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4 04:43: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新農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新農村建設是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本文主要探析了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為相關人員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新農村建設要有效推進,必須由農業經濟發展作為基本物質保證。簡單來說,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新農村建設的動態發展視角來看,新農村建設有利于推動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則又會反過來促進新農村的建設。
一、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分析
1.基礎設施不完善。當前農村地區還有很多地方存在農田水利、供電供水、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落后問題。具體而言,現有配套水利設備和設施存在實際抗災能力較弱的問題,水庫、溝渠、塘堰等設施抗災能力較弱,部分農村地區的水利設備還存在失修和老化問題,排水溝渠堵塞,水庫出現病險狀況,整體呈現出較弱的抗災能力。我國農村實行農田標準化的地塊占比較低,難以形成高的綜合收益,無法形成規模農業生產。尤其是農村山區,那里的村鎮幾乎沒有規范的公路,現有公路多是斷頭路和泥濘難走的土路,當地的山貨資源無法便捷地轉化成經濟利益。配套的農村供水供電設施醫療服務網點、寬帶信息網剛剛起步建設。整體而言,這些農村居民生活條件艱苦,農業發展條件落后對當地農業經濟發展造成較為嚴重的阻礙。
2.土地流轉嚴重滯后。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低效率的土地流轉機制成為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土地流轉機制效率低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附加值較低、承包關系不穩定、短期掠奪性種植。附加值低,農業生產盈利不高,無法為土地流轉提供高附加值,農民種地積極性不高,土地流動需求不旺,最終導致土地流轉效率低下。承包關系不穩定,主要是因為農田水利設備老化,抗旱防災水平差,農民耕種信心差。承包關系不穩定,造成土地流轉行為發生難度大。短期土地承包關系下,當前承包人為了獲取更大的土地價值會不顧土地的后續肥力進行過度生產,最終導致土地肥力下降,甚至土地質量長時間難以恢復,最終嚴重影響土地流轉效率的提升。
3.農業結構不科學,經濟效益差。伴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產品需求現狀發生極大轉變,市場需求日趨高品質化和多樣化,當前單一死板的農業結構則顯得極不合理。農村地區的農業結構問題主要是農產品種植缺少準確市場定位,農業生產存在嚴重盲目性,農產品存在較大銷售風險,最終影響農業穩定發展與農民收入增加。
4.人才匱乏。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還應該依靠新型農業人才。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需要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通政策的高素質農業人才,也只有這樣的高素質農業人才才能夠推動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然而,我國農村地區的常態是,農民子弟畢業后更加愿意在城市發展,還鄉高材生人數較少。更多的青壯年勞力進城打工,農村實際上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新農村建設缺少踏實肯干的青壯年勞動力。
5.農業科技的應用轉化成果差。科技是農業的第一生產力,要發展農業必須依靠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上的投資金額占比較少,農業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存在基礎設施差和推廣體系不完善的問題,這也實際造成了農業科技發展和農民生產需求不協調,導致了農業科技應用轉化成果差的現狀。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應對策略分析
1.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在發展農業的政策方面,縣鄉政府應進一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將農田水利、網電、道路設施建設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優化調整農業發展支出結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重視投資項目的建設,而且要重視這些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質量和使用價值,項目審批和施工都必須由專門的技術人員或專家坐鎮監督指導,確保農業基礎設施的功能切實有效,真正幫助農民搞好生產,為農民生產提供便利。例如水渠的建設,則必須詳細論證水渠覆蓋的面積和供水量的關系。灌溉水渠供水通常采用河水引流的方式,臨近河水流量是相對穩定的,不能無限制地滿足水渠覆蓋區域,這就需要科學測算河水引流能夠有效灌溉的土地面積。河水無法覆蓋的農田,則可以通過蓄水井引水,或另尋水源引水的方式解決灌溉問題。河水能夠覆蓋的灌溉區域,也應該考慮河流豐水期和枯水期中水渠引流總量變化,適當增設蓄水井補充水渠供水,確保灌溉質量。
2.推動土地高效流轉。要實現土地流轉的高效率,必須要完成配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增強土地承包人對土地長期盈利增長的預期。縣鄉各基層政府要積極牽頭和相關農牧企業接洽,鼓勵集體承包和長期承包行為。推廣先進種植方式,給按照該種植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戶提供政策優惠或現金補貼,并對破壞耕地的行為給予嚴懲。總之,要想方設法增加土地的價值預期,切實有效地提高土地流轉效率。
3.優化農業結構,推行產業化農業經營。轉變過去粗放型農業結構,在重視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加工、銷售,將農產品經營形成生產、銷售的產業化,最終實現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例如水果種植方面,可以借助農村電商渠道,實現農戶到買家的一對一供應。農戶為最終客戶提供水果等農產品時,要獲取更高的附加值,則必須增加水果包裝和外送的模式。實際操作中,可以在村鎮自建農村電商公司,每個農戶成為電商公司的供貨商,農戶根據消費者需求情況調整自己的農產品生產結構,多生產需求不飽和產品,增加消費者購買滿意度,并提高農戶的農產品銷售營收水平,最終形成農業生產和銷售的產業化經營。
4.積極培養和吸納人才。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要積極吸納和培養人才。當前農村人口外出務工較為普遍,在農閑時應鼓勵年輕農戶去農業發達區域參觀學習,不斷擴充自己的農業思維。當地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吸引本地大學生畢業后還鄉務農,讓他們把學習的先進知識和文化重新投入到家鄉農業建設上去。還應給外來農業人才在本地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鼓勵他們進行技術推廣和來本地創業。總之,要讓本地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多走出去長見識,要讓走出去的高素質人才積極返鄉,讓外來的人才愿意依靠本地農業資源發展自己的農業事業。
5.強化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應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增加本地農業科技研究的資金投入和教育資源投入,創造更多便利條件方便相關農業院校來從事農業實驗研究,在用地、政策和資金上給予配合支持。構建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體制,明確研究者和推廣者的利益分配,確保各方利益,保證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形成高效流轉,確保研究成果快速得到應用。各縣鄉農機站要積極配合農業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推廣,推動農業生產更快更好的發展,還應該尊重外地農產品企業在本地進行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的行為,積極借助外來企業的競爭壓力刺激本地農產品企業的發展,積極和外地農產品企業開展更為廣泛的技術交流。
三、結語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還存在諸多現實問題,比如基礎設施不完善、土地流轉嚴重滯后、農業結構不科學、人才匱乏、農業科技的應用轉化成果差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針對這五個方面的問題提出的應對策略僅供參考研究,具體農村經濟發展問題還應根據本地現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可傳統農機已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創新農機工作思路,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關鍵。
[關鍵詞]
創新;農機工作思路;農業發展
1創新農機工作思路的方式
傳統農機工作模式僅僅停留在“走出去”的層面,為各個縣村提供農機與生產技術,聽取農民的意見建議的時候,不能有效地執行建議。受到此類問題的影響,導致農機工作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且農機技術人才嚴重稀缺,無法切實和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實行對接,導致農機技術出現疲軟問題。為消除這類影響,進行“走出去”的時候,需同時應用“引進來”的管理模式。使農機工作人員與農民實行面對面的溝通,認真聽取農民的意見建議,并且引入先進農機技術與這方面的技術人才。另外,原有的農機技術培訓模式相對死板,農民與農機技術人員進行相關技術培訓之后,無法以此類推地明白眾多問題。而且農機技術人員對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沒有充分的理解,無法把先進技術教授給農民。為了有效消除此類問題,需提升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農機生產企業需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在與其他大型農機生產商進行合作時,要虛心請教農機操作的先進方法,進而在進行農機推廣階段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還需重視啟發形式的培養,提升操作人員的創新思維,使其在日常的操作階段可以學到基本的操作方式。現代農機的持續發展與傳統農機存在很大的差別,需農機站和農業實際生產有機結合,宣傳模式同樣自傳統的田間走訪變成現代媒體的宣傳形式。并明確我國為農機工作制定的優惠方案,之后實行對應宣傳。宣傳時保證傳統宣傳形式和現代化宣傳形式共用,切實結合農機站與實際的農業生產[2]。
2健全后期推廣工作體系
2.1后期推廣工作的關鍵性
推廣工作需以農民為基礎,不可只憑借宣傳。使農民真切地體會到農機在進行農業生產時的各項優點。與此同時,農機站在現實的操作中,需和農機生產廠商緊密溝通。農機生產商、農機站、機器保養者以及農民屬于農機總體生產階段的關鍵構成。其中,農機站起著協調與溝通作用。
2.2后期推廣工作的方式
第一,需設立農機展示臺,為農民宣傳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優勢,尤其要把那些高性能、高馬力以及高效的農機當成重點推廣的對象。先進的農機能夠更有效地展示其優點,這種展示成效遠遠比單方面的宣傳更加有效,且此類視覺方面的宣傳展示,一方面能夠在展示當地起到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對周圍的鄉鎮的影響,進而實行全面的推廣工作;第二,需和農民之間更加緊密的聯系,設立農機使用示范點。于受到農機宣傳知識充分,對農機有很大興趣的農民中設立農機使用示范點,使農民可以親身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先進的農機工具,使其切實體會到農機工具的優越性和便捷性。此外,因農機的便捷性,短時間的使用就能夠獲得較佳的使用成效,使農民親身驗證農機對農業生產的好處。借助對參與實驗農民的宣講,帶動周圍鄉鎮的推廣。
總結:
如上述,由于我國現代農業的飛速發展,農民對農機的需求量持續增加,為實現現代農業高效生產則需努力創新,改變傳統農機工作思路。大力研發高效節能且高性價比的農機工具,并且和現代農機推廣制度有機結合,進而推動農業生產成效,加快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
作者:劉海軍 單位: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農機監理站
[摘要]
在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三農問題一直是工作中的重點,做好三農工作不僅能夠推動農業經濟水平的提升,還能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而農村經濟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如何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優化,就成為發展三農過程中必須要進行考慮的問題。文章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優化的途徑進行分析,希望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好的建設新農村。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優化途徑
隨著我國建設新農村步伐的加快,各區域政府部門都開始加大了對三農事業的重視程度,進而有效推動農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完善。然而現階段各地政府雖然對惠農政策以及保護制度進行了制定,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相應的執行力還所有欠缺和不足,不能有效對農業體系、技術裝備以及科研水平等進行有效的管控,使得農業綜合生產、抗風險能力等都沒有得到良好提升,這與新農村建設目標之間存在嚴重不符。因此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的有效優化,是新農村建設所必須要進行關注和重視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新農村建設。
1阻礙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提高的問題
1.1現階段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存在不足
首先,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土地依舊使用小規模種植的經營模式,因此這樣以來就不能滿足農業發展對作業模式的要求。加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逐漸減少,他們開始進入到城市中務工,這樣就導致從事農業生產作業的都是一些留守老人以及婦女,并且他們在掌握現代化農業生產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欠缺,使得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受到制約,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受到土地承包制度的實際影響以及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致使農村土地經營權不能流轉到有意愿從事專業化農業生產的種植戶手中,從而導致農村經濟管理水平長時間得不到提升[1]。其次,各地區農業生產帶頭企業發展的不均衡,使得農業產業的發展水平受到了嚴重制約。現階段我國不少農村地區的農加工企業規模較小,因此他們在承擔相應的經濟風險等方面還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形成共同分享利益,分攤風險的機制,所以這些問題的實際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帶頭企業的發展,抑制了地域農業生產集中化模式的推廣和實施。
1.2產銷機制與產業金融體系的建設沒有較高的效能
首次,由于農村金融產業系統化水平的不足,阻礙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完善和優化。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正從以往人力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向技術密集型產業上過度,所以想要實現轉型,就必須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然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水平發展還相對較為緩慢,使得農村金融機構真正的能效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資源流失問題也制約了農業產業結構的有效優化。其次,現階段,農業經營者沒有對農業產業進行良好且長遠的規劃,使得農業產業技術不能有效推動農產品產銷聯接以及增加農民實際的經濟收益,進而對農產品生產結構調整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制約。
2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優化的有效途徑
2.1構建適合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機制
首先,相關政府部門一定要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有效創新。根據現階段農村勞動力出現轉移的實際情況加強對農村流轉工作的創新力度,確保在有效進行農村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根據相關法規來構建符合農村發展實際情況的制度體系。同時基層政府要盡最大限度的對農村土地檔案管理制度和體系進行完善,加快農村征地制度的完善,對納入城鄉建設用地的農村土地進行規范化管理,有效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經營各項制度的完善[2]。此外還要依托于計算機網絡提升土地信息的管理水平以及土地集約化利用成效,進而保障農民整體的合法權益。其次,各地區政府一定要在相關規定以及農民自愿的基礎之上,對農戶流轉土地進行規劃化管理。同時還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來提升企業發展速度,推動農村閑散資金的有效集中,為農業帶頭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撐、進而推動社會規劃化效益水平的提升。
2.2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有效優化
第一,進行農業生產的人員一定要有效對農業產業機構進行合理優化,打破以往農業生產側重糧食作物種植的管理現狀,而這種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農民實際經濟收益的提升。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民實際收入,就一定要加強對農業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確保農業產業的多元化,進而為農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各地政府還要對相應地區的優勢進行研究,引導相應地區農業生產規模化水平的擴大,加強綠色農產品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進而增加地區的綜合競爭性。其次,相關人員還要盡可能的提升農產品價值鏈水平,進而保證農業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眾所周知,生產和銷售初級農產品而獲得的實際收益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提升農民收入,就需要不斷擴大和增加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規模和數量。并在相應的企業中推廣先進性的農業技術,降低農產品在運輸以及加工過程中的損耗,進而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自身的質量。此外為了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價值水平,相關部門和人員還要為農產品企業發展進行加油助力,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升級,進而提升區域農產品加工的水平以及綜合競爭能力。此外,還要對農業產業生產基礎設施進行完善,進而保證農業生產可以在科學技術的引導下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3]。
