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大學生心理論文

大學生心理論文

時間:2022-05-27 04:5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心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心理論文

大學生心理論文:試論貧困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及教育管理對策

論文摘要:貧困生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其獨特性,通過對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卡特爾16PF測量結果的對比分析,歸納出貧困大學生的人格特點。根據人格理論分析了貧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狀態落后.見識有限;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成熟動機強烈,提出相應的教育管理對策。

論文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特點;教育管理對策

貧困大學生是近年來為社會廣為關注的一個弱勢群體,由于家庭貧困,他們來自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壓力較大,其心理疾病發生率遠遠高于普通學生.從而出現了因經濟貧困導致的“心理貧困”的“雙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貧困生容易產生認知、情緒、意志行動等心理過程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從而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學習生活效率降低、社會功能受損等負性變化,嚴重影響了其學業的順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發展。近年來,國家和學校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在經濟上給予了貧困生很大的幫助,但在我們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貧困生精神狀態的低落。因此針對貧困生的特點,不僅要提供必要的經濟幫助,而且要研究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精神扶貧,幫助貧困學生擺脫精神壓力。

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調查分析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筆者從九江市四所本、專科院校各個年級的學生中按照隨機抽樣原則抽取400名貧困生(月個人消費總額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標準)和40O名非貧困生,利用卡特爾16種人格測驗量表fl6PF1進行統一測試.發放問卷各400份,回收問卷貧困生368份和非貧困生392份,問卷有效性分別為92%和98%。數據統計采用W_IZ心理測驗與統計軟件和SPSS軟件包。

(二)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1.貧困生與非貧困生人格因素比較貧困生與非貧困生16PF值如圖l所示

從圖l中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貧困生在有恒性(G)、憂慮性(O)、獨立性(Q2)、自律性(Q3)四個方面分值高于非貧困生,而在聰慧性(B)、穩定性(C)、興奮性(F)、敢為性(H)、世故性(N)、實驗性(Q1)六個方面分值貧困生低于非貧困生。通過統計分析。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聰慧性(B)和敢為性(H)兩個方面差異顯著.其顯著性小于0.05,而在興奮性(F)方面顯著性明顯,其值小于0.01.表明貧困生較樸實,做事審慎、保守,甚至有退縮傾向。

2.貧困生與非貧困生次級人格因素。比較卡特爾教授在研究人的l6種個性因素的基礎上,認為有4個次元素可以進一步診斷人格特點根據卡特爾的次級人格因素分數的計算公式.利用圖1中的相關數據計算出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次級人格因素從圖2中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貧困生在內向與外向方面與非貧困生差距明顯,其顯著性差異小于0.05,表現在貧困生相對較內向,在人際交往中不主動,甚至缺少自信。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成因

社會心理學理論表明.生活在同一社會群體或相似的生活環境中的人會形成相似的人格特點筆者采用訪談法結合人格理論分析貧困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及特點,歸納出影響其人格特點形成的幾點因素:

(一)生活狀態落后.見識有限

本研究貧困生群體中有3O5名來自于農村.其中164名來自于邊遠山區.這些地區信息不暢通.消息相對比較閉塞.人們生活狀態相對比較落后.導致貧困生從小見識少,對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沒掌握:另外,這些地區的中小學教育相對落后.學生的知識面較窄所以進入大學后,貧困生在聰慧性方面與非貧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時,由于這種差距的存在.也導致了部分貧困生產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興奮狀態較低

(二)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

本研究貧困生群體中有313名來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195名同學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壓力較大.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關愛和關注.致使他們從小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并且不自信。為了免受傷害.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閉自己,不能主動與人交往,偏內向,極易產生自輕、自賤、自畏等自我意識的偏離,行為上也往往表現為退縮:還有65名同學表示習慣于用不平衡的心態面對一切,他們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寬容別人,叛逆的行為既傷害同學間的感情.又挫傷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際危機:另外.經濟上的拮據也往往限制了貧困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機會.客觀上強化了他們自我封閉的性格

(三)成就動機強烈

在訪談中有310名貧困生表示.由于從小家境貧寒.使他們更早體會了生活的艱辛.更早產生了為父母分憂的想法.并有強烈的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動力,也就是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此,在高校里,貧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學,他們更能吃苦,更有韌勁。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對策

(一)重視貧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貧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對貧困生經濟扶助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對他們進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在充分了解掌握貧困生心理、行為特征的基礎上.要對他們的“心理貧困”問題予以特別關注如筆者在此研究其間。吸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2名。參與成立本校以貧困生為主體的“自強社”.“自強社”在為貧困生提供經濟資助的同時,也通過社員們的自助、助人、服務社會等模式.將他們的個人需求與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聯系起來.把當前的困難與遠大的奮斗目標聯系起來,教育他們正確看待和認識貧困.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勇于面對現實。培養他們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能夠成熟的為自己定位,進一步增強自信心。

(二)加強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幫助學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狀況,客觀、勇敢地面對現實,恰當、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勢.又看到自己的內在長處筆者對學生進校后的心理健康檔案進行篩查,并對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等心理傾向的貧困生進行約談,予以特別關注,讓貧困生感覺到他們是備受關心的在學校層面通過點面結合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如采用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等形式.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導他們學會自我調適.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戰勝自我。為了使貧困生打開心扉。筆者組織貧困生開展一些以他們自身為主角的活動,如“受助者助人”、“愛心傳遞”等,資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為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難群體服務等。通過這些活動.使貧困生從內心融入社會群體.逐步消除孤獨感.并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中奉獻才華,升華自我。

(三)開展人際交往和溝通方面的訓練

筆者針對貧困生人際關系能力不高、樂群性分值低、較自閉等心理特點,嘗試開展了一些人際交往和溝通方面的團體訓練如在“肯定性團體訓練”中.要求貧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尋找消極的自我意識.然后運用自我辯質訓練向消極的自我意識挑戰.最后通過角色扮演法及各種社交技巧的訓練.變通方式.實現認知重建一位同學在參加完“信任之旅”活動后表示.能信任別人是溫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給別人一份信任.給自己一種責任.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會更融洽可見.貧困生在團體訓練中能增強與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體會到了集體的溫暖和關愛.進而提高了興奮性.增強了信心.學會了與他人積極相處.提高了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了積極樂觀的心態

(四)幫助貧困生從實踐活動中增強自尊和自信

從自身實踐中增強自尊和自信.不僅在學習方面努力,而且要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勤工助學的意義不只在于能從一定程度上改善經濟條件.更重要的是使貧困生通過實際行動來克服困難.從而增強自尊和自信筆者研究其問.嘗試在學校勤工助學群體中組織開展“十佳服務標兵”、“意志堅強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評選活動,使貧困生認識到,真正的貧困是缺乏知識、缺乏信息和獲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擁有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就是財富,自身具有的如堅韌、勤奮、吃苦耐勞等品德都是自己獨有的美德:認識到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里.不要盲目通過追求成績來滿足自尊的需要.學習能力的獲得、創造力的發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學有所成的體現

(五)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筆者在心理咨詢實踐中.經常遇到貧困生因為老師一句傷害性的話、一個不經意的眼神而引發的心理問題,如“這個老師從來都不關心和過問我的學習”.“這個老師看不起我”等。因此筆者認為要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優化校園的育人環境.引導師生以平等的心態看待貧困生,不歧視、多理解、多幫助貧困生,減輕貧困生的貧困感和自卑意識,改善班級、寢室等小群體的人際關系對于貧困生來說.小群體密切的人際互動關系對他們的心理有著重要的影響應在小群體中營造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際環境,并通過組織各種團體活動來優化這種人際關系.這對于調適貧困生的自卑情緒、開啟他們封閉的心靈、增強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發動師生扶助貧困生.形成全員助困的良好氛圍在師生中積極倡導愛心助困活動。從經濟、學習、心理等各個方面幫助貧困生,喚起全校、全社會對貧困生的關注和支持。

大學生心理論文:試析籃球活動運動處方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調適作用

論文關鍵詞:籃球 體育運動 情緒障礙

論文摘要:針對大學生容易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提出以籃球活動為手段的運動處方,規定鍛煉者的運動內容、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要求,向鍛煉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運動方案。

1籃球活動的特點

籃球活動是球類游戲演變而來的,參加者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隨時組織幾個人進行全場或半場的比賽,在比賽中,如果投籃命中高或運用多種投籃技巧,那么參與者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極大的樂趣,從而驅散了不良情緒的困擾,若能經常這樣保持心情愉快、舒暢、開朗樂觀,則能調節情緒,克服心理障礙。

2調適心理障礙的運動處方

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認識、動機、情感、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的不同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際關系的思想基礎、動機特征、感情色彩、態度方式,從而表現出人際關系的不同層次和發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組合在一起產生有害的偏見、錯覺,會給人際關系交往帶來負面影響,如自卑、嫉妒、猜忌、報復等心理。針對憂郁、猜忌、壓抑、恐懼等心理障礙進行調適的運動處方:10 21分投籃比賽法:在罰球線上投中得5分,若球落地反彈后接球繼續投籃投中得3分,而后球不經落地接住投中得2分。累計得分21分為贏。若一次性投中5,3,2分則為滿堂紅,可以獎勵再投一次。違犯規則的則不計分。“兩打一”或“三打兩”半場比賽:在半場上,由一名或兩名隊員組織防一名或三名隊員組織進攻。投中籃后,進攻和防守相互交換。采用以多勝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投籃的成功率。③投籃升級比賽:以球籃中心到地面的投映點為圓心,以此圓心到罰球線的距離為半徑畫兩個半圓弦線,構成投籃升級比賽區線。在北邊線上畫A,B.C,D,E 5個標志點,分別投籃成00,600,900,1200,1800,每個點為升級點,要求隊員5名逐一投完五個點,先投完的隊為勝。

3調適人際關系交往障礙的運動處方

運球投籃接力比賽:這種方法要求多位同學參加。將所有同學按人數均勻分為兩組,同時在底線上開始運球上籃,投中后才返回投另一個籃筐,投中后交給下一個同學。看哪一組先完成,輸的隊繞運動場跑一周。組織男女混合的全場比賽:要求參賽隊由三男兩女或四男一女組合參加.其他的同正規比賽規則一樣。

4調節意志品質障礙的運動處方

“三分球”或“兩分球”投籃比賽:與同伴比賽,在三分線或罰球線外看誰能將球投中,輸者罰做“俯臥撐”。“三對三”或“二對二”輪換賽:進行三人對三人或兩人對兩人的對抗賽,看哪組先投中五個球。輸隊下場,換另一隊上場與勝隊比賽。投籃.時抗賽:可由四人參加,兩兩一組分為甲、乙兩組,要求在罰球線上投籃。甲1首先投籃,投籃后立即去搶籃板球并把球傳給同組的甲2,甲2接球后立即投籃,然后去搶籃板球傳給甲,如此反復下去直至規定時間。乙隊同樣進行,比較兩隊投中球數,投中次數多的組為勝隊。如此投籃對抗方法進行三輪或五輪實行三打二勝或五打三勝制,最后決定勝負。

5討論

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認識、動機、情感、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的不同組合。不同思想基礎、動機特征、感情色彩、態度方式,表現出人際關系的不同層次和發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組合在一起產生有害的偏見、成見甚至錯覺,會給人際關系交往帶來負面影響r’一”。由于大學生心理或生理條件的限制,對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認識還比較幼稚,他們追求理想,但容易脫離實際,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過程中往往不顧客觀條件,不善于從現實情況出發,固執己見,急躁冒進,濫用體力與精力,容易隨時間推移和困難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從而產生煩惱、苦悶、不滿甚至絕望,導致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質,影響著學習效率、生活態度、自我評價。

籃球活動是一種需要體力和智力進行的游戲活動,因此運動量宜從小到大,尤其是有嚴重身心疾病的同學不宜參加劇烈的對抗活動,以防止意外事故發生。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運動處方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每次鍛煉在每周兩三次,每3個月為一個周期。

