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11:07: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退耕還林工程發展探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針對雙遼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前后林業狀況的分析,通過對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等因子的調查,并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等實際情況,在看到退耕還林工程深遠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充分論證了退耕還林工程對雙遼市林業跨越式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意義。
關鍵詞:退耕還林;跨越式發展;可持續發展
1 退耕還林工程在雙遼市啟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雙遼位于吉林省西部,地處于遼河平原和科爾沁草原相接地帶,地處東經123°20′-124°05′,北緯43°20′-44°05′。與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后旗和遼寧省昌圖縣毗鄰。東西寬62km,南北長89km,幅員28 221hm2。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北崗南洼,海拔在106-204m之間,南部為東西遼河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力較高,北部多為固定沙丘所覆蓋,崗洼交錯,土壤瘠薄。
雙遼市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6℃,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0℃以上的日數為224d,穩定在10℃以上日數為160d,年均積溫3492.7℃,無霜期145d,年平均降雨量464.7mm,69%集中在6-8月份,全年蒸發量1784.7mm,為降雨量的3.7倍,全年主風向為西南風,每年7級以上大風日71d,其中78%出現在4-5月份。
目前,全市尚有3.1萬hm2規劃的宜林地沒有造林或被開荒種地,或被閑置荒蕪,并且雙遼市有東西遼河,溫德河,新開河流過,承擔著上游10萬km2的泄洪任務,導致現有水土流失面積5.6萬hm2,每年損失耕作層土壤280萬t,等于全市農家肥的50%,本地區土壤為風沙土。碳酸鹽黑鈣土、草甸土和沼澤土四大類,其中風沙土約占全區總面積的80%以上,同時,隨著草原的開墾及牛羊牲畜的過度放牧,導致省植物被農作物代替,草原植被退化為次生草原植被。
由于雙遼市地理位置、土壤、氣候等因素的特殊性,滯后的生態林業建設和低下的生態建設效益,嚴重地阻礙著雙遼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成為發展的燃眉之急,加快本地區的荒山荒地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全面增加林草植被,只有大面積開展增綠護綠工程,才能發揮林地的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的生態作用,同時,對周邊農作物生長也有積極促進作用,減少遭受自然災害,特別是大風帶來的損失,實施退耕還林等高效林業建設模式,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牧業生產后勁,促進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跨世紀的戰略意義。
2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實現了雙遼林業跨越式發展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前雙遼市有林地面積35 222hm2,并且林分分布不均勻,每年造林地塊大多是采伐跡地,新增林業有用地增幅不大,尤其是農民造林積極性不高,由于造林后農民土地面積減少,短期內經濟效益不高,對農民來說收入有減無增,所以農民幾乎沒有拿出承包地來造林,因此雙遼市林業用地很多年來增幅不大。2002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當年退耕還林造林2000hm2,荒山荒地造林1000hm2,2003年退耕還林造林4017.9hm2,荒山荒地造林287.3hm2,2004年退耕還林造林1200hm2,以上各年度造林均經過國家及省檢查。通過幾年工程的實施使得雙遼市森林面積增加到53380hm2,以前各鄉鎮林地分布不均勻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不論從森林面積還是森林覆蓋率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退耕還林工程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顯著雙遼市的林業建設向前邁了一大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3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了雙遼市林業可持續發展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前雙遼市林木可采資源很少林分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等發面呈現出發展后勁不足的趨勢,這樣的發展態勢長期下去將嚴重阻礙雙遼市林業的發展。如果后儲資源銜接不上,不久的將來必定給雙遼的林業發展帶來阻力。然而,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解決了這一難題,幼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正好彌補了雙遼市林業后續資源不足的現狀,推動了雙遼市林業向前發展,并且退耕還林工程8年連續帶動了雙遼市林業發展的持續性。所以說雙遼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退耕還林工程。
4 退耕還林中經濟林短期效益成果顯著
由于受雙遼市的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農民對經濟林栽培認識不夠,栽植技術及培養技術不夠成熟,隨著林業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向農民傳授科技知識,使得農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認識,并結合退耕還林政策開展經濟林栽培,經過幾年來的共同努力,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農民不僅享受到國家退耕還林政策,于此同時林果給農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另一方面也為雙遼市林業生態建設注入了活力,發揮了經濟林生態效益的作用。
