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11 03:33: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西部素質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淺淡素質教育下不見素質的怪狀

21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時代正在來臨,國力竟爭日趨激烈。只有高素質、能創新的人才已成為社會的迫切需要。在這種背景下,素質教育應運而生。素質教育要真正地落實,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我認為首先要有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新理念,新構思。作為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校教育,特別是農村學校教育更應走在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探索與嘗試的最前沿。

一、樹立課堂教育的新理念。

現在許多學校在高喊素質教育,但實際上還是依承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仍然處于主導和控制地位,教材被奉為學生必須熟記的“圣典”,課堂考試成為區分學生優劣的“戰場”,漸漸地把學生培養成公式的“套用者”,課堂的“書記員”和試卷的“壓近者”,極不利學生的發揮智慧、潛能、創新意識和養成獨立、開放、成熟的個性,要改變課堂教學中這種言行不一的怪狀,關鍵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1.教會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積極深入進而創造性地參與學習,便能取得最佳效果。因為教育影響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選擇,內化和外化相結合,才能形成他們的知識、觀念、才能和品德,這個內外部的心理轉化過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

2.讓學生全面學習。

初學教育并不是一下子要培養出全才、通才、科學家、作家。但必須為學生的以后發展奠定起飛的平臺,這個平臺必須有基本的知識、能力、品格、身心素質作基礎,否則是偏斜的,容易坍塌的。比如說情感學習、社會實踐、技能學習等等,這些學習的狀況決定著一個人有沒有穩定的情緒,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社會適應性。這些看似瑣碎,近期效應甚微的教育,卻與學生今后的成才成功,一生幸福有著密切相關。現今許多教師盲目地隨大流,思想情感教育片面地追求表揚鼓勵,尋找挖掘閃光點。忽略了必要的批評、指責和加壓,致使許多學生形成偏狹和懦弱,經受不住挫折打擊,形成不良的情緒和人格,導致小學生中尋死、逃學等悲劇屢見不鮮。再如社會實踐,動手技能是現代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創新教育形成和表現的基本途徑。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養成其敢于動手,敢于探索的習慣,并具備基本的觀察模仿和實驗的能力,為創造打下基礎。另外我們還要大膽地拋棄“勁部”以上的教育、“左半腦”的教育,把情感與理智,直覺與邏輯,動腦與動手,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地融入我們的課堂。

3.使學生全員發展。

許多知名的教育家都提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但現實為什么不少的教師都累,學生學得苦,卻還是會出現學生的兩極分化,差生成群的怪狀呢?關鍵是教不會與差兩者的本質區別沒搞清楚,是因材施教的缺憾。要弄明白這些差別,改變現狀。首先,要轉變觀念。從多元智能理論重新認識學生,多元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對世界上所有正常人來說,不存在誰更聰明,只存在聰明的方面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而出色的,個體差異不是麻煩,而是個發展的資源。所以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而兩極分化的差生,是由于我們的教育一直偏向于語言、數理智力的培養,嚴重忽視了其它五種智力的教育培養。試卷分數考得不理想,稱其為差生。社會需要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全才,而是要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所以我們認為教學中要改變單一教學抽查、檢測方法。采用大課堂教育,組織多種活動,以調動學生多方面的智力資源,從不同角度受益,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和特點,消滅差生。其次,要改變做法。我們認為小學階沒必要把教學弄得很難,分析地很深入,非得語言智力和數理智力強的學生才能適應。非要學生堅韌不拔,苦上加苦,才能學會。而是要重在積累,創造出一種適應大多數人可懂的教學,以便不同知識、能力基礎的學生都可學會,從而使學生從知識積累落實到實踐中,形成創新能力。

二、作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

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具體講就是既要考慮課堂教學的總體目標和原則,又要考慮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橫向組合。不要考慮教學環節、程序、組織形式的縱向聯系,要使這些因素圍繞素質教育這個核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

1.總體目標和原則。

要能體現素質教育精神和現代教育理念,建立課堂教育認知、交往、創新等活動統一和諧。使學生在積極深入地參與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習質量的全員全面提高和可持續發展。同時遵循主體參與,分層指導,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教學原則。

2.基本成分

課堂教學應俱有可以吸納各種先進的教學方略的開放性機制,摒棄以往的束縛性教學。激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惑,欣賞交流,大膽猜測,甚至是錯誤的想法。引導學生放眼世界,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對待所學的知識要注重知識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探究性。留給學生更大的發展時空,真正讓沒有教不會的學生落實到每一個課堂。

3.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要立足于向全體學生的群體教學,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受益。要根據條件靈活多變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不能因循守舊,生搬硬套。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勇于嘗試,勤于探索,高瞻遠矚,才能在素質的浪潮中奏出強音,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各種人才。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淺談素質教育與初三英語總復習

眾所周知,所謂素質就是人經由先天自然遺傳和后天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實踐積累而形成的生理、心理的內在的基礎條件。若從英語教學的角度來談素質,那就可以理解為人們學習和掌握英語的一種潛能,即它是人們的英語能力的形成及發揮的內在淵源。

其實這種說法與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提出的"教學目標"并不矛盾,"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總之,就是強調能力。

能力與素質既是互相聯系,又是互相制約。一般說來,素質越高,能力就是越強,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具有互相轉化的關系。也就是說,素質是決定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就有什么樣的能力。如:記憶素質優良的人,其記憶能力就越強。因此,能力是依賴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并在活動中發揮作用。

那么初中畢業班在總復習中要不要搞素質教育呢?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仍然持著兩種見解,一種認為,初三年英語中復習就是"為了應付中考" ;"沒有必要提什么素質教育" ;另一種認為,"初三年英語中復習必須不忘素質教育"。筆者認同后一種看法。理由是,初中畢業班的教師肩負著雙重的重任,他既要幫助指導考生系統歸納、總結、鞏固初中三年來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他們對中考的應試能力,使他們順利地通過中考的重大考試;又要"為進入高中學習,初步打好基礎"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實際上,"聽、說、讀、寫"的要求已經提出多年了,這種要求無疑是個全面的要求。這應該是個比較全面的科學。專家們研究表明"聽、說、讀、寫"的關系是密切相連、互相滲透的關系。一般說,口頭表達能力強的人,書面表達能力也強;聽和讀是說的基礎,讀和寫能力的提高又必須建立在聽和讀能力提高的基礎上。綜上所述,我們不難斷定:培養和提高學習英語能力時,離不開其依賴的基礎 -- 素質。在英語教學中,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語音、語法、詞匯的教學及聽、說、讀、寫的訓練是英語交際能力的前提。這種教學思想與中考總復習并不矛盾。相反地,初三英語總復習中注意培養學生素質,其教學素質一定好的 。多年來,初中英語教學使我領悟到:要想達到總復習不忘素質教育就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 堅持聽說能力的訓練

如上所談,為了提高素質,初三英語總復習階段聽說能力勢在必行,不能忽視,筆者往往采取以下做法:

1、堅持值日生報告制。充分利用5分鐘,為學生提供聽說機會,在這段時間,教師也經常口述或朗讀一些短篇故事、對話,提供聽說機會,同時補充一些有關英語口語中表達習慣的差異知識。如英語中用 "Hi" 、"Hi" 、"Dood morning!"等稱呼;而漢語則用 "Have you eaten yet?" 或 "Where are you going ?"。其實在英語中,這兩句分別是表示你邀請別人與你一道同餐和你對別人不禮貌,你干涉了別人的私事。

2、復習每篇課文前,通過聽新教材課文錄音,模仿了地道的英美人語音、語調,恢復了聽力練習,也使學生再現課文的內容。

3、適當補充難易適當的聽力練習,再強化聽說能力。

(二)"聽寫"要貫于英語教學始終

由于"應試教育"的弊端,使初三畢業班的不少老師忽視了聽寫,甚至取消聽寫。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有悖"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利于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多年的教學實踐和上高中后反饋信息證明了聽寫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應堅持始終。我教過的大部分上高中學生說:"初中聽寫的效果對他們上高中聽語音課感到容易" 。有的來信寫道:"Ditac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English class.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study English further."。幾年來,我在畢業班堅持三聽寫:①聽寫單詞、短語、寫出劃線音標。②聽寫課文有關段落。③聽寫結構簡單、沒有生詞的材料。(如:便條、書信、通知等)從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

"讀"有兩種概念。一是出聲"朗讀"(即:念"),二是不出聲"閱讀"。在畢業班復習中,自然以后者為主。心理學家及語言學家們認為,閱讀技能是最基本的閱讀能力,是順利完成閱讀能力方法。它有三個基本的要素速度、理解、和詞匯量。通過閱讀同學們可以培養自己語感,而語感又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從中考角度看,閱讀理解、完形填空占重要地位,所以閱讀訓練在英語學習中是顯得尤為重要的一環。

①強化閱讀訓練。英語閱讀與其他學科不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學好,也不是幾個就能突擊的。它需要平時點點滴滴、日日夜夜積累的。要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首先教師必須要求每個學生每日做一篇閱讀理解題,每日在打印答題卡上寫一個句子,讓學生交上來批改;然后下堂課時在班上讓學生講這一篇短文的大意;爾后,就對學生錯得最多的問題進行分析。由此而來,學生們的自覺性就慢慢提高了。為了讓學?quot;熱"起來,進一步提高閱讀水平,老師必須精心設置一些恰當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每日讀兩篇短文。一篇即要看又要做后面的題目,謂之精讀;一篇只看不做,培養語感,謂之泛讀。持久下去,學生們一拿到閱讀題就進入閱讀的狀態。這樣強化訓練:一來,適應中考;二來,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②教會學生帶著問題理解。理解對閱讀能力有決定性的意義,教師應

