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4 04:57: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設施農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邳州市委市政府“千村萬戶學壽光,發展大棚奔小康”決策.提出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邳州市的富民之根本。設施農業示范園建設,推廣以日光溫室和鋼架大棚為主要形式的設施農業產業。由零星種植向集中連片規模集約化生產轉變。為保證設施農業健康快速發展。我們應當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體系的建設。
1邳州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邳州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全市耕地面積183萬畝,農業人口122萬,設施農業面積僅l0萬畝。邳州市設施農業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展初期規模小,技術不成熟,季節性生產明顯,效益比較低,處于探索階段。該市近期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設施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
1.1設施農業發展初具規模
自2010年,邳州市委市政府決定選擇地理條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塊沿線發展設施農業以來,僅2010年就新增鋼架大棚75000余畝,13光溫室800o畝。
1.2設施農業經濟效益比較明顯
據了解,2010年新建的鋼架大棚,經營比較好的每畝年均收人在2萬元左右。給農民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突顯。可以預期,隨著設施農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種植技術的普及提高,必將加快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步伐。
1.3干部群眾對設施農業發展的認識進一步提高
2010年邳州市設施農業的成功實踐,具有明顯的示范帶動效應。當前,農村干部群眾對設施農業有了全新的認識.產生了投資發展設施農業增收致富的強烈的心理愿望。今后只要繼續加強引導和扶持.邳州市設施農業將獲得長足發展。
1.4設施農業對相關產業產生了明顯的帶動作用
首先創造了就業機會。設施農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其快速發展不僅安置了相當數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而且培養了一部分致富帶頭人,避免了因勞務輸出而引發的一些社會問題。其次,設施農業的產品具有流通快等特點,因此有效推動了當地物流商貿業的發展。1.5邳州市設施農業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該市市委市政府強力推進:二是鼓勵引導政策措施對頭;三是科技服務比較到位:四是村組干部積極帶頭。
2目前邳州市設施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設施農業布局分散、規模較小
總體上看,邳州市的設施農業布局主要分布在鄒莊、港上、四戶、新河、八路、車夫山等市,其余各市生產規模偏小,且比較分散,沒有集中連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經濟效益的發揮。有關部門要對此進行積極引導,鼓勵農戶進行規模化連片建設,并給予補貼。
2.2設施農業項目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日光溫室建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修建使用面積為1畝的日光溫室需要資金2500O元左右,加之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更大。一方面.雖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籌措資金,但對收入較低的農民來說,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依靠群眾自籌建設有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由于認識不足,農民等、靠、要思想相對嚴重,多渠道投入的機制還未形成。近兩年設施農業建設項目雖然財政一22一在資金上給予補助,但金額有限,加之銀行貸款的落實存在一定難度,在不同程度影響了設施農業的順利發展。
2.3設施農業發展重產前、產中服務。輕產后服務
在設施項目建設初期,積極引導經營戶進行建設,出主意、想辦法、跑項目、籌資金。當設施項目建設完成以后,在引導種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對設施農業生產服務基本上處于只管種養,不管銷售。并且設施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仍不健全。邳州市農業技術力量嚴重不足,尤其是專業水平較高的技術人員更是缺乏,加之農民的科技實用技術水平較低。大部分農民習慣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對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概念不清;對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的接受能力和推廣意識較弱,對設施農業栽培管理技術把握較差,同一地段、同類棚室、同種作物收入高的可達2萬元,低的只有3000~4000元。對于后期的經營服務更是很少過問,特別是一些遠離城市、公路的經營戶生產的產品除了本地銷售一部分外,其余的很難找到銷路。開展配套服務存在著重產前、產中服務,輕產后服務的現象。市場信息鏈服務滯后。邳州市只有一家蔬菜批發市場,規模小.服務功能不健全。解決產銷脫節問題是發展設施農業的當務之急。
2.4無公害蔬菜生產量小。品牌產品缺乏
設施蔬菜的生產沒有充分利用水、土、氣等環境無污染的有利因素,沒有發揮出預期的效果,現有蔬菜產品生產仍是以大路品種為主,蔬菜品種結構趨同。據調查,農戶在溫棚中普遍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十分突出.由于這種封閉式的種植,沒有雨水的沖刷,陽光的直曬,設施農業產品中藥物殘留令人擔憂,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優質蔬菜品種短缺,無公害蔬菜缺乏,同時銷售方式主要是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了農產品的銷路和經濟效益。因此,嚴格按照商品質量標準生產、分級包裝上市,創出自己的品牌,亮出產品產地,注冊具體的商標名稱,優先滿足高消費階層和出口需求.并要做到生產的產品有品牌、有商標、有承諾.實現樹形象、創名牌,引導消費、擴大市場的戰略目標。努力實施“放心菜”工程。
2.5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科學技術推廣不夠深入
現代設施農業技術需要文化素質較高的現代農民,那些從未上過學或文化水平低的農民,大部分都是糧農轉菜農,習慣于舊的生產方式,對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加之各級領導對發展設施農業的認識不夠.特別是懂技術、懂生產的行政干部不多,缺乏對農民在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宣傳和引導,推廣科學技術不夠深入,也沒有在栽培技術上進行系統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2.6設施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較低邳州市設施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較低,并且產量有限,難以滿足外銷需求。對于本地銷售市場,目前主要生產 的黃瓜、尖椒、麻椒、豆角、西紅柿等,品種較少,還存在供應不及時,難以滿足本地批發商的需求的問題。邳州市生產的果類蔬菜與外地同類產品相比。外形不夠美觀,品質不高,上市價位低,缺乏競爭力,經營效益受到很大影響。
3對邳州市設施農業發展的建議
當前.設施農業在邳州市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只要切實增強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在基礎建設、品種優化、科技服務、產品銷售等方面,積極發揮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市場導向作用.設施農業必將成為邳州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3.1宣傳引導。提高認識
要通過新聞媒體、廣播、電視、網絡、信息等多種形式,及時將邳州市發展設施農業的政策措施、成功經驗、最新走向傳達給農戶,廣泛宣傳設施農業的發展優勢,用生動鮮活的事例啟發教育群眾,切實增強群眾的投資意識和市場意識,從多方面激發和調動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農民能夠自覺自愿地投身設施農業建設。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在繼續落實邳州市委市政府扶持發展設施農業優惠政策的同時,建議政府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對集中連片、規模發展設施農業的村給予獎勵;對在設施農業技術推廣中作出較大貢獻的技術人員給予獎勵.進一步推動設施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3.2多元籌資。確保投入
首先,邳州市黨委政府,要貫徹落實好扶持設施農業的政策,在資金使用上要統籌安排,確立重點扶持區域,解決當前資金不足問題;其次金融部門要積極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對于設施農業基礎建設適當提高最低信貸額度;第三要抓住國家推進農村經濟改革的契機。在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土地流轉的探索,吸納社會上有經濟實力的人士承包土地搞設施農業,集中力量引進、培植一批有優勢、有特色、前景好的骨干龍頭企業和生產大戶.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組織體系,帶動設施農業快速發展。
3.3強化服務,加快發展
建議邳州市政府進一步健全設施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要積極引進人才,大力提高設施農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和水平.帶動培養從事設施農業的農民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力爭達到“一戶一個明白人”。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力度,轉變培訓方式,積極搭建交流平臺,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形式,加強與外省市間、各蘇木市間的交流學習,以觀摩交流等形式,將先進的栽培技術、成熟的管理經驗、科學的投資運營模式進行及時的交流和推廣,盡快讓農民掌握設施農業的實用技術。同時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的管理,依靠農技隊伍,加大設施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制定相關的技術措施和技術操作規程.組織解決好設施農業中出現的技術難題。要建立健全市場銷售服務體系。積極組建和培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加快建設蔬菜交易市場,提高設施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要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經紀人隊伍及龍頭企業,促進產銷銜接,多渠道銷售蔬菜產品,以流通促進生產,以流通提高效益。
3.4打綠色牌。走特色路
要科學規劃布局。針對邳州市不同區域的自然特征和資源條件,以點帶面,梯次推進,分類指導,重點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設施農業生產區域。要科學規劃各蘇木市的市場定位,明確主攻方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確立最科學、最適合邳州市的建筑模式進行推廣。要著力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積極推廣無害化栽培新技術,加快綠色食品認證認定,提升設施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質量占領市場,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
摘要:設施園藝工程因其涉及學科廣、科技含量高,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而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熱點及重要內容,這為我國設施園藝工程學科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而設施園藝工程的發展與提高,也必將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設施園藝工程 農業現代化 發展
目前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農業、科教興農的熱潮,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像雨后春筍遍地開花。"九五"期間,國家科技部將工廠化高效農業示范工程列為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工程,這是唯一的一項農業產業示范工程項目,與電動汽車、小康住宅,高清晰度電視等高科技工業產業化項目并駕齊驅,這在我國還是第一次,說明了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所謂工廠化高效農業,主要內容就是指以蔬菜設施栽培及相關產業的研究與開發。設施園藝是我國農業領域一個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農產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設施園藝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產品的附加值也不斷提高,經濟效益顯著。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談到今后工作重點時,提到了"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這里面的"種"指的就是設施園藝,它與人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的提高關系極為密切,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大抓"菜籃子"工程,就證明了這一點。
設施園藝涵蓋了建筑、材料、機械、自動控制、品種、栽培、管理等多種學科和多種系統,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設施園藝的發達程度,往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目前在推動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建立的很多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主要內容也是在搞設施園藝工程;說明了設施園藝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設施園藝工程事業的發展,必須置身于農業現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來考慮。
蓬勃發展的現實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五年,我國農業現代高潮到來的大背景,使得我國的設施園藝工程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表現在:
l、全國以蔬菜栽培為主體的設施園藝面積已達86.7萬公頃(至1998年底),設施類型主要為塑料拱棚和日光溫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長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區,蔬菜設施栽培面積已超過當地菜田總面積的10%以上,某些地區已接近30%,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設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斷擴大,80年代設施園藝主要在"三北"地區發展,而現在正向南方迅速擴展,發展勢頭已超過北方,尤其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發展更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以節能為中心的設施園藝生產體系。北方廣大地區大力推廣與發展節能型日光溫室,冬季不加溫在北緯40o左右的高寒地區生產出喜溫果菜,更高緯地區可生產耐寒蔬菜,基本消滅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廣塑料拱棚及遮陽網,降溫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難題,解決了長期沒有解決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國疏菜大流通、大市場,全國各地蔬菜供應均衡穩定,豐富多彩,四季長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達 240噸-250kg/人·年,居世界領先水平,其中設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達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長164倍,為"菜籃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3、設施園藝工程的總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具體表現在園藝設施逐步向大型化發展,小型簡易類型比重下降約20%。通過大型現代化溫室及配套設施的引進,促進了我國溫室產業的發展,使我國新型優化節能日光溫室和國產連棟塑料溫室得到進一步推廣,由于設施結構設計建筑更加科學合理,使得設施內的光溫水氣環境得以優化,有利作物生長發育,為高產優質奠定了基礎。例如我國日光溫室黃瓜的最高畝產已達2.5萬kg/年,接近或達到設施園藝發達的荷蘭、日本等國的水平。設施栽培作物種類日漸豐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當比重,果樹設施栽培也正在迅速發展。
