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5 03:32: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學音樂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淺談中學音樂教學高效課堂的設計策略

摘要:高效課堂是每位中學音樂教師夢寐以求的,這樣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有最大的收獲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中學音樂課堂的低效一直困擾著廣大師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同行都在艱難地探索高效課堂的途徑。如何才能設計高效的課堂呢?聽完許多專家的講解,回顧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得出高效課堂設計的幾點策略,拿出來曬曬,以期與同仁商榷。

關鍵字: 中學音樂 高效課堂 設計策略

高效課堂體現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重視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寓素質教育于中學音樂教學之中。即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每一個學生不同程度的發展,堅持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重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結合,把情感、激勵、競爭帶進課堂,使課堂成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一、高效課堂設計的前提是教師精心的備課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使課堂高效,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備課。

首先備課標,因為課標是備課的依據,應該改變只看教材不看課標的不良的習慣,應該把課標熟記于心;其次備教材,教材是師生進行共同學習的平臺,老師要整合各種資源,并對教材的分析和教學重難點了解的歷歷在目,力求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再次備學生,就是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因為教學總是在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的。在課間應多與學生平等親切地交流,這樣就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學生。 只有充分而又精心的備課,上起課來才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可見,設計高效的課堂,備好課至關重要。

二、高效課堂設計,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高效的課堂必然是充滿思考的課堂。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創設濃厚思考的氛圍,讓他們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策略有:

1、"捕捉新奇’找’問題"。中學音樂教學領域中有許多名詞和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新奇的,像 "調式" 、"和聲" 、"華彩段"等。學生初次接觸有關調式與和聲的歌曲時,很容易產生各種疑問,以這些疑問為中心展開討論,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攝取新知識的能力。

2、"發現矛盾’增’知識"。教學活動過程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的概念,鼓勵學生找出各概念的要點,對比異同,找出聯系。如"音程"、"音域"等。針對這樣的問題,開始學習時很多學生會有疑惑,經過討論,學生舉出了很多學習中遇到的各種音樂現象。這樣借助學生間相互的討論,不僅化解了疑點,而且增長了知識。

3、"縱橫比較’更’清晰"。

在學生學習時會對有關相互干擾的樂理知識產生混淆。如音高、音調、音階、音節四個相似的概念,可以通過縱橫比較,使理解加深,記憶牢固時,對中學生來說這些知識的理解和判定就是一個難點。首先要分清四個相似概念的區別,其次要對各種概念力所能及的應用到具體到某首作品上,這樣通過比較,使復雜的知識體系更加清晰。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上應盡可能的采用靈活多變的比較教學策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獲得新的樂理知識。

三、高效課堂的設計,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注重向學生傳授一些必要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音樂課堂學習效率。常用的方法是知識縱橫向的聯想和知識與實際唱歌的結合應用等方法。

1、通過知識橫縱向的聯想,使錯綜復雜的基礎知識更加系統化、立體化、有序化。中學音樂樂理知識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并學會把某個知識點放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加以理解,并通過實例來深化、拓展,使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有效,運用起來更加準確。因此,引導學生抓住樂理知識體系這根主線,豐富知識的內涵,擴大知識的外延,把中學音樂基礎知識搭建成適合自己的一張理論體系網絡。

2、在構建完善的樂理知識體系的同時,還應注意理論與實際應用的聯系。

鼓勵學生把所學的樂理知識應用于平時的唱歌消遣當中,注意理論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在學習有關大合唱中的分"聲部"知識時,很多同學會問, "《黃河大合唱》中分聲部唱法"產生原理是什么嗎?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倡導學生運用自己所知道的樂理知識去討論各種音樂現象的特點。這樣不但知識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應用實踐的能力。

3、在預習、聽講、合作探究、復習和作業、總結等各個常規步驟中,引導學生唱什么、怎么唱、為什么唱、什么時候唱。并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習慣,當然,學生開始時會感到有點難度,只要持之以恒就會嘗到甜頭,繼而會有更大的突破。我們要知道,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設計高效課堂的關鍵,也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金鑰匙。要想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必須引導學生掌握科學、合理、高效的學習方法。

四、高效課堂的設計,應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可利用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使教學形式簡潔、豐富直觀,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課堂內容的興趣性和立體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力,使學生因為興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總之,設計高效的中學音樂課堂,關鍵在教師。只有教師在提高個人魅力的同時要及時更新觀念,加強學習、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才能設計出高效而又理想的課堂。因此,教育界同行應該一起努力還中學音樂課堂應有的魅力,使音樂課堂真正成為精神的樂園、成長的沃土。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音樂教學在中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樂教育是中學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跨世紀合格建設人才的切實有效措施。

一、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極注重培養中學生的情意素質,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性格”從廣義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質,它包含著情感、思維、興趣、氣質、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隨著一切智力活動。中學生在學業和將來的事業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非智力因素的養成。而音樂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是情感的培養,是個性的發展,是輔助非智力因素養成的好幫手。

音樂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音樂是一門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當優美、健康的音樂與人的生理、心理的節奏、旋律產生共振協調并被陶醉時,使人產生一種高尚的、正義的、道德的、靈魂升華的情感,使人充滿了對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對生活、生命和整個世界的摯愛,增強了奮斗的自信和力量。

音樂教育正是在潛移默化的音樂欣賞,器樂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展開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獲得音樂所表現的思想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陶冶和培養。電影插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從孤獨的失去母愛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萬個孩子和電影觀眾奉陪著流下同情的淚。大型音樂組曲《長征組歌》,以優美壯闊的旋律,再現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險的英雄性格和光輝形象,謳歌著偉大軍隊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軍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淚下,使人沉思, 使人奮發。所以,中學生在自我參與式的藝術薰染中,不但受到審美、情感、思維的培育,還能逐漸培養起健康的藝術興趣和愛好。在不斷學習音樂的實踐中,通過耐心專注地訓練音樂技能和技巧,培養中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艱苦努力的頑強個性。同時,培養出堅強的意志與刻苦學習的毅力。如演奏樂曲或表演節目,能表演出色,必須一絲不茍,熱情積極,全身心地投入訓練與演出。音樂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現性及形象性,要求學生具備非智力因素的諸要素,從而形成一種堅韌不拔的情意品質,這種品質會賦予他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性 和責任心,使學生會思維、會求知、會生存,對他們以后事業和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二、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

科學實踐證明,音樂能增進健康,醫治疾病。當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入大腦皮層以后,優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經系統,隨著感情的變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緒振奮,同時起到加強血液循環,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在日本東京市有一座與眾不同的音樂廳,人們戴上立體耳機,輕柔的大自然音樂聲便被送進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鳥爭鳴,有潺潺的流水聲,奔騰的海濤聲等,聽眾漸漸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鐘左右達到大腦完全放松,已消除疲勞的最佳狀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醫院、利用各種 音樂醫治好了許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樂椅子,音樂樓梯,音樂噴泉等,使環境與音樂融為一體。而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課間聽聽輕松愉快的音樂,有利于放松大腦神經、使其課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學習效率。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重視音樂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音樂氛圍,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隨著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中學生身心都得到愉悅和鍛煉。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優美的歌聲,使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能鍛煉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

三、音樂教育與智能素質

荷蘭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說得好:“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最基本的音樂教育,……而音樂教育,是開發人類智力的最好途徑。”現代神經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有些科學家也稱右腦為“音樂腦”,它與創造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音樂教育是左右腦平衡發展,對開發右腦發展人的形象思維,提高人的智能素質有著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眾多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孔子、沈括、馬克思、列寧、愛因斯坦、托爾斯泰、歌德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登上事業成功的頂峰,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除了他們有超群的知識結構,開闊的視野和驚人的毅力外,他們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不僅從音樂中獲得了高尚的娛樂,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們慣于在誘發靈感的音樂中,凝聚自己熟慮的科學構想,使自己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大腦的興奮 點,把思維引向深處。如愛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他六歲開始學小提琴,小提琴伴著他走過了孤獨的小學和中學時代,音樂啟迪著他的智慧和靈感,豐富著他的精神生活,為他潛心探索科學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因此,音樂教育有利于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智力良好發展的基礎。在音樂教育中,特別是器樂演奏時,手、腦、眼、耳互相協調和配合,能提高大腦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基礎上,提高學生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演奏時手指動作越復雜,越靈活,越嫻熟,對大腦神經系統越有聯系和得到鍛煉,使大腦靈敏、聰慧。同時,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能聽懂音樂,感受音樂的美,開闊學生的視野,能獲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打好基礎。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試論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

摘要 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隨”的基礎上,這種教學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結學生學的沒勁,漸漸的學生就失去了學習興趣。針對這種局面,我們要把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納入到音樂教學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強調歌曲教學中的聽賞作用

關鍵詞 音樂 能力 培養

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隨”的基礎上,這種教學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結學生學的沒勁,漸漸的學生就失去了學習興趣。針對這種局面,我們要把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納入到音樂教學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強調歌曲教學中的聽賞作用,從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入手,讓他們在充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表現音樂。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志,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比任何藝術都能更快更直接的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圣境,音樂審美活動是對審美對象得感知開始的,在審美感知中必須帶有情感因素。