3結論
總而言之,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不僅是農村經濟發展以及各方面完善的切實需求,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缺失,因此其自身重要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然而,現階段在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制約著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上升,因此相關部門和人員一定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進而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更好的推動三農發展。
作者:肖姍姍 單位:綏棱縣克音河鄉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摘要: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經濟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不斷顯現。在我國經濟中,農業經濟是其核心組成要素,而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離不開農業經濟管理。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還需要多角度、多層次出發,采取可行的措施,優化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不斷促進新時期農業的持續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策略;探討
在國家社會發展的道路上,農業經濟發展占據重要位置,能夠折射出我國已有的綜合國力,也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浪潮中,農業經濟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在新農村建設下,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管理都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業又是新時期農村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必須意識到農業經濟的重要性,促進農業的綜合發展。在此過程中,要全面而客觀地分析農業的現狀,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以此,不斷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農業經濟管理概述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農業發展關乎我國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的穩定、和諧,必須把農業、農業經濟放在核心位置。就農業經濟管理而言,它是以國家制定的經方針政策、市場環境等為中心的管理活動。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要全面分析當地的市場經濟條件、市場環境,以國家制定的政策方針為基點,使農業經濟發展目標明確化,優化信息化再生產過程、生產資料再生產過程的各要素,確保農業經濟持續發展,逐漸走上“規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道路。
1、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生產化。
隨著科技持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不同行業、領域中,和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緊密相連。對于農業經濟管理來說,也需要滿足時展的客觀要求,靈活應用信息化技術,優化農業經濟管理,使農業生產處于高效運轉中,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促進新農村建設。自出臺農業合作政策以來,農業經濟合作不斷發展,農業化機制不斷完善。在一些大企業的作用下,逐漸實現了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2、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思維的轉變。
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已成為核心內容,要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在新時代下,社會市場競爭日漸激烈,想要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注重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質量。在此過程中,必須轉變農業經濟管理思維與方法,優化農業增長方式,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二、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1、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在新時代下,農業經濟逐漸走上轉型的道路,而農業經濟管理逐漸融入到農村農業經濟活動的不同環境中。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也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要優化已有的經濟管理模式,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要遵循新時期市場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
2、優化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的科技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下,要以社會市場為導向,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方法與管理方針。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向,優化傳統農業經濟結構,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促進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要采用深加工的方法,美化傳統農產品包裝,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不斷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促進農產品銷售,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構建產業鏈。在此基礎上,要運用各種科學技術,不斷增加農業產量,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與質量,提高農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能夠在社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走上長遠的發展道路。
3、注重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必須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化地訓練,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夠緊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有效解決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要加大宣傳力度,使相關工作人員意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具備必要的政治素質,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要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以此,強化他們的現代農業經濟管理意識,具備較高的綜合知識能力素質,確保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政府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健全已有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有效處理好他們之間的矛盾,能夠兼顧各方面利益,需利用自身的服務與經濟職能,加強農業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順利流轉。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還要從不同角度入手,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進行村級資產清查,相關部門要做好農村離任干部的資管審計工作,加強各地區農業經濟管理,使各地區的農業經濟都能邁入嶄新的階段。
4、注重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與產業化發展
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必須注重它的信息化與產業化發展。政府部門要把農業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注重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引進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優化隊伍結構,引進各種先進的農業設備。在產業化、信息化發展的道路上,要實施人才戰略,巧妙地利用人才項目、招商引資等方法,把各種高新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優化農業結構,注重科技創新,為農業經濟管理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擴大各地區農業發展規模,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農村建設下,政府部門必須意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能夠從不同角度入手,優化已有的管理制度,注重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其信息化、產業化等水平,在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的同時,能夠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效率與質量,促進各地區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也不斷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史曉光 單位: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財政局索倫鎮財政所
[摘要]
對于農業大國來說,為了更好地進行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想方設法促進國家農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國的經濟管理中,農業經濟管理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而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如何做好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對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文章結合實際簡要分析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加以分析,并據此提出一些做好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 經濟管理 新農村 建設 發展
對于作為農業大國的我國來說,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重點,且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充分體現出我國的綜合國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現代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隨著科學技術被廣泛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中,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為了尋找出一條適應市場發展的農業經濟模式,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要在把握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分析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尋做好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對策。下面結合實際對此加以探討,以期為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1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趨勢
1.1農業經濟管理更加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思維向現代農業管理轉變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藥內容就是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實踐提示,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是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得以提高、農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質保證。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管理現代化趨勢已經無法阻擋。此外,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為確保農業經濟發展,將著重加強農產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也將對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給予更多的重視。因此,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勢在必行,而轉變我國經濟管理方式和思維也是大勢所趨。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今后必須重視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和思維方式的轉變。
1.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被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農業經濟管理也需要順應時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時代、市場對農業經濟管理的新要求,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農業經濟管理當中,以提高信息交換的實效性,保障農業生產過程的高效性,以提高農民的收入。
1.3農業經濟管理生產化
隨著農業合作政策的出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由利益政策連接起來的農業經濟產業化機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某些大型企業的帶動下,開始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不僅使大型企業的生產需求得以滿足,也促使農產品實現標準化生產,充實了農民的腰包,增強了的農業經濟效益。由此可知,農業經濟管理產業化也將是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2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尚未建立健全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雖然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尚未給予農業經濟發展高度的重視,且重視程度遠遠不如工業發展,這樣導致當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導致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也和農業社會結構不相適應。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滯后性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活動失去了執行力,不利于農業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2.2部分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未充分認識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
對于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國家相關部門和領導都對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視,且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出臺了相關政策。但是,部分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尚未充分認識到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忽視農業經濟管理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他們的思想觀念尚未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與時俱進。這樣使得他們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無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夠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導下有充足的執行動力,容易在實際工作中出現原本應當避免的漏洞,對農業經濟管理造成極大的影響。
2.3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工作素質有待提高
不少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不能夠及時吸取新政策的營養,不能夠在掌握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對農業經濟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責任心,缺乏主動探究新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積極性,不僅有的管理人員不具有比較高的執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識結構單一,綜合素質水平低下,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不能夠適應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對當地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造成某種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
