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7 09:38: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村財務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 農村;財務管理;問題;原因;建議
論文摘要 指出村級財務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原因。提出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建議,包括:建立穩定的、具備較高業務素質的、嚴格按財務制度辦事的農村財務會計隊伍;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堅持民主理財,實行村級財務公開,強化村級財務的民主管理與監督;健全農村審計機構和職能,強化村級財務的審計監督。
在過去5年中,隨著一系列服務“三農”措施的推進,中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村財務也成為廣大農民關注的熱點。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十分重視農村的財務管理,先后制定了不少法規、政策和制度,使農村財務管理有了較大改觀。但仍然存在財務管理混亂、集體資產流失等問題。
1 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在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推出了村級會計委托制、民主理財制、村級兩委交叉任職等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一些地方財務管理制度不落實,公開不規范,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還是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且財務隊伍不穩定
農村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與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明顯不相稱,缺少真正懂財務的專業人員,賬務處理不及時,程序手續不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按程序辦理。每逢村黨支部、村委會換屆,出納、會計也跟著換屆,出現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另外,會計人員年齡老化,學歷偏低,由于年輕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適人選,致使一些業務生疏的財會人員無證上崗。
1.2財務管理混亂并且執行制度不嚴
由于管理不嚴,存在大量賬外資產。集體經濟的資金使用透明度不高,個人無償占用集體資金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村各種借款、拖欠承包金、白條抵庫和其他應繳村經濟合作社的資金,占用了村社的大量流動資金;有的干部吃喝玩樂的費用全在集體資金里面報銷,甚至貪污受賄,集體資金幾乎成了基層干部私人消費基金;有些地方會計和出納由個人擔任,有的村干部包攬了會計、出納之職,直接經手現金收支,甚至虛開發票直接通知會計入賬;有的村經濟合作社由村干部包租、收稅費,造成一部分村干部所收稅費自行開支,收錢管錢、坐收坐支;有些地方選拔財會人員任人唯親,全憑個人好惡,致使一些素質低下、不具備會計條件的人被選到會計崗位上來。
1.3財務公開質量不高,公開不及時
只有部分村做到按規定時間公開財務。有些村的財務公開存在弄虛作假、避重就輕的情況,公開內容不全面或只公開結果不公開過程,內容不詳細,群眾無法了解真實情況,勢必懷疑公開內容的真實性。
1.4農村財務監督渠道不暢
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首先,群眾監督乏力,分散家庭經營,使村民集體觀念、民主管理意識淡薄;再加上監督水平有限,部分村民對集體的事不關心、不過問、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監督流于形式,給了某些不廉潔的干部可乘之機。其次,內部監督乏力,由于村級財會人員由村級任用,對村干部的經濟違法行為不愿監督或放棄監督,發現問題不敢管,聽之任之。再次,鄉鎮機構改革后,人員相對減少,對村級財務的管理職能有所削弱,村賬站審沒有落到實處,許多鄉鎮的經管站根本沒有認真審查,即在票據上蓋上核銷章了事。由于尚未形成一個系統有效的審計監督體系,使得農村財務問題久久未能解決,導致干群關系、黨群關系緊張,矛盾激化,影響農村改革發展、社會穩定和農村基層政權的鞏固。
2 完善農村財務管理,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農村組織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組織,它不是一級政權組織,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務管理職能,又要協助政府從事許多行政管理工作。農村村級財務管理是指對直接歸農民集體占有、支配、管理的各項資產所發生的收入、使用、分配等財務活動進行的核算、計劃、監督與控制。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搞好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維護農村穩定的基石。隨著農村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村級財務管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大,對新農村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筆者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除了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大農村經濟發展力度外,還應針對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予以規范管理,這不僅能夯實新農村建設基礎,也能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2.1建立穩定的、具備較高業務素質的、嚴格按財務制度辦事的農村財務會計隊伍。
2.1.1加強對財會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財會人員專業素質。財會人員作為特殊從業人員,既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還要有較強的政治觀念和職業道德水平。因此,要通過舉辦業務講座、法制講座、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等提高財會人員的道德素養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另外還應定期組織開展農村會計知識競賽活動和農村會計實務培訓工作。
2.1.2穩定財會人員隊伍。財會人員被確定之后,一般不要隨意變動。這里的關鍵是要嚴格財會人員的任免程序,要建立農村會計任用審批制度。凡農村會計的任用、調換都要經過鄉鎮、街道或上級部門批準,以穩定農村財會隊伍,保持農村會計工作的連續性。
2.1.3實行農村會計選聘制。《農村財務會計選聘制》規定,今后村集體經濟組織新錄用的財會人員必須實行公開招聘,由鎮、街集體經濟主管部門負責招考,統一組織考試。考試內容包括:會計、財務管理、財經法規基本知識和會計電算化基礎知識,具備條件的人員經考試合格,按聘用1名提供2~3名候選人的
比例,按分數的高低,由鎮、街集體主管部門推薦給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在推薦人員中擇優聘用會計人員。農村財務實行會計選聘制,面向社會公開錄用財會人員,可促進農村財會人員走向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
2.1.4實行會計委派制。農村會計委派制是在鎮政府按公平、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向社會招聘會計專業人員后,委派到各村任村級會計,并由鎮統一考核和管理。實行會計委派制,可以改變以前財會人員素質和業務水平不高的狀況,從體制上保障財會人員嚴格執法,維護財經紀律的嚴肅性。
2.1.5加強對農村會計的監督,建立農村會計崗位責任制。完善考核辦法,獎優罰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2.2建立健全財務制度
建立良好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是搞好農村財務管理的重要保證。為使農村村級財務會計實務有章可循,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農業部、財政部新頒布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村集體經濟財務制度》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和本省的村務公開條例,這些制度、條例對現金管理、固定資產管理、費用開支管理、票據管理、農民負擔款項和共同生產費管理、義務工和積累工管理、財會人員及財會賬目管理、財務審計與民主理財等方面都作了具體規定。必須按照農業部、財政部頒發的《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村合作經濟財務制度》的相關要求,完善各項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即財務預決算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財務審計制度、現金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民主理財監督制度、財務公開制度和崗位責任制等。通過這些制度的建立,規范村級財務工作,統一會計科目、會計憑證、賬簿、記賬方法、會計報表,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避免赤字預算,嚴禁無票據或白條收付款,各項資金嚴格按規定用途支出,違規收支不予入賬,做到賬款、賬實、賬證、賬賬、賬表五相符。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村級財務會計制度,使農村財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各項工作邁向規范化、制度化。
2.3堅持民主理財,實行村級財務公開,強化村級財務的民主管理與監督
村級財務問題歷來是廣大農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切實保護農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務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都應向村民公開,尤其是村級財務要公開。
2.3.1各村成立民主理財組織。村民民主理財由村民民主理財小組代表村民進行。村民主理財小組由5~7人組成,由村民推選公道正派、責任心強、威信較高,并具備一定財會知識的人員擔任。村民主理財小組向村民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負責對本村集體財務活動進行民主監督,有權檢查、審核財務賬目及相關的經濟活動事項,有權否決不合理開支。當事人對否決有異議的,可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民主理財小組成員職責履行情況,年終要組織村民會議進行1次民主評議。對工作不認真、職責履行不到位的,經村民會議討論通過,可罷免其資格,并進行調整。
2.3.2規范公開內容。公開內容要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暫行規定》進行。凡是與村民切身利益相關的財務活動事項,如村集體的土地承包和租賃、村公益事業項目等方案的實施,都應向村民公開,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財。村集體的所有財務活動,包括集體企業上繳收入和改制企業股權收益等,都要納入公開。要細化公開內容,對收支情況既要逐項公開,條理清楚,又要逐筆公布明細賬目,嚴禁以項目公開代替明細公開或搞“大而化之”的假公開。
2.3.3公開時間要及時,做到月結月公布,設立固定財務公開日,日常財務活動要堅持每月公開1次,形成一月一公開的制度,對于重大財務活動應隨時逐筆公布。
2.3.4公開形式要多樣化。公開方式要以公開欄為主,各村要在住戶集中、位置顯眼、便于群眾觀看的地方設立堅固耐用、防風防雨的村務公開欄。同時,要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明白紙”等其他形式做好公開工作。
2.3.5公開程序要嚴格。財務公開前,應有民主理財小組參加,由會計和審計人員對全部財產、債權債務和有關賬目進行1次全面的核實。審核合格的加蓋“審計專章”,并將收支情況列入財務公開榜,交村民主理財小組審查同意后,加蓋民主理財小組專章并在村務公開欄進行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2.3.6建立并落實問詢和責任追究制度。村民有權對本村集體的財務賬目提出質疑,對村民的質疑和質詢,由村民主理財小組負責受理,對涉及村集體的由理財小組答復,涉及個人的要求當事人做出解釋。同時,要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未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任何組織或個人擅自以集體名義借貸、以集體資產為其他單位或個人提供擔保以及變更與處置村集體的土地、企業、設備、設施等均為無效,村民有權拒絕,造成的損失由責任人承擔,構成違紀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處理。在村民民主評議的基礎上,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妥善處理,該糾正的糾正,該查處的一查到底,把村級財務公開監督工作落到實處,實現
村級財務的規范化管理。
2.4健全農村審計機構和職能,強化村級財務的審計監督
(1)政府出臺加強農村審計方面的文件,明確農村審計的機構以及審計范圍、任務、審計程序及職權、獎懲等,提高農村審計的可操作性和權威性,促進農村審計工作落到實處。
(2)縣、鄉兩級政府應盡快建立健全農村審計組織,審計干部任免制度和審計制度。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審計人員,對村級財務實行定期審計、專項重點審計和不定期抽樣審計相結合的審計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評議,逐月定審,季度復審”,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3)建立和落實農村財務專項審計制度,規定凡納入委托管理的集體財務,包括集體資產的管理使用、財務收支、生產經營和建設項目的開發管理、集體的債權債務等都要進行審計。如集體土地征用、上級劃撥、社會捐贈的資金和物資使用、村內“一事一議”、村辦企業上繳、集體投資收益等資金的使用,都要加大其審計力度,并將審計結果及時公布。對在審計中查出的侵占或挪用集體資產和資金的,要責令如數退賠;情節嚴重者,要依法依紀追究相關責任,給予相應處罰。
摘要:農村財務問題一直是農村中存在的最敏感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的改革、發展及穩定以及和諧農村的構建。因此,如何搞好村級財務管理,采取村級財務管理新模式,確保村級財務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民主化,是亟待我們思索和探討的問題。文章針對目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關鍵詞:農村財務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模式
為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讓農民休養生息,國務院辦公廳于2000年在安徽省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2001年暫緩推行,2002年全面推開,2005年取消農業(特產)稅。自2005年起浙江省也已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業稅的全面取消,意味著廣大農村和農民從此步入了“后農業稅時代”,不僅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而且帶動了農村各項改革,推進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隨著“后農業稅時代”的到來,村級財務管理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同時也給村級財務管理帶來了新的狀況和問題。村級財務管理是農村財務管理的基礎,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基層的穩定以及農村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鑒于當前村級財務管理所存在的問題,總理(2004)曾明確指出:“要推動村級財務管理的監督向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發展。”因此,改善農村財務管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當前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會計基礎工作薄弱。(1)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設置不規范。根據《會計法》規定,各單位應當根據會計業務的需要設置會計機構;不具備單獨設置會計機構條件的,應當在有關機構中配備專職會計人員。根據目前我國村級的現狀,對資金流量大、會計業務量大、經濟發展較快的村級,應當設置會計機構。但是,一些應設立會計機構的村級,卻往往沒有設置。有的村級即使設立了會計機構,僅僅是多掛了一塊牌子,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兼任會計主管,村秘書兼任會計,出納會計一人兼,會計分工不明確,崗位設置不合理。在會計人員的選用上,有的村“任人唯親”,缺乏有效的監督。(2)會計資料不完整,交接手續不規范。由于財會人員業務素質較低,所以村級財務管理中普遍存在會計資料不完整、不規范現象。如收入賬沒有開具收據或開具白條收據,支出賬沒有支出發票或是白條發票,出差不填差旅費報銷單,銀行收付業務沒有將相應的憑證如繳款單、支票頭、進賬單等附后,在村級,白條入賬和白條抵庫現象嚴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會計人員工作調動或因故離職,必須將本人經管的會計工作移交給接替人員。沒有辦請交接手續的,不得調動或離職。但是,很多村會計離職時,交接手續不健全或沒有交接手續,無移交清冊和書面材料。(3)會計核算不規范。會計核算不按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要求,如原始憑證的內容不完善甚至不真實、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填寫不規范;賬薄設置不健全,除了一本流水賬外,無總賬、明細賬、往來賬、財產物資賬以及日記賬等。
2.財會人員素質較低。財務管理的工作性質要求財會人員要相對穩定。但大多數村的財會人員實際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每逢村黨支部、村委會換屆,出納、會計往往也跟著換屆,不能保證會計人員的相對穩定;也有的財會人員由村干部兼任,素質參差不齊,學歷較低,缺乏會計業務知識,無證上崗和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現象嚴重。
二、農村財務管理混亂的原因
1.制度缺失,農村財務管理機制落后。目前對農村會計的管理仍未擺脫計劃經濟的模式,雖然有些地區在實踐中探討對會計實行聘任制、委派制等措施,對穩定農村會計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數村會計的任用還是由村主要負責人說了算。
2.約束機制不健全,財務監控的力度不夠。財務管理缺乏監督,特別是本村村民的監督。農民缺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部分農民認為這是政府部門、村鎮領導的事,采取觀望態度,沒有對村干部的工作進行監督,同時沒有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造成財務資金流失。