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 不同歌曲的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變化等都能夠給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完整的聽賞歌曲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因為純粹學唱歌而殘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欲望,是學生能夠主動持久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例如:歌曲《念故鄉》表現了一種孤獨、悲哀和思念家鄉的情緒。在教學中我并不過多的介紹歌曲的背景和特點而是直接讓學生聽賞歌曲,在欣賞中體會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內涵,并和學生一起討論和分析作品的處理方法和表現手段。通過這種思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積極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聽覺能力的培養。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時值等讓學生去感知和認識聲音,進而聽旋律、聽和聲、聽辨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聲音,提高學生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視覺能力與唱歌技巧的培養。在發聲練習、視唱中就初步要求學生視譜歌唱了。視奏也同樣要“一目數行”。這都要堅持培養學生的速視能力。

在教學中還應特別注重講練結合、學用一致,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逐步具有識譜、唱歌的能力。教師應做到講一點,練一點,或者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切莫只講不練。

如講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樂句,應把識譜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整個唱歌教學中,教唱新歌時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唱好曲譜。在學生初步認識并理解音符的時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帶唱,這樣會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學無長進。可從曲譜中選出難唱的樂句或樂段,重點指導。難點突破后,其余部分讓學生獨立練習視唱,使學生在視唱中有所收獲,激發興趣,提高視譜能力。

在教學中老師的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和夸獎的話語對學生來說都是鼓勵和欣賞,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積極性。我們要抓住每個契機,及時給予表揚。不管唱的標準如何,只要學生大膽參與,老師都應該給予鼓勵和表揚。評價語言要自然、真誠,用我們親切的評價語言去感染學生,去鼓勵學生。三、積極培養學生科學的發聲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樂器,一件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奇妙的樂器。同學們要做到能正確的科學的發聲并利用好嗓音這件樂器表現音樂,首先要了解發聲原理。聲帶在氣體的沖擊下產生振動然后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頭腔的共鳴來發出響亮和動聽的聲音。音質、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鳴腔體調節出來的結果。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動聽的歌聲就是好方法,切忌亂模仿,壓著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三、積極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 音樂和文字不同,文字表達明確的概念和具體的思想,而音樂則是通過人們的感知,使人們對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產生聯想、想像,引起共鳴來達到目的的。可見,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獨特而明顯的。通過視唱、欣賞音樂,不但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能力,而且,學生的大腦在隨著音樂緊張活動的同時,想像、記憶、情感等心理活動也非常活躍,這些都有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我在音樂課上創設舞臺,展示自我,在設計“小小舞會”這一活動環節,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把整堂課營造的喜悅氣氛推向最高潮,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青春舞曲》時,我和同學們共同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再如,七年級新教材中的《游擊隊歌》,教師也可以提示學生積極思考進行創編,用肢體語言把機智勇敢的游擊隊員表現出來,使學生在律動中充分感受創作的成功感。

四、積極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除了讓學生欣賞教材上的音樂作品,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外,還可結合聽音練習,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如分別在風琴的中音區、高音區、低音區彈奏學生喜愛的樂曲片段,讓學生欣賞三種不同音區彈奏出的效果。還可以加深難度,提高要求。如教師可以采用合唱與表演相結合的方法給學生“講”音樂故事。這種練習充滿音樂情趣,適合學生口味,學生倍加喜歡,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十分有利,并為以后欣賞更深的音樂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作為新世紀的音樂教師,更應該有一套新的教學模式,即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識;既要掌握素質教育的理論和教育教學的方法,又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能力使他們在感知,想像思維,科學的發聲法,情感教育、互動合作以及欣賞這幾方面不斷的提高并能有機聯系在一起,這不斷的促進和提高學生的智力、技能、思維、和興趣,使他們在提高藝術修養的同時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淺議中學音樂教學

音樂是美的教育。音樂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從而熱愛音樂,為培養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審美觀服務。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中學音樂教學呢?

一、構建先進的藝術教學理念

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努力探索科學的訓練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結合。教師的任務就在于幫助學生修飾自己的聲音,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質,使學生的演唱自如、流暢、美麗、動聽。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源遠流長,聲樂藝術理論日臻完善和系統化。“西洋唱法”也有其先進經驗。人類發音器官的結構和發聲原理是相同的,絕對沒有哪位歌唱家的發音器官比別人多一個或少一個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在進行聲音訓練時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鑒的地方。“西洋唱法”歷史悠久,除語言和音樂風格與我們有區別外,在嗓音訓練方法和聲音美學方面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過去有人說,“西洋唱法”聲音宏亮、寬廣、渾厚,有較強的戲劇性,不宜表現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其實,中國聲樂藝術也同樣要求聲音的宏亮、渾厚、結實、寬廣,我國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獷、豪爽、奔放、熱情、真摯,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質來表達我們的音樂。例如:滕格爾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帶嘶啞的聲音和通俗的風格來表現,完全可以用明亮、寬厚、奔放的男高音來表現。

二、培養切合實際的發聲體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樂器,一件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奇妙的樂器。要做到正確、科學的發聲并利用好嗓音這件樂器表現音樂,了解嗓音生理結構和發聲原理是前提。人的發聲器大體由聲帶、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構成。簡單的發聲原理是:聲帶在氣體的沖擊下產生振動,然后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頭腔的共鳴,便發出響亮和動聽的聲音。音質、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鳴腔體調節出的不同結果。要做到自如調節共鳴腔體,必須經過嚴格、正規的訓練。自然的歌唱與人的情緒、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積極配合、協調有極大的關系,甚至是歌唱活動“生死存亡”的關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氣息怎樣運動,路線如何,軟腭在不同音高時的狀態,舌根、舌頭的運動,下巴如何運動,怎樣張嘴,人的身體如何配合等,都關系到聲音的好壞。人的嗓音雖然在發聲原理和生理結構上具有共性,但每個人的聲音特點是不同的,除有男聲、女聲、童聲,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還有音色、發音習慣、語言習慣的不同,另外,還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個人在學習聲樂的時候,建立正確科學的符合自己聲音特點的發聲體系是關鍵。在練習時,每發一個音都必須符合歌唱發聲原理,聲音通暢,氣息流動,音色優美,自然動聽,有音量而不“傷嗓”是總原則。有的同學急于求成,教師拔苗助長,在短時間內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學生一開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

因此,初學聲樂時,把中聲區的基礎打牢固,形成正確、積極、良好的歌唱狀態,是歌唱訓練的原則性問題。

樹立正確的發聲體系,還有一個歷史問題要克服,那就是唱法問題。過去人們把聲樂分成“民族”和“美聲”兩大類,后來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長時期以來,不管學生還是教師,在聲樂教學活動中,常常說某某學生適合唱美聲,某某學生適合唱民歌,嗓門大的、粗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聲”料子,嗓門不大但優美、細膩、抒情、嘹亮的則是民歌料子。在教學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東西,去“造聲音”,其結果是將音樂教學引入了誤區。正確的發聲體系,要尊重實際,尊重民族,尊重發聲的科學原理,切不可人為地、主觀地去認識。更要強調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想辦法去修飾每個學生的聲音,使之流暢、有支持、有彈性、婉轉動聽或有力量。

三、運用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

聲樂教學,難就難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對不同的學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幾條原則是必須遵守的:

1、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學生即“相才”是關鍵。在開始系統訓練之前,老師對學生必須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個學生,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要充分掌握學生的生理結構、特點、習慣、語言、歌唱條件、發聲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統的訓練方案。

2、秩序漸進。

聲樂基礎訓練,就像修高樓打基腳,基礎不打牢、不打扎實,是修不起來的。學習聲樂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歡和別人比,老師也有拔苗助長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學習進步快,心里便著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結果誤人子弟。聲樂教學一定要循序漸進。在基礎訓練過程中,一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聲樂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聲樂審美觀和正確的聲音感覺;二是先從學生唱得最好的一個母音開始訓練,逐漸過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歌唱習慣,即能“張口就來”;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力,在進行基礎訓練時,千萬不可光“練聲”不“唱歌”,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演唱能力,安排豐富的曲目讓學生唱,要認真分析作品,教學生充分表現好每一首樂曲,哪怕是很簡單、很小的聲樂作品,不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四是鍛煉學生正確地運用歌唱氣息。在氣息練習中,有的人喜歡專門教學生先找氣再發聲,這樣往往造成學生找到了氣息,但氣息僵硬、不靈活,唱歌呆板,我們不妨讓學生在歌唱中找氣。其實,歌唱氣息是本能的,情緒有了,狀態對了,激情來了,氣息自然就有了。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淺談音樂教學在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

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樂教育是中學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跨世紀合格建筑人才的有效措施。

1. 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 《樂記》云:“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的確如此,優美高尚的音樂,蘊涵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中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中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能逐漸使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使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各方面發生變化,培養一種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國人那么人民音樂家洗星海的大型聲樂區《黃河大合唱》,通過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氣勢雄偉、磅礴,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著愛國主義的光輝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給人一種向往美好、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歌唱祖國》《我的祖國》《祖國,我永遠熱愛你》等歌曲,在雄壯或抒情、優美的旋律里,使中學生體會祖國山河的壯麗,人民的勤勞勇敢,喚起他們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從而培育他們愛國、愛民的深厚感情。中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及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樂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給中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道德素質教育作用。

2. 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極注重培養中學生的情意素質,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性格”從廣大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質,它包含著情感、思維、興趣、氣質、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常伴隨著一切智力活動。中學生在學業和將來的事業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非智力因素的養成。而音樂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情感的培養,是個性的發展,是輔助非智力因素的好幫手。