籃球運動是一項十分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在比賽中要求體力和智力的投人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輸贏的不穩定性很大,這就要求參與者要有“敗不餒,勝不驕”的心態,正確看待勝敗,通過努力、再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難,獲得最后的勝利。通過籃球活動可以正確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正確對待挫折,從而培養頑強、勇敢、堅毅一、機智、自制、艱苦耐勞的良好品質。

試析大學生心理特點與高校政治理論教育

論文關鍵詞:心理特點 政治理論學習 政治理論教育

論文摘要: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來說,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而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的提高又與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密切相關。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創新和改善政治理論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提高高校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乃至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途徑。

政治理論教育關系著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當前我國高校政治理論教育卻存在實效性不強的問題。政治理論教育之所以缺乏實效性,其中原因很多,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大學生在政治理論學習時存在的心理特點,來探討怎樣加強和改進高校政治理論教育以提高其實效性。

一、大學生政治理論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特點

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的學習心理會有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政治理論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在政治理論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特點:

1.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根據在認知、情感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差異,我們可按年級將大學生劃分為大一學生、大二和大三學生、大四學生三個群體。在政治理論學習中,這三個群體存在著不同的心理反應。

大一學生剛人校門,多數仍采用中學時期的學習方法,對政治理論學習的印象還停留在純粹的政治常識記憶上,易產生枯燥感和距離感。但此時他們對學校和教師有很強的依賴性,學習上具有盲目性,會順從學校和教師的意愿努力學習,視理論學習為任務,對待政治理論只能以知識接受的方式加以接納,很多學生不能聯系自身和社會生活的實際,學習僅僅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角色轉變,到了大二、大三時,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將自己視為學習的主體,學習活動表現出很強的目的性、主動性和選擇性。這一時期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了新的水平,但還不夠成熟,處于由分化到統一的轉折期,自我意識中理想成分較多,“理想我”在自我意識中處于優于“現實我”的地位,多數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往往高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由于上述原因,他們有很強的向往自由和民主的意識。在政治理論學習方面,他們急于掌握政治理論知識,卻又不明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復雜性,這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政治理論時存在著立場不夠堅定、方向不夠明確的問題。更有甚者,一些學生會產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能認真分析和領悟社會主義目標的客觀性、實現途徑的現實性和發展的階段性,從而追捧所謂的“共產主義空想論”。而另有一部分同學,他們從自己的現實利益和眼前利益出發,認為政治理論的學習是假、大、空的東西,他們更傾向于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技能。

到了大四階段,現實的就業問題擺在大學生的面前,他們對“現實我”的關注要超過對“理想我”的關注,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職業走向和未來發展。他們看待社會現實多從自己是否與之相適應的角度著眼,對社會政治生活的深切關注會激發他們學習政治理論的動機,因此多數人能夠用相對客觀的視角,聯系實際進行學習,學習理論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能夠在一定深度上認識到政治理論學習對個體自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大四階段的學生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也不同于大一時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他們能夠用理論去指導實踐,更能夠在實踐中理解理論的正確性。

2.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學生心理素質在各專業類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據王滔、張大均、陳建文等人對重慶、廈門、廣州三市2 548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在適應性、實踐性、創造性等方面,理科類大學生比文科類大學生差,文科類大學生比工貿類大學生差。

而對于政治理論學習,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同樣具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尤其表現為文科、理科大學生學習心理之間的差異。理科類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認知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對待政治理論學習的情感傾向和態度都會不同于文科類大學生。他們對政治理論能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但由于其專業特點,他們不懂得政治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學習內容上關注的主要是技術、技能的掌握。在教師和學校的要求下,他們可能被動地學習政治理論,但這些政治理論很難進人學生頭腦。

文科類大學生在思維上習慣于將社會生活實際與社會科學理論相對照,并據此對社會生活實際進行理論分析,將理論和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但與理科學生相比,他們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他們更富有激情,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往往帶著主觀情感進行價值判斷。在政治理論的學習中,他們有很高的自覺性,有來自內部的情感驅動力,并且在學習中善于與他人進行思想交流、情感融合,從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但在對待某些問題的態度和觀點方面有時可能會片面化和感情化。

3.不同層次學校學生的心理特點

王滔等人的調查還發現:大學生心理素質不存在學校類型之間的明顯差異,但在自我特征和個人定向適應性方面,重點大學的學生與普通大學的學生明顯不同,其原因一方面來自過去的成長經歷和學習環境,另一方面來自于對當前和未來的心理預期和價值判斷。相對而言,重點大學的學生的成長經歷一般都比較順利,成就動機和社會交往動機往往強烈,他們中的大多數自信心較強而且有遠大的抱負,對待政治理論學習往往表現出積極、主動和靈活的特性,能將政治理論創見性地內化,并進一步運用。

一般普通院校的學生對未來的心理預期和自我評價要低于重點大學的學生,在學習上常常會產生很多困惑。有一小部分學生在政治理論學習中不易把握方向從而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和一貫性,難于靈活地將理論與自身及社會實際聯系。他們對政治理論大多持接納態度,但也會有一部分學生因對自身不滿,轉化為對他人、社會的不滿,因而對政治理論學習也有排斥心理。

4.學生其他方面的心理特點

在政治理論的學習過程中,除了上述因年級、專業和學校層次的不同而造成的學生心理差異外.還存在著可能因性別、學生來源地的不同而造成的學生學習心理的差異。

男女學生在人際交往、社會適應性、專業能力以及成就動機、認知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差異、他們的學習心理差異也是必然存在的,在政治理論學習中明顯表現出靈活性和固定性、創造性和接受性、針對性和穩定性方面的差異。相對來說,男生更能靈活掌握和創造性地應用理論,并有針對性地將理論聯系實際。

而農村和城市學生之間、貧困地區和富裕地區學生之間,也往往因為其成長環境、接受教育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們對政治理論學習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學生學習認真刻苦,但方法不夠靈活,對政治理論的領悟也較慢,他們態度偏向平和,不會像城市和富裕地區學生那樣富有政治熱情,但他們對問題的看法、理論的理解卻會更深刻、更本質。城市和富裕地區學生創造性和靈活性較好,對政治理論的接受和掌握更快,并且能更好地將理論與自身及社會實際相結合。他們具有強烈的政治情感,一般能積極主動地進行理論學習,但在對理論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的把握上可能略遜于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一籌。

二、因材施教,加強和改進高校政治理論教育

在《矛盾論》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最為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不同質的矛盾,應該用不同質的方法加以解決。在政治理論教育過程中,廣大教師必須針對大學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創新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以提高高校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1.高低相別、有的放矢

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在政治理論學習時不同的心理反應,對他們應區別對待。首先,對于大一學生應使其明辨是非、明確正誤,著重培養其獨立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力,讓其意識到政治理論學習是提高自身素質、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改變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領會理論的精神實質。其次,對于大二、大三學生,應使其深刻理解理論的基本內容、基本觀點和基本精神,全面把握理論。要進行系統學習和理解,積極探索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辯論,安排專家輔導、答疑。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其將學習中的新體會、新觀點、新創見收集起來進行交流,在交流和創新中達到思想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再次,根據大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更進一步使理論學習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的學習主要以研究、研討為主。針對政治理論中某些理論問題和社會現實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要求學生廣泛進行社會調研、充分查閱資料、深人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撰寫學術論文,以研帶學,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

2.文理相分、揚長避短

理科類大學生理性思維較強,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應充分發揮其優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提出問題,針對政治理論中的疑點、難點問題,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其深人思考,以全面把握、深刻領會。同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實際,讓他們感受和體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受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緊迫性和現實性,從而激發其政治理論學習的熱情和內部的情感驅動力。針對文科類大學生對政治理論學習的興趣較濃,有強烈的學習激情的特點,教師應改變課堂教學方法,打破保守和僵化的思維模式,加強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感情融合,在高度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中引導學生說出真實的想法。例如,安徽師范大學發揮鄧小平理論自身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在教學中穿插自講、互評、擂臺辯論等形式,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接受科學理論并以科學理論來指導學習和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應著重加強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政治理論的認識逐步從感性走向理性,以把握理論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要指導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重要文獻,提升他們的理論功底,并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

3.區分層次、把握力度

相對于重點大學的學生,一般而言,普通院校的大學生理論功底要薄弱一些,表現在政治理論學習上,其積極性、主動性和靈活性較之重點大學的學生也存在差距。對于重點大學的大學生,應多采用啟發式教學,鼓勵他們自身主動地學習、鉆研,自行組織“學習論壇”之類的活動,組織演講或辯論,尤其對于容易形成模糊認識的問題,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看法、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總結實踐經驗。對于一般院校的學生,首先應著眼于其理論功底的提高,教師應聯系實際上好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深刻分析政治理論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讓學生了解各種理論的科學體系,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掌握社會生活中生動真實的材料,用理論去分析社會生活,用生活實際去論證并進一步加深理解理論,做到學與用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4.著眼差異、情理并重

社會發展需要多層次、多規格的專門人才,各種人才的培養規律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政治理論教育時應著眼差異,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公式化。為增強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首先應對學生進行理論強化教育,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但政治理論教育不能滿足于形式主義、枯燥乏味的理論灌輸,應注意運用情感的力量來吸引、感染、引導學生學習政治理論,關鍵是要調動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提高學生對政治理論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華東理工大學開展的“感恩和責任教育工程”,通過培養大學生對家人、對學校深厚的感情,來強化大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感恩意識。中國人民大學利用節假日組織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全國各地,先后開展了“沿著共和國的足跡”“高舉光輝旗幟、實踐‘三個代表”,“科技文化下鄉”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切身感受和領悟正確的政治理論,增強對理論的感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都對高校情理并重地加強政治理論教育有很大的啟發。

三、結束語

深人地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政治理論教育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當前,高校政治理論教育并未達到理想化境界,提升其實效性是一個待解決的課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影響高校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根據大學的心理特點,因人而異地進行政治理論教育對增強高校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學生心理論文:試析利用足球活動運動處方調適大學生心理障礙

論文關健詞:足球活動 心理障礙 運動處方

論文摘要: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通過對足球活動的特點分析,針對大學生常見心理障礙的產生及其產生原因提出了若干種以足球活動為手段的運動處方,以幫助大學生調適心理障礙。

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且處于我國經濟轉型和教育轉軌時期,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不斷深人的高等教育改革,難免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情緒情感障礙、社交障礙、以及意志品質的缺陷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進行各項體育鍛煉,尤其是體育比賽過程中,都需要參與者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因此,日常生活中根據不同類型的心理缺陷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不良心理狀況、彌補情感,培養健全的人格。

許多體育工作者對此做了研究和實踐,提出以運動處方為方案的調適心理疾病的方法,列舉了許多有益的運動項目,足球便是其中之一,足球活動是全國群眾都很喜愛的運動項目,常以群體的方式進行,能夠有效地培養人們勇敢、頑強、果斷、機警等意志品質。本文就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提出以足球活動為調適手段的運動處方。

1.足球活動的特點與調適心理障礙的運動處方

足球活動中射門技巧多樣性的特點,可以調控情感情緒。心理學家認為劣性情緒是大學生最大的敵人,不僅會引起生理疾病,而且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和障礙,危害極大。所謂劣性情緒是指持續的消極情緒和過度的情緒反應,例如因不幸事件引起的悲傷、憂郁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都不能消除,或情緒反應過于激烈,都會對身心造成危害,進而引起壓抑、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

足球活動是球類游戲演變發展而來的,參加者在比賽中,如果運用多種過人技巧并能射門得分,將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極大的樂趣,從而驅散不良情緒的困擾,若能經常這樣保持心情愉快,則能調節情緒情感,克服心理障礙。以下方法是針對憂郁、猜忌、壓抑、恐懼等心理障礙進行調適的運動處方:

①射門比分法兩人或更多人。每人射門10次,在一定的點射門讓球打在足球墻上,墻上有不同分數。看十次后總分誰最多,最多的為勝方。

②“三打二”或“四打三”半場比賽在半場上,由二名或三名隊員組織防守三名或四名隊員組織的進攻。射中門后,進攻和防守相互交換。采用以多勝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射門成功率。

