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

時間:2022-05-29 04:1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學生心理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和諧校園建設視野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

摘要:本文在闡述心理和諧內涵廈價值的基礎上,分析了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特點有其產生的原因,從加大經濟扶持力度,引導認知貧困、營造優良文化環境和提高自身修養等方面提出了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和諧的對策。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和諧校園建設;心理和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提出這一命題,是對我們黨強調的以人為本理念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將這一命題應用到高等學校的和諧校園建設工作中,要求我們注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和諧,特別要關注高校中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促使他們從心理貧困走向心理和諧,保證他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

一、心理和諧的內涵及其價值

人的心理和諧,是指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內心活動處于平衡自然、協調統一的狀態,并對外界事務持有平靜適度、熱情友善的態度。這種社會心態,是人們在處理利益關系特別是表達個人利益訴求時,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時,在看待整個社會的矛盾和問題時所應有的心理狀態,是心理和諧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表現。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人們的精神壓力隨之加大。當代大學生學習、就業壓力大,家長、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值高,貧困大學生更是承受著雙重的壓力。在此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保持心理和諧,是大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標志,是充分發揮大學生個人潛力的重要條件,也是他們今后在服務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和諧的心理狀態,對于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和諧相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諧的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向心力、親和力:不和諧的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離心力、破壞力。心理和諧的人越多,校園的和諧程度就越高。

在和諧校園建設背景下,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和諧與個性全面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諧校園建設有多方面的目標和要求,如學校教育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學校教育環境與家庭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學校教育環境中教學因素與非教學因素的和諧發展等等,但歸根到底,和諧校園的構建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學生個性素質的高低是評價和諧校園構建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尺度;學生心理和諧與個性全面發展是和諧校園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隨著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量的快速增加,貧困學生的絕對人數也在不斷攀升,全國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達到了30%,特困生比例為10-15%。經濟上的重負,往往導致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貧困使大學生心靈深處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了一種挫折感,從而導致自卑、抑郁、焦慮、孤僻、人際關系敏感、自我封閉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性格等諸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成為“心理貧困”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心自卑

貧困大學生與其他大學生一樣有著強烈的自尊意識:他們帶著自己的奮斗目標和父母的殷切期盼來到大學,渴望自己在同學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希望自己成為老師和同學尊重的對象。但由于經濟困難,學習生活條件差,在學校各項活動中相形見拙,導致他們很難達到維護自尊的目的。在矛盾沖突中,把經濟上的不如人、見識上的不如人擴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致擴大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對自己產生懷疑,陷入自卑心態。在此情況下,同學之間不經意的一句玩笑或某種行為,都可能深深地刺傷他們的心靈。特別是剛入校的貧困大學生,遠離了在中學因學業成績較優秀得到同學崇拜和老師贊揚的目光和聲音,強烈的自尊心與脆弱的情緒情感交織。對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情感體驗,無形中加劇了他們的自卑心理。

2、充滿愧疚和無奈

凡是貧困大學生,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處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滯后的貧困山區,或兄弟姐妹同時上學,家庭經濟負擔異常沉重,或父母積勞成疾、體弱多病掙錢困難,或家庭遭遇人力無法抗拒的災害等。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令貧困大學生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惱,不能為父母、為家庭減輕壓力而焦慮,生活在一種自責、愧疚的心理狀態中。面對學業和經濟的雙重壓力,貧困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難以表現應有的青春活力,應對學業沒有激情,參與活動缺乏興趣,缺乏自信,缺乏朝氣,情緒低落,心智不能集中,精力難以張揚。心有余力不足,無奈之感時上心頭,個人生活空間帶有濃重的灰色調。

3、回避人際交往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歸屬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融入集體,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維系著個體的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應該說。充滿青春氣息,充滿火熱激情的大學校園生活對貧困大學生是有吸引力的,他們也渴望參加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展示自我、表現自我。但有相當一部分貧困學生雖有融入群體的強烈意識,但又往往因為擔心自身能力不夠、怕自己的表現不優秀導致矛盾和沖突,找各種借口拒絕參加和參與,自我封閉,游離于集體和群體生活之外,造成人際交往困難,人際關系敏感。

4、過度自我防御

貧困大學生由于長期生活環境的影響,對涉及自身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和情感上的強烈波動。除了在經濟上精打細算外,在其他事情上也習慣于謹慎行事,思前想后,在面臨抉擇時,內在期望與外在要求產生沖突,表現出明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常常擔心某種行動會帶來自尊的傷害,情緒上始終保持緊張狀態。同時,他們對老師與同學的言行特別敏感,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使其對號入座;一個不在意的舉止,可能使其產生誤解。長期如此,從而對他人產生對抗情緒,封閉自我,性格偏執,待人冷漠,人際關系緊張、嫉妒、過度掩飾、敵意等情緒隨之產生。

5、自輕苦悶

貧困大學生由于在經濟上處于弱勢,常為學費和日常生活保障犯愁,焦慮不安,致使不能安心專業學習,有的開展勤工儉學,在校外打工、經商,也直接影響學業,一旦學習成績欠佳,便產生無法抑制的苦悶心理,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動力。也由于經濟上的困境,他們不愿也不想過多地參加各類活動,抑制了個體潛在能力的發揮,致使他們的社交、應變、表達、寫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難以有效培養,自暴自棄,自輕自賤心理難以消除,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貧困大學生之所以產生上述心理特征,出現系列的心理失衡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情況也有著差別。筆者認為,目前致使貧困大學生產生心理不和諧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講究經濟效益,追求財富的價值觀支配下,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文化氛圍中,貧困生在社會上由于“寒酸”常常受歧視、受嘲笑、受奚落,社會上“以錢待人”的現實,找關系、找門路,有理無錢行不通的現實,都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由于市場經濟的繁榮,社會大環境不斷刺激學生的消費欲望,大學生中泛起各種各樣的消費熱點,給囊中羞澀的貧困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因而對“金錢至上”的社會文化表現出一種從蔑視到敵視的態度。同時,社會上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競爭的殘酷和就業的艱難,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富懸殊的現象,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上產生了諸多矛盾,再加之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中學和家長一味重視智力教育,忽視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社會評價高級中學生和學生個人。長期是以分數論英雄。在上述環境的影響下,很多貧困大學生心理不平衡,對社會對家庭都有抱怨,從抱怨父母、抱怨家庭到抱怨他人,怨天尤人,變得十分消極,引發心理障礙。

2、學校環境不適應

其一,農村與城市是完全兩種不同的生活環境,城市里的高收入家庭與貧困家庭的生活條件迥異。貧困學生衣著樸素、鄉音很重,舉止土氣,在生活中難免惹人笑話,加之經濟窘迫,對少數學生擁有的手提電腦、高檔手機、數碼相機、mp4、名牌服飾等用品感到的是奢侈和陌生,更談不上擁有,相形之下,由羨慕到無奈,產生隔閡心態。其二,貧困大學生在中學時代刻苦學習,成績拔尖,成為老師表揚和同學崇拜的對象,但他們由于學校條件與自身家庭條件的制約,除了學業成績優秀外,綜合素質較差。來自城市的學生,綜合素質較高,強手如林,相比之下,貧困學生失去優勢,感到自己各方面不如人,甚至全盤否定自己,從而變得自卑、敏感、脆弱。其三,來自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很多習慣,包括衛生習慣、生活習慣都與城市文化規則格格不入,在大學校園的集體生活中,貧困學生的許多“不入時”必然遇到沖擊,時常給自己帶來尷尬或難堪。一般來說,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生活中,與周圍人群的生活狀況不會有太大的反差,也比較容易融入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組織中去。但在進了大學之后這種反差卻突然變得明顯起來,特別在拜金主義風氣日盛的今天,反映到大學生群體中,許多學生在同學聚會、衣著消費、娛樂消費等方面互相攀比,大顯身手,貧困大學生很難在這一類活動中找到心理歸屬感,容易導致心理失衡,對自己進行自我封閉——軟性自衛。

3、貧困文化的社會遺傳

貧困大學生由于長期生活于貧困之中,形成了與他們的社會存在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心理定勢。貧困文化中的負面因素,如思維方式的封閉性,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敏感和絕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觸社會主流文化導向的集體無意識等,顯然具有落后性。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仍帶有自己家庭所屬的社會身份特征,表現為價值觀、行為方式以及個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符號,從而形成一種貧困文化的所謂“社會遺傳”。根據社會心理學的一般原因,身份本身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社會歸屬。大學里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并不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區別,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卻必然會在這種社會歸屬中遭遇沖突,產生自卑等不和諧心理。