4、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大中城市近郊區的耕地不斷減少,如何發展城市周邊地區的農業?近年來提出了"都市農業"的概念,都市農業的定位是在城市周邊,與大都市的二產、三產密切結合,融合服務于大都市,保證都市多元化、高質量消費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續發展,且有利生態環境的優化,因此往往把設施園藝做為首選項目。北京的"朝來農藝園"、"錦繡大地",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孫橋園藝試驗場。東海農場等,將現代化的溫室園藝與觀光旅游結合起來,與向青少年進行農業科普教育結合起來,一舉多得,拓展了設施園藝的功能,據統計僅在北京地區就有十多處,成為大城市周邊的新景觀。
5、近年來全國各地乃至到縣鄉等基層單位,都在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農場引進的現代化溫室于1995年建成投產后,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參觀者。不少農業主管部門也紛紛效仿,引進國外溫室設備、專用品種、甚至專家,希望在自己管轄的范圍內,建立起現代化農業的樣板。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引進的現代化溫室已達 170多公頃,其中1995年以后引進的,占總面積的83.4%。通過對國外高科技設施園藝技術的全面引進、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國設施園藝的學科水平,上海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顯著。
6、隨著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相關政策向農業傾斜,使得不少企業家也開始關注農業項目,他們看到農業現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資熱點轉向農業,多數也是從事設施園藝生產。投資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見的,以北京"錦繡大地"為例,它是一個民營企業,投資額已近億元,主要從事設施園藝及現代化畜牧業,以企業化的管理機制,從事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這是一種全新的農業產業,受到中央領導的關注。上述種種都為設施園藝工程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為相關產業提供了難得的商機。
7、設施園藝工程的科學研究,受到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重視與支持
"九五"期間,國家科技部所列的國家級工廠化高效農業示范工程項目,總體目標是瞄準21世紀農業發展趨勢,集成國內外設施園藝高新技術,在北京、上海、遼寧、浙江、廣東等不同生態氣候型及不同區域經濟特點的五省市,建設一批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先導,產業化為目標的科技經濟一體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圍繞蔬菜設施栽培的高產、優質、高效,主要研究內容有種子種苗工程、種植工藝工程、采后處理工程、設施環境控制工程、相關產業工程(包括溫室制造、環控儀器設備、農機具、穴盤生產、蔬菜包裝保鮮、專用肥料、生物農藥廠等)五大方面。此項目已于1996年正式啟動,2000年完成。該項目科研經費總投入高達5000萬元,相當于"七五"、"八五"有關設施園藝重點項目經費總和的10倍,足以說明國家對設施園藝工程的重視。
與設施園藝工程有關的科研項目,不僅有應用技術的研究,還有基礎理論的研究。199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將"設施園藝高產優質的基礎研究"列為重點項目證式啟動,這在我國設施園藝工程學科領域,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反映出我國的設施園藝工程學科水平已躍上新臺階。
8、已形成了一支從事設施園藝工程專業的科技隊伍,二十年來這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強有力的梯隊,為設施園藝的宏觀決策,生產、科研、教學和推廣,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壯成長,成為本領域的支柱力量,為順利實現新老交替,使事業后繼有人,興旺發達。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 146個蔬菜研究機構,其中絕大部分有從事設施園藝的研究機構和人員。部分農業院校,近幾年來陸續開設了"設施園藝"課程,有的還開出了碩士、博士學位課,培養了大量高級人才。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和過去比較,我國的設施園藝工程事業正處在建國以來最興旺發達的時期,令人歡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靜地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及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
1、我國設施園藝的面積雖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簡易的類型為主,設施環境可控程度與水平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遇災害性天氣和年份生產沒有保障,農民遭受損失,市場供應出現波動。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截止到97年全國蔬菜設施面積為84.11萬公頃,其中中小拱棚面積為42.42萬公頃,占到50%,這些都是很簡易的設施。檔次較高的塑料大棚為 19.04萬公頃,在冬季有相當一部分地區不能進行生產。塑料薄膜溫室是冬季生產的主要設施,但以不加溫為主。有加溫設備的只有0.68萬公頃,比例不到 1%。至于現代化大型溫室,全國總面積僅僅有 170公頃左右,微不足道;而國土面積比我國小得多的荷蘭,現代化溫室面積卻是我們的 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產各種蔬菜和花卉,產品行銷全世界。
2、設施園藝工程科技含量較低,無論設施本身還是栽培管理,多以傳統經驗為主,缺乏量化指標和成套技術,不符合農業現代化的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現在作物的產量水平,盡管我國也有高產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積平均單產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設施園藝發達的荷蘭、日本、以色列…,無論蔬菜還是花卉,平均產量往往是我國的幾倍乃至十幾倍。荷蘭溫室番茄年產量中等水平即可達到60萬kg/ha(即4萬kg/畝),是我國的4-5倍。從專用品種到配套技術都很完善,設施的光、溫、濕、氣、肥各個環境因子,全可根據作物需要進行調控,為高產穩產提供了有力保證。
3、我國設施園藝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個體農戶為主,勞動生產率很低,只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10,甚至 1/100。規模化產業化的水平更低,小農經濟的生產和經營與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矛盾越來越突出,更難以走出國門與國際市場接軌。發達國家的設施園藝工程已形成獨立的產業體系,我國還是分散的,以小型的鄉鎮企業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產與制造方面技術水平、工藝水平不高,無法和發達國家相比。近年來隨著外國溫室公司不斷涌入我國,他們的產品雖然價格很高,但因質量好,工藝精湛,還是受到歡迎,使我國原本就不太發達的相關產業,受到較大的沖擊。
4、目前我國設施園藝的迅猛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園區遍及全國,但內容雷同,設施園藝有較強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區或單位,不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氣候特點出發,盲目模仿別人,不惜重金進口外國大型溫室,甚至還有個別領導把園藝設施建設做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只顧建設而沒有明確的生產目的,設施雖然建起來了但效益很差。這些現代化溫室冬季需要加溫,夏季還需降溫,耗能多、運行成本高,不適合中國國情,加之缺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大鍋飯"的管理體制,使得生產不但不能贏利,還嚴重虧損,體現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對今后設施園藝工程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必需引起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及時加以解決,才能使我國設施園藝工程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得以持續發展。從本專業委員會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議:
l、大力扶植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設施園藝工程生產體系,盡快形成相關產業,這是提高我國設施園藝工程總體水平的物質基礎,國家應在政策方面給以具體支持。
2、大力加強設施園藝工程相關學科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組織國家級的科研隊伍,與地方密切合作,抓住關鍵問題(包含硬件和軟件兩大方面)聯合攻關,邊研究邊開發,使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這是提高我國設施園藝工程總體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證。
3、盡快克服我國設施園藝事業迅猛發展的盲目性,尤其對外國現代化溫室的引進工作,應有專門機構統一管理,引進之前要組織專家充分論證,新聞媒體的宣傳要實事求是,正確引導。全國各地應分層次發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門面。從我國人均蔬菜的消費量看,目前蔬菜設施栽培面積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則會導致"菜賤傷農",關鍵要提高品質,增加花色品種。
4、設施園藝是一種受控農業,受管理技術的影響程度比自然農業大得多,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說到底是人才素質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養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產者的素質,這是擺在我們面前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應該千萬百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普及設施園藝的科學知識,使我國的設施園藝工程盡快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才能使其持續、健康、迅速的發展。
充滿希望的未來
設施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設施園藝工程的發展方興未艾。據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預測,到2030年,全國設施園藝面積將達到170萬公頃,是目前總面積的兩倍,足以看出發展勢頭之強勁。到那時設施生產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將達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總量的20%,比目前將提高51.5%。這意味著我們從事設施園藝工程事業的專家教授、科技人員及生產者肩上的擔子還是不輕的,任重道遠。我們設施園藝工程專業委員會,面對蓬勃發展的中國設施園藝工程事業,倍感興奮之余,更感到責無旁貸、壓力沉重。中國設施園藝工程的未來,之所以充滿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羅列的那些令人振奮的發展數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擋之勢,滾滾向前;而設施園藝工程做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猶如激流中一朵絢麗的浪花,不斷地匯入洪流,也將川流不息。
我國“十五”規劃提出,中國需要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今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農村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完善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和落后的農業基礎設施是無法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并將嚴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農業基礎設施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是在農業生產完成的各個環節所使用的勞動材料、勞動對象等生產力要素的總和,按其內容可分為物質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兩大類型。前者包括供應生產資料的產前環節的基礎設施、生產農業初級產品的農業產中環節的基礎設施、加速農產品流通的農業產后環節的基礎設施;后者包括農業綜合教育方面的基礎設施、農業科研方面的基礎設施、農業推廣方面的基礎設施、農業政策及法規方面的基礎設施、農業信息方面的基礎設施。不論是物質基礎設施還是社會基礎設施,其作用都是為了擴大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二者互為條件,互相補充,只有各方面基礎建設綜合發展,協調配套,相互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才可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1.資金投入不足
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資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不少,但相對于農業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以重慶市萬州區為例,2002年,重慶市萬州區政府捆綁項目資金150萬元,重點支持解決了響水鎮、小周鎮、太安鎮等15個鄉鎮、30個村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讓農民喝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但要完全解決萬州區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的任務還相當繁重,僅萬州區就還有近14萬人沒有解決飲水困難的問題,何況其條件更差,解決起來難度更大。
2.缺乏資產經營管理
對農業基礎設施的管理主要是實物管理和設備管理,目前還談不上資產經營管理:其現狀為:無償服務,無償供給,無償消費;供給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實現擴大再生產就愈是步履維艱。
3.保障能力下降 4.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
在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中,由于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性質和作用認識不清,沒有明確的目標要求,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以及強有力的措施保證,沒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步發展,致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基礎設施不僅在存量上與新時期農業的發展不相適應,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滿足新時期農業發展的要求。如重慶市萬州區水利工程規模小,骨干工程少,大型水利工程還是空白,中型水庫也僅有2座,小型水庫181座,蓄水能力弱,灌溉能力十分有限,致使萬州區農田保灌面積較低。
5.布局不合理
缺乏統籌規則,設計也不盡科學,因而合理布局不夠。如沒有存放農用車輛的地方,導致農村亂搭亂建、擠占街道和公共用地現象比較普遍。
6.效益不高
政府免費供給,需求無度,不講節約,造成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益低下甚至無效益。如重慶市萬州區有三分之二的“病塘”、“險庫”需要整治,大部分渠道滲漏嚴重,輸水效率較低,稻田保灌面積僅為46.8%,絕大多數早地和占四分之一的稻田沒有灌溉設施,中低產田地所占比重較大,占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水土流失面積高達55.3%。雖然萬州區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積還不到總耕地的一半,但是許多水利基礎設施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不能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能滿足提高農民收入的需要,已是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的一個“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平,筆者認為:
1.提高認識,樹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先行的意識
要改變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切實解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就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賴以發展的“先行資本”;認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因此,應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工程”來抓;作為改變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效工程”來抓;作為為農民辦實事、為農民辦好事的“民心工程”來抓;并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作為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常抓不懈。
2.探索農業基礎設施經營管理的新體制
