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27 05:31: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美術欣賞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評價

一、美術欣賞教學的特征

許多教師有這樣的體會,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的再現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代表現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曾在上海舉辦“法國250年繪畫作品展”會上,從男女老少、 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發現,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這類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我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的學生都向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性作品欣賞和表現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

我們已經知道,欣賞教學具有三個主要功能——認識、教育、審美。然而,這個屬于審美范疇的教學離開了審美功能,專注于認識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賞教學的要求?假如,我們從倫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銅盔的金屬質感,能否成為幫助學生認識某種物理屬性的輔助教材;假如,一幅畫講述的是某些倫理道德、社會思想和時代精神性的內容,是否可以作為一種傳達思想觀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問,欣賞教學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許我們教學最終都是一種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過藝術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審美體驗是欣賞教學的主要特征。從欣賞中不斷獲取多種功用是審美欣賞中繼發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學科教學中,偶爾得到一些類似藝術中審美感知的內容一樣也是繼發性的作用,并不是該教學的主要特征。

二、藝術的審美價值與評價

1.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在欣賞中,由于地區和民族等文化差別,會出現價值觀的差異,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但這不意味審美價值無客觀性,因價值不等于評價,它們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對立。文化習俗和個人特殊經驗是造成不統一的主要原因。在對某一作品實際判斷中,不同主體會出現不同感受。如,一個人在喪失親人時,熱烈歡快的形式也不會被其感知為愉快的東西。反之,一個時逢喜事的人,在陰雨連綿的天氣里也會感受到歡慶的氣氛。由于文化習慣的差異,一幅山水國畫也難以被一個西方人所接受,主體的評價與價值客觀性符合與否,還要看主體所操持的欣賞媒介是否符合主體的欣賞習慣,一個不會下圍棋的人,無論其有多少美學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也很難感知到棋盤中形式之美。同時,還要看主體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將普通情感升華至審美情感。一個具有欣賞水平的人,能感知和體驗各種媒介的審美現象,甚至能將日常信息轉換成審美信息進行體驗。從中我們看到,減弱客體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審美信息和壓抑主體的非審美情感是評價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的重要條件。所以在教學中,欣賞材料的選擇和教師的講評是極為重要的。倘若欣賞材料選擇不當,教學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在學生鑒賞力尚處于低水平時,讓他們欣賞人體藝術,可能使教學無法開展。同時,需要教師在課前查閱多方面的史論資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從中抽繹出普遍性的規范和準則,這樣才能使評價標準更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2.審美評價的功利性

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社會功利性。一方面,審美意象和信息在激發主體審美經驗的同時,也可能激發起個人的現實意識,即審美判斷中潛伏著利害判斷。如,對畫中蘋果的色彩和形狀產生美感時,也可以作為“望梅止渴”的情感體驗。即是純粹幾何形所傳達一種普遍情感也能激起個人無意識的利害判斷。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著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如果將壯觀的戰爭場面看成是一種總體藝術,那么人們是不會想往那種藝術的。因為審美價值的判斷要受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的制約,即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制約著審美價值判斷。如,有時代和地區風格的作品或為某集團的個人情感所認可的形式規范,都可以作為審美評價的標準。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

3.審美評價是主客觀的統一

審美價值的客觀性并不排斥主體感受在審美現象上的多樣性。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也造成評價難于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

誠然,教師對作品的評價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并在教學中表現為一種灌輸性。但任何評價都是對客體價值的主觀選擇和解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灌輸”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質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種培養審美鑒賞力的教學,離開主體從個別至一般的評判過程,任何定性的灌輸有可能造成學生在欣賞上的“偽敏感”,即缺乏主見的泛泛而談和人云亦云的假象。這是教學另一個偏頗之處。

三、繪畫欣賞中的評價

1.作品內容與形式

一般認為,再現性作品形式服務于內容,而表現性作品內容往往體現于形式的本體之中。盡管二者的側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繪畫都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的多重性內容。在具象繪畫中,再現性內容處于顯處,而表現性內容處于隱處。如,達芬奇和丁托萊托所創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現性的內容相同,但因形式處理(構圖、人物造型、透視等)不同,就有了隱藏著的另一種不同的內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給觀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試想,讓一個不知此圣經故事的人去欣賞這兩幅畫時就出現這樣的情況,達芬奇的畫透視焦點居中,呈一種對稱式構圖,加之空間處理的平板裝飾性,給人一種平靜穩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動態變化,略使畫面產生從靜到動、從安穩走向騷動之感,使觀者體驗到一種事物處萌芽狀態,但預示著即將來到的運動最普遍的經驗。而丁托萊托的畫,由于透視焦點偏向一邊,長形餐桌向縱向消失產生傾斜的縱深感。不對稱的畫面失去了穩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爺相互重疊,以及畫面上方飛動著的小天使,更加劇了動蕩不安的感覺,使觀者體驗到事物發展中矛盾對抗即將解體的一種普遍經驗。而在表現性繪畫中,表現性內容處于顯處,再現性內容則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的爵士音樂》,乍一看,使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理性秩序下的歡快氣氛。這種錯落有致的點線面構成失去了現實形象的支持,使我們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運動中處于一種均衡縝密的網絡系統監控下的普遍經驗。在冷色調中透出澄黃的直線;在線與線之間點綴著大小不一的深紅、深藍的色塊,仿佛象五線譜上的音符,給人一種機械性跳躍的節奏感。對這些表現性內容的體驗,只要放棄從畫中索取現實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種再現性內容通過想象也時常從畫中迸發出來。如井字形直線象街道、大小色塊象建筑物等。由于繪畫具有多重性內容,在教學中必須分清它們的主次關系,使我們的感知和評價有的放矢。

2.欣賞與形式分析

在這一階段的評價,需要我們把注意力比較長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試圖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著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蘋果與桔子》,產生順暢、和諧及愉快情緒的形式機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線條是流暢的、形狀是柔滑圓潤的、色彩是暖調的;靜物在大面積白襯布映襯下,整個明度是高調的。構圖是由各種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組成,變化而統一。桌面向左傾斜造成圓滑的果子不穩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傾斜的果盆強力牽制下取得了平衡。這樣畫面既有歡快的動感,又有祥和定靜的均衡感。但這些定性的分析必須后于學生的評價,教學應當首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因為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勝不過對形式的直覺,直覺是對形式全面綜合性感知,是動態的。而剖析是將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靜態的。在教學中,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們需要直覺形式,但不能把直覺神化。另一方面,直覺后的理性分析幫助我們了解所能直覺的東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們要求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盡管對形式的剖析會使欣賞失去了愉悅性,但對提高形式的直覺水平是極為重要的。整個教學是一個從引導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環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的直覺水平從感性階段發展到理性的高度。

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學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對作品分析時所使用的語言、方法及教具還需要進一步探究。如,在構圖分析時,可將相似和相反的作品進行比較,卡爾夫的《有銀水壺的靜物》是一個“金字塔”形的構圖與塞尚的靜物畫不同,具有穩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將色彩強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燈片或教具畫進行對照,使學生體會色彩在畫中的作用。如果要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構圖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畫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進行試驗。這種視覺實驗性教學對高中生來說,是不會感到枯燥和乏味的。當然,教具的設計必須是經濟又合理的。隨著教學不斷深入,形式的分析從籠統簡單向細微復雜發展。可以說,對整體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對局部形式因素的體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學的意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對作品的分析和評價應該是一種建設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時代和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反映,作品審美價值的各種現象都有其局限性,或側重于技法、或側重于觀念;或側重于唯美性、或側重于文學性等等。只有用歷史的辯證唯物的態度,才能較全面而客觀地評價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種現象背后的審美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的過程就在于使學生成長為具有審美鑒賞力的評論高手。

綜上所述,使我們明白了欣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活動。教學的開展都必須依據學生前一階段的基礎,提出具體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盡管教學活動的各階段和各層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須圍繞著以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宗旨。對實際作品進行多維的和有效的審美評價,是達到這一宗旨的唯一途徑。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魅力初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畫師出了個“深山藏寺”的題目,令其弟子作畫:大弟子畫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廟;二弟子也畫了一座山,樹木掩映下露出廟宇的屋頂,遠望去頗有點“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畫了一座山,一條河,一個和尚挑著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顯然后者高人一籌,含蓄地體現了主題,余味雋永,含不盡之意于畫外,自然得到老畫師的贊賞。這種言不盡意、意在象外的無盡妙處給我們以非凡的啟示:藝術手段的精深微妙,可應用于教學藝術之中。古人論畫,常有無法中有法,入乎規矩之中,又超乎規矩之外的說法,教學藝術的本質在于合乎教學規律并具其獨創性。“深山藏寺”給予我們的微妙領悟應用于美術欣賞教學實踐中,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寓教育于藝術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藝術之中,教學藝術因之而升華,教學也因此富有個性魅力。