3.財務管理缺乏保障。盡管在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村級財務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影響財務制度執行的因素還沒有消除,財務管理缺乏保障:首先,村級財務人員素質低,財會隊伍不穩定,業務水平低,會計財務處理不規范,沒有能力提供一套清晰、完整的村級賬;其次,村民與村委之間在財務方面缺乏溝通,使得財務公開得不到有效執行;再次,村民自主監督體系還沒有發展起來。這些因素的存在,使財務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4.理財觀念落后。一直以來,從決策層到農村財會人員,都把農村財務管理定位在低層次、低水平的“管財”、“管賬”上,理財觀念淡薄,理財意識不強,理財行為缺位。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偏大、文化偏低;貪污腐敗,侵害農民的權利;領導能力差,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這些都是造成財務資金不能得到有效使用的原因。
三、當前農村財務管理模式
1“.農村財務雙代管”制。即在集體資金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由鄉鎮政府委托經管站對村集體財務進行記賬、代管資金。
2“.村賬鄉代管”制。既在集體資金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由鄉鎮委托經管站對村集體財務實行統一管理,進行記賬,但不代管資金。
3“.村賬站審”制。即在保證村集體資產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村集體財務賬目由鄉鎮組織管理審查。
4“.農村會計委派”制。即村級會計統一由鄉鎮經管站委派,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賬目進行管理。
5“.村級會計委托”制。即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召開全體成員代表大會,經代表大會同意,由村集體與鄉鎮會計委托服務機構簽訂委托記賬協議,由會計委托機構對村集體財務活動進行記賬。
浙江省農村是全面實行會計委托制的省份,它最早成熟于浙江省上虞市等地方。各地在保持其基本內容不變的情況下,都對委托制進行補充、改進。據報道,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430個鄉鎮、33156個村實行了會計委托制,分別占全省鄉鎮、街道和村總數的98.3%和98.9%。
四、解決農村財務管理問題的對策
縱觀上述幾種農村財務管理模式,都是各地農村財務管理實踐中一些成功的經驗,各有利弊。但都無明確的法律依據,而且都無法避免鄉鎮政府濫用職權、過多干預的問題。因此,推行農村會計記賬制是一非常有效的方法。
1.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嚴格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建立簡明、規范、適用的財務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著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財務公開制度、現金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債權債務管理制度、票據管理制度、會計檔案管理制度、財務開支審批制度、會計人員管理制度、村干部離任審計制度等。
2.規范賬務處理程序。要建立健全財務工作流程規范,所有財務事項都應當按照工作流程規范進行賬務處理。財務事項發生時,經手人必須取得有效的原始憑證,注明用途并簽字蓋章;經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審批同意并簽字蓋章;交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同意并簽字蓋章;由會計人員審核記賬;按程序實行財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接受縣、鄉(鎮)農經管理部門的審計監督。 3.實行會計電算化管理。各鄉鎮應建立村財務代管中心,配備會計電算化的硬件和軟件,財務代管中心記賬、算賬、結賬、報表編制等一系列會計工作全部實現電算化,提高財務
管理工作效率,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推進了財務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實行農村會計電算化,會提高財務公開的質量,推進農村財務會計管理的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
4.提高財會人員素質。財會人員素質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對單位財務管理的好壞起著決定性作用。財會人員要實行培訓上崗制度。財會人員和民主理財小組成員要定期接受農村集體經濟財務會計、農業承包合同管理、減輕農民負擔政策等業務培訓,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實行農村會計電算化的地方,財會人員應經過相關知識培訓合格后上崗。
5.加強村級財務審計監督。主動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審計監督,所在的縣級農經部門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制度,并結合財務公開工作,對集體土地征用、集體企業改制以及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組織專項審計;結合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組織村范圍內的“一事一議”審計;結合村干部換屆工作,組織村干部的任期和離任審計。審計結束后,要將審計結果及時向群眾公布。
6.積極推行村級會計委托制。2002年以來,浙江桐廬縣合村鄉實行了村級財務委托制,建立了村級財務中心,當時全鄉19個村的會計業務均委托鄉村級財務中心。之后,根據農村財務管理的需求,把財務制延伸到生產組一級,陸續將全鄉93個生產組的會計業務先后都移交鄉村級財務中心。
首先,實行農村會計記賬制,不僅可以規范會計核算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減輕農民負擔,而且可以避免在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中鄉鎮政府濫用職權、過多干預的問題。其次,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會計法》要求。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記賬管理辦法》,又為會計中介機構開展農村記賬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最后,具有現實條件。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許多農業企業、農戶和村合作經濟組織將對社會中介機構提供的會計服務產生一定的需求。村級會計的核算工作可以按市場規則運行,完全委托給記賬機構,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加強對記賬機構的監管實現對農村財務的監督。
1 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重要性
1.1 農村集體資產與財務管理歷來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基礎。早在農業合作化時期,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就從財務會計管理工作開始起步;聯產承包后,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又率先從財務會計的改革突破;90年代農業進入新階段后,土地承包管理和農民負擔管理實際上都是以財務管理為基礎的。
1.2 做好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是解決當前農村矛盾的需要。如何處理好國家、集體和農民利益關系的問題,關系到農村的穩定和經濟發展。這些涉及經濟利益關系的問題最終都要反映到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工作上。因此,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是解決當前農村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基礎,是維護農村穩定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1.3 加強農村財務管理是搞好農村基層民主的要求。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民主執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的重點和核心是財務公開,農村財務與農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是廣大農民群眾最為關注的一項工作。因此,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決不是簡單地算個帳、填個報表的問題,建立健全集體財務管理和財務公開的各項制度,是搞好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加強基層民主建設的要求。
1.4 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方面。要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十分緊迫的任務就是要盡快把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起來,進一步理順經濟關系,規范經濟秩序,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2 農村集體資產與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各級農村經濟管理部門在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客觀形勢的發展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在農村歷史形成和積淀的深層次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新的矛盾又凸顯出來。主要表現在:
2.1 農村集體資產流失嚴重。一是個別地方村集體土地、資產、資源發包、出售、出租,不公開、不透明,個別村干部暗箱操作,從中漁利,群眾監督和部門監管不到位,造成集體資產流失;二是土地征占中被征地農民要求將大部分或全部征地補償款分配給被征地農民,否則就到處上訪,致使村集體應當得到的補償費得不到,造成集體資產損失;三是在國家極力鼓勵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的部分職能將逐步被專業合作社所取代,村集體經濟組織已經面臨撤銷或解體,村民(成員)要求分掉全部集體資產。
2.2 農村集體債務沉重。截至2008年末,以哈爾濱市賓縣為例,全縣村級債務達1.27億元,村均88萬元,債務多的村400余萬元,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削弱了村集體為農民提供服務的功能,部分村干群關系緊張,社會矛盾突出。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中,一些村不顧自身的經濟實力,盲目舉債或賒欠搞達標,個別村為了得到項目資金匹配,借債而增加新的債務。
2.3 個別村財務管理混亂。全縣村級財務管理整體水平是好的,但仍有個別村財務混亂。主要表現在:村干部獨斷專行,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財務制度形同虛設;收入不入賬、坐收坐支、資金管理混亂,核算不及時;建設項目不招投標、集體資產出售、發包暗箱操作,集體資產流失嚴重,大額開支不透明,弄虛作假;管理不民主,財務公開流于形式等等。
2.4 村財務會計委托制工作仍不完善,方式尚不夠規范。部分鄉鎮根本沒有實行村財務會計委托制;多數鄉鎮只是對村轉移支付資金核算,沒有村級的全部會計業務,存在會計核算“兩層皮”的現象;鄉鎮機構的人員業務素質不適應,部分鄉鎮經管中心人員配備不齊,缺少專業人員,致使無法開展制工作;財務工作流程、賬務處理還不夠規范。
3 規范農村財務管理建設的措施
解決農村面臨的財務管理問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工作思路、內容和方法,嚴格實行紀檢監督下的村級集體“三資”委托工作制度。
農村集體“三資”即村級的資金、資產和資源。委托即把村級“三資”以書面形式委托給鄉鎮成立的“三資”服務中心管理,實行資金委托代管、資產統一監管、資源聯合協管,嚴格按照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的模式運作同時有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這是強化村級財務管理的有效方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委托服務制,是指在堅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和收益權不變的前提下,各村集體經濟組織與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委托服務中心簽訂委托協議,對“三資”實行統一管理。
3.1 搭建一個服務平臺。鄉(鎮)成立一個“三資”委托服務中心,以鄉(鎮)農村經管中心為依托,成立由鄉(鎮)領導和相關人員參加的“三資”委托服務中心。“三資”委托服務中心辦公室設在鄉(鎮)農村經管中心,內設專職總會計、總出納員各1名,記賬員若干名,負責辦理各村會計業務和“三資”管理業務。這樣村級財務統一在鄉(鎮),有利于形成一個模式的業務規范化效果。
3.2 健全“兩套”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統一的農村集體資金和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監管工作流程。一是健全農村集體資金流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切收入必須及時、足額存入村集體設在鄉(鎮)“三資”委托服務中心的資金收入專戶,統一管理。對村級支出實行預決算審核審批制度,根據年初預算或臨時性支出,經村民主理財小組審核,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報鄉(鎮)“三資”服務中心審核審批,在村務公開欄及時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并及時入帳核算。二是健全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監管流程。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和資源出售、轉讓、承包、租賃時,由鄉、村兩級制定處置方案,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并公示后,報鄉(鎮)“三資”服務中心審核,對資產資源價值進行現場核實評估,實行嚴格的招投標,簽訂規范的制式合同,同時將相關的會議記錄、合同文書歸檔管理。按照相同條件本村村民優先
的原則,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競價方式進行公開發包或招標。資產處置和資源經營結果必須在村務公開欄內及時公開。 3.3 推行“三種”管理方式。對農村集體“三資”實行三種管理方式。一是實行資金委托代管。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委托鄉(鎮)“三資”服務中心代管,以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單位,由“三資”委托服務中心統一設置帳戶進行核算、管理。二是實行資產統一監管。村集體資產在鄉(鎮)“三資”委托服務中心設置臺帳,并按照統一的標準、程序,對村集體資產的經營、處置、收益進行指導、監督和管理。三是實行資源聯合協管。村集體經濟組織資源承包、出售、租賃、轉讓等由村制定方案,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后,報鄉鎮“三資”服務中心審核,縣農村集體“三資”服務監管組織復核,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合管理。通過建立規范、科學、有效的委托服務管理機制,實現農村集體“三資”組織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程序化管理與智能化管理相統一。
實行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不但能加強村級經濟管理同時鄉鎮以一個模式進行會計核算和規章制度的建設將更有利于村級財務業務規范化建設,更好的為農村發展和農村穩定服務。
農村集體財務的管理歷來是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農村干部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影響農村穩定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做好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是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維護農民利益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障,是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的基本前提。從目前的情況看,特別是從這次村兩委換屆選舉的情況來看,農民反映最多的問題,還是集中在集體財務上。如果解決不好,不僅會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會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甚至引發社會矛盾,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財務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通過一系列改革,管理日趨規范。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一、當前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本身的問題。
1、農戶對集體事務漠不關心,造成個別領導干部警覺性不高。
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生產單位基本上是以農戶家庭為主,農戶與集體特別是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分配關系不直接,群眾對集體事務漠不關心,致使少數領導干部放松了警覺性。
2、個別領導干部和部份群眾對原農村合作基金會和農經站概念模糊,關系不清,對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不重視。
3、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形成財務管理的一大漏洞。
農村集體財務管理過程中由于財務管理制度以及相配套的規章制度不健全,造成非生產性開支過大,財務管理不民主,財務公開不落實,票據管理不規范,坐收坐支、白條抵庫、白條入賬現象時有發生,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形成了財務管理的一大漏洞。
(二)、領導者經營管理水平不高
個別村領導對經營管理技術不知曉,不明白,不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對農村集體層次的統一經營缺乏科學的認識,主要表現在:
1、財務開支審批人員不具體,審批職責不明確,并且審批權限不界定,隨意性較大。有實行一只筆審批的、也有實行兩只筆審批的。
審批職責方面:有的村是由村主任審批,有的村是村主任、支書混批,形成職責主體不明確。
審批權限方面:不管金額多少,僅由一人審批簽字即可報銷。有的事前雖通過有關會議決定,但事中、事后僅有少部分人知曉。
2、村級財務主管人員不明確,存在互相推諉現象,財務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無人過問區”。
村級財務管理工作政策性強,所涉及的內容廣泛,需要專門的日常經營管理者來對整個財務工作進行系統的管理和指導。近年來,特別是20__年清理農村合作基金會以來,村主要領導不明確指定財務主管人員,或不明確財務主管人員的職責,僅憑有事推諉。長此以往,村主要領導只管有無“錢”開支,開支審批,無人關注整個財務管理工作。
3、個別村主要領導辦事無計劃,只“管”開支、不管收入,寅吃卯糧,收不抵支就挖陳年積累。
4、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三年一屆的村委會成員改選制度,不同程度地給少數領導干部造成了不穩定因素,能管的不管,做老好人,能用的還是要用,存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思想。