國家和集體投資的基礎設施,在確保安全、有效運行、發揮效能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由當地企業或農民承包經營,改造成公司制,實行企業化管理和商業化運作,企業還可以收取服務費,并努力引入競爭機制,以克服壟斷經營帶來的低效率問題,其服務收費不宜過高,虧損由財政補貼;對一些投資主體是企業和個人的農村各類小型基礎設施可改建成各種合作經濟、股份經濟、股份合作經濟等形式。不論是全國性的農業基礎設施,還是地方性、區域性的農業基礎設施,也不論是經營性農業基礎設施,還是非經:營性農業基礎設施,都要朝著與市場經營運行機制;相一致、相適應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3.探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路子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是要解決投入問題。在投資方式上,要改變過去由政府、村集體大包大攬的做法;要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兩只手”的作用,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個人、集體、外資等各類經濟主體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重慶市萬州區段家村“聯村建自來水工程”、朝元村四組“聯戶建自來水工程”,實行共同管理、共同經營、共同受益,是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發展和深化;又如重慶市萬州區天星水廠實行政府搭臺、業主開發、農民參與、滾動發展,探索出了城郊地區及農業園區自來水供應走城市化的新路子。國家、集體和農民應各盡所能,同時按照誰受益、誰出錢(或出工)的原則和方式,鼓勵和引導企業、個體大戶或富裕的農民以獨資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資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設項目業主化、籌資方式社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的局面,使其成為具有一定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的基礎產業。
4.促進部門協調及相互配合,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向縱深發展
農業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單靠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聚集各個方面的力量,促進部門有效配合,齊心協力,才能收到成效。實踐證明,在目前任務艱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部門協調配合,齊心協力,是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向縱深前進的重要因素。
5.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
目前,我國農村正在進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這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絕好機會。因此,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應抓住這一契機,努力與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開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思路。
6.應從群眾要求最迫切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入手
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時,應堅持和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各部門、各地區應結合實際,抓住影響農民生產生活的關鍵問題,發動群眾進行集中治理,并從群眾要求最迫切的建設項目入手,做到鄉鄉有重點、村村有特色,杜絕面面俱到,泛泛而抓。要突出主攻方向,采取缺啥補啥的方法,如在旱片死角缺水嚴重的地方,以興修水利為主,加快人飲工程建設和現有塘庫的整治配套和清淤;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的地方,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強生態環境的治理,在有水有林、交通不暢的地方,則以解決交通為重點,新修鄉村公路,確保交通便利。
7.擇優扶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凡屬國家下達確定的退耕還林項目、水土保持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等,應由區縣統一規劃和組織實施;凡屬村、鄉、鎮轄區范圍內事關改善生產、生活、生態的項目,應由當地黨政依據社情民意,搞好規劃,組織實施。對群眾積極性較高,成效顯著的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在資金上應優先安排,按建設的實績、成效來確定扶持的力度和額度,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走不脫”的擇優扶持辦法。
8.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應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
由于資源和要素的約束,不可能同時發展所有的基礎設施,盡管可能都是短缺的,甚至短缺強度都較大,也還是應該走選擇性發展的道路。雖然非均衡發展有其弊病,但就現狀而言,可能更符合實際要求。同樣以重慶市萬州區為例,應著重發展:①公路網絡。建設并完善公路網,以骨干公路為重點,提高出口公路等級,完善公路骨架,形成區域公路網絡,提高公路質量和通達深度。建成318國道主干線萬州至梁平段、開工建設萬州至湖北利川段高速公路。改造、硬化萬(州)石(柱)公路,建成庫區沿江公路并逐步提高等級,開展城區外環路前期工作。抓好鄉鎮公路建設,打通斷頭路,實現85%以上的村通公路,50%通鄉鎮公路實現路面硬(油)化。②能源開發利用。建設和完善骨干輸變電、供電網絡,提高輸、供電水平和質量。建成萬州至湖北三斗坪500千伏輸變電線路工程以及支撐萬州的110千伏輸變電環網工程,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按期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繼續改造城區電網。結合環境保護和水利建設,開發磨刀溪水能資源;實現農村水、電及電氣化達標。③水利設施建設。增強供水能力,建設甘寧水庫、大灘口水庫、三角凼水庫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同時,抓好大灌區配套改造工程。加快“病險水利工程”整治,積極發展鄉鎮和農村供水,繼續開展群眾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④提高防洪能力。以長江和重要支流防洪工程建設為重點,努力提高防洪標準和能力。開工建設城區長江防洪護岸綜合整治工程,啟動沿江重點集鎮、龍寶河、苧溪河、五橋河、襄渡河、普里河等支流的重點城鎮堤防工程建設。
土地調整是我鄉搞設施農業中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才使設施農業順利進行。
一、輿論先導。輿論宣傳是土地流轉的基礎。由于廣大農戶一直從事傳統種植經營,傳統農業屬于低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極易受到氣候、土壤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減產或絕收。針對這一弊端我們主要從四方面進行宣傳動員:第一,從收益上來說,同一單位面積,搞設施農業建設的收益是傳統種植收益的40倍。第二,從規避風險上來說,設施農業是避災型產業,而傳統農業規避風險的能力極底,幾乎是靠天吃飯。第三,從勞動強度上來說,傳統農業勞動強度大,而設施農業勞動強度小。第四從發展趨勢上來看,設施農業是一種必然選擇,目前世界上農業發達的國家早已轉產為設施農業。其次我們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讓農戶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我們曾組織廣大農戶到內蒙寧城、凌源、喀左、北票、本縣以及去年我鄉取得收益的農戶等參觀考察1000多人次。通過參觀學習使這些農戶轉變了觀念,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對設施農業逐步的產生了興趣,漸漸對設施農業充滿了信心和決心。通過宣傳參觀形成了設施農業必將取代傳統農業的氛圍,為土地流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適宜地價。利益問題是土地流轉的核心問題。廣大農戶最關心土地流轉后的利益問題。黨委政府考慮到發展設施農業的收益是傳統農業收益的40倍,于是本著接近或多于農民純收入的標準進行流轉。經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以350——500元/畝的價格進行流轉。一方面按正常每畝50——100元的租金(旱田50元/畝;水澆地100元/畝)計算,我們給出的流轉費用相當于普通租金的5——7倍。另一方面從農戶經營上計算,我們給出的流轉費用接近或已超出農戶經營傳統種植業的純收入。農戶的利益問題得到解決,對設施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分類施策。分類施策是土地流轉的有效手段。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土地調整亦然,不能搞一刀切,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不同的情況分類施策。農戶對土地調整有兩種意見:其一是同意流轉。他們認為土地流轉后能旱澇保收,并且能騰出時間去經營其他的土地或是外出打工,不僅不賠本而且能提高收入。其二是不同意流轉,無論怎么做工作就是不認可,這樣的農戶只好給他調出地塊,調到棚區外一些好的地塊或同樣地塊適當的多補償一點讓他繼續搞傳統種植。
對于同意流轉的農戶我們依然分類施策,首先根據土地的不同類別,給予不同的租金。旱地一般每畝300——350元,水澆地一般每畝500元左右。其次是根據上周期結束農戶對土地投入的情況給出相應的補償。比如秋收后或散糞、旋耕、深翻的都給予了一定的補償。
四、先行墊付。先行墊付是土地流轉的催化劑。根據農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的情況,鄉財政先行墊付第一年租金,也就是將今年的租金在棚戶沒確定之前就已經將租金發放到農戶手中,待棚戶確定后扣回,以后租金由棚戶自己承擔。
先行墊付租金的作用很大,首先有利于施工方盡早進入施工現場,確保工程進度,不貽誤扣棚的最佳時機。其次有利于減少農戶的投入,如果政府不先行墊付租金,等棚戶確定后再繳納租金,農戶就會備種,備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再次,有利于降低棚戶成本。當農戶已經耕種完畢,就會索要賠償。總之政府先行墊付租金對于占地農戶和棚戶都是非常有利的,對設施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五、合同保障。合同保障是土地流轉的重要環節。為確保發包方和承包方雙方的利益不受損害,雙方經過平等協商、自愿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大棚施工前村委會(承包方)和大棚占地農戶(發包方)簽訂出租合同,村委會為甲方,大棚占地農戶為乙方。棚戶落實后村委會和棚戶(第三方)簽訂轉包合同。原承包方與發包方的承包方關系不變。
合同中包括:雙方當事人的姓名、住所;流轉土地的名稱、坐落、面積、質量等級;流轉的期限為14年即到2024年。(二輪土地調整結束);流轉土地的性質用來發展設施農業即日光溫室大棚;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流轉價款及支付方式(每年春耕前上繳租金費用);違約責任等條款。
總之,我們本著平等協商、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絲毫沒有改變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流轉的期限為14年,沒有超過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同等條件下,大棚占地農戶享有優先承包權。
作者:李昕升 譚寅寅 劉鑄賢 應舒 吳文玉
【摘 要】農業旅游設施建設是將農業資源地轉化為農業旅游景區重要途徑與前提條件,是旅游發展的核心要素。當前農業旅游設施建設中,存在著過于不足或“城市化傾向”,導致農業生態環境以及“鄉村性”破壞、吸引力下降等問題。本文以蘇南地區開發較為成熟的農業旅游地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從不同職業游客角度對農業旅游設施建設進行差異性分析,旨在使設施建設更加符合不同職業游客的需求,進而有效推動農業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職業 農業旅游 設施建設 蘇南地區
一、研究背景
在旅游業發展日益火爆的今天,農業旅游漸已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問題。農業旅游設施建設是發展農業旅游的核心,是將農業資源地轉化為農業旅游景區的關鍵。當前農業旅游開發實踐中,存在著旅游設施建設過于不足或“城市化傾向”,導致農業生態環境以及“鄉村性”破壞、吸引力下降等問題。本文以蘇南地區開發較為成熟的農業旅游地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從不同職業游客角度對農業旅游設施建設進行差異性分析,旨在使設施建設更加符合不同職業游客的需求,進而有效推動農業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于2008年5月以及7月對蘇南地區農業旅游景點內的游客以及有關工作人員進行隨機訪問,發放調查問卷共200份,回收問卷198份,其中有效問卷195份,回收率為99.00%,有效率為98.48%。本次農業旅游景點旅游設施建設調查以蘇南地區的七個農業旅游景點為調查對象,分別為:南京千盛農莊、蘇州農林大世界、蘇州旺山農莊、蘇州艷陽農莊、蘇州星期九農莊、無錫唯瓊農莊和無錫龍寺生態園。問卷采用統計軟件spss13.0設定相關變量,通過數據分析得到相關變量值,采用excel得出相關表格以及分析結論。
三、調查結果分析
1.不同職業游客職業結構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不同職業在問卷中的分布比例,學生(40.5%)、企業管理人員(27.2%)所占比例遠高于其他職業,其次分別是公務員(8.2%)、農民(6.7)和工人(4.6%)。以上五種職業占據了被調查者的90%左右,可以說是來訪農業旅游景區的主要群體,職業來訪率和回頭率都很高,應該受到農業旅游景區的重視;被調查的教師、軍人數量較少,其他職業不具代表性,筆者以下不予分析。
2.不同職業游客對不同設施滿意度差異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職業的游客對不同農業旅游設施滿意度各不相同,尤其在農家餐廳和解說設施上表現最為明顯。農民對農家餐廳不滿意度最高(33.3%),公務員不滿意度最低(5.6%),其他職業對該設施不滿意度也較低,均在10%左右。
企業管理人員對解說設施不滿意度最高(23.5%),工人和學生不滿意度也在15%以上,企業管理人員、學生等對解說設施的知識性、指導性比較看重,過于簡單、單調、乏味的解說設施內容往往不能滿足這部分群體的要求。
不同職業游客對公共衛生設施不滿意度都比較高,農民不滿意度最低也在16.7%,最高的公務員甚至達到了44.4%,公共衛生設施可以說是農業旅游景點數量最多的設施之一,其風格、位置、整潔程度對各種職業游客影響力較大,但卻往往受到農業旅游景區的忽視,不是缺乏創新、沒有鄉土氣息就是長期沒有更新、污損不堪。
四、對蘇南農業旅游設施建設的幾點建議
1.深入調研游客職業特點,有的放矢開展建設
游客的職業特征各不相同,對旅游設施的需求、關注點、審美能力和審美心理存在巨大差異,這給農業旅游設施建設怎樣滿足游客的差異性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商務型游客,如企業管理人員、公務員,對餐飲及交通等設施更為關注,且對園區內的生活配套設施要求高,在保持農家餐廳、交通綠化設施良好現狀的前提下,應加大游憩、解說設施等的建設力度,盡量滿足其需要,以爭取回頭客;而對于度假休閑或學習型游客,如學生,他們對園區內的游憩、解說設施更為關注,游憩設施的建設要突出趣味性與冒險性,解說設施的建設要能夠提供更多的知識和方便。對于工農來說,則更關注旅游設施的實用性,當前各景區都比較注重旅游設施的建設,使得工農的農業旅游偏好相對較容易得到滿足。
2.把握主要矛盾,主攻個別職業
農業旅游觀光游客何止幾種,但筆者所述五種職業可以認為占據游客大部分比例,具有代表性。尤其學生、企業管理人員、公務員就占據了四分之三左右。農業旅游示范區,尤其是中小型或剛剛起步的農業旅游景點可將主要精力頭放在這幾種職業的接待上,針對職業特點與需求完善各種設施的建設,但不可顧此失彼,過于青睞某一職業游客,否則會造成不同實施的普遍使用率不強。如果該農業旅游景點客源穩定、效益較好的話還可發掘潛在市場,如離退休游客等。
3.注重細節,不忽略任何一種設施的建設
相對于見效快、收益大的餐飲設施等,對于各種職業游客普遍關心的、關系到游覽質量的解說和公共衛生、解說、游憩設施,則要加強農業旅游示范區的環境營造,從細節出發,增強景區的整體和諧性,從游客需求出發,做好設施地維護、保養和更新工作,同時加強設施創新工作,提高設施的可持續性,盡最大努力吸引、挽留游客,增加不同類型游客的數量。這些設施投資相對較小、易于改進、改進效果明顯,應該是農業旅游景點再建設的起點和重點。
4.有針對的開展宣傳工作,爭取回頭客
農業旅游景點在進行宣傳促銷時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廣撒網的宣傳方式時不可取的。比如可以打造“學生游學專線”“帶薪假期兩日游”等等,針對不同的職業采取不同的宣傳方法,甚至可以專門到某一職業集中區域進行宣傳,不但可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宣傳與實際情況相符的話還會爭取到大量的回頭客。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精神,進一步加強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切實提高榆林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針對榆林市農業灌溉設施建設現行管理體制在管理理念、灌區經營、服務機制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促進灌區效益的發揮。
1 農業灌溉設施建設的基本情況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東瀕黃河,北接內蒙,西臨寧夏、甘肅,南與延安地區接界,總土地面積43 578 km2,占陜西省總土地面積的21.2%。榆林市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水系和全省唯一的內陸水系。黃河為晉陜界河,從府谷入境,流經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6個縣,共270 km。集水面積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共有109條,主要是“四河四川”(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馬川)。清澗河以及延河、洛河、涇河部分支流自榆林市流向西南及東南而入延安地區。內陸水系較大的有八里河和紅堿淖,除此之外,北部風沙區還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海子200多個,水面達120 km2。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設施面積8.65萬hm2,有效面積7.42萬hm2,實灌面積8.14萬hm2;其中28個國營灌區設施面積20 620 hm2,有效灌溉面積17 680 hm2,近年來年均實際灌溉面積17 020 hm2。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97.7 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7.415 6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22.903 1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24.779 5億m3,二者之間的不重復量為14.512 5億m3。全市主要流域水系地表水可利用量為7.288 0億m3,地下水與地表水不重復可利用量為5.462 6億m3,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12.750 6億m3。