4、自我意識偏差

貧困大學生從學校到學校,從小到大一直在父母和老師的悉心呵護下成長。他們有的是獨生子,即使有兄弟姐妹,由于其學業優秀而成為父母十分看重的對象,為了讓其安心讀書,父母再辛苦也不讓其參與生產勞動和家務,家庭再困難也要供養其生活費用,受到父母過多溺愛、保護,他們很難真正理解父母的艱辛和節儉,致使他們認為生活還過得去,我的享受也是應該的。久而久之,就容易使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但缺乏獨立生活、自我調節的能力,缺乏完善人格,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社會和他人,對社會現實缺乏全面、正確的認知,這些問題往往在大學生這個特定的學習、生活環境中逐漸暴露出來。歸根結底。這是貧困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階段性的反映,是獨立性與依賴性、幼稚性與成熟性、理解性與閉鎖性之間的矛盾。

四、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和諧的措施與對策

1、加大對貧困生的經濟資助。貧困大學生之所以出現系列心理問題,出現心理不和諧現象,根源主要在于家庭經濟的困難。要解決心理問題,主要解決經濟貧困問題。學費交不上,日常生活沒有穩定的保障,任何人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無法回避。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旨在不讓一個大學生因貧困而輟學。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各個高校,都在為解決貧困在學生的問題竭精殫慮,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助學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也隨著各種非正式支持體系的構建,大部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難問題將得到緩解,無論從面上或程度上,盡可能減少貧困學生因經濟窘迫造成的心理不和諧。

2、引導和幫助貧困大學生理性認知貧困。我們應該承認,造成心理貧困的原因既有客觀上經濟貧困的因素,同時更有貧困生對貧困的非理性認知。在日常生活面前,貧困大學生往往把目前的困難看得無法解決,對前景沒有信心,造成心理困惑和矛盾。因此,引導和幫助貧困大學生理性認知貧困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和諧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從正面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使他們認知:貧困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也不是家庭和本人的錯;貧困是暫時的、相對的;貧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是一個比較普遍和長期的社會問題;貧困雖然影響學業,但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貧困可以磨礪意志,促人奮發圖強等等。解決了認知問題,心理問題就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

3、努力營造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高等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納入德育工作范疇。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區分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與心理問題,善于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或咨詢,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和心理健康教學工作體系,為他們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要充分運用高等學校的各種媒體,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要經常性地開展各類有益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使貧困大學生在活動中陶冶情操,表現自我,提高能力,愉悅身心,以減輕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促進貧困大學生與其他學生的人際交往,消除防衛心態,保持心理健康。同時,要在校園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校園人際環境,教師和管理人員要結合教學工作和管理服務工作過程,主動關心貧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解他們之所困,幫他們之所需,讓貧困大學生時刻體會到校園的溫暖和師長的關愛,要教育全體學生學會理解他人,寬容他人,尊重貧困大學生人格。正確看待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的生活習慣、文化差異。以誠待人,與人為善,形成親密、團結、友愛的同學關系,建設和諧文化,倡導和諧理念,培養和諧精神,使貧困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

4、加強自身修養。現代人的精神困惑與心理失衡。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高品位精神生活能力的欠缺,卻在于對生活的理解出現種種錯亂而出生無窮煩惱。貧困大學生出現的種種心理障礙很大程度上與缺乏健康的生活觀與科學的生存技能有關。抵御心理貧困的關鍵在于積極調整認知,以理性治療非理性,以合理思維代替不合理思維。要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觀察世界,用平和寧靜的心態思考問題,以樂觀豁達的情懷對待生活,以理性引導偏執,讓冷靜戰勝浮躁,以恬淡取代癡迷。對待自己,堅持自省之心,保持清醒,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對待家庭,常懷感恩之心,克勤克儉,自覺克服和抵制享樂主義及攀比心理;對待他人,常抱友善之心,見賢思齊,樂于交際,善于交際;對待困難,堅韌不拔,知難而進,決不言敗。

總之,促進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和諧,使貧困大學生走出心理貧困的怪圈,加大經濟扶持力度是前提,正確認知貧困是基礎,營造校園文化環境是重點,加強自身修養是關鍵。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探討

[摘要]大學生心理問題已成為一個令人關注論文的社會問題。本文針對當前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剖析,并對如何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問題 對策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疾病患病率達20.23%,但直到今天,諸多調查顯示,仍然有10%~20%的大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據2004年7月《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的人出現焦慮癥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呢?如何才能有效的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呢?為了提高我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認識,切實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從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兩方面來做簡要分析。

1.個人因素對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影響

在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個人因素方面主要歸結為心理和生理兩方面,在心理因素方面表現形式很多。其中,自我評價存在偏差,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如大學階段,學生個體自我意識非常強烈 ,看問題往往存在片面性。對周圍的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評價,卻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而痛苦;還有大學生意志薄弱、心理耐挫能力差也是當代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F在的大學生在家里占有特殊的地位,許多學生感情脆弱,喜歡表揚,缺乏在困難和逆境中鍛煉,經不起挫折,如考試失敗,犯了錯誤受到批評,同學關系出現緊張,等等,心理上往往難以承受,隨之而來是灰心喪氣、悲觀失望、自暴自棄;還有部分大學生本身存在著嚴重的人格缺陷,這種學生往往心緒壓抑,行為消極,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嚴重時出現傷人或自殺行為。在個人生理因素方面其中生理發育對學生的心理影響較大,學生個體的疾病和缺陷,是導致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有的大學生臉上有疤,走路時總是不敢抬頭,有的男生個子太矮小,有的女生體態太胖等,都容易使學生產生自卑、自閉的心理。其次,青春期的性困惑也是心理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大學生性心理基本成熟。正處于“疾風怒濤”的時期,渴望性的滿足,渴望接近異性,但社會閱歷淺,理解性差,由此而出現了性困繞。在情感上難以自拔等這些都造成心理失調的原因。

2.環境因素對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影響

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是當前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學校傳統的應試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思想教育輕心理引導;學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著重于整體,針對個體進行個體化教育遠遠不夠;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陳舊,不能與時俱進,不能針對大學生的不同個性心理因勢利導。加之大多數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和解決。高等教育教學計劃中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生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和認識分析能力,必然產生失望與迷茫的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失衡;在家庭環境中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及父母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對個體打下深深烙印。家庭教育過分重視子女學業,對孩子的心靈關愛及對孩子尊重過少,對孩子的日常行為、品德規范教育放松,造成孩子心理脆弱,行為放縱;特別是家庭不和,甚至父母離異,親子關系緊張等因素,會使孩子造成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應。許多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專家認為,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一些實驗研究也證明以上結論。家庭因素是造成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在社會因素環境方面: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市場經濟引入競爭機制成為衡量自身價值的杠桿,不少學生舍棄自身價值和理想去單純追求經濟目標、短期目標,注重現實,講求實效,這種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滋長了學生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導致學生意志消沉,甚至墮落。社會責任的壓力,競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現代社會不斷加快節奏所帶來的壓力是許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當代大學生處在東西方文化交叉、多種價值觀沖突的時代,面對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大學生常常感到茫然、疑惑、混亂,心理失衡再所難免。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探討

1.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必要的心理調適技巧,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選修課程或專題講座、報告以及校內外傳媒,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對待各種心理問題,強化自助,尋求幫助,培養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積極緩解排除心理問題。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與教育,面向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緊密圍繞常見的心理問題分階段進行教育,讓學生從一進校門就能接受系統的心理教育,不僅能夠學習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而且學習一些心理調適的方法、人際交往的方法等,以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有效緩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壓力,增強預防和應對挫折的能力,磨練堅忍不拔的意志。通過電視、廣播、網絡、校報、??窗、板報等宣傳媒體,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專題討論,在校園內大力營造關心大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氛圍。

2.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作用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應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常設機構,負責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并為每一位大學生設立心理健康檔案。通過心理健康調查和測驗,掌握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現狀和主要問題,分類進行心理輔導,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爭取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3.動員家長積極參與大學生的心理衛生、心理保建工作

家長的言行舉止、家庭生活的各種問題,都會給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另外,家長也是和學生接觸最密切的人之一,一般來說,多年來對兒女的撫養和共同相處使他們對兒女的了解勝于其他人,他們是影響兒的行為最強有力的因素。因此,教育部門應積極動員學生家長通過各渠道,參加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工作,讓他們在學心理健康維護工作中發揮應有的積極的作用。推行民主、平等、開放的家庭教育方式,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一方面,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摒棄家長制,注重培養孩子健康心理,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他們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成長環境。

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并要聯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力量。對待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我們也應采用寬容的態度來接納他們、幫助他們。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一定會得到進一步改善。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與高校心理教育探析

論文關鍵詞:心里教育 心里問題 弱勢群體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和建設者,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學生的素質高低決定著未來社會的走向和發展狀況,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學習和成長,還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興衰成敗,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和建設者,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學生的素質高低決定著未來社會的走向和發展狀況,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學習和成長,還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心理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開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吨袊胀ǜ叩葘W校德育大綱》明確規定,德育的內容應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002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踐來說,在大學生中加強心理教育是由現代社會的客觀條件和大學生自身特點決定的。大學作為人生的重要階段,充滿機遇和挑戰。求學、就業、交友、戀愛等使大學生面臨多維的人生選擇,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際關系紛繁復雜,而校園與社會的聯系直接、迅速、頻繁。大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但缺乏社會經驗,其思想處在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時期,很容易受到社會思潮和社會變革的沖擊,這些都會使大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擾。

