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03:03: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音樂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音樂素質教育 音樂理論基礎知識 必要性
論文摘要: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在音樂素質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課程所要求掌握的音樂基礎知識的程度不同。在高校開展音樂素質教育必須根據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特點確定適用的教材,恰當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美化學生的心靈和情操的最終目的。
讓高校學生接受音樂素質教育是很有益的,這并不是培養音樂家的課程,而是豐富一個人的藝術修養的課程,音樂是最貼近最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的藝術,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隨著他們長大。雖然事實上他們對這個伙伴卻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們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就能夠理解一定層次的音樂知識,能夠體會、理解一定范疇的音樂作品,并且有可能被這些作品所打動,從而使音樂在他們的身上產生良好的作用。
一、許多大學生誤認為音樂就是唱歌,而事實上,唱歌只是音樂的一個內容,音樂并不只是唱歌
原國家教委藝術教育主任趙諷于1990年在為蔣振環教授所著的《音樂簡明教程》作序時提道,對于大專學生音樂知識的水平之低感到無比痛心。“最近看到一個調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專學生中進行調查,其結果是很令人吃驚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簡譜,而粗通五線譜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是這種狀況,實在不能不使我們痛心疾首。因為從小學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應該有音樂課,但是,竟然有這么多人連簡譜都不熟悉:……,那么這些在校的大專學生在大學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樂教育呢?”與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讀的學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小學期間所受的音樂教育是很貧痔的,而在中學期間受到較完整的音樂教育的機會則更少。大部分學生在小學期間只上過唱歌課,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至于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就只能是非常簡單的了解。進入中學階段,課程任務更加繁重,升學率把老師和學生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也就無暇顧及音樂教育了,在課堂上學唱歌也就變成了是很浪費時間的事,老師、學生和家長們都更愿意用這些時間去做數學練習。從這時起大多數學生所能接觸到的音樂就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簡單、易學、并且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表演、隨時隨處都可以哼唱,且隨時隨處都能夠聽到的,這樣的學習當然也不需要什么樣的理論知識,即使是文盲、樂盲也能哼上幾句,加上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音樂記憶力,因此學生們只要多聽幾遍就能學會唱了。就象野草一樣能隨處繁衍,但不一定對人是有利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環境使他們形成了這樣的一種觀念:音樂就是唱歌。除非家長、社會為他們創造條件,特意讓他們接觸音樂的其他內容,否則他們無可避免地會產生這樣的觀點。而家長、社會能夠讓他們接觸些什么呢?去交響音樂會聽現場演奏嗎?去看芭蕾舞劇嗎?(而目前社會上這樣的機會卻又是極少的,即使有也是極少數人擁有的),或者在家中經常播放各種體裁的音樂CD. DVD嗎?而很多家長自己都對這些音樂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時間和孩子一起欣賞這些音樂,更不用說為孩子播放這些音樂,引導他們欣賞了,如果家庭或社會能為他們提供較好的音樂環境,他們就有可能對音樂有比較完整的認識。否則他們都只能對音樂產生偏見,一方面無法真正了解音樂的豐富的內涵,另一方面,從音樂對人的素質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來說,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樂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是上好音樂素質教育的各種課程的基本條件
專業課程的重要性對于高校的學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應該偏食,應該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學習專業知識,還應該提高各方面的修養,因此各高校都陸續開設了音樂或美術選修課程,通過欣賞優秀的作品,來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音樂,不就是唱歌嗎?”,許多人都對音樂抱著這樣的偏見,他們對音樂知之甚少,大學生中也不泛這樣的觀念。其實,音樂每時每刻都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經意或不經意地環繞著,因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們可以充耳不聞。讓學生真正理解藝術,為學生開啟一扇從未發現藝術之窗,才是藝術教育的目的,藝術教育應該是面對每個人的,而不應該只是屬于興趣愛好者的。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了解音樂的真正內涵,怎樣才能讓他們更容易理解音樂作品,從而得到這種藝術的滋養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學作品,首先要識字,音樂作品也是一樣,要想欣賞音樂作品,首先要對音樂語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職院校的音樂課程通常包括《音樂賞析》、《合唱與指揮》、《電腦音樂作曲》、《歌曲寫作基礎》等等,無論哪一門課程,都離不開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所以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在音樂素質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專門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課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較深,而其他課程所要求的程度較淺。以下從上述課程與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關系進行具體的分析和闡述。
首先,《音樂賞析》課程,是以欣賞音樂作品為核心,其教學目的不應該僅限于欣賞音樂作品,而是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欣賞音樂作品。在真正進入欣賞音樂作品的課程內容之前,若能用幾次課的時間讓學生接觸最基本的音樂基礎知識,能使這一課程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理論家高為杰教授在他編寫的教材《音樂名作賞析》中提到,在音樂審美系統中,音樂審美效應的實現質量,取決于作品質量、表演質量與欣賞質量這三個因素的配合關系。可以用公式E=C·P·A來表示,E指音樂審美效應的質量,C指作品質量,P指表演質量,A指欣賞質量。如果假設作品、表演和欣賞的完善質量指標為1,那么:E=1×1×1=1。審美效應也達到完善的質量。如果C, P, A三項中有一項的質量較差,審美效應的質量也將降低。舉例來說,如果聽眾欣賞水平較差,質量指標只達到0.5,那么,E= I×1 ×0.5=0.5。也就是說,即使音樂作品和表演都達到完善的質量,審美效應也不可能達到完善的質量。換句話說,在審美系統中,音樂欣賞者一學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曲家將心中的情感通過音符等要素表現出來,如果欣賞者一點都不了解這些音樂語言,就很有可能出現“對牛彈琴”的尷尬境地。
可以肯定的是,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需要靠聽覺才能欣賞,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不辯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譯本1979年版,第79頁)那么,如何才能有能辯音律的耳朵呢?首先,欣賞者要能夠對音樂中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要素以及由這些要素經過組織而形成的調性、調式、曲調、和聲、復調、配器、曲式等音樂表現形式有較高的辨識力。
而這種辨識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得以實現。例如,音樂的基本要素包括樂音、節奏、旋律、和聲以及音色。欣賞者應該了解樂音的音級,音程,調式理論體系中的大、小調音階,半音和全音等相關的知識;了解節奏的不同類型的強弱規律,以及在音樂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如三拍子的節奏具有舞蹈性,因此三拍子是舞曲較常采用的節奏型,而二拍子的節奏具有進行性,因而二拍子是進行曲較常采用的節奏型:了解和聲的形成,協和音程、不協和音程、協和和弦、不協和和弦、正三和弦等各種和聲類型的不同音響效果,不同色彩效果以及在音樂中所起的不同的作用等等。其他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如樂譜(五線譜和簡譜)是如何記錄音樂的,樂譜上所使用的音符的音高符號和一長短符號、調性和節拍記號,表情、速度、力度和反復、省略記號、裝飾音記號等各有什么樣的含義和作用等等。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音樂基本理論知識,才有可能粗略地看懂音樂作品的的譜例,教師應該根據他們的水平讓他們視唱一些譜例,以便幫助他們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在美和內在精神。如欣賞民族管弦樂曲《瑤族舞曲》時,可以視唱表現姑娘們歡快舞蹈的主題和表現小伙子加入舞蹈中時熱情奔放的主題,在視唱姑娘主題時,可加上打瑤族長鼓特有的節拍:X XX,邊打節拍邊視唱,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韻味,同時要求學生要唱得輕柔,連貫,使他們感受這部作品的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從而更易于理解這部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歡上這部作品了.
