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10:58: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北方環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有著諸多的聯系與共性,每個民族的生存方式都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畜牧業是北方民族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形式,而狩獵業、農業等經濟形式在社會發展中具有輔助作用,使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能夠更好地去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畜牧型經濟培育出的馬文化、穹廬文化以及薩滿文化因為畜牧型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得以改良和優化,并對各個民族能夠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鍵詞:北方民族;環境;聯系;發展
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有著諸多的聯系與共性,這些共性也決定了他們統一的區位條件――中國北方,而這種區位因素就使得他們的發展軌跡有頗多的相似之處。從整個世界民族發展狀況來看,他們在古代的生存發展有著永恒的聯系,每個民族的生存方式都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他們的發展壯大也依托于他們的聚居地。但是每個民族都是作為“大自然的客人”生活在自己居住的區域,只有去適應才能真正地融入自然環境中,從而發展自己,成為“大自然的主人”。本文旨在探討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中的幾個有代表性的民族(匈奴、烏桓、蒙古等)在發展中的特點和聯系,從而揭示出生存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適應關系。
一、畜牧業與自然環境的適應關系
匈奴人的發源地在內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帶,河套地區與大青山(陰山)地區均為長城以北,這從時間上是秦統一中國(前221年)之前。而秦統一中國之后,就修建了“萬里長城”,用來阻止匈奴南下,后來由于頭曼單于北遷匈奴,匈奴人的聚居地也就從漠南地區遷入漠北地區。從這兩個時間上來看,匈奴不論是在漠南還是在漠北生活過,都是在長城以北,從地理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得知,匈奴人的遷徙軌跡是在中國地理版圖的第二級階梯的最北端和蒙古國大部分地區,而這片地區也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這也正是植被從草原過渡到荒漠的地區,適合牧業的發展。所以,在此地區生活的匈奴人,借助了這個地理上的條件。
游牧是匈奴人的主要生產形式,他們為了生活而逐水草而居,不斷地遷移他們的財富――畜群。畜群以馬、牛、羊為主,史書記載匈奴人“食畜肉、衣皮革、被氈裘”,從這點可以看出,匈奴人的畜群不僅是他們食物攝取的主要來源,也是他們生活用品的主要材料。“食畜肉”不僅是匈奴人的主要飲食方式,也是整個世界上的游牧民族共同的飲食方式,這與他們的居住地的氣候有直接的聯系。具有溫帶大陸性氣候的草原地區雖然四季分明,但是冬季時間較長,寒冷的氣候也使人開始尋找更加適合與增加身體能量的食物。“畜肉”不外乎牛肉和羊肉,從營養學的角度看,牛肉具有很高的蛋白質含量和熱量,而羊肉也是很好的御寒食品。匈奴人“衣皮革”,也是從牛皮和羊皮上取材,而牛和羊都是抗旱動物。在這些生活方式上,我們又可以看到游牧民族乃至人類的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人類是高級動物,但是他們在生產生活上也不乏去學習其他動物的習性,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自然,而這種游牧的生活方式才使得匈奴人能夠在漠南以及高寒的漠北地區頑強地繁衍生息,我們也可以看作這是游牧民族適應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共存的共同特性。
烏桓也是游牧民族,史書載“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為事。逐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從這能夠清晰地看出,烏桓人的一些生活習性與匈奴人是極其相似的。烏桓人源于東胡,這在《后漢書?烏桓傳》中能夠得出結論,“烏桓者,本東胡也”,而東胡的名稱來源于“胡”,東部的“胡”也就是東胡,而胡為匈奴人的自稱,這就說明,二者都作為“胡”人的同時,一定會在習性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后漢書?烏桓傳》對烏桓的地理位置也做了闡述,指出烏桓人起源于烏桓山,而此山在今內蒙古草原東南部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以北的丘陵一帶,經過不斷的發展壯大,他們的活動地區相當于今錫林郭勒盟中東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北部地區。而這些地區從地理上看,是屬于中國的第二級與第三級階梯北部的緩沖地帶,這一地區與匈奴人的駐牧地相比,具有更好的氣候優勢,不僅四季分明,而且水源充沛,草場茂盛,更適于放牧, 這也使得烏桓人的畜牧業更發達。牲畜眾多讓烏桓人在婚假時以馬牛羊作為“聘幣”,人死亦取死者生前所乘之馬燒以送葬,若互相仇殺,就用馬牛羊來贖死,祭天地和鬼神時同樣把牛羊當作貢品,就連向匈奴人繳納的貢賦也使用牛羊。烏桓人的畜牧經濟在內蒙古古代畜牧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對于蒙古民族來說,游牧生活是蒙古人的靈魂,也是古代蒙古社會賴以發展的依托。游牧經濟中的元素不僅貫穿著蒙古人的衣食住行,也影響著蒙古人的信仰,這也使得蒙古人能夠在短時期內稱雄歐亞大陸。其實,蒙古與匈奴是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同一地理環境中出現的兩個民族,雖然時間跨度極大,但是在生產生活上具有很多共同的特點,蒙古族的畜牧業就與匈奴人極其相似。對于游牧民族來說,畜群是他們的生產資料,又是生活來源。蒙古族的飲食中,畜產品是占據主要地位的,由于蒙古高原冬季氣候寒冷,夏季無霜期短,不能夠大規模發展農業,所以在游牧生活的同時,也進行輔助的狩獵活動,一些習俗至今仍然保存著,這也使蒙古人成為代表古代北方民族生產生活習慣的最好的活標本。
二、狩獵與自然環境的適應關系
匈奴人的狩獵經濟在他們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在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傳》中,曾記載匈奴人在兒時就能夠騎在羊身上,引弓去射殺一些鳥、鼠之類的動物,等他們稍微長大一些,就能夠獵狐貍、兔子等動物。匈奴人從漠南遷至漠北,除了受到漢朝的威脅外,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塞下禽獸盡”,這也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狩獵對匈奴人的重要性。由于畜牧業不斷發展,匈奴人的狩獵業也逐漸傾向于一種輔助行為,既能夠支持生產,又能夠對匈奴人的士兵進行訓練。
烏桓人的狩獵習慣是基于1956年在遼寧西豐縣西岔溝的五環墓葬中的發現而得出的,在這個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馬形和獸面的飾具,在許多飾牌中都繪有雙羊、雙牛、雙駝、犬鹿和鷹虎等圖案和各種用獸足、獸角、獸首構成的圖案,在一個飾物上還有獵人出獵的圖案。狩獵在原始社會時期作為原始人進行食物攝取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畜牧業的發展,狩獵一直都是輔助型的生產活動。所以,在烏桓人的畜牧經濟受到天災或人禍的打擊之后,他們還可以用狩獵的形式解決自身的溫飽,這就使烏桓人能夠更好地去適應自然環境。
三、農業與自然環境的適應關系
匈奴人雖然具有發達的畜牧業經濟,但是他們很早就有了農業,一個說法認為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世紀,匈奴人一直過著游牧的生活,農業并不是定居農業,而是隨著游牧一起遷移的,所以也不能形成規模。但是史學界經過考古發掘,在前蘇聯的布里亞特自治加盟共和國發現了公元前2世紀匈奴定居遺址,并發現了農具,這樣,匈奴人學會耕作的年代似乎更加精確了一些。匈奴人掌握了農業技術,這對匈奴人在惡劣環境下更好地儲藏生存資料起到促進作用。
《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中記載:“土地宜及東墻,東墻似蓬草,實如子,至十月而熟。”這段話是對烏桓人活動地區的農業作物的描述,從這里可以看出,烏桓人已經開始按季節耕種和收獲,他們的農業已經成為比較固定的生產模式。從西岔溝出土的鐵斧、鐵鋤等農具中鑄有漢字,說明烏桓人與中原人交流很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烏桓人的生產水平。但是由于烏桓人是“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的民族,所以農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可是也不可能在社會經濟中起到主要作用。
四、宗教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適應關系
古代北方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匈奴人尊天地、日月、鬼神、拜金人等習俗,與古代蒙古族的薩滿教祭拜形式基本相同。鮮卑人和烏桓人在其早期祭奠死者時“養一肥犬,以彩繩纓索,并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言以屬累犬,使護死者神靈歸赤山”,其中“彩繩系犬”中的“彩繩”很像薩滿教的元素,而“魂歸赤山”就是山川崇拜,這些都能說明烏桓與鮮卑的薩滿教氣息之濃厚。其實,古代歐亞大陸北部的游牧民族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當中都充斥著薩滿教的元素,這與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方式也是密不可分的。薩滿教作為游牧民族社會中意識形態的承載者與傳承者,也影響著游牧民族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蒙古族就是通過薩滿教建立起了完善的社會法則,從而形成草原上統一的道德規范,不僅促進了游牧經濟,也對草原的自然資源的循環和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薩滿教這一遠古宗教能在草原上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體現出了自然與人共存的生態平衡法則。
五、馬文化與穹廬(蒙古包)文化對環境的適應關系
在北方民族歷史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提到過馬在其所研究的民族中所產生的作用。馬曾作為最好的交通工具存在于地球上的大多數部落與國家,可是對游牧民族的意義卻非同一般。如今的蒙古族被其他民族冠以“馬背上的民族”這一稱號,就體現出馬對蒙古族的重要性。與其他農耕和定居民族相比,馬在游牧民族的畜群中的數量是巨大的。匈奴人的馬的種類很多,冒頓單于以四十萬騎兵將劉邦的軍隊包圍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部)的時候,就曾以馬的顏色進行分類編組,如“東方盡是青龍馬,北方盡是烏驪,南方盡是馬”。在馬的用途上,匈奴人除了用馬進行戰斗,也用于乘騎和馱運。匈奴人的騎馬技藝極其高超,他們能夠在險道傾斜之處一邊飛馳、一邊射箭。蒙古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對馬的使用量的巨大更是讓人嘆為觀止的,如在成吉思汗和扎木合的一次戰斗中,雙方就動員騎兵三萬人,如果以一人一馬來計算,馬的數量就已有六萬。事實上,游牧民族的騎兵通常都是一人多馬,這也使他們在戰斗中能夠及時地對戰爭資源進行快速補給。