當前榆林市農業灌溉設施比較薄弱,多數國營灌區都已運行50~60年,受自然侵蝕,再加上管護不當,渠道年久老化失修非常嚴重,帶病運行已成為普遍現象。雖經歷年歲修,但整個工程完好率仍在40%以下,渠道滲漏現象特別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僅為0.30~0.45,水資源利用率極低,設施不能正常發揮效益,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不強;基層水利服務體系不健全,不能充分履行行業監管、科技推廣、技術指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導等職能;農業灌溉水價政策收費標準偏低,大部分灌區管理單位運行困難。
榆林市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水資源總量不足且時空分布不均,降水由西北向東南遞增,主要集中在7—9月,加強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對確保全市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加強農業灌溉設施建設的規劃
2.1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利”實踐載體,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確保糧食安全為目標,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為核心,以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保障,以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改善農業灌溉設施條件,增強抗御旱澇災害能力[1]。
2.2 基本思路
強化措施,創新機制,加大投入,以恢復和增加灌溉面積;完善全市水管體制改革遺留問題,要將灌區管理單位的管理經費、維修養護經費、工程更新改造納入縣級財政預算,足額到位,妥善解決職工社會保障問題;開展中小型灌區節水改造和配套完善斗渠以下田間工程,全面實施灌區末級渠系加固維修,用“u”型砼預制塊襯砌,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修復和建設步伐,切實增強榆林市農業灌溉設施的支撐功能。
2.3 總體目標
2011—2015年節水改造項目,計劃襯砌干渠400 km,支渠襯砌190 km,改造渠系建筑4 800座,維修改造小型抽水站、機電井11 000處,需投資6億元。2016—2020年節水改造項目,計劃襯砌干渠376.2 km,支渠襯砌167.6 km,改造渠系建筑物3 458座,維修改造小型抽水站、機電井9 939處,需投資5.5億元。
2.4 加強農業灌溉設施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是加快中小型國營灌區節水灌溉工程改造步伐。繼續實施橫山縣定惠渠、米脂縣織女渠節水改造項目,到2020年基本完成國營灌區更新改造。二是實施小型灌區更新改造。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對小型抽水站、機電井、池塘和小型飲水灌溉工程進行改造加固、修復配套,力爭恢復灌溉面積3 466.67 hm2。
3 強化政策措施,抓好農業灌溉設施建設
3.1 加大公共財政投資力度,建立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
各縣(區)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認真履行農業灌溉設施建設與管理的主要責任,隨著財力增長,在新增財力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并逐年加大投資力度。市級財政在足額落實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省級財政小型水利工程重點縣建設等項目地方配套資金的同時,以水利建設基金、水資源費、水土流失補償費等收費權為質押,通過信貸融資方式籌措資金,加大農業灌溉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縣(區)要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全面推動全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深入開展[2]。
3.2 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灌區農業水價和抽水電費補貼機制
各區(縣)政府要按照中央1號文件和《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落實相關經費。積極探索建立農灌工程運行管理財政補貼機制,推動農業用水價格綜合改革,切實降低農民用水成本。要進行科學測算,市級財政給予資金扶持,盡快解決中小型灌區因水價不到位造成的政策性虧損和農灌抽水成本過高的問題,實現農業灌溉設施良性運行。各級財政、水利、物價等部門要搞好評估測算,提出具體的補貼方案報同級政府審批后實施[1]。
3.3 抓好規劃編制,統籌組織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工作
水利部門要按照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以縣為單位,組織編制農業灌溉設施建設總體規劃,同時抓好大型灌區末級渠系配套、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小型水利工程建設、農田基建等專業規劃編制工作。以規劃為統領,分類、分區域組織實施,將建設任務和責任落實到位,確保建一處、成一處,實現灌溉面積穩步增長。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開發管理、扶貧開發等規劃要與全市農業灌溉設施建設總體規劃相互銜接,捆綁整合,形成合力[3-4]。
3.4 推進管理體制創新,落實設施管護責任
進一步深化灌溉管理單位體制改革,將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向小型水利工程延伸、向基層水管單位覆蓋,逐步將灌溉管理單位納入公共財政支出范疇,加快建立權責明確、保障有力的農業灌溉設施管理新體制。灌溉管理單位要深化內部改革,優化人力資源,完善分配制度,減員增效,增強活力。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新型基層水管組織,充分發揮農民用水協會的作用,引導用水戶參與灌溉設施建設與管理,從體制和機制上逐步解決農業灌溉設施管護責任落不實、工程效益難發揮等問題,努力提高灌溉設施的效率和效益[1]。
3.5 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建設合力
各級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切實加強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市政府要成立全市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全市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水務局,承擔農業灌溉設施建設規劃編制、計劃安排和行業監管等具體工作。各縣(區)也要成立相應機構,按照分級辦水的原則,落實工作責任,加強組織實施,并將此項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把農業灌溉設施建設作為“水利振興杯”考評的重要內容,對成績突出的縣(區)政府和水利部門進行表彰獎勵,并在政策扶持、資金補助、項目安排上予以傾斜。各級發展改革、財政、水利、農業、國土資源、物價、扶貧開發等部門,要在當地政府同意領導下,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加強支持和指導,共同推進全市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快速發展。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水資源緊缺,人均水資源的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的25%,對農業的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雨水是區域水資源最根本的來源,當雨水作為一種用來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及其生態環境需要的物質資料時,它就成為雨水資源[1]。在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計劃“節水農業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和“十五”重大科技專項(863計劃)“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及新產品研究與開發”中把高效集蓄雨水利用擺在了首要位置[2]。
浙江省的降水量比較豐富,但是水污染現象較為明顯,雨水集蓄灌溉技術的推廣顯得尤其重要。浙江省雨水資源豐富,設施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農業及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面積較大,同時利用集蓄雨水灌溉優勢顯著,推廣的可行性高。浙江省的年平均降雨在140 d左右,年均降雨量達到1 601 mm,可集雨1 m3/m2,可產生徑流逾100萬m3/km2[3],集雨量可謂相當可觀。由于浙江省年際內降水在2個汛期較為集中,大量的雨水超滲產流,后期無效蒸發,珍貴的雨水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加之浙江省“七山一水三分田”的獨特地理條件,比較容易發生資源型和工程型缺水的問題。雨水集蓄利用技術的應用,可很好地緩解農業用水壓力。
1 雨水集蓄灌溉技術簡介
雨水集蓄利用系指人工收集雨水、加以儲存并進行調節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我國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歷史已有1 000年,發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雨水徑流引導技術、雨水匯集技術和貯蓄技術。20世紀90年代,節水農業研究工作及雨水集蓄技術的利用在國際雨水利用事業的推動下發展速度加快,我國各省(區)推動實施了許多雨水利用工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窖窯工程”、陜西省的“甘露工程”、甘肅省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山西省“123工程”及內蒙古自治區“112集雨節水灌溉工程”以及浙江省的“葫蘆島雨水集流利用工程”等,有效地減輕了自然災害的發生,促進了農業生產活力的提高。
設施農業技術的發達程度,往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在現代設施農業中,集雨利用系統則發展設計成集雨面、導流槽(管道)、蓄水設施(集雨窖或集雨池)和灌溉系統4個部分。天然降水通過設施棚面及周邊空地、道路等集雨面收集后經導流槽匯聚,集中在蓄水設施中,再依靠現代化節水灌溉技術輸送給作物,高效、有效地對雨水資源進行了利用。
2005年,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在小湯山特菜基地開展了蔬菜生產全年雨水灌溉技術的試驗示范,取得的效果很好,收集的降水量可達到300 m3/年以上。在北京市的郊區,在保護地上從事蔬菜的生產一般為1年2茬,如果生產的蔬菜種類為黃瓜、番茄等,則每年需要水資源的總量為4 500 m3/hm2左右。根據2005年該試驗示范的結果,正常年份在保護地膜面所收集的雨量可充分地滿足蔬菜生長所需要的用水量[4]。這是設施農業雨水利用的成功案例,值得在各地進行推廣。
2 集雨灌溉技術在設施農業中推廣的意義
目前設施農業僅僅對現代節水灌溉系統的節水比較重視,忽視了對自然降水的利用,出現棚外降雨而棚內卻仍然在灌溉的狀況。與露天進行設施農業的種植方式相比,該狀況不能最大化地發揮出節水灌溉的效益,該種現象在濕潤地區表現的尤為明顯[5]。
目前,浙江省設施農業的總栽培面積達到93.33萬hm2,且每年以超過6.67萬hm2的速度逐漸增加;設施大棚中不能直接地對雨水資源進行利用,全靠外界采取的灌溉措施才能滿足作物的需水要求,且對于設施大棚中生長的作物來說,其不僅生長期較露地栽植的時間長、而且茬數多,對水量的需求也就更大。據相關報道指出,在設施大棚的栽培條件下,蔬菜種類、土壤條件及時期的不同,其每天的需水量均有所不同,一般在1.1~15.0 mm,因此設施大棚每年的總耗水量達到4 015~54 750 m3/hm2,若根據5 mm/d的需水量進行計算,則設施大棚栽培每年的總需水量可達到18 250 m3/hm2。根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取連棟大棚雨水收集率90%,單棟大棚雨水收集率85%,以年降雨量1 600 mm進行計算,則雨水收集量分別為14 400 m3/hm2和13 600 m3/hm2。能在較大程度上滿足灌溉用水,大大節約水資源。按照目前灌溉水成本均價0.4元/m3、每年收集雨水量1 600 mm計算,可節約灌溉費用6 390元/hm2。同時減少了部分地區提灌提排的動力消耗,節省了電力能源和燃料資源,利于節能減排。
2.1 農產品品質改良
對農產品的質量產生較大影響的因素主要有水的質量及其灌溉方式,多數作物對灌溉水質的要求較高,而普通的灌溉用水不能滿足作物的這些需求。尤其在經濟條件較為發達的平原或海涂地區,設施農業的發展速度較快,但通常也會伴隨著嚴重的水質污染發生,導致灌溉水中硝態氮、鹽及氯等含量較高,難以實現多種作物的優質生產。對于一般的灌溉河水來說,其含鹽量一般在1.5~3.0 mmho/cm,而一些優質的花卉如鳳梨花等,其對灌溉用水的含鹽量要求控制在低于0.1 mmho/cm。雨水是一種灌溉效果較好的水資源,不僅含鹽量等各項指標對大多數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利,還可以增加作物的產量及品質,實現了作物的“綠色”生產。同時,雨水中的水質條件還可以滿足微噴、微滴等節水灌溉的需求,有利于促進雨水利用率的提高,進而對作物灌溉模式進行改善。
2.2 土壤性質優化
設施大棚中直接“享受”不到自然雨水的淋洗,長期的灌溉只要依靠提水或地下水,容易惡化土壤中的理化性狀,尤其在那些土壤中的鹽堿含量較高的平原或海涂地區,地下水及灌溉水中鹽分的海量較高,導致了設施農業中出現嚴重的返鹽現象。數據表明,溫室作物化肥與農藥殘留量是大田露地作物的2倍以上。如果用污染河水進行灌溉,那棚內更加成為嚴重的污染區[3]。如杭州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的連棟大棚中每年或每茬要消耗大量的水對土壤中的鹽分進行淋洗,甚至需要息耕一段時間進行養地。有不少地區水污染嚴重,特別是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水污染越來越重,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又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要解決該矛盾,應對天然的雨水進行合理、有效利用。
2.3 水土保持
浙江省雖然降水量比較多,但呈不均勻分布狀態,導致有的地區澇、有的地區干旱的狀況。通過雨水集蓄技術的推廣應用與工程實施,既可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有效地對水分的余缺進行調節,還有助于排澇減洪,減輕水土流失。特別是在降水量較多、較大的時期,大棚內不能對天然的雨水進行利用,加大了周圍的地表徑流,導致了土壤中的養分被大量沖走。如將棚面的雨水進行收集貯存,不但可對防洪排澇的壓力進行減輕,還可有效地保護水土、防止水土的流失。
3 雨水集蓄的建議
3.1 雨水收集
在同樣的集雨面面積上,要收集更多的雨水,集雨材料特性是主要因素。集流面由棚面和棚間道路組成,一般為覆膜棚面和硬化道路。一般有機塑料板和塑料薄膜的集流效率可達90%以上,而棚間道路根據硬化方法和材質不同,從混凝土、瀝青、水泥土到原土夯實,集流效率依次減小,分別為75%、65%、50%和20%[6]。集流面材質的選擇需根據工程實際、現場條件和投資金額綜合考慮。
3.2 雨水過濾
進行雨水的集蓄,集流面應選擇合適的材料,此外,因久旱逢雨或雨季之初的雨水中含有較多的大氣污染物,應盡量避免集蓄。雨水的水質直接受大氣的影響。一般雨水經輸水管匯集后需經過過濾池進行處理。雨水過濾池多用磚石砌成,100號水泥砂漿抹面,池內分成3個格區,每個格區內填不同粒徑濾料:第1格區投放1~8 mm的粗砂和礫石;第2格區投放8~17 mm的礫石;第3格區投放15~20 mm的卵石。池底留有1排水孔,用于排泄池內沉積的污水、渾水[7]。
3.3 雨水儲存
若雨水的集蓄中未對設施的容積進行合理的設計,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如設計的溶積太小,會導致集蓄雨水的總量不能達到灌溉的需求,導致剩余雨水的流失;如設計的存儲量過大,則可能因長期的貯存而導致水質的下降。貯存水的水窖材料不可選擇橡膠、塑料等,因其透氣性不好,易導致水質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cod含量超標等,進而對作物的根系呼吸產生不利的影響;集雨池不可采取露天的方式,以防止水藻的大量滋生而堵塞灌水器[8]。為保證雨水的水質,水窖體積一般以40 m3為宜[7]。還可在窖體內壁貼附食用級材料,以對水質進行保護。
4 結語
浙江省的雨水條件充沛,設施農業發展較快,普及率較高,推行集雨灌溉的可行性高。此外,雖然設施農業中節水灌溉技術較為完善,但是由于目前普通大棚的集雨蓄存技術和雨水凈化處理技術的研究較為缺乏,收集的雨水只能作為備用水源。雨水集蓄結合節水灌溉技術的大力推廣,可推動農業的科學用水。浙江省需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搞好環境整治,保證雨水的潔凈。總之,應重視對普通大棚集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減輕農業用水壓力,減少能源與可用水的消耗量[9]。
摘要:
發展設施農業是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通過對漳平市發展設施農業的內部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客觀評價了設施農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從而提出了該市發展設施農業的方向定位在“高效、規模、特色、生態、觀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
設施;農業;發展;對策