作者簡介:王艷平(1976-),女,吉林雙遼人,就職于雙遼市服先鎮林業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
實施退耕還林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措施和切入點,是再造秀美山川、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工程。筆者對重慶市忠縣及部分鄉鎮退耕還林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自2002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忠縣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建設任務56.05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30.25萬畝,荒山荒地造林20萬畝,災后重建2.3萬畝,封山育林3.5萬畝。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十多年來,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調研所到的地方,十年前退耕地造的生態林,已經長成郁郁蔥蔥的成片森林,有效地涵養了水源,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態環境,林區物種多樣性明顯增加。退耕地造的經濟林,比如柑橘、枇杷、葡萄、筍竹、紅豆杉等,不僅顯現出優良的生態效益,也開始收獲良好的經濟效益。工程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戶不僅從工程補助款中直接受益,農村勞動力也得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融入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潮之中,大幅增加了農村居民收入,改善了農民生活。糧食種植由廣種薄收向精種高效轉變,高標準經濟林園區建設,推動了農業機械化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林區旅游業發展,帶動了全縣產業結構調整。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大幅提高,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雖然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非常成功的發展工程和民生工程,受到了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贊揚和歡迎,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變化,政策實施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退耕還林工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策力度減弱,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下降
目前退耕還林補助標準偏低。工程實施初期,退耕協議采用實物計價的方式,每年補助300斤稻谷,此后將糧食折算為補助款,按當年價格計算,加上生活補助費用,退耕農戶每年每畝可得人民幣245元。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物價不斷上漲,比如稻谷的市場價格已從每斤0.7元漲到1.3元左右,這就使得原來政策的含金量有所下降。退耕還林比不上種糧,農戶的積極性下降,一些地方出現林糧間作、套種等現象,毀林復耕的隱憂日益突出。
(二)生態林補助期滿后難有經濟效益,部分農戶生計堪憂
保障退耕還林成果,必須把生態目標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統籌考慮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實際問題。退耕還生態林的生態效果很好,但農戶普遍無法從生態林中獲取經濟收益。一方面林木成材還需時間,另一方面林下產業基本沒有發展。因此政策補助到期之后,部分農民將無法從退耕地上獲取相應收入,預計將有10%左右的退耕農民生計會出現嚴重困難,這給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帶來很大壓力。
(三)經濟林經濟效益較好,但面臨后續產業發展制約
退耕還經濟林對退耕戶來說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農戶每年收益遠大于領取的補助資金,這相對有利于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很多經濟林同時也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比如涂井鄉友誼村“三峽橘海”萬畝標準化柑橘果園,每到春季,花香四溢。經濟林工程還帶動了一批龍頭公司和加工企業的發展,為當地稅收和百姓致富做出了貢獻。但總體上看,產業化發展水平還不高,大多數仍以家庭為單位,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產業化發展所要求的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格局。縣域經濟由于地域和體制機制等制約,引進加工企業還存在困難,加工能力不足,出現果賤傷農的現象,影響經濟林的長期前景。
(四)部分地區存在重建輕管問題,直接影響成果鞏固
退耕還林“三分造,七分管”,管護撫育不到位,對整個工程的成果和質量都有很不利的影響。按照“誰造林、誰管護、誰受益”的政策,除采取了現代經營模式,比如涂井鄉的“公司+農戶+互助合作社”模式之外,大多數管護任務都落在各家各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很多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常年在家勞動力很少,無力進行管護。在林木沒有經濟收益和未來收益不確定的情況下,農民也不愿意投入過多的管護費用和勞力。有些農戶,林木的管護技術跟不上。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一些退耕林地內雜草叢生,樹木生長差,降低了工程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長效保障機制不健全