第二,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在《合唱與指揮))、《電腦歌曲寫作基礎》、《歌曲寫作基礎》等課程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雖然并不是主要的,但卻是不可或缺的。《合唱與指揮》這門課程是以掌握一定的聲樂歌唱技巧、培養學生的集體美感為主要目的,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聲樂歌唱技巧以外,還必須看得懂五線譜和簡譜,這就要求學生掌握稍深一些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不但要能夠看得懂五線譜和簡譜,而且還要能夠自己根據歌曲的拍號打著拍子視唱,并_且能夠富有表情地按照譜上的速度、力度等各種記號進行變化。
第三、教學中不應存在認為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可教可不教的觀念。忽略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傳授的問題常常會發生在欣賞課和合唱課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材選用不恰當,教師本身沒有意識到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等等,首先從欣賞課來看,從教材這一方面來說,有的教材除了對樂曲的分析外,并不包含關于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介紹這一部分的內容.不同的教材是針對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設計的,例如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交響音樂賞析新編》,雖然是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但是其欣賞的范圍限于交響樂,并且內容的起點相對而較高,同時不包含關于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介紹。就說明這一教材比較不適用于音樂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而更適合于用作教師的參考教材。而從教師這一個方面來說,有的教師本身就沒有意識到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作用,認為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內容,一個個音樂作品放給學生聽就行了,至于學生是否聽得懂那么多的音樂術語則不太關心。這樣的教學只能是表面的、效率很低的教學。其次從合唱課來看,有的教師簡單地根據合唱教材上課,認為一個學期里按照教材教唱了幾首合唱歌曲,教會了指揮手勢就是完成任務了。這也是非常不全面的。無論是欣賞課還是合唱課,這樣的教學都會造成學生對音樂的不理解,令他們覺得聽不懂這些音樂,或者產生“音樂就只是如此”的想法,認為音樂課本來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沒什么內容好學的。學唱歌的時候也只是跟著老師依葫蘆畫瓢,漸漸地就對音樂失去興趣了。結果,不但不能達到讓學生真正感受音樂的美,從而受到美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的最終目的,反而使學生將他們所不了解的音樂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如果能在課程中接觸到能夠接受得了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他們就有可能明白,音樂的很多東西都是他們所不了解的,并非只是唱唱歌而己。而他們所學到的一點點知識足以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更多的好奇,即使他們不可能成為音樂家,但他們也有可能更加認真地、熱情地上音樂課,也就能夠更好地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水平不夠的情況下給學生上欣賞、合唱甚至歌曲寫作等課程無異于讓一個文盲欣賞小說、寫詩歌。也就是說,只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特點確定適用的教材,恰當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美化學生的心靈和情操的最終目的。
論文關鍵詞:音樂教育 職業教育 音樂作品
論文摘要: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點是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通過音樂教育推動并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們社會關注的問題。
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點是通過美感教育來啟發學生的道德情操,是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及的。而音樂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我感覺要求更是相對高一些。對于促進這些處于青少年階段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智商的提高、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通過音樂教育推動并發展職業教育,己經成為我們社會關注的問題。對我們來說怎樣更好的利用職業教育中的音樂欣賞課,藝術實踐課對學生進行更大程度的品德教育。下面就職業教育現狀的分析,就此提出如何在職業教育的音樂課中滲透德育,所應作出幾方面的努力談一點粗淺的想法:
一、職業教育中德育的必要性,上好每一節音樂課的必要性
首先人才培養上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德育建設首當其沖。職業教育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人們對職業教育認識上的錯誤。一直以來,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式”教育,才是孩子真正的出路。而職業教育只不過是一些成績差,考中學大學無望的孩子的不得己行為。而沒認識到職業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必要補充,擔負著培養社會上大多數一線勞動者和各行各業的技術人才的重任。這時一個人的品質已成為單位用人的首選條件。例如在大多數招聘會上用人單位首先以各種方式考察應聘者是否孝敬,是否有責任感,是否節儉、以崗為家等等。也對,試想一個人如果不能對自己、對自己的父母負責那么他還會對誰對哪個崗位負責?而我們這些職業學校的學生恰恰大多數是各種素質都有待于提高、可塑性很大的孩子,他們涉世未深卻自認為很了解社會,看待問題很膚淺遇事莽撞易沖動……基于種種意識和實際問題的存在,職業教育自身的教育質量和德育方向是很值得我們思考和改變的,音樂教育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具有其獨特的魅力,是利用各種音樂元素的協調組合,從而達到與聽者產生聽覺和心靈上的共鳴。音樂知識越豐富,修養就越高,認識美的視野就更廣闊,識別美的能力就越強,就不會被那些庸俗、低劣的東西所迷惑。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從而提高審美能力,自覺抵制那些不健康的東西的侵蝕。
二、抓住上好每節音樂課使學生的人格指數得到升華
想給職校學生上好一節音樂課不同于給中小學的孩子上音樂課,它除了包含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各元素外,還要結合學生的專業性質并融入相關的企業文化和此階段學生特殊的心理特征,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滲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表現愛國主義的音樂作品數不勝數。我們要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瑰寶,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凈化他們的心靈。上好職校的音樂課對學校和教師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說來音樂課包括音樂欣賞課和歌唱課兩部分。通常音樂欣賞課是學生通過聽覺來接受知識信息的,我們首先要把傳統的民族音樂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決不能排斥健康的流行音樂,要讓學生通過大量的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地域風格音樂作品的欣賞、對比,既領略到典雅的民族音樂之美,也能感受到情感強烈、節奏變化對比大的現代音樂之美。通過多聽、對比,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由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著名作品《黃河大合唱》便是一部表現革命內容,反映時代精神,具有中國作風又有中國氣派,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大型音樂作品。他的八個樂章反映了抗戰的不同時期中國人民遭受的無比災難,最后團結反抗聯合全世界革命人民,向法斯侵略者發起總攻,號聲震天、激流澎湃、不可阻擋的最高潮。以此來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強烈的愛國熱情。另外一些現代的流行音樂中也不乏德育的較好作品,如由蒙古歌手騰格爾創作并演唱的具有濃郁的蒙古風情的《天堂》,它悠長舒緩的音調、起伏跳躍的音程,加上特有的裝飾音,極富抒情性色彩。給聽者展示了遼闊的草原景色,讓學生仿佛看到一副蒙古草原的美好圖景和勤勞彪悍的牧民形象,從而更加激發了他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
優秀的音樂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種人們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教化”作用從歌曲教學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及品質教育。我們隨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流行歌曲的體會和感受,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簡單的說:我在教唱《國歌》時,先向學生介紹詞曲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并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壯、有力的情緒,深入理解、體會、表現。唱后討論感受時,有的同學說通過學唱《國歌》,想到了我國運動健兒在我們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冠軍時,運動場上每次伴著《國歌》響起,升起五星紅旗時莊嚴而激動人心的時刻。并決心刻苦學習,勤奮鍛煉,也要為祖國爭光;還有的同學說聽到國歌聲,仿佛看到五星紅旗在 《國歌》聲中冉冉升起,進而想到我們偉大祖國60歲華誕慶典時的宏偉壯觀場面,想到我們的國家也正以無比堅定的步伐闊步前進。通過一堂音樂課,學生們不僅受到了音樂的熏陶,而且也受到了二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所以利用好每一節音樂課,讓學生在興趣中接受德育教育進而提升他們的全面素質。
三、適當組織音樂課外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有力補充
課外活動是音樂教育的一種手段,我認為應該打破傳統的歌唱教學模式,注重教師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學,要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作用。組織一些聯歡匯演、大合唱、卡啦ok比賽等。當學生高興時,就會在活動中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以表達輕松、愉悅的心情。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愛唱歌,但到歌唱活動時,學生們的表現就有些被動,歌唱活動需要的是一種氛圍,把個人的表演行為融入到集體活動中,每個學生都作為演員參與,這樣就能更大限度的激發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愛國熱情,讓歌唱成為學生們的樂事。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課外活動搞得有聲有色、豐富多采,吸引學生積極參加,達到審美導向的目的。
四、“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加強教師的影響力
教育事業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發展教育事業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強列的事業心。職業教育辦得好壞教育質量的高低,師資同樣也是關鍵。一個音樂教師同樣也應做到教書育人,要想更好的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對我們來說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掌握正確的歌唱常識和技巧(良好的姿勢,正確的呼吸,自然圓潤的發聲和清晰咬字、吐字);掌握音樂理論的基礎知識鍵盤的演奏技巧。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以身作則,隨時都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和帶動學生積極向上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
總之,在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對我們來說加強學生的德育建設應該是永恒不變的任務。這就不斷要求我們勇于打破程式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斷的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這也是市場經濟與知識經濟對學校實體提出的新要求。更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工作。為了我們能更多的培養出對祖國建設有用的人才,圓滿的完成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讓我們群策群力,利用我們的音樂藝術課大力加強德育建設,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為振興我國的職教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論文關鍵詞:音樂理論教學 音樂才能 基礎知識 墓本技能
論文摘要:本文對中等職業中專學前教育音樂理論課應如何教學,怎樣提高學生邏揮思維能力發展音樂潛力,開發智力,培養審美情超,上好一節音樂理論課進行了闡述。
近幾十年來,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國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積極地進行著。音樂教育應如何改?這是一個十分值得加以考慮的問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從課程的設置,大綱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應有所體現。
