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

時間:2022-05-29 04:19: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摘 要: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論文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有:內容體系的系統性與整合性不夠突出;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而忽視人的特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夠深入。解決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這些問題是我們心理學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問題;對策

一、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

(一)內容體系的系統性與整合性不夠突出

我國教育心理學的體系缺乏統一的核心內容,其系統性和整合性不夠,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范式”。有的學者認為,這種龐雜、零亂的現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統一的心理現象被分割成易于實驗和易于控制的小塊,研究者各自為政,聯系甚少;第二,研究課題繁雜多樣:從小學生的記憶實驗到中學生的思維研究,從教學技術到學科教育心理,從學習的神經心理學到教學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門的課題充斥于教育心理學領域。雖然多樣性是學科進步的標志,但我們不得不說教育心理學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時期心理學研究范式的更迭(從行為觀到認知觀、人本觀,再到社會文化歷史觀等),導致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側重點發生變化,使得不同時期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理論局限性。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之所以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為它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心理現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學過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動,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人內心的復雜性、人與人交往的復雜性、教與學情境的復雜性,必然導致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是因為研究者認識的局限性。我們對一門學科的認識往往是由簡單到繁雜、由零散到系統,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就全部認識清楚,這決定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同樣有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二)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人的特性

傳統的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實證法,二是現象學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

心理學的特點是人研究人,心理學研究的首要困難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學是人研究物,物性變化的表象與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觀而真實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為轉移。在心理學,以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時,無論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設計,終無法避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因主觀因素而造成的偏差。這就是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學正是由于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復雜人際關系的影響,無法達到根據外在行為表現以了解內在意識或動機的目的。

(三)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程度不高

心理學家在面對教育心理學問題時,會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與應用。這便有兩種不同的研究類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應該說,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側重于應用的科學,應對教育實踐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不能脫離教育實踐,而應該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結合。但是從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和現狀來看,傳統教育心理學過分注重基礎,所提出的理論和方法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往往是通過將教育心理學原理應用于其他教育學科(如教學法)而間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現在,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大多研究課題均來自于理論而非教育實踐,這也使得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難以對教育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導。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總的來說是對教育心理學學科性質定位不夠明確。具體來講,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脫節。教育心理學研究更多的是從理論到理論,難以指導實踐,而教育部門的實踐工作者雖深感教育心理學有用,卻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學更多的只是服務于學校,這種單一的服務范圍局限了教育心理學廣泛的應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夠深入

盡管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學記》中就有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但是中國教育心理學和整個心理科學一樣,屬于“舶來品”。西方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影響更加突出[3]。縱觀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主要還是學習借鑒的多,獨立研究的少。

我國教育心理學出現中國化不足的問題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發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首先誕生在西方,它發展早、發展快,有著較好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又受到國家的重視,因此一直處于領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國的教育心理學起步晚,尤其是經過“十年動亂”,在80年代后才開始全面復興。當時,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剛剛恢復,還沒有足夠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實踐中又急需有關的知識,因此,只能借鑒和學習國外的研究成果,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獨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確實與西方存在著差距,尤其表現在研究課題、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這種差距常常使我們只看到學習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獨立發展的必要性。

二、解決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的對策

(一)用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

綜觀過去近一個世紀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發展變化,我們能夠發現,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呈現出明顯的綜合化趨勢。

以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我們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人類教育的共同目的決定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框架,科學合理的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必須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對象特點和需要是選擇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依據,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必須依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要,在保障學科主干內容的前提下,靈活選擇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即教育心理學在內容選擇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慮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和對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要在穩定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教育是復雜的系統,人們對教育規律的探索也在與時俱進,這要求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必須隨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展。同時教育又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論(比如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都是相對穩定的,這要求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穩定。

筆者以為,以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包括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發展歷史、理論派別等方面的內容;(2)學習心理,主要探討學習心理的規律和方法;(3)教學心理,主要包括教學設計、策略以及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4)教與學的制約因素,主要討論學生的個體差異,家庭、班級、社會、師生關系等影響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師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

(二)教育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應處理好幾對關系

1.要處理好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關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學的方法,力圖保證所研究問題與結論的客觀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個體或社會的現象,這種研究通常在現象發生的真實環境中進行,借以把握該現象的整體輪廓。在國際上已經有人提出兩種研究取向的結合問題。如“多方法三角測量(cross-method triangulation)”的觀點認為,一個典型的應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質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4]。

2.要處理好實驗研究與史論研究的關系。教育心理學家都強調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中的實驗研究主要是指對教育現象有控制的觀察研究。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實驗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學同樣有許多理論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這就是教育心理學的史論研究。實驗研究要以史論研究為基礎,史論研究是實驗研究的升華[4]。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歷程,實際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也正是理論體系的日趨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成熟的基礎。

(三)以素質教育實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指南

21世紀是我國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時期。當代教育心理學要想作出應有的貢獻并使自身充滿生命的活力,就應當結合我國教育實踐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這對于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學的自身發展都具有特殊的意義[5]。國內有學者指出,近20年來,教育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經對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踐起到了推動作用,如張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學的以下研究成果為我國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1)學生個性全面發展與教育環境關系的研究:(2)學生智能發展與知識學習的研究;(3)學生社會性發展與規范學習的研究;(4)教學的有效性與人才培養規律的研究;(5)教師職業素質與專業性發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為主的學科,其為教育實踐所提供的指導還遠遠不夠。為此,教育心理學研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為素質教育實踐提供更多的指導:首先,繼續加強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應該進一步得到重視,為學校審美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其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健全心理素質培養的研究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踐服務。

(四)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研究

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就是要解決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國化(也稱本土化)這一問題。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主要是指中國的心理學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從研究者本位出發,準確地發現國人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心理的相同點和相異點,為世界心理學發展作出貢獻。

發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可采取兩個方向:一是以當代教育心理學重要理論為主題,以本土文化群體為對象,從事驗證性研究,并將研究結果用以推論解釋文化同質性個體的心理與行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體代表性的人性特質為主題,從中抽取的樣本為對象,從事原創性研究,并將研究結果建構為理論,以彰顯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特色[6]。總的來說,教肓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應該遵循以下七個字的途徑:攝取一選擇一中國化。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教育心理學在計算機C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摘 要:利用教育心理學中的基本理論和有關原理,結合c語言的特點,探討其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的具體運用,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c語言;教學方法

1 學習動機的培養

對于初學編程的學生來說,c語言靈活的表達,豐富的類型,不太嚴格的語法,自由的設計反倒使學生無所適從,由此產生畏難情緒。如何激發學生學習c語言的動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提高c語言教學質量的關鍵工作之一。

心理學指出,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學習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編程的動機,即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學習和認識的效果就不佳,甚至無法進行。因此,在學習c語言的目的和意義明確之后,要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動機對學習的影響,是通過加強努力,集中注意和對學習的立即準備去影響認知的相互作用過程,猶如“催化劑”產生間接地增強和促進的效果。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律,喚起水平與績效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曲線關系,動機的中等程度的激發或喚起,對學習具有最佳的效果。另外,動機的最佳水平隨課題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在難度不同的任務中,動機的強度影響解決問題的效率。所以,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全部內容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作業難度,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負擔,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2 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人人熟知的。它由教師對學生寄予期望而導致學生表現優良的心理效應。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他在實驗中發現的羅森塔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實驗并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后,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8個月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為什么呢?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于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反過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他的80%進步得更快。羅森塔爾把這種期望產生的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或“教師期望效應”。

羅森塔爾的實驗告訴我們:在教育的全過程中,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時,就會萌發或增強學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奮學習的動力。

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傾注情感,愛心激勵。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學生對老師的喜愛程度往往決定了他學習某一門功課的熱情。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已的天賦、才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在教學中通過態度、表情、行為、方式將這種期盼傳遞給學生將有助于教學的良性循環。如課堂上一句激勵性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贊賞的手勢,都能使我們的教學煥發奪目的光彩。

c語言教學是師生之間共同完成的活動,雖然教學效果的好壞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師生之間的心理協調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問題,這不僅是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問題。而情感是教學中的心理條件之一,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的傳遞,而且是伴隨著感情的交流。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一方面要善于調動自己的感情因素,保持飽滿的熱情;另一方面要以情動情,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感情,以達到加速雙邊活動的進程。其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創造一個寬松的、良好的課堂氣氛。這就需要:① 師生明確教學目的。一堂課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師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圍繞目的進行教學。② 課堂教學注意直觀性和趣味性。③ 多用啟發式,多提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啟迪學生思維。總之,教師要教書育人,教學中做到動之以情,寓教于情,教與學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教學效果自然就會大大提高。

3 遷移心理的應用

在c語言學習過程中,先行學習往往影響后續學習,這在教育心理學中稱為“學習的遷移”。如果先行學習對于后續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就是正遷移,反之就是負遷移。學生在c語言學習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以遷移理論為心理學基礎的對比分析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防止和糾正這些錯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然語言與c語言的比較,作為計算機專業教師,我們應充分重視對比分析在c語言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將其有效地應用到教學的實踐中去。培養學生成熟的遷移心理素質。在c語言教學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學習的遷移,認識遷移是有條件的,有規律可循的,對促進學生正遷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負遷移的發生,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所以做為c語言教師,要想讓學生把c語言學好,應該把重視與學好相關的數學知識同步進行。這是因為如果學生數學基礎好,在描述程序算法時就會比較順利,產生錯誤也比較有規律,糾正起來就十分容易。除此之處,利用先行學過的c語言基礎知識促進后續學習的遷移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兩種遷移相互結合必然對學生c語言學習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大量這方面的研究表明,當先學的知識不穩定和不清晰時,采用一個比較性組織者比過度學習新材料效果更好。因為比較性組織者指出了新舊知識的異同,它增強了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穩定性和清晰性。此外,當原有的知識本身已經鞏固和清晰時,提高可辨性的唯一方法就是過度學習新知識。在概念的學習中,呈現一系列刺激,以便連續地比較概念的有關特征與無關特征,有利于促進概念的形成。在講解c語言基本數據類型及運算符的相關知識時,有較多的相似且瑣碎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可考慮在初學時,采用簡化和對比性的教學,讓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有個整體并有條理的初步認識,在后續的學習中,隨著知識的增加和運用的增多,逐步提高學生對這些知識的鞏固和全面的理解。

奧蘇貝爾等人的研究發現,學生對先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學習的有關知識成正相關。例如在以前的學習中掌握知識較好的學生同掌握較差的學生相比,在新的學習中,前者比后者更好。同樣,在學習c語言基本概念和原理時,若提供相同的例證太少,學習者就不能充分掌握概念和原理,遷移效果就很差。