設計一些合理的閱讀練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前、中、后都要向自己提出些問題;并鼓勵學生都用自我提高的閱讀 方法。

③訓練學生閱讀速度。我們在復習中一段時間進行單項訓練,在限時的閱讀(每分鐘60左右)同時,注意幫助學生糾正"回視"的壞習慣,培養"跳躍式"閱讀法,逐步擴大"識別間距"和逐步克服"心譯"的依賴。這樣做,使學生在做完形、閱讀理解、是非幾類題時就不會感到棘手了。

④詞匯的掌握對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影響。掌握詞匯越多,閱讀速度才能越快,理解程度才能越深。

通過這些方法的實施,誠然有量變到質變,大多數的學生提高閱讀的技巧,也就是他們的素質 - 潛能增加了。

(三)素質教育在活動中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系下良好基礎。所以,我們不論在課內、外都要善于組織引導去培養、去發現那些優秀語言學習者,使他們具有強烈的語言交際欲望,給他們創造語言表達和各種機會。要培養畢業班的學生有這樣的素質,就必須利用課外活動,開展書法、詞匯、講故事、演講等競賽,組織"國慶"、"元旦"、"五一"英語朗讀會、英語晚會,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參加校外"英語角"活動,只要有機會就鼓勵他們與"老外"交談。對那些表現好的,效果顯著者,發點小獎品,以資鼓勵。

總而言之,課堂改革就是從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素質教育決不是一句空話,而必須加緊實施,否則很快就不適應當前改革的步伐。不僅低年級是這樣,畢業班尤為如此。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淺談在音樂課堂進行素質教育的思考

不同的時代對人才有不同的要求。特別是現代社會這部大卡車,把人們都載入到一個個高速運轉的空間,包括科技、 文化、生產、教育、生活等各個領域,每分每秒都被充分的利用。就像一個易拉罐,一雙穿破了的皮鞋,利用完了還要把它回收來重新加工再利用。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采取了更嚴格的錄取選拔制度,這一點在有些地區還沒有真正實行開來,對“素質教育”還處在不斷認識的階段。學校是素質教育的前沿,如何根據我校當前的現狀認識和理解“素質教育,是我們進行素質教學的開端。

素質教育的概念包括的內容很多,它不僅限于我們所開設的這幾門或十幾門學科的內容,也不是純粹的書本知識,而是一種能力。能改變我們周圍各種有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現象,解決一些一般性的矛盾和困難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為一種技能。這種轉化過程主要要靠老師進行引導,就我的理解,這種轉化過程就是素質教育。要完成這一過程,要求我們老師必須掌握各方面的不同領域的知識。比如,我是教音樂的老師,就得懂語文、數學、歷史等學科方面的知識。可以說音樂就是這些學科范圍之內或之外誕生的一門學科,我們不能忽視它的知識根源,用一脈相承這個詞來比喻它們的關系,我認為再合適不過了。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我們應該以全面的眼光看待某一門學科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比如,數學成績差的原因,也許不止是數學沒有學好,我們應該跳出數學這個圈子來看一看,就會大不一樣。“西游記”的孫悟空的形象很典型,他在每每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跳離地界,在上面觀察一陣,事情就會一目了然。然后,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音樂課教學,我有一次驚喜的發現:一位八年級的學生主動找我學習電子琴,他沒有一點音樂基礎,我給他講了一些有關五線譜和鍵盤方面的知識,他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彈完了一本日常練習的《拜爾》教材。這樣的學習進度,我有點驚奇。后來,我對他的各個方面學習成績進行了調查,發現他的各科學習成績都很好,數學成績尤為突出,從中我找到了一個答案,他在彈奏電子琴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運用了數學對位方面的方法,用一句俗話概括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們司空見慣的空氣與萬物之間的關系,表面上看,樹和空氣、陽光沒有什么直接聯系,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樹木和它們都是生與死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抱著“就事論事”的態度,我們的教學就不會有新意,也就更談不上“素質教育”。音樂教學存在很多問題,什么問題能?就是我們一“跳”出來就明白的問題。大家把音樂課的教學看作是“唱歌”式的教學,單一地去解決唱歌的問題。認為音樂只是陶冶情操、愉悅心情,那就顯得太自私了。這樣的認識,就像“學習就是為了考大學”的想法一樣。我們何不把音樂看作是“他山之石”呢?用它來解決其他學科領域的一些問題呢。音樂課完全可以融入到語文、歷史課等各學科領域中去,或許可以解決一些我們學科中很使人頭痛的問題。

教師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前提。首先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修養,具備比較全面的知識水平。上學期我給初中年級的學生欣賞了《藍色的多瑙河》這部音樂作品。我首先做的不是如何理解作品,而是翻閱歷史。世界史上,1864年的“普奧戰爭”是誕生這部偉大作品的時代背景,如果不了解這段歷史,即使是多么美妙動聽的音樂,多么華麗的樂章,也無法引起學生感情最深處的共鳴。

所以,教師很有必要加強自身各學科領域內的知識,進一步探索和尋找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找出一條適合當前現狀的音樂教學途徑,讓音樂課為其他學科提供新的思路和靈感,為音樂課實施素質教育開辟一條新的途徑。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實施素質教育深化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學習歷史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認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因和規律,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習歷史課程,可以培育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世界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使學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生活的挑戰。歷史課程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北京市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中學歷史學科的三個指導性文件,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用素質教育的要求來審視,歷史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革的問題。主要是:

一、教學目標的固定化與封閉性。

近年來,在確定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時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即分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個方面。這一方面反映了歷史教學研究成果,教學目標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發展;另一方面,它內含的固定化因素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它造成了對這三項任務不能完全涵蓋的內容的忽略和排斥。諸如,不同年級學生在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歷史課堂往往不被認識或重視,這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另外,固定化也導致了相對的封閉性,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忽視各項目標之間有機聯系的現象。其表現,一是知識目標定得多且細,課堂教學承載量過大;二是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往往流于空泛,存在著老師用教學大綱中“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向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等歷史教育的宏觀目標作為一節課的具體目標的現象。三是教學目標間不能統籌兼顧,常常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其結果,是使中學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舊的教學觀將教師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能力的培養者、思想認識的教育者。在這種觀念下,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的自主性活動或是缺乏設計,或是停留在一問一答淺層次的認知活動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化,也造成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北京市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歷史室根據近兩年在各類學校所聽的約四百節歷史課的情況進行分析,得到的認識是:歷史課上教師以自己為中心,講述時間過長,學生主要是聽教師講,處在被動地位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地存在。其結果是,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學評價的片面性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片面性,主要表現在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上。在評價課堂教學時,重視評教忽視評學,將教師“教”得怎樣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學習的實際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也是從“教”的角度想得較多,從學的角度考慮得較少。

中學歷史教學評價方式的單一化,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上。一是在確定學生歷史課總評成績時,一般只重視期末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平時的歷史學習情況缺少記錄和考評,或者是有記錄而與總評成績無關;二是在考試方式上,一般只是書面考試,幾種常見的題型,很少有實踐活動的考查;三是在考試內容上,多以記憶性知識為主,歷史思維能力和唯物史觀的考查較少。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學生認為歷史考試必須“死記硬背”,形成懼怕或厭煩心理,或者平時不好好學,考試時臨陣磨槍。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得不到激勵,缺乏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是當前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主要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經過認真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思考:

一、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和多元化。

現代教育的不斷進步和歷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歷史課堂教學目標不斷更新和完善。要使歷史教學與時展同步,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實施就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觀念,突破舊的模式,實現開放性和多元化。

第一,要充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的《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歷史教學目標的表述與過去的大綱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將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了第一位。這是因為對人的發展而言,態度和價值觀相對于能力和知識應該更受到重視,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和實施教學目標時,應首先予以考慮。近來用“態度、價值觀”取代“思想教育”目標的作法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接受,有人將其進一步表述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種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蓋原來思想教育目標不能包括的情緒、興趣、動機和意志等各種情意目標,體現了目標的多元化。此外《標準》中還在“態度、價值觀”具體目標中,提出了“培養人文素養”、“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等內容,這是以往各版本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從未明確提出的。和“思想教育”相比,“態度、價值觀”的表述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它提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是通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學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氣質和修養的內化。從終生教育的大教育觀看歷史教學目標,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確定當然至關重要。

第二,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學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說是對歷史規律、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認識;“智”既包括鑒古知今的認識智慧,也包括開拓未來的創新智慧。“明智”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方式,對重要的歷史問題、歷史現象和歷史進程的認識過程。這個認識既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也說明了各項目標間開放、滲透和融通。北京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展示課《戰國七雄》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間的開放與融

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嘗試。首先,確定了以商鞅變法為重點教學內容,用以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能力培養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就“商鞅變法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討論、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為保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教師對教材的知識內容大膽地進行了取舍。從教學實況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在探討歷史問題的同時掌握和理解了重點知識,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從活生生的歷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啟迪。

二、確立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就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過程。

第一,認識主體,就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認識主體還要突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調整教材內容,刪繁就簡,以保證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尊重主體,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教學民主性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思維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綻放。尊重主體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尊重主體就要在課堂上關注到學生基礎、智力和愛好特長的不同,使他們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一些歷史教師因材施教,實行了的分層教學。他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述、自學、提問等環節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后輔導、作業和考核中都從層次性出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全體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這種成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并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習的過程中。