3.1完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體系,轉變農業經濟管理思想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為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就要對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加以優化和完善,建立一個和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以滿足社會經濟變化需要。此外,還需要轉變農業經濟管理思想,如應當更新農業發展觀念,完善新型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注重農產品深加工,實現農產品多元化發展;想方設法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等。
3.2重視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大力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定期對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增強他們對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他們的工作責任心,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水平,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幫助他們逐步形成全新的現代經濟管理意識,提高他們的知識能力素質,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以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趨勢。
3.3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管理產業化發展
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對農業經濟的資金投入力度,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想方設法引進更多的現代化設備,吸引和招收高素質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投入到農業經濟管理當中。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產加工,做好農產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規劃和特色產業園建設,使其符合國家新農村建設體系的構建要求。重點扶持農業龍頭產業,促使農民、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相關部門需要在相關政策上給予產業化經營商相應的優惠,促使其更好地發展,以促進相關專業化合作組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3.4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
政府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資金投入計劃,結合不同的農業發展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發展的具體方針政策,給予適當的資金傾斜投入,從而幫助農村農業的信息化建設。此外,在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過程中,應該重視對現代信息化技術人員的教育,培養農業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術人才,這樣才能夠實現信息化建設與農業發展的有效結合,加快我國農業的建設。與此同時,不僅要鼓勵技術人員勇于創新,以研發出滿足農業經濟管理需要的相關信息化技術,還需要重視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教授給農民一些最基本的農業信息化知識,確保他們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
4總結
總之,應當充分認識到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解決,實現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科學、有效的農業經濟管理,保證農村經濟可以一直沿著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的道路穩定向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
作者:劉喜江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農村經濟管理總站
1、大力推進農機服務單位的跟蹤服務
目前,我縣農村地區專業的農機服務機構還相對較少,尤其是對一些大型聯合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械的修理還有很大的不足,一旦發生故障農民擔心無法得到及時的修理而影響他們的農機購買欲望。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農機部門在農業機械上的維修資源,緊跟農村機械化發展的需要,將農機服務推進到農民的家中、田中,而農機部門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一定要發揮它們在農業機械化的中的作用,鼓勵幫助農民購買農機。這些年來我們舉辦了一些“農機作業現場演示會”,深受農民的好評,我們應多多舉辦這樣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利用地區資源,發揮農機優勢,推廣應用農機化實用技術,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2、在遵循當地農業生產需要的基礎上推廣農業機械化
在推進農機化發展過程中,各級農業機械主管部門應該把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當成一項核心工作來抓,想辦法,做好工作,努力提高效益。當前發展農業機械化,要引進、開發、推廣經濟效益最好的機械化技術,滿足農民的迫切要求,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要選準一個項目進行推廣,找準主要環節,尋找成熟技術,抓住重點進行突破。農機部門首先要做大量調研工作,了解我縣實際情況,根據這些情況選擇技術成熟的、適合我縣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機械進行試點推廣。就如甘蔗是我縣的主要經濟作物,但目前收甘蔗主要還是以人工為主,農民很辛苦,這極大的影響了農民種甘蔗的積極性,我們也舉辦了一些不同機型的“甘蔗收割機作業現場演示會”但各種機型由于技術都不夠完善,沒有得到廣泛推廣,我們還要在這方面多下苦功夫,推廣更好的適合本地實際的甘蔗收割機。農業機械服務部門應該將服務擴展到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之中。這樣就使農作物從播種到施肥、再到收獲、最后到深加工的全過程都能實現機械化,從而降低農作物生產成本,增加農作物科技含量,減少人工成本的支出,農產品加工的質量,提高農業企業生產率,增加農副產品的生產價值。因此,一項新型農機技術、農業機械能否得到農民的承認關鍵要看是否符合農民的生產需要。只有符合農民需要才能實現節約成本,增加效益,提高廣大農民的收入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水平。
3、加大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資金投入
目前制約農村機械化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資金的缺乏,農民本身就沒有多少資金,加之大型農業機械的價格普遍較高,不是一般農民所能承受。農業機械化發展所需大量資金主要靠政府扶持、貸款、集資等方式解決。從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驗來看。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投入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重要措施。為此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一方面要想方設法的獲得爭取國家的支持,各級人民政府也要充分的認識到發展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加財政支出,增加對農民購買農機的補貼力度。另一方面,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自身也要通過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可以建立農機化發展基金,借助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有效地引導農民購買先進機械,利用機械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政府要加強對農機化專項資金的利用的監督和知道,鼓勵幫助經濟條件較好、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單獨購買或采取股份制方式聯合購買機具,提高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農業機械化水平。
4.加強對農村農機手的素質培訓
農機手的素質不高也是困擾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由于農民普遍缺乏科學知識,在農機操作上的技能也沒有進行專業的培訓。這就要求各級農機主管部門認真落實農業部《拖拉機駕駛培訓管理辦法》,加強拖拉機駕駛培訓學校的監督,規范培訓教學經營行為。在此基礎上大力進行對農機手的農機操作規范培訓,提高他們的農機操作能力和水平。在這里可以采用集中培訓、現場觀摩學習、送教下鄉等多種形式進行。通過培訓可以加強農民的科技意識,使農民能夠熟練的掌握各種農機使用技巧,推進農業機械化在農村的發展。
5.培育農業生產大戶帶頭實現農業機械化
一是要大力培育大戶。帶領他們首先走上機械化生產的道路,使他們能夠正確使用機械,組織、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走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道路。二是要加強同龍頭企業的聯系,傳遞信息,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服務,幫助他們學習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節約成本,增加效益;三是要加強與農業、林業、畜牧業等技術人員的合作,相互交流經驗,努力使我們推廣的農機具和引進的農機化技術更加成熟,符合各專業的技術要求,生產加工出合格的產品;四要在發展龍頭企業時,不能求數量,應追求質量,求精、求高,應集中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幫組規模較大且有科技含量、影響力大的農機大戶或企業。
本文作者:馬麗娟 周青海 單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辦公室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社會科學部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對指導中國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意義。高等農業院校肩負著培養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專門人才的重任,同時也肩負著面向農業生產開展科技研發、科技推廣和文化傳播等歷史重任,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具有明顯的學科、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因此,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高等農業教育必須在新農村建設中充當生力軍的作用。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論述了高等農業教育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途徑,以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1轉變思想觀念,深化教學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通過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農村經濟體制、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管理模式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而長期定勢于傳統農業精英教育的高等農業院校,在思想觀念、辦學模式、專業結構、師資隊伍、辦學條件、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難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必須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教學改革,才能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急需的專門人才[1]。
1.1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人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是行為的指南。思想觀念陳舊,必將影響事業的發展。實踐證明,發展現代農業靠少數精英人才是很難實現的,必須依靠數以萬計的農業科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高等農業院校要想培養出數以萬計的農業科技專門人才,必須解放思想、樹立現代教學觀、發展觀和人才觀,引導學生樹立學農、愛農、服務“三農”的思想,增強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意識,幫助涉農專業學生在農村建功立業,使農村真正成為大學生的創業基地。
1.2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現代農業發展急需的專門人才
新農村建設需要以現代農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大學畢業生[2],要培養出這樣的大學生,高等農業院校必須有一支理論扎實,實踐和創新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必須有一個貼近農業生產實際的辦學環境,必須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緊跟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強。因此,高等農業院校要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鼓勵教師走入農村,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開展科技研發,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學校也要創造條件,建設真實的實踐教學基地,給學生創造一種真實的職業環境,通過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培養現代農業發展急需的專門人才。
2創新農民培訓方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服務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但是當前我國農民素質偏低,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瓶頸[3]。高等農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使農村的廣大勞動者掌握新知識和使用新技術,實現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多年來不斷創新農民培訓方式,取得較好的培訓效果。
2.1一村一名大學生培養
“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就是面向農村培養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實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回當地工作。根據生源地的農業經濟現狀和生產條件以及發展需求,學校單獨組織教學班,設置相應專業課程。強化實用技術、實踐能力和應用高新技術手段等方面的培養,保證學生回鄉后能夠學有所用,帶領百姓致富奔小康。實踐證明效果較好。
2.2農村基層干部培訓
農村基層干部是貫徹執行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骨干,是團結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如果這部分人的思想觀念和執政能力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新農村建設就要受到影響。吉林農業科技學院2002年以來先后為吉林省九臺、吉林、農安、雙遼等市縣培訓農村基層干部2000余人次,對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綜合素質和駕馭農村工作的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3農民培訓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4]。現代農業是有別于傳統農業的一種農業形態,其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市場化,方向是規模化,目標是產業化。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數以億計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去實踐。但目前我國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滯后,受傳統農業觀念和小農意識的束縛嚴重,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較差。為了保障農民培訓取得實效,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在多年的實踐中不斷探索農民培訓方式,取得一定經驗。一是集中培訓。將已經有一定創業能力和實踐經驗,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種養大戶和科技帶頭人集中上來,通過短期集中系統培訓和到典型示范戶進行現場教學,使學員糾正實踐中的一些錯誤做法,解決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并通過學員之間的溝通,起到了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作用,對調整和提升產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二是在村一級設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點,將教師派到培訓點進行授課,直接針對當地的種植與養殖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受益面不僅局限在少數種養大戶,而是全體農民。三是技術咨詢。組織教師利用農村科普大集或通過熱線咨詢電話開展技術咨詢活動。及時解答農民在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四是技術指導。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深入田間地頭、畜禽欄舍,面對面指導農民種植與養殖實踐,現場向農民傳授種植與養殖技術。五是選派教師任科技副縣(市)長、科技副鄉(鎮)長到基層去掛職鍛煉,全面指導農村科技發展。六是通過墻報、廣播、電視、“口袋書”等形式讓農民群眾掌握種養技術,并通過扶持典型示范戶,影響周邊的農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強化科技研發和科技推廣,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
