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8 05:32: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素質教育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高中數學素質教育教學的相關理論
(一)高中數學素質教育教學的地位素質教育是目前我國高中數學教學的主要教學宗旨,高中數學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傳授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特別是各種能力的培養。通過高中數學素質教育使學生形成能夠獻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開展更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理性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等的實踐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廣大教師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正確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態度,始終將素質教育作為教學活動的目標,力求每一次的數學授課活動都不脫離素質教育的宗旨。
(二)提高高中數學素質教育教學的有效途徑。第一,努力創設具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廣大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能夠引發學生進行活躍思維活動的問題情境,直接解釋數學相關概念,讓學生通過不斷的接觸、發現、研究從而收獲知識,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強數學理論同生活實踐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提高數學素養。第二,培養學生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打破因思維定勢而影響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打破消極的知識框架和生搬硬套的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靈活性,實現提高學生素質教育中要求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第三,廣大高中數學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和知識理論修養,對待教學事業有足夠的責任心和事業心,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如果教師的教學水平高就會獲得學生的尊重,讓學生愿意跟老師進行學習并喜歡上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活動的整體上把握素質教育的具體落實情況。
二、提高高中數學考試能力的教學活動
學生考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學生和老師也認識到了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學生和老師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學習數學,為的就是能夠在考試中發揮出最佳的水平。但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比較好,掌握知識也比較快,能夠準確、快速地回答出老師提出的問題,但在考試的時候卻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因此廣大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考試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從容應對考試。廣大教師如何開展數學考試能力的教學活動呢?我們可以從考前、考中、考后三個階段著手進行分析。考前準備。在考試之前,做好充分地準備工作,除了在知識上進行充分的準備,同時在考試工具上也要準備充分,防止不必要的紕漏影響考試狀態,例如準考證、筆、尺子、演草紙等。在做好外在物質上的準備,也要合理調整好心情,不斷告訴自己適當的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在考試之前摒棄各種雜念,不要為自己設置過高的成績期望,防止因為期望過高導致緊張過度,甚至產生怯場、焦慮的現象,從而影響了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考中應對。在考試的過程中要合理安排考試時間與做題速度、順序等情況,遇到不會做的題目要學會果斷放棄,避免因為耽誤時間過長而影響后面的答題速度,在做題的過程中要嚴格審題、認真做題,減少因為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錯誤情況,確保數學基礎運算的準確性,同時注意使用解題技巧,在保證準確率的同時提高做題速度,為考試中的自查留出充足的時間,在考試即將結束的時候,要再一次將試卷進行仔細地檢查,確認是否有空題的情況,試卷上的答案是否有書寫錯誤以及格式是否規范、字母是否有抄錯的情況發生,減少考試因為疏忽導致的準確率下降。考后調整。在考試結束后學生也要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調節,不能因為自我感覺答題不理想而產生失落,這樣會影響接下來其他學科考試的正常發揮。考試結束之后可以進行自我反思,仔細研究試卷,總結出自己出現錯誤的原因以及常錯的題型,防止下次考試再發生同樣的錯誤。
三、結語
高中數學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是面對全體學生并按照數學本身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習慣,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科學的數學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而高中生在不得不面對考試的時候,廣大教師除了進行必要的知識教學之外,也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適當的考試能力教學,幫助學生運用正確的考試方法展現真實的數學水平。素質教育教學與考試能力教學在根本上都是為了學生今后的發展,因此他們并不是完全對立統一的,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一種教學模式。
作者:朱建國單位:江蘇泰州田家炳實驗中學
一、巧施情感教育,重視引導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是常言俗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并講究正確而恰當的方式方法,才會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親其師信其道”,進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求知欲,提高他們的積極性。這樣學生才會更好的探究知識,才會有精神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能更好地啟發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發展空間。例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地理時,引導和啟發學生將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相結合,發揮學生的想象,利用現代軟件技術,模擬兩億年前一直到現在的大陸漂移過程、板塊運動過程。這樣,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很濃,從而更好地發揮了學生思維的空間。
二、設疑推進,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設疑推進法,顧名思義是通過設疑推進教學。一般指把某章節教材內容,設計成幾個逐步深入的問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探逐一究這,促使學生看書、思考。接下來,經過教師提問(或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探討,師生共同逐一解決問題。這種方法,有利于促使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養成探究新知識的好習慣。而且在思考、提問、回答問題的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引導學生一起參與設計問題,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思考,這里與人人參與、勇于發言,這些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要比教師只單純講解效果更好,學生學得也更有樂趣。
三、讓學生親自操作,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傳統的地理教學只傳授書本知識,不重視動手操作能力,理論脫離了實際。學生動手操作學到的知識比教師講解更深刻。在學習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會記得更牢,理解得更深。不過,學生在動手操作時,將會遇到諸多的實際問題或困難,作為教師要及時引導和幫助,才有利于促進學生不斷思考、探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后有成就感,增加學習信心。在學習地理時,教師鼓勵學生多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多動手操作。例如,在參考當地地圖的基礎上,自制地理模型,表現地圖上無法表現的地理、地貌特色。學生在結合實際、動手操的同時,訓練了能力,也擴展了學生創新、創造思維,激發了學生創造發明的欲望,為今后走向社會開展發明創造奠定基礎。
四、根據地理教學實際,采用觀察法
在地理教學中,要求學習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親近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到教育。例如,地理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學生到野外觀察、學習地理,這是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再例如,當地理課講到保護環境這一內容時,地理教師可組織學生到垃圾處理站或者廢品回收站參觀,回校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每人寫一份參觀考察報告;當地理內容學到巖石一節時,地理教師可給學生布置課外采集作業,讓學生采集各種石頭、坷垃樣本等,帶回教室后,由教師指導,師生共同探討。適當、適時讓學生走出校門,或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讓學生了解社會、親近自然作業、任務,這對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培養觀察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增強了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鍛煉了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老師引導,讓學生自我表現
讓學生自我表現,是發揮學生在學習上主體作用的最好表現,也是避免學生重復練習、機械記憶等低效或無效學習的好辦法。教師抓住以學生自我表現的形式學習,并進行及時引導,一方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于鞏固、深化知識;另一方面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便更好地張揚學生個性、培養自信品格。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自我表現,需要地理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活動,諸如模擬表演、創設情境、辯論、朗誦、演講、游戲等形式,目的就是鼓勵學生更好地表現,展示優秀自我,完善自我。
六、總結
總之,教學方法很多,教師一定要選擇適合地理教學的、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地理老師講述的內容明顯減少了,但學生獲得地理知識多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更濃了,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訓練,也更有利于學生今后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作者:高玉珠單位:唐山市豐潤區楊官林鎮曹莊子中學
一、技校語文教學應以“育人”為本
“教書育人”是黨和人民對教育的根本要求。語文素養不能靠傳授知識,接受系統的訓練,只能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靠感悟、靠積累來獲得。技校生將面對社會的選擇,就業的考驗,要讓我們的學生能立足于社會,光學會認知和技能是不夠的,還應學會做人做事與人共處。
(1)營造一個充滿人文的語文課堂,首先要充分用活現有的教材。“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撥動人的心弦,很快就會被遺忘。”例如在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是,教師講解過程中要能使學生在熟悉志愿軍戰士的事跡同時,感受到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培養學生注重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生命以及熱愛生活的情感教育,有效利用課本知識的講解,達到育人的效果。
(2)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古語“言教莫如身教”,說明身教的重要性,講的就是這一道理。例如在講授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一文時,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魏征,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對魏征本人及課文寫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對魏征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比較深刻的感受,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感受到人格之偉大,從中受到潛移轉默化的影響,同時得到勇于進取并且敢于說話的德育教育。
