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1 03:15: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家禽養殖業污染及防治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地進行著調整,農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禽畜養殖業道路,在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畜禽糞便及污水的排放量也越來越大,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有效地解決畜禽養殖業的污染問題,是畜禽養殖業能夠繼續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
一我國畜禽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危害
1.畜禽養殖業對水質的污染。污染禽畜的糞便及清洗圈舍的廢水中含有很多的氨、磷和有機污染物,帶有這些污染物的水直接或者間接的流入江、河、湖等就會造成嚴重的水質惡化,進而破壞水體的生態環境平衡。另外,這些污染物還可以通過土壤滲入到低下,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從而嚴重影響人們的飲用。
2.畜禽養殖業對空氣的污染。畜禽糞便中沒有被吸收的那些有機物質經過一定的發酵,就會產生很多氨氮、硫化氫、甲烷糞、糞臭素等等有害氣體,這些氣體一方面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另一方面也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大大降低人群和動物的免疫力,誘發呼吸道疾病。
3.畜禽養殖業對土壤的污染。禽畜的糞便對于農田來說可能是很好的肥料,可是一定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腐熟處理,這樣才能滿足植物對土壤氨、磷、鉀等營養的需求,否則糞便中過量的鈉和鉀不但不能提高土壤肥力,還會降低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結構遭到嚴重的破壞,降低土壤質量。
二畜牧養殖業造成污染的原因
1.畜禽養殖業規模化發展飛速。隨著我國對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經濟中心已不是種植業,而是轉移到了畜牧業,畜禽的飼養方式及經營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畜牧業的生產早已不同往日,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了。隨著規模的不斷加大,畜禽的糞便排泄物越來越多,但是各個養殖場處理污染物的方式方法比較落后,所以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2.不能合理的建造圈舍。那些早期建造的畜禽養殖場,很少經過科學的規劃進行選址和建造,所以圈舍的位置和格局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畜禽養殖場大多在城鎮的近郊,村莊的邊沿,河流溪邊等部位。通常是一邊發展一邊建設,沒有科學的規劃,布局十分凌亂,建造的比較簡陋,相應的設施也比較落后,所以很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
3.環保意識差,污染物處理設施、技術落后。畜禽養殖業主一般都是普通的農民,他們的養殖規模也是從小到大,經濟力量比較薄弱。通常情況下養殖業的利潤都不會太高,但是很多污染物治理技術和設施都需要很高的運營成本,一些小的養殖戶很難承擔。所以很多畜禽養殖場都沒有配備相應的糞污處理設施,進而大量的污染物未經處理就直接流入河流、小溪、田地當中,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在技術方面,沒有一些操作簡單,投資不高的實用技術供養殖戶選擇。而且許多養殖戶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于環保還沒有給以足夠的認識。
4.糞污資源利用率低。在傳統的農業中,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聯系比較緊密,養殖業中所產生的糞便排泄物可以被種植業有效的利用。但是近年來,畜禽養殖業不斷實現專業化、機械化、現代化,種植業為了更加高產、省力,更多的農民只是使用化學肥料,養殖業基本與種植業相脫離,所以大量的畜禽排泄物根本得不到利用,直接排入到了不該排放的地方,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三畜禽養殖業污染的防治技術
1.對畜禽養殖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做到防治結合。為了保證畜禽養殖場的安全生產和污染控制,一定要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布局。在養殖場的選址和布局方面,既要滿足畜禽養殖場相應的生產需求,也要符合相關的環保要求,同時還應該合理控制養殖規模,不斷優化并整合分散的養殖場,建設成標準的畜禽養殖小區。在規劃方面,必須嚴格遵照《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中的相應規定劃出禁養區、限養區和準養區。對于在禁養區內的那些畜禽養殖場,相關的部門要通過關、停、轉、遷等手段和措施,關閉區域內的畜禽養殖場;對于限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關停那些沒有污染治理設施或者治理無望的畜禽養殖場,對于那些新建的和擴建的養殖場,管理部門一定要對其污染治理設施進行嚴格監管,禁止審批那些不符合規劃的畜禽養殖場,而對那些污染防治設施不合格的養殖場,要提出相關的整改要求和意見,整改合格后要做好相關的登記,之后要對其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監督;在準養區內,建立相關的畜禽養殖檔案和環境評價制度,對所有的養殖場提出環境污染的防治要求,促進養殖場對于污染物的處理實現資源化和無害化。
2.要求養殖戶進行清潔生產,嚴格控制污染源頭。相關的部門要將清潔生產和生態養殖的概念宣傳到各個養殖場,有效的治理污染源頭,才能做到“標本兼治”。在喂養畜禽的時候,科學配比飼料,綜合運用生物活性物質和合成氨基酸,這樣不僅能夠提高畜禽產品的營養,還能有效降低畜禽糞便中的氨和磷的含量,對于環境保護具有積極的作用。另外,還要不斷投資良種繁育體系,逐漸形成良種引進、繁育、推廣、應用相配套的良好體系。
