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17:18: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信息技術的戶外研學教學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地理課程標準中概括了戶外調查的基本步驟:通過觀測、繪制、測量和記錄真實世界不同地方(包括學校)的現象,獲得有關環境的知識;探索形成和改變環境的地理過程;使用一系列地理工具幫助解釋地理現象,進行決策;定位、選擇、組織和交流地理信息;探索地理議題上的不同視角[1]。與此同時,其課程標準還提出,主動參與戶外調查的經歷能激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責任感和與人交流的潛在能力。我國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要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2]。為此,筆者依據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七節《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的相關內容,將校園這一生活場景里的主要植物景觀作為調研對象,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社團、綜合實踐課等走進校園,完成實地調研。
1.走向戶外搜集地理信息
(1)研學工具
研學路線圖(見圖1)、記錄本及筆、放大鏡、手套、Pad等。(2)研學主題校園主要植物景觀的識別及調查。
(3)研學路線
學校植物多集中在南北向道路兩側及東部樹林區域,研學路線首先從校園北門出發,沿中軸線自北向南進行調研(圖1路線①);然后集中向樹林植被區調研(圖1路線②);最后在南門匯合。(4)研學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進入校園實地觀察,學習小組使用Pad獲得校園主要植物的圖片(沿校園主干道出發,分為四個小組,組長帶隊進行拍照),學生可以用眼觀察葉片的形狀、大小以及花色,用手觸摸不同植物葉片,做好葉片及根系表述記錄、仔細辨別植物景觀的特征,完成“校園主要植物景觀示意圖”。
(5)研學成果
學習小組把獲取的圖片分享至班級微信群,重新篩選植物景觀圖片并進行歸類,建立校園主要植物景觀一覽表(見表1)。
(6)研學意圖
教師在學生搜集信息時提出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完成調研要求,有效匯總學習成果,讓學生主動承擔調研任務,培養其在活動中掌握獲取地理一手資料的基本技能。
2.借助技術分析地理事物
(1)研學要求
教師要求各小組使用Pad打開“百度圖片”,上傳植物圖片進行植物種類識別,進而了解植物的隸屬類型、所處氣候區域、植被特點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2)研學成果
學生結合植物葉片及其根系的表述記錄,進行歸納總結(見表2)。(3)研學目的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輔助地理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對校園植物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夠發現其中12種植物基本上都生長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植被習性大部分喜光、土壤的適應性強。此時有學生會提出兩點質疑:植被的概念如何界定?植被和地理環境之間有何關系?
二、借助信息教育技術回歸學科探究
1.明晰疑問
樹立新知學生帶著研學時的兩點疑問進入課堂學習,教師進行概念和關鍵知識的點撥。
(1)植被概念的界定
校園里的榆樹、重陽木、木樨、櫻樹、碧桃、紅楓等單株植物個體并不能稱之為植被,植被是一個地區各類植物群落構成的統稱,依植物群落類型劃分,可分為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
(2)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不同自然環境下形成形態各異的植被類型,其分布受水分條件制約,如森林、草原、荒漠區域形成的氣候條件不同,體現了經度分異規律;另一方面,不同植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不同,如森林植被具有美化環境、存儲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善氣候、協調生態系統的功能。當森林被破壞到一定程度時,會喪失氣候良性功效,從而進一步加劇森林的退減。
2.推送資源
討論交流教師結合Pad,課堂上推送兩個資料包,讓學習小組完成探究任務,學生探究、教師點撥。(1)資料包1展示世界氣候分布圖、世界主要植被類型圖、三種主要森林植被的景觀圖,要求小組之間討論、探究、交流,完成表3的填寫。(2)資料包2教師出示五種植被葉形圖片,讓學生通過描述葉片特征進而判別主要植被類型。
3.探究情境
深度學習在學生戶外研學、討論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運用Pad與學生共同分享探究情境。以紅葉石楠為例。紅葉石楠(見圖2)屬雜交種,為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喜溫好濕、耐寒、喜光照,也具耐陰力,適應各種土壤,生長速度快,耐修剪,易于移植成活。隨著城市園林綠化的迅速發展,江蘇省徐州地區已引種栽培。
(1)設置問題
第一,學生根據戶外研學調研,結合圖2,描述紅葉石楠葉片的特征,并嘗試識別其所屬的氣候區。第二,紅葉石楠是引種植物,請分析徐州有哪些環境適宜紅葉石楠的栽培。學生探究,教師點睛。
(2)教師點撥
第一,學生根據校園觀察及網絡查詢總結紅葉石楠的葉片特征:葉為革質,呈長圓或倒卵形、披針狀,葉基呈現楔形,葉緣有帶腺鋸齒;終年常紅,隸屬亞熱帶樹種。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面對真實的生活問題情境時,要能夠主動進行觀察、思考,認識地理事物的表征,從而為深層次學習奠定基礎。第二,學生要學會分析植被生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徐州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溫暖,陽光充足;緯度高,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土質呈弱酸性反應,土壤肥力好,具備紅葉石楠生存的基本環境條件。根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學生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要能夠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分析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從氣候、土壤等方面揭示植被生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此外,讓學生了解徐州異地引種紅葉石楠也體現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人地協調觀”,學生在理清地理事物關系并進行科學表述的同時,還能訓練學科關鍵能力,強化愛護環境、優化生存環境的意識,落實立德樹人宗旨。
三、信息技術視角下戶外研學的啟示
1.戶外研學要進行主題取舍
體現頂層設計開展戶外研學項目前,教師需具有明確的主題內容意識和清晰的研學設計思路,要把對研學探究的認識提高到培養學生素質、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及對外文化交流的教育層面上來。現代社會人才培養需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國家認同感、社會責任意識,能與時代脈搏共進。地理教師要綜合考慮戶外研學的主題內容,體現國情、走向世界,把人文情懷、科學探索、自然審美、身心健康等元素作為戶外研學應達成的目標,努力培養一批擅于觀察周邊地理事物變化、積極獲得地理信息、勇于實踐創新、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
2.戶外研學要基于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探究
讓學生通過戶外研學調查,運行互聯網工具獲得直接學習資料,進而了解地理調查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教材知識,提高綜合能力,這些能力包括:通過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對信息處理加工的能力;利用獲取的信息解決問題的技能;在實際調研中利用信息技術分析地理現象的技能。戶外研學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身邊的世界,通過體悟自身所處的環境,深切關注社會、關心國家發展。
3.戶外研學要結合課堂情境探究進行教學
長期以來,傳遞接受式的教學在我國高中地理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課堂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教材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學生常常被動地、機械地學習。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下,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觀點,提出高考命題理念要從“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轉變[3]。學生的戶外研學作為項目式調查活動,如果不與課堂情境探究銜接起來,就會變成沒有目標、沒有深度的實踐活動而失去學科探究式教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