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其審美能力
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是語文教育的任務,只有通過審美教育學生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語文的美好和精髓。在教學中教師就更應該了解學生的實際掌握能力,確定自己的教學目的,不能好高騖遠,更應該腳踏實地。充分提高技校生的職業素養,從而把技校語文課的作用發揮到最佳程度。
(1)從文章動情處入手,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文情醇厚處,往往字字珠璣,教學中教師就應抓住這些閃光點,“披文以人情”,把作者寄寓的感情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信客》中信客的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待人寬容、善良厚道等美德對學生的健康人格都有著積極的影響。這樣的教學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道德情操,也能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也擁有一個健康的精神世界。
(2)結合學生自身特點進行審美教育。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不是由客觀對象決定的,而是由其自身決定的。技校語文教學發揮學生的品質,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張揚學生的人格力量。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點,把握教學技巧,巧妙地激發學生尋覓美、發現美的興趣,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三、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
在目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世紀,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應該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以更好的立足社會。為保證學生獲得相應的職業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建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學生立足社會。
加強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各類職業技能大賽,通過活動和比賽來錘煉他們的意志品格,讓他們不斷樹立和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例如教師在講解朗費羅的《人生頌》這篇詩歌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模塊進行學習,同時加入自己對相關知識及技巧的理解方式,加強學生自身的職業綜合素質培養。同時引導學生與社會保持聯系,通過各種聚會拓展社會資本、提高自身素質,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四、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質量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程目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心智健康的人才。只有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才會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1)高中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底蘊。教師的素養最根本的一條是高度的責任感。一個教師在學習了充分的專業知識之后,還需要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育風格。教師得先肯負責任,才能談到循循善誘,師生合作。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師的個人素質也是導致技校生語文學習動力不足的一大因素。因此教師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底蘊,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技校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有創新意識,積極主動地改變現行僵化枯燥教學模式,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將大學語文知識在無形中滲透于學生的生活中。
(2)要有健康積極心理狀態。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學會反思,思考、反省以及探索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語文教學的本質作本質的思考和探索。只有通過廣大語文老師的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能適合時代的需要。
五、總結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為培養適應全球化的高素質人才,素質教育勢在必行,技校語文教學理應擔當重任。教育是塑造人的高尚工程,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業。技校語文素質教育要緊密結合課堂實踐,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因材施教、引導啟發教學等方式,達到技校學生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因此在技校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切實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語文教學中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陶冶情操、愉悅性情、滋養心靈、健全人格。
作者:李建琴單位:山西省汾西煤化高級技工學校
政治課教學是一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的有機能動系統,其諸要素中教師、學生、教法、手段、考核等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不僅影響政治課效果,而且關系到實施素質教育。為此,政治課教學必須進行整體改革。
一、優化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素質
鄧小平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關鍵在教師。”學校擔負著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政治課教學應該首當其沖、致力于這一任務的完成,而政治教師又是決定的因素。但目前師資隊伍素質普遍較差,有人概括為“三多一少”。即教師兼職的多,“半路出家”的多,“自愿改行”的多;立志獻身充滿信心的少。
這種狀況,要提高政治課實效是不可能的。政治教師除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度責任心、廣博的知識外,還應具有較高的教書育人藝術,創造性地教學,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為人師表的作風等,并以此教育學生。只有這樣,廣大學生才能誠信之、篤信之,從而增強政治課教學的實效。
二、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在政治課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師說教代替學生思考和單純傳授知識的現象,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勢在必行。(1)轉變教學觀念。現代教學觀念已從教師為中心轉變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政治課教學已從單純傳授知識轉向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方面。所以,每個政治教師都必須用這些觀念指導和進行教學。(2)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中一是聯系學生實際,即根據學生的心理、思想實際,抓住他們關注的“熱點”、“焦點”、“疑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二是聯系社會實際。即教師要深入研究社會現象和時代特征,分析社會發展走向,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考慮21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從而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現代科技意識、創造發展意識、競爭意識等教育。(3)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政治課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必須由說教型教學變為情感型教學,由傳統的單一教學手段變為多種手段。即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實際出發,適當運用圖表、音響等手段。這些靈活多樣、形象直觀的手段,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熱情十分重要。
三、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評估學生
素質教育是教育的發展方向,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應試教育”模式,將考核予以了特殊的意義,尤其在高考指揮棒驅使下,政治課教師講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最終形成高分低能的現象。根據政治課教學的性質和任務的要求,必須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即實行三個方面的考核:①知識考核,占40%(基本理論);②能力考核,占30%(調查報告、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覺悟考核,占30%(上課態度、行為規范、特殊表現等)。
四、研究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
教會學生學習要有正確途徑,即:一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之“愛學”;二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使之“會學”,因為當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由“一次性教育”轉變為“終身教育”。所以“教會學生學習”已成為教改的重要內容。
這就要求每個政治課教師都要很好研究學習方法,認真指導學生學法,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具有積極作用。
五、教學要與德育接軌,注重提高學生道德素質
作為政治課教師除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外,還要責無旁貸地參與和配合學校德育工作。(1)強化道德觀念,培養自律意識。在德育工作中,首要的是要求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還要提倡自律,即通過內盛自我批評、自我教育,從而形成優秀的傳統美德。(2)加強道德引導消除不良影響。即針對社會公德滑坡的現象,一方面要克服學生中存在的重人情、輕規范的心態,強化規則意識和守法意識;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把社會、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統一起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3)完善校園建設,凈化學校空氣。一是發揮政治課作用,先教會學生做人,再教會做事;二是倡導文明禮貌,加強文明修身;三是加強傳統美德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奉獻精神。
一、體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體育教師是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對體育教師的要求,無論是體育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所以,作為體育教師,首先要樹立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學思想,從適應社會需要,培養人才的素質出發,樹立以育人為目標的現代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樹立學校體育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觀點。第三,體育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多處技能。為此,教師除對所任學科知識的融匯貫通之外,還要對相關學科有一定的造詣。同時還要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應變能力等。這樣,教師在執行體育教學任務時就會得心應手,提高教學效果。
二、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教育