音樂教育是在潛移默化的音樂欣賞、器樂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展開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獲得音樂所表現的思想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陶冶和培養。電影插曲《世上中有媽媽好》,從孤獨的失去母愛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萬個孩子和電影觀眾流下同情的淚。在不斷學習音樂的實踐中,通過耐心專注地訓練音樂技能和技巧,培養中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艱苦努力的頑強個性。同時,培養其堅強的意志與刻苦學習的毅力。如演奏樂曲或表演節目,要想表演出色,必須一絲不茍,熱情積極,全身心地投入訓練與演出。音樂的集中性、表現性及形象性等,要求學生具備非智力因素的諸要素,從而形成一種堅忍不拔的情意品質,這種品質會賦予他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性和責任心,使學生會思維、會求知、會生存,對他們以后事業和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3. 音樂教育與智能素質 荷蘭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說得好:“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最基本的音樂教育……而音樂教育,是開發人類智力的最好途徑。”現代神經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有些科學家也稱右腦為“音樂腦”,它與創造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音樂教育是左右腦平衡發展,對開發右腦、發展人的形象思維、提高人的智能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眾多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孔子、沈括、馬克思、列寧、愛因斯坦、托爾斯泰、歌德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登上事業成功的頂峰,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除了有超群的知識結構、開闊的視野和驚人的毅力外,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不僅從音樂中獲得了高尚的娛樂,美得享受,重要的是他們慣于在誘發靈感的音樂中,凝聚自己熟悉的科學構想,使自己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大腦的興奮點,把思維引向深處。如愛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他6歲開始學小提琴,小提琴伴著他走過了孤獨的小學和中學時代,音樂啟迪著他的智慧和靈感,豐富著他的精神生活,為他潛心探索科學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因此音樂教育有利于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智力良好發展的基礎。在音樂教育中,特別是器樂演奏時,手、腦、眼、耳互相協調和配合,能提高大腦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提高學生的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演奏時手指動作越復雜、越靈活、越嫻熟,對大腦神經系統越能得到鍛煉,使大腦靈敏、聰慧。同時,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能讓學生聽懂音樂,感受音樂的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打好基礎。

4. 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 科學實踐證明,音樂能增進健康,醫治疾病。當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入大腦皮層以后,優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經系統,隨著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因此,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重視音樂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音樂氛圍,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隨著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中學生身心都能得到愉悅和鍛煉。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優美的歌聲,使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

總之,重視中學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跨世紀建設人才的關鍵。因此,音樂教育是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需要不斷加強與提高,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基于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主體參與研究

摘要:在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中進行主體參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改變學生觀念,培養主體參與意識;加強學生音樂素質,提高主體參與能力;加強教學導入,營造主體參與情境;通過聽、唱、想、說、創作等創設主體參與途徑;合理選用、組織教材內容,降低主體參與難度。

關鍵詞:音樂欣賞;主體性;主體參與

新頒布的《中學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學科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對教學過程與方法倡導體驗、比較、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在教學活動中創設便于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主動學習。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對音樂美的感知、感動及音樂表現與創造的樂趣,都只能在親身參與音樂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而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以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很少考慮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對音樂作品的看法與見解,很少提供機會讓學生直接參與音樂實踐并從中獲得知識,得到發展。因此,要把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中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實踐中付諸實施,必須高度重視學生主體參與。

一、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主體參與的特點:

生成性:在主體參與教學中,音樂知識、信息不是單向傳遞的,而是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在與他人不斷地進行交流的基礎上,自主地建構自己所理解的知識。生成是在動態中的生成,是在活動過程中的生成。主體性是生成的前提條件。

開放性:主體參與是一個開放的過程。開放性就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充分發揮師生的主動性完成教學過程的創造。它包括教學目標的開放,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方式的開放和教學評估的開放等。

全體性:主體參與強調全體學生參與,任何一個學生都是教學不能忽視的對象。全體參與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全體學生參與,而且是實質上的全體學生參與。

全面性:主體參與是全面的參與。一方面,音樂欣賞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都要體現學生的參與;另一方面,還是學生身、心兩方面的參與,不僅要求學生在場,更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教學中去,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寬容性:主體參與非常強調寬容的音樂課堂氛圍,它不僅要求教師有寬容精神,還要求學生有寬容意識。在一定的范圍內,允許學生自由地表達個人對音樂的見解,允許每個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發表不同的見解。

二、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主體參與的類型

按參與主體劃分,可分為個體參與和群體參與,群體參與又可分為合作性參與和競爭性參與。按參與過程劃分,可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細分:按參與的態度,分為積極參與與消極參與;按參與的意識,可分為主動參與與被動參與;按參與的真假,可分為實質參與與形式參與;按參與活動的特點,可分為情感型參與、智慧型參與和情智混合型參與。按參與結果劃分,有兩種分法:根據參與產生的影響可以分為正面參與和負面參與;根據參與的程度,可分為高效參與,低效參與和無效參與。

三、中學學生音樂興趣的特殊性

音樂興趣是指個體對音樂的某方面內容具有積極的態度和肯定性的積極反應。建構主義理論特別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興趣是主動性產生的一個條件,因此,有必要對高中學生的音樂興趣進行探討。

1中學生音樂興趣的傾向性

中學生正處于情緒多變的年齡階段,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情緒體驗感知能力具有較大的差異,對于如何接受音樂的教育、喜愛什么樣的音樂,都帶有濃重的個人感情傾向。對于“合乎學生口味”的音樂,就積極配合,喜形于色,要求教唱或聽賞。對于不感興趣的音樂,只能用“睡覺”、“看其他書”來消極對抗。

他們欣賞音樂傾向于較為熟悉的“文字”和極富“感染力”的音響刺激,追求外表上的“聽得懂”,很少去思考音樂的真正內涵。他們按各自的審美觀來學習音樂,理解音樂,音樂興趣呈現出較大的個性化傾向。因此,面對同樣的教材內容,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即使面對同樣的流行音樂,在個人喜好上也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

2中學生音樂興趣的狹隘性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越來越多。眾多的國內外“排行榜”及“歌手秀”成了青年學生們“研究”音樂的方向,社會環境中到處充斥著震耳欲聾的音響,大街小巷的書店和音像商店里到處是中外歌星的cd、錄音帶及廣告宣傳畫。受此影響,使得中學生對流行音樂情有獨鐘,音樂興趣范圍比較狹窄。調查結果也進一步證明了這點。盡管流行音樂作為面對廣大民眾的一種音樂形式,給人們帶來了通俗易懂的理解,但如果只喜歡流行音樂而不喜歡其它音樂,音樂興趣未免過于單調,長期以往,不利于中學生發展。

四、學生主體參與策略

1培養主體參與意識——改變學生觀念

首先,是對音樂才能的誤解。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心理逐步趨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判斷自己是否具有音樂才能時往往喜歡這樣說:“我沒有音樂細胞”、“我沒有音樂這方面的才能”。他們的依據就是自己唱歌五音不全,對于樂器一竅不通。問卷調查顯示,68?的學生估計自己音樂能力一般,只要2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音樂能力較高。其實這是對音樂才能的片面理解,把是否能表演作品的能力作為一個人音樂才能的唯一標準,而不知道對音樂的感受、體驗、領悟的能力是音樂才能的重要表現,而且這種能力正是中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所在。中學學生經過幼兒園、小學、初中的音樂學習,每個學生都有這種能力,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中學生的智力發展,已逐漸擺脫具體形象思維,而代之以抽象思維,這對他們從理性的角度感受、體驗、理解音樂作品是大有幫助的。

其次,是忽視欣賞過程。中學生欣賞音樂總想用結果是否正確驗證自己是否聽懂,其實,欣賞音樂更應該重視體驗過程。學生只要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隨著音樂的進行,展開豐富的聯想,體會音樂的魅力,就是欣賞,就是聽懂的表現。不一定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才是聽懂音樂。因此,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學生改變評價觀念,樹立學習的信心,主動參與欣賞教學。

2營造主體參與情境——加強教學導入

情境是音樂教學“情感化”的基礎和前提,導入新課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好的導入方法能有效創設音樂審美情景、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產生審美期待,進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審美態度,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創造條件,促使學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充分發揮主體性。

中學音樂欣賞包容了古今中外優秀作品的精髓,感情方面涉及到友情、親情、愛情、愛國之情等;內容方面涉及到地理、人文、政治、道德等等,因而導入新課的方法上要因課而異,現介紹幾種常見類型:

故事導入法:課堂上教師用一些古人或是偉人的故事導入,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成語導入法:成語包含了很多典故,傳說,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當出示一個成語的課題,學生就會對這個成語涉及到的內容產生聯想,從而激發學生們愿意去想、愿意去聽的興趣。例如《十面埋伏》就可以從成語導入教學。

律動導入法:即給學生創造參與音樂律動的環境,通過運用肢體語言,迅速縮短與作品的心理距離,從而產生共鳴,引發興趣,然后進入新課教學。

音樂欣賞課的導入方法不勝枚舉,但是,只有在遵循導入新課原則的基礎上,經過教師認真構思、巧妙設計而成的導入方法,才能有效地創設音樂審美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有效地參與音樂欣賞教學。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中學生音樂心理特征與音樂教學原則初探