科學技術如何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通科技面向農村經濟、進入市場的渠道,是高等農業教育追求的目標。高等農業院校可以選拔優秀的教師和學生到農村去,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長,深入農業第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和生產服務,也可以最快捷的方式把新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5]。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在與吉林省雙遼市院地合作的20年里,不僅幫助雙遼市解決了鹽堿地栽培水稻的技術問題,開發水稻30萬畝,還培育出優質綠色稻米,獲國家“A”字標志。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p#分頁標題#e#
4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信息服務
21世紀是信息農業發展的時代,以農業信息化推進和帶動農業現代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信息化建設對現代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快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實現產品與市場、專家與農戶、政府與農民的有效對接。高等農業院校也要發揮學科、人才和科技優勢,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市場信息服務[6]。
5支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與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法律服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就必須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和組織形式,將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作為整體與龍頭企業發展合作關系,并帶領農民參與組織生產、開拓市場、銷售經營,以自身的發展壯大加快和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7]。但目前,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高等農業院校應發揮學科、人才優勢,積極指導和協助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法律援助,增強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對外競爭力,保護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成員的合法權益,普及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知識,培訓經濟人隊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法律服務。
6幫助農村繁榮文化事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文化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國已基本形成比較健全的農村公共網絡,但由于長期形成的農村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農村仍是文化建設薄弱環節,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農業院校可以通過送科技下鄉、科技興農、建立農家書屋、建立文化館、興辦文化產業、農村信息文化服務等等活動形式,給予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服務。
7加強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政策咨詢服務
高等農業院校充分發揮在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村鎮規劃等多學科交叉的優勢,針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研究,為政府提供建議和政策咨詢,使農業高校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想庫。學校要在農村社保、農業經濟政策、農業與農村法律、農村合作組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等方面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成為國家政策咨詢的好參謀。
本文作者:王展樂 覃廣泉 單位:番禺區市橋成人教育技術學校 仲愷農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一、我國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及農業科技人才現狀
美國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舒爾茨曾指出:從20世紀初期到50年代,促進美國農業生產產出迅速增加和農業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不是土地、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識、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在美國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中,物質形式的資本投入只占20%,其余80%的因素是提高人口質量和勞動力質量,也就是人力資本的投入①②。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已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對經濟的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農民文化和科技素質卻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就廣東省而言,2004年的統計數是,5060.4萬農業人口,鄉鎮勞動力2944.6萬:①農村勞動力中,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9%,中專文化程度者占3.7%,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84.9%。②農村三次產業勞動力素質結構是,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1%,中專文化程度者占1.2%,高中文化程度占8.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90.2%;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8%,中專文化程度者占6.4%,高中文化程度占12.9%,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78.9%。我國不單是農民文化科技素質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農業技術推廣人才也是數量少,職稱、學歷層次低。
二、成人高等農業教育是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才的最優選擇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內涵是全面縮小城鄉差距,中央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實現“二十字要求”,關鍵之一在于必須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現代文明素質,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促進農村發展、建設新農村的直接動力。高等農業院校的主干學科和主要學科是農科,而農業、農村、農民需要的人才、技術、科研成果以及社會服務,主要還是農科的,這種供需對口的對應關系,是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特色所決定的,是我國高等農業教育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高等農業院校作為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農業人才的搖籃、作為農業科技知識創新與科技攻關的主要基地、作為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業教育體系提高農業教育水平的龍頭,應發揮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眾所周知,目前我國的高等農業院校學歷教育有兩種培養模式,一種是通過普通高考錄取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另一種是通過成人高考錄取的業余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即高等函授教育和業余大學教育。這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全日制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培養的人才不單數量相對較少,且其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于或不肯走進農村、走向農民,農民朋友也已不太可能再脫產走進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業余成人高等農業教育(本文主要是指高等農業函授教育)可以將大學的講臺直接搬到基層、搬進農村,使農民朋友接受高等教育的夢想成為可能,這種模式培養的人才,不單數量相對多而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向農民。
三、發展成人高等農業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成人高等農業教育向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開“直通車”,直接培養愛農、務農的農民大學生
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低門檻”和“低收費”。目前單一統一的成人高考入學門檻,相對農民而言太高了,要對成人高等農業教育招生制度實行政策傾斜,制定有利于“三農”中的勞動模范、生產和業務骨干考生的相應政策,允許農業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試錄取,寬進嚴出,大量招收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生產經驗的農村優秀青年,培養農民身份的大學生,為農村優秀青年繼續深造創造條件,打通農村有志青年通向成人高等農業教育的通道,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人才。同時,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對這些業余學習的農民大學生實行低收費培養方式,使他們能夠讀得起書。目前多數農民仍然不太富裕,甚至還很貧困。沒有經費資助,多數農民仍然無法接受成人高等教育。
(二)成人高等農業教育必須設置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專業,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
成人高等農業教育面向農村基層,應根據區域農業發展需要,設置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專業來培養農民大學生。比如說,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加入WTO后的農業競爭,農業呈現新的發展趨勢:由單一的種植業變成了農、林、牧、副、漁等多業并舉,種(植)、養(殖)、加(工)、貿(易)一體化的大農業格局,并向產業化、規模化、國際化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正由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向產前、產中、產后延伸,一、二、三產業相結合,農、工、貿一體化;多數農村企業其生產規模仍不夠大,且均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市場農業,其生產經營項目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傳統的培養大田作物栽培專門人才的農學專業,已不能適應農村基層的需要,成人高等農業教育應設置“現代農業技術專業”,培養“種、養、加工相結合,農、工、商、管一體化”的大農業“通才”,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④。成人高等教育不僅要從人才的需求出發,其培養目標和規格也應與普通大學生的培養目標與規格有區別,成人高等教育不是要把農民大學生培養成研究型、學術型人才,而是要把農民大學生培養成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經營和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實用型人才。與之相適應,成人高等農業教育要體現高職教育特色,按“能力中心”教學模型組織教學:不單純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強調綜合性、實用性,即篩選出學科中與能力直接有關、且使用頻率較高的專業知識,配合實踐性教育環節,形成一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體系;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專業課教學內容要加強針對性、強調實用性或技藝性;能力培養要貫穿教學全過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得到比較系統的、扎實的職業能力技能訓練。
(三)成人高等農業教育要以人為本,實行寬松彈性學制
接受成人高等農業教育的農民大學生,由于其入學水平差距明顯,個體接受能力也有差別,且是業余求學,工作與學習的矛盾、生活與學習的矛盾突出,因此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實行寬松彈性學制,包括學習年限的彈性和專業課程選擇的彈性。即在學習時間上不做硬性的學習年限規定,只要求學生修完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最低學時數或學分數即可畢業;在課程選修上也不做過度強求,要結合新農村建設需要設置大量課程,由學生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和其本人工作實際修讀課程,把接受成人教育的農民培養成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p#分頁標題#e#
本文作者:秦瑩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1]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是新時期黨中央針對我國“三農”問題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這既是對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的發展,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內要努力實現的目標。高等農業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具有其它教育系統無法代替的特殊功能,主要通過調整專業學科結構,加強與新農村的結合度,提升農村生產力水平、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業科技、傳播先進文化等途徑實現高等農業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
一、明確高等農業教育的特殊性,走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自主創新之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兩大重要任務:一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效農業生產與經營體系;二是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體系。[2]這兩大任務的完成需要所有與新農村建設相關行業(部門)的支持和投入,相比于其它涉農部門,高等農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有其特殊性:
首先,與非農行業(如工業、商業等)相比,高等農業教育因為涉農而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距離更近。其次,與農業科研院所相比,高等農業教育因其第一工作是培養人才,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特征更明顯。
再次,與各級農業行政部門相比(如農業廳、局和農業推廣站),高等農業教育因其職能不同,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相對延遲性。最后,與其它農業職業教育相比,高等農業教育因其人才培養的層次決定了其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相對間接性。以上相比較而呈現的相對特殊性決定了高等農業教育需要在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揚長避短走自主創新之路,主要包括:
(1)在觀念上要樹立現代農業教育理念,在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中實現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科技發展,把經濟發展建立在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增長的自主創新體系基礎上,以便更好地發揮與非農行業服務新農村的比較優勢。
(2)在科技創新上要發揮高校科研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優勢,在原始創新、技術創新以及引進消化上下更大的功夫,并將這些科技創新成果通過教學的途徑傳授給服務新農村的學生和農民,以體現高等農業教育與農業科研院所的比較優勢。
(3)在組織上以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為目標,聯合各級農業行政部門組建大規模的農業產業鏈,使農業科技人才就業單位有更大的接受大量農業院校畢業生的空間,發揮高級專門人才與新農村建設需求相結合的高效服務功能。
(4)在體系上以打通高等農業教育與其它農業教育之間合作交流的通道為依托,構建新型農村教育體系,增強高等農業教育服務新農村的時效性和直接性。
二、以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為基礎,加強高等農業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
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科專業結構調整要摒棄狹隘的傳統小農思想,確立現代大農業教育的觀念,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要求,根據“厚基礎、多方向、寬口徑”的原則設置專業,有計劃地建設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改造傳統專業,并增設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專業,以區域特色農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
首先,要面向當地經濟建設的需要,選擇能產生一定影響的學科專業及研究方向重點培植,整合校內外資源,進一步壯大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其次,從經濟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變化的宏觀視野,按照培養“種、養、加工相結合,農、工、商、管一體化”的復合型、實用型、技術型大農業“通才”的要求,積極發展農理、農工、農經、農管、農文交叉的專業和與農業科技相關的新興、邊緣和高新技術學科專業,積極推動農科與非農學科的交叉與滲透。
再次,拓寬學科領域,將傳統農業類學科設置于食品生產、食物安全、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和國土安全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整合與創建代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向的主要新興學科,特別是代表21世紀前沿性科技領域的學科,如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生物工程、生態農業、環境科學、能源科學自動化、管理科學、先進技術制造、分子細胞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發育生物學、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衛星定位、航天應用、反季節生產等等。
