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03:32: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語文教師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訓練來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理解所學課文內容。要真正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利用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發展智力。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主導作用;探究
1引言
現在的微課、翻轉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模式已經從大學漸漸普及到基層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重視先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少講授,多指導,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2學習任務的引導
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懂得所學習的任務,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知道自己該學什么,懂得學習方向,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確定了學習任務后,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懂得明白呢?我通常采用三種辦法。第一、直接揭示法。教師在每節課開始時,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直接告訴學生學習任務,讓學生有學習方向和內容。第二、間接揭示法。就是教師將學生預習或自學后有普遍性不理解的地方,或教師認為有價值的問題總結出來,當做次日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重點或難點,并引導學生解決。第三,分布揭示法。教師在用多媒體演示時,不是一下子把學習任務抖落出來,而是隨著學習的進展逐漸展開,分步明確。學習任務的引導,重要的還是根據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引導,才能易于實現任務的有效解決。
3學習方法的引導
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自學是學生個體學習的一種方法,怎樣引導自學呢?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用問題來引導學生,一定要具體化,做到有內容,有側重,要著重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語言材料的理解,在自學引導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保證個體獨立思考的同時,讓同學相互之間展開討論,交流等等。多媒體教學的現實意義在于能夠用直觀的圖表、圖畫、動畫等誘發學生學習的疑問,促使其進一步深層次地去理解所學習的語言材料,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學生質疑問難,既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對學生的疑問,教師要敏捷地作出恰當的處理,對那些具有導向性、啟發性、關鍵性的疑問,要組織討論、研究、舍得花時間。無論學生提出什么樣的疑問,教師都要予以鼓勵,決不能潑冷水。要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講授來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要加強學生對學法的操練實踐。識字、寫字、拼音、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劃分段落,歸納段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都各有其學習方法。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特點,選準合適的訓練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練實踐、理解、熟悉有關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根據課文的特點,重在滲透和領悟,重在參與和實踐。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注意,一般應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上進行適當歸納。不要在毫無實際感受的時候,進行空對空的理論分析和名詞解釋。學習方法的指導貴在潛移默化中,貴在堅持,讓學生多去實踐,多去領悟。
4學習過程的引導
任何知識與能力的獲取、形成都要有個過程,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獲取也不例外,也要經歷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所以,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只重視學生記住了哪些知識,而更應該重視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感受學習過程,要與發展學生的思維相結合。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循序漸進,加強邏輯思維的引導,還要在視頻播放中,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比如用“辛苦”造句,首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原句,想想它在課文中的意思,再進行造句練習。第一個站起來的學生說:“我的媽媽很辛苦。”緊接著有的學生就會把“媽媽”改成“爸爸”等,如果不及時提醒、點撥,學生都以此效仿,就會產生思維定式,訓練效果就會差,學習過程就得不到延伸。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會在此時進行啟發:“誰把媽媽怎樣辛苦說給同學們聽聽。”于是,有的學生就會說:“我的媽媽很辛苦,下班回家還要買菜、做飯。”還有的學生說:“我的媽媽很辛苦,天天到外面打工掙錢。”句式基本相同,它內容有了變化。到此,老師在深化提示:“誰能換一種說法,先說媽媽怎樣辛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變換句式說:“我的媽媽天天到外面打工掙錢很辛苦。”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清洗地展現出了學生理解詞義及訓練句式的學習過程中,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有機結合,訓練層次清楚,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過程,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環節,保證學生的針對課件中的訓練時間、思考時間。課堂教學環節應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要抓住課文的特點、重點,依據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學會抓關鍵性的東西去理解所學的東西當作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使過程的設計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多分配時間給學生,一般情況下,一個教學過程,學生朗讀和默讀等不應少于10分鐘,書面練習的時間也不應少于10分鐘,使個體的訓練得以保證。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會呈現在過程中。
5學習興趣的引導
教師要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一個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一切教學影響,只有變成學生自覺自愿的活動,才能使活動產生對人的良好影響。因此,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課件制作要增加一些師生關系融洽的場景,學生個性受到尊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得到保護和發揮。采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一般較弱,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實物、視頻的展示,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比如《烏鴉喝水》一課。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就可以根據課文所寫的那樣進行實物演示,或播放視頻,讓學生親眼看到烏鴉能喝到水的道理。根據課文的不同和學生思維特點,采用不同的直觀教學手段,把住學生的興趣脈點,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以上是本人對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的引導作用的一點粗淺認識,語文課堂教的情況是很豐富的,我相信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實制宜”就能使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高。
作者:盧海軍 單位: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津河鎮中心小學
摘要:
近年來,語文教師的教學文本解讀對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影響,受到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關注,但是對語文教師的教學文本解讀,目前還缺乏相應的描述和分析。為此,本研究運用質的研究方法,對一個教學解讀的典型案例進行了探析。研究發現:教師以情懷教育為寄托,通過“和學生艱難對話”進入問題情境,借助自己的生活體驗解決了問題,從而構成了教師關于教學文本解讀的“個人知識”。該案例反映出,教學文本解讀的特殊性是教師與教學文本對話時要納入學生的解讀視角,并以生成教學策略為解讀的落腳點,這是教學文本解讀對教學發揮支撐作用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
個人知識;教學解讀;生活經驗
一、問題提出
教學解讀指的是語文教師基于教學需要解讀教學文本的實踐。文本解讀的研究表明(巴赫金,1998;伽達默爾,1999),真正意義的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過程[1]。基于此,國外的教學研究發現,教師與教學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2]。所以,推進教師的教學文本解讀研究,近年來也日益受到漢語文教學研究者的關注。目前,這一研究領域主要是根據文藝學的相關理論,針對語文教學文本提出一系列的解讀原則,例如孫紹振(2003)的“文本細讀”法[3]。這無疑對閱讀教學具有極大的啟發性。但是,對語文教師個人的教學文本解讀經驗,我們還缺乏分析,提煉不足;而這個問題的探究,既有利于深化語文閱讀教學與文本解讀理論的對話,使得語文教師能夠具體地了解怎樣從一個真讀、會讀的讀者走向教學,更是建構語文閱讀教學知識體系的基礎。為此,本研究運用質的研究方法,力求揭示語文教師教學文本解讀的面貌和特點。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以一位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化名J)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以及相關文本分析,并以教師的“本土語言”來提煉教師的解讀思路和教學思想。J老師是一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完整地把所有類型的中學基本上都走了一圈兒”。最初,她是四川省的一名鄉村中學教師,經歷了鄉中、鎮中、縣中之后,又先后到重慶市的普通中學、重點中學任教。后通過招考調入北京,目前執教于北京市某市級重點高中。這些經歷為她的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她感到農村和城市的孩子不一樣,南方的學生和北方的學生也很不一樣,所以,她逐漸養成了先核準學生的“生活底座”和“情感底座”再展開教學的習慣,而這成為她能夠尊重學生對文本解讀和思考的前提條件。同時,這些經歷也使她對生活有了深刻的體驗。對于她去北京,父親是很不以為然的。老人覺得,能夠在重慶市執教就該知足了。去北京,不但要放棄過去的一切,還要面對新的挑戰,這很不值得。但是她毅然走出了這一步。這個歷程使她擁有了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生活體驗,讓她深刻體會到不斷求索的意義。這也成為她解讀《丑小鴨》等教學文本的生活基礎。這些經歷還幫助她建立了“變”的意識:“慢慢地你就聰明了,就發現自己以前的那些不對,你就得改,你就要重新摸索,你就得變化!”這成為她建構自己的教學解讀的信念基礎。資料收集的過程中,首先對J老師進行了多次訪談,在此基礎上,觀摩了她的課堂教學;同時,將她教育博客的內容,也作為文本資料進行了分析。
三、教學解讀知識的建構與生成
