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05:27: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在現代社會中,圖書館信息資源對大學生哲學素質、思維創造力和學習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從當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出發,重點論述了高校圖書館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好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信息檢索等資源信息提高自身素質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信息資源;大學生;素質教育
圖書館信息資源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精華,是科學技術研究的物質載體。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圖書資源信息對當今的青年人無疑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各種網絡圖書資源的傳播讓青年人有了更多的吸收知識的途徑。
一、當代社會對大學生素質的要求
(一)哲學素質要求
哲學素質是指一個人對于哲學問題和哲學理論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以及對于實際問題的反思批判能力。首先,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哲學素質是思想政治素質提高的世界觀基礎,這是因為哲學能夠使人確立高瞻的視點;哲學能夠幫助人發現真相和認識真理;哲學能夠使人形成博大的境界感。因而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為大學生遠大的政治眼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政治道德提供世界觀基礎。其次,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有利于提高人格素質。哲學素質是人格素質提高的人生觀基礎,這是因為哲學能夠使人不斷地追問人生;哲學能夠激發人的愛智的激情;哲學能夠培養人執著專注的意志。因而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能夠使大學生具有高尚的理論修養和道德品格。最后,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專業素質,哲學素質是專業素質提高的思維基礎。因而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為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奠定了堅實的思維基礎。
(二)思維創造力要求
思維創造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質,各種發明主要靠思維創造力。培養思維創造力是真正將“人”培養成“才”的重要標志,也是其根本所在。要使學生的思維不受常規限制,既能繼承前人,又能突破前人,具有不斷的創造性,有思維創造力的人思維能力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和敏捷性的思維品質。知識產生于思維和創造之中,良好的思維創造素質,能促使人不斷地追求新知。思維創造素質首先表現為勤于思考,其次表現為善于思考,要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進行正向思維、反向思維、多向思維,才能在思維中有所收獲。思維創造素質,要求學生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構建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能發現別人忽視的東西,并給予重視;能尋找新的生長點,興趣廣泛,思路開闊,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學習力要求
學習力是當今社會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大學生的學習力是指大學生進行學習的主客觀條件的總和。主觀條件是學習主體的接受能力、應用能力、擴散能力;客觀條件是開展學習的物質條件,包括學習設施、學習機會和學習時間等。大學生學習能力是大學生認知水平的體現,是大學生的生命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為了切實加強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除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上的主導作用外,還要努力拓展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其他有效途徑。圖書館在高校大學生學習力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生通過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團體學習等提高學習能力的修煉,能在原有基礎上煥發活力,創造輝煌。其成功奧秘在于:一方面是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時間從信息資源中學到新知識,獲得新信息;另一方面是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時間把學習到的新知識、新信息應用到實踐中去,使個人發展居于優勢地位,提升競爭力。
二、現代大學生素質存在的缺失
(一)對哲學的理解和領悟能力嚴重滑坡,哲學素質有待提高
對哲學理解領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哲學素質的提升。通過借閱調查我們發現,很少有學生來圖書館借閱有關的哲學書籍,更談不上閱讀了,因此,提高學生的哲學素質,讓學生通過閱讀哲學書籍把哲學家的問題當作自己切身的問題,或者把我們自己的問題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這樣才能進入到哲學思考的層面,才能感受哲學思想鮮活的氣息。而哲學素質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它需要在一個人世界觀形成時期尤其在積累哲學知識階段進行系統培養并強化訓練。哲學是一門追本溯源的學問,它是人類趨向智慧的歷程,這種“愛智慧”的過程本身也積累了深邃的智慧。當我們重新咀嚼這些智慧的結晶時,哲學智者的思想也就復活了,我們的領悟就使他們的思想獲得了現實性。偉大的哲學思想只能靠領悟,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哲學家,之所以是偉大的,就是由于他們對以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領悟。
(二)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嚴重不足,思維創造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思維創造力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潛能,我們國人并不缺乏這種潛能,我們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大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太令人擔憂。我們學生之所以創造性匱乏,除了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等因素有關外,還與我們教育存在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在當前,培養大學生的思維創造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大學生能夠走進大學圖書館,在汲取前人文化食糧的同時,培養自己的一種思維創造力。
(三)大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薄弱,學習能力有待加強
當前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現狀讓人擔憂。我們對在校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現狀調查表明大學生學習能力普遍較差,主要表現在:第一,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第二,部分學生厭學;第三,學生過分依賴老師;第四,絕大多數學生不清楚什么是自主學習和如何自主學習。
三、圖書館信息資源對大學生素質提高的途徑分析
(一)閱讀哲學類圖書,提高大學生對哲學學習的興趣,以提高學生的哲學素質
社會越是向前發展,哲學類圖書對人類的影響就越大,就越會成為人類社會的核心信息。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和處理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其在社會生活中的競爭力和可能取得的成就。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的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越來越成為衡量其綜合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從學科體系,還是從人類社會的基本認識規律看,我們每個青年學生必須讀,哪怕只讀那種普及本的哲學類圖書。我們把它比喻成知識的骨骼。
(二)閱讀社會和自然科學概論性圖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認知社會的能力
如果說哲學類圖書是知識的骨骼,那么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概論性圖書就是人類知識的脈絡,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大學科概論方面的圖書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其熵值僅次于哲學類圖書。信息學專家的研究表明:一本好的社會科學概論的圖書是這個學科全部重要信息的80%,而它的常用信息(即有效信息是75%),一本好的自然科學概論性圖書是這個學科全部重要信息的65%,而它的常用信息達90%以上。這些信息對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認知社會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和社會認知能力,對于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于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掌握電子文獻資源的檢索與利用,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
圖書館對培養大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提供大學生進行學習的基本物質條件,如大量的書籍、報刊、書桌、電子閱覽室等學習硬件,以及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充裕的學習時間等。圖書館提供的學習條件越充分,大學生學習的效果可能就越好,其學習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電子文獻的迅速發展為現代信息社會讀書治學效益的騰飛插上了翅膀,也為學生學習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目前我國的電子文獻已經相當豐富。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貫穿于培養人的全過程,要在統一認識,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基礎上,依靠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廣大學生的努力,才能得到實現。高校圖書館作為育人的重要陣地,只有積極引導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圖書信息中更多地涉獵對自身成長成材具有啟迪作用的知識,才能真正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
摘要:文章通過對中日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的對比及思考,在全社會素質教育還未有十分成效的現狀下,學生積極提高自身素質才是關鍵。并從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及學生五個層面對中國大學生素質教育提出若干建議,旨在喚起社會對大學生素質教育更多的關注。
關鍵詞:學生素質教育中日
在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有機會去日本留學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時間里,作為留學生,接觸了周圍的日本同學們,并會情不自禁地與自己在國內大學的學習生活作了比較;又由于帶著當時是小學生的女兒共同生活,又從家長角度觀察到日本啟蒙教育階段的學校培養方式。
本文結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學生活經歷和目前在國內大學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點滴思考。
1 何為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至今沒有公認的定義,1997年10月國家教委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素質教育是可以通過后天的經歷、閱歷、教育和環境等培養的。而真正的素質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學術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
2.1 中國大學生的現狀
有調查顯示,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總體上處于上升趨勢,是進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學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進素質教育時,處于中小學生階段的那批學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質教育,但在各項指標上,有些還是顯得不容樂觀。
某高校在2009年對在校大學生自身評價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的自評項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達58.7%(見表1①)。
此外,大學生在職業道德、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工作責任感、語言表達及文筆表述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開拓創新能力、人文知識和文體活動、心理素質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與教委的“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的要求作對照,還有差距,具體表現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學生存在價值觀念混亂問題。例如缺少公德,有時為發泄個人情緒而損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財物,不愛惜大學校園里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舉止不雅,亂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為也會發生在大學生身上;誠信下降,考試作弊在大學校園內屢禁不止,學校為此費了不少心思,然而還是阻止不了大學生渴望作弊成果帶來的利益。
求知方面:當今的大學生,從小接受應試教育,到了大學依舊將大把精力花在學習上,對他們來說,大學與中小學沒什么不同,還是以聽課為主。缺乏創新能力,知識面狹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理工科大學生缺乏文化素質,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質的現象。
健體方面:身體素質方面,雖然大學將體育課列入必修課中,但仍有不少同學在混學分。調查顯示,大學生在耐力、靈敏、柔軟等素質都有明顯下降。心理素質方面,近年來不少大學出現殺人以及自殺現象,反映出少數同學心理狀況較為極端。
審美方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懂得欣賞藝術,包括傳統藝術或者現代藝術,我國傳統民族藝術、地方藝術缺乏觀眾、缺乏后繼者,就是非常說明亟待提高審美素質。
勞動方面:大學生動手的機會越來越少,許多人都只在中小學開設的勞技課上動手制作過,“高學歷,低技能”的說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學生的現狀。
2.2 日本大學生的現狀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問題,自二戰以來進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錯的成效。雖然日本大學生也存在無朝氣、喪失進取目標、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少積極行動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學歷、低學力”等現象,但是整體而言是樂觀的。大部分學生能夠做到發現課題、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斷、行動、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等。
在客觀條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當于中國的教育部)以自身為媒介,聯合大學和企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和大量的國際合作來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從各個角度資助大學素質教育發展。
學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學分設置方面,學校一般安排必修課只占總學分的1/2左右,以便讓學生們有較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來選修本專業以外的課程。③(2)在課程設置
方面,為了防止理工科大學生缺乏文化素質,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掌握人文、社會的一般基礎知識,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課程已經占基礎課的31~37.5%。④(3)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會更多讓學生參與到互動當中,而教師只進行總結和指導,學生們通過課堂發言和演習課來提高自己研究和報告的能力。長期受到這樣訓練的日本學生,在發言時一點都不感到拘束,每個人都坦然自若地發表自己的意見。⑤(4)大學生的課外活動備受重視,具有時間充裕、活動范圍大、內容多樣化、組織規模化、經費來源多、學校管理完善等特征。⑥
3 對比分析
3.1 同樣是應試教育,日本大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
與素質教育相對應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阻礙我國學生素質教育的最大障礙。然而應試教育在目前的中國教育中仍處于主導地位,尤其是中小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不擇手段,導致學生習慣了“填鴨式”的學習方式,除了會做題目外什么都不會,即使是考上了大學,這種習慣依舊伴隨著整個大學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國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試院統一出考卷,而是由每個大學各自出題的,考生則前往自己有意向報考的大學進行入學考試。日本的高中升學率在1979年就已超過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學升學率僅為50.2%(2009年),對于日本高中生來說,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殘酷的,因此在高中畢業后直接就業的也不在少數。可以說,下決心上大學的日本高中生,從小也是上各種輔導班,來彌補課堂知識的不足,爭取將來考上好大學。
3.2 中日大學生素質差異原因探究
同樣是從應試教育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中日大學生,在素質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筆者結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經歷,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社會環節: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整個社會風氣呈現價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動、道德理念弱化、追求個人正當利益與個人主義泛濫,有許多名人、官員,學術造假、文憑造假,政府對此而處罰力度很輕,有的只是撤銷授予的獎項,有的僅僅是道德層面的譴責,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錯成本低。當代大學生把這些都看在眼里,誠信教育顯得虛幻無力。相對而言。無可否認,日本總體的國民素質要好于中國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學生從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圍的風氣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翹楚藤村新一,但隨著他通過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傳,虛構的日本史前史騙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聲譽盡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過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膽敢以身試假的人少得多。
對做出過激行為的學生,社會輿論也為了吸引民眾眼球,基本會選擇站在學生一邊,去指責批評過當事學生的教師,把學生采取過激行為的責任全部推給老師。殊不知,這如同南京法官對扶跌倒老人者判罰一樣有示范效應,甚至有的學生在輕生前,為了給家里爭取補償,特意留下指責老師的文字材料…事實上當下很多老師不敢批評學生了,怕學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擔責任。“師道尊嚴”好像比別的國家好像更淡化了。輿論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評學生的老師,這樣的教育能正常嗎?