充分的學習是產生有效遷移的一個有利條件。這個結論符合許多一般觀察得到的事實。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同樣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實例,比如一個喜歡c語言并常常自己動手編寫程序的學生,在學新知識或拿到一個新的編程題時,可以不太費力的完成,而對于一個練習較少的學生來說,則在遇到新問題時常常會很困難,甚至無從下手。

在這方面的研究、觀察及事實表明,不管學習什么,只要充分地學習好是最重要的。這也說明學習應該按照預定的計劃和步驟進行,學習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種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學習都不利于遷移。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淺析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教育學 學生教育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具體敘述了教師的角色定位,表明了教師研究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將教育心理學具體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可將心理學適當地應用于學生教育工作,從而起到提高學生工作效率的作用。本文就是從具體的現實狀況出發,用教育心理學里面的具體理論適當地應用于學生教育工作所起的具體作用。另外,本文以西安小學生的學習及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

引言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化的具體傳播者,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紐帶的作用。當代學生都有這樣的特征:生活在飛速發展的21世紀,對各種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維相對靠前,觀念比較新穎,敢于向舊觀念說不,勇于創新,善于質疑,對自身當前現狀不滿意等,但是他們也有攀比、崇尚名牌這些比較大眾的毛病。隨著“90后”“00后”的長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學生教育工作就變得更加復雜與多變。當前的教育要適應新的環境與變化,掌握好、應用好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知識,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滿足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實際需要,幫助學生戰勝各種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這也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許多的挑戰。

一、當前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問題及相關現狀

學生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容忽視的一環,許多學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學)或輔導員(大學以上)都感覺學生工作難做,這是當前存在的現實。小學教育培養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生理上發育還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說處在一個相當低的水平,個性特征不明顯,獨立思考和獨立學習能力相對中學生都比較弱。所以說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學知識,懂得合理運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將教育心理學具體理論恰到好處地應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通過作者本人在西安帶家教對孩子的了解以及參閱相關資料,了解到這一現狀的存在及其嚴峻性。

二、提出相關措施

具體做好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羅森塔爾效應”的有力把握

“羅森塔爾效應”也可叫做“教師期望效應”,所謂教師期望是一種非常大而且潛力十足的教育教學力量。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會從教師的行為與表情中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不信任,從而會以不積極甚至消極的態度來對待教師,這種消極態度的日積月累,會導致學生拒絕老師的要求。有些性格內向的學生,老師的一次態度不好,很可能會給其留下陰影,影響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最后這些學生常常和教師所預料的那樣,學習成績一天天下降,品行也一天天變壞。這樣不是說教師當時自己的看法對,而是自己的看法影響了一個小孩的以后發展。所以說老師的期望對學生至關重要,尤其是未經世面的小學生。在這里作者簡單地舉一個例子,我帶家教的小孩是西安紅星小學三年級學生,她特別希望自己在班里當個班干部,因為班主任對班干部比較偏愛,比起普通的學生更加關心。這就是學生期望的得到老師的積極期望。有一次發生了這樣的事,班主任未經班級體學生投票,就私自指認了一個學生做班干部。于是,這個小孩非常不服氣,因為她覺得那小孩沒自己學習好。在這指出的是這個班主任就這件事而言沒有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很可能,這樣以后,班級的學生都會認為老師偏心,在同學們心目中樹立起不好的形象。在這,我想說,老師是個良心活,小孩真的特別需要老師的信心、贊揚、鼓勵。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學會好好利用“羅森塔爾效應”,認真鼓勵與關懷每一個學生,切實對每個學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從而使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最終,使他們成為老師與同學眼中的好學生。

(二)巧妙的應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個體發出某種信息,個體在無意中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并做出相應反應的心理現象。不管是對在班級中學習好或成績不好的學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積極有效的。學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輔導員可以用技巧性的語言或表情,給予學生有效的誘導和暗示,從而使學生逐漸改變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態度,達到學生向自己說自己心里話的目的,從而達到鼓勵學生的目的。在這提出的是,這一方法對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作用更加明顯。

(三)善于應用鼓勵的語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工作中,如果無意間的行為與言語傷害到某個學生的自尊心,這個學生就會不喜歡這名老師的課程,甚至討厭這位老師。這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的語言對學生影響大,相反,消極的語言也會給學生帶來傷害。就這一點作者可以拿本人做個真實的例子。作者本人從小膽子小,性格比較內向,上課輕易不敢發言。有一次全縣統考,本人拿了第三名。那個新來的班主任對本人格外好,也可能有那次第三名的影響,以后作者本人成績一直表現很好,后來還做了班長,因為我知道老師欣賞本人,相信本人。因此作者覺得自己應該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的期待。試想,如果新來的班主任還是拿以前的眼光看作者本人,本人一定一直還是那個膽小的女孩。因此,班主任應該善于用鼓勵的語言給學生信心,在同齡人面前得到表揚,對學生自身影響巨大,對學生以后的生活與學習態度也影響巨大,所以作為班主任一定要明白這點。

(四)關愛心理效應的應用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福德是這樣認為的,可以促使學生學習的基本動機可分為兩種,其中的一種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交往動機,另一種就是榮譽動機。前一種表現出的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愿意為他自己所喜歡的老師而發奮努力學習,從而獲得老師的關心與信任;后一種就是希望自己能獲得他人的認同、贊揚等方面,而且這兩種動機對學生學習自學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班主任,應該要經常表揚自己的學生,多抽出點時間去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切實地幫助學生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心上想到自己是得到老師的“關心”與“信任”的,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今社會下小學生的壓力和負擔都比較重,使他們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又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學校如果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心理上會有較大的落差,學習不自覺,就不自信了。鑒于小學生的這些學習心理特點,班主任就更應該從關心學生出發,在生活上和學習上主動愛護、幫助他們,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感覺到老師的“關心”,因此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去。

(五)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

當學生對班主任或輔導員訴說自己生活中的苦惱和學習中消極的情緒時,班主任就擔當起了心理治療師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細心傾聽學生的煩惱,讓學生在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據他們問題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一開導。其實往往教師只需要耐心地傾聽,學生將自己煩惱都說出來,達到一個傾訴的過程,問題基本就解決了一半了,接下來就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與開導過程了。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一個合格老師一定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煩惱與困擾。

(六)對情感教育的有效和合理的應用

可以這么說,情感教育一詞在西方學者的基本定義中,它一般是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它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總的來說,情感教育就是指學生可以接受到愉快、開心的教育。因此,在班主任或輔導員的教育工作中,運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學效率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一種思想轉化,班主任的某一種要求和意見,學生只有真正產生對班主任的信任感,才會對班主任的建議和要求產生認同感進而接受。相反,如果學生認為班主任或輔導員的行為與建議不是對自己真正的關心時,學生就會有行為上的不接受。因此,只有班主任或輔導員對自己發自內心的關心,教師充分應用情感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教育,尤其是對學習、思想上比較后進的學生,使他們親身感受到來自班主任或輔導員的關愛與溫暖,他們就會漸漸消除對班主任或輔導員的對立情緒,這時,教育工作者幫助他們學習與思想上進步就更容易了。所以,在這一部分學生的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班主任或輔導員對學生的關愛與信任才會使他們進步,可見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以上講述我們可以發現,心理學的具體理論與方法應用于學生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運用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學化,就必須學會如何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就西安而言,大多家長格外關注小孩的初期教育及小學教育,輔導班就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學生放學后要上各種各類的輔導班,周末還要上奧數、奧語、英語補習班。所以說,小學生雖然在校壓力小了,但是擇校考試是他們不得不上越來越多的補習班,他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所以說,雖然補習班的出現相對減輕了學校班主任及代課老師在成績等方面的壓力,但是班主任依然是小學生主要思想與學習的教育者,可以說,如果在校老師可以有效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學生就可以在學校高效率地進行學習,這樣以后就不用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補習班了。所以說,在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真是任重而道遠。西安小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5大名校是他們的最高目標。這就要求班主任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更要關心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要求我們班主任及相關教育工作者學習相關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及如何應用。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試論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的貢獻與局限性

論文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范疇 貢獻 局限性

論文摘要:歸納和分析了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在研究范式、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教學等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了建議和對教育心理學未來發展的展望。

自創建以來,人們對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學一直存在爭議。1987年美國心理學學會(apa)教育心理學分會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的界定認為,“教育心理學關心的是發展、評價和運用有關人類的學與教的理論,以及由理論衍生出來的和能增進教育活動和過程的教育內容、計劃、策略和技術”[1]。盡管國內外專家對教育心理學的界定不盡相同,但綜合起來可以得知:從學科范疇來看,它既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結合產生的交叉學科;從學科作用來看,它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兼備的學科[2]。根據這些特點,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的貢獻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貢獻與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學脫離哲學范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來,一直想成為一門類似于物理學的“純科學”,所以受心理學中科學主義研究取向的深刻影響,教育心理學也放棄了原有的哲學研究取向,轉而走上科學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變必然導致研究方法的轉變,心理學中一些科學的、實證的研究方法被逐漸引入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與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兩大主要范式。長期以來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學研究中占據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發展則較為緩慢[3]。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結果的處理與解釋上必須具備嚴格的形式,具體表現在:強調對事物進行量化的測量與分析;強調對研究對象進行人為干預,創設實驗條件;主要采取假設驗證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體系,包括嚴格的抽樣技術(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量化的資料收集技術(如問卷法、實驗法)和以數理統計為基礎的資料分析技術(如描述統計、推斷統計)[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學以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學的科學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過于狹窄,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客觀性,重視觀察、實驗、測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學。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觀的、外部可觀察到的現象,把人的心理機械化、生理化、動物化,重視外顯行為的描述,排斥人的內部心理活動,忽視人的主體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種元素主義的傾向,把完整的、系統的心理肢解為相互獨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視科學方法的運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傾向,要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力求實證性和精確性,使心理學成為精密嚴謹的科學[5]。

心理現象的復雜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成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類學、人種學以及其他社會學領域的基本方法發展起來的一種強調在自然狀態下,由觀察者參與體驗,并最終獲得和解釋關于研究對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動,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復性且客觀,兩者可以優勢互補。