第三,發展主體,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活動程序是客觀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以講為主”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思想和歷史教學傳承習慣的體現。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落實素質教育精神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自覺行動。經我們最新的調查表明,北京市歷史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活動時間有了明顯增加,由原來平均每節7分鐘,增加到了15-20分鐘。《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和內戰的爆發》兩節研究課,采用了人文學科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其課堂實錄師生討論的片斷在北京市歷史教學研究會年會播放后,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并得到了蒞會各方面專家的肯定。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探索和試驗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質量。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經過“意向——感知——理解——運用”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應是師生互動的,在恰當的歷史情境中對有價值的歷史問題提出、探究和解決。停留在一般感知層次的學生活動,不可能產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能力。其次,要保證學生活動的足夠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給予學生系統的學法指導,還要調動學生情感、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變換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還可使更多的學生有獨立觀察、思考和參與解決問題的機會。

三、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

從培養適應21世紀人才的角度思考,顯然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現代化教學媒體為歷史課育人目標服務的功能,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第一,轉變觀念。一是要轉變不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改變已往把現代教育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關于ME命題的論》,www.k12.com)。也就是說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相聯系的。

第二,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從已經開發的教學軟件看,其設計思想基本上還是以“教”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輔助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講授,而較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這種設計實際上同多年來統治我們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關。這也告訴我們,教學模式不改變,僅僅是內容、手段、方法的先進,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的。我們主張,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和超文本、網絡特性,開發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者相結合的教學軟件,促進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第三,因地制宜、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全市歷史學科教育技術運用的狀況是不平衡的,大致分為兩種狀況:一是以城八區為主,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得較快,有些區已經把讓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臺軟件視為教學基本技能。一是以遠郊區縣為主,由于設備、條件等硬件的限制,計算機輔助教學剛剛起步,教學媒體還以投影、掛圖為主。我們主張應將教育技術發展的現實性與長遠性相結合。具體而言,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學網絡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利用現已推出或上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的同時,鼓勵中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臺技術制作優秀的教學軟件,而市區教研中心應為實現全市歷史教師軟件資源的共享,變現今全市軟件開發“人自為戰、封閉”式的小生產模式為開放、共享的模式創設條件;另一方面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四、明確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改進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

教育教學評價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形成素質教育機制帶有關鍵性的一項任務是解決教育教學評價問題。中學歷史學科要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改進教學評價特別是課堂教學評價。

第一,要樹立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歷史教育價值觀。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是教育價值觀。素質教育的價值觀核心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評價歷史教學,主要不是看教師是否能講,不是看學生對具體的知識記憶多少和某一次書面考試成績,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成。

第二,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教育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目前,應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對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在教學目標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內容,要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開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學內容上,要允許教師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教學的需要作靈活的處理和選擇;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上,要鼓勵教師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提倡展開課堂討論,師生合作、生生互動,通過研討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歷史觀;考察教學過程,不僅要看教師對知識結構的把握和重點、難點的處理,更要看教師如何“導學”,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上的活動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數和時間)的保證,也要有質(即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學效果,主要看學生的學習效 果,看學生在課上的思維狀況和學習情緒如何,測試學生具體的學習效果怎樣。

第三,提倡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和課上參與情況應在學期歷史學成績中占一定比例。歷史課的學業成績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要有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制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應計成績。歷史書面考試也要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

第四,改進評價模式和評價策略。首先是變單向評價模式為雙向評價模式。教學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教師要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水平。教師日常教學情況怎樣,是否適合學生,學生最有評價權。學校和教育督導部門在評價教師時,也應重視學生的看法。當然,讓學生評價教師,有一個科學和慎重操作的問題。其次是合理采用量化統計和分析描述的評價策略。量化統計的評價策略重數據、重實驗控制,表述精確,但難于全面地評價教育效果的豐富內涵。比如評價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況,光用活動的時間和發言的人次顯然不能說明實際的教學效果,還必須描述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活動中的表現。分析描述性的評價帶有綜合性,能夠準確表達教學活動的意義,但沒有一定的數據也會缺乏說服力,特別是在評比性的教學評價活動中,量化指標有時是不可少的。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歷史教學與素質教育融合

人的素質主要包括精神境界、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所謂素質教育,筆者認為可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面向全社會的教育,二是面向全部學校的教育,三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四是面向學生各個方面的教育。總的來說,就是受教育者在先天生理條件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使他們的素質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教學過程。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歷史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人文化素質高低的窗口,也是綜合實力的標志之一,同時又是一個人文化素質形成的條件和基礎。本文談談歷史課在素質教育中的三個作用:基礎知識的掌握、歷史技能的加強和思想品德的提高。

一、基礎知識的掌握

歷史包括中外歷史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凡是人類的創造都能涉及,凡是人類的智慧都囊括,是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沒有昨天的文化,就沒有今天的文明。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努力學好歷史基礎知識為當代社會服務(古為今用)。中國是文明古國,曾創造過諸多世界奇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抓住機遇,努力學習世界各地的先進文化,吸取外國一切有利于我們發展的東西,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加輝煌(洋為中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之,歷史課教學必須使學生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并做到有此及彼,由表及里,知古通今,融會貫通。

二、歷史技能的加強

學習歷史,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如閱讀能力、筆記能力、填圖能力、鑒別能力、表達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歷史學科思維特點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歷史思維是一個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又是一個比較和概括的過程。分析和綜合就是通過大量的歷史現象的對比而概括出它們的聯系。這些技能在歷史教學中都要逐漸培養起來。歷史現象紛繁復雜,歷史人物千千萬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福禍避趨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而像秦檜、、何應欽之流,貪生怕死、喪失氣節,為人們所不齒。但對有些歷史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岳飛等,我們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評價,要教給學生一個明辨是非的標準,使歷史學習和政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三、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有著豐富、優秀的文化遺產,長城、故宮、天壇、都江堰……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必然增添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華民族精神,也一直維系著華夏炎黃子孫的團結和統一。歷史是人們活動的有機構成,歷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古,有的遺臭萬年。從認識歷史人物中,學生就可以明白應當做什么樣的人、不應當做什么樣的人,從而對自己的人生觀的形成有一個正確的導向。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是培養愛國主義品質和積極進取精神。歷史教學應突出具有優秀思想品德的楷模,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培養學生勇于變通、開創未來的創造精神。歷史學習更要胸懷祖國,借鑒過去,立足現在,放眼未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任重道遠的青年一代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將來走向社會大顯身手。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化學教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講到素質教育,有以下幾個問題想提出來和同志們商榷。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智力因素培養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關系及在化學教學中如何著眼于素質教育等問題。

一、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沒有考試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顯然也是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誰也不會認為“交白卷”是素質高的表現。然而,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公民,而不是培養“考試得高分,其余不沾邊”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實上,隨著考試內容及考試方式方法的不斷改進,高分低能現象也在逐漸減少至最低程度。從這個意義講,考試與素質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學教師如何在突出素質教育的化學教學中駕馭考試呢?一方面,考試所涉及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自學、思維等能力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對于觀察能力(圖片觀察除外)、化學實驗的動作技能及德行、體質等難以通過考試檢測,但學校及教師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對付考試”就抓住了一切呢?顯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價不再單純看升學率,同樣,學校評價教師也不再以升學率為唯一尺度。第二,經驗表明:化學教師除了上好課外,也應與學生溝通情感,關心他們的思想品德,身體健康等諸方面的進步。即素質教育抓好了,考試成績也一定會上去的。相反,倘若對大綱所規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識性介紹”等不同層次的要求視為多考與少考、重點考與非重點考、考與不考來組織教學是有害的,即那種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的做法應理智地予以摒棄。

二、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關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為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個性特征,主要包括:興趣、動機、理想、氣質、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為的或心理的活動中起著動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學時代,正是一個人的智力因素迅速發展,非智力因素逐漸形成、發展和趨于穩定的關鍵時期。

對待這個問題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只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與發展,而非智力因素則認其自然地發展,認為后者是學校和教師所管不了的,是社會和家長的事情。另一種態度則認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一樣,使之與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發展。有位心理學家說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任何一方出現“病癥”,都會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發展。非智力因素應如何培養呢?它與智力因素一樣,同樣有著自身的發生、發展規律。

如學習化學的良好動機的激發與培養就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即好奇興趣喜愛愛好熱愛。化學教師往往利用化學實驗中的發光、發聲、發熱、顏色變化、狀態改變、氣味等奇異現象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本能的、不穩定的認識傾向,接著,教師又通過形象生動、準確明白的講授、以及性質聯系用途、理論聯系實際等教學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導和鞏固,還有作業與考試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漸使好奇發展為興趣。興趣比好奇要深刻、穩定、具體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發展為喜愛、愛好和熱愛。當學習成果常與榮譽、理想和抱負聯系在一起時,喜愛、愛好和熱愛就融有強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穩定、持久而強烈的動力特征。

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養和形成也有一個知、情、意、行的諧調統一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存在著一個開發和引導、穩定和鞏固、發展和提高的過程。不僅如此,它還有一個特點是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反復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約。因此,只有讓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發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發展。

三、化學教學如何著眼于素質教育 前面講過,“雙基”教學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在化學教學中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實驗教學 有人提出: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標志。我國化學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的化學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學教育要求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能,又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學生在化學實驗中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訓練用實驗解決化學問題,使各項智力因素皆得到發展,故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因此,我們不應該因為升學考試中對化學實驗的動作技能測試不到而忽視實驗教學。在教學中我們已深有體會:化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獲取化學知識、培養科技素質。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實驗中的時間和空間的運籌能力;通過計算和稱量實驗是否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過“打開試劑瓶蓋要倒放”的動作技能的訓練是否可以讓學生養成“揭開茶杯(或電飯煲鍋蓋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習慣呢?至于在實驗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等就不再贅述了。

