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05:25: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目前,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經營壞境越來越復雜,面臨的風險種類也越來越多,其中信用風險是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最重要的風險之一,對信用風險的防范和管理就構成了中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而有效的管理會對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首先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進行概述,接著通過對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現狀的分析,指出目前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所出現的問題。最后,提出完善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方法,以增強中國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巴塞爾協議三》
商業銀行是金融市場的主要構成部分,關系著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商業銀行一直以來又是風險聚集的焦點,雖然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中,中國的經濟體并未受到太大的沖擊,但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仍然不可忽視,在這諸多風險中,信用風險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深入研究中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問題,不僅是商業銀行作為微觀金融主體進行內部風險管理的自主行為,從宏觀上看也是防范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導致銀行體系崩潰、引發金融危機、產生系統性風險的需要。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及管理理論基礎
(一)信用風險的內涵及特征
信用風險(Credit Risk)又稱違約風險,是指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即受信人不能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而使授信人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發生偏離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型。信用風險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經濟運行的周期性:在處于經濟擴張期時,信用風險降低,可能會低估信用風險的發生;在處于經濟緊縮期時,信用風險增加,可能會高估信用風險的發生。(2)對于公司經營有影響的特殊事件的發生:這種特殊事件發生與經濟運行周期無關,但是對公司經營有重要的影響。
信用風險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客觀性。只要存在不確定因素,信用風險就會必然存在,不管采取什么樣的管理行為,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杜絕信用風險的發生。二是不確定性。信用風險準確發生的概率以及發生后導致的具體結果是不確定的。三是傳染性。一個或少數信用主體經營困難或破產就可能會導致信用鏈條的中斷和整個信用秩序的紊亂,甚至產生系統性風險。四是難以量化評估。信用風險的量化分析之所以比較困難,主要原因是缺乏大量有效的數據庫數據。五是可控性。在正確分析和評估信用風險的基礎上,可以采取主動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盡可能使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發生的大小程度降到最低。
(二)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是指商業銀行通過指導和協調各機構業務活動來預防、轉移和控制所面臨的信用風險,達到保證銀行資產安全的目的。該定義包含了兩層含義:在風險既定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或者是在收益既定的前提下追求風險最小化。在對信用風險全面管理的過程中其中心內容是由對信用風險的識別、衡量、分析等環節所組成,并通過計劃、組織、指導、管制等過程,輔以各種科學方法和風險管理技術模型綜合、合理地運用來實現信用風險管理的目標。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要素:(1)內部環境。國內外很多銀行出現巨額風險損失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業銀行的內部環境不夠完善,內部環境在信用風險管理中起基礎性作用。內部環境包括風險管理理念,從業人員的誠信價值觀以及管理層分配職責的方式等。(2)信用風險管理目標設定。目標包括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和合規目標。確定目標是有效的信用風險識別,風險評估的前提。(3)信用風險識別。利用風險識別技術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識別事項中蘊藏的風險,為信用風險評估提供信息。(4)信用風險衡量。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利用風險度量模型對企業的違約概率以及所帶來的損失進行評估。(5)信用風險控制。控制活動貫穿于整個商業銀行主體,主要包括職責分工、審貸分離、提損失準備金、風險轉移與控制等。現代全球性商業銀行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完整規范的風險管理制度,而中國在這方面還有很多不足,需要長時間的發展。(6)信用風險反饋。現代信息管理系統和豐富的數據庫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需要依靠大量的信息來完成對風險的識別評估,反饋的信息也需要基礎數據庫和信息管理系統的支持才能被商業銀行所接受并對日后的經濟活動和風險管理作出指導。
