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1 04:26: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素質教育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 信息素質教育 大學圖書館
論文摘要 從總體構架、用戶層次、功能模塊、技術支持、資源數據庫5個方面介紹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的構成及功用,分析其有用性,以解決當前信息素質教育領域存在的數字化程度不高、缺乏合作交流等問題。證明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是大學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理想選擇。
新世紀,信息素質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信息素質教育的普及作為其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培養用戶在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中評價、選擇、利用信息的技巧和能力。國際圖書館協會和學會聯合會(IFLA)在最新公布的《國際圖聯戰略計劃2006-2009年》中提出:要大力推進閱讀、信息素質和終身學習,并將作為融入信息社會的關鍵。同樣,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制定并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要求,至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高技術司公布的《“十一五”信息化專項規劃研究:我國信息化的總體走向》預測信息技術、信息資源的廣泛應用將日益受到社會廣泛重視,公民的信息素質將普遍提高。
信息時代對信息素質如此關注,必然對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提出更高要求。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將傳統知識體系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在融合中發展創新能力,提高大學生信息素質。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可實現個性化、交互式教學,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滿足社會發展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大學圖書館建立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以大學圖書館擁有和存取的各種信息資源為基礎,整合大學圖書館的各種信息服務,將學校重點學科的科研資源、精品課程的教學資源集合到一起,針對大學圖書館各類用戶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該平臺主要建構于大學圖書館的網絡服務平臺之上,在圖書館網站提供人口鏈接。平臺設置的目的不是將用戶培養成圖書館專家,而是讓其有效地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提高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成為能自由運用信息的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是大學圖書館教育職能的回歸和體現,可以彰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
1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的總體構架
筆者設計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平臺)主要包括五大部分:首先是平臺的建構基礎,即網絡,可通過大學圖書館網站提供平臺的入口鏈接;其次是底層的資源數據庫,其中包含了課程資源、標準資源、免費學術資源、信息技能培訓資源等4種資源類型。技術支持主要采用J2EE技術,設置了前言、選擇信息源、檢索技巧、獲取信息、信息評價和檢索規劃等6個功能模塊,根據用戶權限,提供分層次的教學內容。用戶層是平臺的界面層,用戶通過用戶名和密碼進行身份驗證,進入功能模塊學習,同時還包括用戶個人信息管理和個性化定制等功能。圖1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總體構架:
2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用戶層次設計
大學圖書館開展在線信息素質教育,主要目標群體為學生、教師,也可以用于館員信息素質的培養。總而言之,該平臺的用戶群體應該包括學生、教師、館員、科研人員、校外用戶等不同層次。
2.1 本科生
平臺主要提供信息素質通識教育,如本科生文獻檢索課,同時利用FAQ等形式提供信息檢索的基礎知識和圖書館服務和利用方面的教育;針對本科生以接受專業基礎教育為主的學習狀態,提供相關課件和教參資料的下載等。
2.2 研究生
考慮到研究生已經涉足較深的專業領域,且需要綜合的學科指南和信息素養,平臺從學習和科研相結合的角度安排教育內容,提供著名的檢索數據庫如SCI、EI,評價工具JCR及三大檢索工具的使用技巧,如何進行開題查新、科技論文的撰寫及投稿指南等內容。同時平臺鏈接學科館員的參考咨詢服務和綜合性的培訓講座,使研究生用戶能夠接受更專業的學科導航服務。
2.3 教師
針對教師用戶,平臺提供教研支持。教師主要是利用平臺接受教學工作的在線培訓,如學習利用統一標準制作課件,保持風格統一,這也便于課件資源的整合共享;接受遠程教學系統的使用培訓,借鑒優秀課程的教學示范,從而改進教學方式,改善教學效果等。
2.4 科研人員
科研人員屬于教師和研究生相交的用戶群體,既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用戶層次進行教學,也可以在教師和研究生教育中提供鏈接,進行深度的科研能力培養。對于該層次的用戶,平臺主要從資源查找、獲取及研究動態通告等方面開展。既要教會科研人員從何處檢索到所需資源,更要告知其如何獲得該資源,還可以提供科技查新、代查代檢等圖書館服務的鏈接。對于網絡上免費的學術資源,還應該提供鏈接及服務,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研人員的信息能力。
2.5 圖書館員
圖書館員既是平臺的建立者,又是平臺的使用者。館員可以利用平臺接受職業道德培養、圖情基礎知識學習、圖書館各類資源使用、計算機操作技能培訓、各類應用系統培訓、拓展及綜合知識等方面的教育,維護平臺及圖書館的正常運作。
2.6 校外用戶
對于校外用戶,平臺主要提供基本的信息素質教育,進行信息意識、信息道德等基礎教育,對圖書館各項服務進行介紹等。
3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的功能模塊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的功能模塊由前言聲明、選擇信息源、檢索技巧、獲取信息、評價信息、檢索計劃等6大功能模塊組成。其中,選擇信息源、檢索技巧、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為核心模塊。在具體模塊中,又配有測驗、小結等形式以增強教育效果。圖2為在線信息信息素質教育平臺功能模塊構成:
3.1 前言聲明
該模塊主要是對平臺基本情況進行介紹,包括信息素質教育概況、平臺模塊瀏覽和使用技巧舉例等。該模塊還提醒用戶樹立綜合使用的觀念,善于利用平臺的輔助工具,實現輔助學習的效果。
3.2 選擇信息源
選擇信息源模塊主要從資源分布方面,介紹不同信息的獲取來源,尤其側重網絡信息資源的分布。該模塊以信息的來源作為分類標準,在每一類的介紹中,以列舉重要站點的方式,提供更為細致的說明。同時,該模塊可提供案例分析和在線測試,便于用戶自查。在線測試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依據相關標準規定,將題目分為簡單、一般、復雜三個層次,并于其后附有詳細解答以及相關知識介紹。最后以總結的形式,概括本部分內容的學習要點。
通過該模塊學習,用戶可以了解各類型信息源并可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掌握圖書館信息源的特性、類型與作用,了解網絡信息源的特點,鑒別互聯網與圖書館電子資源等。
3.3 檢索技巧
該模塊給用戶一個體驗不同的檢索工具、選擇恰當的關鍵詞、制定合適的檢索策略,進行信息檢索的機會。主要提供圖書館數據庫、搜索引擎、學科信息門戶和網絡導航等4種用戶常用檢索工具的介紹。在“試用”中,用戶可以利用平臺提供的兩個實時參照瀏覽器窗口,進行不同檢索工具的使用對比。該模塊還介紹利用布爾邏輯語言進行檢索式選擇,檢索策略制定的步驟和方法,提供在線測試,并通過“注意事項”等方式,對檢索策略進行總結。
利用該模塊,用戶可以了解如何根據不同的檢索要求,選擇合適的檢索工具及恰當的檢索詞,并進行有效地組配;靈活地變換檢索策略,以獲得相對滿意的檢索結果;學會主題詞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的方法;學會在網上查找信息;鑒別從搜索引擎獲得的信息。
3.4 獲取信息
該模塊的重點是全文獲取,即用戶如何通過掌握的文獻線索,獲取文章全文。首先介紹文獻的著錄格式和相關標準等知識,便于用戶準確識別文獻類型和出版信息;其次,教會用戶掌握信息資源的查找方法,獲知這些文獻在圖書館或其它地方是否有收藏,在網絡上是否存在,以及如何找到所需文獻;此外還介紹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幫助用戶獲得自己無法取得的文獻。
通過該模塊的學習,用戶可以學會辨別要查找的文獻類型,知道在何處可以找到需要的文獻,如何查找圖書館的紙本文獻及電子資源,如何查找網絡資源等。
3.5 評價信息
該模塊側重用戶評價選擇信息資源方面的培訓,使用戶學習如何評價信息、正確利用信息以及進行有效信息交流。該模塊提供對不同類型資源的評價步驟,如如何評價圖書資源、網絡資源,如何進行網址分析等,同時還附有在線測試。
學習該模塊,用戶可了解到信息評價的一般標準;利用這些標準對查找到的信息資源進行評價;學會合理使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正確引用有參考價值的信息、避免侵犯知識產權。
3.6 檢索計劃
該模塊是對前五個模塊學習的歸納總結。通過網絡檢索到合適的信息資源,就必須運用檢索技巧,制定合適的檢索策略。當然,網絡并不是獲取信息資源的唯一途徑,用戶要根據所需信息資源的類型,利用信息資源評價知識,選擇值得信任的站點和信息,最終實現提高個人信息素質的目的。
4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的技術實現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主要是利用J2EE技術,通過J2EE的應用服務器(WebLogic Server),將用戶的請求進行分析,再利用JDBS到資源數據庫中調用需要的資源。
J2EE是一整套技術的總稱,包括建立應用系統的各個方面,J2EE使用多層的分布式應用模型,分別為客戶層、Web層、業務層(EJB層)及企業信息系統層(EIS),其支撐平臺由一整套服務(Services)、應用程序接口(API)和協議構成。這一整套技術的層次劃分與筆者設計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的構建層次非常吻合,可以實現用戶與平臺良好交互。
4.1 技術實現流程
平臺用戶無需專門的客戶應用程序,只需安裝瀏覽器即可。平臺用戶在向服務器端發出請求時,首先是調用JSP頁面,由于不同的用戶請求的頁面不同,可以由WebLogic Server的配置文件來指定。然后,由服務器端的Servlet引擎負責解釋執行,調用相應的EJB,通過WebLogic Server最后訪問到平臺資源庫。最后,由Servlet引擎將結果返回給JSP網頁,通過HTTP協議將最后結果以HTML的形式返回給用戶,以JavaAp-plet方式加載到HTML頁面上,通過現有的IE瀏覽器解釋運行即可。在設計后臺數據庫時,系統采用SQL Server 2000數據庫管理軟件,通過JDBC訪問數據庫。硬件平臺采用的是DELL服務器,通過WebLogic配置文件將編寫好的JSP、Servlets以及各種EJB部署到服務器上,使其與數據庫相連。具體實現流程如圖3所示。
4.2 實現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的幾個關鍵技術
4.2.1 JSP技術與Servlet引擎 JSP是一種動態網頁生成技術,用以幫助Web開發人員創建動態網頁。JSP頁面由HTML代碼和嵌入其中的Java代碼組成,最終代碼以Servlet形式存在并執行。Servlet是一種動態加載的模塊,JSP在執行以前先被編譯成字節碼,字節碼由Servlet引擎所管理的Java虛擬機解釋執行,所有的JSP文件都轉變為Servlet來運行。JSP技術與Servlet引擎協調配合,將用戶請求的分析和結果以HTML頁面返回給客戶端的瀏覽器。
4.2.2 JDBC技術 JDBC以統一方式對各種各樣的數據庫進行存取,不需要客戶端數據庫驅動程序,而是使用網絡上的中間服務器,為開發人員隱藏了不同數據庫的不同特性。另外,由于JDBC建立在Java基礎上,因此還提供了數據庫存取的平臺獨立性。
5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的資源構成設計
信息資源是平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提供各項教育服務的基礎。大學圖書館在線信息素質教育資源,以圖書館館藏資源、免費存取資源、重點學科的科研資源、精品課程的教學資源和圖書館各種服務為基礎,其構成可以從資源的類型和資源的格式兩方面進行劃分。
5.1 信息資源的類型
5.1.1 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主要是指平臺提供的一系列培訓課程,包括文獻檢索課程、專題講座課程、學科專業教學課程、國家精品課程、在線教學課程等內容。平臺主要提供各種課程的簡介、教學大綱、課件下載、作業測試、教學網站鏈接、電子教科書等,方便用戶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可資參考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資源。
5.1.2 標準資源 平臺還提供信息素質教育相關標準和規范。有課程設計標準,如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信息資源評價標準,如評價網絡資源的標準,包括作者、主辦者、日期、網站內容是否被引用等方面;信息素質能力標準,如美國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我國的《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等標準體系;以及知識產權等法規政策等內容。
5.1.3 免費學術資源 平臺提供的資源大多是在網絡上可以免費獲取及使用的。免費學術資源包括開放存取資源、全文數據庫資源、學術搜索引擎、學科信息門戶等類型。其中OA期刊、學科庫資源、機構庫資源均屬于開放存取資源,可以鏈接專門從事OA資源注冊及收集的組織和學會。同時,學科信息門戶中存在大量免費學術資源,如CALIS的重點學科導航庫,這對提高用戶的信息素質,拓展知識面將大有裨益。平臺可以依附圖書館員的信息組織能力,提供免費資源網絡導航、免費參考網站、免費檢索工具等內容,拓寬用戶獲得免費信息資源的途徑。
5.1.4 信息技能培訓資源 信息技能培訓資源主要包括信息查找、獲取、評價等相關能力和技巧的培訓,包括各類型數據庫培訓資源、文獻傳遞方法、信息檢索技巧、信息評價標準、圖書館服務指南等內容。平臺將數據庫商提供的培訓課件和檢索指南、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的方法及規范、圖書館的各項服務及利用指南提供給用戶,不僅拓寬資源獲取的途徑,還方便用戶到館獲得直接、便捷的服務。
5.2 信息資源的載體類型
平臺利用網絡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其資源類型豐富多樣。除了傳統的文本類型如WORD文檔、PPT文檔等形式,還包括各種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資源類型,如Window Media、Quick Time、Flash等,用多媒體的方式演示信息檢索步驟,進行案例教學,調動了用戶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實現地信息素質教育的目的。
論文摘要:安全素質是高校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適應時代需要和形式發展需要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更是大學生進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的需要。本文詳細闡述了安全素質的主要內容,指出安全素質主要包含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遵紀守法、遵守國家安全、心理健康等四個方面。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安全素質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得作用和地位,明確了安全素質是素質教育的基石,安全素質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要務。安全素質是實施高校素質教育的必備條件,抓好安全素質教育可以促進素質教育的提高等方面的內容,為我國高等院校安全素質教育和素質教育提供指導。
論文關鍵詞:安全素質;素質教育;高校;作用與地位
一、綜述
素質教育的本質和精神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為根本特征的教育。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都在注重抓好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因為素質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安全素質教育的內容是向在校學生普及安全知識,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和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能力,從而確保學生和校園的安全穩定,因此,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通過教育使得學生能夠做出安全行為。加強大學生安全素質教育是目前大學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要做到準確到位的大學生安全教育,那么首先需要明確安全素質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安全素質的主要內容
(一)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系統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教育是安全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首先需要向學生講授如何進行日常的安全防范,使得學生能夠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和校園活動中,具備安全意識,提高安全警惕性,增強預防各類違法犯罪或者擾亂校園秩序行為的意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的教育主要以如何防止財產受損,防止人身受到傷害,防止出現心理出現問題、違法犯罪行為為主。
(二)遵紀守法。在校園內,要確保校園秩序的正常運行,遵守法律法規是必不可少的,這是打擊不法人員,規范校園行為人活動的有效手段,大學生應該學法、知法,并懂得如何依法辦事,避免出現違法亂紀行為。因此,大學生應該積極學習安全素質教育,知道那些事是可以做的,那些事是不能做的,從而保證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夠準紀守法。
(三)遵守國家安全。國家安全包括國土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主權安全、國防安全、國民安全等,是我國發展和民族生存基本條件,是國家進行各項活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和平環境讓很多大學生對國家安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識,將國家安全置之腦后,從而造成我國部分安全機密泄露,更有甚者,不惜出賣國家安全和利益,為個人謀求利益。因此,國家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要進行國家安全法制的教育,使得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價值觀。其次,要進行民族安全意識教育,使得大學生能夠居安思危、維護民族團結,謀求國家穩定繁榮。再次,要進行對外交往保密意識教育,在對外交往中,注意國家、民族、個人的尊嚴,時刻注意保守秘密。
(四)心理健康。在高校中,由于就業壓力、生活節奏、家庭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諸多因素,一些大學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根據研究統計表明,在大學生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人都出現了心理上得適應障礙和不良反應,心理問題的出現不斷呈上升趨勢,如果忽視這些問題的疏導和解決,則會出現各種安全問題。因此,進行有針對性地心理健康輔導、人際關系教育、挫折教育、性健康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心理衛生知識教育等,都能夠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預防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從而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全面發展和完善。
三、安全素質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得作用和地位
(一)安全素質是素質教育的基石
現代教育強調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核心是以人為本,我國不斷推行素質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因此,在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體系中,關注和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安全素質教育,是所有素質教育內容中最基本的內容,是形成素質教育,推進現代教育的基石。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進行安全素質教育要比進行素質教育中得其他教育更具備廣泛的普遍性和現實的操作性,安全素質教育是關系到每一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不可缺失的課題。安全素質教育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尤為重要,如果一個大學生連基本的安全素質都不具備,缺乏甚至沒有自我防范和保護的意識和能力,那么在以后的社會活動中會聚到巨大的困難和考驗,甚至無法適應當今社會。因此在高校中強調系統的安全素質教育,幫助大學生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中能夠明辨是非,是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基礎,有助于高校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二)安全素質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要務
