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中學教育類論文

中學教育類論文

時間:2022-05-13 04:01: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學教育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學教育類論文

中學教育類論文:抓住關鍵環節推動地理素質教育進程

在地理(社會)教學中,素質教學應該落實的內容相當豐富,它所涉及的因素也很多,既有硬件方面的因素,如教學設備、學校環境等;也有軟件方面的因素,如人的思想觀念、學校管理等;但最現實最關鍵的還是學科教師。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只有高素質的地理教師,才能使地理教學為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得到落實。

然而,目前地理(社會)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離素質教育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以上虞市為例,全市連續三年以上教過相應學科(地理)的教師為23人,僅占總數的30.6%;從學歷上看,相應學科大專畢業為14人,僅占18.6%,大專以下學歷(最低的為小學畢業)也有21人,占總數的28%。再從任教情況看,全市專職教師為26人,而兼職教師有49人,占總數的65.3%,兼任教師中,有一半以上還是主課兼地理(社會);還有30%左右的是照顧年老體弱的教師在教地理(社會)。因此,地理(社會)素質教育的高要求與師資現狀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它已成為能否有效地在地理(社會)學科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那么,如何抓住關鍵,突破難點,努力提高學科教師的整體素質,從而推進素質教育呢?依據教師隊伍的現狀,以及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的要求,筆者認為需要切實練就地理(社會)教師的綜合“素質功”并充分發揮這支隊伍的力量,來推進地理(社會)學科的素質教育。

一練師德修養功。人以德為本。地理(社會)素質教育的首位是思想品德教育,正人先正己,教師首先要成為真正的人。良好的師德則是對學生有效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如何練就師德功?首要的一點就是熱愛祖國。 同時,教師要忠誠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對學生充滿愛;要嚴以律己,自覺抵制社會上的不良影響,使自己在學生面前樹立起具有高尚情操的形象。通過定期的政治學習、典型介紹、參觀取經、專題報告、演講比賽、短期培訓以及開展“師徒結對”、名師評比等活動,教師逐漸練就“四有”、“五心”。“四有”即一有事業心,安心邊遠艱苦地區,終生從事教育事業;二有雄心,立志創教育大業;三有好勝心,敢創教育名師牌子;四有獻身心,像蠟燭一樣照亮別人,燃燒自己,為教育事業貢獻一切。在對受教育者,更應練就“五心”,即:教師心中有“愛心”,和學生的關系能“貼心”,教育學生有“耐心”加“細心”,對每位同學做工作能“盡心”。真正練就良好的師德功。

二練自學達標功。“教師應具備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是對教師‘才’方面的要求,包括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相應的學歷層次,三維的知識結構,即教育理論、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引自王素珍的《素質教育呼喚高素質的教師》)古人說:“知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師有了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足夠的知識儲備,講課才能游刃有余。要達到此種境界,教師必須苦練自學達標功。通過有計劃、分層分批地自學進修、培訓函授、師徒結對等多種形式和途徑,達到學歷上層次、知識上水平、業務過得硬,進而“名師出高徒”。

三練課堂教學基本功。課堂教學基本功是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能否實現課堂教學“高質量,輕負擔”的關鍵。要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進行素質教育,教師的功夫到家與否至關重要。但目前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現狀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距離還甚遠。以我市為例,前景不容樂觀,亟待提高。如講普通話,比較差的還占28.6%;“三板教學”中的板圖板畫,中差的比例達86%;“教學方法手段運用”不夠得法的占28.6%等。造成上述教師課堂教學基本功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專業對口教師來源極少;教師兼職過多、隊伍不夠穩定;部分中老年教師教學模式已經定型而難以創新;部分青年教師剛登講臺基本功還相當缺乏等等。

那么,如何練好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呢?筆者認為不僅對其薄弱教師需要定目標、定計劃、定措施,而且還要教研室與學校緊密配合,抓好“導、練、檢、賽”四個環節進行對口輔導,能者為師,任務到人。在練中求熟,在熟中求巧。納入考核內容,督促教師按時完成。通過舉行教師基本功分項競賽活動,鼓勵教師在業務上專,在教學技能上巧,在運用教學方法上得法,從而達到教學質量上的高目標。

四練教學科研功。教育科研功,這是教師更高、更深、更具有內力的素質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曾指出:“在今天,從教師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看,教師與研究人員的職責趨向一致。”這意味著今天乃至未來的教學,需要具有科研素質的學者型教師,傳統的經驗型“教書匠”將逐漸退出教學舞臺。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素質教育向地理(社會)教師的強力呼喚。因此,重視教科研,練就教育科研功,它是提高教師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是推進素質教育這盤棋中的重要一著。

總而言之,要在地理(社會)學科中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我們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用高素質的教師,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質量的人才,以適應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并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戰。

中學教育類論文:中學生命教育活動體會

有感于初二年級生命教育

一、二、三、四,這個口令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讓我想起了在兩個星期以前,我校的全體初二年級學生來到了五厙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進行為期四天的生命教育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我們學到了各種各樣的知識,也體會到了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軍人是有多么辛苦。

到了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沒多久,一切就緊鑼密鼓地敲響了。第一件事便是換上頗具風范的迷彩服。在進行簡短的開營式后,教官帶領各連來到教室,開始了在那的第一堂課----寢室衛生和打掃。教官跟大家講了如何放拖鞋、疊被子、枕頭和被子該如何擺放等,也提出了要求和不達標的處罰制度。聽起來很容易,然而真正實行起來的時候就有許多人遇到了麻煩。晚飯休息過后,則進行樓宇逃生訓練及聽民防講座。

第二天的行程也大致如此,上午學習的第二節課便是止血包扎操作。下午學習了防毒面具使用及交通安全手勢。晚上則聽了食品安全的講座,還進行了野外生存拉練。不得不說,一天的課程令我們受益匪淺,開拓眼界。

第三天,學習了心肺復蘇按壓,心肺復蘇按壓在危險時刻是十分有用的。晚上,在消防知識講座結束后。全體師生舉辦了文藝匯演,這可謂是整個生命教育活動中最精彩的部分了。每個節目都是十分的精彩,而每個節目都有我們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與喝彩聲。

在基地的最后一天,同學們進行了各類項目的比賽,都是之前三天中大家所學習的知識。最后離開的時候,大家都顯得十分不舍,經過了四天的訓練,似乎站軍姿,匍匐前進,蹲姿,深蹲,對于大家來說已經不再算什么了,大家心中有的只是這四天中歡快的點點滴滴。

這四天里,烈日曬黑了我們的肌膚,卻使我們滾燙的心變得更加熱烈。汗水濕透了我們的衣背,我們卻沒流一滴眼淚。微風習來,吹散了多日來的疲倦,留下了許多許多難以言表的感情。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很完美,但是每個人都在不折不撓地堅持著,始終如一地追求著。我們的心中更是回蕩著出發前政教處彭主任對我們說的話:“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

此次活動,磨練了我們的意志,讓我們徹底的體會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如站軍姿的時候,再不舒服也不能動,再癢也不能動,可謂是度秒如年,而當教官叫我們停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曾經的我們不能做到,而是我們沒有堅持,而現在我們卻做到了。

能經歷磨難才證明堅韌,能經得起挑戰才說明勇敢,能度過挫折才展示成功。在每個辛苦但快樂的日子里,我們都在嚴格地要求自己,我們都在認真地改善自己,我們都在徹底地反省自己。這次的活動,不但教給了我們無限的知識,更磨練了我們的意志。這一定會讓我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受益匪淺。

中學教育類論文:談中學地理教學中加強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之途徑

論文關鍵詞: 中學教學 素質 途徑

論文摘要: 本文主要立足中學地理課程的學科優勢,試從課堂教學、各項活動開展和形勢政策教育三方面論述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道德素質教育。

環境道德素質教育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一項新內容,主要是教育人們如何關心地球、關心其他物種,其最終目的是培養自覺踐行環境道德的“理性生態人”。環境道德素質教育包括代內公平、代際公平、種際公平、綠色消費觀教育。環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價值觀從當代人之間、人與之間擴展到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人與自然界之間。中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和的希望,正處于世界觀與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環境道德意識一旦形成,就會給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打下深刻的烙印,對其一生的社會行為乃至對整個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都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前環保局長威廉瑞斯利曾說:“全球環境的威脅是現實地理的反映,未來環境問題要從地理教育開始解決。”《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也確立了地科在培養學生環境道德意識方面的基礎學科地位。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素質。