音樂基本理論是整個音樂理論教學體系中,第一門系統講授有關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課程。其中許多內容是其他音樂課程所沒有的,也是無法代替的。它是音樂專業各學科的共同基礎課。從專業的音樂院校,師范院校音樂專業,中師、幼師,到普遍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都要講授有關基本樂理的全部或部分內容。因此,作為一門音樂共同基礎課,它不僅是學好其它音樂理論的基礎,也是學習 “演奏、演唱”的基礎,對中職學前教育的學生來說有著直接的影響,無數事實證明,音樂學習中所出現的許多問題,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而產生的。所以說基本樂理課是搞好音樂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
怎樣才能搞好基本樂理教學,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它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具備教育和教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教學法,不是簡單的教學方法,而是包括該課程的目的任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等許多重要的內容。特別是一些課堂教學的各種具體例證,對改進、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樂理裸的任務
要了解基本樂理教學的目的任務,首先要對基本樂理課的性質,及在整個音樂教育中所處的地位有個初步了解。基本樂理是整個音樂理論教學體系中第一門系統講授有關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音樂共同基礎課,這時所說的基礎課,是音樂專業基礎課。音樂專業包括作曲、指揮、音樂學、聲樂、器樂等許多學科各學科又都有著各自的專業基礎課。而基本樂理則是音樂專業各學科的共同專業基礎課。即便是業余學習音樂,也必須認真學習基本樂理,由此可見,基本樂理課在整個音樂教育中所處的地位。那么基本樂理課的任務就從三方面著手。
(1)系統地理解并掌握音樂表現各要素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進行正規的基本樂理教學之前,學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樂理方面的知識,基本樂理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己有知識的基礎上,加以系統,使其到一個新高度。
(2)為學習其它音樂課程打下鞏固的理論基礎。中等職業專業學校各種音樂課程的設置,相互都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作為音樂共同基礎課的基本樂理與其它音樂課程的關系。可分為并列課程與后續課程兩種,前者如視唱練習課,后者如鋼琴,聲樂,初級和聲課,它們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在并列課程中,課程之間的相互配合有時會出現脫節現象。這是由于各種課程都有其自身的獨立體系而造成的,然而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使課程之間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條件下,也可以改變某些教學程序。在后續課程中,雖不存在相互問題,但對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樂理知識的學生,教師也難以使其在后續課程的學習中進行得順利。如:一個學生對調,調試,音級,拍子,和旋等知識全都沒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學好和聲等其它課程呢?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音樂才能,開發智力,并培養審美情趣。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這是音樂理論課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有些學生由于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因而,對某些概念的理解難以深入,語言表達也缺乏邏輯。
音樂才能包括許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論才能等,在基本樂理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對象努力促進其音樂才能更好地發展。在音樂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系統地理解和掌握音樂表現各要素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則是通過教學開發智力,培養審美情趣,提高素質。
2上好一堂音樂理論裸的描施
上課是基本樂理教學的主要形式和關鍵環節,上課前所做的一切,如領會大綱的目的要求,了解學生,鉆研教材,制定授課計劃,編寫教案,都是為了把課上好。上課一定要按教案進行。發現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正,不應為教案所束縛,衡量上課的好壞,不只是看教案寫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學的如何。上課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工作。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案上寫和課堂上做的雖是一回事,但卻有著質的不同。就像音樂作品的“樂譜”和現場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樣。教師在上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教書育人,不可偏廢。上課,是教師接觸學生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貫徹執行教育方針,教書育人的大好時機。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技巧的訓練,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僅限于政治思想,作為一個音樂教師,樹立正確的文藝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為學生還有個學習思想的問題,這也需要我們對其進行教育。
(2)組織教學,貫徹始終。組織教學是教師上好課的重要保證和基本條件,教學不應理解成僅僅是搞好課常秩序,更重要的還是用精彩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氣氛。使教與學都處于一種積極的協調的最佳狀態。組織教學,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據情況靈活應用。講課時,內容充實,富有感情,有聲有色,學生就可能聽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種教學形式交替進行,學生就可能學的比較放松。
(3)明確目的,掌握規律。教學目的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方法、步驟、內容,都要圍繞著教學目的來進行。詳略,深淺、快慢,都要根據教學現場的情況隨時調整。
如在講節奏,節拍時,用列隊行進中的整齊步伐來比喻節拍,用千變萬化的鼓點來比喻節奏,突出了強弱和時間的概念。在拍子的分類中,根據“單”、“復”、“混合”、“交錯”這些詞的含義,來說明各種拍子的不同特點,學生就比較容易記住。這就是明確目的,掌握規律的好處。
(4)精講多練,解難釋疑。上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講清楚,講正確。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決不能含糊其詞,模凌兩可,給學生留下一個似是而非的印象。對一些關鍵性問題,重點問題,難點,疑點,則要講仔細,講透徹,如講大小調中的音程及和弦時,對自然大小調,和聲大小調,就可以講得深透些。對于旋律大小調就可以講簡單些。在自然大小調中,又要突出自然大調,因為自然大調是關鍵,是基礎的基礎,把自然大調中的音程,和弦講透徹,自然小調就可以根據關系大小調的理論而講明白了。關于和聲小調的音程及和弦,則要抓住由于導音的變化所產生的和聲調式的特性音程、抓住關鍵和重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5)圖示板書,精心設計。上課,運用最多的是語言,其次的就是板書。精心設計的圖示板書,可使教材的重點,關鍵,一目了然,便于學生記憶。①層次清楚,條理分明。如講和弦的結構時,把音程結構標出,這樣四種原位三和弦,四種常用的七和弦,從名稱到結構,就一目了然。②合理布局,疏密得體。③字跡工整,色彩鮮明等。這樣通過自己的精心安排就能把一節課上的有滋有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綜合以上所述是本人工作以后對中職學校學前教育音樂理論課的一點見解,望同行多提出寶貴意見。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音樂專業 傳統舞蹈 舞蹈教育
論文內容摘要: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舞蹈課應從打破傳統觀念,大幅度提高中國傳統舞蹈的學習,使之系統化;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增強教師的傳統文化意識;傳統舞蹈在音樂專業舞蹈課中的應用與開發等方面進行教材的開發與應用。優秀的舞蹈教材應體現在舞蹈的藝術審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體訓練功能等。因此,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選用和發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學中逐步系統化。
舞蹈課作為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的主干課程,承擔著培養高級實用型音樂人才的重任。自1999年高職院校音樂專業招生以來,舞蹈教材體系一直受專業音樂院校教材的影響。訓練內容太難、太深,它們是否適于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舞蹈課的教學,這一點值得研究。
一、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舞蹈教材的研發與教材在教學中的錯誤趨向
自教育部1981年印發舞蹈教學大綱以來,我國已相繼出版了以下舞蹈教材:1.《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舞蹈欣賞》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出版;3.《舞蹈編導知識》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出版;4.《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出版。
翻開這些教材,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多年來被舞蹈界所認同的選材結構,即教材被分為兩部分:形體訓練、民族民間舞蹈。存在的問題是教材的使用是由教師各自為政任選的。由于教師受個人修養及品位等因素的制約,教師對教材的選用范圍和進度上的差異使學生學習的內容和舞蹈組合的掌握情況大相徑庭,由此可以設想在全國范圍內教材選用的隨意性就更大了。這種教材的選用結構和取向的隨意性,不可避免地出現由舞蹈教材選擇隨意性所帶來的弊病。
教材取向上的差異,必然導致各自追求的不同,例如在舞蹈教學中,一些教師熱衷于讓學生接觸一些舞蹈技巧,不切實際地向專業院校看齊,導致的結果是教材的選用面狹窄、教材類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出現兩個極端的學生類型。從教育層面上說,這種現象與高職院校舞蹈培養目標是相悖的,這種教材選擇兩極化的誤區造成的突出問題就是對傳統舞蹈掌握知之不多。
二、合理評價高職音樂專業舞蹈課啟蒙教學中中國教材的作用
從上個世紀芭蕾基訓傳入我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不論從訓練方法上還是從動作的創作上,越來越多地與我國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古典舞基訓。但同時應該認識到學習芭蕾基訓的目的是要學習其文化的精華,洋為中用,使之與音樂表演的實際、與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舞蹈課學習處于打基礎階段的特點相一致。縱觀全國音樂專業的舞蹈教學,選用芭蕾基訓教材模式進行形體訓練的突出問題是初學者適應慢,困惑點多,教學進度受到影響。其原因是芭蕾基訓的正規性、持久性、文化底蘊與中國高職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的起點(包括:年齡、身體條件、學習目的、舞蹈感悟力等)差距較大,這點尤其受高職院校舞蹈教學的制約。中國古典舞基訓教學,一方面使學生的上肢、下肢與軀干在初步規范的基礎上,掌握身體運動的規律,并在一定的音樂節奏與旋律中能協調自如地運動;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學習中初步掌握中國舞蹈藝術所特有的韻味,增強民族自豪感。①因此,形體訓練教學,中國古典舞基訓應占主導地位。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在全國音樂專業舞蹈教學模式中已經占重要板塊。通過各個民族舞蹈的學習,初步了解和把握各種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加強對民間音樂的理解,增強其藝術表現力。②民族民間舞在教學中已經顯示了其藝術價值及地位。
將古典舞基訓和民族民間舞選入教材,不僅可以理出我國舞蹈藝術發展的脈絡,還將對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舞蹈課教學和文化素養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系統的中國教材在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舞蹈課教學中的應用與開發
作為教師,肩負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作為學者,承擔著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責任。因此,在中華文化的舞蹈教育的前提下,承認西方舞蹈滲透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從教材體系的構建和應用開發上來繼承、發展中華文化是切實可行的。落實到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舞蹈課這個問題上,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材的開發與應用:
(一)打破傳統觀念,大幅度提高中國古典舞基訓在形體訓練中的質量,使之系統化
中國古典舞現在仍未度過它的童年,其自身還在成長發育中。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和唐滿城兩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創建了古典舞“身韻”課,它使中國古典舞重振雄風,使古典舞事業曙光再現。李正一教授在詮釋“中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名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吸收借鑒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③以上事例充分證明了繼承傳統文化與學習西方文化是不抵觸的,只有在傳統文化中革故鼎新,才能使中國傳統舞蹈文化得以創新,才能將中國優秀的舞蹈成果運用到高職音樂專業舞蹈課教學中。