家庭環節:在當今中國,孩子幾乎都是獨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縱容。學習上又太過包辦:挑選好學校、到處報班補習、周末前往少年宮、每日作業的檢查等,剝奪了孩子自己鍛煉能力、各展所長的機會。經過高考的奮戰,考上大學后,父母認為萬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學生突然沒有家長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個社會風氣就是培養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隨著社會的變化能夠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我判斷、自我確立、自我實施,更好地積累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
筆者女兒從幼兒園至小學4年級的5年間,過著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點左右放學,之后想去操場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圖書館看書就看書、回家就回家的愜意生活。
在這樣寬松的學習環境下學到小學四年級,回國后也沒有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回國后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級插班還是降低一級插班的抉擇。當時上海的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上英語課了,而女兒一天也沒上過。而且連中文也說不了幾句,語文課簡直聽不懂。那天帶著女兒見小學校長時,校長害怕筆者女兒跟不上同齡人,建議降一級插班。做家長的沒有越俎代庖拿主意,當場由女兒自己決定,不知道是無知者無畏還是對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兒一定要跟同齡的學生同班學習。筆者尊重了她的決定,只是告訴她:(1)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2)只要能考到班級倒數第二,就是進步。到現在不僅跟上了同齡人,還憑她自己的實力考上同濟大學了。現在每每想起女兒的這個決定,都暗自慶幸當時沒有大包大攬,使女兒的獨立思考、判斷、責任心得到了一次鍛煉。
學校環節:學校是大學生生活的場所,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
要場所,一所學校的校風等人文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素質。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從各個方面開展素質教育,然而體制并不完善,未能顧及到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所有方面。
況且,素質培養應該是從小抓起的。在這方面,日本的小學會利用家長的資源,不定期邀請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活動中去,比如我就曾給小學生作漢字趣解講座(同一漢字詞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如“手紙”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衛生紙”等)。這種類似的活動,全部是義務的,連交通都是自行解決。學校不需要專門請專家的費用,卻突破了學生只受本校教師單一職種的知識局限,得到了來自各行各業家長的知識熏陶。而且與高高在上的專家講座相比,誰誰的爸爸、誰誰的媽媽來做的講座,要更有親近感、更易被學生認同。
有時也會以班級為單位,由家長委員會組織親子活動,如野炊、郊游,在充滿合作的活動中家長們互相了解,介紹教育、生活經驗,我做飯團的經驗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動中學到的。通過這樣的活動,同學間、家長間都產生了對本團體的認同感。被世界公認的日本人的團體精神就是這種點滴的活動中培養出來的吧。
教師環節:教師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對落后,我國的教師出現浮躁情緒、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數。把上課當負擔,熱衷于做項目……更有甚者,學術造假、學術腐敗等不雅事件給學生留下的負面印象也是導致大學生價值觀、世界觀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師之間的競爭也相當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對發達,做事嚴謹務實的日本人在教學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個教師應做的,筆者就讀的經營學的老師們,除了傳授知識以外,有時也會召集旗下學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進行聚餐,使得同門師兄弟有了猶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現了老師可親可愛的一面。
自身環節:以上的環節都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為什么有些人環境一樣,教育相同,卻良莠不齊。如果學生自身心理素質有所欠缺或沒有自我素質培養的意識,那么再多的客觀條件也無濟于事。關鍵在于個人的主觀接受性和能動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說,中國學生從小被溺愛,學業上又過多的被重壓,再加上一些客觀的不良影響,導致從小就沒有素質教育意識,比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再加上家長實施的是寬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愛、被重壓的幾率小,類似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裝水深度,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桶板。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是擺在每個大學和大學生面前的難題。從長遠角度看,素質教育對每個大學生的將來都有長久的影響。
然而中國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容樂觀的現狀表明,從個體到整個社會對素質教育的不重視。政府和學校從1997年就在推進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往往流于形式,變得蒼白無力。而大學里的素質教育政策,也常常與初衷背道而馳。拿同濟大學的選修課程來說,學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為了彌補專業知識的局限性和激發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興趣,而不少在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同學,卻用帶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鏡來選擇到底上哪門課能夠得到好分數。
大學生素質教育不能單靠大學生本人和大學實施,也需要社會、家庭、教師等各方面共同來努力,然而學生主觀上對素質教育無所謂的態度和外界客觀條件的不完善導致了中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推進尚不理想。
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社會層面:要形成弘揚正氣的社會氛圍,要使造假者身敗名裂;輿論也要敢于站出來為出于善意批評學生,而在批評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師說話。只表揚不批評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評也可以看做某種挫折教育吧。同時全社會有必要督促和監督大學生缺少公德、舉止不雅、不講禮貌等不良行為。即使一時難以改變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層面:家庭本身就有義務給孩子進行素質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質的培養意識,因此家庭更加有義務加強素質培養。然而現實情況是家長也是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一代,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小孩子,家長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質;大學放假,孩子在家時,家長如果能多與孩子交流溝通,也會有很好效果的,發現問題也可及時與學校溝通。不能以為孩子考上大學就百事不管,在大學生的心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家長的引導,會對孩子的素質培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學校層面:學校是素質教育平臺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臺和媒介完善了,素質教育才能夠更好地進行下去。筆者所在的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學院內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推研等教學工作中,已采取綜合考評體系,不再唯分數是優;完善學生管理,在本科階段就引進導師制,意在盡早開展學術指導和導師人格影響雙重培養。學院
還為使教學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規范化,提高工作效率;著手建立教學和學生管理的綜合數據庫,對教學和學生多方面信息實行統一數據庫管理,解決各環節信息不暢通、統計不完善的問題,盡可能捕捉到學生的信息變化,并及時作出反饋。
還要加強輔導員聯系學生家長工作制度,學校與家庭的聯手會產生1+1>2的合力。當學生出現學習、生活、就業、情感、經濟等各種異常,心理出現波動時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
教師層面:教師不光要教書,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國不少大學教師缺乏競爭意識,每年開一樣的課,同樣的內容可以教很多年;學生所學到的許多知識陳舊、過時,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因此,為了能夠使來上課的學生收獲更多,應經常去了解學生想學些什么,并努力發掘新教材。除此之外,為了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也要注重課堂上的互動和學生參與度,多給學生討論的機會,少讓學生麻木地聽課。
為此,在學院內部青年教師沙龍活動中,自發開展“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互相切磋講課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師的講課水平。
學生層面:在全社會素質教育還未有十分成效的現狀下,說到底,學生自己積極提高自身素質才是關鍵。只有自己要求上進,留心生活、學習中自己的閃光品質并發揚光大,素質教育才有成效。
當然中國也有值得日本學習的地方。日本大學生太多的課外活動必定會耽誤大學生的正業——學習。不可否認,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日本的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被課外活動占用,導致基礎/專業知識不夠扎實。因此,日本大學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學業和素質拓展的比重,學校在這方面也應該采取措施并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摘要文章通過對中日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的對比及思考,在全社會素質教育還未有十分成效的現狀下,學生積極提高自身素質才是關鍵。并從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及學生五個層面對中國大學生素質教育提出若干建議,旨在喚起社會對大學生素質教育更多的關注。
關鍵詞學生素質教育中日
在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有機會去日本留學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時間里,作為留學生,接觸了周圍的日本同學們,并會情不自禁地與自己在國內大學的學習生活作了比較;又由于帶著當時是小學生的女兒共同生活,又從家長角度觀察到日本啟蒙教育階段的學校培養方式。
本文結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學生活經歷和目前在國內大學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點滴思考。
1 何為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至今沒有公認的定義,1997年10月國家教委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素質教育是可以通過后天的經歷、閱歷、教育和環境等培養的。而真正的素質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學術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
2.1 中國大學生的現狀
有調查顯示,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總體上處于上升趨勢,是進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學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進素質教育時,處于中小學生階段的那批學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質教育,但在各項指標上,有些還是顯得不容樂觀。
某高校在2009年對在校大學生自身評價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的自評項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達58.7%(見表1①)。
此外,大學生在職業道德、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工作責任感、語言表達及文筆表述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開拓創新能力、人文知識和文體活動、心理素質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與教委的“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的要求作對照,還有差距,具體表現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學生存在價值觀念混亂問題。例如缺少公德,有時為發泄個人情緒而損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財物,不愛惜大學校園里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舉止不雅,亂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為也會發生在大學生身上;誠信下降,考試作弊在大學校園內屢禁不止,學校為此費了不少心思,然而還是阻止不了大學生渴望作弊成果帶來的利益。
求知方面:當今的大學生,從小接受應試教育,到了大學依舊將大把精力花在學習上,對他們來說,大學與中小學沒什么不同,還是以聽課為主。缺乏創新能力,知識面狹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理工科大學生缺乏文化素質,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質的現象。
健體方面:身體素質方面,雖然大學將體育課列入必修課中,但仍有不少同學在混學分。調查顯示,大學生在耐力、靈敏、柔軟等素質都有明顯下降。心理素質方面,近年來不少大學出現殺人以及自殺現象,反映出少數同學心理狀況較為極端。
審美方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懂得欣賞藝術,包括傳統藝術或者現代藝術,我國傳統民族藝術、地方藝術缺乏觀眾、缺乏后繼者,就是非常說明亟待提高審美素質。
勞動方面:大學生動手的機會越來越少,許多人都只在中小學開設的勞技課上動手制作過,“高學歷,低技能”的說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學生的現狀。
2.2 日本大學生的現狀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問題,自二戰以來進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錯的成效。雖然日本大學生也存在無朝氣、喪失進取目標、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少積極行動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學歷、低學力”等現象,但是整體而言是樂觀的。大部分學生能夠做到發現課題、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斷、行動、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等。
在客觀條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當于中國的教育部)以自身為媒介,聯合大學和企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和大量的國際合作來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從各個角度資助大學素質教育發展。
學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學分設置方面,學校一般安排必修課只占總學分的1/2左右,以便讓學生們有較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來選修本專業以外的課程。③(2)在課程設置方面,為了防止理工科大學生缺乏文化素質,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掌握人文、社會的一般基礎知識,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課程已經占基礎課的31~37.5%。④(3)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會更多讓學生參與到互動當中,而教師只進行總結和指導,學生們通過課堂發言和演習課來提高自己研究和報告的能力。長期受到這樣訓練的日本學生,在發言時一點都不感到拘束,每個人都坦然自若地發表自己的意見。⑤(4)大學生的課外活動備受重視,具有時間充裕、活動范圍大、內容多樣化、組織規模化、經費來源多、學校管理完善等特征。
3 對比分析
3.1 同樣是應試教育,日本大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
與素質教育相對應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阻礙我國學生素質教育的最大障礙。然而應試教育在目前的中國教育中仍處于主導地位,尤其是中小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不擇手段,導致學生習慣了“填鴨式”的學習方式,除了會做題目外什么都不會,即使是考上了大學,這種習慣依舊伴隨著整個大學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國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試院統一出考卷,而是由每個大學各自出題的,考生則前往自己有意向報考的大學進行入學考試。日本的高中升學率在1979年就已超過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學升學率僅為50.2%(2009年),對于日本高中生來說,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殘酷的,因此在高中畢業后直接就業的也不在少數。可以說,下決心上大學的日本高中生,從小也是上各種輔導班,來彌補課堂知識的不足,爭取將來考上好大學。
3.2 中日大學生素質差異原因探究
同樣是從應試教育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中日大學生,在素質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筆者結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經歷,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社會環節: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整個社會風氣呈現價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動、道德理念弱化、追求個人正當利益與個人主義泛濫,有許多名人、官員,學術造假、文憑造假,政府對此而處罰力度很輕,有的只是撤銷授予的獎項,有的僅僅是道德層面的譴責,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錯成本低。當代大學生把這些都看在眼里,誠信教育顯得虛幻無力。相對而言。無可否認,日本總體的國民素質要好于中國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學生從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圍的風氣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翹楚藤村新一,但隨著他通過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傳,虛構的日本史前史騙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聲譽盡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過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膽敢以身試假的人少得多。
對做出過激行為的學生,社會輿論也為了吸引民眾眼球,基本會選擇站在學生一邊,去指責批評過當事學生的教師,把學生采取過激行為的責任全部推給老師。殊不知,這如同南京法官對扶跌倒老人者判罰一樣有示范效應,甚至有的學生在輕生前,為了給家里爭取補償,特意留下指責老師的文字材料…事實上當下很多老師不敢批評學生了,怕學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擔責任。“師道尊嚴”好像比別的國家好像更淡化了。輿論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評學生的老師,這樣的教育能正常嗎?
