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04:25: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語文德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段時間,從我校幾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采取的以教材為切入點,將課外文學作品欣賞引入課堂的做法,讓我深深感受到教師樹立大語文教育觀的思想,給我們的語文課堂帶來的嶄新面貌和蓬勃生機。鑒于小學生年齡的問題,雖然這種做法較為大膽且有所爭議,但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還是值得推崇的。舉例如下:
一年級下冊《長歌行》一課的教學,教師在與學生談到如何珍惜時間時結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賞,讓學生從平白淺顯的語言文字里感悟到時間的腳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賞到語言文字對一去不復返的時間的描寫之貼切,從而感受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三年級上冊《我想》一課的教學,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詩歌這種體裁的文學特性,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想象來表達內心情感的濃縮,結合欣賞了本詩的原作及俞平伯、顧城兩位詩人所寫的《我想》,讓學生明白詩歌中想象的事物與作者不同的心境、情緒、背景、經歷等等有關,而非胡思亂想;并學會怎樣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大語文教育”觀是已故的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語文教學與生活結合是其思想的精髓。而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也就是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葉圣陶先生認為,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經常留心自己的語 言,經常觀摩人家口頭說的筆下寫的語言,哪是好的對的,哪是不好的不對的,都仔細辨別,這樣可以提高對 語言的敏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養成非常留心別人的用詞造句的習慣。在張孝純先生提及的三個課堂里,課堂上和課本里的語文學習的這“第一課堂”處于軸心地位,另外兩個則是它的拓展和延伸。可見,教師要能夠以課堂為軸心,把課堂變成一個思想交匯,思維活潑,師生共同探討語言文學規律的天地,使學生通過對課本里的語言文學的感受體驗進而回歸到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語言文字的廣泛運用,這種大語文教育觀的樹立無疑在培養學生語感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師抓住文本的關鍵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程理念強調要改變過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廢紙,而是教學的工具。要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為教學服務。在這種前提下,教師對教材的研究與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是要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感悟。那么,教師如果樹立了大語文教育觀,則會根據自身的感悟認真挖掘教材引發讀者感悟的因素。而教材的感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關鍵處,它是文本與師生生活最密切的觸及點。只要教師緊緊扣住這一觸及點切入教學,輻射到與之相關的文學領域,學生的感悟便會如約而至。
二、有助于學生臣服于語文的魅力,構建更具廣泛空間的教學流程
我們主張教師在拓展課堂,開放教學上下功夫,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積累認知經驗,為課堂參與縮短認知差距;也有利于學生展示“埋藏在內心深處最富足的才華”,因為課堂外陌生的領域能將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蘊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等都挖掘出來。那么在開放型教學中,學生的認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課堂和課本,課本內的文學作品固然是精華,但如果僅把學生的眼光鎖定在此同樣會令學生感到貧匱而乏味,如果能將課內外的文學作品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會引導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領略到語言文學的無窮魅力,邁向更為廣闊的感悟空間。這樣,就為課堂教學構建了更具廣泛空間的教學流程,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促使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提高語感教學的效率。
三、有助于教師營造感悟的空間,學生形成渾厚的積淀
現代教學論主張教學要知、情、意相結合。如果教師基于大語文教育觀的出發點,敢于嘗試將語文課內外的文學作品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那么學生首先在認知層面上所接受的信息要豐富得多,自然而然,感悟的空間也就要大得多。教師的敢于嘗試實質上也就是在鼓勵學生進行嘗試,學生從教師的引領中得到感悟,在文本閱讀中尋找感悟,在交流與溝通中體驗感悟,在反復訓練中學習感悟,學會用語言表達感悟。由于教師樹立了大語文教育觀,課堂上傳遞語言文字信息的渠道多了,體驗語文學習的天地廣闊了,語言文學功底渾厚了,學生更容易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認識,這樣,過去那種較為單調的純語文課堂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四、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語感分析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所謂語感分析,就是分析語言的語境意義(或隱含意義)分析語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語言表面特征 的分析,如這是什么詞性、什么句式,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等等。”那么這個概念正好符合小學生語感培養的目的。教師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思想指導下,通常會更多地采取以下幾種途徑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1、抓住關鍵詞。不作任何語 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文字所描寫的畫面。
2、細細吟味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細 細吟味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把握了文章的 開頭,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調。同樣,領悟了結尾的點睛之筆,則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3、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讓學生通過留意文本的不同 語言形式來領悟到話語的語境意義,了解作者隱含的心理感受。
4、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通過對作品背景的了解來明白作者是要啟發我們去想些什么呢?
此外,還有諸如辯析詞語的感情色彩的;揣摩語序的變異和超常搭配的;分析語言的空白處(包括 休止、省略、殘缺等)的隱含意義的等等語感分析訓練,教師長期堅持通過這些途徑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生自然會養成非常留心別人用詞造句的習慣,對提高語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五、有助于教師形成個性化的語文教學,以促進學生獨特語感的形成
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里有一種期待,他們在等待驚喜,他們期待著老師帶給他們一個獨特的世界,一個新發現、新體驗的世界。這就使得語文教學必須要有個性,也只有個性化的語文教學才打開學生的心靈,才能啟發學生的智慧,才能促進學生獨特語感的形成。那么有著大語文教育觀的教師比較容易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語文教學風格,因為他必須在自己的語感、文學素質、教學素質、思想境界、教學境界等方面勝人一籌,形成自己語文方面的特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語文課堂中得到完美的體現,使他的教學個性得到保證,才能使學生與語文之間發生的這種內在的交流更為深刻,更為流暢,更為完整。教師根底越深,上起課來才能如數家珍,輕松自如,把原本相對單純的語文課堂演繹得更為豐腴生動。他們往往把語文課上得很簡單,無須過多的環節,過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學生領到作品面前,和他們一起來感受語文之魅,語文之妙,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向語文之魅之妙的通道,實現教師語感向學生的轉移。
總之,只要能堅持不懈地貫徹“大語文教育”觀于語感教學各環節之中,擴大學生視野,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如果教師長期堅持這樣的教學積累,效果定會像韓愈所說的“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那樣。基礎一廣,根底一深,無論是讀書或是寫作都能旁征博引,八面來風,何愁語感能力上不去!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這種思想性和基礎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是進行德育教育的天然絕佳課程。本文從全面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言傳身教感化學生和通過課外活動滲透德育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筆者對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見解。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豐富多彩,只要對其稍加潤色,就能進行德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對知識的講解來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加強這一印象,使德育更加深入人心,甚至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德育的理解,將德育教學的內容運用到生活中去,實現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一躍。