因此,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大學生在社會變革中主動適應社會,對于培養大學生成為真正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和環節。

二、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現狀

1、生理結構變化導致的心理障礙

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生理上日趨成熟,他們有了性沖動和要求,渴望追求異性,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經驗欠缺,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缺乏認識,產生緊張、恐懼、羞澀的心理,在得不到及時糾正和排解時,輕者會出現性心理障礙,重者會作出不正確的行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資料表明,高校每年受處分學生中因性犯罪受處分者占20%左右,而且性心理障礙的學生比例也在逐年遞增。

2、情感豐富、強烈且不穩定產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正在迅速發展,在追求自主自立自強的過程中容易

偏激,感情用事,同時自我調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經常徘徊在自尊和自卑,自信與自負,自控與失控的矛盾之間,部分大學生依賴性強,挫折承受能力差。

3、競爭激烈而殘酷引發的心理問題

一些大學生由于學習和就業的壓力,加之大學里強手如林,家長和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自尊心和好勝心得不到充分滿足,容易產生失落感,部分學生由此走向極端,導致精神失常或自殺行為的發生。?

4、人際關系不和諧促使的心理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條件。由于社會的紛繁復雜價值大學生缺乏相關的社會經驗,一些大學生經常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遭遇挫折,由此而孤獨、迷茫、憤怒,嚴重的還會出現社交恐懼癥。

5、 弱勢群體的心理問題

所謂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身體尚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學生。他們或者家庭貧困,衣食拮據,或者身體病殘,自理困難。這些困難往往造成并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中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存在各種障礙或疾病,成為精神上的弱勢群體。這些人大多性格內向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也不敢在集體活動或公開場合出現,甚至不交朋友不談戀愛,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以上只是常見的一些原因引發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困擾著大學生。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

高校應根據大學生活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學科門類及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廣泛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加強高校心理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及時全面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可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借助書信、電話、網絡等形式向大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和服務,使不同的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健全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高校應配備從事心理教育的專業人員,不斷加強隊伍建設,使班主任和輔導員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心理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2、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培養成熟的戀愛觀和科學的性觀念,加強性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確大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從而正確處理戀愛和學習之間的關系。

3、采取多種方式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力。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首先應放在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較快完成轉變上。同時,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人際交往中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

4、努力營造寬松、公正、向上的校園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強人際交往中的品德和修養,增進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5、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張弛有度,避免過分焦慮。尤其是對畢業生要配合就業指導工作,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職業特點,客觀分析自身條件,做好就業心理準備。

6、關注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對這類大學生,高校應注重在物質生活上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把他們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積極、平衡的心態,使之健康成長。

綜上,心理教育作為高校德育的組成部分,在大學生認識自我、完善個性、開發潛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期高校加強心理教育,對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21世紀的建設者具有深遠意義。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

[摘要]大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方面論文的重視。一些大學生的心理上存在著一系列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危害著青年學生身心健康,阻礙著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同時也對社會造成危害。因此,心理問題產生的誘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主要從歷史文化方面、學校環境方面及家庭教育方面加以分析,尋找解決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近年,許多學者采用各種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大學生的心理上存在著一系列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強,情緒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交往有障礙,等等。

而這一切也讓有關專家憂心不已,楊叔子院士曾經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現問題,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復雜、多變,具有獨特性,其引發原因多種多樣,在具體處理過程中應全面細致地分析其誘因,以便對癥下藥,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分析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緩解心理壓力已經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1.從歷史文化方面。受中國悠久的文化和封建歷史影響,使中國人在骨子里有一種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內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對心理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造就了西方人張揚個性,提倡人權的特點。然而,進入新紀元后,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驕子們的思想中匯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對立的文化特點,使大學生在人格與道德方面倍受沖擊,而脆弱的心理防線也隨之崩塌。使許多人產生了浮躁的心理,無所適從,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壓力,產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醫,甚至不敢去就醫。

2.從學校環境方面。高中時期的學習、生活環境與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環境有著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學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問題,只重視升學率。而將學生的生活能力的培養,心理素質的培養,品德的教育等問題放在次要位置,有許多中學根本就沒有將學生的生活能力培養,心理素質培養,品德教育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這種高中教育的現狀,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當受到過這種中等教育的學生升入大學后,角色、地位及學習和生活環境與高中時期有著極大的改變。必然對大學生活產生極大的不適應;而中學生中又有許多是獨生子女,不論其家庭是貧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寵兒,由于聰明、學習好,受到老師及親友的過多關注。進入大學后,當這一切不復存在時,就會產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靈會變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這個年齡段正處于青春躁動期,渴望友誼、愛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溝通、交往,不會主動地去理解他人。他們也必然會對大學的生活感到很不適應。第一,大學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獨立的處理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問題,但據調查,有相當多的學生以前在家里沒有洗過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第二,大學中評判學生優劣的條件已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已包括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這種標準的多樣化,使部分成績優秀而其他方面較差的學生感到不適應,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理上產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現在的大學對學生學習要求嚴格,若幾門功課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降級甚至遭遇退學的危險,這就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加之大學中主要是靠學生的自學能力來進行學習,與以往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很不一樣。使很多學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樣進行學習,而感到茫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情緒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導致心理異常。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3.從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終伴隨人類從嬰兒,少兒一直到成人時代的重要外在因素。眾所周知,人類的價值觀,人生觀都以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為基礎。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較開朗,心理承受能力較好,父母關系緊張的家庭,孩子的脾氣也趨向于暴躁。而大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點。很多大學生家庭的不幸福,會使他的心理產生陰影,在日后的生活學習中逐漸顯露甚至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同時,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也直接導致了大學生過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問題。

根據上面所述情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解決:

1.從歷史文化方面,轉變思想,老師應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外來文化仔細篩選,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讓兩種文化在大學生的思想中融會貫通。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即將產生的,或者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使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咨詢、疏導,對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會和學校要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

2.學校教育方面,第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充實高校課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徑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強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縛,走到學生當中去,走進學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做細,做實,做好,給學生們更多的心理關懷。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普及和增強他們的心理衛生知識,以便于他們在產生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治療和疏導。第二,輔導員在加強心理教育這個工程上,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數同學們的心目中輔導員是他們最可信賴的人,輔導員是他們心靈中的依靠,他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輔導員。所以,輔導員來做學生們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輔導員應該將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質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因此,輔導員應深入到學生當中去,貼近同學、了解同學,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及時的發現問題,及時做好學生們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及早發現,及時疏導,及時解決,是解決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從家庭方面,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構建一個和睦,互謙,互讓,友愛,尊重,和諧的家庭不僅僅是責任也是義務。給子女營造一片美麗的天空,一個健康成長的氛圍是每個家長都應該盡到的職責。此外,家庭的教育也應該趨于科學,不要動輒打罵訓斥,也不應過分溺愛。糾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錯誤的行為不能手軟,但也要尊重事實不可以妄自決斷,對孩子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輕家長和即將做家長的青年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養和知識水平,普及科學育兒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總而言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僅只應從大學開始,而應該從中學、小學和每個家庭開始早期的教育培養,這樣更有利于人的成長。因此,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僅僅是學校的問題,也包括家長,甚至學生自身的調整。只有正確認識并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更有效的引導大學生走向成材之路。當今提倡的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更符合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同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對不斷地提高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應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廣度。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成因與對策

【摘要】本文通過對在校農村中學生在人際關系、面對挫折、學習興趣、戀愛問題、就業選擇論文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等心理問題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試圖提出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心理問題 對策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發展更加迅速,競爭更加激烈,對人才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不免會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為了解當前廣大農村地區中學生的心理狀況,科學地實施心理教育和素質培養,為研究中學生心理問題提供依據,筆者進行了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相關調查。調查發現,農村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環境適應、人際關系、學習興趣、面對挫折、自我認知、早戀問題、升學就業、家庭貧困等方面導致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成因

1.社會層面

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趨于成熟的過渡時期,也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健時期,在這個成人化的過渡階段,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心理失衡、感情脆弱,甚至出現情緒偏激、心理障礙等問題。社會轉型時期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改變,競爭體制的介入都給中學生的心理以巨大的沖擊。面對挑戰一旦遇挫,便會產生消極逃避情緒;面對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便會不自覺地感到升學、就業壓力;面對物欲橫流,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便會滋長蔓延;面對家庭貧困,不能坦然視之。

2.學校與家庭層面

學校課程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矛盾。大多數的同學并不喜歡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課程,加之學?;蚪處熃虒W方面的不合理現象,勢必會造成同學厭學情緒的產生。很多同學為了英語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其他課的學習。學校在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忽略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教育。