摘要:教學原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而學生是音樂教育中的主體,是教育、教學要研究的對象。只有通過對學生音樂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貫徹執行音樂教學原則,才能提高音樂教育,教學工作水平,使音樂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學生的音樂性理發展特征,就成為音樂教育中最迫切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音樂教育;音樂教學原則;學生音樂心理特征

1.音樂教學原則制定的依據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方針、教學任務和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活動的規律,對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實踐活動的基本原則,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準則和依據,也可以說是“約定俗成的通則”。它是人類在長期教學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對于音樂教學來說,它也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也必須要有一定的教學原則作為指導。教學原則的制定要以音樂自身的特點和音樂審美教育的規律:音樂學、教學論所提出的普遍應遵循的主要教學原則;中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過程,音樂心理發展特征等為依據,脫離開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音樂教學原則就會失去它的指導意義。音樂教育家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提出了許多符合音樂學科特殊性的教學原則,如情感體驗原則、參與活動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創造發展原則等。

學生是音樂教育中的主體,是教育、教學要研究的對象.教師在教學生時,其實真正教的,并且必須與之接觸的是學生的心理。也就是說,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成為實旆音樂教學原則最根本的依據。教師只有通過對學生音樂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貫徹執行音樂教學原則,才能提高音樂教育、教學工作水平,使音樂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學生的音樂心理發展特征,就成為中學音樂教育中最迫切的問題之一。本文將對中學生音樂心理特征與音樂教學原則的關系作一個初步的分析。

2.中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過程及音樂心理特征

研究中學生的音樂心理發展,應首先了解他們的生理發育、心理發展狀況。

2.1中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過程

2.1.1生理發育狀況

一般認為,中學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兩部分(他們分別處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這時候的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這一時期生理發育的特點主要表現以下三個方面:(1)生長發育形態的顯著變化:青春期是骨骼肌肉的發育的最快時期,身高與體重都迅速上升。(2)生理機能的健全:中學生生理機能的各方面隨著體形劇變的同時也迅速增強,逐步健全,大腦發育也基本健全。(3)性發育趨向成熟: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出現了“第二性征,性發育開始變得迅速。(4)開始進入“變聲期”,嗓音條件發生很大變化。

2.1.2心理發育狀況

隨著中學生生理的巨大變化,其心理發展也必然經歷著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

發展處在一個特殊的階段,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兒童,也有別于成人,介于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有相當的發展,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增強。隨著身體機能的逐步健全和大腦發育的基本成熟,中學生以具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了。而中學課程教材的內容與小學相比,已經接近較理性的科學體系,這就促進中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學會有意識地進行邏輯的分析綜合活動,要求他們具有更高的獨立思考能力,依據一定的標準判斷正確與錯誤,善于獨立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甚至具有一定的創造性見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這些科學知識,這必然使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及學習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2)情緒、情感日益豐富,但同時又缺乏穩定性。隨著學習、生活范圍的擴大,中學生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和激情.情感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越來越復雜。同時,中學生的興趣和態度的改變具有躍進式,暴風雨般的性質。他們愛憎與明,遇到高興的事會歡呼雀躍,見到不合理的現象則義憤填膺。同時他們的情緒也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例如:在取得成績時,他們振奮,高興得手舞足蹈,而一旦失敗,則又容易泄氣、消沉。有時會因一些小事而變化無常,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而導致沖動和魯莽的行為。

(3)產生“成人感”或者“成人意識”。隨著生理、心理的系列變化,加上開始具有了一定的知識技能,使中學生產生了一種“成人感”。他們希望老師、家長視自己為大人,自尊心日益增強,希望能與大人們“平等”地對待和處理問題。愛爭強好勝,不甘落后,希望得到別人的信任,若聽到有人對自己批評時,情緒波動比較大。對于老師、家長或周圍同學提出的要求,不像兒童那樣順從,而更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在爭論中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而是力圖用事實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但同時又擺脫不了心理上對成人的依賴。

(4)自我意識膨脹。在“成人感”的產生的同時,中學生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膨脹。獨立愿望與自尊感大大增強,希望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考慮個人問題的興趣上升,努力使自己在同齡伙伴中取得以歡迎的地位。過高的要求,過多的指責以及不公正的批評,會使學生產生各種心理障礙。中學生對周圍人給自己的評價非常敏感,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承認自己的社會價值。不愿接受成人的影響,他們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現出相當強的獨立性。

2.2中學生音樂心理的主要特征

隨著中學生生理心理的巨變,音樂心理發展作為一般心理發展的一個側面,也必然發生變化。它與一般心理發展有著某些共性,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特征。中學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變體,情緒的發展處在極不穩定的進程中,許多方面會呈現出矛盾交錯的狀態。這樣,使他們的音樂心理往往也帶有過度、動蕩的特點。其主要特征可以從三個方面表現出來:

2.2.1音樂認知發展方面

中學生從小學進入到中學,周圍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生活接觸面的擴大,他們接觸音樂的機會也相應增多,不容也更廣泛了。加之大腦的發育基本成熟,使他們的音樂認知能力大大進步了。而與成年人相比,他們認知水平還是不夠的,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中學生的音樂認知是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的發展過程中。

2.2.2音樂的情感發展

情感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他取決于人的需要。一般來說,能夠滿足需要的事物就會對它持肯定的態度,產生愛、滿意、愉快等體驗。對于不能滿足需要的事物就會對它持否定的態度.產生恨、不滿意、不愉快等體驗。由于每個人的需要不同.所持有的態度不同,體驗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情感。

中學生由于年齡的增長和對社會事物的接觸越來越廣,他們有目的的思維、控制自己的能力、自覺的行動、求知的欲望非常強烈。這一階段,他們對音樂的分化性、選擇性也更為突出。大多學生都喜能滿足他們尋求刺激,喜歡新鮮的心理,而謀堂上的音樂卻難以的到他們的共鳴。

2.2.3音樂的個性心理發展

個性心理的發展表現在很多方面,包括興趣、動機、理想、品德、能力、氣質、性格等,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種內部因素,以及外界環境都會對個性心理的發展產生影響。

中學生在音樂的個性心瑙潑展方面也有許多表現:

(1)音樂興趣的不穩定

(2)音樂能力的差異性

(3)自我意識的表現。

3.貫徹音樂教學原則要以中學生音樂心理特征為依據

中學音樂發展水平要不斷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就成了關鍵。音樂教師必須要嚴格貫徹教學原則。深入研究教學特點,不能脫離開中學生的音樂心理的發展特征,下面我們將通過研究中學生的音樂心理特征來著手實施音樂教學。

3.1情感體驗原則

由于審美教育在形態特征上具有體驗性、自發性和主動性,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堅持體驗性,使音樂審美教育始終具有獨特的感情色彩,更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另外,重視教學情感因素的作用,注意教學與心理的聯系,是現代教學論發展的總趨勢,對于培養仝面發展的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更說明了情感體驗原則的重要性。

3.1.1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

中學階段是情緒和情感突變的時期,中學生精力充沛,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喜歡尋求刺激,討厭一成不變。對中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中的主導動機,沒有興趣的話.他們就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音樂教師只有通過精心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才能帶給他們樂趣,引發他們興趣。因此,音樂教學要結合他們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展開切實有效的教學。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中學音樂教學多側重于情節復雜,含有哲理性的音樂內容,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和鑒賞力,使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同時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內容的容量和難度要得當,不可過少過易。加上中學生處在“變聲期”.出現了聲音沙啞、高音上不去、嗓子容易疲勞的現象,針對這些原因教師應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并給予理解和幫助,讓學生順利度過“變聲期”階段。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對必須要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深度,調動各種教學手段,使單一的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發揮其深刻內涵,用綜合形式的教學手段從多種角度啟發學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表演、競賽、律動等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課上有演唱、有演奏、有表演、有討論,動靜結合,在動中學、玩中學、樂中學,使音樂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并產生濃厚的興趣。

3.1.2提高受教育者的音樂審美感受力

所謂情感體驗關鍵是要親身參與。音樂是通過聲音來塑造音樂形象的,它與那些理論學科犬不相同,不能光靠教師一味地理淪知識灌輸來讓學生了解音樂內涵,而必須要學生親自去聆聽,用心去感受才行。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是不斷積累、逐步深化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正是音樂認知發展的過程。如歌曲的藝術處理,在學習曲譜、歌詞的過程中,學生對歌曲已有了初步體驗。但歌曲所表達的情感,以及用何種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更為恰當等這些內容,光靠老師的講解是無法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的,必頒要學生親身感受,用耳朵聆聽、用大腦聯想。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扮演了一個“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等手法探討和認識旋律的風格,節奏的特點,結構的形成及情緒的變化,然后由學生提出個人對歌曲演唱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設想。通過這樣對音樂要素逐漸準確的把握過程,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感受力就會不斷加深,音樂形象在腦海中也會漸漸清晰。

3.2參與活動原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就是說任何事情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這個道理在音樂教學中電同樣行的通。參與活動是學生發展各種音樂技能、學習音樂知識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

