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6 11:26: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為我們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道路、奮斗目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前進的動力。報告中指出,青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和可靠接班人,黨和國家要時刻關注青年,關心、愛護青年,加強對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當代大學生是青年的主要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對我們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然而現實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卻不盡人意,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分析現狀、思考對策,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隨著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加速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越來越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
1.理想信念教育有待加強
大學生的“三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治信仰不堅定,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信心不夠。功利主義思想嚴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現象還存在于許多大學生中間。
2.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夠
大學生當中有些同學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不知道,更談不上理解、運用。主要表現為:卻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人生態度,追求至誠至善的人生境界。銳意進取、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體現的也不是那么突出,死板、教條,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現象越來越嚴重,缺乏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創新能力。
3.法制觀念淡薄,道德教育有待加強
現在的大學生缺乏民主法制方面的教育和學習,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沖動不考慮后果。特別是網絡犯罪,大學生深受其害。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集體主義、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令人擔憂,形勢嚴峻,需要正面引導,加大教育力度。
4.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還存在著課程設置不合理,跟不上大學生發展的需要,講課方式過于陳舊、簡單,互動式、實踐式的內容太少,學校還沒有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等,這些現狀也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想政治教育。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的課題,任重而道遠,而且隨時都要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分析,理清思路,加強思考,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全方位、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1.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黨的十八大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和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特別是黨面對新形勢下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用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教育當代大學生,使其樹立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教育引導大學生要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要對黨和國家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小康社會充滿信心,要對黨和國家在處理國內國際事務、維護祖國統一等方面充滿信心。教育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刻苦學習,自強不息,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不急躁,不煩躁,不浮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效祖國。
2.加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力度
作為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需求,建立切實可行的課程內容,發揮思想政治課和哲學社會課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充實兩課的教學內容,加大形勢與政策課的理論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影視資料、社會實踐、時事政策報告會等教學方式和方法,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主動性。
(1)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作用
國家和高校應建立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體制和保障措施。進一步加強對高校政工干部、黨團干部、輔導員、班主任的培訓力度,改善知識結構,豐富理論內容,提高專業水平和 綜合素質。對于年輕的思政老師,要給與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上升空間,保證他們能夠全力以赴,創造性的開展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
(2)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
大學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因此,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的工作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關心、愛護、尊重學生,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需。特別是對家庭困難、父母離異、性格內向的學生,我們要倍加關愛,幫助學生切實解決困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其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尊重學生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的發揮,給他們以平等自由參與的機會,引導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辯論、演講、情景模擬等活動;利用課余和寒暑假讓大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與實踐,開展社會服務活動與義務勞動,參與校內外的志愿者活動,參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參加系、班級組織的各項主題活動等,促使大學生主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
