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09:10: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旅游資源與開發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隨著當前我國名山名水旅游、鄉村生態旅游、紅色區域旅游、現代農業旅游等特色旅游旳蓬勃發展,如何開發整合皖江茶文化資源,加快其旅游的步伐,促進茶業與旅游經濟共同發展,是承接東西產業轉移的重要問題。經調查研究,文章特提出:挖掘徽茶文化與佛禪文化資源,打造茶旅新品牌;整合二山一湖茶文化旅游路線,拓寬旅游渠道;筑建皖江茶文化旅游長廊工程等三大發展戰略,以期推動皖江茶文化產業提質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皖江地區;茶文化旅游;挖掘整合
皖江是指安徽省沿長江兩岸的約八百里區域,該地位于我國長江經濟帶中游,現已被國務院確定為承接東西部產業轉移示范區。自“神農嘗百草,遇茶而解之”的記載以來,我國已有五千多年茶文化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隋唐時期,皖江一帶的壽州、舒州就是我國名茶主茶產區。當時的名茶就有黃芽、嫩蕊、蒸青團等[1]。尤其是詩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不但寫下了千古絕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且還留下“攜茶臘月游金碧”的詩篇。八百里皖江自古至今,茶史悠久,名茶薈萃,茶文化內涵豐厚,潛藏著巨大經濟與社會效益,期待著開發利用。
1皖江茶文化資源與旅游業剖析
1.1當前旅游現狀分析因受當前國內外旅游大環境影響,近年來皖江旅游業發展很快,已經初步形成了五大板塊。第一板塊為名山名水風光游,主要是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太平湖、巢湖等地湖光山色生態游。第二板塊為古民居及民俗游,主要是由皖南古民居、牯牛降古村落、績溪胡氏宗祠以及當地各式各樣的獨特徽派古建筑及民俗游。第三板塊為佛教、道教文化游,主要由九華山、天柱山、齊云山、齊山、迎江寺、赭山、太白樓等地的佛教寺廟及道教道觀等佛、道文化游。第四板塊為紅色旅游,主要由皖南涇縣新四軍軍部,沿江樅陽縣中線渡江指揮部,皖西大別山紅色根據地,皖中抗日和解放戰場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紅色游。第五板塊為農耕文化與茶文化旅游,主要由鄉村文化游、田園風光游、現代農業游、茶文化旅游等。目前,這五大旅游板塊,已經支撐著整個皖江地區的旅游業。2011年皖江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一個新興經濟區,旅游業總收入為1129億元,占全省旅游業總收入的60%,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旅游業是皖江地區經濟支柱產業[2]。
1.2茶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安徽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曾強調:“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體驗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商務旅游、鄉村旅游、森林旅游等具有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近些年來,隨著規劃的貫徹落實,安徽省鄉村文化旅游得到了深度發展,形成了以立足人文、兼具自然、傳統為先、不忘現代、特色為本、穩步推進、教育為重、服務“三農”可持續發展態勢以及上下聯動,多措并舉,互利共贏的良好勢頭[3]。然而,安徽省茶文化旅游,尤其是皖江地區其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各地大多受短期利益驅動,只注重打造自家旅游景點,忽略了區域整體開發和形象塑造[4],故而出現了一些問題:第一,悠久茶文化傳承、發展、弘揚力度不大,尤其是一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沒有得到很好利用,未產生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應。第二,茶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很好挖掘與開發,其亮點沒有很好展現。第三,皖江茶文化旅游長廊建設滯后,主要景點尚未開發、開放,形成旅游效應。第四,茶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和信息化網絡服務平臺建設以及軟硬件配套設施跟不上。事實表明,這些問題已嚴重困擾著皖江茶文化旅游發展,必須盡快解決。
2皖江茶文化資源整合與開發研究
2.1茶文化資源特色及皖江茶文化我國是世界茶葉的原產地,茶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茶文化資源構成了旅游資源的重要內容,并顯示出強盛勢頭。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悠久文化歷史的基礎上,結合優美的生態環境及特色民風、民俗的旅游活動,涵蓋了觀光、體驗、購物等多種旅游功能,是集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新型旅游方式,從而使旅游業從觀山看水的自然狀態走向了精神世界中深化自我、陶冶自我的理想狀態[5]。至此,當前以茶文化內容為背景的旅游項目開發不斷涌現,我國許多茶葉產區都不同程度地利用當地的茶資源優勢建設起各種旅游項目。如云南省的千年原始古茶園旅游,浙江省西湖龍井茶區旅游,福建省武夷山生態茶園旅游等都悄然興起,尤其是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游受到國內外游客好評。作為源遠流長、名茶薈萃、資源豐富的皖江茶文化其特色表現為:其一,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史料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古皖江地區就盛產茶葉,素有“江南茶鄉”之稱。唐代皖江各州、縣都產茶,不但陸羽《茶經》中有許多記述,而且大詩人杜牧還留下了“攜茶臘月游金碧”的美好詩句。到了宋、明、清朝代,宣州“瑞草魁”、池州“嫩蕊”、舒州“蘭花”等茶都作為貢茶進獻朝廷。尤其是池州東至縣堯渡街,還是世界三大高山茶之一“祁門紅茶”的發源地,這一切為皖江的悠久茶文化奠定了基礎。其二,佛禪一味旳獨特茶文化。皖南的九華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華山的佛禪文化和獨特的佛禪茶藝是由我國鑒真和尚傳入日本的,從而使今天日本的“茶道、茶藝”享譽全球,為此九華山佛禪茶藝是世界“茶道”發源地,佛禪文化也是世界茶文化源泉。其三,精湛茶技、茶藝。九華佛茶的制作工藝,在唐代就傳到日本,是日本制茶技術的鼻祖。此外,黃山毛峰茶、祁門紅茶、太平猴魁茶等制作技藝,均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四,獨特人文生態茶文化。皖南古茶園,池州九華山佛禪茶園,石臺牯牛降原始茶園,安慶的天柱山生態茶園,宣城的宣郎廣現代萬畝茶園等旅游景點,具有生態游、鄉村游、休閑度假游、森林綠色游綜合特點,是觀光、休閑、養生為一體的最佳場所。綜上所述,晥江茶文化這四大特點不但在我國獨樹一格,而且在全球也極為少見,是一個巨大旅游寶藏,期待挖掘開發。
2.2皖江茶文化整合與開發對旅游影響研究當前隨著生活水平質量的提高與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環境的優美和安全。茶文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茶文化在其演變發展過程中,始終蘊含著一種真、善、美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人們在旅游過程中追求與向往的一種享受,她給旅游者帶來了愉悅和幸福[6]。茶文化旅游,是為旅游者提供一種體現茶文化特征的產品和服務,可以給人們提供一種崇高的精神與物質享受。整合茶文化資源,開發茶文化旅游,不但可以延長茶產業鏈,拓展茶葉經濟,而且還有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和促進旅游業發展[7]。進入新世紀后,茶的價值得到了全新開發,不吸煙、少飲酒、多喝茶,正成為全世界公認的一種健康之道,它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種新世紀的健康生活主流方式。從生態、健康、科學方面對茶葉資源的深層開發是茶文化旅游和休閑旅游的需要,它滿足了體驗時代旅游者的需求。此外,這種集茶葉生產、旅游觀光、購物休閑于一體的旅游方式,能產生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并給茶業和旅游業的同步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由此表明,皖江茶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犮,會對其總體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皖江茶文化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其開發符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潮流,與此同時,皖江旅游業的經濟發展也必將提升皖江城市帶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商品價值、服務價值和品牌價值,同時對促進茶區新農村建設,茶農增收,茶企增效,茶業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3皖江茶文化旅游發展戰略及建設工程
3.1發展戰略與思路
3.1.1發展戰略與技術路線針對皖江地區當前茶文化旅游現狀以及國內外的經驗,現特提出以下發展戰略技術路線:皖江茶文化資源整合開發宗教與茶文化探究茶道與茶俗文化整合傳播茶馬古道探尋茶歌、茶舞、茶戲文化挖掘茶區生態觀光體驗名優茶技藝傳承弘揚皖江茶文化旅游長廊建設皖江茶文化旅游經濟發展茶文化經濟與社會效益形成。
3.1.2旅游資源發展思路及產品推介皖江地區旅游資源豐富,茶文化產品眾多,為了優中選精,分析研究認為應按以下發展思路重點推介:茶禪文化、茶區生態風光、茶技茶藝、名優茶及特色產品等16種旅游產品(如圖1)。
3.2發展皖江茶文化旅游及建設工程研究
3.2.1挖掘茶文化資源打造旅游品牌徽茶文化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相傳“神農嘗百草,遇茶而解之”的故事,就發生在古江淮一帶。自秦漢以來,徽茶文化一直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精髄,不斷發展弘揚。此外,佛禪文化又是徽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為此挖掘開發皖江茶文化資源一定要將佛教文化與茶文化這兩大文化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及亮點展示,積極打造茶旅文化品牌。如九華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圣地,九華佛茶、九華毛峰是我國著名歷史名茶,在打造宣傳茶文化旅游項目時,應打“九華牌”,將這兩個品牌與產品同時推介,以便廣大觀光旅游者在朝圣九華山時,一并觀光九華山原始古代茶園,體驗傳統制茶技藝,品嘗九華佛茶和九華毛峰的獨特品質風味,由此帶動當地旅游業和茶業共同發展。此外,通過對皖江茶文化旅游宣傳推介及品牌打造,讓游客深刻體驗到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與佛禪茶文化以及“禮讓、友誼、親和”的情感,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和茶文化旅游價值[8]。
3.2.2整合重組二山一湖與皖西南茶文化旅游路線二山一湖旅游是安徽省旅游業拳頭產品,在國內外有極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皖江茶文化旅游又是一項新興旅游產業,所以在發展這二個旅游產品時,應進行整合重組,打破區域、轄區、行業界限,實現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出成果,統一產生效益,共同發展戰略。此外,還應重視二山一湖旅游路線整合:將皖江茶文化旅游納入二山一湖游主渠道,并且增設皖南茶馬古道探尋游和皖西茶文化生態游這二條旅游新路線。將皖南茶馬古道探尋游與九華山、牯牛降、仙寓山以及二山一湖等各地景點貫通連成一片,并增添沿途一些鄉村游、民俗游、茶區生態游等新內容,這樣不僅提升了皖江茶文化旅游質量,而且還推動安徽全省旅游業發展。關于皖西茶文化旅游,以天柱山為起點至大別山終點,沿途不但能觀光幾十個景點,品味20多個名優茶,而且還可參觀一些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整合皖西茶文化旅游,既展示了當地茶區美好風光和千年古茶道,又增添了皖西紅色文化旅游,其作用是提升了旅游文化內涵,提高了旅游檔次,帶動了茶旅發展。
3.2.3筑建皖江茶文化旅游長廊工程八百里皖江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的一段中下游主流江道,其沿途風景如畫,文化底蘊深厚,名優茶薈萃,景點眾多,旅游資源豐富,是一個亟待開發的旅游經濟寶庫。2014年6月11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工作。會議指出,發揮黃金水道獨特優勢,建設長江經濟帶,是新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推動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重大戰略舉措。
該項工程既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涉及近6億人的發展新動力,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縮小東中西差距;又能優化經濟結構,形成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互動,打造新的經濟支撐帶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國家關于長江經濟帶打造,為八百里皖江茶文化旅游長廊建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關于旅游長廊路線建設,應以八百里皖江為景點,以徽文化與茶文化為互補,建設一條茶文化旅游新干線。具體建設內容如下:第一,建設茶文化生態基地及養生休閑觀光園。將長江兩岸的皖南茶區、九華山茶區、天柱山茶區、宣郎廣茶區等重點主產區建設成生態觀光基地,以其優美的湖光山色茶園風光吸引旅游者。把分布在皖南、皖西的牯牛降茶園、仙寓山茶園、天柱山茶園,打造成千米高山養生休閑觀光園。因為這些茶園,不但因山高空氣新鮮是優佳的天然氧吧,而且生長在這些高山的茶樹,樹勢高大,葉花優美,令人心曠神怡,精神煥發。由此通過生態觀光園的打造,把國內外消費者吸引到此地,休閑、養生、觀光、旅游消費。第二,構建茶馬古道與中西茶文化交流中心。疏通皖江南岸的茶馬古道、貴池秋浦河,長江古代水運茶道、青陽古徽茶道,修復古代的關口、驛站、碼頭、渡口、石路古道,吸引中外茶文化愛好者來此考古、探險、考察、懷舊、游玩。此外,將沿江的秋浦茶藝館、池州茶博院、九華佛茶藝館、徽茶博物館建成中外茶文化交流中心。通過館藏的大量古今中外茶具與非物質文化技藝、產品展示、觀摩以及精粹茶道和茶藝表演,加強中外茶文化交流,促進茶文化旅游發展。第三,重塑八百里皖江茶文化旅游風光。首先搞好皖江名優茶產地游項目,建設好九華佛茶、天柱劍毫茶、汀溪蘭香茶、金山時雨茶、敬亭綠雪茶、黃山毛峰茶、祁門紅茶等名優茶精品旅游基地,使廣大旅游者有一個良好的采茶、制茶、品茶、購茶體驗場所,讓其充分體會“東方樹葉”的無窮魅力。其次,拓展禪茶一味文化旅游項目,近年來位于皖江境內的天柱山、迎江寺、齊山、九華山、赭山、太白樓等寺廟,每年都有幾百萬游客、香客涌入,尤其是韓國、日本、東南亞香客眾多,為此通過禪茶一味文化旅游項目拓展,挖掘茶文化與佛文化資源,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皖江茶文化旅游。與此同時,筑建好八百里皖江風光與茶文化旅游長廊工程,將沿江的太湖、潛山、東至、貴池、石臺、青陽、銅陵、涇縣、旌德、績溪、宣城、郎溪、廣德等區縣各地名勝古跡、山水風光與其茶文化共筑建成一條旅游長廊,并且完善軟硬件與網絡配套設施,使其形成一個活躍的旅游經濟帶,促進茶文化旅游發展。綜上所述,皖江茶文化旅游長廊建設,不但可加快安徽旅游業與茶業發展,而且還可拉動沿江幾十個區、縣的運輸業、物流業、飲食業、農產品加工業、建筑業、通訊業等行業共同發展,必定會產生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作者:汪輝進 陳慧芳 單位:池州職業技術學院 池州市社科聯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旅游業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同樣,旅游業的壯大也帶動了經濟的增長。山西省是一個歷史較為悠久的省份,擁有多個民族,這樣也就使其擁有多個民俗文化資源。現代社會屬于市場經濟,競爭較為激烈,山西省激烈的旅游市場中發展自己,成為現階段應重要研究課題,以便進一步推動山西民俗文化發展。
一、山西民俗文化概況
(一)經濟文化。山西刺繡具有代表性,其題材較為新穎,繡工也十分精巧,其中所蘊含的山西特色更為濃郁,從中能夠感受到山西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如二龍戲珠等被人們描繪的淋漓盡致[1]。不僅如此,在山西人民的生活中還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玩具,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透過玩具不僅能看到人民的鄉土情感,還能看到人們對浪漫主義特色的渲染。我國是飲食文化較為發達,來自于山西的飲食更是讓不少人駐足,山西人民喜愛面食,不僅有小麥粉,還有蕎面、豆面等多種面粉,尤其是這些面粉制作而成的刀削面與拉面更是深受各地人們愛戴。此外,山西省特有的大院文化也是吸引眾多游人的關鍵。如著名的喬家大院一直是在吸引著眾多游人的目光。
(二)歷史文化。因山西險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外圍省份,很多歷史人物都在此留下赫赫戰功,如衛青、張遼等人,他們的精神一直在影響著中國文化與山西文化[2]。同時,歷史上的山西不僅有漢族文化還有一定的游牧民族文化,兩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山西民俗文化,尤其是遼西文化十分突出,至今在山西省送留有很多寺廟,直到今天,從這些建筑中依然能夠看到遼金人民的生活景象與他們獨特的民族品質[3]。晉商文化一度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山西歷史的驕傲,特別是在經濟十分受重視的今天,很多人都為了擴大自己的經濟效益而努力,因此山西政府部門應根據現代人的心理,做一些與晉商有關的文化宣傳,讓很多人到此來學習與研究晉商的經商思想,領悟更多的生財之路,這樣也有利于發展山西經濟。
(三)娛樂文化。山西有很多娛樂設施可供人們游玩,其中鑼鼓文化被稱為中國第一鼓,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山西有數十種鼓,無論哪種鑼鼓當地人們都能將其很好的運用,并形成了獨有的鑼鼓文化。社火也是山西娛樂文化中的一種,每次的社火活動都異常熱鬧,這在生活節奏較快的今天更是難以一見,經常使人流連忘返,它也是山西省重點的娛樂文化[4]。山西民歌更是備受世人喜愛,很多民歌只要用心傾聽都會給人帶來催人淚下的感受,如《走西口》等民歌,體現了山西生活的艱辛的同時,也寄托了山西人民美好的愿望,唱盡了山西人民的酸甜苦辣。此外,在山西省還有很多神話傳說一直在影響著人民生活,如神農嘗百草、伏羲教會人民漁獵、軒轅制造農具等都對山西人民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這些民俗特點都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因此,政府部門應注重這些內容的應用,使其成為發展山西經濟的重要力量。