一、挖掘教材內容,寓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我國現行的地理課本均以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為主線,整個知識體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環境為開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則著重闡述了宇宙、大氣、海洋、陸地四大環境的性質、特點、分布、運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為培養學生具有環境道德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文地理方面則著重論述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關的幾個主要問題,突出了工生產、城市鄉村、、商業貿易、郵電通訊、觀光等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蘊含著豐富的“人地和諧”的環境道德教育資源;區域地理方面則闡述了某一特定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人地關系,蘊含著豐富的“因地制宜”的環境道德教育資源,最后又都歸結到人類和環境及如何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系上,使得環境道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貫穿整個教材的始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環境道德意識,提高學生的環境道德素質。例如講“逆溫現象”時,可介紹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講“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時,可利用課本與課外補充資料,加深學生對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的理解;講“氣候資源和海洋資源”時,可讓學生明白這些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要節制、適度利用,否則就有可能導致氣象災害、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人文地理教學中,更要注意每一課都蘊含的人地關系思想,每節內容都要滲透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例如講“工農業的區位選擇”時,可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充分討論影響區位選擇的各種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轉嫁問題,深深懂得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關系思想;講“逆城市化現象”時,可進一步講述國外許多人出于環境保護的目的,主動摒棄高消費、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恬靜的田園生活而導致的逆城市化現象;講“濕地、森林、草地既有經濟價值又有生態價值,而且生態價值比經濟價值大得多”時,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對一棵正常生長50年的樹算的兩筆不同的賬為例:其木材等經濟價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養水源、調節大氣濕度、產生氧氣、吸煙滯塵、降低噪音等生態價值卻高達20萬美元;講“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時,可結合一些發達國家的動物保護法規定主人剖魚宰牛等時,必須使動物無痛苦地死去,否則就是違法行為,讓學生理解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的公平;還可以1993年菲律賓的45名兒童由他們監護人的代表為訴訟代表人,代表他們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起訴訟,指控菲律賓政府環境治理部門所簽發的木材許可證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規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權的活動的案例,讓學生淺顯地理解代際公平原則。

二、理論聯系實際,寓素質于各項活動之中

在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素質教育,課堂理論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讓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寓生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實踐中,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其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認同感。一方面可開展校園環境建設。“校園環境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氣氛,體現著學校群體的榮譽感、自豪感和集體的意志作風,它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對群體中的每個成員產生教育作用,以潛在的規范性支配著每個成員的行為,使生活在這個群體中的成員不斷調節自己的和行為方式,以獲得群體肯定”。[1]如為喚起學生的節水意識,可在學校的每個水池、衛生間、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張貼一些溫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為喚起學生勿踩草坪,保護植被的意識,可在學校的草坪上豎起如“走路讓讓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語。為倡導學生拒絕白色污染,開展自制購物袋、禁止帶一次性飯盒進校園等活動。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學校 宣傳攔、校報、廣播站、校園網站等各種媒介,開辟環境專欄、環境專刊、環境30分、環境專題網站等;舉辦各種有關環境保護的攝影、漫畫、環保資料剪報、論文、詩歌朗誦等展覽和比賽活動;舉行環保主題班會、環境專題講座等,結合教學內容請本市環保單位有關人員開展環境保護專題講座,普及環保科學知識;每學期可組織學生適當觀看有關宣傳環保的經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轉之日》等,讓學生幼小的心靈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節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禮。

另一方面,可組建地理課外興趣小組或環保社團,利用節假日開展環境現狀與保護、環境觀測、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動。如參觀本市垃圾場、有代表性的工礦企業、氣象站、水文站、自來水廠等,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或游覽本地名山秀水,讓學生親近自然,在良好的環境中陶冶情操,使學生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在更現實的活動中了解環境,理解環境與人類的關系。通過這些知行統一的各種實踐活動,能使課堂滲透的環境道德意識內化為每個學生的實際行動。

三、把握時政熱點,寓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形勢與政策教育中

當前,各類媒體上常有生態環保的報道,這些報道既具有時代感、新鮮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學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時政熱點,寓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形勢與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學生環境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可結合地震、冰災、沙塵暴、水污染、全球氣候變暖等具體的國際國內生態災難時政,國際國內有關環境保護的會議、新出臺的各種政策和法規,國家采取的諸如環保風暴等行動,師生共同探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危害、成因及解決辦法,促使學生經常性地關注各階段的環境大事。如觀看上世紀90年代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災、黃河斷流,2003年我國西北地區的蝗災,2008年元月席卷我國南方的凍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區每年春季爆發的沙塵暴等影像資料,使學生在強烈的視覺效果沖擊下,樹立環境憂患和危機意識,增強學生保持環境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無煙日、無車日、水日、及植樹節、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環保紀念日,開展環境道德素質教育的宣傳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環境道德意識。如9月22日各大城市舉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車代替小汽車上下班活動,倡導學生積極響應這一活動,自愿步行上下學,使他們懂得在面對現代享樂主義和物質主義的誘惑時,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地球資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夠依照生態及生態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體驗簡單化的生活,形成生態化的簡樸、健康的風氣。以各種時政熱點滲透環境道德素質教育,既能鞏固課堂理論知識又能使學生學會關心社會發展,關注世界變化,樹立科學的環境道德觀。

中學教育類論文:議中學生災害教育的科普實踐

近年來各種災害頻發,尤其是自然災害最盛,因此,災害教育、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災害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中,尤其是新課程實施以來,高中地理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整本教材集中講述各種自然災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其正確的預防措施,但中學災害教育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對災害來臨時的逃生、防災和救災技能的實踐演練幾乎沒有。我認為加強各級學校的防災演練教育及實踐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一、災害教育的作用

在中學課程中開設自然災害與防治這門課程,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材,聽專業教師的講解,再加上通過媒體了解全球各地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的信息,讓中學生對自然災害及其危害有一定的認識基礎,有利于進一步學習如何規避災害,提高防災技能與災害意識。應該說,加強高中地理災害教育,能切實增強中學生防災減災整體素質,進一步增強防災減災能力。更有利于減少災害發生時的人員傷亡,國家及個人的財產損失。

二、學校實施災害教育實踐的必要性

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發生在21世紀之前的自然災害對他們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但對發生在近十年以來較大的自然災害,影響深刻,尤其是近5年來,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玉樹大地震和日本九級大地震,這些大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巨大,經濟損失慘重,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中學生也不例外,通過網絡、電視新聞報道,會迅速了解到不同地區自然災害對人的生命所造成的傷害,對災害發生地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應該說,大部分中學生對災害認識有一定的深度,但我在2011年對我校三千多名師生進行防災減災方法的抽樣問卷調查時,調查結果顯示全校師生近78.6%的師生并不清楚正確的防災減災方法,其災害意識淡薄,甚至在進行調查問卷過程中部分師生認為我們的活動干擾他們學習,認為中學生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由此可見,中學生災害意識淡薄原因在于升學壓力使中學生沒有時間,更無精力接受災害教育。這也同時說明學校、家庭和社會對災害教育的關注力度不夠,重視程度不足,更談不上防災減災的科普實踐。

2008年發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和經濟損失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災害對人們的傷害,而在這次災害中,災區有一個學校在大地震來臨瞬間,讓全校成功逃生,幾乎沒有傷亡,后來才知道該校師生每年都要舉行防震逃生演練,這說明災害教育實踐演練對防災減災意義非凡。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十分重視災害逃生實踐演練,像日本這個國家,每年政府部門都要組織一次大范圍的災害逃生演練,所有部門都要參加,人們對逃生演練的態度非常端正,民眾的逃生非常有組織有秩序的疏散撤離,2010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級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核電站爆炸所造成的核輻射,對日本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影響巨大;最終造成死亡1萬3千多人,而無獨有偶的是,2004年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底9.0級大地震同樣引發的海嘯,卻造成15萬多人的死亡,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日本的防震措施要強于印度尼西亞,這說明實施災害教育,組織災害逃生、救災演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中學地理災害教育面臨的困難

高中地理課程設計共有10個模塊,其中3個必修模塊和7個選修模塊,《自然災害與防治》屬于選修模塊,按現行的高考體制,理科學生在高一階段只參加三個必修模塊學習,不學選修模塊,文科學生在高二階段學習這一模塊,但一所學校,文科人數僅占全校人數的20%多一點,就這部分學生也并非都參加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因為《自然災害與防治》屬于選修模塊,學生只需要選修三個模塊就行啦,不一定就選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這就導致這門課程的地位下降,學生重視程度不夠,這種教學設置使得僅有很少的一部分學生才能學到《自然災害與防治》,當然不利于災害教育工作的開展和落實。而部分管理層對災害教育的不重視,也是導致災害教育實踐難以開展的原因之一。

四、學校災害教育實踐探索

近年來,各類自然災害的肆虐,讓社會各界開始關注、并逐步實施災害教育,尤其是學校,成為災害的教育和實踐基地,通過災害教育,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最終達到教育全社會的目的。2008年,我地區地震局率先和地區實驗中學聯系,開展防震減災進學校的科普實踐,在我校地理備課組的努力下,我們發動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防震減災科普實踐活動,有調查研究“吐魯番地區地質構造和地震關系”的研究性學習,有野外科普考察我地區的一些地質構造(斷層帶)及地質活動觀察點,還參加一系列的科普宣傳,包括防震逃生演練等活動,讓我校師生對地震災害及其正確的逃生技能、預防措施和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我們也得到學校領導、地區防災辦、科協和地區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使我校開展的災害教育有了一定的基礎。防災科普實踐活動開展的很順利。這些活動的開展,既提高了學生防災減災的科普知識,學會了正確的避震技能;又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科學素養,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了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當然,災害教育不僅僅只有防震災害活動,我認為,每個學校和地區,往往存在多種災害,這就要求我們學校的災害教育者,要把本地區危害、影響較大的各類災害作為中學災害教育的首要任務,結合當地相關部門,配合學校教學需要,因地制宜的開展科普實踐活動,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校師生的災害意識,提升其規避災害,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最終達到減輕災害對人們的傷害。

