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6 05:03: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民辦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根本途徑。0000而民辦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公辦教育,民辦教育在我國可以說是一個弱勢群體,近些年,國家對民辦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國家要富強,必須通過教育來強國;而教育體系的強大就需要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
河南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也是我國經濟和教育相對落后的一個省,我省民辦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實際問題和難題,需要學者們根據具體省情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使我省的民辦教育快速健康發展,使我省從教育弱省變為人才強省,為實現中國偉大復興和中原崛起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關鍵詞:河南;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述評
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術界一直對民辦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探索研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很多學者或者從事民辦教育管理工作人員,在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制約因素、發展現狀、發展模式、發展前景等形成了各自的看法。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民辦教育是一股獨特而又有活力的力量群體,很多西方國家都注重民辦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相比之下,我國的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狀B仍處于低迷狀態。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的經濟和教育相對西方國家不發達,這就導致了我國在教育方面的資源拖投入比較欠缺,從而產生相應的連帶效應,那就是我國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力度低。國家提出“中原崛起”口號后,河南省的地位越來越高,河南省將會遇到更多的機遇,做一些關于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深入細致的研究符合我省省情的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模式等深層次問題。
二、內容研究思路
民辦教育包括很多種,比如中小學、中等職業、高校教育等,本研究主要從我省民辦高校現狀出發,研究我省民辦高校存在的問題,提出我省作為人口大省,在教育和經濟欠缺的情況下實現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研究的重難點在于對我省民辦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和提出我省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總結部分民辦教育機構成功經驗,對我省民辦教育的現狀作出系統的分析和總結,從而提出實現我省民辦教育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研究主要思路擬從研究我省民辦教育現狀出發,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從而在此基礎上提出我省民辦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三、理論、應用價值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在我省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報告中,有些學者往往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問題,其中就包括本研究所提出的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區別;以及利用知名民辦教育機構作為研究對象,把他們的成功經驗直接總結并分析,利用其中對大眾民辦教育有力的因素,做積極推廣使用,這對于我省整體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如果效果很好,還能為我省乃至我國制定民辦教育相關政策建言獻策。無論是其理論價值,還是實際應用價值,都非常重要。
四、研究方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多種方法同時進行,為了能夠使研究的結果效率最大化。主要有:
查閱文獻法:不僅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搜集資料的方法,還是獨特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對文獻進行搜集、整理、分析;
比較論證法:主要是通過與公辦教育相應部分的對比,能夠直接發現問題;
案例分析法:直接到知名民辦教育機構進行訪問分析的方法;
最后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統計、總結。
五、研究內容概述
作為一名民辦高校教師,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同事間的了解,在查閱大量資料和了解一些民辦教育機構的發展歷程,初步總結出了一些目前我省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觀念問題。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認識問題。民辦教育對中國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價值。二是人們對民辦教育的偏見認識問題。三是社會對民辦學校學生認識問題。特別是企業對民辦學校學生存在誤解,甚至有嚴重的偏見和歧視。
其次是民辦教育同樣也需要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相比公辦院校,民辦院校的發展從各個方面都受到了相應的制約;民辦院校教師身份受到歧視,導致民辦院校教師穩定性下降,使辦學成本上升。
再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是始終困擾民辦院校發展的大問題。通過調查發現,我省多所民辦院校中,兼職教師所占比例比較大,有的受利益驅動,有的只是臨時兼職,思想不進取。教學管理理念傳統,科學研究成果少,創新不足,教師結構長時間不更新,老齡化比較嚴重。
最后是管理水平低的問題。一是國家對民辦院校的管理不到位,無法可依,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進行管理,管理效果極差。二是大多民辦院校存在嚴重的家族式管理。
通過研究,我省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系列問題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不切實際,盲目求發展。只有社會發展需求,民辦教育才能有辦學基礎。對于不同地區而言,其對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而教育形式的多樣性是能夠滿足社會市場的各種需要。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如何滿足教育的多樣化,民辦教育就是一種恰當的方式。
2.辦學資金來源不足,來源單一
民辦教育是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依法舉辦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社會資金是民辦教育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社會資金由學費和辦學者投資兩方面組成。眾所周知,民辦投資受投資者的經營狀況的影響,而投資者的經營狀況又是受制于市場經濟中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這就導致投資商的資金穩定難很大。
3.教師待遇不高,缺乏歸屬感,造成嚴重流失
目前民辦教育的教師大致分三類:一是公辦院校退休的教師,二是民辦教育聘請的年輕教師,三是校外兼職教師。據相關報道,民辦高校專職教師近年來增長迅速2013年比2011年增長了2.1倍左右,但專職教師比例只占30%左右,明顯偏低。
4.教育教學質量偏低
教育教學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其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它收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生源、專業設置及教學設備等。資料統計,除少數民辦高校辦學有特色、資源較充裕、畢業生就業率高以外,大部分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不及公辦高校。
7、總結
針對我省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初步總結出了部分結論和建議,比如準確定位,樹立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觀;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保障辦學資金;轉變職能,優化制度環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優化運行機制;提高教師待遇,防止流失等。
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還會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僅僅是民辦教育發展過程中較為普遍的問題,對于我省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等的研究仍然不足,需要對其進一步的研究,并需要大量收集資料,盡量多的總結出我省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研究。
(哈爾濱石油學院,哈爾濱 150028)
摘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民辦院校生存之道,保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明確辦學指導思想,科學進行人才培養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目標。現階段,民辦高校應將穩量增質作為其不斷努力的方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靈活機制,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努力提升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加大學術研究投入,致力于人才培養,提高教育水平。
關鍵詞:民辦高校;內涵式發展;人才培養;土木工程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涌現了辦學特色較為鮮明、辦學質量較高的民辦院校,其較好的辦學思路、辦學模式、辦學成果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肯定和認可。普通本科院校培養的是學術型人才,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走出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著重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人才應該具有面向行業、區域濟社會發展,能夠做到上手快、有后勁、具有真正創新精神。
二、內涵式發展
在邏輯學的范疇,內涵與外延是相對而言的。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質屬性的總和,外延則是指一個概念所指對象的范圍。教育部召開的全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明確了我國今后的高等教育必須走“堅持內涵式發展”的道路。踐行內涵式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好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該是各高校認真研究仔細制定的首要任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對民辦教育內涵式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三、民辦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劉明浚于1993年在《大學教育環境論要》中首次提出“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在一定辦學條件下,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選擇或構思的教育教學樣式”。教育部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民辦教育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明確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突破傳統的教育局限,緊密結合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走特色之路。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新型教育模式,民辦教育具有自身特點,不能草率照搬公辦高校的教育培養目標和模式,不能迷失自身的定位。同樣,民辦教育也不能向高職院校看齊,自降底線,失了自己的本科身份,必將不被社會、家長和學生接受。今天,民辦高校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突破,但仍然存在劣勢,在未來發展中,民辦高校將面臨生源數量與質量等客觀約束,特殊的身份地位決定了民辦高校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走一條符合自己的特色之路。因此,創新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民辦本科高校積極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定位、明確辦學方向和目標、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形成辦學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四、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一)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定位
高等教育在本質上是專業教育,是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保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必須首先明確辦學指導思想,科學進行人才培養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目標。土木工程專業辦學指導思想為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主動適應石油化工行業和地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從我院實際情況出發,突出特色,堅持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使學生成為面向生產、建設、管理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構成