③任意球射門升級比賽以球門線中點為圓心,以此圓心用適宜的距離(視參與者能力而定)為半徑畫半圓弦線,線上畫A,B,C三個標志點,分別與球門線成450,900,1350,每個點為升級點,要求隊員面對人墻和守門員在每個點逐一射中球門,先射完的為勝。

(2)足球活動中相互配合的集體性的特點,可以協調人際關系,改變性格缺陷。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認識、動機、情感、態度和行為等,它們的不同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際關系的不同思想基礎、動機特征、感情色彩、態度方式,從而表現出人際關系的不同層次和發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組合在一起產生有害的偏見、成見甚至錯覺,會給人際關系交往帶來負面影響,如自卑、嫉妒、猜忌、報復等心理。

足球運動是一項集體項目,是靠群體合作而完成,是以傳接球為紐帶,以兩三個人甚至五個人之間默契地進攻和防守為基礎進行的比賽。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相互理解、相互珍重、相互溝通的氣氛,從而培養團結友愛的集體榮譽感,達到調節人際關系的作用。以下方法是調適人際關系交往障礙的運動處方。

①兩人顛球比賽要求多位學生參加,將所有學生分為若干組,兩人一組,同時開始顛球,兩人交替顛球,球不能落地,看哪一組堅持時間最長。

②半場“五對五”或“四對四”對抗賽在半場內,五個學生與五個學生之間或四個學生與四個學生之間進行對抗賽,看哪組學生先進球,輸的學生罰做“頭拱球”。

③組織“一枝花”或“兩枝花”小場地全場比賽要求參賽隊由五男兩女或六男一女組合參加,其它的同正規比賽規則一樣。

(3)足球活動中的勝敗與輸贏不確定性的特點,可以鍛煉頑強的意志品質以及積極的拼搏精神。意志品質是人們克服困難完成各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心理條件。由于大學生心理或生理條件的限制,對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認識還比較幼稚。他們追求理想,但容易脫離實際,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過程中往往不顧客觀條件,不善于從現實情況出發,固執已見,急躁冒進,濫用體力與精力,容易隨時間推移和困難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從而產生煩惱、苦悶、不滿甚至絕望,導致形成意志品質缺陷,影響學習效率、生活態度、自我評價,影響自身的成才與社會的發展。

足球運動是一項十分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在比賽中要求體力和智力的投人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輸贏的不穩定性很大,這就要求參與者要有“敗不餒,勝不驕”的心態,正確看待勝敗,從而培養頑強、勇敢、堅毅、機智、自制、艱苦耐勞的良好品質。以下介紹調節意志品質缺陷的運動處方。

①“點球”比賽與同伴比賽,在罰球點罰點球,輸者罰做俯臥撐。

②“七對七”或“六對六”小場輪換賽進行七人對七人或六人對六人的小場對抗賽,看哪組先進球。輸隊下場,換另一隊上場與勝隊比賽。

③足球網球用網球的場地,場地大小可根據情況自己選擇。人數三對三或更多。方法同網球規則,在練習中不能用手碰球。發球時用腳把球踢到地方場地內比賽就開始。發球方獲勝才能得分,否則交換發球權。看誰得分先到10分。規則:按照網球規則,球落地一次后就要把球踢到對方場地。

2.建議

足球活動是一種需要體力和智力進行的游戲活動,因此運動量宜從小到大,有嚴重身心疾病的學生不宜參加劇烈的對抗活動,以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運動處方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每次鍛煉在每周兩到三次,每三個月為一個周期,周期長短看效果如何。

大學生心理論文:淺談運用運動處方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運動處方 認知療法 大學生 心理障礙

論文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大學生的沖擊很大.近年來大學生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很大的負面作用.本文通過實踐和查閱各種資料等方法,發現運動處方對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在制定運動處方時,我們要特別重視認知療法的運用.

1運動處方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研究動向

大學生是心理障礙的高發群體,其心理健康問題正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幾年發展很快,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預防和治療方法的研究還比較少.近幾年來,采用體育手段干預心理障礙的方式正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把患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定為“亞健康”,對其采用不同的體育運動手段,也就是開出“運動處方”.例如:遇事易急躁,感情易沖動者建議多參加下棋、打太極拳、慢跑、長距離的步行及游泳和騎自行車等緩慢、持久的項目,這一類體育活動能幫助調節神經活動、增強自我控制能力;遇事過分緊張,容易發揮失常(如考試)者建議多參加公開的、激烈的體育比賽,特別是足、籃、排球等項目,因為場上形勢多變,比賽緊張激烈,只有冷靜沉著地對付,才能取得優勢,遇事就不會過分的緊張.通過許多的實踐都證明了運動能有效調節大學生的緊張情緒,緩解心理上的壓力,使積極的情緒得到加強,同時又能夠釋放、轉移、緩和情緒的負面作用,從而形成穩定的心理狀態.目前如畢秀淑等的研究認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抑郁癥、焦慮癥以及人際關系敏感有顯著的調節作用,丁慶建等的研究采用12min跑練習10周,心理障礙患者的強迫因子、人際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等比練習前均有顯著性降低.這些研究都證明了運動處方對治療大學生的心理障礙起著積極的作用.

2運動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治療作用

通過運動使人的注意力轉移、情感發泄、興趣改變、緊張程度得到松弛,情緒趨向穩定,可以為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合理的發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通過運動得到升華或轉移,從而消除情緒障礙,達到心理平衡.運動對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調節大學生心理障礙以及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效果.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方便易行,不受限制,而且便于自我控制.所以運動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預治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重要手段.

3運動處方在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中的應用

2001年本人在剛人校的新生體育課中,發現兩名學生經常不上體育課,而且體育運動能力很差,體質測試總是不達標,并且很少與人說話,性格內向.通過與她們交心談心,了解她們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鼓勵她們積極參加體育運動,根據她們的身體狀況及愛好,安排運動項目及運動量,針對她們在運動中出現的心理障礙進行適時的引導,從而克服生活中的其它難題.經過兩年的調適,她們的心理障礙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解,并且體育運動能力得到了提高.通過這兩例及平時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采用運動處方治療心理障礙,可分為三個階段:

3. 1第一階段:緩解心理壓力階段

由于心理障礙患者心理壓力本身就大,而且大多數人平時很少參加體育鍛煉,運動能力較差,體質狀況不是很好,因此對體育運動缺乏自信.所以安排運動處方時,不宜安排過于復雜或對技巧要求較高的項目,因為一旦患者不能完成,會影響運動處方的鍛煉效果,甚至會加重其心理壓力.安排處方時多以動作簡單,容易控制的周期性的有氧運動為主,如長跑運動、爬山等.負荷量大小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況而定,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并注意根據患者練習后的反饋信息及時進行調整.每周練習次數應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min二這一階段的治療要達到有效緩解心理壓力,增強體質的目的,同時增強患者對運動處方療法的信心,為下一階段的治療打好基礎.

3. 2第二階段:矯正心理障礙階段

經過上一階段的治療,如果患者的心理壓力得到很大緩解,身體狀況也有所改善,而且對運動處方的療效更加堅信,那么就可以進人這一階段的治療.在這一階段中要根據患者心理障礙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項目,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強度、速度、方向和節奏的變化干擾,破壞患者消極的心理導向,消耗患者因患心理障礙所積聚的大量心理能量以達到心理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態心理秩序.具體地說:抑郁癥患者可以選擇集體性的練習項目,像籃球、排球、足球等運動,重點強調與他人的合作,同時要注意觀察速度、強度、節奏的變化;焦慮癥患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且趣味性較強的項目,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種球類運動,練習時強度要大,速度要快,每次練習完后要做好放松練習;而對于神經衰弱患者可以選擇速度稍慢的長跑或重意念的太極拳等運動,且運動量要適中,速度和節奏要稍慢些.最后要注意這一階段的治療初期要與上一階段交替進行,根據個人的情況慢慢過度,同時要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多給予鼓勵,使患者產生一個良好的心態.

3. 3第三階段:鞏固并提高心理素質階段

經過前二個階段的治療,如果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地矯正,則可以進人第三階段的鞏固并提高心理素質的治療.這一階段的初期仍然要采用矯正心理障礙的運動處方進行練習,以后逐漸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和難度,也可以根據需要調整練習的項目和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讓患者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練習項目和方式長期進行練習,使其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和能力,并在練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心理素質.

采用運動處方治療心理障礙,治愈后一般不易復發,因為患者會把治療的運動處方當成習慣方式長期進行.本人對運用運動處方治療心理障礙的兩名01級學生進行了跟蹤采訪,她們即將邁出校門走向社會,到現在仍然每天鍛煉身體,其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很好,并且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4認知療法與運動處方的配合運用

4. 1對認知療法的認識

認知療法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3].認知療法強調人們的情緒與行為發端于想法或信念,這些想法或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信念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如果人們長期持有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因而處于不良的情緒中,就會導致心理障礙的發生.假如消除其不合理信念,改變或修正其曲解的認知,則可以改變其心理和行為.

中國人是一個重理性的民族,注重說理,所以認知療法從總的傾向看比較符合中國文化的特點.認知療法對那些能夠接受理性分析過程、具有較好智力水平的人尤為適合.大學生受過良好的教育,其心理障礙主要是以學習、人際關系及愛情方面的問題為焦點的情緒障礙,因此認知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得到廣泛應用.

4. 2認知療法的作用

許多心理障礙患者剛開始并不承認自己有病,因此選擇認知療法的切人點非常重要.渴望成才是大學生的普遍心理,而大學生要想今后有所作為,就必須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通過分析大學生成才所應具備的各種素質,使其認識到心理素質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然后再通過幫助患者分析其所特有的對已、對人、對周圍事物的看法,從中去發覺其所與主訴的問題有密切關系的“看法”或“態度”,并協助其檢討這些看法或態度與一般現實的差距,指出其不合理性與病態性.在患者能正確認識其心理障礙并希望能改變這個現狀后,最后通過分析運動調節治療心理障礙的原理、效果以及運動對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的作用,使其接受以上的運動處方治療.

4. 3認知療法與運動處方的配合運用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運動對心理障礙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但對于嚴重心理障礙患者,僅僅依靠運動處方很難達到治愈的效果,須與認知療法相結合.如:01級A同學天生體小身弱,家庭條件較差,她想通過大學的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為自己定下了一個很高的人生目標,而在實際生活中她的能力又有許多事不能為之,于是產生了逆反心理,出現了心理焦慮、過分緊張、神經衰弱等癥狀,久而久之形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通過體育課對其身體狀況進行了解,配備不同的運動處方,在運動治療的同時幫助她分析自己、尋找差距,并使她產生改變自己“不良心理素質”的強烈愿望.也就是說必須在運用運動處方療法中同時運用認知療法,這樣才能對大學生抑郁癥、焦慮癥以及神經衰弱等情緒障礙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我們在運用運動處方療法的同時必須注意認知療法的配合運用.

