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9 04:05: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我國社會經過了長期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但正是我國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國社會競爭壓力愈演愈烈,而這種高壓態勢也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變化發展延伸到了我國的教育系統之中。顯然這就造成了我國教學結構中的對心理健康教學的態度變化。也正是因此我國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之下越發強調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重視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學疏導,并試圖在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使中學生掌握一定的自我疏導技巧。本文就是在這樣的教學發展背景之下,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教學定位進行系統化的探究。
【關鍵詞】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自我疏導
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并依據這些知識自我解決一定程度的實際心理問題,保障學生安然的渡過中學學習階段。現代社會普遍認為校園里的學生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因此就不應該會有過多煩惱,這是一種偏見。只要是人類就可能出現心理活動上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培養,使學生在面對自我的心理問題時可以有效的去解決。目前案例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式,本研究即是針對此教學方法所開展的。
一、使抽象為具象,教學理論知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心理教師最易發現的一種現象是學生的心理壓力與問題較之于成年人不僅不輕松,甚至來源是多方面的。對于中學生而言是沒有經濟壓力的困擾,但這也意味著中學生的精神注意力會被分散到其他方面中,如:同學間的交往壓力、升學壓力、學業壓力,甚至是來自于家庭方面的精神壓力,這就使得中學生的精神壓力來源與組成是相當復雜的。當學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識時,在其面對這些心理壓力時是無法將之完整的傾訴出來,這是由于這些壓力的描述都極為抽象,缺乏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生很難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這就使得學生在尋求幫助時會有負面作用。因此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進行案例教學式的基礎知識教學目的即在于此。案例教學法是依托案例進行詳細分析,通過具體的感性案例將抽象理論展示出來,這將有利于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快速掌握與理解。例如:在教學“叛逆心理”這一知識點時,我就舉了相關的案例,層層分析,使學生明白了叛逆行為是進入青春期的一種表現,并了解其發生的原因。許多青春期的孩子對大人都有一種逆反心理。他們往往把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幫助理解為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傷害了自己,因而就會表現出嚴重的敵對傾向。通過這種原理式的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判別,并對照自己是否需要進行調整或與家長溝通。這顯然有助于學生自我調控心理問題。
二、師生互動交流,構建和諧課堂
在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想要發揮最大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多多進行互動交流,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愿意對心理課堂學習投入時間與精力。在此基礎上的課堂案例教學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果。通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問題,交由學生小組討論后再由教師總結。而在這其中教師所承擔的任務不僅是要引導好學生參與到小組討論中,更需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教學,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偏重于對學生思維活躍度的引導。例如:在教學“抑郁癥”的相關知識時,我沒有急于為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科普,而是交由學生進行討論。但學生在這場討論中的表現則較差,其觀點大致可以劃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沒有“抑郁癥”,說自己抑郁癥患者的人都是矯揉做作,另一派則認為“抑郁癥”是嚴重的心理疾病,當一個人出現“抑郁癥”的時候其他人就不應再靠近此人。可以顯然的發現,這兩種主流觀點都是不科學、不理智、有失偏頗的。作為教師要進行科學的案例教學引導,使學生了解到“抑郁癥”既不可怕也不容忽視,這種有理有據有節的師生互動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三、提升專業素養,師生共同進步
進行案例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更是對教師的知識儲備進行培養提升。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就要求教師要逐步擺脫自己的教師身份,與學生一道進行提高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在一定程度上放下教師身份,采用平等的態度與學生一道進行學習,這不僅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因為給了學生一定的展示機會,使學生拉近與教師的心理距離。同時,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舞臺劇”的教學形式,要求學生將案例進行還原模擬加工成舞臺劇,這樣學生在演繹舞臺劇的時候就會對案例中的人物心理進行揣摩,從而進入到案例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認識角度的變化顯然會促使學生對案例人物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狀態有更深的感觸與深入,從而對心理健康知識有更深的了解。而教師在這過程中的指導也會提高教師的教學內力,完善教師的教學藝術。
四、結語
對于學校而言,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顯然是新的教學重點。這種變化是社會發展趨勢與學校教育發展變化所導致的,但不論教學形式如何變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都是為了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創建和諧友愛的教學氛圍,并建設心理輔導室,以預防和消除學生的心理疾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鼓勵學生敞開心扉,同時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促使學生健康、茁壯的成長。
作者:沈麗 單位:泰州市姜堰區沈高學校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心理壓力越來越重。面對時下中學生頻頻出現的心理問題,教育部門及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中學生的隨機抽樣調查表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新華社最近報道:“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目前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其中5.3%的中學生存在抑郁癥、恐怖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令人震驚的事例已向人們敲響了警鐘,重視和加強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質的教育刻不容緩!下面就當前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的成因和對策進行初步探討。