為滿足市場需要,更好地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認真研討,構建了“一主兩翼三層次”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素質教育體系三個體系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三體系有機結合,使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一主兩翼三層次”即以高等數學、工程力學、工程結構學為主干,以施工技術與施工管理為兩翼,以專業基本技能、專項能力、工程技術綜合能力為三個層次。其中,專業基本技能包括工程圖閱讀、CAD繪圖、測量技能、土木工程材料試驗、土工試驗等,專項能力包括生產實習、各種單項課程設計、各種綜合實習,工程技術綜合能力包括施工管理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1.理論教學體系。理論教學體系的課程由公共基礎必修課、學科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學科基礎選修課、專業選修課、素質教育課程構成。新方案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整合更新教學內容,降低傳統本科教育中的基礎理論和學科性課程比例。調整理論課程,優化課程體系,以有限的課程來覆蓋日益增長的知識面。保證學生學到真正實用知識,促進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針對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在教學內容方面實行將高數、外語等公共課程進行分層次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將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內容上弱化理論推導過程而注重應用結論,多講范例;將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講解基本理論之后強化實踐操作,最大程度地聯系工程實際,提高其實踐動手能力。編寫應用型本科教材《測量學》、《鋼筋混凝土及砌體結構》(上、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CAD》等。
2.實踐教學體系。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由基本技能、專業能力、工程技術綜合能力三個層次系列訓練組成,實踐教學時間累計超過四十周。基本技能訓練增加工程圖閱讀、工程結構創新環節,學生能夠真正讀懂圖紙,進一步培養了創新精神;專項能力訓練將獨立的設計環節穿線,體現整體概念;工程技術綜合能力訓練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在基本技能和專項能力訓練基礎之上進行,三個層次系列訓練打破傳統,實行集中訓練,營造良好的工程環境,更好地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真正達到工作后上手快的目的,并且學生在參加國家及省、市專業技能大賽多次獲得高級獎項。此外,結合工程實際工期特點,將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假期相連,外延了實習時間,為培養學生綜合技術能力,畢業后參加實際工程建設工作上手快提供了更好的鍛煉。
實踐表明,通過增加學生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最后學生掌握本專業和工程技術能力,完成工程師基本訓練。
3.素質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培養出的學生應該具有較好的綜合素質。素質教育本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兩課”學習;重視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豐富校內外科技文化活動;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社會素質。素質教育應該貫穿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程素質。
五、結束語
現階段,民辦院校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想取得更大的飛躍,在人才培養方面下功夫,同時,須在規范化辦學、學科建設、師資培養和科研工作等方面下功夫。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曾指出,中國的民辦高校應該分層分批從“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的角色轉向“公立高校的重要競爭對手”的定位。哈爾濱石油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也將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審視自己,奮力前行。
內容摘要:民辦教育體系是我國整體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我國現階段教育工作的要求,必須進行民辦教育發展策略的鼓勵及引導,實現民辦教育發展模塊的準確性、清晰性定位,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展開民辦教學,推動民辦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適應我國現階段人才培養工作的要求,實現我國整體教育結構的調整。該文就民辦教育事業的具體發展狀況展開分析,旨在解決民辦教育過程中的政策問題、社會支持力問題等,實現我國民辦教育工作的健康穩定運作。
關鍵詞:民辦教育 政策目標 民間資金 平等性 規范管理
一.民辦教育事業的必要性
民辦教育體系是我國教育事業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教育模式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穩步運行。通過對民辦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彌補我國財政投入的不足,民辦教育的教育經費主要來自于民辦教育舉辦者及學生家長。通過對民辦學校的建立,有效解決了學位不足的問題,實現教育投入模塊的多元化,緩解了我國本科大學上學難的問題。通過對民辦教學的開展,實現了我國教育投入模塊的多元化,實現了教育投資主體結構的整合及分化,有利于實現全社會辦學資源的整合,實現我國教育教學系統的不斷完善。
二.民辦教育方案
1.加強重視。近幾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民辦教育政策方針,目的是解決當前社會對民辦教育的歧視問題,提升全社會對民辦教育的正確性認識。整體來看,教育部應該繼續出臺支持民辦教育的政策文件,不能簡簡單單的開展民辦教育,需要建立健全民辦教育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為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民辦教育,滿足我國現階段教育工作的發展要求,將民辦教育放在突出地位,進行強有力支持措施的制定,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投資的教育投入機制。
2.國家扶持策略。我國“22條”政策方針對民辦教育作出了明確性的定位,這體現了國家對民辦教育的日益重視,這幾年來,隨著公立教育體系的不斷健全,有些人質疑民辦教育是否還有存在的需求,“22條“完美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國的民辦教育并不是對公辦教育的補充,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及多樣化的特點,為了滿足人們多樣性的文化需求,僅僅開展公立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民辦教育無論在教師待遇環節、辦學招生環節、學生權益維護環節等都實現與公辦學校的同等政策待遇、同等設置標準。”22條“有效落實了民辦教育的各個教學發展細節,為落實民辦學校招生、民辦學校教學、民辦學校教師待遇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礎,體現了我國對民辦教育的充分重視。隨著社會對民辦教育接納程度的不斷提升,民辦教育的同城待遇問題必然能夠真正落實到實處。
3.強化管理及參與環節。為了滿足現階段民辦教學工作的要求,必須要實現民辦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進行民辦學校理事會成員構成模塊的優化,進行學校舉辦者代表比例的限定,針對學校的關鍵性管理崗位進行親屬回避機制的應用,進行民辦學校董事會議事規則的完善,實現不同運行程序的協調。在董事會召開學校重大事項會議時,必須做好會議的及時記錄工作,需要請全體董事會成員進行簽字,并且存檔備查。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健全校長及領導班底的篩選機制,進行校長任期制的應用,確保學校管理人員進行教學權利、行政管理權利等的依法行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實現民辦學校黨建工作體系的健全,進行民辦學校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發揮,實現民辦高校督導專員機制的健全,進行民辦高校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為了滿足現階段民辦教育的發展要求,進行校園安全管理及保衛機制的健全是必要的,現保衛力量的配備,實現安全防控機制的完善,實現校園整體安全穩定性的提升。在教學管理中,需要健全民辦高校財務管理及資產管理制度,落實好學校法人財產權,在法律規定期限內,任何人不能侵占學校的法人財產。
在管理環節中,民辦高校舉辦者需要做好辦學積累資產、投入資產等的分類登記建賬工作,將一系列的公共性資金存入到學校銀行的專款賬戶中,主管機構要做好學校公共性資金銀行賬戶的監管工作,避免出現辦學經費被挪用的狀況,實現會計制度及財務管理制度的健全,實現財務監督環節及資產監管環節的協調,實現民辦學校財務的公開化。在民辦高校財務管理模塊,需要進行財務審計結果的社會公布。為了實現民辦高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學校風險防范機制的建立,進行民辦學校規范管理機制的建立健全。為了達到上述工作要求,需要進行政府參與環節的強化,各地區政府在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時,需要考慮民辦教育的作用,做好民辦學校辦學行為的監督工作,健全相關的督導及評估機制。
三.結語
為了滿足現代化教育工作的要求,進行民辦教育系統的完善是必要的,從而滿足社會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促進我國整體教育進程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云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教育局)
摘要: 隨著河南民辦教育機構的不斷興起,民辦教育機構的師資力量成為各高校之間相互競爭的核心,乃至成為民辦教育機構生存的主力軍。然而由于條件所限,民辦教育機構的專職教師的職稱以及學歷較公辦高校相對薄弱,因此,兼職教師隊伍就成了民辦教育機構師資力量的重要一部分。兼職教師對民辦教育機構人才培養、師資力量建設、以及辦學成效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民辦教育機構,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在河南省民辦教育的快速發展下,民辦高校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規模,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河南民辦高校中還存在著一些現實的問題。因此,分析影響河南民辦高校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的原因,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解決問題的對策是當務之急。同時也為河南民辦高校順利轉型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本文在選取了河南一所有典型代表性的民辦高校進行了實際的調研,并結合訪談等形式,對河南民辦高校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結合做法較好的一些民辦高校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經驗為借鑒,提出了適合河南省民辦高校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
一、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生師比例達不到本科教育評估要求
全省民辦高校生師比例遠遠達不到本科教育部的評估要求,原因是兼職教師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如果加上兼職教師的數量,生師比例即可接近教育部的要求。據悉,河南民辦高校為了迎接教育部的本科評估工作,目前也都在擴大專職教師的招聘工作,增加專任教師的數量,縮小兼職教師數量,從而重新達到一個新的比例狀態。
2.兼職教師質量有待提高
河南民辦高校兼職教師的主要來源是其他各公辦高校教師,很少來自于企業、或者科學研究單位等。這就與現實中的轉型發展不相符合,之所以提倡各高校進行轉型發展,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便于畢業后可以直接上崗,但首先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本身應該有一定的專業實踐經驗,否則,就是紙上談兵,很難切合實際。因此,兼職教師的主要來源應該放在企業,可見,我省目前的兼職教師在來源上還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兼職教師質量還有待提高。
3.兼職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雖然民辦高校目前在高等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有自己的不足,比如建校時間短,教學模式、教學方式等還在探索中。所以,對兼職教師這一塊的教學能力也處在不斷的探索階段。另外,從民辦高校兼職教師這一重要角色來看,除需要具有一定的行業、專業的豐富經驗,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具備一名教師應該具有的素質和能力,這樣,在實際教學工作過程中,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兼職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當務之急。
4.兼職教師聘任困難
民辦高校目前在聘任兼職教師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聘任兼職教師的來源不是太廣,主要局限于普通高校,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少從企業里找到合適的兼職教師,這樣就阻礙了實踐課程轉型的發展;其次是對于專業性很強的課程不好聘用兼職教師,由于在普通高校專業性較強的課程方面教師也是同樣缺乏,所以,這方面的兼職即便是降低聘任條件也是存在一定的聘任困難;最后是民辦高校在兼職教師聘任方面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比如說要么有研究生以上學歷,要么有中級以上職稱并且同時還要有高校教師資格證才可以聘任等,那么,這就為兼職教師的聘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一般企業里的青年骨干即便是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經驗,但其學歷或職稱是他們的短板。
二、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
1.全方位提高對兼職教師的認識
對兼職教師這一隊伍認識不到位,是導致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發展滯后,兼職教師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提高社會各界對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認識。民辦高校的兼職教師隊伍在人才培養,以及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目前仍有社會各界對兼職教師這一隊伍有著不同的見解和認識,簡單認為民辦高校聘請兼職教師只是為了彌補師資缺乏,暫時緩解教師不夠的壓力,進而減少開支。社會各界應該呼吁大家提高對兼職教師的認識,充分認識到兼職教師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次,提高兼職教師對本身的認識。在民辦高校中,兼職教師對本身的認識程度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的高低,當兼職教師充分認識到其自身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才能真正使其在民辦高校教育中發揮應有的力量,同時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才能盡其所能的做好本質工作,積極配合民辦高校提高教學質量。
2.加強兼職教師日常監控
由于校外兼職教師的特殊性,為能夠準確、及時掌握其是否按時到校上課、是否能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等,民辦高校應加強兼職教師的日常監控,從多方面、多渠道及時了解、掌握其動態。對兼職教師的日常監控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首先是學院教務管理部門,從教務處對任課教師的上課率進行監控,比如有的任課教師因公或因私進行了調課,那么,教務處就要安排相關人員對其進行補課監控,包括補課是否按時,補課的地點有沒有變化等。同時,教務處可以成立督導組,對兼職教師進行深入課堂聽課,隨時掌握上課動態以及上課效果和講授方式方法等。
其次是院系相關部門,作為聘請兼職教師的直接聯系人,院系要隨時隨地與兼職教師保持聯系,一旦出現緊急或突發事件,要能夠及時進行處理,采取相應緊急措施來進一步減少其影響面。同時,院系可以組成一定規模的聽課小組,從院系主任到有經驗的專任教師,可以不定期地深入課堂進行聽課,和教務處督導組形成一定的互補,全面監控其教學效果。