一 “藏”知識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舊注:“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僅是指深入學問深淺層次,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學習態度上的區別。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由愛學而入境,會學而曉理,樂學而動情。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最好的刺激就是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據此,在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在保持藝術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時,努力做到引起學生探究其文化內涵的興趣,從而加大有效知識(指教學中的新觀點、新材料,學生不懂、不知的,學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獲的內容)的傳授量,增添教學魅力。

在欣賞課教學過程中,結合美術自身特點(靜態地、含蓄地表達人的情感、思想與認識)和高中學生思維特點(不限于對事物外部現象的了解),教師可挖掘美術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適度引導,留有余味,使學生產生探究欲望。如,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國畫時,不應把其特色與精神作平鋪直敘的介紹,可選擇在中國文化藝術中學生既有興趣又有疑問,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內容導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變。(虎; -虎- )首先,教師展示象形文字掛圖并設疑:“掛圖中的圖象是什么?象什么?”學生有了各種答案,同時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隨后,掛圖逐頁翻過的同時質疑:“文字的源頭是最古老的繪畫,由最古老的繪畫又演生出文字,說明了什么問題?”通過討論逐步得出結論:“書畫同源”。再質疑:“草書與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討出:有了一種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遷移到國畫中來,總結出國畫的一大藝術特色——形與神的統一,與西方傳統繪畫(放有關幻燈片)相比較,體現著中國藝術獨特的魅力——人與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摯與感覺的質樸。整個教學過程由于較好地保持了藝術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識的傳授是潛移默化的,創設良好的探究問題的情境,最終使學生領悟到“藏”在國畫藝術之后的中國藝術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見,由藝術本身的含蓄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保持了這種含蓄而引發起探究情境,使學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對教師亦產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學魅力。

二 “藏”觀點

心理學研究認為,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只是單純的認識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的相通。據此,筆者以為教師的觀點與傾向性不要特別地講出,要從情節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學生心理,使教學富有魅力。

優秀的藝術作品打動人的是自然流露的真實情感,而富于魅力的教學也應是渾然天成的,特別是欣賞課。“欣賞”本身就是心與心的交流,美術欣賞課要求教師將教材內化為自己的心理品質(教師即為教材),再以自己的心去同化學生的心。這就需要教師將自己的觀點、認識及傾向性融入情感、語言等教學意向活動中,自然地用自己的思路引導學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同化學生的心,用自己的靈魂鑄造學生的靈魂,從而步入一種師生相融的微妙世界,魅力隨之而生。如筆者在中國工藝美術欣賞課中,與學生共同探討“鳳”的形象:學生說“鳳首”象雞,教師補充:它給人的感覺又不象雞那樣好斗;學生說“鳳翅”象燕,教師說又沒燕子那樣輕巧;學生又說“鳳頸”象鶴,教師又補充,感覺又不象鶴那樣軒昂。學生在余味中感覺到教師是在說人而不是在談“鳳”。在和諧的師生相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不僅領悟到了“鳳”的風格也領悟到了人的象征,領悟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民族風格。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路,使學生體驗到教師自然流露出的感受與認識,那種將問題想透了而帶來通體透暢的感覺從教師這里自然地曼延開來,充滿整個課堂,能夠激發師生內心的追問真理和熱愛智慧的熱情,師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教學魅力亦在其中。

三 “藏”方法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三強說:“什么叫‘名師’?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師,而是善于啟發誘導,讓你敢‘創’。”這就是說,教學的目的,最終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逐步掌握學習方法。教師所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是因為時代在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二是因為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與群體差異。這就要求教師發揮自己的獨創精神,靈活運用教學原則,去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對于美術欣賞而言,“欣賞”本身是一種創造,為使學生完成這一創造性的“欣賞”過程,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一種啟迪思想、促進理解的角色,持有一種著意開放的心態,盡量避免以假定去限制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要求進一步澄清問題,創設一種良好的開放的課堂氛圍,通過富于魅力的教學啟發、引導學生去領悟欣賞“方法”。

在欣賞課教學中,總會有學生問怎樣欣賞這類或那類的美術作品,教師可借鑒有法而不言法的藝術處理方法,通過獨特的方法引導、啟發學生自尋欣賞“方法”。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情感,同時也增添了教學魅力。如筆者應用“空白”藝術理論追求不教之教。“空白”原本是作品中未畫出的卻是向觀者所暗示的部分,教學中的“空白”即未明確講出的部分。比如在國畫欣賞課中,教師設疑:“如何認識一個人?”學生答:“內在品質及外表。”教師引導:“觀畫如觀人。”學生在賞析過幾幅作品后總結出國畫內在神韻與外在筆墨的欣賞品評標準。這樣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巧妙地留出教學中的“空白”,留有余味,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達到了不教之教之目的。再如,現代設計藝術欣賞課中,由于它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所以教師只需稍加引導令學生自己去賞析。筆者曾帶了實物(壁紙刀、收納桶等)到課堂上,引發學生談論生活中優秀的設計,隨后又舉出反例(如一些城市垃圾箱、土產商店一度出現的“貓壺”等),再質疑:“優秀與拙劣的設計品評標準是什么?”最終學生討論出現代設計體現現代人文意識的主題。這種幫助學生畫龍,令其自點睛的“空白”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也使學生領悟到欣賞該類美術作品的“方法”。

誠然,影響教學魅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筆者運用以上“三藏”的方法,意在將“深山藏寺”之良方應用于教學當中,從而自然地增添教學魅力。實踐證明,這一做法不僅體現了藝術本身的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同時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豐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并使教學呈現內在、持久的魅力。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淺談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特點——普通美術教育欣賞課教學參考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于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于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并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筑(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并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們和古希臘那種以人為范本的真實自然的神象有所區別,在欣賞時需要了解經規儀軌的種種規定,如佛象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等,否則很容易認為比例不準確,解剖有錯誤而加以否定。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紀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繪畫之前的西漢時代偶有創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賞教材都有介紹的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此外,東漢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現存的古代紀念性雕刻,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于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于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筑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于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莊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夸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筑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于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后,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干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后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這種特點,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漢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麥積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晉祠宋塑侍女,大同下華嚴寺遼塑菩薩、平遙雙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羅漢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見到。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準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于為適履而削足。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發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準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于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準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準確,質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準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準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夸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準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舍,有所夸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征,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采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巖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于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巖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并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準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準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于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更多品嘗的余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并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莊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莊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后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風格比較接近前一系統,卻少有后一系統的風格特征。希臘古風時期的古拙是藝術技巧幼稚階段的自然產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風格。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難于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理解的,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總有障礙。這就需要提高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從根本上來認識中國藝術,否則欣賞也好,創作也好,都很難進入堂奧。

九、中國古代雕塑遺產大量屬于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規儀軌,形成自己的特點。佛教美術源于古代印度,中國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羅、馬土臘和芨多等地區與時代的佛教雕塑。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而印度犍陀羅佛像受到希臘化時期的古典雕刻影響,它們也有個雕塑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因此,在欣賞中國古代佛像時,適當對照希臘、印度的古代雕刻進行比較,有助于加深認識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區別。同時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經規儀軌。上文提到的佛像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就出自經規儀軌。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兩耳垂肩、手長過膝而外,又如螺發紺青相、頂上肉髻相(不是普通發髻)、眉間的毫相等等可以通過造型藝術加以表現的相好,在雕塑時都必須嚴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上述各種特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古代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于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當許多中國人奔赴西方學習雕塑時,西方雕塑家也來中國借鑒中國古代雕塑。有位美國雕塑家曾對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塑系學生說過:“你們不要捧著金飯碗要飯。”這句話是我當雕塑史研究生時親耳聽到的,我把它當作一顆定心丸擺在本文的結尾,送給對中國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懷疑,不敢在欣賞課中理直氣壯教學的同行,但愿有點用處。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淺談其他學科知識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的運用