(三)操作技術上的問題
部分村會計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業務素質不高,而年輕有文化的大都務農經商,不愿承擔低報酬的會計工作,導致會計隊伍青黃不接,同時由于近些年來各級沒有組織各種層次的農村財務管理人員、村、組級財會人員的專業培訓,業務水平難以提高。賬務處理過程中記賬方法、記賬憑證、賬簿登記不規范,主要表現在:
1、會計科目運用不規范,會計核算不準確,不按相關的財務規定進行核算,認為只要“錢”不錯亂就行。
2、農村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松散,形成部分固定資產賬實不符。
3、現金、銀行存款混用,造成難以對庫存現金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
4、個別村賬據設置不符合規定,不設出納賬。
5、個別村納入村級核算的會計事項不完整,不全面。
6、村、組財務年終收益分配不科學,不合理,造成收益分配過程中不統籌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關系。
7、記賬憑證,賬簿登記涂改刮擦現象時有發生,錯誤更正不按規定進行更正,“月結”“累計”不使用或使用不規范等。
(四)其他方面的問題
事前、事中、事后監督不力,內部審計監督和群眾監督難以落實,監督主體不明確,致使法定的監督機構和群眾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未能很好地履行。
二、農村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國家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制建設滯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雙層經營體制的一個層次,既是一個具有管理、服務職能的組織,又是一個具有一定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與企業、事業等其他組織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由于我國法律沒有規定合作社法人條款,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直沒有明確定位,究竟是屬于其他經濟組織,還是屬于社團法人,無論是
民法,還是經濟法,都缺乏具體規定。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確,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存在很多政策上的含混。例如:農村集體資產能否抵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有關業務是否應該繳納營業稅等都沒有明確的規定,給農村集體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帶來很多困難。另一方面,國家在制度財經法規時,往往忽視農村集體財務會計工作的特殊性,對這項工作的監督管理缺少相應的制度和法律依據,致使對有關違規違紀問題處理不力,相應的管理制度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貫徹落實。(二)、約束機制不健全,財經紀律貫徹不力。
雖然各村都有一套可操作的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但由于監督約束機制不夠完善,部份領導和財會人員素質不高,貫徹落實比較困難。一些干部自搞一套,財會人員或聽之任之,或同流合污,造成財務制度執行不嚴,有章不循,違章不究。
(三)、財會制度不健全,會計核算不規范。
近幾年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會計制度隨著農村經濟形勢的變化,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伴隨集體土地的資本化,變賣集體土地的收入大量發生,而這方面在制度上并沒有明確的規定;2、收益分配問題,制度上也沒有規定;3、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鄉統籌,改革了村提留的征收和使用辦法,增加了“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核算,增加了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核算,這些核算內容,現行制度上都沒有規定。
(四)、農村“兩委關系”長期不協調,形成財務管理工作的一大誤區。
由于《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規定:村黨支部是農村各種組織的領導核心,討論決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同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雖然在第三條規定了黨支部是領導核心,但在關于村委會職責的規定中,又幾乎囊括了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這種規定的模糊性和重疊性從制度上就導致了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兩人個體之間的工作不協調,造成實際工作中很難做到科學分工,明確責任。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兩委各自按照對己有得的法規,一方面爭奪財務管理權、各種簽字權,另一方面,面臨困難和問題時又互相推諉。使財務管理問題陷入人人管,人人不管的誤區。
(五)、村干部素質差,主管領導重視不夠。
少數村干部法制觀念淡薄,視集體財產如家財,帶頭違反制度,隨意撤換財會人員,使制度形同虛設;部份鄉鎮領導思想上存在有“重生產、輕理財”、“重指標、輕實效”的片面認識,對加強財務管理的認識不夠,擔心加強財務管理不利于搞活經濟,不得于各項指標的增長,以致對政策文件的宣傳、執行落實不到位。
(六)、群眾參與意識淡薄,使民主監督作用難以發揮。
一方面由于群眾常年忙于各自生產經營,無暇顧及集體之事,另一方面群眾對會計財務知識生疏,對公布的賬目看不懂,這就導致了名義上,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人人都是主人,實際上,人人又都無法當家作主,其成員對公共資產處于無法監督、無力監督的地位,民主監督作用難以發揮。
(七)、審計力量薄弱。
例如:某鄉(鎮)所轄8個村委會,67個村民小組,農經站僅有2人,肩負著全部農經工作,工作量大,對于村級財務工作指導、監督的職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八)、財會人員整體素質低,政府的培訓輔導不到位。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人員都是農民身份,由于經費和時間的限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培訓,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會人員政策水平、業務素質普遍較低。
三、規范農村財務管理的對策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農村財務管理歷來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敏感的問題,也是滋生腐敗、污染社會風氣的主要因素。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加強領導:
1、各級領導要引起高度重視,把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切實加強領導。要把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與村、組主要領導干部的經濟利益掛鉤,建立獎懲制度。對于管理好的村,要給予主要領導干部物質上和精神的獎勵;對于管理不好、甚至引發社會矛盾的村,要對主要領導干部進行批評、教育,甚至給予一定的經濟制裁。
2、要端正廣大農民對“三者”(國家、集體和個人)關系的認識,鄉(鎮)、村、組干部要率先垂范,關心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
3、作為村級財務主管部門要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提高認識,加強科學的財務管理,定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至少每個月要組織一次農村財務管理知識的學習培訓,學習黨在農村的各項經濟政策,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學習農村經營管理技能等。
(二)、修訂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地方法規,健全財務管理等制度。
1、國家應盡快修訂完善有關法律規定,增設“合作社法人”條款,并明確合作社法人的相關權益,規范其設立、合并、撤銷應遵守的法定程序。
2、省、市、縣要根據各地形勢發展的變化,適時制定和修改《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辦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辦法》以及其他相關事項的管理辦法。
3、鄉(鎮)、村也必須從建章立制入手,用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斷規范農村財務行為。即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財務收支預決算制度》、《票據管理制度》、《開支審批制度》、《現金管理制度》、《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民主理財和財務公開制度》、《財務報表和財務檔案管理制度》、《財會人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規章制度。
(三)、理清“村兩委關系”,明確規定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職責,使村級各種組織有職有責,分工更科學,更明確,使財務管理工作有序運轉。
1、根據《會計法》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同時《會計法》第五十條規定:“單位負責人,是指單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代表單位行使職權的主要負責人。”因此主管村級財務工作的第一負責是村主任,只有這樣才能使權利和法律責任主體相一致。另外,由于組級尚未有“法人”的法律條款,同時結合組級干部法律知識、業務素質普遍偏低的實際,村級應對組級財務把關、監督,開支單據必須先由組長審批或經組集體討論通過并由組長簽字后,附會議記錄報經村主任審核后方可入賬。
2、村民會議以及村民代表會議的職責應作出明確規定,從組織上規范村、組級事務決策程序和議事程序,加大村民監督力度。在村
、組級重大事務決策上,堅持先黨內后黨外的原則,統一決策程序:①由黨支部依據法律、法規及上級黨委的工作部署,結合本村實際研究提出方案;或由村委會提出方案經支部同意后提交村兩會研究。②兩委會議對方案進行討論修訂;③召開黨員議事會或黨員大會討論修改并形成決議;④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做出最后決定,并付諸實施。(四)、實行集體資金“村賬鄉(鎮)管,組賬村管”的制度。
凡是村級集體資金和賬目統一歸鄉(鎮)農經站管理,凡是組級集體資金和賬目統一歸村管理。實行計劃撥付,定項限額使用,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杜絕集體資金損失和浪費。
(五)、完善激勵、監督約束機制,增強民主意識。
要切實搞好農村財務管理,必須有健全的監督約束機制和激勵措施相配合。
1、完善獎懲措施,提高農村干部工資待遇,加大處罰力度,嚴格按章辦事,結合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落實,各鄉鎮應因地制宜制定村主要干部工資報酬、交通工具管理、電話費用報銷標準,保險費、退離職費標準等方面的配套制度,以增強內部控制能力。對堅持原則、照章辦事的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制定違反財經紀律處罰措施,對縣鄉農經人員、村干部和會計、出納等人員的各種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逐一制定明確具體的處罰措施。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者必須嚴肅處理。
2、建立健全民主理財制度,搞好以民主理財小組為核心的社會監督體系。在村民代表中選舉產生3-5人的民主理財小組。明確民主理財小組的職責。民主理財小組對村里發生的收支業務比較了解,容易發現業務的不合理性,使財務管理工作真正置于廣大群眾監督之下。
3、切實抓好財務公開,重視實際效果。鄉鎮領導要加強對財務公開工作的檢查和監督,對財務公開不按規定程序、公開內容不規范、搞形式化的村,要采取措施,責令整改;對不進行財務公開的村,要追究村干部的責任,注重財務公開的實際效果。根據群眾對財務公開內容的意見,及時改進工作,接受群眾監督。
4、加強審計力量,增大監督力度。要根據實際各鄉鎮配備專職的農村財務審計人員,增強審計力量,堅持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人員深入村、組檢查、指導和督促工作。進一步開展以干部任期、離任審計為重點的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監督工作。
(六)、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干部和會計人員進行培訓,提高農村干部廉政勤政意識,規范農村干部行為,增強農村領導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促進農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首先要對村、組主要干部有關政策、法律、法規知識、經濟管理常識的培訓,使他們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廉潔奉公的品質,不斷提高政策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把好財務審批關。
其次是要切實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農村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是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的內因,必須加強對農村財會人員的培訓。通過《會計法》、《會計工作規范》以及行業財務會計制度、會計核算、會計分析等內容的學習培訓,使財會人員加強職業道德修養,不斷提高業務素質。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同時因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性質的特殊性,國家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制建設滯后,各地領導重視不夠,農經部門沒有相應的執法權等種種因素,使鄉鎮級對農村村、組集體經濟的監督軟弱無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國家建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各級黨委、政府共同支持好農經部門履行好財務管理職責,化解矛盾,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業、農民、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論文關鍵詞:農村 財務審計
論文摘要:自實施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然而,伴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村財務管理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因此,為了管理好農村財務,一定要做好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將審計作為管理好農村財務工作的突破口,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好保障。
1 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
1.1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揭露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利用職權侵占集體資產、大吃大喝、奢侈浪費現象時有發生;賬目管理混亂和亂收亂支現象屢見不鮮。這些不良行為嚴重削弱了集體經濟力量。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制度,能及時發現并糾正農村基層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正確、全面地落實農村政策,促進農村干部依法、依規地執行政策和管理財務。
1.2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強化農村財務公開制度的落實
目前,很多行政村沒有公開賬務,或者存在公開的賬務與賬內的實際情況不符的現象。因此,農村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非常關鍵,定期對村財務進行審核、檢查,及時將審計結果公開公布。這樣,村民才能了解并掌握村集體財務收支情況,讓村民明明白白,利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1.3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農村集體資金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有了一定資金的積累。然而,目前,在使用農村集體資金時確出現了很多不合理的問題。例如:沒有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隨意性較大,非生產性開支比重過大等現象較常見。農村集體資金額度有限,加之沒有合理規劃,導致亂挪、亂占現象經常發生,資金沒有發揮最大的作用。如果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則能夠合理建議農村集體資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資金用于提高農業科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壯大集體企業上,實質發揮最大的作用,以促進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1.4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提高農村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
現階段,我國普遍存在著農村財務人員年齡較大、業務水平較低的現象。甚至,很多農村財務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直接上崗,“捆捆賬”和“包包賬”的現象時有發生,或者隨意處理賬務,不遵守會計基礎規范要求。
這樣的財務人員會嚴重阻礙農村財務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因此,通過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能夠從客觀上督促農村財務人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通過審計督促農村財務人員按照會計制度建賬、記賬和報賬,保證會計資料的全面性和真實性;通過審計督促農村財務人員按照現代會計制度要求,完善會計科目、報表、憑證,確保賬目規范。
2 開展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保障措施
自1991年開始,我國開始實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之后,國家農業部、省、市相關的審計規章制度相繼出臺,各地區逐漸重視起農村審計工作,將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作為新時期工作的一個切入點。
2.1 逐步完善農村財務審計制度,加強對審計人員的考核、培訓