3.綜合利用畜禽養殖場污染物。畜禽的排泄物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如果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處理,就能夠變廢為寶。(1)生產農業有機肥。在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健康和綠色的食品,所以農民要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一方面能夠增加經濟收入,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有機肥的應用和發展,進而促進環境保護。有機農業的生產中要求不使用化學肥料,不使用農藥,而是采用相應的農家肥和科學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將畜禽養殖場產生的動物糞便經過長時間的腐熟運送到田地里,可以有效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這樣有利于種植業和養殖業達到雙贏。(2)生產沼氣和飼料。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所以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這就要求我們要因地制宜的處理畜禽養殖業產生的污染物。在中南部氣溫比較高的地方,可以利用畜禽的糞便和養殖場的日常污水制造沼氣,經過污染處理設施處理過的污水可以灌溉農田,這樣就能夠既節省污染處理成本,又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另外,動物所食的飼料一般沒有經過充分的吸收就排除體外了,所以排泄物中含有很多營養物質,可以通過一定的科技手段提取這些營養物質,制作飼料,這樣就會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四結論
我國的畜禽養殖業規模正在日益擴大,在滿足了人們對于肉、蛋、奶等物質的需求的同時,也對水質、空氣、土壤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也威脅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有效的防治,例如對養殖場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大力發展有機農業進而發展有機肥,利用廢物制造沼氣和飼料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畜禽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肉蛋奶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因此,畜禽業開始迅猛發展。畜禽養殖業也越來越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規模化養殖業蓬勃發展,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日趨惡化。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已成為我國農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全國豬糞、牛糞、羊糞和禽糞的產生量分別為12.9億噸、11.4億噸、2.0億噸、1.2億噸[1](P155-157)。糞便的隨意排放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已成為現階段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海南省畜禽養殖基本情況及布局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來,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肉類產量平均以每年11%的速度遞增,禽類產量平均以17%的速度遞增[2](P156-232)。畜禽養殖業目前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表1,2006年海南全省牛的存欄數為149萬頭,豬334萬頭,羊94萬頭,禽類3370萬只。海南省北部和西部豬、牛、羊的存欄量比其他三個地區多,兩地區之和超過全省總量的50%以上;東部雞的存欄量遠遠超過其他四個地區,占全省總量的52%(表1)[3](P92)。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的全國畜禽養殖排污指數[4](P55,77,78)和海南省畜禽養殖量估算,2006年海南省畜禽糞便產生量約為1400萬噸,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1.14萬噸)的1228倍。畜禽養殖COD產生總量為50萬噸,遠超過工業廢水與生活廢水COD排放量(9.9萬噸)[5](P5-7)。
二畜禽養殖業對環境污染的類別
(一)大氣污染
畜禽排泄物發酵后會產生具有揮發性的惡臭氣體,對環境和大氣產生嚴重污染,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會使人心情浮躁,食欲不振,精神不振,惡心嘔吐,甚至形成疾病,嚴重影響養殖場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
(二)水體污染
畜禽的排泄物經廢水、雨水沖刷后可污染地表水,且通過滲漏等方式構成地下水的污染,這種污染是難以治理與恢復的,人畜飲用這種水會發生中毒癥狀。另外,畜禽糞便進入地表水后,還易形成水質的“富營養化”,導致水中藻類過量繁殖,使水體缺氧變黑發臭,最終使得水中魚蝦死亡。由于污染問題逐漸呈現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近年來因此類問題產生的環境信訪案逐年上升。
(三)土壤污染
據資料顯示,一個10萬只雞場每年產生糞便2500噸,一個500頭豬場每年產生糞尿5300噸,一個500頭的牛場每年將產生糞尿5500噸[6](P130-132)。未經處理的糞便直接施用到農田,尤其在過量施用時,可導致土壤孔隙堵塞,嚴重影響土壤質量并可造成作物減產甚至毒害作物。在畜禽規模化養殖時,飼喂畜禽所用的飼料一般都使用了一定的微量元素添加劑(如硒、砷、銅等),這些微量元素會隨糞便排出,未經處理直接施用的糞便會使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累積。這不但會影響作物的生長,而且會在作物中大量富集,最終將間接影響到人類健康。另外,畜禽排泄物亂堆亂放,不能及時清理,不但污染土壤,還會進一步形成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
(四)生物污染
畜禽排泄物中還有大量病原體、寄生蟲卵和微生物,如不及時處理會滋生蚊蠅,造成人畜傳染病,嚴重影響人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已有200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中國已發現的“人畜共患病”有120多種[7](P30-31)),其中較為嚴重的至少有90余種。通過禽類傳染的24種,通過豬傳染的25種,例如禽流感、豬流感等疾病,其傳染源之一就是畜禽的排泄物。
三海南省畜禽養殖污染產生原因及狀況
(一)畜禽養殖方式逐步演化為規模化和集約化
在我國傳統的種、養型農業生態系統中,畜禽養殖規模小,產生的糞便可在系統內部利用轉化。如家禽的糞便可直接供給豬食用,家畜的糞便可通過堆漚后施用于農田,提高土壤的生產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產品需求量逐漸增大,畜禽養殖開始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這使得畜禽業脫離了種養型的農業生態系統。同時,農業生產大量使用高效化肥,養殖業的廢棄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廢棄物的處理失去了原有的出路,從而出現畜禽廢棄物堆積和集中排污問題,導致養殖業污染形成。
(二)部分養殖場選址不合理