大學生心理論文:關于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調節與干預作用研究

論文摘要:通過實驗法,探索以單項籃球運動和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為主要內容的運動處方對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的影響效果差異。以有效采用不同內容的運動處方來降低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水平,以便更好維護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時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經過12周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1)中等強度的單項籃球運動和復項太極攀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方武均能夠降低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水平;2)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處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學生焦慮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3)單項籃球運動和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對降低大學生抑郁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

論文關鍵詞:焦慮;抑郁;運動處方

近幾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了高等院校教育和和諧校園建設的主要問題,也嚴重影響了“人才庫”和“人力資源”建設,給國家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這主要是因為在校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就業壓力過大,人際關系復雜,加之社會環境、家庭和學生的健康意識不強等因素,造成一部分大學心理出現問題。其中焦慮或抑郁等心理疾病最為嚴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調節和干預大學生的不良情緒,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主要通過單項籃球運動(以下簡稱單項)和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以下簡稱復項)為主要內容的運動處方,對患有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大學生進行運動調節和干預,探討體育運動對大學生抑郁、焦慮的心理健康指標的影響,分析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調節與干預作用,尋找合理調節和干預大學生焦慮和抑郁水平的科學運動處方

一、實驗設計

(一)實驗對象和分組

選擇云南師范大學生科院2005—2007級有焦慮和抑郁心理問題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比組個45人。按照焦慮和抑郁分成兩組,組成4個實驗組。說明:實驗成員是身體基本健康、無特殊疾病,適合運動鍛煉的本科學生;排除殘疾學生和留學生,每一個實驗組樣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所組成。具體分組情況如下:

(二)測量工具

l_測試量表:并采用SCL一90癥狀自評量表對在師大2005、2006、2007級學生600名本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從中選取有焦慮和抑郁心理障礙的學生各90人作為實驗組,將焦慮和抑郁學生隨機再分為兩組各45名。

2.焦慮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SAS)是由zung于1971年編制而成。它是一個含有20個項目的自評量表。主要用于評定被試者的焦慮主觀感受。焦慮自評量表采用四級評分。

3.抑郁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是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Zung1965年編制的,由20個問題組成,使用方便。

(三)實驗程序與運動處方

1.實驗驗時間:2008年9月8II開始至1i月28日結束,共12周。

2.運動處方:(1)鍛煉內容分別采用籃球和籃球與太極拳組合兩種。(2)鍛煉方式單項班籃球采用小型比賽;復項班的項目程序和時間安排為24式太極拳i0min的準備活動和15min的整理放松活動;其余時間為籃球小比賽活動。(3)鍛煉時問與頻次為每周鍛煉3次,為星期二、五早上6:00—7:00和周三下午4:00一5:00,每次實際鍛煉時間為60min(含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4)鍛煉負荷運動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用心率指標進行控制在中等強度,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采用每隔15min隨機檢測5名學生的心率方法,并記錄每次運動前、后的心率以供制定計劃是參考.合理控制運動強度。(5)鍛煉監控由研究者指導在規定的時間、地點,采用《體育活動等級表》(PARS一3)對其運動量進行測試和監控。

3.對照組情況:對心理健康學生隨機抽取同樣組數、人數的學生進行同等條件的鍛煉,在練習時段結束后與心理障礙組進行對照。

4.實驗數據采集與處理:對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分別在實驗前后進行心理健康測試,且實驗班所有同學焦慮和抑郁2項指標均在安靜狀態下測試。所有數據采用SPSSforWindows15.0軟件包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班學生焦慮、抑郁在實驗前、后水平變化的差異性比較

注:表示P≤0.05,為顯著水平。一表示P≤0.01,為非常顯著水平。以下各表同。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班在實驗前后的焦慮、抑郁水平出現差異,其中實驗復項班的焦慮和抑郁都水平出現顯著差異;且焦慮出現非常顯著差異。而單項班抑郁卻沒有顯著差異。說明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能夠降低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水平,并且單項運動和復項運動對焦慮和和抑郁水平的影響不同。

(二)實驗班中單項籃球運動和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對焦慮與抑郁的影響效果比較

1.實驗單項班和復項班之間在焦慮和抑郁水平的變化差異

從表3的結果可知:經過對實驗班的單項班和復項班的T檢驗,在焦慮方面單項班和復項班具有顯著性差異;在抑郁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比單項籃球運動更有利于降低大學生的焦慮水平,進而改善心理健康,而對于降低大學生的抑郁方面,二種不同處方的鍛煉對焦慮和抑郁心理障礙的調節沒有差異。

2.焦慮和抑郁不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兩種最為常見的情緒困惑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人對其進行分析。1990年,諾瑟等人(North,Mccullagh&Tran,1990)多年1969—1989進行的80項有關體育鍛煉對抑郁的控制進行了分析:一次性運動活動和長期的體育鍛煉均能有效降低抑郁;體育鍛煉與心理治療相結合比單純進行體育鍛煉能更有效的降低抑郁。彼得魯茨羅等人對1960—1989年問進行的104項有關體育鍛煉對焦慮的控制作用進行分析。表明運動活動量必須常于20分鐘,才能有效降低焦慮;無氧練習不能降低焦慮;體育鍛煉必須堅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特質焦慮。1992年,拉方泰等人對1985—1990年間涉及有養練習和焦慮、抑郁之間的觀研究分析總結+結果與諾瑟等人的研究和彼得魯茨羅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本研究結果顯示:參加體育運動的實驗班同學在實驗前后的焦慮、抑郁出現非常顯著差異(P≤0.01),而實驗班中的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的焦慮和和抑郁出現顯著差異(P≤0.05);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的焦慮出現非常顯著差異(P≤0.01),但對抑郁沒有顯著差異。不但支持了前人有關身體鍛煉能夠降低應激反應、調節情緒、增進心理健康的研究結論。同時與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設計了單項籃球運動和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處方的研究,補充了關于運動處方的制訂和調節與干預心理障礙的研究。

三、結論

(1)中等強度的單項籃球運動和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方式均能夠降低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水平。

(2)單項籃球運動和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對降低大學生抑郁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

(3)復項太極拳與籃球相結合的運動處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學生焦慮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

大學生心理論文: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圖書館閱讀療法

論文關鍵詞:閱讀療法 心理健康 大學圖書館

論文摘要:闡述了閱讀療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探討了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的意義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服務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因素急劇變化的時代,生活節奏加快,競爭13益加劇,對人們的思想形成了強大的沖擊。當代大學生由于成長過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心理疾患已成為普遍而又嚴重的問題。為數不少的學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對缺乏獨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較差,適應能力偏弱,導致在人際交往和面對新環境時引發出許多問題。與此同時,大學生們還存在著許多心理壓力,這些壓力來源于很多方面,有社會各種輿論帶來的壓力,有家庭傳統觀念和教育觀念與自身觀念的沖突帶來的壓力。大學生因心理障礙而休學、退學的占總退、休學人數的30%左右,自殺、犯罪的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以上情況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擔憂和如何應對的思考。圖書館是大學生學習和獲取信息資源的地方,對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為使圖書館發揮預防、化解、排除大學生心理問題、思想問題的教育職能,近些年興起了“閱讀療法”,用以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如何利用圖書館的有效資源,拓展高校圖書館服務內容,開展有特色的個性化服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療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圖書館應該重視的一種新型服務方式。

一、閱讀療法的概念與作用

所謂閱讀療法,是運用生理學、醫學和讀者心理學的原理,通過有選擇的讀物和指導性閱讀,來尋求心理問題的答案和解決的辦法。閱讀療法能夠排除讀者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改善情緒,調整其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以達到輔助醫療的治療目的。作為一種簡單方便的心理自助療法,其應用已越來越廣泛。美國科學家斯塔克在一項全美調查中發現,84%的心理醫生在使用閱讀療法,該療法在增進自信、改變行為和人際關系方面有特別療效。

閱讀療法通過治療者向讀者推薦一些有益的相關書籍,使讀者通過閱讀來達到緩解、消除心理失調,促進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為人的精神食糧的書籍,自古以來就有充實人的精神、滿足人的欲求、啟迪人的心智、調節人的情緒的作用。閱讀療法的干預水j可分為四個方面:智力的、社會的、行為的和情緒的。在智力水平上,閱讀療法可激發讀者對自己的態度與行為進行反思與分析,并意識到處理問題的方法,獲得關于人的行為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發展自己的必趣;在社會水平上,閱讀療法能擴展人的認識范圍,強化禮會和文化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也有助于讀者培養正確的人生觀,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為水平,閱讀療法可增強人的活動能力,給讀者提供機會,以便在想象中體驗各種行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結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為,促進成長;在情緒水平卜,閱讀療法可使讀者獲得許多經驗,在閱讀過程巾可以有意或無意地獲得情感的支持、認同,并通過體驗作者設定情境中的恐懼悲傷,使內心的焦慮得以釋放,使情感凈化,從而使被壓抑的情感和體驗進入意識之中,開通情緒和沖動表達的渠道,獲得領悟,為讀者提供機會以了解自己的動機和他人特定情況下的動機,找到解決類似問題的辦法。閱讀療法既可以單‘地使用,也可以與其他療法…起使用。閱讀療法的關鍵是推薦的書籍應符合治療目的、當事人的病情和病兇以及閱讀水平、閱讀興趣。要避免觀點模糊甚至錯誤的書籍。閱讀過程中,讀者若能撰寫讀書筆記,并得到治療者積極的關注和指導,則效果更好。因為閱讀療法有無壓力、無顧慮、無強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獨特優勢,使讀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的意義

1.通過閱讀療法使大學生及時排除心理困擾。大學生目前患心理障礙疾病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因此,應當采取預防為主,標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則,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趨勢。讀者到圖書館可以無精神壓力、無顧慮地進行閱讀治療,也不必支付咨詢費用就能解決心理問題。因此閱讀療法相塒于心理咨詢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且閱讀療法具有娛樂、信息、益智、領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矯治,如同英格蘭布里斯托爾大學醫生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的:“閱讀詩歌比吞服藥丸能更有效地治療焦慮癥和抑郁情緒”。調查顯示大學生70%曾經通過讀書來解決心理困擾、排除心理障礙。所以閱讀療法不失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好辦法。

2.拓展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容與方式。治療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圖書館是責無旁貸的。閱讀療法服務的丌展是對幾十年傳統、被動的圖書館閱覽服務方式的一種挑戰,它順應了信息社會高校圖書館發展的需要,增強r高校圖書館在社會文化、信息市場的競爭力。

3.發揮了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高校圖書館除肩負著信息眼務的職能外,還宿負著對火學生進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質等多種教育職能。圖書館作為人才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校教育的第二課堂,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職能,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以書籍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閱讀療法的理論與應用。閱讀療法在同的研究歷史較短,理論與應用研究十分匱乏,它的作用機理和應用效果還處在研究探索階段。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可以積累經驗,在實踐用中加強對閱讀療法的研究。

三、高校圖書館如何開展閱讀療法

1.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加強學習。由心理咨詢師對館員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工作人員要極大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必須具備圖書情報專業知識、心理學、醫學等基本知識,不斷地加強自身繼續教育,提高業務素質,充分了解學生的各種心理需求。

2.廣泛宣傳閱讀療法。我國對閱讀療法的研究還很少,研究進展較遲緩。圖=館可以利用宣傳欄、校,播站,舉辦講座等大力推介閱讀療法,向學生介紹閱讀療法的作用與基本常識。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一般都能從圖書館收藏的書刊資料中找到排解方法。這有助于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乃至今后到社會上能夠自覺而有效地利用圖書這種特殊的藥石預防和凋適心理障礙,使之終身受益。例如,某圖書館舉辦j,“閱讀療法”展覽,以“現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閱讀——快樂生活”為主題,推廣“以書為藥”的閱讀療法,并向讀耆推薦古代閱讀療法處方一一清代張潮開列的閱讀療法書目書本草和改編的常用對癥閱讀療法書日。

3.圖書館設立專門的閉讀臺療室。閱讀治療室應為專的閱覽室,環境應布置得輕松幽雅,使讀者感到精神放松。藏書要經過精心選擇,放置針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幫助的文獻。由經過培訓的咨詢靖員,提供心理咨詢書刊目錄和專題文章,輔導讀者進行有效閱讀。

4.進行網絡心理咨詢服務。在校園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常識,}傳具有啟發意義的佳作。讓更多的網者來學習。推薦優秀書目,以利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閱讀。還可以和來訪者在網絡進行交流,解答他們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學生獲益。

5.豐富館藏資源,編制專題書目。閱讀療法必須有相應的館藏資源,應根據需要合理地進行文獻配置。還要根據學生需求,有針對性地、經常地提供心理咨詢書目、刊目、專題文章,開展導讀工作。

如:閱讀大學生成才素質與學習方法、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大學生成功心理訓練、祝你成功等書,可以緩解遇到困難挫折引起的精神緊張、焦慮等心理問題。閱讀社交心理學》、(《卡耐基交際大全、交際與口才、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幽默與言語藝術、心靈雞湯系列,對因交際困難而抑郁、孤獨的讀者會有幫助。因情感問題導致的消沉、嫉妒、厭世等心理問題,可以閱讀戀愛心理學》、讀者、心靈雞湯》、走出情緒低谷》、羅蘭小語、愛情婚姻家庭等。