從國家整體考慮,應該說退耕農戶為國家生態屏障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應解決好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問題。很多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還十分艱苦,相當一部分退耕農民收入還主要依靠階段性政策補助,自我發展能力薄弱。盡管退耕還林工程促進了勞動力轉移,但這種轉移還不夠穩定,部分返鄉農戶弄清政策后,提出解除合同或提高租金,有些群眾情緒激烈,已經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隱患。退耕還林工程工作繁多,包括工程設計、合同簽訂、施工監督、檢查驗收、政策兌現、檔案管理、技術培訓和信訪案件處理等等。長期以來,基層林業部門工作經費不足,工作運轉十分艱難。
三、退耕還林工程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適當提高退耕還林工程補助款
根據前期退耕政策,按照每畝300斤稻谷原糧補助量、目前1.3元每斤的市場價格來進行折現,建議把補助款提高到400元每畝,生活補助費提高到100元每畝。條件成熟時還可以考慮建立動態補償制度,即補助標準隨物價上漲,每隔一定年限向上動態調整。建議考慮把退耕還林中的生態林納入生態公益林的補助范圍,由國家財政長期進行補助。對經濟林,可以考慮采取一次性補貼的方式,或者相應縮短補助年限,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支持生態林建設。建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集中梳理并整合相關林農業項目及資金,集中使用,避免“撒胡椒面”,實現資金效益最大化,彌補工程后期國家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
(二)將長江兩岸納入退耕還林政策適用范圍
為保護長江,重慶長江兩岸地區實施了“長江兩岸森林工程”,在長江兩岸及重要支流兩岸175米至第一層山瘠25度以上可退耕坡耕地實施了租地造林工程,承諾比照退耕還林政策給退耕農戶進行補助。忠縣租地造林18萬畝,其中生態林15萬畝,經濟林3萬畝。應該說,工程實施體現了退耕還林的政策初衷,起到了實際效果。但由于基層財政比較困難,難以兌現補助資金,部分農戶情緒激烈,上訪集訪,給基層發展和穩定工作帶來巨大壓力。建議下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將長江兩岸森林工程納入政策范圍,支持解決相應指標,維護基層發展和穩定大局。
(三)因地制宜確定生態林與經濟林比例
發展經濟林,如果能夠創新經營模式,采取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不破壞地表植被,同樣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并能夠同時實現經濟效益。建議下一輪退耕還林政策,不搞“一刀切”,對適宜發展經濟林的地方,放開對經濟林比例的限制。可由地方政府在廣泛征求專家、農戶意見后,形成規劃上報申請,國家相關部門按其規劃解決指標,把更多精力著重放在把好驗收關上。
(四)創新退耕還林管護的激勵機制
考慮到新時期我國農村的新形勢與新特點,一方面可以考慮在簽訂合同的前提下,建立專業的管護團隊,解決單戶農民在家勞動力短缺的困難。可以采取鎮、村集體組織專業護林隊,退耕農戶自發組織護林隊、林業部門將森林防火與林地管護相結合協助管護等多種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將政策兌現與管護掛鉤,鼓勵地方與退耕戶簽訂管護合同,經檢查合格后再兌現相關生活補助費。
(五)完善退耕還林后續支持政策
建議繼續深入推進我國城鎮化戰略,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轉移,減輕鞏固前期退耕還林成果的壓力;考慮加大對退耕區基本農田建設的支持力度,保障區域糧食安全;支持地方政府謀劃產業大局,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加快培育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立相關產業發展基金,引導退耕區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打造產業化、規范化的高效林果產業基地,解決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的問題。
(六)探索建立退耕還林籌融資新機制
建議一方面考慮建立省際間和省內相關轉移支付制度,從重點開發區的財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轉移支付用于生態涵養區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另一方面加快探討建立全國范圍內碳交易制度,征收國內碳稅充實退耕還林資金。
(七)其他相關建議
建議探討制定支持林權抵押的相關政策,搞活林業經濟;適度提高給基層工作部門的退耕還林工作經費標準,并隨計劃安排一并下達;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退耕還林信息和管護技術培訓網絡,組織開發相關操作軟件;簡化退耕還林工程的申請、審批程序,降低相關行政工作成本。
退耕還林是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一項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濟民的一項重要措施。工程進展總體順利,成效顯著,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結構調整,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意識。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建立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的長效機制。
一、工程建設成效
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退耕還林調整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了農民廣種薄收的傳統習慣,工程實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退耕還林工程為我國生態建設步入“破壞與治理相持”的關鍵階段做出了重要貢獻。