二 、商業銀行的風險問題和原因
(一)指標分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直接催生的《巴塞爾協議三》使各國對投資銀行的監管力度加大,有力地推動了全球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也在加強著對信用風險的管理,從而使得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現狀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通過一些指標來分析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效果:
1.資本充足率
從資本充足率看,由于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強化資本管理,調整和控制風險資產的增長速度。同時,通過改革重組、引進境外機構投資者、上市、發行次級債券等,使資本充足率有了明顯的提高。截至2011年12月份末,中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達標的銀行已有390家,比年初增加109家(如圖1所示)(由于2012年的數據未找到,所以圖表只能做到2011年)。
2.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
信用風險最突出的反映是不良貸款率。近年來國家和金融機構都設法降低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到2011年三季度之前這兩項指標都一直在下降,但從那以后,雖然不良貸款率沒有過大的上升,但是不良貸款余額卻在逐季度上升(如圖2所示)。截至2013年二季度,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96%,與一季度持平,不良貸款余額為5395億元,較一季度增加130億元。其中,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97%,較一季度下降一個基點,總額為3 254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情況好些,不良貸款余額為95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0%;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9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6%;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625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3%;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6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60%(如表1所示)。目前,中國經濟仍處在增速放緩以及結構調整階段,部分行業經營受到影響,這種影響使得銀行業受到資產質量下行的壓力,在未來一段時間,不良貸款的規模有可能會繼續上升。
3.存貸比
存貸比即銀行貸款余額/存款余額,作為衡量銀行資產質量的重要流動性指標,存貸比受到了嚴格的監管。央行為了控制銀行風險,目前規定商業銀行最高的存貸比例為75%。從銀行抵抗風險的角度看,存貸比過高意味著銀行庫存現金存款準備金不足,應付客戶日常支取和結算的能力嚴重下降,存貸比的提高會導致銀行流動性風險上升,也加大了銀行未來的經營風險。2013年6月末,商業銀行存貸比由3月末的64.68%飆升至72.43%,這一數字已達到近年來的歷史最高值,且已非常接近75%的監管紅線。而隨著《巴塞爾協議三》的推行,監管層引入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比例兩個新指標,社會各界對存貸比的去留問題討論的愈發激烈。
從歷史的角度看,通過存貸比這個指標對銀行進行必要的流動性管理,可以鼓勵銀行更加自主決策地進行市場化經營。但是隨著銀行業經營范圍的不斷擴大,銀行的存貸比越來越緊張,為了達標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扭曲。比如不惜代價地拉存款、將理財產品設計到季末、月末到期,以便資金回流到存款中去。所以在今后銀行業的發展中,存貸比這項指標亟待完善。
(二)商業銀行風險問題產生的原因
長期以來,信用風險是銀行經營管理中面臨的最主要風險之一。因此,正確認識信用風險并深入分析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有助于提高中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也才能改善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促進中國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1.商業銀行普遍缺乏完善及可以信賴的風險管理信息數據庫
目前制約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提高的關鍵就在于基礎數據庫不完善和準確性比較差,從而使分析結果缺乏可信度,而且對于高層次的風險分析無法展開(見表2)。大部分商業銀行缺少企業完整真實的信息數據庫,銀行間無法迅速傳遞、反饋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時降低商業銀行經營中的風險,甚至有些客戶經理為了完成一個項目虛報客戶信息,給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級體系相對不成熟
