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人格心理學論文

人格心理學論文

時間:2022-05-29 03:25: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人格心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格心理學論文

人格心理學論文:從人格心理學角度淺析人力資源管理

【摘 要】 近年來人格心理研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日漸增多。本文概述了人格心理學的概念和內容,分別分析了精神分析學派、特質學派、人本主義流派、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流派理論在人力資源管理的招聘、崗位匹配、薪酬設計、激勵機制、績效測評等管理環節的作用和運用。有利于發揮人格心理學理論在各種組織選人、用人、育人中的應用。

【關鍵詞】 人格心理學;測評;激勵

一、人格的概念和人格心理學的內涵

人格可以定義為源于個體身上的穩定行為方式和內部過程。它包括兩部分內容,是穩定的行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認為它們指的是個體差異,重要的一點在于,人格是穩定的。二則是關注內部過程,內部過程和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過程不同,它是從人的內心發生,影響著人怎樣行為、怎樣感覺的所有情緒、動機和認知過程。人格心理學形成并集各家之長后,主要有六個學派:精神分析學派、特質學派、生物學派、人本主義流派、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流派以及認知流派。

二、人格心理學理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1、從精神分析學派的角度看

(1)人格類型理論在招聘、培訓和績效管理中的運用。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類型》一書中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可以分為內傾型和外傾型兩種心理類型,個體的差異進一步的劃分可以分為思維、情感、感覺和直覺四種心理機能。

內傾型的人在性格上表現出沉靜、含蓄、內斂的特質,較多關心自身而較少注意外在的事物,對知識性思考性的工作較有興趣。而外傾型的人在性格上則表現出活潑、善言辭的特質,關心周圍的一切,喜歡參與社會活動。

合理把握對人格類型理論的運用,做好人力資源管理與招聘環節息息相關。外傾型的人更為主動,在招聘中往往會表現出更加出彩的一面,與招聘官進行交流時思路流暢,舉止落落大方。這樣的表現在社會知覺偏差中容易產生“暈輪效應”。事實上在招聘過程中,招聘崗位仍要以職位說明書的內容為基準,在此基礎上做好人才素質測評的判斷指標設計,才能使性格與職業匹配。一個企業的科研部門職位的招聘更加應該看重的是獨立思考,善于思索的能力,內傾型人才可能會更加適合這樣的知識性員工崗位。

人格的不同類型在進行員工管理和員工發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企業管理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極大的影響,它影響員工選擇更為適合的職業或者進行職業族的規劃,在日后的培訓內容選擇和崗位晉升方向上提供了參考的依據。另外一方面,其預測也影響著績效標準,外傾預測管理類的工作績效更佳,因為這些崗位需要較多的社會交往活動。

(2)以集體無意識理論觀跨文化人力資源的價值觀管理。榮格概念中的心理圖譜可劃分成兩個基本的區塊:意識與潛意識。潛意識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個人潛意識和客體心靈(即集體潛意識或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榮格認為我們頭腦中有一個特殊的部分是弗洛伊德沒有談到過的,他把這部分叫做集體無意識,以表明它與個體無意識的區別,它由不同于意識范圍內的思想和形象構成,且每個人的無意識素材都基本相同。正像我們從祖先那里繼承了生理特征一樣,我們也繼承了無意識的心理特征。

不同民族所獨有的“集體意識”在“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中,尤為顯得突出。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于跨國企業而言,在國外所屬分公司的團隊建設中,必然需要面對的就是這種由“集體無意識”造成的心理特征不同的跨文化的管理問題。一個跨文化的管理團隊,必然會經歷一個痛苦的磨合性,這不僅存在不同擁有國籍,文化的團隊內成員之間的相互磨合,也存在外派人員自身需要經歷的一個“文化休克震顫”的認知過程,社會角色的模糊、價值觀的沖突、異國文化和生活各個方面的不適應等等,都需要一個心理的調適期。

除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沖突,由此延伸而來在薪酬管理方面的薪資制度不同,待遇差異也可能導致問題。因此除了不斷調整薪酬體系,使員工理解和認同差異性,進行價值觀管理也可以起到良好的緩沖效果。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中國“權力距離高,集體主義”的特征使得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文化都是集體主義和權威服從的家長式文化。

榮格理論中關于“集體潛意識”的認識流傳于一個民族的血脈,不易被割舍,平時不明顯,但潛在的隱藏并影響著我們。在管理中包括價值觀管理與企業文化的樹立都與此有關聯,如何靈活的運用,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與員工的忠誠感,形成穩定的組織承諾值得借鑒。

(3)“陰影”原型的以小窺大。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中關于意識的重要原型,有 “陰影”這個原型。陰影一詞具有戲劇性,但它包含著我們的無意識部分,這部分在本質上是消極的,可比喻為我們人格中的陰暗面。榮格主張,一個能很好適應社會的人,能把善與惡都結合進自己的整體中。

對于善與惡的合理把握,與人性的基本假設理論相關。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人性假設的特質,而人力資源管理的管理實踐更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論與假設的基礎之上。因此,人性的基本假設是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基石。

道格拉斯?麥克格雷戈提出了人性截然不同的X理論和Y理論,而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成熟的超Y理論體現了陰影的善與惡在企業管理中的合理運用。超Y理論主張組織和工作的匹配性,這有利于個人的勝任感和工作的效率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最終達到提高員工績效的目的。

將工作設計與人結合起來,使得性格與工作相匹配,讓特定的崗位由適合的人員擔任,有助于實現“人崗匹配”的目的。對于工作內容與情緒,態度,動機方面需求的重視,在決策中可以建立合理的工作任務安排,薪資待遇和管理制度。而針對性格的差異化與動機態度的不同,在制定培訓計劃時,可以調整更加適應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有效的培訓結果可以產生較高的工作效率和勝任率。

2、從特質學派的角度來看

(1)人格類型維度視角的用人。人格測驗是人員測評方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人員選拔工作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專業技能和能力,而忽視了個性方面的特征。漸漸地,由于人格測驗有利于提高選聘工作的有效性,此類測驗在選拔和雇傭人才中開始越來越多的得到了關注。古希臘的四種氣質類型,榮格的心理類型學說,大五人格模型,霍蘭德的六種與工作相匹配的性格維度等都證明了人格類型理論在人員測評中的廣泛運用。通過自陳量表和投射技術等等測量方式都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人員的一些性格特質,利于對員工進行考評。

人格理論的特質流派中最為典型的是“大五模型”及其建立的一系列具有信度與效度的人格測量量表。“大五模型”人格的各種維度對招聘雇傭環節也有影響,包括外傾性、隨和性、責任心、情緒穩定性和經驗的開放性等五個維度,對性格與職業相匹配的選擇有一定的影響。在一項研究中,外向性、責任感和經驗開放性是衡量領導力的強有力的指標。在另一項對“大五人格”的研究中,神經質與動機負相關,而責任感與動機正相關。“大五人格”的五部分,尤其是外向性和經驗開放性,也與職業興趣和職業類型有關聯。而且,在人格研究中,責任感是衡量工作績效最一致、最普遍的指標。故而公司在建立企業文化的時候會側重于對于員工忠誠度與歸屬感的培養。

(2)員工激勵視角的薪酬設計。特質流派中的成就動機,歸因,A型人格,情緒和逆境商(AQ)的相關知識也與組織的人才管理具有關聯性。高成就動機的人,我們在進行薪酬設計時需要注意到薪資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激勵因素,甚至可能薪酬增長到一定程度以后,在工作時間長短上出現“拐點”,反而下降,這與薪酬管理中“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發生都息息相關。