隨著信息化、城市化進程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El益加劇,情緒因素所致疾病的患者逐年遞增,閱讀療法應受到重視。高校圖書館開展此項服務,不僅有利于圖書館服務內容、方式的創新,也有利造就一支高素質的館員隊伍。圖書館應充分利用文獻信息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探索和開展閱讀療法,存預防、緩解、排除大學生心理疾病、心理問題,完善人格、增其心智、健全心理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大學生心理論文:淺議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危機干預;干預體系

[論文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競爭的加劇,處在人生發展重要時期的大學生心理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心理危機具有突發性、應激性、痛苦性、危險性、機遇性、時限性等特征。針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存在的問題,應建立防御、監控、干預、轉介、善后等五個系統來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危機

危機理論和危機干預最早基于精神病學家Lindemann (1944) 的一項工作。1942年波士頓的一場大火奪取了近500條生命, Lindemann參與了對101位傷者及其親屬的心理評估和治療。Lindemann指出這些幸存者體驗到的極度悲傷是對悲慘事件的通常反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病癥,對患者提供及時的幫助能顯著地降低其最終轉化成心理病癥的可能性。Capalan(1964)把危機定義為:面臨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親人亡故、突發威脅生命的疾病、災難等)時,個體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通常的方法來解決時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1〕。每個人在其一生中都會陷入各種各樣的危機,對危機中的人給予幫助便稱為危機干預。廣義的危機干預可以是全方位的幫助,而狹義的危機干預便是心理危機干預。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身心的不成熟性決定了大學生是處于心理危機的高危群體。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特征

1.突發性。心理危機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性。

2.應激性。心理危機的出現如同急性疾病的爆發,它需要人馬上緊急應對,而不管大學生主觀上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承受。

3.痛苦性。心理危機給人帶來的體驗是非常痛苦的,會讓大學生無所適從、痛不欲生,甚至選擇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4.危險性。心理危機中的危險可能危及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習、人際交往等,嚴重的還可能危及學生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5.機遇性。“危機”中危險與機遇并存,如果能夠成功地把握危機情境或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大學生能夠度過心理難關、恢復心理平衡,并促進其心理的成熟和發展,這就是機遇。

6.時限性。危機的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如果未得到及時解決,可能導致精神疾病或出現自殺、攻擊他人等適應不良行為。

(三)正常應對心理危機三階段

一般的正常應對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立即反應階段,此階段當事者表現麻木、否認或不相信;第二階段是完全反應階段,當事者感到激動、焦慮、痛苦和憤怒,也可有罪惡感、退縮或抑郁;第三階段是消除階段,當事者接受事實并為將來做好計劃。心理危機持續不會太久,如親人突然死亡的反應一般在6個月內消失,否則應視為病態。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不夠深入和成熟

近些年來,心理危機干預在國外有了很大發展,成為自殺企圖者及遭受嚴重心理創傷者的有效的干預方法。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更多的是參照國外的研究成果。但發展很快,勢頭很好,初見成效。如北京、上海等地開設了青少年自殺心理預防熱線。各大高校也相繼頒發了《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辦法》等文件,啟動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這些將會更好地幫助危機中的大學生度過心理難關,及早預防、及時疏導、有效干預、快速控制心理危機事件,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

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需要接受心理救助和危機干預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據報道,自殺已成為中國人死亡的前列原因,也是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2〕,大學生已成為自殺的高危人群。一項針對北京16所高校的調查顯示,目前有一至三成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因精神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占休退學總人數的39.7%和64.4%〔3〕。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個體在遭遇危機事件時出現心理危機的可能性較大。

(三)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應激能力差

由于我國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起步較晚,各大高校也是近些年開始重視,因此,干預的時間緊迫性和干預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如:SARS 爆發時大學生中出現了過度恐慌、逃離學校的現象,結果不僅逃離不了,而且導致更加恐慌。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名存實亡、反應遲緩、應激能力差,喪失了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時機 。

(四)高校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把心理危機預警的任務交給輔導員,但是大部分輔導員沒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儲備,再加上輔導員社會經驗不夠豐富,工作任務繁重,工作對象過多,有的高校一名輔導員要管理上千的學生,因此根本不可能及時進行預警。如:馬加爵3天殺了4個同學,被害的薛榮華事前曾找過輔導員“訴苦”,但是沒能引起重視,預警機制中沒有任何反映。若是有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通過預警系統理應得到正確的預警信息,及時做出決策,也許能避免很多起馬加爵式慘案。

(五)高校缺乏高素質的心理危機干預的隊伍和有效的機制

近幾年的大學校園里,學生自殺、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學校的處理主要仍是班主任、輔導員做思想工作,而真正科學化、專業化地對待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高校并不多。我國從事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的人屈指可數,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員還不足200人〔4〕。而且大多集中于精神衛生醫院和為數不多的心理危機干預中心。在歐美,從事正規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的人員必須受到嚴格的咨詢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的專業訓練,通過資格考試后方可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工作〔5〕。我國應加強和規范心理危機干預的隊伍建設和機制建設。

三、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一)防御系統

通過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防御系統做好危機的早期預測, 并通過評估預警信息發出危機警報, 防患于未然。

1.大力開展防御性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防御體系。對新入校的大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或現實的危機因素,進行評估,采取防范措施,減少心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突發性和意外性,將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

2.及時了解預警對象的信息變化。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實踐中,組建一支心理危機預警隊伍,明確分工,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根據高校的運行特征,可以設置四級(校級、院系級、班級、朋輩級)、三線(學生線、教師線、管理線)的工作隊伍,及時準確地了解預警對象的信息變化,定期對重點學生進行了解、評估,并匯集所有信息于校級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機構,便于統一部署,采取必要果斷的措施。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大學校園內積極開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如:團體輔導、朋輩輔導、發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報》、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選修課、熱線電話、校園110、校園郵箱、網站留言板等。利用所有的機會和力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提高學生的心理危機預警意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一般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

(二)監控系統

1.收集學生心理疾病與危機信息,組織專家對有心理困擾的學生進行會診,通過早期干預、心理咨詢和跟蹤調查,形成心理問題篩查、干預、跟蹤、評估一整套工作機制,提高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專業水平,走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化道路。危機干預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心理學專業理論功底和專業技巧、豐富的生活經驗及其他較高的心理品質,如對人生意義的領悟和洞察、面臨突發危機事件的冷靜性等。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和學習不斷提高專業人員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同時,與學生工作隊伍相結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專職人員的缺乏問題,也可以更全面地獲取信息。對輔導員、班主任進行培訓,提高思政人員的心理素質和健康教育意識,提高其危機預警和識別能力。

(三)干預系統

力求在最佳時期即危機事件發生24至72小時之間,對危機進行有效干預。該系統將根據危機的類型和性質緊急培訓干預人員,識別危機程度,協助當事人減少或擺脫危機的影響,恢復心理平衡〔6〕。

1.成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中心專家組成員由資深心理醫生、學生工作管理專家組成,負責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及相關課題研究。

2.建立和開通24小時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和校園110。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和校園110,確保陷于精神痛苦或心理危機的大學生能及時找到救助方式,其他學生也能及時傳遞信息到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以便中心及時采取措施。

3.學習、運用科學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技巧和方法。靈活運用危機干預六步法:定義問題保證求助者的安全提供支持提出可變通應對方式制訂計劃獲得承諾。其中,前三步主要是傾聽技巧,以移情、真誠、尊重和客觀的態度進行傾聽、觀察、和做出反應;后三步便是行動,根據大學生的需要和環境支持,選擇適當的干預方式。

(四)轉介系統

轉介系統要求學校與精神衛生機構建立良好的聯絡和協作關系,請專家對處于危機中的學生進行心理評估,把不屬于咨詢范疇的、有嚴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轉介到精神衛生機構,以便及時采取心理治療或住院治療等干預措施。一旦發現有自殺企圖并計劃實施自殺行為的學生,要立即對其實行有效的監護,確保學生人身安全,并迅速通知學生家長到校,共同采取干預措施;對自殺未遂的學生,應立即送到專業機構救治。

(五)善后系統

善后系統是在此次心理危機過去之后,通過個案咨詢、班級輔導等方法,協助經歷危機的大學生及其同學、家長、班主任等相關人員,正確總結和處理危機遺留的問題,盡快恢復心理平衡,并進行跟蹤調查,減少負面影響,避免下一次心理危機的發生。

大學生心理論文:試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教育對策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障礙 心理調節

論文摘要:本文討論當代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障礙類型,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根據社會對有人才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要求,提出了如何對大學生的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調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己見端倪,而人要在這個競爭力強的社會求生存、求發展,對素質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心理素質。大學生面對的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沉重得多的競爭壓力,有更多的選擇和追求。因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平時工作中,我們也發現,當今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己經相當普遍和嚴重,因而從心理學角度去研究和分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和原因,并對之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對推進心理素質教育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有焦慮、抑郁、自卑等等,下面作詳細的分析。

1,焦慮或抑郁的心理。

這是心理障礙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它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比較消極的情緒反應,包括自尊心受損、自信心喪失、失敗感與愧疚感交錯而形成的緊張、不安、煩惱、憂慮、恐懼等情緒狀態。大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而產生焦慮情緒是常見的,適度的焦慮對學習與工作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正如一定程度的壓力能增強人的工作效率與積極性一樣。但是,焦慮過度和時間持久就會抑郁自己,損害正常的心理活動,導致心理障礙,形成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學習、工作與正常的生活。

2、自我意識不良。

自我意識表現有自由感、獨立感、自信心、未來感等。有的大學生在集體活動或同學交往中出現順從、默認行為,無意或畏于獨立地堅起己見,久而久之自我意識中的獨立感及派生的自由感和自信心便因此受到壓抑而不能健康發展。大學生的未來感一般相當強烈,但由于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壓力而致未來感較為淡薄或缺乏高層次的憧憬與追求,自尊心受挫的機會也相應增多,甚至于過度自尊,從而導致虛榮、嫉妒他人的情形,形成偏執、易猜疑、偏激的不良心理情緒。

3、人際交往障礙。

有的大學生到了新的環境中生活不能適應,心理承受能力差,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容易關閉自己,離群索居,孤僻寡言,在集體中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失去歸屬感,從而形成各種人際交往障礙。

4、神經衰弱。

這是大學校園里常見的精神病,大學生中患有神經衰弱或精神分裂癥者為數較多。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學習過度緊張而又不合理安排,沒能正確處理好工作與學習的關系,人際關系僵化又得不到協調,談戀愛失敗或因單相思深陷泥潭無法自拔,等等。

二、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大學生產生心理障有社會的原因和個人的原因:

1環境的改變。

每個大學生都要面對環境的改變,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人際交往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大學生面對新的環境便不知該如何去對付,產生失落感,這種不良的情緒持續的時間愈長,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就愈大,就會形成心理障礙。

2、各種文化的沖擊。

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濃厚的封建色彩,與今天的社會經濟有很大的區別,反映在心理上便是單純的、守恒的思想觀念必然成為復雜的多變的思想觀念,人們的價值觀、道德標準也會隨之改變。這種巨大的落差使部分大學生心理產生動蕩,無法把握未來,看不清自己前進的目標,不敢面對競爭;也有的大學生在痛苦地摸索、選擇,心理上的猶豫徘徊,甚至于產生孤寂,自然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利。外來文化倡導人生信條和準則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它是以競爭和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沖擊著大學生的原有思想模式,如果大學生不能勇敢地以健康的競爭心理去作正當的競爭,就會滋生出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3、大學生個人存在的原因。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經過長期的艱辛奮斗才邁進高校的大門的,但大學與中學畢竟有很大的區別,如果對各種問題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就會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1)期望過高,理想脫離現實。多數大學生都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的,不少在中學里是尖子、高材生,來到大學后,就以為自己是國家的棟梁、未來的人才,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經歷過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之后,他們就發現自己并非如此,周圍有許多同學比自己強,這種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反差太大,又沒能及時地對自己進行剖析、調整,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2)實踐少,心理承受能力弱。當代大學生均出生于“”后期,長于改革開放時代,從學校到學校,很少接觸社會,沒受到什么挫折,因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較弱小。來到大學以后,生活、學習都要自理,就會覺得周圍的一切與自己過不去,對人和事都看不慣,遇事愈多,內心就愈沉悶,最終造成心理障礙。