從外部評級來說,國內幾乎沒有成熟的信用評級機構,商業銀行無法從外部獲得信用評級參考;從內部評級來說,中國大多數商業銀行對企業的信用評級采取打分法等一些定性分析方法,這顯然是不完善的。首先,打分法本身的精確性不高;其次,打分制大多是依靠企業歷史的財務指標,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未來的發展狀況;再次,打分制難以預測企業未來的償債能力。
3.商業銀行缺乏必要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和有效的管理工具
目前,中國還沒有商業銀行真正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信貸資產的信用風險評價基本是各家銀行自己的定性分析,無法做出令市場認可的客觀評價,此外缺乏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使商業銀行不能對信用風險規模進行精確度量,不利于控制風險操作的決策。同時中國商業銀行普遍缺乏足夠的信用風險管理工具,不僅幾乎沒有任何自主的創新,甚至有些發達國家已經在使用的信用風險管理工具在中國也沒有出現,這就直接制約了中國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
4.內控管理機制不完善,風險管理執行力度較弱
中國商業銀行進行風險管理的時間較晚,內部缺乏一個統一完整的內部控制法規制度及操作規則。特別是信用管理經驗匱乏,對借款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社會活動及表現,有無違法紀錄,有無失信情況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進行了解征詢,導致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且,貸后的監督檢查不足,一旦發生信用風險不能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導致壞賬呆賬增多,潛在風險加大。
三、完善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相關對策
隨著《巴塞爾協議三》的通過,全球對銀行系統的監管力度也不約而同地加大,與國外的同行相比,中國的銀行業處境要相對輕松,但是這并不代表中國銀行業的風險已經盡在控制中,正相反,雖然在指標上大多數銀行已經達標,但是中國銀行業整體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與國際性的銀行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下面本文從五個方面對提高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提出建議。
(一)完善商業銀行基礎信息數據庫的建設
風險管理數據庫的不完善是制約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完善數據庫的建設不僅可以減少市場成員間的信息不對稱,還可以加快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在中國的使用和普及。中國商業銀行必須加強行業研究,對不同行業的基本特點、發展趨勢和主要風險因素進行長期系統的研究,為評級對象在同一行業內部和不同行業之間的風險比較提供評判依據,從而為信用級別的評定創造條件。
(二)建立成熟的評級機構和內部評級體系
盡快建立認可度高的評級機構將極大的提升銀行業務決策的科學性,同時銀行內部應該根據自身發展的條件對評級標準有適應性的改變,形成內部評級體系,以便更好地對受評對象的信用等級作出評估。鑒于中國的信用評級市場發展較為落后,所以必須積極學習國外同行的成熟經驗,引進其評級思想技術,充分借助專業評級公司的技術力量和評級成果來加速發展國內的信用評級業務。
(三)學習先進的風險度量模型,加大信用風險管理工具的研發
通過提高風險管理的技術手段是增強信用風險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缺少嚴謹完善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和足夠的信用風險管理工具,定性分析始終無法對受評對象作出客觀的評價,導致作出的決策不甚完善,這無形中加大了銀行系統的風險。為盡快提高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商業銀行應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國外先進的風險度量模型進行改進,使之適合中國國情。另一方面,中國商業銀行應該深入研究開發自己的風險度量模型。同時,積極探索發展風險緩釋技術,創新金融衍生工具,建立和發展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從而建立起現代化的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
(四)強化金融監管,構建規范的法律環境
金融市場的完善和信用風險的管理離不開法律法規的建設,隨著社會的發展,金融市場的自主性將會加大,監管機構必須要逐步強化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因為銀行的風險對于社會穩定的影響要比其他產業部門高得多,因此要加強金融監管。同時,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改進和完善,還必須有相應健康的法制環境作為根本性的保障,這就需要我們強化金融執法與監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規條例的制定實施,增強風險防范能力,使金融經營活動在嚴格明確的法制環境下運行。
(五)建立專業化的風險管理隊伍
中國銀行系統在風險管理方面還未形成風險共擔意識,即銀行內部各部門之間和銀行之間還未形成共同承擔風險的意識,所以銀行系統需要加大投入來進行風險管理人才的培訓,這不僅包括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包括對其他部門人員的信用風險管理意識的貫徹落實。中國商業銀行應以全球化的視野打造風險管理隊伍,并根據不同的風險管理特點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各級風險管理人員的培訓,形成個人行為與企業發展、風險管理與業務拓展相結合的風險管理文化。