(3)歸因視角的績效評估效度。歸因理論對于績效評估具有借鑒意義。區分是內因還是外因的判斷標準可以用凱利的三維歸因理論來解釋,它有三個原則:一致性原則,一貫性原則和差異性原則。

正是由于歸因中存在著基本歸因偏差,自我服務偏差和行為者――觀察者效應的問題,在很多的企業進行績效管理時,才會采取多角度的績效評估體系。360度反饋體系正是基此緣由,從不同的對象中獲得大量反饋信息,大大提高了績效評估的信度與效度。

3、從人本主義流派的角度來看

以馬斯洛為首的需求層次理論對于企業進行人才管理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使得我們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不僅僅要重視建立具有激勵效用的薪酬體系,也要從其他方面出發,滿足員工各個層次的不同需求,如通過豐富工作內容,工作輪崗,帶薪休假,學習與培訓機會,晉升通道,職業生涯規劃等等來滿足員工不同的需要,以真正起到激勵的作用,提高員工績效,形成良好的團隊建設,真正達到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的目的。

4、從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流派的角度來看

這部分理論中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也稱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或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指個體對于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一種信念。

自我效能感很高的員工,對自己充滿自信,在新環境中成功完成任務的期望也較高,渴望獲得成功與認同,通過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培訓環節,可以對自我效能感產生積極影響。經過培訓之后,員工可能會更愿意承擔分配的任務并且努力的工作。從期望的角度來說,個體能夠感受到自身的努力和績效之間具有的關系,以達到激勵效果。

三、人格心理學理論的運用對于人力資源管理的意義

人們的個性特征沒有好壞與對錯之分,人格研究在企業管理方面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沒有得到重視。近十多年來,人們認識到不同的個性特征在特定的崗位或者環境中具有不同的適合度,從而導致各種組織普遍開始關注人格理論在選人、用人、育人中的應用。

這對于人力資源管理在招聘,人員測評,激勵機制,薪酬設計,培訓開發,績效評估等方面都是具有很大的意義。如今的社會是知本社會,人才的競爭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動力,在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結合人格心理學理論的相關知識理論,有利于發揮性格,興趣與職位匹配的功效,利用動機與需求,真正達到“人崗匹配”,激勵員工,提高績效,為組織創造價值的目的。

人格心理學論文:人格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

摘要:本文闡述了在人格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系統地分析了人格心理學課程中自我剖析案例的操作過程,并指出在案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自我剖析;案例教學;人格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研究個體內心世界領域的心理科學,學習人格心理學首先要讓學生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作為心理專業的學生只有全面透徹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別人,了解每個人的人格特異性。這樣一門探討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的學科,如果單純進行理論講解,沒有學會實際分析人的性格特點,那么,學習本門課程就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運用自我剖析、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先學會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推演分析別人的心理特點,把不同流派和不同理論家的觀點都可以運用在個體分析中。

一、案例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大部分學生對待專業課比較認真,人格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專業的基礎主干課程,學生對待這門課有較多期待,能投入更多的熱情,教師如果能在學生較高熱情基礎上,在教學中適當采用案例教學,就能強化學生投入學習的熱情。討論分析是個案教學的主要手段,案例是學生自身相關經歷以及自我剖析的心理狀態,這樣的案例促使學生參與熱情高漲。

(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質疑能力,是教學的必要目標,案例教學可以作為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實踐活動,較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案例教學把書本知識和學生自身特點融為一體,能讓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去分析自己的人格特點及成長經歷,案例教學以課堂分析討論、小組學習、解決問題作為主要途徑,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在學習過程中較好地體現主動性。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目前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要形式,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卻沒有提高。因此,可以在課堂中嘗試使用案例教學,實現把心理學知識應用在具體現象和人格特征的分析中。分析討論的過程是可以極大地鍛煉學生應變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發現問題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從而,為專業學習提供保障。新課程倡導以教師為主導,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案例教學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加強教學相長的體驗。

二、人格心理學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為包頭醫學院醫學心理學專業學生選用鄭雪主編的《人格心理學》,該教材系統性強,各個理論流派知識連貫,為了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筆者基于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理念,把教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專業知識的講解,第二部分為案例教學。案例教學的作用是服務于專業知識的講授,使專業知識更加形象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一)選取案例

人格心理學的案例可以選取學生個人成長經歷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個體特點的自我剖析,還可以是對學生影響較大的創傷性事件。同時,我們在課堂上要強調,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都應該遵守“保密原則”,對每一位學生提供的案例,只供課堂學習,不能私下議論,更不能傳播,同時對每一個案例,在課堂前需經學生同意作為教學個案,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共同學習討論,在討論中使用的案例不是隨意列舉的例子,而應在教學目標的要求下,在尊重個案學生本意的前提下,可以進一步設計研討的事例。案例運用得當,可以幫助學生應用知識,提高技能,還能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人格特點。

(二)呈現案例

選擇合適的案例后,就要把它呈現在課堂上。人格心理學案例大多采用自我剖析的方式,通過學生自己描述具體事件發生時間、過程、當時的心理感受,以及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再次提及此事件時的感受。通過學生自己描述,可以觀察學生的聲音、表情、語言和動作,甚至一部分學生在陳述案例時痛哭流涕或欲言又止,通過這樣一系列微表情和語言都能讓學生們更準確地體會這個案例,更好地分析個體的心理過程。同時,這樣的釋放和傾訴也能讓案例本人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導,許多壓抑在心里的問題隨著傾訴逐漸釋懷,反而能讓案例本人在這件事件中的陰影消失。這類案例分析安排的時間應該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之后,這樣在鞏固課本的理論知識基礎之上進行知識的應用具體化,能讓學生把兩者統一起來。

(三)指導分析

對于學生提出來的個人案例,同學們未必把握個案的核心內容,也不能快速分析個人的個性特點,這也是個體案例教學的優勢,它通過教師啟發性指導,利用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分析個案描述的事件與個人人格特點的相關性,進而引發學生主動地思考自己的心理特點。

(四)課堂討論

討論是案例教學的必要環節,是檢驗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情況、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參照對比,進行自我分析的有效手段。課堂討論一般按人數劃分為若干小組并讓每名小組成員把自己的思考、觀點、疑惑都表達出來,然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們主動性和參與性。課堂討論的過程是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個案討論中了解別人的觀點,學會理解個體的心理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和思考方式。在討論過程中,需要教師管理課堂,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及時指導,使學生始終圍繞個案進行討論分析,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完全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縱深分析,拓展廣度,盡量避免表露教師的觀點,以免給學生過多的心理暗示。

(五)課堂總結

個案討論后,教師要及時給予總結,對學生表達的觀點、思考的方向進行分析,同時分析專業知識在個案中的運用,分析個案中顯示的個體的人格特點,并對相關人格特征及問題進行分析與辨別。教師在總結的過程中要及時肯定并回應學生,同時也要指出問題所在,這樣能使學生在參與案例的討論中,既有動力又有壓力,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案例教學在人格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案例選材不恰當

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案例需要教師和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這樣才能保證案例教學緊緊圍繞課堂知識點進行。如果案例選取不得當,那么在學生討論分析的過程中不能把個案和個人特點及專業知識聯系起來,不能正確地分析各種人格障礙,那么案例教學就失去了分析的意義。所以在對人格心理學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學案例的恰當性需要認真把握。

(二)教師和學生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管理課堂的能力在個案剖析中十分重要,在個案教學中,需要教師有耐心認真地引導學生開拓思維方式,而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往往因為授課時間有限,學時數有限、學生知識有限等缺少必要的引導。同時,人格心理學作為分析人的一門學科,在分析個體人格特點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難以預料的痛哭、崩潰、發狂等心理焦躁的狀態,給教師帶來不小的挑戰,需要教師應對這些特殊情況,對一部分特殊案例和情緒失控的學生及時做出安排。同時學生也要改變只接受講授的方式,要調動自己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使自己成為課堂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觀者,所以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課堂能力上有待提高。