音樂教學中的每一個活動,都需要學生的感性參與,并且總是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應針對學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 “以人為本”的適時調整課堂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傳授音樂理論知識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歌唱、演奏等實踐活動,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傳授音樂技能時,就更要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耳、動腦展開練習和實踐活動。好玩好動是青少年的一個重要生理心理特點,根據這一重要特征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坐著不動的上課形式,把“律動”帶到課堂上來。教師應選擇一些節奏感強,反映中學生生活的歌曲,這類歌曲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做各種有規律的動作,引導學生用肢體語言來解釋、再現音樂,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由于中學生的身體迅速生長,而生長速度和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暫時失去了平衡,使他們動作協調性差,顯得比較笨拙,加之這個時期的學生自我意識膨脹,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于課堂上的一些互動活動表現出不愛動、不屑動的樣子,實際上是一種羞怯心理在作祟。教師要針對學生出現的這些心理現象進行思想工作,拉近師生間、同學問的距離,增強相互信任感。

音樂實踐活動的另一個重要形式是開展課外音樂運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一方面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使他們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在課外音樂活動中,學生運用并鞏固了課堂上所學到的音樂知識,各種訓練使他們的音樂技能和音樂技巧趨于成熟和完善。第三由于長期置身于音樂的美的氛圍中,他們的審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只有創造多種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實踐中,才能使學生的音樂才能得到發展。

3.3啟發誘導原則

所謂啟發誘導,要求教師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音樂心理發展過程和音樂學科內在的規律性,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參與的主體,但這并不表示教師的作用就可以忽視,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發揮著引導作用,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采用各種有效的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由于中學生處在青春期,情緒的發展極不穩定,許多心理特征交錯出現。他們雖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但對學習的目的性并不明確,常是隨心所至,受外界客觀條件影響很大。教師應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態度。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音樂與其他學科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聯系.音樂學好了對其他科的進步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明確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主動了,才能提高他們學習質量,才能在課堂上形成一種和諧、愉快、熱烈的氣氛。

隨著中學生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的健全,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發展,音樂認知能力也日趨增強,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樂益分析、概括。教師應多提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刺激大腦思維,指導學生把自己內心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啟發性問題不是簡單的是非問題,而需要教師去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的。

還有,課堂環境中音樂氛圍的營造對學生也起到一個很好的啟發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前把音樂教室精心布置一番,可以通過掛圖、擺設樂器、播放音樂等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熏陶感染中形成音樂能力。

3.4因材施教原則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長發育狀況不同,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天賦的差異,造成學生們的音樂能力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這種音樂能力的差異從不同角度來看有著不同的解釋:從單個個體來看,其本身存在著不同能力之間的差異。比如一個學生他可以在對音樂內容的理解方面比較強,但聽覺記憶、想象聯想能力卻沒有明顯發展。而從不同個體來看,不同的對象,無論是在演唱、演奏能力方面,還是對音樂的理解力、想象能力方面,都有著明顯差異。園材施教,就是要考慮到各個學生的音樂水平、接受能力及興趣的差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音樂一般水平和個別差異狀況,然后摸清楚每個學生所掌握的音樂知識、專業技能和愛好興趣等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正確對待差異,兼顧不同學生,對基礎較好的學生與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采取的態度也不同。對好的學生要提高要求,幫助他們提高音樂水平;對較薄弱的學生要給予輔導和鼓勵,耐心幫助,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因為課堂的局限性大,不能照顧到每個同學,所以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外音樂活動,讓那些有音樂特長的學生有機會展示自身才藝,對那些沒有一定音樂專長的學生也是很好的鍛煉機會,也是一次提高的機會。

另外,中學生都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生理的劇變,在心理上發生里微妙的變化,男女生之間的交往變得尷尬起來。針對這種心理變化,教師可以采取臺班分組進行教學,排除女生羞怯的心理,同時還可以解決男生唱歌時定調的問題。

綜上所述,中學生的音樂心理特征與音樂教學原則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嚴格貫徹音樂教學原則展開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水平,從而促進中學音樂教育的發展。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

音樂鑒賞是對藝術作品的具體感受、體驗、鑒賞和鑒別的精神活動。《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鑒賞是培養學生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鑒賞音樂美的能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增進學生對中國音樂文化的了解、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素養,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反思與評價藝術的能力;有助于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談幾點體會。

一、以音樂欣賞課為載體,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音樂鑒賞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和具有一定音樂鑒賞能力為教學目標。在鑒賞課教學中,不僅僅局限于音樂知識的傳授,而是著眼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善于觀察學生在學校音樂鑒賞中的每一個表現,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聽賞活動,多多發表對所聽音樂的獨立感受與獨特見解。在教學中對學生思維上的引導要采用“求同”與“求異”并存的方法,鼓勵學生思考與發表不同的意見。教師的賞識會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只有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上實行深刻變革,才能改變那種把音樂教育當成傳授知識與技能的狹隘眼界,才能改變那種一味從教師的主觀感受出發而不考慮學生的求異思維及具體體驗的單向方式,才有可能鼓勵和引導學生自身的體驗。

二、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設計具有探究性的問題,給學生搭建創新探索的平臺,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感受美的體驗,比如用節奏、律動、線條、色彩、繪畫來表達對音樂的理解。還可以通過自填歌詞、創編故事豐富多彩的創造實踐來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創造。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教師的提問不僅在于激發學生的疑問,更重要的是在提問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技巧。同時,良好情境的創設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另一種方式,也是探究性學習的一個方面。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進入聆聽音樂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激情。音樂鑒賞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腦、動口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音樂體驗情感,使他們具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去面對將來可能經受的一切情感考驗。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主動參與,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也是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不可或缺的。

三、因勢利導,正確引導學生的審美情趣

流行音樂與我們的民族音樂間有不少相似點。就民歌而言,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來自民歌。現在流行歌壇出現了一些歌手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現象,是民歌演唱的另一形式的體現。在音樂教學中,結合中學生喜歡流行歌曲、流行音樂

的特點,因勢利導,盡可能多的關注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流行音樂,積極而適當地引導他們學習和體驗音樂,吸收流行音樂中有益的元素,激發學生上好音樂鑒賞課的興趣,使學生初步具有一定音樂鑒賞能力,進而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教學時,我們要以音樂專業化知識引導幫助學生分析當前他們喜愛的流行音樂特征,提高他們對流行音樂的辨別能力,讓學生主動獲取音樂及與之相關的知識,在評價中培養了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此外,音樂鑒賞教學時,感受音樂和文學完美的結合,把一些詩詞、散文有選擇的與合適的音樂進行匹配,感受體味音樂與詩的完美結合。

四、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要巧妙地變換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好更完美地提高鑒賞音樂作品的能力。借助多媒體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時空,激發學生思維。教學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個性特長,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音樂教學中。要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與鑒賞音樂,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如由聲樂曲過渡到器樂曲。由講解聲樂作品入手,逐步過渡到器樂作品的欣賞。又如由民間音樂欣賞過渡到西方音樂欣賞。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將民間音樂作品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介紹給學生,會使學生感覺親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逐步過渡到西方音樂,比如說《命運交響曲》、《藍色多瑙河》等。由器樂獨奏曲逐步過渡到交響音樂。器樂獨奏曲表現的主題單一,曲式相對也較為簡單,待學生初步掌握后,再過渡到管弦樂、多主題和曲式結構較為復雜的交響樂,那么學生掌握音樂欣賞的方法和規律就會變得容易了。

總之,在音樂鑒賞課教學中,我們應轉變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運用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正確引導學生的審美情趣,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淺析中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

內容摘要:民族音樂是一切音樂的源泉,一切音樂都源于民族音樂。中學弘揚民族音樂必須緊緊圍繞音樂實踐展開,通過“聽、唱、學、看”等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音樂 途徑 音樂 實踐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輩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國的民族音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創作、表演和理論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在音樂藝術形象的創造上,在表情達意的方式上,在音樂的體裁、形式及其他各種表現手段上都有我國民族的特點,這些特點是民族的心理素質、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在音樂上的反映。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藝術,民族音樂正在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弘揚

四、借助現代化的視聽手段,深層次理解民族音樂

為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寬思路,開闊視野,發展求新思維,體現出音樂的直觀性、參與性、豐富性、趣味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多媒體視聽技術在民族音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受到普遍重視。教師通過運用影視放映、可視形象、攝影照片、圖表投影等方法,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感受音樂形象,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民歌、民樂、曲藝等民族音樂的海洋中欣賞美、感覺美、表現美,多層次、多角度地對

總之,弘揚民族音樂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不僅僅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能使學生認識到它在世界音樂寶庫中的重要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我國的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的氣質和感情,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應充分發揮能動性和親歷體驗性,在“聽、唱、學、看”的音樂實踐中,培養民族審美觀、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以適應學校素質教育和時展的需要。讓我們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共同的事業、宏偉的理想做出新的貢獻,用我們的汗水和心血去迎接民族音樂教育的明媚春光!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淺探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內容摘要: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大量也事實證明: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思維力、記憶力、想像力、創新能力及促進人際交往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培養創新能力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環境 興趣 創新能力

總書記指出“每一個學校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只有在濃厚的創新氛圍和有利于創新的環境中,才能實現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一、改變教學方法,提供創造的機會

1.先形象、后概念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先概念、后舉例、再練習”。在一次“連線”教學中,我感到學生在分辨延音線和圓滑線時比較困難,所以我改變了這種傳統的作法,試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從感性入導,我出示了“︵”。提問;“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這條狐線象什么?”。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我便告訴他們:“在音樂旋律中,它叫連線。”。然后我讓學生聽范唱,再劃拍節試唱,這樣,學生便牢固地認識了延音線。這種教法比糾纏于概念不放而勉強為其死記硬背教起來輕松的多,學生學起來也非常愉快,達到了學生自己嘗試的目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主體參與,激勵創新