(3)素質不高,發展不全面。一部分大學生在個人修養方面比較差,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養成了高傲、自私、心胸狹窄、度量小以及看問題片面等性格,遇到挫折就意志消沉,一撅不振。無論從知識修養還是個人的思想、心理修養都比較差。

(4)壓力過度,人際關系失調。壓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如果長期處于過度的壓力之下,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是有害的。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也好了,家長有望子成龍的心情,常給孩子施加壓力。另外,一些大學生與集體中的同學關系緊張,不會協調好,出現疆化,造成孤獨、寂寞、苦悶,對周圍的人懷疑、厭惡和恐懼。

(5)戀愛受挫,個性太強。大學生談戀愛是相當普遍的,如果愛情出現波折,得不到及時的、合理的情緒疏導,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在強調個性發展的同時,應對大學生的個性進行正確的引導,防止個性過度膨脹,沒有約束,易走向反面,也會給大學生造成沉重的思想壓力和心理負擔。

三、如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節

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節,實現心理健康,需要內外結合,綜合診治。

1,疏通思想,擺脫痛苦。

心理障礙即是心理不通暢,使人產生痛苦,解決它的最好方法是疏通。從思想政治工作來說,就是要通過耐心的、細致的、藝術的談心,幫助他們把意見提出來,把情緒合理地發泄出來,卸下思想包袱,擺脫苦楚,并要適當控制情緒,恢復理智狀態,達到心理平衡,輕裝前進。弗洛依德稱之為“精神分析法”。無論灌輸那種道理,無非是幫助他們提高認識,解開疙瘩,認清方向。

2、減壓降溫,與人為善。

生理學家認為,人一旦情緒激動,會引起血壓升高,肌肉緊張,自控能力減退,這時,任何偏激語言,只能起“火上澆油”的作用。故此,要用溫暖入耳的善言進行勸慰,幫助減壓降溫,使其逐步恢復平靜與理智。同時,還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真誠幫助他的。從實際的思想認識問題出發,有的放矢地講明道理,撫平情緒,在溫暖和煦的氣氛中促進人們內心精神的解放、升華。

3,培養自我意識,防止理想與現實脫節。

面向新世紀的大學生,應當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確定人生的奮斗目標,因為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心理健康的支柱;要確定合適的抱負水平,將自己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統一起來,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要善于超越自我,上下求索。在這里,要強調引導大學生培養自我意識,跟上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的時代,保護和愛護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創造,勇于創新,不要用過時的觀念和意識,束縛大學生的手腳,阻礙時代前進的步伐。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識,就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增強自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壓力的不良影響,從而獲得人生的主動權。

4、增強對挫折的抵抗能力。

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戀愛諸方面不可能都是一帆方順的,在遭受挫折時能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標志。大學生正處于從依賴、被保護向獨立承擔社會責任轉變的時期,應加強對人生事件的心理預期教育,提高大學生應激能力,讓其有意識地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某些挫折情境,學會運用防衛機制,主動對付心理困境,并在正確對待挫折中磨練意志,提高心理素質。運用真情釋疑、融情說法等心理教育方法,幫助大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教育他們以正確的態度、頑強的意志、寬闊的胸懷對待困難和挫折,并不斷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質。

5、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工作,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集體中,有正式團體,也有非正式團體,有宿舍、班級和系,也有各種涉外集體活動。集體關系直接影響到個體的人際關系,應盡量舉辦一些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教育大學生認識人的生活、學習是處于一種環境之中,孤立自己是錯誤的,必須以樂觀、開朗的態度去生活、學習、工作,發揚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的團隊精神。引導他們確立向上、健康的生活理念,在他們當中逐步形成同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主人翁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養成寬以待人的心理品質,塑造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

6、為大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節的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是如何創造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我認為學校應為大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和自身的素質,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加強宿舍管理,使宿舍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良好環境;合理安排學習或工作的強度,避免課程安排時出現時緊時松;為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幫助,使大學生能盡量排除干擾,專心于學習;充實教師的心理知識,能及時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教育。

大學生心理論文:象牙塔里的越軌——大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成因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加劇,文化的沖突,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復雜的社會環境使人們的心理活動較以前更加復雜。處于個體成長的特殊發展階段的大學生,處在一種心理變化最激烈、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在這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 ,大學生往往難以適應,無從選擇。而社會變革對人才心理素質要求卻需要大學生發展開創、自信、進取的精神,以適應競爭的時代。社會需求與大學生現有能力水平發生了巨大的沖突,以致許多大學生情緒不穩定,出現種種迷惘、憂郁不安等,由此引發了不少心理和行為問題。

本文將運用越軌社會學的方法,主要針對大學生抑郁心理和侵犯行為進行成因剖析:

一、“挫折——抑郁——挫折”的惡性循環

抑郁是一種彌漫的心理狀態,它可以影響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大學生剛經過激烈的高考階段,滿懷希望地進入大學生活,幻想著大學生活的一片藍天。然而,大學學習的轉換,大學里要面臨戀愛擇業等問題的巨大的壓力和憂慮。社會的劇烈變化,使大學生無法應對。對于復雜的世界由于被迫要做出太多的選擇而又沒有時間去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觀。很多大學生會采取回避的態度去面對,以此來減少與人的接觸,生活在完全自我的“個體圈”里,由此以致個人能力無法提高,在生活中又會再受打擊,陷入孤獨與憂慮抑郁中,從而產生一個“挫折(壓力)——抑郁——挫折(失敗)”的惡性循環。

抑郁是一種情緒的混亂,其最典型的情緒狀態是一種無望和無助交織在一起。“許多抑郁的人可能喪失食欲而使體重下降,睡眠減少的情況時有發生,也有一些抑郁的人睡得較多,甚至多睡幾個小時,以致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另外還有一些人可能會很容易入睡,但睡得很早,而且一醒后再也難以入睡。隨著飲食和睡眠的問題的出現患者會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有身體要跨掉的感覺。”①許多大學生陷入抑郁狀態時也會選擇睡覺,玩游戲,瘋狂購物,等(特別是女孩子)方式逃避現實。

抑郁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它不僅僅使一個人思維遲鈍,還會在不同程度上讓人覺得存在的無價值感,會有一種莫名的負罪感。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戴爾?卡耐基曾言:“憂慮最大的壞處就是摧毀我們集中精神的能力,一旦憂慮產生,我們的思想就會處于混亂狀態,從而喪失做出決定的能力。”②大學生處于抑郁憂慮的狀態時就會無法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些要求注意力長時間集中的任務,而恰恰大學生(特別是文科學習)需要較強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集中思維,但抑郁的限制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煩惱,從而導致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又一次挫折失敗。

二、侵犯行為的生物學和社會學解釋

對于越軌行為的生物學因素有各種理論和實踐研究。社會生物學認為:“(1)侵犯是人與動物共有的本能;(2)侵犯是人類生活必有的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必須定期發泄;(3)侵犯會以能量的形式聚積,遇有刺激會有發泄;沒有刺激,但聚積過滿也會發泄;(4)能量可以用開發替代競技等富于侵犯性的方式進行引導。”③在劇烈變化的社會中,大學生無法適應,往往會產生憂慮、痛苦、抑郁等心理問題。著名心理學家伯克威茨認為“痛苦往往引起憤怒,痛苦的刺激導致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引起人們傾向于產生侵犯行為。”④很多大學生產生侵犯行為也是由于心中的不滿與憤怒。這些不滿與憤怒很多來自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大學學校的管理措施、大學生個人之間的攀比、以及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擔憂等等方面。當這些不滿與憤怒以“能量”的形式聚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宣泄的需要,遇到有刺激或是聚積過滿的時候就會以侵犯越軌行為的形式發泄出來。

越軌社會學家還認為“匿名性與越軌有關”。“人們越是彼此缺乏聯系,隱姓埋名,社會解組的程度就越高;社會解組的程度越高,越軌行為就越多。”大學生的半社會化,在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人更多新鮮事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學生之間的距離。甚言之,大學學校的不斷擴招,致使在空間有限的校園里“擠”進更多的學生,在擁擠的環境中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由此帶來眾多的不滿;而在這眾多人中擦身而過的距離卻似有千里之遙的生疏。匿名性的問題,不僅僅是社會的特有表現,在大學生活里也存在,因此很多抑郁或是其他心理問題的學生,在一個并無多大的“知名度”的環境中,懷著一種“即使我越軌也無人認識我無人會揭發我”的心理,會做出許多侵犯行為。

大學生是一個很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處在社會的中高層,遠離生計奔波的勞苦、遠離滄桑社會的壓力。他們有時間去為自己設計美好的藍圖。但是在順利和挫折之間、在共性與個性之間,處于心理變化激烈時期的大學生不知該如何平衡。融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校園環境、社會的大力關注和支持等等,對于充滿激情而又迷茫彷徨的大學生來說都是很好的催化劑。象牙塔里,人前人后,沒有人是社會永遠的存在。也許,多一些磨礪、少一些幻想;多一些關注、少一些壓力,抑郁與侵犯會少一些吧。

大學生心理論文:淺談如何在入學教育中預防大學生心理障礙

關健詞:入學教育 大學生 心理陣礙 預防

摘要:大學生在心理上處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關健發展階段。特珠的生活環境、發展階段使世界現和人生硯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學生難以適應,從而產生種種心理困也,發生心理陣礙。要從心理陣礙的產生入手。在入學教育中預防大學生心理降礙。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所謂心理障礙,是指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遇到挫折時,產生的心理上的一種不平衡狀況和情緒上的不良反應,它是一種認知失調,是一種痛苦的心理體驗。

從心理學角度講.大學生并不是一個成熟機體,他們的心理成熟程度遠遠低于生理成熟程度。尤其對大學新生而言,由子環境的變遷、自身角色變化、社會期望增高,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也突然提到一定的高度.往往使他們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能力來應付這種變化,進而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如對大學的憧憬與大學生活現實的撞擊,使自我的整合、自我與社會的整合成為每一個大學新生面臨的挑戰和成長任務,以致于每位大學生在完成學業深造的同時,都要經歷一次重大的心靈或生命的成長。

伴隨著進人大學的喜悅,夾雜著幾許優愁、焦慮,給一些大學新生帶來不適應,造成心理間題。總結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一是學業的壓力,知識的復雜性和個人學習習慣定勢使進人大學的學習變得深奧;二是生活環境適應能力弱,部分大學生深受生活學習環境變遷與群體生活不適應等矛盾的困擾;三是個人交際障礙,交際能力不強,無法適應半社會化的大學需要;四是戀愛觀念錯誤,易形成失戀、暗戀或追求不遂等現象。五是特殊的家庭背景,尤其是獨生子女或貧困家庭和單親家庭出來的大學生.更易引發過度的優越感或自卑感。

二、入學教育中預防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途徑和措施

人的心理狀態雖然受社會學習、生活、環境的制約,但是,人們仍可以通過各種努力來進行調節,以維護心理平衡,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而,做好新生人學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一)加強大學生學業特殊性和學習習慣改變教育,引導學生培養學習獨立性

專業學科內容具有高層次和爭議性,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不但要掌握本專業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還要了解這些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發展趨勢。不僅如此.現代社會渴求綜合性人才,因而大學生除掌握專業學科內容外,尚需掌握多門學科知識。然而對于剛脫離“填鴨式”教育的他們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尤其大學課程安排并不滿,相對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離開了課堂和教師的束縛,很多學生不知所措,大學學業上學分的限制、補修、重修政策更容易使他們陷人困境。所以在人學教育中,要明確向學生解釋大學的相關政策,尤其是學業方面。而教師作為大學時代的過來人,更應該把自己大學的經驗和新生分享,使他們對大學生活有些心理準備;協助新生根據課程做好學習計劃,激勵學生在本專業學有余地時廣泛吸收其他學科的知識,依靠選修課、杜團活動等多和其他專業接觸,力求在知識結構上做到精而博。