按照科學哲學家波蘭尼(2000)的觀點,知識包括顯性和隱性兩種,而后者是支撐認知實踐的“底座”。它是以求知熱情為動力、以求知寄托為導向的;實踐者對實踐過程的焦點覺知和附帶覺知,分別構成了這類知識的基本邏輯和個人智慧———基于其主觀成分和默會特點,波蘭尼稱之為“個人知識”[4]。近年來的相關研究表明(舍恩,2007,2008;陳向明,2011),教師的“行家絕技”應該屬于“個人知識”的范疇[5]。從這個視角分析J老師的教學解讀實踐就會發現,這正是一個“個人知識”從建構到生成的過程,而這個分析也能更清晰地揭示出教師關于教學文本解讀的個人經驗。
(一)教學解讀知識的建構
J老師對教學文本的解讀,始于學生對文本意義的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促使她一次次重新解讀文本,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讀思路,即以“教情懷”為旨趣、以投入生活體驗與教學文本對話為基本經驗,并且對解讀效果進行自我評賞。在這個過程中,她建立了“教學就是教自己”的信念,從而引導學生探究文本,分享體驗,理解人生。
1.進入問題情境:“和學生艱難對話”
按照波蘭尼(2000)的分析,實踐者本著已有的認識與不斷變化的環境相交互,會遭遇各種矛盾和問題,這正是知識建構的開始———知識的建構,就是懷揣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四處求索的過程[6]。J老師遭遇教學解讀的新問題,始于某次執教《我的叔叔于勒》。正當教學按照體現資本主義社會金錢關系的思路進行時,有學生提問:如果是您,會不會讓這個弟弟回家?這立時激起了學生的議論,有的還表示:其實菲利普夫人挺像自己的媽媽……這些質疑超越了金錢關系的表層分析,深入到了小說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沖擊著小說的傳統解讀,這些都讓教師陷入困惑之中。J老師把回應學生的質疑稱為“和學生艱難對話”:“師生共同在課堂上唱一曲完美的雙簧,表面看起來很美,其實內在的問題很多。對話的過于‘流暢’折射出師生之間的思維交鋒力度不夠;共性太多的課堂,也缺乏生命成長真實的回音。所以,在‘艱難’中對話,最能體現教師的智慧,最能提升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因為有這樣的認識,所以她沒有遏止學生的思考,而是正視學生提出的問題。這種尊重個人理解的態度,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空間和質疑的勇氣,所以此后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在《丑小鴨》的教學中,學生問了一個老師想都沒想過的問題:丑小鴨即使不經奮斗,長大了也一定是天鵝。那么這個故事的意義是什么?這又促使教師重新解讀文本、反思問題……由此可見,是學生對文本的質疑,促使J老師展開深入的解讀和反思,這正是向著建構個人知識邁出的第一步。
2.依靠焦點覺知:“讀透了自然有招兒”
在實踐的過程中,人的精力是集中于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波蘭尼(2000)把這種對實踐過程的意識稱為焦點覺知。它能夠反映個人知識的基本邏輯[7]。在這個意識的深層,包含著“個人知識”的核心要素,波蘭尼稱之為“求知寄托”。它是實踐者所認定的價值,并在實踐過程中接受它的召喚[8]。從這個視角來看,J老師以解決學生質疑為目標的教學解讀,體現出“教情懷”的求知寄托;并隨之生成了“讀透了自然有招兒”的教學策略。
(1)“教情懷”的求知寄托
從“求知寄托”的特點來觀照J老師解讀教學文本的思路,就會發現,它們都是輻輳于讀出生活的意義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從《我的叔叔于勒》讀出的是對小人物人生況味的品讀;教《丑小鴨》,則是和學生一起體會不斷求“好”的人生歷程;在《背影》中,他們讀出了父子感情背后的“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教楊絳的《老王》,重點被放在要“活”出高貴的生“命”……按照她自己的反思就是:“我教的是情懷!”波蘭尼(2000)認為,求知寄托是“探討普遍地有效的東西的唯一途徑”[9]。以“情懷”為導向的解讀雖然不能說是J老師唯一的解讀思路,但已經是基本的、常規的,并得到了自我反思。這就意味著,“情懷”已經成為J老師解讀教學文本的“求知寄托”,所以在它的召喚下,文本解讀的各個要素、細節,都被整合到以此為導向的整體性場域之中,并按照它的標準賦予它們意義。從J老師的文本解讀經歷來看,之所以形成這樣一種寄托,是因為這讓她感受到了解讀的意義。典型地體現在對《丑小鴨》的解讀當中。我覺得,生命當中最輝煌的時刻,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時刻。什么叫作最重要的一刻?應該是被開悟的那一刻。丑小鴨生命當中最重要的時刻,是它在逃亡過程當中的某一天,發現一群漂亮的大鳥飛過。就是說,它在很卑微、潦倒的狀態中,發現原來還有另外的一種生命狀態,那么高,那么自由,那么美好,那么敞亮!它覺得太好了,人還可以這樣活著!我自己也出現過這樣的時刻。那個時候我活得不好,但是我看到了一種好的狀態,那種“好”激發了我對真、美、善的向往!我突然就覺得,這樣才是活得有意思!所以我認為,每個人都是白天鵝,每個人也又是丑小鴨。首先,體驗“情懷”為寄托的解讀能夠較好地回應學生的質疑,這是它能夠成為求知寄托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文本所展示的人生境界,讓她讀出了更美好的生命可能性,被激發出強烈的向往之情;同時,這個闡釋邏輯也充分印證了她多年來在職業生涯中不斷追求的價值。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促使她拋開傳統的程式化解讀,在此后的解讀實踐中一次次接受“情懷”感悟的召喚。
(2)“讀透自然有招兒”的教學設計策略
“我教的是情懷”這一表述,體現出這既是她解讀教學文本的特點,同時,她也要用之于教學。那么,文本解讀的體驗怎樣落實在教學實踐中呢?J老師在某次《記承天寺夜游》的備課過程中,將解決這個問題的經驗概括為“讀透了自然有招兒”。在我看來,蘇軾想要傳遞的人生態度,也(應該)是(教師的)一種課堂態度:要有一點兒“閑”———課不能上得太滿太急;要有一點兒“欣然”———課堂的氣氛應該是和諧的;要有“蓋”(原來如此)味兒……所以我發現,只要讀透了,自然能想出招兒來!所謂“讀透”,首先是拋開程式化的教學解讀模式,與文本展開真實的對話:“可能我們所受的很多教育,使得頭腦被格式化了,看問題都很死板。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如果你不擺脫那種禁錮的話,你看文本永遠都是那種很單一的觀點。所以那次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在文本解讀上我就小心一點了。到現在這兩年,我基本上不看別人的解讀了。”其次,“讀透”是師生一起探究文本。例如當她發現,于勒的信有不合邏輯之處,隨即想到的是,可以讓學生找出這些矛盾,并引導他們思考:菲利普夫婦怎么會看不出問題呢?這樣不僅可以挖掘人物的心理,而且小說的深層意蘊也就浮現出來了。類似的思路也出現在《丑小鴨》的教學中。她運用自己設計的“關鍵詞咀嚼法”,從對“丑”的分析開始,聯系丑小鴨的“世界”,和學生一起梳理它“逃”的歷程,一起感受“好”的生命意義。當教學成為師生一起探究文本的過程,不僅使得解讀和教學渾然一體,教師和學生也成為閱讀對話的合作者———這正是“讀透”與“有招兒”之間的統一性所在。
3.反思附帶覺知:“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放進去”
與焦點覺知相對的是附帶覺知,它“只是以某種在焦點上可知的東西為條件時才是可知的,而且其可知性也只能達到其做出貢獻的程度”[10]。附帶覺知是探析個人知識的關鍵,因為它潛藏于個人的習慣和風格之中,決定實踐的獨特性。在訪談中,J老師強調自己獨特的解讀經驗,是“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放進去”。這個經驗也是在解讀《我的叔叔于勒》的過程中形成的。其實,她有著與于勒故事類似的生活經歷,學生的質疑既觸動了她的“痛點”,也打開了她調動生活體驗與文本對話的“閘門”:“如果在備課的時候,我知道把自己的人生經歷投射進去,就會發現其實我的立場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她無法再置身事外地用階級觀點來解讀文本,于是她發現:于勒的信是解讀全文的“鑰匙”;菲利普夫婦是因為無法承受事實而不想面對;而莫泊桑并未在小說中表達任何批判,只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展示了人世滄桑中小人物的無奈。在課后反思中她意識到,成功解決學生質疑的關鍵,是“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放進去”。此后,新經驗開始參與到實踐中,就像波蘭尼(2000)所說的:“對以前每一次這樣的經歷我們都盡自己之所能做出了反應和領會;現在,這些經歷在形成和領會目前的經歷時全都發生了附帶的效力。”[11]例如《丑小鴨》的重新解讀,實際上是她基于自己從家鄉到北京的奮斗歷程,與這個文本展開的對話。父親出于疼惜對她出去闖的阻撓、同伴留在家鄉的感嘆、自己不斷更上層樓的體驗……使得她從這篇童話中讀出了不斷追求“好”的人生境界的意義:“我覺得自己最開始沒有讀懂《丑小鴨》,現在慢慢有一點兒懂了,安徒生把一些非常非常重要的生命的密碼,就埋在了這樣的文本當中。而這樣的密碼埋得越多,這樣的文本,它成為經典的可能性就最大。所以我還會不斷地來回讀。”
4.求知寄托的深化:“教學教的是自己”
如上文所說,個人知識的建構過程是由確立和實踐識知寄托所主導的。這不是一個一次性的達標過程———在為寄托所激勵的實踐過程中,識知寄托也會被修正、被充實,從而使得個人知識的建構不斷趨向成熟、深化。J老師以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文本展開對話,最初的反思是“教情懷”,因為她是將解讀重心放在了文本所蘊含的生命意義和人文精神上。隨著解讀思路與闡釋成果之間、文本闡釋與教學預設之間日益圓融,她進一步意識到:“語文老師調動全部生命的體驗和經典文本接觸,讀出屬于自己的東西,課文就不再是教材和知識點,而成了生命的血液、智慧的泉源!教書其實教的是自己!”顯然,這個“自己”既包括“情懷”,也包括教師學習和教學的全部經驗,從“情懷”到“自己”,顯然是更加豐滿了。同時,這個“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對話過程中不斷體驗、反思的自己,這樣,從“情懷”到“自己”,體現出她的反思更清晰、更深入;這個“自己”也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與文本、與學生對話的過程,這樣,就讓教學成為教師建構、檢驗個人知識的歷程。
(二)教學解讀知識的生成
一般而言,知識是能夠被證實為真的信念[12];個人知識的真實性,必須從實踐情境內部得到認可[13]。J老師的解讀框架能夠作為個人知識沉淀下來,是以教學的成功和自我肯定為條件的。
1.教學實施
“教學教的是自己”要真正落實在教學中,就要解決“教自己”和教學生之間的兩難問題———“教自己”是教師要和學生分享自己的解讀體驗。然而,學生的解讀興趣和質疑是多種多樣的,他們的生活經歷也與教師迥異,而有意義的學習,又要求學習者要基于自己的情境和基礎,以主體性的姿態投入學習實踐。那么,教師怎樣能夠讓自己的經驗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發揮引導和促進作用呢?事實上,這正是教學文本解讀和一般文本解讀相比最特殊的地方。J老師的策略是“找準學生的情感底座和知識底座”,為學生和文本“搭橋”。
(1)為學生和文本“搭橋”
所謂“搭橋”,顧名思義,就是在學生和文本之間建立聯結,引導學生去理解文本。這可以說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J老師成功地完成這個任務的關鍵是,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納入學生的視角。例如,她曾經給人大附中文科實驗班的學生上過一次閱讀課,是讀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艾青,人們給他的最高的桂冠是什么?是“人民詩人”!你看他表現的那些細節,其實都是底層百姓那種被蹂躪的生命狀態。這首詩展現的就是中國知識分子在那種年代的一種底層情懷,非常動人!而上這個課的這個班,被戲稱為“中國第一班”,那些孩子都是“天之驕子”啊!怎么讓他們理解這樣一個詩人、這樣一個作品?因為我自己看文本,到現在都是鄉村女教師的那種視角,就是我覺得,任何文學、任何教育,最后一定要為底層老百姓服務,就是我們教書,最后一定要教到讓孩子去關注底層。所以這次我要落到:孩子們,你們作為北京人,作為中國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你們應該有什么樣的情懷?在這個課里,J老師看到了作者、教師、學生三種視角。但她并沒有把作者或是教育者的視角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考慮學生的身份,讓他們從自己的視角反思詩歌閱讀的意義。這樣,師生都作為讀者和文本展開對話,同時,師生之間也可以充分交流,就使得傳遞經驗和自主學習有機地整合在了一起。
(2)“找準學生的情感底座和知識底座”
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搭橋”的前提條件,是深入地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和他們對文本的感受。J老師自己曾說:“從解讀文本,最后變成課堂上的東西,中間有很長的路,絕不是因為你有了一個好的文本解讀就能夠把一個課上好。搭這個橋的關鍵就是學生!所以你得研究學生,找準他的知識底座和情感底座。這樣才能預測,這個課大概能夠上到一個什么深度,和一個什么高度?”就J老師的教學文本解讀在教學中的生成來看,“找準學生”是“生命線”。因為它是從“和學生艱難地對話”開始的,這個對話如果低于學生的水平,那么它將毫無意義;如果是學生難以企及的,對話也無法進行下去。所以J老師認為:“教學絕不能在學生的已知領域打轉。”例如,她再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時候,經過課前的了解發現,學生基本都能讀出“金錢對人的異化”,而作品對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深刻的描摹,既是它的獨特之處,也是學生靠自讀難以捕捉的,所以她又一次將那個沖擊了她的質疑作為解決的核心問題。又如,通過檢查對《湖心亭看雪》的課前預習,她發現學生對這樣的作品不是沒有審美感知能力,但文言的閱讀是一大障礙。于是,她以涵泳相關詩文貫穿教學,既培養了語感,也建構了情境。因此,這兩個課例也成為語文教師們學習的典型[14]。
2.自定標準自我評賞
