媒體行業和娛樂行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形態多元的湖湘音樂文化、開放包容的湖南文化精神與當代流行音樂開始緊密結合,讓全國聽眾聽到了長沙方言說唱的魅力。2010年至今,隨著我國著力要求文藝創作應植根中國傳統文化,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的創新應用更加頻繁,并創作出將常德絲弦元素融入民謠音樂之中的《馬兒嘟嘟騎》,將說唱音樂與湖南桑植民歌進行融合的《馬桑樹兒》,將楚調與“中國風”音樂進行融合的《上下求索》等一批優秀的代表作品。隨著這些作品被廣泛認可與快速傳播,其所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使得越來越多的流行音樂人開始將湖南傳統音樂文化創新應用到流行音樂作品之中。但絕大多數同類作品的產生多是為了迎合市場喜好,真正的好作品少之又少。因此,對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創新應用現狀進行問題反思、理念梳理與路徑探索,不僅能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行音樂文化創新發展提供學理基礎與方法論體系,還將為應如何創新與發展當代流行音樂以提升我國文化凝聚力、創新力和競爭力提供決策依據和實施路徑。
一、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的創新應用問題反思
(一)創新意識半間不界
在不同的音樂主體中,創新融合的機制、方式與途徑必然會因其本身的站位而理解不一。當下社會中的當代流行音樂相對于湖湘音樂文化擁有更廣大的受眾和傳播渠道,在兩者融合創新中,流行音樂勢必更易掌握主動權。因此,以流行音樂為載體的融合音樂雖具有發展趨勢迅速、影響力大、符合當代社會審美和現代文化需求等優點,但同時因其對娛樂化、商業化及收視率的追求,難以呈現出湖湘音樂文化相對完整的“本生態”面貌,而多作為一種神秘、新鮮的音樂元素注入其音樂創作之中,以獲得更多的宣傳價值和商業利益。反觀以湖湘音樂文化為主體表達的某些作品,因其創作者可能對當代民眾審美喜好、流行音樂形態、市場需求與推廣方式等方面的理解存在偏差,易使得此類作品雖比一般流行音樂可能更具藝術與文化深度,但卻難以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與傳播。
(二)創新成果良莠不齊
十九大以來,隨著我國提出對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創新性繼承與發展”的文化戰略以來,具有湖湘音樂文化特色的當代流行音樂作品日益增長。但整體而言,此類作品的創作與發表數量少,優質作品更是稀缺。大多數流行音樂人在進行創作時,往往能對流行音樂的特點與創作手段進行熟練運用,使音樂能符合,甚至引領當代社會的大眾音樂審美。但由于創作者不大可能長期且深入鉆研湖湘音樂文化,容易使作品表達流于表面形式,以致忽視了湖湘音樂文化的核心形象與價值特色,導致作品表述與文化氣質不符,讓欣賞者難以體悟到湖湘音樂文化的精神內涵等問題。
(三)創新推廣顧此失彼
當前,湖湘音樂文化與流行音樂的融合創新主要以流行音樂文化的傳播推廣模式為主要路徑。融合音樂作品多是借助我國電視平臺打造的流行音樂類節目和流行音樂的流量影響,通過電視節目、晚會表演和網絡音樂視頻平臺來獲得大眾的關注。而湖湘音樂文化在這樣的傳播推廣過程中,其主體性會被弱化,淪落為流行音樂中的某個信息源,導致其文化內涵無法深掘、文化精神受到削弱、文化價值被過度解讀。短期來看,湖湘音樂文化搭乘流行音樂文化流量所帶來的傳播推廣助力,確實能得到更多的曝光與關注。但長遠來看,必然會出現傳播主體分散、傳播內容形式化、傳播形式娛樂化、傳播利益商業化等弊端。
二、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的創新應用理念梳理
(一)厘清創新主體的“各美其美”
在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文化的融合作品中,音樂創作的主體表達到底應傾向于湖湘音樂文化還是當代流行音樂文化,是創作者最為糾結的問題。然而,音樂主體的確定又直接決定了音樂創新的高度與深度。例如:火熱一時的花鼓戲改編版的《Rollinginthedeep》,雖然取得了較好的商業價值與傳播流量,但更多是以花鼓戲的曲調和唱腔作為一個商業噱頭,以一種搞笑搞怪的方式去表達一首英國靈魂樂作品,對于湖湘音樂文化更多是注重于對其固有的“形”的模仿,而缺乏對其精神意念和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在創新過程中,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文化應是雙主體的共同呈現。對于湖湘音樂文化我們需守住其根,找到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創新性轉化路徑,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為其提供更好的文化生存、保護、創新與發展的環境。對于當代流行音樂文化,我們應汲取現代音樂創編技術、開放包容的音樂態度,找尋其與湖湘音樂文化最為接近的音樂形態和風格,讓中國性的流行音樂表達在以西方為主體的流行音樂語境中找到一席之地。
(二)堅持創新底線的“美人之美”
在當代流行音樂的創作過程中,保留湖湘音樂文化精髓和音樂本身的獨立性是融合創新底線之一。在湖湘音樂文化融入當代流行音樂的過程中,應注意不泥古,不僅要有適當的選擇和揚棄,還應理解與尊重當代流行音樂的美學特性與音樂表達方式,是融合創新底線之二。湖湘音樂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有諸多精粹,對展現湖湘人民優秀精神面貌的、反映生活的美好愿景和湖湘人民生存與發展歷史等的音樂文化,應是創新與轉化的重點內容。在湖湘音樂文化融入當代流行音樂的過程中,應注意不復古泥古,不僅要有適當的選擇和揚棄,還應理解與尊重當代流行音樂的美學特性與音樂表達方式,是融合創新底線之二。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應是基于兩者在音樂語匯、音樂形態、音樂律動、音樂表述的共性來完成,兩種音樂形態的創新則應具備互為支持、交相輝映的內在關系。
