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05:45: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藝術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容摘要 :文章從藝術設計專業一部分學生上課出勤率較低的現象著眼,提出教師在教學中自身是否需要反省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重點從教師課程教學內容的充實、教學方法的完善和教學態度的改進以及學校方面必要的監督措施四方面,分析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改進的方法,從而達到提高教學的質量的目的。
關 鍵 詞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態度 監督措施 積極性
隨著各大院校的擴大招生范圍,隨之而來也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其中一部分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不愿到教室上課,這也是當前學校較為棘手的現象之一。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師是否也該反省自己,是教師所授課程的內容對學生沒有吸引力,還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方面做得不夠好?因此,分析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應如何提高教學的質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教學內容的重要性。
第一,課程教學內容應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準備。第二,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要做到所授課程的主題明確、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的結構安排合理、內容充實并明確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如能在教學大綱規定的基礎上,能較好地結合本學科新成果、行業新動態并結合實際工程項目讓學生參與具體實踐,對學生可以產生吸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其次,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需要做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重點突出。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所學的內容,而且明白此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是什么。具體的教學方法可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每個班級都會有水平不同的學生,針對基礎差一些的學生,教師應根據其欠缺的知識多用心指導并幫助其盡快地達到教學要求的水平;基礎好的學生,教師應多引導其向更高、更深的專業層次學習,從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二,課堂輔導,教師不能只通過講解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還需要布置相應具體的課程作業 ,并要求學生盡可能在教室中完成。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并予以解決,來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的應用水平。因此,課堂輔導不僅是發現學生問題并幫助其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也是教師總結教學經驗的途徑之一。第三,交流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而應由點及面地啟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和教師交流互動。教師應注重觀察學生對知識吸收的程度,并可通過適當的舉例來調節課堂教學氣氛。第四,舉辦作業展覽。如果教師在完成本課程的教學之后,能組織學生的作業辦一些相應的展覽,也將會起到讓學生互相學習和互相促進的作用,從而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第五,多媒體案例分析。教師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可以很清晰地解剖分析整個案例的設計過程及設計成果,并可通過多媒體的教學示范,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枯燥乏味,從而提高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第六,堅持使用普通話。教師應考慮到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方言的學生,標準的普通話不僅能讓學生聽懂教師所授課程的內容,而且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再次,教學態度的重要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待學生的態度也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第一,要看教師對待學生的教學態度的好與不好,教師對待學生的責任心是其中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責任心的強和弱以及教師自身思想品德的好和壞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一個責任心強的教師不僅能嚴于律己,做到不遲到不早退,而且自己的良好思想品德也能感染影響學生,從而起到一個很好的表率作用;反之,如果教師自身的責任心不強,經常遲到早退,這樣的教師即使擁有再好的學術知識也必然影響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第二,在對待學生的教學態度中,教師適當的表揚鼓勵和關心愛護學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也能促進學生的上進心。如果能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將會對他們的整個人生都有好的幫助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的不同表現予以鼓勵和表揚。但表揚和鼓勵的方式方法需要有所策略,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具體場合而選擇相應的表揚和鼓勵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室公開表揚和鼓勵同在較小范圍的表揚和鼓勵相比,針對不同的學生,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表揚和鼓勵學生的時候還需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心理,這樣的表揚和鼓勵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教師在批改和講評學生作業的過程中也應本著認真、公正的態度。不能因為種種主觀原因而徇私舞弊,不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造成學習質量的下降。
最后,監督措施的重要性。
當然,要做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僅僅靠教師和學生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學校的一些相應的、必要的監督措施。第一,教學管理辦公室的嚴格考勤。遲到、早退、曠課直接與成績掛鉤,輕者重修此門課程,重者則開除學籍。專業教師也應告知學生課堂紀律的重要性,并從自身做起,上課不遲到不早退,起好帶頭作用。第二,相應的評價調查表。學校也可以通過教師對教學情況的分析調查表和學生對教學情況的評價調查表等來反映課程教學的效果和反饋的信息,并根據具體問題采取更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去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結語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要清楚自身的作用不僅在于為學生傳播專業知識,而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在自身專業知識的領域中勤懇耕耘,提高專業知識能力為學生起好指導作用,而且也必須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并提高道德思想水平,通過課程教學內容的充實、教學方法的完善和教學態度的改進,以及優良的學風和高尚的師德去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起到為人師表的表率作用。
【摘 要】社會經濟是基礎,藝術設計教育要發展并為社會經濟服務,就必須與社會經濟密切聯系,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本文從四個方面入手,淺談了市場經濟驅動下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
【關鍵詞】市場經濟 發展 藝術設計 教育模式
在我國,1997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開始引入市場經濟,經濟在長期壓抑之后飛速發展。由于社會對藝術設計的需求劇增,造成廣告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等專業人員緊缺,順應這種市場需求,藝術設計專業成為了一個熱門專業。在市場經濟中,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規律,又要適應市場,培養出具備不斷更新知識能力,具有良好素質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如何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藝術教育模式呢?