二、對學生學習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揭示了一系列有關學習的心理學規律,既充實了普通心理學的一般理論,也為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立下汗馬功勞。心理學各學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習的理論,建立了各自的理論體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華生、斯金納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通過實驗提出各自的學習理論,形成了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派別——聯結學派;德國的苛勒等通過對黑猩猩的一系列實驗,提出了“完形——頓悟說”這一早認知學習理論[6]。

這些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并為教學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教育心理學從單純的哲學思辨轉向科學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拋棄哲學思辨未免有矯枉過正的嫌疑。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傾向于把人類復雜、高級的學習過程等同于動物盲目、簡單的學習[7];把學生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探索看做是機械、被動的信息輸入和加工過程;將人腦的認知過程和計算機的程序運算等同[8]。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心理學需要學習教育學的思想方法,認識到實驗室條件下人類學習的經驗和規律不能一成不變地推廣到現實的學習中,因為,人類真正的學習過程遠比在實驗中呈現出的要復雜和多變,現實中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也更加紛繁復雜,不容易控制。

三、對教師教學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從20世紀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學習問題轉向對教學問題的極大關注,而對實際教學問題的關注使教育心理學成為生命力旺盛的學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學需要宣揚的不是“心理學知識”,而是心理學視野下的“教育實踐”。教育心理學的職責應當是拓寬教師教學和學習的技藝。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及其發展、教師的專業及個人發展。教師可以通過汲取諸如創造性思維、動機、學習策略等心理學概念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9]。歸納起來,教育心理學對教師教學與管理方面的貢獻有:改進教師已有的教學觀;提高教師教學的效能感;讓教師更好地進行反思性實踐;更好地進行課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水平對教師教學的指導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學對有關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不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那樣系統和深入,對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其次,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缺乏緊密聯系。教學是復雜和不可預測的,其間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種行動。教師在面對千變萬化的實際教學情況時,很難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學中的各種教學和管理理論。而且,人是最復雜多變的個體,不同的學生組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班級,因此,教育心理學中的一般教學規律不一定適用于每個班級,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斷改進,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和管理方法。

小結和展望

總體來說,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貢獻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教育心理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理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和改善了實際教學情況。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善。所以,在未來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結合與創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觀化和精確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產生更多的新思維和新假設。因此,應盡量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創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區間估計和模糊數學等等[10]。繼續保留傳統研究方法的同時,也要利用新技術來創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為現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不僅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定性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例如,在運用調查法時,可借助網絡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調查的取樣更豐富,操作更為經濟和便捷。

2.對研究內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因此,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身心統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對個體的學習動機、情緒和認知等心理成分進行探討一直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單個成分對個體學習的作用,未能在開放的、多維的框架中探討各種成分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將來的研究應呈現出多因素的動態整合趨勢,綜合考慮認知、動機、情緒、態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并試圖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論[11]。

3.理論研究和應用緊密結合。我們強調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的聯系,主張在重視應用的同時,也絕不排斥那些跟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探討。理論對實踐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不重視理論的研究就會盲目實踐。要解決理論和實際難以緊密結合的矛盾,我們應構建理論和應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10]。理論研究為解決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的心理學依據,應用實踐是用這些心理學理論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情境中的有關問題,二者的緊密結合可以更好地推動教育心理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教育心理學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教育,醫學;心理學,教育;兒科學 兒科學是研究小兒各年齡時期生長發育、衛生保健和疾病預防與治療的二級學科.由于兒童正處于不斷生長發育階段,生理、解剖、免疫、病理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預防及預后等均與成年人有所不同,而初次接觸臨床醫學的學生往往把它等同于其他臨床學科,開始時不夠重視,甚至對兒科學失去興趣,從而影響到后續課程.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兒科學教師應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和方法,并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

1 明確學習目的與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需要是人從事活動的內驅力和誘因,是人積極的源泉,而中國大學生意識到的基本需要依次為求知、友情、建樹和自尊自立等.以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高等學校教師只有把國家要求及高等醫學教育需要轉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學生才有可能接受,才會產生內驅力而去行動.內部動機指兒科學學習活動本身就是學習者所追求的目的.認知心理學強調人類天生具有追求知識的愿望,會不斷地追求知識的意義,并理解周圍的事物.在兒科教學中應設法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使他們產生根本性變化.臨床兒科學是兒科診斷與治療,所講授的內容基本是以基礎理論為主,即授課形式上以獲得言語信息為主,但傳統的兒科學教學是以學科分塊的形式講授的,往往造成知識分離,內容銜接差,學生難以把學過的基礎理論和臨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難于在短時間內接受兒科學的臨床知識,不能形成整體思維及臨床思維特有的能力,從而不能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醫學院校一般將兒科學課程開設在外科學及內科學之后,而兒科學有些疾病同內科學大同小異,造成學生不愿意認真學習兒科學.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短時間內抓住學生的心理,突出兒科學的特點,并輔以真實病例及實習課對理論進行進一步的闡明,指導學生如何聯系兒科病例進行思維,即調動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兒科學學習者受到外力推動,如金錢及名譽等外部誘惑而激發的動力.學習活動是滿足動機的手段,兒科學學習的目的并非為了獲取兒科知識本身,而是兒科學習成就以外的外部獎勵,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教師可以利用外部動機鼓勵學生學好兒科學,但必須注意外部動機并不出自學生本身的興趣,故一旦消除,學生很可能放棄兒科學學習.興趣是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對學生而言,它則是推動他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 [1] ,從而調動學習興趣.

2 采取激勵措施調控學生的學習情緒,保證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人的快感及痛感均在大腦中形成,當人體某些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時大量的感覺細胞發生變化,而所產生的神經沖動通過感覺神經傳遞到大腦中,會在其中引起正面或負面性質的、具有一定強度特征的、純生理性的情緒性反應,或稱情緒狀態.因此,人的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及自身需要關系的反映,它構成心理活動的背景,對人的行為產生很大影響.學生每天都經受不同的外界刺激而產生相應的情緒狀態,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在學習中的情緒狀態直接關系到學習任務完成的好壞,既是在兒科學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的重要現象,亦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學習情緒的好壞是外界環境刺激所引起的學生內心體驗,這種心理狀態可以轉化為學生對外界認識活動的主要激活因素和調控因素,影響或支配著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行為,所以調控學生的學習情緒是保證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采取激勵措施.

2.1 影響激勵 是指教學人員及教學管理者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以調動其學習興趣的方式.教師及教學管理者的素質、品德、風度、能力、水平和實干精神等均是影響學生學習情緒的主要因素.這要求教學人員及教學管理者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努力成為學生的楷模.

2.2 情感激勵 是指教師和學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朋友式關系的方式.教師應做到生活上關心、心理上溝通且學習上指導學生,使學生和教師在學習目標上有認同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心理學認為,教師必須喜歡自己的學生,對學生要有深厚的感情,使學生不但尊敬教師,而且從內心喜歡自己的教師,這種師生感情的建立是教學工作成功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了解學生,關心幫助學生,尊重學生,以情感人,使學生感到溫暖,實現師生之間思想的溝通和共鳴.延邊大學臨床醫學院兒科學教研室的教師年齡多數在45~55歲之間,而學生多數在23~25歲之間,因此師生之間較常存在溝通障礙,故教師應多想方法接觸學生,了解其內心想 法,理解和關心他們,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 教學方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包括教材的呈現、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學媒體的選擇和運用.目前,全國大部分高等學校的講演法仍是大規模集體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是按照平均效果來設計教學 [2] .采用以講演方式進行大規模授課的方式時首先教師用自己的熱情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授課內容與學生興趣相聯系,從以課堂及教材為中心方法,逐漸過渡到以問題及學生為中心的授課方式上,從而達到掌握重點,了解一般,少而精,使相關知識得以融合貫通的目的,還應給學生留出想象空間,將啟發式及討論式的講課模式帶到課堂,做到自我學習,自覺提高.

4 記憶階段

記憶階段是指盡可能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階段.大學生的記憶特點是邏輯記憶力顯著提高,可充分理解所學教材的意義和實質,并對所學內容能進行主動分析綜合,掌握內在聯系,進行記憶.根據此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運用比較、綜合及分析方法,幫助學生增進理解,強化記憶.在兒科學教學中有很多此類例子,如小兒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的比較、足月兒與早產兒的比較及各年齡段驚厥原因的比較等.綜合是把事物的各個因素合為統一體加以考察的方法,將知識前后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記憶.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淺析教育心理學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教育心理學;興趣培養;教學方法;應用

論文摘要:教育過程是師生雙方積極主動、和諧合作的教育過程。本文以教育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以會計學的教學為例,從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分析教學方法、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學生及教師需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指出心理學運用到教學中去,就能科學地分析教學過程,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實質、規律和作用就能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智能的發展狀況,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一系列有規律的心理活動。心理學是研究學生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所以,教育改革必須借助于心理學,理應把心理學作為教育的理論基礎。教育有了心理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教育實踐就能把握正確的方向,推動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心理學運用到教學中去,就能科學地分析教學過程,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實質、規律和作用就能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智能的發展狀況,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

一、興趣培養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同人的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平時對某種學科的興趣,往往與任課老師的態度有關。他喜歡你,就會喜歡你教的課程,反之,他就會對你教的課程產生厭倦。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師應重視感情投資,要以自己真摯的愛心喚起學生的共鳴,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信心百倍地迎接學習任務。

1.情感醞釀。情感醞釀,精心準備,這是運用發揮教學情感的前提條件。教師在備課中,不僅要對教材加工提煉,達到爛熟于心、運用自如的程度,而且要認真研究教材的情感色彩與表達方式,考慮課堂的感情氣氛,分析自己和學生的準備狀況,預料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突發現象。備課除備教材和學生外還要準備情感。教學情感的準備包括教師對教育事業和教學工作的忠誠熱愛,對所授學科、對學生的熱愛之情和對教材感情色彩的內化提煉糅合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感情激流,從而蕩起教學相長的朵朵漣漪。