要逐步完善農村財務審計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縣、鄉(鎮)兩級審計機構,保證縣鄉級審計部門的工作職能。同時, 由于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和專業性都非常強的工作,因此要求從事農村財務審計的工作人員要具備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過硬的業務素質,所以一定要切實加強對農村財務審計人員的考核、培訓及監督,從根本上提高財務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2.2 努力克服困難,改善審計工作環境
過去,農村經濟部門一直處于地位低,財務困難的狀態,因此,阻礙了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順利開展。尤其在執行審計結果時,常常由于缺乏手段而聽之任之。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應該加強與監察、紀檢等權威部門的合作,積極主動地解決糾紛,調節矛盾,做好配合工作,主動尋找開展工作的突破口(加強農民負擔專項審計工作),以最終能夠盡職盡責地完成各項任務,爭取政府對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支持。通過全方面的努力與爭取,逐漸使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環境得到改善。
2.3 嚴格審計紀律,樹立審計權威
審計質量的提高是打開審計面,順利開展審計工作的基礎保障,只有提高審計質量、樹立審計的權威,才能使審計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體現。要求審計人員一定要做到“四不”,即:處理問題不留情面;審計賬簿不留死角;定性是非不偏聽偏信;核查手續不留漏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需要拓寬思路與運用各種方式加強審計結果的執行力,;我們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開展廣泛合作,以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樹立審計的權威性。
2.4 著力加強審計力度,不斷拓寬審計范圍
首先要以法制化、規范化、經常化為目標,著力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力度,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
其次拓寬審計范圍。將審計的內容由過去單一的集體財務審計和農民負擔專項審計,拓寬到現在的群眾舉報審計、、重點財務審計、村干部離任審計、承包合同審計等。爭取達到日常業務定期審、農民負擔重點審、班子調整離職審、群眾舉報專項審、重點問題經常審的目標。
綜上所述,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非常重要,在農村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認識到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區要嚴格遵循《會計法》和《審計法》及本地的相關管理條例,使各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東莞市1985年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不帶縣),下轄32個鎮區,594個村委會。常住人口151萬,此外,還有港澳臺胞70多萬人,海外僑胞20多萬人,是著名的僑鄉。
改革開放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人文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二十多年來,我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快,已經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1999年底,鎮、村、組三級集體總資產達817.5億元,其中村組集體總資產達453.3億元,平均每年村擁有資產8168萬元;村組兩級集體凈資產336.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25.8%;兩級集體經濟純收入總額達44.9億元,平均每年村純收入810萬元。農村集體經濟在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社會福利事業、改善農村面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市村組兩級集體經濟用于村民的直接福利分配總額13.6億元,人均分配1222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財政收支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政府行政調控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管好日益龐大的公有資產,如何從源頭遏制腐敗行為的滋生,如何強化會計監督約束機制,防止和解決會計信息失真、財務管理混亂等問題,是促進我市黨風廉政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利開展的關鍵。
經過深入分析經濟形勢和資產管理狀況,決定從健全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入手,從1998年開始,進行了會計委派制、實行會計電算化的試點工作。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一、 領導重視,統一認識,確保會計委派試點工作順利推行
我市各級領導對會計委派制和會計電算化工作非常重視。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就會計委派制和會計電算化推廣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市委書記李近維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切實將這項工作抓緊抓好;市分管領導親自下基層進行檢查督促。絕大多數鎮區都由主要領導掛帥成立領導小組,按照市的要求迅速制訂工作方案,召開鎮區兩套班子和村委書記主任會議,統一認識,把推行會計委派和會計電算化作為貫徹落實"三講"整改和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行動,在領導力量、工作人員和資金配備等方面給予了充分保證,并注意做好選拔委派會計工作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公正,及時化解予盾,有力促進了委派工作順利推行。
同時,市委、市政府在推行會計委派工作中注意做好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穩步推進。進一步明確了財政部門是市、鎮兩級財政、財務工作主管部門,要責無旁貸地牽頭做好市、鎮兩級財政、財務管理和改革工作,對市、鎮直屬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實行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農村資產管理部門作為農村集體資產的主管部門要牽頭做好農村財務活動的監督管理和會計委派工作;各級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要與財政、農村資產管理部門密切配合,積極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確保會計委派制工作穩步推進。
市委、市政府并且對我市會計委派工作進程進行了統一部署:從98年在東城區試行農村會計委派制開始到2000年底,全面完全農村會計委派制和會計電算化,即鞏固村級會計委派成果,全面推行聯組會計委派制;從2000年10月份開始,結合鎮區財政財務工作管理改革,在鎮屬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推行集中財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從2001一年一半年開始,在今年已實現會計電算化的基礎上,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實行會計委派集中核算。力爭在2001年上半年建立市、鎮、村、組四級較為完善的會計委派網絡,進一步加強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管力度,將反腐敗關口前移,促進經濟工作規范有序地進行。
二、我市推行會計委派制的主要做法
(一)實行農村會計委派制
我市是98年下半年開始,在東城區實行農村會計委派工作的試點,主要做法是:
1、成立會計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屬非盈利機構,受區辦事處的委托,負責會計委派、培訓、指導等工作。服務中心由經管站和財政所共同管理,業務上接受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主管部門的指導。對委派會計具有人事管理權和任免權,委派會計人員的人事關系隸屬服務中心,工資由服務中心從村統籌后統一支付。服務中心與委派會計人員簽訂招聘合同,期滿后,根據其工作表現決定繼續留用或解聘。會計服務中心定期組織會計人員進行學習培訓,提高會計委派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
2、公開招聘、統一培訓委派會計人員。服務中心對委派會計人員實行公開招聘,擇優錄用。招聘的主要對象是,本區大中專以上學歷,財會專業的畢業生。1998年10月,我們向全區公開招聘,經過嚴格考核和面試,挑選了19名委派會計進入會計服務中心,成為第一批被委派到村的會計人員,做到全部持證上崗。為了提高委派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會計服務中心堅持每星期五下午組織委派會計人員進行學習交流,每月月中組織會計人員互相檢查財務收支、記帳和建帳情況,并不定期組織委派會計和村出納進行培訓,保證了委派會計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受聘會計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9人,其余10人都是中等學歷水平,對比村原來的會計隊伍,無論是學歷還是整體業務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明確委派會計的工作職責。委派會計人員受服務中心和村的雙重領導,代表區對村的資產財務進行管理、指導和監督,對區辦事處和村民負責。委派會計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村級集體和村下屬的非獨立核算單位的會計業務處理;對村屬下獨立核算企業單位的財務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定期向服務中心和村領導報送財務報表,并寫出財務情況分析報告;每月15日前,要把村的經濟收支情況和重大財務向群眾公布;做好會計資料和有關合同的建檔工作。
4、推行會計電算化。在委派會計業務上手后,1999年4月,在全區村一級全面推行會計電算化。全區19個村配備了計算機和電話專線,使用統一的農村財務軟件,實行區村內部聯網。區、村領導可通過計算機隨時調閱村的財務資料,掌握村集體資產財務運作情況。
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4月6日在東城區召開各鎮區書記、鎮長參加的現場會議,推廣東城區農村會計委派制的經驗,對全市的農村會計委派工作了統一的部署。
我市農村會計委派制主要做法和具體內容是:明確財政部門在會計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由鎮區財政所牽頭,鎮區農村經管站協同組織對農村財會人員進行管理、培訓、考核和指導,各鎮區設立農村會計服務中心,會計服務中心專門負責會計委派有關的管理和業務輔導工作,業務上接受市財政部門和市農村集體資產主管部門指導。會計服務中心屬非營利性服務機構,受鎮區政府的委托向各村委會派出會計,其行為對鎮區政府負責,派駐各村委會的會計人員,其人事關系隸屬會計服務中心。會計服務中心對委派會計人員具有人事管理權和任免權,通過簽訂聘任合同的方式明確雙方的關系,會計服務中心根據不同的委派崗位確定相應的崗位責任,做好崗位責任制的考評工作,會計服務中心可根據工作的需要,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崗位轉換。此外對委派會計人員的素質、工作職責、行使權利、考核辦法、獎勵和懲罰、福利待遇等都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
聯組會計委派和村級會計委派方式方法基本相同,會計人員均由鎮區統一公平招考、統一培訓、統一考核、擇優錄用,聯組會計委派還根據村民小組的經濟規模情況,采取"一組一會計或多組一會計"的方式,部分經濟業務少的村民小組,可由村委派會計兼任,聯組委派會計納入鎮區會計服務中心統一管理,人員的任免、調換由鎮區會計服務中心考核批準,工資報酬由村委會根據當地實際統籌支付。
目前,全市594個村委會已全面實行會計委派制,并且基本上實現了會計電算化。今年7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村民小組聯組會計委派制,力爭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在鎮屬行政事業、企業單位推行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
為了推動全市鎮屬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實行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工作,今年上半年首先由市財政局在橫瀝鎮抓試點,取得經驗后于2000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財政財務工作會議,推廣了橫瀝鎮"三個集中"的財政、財務管理經驗,部署全市各鎮區全面推行"三個集中"(集中財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的財政財務管理改革,把我市鎮區財政、財務管理工作再推上一個新臺階,堅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促進我市黨風廉政建設和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對鎮屬行政事業單位實行集中核算。明確各鎮區會計服務中心由當地財政所具體管理,對不同性質的單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對于由財政供養的鎮屬行政事業單位,實施集中核算制度,由會計服務中心擇優配備若干名專職會計,代表鎮政府統一負責鎮屬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專職會計人員人事關系掛在會計服務中心,使用調動權歸財政的,工資福利待遇由會計服務中心統一支付。各鎮屬行政事業單位不再設置會計崗位,并取消銀行賬戶,銀行賬戶和會計賬務統一集中到鎮會計服務中心。各單位撤銷會計崗位后,由出納員負責單位日常財務工作,于每月3日前把上月單據報送會計服務中心,會計服務中心專職會計每月10日前要完成財務處理和結賬、編報工作,并把上月會計報表和財務分析報告報送財政所總預算會計審核匯總后報送鎮領導和各會計核算單位。
實施集中核算后,各單位如有另設賬的,一律視為賬外賬和小金庫處理。會計服務中心配置先進的電腦設備,使用市財政局通過政府采購統一開發的會計核算軟件,實行會計電算化和網絡化管理。
對于鎮屬企業統一實施會計委派。由鎮會計服務中心通過公開招考,擇優錄取專職會計人員,經過系統的業務培訓后,派遣到鎮辦企業進行會計核算。鎮辦企業所有單據經企業領導審核批準后,交由委派到企業的專職企業進行賬務的電算化手段處理,并把賬務處理結果輸入電腦,由會計服務中心通過電腦網絡和電算化手段,集中匯審,集中核算,統一編制會計報表,報送鎮領導和各會計核算單位。
目前,全市32個鎮區已全面實行會計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市級直屬行政事業單位今年側重于開展對現有會計人員的調查摸底,強化培訓,認定資格,集中搞好會計電算化工作,同時抓了23個市直行政單位為集中核算的試點,主要是集中會計核算,統一物料供應,為下了階段全面實施會計委派和集中核算打下基礎。目前,市直117個行政事業單位已全面實行了會計電算化,由市財政局統一進行規范化管理,并將在200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會計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我市推行會計委派制取得的成效
1、規范單位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工作質量。通過擇優選派的會計人員,因其素質較高,加上有關的考核、管理制度等的制約,委派人員的工作責任心較強,主觀上有意識,客觀上有能力做好會計核算工作,履行好會計監督職責。通過他們開展工作,促進單位重視搞好會計基礎工作,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依據《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工作,使單位難于有真賬假算、假賬真算的會計作假機會,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和完整。
2、農村財務管理得到了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各鎮區通過公開招考、統一培訓、嚴格考核、擇優錄用,造就了一支年輕、充滿朝氣的高素質專業會計隊伍。據統計,目前我市村級會計隊伍平均年齡從42歲下降到24歲,學歷在高中以上的比重由原來的56%上升為100%,大專以上學歷由原來的6%上升為38.7%。委派會計上任后,規范了會計基礎工作,記賬、結賬準確及時,財務公布整潔劃一,檔案管理井然有序,同時,委派會計每月或每季定期進行財務匯總及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為實施科學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經濟信息,使全市農村財務管理面貌大為改觀。
3、農村熱點問題得到有效的化解。農村委派會計代表鎮區政府對村的財務進行監管,與村委會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能夠更加大膽履行職責,維護財經紀律。委派制使農民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賬、放心賬。今年以來,我市農民集體上訪反映農村財務等熱點問題的現象大大減少。實踐證明,會計委派對化解農村矛盾,促進農村的安定和團結,確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減少開支,提高工作效率。東城區實行聯組會計和派制后,村小組會計人員由原來的84名精簡到26名,年工資費用減少近80萬元。實行會計電算化管理后,結帳及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農村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得到了明顯的增強。通過實踐,使廣大基層干部從新舊管理機制的對比中嘗到了甜頭,也使他們逐步認識到,委派制不僅是對干部的約束,更是對干部的保護,從而在經濟活動中更加自覺地執行財務制度,更加嚴格地按章辦事,農村基層原來存在的"書記賬"、"主任賬"現象沒有了,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得到了大大加強,這必將極大地推動我市的法治建設,對于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促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確保農村的長治久安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6、通過實施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使各鎮區對鎮屬行政事業、企業單位的財務監督力度明是加強,進一步提高了政府理財水平,健全了政府對經濟運行的監管機制,實現反腐敗關口前移。另外,各鎮區實行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后,大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財務費用。如東城區實行會計委派制后,村級會計人員由原來的84名精簡到26名,年工資費用減少近80萬元。
總之,我市實行會計委派和集中核算之后,極大地增強了財務管理的透明度,使群眾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賬,都有權參與財務管理,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精神,讓干部能夠"清清白白當干部",群眾能夠"明明白白做主人",從而減少了干部、群眾的矛盾,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四、我市推行會計委派工作存在的問題