最后是學院的學務部門,即管理學生的相關部門,學務部門雖然不能深入到課堂進行聽課,但可以從考勤學生上課的角度去了解兼職教師是否按時到校上課,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生對兼職教師上課情況的評價來進行掌握其實際情況,學生是兼職教師直接的授課對象,授課效果如何完全可以通過學生的綜合評價來進行反應,雖然不是唯一的評價方式,但這樣就可以從多個方面來評價和監控兼職教師。
3.做好兼職教師各項服務工作
為徹底從根本上留住兼職教師,不但要提高其課時費及其他福利待遇,在管理上要以人為本,做好兼職教師的各項服務工作,比如在排課表的時候要優先排兼職教師的時間,根據他們在本校的上課情況,他們能到校外兼職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再加上其他原因,兼職教師提供的兼職上課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就要優先排他們的時間,這是在時間上讓兼職教師深刻體會到優越感;再者,比如民辦學院發班車接送兼職教師到校上課,如遇到特殊天氣或特殊情況,不能按時到校上課時,要按因公處理,課時費正常發放等,這些都讓兼職教師感覺到人文關懷,進而做好本職工作,奉獻他們的教師精神是心甘情愿的。
民辦高校在校內樹立起兼職教師就是這個學校的一分子,把他們當作專職教師對待,不但要有場地備課,課間有地方休息,有地方為學生答疑,還能像專職教師那樣享受圖書閱覽、資源共享及借閱的各種權限等。這樣就為兼職教師的各項教學活動提供了方便,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是為民辦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礎。
摘 要:根據各國經驗與理論來說,民辦教育一般分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兩種形式,民辦教育是一種公益性的事業,也是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大多數民辦教育都對非營利性教育與營利性教育的概念不清楚,只有分清民辦教育的性能才能有效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根據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特點,需要明確我國民辦教育的法律地位,區分其性質。
關鍵詞:民辦教育;非營利性教育;民辦學校;思考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根據法典第三條“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民辦教育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規定可看出其教育性質,但事實上,我國大多數民辦教育卻違背了這一法典,有許多民辦院校打著非營利的幌子在開展教育活動,從而引發了社會的質疑與不滿。盡管法律已出臺,但實踐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本文主要針對民辦教育非營利性的問題進行探討,并給出一定建議。
一、什么是非營利性組織
非營利性組織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非營利性組織的英語名稱是Non-Profit Organization,它作為一部門的界定是不確定的,每個國家對非營利性組織的理解都不同,其用法也不一樣,當前被大家廣泛認可的是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非營利組織國際比較研究項目所歸納出的五特征界定:其一是組織性,主要指有正式組織機構,有成文的制度和章程以及有固定的工作人員等。其二是非政府性,非政府性是指其機構不屬于政府單位,不受政府的支配,被稱為民間性。其三是非營利性,非營利性主要是指其機構不進行利潤的分配以及分紅,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一種活動方式。其四是自治性,主要指它能夠對自我進行管理,能獨立決策,獨立行使。其五是志愿性,志愿性是指所有參與的成員都是自覺的,是非強制的。組織性為所有屬性的基本前提,非營利性與非政府性有著一致的認識與核心。
二、我國民辦教育存在形式
我國的法律并沒有對民辦學校做出具體明確的界定,在整個法律中,這是一大疏漏。與民辦福利機構以及民辦醫院的分類管理相比,我國民辦學校進行登記時只可根據民辦非企業單位進行登記,其原因是1995年出臺的《教育法》中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這就導致所有公益性的教育被封閉為非營利行業。近些年來,我國人們在教育上的消費成為當前消費的熱點。對于大多數有孩子的家庭而言,在教育上的消費往往占整個消費的一半,而眾多私立學校、公立學校以及中外合辦學校的出現,使得我國教育的資金來源已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教育非營利性的規定是無法適應當代教育管理要求的。我國教育法規要求無論是私營還是民辦教育機構,都必須遵循非營利性的原則。所以,從原則上來講,凡是經教育部門批準成立的院校都可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及營業稅,這就表明我國私營教育也擁有國家投入的成分。而這些教育機構不可對贏利分紅,必須將其贏利投資在教育中。如果校方終止辦學,校方則需要將其投資后剩余的資產返還給國家。但是由于稅務部門與工商部門的監控和管理缺失,有些教育投資者將利潤轉移進行分紅,有些教育者甚至還會以教育為掩護經營教育以外的項目。
三、如何規范我國民辦教育出現的問題
首先,必須明確我國民辦教育在法律上的地位。在我國,民辦教育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但是教育促進法卻將其全部列入非營利組織的行列中,這一規定會將公益性民辦教育與民辦教育融為一列,這樣就會導致法律在調整民辦教育時表現出不明確的特性,這會使得一些以營利為目的的民辦教育無法得到法律的規范。其次,國家要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投入與支持,應當有與公辦教育一樣的發展環境與地位。這不僅有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教育問題上更為公民擴大了選擇空間,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權利。與此同時,國家要保證義務教育的完整性,在保障九年義務教育完整性后,方可加大對我國民辦教育的投入力度。
為了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對當前教育事業所面臨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尤其對于我國民辦教育,非營利性的民辦教育是我國教育業的一大重點問題,針對民辦教育非營利性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及時察覺并給出相應的對策,以此來促進我國教育事業蒸蒸日上。
摘 要:民辦教育機構逐年增長,擴大了教育的總量,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資源,但其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對民辦教育機構財務管理、會計核算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就選擇合適的會計制度開展會計核算,加強財務管理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辦教育機構 會計制度 選擇 對策建議
民辦教育機構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從上世紀80年代初興起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時間,民辦教育機構已經發展成為擁有7萬多所民辦學校和民辦教育機構,在校學生1000多萬的規模。30年間,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同時民辦教育機構也緩解了國家、特別是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擴大了教育的總量、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資源,為廣大人民群眾對基本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需求提供了幫助,其作用值得肯定。
同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民辦教育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廣大人民群眾還對民辦教育認識處于表面現象,一些民辦教育政策出臺滯后,而已出臺的政策部分學校落實不一定到位,就民辦教育機構本身而言,在辦學條件、辦學質量、師資水平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在財務管理、會計核算、教學質量、教師隊伍等方面存在不少的問題及風險。
針對民辦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民辦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維護民辦學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全國人民代表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02年12月28日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下簡稱促進法),從民辦教育機構的設立、學校的組織與活動、教師與受教育者、學校資產與財務管理、管理與監督等方面進行詳實的規定。
在學校資產與財務管理方面,法規中明確規定:民辦學校應當依法建立財務、會計制度和資產管理制度,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會計賬簿;民辦學校對舉辦者投入民辦學校的資產、國有資產、受贈的財產以及辦學積累,享有法人財產權;民辦學校存續期間,所有資產由民辦學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民辦學校資產的使用和財務管理受審批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的監督;民辦學校應當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時制作財務會計報告,委托會計師事務所依法進行審計,并公布審計結果等等。
這些規定對民辦教育機構開展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具有宏觀性指導作用,但對具體的學校或機構而言,各地、各校所采用的會計制度大相徑庭,有采用“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非盈利組織會計制度”、“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小學會計制度”等等,雖說采用哪種會計制度都接受了審批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的監督,除上海市在進行民辦中小學會計制度試點改革,統一使用《上海市民辦中小學會計核算辦法(試行)》,其他省市暫無統一的規定。就云南省目前的情況來看,各種會計制度并存,相互間的會計信息沒有可比性,與國家同類學校間更無法進行比較,其提供的會計資料及相關信息應該有統一的規定,這樣才能為主管部門對民辦教育的發展進行科學決策提供準確地財務依據。
為此,筆者根據促進法的相關規定,結合云南省民辦教育機構的實際情況,談談民辦教育機構對會計制度的選擇。
一般,任何單位選擇什么會計制度進行核算,由單位的性質決定。通常情況下,由財政和主管部門來指定,但對民辦教育機構,還得結合其成立方式綜合考慮。按促進法的規定,舉辦民辦學校的社會組織及個人,應當具有法人資格;民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參照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執行等。從這些規定中來看,“法人資格、法人條件、同類公辦學校的設置標準”是關鍵的字段,舉辦者資產來源和方式,民辦教育機構的組成形式是其選擇會計制度的重要依據,在云南省的民辦教育機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獨立法人自發成立
獨立法人一般指自然法人或獨立的單位按照促進法的規定成立民辦教育機構,其出資方式有兩種。
(一)獨立法人擁有辦學必備的基礎設施,投入注冊及開辦資金
這種出資方式舉辦的民辦教育機構,在會計制度的選擇上,可根據辦學規模的大小在“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之中進行選擇執行,若規模較大,選用“企業會計制度”,反之,選用“小企業會計制度”。
這兩種會計制度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各類企業單位,前者適用于規模較大的企業,后者反之,而民辦教育機構屬非企業單位,表面上不適合使用企業會計制度,但從舉辦者的目的來看,其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經濟效益才是其最終目的。企業會計制度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確認基礎,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經濟事項為依據,客觀、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收支累積結果;2.按照經濟事項的實質進行會計核算;3.提供的會計信息滿足相關使用者的需要;4.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5.會計核算必須遵循重要性的原則,把影響企業當期及未來的經濟事項按影響重大與否區分并恰當性處理;這些基本原則充分體現出其側重對資產、收入、成本的核算,通過資產負債、利潤、利潤分配及現金流量表,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出單位在報告期的經營情況及資金運動的累積結果,讓投資者清晰了解其經濟效益。
學校若承擔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活動,按國家減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的相關規定,學校不能向學生收取雜費,但當地財政給予對等補助,學校可用于彌補辦公費、業務費,但不能用于人員經費的相關支出,并按專款年專用的原則,年終須向屬地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呈報財政補助資金的使用情況。為核算及會計報表填報的需求,可在收入類中“非營業收入”科目下設置“財政補助收入”科目,收到屬地主管教育機構撥入的雜費時,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期末結轉后本科目無余額;在成本與費用類中費用類科目下設置“雜費”科目,其明細科目參照“中小學會計制度”的事業支出下的“商品與勞務支出”中的明細科目設置,用財政撥入的雜費列支時,借記相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或“現金”,期末結轉后無余額。同時參照相關規定,設置基本數字、收入支出、支出明細、資產負債表,以便向財政、主管部門填列呈報。
(二)獨立法人租用辦學必備的設施,投入注冊及開辦資金
這種出資方式成立的學校,其資金來源、應用單一。收入主要有:1.按政策規定收取的學費;2.按政策規定收取的住宿費;3.其他收入(自己投入的開辦經費);4.捐贈收入。支出主要有:1.教職工工資;2.教職工各種津貼補貼;3.辦公費;4.業務費;5.房屋等租賃費;6.其他支出。
舉辦者關心的是收入與支出的總量,以及資金的安排使用方向,年終結余的多少等。采用同類別政府舉辦的學校所選用的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基本能滿足各方會計信息的需求,高等教育階段的學校,建議選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其他階段的選用“中小學會計制度”,在具體的財務管理過程,側重加強年度收支預算的編制,力爭科學、合理、可行,在滿足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下,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嚴格監督預算的執行與控制,減少不必要地開支事項,節約成本,實現收支結余最大化。
二、合作法人聯合成立
指兩人或兩個單位以上聯合成立的民辦教育機構,其合作方式以股份制居多,各方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多數采取投資與教學相分離的方式,成立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但出資方式多樣化。
(一)自有資金,非國有資產
合作一方或多方用擁有的自有資金和非國有資產進行投資,流動資金存入雙方指定銀行,聘請專業驗資進行驗資并提供驗資證明;非國有資產聘請具備驗資資質的機構進行評估、定價,做出價值評估報告,報經雙方認可。雙方按出資額的多數確定股份,所投入教育機構的資金作實收資本入賬。
這種出資方式聯合成立的民辦教育機構,其出資金額能以貨幣計量,成立方式完全符合股份制企業的基本模式,其會計制度選用“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具體使用哪一種會計制度,視辦學規模的大小而定。
(二)自有資金,國有資產
與第一種出資方式相比,自有資金的驗資處理相同。但在資產評估定價方面,必須區分處理,因其擁有的是國有資產,投入前必須報經主管部門和同級財政部門批準,批明采用什么方式投入,一種是以使用權轉移、另一種是所有權及使用權同時轉移。