雪萊曾經說過: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今天播下摯愛的種子,明天將會出現一片熱愛人類的情感之花。教師應與學生平等相處,注重愛心教育。作為非班主任的任課老師,應經常利用課間、集體活動之余去班級活動,這樣既可以和學生交知心朋友,進行情感交流,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識輔助答疑,寓教于樂。師生有了情感作為背景,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一節課剛開始時,我說:“今天是月初,你們是不是又收到了家長寄來的生活費?那么,你們上個月的生活費是如何花的呢?”當學生聽到老師的話,就會感到教師不但時時刻刻都在關心學生的學習,也關注著他們的生活,這時學生就會感到老師和自己更加貼近了,師生也達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其實我這段話是有意識地引出日記賬的學習,這樣使新知識的學習很自然地從親切的問候中開始,又結合了班上同學的實際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友好情感。學生是充滿活力、富有生機、有著極其豐富情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僅僅用來裝知識的容器。教師要確立服務意識,教師的角色定位應該是指導者、幫助者或服務者,而不是領導者。教師再也不能使用填鴨式教學法來進行教學,情感是一座能量之山,學生的情感力量無論是積極方面還是消極方面都具有巨大的能量。要調動學生的能量,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充滿關愛,充滿熱情,以心換心,以情激情。學生在老師情感的感召下,就會煥發巨大的學習熱情,這樣教學活動就會成為師生間情感與情感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2.進入角色。教學既然是一門藝術,就需要教師像藝術家一樣善于“進入角色”,拉開課堂教學情感的序幕。首先,走進課堂要面帶笑容,親切自然,滿懷信心,給學生留下“暖色”的印象,這樣會使學生心情開朗,滿心喜悅地準備學好新課。教師的情緒狀態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師的情緒是良好的,情感是積極的,基調是暖色的,課堂氣氛就容易和諧,師生關系就容易融洽,教師就自然而然地拉開了課堂教學情感的序幕。其次,一開課就要啟動真情實感。根據教學的內容的喜怒哀樂表現出相應的情感,把課講得形象逼真、聲情并茂。例如:《會計學基礎》的第一課,我用電視劇《水滸傳》中的主題曲《好漢歌》做開場音樂,放映水滸傳中的相關人物影像,利用同學們對水滸傳人物的了解,提出水泊梁山是否有會計,并以此為引子,提出學習會計的必要性。學生很快進入角色,沒有什么不自然的感覺,全班同學都興致勃勃去看、去聽、去說。學生在看、說中得到很大的樂趣,增加了學會計的興趣。

3.情感表達。通過語言、表情、手勢表達自己的感情。教學語言是教師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必須富有情感性和感染力。具體來說,教學語言表達情感就是要做到親切和藹、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富有節奏。親切和藹的教學語言,會使學生感到溫暖可親,達到心理相容;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可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使講解具有直觀性;幽默風趣和富有節奏的教學語言,學生聽起來愉快輕松,津津有味。與此同時,教師要運用表情、手勢等非語言行為配合語言表達感情。

4.情感調控。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學會醞釀情感、進入角色、情感表達,還要學會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情感。教師的情感是課堂教學心理氣氛中重要的因素,直接影響到教師自身水平的發揮和學生情緒的好壞。教師的情緒隨時都會影響學生,如果教師的情緒不佳,就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自己的看法以至于使學生惴惴不安,無法專心聽課。為此教師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力求做到:高興時不得意忘形,悲傷時不垂頭喪氣;控制無益的激動,調節消極的情緒,始終以飽滿的精神、歡快的情緒進行教學。

5.以情引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那么教師怎么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呢?這就要求教師采用“以情引趣”的方法。即用自己積極的教學情趣、精湛的教學技藝去誘發、強化、穩定和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情趣。為此要做到:①教師要善于以鼓勵贊揚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和獲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有位教育學家曾說:沒有愛好就沒有教育。實踐證明用鼓勵、贊揚的態度對待學生比一味地批評、指責效果要好得多。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在漫漫的教學過程中,有時很單調、枯燥。比如練習課學生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等。這時應該盡力讓學生打起精神,可以臨時插入一個笑話以活躍氣氛。這些活動看似與課堂教學無關,其實學生精力馬上又可以集中起來,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一門語言的關鍵,所以首先要熱愛這一學科、這門語言,認識到它的美、它的趣味,并化為學習的動力。興趣和愛好會調動一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并發揮其潛能,使學生越學越有勁,越有勁就越出色,越出色就越學得有勁,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二、科學指導分析教學方法

在實際教育中,許多教學方法和行為都是傳統的沿襲。教育心理學常常對這些方法和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不同的觀點。例如,在課堂上老師應該采用什么方法指定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傳統常識認為,教師應該隨機點,這樣做使每個學生認真地跟著思考。如果教師每次都以同樣的順序提問,學生就會預先知道什么時間該輪到自己,因此只注意自己要思考的那一部分,而不關心其他部分。但是,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境下,按順序輪流回答問題確實存在弊病,但是不能以偏概全,這樣也有其優越性的一面。循環輪流提問能給每個學生一個表現的機會,可造就一個良好的整體成就感和優越感。并且,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回答問題,每一次實踐都能得到教師的反饋,這比集中聽取別人的回答更重要。此外,輪回循環意味著教師并不偏心。

三、正確看待自己的學生

一個教師怎么看自己的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的教育情緒,有人說:“教師把學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學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獄里。”教師如果把學生當成了煩惱,那一定是自己的“學生觀”出了問題。對學生的錯誤和壞毛病要有足夠的耐心。一節課45分鐘,要自始至終保持高度注意和緊張思維去聽課,對于老師來講也是很累的,何況是青少年學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他們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20分鐘。超過這個時間,注意便會不由自主地離開。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任務的安排時,要注意學生的這個具體情況。課堂上多多提醒學生,盡力減少跟學生的“損耗”,無論是聽課,還是討論,都要使學生能夠接受,能夠配合得起來。這種配合越默契,效果越好,效率也會越高。

四、教師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位歷史教師上了一堂極為成功的公開課,他的每一句話都有著極大的感染力。當聽課的教師問他備這節課花了多長時間時,他答復說:“這節課我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個故事說明了“只有厚積才能薄發”的道理。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熟悉教材,還要博覽群書,這樣在講臺上方可信手拈來、揮灑自如。教師應不斷學習、思索、更新,只有這樣,才會在教學中胸有成竹,才會有敏捷的職業思維,才能使課堂活潑輕松、語言妙趣橫生。當然,教師應及時掌握課堂節奏和課堂氣氛的配合,不能天南海北、海闊天空地亂吹一氣。“磨盤千轉,不離軸心”,課堂教學不能脫離主題,趣味性教學不是茶余飯后的閑談,更不是街頭巷尾的野臺戲,那種漫無邊際、離題萬里的講課對提高課堂效率是有害無益的。

總之,正確利用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作用能夠為教學工作帶來非常有效的積極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學水平。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探析教育心理學在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 教育心理學 高職院校 英語課堂教學 應用

論文摘 要: 本文結合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概要地闡述了教育心理學的幾個基本觀點及其對改進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并介紹了作者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嘗試應用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收獲。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在我國教學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擔負著培養高級應用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差,積極性不高,使得英語教育處于被動狀態。而教育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可以大大改善這一教學狀態。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英語教學是雙邊活動,由師生共同完成。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研究,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過程,從而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提高學生主體的學習效率。本文擬就教育心理學的幾個基本觀點在對高職學生的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初步探討。

1.心理特點與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英語語教學法史上出現過很多教學法體系,如:語法翻譯法、直接法、結構法及現在的交際法等,這些都與不同的語言學流派的盛行有關。究竟哪種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不少人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自己對某理論的偏好進行選擇,在教學中難免存在一定的隨意性。

判斷一種教學方法的適當與否,除了要考慮既定的教學目的域外還要適合特定教學對象的心理特點。由于兒童大腦中語言習得機置處于活躍期,他們學習母語完全靠直接的模仿。這個過程通常被稱作“語言習得”。而成年人的語言習得機置已大大衰退了。對于他們來說,單純靠模仿、靠情境,或者通過實際使用,都不能奏效。但是他們的智力發達,思維能力成熟,意志堅強。他們借助于這些條件學習語言(外語),這就是所謂的語言學習的過程,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通過學習語言規則和接受技能訓練,同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果了解上面所說的不同群體人的語言學習的心理特點,就可以自覺地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對象多為成年人,因此,在教學中,特別是在打基礎的初期,可以主要使用重視語言規則學習、重視語言分析對比的語法翻譯法,而在稍后的聽、說技能訓練中再更多地采用強調模仿的直接法和強調使用的情景法和交際法。明確了這一點后,教師在教學中才能靈活而有效地使用教學法教好每一堂課,使教學產生預期的效果。

2.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

在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時,常常聽到人們從教學方法、手段和教材等方面找原因。例如,教學效果好,人們通常說教學方法如何地適當,教學手段如何地先進,教材是怎樣地適用。反之亦然。這里,人們往往忽視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學生的學習動機,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誠然,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材都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須看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外部條件最終要通過其內因起作用。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對學生嚴格要求,倡導刻苦學習精神,可以促進學習效果,但是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學習動力來自學生的自身的興趣和由此產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回答學習外語目的時,有的學生說是受制于父母的壓力,還有學生說學習外語是為了通過考試。這種狹隘的學習目的就決定了他們的學習動機水平低,學習缺乏自覺性和必要的毅力。對這部分人應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工作,對其小之以理,動之以情,即從提高個人素質、實現人生價值的遠大目標來教育他們,從提高個人技能、增強個人就業能力的競爭力等現實需要的角度來啟發他們。他們一旦明白了外語學習的意義和肩負的責任,學習動機就會明顯增強。課上專心聽講;課后自覺完成作業,遇到困難也表現出較大的自制力和頑強精神。

在過去幾年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中,我不斷總結經驗,在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和學習毅力始終處于較佳狀態。老師缺乏和學生的溝通,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久而久之,有些學生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厭學。很難想象,這樣的老師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換言之,凡是教學效果好的班級與這些班的老師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樹立良好的學風有著很大的關系。

3.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

毋庸置疑,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其交際功能,即能用該語言完成社會所需的各項活動。然而,交際能力的強弱不僅取決于語言知識基礎,還依賴于語言技能的熟練程度。具備了語言基本功還不等于具備了交際能力。也可以說,語言知識是基礎,還必須適時地對他們進行包括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訓練。可見,如何加強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成了外語教學中又一至關重要的環節。我運用心理學理論對各項語言技能特別是《大綱》強調的讀、聽、寫的能力的發展過程進行如下分析。

(1)英語閱讀能力的訓練。人們進行閱讀一般以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運用學到的語言知識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解釋和理解。另一種是借助于社會和文化等背景知識和有關專業知識以及邏輯思維的能力,對信息進行預測、分析、判斷、排除歧義而達到更加準確和深刻的理解。上述兩種理解方式常常是同時或交錯進行的。可見,閱讀不僅需要扎實的語言知識,還需要通過閱讀實踐掌握豐富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及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這是我們進行閱讀能力訓練的原則。