現代課堂教學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是創新教育兒童觀的真諦所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大膽地去嘗試新知識、新問題,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從而極大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演唱歌曲《賽龍舟》的過程中,我先提出問題“用什么表現方法能使歌曲聽起來更熱鬧?”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提出,可以一半學生唱,另一半學生喊:“加油、加油”。同學們很來勁,個個躍躍欲試,于是我順勢將他們分成兩組,一齊來感受這種形式的實際效果,果然,歌曲聽起來層次感豐富了,熱鬧了許多。接著我又激勵學生暢想:賽龍舟的的場面可熱鬧了,大家爭先恐后,一會兒你快,一會兒我快,我問:“同學們能不能試著改變它的演唱形式來表現這激烈的賽龍舟的場面呀?”這樣,學生在初步接觸到音樂和諧、豐富的同時,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培養。

二、提供說的空間,給予表達的機會

1.說想法,談體會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學生對教學過程的一個回味和小結。一個積極的想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人人都積極參與,并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和創新思維,需要教師用愛心鼓勵他們大膽探究,大膽創新。要允許學生根據教學任務有獨立的創作和實踐,讓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對學生每一個思維的閃光點都給予充分鼓勵。在活動中,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內容。

2.說標題,想內容

作品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體現于歌詞、旋律、節拍節奏,體現于創作的背景,同時也體現于作者付于作品的標題上,可以說,標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欣賞《揚鞭催馬運糧忙》在告訴學生樂曲標題后,讓學生就題目展開想象,然后說說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說:“好像看到一個人趕著馬車、揮著鞭子在運糧食。”“不對,應該是有許多輛馬車,這樣才能突出運糧忙,”教師趁機啟發學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樣的場面?”學生很快就想到了熱烈、忙碌、喜慶的場面。“老師,我還聽到農民伯伯愉快的歌聲。”“農民伯伯糧食大豐收了,心里樂開了花。”……學生們盡情表達著想說的話,沒想到題目上簡簡單單的七個字竟能引起學生這么一大堆的話語,學生越說思維越活躍,對樂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這樣有目的、有選擇地說標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為下一步的“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三、結合生活經驗,發展創作的空間

音樂創作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有好多內容適宜于學生開展模擬性實踐,進行發散性創編,教師必須善于捕捉這種時機,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創作嘗試,通過創作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

1.結合表演創作

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小學生好動、愛表現的特點,為他們提供表演的機會,讓他們嘗試自己創編表演,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如可通過歌表演、用動作表現節奏,根據音樂自編動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創造性地表現音樂。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把自身對歌曲的感受、情感體驗客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學生體驗到歌曲情感,對內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歌曲的情感,內在的美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創造美的一種表現。

2.結合歌曲創作

有計劃、有意識地安排學生結合歌曲內容中的可換之處進行創編活動,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學會變通、大膽嘗試。邊唱邊表演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想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啟發學生結合生活,發揮想像,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在創新教育成為世界教育一大發展趨勢的今天,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都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積極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音樂中,張開想象創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滿創造快樂的音樂殿堂。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新課標下的中學音樂課堂教學

新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中國的音樂教育改革增添了濃重的一筆。新課程代表著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個“新”字。“新”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音樂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如何在音樂課堂中讓學生體驗音樂的審美情趣。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何利用現代多種教學手段。達到課堂氣氛活躍.愉悅學生身心.開發智力的教學目的。 我就對于新課標后的中學音樂課堂教學.從音樂課程價值體現的幾個方面來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在新課標下的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應優化音樂課堂中的整個審美情趣。

新課標下的音樂理念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是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知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基礎。

音樂的審美情趣,就是喜歡和愛好什么音樂的問題。一個學生為什么喜歡這種音樂,不喜歡那種音樂,和學生的家庭、經歷、性格、文化修養等方面有關系。首先我們應尊重學生的個人趣味,進而更深一層地通過音樂教學,把健康、純正、明確、自然,對人類社會有意的音樂展現出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在新課標下的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應重視中學音樂新課程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

在音樂教育教學中進行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務。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在此也愿為音樂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1.轉換教學角色,樹立學生主體地位

比如原來上欣賞課,先由教師介紹曲名、作者、表現內容等,還沒聽到音樂,就先把學生限制在一個框框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把音樂的多解性變成單解性,使得學生對音樂本身失去興趣,不注意傾聽,放棄了思考與聯想。現在上欣賞課,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自身對音樂的體驗,去理解音樂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多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問題。

例如,在學習《卡門序曲》時,教師在放音樂之前,先不要給學生講教材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自己講一講他們知道的有關歌劇《卡門》的內容,比一比誰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對評選出的幾個故事分組由學生為《序曲》配樂,再比一比哪組配得最好。最后教師再完整的講述內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門序曲》的音樂,讓學生比較自己與教師講述的故事。

2.淡化教學目標,增強興趣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是完成音樂教學大綱所賦予的教學任務的關鍵。而學生的興趣和欲望來自于教師嚴謹而周密的教學構思。尤其是精心設計好“開頭”、“銜接”和“結尾”這三 個環節,讓學生像欣賞一首旋律優美的樂曲,觀看一部引人入勝的影視片那樣津津有味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更能使課堂教學具有“磁性效應”。

⑴開頭要新穎

對音樂感興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學生往往把每周一節的音樂課視為“一周最美好的時刻”。但如果我們教法呆板,一成不變,索然無味,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應當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目的任務,將難點、重點、主導思想、作品風格、音樂知識等,形象而生動地導入課的主體中去,讓每堂課都有“新鮮”感,學生的興趣、欲望才能“長盛不衰”。例如在欣賞京劇《霸王別姬》選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初中簡譜版第三冊)時,教師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動的描述,使學生對歷史故事有所了解,從而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欣賞興趣也隨之倍增。

⑵銜接要巧妙

教學環節之間,新舊知識之間,銜接巧妙,課堂教學就會流利順暢。教師仔細分析教材,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各環節更愉悅……

⑶結尾要愉悅

俗話說:“好聚好散”嗎?好的開端很重要 ,結尾更重要.老師要巧妙的設計下課前得幾分鐘 ,爭取讓學生能有你‘好結尾’的魅力吸引他們愿再來光顧音樂課!

如中學生的表演欲比較強,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文藝小會演、音樂知識小競賽等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

再比如中學生普遍喜歡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賞教材歌曲時可以加入一些優秀的通俗歌曲,如黃征的《奔跑》,周華健的《朋友》等。從而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興趣是創造力的源泉,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前提。

3.突破教學模式,拓展學生想象空

如在欣賞民樂《百鳥朝鳳》時,筆者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可以用畫畫、表演、講故事的方式表現自己對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結果有的學生畫了一幅百鳥爭鳴的熱鬧場面;有的學生走到講臺前,把黑板擦當作驚堂木,繪聲繪色地講起森林里兩只鳥兒“吵嘴”的故事……這些都是通過學生的創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來的,自然而又富有創意。

再比如在欣賞廣東音樂《步步高》時,我讓學生邊欣賞邊畫一幅想象畫,結果有學生根據歌曲情緒的變化畫了一幅類似旋律線的畫面,有的學生畫了一幅重陽節和外公爬泰山的畫面,還有學生畫了一幅一群小孩打日本鬼子的畫面……可謂五花八門、各顯神通。我們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壞,單從眾多的想象畫中,可以看出學生都很積極主動地在思考、在想象。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可以創造出世上最美的東西,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

4.弱化教學考核,鼓勵學生自主評價

“這是音樂的本質,也是利用音樂開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依據。準確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運用新課程培養學生的新思維,新課程下的音樂教育,必將顯示出勃勃生機。中學音樂教育處于整個音樂教育的重要階段,在其教學中,著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思維,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造有利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中學音樂教學新課程理念的根本體現。

三、新課標下的中學音樂課堂,可以以多媒體手段輔助音樂教學,達到課堂氣氛活躍、愉悅學生身心、陶冶情操、開發智力的教學手段。

1.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傳統中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奏(唱)或放磁帶錄音感 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得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也容易 分散。這樣,老師的教學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滿美感的midi音樂、文字、圖 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自然地調動起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 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的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 美畫面和midi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象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樂器簡介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認識并 熟悉四種西洋木管樂器的音色和形狀結構特點時,我通過電腦分別播放每一種樂器 演奏的midi音樂片斷,然后利用電腦將每種樂器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對每種 樂器從音色到形狀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認識。這樣,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當中就 能自然分辯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從而更進一步地去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

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我曾經對不同的班級作過這樣的嘗試,聽 磁帶錄音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學效果一般,而通過多煤體欣 賞樂曲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學效果很好。由此可見,學 生對于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 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

3. 運用多媒體,創設動態情境,突破重難點

音樂課不同于繪畫課,可以用色彩線條來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語文課,可通過語言文字來敘述,而是一種由抽象聽覺到形象感受的過程。因此,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會遇到困難,思維受到阻礙,這時利用多媒體課件適時巧妙演示,把抽象的樂理知識進行形象化處理,變得直觀、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難點。