家庭環節:在當今中國,孩子幾乎都是獨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縱容。學習上又太過包辦:挑選好學校、到處報班補習、周末前往少年宮、每日作業的檢查等,剝奪了孩子自己鍛煉能力、各展所長的機會。經過高考的奮戰,考上大學后,父母認為萬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學生突然沒有家長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個社會風氣就是培養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隨著社會的變化能夠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我判斷、自我確立、自我實施,更好地積累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
筆者女兒從幼兒園至小學4年級的5年間,過著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點左右放學,之后想去操場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圖書館看書就看書、回家就回家的愜意生活。
在這樣寬松的學習環境下學到小學四年級,回國后也沒有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回國后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級插班還是降低一級插班的抉擇。當時上海的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上英語課了,而女兒一天也沒上過。而且連中文也說不了幾句,語文課簡直聽不懂。那天帶著女兒見小學校長時,校長害怕筆者女兒跟不上同齡人,建議降一級插班。做家長的沒有越俎代庖拿主意,當場由女兒自己決定,不知道是無知者無畏還是對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兒一定要跟同齡的學生同班學習。筆者尊重了她的決定,只是告訴她:(1)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2)只要能考到班級倒數第二,就是進步。到現在不僅跟上了同齡人,還憑她自己的實力考上同濟大學了。現在每每想起女兒的這個決定,都暗自慶幸當時沒有大包大攬,使女兒的獨立思考、判斷、責任心得到了一次鍛煉。
學校環節:學校是大學生生活的場所,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一所學校的校風等人文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素質。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從各個方面開展素質教育,然而體制并不完善,未能顧及到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所有方面。
況且,素質培養應該是從小抓起的。在這方面,日本的小學會利用家長的資源,不定期邀請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活動中去,比如我就曾給小學生作漢字趣解講座(同一漢字詞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如“手紙”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衛生紙”等)。這種類似的活動,全部是義務的,連交通都是自行解決。學校不需要專門請專家的費用,卻突破了學生只受本校教師單一職種的知識局限,得到了來自各行各業家長的知識熏陶。而且與高高在上的專家講座相比,誰誰的爸爸、誰誰的媽媽來做的講座,要更有親近感、更易被學生認同。
有時也會以班級為單位,由家長委員會組織親子活動,如野炊、郊游,在充滿合作的活動中家長們互相了解,介紹教育、生活經驗,我做飯團的經驗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動中學到的。通過這樣的活動,同學間、家長間都產生了對本團體的認同感。被世界公認的日本人的團體精神就是這種點滴的活動中培養出來的吧。
教師環節:教師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對落后,我國的教師出現浮躁情緒、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數。把上課當負擔,熱衷于做項目……更有甚者,學術造假、學術腐敗等不雅事件給學生留下的負面印象也是導致大學生價值觀、世界觀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師之間的競爭也相當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對發達,做事嚴謹務實的日本人在教學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個教師應做的,筆者就讀的經營學的老師們,除了傳授知識以外,有時也會召集旗下學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進行聚餐,使得同門師兄弟有了猶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現了老師可親可愛的一面。
自身環節:以上的環節都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為什么有些人環境一樣,教育相同,卻良莠不齊。如果學生自身心理素質有所欠缺或沒有自我素質培養的意識,那么再多的客觀條件也無濟于事。關鍵在于個人的主觀接受性和能動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說,中國學生從小被溺愛,學業上又過多的被重壓,再加上一些客觀的不良影響,導致從小就沒有素質教育意識,比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再加上家長實施的是寬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愛、被重壓的幾率小,類似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裝水深度,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桶板。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是擺在每個大學和大學生面前的難題。從長遠角度看,素質教育對每個大學生的將來都有長久的影響。
然而中國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容樂觀的現狀表明,從個體到整個社會對素質教育的不重視。政府和學校從1997年就在推進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往往流于形式,變得蒼白無力。而大學里的素質教育政策,也常常與初衷背道而馳。拿同濟大學的選修課程來說,學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為了彌補專業知識的局限性和激發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興趣,而不少在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同學,卻用帶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鏡來選擇到底上哪門課能夠得到好分數。
大學生素質教育不能單靠大學生本人和大學實施,也需要社會、家庭、教師等各方面共同來努力,然而學生主觀上對素質教育無所謂的態度和外界客觀條件的不完善導致了中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推進尚不理想。
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社會層面:要形成弘揚正氣的社會氛圍,要使造假者身敗名裂;輿論也要敢于站出來為出于善意批評學生,而在批評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師說話。只表揚不批評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評也可以看做某種挫折教育吧。同時全社會有必要督促和監督大學生缺少公德、舉止不雅、不講禮貌等不良行為。即使一時難以改變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層面:家庭本身就有義務給孩子進行素質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質的培養意識,因此家庭更加有義務加強素質培養。然而現實情況是家長也是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一代,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小孩子,家長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質;大學放假,孩子在家時,家長如果能多與孩子交流溝通,也會有很好效果的,發現問題也可及時與學校溝通。不能以為孩子考上大學就百事不管,在大學生的心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家長的引導,會對孩子的素質培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學校層面:學校是素質教育平臺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臺和媒介完善了,素質教育才能夠更好地進行下去。筆者所在的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學院內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推研等教學工作中,已采取綜合考評體系,不再唯分數是優;完善學生管理,在本科階段就引進導師制,意在盡早開展學術指導和導師人格影響雙重培養。學院還為使教學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規范化,提高工作效率;著手建立教學和學生管理的綜合數據庫,對教學和學生多方面信息實行統一數據庫管理,解決各環節信息不暢通、統計不完善的問題,盡可能捕捉到學生的信息變化,并及時作出反饋。
還要加強輔導員聯系學生家長工作制度,學校與家庭的聯手會產生1+1>2的合力。當學生出現學習、生活、就業、情感、經濟等各種異常,心理出現波動時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
教師層面:教師不光要教書,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國不少大學教師缺乏競爭意識,每年開一樣的課,同樣的內容可以教很多年;學生所學到的許多知識陳舊、過時,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因此,為了能夠使來上課的學生收獲更多,應經常去了解學生想學些什么,并努力發掘新教材。除此之外,為了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也要注重課堂上的互動和學生參與度,多給學生討論的機會,少讓學生麻木地聽課。
為此,在學院內部青年教師沙龍活動中,自發開展“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互相切磋講課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師的講課水平。
學生層面:在全社會素質教育還未有十分成效的現狀下,說到底,學生自己積極提高自身素質才是關鍵。只有自己要求上進,留心生活、學習中自己的閃光品質并發揚光大,素質教育才有成效。
當然中國也有值得日本學習的地方。日本大學生太多的課外活動必定會耽誤大學生的正業——學習。不可否認,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日本的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被課外活動占用,導致基礎/專業知識不夠扎實。因此,日本大學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學業和素質拓展的比重,學校在這方面也應該采取措施并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摘 要】本文首先從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涵義及其四個主要特征入手,通過對課程系統、學生系統、專家系統、社會與家庭系統等四個方面探討了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再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和創新素質教育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教育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素質 教育方法
大學生心理素質是指以大學生生理條件為基礎,通過大學生的個體行為與外界環境輸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與社會上其他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基本的、穩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質。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特征
1.心理素質的社會性與實踐性
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質時指出:“人的木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可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主要反應是在他們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實踐性和社會性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質的內潛性
作為素質的組成部分,心理素質還具有潛隱性的特點。心理素質表現為一種本質的潛在力量,大學生的外在氣質、性格等,并不能靜止地體現其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質結構是否完善,只能通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可見,內潛性是大學生心理素質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質的穩定性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穩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的,這種遺傳素質給予心理素質第一種穩定的特質,它很難隨環境及大學生品質的改變而改變。其次,在大學生經過發展和成熟階段后,其心理素質水平及結構也已相對穩定,無論是個體努力還是外界環境的強制性輸入,都很難改變其心理素質的穩定性。
4.心理素質的可塑性
除了穩定性外,在大學生個體發展和成熟階段,其心理素質還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輸入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心理素質的可塑時期,我們不能否認在個體進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質的穩定性不是絕對不變的,但在大學生群體價值觀念、心性品質的發展與形成時期予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質結構、符合其社會角色的心理素質水平,無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之一。
二、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與合作。可以把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比作四個系統:課程系統、學生系統、專家系統、社會與家庭系統,這個四個系統共同組成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四維結構。在這個四維結構中,課程系統是基礎,學生系統是課程系統的深化和發展,而專家系統是對課程系統及學生系統的監控與干頂,社會與家庭系統是對前三個系統的輔助和支持,每個系統中都可以有針對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選擇教育途徑。
1.課程系統
大學生課程系統包括規范的課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學科滲透教育。可以在大學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養課中開設心理素質教育的專題,同時開設心理學、心理訓練等選修課程,使大學生明確心理素質的內涵與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與心理防御知識,以此來引導和開發大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促進其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
2.學生系統
大學生學生系統是以學生為主導的心理素質教育系統,包括如大學生心理協會的社團組織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心理電影、“心理一角”等社團活動以及各種社會實踐中,學生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可以使學生積極地把課程系統中輸入的知識轉化到實踐中,并內化為心理素質,在無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完善心理素質結構。
3.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是指以專家為主導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包括講座、報告、個別談心及團體咨詢,設計專業的心理測驗并建立心理檔案。由于心理專家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權威性,這種專家系統中的活動更易為大學生所接受。同時,專家系統可以對課程系統及學生系統進行監控與干預,使各個系統協調動作,積極配合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
4.社會與家庭系統
社會與家庭系統是以社會人士和家長為主導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這個系統與以上三個系統不同,并沒有明確的內容但作為大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導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心理素質教育的各個系統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有系統之間發揮聯動作用,教育者根據學生的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教育途徑,才能保障心理素質教育順利實施。