四、結束語

在以探討人的個性形成的特點以及人格障礙為主線的人格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中,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較好的方法,能讓學生體會不同的人格特點,在這些差異中,積累不同的案例素材,可以豐富他們的背景知識,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為以后心理學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郭新娣 單位:包頭醫學院

人格心理學論文:人格測驗對人格心理學課程的作用

摘要:學習人格心理學,不僅考驗學生的抽象分析能力,同時也考驗學生的自我個性分析能力。當前,不少學生雖然參與了人格心理學課程,卻不了解這門課程的作用。加之不少心理學教師偏重理論分析,忽視結合人格測驗授課,導致學生始終無法提高人格心理學的學習興趣。所以,詳細探討人格測驗在學生學習人格心理學課程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關鍵詞:人格測驗;學生;人格心理學;作用

人格心理學是以人格測驗為基礎的抽象性心理學課程。恰如其分的人格測驗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奠定人格心理學學習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與認識心理學規律,為個人學習和生活服務。目前,人格心理學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更偏重于心理學理論教學,人格測驗較少,學生被枯燥的心理學理論束縛,失去學習興趣。而人格測驗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格心理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主要對于人格測驗在學生學習人格心理學課程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

一、人格測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前提,否則學生無法體會學習的樂趣。因此,人格心理學教學必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不斷深入探索人格奧秘的好奇心,而人格測驗則可以實現。在人格心理學中,為避免枯燥心理學理論“霸占”學生的思維,筆者帶學生在課上做了“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實踐證明,這種人格測驗非常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認為,“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說出了他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人格特質;而一些學生則認為,“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把他們從自我認識混沌中抽取出來,能夠大致了解自己。自此,學生對人格心理學的興趣大大提高。由此看出,通過實踐積極了解個人心理學的內涵及其價值意義,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人格心理學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心理學教師應盡可能地開展人格測驗,提高學生對人格心理學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質量,完成教學目標。

二、人格測驗可為學生學習理論提供感性知識

人格心理學理論具有極強的抽象性。如人格心理學的內涵,若教師一味向學生灌輸抽象、枯燥的理論,不但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反感情緒。但若此時恰當地運用人格測驗,使學生從人格測驗中獲取感性認識,并結合感性認識理解抽象理論,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對人格心理學抽象理論的興趣。如筆者帶學生做艾森克人格問卷時,提到了人格的維度理論,強調人格特征研究必須從人格的特質和維度(包括E維度、N維度、P維度、L維度)出發。做完艾森課人格問卷,筆者以某同學為例,說明問卷的記分與獲取結果方式,然后再逐一分析該同學的特質。如他的E量表分高于15,N量表分低于9,P量表分低于8,L量表分低于18,說明該同學是一個性格外向、情緒穩定的人,且其對危險環境較敏感,做事不易出現掩飾傾向。在這種自我測驗下,學生能更直觀地查看自己的心理特質和人格特點,進而在其學習中采取更合適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滿足自身學習需求。為此筆者建議在人格心理學教學中,教師可適當進行實驗,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并有效提高人格心理學教學效率。

三、人格測驗可輔助學生優化學習方式

據相關研究指出,適當的人格測驗有利于幫助心理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利用人格測驗了解以上幾種心理因素后,即可讓教師有效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而采取合適的教案與教學方式,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具體來看,使用人格測驗可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優化效果:一是不再僅僅著眼于單一的學習方式,而會逐漸選擇更多與個人性格、心理需求相符合的學習方式;二是根據自身的學習需要整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性格特點將多種不同的學習方式融會貫通;三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改進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總體來看,心理測驗可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幫助教師了解學生,進而使教師因材施教,讓學生逐步改善學習方式,最終實現有效學習。

四、結語

人格測驗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充分掌握人格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真正認清“我是誰”,并以此為基礎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式、認知方式、學習習慣、學習需求及學習方向。心理學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更多的人格測驗條件,充分滿足學生學習個人心理學的需要,讓學生真正從人格心理學學習中了解課程開設的意義及課程學習對自己人格培養的重要作用。

作者:何莉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人格心理學論文:人格心理學學習小結范例

人格心理學興起之時,走的是一條研究本能為主題的路線。早期的是達爾文、尼采等先鋒,中期是動力心理學的佛羅伊德、阿德勒、榮格等人,還有英國的麥獨孤以及美國的機能主義心理學等。

中期末尾,本能問題還很模糊的時候,文化的因素就已經浮了上來。弗羅姆甚至已經轉型為社會學家,蘇聯的列昂捷夫、維果茨基儼然是社會文化學派的絕對倡導者了。

這個時候,還有瑞士的在研究本能的結構,而美國的人本主義開始大行其道。人本主義心理學者游弋于本能與文化之間,20年內經常混淆兩者的概念,到超個人心理學出現的時候,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張顯然已經破產。這個時候,以文化為主題的研究卻一輪接一輪的上演,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本妮迪柯特,后來符號學派的米德。班杜拉的研究路線走的很好,走了一條本能與文化融合的視角,但他自己并沒有認識到,現在班杜拉的學生終于迷失了方向。

認知心理學的人格思想很少,所謂的認知療法實在是一種害人的詭辯。現在是后現代心理學下的人格研究。后現代的建構理論是完全的文化模式,而一些分支執著于本能。現在人們在迷茫的爭論之中,仿佛看見了新大陸遙遠的海岸線了。

未來的人格心理學的出路是澄清文化與本能對人格產生著怎樣的交互影響。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誰就能解決人成長的奧秘,理解人的痛苦與快樂,能夠超越弗洛伊德的地位,成為人格心理學數代天驕。

人格心理學論文:基于微博的人格心理學研究

【摘 要】微博作為一種常用社交工具,是個體進行自我表露的平臺。這不僅幫助個體釋放表達欲望,也是個體尋求自我、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礎上,借助于相關分析等定量分析法以及內容分析等方式,個體的微博使用行為以及微博內容能夠成為人格心理學研究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微博;人格;社交工具;自我表露

微博作為一種分享和交流平臺,是個體抒發、表達每時每刻所見、所想、所感的重要社交工具,其不僅可以作為個體表達的平臺,也可以作為了解和觀察他人的媒介。由于其注重時效性、以及個體的主動性和隨意性,所以能夠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個體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點。

1微博與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由Jourard于1958年提出,他將自我表露界定為表露關于自己的信息,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個人的、秘密的想法與感覺的過程。有研究者發現,大學生微博使用者主要基于自我傾訴動機、自我滿足動機和社會交往動機而使用微博進行自我表露,表露對象主要包括自我、親友和陌生人。值得注意的是當表露對象為自己時,往往不在意別人看法,此時自我表露的形象與“真我”是較為契合的。當出于社會交往動機時,表露對象則為親友,但在微博中的訴說又不同于現實中面對面,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自我的表達而不用顧忌過多。陌生人作為潛在的微博觀看者,雖然微博使用者并不是有目的地向其自我表露,但由于其素未謀面且不與現實生活發生關系的特殊身份,也并不妨礙微博使用者進行自我表露。