(二)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增強教師的傳統文化意識
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舞蹈課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應立足民族文化這個根,樹立甘為人梯的思想,把舞蹈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課程,而不僅僅看作是技能表演課程。在教學中有的教師技巧水平很高,但總給人在舞蹈感覺上有欠缺的感覺,就是因為他們民族文化的修養,對舞蹈作品掌握的程度和系統性是不夠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建立“教學—研究—舞蹈表演—進修” 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這將有助于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并使教材的使用達到應有的規格和質量。
(三)傳統舞蹈在高職院校舞蹈課中的應用與開發
優秀的舞蹈教材應體現在舞蹈的藝術審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體訓練功能等。因此,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選用和發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學中逐步系統化。舞蹈課教材的選用應包括:形體訓練、中外舞蹈、舞蹈欣賞。按照民族舞蹈的發展順序,教材可由三部分組成:1.形體訓練(芭蕾基訓、古典基訓、身韻,可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和良好的姿態,有助于音樂表演能力的提高);2.中外舞蹈(以中國民族民間舞為主,以外國代表性民間舞和流行舞為輔,既可了解西方舞蹈的特點,又可提高民族文化修養,還可掌握舞蹈發展的趨勢);3.介紹和欣賞優秀中國舞蹈作品(體現并繼承了民族文化,并將民族文化與民族舞蹈的特點運用在教學上)。
綜上所述,編寫教材是高職音樂專業舞蹈課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材的開發與應用方面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教學與研究中耐心細致、腳踏實地積累經驗,切忌簡單盲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情緒有點隨意性,上課時有意注意的時間不能持久,最多也只能保持10分鐘左右。因此,要讓他們在唱游課上保持較長時間的有意注意,就要尋找一種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我發現,有一次上課時用童話導入欣賞樂曲,學生的興趣特別高,欣賞的教學效果特別好。于是,我又想:既然用童話導入欣賞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果用童話導入唱游課里的發聲練習、聽音訓練、樂理學習、歌曲教學、歌表演、以及綜合活動,是否也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不久以后的實踐證明:用童話導入唱游教學,確實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小學一、二年級中用童話引發學生的唱游興趣這一課題談一些本人的體會。
最后,再啟發學生想象一下,生活中還碰到什么東西聲音長,什么東西聲音短?你會模仿一下嗎?這樣一來,學生在童話的引導下,通過聽辯和模仿,很輕松地掌握了分辯長音和短音樂理知識。
五、 童話導入歌曲教學
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識字量少,讓他們一本正經地看書朗讀歌詞,或者反復地跟老師朗讀歌詞,是一件很乏味、很頭疼的事。因此我常常根據歌詞的內容編成童話,在學習歌曲之前,用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有聲有色地進行演講,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歌曲內容,唱好歌曲。例如:在教學一年級唱游第一冊第八課歌曲《小小的船》時,我編了這樣一個童話:一個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邊乘涼,一邊看著夜空中那一輪彎彎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飄了起來,飄到了月亮上。彎彎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尖的,我就在這小小的船里坐著,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呼——”突然,一陣風吹來,我渾身一抖,驚醒了。原來,這是我在做夢。可是這夢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時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這時,我趁熱打鐵問學生:“你們想不想體驗一下,坐著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間穿行的感受?”學生馬上回答:“我們想。”我又問:“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歌曲的音樂演唱起來好嗎?”學生齊答:“好的。”這樣一來,我演講的童話,既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學生理解了歌詞內容,還啟發了學生上天攬月的?蒲е鞠潁?媸且瘓俁嗟謾?BR>六、 用童話導入歌表演
在一、二年級中,大多數學生都喜歡歌表演,而且一般的學生都能當堂學會。這是因為,他們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我常用童話先行導入,使學生明確自己所表演的角色、應做的動作和表演的順序,從而使歌表演更加生動活潑。例如:在學年級唱游第三冊第四課《大鹿》的歌表演時,我編了下面一段童話:在一個美麗的清晨,森林里的花朵、小草、樹木、小鳥、蝴蝶等許多動物、植物都醒來了,它們都在早鍛練呢!瞧,大鹿站在門后邊也在做健美操。突然,小兔蹦蹦跳跳地出場了,它跳到門口,慌慌張張地向大鹿求救。門開了,大鹿把小兔拉進“房”里,又把門關上。不一會兒,另一只小兔又慌慌張張地跑來敲門,也被大鹿拉進房里,大鹿手拉兩只小兔的手,高舉過頭,表示從獵人手中脫險了,它們在跳躍歡呼,慶祝勝利。
講完童話以后,我問:“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把剛才的情景 表演一下呢?”學生們齊聲叫道:“想表演!”于是,學生們戴著頭飾興奮地邊唱歌曲邊表演起來,興趣特別高。
七、用童話導入綜合活動
唱游課,唱游課,有唱歌,有玩耍,玩中學,更輕松。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在綜合活動中的興趣,我也把童話介入其中。例如:在二年級唱游第三冊第六課玩玩《草原之聲》時,我根據玩的內容編了童話:我是一片云,飛呀飛呀,我飛到了大草原上。聽,小鳥在“嘰嘰、嘰嘰”歡快地叫著;風在“呼——呼——”柔和地吹著;鳥聲中還有小河水在“嘩——嘩——”地流動聲;水聲中夾著牛和羊的叫聲:“哞——”“咩——”;鳥聲、水聲中夾著馬蹄聲:“的的答答、的的答答”由遠而近,再由近而遠,直至消失在天邊。哎呀,草原的風光真是美麗極了!
說到這兒,我就問:“小朋友們,你們會不會用你的嘴和打擊樂器來模仿一下剛才的《草原之聲》呢?”學生都說:“我們會。”于是,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有的學風在吹;有的學鳥叫、牛羊叫;還有的用雙響筒學馬在跑,配合老師的琴聲,盡情地表現草原上的美妙聲音,那種表演欲和興奮狀態一直保持到了下課。
總的來說,在小學一、二年級唱游教學中,采取童話導入的方法,用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的口頭和肢體語言,有聲有色地進行演講,可以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體驗音樂美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種語言,是審美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綜合素質的一種體現。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對農村的音樂教學更是不容忽視,如何提高農村音樂教學,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這對每一位農村音樂教師來說,都是難得的機遇與挑戰。
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優美健康的音樂是審美主體獲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樂教育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音樂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喜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也是一種與美的感動相結合的教育,是滲透于人的心靈的情感教育,對于農村學生來說,音樂教學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完成。
1 農村音樂教學首先要在課堂設計上下功夫
一是形式要生動;二是教學內容設計要生動;三是教學手段與方法要生動。只要一切從學生出發,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訓練,也能變得生動而活潑。“生動”才能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對音樂的喜愛。生動活潑的更高層次是主動發展。只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生動活潑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開。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例如:在欣賞《十送紅軍》這首樂曲時,我讓10~12名學生為一組,通過表演性的動作來表現可取所要表達的內容,并鼓勵他們進行創作,來豐富樂曲的時間、場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勵學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種角色。于是,有一小組在表演中創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組在表演中創作了一首詩;有一小組還創設了多個場景。在表演中,學生自由地、大膽地表現出了對樂曲的獨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樂的魅力,課堂設計的生動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們對音樂的理解力和創作能力。
2 農村音樂教學要讓學生學會“唱歌”
唱歌教學是農村音樂教師的重點工作。“唱”和其他的不同,不需要童子功,只需要自己的努力。因此,“唱”在農村學校音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音樂教學中怎么樣訓練學生的唱呢?我認為:從音準入手,鼓勵學生想唱。“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標準的綜合。”意思是說音樂課要突出它的學科特點,任何的綜合必須要以音樂為載體,充分運用音樂的要素(節奏、旋律、力度、速度、和聲等)并貫穿于教學始終。對于我們農村的學生來說,從只能隨著磁帶唱到隨著鋼琴唱,這需要一定的過程來適應。對于音準感覺好的孩子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可是對于條件一般的學生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認為音樂教師要意識到音準問題的重要性,在自己的課堂上,在保證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不打破自己的教學氛圍的同時,加上一些音準的練習,會為你的音樂教學增加藝術魅力。音樂學習是一項長久的工作,要不斷地練習,量變的同時質也在變。音階訓練,要反復唱。學生在反復體驗中,不僅依靠歌詞去理解音樂,而且從歌曲的音樂旋律、速度、力度等諸多表情手段去體驗、表現音樂,并能感受歌曲在內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從而更好地表現音樂情感。學生通過粗唱、細唱、精唱,使情感進一步抒發,審美情感的進一步調動、激發,在學生心中留下了不深刻的審美體驗。
3 農村的音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音樂教學活動是音樂活動的教學,而音樂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現代的音樂教學觀念,是把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統一起來,而創造力則體現更高的要求,更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作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創造性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創造性要貫穿于審美教育的始終。審美創造能力是人類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審美主體在審美實踐的過程中按照審美規律進行創造性審美活動的能力。音樂創造是音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教學活動。教師應該將音樂創造教學滲透到欣賞、歌唱、器樂演奏、律動等教學活動中去,做到任何教學活動都體現出審美創造的原則。例如:在欣賞《郵遞馬車》這首樂曲時,我讓10~12名學生為一組,通過表演性的動作來表現可取所要表達的內容,并鼓勵他們進行創作,來豐富樂曲的時間、場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勵學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種角色。于是,有一小組在
演中創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組在表演中創作了一首詩;有一小組還創設了多個場景:馬車、大草原、田野、農莊、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學生自由地、大膽地表現出了對樂曲的獨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樂的魅力,讓我不得不贊嘆學生們對音樂的理解力和創作能力。
作為教師我們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加深自身的藝術修養,一定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建設,這修養包括音樂、人文修養,自身建設,主要就是專業技能的建設,像鍵盤、聲樂、舞蹈、樂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要不斷學習和強化,這些也是作為音樂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組成。這些專業魅力更為有效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當今的課程改革中,加強農村音樂教育,提高農村音樂教育的質量,是每個農村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殊功能,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在素質教育中,德育顯得尤為重要,音樂學科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結合音樂學科自身的特點,發揮利用音樂對于德育教育的功能,對揭示音樂教育的規律,確立學校課程體系中音樂的地位,培養學生認識音樂教學的重要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音樂教學中德育功能的內容