J老師對自己的教學解讀很有自信:“現在我基本上不看別人的解讀,能夠比較主動地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全部揉進文本當中,形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是很多語文教師所關心的———這種自信力從哪里來?事實上,識知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按自己的標準理解經驗,也就是說,實踐者會自定標準、自我評賞:“智力的非言述行為竭力滿足自定的標準并通過認可自己的成功而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且這一點具有必然性:“否認或甚至懷疑我們擁有這種能力將會使我們對正確地表達自己的任何努力失去信心。”[15]由此來看,J老師的自信來自于被激發的主體性,和對解讀邏輯的探究。從主體性方面來說,與文本的對話,使她感受到其中展現的人生意義和人格理想。這些生動而深刻的表述,仿佛陽光一樣將她的識知寄托映照得更加清晰,也喚起了她的精神力量。從解讀邏輯的探究來說,投入生活體驗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雙方不斷在差異、矛盾、質疑中尋求合理解釋和“視域融合”的過程,直至理解和闡釋完全自洽[16]。因為由此得到的闡釋和感悟是自己的,思路也是貫通的,所以在課堂上就能夠自信地與學生展開交流。
四、結論及討論
通過從個人知識的視角分析J老師的教學解讀經驗,我們發現,她是以學生的質疑為出發點,調動生活體驗與教學文本進行對話;文本的啟示,以及對生活經歷的反思,使她形成了以“教情懷”、“教自己”為識知寄托的教學文本解讀思路和教學信念。首先是使我們對教師的教學文本解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一般的文本解讀不同的是,教學解讀包括兩個層次的對話活動。基本的層次是教師自己與教學文本的對話,這里的關鍵是保證對話的真實性———如果不能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文本真誠地展開對話,就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式照本宣科,這樣,教學必然會變得教條化,所以教師不能置身事外地處置文本,必須真正建構屬于自己的闡釋和意義。在此基礎上,第二個解讀層次是納入學生的視角,理解學生的解讀狀況,這是聯結解讀與教學的“紐帶”,也是教學解讀的獨特之處。其次是教學文本解讀與教學實施的關系顯得更為清晰了。教學文本解讀和課堂教學是兩種不同的實踐活動,它們既可以互不相干,也可以形成交互關系;而交互的結果,既可能是彼此促進,也可能是相互掣肘。J老師的個人知識之所以使得二者建立起相輔相成的關系,關鍵在于,對怎樣設計教學能夠最優化地解決學生質疑的思考,貫穿于她的教學解讀全過程。這就使得教學解讀成為教學實施的有力支撐,教學實施成為“教自己”的過程。再次,反映出教學解讀對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第一是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思考,這是深化教學解讀的前提條件。第二是不斷磨煉探究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像J老師這樣,對學生的質疑既不逃避也不壓制,而是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而她的勇氣,根本上是基于不斷提高的解讀水平,和日益豐富的解讀經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要研究的問題是:J老師關于教學解讀的個人知識,對于語文教學解讀的意義是什么?這包括兩個方面的探討。一方面是“情懷”的寄托和投入生活體驗,對于教學文本解讀的意義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語文教師有各自不同的解讀趣味,那么,教學解讀的個人知識對于建構語文閱讀教學知識的意義是什么?
作者:王倩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要】
在我國的教育階段中,語文一直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初三的學習階段中,學生們將面臨著中考,在中考成績中語文這門學科將占據很大的一部分,語文的學習和復習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中考成績。因此在初三階段中,老師的教學風格對初三學生的語文學習及復習有著關鍵的影響。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初三語文 教師 教學風格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響,很多語文老師過多的注重語文的理論知識教學,忽略了語文教學中實踐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三這個特殊階段中,教師要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通過自己的教學風格,將提高語文成績和語文實踐性運用相結合,提高學生中考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綜合質量,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
一、新課改背景下初三語文教師風格形成原因
(一)新課程語文的人文性
新課程語文學科中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工具性體現于語文是交際溝通的重要工具;其人文性則指在語文課程教學中要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及對學生文化個性的尊重。因而語文教師作為語文教學課程中的組織者、構建者、引導者,需要在教學中體現人文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人文關懷,真善美的熏陶。因此為了真正在教學中實現人文性,語文教師必須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新課程語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
在新課程語文教學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自主的理念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自主的學習;合作的理念,源于新課程語文的開放性和綜合性;探究的理念強調師生之間在語文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學習理念不僅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和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還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和教學觀念及風格。
(三)提高初三語文教師教學效能的需要
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充分熟練的利用教學資源,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有效規劃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初三學生即將面臨中考、升學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的語文學習跟中考、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初三這個階段中,老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教學資源、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能,促進初三學生語文學習及復習的成效。
二、初三語文教師教學風格的體現
(一)重視知識的回顧和整理
在初三階段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尤為重視學生的基本功,對學生古詩文、現代文的閱讀、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際等能力進行一個綜合性的回顧和整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在初三復習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點的復習。在教學過程中,從課文入手,以培養學生對文本素材的“語感”為重點,從而達到對初中新舊知識的復習、銜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應用能力。例如對九年級(人教版)第二冊第二單元小說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把初一、初二的重點小說引入,如《社戲》、《故鄉》等,讓學生“溫故而知新”,通過回想起閱讀學習小說的方法,對《孔乙己》等小說進行學習,由此回顧、整理相關的知識點。
(二)選擇具有“擴導”功能的課外導讀文章
在初三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要防止和避免”中考語文”的現象出現,過度的注重課文的理論知識復習,而忽略課外閱讀的教學。盡管初三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需要繼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學習,將“內外”相結合,由此對幫助學生后續的語文讀寫學習,并不斷積累、擴展語文知識。如對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中,在學習體現“生命主題”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擴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等文章。由此讓學生對勵志類文學更加了解,并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得到更好的升華和擴展。
(三)注重對知識的提升和反饋
在初三階段的語文學習及復習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專題、模擬卷的練習和考試。通過專題的練習過渡到模擬卷的過程中將語文知識點轉化為綜合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綜合性的整體練習下,漸漸地適應中考的考試模式。語文教師也會通過學生在模擬卷中的檢測,檢查驗收學生學習及復習的效果,進而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指導初三學生的復習。學生在中考模擬試卷的練習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查漏補缺,鞏固提升知識點,培訓適應中考的速度與狀態。另一方面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復習掌握情況反饋給教師,從而有利于教師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三語文教學階段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形成自己一定的教學風格,從而提高教學效能,進而更好的指導學生對初三語文知識的學習及對整個初中語文知識的綜合復習,從而提高學生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不僅體現在書面中,更運用于實際生活中。
作者:程龍平 單位:重慶市江津區塘河初級中學校
一、目標意識欠“精”
教學目標,這里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制定的目標。青年教師明顯表現為對目標作用認識不夠,目標意識淡化,甚至視目標為擺設。于是在目標的確定、顯示、達成等諸方面易陷入誤區。
1.目標確定不夠恰當。
確定目標時無視《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目標要求過高或過低。例如學習古詩《贈劉景文》時,教師要求學生從字典中查出詩中帶點字的意思。這個目標表面看是對查字典法的鞏固應用,實際上目標要求過高,因為二年級上學期只要求學生在字典中查到某字,而不要求選擇義項。
2.目標制定不夠精當。
青年教師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制定往往貪“大”貪“多”,要求不明確,隨意性強。如教學《坐井觀天》時,有位青年教師制定的目標是:學習部分生字詞;通過看圖讀懂課文;通過課文學習弄懂寓言的含義,并受到啟發;分角色朗讀課文;完成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這樣的教學目標繁雜而難以操作。如學習部分生字詞,到底學哪幾個字詞?要達到什么要求?寓言的含義到底要理解到怎樣的深度?應受到什么啟發?對分角色讀課文在熟練程度和情感駕馭上都沒有明確的要求。
3.目標顯示不夠清晰。
課前制定的目標沒有或沒有充分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教學活動游離于目標導向之外。如第十冊《慈母情深》的教學,一教師制定了“邊讀邊想,讀讀議議”的學法指導和教學目標,但在課堂教學中卻毫無體現,學生只從字面上了解了這種學法,目標顯示不清,實施落空。
4.目標達成忽視反饋。
有些青年教師往往只重視目標的制定、實施,但在課堂教學中毫無檢查,忽視學生的學習反饋。一提目標達成結果,似乎就只是看單元測試和月考、期中、期末總測試成績。
二、教前備課欠“全”
1.忘備學生。
無論設計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意志品質、情感需要等年齡特征。有些教師認為理所當然、不值一提的東西,或許正是學生難以接受的地方,如不能在此“架橋鋪路”,續接這個學生知識理解的“斷層”,課堂教學就難以取得既定效果。一句話,評價教學的設計是否合理,要用學生的眼看、用學生的嘴說、用學生的心想。
2.忘備自己。
備課時切莫忘記教師對教學的指導作用。在教案設計中,有范讀,自己課前讀了幾遍?能作示范嗎?有板書,在黑板上布局效果如何?書寫時注意什么?有講授,教案上的書面語口述起來是否流暢?是否簡潔?是否有吸引力?使用電教手段是否操作正確、熟練?