設施農業是指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工業化生產方式,充分挖掘土壤、氣候和生物潛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可控的適宜生長環境,確保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較高產量、品質和效益的一種高效農業。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易于集約化生產等特點,是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2013年以來,福建省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明確了22個農產品主產區,漳平市就是其中之一,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現就漳平市發展設施農業進行綜合分析,客觀評價其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并提出對策建議,供大家參考。
1漳平市發展設施農業優劣勢分析
1.1優勢分析
1.1.1區位優勢
漳平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北溪上游,國土面積2975km2,人口28.4萬。年平均積溫6281.1℃,年日照時數1801.6h,無霜期310d,屬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區,具多種區域性小氣候,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合發展設施農業。漳平是閩南金三角的“后大門”,鷹廈鐵路貫穿其中,莆永高速和漳永高速建成通車,南三龍快速鐵路于2013年動工建設,項目全部建成后,漳平將成為融入閩南、延伸珠三角、拓展西部的重要戰略要地和區域性交通樞紐,便捷的交通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1.2經濟優勢
漳平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其中2014年GDP實現172億元,較上年增長10.8%,財政總收入10.4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4961元、12259元,分別增長9.6%、10.3%;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51.2億元,各項存款達88.8億元,這為漳平加快設施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上級對“三農”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14年各級財政對漳平涉農投入達6.9億元,其中省和龍巖市投入5.2億元,這也為漳平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持。
1.1.3生態優勢
漳平境內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9.4%,擁有天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九鵬溪風景區等眾多名山秀水,國家級南洋濕地公園于2014年獲國家林業局批準開展試點工作,是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園、閩西首個省級生態市、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分別有11個鄉、3個鎮獲得國家級、省級生態鄉鎮命名,43個行政村獲得省級生態村命名,良好的生態拓寬了設施農業發展渠道。
1.1.4科技優勢
漳平通過落實、實施《關于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辦法》等,大力推廣以螨治螨、秸稈就地轉化增值等“五新”技術,有力帶動了設施農業加快發展。截至目前,漳平在臺灣農民創業園掛牌成立全國首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授牌12個實訓基地;在農林大學接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者達1256人;擁有市鄉兩級農業專業農技人員165名、種植大戶100戶,成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中國縣域科學發展試點縣。同時,漳平在赤水鎮、桂林街道建成工廠化育秧大棚,永福鎮后盂村、龍車村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園和現代農業蔬菜產業集約化育苗基地,和平鎮東坑村建成百畝早春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南洋鎮暖州村、北寮村建成百畝智能溫室大棚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和千畝漳平水仙茶綜合生產標準化示范生態茶園,這些基地為設施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撐。
1.1.5產業優勢
漳平“花茶菜”三大優勢農業產業發展迅猛,先后獲得“中國花木之鄉”“中國杜鵑花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及全國蔬菜生產大縣等名片近10張。近年來,通過產業轉型升級,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2014年,漳平市花卉種植面積3133hm2,實現產值15.7億元;茶葉種植面積7133hm2,產量1.1萬t,實現產值22億元;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3000hm2,實現產值2.3億元;實現農業總產值40億元,增長4.3%,占GDP比重達23.3%;漳平市共有家庭農場1006家、專業合作社253家,培育省級、龍巖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8家。
1.1.6品牌優勢
漳平通過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成功創建了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品牌,有力提升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截至目前,漳平相繼獲得“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基地標準化縣”“省蔬菜標準園創建示范縣”等稱號;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獲證企業3家,認證產品15個,獲得有機食品認證企業1家、綠色食品認證企業7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個。
1.2劣勢分析
1.2.1耕地資源不足
漳平市地處山區,擁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山多地少,耕地面積僅1.24萬hm2,人均耕地面積僅433m2,且耕地分散,難以形成連片規模。再加上目前個體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土地經營權流轉難度大,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無法滿足外地市場調運需求。
1.2.2勞動力成本較高
隨著農村勞動力在非農領域就業的發展,非農領域工資報酬已成為農村勞動力的一般價格,成為設施農業發展不可忽視的主要成本。隨著非農就業工資持續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將大幅增加,農業盈利將大幅減少甚至虧本。
1.2.3農民職業化程度較低
漳平現有農村實用人才僅2000多名,分別占漳平市農業人口和漳平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0.36%和0.64%,與全國0.6%、1.2%相比,差距較大,各類具有專門技藝的職業化農民群體尚未形成。同時,漳平年輕農村勞動力與各地情況一樣,更愿意到非農領域就業,導致農業從業人員逐年減少且呈老齡化。截至目前,漳平共有農業人口22.5萬人,其中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僅5.17萬人,50歲以上人員占57.2%,斷層現象十分明顯。
1.2.4設施農業推廣難度較大
漳平擁有設施農業面積104hm2,其中鋼架大棚栽培面積37.3hm2、智能溫控大棚面積9.2hm2,分別僅占漳平市設施農業面積的35.9%、8.8%,占漳平市耕地面積的0.3%、0.07%,設施農業基礎仍較薄弱。而當前簡易大棚造價需7元/m2,標準鋼架大棚造價需60元/m2,普通連棟大棚造價需40元/m2,發展設施農業成本較高,僅靠農民自籌資金很難達到較高水平。同時,漳平農業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的特征十分突出,現有農業加工企業僅18家,其中規模以上僅3家,原料加工型企業僅2家,分別占總數的37.5%、11.1%。再加上農技專家少,獲得高級職稱的僅11人,且大部分臨近退休年齡,導致基層農技服務方式單一,農產品附加值、市場競爭力較低,無法滿足設施農業發展需求。
2漳平市發展設施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2.1機遇分析
2.1.1政策機遇
一是資金扶持。2013-2015年,省里每年安排設施農業建設項目專項資金3.5億元,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方式支持設施農業建設。龍巖市也出臺了相關配套補助優惠政策,各級財政投入設施農業資金力度均比以往大。二是信貸支持。省、龍巖市都出臺了支持村鎮銀行組建和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了農戶生產性貸款擔保風險補償政策,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信貸支持。三是加快土地流轉。省、龍巖市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的意見的通知》《2008年大田農作物生產十條措施》等政策,要求各級政府安排一定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建立耕地流轉示范片所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極大降低了土地流入方的生產經營成本。四是加強農業保險。省、龍巖市均出臺了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的保險政策,將規模化、設施化生產的特色農產品納入政策性保險范圍。支持有農業保險資質的保險公司參與開展設施蔬菜政策性保險工作,并對參保的設施蔬菜,省、市、縣各級財政均給予保費補貼,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2.1.2社會機遇
一是消費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營養、安全的農產品需求不斷加大,設施農業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時效,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多層次的需要,這為設施農業提供了發展空間。二是增收需求。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及產業和資本的轉移,設施農業成為廣大群眾創業就業、促進增收的重要渠道。據漳平2014年典型調查,設施種植每667m2純收入達到5500元,是水稻的6倍多。其中,設施蔬菜每667m2年純收入6240元,比常規種植凈增4000多元;設施花卉苗木每667m2年純收入15500元,比常規栽培凈增6000多元。許多企業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帶著資金、項目尋找設施農業投資場所,部分城市下崗失業人員、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及回鄉創業的大學生,也把投資設施農業作為就業創業的選擇。
2.1.3產業機遇
設施農業是對傳統農業的革命,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近年來,為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我國不斷加大設施農業研究的力度和推廣應用,科技含量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發展成為世界設施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為產業加快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2.2風險分析
2.2.1市場風險
漳平市設施農業雖有一定的規模,但基本以農戶小面積分散經營為主,對市場的認知度不高,造成收益不穩定,抗風險能力不強。設施農業專業化組織作用相對薄弱,大多數專業協會管理分散、主體地位不明確,市場競爭能力較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多數產品在省內外、國內外沒有形成知名度,80%以上的產品在本地市場銷售,制約著設施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2.2.2技術風險
設施農業對溫濕度的控制、病蟲害的防治、投入品的選擇等都有較高的要求,而目前漳平33.1%的溫室還是竹木結構的日光溫室,溫室起架低、跨度小,采光和保溫效能較差,且室內空氣濕度大,不利于病蟲害防治,影響了栽培作物的品質。再加上專業技術人員十分缺乏,還無法完全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已成為設施農業發展的最大風險。
2.2.3經營風險
設施農業屬高投入產業,需要實行項目化建設、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否則很難實現盈利。而當前漳平經營設施農業多以農戶為主,專業化程度較低,種植品種多而雜,影響了整體效益的發揮。即使是大資本投入建設的設施農業項目,也尚處在起步階段,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比較粗放,缺乏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2.2.4自然風險
雖然設施農業能有效控制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但一些劇烈的自然災害如臺風、洪澇、冰雹等對設施農業造成的損失相當巨大,甚至是滅頂之災,這也一定程度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3漳平市發展設施農業的對策建議
漳平市設施農業發展方向應定位在“高效、規模、特色、生態、觀光”上。
3.1完善規劃,優化結構
一是圍繞區位優勢完善規劃。按照省有關設施農業發展要求,加快對接龍巖市農業產業化“億元企業計劃”,并根據各鄉(鎮、街道)、村的區域特點,進一步修訂完善漳平市設施農業發展規劃,做到“四定”“三明確”。即定點、定位、定質量、定進度;明確重點產業,明確重點發展區域,明確實施主體,促進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二是圍繞資源優勢完善規劃。依托各鄉(鎮、街道)資源優勢,進一步修訂完善農業產業專項規劃,大力發展“花、茶、菜”三大特色農業產業,持續打造好新農村經濟發展三條長廊,即城郊現代農業示范長廊,以和平、西園為核心,主要發展蔬菜、生態種養殖等產業;南部閩臺農業合作示范長廊,以永福鎮為核心,主要發展高山茶、高山反季節蔬菜、花卉、臺灣良種花木等產業;北部休閑觀光農業長廊,以南洋、雙洋為核心,主要發展觀光茶園、烤煙、優質稻等產業,并開發采摘園、觀賞農趣園等功能,促進傳統農業與現代都市休閑生活功能有機融合。三是圍繞品牌優勢完善規劃。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依托“漳平水仙”“厚德蘿卜”“西園苦瓜”等知名品牌,規劃布局一批項目,將品牌文化有機運用到項目建設中,放大品牌效應。同時,加大漳平現有農業品牌宣傳推介力度,廣泛開展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品牌申報認證工作,及時兌現獎勵措施,打造更多農業知名企業、著名品牌、馳名商標,不斷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3.2擴大招商,增強后勁
一是對外招商。按照龍巖市“項目會戰年”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區域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特點,堅持面向臺灣等農業發達地區招商,爭取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品科技含量高的項目(企業)。重點依托即將到來的交通后發優勢,加快海西(漳平)農產品加工區建設步伐,鼓勵引導鑫賢、龍泰安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強與國內外大公司對接,通過注資、控股、參股、收購等方式,推動企業做大做強,打造閩西最大農副產品集中加工區。加快推進越豐冷鏈物流等項目建設,并建立農產品開發中心、交易中心,吸引更多項目落戶漳平。二是對內推廣。制定出臺設施農業投資發展指導性政策,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鼓勵引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旅外鄉賢投資設施農業,與當地農戶建立形式多樣的聯合與合作,共同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大力加強典型培育,持續抓好南洋暖洲閩臺高優農業示范基地、和平東坑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等示范項目建設,爭取盡早發揮效益,以典型的力量激發漳平市群眾參與投資設施農業的熱情。
3.3促進流轉,擴大規模
一是土地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推動農村土地向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流轉,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根據不同地域氣候特點,選擇優勢明顯、潛力巨大的主導品種,統一規劃,連片建設,實現規模化生產,提高經濟效益。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制定完善農民梯度轉移、分類轉移等各項規劃,進一步落實“七進園區”措施,實施低保戶在園區務工可繼續享受低保待遇等促進用工政策,加快農民集聚集中。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加工、貯藏、保鮮、運銷等業務,實現產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為廣大農民就業創業開辟更廣闊的空間。以漳平和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合作簽約為契機,持續運作好縣級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運營中心,繼續舉辦“淘寶創業”培訓班,推動更多農產品上網銷售。
3.4健全機制,夯實基礎
一是健全扶持政策。進一步落實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補貼等扶持政策,創新出臺民營經濟、電子商務、“互聯網+”等優惠政策,努力為設施農業發展保駕護航。二是加大資金投入。認真梳理整合各級支農惠農政策,加強向上溝通聯系,爭取更多項目資金支持。統籌山垅田、撂荒地整合改造,扶貧、新農村建設等涉農資金分配,集中資源要素全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防洪堤工程、小型農田水利等項目建設,切實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創新推廣茶樹、林權證抵押貸款等措施,加大設施農業信貸投放力度,鼓勵引導民間資本融合,多元資金參與設施農業建設,幫助農民解決資金不足困難。
3.5育好隊伍,加強保障