二、分析山西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必要性
山西民俗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如果能將其合理發展與利用,就會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在國際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很多外國游客也來到中國學習、旅游,極大的帶動了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很多外國友人都希望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古老中國文化特點;對于國內游客來說,他們主要是想了解山西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與自己有哪些區別,這時山西省應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特點,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理[5]。同時,開發與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還能有利于山西轉變旅游方式,使游覽山西的游客不再局限于游覽觀光,而是注重將娛樂購物、宗教膜拜,這樣一來也提升了人們的觀賞旅游價值。尤其是山西美食更能吸引游客,大力宣傳當地的土特產和各種工藝品,以此來吸引更多人多次到山西旅游。此外,發展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能為山西省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山西地區地形復雜,貧困地區很多,政府部門可以適當的將旅游面積擴大到偏遠地區,這樣不僅可以改善當地人的生活條件,游客還能從中體現到原生態、質樸的山西生活。
三、創新開發與利用山西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的主要方式
晉商文化一直是山西省吸引游人的關鍵,因此,應將其作為發展旅游的重點,這樣就能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這樣一來,人們在欣賞當地文化景觀的同時也能從中了解晉商壯大的原因,從而真正的將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結合在一起,將推動山西旅游業發展,人們也會更加了解山西過去的繁榮。
(一)構建可持續發展觀念,重視環境開發與保護。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一直提倡的重要觀念,只有做到可持續發展才能使當地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壯大,為山西省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為做好這一工作,山西省相關工作人員應請專業人士為其進行評估,合理規劃與發展旅游業,限制游客數量,保證不會出現游客數量異常致使當地文化環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同時增長。此外,政府部門還應通過媒體宣傳環境保護知識,提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與民俗文化保護意識[6]。
(二)注重應用文化底蘊,形成特色旅游品牌。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區開注重旅游業的發展,但在開發與利用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時應避免將其淪為模式化與類型化,應注重融入文化底蘊,給游人帶來營造不同格調,形成特色旅游品牌。如山西獨有的民間節慶、生活方式等[7]。注重民俗特征的體現,盡量為游客創設一種鮮活的、真實的文化生活。如山西寒食節就能成為典型代表。同時,山西省古建筑較多,因此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開創古建筑旅游,讓人們體會別樣風情的古建筑游。其次,還可以盡情展現晉商文化特色,以喬家大院與平遙古城為代表,充分向世人展現晉商的發展歷程,通過平遙古城也能讓更多人看到當年山西省的繁榮景象。由于山西已經舉辦過類似的活動,所以應進一步發展該旅游特色。山西省為發展旅游事業所做出的各種業績不容否定,但近年來在開發與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上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雷同化現象較為嚴重,因此,需要在發展的同時注重民俗特點,抓住游人愛民俗的特點多舉辦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
(三)重視區域特色宣傳,擴大山西民族旅游在世界上的影響。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宣傳,因此,山西省政府應通過媒體向世人介紹山西特色,吸引觀眾來此旅游。如同貴州省一樣通過一句“走遍神州大地,醉美多彩貴州”,再加上帶有貴州特色的旅游景點,更是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都希望能到貴州一睹美景。山西也在央視投放了廣告,一句“晉善晉美”引發了國人的聯想,不可否認,這個廣告給山西省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為了進一步發展山西旅游業,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山西省文化與民俗[8]。如著名詩人王之渙曾作詩《等鸛雀樓》,應抓住這一點大力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吸引更多人到鸛雀樓中觀賞景色。
(四)規劃旅游發展,重視當地居民的加入。山西省旅游資源豐富,具有很多省份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政府部門應鼓勵當地居民投入到旅游事業中,多為游客提供具有山西民俗特色的文化與活動。在突出產業特征的同時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控制好游客數量,做好治安維護,使游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并時刻了解旅游市場狀況,在合適的時機增加民俗資源,壯大旅游產業,同時注重點、線、面的逐步發展,切忌急功近利。此外,為進一步發展旅游產業,還應構建相對應的設施,充分體現民俗特點,尤其是山西人民淳樸的生活品質,為游人營造原汁原味的山西生活。
四、結論
民俗文化是發展特色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一定具有它獨特的地方,才能吸引更多人專門為它而來,這樣才能帶動經濟效益增長。在可持續發展受到重視的今天,山西在開發與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同時應注重與可持續發展的結合,實現長期發展。因此,山西應注重發展民俗文化,以便將山西發展為旅游大省。
作者:成文浩 單位:寧夏大學人事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環境保護
摘要:在我國的旅游開發中,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對旅游資源重開發、輕保護。作者從六個方面論述了只有走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發展道路,旅游業才有生命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有些地方甚至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因此,許多地方都大力開發旅游資源,積極發展旅游業,掀起了旅游資源開發的熱潮。但在以往的旅游開發中,有些地方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對旅游資源重開發、輕保護,甚至有的只顧開發、不管保護,使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遭到了破壞,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在看到旅游開發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開發中對資源造成破壞、對環境構成威脅等負面影響,積極尋求保護性開發措施,堅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促進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只有走有效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發展道路,旅游業才有生命力。豐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游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這一切,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將無從談起。同樣,旅游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于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民珍惜和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一、增強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旅游環境觀
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文中指出:“要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能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不能用局部發展損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的良好風氣,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旅游業離開了優美的環境便無法發展,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利用應該相輔相成。所以,我們在發展旅游業時,要立足長遠,克服短期行為,在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健康發展。要樹立對旅游資源的憂患意識,要清醒地看到人類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大氣污染,森林植被面積減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趨擴大;淡水資源危機,江河湖海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品污染有增無減;生物多樣化日益減少等等。大自然允許我們失誤的區間已所剩無幾,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態,積極、謹慎地做好旅游環境資源的保護工作,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的方針。
二、加強法制、法規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保護人文和風景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增強法制意識。雖然我國《旅游法》尚未出臺,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公路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旅游開發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要嚴格貫徹執行。比如,任何旅游景點的開發,必須要先修路,路的設計應考慮旅游資源的保護;路渣極其他建設垃圾的處理,必須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環境標準。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在空氣、水源、噪聲等多項技術標準中,對旅游景區、景點的環境保護指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規定制定旅游法規和規劃,科學開發,依法管理,嚴禁“三無”(即無規劃、無計劃、無設計),“三亂”(指亂分地、亂尋址、亂建造)建設。另外,各地要根據實際需要,出臺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法規。完善保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高效運作的綜合決策和協調管理機制,建立支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組織保證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以政府為主導,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的組織保障體系和良好伙伴關系。
三、做好科學規劃,進行合理有序開發
旅游開發必須與環境保護相一致。盡管很多旅游地的開發是打著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旗號,但在運營中實際上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環。所以,開發時必須進行詳細的環境評價,在環境評價的指導思想上,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立足于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切切實實搞好環評。不能為了上項目,把環境評價作為幌子、走過場,要制定科學的規劃。規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體現環保與開發相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在,有的景點,砍掉大樹種草坪、炸毀山景蓋賓館,不僅嚴重破壞了旅游的長遠資源,而且從現實角度看,也影響了景觀的和諧,搞成了不倫不類的東西,降低了景點的品位。同時,在景點開發中,一定要堅持整體規劃在先,開發經費不足,可以分階段開發。切忌胸中無全局,開發無布局,從孤立的小景點看,還有點味道,但從整體布局看,可能是一個敗筆。不但花了冤枉錢,而且會形成整個開發規劃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觀為主的地方,要盡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觀。自然資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們切不可為后輩留下太多的遺憾。還有,景點開發的建筑材料也要盡可能使用環保產品,注意各種資源的節約。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各級政府在大力發展作為支柱產業或重點產業的旅游業時,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負有主要責任,因此要把旅游資源的有序開發、合理利用、有效保護落實在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和實踐中,成為檢驗當地旅游業成績得失的主要指標。
四、加強管理和監督,積極推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
一個生態系統處在自然狀態下,有較強的自我恢復能力,一旦作為旅游資源來開發,人的影響便削弱了這種能力,所以要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旅游開發與保護離不開政府主導,所以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旅游開發的管理,特別是那些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景區,更要加強監督。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諸實際行動中,體現在每個具體項目和運行環節上。管理者自身要堅持帶頭遵守,同時,要不斷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應遵守的規范,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于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和文化保護。
五、加強宣傳與教育,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進行考察時,都是把有沒有保護措施,有沒有公眾參與保護的意識放在首位。應加強開展全社會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與教育,加強科普工作,加強對游客在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教育。旅游,其內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濃縮歷史,后展現未來。既是我們豐富的教科書,又是培養我們情操和體魄的廣闊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層次不同,欣賞品位各異。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獲,當然包括身心兩個方面,作為旅游的管理者必須先提高自身素質。要站在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的高度,用科學發展觀去引領各界人士認識旅游的內涵,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啟發大家,自覺地把旅游和保護密切相連,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學旅游、健康旅游的社會氛圍。
六、推出生態旅游產品,提倡綠色環保游
在旅游開發中,要貫徹生態意識,積極開發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綠色旅游、環保旅游和各種新型旅游產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如餐飲結合本地特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游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在對土特產品的開發上,首先也要樹立環境保護觀念,不能把應保護的資源作為特產而出售。對違反者,要堅決打擊和取締,更不能搞地方保護主義。同時,對旅游產品的開發也要有計劃性,不能竭澤而漁。