1、委派會計缺乏農村財務的實際操作經驗,參與集體事務意識不強,向集體提出合理化建議比較少,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個別會計人員不敢堅持原則,不敢大膽履行職責。
2、部分已實行村賬鎮記的鎮區由于人員不足,只能停留在代記賬的階段,沒能對村的財務管理形成有效的監管。
3、少數單位為了趕進度,對會計移交等工作走過場,使原來存在的一些財務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五、下一步工作設想
1、已經完成會計委派的鎮區,要加強委派會計隊伍的建設,加大業務培訓和政策法規培訓力度,經常性地開展業務交流,不斷提高委派會計隊伍的綜合素質;要切實建立健全委派會計崗位責任制、考核辦法、報酬及補助方案,沒有實行交叉委派的,要在近期內實行交叉委派。從制度上促進和規范委派會計參與被派駐單位的經濟運作。
2、進一步把推行會計委派制、會計電算化與村務公平、民主管理、"收支兩條線"管理、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和加強預算管理等有機結合起來,使之相互促進,形成整體效應。
3、積極籌劃市直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委派工作,研究落實委派的方式、方法、步驟,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我市市、鎮、村、組四級會計委派網絡,進一步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促進我市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論文關鍵詞:農村 財務管理 問題 原因 對策
論文摘要:農村財務管理是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農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農村財務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影響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近年來,遷西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通過建立健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村干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村級財務公開等有效形式,使我縣農村的財務管理不斷加強和完善。但是,一些地方財務管理制度不落實,公開不規范,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為此,我單位組織人員對全縣財務管理情況進行了一次調研,現就調研中發現問題及下一步如何規范和加強農村財務管理提幾點建議:
1 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財務管理制度執行不嚴
一是不執行資金代管制度。資金全部由村干部保管,自行管理,自行支配,坐收坐支,逃避農經站監管;非財務人員管理現金,村主要干部掌管現金,左手拿錢,右手拿條子,村財務變成了家財政;白條抵庫和庫存現金超額現象。二是賬務處理不及時。會計收支不按期報結,每年只報賬3、4次,收支交錯,對應關系不清,甚至長期滯留積壓,資金額度不明。三是賬簿設置不齊全。村集體未按規定設置“一賬五簿”,缺乏完善的村級現金日記賬,農戶與集體往來賬不健全,造成往來不清,鎮、村賬目無法銜接。四是選拔財會人員任人唯親。致使一些素質低下、不具備會計條件的人被選到會計崗位上來。
1.2 農村財務監督乏力
一是民主理財監督不到位。干部指定替代村民民主選舉產生的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民主理財形同虛設,不按審批權限開展財務審批活動,對違規超標開支放任自流。二是鄉鎮農經站監管乏力。村賬站審沒有落到實處,甚至有的農經站根本沒有認真審核原始票據,蓋章了事。三是縣級審計職能弱化。縣級農經機構多是事業機構,執法力度不夠。紀檢監察部門監督缺乏力度,各級配合不協調,在處理違紀違法的案件中沒有按照原則辦事。
1.3 財務公開質量不高,公開不及時
一是重表面,輕實質。有的村表面的事項公開多,深層次的問題公開少。公開的內容不夠全,事后公開多,事前、事中公開少。二是重臨時應付,輕長期堅持。主要表現在:公開欄簡陋粗糙,書寫潦草,村務公開資料未裝訂成冊,立卷歸檔。三是重簡單公開,輕及時反饋。表現在:未建立村務公開信息反饋制度,未提取群眾反饋信息等。
1.4 農村財務人員素質不高
一是農村財務人員業務素質低。有的農村會計文化素質低,不懂農村會計業務,賬務處理不及時,程序手續不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按程序辦理。二是農村會計隊伍不穩。每逢村黨支部、村委會換屆,財務人員也跟著換屆,出現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致使部分財會人員中“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十分嚴重,工作上依附權勢,不能按照規定對農村財務實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
2 完善農村財務管理的對策
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搞好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維護農村穩定的基石。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完善農村財務管理從一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建立健全農村財務規章制度
2.1.1 完善各項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包括財務預決算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財務審計制度、現金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民主理財監督制度、財務公開制度和崗位責任制等。規范農村年度財務預決算制度,村干部工資報酬管理制度等等,通過這些制度來規范農村財務管理中的違法違紀行為,實現農村財務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
2.1.2 規范村級財務工作,統一會計科目、會計憑證、賬簿、記賬方法、會計報表,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避免赤字預算,嚴禁無票據或白條收付款,各項資金嚴格按規定用途支出,違規收支不予入賬,做到賬款、賬實、賬證、賬賬、賬表五相符。
2.1.3 加大制度落實情況檢查力度。農村財務管理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堅持收支兩條線,實行先收后支,杜絕以收抵支、差額報賬、坐支現金等現象。
2.2 建立穩定的、具備較高業務素質的農村財務會計隊伍
2.2.1 加強對財會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財會人員專業素質。舉辦業務培訓班、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等方式是提高財會人員素質的重要途徑。
2.2.2 實行農村會計考聘制。鄉鎮政府應將村級財會人員的考核錄用,改為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村級財務報賬員,經培訓考核,擇優錄取,按照異地任職制,委派到各村,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要求,統一工資報酬渠道等。
2.2.3 實行“多只筆”簽字制度。將“財權”進行適當分解,由一人掌握變為多人交叉掌握,正式發票或收據至少要由兩名村干部簽字,形成相互制約的機制。
2.3 堅持民主理財,實行村級財務公開,強化村級財務的民主管理與監督
2.3.1各村成立民主理財組織。村民民主理財由村民民主理財小組代表村民進行。村民主理財小組由5-7人組成,由村民推選公道正派、責任心強、威信較高,并具備一定財會知識的人員擔任。
2.3.2 規范公開內容。公開內容要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暫行規定》進行。凡是與村民切身利益相關的財務活動事項,要細化公開內容,做到公開時間及時、形式多樣、程序嚴格,對收支情況既要逐項公開,條理清楚,又要逐筆公布明細賬目,嚴禁以項目公開代替明細公開或搞“大而化之”的假公開。
2.3.3 強化民主理財小組監督作用。村民主理財小組要定期對本村所發生的財務收支進行一次全面審核,對于不合理或未經審核的票據一律拒收拒付,堅決不予報銷。一是事前監督。參與制定財務計劃,制定財務預算方案,集體資產處理等重大經濟活動和經濟合同訂立等。二是事中監督。監督財務計劃執行的情況,經濟活動運行情況,財務賬目記載真實合法情況等。三是事后監督。監督財務公開內容的真實性和全面性,監督財務計劃和經濟活動履行情況,協助經管部門開展財務審計等。
2.3.4 落實問詢和責任追究制度。對村民的質疑和質詢,由村民主理財小組負責受理,對涉及村集體的由理財小組答復,涉及個人的要求當事人做出解釋。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未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任何組織或個人擅自以集體名義借貸、以集體資產為其他單位或個人提供擔保以及變更與處置村集體的土地、設施等均為無效,村民有權拒絕,造成的損失由責任人承擔,構成違紀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2.4 強化審計監督機制,加大財務監管力度
(1)建立有權威的審計組織,強化縣鄉審計監督機制。(2)建立和落實農村財務審計制度。(3)強化紀檢監察部門監督。做到各部門緊密配合,協調一致,督促檢查,處理違法違紀案件不能心慈手軟、偏向袒護,以達到殺一儆百,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字: 新農村 財務會計 規范和完善
摘要:本文深入全面的地分析了目前在農村財務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應當如何規范和完善農村財務會計的措施和方法。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一重大決策是我們黨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貫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規范和完善農村財務會計體制是關鍵問題之一。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新農村財務會計工作要按照財政部財務會計工作要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財政中心工作,深入貫徹執行《會計法》,深化會計改革,強化會計監督,加強會計人才建設和會計管理系統建設,把握重點,統籌兼顧,著力創新,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努力開創新農村財務會計工作新局面。
一、目前在農村財務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上有問題。
部分基層干部對財務會計工作認識不清。特別是有的村政一把手,認為會計工作是會計個人的事,沒有把自己置身于會計工作中,不明確自身應負的法律責任.這主要原因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質和參政時間及經驗的限制,對農村財務會計工作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認識;二是政府有的部門沒有認識農村財務對地方經濟的影響程度,在培訓指導上不注重對村干部灌輸一些應知應會的財務會計法規常識;三是因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接軌,會計政策變更大,農村接受新知識、新政策的速度相對滯后,這對農村干部和農村財務人員來講有點青黃不接。
2.財務收支無計劃,預算管理難執行。
預算管理在有的村還是盲區,資產管理很不規范,財務收支隨意性大,更無控制措施,由此造成村財務遺留問題多,家底不清.少數村干部和財務人員私心作祟,集體存款多頭開戶,甚至公款私存,該問題在土地被征用的村表現更為突出。由于出納素質良莠不齊,以及村主要干部一手遮天,直接自收自支等原因,致使賬實不符,存款短缺,“小干部,大碩鼠”的村干部職務犯罪現象屢有發生。
3.村級財務處理不規范。
有一半以上的村沒有按制度要求來設置會計賬目,有的只設一本現金賬而不設財產賬和往來賬。有的財會人員因不懂業務,干脆不設賬、不記賬,把五花八門的票據用報紙封成包或扎成捆,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包包賬”、“捆捆賬”;一些工程、項目開支另行建賬,甚至不記賬,未能納入總賬之中;會計、出納自行記賬,對賬不及時,憑證傳遞方法不規范,出了問題互相推諉。
4.財務管理混亂。
村內經費開支無專人審批,賬實不符現象嚴重。往往是管現金的出納員常年見不到現金,只管一些賬目和條據,而不管現金的村書記和村主任,甚至村民小組長手里卻常年拿著現金,而且每個人都可以不經審批隨便花錢,形成了多人收錢、多人管錢、多人用錢,長期不交賬、不結賬、不記賬,的“財務管理”方式,結果造成了一筆筆糊涂賬。
5.財會人員專業素質水平低。
當前,農村財會人員大都是村“兩委”指定的,沒有經過正式的業務培訓,有的會計業務上只能做到“記記賬、打打算盤”,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會計法的要求,不能及時發現村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不能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造成村財務工作專業性和連續性差,出現了“斷頭賬”和“年年培訓村會計、年年有新會計要培訓”的現象。
6.部分村組干部腐敗,致使農村集體財產大量流失。
“村官”腐敗主要表現在貪污、揮霍、作風敗壞等方面。巧立名目、重復列支、占有并侵吞集體財產,是少數村干部貪污的慣用手法。如黨中央、國務院下撥給農民的占地、糧補、救災救濟等各種款項,不是由縣、鄉鎮兩級政府直接派人發到農民手里,而是縣里撥到鄉鎮,再由鄉鎮直接發到村干部手里。這些上級下撥給農民的“救命款”,一旦到了部分村干部手里,再發到農民手里就十分困難了。這些村干部拿著上級下撥給農民的救濟、救災、扶貧、興修水利、糧補等款,除了給自己建小洋樓、送子女讀“貴族”學校,供家人、個人享受等外,甚至還拿著這些上級下撥給農民的“救命”錢,請鄉鎮干部到高級賓館、娛樂場所肆意揮霍。
7.財務監督機制不健全。
首先,村賬務公開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上級檢查什么才公布什么。其次,在實行村賬鎮管時,雖然村賬務是由農經站人員記賬,但農經站人員的工資是由村里統籌解決的,這樣一來農經站人員的管制力度就弱了,對票據的合理性,合法性不好一查到底,更談不上對村級賬務進行監督了;而鎮里又認為村賬既已被經管站,就撒手不管,因此村賬在管理上形成了真空。第三,在有的村,村賬務只是書記一人說了算,重大支出不經過村委班子討論,使村干部民主監督流于形式。
二、農村財務會計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1.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主體錯位。農村集體資產的所有者是全體村民,其管理者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管好、用好集體資產,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職責。但是,目前部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名存實亡,集體資產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實際上是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由于集體資產管理主體的錯位,致使政經、政企不分,行政干預過多,村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管理權和監督權不能充分發揮,造成集體資產被少數人侵占、挪用、浪費,集體資產大量流失,村民因集體資產問題到各級政府上訪告狀不斷。
2 .對農村財務監督渠道不暢,管理不力。一是村級財務管理缺乏透明度,財務公開力度不夠。有些村雖然定期將財務收支情況公開,但是公開的內容不具體,比較空洞,群眾無法真正了解資金的用途、去向;個別村對一些村民關心的熱點問題沒有及時公開,致使群眾無法實施民主監督。二是分散的家庭經營,使村民集體觀念、民主管理意識淡薄。部分村民對集體的事不關心、不過問、不了解,給了某些不廉潔的干部可乘之機。三是由于部分財會人員怕丟飯碗,對村干部的經濟違法違紀行為不愿監督或放棄監督,發現問題不敢管,聽之任之。四是鄉鎮機構改革后,全鎮經管站人員相對減少,對村級財務的管理職能有所削弱。
3.財會人員隊伍不穩定。財務管理的工作性質要求財會人員要相對穩定。對村級財會人員的配置,按規定要由鎮經管站進行考察選配。但是,目前部分村的財會人員實際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用的都是自己的親信。每逢村黨支部、村委會換屆,出納、會計也跟著換屆,出現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另一方面,會計人員年齡老化,學歷偏低。由于年輕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適人選,致使一些業務生疏的財會人員無證上崗。
4.鄉村干部對財務管理工作不重視。一是目前鄉村干部普遍存在著“重生產、輕管理”的片面認識,認為嚴格財務管理不利于搞活經濟,不利于農村干部隊伍的穩定。由于這種認識上的誤差,導致鄉村干部對村級財務管理不重視,對群眾反映財務方面的問題不進行認真的調查和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財務管理混亂的蔓延,給某些不廉潔干部開了方便之門。二是財務方面的政策、規章制度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落實。有些主管財務的村干部不熟悉財務法規和財務制度,不按財務規章制度辦事,不聽財會人員的意見和建議,造成財務管理新老問題不斷。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規范和完善財務會計制度
(一)建立穩定的、具備較高業務素質的、嚴格按財務制度辦事的農村財務會計隊伍。
1.加強對財會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財會人員專業素質。財會人員作為特殊從業人員,既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還要有較強的政治觀念和職業道德水平,因此,要通過舉辦業務講座、法制講座、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等提高財會人員的道德素養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另外還因定期組織開展農村會計知識競賽活動和農村會計實務培訓工作。
2.穩定財會人員隊伍。財會人員被確定之后,一般不要隨意變動。這里的關鍵是要嚴格財會人員的任免程序。要建立農村會計任用審批制度,凡農村會計的任用、調換都要經過鄉鎮、街道或上級部門批準,以穩定農村財會隊伍,保持農村會計工作的連續性。
3.實行農村會計選聘制。《農村財務會計選聘制》規定,今后村集體經濟組織新錄用的財會人員必須實行公開招聘,由鎮、街集體經濟主管部門負責招考,統一組織考試。考試內容包括:會計、財務管理、財經法規基本知識和會計電算化基礎知識,具備條件的人員經考試合格,按聘用一名提供二至三名候選人的比例,按分數的高低,由鎮、街集體主管部門推薦給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根據鎮、街集體主管部門推薦,在推薦人員中擇優聘用會計人員。農村財務實行會計選聘制,面向社會公開錄用財會人員,可促進農村財會人員走向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
4.實行會計委派制。農村會計委派制是在鎮政府按公平、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向社會招聘會計專業人員后,委派到各村任村級會計,并由鎮統一考核和管理。實行會計委派制,可以改變以前財會人員素質和業務水平不高的狀況,從體制上保障財會人員嚴格執法,維護財經紀律的嚴肅性。
5.加強對農村會計的監督,建立農村會計崗位責任制,完善考核辦法,獎優罰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二)堅定不移地實行財務公開,加大民主理財力度。村級財務問題歷來是廣大農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切實保護農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務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都應向村民公開,尤其是村級財務要公開。