安全素質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中得重中之重,而素質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體現,是各大高校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高校素質教育包括了安全素質教育,安全素質教育應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安全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要務。做好安全素質教育,有效解決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素質教育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保障因素,目前社會各界及高校管理和教育人員均清晰認識到,校園安全已經不是一個無關緊要,隨意忽視的話題,尤其是在國內外傳來不少高校出現槍擊、謀殺、搶劫等惡性事件的情況下,校園安全正以其社會的尖銳性出現在我們面前,如何維護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解決校園安全問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維護校園秩序的有效進行,保障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保持良好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秩序,保證大學生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是學校素質教育的第一要務,它關系到我國高校教育發展、改革和穩定的大局。
(三)安全素質是實施高校素質教育的必備條件
安全素質教育是維系高校生活、學習和工作活動正常進行的可靠保證,是學校開展各項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各項安全事故(事件)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偶發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安全素質教育必須通過經常性的活動訓練和課堂教育來達到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安全素質和意識的目的,使得安全意識持續有效深入地扎根在教師和學生的腦海中,時刻不忘自身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心理安全等等方面,做到自我防范和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安全素質教育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因此必須和高效素質教育的其他各項內容一樣,應該成為高校教育的經常性活動之一。安全素質教育內容的豐富性也使得安全活動經常性發展成為可能性,在素質教育中要擺脫安全素質教育可以脫離實際的社會環境,不需要考慮素質教育具體氛圍的錯誤觀念,確立起安全教育在素質教育的全過程中實施,是安全教育滲透到素質教育之中的正確觀念,這樣,安全素質教育才能夠時刻進行,不斷推進,并落入俗套,流于形式。
(四)抓好安全素質教育可以促進素質教育的提高
抓好安全素質教育,使得學生在面對諸如交通事故、火災、傷害、被盜、騷擾、詐騙等突發的事件時,能夠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而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安全素質教育,如果高校能夠抓好安全素質教育,那么高校的素質教育則能夠在學生安全的保障之下,更加有效地進行,因此抓好安全素質教育可以有效地促進素質教育的提高。
抓好安全素質教育的具體做法包括幾個方面,首先,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安全素質教育,完善教育設施和機制,建立符合學校實際的有效的校園安全教育體系,有研究指出,我國內地高校由于沒有專門的安全健康管理相關的公共課程以及管理機構是導致我國高校不斷出現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應該盡快制定和建立安全健康教育體系和專門管理機構,并將其納入學校的教育考核體系中,從而逐步建立健全大學生安全教育有效機制,加強高校安全素質教育的教材和教師隊伍建設,并在課題申請和資金申請上給予保障。其次,高校中要開設安全素質教育的公共課,并定期召開安全知識講座,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走出去是將學生的安全教育帶到社會上,開展參觀學習、案例講解和宣傳普及等形式的學習,走進來則是請安全部門的專家學者來校開設講座和課程,使得安全素質教育更加符合社會和時代的要求,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
四、總結
當前時代,我國高校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思想觀念已經出現了很大的發展,我國高校不斷強調素質教育,以順應現代教育的要求,而安全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素質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國高校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將安全素質教育納入素質教育體系,結合我國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探索出我國安全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思想指導,以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對安全素質教育的統一部署,與時俱進,積極了解和掌握高校安全教育的新特點和新問題,積極解決和探討,從而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高、學術能力強的合格人才,為社會和國家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 能力 適應
【論文摘要】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新時代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素質教育也越來越被重視。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是中等職業學校提高辦學質量并提高廣大在職勞動者素質的必由之路。研究和推行素質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課題。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時代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素質教育也越來越被重視。造就新一代勞動大軍和提高廣大在職勞動者的素質,已成為教育面臨的一項十分重大的戰略任務,而這一任務的完成主要依靠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是中等職業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推行素質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課題。
1.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強化素質教育意識。傳統教育重在知識的傳授,而忽略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推行素質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如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促進學生健康活潑的成長。傳統教育不僅片面強調知識傳授而忽視對學生能力與智力的培養,而且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推行素質教育,必須牢固樹立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的意識,即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身實踐,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和研討的時間,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能力的培養。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直接是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因此,人才的培養一定要與市場掛鉤,與社會接軌,滿足社會各行業需要。這樣,職業學校就應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來調整、規劃專業結構以及課程的設置,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落實到各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上。做到人才培養的速度、規模與市場的需求相適應。
2.努力探索和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機制。素質教育沒有固定模式,它的實施可以制定某種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規定,但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探求適合于學生個體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學校教育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應承擔提高學生素質的使命。
2.1 推行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不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還是語言科學,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都可以結合知識教育進行素質教育,即“寓素質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就是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把文化知識“內化”為學生穩定的素質和自覺的行動。
在課堂理論教學中,首先應注意加強啟發式教學。同樣一堂課,不同的教師去上,效果可以大不相同,關鍵之一就是看教師能否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果教師掌握了啟發學生思維的能力,講解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啟發因素”,誘導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教得活,學生領略到學習的樂趣,就會學得主動,學而不倦,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啟發式教學。提到啟發性教學,許多人只理解為“精講多練”,甚至有些教師每堂課都按一定的時間比例來劃分“講”與“練”,好像“精講”就是少講,講得多了就是“灌”,如果這一堂課是老師講到底,沒有留出時間給學生做練習,這就是“滿堂灌”。這種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是灌,衡量標準是看學生有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要啟發有方,誘導得法,即使是一堂課“講”了45分鐘,仍不失為較好的啟發式教學。否則,你只“灌”了20分鐘,后面25分鐘的“練”,也只是形式上的“練”,不過是“灌”的組成部分罷了。有些人又可能走上另一個極端,為了不“灌”,無論什么內容,都采用問答式的教學方式,好像問答式就等同于啟發式,這也是片面的。問答式誠然是啟發式的一種好形式,但一方面要因內容而異,另一方面,同樣是問答式,也可能毫無啟發可言,所以,不能形式地認為教師講就是“灌”,問答就是啟發式。只要能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培養了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智力,那么就是啟發式的教學。
在教學的內容上,應突出專業課,特別應重視專業實踐課,對專業理論課,注意把握好“必需”與“夠用”原則,在強調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突出應用,注意加強直觀化教學,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文化課的教學更應堅持“夠用”原則。什么是“夠用”?這個度必須把握好,對文化課的要求過高,除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外,還會影響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完全忽視文化課基礎課的學習也是錯誤的做法,因為,職業教育應在完成相當于高中階段文化基礎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專業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學生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才會有較強的融會貫通能力,有較靈活的思維方法,才可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將專業課知識真正學好、弄懂。
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從僅僅“教會”學生轉向同時指導學生自己“會學”。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靠包辦式的“傳道、授業、解惑”來教會學生,大量的時間放在“講”,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在職業學校推行素質教育就應當改變原來的單一刻板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通過講課、討論等各種不同方式引導、幫助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怎樣去克服一個個疑難問題,從中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此外,課堂教學中的“課堂”不應囿于傳統教學中的“課室”,而應注意更多地把課堂改在實驗室、實習基地、工廠、企業和社區等不同的場所。
2.2 推行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往往比課程教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所以,職業學校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優良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教育氛圍,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校園內設立宣傳欄、廣播臺、團報、校報等及時向全校師生宣傳國際、國內新聞,教育新思想、新動向及校內的新人新事。還要開展多種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文化、體育、文藝、美術等活動,使學生受到優良的校園文化的熏陶。如舉辦一臺文藝晚會,對學生的組織能力、文化品位、藝術修養等多方面素質都是很好的培養鍛煉。每學期可以通過定期開展技能匯報、歌詠比賽、書法展覽、法制講座等活動來煅煉學生、教育學生。通過校園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質,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2.3 推行素質教育,強化社會實踐是一個重要手段。職業教育強調能力培養,特別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經常帶領學生深入工廠、車間,讓學生實實在在的體驗生活,自己動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導學生如何應用所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有了這樣的經歷,踏入社會就不會有那種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會感到在學校中所學的是無用論。
3.提高師資水平,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組織者與實踐者,其自身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素質教育開展水平的高低。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如果教師只是傳授知識,那么只要求教師通曉所教學科的知識并懂得教學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師要擔負起素質教育的任務,那么還必須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為人師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質教育的方法與藝術。在職業學校,必須倡導學習之風,教學科研之風,對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實驗方面的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
推行素質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過全面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全體教育工作者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并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學的職業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素質,以適應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以全新的姿態邁向21實際的戰略舉措,而課堂教學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課堂教學這塊陣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是教學中 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就根據自己十幾年的英語實踐,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改變教學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一)就獲取知識的能力而言,在教學方式上要把重點教給學生一定知識轉變為重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師的作用下,學生消極被動地進行學習,學生一般沒有自己選擇的余地,常常地依賴老師從事學習活動。既沒有高漲的參與熱情,也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有意無意地把學生看成一個知識的容器,不能使學生成為靈活地創造性地從事具體工作的人,這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后者則是學生在教師的激發誘導下,自己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識的活動中去,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由消極變成積極,由被迫變成資源,這樣,教學也就會達到不教而教的不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就思維能力而言,要把給學生問題,給予學生思路,給予學生結論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方式。這兩種教學方式有著本質的差別,前者,學生的思維活動基本上始末放他人是假思維,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沒有時間,沒有機會,沒有能力去思考。這種教學無異于老師在表揚一場木偶戲,老師怎樣動作,學生就怎樣活動,如此一來,一個富有潛力的生動的學生就變成了老師一個機械呆板的玩偶。諸多有個性、思想活躍的"天才",由于不適應這種教學方式而被"扼殺"。素質教育又成為一句空話。而后者,學生的思維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維。真正的思維應是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真正的思考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過程,符合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就實踐能力而言,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語言情景,設計形式多樣且有意義的語言交際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通過這一活動,老師可以向學生滲透新的語言知識,當學生意識到學習英語可以表情達意并可以獲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時,便會產生運用英語的欲望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成就感。于是,他們就會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而學到更多的知識。二是要把學生坐在教師里上課,做作業然后參加考試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創設廣闊的健康向上的學校大舞臺和社會大舞臺,引導學生自我投入,自我選擇并全身心活動起來的教學方式。如:"英語日"、"外語角" 、"課本劇" 、"英語晚會" 、"英語演講比賽"等。通過這些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去學習語言,讓學生獲得用語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從根本上講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學習、思維、實踐交給學生自己,讓學生認真學習,真思維,真實踐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開創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英語教學中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些改革嘗試和具體作法
(一)對現行高中英語教學大綱的理解
《大綱》中規定:英語作為外語教學,我們應了解該語言的文化特征。英語既是該語言過的文化的載體,又是思維傳播的媒體。因此,英語教學的過程和最終目標的是促使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結構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選擇詞匯的能力和創造性運用詞匯組合成語和語篇的能力,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表達思想的能力。--充分體現出外語工作作為工具學科的重要作用。