摘 要:本文著重闡述了文學詩詞、音樂藝術、體育運動、歷史及綜合各學科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的作用,并對以上這些學科具體如何在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一些嘗試。

關鍵詞:美術欣賞;自主學習;學科知識

美術欣賞是一個觀察、體驗、品味藝術作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學知識。美術與其它各學科領域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讓多領域的知識碰撞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還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我在課堂教學的方式上在進行了一些粗略的嘗試。

一、讓文學詩詞拓展學生思維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詩境盎然是我國古典詩歌特有的傳統。唐朝詩人王維擅長詩、書、音樂,尤其以詩和畫更為突出,他的水墨山水畫對后世影響很大,因為他的山水畫最重要的特色是詩和畫有機結合,創造了一個個詩情畫意的境界。那么,如何將詩詞應用到美術教學中呢?例如:在美術鑒賞模塊的第二單元《從傳統到現代》的教學中,我是先通過的詩詞《沁園春·雪》體會那種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深遠的意境、廣闊的胸懷,然后讓學生根據這首詞構思一幅畫,并畫出草圖!再讓學生感悟課本中傅抱石、關山月所作的《江山如此多嬌》一畫的意境。

二、讓音樂藝術誘發創造性的想象

音美關系是近親關系,是姐妹藝術。音樂是聽覺、時間藝術,美術是視覺、空間藝術。在美術教學中,通過音樂創設具體環境氛圍,促使學生的感知發展,并通過對音樂的直觀感受誘發出他們創造性的想象。如在鑒賞籍里柯的《美杜薩之筏》時,有學生說:“讓我再一次回到了泰坦尼克的悲壯時代!”于是我讓學生在《我心永恒》的輕音樂中觀看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一些片斷,看后所有學生對畫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讓體育運動藝術為美術教學提供生動的畫面

體育與美術,從希臘瓶畫——古奧運賽跑,我們能發現體育運用到繪畫作品中的表現形式。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里程碑的作品——擲鐵餅者,表現的就是一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體現了古希臘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藝術技巧上,同時也在藝術思想和表現力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體育運動的最佳標志。

又如欣賞中國山水畫時,要求學生嘗試用美術以外的方式來體現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結果有兩位同學拿出棋盤在講臺上對翌下起象棋來,剛開始其他同學還有些困惑,但很快就有同學頓悟出此乃國畫中“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來,雷鳴般的掌聲也豁然響起。這樣的體驗讓學生更好地領略了中國山水畫的內涵,而學生們新奇的構思也開拓了我的思維。

四、讓歷史等多學科知識綜合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存在,自主地分析問題情景,自主地構建解題思路和策略,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監控,都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過程。

在欣賞《蒙娜麗莎》時,以我多年的經驗得知,學生對這幅名畫初問時幾乎都回答說好看。但深究學生哪里好看時,有同學就會問:“老師,我怎么覺得《蒙娜麗莎》很難看,如畫面顏色灰暗、畫面人物目光無神,表情鬼魅,尤其是體態與當今美女形象相差甚遠等等?”我當時就表揚了這位同學敢于說自己真實感受的時候,發現問題時及時提出來。而他對《蒙娜麗莎》進行殘忍地剖析時,沒有責怪他,也不急于立刻去糾正他們的觀點。而是在簡要介紹畫家生平及作品人文主義背景等歷史知識之后,我放著輕柔的音樂,請他們模仿蒙娜麗莎的姿態和神態,想象蒙娜麗莎當時的心境。然后要求學生為蒙娜麗莎的雙眼、嘴角、雙手以及畫面背景分別加上形容詞。學生對這個體驗感覺很新奇,形容詞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但最后他們都習慣性地期待老師給他們一個標準答案,我告訴他們沒有標準答案,正是因為達·芬奇將《蒙娜麗莎》的微笑描繪得若隱若現,似有又無所以才會讓人覺得永恒而神秘,也因此給《蒙娜麗莎》的微笑帶來了無數的可能。在臨近下課的幾分鐘時間里,我又播放了臺灣歌手林志炫的

一首《蒙娜麗莎的眼淚》歌曲, “蒙娜麗莎她是誰?”的歌詞將學生們的注意力帶到蒙娜麗莎之謎上,我提議學生可以展開想象,以“蒙娜麗莎,你在想什么?”為題,以蒙娜麗莎為第一人稱寫一篇小短文,并建議學生課后上互聯網查查,告訴他們多年來世界各國各個領域專家學者也都在研究《蒙娜麗莎》,并取得了一些讓人意想不到和非常有趣的成果!學生對于《蒙娜麗莎》的探討沒有因下課鈴聲而終止,而是拓展到課堂之外。對教學方式的探索不僅扭轉了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錯誤認知還提升了學生對藝術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總之,美術課絕不僅僅是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而是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引導學生樹立生活就是藝術的觀念和意識,引領學生去創新,引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又將美延伸到美術課堂以外的任何一門學科領域中去。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探究

新頒發《美術課程標準》把欣賞教學提到了重要位置,要求不僅“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還強調“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能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美術教師改變過去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如何搞好美術欣賞教學?我覺得:

一、充分認識欣賞教學的重要性

1、欣賞是創作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欣賞就沒有創作。

2、重視隨堂欣賞。新的美術教材沒有安排專題欣賞課,而是把欣賞貫穿于每一課,每節課的欣賞往往只能是幾分鐘時間,非常寶貴。因此,在教學中,不滿足于讓學生“看”和“聽”,還讓學生“觸”、“說”、“讀”、“議”甚至“寫”,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的和欣賞。

3、培養好的欣賞者比培養好的創作者更重要。100個中學畢業生中有幾個將成為專業美術工作者呢?大約最多一兩個。其他98個在工作生活中有多少機會能用上學會的美術創作技能呢?恐怕也不多。中小學作為基礎教育,其美術教學的目的抽象的說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但具體地說,主要培養的不是美術創作能力,而應是美術欣賞的能力,也就是說,中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好的欣賞者,使他們具備豐富的審美經驗、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理想,進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能自覺地按美的標準去生活和工作。

4、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首先在于欣賞教學。培養審美創造能力是美術教學的核心任務,但“創造”不等于“創作”,欣賞中同樣飽含創造;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欣賞本身就是藝術創造的一部分;而且創作離開了欣賞,就會是無源之水,實現不了創造。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首先在于欣賞教學。

二、充分發揮主體性,培養美術語言表達能力

1、通過好的作品讓學生感受激發學生的審美需要。心理學早就告訴我們,需要是產生行為動機的源泉,只有先讓美術佳作的藝術美去震撼學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感受,他們才會有興趣去了解它,理解它和鑒賞它。為此,要準備好欣賞作品,并設法充分展現它的藝術美,還要注意用感情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審美情境中。

2、在各個教學環節都注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要讓學生大膽說、大膽評、大膽寫,給學生自由表達、自由表現的機會。不要怕學生說得膚淺甚至說錯,要敢于讓他們“在游泳學會游泳”。有淺有錯,才會有深有對,在深淺、對錯的矛盾沖突中,討論才會活躍起來,教師的深對也才能有的放矢,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否則,教師灌得天花亂墜,聽累了、聽煩了的學生們了只會所得甚少。主體性是無法得到體現的,所以,我們的欣賞課既讓學生看和聽,又讓他們觸、讀、議、說、寫、動手、動眼、動口、動腦。設置豐富多彩的審美實踐活動,這樣學生既不易疲勞,主體性也能得到充足的實現機會。

3、樹立全新教學觀念,清除學生語言障礙。(1)加強學生主體意識,不過于依賴課本。學生從小奉行的是以課本知識為惟一正確的準則。不可否認,課本對學生學習是相當重要的,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前人的經驗,有益的知識,這對學生無疑是不可缺少的,但應看到課本并非完美無缺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時代飛速發展,課本的發展永遠跟不上時展的速度,如課本中的服裝、建筑的范圍觀念已顯得陳舊,即使新編課本,今后將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美術課本中有關作品的欣賞文字只是一家之辭,但任何一件優秀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欣賞,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是優秀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我在教學中強調要學生不要完全只跟著課本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2)改變傳統的教師形象,創造課堂和藹氣氛。

4、重過程、輕結果,保護學生熱情。在欣賞課中要培養學生的美術語言表達能力只能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大家知道語言是通過思維體現出來的,但這些學生裝畢竟還處在學習階段,知識面有限、社會實踐缺少、人生閱歷不豐富、手頭資料欠缺等條件的制約,如果我們太注重語言的正確性,這樣肯定會制約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我在每一位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時,總是認真聽他們敘述,以贊許的目光注視他們,最后用肯定的語言加以總結,給每位學生以信心,讓他們充滿熱情。