只是使用權轉移方式投入,與租用性質相同,其所占股份由合作方協商確定,并報其所有權單位及主管部門批準,股份無法以貨幣計量,僅能作為在組建教育機構中權利及義務的計算基數。若采用企業會計制度,各方投入的資源無法進行貨幣計量,選擇“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或“中小學會計制度”最為恰當。
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及使用權同時轉移的投入方式,則可對投入資產進行評估定價,經專業評估機構評估定價,報請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批準后,以評估價計入實收資本及相關科目,并辦理資產的轉移手續,此時,采用第一種出資方式的核算辦法,使用“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都能滿足出資各方的會計信息需求。
(三)自有教育資源和上兩種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分兩種情況判斷選擇。
1.自有教育資源與自有資金及非國有資產。若擁有的自有教育資源能進行評估定價,則選用“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若擁有的自有教育資源不能進行評估定價,則選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或“中小學會計制度”。任何一種制度的選擇還須結合自身的辦學規模和層次進行。
2.自有教育資源與自有資金及國有資產。依據自有教育資源和國有資產能否進行評估定價、所有權能否專業來區分對待,若自有教育資源和國有資產能評估定價,且所有權能轉移,則選用“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反之,選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或“中小學會計制度”。任何一種制度的選擇還須結合自身的辦學規模和層次進行。
民辦教育機構使用那種會計制度進行核算,須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確定后必須報經成立批準機關、主管部門、稅務部門等備案。
從民辦教育機構的長遠發展來看,各地政府、主管部門必須遵循國家對其實行的“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針,在民辦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管理機制創新上作出積極、大膽的嘗試,盡快出臺民辦教育機構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全國性統一制度,以便加強和規范民辦教育機構的財務管理工作。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各方面都在不斷提高。尤其表現在教育行業,民辦教育的發展如火如荼。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是階層之間溝通的渠道和橋梁,孩子通過接受一系列的教育可以實現上向流動,獲取一定的社會地位,甚至可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民辦教育的發展,不僅為國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機會,同時也提高了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完善了我國的教育體系。
關鍵詞:民辦教育;生存空間;局限性;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上的滿足使得個人及其家人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表現之一就是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是階層之間溝通的渠道和橋梁,孩子通過接受一系列的教育可以實現上向流動,獲取一定的社會地位,甚至可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此外,教育的迅速發展當然離不開國家的號召,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引導下,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無論是在西部地區還是在東部地區,人們普遍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把孩子的學校教育放在了成長的首位,哪怕有一絲可能,也會讓孩子堅持求學之路。雖然我國一直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的投入上做到仍然不夠好,教育支出僅占國民總支出的4%左右。就教育的類型來看,仍然是公辦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而與之相對應的民辦教育只能在夾縫里求生存。但出人意料的是,這夾縫中生存的民辦教育卻得到了如火如荼的發展。目前,大多數的家長還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主張把孩子送到公辦教育機構,而不是民辦教育機構,但是許多民辦教育機構仍然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一、民辦教育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契機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民辦教育開始興起,其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是以一些補習班、自考助學、職業培訓和文化輔導班為主,一直到90年代,國務院頒布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條例明確規定: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此后,民辦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地方政府也把民辦教育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隨后掀起了各式各樣的民辦技能培訓班的浪潮,民辦教育也逐漸進入基礎國民教育行列。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也為民辦教育提供了契機。民辦教育者紛紛利用這個發展的機遇,轉變發展類型,逐漸地占據市場,擴大自身生存空間。可以說,民辦教育的迅速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推進。
民辦教育的興起,雖然對公辦教育造成一定的沖擊,但更多的是彌補了公辦教育的一些不足和空白領域。它不僅減輕了政府辦學壓力,同時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多層次需求,有利于促進下崗老師的再就業。在基礎教育領域,民辦教育相比于公辦教育來說,無疑是處于弱勢地位,面臨這艱難的處境,民辦教育者另辟蹊徑,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利用孩子的課余時間和放假時間,開展了各式各樣的輔導班,從而獲得了良好的發展。
二、民辦教育的迅速發展的原因
現代社會是信息時代,知識爆炸式增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需求日益增長,對知識日益渴求,而攫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接受教育,而在我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讓孩子上公辦學校可以說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思想一直并到現在仍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民辦教育這一市場的主體之一開始嶄露頭角。
民辦教育作為一種新生教育資源,要想在公辦教育一統天下的中國獲得很好的發展,無疑是件很難的事情。改革伊始,由于法律法規的缺乏以及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完善,市場上存在著不少坑蒙拐騙、投機倒把的現象,社會整體誠信度下降,從殺生到殺熟,從官員腐敗到食品安全,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降低了社會整體信任度,使得人們對于一些個人經營的主體缺乏信心,害怕上當受騙,再加上民辦教育行業自身缺乏一定的規范,因此,當時,民辦教育的發展十分緩慢。學生是學校發展的根本,一個學校如果招生困難,那就離倒閉不遠了。隨著改革的推進,國家通過法律法規保障并支持私人辦學,民辦教育獲得了發展的機遇。有機遇但能不能把握住就要看自身的能力了。改變家長的傳統思想很難,因此,不少教育家另辟蹊徑,針對孩子的課余時間和假期時間,成立了輔導班,這樣不僅能讓家長放心,同時也避免了與公辦教育的直接沖突。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一個家庭只允許要一個孩子,這使得家長都把這唯一一個孩子當成寶來培養,為了讓自己家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培養,家長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了各式各樣輔導班。民辦教育正是這種機遇下,充分抓住了家長的這種望子成龍的渴望心理,通過成立各式各樣的輔導班的形式,從而獲得了良好的發展。 三、 民辦教育發展的局限性
(一)教師隊伍參差不齊
民辦教育的老師多是退休老師和兼職在職老師。一些公辦教育機構為了確保招生數量,不少公辦學校已經禁止在職教師利用課余和假期時間辦輔導班或者擔任兼職教育。一經發現,有的學校甚至以開除作為懲罰。因此,現在民辦教育機構的一些老師多是沒有教師資格證的兼職老師,教學質量相當較差。而對于那些退休教師來說,由于民辦教育機構存在招生不穩定的現象,有時候學生數量多,而老師較少,只能充分利用這些現有的退休教師或經驗不太豐富的兼職教師增加授課時間。這也是導致民辦教育機構的老師反映壓力大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機構名聲太差
民辦教育畢竟是由私人開辦的,其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之一,本質上還是在兼顧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逐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有些民辦教育機構甚至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再加上有些騙子假借民辦教育機構的名義招生,收到錢之后就卷錢走人,這種現象的屢次發生,不僅損害了學生和家長的權益,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民辦教育機構的形象。正是由于民辦教育機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其行業發展的秩序。
(三)科研力量薄弱
民辦教育機構涉足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教育行業,而在大學等高等教育領域發展的較慢。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民辦教育機構的老師的時間多是用在為學生備課,很少能騰出時間來搞科研,科研能力與公辦教育機構相差較大;另一方面,現在多數民辦教育機構注重的是投資少,收益快,因此它們在教學設備、圖書等學術基礎教學設施方面的投資較少,而中小學教育行業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因此民辦教育在這一領域發展較快。如果在涉足大學等高等教育的話,不僅成本大大增加,同時獲得的收益也相對較慢。
四、 民辦教育的規范與發展預測
日本和韓國作為亞洲的僅有的幾個發達國家之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其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的迅速發展除了依靠科技,也離不開教育的推動作用。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應該充分借鑒日本和韓國的教育發展模式,在認識到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基礎上,合理的區分教育類型,適當鼓勵民辦教育的發展。
(一)從法律上確立與公辦教育的平等地位
針對公辦教育的建立的法律法規對民辦教育來說可以提供很大的參考,這有利于促進民辦教育機構的規范運行,同時也可以提升民辦教育的辦學質量。但是不應全盤接受,民辦教育機構作為民營教育機構,理應有自身的經營自主權,法律法規不應規定的像公辦教育機構那樣苛刻,而應作為一種監督的力量來規范和保障其正常運行,以便讓市場參與其中,發揮有效作用。因此,國家應該盡快出臺與民辦教育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用以保障民辦教育的良性健康發展。
民辦教育也應該做好自身定位,在獲取收益的同時,必須擔負起社會責任。《教育法》第25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雖然之后出臺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取消了這一規定,但是仍然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然而在現實情況中,民辦教育的投資者之所以投資辦學,無非就是為了獲利,如果這都不允許的話,勢必會大大降低個人對民辦教育投資的積極性,這將對民辦教育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反之,如果沒有法律法規來保證教育的公益性,那么民辦教育的投資者很可能一味營利,從而忽視對學生的培養,這也是造成民辦教育聲譽低下的原因之一。
(二)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投資力度
民辦教育的生存和發展主要來自于學生和家長,而政府和社會捐贈則相對較少。因此,政府在放寬政策限制的同時,還應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投資力度。而民辦教育機構要想獲得長久的發展,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的教育,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的同時,也應該提高老師的福利待遇,以便吸引更好的老師來任教,進而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高質量的人才,當他們功成名就的時候,反過來就會以各種捐款的方式回饋母校。另一方面,民辦教育機構應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比如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來回饋社會,從而逐漸改變人們對民辦教育機構的偏見,贏得一定的口碑。在此基礎上,民辦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與各類社會組織的合作,吸納社會資金,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三)完善對民辦教育機構的監督
任何機構與組織的正常運行與發展都離不開有效地監督,民辦教育機構當然也不例外。民辦教育機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利益,機構如果不節制的攫取利益勢必會損害學生和老師們的利益,如何權衡二者之間的利益的平衡,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監督機制來發揮杠桿作用。
可能有人會認為建立一個監督機構會限制民辦教育的發展,事實恰恰相反,有了監督機構的掣肘,民辦教育機構的成員才能不至于肆無忌憚,才能更好的履行職責,把社會效益和機構利益兩手抓,在保證機構正常運行的同時,還應注重更多更好的培養社會人才,以便取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只有這樣才能為機構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摘 要:民辦教育機構會計制度的選擇,由其機構的主體性質決定,機構的性質由具體的組成方式而確定,如何選擇并使用會計制度,須結合組成方式來確定。
關鍵詞:民辦教育 成立方式 會計制度 選擇
民辦教育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從80年代初興起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時間,民辦教育已經發展成為擁有7萬多所民辦學校和民辦教育機構,在校學生1000多萬的規模。30年間,不僅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經濟建設人才,同時民辦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家教育經費的不足,擴大了教育的總量、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資源、為廣大人民群眾對各種不同層次、不同形態的教育需求提供了幫助,這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同時,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民辦教育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社會上還存在對民辦教育認識不到位甚至歧視的現象,一些民辦教育政策得不到落實,從民辦教育的內部來說,一些學校的辦學條件、辦學質量都有待提高,在財務管理、會計核算、教學質量、教師隊伍等方面存在不少的問題及風險。