(二)新的教學模式下的各課型教學的初探
從對《大綱》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出,高中英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熟練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為目的。二這一目的必須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的交際化來實現。
1、對話課教學
教學目的:(1)利用對話訓練學生語言模仿能力。(2)以話題為導向,利用對話中的相關詞和結構訓練學生的話語交際能力。
教學模式:通過free talk duty Report 或圖片等引入話題(topoc)帶著問題聽對話大意對子或小組情感朗讀教師提供新的話題組織學生運用對話的詞語和語言結構進行言語實踐。
以Book II Unit 13"Albert Einstein"為例,針對本單元的交際項目(topoc),(Identifying peopli)在進行了大量的操作之后,給學生創設了一種新的語境,先把全班同學分成三大組,每一組經過討論,在紙條上寫出兩個人的名字,可以是Singer Scientist football star film star anyone ghey like 完成,交給我老師上記號(①②③),然后每組選派一個人到前面來把對少組寫的紙條貼在他(她)的背上,讓他(她)"guess"Who can it be ? 這時組員可以用English給以提示(但不準超過三句話),同學們非常感興趣,有的寫"Hitler""Jordan",還有的寫"Clinton"。通過這種練習,同學們可以熟練的運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際,表達思想,而且還對一些Singer scientist Star 等famous people 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開拓了同學們的視野,效果很好。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了知識。
2、閱讀課教學模式
教學目的:(1)從語篇角度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其閱讀速度。(2)根據所學語篇內容,向學生輸入有關的語言和文化信息,培養學生的辨別文章體裁和表達方式的能力。
教學模式:根據有關話題的關鍵詞或圖片和提示進行聽的活動提取語篇大意教師設計問題(whquestions)引導學生限時閱讀。獲取語篇的主要信息教師提出閱讀目標組織學生圍繞課文進行一問一答(搶答、比賽方式)教師提出新的話題,學生結合話題,學生結合話題,運用所給詞匯進行口頭或筆頭作文訓練教師提出由語篇引發的某個深層次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以Boll II Unit 17 "life in the future"一課為例,在對課文進行多方位的操練和理解之后,教師便提出新的話題"from the text we know omprter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future life? Think over besides this what other changes will take place in our future life that is If you were given such a title what will you write about?"經過短時間的思考后,同學們便自告奮勇,爭先恐后表達自己的想法,眾說紛紜,各抒己見,有的觀點甚至引人發笑,但笑后有所悟,聽后有所感,有的觀點聽來后令人吃驚,但驚后有所喜,驚后有所得,最后我說:"no matter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knowledge is the most omportant so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hard"。
3、語言結構(單元第三課)課的教學模式
教學目的:以新的語境和情景,強化學生對語言結構的運用能力(口頭、筆頭表達能力)。
教學模式:呈現(Presentation)實踐(Pracice)運用(consoldarion)如講"be against"詞義時,有的同學說:we must be strongly against "Falungong"and fight against 李洪志"。
4、復習課的教學模式
(1)由同學自己歸納總結本單元的語言功能(詞匯、語法、句型)和交際功能(topic)。
(2)聽力訓練:教師提供單元聽力材料的關鍵詞,讓學生對將要聽的語篇進行預測,并提供1-2個問題引導學生里語篇大意,在學生連續聽完之后,能口頭復述出聽力內容,必要時,可寫出來。
(3)口語和寫作實踐:老師提話題或提供相關的詞語和結構,要求限時(2-3分鐘)作文(口頭、筆頭皆可),并當場要求學生之見相互修改對方所寫的語篇(從中掌握改錯題技巧),并選出1-2篇作為范文進行評價。
三、成果和體會
我從1996年開始摸索嘗試使用這種教學模式,一直以來收到很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
(1)我所教的班級同學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非常高漲,進步幅度大,成績顯著。
(2)我所教的學生先后共18名同學考上了外語學院,其中北京外國語大學人,上海外國語大學1人
(3)在歷屆外語大獎賽中,均有很多用學獲獎。
俗語說: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上,我一定繼續探索和鉆研,同時多向同行學習和請教,以求取更大進步,位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 必然性 長期性
[論文摘要]論述了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改變傳統思想觀念、教育體制改革、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論述了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推行素質教育改革存在的困難和長期性,并提出了建議。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我國著手進行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當前,中國的基礎教育領域正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那就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但是近20年的教育改革卻沒有使我國基礎教育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本質轉變,于是有人開始懷疑進行素質教育改革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一、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1.美國中小學素質教育概況
美國教育更多的是注意了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他們的課堂不只限于教室,更多的是向社會延伸,因為社會才是最廣泛的教育基地。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先導,美國的孩子一般很早就能獨立。
美國從小學就開始推行素質能力的教育,很早就注意對孩子自理能力的訓練。特別重視學生們的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弘揚探索精神,激發創造能力;還強調學生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2.我國中小學素質教育概況
中國很早就在談論著素質教育,特別是一些小學教育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學校實行了五分制,分數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失去分數壓力的學生和家長面臨著進一步的困惑,由于教育條件的限制,學生們無法釋放自己在綜合素質方面的潛能。也就是說,我們所講的素質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并沒有涉及到深層次的本質的東西。
素質教育在我國推行了十多年,各地的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一切圍繞分數轉,一切圍繞升學轉的不正常現象。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還和“應試教育”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種教育畸形,給社會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中小學中出現了普遍的厭學情緒,壓抑了青少年的個性發展等。
3.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性
中國的教育到底有沒有必要推行素質教育。可能有人認為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不錯,不用改了,因為中國的中學生年年能擊敗眾多對手,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各種個人獎和集體獎,在中國受過教育的留美學生的孩子們,在美國的學校里大多都能出人頭地,風頭十足。但是他們沒有看到,美國作為世界一流的發達國家,其中小學教育在中國看來有很多薄弱之處。但為什么這種“水平較低”的小學教育卻順聯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后續著高度發達的科技社會,為什么每年沒有大量的歐美學生來中國學習現代科學或新理論,反而是大量的中國學生遠赴歐美呢?這似乎很讓人困惑。但只要我們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知道這其中是有必然聯系的。
所以,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必然是素質教育,這是一定的。但不能照搬照抄歐美的模式,需要根據中國的國情來改革。在中國推行素質教育面臨著很多困難,而且這一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我國在推行素質教育過程中面臨的困難
1.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
在我國,由于傳統觀念和思想的束縛,很多人高度重視讀書,甚至將讀書視為惟一出路。而近年來社會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希望借讀書改變生活的思想已是非常普遍。因此,很多人對于素質教育持抵觸情緒,他們反對減輕學生的負擔,認為這樣會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而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的普遍性又返過來束縛了人們的手腳,成為推行素質教育的障礙。
也有人認可了現今的教育方式,思想保守,不愿意進行改革。認為目前的教育只要作小小的改良就行了,根本不必要做大的改動。因此有意無意地排斥著國家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
還有人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是一個創新,實施素質教育就意味冒著更大的風險。而中國知識分子長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是最缺乏冒險精神的。所以,理應最積極參預此事的中國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此事的阻力。
2.應試體制的阻礙
雖然當前中國教育改革正在大步前進,但并沒有徹底改變應試教育體制。考試被賦予決定命運的意義,對學校而言,學生的成績和中高考的升學率,關乎它的生存和發展,因為這是上級考核和社會評價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惟一標準。結果是,學校對素質教育欲行又止,或者是徒具“素質教育”之名,而行“應試教育”之實。對學生而言,高考升學又似乎是惟一的出路。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還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大障礙。
3.人口問題與就業壓力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巨大的人口壓力使得發展經濟成為國家建設與發展的中心問題。雖然中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近年來有很大的增長幅度,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對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還是很小,人均的絕對數量就更少了。
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高考擴召的幅度加大,就業形式日趨嚴重,很多大學生面臨著畢業就等于失業的形勢。而今許多用人單位又盲目提高了就業的門檻。在這種情況下,推行素質教育又要面臨著嚴峻的人文環境。
三、推行素質教育改革的長期性
1.改變傳統思想觀念的長期性
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在某種意義上要比改造自然難得多。傳統的思想已在國人心中生根發芽,要想改變不是短期內可以做到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針在中國找到正確發展道路過程中的重要性所在。在國家的發展建設問題上,“解放思想”的問題不是一下能夠解決的;同樣,在教育改革過程中,要想改變人們對于讀書決定命運的觀念,把人們從傳統思想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使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轉變思維方式,改變思維定勢,成為推行素質教育的動力之源,也不是能夠在短期內能夠實現的。
2.教育體制改革的長期性
經濟體制改革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摸索,才能找到一條適合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道路。同樣,教育體制改革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找到一條適合中國教育現狀的發展道路。我國的教育體制是從解放初學習前蘇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短期內改變并不容易。
教育體制的改革,僅僅局限在教育領域是很難成功的,同時還必須改革現存的的人事制度和評價體系等,為高等教育和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就業環境。而人事制度的改革尤其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搞的不好,就會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
3.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性
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要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還需要很長時間。而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是離不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經濟發達的國家教育一定發達;教育落后的國家經濟一定落后”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當前,在我國很多地方實施素質教育,存在著師資力量薄弱,辦學條件較差,教育資源短缺,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造成的。而且,城鄉差距的存在,使得農村家長認識到,只有將孩子送進高等學校才是擺脫貧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惟一出路。因此,越是經濟落后的地方,“應試教育”越嚴重。
要想在我國推行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或者說要想徹底改變我國應試教育的現狀,需要有經濟與社會的高度發展,而這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
四、結論與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推行素質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又有很多困難和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且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
1.改變推行素質教育是短期行為的觀念。素質教育要逐步推進,不能急于求成。一是傳統的觀念和“應試教育”的慣性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消除;二是我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仍然比較低下,而且發展又極不平衡,存在巨大的地區和城鄉差距;三是素質教育的推行本身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做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使人們認識到推行素質教育的長期性是非常重要的。這決定著推行素質教育改革過程中行動的正確性和步伐的穩定性。
2.引導人們改變升學就業觀念。中國的傳統觀念認為,只有讀書才是成材的惟一途徑,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所以很多人都在“高考”這一獨木橋上死求一計,而不會另辟溪徑。事實上近幾年來,一方面好多人都在往大學的門檻里擠,而好多職業技術教育卻急劇縮水;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很多企業想高薪聘請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卻無處尋覓。所以,引導人們改變升學就業觀念,有利于根據個人特點來培養人才,發揮個人特長,這其實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3.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目前比較重視的是普及義務教育和發展高等教育,相對忽視了高中階段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就使得中考幾乎具有了和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為制約素質教育的又一瓶頸。因此,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減輕中考對學生的壓力;另一方面,要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拓展學生成材空間。同時,當前要推行素質教育,就要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和招生考試制度改革,使廣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合適的成材道路,使他們有多種考試的選擇,有多種就業的機會。在改革中,要注意不能照搬歐美的經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素質教育方式。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離不開創造,21世紀是知識創新的時代。我們作為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新世紀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種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把啟動、訓練、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擺在首位。創造是一個人富有才智的體現,需要進行積極的智力勞動。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遺傳性因素所決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學 階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一個人后天所受到的啟蒙教育。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在各級學校教育領域中的現代技術教學也得到迅速發展。在小學英語課上運用現代技術教學勢在必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從德智體各方面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是兒童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是點燃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于捕捉和發現學生對周圍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種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誘,引導他們開動腦筋,努力探索,逐漸學會自己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
現代技術教學主要依靠多媒體系統、計算機軟件、音像資料、影視以及教師自己制作的各種課件等等,在課堂上創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學習英語的情景與氛圍,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聲與像、動與靜、遠與近、表與里、虛與實相互結合轉化等特點,突出英語學習的形象性與動態感,使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斷激發他們聽說英語的興趣,利用反饋原理訓練學生的聽說英語的能力,增強記憶,培養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
眾所周知,思維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人們的思維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現代技術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為在小學階段進行英語直觀教學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學習環境與條件。由于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創造學習英語的情景,就可以在課堂上盡量排除用漢語講解的干擾,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英語課始終要以聽說領先,這是一個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采用現代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系統、音像資料、影視作品等中說英語的標準發音與優美語調、聲情并茂的動畫等,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模仿,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是搞好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滿興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記憶力就能明顯增強并且思維敏捷,而運用現代技術教學,則可以創造一種愉快、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