民族器樂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學生認識和了解民族樂器是必要的,可是,一整套民族樂器數量多、體積大,教學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實物,如果教師僅僅是紙上談兵,一堂課講下來也不能讓學生體驗各種樂器的音色,教師演奏多種樂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體視聽設備能很容易地實現這個教學目的。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各種樂器一覽無余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利用聲畫同步技術,讓學生感受每一件樂器的發音特點和效果,視覺能力和聽覺能力互補結合,增加了學生分辨和記憶能力,避免教師費時費力空談樂器的形狀、音色以及學生對知識點死記硬背的現象,抽象的教學內容由于多媒體的介入而 " 改頭換面 " 變得形象生動起來,合理恰當地重視了視聽的體驗結合,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音樂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在新課標提倡下,我們的音樂課是活躍的,快樂的,但要真正達到在中學音樂課堂中使學生“樂中學,學中樂”那還是一件艱巨的任務。我們就需要從實踐課堂中體現: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審美,能通過我們的課堂體驗到生活中的美.音樂中的美!讓學生去創造音樂.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吧!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談音樂教學中學生歌唱氣質的培養

內容摘要:歌唱氣質是歌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表現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特點。獨具個性特色的歌唱氣質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是一個歌唱者成功的關鍵所在。缺乏歌唱氣質的歌唱者只是一個歌唱機器, 而不是藝術家。在音樂教學中, 教師應從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入手提高對歌唱語言的理解和把握; 通過旋律特點的理解提高對音樂的演繹; 讓學生認識到歌唱的職業特點, 提高藝術的審美水平也是形成具有個性的歌唱氣質的關鍵因素。

關 鍵 詞:歌唱氣質 歌唱語言 音樂演繹 藝術審美

一、什么是歌唱氣質

查閱字典,對氣質的解釋是這樣的:氣質是指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也指一個人的風格特點。這主要是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以氣質給人留下的不同印象。特定到歌唱氣質,應該是一個歌唱者在歌唱中表現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特點。比如:當前活躍在舞臺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其歌唱形象、聲音特點和演唱風格便立刻在我們大腦中浮現。這就是歌唱者有個性的歌唱氣質在觀眾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歌唱氣質的形成是一個歌唱者成熟的表現。而歌唱氣質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或唱幾首歌就能練就的,它是歌唱者在長期的藝術追求、藝術審美和藝術實踐中經過摸索、千錘百煉而逐步形成的個人演唱特點。

二、歌唱氣質的重要性

在音樂學習和演唱的過程中,我們常見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從學校畢業時,音質、音色、共鳴已達到一定程度。論技巧,對許多難度較大的藝術歌曲、歌劇選曲都能勝任,我們認為他們已具備較好的演唱功底,但其藝術表現及演唱時的整體美感卻難以激動人心,他們也為自己傾盡全力地演唱卻得不到觀眾發自內心的稱贊而苦惱。類似的情況在歷屆全國歌手大獎賽中更屢見不鮮:能夠參加比賽的歌手,從聲音和演唱技巧方面沒有太大差距,選手能否巧妙地運用聲音,能否正確把握作品,感染觀眾,整體歌唱氣質如何是取勝的關鍵所在。在2004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聲樂比賽中,眾多的歌手唱得都很完整,但卻沒給人留下特殊的印象。但民族唱法選手王麗達的出現卻讓我們眼前一亮:她演唱的歌曲音域不是最高,歌曲結構也比較簡單,但她以對聲音恰到好處的運用,充沛的感情表達,淋漓盡致的現場發揮,以異常感人的整體形象打動了評委,感染了觀眾,最后獲得銀獎的佳績,也使全國觀眾認識了她。由此可見,歌唱者的聲音條件、歌唱技巧相近,但一個懂得用思想、用感情、具有極好歌唱氣質的歌唱者會使自己的歌唱形象熠熠生輝,并能觸及人們的靈魂、品德、性情,是一種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這是成為歌唱家、藝術家的必備素質。在聲樂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就應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整體歌唱氣質的重要性,把培養學生的歌唱氣質同訓練學生的聲音技巧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漫長的聲樂學習過程中追求、體驗作品中存在的美,傳達作品的美感,逐漸形成自己的歌唱氣質,成為一個有思想、有修養、讓觀眾不能遺忘的歌唱者。

三、音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歌唱氣質

1.通過對歌唱語言的把握形成獨特的歌唱氣質

聲樂中的語言是音樂化的歌唱語言。它通過音樂的造型手段使語言音樂化,使之富于音樂旋律節奏感與歌唱性。首先,歌詞作為人類書面語言的一種,具有極高的文學性:以語言塑造形象,敘述一段故事或表現某種情感。其次,從形式上看:歌唱語言具有極高的凝練美和準確性。受人聲嗓音本身和聽眾聽覺承受能力的制約,在一定的時間容量內,歌詞不能像詩歌一樣根據內容或抒情的需要著意鋪陳。而且,聲樂曲式的時間容量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歌唱語言不得不凝練它的語言表現:以極少的文字表現豐富的內容,用最準確的詞句完美地表達思想情感。再者,從語言格式上看,歌唱語言具有極強的節奏和韻律性。歌唱語言是在生活語言的基礎上由創作者精心設計和創作的具有特定思想內容、語言規律和音樂風格的語言,富含音樂的因素,又富有歌唱性。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了解歌唱語言的音樂特點,要求學生提高文學修養,準確理解歌詞表達的意境,來描述人物的形象。比如,描述我們當代生活的歌詞內容和情感一般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傳統的中國古典戲曲和中外歌劇,不僅離我們的時代較遠,更有文化審美上的差異。如果不理解詞意,不掌握戲劇情節的來龍去脈,就只能按照字音與旋律的變化漫無目的地唱,使聽眾不知所云。另外,在分析歌詞時,不能只停留在歌詞的表面意思上,而應結合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深入挖掘其潛在意義,并進行分析、感受和表現,以便更完美地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因此,要求學生廣泛涉獵不同時期、不同形式、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自己獨特的人生閱歷、文學修養糅入到對歌詞的理解中,確定歌曲的演唱基調,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這也是形成歌唱氣質必不可少的因素。

2.通過對音樂的演繹形成獨特的歌唱氣質

日常生活中,我們主要靠語言來達到交流的目的。人類的語言不僅是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用以表達豐富情感的載體,即人類的日常語言具有一定的生活語調。生活語調主要通過概念及其邏輯關系來表達人的思想,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生活語調的抑揚頓挫是歌唱語調的基本來源。由歌唱語調形成的歌唱旋律具有造型性、抒情性、敘事性和戲劇性等特點,這些特點都是為準確地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而服務的。歌唱氣質的形成,要求投入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音樂中的美,要讓學生多朗誦歌詞,體會歌詞的抑揚頓挫和平仄關系中蘊含的聲調美。聲調美是聲樂旋律的造型基礎。聲調美再加上音樂的音高、節奏、調式、和聲等手法創造出鮮活的音樂形象,達到聲樂旋律的造型目的。而同樣的聲樂旋律,具有不同歌唱氣質的歌唱家演唱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我愛你,塞北的雪》這首歌。這是一首情真意切、清新雋永、充滿詩情畫意的精美之作。既描寫了大自然的雪景,又把雪比作具有潔白純凈的心靈、滋潤萬物成長的春的使者,給雪花賦予了活的生命。歌唱家殷秀梅和都曾經演唱過這首歌,然而留給我們的印象和審美享受是截然不同的:聲音明亮,演唱情真意切,聽者像被春雨滋潤,給人奮發向上的感覺;而殷秀梅聲音寬厚,演唱極富深度,唱出了雪花讓大地回春,用自己的生命滋潤整個大地的獻身精神,既有雪花的溫柔又有雪花的皓氣,給人以蕩氣回腸之感。這就是不同的歌唱氣質產生不同的演唱效果,給聽眾截然不同的藝術享受。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歌唱音樂的基礎上,合理演繹聲樂旋律,形成自己獨特的歌唱氣質。

3.通過提高對歌唱職業的認識和藝術審美水平形成獨特的歌唱氣質

歌唱表演是要講究個性和氣質的。歌唱個性和歌唱氣質是一個歌唱者成功的關鍵因素。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歌唱事業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一個稱職的歌唱者是以自己美好的聲音和充滿激情的演唱來表現不同藝術作品的美,通過演唱傳遞給聽眾,獲得美的享受,受到啟迪。因此,要使觀眾最大程度地獲得藝術享受的滿足感,歌唱者不能把作品唱得平淡無味、毫無生機。我們對某位歌唱家留下美好印象,除了他有漂亮的聲音和動情的演唱外,他們在舞臺上的歌唱形象也給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久而久之,他的歌唱形象固定在觀眾心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歌唱氣質。不同的歌唱氣質把不同的美傳染給了觀眾,體現了歌唱者典型的、穩定的個性特點。音樂教學中教師接觸的學生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大膽活潑,情緒變化強烈,有的雖然不好動,但情緒和情感發生變化快,且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兩種性格都比較適合歌唱專業。而有的學生心理活動遲緩,缺乏歌唱激情,見人羞怯,這種性格不符合歌唱者的心理素質。教師應循循善誘,使學生逐漸改變這種心理,走上正常的歌唱道路。讓學生形成良好歌唱氣質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提高藝術審美水平。由于每個人的嗓音條件不同,興趣和愛好不同,而每部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每個人的文化素養不同,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及情感反應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審美個性。這種審美個性決定著歌曲演唱處理的個性,并最終形成自己的歌唱氣質。因此,要求學生提高審美水平,使自己的嗓音條件和作品選用盡量達到統一。學生審美水平的提高還有助于和歌曲作者的精神氣質產生共鳴,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作者的創作意圖。