一、明確藝術設計教育在市場經濟中的發展方向
藝術設計教育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藝術設計與表達能力,掌握相關的藝術學、社會學、文化學及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并具備一定相關技術知識的寬基礎、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藝術設計專門人才。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講話中說:“……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也指出了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設計是我們工業前途的根本,優秀的設計是成功企業的標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又要求藝術設計必須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緊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設計也是一種生產力”、“設計就是經濟效益”。這就要求藝術設計必須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相結合,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必須符合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存要求的變化,大眾審美趣味的轉移等,促使設計必須時時以新的姿態不斷演變。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又影響著人們的生存方式。當今,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時代的來臨,社會經濟活動逐漸轉向信息生產、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傳播等形式,這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優化藝術設計教育課程設置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面向未來的藝術設計教育課程設置安排應更加科學化、系統化、靈活化。結合本校本地區特點,系統規劃、組織、實施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加強藝術理論、專業理論課在課程設置中的類型選擇和比重設置。當代藝術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營銷與市場、時尚與地域文化高度結合的設計;調整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突出崗位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大綱和課程內容是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它們不但要體現應用性,更應突出崗位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而,設計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市場需求而發展,并且隨時都處在一種應對市場的變化,隨社會需求而改變的狀態之中。那種希望建立一個穩定的、標準的,以不變應萬變的設計教育體系的想法只能是空想。我們要積極吸收和借鑒世界設計界的新思維、新流派為我所用。教育目標和教育手段以及教學內容應與企業對設計師的具體要求銜接;借鑒發達國家的方法和手段來幫助我們發展。總之,對于藝術設計教育來說,課程設置的安排應該是將設計作為一種高度復合型的交叉學科來組織教學。強調教師和學生能動性的發揮。激發彼此的潛能,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學手法,實現理論知識向實際能力和社會責任的轉化,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三、采用靈活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設計藝術教育與相關行業、市場的關系十分密切。設計產品要直接經受市場的檢驗,并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因而社會學、市場學、營銷學以及廣告學、設計管理等不僅是設計藝術學的相關學科,更是設計藝術各專業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設計藝術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設計藝術理論和實踐的培養之外,也要將市場經營的知識導入其中,使學生盡早了解社會、了解行業、了解市場,以縮短學生對市場認識的過程,使學生能夠盡早認識設計與市場的關系。可采用以下的教學模式:
1.工作室教學模式
所謂工作室模式就是實行“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實行導師負責制。工作室以個案教學為特征。既有獨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具有融合性、開放性、互動性、可選擇性等特征,并注重課題教學的實踐性環節。實際上它也是一種綜合化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多學科系統性知識基礎之上的,因此它能夠為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提供良好的空間,為創造設計的成功奠定基礎,它順應了時展的需要,是對當今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它
促進了師生的互動交流和學習實踐,給學生提供了掌握專業技能、培養創新思維的良好操作平臺。
