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06:0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析網絡文化與青少年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具有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特征的網絡文化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與挑戰。規范高校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是:實現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有機結合;規范網絡德育教學資源,建設主題網站;用先進文化引領高校德育建設。
【關鍵詞】網絡文化;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迅猛發展,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世界現、人生觀、價值觀。這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與挑戰。因此,如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也日益成為高校關注的焦點。大學生應當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文明健康上網、嚴于律己,引領網絡文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與時俱進,積極采取對策,營造一個優良的網絡氛圍,因勢利導,努力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網絡文化特征分析
1、理論界對網絡文化的界定
網絡文化是指人們以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為依托,在互聯網中進行工作、學習、休閑、娛樂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并由此而形成的各種價值觀念的總和。馮永泰認為,網絡文化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基于信息傳遞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動及其內涵的文化觀念和文化活動形式的綜合體。[1]由此可見,它既包括物質層面的內容,同時也包含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和道德層面的內容,所以它的實質應該是指互聯網上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這些活動和產品具有鮮明網絡社會特征。
2、網絡文化的特征
(1)虛擬性。我們可以用“無形”這個詞來說明網絡是虛擬的,就是它不以固定的形式出現,而是通過一些圖片、語言等方式來表達,所以每個網民都可以用匿名和虛擬的身份上網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用擔心自己的言行會造成什么后果。任何人都可以用任意名字、性別登陸某虛擬社區,借助文字想象與其他成員開展各種活動。于是具有各國民族文化特點的網絡文化在虛擬的媒體載體里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
(2)開放性。眾所周知,互聯網是沒有國界之分的,網絡的發展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之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發表自己的主張,其他人、組織不得以人為的方式加以干涉,可見網絡的發展對任何群體都是公平和平等的,由此可見,開放性是網絡最根本的屬性。另外,互聯網的最大的優勢和目的就是信息共享,所有網民都可以加入互聯網這個自由的開放的平臺,盡情的抒發自己的意愿和主張,平等的對話和交流。
(3)交互性。理論界認為,在網絡傳播中,網絡信息的傳遞是一個雙向流動的過程,受眾與傳播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可見,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廣大受眾,既是網絡教育的主體,也是客體;既是網絡信息的傳播者、生產者,還是網絡教育的接受者。由此可見這是一種多方向、大范圍、深層次的信息交流方式,它突破了人類信息交流單向式的模式。
二、網絡的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
網絡的飛速發展實現了信息共享,這樣就使得網絡資源無窮無盡,豐富多彩。大學生處于網絡發展的前沿,是信息網絡時代的生力軍。他們通過上網可以收集大量學習資料,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還可以開闊視野。這樣既提高了學習效率,還培養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再者,它可以有效的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學校德育目標更快更好的實現。傳統的教育模式伴隨了教育的發展過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但是新的時代賦予教育新的內涵,所以為了取的更好的教育效果,達到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傳統教育必須要融入到網絡文化當中,實現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結合。因為網絡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可以使老師平等的和學生交流,讓教師的言行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時,網絡文化也能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會化得以實現。為了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校、家庭這三方面的教育緊密聯系,融為一體,[2]網絡的超時空性恰好為三者的結合提供了條件。
但是,網絡文化中的確存在大量消極、腐朽、負面的信息,已經嚴重危害著學生的身心健康,致使一部分大學生道德水平下降。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出現網絡欺詐行為,這種現象任其發展而得不到及時糾正和制止,就會出現嚴重的網絡犯罪行為,致使本人遺憾終生。同時,網絡傳播的“虛擬性”,使部分大學生在交友方式和人際關系問題上的觀念發生扭曲,這也是社會道德水平下降的一個重要表現,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規范高校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1、實現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有機結合