5、努力研究指導方法。積累詞匯。要培養學生美術語言提高學生欣賞水平,教師在教學上首先自己要努力研究指導方法,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評價作品的語言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對作品的評價不一定總是停留在淺顯的水平上,它會隨著知識結構的變化,不斷發生變化。在教學中我利用多視聽媒體,通過多層次的信息傳播讓學生領悟畫面上每一微妙的視覺變化,這些變化都是知識的變化,包容著歷史、文化的內容。讓學生學到書上和個人經歷中無法得到的知識,極大的擴大知識領域。而豐富的知識又促進語言的發展,使詞匯得到豐富、深化、擴展,語言和知識呈互動關系。日積月累這樣學生在欣賞時便能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認為美術欣賞教學極為重要。所以,教師只有全面認識到欣賞教學的重要性,才會擺脫陳舊落后觀點的束縛,上好欣賞教學課,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讓學生在欣賞中發現美、感受美從而創造美,真正達到欣賞教學的目的。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美術欣賞課教學

未安林

1、繪畫藝術鑒賞是一種由后天專門訓練所獲得的一種特殊能力

2、把繪畫當作一種德育媒介和手段來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對藝術特點只略作評判,甚至忽略不計。對繪畫這種視覺藝術來說,這樣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勵學生直率地描述直觀感受

4、 形式分析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規律,體驗和品鑒形式美的意味

5、意蘊解釋是繪畫鑒賞的最深層次

6、藝術是非常復雜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但不宜以一己之見,或封閉的、獨斷的評判來概括和指導學生

7、審美接受不單是視覺接受,也不只是大腦接受,而是整個身心的接受

關鍵詞:形式分析 意蘊解釋 價值判斷

在常人眼里,畫畫遠比看畫難,其實不然。著名藝術社會家豪澤指出:“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所以有許多兒童畫家,農民畫民間藝術家也是文盲;但絕無兒童鑒賞家和文盲藝術家。可見,繪畫藝術鑒賞是一種由后天專門訓練所獲得的一種特殊能力。

繪畫藝術鑒賞教育是將受教育者帶入繪畫這一特殊視覺領域,使他們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繪畫作品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訓練對視覺藝術語言的領悟能力、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力,進而育成健康的審美趣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理想。

在我們的繪畫藝術教育中,我認為應將繪畫鑒賞作為其基本內容,單純靠學校每周一、二節課的課堂教學來訓練來練就繪畫賦形表現能力,無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養繪畫鑒賞能力無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學校教育可以實施見效的。這在西方許多國家都曾達到驗證。

那么,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生這種特殊努力呢?

“觀千劍而識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觸藝術作品。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去“讀畫”,進而接受。這種接受非觀賞接受。象在展覽館看畫展,隨意遛一遛,大體看一 看,有賞心悅目之感即可。我們追求的是鑒賞性接受。在以往的美術鑒賞中,有被戲稱為“三段論”的欣賞模式,即時代背景、主題內容、藝術特色的評析。實際上重點放在前兩項,后一項是總結、尾聲。如欣賞董希文《開國大典》這樣的革命歷史畫,往往把重點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繪畫當作一種德育媒介和手段來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對藝術特點只略作評判,甚至忽略不計。對繪畫這種視覺藝術來說,這樣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現將在教學中總結的培養繪畫獎賞能力的“鑒賞四步法”略作論述:

第一步:簡單描述

在欣賞的開始,先是拋開含義、價值判斷、背景等因素,只讓學生指明畫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語言表達直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對變形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對抽象作品,可指出畫面存在哪些形狀、色彩、結構等,使學生注意到應該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這很重要。因為人們在看畫時,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興趣的而忽略其他細節。以法國表現主義畫家夏加爾的《散步》為例,開始學生只注意到畫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張的動作,房屋,地面較特殊的綠色。經提示,學生會注意到畫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畫面中只有綠、紅、紫三色,紅色襯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學生敘述的同時,引導學生進入鑒賞情操:面對作品,它給了你什么直觀感受,教師引導、啟發、點撥學生盡可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以實現審美共享。這階段不可批評學生所講的見解,鼓勵學生直率地描述直觀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將感性立即轉化為理性分析。我們要解決的不再是作品給你什么感受,而是畫家是如何使你產生這樣感受的。這就是需要從藝術語言和作品的形式感來分析,來探討色彩、形狀、線條,肌理、人物描繪的特點,分析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圖和底的關系等。這是鑒賞中的重點,也是難點。

> 如夏加爾的《散步》,學生通常能感受到畫面中的快樂氣氛,通過教師誘導和提示,學生會發現原來這種氛圍是畫家刻意營造的,夏加爾所追求的單純的形、色、人物動態都體現了天真和童趣,歡樂和喜悅的氣氛來自人物的表情和動作,紅色襯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強的烘托作用。

> 形式分析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規律,體驗和品鑒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由形象到風格。分析時切忌繁瑣和硬性解剖,破壞作品的整體生命。

第三步:意蘊解釋

> 意蘊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無限延伸因素。意蘊解釋是繪畫鑒賞的最深層次,從外在層面到內在層面的探討。對超越畫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問底,當然,我們不能只中循跡而求。

> 意蘊解釋的成敗關系到能否使學生對作品產生共鳴。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蘊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蘊在可喻不可喻之間,有時教師很難將超越作品的意蘊揭示出來。加之學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體驗,如明代沈顥所言:“看畫以林泉之心則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卑”,要很好地領悟和體會作品意蘊,這就需要教育來長時間循序漸進的浸潤和彌散。

> 仍以《散步》為例,通過對作品背景的介紹,讓學生知道,這幅畫表現的是夏加爾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畫在中間,舉手托起婚后剛剛生了第一個兒子的妻子,讓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慶祝他們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再通過對個性、思想、藝術觀的介紹,學生就能夠理解畫家為什么會畫出這樣的人物動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達方式,進而領會畫家的意圖,分享畫家的喜悅之情,欣賞他富有兒童般幻想的藝術魅力。

第四步:價值判斷

> 價值判斷是從內容與形式、風格與風味、革新與繼承等方面對作品的優劣作出判斷 ,可以參考專家對此的批評與評判。而藝術是非常復雜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但不宜以一己之見,或封閉的、獨斷的評判來概括和指導學生,而應當采取開放式的、多元的評判、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學會對作品進行評價。對夏加爾的作品,我們著重于他的獨特性、開創性和豐富的想象力。

> 我在評價達.芬奇《夢娜麗莎》時,除了指出它的“優”外,還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與背景的處理不自然,似剪貼一般;邊緣線的處理過于生硬;受當時材料的限制,色彩單調;現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這樣做的好處是使學生不迷信權威,敢于思考,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明白對繪畫作品的判斷是多元的,沒有固定的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應盡量收集各種意見,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 “鑒賞四步法”不僅適用于具象繪畫作品,對抽象繪畫作品同樣適用;同時也適合鑒賞雕塑、建筑、工藝等其他視覺藝術。

我們都知道學校的美術教育并不是為了培養藝術家,作為素質教育的繪畫藝術鑒賞教育,也并不是培養專職鑒賞家。我們的目的是通過美育,培養大眾對美術文化的理解力,學會欣賞周圍生活中的一切視覺形式,進而使審美接受不單是視覺接受,也不只是大腦接受,而是整個身心的接受。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摘 要】高中美術教學要求教師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主,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為有“美術”而快樂。作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對自己的美術課教學進行了反思,以求今后加強自身教學水平,為新課標的實施增強信心。

【關鍵詞】美術 欣賞 反思 傳遞情感 激勵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因此,普通中小學美術學習絕不僅僅只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被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

一 高中藝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為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

藝術教師在鉆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和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工夫,而在實際教學時,學生的興趣點卻有所不同,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差別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在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心”到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心”到與否,全由教師組織調度;整齊與否,決定其最終的教學效果。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多種美術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合理運用尤為重要,適當設置并提出一些能引起學生思考和探究興趣的問題,激勵學生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各種感官,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地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獲得愉快和積極的體驗。

二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尤為重要

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教師還應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體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并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出來,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和更隱蔽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要求和體現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的崇高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理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升華。