中學德育是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民主和遵紀守法的教育、勞動品德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五個方面的教育。它的核心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把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
二、音樂在德育中的作用
優美和諧、感人深沉的音樂留給人的影響是終生的。音樂教育能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教師可通過教材內容,如歌詞、標題等的講解來激發學生的情感,結合學生自己通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感受,演唱與演奏來激起他們愛祖國、愛自然、愛社會、愛故鄉、愛人民、愛自由、愛正義的精神追求。正是這樣的美,成為推動人們從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會的活動的內在正能量。音樂以聲音來表情達意,無論演唱、演奏、創作,無不要求一個“誠”字。敞開心扉,任真情隨樂聲而流瀉。優秀的音樂如清純的甘泉,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滲入心靈深處。學校通過合唱、合奏的訓練使學生感受到集體協作的“和諧”之美,感悟“合作”的力量,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從而培養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互相合作,使學生體會“和”的重要性,一個班級的榮譽要“和”,一個學校的興旺要“和”,一個家庭的幸福要“和”,一個國家的富強更要“和”。透過音樂的“和諧”之美去體悟音樂對人生的自我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著獨特的教育激勵功能。
三、利用音樂實現德育功能的途徑
1.歌唱的教學,激發學生情感。歌曲以其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明了的歌詞內容來表達情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形成和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歌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演唱中提高演唱水平,還要讓他們在演唱中去認識人生、認識真善美。如:在教學《義勇軍進行曲》時,教師首先用鏗鏘有力、充滿激情的語調朗誦歌詞:“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讓學生在感知中領悟作品內容,感受到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大無畏斗爭精神。其次,教師聲情并茂的范唱,以強烈的情感,生動地表達歌曲感情和意境,特別是“起來!起來!起來!”這一連串的遞進,運用漸強的力度,把旋律推向高潮,一種民族責任感、緊迫感便會在學生心里油然而生。再次,在教唱歌曲時,引導學生唱出力度的變化、速度的對比、旋律的起伏等,把歌曲情感的理解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上。
2.作品欣賞。欣賞作品不單是放音樂讓學生聽聽而已,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從有聲的音樂中獲得無聲的情感體驗,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辨別能力。如歌曲《游擊隊歌》,以鮮明的節奏,輕快流暢的曲調刻畫出在敵后艱苦環境中的游擊戰士樂觀的情緒、昂揚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通過欣賞,激起學生對革命先烈的懷念,從而領悟到要珍惜時光,發奮學習,努力成才。
3.歌唱、演奏過程,有利于學生集體主義思想的形成。音樂能滿足學生好動、求樂、愛美的要求,他們對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表現愿望。如樂隊、合唱隊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去感受整體聲音的協調性及和聲效果所帶來的美感與凝聚力,認識到自己是整體中的一員,必須服從整體。
器樂演奏則更嚴格地要求學生聽從指揮,顧全大局,照顧整體,具有強烈的整體意識,高度的組織紀律性。
4.聲樂、器樂訓練培養學生勤奮堅毅的人格品性。音樂訓練由于形式多樣,生動形象,深愛學生的喜愛,但時間一長,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情緒,因此音樂教師要十分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變換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激勵學生以堅強毅力學習音樂,同時在演唱、演奏中嚴格要求學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使學生知道,美的歌聲、樂聲是通過不懈努力換來
的,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對調皮的學生,文化課成績差的學生也要時時善于發現他們良好的嗓音條件,讓他欣喜若狂,他除了認真上好每堂課外,還在聲樂上刻苦學習,得到了好發展,成為一名很有特色的校園小歌手。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因此,高尚的情操,優秀的品格、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思想總是與改造世界的實踐相聯系的。由此可見,在音樂課中滲透思想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好途徑,讓學生懂得音樂知識,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通過學習音樂,受到美的熏陶,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作為音樂學科,音樂教學更應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把藝術性與思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音樂在德育中的作用。
【摘 要】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隨”的基礎上,這種教學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結學生學的沒勁,漸漸的學生就失去了學習興趣。針對這種局面,我們要把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納入到音樂教學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強調歌曲教學中的聽賞作用
【關鍵詞】音樂;能力;培養
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隨”的基礎上,這種教學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結學生學的沒勁,漸漸的學生就失去了學習興趣。針對這種局面,我們要把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納入到音樂教學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強調歌曲教學中的聽賞作用,從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入手,讓他們在充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表現音樂。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志,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比任何藝術都能更快更直接的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圣境,音樂審美活動是對審美對象得感知開始的,在審美感知中必須帶有情感因素。
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不同歌曲的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變化等都能夠給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完整的聽賞歌曲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因為純粹學唱歌而殘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欲望,是學生能夠主動持久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例如:歌曲《念故鄉》表現了一種孤獨、悲哀和思念家鄉的情緒。在教學中我并不過多的介紹歌曲的背景和特點而是直接讓學生聽賞歌曲,在欣賞中體會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內涵,并和學生一起討論和分析作品的處理方法和表現手段。通過這種思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積極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聽覺能力的培養。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時值等讓學生去感知和認識聲音,進而聽旋律、聽和聲、聽辨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聲音,提高學生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視覺能力與唱歌技巧的培養。在發聲練習、視唱中就初步要求學生視譜歌唱了。視奏也同樣要“一目數行”。這都要堅持培養學生的速視能力。
在教學中還應特別注重講練結合、學用一致,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逐步具有識譜、唱歌的能力。教師應做到講一點,練一點,或者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切莫只講不練。如講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樂句,應把識譜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整個唱歌教學中,教唱新歌時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唱好曲譜。在學生初步認識并理解音符的時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帶唱,這樣會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學無長進。可從曲譜中選出難唱的樂句或樂段,重點指導。難點突破后,其余部分讓學生獨立練習視唱,使學生在視唱中有所收獲,激發興趣,提高視譜能力。
在教學中老師的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和夸獎的話語對學生來說都是鼓勵和欣賞,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積極性。我們要抓住每個契機,及時給予表揚。不管唱的標準如何,只要學生大膽參與,老師都應該給予鼓勵和表揚。評價語言要自然、真誠,用我們親切的評價語言去感染學生,去鼓勵學生。
三、積極培養學生科學的發聲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樂器,一件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奇妙的樂器。同學們要做到能正確的科學的發聲并利用好嗓音這件樂器表現音樂,首先要了解發聲原理。聲帶在氣體的沖擊下產生振動然后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頭腔的共鳴來發出響亮和動聽的聲音。音質、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鳴腔體調節出來的結果。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動聽的歌聲就是好方法,切忌亂模仿,壓著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積極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
音樂和文字不同,文字表達明確的概念和具體的思想,而音樂則是通過人們的感知,使人們對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產生聯想、想像,引起共鳴來達到目的的。可見,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獨特而明顯的。通過視唱、欣賞音樂,不但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能力,而且,學生的大腦在隨著音樂緊張活動的同時,想像、記憶、情感等心理活動也非常活躍,這些都有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我在音樂課上創設舞臺,展示自我,在設計“小小舞會”這一活動環節,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把整堂課營造的喜悅氣氛推向最高潮,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青春舞曲》時,我和同學們共同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再如,七年級新教材中的《游擊隊歌》,教師也可以提示學生積極思考進行創編,用肢體語言把機智勇敢的游擊隊員表現出來,使學生在律動中充分感受創作的成功感。
五、積極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除了讓學生欣賞教材上的音樂作品,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外,還可結合聽音練習,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如分別在風琴的中音區、高音區、低音區彈奏學生喜愛的樂曲片段,讓學生欣賞三種不同音區彈奏出的效果。還可以加深難度,提高要求。如教師可以采用合唱與表演相結合的方法給學生“講”音樂故事。這種練習充滿音樂情趣,適合學生口味,學生倍加喜歡,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十分有利,并為以后欣賞更深的音樂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作為新世紀的音樂教師,更應該有一套新的教學模式,即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識;既要掌握素質教育的理論和教育教學的方法,又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能力使他們在感知,想像思維,科學的發聲法,情感教育、互動合作以及欣賞這幾方面不斷的提高并能有機聯系在一起,這不斷的促進和提高學生的智力、技能、思維、和興趣,使他們在提高藝術修養的同時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人的影響是最直接、最動人心扉的。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一端是成功的一半”。贊可夫認為“不管你花費多少力氣給學生解釋掌握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學牛對知識的渴求,那么這些解釋仍將落空。”第斯多惠也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精心設計好的“一場白”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并且能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情感的交流,燃起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渴望。可見,對于一堂好課,精彩的導入不僅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課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律動參與法,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律動參與法,即給學生創造一種參與音樂活動的環境,讓學生置身于某種音樂情境下,通過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縮短與新課內容之問的距離,使學生在音樂與肢體相溶的氣氛渲染下和教師產生共鳴,引發興趣,體驗情感。