一、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目前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不夠重視。中學教育“重應試教育、輕素質教育”的辦學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市場。應試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與升學考試有關的課目,導致學生畸形發展,面臨升學競爭壓力,心理負擔加重。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點。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待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極端,或過于嚴厲要求,或放任不管,過度溺愛,這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3.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大, 心理承受能力弱。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有精神萎靡不振, 壓力越來越大, 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學習效率不高等。4.人際關系不協調。中學生自尊心很強, 感情豐富而起伏性大, 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容易產生人際關系的緊張而帶來心理不平衡,情緒變化劇烈。
二、中學生主要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父母教養方式、青春期親子沖突、家庭經濟狀況對當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心理狀態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自立、富于合作、思想活躍等;在專制型教養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消極、懦弱、依賴、服從,做事缺乏主動性;在溺愛型教養方式下,孩子多表現為任性、自私、惟我獨尊、蠻橫無禮等;在忽視型教養方式下,孩子則表現出最低的能力水平和最大可能心理問題。
2.學校因素
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但現在有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學習上對自己完全喪失信心、不求上進,不思進取,聽之任之,甚至“破罐子破摔”,對學習成績則全然不在乎,這部分學生并非全部沒有達到應有的知識掌握目標,也非智力低下、沒有學習能力,而是人為地被定義為差生,久而久之,他們自己也會認為自己沒有學習能力,形成學習無助感。對學困生的責罰和粗暴對待,使他們一次一次地體驗挫折與失敗,而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又被忽視,最終會導致他們消極的學習態度;反之,對學困生進行理解、鼓勵和幫助,可使他們重塑信心,擺脫失敗陰影。
3.社會因素
學生心理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學生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影響下,他們心理的發展方向就有著明顯的差別。現在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嚴重的是社會上一些影視公共場所,為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兇殺、淫穢等影視片,網絡游戲、色情和暴力信息對中學生的心靈造成很大沖擊,若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極易損害學生心理健康。
&nb
sp;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對策
心理學告訴我們,個性是指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塑性和獨特性,對存在著各種心理障礙的中學生,則應針對各種心理障礙的特點及其不同的程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1.加強家庭教育,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據調查, 目前中小學生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因此,學校要通過家長會, 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引導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人。
所以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要以身作則,率先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要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勵樹立建功于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注意鍛煉孩子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讓孩子去經歷一些困難、障礙、曲折,增強其自信,磨練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家長要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作為家長, 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愛之則寵、恨之則打,致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 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并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 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 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 以免積少成多,釀成大患。另外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系,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 而是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 如家長會等。對學校教師反映的意見, 要正確對待, 既不要袒護孩子, 也不能拳腳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 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對社會陰暗面橫加評論,以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觀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
2.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學校環境
(1)營造優美的育人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和諧、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名人名言、書畫長廊、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2)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心理咨詢是應用心理學知識,通過與來訪者的交流、探討,對其施加心理影響,使其在認識、情感、態度方面有所轉變,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的過程。因此學校應通過各種途徑,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心理咨詢室、咨詢信箱、咨詢熱線等方法,及時排解處于青春期中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提供調適方法,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防止產生偏差心理。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輔導等并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檔案, 作為班主任、任課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依據,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實處。