新時期的教育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所以教育方法也要突破陳規,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老師可以通過網絡交流拉近師生距離,對問題學生對癥下藥。其次,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校德育還受到時間、空間以及教師水平等原因限制,致使學生受教育的水平參差不齊。然而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教學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人們可以在虛擬世界里隨意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網絡教學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有效地突破了時空局限,還最大程度地彌補了教師水平的不足。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缺乏有效監控,也缺乏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互動交流,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應該把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結合起來,雙管齊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規范網絡德育教學資源,建設主題網站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網絡文化變得豐富多彩,然而其中的消極、腐朽的文化卻屢見不鮮,更有甚者,部分大學生受網絡消極文化的影響過于嚴重,沉迷網絡、不能自拔,心理嚴重扭曲,出現網絡犯罪行為。因此,為了防止網絡犯罪行為的發生,加強對網絡文化的監管勢在必行。學校應加強多校園網絡的管理,完善校園網絡監控系統,對網絡信息及時進行篩選、檢查,清除不良信息,構建和諧、文明校園。另外,學校還應該建設自己的主題網站,發展適合本校特點的網絡文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學校網站之中,具體內容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
3、用先進文化引領高校德育建設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觀點來分析問題、認識世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是說,讓馬列主義、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融入到網絡之中,尤其是應該加強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使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使思想政治教育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學校應加大投資力度,搞好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現在校園網當中;第二,要建設有特色的校園主題網站,網站要立足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要內容,以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為主線,以網絡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綜上所述,面對網絡文化這把雙刃劍,大學生要從立足自身長遠發展,保持清醒頭腦,珍惜寶貴的網絡資源,不斷充實頭腦,完善自我。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正確上網,文明上網,為學生的人生朝著正確的發展護航,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推進貢獻力量。
摘 要: 網絡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網絡時代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具有虛報性、交互性、自主性、開放性等特征。它為我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機遇和新的途徑,同時也對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從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資源、教育方法、監督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大膽探索有效措施,尋找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對策。
關鍵詞: 網絡文化 高校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文化,是一種由于計算機網絡的出現而產生的新的文化形態,是一種新型的人類生活方式。廣義地說,它主要是由網絡技術文化、網絡規則文化及網絡觀念文化所組成,其核心是網絡觀念文化。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加強對新型的符合網絡文化的運行規律,以及大學生成長成材規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文化的內涵。
網絡文化是一種蘊含特殊內容和表現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于以信息、網絡技術及網絡資源為支點的網絡活動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體說來,網絡文化既是包括資源系統、信息技術等物質層面的內容,又包括網絡活動的道德準則、社會規范、法律制度等制度層面的內容,以及網絡活動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道德觀念、社會心理等精神層面的內容。
二、網絡文化的特征。
網絡文化是一種不分國界、不分地區的建立在Internet(因特網)基礎上的信息文化,綜合分析,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存在的虛報性。
互聯網上,與現實環境不同的是網絡空間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每個人都是在網上匿名信息,這樣就削弱了者的責任感,使虛假和不負責任的信息上網的可能性增強。為此,真實和虛擬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了,把我們已經承認作為實體的現實的東西與我們創造的現實空間連接起來,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
(二)操作的交互性。
網絡文化是一種典型的交互性文化。網絡不再是靜態的網絡,而是具有相互作用的,它可以實現一對多、多對多、一對一的互動關系。人是文化的創造者。網絡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個人文化,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網絡空間交流思想,發表學術觀點,瀏覽所需信息。互聯網提供了一個任意存取的開放性的網絡文化環境。通過互聯網進行的這種相互溝通,是主體間的交流,是基于平等基礎上的“對話”,大家參與的機會是平等的,無論何人,只要具備基本的上網條件,就可以將自己富有個性色彩的文化傳播到全世界,成為網絡文化的一部分。據統計,現今我國網民規模達3億多人,而大學生無一例外均為網民。網絡文化沒有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限制,網民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傳播者,大家都是平等的互動的文化參與者,文化的單向傳播已被信息的多向互動所取代。[1]
(三)管理的自主性。
網絡文化的創造、發展與運作,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礎上進行的,既沒有控制,又沒有人管理,甚至沒有計劃和目標。網絡文化的自主使用性使用戶的個性得到盡情發揮和他人普遍的認可,從而推動網絡文化創造性地發展。
(四)交流的開放性。
在互聯網上,所有文化產品的供應都不受限制,能夠隨時將全球不同社會、不同種族的文化信息一網打盡,實現文化信息的全球化。正如《電腦網絡空間獨立宣言》聲稱:“我們正在創造一個都可以自由進入的新世界。不會由于種族、經濟實力、軍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產生任何特權或偏見。”在這個獨立的網絡空間中,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自由表達其觀點,無論這種觀點是多么奇異,都不必受到壓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可見,文化的開放性在這里得到了最深刻而具體的表現。
三、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網絡文化的日益發展,為我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機遇和新的途徑,同時也對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一)網絡文化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了廣闊發展前景。