3.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想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大學生與個人、學校、社會和諧發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整合校內外各類資源,發揮校園文化的載體作用。以高雅的校園文化營造大學生成長的良好氛圍;要努力營造理想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和嚴謹、合理、可行的高校制度文化;利用校園網絡、電視、廣播、手機、櫥窗、展覽室、圖書館等傳播平臺,把思想政治建設內容有機融入其中。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和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我們要教育、引導大學生調整好心態,有心理障礙及時進行自我調試和心理疏導。建立心理契約,培養大學生堅忍不拔的性格,使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每個大學生的前途和命運,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未來。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提高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法制觀念和道德意識,使大學生全面、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 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如何變革傳統觀念和教育方式以適應時展的問題。本文指出法治理念中的獨立、自由、民主、平等、秩序和效率等理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創新和實踐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 法治理念 大學生思想 政治教育
一、法治理念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法治理念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被提出,其內涵豐富而深刻。作為一種宏觀的社會調控方式,法治與人治相對,法治選擇法律作為治理國家事務的主要手段,并將法律作為最高的權威,至高無上。法治不僅指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還包含了一切依法辦事、法律至高無上的最高權威性。
法治理念即指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所內涵的精神要素,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理性、文明、秩序、效益和合法性的完美結合” 。先進的法治理念是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管理社會、服務人民的行動指南,是社會組織和人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思想基礎,本質上看是一種制度性安排。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將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對大學生施加影響,使其形成符合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的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強調宣傳教育、感化和道德自覺,是一種軟控制。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法治理念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
(一)理論基礎
法治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主要部分,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作為不同的調控手段,法治具有強制性,是一種硬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說服教育,是一種軟調節。第二,法治通過對人們的行為規范進行詳細規定、對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進行懲罰來提高大家遵守社會規范的自覺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宣傳、講解、感化等方式對人們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第三,法治強調人們外部行為的合法性,不對人們的思想進行規定,要求多為底線的道德,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們遵守底線道德的前提下,追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第四,調控方式的特點不同,法治調控具有穩定性、規范性和權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隨意性。所以,法治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促使兩者相互借鑒,相互補充。
法治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調控社會關系的方式,兩者在功能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既都是通過對社會群體施加影響,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法治是以人的尊嚴、自由和人的權利為價值依托和最終歸屬,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對人們的終極關懷而實現人們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就說明法治文明中的人文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深刻的內在契合,即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以說,法治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正是這種一致性決定了兩者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法治理念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16號文件以來,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先進的法治理念,進行自身方式、方法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是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擾之一,如何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念、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創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法治理念進行創新,有利于提高其實效性。將法治的自由、獨立、平等、權利、民主等理念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關愛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鑄造親切、和諧的高校氛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和外化的效果;將法治程序至上、制度理念滲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摒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些許務虛性,充分保障大學生和教師的切身利益,通過制度規定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性和系統性,從而提高其實效性。
第二,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適應時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借鑒實踐經驗,實現自身的科學發展。法治與現代化相伴相隨,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治傾向嚴重,這就加大了其隨意性和盲目性。而法治理念的借鑒,會減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經驗主義,用科學的理念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與時俱進,從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發展。
第三,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現在的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思想獨立,追求自由和平等,追求自身權益和個體價值。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灌輸和宣講,理論知識表達生硬,過多強調思想和道德素質的教化,遠離大學生實際,忽視大學的個性表達,對大學生獨立精神、創新意識和情感、意志等人文素養的培育較少。法治理念的借鑒,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民主、平等、法治觀念的培養,更有利于正直、獨立品格的養成,促進其成長成才。