一、全面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一)詞句剖析中的德育滲透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藝術品,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文章都是作者反復推敲的結果,其字里行間總是包含著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感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并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剖析和品味,揣摩其中的德育內涵,就能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從而引導學生如何做人。例如,在講《坐井觀天》一文中,從青蛙說的那一句“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可以看出,青蛙不僅無知,而且還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明明自己在說“大話”,卻說小鳥在說“大話”,教師引導學生仔細品味這字里行間的觀點和情感,不難發現,作者對青蛙是持一種嘲諷的態度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生活條件優越,加上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習慣了被捧著寵著,難免有些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理應不費吹灰之力得到最好的一切,這也是一種“坐井觀天”,教師從青蛙的這句話引申出去,結合學生們的實際心理,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二)人物形象分析中的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其中高尚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更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在講《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時,教師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抓住人物的內心活動、語言和行為進行深入分析,一個刻苦勤奮、杰出愛國的崇高形象就呼之欲出了。高尚的人物形象具有正面的模范作用,反面的人物形象同樣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例如《狼來了》這個故事,塑造了一個愛說謊的小孩,他利用人們的信任,在沒有狼來的情況下喊“狼來了”,被欺騙的人們傷透了心,也不再信任他了,當狼真的來了時沒有一個人趕來救羊,最終羊被狼叼走了。在生活中小學生為了逃避懲罰或者獲得獎賞和表揚有可能說謊,當他們看到喊“狼來了”的小孩時,很可能會產生一種類似的情結,而當他們看到這個小孩的下場之后,也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動搖,教師再配合其他手段將這種作用深化下去,就能幫助孩子們擺脫說謊的壞毛病。
(三)故事情節中的德育滲透
通過故事情節來進行德育滲透,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站在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和結束的全局上,理解文章脈絡,深入剖析,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變化,以情激情,從而掀起學生情感上的波瀾,與作者的情感交融,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在講課文《我要的是葫蘆》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葫蘆的兩種狀態――“爬著一些蚜蟲”和“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在對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和行為分析的基礎上,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孩子們的防微杜漸意識,引導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四)朗讀指導中的德育滲透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一些文質兼美、聲情并茂的課文佳作,可幫助學生體會祖國文學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情感的品味,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例如課文《再見了,親人》,它的語言是滿含著感情的,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重點句段,可以激發他們的感情,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深刻體會到中朝人民比天高、比海深的民族情誼,這種情誼是用鮮血凝聚而成的。又如朗讀《白楊》這篇課文,可以讓學生領悟到,屹立在艱苦的大戈壁,高大挺秀、堅強不動搖的不只是白楊樹,更有那像白楊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為邊疆的發展無私奉獻的人們。
二、注重言傳身教感化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更體現在言傳身教上。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有的教師教育學生言行不一。一方面教育學生們要講衛生、愛整潔,而自己在課堂上卻穿戴不整齊,邋里邋遢;一方面教育學生們要尊老愛幼,而自己卻斥責打罵學生;一方面教育學生要講文明禮貌,而自己卻在學生面前講臟話、罵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他們會不自覺地以自己的家長和老師為榜樣,模仿學習他們的言行舉止,如果教師不能以身作則,那么再多的德育理論都很難真正貫徹到學生的行為中去。因此語文教師,包括全體教師,都要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良好的儀表儀度、恰當的待人接物方式和高尚的道德品質、言行舉止正確引導學生,積極發揮表率作用。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和德育教師,要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學風、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文明習慣和意志品質,全方位提高孩子們的德育素質。
三、通過課外活動滲透德育
對于語文課程來說,課外活動包括課后作業、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三大類。在課后作業中滲透德育,要求教師在深入分析和認識學生的基礎上,把握他們的道德觀念、思想觀念的變化,一旦發現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傾向,及時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和引導。例如有一次我布置的課后習作上,有個學生寫道:“這次考試我達到了媽媽給我設定的目標,終于可以讓媽媽給我買我想要的游戲機了,好開心。”這個學生將學習的動力歸結于一些物質利益,長此下去,孩子的價值觀很可能產生偏差,于是我打電話給這個學生的媽媽,和她探討了這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相應對策,最終扭轉了這個學生對于成功的價值認識。在課外閱讀上,我經常給孩子們推薦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義的書籍,例如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閱讀任務,讓他們在兩個月內讀完《安徒生童話選集》,然后組織學生舉辦了一場讀書會,交流彼此的心得體會,并對其進行引導。在引導過程中,我重點強調了童話故事中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例如《海的女兒》中美人魚為了愛情忍受各種痛苦幻化成人類,使同學們備受精神鼓舞。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將課堂理論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使德育真正滲透到生活中去,我會定期組織學生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例如到大自然去野炊,鍛煉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去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培養他們關愛他人的意識和能力;組織大掃除,培養他們愛衛生、珍惜清潔工人的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等。
四、結語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僅局限在語文課堂中,還可以延伸到語文課堂外;德育的滲透,不僅在教材中,更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語文教學中天然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讓孩子們學好語文的同時提高德育素養,在提高德育素養的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
【摘 要】小學語文德育情感教學滲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深入鉆研,選好切入點,將德育從課前到課內再到課外滲透到語文教學全過程,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我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得出幾分心得。筆者將先指明德育的重要性,而后將試著提出加強語文教育中德育發揮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學;見解
一、小學語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新一輪課改以來,國家和社會都越來越關注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學生的成長不僅僅體現在成績上,更體現在學生的綜合素質上。為此國家也在不斷呼吁重視德育,尤其是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學語文教育起著基礎性作用。在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二)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國家對學生的評判,不再是單純的看成績,而更多的是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強在語文教育中德育的滲透是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學教育質量的關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對此有著充分的認識。(三)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小學時期是一個人的成長時期,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很深的影響。小學階段也是學生性格形成的階段,一個人的性格如何,不僅在于學生的先天條件,更在于后天培養。學生要想成為一個有素質,有道德的人,就必須重視小學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四)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是小學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內涵。語文,是一種社科類的課程。語文教育是提高學生內涵的重要手段。語文教育對于滲透德育有著先天優勢。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對于做好小學德育起著關鍵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學成語的來源的時候,可以列出我國古代的一些例子給學生講解,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國禮儀之國的楷范。在抗戰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教育。在教學祖沖之時,可以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小數的人。并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培養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這樣的例子在語文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激發道德情感
小學生如果有不良的道德行為,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壓力,他們總是認為教師和學生都不愿意跟他們交流溝通,所以,即使有教師和學生主動與他們接觸,但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或者對抗的態度。對于小學生的這種行為,教師要充分理解他們,不要放任不管、對這種學生失去輔導的信心。小學語文教學要求調動起學生的互動性,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實現相互扶持,滲透道德教育,糾正那些具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前的幾分鐘時間,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溝通,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與學生做好交流,共同來學習課本,共同深入解讀課文內容,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課后的交流和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及時發現學生德育方面的問題,明確改正方法等。總而言之,語文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充分體會教學中的道德情感。