針對民辦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民辦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維護民辦學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02年12月28日發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下簡稱促進法),從民辦教育機構的設立、學校的組織與活動、教師與受教育者、學校資產與財務管理、管理與監督等方面進行了詳實的規定。
在學校資產與財務管理方面,法規中明確規定:民辦學校應當依法建立財務、會計制度和資產管理制度,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會計賬簿;民辦學校對舉辦者投入辦學校的資產、國有資產、受贈的財產以及辦學積累,享有法人財產權;民辦學校存續期間,所有資產由民辦學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民辦學校資產的使用和財務管理受審批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的監督;民辦學校應當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時制作財務會計報告,委托會計師事務所依法進行審計,并公布審計結果等等。
這些規定對民辦教育機構開展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具有宏觀性指導作用,但對具體的學校或機構而言,各地、各校所采用的會計制度大相徑庭,有采用“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非盈利組織會計制度”、“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小學會計制度”等等,雖說采用哪種會計制度都接受了審批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的監督,除上海市在進行民辦中小學會計制度試點改革,統一使用《上海市民辦中小學會計核算辦法(試行)》,其他省市暫無統一的規定。就云南省目前的情況來看,各種會計制度并存,相互間的會計信息沒有可比性,與國家同類學校間更無法進行比較,其提供的會計資料及相關信息應該有統一的規定,這樣才能為主管部門對民辦教育的發展進行科學決策提供準確地財務依據。
一般來講,任何單位選擇何種會計制度進行核算,由單位的性質決定。通常情況下,由財政和主管部門來指定,但對民辦教育機構,還得結合其成立方式綜合考慮。按促進法的規定,舉辦民辦學校的社會組織,應當具有法人資格;舉辦民辦學校的個人,應當具有政治權利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民辦學校應當具備法人條件;民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參照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執行等。從這些規定中來看,“法人資格、法人條件、同類公辦學校的設置標準”是關鍵的字段,舉辦者資產來源和方式,民辦教育機構的組成形式是其選擇會計制度的重要依據,在某省的民辦教育機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獨立法人自發成立
獨立法人一般指自然法人或獨立的單位按照促進法的規定成立民辦教育機構,其出資方式有兩種。
(一)獨立法人擁有辦學必備的基礎設施,投入注冊及開辦資金
這種出資方式舉辦的民辦教育機構,在會計制度的選擇上,可根據辦學規模的大小在“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之中進行選擇執行,若規模較大,選用“企業會計制度”,反之,選用“小企業會計制度”。
兩種制度是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各類企業單位,前者適用于規模較大的企業,后者反之,而民辦教育機構屬非企業單位,表面上不適合使用企業會計制度,但從舉辦者的目的來看,其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經濟效益才是其最終目的。企業會計制度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確認基礎,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2.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3.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4.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5.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后,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本制度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
6.會計核算應當遵循重要性原則的要求,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并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地披露;對于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至于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這些基本原則充分體現出其側重對資產、收入、成本的核算,通過資產負債、利潤、利潤分配及現金流量表,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出單位在報告期的經營情況及資金運動的累積結果,讓投資者清晰了解其經濟效益。
學校若承擔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活動,按國家減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的相關規定,學校不能向學生收取雜費,但當地財政給予對等補助,學校可用于彌補辦公費、業務費,但不能用于人員經費的相關支出,年終須向屬地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呈報財政補助資金的使用情況。為核算及會計報表填報的需求,可在收入類中“非營業收入”科目下設置“財政補助收入”科目,收到屬地主管教育機構撥入的雜費時,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期末結轉后本科目無余額;在成本與費用類中費用類科目下設置“雜費”科目,其明細科目參照“中小學會計制度”的事業支出下的“商品與勞務支出”中的明細科目設置,用財政撥入的雜費列支時,借記相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或“現金”,期末結轉后無余額。同時參照相關規定,設置基本數字、收入支出、支出明細、資產負債表,以便向財政、主管部門填列呈報。
(二)獨立法人租用辦學必備的設施,投入注冊及開辦資金;
這種出資方式成立的學校,其資金來源、應用單一。收入主要有:
1.按政策規定收取的學費。
2.按政策規定收取的住宿費。
3.其他收入(自己投入的開辦經費)。
4.捐贈收入。支出主要有:(1)教職工工資;(2)教職工各種津貼補貼;(3)辦公費;(4)業務費;(5)房屋等租賃費;(6)其他支出。
舉辦者關心的是收入與支出的總量,以及資金的安排使用方向,年終結余的多少等。采用同類別政府舉辦的學校所選用的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基本能滿足各方會計信息的需求,高等教育階段的學校,建議選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其他階段的選用“中小學會計制度”,在具體的財務管理過程中,側重加強年度收支預算的編制,力爭科學、合理、可行,在滿足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下,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嚴格監督預算的執行與控制,減少不必要地開支事項,節約成本,實現收支結余最大化。
二、合作法人聯合成立
指兩人或兩個單位以上聯合成立的民辦教育機構,其合作方式以股份制居多,各方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多數采取投資與教學相分離的方式,成立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但出資方式多樣化。
(一)自有資金、非國有資產
合作一方或多方用擁有的自有資金和非國有資產進行投資,流動資金存入雙方指定銀行,聘請專業驗資進行驗資并提供驗資證明;非國有資產聘請具備驗資資質的機構進行評估、定價,做出價值評估報告,報經雙方認可。雙方按出資額的多數確定股份,所投入教育機構的資金作實收資本入賬。
這種出資方式聯合成立的民辦教育機構,其出資金額能以貨幣計量,成立方式完全符合股份制企業的基本模式,其會計制度選用“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具體使用哪一種會計制度,視辦學規模的大小而定。
(二)自有資金、國有資產
與第一種出資方式相比,自有資金的驗資處理相同。但在資產評估定價方面,必須區分處理,因其擁有的是國有資產,投入前必須報經主管部門和同級財政部門批準,批明采用什么方式投入,一種是以使用權轉移、另一種是所有權及使用權同時轉移。
只是使用權轉移方式投入,與租用性質相同,其所占股份由合作方協商確定,并報其所有權單位及主管部門批準,股份無法以貨幣計量,僅能作為在組建教育機構中權利及義務的計算基數。若采用企業會計制度,各方投入的資源無法進行貨幣計量,選擇“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或“中小學會計制度”最為恰當。
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及使用權同時轉移的投入方式,則可對投入資產進行評估定價,經專業評估機構評估定價,報請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批準后,以評估價計入實收資本及相關科目,并辦理資產的轉移手續,此時,采用第一種出資方式的核算辦法,使用“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都能滿足出資各方的會計信息需求。
(三)自有教育資源和以上兩種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分兩種情況判斷選擇。
1.自有教育資源與自有資金及非國有資產。若擁有的自有教育資源能進行評估定價,則選用“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若擁有的自有教育資源不能進行評估定價,則選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或“中小學會計制度”。任何一種制度的選擇還須結合自身的辦學規模和層次進行。
2.自有教育資源與自有資金及國有資產。依據自有教育資源和國有資產能否進行評估定價、所有權能否專業來區分對待,若自有教育資源和國有資產能評估定價,且所有權能轉移,則選用“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反之,選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或“中小學會計制度”。任何一種制度的選擇還須結合自身的辦學規模和層次進行。
民辦教育機構使用哪種會計制度進行核算,須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確定后必須報經成立批準機關、主管部門、稅務部門等備案。
從民辦教育機構的長遠發展來看,各地政府、主管部門必須遵循國家對其實行的“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針,在民辦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管理機制創新上作出積極、大膽的嘗試,盡快出臺民辦教育機構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全國性統一制度,以便加強和規范民辦教育機構的財務管理工作。
摘要:民辦教育是改革開放的產物。要創辦高水平民辦大學,就不能按照固有的模式去辦學,而是要學會隨著環境的改變,創新辦學。創新辦學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創新辦學思想;第二創新辦學實踐。秦和作為我國早期的民辦高校的創建者,她在總結國內外的民辦教育思想,借鑒國內外民辦教育實踐的經驗和教訓,結合我國和吉林省的民辦教育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突破了常規的辦學思維模式,改進和提出了新的辦學思路,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
關鍵詞:民辦教育;創新;辦學思想;辦學實踐
民辦教育在我國不算是新事物,因為民辦教育在我國解放以前就存在過。那么民辦教育創新在何處呢?應該更多體現在特定的環境中,為滿足社會需求而采用的新思維、新方法、新路徑。從1980年到現在,我國民辦教育發展僅有35年,與國外私立大學幾百年的發展歷史相比,差距很大。時間就是優勢,歷史就是沉淀,國外私立大學日臻成熟,剛剛恢復發展的我國民辦教育,在當前新環境下,有自己的現實性,不可能照搬國外私立大學模式。從性質上看,民辦教育是國家機構以外的個人或者組織,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從組織法律性講,民辦教育具有社會性和自主性特點,而公辦高校是由國家政府出資興辦的,完全屬于政府行為。所以民辦高校不可能完全參照公辦高校的辦學模式。
一、秦和創新性辦學思想
秦和,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華橋”)創辦者、院長,教育學博士、教授。她在國外亞行工作期間,目睹了國內很多官員要么懂外語不懂專業,要么懂專業不懂外語的尷尬場面,由此便萌生了創辦一所外國語大學的夢想。因此,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回國創辦了“華橋”。在她創建、發展“華橋”的過程中,她看到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生存環境、發展條件的特殊性,認識到我國民辦教育只能堅持走“民、特、新”發展之路。秦和曾說:“一不照搬國際、二不效仿公立,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我創立‘華橋’的初衷,不僅僅是留給社會一所學校,而是要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留下一套完整的辦學思想、理念以及公益性辦學模式。”
秦和辦學思想的創新性是指她在總結國內和國外的民辦教育思想,借鑒國內外民辦教育實踐的經驗和教訓,結合我國和吉林省的民辦教育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突破了常規的辦學思維模式,改進和提出了新的辦學思路,創辦了“華橋”的探索性特征。我們這里所用的“創新”主要是對秦和辦學思想中新實踐、新觀點、新理論的概括。
秦和在辦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創新。她說:“我們學校的發展,還得益于‘新’,我們本來就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向前列,不能按照固有的模式去辦學。我想說一句話,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很快,但是我們的教育沒有跟上,有一些學校還在走著計劃經濟的路子:書沒有改革,教材沒有改革,教學方法沒有改革,教育思想沒有改革。所以,出現了很多老大難問題。”
秦和在辦學過程中的創新是對舊有的辦學思想、辦學模式、辦學方法的改進和替代,是利用自己的辦學資源和辦學條件,探索一條新的民辦學校之路的實踐行為。她的辦學思想的創新性就是根據我國民辦教育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索,提出新的解決方法和途徑。
秦和辦學思想的創新性是“華橋”辦學活動的靈魂,是“華橋”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是“華橋”永葆生機的源泉。民辦教育要發展,必須具有創新性,這是“華橋”在辦學歷程中通過自身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得出的結論。“華橋”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得益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不斷進步,得益于把先進的教育思想應用于教育實踐形成先進的教育模式,得益于“華橋”師生員工的教育思想觀念的不斷解放。可以這樣說,“華橋”的辦學活動從無到有、從傳統辦學模式到建設現代民辦大學制度、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不同的民辦學校發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發展的階段有先有后,發展的水平有高有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個民辦學校創新能力的不同。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從創建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走創新之路,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
二、秦和創新辦學實踐