目前,畜禽養殖規模化逐步取代家庭養殖模式,畜禽用地需求逐漸變大,而多年以來的農業用地規劃大多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用地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生產的發展[8]。由于沒有養殖的專業用地,許多養殖場都建在村莊內、人口居住區附近,甚至河流旁,噪聲及臭味直接影響周邊環境。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和固體排泄物污染,直接影響周圍的居民生活,引發了許多矛盾糾紛。海口、澄邁、陵水等市縣大部分養豬場距離民房和附近水源地的最小距離都在1000米以上。據不完全統計,海南省70%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與居民區距離大于500米,其中有54%與居民區距離大于1000米。但有些養豬規模在1000頭以下的小豬場與居民區的最小距離只有100米,甚至一些地方的小規模化養豬場就在居民區內[9]。
(三)畜禽糞便處理能力弱
目前,畜禽養殖大多為中、小型養殖規模,比較分散,因此不具備條件購置集中處理設施,處理方式比較粗放,科技含量低,不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例如有些養雞場的雞雛糞便直接出售喂豬,人吃豬肉就有可能導致食物鏈污染,對人體造成危害[10](P10-36)。有些畜禽養殖場雖然建有沼氣工程,但對沼液、沼渣處理不當,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我國目前所建的沼氣工程,所產的沼液、沼渣的量并不比處理前的污染量小,二次污染比較嚴重[11](P85-88)。
四畜禽養殖污染的防治建議
近年來,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畜禽養殖排泄物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逐步被關注。人們對已造成的污染開始治理,并進行了有效的防范。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可達到經濟循環零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一)預防措施
1?發展生態養殖,推廣“零污染”養殖生態養殖主要是指豬舍內設置地下或地上墊料發酵床,填充鋸末或秸稈等農副產品墊料,豬糞尿直接排放在墊料上,利用微生物發酵,形成好的菌類培養基料和高檔有機肥料。這可使豬場環境清潔、無臭味、病菌少、無污水排放,對周圍環境“零污染”,同時可降低豬群疾病發生率,提高飼養效益。另外,有些植物可作為除臭劑栽種在養殖場內,如月季、杜鵑、桂花、梅、桃樹等。2?依法關閉和遷移不符合規定的養殖場農林部門作為畜禽養殖業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幫助企業落實治理措施。對于建在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和城鎮中居民區等人口集中地區的畜禽養殖場應施以搬遷或關閉,并禁止在區域內新建養殖場。3?政策扶持,獎懲分明[12](P96-97)養殖場污染治理工程是能源與環境的綜合型工程,其社會、環境效益較其經濟效益更為明顯。對于計劃要建治污工程的養殖場,應優先提供農信貸款,并在養殖用地、治理技術、工程資金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政府對養殖業補助方面應重點考慮已建污水治理工程的畜禽養殖場。對已完成治理工程并通過驗收的養殖場,應給予一定獎勵。
(二)治理措施
1?自然環境條件和土壤處理法畜禽養殖大多選址在農村,畜禽糞便還田是海南省處理和利用畜禽糞便的主要途徑,尤其是非規模化養殖的畜禽糞便。土地消化是利用畜禽糞便與墊草、秸稈等按一定比例通過堆肥處理,使畜禽糞便腐熟后,形成安全、穩定的高品質有機肥料,用于農作物施肥[13]。海南地處熱帶地區,畜禽糞便通過堆肥處理,腐熟時間會大大縮短,這為海南利用土地消納畜禽糞便帶來了較大便利。因畜禽排泄物造成的污水污染,可用自然生物處理法處理。利用天然的水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來凈化廢水的方法稱自然生物處理法,主要有水體凈化法和土壤凈化法兩類。屬于前者的有氧化塘(好氧塘、兼性唐、厭氧塘)和養殖塘;屬于后者的有土地處理(慢速滲透、快速滲濾、地面漫流)和人工濕地等。自然生物處理法投資小,動力消耗少,對難以生化降解的有機物、氮磷等營養和細菌的去除率都高于常規二級處理,其建設費用和處理成本比二級處理廠低得多。此外,在一定條件下,氧化塘和污水灌溉能對廢水資源進行利用,實現污水資源化。該方法的缺點是占地面積大,凈化效率相對較低。在附近有廢棄的溝塘、灘涂可供利用時,應盡量考慮采用此類方法。污水灌溉農田也是一種污水的自然生物處理法,是污水在土壤中的自凈過程,具有農業上和污水處理上的雙重目的和意義。但污灌時要對灌溉水量和濃度進行控制,否則污水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14](P18-20)。2?沼氣工程處理法1999年海南首先在全國提出建生態省,自此海南一直致力于生態省的建設。海南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特別適宜發展沼氣產業,特別是近幾年發展速度加快。海南省沼氣產業縣、鄉、村三級覆蓋率全國第一。海南農民以氣代柴,一年保護林木200余萬畝;用沼氣做飯、燒水和用沼肥代替化肥,一年幫助節支增收4億元;另外沼氣推廣使用改變了海南農村“豬無圈、牛無欄、雞無舍、人無廁”現象,有力地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據典型調查,凡集中連片建設沼氣的地方,蚊蟲減少70%以上,農民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減少10%,流行疾病明顯減少[15]。沼氣發酵是沼氣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將有機質通過復雜的分解代謝,最終產生沼氣和污泥的過程。由于沼氣發酵要求厭氧,要求水中有機質含量和種類、環境溫度和酸堿度等條件均相對穩定,而且發酵時間較長,因此,發酵裝置的容量應為日污水排放量的2-4倍,一次性投資較大。但是,沼氣發酵能處理含高濃度有機質的污水,自身耗能少,運行費用低,而且沼氣是極好的無污染燃料,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畜禽養殖是農民發家致富不可缺少的途徑之一,也是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只要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和環境條件,注重養殖場選址、規模化生產、利用先進科技等,采用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能有效綜合處理污染物、利用污染物的技術方法,就可以在生態養殖基礎上,增加農民收入,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畜牧業生態系統。