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3)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在教育教學中, 教師應以平等、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學生,教師的一個微笑可能會使學生敞開心靈, 幾句真誠的話語可能會使學生感激不盡,不斷鼓勵可能會使一個即將放棄拼搏的學生重新振作起來。教師應該讓學生崇拜而不懼怕、應該讓學生愛戴而不是討厭、應該做學生的好朋友、應該是學生遇到困惑時的傾訴者。當教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教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引導和教育的第一步,也只有和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才有可能、有機會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及心理變化等。這一切需要教師對學生付出一種投資———感情投資,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感受,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尊重學生,營造和諧、民主、自由、寬松的氣氛,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影響學生,讓教師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改變著學生。
3.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據調查30%的初中生認為社會不良現象對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湖北某縣有一個中學生因看到過多的社會陰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殺身亡。所以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如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刊物,加大整治營業性舞廳、電子游戲室、臺球室及網絡、書刊、音像制品等力度,為創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摘要: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勞動力轉移的大軍中,出現了許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親戚等代為撫養的留守學生的現象。這些學生長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缺乏親情的溝通和有效的管理,無法享受正常的學習生活,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加強對這類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中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所謂留守學生,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這些學生留在戶籍所在地就讀,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學齡兒童。在農村,留守現象非常普遍。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為7800萬,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為5000多萬,比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的數量翻了一番。在全國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高達28%,部分省市已超過40%,這意味著每三個農村兒童中至少就有一個是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中,主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隨著農民工數量的增加,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將繼續攀升。
一、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性格柔弱內向;2.自卑心理障礙;3.寂寞無聊心理;4.逆反心理;5.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二、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危害。
大多數承擔監護責任的祖父母輩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輔導。更有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飲酒等,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學生與祖輩因代溝而缺少溝通,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形成“家庭管不好,學校管不到”的真空。由此產生的不良品行危害孩子發展:少數“留守學生”成為“問題學生”,甚至打架斗毆,尋釁滋事,做出違法犯罪事件,影響社會安定。
三、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孩子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學生與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可見長期分離使親子關系出現障礙,甚至出現“親生后母現象”,這無論對父母還是子女來說,都是巨大的心理創傷。
2.雖然父母和監護人對子女讀書和接受教育的態度比較積極,大多數留守學生也都表示喜歡讀書,但是留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不容樂觀。老年人文化知識有限,有些還是文盲,很難輔導留守學生的學習,也不能監督他們的學習,造成留守學生對學習的自律性差。很多學生面對繁重的學習壓力,沒有父母的鼓勵,出現成績滑坡現象。
3.留守學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隔代監護還是親戚監護,在監護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區。小學升入初中后,學習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習負擔日益加重,學習壓力不斷增加,這些問題若得不到解決,便會產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問題時,存在溝通障礙,無人傾訴。中學階段是身體發育關鍵期,女生碰到月經初潮、男生首次遺精一類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長輩、親戚說,造成心理上的陰影,也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二)學校原因。
1.盡管學校是直接面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實施單位,但是多數農村學校注重應試教育,片面強調升學率,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學校教育的無奈和放任。據調查,留守學生中48. 4%的學生成績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績較好,僅有2%成績優秀,還有的學生輟學。雖然教師的關注、關愛、集體的溫暖可以抵消留守學生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
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缺乏專職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問題學生學校通常施以懲罰性的教育,當教師知道他是“難以管理的”,就聽之任之,難以真正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三)社會原因。
1.留守學生處于弱勢的地位,在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愿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2.留守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社會環境復雜,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由于父母遠在他鄉,得不到關愛和正確引導;同時,學校周圍的網吧、游戲廳對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快樂的天堂”。內部疏于防范,外部誘惑多多,長此以往,留守學生就極易出現心理失范和越軌行為。