三、法治理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獨立、自由的法治理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首先,尊重大學生的個體價值,促進全面發展。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促進其全面發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總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第一,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在個性彰顯的時代,大學生注重追求自我價值,同時他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善于激發大學生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聯接點,鼓勵其追求自身價值的同時促進社會價值的實現。第二,尊重大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多樣 化發展。由于大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成長環境、受教育背景存在差異,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進行教育活動時,要因人而異,設置多元化發展目標,為他們的生活、學習乃至人生發展提供積極的引導和幫助。
其次,貫徹人本觀念,加強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就是說以大學生為本,這里強調的是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不僅滿足當前發展需要,更著眼于大學生的未來長期發展。以人為本首先是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容易產生各種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機會,從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增強互信,進而上升到思想問題,提高大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養。加強人文關懷,培育人文精神,我們要擯棄重視智育,輕視德育,重知識傳授的教育,加強情感、意志、生命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完善和個性全面發展。
(二)民主、平等的法治理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首先,堅持民主,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是構成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基礎要素,也是學生個性發展最高境界的表現,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與靈魂。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常常將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大學生視為一種主客體的關系,限制了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民主理念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是一種新型的主體間性關系。主體間性主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都發揮主體作用,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通過平等交往和對話達成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共識,從空洞、刻板、靜態的理論世界走向豐富、鮮活、開放的生活世界中來,培養具有豐富內心世界、鼓勵人格尊嚴和巨大生命潛能的活生生的大學生。
其次,堅持平等理念,管理中樹立服務育人的觀念。在平等法治理念下,我們應該樹立服務育人的理念。從端正態度、提高服務意識出發,進而改善工作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大學生作為校園的主體,高校管理者要真正實現管理的真諦,就要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尊重學生權益,滿足學生需求,在服務中實現自身管理的職責,在管理中促進大學生的成才和成才。
(三)秩序、效率的法治理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首先,加強制度建設,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性。思想政治教育帶有濃厚的人治傾向,雖然近幾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社會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現象嚴重,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帶來嚴重沖擊,也將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尷尬無力的境地。第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規,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依法進行,減少隨意性和盲目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穩定的法制環境。第二,程序公正,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管理的法治化一方面打造良好、公正的管理秩序,另一方面在民主、平等、人權的管理理念下,保護大學生的權益,保護意識自由,促進全面發展。
其次,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提高其效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難以將其實際效果量化,但并不是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效率問題。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不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卻沒有相應的效果。因此,我們應該優化教育機制,首先,優化內部機制。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合理、有效配置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第二,優化動力機制。建立健全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通過競爭激勵思想政治教育者用心工作,真正維護好、發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增強其工作的內在動力。
四、結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是一個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借鑒法治理念只是一個嘗試,而不是全部的取而代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法治理念只是觀念上的更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行,促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踐活動,其意識形態性不可替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是大學生的思想,而思想是不能用法律來限制和約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化和引導是堅決不能弱化的。對于自由、民主、平等、獨立、秩序等理念的借鑒,也不是無原則的照搬,借鑒的目的,是通過現代化理念的滲透和引導,改變一些落后的、粗糙的教育方式,促進教育方式、手段的更新,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服務。
摘 要:大眾傳媒正以其強大的力量滲入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大眾傳媒對大學生 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此形勢下,積極研究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 革創新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眾傳媒; 思想政治教育
大眾傳媒是一個由符號構筑的話語體系,是一種特殊的文本系統,通過文字、圖像、聲 音、故事情節等傳遞話語主體的價值觀、情感、反思和意向。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已經成 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社會生存資源的重要途徑,它的主要載體是報紙、電視、電影、雜志和 互聯網。大眾傳媒是一種話語權威,它始終處在主導地位,從言說權力的角度看,它是施予 者,受眾盡管千差萬別,但都只能是受動者,雖然手握遙控器或鼠標可以部分擁有選擇權, 總體而言,單向接受傳媒符號體系的傳遞是受眾們唯一的選擇。因此,在傳媒網絡體系覆蓋 下展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大眾傳媒的挑戰是不可避免的。