三、開展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現階段,我國教育界關于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并沒有進行統一的規范,學者們對心理素質教育內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鑒眾多學者的觀點,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和創新素質教育三個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參照學者們的理論研究,結合社會實際需要以及大學生自身發展要求,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應該至少包括如下幾點:
(1)性格特征素質教育
性格特征素質教育以培養大學生意志力、耐挫力、獨立性、責任感、自我調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水平為目的。在自我認知方面,使大學生了解認知發展規律、特點,通過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使大學生正確、全面的認識自我,學會冷靜、客觀地分析和思考問題。
(2)自我調控教育
自我調控教育包括情緒控制、情緒調節和行為控制三個方面。大學生是年輕的群體,心理發育程度決定了其情緒及情感波動較大,使他們了解情緒變化的特點,并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及情感波動,形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與調節能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待人處事,從而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與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與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點,提高大學生克服困難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果斷、堅毅的意志品質,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這種能力也正是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素質。
(4)心理動力素質教育
心理動力素質教育包括成就動機、榮譽感、抱負、求知欲與進取心。動機是個體始動和維持活動,并驅使活動朝著一定目標進行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行為的內在力量,它表現在指向目標、滿足需要的實施過程中。
大學生作為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正確而堅定的人生動機,強烈的榮譽感與抱負心,不斷的求知與進取,是大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祖國建設需要和自身發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開展的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
心理防御機制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個體應付挫折情境時,為防止或減低焦慮等精神壓力所采取的一種習慣性的適應行為。自我防御機制是一種緩解情緒緊張、維持心理平衡、調節行為表現,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種挫折反應,又是一種應激策略,既是一個潛意識的精神內在過程,又是一個可以進入意識層面、并能被主體繼發認知的行為方式。
顯然,只有既能減輕內心痛苦,又能適應外界環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機制,否則,不論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機制。當內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緒沖突時,防御機制開始起作用,在心理學上,影響防御機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際關系、社會支持、性別等(本文主要篩選對大學生群體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較為頻繁、很少尋求社會支持的年齡階段,因此,正確引導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對大學生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可以選擇在大學生中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如人際關系的防治與防御教育。由于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導致人際交往障礙,出現交往恐懼、人際關系緊張、溝通不良等現象,甚至會產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獨的心理,嚴重影響正常人際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大學生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交往觀念,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技巧,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增強其心理防御能力。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的關注重點,應該放在“新生現象”教育、學習壓力防治教育、就業壓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等“社會支持”范疇的心理教育上。
3.創新素質教育
眾多學者針對心理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表明,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強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質量,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創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經發現或發明成果的基礎上能夠做出新的發現、提出新的見解、開拓新的領域、解決新的問題、進行新的應用、創造新的事物,創新能力是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創新素質是主體通過有目的的創新行為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心理取向。
關于創新人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高創新力所具有的7種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狀態、具有克服障礙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內在動機驅動、具有適度的冒險精神、希望得到認可、具有為獲得認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沒有完全概括創新素質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創新素質的基本構成因素,即創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動機、創新過程中的毅力和獨立精神以及創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運的感覺)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時,強烈的好奇心、頑強的毅力、勇敢的進取精神是創新人格的必備因素。
根據以上關于創新能力的理論,大學生創新素質應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觀察事物的習慣,并能將此進行發散性思維;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并敢于對權威性觀點提出疑問。(2)凡事總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堅定的立場,能耐心聽取并接受別人正確的見解,從中發現問題或受到啟發。(4)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5)凡遇到問題總是喜歡在解決方法上另辟蹊徑。因此,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可以針對以上特點設計教學內容,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其創新素質水平。
一、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概述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具體實施采用項目化的運行辦法,運行過程類似于科研項目完成的全過程。學校每學年初項目活動指南,針對重點項目活動和一般項目活動提出總體要求,體現指導思想和學年重點安排。全校廣大同學及各年級學生組織,根據指南設計項目活動,通過網絡填報項目活動申請表提交學校審批。學校成立專家小組采取答辯會等方式進行評審,決定是否批準,獲批準的項目活動得到相應經費支持。項目實施期間要接受學校組織的必要檢查,結束時需要提交總結報告和經費決算。
二、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計劃的主體是各位同學,學校以各位同學的自主設計確定素質拓展的內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則不但保證了同學們在素質拓展計劃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能夠保證各位同學的個性特征在素質拓展過程中得到尊重和張揚。
(2)開放性原則:素質拓展是在各級組織的總體安排下的群眾性的學習教育活動。不受專業、年級和學校的局限,鼓勵同學們大范圍交流,鼓勵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相互借鑒。
(3)普遍性原則:本計劃適合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它將教會同學們一個科學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學習和事業踏入快車道。
(4)多樣性原則:鼓勵同學們進行科學合理的、風格迥異的設計和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是同學們張揚個性的基本保證,多樣化的選擇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創新。
(5)柔性原則: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不用硬指標評價各位同學素質拓展成果的優劣,不樹典型,不作排名,不評優秀,重在過程和參與,追求真正的學習,鼓勵同學們量力而行,倡導用柔性指標引導先進,鼓勵相互借鑒。
三、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體系的實施與運行
要建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的作用,客觀公正地記錄每一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素質培養和發展的重要經歷和主要成績。要通過證書記錄和認證兩個環節,合理量化,科學評價,引導和激勵廣大學生全面進行素質拓展。要真實記錄素質拓展的內容,體現客觀性和真實性;要由學生自己填寫具體內容,發揮自主性。在認證過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嚴謹性和程序的規范性,保證認證的權威性。要依托基層團建創新成果,探索在社團組織中開展認證;要鼓勵素質訓練項目的組織者積極參與和實施認證;要依托學校的信息化平臺,大力推進素質拓展計劃的電子化認證,研發素質拓展證書的電子版。
四、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義
(一)開啟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新階段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推行《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為依托,通過職業導航設計、素質拓展訓練、建立評價體系和強化社會認同四個基本環節,使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工作有形化、具體化、規范化、制度化。較之于過去的“第二課堂”活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具有涵蓋面廣、規范性強、可操作和便與評估的特點,從而使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并駕齊驅,成為高校素質教育”兩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內涵的發展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是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學生完善智能結構,促進學生全面成才。
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明顯和現實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觀的經濟效益、時間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它與正規課堂教學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較小。其次,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還可以大力發掘和利用社會資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質教育受到資源限制的狀況下,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非常明顯的成本價值優勢。
素質教育始終圍繞提高人的素質這個中心,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服務于社會。從一定意義上講,素質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大學生逐步社會化的過程。推動大學生社會化,一方面,要求通過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特別是課程體系改革,使教育內容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另一方面,必須通過一定途徑讓學生獲取切身的社會體驗。
(三)大力推進了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需要切實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其一,通過制度化建設,為“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順利實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過規范化建設,將以往比較零散的“第二課堂”活動和教育工作進行整合、規范,形成體系,這樣便于用系統的觀點考察其合理性,保證這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其三,推進社會化,在大學生素質拓展中積極吸納社會參與。其四,推進信息化。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素質拓展認證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在進行認證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冗雜的數據處理、信息錄入等工作,因此,必須推動認證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的計算機網絡平臺。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實性和可靠性獲得了全校師生和社會輿論最大限度的監督和保障。
【摘要】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能否科學、合理地運用互聯網,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建工作,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構建大學生黨員網絡生活園地的實踐,開展經常性網絡組織生活,確立黨員網絡管理機制,強化理論學習要求。網絡社會不再是虛擬世界,也決不會成為黨的工作的真空地帶,它必將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亮點。
【關鍵詞】學生黨員 網絡生活 網絡管理 時代素質教育
1 背景分析
網絡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現有在校的青年學生,是在網絡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在我們學生黨員培養的教育中,網絡不可不談,不僅要談,而且要全面認識、深入挖掘。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是大學生群體的先進分子,對他們的爭取和教育僅僅依賴傳統上的面對面的集中教學方式的黨員培訓工作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從牢牢抓住影響青年一代成長的信息主渠道出發,居高而振臂呼喊,用青年一代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教育和引導。另外,從黨員教育和管理的長效角度分析,尤其是面向基層黨員的全員組織生活,由于存在組織難、耗時長、不主動等現實困擾,黨員組織生活容易流于形式,從而制約了黨員教育管理的整體工作的提高,成為黨建工作的薄弱環節之一。目前,隨著大學入學人數的增加和國家加大了大學生黨員的發展力度,大學生黨員群體規模迅速擴大。建立一種廣大學生黨員能夠主動接受和黨組織便于管理的大學生黨員網絡生活園地不可或缺。現階段,如果我們只是談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談如何避免學生錯誤的使用網絡的話,已經是一個錯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的、必備的途徑和手段,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如何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和更注重如何加強網絡教育在學生群體中的牽引力。堅持以科學的態度認識網絡,以創新的精神運用網絡,在實踐中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黨建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努力掌握“制網權”,積極營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大學生黨員校園網絡文化氛圍。如果有一天而且也必將會迎來這一天:我們的學生黨員網絡教育和管理就象學生上課一樣的習以為常和迫切需要,就象黑板和教材一樣成為我們教育的載體,那么我們的黨建工作還會再擔心流于形式化和缺乏長效機制嗎?