總的來說,災害教育不是僅限于地理課堂中,我們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學校是要承擔主要的教學任務,但學校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社會各界對災害教育的高度重視是學校有效開展災害教育的基本保障。

中學教育類論文:加強化學啟蒙教育重視能力培養

加強化學啟蒙教育重視能力培養化學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各個部門具有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加強中學生的化學啟蒙教育和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優秀科技人才奠基工程的一頂重要內容,必須高度重視。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啟蒙教育,除培養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和傳授人門的化學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和掌握化學知識的各種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

初中學生已念了七、八年書,閱讀似乎不成問題,其實不然。初三學生只可以說能讀書,還遠遠達不到會讀書。因為化學學科一是有它獨特的閱讀重點和方法,二是還有閱讀的速度和效果等問題。

這些都需要老師悉心指導。如初三化學第一課緒言,共有3500多字,若讓學生自己泛泛地讀,不會抓重點,花時間多且收效甚微。因為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識性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內容,但多半是常識性的,約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這些知識比喻為“綠葉”,那么學生理解好這些“綠葉”后,無疑對于掌握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這朵“紅花”是有利的。但“綠葉”畢竟是起襯托作用的,可以粗讀、略讀、領會意思就行。對于基礎知識則要求細讀、精讀、反復推敲、思索而達到理解和掌握。化學的重點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等。如初三課本緒言中屬基礎知識的內容是兩種變化(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和兩種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共有110個字,約占3%,這堂課教師可以從演示實驗開始,讓學生觀察實驗,共同得出兩種變化的不同,推廣到兩種性質,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重點的地方讓學生畫線標記下來理解和記憶。這樣做,學生可集中精力觀察實驗和思考理解,這比教師按照課本摘要板書,然后要求學生記下來效果會更好些。

二、培養觀察與實驗能力。

化學知識來源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與實驗能力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很重要的方面。實驗是使知識生動活潑的再現,常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無窮的回憶,也最能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青少年們好奇心強,對觀看實驗很感興趣 ,若教師預先不引導學生應注意什么,讓學生憑個人愛好自由選擇地觀察某一現象,結果得出結論五花八門,有的抓不住要害,達不到目的。所以老師一定要先強調應如何觀察,觀察哪幾點。如先觀察鎂條的形狀、顏色等性質,點燃時要注意看發出耀眼的強光(不要正視,防止傷眼),放熱等,把點燃后生成物的狀態、顏色和反應前的鎂帶比較,讓學生自己得出產生了新物質,(氧化鎂)等等。這些細節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演示實驗的效果。同時,也使學生掌握化學實驗的觀察方法及實驗操作方法,如點燃、用坩堝鉗夾住鎂條在火焰的外焰加熱等等。對不同的實驗,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隨著學習的深入,觀察項目也逐漸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斷地使用感官,才能促進青少年感官的發展和見微知著的思維能力。

除培養觀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要充分創造條件,盡量減少實驗小組人數(能達到1-2人一套儀器最好)讓學生獨立自己動手去做實驗。這是提高中學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技能的好形式。只有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才能達到熟練的掌握。對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視,嚴格訓練,發現缺陷及時糾正,務必使操作規范化。一旦讓學生掌握了,這是受益終身的技巧。

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對一個中學生來說要從培養形式邏輯開始,這是從學生的學習效果考慮的,因為只有學習靜態知識,才能進一步把知識變成動態,加以辯證的理解。先講“靜”的知識,再學“動”的知識才能被學生接受。應該啟發引導學生,使之認識到,若運用辯證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抓知識的規律性,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對氧化--還原反應,首先要分清楚氧化劑是得電子的物質,一 般是非金屬,高價化合物,還原劑則是失電子的物質,一般是金屬,低價化合物。

反應類型可分為三種。學生掌握了規律,就容易理解和記憶,進一步對沒有見過的反應也會處理,即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生有了一定邏輯思維能力后,就可以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這把鑰匙,比較方便地打開科學知識的大門,若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辯證思維能力,即使是初步的,也為今后的深造鋪平了道路。

中學教育類論文:中學語文課文中自然美的審美教育

中學語文課文中描繪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表現了祖國綿繡山河的如詩如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 美。如“處處有豐饒的物產,處處有奇麗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記》),色彩素淡朦朧、旋律和諧 悅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薈萃的泰山奇觀(《雨中登泰山》)。可以說自然美在語 文教材中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筆寶貴財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絢 麗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課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正確的審美 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才能。要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的自然 美,先必須了解自然美的內涵及課文這個特定環境中自然美的本質,然后針對它的內涵和本質進行教育。

一、自然美的內涵及本質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謂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發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會關系的純自 然的事物。”(注:蔡儀:《美學原理提綱》,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頁。)如雄偉的峨嵋、嫵媚 的西湖、幽雅的雁蕩、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單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的美,也包括由多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所 組成的大自然的風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異草組成的、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自然界的優美, 也包括烏云翻滾、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奇山異水所組成的自然界的壯美。自然美是與社會美相對而言的,并 與社會美共同組成現實美。

自然美的內涵的豐富性,決定自然美的本質的多元性。關于自然美的本質,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筆者根據 自然美在語文課文中的表現,認為至少有如下特點。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屬性。自然美與社會美不同,它是側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質屬性構成的 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說,課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對社會現實中具體的自 然景物的描繪,離開了社會現實中自然物的物質特性本身,就無法描繪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記》中天山地區 的靈山秀水、奇葩異卉、珍離異獸,都是不依附人類而獨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沒有這些特性,碧野就無 法描繪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楊朔描繪的虛無縹渺、變幻無窮、氣象萬千、絢麗多姿的仙境——“海市 蜃樓”,也是對自古以風景優美著稱的蓬萊城和生活在當地漁民的歡樂勞動和幸福生活的描繪。

第二,自然美還具有社會屬性。自然美雖以自然物的物質屬性為基礎,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它是社會實踐 的產物。作者對現實中自然美的描寫,不是純客觀的描摹,而是對自然物的>!

第三,課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語言藝術符號描繪的。它不像繪畫、雕塑等那樣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狀、 色彩、變化形態,缺乏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就必然產生把握自然美的間接性、模糊性,需要讀者利用自己 以往的生活經歷,見到自然景觀,聯系起來在腦海中浮現,才能達到理解,常常因讀者的生活經歷不同,見過 相似的景觀不同,重新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審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審美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入景”。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 者胸有景,入景始與親。”(注: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入景”是欣賞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 景,才能感受到課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學《天山景物記》,讓學生反復朗讀,然后入 景,才能感受到課文中描繪的那如詩如畫的美景。由于課文中自然美具有間接性、模糊性的特點,不一定每個 學生都能夠欣賞到它的美,有的學生領會語言文學能力差,有的學生在以往的現實生活體驗中沒有這樣的經歷 ,那么需要教師給予引志啟發,并適當帶學生到風景區去實地參觀,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直觀體驗,真切地 感受課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體方法有很多。

朗讀法。一些優美的詩歌、散文,語言精煉,富有節奏感、音樂美,寫景狀物也出神入化,教師應指導學 生加強朗讀。有聲有色的朗讀,能渲染氣氛,激發情感,能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如 教學《,你在哪里》,這首詩選擇巍峨高山、遼闊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觀作為尋覓呼喚 總理的處所,展現了一個博大、雄渾、壯闊的空間,朗讀時,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與博大、雄渾、壯 闊的空間聯系起來,讀出親切深情的呼喚,傾訴出強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領會作者選擇這些自然景觀的美處。

直觀法。利用圖片、科教片、風光片等直觀教學材料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情認識,增強學生欣賞自 然美的能力。如教《蘇州園林》,學生沒有目睹過“是各地園林的標本”的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美理解不 深,教師可以利用彩色圖片,把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 次以及角落的點綴、門窗的雕琢、顏色的調配等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的直觀。有位教師為了教學《蘇州 園林》,利用假日到蘇州園林里攝了很多照片,給學生觀看,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描繪法。學生不可能直觀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風景,教學時,就靠我們教師利用簡明生動 的語言去描繪課文中的美景,讓美景再現學生的眼前。如教《獵戶》,教師根據課文的開頭進行描繪:秋高氣 爽,太陽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豐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豎得像高高聳立的尖塔,收割的莊稼堆 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鴿子,文靜地來回走著,它們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著,好像在呼 喚著同伴快來欣賞豐收的景象。教師的描繪,使學生眼前展現一幅和平寧靜的豐收圖,令人神往,令人心醉, 似乎讓學生聞到了莊稼的芬香,看到了農民豐收后喜悅的笑臉。