對于低年級音樂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好動的年齡特點創設一些情趣適度,動作難度不大的律動。如在教《同唱一首歌》時,教師準備一些不同民族的頭飾及自制打擊樂器作為教學道具,然后讓同學們隨著老師喊出的節奏作不同民族的簡單代表性動作。最初讓學生自由做,隨后老師稍作一個小總結,把動作簡單統一,帶領學生一同由慢到快、邊一起喊節奏邊一起跳。最后,放音樂載歌載舞。學生們聽到好聽的音樂,跳著喜歡的動作,臉上立刻綻放出笑容,學習熱情也高漲起來,最后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本首歌曲,并且還初步體驗了解了各民族的風情,懂得了祖國大家庭的道理。
通過律動參與法,不但調動了課堂氣氛,而且讓學生直接感受體驗了音樂情緒。
二、形象設疑,發展學生創造思維
馬文學藝術相比,音樂可稱之為非語言藝術,但她又是語言的盡頭藝術。音樂是通過節奏、旋律和聲色彩來表現,他雖不能表現“十二個半音階”這種量化詞卻能讓人看見活潑的孩子在跳 動。特別是對小學生,在形象設疑上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比如:《獅王進行曲》威風凜凜的獅王形象;又如《魔法師》中魔法師念咒的樣子,都很生動具體,讓學生通過樂曲的形象去想去構思意境,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提高學習效率,以先聲奪人的效果,使課堂的教學有個好的開頭,設疑是為了解疑,當謎底揭開時學生的創造思維也就成了發展的過程,因此音樂課上通過音樂形象去設疑,給孩子一個具大的想象和創造空間。
三、情境誘趣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誘趣法,即是可借用讓人產生無限聯想的道具,如畫面、音樂、舞蹈、大自然風景等,或是通過大家都很熟悉的某個相關聯的作品為紐帶,對另一個陌生的作品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如在教授《國旗國旗真美麗》時。教師讓學生回憶升國旗時的情境、國旗的形狀、顏色及所代表的意義。學生們立刻對國旗充滿了敬意,并立志要努力學習,熱愛祖國國旗。用情境進行導入,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聯想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在音樂課中獲得更多美的感受,愛的教育。
四、故事導入法,提高學生領悟能力
小學牛天真幼稚,他們接受故事比老師上來就直接講授新課要容易和喜歡。利用他們的心理特點,用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音樂的欲望。如在教授歌曲《拉勾勾》時,教師講述在一桌小朋友下課在一起玩耍時發生了小矛盾,在上課時,其中的一位小同學忘記帶橡皮了,恰巧另一位小同學帶了
兩塊,他毫不吝嗇地取出一塊借給同桌,同桌不好意思地說聲“謝謝!”就這樣,兩位小同學在下課時手拉著手又成為了好朋友,并拉勾勾約
好不忘記帶橡皮了。故事講完,我發現同學們都同桌之間相對微笑著。接著,我不失時機地說:下面就讓我們聽《拉勾勾》,由此把學生們引入到本課教學當中。
通過故事導入法,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們還說出了今后如何與同學相處,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習積極件,而且也增強了學生對歌曲內容的領悟能力。
五、懸念的設疑,引導學生探索的欲望
懸念的設疑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需要,創設懸念,并以此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進行新課的一種形式,一般來說,音樂欣賞課用來設計懸念的問題,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知識儲備較薄弱的學生,設疑必須由淺入深,另一種是針對知識儲備豐富的學生,設疑問題要加大難度,發展其思維能力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欣賞《紅河水》之前教師先不說曲名,但事實在教室黑板有目的給學生設置一個啟發性的懸念提問,你聽到之后情緒如何?這首樂曲的主題是什么,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才能進行專注的思考,第二次復聽音樂,再次提出問題:“請問分幾段,每段表現了什么內容,描寫什么意境?”
通過設置這種程度不一的懸念問題進行教學,使全體學生全神貫注地聽,并對這首作品進行思索分析,判斷總結,使思維得到積極的、主動的發展,提高并吸引學生的聽辯能力,獲得良好的欣賞效果。
音樂教學中導入新課的方法多種多樣,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考慮到學科特點、教材內容、教學設施等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巧妙設計,靈活運用,選擇最合適的導入方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強化,學習熱情不斷提高,才能真正使學生在情感上達到愉悅,真正的喜歡上音樂課。
一、音樂與美術的結合
音樂和美術學科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主線條,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陣地,我覺得美術是流動的音樂,而音樂是流動的畫面,兩者應緊密相連。尤其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入美術的創作,會讓學生把音樂美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如在聆聽《飛來的花瓣》,讓學生感受美好的師生情誼,學生對老師的真摯謝意及無比崇敬的心情,用花瓣一樣的信件表達對老師的無比熱愛,我的學生們邊聽邊用自己手中的畫筆把自己的感想畫了出來,邊聽邊用自己的動作把旋律表現了出來,有幾個同學還為自己的作品作了首小詩,歌頌自己的老師平凡而偉大,無私的奉獻。一時間,我的音樂課成了欣賞課,成了文學課,美術課,詩歌朗誦課等。我非常感謝我的學生們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中。我們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時刻,最后全班輕輕的哼唱起這首旋律,他們說是送給老師最好的禮物。音樂離不開聽,更離不開思考和投入,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因為音樂總是在表現一定的意境。這就注重了音樂與更多藝術的聯系,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帶學生進入藝術的殿堂。
二、音樂與語文的結合
中國的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多少的文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令無數中華兒女驚嘆羨慕。自古以來,文學和藝術兩者息息相關,文學用音樂去演繹,去升華。音樂讓文學更耀眼,許多歌曲本來就是一首詩,如我們課本中的《春曉》、《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當欣賞這些樂曲時,我讓學生們先朗誦歌詞,領會歌詞的含義,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再讓學生聆聽并哼唱旋律,這樣的課堂讓學生受益匪淺,收獲很多。我給學生講時代背景,講歌曲產生的年代的特點,以及作者當時創作的時代環境,講與音樂相關的領域、相互溝通、彼此強化。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準確,更能有效的把握學習對象。如動態的、視覺沖擊等參與音樂的感知與體驗,收效會不錯。因此,采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在這樣一個類型的學科中,多媒體的運用對于課堂內的教學效果的優化起著一個不容忽視的作用。在聆聽欣賞時,我總是利用時間制作精美的教學
課件,讓學生很直觀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的投入到我的欣賞課堂中。
三、音樂與現代教育信息的結合
在我的音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優化了欣賞課的教學結構,使學生在直觀、具體、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中,學會了更多的音樂知識。我利用很多的休息時間,制作了許多適合兒童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的精美動畫和flash等,不僅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讓學生很快的進入樂曲所創設的情景中。音樂理論家修海林曾說過:“音樂意境既產生于音樂家對形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于音樂的再現中。自然,音樂的審美也勢必要求體驗到這一意境,這時意境即是客體的主體化,也是主體的對象化,意境是審美意象性活動的產物。“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創設這樣的意境對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我在我的教學中經常運用多媒體的手段:制作課件,運用錄象投影等使聲像結合,來創設教學意境。對我的學生進行熏陶。其實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音樂要運用語言、實物等手段,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激發積極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個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課程,我們的教學中應該大膽的和其他學科緊密結合,開發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很快的進入作品的意境。這樣就能逐步的讓學生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內涵,從而更好的去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我們要和新課標緊密結合,大膽實踐,更新觀念,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為素質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小學音樂教學到底應以什么為核心?這是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至今未能搞清的問題。目前有許多學校的音樂教學,仍注重在演唱技巧、樂譜知識、演奏技能的訓練上,而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因此,構建以審美為核心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是實施新課標人才培養目標的有力措施。
一、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
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孩子的心聲,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呈現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這種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心靈萌發美的種子。同時,好的歌曲教材還應具備“動聽”、“好唱”的特點,只有優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唱不煩。
音樂教師要善于發揚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溶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
二、音樂教法的審美原則
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有著與一般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表現為: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說,它遵循著下面一些原則:
1.情感原則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力的動力。在音樂教學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樂。
2.形象性原則
形象性是音樂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由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語言所創造的音樂形象,具有聲態、情態、形態、動態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樂審美教育正是借助這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誘發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尤其是在識譜教學中,變抽象、枯燥的概念為生動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實踐性原則
音樂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音樂教學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對音樂做出積極的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一課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設計了詩一般的語言描繪美麗而遼闊的草原景色。學生邊看著我精心編輯的錄像資料,邊聽著畫外音:“銀色的帳篷裝點著綠色的原野,藍天、白云、馬兒跑,這景色多么優美,氣象多么祥和,這如詩如畫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學生的思維被教學語言調動起來了,視覺和聽覺被全面調動起來了,使之達到了如臨其境、如見其景。這時,學生的學唱欲望已被完全調動起來了,他們帶著歌詞的意境和畫面引起的聯想,表情投入地開始學唱了
三、音樂教學過程的審美描述