在第十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強調,高校黨委要認真研究計算機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法律道德觀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產生的影響,主動建設,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大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因此,推動和加強大學生黨員網絡生活園地的建設是我們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重心不偏,而且具有時代氣息和創新。
2 充分尊重和積極引導學生黨員的時代素質
我國的互聯網事業起步雖晚,但發展速度卻是一日千里,發展態勢呈現出跳躍式特征。截止2009年9月末,我國互聯網用戶已達3.6億,普及率達到27.1%,寬帶用戶達9933萬,移動互聯網用戶已達1.92億,境內網站達到320萬個,據cninc的調查,目前網民中18-35歲的青年占88.8%,在校大學生95%以上觸過網絡。隨著高校校園網的建設、優化,大學生已率先邁入了網絡時代。作為當代大學生黨員,就應當具備網絡信息獲取及鑒別能力、網絡區域交流能力、網絡方式組織能力,這些能力所綜合的素質是不同于以往黨員的,我們稱之為時代素質。每個時代都會對其先鋒分子提出具體相適應的時代素質。
從哲學角度來說,需要與興趣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視的首要因素。現在大學德育的僵局就是在于滿足不了大學生的需要,引不起大學生的興趣。試想:學生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又何從談起接受德育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預測說:“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大學生黨員雖然不是價值的直接的創造者,但他們也有其自身的需要。而我們之前對黨員的管理與教育模式卻完全忽略了這種心聲。現在的大學生都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簡單片面的強調學生對于道德義務、道德責任的認同,而無視義務與權利的對等性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學生黨員教育和管理是一種單向模式,形式呆板,內容單調,學生麻木應付,如此以往,難免思想和行動的脫節,難免入黨動機不明確。
我們要充分的認識到學生黨員身上的這種時代素質,并且加以積極引導。加強學生黨員校園網絡教育的主導權,力求在滿足大學生黨員需要和引起大學生黨員興趣的同時,塑造大學生黨員的道德觀與價值觀,使其具備時代需要的時代素質,從而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3 用心構建大學生黨員網絡生活園地,創新組織生活方式
正是基于以上認識,我校在班級建立黨支部的基礎上,以學院黨委為平臺,建立針對性強、便于管理的大學生黨員網絡生活園地。該園地寓教于樂,既有黨的政策學習和宣傳,又設計了學生樂于接受的一些游戲環節幫助學生強化黨校的理論學習。該園地板塊化設置,給每個黨員都分配實名制賬號和郵箱。建立黨員網絡管理機制,通過統計每位黨員的登錄次數和在線時間來掌握黨員的園地生活時間,從而達到參加組織生活的目的;針對當前熱點時政,支部成員登錄網站發表言論,匯報思想狀況,既方便存檔又無需浪費紙張;定期給黨員郵箱發送理論學習材料,定期收取黨員的討論材料,切實發揮組織生活的溝通作用;引入益智類游戲積分辦法,入黨積極分子通過勇闖理論關、園地澆灌等小游戲達到更好的學習和理解黨的理論知識,作為課堂教學考核的一個補充環節。此外還設置黨員示范窗口,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刊登近期出現的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跡,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在積極向網絡延伸。一方面是學生電腦擁有普及化,學生寢室上網普遍化,目前越來越多的在校學生實現了在寢室免費上網;另一方面掌握網絡技術的學生群體也急劇增加,開辟和維護大學生黨員網絡生活園地已經不是一件困難之事。該網站實效性的體現,首先就在于有固定的面向對象。我們應當推動黨員網絡生活園地融合面對面交流的親切感和網絡交流表達的便捷感為一體,面對面交流網絡化,網絡交流增強面對面感,突破黨員的經常性教育和交流傳統方式的局限性,順應時代潮流,實現黨員組織生活方式的創新。
利用網絡技術開展黨員教育和管理,優化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實效,是當今黨建工作理念不斷更新的結果。大學生黨員網絡生活園地絕對不是孤立的,它繼承了黨建工作如沐春風和源遠流長的特性,增強了時代氣息。時代賦予了我們面對新興事物的機遇,而我們也將通過大膽追求和不懈努力開拓一種嶄新的、科學有效的工作模式。
摘要: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在未來發展中的地位,決定了其現代化狀況對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影響。在人的現代化視閾下,大學生在思想上應該堅持人本發展觀、自覺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持續發展觀;在能力上,大學生必須具備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人的現代化;大學生;素質教育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山大學鄭永廷教授等著的《人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是一部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作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人的哲學與人的現代化”研究的最終成果之一,該專著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提供了“人從傳統向現展”的基點。
一、《人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主要觀點簡介
鄭永廷教授認為,人既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又是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作為主體,只有現代化的人才能擔當現代化建設重任;作為目標,只有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真正體現現代化的價值。
人的現代化,就是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的全面、協調發展的狀況與過程。cu我國人的現代化,必須盡可能避免西方人現代化所經受的異化、片面發展的曲折,實現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與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即為:既努力保持發展現實狀況的全面性與協調性,也保證長遠發展過程的全面性與協調性。只有人的全面、協調發展,才能保證和推動社會的全面與協調發展。
一方面,本書在理論上對有中國特色的“人的現代化”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建構和分析,呈現為從抽象到具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理路。另一方面,鄭永廷教授把人的現代化研究向實踐層面推進,系統探討我國的人的現代化的實現思路和方式,凸顯出全書鮮明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旨歸。在這一過程中,鄭教授緊緊立足于我國的人的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和際遇,從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時空之維中系統構建我國的人的現代化的“四維”路徑。鄭教授認為,我國人的現代化是由外源、自發向內生、自覺的轉換,只有在觀念、制度、能力的現實維度中才得以生成。因此,鄭教授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觀、人才強國戰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等理念貫穿其中,以科學發展觀規定我國人的現代化的價值導向;用觀念的現代化作為人的現代化的理性前提,培育人的現代意識和心理:用學習、實踐和創新能力建設培育人的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以人的發展制度建設為人的現代化提供規范化、有序化支持。由此,全書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二、人的現代化視閾下的大學生素質教育
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知識分子群體和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一部分,其自身的特點和在未來發展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們的現代化狀況對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影響。在人的現代化視域下,大學生在思想上應該堅持人本發展觀、自覺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持續發展觀。在能力上,大學生必須具備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書記在2006年年初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該決策是中國共產黨在綜合分析國內和國際發展形勢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指導方針,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正確選擇。針對目前我國創新能力不足、大學生自覺性差等狀況,筆者認為,目前應該堅持以培養大學生自覺發展觀和創新能力為主的人的全面協調發展觀。
三、自覺發展觀是大學生現代化的基本要素
人的現代化往往不是自發實現的,而是首先要在思想上、觀念上實現現代化,思想觀念才是人的靈魂,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先導。…所謂自覺發展觀,是指人自我意識發展、自主尋求發展、理性把握發展的觀念與狀態,與之相對立的是自發發展。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人的發展存在自發性與自覺性兩種狀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們為了適應市場競爭和科技發展,其發展的自發性主要表現為只顧個人的、眼前的、物質和業務的發展,而忽視或意識不到全局的、長遠的、精神和道德的功利傾向。堅持自覺發展觀,首先是對人自身的發展要有自主意識、自覺意識,即能把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進行獨立的價值判斷與確認,克服對社會和他人的依賴狀態,把自身發展作為自己在當代社會的生存方式。其次是要把自身發展置于當代社會的發展之中,不斷提高自身現代素質。再次是要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與發展要求,確立自身發展的遠景目標,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揚棄自發發展狀態,在超越自身的進程中使發展目標更加具體而豐富,形成自覺的發展習慣。堅持自覺發展觀與克服自發發展觀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只有不斷實現由自發性向自覺性的轉化,才能實現人的真正發展。
目前,大學生在自覺意識方面顯得較為被動和缺失。進入大學后,絕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學習,是考各種各樣的證書,以為將來獲得“高薪”工作而學習,自發發展觀占據主導地位。而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缺少應有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在大學生中不占少數。作為現代化國家的接班人和未來的建設者,大學生必須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培養較強的自覺發展意識。筆者認為,主要應從兩個方面來培養大學生的自覺發展觀。
1.培養大學生自覺學習能力
所謂自覺學習,是指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主宰學習生活,積極主動探求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自主、自覺、自律的學習習慣。其內涵可理解為學生主動地、有主見地學習:教師主導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良好結合,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與學生自己因材施學的良好結合:教師既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又是指導者、咨詢者和鼓勵者,學生既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又是學習的管理者和最終受益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對人們的活動具有發動功能,有了好的學習動機,學習的效果將大大提高。大學要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觀念,也就是讓他們從內心認識到“我需要學習”,而不是如同中小學時期“為了考大學”必須“學習”那樣的厭煩學習的心理狀態,讓學生不斷從“被灌輸”學習轉化成“主動”學習,由自發學習轉化成自覺學習,最終具備自覺學習的能力。
2.培養大學生自覺管理能力
我國大學生,一直都是在父輩祖輩的關懷下生活長大,在一切為了考試的“望子成龍”目標下,極大部分學生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事事由家長安排,一心只管學習。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學習考試,其它基本不會,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目前大學生陪讀屢見不鮮就是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北大、清華等名校也有多名學生被勸退,都是遠離家長的監管之后,不能進行自我管理,沉醉在游戲網絡當中而不能自拔導致的后果。即使進入了大學,大學生的管理也是“保姆式”管理,如此培養出的大學生,最終走向社會,成為“沒有人管的人”的時候,他們能否承擔起自己應該負的責任呢?筆者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他們應該有能力、有義務、有責任進行自我管理。大學應該給予一定的空間和機會,培養大學生自覺管理能力,針對這一群體,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給他們更多的發展空間,以激發他們自身的潛力,使之達到最佳的成長狀態。大學的教育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全社會要尊重學生的不同人生選擇,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尤其是“學會生存”。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要轉變教育觀念和成才觀念,給予青年學生正確的引導與鍛煉;從學校的角度看,在課程設置、教學培養方面要做出適當的調整,給大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有進行自我管理的機會,以培養自覺管理能力;對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學校事務的管理上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具體來說,要將管理者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管理觀念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管理者為客體的觀念,時刻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觀念;要從管理者“管理”學生轉變成為學生服務,在服務中進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務之中;要從管理者從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導、疏導為主的“軟”管理轉化。
四、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現代化的關鍵要素
人的現代化,思想觀念現代化是前提、先導,能力的充分、自由、全面發展是核心。思想觀念現代化,是在對現代化社會理解和認識基礎上的思想升華,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它的形成和作用,都只能以現代社會的實踐為基礎和對象。現代人的能力結構.是現代人本質力量的集中體現,是人的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從智力結構角度來看主要由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層面構成。創新是在真實而精確的積累前人已知的基礎上對未知王國的拓進,它既包括事物發展的過程,也包括事物發展的結果,包括新的發現和發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學說與新的技術等一切新事物。創新是人的本質,是人的主體性發展的最高境界,創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創新能力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對原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創造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體價值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能力。
1.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主要內容
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由于我國極大部分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理論學習為主,實踐為輔,只有少數理工科學生和職業技校學生等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初步培養。筆者認為,目前大學應該主要培養大學生以下四個方面的創新素質,為他們成為現代性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1)堅定的信心。創新者必須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具有堅定的信心,才能開始進行研究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和失敗是必然的,更需要堅定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難。
(2)強烈的創造愿望。強烈的創造愿望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創新者的重要品質在于時刻關注著科技進步,汲取新的科技思想,不斷地探索是否可以把新思想引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來,或者把它運用到另一個領域。
(3)深厚的理論基礎。對知識要學深、學透、學活,才能在運用中做到自信和準確。
(4)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創新,總是要遇到各種挫折,所以要不斷地分析,不斷地實踐,才能逐個解決問題,使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相一致,取得成功。
2.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主要途徑
創新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難以形成和提高,而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也會促進和帶動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對現代化進程中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筆者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激發和強化創新意識。創新是真正意義上的超越,是一種敢為人先的膽識。我國大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走過來,小學和中學基本上是“機械灌輸式”教育、“填鴨式”教育,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上缺乏熱烈寬松的氣氛,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習的一切為了考試,即使是掌握得很好的知識,即使是“高才生”,是“狀元”,也只能把知識運用于考試之中,只知道做題。整個社會、家庭也完全是圍繞考試而展開,即使參加所謂的“興趣班”,也是各種各樣考試科目的補習班為主,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目的。即使如“繪畫”類的興趣班,又何嘗不是全班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全部畫的是“課桌”、“水壺”、“水杯”呢。如此以來,經過十幾年“千錘百煉”,大學生的悟性、靈感基本上被埋沒了,思維被嚴重地束縛,敢于超越的精神就顯得可貴了。大學應該重新激發大學生的靈感,應該開展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考試”方式,鼓勵和引導學生的各種新思維、怪想法。
(2)加強能力培養,知識與能力并重。創新不是一種簡單的“包裝”,它體現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能力,需要各種基礎能力為保障,要真正地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具備很強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尤其是觀察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這些要靠不斷的思考與學習來獲得。閻筆者認為,大學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學生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同時正確引導現在的“英語熱”、“考證熱”,等等,據統計,不少學生在大學四年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學習英語,還有各種各樣的“資格證”考試,學生真正用于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的時間遠遠不夠;增加動手實踐機會,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知識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大學四年學習掌握的知識遠遠不夠,必須不斷地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大學必須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
(3)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一個人的創新意識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得到增強,但創新能力的提高則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我國的中學教育按照文理分科,大學教育也嚴格按照學科進行分類,學生除了本專業知識,其它知識知之甚少。筆者認為,知識都是融會貫通的,讓理工科學生掌握必要的文史、哲學等知識未必對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沒有好處;而文科學生掌握一些理工科的知識之后,也有助于他們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歷史上有眾多的大家身兼數職, “哲學家”、“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等,而反觀現在,能在兩個學科或者更多學科作出重要貢獻的人才少之又少。筆者認為,大學應該建立合理的知識體系結構,把大學生培養成為“通才”,同時又是“專才”,既有相當廣闊的知識結構,又能在某一領域有較深的鉆研。只有這樣,大學生以后才能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真正實現人的現代化。
(4)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應用也能促進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創新的靈感大部分來源于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也是創新最好的材料。當代大學生很少參與社會實踐,導致動手能力較差,實踐能力弱。大學生只有放開雙手,積極實踐,才能有所創新。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反過來通過實踐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和學習知識,對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理工類學生可以主動參與一些科技創新活動,一是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二是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文科類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社會調研,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同時,社會實踐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預測決策能力、創新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和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順利走向社會、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國外,特別是美國,有眾多的學生在上大學甚至上中學時就開始創業,比爾·蓋茨是最好的例子。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例子越來越多,大學一方面應該鼓勵學生創業,鼓勵學生把自己在社會實踐、創業實踐等活動中的新發現、新發明通過各種方式推向社會,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另一方面要對學生創業進行引導。大學生對社會需求社會發展了解不夠,經驗不足,容易盲目創業;大學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創業培訓,塑造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情緒穩定、性格開朗、人際關系協調,并善于根據新形勢適當地調控自己的身心狀態。