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辯證地指出了體育與知識、道德的關系。所以,體育教學要把教育貫穿到教學中去,利用體育教學豐富的教育因素,加強學生的德育。
第一,通過嚴密的課堂組織,培養學生動作迅速、聽從指揮、遵守紀律、協同行動的良好習慣和作風。
第二,通過教材的游戲內容,培養學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熱愛集體、勇敢頑強、機智果斷、遵守規則等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三,通過田徑、球類、體操等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和勇敢、果斷、機智、頑強的意志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另外,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響學生。要時刻注意對學生的言傳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動為學生樹立表率。
三、要重視對學生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培養
體育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并使之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在指導和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時,應充分挖掘學生對運動的內在潛力和樂趣,以良好的教學形式,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并把穩定的興趣培養為自我鍛煉的習慣,使學生學有所得,受益終身。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加強體育基本知識教學,開闊學生視野,教會學生運用知識技能的方法及科學的健身方法,增強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必然。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身體方面,不僅要求要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體育這一獨特的教育形式,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培養學生頑強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質及堅強的意志,發展他們的想象思維和創造能力;要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培養他們自尊、自愛、自信。
五、加強課外體育活動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組成部分,是完成學校體育目的和任務的重要組織形式。它可鞏固和擴大體育課效果,使學生得到全面鍛煉。因此,必須把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兩操、兩活動,進行隊列操練、身體基本訓練,狠抓基本體操的質量。并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愛好,提倡小型多樣,注意生動活潑,講求實效,持之以恒。在普及體育運動的基礎上,應建立以傳統項目為主的運動隊。對有特長的學生要集中進行訓練,運動隊員必須要思想好,各科學習成績良好,并在學校體育活動中起骨干作用。同要健全學校體育競賽制度,堅持小型多樣、達標內容為主的原則,每年舉行一至兩次體育比賽。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完成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鞏固和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素質。
當前學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學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作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一、思想品德教育貫穿在整個體育教學之中
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品質,樹立正確的體育道德觀,具有勇敢頑強、團結進取、活潑開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誘導學生養成維護道德規范、遵紀守法。
體育教學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學中結合課的內容的傳授進行的,不能空洞說教和脫離教材生拉硬扯,要細心構思巧妙安排,以畫龍點睛的揭示,引導學生去感悟,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兩全”大面積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認真了解和研究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接受能力、個性差異、隱性適度地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制定教學計劃及教學步驟要適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始終處于通過努力能摘到果子的發展區。教師不僅要關心優秀學生,更要關心后進生,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標準要求,對優秀學生應擴充內容、增加練習難度、提高要求,并對他們進行超前教學;對后進生進行個別輔導,在練習方法、難度上進行簡化,但在練習次數上和時間上進行強化,給他們以信任和勉勵,加倍關心他們的學習進步,哪怕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使他們獲得不斷進步的信心,激發他們的自尊和上進心。教師要確立轉化一個后進生與培養一個尖子運動員同等光榮的思想,使后進生也能達到體育大綱的要求,讓所有的學生都愛上體育課,愛參加體育鍛煉。
體育教學的全面性。我們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學生更多地獲得的是體力和技能,而明顯缺少的是對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獲得的成功感和愉悅體驗,也就是說在“懂、會、樂”這三個體育效應中,“懂”和“樂”是薄弱環節。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必須在“懂”和“樂”上下功夫。教師要根據教材情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發現式”、“問題式”等新穎多變的教學方法和形式,讓學生動起腦筋,邊想邊練;練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學生就可以在以后的體育實踐中舉一反三。教材有相對枯燥和相對趣味之分,相對枯燥教材教學時,教師運用教法要力求新穎,使學生的情緒不斷變化。在學習中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對枯燥的教材教學不是苦學,而是“樂”學。如耐久跑是體育課中比較難教的內容。學生感到枯燥、艱苦、不愿學。我們教學時,前幾次課采用與球類活動相結合的教法,讓學生在跑動中左右手運籃球,或跑動中運帶足球8分鐘和12分鐘跑。最后采用目標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制訂努力目標,教師根據學生的目標,分成幾個組進行相互競爭,相互鼓勵。這樣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效果好。
三、挖掘體育教學中的美育因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體育教學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內容,教學過程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美的教育。體育運動中的美主要由“身體美”和“運動美”兩部分組成。身體美是人類健康的身體所顯現出的美,它是由機體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綜合顯示的健康美。運動美是人體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美,它包括動作美、環境美、行為美、競技美、器材美等。作為中學的體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應把主要任務放在增強體質、塑造美的體型,促進機能完善,幫助學生形成對身體的正確審美觀念,培養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體育教師是教學中美的引導者和傳授者,教師本身的活動就成了學生的審美對象。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要具備美好的心靈、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語言、誠懇的態度、優雅的態勢、整潔的儀表及精湛的教學藝術,為學生樹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學內容的統一。
四、改革傳統教學方式注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
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練什么,從而使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冷淡,甚至厭倦的心理,這就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做體育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是為了不要教”。因為體育教學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為例,我們用少量課時進行足球的基本技術的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教學比賽。讓學生在自由組合的比賽中,自我鍛煉提高,從比賽中感覺到技術的不足,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教學比賽中產生對足球的濃厚興趣,把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鍛煉中。完成“要我健身”“我會健身”“我要健身”過程的轉變。又如,我們在耐久跑教學時,除了教學生跑的技術還要教給學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間歇時間,如何緩解“極點”,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勞補充營養等。使學生既鍛煉身體又學知識,并且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實踐,去探索,形成他們自己的鍛煉能力。
五、改革課外體育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
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過程。體育教學的完整過程,應包括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教學不是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術,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計劃、要求、自身興趣、愛好進行各種體育活動項目的練習。教師在必要時進行示范、指示、輔導、總結。
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應采用選擇性自由組合的形式。根據學校現有的條件、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打破原來的班級分組,實施年級分組開放和實施一些普及性和興趣性較強的體育活動項目,采用單項俱樂部制。各俱樂部由有體育特長的學生負責,為學生提供選擇的自己練習手段、練習難度、練習伙伴,創設自主練習的氛圍。聘請有體育特長的文化課教師進行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在體育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自發自主進行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使學生充分理解參加體育活動的必要性,結合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態度,并獲得人際關系需要的滿足,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雙休日,開展課外體育競賽。這種體育競賽,變以前的“選手競賽”為現在的群體競賽,擴大競賽參賽人員,讓所有俱樂部成員都能參加。選擇有組織才能、活動能力和責任心強、技術水平高的同學擔任競賽的組織工作,由學生自己擔任裁判工作,對待學生裁判應先培訓后上崗。
體育教學的素質教育實施目前還處于起始階段,許多理論以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地探討。
素質通常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由此看出,素質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通過知識的“內化”來養成并不斷提高。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我們根據高校的教育與管理實際,認為素質教育歸結為“無形”和“有形”的教育。認為素質教育是“無形教育”是指,素質是人的內在品質的集中體現,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是“內因教育”。認為素質教育是“有形教育”是指,素質教育通過現行的教育目標、過程,挖掘現有教學內容中有利于開展素質教育的內容,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豐富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后天的教育來提高自身的素質,“有形教育”也稱“外因教育”。內因通過外因起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在高校中加強素質教育,應與現有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特別是應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如通過挖掘現有教學內容中有利于開展素質教育的內容,以及提高校園文化氛圍,這是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教學管理制度是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的反映和組成部分。根據國家頒布的教育法規,上級頒發的規定、決定、條例、指示等制訂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也是通過規章制度進行的常規管理,是維持政黨的教學秩序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學校制訂的教學管理制度雖然在一定的目的下具有穩定性,但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中有些規章制度經過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已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因而必須加以修改、補充和完善。