2、大大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過去,山區、沙區干部群眾明知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種糧產量低,有調整結構的愿望,但調整后短期內沒有生計來源,結構調整緩慢。退耕還林給農村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一個較長的過渡期,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機遇。各地把退耕還林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合理調整土地利用和種植結構,因地制宜推行生態林草、林果藥、林竹紙、林草畜以及林經間作、種養結合、產業配套等多種開發治理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3、保障和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退耕還林后,由于生態狀況的改善、生產要素的轉移和集中,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工程區及中下游地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保障和提高。同時,退耕還林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把不適宜種植糧食的耕地還林,有利于促進農林牧各業協調發展;退耕還林中還發展了大量的水果、木本糧油等林木資源,培育了豐富的牧草資源,不但能增加食物的有效供給,還能調整和優化食物結構。
二、完善后續政策措施的意見
為了確保退耕還林成果切實得到鞏固、從根本上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結合林業產業發展,加強林木撫育管護,搞好補植補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開展森林經營,培育健康森林。落實“五個結合”,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和生態移民力度,加強農村能源建設,解決退耕農戶當前和長遠生計問題。
(一)、完善后續政策
1、繼續對退耕農戶直接補助。現行退耕還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期滿后,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中央財政安排的資金,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的現金補助,解決退耕農戶當前生活困難。
2、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林業局要進一步摸清已實施退耕還林和25度以上坡耕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基本口糧田的前提下,實事求是地制定切實可行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和全縣新增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規劃,規劃要綜合考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近期生計和長遠發展配套項目,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遠近結合,綜合整治,并與土地利用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果品產業發展規劃等各專項規劃相銜接。各鄉鎮人民政府要負責安排好補植補造、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3、明確退耕還林現金補助政策兌現范圍。凡納入退耕還林計劃的下列類型的承包耕地,退耕還林驗收合格后可兌現現金補助:一是農戶依法取得承包經營權的耕地退耕還林的;二是國有林場耕地和集體耕地發包給職工或農戶后實施退耕還林的;三是業主(大戶)依法取得耕地承包經營權,并與原承包戶簽訂退耕還林現金補助協議的;四是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經濟組織依法取得國有或集體耕地經營權,且分包到職工或農戶,并與承包戶簽訂退耕還林現金補助協議的。
(二)、落實配套措施
要制訂切實可行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重點包括退耕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規劃、農村能源建設規劃、生態移民規劃、農戶接續產業發展規劃等,并安排必要的退耕還林工作經費。規劃要綜合考慮還林的經營管理措施和退耕農戶近期生計及長遠發展配套項目,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遠近結合,綜合整治,并與當地新農村建設規劃等各專項規劃相銜接。
1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對居住地基本不具備生存條件的退耕農戶,要積極推進生態移民。對自愿進行移民的退耕農戶實行易地搬遷,給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支持,同時結合扶貧、國土整治等資金統籌規劃解決退耕移民生產生活問題,使其“搬得下,穩得住”。生態移民退出的耕地將全面實施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生態移民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實施,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步伐。
2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各鄉鎮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以農村沼氣建設為重點、多能互補,加強節柴灶建設;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著力培育一批兼顧生態效益的薪炭林,為群眾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采取中央補助、地方配套和農民自籌相結合的方式,搞好退耕還林地區的農村能源建設。
3認真搞好補植補造和森林經營。補植補造是確保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的關鍵,各鎮鄉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要及時組織退耕農戶在明春對成活(保存)率差或造林失敗的地塊進行全面的補植補造。同時,加強后期管護責任的落實,退耕戶必須與鄉鎮人民政府簽訂退耕還林管護合同,進一步落實管護責任,不斷提高林分質量,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效。在不破壞植被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引導發展林下經濟,允許農民在退耕還林初期適當間種豆類等矮桿農作物,以耕促撫、以耕促管,決不允許間作高桿作物。
(作者單位:155700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通河林場)
1、開展林業退耕還林工程的重要意義