三、課堂設計欠“新”
1.不會抓重點。
一些青年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堂教學時,往往會忽視課時內容、課文、單元、整冊教材之間的統一關系,把課堂教學內容孤立起來,難以切準教學重點。多表現為教學過程平鋪直敘,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難以從一個高度上“鳥瞰”教材,從而整體上把握教材,以點帶面,主次分明。
2.不敢變方法。
在課堂教學順序上,一些青年教師也往往表現得很被動,大多按課堂原有段落順序教學,對于適合變序教學的課文,也很少能抓住“文眼”,“牽一發而動全身”,進行變序教學。如第七冊《秦兵馬俑》一文,一般處理是從頭至尾逐段學習,這樣既浪費大量課堂教學時間,又顯得松散拖沓。如能在課始就抓住第三自然段,過渡句兼課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則綱舉目張,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教學風格欠“實”
1.表演化傾向。
有些基本功較扎實的青年教師為充分展示自身素質,往往在課堂教學中過分表現自己,甚至表演化,喧賓奪主,越俎代庖,忽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辯證統一關系。
2、展示化傾向。
有的教師想在短短四十分鐘內實現各種教學訓練目標,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唯恐遺漏其一,訓練課上成展示課。教師還未作指導,即要求學生練習,學生還未真正掌握,教師又匆匆轉換題目。結果每個環節都是淺嘗輒止,半生不熟,學生手“忙”心“茫”,難以做到“一課一得”。
五、教學機智欠“活”
有些青年教師,課堂上往往希望學生按自己設定的程序逐步推進課堂教學,一旦發生學生“越軌”現象,或“束手無策”,或“行政干預”,缺少必要的教學機智。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畫》時,安排學生觀察圖畫并說出圖意,預計教學環節分三步:學生雜亂無章地說;教師提示,由遠及近地說;學生按順序說。可課堂上第一位發言的學生就依順序有條理地表述出來,教師啞然。如能對該生加以表揚后再引導:“剛才他是按什么順序說的?誰再來說一遍?”即能達到預定效果。
六、評價手段欠“準”
1.無針對性。
對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信息反饋,教師一味用“好”“很好”“錯”“不對”等字眼評價,無針對性,籠統化,粗線條,學生不能從中獲知自己成功的原因和糾正錯誤的辦法。如換成“棒極了,你說話很有條理”“雖然不太準確,但你很勇敢,下次會讀得更準確”等有極強針對性和豐富感情色彩的評價,學生會做得更好,學得更有趣。
2.無多樣性。
評價形式只限于教師口頭表揚或學生鼓掌,忽視應用教師的表情(如微笑)、手勢(如豎大拇指,鼓掌)和其他(如畫五角星,發小紅花等)評價方式。
3.無評價。
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只重復學生的語言,不置可否,讓學生茫然不知對錯。
作者:馮蓬勃 單位:甘肅省華亭縣安口小學
1課堂教學中的倫理現狀以及存在問題
我國教師課堂教學的專業倫理主要表現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應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但近年來,由于各種復雜原因的影響,暴露出了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體現出的倫理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1.1教師缺乏敬業精神
教師是教育問題的關鍵,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教師的專業倫理方面呈現出缺位現象,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均發生了深刻變化[1]。雖然絕大多數教師都能順應改革大潮的形勢,嚴于律己,但也有個別教師不能抵御經濟利益的誘惑,被利益意識驅動了良知,從而使教育教學發生了某些偏離。小學語文教學中,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嚴謹治學方面有62%的學生和76%的教師均認為:能夠認真上課、備課、及時批改學生作業。20%的學生反映,教師不能及時批改作業,更有甚者讓學生幫著改作業。還的有的教師認為備不備課都無所謂,這樣工作上敷衍塞責、得過且過的消極思想,體現出相當數量的教師對所從事的工作僅當作生存的手段而已[2]。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教學中,這篇文章重在情景教學;而有的老師松散的治學方式,既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動筆畫畫秋天的圖畫’,也沒有給學生準備展示秋天情景的圖片等;而是跟其它課課程的一樣教學模式:泛讀---學生讀---學生悟---學生學(生字詞),這樣一節課就匆匆了事,接著又進行下一課的教學。由于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尚處于初級階段,這就極力需要教師言傳身教嗎,以豐富的情景教學引導學生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才能真正的發揮出語文的有效教學。對于教師這種敷衍了事的教學態度,根本無法從本質上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同時,教師的形象也受到影響,最終降低了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1.2教師只‘教’不‘愛’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是教師的基本道德素質。“尊重學生,就是要求教師將學生看成并培養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主動性、發展性的個體。”但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教育教學中有6%的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是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有34%的人認為“這是難免出現的,但可以原諒”;有40%的人認為“這是不尊重學生的人格,應堅決避免”。不過,在這其中有24%的教師經常諷刺、諷刺、挖苦、歧視學生。除此之外,還有48%的學生和32%的家長認為教師不能公正的對待學生,特別是對于學習能力較弱或者是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就對其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甚至無視他們的存在,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忽視、被輕視,甚至被歧視的地位,逐漸失去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結果造成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還有部分教師依法施教觀念淡薄,打罵或罰懲學生現象嚴重,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有21%小語文學教師在課堂上存在“打罵或變相體罰學生”的不良行為;除此之外,還存在其它的懲罰方式:罰做作業、罰勞動、罰請家長來校、甚至罰款等不一而足[3]。
2解決教師倫理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小學生由于入學未深,未形成具體的價值觀。因而,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遠大理想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小學低端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重點,以提高其學習語文的興趣為目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2.1強化繼續教育,提升教書育人意識
在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教師要不斷的學習、理解并掌握各種新的知識、理論以及相關的教育教學技術,不斷的獲取并更新自身的信息,用當代最新的科學成果來武裝自己,從而具有創造性的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等來促進社會的進步。為此,學校要注重和強化教師的在職教育,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教師現代化的要求及終身教育思想,以師德建設為核心,構建具有時代要求的教師教育體系,從多方面為教師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促使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學與教。作為一名專業的小學語文教師,其發展內涵是多層面、多領域的[4]。學校是教師成長、發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進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5]。因而,21世紀加強學校師德建設,要從學校發展目標出發,立足于我國經濟和教育發展的現實,把握世界教育屬性的趨勢,采取各種措施,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2.2學會自我遷移,客觀公平對待學生
小學生正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中:教師應與學生平等對話:師:“面對高山,此時的老爺爺會怎么想呢?”學生:“這么高的山,我爬不上去,老爺爺也一定爬不上去。”這時,如果教師只是希望學生按傳統的思維說:“老爺爺會想我怎么能輸給一個孩子?”而批評學生不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這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講會是一種嚴重的打擊,無形之間就降低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在以后的課堂中就不會有學生精彩的發言。因此,作為教師要客觀公正地對待學生,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與不足,揚其長而避其短,樹立“人人都能成材,人人都是人才”的信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敬,而且能體現出教師良好的師德。除此之外,我們的還要學會自我遷移。每當遇到困境時,要有意識地轉換目標,冷靜分析事態,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與別人攀比,最主要看自己是否進步就行了。總之,“國運興衰系于教育”,小學語文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其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重視和解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存在的倫理道德問題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也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應該從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其納入學校和基礎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始終作為學校的重點工作之一,常抓不懈。可以相信,只要勤于拂拭,擦凈塵埃,必將再現教師崇高的人格光輝,基礎教育事業也必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
一、新課改和素質教育下語文教師教學意識問題
(一)教學動機方面
語文教師教學觀念問題的出現,首先體現在教學動機問題。現實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一方面,許多語文教師背離語文教學的本質,為了成績和分數而教學,完全以學科教學、應試知識內容為主,使語文教學成為應試教育下成績和評分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在名譽和利益的驅使下,許多語文老師存在互相攀比的問題。班級分數變成了教師之間互相比較和評定的重要內容。在這樣的觀念和動機下,教育中心和方向勢必會偏離教育的本質。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教什么,怎樣教,牽扯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是“為什么教”反映的則是教師教學動機的問題,是一個人之所以成為教師并實施教學活動的內在靈魂和本質原因。僅僅掌握了教學方法,傳授了教學內容,而沒有正確的教學動機和觀念,估計很難成為一位成功的語文教師。這種問題觀念的出現,往往忽略了學生本身的內心感受和需要,并且本身也有悖于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端正教學動機在這一層面下顯得尤為重要。
(二)學生觀方面
心理學家阿瑟?柯伯斯在研究教師觀念時說,影響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也許莫過于教師自己相信的是什么。容許學生犯錯,其實質是一個教師的學生觀問題,正是這種學生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而安全的氛圍。在現實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也反應出不少教師存在的學生觀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語文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不能理性看待。學生犯錯誤不可避免,但是往往有的語文老師在學生出現錯誤時,產生偏見性評價,認為這些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很少,不但給予言語行為上的批評厭惡、冷漠等否定情緒,更從心理上降低了對學生的關注和期望。甚至有些語文老師對待學生的錯誤直接歸于智力原因,并給予學生語言、行為上的消極暗示,更促使了學生的自卑心理。“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期,一般為0~20歲,如果有過嚴重的被人欺辱或者欺辱別人的經歷,或者經常受到羞辱、嘲弄、譏諷、刁難,那么就不太容易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在充滿溫情與仁愛的氛圍中,才能生長出和煦、細膩、體貼的心靈”。其二,語文老師的學生觀問題也體現在對于學生的缺點方面。現實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更是存在教師對于學生缺點不能正確引導糾正,反而嗤之以鼻,頤指氣使的現象。一個人沒有優點也沒有缺點,只有特點,優點是特點的善用,缺點是特點的錯用。有些語文教師無法正確看待學生的缺點,更無法談得上愛學生。學生畢竟也是孩子,有時候做得沒那么好,但他們在本質上都是至善至美而純真的。其三,有些教師給予學生的則是有條件的關愛。此種對待學生的觀念也是不對的,比如“你按我說的去做,我就對你好一點……”,這樣的觀念不僅使學生被束縛在教師的條框和規矩之下,無法自由地發揮和成長,缺少創新力和想象力,也容易對教師的“說教”產生抵觸和逆反心理。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認為“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愛,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所以,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對每一個生命成長的堅定信念是愛,愛不是執著,而是無條件的接納,是尊重,是低下身來和孩子在一起。語文教育之道,首先在一個愛字“,對學生發自肺腑,真摯樸實,專注如一,不求回報的愛,這是構筑語文教師教育高地的根基所在。”北大程郁綴教授反復強調“我以為最大的教學法,就是愛,對學生、對教育發自靈魂深處的愛!”錢理群教授也呼吁“教師的心里必須裝滿學生,教師的職業魅力與價值在于對學生的生命負責。”我們不難想象,一個將教師職業僅僅視為“謀生手段”、對學生漠然視之的教師,能有什么樣的策略、技法讓他創造人生的奇跡呢?由此,語文教師的學生觀是否端正,不僅是教師職業價值大小的體現,更關系到對學生生命的負責程度。當今教育之下,語文教師必須有著良好的學生觀,端正教學觀念。