(二)調整學生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環境的變遷

很多大學生在進人校園前都生活在家庭的庇護下,自主和自理能力較差,與人接觸只限于課堂上的同學和老師,而沒有深人到他們的生活中。進人大學后住的是集體宿舍,一切自理,而且生活空間里加人了其他同學,與他們共同生活、共同學習,難免會產生摩擦。這樣對于內向的學生而言,是件很難適應的事情。根據弗洛伊德理論,潛意識的不愉快會通過其他方式得以表現,比如說神經癥,包括焦慮癥、強迫癥、恐怖癥、疑病癥、抑郁癥、瘡病、神經衰弱、器官性神經癥等,這些癥狀的出現就意味著要接受心理咨詢。否則,長期發展容易出現幻覺、幻聽而發展成為精神病。所以,在人學教育中要教育學生以和為貴,不要斤斤計較,并鼓勵他們彼此敞開心扉,傾吐心聲,創造一種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其次,讓學生尋找適當宣泄的途徑,有條件的學校應成立心理咨詢機構,采取面談、集體咨詢、電話咨詢、通信咨詢等形式,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當然,不同的學生個性不同,調整心態的方式也不同。對于那些家庭依賴性強的學生而言就需要多次談話,開導他們,并讓同班、同寢室的同學多加以幫助。而對于那些自覺性較差的學生,需要加強對他們的督促,適時提出意見以改變他們自以為是,協調與同學的矛盾。對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學生,就要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

(三)開展訓練性交際,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

由于大學生的交際并不像初高中那樣,多限于與班級同學單純的學業交往,而更多涉及生活、情感、工作等等,這就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定的難度。當然,適應性強、能力強的學生在這里如魚得水,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但也有學生雖有交際的愿望,但因自卑或交際出錯導致出現不適應、不愉快的情況。所以,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活順利進行的基礎。

學生交際困難主要是因為自卑、自大,缺乏交際方法,所以,在人學教育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傾聽、真誠、給予愛和接受愛即堅持人際交往的幾條原則.

1、學會傾聽。與人交往要認真的聽,聽懂他人表達意思。沒有足夠耐心地傾聽,只會一知半解,誤解意思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使交際失敗。另外,認真地傾聽,會使談話者覺得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視,傾聽者有誠心幫忙解決問題,即使解決不了,也有助于情感宜泄。許多咨詢師在接受心理咨詢時不是給予過多地干涉而是認真傾聽,這在治療方法上稱為疏泄療法,就是要通過痛快淋滴的傾訴把心頭的郁悶釋放出來,從而恢復心理平衡,防止軀體和精神發生疾病。

2,真誠待人。羅杰斯認為,在與人交往時,當自己能接觸到他人的真實思想和情感時,是件愉快的事件,相反,當他意識到自己不是他本來的面目而是演戲時,他就覺得自己很討厭。在與人交往時,不能長時間壓抑自己對他人的看法,這樣很容易使普通的意見激化成嚴重的攻擊性行為,導致關系破裂。

3、給予愛和接受愛。這里的“愛”是廣泛意義上的愛,是指能使對方明了自己是真誠地欣賞他、喜歡他,由此使對方感到溫暖和充實,這樣人際交往才能順利進行。很多學生有社交恐懼,是因為社交失利造成的陰影,所以先要培養一定的氛圍,可以先在班集體里形成交際氛圍,擴大學生自信心。當然,學生中的交往介于成人和少年時期的純真,需要學生在交際中把握分寸,與不同的人,進行不同身份的轉換,這就需要教師的適時指導。

(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正確對待*春期性沖動

在校大學生正值青春期,生理上趨于成熟,容易對異性產生極大的關注,進而產生戀情。思考性和愛情,談論性和愛情,實踐性和愛情,對今天的大學生來說已不再遮遮掩掩,戀愛已由過去的“選修課.上升為“必修課’。當然,正常的異性交往是值得鼓勵的,異性間產生好感乃至進一步的戀愛,這些都符合大學生的生理年齡和特征,況且,其中也不乏志同道合型的戀愛,這種類型的戀愛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業的基礎之上.雙方為了維系愛情的發展,不使對方失望,則往往對自己要求更高,學習和工作更勤奮。然而,當代大學生中也存在男生追求貌美的女生.女生追求財多的男生等現象,這種戀愛觀致使大學生戀愛變味。因此,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戀愛觀是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現代大學校園里,教師的觀念一般既不提倡戀愛、又不反對戀愛,讓學生自由發展。但對于在大學生中出現的戀愛現象.我們要正確對待,積極引導。尤其要學會理性的處理好因愛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與選擇。擁有正確的戀愛觀,合理戀愛,才能使大學生活因愛惰而錦上添花。可見,對有戀愛傾向或正在戀愛的學生給予適當的指導是必要的。大學生在社會心理不成熟的情況下,對生理的發育以及由于生理的發育而萌發的性心理,缺乏科學的理解,很容易陷人盲目性,產生性罪錯。因此,要在人學教育中開展青春期教育,包括讓學生了解自己、了解異性,正確對待自身變化,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對異性產生好感的行為等。其次,給予戀愛的學生一定的指導和幫忙,尤其要使他們學會理性地處理好因愛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與選擇。如對于失戀的學生或者追求不遂的學生而言,他們遭受失敗的心理及其脆弱,容易形成錯誤觀念.如自己是不是條件太差,是不是被他(她)看不起,會不會被同學嘲笑等等。這些心理活動的產生就容易使其陷人幻想的空間,導致出現幻聽、幻覺等,所以要及時了解,給予他們適當的關懷和幫助,預防出現此類情況。

〔五)加強和家長的聯系和溝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庭觀

家庭是一個學生行為形成最主要的場所,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學生個人成長。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除了社會、學校的因家外,最主要的因家是家庭。父母不良的人格特點,對青少年的心靈影響很大,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不當,將嚴重制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馬加爵事件就暴露出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即孩子與父母缺乏有效的溝通。在人學教育中,要鼓勵學生多和家長溝通,提升學生對自身家庭的認識和理解,正確認識和理解家長的愛和辛苦。不僅如此,高校要利用人學教育的機會,鼓勵家長多和孩子及學校聯系,這不僅有利于學校及時了解學生動態,而且能全方位地了解學生思想狀況。多方合作.加強溝通,不僅能把學生有些心理障礙問題扼殺于萌芽狀態,而且能預防其他“并發癥”的產生。父母的關心是大學生需要的心靈雞湯,只有加強與家庭的聯系,才能使學生工作真正落實,才能有效避免學生出現心理障礙。

預防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建立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是系統工程。只要我們與時俱進,齊抓共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家庭教育,創造健康的社會環境,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導機制,就可能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抵制和消除消極的影響,使當代的大學生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大學生心理論文:積極營造適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健康校園環境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發展 健康 校園環境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穩定的突出因素,必須引起各級領導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在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大學生心理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的論述,提出應當積極營造適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健康校園環境。

目前,一些學校的德育教育仍然是片面要求學生聽話、服從,并以此作為衡量學生道德水準的標志,而忽視了青年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壓抑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現代社會中,青年學生的獨立意識和創造愿望日益強烈,對陳腐的、壓抑自己的要求和方式感到不滿并實行抵制。社會學家預言,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是青年取得成功所必備的首要素質之一。嚴峻的課題擺在我們面前:心靈有傷的天之驕子,能承擔起建設二十一世紀中國宏偉藍圖的重任嗎?唯有大力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積極營造適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健康校園環境,大學生才能及時走出“精神低谷”,樹立承擔社會重任的勇氣。

1、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現狀

2002年,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組織人員對江西省28所高校3422名學生心理素質狀況進行調查時,學生認為自己心情舒暢和比較舒暢的只有31.8%,感到心態壓抑和比較壓抑的高達32.2%,一般的為31.8%。

南通大學每年開學后三個月會對新生作一次心理狀態測試并建立檔案,從這份測試中大概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總體水平來看,在校生中70%以上的同學心理健康,20% 左右的同學存在一系列的心理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另外有60%左右的同學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異常和心理障礙,這其中還不包括一些羞于承認和沒有意識的心理病患者。從近兩年來的測試結果來看,2006年被調查者中心理嚴重不健康者占6.4%,2007年占7.2%,總體呈上升趨勢。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僅在心理素質上有著特異性,其自身所處的外部環境也有著明顯的特異性。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種各樣的,包括個體的外界環境因素以及個體自身的心理素質等。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環境變遷因素

這種環境的變遷不僅存在一個適應外部環境的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一個如何自我調適以適應新的人際關系,自我地位變化的問題。而過去,我們更多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實際上,后者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較大。一位大二的學生在咨詢中講到,入學后由于想家開始失眠,白天又打不起精神,昏昏沉沉。大學二、三年級中出現心理障礙的人數最多,很多是由于一年級的適應問題所引起的,環境不適引起對自我重新確認的適應不良。

(2)人際關系與理志的喪失

大學生中經常出現的喪失不外乎幾種:重要的人際關系的喪失即指家人、朋 友特別是異性(戀人)的關系的喪失、榮譽的喪失及自尊喪失等等。這些喪失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自尊心理,并且嚴重時會使他們情感和生活上產生嚴重的障礙。?

(3)不正常的消費觀念

在有些學生為明天的早餐而發愁時,有些學生卻一擲數金。下館子撮一頓的事在大學已屢見不鮮,至于撮的理由是五花八門。其開銷少則數十元,高達千余元。撮來撮去油了自己的嘴,撮癟了父母的腰包。另外,化妝品、香煙、零食、網吧、“感情投資”等也是大學生消費的主項。

(4)預支了的生活

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著急劇的變化,貞操的大旗似乎再也扛不住了,他們崇尚活著就是要享受。在社會呼吁真愛需要等待的時候,校園同居已旁若無人地愈演愈烈。安全套自動售貨機亮相高校校園或門口,在某種程度上似乎給了同居的他們一種暗示:社會已承認了我們的行為,盡管這件事曾在輿論界引起過不小的爭論,誰也不能否認它給大學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3、積極營造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

社會都希望每個大學生能通過短短幾年的高等教育使其無論在專業知識、工作能力、道德修養等方面得到較大的發展,使其綜合素質能有一個較大的提高,從而畢業后更好地報效祖國,報效人民。要實現這樣的愿望,首先須建立良好的健康校園環境。

3.1健康的校園環境是順利完成學業的保障

文明健康校園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陶冶情操。北大、清華等知名高等學府,延續百年芳名而魅力不減,不僅因為其擁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人才,還因為擁有那溢滿學術氛圍的文明健康校園。“自強不息,厚德裁物”使清華百年不敗,傲視同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校園文明涵括整潔、優雅、衛生、安全的校園環境、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及健康高雅、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多方面。

3.2 參與校園文明健康環境建設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實踐過程

校園文明健康程度最終體現在人的素質上,要求教師熱愛學生,嚴謹治學,言傳身教,做學生良師益友;要求同學們以校為家,尊師守紀,發奮圖強,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積極參與校園文明健康環境建設是同學們成才和學校發展的需要,需要全體師生群策群力,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做一個道德高尚、舉止文明、博學多才、有用于社會的人。因此,積極參與校園文明健康環境建設是同學們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實踐過程。

3.3 師生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健康校園

“學校是我家,建設靠大家”,要建設文明健康校園,必須黨政、工、團各部門和學生社團組織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認真組織學習執行《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學生手冊》等文件規定,學習發揚高等學校的優良傳統,努力創建一個整潔優美、健康向上、民主和諧的育人環境,從而加快我國高等學校辦學上層次、上質量的步伐。

3.4幫助學生解決和調整心理問題

大學生在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追求的目標時,可以積極地尋找一些理由來解釋和安慰自己。這些理由盡管不一定正確,但可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惱。遭遇挫折時,可設法用一種不傷害他人的方式抒發心中的積怨,以使心情舒暢起來。情感的渲泄是一種緩解心理壓力,保護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如目標轉移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從挫折源中轉移到其它較為輕松的活動中去;他人傾訴法,把自己的內心痛苦與不快告訴給可以信賴的親朋好友,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自我傾訴法,把自己心中的不快用日記等方式記載下來,以穩定情緒,起到維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3.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與創建高雅、健康的校園文化相結合