(二)重視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突出素質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豐富多采的。如組織和指導學生辦化學小報、化學墻報、化學魔術表演、自制儀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實驗、舉辦化學講座、化學競賽、搞社會調查、組織參觀化工廠、化學興趣小組開展化學實驗等活動。就拿這次全區義務教育化學樣本班研討會期間組織教師們參觀遂川火柴廠來說,與會者親眼看到小小的一根火柴,制造出來竟要這么多的設備和工序!不僅驗證了課本上寫的:火柴盒側面所涂物質是紅磷、三硫化二銻等混合物,火柴頭上的物質是氯酸鉀、二氧化錳和硫磺等,使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而且還體驗到: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時,同樣還需要人們創造性的勞動,也充分體現了工人階級的智慧和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偉大創業精神。這必將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緊密地聯系社會,取得課堂上難以取得的效果。

(三)重視練習與學法指導

現在誰都知道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很重要,應如何來培養呢?我認為有兩條途徑值得重視,一是

指導閱讀,二是指導練習。指導閱讀就是要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特別建議:最好的閱讀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學新教材圖文并茂,思考性、可讀性強。且正好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既起到課前預習的作用,又能使自學成果在課堂上得到及時的驗證,從而增強自學信心和激發自學的興趣。教師給出適當的閱讀任務——要解決什么問題。教師對教材中的文字說明、圖象圖畫、數據等應幫助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指導練習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為學生選擇適合的練習題,使學生免入題海之苦。這里若將習題分為兩類的話,一類則是為學生及時消化和鞏固新學知識,使新學內容與原有知識同化后,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即所謂“形成性練習題”。另一類則是提高題,即對某一知識點從各個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進行揭示,使解題時對該知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需要運用類比、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思維方法,使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嚴密性、創造性等各種思維品質得到有效的鍛煉。

二是要通過典型習題講解,不僅教給解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練習之后去整理知識、使知識在頭腦中清晰化、條理化、網絡化。因此,每做完一道習題應該進行一番反省思索工作,如這一問題我是怎樣解決的,應用了哪些相關知識?我是怎么想到這種解決辦法的?還有其他解決辦法嗎。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素質教育 湖北省恩施市教學研究室 冉正方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一句話就是重視受教育者基本素質發展的教育。筆者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讀、思、議、練”中強化素質教育談談膚淺的認識和體會并求教于同行。 一、引導讀——培養閱讀素質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閱讀教學中,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引導學生“三讀”: (一)通讀——整體感知 這里說的“通讀”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要求學生通讀全文,掃清障礙;二是要求學生把全文讀通;讀順;三是要求學生對全文有一個總的感受,形成一個整體印象。其主要任務是:(l)利用工具書,聯系上下文弄清字音字義,正確流利朗讀課文;(2)初步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3)劃出課文中的疑難問題。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在讀書過程中,提醒學生在書中圈生字、新詞,注字音字義。標段落層次,劃優美句段,根據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評點體會。 (二)精讀——深入理解 精讀課文是在學生掌握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根據本課重點訓練項目,深入理解課文。這是對課文理解的升華階段,它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例如,教學《詹天佑》一課中在八達嶺使用“中部鑿井法”開鑿隧道這部分,此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小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實踐知識,難以理解。于是老師就利用投影畫面幫助學生理解其內容。老師先放映繪有八達嶺的幻燈片,但是沒有直接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讀課文中“從山頂往下打直井”到“把工期縮短一半”這段話后,老師啟發性提問:根據幻燈片上的地形圖,開鑿八達嶺隧道要從山頂打幾口直井?究竟有幾個工作面?要求學生觀察投影,對照課文動手畫出“中部鑿井法”的示意圖,問題一提出,同學們有的托腮想,有的動手畫,有的互相議,氣氛活躍,態度認真,猶如自己在設計施工圖一般。同學們仔細看,反復讀,認真想,精心畫,很快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難點,解除了疑點。 (三)熟讀——領悟情感 熟讀課文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它是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聽說讀寫和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這一階段既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富有創造精神,又能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訓練,領悟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例如,教學《大海的歌》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總結課文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作者為什么要用“大海的歌”做題目?要求學生一邊熟讀課文,一邊思考,同學們經過反復熟讀課文后,很快就明白了:課題是大海的歌,課文寫大海唱的是歡樂的歌,新歌,實際是寫我們心中的歌。大海的歡樂就是我們的歡樂。我們都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的成就而高興,放聲歌唱。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讓學生領悟到祖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誘導思—培養思維強質

北宋大學者程頤曾經說過,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之。現代心理學認為,思維能力是人的整個智力結構的中樞,思維發展了,人的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為思維催育和滋潤著人的其他潛力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智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主要誘導學生“三思”。 (一)多思——思維廣闊 小學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往往比較狹窄,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具體的事例,去誘發,引導學生大膽合理地想象,增強他們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太陽》一課時.讓學生讀課文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太陽和我們有哪些關系?課文在說明這些關系時哪些地方是概括地寫?哪些地方是具體地寫?哪些地方是從正面敘述?哪些地方是從反面“假設沒有太陽”來說明的?這些問題都是能夠在書中找到答案的。為了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又設問:請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益處?還會帶來哪些害處?老師傳遞出的思維信號。會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歷,知識范圍,思維經驗做出多種結論。 ’ (二)敏思——思維敏捷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詞進入兒童意識的時候帶著鮮明的情緒色彩”。使用多媒體來品詞析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對詞句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如教學《大海的歌》一課的第四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先看錄像,形成整體印象,然后引導學生邊看投影邊思考問題:當看到這樣高大的石油鉆探船是咱們自己的,你是怎樣想的?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思維的閘門便打開了,有的說,這不是外國的,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有的說,中國自己也有了石油鉆探船,是多么讓人高興啊!還有的說,中國人民有志氣;外國有的,我們中國要有,外國沒有的,我們中國也要有。就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而且使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深思——思維深刻 學起于思,才思源于疑。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課堂上老師精心設疑,能夠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容。既能對詞句深人理解,又能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教學《一定要爭氣》一課的第二自然段時。教師緊緊圍繞“再三請求”“展開”設疑:(1)“再三”是什么意思?童第周為什么要再三請求?(2)…才45分”這個“才”說明了什么?(3)他的成績為什么這樣差?(4)“……17歲才進中學”這個“才”又說明了什么?(5)他17歲才進中學,學習又差,而他還再三請求,這說明了什么?(6)經他再三請求,校長同意了嗎?態度怎樣?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通過這一連串的設疑,讓學生把思維集中到理解語言文字的主旨上,

當學生養成了思維的習慣不僅能知其然,而且更能知其所以然。三,指導議——培養表達素質 “議”在語文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方面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指導學生“三議”: (一)敢議——敢于表達 我們在聽課中,發現不少課堂教學,只是少數學生充當主角,其余學生只能當觀眾或聽眾,根本沒有議的機會,這種教學方法是不適于素質教育要求的。在課堂上要營造一個人人都參與也就是人人都議,個個敢議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勇于表達,能力得到培養,才華得到施展。教師要強化“面向全體學生”的意識。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邊播放錄像,邊范讀課文,讓學生一邊看一邊聽一邊想:這篇課文大概寫了什么內容?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后集體討論,其結果是眾說紛紜,答案不一。有的說。這篇課文寫的是海底的情況。有的說,是寫海底的樣子。盡管有的答案不一定準確,敢于說就不錯了,這說明他們都在參與學習,并且都在積極思考問題,都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 (二)會議——準確表達 “會議”實質是要求學生準確表達,在“敢議”的基礎上進了一層。這就是說,既要講究議的方法,又要講究議的質量。如教學《英雄努爾古麗》的第五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自學后討論。下面是教學實錄: 師:你反復讀了這段,特別是這段最后一句,你心里想到些什么?眼前仿佛看到了些什么?耳邊聽到了些什么? 生:我眼前仿佛看見努爾古麗像北極星一樣閃閃發光。 師:北極星一般比喻革命的引路人。這里用北極星作比喻不太妥當,但他大膽想,動腦筋,這點是好的。 生:努爾古麗她那高大的形象仿佛聳立在我們的眼前。 生:我們也讀了這段,眼前仿佛看見在茫茫的草原上站著努爾古麗高大的身軀,耳邊響起她那鋼鐵般的誓言。 生:努爾古麗屹立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她那堅定而有力的誓言,在我耳邊回響,她那大公無私的崇高精神像星星一樣,閃爍著不可磨滅的光茫,時刻鼓勵著我前進。 生:我仿佛看到努爾古麗那高大的身材聳立在茫茫大草原上,胸前鮮艷的紅領巾在隨風飄蕩,她那雙明亮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聽見她回答哈斯木的話語聲音是那么宏亮,她那鋼鐵般的堅定回答時時回蕩在寬廣無邊草原之上。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現在說說我的體會。我反復讀了這段,仿佛聽到了努爾古麗站在風雪呼嘯的草原上,向黨、向祖國、向人民發出了鋼鐵般的誓言。她的聲音是那樣堅定、宏亮,壓倒了狂風,震撼了大地,回聲四起,經久不息。我又仿佛看見努爾古麗站在風雪彌漫的草原上,鮮紅的領巾飄在掛滿白雪的胸前,她的臉色是那樣的嚴峻、剛毅,她的眼睛是那樣有神,她的身軀是那樣高大。她仿佛在想:保護駝群就是保衛人民的財產,就如同解放軍戰士保衛祖國一樣,人在陣地在。“我在駝群在”。努爾古麗不但這樣說了,而且這樣做了。 以上這段實錄非常精彩,本來同學們的發言就相當不錯了,但是教師為使表達更為準確,而且使用詩情畫意般的語言進行描述,給學生以示范。并且教師在安排上獨具匠心,目的明確(準確表達),引導得法(先放后收),效果很好(一箭雙雕)。 (四)善議—靈活表達 議是學習過程的展現,而善議,則是培養學生靈活表達有效方法。有人認為,對課文的理解有著三個層次:一是表層性理解;二是解釋性理解;三是創造性理解即對課文有系統化的認識,并能根據課文學一反三,乃至發表自已的新見解。如教學詩詞《長征》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反復讀課文,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請大家討論。其中有位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寫“五嶺逶迤騰細浪”這句待中,為什么不用動詞“翻”,要用“騰”,兩個字的意思差不多?當這個問題一提出,整個課堂便活躍起來。有的說,在這里用“騰”是有道理的,雖然兩個詞都是動詞,意思也相近,但有區別,“翻”有倒過來的意思,“騰”則沒有。有的說如果在這里用上“翻”的話,那豈不是把五嶺山脈倒過來呀,簡直不成。還有的說,寫詩是善于推敲的,再加上寫這首詩的背景是當時中國工農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克服重重困難。綿延不斷的五嶺山脈在紅軍眼里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這一生動比喻形象地烘托出紅軍急速行軍,藐視困難的豪邁氣慨等,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無論是質疑還是解惑,都很有深度,更為靈活。 四、輔導練—培養綜合素質 ’ 為了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使所學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概括化,熟練化,進一步加深和現固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能 力和智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主要輔導學生“三練”: (一)勤練——分散難點 每教學一篇課文教師都要制定若干較細的子目標。要完成這些目標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如《日月潭》一課的教學目標為: I、看投影彩圖后,朗讀課文說說日月潭在什么地方,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說日月潭很美麗? 2、在熟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填空; (l)日月潭里有個小(),把潭分成()()。 (2)小島像 t()()中的()()。 (3)日月潭是()()的() ()。 (4) 湖光山色非常 ()()。 3、會背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這既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也是本課的目標檢測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展標——施標——測標”,做到了分項勤練,分散難點及時反饋,及時矯正,順利達標。 (二>精練——突出重點 在小語教材中,每課內容都有其側重點,在教學中要突出重點訓練項目,并且懈重點精練。如在教學《琥珀》一課中“奇異”的松脂球形成這個重點段時,可以設計這樣一組練習: 1、先看教師演示。“松脂球形成過程”的投影片;然后按教師提出的思考線索和閱讀要求進行默讀課文: (l)思考線索:①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地寫自然環境的變化的?’②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地>!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與多媒體教學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世界近代史”一直是我校歷史系的主干課程之一。多年來,我系一直在探索和實踐多項教學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素質教育與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一、素質教育的概念、要求與應用