在進行小學英語課的現代技術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情感參與、思維參與和行為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真正達到動腦、動口和動手。在教師的耐心細致的示范與指導下,要求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操作演示,同時,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以及反饋原理來選擇不同的演示方式與次數。
我從中央電視臺的“大風車”少兒節目、正大綜藝等中得到不少啟發,在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小學英語教學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與嘗試。在教 What is this ? 這個句型時,我精心設計了一套多媒體的游戲。在課堂上,學生最先是看到熒屏上出現無數個問號“?”重疊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鍵,當熒屏的右角上顯示出一只長耳朵,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用英語說出 ear 這個單詞,但它究竟是一種什么動物呢?于是我引出這個英語句型,啟發學生努力去猜測,并且通過輪番地按下播放鍵與暫停鍵,分層次地在熒屏上展示這種動物的各個部位,逐漸從局部到全部,不斷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邊看邊猜邊說英語,還不時地發出笑聲,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現代技術教學的樂境與奇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各種智力因素。現代技術教學展示的形象既能對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強烈剌激,又能讓學生積極地動腦筋,發揮想象力,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英語思維能力,克服死記硬背英語單詞的單調乏味的教學方式。
現代技術教學展示的畫面靈活多變,節奏快,有利于在創設學習情景時把學習過的舊單詞與正在學習的新單詞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句型中,反復進行操練,便于學生利用舊知進行理解,加強記憶,同時學習新知,建立“溫故知新”的教學程序和知識結構。比如,在進行現代技術教學時,我就事先設計一個饒有興趣的畫面,把“蘋果”apple、“硬幣”coin、“貓”cat 、“狗”dog 等等英語單詞隱藏在屏幕上的無數個問號的后面,隨著畫面的逐層次展開,競猜游戲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在歡樂中達到英語單詞與句型的最佳教學效果。
通過英語課的現代技術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個英語教師,要上好現代技術教學課,除了不斷提高英語知識水平與教學能力之外,還必須認真學習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其他現代信息技術,這樣才能適應21世紀的數字化時代的英語教學改革的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的需要。
英語課的現代技術教學與素質教育
育才學校 劉 蓉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離不開創造,21世紀是知識創新的時代。我們作為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新世紀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種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把啟動、訓練、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擺在首位。創造是一個人富有才智的體現,需要進行積極的智力勞動。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遺傳性因素所決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學 階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一個人后天所受到的啟蒙教育。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在各級學校教育領域中的現代技術教學也得到迅速發展。在小學英語課上運用現代技術教學勢在必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從德智體各方面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是兒童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是點燃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于捕捉和發現學生對周圍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種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誘,引導他們開動腦筋,努力探索,逐漸學會自己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
現代技術教學主要依靠多媒體系統、計算機軟件、音像資料、影視以及教師自己制作的各種課件等等,在課堂上創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學習英語的情景與氛圍,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聲與像、動與靜、遠與近、表與里、虛與實相互結合轉化等特點,突出英語學習的形象性與動態感,使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斷激發他們聽說英語的興趣,利用反饋原理訓練學生的聽說英語的能力,增強記憶,培養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
眾所周知,思維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人們的思維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現代技術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為在小學階段進行英語直觀教學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學習環境與條件。由于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創造學習英語的情景,就可以在課堂上盡量排除用漢語講解的干擾,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英語課始終要以聽說領先,這是一個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采用現代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系統、音像資料、影視作品等中說英語的標準發音與優美語調、聲情并茂的動畫等,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模仿,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是搞好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滿興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記憶力就能明顯增強并且思維敏捷,而運用現代技術教學,則可以創造一種愉快、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
在進行小學英語課的現代技術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情感參與、思維參與和行為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真正達到動腦、動口和動手。在教師的耐心細致的示范與指導下,要求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操作演示,同時,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以及反饋原理來選擇不同的演示方式與次數。
我從中央電視臺的“大風車”少兒節目、正大綜藝等中得到不少啟發,在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小學英語教學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與嘗試。在教 What is this ? 這個句型時,我精心設計了一套多媒體的游戲。在課堂上,學生最先是看到熒屏上出現無數個問號“?”重疊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鍵,當熒屏的右角上顯示出一只長耳朵,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用英語說出 ear 這個單詞,但它究竟是一種什么動物呢?于是我引出這個英語句型,啟發學生努力去猜測,并且通過輪番地按下播放鍵與暫停鍵,分層次地在熒屏上展示這種動物的各個部位,逐漸從局部到全部,不斷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邊看邊猜邊說英語,還不時地發出笑聲,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現代技術教學的樂境與奇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各種智力因素。現代技術教學展示的形象既能對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強烈剌激,又能讓學生積極地動腦筋,發揮想象力,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英語思維能力,克服死記硬背英語單詞的單調乏味的教學方式。
現代技術教學展示的畫面靈活多變,節奏快,有利于在創設學習情景時把學習過的舊單詞與正在學習的新單詞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句型中,反復進行操練,便于學生利用舊知進行理解,加強記憶,同時學習新知,建立“溫故知新”的教學程序和知識結構。比如,在進行現代技術教學時,我就事先設計一個饒有興趣的畫面,把“蘋果”apple、“硬幣”coin、“貓”cat 、“狗”dog 等等英語單詞隱藏在屏幕上的無數個問號的后面,隨著畫面的逐層次展開,競猜游戲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在歡樂中達到英語單詞與句型的最佳教學效果。
通過英語課的現代技術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個英語教師,要上好現代技術教學課,除了不斷提高英語知識水平與教學能力之外,還必須認真學習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其他現代信息技術,這樣才能適應21世紀的數字化時代的英語教學改革的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的需要。
論文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 學生 素質教育 融入 踐行思路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高校體育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體育課程中融入素質教育的意義。之后,文章提出了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素質教育融入的踐行思路,包括: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引導人文體育理念的形成;注重心理素質培養,構建良好的人際溝通與堅定的意志品質;差異化對待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關注身體素質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機能。
1、引言
體育課程是高校中各種專業的必修課,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是隨著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斷轉變,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的不斷多樣化而產生的。把素質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一方面是為了豐富體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是對體育課程本身學科價值的深入提煉和豐富,同時對進一步完善素質教育理念也有重要意義。
2、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素質教育融入的踐行思路
2.1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引導人文體育理念的形成
體育運動中,有很多方面都能體現出人的道德品質,因為體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公平競賽,競賽中要有爭取優勢的雄心壯志,但又要注意培養有關競賽的道德,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尊重裁判,尊重對方與同伴協作等。而我們傳統的體育課程注重的是體育技能與體育只是的傳授,很少有教師去關注引導學生重視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師們想當然的會認為道德教育是政治課范疇的,體育課程中用不上。其實,體育本身也是一種基于“人”的活動,從體育誕生的那一天起,體育就與道德緊密聯系到了一起,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體育道德越發的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包括加強對興奮劑的檢測,惡意犯規的懲罰,不公平裁判的處理等等,一切這些相關規則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為了維持體育運動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師需要利用這些環節來逐步的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還要注意體育運動最突出的特點,那就是以培養“德技相長,文理兼修”的適應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的[1,2]。
2.2 注重心理素質培養,構建良好的人際溝通與堅定的意志品質
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環節,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逐步發展和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體育運動與心理素質之間存在關系是由二者的本質所決定的。另外,心理素質還影響著人們的社會交往,決定著人們的交際能力,一個擁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會中擁有良好的交際圈[3]。體育運動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尤其是一些團體項目,比如排球、籃球、足球等,這些運動決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個隊員能力有多強,而是要看整體的能力,尤其是整體的配合是否默契,而這種默契的配合就來源于隊員之間的有效溝通,隊員之間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師需要在集體運動中,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擁有穩定的心理素質,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健康心理在體育比賽中的溝通,另外也是促進隊員之間的交流,同時擁有穩定的心理素質,也會促使學生形成堅定的意志品質。比如在比賽遇到逆境時,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形不成堅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棄了,但如果具備這種良好的心理,則會頑強的挺過去,最終還可能會取得比賽的勝利。
2.3 差異化對待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體育運動是與人自身的身體素質密不可分的,很多人因為受到身體運動天賦的限制而無法開展某些體育項目。但每個人的特長也不同,有的人身體強壯,適合力量型的運動;有的人小巧靈活,適合技術型的運動。因此,體育運動項目的選擇要因人而異,合適的人要配給合適的體運動項目,這樣才能發揮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運動的人獲得信心。在具體的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先對學生的具體狀況進行調查,看看哪些學生有過哪些運動的背景,身體天賦如何,有什么興趣愛好,運動潛力如何,然后在有針對性的為每個學生安排最適合的體育運動。教師可以嘗試開展“體育俱樂部”,比如籃球俱樂部,足球俱樂部,兵乓球俱樂部,讓相同愛好的學生在一起切磋、探討,相互促進和提高。最終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屬于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大限度的發展,而且這種發展是屬于自己特有的,并且通過這種發展還有效的調動了自身相關能力的提高。
2.4 關注身體素質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機能
很多人肯定認為,體育部就是在鍛煉身體,發展身體素質嗎。其實未必,我們以往的高校體育課程更多關注的還是讓學生學到一些基本的體育技能,而且身體素質能達標即可。比如每年體育課程都要檢測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訓練成績,看是否能達標。但測完以后也就是給個成績就了事,至于說學生為什么達標,為什么不達標,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學分析這些數據并將其運用在為學生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案上,恐怕沒有教師去認真對待。而恰恰這些都是最直接影響到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時期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師需要把體育課程中每一項運動都科學的轉向學生身體素質的形成上,強化學生的身體機能,避免出現以往重技能傳授,輕素質教育的情況,讓體育課程真正有效的服務于高校的素質教育。
3、結語
長期以來,高校體育課程更多的都是培養學生有一些基礎的體育運動技能,鍛煉一下身體,定期的考核一下學生的身體狀況即可。很少有學校在繼續深入的探討體育課程的其它作用,導致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始終無法有效被開發出來,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簡單,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素質教育的理念給新時期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個基于,把新時期高校體育課程與素質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推進高校體育健康、持續的發展。
[內容摘要] 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小學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得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為他們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我們正是遵循了這個指導思想,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實際教學中也意識到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自學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實踐。本文就論述了我們對中學信息技術課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必要性的認識;進而闡述了我們在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實踐中的幾種做法。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 素質教育
在現階段,我國教育正處于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的時期,一些常規科目的性質、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等,都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我們新興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不必再重復傳統學科的這些過程,而應當直接在信息技術課中實施素質教育。