四、教學與實際相結合來滲透德育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能夠體會的思想都是比較直觀的,對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所教知識或者思想融入到實際中去是一種較好的而且也是小學生容易接受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站起來》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主人公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永不被打倒,一次次站起來的那種毅力和勇氣。然后聯系實際,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家長們都不愿讓孩子承受一些壓力,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將孩子的未來都已經規劃好,每當孩子遇到一點問題和困難時,不讓孩子試圖去面對、去解決,而是代替孩子解決。這種教育方式,導致現在很多孩子每當獨自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垂頭喪氣,或者怨天尤人。而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應該將教材中的堅強毅力以及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的韌勁,讓學生去學習、去領悟,使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五、通過語文活動進行德育滲透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并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低年級學生處于幼稚與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富有模仿性。所以課外活動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高年級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無論是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已走向成熟,獨立判斷能力也已增強。教師要根據這些特點來組織語文課外活動,例如舉辦朗誦會、演講會、辯論會、故事會以及建立興趣小組、文學社團等,這些聽、說、讀、寫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很受學生歡迎。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活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課外活動中。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靈活、巧妙地進行教學設計,將枯燥無味的教學過程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與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融為一體,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的階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意組織活動的實際性,只要這樣,學生才能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更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長期堅持,必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摘 要】改革開放進程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的學校教學改革也在有序地進行著,不斷調整我們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大綱,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同時,我們又十分注重學生們的全面健康發展,努力做對學生們有利的事情,在我們的日常語文教學中灌輸德育思想,一邊讓學生們學習文化知識,一邊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 有效途徑 解析
從深刻的意義上講,道德是人生之基,道德如何常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能導致事業的成敗。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道德。” 這句話用最樸素的語言,揭示了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的重要性。毫無疑問,培養孩子良好道德的神圣責任,別無選擇地落到了廣大父母與教師的身上。
道德是行為的自動化,道德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然而,小學生良好的道德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養成的,更不是只要老師來個強制性命令或者強制性措施就行。而是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一步一步地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從而養成道德。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要實施素質教育,決不允許社會、家庭中任何對學生不良的傾向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作為教育人的主陣地——學校,就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改變學生不良道德,培養良好道德的重任。
從當今小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認為養成教育的內容主要指的日常行為規范和平時要遵守的一些行為原則和一些有關禮儀常規。凡公民要做到的,小學生都要努力逐步做到。國家教委頒布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還有地方政府提出的對“小學生的禮儀常規”“市民公約”等都是養成教育的具體內容,綜合歸納為十個必須培養的良好道德。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道德,良好的社會公德道德,良好的禮儀道德,良好的禮貌待人道德,良好的讀書學習道德,良好的衛生道德,良好的生活道德,良好的勞動道德,良好的體育鍛煉道德,良好的安全道德。
德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我們建立了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德育體系,使三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從各自分擔的任務看,我們認為學校教育是養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擔著道德認識上的教化,又肩負著行為上的規范訓練,同時還接納學生的行為評價。對于家庭中的養成教育,我們著重強調環境熏陶,重視父母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子女、教化子女,以達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會教育則特別強調為學生創造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有意義的實踐中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的行為道德。在建立宏觀結構框架的同時,我們又從微觀上想問題,尤其是對學校教育,我們也找到了三結合的教育關系,那就是在校長統一領導下的政教處、教導處、共青團。這三者之間除具有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關系之外,各自還有獨立聯系的線索。通過家校聯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學校和家庭相互協調,將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當學生感到老師和家長在為發展而協同努力時,他們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鼓舞,產生向上的動力,激發成就感,并最終轉化為進取的實際行動,很大程度上滿足孩子們心理上受關注的需要。
與此同時,我們的語文教學還要通過其他學科來進行德育。各科教學都含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只要充分發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就能在傳授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社會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學生的教科書種類較多,其中就有一些內容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就拿語文書中的古詩、古文,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拿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比方說陸游的《示兒》,通過講述作者的身世經歷和他的愛國主義事例,從而在詩人偉大人格小學生受到感染與熏陶,在潤物細無聲小學生受到思想的陶冶。這些詩文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還可以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領會歷史背景和深刻內涵,可謂一舉多得。語文書中現代文中也有好多可以滲透德育思想。比方說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的薩沙的爸爸把雨衣給了薩沙的媽媽,而薩沙的媽媽又把雨衣給了薩沙,薩沙問這是為什么,媽媽告訴他每個人每時每地都要保護弱小。當薩沙看到路邊的薔薇花被滂沱大雨淋得彎了腰,有幾片花瓣已經被沖掉,于是他就把雨衣脫下來,蓋在了薔薇花上,保護了弱小。這一篇短小的文章在“保護弱小”方面勝過教師說教的千言萬語。
最后,在語文教學中找準德育工作的著重點。葉圣陶先生說:“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道德……”養成教育是以學生的人格的健全發展為基本內容的全面的教育。在學校里,是通過加強行為規范訓練,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道德。養成教育是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道德、行為道德、生活道德等,是德育的重點。學生良好的素質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養成教育實現。
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到我們正常的語文教學,同時也影響到我們在進行德育時的效果。老師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就要樹立起本身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則。同時,我們的語文老師也要從多方面去關愛我們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我們人民教師的美,也讓他們感到美無處不在。當然,我們老師不能運用過激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們,這樣很容易導致他們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那我們的德育工作就很難開展,很難取得應有的效果。
【摘 要】 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在德育滲透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實現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目標,需要在語文教學環節、課堂教學內容上采用恰當的方式方法,適時、有度地實施德育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長期的工作,需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長期堅持,持續發揮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輔相成,竭力貫徹教育“堅持三個面向”的宗旨,雙管齊下,水乳交融,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德育滲透 方法