1.深刻理解素質教育的一般要求和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特殊要求。

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熱門話題,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專家學者們基本都認同由過分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必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質教育?它包括什么內容?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曾撰文指出,“以提高人才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人才素質又包含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以此定義出發,高校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做人、做事和做學問的基礎性思想品德,使其具備內在的、整體的、穩定的素質和發展的基礎和基本條件。也就是說,高等教育不能再過分注重專業教育,而應注意專業能力、思想文化素質及為人處事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綜合培養。這既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21世紀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

具體到高校歷史教學,我們認為: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從過去以傳授歷史專業知識為主轉向歷史專業知識、分析寫作及自我選擇與鉆研等能力、人文素質及為人處事心理素質等方面教育的結合,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注重知識結構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與充分發展個性的辯證統一,造就新世紀的新型人才。

2.“世界近代史”課程素質教育的具體做法。

根據前述要求,本人在“世界近代史”課程(以下簡稱“本課程”)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教育改革嘗試:

首先,開展“雙向交流式”教學,克服我國傳統教學中“先生講、學生記”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模式弊病。具體做法有兩個:一是,課前要求預習,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二是,開展專題課堂討論。在進行專題討論之前,列出有關的書名和重要章節及相關論文,并要求學生做摘要和寫心得,在規定時間選擇部分學生上臺發言,或由正反雙方自己推薦代表發言。

比如,我在給2000級學生上《世界近代史》課程時,在第2周就布置了討論專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與鄭和下西洋的比較”,向學生指定了《鄭和下西洋》(范中義,王振華編)、《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哥倫布以來東西兩半球匯合的世界影響》(黃邦和等主編)、《哥倫布》(索蒂略斯著)、《哥倫布評傳》(馬達里亞加著)等著作,并要求學生到圖書館和網上(指定學術期刊網和人大復印資料網)去查找相關資料,做摘要和寫心得,在第6周上交摘要和心得。最后,在第8周選定部分有代表性的學生上臺發言,發言中間或結束時歡迎其他學生評論或反駁,老師在結束時進行點評。

這種“雙向交流式”的教學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檢索、查閱、運用資料、工具書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步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漸將學生引入科研的殿堂。

其次,利用本課程中豐富的人文知識進行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教育。如講解文藝復興、馬克思主義、殖民主義、歐美工業革命與近代化等章節時,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歷史人物的評價及文化藝術品的點評,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世界觀等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培養。

第三,更新教學內容和體系,構建以資本主義發展為主線的世界近代史授課體系,適當增加近代社會與文化部分內容,同時將中國部分的內容納入世界近代史的教學中,使學生更易了解作為整體的世界近代史全貌,并對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聯系和比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另外,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壓縮講授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時間,留更多時間講重點和難點,介紹教師本人和國內外史學領域的新發現、新觀點及其他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啟迪學生的思維。

第四,針對生源復雜(內地生與港澳臺和海外學生)的特點,采取了“因材施教”的辦法,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輔導,對基礎好、思路活躍且肯鉆研的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如多看中文專著、論文,甚至英文專著等。

第五,在課程考核方式上,本課程在注重期末考試的同時,適當降低期末考試成績的比重,約占總成績的60%-70%,而將平時成績(考勤、作業、提問和討論)的比例提高,約占30%-40%。另外,為了貫徹啟發式教育,在期末考試評卷過程中對思路寬、有自己見解且闡述合理的答卷適當給予高分。

第六,利用放影片、舉辦講座和討論會等形式,豐富學生課外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研究興趣。

二、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本課程還將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引入教學活動,改變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

在學校的資助和鼓勵下,近年來我們大量收集相關圖片、音像和文字資料,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包括POWERPOINT軟件和網頁),并利用我校電教中心的網絡平臺建立“世界近代史課程網站”。有了網站,大綱中要講的內容就可以少講或精講,利用更多的時間討論與內容相關的背景、影響和各種學術成果。在課堂上,通過網絡展示章節綱目、主要參考書、人物和歷史場面、所引用文獻原文、歷史地圖、著名著作的封面和部分內容等等,圖文聲像并茂,使學生對歷史產生“親近感”,加深對空間概念的理 解。

三、素質教育與多媒體教學的結合

如何將素質教育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素質教育要求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全新知識結構;科技本領和人文素養的相互滲透與有機融合;綜合素質全面提高與個性充分發展的辯證統一。而多媒體教學,尤其是互連網正是實現上述要求的有力手段。

我們的初步做法是:利用教室的互連網設備,現場指導學生在網上查找資料;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并制作多媒體課件(POWERPOINT軟件或網頁),經教師修改后與課程網站連接,達到資源共享。這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知識面,掌握一定的多媒體技術,也可以不斷充實本課程資源庫,解決教師建設課程網站精力和時間的不足。

比如,我在給2001級學生上《世界近代史》課程時,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查找有關“東西方現代化比較”的著述并做摘要。首先,將學生分成3個組,分別負責查找“著作”、“ 1994年前相關學術論文”(無網上資料)和“ 1994年后相關學術論文”(可查學術期刊網),并做摘要,寫心得。每個小組的分工,由組長負責。規定學生交作業時間,并要求學生上講臺介紹自己的摘要和心得。然后,指導學生將摘要制作成網頁。最后,由教師將資料傳到教學網站,并要求大家上網瀏覽,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如果能夠長期堅持,不斷變換主題,那么網站內容將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充實、擴大。

四、教學改革的效果

經過近兩年的教學改革,我們從學生的反映與調查中看到了改革的成效。我曾設計了一個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如下:

世界近代史課程教學調查

l.你認為歷史教學中應否開展多媒體教學?

A.應該 B.不應該 C.不知道

2.你認為多媒體教學(合圖片、影片演示)能否增加你對歷史的“親近感”及加深對歷史空間的理解?

A.能夠 B.不能夠 C.不知道

3. 你覺得本課程設計的課堂討論對提高學生檢索、查閱、運用資料的能力及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否幫助?

A.有 B.沒有 C.不知道

4.你覺得本課程教學中的課堂提問與即興討論是否能夠活躍課堂和啟發思維?

A.能夠 B.不能夠 C.不知道

5.你覺得教學中應否有更多的課堂提問與即興討論?

A.應該 B.不應該 C.不知道

6.你認為老師應否指定更多的著作給學生閱讀?

A.應該 B.不應該 C.不知道

7.你是否愿意參與制作有關歷史內容的網頁或POWERPOINT?