(2)英語聽的能力的訓練。聽是通過刺激聽覺神經將信息輸入大腦。聽力的對象是以聲音為載體的語流。對此,即使有較強閱讀能力的人也只能束手無策。因為聽音的載體不再像書面語言那樣是靜態的文字符號,而是動態的語言信號;語流連續不斷,稍縱即逝,使得在閱讀中可借助的手段此時也無濟于事。訓練英語聽力,首先要練好辨音和捕捉信息詞兩個基本功。另外,聽時要求用英語思維,讓信號直接在大腦中產生意義。

(3)英語寫作能力的訓練。如果說要學生閱讀文章有一定難度,那么寫文章就更難了。“寫”是借助于文字符號正確的排列來表達思想,達到交際目的。它不僅要求用詞準確貼切,造句符合英語語言的習慣,還要求內容具有統一性和連貫性。顯然,不經過專門的訓練,要達到大綱規定的寫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難以實現的。

借助于心理學理論,可以把貌似復雜的各項語言技能的內在特點、它們之間的聯系及各自的發展規律揭示出來,從而為制定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方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由于強調基本功,并且按照各項技能自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大都在較短的時間內較好地掌握了技能,訓練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非智力因素與學習效果

一般來說,智力因素包括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等內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態度、刻苦性、鉆研精神、信心和心態等含義。眾所周知,智力因素如智商等是先天的,它們在學習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語學習也不例外。比如說,天資聰慧、聽覺辨音能力強、口齒伶俐、能言善辯的學生一般在學習中都會取得好成績。反之,他們學習則比較吃力,進步不明顯,久而久之便會喪失學好外語的信心。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應該承認先天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然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諸如個人的努力、成長環境、教育方法等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雖然成績頂尖的學生中高智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教學效果好的班次或者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非智力因素發揮的作用有關。先天條件一般的學生可以在起主導作用的教師的幫助下得到彌補,最終可以趕上甚至超過所謂智商占優的學生。在重視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發揮意志在學習過程中的促進作用。意志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提倡樹立良好的學風,培養鉆研精神,保持必勝的信心,以堅強的意志和科學態度面對各項學習任務。

(2)重視學生群體的互助效應。一個學期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生與學生相處之間度過的。因此,如果在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幫助、合作學習的氛圍,不僅可以視為對教學活動的補充,還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提高其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及時溝通師生情感。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活動。但是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如果對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缺乏了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是很難想象的。

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旦調整到最佳狀態,即會迸發出巨大的學習積極性,對教學效果產生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然而,通過各種途徑包括教師的言傳身教可以促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向有利于學習的方向發展,從而收到明顯的效果。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厭學”變成“要學”。在課堂上,他們始終以精神飽滿的姿態全身心地投入到聽講和練習活動中,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們認真備課,精心施教,一絲不茍的教學作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形成細致、嚴謹的學風。

5.結語

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高級應用性人才的重任。而高職院校生源在認知能力、基礎知識和就業機會等方面都不占優勢,擴大招生和就業競爭的激烈,加大了高職院校實現既定的培養目標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超越“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模式,多方位地提高教學的水平。

教師的大量實踐和豐富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但是如果把教育理論特別是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可以更清晰地發現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內在規律和練習,妥善地處理各種看似繁雜的問題。倘若教師能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引入心理學理論并以其為指導,可以駕輕就熟地把握教學的全過程,便能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把學生培養成有用之才。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淺談英語分級教學之教育心理學分析

論文關鍵詞:心理性行為 分級教學

論文摘要:英語教學絕不是簡單的單詞、語法和句法結構單向傳輸,而是包含思維和情感在內的復雜的心理性行為。英語分級教學就是根據學生不同的英語水平,綜合考量學生的不同心理特質,劃分不同的班級,因材施教,實現培養合格英語人才目標的行為。

英語分級教學,是大學階段按學生對英語的掌握程度不同,將其劃分成若干等級,選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學管理模式的教學方法。要改變英語水平起點不平衡對學生學習造成的阻礙這一狀況,就必須認識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本文以教學實踐為基礎,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并提出若干拙見。

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因素,從內因來看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意志力、性格傾向、學習遷移以及情感因素的差異。從性格上講,在分級教學中,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從情感上來說,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對教師、對課堂有一種抵觸,普遍缺少對教師的信任感及與教師進行深層次交流的意愿。動機是做好任何事情基礎,而情感是這一過程的催化劑,二者缺失,教學活動就難以有效順利進行。要改變這一狀況,不妨試試讓這種變化在學生內部自發產生。

第一,擺正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師生關系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教師必須樹立自己的威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和認同感。師生關系亦可成為一種特殊的朋友關系,只有理解他們,融入他們,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管理他們,班級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第二,興趣。傳統教學以學科為本位,重認知輕情感,教師更關注教學內容是否為學生接受,至于學生接受時的情感狀態如何,一般不考慮和關注。誤以為教師的職責就是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作為被教育對象,是被動的。在這種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教師研究的是教法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法,忽視了教學工作的真正主體應該是學生的客觀事實。在當今知識和信息多元化形勢下,不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就無法抓住他們的興趣進行有效的教育。

烏申斯基所說:“沒有任何興趣而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成功的教學應是一種積極情感的轉移,即由教師本身對知識現象的感知、理解、加工、興趣向學生的感知、理解、加工、興趣乃至利用和創新的轉變。但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這種行為往往被扭曲為片面的感知和傳達,即教師認為自己感知理解的,自己感興趣的,自己傳授的就應該是學生應感知到的,感興趣的。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被忽略,其本身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權被忽視。這一點在分級教學中表現尤為突出,學生自身知識的缺陷,學習意志的薄弱及教師過繁的教育,往往會導致厭學情緒,最終放棄英語,甚至放棄該教師。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下思維更活躍,感知更敏銳,記憶更牢固,想象更豐富。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不失時機地利用學生知識積累的最佳時期,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愉快因素,把快樂引進課堂,使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要做到這一點,對學生心理特征的理解把握和應用必不可少。這一階段的學生處于由學生向社會人轉變的關口,心理特征呈半幼稚半成熟狀態。身體機能漸趨成熟,智力迅速發展,有著旺盛的精力和強烈的表現欲、求知欲;他們急于探索現實世界,又苦于知識能力不足,內心比較脆弱。把握了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盡量采用與他們相適應的教學方式,讓他們感到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有實際用途,不是離他們太遙遠的大道理和空洞理論。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樹立自信心,在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需求的同時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給精神帶來的愉悅。

心理學上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刺激事物發展變化必不可少的條件。英語教學中外因主要表現為英語學習環境,教師的教學理念、綜合素質及個性風格等方面。分級教學班是由不同班級的學生組成的復雜的群體,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性格以及人格魅力來改善英語學習的環境,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英語學科的內容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較強的基礎性、時代性和思想性,內容多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探索并體驗其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的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啟發、引導學生去感悟、體驗教材中的顯性或隱性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完善自身語言知識和綜合知識體系,提高自身言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努力使自己適應時展的要求,熟悉新的形勢對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改進。如此,才能根據學生和教學實際,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技能來引導學生熟練掌握英語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努力拓寬知識面,認真琢磨教學藝術,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備好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板書和備教具等;要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找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能力狀況,并據此制訂出合理的課堂結構,把握好教學節奏,處理好量、度、質三者的關系,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氣氛,幫助他們樹立近期和長遠的學習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及其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授課過程才能順利地進行。

充分認識促進學生發展的內外因,綜合運用英語專業知識及教育心理學原理,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實現英語分級教學的最終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度,促進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的共同進步。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試論教育心理學在高職教學中如何發揮作用

論文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理論 高職教育教育 實踐

論文摘要:隨著國內高職院校的示范建設與教學改革的推進,教育心理學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視。作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結合與延伸的一門學科,教育心理學如何發揮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本文從教育心理學研究體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學理論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以及教育心理學與具體學科的結合來闡述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學如何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汲取教育學、心理學及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同時,也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教育心理學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發展,并將其理論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去,這是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動力也是其存在并飛快發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同時也是應用科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始終與其在教育中的實踐過程密不可分。高職教育教學中課堂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授課效果均無形當中受到教育心理學的影響,教師在授課中對教育心理學理論的運用程度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反過來,在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及真是教育環境的經驗積累又促進了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完善和更新。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發揮教育心理學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一、拓寬教育心理學研究體系,為高職教育教學提供直觀指導

教育心理學是在教學與和心理學結合并逐漸走向獨立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來源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發現與經驗積累,而形成其對教育教學有巨大實際指導作用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為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學生;教學環境;以及受教和施教雙方的心理現象等,每一個研究對象都會對教育教學過程和效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高職院校中,教育特色即為教育的專業性和方向性較為明顯,如何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在高職院校的專業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這成為高職院校心理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將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不僅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規律,更要有針對性的在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其問題和教學特點結合起來建立符合高職院校特點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因此,拓寬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體系,讓教育心理學成果在不同院校中發揮其特色的引領作用,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理論問題提供科學的依據,努力構建起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框架。

二、以理論指導實踐,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論指導實踐,著眼于高職教育實訓課程

現代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學校教育將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專業性突出的社會成員和用人單位的合格員工,因此學校的教育活動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管理等都需要應用教育心理學對認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來使其符合學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最終使教育實踐取得如下成效。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的特點是專業性和方向性,實訓課程在高職教學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絕國家教育部相關文件規定,高職院校的專業實訓課程占到總的教學任務的30%-50%。試訓教學既是專業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實施部分。由此可見,實訓課稱的開展和質量對于高職院校培養合格的專業型人才起著決定性作用,

實訓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把探究學習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擺到突出位置,強調培養學生的自我體現學習和實踐能力。實訓課程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課堂中通過自我體驗發現問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目前,在實訓課程中已經將教育心理學中很多理論,例如:自我體驗、以學習者為中心等應用其中,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融入大高職的實訓教育教學中,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專業型人才。教育心理學理論中的全面發展心理研究為多元課程設置提供了心理科學依據,多元化和應用型是當今社會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標,因此在實訓課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學理論對于培養多元化、專業型、應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論指導課堂教學,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實訓課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課堂教學始終是教育教學的中心,因為無論是提高教學質量,還是創辦國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進行課堂教學心理規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學認為,有效教學主要取決于課程施教內容在多大程度上對學生有意義。當代教育心理學把學習看成是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結果主要取決于學生的積極認知活動,教師則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有效的認知活動。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一個顯著特點是課堂組織的靈活性和專業性相結合,因此需要將教育心理學理論引入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三)將理論融入高職德育教育,促進德育發展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職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關系著學校的發展、學生的培育和社會未來發展方向,因此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引入德育教學,提高德育效果對于學校、學校和社會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對德育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體現在:激發學習主體的潛能,改革德育教學內容,為遷移而學,遵循動機與學習的辨證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師素質,豐富德育教師教學技巧,重視隱性課程作用,塑造教師健全人格,結合德育內容改革,優化教師知識結構,結合大學生認知特點,豐富教師教學技巧。高職院校德育教學過程是德育教師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影響學生,啟發學生自覺接受教育并轉化為個人品德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基本特點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雙方的努力程度為條件,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共同完成教與學兩方面任務。