(三)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狀態方面
教學體現的是“教”和“學”的關系,而現實語文教學活動中,往往存在教師“痛苦地教”和學生“痛苦地學”的現狀問題。在當今教育體制下,教師似乎永遠擺脫不了平均分的枷鎖,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才能讓學生的分數更高一點,這些無形中已成為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有時候即使運用了大量的教學技巧和方法,成績也依然提高甚微;有時候即使有了不錯的教學質量,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快樂。這樣的現狀毫無疑問是讓人惋惜和遺憾的,沒有愛,沒有希望和快樂,只有形式和分數,學生的內心感受和靈魂成長變成了空談。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引路人和導航標,是傳道者,管理者,更是示范者和研究者,在多重身份的扮演下,語文教師保持正確教學觀念和自身高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師教學的“相”與“質”的方面
今天的教學活動中,存在著“相”和“質”即“教學方法”和“教學本質”的問題。相從本質而生,能透過表相觸摸到事物內核能力非常關鍵,否則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會迷惑。有的語文教師僅僅學到了這個“相”,于是被表面所束縛,忽略了教學的本質和內在靈魂。一切的教學方法和形式都是為學生而服務的,了解并接受當下教育活動中學生的狀態和情形,才抓住了教學的核心即“質”。學生所需要的是期待溫暖愛心的渴求,是對生命美好、快樂、智慧和喜悅的向往,所以教育不該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開啟人性內在本質的智慧。教育從愛出發,從生命出發,傳播智慧、真理和人性中美好的東西,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感恩生命,吃苦耐勞等優良傳統美德,健全誠實守信、勤勞樸實、尊老愛幼等高尚人格,才是最本質最真實的需要。我們所從事的一切教育活動,要透過表象看本質,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這樣才不會在教育的路上偏離方向導致迷茫。
二、新課改下語文教師觀念轉變策略
(一)身教重于言傳
語文教師要實現觀念轉變,必須認識到身教重于言傳。教育不是一味的說教,而是以自身的示范力量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使學生以教師為榜樣。身教觀念符合“生本教育”,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出發,用自己的行動去愛學生,讓學生去感受,在體驗中悟道、學習,也讓學生在教師的身教中感悟,獲得生命的成長。當然,這種身教也必須要建立在愛的前提下。愛學生是基礎,是必要條件。如果被問起當一名好教師的基本條件是什么,著名學者李鎮西會不假思索地告訴我們“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在“愛生”的首要條件下,教師不僅要有知識,有文化,更要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用愛,去獲得學生的愛,用信任交換信任,用真心去培育學生生命的成長。此外,教師注意身教重于言傳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發揮好示范作用。葉圣陶說過“教師最主要的是不說假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盧梭也說過“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可見,教師要用自己身教的力量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驗,使學生在這種教育引導和感悟之下悟道學習,有所收獲,并實現心靈的熏陶和生命的成長。
(二)學會傾聽,播種夢想
在新課改之下,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從愛出發,執守教育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輝之中,還要學會傾聽,在學生在心靈深處播種美好、無私、偉大的夢想。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學的本質、對教學資源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它認為“教學是一種對話的過程”;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鮮活的學情,包括他們的興趣、學習方法、發表的意見、提出的看法、產生的疑問、引發的爭論以及作出的錯誤回答,都應視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這樣看來,教師的傾聽,不僅僅是能力、技巧與意愿的問題,更是一項特殊的職業要求和道德責任,是現代教師不可或缺的專業素養。因此,學會傾聽應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自覺!反之,教師傾聽意識和傾聽能力的弱化,從本質上說也是對學生主體的忽略,造成教學過程中學生生命的“缺席”。同時,教師引導學生,特別不能忽視的就是夢想的力量。一粒種子可以產生爆破石塊的威力,盡管它起初微不足道,但卻可以提供成長的動力。夢想就像是一只牽牛的鼻環,是引領孩子的最佳方式。李彥宏說:“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夢想去點燃別人的夢想,是時刻播種夢想的人。”所以教師也應該是首先建立起自己的夢想,再去點燃自己學生的夢想。
(三)抓住教育本位,注重人格養成
語文教師只有時刻抓住教育本質,所進行的教育活動才不至于偏離軌跡,一味的知識教育,研究教學方法,而不以教育的“質”為中心,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關于教育本質的論述,教育專家楊東平在成都金沙講壇上再提教育的本質———一種啟蒙,一種喚醒,一種打開,一種點燃,絕不功利,而且知識教育只是它較小的一部分。換種形象的比喻,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其不帶半點功利性,非常人文性地去啟蒙、喚醒、打開、點燃并培育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提高他們的精神高度,對學生進行人格養成的教育。而知識教育只是它較小的一部分,或者是達到教育本質的一種方法途徑。抓住教育本位,注重人格的養成,才更有利于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不是考試機器。知識是一種工具,一種載體,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用知識的工具性幫助學生體驗生命,讓學生們通過知識的學習來感受真實生命的喜悅,才是知識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所在。通過教授知識,傳授文化的方法和途徑,去實現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去實現學生生命成長的目的。教育本身就是心靈的事業,也更應該是幸福的事業,如果束縛于成績和分數的應試形式,教師痛苦地教,學生痛苦地學,教育的意義何在,學生學習知識的意義何在。真正的教育是發自教育者內心的、充滿激情的、是享受工作樂趣和幸福的,更應該是受教育者在快樂中收獲、在生命和精神成長中全面發展的。教師職業使命的真諦乃是精神成人,即引導未成年人生命個體精神世界的生長生成,啟迪他們對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懷,諸如愛、希望、信心,善良、誠實、陽光和美好等。肖川在論及教育方向時也說過“教育應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為民主社會培養好公民。”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抓住教育的本位和核心,從愛出發,實現學生生命成長,給予他們陽光、希望、快樂和一切美好的精神引領,養成他們優秀的性格、情感、氣質、有夢想、開朗、樂觀、勇氣、毅力、堅韌等人格素養,是教師生命個體的需要,更是教育事業的必需。教師在這種理念下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在快樂的氛圍共同收獲,實現生命和精神的成長和提高,是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目標。
作者:薛珊珊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一、注重語文教師的激情塑造與其他課程教師相比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更多的激情。原因在于:首先,中華民族之語言豐富多彩、文化博大精深,這為教師的教授思路、教授方法、教授形式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甚至是無限的遐想;其次,從學習的主體來講,中等職業學生本身對課堂學習興趣不濃,加之小學和初中形成的語文枯燥性印象,導致語文教學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吸引力;針對職業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教師必須把課堂教學搞得富有創意和激情,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心理,進而實現“親其師”,而“信其道”“學其能”。教師的激情是通過表情、動作、語言來表達的,其中,精妙有趣、回味無窮的語言則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果”,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教學實踐的重要條件”,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
二、提供學生主動學習的平臺
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基本思想是:學生主體,即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角,教學設計要圍繞學生來進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吸取、吸收進而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就需要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平臺,引導他們積極交流、敢于實踐。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雖然基礎較差,但樂觀積極、表現欲強,并且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因此,要盡可能多的提供學生相互學習、師生互動的平臺。其中,將課堂教學搞“活”是發揮學生主動性的重要手段。課堂上避免整堂課都由教師講授的現象,采取“引導式”“發問式”“討論式”教學模式,提出問題讓同學發散性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由教師單方向的講解轉化為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催化學生的活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樂趣還給學生”,促進學生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在學習語文課程中實現獨立、創新等重要品質的培養。
三、創新多樣化教學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語文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信息化教學用具和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靜態和動態、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傳輸方式,在文字中加入相關的圖片、視頻,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課堂教學不僅豐富,而且有趣,提高語文課堂學習效率。二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改變以往安靜的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好動、愛玩的特點,把語文課設計為表演、演講、朗讀比賽、文學鑒賞等多種形式。例如,講授《致橡樹》時,我就將它變為朗讀比賽加討論鑒賞課。課前發一個主題朗讀比賽“通知”,可以自主朗讀,也可以多人合作朗讀,讓學生自發報名,并做好比賽準備。由我和部分學生組成評委會,進行當場評比亮分,再由我適當點評,最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賞析,教學效果顯著。在“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版塊中,進行學生互動。在“介紹”專題中,進行“破冰”游戲,讓學生輪流扮演介紹人、被介紹人等角色進行互相介紹,進而讓學生就其主題進行相互交談、即席發言等,并讓學生進行互評與打分。三是適度開展課堂外教學。社會是學習的課堂,在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必須“跳出語文課本、跳出語文課堂”,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空間。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文學類電影,組織本學校學生與其他學校開展文學交流,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活動,拓寬視野、激發創造性,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語文學習是一個富有個性的、需要學生不斷感知、充分理解、不停頓悟的過程。作為一名職業中學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破除舊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具有時代性、創新性的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快樂去學習;讓職業中學的語文課堂不僅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更要成為培養高素質實用人才的載體。
一、善于發揮幽默的語言藝術,提升授課的趣味性
在課程教學中,若一直運用較為嚴肅的講授方式,不但不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會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相反,在教學過程中,若適當運用幽默的藝術,不僅能夠提升教師授課的趣味性,同時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其全身心投入課程學習中。具體針對語文教學而言,幽默風趣的語言是一種形象化的語言運用方式,它能夠將語文教學中較難理解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哲學道理更加清晰化,將原本生澀難懂的道理更加簡明化,同時能夠緩解學生高度緊張的學習情緒,調動其學習熱情。據相關調查統計,有超過98%的學生更加愿意在具有幽默感的教師的課程上進行學習。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充分發揮幽默性的教學語言的功效,將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俗語、成語等穿插于語文教學過程,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將復雜的知識通俗化、趣味化,使語文課堂更加生動化,讓學生更加愿意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另外,老師還需把握幽默的度,若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僅以幽默、風趣的語言交流為課堂主題,忽視了知識的講解與回饋,則也是無效的幽默藝術。