A 愿意 B.不愿意 C.不知道

從統計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學生支持開展多媒體教學,他們認為多媒體教學增加了對歷史的“親近感”,加深了對歷史空間的理解;同時,學生對互動式教學也反映很好,對素質教學表示贊成。這樣的結果使我們認識到改革的必要,也加強了我們改革的信心。

五、結語

通過本課程的初步改革實驗,我們認為在傳統學科中開展素質教育和多媒體教學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多媒體教學,將徹底改變以往教學手段單一、內容體系不夠新穎、學生參與性不強的不利局面,不斷活躍“教”與“學”場面,以提高學生素質。

但同時也應注意,開展素質教育和多媒體教學是需要教師、學生及學校多方面的配合,不但要求教師、學生具備一定的素質和計算機技術,也要求學校有相應的配套措施,比如學制、教學設備配備等必須跟上。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及培育必要性

我們需要清楚認識到人生價值的含義:人生價值是價值的一部分,指人類的實踐活動的價值,也就是人類在實踐活動在滿足社會、他人和自我需要時所發揮的作用。總的來說,人生價值就是一個人在一生中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和所起的作用。人的價值是對其知識、能力、思想品德等及生命過程中實踐活動的綜合評定,滿足了社會發展、人類進步和自身完善的需要,人生就有價值,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需要,或者破壞了這種需要,人生就無價值。

一、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和高尚的人生目的

1、人生價值取向體現了個人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人生價值觀蘊含著個人對人生的自我設計、自我塑造、自我期待,決定著以怎樣的心態和意志去看待世界,對待人生。人生價值取向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個體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還是障礙力,也決定著個體的人生價值能否實現。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意志,每個人的價值取向,每個人的社會行為,都不等于零,他們都對社會歷史有所影響,每個人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2、崇高的理想,激發人們的聰明才智,喚起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是建立在客觀現實可能性基礎上的,反映了人對自己及社會發展前景的一種構想。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和精神支柱,確立了崇高的理想并堅定不移地付諸實踐,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精神支柱,就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就會在艱苦的事業中保持高昂的熱情和不懈的勇氣。

二、修養與成才完善人格

1、一個人健康成長、順利成才,離不開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和身體心理素質的有機結合。培養自身的高尚情操,提高自身修養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

2、“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思想道德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待人處事的態度和人生的境界。古人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探討:“止謗莫如修身。”止謗是針對別人,修身是針對自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和大度難為,確實大德,自古皆以為然。“餌之下,必有死魚。”貪欲乃修身大敵,拒絕香餌的誘惑比自身的/!/苦修更為艱難。“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修身養性,提高自身境界,讓自己如水般淡雅。

三、實踐需躬行

有這樣一句名言:“現實是此岸,理想事彼岸,中間隔著一條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推測只不過是一些懸空的希望,實踐才能夠產生解決確定的結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飛蛾撲火,是用生命的代價去追求光明;曇花一現,卻是傾情的開,無悔的謝;流星轉瞬即逝,卻曾劃亮整個天空;鳳凰涅磐,卻于萬道霞光中獲得新生。生命只要存在,便不斷追求;靈魂因此不斷升華,生命也因此充滿色彩。魯迅說,追求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悲壯;說,追求便是“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的激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四、競爭與合作

1、當今社會,競爭與合作成為一個不可逃避的話題:人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動物。所以不可避免,在學習和生活中充滿競爭。在能力培養和就業選擇上,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競爭能激發人的奮斗力量和創新進取精神。很多時候,對抗外界壓力的最好辦法便是自身從內部產生相同的壓力去平衡。正是由于有了競爭對手的存在,才能激發潛力、觸發靈感,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法,進而有助于個人內在價值的實現。正視競爭、參與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中去施展才能。合作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隨著社會的發展,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形式不斷增多,任何個人想實現自身價值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交往。同時,合作能強化人的協調意識,增強人與人的親和力。

2、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去。在與別人的相處相融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肖伯納曾說:“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后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合作永遠是個人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愛國情操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國家。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跡感染著我們,做新世紀堅定的愛國者需要實現自身的價值,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與時俱進,保持蓬勃的朝氣;正確對待生活境遇,豐富自己的人生;奮力拼搏,全面提高素質和能力;做一個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質全面的社會人,為了人生的未來和未來的人生,為了社會的未來和未來的社會,需要不斷豐富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有價值的人生!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英語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思考

哈爾濱市蕭紅中學 田華

提高學生外語素質,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每位教師應重視的問題。要把應試教育變為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外語。現就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改革教學方法,進行言語素質教育的做法與體會。

一、創造情景,培養興趣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培養學習興趣的前提,是學生學習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用英語組織教學,用英語授課,才有助于語言環境的形成。有了語言環境,就能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聽說能力。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從實際出發,設計各種各樣的語言場景。如:問候、議論、感受、過節、購物,結識等等。在這些對話中教師應把學過的語言知識、句型合乎情理地融入其中,從而達到使基礎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并發展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課堂言語訓練堅

持課前幾分鐘的值日生報告制。學生用英語做值日生報告是培養學生聽說能力較簡便的方法。學生在報告中可介紹本班的好人好事,講述一些新聞,敘述一個小故事、小幽默等等。學生準備好后,教師幫助修改,提高其語言質量,并給予評分,來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教材中的言語訓練材料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言語能力的主要手段。學前,用英語簡單介紹課文大意或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知識,這樣可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定了解,激發學生對新課文產生興趣和對新知識產生求知欲望,以達到學生進行聽說訓練,培養聽說能力的目的。學生聽完教師介紹課文大意之后,聽課文錄音,學習單詞的正確發音,加深對課文言語的理解。

教課文時,首先引導學生通讀全文,掌握文章中重點詞、詞組、句型、語法交際功能等,然后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回答。這樣進行課文閱讀理解訓練能培養聽、說、讀、寫各方面綜合能力。

轉述課文也是提高學生英語思維和口語表達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口語能力的提高同樣促進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也為以后學習外語、交際外語打下良好的基矗轉述課文可以用課文原話,也可以不用原話,可用課文所學的語法、單詞轉換人稱或體裁,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看圖片轉述,還可分組進行,讓學生都來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聽寫訓練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徑。聽寫主要是寫課文中單詞、重點詞組、句型、句式等,可以節省板書時間,增大課堂容量,又可以發現學生哪一方面有缺陷,起到了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所學課文進行再現,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中去,達到用英語交流思想的目的。

三、加強聽力訓練,提高學生交際能力

提高聽力訓練是英語實踐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學外語很強調模仿。要想發音標準,說得地道,必須加強聽力訓練,邊聽邊模仿。我采取每天早自習的時間聽錄音,先聽課本原文,然后逐步練習比課文內容較難的文章,來加深鞏固課文所學的句型、句式、交際用話。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模仿能力提高,說的能力加強,語音、語調也逐步標準,學生興趣也隨之濃厚,提高了聽說能力。學生見面時,簡單的對話已不成問題,外語“聾啞癥”漸漸消失。

四、開拓視野,提高閱讀能力

大量的閱讀有助于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了解各國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但只靠課堂上學習,是很難完成廣泛閱讀能力的培養,為此,必須鼓勵和指導學生在課外進行廣泛的閱讀,有不懂的句型、句式,教師給與指導,幫助同學們加深理解。然后再讓學生寫一些讀后感,回答一些相關問題。實踐證明,學生平時閱讀面越寬、語言實踐量越大,閱讀理解能力越強。這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形成和素質提高大有幫助。

五、基礎知識與試卷講評

在提高聽、說訓練的同進,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訓練。我建議學生每天背3-5個單詞,常年積累,初中畢業詞匯量明顯超出大綱要求。在記住單詞的同時,教師再選編出一些相關練習,做完練習后,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找出規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使基礎知識和基本句式得到合理練習。

在講評試卷時,打破以往只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對答案方式。共性問題在課堂上統一講解,個別問題在課余時間單獨進行解答。這樣既節省時間,也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良好態度。然后編一套與問題有關的試卷,進行反饋,發現問題,再加以改正。這種做法受到學生歡迎。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對改變教學方法、重視素質教育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與體會。當然,要想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只靠上述做法是不夠的,學生素質的提高,迫切需要教師素質提高,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就要在聽、說、讀、寫各方面具備過硬的功底,不斷學習吸取新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變過去的以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變多講少練為精講多練,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造情景,使課堂教學情景化、交際化,引導學生在接近真實的語境中開展聽、說、讀、寫的練習,使學生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素質較高的合格人才。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對現行素質教育考試模式的思考(網友來稿)

黃浩鵬

說的是有這樣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死于何年?最遠征服到何地?同樣的題材在美國的歷史考試中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不死,歐洲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等幾個方面分析解答。再看看老是跟我糾纏不清的鄰邦的日本的一道歷史題吧: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日中(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交戰,你猜會是在什么時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國打了勝仗,勝在什么地方上?輸又輸在什么上?請分析。從以上的考試出題不難看出,撇開政治層面的東西不談,我們的教育是在考學生的原始記憶力,考知識的識記與再現,考的是死的東西。而人家考的是創新,是知識的再加工,是思維的發散,是活的東西。我們給學生灌輸知識,人家卻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20多年來,我國一直在今進行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曲折前進,教育制度不斷革新,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在借鑒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后,又汲取了美國的先進經驗,近幾年又實施了普及新課標的教改運動,應該說已經奠定了教育網絡的基本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為具體操作方面的考試模式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松綁 ”,特別是基礎教育方面,現有的考試模式明顯不能適應新課標所提倡的教育目標和要求,“穿新鞋,走舊路”成為考試模式與教育方向關系的真實寫照。它雖然也關注學生的思維, 但是核心不在提高思維素質,卻在于搭建適應考試模式的被動的思維定勢。這樣訓練出來的被動的思維方式,長時間地消蝕著學生正在生長著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創造力,嚴重地阻礙了人的全面 發展和健康成長。把學生引導并束縛到被動學習、被動思考的軌道上,造成了教什么就學什么,學什么就考什么,考得怎么樣就獲得怎么樣的評價的劃一呆板的局面。而學生的現階段 的思維狀況如何,將來的思維會如何,他們的思維素質將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在教育重中之中的核心環節,反而成了我們熟視無睹的問題。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根本的改變,那么素質教育就不可能得以真正實施。 長此以往,素質教育遠遠不能達到培養學生“素質” 全面的根本目標。

教育的改革與教育目的是緊密相連的。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就應進行什么樣的教育,具體在考試上就應協調教育作出與之相宜的調整。盡管我們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做了巨大的努力,但不得不承認考試模式仍滯后落伍。教育的分割細化,使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知識性強而人本性欠缺,學生接受的是各種門類繁多的知識點,并未能在價值觀念及行為上進行自我改變。忽視了作為教育最高目標的人格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說,這樣的考試,嚴重的制約著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以及個性的自由發展,脫離了教育的人本主旨。