三 美術藝術課需要學生的介入和意志的投入

藝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教師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持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心”找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于藝術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閑課。高中教學不同于小學和初中,又說又表演的教學方式已不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喘不過氣來。到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藝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藝術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四 美術課要增加實際操作練習,增強學習興趣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藝術課,尤其是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動手”的教學內容,實地考察參觀當另論。但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更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小學、初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基礎,大學里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了“斷層”的現象。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高考學生的專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為真正的知識,它本身的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學形式靈活多變,但這也必須注意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不可缺少,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為,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后,待遇最低,上藝術課也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境況和藝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而藝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為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卻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系非常微妙。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欣賞 評述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摘要】欣賞課在初中美術教育中的兩大作用,即:有助于學生學習美術實踐能力的提高和有助于學生自身素質修養的提高。通過列舉各個教學例子,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樹立健康的審美態度、提高思想境界,幫助學生矯正當前一些不良的價值觀。

【關鍵詞】欣賞評述;初中;美術教育;作用

新學期上完第一節欣賞?評述課后,有不少初一級學生這樣問我:“老師,這節課沒有要畫的作業嗎?”將美術課只當作技能的訓練,是許多學生的思想誤區。介于不同班級多數人如此,我認為通過美術課學習活動后的初中學生仍出現的這種錯誤,實是不該的現象,也是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出現的疏漏。

若是學生認為只有畫畫才是美術課的作業,那么,當其他學習領域的理論課上完之后,他們便不當是一種需要掌握的“作業”了,而離開了某些基礎知識,教出一個個只能在紙上畫出“自己覺得還不錯”的學生又有何用呢?因此,我注意到,應在欣賞課上排除只有聽故事般的方式,還要讓他們明白:欣賞教學是要求提高自身對中外名家作品的鑒賞能力,也是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興趣廣泛、具有高尚品德和豐富藝術素質的學生,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再創造生活。

欣賞教學有助于對學生學習美術實踐能力的提高。而作為欣賞教學部分,恰恰是能更好地運用其內化作用強化其它三個學習領域的外化作用,是促使他們不斷前進的“催化劑”。

一、通過欣賞課的探索。拓展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內涵與意義的認識

雖然當前的電視、電腦遍布了現代每個家庭,現在的學生的見識面也要比過去學生廣得多,他們不再只從一些圖片或讀物來了解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個觀看外面的世界的窗口,但要讓他們能更好地、有目的地了解過去和現在,才會去創造美好的未來。課堂上各種美術形象的探索,能讓他們對了解世界、感受歷史有一種更大的向往,并能拓展學生對這些美術作品的內涵與意義的認識。七年級學生下學期綜合?探索《美術在你身邊》一課時,我和學生一起搜索大量的美術作品,通過大家的欣賞、討論和總結,對美術的分類進行歸納認識,列舉了美術所包涵的范疇,知道它除了繪畫藝術之外,還包括了雕塑、工藝、建筑等藝術,而這些不同形式的藝術,又因地域和文化的關系,分為中國美術和外國美術,它們因具有不同的藝術特征與藝術風格,各自體現不同的藝術魅力。八年級上學期在學習中國水墨畫《筆情墨趣》一課,在了解中國畫的創作思想、造型方法、造型要求和畫體組成的同時,與傳統西方水彩靜物畫作了比較分析之后,便使學生了解到其有別于西方繪畫的獨特藝術特點與鮮明的民族形式和藝術風格,是我國優秀的文化藝術遺產。在那里,學生們不但看到了文藝復興時的《蒙娜麗莎》的富有魅力的微笑,西斯廷禮拜堂《創世紀》的雄偉,而且看到了公元前五世紀《擲鐵餅者》的雄姿,古希臘人以巴特農神廟的宏偉壯麗,當代悉尼歌劇院的富有個性和象征意義……等等不勝枚舉的偉大美術作品,而這些都向學生們展示了鮮活、陌生而有趣的廣闊世界。

二、通過欣賞課的鑒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標準,選擇嘗試適合自身的創作方式

在學生乃至成年人中,大多數人認為只有表現得越接近現實、描繪得越逼真的美術作品,才是好的作品。雖然我們并非要求每個初中學生在以后的時期都必須具備達到象每個美術家那樣的能力及水準,但我們必須讓他們明白,藝術不是算術,不是象一加一等于二那樣簡單去限定我們的分析能力,不同的人由不同的欣賞角度、不同的愛好,所以也有不同的看法,只將好的作品歸納為一個“象真的一樣”的范圍內,未免過于表層化。七年級上學期學習《靜物的構圖與色彩》這一單元中,第一課時《向畫家學構圖》以課本里的范例,在討論不同靜物的構圖方法的同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將盧梭的《靜物?異國水果》與林風眠的《閃光的器皿》和宋代的《秋瓜圖》進行比較,討論幾個問題:你覺得哪幅畫更真實?最喜歡哪種表現形式?為什么?在幾秒鐘的思考后,馬上有不少學生舉手,紛紛表示:盧梭的《靜物?異鋪墊作用,國水果》畫得很逼真,《秋瓜圖》也是很容易看懂的畫,只是沒有盧梭的畫那么富有立體感,而林風眠的《閃光的器皿》顏色很好看,卻不夠真實,感覺有些凌亂。大多數學生對盧梭的畫表示喜歡是因為佩服他能畫得很逼真,并會流露出很期望自己也能達到如同畫家那樣高超的技巧。在接下來第二課《我們的調色板》的“表現與創造”這一環節中較好地顯示出來,因為在嘗試表達自己對色彩的某種感受時,不再為不能在平面的紙上表現出三維空間或必須用寫實的手法而顯得無助或不自信,有不少學生更是通過了抽象的表現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通過欣賞課的啟發,能激發學生再創造的興趣,完善自身創新能力

前面提過,欣賞課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標準,而正確的審美標準又帶動他們博取古今中外眾名家名作的長處和優點,使得他們審美能力不斷地提高,因而,對其它各個學習的領域的實踐創造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探析欣賞教學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路徑實施

論文關鍵詞:欣賞教學 中學美術 路徑

論文摘 要:《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在以技能訓練為價值取向的年代,欣賞教學只偏重于作為在學習和體驗造型表現時起到某種參照和補充的功能,但是現在,當美術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面貌出現時,欣賞教學的功能就有了新的拓展,并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從四個角度構建了欣賞教學在中美術教學中的實施路徑。

“欣賞、評述”是美術課程中的一個學習領域,它充分體現出人文性質,使學生自身的審美意識在作品欣賞中被喚醒,提高他們的審美的感受、情感、想象與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協調,最終使學生具有敏銳的審美知覺及對美的欣賞力和創造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那么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欣賞教學呢,筆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總結出實施欣賞教學幾個環節,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感受環節

感受是進行美術創作表現的基礎和前提,學生表現活動缺少感官刺激,就不能獲得感性認識和創造靈感。直觀知覺和理智分析是人類認識過程中的兩個程序,美術課有利于兩種認識相互配合發揮作用。美術教學中一方面通過感知啟發學生的美感潛能;另一方面,注意發展學生視覺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通過直覺訓練提高學生的感性知覺、審美知覺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主動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運用美術創造性語言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欣賞教學也要從學生的自主感受入手,不能只是老師講學生聽,搞滿堂灌。學生對一些藝術作品知之甚少,但目睹這些藝術品,總會有所感受和感覺,而學生不知道的正是教師設置質疑的寶貴契機。抓住這個契機,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追求新的鑒賞知識,使審美的感性階段向理性階段上升。在這一環節,要鼓勵學生看和觸,多渠道獲得感知信息,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