一是壯大農技隊伍。探索實行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進修輪訓制度,鼓勵支持基層農技人員進行學歷提高培訓,培育一批本土農業技術人才。落實“引才引智”政策,堅持每年招聘一批農業技術專業高校畢業生,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加強與上級農業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交流合作,共同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加快設施農業科技成果引進,促進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壯大職業農民隊伍。實施系統化農業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舉辦專項科技培訓班、送科技下鄉和科技入戶等活動,培育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打造一批設施農業專業大戶、科技示范戶和產銷經紀人,鼓勵引導其加強市場對接,解決農產品難賣難買問題。三是壯大農業專業合作隊伍。強化政府引導作用,扶持培育一批花卉、茶葉、水果、蔬菜等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休閑農莊,加強專業組織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引導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承擔更多社會化服務功能,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帶動更多農民投身于設施農業發展。
作者:張保民 單位:漳平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摘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在農業和工業方面均有很大進步,尤其是在農業方面,我國正逐漸采用更加科學的設施農業技術。
關鍵詞
設施農業;害蟲防治;發展
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在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設施農業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被廣泛應用。
1設施農業發展進程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進,用于耕種的土地面積在不斷減少。民以食為天,農業事關國家發展的根本,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對土地的生產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設施農業作為提高農業產出效益的有效手段,其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過去,由于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技術比較落后,農業受環境和季節的影響較大,但是隨著設施農業的不斷發展,這種情況已經有了較大的改觀,通過在農業生產中利用各種農業設施,為農作物的生活營造更適宜完善的環境,使其受外在環境影響的因素減少,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經濟效益[1]。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從20世紀中期開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到現在已經是初具規模。例如,之前我國在農作物配置方面廣泛采用保地技術,即在土地表面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這種技術能對一些株莖較矮的農作物提供足夠的溫度,但是這種技術并不適用于一些株莖較高的農作物,在此基礎上,催生了塑料大棚技術,這種技術有效地保障了株莖較高的農作物的生長;但就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溫度環境來說,農作物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生長速度會放緩或者不再生長,因此溫室栽培技術又應運而生,這樣不僅解決高度問題也解決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溫度問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這種設施農業已經逐步溶入了農民的生產生活中,如今這種農業已經成為了一種具有整體規模,完善技術和逐漸發展的科技方面的技術的發展趨勢[2]。此外,設施農業技術的應用已經不局限應用于普通的蔬菜瓜果等的農作物產品的培植,還不斷應用于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如畜牧和水產方面的養殖等,這對我國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2設施農業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具體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在農業發展中采取了很多新方法、新技術,農作物產量也有了很大進步。在這些新方法、新技術中,設施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方式,對農業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設施農業在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3]。例如,冬天建設大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環境對蔬菜生長的影響。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對花卉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在溫室中培育花卉也使人們的需求不再受到季節的限制;在水果種植方面,冬天也能吃到夏天才能吃到的水果蔬菜,再也不用受地區和季節的限制了這些生產生活中的變化表明我國的農業產業技術在水平和產量品質上都上升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而這些成果要歸結于設施農業的發展。我國在農業方面的發展是有其內在要求的,因為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我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民的吃飯問題,袁隆平教授研究的雜交水稻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溫飽問題才基本解決。因此,在我國大力發展和實施設施農業對經濟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都有重大意義[4]。在農業發展水平比較高的西方國家,設施農業是廣泛應用的方式之一,且在推動經濟發展尤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上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提高人民收入、改善粗放式的農業經營模式都有很大的成效。拋開設施農業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單從對農作物生產方面來說,設施農業具有許多傳統農業不具備的優點,如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經濟效益。設施農業是一種全面的、綜合性的農業發展模式,它涉及到許多方面的技術問題,包括環境生物、地質、市場銷售和品種發展等。設施農業通過與其他技術的結合來提升它的技術水平。另外,設施農業將所有的土地資源和工作人員等可以利用的技術全部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多種特性的集合產業。這種農業采取管理模式和器械的運作,結合不斷完善的科學的管理方式,使設施農業這項農業技術不但可以增加農業產率還可以改變產業結構,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效益,在實施的過程中完全充分利用了可以應用的環境因素,在這個方面上形成了綜合的經濟模式。
3設施農業的發展前景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設施農業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農業形式相比,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對于設施農業發展前景的探討,能夠幫助我們立足于設施農業發展的實際,著眼于設施農業發展的前景,實現科學的發展規劃,促進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
3.1設施的標準化
從設施農業的發展情況來看,設施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與氣候、農業發展規律以及農作物種植特點結合起來,這種特點的出現,使在某一區域內的某一種農作的種植,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實現了農業設施的標準化。
3.2設施農業的自動化與智能化趨勢
隨著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其與農業結合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設施農業的本質在于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有效控制,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加入,能夠大大提升設施農業的調節精度,使設施農業所營造的環境最大程度地滿足農作物生長的要求,促進農業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4結語
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采取設施農業是對社會進步的最好的實施。它可以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管理化,使作物的生產可以不受環境和溫度的影響。此外,在各種不利的因素發生的同時,也要對農業生產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只有合理的農業技術,才可以使我國的農業快速發展。
作者:李培勝 單位:河南省洛陽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一、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
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的要旨是將其融入統一的市場經濟體系之中,而其前提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整合分散經營的土地,實現與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農產品市場的對接。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上看,通過土地流轉的方法實現耕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同時還可以實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城鎮化進程。但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機制有較大的影響,需要創新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運營機制。
二、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影響
(一)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意愿與能力提高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本質上是發展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它是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將細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轉變為具有適度規模的生產模式,形成農業生產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組織。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可以形成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農田水利設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源,為確保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生產經營主體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意愿就會加強。此外,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的強大,使經營者積累更多的資本;組織的創新還可以將社會資本引入農業生產,與分散經營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相比,經營主體擁有更多的資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與農田水利的戰略合作關系,衍生出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單位與產業,增強其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的能力。
(二)減少了農業經營者與水利單位的交易費用
以農業生產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生產經營主體成立以后,可以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將細碎的土地整合起來,通過組織的擴張,借助于組織對市場的替代,變市場交易為組織內的交易,減少了交易費用,避免了農田灌溉利益的糾紛。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還能夠培育一批具有市場運作能力的經營者,在農田灌溉中,經營者可以利用規模效應,建立與供水單位的直接交易渠道,減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組織的參與,實現交易成本的下降。
(三)降低了農田灌溉成本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形成土地的適度集中。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可以實現與農田水利灌溉的對接,有利于選擇適合自然特點和農業種植的農田灌溉方式。農業生產經營者如果自建農田水利設施,如建設水井、池塘,則可以通過集中灌溉,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單位灌溉成本;如果選擇使用社會供水系統,如向水庫等供水單位購買水,由于土地的適度集中,經營者為了節約用水,會修建和維護灌溉系統的終端溝渠,可以避免水資源的流失,而且減少了灌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田灌溉的經濟外部性,這些都將降低農田灌溉成本。
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機制的創新
(一)加快農田水利交易的市場化改造
伴隨著市場機制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傳統的政府主導下農田水利建設模式也必將發生轉變,取而代之的將是建立在市場機制下的農田水利建設模式。在該模式下,需要培育具有市場經營能力的農田水利設施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形成合理的市場定價機制,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為此,需要將一些具有商業價值的水庫、塘堰和湖泊等設施通過經營改制,利用承包等經營方式,將其培育成為農田水利市場供給方,組建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田灌溉公司,開發適合農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臺,并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通過市場交易方式進行農田灌溉。鑒于農田水利設施具有形成壟斷的條件,而且因為自然環境、農業種植因素,其價格機制極為脆弱,為確保農業生產,需要建立確保糧食安全和體現水資源價值的政府主導型定價機制。而作為水利主管部門,不再從事具體的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責任,只須負責大型水利設施、水網、渠道等設施的建設管理,而且在相對農田灌溉中還可以發揮市場監管作用,制訂農田灌溉指導價格,維護市場公平交易。
(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下,以農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經營者通過土地的適度集中,利用土地、人力和機械等資源的規模利用優勢,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率,由于經營者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的能力增強,也有意愿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確保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還需要引導社會資源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彌補政府投資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針對農業生產和自然環境特點,對于水庫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設施,可以吸引具有建設能力和經營能力的單位參與承包建設;對于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可以建立專業的打井引水公司、農田灌溉公司等,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農田灌溉服務;為形成有效的農田水利市場,還可以組建專業的農田灌溉中介組織,建立供水單位與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聯系,活躍農田灌溉市場,提高灌溉效率。
(三)建設適合規模農業生產的農田水利設施系統