(三)推動創新應用的“美美與共”
湖湘音樂文化具有與生俱有的多樣性特征,以合理的身份融入當代流行音樂文化傳播活動中,是創新應用的終極目標。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文化的互融方式,既不應讓湖湘音樂文化被當代流行音樂文化所同化,而喪失了本生形態與文化內核;更不應讓當代流行音樂與湖湘音樂文化相排斥而滑向“分離”或“邊緣化”狀態。在湖湘音樂文化融入當代流行音樂的創新應用過程中,應著眼于通過創新與轉化以實現中西音樂形態的交融與共存。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文化的“美美與共”應是音樂形態的取長補短,是文化內核的高度統一,是中國精神與湖湘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推動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在全球化語境中的主體性表達,從而喚起國人對“根文化”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
三、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的創新應用路徑探索
(一)優秀音樂作品的打造與制作
優秀音樂作品的打造與制作是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創新應用的直接體現,也是最值得重視和關注的環節。主要可從四個方面進行創新應用路徑的開拓。一是,文化內涵與精神意念傳達的高度趨同是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創新應用的內核驅動。在創作過程中,以嘩眾取寵的方式過度消費湖湘音樂文化,甚至為了迎合當代某些低俗趣味和經濟價值,而對其進行誤導與異化,是不可持續的。優秀音樂作品的內核建設不僅能通過現代音樂形式傳遞出當代湖湘人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更有助于向世人全面展現出湖湘人民樂觀堅毅、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理想信念與時代精神。二是,音樂創作的科學審視與合理利用是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創新應用的固本之道。對湖湘音樂文化來說,其獨特的節奏、旋律與調式,即興、互動的藝術特質,自由、開放的現實價值都應是其創新應用的基礎。對當代流行音樂文化來說,不應屈從于對當前時代大眾音樂審美取向的完全順應,而應在音樂創作中合理運用創新手法來展現湖湘音樂文化中與眾不同的藝術美感與品味,實現對我國大眾音樂審美的引領和改變,并賦予湖湘音樂文化以新的藝術生命力。同時,隨著數字音樂以及電腦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對現代化音樂技術的合理應用,有利于為不同音樂形態的融合提供更多技術支持和便利條件。我們應清晰意識到,音樂創作過程就是兩種不同形態文化的相互推動與滲透,包容并蓄、取長補短才能促進兩者間的良性循環。三是,舞臺意境的設計與呈現是引領與提升民眾審美意識的重要手段。舞臺意境的呈現主要可從“聽”“視”兩方面來構建。“聽”是根本,主要在作品編曲與演唱處理的融合發力中得以體現;“視”是助力,主要在演員表演與舞臺舞美的通力合作下進行展現。隨著當前數字音樂可視化技術的發展,音樂早已從單一的聽覺感知藝術形式發展為視聽雙重感知藝術形式,盡力打破舞臺呈現上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使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文化的藝術獨立性得到更為客觀的展現,從而帶動觀眾強烈的情緒感受,幫助大眾理解其音樂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四是,湖湘流行音樂人的深化培養是產出優秀音樂作品的持續動力。湖南才華橫溢的流行音樂人才眾多,但愿意深耕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創新應用的人才卻甚為稀有。因此,從當前實際狀況來看,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文化間的持續轉化與創新發展不容樂觀。如何讓湖南流行音樂人愿意去專注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作品中的表達與傳遞,如何讓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當代流行音樂作品擁有更多話語權,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媒體融合傳播的介入與運用
作為大眾文化代表的流行音樂從出生到現在不過百年時間,卻早已成為世界上受眾范圍最廣、傳播速度最快的音樂類型,這主要得益于其在發展過程中,能迅速把握住與社會最新傳播形式和傳播載體的緊密結合。有聲電影、留聲機、錄音機、電視、CD機、MP3、手機、網絡等任何傳播工具的出現與發展,都直接推動并加大了流行音樂的社會影響力。而如此強大的社會傳播力與影響力,正是當下湖湘音樂文化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卻又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發展條件。由此可見,湖湘音樂文化的傳播訴求與流行音樂的傳播特點是契合的,這也是其與當代流行音樂文化融合創新的初衷,即借助流行音樂的強大傳播能力,帶動大眾對湖湘音樂文化的關注與認可,并走向最大限度的參與。媒體融合作為信息時代背景下的一種媒介發展理念,是在互聯網迅猛發展基礎上,將多元化媒體有機整合的新作業模式,其將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與集中處理后,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平臺傳播給受眾。