總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一項關系子孫萬代的系統工程,我們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建立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促進這項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一、旅游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游區正在進行旅游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游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游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游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游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游項目與另一旅游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游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后,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游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游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絡化原則。旅游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絡,是自然網絡。在珠海旅游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游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游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絡,各地的旅游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游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絡。
首先是小網絡,即中心城區旅游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游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游資源也有待于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件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游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游區。
其次是中網絡。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游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游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臺寺旅游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于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游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游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游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游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后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游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環線。
第三是大網絡,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游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游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游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絡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游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于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游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么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游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游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游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里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于這樣的旅游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游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游資源應取后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后,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后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后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郁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二)開發生態旅游應注意的問題
發展生態旅游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游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游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
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么?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么?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
三是發展生態旅游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游,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游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游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生態旅游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游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游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
旅游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
(一)旅游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莊,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游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后,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游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1、資源驅動型。自然與文化資源有獨特性,如金灣區、香洲區的唐家灣鎮、東區海島等可劃為這一類。
2、經濟驅動型。主要為購物流通,如斗門城區、前山城區、灣仔鎮等是典型的經濟驅動型。
3、都市綜合型。既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又有廣泛的經濟文化的景點。如香洲主城區。
這些城鎮的建設應分門別類,都要摸清本地的資源。如橫琴的蠔、灣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門的荔枝、重殼蟹等獨具特色的資源,要找出其歷史痕跡,挖掘其文化內涵,編寫成動人的故事篇章,推陳出新,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個很好的旅游資源。
(二)開發利用城鎮旅游資源的方略
1、確立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思想。如果沒有一體化的戰略思想,城鎮建設就會出現千鎮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優勢,才能體現出各自城鎮建設的特色。根據統計資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數量已超過杭州。我們為什么會超過杭州呢?就是因為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確立了城市建設與旅游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成為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典范。我們把旅游歸結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系統:第一是直接系統。如旅游項目、旅游主體、旅游資源、媒體和旅游服務等,這些是直接為旅游服務的。第二是介入系統。如交通運輸、機場、碼頭、鐵路等,解決外部的可達性。包括通訊、金融保險、商業等都是旅游業的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統。如城市景觀、房地產、文化設施、醫療保健、安全保衛等。旅游業的發展,離開了這三個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體化的戰略。
2、確立硬件建設一體化的意識。目前,我們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在硬件建設上往往是各自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設,沒有一點旅游景觀的意識。市區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條排水溝,僅僅做成一項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許多景觀和生態上的遺憾。實施硬件建設的一體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識。要通過城市的硬件建設,形成注意力,產生與眾不同的景觀,這些景觀之間的組合,就是獨特的城市景觀。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經驗,如將已變成臭水溝的護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休閑觀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觀——環城公園。第二是環境意識。大連提出了“出門就是花園”、“處處是景觀”,城市向園林化方向發展,居住小區向旅游景區演進,就像新加坡那樣,這就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識。倡導多種形式辦劇院、博物館,修繕歷史街區、村落、文物古跡,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設的藝術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義。第四是可識別性。一個城市,要在宏觀的尺度上給人以一種獨特的感覺。為什么許多游客愿到云南的麗江去游覽參觀?上海市原市長徐匡迪到了麗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復建了。為什么?因為麗江利用民居的結構完全展示了古城獨特的風貌,形成了異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給人以另類城市的感覺。所以麗江古城對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非常強。而其他許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斷了自身的歷史文脈的延續,也就喪失了自己的風格,從而也喪失了自己的地位。
3、確立突出地方資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國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數,水景資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濕地,水景資源極為豐富。如果我們把這些水景觀資源充分發掘出來,利用起來,那珠海就是獨一無二的。珠海難以與國內其他城市比硬件設施建設的規模。在文化建設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閑、優雅、精致的情調,要區別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設要圍繞自己的特色進行創造,包括民居都要體現嶺南水鄉的風格,亞熱帶風情,形成新式粵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國嶺南建筑古樸莊重、典雅精致的韻味,又廣泛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突出現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鮮明、氣勢恢弘的風采。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塑造市民內在的文化素質,展示珠海獨有的精神風貌。每一個城市,都有其歷史文化的積淀,這也是一種有深度有內涵的旅游資源。對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區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為當地的文素質特別好,使得人們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嚴格城市管理特別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達性,保證安全暢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資源中遇到的問題,就在于當地的治安環境。
——熱情好客,培育地區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購買的旅游品應沒有贗品。就像在香港購買黃金飾品,都同時附有成分比例的標簽,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瞞顧客一次,香港旅游協會就會取消其經營黃金飾品的資格,管理非常嚴厲,所以在香港購買黃金裝飾品,完全是貨真價實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這一點,成為一個童叟無欺、誠信卓著的城市,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賣點。
——成功舉辦各種旅游節。江西推出“四時連八節”很值得學習。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節,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氣氛。各個區鎮的旅游活動都要注意質量,相互之間都要有內容和時間上的關聯性和互補性。
——要大力開拓會展業。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資源、有潛力去發展會展業。我們要從辦好珠海國際航展、國際賽車做起,從辦好“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大會”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動。既要有陽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與通俗相結合。高雅的文化活動,有一臺戲可以做,那就是繼續辦好“珠海國際電影文化節”。還有常年都有二十多個劇組在珠海拍戲,珠海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影視基地。麗江把納西古樂搗鼓得如此的熱,成為麗江旅游的必游項目,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又噴發生機活力的美麗的熱帶海濱旅游城市,沒有一臺自己的拿手好戲,這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雜技、廣場文化、民間歌舞等,也是一臺好戲。深圳華僑城的這臺戲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國巴黎的紅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許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潔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門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終保持清新整潔。城市綠化、街道鋪裝、燈飾、廣告牌也要與城市整體格調相諧調。比如商業步行街就可與澳門接軌,有鵝卵石鋪裝成彩色圖案,給游客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進傳統名菜。近十年來,清淡可口的粵菜已為珠海廣大的移民們所接受。而移民們又帶來了各自的家鄉菜和洋菜式,可謂南北交匯,東西融通,精彩紛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區民俗食風,成為游客們趨之若騖的美食天堂還需要全市各界共同進一步努力。近年來,組織的幾界珠海美食風情節,評選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要優化景點的管理。對同類的有可比性的景點,就要搞最佳、最差景點的評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個機制,促進其加強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樣,不斷地舉辦國際活動,創新旅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點,必將為珠海的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開發與體制創新