在古代北方民族的居住文化中,至今最受人追捧的便是蒙古族的“移動房屋”――蒙古包,受到追捧和關注的原因是其獨特的形狀和便攜的拆建方式,以及所蘊含的游牧文化,這也使得其他民族的人在提及蒙古人的同時便能夠想起蒙古包。其實,其他的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都曾居住在類似蒙古包的帳篷中,只是蒙古人的蒙古包在一定程度上對普通的帳篷進行了改造和發展。烏桓人所居住的帳篷在文獻中稱為穹廬,這種建筑在中國極其少見,而位于亞歐大陸最東北端的楚科奇半島上的游牧民族楚科奇人的住所與穹廬很相似。原因是楚科奇人的住所也是用動物的毛皮作為房屋的外壁,這與蒙古包的原理是極其相似的,但是楚科奇人的“穹廬”卻沒有蒙古包的上下通風設施,而且房屋結構沒有蒙古包那樣寬敞。用動物的毛皮可以抵御寒冷的氣候,而簡單的結構也適合拆卸和建造,從而適應游牧生活的遷移性特點。雖然各個民族的房屋會有少許不同,但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大致是相同的,他們盡可能簡單地去居住,從資源的利用和節約上也體現了與其他定居民族不同的優越性,更加體現了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六、結論
古代北方民族的生存發展與其占主體地位的畜牧型經濟是密切相關的。畜牧業是北方民族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形式,而狩獵業、農業等經濟形式在社會發展中具有輔助作用,使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能夠更好地去適應氣候變化等不利影響。畜牧型經濟培育出的馬文化、穹廬文化以及薩滿文化因為畜牧型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得以改良和優化,并對各個民族能夠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起到了推動作用。
【摘要】節能環保是當今住宅項目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但在具體實施時,卻常常出現與外形美觀、工程造價相矛盾的問題。如外形美觀了,可能會造成節能效果差的問題,在建筑設計中作好協調工作,是我們設計工作者的責任。本文有針對性的歸納了我們在設計中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北方地區;節能;研究
在住宅建筑中,開發商往往為了經濟利益,而忽視了新技術的應用,尤其對保暖節能技術不夠重視,以至北方地區的許多建筑,只能靠暖氣片、空調機等方式來滿足人們取暖的需求,加大了建筑能耗,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在今天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已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認識,如何在北方地區居住建筑的設計中應用節能技術,就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節能墻體
對于北方地區居住建筑而言,保證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圍護結構的節能技術是通過加大圍護結構各個部分的熱阻系數來提高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能力,在保證室內環境氣候的情況下,減少冬季熱量損失,從而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北方地區節能墻體的技術設計需要從兩個層面進行:一是,所用材料的材料性能;二是,保溫構造的構造做法。
對于北方地區建筑而言,墻體材料應盡量選取自重較小或空心率較高的,一方面能夠降低結構重量,另一方面也能夠降低工程造價。北方地區居住建筑常用的墻體材料包括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塊以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它們自重較輕,保溫性能良好。加氣混凝土屬于多孔結構,因此具備一定的吸聲能力和吸水性能,若自重越小則隔聲能力越差,同時導熱能力受干濕度影響越大,對實際保溫性能有所影響。因此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該用其它的建筑措施加以處理。
從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建筑構造的角度來看,在北方地區使用外墻保溫構造相對更為合理,因為外保溫比內保溫墻體熱橋更小,熱損失較小,熱舒適度高;同時它降低了寒冷氣候對建筑結構的影響,提高了主體結構的耐久性;它有利于防止或減少墻體內表面水蒸氣凝結,有效避免潮濕、結露發霉等現象的產生。
二、門窗節能技術
門窗具有采光、通風和圍護的作用,同時也在建筑藝術處理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門窗又是建筑中最易產生能量損失的部位,在建筑圍護結構的總能耗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一般在30%~60%之間,在北方地區居住建筑中門窗成為建筑保溫性能最為薄弱的環節。為了增大采光、增加通風、或表現現代建筑的性格特征,建筑的門窗面積越來越大,這對節能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門窗作為建筑物的表面圍護結構構件,其保溫性能直接影響北方地區居住建筑能耗比,提高門窗的保溫性能成為確保居住建筑低能耗的重要途徑,因此,節能門窗的使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寒冷的冬季,門窗的內表面溫度與墻體、屋面及地面相比更低,而且由于構造的特殊性,其失熱量遠大于外圍護結構的其他部分,門窗表面溫度很低,嚴重影響冬季室內熱環境的舒適度。北方地區居住建筑的門窗技術設計應重點考慮:一是,窗墻面積比的控制,二是,門窗氣密性的提高;三是,框體保溫性能的加強;四是,玻璃材料的選擇。
三、清潔能源的利用
低碳經濟是社會未來經濟發展的主流,低碳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清潔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可再生清潔能源和非再生清潔能源。
目前建筑領域常用的有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能(沼氣)、太陽能、地熱能等等。太陽能的利用應該算是清潔能源中應用領域最為寬廣的,包括太陽能熱水、太陽能熱泵采暖、太陽能吸收式制冷、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通風、太陽能空調等等,而在北方地區,地源熱泵也漸漸成為居住建筑中的重要清潔能源。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地下土壤層為冷源或熱源而對建筑物進行供暖、供熱水和空調供應的技術。夏季地下的溫度比地面空氣溫度低,而冬季卻比地面溫度高,地源熱泵正是利用這一特點,通過埋在地下的換熱器與土壤或巖石進行熱交換進行工作。它全年運行情況穩定,由于地層之下一年四季溫度相對穩定,不需要其它輔助熱源及冷卻設備即可實現冬季供暖與夏季供冷,因此地源熱泵屬于一種高效節能、環保低耗的新技術。
四、熱回收新風技術
北方地區冬季為保溫常會對空氣嚴格阻隔,這會導致室內的空氣質量較低,造成室內衛生條件惡化。使用開窗通風的方式雖然能保證室內新鮮空氣的供應量,但卻是最不節能的方式。很多北方地區的公共建筑在空調風管中混雜部分新風的供應,但這種做法既不節能也不能滿足國家相關新風供應標準。
在實際工程中推薦采用熱回收新風技術,其基本原理為:熱交換新風機大多采用固定板翅式結構熱交換芯體,從室外引入的新風和從室內排出的回風氣流呈交叉狀流經熱交換芯體,能回收熱量,還能有效回收濕氣,減少了能量的消耗。工作時間從室外引入新鮮空氣,經送風管道系統輸送至各臥室、客廳、書房、餐廳等處,同時將收集的室內渾濁氣流從衛生間等位置排出,在不開窗的情況下完成室內空氣置換,提高室內空氣品質。從室外引入的新風氣流和從室內排出的渾濁氣流在新風系統內的熱交換核心處進行能量交換,將一部分能量回收,降低了從室外引入新鮮空氣對室內舒適度、空調負荷的影響。
五、結語
對于處在特定氣候環境中的北方地區建筑而言,冬季的北方氣候是影響建筑設計的重要條件,而在居住建筑的設計中一定要綜合考慮舒適性、經濟性和能耗比之間的綜合關系。充分關注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積極開展相應的技術策略設計研究,對于提高北方地區居住建筑的適居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棚室是北方保護地蔬菜生產中較完善的兩種設施,使北方地產蔬菜的供應期延長了兩三個月,甚至使有些蔬菜達到了周年供應。棚室蔬菜生產在北方蔬菜生產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就是因為棚室的固定設施和露地相比具有保溫及減少內部熱量與外部交換散失,使蔬菜能正常生長的優點。棚室雖然具有這些優點,但棚室也存在問題:由于棚室休閑時間短,復種指數高,蔬菜的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高,地力消耗大,棚室內施肥量就要大,另外北方棚室栽培蔬菜,需要較長時間密閉,不進行通風換氣,這些都造成了棚室內土壤環境和空氣質量的惡化。
棚室土惡化的主要表現
土壤板結由于棚室內灌水,特別是大水漫灌,改變了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的密度,造成土壤板結。由于透氣性降低,需氧型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蔬菜根系發育不良,易受病害。
土壤鹽漬化嚴重過量施用化肥,土壤中鹽離子增多,pH值升高,鹽漬化加重,妨礙根系正常吸水,影響植株生長和產量。
病菌、殘留毒素、蟲源增多蔬菜連作造成病菌及毒素在土壤中積累,根系因受害而腐爛,甚至全株死亡。同時,線蟲危害也加重。
微量元素不足多年連作,蔬菜不斷地吸收土壤中的鋅、硼、鐵、鉬等微量元素,又不適量施用微肥,致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日漸減少,嚴重影響蔬菜的生長發育。
棚室空氣惡化的主要表現
棚室內栽培蔬菜,施用沒腐熟好的有機肥、施用化肥量過大或方法不合理都會產生氨氣、亞硝酸氣等有害氣體:在嚴寒時期,燃煤加溫未能適時換氣通氣,使二氧化碳氣體在溫室內積累過多所致也會致害;不合格的棚室覆蓋材料也會產生有害氣體;另外在棚室內堆放易揮發的農用物資也會產生有害氣體。這些都極易造成棚室空氣質量的惡化。
氨氣危害氨氣對蔬菜的危害多發生在萊株外側葉片上,尤以新葉受害為甚。受害葉端會產生水浸狀斑,并逐漸萎蔫變黑枯死。
亞硝酸氣體的危害亞硝酸氣害的危害癥狀,常發生于菜株中部葉片上,受害葉片產生不規則的綠白色斑點,嚴重時葉肉被漂白枯死。通常茄子、黃瓜、番茄等茄果類蔬菜對亞硝酸氣體抵抗力最弱。
二氧化碳危害溫室內有二氧化碳氣體危害時,受害葉脈間出現明顯的點狀、塊狀或片狀的白色傷斑或褐色傷斑,葉綠體被破壞,蔬菜組織脫水,嚴重時整個葉片變成綠色網狀骨架后枯死。
增塑劑危害當覆蓋塑料膜散發的有毒氣體,如二異丁酯濃度達到0.1ul/L或薄膜水滴中有毒物質含量為0.1%。~0.3%。時,就會產生毒害,使葉片失綠,黃化變白,直至植株皺縮干枯而亡。
治理棚室環境惡化的對策
只有創造出優良的棚室環境條件,才能培育健壯的植株,生產出理想的蔬菜產品并達到一定的產量,延遲或減輕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增加經濟效益。治理棚室環境惡化的主要措施有:深翻
冬季寒冷地區在大棚秋季最后一茬蔬菜收獲后,土壤結凍前進行深翻,深度為30cm深翻后,大棚的覆蓋薄膜卷起,使棚內土壤完全暴露在外。秋翻后土壤經過冬季凍融交替,質地變得疏松,有利于蓄積雨雪,預防春旱,使土壤下層的病原孢子和蟲卵翻到表層,在低溫下凍死。溫室的深翻在夏季高溫季節進行:按每667 m2用短稻草1000kg和石灰氮100kg的比例,把其混入表土層中,灌足水,加蓋地膜悶棚20~30天,消除病蟲源,然后進行深翻曬地,以恢復肥力。
輪作換茬
盡量使同科同類的蔬菜能夠進行輪作,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可以將深根性與淺根性,或者對養分需要差異比較大的蔬菜進行輪作。
合理施肥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養分含量狀況,蔬菜產量水平及需肥規律,合理施用氨、磷、鉀及微量元素肥料,既可調節土壤養分平衡,又可減緩土壤鹽漬化和酸化。在具體的棚室農事操作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施足有機肥