課改的施行須有相應的考試改革支撐,當前要求我們對考試應樹立從唯升學論到發展論的前瞻意識觀念,體現新的人才觀和教育觀;適當增加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聯系緊密的題目,關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要非常重視學生解決問題而得出結論的過程,以檢驗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思維能力;題型上適當減少甚至消滅客觀題,增加主觀題的考查力度、深度、廣度;改革現行的單一的文化閉卷考試方法,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學的教育評價制度,實行德育、智育、體育不同方面的綜合考核,試行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級評價制度。

當然,素質教育也不能光靠考試尤其是筆試來衡量,但至少在目前考試還是一種重要的形式與途徑,關鍵是把握和導向的問題。總之,考試應當著眼于把學生引向到考量其思維能力、鍛煉創新能力以至初步研究能力,全面提高素質中來,才真正發揮作用,更具生命力。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中學體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認識和嘗試

當前學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學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 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作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一、思想品德教育貫穿在整個體育教學之中

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品質,樹立正確的體育道德觀,具有勇敢頑強、團結進 取、活潑開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誘導學生養成維護道德規范、遵紀守法。

體育教學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學中結合課的內容的傳授進行的,不能空洞說教和脫離教材生拉硬扯,要細 心構思巧妙安排,以畫龍點睛的揭示,引導學生去感悟,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品德 教育。

二、注重“兩全”大面積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認真了解和研究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 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接受能力、個性差異、隱性適度地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 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制定教學計劃及教學步驟要適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始終處于通過努力能 摘到果子的發展區。教師不僅要關心優秀學生,更要關心后進生,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 提出不同的標準要求,對優秀學生應擴充內容、增加練習難度、提高要求,并對他們進行超前教學;對后進生 進行個別輔導,在練習方法、難度上進行簡化,但在練習次數上和時間上進行強化,給他們以信任和勉勵,加 倍關心他們的學習進步,哪怕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使他們獲得不斷進步的信心,激發他們的 自尊和上進心。教師要確立轉化一個后進生與培養一個尖子運動員同等光榮的思想,使后進生也能達到體育大 綱的要求,讓所有的學生都愛上體育課,愛參加體育鍛煉。

體育教學的全面性。我們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學生更多地獲得的是體力和技能,而明顯缺少的是對原理 的理解和情感上獲得的成功感和愉悅體驗,也就是說在“懂、會、樂”這三個體育效應中,“懂”和“樂”是 薄弱環節。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必須在“懂”和“樂”上下功夫。教師要根據教材情況,結合學生的身心 特點,選擇“發現式”、“問題式”等新穎多變的教學方法和形式,讓學生動起腦筋,邊想邊練;練好了,也 明白了。“懂”了原理,學生就可以在以后的體育實踐中舉一反三。教材有相對枯燥和相對趣味之分,相對枯 燥教材教學時,教師運用教法要力求新穎,使學生的情緒不斷變化。在學習中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 欲,使學生對枯燥的教材教學不是苦學,而是“樂”學。如耐久跑是體育課中比較難教的內容。學生感到枯燥 、艱苦、不愿學。我們教學時,前幾次課采用與球類活動相結合的教法,讓學生在跑動中左右手運籃球,或跑 動中運帶足球8分鐘和12分鐘跑。 最后采用目標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制訂努力目標,教師根據學生的目標,分成 幾個組進行相互競爭,相互鼓勵。這樣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效果好。

三、挖掘體育教學中的美育因素 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體育教學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內容,教學過程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美的教育。體育運動中的美主要由“ 身體美”和“運動美”兩部分組成。身體美是人類健康的身體所顯現出的美,它是由機體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 態綜合顯示的健康美。運動美是人體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美,它包括動作美、環境美、行為美、競技美、 器材美等。作為中學的體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應把主要任務放在增強體質、塑造美的體型,促進機能完善, 幫助學生形成對身體的正確審美觀念,培養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體育教師是教學中美的引導者和傳授者,教師本身的活動就成了學生的審美對象。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 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要具備美好的心靈、高尚的情 操、文明的語言、誠懇的態度、優雅的態勢、整潔的儀表及精湛的教學藝術,為學生樹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 身形象和教學內容的統一。

四、改革傳統教學方式 注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

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練什么,從而使 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冷淡,甚至厭倦的心理,這就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意識和能 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變“要我學”為“ 我要學”,讓學生做體育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是為了不要教”。因為體育教學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體育意 識與體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為例,我們用少量課時進行足球的基本技術的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自由組合進 行教學比賽。讓學生在自由組合的比賽中,自我鍛煉提高,從比賽中感覺到技術的不足,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從教學比賽中產生對足球的濃厚興趣,把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鍛煉中。完成“要我健身”“我會健身” “我要健身”過程的轉變。又如,我們在耐久跑教學時,除了教學生跑的技術還要教給學生如何控制跑的速 度,掌握間歇時間,如何緩解“極點”,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勞補充營養等。使學生既鍛煉身體又學知識,并 且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實踐,去探索,形成他們自己的鍛煉能力。

五、改革課外體育活動 發展學生的特長

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 的過程。體育教學的完整過程,應包括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教學不是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術 ,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計劃、要求、自身興趣、愛好進行各種體育活動項目的練習。教師在必要時進行示范、指 示、輔導、總結。

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應采用選擇性自由組合的形式。根據學校現有的條件、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打破原來 的班級分組,實施年級分組開放和實施一些普及性和興趣性較強的體育活動項目,采用單項俱樂部制。各俱樂 部由有體育特長的學生負責,為學生提供選擇的自己練習手段、練習難度、練習伙伴,創設自主練習的氛圍。 聘請有

體育特長的文化課教師進行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在體育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自發自主進 行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使學生充分理解參加體育活動的必要性,結合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建立良好的體 育生活態度,并獲得人際關系需要的滿足,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雙休日,開展課外體育競賽。這種體育競賽,變以前的“選手競賽”為現在的群體競賽,擴大競 賽參賽人員,讓所有俱樂部成員都能參加。選擇有組織才能、活動能力和責任心強、技術水平高的同學擔任競 賽的組織工作,由學生自己擔任裁判工作,對待學生裁判應先培訓后上崗。

體育教學的素質教育實施目前還處于起始階段,許多理論以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地探 討。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下音樂教育的地位研究

一、提升學生審美情趣

客觀存在的美,是人人都渴望和追求的,但人們對于什么是美、怎么追求美又往往一知半解。高校學生正處于發育身體、形成思想意識的時期,因此,要想使學生有一個豐富健康的精神世界,至關重要的就是美的教育。其中,音樂能夠對人們的審美意識起到一定作用。音樂無需借助于語言描繪和色彩涂抹,就能夠走進人的感情世界,帶人進入詩的意境。音樂的神奇吸引著每一位讀者,喚起人們的共鳴,引人遐想。例如,高校的文學鑒賞,可以讓學生通過欣賞《春江花月夜》優美典雅的旋律來感受春日夜晚的靜謐。詩歌中出現的月亮、月光、漁舟、花影等組成了一副美輪美奐的山水圖畫。再配上教師的激情講解,學生不僅能夠沉迷于大自然的美景當中,還能夠感受到高度的藝術美。音樂不僅能夠撥動心弦,傳達心靈深處的深情;同時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使學生擁有積極、向上、高尚、熱情的思想。

二、樹立學生道德標準

音樂具有巨大的魔力,能夠將人們的感覺和內心深處的東西喚醒,陶冶情操。亞里士多德稱音樂是值得學習的,人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凈化、教育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由此可以看出,音樂教育不單純是技能上的教育,而是針對人們“做人”的教育。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形象生動,同時旋律優美、情感真摯、結構嚴謹、風格清晰,具有激動人心、教育學生的作用。舉例說明,我國國歌是作曲家聶耳最為杰出的代表作,歌曲所號召的是各族兒女為了爭取解放、自由、生存所作出的英勇犧牲和奮戰,這一力量曾經鼓舞千萬兒女為國捐軀、流血奮戰。高校學生在欣賞該作品時,不僅能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還能夠感受到那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音樂不僅有審美功能,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學生的身心起到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音樂是高校學生心靈和靈魂上的一味凈化劑,能夠穿透學生的感情鎧甲,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印記。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只將音樂教育的“技巧”和“技能”放在主導地位上,而應著重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注重其凈化心靈的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將音樂教育真正的變成素質教育的一部分。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廣大教育工作者已經認同了音樂的教育功能,認為音樂可以啟迪智慧。對于處在智力和情商發育階段的高校學生來說,音樂相對于其他技藝更能夠鍛煉器官的功能和提升大腦的智能。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手、眼、心、腦的結合與協作,學生的技能技巧得到了訓練、提高。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具有高度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以及身體各個方面的協調配合與反應能力。科學實踐證明,音樂技巧技能的訓練不僅能夠促進大腦左右半球的協調發展,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可以說,素質教育是人類開發智慧的必須步驟,而在學生的素質教育過程中,音樂教育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新時期,多元化的學科體系推動著人才的發展和知識結構的變更。怎樣才能夠使學生擁有辯證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將學生的真、善、美統一起來,使學生擁有創新能力,成為了人才培養的難點和重點。創新并不意味著一定是“發明創造”,也不是要求高校學生一定就做到“世界水平”、“世界首創”,而指的是青少年學生自身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培養學生養成創新的能力和意識,是一項長期和復雜的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協調好各個學科之間的復雜關系,并不是單純依靠一種教育就能夠完成的。在高校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可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的一項重要手段和方式。音樂是思維的源泉,可以為學生素質教育和發展提供一定的自由和廣闊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對于學生的創造力,哪怕是一個極為微小的信號也要加以引導,以此來激勵學生提高其創造力。在歌唱中,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和創造,按照自己對歌曲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至于采用何種演唱形式可由學生自己來決定。教師在講解音樂理論時,對于其中的力度記號,可以根據學生的聽辨力度變化,運用一定的圖形和動作加以區分和表示。新時期,國際間的競爭日趨加劇,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和思想沖突加劇情況下,高教音樂工作者更應進一步加強自身業務能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孔子十分重視音樂教育,曾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誨弟子。我們要繼承這一傳統,重視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提升高校學生總體素質。