旅游業實際上是一種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經濟,是創意經濟。誰的創意好,誰就能發展。珠海旅游業之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徘徊不前,發展較緩慢,就是因為把目標、過程、主體混淆在一起。對旅游業的發展,我們確定了許多目標,但實施過程不清楚,發展主體不落實。如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幾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沒有人去研究產品的開發過程,由誰來開發產品也沒有搞清楚,結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許多機遇。傳統思維與經濟轉型的不協調,就出現了這些問題。
從另一方面來講,同樣的旅游資源,由誰來開發,以什么樣的機制來開發,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樣一塊玉石原料,由高手來雕刻,就可能成為價值連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來雕刻,就會糟蹋了這一塊玉。斗門溫泉的幾次開發實在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御溫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為客商的靈活機制所致。所以,機制不一樣,效果完全不同。同樣的服務設施,同樣的員工隊伍,誰來經營,用什么機制來經營,效果也完全不一樣。“梅溪牌坊”只投入幾百萬元資金進行開發,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國有單位去搞的話,起碼要一千幾百萬元。如某景點為國有單位,門票價格是由物價局定的,幾十元一張門票,不管旅游旺季與淡季,不分早上與晚上,也不論市民與外地游客,誰都不能改變。這是什么機制?能適應市場嗎?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讓的辦法,經營者早就會根據市場形勢實行浮動價格,自我調節了。
同樣的景點,誰來建設,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強調,要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但為什么總是不可避免呢?因為造成重復建設的,往往都是財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投資的,投資以后,能否收回投資,投資是否對路,沒有人來負責;沒有經過科學認真的可行性論證,也沒有進行動態管理,根據變化了的情勢及時進行調整。
要轉換旅游資源開發的舊機制,必須實行開發權的拍賣、產權和經營權的轉讓、承包租賃制和名店委托經營等多種形式,大膽推開,公開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經營,我們的一些飯店賓館,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團經營管理,接待水平馬上就會提高,而且世界范圍內的連鎖經營,也帶來了客源的增加。珠海這幾年國有資本從流通領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飯店賓館也不例外。
從一個時期以來的實際情況看,旅游管理體制比工業體制還保守。因此,在體制轉換的過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閉操作。那種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閉改革,不僅會因為低水平和資金不足而對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造成浪費甚至破壞,同時在時間上也會喪失發展機遇。其次,要防止沒有約束條件的破壞性開發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權的拍賣,一方面要公開論價,另一方面要對其提出的開發方案進行專家論證,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公開競爭擇優確定開發單位。同時,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識。要擴大對外招商,范圍越大,引進的開發者水平越高,帶來的資金越雄厚,開發項目的檔次和質量也會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傾向,把旅游項目搞成部門的小金庫,搞點創收。要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觀念。
摘要:當前,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游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游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游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并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并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一、旅游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游區正在進行旅游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游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游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游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游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游項目與另一旅游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游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后,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游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游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絡化原則。旅游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絡,是自然網絡。在珠海旅游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游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游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絡,各地的旅游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游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絡。
首先是小網絡,即中心城區旅游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游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游資源也有待于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件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游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游區。
其次是中網絡。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游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游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臺寺旅游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于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游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游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游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游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后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游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環線。
第三是大網絡,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游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游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游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絡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游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于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游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么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游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游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游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里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于這樣的旅游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游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游資源應取后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后,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后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后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郁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二)開發生態旅游應注意的問題
發展生態旅游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游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游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
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么?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么?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
三是發展生態旅游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游,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游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游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生態旅游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游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游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
旅游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
(一)旅游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莊,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游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后,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游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1、資源驅動型。自然與文化資源有獨特性,如金灣區、香洲區的唐家灣鎮、東區海島等可劃為這一類。
2、經濟驅動型。主要為購物流通,如斗門城區、前山城區、灣仔鎮等是典型的經濟驅動型。
3、都市綜合型。既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又有廣泛的經濟文化的景點。如香洲主城區。
這些城鎮的建設應分門別類,都要摸清本地的資源。如橫琴的蠔、灣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門的荔枝、重殼蟹等獨具特色的資源,要找出其歷史痕跡,挖掘其文化內涵,編寫成動人的故事篇章,推陳出新,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個很好的旅游資源。
(二)開發利用城鎮旅游資源的方略
1、確立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思想。如果沒有一體化的戰略思想,城鎮建設就會出現千鎮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優勢,才能體現出各自城鎮建設的特色。根據統計資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數量已超過杭州。我們為什么會超過杭州呢?就是因為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確立了城市建設與旅游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成為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典范。我們把旅游歸結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系統:第一是直接系統。如旅游項目、旅游主體、旅游資源、媒體和旅游服務等,這些是直接為旅游服務的。第二是介入系統。如交通運輸、機場、碼頭、鐵路等,解決外部的可達性。包括通訊、金融保險、商業等都是旅游業的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統。如城市景觀、房地產、文化設施、醫療保健、安全保衛等。旅游業的發展,離開了這三個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體化的戰略。
2、確立硬件建設一體化的意識。目前,我們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在硬件建設上往往是各自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設,沒有一點旅游景觀的意識。市區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條排水溝,僅僅做成一項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許多景觀和生態上的遺憾。實施硬件建設的一體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識。要通過城市的硬件建設,形成注意力,產生與眾不同的景觀,這些景觀之間的組合,就是獨特的城市景觀。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經驗,如將已變成臭水溝的護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休閑觀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觀——環城公園。第二是環境意識。大連提出了“出門就是花園”、“處處是景觀”,城市向園林化方向發展,居住小區向旅游景區演進,就像新加坡那樣,這就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識。倡導多種形式辦劇院、博物館,修繕歷史街區、村落、文物古跡,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設的藝術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義。第四是可識別性。一個城市,要在宏觀的尺度上給人以一種獨特的感覺。為什么許多游客愿到云南的麗江去游覽參觀?上海市原市長徐匡迪到了麗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復建了。為什么?因為麗江利用民居的結構完全展示了古城獨特的風貌,形成了異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給人以另類城市的感覺。所以麗江古城對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非常強。而其他許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斷了自身的歷史文脈的延續,也就喪失了自己的風格,從而也喪失了自己的地位。
3、確立突出地方資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國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數,水景資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濕地,水景資源極為豐富。如果我們把這些水景觀資源充分發掘出來,利用起來,那珠海就是獨一無二的。珠海難以與國內其他城市比硬件設施建設的規模。在文化建設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閑、優雅、精致的情調,要區別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設要圍繞自己的特色進行創造,包括民居都要體現嶺南水鄉的風格,亞熱帶風情,形成新式粵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國嶺南建筑古樸莊重、典雅精致的韻味,又廣泛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突出現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鮮明、氣勢恢弘的風采。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塑造市民內在的文化素質,展示珠海獨有的精神風貌。每一個城市,都有其歷史文化的積淀,這也是一種有深度有內涵的旅游資源。對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區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為當地的文素質特別好,使得人們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嚴格城市管理特別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達性,保證安全暢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資源中遇到的問題,就在于當地的治安環境。