3.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學生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相關部門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四)自身心理特點。
1.個性特征傾向。大多數留守學生都是隔代撫養,代溝影響明顯,留守學生不能同祖輩有效溝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對祖輩產生逆反情緒,不聽教導。他們不愿與人交往,生活在自我空間里,對外界的一切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留守學生常常表現為兩種傾向:要么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要么脾氣暴躁、沖動易怒;或者過分淘氣,做出一些特別舉動來吸引老師注意到自己。
2.依賴心理較強。留守學生多由祖輩撫養,祖輩由于思想觀念較陳舊等因素影響,會對留守學生過分地照顧與保護,對他們百依百順,讓他們除了學習什么都別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總覺得有愧于孩子便給錢以補償,寧愿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盡量滿足學生的所有要求。
3.越軌現象嚴重。農村留守學生家庭環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對其心理和精神狀況都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在社會條件的影響下,會產生一些極端的后果。一些學生逃學、不交作業,甚至參與小團體,沾染不良習氣;還有的學生因得不到家庭溫暖而離家出走。
四、如何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學校為學生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完善學校相關功能,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學習、生活情況,關注學生成長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問題。把學生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教育;與學生溝通,彌補親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幫助,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處理突發事件;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的閃光點,樹立信心,從而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發展軌道上邁進。
(二)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健全親子關系,滿足子女親情需求。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通過宣傳使學生家長轉變觀念,改變那種“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的錯誤觀念,充分重視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首先,提高溝通頻率,最好做到每個星期或至少半個月交流一次;其次,在溝通內容上不僅僅學習,還要關注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并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
總之,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責任。引導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對他們多一點呵護、多一點寬容、多一份熱情,讓他們擁有愉快的心境,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積極向上的人。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人口進城打工的數量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是農村的留守學生問題,其中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問題便成了國家及社會關注的重點,而學校更要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
關鍵詞: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伴隨中國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農業技術的進步,很多農村務工人員都到城市打工,其中留守的中學生則成了教育的重要關注點,因為學生的父母不能在身邊,所以都是由其祖父母看管照顧,并且進行相應的教育,但是由于中國自古以來祖輩對孫輩的那種寵溺,會導致很多學生在行為上更加注重自我,有的學生并不聽從父母祖輩的管教,從而致使成績下降,或者心里健康出現一定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一些相應的改進策略以供教學參考。
1留守中學生心里健康問題的現狀
1.1性格上過分要求自我,獨斷專行:留守中學生因為長期不跟父母在一起,在性格上難免會有一些自私自利的因素,特別是現在很多祖父母對孩子的寵溺很嚴重,在很多問題上能夠讓步就會對孩子進行讓步,導致孩子在處理問題上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獨斷專行,過分要求自我。而其父母由于無法長期監管孩子的行為,只能通過電話或者視頻進行教育,孩子是否會聽從教育也是一個問題。留守中學生在心理上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的祖父母又無法實行有效的管教,父母鞭長莫及,這些問題無法即時改善,長期下來留守中學生的性格上就會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長期下來會造成學生的自閉心里或者形成社會上的一些無業人員,給社會治安造成危害。1.2存在學習焦慮心里,過度迷戀網絡:據調查研究顯示,學生在學習上難免會存在一定的焦慮心里,這一現象在留守中學生中更加嚴重。學習過程中學生離不開焦慮心里,而留守中學生又不能及時的得到父母的開導,長時間的焦慮心里導致留守中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因此會沉迷于網絡,因為留守中學生缺乏父母的關愛,所以在網絡上會認為自己被認可,從網絡游戲中的重要作用和游戲網絡給自己帶來的存在感,使得留守中學生更加的沉迷于網絡,經常會在周末通宵達旦的在網吧,甚至會夜不歸宿,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和心里健康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他們在網絡中追尋刺激尋找慰藉,卻在現實生活中迷失自我,這對于留守中學生的心里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學生的發展。1.3缺乏意志力,做事不能集中心思:由于留守中學生于父母長期不能在一起,父母對于留守中學生存在一定的愧疚心里,所以對于孩子的各種要求都會盡量滿足,以此達到滿足孩子愿望的心愿,正是由于這樣的思想和行為導致留守中學生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會得到滿足,因此致使他們做事的時候缺乏意志力的鍛煉,所以很多時候在處理事情上都會有那種一分鐘熱度的感覺,上一秒還是信心滿滿的去做事,下一秒就會放棄,所以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一種愧疚心里也是教育當中的以一種弊病。這將會導致留守中學生的心里存在偏差。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出格的舉動,這對于社會和家庭都可能會造成一定的潛在危害影響。
2教育管理上的策略