2.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通過實踐,讓學生貼近專業、企業、市場、社會。當然,在建設設計實踐教學基地時,我們應與當地和周邊地區產業緊密結合起來,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技術開發與設計人才,畢業生在當地和周邊地區為企業從事產品開發與設計。各院校應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專業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點。在此之前,要先組織教師深入企業進行調研,一是了解企業的生產技術狀況,為理論教學的應用提供現實參照;二是通過調研,搭建互動平臺,增進彼此友誼,培養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感情,為友好合作奠定基礎;三是了解企業的合作意向,明確校企雙方的需求,通過合作辦學,實現雙贏,實現實踐教學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有了穩定的實踐基地,學校就可以利用假期到實踐基地參與設計,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實踐經驗。由此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也使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化設計教育模式得以真正實現。
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其中,可以運用興趣法將學習變成愉快的創作體驗過程;營造主動思考的學習氛圍;運用討論法使課堂變成教學互動學術氣氛濃烈的研究場所;建立嚴謹的治學態度;建立師生交流平臺,為學生開設第二課堂;教學相長,重視歷屆學生學習狀況的研究總結等等。
四、建立健全的就業指導體系,將學生成功推入市場。
在校期間不僅要重視學習成績,還要重視考察各地、體驗生活、課程交流以及參與項目、合作課題等一系列的經歷和體驗,這些都是積累經驗、豐富知識的重要方法。各教研室應圍繞著“怎么準備實
習”、“怎么安全實習”、“怎么順利畢業”三個問題展開實習動員,處理好畢業頂崗實習與就業的關系,確保學生“下得去、留得住、穩得下”。還要求學生在實習當中要做到“三練”——練應變能力、練綜合素質、練知識運用;做到“三找”——找問題、找差距、找方法;做到“二帶”——帶著任務去、帶著收獲回。動員會普遍呈現“教師熱情高、學生收獲大、現場氣氛好、整體效果佳”的好效果。對于就業較困難的專業,還應該研究討論出一些具體的對策措施,比如:
第一,書記、主任帶頭尋找困難專業的就業渠道,找突破口,廣泛聯系,發動教職工找渠道,派出人員到各地挖掘資源,傳遞信息,落實具體的就業辦法。
第二,系上再次修改有關就業的獎勵措施,重點是要獎勵做出突出業績,做了實際工作的老師,不再吃大鍋飯,不搞照顧政策。
五、結 語
根據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轉型的需要,為了加快推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聯動發展,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建立服務型教育體系、產學研結合體系和教育培訓服務體系,增強教育對經濟社會的人才支撐能力、知識貢獻能力和學習服務能力。高校在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應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和高校與企業利益共享機制,應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與資源條件,揚長避短,走體現自身優勢的發展道路,應勇于創新,結合實際、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積極探索多種模式和靈活有效的機制,并為提高高等教育對支持和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起到積極作用。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認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藝術設計,同樣是一種生產力。它像其它生產力一樣,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要培養出真正有創意的設計人才就應該改變舊有的觀念,把科學理性思維納入到藝術設計思維之中。只有具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才能解決創意能力的問題。現代藝術設計必須是理性的、科學的創意設計。只有這樣,我國的設計教育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適應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
摘要: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學生在具備了必要的理論基礎之上,更重要的是把理論合理的運用到實踐中去,但現在高校在實踐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本文通過提出在實踐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及對這些問題做出分析、研究,探討了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可實施的一些改革方案。
關鍵詞: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改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生活中設計無處不在,培養藝術設計人才的高校在設計課程體系安排上卻變化微小,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主要是大部分的課程教學都停留在簡單的老套的理論上,忽視實踐中的運用,學生畢業后不經過實踐鍛煉很難適應社會需求,藝術設計實踐教學必須成為重點,根據社會的需求調整課程的結構,逐步完善實踐教學的體系。
一、從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現狀看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藝術設計課程體系從最初的簡單的三大構成發展到今天的平面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工業造型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諸多專業方向,可見其發展快速,發展越來越全面。體現出它是一門和生活緊密聯系、綜合性強、處處與實踐掛鉤的專業。在日常教學中理論部分必須通過實踐來驗證它的可行性,藝術設計觀念必須物化才能體現它的實用性。