——熱情好客,培育地區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購買的旅游品應沒有贗品。就像在香港購買黃金飾品,都同時附有成分比例的標簽,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瞞顧客一次,香港旅游協會就會取消其經營黃金飾品的資格,管理非常嚴厲,所以在香港購買黃金裝飾品,完全是貨真價實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這一點,成為一個童叟無欺、誠信卓著的城市,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賣點。
——成功舉辦各種旅游節。江西推出“四時連八節”很值得學習。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節,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氣氛。各個區鎮的旅游活動都要注意質量,相互之間都要有內容和時間上的關聯性和互補性。
——要大力開拓會展業。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資源、有潛力去發展會展業。我們要從辦好珠海國際航展、國際賽車做起,從辦好“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大會”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動。既要有陽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與通俗相結合。高雅的文化活動,有一臺戲可以做,那就是繼續辦好“珠海國際電影文化節”。還有常年都有二十多個劇組在珠海拍戲,珠海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影視基地。麗江把納西古樂搗鼓得如此的熱,成為麗江旅游的必游項目,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又噴發生機活力的美麗的熱帶海濱旅游城市,沒有一臺自己的拿手好戲,這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雜技、廣場文化、民間歌舞等,也是一臺好戲。深圳華僑城的這臺戲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國巴黎的紅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許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潔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門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終保持清新整潔。城市綠化、街道鋪裝、燈飾、廣告牌也要與城市整體格調相諧調。比如商業步行街就可與澳門接軌,有鵝卵石鋪裝成彩色圖案,給游客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進傳統名菜。近十年來,清淡可口的粵菜已為珠海廣大的移民們所接受。而移民們又帶來了各自的家鄉菜和洋菜式,可謂南北交匯,東西融通,精彩紛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區民俗食風,成為游客們趨之若騖的美食天堂還需要全市各界共同進一步努力。近年來,組織的幾界珠海美食風情節,評選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要優化景點的管理。對同類的有可比性的景點,就要搞最佳、最差景點的評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個機制,促進其加強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樣,不斷地舉辦國際活動,創新旅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點,必將為珠海的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開發與體制創新
旅游業實際上是一種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經濟,是創意經濟。誰的創意好,誰就能發展。珠海旅游業之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徘徊不前,發展較緩慢,就是因為把目標、過程、主體混淆在一起。對旅游業的發展,我們確定了許多目標,但實施過程不清楚,發展主體不落實。如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幾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沒有人去研究產品的開發過程,由誰來開發產品也沒有搞清楚,結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許多機遇。傳統思維與經濟轉型的不協調,就出現了這些問題。
從另一方面來講,同樣的旅游資源,由誰來開發,以什么樣的機制來開發,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樣一塊玉石原料,由高手來雕刻,就可能成為價值連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來雕刻,就會糟蹋了這一塊玉。斗門溫泉的幾次開發實在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御溫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為客商的靈活機制所致。所以,機制不一樣,效果完全不同。同樣的服務設施,同樣的員工隊伍,誰來經營,用什么機制來經營,效果也完全不一樣。“梅溪牌坊”只投入幾百萬元資金進行開發,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國有單位去搞的話,起碼要一千幾百萬元。如某景點為國有單位,門票價格是由物價局定的,幾十元一張門票,不管旅游旺季與淡季,不分早上與晚上,也不論市民與外地游客,誰都不能改變。這是什么機制?能適應市場嗎?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讓的辦法,經營者早就會根據市場形勢實行浮動價格,自我調節了。
同樣的景點,誰來建設,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強調,要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但為什么總是不可避免呢?因為造成重復建設的,往往都是財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投資的,投資以后,能否收回投資,投資是否對路,沒有人來負責;沒有經過科學認真的可行性論證,也沒有進行動態管理,根據變化了的情勢及時進行調整。
要轉換旅游資源開發的舊機制,必須實行開發權的拍賣、產權和經營權的轉讓、承包租賃制和名店委托經營等多種形式,大膽推開,公開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經營,我們的一些飯店賓館,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團經營管理,接待水平馬上就會提高,而且世界范圍內的連鎖經營,也帶來了客源的增加。珠海這幾年國有資本從流通領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飯店賓館也不例外。
從一個時期以來的實際情況看,旅游管理體制比工業體制還保守。因此,在體制轉換的過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閉操作。那種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閉改革,不僅會因為低水平和資金不足而對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造成浪費甚至破壞,同時在時間上也會喪失發展機遇。其次,要防止沒有約束條件的破壞性開發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權的拍賣,一方面要公開論價,另一方面要對其提出的開發方案進行專家論證,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公開競爭擇優確定開發單位。同時,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識。要擴大對外招商,范圍越大,引進的開發者水平越高,帶來的資金越雄厚,開發項目的檔次和質量也會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傾向,把旅游項目搞成部門的小金庫,搞點創收。要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觀念。
摘 要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大根源,即道文化和儒文化,道文化較之儒文化要早些。道文化是上古文化與中古文化的銜接點和轉折點,它的魅力主要體現在將研究自然與研究人類社會自身的緊密結合上。儒學文化重在研究人類社會自身的和諧問題上,其積極入世的研究態度及其實用性使其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淵源之一。道文化的及其深奧及內容涵蓋的博大精神使知者甚少,學知者潦潦。作為道文化發祥地樓觀臺更使之成為一個文化名詞,知之者神往,不知者卻不,其聲名與影響尚不如其變異的道教圣地武當山和五臺山,著實令人扼腕。故本文擬就道文化的弘揚及與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方面談些粗淺看法,愿與廣大同仁商榷。
關鍵詞 道文化 旅游資源 旅游經濟 經濟社會
一、道文化與樓觀臺
1.道文化通俗說
古往今來,無數學者都在對道德、五千言進行解讀,試圖把握我國正中古文化的源頭,執牛耳以成其犬,但言詞簡約,博大精神的道文化的精髓又有誰能說得清楚,說得透徹呢?筆者認為,道文化的精妙恰恰在于它強調了一“簡”字,由真索道,道歸于其氣。對于包羅萬象的道文化,我們可將其簡化為三大內容。其一,是探究世界的本源《道德經》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象,”即世間萬事萬物源于“道”,那么,道是什么呢?又有言曰:“道之為道,惟恍惟惚,”即“道”就是“恍惚”;那么,“恍惚”又是什么呢?又認為,禾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就是說,世界的本源是“無”,道是無形、無聲、無象、無臭的氣,氣聚則為天地萬物之物象,氣散則為“無”,為“道”。為“無”則說明老子承認物質的客觀存在性,為“道”則固無法說清世界的發端而終歸于唯心主義。當然這主要是時代和科技發展的局限性所致,但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性,確屬難能可貴。
其二是《道德經》的精華,辯證法思想。“高下相傾,長短相形,聲音相和,形影相隨……”,事物間的對立與轉化關系躍然紙上,雖不能看到對立事物轉化所需的條件,但能看到這種轉化已難能可貴了。這種思想對后世多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講究君子的自修與自省,以涂圖緩進的哲學觀與修身養性的道德觀念源于此吧。
其三是積極入世的“無為”思想。針對當時社會的混亂現象,身為史官,博覽群書,學識淵博的老子甚為震動,他毅然駕青牛西游,尋求潛心研究學問,解決社會問題的最佳場所,西行至風光施麗之樓觀臺而駐足,深思熟慮,嘔心瀝血而留下人類思想史上光華四溢,歷久彌堅之道德五千言。對于紛爭混亂的社會現象,他提出了“無為而治”的偉大治國理念,提出統治者要克制自己的貪欲,盡可能少地剝削和騷攏老百姓,使老百姓能順其自然生活下去的治國理念;又提出統治者要積極努力為老百姓創造“雞犬之聲相聞,民治老死不相往來”的生存環境與條件,實質是寬民薄賦的治國思想,也更是長治久安的治國策。“無為而無不為”這種積極地入世哲學對我國古代社會影響深遠,歷久而愈見其卓。
2.道文化歸屬地之爭
上個世紀,我國啟動了舉世屬目的“三峽工程”,發掘出一座古墓,其中有老子《道德經》作為隨葬品。據此,湖北省考古工作者推測該墓為老子墓,并認為道文化并非發源于樓觀臺,而是在老子的故鄉湖北省。一時間,學術界爭論地沸沸揚揚,但由于缺乏有力證據,此事終不了了之。近年來,河南省曹操墓造假事件,更攪得學術界動蕩不安,究其原因,無非是經濟利益的驅動。古代名人的墓葬及隨葬品等東西的發現和發掘,如果進行合理利用則足以拉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道文化的旅游資源問題思索
1.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若干年前,震驚全國的“羊年歲首大慘案”使樓觀臺一下子“名揚全國”,自此,聞仙溝索橋事故使樓觀臺旅游業元氣大傷。現在,乘樓觀道文化被納入曲江文化圈之東風,我們更應抓住機遇,將樓觀道文化的旅游業休閑作為一個產業做大做強,使傳統道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經濟文化密切結合。
反思樓觀臺道文化及以前旅游業的發展,我們存在著幾點不足。其一是硬件設施不足;主要是落后的交通很難將附近幾個景點連接在一起,景區內文仙溝等處交通更是狹窄而險峻,難以滿足旅客要求;其二是景區自身地理地形的局限,景區內幾處散景點沒有連接在一起;腹地吞吐量狹小,且水資源較少,略顯靈氣不足,若能聚水而成溪,成潭,豈不更好;雖鐘靈毓秀,卻無華山之險,黃山之氣,峨眉之巍,故更應大力營建特色之處,尤其是大打道文化游之張牌。其三是旅游設施缺乏兼顧性;如周至縣有60多萬人口,周至縣唯一可無險而一日游得盛境唯有樓觀臺,但較貴的門票將許多家庭雙休游擋在門外,若能在固定日期對本縣人憑身份證實行半價,定會增加實際旅游收入,這樣靈活價格有許多地方優點;將純旅游景點轉化為旅游、休閑、娛樂、知識相結合的四位一體模式,則更賦吸引力。
2.旅游資源開發的幾點建議
第一、關于門票。作為景區收入的門票,可嘗試實行多元化收取制,既增加了人氣,實際上又可增加收入,如雙休日對持有本縣身份證者半價,12歲以下少年半價;對持有學生證的各地學生半價;對于大學歷史專業、古漢語文學專業大學生實行半價;嘗試道文化展示區內樓觀臺與財神廟故里一票制;寒暑假期間對所有持學生證的學生實行半價,這樣,既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又可使本縣群眾渴望多在樓觀休閑愿望得以實現,既增加了旅游收入,有宣傳弘揚了道文化,一舉兩得。
第二,硬件設施添置。隨道文化展示區的推進,在景區的道路若能多辟一條,且坡勢稍緩最好,并能使總景區內各景點連為一片,用電瓶車免費接送旅客,以減少游客在道路上的耗時量,滿足游客全面了解景區的需求。添置中高檔旅游休閑接待店面,滿足不同消費層次游客的需求,且經營態度必須堅持誠信為本,無欺。五丈塬本是一土塬而已,因諸葛亮衣冠冢而聞名,其中所建八卦陣圖成為許多游客的至愛,看誰能在最短時間走出該陣頗具吸引力;我們何不將全真教的北斗七星劍陣變為一固定迷陣,以供游客娛樂賞玩,這肯定很有吸引力。
第三,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全國各景區都有極富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出售,如日照,北戴河的海螺工藝品,珍珠項鏈,珊瑚樹;八達嶺的長城小石礁;武當山的太極劍等不勝枚舉。我們如能抓住道文化這一主題開發紀念品,定受游客青昧,如我們可以以輕金屬或塑料制成太極圖形象,即可健身,又可當玩具;還可利用樓觀臺竹子,有計劃地采伐做成笛或簫,身上可選道德經之經典句段添上;還可制作大小各異的各種材質的老子像或老子頭像不倒翁,并書道德經之經典名句,如此等等,即宣揚了道文化,又成為自然宣傳以擴大旅游業發展的有力手段,也更能彰顯鐘靈毓秀的樓觀臺文化游的濃厚氛圍。
第四,雜果林建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秦嶺北麓有利的地理地形和氣候,發展桃、蘋果、柿子、栗子,杏等水果林,還可發展板栗,毛栗,核桃等硬果林,由游客自行采摘,享受親手采摘之樂趣,當然還可發展品種豐富的無公害菜園,與集賢所建的“一分田”工程相呼應,充分吸引城市市民來樓觀休閑。這樣就可以充分集旅游、休閑、娛樂、體驗、學習道文化于一體,使我縣依托樓觀臺的威名,財神故里的福祉,帶動周邊地區文化、生態綜合旅游事業的大踏步發展,屆時,“金周至”將重新崛起,揚威華夏,同時可為我縣經濟社會的騰飛注入強力助推劑。
摘 要:音樂元素與旅游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其本土特色的民間音樂在其旅游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開發與利用衡陽的特色音樂元素從而促進衡陽旅游業的發展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衡陽;旅游;音樂元素
衡陽,位于湖南省的東南部,因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而聞名于世。改革開放的二十年,衡陽依據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旅游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就近些年的旅游項目來看,衡陽主要注重于風光旅游、古跡參觀、名人探尋等,文化層面廣,卻獨獨缺少了音樂這一重要領域的開發和利用。旅游業涵蓋“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音樂在“娛”的這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何開發和利用衡陽旅游資源中的音樂元素就尤為重要了。
一、衡陽音樂元素普查
衡陽有著豐富的音樂儲備。早在公元1274年,文天祥路經衡陽,就曾寫有《衡州上元記》,詳細記載了他所見到的衡陽人民在正月十五“為百戲之舞”的盛況。
(一)戲曲
在戲曲方面,衡陽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湘劇、祁劇、花鼓戲。
衡陽湘劇,民間稱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戲班子”,亦稱為“衡陽漢調”,是湖南省特色濃郁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流行地區廣,涉及到整個湘南東部,包括衡陽市、郴州市和衡陽、衡山、衡東、耒陽、常寧、安仁、炎陵、茶陵、攸縣、永興、桂東、宜章、汝城、桂陽、郴縣等縣市,甚至曾流行到江西永新和廣東樂昌等地。衡陽湘劇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從劇目的長短來劃分,則有連臺本戲6個,整本戲113個,散折戲465個。連臺本戲,演唱時用大鼓大鑼伴奏,因而又稱“大鼓戲”。主要劇目有《目連傳》、《封神傳》、《岳飛傳》、《西游記》、《混元、盒》等。整本戲或稱正本戲,著名的有五大本高腔和昆腔混合演唱的劇目,即:“青、紅、綠、白、黃”。青,即《青梅會》,表現劉備、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紅,即《紅梅閣》,演李慧娘的故事;綠,即《綠袍相》,演劉湛與徐月娘的故事;白,即《白兔記》,演劉智遠的故事;黃,即《黃金印》,演蘇秦六國封相的故事;散折戲或稱單折戲,為戲班常演的精彩折子戲。主要劇目有《醉打山門》、《昭君和番》、《佳期拷紅》、《打鼓罵曹》、《思凡》、《描容上京》、《雁門提潘》《八戒鬧莊》、《楊滾教槍》、《攀良起解》等。