變教學計劃為培養計劃。
教學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制定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教學計劃歷來都是學校培養人才、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但缺乏完整的素質教育內容。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現實要求,因而要變教學計劃為培養計劃。根據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應用型人才規格的定位,我們構建了加強基礎、注重實踐、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使知識、能力、素質融為一體的培養計劃。在培養計劃中,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課外教育培養活動整體優化,統籌安排。例如,在對學生的綜合教育培養中,既包括第一課堂,又包括第二課堂,并且第二課堂中“社會調查”的內容還規定了一定的學分;在校四年,有兩次社會調查要求。通過社會實踐,使學生了解了社會,培養了愛心;克服了過去突出第一課堂,忽視第二課堂的弊端。通過產學研結合、必修與選修結合、共性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教學管理實行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實施培養計劃,將素質教育的思想貫穿于教學工作的始終,使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2、改革學籍管理制度。
根據新一輪的人才培養計劃,補充和修訂了以可操作、靈活的學籍管理制度。如對優秀學生可申請免修某門課程,或免聽某門課程。從而根據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特長。如我校讓曾經獲得過“北京地區非物理專業大學生物理競賽”特等獎的學生,申請到重點大學聽課,同時使其可錫聽學校的課程,但前提是必須保證完成作業,保證參加一些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此類學生還可爭取獲得校內獎學金。另外,對優秀的留級生可申請免重修某門課程;對構成學籍處理的學生可跟班試讀(既重修留級課程又修讀原班新課程);放寬學生的試讀次數,由原來的一次試讀改為兩次;學籍處理改變一年處理一次的做法,實行兩年一處理。以便給學生較大的自主權和改正機會。
3、改革考試制度。
考試作為檢查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歷來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但在教學管理中發現,學生考試不及格課程的補考存在較多弊端,與正常考試相比,缺乏有效的監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公正、公平,不能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要求。為了向學分制過渡,在“教改試點班”的試點和已實行的學年學分制的基礎上,我校從99級開始全部取消補考,建立重修制度。在考試內容上,更加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考試的成績記載上,從素質教育出發,適當取消百分制避免生硬的分數框框;在課程考試成績中,提高平時成績的所占比例。并試行教考分離的考試制度改革,成立院考試中心,對基礎課的考試,從命題到閱卷,全面監控考試的質量,把好“出口”關。同時,鼓勵教師進行考試方法的改革,可采取撰寫論文、寫調查報告、課題的文獻綜述、產品設計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計算機基礎課程增加上機測試;實驗教學內容開設設計型和綜合型實驗;實驗教學的考核重在基本操作的測試等。總之,從多方面加強學生的素質培養,改革現行的管理模式。
4、因材施教和創新能力培養。
在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的基礎上,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掌握一定的經濟和管理知識提供機會,拓寬工科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建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學校近幾年來,對工科專業的學生開設了市場營銷輔修專業,這是我校進行教學改革的嘗試,是因材施教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開設輔修專業,有利于推動學分制的實施進程,激發學有余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復合型人才,達到拓寬學生就業渠道的目的。學生修滿輔修專業教學計劃中規定的課程學分,學校將發給輔修專業結業證書。輔修專業的開出,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提高了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使一些學生在就業時競爭到了理想的工作。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進一步升華,高等教育應以創新素質的培養為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創新能力的培養將成為大學教育的必由之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我們學校實施了“大學生研究訓練(URT)計劃”。這是以學生在課余時間動手實踐活動為主,提高其綜合素質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URT”計劃可向學生提供更多的適合自己特點的培養機會,使學生盡早接受科研和工程素質訓練,有計劃、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在實施“URT”計劃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以我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獲得獨立訓練機會。同時,重視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努力營造教學相長的學術研究氛圍。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發展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通過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闡述,喚起全社會的關心。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建設高雅文明的教育環境,從而提高辦學質量,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教育;校園文化;素質教育;功能
學校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校園文化是其有機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氛圍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具有潛移默化的激發力、導向力和感染力,無時無刻不對學生起著熏陶作用。因此,大學素質教育的開展必須有一個素質教育的氛圍,這個氛圍就是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它在大學素質教育中起著觸動靈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
—、校園文化形態
(一)物質文化形態是校園文化的外在體現
校園物質文化形態主要表現在優雅的校園、寧靜的教室、整潔的宿舍這些校園環境中的硬件,是學校各類活動的載體。這些不僅在于它的外觀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觀形象所蘊含的“精、氣、神”,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文化內涵。它是校園形象和精神風貌的物質依托,對于增強學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步入學校的第一印象,就起始于物質文化形態之中。學生們在那里消化學術營養,增長科學知識;在那里與學友進行交流,學會與人相融;在那里構建文明衛生的環境。因此,營造宜人的物質文化形態,不僅能樹立學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學校的建設與學生素質的提高能協調同步。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起著最基礎、最形象、最直接的促進作用。
(二)文化活動形態是校園文化的內在體現
校園文化活動形態屬于校園環境中的軟環境,它以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為特征,通過社會政治性活動、學術性活動、知識性活動、健身性活動、娛樂性活動、服務性活動進行表現。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為大學生們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學生以自主活動為主,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自由參加。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們通過參與活動,發揮自己的特長,發展自己的個性,不斷增強自信,勇于競爭,經受挫折磨練,努力追求成功,從而認識自我,表現自我,彌補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綜合發展,全面提高。
(三)精神文化形態是校園文化的主體
搞好校園文化不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養學生的功能外,還擔負著創造先進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體現為學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各種創建活動,涉及到學生的理想追求、觀念轉變、道德修養、行為自律、心理優化、紀律約束等各個方面,從而成為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形態于其他幾種形態是相互依賴、互為作用的,它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具有主導地位,是衡量校園文化氛圍優劣的主要參數。
(四)媒體文化形態是校園文化的直接體現
它包括報刊、廣播、電視、畫廊、板報、以及校歌、校訓等。這些媒體的內容,往往也帶有該大學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而又深遠的。它不僅僅局限于學生與這些傳播工具的直接接觸所產生的思維震蕩,而且還包括學生為溝通客觀世界新近變動的情況,或者說對學校開展德、智、體、美諸方面的一切活動所引起的感召力,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導和宣傳教育的作用。
(五)社會實踐形態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
它對學生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功能。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當今大學生對我國歷史和國情的了解與認識還很膚淺,它們往往對自己估計過高,對艱苦創業缺少必要的思想準備。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的不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為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社會實踐環境。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去認識社會,又從對社會的領悟中,了解社會的要求,按照社會的需要調整自己的方向,調試自己與社會的關系,縮短自我與現實的時空距離,接受現代社會的挑戰。
二、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大學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預備期,是走向社會前的集訓,大學生活是校園學習過程的深化和拓展,是對社會實踐的展望和準備。大學校園又是一個小社會,校園文化和創造的文化環境同樣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關于對社會的認識,在校園里化成實實在在的切身體驗,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今后認知社會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因此,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一)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受到物質文化的感染