一節出色的音樂課總是離不開構思精巧而充滿新穎的教學設計,那些精彩的鋪墊部分與誘人的連接環節,則會不斷地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使其產生新的審美渴望。比如:許多音樂教師十分注意對新課學習的導入,會采取各種形式誘發學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進入新歌的學習。
音樂教學的結束階段,既是師生對音樂審美的共同回憶,又是一種新的音樂審美遐想。我在結束歌曲《童年》的教學后,課堂小結是這樣寫的:“我們通過歌聲同音樂家共同回憶了美好的童年,這樣我們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道詩,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學們永遠記住這美好的童年的歌!”學生們在鋼琴音樂《童年的回憶》聲中,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音樂教室。顯然,這種情境和氣氛的感染力與熏陶作用
巨大的,在學生們走出音樂教室的瞬間,仍感受到音樂課堂的余音,當他們以美好的心情回味著音樂課時,他們已經產生了對音樂課的新的期待、對音樂審美新的渴望。
四、音樂欣賞教學的審美作用
審美的能力不光是通過大量的唱,也是通過大量的聽才能達到一定的標準。光唱歌教學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中小學生的嗓音條件有限,他們所能唱的歌曲范圍也比較狹窄。開展欣賞教學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擴大他們的音樂視野,豐富音樂知識及音樂技能,發展音樂聽覺和音樂記憶力與想象力。通過音樂欣賞教學,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音樂形象不像圖畫那樣直觀、具體,它是通過聽覺激起聽者在情緒上的共鳴而使人產生各種聯想的,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對人有強大的感染力。教材中如能增加一些好的、短小的國內外民族音樂名曲欣賞,選擇得當,就能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靈得到美化,也能使學生增加對民族音樂語言的了解,更加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同時,通過欣賞國外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開擴學生的藝術視野……這樣,既培養與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欣賞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總之,中小學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要把藝術的完整性教給學生,使學生既能通過藝術作品體會到藝術的美,又能隨時隨地發現生活中的美,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全面發展的、新型的二十一世紀的建設者,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歷史重任。
論文關鍵詞:音樂 藝術思維 訓練 藝術文化 滲透
論文摘 要: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藝術思維訓練,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藝術思維能力。教師在新的課程理念下,促進藝術文化與音樂教學之間的有效滲透。
音樂教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曾一度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被大多學校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學科,在課程安排上,雖然也象征性地安排了幾節課,也往往是被其他學科把時間挪用了。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滲入,特別是新課程理念和標準的推行,音樂教學受到了應有的重視。音樂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的重要學科,逐步走上了正規的教學軌道。但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音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融入藝術元素,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一、音樂教學中融入藝術元素的重要性
1、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藝術元素是學科本身特點的要求。
就音樂這門學科來說。其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在向學生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也是在向學生展示音樂這門學科的藝術魅力。比如說,音樂中的五線譜,從表面看錯落有致,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跳躍感,因此,被廣泛的應用與多個領域,作為藝術造型的創作原型。如果,我們在音樂課堂上,不從藝術的角度組織課堂,傳授有關知識,就會失去音樂本身的藝術魅力,讓人感覺音樂枯燥、干扁。
2、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藝術元素是新時期教育的要求。
新的課程理念下,我們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藝術修養也是體現青少年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和美術等課程與語文、數學等學科相比,在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方面顯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們如何將音樂和藝術結合,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滲透,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已經成為目前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音樂能夠培莽學生的藝術思維
音樂教學中融入藝術元素的方法很多,但是,尤為重要的是要抓好學生藝術思維訓練這一環節。只有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得到提高了,他們才能夠從藝術的角度認識音樂,學習音樂,演繹音樂。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非一日之功,要求教師采取合適的途徑,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科學引導。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藝術思維應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科學創設課堂環境
好的課堂環境是誘導學生進行藝術思維的環境基礎,教師經過精心的準備后,在課堂上適時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教材有關內容,從探究教學的角度設置課堂問題,引導學生運用藝術的思維進行深入思考。這個環境包括多個方面,包括教師本身的著裝、板書、教學器材等,除此以外,還有課堂氛圍這樣的軟環境。在課堂軟環境創設方面,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多媒體教學的引入,我們引入電腦等多媒體設備以后,就能夠為學生提供聲光電等多媒體展示手段,為學生創造視覺、聽覺等綜合感官參與的環境,刺激學生按照教師的提示和引導進行藝術思維。
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新的課程理念下,強調的是學生自身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上已經不能再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填鴨式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讓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要讓他們對新知識充滿好奇,有著強烈的需求欲望。學生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會主動地思考問題,不再被動地等待老師告知思考的結果,在思考的過程當中,感受到學習的過程美,享受獨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學習中遇到問題的能力。一旦獨立思考能力養成后,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就會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當然,音樂課堂上更多的問題是藝術的,因此,有助于學生藝術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音樂教學要與藝術文化滲透
在提高學生對音樂藝術的鑒賞能力方面,僅僅提高他們的藝術思維是不夠的,還要讓他們具有一定的藝術文化基礎。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是音樂本身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不可忽視音樂本身的藝術特性。因此,音樂教學離不開藝術文化,藝術文化是促進音樂教學的重要文化基礎。我們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促進音樂教學中藝術文化的滲透:
1、找準教材內容與藝術文化的結合點
我們說要在音樂教學中引入藝術文化元素,也不是不分輕重、主次的盲目引入,要在充分領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入與教材內容體現相對集中的術文化元素。這就要求我們廣大音樂教師要在熟知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找準教材內容與藝術文化的結合點,有計劃、有側重地引入藝術文化元素。使學生在學習音樂課程的同時,不斷豐富藝術文化底蘊。
2、多策并舉在音樂教學中引入藝術文化元素
在音樂教學中引入藝術文化元素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也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將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外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比如,我們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可以給學生留一些課后思考題,這些問題可以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盡量結合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引導學生對藝術文化的學習和思考。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利用學生課外活動的時間,組織一些體現不同藝術文化主題的文體活動。總之,要多策并舉,加強音樂教育和藝術文化的融合。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因此,我們應該在充分認識音樂這門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加強音樂與藝術的融合,提高學生藝術思維能力,不斷豐沛學生藝術文化的基礎,從而真正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力和綜合素質。
現代的中學生,接觸的新鮮事物多,接受能力較強,現代信息技術使用得比較熟練,音樂教師應針對中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心理特征,與學生一起在音樂課堂中正確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音樂潛能。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同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也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聽視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勢來為教學服務。
一、多媒體資源共享在音樂學科教學中的優勢
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資源共享,如各類教育教學所需的文字材料、圖片資料、圖表資料,各種動畫、聲音、視頻、課件和影視錄像等等。教師還可以直接在網上多媒體資料庫中查找所需的各類素材,如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制成多媒體課件,可以通過教室的大屏幕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用現成的多媒體課件來上課。甚至還可以通過鏈接直接進入全國各地的網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學生講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學生通過教師講解后可以進入“搜狐”、“新浪”、“網易”等等網站,查找相關網站和網頁。這樣,教師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體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資源共享,在制作課件、利用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時,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避開了技術方面的困難,教師可以專注于專業課程的鉆研和教學策略的研究。音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計算機的音樂教學中,應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和音樂教學能力,用優美的琴聲、動情的歌聲、婀娜的舞姿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適當使用,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不包辦代替,使學生感到他們是音樂學習的主人。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欣賞音樂是一種能動的審美活動,在各種歌曲或器樂曲的欣賞教學內容中,其作品的創作、流傳過程,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音樂風格的演變,都有許多翔實的資料和傳說故事。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只用樂譜、樂器、書本、黑板、掛圖等教學媒體,教師講,學生聽,教學過程比較單調枯燥,如今多媒體、midi制作等現代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音樂的基本思想內涵,選取能夠體現其音樂段落主題的畫面和適當的文字介紹,經過多媒體視聽技術處理的音像資料,聲像俱佳,形象逼真,為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寬了思路,開闊了視野,有助于學生對音樂基本內涵的理解,倍受學生歡迎。