在自我表露的內容方面,往往以興趣愛好、娛樂搞笑、日常生活、情緒情感、新聞事件、觀點態度、人際互動等等為主。這些內容的表達一方面能夠幫助個體釋放表達欲望,一方面也是個體尋求自我、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一項以759名大學生微博使用者的實證研究表明,大學生微博的使用需求分別為人際交流、信息獲取、信息公開、傳遞即時信息、心理需求滿足。并且,大學生微博使用的信息公開和傳遞即時信息能提高生活滿意度,傳遞即時信息能緩解抑郁情緒,信息獲取能緩解焦慮和壓力的負性情緒。

2微博與人格特質

使用多項人格測試與微博使用行為進行相關分析是現有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多項研究結果表明,大五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性和開放性與社交網站的使用有密切關系,其與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呈正相關。高外傾性的個體會更頻繁地使用社交工具,并且高開放性的個體也更傾向于使用新功能和新產品。此外,有研宄結果顯示網絡成癮患者往往具有喜歡獨處、敏感、傾向于抽象思維、警覺、不服從社會規范等人格特質,而高神經質人格的個體更傾向于利用互聯網來避免孤獨,可能表現為對于社交工具的依賴。另一些研究表明,神經質、宜人性、外向性和自我展示呈正相關,具有這些特質的個體更傾向于在微博上表達真實自我,而高盡責性人格會較為謹慎地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自我表露。

金一波等人研究發現,微博使用者在社會支持和人際信任的得分顯著低于未使用者,而在社交回避因子上,微博使用者得分顯著高于未使用者,并且微博使用者的自尊、社會支持、社交回避、孤獨感、人際信任及幸福感各維度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微博與自戀人格的關系是人格研究的另一個切入點。國外研究現實在社交網站上個人動態更新較為頻繁的人,往往伴隨著較高的自戀性格的得分,國內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結論。有研究者利用朋友圈使用行為做了類似分析,結果發現個體使用朋友圈的頻率和情感上對朋友圈的依賴都與個體的自戀水平有顯著正相關。除了使用頻率、動態更新l率之外,在社交媒體上擁有的朋友數量,群組個數、點贊行為等也是研究者利用微博使用行為考察進行人格心理學相關研究的線索。

除了上述定量分析的手段,內容分析也是一項重要研究手段,內容分析法是對口頭敘述、文字、圖像資料等材料進行系統、客觀、量化處理的一種描述性研究方法。在基于微博的人格心理學研究中,需要把搜集到個體所的散亂的微博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并編碼,然后進行數據統計和解釋,進而形成對研究對象客觀而系統的描述。有研究使用該方法發現自戀水平高的大學生在社交工具中傾向于更新個人狀態,信息分享行為較少,并且內容集中在對生活軌跡和個人身體的描述。在一項以新加坡華人本科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通過收集他們的微博文本內容以及生活滿意度評分和大五人格得分進行研究發現,微博中一些詞語的使用對個體主觀幸福感有預測作用,特別是使用死亡詞(如“死亡”)、性詞(如“性欲”)和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如“我”)三類微博詞語能夠預測主觀幸福感約四分之一的變異,并且高于個體大五人格得分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

以上研究表明,不管是從定量分析或是定性分析的角度而言,微博是個體進行自我表露和自我展示的重要媒介,利用微博作為分析個體人格特質的工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是當前進行人格心理學研究的一條新的途徑。并且不限于微博,目前微信朋友圈等新興的社交工具也同樣可以用來進行分析。

人格心理學論文:人格心理學研究發展的綜述

摘要:精神分析學派、特質學派、生物學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以及認知學派構成了人格心理學的主要學派,它們對于我們理解人格的本質作出了貢獻,且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活躍在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中。本文在對人格心理學研究傳統范式回顧的基礎上,介紹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并提出未來人格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揭示人格研究的復雜性與廣泛性。

關鍵詞:人格;人格心理學;范式

1人格心理學研究的基本范式

1.1 精神分析范式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是所有人格理論中內容最復雜、影響最大的,但對它的理論和時間存在著很多爭議。

古典精神分析學派指弗洛伊德及其直接門人(如阿德勒、榮格等)。在早期理論中,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中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潛意識系統;另一個是前意識系統。但他很快發現了其中的局限性,又提出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

1.2 特質論范式早在1937年,奧爾波特就指出,特質是人格的基本單元。一種特質就是一個人格維度,是根據人們在某一特征上的表現程度而分類的。該范式強調人的個別差異。

1.3 行為主義范式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行為主義開始了緩慢但穩步的轉變,許多杰出的行為主義者開始轉向社會學習和認知理論。由羅特的社會學習理論發展到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后來,米契爾又提出了“認知――情感的人格系統理論”,它正好彌補了特質論研究的不足。

這一范式最初產生于沃森和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它強調外部環境的作用而忽視個體內在力量,把人格看成是各種行為的總和,是各種習慣系統的最后產物。

1.4 人本主義范式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場心理學革新運動,因強調人的本性及其主觀經驗的重要性而得名。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羅洛?梅等。這一范式重視個體的主觀體驗,關注個人對世界的認識與看法,強調人的自身價值及其自我實現。這種以人為本的觀點,在當時開辟了人格研究的新途徑。人本主義者對人類自然本性抱著樂觀態度,對人類潛能和人生目的的發展懷有極大的興趣,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人本主義者主張應該以心理健康者為研究對象。

相比較而言,以上四種范式的研究目的各有其側重。精神范式關注的是人格發生的動力的探討,特質論范式重視人格結構的靜態畫面的研究和描述,行為主義范式強調的是人格形成和發展過程的研究,人本主義范式則試圖從人格發展的最高階段(即自我實現)來探索人性的本質以及人格存在的終極目的與價值。

2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新范式

在過去的幾年中,出現了三種新的人格研究范式。其中社會-認知范式和生物學范式分別源自于行為主義和特質方法。而進化心理學應被視為人格心理學的新范式。

2.1 社會-認知范式這一范式源自于行為主義范式,以班杜拉、米契爾為代表的社會-認知范式正嘗試著從個體的認知過程(主要是直覺和記憶)來研究個體的人格,他們試圖以各自的理論來整合社會-認知范式。在闡述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時,班杜拉與米契爾都強調人與環境的互動,以及認知在個體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把人格看成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但人與環境是如何統一起來的,還不十分清楚。另外,在研究中,他們還試圖尋求多種測量方法與技術手段對理論進行驗證。目前在社會-認知范式下的許多研究的聯系是比較松散的,由大量各不相同但又尋求相互獨立的小主題組成,而沒有把他們連接起來的總的主題,更沒有提出一套彼此具有系統關聯的假設構架。

2.2 人格研究的生物學范式這一范式來源于特質論范式所使用的特質研究方法,強調個體行為模式差異的生理起源。隨著解剖學和生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入,從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角度探討人格產生的內在機制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已成為可能的事情。已有的研究發現,人類的某些情緒和社會性特質在大腦中都有確定的解剖點,如杏仁核對人的攻擊性和某些情緒性有重要影響作用。

2.3 進化心理學范式這一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缺乏經過驗證的理論構想,只從生物遺傳的角度說明人類行為模式的演變,這使得它對人類進化及行為的解釋缺乏說服力;二是在個體的適應性行為中,更關注性行為的進化與發展,這似乎與弗洛伊德所強調的性本能以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觀點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3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人格研究目前使用的方法可大致歸納為實驗法、臨床法與問卷調查,而這些方法本身都面臨一對矛盾,即內部效度與外部效度難以兩全的問題。嚴格控制變量的實驗研究保證了內部效度,卻很難將復雜的社會文化變量還原為個別實驗室變量,導致研究的生態效度低下;相反,臨床研究較好地還原了人的生活場景,但由于變量不易控制,研究的內部效度不盡人意,難以精確地刻畫出變量間的因果聯系。此外,問卷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前兩種方法的優點,但仍存在理論基礎與現實情境相脫節、被試回答真實性、量表預測效度、測量目標的含義難以確定等問題,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到研究結論的效度。而如若將這些本身意義未明的測量結果拿來,以進一步探討與其它變量間的關系,必然又使結論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雖然目前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但也存在著缺陷。就理論使命來說,人格的理論建構可謂豐富,但距離科學理論的標準尚有差距。在理論的精確性、可檢驗性、概括力、簡潔性、邏輯一致性和有用性上都有欠缺。人格的研究呼喚整合的統一的理論,不僅學科內部各種范式之間需要整合,而且學科間也需要整合,人格研究需要整合來自發展的、認知的、社會的、生理和臨床的研究成果。