目前小學教育的最大問題,不是知識和能力的問題,而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學生受社會和家庭的一些不良影響,不少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模糊,不能正確地、辯證地看待社會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沒有高遠、健康的人生目標,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在情感方面,不少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如何關心別人、尊重別人、理解別人和幫助別人,對于別人的關愛和幫助,他(她)也沒有懷感恩之心,為人、處世和學習缺乏良好的態度,等等。這些現象,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的一個缺失。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性1.有助于小學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目標不應僅停留在實現學生知識層次的深化與文化素養的提高方面,建立針對小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體系以實現小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1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文以載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定價值觀的體現。中小學課本所選課文,其思想都是社會正統價值觀的體現。因此,語文學習,首先要學習的是文本的思想內容,吸取其思想精華,以奠定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
2 陶冶學生情操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斷走向文明。文明人除了要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外,還要有高尚的情操、優秀的品格。語文學習,是陶冶情操、形成品格的過程。語文課本里的許多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去接受文學作品中豐富情感的熏陶,從而使學生的情感逐漸變得豐富、高雅、純潔,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文學作品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課本里的文學作品,是學生成長的感情大餐,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文學作品的時候,要充分發揮作品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培養作用和熏陶功能。高尚的情操,高遠的境界,就是在平常的課文學習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3 借助語文教材,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章形式多樣,有優美的詩歌,也有有趣的童話故事;有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寓言,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課文內容豐富多彩,古今中外,涉及愛祖國、團結互助、愛護動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各個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等的學習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通過引導學生聽、說、讀、寫等的學習感悟祖國文化的璀璨奪目,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從外到內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使學生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感悟,在實踐中提升。由此可見,借助教材內容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一個基本途徑。
4 強調課堂教學環節,發揮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場所,在語文教材的教學主導下,通過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學習,比如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等可以將德育教育工作與教學進行完美的結合。因而教師必須強調課堂教學環節,發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時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尤其是在講授文章、了解字詞句時,可將德育教育自然地與語文知識的學習融合。其次,課堂教學要注重情感熏陶。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課文的同時還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在濃郁氛圍中獲得更真實的體會。
5 在課內外閱讀中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編選的都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具有教育意義的好作品。因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主渠道。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德育中的新思想、新特征準確把握住,將其引入到實際教學中,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語文教學中德育的存在,并滲透到小學生的心靈中,這樣就肯定能夠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道德教育目標,培養學生道德情操。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師應有強烈的“既教書又育人”的意識。我們應立足語文教學,努力遵循葉老教育思想,探求途徑、方法,做到文道統一、教文育人,這既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也是語文教師的崇高職責。我們要善于捕捉時機,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為豐富學生的情感,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盡自己最大的力量。
“國學熱”的興起,給了我們教師更為廣闊的教學空間。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徹國學思想,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和德育工作者深思。“國學”究竟是什么,我們沒有必要去深究,我們只要抓住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的內容,并把相關內容貫徹到教學中去,并以之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就實現了國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
一、利用歷史人物、典故、古代詩歌等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在《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古詩詞、文言文,還有更多介紹中國傳統民俗、獨特風情的文章。這些傳統的內容本身來源于祖國大地,甚至來源于我們身邊,讓學生們用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心態和思想去體會、去欣賞,定會在學到語文技能技巧的同時為我們祖先的智慧而感嘆,因古人的高潔而贊美,為生在這樣一個文化資源豐富、山河壯美、人民勤勞的國家而深感自豪。因為這些精髓的內涵就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可能就是沉默寡言為家人辛苦奔波的父親,也可能是任勞任怨為家人操勞的母親,也許更是田間地頭老農們嘴里隨便吼出的一段秦腔,這都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品質,都是中華文化的一支血脈。當我們為學生引導到這里,民族的歷史和優良傳統就漸漸走入到學生的內心。
二、諺語、俗語點滴滲透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金疙瘩銀疙瘩還嫌不夠,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陜西人豪放、質樸的品行在《三槍拍案驚奇》之后,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這豪放質樸背后隱含的對天地的敬仰膜拜,更應該被你我所關注。好多孩子都在唱這首歌,如果老師們能稍稍指引,他們不是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在這豪放質樸的背后,隱含著多少對天地的敬仰膜拜,多少最簡單而易被忽視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語文》課本的最大特色是添加了歌唱和描寫和諧社會、和諧自然方面的內容。《看電視》中一家人的互相體諒關心,《珍珠鳥》中人與動物的自然相處,《索溪峪的野》中大自然的和諧美好,都在以生動的語言、細膩的描寫感染和教育著學生們。而他們的故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文中的美麗風景就在我們國家的境內!當課本中的文字變成生活中的真實,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不經意間已經成了學生向往的所在。這樣不僅免去了枯燥的說教,更是勝過多堂生態道德教育課。
三、以情激情, 情中悟“理”
小學作文教學中,素材的選擇取舍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家庭的溫馨,父母的呵護是其中極好的素材,但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較多,被寵被慣,與父母的隔閡漸增,從這一角度講,如何突破學生的這一認識障礙就成了作文訓練的難點。
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在誦讀《三字經》中品味含義,“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朗朗上口的文字,讀起來容易記憶,比一般的說教更易深入學生心理。可能在學生心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觸動,但最起碼也是個觸動。潛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實踐中會慢慢顯現。
諺語有:說個籬笆不是墻,哪有女兒不疼娘?說個喇叭不是鐵,哪有女兒不疼爹? 《棉鞋的里的陽光》、《胖乎乎的小手》等課文,都是在歌唱親情,提倡愛父母、愛家里的每一個人,由于在平時的點滴積累,孩子們很容易就理解了“愛”及如何向父母表達“愛”,當有學生在課堂上講“只要爸爸媽媽高興我就會很高興”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愛”的火苗正在所有人的心中點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將會燃起“大愛”的火苗。
四、讓經典的誦讀化為氣質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像這樣優美的詩句,美妙的修辭,深刻的含義,正是我們的孩子平時很難接觸到的。教師可以有選擇地給孩子們挑選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經典作品,通過誦讀,使學生感悟我國所獨有的詩詞歌賦優美的語言、韻律,體會作品中蘊含的自然美、人性美,進一步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們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在學校和班級的布置中也可以體現這些內容,板報、手抄報、文化墻都可以作為宣傳陣地,校園廣播也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甚至可利用放學時整隊出校門間隙以班為單位進行經典誦讀,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長期堅持經典誦讀,不僅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能讓國學的儒雅恬淡、堅韌含蓄走進學生的心靈,內化為高貴的氣質,使其受益終生。