二、賞評環節

在這里,筆者把美術教學中的賞析改為賞評,其目的是欣賞課要有意識地開展對美術作品的評論,也是美術課程標準所說的“評述”。盡管在創作課中的賞析環節也有理性的分析,但不可能也不必要進行細致的評論;而在欣賞課中,細致的評論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評論的內容包括作者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和作品在美術史中的地位和價值,更重要的是對作品本身內容和形式的分析。當然,評論的深度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審美經驗水平來確定。同時,評論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賞評中學生的審美實踐活動應包括聽、讀、說等等。比如,在學生初步感受了白石老人精美作品的基礎上,整理出白石老人的畫作,讓大家欣賞、分析、議論:“作品美在哪里?為什么那么惹人喜愛?”學生們可以分組討論,教師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紛紛發言,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白石老人的畫與真的一樣,很好看,都是活生生的,充滿著生命和生機。此時,教師應抓住機會加以點撥:這就是藝術家作品的動人之處,他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形象同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和認識融為一體,抓住最能表現生命力的特征而刪掉累贅的細節,把它的活力表現出來,這就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但又形神兼備”。就以蝦來說吧,同學們都覺得像極了,蝦體透明,似乎活潑地在水里游動、在跳躍,但是與真的蝦相比較,可以看出,蝦的頭、頸、足等細部都經過了提煉和概括取舍,與真的蝦不一樣。白石老人通過長期的仔細觀察,按著自己的審美規律,進行夸張取舍,畫作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激發著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向往,并產生強烈的共鳴。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合作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意識,并轉變了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觀念,并在共同合作中發展了教學。

三、表現環節

本環節實踐中,教師可以把一堂欣賞課的美術作品分成兩組:一組是用于賞評,另一組是用于表現。在賞評環節中通過欣賞第一組作品,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因為審美是美術實踐活動的源泉,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文化教育。在表現環節,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表現,讓學生在對第二組作品進行自由的感受和自由的賞評,鼓勵個性發展。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力。個性發展唯一的目標是使個體活動自我滿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實現,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的精神和獨立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師主要起組織、啟發和引導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學生學會參與、學會選擇、學會自主學習和發展。表現是一種應用,在應用中去復習、鞏固前兩個環節的學習所得;表現又是一種開發,啟發學生依靠直覺感受、想象和靈感,通過自由的表現去開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和思維能力。表現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說、寫,還可以是表現性地搞點小創作,讓學生對范畫作品的形式美特別是技法等形成更深刻的體驗。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表現并獲得成功的機會。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喜悅和獲得參與活動的樂趣。寫和作不必局限在課堂以內,而應該鼓勵學生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尋找感興趣的主題,圍繞主題去拓展閱讀、拓展欣賞、創新構思、創新技法等。這實際上就是美術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研究性學習”。

四、總結環節

這里所說的總結不同于其他教學模式中的評價環節,其目的不在于比較學生學習成果的優劣,更在于讓每個學生認真歸納、概括本課學會了一些什么。既要總結本堂課所欣賞的同類美術作品的共同藝術特征,又要總結所學習到的鑒賞知識,還有所獲得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經驗。總結不僅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還應該說和寫。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推薦好書、好的藝術節目等。讓學生課外去欣賞、看展覽、去繼續延伸學習。

總之,中學美術教育中應加強藝術欣賞,在美術欣賞教學要力求體現人文性、自主性、創造性,最終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發揮美術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更好實現新美育中的新理念。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探析高校美術欣賞教學實踐對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高校 美術欣賞 素質教育 鑒賞能力

[論文摘要]美術欣賞課程教學在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欣賞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它通過對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的審美教育,來豐富學生的審美觀念,培養他們的美術鑒賞能力。在高等學校開設美術欣賞課程,有助于開闊大學生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增強人文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目前,國內高校中普遍開設美術欣賞課程,這對于開闊大學生的藝術視野,陶冶藝術情操,啟迪智慧,健全人格,發展個性,提高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美術欣賞課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在學好知識的同時,了解和接觸到很多優秀的美術作品,認識到中外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培養審美觀念,提高藝術品位,從而達到增強他們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高校大學生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的基本特點

1.高校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是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是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美、感悟美,進而提高審美能力的一門課程。它主要是通過對具體美術作品的解讀和賞析來揭示出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使他們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能力得到一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過程。另外,美術欣賞課程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必須突出“普及”和“審美”兩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教學改革中取得主動。加強大學生的美術欣賞,使學生在學習賞評作品過程中建立完善的審美知識結構,提高藝術素養,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直覺和情趣。

2.高校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它主要以古今中外優秀的繪畫、雕塑、建筑和工藝美術等作品為教學內容和審美對象。因此,在教學中首先確定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對授課內容的選擇方面,重點選擇主題突出,風格鮮明,內容和形式上都相對完美,在世界美術史上影響較大的優秀作品,力求做到民族性與國際性相結合,還應兼顧到美術作品內容之間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同時,應適當選擇一些近代或現代寓意深刻,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優秀美術作品。只有把真正普遍認為優秀的作品作為欣賞和審美的對象,才會給當代大學生帶來強烈的藝術感染,使他們的審美感知得以陶冶和塑造,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不同于美術專業的技法課教學,而是重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好這門課程,對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勝任“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師,既要有豐富的美術創作經驗、扎實的美術史論知識,也要具備一定的文學、歷史學和哲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并且能夠把這些知識有機地融會貫通于“美術欣賞”教學的課堂當中。

3.高校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是“接受學”中的一個“再創造”過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注意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聽課學生的主體地位。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專業,由于知識結構的不同,審美觀點的差異,將會導致他們對欣賞美術作品的角度不同,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得出不同的審美結論。這就要求任課教師積極主動地引導和鼓勵學生,不要因循守舊,應開動腦筋,深入思考,大膽地發表自己的審美觀點。任課教師應及時對不同的審美觀點進行分析和點評,因勢利導,指導他們用所學知識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方式賞析,使他們真正體會到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內涵,并對作品做出合理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調動他們的審美積極性。

二、高校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探索

高校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只有把切入點找準,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才能使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不斷得以深化。目前,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誤區,部分教師直接借用專業美術院系的教學模式,在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重在講解技法、形式與風格,或者側重于美術史論的解讀。這種教學方法明顯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導致了實際的教學效果脫節。根據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借鑒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指導意見,把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的主要方法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1.深入體會各個時期美術作品的審美情趣,掌握美術作品的時代特征和規律。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藝術,是古今中外藝術的共同規律。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審美思潮、文化特征和價值取向,都在美術作品中深刻地反映著,這是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必須注意掌握的。這也是同一題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并在很大程度上顯露出其獨特光芒的重要原因。如在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著名藝術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他們分別創作的美術作品如《蒙娜麗莎》《大衛》《圣母像》等,還有19世紀下半葉的印象畫派,以莫奈《日出印象》為例,明顯可以看到他們關注自然世界和現實人生的目光,并能夠主動地把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他們的作品中有著藝術家人文理想的傾注和對個人價值的肯定。在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應當指導學生掌握作品的時代特征和規律,深入體會各個時期美術作品的審美情趣,針對具體美術作品進行具體分析。

2.擺正美術作品與藝術家的關系,注重藝術家身世和時代背景的介紹。藝術家的美術作品是對客觀現實升華了的精神產品,作品中表現的生命感受、藝術境界和審美情趣等都與藝術家的人生成長、經歷環境、素質氣質、宗教信仰和時代特征等有著關鍵的聯系。另外,從不同的美術作品中,還可以感受到藝術家的氣質、藝術追求及人生際遇等。其實真正優秀的耐人尋味的美術作品往往是作者心靈和情感的折射,創作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始終是對應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具體類型的美術作品,分析欣賞作品時重點把握“知人論畫”的層面,避免在欣賞過程中不知道藝術家身世和時代背景的現象。如當我們欣賞近代國畫家徐悲鴻先生的繪畫作品時,如果不把作品與畫家感情生活、具體身世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就不能感受到他“憂國憂民”的畫面背后,因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國民黨發動內戰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苦難而產生憂國憂民悲憤的心情;如果能做到“知人論畫”,我們就可以通過美術作品,體味出徐悲鴻先生內心深處的那份孤寂、無奈與悲涼,感受到在他畫面之外的寄托與向往。只有這樣,作為欣賞者的學生才會與藝術家達到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溝通,從中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可見,欣賞作品時把握藝術家和美術作品之間關系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解讀方法。

3.根據美術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深入體會審美心理的差異。由于東、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審美習慣不同。這對人們的欣賞和認知方式帶來很多的不便。如在對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塑的欣賞中,應當了解古埃及人重視數理與形象的和諧,以及宗教信仰等,他們創造的嫻靜典雅的雕像和莊嚴肅穆的建筑,都與它的民族地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藝術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對稱、和諧、比例、秩序、均衡的原則,無不體現著古埃及數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共同的審美心理特征。可見,只有深入地了解這些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賞這些地域和民族的美術作品。此外,中外美術作品中諸多的差異,如表現形式、審美習慣、藝術特征等,也都是美術欣賞教學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因此,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從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的視角切入,深入分析作品。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美術作品背后一系列更深層次的審美心理特征,體會藝術家審美心理的差異。