教育部長陳至立在2000年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別要求學生具備迅速地篩選和獲得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的真偽、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學生處理信息的這三項技能作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新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同時指導性地指出:"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內容從傳授計算機基本知識轉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作為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探討;教師利用計算機教學從傳統的課件制作轉到注意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也正在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正在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計算機應用技術為主要教學內容的信息技術課,我們要培養的目標:一是面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技術的更新,意識到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并逐步培養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識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作為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教育,如果只是紙上談兵,是不可能掌握這些實用技術的,必須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才能切實掌握這些技術;三是學會應用,培養在應用中創新的能力。立足于實踐,在應用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盡可能地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并幫助學生光大這些火花,進而讓學生在實踐和成功中,養成創新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信息技術的教材,在內容選取上只羅列了當前階段的大多數人所應當掌握的信息技術應用,而沒有考慮到信息技術更新發展的變化,更沒有照顧到素質教育對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學習者帶來了不斷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識的需要,對于信息技術課尤為顯著。層出不窮的計算機軟件、日益通俗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這些都不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能夠一時完全學到的。這一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特別指明,使其意識到知識更新的重要性。明確了更新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自學時就有了主動性和積極性。當然上述僅僅強調了非智力因素,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和自學效果的好壞,還取決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同樣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在教學中,我們盡量給學生提供自學機會。例如,將教材中符合學生知識水平的教學內容,象計算機基礎知識,信息技術的發展及趨勢和信息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等專題知識,可以先讓學生自學,再由學生通過討論(或辯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對學生的問題作出解答;有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學習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識,象各種簡單動畫制作軟件,讓學生各顯神通,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或閱讀書籍、或查資料、或通過多媒體學習軟件、或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規定時間的自學之后,經過測評,讓一些學有所成的學生走上講臺,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學習內容,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培養學生實踐技能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要素已經不同于傳統學科,除了教師、學生、教材之外,還應該包含教學媒體??計算機。勿庸置疑,實踐在信息技術課中的重要性。信息技術課教材中安排了許多實用的、可操作的內容,以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我們不但要"授之以魚",而且還要"授之以漁"。
對于實踐課教學,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計算機配置情況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資源的主題探究、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基于學生作品的交流評價的教學方式。
例如,采用教師邊講解,學生邊練習的教學模式,教師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并制作一些適合于本課的演示教學課件,考慮好什么時候該上課,什么時候該讓學生練習;教師講課時能統一控制學生用機,學生練習時能開放學生用機。這種模式具有很強的實效性,學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學過程是雙向的。
當然僅僅依靠課堂有限的練習要想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是極其有限的。我們還可以通過選修課、活動課,甚至開放計算機實驗室,增加學生上機實踐機會。時間的積累只是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師還應當注意對學生的實踐加以監督和指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盡其能:多數學生應達到教學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數基礎較差的學生經過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數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深入學習課外知識。
三、培養在應用中創新的能力
素質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著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鼓勵學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約束,大膽地對所學知識的內容、適用范圍作出猜想和判斷,并將其猜想作為創造新知識、探索新功能的基礎,舉一反三。
教學中我們盡量結合實際,以及計算機知識與其它學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啟發式,滲透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培養。
首先,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注意知識的連續性和知識的遷移,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例如,計算機的文字、數據、圖象處理,網絡應用等內容,為教學中概念的引入帶來了極大方便,在問題講述時,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試探學生的認知水平,探尋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適時給予光大,這對學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勵。在教學內容順序的編排時,可以讓學生先掌握基本應用軟件的使用,再回來學習操作系統的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操作系統的功能有實踐性的認識。
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開發計算機應用,甚至計算機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例如學生學習了數據庫應用后可以為班級處理考試結果,為教師提供考試質量分析報告;還有學生將數據庫應用于地理學習,自己編寫"世界各國信息小詞典",推廣給同學用于幫助地理復習;還有學生利用簡單編程為數學抽象的函數分析提供具體的計算機模擬;還有學生能夠幫助其他學科教師編制教學課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計算機多媒體進入教學中,通過聲音、圖象等多種表現形式,使學生能對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更加形象,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激發積極的思維,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所發現,有所提高。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可供借鑒;而且信息技術本身又是一門飛速發展的技術,需要不斷去探索。但是有一點是堅信的: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要切實地實施素質教育。
[內容摘要]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形勢下,本文從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和自主性四個方面來體現素質教育。在基礎性方面: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同樣是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學科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實用性方面:盡可能的讓學生學到一些實際的技能,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創造條件,為他們掌握現代化學習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擴展性方面: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還要注意知識的擴展性,雖然主體是基礎教育,但是計算機也是一門活動課程。而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計算機世界奧秘的重要途徑。因此,我校的電腦興趣小組,在完成基礎教育的前提下,根據自愿的原則,吸收部分對電腦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進行Logo語言教學的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自主性方面:大膽地采用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之,計算機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斷提高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眼光僅僅局限于課本,而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認真實踐,及時總結,發揮計算機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自主性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為21世紀培養出實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 基礎 實用 擴展 自主
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挑戰,世界各國都把發展信息技術作為新世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目標。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這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可見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形勢下,如何在信息技術教育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計算機教育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和自主性四個方面進行考慮。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動性,體現創新精神;有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一)課堂教學的基礎性
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是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學科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計算機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圍的普及,但是小學生真正有接觸過的,畢竟還是少數,所以不能一上來就讓學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詞術語,這會讓學生敬而遠之,也就談不上教學效果了。如在學習運用"畫圖"程序繪畫時,需要設置前景色和背景色,這兩個詞學生不容易聽懂,我是這樣來說的:"我們畫圖時要用到筆和紙,用電腦畫圖時也一樣,要選好筆(前景)和紙(背景)的顏色……。"又如在介紹文件名時,學生經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擴展名,我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就可以解決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們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擴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區分各類的文件。"這樣,適當地應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對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提高他們興趣,而且能達到幫助記憶和理解的目的,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認識電腦時,我讓學生學會辨別計算機的四大件(主機、顯示器、鍵盤、鼠標),并學會開啟和關閉電腦的步驟,隨后讓學生進入Windows,讓學生操作鼠標,讓他們打開畫圖工具,寫字板工具,甚至進入電腦自帶的游戲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當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統保護下),通過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低年級的學生對于畫圖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在教授完"畫圖"的基本操作后,為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讓學生按照書上的圖片進行繪畫,而是給學生一個題目或是一樣事物讓學生自己創作、發揮。比如,我讓學生在"畫圖"程序中畫上自己的姓名。因為漢字是象形文字,每個文字的組成都有一定的含義,每個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圖畫。例如:"林"字,是由兩個木字組成的,有的學生把一豎畫成樹干,一橫畫做彎彎樹枝,然后在下面加上兩片樹葉,就成了一個"木"字,復制一下就成了一個"林"字。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可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從教學實踐中,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學科的知識,這要求任課教師除了掌握本科知識外,還要掌握一定的相關學科知識,綜合運用,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把深奧的計算機知識轉化為小學生所能接受的內容。
(二)課堂教學的實用性
大家知道計算機更新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我校的設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從最初的中華學習機到現在的Pentium3處理器;從無盤工作站到現在的可以單機運行Windows軟件。芯片技術是按每18個月就進步一倍的速度向前發展的,因此,學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機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學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負。即使可以,教學內容要保證學生進入社會后仍適應社會需要,也是極其困難的。所以我們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學到一些實際的技能,為他們掌握現代化學習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
文字編輯軟件的應用在小學教學中還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漢字的錄入,漢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鍵盤輸入,而是把漢字轉換成字母或者數字表示的代碼,在將代碼送入計算機識別,是一種間接輸入的方法。現在要求小學生背誦某種與小學語文教學規范相悖的漢字編碼規則,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小學進行漢字輸入的教學,其目的不在學習某種漢字編碼方案,而是學習打字技能,輔助和促進語文教學。所以"智能ABC輸入法"和"全拼輸入法"應是小學生首選的基本輸入法,它可以幫助小學生學習和鞏固漢語拼音,提高識字率。由于拼音輸入法存在不認識的字就無法輸入這一缺陷,所以應該輔助以其他的輸入方法,例如"微軟拼音輸入法"中就帶有手寫輸入的功能,可以幫助小學生對不認識的字進行輸入。而其他對小學生語文學習可能產生誤導的編碼都應該堅決屏棄。
鼓舞、指導學生大膽、靈活地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運用工具體現自我價值,我還結合一些節日進行電腦賀卡的設計。在圖文混合排版技術、豐富多彩的電腦繪圖、強大的功能和簡單的操作下,優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層出不窮。把優秀的作品打印給學生本人,還有利于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興趣。有的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制作小報,更多的同學則學會了運用電腦作為寫作、閱讀、認識世界的工具,為自己快速、高效的學習增添一個新的途徑。
在Windows環境下大多數軟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記事本"和"畫圖"程序的區別在于"畫圖"程序多一個工具箱和一個顏料盒,當把這工具箱和顏料盒隱藏起來后,就和"記事本"一模一樣了。當學生看到這樣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畫圖",還可以舉一反三,達到知識的遷移,為以后學習其他軟件打下基礎,提高學習的能力,這也正是信息技術教育追求的目標。
因此,我認為,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創造條件。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因此實用性應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課堂教學的擴展性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還要注意知識的擴展性,雖然主體是基礎教育,但是計算機也是一門活動課程。一些對計算機知識具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電腦。而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計算機世界奧秘的重要途徑。
Logo語言的設計者之一的基爾代爾教授,在開發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語言能帶給小朋友們嚴密的計算思維和有趣的學習體驗。Logo語言既是一種程序,也是一種玩具,它能用直觀的運動來體現編程的結果,讓我們在游戲中進行思考,在趣味中學習。在歐美等國家Logo語言在小學計算機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為,Logo語言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這對于一些喜歡數學的同學來說,Logo語言對其綜合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從程序設計的角度看,學習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可以為學生今后學習其他高級程序鋪設道路。因此,我們在教學Logo語言時要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以學習一種"玩具"為出發點,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我校的電腦興趣小組,在完成基礎教育的前提下,根據自愿的原則,吸收部分對電腦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進行Logo語言教學的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四)課堂教學的自主性
小學信息技術課50%以上的時間是上機操作,而在操作過程中,幾乎大部分同學都會遇到這樣哪樣不同的問題,特別是在剛開始上機操作的時候,幾乎人人都喊老師我的計算機怎么怎么了,教師根本忙不過來,也就挫傷了未能輔導到的學生的積極性。個別同學對計算機的掌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有的同學都會用Photoshop處理圖片;制作Flash動畫設計;甚至可以制作個人網頁,難道我們還要讓他們來學習"畫圖"程序嗎?而個別同學碰到問題都不敢問老師,結果讓也時間白白浪費了。