最后,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專業建設,增強高等農業院校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在實驗室建設方面,組建綜合性專業基礎課實驗室和專業課實驗室,打破學科、課程壁壘,破除“小而全”的傳統觀,充分利用技術力量雄厚、實驗條件完善、多學科協作等優勢,積極推進實驗教學、科學研究、科技興農、“三結合”,研究并優化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增強課程之間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將當代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及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滲透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服務新農村的工作能力,使人才培養更加接近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更加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以培育一代新型農民為己任,加快新農村建設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步伐
培育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鍵,關系到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成敗。盡管多數高等農業院校邁出了“以農為主,綜合發展”的戰略步伐,但相比于新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求來說,還需要加強農業市場化的培訓力度,以滿足新型農民在農業經營上的要求,以及傳統農民向現代“農商”過渡的轉變,為此,必須邁好兩大步:一是以“面向農村,面向未來,面向農業現代化”為價值導向,強化高等農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時代性,培養一批適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高級專門人才。繼續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為新農村建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即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帶頭人、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以及發展農村先進文化的帶頭人。這些高級專門人才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心系“三農”,“扎根農村、獻身農業”,能夠以振興農業、富裕農民和繁榮農村為己任。達此培養目的,高等農業教育要面向“三農”實行“四個三結合”,即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相結合;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教師、農技人員、學生相結合。#p#分頁標題#e#
培養出掌握農業整個經營過程(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的人才、善于對科研成果(包括引進技術)進行二次開發的人才、善于資金和金融運作的人才(商農)、能靈敏捕捉國內外市場信息的人才、懂得運作的經濟(包括股份制)管理人才、同農業相關的第二、三產業技術人員和開發農產品的加工、貯藏、運輸和農業生產資料新技術的研究人員、具有“專業素養+人格素養+基本業務能力”專業結構的農科創業人才。二是以“科教興農”為服務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加快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第一,要充分發揮學校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和在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主要作用,積極參與“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努力為提高農民素質服務。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遍布城鄉、靈活開放的高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在合理規劃布局的基礎上,整合現有資源,每個市(地)重點建設一所高等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若干所中等農業職業學校,使其成為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主要基地。第三,制定定期提高農村干部隊伍素質的計劃,使新農村建設的基層負責人整體素質提升、懂得現代農業管理、具有較強生態資源保護意識和開發創業能力,成為農業產業化、國際化、標準化以及農業現代化需要的人才,農民增收致富任務的實踐者。
四、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為核心,加速高等農業教育向農村生產力的滲透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要務是“生產發展”,而生產發展的關鍵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水平,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單位時間內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民增收有了實現的路徑。除了培養新型農民提高勞動者素質外,高等農業教育主要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加速向農村生產力的滲透步伐。
(一)高等農業教育通過不斷升級農業科技以服務新農村
當前,高等農業教育需要加強以下關系農村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以推動農業科研成果向農村生產力的轉化。一是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辟提高農業生產力效益的新途徑、新技術,尤其要搞好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農業遙感技術、農業核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二是開展常規性先進技術的研究,如農作物、果蔬、園藝、水產、畜牧、畜禽等優質新品種的培育以及先進的種養殖技術研究,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的研發,搞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三是開展農產品加工、貯運研究,培育一批加工型品種,通過提高加工深度使農業增值;四是重視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研究,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探尋人口、資源、環境良性循環的有效途徑;五是加大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針對新農村建設中區域發展的具體情況,篩選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適當引進組裝配套,實行成果轉化,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發揮強大的輻射新農村功能。
(二)高等農業教育通過提供新型的生產工具和動力能源系統促進農業生產資料的改進
農業生產資料包括農業生產工具、動力能源系統、農業運輸工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以及工具使用技術培訓等。農業生產資料的改進對高等農業教育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高等農業教育不僅研發適合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新型生產工具,而且培養掌握新型生產工具的高級專門人才。伴隨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走向深入的步伐,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更高效、更耐用、以及更節能的新型生產工具,這就要求高等農業教育擔負起建設與推廣總體水平比較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系統的重任。另一方面,要求高等農業教育為優化農村的動力能源系統,完善農村交通設施、農田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智力支持。(1)在動力能源方面,改變農村建設中動力能源使用結構,要求高等農業院校在動力能源方面有突破性進展。(2)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高等農業教育通過開設專業課程對農村基礎設施的革新提供科學和技術的支持。(3)農村的交通設施建設關系到農村市場化的進程,更是需要高等農業教育給予技術支持。從運輸工具到交通線路,每一樣的規劃設計都離不開先進的知識做指導,高等農業教育的介入可以促進建設新農村先進、高效和節約目標的實現。
(三)高等農業教育通過提高農民現代管理水平服務新農村
傳統農業管理是由國家統籌規劃,形成對農業生產的集中統一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方式很容易帶有上級管理者的個人色彩,而且對經濟的決策具有滯后性。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為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必須完成向現代農業管理升級。現代農業管理模式的具體衡量指標主要體現在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對市場經濟下的農業發展所發揮的作用。在推進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要借鑒農業發達國家建立的合理制度安排,建立的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農業管理體系,以及政府部門有較強的服務意識等方面的經驗,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教育支持體系、財政金融支持體系、中介服務支持體系等方面的建設。高度重視民間組織的力量,處理好政府、市場和民間組織三者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過程中,專業合作社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其它組織尚處于弱勢地位。農業管理模式的轉變要求農業高等教育走向綜合化,在培養農業專業人才的同時,培養有文化、會經營、懂管理的人才加入現代農業管理體系中,完善政府和民間組織的作用。
(四)高等農業教育通過發揮信息資源豐富的優勢服務新農村
農業高等院校是信息資源富集區,)發揮其搭建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的功能,可以促進農業生產市場化,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信息資源支持。農村信息化是指以各種信息傳播手段實現農業科技、生產、流通和消費信息在農業管理者、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有效傳遞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高等農業教育通過提供現代信息技術支持,完善包含電話和寬帶在內的農村網絡,再對各種農業信息的整合清源,建立一個全面、有序、并能時時更新的中央數據庫,從而完成整個以科技信息服務為主體的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工作,有效地整合科技信息資源、實用成果、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信息互動、成果交易、技術咨詢以及工序對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農業生產的市場化進程。
本文作者:孟智華 單位:天津農學院園藝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中央要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高等農業教育是農業教育的最高層次,具有雄厚的科教力量,承擔著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提供高效科技服務的雙重任務,且擁有長期為“三農”服務的光榮傳統及大量成功經驗,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農業高等教育的主體是高等農業院校(以下簡稱“農業高校”)。因此,研究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農技問題,探討農業高校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途徑,對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加快農業高校自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農業高校切入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又復雜的歷史任務,其主要目標是把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農業,把傳統村落改造為農村新社區,把傳統農民改造為現代農民,形成城鄉互補、共同繁榮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社會各界都應積極參與的大事,這期間,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與決策咨詢服務的農業高校更應鼎力支持。事實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業高校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和互相促進的。這表現為:一方面,農業高校切入新農村建設可為農村提供大量人力、科技以及信息資源。如,農業高校為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輸送了大量合格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為新農村建設帶來了大量農業實用技術和新型工藝;為新農村建設派出了大量的科技特派員和農村工作指導員;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了大批農技人員和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帶去了大量的科技信息;為地方政府農業政策的制定發揮了重要的咨詢作用[1]。另一方面,切入新農村建設也為農業高校更好地服務社會與發展自身提供了歷史機遇和平臺。當前高等院校尤其是農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相對困難已成為困擾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難題。然而,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各級各類人才嚴重匱乏的狀況日益突出,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走向農村,在農村就業創業,對推進大學生多元化就業、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和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有深遠意義和重大作用[2]。因此,服務農村不是農業高等教育對“三農”的憐憫,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3]。
2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農技問題
2.1農業科技人才短缺表現為農業技術人員比例低、人才流失嚴重、現有農業技術人員知識斷層與老化問題嚴重等。
2.1.1農業技術人員比例較低,且非專業技術人員多。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我國農業技術人員的比重有了一定提高,但依然很低。據統計,2006年末,我國農業從業人員為34874萬人,而全國共有農業技術人員207萬人,其中,在農業生產經營單位中從業的僅94萬人。說明平均每位在一線工作的農業技術服務人員需要為371位農民提供服務。這一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同時,從事農技推廣的非專業技術人員過多。據統計,目前我國從事農技推廣的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全部農技人員總數的1/2。
2.1.2人才流失嚴重。由于農村基層工作條件較差,農業技術人員收入偏低,建國以來我國農業院校培養的約130萬名大中專畢業生中只有40多萬人留在農業系統,而在農業第一線從事農業技術的僅有15萬人。農村人才流失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1.3知識斷層與老化問題嚴重。主要是由新進大學生人數減少以及在職進修的人數比例過低所致。《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研究》課題組對全國7個省28個縣的調查發現,1996~2002年期間,有19個縣的縣級專業站沒有增加過新畢業的農業高校畢業生(占全部調查縣數的68%),有13個縣的鄉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未進過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占全部調查縣數的46%),說明農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斷層現象嚴重[4]。同時,調查還發現,2002年參加各種講座及進修的人員共有398位,占全部調查人員總數的32%,其中參加超過15d但少于1個月進修的僅71位,只占全部人員的5.7%。事實上,許多現有農技人員已無法有效地向農民推廣最新的農業技術。
2.2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由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結構,致使作為建設新農村主體的農民,普遍存在素質不高、觀念落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技術、新成果在農村的推廣應用,從而阻礙了新農村建設。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2%,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大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5%;從接收培訓的情況看,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僅占總數的13.6%,另外,還有80%的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產品表現出消極的觀望心態。可見,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上仍是一個“知識貧困”群體。
2.3農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與利用率低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農業科研項目研究;另一方面,雖然每年有很多科研成果問世,但真正實用的、可在農村推廣開來的研究成果很少。據調查,盡管我國農業高校平均每年向社會提供7000余項科研成果,在服務“三農”和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只有30%左右的科技成果在農村得到了推廣應用,大部分科技成果都沒有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和體現出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影響農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因素很多,筆者認為主要在于2個方面: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科技素質不高,很多人連科技成果說明書都讀不懂,這明顯制約其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新經營方式的使用;另一方面,缺乏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和平臺。在當今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還不完善的情況下,農業高校自身也缺乏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和轉化平臺,這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不暢。同時,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高校也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致使科研工作者重研究、輕推廣,重成果結題,輕成果轉化。