一、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物質條件,達到及時、省力的 效果。首先是信息傳遞的及時性。以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較單一,具有明顯的事后 效益。大眾傳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廣泛運用,大大提高了其時效性,尤其是互聯網絡 的發展,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大學生具有了平等的參與權。由于大眾傳媒受眾多、傳播快、 覆蓋面廣,而且自然、親切、輕松,沒有強制性,加之手段多樣、形式靈活,因而在大學生 中的感召力、影響力、滲透力十分強大。大學生通過網絡,隨時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發生 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大事。這種迅速、及時、準確的傳播方式,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 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式,傳播健康、科學、正確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強網絡空間的正確輿論 導向,達到更佳的教育效果。其次是教育信息內容的廣泛性。通過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 ,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第三是教育活動的替代性。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計算 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其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具有強大的替代功能。現在,網絡傳播被視為繼 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不久的將來,也必然會成為宣傳思想戰線的主要陣地之 一。第四是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大眾傳媒的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形 式,如聲音、文字、圖像、文娛節目、現場采訪、現場參與等。大眾傳媒具有聲色俱全、圖 文并茂、聲情融會等特點,實現了多種感覺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獲取量,為人們提供 真實的表現效果,感染力極強。使大學生在形象、生動、直觀的教育教學中,思想得到升華 ,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二、大眾傳媒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大眾傳媒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單調、陳舊的缺陷,它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較多素材和信息。大眾 傳媒可以撇開一時一事的特殊意志和宗旨,追求一種團體精神,可以無條件地傳遞社會的正 義和良知,客觀、公正地揭露和抨擊阻礙社會進步的丑惡現象,從而凈化和提升人類的精神 ,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不斷地為大學生提供了人文精神。大眾傳媒還對社會發展的熱點、疑 點、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廣泛宣傳,進行追蹤報道,深入討論。社會不同發展時期的熱、疑 、重、難點問題,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研究的,通過大眾傳媒可以對人們明確方 向、弄清是非、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轉變思想觀念提供有益幫助。
三、大眾傳媒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轉變。大眾傳媒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新的環境,其教育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首先是遠程教學和網上教育 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吸引大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教育,變為主動參與思想交流并 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導,把傳統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對面的直接教育方式變成 為間接方式。形成互動式、引導式的宣傳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灌輸”的實效性。其次是 與現在的電視教學、錄音、錄像教學手段相比,網上教育不僅具有快捷性、交互性,而且教 學水平高,學生收獲大。第三是網上教育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技術手段,把許多無法單純地用 語言表達的思想情感,借助于聲音、圖像、動畫等手段形象地表達出來。
四、大眾傳媒的發展開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大眾傳媒以其廣闊的覆蓋面, 向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傳遞著不斷產生的、大量的思想和教育信息,從而必將深刻地影響 人們的思想,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另外大眾傳媒的根本性質決定了它本身具有宣傳、鼓 勵、教育、引導、批評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從而把大學生欲知、應知、未知的信息傳達給 他們,使大學生的思想能跟得上時展的步伐,并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五、大眾傳媒的發展創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環境。高校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 重要搖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起著基礎性的導向作用。如何將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放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深入分析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對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挑戰和有利條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如何應對大眾傳媒的挑戰 ,因勢利導,使大眾傳媒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和有效途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 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黨的領導下,保證輿論宣傳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基本格 調,創建特色鮮明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強化大學生對網絡造假行為和有害信息的防范意識 ,積極做好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分析、解釋和引導,堅定大眾傳媒輿論的引導功能,形成積極 、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眾傳媒應正確引導,在激烈而復雜的文化沖突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 和態度,使現代文化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正確輿論導向的 傳媒文化中才能有效展開。
傳媒新文化應是一個全面開放的、多元的、協調的文化體系,以開放的姿態不斷吸納、 整合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傳媒新文化應有雙重文化結構。所謂雙重文化結構,就是使大眾 文化和提高性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并存。但這種并存并不是各 種文化平分秋色,而是在一定的關系下并存,使之能夠處于一種生長機制的良性狀態。沒有 提高性文化的滋補引導,大眾文化確實可能走向低谷;而沒有大眾文化作為支撐的基礎和市 場,提高性的文化完全可能在高唱陽春白雪中變成文化上的孤家寡人。
論文關鍵詞:灌輸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論文摘要:灌輸的本質是一種教育宣傳活動,是教育者有規律地傳播相應的政治觀點、思想理念等,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活動。堅持灌輸論對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義。二者相鋪相成才能使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煥發更強的生命力。