農田水利與其他基礎設施不同,由于水權無法在經營者之間實現清晰的分割,導致經濟外部性產生。創新了農業生產經營機制以后,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實現土地的適度集中,與細碎的家庭承包土地制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田灌溉成本。土地適度集中方式下的農業規模生產對農田水利設施要求不同,它要求對農田灌溉水利系統進行重新規劃,使其適合農業生產的需求;而從另一方面講,完善的農田水利也有利于促進土地的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生產,從某種程度上講,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系統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的前提。為適合規模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政府可以通過農田水利設施系統的改造,如建設直接通往經營者承包土地的渠道,或布置適合土地規模經營的灌溉水網,降低農業經營者的灌溉成本;而在土地承包范圍內,經營者可以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設計與建設灌溉溝渠,提高農田灌溉效率,確保農業生產。
作者:鮑春生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一、設施農業建設和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一)品牌效應、規模效益不突出
在已建成的設施農業園區中面積相對較小,區域化布局未形成,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帶動,發展方向不明朗。
(二)技術服務機構的公共服務能力差
掌握設施農業栽培技術的農技人員不足,用于設施農業的公共服務經費較低,交通工具缺乏影響了設施農業的技術服務和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入和消化。
(三)引領設施農業發展的產銷龍頭企業不健全
烏拉特前旗現有的龍頭企業與農民經紀人隊伍數量少,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帶動能力弱,許多產品未能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同時,由于市場體系不夠健全,市場相對分散、信息傳遞不暢、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發揮不明顯,發展設施農業的農民對市場信息等了解渠道不暢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二、發展設施農業的幾點建議
(一)健全機制,狠抓落實
有關蘇木鎮、農牧場在建立領導組織機構的同時,還成立了設施農業專項推進領導小組,建立長效的宣傳工作機制,宣傳國家有關政策,并積極宣傳引導農牧民認識到設施農業是從本地實際出發,適合農業發展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借助外力促發展
把招商引資作為設施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以優惠政策招商。繼續執行已出臺的優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來烏拉特前旗投資。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充分利用旗委、旗政府門戶網站、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招商信息,搭建供需信息平臺。以活動促招商。適時組織開展農業招商活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借助外地資金推動烏拉特前旗設施農業發展。
(三)廣泛宣傳動員,引導農民觀念轉變發展
設施農業能否取得成效,取決于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主體作用的發揮。要用靈活方式引導農牧民觀念轉變。要采取召開會議、舉辦講座、組織觀摩、入戶動員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設施農業的優點和好處,用身邊的事例啟發、引導群眾,要從資金、技術上等多方面支持農民,激發農民的參與熱情,調動群眾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積極性,使農民群眾自覺自愿地投身于設施農業建設中。
(四)做好促新強舊工作
在落實好新任務的同時,要對現有的溫室小區,增加投入,提升服務水平,抓好小區的棚室改造、品種選擇、茬口安排、栽培管理、市場銷售等重點環節,使小區蔬菜經濟效益最大化,從而為新溫室發展增強動力。
(五)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多元化投資機制
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籌資和信貸投入為主體,社會融資和招商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六)樹立品牌意識,促進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
品牌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和提升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在抓好設施農業生產的同時,首先要充分發揮綠色優勢,增加設施農業中的名、優、特、稀蔬菜品種的生產比重,不斷豐富產品種類,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生活需要,增加設施農業中蔬菜產品價值。其次要積極推廣無公害栽培技術,加快綠色食品認證認定,提升設施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質量搶占市場。再次要著力培養龍頭企業。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優勢、有特色、前景好的設施生產骨干龍頭企業和生產大戶,發揮其對產業的帶動作用。鼓勵企業投資設施農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組織模式。
(七)加強設施農業技術人才培養
要重點組織農業服務部門技術人員,充分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搞好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大從業人員技術培訓力度。培養一批掌握先進技術的專業技術骨干,然后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對種植戶進行培訓和技術指導。
(八)構建市場供需網絡,加快產業化經營步伐
高度重視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建設,真正實現生產環節和市場的對接和連通。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搞好市場信息服務,組織專門人員長年在周邊城市和地區進行信息采集、分析和研究,與國內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實現信息聯網,建立以信息和市場指導蔬菜生產的服務機制,提高對市場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通過供需見面、產品洽談等方式,促進設施農業生產基地與銷售商簽訂購銷意向協議,使蔬菜生產、銷售更具有穩定性,減少產品產銷的盲目性。
(九)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推動設施農業穩步發展
設施農業建設涉及面廣、范圍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各蘇木鎮、農牧場要進一步完善設施農業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指定專人專門負責具體工作落實。搞好協調服務,保證設施農業建設有序發展。抽調技術人員下鄉包村蹲點指導設施農業建設,抓好技術服務,加大對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的農民進行種植、平衡施肥、病蟲凍害防治等專業技術培訓力度,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水平,推動設施農業在我旗進一步發展,真正做到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牧民增收。
作者:武永勝 王改鳳 單位:烏拉特前旗蔬菜管理站 烏拉特前旗農牧業局
一、農業設施發展意義
設施農業的發展還能夠影響農業病蟲害,有效降低農業病蟲害威脅以及不利影響,從而減少使用農藥的次數,建立無公害農業。農業的設施化建設過程其實就是農業的標準化建設過程,在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能夠使用多種先進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約化、程式化、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精準用肥、減少污染。設施農業能夠對環境進行有效的調控,有效增加農產品質量以及產量,有效保證其供應的連續性以及產品的鮮活性。設施農業不但對于農業發展的效率有所促進,同時能夠不斷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對民生的改善,是對社會和諧發展的促進。
二、發展設施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生產結構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導致原本緊張的耕地被再次細分,以至于農業經營規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規模優勢,而且種植的蔬菜品種多而雜。經營0.33hm2以下耕地的農戶占農戶總量的大多數,而經營較大規模耕地的農戶卻很少。多數大棚是由“原子化”的農戶經營,在良種選用、技術升級、加工運輸方面交易費用較高,阻礙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目前,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本相對匱乏,農民教育水平相對較低。
三、設施農業發展的技術保證
1、對農業的政策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設施農業的發展特征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體質,主要以政府扶持為導向,同時社會投入以及自我累積為輔助的發展投入體質。對于設施農業的發展,金融保險的應用時良好的平臺建設的基礎,通過農業運用上保險金融的投入,通過對遞延擔保限制的放寬,建立起風險基金,以此解決農業建設的金融問題。通過保險政策補貼,用以吸引資金流向,保證農業資金的保障,保險是保證農業不受風險沖擊、影響的重要保障,能夠使得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穩定性。
2、調整農業方式、結構,保證經濟效益
(1)農業結構主要的發展方向為,高效溫室以及節能溫室的引進,優良品種的培育,實現農業設施工程建設的優質工程,通過引進國際優良品種,尤其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品種,應當加大其性狀培育;擴大蔬菜種植中設施農業的發展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力。在保溫設施中,對厚墻體以及保溫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結構進行推廣,另外在灌溉技術上實行新型的節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優質蔬菜品牌,加快無公害農業建設。
(2)調整品種結構,實現良種引進、示范、推廣新突破種子是農業進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一個優種,可以形成一個產業,打開一片市場,加快設施農業品種的更新換代,是搶市場、推動設施農業新發展的關鍵。
(3)種植方式的調整,結合現代的設施農業以及良種良法方式,并比較其發展速度,可以發現,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種植方式在創新上嚴重不足,且發展速度無法適應越來越高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民不具有先進的農業思想以及理念,在技術掌握上也都沿襲了傳統的方法,播種時間集中,且上市時間集中,因此農業市場中的供需關系就會嚴重失衡,因此產生矛盾。而設施農業的發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種類農產品特征,重視靈活的種植方式以及雜交培育技術,并通過多種技術優化組合,配套應用,以適應不斷增加的市場需要,提高農業產值和經濟效益。針對同一種品種,可以通過覆蓋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溫室種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區進行分批次播種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收獲,分批量上市能夠調整市場供需要求,緩解供需矛盾,從而加大經濟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種植上能夠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種蔬菜植被對棚室土壤結構進行調整。而對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對的減少種植量,上茬種植番茄,下茬則種菜花或者是大頭菜。通過對設施農業的宣傳培訓,提高農民對設施農業經濟效益的認識,加大設施農業發展投入,為其推廣和規模化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3、特色農業建設推動特色設施農業發展觀光型農業的發展是目前新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發展中具有獨特風格的發展方向,諸如農家樂、漁家樂等旅游形式活動的開展都會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觀光型農業成為新的交叉產業亮點。另外依托自然資源優勢,一些地區可以在農業示范園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礎上,宣傳優質、特殊、聞名、新鮮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產等。
作者:曹金科 單位:黑龍江肇東市東發農業技術服務推廣中心
1設施農業技術的概述與應用
在現代設施農業中,其技術主要有耕整地技術、卷簾技術、滴灌施肥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對于設施農業的生產與發展來說,上述四項技術是應用比較多的技術。
首先,耕整地技術主要是以旋耕整地為主,它是靠發動機推動旋耕部件的旋轉來作業的,在耕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耕作深度與進度進行有效控制,而且可以隨意來調整手把的位置,這樣就有利于溫室邊角上的作業。
其次,卷簾技術的功效主要是體現在草簾與保溫被的卷鋪上。鑒于行走的方式不一樣,可以把卷簾機械分成固定式和自走式。其中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減速機來達到卷拉覆蓋簾的目的。
再次,對于滴灌施肥技術來說,它主要包括施肥、過濾、滴灌管、供水泵等。而滴灌施肥中的輸水管涉及到三個部分,即主管、支管和毛管。當然用途不同,輸水管的材質也不盡相同。主管和支管主要采用的是PE管,而毛管則適宜采用壓力相對比較低的滴灌管。只有在特定材質的管道中,才能發揮出各自的優勢。
最后,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主要是用來保護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在溫室中,應用比較多的是臭氧防治機,它是以溫室內的空氣為原料,利用高壓放電的技術手段,來達到殺死溫室內各種病菌的目的。對于臭氧來說,它有一定的還原功效,殺菌過后,臭氧會還原成氧氣,而在此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污染。
2設施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成效
通過對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的不斷實踐,我國設施農業在設施技術的使用上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一,設施農業技術的推廣中,設施栽培農業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數據統計顯示,在我國大中城市中,設施栽培農業的生產面積超出了當地菜田面積的1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還達到30%以上。由此看出,我國設施農業的分布在不斷擴大。
第二,通過對設施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在先進設施農業技術的應用中,我國節能日光溫室也隨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在設施結構不斷完善的同時,設施內的生長環境也得到了很好地優化。第三,對于設施農業來說,它已逐漸成為現代都市農業的首要選擇目標。比如,北京的朝來農藝園、上海的孫橋園藝試驗場等,這些項目都是把現代的溫室園藝和現代旅游業結合起來,成為設施農業技術一種新的應用,實現一舉多得的效果。
3結語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設施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園藝業和種植業都潛在著巨大的發展優勢,對農業發展結構的調整和實現農民的增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必須要重視設施農業的發展,加大設施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當然,在此過程中,不能墨守成規,應該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探索出適應新型設施農業發展的道路。只有大膽地創新,把握市場的運行規律與特點,適時抓住機遇,才能促進現代設施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本文作者:丁佳平 單位: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本文作者:阿生祥 單位: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水務局水電設計公司
1設施農業及其主要特征
設施農業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100多年前,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已出現玻璃溫室應用于農業生產,但大規模的現代化設施農業是近年來隨著農業環境工程技術的突破而迅速發展起來的。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設施農業起步較晚,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區興建規模化養殖場,80年代初開始進行以地膜覆蓋、塑料拱棚和日光溫室為主體的設施化栽培。對設施農業的概念,說法不一。綜合各種觀點,我把它歸納為以下一段話:設施農業就是綜合應用工程裝備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環境技術和氣象技術,按照動植物微生物生長發育機理、產品儲藏保鮮的要求,提供可控的、最佳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肥等環境條件,進行動植物微生物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從種類上分,設施農業包括設施園藝和設施養殖兩大類,設施養殖主要有水產養殖和畜禽養殖。無論是哪一類,無論是簡易的塑料大棚,還是智能化的工廠化生產,都是利用人工設施,調節光、溫、水、土、肥、氣等要素,優化動植物生長、發育、儲存環境,實現平面、立體、空間利用,放大乘數效應,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獲得最佳效益。