父母的過分保護,使中學生在生活上產生了依賴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學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學生失去了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學生家長在外地打工,沒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與學習,有些是單親家庭或“空巢”家庭,這些學生的生活起居與學習狀況處于放任自流的現狀,因此他們生活中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3.學生自身因素

這包括不能正確地自我認知,受挫能力弱,對一切的期望值過高,基本技能的缺乏,依賴性強,獨立性弱等各種情況。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種因素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約,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會文化的影響所造成的心理發展中出現異常狀態,容易導致心理疾患。

二、應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

1.學生自身的應對策略

對于中學生自身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注意培養鍛煉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要自覺學習,確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要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其二要培養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從大局出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再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緒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識,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矛盾,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另外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科學地對待心理疾病,學會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覺調節控制情緒。

學生由于水平、基礎的實際差異,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會不斷增大,所以很難堅持學習,容易產生厭倦感、自卑感、無助感,而這種感覺又會進一步影響學習成績,導致更多的學習缺陷和困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有必要加強認知訓練,同時加強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將知、情、意、行四者結合起來,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忍耐挫折的教育,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學校方面的應對策略

學??山⑿睦碜稍兎諜C構及組織,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咨詢等做到切實有效的服務。一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力度。學校要給學生進行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增強學生心理上自我修養、自我保健、自我調控的意識和能力。二是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咨詢強調疏導,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心理障礙咨詢,對于正常的心理反映和一般性心理問題,要靠心理咨詢和教育來疏導,幫助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挖掘病原,找出對策,消除痛苦;第二,心理適應咨詢,對于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要通過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進行心理干預并提供幫助;第三,心理發展咨詢,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挖掘自身潛力,促進全面發展。高校大學生的特點決定了高校心理咨詢的內容應以教育的、發展的咨詢內容為核心,要遵循教育的規律,遵循人的心理發展與變化的規律。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這樣有利于學生把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把自己融入國家、民族的共同理想與奮斗目標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為充實。

3.社會和家庭的應對策略

社會有關部門應大力抵制大眾傳播媒介中一些格調低下、觀念錯誤、腐化墮落的東西,以免對中學生思想意識產生侵蝕帶來消極影響阻礙他們健康成長,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由于計算機網絡的普及,網絡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響了農村中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網絡成癮等現象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與成長。所以對于網絡或網吧的管理要切實加強。

社會輿論應該積極發揮其導向作用,對中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和教育,培養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和情感。另外還須注意,輿論宣傳不應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勢,使其產生強大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從而影響其心理的正常發展。輿論也應同社會各界一樣為中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為社會的重要細胞,家庭的和諧與穩定發展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石。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和榜樣。作為家長,應該時刻關心子女的身心成長狀況,要科學合理地解決家庭出現的任何問題,創建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子女提供良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既不能溺愛子女,也不要對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使他們健康地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

在我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對滯后,多數學校未形成規模,尚在初步探索之中,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總結。隨著我國改革的發展,教育改革也必將逐步深入,中學生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只有在教育的實踐中不斷認真總結,找出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經驗,使其不斷提高和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分析

一、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

(一)厭學問題

厭學心理是中職生最常見、最普遍的心理問題、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強、而產生學習無成就感的心理、情緒消極、自卑。主要表現在:1.缺乏學習動機、一些中職生對學習認知的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且不重視文化基礎和思想道德課的學習。。2.學習情趣不濃、不管是專業課還是基礎理論課、因內容增加、難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職生學習興趣缺乏。

(二)人際問題

人際關系是中職生主要的問題、許多學生因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緒、主要表現在:1.親子關系存在一定的隔閡。2.師生間的信任感缺乏、朋友關系不能良好處理.3.異性間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誤區。4.網絡關系不能正確對待。

(三)情感問題

情緒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緒是中職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而當前中職生青春期的情感問題主要有:1.情感心理趨于穩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不良影響。2.感情較為冷淡、缺乏應用的朝氣和熱情。3.情感壓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確宣泄。4.異性間親密度增強、容易產生早戀。同時、對兩性不能正確看待、而產生性心理問題。

(四)個性問題

積極向上的個性是中職學生心理正常發展的關鍵、但是中職生因自身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性格心理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是缺乏興趣特長和愛好、使得他們上進心不強。二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不強。

二、中職生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教育管理對策

(一)加強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識

應設立心理咨詢和教育中心、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跟蹤監測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并開設心理課程、要重視心理教育。首先、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中、每學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課程、并要強化心理課程教育的師資建設;其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安排相應的心理課程、不同年級的側重點不同、一年級進行適應心理教學、包括中職校園生活、學習;二年級則開展人際關系、學習方法、情緒調控等;三年級則以就業指導和社會能力培養為主、讓學生建立良好的就業心理、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

(二)組織心理課堂、加強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是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據中職學生的年齡、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及身心發展規律等要適時的開展心理課堂、實現團體性的心理輔導、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識講座、讓學生能夠正確的了解自身的特點、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穩度過青春期;組織開展關于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異性關系等人際關系的講座、網絡健康教育講座、職業生涯規范講座等、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各種人際關系、促進他們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開展團體活動、強化心理訓練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養為基礎、積極開展各種心理訓練的團體活動。根據中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可從“適應能力訓練——人際關系、學習動力及情感引導——就業指導”這一過程來進行。每個階段進行相應的心理訓練活動、比如、心理知識專題講座、成長小組及團體心理游戲等、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指導和訓練;同時、還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讓師生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廣播等形式進行心理教育的指導。

(四)結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因此應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首先、父母應營造溫馨、有愛、融洽的家庭環境、讓子女能夠感受家庭的關愛。其次、價值應以身作則、調整自我態度、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性格水平、因為家長的態度、性格和素質對子女有著極大的感染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態度、不能采取粗暴、打罵等形式來教育、應建立一個民主、科學的教育模式。

三、結論

中職學生是當前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因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重視。中職院校、教師、社會及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采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幫助中職生建立健康、向上、樂觀的青春期心理。

作者:王燕 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一職業中專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及教育管理對策研究

一、中職學生青春期的心理問題

青春期在心理學上又叫做“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是心理問題的多發時期,中職學生在青春期所表現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厭學心理

中職學生由于在初中沒有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身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在學習上沒有動力,甚至對所學科目喪失興趣和信心,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周而復始,會逐漸產生厭學的情緒甚至逃學的行為。

2.自卑心理

中職學生因為學習成績較差而未能順利升學,本身會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中職學校和初中的教育方式有區別,學生很難適應新的教學環境,無法融入課堂教學。久而久之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3.網絡成癮問題

大多數中職學生在這一階段都會有嚴重的厭學情緒,據調查發現,這些學生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成就感,也無處去宣泄自己的情緒,網絡此時成為他們最好的伙伴和發泄情緒的最好工具,只有在虛擬的世界他們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對網絡的極度依賴就容易形成網絡成癮的問題,這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更會引發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4.情感問題和性心理問題

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明顯的情緒兩極性,容易產生過度興奮和暴怒的情緒,主要表現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同時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性意識開始萌動,因此早戀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在交往過程中,他們會有很多困惑,容易產生性心理問題。

二、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教育管理對策

中職學生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作為一名教育研究者,如何妥善解決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當前研究的主要課題。筆者認為,對他們的心理教育仍然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內在一致性,三者的密切配合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通過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困惑,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1.營造健康的中職生家庭環境

父母在中職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父母對子女的關注和關愛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狀態的基礎,我們要充分重視家庭環境對中職生心理的影響。(1)家長應多了解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作為家長應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和學習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如上網或者閱讀有關報刊等,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和堅定的信念,正確引導孩子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以及調整自己的心態。(2)家長應重視家庭環境的優化,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場所,父母言傳身教深深影響著孩子。父母之間應該和睦相處,創建美滿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樹立榜樣,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質。

2.強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全方位開展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各中職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將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滲透在教學當中,通過教師的指導,能夠使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時學校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之外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科技的不斷進步也使得利用信息媒體進行教育成為可能,這是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2)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不斷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學習,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教師的心理健康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能夠起到榜樣的作用,教師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可以養成熱情、積極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師也要時常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做一個有心人,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積極制定相應的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案,促進中職生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總結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中職生形成健康心理品質的重要保證,中職生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不良誘惑的影響,因此各個部門應該重視加大對文化市場環境的監管力度,讓青少年在更加良好的大環境下成長。

作者:居曉曄 單位:徐州能源工業學校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中職學生心理問題及教育管理對策

一、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

(一)厭學問題

厭學心理是中職生最常見、最普遍的心理問題,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強,而產生學習無成就感的心理,情緒消極、自卑。主要表現在:1.缺乏學習動機,一些中職生對學習認知的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且不重視文化基礎和思想道德課的學習。2.學習情趣不濃,不管是專業課還是基礎理論課,因內容增加、難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職生學習興趣缺乏。