人格心理學論文:中國古代人格心理學ざ緣貝中國人格的完善作用及影響

摘要:“人格”一詞其實是一個外來引進詞,在我國文化中表示人的能力、氣質品質、德性、才性等等內在的特征規范的概括和總稱。中國古代人格心理學對當代中國人格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文章就中國古代人格思想的理想人格思想的基本內容作為總起,淺要論述了當代社會中國人格的概括,針對性提出了中國古代人格心理學思想的延伸和中國化人格理論模型的構建。

關鍵詞:古代人格心理學;當代人格;完善;作用

一、中國古代人格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重義輕利的價值觀

儒家的傳統文化中對于物質文明具有一定的排斥,主張貴理斥欲、重義輕利的人生原則。儒家在追求塑造德性、倫理價值的人格方面,不能對經濟倫理具有一定的重視,所以對人身權、財產權的認識,也一直被拋棄在倫理道義之外[1]。

(二)注重守志持節、自尊自愛

中國古代的人格思想中,對于堅守志節道德自覺非常注重。要求個體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需保持自身操守,經受住勇達生死、威逼利誘、聲色貨利、饑寒愁苦的考驗。如果召侮取辱、自暴自棄,必會收人鄙夷、排斥。

(三)注重推行仁愛精神、主張人格獨立

對物、人、天三界,中國古代人格思想非常注重對人的意義,認為人作為社會、宇宙的核心。人的主體資格、主體地位,也成為人高于一切的思想基礎,不會受到外界的任何支配。

(四)追求自強不息、見賢思齊的完美人格

自強不息、見賢思齊的完美人格追求作為中國傳統理想人格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的傳統道德思想文化中,一個道德健全、完美的思想人格需要有永不懈怠、努力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當代社會中國人格概況

(一)我國當代人格的現狀

1.道德精神

對個體的價值人生奄度教育,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培養人的勇于挑戰、敢于創新、不斷奮斗的道德精神。

2.意識教育

對個體進行自我完善、環境意識以及科技意識的現代意識教育,進行法規意識、安全意識等的基本公民道德教育,從而能夠對社會充分了解。

3.情感認知

使個體具備對情感變化規律的認識,認識自身情感變化,并能對其進行合理的控制和調節,從而具有良好的交往關系。

(二)當代國民人格中傳統與現代特質的比較

傳統的人格主要包含:男性優越、宿命自保、安分守成、孝敬長輩、遵從權威。現代的人格主要包含:兩性平等、尊重感情、樂觀進取、獨立自順、平權開放等[2]。人格進行現代化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格在進行塑造的同時具備一定的穩定特性,人格進行現代化的轉變必須經過量到質的轉變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人格的現代化轉變是環境與個體相互互動的結果,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決定其即會受到環境影響又會受到個體的制約[3]。一方面,個體需要不是被動消極的適應社會變化,而是根據自己的意愿有選擇性的適應社會變化,另一方面在變化過程中需要不斷的適應新的環境變化。

三、中國古代人格心理學思想的延伸

(一)中國古代人格思想與當代人格教育的承接

1.理性對待歷史和現實

當代人對于理想人格的實現既要了解歷史,又需關注當下,同時還需把握未來。因此他們必須肩負一定的歷史責任,具有對社會的義務感也強烈的責任心,一切向前看。

2.繼承古代人格思想的優秀品質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形成了扶困濟貧、誠實守信的精神,以及堅韌不拔、耐勞、吃苦、勇敢、勤勞的優秀品質,都是當代人的人格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代人只有吸收古代人所傳承下的古老優秀品質并不斷積淀,才能使自己豐盈而具有時代的氣息。

3.必須有對整體顧全的現實意識

這需要個體將自身與國家和集體緊密聯系在一起,用喲和諧整體的現念,即具有顧全大局、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現代意識,能用整體的意識去分析認識問題。

(二)中國古代人格思想對當代人格教育的促進發展

現代化的理想人格需要在社會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形成,不僅需要我們放眼于世界,更需要我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應當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當代中國的理想人格應當具備相應的紀律和法制意識。當前社會不同與以往時期,在當代,對紀律、法制的重視已經超越以往的任何時期,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完善,這也就需要在經濟、社會管理方面依照相應的紀律、法律來進行[4]。因此,培養良好的紀律和法制意識,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當代中國的理想人格應當以傳統儒家思想為基礎。對儒家傳統理想人格的繼承主要有自尊、自強、自主、獨立的人格。對民族、個體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當代中國理想人格的構建,需要在不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以自尊、自強、自主、獨立的優秀品格振興中華民族。

四、建構中國化的人格理論模型

當代人格教育所能產生的良好效應,對個體甚至對集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人格作為人生價值觀念中的穩定心理思想基礎,也是能夠形成穩定人生觀、世界觀的內在心理基礎。人格作為能夠形成特定優秀道德品質的主要原動力,也是作為個體真正成熟的標志。所以,進行的人格教育過程中,需要建立相應的人格理論模型。

首先,個性品質的優化。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千姿百態必定形成多種多樣的個性人格,健全優良的人格個性作為時代向前發展的動力。提高個體的優秀品質,也就需要我們摒棄以往的傳統塑人模式。個性作為個人的心理品質,同個體的非智力要素相關聯。因此必須注重個體的非智力要素的科學培養,從而能夠形成優秀的個性品質[5]。

其次,人格意識的優化。在現行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人格同古代人格的必然會有一定的沖突。人格意識的優化必定會成為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須能夠對人生意義及本質有正確的理解,理想的人格品質需要個體吸納積極向上的思想價值取向,不斷的將其轉化為內在的思想價值體系[6]。

結論

中國古代的人格心理學思想其中就含有對人性論的深入探討,即對人本性的探討。人性本善、本惡還是中性,儒家學派中經典的《大學》中就表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國的傳統文化非常注重人格的教育,將情感、意志、知識以及相關的各類學問集人格于一身的全面完善和發展,注重人與人通達的教育理念,重視成才與成人的教育結合。古代的思想人格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出現了種種的人格缺失所導致的道德滑坡現象,因此,從古代人的思想人格當中取其精華應用在當代人的思想人格教育至關重要。

(作者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人格心理學論文:探究人格心理學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

【摘 要】人格心理學是研究和指導人們實現心理健康的科學,在新的社會形勢下,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研究闡明了人格心理學和生活質量的關系,并對提高生活質量提出建議。

【關鍵詞】人格心理學;生活質量;重要作用

生活質量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提出的,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問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研究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是時展的要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況。現代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已不僅僅局限于生理方面,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概念有明確規定,指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明確提出了心理健康這一人類健康的重要指標。心理健康對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