此外還有很多人景法。如類比法、帶入法等,不一一贅述。

2.出景。除了把學生帶進教材的美景中去,讓此情此景變為學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 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跳出教材,領會作者描繪自然美的目的和課文的內涵,培養自己描繪自然美的能力。 如果說只有引導學生“入景”,才

能讓學生領略課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導學生跳出教材——“出景 ”,才能讓學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質。

根據自然美的社會屬性,作者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人們總是把自然美與人類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帶上人 類的主觀色彩,作者寫景的真正目的是寫人,表達作者的情感和寫作目的。那么,我們在教學課文中的自然美 時,要引導學生跳出自然景物,去發掘作者描繪自然的深層內涵。

由景理情。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注:王國維:《人間詞話》。)況周頤也說:“情真景 真,所作必佳。”(注:況周頤:《蕙風詞話》。)人們常說:“借景抒情。”可見景與情二者之間息息相關 ,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礎,景是情的表現。在課文中,以美景抒樂情,以壞景抒哀情是極常見的,也有些課 文用樂景寫哀情,或用哀景寫樂情。那么在分析課文中的自然美時,必須聯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 故鄉》開頭的景物描寫,陰沉的冷色調正好貼切地表達了作者陰沉的心境、悲涼的情緒。荒涼的景物與悲涼的 感情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內涵。又如《春》作者熱情洋溢地描繪春草、春花、春雨幾幅春天的圖 景,喜悅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作者沸騰的血,滾燙的心;再如《香山紅葉》寫香山風景的 奇麗和紅葉的色與味,抒發飽經風霜的老向導在新社會煥發出自豪奮進的激情,《果樹園》開頭從聽覺、視覺 、嗅覺等方面來描繪果樹園迷人的景色,抒發翻身農民摘果子時的欣喜之情。總之,由景理情是欣賞自然美的 基點。

由景想人。課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關,因為人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圍 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如北方人的粗獷、豪爽,南方人的細膩、敏捷,都與各自生活的自然環境有關。作為 反映生活的作家,寫景常常是為了寫人,用景物來襯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環境描寫常常起渲染氣氛、烘托人 物的作用。”(注:周慶元:《中學語文教學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頁。)如《風景談》 ,全篇由六幅風景圖畫組成:沙漠駝鈴、高原歸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這六幅風景 圖寄托著作者的情與思。作者表面上談風景,實際上寫主宰風景的人,贊美的辛勤勞動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 改造環境、振興民族的延安兒女。又如:《白楊禮贊》、《愛蓮說》、《松樹的風格》都是通過贊美自然物來 贊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美景時,不能離開課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義。“義”是指文章的意義、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義常常體現在作者的描繪的生動的畫面之 中。“畫中有詩”。生動的畫面又常常由美麗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組成。如《荷花淀》的開頭描繪了一幅 美麗富饒的水鄉圖。在抗日戰爭時期,充滿緊張的戰斗氣氛的課文中,為什么描繪這么一幅美麗富饒的水產圖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這幅美麗富饒的水鄉圖,既展現了白洋淀優美的風光,襯托著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 純潔樸善良的美好心靈,景物襯托人物;更為重要的是為歌頌水鄉人們拿起槍桿保衛家鄉而參加戰斗這一主題 打下基礎。

由景寫景。語學教學,不但要引導學生欣賞自然美,理解作者描繪自然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時機 ,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培養和訓練他們按照“美的規律”來表現美,即由欣賞課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繪現 實生活中的美景。課文中很多自然美可供學生借鑒模仿,如參天聳立的白楊、郁郁蔥蔥的松樹、密密麻麻的翠 竹,亭亭玉立的荷葉,江南的春雨春花春草(《春》),海濱的朗月輕風(《海濱仲夏夜》),濟南的藍天綠 水(《濟南的冬天》)。教師可指導學生走由模仿到創造、由觀察積累到練習創作的道路,培養學生描景狀物 、表現自然美的能力。

總之,教材中的自然美,因經作者的審美處理,比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細膩,更激動 人心,更給人以美感。我們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根據自然美的本質屬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欣賞 自然美,表現自然美,以期陶冶情操、啟迪睿智,造就一代新人。

中學教育類論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

作者單位:天津市教研室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為了維護共同利益、協調關系而形成的行為規范準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道德是倫理學和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品德則 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的對象。因此,可以說學科教學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

一、品德教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 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學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規定的德育諸項任務,如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觀點和規律、 歷史責任感的教育,最終應轉化、落實到學生的行為規范中去,使學生學會處世做人。品德教育在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鮮明的實踐和評價意義。

其次,中學歷史教科書提供的大量的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生動材料。以中國歷 史而言,我國是人才輩出的國度,不同歷史時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風姿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貌和優良的道德傳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們在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 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成為炎黃子孫繼續奮進的巨大動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在對青少年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學生處在青少年發育時期,也是道德品質教育的關鍵時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對青少年品 德特點的研究成果表明,整個中學階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內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發展起來。其中少年期(初中)處在內部矛盾的狀態,雖已初步具備倫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穩定,具有較大程度的動蕩 性。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趨向成熟,進入以自律為形式、奠定道德準則、運用信念調節行為的品德成熟期 [1]。因此,在初中階段,對學生加強品德教育至關重要,中學歷史教學應承擔起這個社會責任。

二、中學歷史教學品德教育的特點和任務

中學歷史教學道德品質教育,主要是通過歷史的道德知識去教育學生。因此,首先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 如何認識道德的批判與繼承問題。道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人類歷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每一種社會形態 的道德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因此都帶有鮮明的個性。例如封建社會的道德是為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關系,其道德規范是忠君孝親、男尊女卑等封建的倫理關系;資本主義的道德是極端利己主義,其道德行為表 現為金錢萬能、唯利是圖、享樂主義等等。這是應該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但是,這僅是作為品德內容的社會性的一個方面。“品德內容的社會性,并不能和階級性、歷史性劃等號。品德內容的社會性,應該是歷史性、階 級性和全人類性的統一。品德內容的社會性,既體現了人類社會道德的共同點,又包含了品德的歷史、階級、職業、民族等一系列的差異。這種品德社會性的共同點和差異性的存在,反映出品德……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繼承性和批判性的統一。”[2]人類道德歷史發展的共性、普遍性和繼承性為中學歷史 教學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豐富的內容。從中國道德發展的歷史看,古往今來,人民群眾和無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藝術家在社會關系的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和情 操熔鑄成的中華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大夏的基石。無產階級的道德也正是在批判地繼承了歷史上一切優秀的道德遺產以后,才使自己達到了一個新的從未有過的高度。因此,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 育,主要是繼承中外歷史上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的優秀道德品質和情操,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以及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規范相統一,培養“四有”、“五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品質教育是一個艱難和曲折的教育過程。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 主義道德占主體的前提下,尚有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道德觀念和行為存在,人們的道德境界亦五花八門。由于多種經濟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決定了社會道德關系的層次性和復雜性。商品經濟發展的消極影 響,對外開放環境下西方資本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都與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形成了矛盾和沖突。幫助學生批判和克服現實生活中資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一項 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中學歷史教學的道德教育要面對這種困難和挑戰,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中學歷史教學品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和途徑

道德品質是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規范在行動時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道德的心理結構一般包括道德 知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部分。這三部分是彼此聯系、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整體。

(一)道德知識的教育

中學歷史教學道德知識的教育,主要是借助于歷史道德形象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規范、道德判斷和道德評 價等道德知識的教育,并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道德觀念與道德信念。

中學歷史教科書寫進的大量優秀歷史人物的道德品質,是道德知識教育的生動材料。借助于歷史道德形象 進行道德知識的教育,首先要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學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規范,認識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的準則。優秀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如憂國憂民、報效祖國、以 死殉國;天下為公、至大至公、舍身取義;求索攻堅、追求真理、不畏艱難;尊師敬業、謙虛禮讓;勤勞節儉、崇儉反奢;誠實正直、行己有恥,等等。如果進一步從個體涉及的社會關系分析和規范這些道德品質,主要 表現在三個層次上:其一,是個人與國家、

民族、階級、集體之間的關系;其二,是個人與他人(包括師長、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間的關系;其三,個人對自己(即自我道德修養)的關系。任何個體在面對這三種關 系時,必然會產生各種道德標準和行為抉擇。盡管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道德標準不盡相同,但在處理上述三種社會關系時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卻是一致的。這種道德的共性和普遍 性,是歷史教學幫助學生建立道德規范和道德標準的基礎。除此之外,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在判斷歷史人物道德行為的是與非、善與惡時,還應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道德行為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 道德文明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組織學生有目的地歸納歷史人物道德行為所涉及到的三類社會關系,是道德知識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根據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特點,應主要抓住愛國主義這條主線,使學生牢固地樹立 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關系的道德觀。