校園環境是指學校為創造良好的育人條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創建的各種環境的總稱。它包括學校自然環境、教學條件環境、文化氛圍環境、德育環境、校園周邊環境等。不少高校都在拓展校園空間環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無論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標志性建筑,還是具有紀念性的雕塑、(下轉第211頁)(上接第203頁)噴泉,或是富有美感的景點、景色等等,往往都成為體現該校文化氛圍的點睛之筆,對學生有無窮的感染力,為學生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塑造自我,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文化條件。
(二)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教學生做人
塑造校園形象不僅體現在學校物質資源的利用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學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持續發展上。它通過一系列具體的文明創建活動,在校園內形成文明的時尚和風氣。首先,要采取多種形勢對青年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教育,幫助青年學生掌握基本理論觀點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立場、方法,使他們能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加強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把熱愛祖國和熱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把愛國主義同集體主義結合起來,使青年學生做到個人利益服從民族的、社會的、國家的利益,自覺地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最后,廣泛開展三個方面的教育活動。1.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從根本上提高青年學生政治思想水平。2.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育教育。提高學生道德觀念和道德水平。3.開展知法守法教育。提高青年學生法制觀念,增強法制意識。
(三)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得到藝術文化的體驗,教學生做事
抓藝術文化建設,是為了豐富校園生活,優化育人環境。提高學生審美修養,陶冶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首先,學生在欣賞、表演、創作或完成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以審美的形式、用科學的方法接受教育時,總是伴隨情感體驗,使教育成為一種享受,學生的個性得到盡情發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學生潛在能力,使學生自信心大大增強,激活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其次,學生在校園文化的實踐中完成了目標、角色及人格的社會化。學生們從豐富的校園文化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對未來的多重社會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想準備,其人格得到了升華和完善。許多高校都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文藝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喜聞樂見的形式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和藝術修養層次。
綜上觀之,校園文化在促進大學對自身角色的認知、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素質的提高上有著孵化器的作用。正是由于校園文化這強大的感染力和浸潤力,才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得到不斷地充實和完善,使他們的視野更遼闊,思路更開闊;知識面更寬闊,靈魂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改革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取得了一個共識:要實現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無論是從依法治教的角度,還是從政府功能的角度;無論是從管理與指導教育改革的角度,還是從營造社會大環境的角度來分析,它首先是政府的職責,是一種政府的行為。因此,討論和弄清地方政府在實現“轉軌”中的行為涵義是全面實現“轉軌”的關鍵。
政府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行為,包括思想認識到位與實踐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確認并樹立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觀念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教育思想。素質教育的提出,是對教育的價值、功能及目的等認識上的深化和飛躍。素質教育體現了基礎教育的國民性的基本屬性。因此,它不僅是為克服“片追”、“應試”等教育弊端而采取的一種對策性措施和某種具體的教育改革實踐模式,而且成為對我國教育基本屬性的本質的概括;成為對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適應整個國家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目的和新的辦學目標的簡約化表述。
因此,確認并樹立素質教育的思想與觀念是實現“轉軌”的首要任務。它應體現在:
1.建立起地方黨委統一領導,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轉軌”,各有關方面分工負責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依據黨中央和國務院部署的到本世紀末基礎教育要在向素質教育轉軌上取得顯著進展的目標,結合本地區在“轉軌”方面存在的問題,制訂好“九五”期間每年實現“轉軌”的具體目標要求,排列出逐年要著重解決的問題,規劃出地方政府要采取的重大舉措,以及各相關方面工作的具體途徑與辦法。
2.地方黨政領導必須努力防止和克服在抓“兩基”和“兩全”工作中出現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特別是易于出現的抓“普九”的手硬,抓“轉軌”的手軟。在一定意義上說,“兩全”、“轉軌”更多地體現著教育“軟環境”的建設。只有抓好“軟環境”建設,才能使學校教育活動符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要求,培育出一代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矗。
3.樹立素質教育思想,當前突出表現在對學校工作評價標準的轉變上。要采取重大措施從根本上改變用考試成績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的唯一標準,杜絕政府向學校,學校向老師層層下達升學率指標的做法。
(二)建立起導向素質教育的資源配置機制
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對學校教育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導向作用。資源配置機制包括資源配置的方向、資源配置的結構、資源配置的方式及對資源深層次的開發和利用等等。
粉碎“”之后,作為遭受“”災難性破壞的教育領域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為了解決國家經濟建設急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同時也為了在教育領域建起一批能起示范作用的學校,在80年代初期的一段時間里,我們不得不把優秀的校長、良好的教師、拔尖的學生及先進的教育教學設施與設備,配置給重點中小學,把有限的教育經費向重點中小學傾斜。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它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教育資源配置機制與我國中小學的國民教育屬性是相悖的。時至今日,8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教育資源配置的模式仍在實際工作中運行著,影響著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進程。因此,政府若繼續將相當多的、好的資源都配置到少數的重點校、“窗口校”,而使相當多的中小學陷入困難的辦學窘境之中,“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目標就難以保質保量地完成。改革和調整教育資源配置機制的核心是要面向每一所學校,把每一所中小學都辦成合格的學校;利用資源配置機制引導每一所學校辦出各自的特色,成為讓群眾信得過的學校。
基礎教育中的“擇校”現象歷來都存在,而“擇校”現象成為眾人注目的社會問題卻是近年來形成的。其背景是群眾日益高漲的讓孩子接受良好的學校教育的愿望,與當前學校之間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條件懸殊過大造成的。因此各地方政府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在一定時期內要作較大調整,要明顯地向薄弱校傾斜,以使這些學校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三)完善中等教育結構,適應學生多樣化需求
我國中等教育結構的調整,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改革取得顯著成果的領域之一。但90年代以來,高科技生產的發展,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人才規格、類型和層次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中等教育的結構,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多層次需要。
1.地方政府在完善和優化本地區中等教育結構時必須考慮到以下兩個基本事實:一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對人才的需要是多層次、多規格、多類別的;二是學生在完成了強制性的九年義務教育后,其發展水平和發展需求是有差異的。教育結構的優化,要立足于為每個學生的最優發展提供最合適的教育機會、教育環境和教育條件,以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其身心素質得到最好的發展2.理順小學后、初中后和高中后職業技術教育的關系,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創設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根據學生發展水平的層次,進行合理分流,使學生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各展其才,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當前的職業技術教育除抓好專業技能的培養外,尤要重視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社會適應性素質的提高。
3.目前職業教育的規模效益普遍比較低,教育資源浪費問題比較突出。在調整和優化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時,要改變80年代以“外延式”發展為主的做法,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對本地區學校重復設置的專業,陳舊的專業,規模過小的學校,通過調整、合并、聯合,發揮規模效益,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區別不同學校,確定其發展目標和重點專業,以使不同類型的學校合理分工,在各自領域內辦出自己的特色。
(四)積極、穩妥、分層次地改革課程體系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人們突破傳統的狹隘的課程觀念,要在新的大課程觀念指導下,對課程進行整體優化的改革。它包括構建課程的目標體系,優化課程的結構體系,更新課程的內容體系,調整課程的實施體系,完善課程的評價體系等。
課程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操作復雜的系統工程,地方政府要積極組織教育行政部門、科研部門、教研部門及學校的干部和教師,在素質教育觀念指導下通力合作,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地推進課程改革。這包括:
1.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地方政府要認真抓好區域內學校切實落實國家和地方規定的課程計劃及要求。在學科課程方面,主要是開齊、開足、開好課程計劃中的所有學科。當前要特別強調和重點檢查音、體、美及長期被人忽視的所謂“副科”是否開齊、開足。
在活動課程方面,要以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為宗旨,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區域內的各種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社會公益勞動。要把活動課程列入課表,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實施,杜絕盲目性和隨意性。
在環境課程方面,要強調建設。由于環境課程的教育功能具有潛在性,常常易于被人忽視。為此,各級領導要自覺地重視環境課程的建設、開發,搞活環境課程,發揮它的教育功能。