當然,要實現人的現代化,僅僅培養自覺發展觀和創新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人的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人的觀念現代化,全面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制度創新為保證,才能實現人的全面協調發展,才能最終實現人的現代化。
【論文關鍵詞】 信息素質 教育 音樂素養
【論文摘要】 信息素質教育在高校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利用信息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成為現代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信息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將信息素質列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加強對大學生信息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勢在必行。如何利用信息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成為高校音樂教學中一個嶄新的課題。
一、信息素質
信息素質概念的提出,可以溯源到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給美國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委員會的報告。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信息素質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信息素質首先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它是傳統個體基本素養的延續和拓展,它要求個體必須擁有各種信息技能,能夠達到獨立自學及終身學習的水平,能夠對檢索到的信息進行評估及處理并以此做出決策。其中,圖書館技能和計算機技能是信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音樂教育的作用
音樂教育作為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同時又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通過音樂教育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業余生活。音樂教育使學生無論從藝術、文學還是社會角度,都有很多收獲,豐富了包括音樂、文學、歷史、美術、戲劇、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識,使其知識面更寬、視野更廣。其二,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情感體驗。俗話說“音樂無國界”。音樂作為一種最普遍的表情藝術,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情感交流的“世界語”。一切有進步傾向的音樂藝術,都蘊藏著歌頌社會前進的內涵。經常從事這樣的音樂活動,可以養成良好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克服因學習和生活遇到的困難,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其三,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一首優秀的音樂往往總是同人類的社會進步相聯系,總是充滿著生機和創造性的。個人對音樂作品所包含的這種自由的、獨創性的感受和實踐必然有助于大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利于他們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素質教育的現狀
信息素質是終身學習者必備的能力。大學生應具備的信息素質包括:確定所需信息的范圍;鑒別信息及其來源;了解信息所涉及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將檢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識基礎;合理、合法的獲取和利用信息。
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首先應該是基礎教育,它包括基礎圖書館應用技能和基礎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基礎圖書館應用技能包括:介紹圖書館的布局、館藏和服務、聯機目錄使用。基礎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包括網絡工具與常用軟件的使用,包括e-mail、網絡瀏覽器、搜索引擎等。其次是了解不同信息源的特點,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信息源,使用檢索方法及策略對獲得的信息作出評價,通過交流信息、組織和綜合信息完成具體任務。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別。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思路一般不是很開闊,往往局限在自己所喜愛的某種信息的接收上。主動捕捉相關信息的意識不夠。另外,學生的信息能力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對信息的分析鑒別能力較差、缺乏信息創新能力,不善于積累信息等。在對我院各系的學生調查中,大多在校高職生雖然上網時間較多,但由于缺乏正確引導,并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的價值和作用。大部分學生禁不住網絡的誘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交友、聊天、玩游戲中。有98%的學生常使用聊天工具;38%的學生對網絡游戲情有獨鐘;46.6%的學生對在線看電影、下載音樂等投入較大的精力。平時很少考慮自己的專業興趣和發展研究方向,缺乏日常積累。
在硬件設施上,圖書館原有館藏基礎較差,開展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起步也較晚。無論是從理論到實踐還是從硬件到軟件,都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從08年對學校的評估起,我院加大了對電子閱覽室、光盤數據庫、網絡資源信息檢索系統的建設力度,從不同角度滿足師生的雙重信息需求,為學生良好信息素質的培養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圖書館內有關藝術類的館藏圖書有20604冊,電子類圖書1024冊,校內學生只要登錄學院網站打開圖書館數字資源,就能任意瀏覽所有資源,做到了資源共享。
四、利用信息素質教育提高音樂素養
信息素質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信息素質教育,大學生可利用各種信息手段獲取所需信息。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
通過信息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掌握涉及音樂專業術語及音樂欣賞問題的檢索、評價能力。比如,學生想了解一首樂曲,按照以往的方式,要么請教老師,要么通過光盤等視聽途徑。如今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需求選擇信息源。可以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查詢或網絡信息查詢等,詳細了解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
學校要根據信息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制定系統的信息素質教育實施方案。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措施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質教育。當學生具備了信息素質,懂得了音樂素養對學習、工作、生活的重要,運用信息素質提高音樂素養對每一個大學生來說都是不什么難事了。
摘要:隨著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深入,教育實踐與探索的不斷前進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的變化和對人才的全方面發展的要求提高,高等院校逐步都開展并實踐了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與科學素質教育的相關活動。1998年教育部頒布實施《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首次將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改革之中,十五年來,教育部采取了多項措施大力推進文化素質教育,并把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到“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中。結合我校在大學生文化素質與科學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上,通過闡述近年來開展的相關活動,及在師資隊伍、校園環境、人文環境和學科建設方面的文化素質與科學素質的實踐與探索,結合當代學生的特色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出創新思考與意見。
關鍵詞:科學文化素質;創新;思考
一、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與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1.文化素質與科學素質的概念。廣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狹義上的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質教育中的“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屬于一種更廣義的文化范疇并且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關注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即心智、品德等方面的發展,尤其是要使大學生經過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掌握能豐富的處理事務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
而對于科學素質教育,美國芝加哥科學院副院長米勒(miller)提出:科學素質是對科學知識的基本理解、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對科學技術如何影響社會的基本理解;美國“2061計劃”報告把“科學文化素質”解釋為: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信息技術三者結合在一起的思想與能力;中國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把科學素質定義為“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科學素質是大學生素質的核心,是大學生的科學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素質’表示一個人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固有的潛在質量狀態概念” 。影響一個人素質的因素有內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學生的第二個外部文化環境,大學教育對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大學教育就是要承擔起對大學生科學技術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培養、處理實際問題能力提高的重任。這一切都要靠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與實踐。
2.目前的國內外形勢與社會發展對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與科學素質的要求。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升到一個普遍的關注焦點之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社會的企業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普遍評價是:專業水平有所提高,但綜合素質不高;分數很高,但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不強;學歷雖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質不高等等。這些“高與低”不合諧地集中在大學生身上,嚴重制約了大學生的個性發展,阻礙了他們盡快成才。當今社會的人才觀已發生改變。為了改變和適應目前出現的問題,在培養和教育高等人才的時候,高校在注重提高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的時候,開始加強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培養,通過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結合,實踐活動的磨煉,使學生既具有改變世界的知識儲備,又具有修養身心,提高培養自身品格的能力與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可見加強大學生文化科學素質十分必要。
而近年來,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學術專著,發表了數千篇學術論文,召開了近百次學術研討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領域對文化素質教育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視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學素質的重要。
二、常見的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途徑和方法
1.滲透到課堂,以開展多種公共課、選修課的形式為主。自然科學領域,以本校為例,主要有科學家素養,生物技術與現代生活,食品營養與保健,信息與信息能力,綠色化學等。人文科學領域,有:中國文學鑒賞,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概論、社會心理學、攝影技術、中外美術欣賞、文學藝術賞析等。
通過在專業課與公共基礎課的課時外,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實際需要選擇相關的課程,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在完成相關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有意識的充實自己,提高相關知識,從而提高相關素養。
2.落實到豐富的課外活動中,以教授專家講座,學生辯論賽,演講,知識競賽等的形式開展。學校定期會有專業教授,老師進行不同話題的講座,覆蓋的知識面很廣,從英語演講的藝術,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到電器自動化領域的研究與突破,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的領域有相關的最新的知識信息提供與擴展提高。校級科研項目給學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質的很好的平臺,系與系之間,校之間的辯論賽,知識競賽與演講,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又從多方面提高和培養了學生的素質。
3.學生實踐活動與相關社團。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創新能力、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寒暑假社會實踐與報告,各種競賽等,學校也對教師和學生制定出相應的鼓勵政策。學校還成立基于不同興趣愛好的許多社團如晨曦文學社、攝影家協會、口才協會、未來企業家協會等,可以讓學生在課余的豐富生活中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質。
以本校為主的以上落實,實踐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途徑和方法,是有本校特色同時也包含高校實踐提高大學生素質的普遍方法。但是基于目前的有效活動,學習相關的方針與實踐,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過程,還可以有更多創新、有效的方法。
三、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創新方法的思考
潘洵教授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一文中提出,“與學生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地方歷史文化,既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也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切實可行的途徑”。并且給出了一系列的建議與方法。如陜西理工學院位于漢中,而漢中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學生課余的學習生活中,可以組織學生了解身邊的文化、歷史以及人文的相關景點,參加相關的活動。以切身的經歷體會,提高文化素質。可以開展各種主題活動,開設地方歷史文化課程,參觀歷史景點,了解自己生活周邊的環境,組成文化小組,定期學習討論,讀相關的書籍等。
在科學素質方面,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增加客觀的實際經驗,把學校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處理事務的點滴中去,例如組織學生進行考察,撰寫實驗報告,參加與自己提高專業技能有關的工作實踐,或實習等。
在創新、開展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過程中,還應該把二者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的同時,增強其科學素質、實踐能力,那么,能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社會型人才。
通過對大學生科學素質與文化素質的了解,對其重要性的深刻體會以及以本校為例,對目前高等學校常用的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方法的詮釋和列舉,希望在落實與實踐提高學生素質的活動中,吸取經驗,總結不足,完善與探索一條更有效、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道路。同時,提出了對于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創新方法的思考。在實際實踐的過程中,各高校應該更加注重結合自己學校特點,結合地方特色,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創新出更多符合自己實際狀況的、有特色的、有意義的活動與方針,這樣,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學生素質,教育質量的道路上,我們可以更穩定、更靈活地前進。
摘要: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及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核心問題。本文闡述了與大學生素質相關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專業)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指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措施,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較高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素質 知識 能力 素質教育
一、引言
素質一詞我們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學中經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表后,全國上下,在教育領域引發了一場大的革命。素質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斷在推進、發展。在我們的教學中,常常提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在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及實施素質教育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素質的內涵與內容
1.素質的內涵。素是表示本來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質是指事物本來的性質。在心理學上,素質是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素質用在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給予的基因狀態,通過后天的社會影響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內在品格。是人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表述。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品格,并通過知識和能力表現出來。
2.素質的內容。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品格,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表述。因此,對于不同的人群,素質的內容也有所不同。這里我們以大學生為對象,其總體素質要求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內容: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業務)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及身體素質。
三、素質教育
針對大學生五個方面的素質內容進行教育和影響,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全面得到提高的過程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整體的、全方位的、不是單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對于大學生來講,樹立堅定的政治觀,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良好的道德觀,勤奮的勞動觀是十分必要的。筆者認為,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五個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專業)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比較關鍵的,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尤其重要。
在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應明確:
1.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對于大學生來講主要是學習如何做人,做怎樣人的問題。即行為準則——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惡是非、開朗大方、熱愛集體、吃苦耐勞、尊師重友、遵守紀律、愛護公物、注重公德、保護自然、行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體內容。即思想準則——破除迷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熱愛祖國、有理想、有遠大抱負等。
3.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導內容。即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教育及為社會、為人民貢獻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的觀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學生。