西部素質教育論文:面向21世紀素質教育“審美型”音樂教學模式設計

面向21世紀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旨意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歷史的實踐告訴人們,人的素質高低主要是在人的后天社會環境和教育訓練中形成的。中小學階段是人的全面素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古人云“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從這個意義上講基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縱觀多年來的中國教育,雖然遲遲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但眾多的教育精英都在努力地尋找一條適合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的結構模式。其中“面向21世紀素質教育‘審美型’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九七年七月我校被市區定為此模式教學試點校,一年來在省,市,區有關領導的指導下,實驗已具雛形,下面就我校實施“審美型”教學模式設計情況做以說明。

一,模式特點

“審美型”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小學生的審美品質,即個體通過審美教育而逐漸形成以感受美,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為核心的審美能力與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為習慣以及正確的審美觀等品質。“審美型”教學模式就是基于這一目的而設計的。它的特點:

1,從音樂藝術的審美感知角度上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靈活多樣的特性和不受視覺影響的審美特征。以“聽”引起學生對審美形象的注意。

2,在審美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已變成了審美指導和審美形象的化身。在整個模式教學中,突出了教師以審美的引導和自己的審美形象展示的地位。

3,突出了音樂技能教學的主渠道,改變了以往音樂教學是“唱歌”教學的這一舊模式。

4,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并通過自己的創造再現美,這是“審美型”教學模式的最大特征。

5,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音樂是藝術中最能體現美的一種形式。“審美型”教學突出了培養,塑造學生監賞美的能力。為學生全面協調地發展服務。

二,理論依據

1,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綱要》中指出“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的主動地位。”

2,依據國務院《關于%26lt;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6gt;的實施意見》《意見》中指出:“中小學的美育(包括音樂,美術和勞作等)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應切實加強。”

3,依據《教育學》《心理學》有關知識。即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活動的無意性和情緒性很明顯,是教育的關鍵期和形成個性的最佳期;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是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音樂審美型教學依據這一客觀規律。

4,依據小學音樂教育的理論,小學音樂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審美教育的途徑之一。小學音樂教育的意義之一便是“小學音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小學音樂教育要適應新時期國家對各級各類人才素質的要求,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監賞美,表現美,評價美的能力。

5,依據從《小學音樂課教學大綱》。音樂新大綱充分體現了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綱》明確規定,音樂課教學目的“培養審美情趣”,強調音樂藝術美的熏陶。

三,音樂課堂“審美型”模式結構。圖示附在后面。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學是種精湛的藝術,即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進行獨創性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一種科學,是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教學內容的科學邏輯規律以及教學過程本身的各種規律來進行的。本模式教學的實驗以突出審美為核心,遵循教學規律和美的規律,創造性地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學任務。

1,創設藝術教育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這種活動總是與情感密切相連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只有融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成為一定的教學情境的組成部分才能成為教學的積極因素。蘇霍姆林斯基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動具體的描述:“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會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由此而知,學生是在一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推動下開始感受,思考和體驗的,因此,課的開始就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正遷移狀態,激起對課的內容的企盼和渴望,從而陶醉在藝術教育之中,“審美型”教學模式實驗中,我們抓住了課前這一環節,著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導入,也就是說,課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理”,將它帶入美的旋律之中。具體做法:a,伴著優美的音步,隨教師做行進間的律動;b,在教師琴聲的伴奏下做有節奏的動作,美滋滋地走進去;c,邊聽樂曲邊欣賞教師那親切的教悔,步入課堂,進入快樂而輕松的學習之中。這樣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進行綜合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再次領悟音樂的美

綜合技能的訓練目的在于對已學過的教材進行鞏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師了解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責任感,教師在這一環節中,把復習,檢查和加深擴大知識面的工作放在一齊來進行。教師要善于將枯燥的發聲練習和新譜解難練習融進美的旋律中,讓學生感受到美,領悟音樂的內涵,鞏固舊知識發現新技能。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導法去學習,體會,歌唱姿勢的美,呼吸發聲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將這一連串的音樂美,展現給學生,使之在訓練中去再現。這些有目的,有計劃,由淺入深的輔導,能逐步提高學生的歌唱技能,使學生做到歌唱時姿勢優美,呼吸正確,發聲自然,圓潤,咬字吐字清晰。

這一環節的主要內容是為承上啟下服務的,提示主旨,引出思路,

溫故知新,由此用彼,為整個課堂定音定調。渲染和制造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學習心理氣氛。力求縮短新知識與學生認知水平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新奇,激動,興奮的情緒和躍躍欲試的心態,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去感受美,體會美。

3,以情傳知,使學生在感知美的內涵的同時,達到監賞美的目的。

審美感受力就是審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協調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及個體對審美對象完整地把握和領悟而產生的愉悅。音樂新知教學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新技能,也就是讓學生完整地把握和領悟音樂形象。

傳授新知從導入新課開始。如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生發探究新內容的興趣,因此設計導語必須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多樣達到激情的目的。例如《拍皮球》一課,就以新奇為主,利用自錄電視片導入,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學生下課拍皮球的游戲場景,把學生帶到了那歡樂的場面之中,個個躍躍欲試,急不可待地想去拍皮球,教師抓停頓 這一積極的情趣,開始了新課教學。

接下來便是學習新知識。每一首歌都有確定的主題和內涵,收于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對歌曲內涵的理解就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必須深究歌曲內涵,對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進行細致地描述,分析歌曲的主題思想,教育意義和基本情緒。例如講授《拍皮球》一課,教師在充分講解之后,出示三個人物情緒,讓學生任定其一,這一過程看似很簡單,但卻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他們主動地發表見解,表達自己的感知結果,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音樂教學多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內涵以達到鑒賞美的目的。而設計的范籌是主要的新課的教法。教師的范唱是運用歌聲的表現形成,把兒童吸引到新的意境中去。教師的影響力十分重要。儀表,語言,聲音都會給學生以美的感受。理解和模仿,從而讓學生在視聽的基礎上“模唱”。唱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體會形象美,表現形象美的關鍵。為了通過歌曲的藝術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學生,陶冶他們的品格,豐富他們的感情,我們采用了范唱,討論,練唱(分組練唱,獨唱,合唱),利用樂器伴唱,欣賞等教學方法,并適時機,恰如其分地融合范唱,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難點。討論的設計是為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誘導兒童對歌曲的文字形象和音樂形象,積極的思維活動。談論自己對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認識,并能區分哪些是美的,那些是丑的,怎樣地吸收與批判。練唱也是對歌曲的再創造過程。教師采用各種方式的教學,激起兒童情感的共鳴,以便學生演唱時的藝術再創造。并對歌曲中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以及拍節,調式,調性,情緒的各種變化進行重點很好地把握,從而去感受音樂形象。欣賞是為了更好地體會那些美好的形象。利用樂器伴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協調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情緒,幫助學生掌握旋律中的節奏,音高,豐富演唱效果,從而達到鑒賞美的目的。

4,游戲表演,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促進學生審美創造力的發展。

審美創造力是一種表象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在審美感受致力的形成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低年級的兒童識字不多,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善于表現自己,表現欲望極強,音樂審美型教學根據這一特點,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歌表演。使學生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通過自己的創造表現出來。音樂活動,音樂形象的再創造是一種新興的教學練習手段。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優勢,啟發誘導到位,設計組織好游戲活動,充分喚起審美主體的想象,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學生即興表演時,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讓學生不拘一格,盡情表演,當然也要強調,遵守規則,使課堂活潑有余,嚴肅認真。

五,模式操作策略

音樂美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學校教育重國陣地它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學校黨政領導管理的科學化。音樂教育的基地是教學設備及條件。為了搞好這項實驗,我校領導首先解決了場地(兩個音樂教室)器材,(鋼琴一架,電子鋼琴,音樂教學板,vcd,打擊樂,電子琴),為實施實驗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領導定期聽課指導,解決教師疑難,領導的重視,促進了實驗的順利進行。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只有教才能學,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他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素質和極高的專業素質,為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學校支持教師的在崗學習和培訓,并積極聘請市區教研員給予指導,使教師的知識水平和實際技能有了較大的提高。

3,實驗班的管理。由于實驗具有對比對照的方法,為此我們采用了隨機抽樣法,半一年一班作為實驗班,選聘班主任,我校著重于好的責任心和教學經驗,以便工作的順利進行。對教學成績,教學過程,采用了跟蹤記錄的方法,并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亚洲人成人网站18禁| av天堂永久资源网| 日本公妇在线观看中文版| 娇妻在交换中哭喊着高潮|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生桶|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洪| 老妇女性较大毛片|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三四2021不卡| 亚洲自偷自拍熟女另类|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看黄a级毛片| 日本强伦姧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视频在线| 人妻av中文系列|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人妻大战黑人白浆狂泄| 国产无人区码卡二卡三卡|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20分钟|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伊人情人色综合网站|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在线播放|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国产精品厕所|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日本熟妇人妻中出| 亚洲av日韩av一区谷露|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狠狠色色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