(二)人際問題

人際關系是中職生主要的問題,許多學生因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緒,主要表現在:1.親子關系存在一定的隔閡。2.師生間的信任感缺乏,朋友關系不能良好處理;3.異性間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誤區。4.網絡關系不能正確對待。

(三)情感問題

情緒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緒是中職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而當前中職生青春期的情感問題主要有:1.情感心理趨于穩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不良影響。2.感情較為冷淡,缺乏應用的朝氣和熱情。3.情感壓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確宣泄。4.異性間親密度增強,容易產生早戀。同時,對兩性不能正確看待,而產生性心理問題。

(四)個性問題

積極向上的個性是中職學生心理正常發展的關鍵,但是中職生因自身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性格心理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是缺乏興趣特長和愛好,使得他們上進心不強。二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不強。

二、中職生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教育管理對策

(一)加強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識

應設立心理咨詢和教育中心,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跟蹤監測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并開設心理課程,要重視心理教育。首先,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中,每學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課程,并要強化心理課程教育的師資建設;其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安排相應的心理課程,不同年級的側重點不同,一年級進行適應心理教學,包括中職校園生活、學習;二年級則開展人際關系、學習方法、情緒調控等;三年級則以就業指導和社會能力培養為主,讓學生建立良好的就業心理,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

(二)組織心理課堂,加強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是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據中職學生的年齡、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及身心發展規律等要適時的開展心理課堂,實現團體性的心理輔導,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識講座,讓學生能夠正確的了解自身的特點,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穩度過青春期;組織開展關于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異性關系等人際關系的講座、網絡健康教育講座、職業生涯規范講座等,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各種人際關系,促進他們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開展團體活動,強化心理訓練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養為基礎,積極開展各種心理訓練的團體活動。根據中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可從“適應能力訓練--人際關系、學習動力及情感引導--就業指導”這一過程來進行。每個階段進行相應的心理訓練活動,比如,心理知識專題講座、成長小組及團體心理游戲等,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指導和訓練;同時,還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讓師生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廣播等形式進行心理教育的指導。

(四)結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因此應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首先,父母應營造溫馨、有愛、融洽的家庭環境,讓子女能夠感受家庭的關愛。其次,價值應以身作則,調整自我態度,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性格水平,因為家長的態度、性格和素質對子女有著極大的感染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態度,不能采取粗暴、打罵等形式來教育,應建立一個民主、科學的教育模式。

三、結論

中職學生是當前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因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重視。中職院校、教師、社會及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采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幫助中職生建立健康、向上、樂觀的青春期心理。

作者:王燕 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一職業中專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及教育管理對策

一、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

(一)厭學問題

厭學心理是中職生最常見、最普遍的心理問題,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強,而產生學習無成就感的心理,情緒消極、自卑。主要表現在:1.缺乏學習動機,一些中職生對學習認知的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且不重視文化基礎和思想道德課的學習。2.學習情趣不濃,不管是專業課還是基礎理論課,因內容增加、難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職生學習興趣缺乏。

(二)人際問題

人際關系是中職生主要的問題,許多學生因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緒,主要表現在:1.親子關系存在一定的隔閡。2.師生間的信任感缺乏,朋友關系不能良好處理;3.異性間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誤區。4.網絡關系不能正確對待。

(三)情感問題

情緒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緒是中職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而當前中職生青春期的情感問題主要有:1.情感心理趨于穩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不良影響。2.感情較為冷淡,缺乏應用的朝氣和熱情。3.情感壓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確宣泄。4.異性間親密度增強,容易產生早戀。同時,對兩性不能正確看待,而產生性心理問題。

(四)個性問題

積極向上的個性是中職學生心理正常發展的關鍵,但是中職生因自身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性格心理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是缺乏興趣特長和愛好,使得他們上進心不強。二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不強。

二、中職生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教育管理對策

(一)加強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識

應設立心理咨詢和教育中心,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跟蹤監測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并開設心理課程,要重視心理教育。首先,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中,每學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課程,并要強化心理課程教育的師資建設;其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安排相應的心理課程,不同年級的側重點不同,一年級進行適應心理教學,包括中職校園生活、學習;二年級則開展人際關系、學習方法、情緒調控等;三年級則以就業指導和社會能力培養為主,讓學生建立良好的就業心理,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

(二)組織心理課堂,加強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是中職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據中職學生的年齡、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及身心發展規律等要適時的開展心理課堂,實現團體性的心理輔導,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識講座,讓學生能夠正確的了解自身的特點,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穩度過青春期;組織開展關于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異性關系等人際關系的講座、網絡健康教育講座、職業生涯規范講座等,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各種人際關系,促進他們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開展團體活動,強化心理訓練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養為基礎,積極開展各種心理訓練的團體活動。根據中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可從“適應能力訓練--人際關系、學習動力及情感引導--就業指導”這一過程來進行。每個階段進行相應的心理訓練活動,比如,心理知識專題講座、成長小組及團體心理游戲等,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指導和訓練;同時,還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讓師生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廣播等形式進行心理教育的指導。

(四)結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因此應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首先,父母應營造溫馨、有愛、融洽的家庭環境,讓子女能夠感受家庭的關愛。其次,價值應以身作則,調整自我態度,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性格水平,因為家長的態度、性格和素質對子女有著極大的感染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態度,不能采取粗暴、打罵等形式來教育,應建立一個民主、科學的教育模式。

三、結論

中職學生是當前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因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重視。中職院校、教師、社會及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采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幫助中職生建立健康、向上、樂觀的青春期心理。

作者:王燕 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一職業中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中學生心理問題思考

一、厭學問題

厭學癥是由學生學習行為獲得的內外反應不同而造成的,中學生患病率最高。其內在原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消極的情緒體驗,自我認識有偏差,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環境的不良影響也起著消極的作用。探討中學生厭學癥的形成原因,消除中學生的厭學情緒,根治厭學癥是現今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再加上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角色地位的誤認,使他們認為自己被“篩”下來了。因此,為求心理平衡,他們有意識、無意識地厭惡或逃避學習。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為:1.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但也不能完全地拋棄應試教育中的優點,要結合現代素質教育中的優勢,使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完美結合,做到優勢互補。2.要改變學生的地位。我們應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因為教育的目標是學生,教師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方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要教會他們如何去正確處理問題。教師作出正確的引導是必要的,但引導時要適時、適度,避免取而代之,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師,還要經常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增強情緒調控與自律、自理能力,從而使學生擺脫厭惡學習和逃避學習的心理。3.要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首先要喚醒學生自我向上意識;其次教師要樹立新型的教學觀,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再次要讓學生感受關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還要為學生創設表現、發揮特長的舞臺。教育者也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升學等問題給予關注和指導,杜絕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要適當幫助學生分析成績不良的原因,允許學生有差異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提高學生解決問題、適應新環境、自強自主的能力。當然,學校、社會和家庭要形成合力,這在處理學生厭學問題上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卑心理

大多數學生在與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比較時,常常覺得自己的成績不理想,往往把責任歸咎于自己“笨”,智力水平低,基礎差,因此對學習缺乏足夠的勇氣和信心。我認為,一些學生成績不理想并不是學生“笨”,智力水平低,而是教師在備課時并沒有完全照顧到此類學生,且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待提高,我們要注重因材施教。雖然個別學生確實基礎差,對學習也失去了信心,但是,我們應從心理教育入手,盡量調整這些學生的心態,讓其看到自己的優點,對自己充滿信心。教師正確的引導,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可以讓他們有勇氣去面對各種困難。同時可在班內設立各種學習活動互動小組,讓學生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這樣不僅能增強同學間的友誼、班級的團結,而且也使這類學生看到了希望。教師應時常鼓勵學生遇到問題要多問,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無論問題深淺與否,只要不懂的就應該去問。通過教師的心理輔導,學生們就會認識到:大家應互相幫助,和諧相處,共同進步。這樣,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就會增強,從而也能讓他們走出自卑的陰影,建立起“其實我也不比別人差”的自信,這為學生以后更好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管理學生時,教師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充分賞識。所謂嚴格要求,就是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恒,這一切源于對學生的愛。所謂充分賞識,就是對學生要多尊重、多理解、多寬容、多激勵。教師必須正確地比較和評價學生,既橫向比,又縱向比。評價學生要客觀公正,多進行鼓勵性和肯定性評價。努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對后進生,教師不能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要像尋覓火種和開采金礦一樣,努力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千方百計使其燃燒。通過隨時隨地的教育,點燃他們發奮進取的火焰,幫助他們排除學習中的障礙。以上是本人對在校中學生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作出的淺薄論述,其主旨是以青春期中學生心理教育和現代素質教育及應試教育中的優勢互補為主,通過教師的潛移默化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開發他們的潛能,重新塑造自我。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把學生當作一個個生命個體、一個個發展中的人來看待,尊重他們的個性和需求,鼓勵他們開創新的生活,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培養,努力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心理素質和健康素質,讓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學性、個性化、普及化的發展軌道。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