3農業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路徑
3.1引導、支持、鼓勵高等農業院校健康發展
農業高校師資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招生、就業壓力和經濟利益驅動,在高校評估指標導引下,不少農業高校削弱了傳統的農學專業,大力發展非農專業,以提高自身科技競爭實力,向綜合性大學發展。如河北農業大學現有的45個本科專業中,非農專業已達34個,而傳統農科專業只占1/3。在當今農村發展大量需要人才尤其是加入WTO后農業對高等教育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情況下,農業院校轉型是人才和資源的極大浪費,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符合時展要求的。因此,要明確農業高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支持、資助農業高校辦出農業特色,控制高等農業院校以任何形式改變農業屬性。同時,應看到農業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是農業院校的事情,更是國家發展、農村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大環境的優化和學農學子的奉獻,農業高等教育依然難以走出人才供求的怪圈。因此,農業高校應積極爭取國家在相關政策上給予照顧,如落實農業高校辦學自主權政策、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力度、設立“高等教育支援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等。#p#分頁標題#e#
3.2全方位、多渠道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素質
在目前農村勞動者文化科技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與現代集約持續農業相適應的農業新技術進入生產領域,必然在客觀上與生產主體———農村勞動者相抵觸,使生產對科技的需求難以完全實現。農業高校作為目前農業教育體制中的最高層次,其職能已經不再局限于科研、教學和服務,還承擔著以其科學、思想、文化引領社會的多元化功能。因此,農業高校無疑應該成為培養新型農民的主渠道并應通過構建有效的運作機制,搭建起高等農業教育通向農村的多元化渠道,發揮其在培訓新型農民主渠道方面的功能,多層面服務于農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培養核心技術人才。這是進行其他各類人才培訓的基礎。具體是通過農業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建設,結合重大科技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以項目帶動人才培養,加速造就一批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干。②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具體可采取專業培訓、定期進修、繼續教育等多種途徑,這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重要途徑。大多數農民文化程度較低,對新技術接收能力有限,農技人員長期與其接觸,能夠以農民容易理解的方式將新技術在農民中推廣開來。因此,培訓農技推廣人員,可達到推廣新品種及新技術的目的,同時也起到了提升農民素質的作用。③提高農業企業家的素質。可通過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業家隊伍。農業企業家是公司的領導者、管理者,大多為有一定農業背景的農業高校畢業生或者是熟練掌握技術、頭腦靈活的農民,隨著當前“公司+農戶”生產模式的推行,他們對一定區域內農民的影響力很大(在“公司+農戶”模式中,農業企業會派技術人員指導農民按照公司規定的程序完成整個生產過程)。因此,農業企業家素質的提高,對于普及新品種、新技術,進而提高農民素質,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④提高農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可通過改革現有招生制度的途徑來實現。目前,農村地區教學質量較好的高中數量相對較少,因此,大多數農村考生難以接受到高水準的中學教育。但是,我國實行的卻是全國統一的招生考試制度,將農村考生的分數與城市考生同等對待,于是高教入學考試成為大多數農村考生難以逾越的一道門檻,顯然這是欠公平的。一方面,國家應加大對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中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品學兼優的農村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在招生政策上應降低農村考生第一志愿報考農、林、水產、畜牧等農業院校的錄取分數,增加農村考生的錄取比例。⑤廣泛開展農民培訓。要把“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作為一項重要的工程來實施,加強農村預備勞動力培訓,培養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現代農民。
3.3推廣國內成功發展經驗
早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就有學者進行過高等教育和農村相結合的探索。如,陶行知在南京郊區曉莊創辦的鄉村師范和在上海郊區創辦的山海工學團,以黃炎培為代表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在山西、江蘇進行的農村改進實驗等。當今學術界也對高等教育通向農村的途徑進行了多方面的設想和嘗試,其中有許多新的創舉和成功的探索,取得了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輝煌業績,值得推廣學習。如,河北農業大學率先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突破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按照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有計劃地針對一些實用技術,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并為當地農村留住了很多實用型的高素質人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把服務旱區農業發展作為辦學宗旨,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道路,大力加強農業科技推廣,積極探索建立“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取得了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湖南農業大學通過實施“現代農業新技術示范工程”,依托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把農業科技成果輻射到廣大鄉村;四川農業大學積極響應省委培訓農村黨支部書記的號召,克服教學科研任務繁重的困難,挖掘學校潛力積極做好培訓統籌安排,在培訓過程中,注意差異性,列出26個專業供各地村支書選擇,同時組織熟悉農業和農村生產實際、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能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教師授課,此外,還創造條件,做好村支書培訓期間的服務工作,圓滿完成了培訓任務。
摘要:新農村大背景下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概念,對農業經濟管理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管理策略
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國逐漸重視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這由于農業經濟在農村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能促進農村社會的有序和諧發展,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還對農業和農業經濟有質的飛躍。
一、農業經濟管理概述
農業經濟管理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而言,農業經濟管理是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一種基于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區域性經濟指導方針、新農村建設大背景下的管理行為。狹義而言,農業經濟管理是基于當地的環境條件、市場經濟規律及當地人文特色發展的農業經濟的管理行為,與宏觀廣義管理不同的是,狹義的農業經濟管理更強調的是特色性和區域性,是對特定農村地區生產要素的整合、計劃、發展、調配的過程,并使用信息化和產業化的模式促進生產方式的更新管理。
二、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
1、現代化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要求農業經濟發展向著現代經濟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經濟體現著現代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與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不同,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管理更具敏銳的市場眼光,現代化的經濟管理的發展重心由農業經濟的質量管理向可持續發展管理傾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管理理念貫穿著農業經濟管理的方方面面。
2、產業化
農業經濟管理逐漸向著經濟產業化管理理念轉變。隨著國家對農業經濟指導方針政策的增加,農業經濟合作發展的經濟模式得到極大的推廣,這就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集成化、產業化,形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產業鏈條,因此,經濟的發展模式促進了經濟管理方式的轉變,向著產業化管理模式發展。
3、信息化
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應用和信息技術的引入。構建新農村的過程中,計算技術發揮了巨大的積極意義。而信息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途徑,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向著信息化邁進。這就促進了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更具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經濟的管理。
三、農業經濟管理問題
1、管理意識落后
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領導對此足夠重視,已經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政策。然而在農業經濟管理的執行隊伍中,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僅僅針對國家的指導原則進行管理,并未突出農業經濟發展的區域性,也未因地制宜,制定本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發展模式。不僅如此,部分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脫節,仍然秉承計劃經濟的理念,不能與新農村建設背景相適應。
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是管理工作遵循的重要制度,對管理行為有著制約和指導意義。然而,缺乏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現行的管理體制并不適應新農村建設背景,還存在守舊、陳舊的管理體制,這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管理的效用發揮也有消極的影響。現代化的農業經濟要求與市場與時俱進,缺乏對生產要素的調配、整合、發展的現代化完善的管理體制,生產要素不僅不能全面系統的循環利用,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也不能有序的開展,制約了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
3、管理模式滯后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方式對制度的執行,體現著管理者的思維。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管理方式信息化和現代化,要求管理人員使用計算技術和信息技術對經濟的運行情況分析、研究。然而,存在著管理模式滯后的現象,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運轉,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采用紙筆記錄并進行數據管理,數據信息資源的共享平臺缺乏,信息的傳遞、存儲、運輸、共享并未達到最優狀態。即使農業經濟管理配套了足夠的信息技術設備,并未轉變管理模式,信息管理配套硬件也成為了閑置的固定資產,無法發揮作用。
4、管理隊伍專業素質低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關系著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處在基層,管理人員隊伍的專業化素質普遍落后,管理人員隊伍的組成結構傾向于老年化,這部分管理人員思維陳舊,思維更新速度較慢。同時,由于受到知識結構的制約,管理人員對市場經濟運行的敏銳度不高,無法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農業經濟走向判斷,還存在著盲目管理,不基于客觀規律做出了錯誤的經濟發展政策,導致了農業經濟極大的損失,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管理人員的執行力弱
農業經濟的發展管理不僅僅是依據宏觀的經濟發展思路來指導,更是基于當地經濟的客觀規律來提出促進當地農村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然而,部分管理人員存在高高在上的思想,并未深入到群眾中去,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僅僅依靠理論政策,實踐性指導非常缺乏,對政策的執行能力有限,管理僅僅是表面文章不具實踐性,是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有效管理的。
四、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1、重視管理職能,轉變思想
農村經濟管理簡單的說是以國家的經濟政策方針、社會經濟條件、市場環境為依據的管理活動。具體的說就是結合當地的市場經濟條件以及市場環境,并以國家在經濟上的政策方針為指導,確定未來的農村經濟的發展目標,最重要的對信息化再生產過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產資料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不同環節進行計劃、決策、控制以及組織協調。使農業經濟的發展逐漸走向規范化和法制化。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要求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履行應有的管里智能,強化管理人員的農業經濟管理責任與義務。當地政府應時刻強調對農業經濟發展管理的重要性,通過開會下鄉檢查等方式,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的重視程度,通過培訓和學習等方式,轉變管理人員的思維方式,改變傳統守舊的管理思想,樹立系統、全面、創新的管理理念,明確管理人員的崗位智能,使管理智能更具體、更細化。
2、創新完善管理制度
農業經濟的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綱領。首先,領會國家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統籌性指導意見,吃透國家政策綱領。其次,制定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制定可行性的發展方向,因地制宜,遵循當地市場經濟規律和當地環境條件客觀性。再次,建立創新的管理體制,明確管理體制的現代化,尤其建立有特色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合理配置生產要素資源,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人力資源情況、氣候環境條件等,創新制定區域性鮮明的管理制度。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合理的規劃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關鍵、管理體制是保障。所以農村經濟的發展要以經濟為發展中心,并轉變管理模式,對農村經濟體制進行改革,農村經濟制度進行創新,建立一個完善的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第一,使農業發展的理念得以改變,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從而使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得以轉變。第二,通過深加工來轉變農產品的形式,拓展銷售市場;積極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實現產品的多元化發展;第三,讓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予以提高、農業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得以提高,從而使農業的競爭力以及農村經濟得以增強。
3、構建管理隊伍
管理人才是農業經濟管理重要軟件資源。壯大農業經濟管理的隊伍,改善管理隊伍的人員結構迫在眉睫。一方面,重視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包括理論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理念把握和現代化技術設備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年輕有為的管理人才進入農業經濟管理的基層工作前線,為管理隊伍注入創新、青春的活力,同時,用優秀的管理人才帶領管理隊伍增強對是經濟發展規律的敏銳程度,提高管理水平。
4、轉變管理方式
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遵循客觀規律,與時俱進,轉變經濟管理方式,實現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一,產業化發展管理方式。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要求建立產業鏈,這就需要管理人員協調農民、市場、企業的三者關系,促進生產、加工、出售各個環節的可持續性。第二,信息化發展的管理方式。政府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物質投入,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發展,要素的分配和資源的利用、共享可以通過建立信息資源平臺實現,達到信息數字化處理的管理方式。
5、強化執行力,利益協調機制