1.網絡文化的高度信息化開放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含量空前擴容。網絡文化依托的是互聯網,互聯網具有容量巨大、資源豐富、傳輸快捷和交互性強、覆蓋面廣、形式多元等優勢,較之以往任何一種傳播技術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借助網絡,挖掘大量、豐富的資源,吸納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囊括古今,放眼未來。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網絡大規模地、主動地、快速地傳播自己的思想、理論、政策,而無需受制度、體制和其他繁瑣程序的制約,工作舞臺和對象、教育方式和手段、信息獲取和傳播等,都被大大突破。網絡,為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嶄新的、空前廣闊的舞臺。
2.網絡文化的可復制性和資源共享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發生轉型和躍升。長期以來,以課堂教學為主,輔助座談、討論、談心、社會實踐等是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舞臺多局限于校園內。而在網絡文化時代,大學課堂的外延大大擴展,課堂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室,它還包括數量龐大、各色各樣的網站,網上遠程教育將成為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并顯示其獨特優勢;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的學生,學生也不是受業于一兩個老師;教育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幾乎在所有條件下都可以展開;思想政治工作資源在一次性投入后,可以無數次重復使用。毋庸置疑,在網絡文化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大大增加,舞臺大為擴展,方式更為豐富,時空得以充分延伸。
3.網絡文化的多邊平等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體雙方的信任度大為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一直是影響和制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質量的關鍵。由于人的思想隱蔽性的客觀存在,學生不愿意向老師講真話說實情仍然是當前高校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并成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嚴重阻礙。網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這一局面得以消解。在網上,沒有師生之分、高低之別,所有網民的人格、權利、地位等一切都是平等的。平等帶來了自由、寬松的人際關系,學生便會在網絡這個特殊情境中傾吐心聲、交流思想、溝通情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便可以借網絡手段去與學生進行交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網絡文化的虛擬功能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富于活力和創新。以往人們對未知領域、未來世界的探求,主要憑借想象力去勾勒、描繪。而網絡的虛擬技術則將這種幻想變為“真實”。在網絡虛擬功能的支撐下,可以設置多種多樣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營造聲、光、電結合的良好視覺效果,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更為逼真,形式更為活躍,吸引力更強,感染力更大。總之,網絡的虛擬功能,有力地促進人們的思維方式由一維向多維、由平面向立體、由線性向非線性、由收斂性向發散性轉變,有利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新的領域開拓。[2]
(二)網絡文化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1.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挑戰。我國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信息化校園時代,網絡的全球性、自由性、交互性、虛擬性等特征,使信息的和使用沒有限制,各種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論調公開向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導理論和自身理念的傳輸主導性提出了挑戰。學生從網絡中獲得的對其思想觀念有影響的信息內容,遠遠超出了高校思想教育所要求的內容。這種網絡環境的存在,加大了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輿論導向的難度,削弱了傳統思想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傳統的教育模式也受到挑戰。
2.對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挑戰。高校傳統的思想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師或教育者通過課堂宣講、個別談心座談、討論等面對面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灌輸、啟發、說服。這些方式的針對性強,反饋及時,能產生情感互動,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它的弱點同樣明顯:時空受到限制,教育對象有限,課堂教學形式單調。而在信息化校園時代,網上的信息豐富多彩,對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每個學生在任何閑暇時間、任何地點都可獲取信息,可以在更加廣闊的自由空間進行思想交流。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對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帶來挑戰。
3.對思想教育工作者素質的挑戰。網絡是由人來創造和管理的,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對網絡這一新的校園信息化平臺的掌握、熟悉和運用,以及其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決定了思想教育工作者對思想教育工作網的使用和發展。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處于一種信息優勢的地位,通過這種信息優勢,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容易樹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從而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但是,在網絡時代,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種公開或內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時候卻處于信息劣勢的境地,而且存在網絡意識淡薄、計算機操作和網絡技術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鮮事物的敏銳性、觀念更新不夠等不足之處。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熟悉網絡、更新知識、提高素質,是迎接網絡時代挑戰的必然要求。[3]