1.1退耕還林工程有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
開展退耕還林工程,可以讓農村更多的勞動力走向一些相對勞動效率較高的地方與產業,不但增加了經濟收入,還為這些人提供了更多接觸新鮮事物與觀念的機會,有助于他們素質的提高。另外,一些偏遠地方工程的實施更能有效緩解農村勞動力短缺的現象,為一些年輕勞動力增添了許多繼續學習的機會。
1.2退耕還林工程可促進社會穩定
社會穩定是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體現,反映了社會治安以及社會利益關系調整等方面的內容,任何一項工程項目或是政策的實施都會多多少少的影響到社會穩定,或正面的或負面的,而退耕還林工程的開展帶來更多的是正面的影響。經過有關調查了解,自開展退耕還林工程后,政府形象得到提升,很大程度的改善了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黨和國家的政策得到農民的充分理解與支持,增加了社會的穩定性。另外,在開展退耕還林工程過程中,農戶自發組織群體幫助一些勞動力欠缺的家庭,保證退耕還林任務的完成,并且在發展二產時,技術好資金足的農戶主動向其他農戶轉移,實現戶與戶之間的橫向聯合,并結合當地實際氣候條件,種植錯季蔬菜等經濟作物,促進了社會的穩定。
1.3退耕還林工程的開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
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社會發展中不斷追求的目標,也是保障社會穩定的基礎,因為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建立在經濟效益提高的基礎上,因此,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方經濟發展的水平,同時也反映出當地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狀況,經過調查顯示,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后,農民整體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成為衡量退耕還林工程效果的主要尺度。
1.4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促進社會的進步
社會進步是每個時代的目標,它體現在各個層面,既是物質方面的提高也是精神方面的提高,可以是經濟領域的還可以是政治領域的,表現在生產力方面也表現在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方面,而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為整體社會帶來了很多方面的益處。
2、退耕還林工程應遵循的原則
退耕還林工程必須以生態效益為優先,兼顧農民效益與地方經濟發展,堅持以政策引導農民并尊重農民意愿,制止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因地制宜,科學的選擇樹種,落實退耕還林的政策,實施個體承包體制,保證退耕還林得以順利實施。
3、退耕還林實施的進展情況與現存問題
3.1退耕還林實施的進展情況
由于我國針對退耕還林每年每畝的糧食補助標準十分優惠,這一政策從農民的需要出發,使他們從退耕還林工程中得到了益處,因此,廣大農民群體成為了建設退耕還林工程的主體,并且國務院提出了有效開展退耕還林的綜合措施,并發出相應的政策措施以指導退耕還林工程能夠健康前行,另外,隨著《退耕還林條例》的頒發,更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相關政策措施的實踐。再者,國家相關協理部門又及時的下達了樹苗與造林的費用補助、現金補助以及糧食補助資金,在開展退耕還林工程中強化管理,建立了相應的質量管理制度體系,由國家林業局對退耕還林實施方案進行嚴格的審核,使工程各環節與檔案管理同步進行,使檔案信息成為進行決策與檢查驗收的重要依據。從1999年到2002年,我國退耕還林工程的建設范圍已擴展到25個省、1800多個縣,中央實際撥付工程資金達231.57億元,累計完成9647.4萬畝退耕還林工程,新增9600多萬畝的林草面積,涉及大概5300多萬農民,在開展了三年退耕還林工程的試點期間,大概1600多萬農民在退耕還林政策中得到利益,平均每戶得到補助糧食870公斤、補助現金146元。
3.2目前我國退耕還林工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由于對退耕還林工程的目的認識不足,而制定的規劃與計劃不夠合理,一味的擴大工程試點范圍,徒增財政方面的壓力,或是由于對相關政策的把握不準,加之實際生態環境十分惡劣,而且所選樹苗在數量或質量方面不佳,栽種上就不管了,平時的管理與養護不夠精細,導致植樹成活率低下,有些地區的人民由于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在還林時未能合理的配植經濟林與生態林結構,這樣將很難實現生態目標。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基層管理部門的不規范操作,對退耕還林工程的配套政策法規的落實不到位,在兌現補助環節發生違法亂紀行為,直接損害到農民的合法權益。某些地方對退耕還林與農村經濟結構的關系調整處理不到位,只重視眼前的補助,而未能充分考慮到農民的長遠利益,不利于我國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
4、面對我國退耕還林工程中目前存在問題的應對措施
4.1因地制宜,合理調整政策的實施
國家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以及退耕地的收益情況與市場糧價的變化合理追加補助的年限,根據實際情況對糧食補助標準加以適當的調整,從而促進農民參與退耕還林的積極性。
4.2加強領導的主導地位與相關部門的互相協作
退耕還林工程由于具備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以及操作難度較大的特點,因此,還需要加強鄉鎮領導的主導地位,各部門之間要齊力配合,通過互相協作進一步實行林業部門與鄉鎮在退耕還林工程中的權利及義務,并以退耕還林工程中的實際成效作為考核鄉鎮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標準內容,穩定的推進退耕還林工作的順利開展。
4.3依賴科學技術的力量
把握退耕還林的后續產業開發,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重視先進優良品種的引進,強化防治病蟲害的力度,加強對市、鎮、村三級進行必需的技術培訓,特別是要強化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提高科技成果。