多年來,我國高校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在陣地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以圖書館、禮堂、學生活動中心、體育場館、校史展覽館、科技文體社團等為主體的文化娛樂陣地,以書報刊、廣播臺、閉路電視、宣傳欄、閱報欄、公益廣告牌、互聯網等為主體的宣傳陣地,以及以中外著名科學家塑像等為主體的校內人文景觀。這些無聲的教科書,對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崇尚科學、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都起到了耳濡目染、細雨潤物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各高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以及優良校風、學風和班風建設,著力于大學生素質的拓展和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兩極融合,改善大學生人格品質培養中的薄弱環節,為大學生健康成才營造良好的氛圍。

4、結束語

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穩定的突出因素,高校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機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趨勢,加強特殊群體的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工作。高等教育健康校園的環境的變化,對營造大學生文明健康的校園氛圍提出了新課題,需要我們認真探索,形成新思路。只有正視變化,積極探索,與時俱進,才能真正落實加強健康校園環境建設的重大舉措。

大學生心理論文:定向運動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冰

論文關鍵詞:定向運動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

論文摘要: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對江西省內四所高校部分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進行測評,結果表明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優于普通大學生。這為定向運動在高校體育的廣泛開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定向運動是一項集健身、娛樂、知識、競技和國防教育于一體的新興體育項目。定向運動作為一項體育項目不僅能強健體魄,而且能使參與者掌握相關地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這項運動使參與者走出平時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融人大自然,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磨練意志、提高團結協作的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

隨著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更新,定向運動已經逐漸進人大學體育課堂。但由于種種因素,許多高校體育教學部門對開設定向運動課程的目的和意義還不是十分明確,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進行相應的投人,從而制約了高校定向運動課程的開展。本文就定向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進行研究,考察這項新興體育項目對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為定向運動在高校的普及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 1研究對象

抽取江西省內四所高校內參加定向運動訓練的大學生150名(其中男94人,女56人),并在上述高校各不同專業內隨機抽取300名普通大學生(其中男179人,女121人)作為參照對象。

1. 2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測量問卷包括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 )to、艾森克個性問卷(EPQ ) tZ} o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 )由90個問題組成,根據總均分和各因子分的高低來評估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本量表采用0一4五級評分,其中。=無、1=輕、2=中、3二偏重、4=嚴重。艾森克個性問卷(EPQ)由湖南醫科大學龔耀先修訂,問卷測量神經質(N)、內外向(E)、精神質(尸)和自我掩飾度(L)四個人格維度。以上量表均經過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檢驗。所有數據應用SPSS10. 0統計軟件處理,并進行t檢驗。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 1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SCL一90得分的比較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在軀體化這項因子的分值明顯高于普通大學生,且存在顯著差異(P<o.oi),而軀體化因子得分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參加運動訓練時承受過大的運動量而引起較多的身體疲乏和運動損傷所致,而不完全是由心理健康因素引起的軀體反應。

除軀體化因子外,在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幾項因子上兩個群體之間心理健康的差異性達到非常顯著程度}P <o. oi)。尤其在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精神病性這四項因子得分上明顯低于普通大學生(P<0. 001)。而上述因子是反應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考察因子,這說明參加定向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明顯優于普通大學生。

2. 2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與全國常模的比較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的SCL - 90因子得分的總均值與國內青年常模相比差異性不是十分顯著(T=1.25, P<0.05),在各單項因子的比較上,除了軀體化、敵對性兩項因子得分相對高于全國青年常模,其余因子都略低于全國青年常模,這說明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接近,整體上略高于全國青年常模,但兩者差異不顯著。

2. 3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SCL一90得分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人格特征的精神質P和神經質N與SCL一90得分呈正相關,而內外向E和掩飾程度L與SCL一90得分呈相關。在四個人格緯度中,相關系數從大到小依次為內外向E、掩飾程度L、精神質P、神經質No

3討論

3.1參加定向運動能有效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據調查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夠培養良好的個性及堅強的意志,對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定向運動是在野外緊張激烈的對抗情況下進行的,運動員要在野外復雜的地形下保持不斷地快速奔跑、跨越各種障礙,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因此從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的角度考慮,定向運動作為一項體育項目,對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此外,定向運動要求參與者在體力與精神的雙重壓力下,迅速做出判斷,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定向運動參與者參加訓練和比賽取得好成績的重要保證。在進行定向運動時,地點通常是設在野外、公園等,人們的注意力必須在地圖上和實際地形、地貌上轉移,既要用心識圖又要觀察、瀏覽大自然的秀美風光,由于注意力的不斷轉移,能使心情偷快,身體得到放松。故定向運動能陶冶情操,消除煩惱,解脫壓力,培養沉著、冷靜、機智、果斷、頑強、心胸開闊等良好的意志品質[[3]。因此定向運動作為一項智慧型的體育項目,能夠培養參與者的良好的意志品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由于學習和就業壓力增大,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尤其表現在抑郁水平、焦慮傾向、敵對情緒以及人際敏感等心理問題上。由表1和表2得知,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在焦慮、抑郁、敵對、人際敏感等因子上明顯優于普通大學生,而且略高于青年常模。這表明參加定向運動能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整體水平。

3. 2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人格特征分析

在艾森克人格問卷中,精神質維度分高意味著行為古怪、不隨和、不合群,內外向維度分低者性格內向、安靜、內省、喜讀書而不愛接觸人,神經質維度分高者情緒不穩定、焦慮、緊張、易怒、抑郁,已有相關研究證實這些人格特征更容易誘發心理健康問題,對具有這些人格特征者要特別加強心理輔導。由表3得知,在四個人格緯度中,內外向緯度最高,表明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性格外向、張揚、愛交往;而精神質緯度和神經質緯度較低,這說明參加定向運動大學生性格隨和、開朗,在克服焦慮傾向、抑郁水平上表現較好。

綜上所述,大學生參加定向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作用。但是由于場地、器材、教材、師資等諸多原因,定向運動正式走進高校體育課堂較少。就江西各高校定向運動開展現狀,目前只是成立了定向運動訓練隊,普通大學生很少接觸定向運動。因此,如何利用現有條件,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開設定向運動課程,使定向運動教學模式和大學生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大學生能真正接觸這項有益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是每個體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大學生心理論文: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摘?要】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進一步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措施.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結合

據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中有20% 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而能主動到心理咨詢門診咨詢的學生卻只有l%~2%,與有20% 左右的學生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相比較,相差甚遠,因此說,心理健康教育尚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性教育、咨詢性教育和良好行為的訓練。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據黨的教育方針,為實現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政治目標,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期轉變其思想,進而指導其社會行為。兩者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機制和情緒、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兩者都是為了塑造大學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們成為適應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的合格人才。事實上,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反映出來的許多問題,往往與其心理素質特點有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從我國高校的現狀來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備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大多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師以及各級學生工作干部與全校學生進溝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質也沒有截然分開。實踐也證明,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可以變“等學生上門咨詢 為“主動登門診療,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質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培育的效果。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關鍵是找準結合點,把握結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如心理負擔、心理障礙、心理疾患等。心理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思想政治問題的解決。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的層面上,不能在更高層次上給大學生以引導,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暫時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能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起著正確的導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必須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責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關鍵是要把握好結合度。對心理、精神問題的研究,離不開社會的、政治的、思想認識方面的研究和指導。對因這兩方面因素交織而產生的問題,可以從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問題的解決與思想認識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同時。也必須看到,大學生中確實存在著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純心理的問題。對此,應從心理的特有規律出發去觀察、分析癥狀。對癥下藥。不宜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態的進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要給予熱情、細致的關心,了解他們致病的原因,主動與心理咨詢機構聯系,反映情況,配合心理治療,在灌輸正確思想的同時,有的放矢,幫助他們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的措施

1、統一思想認識。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結合。對此,存在不同認識,有的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必然的聯系:有的把火學生心理問題與思想認識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大學生心理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是與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發展中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對這一類問題。我們必須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把兩者真正結合進行,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態勢,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奠定基礎。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應變能力不強,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經濟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適應不良等。① 環境應變問題主要在新生中表現突出。從中學到大學,環境發生了改變,離開了長期依賴的家長和老師,部分學生失去了在家獨住一間房和看電視、上廁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門的優越條件,面對新的集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學習特點,導致出現了適應困難,感到壓抑、焦慮,甚至出現種種神經衰弱癥狀。這類問題,在學生走上實習崗位時也會有所表現。②自我認識失調,主要是指一些大學生在中學時是學習尖子,老師表揚,家長、鄰居、親友夸獎,同學羨慕,常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我感覺良好,但到了大學,這種優越感消失了,面對眾多比自己強的同學,加上自身學習方法不適應,學習上一有波動就出現自信心下降,甚至產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際關系障礙主要是指由于溝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態度與技能等導致人際關系不協調,甚至引發人際沖突的狀態,而陷入孤獨、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經濟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貧困生中表現突出。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異很大,需要用錢和家庭無支付能力的矛盾沖突導致一些貧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適應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學的性知識,性沖動與性壓抑的矛盾沖突導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戀愛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據此,應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相應措施。(3)分面、線、點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落到實處。面上教育,就是針對全校學生開展心理衛生宣傳普及活動,結合實際適量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讓所有學生了解心理衛生的基本知識、心理健康的標準,掌握維護和增進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徑;認清心理咨詢的性質、任務和服務范圍等。宣傳普及活動可采取多種形式,如通過廣播、校報、墻報等進行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舉辦心理衛生知識的專題講座;定期進行心理衛生方面的集體公開咨詢活動等。通過活動,使學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當產生心理問題時有接受咨詢的要求,能自覺調節、保持心理健康,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線上教育,就是通過設立心理咨詢信箱、開辦熱線電話、組織心理測試等活動,在積累學生個性資料的基礎上分類處理,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跟蹤把握學生心理波動變化軌跡。建立動態的。思想心理模型 ,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更為科學、扎實。點上教育,就是個別的心理咨詢活動。它要求心理咨詢員認真聽取前來咨詢學生的講述,準確地認同其內心體驗,積極響應其講述內容,推動其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障礙與挫折,并通過適時的自我披露相關經歷增進與前來咨詢學生的情感聯系,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別談心活動溶為一體。

4、實施家校溝通 ,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得到學生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絕大多數家長雖然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忽視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諸方面的健康。從而使得一些政治上無所追求、思想上不求進取、道德上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心理上有輕度障礙的大學生發生問題不能及時發現。更得不到及時教育與治療,給社會、學校、家庭都會留下一定的隱患。實施。家校溝通 ,就能達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設一支訓練有素、務實敬業的教師隊伍,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直接同學生接觸,對學生中各種問題最了解。給他們補充心理學、心理醫學及心理咨詢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然后以他們為主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機結合. 同時,應適量從心理學,心理醫學方面轉調一些人員充實這支教師隊伍,對他們補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樣,逐步培養、建設一支既掌握大學生思想認識發展規律,又掌握心理咨詢基本知識技能。務實敬業的教師隊伍,進而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

6、擺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在醫治大學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時,有責任向學生指出更高的目標,培養他們確立更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 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責任感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具有導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引導學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心理健康教育為輔助。兩者的位置不能顛倒。只有這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形成良性循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司揉捏人妻丰满双乳电影| 少妇被猛烈进入到喷白浆| 国内自拍五区|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 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粗了大了 整进去好爽视频|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一进一出xo动态图|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丝| 少妇的肉体aa片免费| 激情国产av做激情国产爱| 欧美肥婆性猛交xxxx|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久久aaaa片一区二区| 日本十八禁视频无遮挡|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台湾佬娱乐中文22vvvv| 性欧美长视频免费观看不卡 | 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老熟妇乱子伦牲交视频| 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 九九综合va免费看| 瑜伽裤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lv尺码大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春色校园亚洲综合小说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另类bbbxxxxx另类|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四虎影院海外永久| 激情 人妻 制服 丝袜|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