1.設立農村賬務公開欄。完善公布欄硬件建設,對不符合標準的公布欄統一進行整改,對公布欄地點不合理的重新選點進行設置。
2.進一步規范農村財務公開內容。統一制定公布的內容和格式,在堅持以農村財務公開為重點的同時,著重對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如征地款收支狀況、工程招標投標情況以及村干部報酬、業務接待費、交通通訊費、村組債權債務、集體資產項目的經營、投資、收益和分配等情況進行公開,對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內容實行明細公布。通過不斷充實完善農村財務公開的內容,增加公開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干部安心,群眾放心。
3.確保公開及時。嚴格將農村財務公開作為一項制度性、日常性工作定期進行公開,保證群眾能夠及時了解農村的有關事項和經濟狀況。
4.成立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參與財務管理,把民主決策和民主理財納入到財務管理的必經程序;在村組財務支出管理中,統一明確一事一議和專項開支一票否決化的工作制度,對公益性、生產性等專項開支和大額開支預算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定期對村干部使用資金的情況進行審核,從而把民主監督由過去的事后監督變為事前監督。
(三)建立健全財務制度是搞好財務會計的重要保證。
為使農村村級財務會計實務有章可循,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農業部、財政部新頒布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村集體經濟財務制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和本省的村務公開條例,這些制度、條例對現金管理、固定資產管理、費用開支管理、票據管理、農民負擔款項和共同生產費管理、義務工和積累工管理、財會人員及財會賬目管理、財務審計與民主理財等方面都作了具體規定。因此,要從各村的實際出發,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村級財務會計制度,使農村財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各項工作邁向規范化、制度化。
(四)加強和規范資金管理。
1.統一開戶監管,規范現金操作流程。村級財務應由農經站或上級主管部門統一開戶,各村的所有收入包括往來款項都必須及時足額地上繳到銀行的賬戶上,現金使用實行備用金領用制度,零星支出從備用金中列支。各類支出必須使用財務法規認可的票據,有經手人、證明人、審批人簽字后方可報賬。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結算一律通過銀行轉賬劃撥,不得通過現金結算。
2.將“財權”進行適當分解,由一人掌握變為多人交叉掌管,正式發票或收據至少要有兩名村干部簽名,避免財務開支的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約的控制機制。
3.繼續發揮審計監督作用。一是提高審計人員的工作水平。農村財務審計人員業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各級農經部門應積極組織審計工作人員開展業務學習,努力提高審計工作人員的素質;二是規范審計程序。各級農經部門在審計過程中要嚴格執行《集體經濟審計暫行條理》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規程》的程序和格式,防止因程序和格式不規范問題帶來審計上訪現象的發生。對在審計中查出的典型案件要移送有關部門嚴肅處理,以維護集體利益。
4.全面開展村級債權債務摸底清查工作。為了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制止發生新的鄉村債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5]39號)和《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債務管理堅決制止新增債務的通知》(農經發[2005]21號)的文件要求,各級農經部門要本著“制止新債、化解舊債”指導思想,嚴格按照通知要求和步驟,組織精干力量,認真開展村級債務債權摸底清查工作。
〔摘要〕貧困地區農村由于各方面原因村級財務管理存在著會計制度不健全,會計人員素質較低,帳目較混亂等問題,要改變目前這種狀況,應提高對村級財務工作的認識,加強村級財務工作的管理,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級的經濟收入。
〔關鍵詞〕村級財務管理;民主理財;考核機制
目前,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已逐漸規范,財務管理制度比較健全,但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還亟待加強,隨著農村各項改革的深入開展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些地區的農村村級財務管理問題成了農民群眾關心的熱點話題,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當務之急。本文以張家界市一些貧困山區為例,分析了貧困地區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并就如何加強對村級財務管理工作提出我們的粗淺看法。
一、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001年,張家界市農經部門對部分鄉村進行了一次財務工作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其中村級財務管理不規范的村占了三分之一。主要問題表現在:
1.會計核算資料不齊全。1998年農村實行新財會制度以來,有關部門盡管對村會計進行過各種培訓,但是村級財務中仍然存在問題,有一半以上的村會計做不好帳,核算不規范,科目不明細,帳實不符、白條入帳,財務帳目不健全,部分村的收支帳目只是村主任在日記本上記的流水帳,沒有收支單據,都形成無帳可查的局面,甚至個別村根本不記帳,時間長達五年以上。
2.財務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大部分村沒有完整的財務管理制度,部分村的制度條文很健全,但執行情況差,或干脆棄之不用,制度條文純粹是應付檢查,形同虛設。村級民主理財組織和財務公開制度沒有建立,缺乏群眾監督。大多數村會計兼任文書和出納,既管錢又管帳,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會計檔案資料沒有認真保管,鼠咬蟲蛀,霉亂毀壞。有些村財會人員變動沒有正常的帳目交接手續,或不交帳,有的甚至帳目丟失。還有些村村干部誰收錢誰花,收多收少干部之間不清楚,群眾更是不明白,財務管理處于無人負責,誰都負責的混亂狀態。
3.財務狀況惡化,高息負債,償還能力差。在貧困山區,經濟不發達,村里的收入來源渠道窄,村里的財務收入主要是村級提留和發包上交,這些收入只能勉強維持正常的開支,或入不敷出,差額部分只好向外借款彌補,甚至借高利貸,月息一般在3—5分之間,借款和高利貸利息由于無力償還,就分攤到農民頭上,有的村僅高利貸利息年均人平增加負擔120元。
4.違紀支出現象普遍,貪污挪用現象嚴重。主要體現在利用公款吃喝,請客送禮,購置通信工具,電話費實報實銷,無任何制度約束,部分村村干部甚至貪污挪用,專項投資款不能做到專用。全市2000年村級單位審計中,發現有309個村存在財務管理混亂和不規范的現象。
二、村級財務管理問題的形成原因
造成村級財務管理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1.村里沒有較多的收入來源,村級負債多,村里的各項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無錢興辦和建設,使得基層組織權威削弱,干群關系緊張,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農村的社會穩定,導致群眾抵制上交稅費和鄉村統籌提留上千萬元,從而加劇了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難度。
2.現行鄉村干部政績考核機制不合理,當村組干部在向農戶收不到稅費和鄉村提留時,迫使他們采取高息借貸方式來完成任務,從中獲取一定數額獎勵據為已有,而高息舉債利息則轉嫁到了農戶身上,由農民負擔。
3.追求“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盲目借款投資搞開發、辦企業、興辦公益事業,沒有進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結果興辦的企業效益不理想,有些甚至破產關停,造成負債難償。
4.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和審計把關制度,大部分村在現金的使用不能堅持先收后支、專款專用,開支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導致村干部們寅吃卯糧,拆東補西,各種經濟手續十分簡單,白條現象相當普遍,且大多是一些非生產性開支和虛假發票。
5.缺乏會計專門人才。雖然市、縣農經部門定期地組織各種會計業務培訓,但是村級財會人員或文化素質較低,或沒有會計專業知識,不能按照要求做帳,甚至不會作帳。另外,村里會計人員變動頻繁,新任會計業務生疏,有的采取新任不管前任帳,致使村級財務形成“節節帳”,前帳拉后帳,財務帳目前清后亂,邊清邊亂。
村級財務混亂的原因還有多方面的因素,它影響了農村的深化改革,影響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導致農民負擔增加,阻礙了這些地區的脫貧致富的步伐,阻礙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三、規范村級財務管理的對策
針對村級財務管理不規范的狀況,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為了做到標本兼治,我們提出幾點參考對策:1.適應新要求,提高各級政府部門對村級財務管理重要性的認識。
在一些偏遠山區,由于村里的收入來源少,資金少,管理部門對村級財務管理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加強對村級財務工作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各個方面的認識。要協同村里合理的配備財務人員,選擇有文化、思想覺悟高的村民擔任會計,人員確定后,要保持其穩定性。要注意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做到先培訓后上崗,同時要定期的舉辦一些培訓班,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提高業務水平。
2.建立和完善村級財務相關制度。(1)完善村級財務公開制,對村里的一些收入、支出要及時向村民公開,村里上項目、辦企業、搞開發等,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實行民主決策,減少因個別人決策而造成的損失。(2)建立健全會計工作的相互監督制度,防止個別人貪污挪用村級資金,損害群眾的利益。(3)按照國家的會計制度規定,建立完整的會計核算制度,使村級會計信息資料真實、完整、可靠,讓群眾滿意、放心。(4)會計核算資料要按照要求妥善保管,保證會計資料的完整性、連續性,便于接受群眾長期有效的監督。(5)對村里的收支活動要有嚴格的審批制度、制約制度,堅持先支后用,專款專用,尤其是對非生產性開支要嚴格控制,如要合理配備村干部,精簡人員,減少補助人數,規范村干部的工資發放辦法,控制接待費用和交通、通訊費用等。
3.由區縣、鄉鎮有關部門加大對村級財務的清理力度,及時地、定期地組織人員對村級財務進行清理,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村里要廣辟財源,通過多種途徑增加村級收入,壯大集體經濟。(1)努力爭取國家和有關部門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扶持資金,減輕村級財務壓力。(2)積極穩妥的開展村級經濟活動,增加村級組織的收入。鼓勵私人在當地興辦企業,村里為他們提供優質服務和優惠政策,并加強管理和支持,指導這些企業的發展,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因地制宜積極組織開發性生產,興辦經濟實體,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本著服務農民的思想,對遠離城鎮的偏遠山區,村里可以成立服務性組織,開展有償服務,幫助農民代購代銷生產生活物資,以獲取一定的服務性收入。
5.建立四大體系,全面推行“村帳鄉管”制度的完善和規范運行,即由各鄉經管站建立統一的制度體系、業務培訓體系、督辦檢查體系、嚴格的考核體系,規定統一的集中報帳時間、采用統一的會計科目和規范的記帳方法,使帳目管理做到日清月結。
東莞市1985年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不帶縣),下轄32個鎮區,594個村委會。常住人口151萬,此外,還有港澳臺胞70多萬人,海外僑胞20多萬人,是著名的僑鄉。
改革開放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人文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二十多年來,我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快,已經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1999年底,鎮、村、組三級集體總資產達817.5億元,其中村組集體總資產達453.3億元,平均每年村擁有資產8168萬元;村組兩級集體凈資產336.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25.8%;兩級集體經濟純收入總額達44.9億元,平均每年村純收入810萬元。農村集體經濟在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社會福利事業、改善農村面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市村組兩級集體經濟用于村民的直接福利分配總額13.6億元,人均分配1222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財政收支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政府行政調控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管好日益龐大的公有資產,如何從源頭遏制腐敗行為的滋生,如何強化會計監督約束機制,防止和解決會計信息失真、財務管理混亂等問題,是促進我市黨風廉政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利開展的關鍵。
經過深入分析經濟形勢和資產管理狀況,決定從健全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入手,從1998年開始,進行了會計委派制、實行會計電算化的試點工作。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一、 領導重視,統一認識,確保會計委派試點工作順利推行
我市各級領導對會計委派制和會計電算化工作非常重視。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就會計委派制和會計電算化推廣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市委書記李近維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切實將這項工作抓緊抓好;市分管領導親自下基層進行檢查督促。絕大多數鎮區都由主要領導掛帥成立領導小組,按照市的要求迅速制訂工作方案,召開鎮區兩套班子和村委書記主任會議,統一認識,把推行會計委派和會計電算化作為貫徹落實"三講"整改和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行動,在領導力量、工作人員和資金配備等方面給予了充分保證,并注意做好選拔委派會計工作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公正,及時化解予盾,有力促進了委派工作順利推行。
同時,市委、市政府在推行會計委派工作中注意做好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穩步推進。進一步明確了財政部門是市、鎮兩級財政、財務工作主管部門,要責無旁貸地牽頭做好市、鎮兩級財政、財務管理和改革工作,對市、鎮直屬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實行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農村資產管理部門作為農村集體資產的主管部門要牽頭做好農村財務活動的監督管理和會計委派工作;各級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要與財政、農村資產管理部門密切配合,積極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確保會計委派制工作穩步推進。
市委、市政府并且對我市會計委派工作進程進行了統一部署:從98年在東城區試行農村會計委派制開始到2000年底,全面完全農村會計委派制和會計電算化,即鞏固村級會計委派成果,全面推行聯組會計委派制;從2000年10月份開始,結合鎮區財政財務工作管理改革,在鎮屬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推行集中財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從2001一年一半年開始,在今年已實現會計電算化的基礎上,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實行會計委派集中核算。力爭在2001年上半年建立市、鎮、村、組四級較為完善的會計委派網絡,進一步加強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管力度,將反腐敗關口前移,促進經濟工作規范有序地進行。
二、我市推行會計委派制的主要做法
(一)實行農村會計委派制
我市是98年下半年開始,在東城區實行農村會計委派工作的試點,主要做法是:
1、成立會計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屬非盈利機構,受區辦事處的委托,負責會計委派、培訓、指導等工作。服務中心由經管站和財政所共同管理,業務上接受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主管部門的指導。對委派會計具有人事管理權和任免權,委派會計人員的人事關系隸屬服務中心,工資由服務中心從村統籌后統一支付。服務中心與委派會計人員簽訂招聘合同,期滿后,根據其工作表現決定繼續留用或解聘。會計服務中心定期組織會計人員進行學習培訓,提高會計委派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
2、公開招聘、統一培訓委派會計人員。服務中心對委派會計人員實行公開招聘,擇優錄用。招聘的主要對象是,本區大中專以上學歷,財會專業的畢業生。1998年10月,我們向全區公開招聘,經過嚴格考核和面試,挑選了19名委派會計進入會計服務中心,成為第一批被委派到村的會計人員,做到全部持證上崗。為了提高委派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會計服務中心堅持每星期五下午組織委派會計人員進行學習交流,每月月中組織會計人員互相檢查財務收支、記帳和建帳情況,并不定期組織委派會計和村出納進行培訓,保證了委派會計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受聘會計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9人,其余10人都是中等學歷水平,對比村原來的會計隊伍,無論是學歷還是整體業務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明確委派會計的工作職責。委派會計人員受服務中心和村的雙重領導,代表區對村的資產財務進行管理、指導和監督,對區辦事處和村民負責。委派會計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村級集體和村下屬的非獨立核算單位的會計業務處理;對村屬下獨立核算企業單位的財務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定期向服務中心和村領導報送財務報表,并寫出財務情況分析報告;每月15日前,要把村的經濟收支情況和重大財務向群眾公布;做好會計資料和有關合同的建檔工作。
4、推行會計電算化。在委派會計業務上手后,1999年4月,在全區村一級全面推行會計電算化。全區19個村配備了計算機和電話專線,使用統一的農村財務軟件,實行區村內部聯網。區、村領導可通過計算機隨時調閱村的財務資料,掌握村集體資產財務運作情況。
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4月6日在東城區召開各鎮區書記、鎮長參加的現場會議,推廣東城區農村會計委派制的經驗,對全市的農村會計委派工作了統一的部署。