長期以來,養殖業一頭連著種植業,另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餐桌;一方面可大量轉化農副產品,提高種植業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各地方政府也將它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予以極大的重視與扶持。然而,在養殖業快速發展并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其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也日漸突出,顯示出與全社會全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協調。目前,治理好畜禽養殖場的污染問題已成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要求。因此,找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解決辦法,不僅是全社會的殷切期望,更是業內人士勇于面對的社會責任。
1畜禽養殖場的環境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至2008年底,全國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占全部養殖企業的50%。全國1000頭以上的豬場,100頭以上的牛場,10萬只以上的雞場,共計15000家。這些養殖場每年排放的畜禽糞便超過17億噸,有機物排放量約700萬噸,比全國工業廢水有機物排放高100多萬噸,加上沖洗水,估計每年實際排放污水問題超過200億噸,占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總和的一半。采取厭氧生物處理(即厭氧型沼氣工程)排泄物的,全國有1000多處,不到總量的10%。散養戶和小規模戶一般都不對排泄物進行處理,一些養殖場里,特別是夏秋季節,污水橫流,蚊蠅亂飛,氣味刺鼻,對環境很大程度的污染。
2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
2.1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識嚴重不足“養殖不賺錢,回頭看看田”、“豬只渾身都是寶,早起拾糞,糞難找”等農諺形象地說明,一直以來都是把畜禽糞便當作財富來處理,根本沒有意識到畜禽糞便對環境的污染,一心只管養殖,根本沒有環保意識。
2.2歷史原因造成,環境因素制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養殖水平的不斷提高,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原先的環保設施跟不上養殖規模的變化,使畜禽排泄物、廢水不能及時全部處理,超出環境承載能力,造成周圍環境的污染。
2.3環保投資不足,工藝設施不完善據國外統計,養殖場環保設施的投資要占到養殖場全部投資的20~50%。一個投資800多萬元的養殖場,環保投資就達100多萬元,就是一個投資幾萬元的小養殖場也需環保投資達幾千元。這對于資金不充裕的很多養殖場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投資,因此造成很多養殖場的環保設施不完善,糞便、廢水、廢物得不到處理。
2.4監督力度不夠對畜禽養殖場環保的監督,關系到市場供應問題,牽涉各方面的利益,即使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往往也很少采取措施。
3對策與措施
3.1提高對環保的認識各級政府,特別是各級畜牧獸醫行政部門應大力宣傳畜禽廢物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使所有畜牧從業人員都有意識地將防止環境污染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宣傳開展畜禽養殖場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畜牧從業人員治理污染的緊迫感。
3.2加大環保投入力度借鑒先進發達國家經驗,制定多種優惠政策,多渠道、多途徑籌集資金,彌補畜禽養殖環保投資的不足,實施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和廢物資源化的相互協調。
3.3搞好規劃設計按照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規定:禁止在生活飲用水的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以及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和緩沖區、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人口集中區域建設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盡快規劃界定畜牧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新建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要做到環保工程的設計、建設與養殖場的設計建設同步,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3.4加大對原有畜禽養殖場的改造通過調查摸底,對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分類,能通過改造、改建消除環境污染達到環保要求的,進行改造、改選;對不適宜改造,或即使經過改造也達不到環保要求的,應責令其搬遷易地重建。搬遷過程要充分考慮到業主的困難,盡量照顧業主利益,做到和諧搬遷。
3.5加大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引進、推廣走科技興牧之路,大力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畜禽生產效率,減少畜禽種群數量,從而減少污染。眾所周知,荷蘭是個小國,國土面積41528平方公里,只相當于2.5個北京市。2008年,存欄母豬120萬頭,年出欄肥豬達1000萬頭,出售仔肥1500萬頭。荷蘭在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同時,并沒有出現環境污染,值得借鑒。荷蘭政府嚴格規定:第一,全國母豬控制在120萬頭。養母豬必須向政府購買生產許可證,120萬頭指標若賣完,就不再發放新的生產許可證,只能從現有的種豬場獲得轉讓證明方可從事生產,如此從源頭上控制了全國的生豬生產量。而這個生產量是根據荷蘭的土地承載力、環境承載力、消費水平、養殖技術等等而制定的;第二,要有排污接受方的證明。荷蘭規定養殖場排污必須回田,由作物或牧草種植戶用專車將排泄物收走,直接將排泄物灌壓到耕作土地內30厘米以下或經發酵處理;第三,在申辦豬場時,必須出具銷售訂單;第四,必須服從在指定區域建場。我國2008年能繁母豬達0.5億頭,生豬存欄達5億頭。如果將能繁母豬控制在2800萬頭,生豬存欄減為3.5億頭,單這項即可減少排泄物2.1億噸。