因此,我大膽地采用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邊巡視輔導,一邊注意觀察哪些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然后先展示他們的成績,予以表揚,并宣布由他們作為老師的助手,一人或兩人負責輔導一組同學。這樣做,不但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使教師能有重點地輔導某些方面的問題或某些同學;而且解決了輔導不過來的問題,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保護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且學生間的輔導自有特點,也易于交流,有時比教師指導的效果還要好,教學目標的達成率得到了提高;同時也鍛煉了小助手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學內容也得到了強化,使小助手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養成求知探索的習慣,培養了較強的自學能力。而那些不好意思問老師的學生,可以問同學,既解決了問題,又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
計算機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斷提高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眼光僅僅局限于課本,而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認真實踐,及時總結,發揮計算機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自主性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為21世紀培養出實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早期教育;學前兒童;素質教育;音樂教育;作用
論文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需求,素質教育應從學前兒童早期抓起,從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來說,人類的早期發展是最初、最迅速、可塑性潛能開發最大的階段。然而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種實施方式,在學前兒童教育中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早期音樂教育可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環境,開發智力,啟迪智慧等作用外,而且在培養幼兒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及促進素質全面發展等各方面都起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黨和國家向基礎教育戰線提出的一向全局性任務,是面向21世紀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措施,是教育領域自身發展和改革的需要。素質教育,就是對孩子進行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教育,使孩子成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心素質和勞動素質,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適應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的公民。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對培養人的全面素質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的作用。學前兒童的早期音樂教育是兒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在以后的素質教育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為學前兒童的智慧、創造力、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的作用進行粗淺的闡述和探索。
一、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啟迪智慧和創造力,促進智力的發展
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科學知識素質教育等,它們概括了少年兒童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而音樂教育對少年兒童音樂素質和智力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
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天文,一把是音符。”音樂不僅有直接來源于人類多姿多彩的勞動生活,更是激發個體創造力的重要源泉。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啟迪智慧,對智力的開發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就拿4-5歲的兒童學習鋼琴來說吧:當孩子一邊看曲譜,一邊演奏,用眼睛攝取音符,反映到大腦,大腦又很快指揮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個部位,進入演奏狀態,這個過程既動了大腦又動了手,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多么復雜的體腦結合的高強度“勞動”啊!所以就學習鋼琴這方面來說,確實能夠提高幼兒的以下八大反面的能力:1.豐富想象力2.嚴謹思維能力3.大膽表現能力4.深刻理解能力5.良好協調能力6.沉穩控制力7.杰出的組織能力8.優秀的記憶能力。孩子們通過這樣一系列重復的體腦勞動,使他們的身體素質得到一定的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會更加敏捷,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因此,對學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作為美的王國中的一個寵兒,音樂是培養美感的藝術手段之一,音樂審美教育是審美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要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最直接,最明顯的手段就是用音樂藝術的美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音樂以它動聽的音響,優美的曲調,鮮明的節奏等特殊的藝術魅力,贏得幼兒的喜愛,使他們在濃厚的興趣中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
音樂教育活動如果不是以音樂美的力量來吸引幼兒,打動幼兒,單純靠活動形式,內容的兒童情趣來取勝,那么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動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對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來實現的,所以,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必須以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為目的,在教育實踐工作中必須緊緊圍繞音樂審美能力這一核心來確定具體的教育目標、任務和內容、選擇教材教法、設計教育活動。
三、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身體素質的發展,促進個性形成
音樂情感的藝術,它以悅耳的音響作用于人的興奮神經,調節情緒,減輕思想壓力,醫治心理疾病。古代史書《樂記》中談到“樂行而清,耳聰目明,血氣平和……”明確指出了音樂的治療保健功能。情緒抑郁是人們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緒舒暢可使疾病不治自愈。現代的音樂治療學,發展了中國古代這種“樂醫”理論,利用音樂來治療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聽一些速度較慢、音調柔和的曲調:情緒憂郁,可聽些歡快喜悅的樂曲等。
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影響著幼兒身心健康。幼兒時期身體發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動逐步發展到小肌肉的細膩活動。幼兒通過學習打擊樂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運用大肌肉、促進小肌肉的發展。他們在打擊過程中滿足了活潑好動的天性,同時在悅耳和諧聲音中享受著樂器帶來的快樂,這使他們感到身心輕松愉快,消除了身體疲勞和緊張感。
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也影響個性的發展。培養一個孩子好的習慣,糾正孩子不良習慣在早期都是比較容易的,早期也是人性格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幼兒的個性具有一定的傾向性,表現在興趣愛好上,對待周圍事物的態度與行為方式的性格特征上,以及道德品質上。經常進行音樂活動,能培養對音樂的興趣,發展音樂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等,如;讓性格內向的孩子多聽一些激昂的樂曲。以調動情趣,激發主動積極性,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讓情緒易激動的孩子多聽一些柔和,抒情的音樂,能夠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為日后良好個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學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有利于集體主義與協作精神的培養,促進凝聚力的增強
現在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就是家庭中的“寶貝”“小皇帝”,在家里發號施令,父母圍著轉,養成了孤僻任性的性格,紀律性抑制能力差。而音樂除了對孩子們進行美德方面的教育外,還能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比如:合唱隊的排練,都要求大家嚴格按照樂曲的旋律,音高,節奏,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唱得一致,如果一個出現錯誤就會破壞音樂的完美效果。合唱的成功與否,是孩子們集體主義、協作精神的表現,孩子們在演唱中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并不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約束,從而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因此,音樂可以增強孩子們的整體凝聚力,在培養集體榮譽,團隊精神,紀律性和群體意識等方面,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是培養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為了孩子發展的今天,個體的發展不是單項的,而是多項的,音樂教育的發展恰恰使其他素質的發展也獲得了提高,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熱愛音樂并讓內心感到自在和快樂,應該通過音樂教育,讓孩子們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們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當孩子們增進了審美觀念,身心得到平衡的發展,豐富了人生體驗,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并朝著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時候,這才是素質教育真正要達到的目標。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時代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素質教育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造就新一代勞動大軍和提高廣大在職勞動者的素質,已成為教育新面臨的一項十分重大的戰略任務,而這一任務的完成主要依靠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是中等職業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推行素質教育成為廣大職教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一、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意識。
傳統教育重在知識的傳授,而忽略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推行素質教育,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創業能力,自學能力等)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如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促進學生健康活潑的成長。傳統教育不僅片面強調知識傳授而忽視對學生能力與智力的培養,而且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推行素質教育,必須牢固樹立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的意識,即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身實踐,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更多的自學時間,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能力的培養。
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直接是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因此,人才的培養一定要與市場掛鉤,與社會接軌,滿足社會各行業的需要。這樣,職業學校就應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來調整、規劃專業結構以及課程的設置,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落實到各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上。做到人才培養的速度、規模與市場的需求相適應。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機制。
素質教育沒有固定模式,它的實施可以制定某種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規定,但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探求適合于學生個體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應承擔提高學生素質的使命。
1.推行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主渠道。
不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還是語言科學,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都可以結合知識教育進行素質教育,即“寓素質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就是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把文化知識“內化”為學生穩定的素質和自覺的行動。
在教學內容上,應重視專業課,但不可忽視文化基礎課。職業教育應在完成了相當于高中階段文化基礎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專業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學生也只有具備了較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才會有較強的融會貫通能力,有較靈活的思維方法,才可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將專業課知識真正學好,弄懂。
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從僅僅“教會”學生轉向同時指導學生自己“會學”。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靠包辦式的“傳道、授業、解惑”來教會學生,大量的時間放在課堂教學上,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在職業學校推行素質教育就應當改變原來的單一刻板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通過講課、討論的方式引導、幫助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怎樣去克服一個個疑難問題,從中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2.推行素質教育,日常生活中嚴格管理是一個重要環節。
管理是一種無形的教育,科學、規范的管理,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習慣,是加強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軍訓半個月,確立內務、紀律、隊列等行為標準,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軍訓后認真抓成果鞏固,長期堅持。平時各項工作都要定期進行檢閱與比賽,檢查評比結果與班級獎勵掛鉤,形成一種無形的推動力。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守時守紀、關心集體的良好品質,為學生就業打下基礎。同時讓學生參與管理,有意識、有目的地使學生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增長了多方面的才干。
3.推行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校園文化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往往比課程教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所以職業學校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優良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校園內設立宣傳欄、廣播臺、團報、校報等及時向全校師生宣傳國際、國內新聞,教育新思想、新動向及校內的新人新事。還要開展多種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文化、體育、文藝、美術等活動,使學生受到優良的校園文化的熏陶。如舉辦一個文藝晚會,對學生的組織能力、文化品位、藝術修養等多方面素質都是很好的培養鍛煉。每學期可以通過定期開展技能匯報、歌詠比賽、書法展覽、法制講座等活動來煅煉學生、教育學生。通過校園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質,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推行素質教育,強化社會實踐是一個重要手段。
職業教育強調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經常帶領學生深入工廠、車間,讓學生實實在在的體驗生活,自己動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導學生如何應用所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有了這樣的經歷,踏入社會就不會有那種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會感到在學校中所學的是無用論。
三、提高師資水平,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組織者與實踐者,其自身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素質教育開展水平的高低。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如果教師只是傳授知識,那么只要求教師通曉所教學科的知識并懂得教學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師要擔負起素質教育的任務,那么還必須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為人師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質教育的方法與藝術。在職業學校,必須倡導學習之風,教學科研之風,對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實驗方面的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
推行素質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過全面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全體教育工作者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并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學的職業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才能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素質,才能適應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現狀、對策
一、從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談起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欣喜地看到,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國家對教育的呼喚從來沒有象今天如此強烈過。而語文教學伴隨著這場春風乘勢而上,在經歷了種種批判、責難之后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且適應形勢發展的教育教學理論。語文教改也猶如百花齊放,爭相斗艷。在眾多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紛紛閃亮登場。尤其在實施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似乎正迎來了她的春天。不可否認,所有這些都是人們所希望看到的。畢竟,在與實施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加之以現代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介入,語文教學正日益適應了語文教改的需要而開始變得輕松、有效、趣味十足。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沿著現有的這條路走下去,語文教學走向輝煌的時間已為期不遠矣!