祁劇是古老劇種,舊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清末又名“楚南戲”,因形成、發展于湖南祁陽而得名。明朝初年,弋陽等戲曲聲腔流入這肥沃的土地。弋陽腔與祁陽的民歌小調、祭祀歌舞相融合,形成了高腔系統。明萬歷年間,祁陽一帶的戲曲,又吸收了昆腔音樂和昆腔劇目。清康熙后,祁劇先后融匯微調、漢調和秦腔,形成了彈腔。隨著不斷的融合與吸收,祁劇的聲腔、劇目、表演藝術日益豐富,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以彈腔為主體的多聲腔的湖南地方大戲劇種。祁劇傳統劇目據統計有大小戲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為彈腔劇目。高、昆整本戲《目連傳》、《精忠傳》、《觀音戲》、《夫子戲》四大部,稱為祁劇“正高”、“正昆”代表劇目,其他屬于明清傳奇的高腔、昆腔戲,則被稱為“耍高”、“耍昆”。“耍高”劇目有《琵琶記》、《金印記》、《投筆記》、《一品忠》等;“耍昆”劇目有《鹿臺飲宴》、《卸甲封王》、《別母亂箭》、《藏舟刺梁》、《勸農賞花》等。彈腔戲大多搬演《三國》、《水滸》、《楊家將》等歷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話傳說和公案戲。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毀旨》、《鬧嚴府》、《泗水拿剛》;創作的現代戲有《黃公略》和已攝制成影片的《送糧》等。
衡陽花鼓戲起源于清順治年間,由原衡山的“采茶調”和衡陽的“車馬燈”等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因聲腔語言相近,流傳地方相通,故統稱“衡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見長,是群眾最喜歡的劇種之一。以后,逐步流傳于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區。1983年編修的《中國戲劇一湖南卷》中,將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戲統稱為“衡州花鼓戲”。
(二)樂器
衡陽非常有特色的樂器為漁鼓、簡板。漁鼓用竹筒制作,簡長65厘米~100厘米,鼓面直徑13厘米~14厘米,一端蒙以豬皮、羊皮或油膜(豬膀胱膜)而成。演奏時,左手豎抱漁鼓,右手擊拍鼓面。簡板用竹片制作,長45厘米~65厘米。寬1。7厘米~2厘米,一端向外彎曲,兩根為一副。演奏時用左手夾擊發音。與漁鼓一起為“漁鼓”、“道情”伴奏。湖南祁東地區的漁鼓則有所不同,她取消了簡板,而是在左手中指上綁上一塊小板(多為玉石或硬質塑料材質)在懷抱漁鼓的同時擊打鼓身,同樣達到了簡板所起到的效果。
(三)民歌
衡山山歌久負盛名。衡山,五岳獨秀,山地,主體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及衡陽、衡山縣境內,其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群峰起伏,綿延數百里。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致使這里的山歌成為湘中南一帶最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形式。衡山山歌整體風格明快、爽朗,曲調高亢、自由流暢。湖南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何繼光的高腔就是在此學習的,他演唱的“八百里洞庭美如畫”、“挑擔茶葉上北京”等膾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仍廣為傳唱。但在何繼光去世后,他所演唱的高腔幾乎無人能及。其實,在當地,能唱那么高聲部的人大有人在。衡山山歌歌詞內容豐富,人們在田間做事、燒火做飯、談情說愛、休閑娛樂等都有山歌為伴。語言雖然通俗直白,但卻有寓意在其中。比如“高山打石落深潭,交情容易脫情難”,“吃了飯,下河玩,跌了一個金簪在深潭,老者哥哥撿了就退給我,哪個少年哥哥撿了就送人情,羅裙底下定恩情”。目前所能見到的衡山山歌曲譜和音響資料,大部分是1980年,在文化部關于收集整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的號召下,由衡陽市文化館的同志們下鄉采風收集到的,被收編在《湖南衡陽地區民間歌曲集》(油印本)中。
除了以上所介紹音樂門類外,另外還有許多地方小戲如地花鼓、木偶戲、皮影戲、鬼臉戲、絲弦、小調、蓮花劇、打連廂、打錢鞭、布圍戲、獨角戲以及瑤族談笑戲等。
二、衡陽旅游業中音樂元素的開發與利用
(一)培養有音樂素養的從業人員
已經從事或將要從事導游行業的人員,應該加強與藝術院校和藝術團體的聯系、學習與合作,特別要把培養當地民族民間音樂素質列入培訓的內容,力求培養出具備音樂素養的高素質導游。
(二)文藝演出
衡陽有湘劇團、祁劇團等文藝團體,應轉變觀念,將音樂戲曲的表演視線投向旅游市場,當地的音樂院校也要加強本土音樂的教學,并將學生的實習與實踐的舞臺轉移至旅游業這一社會性的舞臺。另外可以邀請一些著名的歌唱家和表演藝術家共同展現地域民風民情。
摘要:重慶渝東南酉陽縣后溪鎮民族文化品牌開發的資源優勢明顯,其區域開發的局限性也明顯。如果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品牌開發的認識自覺性并有效推進市場運作,不但能夠持續后溪文化旅游在渝東南的區位優勢,而且將會推動區域民俗文化的生態保護與市場開發實現雙贏。
關鍵詞: 后溪鎮;文化旅游;民族文化品牌開發;區位優勢;局限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龔灘、龍潭等古鎮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品牌開發有聲有色,早已見諸國內網絡、報端;大酉洞“桃花源”AAAA景區的成功申報,讓人們更加看重酉陽縣境內、酉水流域的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及其市場開發價值。近年后溪古鎮符合生態文明觀的全面保護與合理開發,已逐漸拉開序幕。在我們看來,酉陽后溪文化旅游的民族文化品牌開發資源優勢明顯,其區域開發的局限性也引人注意。
一、后溪文化旅游資源品牌開發的區位優勢
后溪古鎮位于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化旅游資源異常豐富。歷史上后溪被視為“蠻夷之地,化外之區”,古稱酉溪,早在3000多年前初民即在此居住,成為武陵山巴人后裔的重要聚居地,酉水流域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區之一。唐代典籍出現有關后溪的文字記載,迄今已有1500多年。自明代末期“趕苗拓業”以后,土家族田、彭、白三大姓居住酉溪。到有清1735年實行“改土歸流”國家政策后,漢族百姓在中央政府號召下,也從江西移民到后溪墾殖、定居。“外來”先進的漢族農耕文化,強力刺激、推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后溪的酉水碼頭,那時實際成為湖廣進入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樞紐。一度千船停靠,萬商云集,十分興旺。后溪坐落于武陵酉水“山水間”,相對封閉的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內,船運之外其他交通形式數千年沒有得到真正開發,高山峻嶺之間,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富礦”的區位優勢明顯,在以下多個方面,顯示出有別于渝東南其他少數民族縣的地域特色:
首先是民歌資源:酉陽民歌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后溪民歌其實是酉陽民歌的核心構成部分之一。后溪土家族民間音樂資源豐富,山歌傳統歷史悠久。后溪抬巖石歌、打夯歌亦很豐富,歌詞內容生活化,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十分隨意,與勞動生活場面結合緊密。后溪酉水的船工號子作為川江號子的一個重要支系,地方特色濃郁;木葉歌更是本地民歌的特色品種;還有有哭嫁歌、薅草鑼鼓等多種民歌類型均有地域特點。
其次在民俗信仰文化資源方面:后溪土家人的民間信仰歷史傳承久遠,形成于中原大融合之前,有濃厚的南方巫文化特色。如游冥觀花――“游冥”,意在巫師到陰朝地府看靈魂是否漂泊,飄蕩何處;“觀花”巫師登仙看花樹,查看樹上是否有蟲吃樹葉,樹根是否穩當(生死禍福、災難、病、痛等);喪葬習俗原滋原味的打繞棺“穿花”程式(請師、啟靈、穿花、散花、迎燈等五個連續程序),歷史文化價值獨特;“做道場”習俗,由來以久,有規定的程式;“還儺愿”,則是后溪土家人集戲劇、娛樂、信神為一體的古老地方民俗,其歷史傳承更為悠久。還有非常獨特的牛菩薩(敬牛神)習俗,與其地域文化的歷史形成過程關聯,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蘊及其特別的民俗研究價值。
后溪土家人的節慶習俗多姿多彩,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既有漢族地區不同的土家族民俗內涵,又有武陵酉水地域文化的特別個性。頗有地方特色俗稱“鬼節”的月半節,則是當地土家人尤其重視的,至今被后溪鄉民看重沿襲。
又次是民間文藝資源:最有地區影響的是擺手舞,2002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酉陽縣“擺手舞之鄉”稱號,2008年,“酉陽擺手舞”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擺手舞”的發源地就在后溪,這已是學界共識。后溪現存土家族擺手舞堂,在整個武陵山區和渝東南,都是最古老的文化遺存。后溪跳花燈也有地區影響,后溪花燈的歷史比較悠久,同在渝東南,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秀山花燈不同而有地域個性。跳燈的儀式成分不重,似乎已經嬗變為,本地百姓春節期間自娛自樂的民間狂歡形式之一。另外,還有舞獅、舞龍、彩龍船等多種受漢族影響的民間文藝活動類型,其鮮明的土家民俗文化內涵卻倍受學者們的重視。
其他方面,民族民間工藝有土家族特色的棒棒煙桿、“柚子龜”、石木雕刻、土紙等四絕。豆腐酉水魚、油茶湯、油粑粑、老臘肉等,則體現后溪土家飲食千年傳承中形成的酉水文化特點。后溪長潭河灣土家山寨“干欄式”民居保存完好,土家服飾文化、語言文化遺存豐富。尤其是土家族口語在后溪民間的幸運保存,顯得特別珍貴。另外,后溪長期封閉號稱“小桂林”的獨特自然地理環境,使之成為兩百年來武陵山農民抗暴活動的中心地區,涌現出白夫人、彭象乾等民族英雄,鄒杰、劉楊、杜相皋、田品山、白樹庭等民主革命斗士,后溪人文歷史增添的這道名人風景線,豐富了后溪傳統的文化資源。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內蘊深厚、悠久的歷史傳統,作為文化旅游資源的潛在品牌開發價值,引起研究者的強烈興趣[1]。
二、后溪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后溪土家族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富礦”的優勢,能夠順利地轉化為區域文化產業優勢嗎?具體說,能夠為后溪文化旅游開發做出實質性貢獻嗎?帶著這個問題,“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品牌開發的調查與研究”項目組,在后溪鎮鎮長的安排下,組織當地多位知名人士和社會賢達,召開“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專題座談會”,并在會后專程前往“酉陽最美土家山寨”――后溪長潭河灣山寨調研,在民族文化品牌化過程規律的認識上,基本認同如下的理論識見:
“民族文化品牌化的過程,是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過程。一方面,民族文化品牌化通過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的應用,調動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親切感、信任感、自豪感和認同感,形成一種無形資產,推動一個綜合的經濟體系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和有形資產。另一方面,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進行規模化的經濟運作和開發,反過來會促使民族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得到傳承、弘揚和發展。”[1] 在我們看來,后溪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后溪鎮產業發展規劃僅停留在匯報總結類的定性文本形式上,縣政府的旅游產業規劃沒有后溪具體細分的產業規劃落實,后溪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問題,很可能成為一句應景的口號,或者以一份紙質文本的報告形式被當成例行公文保存,這是后溪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后溪社會經濟發展提速很快,座談會上鎮政府發給我們的《后溪鎮概述》打印資料,特別提到這方面的變化,但在介紹后溪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數字之后,只有一句話提及文化產業問題:“利用后溪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招天下客商發展后溪的旅游產業。”作為政府行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當然會涉及旅游產業規劃。但關于后溪鎮旅游產業具體規劃的詢問,部門負責人很直率地說,“沒有力量搞,想做也做不出來。”鎮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履行責任分工制,文化專干說,他一個人文化方面事情之外,還有計生、扶貧等六七種工作要參與,時間、精力首先就顧不過來;何況旅游產業規劃是很專業的,有積極性也因為不真懂,做不了;關鍵是,產業規劃就是一個文件,有了如何派上用場?副鎮長接待項目組一行人時,反復強調“鎮上的旅游規劃”后溪承擔不了的說法,座談會上與會者的議論,對此也是明確認同的。規劃需要市場眼光,需要經濟頭腦,從《品牌學》的認識角度看,后溪鎮旅游市場細分在酉陽縣旅游市場開發的總策劃中,應有全盤考慮,似乎就是酉陽縣旅游局的規劃責任;但旅游市場的實際落實,最后還是后溪的責任,鎮政府應設有對應處理專門問題的相關職能部門,并委派專人負責管理,以適應后溪文化旅游品牌開發、市場細分的當下緊迫需要。所以,歸根結底,這還是體制上用人機制出現的實際難題。事在人為,鎮里解決不了,建議縣里幫助統籌安排。
其次,后溪地域特色鮮明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資源,在酉水河石堤水庫(秀山境內)建成蓄水之后,提供了文化旅游綜合開發的新條件,新可能;后溪長潭河灣土家山村被評選為酉陽“全縣最美土家山寨”,給進一步的文化旅游品牌開發奠定了認識基礎,但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還看不到其中的轉型路徑,文化資源品牌開發仍然停留在局部規劃設計的文本范疇內,與后溪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的市場銜接存在脫節。
“前往后溪的旅游客源主要是縣旅游局組織的,散客所占比例很小”,“游客很少自己主動選擇這個景點”,后溪鎮副鎮長給項目組介紹旅游市場景氣指數的時候,多次強調這個情況,也與項目組現場調查的事實相符。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后溪旅游設施、景觀條件與市場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有以下三個方面:
1.旅館服務水平還在一般的“農家樂”經營習慣與衛生標準層次。古鎮街道狹小,居民臨街隨意搭建的耳房,把街道弄得更逼仄;道路年經失修,凹凸不平,還間有垃圾,旅游者不會產生好心情。古鎮民居建筑式樣比較雜,公共社區類場所風格明朗,其余皆各行其事。要成為重慶主城區和國內旅客留得住、玩得舒服的地方,后溪鎮旅游設施硬件建設的功夫就要用夠。一般的“農家樂”服務與衛生標準,難以擴大現代觀念的文化旅游市場。游客住不下來,就只好匆忙逛一趟“了愿”,“跑馬觀花”的心態游后溪,只能看到后溪歷史文化傳統精粹的皮毛,后溪民族文化資源知名度的正面提升,因此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2.專供后溪旅游的交通工具還不配套,沒有從游客角度設計安排。前往后溪旅游景點的交通工具只有一種,乘汽船游長潭及其沿酉水瀏覽各處的景觀,其他陸上景觀只有憑兩條腿。后溪號稱小桂林,爬山是后溪旅游的重要活動形式,年輕游客可能好一點,上年紀的游客只有干瞪眼。完善的后溪旅游精品線路,必須有形成網絡的道路規劃提供保證,水上行船與陸上乘車相互相成,缺一不可。
另外,改革開放以后,河灣外出打工者不少,隨著收入的增加,磚混結構的民居新建不少,在土家族傳統木質民居的山寨建筑中特別刺目。河灣土家山寨作為后溪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的示范景點,土家族民居資源的全面保護(包括文化空間)是基礎,在這個前提下,凡是影響山寨景觀視覺因素的存在,都應當考慮拆除而異地修建。
3.河灣土家山寨的旅游資源開發才開始,資源保護是基礎,更是前提,資金的嚴重短缺已經影響到保護、開發的力度和進度。河灣土家山寨由下寨、中寨和上寨組成,坐落在長潭河灣一塊開闊的巨大扇面坡地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作為旅游景點的開發,開始按照規劃目標逐步進行,當下從道路、游客接待點、碼頭、參觀路徑安排等等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酉陽縣政協2008年4月提出《河灣山寨民俗旅游發展規劃》,項目組同年8月考察時規劃實施的進展并不大,鎮干部都說資金沒有解決好而成為“瓶頸”。
值得欣慰的是,后溪土家族民族文化品牌開發2009年上半年開始有了重大進展,項目組去年調研之后,酉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后溪民族文化旅游品牌開發的相關工作,今年初的縣人代會已通過后溪三年文化旅游整體開發規劃,彌補了過去河灣山寨局部規劃開發的不足。千年古鎮、百年古寨、十里長廊的旅游景觀及旅游環線規劃,形成后溪整體聯片開發的清晰路線,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河灣土家山寨的品牌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十里長廊”是后溪沿酉水兩岸的綠化工程,已投資上百萬,以果樹為主,形成綠化帶,從而保證河灣山寨開發更高級別品牌目標的建設需要。
摘 要: 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中發生的種種矛盾,歸根到底是相關利益者之間利益的沖突,為此政府必須建立平衡各方利益的制衡機制。我國制衡機制的失衡,突出表現為:企業的制衡力過于強大,原居民、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的制衡力過于微弱。制衡機制失衡必然導致利益分配失衡,強勢方獲得超額利潤。建議從三方面優化規制:重構政府的旅游資源管理體系與制度,嚴格執行旅游資源開發項目的“審批權”;健全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法規,編制并嚴格執行旅游規劃,提高依法規制的合法性、科學性與嚴肅性;推進相關利益者制衡機制建設,對旅游資源實行全民監督管理。
關鍵詞: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 相關利益者; 制衡機制; 政府規制