4.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構成系統。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是多渠道、多方面綜合因素構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導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兩課”、各總支、輔導員、班主任等專門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二是學科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學科知識內容中的德育因素、學科施教活動中的德育因素、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養成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學科之外的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校園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對策。筆者認為,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對策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貫徹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重在建設的方針;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工作體系;三是通過創建示范工程建設等辦法促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四是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推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二)業務(專業)素質教育
大學生的業務(專業)素質教育是教育的重點。業務(專業)素質主要表現在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和職業崗位技能等方面。針對不同的專業其內容有所不同。
1.專業知識的教育。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獲得的科學認知和經驗總結。也就是說知識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對事物的認知,是人們對社會實踐成果的積累和存貯。對大學生知識的傳授主要是依據專業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及選用合適的教材,通過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和業余時間的各種活動,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師生雙向活動,來傳授并使學生
掌握相應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知識。也就是學科理論及實踐知識。
2.專業能力培養。能力是指人們應用已有知識,認識并解決實際問題所具有的品質。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就不可能具備能力。能力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存在于社會中每個獨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動領域就應有多少能力。隨著知識,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發生變化。人的活動領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強。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別于通常所說的能力,它是指人體各器官產生運動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樣是從課堂、實踐等各教學環節來實現的。從傳授知識中培養能力,從而達到提高素質的目的。實踐教學環節,更突出體現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在專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廣大教師應該成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忠實工作者。
(三)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相對于科學知識、專業素質而言,是一種基礎的社會文化素質。其實質是如何做人的問題。人文是指人性和教養。這是每個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人文素質教育正是在這方面給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質的培養與發展,不僅需要通過專業教學計劃去實施,更要通過個人愛好和自我發展,通過校園文化和社會影響去熏陶,通過哲學、語言、文學、藝術、音樂、體育、歷史、哲學、法學、論理學等學科領域受教育,受感染,獲得人格的塑造和教養的提高。
(四)身體素質的教育
身體素質是對一個人體質、體魄上的完美要求。身體素質主要由以下幾方面構成:體質——完美的構成和健康的質地;體魄——健康和強壯;技能——體育運動的技能和技巧;衛生知識——人體解剖學常識、防治病常識等。只有在體質、體魄、技能、衛生常識等方面得以健康發展,才能實現身體素質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對大學生來講至關重要,心理素質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影響下逐漸養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應具有堅強的毅力、持久的耐力、樂觀的態度、穩定的情緒、較強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敬業精神、競爭意識、寬容的態度、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過心理素質的培養、教育、養成,使自己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未來。否則,將產生心理變態,人格扭曲,思維混亂,行事盲目,做不好應做的事,甚至做了壞事。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的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分析與探索得出:(1)確立了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內涵,明確了概念;(2)確立了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五項內容;(3)提出了對當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意義予以論述;(4)對研究及實施素質教育具有較高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摘要: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 是一種面向全體、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文章從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學生教育實踐與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的目的、意義, 闡述了大學生素質拓展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及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素質 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之一,其核心在于強調作為主體的人的基本綜合素質的養成和發展。大學生素質教育涉及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學生的各種素質涵養、基本技能、敬業精神以及綜合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等等。其中,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創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
素質拓展訓練是一種對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質、能力、身體以及頑強精神的一種磨練和考驗,同時也是對人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臨場經驗的模擬和訓練,是一種新的素質教育與現實體驗相結合的“實戰演習”。現代拓展訓練以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與進取精神為宗旨,利用自然環境,通過專家精心設計的訓練項目達到“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挖掘個人潛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訓練目的,全面提高受訓者的人格品質、心理素質和團隊精神。
目前全國學聯實施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其目的在于幫助每一位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才,主要內容是以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為著眼點,整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完善智能結構。
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作為一種現代型學習方式和訓練方式,素質拓展訓練通過精心創設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動,激發、調整、升華、強化受訓者的心理、身體、品德素質和潛能,力求使受訓者達到心態開放穩定、敢于應對挑戰、富有創新活力的狀態。素質拓展訓練項目可以分為基本素質訓練和綜合素質訓練;基本素質訓練主要提高學生的自我挑戰能力,挑戰自身極限,增強團隊精神。基本素質訓練以戶外訓練為主,可以將目前社會拓展訓練俱樂部的一些項目移植過來,如信任摔、電網、空中漫步、空中單杠、勝利逃亡、合作過橋、巨人梯等等,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新的項目。基本素質訓練的時間一般安排3天-5天,適宜設在新生進校軍訓之后進行。如果有條件的話,增設野外和水上項目,時間一般為3天-5天。對野外和水上項目,應該預先踩點,選擇最佳的地點和訓練內容。綜合素質訓練主要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際間的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的管理和組織能力。綜合素質訓練主要結合室內和野外環境,運用模擬情景和體驗性模式進行。通過設計一些模仿管理、領導、協調、溝通的實戰題目,分組在室內群體討論,然后野外實施,達到培養學生的管理和組織能力的目的。綜合素質訓練適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時間安排7天左右。綜合訓練中,應注意培養每個人的綜合能力,讓每個人都有當主角的機會,不要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
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有助于推動高校素質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有益于培養學生較強的管理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這些都是課堂教學無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質教育內容。由于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無法替代的,因而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的實施將推動高校素質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在素質教育形式上的獨特性,有助于促進素質教育規律在實踐中的充分運用,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強制性,學生多是從個人的興趣、愛好、志向出發,自覺自愿選擇參與各類素質拓展訓練項目,可以激發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意識,也較好地調動和強化了學生求和與自律的自覺性;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在素質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質教育的歷史進程,素質拓展訓練是在共青團原有工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從其成本量來看無需一切從頭開始投入,而且還可以充分整合校內資源,大力發掘和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素質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質教育受到資源限制的同時,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將可以加速高校素質教育的歷史進程。
世界經濟一體化,為中國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在這個激烈的競爭中,人才的競爭是核心所在。在此情況下,為了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進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學渠道之外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可以彌補現代教育的不足和創新素質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養人才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與自覺教育意識結合起來,把人文教育與文化教育結合起來,把課堂學習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結合起來,使我們的素質教育在知識、結構、觀念、做法上均有一個質的飛躍。
摘要: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模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技術的不斷進步,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創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成為當今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本文重要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在素質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弊端,從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素質教育 創新
素質教育是以為全社會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總體目標,以促進受教育者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為宗旨,并根據此目的來確立教育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育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體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全面而客觀的分析當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狀況,積極提出應對措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當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總體現狀
1.1 社會創新實踐能力缺乏
社會實踐能力是評價當前大學生素質教育高低的一個重要的標準之一。首先,以往的“標準化”教學思維是阻礙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絆腳石。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體制下,“分數”就是上帝,我們往往把學生成績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綜合素質高低的標準,這樣就使得學生固步自封,思維變得簡單,創新能力被扼殺,不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優化。其次,發散性思維不斷受到當前教育模式的阻礙。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發散思維能力和聚合思維能力的結合程度。然而當今的教育教學體制則過分強調了聚合思維的發展,長此以往,使學生逐步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在日常的思維過程中缺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緊密結合,進而阻礙了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再次,當今大學生的實踐經驗相對缺乏,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由于傳統教育教學體制的束縛,造成了大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之間的嚴重脫節。沒有屬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缺乏必要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1.2 思想道德素質相對薄弱,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伴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欲望越來越強烈,思想道德素質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首先:在當前的高校中,部分大學生缺乏一種為本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和思想境界,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不去關注國家的大事;有些大學生的文明道德修養極度缺乏,道德的認同感不高,文明素質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對道德認知的程度太低,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現緣,在教學過程中,不遵守學校紀律、破壞公共財物,對學生自身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從而也阻礙了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其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知識教育和規范教育為核心,忽視了情感教育的培養。教育教學內容過多的局限于法律、思想、政治等方面,對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的太少。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為一種觀念的說教、行為的約束,使得教育過程顯得枯燥,不利于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1.3 大學生身心素質教育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首先,伴隨著當前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顯得十分嚴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國內各個高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基本都放在了有針對性地幫助已經出現過心理問題或是有明顯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身上,而大多數學生在需要心理疏導和幫助時主動求助的意識仍然較弱,所以當問題出現以后,就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其次,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也十分重要。在高校的校園里,一些學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入,總是抱著一種僥幸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能夠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導致身體素質下降,影響了綜合素質的提高。
2、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進程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黨中央在第十六屆六中全會中重新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黨中央明確指出: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教學方針,把提高國民綜合素質作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1 要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必須深化和完善教育體制改革
高等院校要想培養綜合素質高、發展全面的高素質人才,首要任務就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教學體制,改變過去單純以“
教和學”為特點的教學模式,努力創新教學方法,推行啟發式教學,進一步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運用學術報告、專家論壇等形式,不斷把當前社會發展的科研成果和成就傳授給學生,充實教學內容,增大教育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在教學方式上,我們要改變傳統模式下的“課堂說教”式,要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以滿足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整體需要。
2.2 要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必須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教育體制下的教師隊伍,轉變教師隊伍的教育教學觀念,讓先進的思想觀念逐步成為創新思維的先導。同時,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過程中的激情和幽默感,就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過程充滿活力,從而為學生創新型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其次,要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新型的人才培養機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在這種體制機制下,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和引導學生發展適合自己的特長和能力。要在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同時,著重加強能力的培養。再次,創新人才環境,也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應該創建有利于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校園氛圍。應在社會中大力營造有利于創新、鼓勵創新的社會新風尚,逐步形成促進創新人才快速成長和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創新環境,逐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新的社會風氣。另外,國家有關部門要積極完善有關科技進步的法律保障體系,制定和完善與創新有關的法律法規,為國家的創新體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2.3 要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必須努力構建大學生身心素質教育模式
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加強大學生的身心素質培養成為當前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首先:高等院校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學校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身心素質,而不是單純地去幫助那些已經或者將要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把提高身心素質作為一個全局的任務來把握。再次,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把身心素質教育滲透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可以通過開展班級黨團活動、開展科技競賽、組織志愿服務團等形式來培養大學生的身心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社會工程。大學生素質教育關系到國家的振興和民族的強盛,也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進程。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當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對社會的總體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 高教改革 大學生 素質教育 體系 構建
【論文摘要】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由于高校擴張和擴招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效應,存在著種種危機。高校應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重視素質教育,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益。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高校依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應從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身心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業務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素質教育等方面,構建高校素質教育體系。