只有心理健康,人們才能對外界做出良好的適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身心潛能。現代心理學證明:心理健康的人,較能充分發揮其心理的潛在能量,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成績必然優于心理不健康者,工作效率也高,對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這是因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奉獻精神,能耐受挫折和逆境,能夠在困境中戰勝困難。擁有健康的心理,人的創造力和潛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創造財富,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所以,心理健康是成才立業之本。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生理健康,真正提高生活質量。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證和動力。一個人只有生理健康了才能談心理健康,而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和維持生理健康。最簡單的原因是長期的情緒不良會導致身體免疫力嚴重下降造成容易生病。臨床上也有相應的例子證明,已經證明,感冒、肝炎甚至癌癥等疾病都與人的心理因素關系極大。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導致健康的行為,才能使生命發出絢麗的光彩。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集體中受歡迎的人的個性品質,恰恰與心理健康的標準相一致,而集體中受人排斥的、嫌棄的個性品質也恰恰與心理健康的標準相悖。因此,心理健康的程度對人際關系有直接影響,從而對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擁有健康的心理是擁有高質量、高品質生活的前提。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戰勝困難和挫折,取得人生的輝煌。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和困難。面對這些困難和挫折有的人被他打敗,有的人堅強巧妙的戰勝了他,把握自己的命運。只有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才是一個成功者。一個人的命運到底該往哪個方向發展,是許多欲成大事的人非常關心的一個人生課題。如果我們能夠對世界抱開放態度,樂于學習和工作,不斷汲取新經驗,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挫折,能調控情緒,心境良好,并堅強的戰勝困難和挫折,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會有收獲。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前提和保障。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實現更好的人生。

要擁有健康的心理,必須學會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并能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現實和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事物和環境,并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要有高于現實的理想,而又不會沉溺于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奢望中。若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而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則無法適應現實環境,在現實生活中就更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講究心理衛生,必須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講究心理衛生,主要是指要注意用腦衛生。用腦衛生除了避免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有害影響之外,主要是指在使用大腦時候要講究科學用腦,就是要勞逸結合,有張有弛,避免大腦的過度疲勞以致功能衰弱,特別是應有充足的睡眠,以便使勞累一天的大腦有一個及時而有效的修復過程。

我們自身要有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擴大人際交往,培養和完善健全的人格。通過積極參與經常進行的社會活動,人際交往得以不斷地擴大,不僅可以使人交流經驗、增進理解、開闊視野、開朗心胸,還可以取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更重要的是,這可以使人感受到與社會集體融為一體、不可分離的體驗以及充足的社會安全感、責任感、信任感和激勵感;從而大大增強個人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應激和心理危機感。這是人們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利于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水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衛生習慣則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許多常見病、多發病都是由此引起的。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對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我們要重視心理學的研究,更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依靠健康的心理,提高生活質量。

人格心理學論文:以積極心理學為取向的人格心理學課程設計

摘 要:以畢生發展觀的視角,關注大學生的人格優勢將產生長期而深遠的影響。積極心理學關注三種積極的人格特質,為人格心理學課程設計提供新的思路:(1)以積極視角解讀日常生活,對人格發展進行積極賦義;(2)強調積極的情緒體驗和評價;(3)培養積極的防御機制;(4)創建積極環境,促使積極改變。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 消極心理學

消極心理學(pathology psychology)是一門致力于糾正人生命中存在的問題的科學。在消極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下,人格心理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過分關注問題人格或人格形成過程中的消極事件,強調壓抑、侵犯、恐懼、憤怒、悲傷、自卑、自私和欺騙等消極人格特征[1]。人格心理學的課程設計也圍繞不同理論流派如何解釋和處理消極人格特征而展開。積極心理學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美德和內在的積極力量[2]。強調人格心理學的課程設計應該圍繞人的良好人格特質以及影響人格形成的積極因素展開。提倡以積極的視角來重新解讀個體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各種心理問題。從而激發人自身的內在動力和品質,以幫助人獲得幸福和力量[3]。

1 積極心理學關注三種積極人格特質

積極心理學認為,通過激發和強化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便得以形成。在24種已經提出的積極人格中,有三種人格特質倍受關注,分別是:主觀幸福感、自我決定性和樂觀。

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幸福感既是一種人格特質,又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因而,主觀幸福感是主觀的、因人而異,并不完全是由生活本身的客觀質量所決定。不同的人對同一種生活會產生明顯不同的主觀幸福感,這取決于一個人的歸因方式。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地歸因方式或解釋風格影響人們產生了不同的主管幸福體驗反應風格。自我決定性是指個體自己對自己的發展能做出某種合適的選擇并加以堅持的反應。學者認為自我決定性人格特質對個體的內在動機、社會性發展和幸福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4]。樂觀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外顯行為和周圍所存在的客觀事物能產生一種積極體驗。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樂觀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一種人格特質,它雖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形成“習得性樂觀”,并把這種特質運用到生活的不同層面。因此,在人格心理學的課程設計中突顯塑造這三種積極人格特質是非常重要的。

2 以積極心理學為取向的人格心理學課程設計

以積極心理學為取向來設計人格心理學課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以積極視角解讀日常生活,對人格發展進行積極賦義

在人格心理學課程設計中強調“積極”地感知,引導學生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來體驗自我人格發展的軌跡,發現不同階段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他人,并強調對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進行積極賦義。挖掘各人格心理學理論流派中強調的積極和美的層面,強調用積極的視角來解讀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包括生活、學習和社交等各方面。

2.2 強調積極的體驗和評價

在人格心理學課程設計中,打破固化的模式,建立多樣化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個體的體驗取決于個體如何評價發生的事件,采取更加客觀和全面的評價模式,有助于產生積極地體驗。積極體驗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體驗幸福、激發心流和情緒拓展。體驗幸福指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種積極情緒;激發心流指個體在體驗一切生活事件的一種高度集中和指向的投入狀態;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等,能夠幫助個體突破限制和開發經驗,拓展人們瞬間的認知行為的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本。因此,在課程設計中應當分主題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積極情緒。通過各種實驗和研究報告引導學生討論情緒和身體健康的關系。除了讓學生了解負面情緒是如何導致疾病的,還應強化學生理解積極情緒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強化樂觀和快樂這一階段課程設計的重點。

2.3 培養積極的防御機制

積極心理學家指出一個真正的積極心理適應機制應貫穿于人的一生發展之中。積極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更好的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情境。在此思想的指導下,人格心理的課程設計通過開展“我的生命線”活動,探索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發展的重要歷程,關注自我和人格的形成的過重中的“關鍵事件、重要他人”,從生物遺傳影響因素、環境影響因素和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等角度展開,分析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歷程,并引導學生豐富對自我的理解和覺察。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利他主義、升華、壓抑、幽默、預期等成熟的防御機制對成功以及快樂生活的作用。成熟的防御機制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創造性的、積極的解決途徑,打破消極的心理模式。

2.4 創建積極環境,促使積極改變

環境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在強調塑造積極人格的同時,不能忽視環境的作用。因此,在人格心理學課程設計中,還應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創建積極情境,如建立團體和班級氛圍,選擇合適的生活和學習情境,促使積極轉變的發生。并增加學生的自我覺察能力,積極體驗各種不同的轉變。

3 結語

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背景作為指導開展人格心理學課程設計,對大學生的人格優勢發展能夠產生更加長期而深遠的影響。對主觀幸福感、自我決定性和樂觀三種積極人格特質的關注,也為人格心理學課程設計提供新的思路。這種理念打破的以往傳統的理論流派介紹,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體驗和發現式學習,不僅豐富教學模式,同時也為課堂增加趣味性和生動性。

人格心理學論文:人格心理學教學改革與探索

【摘要】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本文總結了在本學期我們如何設計并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考評體系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教師教學質量的實踐案例。