摘要:在對迪拜債務危機成因分析的基礎上,引入信用風險的含義,結合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尤其是中國步入全球經濟后,發現信用風險問題尤為突出,已對中國的經濟構成嚴重影響,商業銀行經營機制不健全、內部評級機制不完善、監管的手段和方法陳舊、落后等,亟待解決。如何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加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迪拜危機;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
引言
2007年12月美國經濟因次貸而蕭條,從而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危機遠沒有結束,反而愈演愈烈。迪拜財政部2009年11月25日突然宣布,由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房地產分支棕櫚島集團將推遲償付數十億美元的債務最少六個月,以便進行債務重組。據《紐約時報》估算,“迪拜世界”的對外債務高達590億美元,占迪拜總債務的74%。
迪拜世界是迪拜政府旗下的主權投資公司,也是迪拜各類重大項目的主導者。這個自稱“日不落”的企業,各類資產分布于全球約100個城市,涉及領域包括港口運營管理、地產項目開發、酒店旅游、私募股權投資以及零售等各行各業。世界上唯一一個七星級酒店帆船酒店、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人工填海形成的棕櫚島和世界島、當今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等都是迪拜世界旗下的項目。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機蔓延,全球信貸緊縮政策令這些曾一度引以為豪的房地產資產價格大跌,由此迪拜政府為自己吹大的房地產泡沫破裂買單。
一、信用風險管理的內涵
銀行業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其他風險。銀行的損失不再是由單一風險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聯合造成。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風險,它不僅是指由于借款者主觀違約不能如期償還貸款本息,而使銀行承擔實際的違約風險,而且指由于客觀原因造成借款者還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級降低,使銀行面臨的潛在的違約風險,違約造成了交易對手(一般是銀行)全部或部分支付金額的損失。信用風險是指經濟交往中權利人和義務人之間,由于一方違約或犯罪,而給對方包括公眾造成的經濟損失風險。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不論是何種社會制度,信用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中國在計劃經濟年代,信用風險問題矛盾并不突出,隨著中國從計劃經濟步入市場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地位在全球逐步提高,社會物質日益豐富,市場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網絡交易、金融衍生產品和各行業的信用交易逐年擴大,并逐步成為交易的主要方式,當借款人對銀行貸款違約時,商業銀行是信用風險的承受者。銀行因為兩個原因會受到相對較高的信用風險。首先,銀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業上較為集中,這就限制了通過分散貸款而降低信用風險的方法的使用。其次,信用風險是貸款中的主要風險。隨著無風險利率的變化,大多數商業貸款都設計成是是浮動利率的。這樣,無違約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基本上沒有什么風險。而當貸款合約簽訂后,信用風險貼水則是固定的。如果信用風險貼水升高,則銀行就會因為貸款收益不能彌補較高的風險而受到損失。
二、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現狀分析
眾所周知,引發國際金融海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用風險管理嚴重缺失。無論從當前積極應對金融危機,還是從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看,中國都必須大力加強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長期以來,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一直遵循粗放型的道路,經營中往往只注重機構的擴張和存貸款規模的增長,忽視了經濟效益和資產的質量,在貸款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貸款質量卻在日趨下降,風險逐步積累,形成了巨大的歷史負擔。風險主要集中于不良資產,信用風險遠大于市場風險和其他風險,而且銀行風險積累時間較長,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盡管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
縱觀中國信用風險管理現狀,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1)信用風險問題是已對中國的經濟構成嚴重影響。據統計:中國近兩年銀行因信用風險缺失導致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2 000億元左右,相當于全國財政收入的5%。在經濟活動中,不守信用的行為比比皆是,造假賬、挪用專項貸款、侵占知識產權時有發生。(2)社會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但中國社會信用體系明顯滯后,一方面尚未建立起作為信用體系基礎的信用記錄,另一方面銀行信用評估很不規范,評估機構的資質參差不齊,信用管理呈現多頭。由于監管不系統、相互不通氣,沒有完整記錄和歷史的記錄,信息不透明,缺少一個統一有效的管理體系和機制,實際監管效果并不理想。(3)中國法律環境尚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有關社會信用規范方面的法律散見于多種其他法律條文中,如:中國的《民法通則》、《合同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雖然都有關于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刑法》中也有對詐騙等犯罪行為處以刑罰的規定。但由于缺少獨立的社會誠信保障體系,現有這些法規仍不足以對社會的各種失信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法律規范和約束,針對信用方面的立法總體滯后。