三、高校美術欣賞課程教學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美術欣賞可以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美術欣賞是審美主體積極而能動地反映審美客體。在這個過程中,審美主體從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通過大學生們經常性的審美活動,可以陶冶他們的性情,凈化心靈。如油畫家羅中立所畫《父親》的形象,更多的是讓人感受中國傳統的農民身上所具有的憨厚、淳樸、勤勞和善良的美,這種美具有一種發人深省的情感力量;從列賓、希施金、列維坦等那些關注自然的質樸畫風中,喚醒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深切關懷。在這些藝術形象中,所表現出的內容題材,引發了人們對現實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它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的審美觀念和人生態度。另外,還有美術作品中表現出愛國的情懷、協作的精神、堅強的意志與無私的品質,以及人世間的情感冷暖,都經過藝術家的藝術處理,將真善美的力量融入畫面中,陶冶情操,轉化為同學們向前的勇氣和動力。

2.美術欣賞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意識,樹立合理的審美觀念。通過對中外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和學習,學生能逐漸透過作品的形式層面和形象層面,品味到作品中的深層意蘊。隨著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的不斷深化,美術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有了更為生動而豐富的內容,藝術家的人文情感被以物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當學生從不同的作品中品味解讀出作品中所蘊涵的人生境界、哲理思考、時代特征、民族精神等理性內容時,映射在內心的將是一種心曠神怡的喜悅。這時,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已不再是心靈的獨語狀態,而是起到“中介”作用,成為藝術家與同學們情感交流的“橋梁”。只有這樣,在欣賞課程教學活動中,學生們在充分享受由美術作品帶來的精神愉悅的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審美知識,提高了審美意識,啟迪了審美智慧,樹立了合理的審美觀念。

3.美術欣賞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美術欣賞是藝術作品、藝術家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等與欣賞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情緒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和滲知的過程。美術欣賞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在欣賞時積極主動地創造過程,美術作品能把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調動起來。研究表明,學生對美術作品作出的反應程度,對線條、形狀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圍繞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開的想象能力是非常廣泛的。尤其是抽象繪畫或抽象雕塑作品,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創造的廣闊空間。這種變形、夸張的抽象作品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另外,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需要通過對話交流的方式進行,它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對話交流等幾個方面。無論是哪種對話交流,都要借助語言這一中介來實現。對于學生來說,這幾種對話交流的方式是互相交織的。一方面,作品通過形狀、構圖、色彩、線條以及所描繪的內容或情節等因素向學生發出信息,學生則靠敏銳的直覺和審美感受,不斷地獲取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應;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與教師、同伴的對話、討論,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時也傾聽別人的感受。在整個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內心感受。通過這種發自內心的、言之有物的表達,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快速發展。

總之,美術欣賞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美術欣賞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審美情趣,優化情感結構,提高審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淺談運用影視教育資源優化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

[論文關鍵詞]運用影視教育資源 優化 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

[論文摘要]影視教育資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學上可應用的影視信息資源。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在學生中開設美術欣賞課,讓學生在欣賞名家作品的過程中,欣賞美,感受美、認識美、適應美術教育的要求。影視教育資源在大學美術欣賞教學中的運用,具有傳統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在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中運用影視教育資源,可以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

一、影視教育資源與美術欣賞課

所謂資源,就是資產的來源,一般指自然資源。教育資源則是指各級各類教育部門進行教育活動,謀求教育發展的基礎。影視教育資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學上可運用的影視信息資源,有直接應用價值和潛在應用價值之分。所謂直接應用價值是指那些專門為各學科教育教學而創作的影視作品,可以直接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之中,有很強的教育教學針對性。所謂潛在應用價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為各學科教育教學創作的,沒有明顯教學意圖的影視作品,但經過教師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設計,同樣可以應用于學科教學并能夠產生教育功效。

美術欣賞是一種視覺心理活動。它從視覺對作品的直觀感覺開始,通過知覺與聯覺、統覺而變成情感和意識的過程。美術欣賞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形式,美術欣賞課教學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它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積極手段。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

當前,素質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創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靈、美的品質。在學生中開設美術欣賞課,讓學生在欣賞名家作品的過程中,欣賞美、感受美、認識美,適應美術教育的要求。大學開設美術欣賞課的目的,除了對名畫名作進行專業技術層面的了解與探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和藝術品位的提高。通過美術欣賞課,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藝術敏感性。

二、影視資源教學方式優于傳統教學方式

在人類進入信息社會以后,教學觀念已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激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創新能力,設計出適合其綜合素質發展的課堂環境就顯得更為重要。影視無疑是當今世界最具魅力的綜合藝術,它利用獨特的影視語言,表現生活,表達情感;它融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攝影等藝術精華于一體;它是一門最現代化的、最有群眾性的、最受青少年歡迎的藝術形式。影視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化藝術,其題材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和觀賞的靈活性,使得影視自然地向學科教育延伸,改變了單調、沉悶的傳統教學模式。影視作品所具有的動感畫面和可剪輯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客觀上適應了學生生理與心理發展的需要。突破傳統的、說教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把影視教育資源有意識地引入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

當前,視聽語言像傳統的文學語言一樣已經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學習、閱讀和娛樂的重要媒介,電影、電視等視聽作品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影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視作品常常以優美的語言、生動的畫面、美好的情感、鮮明的人物形象、獨特的藝術風格、高雅的審美趣味和深厚的人文關懷來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對新生事物感受力較強,對影視也更為敏感和關注。把影視運用到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去,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運用影視易于營造立體的欣賞教學氛圍,可以創造出生動、活潑、愉悅、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對美術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因此說,影視教育資源在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傳統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

三、運用影視教育資源優化美術欣賞課教學

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離不開情境創設,巧妙的情境創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而且能創造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教學內容、學生生活體驗與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運用影視教育資源創設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影視的獨特魅力,憑借影視的自身優勢,優化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在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名作鑒賞是一個重要環節。在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一本正經的說教,難以激發現在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常常死氣沉沉,氣氛不活躍。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過:“教育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當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動。興趣既是教學的手段,又是教學的目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興趣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大學生,青春洋溢,思維活躍,充滿活力,情感豐富而細膩,好奇好勝的心理使他們不滿足于單一模式的學習方式。影視正是以其獨有的光、電、聲、像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來刺激學生的感官。運用聲、像、景、情并茂的立體式影視教學,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興致盎然地吸收與課文相關的美術知識,改變“一潭死水”的大學美術欣賞課狀況。

在引導學生進行藝術作品賞析時,教師運用影視教育資源,將作品及其相關信息展示給學生。學生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既提高了審美能力,又掌握了作品的相關知識。例如:講威尼斯畫派時,可以播放有關15世紀末威尼斯的影視鏡頭,如《威尼斯商人》等,讓學生感受15世紀末威尼斯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自然風光;感受15世紀末威尼斯女人愛穿漂亮衣服、染金發、過著舒適豪華的生活以及當時威尼斯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社會安寧,人們過著自由、富裕和平靜的生活等等。通過直觀感受,學生就可以輕松地掌握威尼斯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了解威尼斯畫派產生的時代背景。之后引導學生關注威尼斯畫派主要畫家作品的內容、畫面形式、表現技法、藝術風格等。如喬爾喬納的《沉睡的維納斯女神》、提香的《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花神》等。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和分析學生更能感受到威尼斯畫派畫家作品漂亮而豐富的色彩,感受到畫面體態豐潤、衣著華貴、皮膚細膩潔白、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優美形象。又如講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時,播放影片《波洛克》。影片《波洛克》是以美國畫家波洛克本人的生活為原型,對他生活狀態、時代背景、創作方式、思想、情感多方面展示。通過影片《波洛克》的觀看,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波洛克作畫的場面,思考波洛克追求的藝術精神和這種藝術有何意義,獲得對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充分認識,獲得對美國戰后昂揚的精神狀態以及美國知識界在高度工業化社會中的某些狂躁、憂慮和焦灼不安精神的深刻了解。運用影視教育資源創設課堂情境,學生的情緒高漲,課堂情趣橫溢。精彩的影視鏡頭與精美的課文巧妙配合,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淺議用多媒體進行美術欣賞教學