當前,新的課程,新的教材,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話題和新思維方式,提供給老師和孩子們一個新的平臺。國學的研究和實踐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在語文課教學中加強國學教育,方法思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細雨潤物,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的原則永遠不會改變。
【摘 要】思想道德觀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理想追求事關國家繁榮昌盛。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精神。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和諧統一,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始終貫穿道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廣泛的人文熏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內容;特點;實施途徑
小學是人生教育的起步和奠基階段,影響人一生的諸多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大都是在此階段形成的。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它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素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和諧統一,教學生如何做人。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始終貫穿道德教育。語文德育即語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以及廣泛的人文熏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語文德育的內容
小學語文文質兼美、思想性強,其德育內容車富多彩,充滿人文關懷,通過各種渠道,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地表現出來。
(1)人與自然的人文主義教育。小學孩子正處于懵懂階段,天真無邪,小學語文教材中充滿理想色彩的童心童言為他們編織了一個完美的童話世界。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便是在童話世界中自由徜徉的過程,他們通過想象、模仿、感悟,逐步接受新生事物,理解和認識身邊的事物。
(2)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最崇高的情感教育。是語文德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從課堂上、書本里、生活中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多方面的.可以學習愛國人物,培養愛國情操。比如,《王二小》中塑造了機智勇敢的兒童團員形象。其和學生的年齡相仿.更具有說明力;結合我們國家成功申辦奧運盛會,引導學生學習《我們成功了》,讓孩子們感受祖國的強大,由學習內容升華到從小立志努力學習,為偉大祖國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才華.從而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
(3)思想道德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是語文德育的核心,其重點是集體主義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聽說讀寫,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如通過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吃不忘挖井人》等課文,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師還可培養學生遵守公德、愛護公物、遵紀守法、先人后已等良好的道德行為。
(4)理想情操教育。理想情操是人生的動力。小學生思維活躍,對成人世界充滿向往,此時是引導其樹立崇高理想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正好適合于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如《我坐上了飛船》、《最大的書》等課文既讓孩子們增長了知識,又受到了理想的啟迪。
(5)行為規范教育。語文德育的大量日常工作中可滲透規范教育的內容。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和行為習慣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思想單純,充滿幻想,追求上進,富于理想。可塑性強。同時,他們知識、經驗缺乏,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干擾和影響。
第一,教育孩子從小立志,成為講誠信、講道德的人,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誠信教育方面,培養學生以誠待人,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作業考試求真務實,不抄襲、不作弊。守信教育方面,培養孩子守時、守信,有責任心,承諾的事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失誤,勇于承擔責任,知錯就改。比如學習課文《我為你驕傲》就可引導學生深刻感知誠實做人的重要意義。
第二,通過介紹科學家、講述知識性文章,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這有著重要意義。只有從小提倡科學精神.才能使兒童養成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習慣,樹立敢于探索、敢于質疑的精神,以及科學對待身邊事物的精神。提倡科學精神,可培養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學科學用科學.從而漸漸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第三,培養孩子獨立自理,愛勞動。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比較貼近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從做家務開始,漸漸養成較強的責任意識和勞動意識。一個愛勞動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在品德等方面往往要超過不愛勞動的孩子。就未成年人來說,如果具有勞動意識,則說明心中有他人,懂得孝敬父母,關愛他人。所以。在兒童時期。培養孩子們的勞動意識很重要。
第四,教會孩子正確對待網絡、電視。信息時代,網絡道德、電視道德使人憂,家長、老師怕學生學壞,不讓上網,不讓看電視,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教師可通過主題班會,端正學生對看電視的認識。一是要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不能無限度地看;二是在家長的幫助下選擇有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的內容看。
二、語文德育的特點
語文德育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通過讀寫聽說發掘教學中蘊涵的教育因素,使學生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地接受思想雨露的滋潤。因此,語文德育具有自己獨具一格的特點。
(1)內容豐富。語文德育的內容是多姿多彩的,每冊課本的不同單元思想教育的側重點互不相同,一個單元的不同課文思想教育的內容也各有差異,就是同一篇課文里也可能同時蘊含著幾種不同內涵的思想教育因素。
(2)情理交融的滲透性。語文德育總是情感熏陶與理性教育互相交融,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多是以情感人,以知喻人,以理服人。文學作品情中有理,在進行情感熏陶時往往給人們以理性的啟迪:非文學作品理中有情,在傳播知識或講述理論時往往又充滿了情趣或情感。因此,語文德育總是情理交融的.它在讀寫聽說的過程中結合語文知識的傳授有意或無意、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到學生心田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顯隱結合的針對性。語文德育中既有最性教育,又有隱性教育,顯性教育主要是課文的中心思想、層次結構、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等,這些大多是直露的;隱性教育主要是課文中蘊含的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以及教師教學中的言傳身教等。顯性教育及隱性教育總是有機地結合在語文教學的讀寫聽說訓練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理發揮作用。語文教材是為學生而編的,語文課堂是為學生而設的,語文教學是為學生而開展的,語文教學的目的性決定了語文德育的針對性。
(4)日積月累的長效性。語文課時多,每節課都無法避免對學生進行有形的或無形的思想品德教育。這種日積月累的直接灌輸與潛移默化對學生的教育效果既是明顯的又是長遠的。從而使學生在成長中逐漸形成優良的品質。
結束語:
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道德教育是長期任務,語文教師一定要把道德教育始終貫徹在教學活動中,為培養高素質人才而努力。
近段時間,從我校幾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采取的以教材為切入點,將課外文學作品欣賞引入課堂的做法,讓我深深感受到教師樹立大語文教育觀的思想,給我們的語文課堂帶來的嶄新面貌和蓬勃生機。鑒于小學生年齡的問題,雖然這種做法較為大膽且有所爭議,但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還是值得推崇的。舉例如下:
一年級下冊《長歌行》一課的教學,教師在與學生談到如何珍惜時間時結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賞,讓學生從平白淺顯的語言文字里感悟到時間的腳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賞到語言文字對一去不復返的時間的描寫之貼切,從而感受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三年級上冊《我想》一課的教學,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詩歌這種體裁的文學特性,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想象來表達內心情感的濃縮,結合欣賞了本詩的原作及俞平伯、顧城兩位詩人所寫的《我想》,讓學生明白詩歌中想象的事物與作者不同的心境、情緒、背景、經歷等等有關,而非胡思亂想;并學會怎樣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大語文教育”觀是已故的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語文教學與生活結合是其思想的精髓。而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也就是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葉圣陶先生認為,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經常留心自己的語言,經常觀摩人家口頭說的筆下寫的語言,哪是好的對的,哪是不好的不對的,都仔細辨別,這樣可以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養成非常留心別人的用詞造句的習慣。在張孝純先生提及的三個課堂里,課堂上和課本里的語文學習的這“第一課堂”處于軸心地位,另外兩個則是它的拓展和延伸。可見,教師要能夠以課堂為軸心,把課堂變成一個思想交匯,思維活潑,師生共同探討語言文學規律的天地,使學生通過對課本里的語言文學的感受體驗進而回歸到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語言文字的廣泛運用,這種大語文教育觀的樹立無疑在培養學生語感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師抓住文本的關鍵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程理念強調要改變過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廢紙,而是教學的工具。要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為教學服務。在這種前提下,教師對教材的研究與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是要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感悟。那么,教師如果樹立了大語文教育觀,則會根據自身的感悟認真挖掘教材引發讀者感悟的因素。而教材的感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關鍵處,它是文本與師生生活最密切的觸及點。只要教師緊緊扣住這一觸及點切入教學,輻射到與之相關的文學領域,學生的感悟便會如約而至。