有機肥能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蓄熱能力,使土壤疏松、肥沃,緩解土壤鹽漬化,促進蔬菜根系發育,提高其抗災能力。施用有機肥一定要注意:有機肥要充分腐熟,消滅有機肥里的病菌、蟲卵,有機肥無害化處理后才能施用。只有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再施用化肥才能充分發揮化肥的肥效。
合理施用化肥
棚室氮肥的施用,應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追施的氮肥應按照少量勤施的原則,施后覆土,并結合澆水進行,一般不宜施入揮發性較強的碳酸氫銨。
適量施用微肥
如硼肥每667m2施0.125~0.2kg,鋅肥每667m2施1kg。微量元素肥料在蔬菜上需求量雖小,但它在蔬菜代謝中的作用卻很大。目前常用的微肥有硼、鉬、鋅、鐵肥等。微肥多做基肥施用,也可用于拌種、浸種或根外追肥。微肥適量與過量之間的范圍比較窄,用量一定要準確,避免造成肥害。
加強棚室管理
棚室澆水方法要堅持做到膜下暗灌,最好實行膜下滴灌。這樣不但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結,還可以有效地阻止地面水分蒸發,降低溫室內的空氣濕度,防止病害的發生。
適時通風換氣,排除棚室內有害氣體。在低溫季節,要謹防溫室長期封閉,在確保蔬菜對溫度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多通風換氣,尤其是在追肥后幾日內,更應注意通風換氣。
選用無毒膜。棚室所用塑膜,應選用乙烯合成材料制成的樹脂產品,避免采用摻入較多增塑劑的產品。
加強栽培管理。及時中耕松土,保持棚室蔬菜根系正常生長,確保萊株健壯,以增強自身對有不良環境的抗逆性。在蔬菜換茬之季,即6、7AI份高溫季節,要采用高溫悶棚的方法,既可熟化土壤,增加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又可滅除由于連作而引發的致病病菌及地下害蟲。要在上茬作物拉秧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鏟除田間雜草,帶出棚外深埋或焚毀處理。
加強升溫設施的管理。在加熱溫室時,應注意防止燃料燃燒不完全,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等引起的毒害。為防氣害,加溫設施一定設立煙道,把廢氣直接排出棚室外。
對于山野村夫來說,金雀不過是普通的棘手灌木,當柴火都不夠格,自然也就是無足輕重,被人漠視。下里巴人哪里知道金雀曾經的輝煌:早在清代初期,盆景愛好者們已經把樹樁盆景常用的植物歸納為“四大家、七賢、十八學士”,共計二十九種植物,金雀名列魁首。可見古人當時在盆景創作中對金雀的重視。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樣的冷遇現在看來或許算得上因禍得福,不然今天的人們哪還能見識到養在深山人未識的金雀!
隨著對金雀認識的加深,很多野生的北方金雀被引種栽培,但是成活率不很理想。很多朋友會說北方金雀太難養活了,偶爾養活幾個那就算是被崇拜的高手了。本人也曾經迷茫過,多年來以為金雀是很嬌貴的植物,不好伺候。想當然的隨大流,跟著感覺走去種植金雀,得到的經驗也就是摸索而來。少數養活的也是偶然,雖然也冒充專家能對外行講個一二三的道道,但是畢竟心里沒底。后來因為工作關系,機緣巧合有機會接觸到原生態的北方金雀,才慢慢感悟到金雀要順性而為。
總的來說金雀適應性很強,對干旱和貧瘠具有很好的適應性,所以才使得它能夠在黃土丘陵地帶上生存。瘠薄的土地,干旱的環境,在被勤勞的農民一遍又一遍開墾的溝塹里生存,還能活得生機勃勃,是一件多么難得的事情!就其分布來說,山頂部向陽處分布密度最大,個體也最多,在山頂的斷崖截面上分布也較多,隨著光線的減弱向山坡下逐漸減少,尤其是在高大樹木庇蔭下金雀極其少見。金雀外皮層堅實、不透水,老化后外表有不規則的開裂。小葉由于環境的不同有2-6枚的差異,一般為4枚小葉,葉片為倒卵形,短葉柄,頂端一對較大。金雀的根系非常發達,細根多具節點樣的根瘤,主根外皮棕黑色,心皮粗厚,具有網狀纖維結構,能在山石縫隙處生長。花生于短枝葉叢中,一般一芽一花,偶見雙花。蝶形花,黃色或深黃色,凋謝時變褐紅色,花期4-5月。莢果稍扁,未成熟時候是黃綠色,完全成熟后為黑褐色,具有很強的自播能力。在葉片的基部有成對的刺,隨著莖桿的成熟,刺會逐漸脫落。幼嫩的枝條截面多為四棱形,隨著成熟會逐漸加粗,截面變得近似圓形,外表皮也會逐漸從光滑變得粗糙。
金雀個體都不是很大,高的可達2m。北方氣候總的來說比較干,空氣中的水分少,所以金雀就會出現“丟卒保車”的現象。那就是在環境不良的時候,地上部分干枯死亡,留下根系在條件合適的時候再次萌發,在近地面的地方出現疙瘩樣的增生組織。而且根部皮層相對枝干來說要厚一些,呈一種近乎黑的顏色,如果把這層黑皮揭去就會看到黃白色的韌皮了,并且這層黑皮很厚可以有效保持水分和養分不會散失。根系最深可達3m,經常呈現網狀根系成片蔓延的群落。所以無論是干旱還是火燒,都不會導致金雀地下部的死亡,在春雨之后仍然具有很強的萌發力,也就保證了金雀的繁衍。
一、金雀的生存環境特點
從生存環境中可以看出金雀具有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生長特點,如果從中掌握好金雀的習性來栽培,肯定會事半功倍。
1.對干旱的適應性強,不耐水漬。
金雀多在山頂有一定傾斜度的向陽坡面上呈現片狀生長分布,平坦的地方多為單叢。由于坡度較大,加之黃河流域本身降水不均勻,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處于干旱狀態,即使下雨也很難留住水分。有時夏季過于干旱,還會出現落葉的夏眠現象。
2.屬于陽性植物,喜光,不耐蔭。
金雀的伴生植物主要有皂角、酸棗、構桃、白榆、石榴、君遷子、地黃、野菊花等耐旱、耐寒和陽性植物。個體較大的金雀多出現在陡崖和山尖,這些地方植被稀少,沒有高大的植物遮蓋,全年光照都很強烈,有助于光合作用。同樣是山頂,陰坡的金雀數量明顯比陽坡的少,個體比陽坡的小。
3.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是土質肥沃疏松的地方,長勢較好。
金雀的分布具有集群性,只要發現一棵,那么周圍肯定就有很多。雖然整體上都是生長在黃土上,但是有枯枝落葉和火燒過后的地方,金雀生長都比較旺盛。土質相對疏松的地方,金雀看似地上部差別不大,但是地下根系卻比土質堅實的粗大很多。說明金雀還是喜肥和適應疏松土壤的。
4.種子的自播能力強,根蘗繁殖極其普遍。
沿黃河的地區,金雀花期一般在4月至5月,個別可以持續開花到秋季。花后結果莢,完全成熟后會自然炸裂,幫助種子飛散。種子較小,深黑褐色,隨采隨播的出芽率很高,當年即可長到10cm以上。在開闊地帶,經常可以看到新生的一二年金雀小苗。在農民燒荒和砍柴的地方可以看到被燒成炭灰的和砍斷的金雀,但是清明雨后多數會很快發芽,重新生長起來,具有很強的自我再生能力。
二、根據生存環境特點,養護北方金雀需要注意的事項
1.栽植北方金雀之前切忌浸水,尤其是長時間浸水更是不可取。
對于采集的野生盆景素材,就一般的樹種來說都會習慣性浸水,增加樹體的水分含量,促進成活和生根。但是金雀體內的水分含量就不低,采集回來在室內放置3天以后根系還是軟的,沒有浸水的必要。如果把金雀全株浸水后,由于金雀莖桿和根系沒有堅實的木質部,很容易從里到外全部朽爛,也就自然沒有了成活的可能。當長時間浸水之后,看上去金雀的枝干變得鼓脹而光亮,確實好看。但是也就由此造成了水分超出金雀的實際需求,極其容易導致細菌入侵和大面積腐爛。所以在栽培上首先不要全株浸水,防止腐爛。
2.緩澆定根水,尤其是采取浸盆和澆透水,對新樁成活都是不利的,
澆水很勤使得土壤總是濕漉漉的,或者是栽植前浸水的都是容易造成死亡的。反而是那些個什么措施都不采取,直接往盆里或者地下一埋,就不管不問的,成活率還要高一些。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朋友常調侃說的:懶人養金雀,好活。經驗表明那些澆透水的金雀,有可能發芽很快,但是隨著氣溫升高,芽就慢慢僵住了,最后干枯死亡。當你挖出來看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它沒有長任何根系,而且截口還會出現腐爛,那只是靠消耗本身的養分在維持生命。那些發芽比較遲緩的,多數是先長根了,也就是說水分過多會對長根有阻礙作用。有些在春季沒有發芽的,只要不干,在秋季涼爽的時候還會有發芽的可能。
比較合理的辦法就是用濕土栽植金雀,一個星期之后看土壤的濕度再進行合理的澆水。
3.對根的截口進行修整和采取適當的消毒措施。
當你將那些成活的金雀上盆的時候,仔細觀察根系多數是從截口長出的,而且長根的地方多是修剪平整的地方。那些撕裂的地方和腐爛的地方就很難長出根來。對根系的截口進行有效的處
理,就是促進生根的,比如說有些人采取的紅霉素藥膏涂抹,有些人使用利刃修平、晾干截口,都是針對抑制腐爛的。
4.使用疏松透氣的土壤栽培,容易成活,并且有助于根系形成
野外生存的金雀都是在不容易積水的坡地上生長,同樣道理在栽植的用土上一定要透氣、透水。一旦盆土積水,金雀也是要腐爛死亡的。用濕土栽,不澆灌定根水也是有效地防止腐爛的辦法。
5.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多曬太陽,加強通風透氣。
金雀的觀賞價值就在于花朵,但是如果光照不足,就很難形成花芽,也會使得節間變長,葉片變大。但是在強光的作用下,會使得葉片細小而光亮,顏色加深,節間變短,修剪后萌芽更多。從而有助于金雀盆景的造型控制,進行剪、扎等手段更加得心應手。
6.可用扦插、分株、壓條、播種等法繁殖。
一般以扦插為主。3-4月可用2-3年生的硬枝,或于梅雨季節用當年生半熟嫩枝扦插,插條截成8cm-12cm,插后搭棚遮蔭。生根后,拆去蔭棚,充分接受光照,健壯生長,成活率較高。分株繁殖于春季2-3月結合換盆進行,把帶根的萌蘗用利刃切下來分別栽培。播種繁殖于3-4月進行,在種莢未炸裂前采集,播前用溫水浸種催芽,發芽率很高。
三、根據生存環境特點,金雀的造型要因勢利導
1.金雀的枝干缺乏突出特點,但是根系極其發達,可以根代干。
每一種植物并非盡善盡美,“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寸”,所長要以豐富的經驗和藝術家的審美去擇優,篩選每一種植物的優勢。要評論金雀全株各部位的特點與優勢部分,那就是根部。它的根系發達,既粗壯且柔長。利用金雀根系的盤根錯節,制作“露根式”和“附石式”的盆景,成型快,效果好。用金雀制作“露根式”和“附石式”的盆景,方法有兩種:一是快速提根法,在一年內的春秋兩季,分兩次提:第二種是逐年剔土,經三至五年完成,此法雖慢些,卻更能達到巧奪天工的效果。
2.觀賞花朵為主,觀賞葉片為輔。
金雀就因其花朵盛開之時近似黃色的雀鳥而得名。金雀在仲春開花,單生下垂,金黃色,其型恰似展翅小雀倒懸枝上,枝條上密布的小花隨風搖曳,煞是好看。既可以獨干虬枝、姿態古雅者為佳,也可制作成枝葉披紛下垂之勢。或剪扎枝葉,呈朵云狀,以達到形美花艷之效果。
金雀本是山野的“麻雀”,而后能在盆景界占有一席之地,飛上枝頭成為眾人矚目的“金雀”,在這一過程中凝結了多少培育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日復一日對金雀培育的同時,也是對自身靈魂的凈化。眼看金雀年年都開得炫如彩霞,而自己卻皺紋爬上面龐,眼睛也慢慢模糊了。不免生活的感悟涌上心田,或許那位唐代詩人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才是內心的寫照。
摘要: 本文在分析我國北方城市景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以蘭州市為例,從生態環境角度對城市景觀的發展建設進行了分析探討。總結得出了蘭州市在城市景觀建設,尤其在生態環境方面與其他城市相比具有的優勢與不足,并總結了蘭州市在城市景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最后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生態環境 城市景觀 蘭州市 對策
0引言
城市是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在積極推進農村人口與經濟向城市地區集中、部分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景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從生態環境方面研究城市景觀的發展,這成為許多國家與地區關注的焦點。
1我國北方地區城市景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 忽視了對氣候因素的影響由于我國對寒冷地區城市景觀設計開展的比較晚,至今沒有關于寒冷地區城市景觀設計理論,在城市規劃布局上生硬的搬來了南方的形式,而忽視了高層建筑與冬季主導風向的關系、建筑布局與積雪的關系、建筑布局與陽光的關系。由于北方秋冬季節氣候寒冷干燥、多風沙,在大尺度的空間中缺少遮擋的構建物,所以到了秋冬季節,這里也就人跡罕至了[1]。