結語

教師擔負著培養學生歌唱氣質的重要職責。在學生歌唱道路的起步階段,學生的聲音技巧和歌曲處理能力都十分有限。一個負責任的、高素質的教師應一邊教給學生歌唱技巧,一邊培養學生的歌唱氣質。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就是首先要根據學生的聲音條件確定其屬于哪個聲部,如女高聲部可分為戲劇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然后才能選擇適合學生演唱的作品。音樂教師應因勢利導,把學生引導到適合他的正確的歌唱道路上來。教師還要花費大量心血在對作品的理解把握上,細致搜尋、挖掘、剖析隱含在譜子里面的東西。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對音樂的正確演繹、提高藝術審美水平是提升演唱水平、最終形成自己獨特歌唱氣質的關鍵所在。這是一個合格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在愉快中學會感受、想象、創新求異——學習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有感

摘要:讓我們關心孩子們愉快地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學會感受、想象和創新求異,是適應了新課標的理念思想,音樂審美能力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

關鍵詞:藝術教育;語言;律動;游戲;人體樂器;感受;審美能力;想象力;創新求異;綜合性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來源于音樂的啟發。”少年兒童的想象力是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通過它可以使靈感得到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音樂教學已成為促進學生全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創造型”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曾學過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他強調藝術教育的綜合性,把語言、律動和音樂教學相結合。通過音樂節奏朗誦、拍手跺腳等人體樂器、音樂游戲、歌唱、舞蹈、繪畫、表演等多種形式,使得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參與音樂教學活動,而且能綜合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想象力、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在我們音樂教學中應該讓我們的孩子在愉快中學會感受、想象和創新求異。

作為素質教育的音樂教學,必須舍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必須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態、輕松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實施的。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天生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總是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

要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應根據兒童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少兒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使之形象化、具體化,讓少兒通過自身的活動,把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和運動、唱歌、表演、游戲、舞蹈等結合起來,從而把他們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既動口、動手、動腳,也要動腦, 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培養思維能力,同時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歌譜唱名時,為了使教學更形象、更有味,我請了幾位高矮不同的學生分別充當音符的do、 re、mi、sou和la,并用手號來告訴他們音的高低。接著提問:“誰最高?”下面回答:扮演“la”的學生最高。并指出:由于la住的最高,所以這個唱名也最高。這種教學形象、直觀,加之聽覺與視覺的統一,學生不但加深了對“音高”的理解。為進一步掌握已學的唱名,我在演奏音符的同時,要求扮演音符的學生將聽到的音高按先后順序迅速排好,同時唱出唱名,唱準音高。還能讓學生們將學過的節奏和唱名進行組合,讓他們自行創作出許多不同節奏型和樂句。這樣,不但使學生們活躍了思維,訓練了大腦,同時也大大增強了自信心。

再如,教律動時,以往總是“教師編,學生做”這種機械式模仿,束縛了學生們的手腳和大腦。我在教學中打破這個常規,讓學生自己聽音樂、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聽到的音樂用自己的手、腳做動作去自行發揮、自我表現。在課堂上,我總是鼓勵學生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大膽地去表現自我,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樹立,也利于良好個性的培養。有一次,我讓學生們給歌曲《小列兵》編排舞蹈動作,全班幾十個人編了幾十個小舞蹈,盡管有的大同小異,有的動作也欠優美,但我還是表揚和鼓勵了大家,因為這畢竟是他們的心血,他們自己的“作品”。

作為音樂教師,素質教育的傳承者,我們應要讓孩子們在音樂中得到快樂、幸福。

中學音樂教學論文:探析信息技術對中學音樂教學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中學音樂 信息技術 影響

論文摘要:課改的大潮促使各種新的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并被大力推廣。在眾多的教學手段中,多媒體被應用于中學音樂教學中是最普遍、最有效的,對音樂教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里主要就多媒體教學手段對中學音樂教學的利與弊進行討論。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初中音樂教學的積極影響

信息技術的使用對初中音樂教學的正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使音樂教學更容易實現信息互動

在教學的過程中,“互動”指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新課標中追求“互動”,只有“互動”起來,才有真正的教學。

在現代信息技術中有一種交互式電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 board)。這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媒體。在使用這種教學媒體的教室中,教師可以將自己收集到的各種信息與學生進行交流。例如在教學人音版初中音樂第十三冊第三單元《歐洲風情》時,可以專門制作一個展現歐洲風情的課件,課堂導入時首先用音樂為學生營造出在歐洲的大街小巷中漫步的情景;將對歐洲風俗風情展示的模塊變為由學生自己預先搜索,然后通過小組活動匯報介紹的模塊;讓學生講一講桑塔?露琪亞和瑪萊卡萊的詩意,讓學生探討對歐洲民間音樂的感受。對于從未接觸過的事物,學生總有許多疑問,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學生可以與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也可以與教師進行單獨溝通。這樣即使是不善表達的學生也能夠克服困難與教師進行溝通,方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

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反饋的信息也能夠及時讓教師了解學生,使課堂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精彩紛呈。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音樂創作活動,使學生的才能和個性得以充分的展示。并且給學生搭設有利的自主式學習平臺。例如在為學生介紹進行曲作品時,為學生播放《軍隊進行曲》,在學生熟悉樂曲旋律的同時,試著為《軍隊進行曲》進行填詞,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樂曲的旋律。要求學生能夠用生活化的語言以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展開創編。在這里可以使用相應的音樂軟件,例如《tt作曲家》,讓學生直接在軟件中進行創編活動,并利用這個軟件對樂曲的結構進行分析。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為填詞的樂句添加伴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挑選出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并且一同演唱其作品。而這個過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音樂所表現的抽象性情感內容,往往需要借助具體的藝術形象加以表現。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向姐妹藝術作進一步的探索。比如,在對音樂與舞蹈藝術的介紹中,體現舞蹈與音樂有共同的節奏,旋律和情感內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二者是唇齒相依的關系。音樂可以借助于舞蹈的肢體語言來詮釋音樂內涵,舞蹈借助音樂表達情緒,體現性格,烘托氣氛。通過多媒體將處理過的幾段無聲的舞蹈片段混淆,讓學生根據舞蹈中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點及肢體語言,來選擇出相應的音樂。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形成將音樂與其它姐妹藝術相結合進行思考的發散性思維。

(四)信息技術再現作品內涵,提高學生欣賞能力

在中學音樂新課標中,音樂欣賞在一學期的內容中占一半比例,音樂欣賞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但對于中學生來說,單一的聽的教學方式,難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由于生活閱歷與認知水平有限,往往對音樂的理解很膚淺,有的學生甚至只能聽出聲音的大小,無法對音樂展開想象。因此讓學生體會出音樂作品的內涵比較困難。而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生動形象的影像來提示、引導學生感悟、理解作品,這無疑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欣賞能力會逐漸提高。

二、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過度使用信息技術的弊端

(一)喧賓奪主,用視覺代替聽覺

音樂是抽象的聽覺藝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的思想可以自由地馳騁。但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過分的強調“視聽盛宴”,在課件中放置過多華麗的圖片,甚至為了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過度的采用音樂以外的內容,學生的注意力看似被吸引了,但是學生是被課件中的圖片所吸引,而不是音樂本身,一堂課就這樣“跑了調”,偏離了音樂課的主題。游走在大雜燴之中。這種音樂課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浪費了學生每周僅有的一節音樂課。

(二)讓教師形成依賴,忽視深層備課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為了推廣計算機與多媒體的應用,一些教育部門和學校都對學科教學中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做了一些硬性的規定。例如參加優質課評比,上匯報課一定要使用多媒體技術。同時多媒體的方便也讓教師產生依賴心理,課件做得熱熱鬧鬧的,而且該講的、該在課堂彈奏的音樂,全放在課件上,這樣課堂不操心,一切交給鼠標,輕輕一點,萬事俱備。久而久之,老師真正該深層的備課卻被忽略了。比如對所欣賞作品的分析、理解,教唱歌曲的彈奏準備,對不同教學對象施以不同方法等。這些關鍵性的東西被放置起來,而忙于找圖片,找某個片段音樂等等。長此以往,結果只會影響教師的創新能力和教學效果。

三、結語

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進行整合已經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利與弊。充分揚其長避其短,讓信息技術更好的為音樂教學服務,讓學生在精彩的音樂課堂中享受音樂,陶冶情操,不斷提高音樂素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芽忘忧草三区老狼大豆|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冰莲自慰肥美胞极品人体图|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 亚洲s色大片|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美乳人妻hd电影欧美| 女人色熟女乱|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新| 老外和中国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ap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高潮|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131美女爱做视频| 日韩av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日本熟妇人妻中出| 亚洲男女内射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在线观看成人无码中文av天堂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 国产精品 高清 尿 小便 嘘嘘 |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三级网站| 国产精品刮毛| 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视频| 浪潮av色综合久久天堂|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性少妇freesexvideos高清| 免费看少妇作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