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潮流專業,其目的是為社會經濟帶來實際效益,同時改變人們的審美標準,改善生活質量。為社會培養敏銳的實用型和創意型設計人才。因此,在安排設計課程時不能只以理論教學為主,要安排與理論相符合的實踐課程,理論結合具體的實踐才能驗證理論的可行性,才能在實踐中完善理論。在教學中,單一的理論學習,學生無法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精神,只有加入大量的真實課題設計,學生才能體會到平時的理論學習并不是空談,是和真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才能更投入、更積極的學習。在實踐教學中,如涉及到客戶提出的一些具體要求,學生就需要進行大量的市場考察,和相關的市場調研,結合客戶的要求做出滿意的方案,通過這些具體的實踐教學,學生不僅了解了大眾的心理,市場的需求,同時也鍛煉了自己實際的創作能力和解決具體方案的水平。理論聯系實踐,理論離不開實踐,特別是藝術設計這門與時俱進、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更離不開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是能否為社會培養優秀設計人才的關鍵。
二、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的具體改革措施
1、創新思維與實踐課題的融合
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著鮮明個性,每個人的審美、創意、藝術感受都是不同的,都有著強烈的、習慣的自我審美標準,在面對具體的實踐課題時,很少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大部分是在表現強烈的自我審美,導致很多作品太過于天馬行空,不切實際,不能充分的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但有時客戶、使用者大多數沒有受過藝術教育,也沒有高的審美水平,憑著自己習慣的審美要求對設計師提出各種各樣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設計師的創作,大部分的設計師從最初的個性鮮明,創意無限,成為只為滿足客戶要求但毫無創意的模式化創作。如何平衡學生創意和具體實踐課題之間的關系成了實踐教學的難點。
不同的年級實踐課題安排是不一樣的,在低年級實踐課題安排上,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意,課題安排范圍很廣,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發揮,這樣學生能最大可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把學生的思維打開,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到了高年級,多安排一些和生活關系密切的實踐課題,如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環保、減排、節能等和我們生活的世界息息相關的一些主題,從自己身邊的環境開始,平日里一些我們天天在使用的設計產品,如價格便宜的礦泉水瓶子、垃圾箱、課桌等等,沒有人去關注這些設計是否合理、節能、使用方便,因為它普通的沒有人去看它的設計而只是簡單的使用它,但敏感的設計師就會發現它的設計缺陷,如礦泉水大瓶的太多喝不完就仍了,造成了浪費,小瓶的量太少,不能滿足普遍的飲水量,垃圾箱不能很好的收納垃圾,通常垃圾外漏,清潔工清理垃圾也不方便等等這些我們日常每天都接觸的事物卻沒人去設計,通過這些事例來啟發學生,讓學生認清設計是什么,怎樣去設計,如何關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培養學生敏銳的思維能力。
近年來,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新興行業,涉及園林、建筑等多個領域。在設計中增添傳統元素,彰顯人文內涵成為當前該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國傳統文化具有的藝術意象,能夠呈現出更具民族特色的環境藝術,以滿足人們內心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加強對該課題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一、引入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將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意象融入到環藝設計當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延續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且能夠進一步豐富傳統文化。二是突破了現代城市建筑的缺陷,通過營造簡約的藝術意境給人們更多愜意的感覺。三是傳統藝術意象的運用更加強調情感訴求,且基于對人們內心的解放,滿足人們在都市快節奏生活下情緒釋放的需求。將傳統文化引入其中,更多的是設計師的情感表白,而人們在設計師創造的環境當中與其傳統的意境產生共鳴,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具體應用
藝術意象作為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具個性化特點,如果單純從直觀角度審視,其能夠借助一些媒介,將情感或者生活理念傳達出來,形成良好的藝術意象效果。具體來說,對于藝術意象在環藝設計中的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形象元素
藝術意象的應用是建立在多個符號組合基礎之上,將其中的內涵表達出來。現代空間環境設計理念當中,需要采取針對性方式和方法將“意”更加全面的詮釋出來,如圖案與材質的組合,最終在立體空間內體現出美好的意境等。而“象”主要是透過“意”而滲透出來,二者相結合才是藝術美感的傳達形式。在追求設計效果的同時,還可以借助手工等途徑體現自然境界。如北京香山飯店,在具體設計中,引入我國園林概念,不僅能夠提升飯店的趣味性,還能增添其民族特色。空間優化配置能夠更具目的性的實現對環境的襯托,促使飯店在實現餐飲等功能的過程中,帶給人們更多視覺、心靈上的體驗,增強人們對該飯店的印象,最終將其打造成為賞心悅目的景點,充分發揮其附加值。對于其他設計來說,可以將園林建筑與民居融合到一起,減少二者之間的過渡帶,進而達成整體的藝術效應,產生良好的互相襯托的效果。
(二)寓意元素