1.2 對城市景觀要素設計缺乏深入思考由于我們對景觀要素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結果不是利用不當,就是盲目模仿南方的形式損害了景觀的功能。以水體為例,我國北方由于冬季氣候寒冷,如果池水過深,在秋冬季池水干涸后,水池就會成為藏污納垢的地方,因此北方水池的深度以不超過150mm為宜,既可以活躍公共場所的氣氛,又能在冬季水干后成為一塊地臺,供人們活動使用。
1.3 不能較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人是觀賞、體驗景觀環境的主體,而景觀要素則為客體,客體是為主體服務的。高質量的景觀環境,不僅要滿足視覺的觀賞,還要滿足人們休憩、活動,體驗等感觀需求。如對無障礙設計的需求等。
2蘭州市城市景觀發展研究
2.1 城市景觀發展概況蘭州是黃河流域唯一座被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市區依山傍水,山靜水動,形成了獨特而美麗的城市景觀。經過多年的規劃與建設,蘭州市形成了較好的景觀生態格局,目前已經形成多層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綠色屏障。市區已建成近30個公園,加上社區、單位附屬綠地,形成了頗有特色的城中綠島景觀;廊道綠化發展較快,綠化道路190余條,300多公里,有行道樹12萬余株。其中濱河路不僅開辟了十幾米至幾十米的濱河步行道和種植園帶,而且正在建設的“四十里黃河風情線”,是全同濱河路景觀開發建設的佼佼者。
但與發達地區的城市景觀建設,尤其是在城市景觀的生態環境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2.2 蘭州市在城市景觀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城市景觀的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蘭州市存在著明顯缺陷,除了具有我國北方城市景觀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外,還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2]:
一是綠化覆蓋率低。二是防護綠地嚴重不足。三是城市形態與功能區布局不合理。
3構建蘭州市生態型城市景觀發展對策
3.1 調整城市形態與功能區布局在不能改變地形的情況下,只能靠調整城市產業結構與功能區布局,以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城關區、七里河區應以調整、改造、提高為主,把占地多、耗能高、污染重的企業遷到市區外適宜地區發展;西固區應限制工業規模,石化工業的發展可結合河口一東川組團湟水谷地進行易地改造;安寧區應嚴格限定企業性質,力求高起點、少占地,為未來的城市發展留有一定余地[3]。
3.2 加強南北兩山的綠化工作加強南北兩山的綠化建設是蘭州市城市景觀規劃的重中之重。今后應進一步多考慮南北兩山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根據城市生態區位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發展。靠近城區的低山、淺山應以保護森林為主;公園風景區周圍以發展風景林為主;立地條件好的地段以培育經濟林為主;遠離城區、立地條件差的區域以培育水土保持林為主。
3.3 完善市區廊道規劃在廊道建設方面應考慮與周邊山體景觀的相互呼應,包括藍色廊道和綠色廊道的建設。針對蘭州市街道擁擠與狹窄的狀況,可采取復層種植方法。在具體規劃實施時,可把天水路、慶陽路、張掖路作為先導綠化區以起示范作用。
摘 要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目標就是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體育課程一般都是公共基礎課,主要為專業發展服務,同時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責任。北方冬天寒冷,對體育課程設置與選擇都有一定特色,如何發揮北方環境特色,優化體育課程設置,改革體育課程,能更好的為專業發展服務,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出貢獻。
關鍵詞 北方環境 高職院校 體育課程設置研究
為適應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應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以及學生的體育文化修養及終身體育能力。素質教育的教學宗旨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較高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化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要想全面、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使高校體育的課程設置改革順應時代的要求,必須要時刻保持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宏觀大背景下,進行北方高校的課程設置改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一年級專科生。研究共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對比實驗階段,時間為2012-2013學年,總共2個班共186人(男142人,女44人)為研究對象;第2階段為全面實驗階段,時間為2013-2014學年,男322人,女136人為A組研究對象,以土建學院2014級全部315人(男251人,女64人)為B組實驗對象;第3階段為推廣階段,時間為2014-2015學年,以2015級全部5 000余人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1.文獻研究法
查閱國內外有關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體育課程設置改革的文獻,對其分析研究,綜合其卞要論點作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或討論要點。
2.教學實驗法
第1階段:將研究對象分為2組,對照組按教學人綱進度要求進行了5次課的跨欄跑教學(前4次課還要分別用人約1/3的時間進行體操或武術項日的教學),實驗組也進行5次課的跨欄跑教學,學生在完成一定的跨欄跑練習后可以自由選擇足、籃、排球活動,兩組學生在最后一次課測驗50m跨欄跑成績;第2階段:A組研究對象按第1階段實驗組的方法進行跨欄跑教學,同時向B組實驗對象提供籃球等8個項日供選擇,根據學生的選項結果,實際開設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健關操、網球等6個項日共8個選項班,各班在每個學期都要抽出4~5次課的1/2的時間用于跳高、跨欄、鉛球等3個項日中的1個項日的練習,兩個學期的田徑教材不得重復;第3階段:在總結前述教學實驗的經驗和文獻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編寫了新的教學人綱,全校5000多名2013級新生在12個項日中選項上課,每個學期都實行“選項+1~2個田徑項日”的綜合型體育課程模式。
3.訪談法
利用上課時的空隙,先后與研究對象中約25名體育表現較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訪談,以了解他們選項上課的真實動機。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的指導思想
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在“而向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實驗設想”中提出的未來人才素質日標是:具有振興中華時代使命感,奮斗與實干精神,百折不撓勇攀高峰的意志,工作的責任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善于解決問題、捕捉信息的初步能力,珍惜時間與注重效率的觀念,健康的體魄與充沛的精力。體育教學集教育、健身、娛樂三人功能于一體,但在實踐中這三種功能受許多因素的作用不易得到充分的發揮。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課程設置、項日特點以及學生的體育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國家對學生的體育要求和學生的個體需要結合起來,圍繞素質教育對體育課程設置進行優化改革,才能最人限度地發揮體育課的功能,對學生進行更加全而的素質教育。
(二)單一選項課的優點與不足
選項課的好處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興趣和愛好選項上課,人部分學生都喜歡對抗性、娛樂性或集體性強,平時又可用作健身娛樂手段的體育項日,上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高。但學生在從事選項課人部分項日的練習時不像一些田徑項日那樣總是要全力以赴和經常地經受挫折與磨難,有些項日在發展耐力和力量素質的功效上也不明顯。同時,我們在與一些學生的個別交談中還發現:有的人選健關操,是因為健關操沒有打球那么累,在室內上課還可以避免風吹日曬;有些人選籃球或排球等室外項日而不選乒乓球或健關操等室內項日,是因為遇到雨天可以不上課;有些人想上課時既好玩又不費勁,或者干脆不想上體育課,是因為缺乏基本運動技能,體質差,害怕吃公和失敗的體驗,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或想利用體育課的時間干其他事情。
(三)體育課程設置的優化改革
根據普修課和選項課各自特點以及學生的整體狀況,我們選擇了在發展耐力、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上和培養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等心理素質上各具特色且功效明顯的跨欄、跳高、鉛球和1 000 m跑等4個田徑項日,進行了“選項+田徑”的綜合型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實驗。
四、結語
總之,普修課和單一選項課在發揮體育課教育、健身、娛樂三人功能上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實行以選項為主、田徑為輔的“選項+田徑”的綜合型體育課程教學模式,誘導、鼓勵與嚴格要求相結合,能夠在項日特點上實現優勢互補,因勢利導地把多數學生從選項中激發出來的練習熱情運用到一定的田徑練習上來,提高整個體育課程的質量,使全體學生包括體能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加全而的培養與發展。
摘 要: 社區養老是中國社會解決老齡化嚴重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老年人養老模式發展的趨勢,建設養老型社區是解決社區養老分散難管理的方法之一。本文針對北方高寒地區氣候特點,設計一套可行的公寓式養老社區的設計方案。
關鍵詞: 養老型社區 高寒地區 環境設計
老齡化問題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愈發明顯,中國的養老問題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社會的發展的影響更明顯。目前,我國的養老機構存在很多問題,如公有養老機構床位不足,私有養老機構存在價格高昂或管理不正規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大多數的老人不愿住在養老院,更偏向于居住在自有住房中。但是中國目前的社區化養老發展明顯滯后于需求,設計公寓式養老社區一方面可以解決老年人偏向居住自有住房的心理要求,一方面可以整體規劃設計,有目的地設計方便與老年人生活的公寓型社區,并配備有相應的生活保障體系,無論是從未來的城市規劃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上都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一、土地選擇
(一)位置
養老型社區的選址可以選在城市規劃中新建的生態型公園的附近,這類公園往往遠離市中心,位于郊區或城市緩沖帶。一般這種位置的土地如果開發,建設一般的商業住宅往往會因為位置較偏而影響銷售,但是如果建設養老型社區正符合老年人喜安靜怕吵鬧的特性。
(二)成本
因所選土地原本為郊區或城市緩沖帶,用地成本相對偏低,從而減低整個項目的建筑成本,保障養老型社區公寓的售價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協調調整力度出臺相關政策,如:將老人原有市區內的自有住房委托第三方進行售賣、置換或抵押等方式,盡可能地減少老年人購買養老型社區的經濟壓力。