二、有助于學生臣服于語文的魅力,構建更具廣泛空間的教學流程
我們主張教師在拓展課堂,開放教學上下功夫,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積累認知經驗,為課堂參與縮短認知差距;也有利于學生展示“埋藏在內心深處最富足的才華”,因為課堂外陌生的領域能將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蘊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等都挖掘出來。那么在開放型教學中,學生的認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課堂和課本,課本內的文學作品固然是精華,但如果僅把學生的眼光鎖定在此同樣會令學生感到貧匱而乏味,如果能將課內外的文學作品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會引導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領略到語言文學的無窮魅力,邁向更為廣闊的感悟空間。這樣,就為課堂教學構建了更具廣泛空間的教學流程,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促使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提高語感教學的效率。
三、有助于教師營造感悟的空間,學生形成渾厚的積淀
現代教學論主張教學要知、情、意相結合。如果教師基于大語文教育觀的出發點,敢于嘗試將語文課內外的文學作品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那么學生首先在認知層面上所接受的信息要豐富得多,自然而然,感悟的空間也就要大得多。教師的敢于嘗試實質上也就是在鼓勵學生進行嘗試,學生從教師的引領中得到感悟,在文本閱讀中尋找感悟,在交流與溝通中體驗感悟,在反復訓練中學習感悟,學會用語言表達感悟。由于教師樹立了大語文教育觀,課堂上傳遞語言文字信息的渠道多了,體驗語文學習的天地廣闊了,語言文學功底渾厚了,學生更容易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認識,這樣,過去那種較為單調的純語文課堂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四、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語感分析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所謂語感分析,就是分析語言的語境意義(或隱含意義)分析語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語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這是什么詞性、什么句式,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等等。”那么這個概念正好符合小學生語感培養的目的。教師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思想指導下,通常會更多地采取以下幾種途徑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1、抓住關鍵詞。不作任何語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文字所描寫的畫面。
2、細細吟味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細細吟味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把握了文章的開頭,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調。同樣,領悟了結尾的點睛之筆,則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3、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讓學生通過留意文本的不同語言形式來領悟到話語的語境意義,了解作者隱含的心理感受。
4、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通過對作品背景的了解來明白作者是要啟發我們去想些什么呢?
此外,還有諸如辯析詞語的感情色彩的;揣摩語序的變異和超常搭配的;分析語言的空白處(包括休止、省略、殘缺等)的隱含意義的等等語感分析訓練,教師長期堅持通過這些途徑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生自然會養成非常留心別人用詞造句的習慣,對提高語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五、有助于教師形成個性化的語文教學,以促進學生獨特語感的形成
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里有一種期待,他們在等待驚喜,他們期待著老師帶給他們一個獨特的世界,一個新發現、新體驗的世界。這就使得語文教學必須要有個性,也只有個性化的語文教學才打開學生的心靈,才能啟發學生的智慧,才能促進學生獨特語感的形成。那么有著大語文教育觀的教師比較容易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語文教學風格,因為他必須在自己的語感、文學素質、教學素質、思想境界、教學境界等方面勝人一籌,形成自己語文方面的特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語文課堂中得到完美的體現,使他的教學個性得到保證,才能使學生與語文之間發生的這種內在的交流更為深刻,更為流暢,更為完整。教師根底越深,上起課來才能如數家珍,輕松自如,把原本相對單純的語文課堂演繹得更為豐腴生動。他們往往把語文課上得很簡單,無須過多的環節,過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學生領到作品面前,和他們一起來感受語文之魅,語文之妙,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向語文之魅之妙的通道,實現教師語感向學生的轉移。
總之,只要能堅持不懈地貫徹“大語文教育”觀于語感教學各環節之中,擴大學生視野,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如果教師長期堅持這樣的教學積累,效果定會像韓愈所說的“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那樣。基礎一廣,根底一深,無論是讀書或是寫作都能旁征博引,八面來風,何愁語感能力上不去!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挖掘語文學科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德育滲透,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的完美統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教師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那么,如何才能將新課標的這一指示真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呢?我個人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索。
一、在課文創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介紹中滲透德育
實踐表明,學生只有對文章的寫作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形成足夠深刻的了解與認識,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心靈,才能設身處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思,明確其創作目的。因此,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介紹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例如,在教學《難忘的一課》時,我就首先向學生介紹了這篇文章的具體創作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后,臺灣被腐朽的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進入被日本帝國主義強行占領的時期。在統治臺灣的五十年中,日本強制臺灣學校教日本的語言,想把臺灣變成日本的。抗日戰爭勝利以后,臺灣光復,臺灣人民重新開始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語言與文化。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親眼看到的教師教孩子們學國文字的感人情景。在此基礎上,我又為學生設計了以下問題:臺灣師生在學國文字時面臨著哪些困難?他們是怎樣克服的?他們學國文字的舉動證明了什么?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著這些問題認真閱讀文章,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確保他們能在接受具體的知識點之前,率先對文章的思想感情形成初步認識。如此,通過文章創作背景的大致介紹既巧妙利用了素材,有利于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更好了解,同時又使學生在聆聽文章創作背景以及自主思考的學習活動之中切實感受到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從而將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民族自尊心德育落到了實處。
二、在教材插圖的欣賞中融入德育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繪有諸多形象生動、特點鮮明同時又與具體課文主題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插圖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特征,既契合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觀學習特征,滿足了他們活潑好動、好奇、樂于探究的學習心理,同時,又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自身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從整體上提升學生對整篇文章的認識度與理解度。
鑒于插圖在語文學習中占據著如此的重要地位,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嘗試以插圖為突破口,在引導學生進行欣賞與品析的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滲透德育。以我自身為例,在教學《清明上河圖》時,我首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關于清明上河圖的插圖,隨后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了反映北宋經濟繁榮景象以及優美自然風光的幻燈片,并配之以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經典作品特點、風格、價值等的詳細講解。以此,在使學生感嘆于畫家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畫卷中的高超繪畫技巧之外,能從中更加鮮明、生動地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聰明才智,從而激發起他們內心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課文的詳細解析中引入德育
思想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文章的語言文字及具體表達則是內在思想感情的外在表達。兩者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課文的詳細講解中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內在思想感情,能切實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我通過向學生認真闡述文字“碰壁”的內涵,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魯迅先生的內心世界:“四周圍黑洞洞的”反映的是當時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社會,“碰壁”則是指魯迅先生在與國民黨反動派斗爭時遇到的挫折及反動勢力對他的種種迫害。魯迅先生在回答時運用了反問與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出了魯迅先生對反對統治的憎限以及勇于同社會黑暗勢力進行頑強斗爭,不屈服于困難與挑戰的樂觀革命主義精神。如此這般,通過對課文具體內容的詳細分析就使得學生清晰、深刻地感悟到魯迅先生面對白色恐怖堅持斗爭、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與偉大情懷,有利于他們受到革命精神及革命理念的熏陶及教育。