就文學領域而言,作家在創作中,會通過各種描述手段給讀者展現意象境界,而文學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文學概念與建筑學領域整合到一起,那么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對于“意”與“象”的追求與實踐將會更好地展現現代空間領域的中國化特色。具體來說,意是建筑中的藝術內涵,象是通過在前者的基礎上體現其內涵,二者互相聯系、密不可分,只有將二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夠實現對資源的充分利用。如蘇州園林中的“個園”的設計,由于部分設計師喜歡竹子,大量使用竹子布置園林。竹子在我國古典文化當中始終是君子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結。因此通過竹子的使用能夠呈現出最佳藝術效果。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整體一致性,所謂整體就是意與象二者不可分割,其不能夠將世界再現,且難以簡單地體現傳統文化的基層。因此在設計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意象,并在此過程中找到形,將其中的意更好地傳達出來,最終讓人們感受到其中的“神韻”。要想真正達到這一目標,單純的模仿難以實現,更多的是需要將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整合,將現代設計理念應用到傳統事物之上,賦予其更強的表現力,促使它們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民族特色完全的展現出來。如湖北電視臺的臺標“火鳳凰”,具有深遠的寓意。古代湖北為楚地,在時間推移中積累了深厚的楚文化,同時火鳳凰的形象能夠展現湖北歷史文化內涵。楚人崇火、拜日等,湖北電視臺將鳳凰為形、用烈火板的桔紅色搭配,創造了臺標。不僅應用了傳統造型的表現形式,且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將湖北的特色的展現的淋漓盡致。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對于環藝設計的審美角度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味模仿和效仿的設計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設計師需要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意象,促使創造的環境能夠給予人們更多幸福的體驗,賦予環境更強的生命力。
三、結語
隨著人們審美日漸多元、個性發展,環藝風格要兼顧時代與民族雙重風格,只有這樣,環境藝術才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在現代環藝設計中,設計師應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意象,將其與環藝設計整合到一起,找到二者最佳契合點,突出設計主旨,真正做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推動我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從而在此過程中謀求可持續發展之路。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秉承20世紀初歐美體系,又參考前蘇聯學制,高等職業藝術設計教育,也一直參考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并沒有形成高等職業藝術設計教育自身特色。教學體系的某些局部雖有不小的變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變。近年來雖在廣泛開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勵創新,發展個性的討論,并進行有關課程改革,但整個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仍未改變。
高等職業藝術設計專業開放式教育體系將針對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根據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特點,研究和借鑒發達國家藝術設計教育的先進經驗。通過優化組織教育過程,打破舊有的教與學的組合形式和封閉的教學局面,來建立一種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揮其創造力的開放式教學體系。
一、開放式的課程設置與課程標準
實施開放式教學體系不僅是一種教學管理模式的變革,更重要的是一種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變革。這種變革必然會引起教學實踐中的許多環節,如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手段的改革。在完全學分制的實踐中,追求的目標是“淡化專業,突出課程”,然而,要真正做到開放式的“淡化專業,突出課程”,并非只是把原有各專業、方向的所有課程都平行而直接地呈現在選課表上。開放式體現的教學規則,對課程建設提出了與之相適應的改革要求。它必須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在開放式管理的機制下對課程進行調整和實驗。
課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開放式的核心。課程確定以后,課程本身的標準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它既是教育者培養目標和教學意圖的具體體現,又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根本依據;另一方面,學生也是通過對不同課程的選擇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范圍。而且,在開放式教學體系下的絕大多數課程呈現在一種開放的狀態之中,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很多是非線性的,這也就是說學生對課程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呈跳躍式的。過去,我們一般都是根據專業的教學計劃來制定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而現在所謂的專業教學計劃在開放式教學體系下已經失去了意義,課程由學生自己來選,培養的計劃也就處于一種變化之中。開放式教學體系制定課程標準的基本特點就是比較量化,它包括課程名稱、代碼、學時數、學分數、教學的具體內容與基本要求、教材與參考書目以及作業要求和考試方式等。通過一些數字來明確課程教學的要求,盡量避免過去一些藝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那種模糊性、隨意性和無效性;同時這個標準也成為有關部門對教學進行檢查和督促的依據。