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教學經常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進行著道德評價 。在歷史教學中進行道德評價,首先要選擇、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其豐富的評價材料,既要注意選取正面的歷史人物,也要注意選取反面的歷史人物,使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深化對道德評價標準的認識。例如在中國近 代史上,面對外國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繼、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貪生怕死、投降求榮的賣國賊。對愛國者和賣國賊的對比評價可以提高道德評價的水平和效果。其次,借用后人和權威的評 價,也可以強化已做出的道德評價。有一位歷史教師在組織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道德評價的活動中,經常選取歷史人物的紀念楹聯,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紀念楹聯,大多出自名人之手,且語言凝重,屬蓋棺定論的評 價之筆,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啟迪。例如,巾幗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臺照風雨,負死不死終自由/通過這幅名聯,概括了秋瑾烈士救國保民的業績和道德品質,又闡發了“求仁得仁”、“終自由”的人生價值觀。

(二)道德情感的培養

道德情感是個體在道德認識和實踐過程中伴隨發生的內心體驗。按照道德規范的社會關系,道德情感有愛 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人道主義情感、正義感、自尊感等等。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情感的培養,主要是借助歷史教科書提供的、歷史教師加工創設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為、情感及道德知識進行,具有間接的、 想象的、倫理認知的特點。

道德情感的培養對個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道德情感在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道德需 要和道德信念并產生道德行為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可以說,道德知識的教育,如果離開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就成了一堆無用的廢料,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情感體驗在道德價值內化的過程中起著催化和強化 的作用。古今中外的一切道德榜樣,都富有強烈的道德情感,成為其道德信念和行為的強大支柱。列寧說過,如果沒有情感,就不會有對真理的追求。“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 ……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3]因此,道德情感的培養,在歷史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進行。歷史上的道德形象雖然遠離 現實,是間接的,但他們是作為社會道德標準的榜樣而存在,并且生動、具體、鮮明;雖然是以文字和圖畫為主要表現形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學生自發的獨立形成的對歷史人 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認識、判斷能力及教科書表達形式的局限,其情感體驗也可能是片面或膚淺的。因此,就要求歷史教師高度重視和發揮情感教學的作用,從道德情感培養的角度,精心組織、加工教學內容 ,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道德情境,藝術地錘煉、組織教學語言,潛心醞釀情感,使教學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發學生對道德形象形成強烈的情感體驗,使教學產生導向和激勵作用。

此外,歷史教科書以醒目的方式寫進的杰出歷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句聯,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這些歷史人 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不僅概括了他們的道德觀念,而且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 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的“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間”;亞里士多德的“我愛我師,我更 愛真理”;但丁的“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等等,既是進行道德知識教育的生動材料 ,也是培養道德情感的良好憑借。

再有,與歷史知識有關的電影、電視、小說等文藝作品對培養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一部優秀的文藝作 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強烈地震撼人的心靈,喚醒人的良知,陶冶人的情操,有可能成為一個人終生追求真理、實現人生價值的動力源泉。在觀看電影《焦裕祿》時,不知多少人流下激動的淚水。本世紀五六十年代,中 國的文學作品如《青春之歌》、《可愛的中國》、《高玉寶的故事》;蘇聯的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育詩》、《青春》等對中國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成長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歷史教師應充分認識優秀文 藝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計劃地推薦或組織學生閱讀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道德行為的訓練

道德行為是個體在面對道德情境、在道德意識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種行動,是個體道德意識的外部表現形態 ,是品德評定的依據。道德行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為方式和道德習慣兩部分。由于道德意志是調節道德行為的內部力量,一般也納入道德行為的范圍內。

歷史教學是以歷史知識為主的學科教育,其道德行為的教育主要不是指向當前社會的道德行為的實踐,而 是以認知為主要特點,以模仿為主要形式,使學生處在臨界狀態的預備式教育。因此,歷史教學中的道德行為訓練,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訓練學生對道德情境的識別,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為發生的環境,是個體面對三種社會道德關系的具體呈現。一個適齡青年面對國家征兵 就構成了一個道德情境,需要他在處理個人與國家關系時作出判斷與選擇。對道德情境的自覺,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前提條件。如果一個人坐在公共汽車上,面對身邊站立的老人或婦孺沒有對這種道德情境的自覺意識,那 他就不會經歷產生道德行為的一系列心理過程,就會無動于衷地繼續坐在那里。對道德情境的敏感與自覺程度,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素質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對道德情境的自覺意識,主要是分析歷史 人物產生道德行為的環境。如史學家司馬遷慘受腐刑而矢志史書撰述的場景,譚嗣同在變法失敗面對捕殺以血酬國的抉擇,鄧世昌在軍艦中彈沉沒后舍棄逃生以死殉國的壯舉等典型范例,都是極好的教育材料。

第二,要準確揭示歷史人物產生道德行為的道德動機。

道德動機是道德需要引起的行動傾向,是個人面臨道德情境作出行為抉擇的調節機制,決定著道德行為的 選擇。道德動機是道德價值觀的直接體現。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明了杰出歷史人物高尚行為的道德動機,有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面臨道德情境時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仍以譚嗣同為例,他在失敗后謝絕朋友 幫助外逃,決心以血酬國的動機集中體現在他的豪言壯語中:“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 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說明了道德動機的關鍵作用。

第三,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意志和自我教育的培養,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歷史教學進行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習慣,需要通過一系列的 模仿、無數次的重復、有意識的練習以及與壞的習慣勢力作斗爭等實踐活動來培養。其中,意志品質的鍛煉和自我教育起著決定的作用。歷史教師要善于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范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有機地聯系起 來,指導他們在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父母、同學、親友的關系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處世做人。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抓好符合公德的小事,逐漸明辨是非、習善成性。當前,一些青少年受社會不良道德 風氣及家庭不健 康教育的影響,養成了自私、享樂、厭惡勞動、不敬老愛幼等諸多不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歷史教學應與其他學科教學以及教育部門協同一致,為抵制和消除西方資本主義道德意識的消極影 響,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積極貢獻。

中學教育類論文:中學生物教育中的生態環保教育

摘 要:依據生物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以及生態平衡的教育,并從中引出環境、生態與反貧困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環境保護;生態;反貧困;自然資源

對于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問題以及它們與反貧困教育的內在聯系,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工農業生產的飛速發展,環境保護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建設者,也是未來生態環境的承受者,為了給子孫留下藍天碧水,從現在就應加強生態環保教育。中學生物教育是進行生態環保教育的重要陣地,該教育是每個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應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

1.介紹環境狀況,增強危機感

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生物依靠環境供給生物和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動反過來又影響、改變環境。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而這種影響很大部分帶有破壞性,為了使學生有一個更加具體的認識,我們在授課中列舉了大量數字,進行危機教育。

回想起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的怒濤和2000年等近幾年春沙塵暴的肆虐,無不讓人悚然,教訓猶在。現在,全世界每年向環境排放有毒CO2氣體1500萬噸,廢水400億噸,固體廢物3億噸。課本在生物與環境一章介紹了森林在環保中的重要作用,可是我們國家的森林狀況令人擔憂。由于人口急劇增加,大量的毀林開荒使得森林面積將消耗殆盡。10年來,福建省的森林覆蓋率由50%降至40%。特別是熱帶雨林40年來,世界已經毀壞了一半。

由于CO2包裹地球,造成了“溫室效應”,使得全球氣候異常,我國的南澇北旱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通過大量數字,使學生對環境破壞的嚴重性有了深刻的認識。為了使學生認識具體化,應在授課過程中聯系身邊的實際。如我們身邊的白色垃圾亂扔現象,以及西藏森林覆蓋率的降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結合學生的體會,激起他們對環境問題的危機感;同時又強調環境污染治理與生物學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樣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互相影響的,作為地球統治者的人類也不例外,過去我們過分強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忽視了生態平衡的保護,出現了象開山造田(林)、造地等違背生態規律的現象,造成了水土流失與氣候惡化,教訓是深刻的。因此我們應該看到:人與其他生物一樣,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各種活動也應該在遵循生態系統客觀規律的前提下進行。

生態平衡一旦被打破,人類自身的力量在自然災害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生態系統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人類只要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以使生態系統向有益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3.介紹環保成就,增強民族自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容易使學生產生失望情緒,對生態環境喪失信心。因此,在樹立學生生態危機感的同時,還應宣傳建國以來我國的環保成就,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例如,我國已制定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規。到1990年已建成自然保護區600余處。與此同時,聯合國組織對環境問題引起了高度重視。

6月5日被定為“世界環境日”,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中國政府規定每年3月12日為全民義務植樹節,并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建了“三江源”生態保護等工程。在西藏設立羌塘、珠峰等自然保護區。時刻提醒人們增強環境意識,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以法律的形式不允許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出現。

4.培養生態資源意識

本世紀70年代,環境生態教育在國際上興起,1990年,聯合國國際環境教育會議著重強調,要進一步防止環境惡化和發展環境的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補充一些資料,引導學生了解生態狀況,培養學生生態意識。當學生意識到生態問題的嚴重性時,教師要列舉日常生活中的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諸如,打掃衛生就要清除雜草,興建開發區要毀掉林木,工業廢水直接入河海,讓學生了解生態環境的污染情況,并引導學生從身邊做起。例如,我們可以開展保護“亞東魚”、“珍惜高原特有物種”等主題活動。