秦和思想的創新性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根據理論和實踐的標準,可以分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兩大類。根據創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為原始性創新、借鑒性創新和繼發性創新等。根據教育活動的類別不同,可以分為教育思想創新、教育制度創新、辦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創新、學校管理創新等。我們依據秦和在“華橋”辦學過程中的比較具體的新思想、新舉措,把她的創新性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創立公益性辦學理念
“華橋”是一所新興民辦高校,從創辦之初,秦和就在思考如何立足國情、省情,走特色發展道路,建設一所高水平非營利性大學。圍繞這一目標,“華橋”始終立足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結合學校條件和優勢,加強頂層設計,著力凝練辦學方向。確立了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遵循民辦教育發展規律,不照抄照搬國際,不簡單效仿公立,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面向市場辦學,強化內涵建設,注重辦學效益,千方百計辦高水平、有特色百年大學的辦學思路,10年打造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民辦外國語大學。30年建設成國內同類高校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非營利性高水平民辦外國語大學;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達到了高水平民辦大學的發展目標。
2.堅持非營利性辦學
如何辦好一所非營利性民辦高等學校,這是“華橋”一直思考并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秦和認識到,區分營利還是非營利性辦學的關鍵之一,在于是否以營利為目的的追求上,是為獲取個人利益辦學,還是為公共利益辦學,最終表現在對待個人資產的態度上。其中的要害是學校資產歸誰所有。這是驗證一所學校是營利還是非營利的試金石。這是把民辦教育作為事業來辦,還是把民辦教育作為賺錢的工具來辦的分水嶺。
為了表明非營利辦學的決心,秦和在2006年進行了學校財產處置公證,以財產處置公證作為核心,落實了非營利辦學思想。她在公證會上公開承諾:“作為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創辦人、舉辦者和法人代表,我鄭重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聲明: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償還債務后的所有財產,在我身后,全部留給社會,繼續用于發展國家的教育事業。”,這在全國民辦教育界是首創。非營利辦學,全部資產歸學校法人所有有了法律的監督與保障。
3.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分類管理
在目前的國情下,完全排斥營利性民辦高校的存在,是不利于民辦高校發展的,會阻止一部分投資性的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領域,所以必須對民辦高校進行分類管理。如何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進行分類是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關鍵問題,秦和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界定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的關鍵在于:是否把扣除成本之后的凈收入分給機構成員。分配了,就是營利性質的;沒有分配,就是非營利性質的。在此基礎上,對非營利性質民辦高校的界定,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法人產權獨立完整;第二,舉辦者不享有辦學結余資產的所有權;第三,不分配辦學結余給個人或組織;第四,辦學終止時,歸還舉辦者投入后的剩余資產用于發展教育。依據上述的界定標準,目前舉辦者既不要產權,也不要回報的捐資型和舉辦者可以不要回報,但不愿放棄產權出資型均屬于非營利性。而舉辦者取得合理回報的投資型學校屬于營利性學校。
4.建立健全合理的財務管理制度
秦和認為,在民辦學校的辦學實踐中,不可否認,還存在名義上打著非營利辦學的旗號,但實際上卻是少數人私分辦學盈利的情況。雖然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了民辦學校可以獲得回報,可是具體辦法還不清晰,這造成了民辦學校的營利和非營利管理的混亂。為此,國家的扶持政策也難以落實。
為了保證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能夠名副其實,健全合理的財務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秦和在建立健全合理的財務管理制度方面進行了探索。首先,積極探索和實行了適用于民辦高校的會計核算制度。在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民辦高校的辦學實際,對《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進行了“二次加工”,一方面調整了一些不適合民辦高校的會計科目,另一方面保證辦學經費全部用于學校建設與發展。其次,制定了一系列財管管理制度。最后,建立財務委員會,加強財務監督和資產監管,實行財務公開,民主理財。
5.完善現代民辦大學制度
秦和認為,辦高水平大學,頂層設計是基礎,制度建設是保障。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是在相關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對民辦高校而言,體制機制建設是繞不開的重大問題。辦好“華橋”需要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但“華橋”能否走好百年之路,根本靠自身制度建設。基于這一信念,“華橋”在辦學實踐中,結合國情、省情、教情、校情,以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民辦大學制度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是構建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堅持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實行理事會決策、院務委員會執行、監事會監督與黨委政治保障的領導體制。二是不斷完善科學、民主管理的體制機制,建立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20多個議事或決策機構,保證民主管理的有效實現,做到行政和學術相對分離,行政權和學術權相互協調。三是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學校事務。不斷完善了《學校章程》《理事會章程》《監事會章程》等各類章程和人事、財務、教務、學生管理、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推進學校的制度化、程序化管理,杜絕出現人治、權治、錢治。四是精簡機構,高效管理。
秦和認為,民辦高校經費緊張,不容出現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病。因此,秦和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倡導“天下大事必從細而作”和“簡單做人,踏實做事”的工作作風,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
6.堅持教學為中心不動搖
秦和說:“我們獨立著和純潔著,堅持公益性非營利性辦學,就是想大大方方、踏踏實實地把教育干好,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我們自己的良心負責……我們的指導思想是,要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為什么而辦學的問題,我們要為國家培養人才辦學、為社會辦學,這個端正的思想非常重要。”
秦和認為,堅持公益性非營利性辦學并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因此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堅持教學為中心不動搖,突出教學工作的重要地位,重視推進教學改革。“華橋”不辦培訓班、不辦專科、不辦專升本,就是為了集全校的實力,全心全意打造優質的本科教學質量。2010年,在“華橋”舉辦本科教育的第七個年頭,主動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合格評估。
三、總結
秦和辦學思想的創新性體現在“華橋”辦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列舉出無數的事例。我們從中選擇了幾個主要方面進行簡要介紹,可以看出,秦和辦學思想的創新性是貫穿在辦學過程始終的。教育的創新性是一種精神,它體現在人們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并以外在的制度等物化形式表現出來,也就是創新性的外在表象。這種外在表象具有時代的階段性特征,是由當時的客觀環境決定的。當客觀環境變化了,原來具有鮮明創新性的表象,就有可能變得不明顯了。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原因之一,由于客觀形勢的變化,原來創新性的表象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迫切需要進一步突破。在這種情況下,曾經的新事物就變成了舊事物。原因之二,由于具有創新性的表象具有先進性,所以會被很多人模仿、借鑒,使之變得非常普遍。人們對這種創新性的感覺也就變得遲鈍。原因之三,一些標榜為創新性的表象,在當時看來確實很新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它并不符合客觀發展的趨勢,因此就被摒棄了。對秦和辦學思想創新性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一些表象上,而應該放在她的創新精神上。“華橋”的每一步發展都需要創新精神的支撐,不可能停留在一個創新表象上就高枕無憂了。客觀形勢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必然要求我們不斷地創新。
【摘要】民辦教育是相對于公辦教育而言的,一般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活動。具體又細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本文將針對目前民辦教育的現狀對我國民辦教育政策提出一系列探討,特別是其中的財政問題。
【關鍵詞】教育;民辦;學歷;財政問題
民辦教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像早期的書院和私塾,就是典型的民辦教育。新中國成立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民辦教育的發展都處于停滯狀態,直到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民辦教育才有了新的發展。
一、什么是民辦教育
民辦教育也稱私立教育,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活動。舉辦民辦教育的社會組織,應具有法人資格,舉辦民辦學校的個人應當具有政治權利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1同時,民辦教育還應該有符合同級同類公辦學校設立標準的占地面積、教育儀器設備等辦學條件,并且有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經費來源。最主要的,民辦教育一定要符合我國法律、法規,不可逾越法律。
從培養目的來說,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共同構成了民辦教育。其中學歷教育又細分為高等教育和初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專科院校由省人民政府審批,本科院校由國家教育部審批。換言之,看高等教育是否合法,關鍵看其在相關教育部門是否有備案,本科院校要看其是否發放由國家教育部審批的學歷學位證書。初級教育中的完全中學和高級中學以及特殊教育學校一般由區、市教育部門初查,省教育部門備案,中小學則由縣教育部門審批,市教育部門備案。以上各項是為學歷教育。
非學歷教育一般指職業培訓和技術培訓,一般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審批。比如現在廣泛存在的藝術培訓學校和技校,便是典型的非學歷教育。
二、我國的民辦教育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嚴格來說,我國的民辦教育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開始,在2000年之后繁榮。1984年,安吉上墅私立高級中學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所私立高中,填補了民辦教育的空白。2003,隨著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八十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我國的民辦教育全面發展,高等教育也開始了繁榮期。
在高等教育方面,2000年之后我國的民辦大學由幾百所激增到100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由企業出資,依托大學平臺成立的二級學院,比如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許多二級學院成立之后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比如學費普遍較高,北京某學院一年的學費甚至高達39800元。幾乎所有的民辦院校辦學經濟來源都來自于學校的學費,對于投資方而言,投資教育如同投資股票、投資房地產一樣,本質上只是一種生意上的投資,因此,很多民辦院校極易形成“家族式管理”。比如吉林某院校,學校的財務及相關主要領導部門都由校長的直系親屬擔任,甚至學校的澡堂、學校宿舍區的超市都由校長的姐姐或者弟弟負責,這種“家族式管理”弊病很大,嚴重阻礙了學校的發展。
此外,在盈利性學校與非營利性學校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政策上,二者享有同樣的權利,而“營利性的民辦學校”獲得了大量利潤。但以“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應該承擔的義務來約束“營利性的民辦學校”,卻又會制約“營利性民辦學校”的發展。這一系列矛盾都是由于政策不夠明確導致的。政策不明確直接導致民辦院校的財政危機,民辦院校若斷了資金鏈,沒有了持續的資金支持,其發展必然會出現問題,而由此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三、對民辦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建議
(一)政府態度問題
政府對于民辦教育的態度問題可以表現在主流媒體對于民辦教育的評價上,也可以表現在政策的支持上。目前,我國對于民辦教育用地是有相關政策支持的,但在經濟投入以及教師待遇方面還有待完善。比如,教師評職稱時公辦院校的教師要比民辦教師容易,但二者對于教學的付出差距不大,這一點是特別需要解決的。這個問題和編制問題類似,要讓民辦院校的教師感覺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所回報的,其工作才會有動力。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但其本質還是一個社會人,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來滿足日常的生活。
其次,政府對待學校的資金支持會標明一種支持的態度,這對于學校的辦學及社會聲譽都有很大的幫助。筆者了解到,煙臺市萊山區政府為支持民辦培訓學校的發展,每年會給予其五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五萬元對于一所學校的發展微不足道,但這代表了政府的態度,使得家長認為學校是被政府所支持的,這對于學校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二)改變“家族式”管理機制
“家族式”會使一所學校漸漸走向衰敗,甚至出現一言堂的局面。國外的董事會制度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學校的方針政策由董事會作出決定,而懂事會主席不能由投資方擔任,這樣會保持董事會決策的民主性。在西方很多國家都出現了職業校長,這些校長大多擁有高學歷和實踐教育經驗,懂得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最為關鍵的是,職業校長不會為投資方所擺布,彼此之間是一種雇傭關系,各司其職,校長的職責便是讓學校更好的發展,以教育為本,不會將學校當成賺錢的機器,這對于一所學校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基金會制度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資金不能僅僅依靠學費。目前我國的民辦院校從中學到大學大多學費高昂,學校的建設和發展資金大多來自于學生的學費。而事實上,高昂的學費會使家長和社會用有色眼鏡看待學校,如果學校培養的學生確實做出了成績,那么負面影響會較少,但如果成績平平,高昂的學費一定會為社會及家長所詬病。