二、開放式的課程選擇與專業的確定
在專業課的平臺上,所有的課程都是由學生任選的。也許有人會擔心,雖然整個學習的過程始終體現了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但以后學生究竟以什么專業畢業,是不是在開放式教學體系下就不分專業了呢?其實不是。上文中我們提出的一個口號是“淡化專業,突出課程”,那么就專業界定的問題,我們提出的第二個口號是“先選課程,后定專業”。也就是說在學生修滿規定的學分提出畢業申請時,系部可根據學生在三年或更長的時間內所學的課程的性質或類別確定他的專業歸屬。可能出現的情形無非是以下三種:一是所學課程集中在某一學科或專業的課程群中;二是所學的課程雖然廣泛,但仍表現出明顯的學科或專業傾向;三是所學課程繁雜,學科或專業特征不明確。從開放式教學體系來講,對于上述三種情況,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學校都應該準許畢業。但后一種情況究竟以什么專業畢業還值得商榷。
三、開放式教學體系的支撐
1.社會實踐與產、學、研相結合
為了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結合院系自身的特點,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實行工作室制的產、學、研教育模式,由設計師、專業教師共同負責專業教學、生產和科研工作,將科研成果和學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學之中。另外,改變僅在畢業設計時,才讓學生到設計公司參加實際設計項目的做法,根據課程教學環節的實際需要,結合設計公司的設計項目,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參加項目設計。由具有“雙師型”素質的教師指導,面向社會的實際設計實踐,才能使學生提前進入角色,縮短了學習與工作的距離,熟悉了未來的工作環境,得到了綜合性的多方面訓練。
2.建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對學生學習起著導向性作用。根據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公共課、理論課,提倡開卷考試,充分利用課題設計、計算機繪圖綜合訓練等多種形式來評定成績。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設計比賽、參加社會上的各種考級考證,獲獎或取得證書的學生給予獎勵學分。實行完全學分制,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進程,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充分發揮和培養特長,這也符合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規律。
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開放式教學是動態發展的,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完善的。以上幾方面是筆者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中實行開放式教學的一些研究和實踐,有待于進一步充實提高。筆者將在專業教學改革中不斷探索,大膽創新,總結經驗,尋找更加適合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特點的教學體系。
通過對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就一年級基礎課的回顧,發現了一些問題,以這幾年學生生源素質為研究基礎,經過這幾年探索出一些適合與本專業學生提高基礎素養的教學辦法,教學方法主要針對于設計基礎課中的徒手表達的研究,提出了一套較為合理高效的學習方法,從訓練的題材和學時的安排兩方面入手,使沒有受過學前專業素質訓練的學生能夠在短期內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從而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關鍵詞:循序漸進;徒手表達;論文下載
我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雖然藝術設計專業還比較年輕,在這期間為社會也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設計人才,教學體系已經比較完備。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全體教師在教學上的不泄努力,以及在教學體系改革和教學方法研究上所作出的貢獻。從辦學環境來講,我們不具備任何優勢,交通不便利,城市經濟類型屬于能源型城市,藝術設計對于學校來說也是一個新專業。這些原因致使我們的生源素質較其他兄弟院校尤其是老牌的藝術設計院校的生源相比較,素質相差甚遠。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我們立足于現有的硬件和軟件的條件,努力研究,試圖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對課程進行探索性的改革,力求走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新路。
1、徒手表達在設計課中的地位;徒手表達在整個設計課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方案初期階段,用速寫草圖幫助學生進行思考、構思,將頭腦思維片段的捕捉下來形成準確、形象的圖形和符號。有些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甚至就源于設計師的最初手稿。因此圖解與思考是設計師基本素養之一,二者也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同時也是設計師之間溝通的橋梁;徒手表達能從多個角度出發,空間、平面、立面、剖面、透視、展示設計意圖與構思。許多設計師都是優秀的畫家,而許多畫家也曾參與到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當中。懷勒(charles de wailly,1730-1798)被認為是當時最優秀的建筑畫家,他和皮瑞(joseph peyre,1730-1785)一起設計了巴黎歌劇院。他們在莊嚴的建筑外表內,設計了絢麗輝煌的室內空間,這個空間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懷勒所畫的剖面圖中,它不僅表現了建筑結構和室內裝飾,而且還畫了在觀眾廳、舞臺和街道上的人物形象。這幅畫是一個新突破,即建筑畫可以表現一個從外到內的空間序列。