我市農村會計委派制主要做法和具體內容是:明確財政部門在會計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由鎮區財政所牽頭,鎮區農村經管站協同組織對農村財會人員進行管理、培訓、考核和指導,各鎮區設立農村會計服務中心,會計服務中心專門負責會計委派有關的管理和業務輔導工作,業務上接受市財政部門和市農村集體資產主管部門指導。會計服務中心屬非營利性服務機構,受鎮區政府的委托向各村委會派出會計,其行為對鎮區政府負責,派駐各村委會的會計人員,其人事關系隸屬會計服務中心。會計服務中心對委派會計人員具有人事管理權和任免權,通過簽訂聘任合同的方式明確雙方的關系,會計服務中心根據不同的委派崗位確定相應的崗位責任,做好崗位責任制的考評工作,會計服務中心可根據工作的需要,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崗位轉換。此外對委派會計人員的素質、工作職責、行使權利、考核辦法、獎勵和懲罰、福利待遇等都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
聯組會計委派和村級會計委派方式方法基本相同,會計人員均由鎮區統一公平招考、統一培訓、統一考核、擇優錄用,聯組會計委派還根據村民小組的經濟規模情況,采取"一組一會計或多組一會計"的方式,部分經濟業務少的村民小組,可由村委派會計兼任,聯組委派會計納入鎮區會計服務中心統一管理,人員的任免、調換由鎮區會計服務中心考核批準,工資報酬由村委會根據當地實際統籌支付。
目前,全市594個村委會已全面實行會計委派制,并且基本上實現了會計電算化。今年7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村民小組聯組會計委派制,力爭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在鎮屬行政事業、企業單位推行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
為了推動全市鎮屬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實行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工作,今年上半年首先由市財政局在橫瀝鎮抓試點,取得經驗后于2000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財政財務工作會議,推廣了橫瀝鎮"三個集中"的財政、財務管理經驗,部署全市各鎮區全面推行"三個集中"(集中財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的財政財務管理改革,把我市鎮區財政、財務管理工作再推上一個新臺階,堅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促進我市黨風廉政建設和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對鎮屬行政事業單位實行集中核算。明確各鎮區會計服務中心由當地財政所具體管理,對不同性質的單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對于由財政供養的鎮屬行政事業單位,實施集中核算制度,由會計服務中心擇優配備若干名專職會計,代表鎮政府統一負責鎮屬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專職會計人員人事關系掛在會計服務中心,使用調動權歸財政的,工資福利待遇由會計服務中心統一支付。各鎮屬行政事業單位不再設置會計崗位,并取消銀行賬戶,銀行賬戶和會計賬務統一集中到鎮會計服務中心。各單位撤銷會計崗位后,由出納員負責單位日常財務工作,于每月3日前把上月單據報送會計服務中心,會計服務中心專職會計每月10日前要完成財務處理和結賬、編報工作,并把上月會計報表和財務分析報告報送財政所總預算會計審核匯總后報送鎮領導和各會計核算單位。
實施集中核算后,各單位如有另設賬的,一律視為賬外賬和小金庫處理。會計服務中心配置先進的電腦設備,使用市財政局通過政府采購統一開發的會計核算軟件,實行會計電算化和網絡化管理。
對于鎮屬企業統一實施會計委派。由鎮會計服務中心通過公開招考,擇優錄取專職會計人員,經過系統的業務培訓后,派遣到鎮辦企業進行會計核算。鎮辦企業所有單據經企業領導審核批準后,交由委派到企業的專職企業進行賬務的電算化手段處理,并把賬務處理結果輸入電腦,由會計服務中心通過電腦網絡和電算化手段,集中匯審,集中核算,統一編制會計報表,報送鎮領導和各會計核算單位。
目前,全市32個鎮區已全面實行會計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市級直屬行政事業單位今年側重于開展對現有會計人員的調查摸底,強化培訓,認定資格,集中搞好會計電算化工作,同時抓了23個市直行政單位為集中核算的試點,主要是集中會計核算,統一物料供應,為下了階段全面實施會計委派和集中核算打下基礎。目前,市直117個行政事業單位已全面實行了會計電算化,由市財政局統一進行規范化管理,并將在200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會計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我市推行會計委派制取得的成效
1、規范單位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工作質量。通過擇優選派的會計人員,因其素質較高,加上有關的考核、管理制度等的制約,委派人員的工作責任心較強,主觀上有意識,客觀上有能力做好會計核算工作,履行好會計監督職責。通過他們開展工作,促進單位重視搞好會計基礎工作,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依據《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工作,使單位難于有真賬假算、假賬真算的會計作假機會,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和完整。
2、農村財務管理得到了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各鎮區通過公開招考、統一培訓、嚴格考核、擇優錄用,造就了一支年輕、充滿朝氣的高素質專業會計隊伍。據統計,目前我市村級會計隊伍平均年齡從42歲下降到24歲,學歷在高中以上的比重由原來的56%上升為100%,大專以上學歷由原來的6%上升為38.7%。委派會計上任后,規范了會計基礎工作,記賬、結賬準確及時,財務公布整潔劃一,檔案管理井然有序,同時,委派會計每月或每季定期進行財務匯總及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為實施科學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經濟信息,使全市農村財務管理面貌大為改觀。
3、農村熱點問題得到有效的化解。農村委派會計代表鎮區政府對村的財務進行監管,與村委會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能夠更加大膽履行職責,維護財經紀律。委派制使農民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賬、放心賬。今年以來,我市農民集體上訪反映農村財務等熱點問題的現象大大減少。實踐證明,會計委派對化解農村矛盾,促進農村的安定和團結,確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減少開支,提高工作效率。東城區實行聯組會計和派制后,村小組會計人員由原來的84名精簡到26名,年工資費用減少近80萬元。實行會計電算化管理后,結帳及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農村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得到了明顯的增強。通過實踐,使廣大基層干部從新舊管理機制的對比中嘗到了甜頭,也使他們逐步認識到,委派制不僅是對干部的約束,更是對干部的保護,從而在經濟活動中更加自覺地執行財務制度,更加嚴格地按章辦事,農村基層原來存在的"書記賬"、"主任賬"現象沒有了,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得到了大大加強,這必將極大地推動我市的法治建設,對于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促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確保農村的長治久安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6、通過實施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使各鎮區對鎮屬行政事業、企業單位的財務監督力度明是加強,進一步提高了政府理財水平,健全了政府對經濟運行的監管機制,實現反腐敗關口前移。另外,各鎮區實行集中核算和會計委派后,大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財務費用。如東城區實行會計委派制后,村級會計人員由原來的84名精簡到26名,年工資費用減少近80萬元。
總之,我市實行會計委派和集中核算之后,極大地增強了財務管理的透明度,使群眾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賬,都有權參與財務管理,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精神,讓干部能夠"清清白白當干部",群眾能夠"明明白白做主人",從而減少了干部、群眾的矛盾,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四、我市推行會計委派工作存在的問題
1、委派會計缺乏農村財務的實際操作經驗,參與集體事務意識不強,向集體提出合理化建議比較少,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個別會計人員不敢堅持原則,不敢大膽履行職責。
2、部分已實行村賬鎮記的鎮區由于人員不足,只能停留在代記賬的階段,沒能對村的財務管理形成有效的監管。
3、少數單位為了趕進度,對會計移交等工作走過場,使原來存在的一些財務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五、下一步工作設想
1、已經完成會計委派的鎮區,要加強委派會計隊伍的建設,加大業務培訓和政策法規培訓力度,經常性地開展業務交流,不斷提高委派會計隊伍的綜合素質;要切實建立健全委派會計崗位責任制、考核辦法、報酬及補助方案,沒有實行交叉委派的,要在近期內實行交叉委派。從制度上促進和規范委派會計參與被派駐單位的經濟運作。
2、進一步把推行會計委派制、會計電算化與村務公平、民主管理、"收支兩條線"管理、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和加強預算管理等有機結合起來,使之相互促進,形成整體效應。
3、積極籌劃市直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委派工作,研究落實委派的方式、方法、步驟,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我市市、鎮、村、組四級會計委派網絡,進一步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促進我市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論文關鍵詞:農村 財務審計
論文摘要:自實施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然而,伴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村財務管理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因此,為了管理好農村財務,一定要做好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將審計作為管理好農村財務工作的突破口,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好保障。
1 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
1.1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揭露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利用職權侵占集體資產、大吃大喝、奢侈浪費現象時有發生;賬目管理混亂和亂收亂支現象屢見不鮮。這些不良行為嚴重削弱了集體經濟力量。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制度,能及時發現并糾正農村基層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正確、全面地落實農村政策,促進農村干部依法、依規地執行政策和管理財務。
1.2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強化農村財務公開制度的落實
目前,很多行政村沒有公開賬務,或者存在公開的賬務與賬內的實際情況不符的現象。因此,農村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非常關鍵,定期對村財務進行審核、檢查,及時將審計結果公開公布。這樣,村民才能了解并掌握村集體財務收支情況,讓村民明明白白,利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1.3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農村集體資金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有了一定資金的積累。然而,目前,在使用農村集體資金時確出現了很多不合理的問題。例如:沒有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隨意性較大,非生產性開支比重過大等現象較常見。農村集體資金額度有限,加之沒有合理規劃,導致亂挪、亂占現象經常發生,資金沒有發揮最大的作用。如果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則能夠合理建議農村集體資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資金用于提高農業科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壯大集體企業上,實質發揮最大的作用,以促進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1.4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提高農村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
現階段,我國普遍存在著農村財務人員年齡較大、業務水平較低的現象。甚至,很多農村財務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直接上崗,“捆捆賬”和“包包賬”的現象時有發生,或者隨意處理賬務,不遵守會計基礎規范要求。
這樣的財務人員會嚴重阻礙農村財務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因此,通過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能夠從客觀上督促農村財務人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通過審計督促農村財務人員按照會計制度建賬、記賬和報賬,保證會計資料的全面性和真實性;通過審計督促農村財務人員按照現代會計制度要求,完善會計科目、報表、憑證,確保賬目規范。
2 開展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保障措施
自1991年開始,我國開始實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之后,國家農業部、省、市相關的審計規章制度相繼出臺,各地區逐漸重視起農村審計工作,將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作為新時期工作的一個切入點。
2.1 逐步完善農村財務審計制度,加強對審計人員的考核、培訓
要逐步完善農村財務審計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縣、鄉(鎮)兩級審計機構,保證縣鄉級審計部門的工作職能。同時, 由于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和專業性都非常強的工作,因此要求從事農村財務審計的工作人員要具備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過硬的業務素質,所以一定要切實加強對農村財務審計人員的考核、培訓及監督,從根本上提高財務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2.2 努力克服困難,改善審計工作環境
過去,農村經濟部門一直處于地位低,財務困難的狀態,因此,阻礙了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順利開展。尤其在執行審計結果時,常常由于缺乏手段而聽之任之。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應該加強與監察、紀檢等權威部門的合作,積極主動地解決糾紛,調節矛盾,做好配合工作,主動尋找開展工作的突破口(加強農民負擔專項審計工作),以最終能夠盡職盡責地完成各項任務,爭取政府對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支持。通過全方面的努力與爭取,逐漸使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環境得到改善。
2.3 嚴格審計紀律,樹立審計權威
審計質量的提高是打開審計面,順利開展審計工作的基礎保障,只有提高審計質量、樹立審計的權威,才能使審計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體現。要求審計人員一定要做到“四不”,即:處理問題不留情面;審計賬簿不留死角;定性是非不偏聽偏信;核查手續不留漏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需要拓寬思路與運用各種方式加強審計結果的執行力,;我們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開展廣泛合作,以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樹立審計的權威性。
2.4 著力加強審計力度,不斷拓寬審計范圍
首先要以法制化、規范化、經常化為目標,著力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力度,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
其次拓寬審計范圍。將審計的內容由過去單一的集體財務審計和農民負擔專項審計,拓寬到現在的群眾舉報審計、、重點財務審計、村干部離任審計、承包合同審計等。爭取達到日常業務定期審、農民負擔重點審、班子調整離職審、群眾舉報專項審、重點問題經常審的目標。
綜上所述,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非常重要,在農村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認識到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區要嚴格遵循《會計法》和《審計法》及本地的相關管理條例,使各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摘要:我們在看到農村各項工作可喜變化的同時,農村管理論文" target="_blank">財務管理中依然存在著大量不良現象,從而制約到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作者分析和探討了當前農村財務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強化農村財務管理的建議,當前我國農村工作中的熱點問題依然是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由于該項工作的良莠可以直接影響到黨群、干群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國非常重視。之于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工作國家相關部門摸索出一些好的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就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的問題展開探討,企冀拙作能夠給廣大農村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農村財務 管理 規范化 思路及探討。