四、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探討。
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急需解決的時代課題,必須“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抓住機遇,更新觀念,主動應對網絡文化帶來的挑戰,大膽探索有效措施,構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對策。
(一)轉變教育觀念,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育理念。
網絡文化背景中,文化的生產傳播機制是一種大眾到大眾的傳播模式,每個個體都可以選擇并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日漸式微,以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關系模式逐漸被打破。[5]因此必須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整個教育過程,樹立受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觀念,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針對信息網絡時代的特點,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復雜的各種現象,認識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學會參與整個教育過程,使師生互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同時互為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與學生協同學習的模式。
(二)優化教育資源,創造完善的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思想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面臨網絡給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帶來的各種挑戰,應集中各個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并完善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即以學校教育、社會疏導、家庭輔導、自我提高四管齊下的方式構建對高校學生的立體教育網絡,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模式。網絡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項全新的社會工作,要注重對網絡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思考,積極探索網絡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規律和特點,逐步建立起適應網絡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理論體系。如加緊開發與網絡教育相適應的高質量的教學軟件和數據庫,加快建設適應其發展需要的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教材體系,構筑起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網絡陣地等。
(三)更新教育內容,提高高校學生網絡信息素質。
美國圖書館協會1998年版的《學生學習的信息素養標準》指出:信息素養是發現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終身教育的前提。在素質教育中,信息素養是綜合素養中的一部分。信息素養既包括信息技術,又包括網絡道德。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素養,學校應該將網絡培訓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通過組織系統的網絡知識講座和選修課,普及網絡知識,將網絡應用滲透到有關課程中;另外,還要通過疏導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倫理教育,強化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和法制觀念,促使大學生樹立自律意識和正確的網絡觀,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對有害信息自覺抵制的意識和能力,使之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文明上網。[6]
(四)開辟網絡陣地,構筑思想教育工作網上網下的教育功能。
網絡時代,高校文化建設有兩條戰線,一是現實的校園文化建設,二是虛擬的網絡文化建設;相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現實和虛擬的兩條戰線。它們都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此必須將網絡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納入校園文化的總體建設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統中,在構建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的同時,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拓展校園文化內涵,延伸校園文化功能,與此同時,不斷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促進網下思想政治教育與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配合和彼此協調。在虛擬和現實之間,形成高校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信息回路,更好地營造健康向上、活潑生動的校園氛圍,提升整體的校園文化品位和科學精神。
(五)健全監督管理,建立網絡管理和監控機制。
面對國際互聯網信息潮流,我們必須盡快建立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監控機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強對網絡的監控和管理。一方面要推進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立法執法,加快網絡法規建設,加強網絡法制教育,發揮法律和制度的規范約束作用,防止網上不良行為等問題的出現。另一方面要提高網絡宣傳的針對性和宣傳質量,及時了解網上信息,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控和引導,強制性地檢查并過濾信息,及時刪除網上垃圾,從源頭上凈化網絡,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通過嚴格立法和分析監控,及時發現大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并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漸,從而在高校校園形成一種健康的網絡環境。
(六)加強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素質直接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即具備較強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要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網絡文化特點,能比較有效地掌握網絡技術,在網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這支隊伍的人員除了符合網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之外,還應該有探究網絡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觀念、新素質。