二、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廣大經濟、教育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新課標和素質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樓,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是陽光照不到的角落,是無人顧戀的“灰姑娘”,仍然還在應試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掙扎。她更呼喚切合農村教學實際的探索與思考,更企盼語文教改的春風雨露。
1、當前實施的素質教育只不過是在有限的區域里推行的“貴族教育”,在農村地區幾無立身之地。所謂貴族,便意味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優越的條件和“高人一等”的思想觀念,用它來形容當前的素質教育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在相對落后的農村中學,顯然不具備這些推行素質教育的現實條件。這里其實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層含義。就硬件來看,在農村中學,沒有圖書館,沒有多媒體,教室里仍是傳統的黑板加粉筆。學生從早到晚除了上課還是上課,沒有黑板報,沒有廣播室,更別談什么手抄報、文學社、電視臺。我們的學生不知道語文除了教材之外,是一個多么豐富多彩的世界。雖然說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但若沒有相應的硬件設施的輔助,語文教學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間呢?而從軟件來看則更宣布了語文教學的死刑,一方面,部分農村中學的領導認為語文教學可有可無,沒有對語文教改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在課程設置,活動安排及投入上沒有把語文課擺在應有的位置;另一方面,農村中學的師生在語文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也未能端正對語文的態度,抱殘守舊、不知創新。結果是一支筆,一本教材,一本教參(或筆記本)便打發了三年高中的語文學習,最終使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雖然有關推行語文教改的理論文章、實踐經驗、教學設計等等紛紛見諸各種報刊雜志,但是又有多少是能切合農村中學實際的呢?從某種程度上說,廣大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是向往語文教改,向往實施素質教育的,但是現實決定了他們只能是瞎子、聾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探尋,可以說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是所有語文教師中最痛苦也是最困惑的。
2、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當前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比任何時候,任何區域的教學都更呼喚改革。畢竟,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沒有改革就沒有進步,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不從“應試教育”的泥潭中掙脫,開辟出語文教學的新天地,就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永遠只會是無人關注的“灰姑娘”。實施素質教育,則是改變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現狀的唯一出路。著名語文改革家魏書生的話應成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他說:“語文教學必須將‘應試教育’變為‘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為目的,全面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唯一出路。”不可否認,在農村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確還存在著許多困難,而且也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甚至還會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但是我們沒有退路可走,不改革不創新就永遠不會有進步,摸著石頭過河、不怕失敗、不怕跌倒,總會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新路來。
三、改變當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現狀的思考
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路。面對困境,開辟新路,我們義不容辭,更要有敢為天下先的智慧和勇氣。近些年來,筆者在現實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語文教學改革,在語文教學中貫穿素質教育,逐漸積累了一些心得和體會,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下面從兩個方面予以闡述。
㈠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既不忘應試又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說:“沒有教育觀念的轉變,素質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說轉變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由此可見轉變觀念是推行語文教改的第一要義。有關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筆者認識到樹立“大語文觀”也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觀念也罷,固然是千真萬確的,但它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與農村中學的現狀不相適應,其一,在農村中學沒有推行大語文觀的硬件和軟件環境,其二,農村中學學生的生源素質決定了在課堂上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去發揮出他們的主體作用。
換個角度來看,長期以來,圍繞語文教學的最大難題并不是語文觀的問題而是“學”與“考”的關系問題。正是因為未能妥善地處理好“教什么”與“考什么”的關系,結果導致了語文教學內容的混亂和語文考試的盲目,以致從根本上動搖了人們對語文課文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甚至出現了高分低能和“學得好”卻“考不好”的奇怪現象。難怪乎在農村中學語文備受各方人士的冷眼和歧視。筆者正是針對這一現象,大膽創新,從改革教學內容入手,著手妥善地解決課文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問題,從而既不忘應試,又能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素質。
觀念轉變之一,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并不是課文,課文僅僅是同任何一份試卷上的閱讀材料一樣的一篇范文,一個個例而已。在具體教學中,不是因為學什么課文而設定教學目標,而是先定教學目標然后再來選取與之相適應的課文作為范例。事實上,學習語文大可以象學習英語一樣實現量化,把一學期、一單元、一篇課文所涉及到的聽、說、讀、寫的知識和技能一一地羅列出來,而我們教師則是將這些內容形成系統和網絡,將聽、說、讀、寫的各項能力的學習目標、學習要求和學習的方法詳細地安排好。實現知識和技能的系列化教學。同時讓學生明白,語文課不是學課文,而是學知識,學技能,學運用。
觀念轉變之二,根據上述思路,把傳統的、以課文學習和作文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語文課,分成“語文知識課”和“語文能力訓練課”。兩者有各自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統一。前者以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為主,包括語文的基礎語法知識,以及針對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中所安排的其他相關的知識等,目的在于通過知識的積累來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后者以訓練為主,結合所學知識,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規則和方法,經訓練形成聽說讀寫的技能,真正提高他們的能力。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只是為方便論述而將兩者分開來談。在實際教學中,兩者是不應該也不可能分開的,一節課里邊應該是既有理論講授,也有示例分析,還應有實踐訓練。只能說它是語文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當然,畢竟受條件的限制,我們還不可能走得很遠,在許多時候也不能不受高考指揮捧的影響,但從實效來看,筆者所在中學的語文高考成績總保持在同類學校的前兩名,而且學生的語文素質的確較進校時有大幅度的提升。
㈡立足課堂,結合語文教學內容的改革,構建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
作為農村中學,學習的主陣地就在課堂,只有切實地抓住課堂這一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才能真正地將語文教改推向實處。從總的方面來講,課堂教學要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全面發展。如果在以前,受學生學習基礎和素質的影響,以及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不過是一句空話,推行語文教改后,這一局面正逐漸得到改變。
1、降低學習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改革,推行成功教育。鑒于農村中學學生的實際水平,現行語文教材有許多內容并不符合農村中學的教學實際,這在很大程度上給教學帶來了難度,更重要的是不切實際的教學內容使廣大農村中學的學生品嘗不到成功的喜悅,以致從根本上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逐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所以,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的實際,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合理地設置課堂學習目標,真正做到日有所獲,月有所得,才能使學生重拾信心,而不至于出現半學期或一個學期下來,不少學生甚至是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學生連連感嘆“語文課什么也沒能學到”的尷尬局面。以議論文寫作的教學為例,針對學生實際,在教學中從最簡單的要求達成抓起,只要未能達到要求,便反復進行,直到達成要求為止。而一旦達到要求則給予鼓勵、表揚。如不少學生不會分析事例,喜歡以敘代議。教學中,我們就專門據此設定教學目標:在引述事例時,不能超過兩個句子,而每引述一個事例,就必須至少有三倍于引述事例所用的語句來對此加以分析,什么時候做到這一點,什么時候這個目標完成。與此同時,我們提供典型示范并進行理論指導,三兩次下來,多數學生都能達到要求。以上只是我們推行語文教改的一個小例子,但正是這點點滴滴,慢慢地使學生看到了自己的潛力,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的成功,看到了語文學習的未來。如此下來,他們又怎能不愛學,好學和會學語文呢?成功是每個人都渴望的,聚沙成塔,積少成多,推行成功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
2、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將《實話實說》引入語文課堂。
教學的核心是教學生學會怎么學,而不是怎么教,當然這里邊有一個怎么教學生學會的問題。但其實質是一樣的,即在課堂上,教師只能是主導,而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多向體育課學習,比如體育課上學習某個動作,體育老師把動作要領講完并示范幾遍,他的教學任務便基本完成了,而剩下的時間便交由學生練習。這并不是說我們的語文課就都要這樣上,而是說這其中的精神是相通的。由此,不難想到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欄目。筆者認為,將《實話實說》引入語文課堂不失為是處理好課堂上師生關系的好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自由的氛圍,讓學生敢說敢講,參與到課堂的集體學習中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們的潛能,與教師一起研究教學內容,分解目標,明確任務,共同練習。而教師則只需要象主持人那樣穿針引線,由主講者轉變為他們的學兄學長。所謂學兄學長,只不過是在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上比他們先行一步,能起個領頭和指導的作用而已。當然,教師不能將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強加于學生,而應該鼓勵學生多維思考,大膽質疑,從真正意義上使學生思有所悟,學有所成。如此,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將無往而不勝矣。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更是一門藝術,而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則更是“無米之炊”的藝術。但不管現實如何,作為一線的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堅持的方向不變,我們的信念不變,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談及素質教育時說:“作為一種思想,它是科學的;作為一種改革思路,方向是正確的。”我想,只要我們能堅持這一方向,踏實勤奮,銳意進取,不斷探索,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完全能變“丑小鴨”為“白天鵝”,由“灰姑娘”而成“美麗的公主”。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論文關鍵詞】課堂教學 課堂氣氛 素質教育
【論文摘 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注重活躍課堂氣氛,突出交際能力培養,乃是當前英語教學貫徹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陣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注重活躍課堂氣氛,突出交際能力培養,乃是當前英語教學貫徹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課堂教學氛圍應該輕松愉快、活潑有序。由于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英語技能形成要依賴于大量的課堂活動。如果課堂氣氛太過嚴肅呆板,會使學生思想上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從而抑制大腦皮層的活動,阻礙學生的主要活動和思維過程;如果教學氣氛過于松散雜亂,則會導致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和要求結果。因此,老師要善于控制課堂氣氛,善于捕捉學生的情緒變化,創設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學生只有在這樣愉快的環境中,才會敢于開口、樂于開口講英語,活躍思維,才能成功地進行大量的課堂實踐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教師所設情景進行實踐演練,從而鞏固知識,培養語言表達和交際能力。情景的創設可通過圖畫、文字、列表、實物、對話、討論、問答、寫作等多種形式來實施。通過創設情景,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應用知識的機會,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共同發展。
如:我在教shopping一課時,讓學生扮演營業員和顧客,在講臺上放著香蕉、桔子、梨、雞蛋、面包等物,然后讓學生自己對話表演。
A:Can I help you?