把畜禽養殖環境污染作為一個社會問題提出來,是20世紀中后期的事情。隨著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畜禽繁育和飼養科技的進步,集約化養殖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得以飛速發展,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由此產生的畜禽廢棄物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日本由于人口稠密,于20世紀60年生了嚴重的“畜產公害”,這也是首次把畜養殖業禽污染作為一個社會“公害”問題提出來。歐洲的荷蘭南部、比利時、德國西部的下薩克森洲、丹麥、法國的布列塔尼亞等畜禽養殖業發達的城市也都曾為畜禽糞便與污水造成的嚴重環境危害而困擾。雖然我國集約化畜禽養殖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在很短時間內已達到相當的規模,并呈高速發展趨勢,畜禽養殖場排放的大量而集中的糞便和污水已成為許多城市及農村的新興污染源。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非常重視畜禽糞污染防治的立法,如芬蘭的《水資源保護法》、日本的《防止水質污染法》、美國的《聯邦水污染法》等等,都對畜禽糞污作了不少規定。德國、英國、前蘇聯、丹麥、比利時、新加坡等國都有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我國上海市政府1992年提出了畜禽污水外排標準,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1年12月28日頒布了《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其中BOD5、COD、懸浮物、氨氮、總磷(以P計)的標準值分別為150mg/L、400mg/L、200mg/L、80mg/L和8.0mg/L,該標準于2003年1月1日開始實施。從標準可看出,養豬場污水的BOD和懸浮物的去除率要達80%以上才能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去除率要求更高,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養殖場污染治理方法很多,但要考慮處理方法的技術優點、投資、日常運行費用和操作管理是否方便等因素,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生物處理法,即主要通過微生物的生命過程把污水中的有機物轉化為新的微生物細胞以及簡單形式的無機物,從而達到去除有機物的目的[1-3]。
1養殖業能源環境工程的設計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了《畜禽養殖業能源環保站設計規范》。畜禽養殖污水屬有機廢水,但濃度高且排放時間集中在每日排放2次,因此宜采用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和物理處理技術相結合的治理路線,不宜采用單一的物理、好氧處理或厭氧生物處理單元作為穩定達標排放處理工藝流程。厭氧消化適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其處理污水成本僅為好氧處理成本的1/5,而且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在厭氧消化過程中還產生沼氣。典型畜禽場(環保型)污染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程主要由以下4個環節組成:前處理、厭氧處理、后處理、綜合利用(見圖1)。
2養殖業糞污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我省在開展養殖業糞污環境治理的多年實踐說明,處理養殖業糞污采用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和物理處理技術相結合的治理路線,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養殖場建設能源環境工程時間短,經驗不足,有些效果還有待于實踐檢驗;(2)認識上有差距,有些業主是迫于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壓力才建設能源環境工程的,因此思想上認識不到位,在場地、資金籌措以及工藝論證等方面準備不足;(3)普遍存在實際建設與項目論證有差距,造成工藝不完善或負荷太大;(4)建成后不重視管理,重建輕管,影響了應用效果;(5)沼氣和沼肥(沼液和沼渣)的綜合利用少,未能發揮能源環境工程的總體效益。
3養殖業糞污環境治理對策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環保意識淡泊、管理監督不力、農牧脫節、成本過高、歷史原因等等。因此,目前尚未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法,解決上述種種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作長期不懈的努力,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3.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只有人們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要加強環保意識的宣傳教育,加強對從事養殖業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考核。
3.2加強立法,避免發生“先污染后治理”現象從養殖場的興建到日常生產,制定嚴格而細致的規則,首先對新建養殖場的選址,必須嚴格執行禁建區政策,必須考慮周圍環境(農田、魚塘、果園)對糞污的消納能力以及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設施。養殖場應遠離居民區(5km以上)和公路(200m以上),既減少養殖場對居民環境的污染,也減少居民活動對養殖場的干擾。其次要求養殖場必須進行污染治理,否則不允許繼續經營。
3.3采用“干清糞”工藝減少沖洗用水用水沖洗豬舍顯然省時、省力又衛生,但糞、尿和水混合后造成后處理量大而復雜,須經過沉淀、過濾,反而事倍功半,并且浪費寶貴的水資源。實驗表明采用水沖糞和干清糞不同的清糞工藝,每頭豬的年均用水量分別為35~40t、10~15t。因此,應提倡推廣干清糞工藝,即糞尿分離,及時清糞,既有利于糞污處理,又可減輕對豬體本身的污染以及臭氣的散發。
3.4完善工藝流程,加強科學管理養殖場的能源環境工程必須依據《畜禽養殖業能源環保站設計規范》的要求做好前處理、厭氧處理和后處理的設計和施工,工藝要精良,技術要先進,容量要配套,管理要科學,還要特別注意發揮前處理投資省、效果好、管理方便的作用。
3.5提高養殖水平,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首先要改善日糧配方和飼料加工工藝,糞便污染的實質在于日糧中營養物質吸收不完全而殘留有N、P、C和一些重金屬如Cu、Zn等。從營養學的角度考慮,畜禽可視為一個生產系統:“輸入(飼喂)-轉化(消化)-輸出(糞尿)”,要使末端達到最小而不影響中間,只能著手于減少始端的供給量,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態。如目前肉豬料肉比的世界先進水平為2.4∶1,而我國卻為3.5∶1,既造成浪費和成本提高,又加重了對環境的污染。其次要合理使用飼料添加劑,在飼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微生態制劑、酶制劑、中草藥、礦物質等,不僅能提高飼料轉化率、有利于畜禽健康,而且能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減輕養殖場惡臭。但添加的比例一定要合適,否則會造成畜禽產品的品質下降和環境污染加劇。