一是農業經濟的管理需要深入基層,基于當地的環境條件和客觀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政策,指導當地的經濟發展。區域性的經濟發展指導政策和方針要強化對其的執行效力。二是做好農民的利益協調機制,農業經濟的發展要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用科學手段解決農民的經濟糾紛,暢通農民利益訴求的渠道,豐富農民的現代化生產的技術能力,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劉巖 單位:通化市園藝研究所
摘要:中國是農業大國,為了推進社會經濟建設,我們需要對農業發展進行強有力的經濟管理,而社會經濟管理的核心就是農業經濟管理。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對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分析,旨在提出相關管理對策,為之后的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新農村建設;發展
農業的發展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農業的經濟水平達到了相應的高度,不僅可以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還會對社會的平穩發展提供幫助。實際上,農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就是農業的經濟管理,這與當地農村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家經濟政策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好農業經濟管理這一艱巨而龐大的工作。
1農業經濟管理簡述
農業的經濟發展可以直接促進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并且能夠保證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所以,我們需要對農業、農業經濟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廣義上看,農村經濟管理指的是一種管理活動,而這種管理活動是以國家的經濟政策方針、社會經濟條件、市場環境為依據的;狹義上看,農村經濟管理需要與市場經濟條件和市場環境想節后,然后根據國家在經濟上當中政策方針,制定農業經濟將來的發展目標,在這個工程當中,不只是要對信息化再生產過程當中需要的要素進行計劃、決策、控制和組織協調,還要對生產資料當中的生產過程進行計劃、決策、控制和組織協調,讓農業經濟的發展更具規范化和法制化。
2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現在,我國正在不斷的提升綜合國力,所以比較重視工業發展方面的經濟管理,從而忽略了農業發展當中的經濟管理,因此導致農業發展當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實際生活當中,農村不具備前沿的整體發展水平,因此不能及時了解和認識經濟管理制度,從而不能以很高的管理制度對農產品的生產、分配、消費等進行管理,以致降低了經濟管理水平。比如,在對農業經濟的工作進行開展的時候,我們通常采用合作制的形式,這就會導致出現分配不合理的現象,進而引發經濟糾紛,這些現象的發生就說明我們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具備完善性。
2.2缺乏專業的管理隊伍
在開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一支具備專業知識的管理隊伍。但是,現在的農業經濟管理現狀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對于能否開展好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專業管理隊伍的缺失問題。因為農村無論是在地理位置、經濟條件還是管理水平上面,都不可以與城市相提并論,因此,就極度的缺乏經濟管理方面的專業性人才,這對于農村經濟管理而言是硬傷。
2.3管理模式存在滯后性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當中,人們都是采取紙筆形式記錄和管理數據,但是如果數據的工作量太大,就會在記錄、整理方面出現一定的難度,從而降低了經濟管理水平,并且不能夠達到理想的經濟管理效果,這就體現出來農業經濟管理的滯后性。
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目前我國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對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拿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和管理策略,讓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3.1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加強重視自身管理職責
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息息相關,管理人員應對農業的經濟發展提高重視,不只是要對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引起重視,還要知道作為管理人員,自身應該具備怎樣的管理職責和任務,在管理工作的實施工過程當中,管理人員要采用規范的方式進行管理。目前,國家正在大力的進行新農村建設,因此,當地政府應該要提高對農村經濟重視度,清楚農業經濟管理的價值,并且要舉辦農業管理人員的相關培訓工作,培訓合格了才可以上崗,在培訓期間,要讓管理人員能夠明確農業經濟的重要性和對其社會發展的影響性,進而讓管理人員充分的認識自身的管理職責。
3.2制定農業經濟管理制度
每一項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都需要用管理制度進行支撐,這樣才可以讓工作的開展具備目的性。因此,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們需要發展農業經濟,而農業經濟的發展方針則是合理的管理制度,這樣才可以加快新農村建設。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進行合理的規劃,可以幫助加快新農村的發展,同時增進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發展。第一,我們需要改革戶創新現有的經濟管理制度,根據當今新農村的發展態勢來改變管理方針,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必須要符合時代的當地的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點內容:首先,對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向做出改變,在傳統的農業結構當中加入經濟結構,融入當今的經濟發展木事,進而加快農村的整體經濟發展;然后,對農產品的外形進行改變,這是因為產品的包裝盒食品的安全性息息相關,這種做法除了可以打開市場,增加銷售量,還可以為農產品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渠道;最后,在傳統的農業當中融入新科技,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進而提高農產品的銷售產量。
3.3重視民眾利益,加強完善利益管理機制
在經濟發展當中,民眾的利益居首位,所以為了發展新農村經濟管理我們需要重視和維護民眾利益,解決矛盾糾紛,進而完善管理機制。
4結束語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經濟管理需要與當今的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為了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我們需要不斷對其進行創新和改革,以期能夠為國民經濟我穩步發展提供幫助。
作者:劉玉紅 單位: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城關街道辦事處
摘要: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項目,其中經濟管理工作變得更為重要。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已經與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不適應。信息化技術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元素,其是現代化的代表,其實現了農村經濟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借助信息化技術來支持經濟管理工作,為此,本文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創新
農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強化新時期的農業建設變得越發重要。2015年2月,由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重視發展“三農”,強調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探究具有現代化特點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財務管理軟件來對農業經濟進行有效的管理是首要工作。
一、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分析
(一)經濟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通過對農業經濟管理現狀的分析,了解到由于受到環境與管理水平的影響,農村在經濟管理上的規范度與嚴謹度不夠,管理制度的設定相對落后,與現代化城市經濟管理制度存在著脫軌的現象,經濟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不夠,制度的威嚴被無視。例如,農業經濟管理中,由于制度不健全,導致部分財務管理人員未能嚴格履行制度綱要,只是將相關的財務數據進行記錄,并未進行有效的審核與核對,導致經濟管理質量下降。
(二)經濟管理模式相對之后
由于受到農村發展水平的限制,其經濟管理模式大都以人工、手工的方式進行,存在傳統的紙筆時代,當然現代化信息技術在不斷傳入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得到創新,但是普及力度卻不夠,不能滿足地大物博的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此外,部分農村引進財務信息化設備卻不予以使用,只是閑置一邊,還保持著傳統的經濟管理形式,在財務數據的收集、處理與整合等方面的效率不高,且精確度堪憂,制約著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
(三)缺乏專業的經濟管理人員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專業經濟管理人員來參與,但在農村專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相對匱乏,再加之原有的財務人員對計算機不夠熟悉,財務信息化系統無法正常運行,進而影響經濟管理的效率。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旨在縮小城鄉差距,保證城鄉經濟的收支平衡,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十分關鍵。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應從不同層面予以完善與創新,強化農業經濟的宏觀調控,加強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與保護力度。首先,應針對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對徇私舞弊、私自斂財等現象予以嚴懲;其次,做好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對農業市場運行體系進行有效的完善,強化科技管理服務體系的構建;再者,要打造專業化的經濟管理人員,嚴格規范其經濟管理行為,將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向現代化。
(二)構建專業化的管理團隊
新時期,為了強化新農村建設,應構建更為專業化的管理團隊,保證財務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對原有的財務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除了基本的財務管理課程外,還應建立計算機培訓班,具備財務知識與計算機操作能力,提升經濟管理專業團隊的整體水平。新時期,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全面帶動了現代社會的電子購物潮,企業或個人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購物。因此,為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應積極培養電子商務人才,能夠數量掌握電子商務的運行流程,邀請專業的電商專家進行專業化培訓,模擬生活中逛淘寶、天貓、京東的方式,及時將農產品上傳至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新型的農業經濟形式,使得農業經濟管理變得更便捷、簡單。
(三)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代名詞,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與信息化,可將信息化平臺與農業經濟管理相結合[3],實現經濟管理的電子化,能夠利用電子平臺及時收集、獲取、處理、整合和傳播電子信息,將原本的紙質財務賬單轉化為電子數據,數據在傳輸與分享上更具優勢性,借助電子平臺的加密技術,能夠保證信息不被窺探,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在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中,記錄著農村的總收入、支出,各類農產品的收入情況、收支均衡度、農業經濟增長幅度等等各類財務數據,借助Excel表格等數據處理軟件,能夠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即可實現對數據的篩選、計算與整合,針對經濟數據進行分析,以做出下一步的發展規劃。同時,為了保證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應及時對系統進行升級與維護,做好系統安全與保護措施,保證財務信息的安全性與完整性,提升財務信息的機密程度,進而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加強農業經濟的管理,應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強化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完善,構建專業化、高素質的經濟管理團隊,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新平臺,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與現代化,強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打造地區專屬的特色農業經濟運作模式等等,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高效性與實效性,順應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對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
作者:陳藝瑋 單位: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蘇家院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摘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改革力度加大,尤其在國家提出“三農”口號之后,加快新農村建設,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成為首要任務,但是從整體角度分析,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之中農業經濟管理有所缺陷與不足,無法真正完善市場,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需從新農村建設角度出發,著重分析現階段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議與措施,以此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問題;對策;創新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是社會發展的重點,農業的發展在彰顯國家綜合國力的同時也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近幾年,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現代化,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挑戰,尤其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呈現出諸多問題,需積極探索出適合市場發展的經濟模式,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1農村經濟管理的基本概述
自古以來,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對提高國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業的發展還對維系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加強對農業的認識,加強對農業的了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所謂農業經濟管理主要是以國家政策方針、社會經濟條件為發展載體的一項管理活動[1]。簡而言之,便是在積極遵循國家政策、市場條件與市場環境的基礎上,確定農業經濟的發展目標,實現對農業經濟的再分配與再組織,是保障我國農業經濟走上規范性道路與法制化道路的關鍵所在。
2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所存在的問題
前幾年“三農”口號的提出之后,農村、農業、農民備受關注,各項扶農、支農政策層出不窮。其中農業經濟管理在積極適應社會以及經濟發展過程中導致工作出現諸多弊端與不足,農業經濟效果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2.1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管理體制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管理體制的好壞關系到農業經濟管理的優良。當前,我國農業經濟體制沒有得到完善,并且部分貧困地區經濟體制與經濟觀念無法適應市場機制的要求,導致整個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無法適應社會經濟體制的有序發展。在這種發展趨勢下,經濟管理活動受阻,農業經濟發展呈現出滯后現象[2]。由于管理體制不完善,管理體制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各種矛盾加深,利益協調不合理,不科學。
2.2缺乏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認識與重視
現如今,各種規章制度相繼出臺之后,我國農業經濟受到國家政府的關注與重視,并針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現象制定相應的規定。但是從某種角度分析,這些規定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農業人員缺乏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執行力度較差,農業經濟管理效果不容樂觀[3]。比如:農業管理人員的思想落后,沒有跟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缺乏專業技能與基本素養,沒有清楚的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工作過程中執行力度過小,國家政府所提出的各項政策沒有進行執行與貫徹。
2.3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缺乏執政能力與素養
在很多地區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結構單一,甚至很多工作人員缺乏對農業經濟的認識與了解,無法真正滿足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執政能力較差,沒有適應產業化與社會法的發展需求,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不盡人意。在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整體推進過程之中,很多領導人員由于缺乏先進的思想,無法嚴格按照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做出適當的改變,導致整個工作不容樂觀。還有部分農業經濟領導人員缺乏對經濟管理工作的認識,認為該項工作只是單純的進行管理,沒有從實際角度出發,致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缺乏發展動力。