其不足方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為目標,在整個銀行的信貸活動中沒有一個明確的行為指向,風險管理不能成為經營管理中的核心環節,在決策過程中風險因素往往被忽略。(2)商業銀行內部評級機制不完善。中國大多數商業銀行內部評級不論是在評級方法、評級結果的檢驗,還是在評級組織結構、基礎數據庫等方面。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極大地限制了內部評級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風險方面的作用。(3)商業銀行缺乏必要的分散風險和規避風險的技術手段。目前,商業銀行在貸款發放之后,往往只能是被動地接受風險,而不能主動地通過自身的資產組合或者運用某些金融工具來分散和規避風險,商業銀行這種被動的風險接受行為,在經濟發生較大的周期波動或者某種市場因素發生急劇變動的時候,往往會使銀行遭受巨大的風險損失。(4)商業銀行監管部門監管不完善、不到位。中國商業銀行監管的手段和方法陳舊、落后,還停留在傳統的“經驗式”的管理階段,基本上以行政管理為主,不能適應商業銀行快速發展的需要。譬如,監管方式主要以日常報表分析為主,而且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一個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監管參照系;立法相對滯后;原有法律、法規的效力不高;對商業銀行有效監管的法規內容或者欠缺,或者過于籠統和簡略,缺乏相應的配套規定和細則;法規制度設計上不合理。所有這些缺陷都導致對商業銀行監管時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正因為如此,才為商業銀行的不規范經營提供了空間。
三、對策和建議
迪拜債務危機從很多方面影響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對中國商業銀行甚至整個金融系統提出眾多挑戰:不僅是風險模型的挑戰,還是風險管理制度與體系的挑戰,以及對銀行集團監管的挑戰。這就要求監管機構必須從原來相對消極的、強調行政審批的監管者,轉向積極的、尊重市場的監管者。當然,在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迪拜危機在風險管理理念、信用評估、金融監管等方面對中國銀行系統和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對于中國來說,強化金融監管是重中之重。中國應抓住機遇,認真學習,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提出新的監管理念和先進的風險管理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本國國情的資本監管框架,從根本上提高銀行體系的穩健性,提高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對此,結合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現狀提出為了加強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幾點對策和建議:(1)更加關注房地產信貸風險。從近期的迪拜債務危機以及2007年底的美國次貸危機來看,房價的快速上漲往往掩蓋大量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吹大的地產泡沫終將破裂,從而爆發了次債危機和債務危機。由于多數房地產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銀行貸款,一旦資金鏈斷裂,勢必會影響到貸款的歸還。此外,由于很多大中城市的房價出現下跌現象,很多住房貸款將面臨違約問題,預計將出現大量不良貸款和壞賬。因此,各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關注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勢,重新檢討現行的住房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估計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大規模不良貸款的可能性。例如:如果一家銀行決定是否給一家公司貸款,首先銀行要詳細了解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然后,應當考慮借款公司的各種因素,如盈利情況,邊際利潤、負債狀況和所要求的貸款數量等。若這些情況都符合貸款條件,則應考慮欲借款公司的行業情況,分析競爭對手、行業發展前景、生產周期等各個方面。然后,銀行就依據貸款的數量,與公司協商償還方式等貸款合同條款。盡管共同基金與債券投資并不能確定投資期限,他們也是通過類似的信用風險分析來管理投資的信用風險。(2)必須加強金融監管。迪拜債務危機警示中國銀行業在大力進行金融創新的同時必須加強金融監管。銀行機構應充分評估金融全球化影響的深度和聯動效應,對金融創新的應用和推廣作辨證分析。而對銀監會來講,則要更加穩妥地處理好監管與創新的關系,積極引導和扎實推進銀行業金融創新,同時注意防范創新風險,堅持風險可控、成本核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監管理念。銀行風險很容易蔓延,為高效解決有問題銀行的風險,監管機構應擁有一套完備靈活的程序,有權利和能力迅速地處置有問題銀行,實現危機銀行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市場重組和退出。目前,國際上已采用先進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結合的監管方法,中國還沒有在實踐中引進和運用,導致監管水平低,無力制約商業銀行的違規操作現象。