農村財務問題是關系到農村穩定的最敏感因素,亦為農民群眾至為關注的要點所在。我國農經部門之于推行民主監督、加強和改進農村財務管理等工作開展了有益的調研,并總結出“村賬鄉代管”“村會計集體辦公”等高新策略,但是卻由于我國絕大多數村組的財務公開和民主監督制度落實不到位、許多村會計對現行的會計制度和財務程序不了解,有些村級財務人員業務水平低下由此而形成“節節賬”等等不良因素的根深蒂固,導致了農村財務問題成為久懸不決的老大難問題。綜上所述,建設現代化新農業,發展新農村,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形成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本文結合實踐工作,對農村財務管理的現狀和成因進行了淺顯的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與大家共同探討。
1 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綜合大量調查數據,基層農村賬目管理超常雜亂無章,亟待大力加強規范化治理力度。很多村會計在進行賬目賬簿記錄和統計過程中,不遵循制度要求來處理明細賬目,細賬與總賬迥然不同。在農村會計中,同時兼任出納職務的實繁有徒,大多村會計毫無責任意識可言,賬目中多記、少記、漏記及隨意調賬等違規狀況司空見慣、俯摭皆是。農村財務資料和會計檔案管理和保存比較混亂,無法正常開展賬目的核算查證工作。
1.2 時下農村的公款奢靡之風比比皆是。濫用集體公款吃喝奢糜消費以權謀私的不良現象隨處可見。多年來,一撮農村基層領導者對中飽私囊損公肥私的做法已經習以為常,利用工作職務之便,動用本村資金,分錢分物,無視法規法紀,大吃大喝肆無忌憚,絲毫不顧老百姓利益,置群眾利益于不顧。導致非生產性支出嬗變為村級財務的第一弊端。集體資金沒有理法來遵循。農村集體企業逐漸增多促使賬目越來越繁復蕪雜,因此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化暴露出了更多的問題。
1.3 許多村會計對現行的會計制度和財務程序不了解,許多村莊財務工作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由于許多村級財務人員業務水平低下,對財務工作知之甚少,長期“依然采用單式流水賬,對其他會計核算內容不核算記錄,僅僅記錄現金的收支,造成無法稽查考核。財務管理要求工作人員熟悉業務,有一定的任職資格,從事財務管理時間相對持久,可是多數農村會計根本未曾經過專業知識培訓,對賬目管理認識不夠,理論知識缺乏,無業務技巧可講,在實際操作中常出現審批不嚴格、憑證不查實、記帳方法簡單等多種賬務處理隨意的不良現象,難以達到會計基礎規范要求。所以難以客觀地反映村組集體資產的全貌,上級有關部門無法從雜亂無章的賬面上進行監督。
1.4 農村財務干部長此以往借用或者使用村組集體資金,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不辦理交接清算手續,還有些村莊財務管理不規范。
這是由于財務制度在一些地方執行不嚴的緣故,有的農村干部目無法則,毫無紀律可言,于各項開支上肆意妄為,隨意動用上級所撥的各種款項,甚至專項資金;由于缺乏民主監督,有的大搞”一言堂“,財務人員唯令是從,不敢大膽直言。財務報銷憑證采用自制單據、白條入賬的情況令人堪憂。造成村級財務管理混亂,集體資產流失嚴重的惡果;從而引發村民不滿情緒,釀出干群矛盾突出,群眾上訪不斷。
1.5 基層農村干部拳頭大的掌權,財務管理意識比較淡薄。長此以往的財務管理混亂屢見不鮮,滋生出諸多違法亂紀的不良行徑,再加上農村干部多為家族大、親兄弟哥們比較多的家庭成員組成,縱然違法亂紀的情況赤裸裸,群眾也是敢怒不敢言。由于種種弊端長期無人敢管或者說是無人問津,從而為農村貪污挪用的不正之風提供了大量敷衍生息的溫床。再加上由于農村處于最基層,點多面廣,法律法規存在不足及查處機關在管轄權上認識不一、罪與非罪界定難等因素,司法、紀檢查處部門不能全面開展工作。傳統的手工記賬、算盤核算仍在農村財務管理中廣泛應用,會計電算化管理在農村還是死角,構成財務管理手段落后的問題。
2 怎樣才能有效解決農村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 竊以為,應該由以下方法來解決。
2.1 有效化解農村財務管理的矛盾,加強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五個統一“。
嚴格堅持”五個統一“加強財務規范化管理,即:統一思想,規范監督程序;統一才可還干部清白,給群眾一個明白,農村干部也不必因財務管理而費心,農民也不會因財務問題而上訪。
2.2 推行農村財務管理網絡化、電算化。
實行網絡化、電算化管理是提高農村財務管理最科學高效的措施,實行網絡化、電算化管理將為農村財務管理步入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帶來福音。實行會計電算化,傳統的核算、手工記賬、提交申請報告、手寫相關資料、事后自評等落后財務程序將連根拔除。作為農村財務管理的有關上級領導和村干部要深化為民理財意識,全面建立健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同時要廣泛采納群眾對農村財務管理的心聲,進一步強化農村財務的管理體系。實施村級財務村帳鄉鎮縣區代管,完善農村財務管理制度,促使農村財務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三到位:即領導到位,措施到位,人員到位,嚴肅保障開支的合理合規性得以體現。
2.3 保障工作,健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加強農村會計法規培訓工作,徹底杜絕任意批款的不良狀況發生。
財政部頒布的新《制度》針對當前村級財務混亂的種種現狀,對于積累工票據管理、費用開支管理、共同生產費管理、農民負擔款項及義務工等方面均作了具體規定,大大促進了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的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強農村會計法規制度培訓工作的力度。進一步加強會計檔案管理制度和人員檔案管理網絡的建設與健全,對鄉村財會人員進行全面清查,以便儲備和統一調配,徹底杜絕任意批款的不良狀況發生。
2.4 加強財務公開、會計核算管理……緊抓財務公開、會計核算管理以及民主理財等逐項重要工作的開展,加大農村財務公開力度。財務公開規范化、有序化建設是民主理財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農民可行使民主權利。這些優秀措施得以貫徹的基礎是讓群眾參與財務管理,強化村集體經濟組織自身管理能力。
首先,要建立民主管理機制,做到有章可循。健全村級年度財務預決算體系、村級會計制度、村干部工資報酬管理制度、村級非生產性開支管理制度、村級建設項目招投標制度、現金管理制度等,使財務人員遵章而行。
一言以蔽之,從管理制度和機制等方面進行科學規范是保證農村綜合改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得以順利實施的基礎。只要《會計法》得以有效實施,嚴肅紀律,加強農村財務審計監管。審計是農村財務管理中的包青天,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制度,及時糾正農村財務管理中的各種問題,全面正確的貫徹農村財務管理工作。
綜上所述,農村財務管理所起到的杠桿作用,既提高了農村財務基礎整體水平,又減少了農村經濟犯罪。我們有理由堅信,隨著農村經濟各項改革的逐漸深入,我們要勇于探索抓住機遇,農村財務管理之路肯定會越走越寬,走向一條康莊大道,為進軍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農村 財務審計
論文摘要:自實施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然而,伴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村財務管理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因此,為了管理好農村財務,一定要做好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將審計作為管理好農村財務工作的突破口,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好保障。
1 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
1.1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揭露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利用職權侵占集體資產、大吃大喝、奢侈浪費現象時有發生;賬目管理混亂和亂收亂支現象屢見不鮮。這些不良行為嚴重削弱了集體經濟力量。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制度,能及時發現并糾正農村基層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正確、全面地落實農村政策,促進農村干部依法、依規地執行政策和管理財務。
1.2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強化農村財務公開制度的落實
目前,很多行政村沒有公開賬務,或者存在公開的賬務與賬內的實際情況不符的現象。因此,農村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非常關鍵,定期對村財務進行審核、檢查,及時將審計結果公開公布。這樣,村民才能了解并掌握村集體財務收支情況,讓村民明明白白,利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1.3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農村集體資金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有了一定資金的積累。然而,目前,在使用農村集體資金時確出現了很多不合理的問題。例如:沒有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隨意性較大,非生產性開支比重過大等現象較常見。農村集體資金額度有限,加之沒有合理規劃,導致亂挪、亂占現象經常發生,資金沒有發揮最大的作用。如果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則能夠合理建議農村集體資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資金用于提高農業科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壯大集體企業上,實質發揮最大的作用,以促進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1.4 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提高農村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
現階段,我國普遍存在著農村財務人員年齡較大、業務水平較低的現象。甚至,很多農村財務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直接上崗,“捆捆賬”和“包包賬”的現象時有發生,或者隨意處理賬務,不遵守會計基礎規范要求。
這樣的財務人員會嚴重阻礙農村財務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因此,通過推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能夠從客觀上督促農村財務人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通過審計督促農村財務人員按照會計制度建賬、記賬和報賬,保證會計資料的全面性和真實性;通過審計督促農村財務人員按照現代會計制度要求,完善會計科目、報表、憑證,確保賬目規范。
2 開展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保障措施
自1991年開始,我國開始實行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之后,國家農業部、省、市相關的審計規章制度相繼出臺,各地區逐漸重視起農村審計工作,將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作為新時期工作的一個切入點。
2.1 逐步完善農村財務審計制度,加強對審計人員的考核、培訓
要逐步完善農村財務審計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縣、鄉(鎮)兩級審計機構,保證縣鄉級審計部門的工作職能。同時, 由于農村財務審計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和專業性都非常強的工作,因此要求從事農村財務審計的工作人員要具備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過硬的業務素質,所以一定要切實加強對農村財務審計人員的考核、培訓及監督,從根本上提高財務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2.2 努力克服困難,改善審計工作環境
過去,農村經濟部門一直處于地位低,財務困難的狀態,因此,阻礙了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順利開展。尤其在執行審計結果時,常常由于缺乏手段而聽之任之。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應該加強與監察、紀檢等權威部門的合作,積極主動地解決糾紛,調節矛盾,做好配合工作,主動尋找開展工作的突破口(加強農民負擔專項審計工作),以最終能夠盡職盡責地完成各項任務,爭取政府對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支持。通過全方面的努力與爭取,逐漸使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環境得到改善。
2.3 嚴格審計紀律,樹立審計權威
審計質量的提高是打開審計面,順利開展審計工作的基礎保障,只有提高審計質量、樹立審計的權威,才能使審計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體現。要求審計人員一定要做到“四不”,即:處理問題不留情面;審計賬簿不留死角;定性是非不偏聽偏信;核查手續不留漏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需要拓寬思路與運用各種方式加強審計結果的執行力,;我們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開展廣泛合作,以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樹立審計的權威性。
2.4 著力加強審計力度,不斷拓寬審計范圍
首先要以法制化、規范化、經常化為目標,著力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力度,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
其次拓寬審計范圍。將審計的內容由過去單一的集體財務審計和農民負擔專項審計,拓寬到現在的群眾舉報審計、、重點財務審計、村干部離任審計、承包合同審計等。爭取達到日常業務定期審、農民負擔重點審、班子調整離職審、群眾舉報專項審、重點問題經常審的目標。
綜上所述,農村財務審計工作非常重要,在農村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認識到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區要嚴格遵循《會計法》和《審計法》及本地的相關管理條例,使各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在計算機技術被廣泛應用的21世紀,會計實務的數字化、智能化,使用計算機進行復雜化的多元計算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會計電算從單純地使用計算機登記賬簿,到運用數字會計計算進行財務計劃,分析和預測財務走向,核算的盈虧,為財務決策提供有效信息等。在具體實踐中,會計電算主要進行三個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日常業務財務核算,二是管理會計信息,三是進行財務決策參考。
會計電算是一種將電子計算機技術應用于財務會計實際操作的一種手段,它是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對現代財務管理最直接的影響之一。
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會計電算化已經成為財務領域的主要趨勢。同時,這種先進的手段不僅在城市得到廣泛應用,現在已經推廣到了農村。因此,本文在這個背景之下對會計電算化的農村財務管理應用進行分析,主要是財務會計電算化的重要意義、在現實農村背景下實踐中遇到的一些瓶頸及解決策略。希望能夠通過這篇文章,提出一些會計電算在農村普及的建設性觀點。
一、會計電算化對農村財務管理的意義
1.保證會計核算的時間性,提高工作效率。
在農村運用會計電算與城市一樣,都是利用數字計算的準確性。在會計事務中,一個極小的數字差異都會影響整個統計數據。使用計算機可以有效地避免計算誤差,減小會計計算出錯的概率。通過在農村廣泛推廣電算,會計的工作量和計算量就能大大地減少,從而節約出更多的時間去進行其他財務工作。
2.使農村財務管理更加科學化
使用會計進行管理決策電算更加科學有效,因為通過大量的數據數據,能夠從多角度分析財務報表。同時,它建立了一套新的檔案儲存形式。會計檔案資料存放在軟盤和硬盤等設備中,這些設備的存貯密度,是以往任何一種紙質會計檔案所不能比擬的,查詢速度快、檢索能力強,可以快速傳遞會計信息。
3.增加了農村的財務公開的透明度,便于監管
電算化后,記賬僅是一個數據處理過程,通過記賬這一數據處理步驟,使被審核過的記賬憑證成為正式會計檔案.記賬后的憑證不再允許修改。
4.精簡人員為政府節省了開支
在農村使用會計電算,能夠節省不必要的人員工資開支。以往3—5人的工作,如今一個人也能游刃有余。會計電算軟件的數據展現方式和展現類型多元,在匯報的時候也能簡潔有力。以往農村會計抱著沉重的報表和總結的年報去進行工作匯報,不僅十分的不方便,在查看和管理這些數據的時候也容易出錯。
二、會計電算化在農村財務管理中應用的困境
1.思想認識不到位
農村的會計計算長期依靠紙質的、手算的系統,如果一下子硬性推廣會計電算,不僅是會計自身對新科技的接受和適應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查看和利用會計電算數據的其他人一時也不太適應。所以,會計電算化在農村財務管理的普及和應用,最首要的問題就是解決人們對新科技、新方法和新事物的恐懼和排斥心理。
2.操作人員文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農村會計的知識水平基礎參差不齊,在農村推廣使用計算機手段的會計電算就會面臨技術障礙。近年來隨著農村基礎條件的改善和國家對農村的扶貧力度不斷加大,使會計電算化在農村實行得到可能。有時候在農村,不是沒有足夠的條件,而是沒有人有能力勝任這一工作。
3.軟件更新緩慢不能很好的適用當前工作
目前市場上的會計電算軟件玲瑯滿目,而在財務工作中卻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衡量軟件的精度、統計方案和財務規范步驟。還有一個問題是,各種軟件之間數據接入和使用方法迥異,報表匯總不能兼容,數據不能有效地通用。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情況之下,農村的會計電算更迫切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最好能夠使用通用的軟件。
4.基礎工作薄弱,資金薄弱
中國的農村條件參差不齊,南北方和東西部差距十分顯著。電算化推廣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想要在廣大的農村普遍推廣一個新技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技術、資金和人員投入。
三、完善會計電算化在農村財務管理中應用的策略
1.加大政府推行力度
政府對于農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礎設施欠發達、電算化觀念尚未普及的農村,以行政手段推廣這一新興事務是行之有效的,在實際應用中看到這個技術的優越性,才有可能讓他們自發地使用會計電算,加入會計電算化的行列之中。
2.培養會計電算化復合型人才
農村的計算機人才極其貧乏,在電子計算機電算領域對這樣的人才需求更為迫切。不過,通過培訓和更多接受正規教育人才的逐漸加入,農村應用型知識分子的缺口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小。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更多的大學生走進基層,實現科學化的財務電算技術普及將成為可能。
3.加大軟件的更新升級適應當前工作需要
加強會計電算化環境下財務信息的安全防范,建立通用、統一的財務軟件協議等方式來解決會計電算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適時升級更新財務管理軟件,以適應會計電算發展的步伐。
四、總結
總之,筆者認為會計電算化具備手工會計不具備的優勢,在計算機技術普及大背景下,農村財務會計電算化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在行政手段、技術管理、網絡安全、人才儲備等多方面加強認識,付諸行動,會計電算化在農村一定會擁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