2.合理調整課程體系。在認真執行國家課程計劃的基礎上,地方政府可指導部分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積極的態度,創造性地對部分課程進行合理的調整,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學科課程可沿著加強學科課的基礎性、綜合性、時代性及地方性的方向進行調整,根據學科的內容和門類,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在不突破周學時總量的前提下,合理搭配標準課(40或45分鐘)與微型課(20至30分鐘)。活動課是課程改革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的教育資源,進行活動課程設置特色化的探索。環境課程的建設要與整個區域或社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協調,使其成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3.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地方政府在課程改革上,可選擇少數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比較扎實、有一定基礎的實驗校作試點,并借助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力量,以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軌為目標,以課程改革為主攻方向,依據國家課程計劃的總體目標要求,對學校的課程設置、內容體系和結構安排等,進行重新構建的實驗,探索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這里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是處理好繼承、改革和發展的關系;二是處理好科學性與可行性的關系。
(五)構建起區域性素質教育場學校教育是教育系統中的主體,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學生的健康成長絕不是學校教育一方作用的結果,他們同時還要受到家庭環境和教育,以及直接或間接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近年來有人提出了“教育潮的概念。教育改革實踐證明,只有當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形成目標一致、內容銜接、功能互補、關系和諧的素質教育場時,才能有效地防止三方教育影響與作用相互抵消的現象,進一步發揮三者的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效益。構建起區域性的素質教育場是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基礎性建設和重要保證。地方政府要把這項工作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1.人的素質是在一定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地方政府應建設好所轄區域的少年宮、科技宮、圖書館、文化館及其它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基地,為實施素質教育創設必要的條件。
2.家庭教育是素質教育場中的重要教育資源,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有著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據國務院制訂的《90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所確定的家庭教育目標,地方政府應協調有關部門聯手合作,加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領導,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建立和健全組織網絡,用素質教育思想觀念培訓和引導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教子觀念,凈化家庭教育環境,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3.在素質教育場中,學校教育處于主導地位,它在指導家庭教育,組織社會教育過程中發揮著樞紐作用,必須把學校教育和學校的教育環境建設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把學校“辦出各自的特色”列為基礎教育改革指導方針的重要內容。把學校辦出特色,體現了現代教育注重學校發展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基本特征。只有突破“應試教育”大一統的辦學模式,學校才能從實際出發,有目標、有計劃地自覺辦出自己的特色。只有校校都辦出了特色,學校教育才能從根本上達到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
摘要:大學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時代賦予大學的使命。大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在備課、教學、實踐與實習等環節不斷加強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更好地實施大學素質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學環節;大學
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共識,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原則之一。沒有了升學壓力卻面臨著就業壓力的大學教育,應該是實行素質教育的最佳場所。大學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時代賦予大學的使命①。21世界是信息時代,建立在知識和信息上的知識經濟將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導形式,而知識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大學生應該加強自己的專業學習,全面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未來職場激烈競爭的需要。大學教師則承擔著培養未來人才的重任,要在教學的準備、實施過程中,在備課、教學、實踐與實習等環節不斷加強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授課水平,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一、備課階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備課工作的完善與否,直接決定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的備課除了要體現教學大綱提出的課程要求外,還應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每次授課的具體目標和內容進行充分準備,明確授課方式、授課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做到注重教材而不唯教材。
1.明確教學目標,樹立“備教材”與“備學生”統一的教學理念。高校教育應該培養“高素質多能型專業人才”,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足夠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專業思維能力和專業技能應用與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開拓學生的創新意識。而這些教育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很好地把握課程設置的主旨、培養的目標,并根據學生基本情況,在分析教材的同時做到分析學生,做到將“備教材”與“備學生”融為一體②。
2.善于分析教材,將其中儲存的知識與信息轉化成可向學生傳輸的教學信息。現在的大學教材已經相當規范,對該學科知識結構與體系編排得很完整,知識翔實、信息豐富,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專業術語、概念性知識以及基本定理(定律、規則等)分量太多,這些內容使得材料內容顯得隱晦,且知識的外延性很強,需要教師在備課階段認真分析教材,把這些被儲存的相關的知識和信息系統地梳理出來,深挖潛在的知識、技術、素質的廣度和深度,處理知識的“內”與“外”的關系。
3.善于處理信息,將“靜態”信息轉化為“動態”信息。如何將教材里靜態的信息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實現教學成果最關鍵的過程。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傳授幾個概念、幾條定理,還應該包括對事物的推理能力的培養,即使得學生能熟練掌握事物形成條件、發展演變過程和規律總結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課程教授過程中,不斷地強化推理教學。在備課階段,教師應該選用適當的教學媒體以實現教學目標。而教師運用的教學媒體豐富多彩,圖標、圖像、幻燈、PPT、Flash、網絡等,生動活波,直觀親切地表現概念的內涵、事理的機制等,強化各知識點之間內在的邏輯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達到不斷提高其學習能力的目的。
4.敏銳把握與引入新生事物,在課程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對大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能躺在舊有的知識和書本上,而應該拓寬知識面,了解學科研究前沿動態,擴大學生的眼界,積極汲取生活素材,善于把握社會生活中的新事物,并將其充實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能增進對社會實踐、生活實際的科學認識。教師在對待網絡上涌現的各種新生事物時,應該敏銳地認識到它們對社會產生影響和意義,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和研究,將書本知識活學、會用,既能開拓學生眼界,培養其創新意識,還能使學生在應對未來激烈的職場競爭時,多一個敏銳的會思考問題的頭腦。
二、教學環節———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1.互動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備受詬病,其典型描述是“老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老師在照本宣科,而學生則很難在長時間的被動灌輸中保持精力集中。開展互動式教學,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并在評判回答內容時大方地給予表揚或部分表揚,對于增強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而在一些開放性議題,特別是在一些實踐性的議題時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充分發表各自意見,啟發和鼓勵學生開展辯論。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和總結,針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評述,善于捕捉學生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觀點并及時給予表揚。這非常有利于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很好地體現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理念,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情景教學,將課堂知識信息靈活地引入到解決現實問題中去。“學以致用”一直是教育理念之一。長期以來,刻板的授課總是習慣于“本本主義”,幾乎與鮮活的現實世界脫節。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課本知識,還要向生活知識拓展,認識與研究現實世界的問題。這也正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的理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把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或現象(特別是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請進課堂,讓學生以當事人或決策者的假設身份,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問題,找到規律,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大家一起評價這些辦法的有效性及可能出現的后果。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去嘗試認識和解決問題,這對于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很大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優化學生的想象能力,激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創新精神,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
3.作業練習,古老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做練習是一種古老的教學方式,卻一直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每個教學章節內容完成后,適當布置一些練習作業,使學生在完成練習作業過程中掌握章節教學內容,從而系統訓練學生思考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的能力。當前大學教學實際中,很多教師僅把布置作業當成一個教學任務來完成,既沒有認真選定習題,也沒有認真批改、講評,這顯然是對作業練習的不重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備課時就根據章節內容,選擇或者擬定一些習題,布置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找資料來完成其中一部分習題,教師則應該認真批閱,并及時講評,對一些獨特見解或亮點予以表揚和鼓勵,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查找資料的過程,增進學生的專業鉆研的興趣。
三、實踐與實習環節———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實踐的教學內容,特別是經濟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應該包括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實習、課程內容實習、畢業實習等方式。