(四)將教育心理學引入教師管理,從施教主體實踐素質教育的理念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重要實施者,因此將教育心理學引入教師的教學水平管理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踐行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學認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在心理準備階段,學生對教師的態度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因此學校的德育教師更要充分意識到自身修養和價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蘊,既要以學識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強教育心理學在高職院校各層次的應用

加強教育心理學在高職院校各層次的應用和指導,主要體現在對公司員工的職業培訓、英語教學、科學研究等方面。

職業培訓是高職院校教學部分的延伸,職業培訓對于職業技能更新、職業動向指導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擔負著為祖國的四化建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職院校培養的專業型人才的職業培訓對于職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學歷晉升都有著重要作用,也是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一直在考慮如何更加有效的組織英語教學,如何提高英語課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認識到課程內容的有序組織和精彩進展離不開學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將教育心理學知識切合實際的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對于英語教學效果的如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代,教育心理學密切結合英語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為了滿足我國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時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學,大力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語教育中,教師不僅要傳輸知識,而且要研究學生的心理,這樣,英語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現階段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科學教師們越來越意識到,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將課堂內容與教育心理學結合起來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所在,把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運用到科學教學過程中去。目前,教學現代化多媒體的應用對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這些條件的支持,我們就能夠設計一個完整的學習情境,開展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識的強化,科學課程的教學也應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我們在重新設計課堂結構時一定要符合這些學習理論。

總之,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越來越多的培養著社會專業型應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學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學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體現,同時,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和教學事例又對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完善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力求使高職教育趕上時代的潮流,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實施的基本途徑,而做為研究教育領域心理現象和規律的教育心理學對于教學發展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將教育心理學中符合高職教育教學發展的理論充分應用到各項教學中,使我國的高職教育事業取得更大的進步。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淺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歸屬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性學科,自建立以來,學科體系便得到不斷地發展,理論基礎不斷地深化,研究內容不斷地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斷地創新。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起步較晚,在各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不足和困難,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歸屬問題。無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中還是在其實踐活動中都會涉及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學這三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因此要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歸屬問題就顯得比較困難。但是這一問題的解決對于學科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為了更好地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必須首先明確其學科歸屬。

1 明確學科歸屬的必要性

由于學科歸屬不明確,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對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知識的簡單拼湊;學科隊伍的建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隊伍成員主要來自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隊伍之中,缺乏社會人士的加入,這些問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學科建設的艱難進行。

由學科不明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可以看出,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學科歸屬的重要性。

(1)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歸屬有利于這一學科體系的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建構目前尚不成熟。學科歸屬的明確是學科體系建構的邏輯基礎,在學科歸屬明確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進一步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學科范疇等問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2)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歸屬,能夠明確學科定位,保持學科的正確發展方向。只有明確了它的學科歸屬,才能給這一學科以科學的定位,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并不斷地吸收和借鑒相關學科的知識,拓展其方法,促進學科更好地發展。

2 目前學術界對這一學科歸屬存在的爭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交叉的新興學科,其學科的發展無論是與思想政治教育學,還是與心理學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其學科歸屬的問題在學術界還存在著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應該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學科,但又有學者認為它應歸屬于心理學這一學科。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應歸屬于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同心理學一樣也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但是它主要是專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而不是研究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育者要根據教育對象現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組織活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在一定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人們內在的知、情、信、意、行諸要素辯證運動、均衡發展的過程。”①心理是思想的基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借鑒了心理學的知覺、感覺等方面的理論知識。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應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研究客體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也是一種心理活動過程”。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而凡是涉及到人的就必然會涉及到人的思想,人的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按心理活動規律進行的,而且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為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服務的。

從這方面來說,許多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應該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

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應該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

(1)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成立的背景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背景下創建的,其直接目的是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③黨中央領導都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于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歷史命題,一些專家學者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挖掘整理、實踐經驗歸納總結并借鑒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正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歷史命題下,通過有意識地借鑒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而逐步產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母系學科。

(2)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規律。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歸屬在學界還存在著爭論,但是學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的看法還是比較一致的,如武懷堂的以心理學為視角的著作《思想教育心理學》中指出:“思想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思想教育過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④姜相志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⑤胡凱、榮復康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以人們的思想行為形成和發展的心理規律以及依據這種心理規律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作為研究對象。”⑥雖然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具體定義不同,但是在原則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規律,是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服務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作用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發展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它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有效補充。“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視角一般側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內容,而對教育對象和教育過程研究不夠。”⑦這樣的結果就是灌輸式教育,但是在注重以人為本的今天,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把心理學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教育更加重視對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心理現象和個性心理特征。

總之,從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學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對象和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作用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應該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這門學科。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淺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 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 教育心理學 教學 應用

[論文摘要]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本文首先界定了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和特點,然后分析了當前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探討了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教育心理學是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是為培養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專業基礎課,兼有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教育心理學的課程性質,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必然要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而明確地聯系起來。然而,目前的教育心理學教學現狀還不盡如人意。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摸索,筆者嘗試探索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概述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想,強調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發揮教師的學習組織者、情境創設者、過程引導者、資源提供者、意義建構幫助者等角色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個性學習、自主學習,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真實情境的創建,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給予若干具體問題,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學習者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最終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具備如下一些特點:

第一,以任務為主線。教學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學內容需要蘊涵于具體的任務中,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借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教學任務可以說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習活動線索即主線。

第二,以教師為主導。教師由傳統的教學中心者角色轉變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來設計任務,創設盡可能真實的問題情境,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資源,組織、引導、促進學生完成整個學習過程,實現教學的目標。

第三,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不再是學習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突出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能動作用,主動地收集與分析有關的信息,對所學習的問題能夠提出各種假設并加以驗證,能夠有效地獲取他人幫助,展開協助與會話。

二、當前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心理學是介于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一門邊緣科學,主要研究教育實踐領域中的各種心理學問題。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教育心理學課程,希望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為將來從事教育實踐所必需的學生發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實踐技能,初步形成用所學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分析與解決現實中的生活現象和教育現象的能力,以便將來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所開設的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

(一)思想觀念落后

教育心理學既然是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很多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都會開設,且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研究生招生的考試科目之一。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對這門課程重視不夠,沒有意識到教育心理學基礎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認為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只要學習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那樣進行相關的實驗和實踐活動。相應地,任課教師按照既定的教學方案進行授課,導致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對于學習這樣的課程將來有什么用途沒有直觀的認識,往往在教學中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并不如意。

(二)教學方法陳舊

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課程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重視理論,與教育實踐聯系不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般都采用單純的理論課堂講授,利用黑板、投影等工具進行板書和演示,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陳舊,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教育心理學課程本身就涉及基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多門心理學課程,專業名詞多且知識點分散,而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的心理學基礎相對薄弱,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基礎理論學習效果不夠理想。紙上談兵的理論,讓學生感受不到教育心理學對自身學習和教育實踐的作用和影響,不能有效地指導自己的學習,更不用說如何利用應用實踐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了。

(三)教學評價單一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的學科,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作為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的學科又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因此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目標不僅要重視基礎理論的掌握,更要重視應用技能的培養。然而,目前的教學心理學課程考核方式大多還是傳統的紙筆考試,采用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題型,主要考查學生的概念理解和理論比較,應用能力的考查涉及較少。這樣的目標導向,反過來推動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仍然要采用的還是理論學習。

三、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教法的改革原則

高等師范教育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夠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實現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基于此,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方法必須要進行改革,努力發揮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做指導和示范的作用。

(一)主體性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思想觀念里,教師無疑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嚴重違背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原則:學習是個體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組織和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二)應用性

教育技術學專業是師范類專業,其責任就是要培養出達到專業化標準的、符合時代和社會要求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的所有課程,都是為了這一目標而開設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需要幫助學生在各種環境中把學校的課程教學和社會的未來發展聯系起來,重在培養學生作為未來的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創新性

富有創新精神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學生之間,更多的是存在著差異。教師面對的是一群不斷發展變化的個體,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的培養模式可以遵循。教師需要具備創新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創造能力。為此,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應改革教學方法,把教育理論的學習與中小學教學實際結合起來。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通過對當前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教學的癥結主要在于“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因此,筆者嘗試將任務驅動教學法靈活地應用于所任教的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希望借助于充分發揮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勢,最終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任務設計是關鍵

任務驅動教學法為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踐之間建立起了一座橋梁,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替代性經驗,通過對一個個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中的教學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深化學生對教育心理學基礎理論的認識,不斷地培養學生對教育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任務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是問題提出的外在表現,因此任務設計是關鍵。

任務設計的目標要明確、完整,難度要適宜,要與當前學習內容密切相關,任務形式要多樣化,具有一定趣味性,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和創新精神。

(二)情境創設是基礎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教學情境要在教學開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得學生能夠完成整個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必須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這是任務驅動教學的基礎。

情境的創設要盡可能的真實、直觀和形象,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要以當前學習內容為指向,有效激發學生的聯想,讓學生體驗到理論知識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學生主動應用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意識,促進學生教育心理學應用能力的發展。

(三)過程幫助是保障

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考慮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學習及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教師要對學生加以適時、正確地引導和激勵,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把握任務的內容、進度和方向,給學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時間,并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當然,學生也要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依靠自主探索進行學習,并適當借助他人幫助。這樣的過程幫助,才能夠保證任務驅動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四)評價反饋是促進

評價的目的不是“區分”,而是促進“發展”,為學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長點,從而更好地改進學習。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習結果重點檢測學生的獨到見解和對問題的解決能力,避免學生僅僅依靠死記硬背就去應付考試。強調學習過程的主要目的重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參與熱情,激發學習興趣。因此,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和反饋的作用,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適時給予指導和點撥,最終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五、總結

教學方法的改革,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也受到了學生的肯定和好評。當然,這對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我相信,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心理學教學中會有更進一步地發展。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探析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