2我縣設施農業現狀
全縣現有日光溫室2186座,溫室規格(26米~42米)*7.5米,其中巴燕鄉上胡旦村(270棟)、波航鄉胡思洞村(90棟)、和平鄉和平村(88棟)比較集中,其余均比較分散,主要種植蔬菜、果品、花卉等。根據以上現狀可看出:由于沒有統一規劃,溫棚在各村試點中大部分都比較分散,沒有形成規模種植的品種,也沒有形成規模,不能帶動區域經濟的長足發展。
3我縣設施農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設施農業水利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設施農業(溫棚)的快速發展,對拉動區域經濟和農民群眾勤勞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溫棚水利部分的設施不配套,全縣溫棚用水根本無統一規劃,其用水都是各村自行臨時解決,無保證的可供水源,限制了溫棚的快速發展和現有溫棚應有效益的發揮。溫室灌溉用水是就近從各村人畜飲水工程管網中引取或從附近河道中挑、馱運,由于溫室灌溉用水量較大,使各村人畜飲水出現困難,尤其夏季溫室需水量高,加之溫室內無水利配套設施,溫室灌溉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量不足,溫室灌溉用水只能靠附近河道用人挑、牲馱的方式來解決,浪費水資源,占用了大量的勞力,增加了勞動強度,延緩了溫室發展的速度。
3.2水資源開發利用
我縣河流屬湟水水系,河流眾多,境內有大小溝道86條,正常有水的河流25條,水源以降水補給為主。其余均為季節性山溪小溝,平時干涸,汛期山洪爆發時,溝水陡漲,山洪因含沙量大,雨過溝干,一般難以利用。全縣水資源總量為3.1466億立方米。其中自產水資源總量為1.5778億立方米(包括地下水資源量5503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10.46萬m3/km2,人均占有水資源1183.8立方米,按耕地面積平均占有水資源量531立方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略高于黃河流域和湟水流域。全縣實際水資源利用量只有6000萬立方米,實際利用率為19%。其中:城鎮居民生活用水120.4萬立方米,農村居民生活用水152.8萬立方米,牲畜飲水95.8萬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5498.3萬立方米,工業用水149.2萬立方米。另外,小水電利用貫流水1.892億立方米。隨著全縣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上述各項水利水保工程基礎設施的建設,已初步構成了比較合理的以農田灌溉和人畜飲水供水體系框架,為湟源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做出了積極貢獻。
4設施農業水利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有利條件
4.1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縣水利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需要以及自然客觀規律的要求,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全縣設施農業(溫棚)發展速度較快,由于部門間協作、協同較少,使溫棚的水利配套設施起步較晚,無統一規劃,各村溫棚用水由各村臨時解決,無法長期、穩定的保證供水。2)各村溫棚用水因無專業部門的指導,無可靠的供水水源及供水管網系統,無法保證溫室的四季灌溉問題。在水源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大部分農民只好讓溫室用水只好用畜馱、人挑或手扶拉運水的臨時辦法來灌溉農作物,不僅費工、費力,還占用許多勞力和增加了勞動強度。
4.2有利條件
我縣設施農業(溫棚)水利配套工作今后面臨的任務還十分繁重和艱巨,需要進一步精心規劃,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全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盡管問題很多、困難較大,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很多加快發展的良好機遇和有利條件:
1)從國家的大政策上來分析,隨著國家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持續深入,將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入力度,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必將是被放到更加重要地位加以重視并優先安排的項目之一,只要我們搶抓機會,仍將會給我縣的設施農業水利配套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發展機遇,這將對全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十分有利;
2)各級政府及省、市業務部門對我縣水務工作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極大關注,與此同時,也增加了對我縣水利工程建設的投資信心,我們堅信上級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的重視程度和項目支持力度將會不斷加大,這將對我縣水務工作的發展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3)隨著近幾年我縣設施農業的大力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問題突顯,要求設施農業水利配套逐步完善是農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也將為水利基礎設施的發展帶來機遇,水利設施的發展也對全縣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湟源縣水務局組建成立以來,在各級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這為我縣水務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
5設施農業(溫棚)發展情況
設施農業是一項集設施水平、栽培技術、養殖技術與管理模式于一體的綜合新興農業產業,設施農業的發展,將會推進整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體現一個地區農業發展的水平,因此,設施農業的發展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設施農業能在局部范圍改善或創造環境氣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氣候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減輕熱、凍、風、霜等氣象災害,提高抗風險能力,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能較好地滿足農作物對生態條件(光、熱、水、肥等)的要求,使農作物有一個溫馨的家,能夠“吃飽喝足,住得舒服”,從而獲得高產優質的農產品,得到比露地耕作高幾倍的經濟效益。因此,設施農業的發展是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單純依靠發展規模經營來提高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受到了制約。因此,設施農業的發展是促進農業企業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這樣講,設施農業具有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益等特點,是現代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集約型農業轉變的有效方式,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縣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發展農業經濟特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日光溫室、畜棚,形成產業化生產已初見成效,經過幾年的努力,培育出了胡蘿卜、馬鈴薯、青蒜苗等幾個在國內市場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形成一批具有本縣區域特點、知名度高的產品品牌和產業帶區,為構建我縣合理的農產業產業布局,提高特色農業的整體水平和效益,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p#分頁標題#e#
6設施農業(溫、畜棚)發展制約因素
隨著日光溫室、畜棚的發展,溫室灌溉、畜棚牲畜飲水矛盾突現,水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灌溉用水是限制發展日光溫室形成產業化生產基地的攔路虎,全縣現有的日光溫室灌溉多數是群眾從附近河道挑、馱運來澆灌,少數溫室及90%畜棚牲畜飲水從各村人畜飲水工程中引取水源,使原本運行良好的人飲工程出現超負荷運轉,尤其在夏季出現人畜飲水與溫室、畜棚澆灌水量不足,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達不到應有的溫室經濟效益。
7發展設施農業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堅持以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根據省、市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規劃原則,強化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認真做好農村水利,全面提升水利服務全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能力,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我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全縣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水利發展和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與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水利問題,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飲水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等需求。
2)堅持協調發展的原則。水利發展的目標、速度、規模、水平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同時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統籌安排,分類指導,合理開發配置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保障水利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3)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堅持節水保護與開發配置并重、節水保護優先的原則,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在努力解決工程性缺水、資源性缺水問題的同時,要把節約用水作為革命性措施放在優先位置來抓,節水為主,治污優先,興建節水治污工程,轉變用水方式,調整生產布局和產業結構,合理開發、科學配置、高效利用水資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5)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提高水利設施的綜合效益。根據國家公共財政狀況和投資政策以及省、市、縣經濟發展的水平,在深入研究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的基礎上,明確水利發展的重點,合理確定水利建設規模和投資規模,堅持擴大能力與鞏固提高相結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6)堅持水利建設與水利社會管理并重的原則,全面提高水利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能力。通過不斷鞏固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水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五大安全保障的物質基礎;通過不斷加強水利自身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洪水管理、水量分配和水權、水資源保護等制度建設,進一步深化改革,理順體制、完善機制、健全法制,強化政府對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7)堅持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8發展設施農業的總體思路
根據近幾年設施農業發展的速度,努力使相應的水利設施同步化,更好的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為縣城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做好鋪墊。為此,根據省、市有關文件和要求將我縣設施農業水利發展進行統一規劃,統籌兼顧,緊緊把握機遇。我縣的設施農業水利發展思路為“把握一個主題,圍繞兩個堅持,保障三大安全”。一個主題:就是要始終把握水利為富民強縣,為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兩個堅持:堅持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動搖,努力為農民增收服務;堅持以植樹種草,水土保持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不動搖,實施水源涵養等綜合治理,為綠色經濟服務。三大安全:一是保證設施農業發展給農村人畜飲水帶來的壓力,保證農村人畜飲水的安全;二是通過對溫室的水利設施配套,保證全縣設施農業的穩定生產;三是通過設施農業水利配套工程的立項上馬,保證我縣經濟發展用水。
9加強我縣設施農業的幾點看法
9.1加強領導
真正按照國家的要求,落實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地位,加強領導,努力做到計劃安排到位、資金投入到位、措施落實到位,實行目標管理,一級抓一級,層層負責,切實搞好設施農業水利這塊工作。
9.2依法治水,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1)認真貫徹執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和本省頒布的有關地方性法規,規范各項水事活動,依法管水用水。2)加強水行政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責權清晰、可操作性的水法規體系。3)加強水利執法隊伍的建設,積極宣傳水法規和政策,提高全社會的水法制意識。4)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積極工作,理順關系,逐步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大力加快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的進程。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做到“開源與節流并重,水量開發與水質保護相結合;重視工程建設的同時狠抓工程建后管理;生產生活用水與生態環境用水并重,重視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帶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9.3加強前期工作
按照規劃和計劃,下決心、下本錢、下大力氣搞好水利前期工作,增加項目儲備,扭轉我縣在設施農業方面的水利前期工作滯后的被動局面。加強對勘測設計工作的管理,引人競爭機制,提高前期工作質量;立足長遠,對規劃的項目,及早安排,做好前期工作,逐步建立“湟源縣水利項目儲備庫”。
9.4加強日光溫室水利設施
目前我縣溫室多采用傳統溝灌、畦灌,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而且容易造成室內泥濘、板結、濕度增大、降低了室內的溫度,不利于作物生長。所以溫室采用滴灌,對于節約水利資源、改善溫室生產環境、提高作物品質和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滴灌是最先進的溫室灌溉方式之一,低溫季節在溫室中采用滴灌,能夠避免其他灌溉方法灌水后溫室內濕度過大而易使作物染病的弊端,因此滴灌可以說是絕大多數溫室生產中灌溉系統的最佳選擇。在溫室中采用滴灌具有省工、省水、節能、優質、增產、適應范圍廣、易于實現自動控制等優點,還可以配合施肥設備精確地對作物進行隨水追肥或施藥等作業。#p#分頁標題#e#
9.5實施“科教興水”戰略,加強人才培養
科技興水,提高素質,搞好自身隊伍建設,為提高廣大水利職工的政治素質,建立一支政治堅定、作風扎實、紀律嚴明、業務精湛、廉潔務實的高素質水利干部隊伍,一是抓好政治理論學習;二是搞好業務培訓,使廣大水利職工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水利職工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業務素質;三是加強水利行業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廉政建設;四是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理論與實踐結合,創造性地做好各項工作;五是轉變職能,加強行業管理,規范工作程序。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洪減災、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水土流失防治、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水利為生態建設服務等領域的科學研究,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在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中盡量采用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提高設計、施工和管理水平;并要抓好職工隊伍建設,按照規劃,著力培養好領導干部、科技人才、經營人才和技術工人等“四支隊伍”,使全行業干部職工的素質有明顯提高,以適應湟源水利大發展的需要。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