實際上,只有具有合適的監管方法、手段,再加上素質水平較高的監管隊伍,商業銀行的很多不規范操作現象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國由于信用行業發展歷史短,在加快立法的同時,政府必須強化對該行業的監管。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可以說屬于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比較先進的國家,尚且還存在“評級機構缺乏自律”等問題引發了全球經濟危機,在中國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相對落后的背景下更需要引以為戒,加強監管,千萬不可松懈。(3)量化信用風險,建立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由于中國大多數商業銀行開展風險管理的時間不長,相關數據積累不足,同時,數據源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客戶基礎數據庫,在借鑒國際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經驗的基礎上,開發出適合自身特點的信用風險量化管理模型。建模工作我們會在今后深入研究。(4)重視維護良好的銀企關系來降低信用風險。銀企關系的維護既是商業銀行營銷的重要部分,也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商業銀行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很熟悉,在貸款調查和審批中有利于做出正確的放款決策,把好信用風險管理的第一關。一旦企業出現經營困難,商業銀行會根據具體情況作出不同的決定,如果企業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商業銀行會允許企業對貸款進行展期甚至會再貸款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良好的銀企關系意味著銀行與企業資金往來密切,企業通過銀行辦理的資金業務多,將會使得企業信用違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5)建立風險分散機制,加強金融創新。銀行的資產要做到合理組合和搭配,實現信貸資產的多元化,來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商業銀行要積極進行多方位金融創新,創新是推動金融業發展的動力之源。一定要建立跟銀行本身的風險控制和防范能力想匹配的創新產品,在控制和管理風險的同時實現盈利和發展。(6)建立內部評級機制,規避客戶信貸違約風險。中國商業銀行應持續跟蹤、學習和借鑒IRB法的實質內容,以此充實管理手段,增強風險內控能力,并應盡早建立能夠應用于實際管理的內部評級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構建由監管當局、銀行和社會獨立信用機構組成的三層立體信用體系,規避客戶信貸違約風險。各個商業銀行可以在監管當局的協調下,在不違背法律、不損害客戶權益的基礎上,實現信用數據的共享,把信貸違約風險的程度降到最低,從而有效提高銀行規避風險、應對風險的能力。(7)加快信用管理人才的培養,以適應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中國的信用管理行業人才奇缺。建議教育部和有關部委專門研究這項工作,在有條件的大專院校新開信用管理課程,有關方面也可以通過培訓的方式,對正在從事和即將從事這項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盡量少走彎路。
信用風險管理在中國是一項較新的工作,有了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重視,以立法來保障,以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為基礎,就一定能夠把經濟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走出當前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實現中國的長遠科學發展。
摘要: 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基本風險,也是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金融風險。銀行大量的不良資產和國外銀行的競爭,使得提高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成為中國銀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將以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為主題,分析信用風險的危害及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探尋中國銀行業信用風險管理的缺陷與不足,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 銀行;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1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銀行體制存在缺陷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是計劃經濟體制,大財政、小銀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銀行制度則以高度集中計劃管理和行政約束為主要特征。經過多年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中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還未真正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這一根本性問題仍待進一步解決。公司治理結構根本性缺陷是商業銀行改革難以深化的焦點,也是信用風險產生的根源。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基礎薄弱,而且也嚴重制約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