2.1用現代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在現代化的教育方式下引導留守中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現代的教學手段有很多,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對于新式的教學方式會產生一定的興趣,自然會在學習上更加用心,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向學生灌輸一定的心里健康教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會慢慢潛意識的接受心理健康的輔導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通過新式的教學方法讓留守中學生保持一個學習的能動性,主動要求學習并且要保證在學習上能夠積極要求上進,這對于學生的教學也是一個有效的方式。2.2互助關愛的教育方式:每一個學生在家庭或者學校都會渴望的到關注和關愛,這對于留守中學生來說更是。所以在教學上要對留守中學生更加留意,因為他們在缺乏父母關愛的環境下長大,他們對別人的尊重和關愛更加渴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他們一個平等的概念,例如在學校讓每個學生都參加同樣的活動,并且在活動中保證讓留守中學生能夠有更好的表現,同時進行表揚,這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存在感,和被認同的感受,會讓他們認為每一個人在學校都是一樣的對待,并不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存在不同。同時要對其他父母在身邊的孩子進行相關教育,保證學生之間不會出現留守學生父母不在身邊的類似問題,這對于孩子的教育是很必要的。保證每個學生能夠在班級中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并且成為班級里的優秀代表,這對于留守學生的心里是一個有效的關愛方式。2.3加強社會禮儀教育:中國一直被稱之為禮儀之邦,所以對于留守中學生的禮儀教育要更加重視,在禮儀教育中能夠保證學生的心里健康的到更好的發展和保護。禮儀對于中國的傳統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的禮儀卻在逐步淡化,所以在留守中學生的教育上要更加注重社會利益的教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保證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符合道德標準的要求和行為習慣的規范。由于留守中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他們對祖父母的不尊重,對同學的欺凌和一些反社會的行為,都是自身心里狀態的一個體現,所以對于他們這樣的人群要以實際行動和言傳身教教之以禮儀。在各種活動或者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禮儀的深入學習,保證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康良好發展。
3結語
總之,在留守中學生的教育上一定要更加關注她們的身心健康,在教學的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保證每個學生受到同等的對待。在教學方法上保證對學生一視同仁,并且要對學生多一些關愛,讓他們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里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李才國 單位:甘肅省武威第十四中學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許多中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并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而且對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學體育教學應充分發揮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努力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健康是指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狀態。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由此可見。我國學生的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了學校教育和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
一、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現狀
許多調查研究表明,當前中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
青少年學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們對復雜艱難的現實生活缺乏心理準備,一旦遇上風險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潰,情緒容易低落。產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機。
(二)自私狹隘,虛榮心強
一些學生缺乏包容開放意識,學習生活上只能聽恭維。不能聽批評,只能比別人強,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對強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紅眼病”,當面冷嘲熱諷。背后挖苦打擊。對有小錯或有負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計較。甚至懷有報復心理。
(三)缺少意志、毅力
中學生獨生子女多。有的從小過著“眾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讀書學習缺乏毅力,善始而難以善終,遇到困難與失敗,表現為意志軟弱。缺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決心。
(四)情緒易波動,自控能力差
有的中學生智商高、能力強,但脾氣環(情緒反應強烈)、情商低。表現為急躁、沖動。缺乏忍耐性,面對一點不順心、一點委屈。就大動肝火,怒氣沖天,與人相處。常常只想讓別人來適應自己,而自己卻很少考慮應該適應別人,與自己的生活學習環境難以和諧,導致人際關系緊張。有時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來的打擊而神經失常,或走上輕生的道路。
二、體育鍛煉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而且體育鍛煉的實踐性、進展性、競爭性、廣闊性、系統性和集體性等特點決定了體育鍛煉對人的心理發展起著特殊的作用。
(一)體育鍛煉可以推動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也稱自我,乃是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即自己認識自己的一切,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學生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地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競爭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負水平,可以獲得同伴和集體的承認。從而可以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社會價值。
(二)體育鍛煉有益于情緒的調節和控制
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與愿望、觀點而產生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健康、穩定的情緒能使人對現實保持積極的態度,有效地從事學習和工作。體育鍛煉內容的多樣性與吸引力,能誘發人們從事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體育鍛煉內容的復雜性與多變性,又能激發人們的應變行為與能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既能很快激發起強烈的情感,保持樂觀、穩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緒的沖動性、易變性。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標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體驗。
(三)體育鍛煉有利于培養人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標,有意識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種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品質是一個人在意志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鮮明的心理特征,其內涵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質既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也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體育活動是由一系列隨意動作構成的,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體育鍛煉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從而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