【關鍵詞】 人格心理學;教學改革

人格心理學是皖南醫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人格心理學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都暴露出了弊端。本文將介紹本學期我們對該課程進行的教學改革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的分析。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本次教學改革選取皖南醫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08級、09級共180人。

1.2 方法

1.2.1 構建研究型學習模式:所謂研究型學習,就是在教學中注重研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針對性,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徹底擺脫過去那種被動式,灌輸式的學習方式。為構建研究型學習模式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做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①為學習該課程的學生建立一個資料室,同時大力打造網絡學習平臺,將人格心理學的全部教學資料上網,為構建研究型學習模式創造物質條件。②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將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有機地組合起來,運用文字、圖像、圖表、flash等形象化語言,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③課堂精講與課后自學相結合。精講主要講重點、講難點、講方法論、講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講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自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規定1-5的教材內容由學生自學,并在自學的基礎上安排專門的課堂討論;二是開列學生課外閱讀書目,要求配合人格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必須閱讀10本課外書籍和30篇參考資料,課外書籍內容應適當的列入考試范圍。

1.2.2 課堂教學結合實驗教學:課堂教學主要解決理論框架、概念原理的學習;實驗教學訓練學生的操作和計算能力,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地表達和實現自己的想法。這些實驗課都是我們總結國內著名大學的經驗精心設計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操作,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還能大大增強課程的互動,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2.3 學生體驗式教學:學生體驗式教學一般分為: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備課、學生講課、其他學生評教、教師總結幾個環節,所講內容一般是易于理解和拓展的部分。由于學生的嘗試活動是受興趣和需要所支配的,激發和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活躍思維的前提。只有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產生求知欲,才會積極去嘗試。而作為教師,我們要提供生動、新穎、富有趣味的問題,引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嘗試。通過學生體驗式教學及學生之間的互評、教師點評,使講課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更透徹,記憶更深刻,綜合能力會明顯提高,為其畢業實習及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1.2.4 及時反饋,增強師生互動:在每次課之后,我們都給予學生全面的反饋和個別指導,使他們了解到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識,每次的進步與不足,幫助他們不斷修正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另外,我們還采取了拜訪預約制,使老師和學生的時間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交流更有目的性,也更加深入。

2 結果

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人格心理學課后隨機抽取08、09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50人不記名填寫心理學教研室編制的教師教學質量評估表和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表完成。

結果顯示58%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84%的學生認為“本課程對其今后的學習很重要”。“你對本課程的興趣”選擇“大”的學生占66%。在本課程的最大收獲中:有70%的學生認為使自己“專業知識豐富”, 10%的學生認為“能力提高”,其余20%的同學認為自己 “學會如何學習”。可見,教學改革使學生們認識到了本課程的重要性,提高了他們對本課程的興趣,也提高了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由于學生在學習中是具有內在動機的,所以大多數同學對于人格心理學教學的總體評價是好的,自己在人格心理學課上的學習是滿意的。

總體上來說,此次的課程改革是成功的、有效的。但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一些學生提出“增加一些實例,使理論與實際聯系的更加緊密”,“希望老師多列舉一些新穎的、有啟發意義的例子來講課”。考評方法的改變,使得部分學生不適應,學生需要去改變“應付”一次考試的學習方法。作業和考試的增多,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反饋,因為反饋“不僅是考評的一部分,更是學習的一部分”。但由于課時有限,我們的反饋還是很不夠,這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另外,考評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包括設置幾次作業和考試更為適當,如何確定考試和作業的不同難度,以更好地評定學生的最終成績,真正保證考評的合理性與公平性。

人格心理學論文:人格心理學范疇的性

【摘要】 性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性與人格是互相影響的。文章介紹了心理學家對性與人格關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對同性戀及性變態者的人格研究、影響個體性態度的人格變量、男女兩性對待性態度的異同。文章最后提出應探求性對人格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 性; 人格; 同性戀; 性變態; 性態度

幾千年來,有關性的描述頻頻出現在文學、繪畫等作品中,但真正系統地研究性卻只是近一百年的事,人們對性的研究已涉及各種不同的學科領域。目前心理學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個是性心理異常與人格的關系,另一個是對性態度的研究。本文擬對此兩個領域內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并試圖展望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

1性心理異常與人格

1.1同性戀

一些學者認為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有生理上的差異,也有人認為二者在生理上并無差異,只是對性伴侶的選擇有所不同而已。大多數研究發現,就約會次數而言,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并無不同,只在性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更加放縱;在關系卷入和對伴侶的性行為兩方面二者無顯著差異,但同性戀的排他性較異性戀低[1]。總之,研究未發現同性戀者具有某種共同的人格特質。

1.2性變態

性變態者通常由非正常的性行為方式去尋求性滿足,有關性變態者的人格研究較多,一般認為,性心理異常者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如有人對男性性變態與男性強迫癥進行MMPI對照分析,發現二者在人格上有共同的特征:退縮、敏感、拘謹,表明性變態是一種強迫行為,性變態者更加柔弱、缺乏自信[2]。

目前有關性侵犯者的人格特征研究較多,研究結果暗示:性侵犯者更可能是人格方面的問題,而不是精神異常的結果。例如:性侵犯者在神經質上的得分較高,而在外傾性、盡責性上的得分較低;強奸犯有較高的自尊和強烈的男性優越感,對自我的優越感也很強[3]。因性侵犯而入獄的罪犯比因其它罪行入獄的罪犯表現出更多的強迫性和回避性[4]。

1.3性功能障礙

與性有關的另外一個領域是性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與人格(心理)問題互為因果。研究已經證實:有勃起、射精困難的男性具有較高水平的自我懲罰、對抗性、愧疚感、對拒絕的敏感性,更高的外控水平,以及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害怕承諾、擔心失去對關系的控制、有較高的性愧疚感[5]。

在當代,提到性就不能不提艾滋病。艾滋病與人格并無直接的聯系,但一些人格特征如感覺尋求,卻可能增大性行為的危險性,高的外控水平也可能與此相關。較高的神經質、較低的盡責性、較低的宜人性得分與高風險行為有關,同時高風險組在自我效能、自我約束、成就動機上得分較低[6]。

2對性態度的研究

性態度量表可同時對性態度的幾個維度進行測試:性的放縱度――個體認為可以和許多人保持性關系而無需承諾;性實踐――性行為同時有控制生育的義務,有必要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性的理想――性是愛的表達方式;性的工具性傾向――性不過是追求身體愉悅的工具。

2.1人格變量對性態度的影響

如前所述,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是人格與性的關系。五大人格因素與性態度、三種性行為之間彼此相關。男性在性興奮與性好奇兩項的得分顯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性滿足上的得分高于男性。另外,神經質與外傾性兩種特質對個體性態度的預測力最高,其次是盡責性和經驗開放型,個體的性行為則與神經質、盡責性、宜人性三種特質有關[7]。目前常被心理學家關注的人格變量主要有以下幾種:

2.1.1自尊一個人的自尊水平與其外表吸引力、成敗經驗、以及在群體中受歡迎的程度有關,因此個體對性的態度受到所屬群體性規范的影響,如果群體性態度開放,則自尊水平高的個體對性放縱、性實踐和性理想的認同均較高,當一個社會團體的性態度較保守,或一半開放、一半保守時,成員的自尊水平與其性放縱的程度并無相關。也有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結果:無論是男性被試還是女性被試,自尊與性態度均無顯著相關,但自尊水平與對性的工具性態度有微弱的負相關,低自尊者更傾向于把性當作是滿足身體需要的工具。

女性自尊水平會影響避孕行為[8],高自尊的女性在避孕行為中感覺到的風險性較低,即她們認為自己意外懷孕的可能性較低。當性行為中懷孕的風險性增大時,高自尊的女性卻常常會低估了這種可能性。