而西方的基金會制度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通過基金會的理財與投資,會達到一種“錢生錢”的效果,單純的靠學費來完成學校的發展與建設是最原始的模式,通過基金會的理財,最終達到學研產一體化,是當前最為成熟的模式。同時,還應健全獎學金制度,至少民辦院校的獎學金數額要與公辦院校持平,這樣才能對學生造成更大的吸引力,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并對母校產生歸屬感。這種母校情節會形成學生事業有成后回饋母校的良性循環,使學校得到更好的發展。
【摘 要】中國近代教會大學教育從19世紀末最初成型起至20世紀50年代被撤消,在70多年的教會大學發展史上,由于其成功辦學經驗,克服了自身辦學條件的不足,提高了教育水平,給教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其成功實踐為當前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近代教會大學;民辦高校;啟示
1 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產生的背景
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產生于19世紀末。上海圣約翰書院是我國第一所教會大學。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在華傳教勢力以沉重打擊,他們吸取教訓,開始采取“以華制華”的政策。一是力求與儒家文化相協調;二是推行天主教的“中國化”;三是利用庚子賠款大力辦教育。1900年以后,教會和教會學校迅猛發展,學習西方新的教育制度一時成為社會和時代的需要。維新派力主廢科舉,興學堂,在華的各派教會也順應這一潮流,客觀卻促進了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雖然教會學校在中國受到廣泛的批評和沖擊,但是,它的規模仍然呈上升趨勢。前期教會學校重點是中小學教育,從20世紀初開始興辦高等教育。1914年,基督教教會學校共有12000余所,學生總數為250000名。至1952年,外國教會在中國創辦的被公認為屬于高等教育機構的教會大學有近20所。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乃至社會近代化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值得后世的深思和借鑒。
2 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的辦學經驗
2.1 教育工作的專業化和系統化
1877年,有126名傳教士聚聚上海,舉行了第一屆傳教士大會。會議主要議題是教會教育的專業化問。美國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在會上發表《基督教會與教育的關系》,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第二屆傳教士大會則把重心移到了提高教會學校的辦學質量上,發展教會高等教育成為一個新的引人注目的話題。
2.2 管理體制嚴密、高效化
教會大學設立之初,就注意借鑒和移植西方大學中先進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獨特的管理體制。教會學校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系統學制,從育嬰堂、幼稚園、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大學到研究生教育。從學校性質劃分,包括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師范教育、函授教育和女子教育。教會大學的入學手續、修業年限、管理手段、層次結構都具有特色。教學管理上實行學分制、學院制,此兩項措施在近期我國高校才開展。
2.3 重視教學質量,嚴格考試制度和學位授予制度
教會學校課程設置門類齊全,適應性較強。教會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既包括“圣經”這類的宗教課,又包括植物、數學之類的自然科學科目。不僅包括中國的傳統科目,而且增加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程,同時還設有詩歌、體操和鋼琴課,德、智、體、美均所兼顧。這是中國學校培養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始,在教育史上具有的劃時代的意義。教會大學從建立之初,就考慮學位授予問題,并對學生獲得學位規定了一套嚴格的審核考試程序,且設有專門監督機構。學位制度在中國教會大學的努力下不斷走向成熟,對現代大學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4 重視實踐,注重科研與推廣工作相結合
很多教會大學都要求學生有主系和輔系,主副可以跨院。文學院學生也要選修兩門社會科學和一門自然科學,同時要求學生掌握除英語之外的第二外國語,還有一門全校共同必修課―――生理衛生。教會大學還十分強調學生自治,注意培養學生群體意識,組織學生自治會和各級社團。教會大學普遍重視教學、研究、推廣三者相結合,并將之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從而具有了培養人才、發展學校、服務社會的功能,在教育職能上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2.5 加強校際間的聯合辦學,提升學校價值
在第二屆傳教士大會上,學校教科書委員會擴大為“中國教育會”,確立“促進在華的教育興趣,增強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間親密的合作” 的宗旨。“中國教育會”的工作內容涉及面很廣,不僅是編輯教科書,還是為更多地體現對整個中國的基督教教育事業,發揮協調、組織和推動的作用。“中國教育會”還吸引一些中國學術界名流到校任教,鼓勵學生赴英美留學,這些留學生在國外學習了大量科學知識,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3 教會大學對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啟示
現代民辦高等教育,作為隨著我國在改革開放中發展起來的新事物,與中國近代教會大學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通過對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的辦學經驗及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3.1 建構科學的管理制度
3.1.1 建立董事會領導下校長負責制
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當前國際民辦教育機構普遍采用的管理制度,也是民辦高校建立科學管理制度的核心。由學校主要股東代表與高級管理人員組成學校董事會,對學校工作實行宏觀調控,對重大問題作出決策。這種制度能有效地利用專家治校,避免外行管內行。同時,也有利于維護學校股東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民辦高校的良性發展。
3.1.2 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
“以人為本”首先要突出教師是民辦高校教育的核心力量,只有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積極性,為高校提供廣大的智力資源,民辦教育的發展才有希望。“以人為本”其次體現在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通過模擬練習、實地考察、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導學生養成獨立觀察和思考的習慣。
3.2 拓寬多渠道的資金來源
中國近代教會大學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較多的辦學經費及其來源的多渠道。可靠而穩定的經費來源,是民辦高校得以健康發展的經濟保障。同時要倡導經費來源的多樣化,拓寬資金的渠道,建立穩定可靠的經費保障機制,以此來滿足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所需的經費。
3.3 實行合作與聯合辦學
地域接近、辦學方向類似的、規模小、師生比低的民辦高校,可以通過聯合辦學或者合并達到資源共享、生師比提高、辦學實力增加和規模有效增長的目標。通過校際之間的密切聯系,有利于先進的辦學思想和經驗的交流和傳播。
3.4 將教學、研究、推廣三者相結合
教會大學普遍重視教學、研究、推廣三者相結合,并將之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從而有了培養人才、發展學校、服務社會的功能,在教育職能上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民辦教育機制靈活,除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研究外,還可以發動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研究。科研也不光局限于自然科學領域,在人文社科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應注重教學科研成果的推廣,設立了推廣機構進行具體實施。
3.5 加強人文精神的建設
教會大學思想上相對自由、文化上相對開放,師生關系較為平等,注意營造“大家庭”氣氛,同時還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教會大學啟示我們,民辦高等教育要有真正的發展,必須具有人文精神的內涵。承載大學人文精神的不僅是大學的專業知識,而且包含一脈相承的“兼容并包”的學術傳統風氣與社會個人觀念,還有大學社團活動、卓越教授的個人魅力、社團活動等,還有大學的自然環境與學術氛圍等。只有把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大學的品位,增強高等教育發展的內涵和動力。
摘要: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價值在于對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技能的真正培養,新時期,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興起必將成為重要的趨勢和方向,應該將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在民辦高等職業教育中更為有效地開展,使其成為創新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新保障。本研究分析了民辦高校進行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提供了以構建校企合作教學新體系、強化校企合作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師能力建設等方法,希望能夠為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發展和創新做好準備。
關鍵詞: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師能力
1前言
校企合作教學是當前高職教育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學過程,是民辦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途徑,是建設和發展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方法。通過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創新,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同時也可以達到對學生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升,進而為民辦高等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培養和發現高層次人才起到保障性作用。
2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對于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
2.1明確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目標
通過校企合作教學的創建,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可以對教育教學的目標加以突出,使其能夠更好地為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服務,這對于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多樣性實現和中心環節突出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也是實現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持續發展和有序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促進手段和途徑。
2.2規范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
通過校企合作教學的模式可以將人才發展和培養方案得到先期的檢驗和確定,這有利于民辦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定向培養和有規劃提高,在培養人才素質和能力的同時,實現學生技能的全面發展,形成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獨特的競爭能力,在擴大其就業面的基礎上,形成對學生長遠發展和職業成長的有利支持。
2.3提高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速度
通過校企合作教學可以密切學校和企業的關系,讓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了解市場和行業,為進行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找到方向和途徑,并且將民辦高等職業教育變革與目標培養充分地結合在一起,在相互促進和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提高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速度。
3民辦高等職業教育進行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
3.1加速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改革
一方面,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應該針對校企合作的特點進行合作階段教材的編寫,確保校企合作階段教材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效結合,避免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單獨進行教材編寫,防止閉門造車情況的出現。另一方面,民辦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大核心課程的開發力度,要形成以企業發展需要和學生就業需要為主線的課程開發體系,明確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特點,在組成新型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實現核心課程的有效開發。
3.2優化民辦高等職業專業的教育體系
一方面,要調整與優化民辦高等職業校企合作過程中專業的結構,形成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教育為主線的教育體系。另一方面,要加速專業素質的建設,通過優化教師隊伍,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提升社會服務和輻射能力,創建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鮮明、優勢凸顯的專業群,以專業群的建設推進群內各專業的共同建設。
3.3提高民辦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操作技能
一方面要加速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創建,通過識崗、習崗和頂崗實習等過程實現對民辦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操作能力的提高,以更為有效的教學實現學生技能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實現“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將技能、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同時滲透民辦高等職業校企合作之中,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不但具有高技能,更具有高素質。
3.4提高民辦高等職業教師隊伍的水平