網絡文化的興起,給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又提出了嚴峻的時代課題。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大學生分析問題、辨別各種信息的能力,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不僅能使網絡文化發揮出更大的功效,而且是網絡時代賦予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摘 要】大學生已成為使用網絡文化的主要力量群體。網絡文化本身具有的開放性、虛擬性等特點,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影響,增加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本文在分析網絡文化的特點以及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文化是一種全新的以滿足人的多維文化需要為目的,以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為基礎的傳媒文化。當前,大學生已成為使用網絡文化的主要力量群。網絡文化已然滲透在大學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如何引導大學生對網絡信息文化形成“取之精華為己用,棄之糟粕如敝履”的正確態度,是我們每一個思政工作者都要深思的問題。
一、網絡文化特點
1.開放性
互聯網是一個跨越地域界限、文化差異、風俗人情、社會階層、生命信仰等制約因素的全球性媒體,首當其沖的一個特點就是開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發表見解和言論,全世界最新的科研信息、資訊都可以在網上交流。而且因為其不受特別嚴密的監督管理,和其他傳媒途徑相比顯得極為開放和自由。
2.虛擬性
在開放的網絡文化中,使用者可以不使用真實姓名,不提供個人真實信息進行聊天、購物、上網,使用網絡者天各一方,見不到真人,一切都是按照虛擬的方式搭建的,所以說虛擬性是網絡文化的又一個特點。同時,也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
3.平等性
網絡文化在十分活躍地縮短了人們溝通的路徑的同時,也制造了“網絡面前人人平等”的一個現實。由于網絡文化中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被隱蔽,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地位、等級差別也不復存在,人們更容易獲得平等的權利。盛極一時的草根文化、迅速躥紅的網絡歌手和網絡作家都能說明這個問題。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響
網絡文化因其獨有的特性,已經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重要作用和影響。
1.積極作用
(1)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提升“教育能量”。互聯網的信息高速傳遞功能將全世界連接為一體,同時也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很重要的渠道,成了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可以在網上接觸、了解到最新的時事,學習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態勢、捕捉社會動態、發泄心情、調整心態等等。這樣不僅極大豐富了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新教育模式,如說教、課堂教學、社會實踐、談心等等,而且由于互聯網信息更新快,信息量巨大,內容很豐富,大學生不會覺得枯燥,相對來說更容易受大學生歡迎。再則,網絡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會被多人多次使用,大大提升“教育能量”。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已經下發《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社政[2000]10號),文件前瞻性地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這一重要思想。
(2)有利于大學生正確思辨能力的形成,激發大學生自主性和創新意識。網絡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巨大,觀點新,很多問題很難有唯一的答案,非常需要大學生主動運用自己的是非觀念、思辨能力和知識經驗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樣就能極大地增強大學生判斷是非的自主性、獨立性,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增強自信。此外,網絡信息中會有許多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它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大學生可以及時獲取信息,參與討論,大大提高教育的時效性。
2.不利影響
(1)網絡信息良莠不分,容易誤導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正確的引導和榜樣的作用很關鍵。網絡文化的多元性和雜陳性導致網絡文化良莠不分,再由于網絡具有的匿名性、虛擬性等特點,也會造成學生道德意識的弱化,網絡中不道德的言論和垃圾信息,容易對大學生造成負面的影響,誘導大學生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部分不健康網站為了牟取利益,涉及暴力、黃色的有害信息,傳播惡俗文化,鼓吹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嚴重干擾和妨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傳播,影響高校和社會的政治穩定。
(2)大學生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影響學業和身心健康。
網絡上信息海量,傳播速度極快,更新迅捷,相比學校單一的教育模式,更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大學生容易在網絡中交到有興趣愛好相近的“知己”,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無論這種興趣是好是壞,都會吸引大學生不惜金錢地在網絡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媒體上報道的大學生因過度沉迷網絡游戲導致荒廢學業被勒令退學的事件屢見不鮮。同時,大學生過度沉迷于網絡世界,上網成癮,會慢慢脫離社會和群體,并產生一系列心理障礙等問題。
伴隨著網絡的發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更為廣闊,形勢更為活潑,內容更為豐富,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積極的心態正確引導大學生使用好網絡和網絡文化,促進大學生學業和身心的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與之相應的網絡文化迅速興起和流行開來。網絡文化以其強大的吸引力、獨特的表現方式和傳播快捷、方便迅速的特點,給大學生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們對于豐富多彩、流行性等獨特魅力為特征的網絡文化頗為青睞和喜愛。大學生的知識汲取、文化技能及人格形成,越來越受到網絡文化的滲透與影響。網絡文化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要求,有必要對于當代網絡文化的積極影響和負面作用進行專題研究,對于網絡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等重要問題進行探討。