二、注重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進一步落實,傳統的老師主導、權威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于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趨勢,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多地開始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做到教與學相結合。同樣,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也需要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注重教學語言的啟發性。老師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將知識進行合理規劃與整合,將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作用的發揮,適度地將難點進行有效點撥,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將學生導入課程思考中,同時針對較難的理解性語文知識,老師需要特別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將關鍵思路予以啟發點撥,幫助學生逾越思維障礙,使之能夠有效地理解文章內涵,從而達到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重視鼓勵的作用,恰當運用激勵性的教學語言
語言具有其強大的感染力,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如果恰當運用鼓勵性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的激勵是學生學習信心的來源。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重視鼓勵的作用,恰當運用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充分發揚學生的課堂作用,鼓勵學生個性的展示,聆聽學生的獨特見解,并對其給予肯定。語文課堂上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處于成長過程中的每個學生均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的重點及模式也不盡相同,因而,老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需要多角度思考其考慮方向,針對不同學生提出的答題方案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運用富含激情的教學語言,讓學生感受到和諧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教學語言是教學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老師需要充分發揮語言的藝術性功能,通過從保持教學語言的精簡性、發揮幽默的語言藝術、注重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及恰當運用激勵性的教學語言等方面出發,去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啟發性,讓學生愿意充分投入到語文學習過程中,在語文學習中調動自己的全部學習熱情,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進而從整體上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
作者:姜平單位:四平市第二中學
1.新穎的課文導入
一堂課成功與否,課文的導入是關鍵,一個好的導入能讓學生對這堂課產生足夠的興趣和關注,學生對課文產生了好奇,才有想學下去的欲望。課文的導入首先應該和課文緊密聯系,不能因為提起學生的興趣而遠離了課堂教學內容;其次,課文導入應該形式多樣,充分運用聲、光、色等感官元素,來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2.建立情景式教學課堂
“教學”是“教”和“學”的結合,老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以往的語文教學往往以教師的“教”為主體,忽了視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導致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差。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提高其創造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課堂教學就應該有所改變,建立情景式教學課堂,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建立情景式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就是豐富課堂活動,在課堂中多進行有效豐富的課堂活動,比如開展辯論賽、角色扮演、講故事比賽、作文比賽等等,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其應用能力。
3.運用優美或幽默的語言
語言是人類傳情達意的符號,運用什么樣的語言進行教學對教學效果也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中語文課中有許多優美的詩歌、散文,比如《雨霖鈴》、《荷塘月色》等等,在講授這些課文的時候,如果教師能用優美的語言營造出一個有畫面感的詩情畫意的世界,會更加深學生對課文情感的把握。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還能讓學生融入作者的感情里,或悲或喜。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用優美的語言來講授,有的課文需要雄壯的語言,有的課文需要激昂的語言等等,不管怎樣,幽默這一語言在很多課堂中都可以運用,而且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幽默是吸引人的最好方法,在課堂中不時用幽默的語言會讓課堂氣氛愉悅融洽,當然,幽默也應該有限度,不能過度使用,任何東西都是過猶不及的。
4.利用現代化教學豐富教學手段
這里所說的現代教學手段包括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對教師而言,他們應該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手段,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容量變大、傳授知識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得到提高,讓學生在先進的教學模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中學習知識,提高語文素養。對學生而言,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課外運用多媒體輔助學習,比如運用網絡查找資料、在網上閱讀電子書、運用多媒體完成作業等等,學生是接受教學內容的主體,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也至關重要。這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能充分結合在一起,使課堂內容和課外學習互補,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甘正東認為,“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teaching),又稱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practice),指教師憑其實際教學經驗的優勢,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深入的思考觀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以期達到自我改進、自我完善的目的。”反思性教學主要分為“活動前反思”、“活動中反思”、“活動后反思”三類,“活動前反思”既有對以往教學活動的反思,也有對未來教學活動的設想,這主要體現在備課過程中,前面已經敘述了備課,這里不再贅述;“活動中反思”即指向當前教學活動,是對當前教學活動本身進行的反思,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這里主要談論“活動后反思”,指剛完成的教學活動,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反思。高中語文教師在完成了一堂課以后,要對這堂課的教學活動進行回憶,對其中的優點和缺點進行思考,對本次教學活動實施情況與之前設想的不一樣的地方進行分析,對成功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和整理,撰寫教學日志或者心得等。這對高中語文教師來說也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進行反思,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新課程改革體現了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的理念,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把握好教學立足點,其次理解課程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在備課、教學方法及課后進行反思,轉變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不斷創新求索,成為一個適應新課改的優秀的高中語文教師。
作者:龔勇軍單位:新疆兵團第四師第一中學
論文關鍵詞:彰顯語文教師教學個性
論文摘要:飛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挖掘自身的優勢,逐步走上個性化道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創造屬于自己的一道亮麗的風景!語文教師教學個性的培養條件如下:1.教師要博學多才;2要與學生融為一體;3.要挖掘自身優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此可見,新課程的改革打破了以往的舊的教學模式,突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我們的教學也應該走上個性化教學的道路。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自己的個性教學呢?
一、教師的教學個性
教師的教學個性是教師個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與探索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個人氣質、性格、閱歷、興趣、知識結構等在教學活動中的綜合反映和表現。教學個性化是與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二、語文教師教學個性的主要表現
1.處理教材的個性。《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在這樣一個認識基礎之上,其在實施建議部分順理成章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反省意義的具體要求。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寫作方面,強調自主性,“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而對關鍵性的課程實施與終端評價,更強調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等等。這些要求必然促進語文課程由統一、求同走向多元化和個性化,使語文課程真正成為教師和學生“自己的課程”。
2.運用教學模式的個性。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習目的,提出創新性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在執教《最佳路徑》一課時,我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畫出你心中的路徑。學生一下子高興極了,紛紛動手畫起來,幾分鐘后,他們躍躍欲試,我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畫以“設計師”的身份給同學們講解,學生先是一陣吃驚,后來覺得新鮮,都搶著舉手,于是班上涌現出了“陳設計師”、“李設計師”……甚至連平時不敢舉手的同學也自豪地說自己是未來的設計師,雖然學生的繪畫水平不高,比例結構不恰當,但聽到他們有條有理地講解,繪聲繪色地介紹,相信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能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喚起了他’們的自信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提供以下問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不懂?讓學生充分述說自己閱讀的感受,有多少說多少。教師則要大力表揚、鼓勵和引導,讓學生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個個都能自信地發表意見。在教學中,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爭論,各抒己見。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薇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語文教師教學個性的培養
1教師要博學多才。首先要有豐富的知識。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知識淵博的學生。其次,要有敏捷的思維。人的個體思維過程主要有兩種形式,即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偏重于抽象思維的教師,其思維特點是邏輯嚴密,判斷準確,善于概括和推理、分析和綜合。而偏重于形象思維的教師,其思維特點是善于演繹和分析。當然,思維類型的“偏重”并不等于單一,更多的教師是“兼而有之”。另外,要有過硬的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心智活動,它包括敏銳的觀察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很強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2.與學生融為一體。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是融合。什么是融合?我認為融合就是共性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實踐表明:通過交往融合,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教改的一個重要特征。比如我在指導《匆匆》一文的朗讀時,有的同學向班上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挑戰,有的學生向老師挑戰,還有的甚至向朗讀磁帶的播音員挑戰。就在學生多次的朗讀中,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朗讀水平,讓他們很好地體會了課文感情,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勇于進取、不甘落后的個性品質。是什么原因讓學生們進步的呢?是進取心為內驅力萌發的創新靈感,因此,進取心是創新人才所必備的個性品質,也是讓現在學生成為未來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這時候,你是否感覺到與學生融合在一起,能夠使我們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張揚呢?是否感覺到做教師的快樂呢?