我們小學語文基層教師要承擔起“教書”的義務,更要擔負起“育人”的偉大職責,真正在做到“教書”與“育人”完美統一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科基礎知識與自身道德綜合素質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摘要:新時期小學語文德育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發展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傳統教育思想應進行不斷的改變與革新,加大德育教學的成份。本文結合“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探究”這一課題進行積極探索,希望對后續研究過程的開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教育 存在不足 發展方向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開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對于小學語文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巨大的挑戰。本文結合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德育教學開展存在的不足及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發展的新方向這兩方面進行研究,希望對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新時期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學過程是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關鍵,也是對學生基本道德素質進行不斷提高的主要教學科目。通過語文德育教學可以使學生真正意識到自身道德觀念存在的不足,從而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行為意識進行有效的引導,同時達到提高學生基本道德素質的目的。這一方面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新課標”教育背景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以上觀點論述也能夠充分體現出新時期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傳統小學語文德育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內容與教學實際相脫離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德育滲透過程很多教師具有一定的重視程度,但是在德育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過程中并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從而使得學生接受德育教育過程顯得尤為被動。這樣對于廣大小學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應有的教育效果,同時廣大學生對于語文課堂開展德育教學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進而導致學生從內心對德育教學具有一定的排斥感。這就充分說明德育教學內容與語文教學實際相脫離對學生思想產生的消極影響是巨大的,這一方面需要得到廣大教師的充分重視。
(二)德育滲透過程停留在表面
通過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察,能夠充分體會到這樣一個問題:很多教師對于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思想能夠明確,但是內心的重視程度還只停留在表面,導致教學過程中德育教學內容不足,深度不夠,沒有對學生思想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反而使學生對這種道德說教逐漸厭倦。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過程并不能夠將自身的素質進行充分提高,而對于學生語文教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對于這樣的現象,廣大教師還應充分予以重視,將這樣的教學現狀進行積極轉變。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傳統思想束縛較為嚴重
教師傳統的教學思想束縛了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過程的發展,對學生課堂教學中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沒有起到推動作用。教師的教學思想是決定課堂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向的關鍵,很多教師認為課堂教學應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德育滲透過程應該在課外進行,所以課堂教學中很難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德育教學過程,學生的德育素質并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引,很難提高。這也是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學工作難以開展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三、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發展新方向
(一)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對其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開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動的前提在于教學內容應與德育教育緊密結合,同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通過語文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自身的素質應該怎樣提高。教師通過教學內容給學生樹立榜樣,這樣的德育引導與滲透過程才更加具有說服力,而學生在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過程中才能夠積極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學生從內心能夠接受德育教育。這一過程是保證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活動開展的關鍵,同時也是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發展趨勢從而展開深入教育過程
在進行小學語文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內心進行積極觀察與總結,從而對其德育教育的發展方向進行準確判斷。這樣的德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時也會具有相應的“科學性”。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具有極為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對于學生自身道德修養的形成可產生較為重要的影響。在教學中對學生內心的發展特點進行普遍觀察,同時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效劃分,對于學生通過語文教學實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是保證德育教育活動深入研究以及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三)轉變傳統教學思想以及教學觀念,加強德育教育力度
傳統教學思想在于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單方面的“灌輸”,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相脫離,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沒有將自身的素質進行積極提高,而教師對學生道德素質以及意志品質沒有得到積極引導。從這一方面對其思想進行轉變,在教學中教師之間展開積極的溝通與交流,將自身的觀點與其他教師進行分享,同時對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夠得到相應的補充,這是轉變語文教師傳統教學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有效開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廣大教師的充分重視。
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需要教師在各學科教學中進行積極培養與滲透,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這一關鍵學科。教學中應立足于小學學生階段發展的重要性進行思考,對其德育教育發展新方向展開不斷的研究與探索。
【摘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之外,還要求在多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對于啟蒙階段的小學語文就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以小學語文德育滲透中存在的一些誤區為出發點,針對這些誤區提出相應的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從實踐角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方法;途徑
一、德育概述
德育就是進行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說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者是階級的要求,通過對受教育者施加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或是階級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個體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可以說這是一種道德內化的教育活動。
小學語文就是進行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受到當前一些教育觀念和教育形式的影響,在小學語文德育滲透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誤區,這就需要我們針對這些誤區提出相應的、有效地進行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和途徑。
二、小學語文德育滲透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德育工作在當前的教育工作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語文作為德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承擔著重要的任務,然而在教育形式和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德育的滲透還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