3.6積極開展糞污的綜合利用糞污不是垃圾,而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充分研究和利用糞污不僅可減緩全球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還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還田肥土或生產有機肥用于農業生產。首先還田肥土仍是目前世界范圍內處理畜禽糞便最主要的途徑。但為了防止鮮糞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及其卵等對土壤和農作物的污染,畜禽糞便應經腐熟發酵后施用。不過在我國,由于大中型豬場的突然崛起、養殖場周圍的土地有限、運往遠處費用過高、農戶使用化肥的便利及農村主要勞動力轉移等原因,使糞污大量積壓,而農田土壤肥力卻不足。因此,生產有機肥用于農業生產可以解決運輸問題,也提高了肥效,還可以解決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的問題。(2)發展生態型農牧業。發展生態型農牧業,實現零排放是徹底解決養殖業污染的根本方法,即在規劃和建造養殖場時考慮糞污的消納能力,把養殖業與種植業有機地整合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從根本上解決糞污污染問題。無論固體廢物還是廢水,處理和利用應在一個單元(所在區域)內解決,這樣才能實現產品、土壤和環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利用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循環的原理,走牧、沼、果(林菜)與牧、沼、漁、果(林菜)等生態型養殖之路[4-5]。
3.7積極開展沼氣綜合利用在未來的能源生產中,沼氣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生產沼氣的同時,利用和處理了大量糞便和生活垃圾,沼氣時代不是過時了,而是還沒有到來。沼氣可用于養殖場的職工生活用能、仔豬保溫、發電等,是最廉價、最環保的能源。目前沼氣的綜合利用率低,許多沼氣沒有得到利用就被直接排放到空氣中,還造成嚴重的溫屋氣體效應(CH4造成溫屋氣體效應是CO2的21倍)。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保護森林資源。福建氣候暖濕,四季常青,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第一[6-7]。但人多地少,人均資源占有量低,人均耕地面積0.035hm2,人均占有森林面積0.21hm2,比全國和世界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三明市大部分是農區,農戶都有種糧養豬的習慣,因此,農村具有豐富的沼氣資源,應大力發展戶用沼氣。建造一口10m3的戶用沼氣池,可年產631.9m3沼氣,節省5.85m3木材,建造戶用沼氣池按20a折舊計算,年均成本支出分別比燃燒蜂窩煤和木柴的費用降低3.7倍和2.9倍。到2003年底三明市共建造戶用沼氣池2.26萬口,建池戶占三明市總農戶(38.16萬戶)的5.9%,可年生產沼氣1428.1萬m3,替代薪柴13.22萬m3左右,約有11.3萬農村人口用上高效、清潔、方便、衛生的沼氣燃料。如果三明市有15%的農戶(國家戶用沼氣普及標準)即5.72萬農戶建造沼氣池,年可生產沼氣3614.5萬m3,替代薪柴33.46萬m3左右,約有28.6萬農村人口用上高效、清潔、方便、衛生的沼氣燃料。因此,在福建省目前森林覆蓋率較高時,就要考慮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居安思危,而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是最好的保護森林資源的辦法,節省下來的林木資源既可以用于發展木材加工業,也可用于發展食用菌產業,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8]。
隨著畜禽養殖規模的逐步擴大和專業化、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畜禽生產及畜產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廢棄物對周邊及養殖場自身環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劇。由于環境法規不健全和資金短缺等諸多原因,相當一部分養殖場的糞便、污水未經無害化處理就隨意排放和堆棄,污物中大量的氮、磷、礦物元素及所產生的氨、硫化氫等惡臭氣體嚴重地污染了空氣、水體和土壤。規模化養殖場的環境污染和治理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1環境的污染
主要是指有毒有害氣體、粉塵、病原微生物、生產生活污水、糞便及未消化吸收的有機物和礦物質等的處理不當對空氣、水體和土壤的污染。
1.1對空氣的污染一只雞的糞便排泄量相當于0.1個人的糞便排泄量,一個一萬只規模的養雞場每天的糞便排泄量可達1t,一年就是360t。1頭豬的日排泄糞尿量是人排泄糞尿量的5倍,一頭豬年均產糞尿量可達2.1t,如果采用水沖式清糞,其污水的排放量還將增加4倍以上,當糞尿等污物的排泄量超過大氣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通過已污染的空氣對人和動物造成危害。通過空氣流動進行擴散和傳播的污染物除了塵埃和病源微生物外,還有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機物在厭氧環境條件下所分解釋放出的帶有爛菜、魚腥等刺激性的特殊氣味,這些氣味大量而長期高濃度地蓄積,就會使人產生厭惡感,嚴重影響人、畜的身體健康。近年來,我國小城鎮建設呈現出向郊區農村迅速延伸的態勢,飼養場與居民點距離縮短,養殖場的空氣污染問題必將日趨嚴重。
1.2對水體和土壤的污染畜禽糞尿及畜產品加工業污水未經處理就隨意排放,是造成水體及土壤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年產1萬頭肥豬的豬場,日排糞尿、污水總量可達100多t,如不進行無害化處理,其糞便和污水中碳氫化合物及含氮、含磷有機物和未被消化的營養物質一旦進入水體后,就會使水中的化學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和固體懸浮物迅速增加,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機物,當它通過稀釋、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一系列自凈作用后仍無法達到環保要求時,就必然會對水質產生污染,使其迅速惡化。有機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水生生物獲得氮、磷、鉀等營養后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其形成缺氧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某些疫病傳播和擴散的渠道。更為嚴重的是,當這些未經處理的污染物的進入量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后,就會造成礦物質和營養素的富集,改變土壤本身的結構,破壞土壤植被的生存。
1.3對疾病的傳播據統計,由家畜傳染給人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至少有90余種,這些人(畜)禽共患疾病的載體主要就是家畜(禽)糞便及排泄物。近年來,一些養殖場不顧自身條件,一味模仿在池塘邊建豬圈,在豬圈上架雞籠的所謂立體養殖模式,結果為各類傳染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轟動一時的臺灣豬口蹄疫暴發性流行,其主要原因就是病豬尸體隨意投入河道引起的疾病流行。因此,糞便及污水未經無害化處理隨意排入水中極易造成傳染病流行。