美術欣賞課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審美觀,發達學生的心智,開發學生的潛能。

美術欣賞課是一門視覺造型藝術,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使美術教學手段向多元化發展,如實物展示、投影運用、多媒體音像的引進,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這樣也適應學生認識的發展和身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成為簡易、新型、交互、愉悅的學習方式,滿足學生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實現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目標。下面,就從我教學的經驗出發,淺議我在欣賞課上對多媒體的運用。

1.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景,拓寬眼界。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著重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最基本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突出引導他們學會在網上瀏覽欣賞適合自己的藝術作品,利用課余時間學會在網上收藏自己喜歡的優秀作品,反復感受、認識和理解,現行中學美術欣賞課是以“審美教育”為主旨教學過程,“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觸藝術”。事實上,我們很少有機會讓學生去感受真正的美術作品原作的魅力。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種缺憾。教師通過現代化手段提供豐富的素材,可以讓學生看到更多的圖片、影像資料,便于學生對作品進行分析,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真正達到培養欣賞與評述能力的目的。

例如:我在上外國風景和靜物畫賞析時,先把大師的作品拍成了照片,制作成精美的課件,其中對凡高的作品做了一個超鏈接,欣賞時點擊了超鏈接后,就直接連到了網絡上,學生就可以通過網頁直接了解更多的關于凡高的生平事跡,從而加深對其作品的了解,更好的解讀大師,這是關于在線資料上的查閱,令一種更常用的方法則是:由于書本上的欣賞內容畢竟有限,為了拓寬學生的眼界,我可以預先收集更多大師的相關作品,在欣賞完書上后,我只需點下鏈接,相關其他作品就一一展現出來(如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睡蓮系列),通過拓展內容,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更高的升華。

2.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想象,升華感情。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另一位哲學家也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想象對于孩子,比擁有萬貫家產更加重要。”所謂想象力是指在頭腦中將各種意象構思出來,并加以具體化。它使我們能超越現實的限制,進入一個無所不能的世界。而多媒體的出現,則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實現想象力,使抽象思維具體化。

例如:我在上第13冊外國風景欣賞時,其中一篇冰雪覆蓋的風景畫《雪中獵人》,畫家也畫了很多的人物點綴在畫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畫家的思想,我提前就把圖片經過電腦處理,抹掉了所有的人,在上課時,我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果此畫成了一幅純粹的風景畫那會是什么感覺呢?學生紛紛猜想,這時我把早已處理好的圖片展示出來,學生看到自己設想的場景就呈現在眼前,就能更好的去品位敘說了,通過差別感受也能更好的抒發感想。而在欣賞季節性的風景畫時,可以通過偏色的對比感受到不同季節帶來的視覺差別。如讓學生對著同一幅畫去想象在春夏秋冬的不同感受,這就可以通過偏綠色、偏紅色、偏黃色和偏灰色等等效果來感受。通過偏色還可以轉換畫家的情感,這點對于印象派和抽象派的作品來說效果更明顯。比如,同一幅畫,畫家本來用深灰色調來表達哀傷的感情,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使主色調換成鮮艷的色彩,再提高畫面的明度,使整幅作品光燦明亮,這樣學生能感受到的就不是悲哀傷感而是愉快、自信、積極向上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我們能更好的使想象思維成為具體化,加深對作品的更深層次的解讀。

3.利用多媒體技術,整合學科,提升審美。

美術欣賞課要求我們從各個不同角度出發,結合不同學科知識,全方面的來感受作品的美,從而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

第一,促進美術與音樂的交融。音樂與美術盡管在審美特點上千差萬別,但在主題與意境的追求上常常是相似的。在美術欣賞時能結合音樂的話,對學生進一步感悟美術作品中藝術語言將會起到良好的啟發作用。例如在欣賞一些反應窮苦人民悲慘生活或畫家悲傷情緒的畫時,配上《二泉映月

》的哀傷調子,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凄涼的意境,而在傳統的書法或國畫欣賞時,配以節奏柔美、充滿古韻的古箏等民族樂曲如《高山流水》或《漁舟唱晚》等,可以更多體悟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與美妙意境。西方繪畫配以鋼琴曲或輕音樂,更能充分展現其色彩斑瀾的審美意象。而欣賞凡高的作品最好配上充滿熱情、活力、富有動感的交響樂,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凡高令人目眩的色彩和火焰般燃燒的激情。在美術課件的制作中,音樂的運用可以起到拓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與聯想空間、深化主題的作用。這樣,不僅可以營造氛圍,視聽結合的方式更可以起到烘托主題、啟迪思想、增加欣賞深度的作用。

第二,促進美術與文學的交融。中國傳統文化講究詩書畫相結合,西方美術的發展與文學的發展更是息脈相通。如在中國書畫的意境造型欣賞時,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一邊欣賞潘天壽的《紅蜻蜓》、徐謂的《黃甲圖》、朱奇的《荷花水鳥》等作品,一邊配樂誦讀楊萬里的《小池》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這樣,讓學生更能體悟中國畫的意象之美和詩書畫相結合的悠遠意境。

另外,如印象派畫家對光色的應用及透視學知識,美術作品構圖中黃金分割的應用等,無不說明美術與光學、幾何學等自然學科的密切關系。這些都可以利用現代媒體技術手段加以分析,直觀教學的同時也節約了有限的教學時間。

總之, 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化多煤體的教學手段,可以將傳統的教學形式和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圖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去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視覺審美感受。但我們也不要就此把現代多媒體技術當作萬能的法寶,要上好美術欣賞課同時,還要盡量做到課堂欣賞教學與組織參觀當地博物館、美術作品展覽等活動相結合,使美術欣賞教學與課外和校外的美術教育活動相銜接,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美術欣賞教學論文:淺談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特點——普通美術教育欣賞課教學參考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于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于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并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筑(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并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們和古希臘那種以人為范本的真實自然的神象有所區別,在欣賞時需要了解經規儀軌的種種規定,如佛象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等,否則很容易認為比例不準確,解剖有錯誤而加以否定。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紀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繪畫之前的西漢時代偶有創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賞教材都有介紹的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此外,東漢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現存的古代紀念性雕刻,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于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于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筑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于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莊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夸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筑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于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后,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干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后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這種特點,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漢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麥積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晉祠宋塑侍女,大同下華嚴寺遼塑菩薩、平遙雙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羅漢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見到。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準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于為適履而削足。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發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準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于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準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準確,質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準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準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夸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準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舍,有所夸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征,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采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巖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于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巖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并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準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準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于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更多品嘗的余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并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莊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莊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后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風格比較接近前一系統,卻少有后一系統的風格特征。希臘古風時期的古拙是藝術技巧幼稚階段的自然產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風格。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難于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理解的,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總有障礙。這就需要提高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從根本上來認識中國藝術,否則欣賞也好,創作也好,都很難進入堂奧。

九、中國古代雕塑遺產大量屬于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規儀軌,形成自己的特點。佛教美術源于古代印度,中國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羅、馬土臘和芨多等地區與時代的佛教雕塑。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而印度犍陀羅佛像受到希臘化時期的古典雕刻影響,它們也有個雕塑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因此,在欣賞中國古代佛像時,適當對照希臘、印度的古代雕刻進行比較,有助于加深認識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區別。同時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經規儀軌。上文提到的佛像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就出自經規儀軌。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兩耳垂肩、手長過膝而外,又如螺發紺青相、頂上肉髻相(不是普通發髻)、眉間的毫相等等可以通過造型藝術加以表現的相好,在雕塑時都必須嚴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上述各種特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古代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于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當許多中國人奔赴西方學習雕塑時,西方雕塑家也來中國借鑒中國古代雕塑。有位美國雕塑家曾對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塑系學生說過:“你們不要捧著金飯碗要飯。”這句話是我當雕塑史研究生時親耳聽到的,我把它當作一顆定心丸擺在本文的結尾,送給對中國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懷疑,不敢在欣賞課中理直氣壯教學的同行,但愿有點用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热99re视热频这里只精品|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 日本少妇寂寞少妇aaa|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尤物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直播| 西西大胆午夜人体视频| 国产自偷亚洲精品页65页|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天堂网在线www|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精品丝袜人妻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吃奶摸下挵进去好爽|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欧美xxxxx高潮喷水麻豆|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国产口爆吞精在线视频| 无套内内射视频网站|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 对白脏话肉麻粗话av|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亲子乱子伦xxxx裸|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内射人妻少妇无码一本一道| 成全电影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 亚洲日本va午夜蜜芽在线电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一蜜桃|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又滑又嫩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