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網絡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科技高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代社會,網絡文化為大學生們提供了豐富及時、廣泛多元的知識,能夠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實際操作能力,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為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提高他們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網絡文化作為高科技發展的結晶,匯集了世界各國的科技、文化、藝術等信息及其成果,有助于大學生們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拓寬知識,愉悅性情。網絡文化的靈活性,使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豐富多彩。校園網絡文化改變了過去單調死板的學習、生活、娛樂模式,使大學生活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每位大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地學習或娛樂,不但可以借閱瀏覽圖書館的豐富藏書,而且可以獲得最新的信息和資料,極大地拓寬了其知識視野。正確的網絡文化,能夠使新時期的大學生們身心全方面發展,成為新世紀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極強適應能力的新型人才,在以后激烈復雜的國際人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網絡文化能夠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和個性的發展。網絡交流的平等性,使大學生們能夠傾聽別人的心聲,傾訴自己的愿望,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贏得了他人的尊重。許多大學都有各具特色的論壇、校內BBS、個人FTP站點等,為廣大大學生之間交流互動、信息共享、資源互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論壇可以讓有著共同興趣和愛好的大學生們聚集在一起,關注校內的熱點焦點問題,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共促學業的提高。在網絡大家庭中,大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交流,完善地評價自己的行為舉止,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以服務于社會,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發展的新一代有志青年。因而,網絡文化對于大學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網絡文化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負面作用我們也要加以重視,做好引導和轉化。網絡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在網絡文化中,諸如網絡色情、網絡迷信等文化垃圾也以新的方式給大學生們帶來了新的沖擊。對于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海量般的網絡文化信息,我們要對大學生及時加以正確的引導,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脫離低級趣味和遠離腐朽墮落。
網絡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使他們與社會的交往更加密切和廣泛。但是網絡的虛擬性特征,又極易使大學生們沉溺于虛擬化的世界之中,從而有可能使他們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變得冷漠起來。有的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上網瀏覽與學習、工作、人際交往之間的恰當關系,沉溺于虛幻的網絡游戲之中,耽誤了正常學業的完成。
我們要充滿信心,適應時代的要求,加強通過網絡交流,密切與大學生的聯系與溝通,用先進的思想認識、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積極引導網絡文化陣地,用實際行動凈化、提升大學生的心靈和情操。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關系,從而使他們的身心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建立正確的人際交流和社會溝通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的形勢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充實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思想理論水平,熟練掌握一定的網絡知識和網絡技能。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指導大學生提高個人的素質時,要善于對網絡文化進行分析、判斷、識別,充分認識網絡文化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時準確地解答大學生通過網絡所反映出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能積極地加以疏導。
在正確的引導下,大學生們能夠自覺地按照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要求來處理網上的各種行為和利益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個人的自律能力。大學生們要能夠對于網上的信息作出獨立的思考和正確的判斷,建立起正確的評判標準,提高自身的識別能力,自覺地抵制錯誤觀點的干擾,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和網絡素質,加強對網絡文化的辨別能力。在不同的道德準則發生沖突時,大學生們要善于獨立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采取正確的行為,學會自我調節,正確對待人際關系。大學生們在網絡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營造一種健康向上、和諧美好的文化氛圍。利用網絡文化提高大學生的個人素質,是信息時代形勢發展的需要,是新時期高校教育工作新的發展契機。這也是高校素質教育亟待開拓的新課題,而且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建設和利用好網絡文化,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單位:河南教育學院中文系)
編校:鄭艷
摘 要:社會的發展首先是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首先是和諧人格的形成。建設和諧校園網絡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和諧人格培養的重要生成條件。本文在探析和諧校園網絡文化的定義以及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建設和諧校園網絡文化的意義。
關鍵詞:和諧;校園網絡文化;人格
一、和諧校園網絡文化的內涵
高校和諧校園網絡文化是指由高校師生共同創造的反映其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團體意識、群體心態、行為規范等方面特性的由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構成的網絡文化系統,是高校校園里所特有的文化傳承存在形式,其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要把大學生養成什么樣的人”和“引導大學生過什么樣的生活”這兩個問題,和諧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本質上是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建設。