2、 以往的教學方法及效果:徒手表達或者稱為設計速寫這門課程,據了解在在大多數院校設計基礎課程中只占有很少的學時,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我們也曾面臨由于學時的有限,因此課堂上不可能將全部的徒手表達知識一一的講解。基本上是在大一的第一學年剛入學的階段講完理論,然后大部分時間是留給學生課下自己來學習,每周交2篇a4幅面的速寫作業,這樣下來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是學生臨模時選擇的題材多種多樣,難易不等,有的臨摹過于簡單,有的卻過于復雜;有的同學臨摹的工作量不夠,一張紙上只是寥寥幾筆幾個形態。還有的在交作業之前突擊完成,效果可想而知。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也曾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臨摹優秀的速寫教材,現在有一些學校仍在應用這種方法,但在一年級采用這種方法還是不妥,首先是每一章節臨摹的圖量或多或少,難易不等,在理論方面學生也理解不了。
3、 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經過一番總結,還是覺得應該從作業的環節著手解決問題,最終形成以下教學方法;首先將臨摹的題材收集整理歸類,主要來源于幾本好的參考書如《建筑環境配景表現技法》等,將這些臨摹的素材按照由簡單到復雜,有平面到立面再到立體的順序歸類,在歸類的過程中,篩選出簡單、常用容易掌握的配景。各類參考書中有很多復雜的難以掌握圖例不適合于初學,如果不加以要求,在安排作業時,臨摹的內容過于多樣,在工作量和評分上難以統一。其次,在臨摹的數量上,按照所給出的臨摹稿上的數量來完成,這樣可以保證每人每周完成一定的工作量。
4、有針對性的訓練
上述幾點看上去雖然簡單,但是需要我們課下做更多一些的工作,如將臨摹的題材收集整理歸類,做成臨摹稿。制定詳細的訓練計劃,(1)各種形式的徒手線條練習(兩周),(2)樹木、植物平面的表達方法(兩周)(3)各種立面樹木的表達方法(4)人物、車輛的畫法(兩周)(5)各種材質的畫法(兩周)(6)室內軸測圖、透視圖、鳥瞰圖的表達方法(兩周)(7)綜合環境表現及方案草圖練習(六周),每周4篇a4幅面規定內容的速寫練習作業,只有通過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爭取在一年級使學生完全掌握各種類型的徒手表現圖的表達方法,為設計課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可以稱得上是專業訓練,針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而不是泛泛的美術速寫練習,是掌握設計語言與能力的捷徑。
5、 結束語
徒手表達教學這個環節中,理論指導是一方面,更的重要的是貫徹落實每次的練習內容和課上的監督指導。在作業的評判過程中發現問題所在,及時調整內容,重點輔導資質較差的學生,培養興趣是關鍵。通過速寫的練習,從而使學生建立起學習藝術設計專業的信心。
摘 要:通過對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就一年級基礎課的回顧,發現了一些問題,以這幾年學生生源素質為研究基礎,經過這幾年探索出一些適合與本專業學生提高基礎素養的教學辦法,教學方法主要針對于設計基礎課中的徒手表達的研究,提出了一套較為合理高效的學習方法,從訓練的題材和學時的安排兩方面入手,使沒有受過學前專業素質訓練的學生能夠在短期內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從而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關鍵詞:循序漸進;徒手表達;論文下載
我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雖然藝術設計專業還比較年輕,在這期間為社會也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設計人才,教學體系已經比較完備。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全體教師在教學上的不泄努力,以及在教學體系改革和教學方法研究上所作出的貢獻。從辦學環境來講,我們不具備任何優勢,交通不便利,城市經濟類型屬于能源型城市,藝術設計對于學校來說也是一個新專業。這些原因致使我們的生源素質較其他兄弟院校尤其是老牌的藝術設計院校的生源相比較,素質相差甚遠。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我們立足于現有的硬件和軟件的條件,努力研究,試圖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對課程進行探索性的改革,力求走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新路。徒手表達在設計課中的地位;徒手表達在整個設計課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方案初期階段,用速寫草圖幫助學生進行思考、構思,將頭腦思維片段的捕捉下來形成準確、形象的圖形和符號。有些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甚至就源于設計師的最初手稿。因此圖解與思考是設計師基本素養之一,二者也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同時也是設計師之間溝通的橋梁;徒手表達能從多個角度出發,空間、平面、立面、剖面、透視、展示設計意圖與構思。許多設計師都是優秀的畫家,而許多畫家也曾參與到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當中。懷勒(Charles de Wailly,1730-1798)被認為是當時最優秀的建筑畫家,他和皮瑞(Joseph Peyre,1730-1785)一起設計了巴黎歌劇院。他們在莊嚴的建筑外表內,設計了絢麗輝煌的室內空間,這個空間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懷勒所畫的剖面圖中,它不僅表現了建筑結構和室內裝飾,而且還畫了在觀眾廳、舞臺和街道上的人物形象。這幅畫是一個新突破,即建筑畫可以表現一個從外到內的空間序列。