二、主要建筑
(一)公寓樓
由于老年人對室內日照時間的要求比較高,考慮到老年人的行動方便,整個社區內建筑高度不應過高,且根據北方高寒地區日照時間和角度的特點,合理設計和規劃建筑物高度、間距和位置,保證室內采光量化。公寓樓要做好外墻保溫,采用新型苯板材質和防水底層涂料,避免樓體返潮,確保冬季嚴寒天氣的室內溫度,同時樓層應采用框架結構,新型防火材料確保安全。
(二)綜合辦公樓
養老型社區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證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便捷,醫療有所保障的基礎上兼顧在家養老的心理需求而設計的社區形式,所以除了供老年人居住的公寓樓外,其物業系統要包含醫療和醫護設施,同時社區要有辦公場保證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在建設養老型社區的同時,政府應當同時設置相關的醫療保障機構同養老型社區一同建設并投入使用。
(三)商業綜合樓
在項目進行的同時,應建設配套的商業綜合設施,保證老年人在入住社區后,可以就近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同時,在商業綜合樓內設置免費開放的活動室、棋牌室、影劇院等休閑娛樂場所,吸引老年人前來,加大客流量。商業綜合樓可以在售價上高于公寓價格,保證開發商的利益。
(四)園區內休閑設施
建設多個陽光房和戶外休閑區域,設置健身娛樂器材,提高整個園區的休閑度。在園區內建設陽光房,可以供老年人在冬季享受陽光的同時減少因低溫患病而產生的不必要的損失。陽光房內可以設置休閑區和耕種區,滿足老年人喜歡自己耕種的需求。
三、園區環境規劃
(一)道路,園區內建筑物應設計有兩個通道,均為無障礙通道
1.地上通道:地上通道連接園區,園區為車輛禁行區域,人行步道全部用軟橡膠鋪設,保證老年人行走的安全。全通道設有扶手,扶手拆裝要盡量避免金屬材質,放置冬季寒冷情況下扶手過涼的情況發生。樓梯與緩坡同時設立,方便輪椅出行。
2.地下通道:主要解決行車需要,地下行車區域的舉架高度能確保救護車的通行。同時地下區域要以地坪漆明顯標志人行區域及出入口和行車方向,并設置嚴密進出口閘口,避免不必要的地下行人穿行。
3.園區內景觀道路:景觀道路包括回廊和橋,全部需要保證寬度同時做好安全措施,并做好地面防護。由于北方冬季降雪量大,建議設置護欄,在雨雪天氣關閉景觀步道,確保安全。
(二)其他設施
1.電梯:園區內電梯應選擇雙按鈕型號的電梯,并配有扶手,保證獨自操作電梯的坐輪椅的老人操作電梯。同時電梯的配電系統備用電源要保證即使在停電情況下電梯也能夠使用。
2.主要通道門,盡量使用電子感應自動門,方便出行。考慮到北方冬季寒冷的特點,可設置雙層門,保證室內溫度。
四、戶型及基本設施
(1)戶型,戶型可以多樣化,為購買者提供多樣選擇,但所有戶型都應保證采光的良好性,同時室內門應保證門寬幅可供輪椅進出。可設置基本裝修、精裝和毛坯三種基本形式的戶型,供購買者選擇。
(2)室內已有裝修應避免實用拉門,保證室內地面無障礙通行。
(3)室內各房間應設置應急聯系社區醫療的通信系統終端,保證如有老人有緊急情況,及時得到救治。
五、后期物業維修及管理
社區物業公司應由政府協助監管,同時與社會養老機構聯合創辦,提供專業性的福利性質的服務,長期良性運行。養老型社區的維護和運行需要政府部門的干預,可以和人社部門的養老政策相結合地合理化管理。
六、退租和轉售
養老型社區可以實施租賃和出售兩種形式,完善退租機制和轉售機制,如果再次租售給符合年齡和條件的老人,可以享受一些政策上的優惠,如減免稅務,同時也要吸引社會資本的進駐,解決資金問題。
養老型社區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是解決社區養老現實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需要社會資本和政府干預雙管齊下,更需要環藝建筑等多方面社會分工的協同合作。
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是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可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鹽池縣是我國“甘草之鄉”,人工種植甘草產業為環境友好型產業,分析當前該產業在當地發展情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嘗試提供相應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的成就,然而在我們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我國資源相對緊缺,人均資源占有低于世界水平,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為了取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的各個產業必須由以前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向環境友好型轉變,這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在我們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矛盾突出,使得在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變得意義重大。
鹽池縣位于北方農牧交錯帶,是“中國甘草之鄉”。甘草對于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有十分明確的生態效益,是環境友好型產業。可在20世紀70、80年代,由于過量采挖和無遏制的濫挖,加上封育禁牧前草場嚴重超載過牧,致使野生資源遭到極大破壞,不僅造成草地嚴重沙化、退化,也使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近年來,當地不僅對天然草場進行了有效保護,也在現有耕地上發展人工甘草種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對天然野生甘草的采挖,初步在環境以及經濟方面都獲得了收益。
當前,鹽池縣人工種植甘草產業經濟效益改善情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描述。
(一)行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
當地主要是進行起苗移栽,建成了甘草育苗技術示范區,面積為近1萬畝,畝生產的一級種苗達4萬株,二級種苗達4萬株。隨著甘草種植技術的逐步成熟,鹽池縣已經形成水澆地甘草育苗,水、旱地甘草移栽,草原補播,林(薯)藥間作,人工甘草補植封育6種植模式。而今,鹽池縣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甘草種苗培育基地、野生甘草資源保護區以及西北地區最具有影響力的甘草產品集散地。
(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由于鹽池甘草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寧夏甘草產業的發展遵從了國內外市場的需求變化和客觀經濟規律,以培育甘草特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現有科技成果的集成應用和技術創新為支撐,以規范化高產基地建設為突破口;堅持“科技興藥,以藥興經”的產業發展思路,以中藥農業為基礎,以中藥商貿為兩翅,帶動中藥工業發展,成為了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現已建設成符合國際規范要求的現代化中藥材生產基地,逐步達到促進經濟發展、推動農業增效,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
(三)人工甘草種植戶收入水平提高
人工種植甘草,不論是育苗、移栽,還是采挖,都需要大量的工人,能有效帶動當地農民就地務工,實現在家門口賺錢。目前鹽池縣種植甘草累計達到84.9萬畝,就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2萬余人次,為農民勞動收入4000多萬元。隨著該縣人工甘草產業項目的啟動,人工種植甘草規模不斷擴大,拉動效益十分明顯。截至目前,該縣共完成人工甘草移栽、育苗5.6萬畝,用工20余萬人次,直接幫助農民家門口務工創收1000萬余元。據花馬池鎮城西灘灌區甘草種植大戶官正介紹,他今年種植了500畝甘草,前幾天,在甘草移栽種植期,每天雇用農民工300多人,支付勞務工資1.5萬元,人員緊缺時還要到縣城或其他地方雇人。高沙窩鎮李記圈村是林藥間作甘草規范化種植示范村,村民石宗深穴直栽的甘草創出畝產鮮草1100公斤的紀錄,畝效益超過3000元。甘草種植已經形成良性循環,采挖后就補種,這樣年年都有一定的收入。
(四)行業發展帶來當地自然環境的改善
早些年,當地居民過度挖取野生甘草,給當地自然環境帶來沉重打擊。近年來,由于開展了天然野生烏拉爾甘草種質資源保育基地建設,也同時發展了人工甘草種植產業,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對天然野生甘草的采挖,從根本上起到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作用,在政策上積極推行封山禁牧措施,將灘羊圈養,有效地促使天然草場得以休養生息、自然修復。
鹽池縣人工種植甘草產業經濟效益改善中存在的問題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甘草企業貸款難、人工種植甘草戶積極性不高、甘草產業技術尚待提高。下面在甘草企業、政府、人工甘草種植戶三個方面針對問題給出對策建議。
(一)企業方面
積極尋求種植培育及深加工技術。技術革新才能創造競爭優勢。由于人工培育的甘草在有效物質的含量上與野生甘草有著不可避免的差異,鹽池人工培育的甘草在收購價格上受到些許阻礙。此外,在人工甘草種植實踐中表明,假設僅憑器械播種的粗放式經營,人工甘草的收益很低,所以必須經過科研實驗的不多深入,總結出科學有效的培育方式并加以推廣。同時,對工種植甘草的深加工技術的研究也是深化人工種植甘草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建立專業營銷團隊,開拓潛在市場。人工種植甘草產業種的公司企業,應該加大專業營銷團隊的建設,在以往的經驗來看,單單是通過現有的營銷渠道,很難拓展銷售業務,失去企業公司本身的能動性,通過加大“寧夏甘草”品牌的宣傳力度,積極邀請國內外甘草研發專家及相關龍頭企業前來參加研究開發、投資辦廠,才能不斷提高“寧夏甘草”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開拓潛在市場,實現公司企業價值。
加強人才技術素質培訓、完善用工制度。隨著甘草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延伸,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涉及到培育種植、病蟲害防治、深加工技術、產品營銷等各個方面。鹽池人工種植甘草產業競爭優勢薄弱,有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才這一領域,解決這一問題問題,應從人才技術素質培訓、完善用工制度著手。
積極運用供應鏈融資方法
借助人工甘草的整條供應鏈,提高產業信譽度和貸款能力,為企業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二)政府方面
轉變政府職能、扶持關聯企業發展,內引外聯促進延長并成熟產業鏈。人工甘草種植產業的運行模式應由由過去的政府牽頭發展,轉變成通過政府的推動作用,整合鹽池縣的各方面資源,以企業作為推進人工甘草種植產業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的優勢;堅持開放發展,通過政府對中藥材種植、加工、產業開發的宏觀引導形成多元化投資形式,加強政府的推動作用,整合當地資源,以企業作為推進中藥材種植和產業開發的主體,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同時,積極引導企業,開發相應下游系列提取產品、藥品和保健品,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經營、外向型發展的格局,提高道地中藥材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和份額,以產品的銷售帶動基地建設。加強內引外聯,互利共贏,加快甘草成熟產業鏈條的形成