(四)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相互傳達信息、交換意見、表達情感、需要等目的,運用言語、行為等方式而實現的溝通過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寬容、熱情、友愛、合群等品質,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體育運動能把人們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諧地練習和比賽,使他們之間產生親切感。在課堂和課外體育活動中。他們不用言語,只需一個手勢。幾個動作就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溝通信息,交流心聲,在不自覺中就會產生親近感,并會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見,體育運動能使人們結識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處、友愛互助,融洽關系。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令人心情舒暢、振奮。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加強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活動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也能增進心理健康。體育與健康課程十分重視通過體百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質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在教學中。要防止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現象;要努力使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既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又發展心理品質;要注意創設一些專門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別的手段,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在從事青少年體育運動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體育教師只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才能朝著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因而。體育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的融洽程度,是提高體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據甘肅心理學研究者楊永龍先生進行的一項針對體育教師的調查數據顯示:男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心理承受力差48.57%:適應不良37.14%;人際關系緊張、敏感與偏執31.43%。情緒不平衡28.57%;女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排在前四位的是:心理承受力差47.06%;適應不良41.18%,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32.35%。偏執29.41%。由此可見。加強體育教師心理輔導勢在必行。只有努力提高體育教師的素養,建立一支業務能力過硬,自身心理健康,具備教育心理學專業知識,懂得心理輔導技巧和方法的體育教師隊伍。才能充分發揮體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功能。
(二)優化體育教學環境
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這里的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一方面,學校要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購置充足的體育器材。改善體育教學和鍛煉環境。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包括學校和家庭的物質環境、文化心理環境、組織制度環境等,特別是校風、班風、家風、教風、學風等是學生心理發展的潛在因素。更重要的是,體育課堂內的心理氣氛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激勵、維護和調控作用。教師的心理狀態和情趣又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相處。使師生成為朋友,課堂成為樂園,師生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這樣才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體育運動環境。讓學生產生激動、愉快、自豪、躍躍欲試的感覺,從而樂于接受體育,對防止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傾向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因材施教,加強體育教學的針對性
體育活動是一項實踐活動,體育教學必須包括學習技能、鍛煉身體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重任務。體育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然后,因人而異地開設體育實踐課的教學內容。譬如,給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學校不良影響的學生多一些關心、愛護和幫助,并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和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以免他們的不良情緒得不到發泄和正確引導而產生心理疾病。影響心理健康。關注那些身體素質差的學生,他們也會因多次練習后仍不能達到要求而產生失望和心灰意冷的情緒,失去鍛煉的興趣。體育教師要耐心輔導,不斷發現他們的優點,以表揚、鼓勵為主,保護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自信心、上進心。增強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利用體育課的特殊功能,使學生情緒穩定,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促使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四)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多選擇性相結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途徑和手段。不同的教學方法將得到不同的教學效果,而不同的教學任務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教法要體現多樣性和多選擇性。多樣性是指體育教師所能展現給學生的不僅是豐富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富于變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樣性是需要通過多選擇來顯示其存在的價值。這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或讓學生自己選擇。使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以發揮,在各自擅長的項目中找到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健康的身體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體育教師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同時,要充分運用體育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心理及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