3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對策
在我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之中,農業經濟管理面臨諸多不良因素,導致農業經濟管理現狀不容樂觀,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創新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需做到以下幾點:
3.1創新管理體制
管理體制是農業經濟管理活動的基礎,尤其在新農村建設之中,只有保證管理體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才能真正推進經濟發展與進步。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需要將農業經濟作為發展中心,并積極轉變管理模式,加強對農業經濟體制的改革,實現農業經濟制度的創新發展,構建其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其中在構建管理體制的時候,需要從3方面出發。要積極轉變傳統的發展理念,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轉型,轉變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需要采取深加工的方式對農產品進行改革,拓寬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實現產品的多元化發展;積極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保障農業的安全,增強農業經濟[4]。
3.2創新信息化管理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人們進入了信息社會之中,在該發展趨勢下,農業經濟管理需要創新信息化,將信息化管理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在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下,信息化已經進入到農業經濟之中,不僅實現了農業生產力的轉變,并且也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的進步。所以,需積極增強我國基層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意識,積極提高農業管理的效率,將農業管理信息化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實現農業經濟的生產、管理、科研。
3.3創新管理思維
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已經邁入了正軌,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需要從實際出發,從社會出發,將農業經濟管理滲透到農業產品之中,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將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進行展現,積極改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改變農業經濟管理的方式以及思維模式[5]。為保證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需加強對農業人員的培養與教育,增強農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能力,爭取讓農業人員以先進的思想創新管理思維。
3.4創新管理團隊[6]
管理人員是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活動之中的關鍵人員,但是由于管理人員缺乏執政能力與基礎素養,導致整個管理工作不容樂觀,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對整個農業的經濟狀況起到一定的影響,為進一步保證農業經濟得到有序發展,則需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與教育,積極提高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與政治素養,提升管理人員的知識能力與管理能力,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定期培訓與教育、開展管理人員考核等,這樣一來,能夠打造出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優秀團隊,并且也可以讓老員工對新員工進行教育,開拓新員工的知識面,符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態。
3.5創新群眾利益管理方式
經濟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也是提高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不可忽略的一個人物便是民眾[7]。近幾年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與民眾利益相關聯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很多地區的政府無法及時解決民眾的訴求,并且也無法解決民眾與農業經濟管理的矛盾,導致當地農業經濟管理無法受到民眾的支持。在這種發展趨勢下需要積極構建科學的機制,創新群眾利益管理方式,保證該管理方式能夠有效處理各項矛盾,能夠保障權益,實現統籌與協調[8]。當地政府部門還需要加強自身經濟職能與服務職能,以保障民眾的利益為主,以解決民眾的基本權益作為發展基礎,讓民眾能夠在出現相關事件之后能夠受到權益的維護,也能夠在政府部門的管理中快速化解矛盾。
4結語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發展對實現社會的和諧,提高國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析了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建議與措施,從多個方面出發,以此實現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創新發展。
作者:吳培 單位:河南省新縣農業局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
[摘要]對于農業大國來說,為了更好地進行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想方設法促進國家農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國的經濟管理中,農業經濟管理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而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如何做好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對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文章結合實際簡要分析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加以分析,并據此提出一些做好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新農村建設發展
對于作為農業大國的我國來說,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重點,且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充分體現出我國的綜合國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現代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隨著科學技術被廣泛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中,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為了尋找出一條適應市場發展的農業經濟模式,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要在把握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分析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尋做好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對策。下面結合實際對此加以探討,以期為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1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趨勢
1.1農業經濟管理更加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思維向現代農業管理轉變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藥內容就是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實踐提示,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是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得以提高、農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質保證。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管理現代化趨勢已經無法阻擋。此外,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為確保農業經濟發展,將著重加強農產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也將對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給予更多的重視。因此,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勢在必行,而轉變我國經濟管理方式和思維也是大勢所趨。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今后必須重視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和思維方式的轉變。
1.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被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農業經濟管理也需要順應時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時代、市場對農業經濟管理的新要求,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農業經濟管理當中,以提高信息交換的實效性,保障農業生產過程的高效性,以提高農民的收入。
1.3農業經濟管理生產化
隨著農業合作政策的出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由利益政策連接起來的農業經濟產業化機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某些大型企業的帶動下,開始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不僅使大型企業的生產需求得以滿足,也促使農產品實現標準化生產,充實了農民的腰包,增強了的農業經濟效益。由此可知,農業經濟管理產業化也將是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2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尚未建立健全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雖然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尚未給予農業經濟發展高度的重視,且重視程度遠遠不如工業發展,這樣導致當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導致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也和農業社會結構不相適應。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滯后性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活動失去了執行力,不利于農業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2.2部分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未充分認識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
對于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國家相關部門和領導都對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視,且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出臺了相關政策。但是,部分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尚未充分認識到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忽視農業經濟管理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他們的思想觀念尚未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與時俱進。這樣使得他們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無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夠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導下有充足的執行動力,容易在實際工作中出現原本應當避免的漏洞,對農業經濟管理造成極大的影響。
2.3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工作素質有待提高
不少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不能夠及時吸取新政策的營養,不能夠在掌握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對農業經濟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責任心,缺乏主動探究新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積極性,不僅有的管理人員不具有比較高的執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識結構單一,綜合素質水平低下,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不能夠適應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對當地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造成某種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
3.1完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體系,轉變農業經濟管理思想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為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就要對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加以優化和完善,建立一個和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以滿足社會經濟變化需要。此外,還需要轉變農業經濟管理思想,如應當更新農業發展觀念,完善新型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注重農產品深加工,實現農產品多元化發展;想方設法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等。
3.2重視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大力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定期對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增強他們對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他們的工作責任心,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水平,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幫助他們逐步形成全新的現代經濟管理意識,提高他們的知識能力素質,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以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趨勢。
3.3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管理產業化發展
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對農業經濟的資金投入力度,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想方設法引進更多的現代化設備,吸引和招收高素質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投入到農業經濟管理當中。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產加工,做好農產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規劃和特色產業園建設,使其符合國家新農村建設體系的構建要求。重點扶持農業龍頭產業,促使農民、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相關部門需要在相關政策上給予產業化經營商相應的優惠,促使其更好地發展,以促進相關專業化合作組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3.4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
政府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資金投入計劃,結合不同的農業發展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發展的具體方針政策,給予適當的資金傾斜投入,從而幫助農村農業的信息化建設。此外,在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過程中,應該重視對現代信息化技術人員的教育,培養農業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術人才,這樣才能夠實現信息化建設與農業發展的有效結合,加快我國農業的建設。與此同時,不僅要鼓勵技術人員勇于創新,以研發出滿足農業經濟管理需要的相關信息化技術,還需要重視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教授給農民一些最基本的農業信息化知識,確保他們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總之,應當充分認識到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解決,實現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科學、有效的農業經濟管理,保證農村經濟可以一直沿著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的道路穩定向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
作者:劉喜江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農村經濟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