加大財政投入、推出導向性政策。一方面,在國家和地方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政府應加大對農戶財政投入,給予農戶穩定的收入扶持;另一方面,可以設立針對人工甘草種植農戶的定向貸款,鼓勵農戶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實現集約化方向發展。
建立科技服務隊伍,指導和監督苗期管理,通過過程管理保證甘草產量和品質;建立規模化、標準化采種基地,從源頭上解決甘草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建立規模化種苗繁育基地,提高種子發苗率,確保種苗供給;強化宣傳,打造產業品牌.充分發揮“中國甘草之鄉”、“寧夏鹽池甘草”原產地證明商標兩大品牌優勢和“鹽池甘草”寧夏著名商標優勢。
(三)人工種植甘草農戶方面
只有小到每一個個體都能切實地投入到環境保護中去,積極種植甘草,提升栽培技術,與企業、政府科技團隊積極配合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破壞環境的行為,才能促進鹽池縣人工種植甘草產業的騰飛。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
摘 要:隨著現代化智慧農業的發展,傳統的人工種植和管理監控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速度,必須采用遠程自動監控系統來進行農業的智能控制。本文主要研究針對北方溫室大棚溫濕度、光照強度等參數數據設計一種采集和處理軟件系統,可以實現數據采集、存儲、傳送和顯示。由于涉及硬件部分的操作,本系統采用C語言和單片機進行下位機數據采集界面設計,遠程數據傳送顯示利用上位機Web方法和Internet技術實現,系統界面簡單清晰、穩定性好,可以在北方溫室大棚種植中進行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Web;監控系統;數據采集
目前,農業生產力和技術的提高,已經將農業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推進,而溫室大棚作為農業生產中的精細農業種植在這方面的要求更高,利用現有的自動化和網絡相結合技術對溫室大棚環境進行的實時檢測和對大棚設備的遠程控制顯得十分重要,這將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生長、產量和質量,對基本農業生產有重大借鑒意義[1]。
網絡的出現和發展應用體現了它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重要作用,基于Web的溫室大棚遠程監控系統不僅僅方便了人們對溫室大棚的監管和控制,還是一種重要的農業科研平臺。所以說,基于Web的北方溫室遠程監控系統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利用現有的Internet網絡省去了通信線路的鋪設,實現了對溫室大棚的遠程控制。
1 系統總體方案研究
基于Web的北方溫室遠程監控軟件系統的設計屬于軟件學科的范疇,而其它硬件部分的設計還涉及電子學科和機械運動領域的問題。將各個系統進行正確的設計,使各部分之間相互作用和配合,才能設計出一套穩定運行的監控系統。
在該系統當中,需要采集、傳送和顯示的數據信息主要包括溫室大棚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卷簾位置等,主要涉及Web服務器方案和動態域名解析實現方案的選擇,能夠實現信息網頁、在網頁中控制卷簾電動機的轉動,以及網頁的跨網段訪問等。
1.1 Web方案選擇
Web服務器方案選擇嵌入式Web服務器進行。這種方案可以將數據采集和網頁合二為一,由一塊單片機芯片完成,將網頁直接嵌入到單片機設備當中,也是對當今流行的“物聯網”技術的進一步詮釋。所以該系統采用嵌入式Web服務器進行網頁。嵌入式Web服務器就是在嵌入式設備上(如單片機、路由器)運行一個支持腳本或CGI功能的Web服務器,能夠生成動態的頁面,用戶端只需要通過瀏覽器就可以對嵌入式設備進行監控和管理,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人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路由器的設置界面,就是運行在嵌入式Web服務器當中的[2]。
嵌入式Web服務器所處理的數據量是非常大的,只有高速的單片機才能勝任,傳統的51單片機速度慢,已經滿足不了嵌入式Web服務器的需求。可以選用宏晶科技(STC)有限公司生產的基于新一代高速51單片機為主控芯片,它的串行口連接數據采集模塊,實現對溫室各種物理量的采集。該單片機可外接以太網模塊,以實現以太網連接,完成Web功能。
1.2 動態域名解析方案確定
花生殼動態域名解析(DDNS)在電力行業當中的應用比較廣泛,使用花生殼動態域名解析,輸入該溫室遠程監控系統的Web界面的域名,就能很方便的解析到該系統的服務器端。動態域名解析服務,簡稱DDNS(Dynamic Domain Name Server),是將用戶的動態IP地址映射到一個固定的域名解析服務上,用戶每次連接網絡的時候,客戶端程序就會通過信息傳遞把該主機的動態IP地址傳送給位于服務商主機上的服務器程序,服務程序負責提供DNS服務并實現動態域名解析。就是說DDNS捕獲用戶每次變化的IP地址,然后將其與域名相對應,這樣域名就可以始終解析到非固定IP的服務器上,互聯網用戶通過本地的域名服務器獲得網站域名的IP地址,從而可以訪問網站的服務[3]
花生殼是一套完全免費的動態域名解析服務客戶端軟件。當安裝并注冊該項服務,無論您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使用任何線路,均可利用這一服務建立擁有固定域名和最大自主權的互聯網主機。花生殼支持的線路包括普通電話線、ISDN、ADSL、有線電視網絡、雙絞線到戶的寬帶網和其它任何能夠提供互聯網真實IP的接入服務線路。而無論連接獲得的IP屬于動態還是靜態,對于使用動態IP接入的用戶而言,您可以利用花生殼在辦公室或家庭建立擁有固定域名的互聯網主機。
2 系統軟件設計研究
整個監控系統的軟件設計主要包括溫濕度采集模塊驅動設計、單片機串行口驅動設計、網卡驅動設計和TCP/IP協議下位機算法。
單片機串行口驅動設計是采用12C5A60S2單片機,兩個串口可用,由于代碼相對簡單,所以不進行代碼羅列,主要包括對串口2的的初始化、發送和接收函數。而網卡驅動設計部分主要至初始化完成相關工作模式的寄存器設置,分配和初始化接收和發送緩沖區,初始化網卡接收地址。步驟如下:首先復位RTL8019AS;然后選中Page0設置數據配置寄存器為16位,清除遠程DMA計數器,設置接受緩沖區區間,設置接受和發送配置寄存器,清除中斷寄存器,屏蔽所有中斷,設置寄存器BNRY;選中Page1初始化物理地址和組播地址,設置寄存器CURR;選中Page0開啟RTL8019AS的所有中斷。
對于TCP/IP協議下位機的算法實現部分主要完成TCP/IP協議在單片機上的運行。由于嵌入式聯網設備越來越多,需要在嵌入式設備上實現TCP/IP協議棧,但是嵌入式設備不同于PC機,它們一般采用MCU也就是單片機而不是CPU作為核心處理器。這就需要在單片機上實現TCP/IP協議棧。對于高端的32位單片機,由于其性能已經接近于低端PC機CPU,所以和在PC上實現TCP/IP協議棧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對于低端8位的單片機,TCP/IP協議棧的實現變得困難許多,所以并不適用[4]。
單片機上網技術,是當前的一個熱門技術。單片機上網技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在單片機上實現TCP/IP協議棧。現在可獲得的TCP/IP源代碼一般并不為51單片機設計,而51單片機和KeilC51編譯器有其自身的特點:存儲類型、函數指針、重入函數等,ZLIP就是針對這些特點設計的TCP/IP協議棧。
3 結束語
采用目前廣泛應用和發展前景巨大的Internet和Web技術,可以方便快捷的實現農業溫室信息數據的傳輸和顯示,可以在任意用戶終端進行訪問和控制,高效的實現溫室大棚遠程環境參數采集和管理,從而達到創造智慧農業的標準,并將此項技術推廣和應用在北方溫室大棚作物種植中,從而大幅度的提高溫室農產品產量,對農業生產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摘 要:在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北方城市伴隨著人口的急劇膨脹因其地理和氣候環境在冬季采暖期,煙霧彌漫,空氣質量很差,出現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大氣污染、生態破壞、能源匱乏、人居環境惡化、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城市生態環境問題,而農村環境保護常常被人們所忽視,致使農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日趨嚴重,并正在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屬于北方城市,其發展規模的擴大也出現相應的問題,具有代表性。因此應該盡快找到方法來解決以上的問題。文章將從城市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研究現有問題,提出實現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呼和浩特;城市和農村生態環境;對策
近20年來,中國城市數量和規模均有大幅度增長。1978年設市城市193個,城市人口比17.9%。1997年增加到640個,城市人口比28%以上。各類建制鎮20 000個以上。目前中國城市人口比將近3 000[1]。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規律表明,當城市化人口水平進入3 000~6 000的中期發展階段后,普遍出現城市化進程加速現象,預計在21世紀城市化水平將跨入一個新階段。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是以塵、二氧化硫為主要污染物的煤煙型污染。降塵、顆粒物污染全國大城市100%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尤其是北方城市,在冬季采暖期,煙霧彌漫,空氣質量很差。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全球大氣中含二氧化硫最高的10大城市,中國竟占了3個且都在北方。近年大城市燃油車輛尾氣污染日趨嚴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城市在建設及其規劃中的一大課題。呼和浩特作為國家確立的全國46個重點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城市之一,可看作黃河中上游及華北地區的生態屏障,其環境質量的好壞,既關系著呼和浩特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也關系著北方地區生態大環境。內蒙古自治區自建立環境保護制度以來,環境污染防治的重點一直是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而忽略了廣大農村的環境問題,本文著重把農村環境問題和城市環境問題一起研究討論,以實現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 北方城市生態環境現狀
北方地域范圍的城市生態環境現在總體在惡化,城市周邊面臨著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破壞及退化問題,不同程度存在著自然生態惡化、森林面積縮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現象;而城市環境問題突出,污染治理水平較差;整體可持續發展能力低下,對中國整體生態環境構成威脅。
1.1 呼和浩特市、旗縣區城市、農村生態環境分析
1.1.1 呼和浩特市、旗縣區生態區域類型。呼和浩特市現轄4區、4縣、1旗,即新城區、賽罕區、玉泉區、回民區、托克托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和林格爾縣以及土默特左旗共77個鄉鎮、1 007個行政村。呼市地處干旱半干旱區,降水少、蒸發量大,降水量僅是蒸發量的五分之一。風沙大、土質疏松、地表植被覆蓋度低,這是其典型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水土流失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34%。森林覆蓋率現為20.69%。把呼市分為4種明顯的景觀類型區域,即低山丘陵草原――農田景觀,大青山、蠻漢山山地森林景觀,土默川平原農田景觀和黃土丘陵農田――草原景觀。武川縣屬大青山和低山丘陵草原地帶,森林覆蓋率僅為5.42%,由于干旱、風蝕沙化、過度放牧,草場已遭到嚴重破壞,巳呈荒漠化的趨勢。森林景觀帶主要位于大青山、蠻漢山山地,此處是呼市地區的風水寶地。土默特平原農田景觀包括土左旗、托縣、和林縣及呼和浩特周邊部分地區,這一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較好,但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和人為的破壞,耕地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及鹽堿化隨之而來,造成環境質量破壞嚴重。綜上所述,呼和浩特市周邊生態環境正面臨生態破壞及退化問題,各地重建設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邊建設邊破壞、建設趕不上破壞,造成環境質量大逆轉。