灌輸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改變我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灌輸理論,甩掉傳統灌輸觀點。針對當代大學生這一特殊灌輸客體,我們必須不斷努力創新提高灌輸方法,。
1.堅持灌輸內容的針對性
堅持灌輸內容的針對性,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高素質及自主意識、選擇意識、批判思維的發展,都對灌輸接受的選擇性增強,對灌輸內容的科學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理論“灌輸”的著重點放在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和面對的現實問題上,對當前社會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熱點問題進行客觀、辯證、科學的解釋,指導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提高他們的認識分析水平,真正做到灌輸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提高理論灌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堅持灌輸內容的實效性
從實踐來看,灌輸不僅是人類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而且是傳承人類社會文明的主要渠道。有人說,灌輸只對知識水平低的人適用,大學生是不需要灌輸的,因為他們有知識、有自學能力,可以通過自我教育而具備公民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堅持這種觀點的人不懂得灌輸和自我教育的聯系和區別。自我教育和灌輸是相容的,其目標是一致的。一方面,灌輸最終要通過自我教育來消化和理解;另一方面,自我教育以灌輸為條件,否則,自我教育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況且,灌輸具有系統性、正面性和目的性,能克服自我教育中難以避免的隨意性、零碎性,為受教育者克服理解和認識上的障礙提供了幫助。如果一味地強調教育對象的自學,而否定灌輸的必要性,就無異于否定教育的必要性。
3.堅持灌輸方法的多樣性
實施灌輸也就必須堅持啟發式教育,決不能采取強制硬灌的做法。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獨立意識、競爭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了。自主性也加大了,要使灌輸起作用。灌輸的方式方法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做到“兩課”灌輸與其他課程灌輸、第一課堂灌輸與第二課堂灌輸、他人灌輸與自我灌輸、普遍灌輸和個別灌輸、理論灌輸與實踐灌輸等有機統一。擴大灌輸的覆蓋面;要重視從顯性灌輸向隱性與顯性相結合的轉變,大力提倡環境灌輸、形象灌輸、行為灌輸、輿論灌輸、校園文化灌輸、實踐灌輸、網絡媒體灌輸等。將灌輸融入管理之,融入文體活動之中,融入校園文化之中,融入網絡媒體之中,融入環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將先進的思想意識灌輸到廣大青年大學生思想之中。
4.堅持灌輸客體的主體能動性
在灌輸過程中,教師作為灌輸的主體,具有能動性和誘導性,居于主導地位。然而,學生雖然作為灌輸的客體,并不是一味地居于被動地位,特別是當代青年大學生獨立自主意識、自主選擇意識顯著增強。他們比以往的青年更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崇尚自我實現,追求獨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強調自我主判斷,以“本真”的方式去思維、去說話、去行為,而不人云亦云,他們也會以其能動的反作用對灌輸者產生影響,有時還會把接受灌輸變成一種自覺需要。在主動開展的學習、研討中,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接受灌輸。因此,在灌輸過程中,強調
灌輸客體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激發大學生主動參與灌輸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灌輸客體能動的實踐過程中,外在灌輸才能成為對灌輸客體有價值的活動。反之,如果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他們只能復制教育者事先編排好的程序,那么,學生的知、情、意、行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思想處于消極封閉狀態,或者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灌輸過程中,必須改變灌輸理念,從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單向灌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坐標的雙向互動式的灌輸模式。把大學生真正作為認識活動和道德實踐活動的主體,培養他們自主發展、自主選擇、自主評價、自我我控制的能力。使他們的主體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5.堅持灌輸內容的正反相結合
要注重灌輸內容正與反的關系。當前全球化的浪潮與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復雜局面已使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感到迷惘與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只是正面說教就是顯得蒼白無力了。在灌輸教育中,適(下轉第7頁)(上接第5頁)度安排一些“反面”材料是有益的。例如,除了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還可介紹一些其它意識形態的理論,客觀評價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優劣,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走過的曲折但卻屬正常的道路,不能一味回避我國社會初級階段所面臨的困難。讓大學生在具有一定理論背景的基礎下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去體驗。這樣的灌輸,才有說服力和可信度,才容易被廣大學生所接受。
面對我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處于現代化、市場化的新境遇,我們要在整體性視野下深入思考灌輸內容的科學性,灌輸渠道的有效性,灌輸情境的和諧性,克服眼前短期的實踐功利性。要有效地發揮灌輸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以灌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堅持在內容、方法、對象、等方面創新和發展馬 克思主義的灌輸理論,賦予馬克思主義的灌輸理論強大的生命力。開創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繁榮。
論文摘要 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因“微時代”的到來而發生變化的今天,全面掌握“微時代”對大學生生活學習產生的影響,分析引發大學生從行為到心理變化的原因,利用好各種新型媒介平臺對大學生開展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思考探索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 微時代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時代,而一系列以“微”為標志的文化傳遞媒體如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更為現代生活開啟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微時代”。“微時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內容短小簡練、分散度高,文化內涵簡明淺顯、通俗化,媒體語言豐富、更新速度快,接收群體龐大、參與度高等等。正是由于這些特征,才使得“微時代”的空間范圍迅速擴張,成為開啟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新時代。
伴隨著“微時代”的到來,社會大眾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心理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并進一步對其心理和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時把握新形勢下的新變化,應對可能產生的新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無法深入持續的在大學生中開展。因此,在“微時代”中,積極探索和發現/,!/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占領思想政治新高地,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由于大學生群體的智力稟賦和環境優勢,使大學生更容易成為新型信息技術手段的敏感群體,對掌握新型信息文化傳播方式有便捷的渠道和巨大的擴散效應。因此,大學生更容易成為“微時代”的推動者和引領者。而這種短小簡便的信息文化傳遞,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狀態和思想政治現狀,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新問題和挑戰。