摘要:本文首先具體敘述了教師的角色定位,表明了教師研究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將教育心理學具體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可將心理學適當地應用于學生教育工作,從而起到提高學生工作效率的作用。本文就是從具體的現實狀況出發,用教育心理學里面的具體理論適當地應用于學生教育工作所起的具體作用。另外,本文以西安小學生的學習及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教育學 學生教育

引言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化的具體傳播者,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紐帶的作用。當代學生都有這樣的特征:生活在飛速發展的21世紀,對各種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維相對靠前,觀念比較新穎,敢于向舊觀念說不,勇于創新,善于質疑,對自身當前現狀不滿意等,但是他們也有攀比、崇尚名牌這些比較大眾的毛病。隨著“90后”“00后”的長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學生教育工作就變得更加復雜與多變。當前的教育要適應新的環境與變化,掌握好、應用好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知識,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滿足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實際需要,幫助學生戰勝各種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這也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許多的挑戰。

一、當前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問題及相關現狀

學生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容忽視的一環,許多學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學)或輔導員(大學以上)都感覺學生工作難做,這是當前存在的現實。小學教育培養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生理上發育還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說處在一個相當低的水平,個性特征不明顯,獨立思考和獨立學習能力相對中學生都比較弱。所以說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學知識,懂得合理運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將教育心理學具體理論恰到好處地應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通過作者本人在西安帶家教對孩子的了解以及參閱相關資料,了解到這一現狀的存在及其嚴峻性。

二、提出相關措施

具體做好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羅森塔爾效應”的有力把握

“羅森塔爾效應”也可叫做“教師期望效應”,所謂教師期望是一種非常大而且潛力十足的教育教學力量。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會從教師的行為與表情中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不信任,從而會以不積極甚至消極的態度來對待教師,這種消極態度的日積月累,會導致學生拒絕老師的要求。有些性格內向的學生,老師的一次態度不好,很可能會給其留下陰影,影響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最后這些學生常常和教師所預料的那樣,學習成績一天天下降,品行也一天天變壞。這樣不是說教師當時自己的看法對,而是自己的看法影響了一個小孩的以后發展。所以說老師的期望對學生至關重要,尤其是未經世面的小學生。在這里作者簡單地舉一個例子,我帶家教的小孩是西安紅星小學三年級學生,她特別希望自己在班里當個班干部,因為班主任對班干部比較偏愛,比起普通的學生更加關心。這就是學生期望的得到老師的積極期望。有一次發生了這樣的事,班主任未經班級體學生投票,就私自指認了一個學生做班干部。于是,這個小孩非常不服氣,因為她覺得那小孩沒自己學習好。在這指出的是這個班主任就這件事而言沒有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很可能,這樣以后,班級的學生都會認為老師偏心,在同學們心目中樹立起不好的形象。在這,我想說,老師是個良心活,小孩真的特別需要老師的信心、贊揚、鼓勵。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學會好好利用“羅森塔爾效應”,認真鼓勵與關懷每一個學生,切實對每個學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從而使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最終,使他們成為老師與同學眼中的好學生。

(二)巧妙的應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個體發出某種信息,個體在無意中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并做出相應反應的心理現象。不管是對在班級中學習好或成績不好的學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積極有效的。學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輔導員可以用技巧性的語言或表情,給予學生有效的誘導和暗示,從而使學生逐漸改變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態度,達到學生向自己說自己心里話的目的,從而達到鼓勵學生的目的。在這提出的是,這一方法對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作用更加明顯。

(三)善于應用鼓勵的語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工作中,如果無意間的行為與言語傷害到某個學生的自尊心,這個學生就會不喜歡這名老師的課程,甚至討厭這位老師。這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的語言對學生影響大,

相反,消極的語言也會給學生帶來傷害。就這一點作者可以拿本人做個真實的例子。作者本人從小膽子小,性格比較內向,上課輕易不敢發言。有一次全縣統考,本人拿了第三名。那個新來的班主任對本人格外好,也可能有那次第三名的影響,以后作者本人成績一直表現很好,后來還做了班長,因為我知道老師欣賞本人,相信本人。因此作者覺得自己應該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的期待。試想,如果新來的班主任還是拿以前的眼光看作者本人,本人一定一直還是那個膽小的女孩。因此,班主任應該善于用鼓勵的語言給學生信心,在同齡人面前得到表揚,對學生自身影響巨大,對學生以后的生活與學習態度也影響巨大,所以作為班主任一定要明白這點。

(四)關愛心理效應的應用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福德是這樣認為的,可以促使學生學習的基本動機可分為兩種,其中的一種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交往動機,另一種就是榮譽動機。前一種表現出的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愿意為他自己所喜歡的老師而發奮努力學習,從而獲得老師的關心與信任;后一種就是希望自己能獲得他人的認同、贊揚等方面,而且這兩種動機對學生學習自學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班主任,應該要經常表揚自己的學生,多抽出點時間去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切實地幫助學生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心上想到自己是得到老師的“關心”與“信任”的,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今社會下小學生的壓力和負擔都比較重,使他們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又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學校如果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心理上會有較大的落差,學習不自覺,就不自信了。鑒于小學生的這些學習心理特點,班主任就更應該從關心學生出發,在生活上和學習上主動愛護、幫助他們,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感覺到老師的“關心”,因此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去。

(五)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

當學生對班主任或輔導員訴說自己生活中的苦惱和學習中消極的情緒時,班主任就擔當起了心理治療師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細心傾聽學生的煩惱,讓學生在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據他們問題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一開導。其實往往教師只需要耐心地傾聽,學生將自己煩惱都說出來,達到一個傾訴的過程,問題基本就解決了一半了,接下來就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與開導過程了。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一個合格老師一定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煩惱與困擾。

(六)對情感教育的有效和合理的應用

可以這么說,情感教育一詞在西方學者的基本定義中,它一般是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它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總的來說,情感教育就是指學生可以接受到愉快、開心的教育。因此,在班主任或輔導員的教育工作中,運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學效率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一種思想轉化,班主任的某一種要求和意見,學生只有真正產生對班主任的信任感,才會對班主任的建議和要求產生認同感進而接受。相反,如果學生認為班主任或輔導員的行為與建議不是對自己真正的關心時,學生就會有行為上的不接受。因此,只有班主任或輔導員對自己發自內心的關心,教師充分應用情感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教育,尤其是對學習、思想上比較后進的學生,使他們親身感受到來自班主任或輔導員的關愛與溫暖,他們就會漸漸消除對班主任或輔導員的對立情緒,這時,教育工作者幫助他們學習與思想上進步就更容易了。所以,在這一部分學生的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班主任或輔導員對學生的關愛與信任才會使他們進步,可見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以上講述我們可以發現,心理學的具體理論與方法應用于學生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運用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學化,就必須學會如何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就西安而言,大多家長格外關注小孩的初期教育及小學教育,輔導班就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學生放學后要上各種各類的輔導班,周末還要上奧數、奧語、英語補習班。所以說,小學生雖然在校壓力小了,但是擇校考試是他們不得不上越來越多的補習班,他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所以說,雖然補習班的出現相對減輕了學校班主任及代課老師在成績等方面的壓力,但是班主任依然是小學生主要思想與學習的教育者,可以說,如果在校老師可以有效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學生就可以在學校高效率地進行學習,這樣以后就不用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補習班了。所以說,在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真是任重而道遠。西安小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5大名校是他們的最高目標。這就要求班主任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更

要關心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要求我們班主任及相關教育工作者學習相關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及如何應用。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幼兒教育心理學中互動教學的研究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增強學習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師課堂的教學效果。而互動式教學方法是其中重要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幼兒教育;心理學;互動教學

一、概述

廣義上講,互動教學是指學校教學中一切相關事物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如備課活動互動、講評課互動、學生作業互動、測驗互動等。

狹義上講,互動教學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課內人際互動,師生互動是指師生之間在課內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這兩類角色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過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體性作用,科學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使其教學的互動性不斷發展。即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問題導學互動、概念形成互動、聯系實際互動、創新實際互動、邏輯推理互動,最終進行信息匯總、小結。

師生雙向互動教學模式應具有以下特點:雙向主動,教師的主動在于對學生的引導與啟發的正向主動,學生的主動在于與教師協調配合、積極思考、充分吸納的反向主動。因此,教學創新的實現關鍵在于教學互動,教學互動的根本又在于“善教”與“樂學”。

二、在互動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得知識,是學習活動的強大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可從采用多種教法入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創設情境教學法,利用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形象地、有層次地將所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傳統教學媒體(如語言、教材、板書等)與現代教學媒體(如電視、錄相、錄音、計算機等)相結合,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充分發揮多種器官的作用,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中滿懷激情地學習,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互動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在進行建構學生主體教學的實踐中,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深刻感受,那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保證教育教學取得好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僅包括會預習、會聽課、會做筆記、會復結,還包括善于思考、具備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不僅重視學生智商習慣的培養,還要特別重視學生情商習慣的培養。

四、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效果

既然互動式教學有那么多優點,如何達到最好的效果?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細心思考,精心備課。在課前要細心思考課堂要講解的內容的組成和安排,悉心準備,不僅對所講內容應融會貫通,并且要通過一些具體的典型案例討論,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

2.善于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堂上,應時刻注意課堂氣氛的調節。當集中講授時,可以通過巧設疑問以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或者適時講一些與課程相關的軼聞趣事,以便調動學生情緒,驅散疲勞。另外,在講解過程中還可以適當運用小品等表演手法,如用滑稽的動作、幽默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學生的心,使學生自覺自愿地聽你“擺布”,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知識,而又不感到枯燥。

3.靈活運用“反饋”機制。沒有反饋就無法把握課堂節奏。而最敏感的反饋點有兩個:眼神和表情。講課時必須實時地從學生的眼神和表情當中獲取反饋信息,當發現有異常(無反應、反應過度等)反饋時,應及時調整講課節奏,使學生從內心與你互動起來,跟著你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4.教師作用的發揮要科學。教師的關鍵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及發揮其獨立和創造性方面。必須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原則,多一些歸納,少一些演繹;多一些啟發,少一些說教;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教師尤其應鼓勵那些學有特色、有獨特見解的學生踴躍發言,注重培養學生思維上的批判性和創新性。

5.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互動式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有較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為此,教師在進行理論鉆研的同時,還需走向社會,參與科學研究,參加科研項目。只有這樣,在實踐中才能充實自我,并使書本理論接受實踐的檢驗。