1.2 組織管理體系不完善盡管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普遍實施了審貸分離制度,客戶經理部負責發放貸款,信用風險管理部負責審查貸款,通過信用風險管理部不直接接觸貸款客戶來回避貸款風險。但與國外相比,國內商業銀行的信貸部門和貸款復核部門之間不獨立,受外界干擾較多,獨立性原則在工作中體現不夠,而且部門之間、崗位之間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職責不明現象。中國很多商業銀行目前這種具有極強行政色彩的內部組織架構,無法完全適應經營目標以及運行環境的轉變。
1.3 風險管理工具及技術落后近幾年,中國商業銀行在加強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已經逐步建立起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但是與國際性銀行相比,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不論是在度量方法、數據的采集、數據的加工,還是在對信用風險管理結果的檢驗等方面都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從而極大地限制了信用風險管理系統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風險方面的作用。
1.4 信用風險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中國的銀行業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長期以來銀行承擔了過多的財政性職能,商業性信貸業務和政策性貸款業務并未加以區分,銀行普遍缺乏風險意識,國家對它也無風險責任要求,因而中國長期以來沒有銀行風險方面的法規。直到上世紀90年代,國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引導國有專業銀行逐步向商業銀行過渡,另一方面開始重視外部的金融立法及銀行內部的配套制度的建立。但在這些制度中信用風險方面的規定非常粗線條,并有大量的空白,其科學性、完整性還有欠缺。
2提高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對策
2.1 改革銀行體制要把中國商業銀行建設成為優秀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只要這樣才能提高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能力、競爭能力和抗御信用風險能力。而要成為真正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因為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建立現代金融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的根本所在。為了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當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1 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架構股份制商業銀行應遵循市場化運作規律和商業銀行的辦行規律,按照國際慣例,以優良的公司治理結構促進銀行穩健經營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要減少大股東派出董事人數,派出董事的股東單位不再派出監事,增加獨立董事和執行董事,增加中小股東單位派出的監事,充分發揮獨立董事與外部監事的作用。提高董事、監事的獨立性和職業素養,促使其實現社會化、專業化、職業化,董事、監事逐步形成職業階層,實行資格認證;建立董事、監事市場退出和禁入機制,可以仿效國外成熟的做法,實行每年更換三分之一的分批改選制;建立對董事、高級管理層成員的問責制度,加強對其盡職情況的管理、考核與監督。
2.1.2 股權適度集中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內容,股權結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所有者對人的監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權益能否得到保護。當股權過于分散時,某一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會因為成本與收益相比過高而減弱,從而出現管理層的內部人控制現象;而當一家銀行的股權過于集中,又很容易出現“一股獨大”及控股股東通過內部關聯交易損害小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現象。因此,股權的適度多元化才會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2.1.3 建立職業經理人機制銀行家作為經營管理銀行的企業家是銀行機制創新的設計、組織和實施主體,是銀行機制創新的必要條件。通過完善高級管理層的選聘機制,使經營管理者由行政性選擇逐步向市場化選擇轉變,形成并發展職業經理人市場,從根本上解決人缺位問題,在經營管理層利益與股東利益或者說銀行發展之間建立一種創新的激勵相容機制。
2.1.4 建立市場化激勵機制傳統的薪酬制度對經營管理者的績效評價主要是利潤、資產質量等事后會計指標,對經營管理者業績的反映具有滯后性,與銀行遠期盈利能力或未來經營業績沒有聯系。建立經理股票期權或員工持股計劃等有效的長期激勵機制,會使高級管理層和員工的報酬與公司的長期發展目標緊密聯系,解決由所有者與經營管理者利益不一致所產生的問題。
2.2 建立健全的組織管理體系
