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9 08:40: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新農科”創新創業教育的提升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云南省新時期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發言,首次提出“新農科”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回信給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秘書長、校長和專家代表時,指出了“新農科”建設方向應是培養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1]。黨的十八大,我國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九大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及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等,由此“雙創”教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突破千萬,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就業形勢十分嚴峻。21世紀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必須全面深化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建設,加強創新創業的教育,此舉既能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需要,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就業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作為涉農類大學,如何以“新農科”發展為契機,結合涉農專業特點,特色鮮明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成為當前涉農類大學教育改革必須直面的問題。
1“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類大學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11.1滿足社會對農業現代化人才需求的客觀要求
“新農科”建設的提出,反映出當前涉農類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與社會對農科人才需求上的差距,無法適應農
林類經濟結構升級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國家戰略轉型的需要。農業現代化需要以最新的科學技術為支撐,用最新的生產設備來實施,用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來組織,所以農業現代化需要科學的研究、管理、生產和服務人員,此類復合型的人才也正是社會急需的。只有涉農類大學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理念的人才,才能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轉變粗放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管理,助力“鄉村振興”、“生態中國”、“美麗中國”等戰略建設。
11.2創新涉農類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客觀要求
“新農科”的建設要求農科類人才全面培養,面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需要,主張農業創新驅動發展,重塑涉農人才培養體系。但是,受傳統農科辦學思維的限制,目前創新創業教育并未與“新農科”建設充分結合,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脫節。涉農類大學要順應農業產業升級的的新趨勢,把農業與工業、信息技術、醫學等學科相結合,設立未來學院,在未來學院開設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課程,實現各學科資源整合,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探索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應用型農業人才,提升涉農類大學的綜合競爭力,服務于現代農業的發展[2]。
11.3提升涉農專業學生綜合實力的客觀要求
在高校大量擴招的背景下,應屆畢業生人數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現已超過千萬,就業形勢逐年嚴峻,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社會對涉農高素質、專業化、綜合化人才需求旺盛,但涉農專業學生的就業仍舊不樂觀,究其原因,目前涉農專業學生就業擇業觀念落后、專業實踐能力不足、創新創業意識缺乏,使其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在涉農類大學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構建涉農專業學生多學科的復合知識架構,培養開放性、發散性、多元化的創造思維,有利于提升涉農專業學生的綜合實力,轉變學生就業觀念,引導學生扎根“三農”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學農為農,做新時代的“新農人”。
2“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類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困境
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各高校從教育模式、課程體系、實踐平臺、師資建設等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大學生雙創教育成效顯著。有調查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高校學生創業占整體創業比重約3.7%,與發達國家約20%的比率相距勝遠,說明我國雙創教育發展空間巨大。作為涉農類大學肩負著新時期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但由于傳統的培養模式,單一的專業結構等因素限制,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在涉農類高校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22.1創新創業教育認知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類高校校長和專家的回信中要求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必須立足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3],“新農科”教育必須直接正視這一核心問題,強調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而創新創業教育又是關鍵因素,因此高校如何組織實施好創新創業教育至關重要。目前涉農類高校在農科人才培養方案上仍不夠完善,缺乏全面、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方案,傳統培養范式沒有實質上突破,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受限,對人文社科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足,學生多數被動式地接受理論知識,尚未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適應[4]。未來農業發展是產業的規模化、生產的機械化、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傳統農林教育模式缺乏對新科學、新技術、新材料的交叉融合,傳統的養殖業、種植業、畜牧業與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融合想更為深入,就需要專業培養方案更為完善,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其中重要一環,不可或缺。部分涉農類大學沒有充分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認為學習農業學科,只要掌握農業知識與技能,將創新創業教育視為理論學習之外的愛好,或者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簡單地作為選修課加以應付,主觀的認為農林類創業可能性不高等。以上的認知限制了新農科教育培養人才的創新性、學科的交叉性、能力的多樣性發展,無法正確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現代農業的諸多要求,無法培養高質量的社會需要的農林人才。
22.2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仍顯不足