讓學生從身邊發現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并從行動中增強生態意識,從而引導學生了解資源意識。首先應列舉我國的資源總量,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再對比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幫助學生樹立人均資源意識。例如,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居世界第88位,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資源的緊迫性,讓學生樹立珍惜資源,合理開發資源的意識,促進生態意識的培養。明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本身,明確人與自然平等的生態關系。

5.結合生態環境進行反貧困教育

我區處于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教育與反貧困教育息息相關。隨著中學生物教學的改革,應緊密聯系社會,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經濟資源條件,改革生物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保護環境、發展經濟、越過溫飽、消除貧困”是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在少 數民族地區,生物教學是作為消除貧困的重要探索。

在生態環境教學中進行反貧困教育,還應通過考察、實習等活動深化認識,比如,雖然我地區野生動物品種多、數量大,但有許多珍貴動物瀕臨滅絕,不應為眼前利益,大肆捕殺,而形成“竭澤而魚”的短期行為,反而更加貧困化。因此說,治貧先保護環境,再尋求其他發展經濟之路。

對于生物教學中的反貧困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結合,我們領悟到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多取決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因此說,反貧困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起著積極推動的作用。

綜上所述,生態意識的培養、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反貧困存在著因果的必然聯系,為了使其貫穿于生物教學,應從自身作起。

6.結束語

從自身作起,言傳身教,通過理論學習,使學生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我們應引導他們從日常小事出發,注意環境衛生,自覺開展環保工作,督促他們學習,立志成才,為消除貧困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學教育類論文:中學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2012年到來之前,提及“2012”這個敏感的字眼,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古代瑪雅人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巨大的災難毀滅了地球,毀滅了人類。即便已經進入2013年的今天,不少類似的擔心也沒有就此停止過。透過“2012”,不難看到地球上災害的長期存在性和人類社會對于災害的焦慮、恐懼。因此,以達到防災減災為目的,培養公民具有災害意識、防災素養為核心的災害教育已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作為一門文理兼有、包含災害的課程,對于推進中學災害教育教學有著充分的學科優勢。本文側重探討中學地理災害教學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一體的“三生教育”的緊密聯系,揭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災害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通過地理災害教學滲透生命教育

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學習過程就是一種享受生命的過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動中進行教育,通過生命活動進行教育,是為了生命而進行教育。狹義上,生命教育即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上,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沒有生命,一切無從談起,可以說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塑造、改變著世界,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改變的進程和力度還在不斷地加大、加深,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嘯、臺風等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這些可怕的災難甚至在瞬間吞噬人類的生命。因而,通過地理災害教學滲透生命教育,可以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價值,感悟生命珍貴,喚起對生命的重視、熱愛,同時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加深對人地共融共生關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學科的價值認同。

例如,針對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海陸變遷中“火山與地震”這一部分教學,教師可事先將學生分為3~6個小組,提前一周左右時間讓學生收集關于火山噴發、地震、海嘯前的征兆和來臨時的應對措施、危害等資料。上課時先播放經過剪輯的關于火山噴發和大地震的視頻,激發學生對災害短時間內毀滅家園、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震撼感,體會生命的脆弱和可貴。接著啟發學生找出火山與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組介紹之前要求準備的內容,最后教師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處汶川大地震區的四川綿陽安縣桑棗中學創造零傷亡奇跡的案例——因為學校平時重視了劣質教學樓的加固,堅持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全校性緊急疏散演習,因而在汶川大地震來臨時發揮了巨大效用”作小結并升華:雖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類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偉大而充滿奇跡并值得珍惜的,我們可以用知識努力去守護生命。

二、利用地理災害教學強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性自由全面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過程。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條“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闡述到:地理課程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等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中國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區域——涉及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大。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災害教育可以強化生存教育。

例如,對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中國的氣候中“多特殊天氣和多旱澇災害”進行教學時,可以把全班分成6個小組,分別針對寒潮、梅雨、臺風、沙塵暴、洪澇、干旱災害進行自學歸納——六種氣候災害發生的時間、表現、分布、造成的危害、應對措施、安全常識,然后分小組介紹學習成果,這樣既對我國的氣候災害進行了普及教育,同時通過對這些災害的了解,提高學生應對這類災害的基本生存能力。當然,結合2013年初發生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因霧霾天氣造成重度空氣污染現象,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續而嚴重的空氣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氣污染應該怎么辦?可以做什么?我國還有哪些氣候災害?如果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讓學生分小組課后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后面每節課留五分鐘時間,在全班分享各小組成果,直到分享完畢。當然,如果是地理教師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課,以此為主題,喚起學生對生存環境的關注和保護,達到在地理災害學習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結合地理災害教學倡導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國現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理解其內涵,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

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開篇第一部分前言第一條“課程性質”中寫到:“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明確了“生活性”是地理課程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 ——地理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突出反映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現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地理技能。地理災害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活也為人們認識地理災害提供了素材,地理災害教 學用活生生的實例,警示人類居安思危、趨利避害、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豐富生活教育的領域。

土地為人類提供生活和生產的“舞臺”, 水則是維持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關系著每個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在目前中國的大多數城市和農村,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的問題。在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中國的土地資源中“珍惜每一寸土地”和第三節中國的水資源中“合理利用每一滴水”部分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該類熱點災害問題:土地污染、水污染的來源有哪些?對我們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讓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其實在經濟水平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提升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環境、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安全的食物……這一切應該與災害沒有或者只有很少交集。所以,在課堂教學基礎上,還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內開展保護土地資源、水資源的宣傳活動。另外,利用假期時間,教師還可以組織、指導對這類災害問題感興趣的學生圍繞家鄉土地質量、水質量、空氣質量情況進行調查或者小課題研究,將形成的有價值的結果報告給相關部門,為監督、保護本地區的環境,營造有品質的生活空間,實現美麗家鄉、美麗中國盡一份力。

地理災害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升。地理災害教學因為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一體的“三生教育”的結合而更具內涵,“三生教育”通過地理災害教學這個平臺也被演繹得更為豐富和形象。當然,地理災害教學與“三生教育”的結合還處在探索階段,兩 一、中學地理教學進行環境教育的內容

1.高中地理教學環境教育的內容

高中地理教科書一共三本必修、七本選修。必修一共五大章,分別為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的塑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必修一中有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影響、對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地質災害、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環境知識。必修一主要在自然地理中滲透環境知識,讓學生了解我們居住的大自然,對環境有初步認識。必修二分為人口的變化、城市和城市化、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這六大章節。必修二中的人口與環境、城市化與環境、農業與環境、工業與環境、交通運輸布局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思想等從人文地理角度介紹環境知識。必修三分為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這五大章節。必修三是區域地理,主要講述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高中地理選修課本共七本,分別是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鄉規劃、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七本選修教科書蘊含豐富的環境知識,教材與環境知識緊密聯系,如海洋地理中的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旅游地理的旅游開發與保護,自然災害與防治中的各種自然災害,環境保護教材更是整本書都滲透環境知識。

2.初中地理教學環境的教育內容

初中地理教科書分為四本,七年級上冊分為五大章,分別是地球和地圖、陸地和海洋、天氣和氣候、居民與聚落、發展與合作,主要從自然地理地球與地圖、陸地和海洋、天氣和氣候以及人文地理居民和聚落、發展與合作中簡要介紹環境知識。七年級下冊主要有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其臨近的國家和地區、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西半球的國家、極地地區。主要介紹世界地理中各個洲和國家的環境知識。八年級上冊分為從世界看中國、中國的自然地理、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經濟發展,從中國自然和人文地理中滲透環境知識。八年級下冊為中國的地理差異、認識省級區域、認識省內區域、認識跨省區域、走向世界的中國,主要在中國區域地理中講述環境方面知識。初中地理教材內容相對于高中較為簡單、淺顯,是對初中生進行環境教育的入門,沒有高中地理中環境教育系統,但也極為基礎和重要,對培養學生環境意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學地理教學進行環境教育的途徑

1.地理課堂教學中的環境教育

(1)通過講授法獲取環境知識。講授法是目前我國中學主要的環境教育方法,地理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傳播關于環境方面的知識。這種教法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環境知識,是一種直接、有效、現實的教學方式。例如,講解全球變暖知識,首先提出全球變暖的表現,實際證明全球變暖的數據,再分別講述全球變暖的原因、影響以及應對措施,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明白全球變暖已是全世界都關注的重大問題。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應從小事、從身邊做起,共同保護我們居住的家園——地球。

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講授的同時,應避免整堂課“照本讀書”或“滿堂灌”,否則會造成學生乏味,不利于學習理解,教師可結合其它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講解知識點。

(2)運用多媒體方法深化環境意識。課堂教學中許多地理知識通過教師口頭講述很難讓學生深刻理解,多媒體教學可以彌補教師口頭講授的不足,將隱形地理知識變成顯性,可以生動形象地解釋某一地理現象的發生,將抽象而復雜的知識形象化、簡單化。例如,講解冷鋒和暖鋒知識點,運用Flash軟件可以動態展示冷暖鋒的運動、鋒面雨等狀況。

多媒體教學還可以把已經發生的地理事件再現,讓許多很難觀察到的地理事件,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當時情形,讓學生身臨其境。例如,講解海嘯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感受海嘯的巨大破壞力,深入理解海嘯的形成原因、破壞力的影響等知識。多>!