3.挖掘自身優勢。自身優勢簡單說就是個人才干,我認為,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強項,強項就是我們的優勢,是自己的非凡之處。教師要發揮教師自身優勢和學科優勢,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巧妙設計課堂作業,以欣賞的態度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特別應注意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點”,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只要我們老師放下架子,蹲下來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孩子們一定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課堂上便能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氛圍。比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以桃子、蘋果、花生來比喻不同的人,看似形象,實則牽強附會。桃子、蘋果紅艷艷地掛在枝頭就有錯誤嗎?花生悄無聲息埋在地下就該永遠提倡嗎?贊揚了默默無聞,那就是貶低個性張揚。難道別的果實就不如落花生?以單一的思維定式規定學生人生價值的取向,這嚴重剝奪了學生的個性自由。利用教材全面地去教育學生,讓他們充分地去發展,才能使個性充分張揚,教師也就因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受到學生的喜愛,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21世紀是需要個性的時代。社會呼喚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而培養個性化的人才需要個性化的教學,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都應挖掘自己的優勢,“打開鐐銬,自由跳舞”,逐步走上個性化道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創造屬于自己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優勢
1、這批新聘教師學歷均是大學專科,中文占70.6%,初教29.4%,可謂專業棒,文化知識扎實。教師資格均是初中,層次高,完全可以勝任小學教育。
2、這批新聘的小學語文教師平均年齡23.3歲,。他們是經過教育局嚴格按照招考簡章通過筆試、面試、考核等層層篩選,最終獲勝的同志,才得以上崗,可謂來自不易。因此,他們年輕氣盛,精力充沛,工作態度端正,情緒飽滿。
3、通過認真的調研,我們發現他們具有一定的教學基本功;具有一定的新課改的教育理念;能初步掌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意識,知道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能掌握一定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基本上能運用普通話實施教學,語言清晰,教態自然。
二、不足
1、缺少教學理論素養。不少教師至今沒有完整地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不知道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不知道語文教育的總目標,階段性目標,以及教學的建議、評價的建議等。
2、沒有掌握備課的基本步驟,只是機械地抄寫現成的教案,至于人家教案設計的理念,不得而知,僅僅是為了學校的應付檢查。
3、缺乏崗前培訓。基本的教學常規欠缺,常常在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情況下,倉促教學。教學時,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回答問題,也僅僅是前排的幾名同學,不能夠照顧到班級的全體學生。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到學習的實踐中去,教學沒有實質性效果。
4、不能掌握教學的基本環節,步驟混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一般是兩個課時完成,在教學時,他們是常常混淆,分不清課時。
5、課堂板書,粉筆字很差,基本上是屬于“火柴棒體”,很不規范。也不能準確地反映教學的重難點,課文的基本內容。
三、建議
1、定標即制定明確的培訓目標。這批新聘的各科教師,他們有知識,有精力,有熱情,但缺乏經驗,因此,進行崗前培訓是他們教學的重要步驟,是他們走好教學人生的關鍵環節,我們學校領導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要根據學校的工作特點,實際情況,制定培訓計劃,確立培訓目標,專人分管,并扎扎實實地實施。
2、建模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內容,擬定相應的教學模式,讓這些新上崗的教師,在教學中,嚴格按照這種模式實施教學。讓他們先穩穩當當地走好第一步,打下扎實的基礎,掌握一定的功力,然后在放手讓他們在教育的舞臺上自由馳騁。如:一年級的漢語拼音教學
的基本步驟。一課一般分兩個課時教完。第一課時重點是認讀字母;第二課時重點是學會拼讀。具體的步驟是:
第一課時
(1)利用“情境圖”引出字母。
(2)認讀字母。
(3)利用“表音表形圖”加強對字母的記憶。
(4)利用“語境歌”鞏固字母的認讀成果。
(5)描紅仿影學寫字母。
第二課時
(1)復習字母的認讀。
(2)利用課文的插圖讓學生把握拼讀方法。
(3)運用拼讀方法進行拼讀練習。
(4)描紅、抄寫音節練習。
“詞串識字”教學的基本步驟。
一般可以分兩課時教完。
第一課時
(1)激趣入境。
(2)借助漢語拼音自學生字。
(3)將詞語與事物掛鉤。
(4)詞串連讀,識寫結合,描紅仿影。
第二課時
(1)復習鞏固生字。
(2)讀詞成串,邊讀邊想。(把每行的詞連讀成串,邊讀邊想象畫面、場景、情景等)
(3)連串成篇,形成積累。(把詞串連起來當作一篇韻文來讀,熟讀成誦)
(4)識寫結合,指導寫字。
另外,還有閱讀教學模式,習作教學模式。等等。
3、嚴訓即是嚴格訓練。就是各校要充分研究新聘教師的特點,制定系統的培訓方案,嚴格按方案內容踏踏實實地實施培訓。走培訓掌握理論知識,課堂實踐檢驗理論效果,總結形成教學經驗,再實踐,在總結,不斷提高,直至達到目標。盡量少走彎路,減少盲目,立志早成才,快成才,為明光的基礎教育服務。
1更新教學理念,提高在職語文教師專業素養
一位教育家曾說“深愛自己職業的人,才能做好這份職業”,教師也一樣,只有教師深愛著自己的職業,教師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1更新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知識,他們也在傳授著他們的“理念”,這種“理念”是一種廣義上的“理念”,它既包括對人生價值的見解、對道德法律的理解、對真善美的追求與贊揚和對知識的探索與求知等等。在職語文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本質是更新他們的教學理念,這種理念就是上面所說的廣義上的“理念”,而對于語文教師這一團體,“教學理念”則相對有一定的定向,如堅持“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執行“素質教學”的教學理念等等。
1.2提高專業素養:教師專業素養這個詞,很早就被提出,但大部分的師范類高校則是近幾年才加入《語文教師專業素養》這一門課程,這個也是導致在職語文教師的教學專業素質和職業認同感較弱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大部分教學質量較低的在職語文教師中大多數是老一輩的教師,他們的專業素質很多都與我們現代要求的專業素質脫節,所以則要對他們進行再培訓,培養教師樹立符合現代教育事業要求的語文教師專業素養。
2更新教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教學的內容是對知識的傳授,只有充分掌握知識,才可能對知識進行傳授,同時把握好教學的技巧、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以下也提供兩點來簡單闡述。
2.1更新教學知識:在語文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些語文教師總是犯一些知識性上的錯誤,如字詞寫錯了,拼音寫錯了,或者在分析文章時,分析的方法出現錯誤,這些都是因為教師對課本知識不熟悉而導致的,因此在職的語文教師必須不停地更新他們的教學知識,時刻保持對知識的正確記憶和理解,此外隨著教材不停地改版,內容的刪減和增變,還有對語文知識量的不斷擴展,所以教師除了更新教學知識外,還必須增加關于語文教學上的其他專業知識,并要融會貫通地用于課堂教學上,這樣才能深層次地提高教學知識。
2.2提高教學質量:評定教學質量的標準在于課堂教學效率和活躍度,而在職語文教師的教學素質較差的原因往往也是因為課堂效率較差和課堂氣氛沉悶,造成這個原因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語文這門科目的教學特點則是最重要的理由。
3教學經驗中的自我反省和教學實踐中的自我總結
針對在職的語文教師教學質量降低的現象,教師不僅僅從外在客觀的原因分析,更應從自身內在的原因好好分析一下問題與原因,而且必須是在現實的教學經驗中分析,以下提供兩個例子,進行簡單剖析。
3.1在教學經驗中自我反省:出現問題后,正確的做法是進行自我反省,而針對語文教師而言,就必須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而言,可以說,每個語文教師的缺點和有點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自身的教學經歷中自我反省,才能準確地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才能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教師應該先進行教學質量的自評,自我評價自己的教學質量,接著好好地整理和總結自己在教學上的錯誤與不足,這些錯誤和不足是如何造成的,自己是否正確地處理好,之后的教學中,是否還犯過這些錯誤,是否有完全改正,然后會想自己的教學經歷,總結出教學經驗,并認真思考這些教學經驗的作用與實踐活動,最后則是進行實踐活動。
3.2在教學實踐中自我總結:上面已提及在教學經歷中進行自我總結,而下面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自我總結,教學經歷指的是從事一段教學活動時間,而教學實踐指的是在從事教學活動,它針對性地指向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份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等,善于總結才能更好從事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師,因此教師應該在每一次地課堂教學上進心自我總結,具體落實到每一堂課的知識點講解、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效率上進行總結,在不斷自我反省和總結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點和有效化的做法與措施。
4定期開展教師培訓課堂、講座和座談會等
為了提高在職語文教師的教學質量,要求教師進行自我反省和總結,但除了讓教師自我反省和自我總結外,還需要借助一些教學資源,對在職語文教師進行職業再培訓。
4.1定期開展教師培訓活動:傳統來說,開展教師培訓活動,往往是一個教師們交流的活動,一般都由兩個大部分組成,分別是集中學習階段和在職研修階段。在第一部分中,不同學校的教師與教師之間通過交流,可以了解到每個學校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等,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教師不僅僅要了解,更需要深度思考,其他學校的教學方式的優劣點,是否能將優點取出,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上。第二部分是在職研修階段,這個階段中,主要針對教師對于知識的把握與見解,通過定期舉辦這些教師培訓活動,讓教師糅合融會各種有效地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4.2開展關于教師教學有效指導的座談會、交流會和講座等:除了定期的教師培訓活動外,還可以邀請一些優秀的語文教師來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并積極開展與優秀教師們的教學交流會,讓在職語文教師能更好地從實際教學中學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好方法。教學本是一件痛苦與快樂并存的事業,但教師把熱情與認真投入,它就會給你一份滿足與幸福。
作者:李紅艷 單位:西平縣教師進修學校
一、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主要問題
(一)思想亟需轉變,缺乏自我創新。小學語文是學生啟蒙階段最重要的學科教育之一,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傳統知識點教學以及“滿腹經綸”已經不符合當代教師的教學標準。一線教師要摒棄部分傳統枯燥的教學設計,更不能依賴自己以往或者其他教師的課件進行整合。目前部分教師傳統思想嚴重、教學方式單一、教學現代輔助技術不掌握等情況,以至于教學效果難以提升。教學能力提升需要具備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只有教師轉變思想,通過創新使課堂充滿情境和樂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并不是一味灌輸,而是主動參與、自主思考與探究的過程,最終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真正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獲取經驗。
(二)教學反思不及時,培訓指導機會欠缺。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當前一線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對教學反思采取應付的態度,教學工作隨著下課鈴聲響起而結束,對于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內容學生是否都已了解、教學方式方法是否得到改善、教學課堂氛圍是否好轉等都沒有顧及,教師自我教學能力得不到反思與總結。另外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即使有意愿豐富課堂內容,但發現經過教學設計后很難達到預期目標,遇到突發狀況無法應對,迫于無奈還是按照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被動的灌輸知識,究其原因缺乏科學專業的培訓和教學指導,但目前地方學校培訓力度不夠,培訓范圍不廣,教師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自己教學能力,更談不上可持續的專業發展規劃。
(三)缺少自主學習,科研意識淡薄。目前個別教師缺少自主學習,常常以多年的經驗以及雄厚的知識儲備自居,而且由于評價體系的制約,部分老師認為提高學生成績是首要任務,科研方面與其他教師備課、評課便可以替代。也有部分教師有興趣和志向做科研,但是目前地方小學能提供的科研平臺太少。老師們應該主動學習,在實踐教學中發現問題,加以研究并總結,這樣才能從提升自我教學能力,學校層面也應該盡可能的為一線老師提供科研平臺以及創造科研條件。
(四)評價制度制約。目前我國地方小學語文教師的評價體制與國家提出的新課程標準中教育目標不完全相符,雖然小學階段并沒有強制性的升學要求,但在某些學校的實際操作中,看重的仍然是學生期末考試成績,而成績會直接和職稱評定、評優掛鉤。教育管理者出發點是要提高教師甚至是學校整體的執教水平,但在操作中卻走入過分注重分數的極端。一線教師面對這種評價制度只能將原本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時間用來對學生進行題海戰術和試題講解,這種省時高效的教學方式的確可以提高分數,但卻與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背道而馳,導致學生苦不堪言,教師也飽受詬病。
二、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對策
(一)轉變思想,培養自我創新意識。教師應將改變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將學生的需求同教學目標與教學進度完美結合,豐富多樣化的授課方式,能用微課堂甚至是網絡技術補充教學內容,課上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書本上的內容更情境化的傳遞給學生,課下使用微信、微博等網絡媒介提供知識擴展,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到授課方式可以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多樣化,授課內容可以更加豐富多彩。另外定期開展專業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語文知識競賽,人文歷史活動等等,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不只是能用分數來證明,還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加強教學反思,建立校本培訓制度。教師應該對自己從備課階段開始至教學結束后的全過程進行記錄,每堂課后針對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性梳理,課下詢問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及問題,課后與教研組教師共同討論分析,并不斷反思和總結。另外針對目前偏重于理論指導的講授式報告培訓,學校層面應建立校本培訓制度,針對老師“走不出去”的情況,將學校作為師資培訓的主陣地,內部通過教師的教研活動交流進行培訓,校外邀請其他學校名師進校園舉辦教學實踐交流活動,制定教師培訓計劃,使校本培訓工作達到制度化、科學化、規模化。