2畜產品的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獸藥、各種添加劑、防腐劑、抗生素、激素等環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物質雖有利于促進畜禽生長和減少畜禽疾病,但它在畜禽產品內的殘留物卻又對人體產生危害;有一部分物質還可能引起微生物產生耐藥性或引起人產生過敏反應而帶來公共衛生上的問題。
2.1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進入畜禽體內被富集,再通過畜禽產品的形式進入人體,所以,人往往是終端富集者,如果不控制和減少有毒有害物質對畜禽產品的污染,那么,由畜禽產品引起的公害給人們帶來的隱患將是難以估量的。
2.2獸藥在畜產品中的殘留(1)獸藥在畜產品中殘留的主要原因,除了非法使用違禁藥物外,還包括不合理的用藥和停藥等。一方面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另一方面也是一些從業人員缺乏起碼的獸醫藥理知識,經常重復和超量使用獸藥所致。(2)獸藥殘留的濃度一般很低,但如果操作不規范,就會造成抗生素在畜禽產品中的蓄積和殘留,并最終通過食物鏈使人體產生一定的毒性反應和過敏癥狀,長此以往,不僅會使細菌的抗藥性增強,同時藥效也會大大降低。例如:四環素能抑制骨骼和牙齒的發育,鏈霉素、慶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能夠損害前庭和耳蝸神經,導致聽力減退,磺胺類藥物還能夠破壞肌體的造血機能,大家非常熟悉的青霉素,其代謝和降解產物有很強的致敏作用,長期接觸有這些藥物殘留的動物性食品,就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危害到人體的健康。(3)獸藥及其代謝產物通過糞便、尿液等排出后,仍然具有生物活性,對周邊的環境仍具有潛在的危害性,如不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樣也會對土壤及水生生物等造成影響。人們如果長期接觸這些有抗生素殘留的動物性食品或長期生活在被抗生素殘留物污染的環境之中,將會嚴重影響自身的健康。
2.3飼料添加劑的濫用飼料添加劑的濫用是造成畜產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養殖戶在飼料添加劑的使用過程中不能適量控制其用量,不能在畜禽屠宰或其產品上市前逐步減量或停止其使用,有的甚至超量或違禁使用某些飼料添加劑,以求達到提高產品產量的目的。因使用高銅、高鋅飼料,使排泄物中礦物質含量超高,造成對土壤生態的影響;因使用砷制劑,造成豬肉中有害殘留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因違禁使用“瘦肉精”,造成食用者中毒等惡性案件的頻發,給飲食安全和公共衛生健康留下了極大的隱患。
3養殖業污染的綜合防制措施
3.1倡導健康、科學的養殖模式要以優化環境、優先效益、優良結構為基本著眼點,按照循序漸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合理選擇品種、科學飼養密度、平衡投入和產出水平入手,按照環保、節能、效益協調同步的循環發展模式,在不影響家畜生長和養殖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再利用。在改造養殖設施、改善養殖流程的基礎上,探索生態養殖和多元化養殖的新途徑,以開發高新技術和環境清潔技術為先導,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飼養模式,從源頭上減輕和消除污染。按照無公害畜產品質量標準和健康養殖技術規范,嚴格執行生產操作規程和質量控制措施,切實抓好無公害畜產品的生產。
3.2開發綠色環保飼料飼料質量的優劣不僅直接關系到養殖業的經濟效益,而且也對養殖業的環境生態效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提高畜禽的飼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飼料中氮的利用率,不斷降低養殖場廢棄物中氮的污染,是治理養殖業環境污染的重要舉措。要在優化飼養、合理投放、平衡營養、改善適口性的基礎上,開發環保高效飼料,改善飼料的品質及物理形態,推廣飼料的生物制劑處理、飼料的顆粒化、飼料的膨化和熱噴技術;開發酶制劑,補充家畜體內自身內源酶的不足,加快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開發微生態制劑飼料添加劑,補充飼料營養成分的不足,提高飼料的利用率等等。應用生態營養原理開發綠色環保飼料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3養殖業廢棄物的生物凈化和合理利用(1)對畜禽排泄物的生物凈化、合理處理與利用,是將畜禽排泄物變廢為寶的有效措施之一。所謂生物凈化,就是利用厭氧發酵原理,將畜禽排泄物轉化成清潔廉價的沼氣和無公害的有機肥。據測定,這種方法能在常溫條件下使污染物BOD減少70%~90%,通過厭氧發酵裝置獲得的沼氣中,甲烷含量高達70%以上,可以直接作燃料,這種技術已在全國許多地方的養殖場推廣使用。它的優點主要是經濟實用、環保低耗、處理量大、程序簡單、無二次污染、便于操作和掌握,很受養殖戶的歡迎。(2)畜禽糞便和污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礦物元素、腐殖質及其他物質,經無害化處理后,可殺滅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和蟲卵,處理后的糞便和污物施入農田后,可起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效果,分離出來的污水在凈化以后還可做簡單的再利用,可謂一舉多得。畜禽排泄物的凈化和處理方法很多,例如:小型養殖區的污水處理主要是通過沉淀、過濾和消毒等程序進行的,而一些大中型的養殖場由于污水排放量較大,一次處理后仍無法達到排放標準,需要進行二次處理后才能排放,而人工濕地生物濾床的應用則為大中型養殖場的污水處理找到了一條理想的方法。(3)完善獸藥殘留的檢測、監控機制,積極開發無公害藥品。(4)要盡快制定獸藥生產、使用、檢測、監控、處罰等一系列具有強制性、系統性的法律法規,嚴格規范獸藥的安全生產和使用程序。加大違禁獸藥的查處力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獸藥殘留的檢測方法,積極開展無公害藥品的研究,采用現代制藥先進技術,生產出針對性強、低毒、無殘留、無公害的放心藥品。
3.4強化環境監督和執法力度規模化養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畜牧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建立起科學的、切實可行的環境檢測評估體系和監督機制已是迫在眉睫,要通過法律的、經濟的、市場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去規范養殖業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要在全社會樹立無公害畜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機制,使生產者依法生產,讓造成污染者付出沉重的代價,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文明生產的良好氛圍,使我國的畜牧業生產真正走上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