(3)采用討論法強化環境行為。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在全班或小組中,針對某個環境問題發表意見、廣泛討論和研究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討論法要求教師做好充足準備,控制課堂討論的進度和時間。對于討論的話題,教師應選取難度適中并與教材所講內容有密切關系的問題。例如,全球變暖的利與弊及其原因,大壩水庫的修建對流域的影響,南水北調三線工程對調出水區、沿線區、調入水區的影響,北大 西洋暖流對歐洲的影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等都可廣用討論法進行教學。討論結束后,教師還應組織小組匯報、師生共評,并落實于平日行動中。

課堂討論法與前兩種教學法截然不同,它可以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

2.地理課外活動中的環境教育

(1)開展環境保護專題講座。環保專題講座可以由學校請專家或者環保相關工作人員做專題報告,將環境保護相關理念、新知識以及環境問題介紹給學生,也可以由地理教師自己搜集和整理材料,師生共同主持講座。環保講座內容應與教材內容相呼應,最好與鄉土地理有機結合。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地理環境知識,提升環保意識。

(2)實施工廠企業參觀考察。如果教師僅僅對學生進行地理環境知識的理論教學,而不讓其與環境“近距離”接觸,這樣學生不能充分理解環境問題,也易使環境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應帶領學生到大自然、到真實的環境中去,對學生進行豐富而直觀的教學。可帶領學生參觀地震站、氣象站及附近的水庫大壩等,可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讓學生觀察工業“三廢”的產生和治理。通過這些參觀考察,可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危害,人類生產生活排放對身邊環境影響,明確治理環境污染的方法和措施,讓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3)擴展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地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環境問題進行調查,讓學生在調查中深化地理環境知識以及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也可組織學生在雙休日到街頭分發關于環境保護常識的問卷,通過問卷搜集結果、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通過調查工廠生產中的“三廢”如何處理,以及“三廢”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讓學生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等。各種社會調查活動,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及重視,提高對環境保護和宣傳環保的熱情。者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完善

中學教育類論文:構建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體系

(一)愛國主義教育要與悠久歷史和傳統美德的教育相結合。 一方面,?在悠久歷史和傳統美德的教育中,?要突出愛國主義教育。譬如,《詩經》中提出的“夙夜在公”“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的“舉公義”,以至后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既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又無不體現著一種整體的為國家、為民族的愛國主義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要滲透傳統美德的教育。愛國主義精神與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把歷史上無數志士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對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滲透到愛國主義教育中,方才可能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義利”關系;方才可能教育學生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方才可能培養起學生為國家、民族“舍生取義”、“以身殉道”的獻身精神。

(二)愛國主義教育要與愛共產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相結合。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與國家政權和執政黨相聯系的。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愛國主義與愛黨是一致的。首先,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祖國的創立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離開了熱愛黨,愛國主義就無從談起;其次,黨的領導是祖國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的關鍵,沒有黨的正確領導,中國的建設就不會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第三,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愛國傳統的真正繼承者,是最先進、最偉大的愛國政黨和愛國力量,中國共產黨人是最杰出的愛國主義者。所以,熱愛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的核心內容。同時,《綱要》指出,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愛國主義往往與“忠君”思想相聯。忠君即“報國”。在近代中國的“雙半”社會里,愛國則多與“救國”相聯系,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無不是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而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則必須同愛社會主義相結合。中國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井昭示我們: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強中國、富中國、發展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希望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的愛國青少年理應熱愛社會主義,這是當代愛國主義的主旋律。愛國主義與愛黨、愛社會主義教育的結合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只有逐步培養和樹立起學生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激發起青年學生以天下為己任,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行動,愛國主義教育也方能收到實效。

(三)愛國主義教育要與改革開放的教育相結合。 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兩個基本點中,四 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同改革開放教育相結合。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愛國主義與改革開放的辯證關系。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擴大的今天,我們的青少年學生中出現了不少的困惑與迷惘。譬如,“過去趕走了的,今天又請回來?““過去是武裝侵略,今天是不是經濟掠奪?是愛國,還是賣國?”“是改革,還是補資本主義的課”等等。因此,就要必須幫助我們的青年一代正確認識愛國主義與改革開放的辯證關系,讓他們明白:當代愛國主義不應該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因循守舊,已閉關鎖國不是真愛國,反而是誤國,禍國;今天“請回來”是在主權獨立,人民當家作主和強大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前提條件下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是“吃羊(洋)肉,長人肉”,與殖民地、半殖民條件下的資本主義掠奪與剝削有根本不同。因此,我們應以中華民族的博大胸襟把握機遇,勇于吸取和接納世界(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改革開放強國、富國,使中華民族躋身于世界發達國家之列。其次,在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中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愛國主義教育。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地接觸到西方先進的科技、發達的生產力,以及富裕的國民生活等等,在“橫向”的比較中,青年學生容易產生“自愧弗如”的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的昨天,今天、明天,讓學生明白:我們也曾有過輝煌,“中國人……在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一百多項發明與發現,“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中國今天的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掠奪。

用我們曾受的屈辱,曾有的輝煌,去鼓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同時又不去安慰現實的落后,而要同心同德,在黨的領導下再創中華民族的燦爛與輝煌。

(四)愛國主義教育要與國情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 這里講的國情教育即是講愛國主義教育中要注意將我國現實的人口、土地、資源、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人、受教育狀況、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情況溶人教育中,引導青年學生辯證地認識我國國情,找到愛國主義的始發點。讓學生明白,我國絕對資源與人均相對量矛盾突出,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一花一木,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勤儉節約;還要讓學生明白我國生產力水平極不平衡,如果僅看我們的東南沿海地區,我們的經濟發展情況,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發達國家差多少,.但我們并不能因為我們的西部落后就割舍不要啊!只有這樣讓學生對祖國的國情多了解一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才能增加一分。責任感、使命感才增強一分。讓青少年明白,我們的“母親”很美,但很窮,“窮人的孩子要早當家”·要承認落后,更要不甘落后,要后來居上。因此,應把愛國主義教育與基本國情教育相結合,不能搞“兩張皮”。同時,在愛國主義教育中還應注重實踐教育。積極引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了解國倩,體驗勞動的甘苦、創業的艱辛、幸福的不易,從而溝通與祖國、與人民的感情,幫助青少年學生克服埋怨、偏激、冒進等思想情緒,引導他們勤奮學習,將來更好地投身祖國的現代化建設。

(五)愛國主義教育要與成才教育相結合。 愛國主義是一種沉甸甸的歷史責任。這種責任既需要全民族共同肩負,又對每一社會角色有各自的要求。因而,我們以為愛國主義教育在學校的落實,必須同成才教育相結合。首先,要引導教職工正確認識愛國主義教育與成才教育的辯證關系,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愛國主義的美好情感,才能激發和調動廣大青少年學生為國發奮、立志成才的革命熱情;愛國主義教育能對成才教育起著定向、啟動、輸送強大精神動力的作用。同時,還要讓教職工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成才教育,才能鞏固愛國主義的美好情感。如果說愛國主義的美好情感是基矗那么,強國之志則是理念內核,情感需要理智的維系和調節。只有對學生進行成才教育,幫助學生確立起為國發奮、成才報國的強國之志,才能持久維持愛國主義的美好情感。因此,我們要引導教職工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成才教育完整統一在學校的育人實踐中。

其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愛國與成才的關系,將愛國與成才完美地結合在人生成長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把愛國、報國作為成才的目的和方向。科學家巴斯德講過:“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成才是每一位青少年學生的愿望,但成才的方向和目的卻因人而異。我國當代青少年成才的目的和方向的質的要求應該是愛國報國、振興中華。同時,要教育學生認識到只有立志成才,才能愛國、報國。當代國際競爭是以科技和經濟為基礎的

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使我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大力發展以科技為第一的社會生產力。因此,青少年學生只有成才,即成長為既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又有堅實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有用人才,才能夠報效我們的祖國。綜上所述,我們以為中學愛國主義教育在其內容上應做到五個結合。其中,與悠久歷史和傳統美德教育結合,可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厚重感和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黨和社會主義教育結合,可以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與基本國情和實踐教育結合,則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生找到愛國主義的始發點,克眼偏繳冒進的思想情緒;與成才教育的結合,則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落腳點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要求。

中學教育類論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學生道德教育探討

內容提要: 關鍵詞

:市場經濟 中學生 道德教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必然引發社會道德的深刻演變。我們從這個角度去審視和探討當前社會狀況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從而尋求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導向,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使之合乎時展的步伐,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的需要。