二、建設和諧校園網絡文化的意義
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的現象屢見諸于報端。大學生盜竊、搶劫,乃至自殺、殺人的事件已經屢見不鮮。有識之士都在深入地思考我們的大學生怎么了,我們的高等教育怎么了?一項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而大學生有心理障礙者占16%至25.4%。近幾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會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學生犯罪約為17%。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尤其是大學生犯罪率急速增高的事實昭示人們,青少年包括大學生的和諧人格培養不容忽視,和諧人格必須成為高等學校素質教育應有的目標追求。因為這是:1.是塑造大學生和諧人格的需要;2.是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的需要;3.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需要。
大學生既是校園網絡文化的主要客體,又是重要主體。和諧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一個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的過程,其本身就彌漫著強烈的實踐精神。因此,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諧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通過參加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各種校園網絡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沐浴實踐精神、感受實踐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立足實際、積極探索的實踐精神。
三、建設和諧校園網絡文化的對策研究
楊叔子先生曾指出:“一所現代化的高校,必須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構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態環境,形成一個朝氣蓬勃的濃厚學術氛圍,充滿著求真的科學精神和求善的文化精神,教育人、啟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導人,充滿著對人的終極關懷,充分調動人的主體自覺性和積極性,滋潤著優秀人才的成長。”楊先生十分推崇文化環境和學術氛圍,強調人的主體自覺性和積極性,可見必須優化校園網絡文化,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以和諧校園網絡文化積極熱情地引導大學生人格的全面健康發展。
1.認識和諧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培養大學生和諧人格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品質、文化知識、生活技能等方面產生著重大影響,這些方面又恰恰是中國人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校園網絡文化的和諧與否,與人格健康有很大關系。所以,學校領導層必須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正確導向。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豐富校園網絡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學生的生理和性格特點,又能通過濃郁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品質與人格。
2.發揮教育主體的德育功能,提高大學生個人素養
教師和學生是建構良好教學和學習文化的主體力量。在和諧校園網絡文化形成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無疑是教師和干部隊伍。他們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道德品質、行為舉止,以及個人的理想、信念、性格、氣質和作風,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在和諧人格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啟發大學生進行不斷的自我教育,自我修養,引導大學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重視校園網絡文化的審美性和教育性,促使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形成
審美性和教育性應是和諧校園網絡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何教條死板、枯燥干巴的東西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更談不上感化和教育。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創造優美的物質、人文環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教育學生,促使他們和諧人格的形成。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良好的心理素質顯得更為重要,應針對大學生的人格缺陷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
4.重視傳統優秀文化教育,開展和諧人格培養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極為豐富的人格培養思想。首先是人本主義思想。孔子的“仁”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仁的實質是“愛”;“仁者愛人”,其核心意義是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理解人,從而實現人的發展。其次是蘊涵著深厚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儒家思想強調“舍生取義”、強調“盡忠報國”,都是愛國主義的集中寫照。第三是強調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修身”是第一位的,“慎獨”則要求人們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要保持崇高的節操,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境界。
5.重視人格踐行教育,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和諧人格
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成長的大熔爐,學校應該給予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接受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使社會實踐活動與學校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在促進大學生人格培養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園網絡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大學生人格培養的發展。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應積極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切實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最終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