現代畜禽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一方面保障了市場供應和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卻成為環境污染的源頭。我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專業戶)的畜禽糞便,已成農業污染源之首,且已成為部分水體水質惡化的重要污染源,嚴重影響村鎮人居環境和人體健康。“十二五”水污染物總量控制首次把農業源納入總量控制范圍。為此,控制養殖業污染是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1政策措施
1.1加強法律、法規學習宣傳,嚴格執法1989年12月26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03年,為確保《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的順利實施,國家環保總局了《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從嚴格環境法規入手,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宣傳,加大監管力度,嚴格執法。
1.2合理規劃,科學布局畜禽養殖區以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為基礎,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合理布局。武漢市“十二五”制定了“一區一業”的總體發展布局,打造綠色養殖基地。建設以黃陂、東西湖、蔡甸為主的奶牛養殖基地;以黃陂、江夏、漢南為主的生豬養殖基地;以江夏、黃陂、蔡甸為主的水禽養殖基地;以新洲為主的蛋雞養殖基地。在全市范圍內劃定了禁養區(主城區、新城區),限養區和適度養殖區,并立碑告示。
1.3推進畜禽小區養殖建設,發展現代畜牧業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1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在鄉村建立養殖小區。發展養殖小區是畜牧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推廣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需要;是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需要;更是減少養殖污染,還青山綠水,建綠色生態環境的需要。畜禽養殖小區建設首先要有明確的政策導向,2003年5月31號,武漢市委市政府聯合下發[2003(]8號文)《關于大力發展畜牧業的意見》對政府規劃的養殖小區建設一律提供市級財政補助。例如,奶牛養殖小區建設,設計規模達到1000頭以上,按每個牛位10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為了加強對畜禽養殖小區污染的治理,2006年開始,該市對新建小區增加了50萬元的環境保護設施建設補助資金。
1.4嚴格市場準入,杜絕新污染源產生規模養殖由城郊向農區轉移,由平原區向山丘區轉移,由人口密集區向人口稀疏區轉移,使人口密集區和水源保護區逐步減少或退出畜禽養殖。將現有養殖場逐步向定點區域轉移,引導零散養殖戶向規模化養殖小區集中。嚴格落實環保審批制度,無論是鼓勵當地農民投資發展畜禽養殖業,還是招商引進畜禽養殖項目,首先都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環境的承載能力,要對周圍環境影響情況有一個科學評價。新建畜禽養殖場要辦理環境影響評價手續。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畜禽養殖場竣工驗收時,農業、環保、工商、所在地鎮政府及周邊群眾代表應共同參與。
2技術措施
2.1推廣先進技術,實行畜禽養殖“零排放”生物發酵床是利用全新的自然農業理念,結合現代微生物發酵處理技術提出的一種環保、安全、有效的生態養殖法。實現養殖零排放、無污染、無臭氣、徹底解決規模養豬場的環境污染問題,它是遵循低成本、高產出、無污染的原則建立起的一套良性循環的生態養殖體系。其核心技術是將隨處可見的鋸末、稻殼、玉米秸稈、花生殼作為墊料置身于動物的生活區,在墊料中添加一些特殊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把動物的排泄物作為食物,及時分解成為菌體蛋白等無害物質,達到無需清掃與沖洗欄舍,能夠節約部分用水、用料、用藥等,顯著改善飼養環境,無任何的動物排泄物與臭味排放。發酵床墊料經過長期的微生物作用,可形成優質的微生物有機肥,應用在果樹、蔬菜等農業生產,既實現了農業有機廢棄物的高效循環利用,又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降低了養殖成本,從而達到零排放、節約人工用水用料、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據報道,采用發酵床養豬,節省飼料40~50kg/頭、節水80%~90%;增收50~80元/頭(以100kg肉豬計算);節約勞動力50%以上;飼養生豬2500頭/年,規模養殖場減少污染物5374t/年。
2.2優化飼養管理方式,減少污染排放量對飼料采取加熱、熟化、膨化等方法來消除日糧中抗營養因子對日糧中粗蛋白的消化、吸收的影響;優化飼料中各種氨基酸平衡;添加外源蛋白酶,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添加植酸酶提高飼料中植物磷的消化吸收,減少糞便中磷的排放;在飼料中添加一些物質,如益生素、沸石等)來減少腸道中NH3的產生以及吸附腸道內NH3和其它有害物質。使用微量元素改無機為有機,如微量元素氨基酸鰲合鹽以減少糞便中微量元素的排放量.從而減少一些微量元素(銅、鋅等)對環境的污染。在夏秋季節于飼料中定期添加一定量(40~50g/t)的蠅克凈等產品,可抑制蒼蠅蟲卵在糞便中的發育,從而達到減少或消滅養殖場蒼蠅的目的。
2.3種養結合,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大型養豬企業應投資建多座大型沼氣池,生豬養殖區的廢棄物通過沼氣設施產生沼氣、沼液和沼渣,產生的沼氣主要用于炊事、照明和豬舍火焰消毒、豬場供暖等方面;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促進了無公害綠色蔬菜、果品、特色水產品養殖、茶園、糧食生產的發展,無公害糧食又促進了無公害豬肉的生產,既保護了環境、節約了資源,又保證了農產品安全生產,發展“五位一體”的生態養殖模式,即將太陽能利用-無公害養豬-三沼產品利用-有機耕種-無公害農產品加工利用5個環節有機結合,形成一條完整的生產鏈條。
2.4養殖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在規模化養殖的奶牛場,可以依托多種技術手段,實施有機廢棄物集中處理,再通過市場機制開發商品有機肥,為養殖業污染“減負”的同時減控農業化肥使用,進而構建一種變廢為寶的“大循環”模式。探索出一條“無害化集中處理、資源化集中利用”的治污途徑。奶牛產生的糞便進行沼氣發酵,沼液通過管道輸送到牧草地澆灌,優質牧草又為奶牛提供了食物來源,沼渣還可以用來養殖蚯蚓,創造了種植牧草、飼養奶牛、牛糞養蚯蚓、蚯蚓糞還田的良性循環。據報道,使用沼液替代化肥后,每畝可節約成本200元以上。而養殖場每天需要大量的牧草,全部實現自我供給,又省下一筆龐大的飼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