1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1.1大學生心理健康是促進個體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國內高校正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養大學生個體完善的人格,實現大學生個體全面充分地發展。心理健康水平是個體人格的重要體現,大學生具備了健康的心理狀態,就可以充分適應學習和就業等壓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專業學習當中,積累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知識儲備,為大學生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將極大地促進大學生個性和氣質,例如大學生群體的朝氣蓬勃、勤于思考、樂觀向上等良好的個性和氣質,都是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狀態的直接體現。

1.2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專業教學工作水平

在高校專業課教學實踐活動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將直接決定專業課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這是由于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狀態良好,將會極大地刺激和帶動大學生個體的求知欲望,更加樂于學習和接受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能夠逐步培養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產生對所學專業持久性地學習興趣。反之就會對專業課教學內容產生枯燥感和厭惡感,進而對專業課學習產生畏難和抗拒情緒,非常不利于專業課教學水平的提高。

1.3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礎

作為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對象,大學生群體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將為高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大學生群體具備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就能對高校管理部門的管理工作給予足夠的理解和支持,理智客觀地對待高校管理部門提出的新政策和新要求。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在根本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對高校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2現階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性問題

2.1教育方式相對單一,教學效果難以得到切實保證當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采取課堂教學的方式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具有單向度的特征,不利于培養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包含許多內容的綜合性教學科目,單純地番堂教學的方式,不但人為地減少了教學工作內容,而且很難形成完整的學科教學體系。長此以往,非常容易導致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教學效果難以得到切實保證。

2.2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化水平不高許多高校采取思想政治課教育課專題教學的方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有一些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T作作為心理學學科教育的一項教學內容。部分高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舉辦大學生心理咨詢活動和知識講座等方式,代替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許多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都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背景,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也就難以從根本二掌握學科教學工作的規律。

2.3高校教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機整合

當前國內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將這些教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特別是沒有充分發揮高校政治輔導員的作用,這是對高校教育資源的一種變相的浪費。3對于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建議和思考筆者認為,未來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主要應從高校、教師和政治輔導員及大學生群體i個層麗共同努力和推進。

3.1高校要盡快轉變觀念,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對于高校管理部門來說,應當盡快轉變觀念,切實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教學管理和學科體制改革過程中為心理健康教學工作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教師選派等工作上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盡快扶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教學方式革新工作上要盡快探索適合學科教學特點的教學方式,改變單一式和重復化的教學模式,堅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建設的專業化,切實提高教學水平。

3.2要有機整合高校教育資源在堅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工作學科建設專業化的同時,還應當注重整合和利用高校內部的優勢教育資源,特別是專業課教師和思想政治輔導員隊伍,都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專業教師可以利用專業課教學過程,指導大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心態和樹立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則可以在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3.3大學生群體應當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需要通過積極參與心理健康學習,提高知識轉換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疏導不良情緒,逐步提高自身修養,帶動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學校學生寫作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尺度。現階段,中學生中存在著嚴重的寫作心理障礙。中學生作文水平低,寫作情感陌生,毫無興趣,為完成老師的布置的作業、為升學考試的需要而寫作。針對這些問題,文章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學生寫作心理障礙的類型及產生的原因,對解決中學生寫作心理障礙的措施進行了研究。教師只有充分認識中學生寫作的個性心理特征,自覺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心理能力,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中學生寫作心理心理障礙寫作興趣作文教學

寫作過程是一個完整有序而又交錯復雜的寫作心理流程。張蕾主編的《寫作心理學》中指出:“寫作活動包括著雙重的流動過程,一方面是從積累生活、擬寫提綱、文字表達到美飾修改的外部活動過程;另一方面則是從心理積累、心理萌動、心理孕育、心理物化到心理完善的心理活動過程。當外部流程由一個步驟走向另一個步驟時,內在心理流程也由相應的環節推向另一個環節。”在探究中學生寫作心理障礙時,我們把寫作過程分成五個階段。

(一)寫作的心理儲備——積累階段:惰性讓學生的題材庫“長期虧空”。

積累階段的惰性心理主要表現在觀察惰性和思維惰性兩個方面。許多中學生由于害怕觀察的艱辛和浪費時間,不愿意付出勞動,或者是長期性的無意識觀察身邊的世界,于是便形成一種觀察的惰性心理。調查表明,有56%的學生認為生活面太窄,學校和家庭構成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使自已提起筆來,便感覺“無話可說”。雖然這是一部分的客觀原因,但事實上中學生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都生活在一種“題材環境”中,日常瑣事是寫作的題材,小巷軼事是作文的源泉,甚至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信息等都遍布寫作的材料,俗話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只是因為觀察惰性的作祟才使學生有“沒啥寫”的處境。另外,有些學生雖然通過觀察收集到一些感性材料,但又受到思維惰性的影響,不愿去動腦筋,努力思考,分析客觀事物與現象的內涵、價值和規律。只是隨便把客觀事物與現象往腦子里一裝了事,缺乏一個理性的積累,散亂的材料很快便成過眼煙云。結果在需要寫作材料時,便會出現捉襟見肘的難堪局面。

(二)寫作的心理萌動——審題階段:不安和模糊混亂使學生無法找到寫作的切入口。

審題階段既包括對感性材料的滿懷情感的進一步認識、篩選和過濾,也包括對感性材料所作的心理完形。審題過程是包括在老師布置作文題和要求到構思前的一段心理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學生常常會出現不安和模糊混亂的心理。

在老師布置作文題和要求時,學生立即接收到一個寫作信號的刺激。一旦老師的要求和學生的好惡發生矛盾時,學生接收的刺激就會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應。比如老師要求寫作的文體不合學生“胃口”,或是在字數上相差甚遠,或是要求的文題對學生來說很陌生的話,學生必定會產生不安,感到無從下手。同時,學生在篩選、過濾材料的心理過程中,由于學生對審題的技巧掌握不夠或理解能力不足,令其無法人繁雜的生活材料中篩選適合的材料,使學生產生模糊混亂的心理,影響了寫作材料的選定和以后的幾個寫作階段的心理狀況,乃至寫作成品的質量。

(三)寫作的心理孕育——構思階段:焦慮和壓抑使學生無法在腦子里謀篇布局,形成成品的骨架。

構思階段是寫作心理流程的中心環節。構思是思維最活躍和心理變化頻繁的過程,在這心理的孕育中存在不少心理障礙,其中以焦慮和壓抑最為明顯。調查表明,有22。7%的學生在構思過程中有焦慮的心理。

高焦慮和低焦慮導致學生思維認識和思維創造的閉合,甚至導致厭惡作文的心理情緒;對學生的寫作構思有著消極的影響,包括思想不集中,反應遲鈍,少有“靈感”出現等不良的心理反應。這樣,在焦慮中的學生不可能將作文的“框架”搭好,更不可能打好腹稿。

壓抑是構思階段的另一種心理障礙。調查表明,有壓抑感的學生約占27%。這里的壓抑是指由于外界的干擾而造成學生寫作構思上的壓抑。外界的干擾比較常見的是社會、家庭和教師對學生的過分要求,而使學生形成寫作心理上的壓抑。調查表明,有50%的學生認為寫作的目的在于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對付升學考試。由于外界的干擾,寫作對于學生來說便是“要我寫”而非“我要寫”,是被動地寫而不是主動地寫了。

(四)寫作的心理物化——傳達階段:各種心理障礙積重難返使成品粗制濫造。

傳達階段也叫表現,即把內在構思用文學符號表現出來。在傳達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最為復雜,而存在的心理障礙也是最多的。如果在審題階段產生的不安和模糊混亂并未消除,在構思階段產生的焦慮和壓抑未得到緩解,那么這些心理障礙可能被激化,使學生積重難返,使學生在進行艱苦的表達勞動的同時,還要受到多種心理障礙的纏繞,從而產生煩躁、厭惡等嚴重影響表達和寫作效果的心理。致使學生在未審好題、立好意、選好材、構好思的基礎上慌忙下筆,要不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就是開不了頭,或將有關題目的素材“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寫成的成品必然存在文不對題,詳略不當等毛病。

(五)寫作的心理完善——修改階段:自卑感使學生無法完善成品。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理仍然產生、存在自卑等障礙。調查表明在修改階段中有自卑感的學生占很大比例(約53%)。由于學生在傳達階段未能夠很好地生產“初成產品”,與自已所期望的相差甚遠。于是,他(她)在傳達后的自我修改更會受到自卑感的侵襲;或是在老師批改后,他(她)無法接受批評,回想起自已很少或沒有過寫作成功的實踐體會和獲得成功的心理快慰,留下的只有老師的冷遇或同學的白眼,于是,他感到“技不如人”,在參照意見修改時便無法擺脫自卑陰影的籠罩。這樣,他就不可能按自己的期望和老師的意見對文章進行美飾和完美,最后的成品還是低層次的產品。久而久之,學生的自卑感就會越來越強烈,對寫作也失去了興趣。