1.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或者通過與相關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相對固定的大學生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基地,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利于學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視角看待、思考社會和社會問題,有力地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有利于學生專業成長的。
2.室內計算機模擬實習。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無法實現全體學生去企事業單位上崗實習,但大學卻可以利用現達的科技和網絡信息,在實驗室利用計算機專業課程實習軟件來進行模擬實習。一般而言,這些實習軟件,都是模擬現實實際工作的作業環境、流程來設計和處理的,只要在老師的講解下,學生能熟悉和熟練掌握各工作環節與步驟,同樣也可以取得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3.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對于鍛煉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有很大幫助,也能使學生對專業領域的現狀與發展方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特別對有志于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大有益處。
4.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本科教學計劃中非常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安排學生去企事業單位上崗實習,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印證、鞏固和豐富已學過的專業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其在生產實際中調查研究、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基礎。通過聽取報告、組織參觀、崗位業務實習等方式,并做好實習周記、業務專題報告和實習報告。實習主要內容應包括了解實習單位的組織機構和單位組織管理情況,掌握和分析實習單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典型業務的處理技巧,了解技術創新以及了解業務處理中的風險防范與措施。通過畢業實習,還應使學生了解現代化生產方式和先進制造技術,培養熱愛專業、致力于祖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思想。
5.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是高等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前所進行的綜合性設計或所撰寫的學位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后階段學習深化、提高和全面總結的綜合訓練過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分為選題、開題報告、實驗(設計、調研等實踐過程)、撰寫論文、答辯五個階段,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生按時按質完成。畢業設計(論文)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不斷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作者:賀曲夫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
摘要:我國素質教育具有時代性和開放性的特征,而語文素養是作為一個人全面發展根基,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前提。本文將通過對素質教育的概述,探究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關鍵,以及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概述
1.1基本概念:
素質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個方面的素質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稱之為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給我國基礎教育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國家更加注重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等,通過加強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最終使學生在素質教育中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得到個性化的發展。
1.2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關于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教學目的來看,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是素質教育的目標,而語文作為學好其他學科的前提,要想落實素質教育就需要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語文教育,正確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小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通過素質教育幫助豐富小學生的內心世界。
2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關鍵
2.1教育觀念方面:
通過轉變教育思想以及更新教育觀念,是提升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小學語文素質教育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性,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人才觀。
2.2教學目標方面:
在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學需要明確教學目標,正確處理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中的教學方向,以及對教材內容準確理解,制定符合素質教育發展的教學目標體系。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要注意讓學生能夠明確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盲目性。
2.3教學規律方面:
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關鍵,還體現在教學規律方面。教學活動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教學規律,小學語文素質教育中的規律具有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等特點,通過掌握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的規律,優化課堂教學,加強教學的整體性。
3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3.1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與作者產生共鳴。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通過時間挑選出的經典文章,積淀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師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才能更好的將文章的文化內涵傳遞下去。
3.2強化學生語感:
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是學習對于文章的理解,這就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朗讀是其強化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和方法。加強學生的朗讀能力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強化學生的語感,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3.3培養學生能力:
首先需要明確素質教育是應試教育相對應的教育模式,注重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而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則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能力以及增強智力。培養學生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復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這針對學生的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發掘學生的潛質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
3.4加強人文關懷:
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不僅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體現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語文教學就是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發展,注重加強人文關懷。小學生的心理變化十分豐富,教師要時刻關注小學生的心理變化,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人文關懷。
作者:趙艷梅 洪曉亮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愛國小學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奢嶺中心小學
摘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是培養、教育下一代人的場所,祖國的繁榮昌盛要靠一代一代人共同努力,因此,學校教學管理至關重要,尤其是小學,學生能否擁有完善人格,將來是否能成為有用之才,小學時期的行為習慣、目標方向很重要。
關鍵詞:小學教學;素質教育;教學管理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作為育人的重要場所,應擔負為祖國發展培養棟梁之才的任務,俗語說,三歲看八十,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是看小時候的教育,小學教育對于學生能否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培養完善人格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了如何做好小學教學的管理。
一、全面提高小學的素質教育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全面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素質教育被國家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成為教育行業的總體發展趨勢。學校是我們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教育人才的基地,我們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第一方面是我們要讓學生身心健康,具備完善的人格,將來是社會的可用之人;其次是成才,學生擁有某項技能或者多項技能,對社會有所貢獻,能在社會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能用自己的技能推動社會發展。這兩方面綜合體現才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體現,才是一所學校能否成功的標尺。學校要達成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的目標,就要以素質教育為方向發展。素質教育能夠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學校是否擁有先進的管理模式,無規矩不成方圓,先進的管理模式,是保障素質教育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因此,先進的教學管理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教育、培養社會棟梁之才的需要。社會是人類聚集的群體,人類的需求多種多樣,社會也就需要各種各樣、多類型、多層次的有用之才,而且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需求就也越來越多樣化。知識經濟的來臨,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全面教育,即要實現科學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與培養的統一結合,知識、能力與道德、情感的協調,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學生與他人的協調能力、團隊意識;還要求教學活動中應具有創造性、個性化的特征。總之,知識經濟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學校重視學生的創造意識與能力,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智能提高。要實現教學目標,沒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擁有良好的教學管理制度,是創辦特色小學的需要,所謂特色小學,就是學校在某一方面特別出色,特別超越其他小學的獨特之處。一所學校的領導者,應該立足時代的頂端,根據學校所處環境、所擁有的資源,對自己做出的水平有正確的認識,規劃適合自身的發展目標,制定適合學校發展的管理模式,為素質教學奠定基石。