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中發生的種種矛盾,歸根到底是相關利益者之間利益的沖突。在中國現實生活中,與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相關的利益方主要有以下六方:地方政府、投資與經營方(以下簡稱旅游企業)、原居民、旅游者、旅游從業者、社會組織。這六方在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方面的利益趨向有同更有異,利益訴求力更是有強有弱,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因此在這樣一個利益相關系統中,就必須建立平衡各方利益的機制,我們稱這種機制為制衡機制,而相關利益各方的利益訴求力就是其所擁有的制衡力。本文旨在探討上述六方的制衡力沖突與政府在制衡機制中的規制作用優化。
一、 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中相關利益者的利益訴求差異
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之間存在著必然的矛盾,任何一種形式的旅游開發對于旅游資源的原真態都是破壞。但兩者之間又存在著天然的耦合關系,一方面,旅游資源只有通過一定程度的開發,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各種價值,也才能為旅游資源的保護提供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另一方面,旅游資源只有保護好了,才能永葆旅游魅力,為旅游開發提供最基本的資源條件。理想的境界當然是旅游資源的低度開發與高度保護相結合,但我國實際運作中偏偏多是旅游資源的高度開發與低度保護,以致許多風景區出現商業化、園林化、城鎮化現象,許多人文景點出現表演化、移植化、時尚化趨勢。這些“亂象”的出現,歸根到底,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制衡失效有關。試分析如下:
其一,政府方。根據屬地管理原則,我國旅游資源都歸地方政府管理,故本文只論及地方政府。政府是公眾權益的法定人,在上述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制衡體系中,地方政府無疑居于核心位置,發揮著關鍵性的主導作用。地方政府,一方面必須履行政府職能,超越各方利益,根據各項保護性法律法規去保護各種旅游資源;必須指出,這種保護也是地方政府規避行政風險的一種手段,畢竟哪個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承擔資源保護不力的責任。但另一方面,政府存在經濟人行為,即地方政府從部門或官員自身利益出發,爭相獲取對資源的處置權[1],無論是取得經濟、社會收益還是獲取政績收益,其過程都可能誘導對旅游資源的高強度開發。因此,地方政府既有保護的壓力,也有開發的追求。問題是,在現行政績考核制度中,市級以下畸重經濟GDP而忽視綠色GDP,于是招商引資、產值、稅收成為決策的重點,就難免出現管理天平的失衡,偏向投資方,偏向旅游資源的高強度開發。景區開發中被新聞媒體曝光的重大環境事件,幾乎都有政府官員或明或暗的支持,如張家界百龍天梯事件。
其二,旅游企業方。新時期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起初都是地方政府,黃山、泰山等都是由政府投資與管理,然而國有單位“要牌子、定班子、找銀子、搶位子、做老子”只能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現在旅游資源開發的投資來源已經主要是社會資金,而各類景區景點(包括政府管轄的)多數已經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企業的本性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勢必高強度開發旅游資源,如建設索道、賓館、別墅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時降低旅游資源保護投入,以減少經營成本。至于那些租賃景區的企業,以短期行為瘋狂逐利更是普遍現象。
其三,原居民方。旅游資源不管是屬于國家的(如黃山),還是屬于集體的、個人的(如皖南古村落),最希望保護好這些資源的是所在地的原居民,因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于這方水土,這些老天爺、老祖宗留下的旅游資源是他們的驕傲。盡管這些地方多數是窮山僻壤,原居民也希望借旅游大潮改善生活,所以多數覺醒者會適應形勢變化,支持政府與企業變旅游資源為旅游產品,自己也積極融入到旅游開發過程中,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但他們更強烈要求保護旅游資源,并且要求旅游收益盡量少外溢。事實上,各種開發模式下原居民的收益分配相差懸殊,還有一些人幾乎沒有收益。所以,總還有一些思維單純、以守護者自詡的原居民對于旅游開發持反對立場,采取各種方式抵制旅游者。據我們前幾年對黃山202位市民的調查,“您對黃山市發展旅游業總的態度”選項,有171人贊成,7人反對,24人無所謂;“您對旅游者的態度”選項,有106人歡迎,14人反感,82人無所謂[2]。
其四,旅游者方。企業開發旅游資源的目的是吸引旅游者,在中國旅游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后,旅游者的需求更成為旅游資源開發的推動力。理性的旅游者是比較成熟的旅游者,在滿足自身基本需求的同時,關注對旅游資源的保護狀況,支持對旅游資源的適度開發;而沖動的旅游者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沒有明確的認識,為滿足自身舒適而過分要求交通的便捷、賓館的豪華、餐飲的豐盛,這為某些景區提供了高強度開發的理由,如黃山的山上近年就建成了4家四星級賓館。在旅游先行發達國家,理性的旅游者越來越多,正是他們提倡了生態旅游、步行旅游、無垃圾旅游。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旅游者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關注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反對盲目的上規模、上檔次式的過度開發,這是可喜的現象,也是必然的趨勢。
其五,旅游從業人員方。旅游從業人員包括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者與普通員工,他們的意識與利益決定著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走向。強權社會決定了旅游企事業的強權性質,企事業的決策權集中在少數上層領導乃至個別領導人的手中,他們是單位逐利意愿的代表,關注旅游資源的開發普遍甚于保護。廣大企事業員工,一無權力,沒處說話;二文化素養偏低,環保意識不強;三以“打工仔”自居,公民意識淡薄;所以多數人也希望提高資源開發水平,因為開發水平直接決定了服務人員的經濟收入、工作環境以及社會地位。
其六,社會組織方。從西方看,社會組織是促進旅游業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綠色環境保護組織代表著知識的先知、社會的公益,他們聲勢浩大,具有干預媒體輿論與政黨選情的能量,成為公民社會里民眾集體表達環境保護意愿的重要組織。在我國,社會組織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數量不多,影響力不大,但綠色環境保護組織已經開始對旅游開發提供專業性的保護評價,旅游行業組織也在為旅游資源的科學保護與開發提供智力支持。
綜上所述,相關利益者各方內部與之間存在著利益需求的差異,這必然導致其對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立場、態度、行動也出現強烈反差,茲列表顯示于下。
二、 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中相關利益者的制衡機制失衡
如表1所示,相關利益者各方利益需求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就需要建立一種制衡機制,以協調各方利益,保障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相互協調,沿著健康、高效、可持續的軌道前進。但在當今中國,各方所擁有的利益訴求渠道有多少寬窄之別,更有人權財物信息多少之分,故而各方實際擁有的
制衡力也有強弱之異,這就造成了制衡機制的失衡,進而造成利益的失衡,試分析如下。
各方擁有的制衡力主要體現于利益訴求渠道與人、權、財、物、信息等實力。其中,利益訴求渠道包括人大、政府、法院、政協、民眾組織、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網絡、社會輿論等;權則包括立法權、行政權、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參與權、(剩余所得)分配權等;而利益訴求渠道的多少寬窄又受制于人、權、財、物、信息等實力強弱。各方制衡力差異見表2。
細察表2,有幾點值得深思:
第一,在當今中國,相關利益者所擁有的制衡力與人數多少無關,因為沒有公眾票決機制,也沒有公眾論壇,所以旅游資源保護意識最為強烈、最希望旅游資源永續利用的原居民,人數雖多但利益訴求渠道不暢,與各項權力幾乎“絕緣”,這是一種可悲的非正常局面,是造成制衡機制失衡的重要原因。人大與政府應該從法律、體制與組織上支持原居民健全旅游開發的參與權、管理權與分配權。
第二,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普通員工)作為企業決策的執行者,擁有的制衡力最小。當他們身處隨時可能“炒魷魚”的境地,確實難有多大的作為。但從全球角度看,廣大員工在建設綠色企業、發展綠色旅游、保護綠色環境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企業也必將朝這個方向發展。
第三,旅游者遠離旅游目的地,他們的體驗感受與環保呼聲難以直接作用于目的地的政府、企業與輿論,故而其所擁有的制衡力也不大。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新聞業的發達,旅游者可能借助這些新型平臺將意愿凝聚成旅游市場產品購買的選擇動向,從而影響目的地的旅游開發。
第四,相關社會組織,由于他們與政界、商界、學界、新聞界等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關系,所以利益訴求渠道比較通暢,但是由于在我國這些組織自身缺乏財力支撐,外部又缺乏法律、政界、社會的支持,相反受到“上面”的管制特別多,所以“軟骨”與“貧血”嚴重,普遍獨立行動性不強,為民抗爭性更弱,尚難以發揮社會良知、民意代表、環保先鋒的作用。當然,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這種局面肯定會大有改觀。
第五,企業實力雄厚,利益訴求渠道全面通暢,其財力、物力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政府官員、社會組織、新聞媒體以至社會輿論,他們又直接掌握著旅游資源的經營管理權與分配權,所以屬于制衡體系中的強勢方,有能力“擺平”各種不利局面,幾乎足以主宰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如上節所述,企業家的逐利沖動與原居民、社會公眾的利益大有出入,這種“主宰”地位使得他們能夠以破壞資源為代價,獲得短期的超額利潤。顯然,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第六,政府本該是制止企業短期逐利行為的決定力量,它也擁有這種制衡力,但是如果“經濟人”角色占了上風,那么它就可能放棄監管責職,從招商引資環節起,就向企業的過度開發一路亮綠燈。現實生活中,凡是制衡機制失衡,造成旅游資源破壞,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有關部門沒有嚴格依法行政,履行環境保護天職。
第七,制衡機制失衡必然導致利益分配失衡,強勢方將獲得超額利潤,如京黟旅游開發總公司1997年租賃經營世界文化遺產單位――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的宏村,按照最初與縣政府達成的協議,京黟旅游開發總公司將門票收入4%交給鎮政府,1%交給村委會,當地居民只獲得每人每年15元補貼;后由于居民強烈抵制,2001年才對原協議進行修改,將門票收入8%交給村民,3.4%交給鎮政府,1%交給村委會[3]。企業利潤之高由此可見。
第八,綜上所述,制衡機制失衡的典型表征是企業的制衡力過于強大,而原居民的制衡力過于微弱。造成這種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沒有充分發揮法定的監管作用,適當地平衡各方的制衡力與利益分配;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社會組織參與和影響旅游決策迄今為止只是理論上的假設,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當前,改變制衡機制失衡,進而改變利益分配失衡的關鍵是優先政府規制,詳見下述。
三、 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中的政府規制優化
地方政府對于旅游資源的管理,一般來說,不直接參與建設項目的投資與建設,而是依據法律、法規,依據本地制定的規劃、政策,制度,對于旅游企業的建設項目與經營活動進行規范化審批、監督、制約,其管理的重點不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落實保護第一方針,即確實保障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種政府管理方式是政府運用國家法律與行政強制權干預企業經營決策,以實現社會公共福利的最大化,被海內外學術界稱之為“政府規制”(government regulation)。凡是民主社會,政府的職能都具有雙重性,既有為社會民眾的服務性,又有依法管制各利益群體與個人行為的規制性。上文所述旅游資源開發中的種種“亂象”,暴露了政府規制中的工作重心“錯位”――過于重視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漠視過度開發對于旅游資源的破壞;還暴露了政府規制中的利益“失衡”――過于照顧企業利益,損傷了原居民、旅游者的利益。為此必須提倡政府推行下列規制的優化。
第一,重構政府的旅游資源管理體系與制度。
我國旅游管理大體上經歷了公益性管理向經營性管理的轉型[4],正是在這個轉型中,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空前放大,旅游開發的范圍、規模與檔次也隨之加速提升,進入所謂大投入、大產出、大旅游新階段;正是在這個產業大提升過程中,旅游投資商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睞,被奉為上賓,授予榮譽市民稱號,封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原因是他們的投資,不但刺激了地方經濟的繁榮,而且有助于官員出政績,升位置;也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投資商的話語權在我國史無前例地擴大,企業的利益被不合理地“照顧”,以致形成上文所述利益失衡局面。因此,旅游管理體系的重構,首先要明確政府對旅游資源規制的“定位”――超越部門與個人利益,代表國家與人民,依法管理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重點是保護。其次,嚴格行使旅游資源規制中的“審批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景區、景點被租賃,出現了旅游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無論所有權與經營權如何分配,對旅游資源的處置權的“所有”將最終決定對旅游資源“使用”[5]。旅游資源不可移動、不可再生、易受損的特殊性決定了對這類資源的處置權的“所有”必須通過政府相關部門的“審批”,這種“審批”實際上意味著政府才擁有最后的“處置權”。這是政府依法管理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重要手段。目前審批環節中,弊端之一是多頭管理,審批繁多。結果反而職責不清,有利時各方爭管,有難時各方推諉。如許多旅游景區,自然與人文資源分屬旅游、建設、園林、宗教、文物、林業、水利、環保等部門管理,對于旅游開發項目,許多部門都擁有審批權,多頭審批不但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給開發商留下了鉆空子的可能。弊端之二是審批主體缺位,審批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現在旅游開發項目的審批程序與普通建設項目一樣,立項權歸發改委,土地權歸土地局,建設許可權歸建委,而對旅游資源開發最懂行的旅游局、對旅游資源保護最懂行的環保局反而沒有審批權。故鑒于旅游開發項目的特殊性,應該適當增加審批部門與內容。本文定稿時見中國政府網2009年8月21日報道,國務院已經公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注:見:http:∥/zwgk/2009-08/21/.),規定:編制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及旅游、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作出科學評估,以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切中時弊的重大舉措。弊端之三是自設土政策,降低審批標準。這在貧窮落后地區旅游開發初期尤為嚴重。如湖南武陵源,在旅游開發初期,資金相對于土地來說是稀缺資源,因此,對于土地使用的審批較為寬松,出現了“誰投資、誰占有、誰使用”的現象[6],旅游資源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與保護,以致出現后來的“張家界黃牌警告”事件。弊端之四是屈從長官意志,審批走過場。現在重大旅游投資項目,幾乎都是黨政第一把手直接掌控,投資方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會在談判時提出種種超越法律法規許可的資源開發要求,如在景區核心保護區建大量高級別墅、在小島上建高層度假型賓館,并且以招商單位負責幫助辦理一切審批手續為投資前提,結果面對地方首長的重點工程,有些部門不但違規蓋章,而且還會到上級主管部門請求通融放行。
第二,健全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法規,編制并嚴格執行旅游規劃,提高依法規制的合法性、科學性與嚴肅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區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旅游資源管理辦法》是我國地方政府管理旅游資源的主要法律法規依據,鑒于旅游資源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地方人大與政府就有必要制定補充性的法規,以保護本地特有的高品位旅游資源,如安徽省出臺了《黃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四川省頒布了《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山東省實施了《泰山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條例》,黑龍江省制定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這些地方性法規細化了保護內容與措施,值得進一步推廣與健全。