4.4政府組織培訓,推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退耕還林后,農村的多余勞動力大多自發到外地務工,但是由于受到文化水平與勞動技能的限制,往往就業困難,即使解決了就業問題,往往存在著收入低的現象,因此,針對這樣的現象政府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強化對出外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推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5、結束語
總而言之,退耕還林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生態建設工程,涉及面廣,而且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在開展退耕還林的過程中,應當從全局利益出發,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優先考慮農民利益,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
作者:侯國臣 周琳
原文作者:李先美
摘 要:退耕還林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從退耕還林做起,在探討以科學發展觀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提出了退耕還林體系建立和完善的內涵。
關鍵詞:退耕還林;可持續;生態環境;科學發展觀
1 退耕還林和可持續發展
1.1 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是指為了改善西部生態環境,并對其地區的生態進行改善,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遵循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分步驟、有計劃地停止耕種,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將原有的林草植被得以恢復。退耕還林措施,并不是在所有的耕地區域都可以施行,而是政策性地規定了范圍,主要是針對一些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如山區、丘陵區。當然部分平原地區也被劃歸到了退耕還林范圍內,但前提是這里的糧食產量很低,而且因環境和氣候的原因而出現了土地沙化的趨勢。在一些坡地,如果坡度超過了6°,就有可能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并因此而造成土質逐漸呈現低劣的趨勢,這就需要采取土地保護措施,而退耕還林在其中就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是國家政策,但主要還是采取自愿原則,并不會因此而對農民強行執行。
1.2 可持續發展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側重于不同方面,就會有不同傾向。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理解,可持續發展就著眼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均衡,以不破壞生態平衡,或者是生態科自行恢復的程度為限度。從經濟的層面和社會的層面來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則更傾向于人類生活品質的改善,使得人類可持續生存下去為理念。進入到科學的領域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則需要考慮到清潔、有效,以及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我們現在所倡導的低碳生活,就可以被劃歸在此理解范圍內。
2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2.1 退耕還林雖然是一項生態保護措施,但是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當社會經濟處于迅速發展時期,退耕還林問題就不會因為資金短缺問題而面臨著擱淺。環境不同、土質不同、氣候差異,在資金的補償上都會有所不同。一旦某些地區出現了工程建設補助虧缺,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就會被削減,大大地降低了退耕還林的效率。
2.2 建立必要的協調機制以督促退耕還林的完整性
要實施退耕還林這一舉措,涉及到方方面面。農民的種植知識,林業部門以及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都會影響到退耕還林的整體進展。一些農民對于種植知識的了解還不夠,加之思想的落后和觀念的保守,無法接受新的種植方法。面對這些問題,有關部門就需要普及專業知識,使農民有效地應對面臨的本質性問題。當各種矛盾出現,有關部門需要靈活采取相應的協調機制,督促退耕還林工作的順利進行。[論文網]
3 用科學的發展觀促進退耕還林工程
3.1 用科學的方法因地制宜,實現退耕還林政策的有效落實
退耕還林雖然是一項國家倡導的政策,但是也要靈活實施。對于一些土質良好的地帶,則實行“不該退則不退”的措施。退耕還林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改善土壤,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優化,所以,遵循自然規律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退耕還林首先要確保地表植被完整性,就需要統籌規劃,科學設計。為了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可以采取林果間作、林竹間作、林草間作、灌草間作等多種合理模式達到還林的目標, 并進行立體經營。
3.2 退耕還林的經濟補償
考慮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中,一些對農民經濟補償的政策被落實到位。在《退耕還林條例》中,關于退耕還林的經濟補償措施就已經有所體現。這項政策主要考慮到的是退出耕地后,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所以,國家出臺了一些規定,在核定了退耕面積之后,補償落實到位,其中,還包括一些種苗造林的補助費、糧食補助已經各種生活補助。還要讓農民享受到除了維持日常生活的開銷之外的醫療、教育等基本生活保障。
4 總結
退耕還林工程存在著長期性和復雜性,以科學的發展觀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以解決在工程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當出現實際問題的時候,以鞏固和發展好退耕懷林工程為己任,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以實現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穩步推進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