三、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音樂鑒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課堂音樂欣賞是學生音樂鑒賞的重要途徑。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音樂欣賞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如在介紹作品《伏爾加船夫曲》的背景時,播放一些纖夫們拉纖的視頻片段,以增進學生的理解。在賞聽時,學生便會隨著“拉纖”的動作理解音樂的節奏和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介紹欣賞《十面埋伏》時,播放一些有關楚漢戰爭或內容接近的戰爭視頻片段或圖片,再配合文字介紹,整個戰爭從開始到結束、以及中間的轉換變化便一目了然地出現在學生的意海中,隨之,音樂的結構和表達意義也自然而然地展現在了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體驗和作者“相同”的心境,既達到了課堂音樂欣賞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操。這種音畫一體,盡管在某些方面來說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針對全體學生及教學內容的客觀存在,為了達到教學內容的要求,這種教育,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內容,演繹、創造情景,挖掘更深層次的內涵,達到藝術的升華。
四、提高創造能力
創造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現代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尤其是音樂欣賞課堂中的應用,更大可能地挖掘了學生的潛力,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更大地激發了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譬如我在給學生欣賞了管子獨奏曲《江河水》時,通過“實際觀察”,有一名學生在看到“當時的社會狀況”,這樣寫到:“作為在遼南廣為流傳的鼓吹樂曲,《江河水》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全曲的感情基調是悲傷的,就像一篇優美的韻文詩,只要閉上眼睛用心去領會,我不認為該曲表現某一特定人物的感情和遭遇,一首民歌在流傳許久之后已然融入了哪個地區所有人的悲苦和沉思。社會的黑暗使身世無依的東北人需要渲泄、需要吶喊,而《江河水》正表現著這一主題。深沉而悲亢的音調、反復的吟說展現了被壓迫民族的心情與呼聲,悲涼的曲調中不時透出一陣陣衰微的疾呼。”?曾經,我們的一位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播放了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一幅畫,學生非常興奮,當堂作畫,很快都做出了自己滿意的答案。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視聽聯覺,有助于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各種音樂教學軟件、音樂制作軟件的運用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增強了音樂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享用音樂奠定了基礎。
高一新生開學已經兩個月了。好多次,在上課時我問學生,對傳統音樂持什么態度,他們幾乎都會用三個字回答——“不喜歡”。對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壓力,一直想著怎樣才能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感興趣又能把課上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思考,我覺得我們的學生音樂知識缺失得太多,有些學生甚至缺乏對音樂知識的基本了解。因此音樂教學只能仍然在一種不成熟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傳統音樂仍然沒有走到學生的心里。欣賞傳統音樂的難度高,學生還不能像成人那樣認識到知識的構成性、組織性以及知識學習的過程性。因為文化課的學習過程性、知識的組織性多是由教師掌握的,學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識的系統組成部分,學習過程基本是由教師安排好的,因此學生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下意識地把知識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看不到學習的過程性。一旦當他們置身于一個自主性學習比較強的環境中,內心期望一種一蹴而就的學習方法的狀態時,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消極的情緒。我想,這就是學生對傳統音樂產生“不喜歡”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音樂可以表示心理的緊張和安靜,但是它不可能告訴我們關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機遇等。它可能是歡快和活潑的,但是它不會告訴我們是什么東西在我們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歡樂和興奮。音樂是一種意合性的特殊語言,呈現的是一種以音樂示意的文化形態,以聲音為基礎且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必須遵循音樂的學習規律,突出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突出音樂的情感性、愉悅性、滲透性,突出音樂的實踐性、操作性,突出音樂的藝術性、思想性,突出音樂的文化性、人文性,讓學生在對音樂的感悟、體驗、表達和積累中,學習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
那么,中音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傳統音樂感興趣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第一,感悟音樂形象。音樂的“意合性”特點,決定了它的學習不能靠條分縷析來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樂領會音樂背后之形象,進而穿透形象而領略其文化意蘊。歌詠歌詠,這“詠”,就是涵詠,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會式的直覺思維,它不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不循序漸進、嚴格推理,而是跳躍式的和整體式的。“悟”,就必須在反復聆聽、想象、歌詠甚至演奏等音樂實踐中,從整體上去感悟音樂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蘊,從而在音樂形象的感染與熏陶中激發文化意識,提高文化修養。
第二,在音樂情感的體驗中培養文化美感。音樂特具情感性,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樂的情感表達,讓自己的情感也豐富起來;隨之感受音樂美、鑒賞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創造音樂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養審美情趣,讓美的甘泉真正滋潤心靈。這樣,就在音樂情感的體驗和對音樂美感的感悟中使人變得高尚。
第三,在音樂的意蘊的表達中領悟文化內涵。音樂的本質是主體內在“精神”、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是生命力、創造力的聲音外化。我們可以把音樂意蘊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暢通思路,放飛想象,激發自主創新意識和激活生命力。如聽賞了《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這首歌,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設計動作,伴著優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達的對生活的希望、熱愛盡情地抒發出來。這樣,也就深化了對音樂文化內涵的領悟。
第四,在音樂知識的滲透中學習。音樂知識是文化知識的一部分。在音樂課上掌握相關的樂理知識和音樂常識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樂作品的特點、風格、時代背景(如《義勇軍進行曲》的時代背景)和音樂家的故事(如聶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識。
第五,在音樂作品的積累中豐富文化底蘊。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在音樂方面了解的知識實在太少了。如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本知識積累幾乎沒有,甚至就連課本上的歌曲會唱的也非常少。這樣,就常常陷入音樂課教學無法正常實施的局面。因此,我們要在今后的音樂文化學習中學會積累,如背唱一定數量的中外歌曲、訓練比較感興趣的樂器、多參加文藝活動等。
總之,在音樂學習中,我們要重視我們的傳統音樂,我們的觀念要解放一點,辦法要多一點,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弘揚個性、完善人格,樹立文化意識,擴大文化視野,增長智慧,豐富文化底蘊,提高文化修養,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摘 要:課堂提問時機的把握應是:提問于學生的疑惑處;提問于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處;提問于教學環節的關鍵處;提問于學生思維的轉折處。課堂提問設計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文中的幾種方式等。
關鍵詞:音樂課堂 提問 方式研究
中學音樂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放下架子,不再以課程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權威自居,而是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心理學家認為,發現問題是思維的第一步,回答問題是思維的第二步。這樣,問題——回答——問題——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對話。師生問答使整堂課形成不斷地向前推進的思維流程,進而迸發出創造性思維。
一、善于把握提問時機
音樂課堂提問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手段,它往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既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主體的主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課堂設疑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思維的訓練。提問必須抓住時機,相機誘發,使提問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1.提問于學生的疑惑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進入“憤悱”狀態,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或課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中置疑、波瀾跌宕,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求狀態。
2.提問于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處
學生學習新知識需要舊知識的支撐。知識的“網眼”是相通的,舊知識可以作為學習新知識的開始,以故引新,以舊啟新,新舊相連,不斷拓寬知識的內容。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當學生遇到困難、發生矛盾時,思維就開始了。課堂提問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把新知識放在整個舊知識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識講授之前,教師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從學生原有的知識中找到新知識的認知生長點,設計出導向性的問題,鋪設好“認知的橋梁”,促使新舊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在新舊知識的聯系處提出問題,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內動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識
二、精心設計提問方式
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是一種藝術。是學問,自然有探索不完的奧秘;是藝術,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有“問什么”的問題,還有“怎么問”的問題。課堂教學提問要注意“怎么問”的問題,就要精心設計提問的方式與技巧。事實上,課堂提問沒有標準的模式,提問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教師要善于提問、精于提問。提出的問題,要問得開竅、問得“美”,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確實滲透著教師艱辛的勞動和創造性的才華。這里筆者僅僅概述幾種常見的提問方式。
1.“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提問也有巧問與笨問之分。有的教師析疑解難時總是不精心設計提問的方式,或提問過于簡單,或提問不分輕重主次,或提問過于空泛,或提問模糊不清,或提問缺乏新意,其結果沒有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而是束縛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致使學生的思維停留在最低層。提問必須有的放矢,箭中“課眼”,讓學生學會思考,準確理解課文。
2.揭疑式提問
在教學中,教師于無疑中設疑,以利于激
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教師就是要不放過教材中看似平常處、易懂處,注意深層思考,提出層層深入的問題。
3.曲徑通幽式
教師不正面揭示問題的實質,而是迂回地指向問題,即問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常說的“曲問”或迂回問。這種提問富于啟發性,吸引學生探究和發現,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
4.由此及彼式
這種方法又可稱為聯想性提問,即從學生的已知出發,通過教材前后內容的聯系,讓學生自己類比出新的問題,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也可直接提示學生展開相似、相近、相對聯想,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與此同時,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