旅游規劃是指導旅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按照《旅游規劃通則》規定,旅游發展規劃主要任務的歸結點就是“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而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保護開發利用的關系,提出合理的措施”;而旅游區規劃的主要內容就是“研究并確定旅游資源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措施”,“提出旅游區近期建設規劃,進行重點項目策劃”。可見正確運用規劃的武器對于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與科學保護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但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地方旅游規劃還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原因之一是規劃編制背離上述宗旨,短期功利目的導致規劃變形走樣,喪失其客觀、嚴謹、科學、有效原則。如有的縣鄉政府以招商引資為規劃目標,結果過分夸大域內資源評價,肆意提高資源開發力度,規劃項目過多過高過大,以至有湖就規劃上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有城就規劃上國際會議中心,嚴重脫離實際;還有的縣鄉政府編制規劃就是為了申請國債、旅游發展資金、扶貧資金等,結果難免胡編開發項目,并且盡量夸大申報項目的經濟效益。原因之二是主要領導對旅游規劃的法定性、嚴肅性、戰略性認識不足,有的地方換一個主要領導就編一套規劃,甚至哪怕是自己提交人大正式通過的規劃文本,任內也可隨時隨意更改,因此旅游發展規劃先行,依據規劃規制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等等,自然流于空言,難見實效。
第三,推進相關利益者制衡機制建設,對旅游資源實行全民監督管理。
我們認為,推進相關利益者制衡機制建設是政府加強規制的重要工作,因為只有各方利益相對平衡,政府規制才能順利實行,創造出以和諧旅游為標志的可持續發展格局。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制衡各方利益既是政府規制的目的,也是政府進行規制的手段,應該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制衡機制失衡現象,首先,各級政府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提高對利益制衡機制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的認識,推進與維護各方利益平衡,特別是要自覺抑制自身的“經濟人”沖動。其次,政府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劃、制度規范旅游企業的旅游開發活動,既要保障企業合理的投資收益,也要制止他們過度的、破壞性的旅游開發,引導他們自覺美化與優化旅游區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再次,大力提升原居民參與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層次。這種居民參與,國外文獻習稱為community participation(社區參與),或resident participation(居民參與),正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
根據我們對徽州古村落的旅游考察,原居民(local residents)的參與程度有下列3個發展層次:
初級層次參與的主要特點是:(1) 多為居民的自發行為,居民參與的動機多以個人贏利為主,對于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尚不明確;(2) 居民參與對旅游業的影響多集中于微觀領域。
提高層次參與的主要特點是:(1) 居民參與的動機仍多以解決就業、增加收入為主,但他們開始部分了解自身的權利和義務;(2) 對旅游業的影響不僅限于微觀領域,也涉及到宏觀層面。
高級層次參與的特點是:(1) 居民參與旅游業不以個人贏利為主要目的,而是更多地關注社會整體利益,開始以一種“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旅游業中,對自身的權利和義務較明確,“民主意識強”是這一層次居民參與的重要特點;(2) 政府和管理部門對居民有了系統和規范的管理,有較健全的法律法規保證居民參與當地的重大決策,有暢通的渠道和方式保證政府和投資商與居民溝通、聽取居民的意見;(3) 居民對當地旅游業未來宏觀的發展方向和方式有了更多的發言機會,居民參與對旅游業的影響也從微觀領域更多地向宏觀領域擴展[7]。我們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創造一切必要的條件,推動居民的參與向高級層次發展,讓他們得以參與旅游規劃編制、旅游開發決策、旅游資源的保護等。這種高級層次的參與有助于解決當地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影響相矛盾的問題,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和民主思想,有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建立全覆蓋的社會反饋機制,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實行全民監督管理。旅游資源不但是地方的財富,而且是全國、全人類的財富,政府對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規制應當傾聽各方利益訴求,為此有必要建立全覆蓋的社會反饋機制,這種機制可以被認為是旅游1.0系統――單純的社會渠道反饋: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民眾組織、社會團體、決策咨詢、信訪上訪、新聞媒體等。事實上,單純的社會反饋渠道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了,因此,我們建議積極構建旅游2.0系統。旅游2.0系統是一個既包含上述社會反饋渠道,又包括市場主體反饋渠道,使得政府規制方關注旅游者的反饋,并且將觀測范圍擴大到市場投資主體、社區、旅游從業人員和社會組織,構建一個以政府為中心的拓撲型蛛網結構;旅游2.0系統又是一個信息系統,政府是信息集中處理部門,承擔著對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一系列問題的整體考量。這里有必要強調一點,全民監督管理包括對政府規制行為的監督。政府規制是利益相關體系制衡的主導力量,而由于政府經濟人現象的存在和旅游資源保護的巨大正外部性[8],這種規制就可能偏離正確的軌道,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強對政府的監督管理。各級政府一方面應當接受黨委、人大、政協等黨政體系的監督,另一方面還應當接受民眾、新聞媒體和社會組織的監督。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龔灘、龍潭等古鎮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品牌開發有聲有色,早已見諸國內網絡、報端;大酉洞“桃花源”AAAA景區的成功申報,讓人們更加看重酉陽縣境內、酉水流域的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及其市場開發價值。近年后溪古鎮符合生態文明觀的全面保護與合理開發,已逐漸拉開序幕。在我們看來,酉陽后溪文化旅游的民族文化品牌開發資源優勢明顯,其區域開發的局限性也引人注意。
一、后溪文化旅游資源品牌開發的區位優勢
后溪古鎮位于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化旅游資源異常豐富。歷史上后溪被視為“蠻夷之地,化外之區”,古稱酉溪,早在3000多年前初民即在此居住,成為武陵山巴人后裔的重要聚居地,酉水流域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區之一。唐代典籍出現有關后溪的文字記載,迄今已有1500多年。自明代末期“趕苗拓業”以后,土家族田、彭、白三大姓居住酉溪。到有清1735年實行“改土歸流”國家政策后,漢族百姓在中央政府號召下,也從江西移民到后溪墾殖、定居。“外來”先進的漢族農耕文化,強力刺激、推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后溪的酉水碼頭,那時實際成為湖廣進入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樞紐。一度千船停靠,萬商云集,十分興旺。后溪坐落于武陵酉水“山水間”,相對封閉的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內,船運之外其他交通形式數千年沒有得到真正開發,高山峻嶺之間,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富礦”的區位優勢明顯,在以下多個方面,顯示出有別于渝東南其他少數民族縣的地域特色:
首先是民歌資源:酉陽民歌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后溪民歌其實是酉陽民歌的核心構成部分之一。后溪土家族民間音樂資源豐富,山歌傳統歷史悠久。后溪抬巖石歌、打夯歌亦很豐富,歌詞內容生活化,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十分隨意,與勞動生活場面結合緊密。后溪酉水的船工號子作為川江號子的一個重要支系,地方特色濃郁;木葉歌更是本地民歌的特色品種;還有有哭嫁歌、薅草鑼鼓等多種民歌類型均有地域特點。
其次在民俗信仰文化資源方面:后溪土家人的民間信仰歷史傳承久遠,形成于中原大融合之前,有濃厚的南方巫文化特色。如游冥觀花――“游冥”,意在巫師到陰朝地府看靈魂是否漂泊,飄蕩何處;“觀花”巫師登仙看花樹,查看樹上是否有蟲吃樹葉,樹根是否穩當(生死禍福、災難、病、痛等);喪葬習俗原滋原味的打繞棺“穿花”程式(請師、啟靈、穿花、散花、迎燈等五個連續程序),歷史文化價值獨特;“做道場”習俗,由來以久,有規定的程式;“還儺愿”,則是后溪土家人集戲劇、娛樂、信神為一體的古老地方民俗,其歷史傳承更為悠久。還有非常獨特的牛菩薩(敬牛神)習俗,與其地域文化的歷史形成過程關聯,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蘊及其特別的民俗研究價值。
后溪土家人的節慶習俗多姿多彩,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既有漢族地區不同的土家族民俗內涵,又有武陵酉水地域文化的特別個性。頗有地方特色俗稱“鬼節”的月半節,則是當地土家人尤其重視的,至今被后溪鄉民看重沿襲。
又次是民間文藝資源:最有地區影響的是擺手舞,2002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酉陽縣“擺手舞之鄉”稱號,2008年,“酉陽擺手舞”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擺手舞”的發源地就在后溪,這已是學界共識。后溪現存土家族擺手舞堂,在整個武陵山區和渝東南,都是最古老的文化遺存。后溪跳花燈也有地區影響,后溪花燈的歷史比較悠久,同在渝東南,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秀山花燈不同而有地域個性。跳燈的儀式成分不重,似乎已經嬗變為,本地百姓春節期間自娛自樂的民間狂歡形式之一。另外,還有舞獅、舞龍、彩龍船等多種受漢族影響的民間文藝活動類型,其鮮明的土家民俗文化內涵卻倍受學者們的重視。
其他方面,民族民間工藝有土家族特色的棒棒煙桿、“柚子龜”、石木雕刻、土紙等四絕。豆腐酉水魚、油茶湯、油粑粑、老臘肉等,則體現后溪土家飲食千年傳承中形成的酉水文化特點。后溪長潭河灣土家山寨“干欄式”民居保存完好,土家服飾文化、語言文化遺存豐富。尤其是土家族口語在后溪民間的幸運保存,顯得特別珍貴。另外,后溪長期封閉號稱“小桂林”的獨特自然地理環境,使之成為兩百年來武陵山農民抗暴活動的中心地區,涌現出白夫人、彭象乾等民族英雄,鄒杰、劉楊、杜相皋、田品山、白樹庭等民主革命斗士,后溪人文歷史增添的這道名人風景線,豐富了后溪傳統的文化資源。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內蘊深厚、悠久的歷史傳統,作為文化旅游資源的潛在品牌開發價值,引起研究者的強烈興趣。
二、后溪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后溪土家族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富礦”的優勢,能夠順利地轉化為區域文化產業優勢嗎?具體說,能夠為后溪文化旅游開發做出實質性貢獻嗎?帶著這個問題,“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品牌開發的調查與研究”項目組,在后溪鎮鎮長的安排下,組織當地多位知名人士和社會賢達,召開“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專題座談會”,并在會后專程前往“酉陽最美土家山寨”――后溪長潭河灣山寨調研,在民族文化品牌化過程規律的認識上,基本認同如下的理論識見:
“民族文化品牌化的過程,是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過程。一方面,民族文化品牌化通過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的應用,調動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親切感、信任感、自豪感和認同感,形成一種無形資產,推動一個綜合的經濟體系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和有形資產。另一方面,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進行規模化的經濟運作和開發,反過來會促使民族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得到傳承、弘揚和發展。”在我們看來,后溪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后溪鎮產業發展規劃僅停留在匯報總結類的定性文本形式上,縣政府的旅游產業規劃沒有后溪具體細分的產業規劃落實,后溪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問題,很可能成為一句應景的口號,或者以一份紙質文本的報告形式被當成例行公文保存,這是后溪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后溪社會經濟發展提速很快,座談會上鎮政府發給我們的《后溪鎮概述》打印資料,特別提到這方面的變化,但在介紹后溪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數字之后,只有一句話提及文化產業問題:“利用后溪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招天下客商發展后溪的旅游產業。”作為政府行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當然會涉及旅游產業規劃。但關于后溪鎮旅游產業具體規劃的詢問,部門負責人很直率地說,“沒有力量搞,想做也做不出來。”鎮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履行責任分工制,文化專干說,他一個人文化方面事情之外,還有計生、扶貧等六七種工作要參與,時間、精力首先就顧不過來;何況旅游產業規劃是很專業的,有積極性也因為不真懂,做不了;關鍵是,產業規劃就是一個文件,有了如何派上用場?副鎮長接待項目組一行人時,反復強調“鎮上的旅游規劃”后溪承擔不了的說法,座談會上與會者的議論,對此也是明確認同的。規劃需要市場眼光,需要經濟頭腦,從《品牌學》的認識角度看,后溪鎮旅游市場細分在酉陽縣旅游市場開發的總策劃中,應有全盤考慮,似乎就是酉陽縣旅游局的規劃責任;但旅游市場的實際落實,最后還是后溪的責任,鎮政府應設有對應處理專門問題的相關職能部門,并委派專人負責管理,以適應后溪文化旅游品牌開發、市場細分的當下緊迫需要。所以,歸根結底,這還是體制上用人機制出現的實際難題。事在人為,鎮里解決不了,建議縣里幫助統籌安排。
其次,后溪地域特色鮮明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資源,在酉水河石堤水庫(秀山境內)建成蓄水之后,提供了文化旅游綜合開發的新條件,新可能;后溪長潭河灣土家山村被評選為酉陽“全縣最美土家山寨”,給進一步的文化旅游品牌開發奠定了認識基礎,但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還看不到其中的轉型路徑,文化資源品牌開發仍然停留在局部規劃設計的文本范疇內,與后溪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的市場銜接存在脫節。
“前往后溪的旅游客源主要是縣旅游局組織的,散客所占比例很小”,“游客很少自己主動選擇這個景點”,后溪鎮副鎮長給項目組介紹旅游市場景氣指數的時候,多次強調這個情況,也與項目組現場調查的事實相符。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后溪旅游設施、景觀條件與市場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有以下三個方面:
1.旅館服務水平還在一般的“農家樂”經營習慣與衛生標準層次。古鎮街道狹小,居民臨街隨意搭建的耳房,把街道弄得更逼仄;道路年經失修,凹凸不平,還間有垃圾,旅游者不會產生好心情。古鎮民居建筑式樣比較雜,公共社區類場所風格明朗,其余皆各行其事。要成為重慶主城區和國內旅客留得住、玩得舒服的地方,后溪鎮旅游設施硬件建設的功夫就要用夠。一般的“農家樂”服務與衛生標準,難以擴大現代觀念的文化旅游市場。游客住不下來,就只好匆忙逛一趟“了愿”,“跑馬觀花”的心態游后溪,只能看到后溪歷史文化傳統精粹的皮毛,后溪民族文化資源知名度的正面提升,因此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2.專供后溪旅游的交通工具還不配套,沒有從游客角度設計安排。前往后溪旅游景點的交通工具只有一種,乘汽船游長潭及其沿酉水瀏覽各處的景觀,其他陸上景觀只有憑兩條腿。后溪號稱小桂林,爬山是后溪旅游的重要活動形式,年輕游客可能好一點,上年紀的游客只有干瞪眼。完善的后溪旅游精品線路,必須有形成網絡的道路規劃提供保證,水上行船與陸上乘車相互相成,缺一不可。
另外,改革開放以后,河灣外出打工者不少,隨著收入的增加,磚混結構的民居新建不少,在土家族傳統木質民居的山寨建筑中特別刺目。河灣土家山寨作為后溪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的示范景點,土家族民居資源的全面保護(包括文化空間)是基礎,在這個前提下,凡是影響山寨景觀視覺因素的存在,都應當考慮拆除而異地修建。
3.河灣土家山寨的旅游資源開發才開始,資源保護是基礎,更是前提,資金的嚴重短缺已經影響到保護、開發的力度和進度。河灣土家山寨由下寨、中寨和上寨組成,坐落在長潭河灣一塊開闊的巨大扇面坡地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作為旅游景點的開發,開始按照規劃目標逐步進行,當下從道路、游客接待點、碼頭、參觀路徑安排等等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酉陽縣政協2008年4月提出《河灣山寨民俗旅游發展規劃》,項目組同年8月考察時規劃實施的進展并不大,鎮干部都說資金沒有解決好而成為“瓶頸”。
值得欣慰的是,后溪土家族民族文化品牌開發2009年上半年開始有了重大進展,項目組去年調研之后,酉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后溪民族文化旅游品牌開發的相關工作,今年初的縣人代會已通過后溪三年文化旅游整體開發規劃,彌補了過去河灣山寨局部規劃開發的不足。千年古鎮、百年古寨、十里長廊的旅游景觀及旅游環線規劃,形成后溪整體聯片開發的清晰路線,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河灣土家山寨的品牌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十里長廊”是后溪沿酉水兩岸的綠化工程,已投資上百萬,以果樹為主,形成綠化帶,從而保證河灣山寨開發更高級別品牌目標的建設需要。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