2.1.2內傾和外傾內、外傾是人們描述人格的常用維度。外傾的人在主動性、社交性、沖動性上得分較高,內傾的人則正好相反。我們可以假設外傾者發生首次性行為的年齡更早、頻率更高、有更多的性伴侶。研究支持了以上假設,而且外傾者比內傾者更早獲得有關性的知識,對性的態度感到更加愉快,更喜歡尋求新鮮感,對性活動的興趣范圍更廣(同性戀除外)。

2.1.3自我監控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高度自我監控的人會隨時根據社會規范調整自己的行為,而監控水平較低者則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情緒和看法行事。高自我監控者更加愿意與除伴侶之外的其他異性約會,他們更愿意與并不熟悉的異性發生性關系,有更多的性伴侶,參予了更多不同的性活動[9]。為什么高自我監控者有更加放縱、自由的性態度和范圍更廣的性傾向呢?研究發現,高自我監控者更多地將自己描述為“具有誘惑力的”、“善于調情的”,更多地將自己的約會伴侶描述為“善良的”、“真誠的”、“禮貌的”、“溫暖的”,也許是這種對自我和異性積極的知覺方式,使得高自我監控者有更多的機會與異性建立性關系[10]。

2.1.4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顯示“真我”的內心活動,自我表露是人際互動的重要影響因素。Miller等人曾用自我報告法測試個體對戀人的自我表露水平,以及激發他人進行自我表露的能力,發現性放縱、對性的工具性傾向與自我表露無關,但性實踐和性理想與自我表露呈正相關[11]。

2.1.5男子氣和女子氣男子氣與女子氣與個體對性別角色的認同有關,指一個人所具備的社會普遍承認的、分屬于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如男性威猛、果斷,女性溫柔、細膩。研究表明男子氣的特征與性放縱呈正相關,相反,女子氣的特征與之呈負相關;男子氣與性的工具性傾向無相關,女子氣則與之成呈負相關。

另外,一些人研究了人格特質對已婚夫婦性關系的影響,發現影響性滿意度的是伴侶之間的關系,不是人格特質[12]。在評價伴侶關系的四個維度:親密性、一致性、獨立性和性關系中,親密性對伴侶間關系的滿意度貢獻最大,性關系所起的作用最小[13] 。由此看來,人格變量對性的影響更多地發生在未婚者身上,他們尚未建立長期、穩定的婚姻關系;對已婚夫婦而言,長期的親密關系已使人格特質顯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關系本身。

2.2性態度的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一直是心理學家十分感興趣的話題,性別的不同也使得男性和女性在性的態度上有不同的表達,對性態度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對性的態度上,男性和女性既有共性,也存在性別差異。

2.2.1婚前性行為在對婚前性行為和手淫的態度上,男女兩性存在較大的差異,男性大多表示贊同,女性則相反。在第一次性交的年齡上男性和女性是相似的,但在“第一次發生性關系的原因”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女性因為感情因素而發生性行為的數量是男性的兩倍,而男性由于好奇的原因發生性關系的數量是女性的兩倍。對隨意的性關系贊同與否,男性的回答更多是肯定的;對特殊性行為的態度,男性更多地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女性則更多地是由于愛或被需要。而對于情感因素是否是發生性關系的必要條件,女性更多作肯定回答[14]。另外,男性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比女性早,性伴侶比女性多。

2.2.2性吸引力的來源男性和女性都同意外表的吸引力是引發性愿望的最重要的原因。有趣的是,男性常認為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使男性更有魅力,女性多認為溫柔、無助、脆弱會使女性更具吸引力。而事實上,女性并不是如此看重男性的社會地位,同樣,男性也并沒有對女性的溫柔表現出特別的興趣。

2.2.3對性關系的評價標準一直以來,在性的態度上,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都比男性更加嚴厲、苛刻。例如在中國古代,男性可以三房四妾,而女性即便是丈夫死后也終身不得改嫁。那么,男性和女性自身對性的評價標準是否有差異呢?研究結果表明,男、女兩性都對有感情的性關系評價更高,表明在性關系的評價標準上并無性別差異。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認為性背后的關系背景更加重要[15]。

總而言之,就性態度而言,男性和女性確有差異。在性態度量表的102個項目中,有73個項目是有性別差異的,其中包括測試放縱度的全部29個項目,幾乎每一項有關的研究結果都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放縱,同時大多數研究結果都顯示,男性的性態度有更多的工具性傾向。不過,在性行為的實踐和對性理想的認同上男性和女性的得分是相似的。在性的自由度和工具性傾向上,也并不是說男性就持十分贊同的態度,只是他們不贊同的程度比女性小而已。與差異相比,兩性之間的共性仍然是主要的。

3性與愛的整合

盡管性和愛并不總是聯系在一起的,但二者之間的互相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時候,愛是性關系的動機,而性是表達愛的重要方式,二者有著共同的人格背景。正是因為有了愛,才使得人類的性與動物區分開來。為了用科學的方法尋求性與愛的關系,研究者還編制了愛情態度量表,其中包括六個分量表:浪漫式、游戲式、伴侶式、現實式、占有式、奉獻式的愛情。將這六個分量表和性態度的四個分量表混在一起進行因素分析,結果得到三個因素:游戲式的愛情態度與性放縱和性的工具性傾向彼此呈正相關,屬因素Ⅰ,而奉獻式的愛情態度與此呈負相關;浪漫式、占有式、奉獻式的愛情態度,性的實踐、性理想都注重伴侶間的情感與承諾,同屬因素Ⅱ。現實式的、伴侶式的愛情態度最看重的是關系的長期穩固性,屬因素Ⅲ,并與占有式的愛情態度呈微弱的正相關,與性放縱呈微弱的負相關。

4小結

從性與人格的研究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性對于人格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這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早在一百多年前,Freud就曾經以性心理的發展來解釋人格,但Freud顯然夸大了性的作用,并因其泛性論而廣受批評,于是在他之后的人格發展理論中再也沒有了性的位置。性與人格關系的研究提醒我們:在性與人格的關系上,我們是不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呢?大多數研究結果表明,性心理異常者同時也是人格異常者,而人格障礙在性行為上常有極端表現。臨床上對心理障礙的研究也表明,人格障礙與童年期性心理發展受阻有關,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性心理的發展對人格發展可能有極其重要的、但被我們長期忽視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有關性與人格的關系主要集中于對性心理異常者的研究,對性態度的研究尚屬空白,這說明雖然我們已經不再“談性色變”,但性似乎還沒能登上心理學研究的“大雅之堂”。另外我們也看到,對性與人格的研究成果尚未能納入到已有的人格理論體系之中,筆者認為,這正表明我們對于性在人格發展過程中的地位知之甚少。我們想要知道的決不僅僅是性變態者有哪些人格共性,而是性心理在人格發展中究竟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因此,我們對性與人格的研究重點在于把性心理的發展放在人格發展的大背景下,尋求性之于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

精品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国产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 男女后式激烈动态图片| 无码国产色欲xxxxx视频| 激情国产av做激情国产爱| 免费 成 人 黄 色 网站69|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vr成人片在线播放网站| 97午夜理论片在线影院|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又大又硬又黄的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饰品推荐有限公司|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 日韩av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色图片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v|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 男生j桶进女人p又色又爽又黄|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日产一线二线三线精华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另类老妇奶性生bbwbbw|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在线看一| 最近在线更新8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欧美超级乱婬视频播放| 大陆熟妇丰满多毛xxxx|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蜜桃|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av影片|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动漫|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 _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_欧美| 曰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