首先,要集中精力做到現有教師教學能力和整體技能水平的提升。其次,要加速引進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繼續的高技能人才,使民辦高等職業的專業發展整體上符合教育的發展的需要,通過做到對社會需求的順應。再次,建立校企人員互兼、互派、互聘的機制,這是確保校企合作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擴大教師隊伍和增長教師專業能力的必要措施。最后,還應加強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培養,鼓勵教師參加各種訪問工程師的培訓學習,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專業職業技能培訓,獲得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在豐富自身能力和發展教師素質的同時,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發展提供教師方面的基礎。
4結語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是民辦高等職業教育變革的一個主要方向,是拓寬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新模式,也是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的新探索,要高度重視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價值,以更為開放的胸襟去看待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和創新,這樣才能使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內部促進學習、在外部加快交流的基礎上,以校企合作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加速提高學生的培養和教育質量,進而實現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和創新的目標。
摘 要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民辦教育規模增長迅速,并在我國的國民教育版圖中占據重要一極。但民辦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又面臨著諸多困難,如地位上的不平等,資金來源上的困難等等。這些都成為制約民辦教育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本文試圖從我國民辦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入手,初步探究解決這些問題之策,以期為我國民辦教育發展提供可資借鑒之思想理論。
關鍵詞 民辦教育 困境 政策扶持 教育公平
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國民教育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教育領域的大門向社會投資者的敞開。我國民辦教育規模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壯大,并發展為國民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08年我國各級各類民辦教育機構已發展到接近8萬余所,在校生達1769萬人,占全國各級學歷教育總規模的5%以上。但也應該看到,我國民辦教育在蓬勃發展的背后也隱藏著種種危機。例如,全國的民辦教育機構總量雖大,但是上規模的卻很少;全國每年申請開辦的新民辦教育機構數量很多,但每天在消亡的民辦教育機構也不在少數。這些現象的存在也正說明,雖然從外表上看我國民辦教育發展似乎欣欣向榮,但實質上民辦教育的發展也存在著種種現實困境。
一、我國民辦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一)民辦教育機構與公辦教育機構地位上的不平等
公辦教育機構與民辦教育機構所面臨地位上的差異似乎一目了然。在社會公眾眼里,公辦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而民辦學校卻被打上了“賺錢”的標簽,得不到社會民眾的支持。而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稅收待遇上的不平等。由于民辦教育機構被貼上“私有化”的標簽,因此他們必須繳納一些公辦教育機構不需要繳納的各種稅費。這就造成了民辦教育機構與公辦教育機構事實上的不平等。其次,教師待遇上的不平等。眾所周知,公辦學校的教師擁有事業單位編制,享受全額財政撥款,并有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工資福利待遇體系。而民辦學校教師則是老板的“打工仔”,屬于體制外的人員。再次,政府財政教育經費撥付不平等。在我國很多地區,民辦教育機構承擔了很大部分提供義務教育的職責,但卻不能跟公辦學校一樣獲得國家的生均財政撥款,這種教育經費撥付上的不平等也極大地限制了民辦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民辦教育機構缺乏應有的自主權
由于受我國教育行政體制的影響,民辦教育機構還不能根據效率原則進行最有效的資源配置,也不能根據自己已掌握的各種信息資源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這種現象也可稱之為缺乏辦學自主權。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招生自主權缺失。雖然國家法律賦予民辦學校自主招生權,但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卻出臺各種政策對其進行限制。如限制招生范圍、招生片區、招生分數等等。其次,課程設置自主權缺失。民辦教育機構雖然是私人投資辦學,但在辦學的內容上卻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嚴格限制。如教材的選擇,課程及課時的安排等等,這些限制導致民辦教育機構不能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從而使得它們缺乏核心競爭力。
(三)民辦教育機構辦學條件差,師資隊伍不穩
由于政府部門對民辦教育的支持欠缺,造成大部分民辦教育機構辦學條件較差,師資隊伍不穩定。如大多數民辦學校租賃民房或企業、學校的舊房子,有的學校由于經常遷移校址而被戲稱為“流動學校”。這既不利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穩定,也給政府部門的管理帶來困難。而且,很多民辦學校的圖書資料,設備儀器,場地設施等方面達不到國家的最低要求。教師的工資低,待遇差,權益得不到保障,導致學校工作缺乏穩定性。學校對教師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對學生的教育缺乏長遠規劃。這既不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校形成自己的傳統,創出自己的特色。
二、民辦教育如何突破其發展瓶頸
(一)加強政府引導,促進教育經費對民辦教育的扶植
我們一談到教育問題,就是講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過低。而我本人認為,教育的根本問題并不在這里,而在于目前的教育經費投資方向上。努力提高教育經費投入的總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這幾萬億元的投入。首先,教育經費的使用一定要透明,而不是讓廣大民眾霧中看花。這就是說,教育經費的投入一定要均衡,既然都是義務教育階段,為何公辦學校能得到國家的教育經費撥款,而民辦學校卻得不到。其次,教育經費的投入要雪中送炭,而不能老是搞錦上添花。幾十年來,我們國家在艱難的發展中,先把有限的教育資源投在北京,投在大城市興辦大學和支持重點高中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到了今天,還不改變這種做法,依舊重城輕鄉,重大輕小,重公輕私,只能造成教育資源的畸形發展。
(二)給民辦教育機構松綁,讓其在自由中馳騁
現在的民辦學校不僅不能自由馳騁,而且在很多方面不能與公辦學校平等。以辦學的土地為例,很多公辦學校用土地一路綠燈,有的根本不要錢,由政府劃撥。而民辦學校即便交錢也找不到土地。民辦學校教師隊伍不穩也與待遇不公直接相關,公辦學校教師不僅可以享受高工資,而且退休養老有保證。而民辦學校教師卻沒有相應的待遇。既然都是從事教育事業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為什么國家不可以給從事民辦教育的教師一些補償?諸如此類,在民辦教育發展中還有很多,如對民辦學校的考核問題、教師的職稱評定問題、招生數量問題、專業設置問題、自辦分校問題、都應該松綁和放開。
(三)民辦教育投資者應加強社會意識,而不是一味追求盈利
不可否認,民辦教育機構的一部分投資者是以賺錢為目的的,政府政策也支持民辦教育投資者通過其辦學活動取得回報。但這一政策并不能成為民辦教育機構投資者借此赤裸裸賺錢盈利的擋箭牌。首先,民辦教育機構投資者應明白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只有擺正心態,才能在機構的發展過程中注重利潤與公益的平衡,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機構走的更遠。其次,民辦教育機構的投資者應把目光放長遠,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當時當下,更不能殺雞取卵。教育的投資是一個相當長的周期過程,只有在長期的教育周期中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育傳統,也而才能創出自己的教育品牌。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摘要]當前,我國的民辦教育發展處于制度非均衡的狀態,表現為制度供給不足和制度供給過剩,不利于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鑒于此,政府需要通過消除延遲性和主動性制度供給過剩,通過“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來增加制度供給,推動民辦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民辦教育 制度 非均衡 解決路徑
制度均衡是人們對現存制度的一種滿意或滿足,從而處于無意和無力改變的狀態。制度非均衡就是人們對現存制度的一種不滿意或不滿足,意欲改變而又尚未改變的狀態。①制度非均衡常常成為制度變遷的誘因,換句話說,制度變遷實際上是對制度非均衡的一種反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民辦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民辦教育的制度體系也在逐步完善。但同時在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供給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引起與制度需求不相對稱的制度非均衡現象,進而阻礙民辦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深入分析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非均衡現象,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對推動民辦教育制度的變革有著重要意義。
一、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非均衡分析
從制度供需的角度來看,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非均衡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度供給不足,即制度的供給無法滿足制度需求,從而造成現行低效制度無法改變;二是制度供給過剩,即相對于社會對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多余或無效的制度仍然在發揮作用。
(一)制度供給不足
1.制度供給的數量不足。現有的民辦教育制度主要是基于捐資辦學的前提假設而制定的,忽視了我國民辦教育的主體是投資辦學的基本特征,導致民辦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制度供給不足現象。
第一,產權制度缺失。我國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了學校享有法人財產權,但對舉辦者原始投入資產、辦學積累資產的歸屬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尤其是民辦學校終止時,清償完受教育者、教職工的費用和其他債務后的剩余資產如何處理等,都缺乏相應的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據。之后頒布的《實施條例》對這一問題也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導致民辦學校產權歸屬成為立法的空白地帶,嚴重影響了我國民辦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
第二,分類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當前我國民辦教育以投資辦學為主,出資人大多期望獲得一定的回報。但是,我國相關法律政策對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學校的分類標準以及營利性學校的運行方式等都缺少必要和明確的法律規定。于是,我國投資辦學的民辦學校就處于一種“無制度可依”的狀況,不得不在捐資辦學的制度體系下通過各種途徑求得“生存”。這不僅挫傷了舉辦者持續出資辦學的積極性,也阻礙了潛在社會資金轉化為有效的教育資源。
第三,合理回報的制度安排并未真正建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允許出資人從辦學結余中獲取一定的合理回報。但是,這一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卻遭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障礙,至今未能真正兌現,這主要表現為:有關合理回報的程序規定過于煩瑣,無法實際操作,而且現有規定未體現鼓勵與扶持的本意;針對要求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的稅收優惠政策遲遲沒有出臺;舉辦者可以依靠擁有的民辦學校控制權獲得一定的回報,實際上架空了“合理回報”的法律規定。
2.制度供給的質量(有效性)不足。民辦教育在制度設計及制度執行過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和問題,導致制度供給的有效性不足,無法滿足民辦教育的發展需要。
第一,民辦教育現有的法律法規及行政規章,還存在諸多不協調、不銜接之處。《民辦教育促進法》雖已頒布多年,但《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及其他政府規范性文件存在某些與該法基本精神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導致該法操作性不強。例如,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但是《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辦法》和《稅法》卻把民辦學校歸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這種明顯的沖突造成民辦學校定性的錯位,從而導致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
第二,扶持與獎勵制度落實不力。《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所規定的扶持獎勵措施,有關部門及不少地區至今未能完全貫徹。首先,據調查了解,目前只有少部分省份建立了民辦教育財政資助制度,而且經費額度非常有限。其次,《公益事業捐贈法》提出,捐贈企業將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自然人享受個人所得稅優惠,對境外捐贈減征或免征進口關稅和增值稅。但是,相關規定的扶持和優惠力度不強,而且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導致社會公眾缺乏捐資辦學的熱情。再次,以“資金來源或資金管理方式”作為征收學校企業所得稅的標準,并不符合民辦學校的實際情況。同時,稅務與教育部門在對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的認定上存在偏差,導致許多并不營利的民辦學校被視為營利性機構。
第三,辦學自主權的制度保障力度不足。《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國家保障民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但實際上政府的限制仍然過多,民辦學校自主權有限,具體表現在:一是不能自主設置專業與課程,民辦學校同質化傾向日益嚴重。受到政策環境的影響和社會氛圍的誘導,許多民辦中小學也在走公辦學校的老路,片面追求升學率,課程設置高度雷同,教學組織形式和評價手段極為單一。二是招生計劃受到嚴格管制。由于不少地方在招生指標分配上存在優先保重點、保公辦的現象,導致民辦學校的生源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三是學歷教育收費仍然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政府多年前制定的民辦學校收費標準,已經遠遠低于公辦學校的生均經費標準,隨著辦學成本的逐年提高,民辦學校往往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
(二)制度供給過剩
1.延遲性制度供給過剩。延遲性制度供給過剩是指由于制度變遷的時滯性等原因,一些阻礙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長期延續下來而未能及時清除或變革的現象。具體來講,延遲性制度供給過剩主要是指歧視性制度的大量存在,主要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