在以上的五個階段中存在有一些不利于寫作順利進行的心理障礙,需要強調的是以上指出的每個階段的學生心理障礙并非只發生在那個階段,比如惰性,不少學生在整個寫作階段都或多或少存在,他們不僅懶于積累,而且審題、構思、傳達、修改也敷衍了事。反過來說,某個階段產生的心理障礙也不只限于文中所指,往往是多種心理障礙的纏繞,只是在某個階段都有所側重罷了。而且,各個階段的心理障礙是相互影響的。

另外,還有一種心理障礙卻是始終存在于整個寫作過程中,它在五個階段中都會以不同程度出現,而且它的存在還會導致其它心理障礙的產生,它就是寫作挫折感。調查表明60%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寫作中都有過挫折的心理體驗,其中又有一部分學生(約占13。3%),經常有這種感受,而不能自拔。學生寫作挫折感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教師造成的,有些教師評分過嚴,學生在寫作中期待不到什么成績,花費了心血而看不到成功。長期性的屢戰屢敗,屢寫屢挫的“感知”無疑向許許多多自尊心理異常強烈而且又很脆弱的學生的心理投下難以驅散的陰影。如果這種挫折“感知”沒有得到適時的遷移和補換,那么,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便在寫作中出現“梗塞”,不安、自卑、焦慮和壓抑等心理障礙也隨之而來,并愈演愈烈。

消除中學生寫作心理障礙建議——寫作氛圍:靠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來營造;寫作指導;靠老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體驗成就感;寫作主體:靠中學生優化心態,用行動實現目的,在滿足中獲取寫作快感,以克服寫作障礙。超級秘書網

總之,變畏懼作文為喜歡作文。也就是說要努力實現由“要我寫”向“我要寫”的轉變。這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認為,實現這一轉變的基本前提是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為解決學生“沒啥可寫”的普遍問題,我們在具體寫作訓練中,第一,要指導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緊緊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況和心理特征,以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以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和體驗為基本內容,來命題立意。形成一個熟悉、寬松能夠激發情趣、引起聯想的寫作氛圍,讓學生產生寫作的欲望和要求。第二,由“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實際上這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粗劣到精嚴的發展過程。比如,在“命題作文”時,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具體、固定、一下子把題定死的做法。命題范圍要寬泛,先是宏觀把握??梢允悄骋活惾?,某一類事,某一類議論,某一類思想。題目松了綁,學生有選擇的余地,有一定的自主權。然后,讓學生在老師指定的目標范圍之內,結合自己熟悉的題材去具體命題、寫作。這樣做,縮小了老師具體命題與學生實際水平的差距,緩解了二者之間的矛盾。使學生感覺到寫作不是可怕的事情,自己也能夠寫作。再如,寫作的初始階段,對語言駕馭能力,遣詞造句,推敲錘煉,也不可苛刻要求,趕鴨子上架,要循序漸進,逐步地加工提煉,精益求精,逐步地向高標準邁進。第三,培養學生的寫作情趣,訓練目標,方法要切合實際,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水平。大而空、漫無邊際的目標、方法,只會讓學生如墜五里云霧之中,把學生拒之門外。在這方面,實踐證明,讓學生從課文里邊學作文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中學語文教材是專家選編的名家作品,估且不論。作為教材,有老師講解,有學生閱讀,有思考、有作業,因此,從標題到立意,從語言到段落,它畢竟是學生最熟悉的作品。結合語文教學,我們在作文指導時,讓學生從課文里邊學標題,學開頭結尾,學構思立意,學遣詞造句,學細節描寫。這樣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看得見摸得著的寫作訓練,學生在寫作時自然會產生相對輕松之感。不僅如此,語文教學與作文指導緊密結合,相輔相承,學以致用,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都是有力的促進。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學生心理問題教師教學管理手段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班級管理心理教育傾訴逆反心理

論文摘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一個人個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對創新能力尤其重要。要有效地搞好班級管理,就得滲透心理教育,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一個人個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對創新能力尤其重要。而班級管理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要有效地搞好班級管理,就得滲透心理教育,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

一、關注學生的傾訴

在許多班級中大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每當在學生身上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后,教師都不大給學生申辯的機會,更不愿耐心傾聽學生的訴說。

處于成長期的中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雖然不是很強,但他們也有自已獨特的思維方式,他們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因此,當學生身上發生問題后,做教師的應該尊重他們獨立的人格,要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去思考。經常發火、訓斥,是達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的,必須給他們訴說的權力,并從中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機,然后把準脈搏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增強識別是非的能力。

對于思想比較復雜、考慮問題有時比較偏激的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交談,誘導他說出與老師發生沖突的原因及當時的想法、產生的結果,分析通知家長的必要性。通過傾聽學生的心里話,我深深感到,此年齡段的學生害怕孤獨,渴望與老師溝通,渴望老師的理解與信任,愿意與老師多交談,對所信任的教師,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敞開的。

相反,如果老師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批評學生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不給學生解釋的機會,學生因失去說話的權利只好把委屈和不滿埋在心里。老師不僅失去了一次了解學生心靈世界的機會,而且學生從此也會產生與老師對抗的心理。

傾聽學生的訴說,充分尊重學生傾訴的權利,是一種教育藝術。這有利于師生雙方的交流。只有面對學生平等交流,學生才會信任老師,愿意把真心話掏出來,教師教育學生也就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從而幫助學生端正思想。傾聽學生訴說,有利于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促進學生身心的良好發展。學生有了向教師傾訴內心感受的機會,就會跳出壓抑的心境,不會再施刁耍蠻了。

二、注意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對某人某事所產生的反感情結,作出與常理相悖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教師的教育不易奏效,而且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極為不利。

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要渠道是施教者教育不當。目前素質教育雖然已進行了幾年,但學校仍片面追求升學率,以分取人,教師只看重學生的學習,而忽視學生的心理教育。而且家長也都瞧準了升學這座“獨木橋”,規定星期六、日都必須在家里學習,不能出門,功課做完了還要做家長買的其他學習資料。學習只能好,不能差。一旦這些“不能”被冒犯,必遭家長的打罵,使學生覺得自己就像是一部學習機器,因而產生“我偏不給你學”的心理。

逆反心理產生的另一原因是:教師批評學生的場所不當?,F在的學生有極強的自尊心,假如教師批評學生的場合不對,一旦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侵害,就會關閉心扉,拒絕接受教育,甚至激怒學生,從而與教師對著干。

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第三個原因是:師生關系不協調,態度不友好,學生抵觸教師。比如教師不平等地對待學生,對待好學生和藹可親,細致入微,對待易犯錯誤的學生冷若冰霜,簡單粗暴,這種嬌慣偏愛、厚此薄彼的做法也會加劇學生產生對抗的情緒。

那么怎樣看待學生的“逆反心理”呢?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學生,他們心理上往往會有一種強烈的對抗性,不管你向他提什么建議,他總是喜歡跟你對著干。對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果你采取遏制的方法去改變,因他本身具有對抗性,反面會更加強烈地噴發出來。比如對于那些“不安分”的學生,容易引起教師的擔憂和反感,因而對他們的限制也就較多,學生就越想突破這些防線。如上課做鬼臉,對同學蠻橫無理、頂撞教師,曠課、逃學、離家出走,甚至危害社會,觸犯法律。超級秘書網

因此,對于學生的“逆反心理”應首先承認和肯定,一個學生有自己的想法,那是其個性心理上的特點,有其合理性,不應一概否定。其次應對學生因勢利導,將教師眼中的“大逆不道”、“惡作劇”、“我行我素”等做一個客觀的分析,看到其中的閃光點和可貴之處,并給學生施展才能的機會場所。第三,教師對學生應給予理解與信任,不能總是從“品德問題”、“個性倔強”、“安全問題”、“不愛學習”等消極方面去評價學生,不給學生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的機會。要將自己的教育意圖巧妙地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總之,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要不斷探索新方法,消除學生不良情緒,引導克服心理障礙,使其健康成長,并把學生培養成勇于嘗試、探索,在挫折面前不氣餒,不斷進取,具有積極、開放、健康心理的開拓型人才。

學生心理問題論文:農村籍大學生心理問題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從文化環境、心理品質形成與發展規律對人成長的影響出發,重點分析了農村籍大學生在適應全新的城市生活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普遍性心理特點,及其成因和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針對農村籍大學生心理特點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健康成長提出了幾點方法和措施。