(一)“微時代”下的大學生“微行為”
在“微時代”特定背景下產生的行為可以被稱為“微行為”。短小是“微時代”下媒體語言的重要時代特色之一,如微博、微小說要求一次表述不超過140字,微電影放映時常不超過300秒等等。這些都極大的適應了當今社會人們的快節奏生活,使人們可以便捷高效地接收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信息。但這種要求卻不可避免地使信息呈現出瑣碎、不完整等特點,因而所表達的文化內涵也缺乏深度、系統性。媒介是文化的載體,但由于“微媒介”對內容簡短的要求,使得媒體工具的選擇性很強,文化內涵的完整性被破壞,因而形成了一種淺嘗輒止的文化輿論氛圍。這種傾向對大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知識學習不求甚解,缺乏深入探索精神;對社會問題的了解膚淺,缺乏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等。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言行舉止和人生態度,呈現出一種集體浮躁心理。
“微時代”下的另一重要時代特色是追求高速傳播。無論是哪種“微媒介”,其主要作用就是延伸人際關系鏈條,擴大輿論影響力,將自己的生活狀態,價值取向,社會觀察,基本觀點以最快方式傳遞給最多的人。這就容易產生為了追求快速吸引眼球而夸大甚至扭曲事實,采用極端態度和言語表達價值取向,漠視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流價值,逆反大眾文化追求小眾文化心理等問題。由于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面對復雜的社會輿論環境和海量信息讀取,其雖然吸收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但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較差,因而這些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二)“微時代”下的大學生“微心理”
在“微時代”特定背景下產生的心理可以被稱為“微心理”。“微時代”下人們的網絡人際空間空前膨脹,在網絡環境下,可以隨意認識任何人,說任何話,由關注度引發的自我價值肯定滿足了尋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心理,抵消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挫折感,因而會更加依賴這種虛擬時空帶來的需求滿足感,而放棄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大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陌生環境,一些學生不能很好的適應大學生活,對大學人際關系產生疏離感和懼怕感,轉而投入到網絡人際關系的構建中,在那里尋找滿足感。雖然這一定程度能夠緩解現實挫折所帶來的心理情緒,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際關系供求矛盾,從而導致現實人際關系的惡化。這一惡性循環會加劇這些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卑情緒,從而產生自閉行為。網絡環境中的“得意”與現實生活中的“失意”這一矛盾又為大學生的心理增加了一層沉重的負擔,進而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要與時俱進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微時代”全面影響思想、文化、生活的當今社會,要全面了解“微時代”的特征,深入掌握“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規律,充分論證“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當今社會輿論環境復雜,思想引領難度加大,堅持不懈的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目標最終實現的有力保障。
(一)搭建“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利用“微時代”增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將前沿技術手段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并結合時代特色,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現實困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答疑解惑,有效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大學學習中收獲成長。
“微媒介”的利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全面了解并掌握“微媒介”的技術特點、媒體優勢和缺陷不足,并在實際應用中揚長避短,將“微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發揮到最大。學校可以有意識地組織政工干部和思政教師進行新型媒體手段的培訓,通過系統科學全面的學習和探討,將新興媒體手段的應用方法落實到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上。其次,建立 起“微媒介”工作長效機制,切實將“微媒介”工作方法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學校牽頭搭建起“微媒介”技術平臺,對長效工作機制提供技術支持。組織專門人員對技術平臺進行運行維護和監督管理。如學校可以建立起從上而下的微博教育平臺,組織一只專業隊伍負責微博信息的和監督,力求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持續創新的方法,貼切學生實際的內容,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制定出“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大綱甚至教材,系統深入地利用“微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然要將“微媒介”工作常態化,就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更不能無目的無系統性的開展工作。“微媒介”只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廣泛生動開展的技術平臺,落腳點還是如何有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要有目的性的,系統規范的通過“微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大綱或教材為指導可以有效避免其盲目性。但是,介于“微媒體”的特殊性,教育大綱不能像傳統教學方式一樣因循守舊地制定,而要考慮時代元素,大膽創新,探索變革。
(二)做好“微行為”素質修養引導教育,提高“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有效性
“微媒體”教育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單向式灌輸教育,而是需要受教育者參與其中,進行雙向溝通。因此,不能以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來教授,而是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動力。大學生目前在“微時代”下的“微行為”引導是“微媒介”最便于開展和最為有效的引導。主要包括:首先,引導大學生文明言論,言之有物。這就要培養大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教育大學生在沒有嚴格輿論控制下,提高自身素養,能夠正確表達自我,體現高尚的道德修養。同時,在大量信息面前學會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有選擇性的接受信息和文化,提高對不良言論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其次,引導大學生積極、健康地投身到“微時代”中。既能在微博、微信中結交四海也能在現實生活中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既能利用各種“微媒體”開闊眼界又能在百家爭鳴中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在“微時代”中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健全的人格,樂觀向上的心態,接受來自技術更新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革。
“微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但也提供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地新機遇,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時調整思路,在新形勢下堅持不懈地探討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