一、經濟體制轉軌對中學生產生的正負面影響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作用于社會道德,有其正負兩方面的影響。首先是積極的、進步的因素,從道德教育的實質和總體上講,目前我國道德風氣中最深刻、最明顯的變化,是人們的道德心理和行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虛”向“實”、由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向多元、由“依賴順從型”向“獨立自主型”的轉變。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其阻礙道德進步的消極因素一面。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各種觀念隨之發生變化,其中包括社會道德觀念的變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會誘發如“錢權交易”、“紅包現象”、“有償救人”、“公款揮霍”等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的成長階段,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認知的困惑和道德規范選擇的艱難,若不及時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勢必會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面對這種形勢,積極主動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對策,培養中學生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是擺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嶄新課題。

二、中學道德教育的目標任務中學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的規律,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響的一種過程和行為。這種教育應具有一種整體目標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實施道德教育,必須科學的構建道德教育的目標導向體系。人類道德觀念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嬗變的多層次的歷史系統,因此,中學道德目標的構建也應毫不例外的在這其中尋求內涵和支撐。它的教育目標應該指向全部歷史,即過去、現在和未來,而決不能簡單地定位于當前對市場經濟的單一適應,否則不僅違背人類對美好道德價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發展的歷史規律而使新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失去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標的構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內容。

1社會傳統道德教育即指向學生進行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相聯系的傳統美德教育。主要內容是:提倡“公忠”愛國的道德原則(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強調“人倫”價值和“人倫關系”的準則(如孟軻“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倫”準則);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義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視修養踐履的道德行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曾子的“三省吾身”的道德修養等)。

2社會基礎道德教育即指向學生進行與現代化社會相呼應而又超出經濟道德范圍的一種道德教育。主要內容是:教育學生樹立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道德觀念;培養學生真誠、友愛、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質;要求學生履行遵守各種社會公德的道德義務等。

3社會經濟道德教育即指向學生進行的與市場經濟有直接聯系并可以能動地適應其發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識;造就學生競爭、務實、實效、創造的道德精神。

4社會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學生進行超越現實,面向未來的一種高層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主要內容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國家和社會利益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懷教育;共產主義道德情操教育等。

三、實現中學道德目標應遵循的原則1整體目標與層次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如前所述,中學道德教育應是一種規范的科學的教育行為,而不能成為一種簡單零散、修缺補差的狹隘的短期教育行為,因此必須具有內容的系統性和目標的整體性。其實現也應該是有層次、循序漸進的。首先應將道德教育的整體目標與不同層次的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分學段、分步驟地對道德教育的整體目標做出科學的安排和合理選擇。

(1)初中階段應主要向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基礎道德、社會傳統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觀念的灌輸教育和道德規范的養成教育;

(2)隨著學生認知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的逐步發展,對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學生應主要向他們進行社會經濟道德、社會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質、道德人格、道德情懷的理性教育。每一種事物都有它的聯系性,從學段上區分道德教育的層次性也并非為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即使是同一學段中道德教育目標的選擇,也應該因學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覺悟的差異而有不同層次的區分,要本著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達到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2道德灌輸與榜樣示范相結合的原則各種優秀道德觀念的內化都不具有自發性,道德能力和覺悟也不能游離于道德灌輸之外,而是系統的、科學的外部灌輸教育的結果。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外部灌輸是自覺內化的前提,自覺內化是外部灌輸的升華。通過外部灌輸教育,將代表社會本位的優秀的道德觀念內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信念,外顯為規范的道德行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決不能輕視或舍棄道德的灌輸教育,要隨時幫助中學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離正確的人生道路,但這種灌輸決不是指枯燥無味的、死搬教條的說教,而應該下大力氣、花大功夫以豐富的內容、多種多樣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優秀道德知識的灌輸教育。

換言之,與學生接觸的同時,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務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正地幫助學生釋疑解惑,積極回答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這樣使他們能夠對老師產生一種特別親切的感受,并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質的提高。同時,還應與榜樣示范相結合,在中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生動活潑鮮明的形象能使學生受到激勵和感染,因此具有較大的教育功能。教師既要向學生宣傳中華民族優秀的志士仁人,也要為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范例,如學

校、班級中的先進模范、校園之星等;還可以在學生中開展例如衛生評比、設計評比、演講會等一系列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緊密聯系起來,使教育成為實實在在的行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這個教育的過程中也應成為學生的楷模。實踐證明:言傳重于身教永遠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教師不但自身應具有較高的道德理論修養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學生營造出道德效應的優質氛圍,使學生產生一種追求道德完善的驅動力,而且要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出表率,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起威信,從而避免個別學生一聽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厭惡的現象。

總之,將灌輸教育與榜樣示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寓娛樂于教育之中,才能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產生“教育共振”,實現道德教育的目標。

3道德規范養成與道德人格塑造相結合的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講,教育學生履行道德義務,遵守各種道德規范,使一切優秀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觀念外顯為道德的規范行為,這是中學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必須十分注重道德規范的養成教育。學校和教師應有目的地利用和創造各種道德情境,分類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具體的道德實踐活動,積累他們的道德經驗,從而使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遵守各種具體的道德規范。

但是,目前的中學道德教育存在著一種只是簡單地、表層地要求學生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教育的傾向,這是很危險的。我們知道,對中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教育,有助于他們在道德生活中以主動者、創造者的道德身份出現,帶著高度的責任感去審視、評判各種現象,帶著參與的積極性去理解、追求、選擇某種道德價值,從而使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可由外在的道德戒律走向內在的道德自覺和外在的自律,才能使中學道德教育真正進入一個全新的高度和理想實效的境界。人格遵守道德規范體———學生生活的空間具有多維性,他們廣泛接受各種復雜的道德信息,若不能幫助他們對其進行科學的、辯證的分析和選擇,就會無形中關閉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門,而讓資產階級的人生哲學滲透其靈魂,導致發生不堪設想的后果。所以我們說:注重道德人格的塑造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決不能掉以輕心。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人的工作,而人本身應有自己的主觀意愿,有驅動力,所以很難做,也很難見效。但是越是難做的工作,干好了、見效了,就越有意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確實給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和挑戰,而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機遇。我們要牢牢把握時代脈搏,深入研究、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對策,把學校真正建成培養四化棟梁之才的沃土。

中學教育類論文:淺談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一、利用化學史進行優良品質的教育

聰明在于積累,天才出自勤奮。英國化學家原子論的創史人道爾頓,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為治學的座右銘,自學成才。瑞典化學家舍勒原來是一個藥店的學徒工,由于他頑強的學習精神,刻苦鉆研,結果發現了許多氣體并合成了許多有機物。求真理,頑強不屈。如氟單質的制取,從1813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開始對氟進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國科學家莫瓦桑制得單質氟,其間有不少科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科學家們還是前仆后繼,毫不退縮。

嚴肅認真,敢于創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把天平作為研究化學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燒現象,徹底推翻了統治化學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而英國化學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測量氣體的密度時,發現由亞硝酸銨制得的氮氣和由空氣分離所得的氮氣密度不同,但是僅幾毫克的差別。別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們卻認真地分析研究,進一步地分離測量,最后發現了稀有氣體。

二、通過中外科學家的感人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從小熱愛祖國,學習勤奮。留美8年獲博士學位后,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以赤誠的愛國之心回到祖國,建起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永利堿廠。“七·七”事變,天津淪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時,侯德榜態度堅決,斷然拒絕,后率眾入川,籌建了川廠。在他的努力下,經過多次的摸索和試驗,終于發明了“侯氏制堿法”,名震中外,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

丹麥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在二戰時期被迫離開被德國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把諾貝爾金質獎章溶于王水隱藏起來。后來納粹分子竄進玻爾的住宅,而那瓶溶有獎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戰爭結束后,玻爾又從溶液中還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鑄成諾貝爾獎章。重新鑄成的獎章顯得更加燦爛奪目,因為它凝聚著玻爾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艱辛努力發現的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她的祖國波蘭。

科學家的這些熱愛祖國的動人事跡,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

三、通過環境保護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全球,臭氧層遭受破壞,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漲,這一切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在國外,如英國的煙霧事件,美國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俁病等,都是由于工業“三廢”沒有有效處理造成的。在我國,每年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量也相當大,而且有增無減。大部分城市出現酸雨,由環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達數千次。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亚洲男同志gay 片可播放| 日本真人添下面视频免费|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乱码手机| 一本大道在线无码一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 啪啪东北老熟女45分钟| 又白又嫩毛又多15p|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亚洲色www永久网站| 日本老熟妇xxxxx| 久久久亚洲色|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一区二区在线 | 国| 青青草原亚洲| 亚洲av无码成h在线观看| 奶头好大揉着好爽视频|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九|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人妻天天爽夜夜爽一区二区| 好男人社区影院www|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品色堂永远的免费论坛| 又粗又硬又黄a级毛片| 极品嫩模高潮叫床|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国产永久免费观看的黄网站|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四 | 在线日韩av永久免费观看|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