隨著當前經濟水平的提高,高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關注考大學和就業問題,雖然小學與高考之間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但是人們對于智育水平的重視程度已經縮短了高考和小學教育之間的距離,甚至從小學階段就建立起了考大學的學習壓力。所以各小學仍然是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為學校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的衡量標準,人們仍然十分重視升學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迫于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理念,人們早已把德育這一主要成分拋之腦后了,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更注重的是學生知識的儲備,古詩詞、課文的背誦和掌握程度,忽視了語文學習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缺乏實踐性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采取的方式只是停留在理論的灌輸上,往往忽視了學生在情感方面的接受性。目前,很多小學語文重視的是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關注的只是看學生是否遵守行為規范,沒有從學生的心理和情感上出發,甚至于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之后,不去關注學生是否已經內化了這些東西,只是讓學生機械地進行背誦和默寫一些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觀點和知識,完成了作業即可。
(三)過分夸大語文課程的德育地位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與忽視語文德育滲透的極端,就是夸大小學語文的德育地位,甚至把語文課當成了德育課。在新教材的改革下,語文課本人文化越來越明顯,這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過多的對教材中的背景素材進行拓展,不斷追求學生在思想上不斷的改進,過度地擴散一些時政知識,把語文教學課堂當成了思想品德課堂,忽略了語文教學應該進行的基本任務。
三、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方法和實踐途徑
(一)從實際學習內容中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識字,掌握基礎的識字和寫字的能力。在低年級階段對于小學生的漢語拼音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通過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征選取一些直觀的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材內容,例如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或是能引起學生良好情感的禮貌用語等滲透到語文教學中,這樣不僅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也在培養學生的文明禮貌,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學生能夠熱愛學習、開心學習。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從課內課外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德育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之中,還需要進行多渠道的滲透,不僅體現于課內,還應該結合課外生活,把語文閱讀和寫作有效地結合起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不斷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豐富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觀念,進而使德育滲透其中,不斷增強學生的素質。
(三)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出發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的,充分結合了學生的年齡特征,當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同樣要注重學生的年齡特征。對于小學高年級,在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文章中內容題材的作用,如許多課本中體現出一些有意義的故事和英雄事跡,這樣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讓學生感受故事中英雄任務的光輝事跡并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還有許多自主閱讀的有意義的文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帶領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不僅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而且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文章的情感,通過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從文章中感受真、善、美,從閱讀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把德育滲透到了語文教學中。
四、小結
小學語文教學是德育滲透的重要場所和基地,必須充分發揮好語文在德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教學資源以及掌握好學生的年齡性格特征,潛移默化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思想,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健康個性的發展、健全人格的形成離不開教育者。傳授知識是語文教育的任務,而建構精神更是語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把知識的教育與精神的培育結合起來,“教育才指向精神的充分發展和人的完整性”。因此,重視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德育創新是實現教學“情感與價值觀”教學維度的必由之路。
在教學工作中,家長對老師說得最多的往往是:“老師,請把我的孩子管嚴點!”作為教師,我們能體會出這句話中的言外之意,那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期待,因為家長們相信“嚴師出高徒”。但是并不是教師越嚴肅、越嚴格、越嚴厲,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深入思索,認真思考,不斷豐富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修養,實踐體會和反思,因為只有一個“嚴”字是不夠的,要想做好工作,實現德育滲透,必須用上“情”和“理”這兩個字。
“情”即對學生要有情感,教育學生要采取情感陶冶的方法。作為教師,“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離開了“以情感人”,教育是很難收到效果的。教育的本質是以愛為中心的,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愛生是教師必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鼓勵,是他們前進的巨大動力。教育的過程是師生間心靈撞擊、情感交融和呼應的過程,而情感的交融和呼應離不開平等、真誠、相互尊重和關愛。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觸動和催化,學生才會愉快、主動地接受教育。這是成功教育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中獨有的特色。
教師傾注到學生身上的愛心,是情感教育的基礎,這需要教師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持久的耐心和真摯的愛心,在學生的心靈中去播種理想,培養文明,啟迪智慧。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認識,充分發揮學科特點,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積極作用。天津市曾經開展關于“古麗紅現象”大討論,古麗紅是某小學的語文教師,她的業務水平并不突出,但是她所帶的班級的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自覺性很強。在古老師所任教的班級中,每個學生都認為古老師最關心自己。“古老師對我最好”是他們的共同回答。教育家夏尊曾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感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正是古老師的“情”造就了她的成功。
作為語文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因為自尊心是人的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學生,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勇于在學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錯誤與缺點,并及時改正,這不是丟面子,而是教師的真誠和真情。教師要勇于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作平等的交流,和學生廣交朋友,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講給學生聽,以引起師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很難想象,一個毫無激情的教師,會在教學過程中熱情洋溢;一個不尊重他人、沒有合作精神、沒有創新意識的教師會教育出文質彬彬、富于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學生;一個遇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教師會培養出有果敢堅決品質的學生。教師的情感滲透作用從中可見一斑。
如果說德育教育中“情”是基礎,那么“理”就是保障。“理”是教師給學生做思想工作時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才能打通學生的思想,解開學生思想上的“疙瘩”。學生懂得道理,就會提高覺悟,達到真正的自覺。所以說“理”是悟道,是打通學生思想的必然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無論是自身的行為還是教學行為,都必須“合理”,做到以理服人,要講真實的道理,要尊重科學,要依照真善美的基本原則講解知識,聯系社會滲透人文精神。要因人施“理”,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人施教,因才“明理”。
教師在給學生明確道理的時候要做到觀點分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要十分鮮明,敢于在是非面前表明態度,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要有耐心,因為我們的學生認知能力還不夠,也沒有很強的是非觀念,所以教師要不怕麻煩,不怕反復,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夠的耐心進行反復的說理,并且做到每一次都有不同層次的明確的要求。教學中表現出真誠,創造出融洽的說理氛圍,增強學生的信任感。態度越和藹,交談越親切,學生對其所講的道理就越樂意接受,越聽得進去。要講求說理的技巧,針對學生的實際可以寓利于事例之中,把抽象的道理同具體而又有說服力的事例結合,使之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品德行為的養成教育是事關學生終身成長的大事。家庭、學校、社會都負有不可推御的責任,教師還必須把學校教育、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互相配合,相互促進。“情”與“理”的緊密結合,是實現德育教育的雙翼,而學校、家庭、社會則是雙翼振飛的助推劑。小學語文課堂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家庭、社會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另外的戰場。
在新課程理念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行,需要我們教師利用每一個可以實施的教育機會,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關心每一位學生,關愛他們的每一步成長。語文知識本身得天獨厚的情感魅力, 給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施情感教育的載體,教師要學會利用課文內容本身包含的矛盾來設置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其中的奧秘,全身心地與學生共同創造情感氛圍,使語文教學真正活起來,使德育教育、德育體驗生動起來。這樣,德育的空間就會得到無限的拓展,“情感與價值觀”教學維度得到貫徹,而且學生的思想品質也會得到根本的提高,從而實現新課程教學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