成長環境對一個人思想和心理品質的形成起著非常深刻的作用。人的思想和心理品質一旦形成便會產生一種強大的慣性,影響人的進一步成長和發展。如果人的成長環境沒有較大變化,那么人的思想和心理與成長環境就會形成自然的相互適應、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相互諧調的狀態。如果人的成長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那么人的思想和心理就會與新環境發生較大沖突從而產生各種思想矛盾和心理問題。農村籍大學生因為求學而不得不離開他所熟悉的鄉村,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城市。面對城市生活,他們會感到一種與原來生活環境的巨大反差,產生很多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矛盾,從而影響他們的進一步成長和發展。因此,了解和掌握農村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他們克服困難,健康成長是高校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農村籍大學生的若干心理特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從農村考入大學的學生約占在校學生的70%左右。近年來雖然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給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但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廣大農村仍然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活艱苦、文化落后。雖然在農村,大學生是同齡人的佼佼者,是大家夸贊和羨慕的對象,但是,來到城市,他們便失去了原有的光環。與城市人相比,農村籍大學生會覺得自己形象土氣、見識膚淺、技藝缺乏、生活拮據。面對眼花繚亂的城市生活他們一時無所適從。城市文明對他們的思想和心理構成巨大的沖擊,使他們的內心世界產生激烈的震蕩。面對新的生活環境,他們必須調整和改變自己,以適應新的生活。這個調整和適應的過程是充滿矛盾和斗爭的過程,他們要進行很多的思考和選擇,要面對很多考驗和誘惑,要經歷長時間的痛苦與煎熬。在這個調整適應的過程中,農村籍大學生在心理上表現出以下特征。

l、生活方面,他們艱苦樸素、吃苦耐勞,但易產生自卑感。農村生活大都是清貧的、艱苦的。貧苦中長大的孩子能體會出父母的辛勞和生活的不易。他們看慣了父母的勞作,也曾盡可能地幫父母勞作過。面對城市生活,他們不會很快地改變自己早已形成的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他們對大學校園環境是滿意的,為能來到大城市求學而興奮,但是,看到周圍一些吃不愁、穿不愁的城市同學,他們又會感到非常無奈,甚至自卑。有自卑感的同學不愿與同學交往,自尊心特別容易受到傷害,這對他們的成長很不利。

2、在學習生活方面,他們聰明好學、刻苦認真,但對大學學習生活適應期較長。農村的教育資源比較缺乏,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很低。能夠上了高中又考上大學的學生一般都是聰明好學的學生。他們想通過考學改變自身命運和超越父輩的愿望特別強烈,所以從小就養成了刻苦學習的品質。到了大學,只要學習目標明確,一般來講,農村籍學生的學習潛力會很大。然而大學學習生活與中學有很大不同,每個學生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適應。農村籍學生要比城市籍大學生的適應期要長一些。因為,在中學時農村籍學生比城市學生較少接觸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學習活動相對單一,有的學生甚至從來沒見過電腦,很少練習外語聽力和口語,所以,在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過程中他們遇到的困難會更多一些。另一方面,大學生都有一種高考后想放松的心理,大學里強調學習自主,重視目標管理的教育方式,又給學生一種非常自由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籍學生驚奇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時問在不知不覺中度過,學習上的差距也因為不像中學那樣能得到多次作業與考試的檢驗,而渾然不知。所以在大學里,農村籍大學生比城市籍學生更放松,更缺乏警覺性。有的學生甚至等到掛了幾門課之后才會猛然驚醒。

3、人際交往中,他們真誠、善良、重情義,但交往不主動,交往面窄,交往障礙多??释煌悄昵嗳说奶攸c,農村籍大學生也不例外。受農村家族、親戚、鄰舍間普遍存在的互幫互助、合作友好的社交風氣的深刻影響,農村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普遍表現出真誠、善良、重情義的特點,喜歡將人際往納入某種組織形式加以開展,如:成立老鄉會、校友會等。另一方面,因為農村生活相對單調,學?;顒虞^少,社交活動處于自然發展的狀態,所以,農村籍大學生又表現出訥言、呆板和群體性的內向性格。再者,因為與城市籍大學生在經濟上的差距,使農村籍大學生負擔不起聚餐、旅游、聯歡、體育活動等高消費,正常人際交往受到很大限制。農村籍大學生雖然渴望交往,但沒有主動性,不懂的交往方法,與異性交往更是害羞,不好意思。在有限的交往活動中,農村籍大學生具有普遍的真誠、善良、重情義的品質,較少圓滑和復雜的特點。

4、在集體生活與社會活動方面,他們表現出熱愛集體、自尊自強、吃苦肯干的特點,但同時也表現出因才藝缺乏而產生的自卑心理。熱愛集體是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精神風貌,農村籍大學生在這一點上毫不遜色。農村籍大學生從小生活艱苦,經受過不少勞動磨練,所以他們在集體生活中不怕困難、熱愛勞動、踏實肯干的品質相對突出。在大學里,社團林立,文藝、體育、演講、辯論等活動不斷,集體生活豐富多彩。在落后教育條件和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農村籍大學生大都無一技之長,與普遍有一定業余特長的城市籍大學生相比,他們會覺得自己在風度儀表、人格魅力等方面處處不如人,從而產生孤獨、嫉妒和自卑心理。他們努力想改變自己,但又不能很快實現這種改變,所以,他們在集體生活中注定要扮演一種被動的角色。這種自尊自強、熱愛集體的主觀愿望,與現實生活中孤獨、自卑的心理體驗產生強烈的矛盾沖突,必然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5.在環境適應過程中,他們積極追求時尚,但不走極端;他們樂于接受新事物,但容易感染不良習慣。接受新事物是青年人的天性,所以,當農村籍大學生面對全新的城市文明時,大都會采取一種調整自我,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態度。他們會以極大熱情學習接受新事物從而提高自己,縮小與城市籍同學問的差距。半年大學生活之后,城鄉大學生從穿著打扮上已沒有太大的差別,從言語中,農村籍大學生已可以和城市同學一起暢談影視明星、體壇風云、網絡世界等時尚內容了。在這個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大部分農村籍大學生能在城鄉文化沖突中找到合理的結合點和發展空間。一般來說,農村籍大學生樂于接受新事物,但不走極端,但也有一部分農村籍大學生面對全新的環境會迷失自我,失去判斷能力,受不良的風氣感染,經不起考驗從而走向墜落。如出現網絡成癮、游戲無度等現象。

二、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村籍大學生克服心理問題,健康成長

1、引導他們客觀分析自身,克服自卑心理。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相對落后,城鄉差別的存在將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這種城鄉差別不僅表現在物質上,更重要地表現在文化上。農村籍大學生的一些缺陷是客觀條件和文化差異共同造成的,這不是他們自身的過錯。另一方面,從長遠看,農村大學生將經歷兩種完全不同生活環境的磨練,要比城市學生閱歷更豐富,眼界更開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他們可以在以后的城市生活中適應城市生活的一切,而城市學生將很難有在農村接受磨練的機會。從這一點上講,農村籍大學生應當感到自豪,而不是自卑。

2、平等對待,發揮所長,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農村籍大學生和城市學生在剛入校后必然有較大的區別,很多情況下,農村籍大學生表現得要土氣、內向,愚訥,但這是暫時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好惡,對學生親疏不一,而是要以平等、公正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大學生。針對農村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工作者更要注意工作方法,有意識地發揮農村籍學生真誠善良、認真踏實、自強上進等優點,信任他們,重用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在農村籍大學生占大多數的情況下,做好他們的工作是做好整體工作的關鍵。

3、關心他們的生活來到一個新環境,農村籍大學生會遇到很多新問題。如:學習不適應、家庭經濟困難、人際交往障礙等。作為學生工作者要多關心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排憂解難。首先,多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讓他們體會到老師的關心。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其次,設法從多方面給予他們以幫助,使他們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樹立愛校建校的意識。超級秘書網

4、加強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個人的行動指南,只有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人才能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所以加強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剛入校的大學生,由于以前高考的壓力,還沒有太多地將自身的前途命運與社會和未來相聯系,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比較模糊,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抓住這個時機加強“兩課”教育,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幫助他們將自身與社會相聯系,使他們認識到人的價值在于奉獻,教育他們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意識。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上學期間抓住學習成才這個關鍵,看輕享樂、游玩等生活內容,克服困難,自立自強。

5、重視心理咨詢工作。大學生心理咨詢指大學生遭遇心理矛盾或精神危機時;通過向心理工作者傾訴,求得幫助而得以緩解和排除的過程。心理咨詢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傾訴內心積郁的場所,使教育工作者及時發現大學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并加以治療。農村籍大學生和其它大學生一樣在適應大學生活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必需心理工作者的幫助。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相對薄弱,不適應學生工作的需要,亟待加強和改進。在目前情況下,樹立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是緩解心理咨詢工作薄弱的有效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无遮挡超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日韩 无码 偷拍 中文字幕| 大地资源免费更新在线视频下载 | 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 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色妺妺视频网|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app|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体下毛毛黑森林| 不卡无码人妻一区三区音频|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成人做受黄大片|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丁香| 免费人成年小说在线观看| 日本护士毛茸茸高潮| 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 色又黄又爽18禁免费网站现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欧美激情肉欲高潮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丰满熟妇乱又伦| 日本按摩高潮a级中文片|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乱码手机| www国产精品内射老师| 六十路の高齢熟女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