2.2.1 建立有效的組織結構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通過改制與上市等途徑,已經實現了公司治理結構的明顯改善,并在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方面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已建立了董事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或風險政策委員會,高級管理層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內部控制委員會及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等專門的委員會,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及相關部門共同組成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有助于商業銀行的管理層面、制度執行層面和監督層面在信用風險管理中有效發揮應有的作用,進而為各項風險管理制度和技術工具的運用提供必需的組織基礎。
2.2.2 設計新的信貸流程和信貸組織架構信用風險管理不僅取決于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體系建立完善與否,而且還要求改革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流程和組織架構。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可用監測信用風險的構成,制定各類客戶的總體風險水平和貸款限額,監測客戶評級結果的變化情況,確定準備金規模,貸款定價,分析利潤等。由此可見,信用風險管理涉及銀行許多部門的工作,新的信貸管理流程要與內部評級系統相匹配。在信貸組織架構上,改變以往的“塊塊”管理模式,按照“條條”來進行風險管理,根據不同業務品種、不同行業、不同金融工具來設定風險控制與監督崗位人員,由總行風險控制部直接管理。
2.2.3 公開披露信息對包括銀行在內的公開上市公司來說,投資者據以做出投資決策和評估公司價值的基礎是真實全面反映該公司狀況的財務報告。董事、監事需要隨時獲取信息來使自己對銀行的整體情況、面臨的主要風險與機遇、銀行發展戰略的實施情況等有一個完整詳實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有效監督銀行的經營活動。因此,應建立管理層向董事、監事定期和不定期報告的制度,使董事、監事能及時獲得相關信息來監控銀行的運行狀況。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是投資者信心的基礎。同樣,銀行對公司信貸活動的決策,也依賴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
2.3 提高風險測量水平
2.3.1 建立健全內部評級體系由于信用風險仍是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多面對的最重要的風險類型,作為信用風險計量工具和技術平臺的內部評級體系,就成為商業銀行最核心的一項信用風險管理工具。
受高額成本投入的制約,國內對信用評級法的實踐主要集中在經營規模較大、資金實力相對較強的大中型商業銀行。經過幾年的建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部分起步較早的國內商業銀行已經建立起了非零售業務領域的二維(債權人、債項)內部評級體系,工商銀行已經達到了初級內部評級法的要求,能夠對客戶的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進行較為準確的計算,并開始逐步向高級內部評級法過渡。同時,零售業務領域的內部評級工程也在建設中,有的銀行已經完成了信用卡、個人住房貸款等主要評分卡技術的研究和上線。而對于資金實力和信息資源受到限制的中小型商業銀行來說,采取多家銀行相互合作的方式進行內部評級系統建設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2.3.2 試行并積極推廣壓力測試壓力測試,是一種以定量分析為主的風險分析方法,通過測算銀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極端不利情況下可能發生的損失,分析這些損失對銀行盈利能力和資本金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對單家銀行、銀行集團和銀行體系的脆弱性作出評估和判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壓力測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商業銀行抵御極端風險的能力。
從2006年起,少數國內商業銀行就已經開始了壓力測試的研究和運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7年12月,中國銀監會正式了《商業銀行壓力測試指引》,標志著壓力測試工作在中國銀行業的全面展開。
2.4 利用信用衍生產品轉移信用風險信用衍生產品是一系列從標的資產上剝離、轉移信用風險的金融衍生產品。其在國際金融市場交易的時間不長,但發展速度非常迅猛。國際銀行業于1993年就已發生的信用衍生產品交易為中國商業銀行開展此項業務提供了重要的國際借鑒。因此,可以說,中國商業銀行利用信用衍生工具進行信用風險的管理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現實可行性。
2.5 完善信用風險管理法制金融經濟是市場經濟的核心,信用文化是金融經濟的核心文化,它決定著銀行業的生存和發展。隨著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深入發展,商業銀行加強信用文化體系建設的問題已擺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據國外機構分析,社會信用指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促進GDP增長0.9%,促進生產率提高0.7%。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多次指出:“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對于打擊失信行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穩定和發展,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保護群眾權益,推動政府更好地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