1.1.2 大青山生態環境。被稱為呼市天然屏障的大青山生態保護問題更是刻不容緩。在放牧集中的夏、秋兩季,大青山北坡、南坡牲畜總量近60萬頭(只)。其中北坡超載約80%~90%,南坡超載110%~120%,帶來的惡果是草原被嚴重破壞,剛剛長出的嫩枝嫩葉慘遭啃食,草場喪失了結籽、繁衍的再生能力。由于超載放牧、牲畜驟然增多,致使大青山土壤植被遭破壞。植被經牲畜輪番踐踏,越來越稀疏,遇到暴風驟雨,土層塌陷,巖石更是裸露。隨著山里畜牧業鄉鎮企業的發展,人工放牧營盤增多,人們亂砍濫伐林木,亂采、偷采礦山,建房取暖、建棚養畜,造成大青山林木銳減。近年來,呼市有關部門在大青山植被覆蓋率最高的地段建設賓館、別墅群、高爾夫球場等豪華的樓堂館所和餐飲娛樂設施。與此同時,沿山地區的數十家鄉鎮、個體采石廠、小金礦、陵園墳地對大青山植被也造成嚴重破壞。
2 北方城市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北方城市大氣環境不容樂觀
目前,北方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是:空氣混濁,水質污染、土壤變壞,作物綠化受害。伴隨工業化而來的城市化以及交通運輸的現代化,經濟活動的強度日益加大,人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強烈。城市的經濟發展使自然資源匱乏,“三廢”排放量加大,城市人文生態環境條件日趨惡化。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氣體排放量大,城市居民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上升,城市大氣污染已成為居民的頭號殺手,如表1[2]為北方城市大氣降塵的元素含量。由表1可知北方某城市大氣降塵的灰塵中重金屬等元素含量最高,主要是Cu, Pb, Zn, Hg等。煙塵中Cu, Pb, Zn, Se, Hg也很高,煙塵是污染城市土壤的主要來源。呼和浩特農村農民生活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秸稈和柴草,其中農村戶均煤炭消耗量為年3.15噸。按全市29.9萬戶農戶計算,每年煤炭消耗量達94萬噸。由于直接燃燒和低空排放,由此產生的煙塵約3萬噸、二氧化硫2.6萬噸,煤煙型污染也逐漸突出。
2.2 城市市區缺水、水環境污染較嚴重
北方城市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市區缺水。呼和浩特是我國缺水城市之一,由于不合理的開采利用,已出現了降落漏斗,若不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水資源問題將成為制約呼和浩特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呼市農村飲用水問題也很多,據呼市水務局普查統計,目前,在呼和浩特農村仍有55.87萬人飲用水不安全,飲用水氟含量超標的有17.6萬人,飲用苦咸水的有7.06萬人,飲用未經處理地表水的有1.25萬人,飲用水細菌指標超標的有1.25萬人,飲用未經處理受污染地下水的有1.05萬人,其他飲水水質問題的有1.28萬人。呼市有9個旗縣區,被國務院列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的縣就有4個,而這些地區也被聯合國人口組織定為人類不適宜居住地區。表2 為中國北方的一個城市水中微量元素含量[2]。地下水硬度和礦化度、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等指標不斷上升,綜合超標率逐年增大,大大超過飲用水的標準。地下水污染,水資源告急已成為全國城市發展中的嚴重問題。
呼市鄉鎮企業的水環境污染也非常嚴重,他們中有的在選址時缺少合理規劃布局和科學論證;有的在選擇生產項目時,未進行充分的環保論證,沒有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致使一些屬于嚴格控制和禁止投產的生產項目被立項投產或被盲目引進;有些鄉鎮企業科技含量極低,機器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落后,粗放經營。在污水排放方面,可以說大部分未經處理,隨意排放,不靠河的排入荒灘、土地,土壤經“潛移默化”,污染著地下水;靠河的排入大、小黑河、清水河、渾河等,但最終流入的還是黃河。沿黃河一帶原本水土流失嚴重,每年夾帶著5 000萬噸泥沙侵入黃河。呼市境內有大小河流21條、中小型水庫26座,75%的地表水均來自過境的黃河。廣大村民對如何預防和減輕身邊的污染知之甚少,對受到污染侵害常常無可奈何。
2.3 農村環境問題堪憂
在呼市的周邊旗縣的鄉村中也大都存在著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如濫用農藥和不合理使用化肥,不止造成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還對農副產品的安全構成危害。同時,農用地膜殘留和積累破壞了土壤結構、影響農作物生長并危害牲畜安全。呼市作為國家確立的“乳都”,乳業發展前景廣闊,奶牛養殖本來可以成為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但分散的以戶為單位的生產方式,造成人畜禽混居、畜糞便隨處堆放,極易造成人畜禽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前些年在呼市發生的禽流感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3 實現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既存在矛盾的、對立的一面,也存在著可以協調、統一的一面,即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統一體。經濟發展帶來環境問題,卻又增強了解決環境問題的實力。環境問題的解決又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打下了基礎。
3.1 控制城市“三廢”污染,合理開采利用水源;依靠科技進步解決環保問題
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故要努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預防和控制環境破壞和污染。呼和浩特市環境質量想要有所改善,基本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使城市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必須嚴格控制城市“三廢”污染,切實加強對污染源頭的治理。
合理開采利用水源,杜絕浪費,切實加強對污染源頭的治理。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或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的生產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依靠環境科技技術,以技術創新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根據生態環境的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和改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在農村,技術進步尤其是農業生產進步,對整個城市及周邊生態環境有明顯的影響。農業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能有效地緩解人口增長與糧食供給之間的矛盾,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但又要注意和防止人們過度追求眼前利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3.2 加大普及環保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倡導綠色消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現代社會,提倡節儉消費尤其重要,綠色生活、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多層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提高物質的利用率。此外,還要加強環境教育反對過度消費,改變人類傳統的觀念,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增強全民環境意識,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多方位的生態環境教育,努力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氛圍,使廣大民眾更多的掌握環境保護意識,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法規、政策,從而更自覺的參與到環境的保護中。循環經濟有利于促進資源枯竭地區的結構調整,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有利于開發一次資源,發展替代產品,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循環經濟,使之成為是呼市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3.3 加強政府職能,全面提高城市競爭力
呼市政府要加快解決目前比較突出的道路建設、飲水安全、污水排放等問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在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的排名中,鄂爾多斯排名較為靠前,位列第28位,包頭37位,呼市第58位,這表明呼市在提升城市競爭力方面任務十分艱巨。在文化城市競爭力和知識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呼和浩特充分顯示首府優勢位于38位。一個城市只有競爭力增強了,經濟才可以大大發展。城市的環境面貌大大改善,隨之農村環境也會迅速改變。身居西部生態環境落后的呼和浩特,應在提高競爭力上狠下功夫。各旗縣區應認真落實吸引區內外人才,特別是優秀中青年科技骨干到城市農村去工作。讓他們指導建設一批不同層次、布局合理、功能齊備、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的示范性新農村環境樣板模式。
3.4 重視農村環境建設,因地制宜,建立市區、郊區和農村相連的大生態保護系統
呼市政府要像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樣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加快村莊規劃、糞便無害化處理、人畜禽分離、推廣沼氣使用清潔能源等問題的解決。針對呼市9個旗縣區綠化先天條件不足、生態脆弱的現狀,必須走以開發促重建、以重建促開發、開發與保護并重、開發與重建相結合的道路,由過去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掠奪自然資源,轉變為保護、恢復和優化生態環境,從分散治理轉為綜合治理,從先破壞后治理轉為工程建設和生態保護重建相協調。對一些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短期內難以恢復植被的貧困地區,應對該地區的“環境難民”采取搬遷轉移的措施。呼市在綠化建設中應借鑒其它園林城市的好經驗和好辦法,還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建立市區、郊區和農村相連的大生態保護系統。