二、理性創新
小學管理還應注重理性創新,作為學校的管理者、領導者,應該能夠主動地學習,從而帶動其他的教師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在長期的學習中總結經驗,時時掌握先進的管理理念、教學理念,與其他學校相互溝通、交流,學習其他學校的先進管理經驗。只有保持在長期學習活動中把先進的經驗與理論相結合,才能為學校創辦先進的管理模式。管理者還應多反思學校各管理模式,正確面對學校困境、矛盾、教師的思想狀態等。要做到管理準確無誤,就需要經過總體的論證。把當前學校的管理放到教育改革的理論中去論證,看是否符合教學發展的趨勢、科學的發展規律;放到學校實際中論證,從而檢驗是否符合學校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否適用于當前實際管理工作。同時,學校的教學管理還應注重情感方面。法律還不外乎人情,更何況是學校管理,教學管理應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爭取做到法理與情感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作為管理者應注重教職工的思想動態,應經常與教職工溝通、交流,增進感情。學校雖然是一個小集體,但也仍離不開社會的大懷抱,學校應與社會緊密聯系,教學管理要創新,就要廣思集益,與社會各層認識多交流。
三、執行革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學校改革的發展趨勢,但當下小學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理論與經驗,要實施這種管理模式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今,伴隨教育體制的改革,小學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地摸索創新,這為校本管理制度的運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學校管理者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前教育環境,吸取西方的校本管理,制定適合本校的教學管理模式。近年來,我國小學的教學管理制度發生了巨變,比如,教育宏觀體制向“多級權責共享”發展,學校內部管理制度也發生著變革。《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學校要實行“校長責任制”,同時《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所謂的校長責任制是以校長為核心的管理結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礎進行的課程開發民主決策過程,所以說,校長責任制為學校辦學自主權、為校本管理提供了保障。同時,校本課程的實施,不但要求校本管理制度,同時也積累了校本管理的實踐經驗。現如今,除了公立學校,還出現了很多民辦學校,而且民辦學校的數量正逐漸增多,由于競爭壓力,民辦學校教學質量、教學管理也在不斷地提升與完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比公立學校,民辦學校有更多的自主權,可以自主選擇校長、教職工等工作人員,更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站在家長、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對社會發展變化比較敏銳,能及時調整學校相關工作。隨著民辦學校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出現許多介于公立與民辦之間的學校,由此可見,我國的辦學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已經到來,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為了將來子女能有一份好前程,家長對學校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對教學質量提出了高要求,而且參與學校管理的意愿越來越強烈。
作者:甘云霞 單位:甘肅省和政縣甘溝門學校
1農村小學教育的認識障礙
農村小學教育的思想障礙除了來自家長,還來自學校,來自教育體系。我國歷來都是通過考試的途徑來選拔人才,實行科舉制度的封建制度有幾千年,這種傳統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新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也有30多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上大學的應試教育延續至今,目前的素質教育就是換湯不換藥,教學的成效最終還得看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而教學的成效又直接跟教師的職稱評定、崗位工資的晉升掛鉤,所以,教師們仍然熱衷于“應試”教育,舊的思想觀念難以徹底轉變。總之,“應試”教育嚴重束縛著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思想,必須改變目前農村義務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辦學方向、目標和任務,農村基礎教育不應主要著眼于讓多少農民子弟考上重點中學、重點高中,重點大學,而應主要著眼于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培養適應“三農”發展需要的各類、各級人才,如此才能讓農村義務教育走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2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設施障礙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許多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設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遠遠落后于新時代向農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當前許多農村學校的教育設施讓人擔憂。許多農村小學基本建設問題十分突出,有的學校校舍過于陳舊,存在安全隱患,各種功能室缺少或嚴重不足。有功能室的,設備也已經陳舊不堪。校園面積普遍偏小,沒有像樣的運動場。農村小學校園環境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安全設施等需要相應的資金投入,而農村小學的收入只有上級下撥的生均公用經費,學校所得經費非常有限,遠遠不能適應辦學需要。由于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大部分農村小學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缺乏或不完備,圖書室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多數學校甚至根本沒有圖書室。學校的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由于經費的缺乏,教師無法開展一些教研活動,也無法派老師外出聽課、進修、學習等。近年來,我國在基礎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漸加大,有報告指出,2006年到2011年,全國財政性義務教育經費從3305億元增長到9739億元,年均增長24.1%;中央財政安排的義務教育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從187.7億元增長到1140.5億元,年均增長43.5%;小學、初中生均公共財政公用經費分別從271元、378元增長到1366元、2045元,年均增長38.2%、40.1%。改善當前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條件,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并采取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政策盡可能向薄弱、偏遠的農村小學地區傾斜。沒有相應的教育教學硬件設施、圖書資料,素質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話。各級財政可依據各農村學校的學生人數將教育經費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劃撥給學校,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教育經費在中間環節截留,還可以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與公平性。
3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師資障礙
小學教育為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為其腦力和體力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小學教育也為孩子今后走向社會打好基礎,教會他們逐步認識社會、認識他人、認識自我。小學教育對少年兒童的影響遠遠超出小學教育的階段而延續到終身,小學教師對學齡初期階段兒童的個性發展、心靈塑造起著主導作用。小學教師在傳遞人類精神文明的偉大事業中,肩負著提高全民族素質、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培養合格公民的歷史責任。然而,目前眾多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相當薄弱,已成了農村小學教育的軟肋,制約著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首先,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由于學校地理位置、待遇條件等原因,沒有新生力量的注入,致使農村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極度不合理,老齡化斷層現象越來越嚴重。在社會上有這樣的順口溜“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爺爺奶奶教小學”。據資料顯示,當前農村小學中45歲的老教師超過一半,有些偏遠的農村小學甚至多達2/3。就我們鄉而言,自2008年開始,除了個別學校補充了新教師外,大部分農村小學極少注入新鮮血液,小學教師嚴重老年化,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育教學方法落后、工作缺乏激情,教師隊伍的“青黃不接”成了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一道無形障礙。其次,專業師資嚴重不足。在廣大農村小學,英語、美術、音樂、自然、地理等學科的教學都是兼職的,許多學校教師超編但又缺人,教學任務繁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根本無法保證。農村小學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條件的落后致使許多農村學生舍近求遠、投親靠友到城市學校上學,以至于鄉村小學生源流失嚴重,城市小學人滿為患。農村小學教師力量薄弱的原因很多,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首先,政府要確立均衡發展的教育觀念,科學定編,有效管理,以促進小學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學校要加強教師的進修與培訓,通過選送教師參加培訓,發揮骨干教師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逐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最后,還要逐步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福利等各項待遇,逐步解決和完善農村教師崗位編制、工資福利、職稱評定等系列問題,并對長期從事農村地區教育教學和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予以表彰。
4農村小學教育的隱性危機
教育雕琢的是精神產品,是對人性美和心靈美的培育和塑造,教授人們以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堅定不移地追求人生幸福。教育的真諦是讓學生獲得人生幸福,讓學生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以后,仍然快樂地追求著幸福。一位合格的教師應該也是一位幸福的教師,是一位對教師職業充滿幸福感的教師,因為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的學生。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學校要創造有力條件,為教師幸福工作提供良好條件,學校要建立良好的管理體制,營造積極向上、和諧活潑的工作氛圍,以及教師安居樂業、學生健康成長的和諧校園文化。教育部門應注重對教師的思想教育和專業引領,創造一切條件,實行人本化管理,公平公正地對待老師;實行民主管理,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關愛每位教師,激發教師的工作激情和潛能,增強教師的歸屬感,提高每位教師的幸福指數,讓教師們充滿激情地工作。老師們幸福感增強了,才能以更積極的心態、更飽滿的熱情關注自己的專業成長,從而形成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性發展局面。
5結語
總之,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起點,小學教育為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國民的素質教育和各類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當前,農村義務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面臨封建思想的認識障礙、落后設施、師資薄弱、教師職業倦怠等諸多困境,農村小學教育要實現長遠的健康蓬勃發展,就要正確認識小學教育的地位與作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學設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教師職業幸福感等等。
作者:左長生 單位:永新縣蘆溪鄉合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