農林學科是一類對實踐性要求很強的學科,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更是新農科背景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備條件,高校一般是由校內實驗平臺和校外實訓基地組成。目前依然有部分高校只是在政策層面強調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實踐過程中未給予足夠重視,制度尚未建立或不完善,組織松散等。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資金投入較少,僅限于政府層面財政劃撥資金,學校未予相應配套資金。由于資金的匱乏,相關的創新創業培訓平臺及軟硬件設施配套嚴重不足,缺少相關實踐基地、校企合作平臺、產學研共建平臺等,這些大大限制了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機會和動手能力的提高,導致書本理論內容與現實實踐脫節。學校更多地以“雙創”大賽、學科競賽和創業活動為載體,指導部分大學生在某一項目上實踐,大多的創新創業項目只停留在項目計劃書上,不能落地進行模擬或實踐。對于涉農類大學而言,學校對于參與涉農的相關項目,如鄉村振興的農產品電商產業、生態農業、信息農業等實踐活動或項目,只有商業計劃書,沒有校企合作平臺進行實踐,缺乏全過程指導和技能指導,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雙創活動積極性,對技能型人才培養不利,不符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導向。
22.3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相對薄弱
新農科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更加注重新興專業及多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專業結構既要適應現代農林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也要適應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但目前我國涉農類高校仍以傳統理論教學為主,教師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雖理論知識較豐富,但部分指導老師只專注于自身的教學任務及科研任務,缺少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培訓與研究,缺少實戰經驗,指導效果不是很理想。目前我國高校雙創項目主要由學生自由組隊,導師跟蹤指導,第一種是開展項目預研,對可行性進行分析,對市場環境、競爭環境、公司戰略等進行分析,撰寫商業計劃書;第二種是借助真實的項目,模擬公司運營或有部分真實運營,進行市場分析、財務分析等,進行發展預測而形成的計劃書兩大類。這二類項目指導老師本身的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直接影響項目的質量,而目前雙創導師隊伍構成仍以專業教師為主,通識課教師和思政教師為輔,有創業背景和實戰經驗的教師更是十分缺乏,從而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理論教育的契合度,使得很多雙創項目難以進入孵化器,轉化為現實,最終創造真正市場價值。涉農類大學創新創業項目多與農業、林業、牧業、養殖業等相關,周期性較長,如何實現從實驗室走出去,落地生根,需要多方資源協調配合,對指導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將專業課教育、通識課教育、思政課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使得雙創項目符合國家政策需要,滿足社會需求,服務國家整體戰略。
3“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類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提升路徑
33.1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認知,建立健全創新創業培養機制
涉農類大學應充分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培養“新農科”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農林人才的重要性,對培養模式加以調整,在制度上、組織上提供相應保障。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積極推動學科融合,如農科與工科、農科與社會學科、農科與信息學科等。在制度上,建立“新農科”教育為基礎的雙創教育機制,落實創新創業教育建設高校第一責任人制度。建立雙創教育學院或者其他組織形式,由校團委、學生處、招生就業處等多部門協同領導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制度。引入第三方評估制度,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評估辦學的指標等。在組織上,主動整合“新農科”的相關專業和學院,共同構建跨專業跨院系的兼容的組織形式,發揮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師生優勢,以“價值鏈”關系組織團隊,聯合培養,共同指導。同時,高校主動利用新興媒介,如微博、直播等新媒體渠道,通過微電影、微廣告、微軟文等形式,宣傳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的意識,使創新創業成為高校師生自發行為。
33.2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創新創業平臺服務能力
聚焦“新農科”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高校、政府、科研機構和涉農企業等多方參與,依托農業工程專項、農業產業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開展深度合作,通過產學研合作、孵化器平臺、校企合作等模式,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拓寬大學生參與雙創的渠道。各方在合作過程取長補短、共建共享、協同創新,不斷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投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由于傳統農科人才培養的思維慣性是滿足就業所需知識和技能即可,而創新創業平臺側重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但是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上述需要。基于此,“新農科”建設要求高校必須沖破傳統農林人才培養限制,首先重視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引入社會力量,提高與相關行業共同開設的實踐課程比重,建立創新創業培育基地。其次,設立創新創業專項資金,給予高校師生必要的經費支持與獎勵,保護原始的知識產權,鼓勵以技術入股方式進入企業運營。最后,推動學校科研平臺、實驗中心、數據中心等資源開放共享,給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活動平臺。
33.3完善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加強雙創師資隊伍建設
結合各專業特點及專業特色,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雙創課程,優化課程體系,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新農科”建設的方向下,全面梳理涉農專業課程內容,一面重視專業課程教學,一面重視創新創業課程的延伸。將“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等元素有機融入創新創業課程中,達到課程育人的目的。積極搭建線上教學平臺,建立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實踐、實踐實訓等不同形式,以問題為導向,切實培養學生解決“三農”問題的能力。在雙創師資隊伍建設中,鼓勵“新農科”專業盡快加強“雙師型”導師隊伍建設,實行學校與企業雙向交流制度,健全服務保障機制,著力培養一批專而精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知名專家、成功校友等多方力量,加強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與服務力度,進一步夯實雙創師資隊伍,培養國家當前急需的農科類人才。“新農科”建設方向已經明確,目標使命已確定,而創新創業教育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展開,對于涉農類大學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首先要求農科類學校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充分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其次,開展產學研合作,將“新農科”的專業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優化培養方案,探索農科類人才成長新途徑。最后,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更為專業的雙創指導服務,為黨和國家培養符合新時期發展需要的涉農類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N].人民日報,2019-09-07(1).
[2]張建軍,黃慶林,張黨省.新農科建設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索[J].中國農業教育,2021,22(04):44-50.
[3]譚暢,劉峰.新高考背景下“新農科”人才培養機制經驗借鑒[J].繼續教育研究,2022,(2):114-119.
[4]焦新安,俞洪亮,楊國慶,等.涉農綜合性大學“新農科”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
作者:鐘金玲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