6.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設備而不依賴它。

7.充

分利用網絡資源。目前學校大部分多媒體教室均可上網,對于教學中的關鍵點,可以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資料或下載,作為書本知識的補充。

總之,建構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即建構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方式,需要師生的雙向帶動和共同創設,其中,決定因素在教師,教師要創設機會、搭建舞臺,讓學生多活動、多體會、多表現,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也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和業務技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思想和行為的典模與楷模。教師要用新的教法帶動學生學法的改變,從而使課堂走出沉悶,真正生成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讓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職高幼兒教育心理學課堂研究

摘要: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主導力量,學前教育是教育的啟蒙階段,因此要給予幼兒啟蒙教育工作者足夠的重視。全面地培養幼兒教育人才,包括在專業課教育、心理學教育、普通話教育等等方面。職高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建立,是國家培養幼兒教育人才的重要舉措,本文主要就提高職高《幼兒教育心理學》課堂教學效果展開分析和研究,以便提高學前教育學生的幼兒教學能力,增加職高教師的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幼兒教育心理學;職高;課堂教學

1前言

職高學生幼兒教育心理學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需要教師充分發揮教育引導者的職能,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合理化引導,讓學生感受心理學知識的魅力。其次,教師也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靈活教學,增加課堂的互動環節,增加學生心理學學習的興趣,增加自身的職業素養,利于日后在幼兒教育工作中良好發揮。

2從當下學前教育的社會需求著手,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

對于職高學生的心理學的教育,首先,教師要從社會學前教育的發展形勢著手,建立合理化的教學目標,增加學生的心理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在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后,在心理學教學時,要結合實際的幼兒園教學現狀,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在了解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幼兒的心理產生的變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幼兒園一日活動的視頻播放,鼓勵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去幼兒園進行實習活動,讓學生身歷其境地去感受幼兒園的氛圍,發現幼兒身心的發展規律[1]。

3利用情境教學,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進行教育心理學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位置,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培養。利用情境教學等形式,把不同的教學實例和心理學知識進行結合,增添教學知識的多樣性,利于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幼兒戶外活動的視頻,讓學生在觀察視頻的同時找出與幼兒心理學知識點的信息,并進行總結和分組討論,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包括,在視頻中游玩時,幼兒摔倒了,要引導學生進行鼓勵和幫助。對于自尊心稍強的幼兒,教師要告訴學生要間接的進行引導和幫助。對于在游戲活動中膽小的幼兒,教師要注意鼓勵幼兒,培養其勇敢的心理素質等等。這一系列的教學,利于增加職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利于職高學生日后在教育工作生涯中,良好地掌握幼兒的心理變化。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兩大主體,教師在合理化的引導后,學生自身也要積極地配合教師,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念,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言和互動,建立自主的學習觀念[2]。

4增強職業能力和素養,鼓勵問答活動

學前心理學的教育活動,要結合日后學生教育的實際應用出發,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要過于重視成績和形式,要讓學生學以致用。教育心理學的教育內容,盡管是在社會實踐中總結的精髓,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不同幼兒的不同個性變化,對于心理學的教育活動,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進行幼兒園的實習活動,去幼兒園進行實際的調查,把心理學知識學與實際幼兒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其次,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當下幼兒園的實際問題,在課堂上和學生進行討論,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知識的實際應用性[3]。

5利用多媒體拓展知識的獲取方式,增加教學的效果

職高心理學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教學形式的創新,利用信息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教師利用互聯網、電腦、DVD等等多媒體形式進行教學,增加了心理學教學活動的知識趣味性。由于心理學知識本身具有枯燥性,把心理學知識和多媒體的緊密結合,增添了知識講解的形式,利于學生從多媒體課件上,對心理學知識進行記憶和理解[4]。例如,職高教師在講授,大小班幼兒的不同情感發展階段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找出幼兒不同階段的視頻,進行展示,讓學生在視頻活動中總結出幼兒的行為變化和規律,進而與課本進行總結對照。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課下,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手段,進行網絡資源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課下進行網絡信息的閱讀,視頻的觀看,增加自身的心理學知識積累量,增加課堂學習效果。

6結論

職高心理學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首先職高教師要建立合理化的教學目標,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情境教學等形式進行教學,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心理學教學效果最大化。

作者:王蕓蕓 單位:鞍山市現代服務學校

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學前教育心理學教學對策探討

【摘要】

心理學課程是縣級職業中專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課程,縣級職業中專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目的就是培養優秀的幼師。一名優秀的幼師,必須有過硬的心理學知識,懂得幼童的心理尤為重要,所以必須提高縣級職業中專心理學的教學效果。為此,本文主要研究縣級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心理學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

縣級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教學對策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其中心理學在縣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里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自從2012年縣級中職教育擴招后,縣級中職學生的數量呈幾何級增長,再加上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在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迫切需要新的解決方法。

一、問題

1.中職學生

學習態度消極。一些縣級中職學生心里一直耿耿于懷考不上大學這事。認為是自己智商不高,只能到職業中專學校,一開始就對中職的學習生活產生厭煩情緒。長期抱著這樣消極的態度,不能正確面對自己,極易自暴自棄,更不能端正學習心態,影響學習效果。學生家境貧困。縣級中職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是家境貧困的學生,來中職就讀,也主要是看中了中職學雜費免費的優惠條件。家境貧困的學生能得到這個讀書機會,內心其實是非常珍惜的,只是限于客觀條件,有些人還需要打工才能有生活費。打工分散了學生的精力與體力,有些學生經常剛結束工作,就匆忙趕回來上課,這樣很難深入學習知識。對專業認同度不高。一些學生雖然選擇了教育學,但是對于教師職位沒有太大的認同感。有些學生甚至是被家長逼著選擇這個專業,一開始就對教育專業產生敵對情緒。端正學生心態,改善他們的客觀環境,是提高心理學教學效果的前提。

2.社會發展,教育觀念發生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以及各種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觀念,特別是教育觀念的更新迭代。從前人們認為認真學習,盡可能多地吸收知識,能全面綜合地發展就是最好的教育,但現在提倡的不再是“填鴨式”教育,而是鼓勵學生多問,多體驗,盡量保持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各自的特長,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方法要隨著教育觀念的變化而改變,才能跟上時代潮流。

二、縣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心理學特點

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對象,是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各種心理想象極其變化規律,然后根據這些觀察,再進行教與學方法的提高。這也決定了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理論較多,較枯燥的課程。教育心理學是縣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因為縣級中職學校教育的本身就是職業教育,所以學前教育的心理學教學目標應該以就業為指導,引導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從業素養,勝任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

三、心理學教學對策

1.端正學生態度

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心理暗示,或者在教學中運用一些暗示性的語言。讓學生認識到,人有所短,必有所長。在考試成績上不如別人,那我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就有可能強于別人。縣級中職教育就是以實踐為主要教育方式的教育,在這里更適合的情況。況且不同的職業需要不同的人才。社會上的崗位是平等的,人也是平等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你有沒有付出努力,付出的程度有多少。越努力的人,越受尊敬。為了不在以后的崗位上落后別人,應該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

2.教學內容更新換代

首先,課程的目的必須明確:即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系統知識,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成為合格的幼師工作者。所以必須以幼兒心理學為基礎,提高專業能力為目標。隨著時代變化,教育理念也要跟著更新迭代,課程內容的設置也需要跟進時代潮流。內容設置上應該是理論與活動,或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情景應該創造一種真實的教學情景,把幼兒園的日常規定與活動和心理學課堂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地學習幼兒的心理行為特點。

3.課堂技巧注重寓教于樂

以課堂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把教學活動和實際案列結合起來,或者把教學內容設計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在投入中習得知識,讓教學過程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培養學生“問”的能力。知識是無涯的,實際情況也層出不窮,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畢竟有限,難以解決現實中的所有問題。只有培養學生“多問,多思考,實事求是”的精神,才能讓學生在一起后的工作生活中,輕松應對難題。

4.實踐與教學相結合

心理學課程本身非常理論化和抽象化。縣級中職學生缺乏對幼兒研究的實踐,所以上課時感覺異常枯燥。所以心理學教學過程要與實踐相結合,課堂內容應該緊緊結合實際案例,或者模擬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而啟發學生求得解決方案。課堂外應該鼓勵學生多去接觸學前兒童,親身感受學前兒童的心理變化。讓他們清晰地知道未來職業將面臨的情況。

5.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

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網絡多媒體教學已經普遍應用到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工具進行教學。通過影像的方式具體地闡述一些枯燥的知識,效果非常好。讓學生學會在海量的互聯網中尋求知識,不僅拓展了他們的學習空間,也讓他們能夠提高自學能力。多媒體教學,還可以提高教學課堂的時效性,因為互聯網知識是相對于課本更有時效性。

6.作業形式也要緊跟潮流

一門完整的課程,包括課堂和課外。課堂教學要有效,還要課外作業有效才能完整實現課程教育的目的。過去教師布置任務時,限于學生接受力有限,一般是布置記誦,抄寫的作業。這種枯燥的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課后的作業也應該是有趣的,讓人喜歡的。這就要求教師多布置些活動式的作業,比如讓學生尋找案例,分析案例的得與失,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演,最后由學生和老師品評等。如此,既能增加學生學習熱情,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了。

7.評價系統也要創新

過往對學生的評價通常通過具體的分數來體現,分數好就是優秀的學生,分數不好就是差生。學習其實是個過程,不應該以結果的分數為導向,而是應該注重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鼓勵,注重學生的點滴進步。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進步,才能保持持續的學習動力。所以,應該創立一個鼓勵與監測并重的評價體系。評價也要兼顧差異性,有些人擅長語言,有些人擅長表演,有些人擅長理論……要根據不同的人量身定做不同的評價語言。

四、結束語

提高縣級中職教育專業學前教育的心理學教學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鉆研,改進。本文強調通過增強學生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結合實踐,并且與時俱進。希望通過這些視角,能給提高縣級中職教育專業學前教育的心理學教學水平,提供一些啟發。

作者:田洪衛 單位:湖南省鳳凰縣職業中專學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精品久久99久久久|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亚洲 小说 欧美 激情 另类|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性猛交╳xxx乱大交|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欧洲国产伦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 男人的天堂av网站|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在线视频|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99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免费看| 性色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xxx大片免费观看|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少妇人妻av|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app| 人妻奶水人妻系列| 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射精-百度|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3d|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超碰|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无码| 欧洲女人性开放免费网站| 搡老熟女国产|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丰满岳妇乱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伦4480yy私人影院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