4 結 論
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體地講,一方面是要根據城市環境容量,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以提高控制生態環境破壞的能力,確保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是要轉變發展模式、更新發展觀念,實現經濟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提高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環境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社會經濟效益,減少污染物排放和減少城市生態失調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效地把人類和動植物的廢棄物回到土壤,把工業廢棄物分別加以分解或再生,以保持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和支持郊區農業發展,降低經營成本,以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還要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達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只有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夠得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核心內涵。呼市現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家園變得天藍山綠水更清。
摘要:水資源是北方城市中寶貴的自然資源之一,這一大自然的饋贈正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自我國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以來,水這一自然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和價值也在逐漸改變。水以不同的形態,不同方式出現,越來越豐富的參與著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然而近年來居住區內的水環境建設卻在商業利導的影響下更加注重視覺形式、以及材料、構圖,卻從而忽略了居民本來的需要。因此,在建筑設計中,水環境應該怎樣設計,如何營造才能做到使人們擁有更好的親水體驗,同時使更加節約水資源,讓建筑水環境能夠更加富有彈性和生命力開始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北方地區;居住區;水環境;環境行為學
正文:
在今天,建筑師們經常會片面強調空間對人的決定作用,希望使用者可以按照建筑師的設計意圖來生活,而實際上總是事與愿違,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生活習慣改變著周圍的生活環境。因此建筑師的設計經常不能很好地決定和引導使用者舒適的使用。目前,很多設計都單純的強調造型,卻忽視了環境和人的之間的交流。建筑設計本身就應該以人為使用主體,綜合考慮其他多種因素相互交叉來進行設計。因此,一個好的建筑師應把自己看做使用者,設身處地的考察和考慮使用者的需求,這樣才能做出以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為目標的設計。
在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城市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同時也帶了種種社會矛盾。擁擠的住宅區,高容積率,低綠化率,擁堵的交通,惡劣的自然環境等,種種的一切都使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下降。居住區的水環境與居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它不僅僅可以豐富人們在居住區室外環境中的空間內容,同時也為居住區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可能發生行為活動的場所。通過對可能發生的行為進行探討,充分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特點,以環境行為等理論的研究及相關理論的支持,來優化居住區水環境,創造一個滿足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需求,同時保證居民的健康,又能獲得生態平衡的理想居住空間。
一.符合當地自然氣候特征
我國北方夏季高溫多雨,而冬季又干燥而寒冷,不同的氣候給人舒適度的感受都會有所區別。多變的氣候對水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因此對于北方水環境景觀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自然氣候的問題。比如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夏天時水體周圍可以創造相對涼爽的微氣候,而冬天水體結冰,如果設計不合理,會造成管道的破裂,路面的濕滑等不合理現象。因此在居住區水景觀的設計上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可以充分挖掘冬天時的娛樂項目,大面積的水域可以考慮冰雕、滑冰等項目,而同時在夏天又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休憩、交流的理想場所。
二.滿足居民對物質空間環境的需求
在居住區水環境的設計研究中,其首要問題應該是制定基于環境行為學的設計策略,從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出具有品質的居住區水環境。
(1)對使用人群的分析:通過調查、觀察、現場研究等方法進行考察,對使用者的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對環境的需求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調研從而分析總結出不用人群對居住區空間環境的不同需求。在居住區水環境設計時可以針對不同人群喜好進行不同的空間設計。
(2)對使用者的行為分析:觀察不同的適用人群不同時段的活動范圍、活動內容以及活動方式,分析總結后可以得出不同人群的活動規律。在很多居住區中由于沒有充分考慮使用者的行為方式,設計沒有空間層次,就會出現設計后環境評價不高的現象。比如老年人跳廣場舞干擾居民休息,小孩子成群在馬路上嬉鬧,不顧來往車輛行人,這都是因為沒充分考慮居民的行為習性所導致的。因此在在設計中,應該根據不同人的活動規律適當設置私密或交流空間,合理擺放公共設施,使居住區內的活動設施更加均衡,利用率更高。
三.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以及良好的通風,沒有噪音干擾是人們生舒適的最基本要求;其次,在居住區中生活要有安全感,不用擔心被偷盜及發生意外;再其次,人與人的交往必不可少,人們需要相互接觸,渴望和諧的鄰里關系。良好的居住區水環境可以形成舒適的微氣候,保持居住區內濕潤,在水邊休憩,會給人帶來內心的安靜榆舒適。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更加渴望交流,交流是舒緩情緒量高的方式之一,良好的水環境塑造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好的交流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居住區水環境的建設中應考慮到特殊人群在環境中的特殊性。例如老年人的安全性需求,居住區設計者在水景邊所能提供的休息方式是否安全,現在老年人喜歡一起交流,曬太陽,而居住區中是否可以提供更舒適的條件。再例如孩子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破壞性,如果在水景觀附近玩耍,安全問題如何保障,圍護構件是否可以輕易跨越或者破壞,再或者接觸到噴泉等水景觀是是否有觸電危險,這都應該是設計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四.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
(1)雨水儲存再利用: 在居住區內可以設置地下蓄水池以及地面蓄水池,方便儲集雨水,這些水可以經過簡單處理后作為雜物用水或者綠化用水。地下蓄水池應設置在小區的最低洼處或地下室中,這樣可以使雨水自然流入,而地面上仍然可以作為活動場地。地面蓄水池可以利用原有的洼地或者人工開挖而成,按照自然排水坡度可以將居住區內分成幾個匯水區域,除了具有儲水防洪功能以外,還可以兼做人工湖,人工水池等,具有景觀及生態功能。
(2)提高路面滲透性:在居住區中,提高路面滲透率可以更好地使雨水滲入地下。首先應該盡可能多的提高綠化率,自然土壤是最環保的保水措施。其次,可以在負重比較小的路面盡可能使用透水鋪裝,同時配合安裝滲透管、滲透井等設施。
(3)可持續的水景觀建設:在居住區中,開放的水面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功能。但是,如若水處理系統不夠完善,水質就難以保證,而經常更換景觀用水又導致水資源的浪費。因此,地表水循環也是居住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可以考慮將雨水與景觀水系統相結合,并配合水生植物進行水處理,使水景觀形成一個活的生態系統,不近清潔優美,還能節約水資源。
結束語:
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我國水資源的短缺情況加劇惡化,城市的人居水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因此,解決城市生態問題刻不容緩。水資源的合理運用是對城市人居建設的重要保障,是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人居建設中的水環境系統建設。
【摘 要】城市環境容量指城市特定區域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本文采用A值法,根據D市主要污染物的大氣環境本底值,測算D市的客觀環境容量,以期作為該市總量分配的依據。
【關鍵詞】大氣環境容量;A值法;總量分配
0 引言
環境容量是指人類自然生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的最大負荷,即環境所能接受的污染物限量或忍耐力的極限。城市環境容量指城市特定區域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即城市自然環境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或為保持某種生態環境質量標準所允許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如果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了城市的環境容量,就會造成城市生態系統的退化。本次測算首先確定合理的控制區及環境目標,并根據“A-P”值法,得出控制區污染物基礎允許排放總量。在《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技術方法》中,用A值法進行總量控制,用P值法控制點源排放,是我國目前總量控制的標準方法。因此,本文制定采用A值法計算D市大氣環境容量。
1 A值法介紹
氣態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允許排放量計算根據《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與方法》(GB/T13201―91)所提供的A值法計算,具體公式如下:
2 總量控制系數(A)的確定
在用A值法計算城市環境總量時,首先是對容量控制系數A值的確定。根據標準所推薦的系數范圍并結合地域特點,確定D市大氣環境容量控制系數A值。D市總面積為262.9km2,本次容量可測算出D市域范圍內的大氣環境總量。D市大氣環境屬二類環境質量功能區,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的二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