(三)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提升科研能力。語文教師應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學習,要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觀點去分析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同時教師也要重視科研工作,學校層面也要推出校內提升科研能力計劃,鼓勵引導教師自身樹立科研意識,重視教學方式和授課技巧等方面出現的問題,通過典型教師的科研宣講和培訓,讓其他教師感受到科研就存在與日常教學中,互相交流不斷反思和研討來提升科研能力。
(四)改變教師評價制度,評價方法多樣化。新課標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層面就應該重視多樣化評價考核方式,將學生學習成績的結果評價與教師教學過程評價相結合,將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與期末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將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等。具體做法是學校應成立專家組在教學過程中對授課教師進行隨機隨堂調查,對教師是否能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否合理開放和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授課方式多樣化情況、授課技巧、課下舉辦針對教學內容的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考核;期末再對教師進行科研能力、學生成績與評價、教師評價等方面進行考核。
作者:楊彥彥 單位: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景臺鎮九年一貫制學校
一、對課文大膽而有益的取舍
上課之前,教師要對課文進行必要的篩選。備課時,教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對課文的選擇,選文對能否充分利用教科書有著直接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教師會把中學語文課文篇目分為基本與非基本、講讀與自讀、精讀與略讀等常見的幾類。但筆者認為,把中學語文課文篇目分為經典課文、一般課文和輔助課文這三類比較合適。教師應精讀經典課文,省略或泛讀一般課文或輔助課文。
1.對經典課文的取舍。經典課文是前人傳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雖然經典課文很重要,但也不能一概籠統地全部精讀。要抓住經典課文的關鍵細節來細細品讀,細節所蘊含的歷史人物的知識、能力、思維及情感等,對學生會起到積極的啟發和示范作用。在教《變色龍》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每一部分的細節即中心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如第一部分的細節是警官奧楚蔑洛夫遇到了狗咬傷人事件,第二部分的細節是對奧楚蔑洛夫處理案子時的聲色變化。再如《海燕》一文,第一部分寫暴風雨來臨之際,海燕在空中翱翔,展示了對暴風雨的渴望;第二部分是寫暴風雨接近時,海燕的奮搏精神,以樂觀的心境和必勝的決心,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部分描繪的是暴風雨到來時的情景,抒寫海燕呼喚暴風雨來臨的戰斗豪情。對于經典課文,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學習經典知識和技能;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結合,悟出一些適合自己的人生信條和生活哲理。對《散步》、《送東陽馬生序》、《范進中舉》等文章,精讀才行;而對《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講》、《在聯邦德國海姆佗市市長接見儀式上的答詞》、《北京申奧陳述發言兩篇》等文章,則略讀即可。
2.對一般課文或輔助課文的取舍。對于一般課文,教師應該讓學生把一般課文當做課外資料進行閱讀,以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對與經典課文章有關聯的一般課文或輔助課文,要抓住作者不同的心理變化特點,才能最終領會文章和作者當時的意境。
二、對課堂環節大膽而有益的取舍
1.識字環節的取舍。對于識字的環節須采取不同的取舍。對于課文后列的一些只需讀準字音的生字,教師就可以把它當做課后作業,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同時認讀生字。在課堂上,通過朗讀,教師就可以檢查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若發現讀音錯誤,則要及時糾正,以增加學生對正確讀音的記憶。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舍去一味地檢查學生對字音的掌握情況這一環節,這樣會大大節約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因為,學生課前已經掌握但不會寫的生字,通過多次接觸就會寫,甚至會明白生字的意思。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教師對生字的教學可以有以下兩種片段。第一個片段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請自己先讀一讀(沒有預習)……跟著我讀這里面的生字“確鑿、菜畦、桑椹(葚)……”;第二個片段是:教師出示生字“確鑿、菜畦、桑椹(葚)……”后,先指定幾個學生讀,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同時糾正發音,然后一起讀。顯然,第二個片段是省去預習生字這一環節,既節約了時間,又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生字的記憶效果。
2.復習環節的取舍。為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和流暢性,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課堂上的一些環節做出大膽而有益的取舍,讓課堂變得簡潔明了,讓學生知道重點所在,而不需要教師刻意去點撥什么是重點。比如,新課與以前所學知識不太銜接,對舊知識的復習環節就可以省去;舊知識要在不知不覺的教學過程中插入,這樣才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會將之與新學知識做對比,印象也才會更深刻,效果也才會比生硬的插入好得多;而生硬的插入會擾亂學生的思維,分散其注意力。這時,對舊知識的導入環節就不必存在了,一定要大膽舍去。再如在教學《散步》一課時,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因各自原因,老人要走平順的大路,小孩因好奇心想走小路。老人和小孩對作者都很重要,此時的“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從后文可看到:作者選擇了小路。這引起了學生的質疑,學生需要深入思考和討論;“我”背母親,妻背兒子,體現了作者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體現作者對老人的尊敬和對小孩的愛護,字里行間體現了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這一環節是文章的主要骨架,因此不能省略。但我們可以把作者與母親的對話,以及最后作者的決定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如,自己和長輩在一塊看電視時,因興趣不同而對電視節目會有不同的選擇,自己會有怎么樣的選擇?讀了《散步》這篇文章后,自己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3.避免膚淺問題的提出。課堂上,讓學生提問題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讓學生盲目地提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思考。很多教師都會應用一種教學模式:先讓學生讀題,然后提出自己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讀題———質疑”模式。這樣會使學生提了一些重復或無關緊要甚至偏離題目的問題,使學生不但沒學到有用知識,而且還浪費時間。這個環節不是簡單地走過場,必須讓學生學會精讀和深讀課文,并在精讀和深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難點和疑點,提出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如在教學《湯姆?索亞歷險記》一文時,教師要根據文中主人公的三次歷險“半夜墓地試膽量,親眼看見兇殺案;三人登上杰克遜島,無拘無束海盜生活;鬼屋尋寶,山洞迷路”的情節,逐漸擴展學生的思路,結合當時社會、教育等背景,激發學生的思維,有效引導學生快速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板塊的重組
板塊的重組,就是對課文進行必要而有益的取舍,將類似的文章重新組合成更優質的教學板塊。教師可以通過重組板塊的方式進行大膽而有益的取舍,從而開展具體的課堂教學。教師還可根據文言文“溫故而知新”的教學特點,把類似的幾篇文言文組合在一起,通過對比學習的辦法,加強學生的理解。例如《桃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因同樣都是描述景象,教師可以把這兩篇作品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比較兩位作者的寫作手法及其表達的中心思想,來激發學生學習這兩篇作品的興趣,加深學生對這兩篇作品作者的印象和對兩篇作品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比的方法學習類似的文章,以學到更多的知識。總之,中學語文教師要有前瞻性,根據學生和課堂的實際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課堂教學的重點,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大膽而有益的取舍、補充和選擇,使教學內容更加接近學生生活,更具有時代性、鮮活性、豐富性,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更高效地學到更豐富、更實用的知識。
作者:羊良興 單位: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礦區學校
一、教學理念更新
目前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都得以日新月異的發展,這就要求有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才,以此方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強國必先強教。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站在國家的高度,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實現語文教學的本質;落實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升自身素質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讓學生在未來的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語文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的內容
(一)“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
素質教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所以教育的整個活動要圍繞學生進行,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只有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了,教學就會產生好的效果,就能夠讓學生學有所得。一是新時期的高中學生是具有思想的獨立個體,有一定的個性特點和學識基礎。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可以學好語文;同時要認識到不同的學生由于學識水平的不一致學習語文的水平和速度是不一樣的。二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學習語文,并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打造和諧的教學課堂。三是新時期的高中學生認識新生事物的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強的,都有在認知過程中的創新潛力,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對全體學生,給每一位學生創新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每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都能在學習過程中加以創新。
(二)“引導、合作”的教師觀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是“師道尊嚴”,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教師的課堂講話就是“圣旨”,學生只有聽的份,沒有發表自己言論的“資格”,這與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是格格不入的,長此以往會給學生的“惰性增色”,不利于素質教育教學下學生創新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新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創新因素和學習的“情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整體素質得以提高。新時期教師必須做好角色轉換,這是素質教育教學的基礎。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擺正自己當前位置,確保發揮自己“導疑、導思、導問、導學”的引導作用,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二是新時期的語文教師要建立和諧有序的教學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鑒于以上兩點,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觀念,以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探索、共同討論、共同研究,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有效,讓學生學到有趣、學有所得。
(三)“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觀
一是高中語文教學必須按照素質教育要求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教會學生運用改進的學習方式,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二是素質教育教學要求學生的學習語文必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將新知識同化吸收的過程,為此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是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教學才是有效果的,所以說高中語文教學的知識應該基于學生對學識經驗的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讓學生通過參與周圍環境的交流和反省來主動建構,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三是語文教師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改進教學教法。比如運用時下較為流行的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的同時,感受新生事物,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堅持教學研相結合,用教學研究的理論更好的指導教學,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四)“與時俱進”的評價觀
素質教育教學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認可,這就需要教師有“與時俱進”的評價觀念。因為對學生的評價要有時代性,在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不僅有管理、診斷功能,而且具有導向、調控和激發學生“進入狀態”的功能,評價運用的結果就是能否充分發揮學業評價的教育功能。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識水平對學生學業的評價:一是激發他們飽滿的學習激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二是通過評價讓學生的認知沖突能夠在“調節”中有所受益,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數學思維,有效調節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思維方式。三是在評價過程中要考慮學生個體的原有水平和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及時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促進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總之,在素質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必須進行更新,只有更新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激情,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作者:李庚杰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