當前社會下,媒體融合作為在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上最具爆發力的傳播模式,已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變遷語境下催生的產物,更體現了一種人類交流與傳播訴求驅動下的社會實踐變遷本質。在媒體融合傳播語境下,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在不斷融合中所產生的優秀創新應用成果,必然將通過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電子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推動下,以社會需求和價值利益的驅動下,運用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合作或整合,實現這些優秀成果在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最終在這種新型的傳播過程中完成大眾的文化生產與文化參與。媒體融合傳播的介入與運用,可實現優秀創新應用成果在當代傳播過程中,傳播門檻更低、傳播方式更自由,傳播信息更及時和海量、參與方式更具個性化和多元化,以及與民眾產生更多的交互,從而提高民眾的沉浸式體驗感和參與感,甚至可以推動第二次生產,最終完成這些優秀創新應用成果的傳播目的與意義。
(三)專業團隊的整合與運營
傳播與推廣雖聯系緊密,但側重點還是有所區別。傳播策略一般是被動采用方式,而推廣策略則是主動采用方式,是將傳播思路轉化為執行和變現的過程。因此,基于當前媒體融合的傳播背景和現有創新應用成果的推廣情況來看,當前優秀創新應用成果多運用以電視媒體平臺為主,以網絡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等為輔的整合推廣方式。例如: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用“和詩以歌”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湖南衛視推出的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歌為題材,讓當代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唱出心中最美中國的民歌競唱類節目《春天花會開》。因此,通過專業團隊的運營來整合不同媒體、資源、資本,進行有組織的矩陣推廣,是當下值得嘗試的一種優秀應用成果推廣路徑。整合性專業團隊中應包括創意策劃團隊、品牌運營團隊、節目制作團隊、專業流行音樂人、湖湘音樂文化傳承人或學者、網絡技術支持團隊等專業人員,形成集策劃、制作、運營、推廣等四位一體的團隊架構。電視媒體平臺與節目制作團隊可牽頭搭建推廣“湖湘音樂文化+流行音樂”專題的節目品牌,鼓勵流行音樂人生產高質量的音樂作品,給予流行音樂人更多展示交流的機會;品牌運營團隊、節目制作團隊與網絡技術支持團隊則可以利用網絡短視頻平臺進行官方賬號注冊和節目精彩片段的投送,制造爆款內容,融匯時代潮流,策劃兼具趣味性和文化性話題,并邀請一些意見領袖示范,引發用戶廣泛關注和參與。網絡短視頻平臺、關鍵意見領袖、流行音樂人、湖湘音樂文化傳承人或學者和普通用戶之間,以話題挑戰的方式互動,促進節目內容實現跨圈層傳播。另外,還可以通過網絡音樂平臺、微博平臺、微信平臺等社交媒體平臺來進行作品宣傳和人氣造勢,聚攏網絡人氣,及時推送音樂信息,收集用戶反饋。同時,專業運營團隊人員可以根據電視節目、社交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的用戶網評反饋,來引導或整合內容,并通過網絡直播的互交便利,加強流量扶持和提高變現能力,實現專業制作、粉絲運營和商業變現的一體化運營,促進湖湘音樂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融合的優秀音樂作品在文化和經濟層面的增值,并讓更多流行音樂人才關注、參與或最終進入相關生產之中。整合專業團隊運作的推廣路徑,不僅能讓更多民眾關注、了解和喜愛湖湘音樂文化,還能在不斷持續的過程中,賦予湖湘音樂文化傳承人或學者更多講述音樂文化歷史、故事和情感的機會。同時,通過整合團隊推廣運營所建構起來的以興趣為驅動力而實現的文化自覺、文化認同與文化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眾對湖湘音樂文化產生持續興趣。通過專業團隊的文化品牌運營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多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資本,有利于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的持續創新發力與轉化。
四、結語
湖湘音樂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湖湘精神的藝術性呈現,之所有能夠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區域性文化,正是在于其具有“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與“博采眾家”的開放態度。湖湘音樂文化特有的精神面貌使其與具有包容性、多元性與實用性的當代流行音樂不僅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也有著近百年的交織與碰撞。因此,研究湖湘音樂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的創新應用不僅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脈相承,也是對中國當代音樂文化的深入思考,更是體現出我國當代流行音樂一直試圖在全球化語境中,積極尋找適合中國的主體性表達方式,以展現我國文化、社會、實力與精神氣質,從而呈現出對建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自覺追求。
作者:郭宇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