1.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構成
簡言之,素質教育就是培養、提高民族或學生素質的教育。它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勞技素質)的教育[1]。它是一種著眼于提高人的內在素養、強調人的知識內化和身心發展的教育觀念及教育方式,它是一個伴隨著學生成長而持續進行的過程,也是學生素質不斷積累、提升的過程。 根據高等教育的特點,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主要有五個方面所構成,即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身心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業務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素質教育,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作為中心,它是整個素質教育體系的靈魂。橫向上看,大學生身心素質和文化素質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受教育層次的提高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會發生變化;縱向上看,大學生業務素質教育體現在專業教育方面,為他們從事創新或創業奠定專業基礎。在大學素質教育過程中應加強與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融合,使他們成為祖國建設的真正人才。大學生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一體系中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發展,最終才能實現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構成分析
2.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靈魂。思想政治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質,它主要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和道德境界的高低,體現為對人民、國家、集體能否獻身的精神等。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中心。只有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出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夠有效地激發出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智慧。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依托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這就告訴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但靈魂也必須有所依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學生的身心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業務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素質教育[2]。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只有滲透到各個環節之中才能獲得時間、空間上的極大拓展,才能真正貫穿到創新人才培養的全部領域和全部過程。
2.2身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載體
素質教育必須依附于一定的載體,才能發揮其作用。大學生的健康體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進行素質教育的載體。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依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個性素質教育,必須根據載體身體和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教育,這樣才能使抽象的素質依附到載體上,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大學生的身心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對其它素質的深化有著明顯的影響,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內化專業知識和創新意識的必要主觀條件,只有遵循學生的心理發生、發展及活動的規律,品德教育才會有所支配,這種支配對他們接受素質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進行素質教育時,必須加強學生的身心素質教育。
2.3文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文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他可以為學生的業務素質和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提供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素質教育包含著廣泛的知識內容,其主要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識,藝術的基本修養,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等。文化素質與其他素質教育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可以為大學生的其它素質提高奠定文化基礎,其它素質的提高反過來又會促進學生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認識,提高學生參與文化素質教育的積極性[3]。科學發展的實踐證明,創新不僅來源于對問題的深入鉆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寬廣的知識面。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面對科學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都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研究,加以解決。因此,廣博的文化知識能為業務素質和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
2.4業務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核
大學專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核,是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的知識儲備。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必須在教育思想、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構建適應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專業教育模式。該模式下培養的人才,應具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有專業特色等特征。專業能力的培養是業務素質的主體,通過專業教育使學生具有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為專業創新奠定基礎。業務素質教育是一種綜合教育,當學生把知識、能力和特色有機的統一,內化為自身的專業素質之后,將成為專業創新的巨大動力。
2.5創新(創業)教育是素質教育之本
大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身心素質、文化素質和業務素質之后,并不代表他們具有較強的創新和創業能力。因為,創新和創業需要創新意識的培養、思維的訓練和創新技法的使用。創新素質教育為學生各種內化的素質向創新素質轉化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使多種素質相融合,使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培養創新素質的人才,必須進行創新和創業教育。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它是根據創新和創業的一般原理和規律,開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一種新型教育。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全力以赴開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使他們成為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棟梁之才。因此,缺乏創新和創業的素質教育,就構不成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科學體系。
3.大學生素質教育對教師的需求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指出:"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 為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高校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做人與成才為根本目的,按照素質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深入地進行各方面的改革,如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內容、方法、創設有效的教育模式、策略等,其任務復雜而艱巨。這對教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 要:耗散結構理論作為一種新論文的科學方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將它引入到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研究中,能夠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分析方法。從耗散結構理論出發解剖心理素質教育系統的耗散結構,能夠給予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以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耗散結構論;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教育理論
耗散結構淪是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領導人普里高津教授從事非平衡熱力學和非平衡統計物理學研究的成果。他發現在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中,無論是力學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學的,還是社會的、經濟的系統,如果系統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外界條件過渡到一定程度,系統的內部的某個參量的變化過渡到一定的閾值,通過漲落系統就可能發生突變,由原來的無序的混亂狀態轉變到一種時間、空間或功能的有序的新的狀態。這種有序狀態在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中得以維持,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擾動而消失。這種遠離平衡的新的有序結構,普里高津把它稱為耗散結構。作為一種新的科學方法,耗散結構理論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時它也給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一、從耗散結構理論看,對大學生實施心理素質教育是必要和可行的
1.大學生心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耗散結構形成的首要條件是開放.只有開放才能生存,系統要與外界保持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只有這樣才能從外界輸入負熵,抵消系統本身的熵增,系統的總熵減少,“吐故納新”,才能使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形成耗散結構。
大學生心理系統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大學生正處在青年中期,是心理素質建構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完成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旺盛的精力,鮮明的個性,優良的思維品質,強烈的求知欲,執著的探究精神,敢于叛逆、蔑視權威的勇氣都使得他們的心理處于一種高度的開放狀態,對新的文化和觀念有著強大的吸納和攝取能力,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更為執著和迫切,理性重塑自我的愿望也是非常主動和強烈的。這一切都成為我們對其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的先決條件。
2.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系統處在遠離平衡態的非平衡態
開放系統可能有三種存在狀態:平衡態、近似平衡態、遠離平衡態。耗散結構理論排除平衡態和近似平衡態。所謂遠離平衡態的非平衡狀態就是有差異、分布小均勻的結構狀態。“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耗散結構只有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生存”,只有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系統才能遠離平衡態,從而不斷地推動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的耗散結構。
大學生心理內部的矛盾和沖突是比較激烈的,他們正處在追求同一性的過程中的迷失和混亂之中,加之來自社會方面的競爭的加劇、觀念的變革、信息的激增、文化的碰撞、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關系的復雜等因素又使大學生不得不去面對。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當前的社會倫理價值正處在由無序向有序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傳統的道德思想與現代生活方式交叉與并存,社會還尚未建立一個穩定的價值坐標體系,這就使大學生群體感到無所適從,使他們處在夢想與磨礪并存、挑戰與機遇并存、希望與絕望并存、快樂與痛苦并存、幸福與苦難并存的充滿矛盾和多元化選擇的時代。他們沒有了主體的社會信仰標準,又缺乏對新舊觀念整合的能力和經驗,自我觀念又尚不定型,不能有效地運用自我防衛機制,這樣必然會使他們道德困惑、認知失調和心態失衡。
3.大學生的心理系統存在急劇的漲落現象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漲落指系統中某個變量的行為對平均值發生的偏離能使系統離開原來的狀態或軌道。漲落與“變化”和“偶然”相關,當系統處于非平衡狀態時,漲落可能通過相干作用,被反饋放大成“巨漲落”,從而導致系統從不穩定狀態躍到一個新的有序狀態,形成耗散結構。
大學生是充滿活力的群體,思想觀念還不夠穩定,情感豐富且又兩極性明顯,情緒波動較大,心理處在動蕩起伏的狀態。來自社會方面文化價值觀念的轉變,更激起了大學生心靈的“振蕩”。隨著西方文明的涌入、網絡時代的到來,迅速涌現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給原有的傳統的、穩定的價值體系以很大的沖擊。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轉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的變化,多層次的經濟形式導致文化多元性,也導致主體的、核心的價值信仰發生了危機。在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革、社會法規不健全之際,大學生是懷著激動而不安的心情,隨著變革的滾滾激流來審視社會的。受社會上權錢交易的泛化、財富不正常的聚斂、職業道德的敗壞等不正之風的嚴重沖擊,折射到校園里便會出現拜金思潮、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人們很難對什么最能體現人生的價值、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等…系列問題達成共識,甚至不同年齡階段、同一個人對同一問題回答也不一樣,從而使人產生不安和焦慮。久而久之,就成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誘因。
4.大學生心理系統具有非線性作用機制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開放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必須存在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只有這樣,才可能使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產生協同作用和相干效應,即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是簡單的數量相加,而是相互制約、相互融合,系統整體功能實現倍增,使系統由無序變成有序,產生耗散結構。否則即使系統處于開放和非平衡條件下,存在漲落,也不可能形成耗散結構。大學生的心理系統恰恰存在這種非線性作用機制,具有可能形成這種耗散結構的條件。當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體相互協調、相互適應時,能產生協同作用和相干效應,增強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從而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建構更加有序,形成耗散結構。具體來看,在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如果不同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施加的影響一致,在教育環體各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都產生積極影響的情況下,就能夠形成教育合力,增強教育效果,促使大學生心理素質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形成更為有序的結構。同時又存在這樣一種情況,由于教育主體思想水平、認識能力有差異,教育客體的思想水平、接受能力不平衡,又有不同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的影響不協調、相互對立甚至沖突的情況,再加上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教育環體中也存在對心理素質形成的消極影響,這樣,就難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借鑒耗散結構理論,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1.建構開放性、多元化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系統
面對紛繁復雜、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大學生的開放性、彈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競爭所帶來的煩躁、脆弱的心態是十分必要的。彈性人格是一種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1)和諧的人際關系;(2)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和 社會適應能力;(3)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從大學生心理素質系統來看,必須保持非平衡狀態,充分認識系統與外部環境、系統內部之間的開放作用。孤立、封閉、僵化的平衡態的心理素質系統是不能發展的。只有保持非平衡狀態,才能形成穩定有序的結構。因而在進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時,教育主體、教育客體都應具有開放的意識和普遍聯系的觀點,正確看待環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確定教育的近期目標,促進教育內容的更新,解決教育過程中的社會要求與當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矛盾,促進心理素質教育的發展。首先,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要注重創新精神、時代意識的培養,使雙方更能適應新的環境,增強教育的開放性。其次,教育主體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學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加強人文修養,增強人格魅力,使教育客體對主體的信任感增強,有利于教育的順利展開。再次,在復雜的環境下,教育客體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的自我建構意識和能力,強化自我教育。第四,積極利用現代先進的教育介體,增強教育的時效性;優化教育環境,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不斷提供新的信息、積極成果。
2.注重漲落,加強引導,把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方向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實質是內部漲落發生并放大的過程。因此,進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時,必須認真研究漲落,特別注意在當大學生心理素質系統處于臨界點、關鍵點時,必須及時創造條件,促進和擴大某種漲落,因勢利導,促使其向健康的方向躍進。首先,教育主體應有敏銳的觀察力,從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各方面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這是引導的前提。在目前要特別關注大學生可能因厭學、自卑、人際交往障礙、生活貧困、失戀等原因造成的情緒方面的任何意外和變化,深入把握其情緒變化的脈搏。其次,學會做過細的工作,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不忽視大學生所發生的任何意外和變化。再次,教育主體應科學研究和預測大學生心理變化的發展趨勢或事態可能發展的方向,有針對性地做好防范于未然的工作,從而有效地避免大學生心理系統發生“巨漲落”。
3.注重自組織建設,利用非線性作用,形成協同,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意識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必須學會善于調節自己,培養自己的調節能力,以逐步消除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所帶來的緊張和壓力。正如達爾文的世化論所指出的: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人們必須學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不斷地更新自我,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而不斷地調整自己,以適應新的環境。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必須擺正大學生的主體位置,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以期形成自組織性,產生心理素質的新結構和新狀態。
心理素質教育系統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作用,有可能出現積極的效果,也可能出現消極的效果。因此,在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時,要充分認識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各因素增強教育合力,避免教育效果相抵消,促進各子系統的相互配合,實現功能的協同。首先,在心理素質教育中,形成合力的各子系統必須認同教育目標的價值,形成同一目標,這樣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形成強大的合力。其次,各子系統要相互配合。學校的黨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及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學課程教學要密切配合,達到目標、作用的充分一致性。各科教學彼此呼應,通過思想文化課教學幫助學生獲得處理人生的智慧;通過藝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寬大學生的生命空間;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人際接觸機會,增加溝通與交流的渠道。啟發學生自覺加強個體與群體的協作和聯系,在與群體共同活動中借助群體力量矯治個體的不良心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使各自功能得到有效發揮,避免效果抵消。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校內外各種媒體的作用,如利用廣播、學報、校刊、網站等,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介紹各種心理調節方法,形成強大的教育網絡,相互配合,以喚起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構良好心理素質的自學要求,引導其主動開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