B:I want to buy some bananas.
A:Here you are.
B:Thank you.How much are they?
A:They are five yuan.
B:Here it is.
A:Thank you.Bye-bye.
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全部進入角色,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交際能力。
二、面向全體,因人因材施教,優化教學方法
實施素質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無論是后進生還是優等生都是教學的基本對象。由于他們的基礎參差不齊,個性各不相同,因此,老師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年齡、個性和心理特征,針對他們不同的基礎及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對于優等生要鼓勵其再接再勵,讓他們帶動、幫助后進生,強化他們的實際運用能力和應試技能技巧;對于后進生,教師要給他們指點學法,勉勵他們積極進取,堅定信念,樹立必勝的信心,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采取多種措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是培養學生學好外語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師在誘發、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后,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他們自己開動腦筋、積極思維、獨立地獲取知識。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激發興趣,提高心理素質
為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我們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通過會話、歌曲、游戲、繞口令、小詩、謎語或諺語等形式,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學生有了興趣之后,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好奇心比較強,活潑好動,爭強好勝,好表現自己的年齡特點,以各種適用、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在臺前表演,或提供句型、詞匯,讓學生快速編成簡短的對話進行練習,或是做“看誰最聰明”的游戲,連珠炮彈式地往下傳:
A:What’s this?
B:It’s a book. What colour is it?
C:It’s red. What are these?
D:They are..
有時將學生分成幾組比賽,進行傳話,搶答和必答形式的比賽,課堂氣氛熱烈,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熟練掌握了所學知識,樹立起學習英語的信心,產生“心理基礎”。
四、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質。
素質教育是要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英語教材中有許多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因此,我在教學中將思想教育寓于語言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經常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以及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的教育。
我除了課堂上用英語組織教學,多給學生創造聽、說英語的機會外,還在課堂上自然地運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Sorry等口語,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怎樣講文明、懂禮貌。同時,我平時嚴格要求自己,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為學生做出表率,這樣就促進了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行為和習慣。
【論文關鍵詞】 特殊教育 體育教學 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本文淺談在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構想了一些切合聾啞學生特質的方式方法,以便更好的在課中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當前各級各類學校正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更是對殘疾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體育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體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認識和嘗試具有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促進特殊學生的全面發展,本人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自己的認識:?
1 思想品德教育貫穿在整個體育教學中?
通過體育探討、教學培養聾啞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體育道德觀,具有勇敢頑強、團結進取、活潑開朗的精神面貌,誘導學生養成維護道德規范、遵紀守法的好品質。以畫龍點睛的揭示、引導學生去感悟,使學生在加強身體素質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 注重“全面”?
面向全體學生。根據聾啞學生的身體素質、接受能力、個性差異、適度地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制定適宜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步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始終處于通過努力就能摘到果子的發展區。教師不僅要關心優秀學生,更要關心后進生,對優秀學生適當擴充內容、增加練習難度、提高要求,并對他們進行超前教學;對后進生則進行個別輔導,在練習方法、難度上進行簡化,但在練習次數上和時間上進行強化,給他們以信任和鼓勵,加倍關心他們學習的進步,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上進心。讓他們通過參加體育訓練和比賽建立:自尊、自強、自立、自信的優良品質。讓他們明白自己只是身體上有殘疾,而不是殘廢,也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學生更多地獲得的是體力和技能,而明顯缺少的是對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獲得的成功感和愉悅體驗,因此教師根據教材情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發現式”、“問題式”等新穎多變的教學方法和形式,讓學生開動腦筋,在學習中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對枯燥的教材教學不是“苦”學,而是“樂”學。相互鼓勵。這樣的學習,學生興趣高,學習效果好。?
3 挖掘體育教學中的美育因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體育教學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內容,教學過程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美的教育。體育運動中的美,主要由“身體美”和“運動美”兩部分組成。“身體美”是人類健康的身體所顯現出的美,它是由機體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綜合顯示的健康美。“運動美”是人體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美,它包括動作美、環境美、行為美、競技美、器材美等。作為體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應把主要任務放在增強體質,塑造美的體形,促進機體完善,幫助學生形成對身體的正確審美觀念,促進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教師要言傳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具備美好的心靈、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語言、誠懇的態度、優雅的氣質、整潔的儀表及精湛的教學藝術,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學內容的統一。?
4 改革傳統教學方式?
注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無論是普通學校還是我們特教學校,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練什么,從而使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冷淡,甚至厭倦的心理,這就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做體育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是為了不教”。因為體育教學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能力。如以籃球比賽為例,我們用少量課時進行籃球的基本技術的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比賽。讓學生在自由組合的比賽中,自我鍛煉提高,從比賽中感覺到技術的不足,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教學比賽中產生對籃球的濃厚興趣,把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鍛煉中。完成“要我健身我會健身我要健身”過程的轉變。使學生既鍛煉身體又學好知識,并且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實踐、去探索,形成他們自己的鍛煉能力。?
5 改革課外體育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
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過程。體育教學的完整過程,應包括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教學不是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術,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計劃、要求、自身興趣、愛好進行各種體育項目的練習。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手段、練習難度、練習伙伴,創設自主練習的氛圍。培養學生自發、自主進行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使學生充分理解參加體育活動的必要性,結合參加體育活動和比賽的樂趣,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態度,并獲得人際關系需要的滿足,讓聾生以健全的身心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來,以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6 關注學生心理、生理?
由于體育教學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身體上有殘疾的聾啞學生,心理問題更為嚴重。自卑、好斗。在現實教育中,必須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諧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忽視甚至損害生理健康的知識傳授和訓練不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質而孤立發展體質、體力和身體技能的體育也同樣是片面的。和諧發展,既要求對個體體育內部教育的和諧發展,也要求對個體的體育教育與其他方面教育的和諧發展。只有和諧的教育才能培養和諧的個體,只有眾多的和諧的個體,才能構建和諧的社會。
論文關鍵字:藝術教育 藝術素質
論文摘要:沒有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校需要藝術教育,實施藝術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當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藝術選修課,與此同時,學校為了提高藝術選修課的質量開設了藝術公選課教研室。很明顯,現在的藝術教育正在逐步成熟,并趨于完善。對當代大學生的藝術素質的提高將起到很深遠作用,將有很重大的意義。
一、高校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現狀分析
作為高校學生的藝術教育,其學科的個性、創造性、主體性在教學中體現得較為突出。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上,考試和考核以及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方面,各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和做法。
高校實施藝術素質的現狀呈現以下特點:(1)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較強,教學內容較多地受到專業教育的影響,存在將專業藝術院校的教材壓縮使用的現象;(2)教學機構方面,多數高校院校設有藝術教研室或藝術活動中心等機構;(3)師資隊伍方面,學校擁有一定數量的教師隊伍,但學歷、職稱層次無法與專業教師隊伍相比;(4)資金投入方面,大多數學校經費緊張,教學設備短缺;(5)學生對藝術素質教育的認識方面,大多數學生對學習藝術類課程抱有較大興趣,但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藝術素質教育與就業無關,學習興趣不大。
二、藝術素質培養在教育中的作用
1.對品德的培養。首先藝術素質教育與“德”有緊密聯系。藝術素質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其內容是廣泛而富有聯系的,如果僅僅將藝術素質教育歸結為吹拉彈唱、舞文弄墨等技巧性的訓練,顯然達不到正確理解藝術的目的;應該從文化現象或者說人文素質的高度來整體認識藝術,才是對藝術素質教育的全面認識。藝術教育從形式上不能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訓練,而且從內容上看也不只單包括繪畫、音樂、舞蹈等狹窄的門類。作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由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眾,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感、藝術觀念,乃至整個社會的風尚、習俗、氣質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而產生的藝術也必將表現出各自的特質。但作為藝術的整體,文化的組成部分將其納入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的一部分,不僅使藝術教育更為寬泛.同時對真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民族文化,樹立民族形象以及培養愛家鄉、愛本土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潛移默化、實實在在的價值,從藝術教育的實施、傳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條件。
2.對審美觀念的培養。藝術教育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雕塑、建筑、陶藝等藝術學科,各藝術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藝術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種藝術,它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是人類對世界、對現實、對生活的一種情感反映。對現實生活感受越深,藝術情感的表現就越深刻、越真實,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經過對生活深刻實踐才完成,這樣的藝術作品,對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作用就越大。在藝術類型中,最主要的、人類感覺最敏銳的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藝術作品影響人、感染人的過程,也就是教育人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受教育者認識美的過程,是在不斷的審美過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為藝術本身是美的鑄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類的審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藝術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審美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對思維的培養。藝術素質的教育除了審美功能作用外,對形象性思維的培養是另一主要功能。愛因斯坦講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人的左右腦有著不同的分工,左腦以語言、計算、邏輯等功能為主,右腦以記憶、形象、情感等功能為主,左右腦既分工不同,又互相調節,互相輔助,偏重任何一方,智力的發展會受到限制,只有全面平衡的發展,才能達到增進智商的目的。藝術創作是情感的心理活動,是藝術家通過非具象的手段表現他的內心世界。由于是非具象性的藝術,因此,他的創作必須以想象力為心理基礎,通過想象和聯想的充分發揮,塑造出豐富的藝術形象,而作為藝術的受教育者,通過不斷地對感知力的培養,對藝術欣賞的二度創作,也變得更加豐富,這個由感官刺激到受理智支配的過程,是受藝術情感激發的過程,是藝術不斷給大腦思維提供豐富給養的過程。
總之,藝術素質教育能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性情,純潔心靈塑造,是美的集中體現。事實上,素質的提高,不單是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個人意識、道德修養等的提高;素質的提高,也能使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大學生更應該盡可能地接受人文教育,找回丟掉的另一半,走出或超越自己狹窄的專業范圍。它將成為藝術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倍受重視,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這有益的探索當中,尋找自我,表達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