2、 以往的教學方法及效果:徒手表達或者稱為設計速寫這門課程,據了解在在大多數院校設計基礎課程中只占有很少的學時,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我們也曾面臨由于學時的有限,因此課堂上不可能將全部的徒手表達知識一一的講解。基本上是在大一的第一學年剛入學的階段講完理論,然后大部分時間是留給學生課下自己來學習,每周交2篇A4幅面的速寫作業,這樣下來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是學生臨模時選擇的題材多種多樣,難易不等,有的臨摹過于簡單,有的卻過于復雜;有的同學臨摹的工作量不夠,一張紙上只是寥寥幾筆幾個形態。還有的在交作業之前突擊完成,效果可想而知。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也曾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臨摹優秀的速寫教材,現在有一些學校仍在應用這種方法,但在一年級采用這種方法還是不妥,首先是每一章節臨摹的圖量或多或少,難易不等,在理論方面學生也理解不了。
3、 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經過一番總結,還是覺得應該從作業的環節著手解決問題,最終形成以下教學方法;首先將臨摹的題材收集整理歸類,主要來源于幾本好的參考書如《建筑環境配景表現技法》等,將這些臨摹的素材按照由簡單到復雜,有平面到立面再到立體的順序歸類,在歸類的過程中,篩選出簡單、常用容易掌握的配景。各類參考書中有很多復雜的難以掌握圖例不適合于初學,如果不加以要求,在安排作業時,臨摹的內容過于多樣,在工作量和評分上難以統一。其次,在臨摹的數量上,按照所給出的臨摹稿上的數量來完成,這樣可以保證每人每周完成一定的工作量。
4、有針對性的訓練
上述幾點看上去雖然簡單,但是需要我們課下做更多一些的工作,如將臨摹的題材收集整理歸類,做成臨摹稿。制定詳細的訓練計劃,(1)各種形式的徒手線條練習(兩周),(2)樹木、植物平面的表達方法(兩周)(3)各種立面樹木的表達方法(4)人物、車輛的畫法(兩周)(5)各種材質的畫法(兩周)(6)室內軸測圖、透視圖、鳥瞰圖的表達方法(兩周)(7)綜合環境表現及方案草圖練習(六周),每周4篇A4幅面規定內容的速寫練習作業,只有通過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爭取在一年級使學生完全掌握各種類型的徒手表現圖的表達方法,為設計課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可以稱得上是專業訓練,針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而不是泛泛的美術速寫練習,是掌握設計語言與能力的捷徑。
5、 結束語
徒手表達教學這個環節中,理論指導是一方面,更的重要的是貫徹落實每次的練習內容和課上的監督指導。在作業的評判過程中發現問題所在,及時調整內容,重點輔導資質較差的學生,培養興趣是關鍵。通過速寫的練習,從而使學生建立起學習藝術設計專業的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行各業高速發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滿足社會需求,一些地方性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迅猛,但隨之而來的諸如教學資源無法滿足專業發展的要求、新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等問題,阻礙了地方性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
一、地方性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較早采用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學校有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美術院校。這些學校位于經濟發達城市,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設計類工作室開展得較好。然而,一些地方性高校面臨諸多問題。
1.盲目照搬發達地區高校的發展模式
發達地區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普遍實行校企聯合的工作室教學模式,由企業提供教學設備、裝修資金、項目,學校提供場地、人員等。在經濟發達地區,這種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高校有大量可操作的項目,企業可以節約房租與人工成本。校方可以借用企業資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教師的業務水平,節約了工作室建設資金。但一些地方性高校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盲目照搬發達地區高校的發展模式,容易缺乏生存的土壤,校企聯合辦學很難堅持下去。
2.忽略了地方性高校的生源現狀
一些地方性高校由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等原因,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差、作業質量不高、上課不投入。地方性高校為了應對這種情況,通常會采取加強教學檢查和日常考勤等相對嚴格的措施,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還給師生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甚至因為管理過于嚴格而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這種狀態下,教學質量是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即使教師讓學習積極性較高的學生進入工作室學習,從根本上看仍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手段,無法實現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要求。
3.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性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仍沿用原有的教學大綱,沒有為實踐教學配置符合市場和時展需要的有地方特色的課程。管理制度也不完善,經費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亂象叢生。
二、地方性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室的構建
1.學校為法人,自建企業模式工作室
由于所處地域經濟條件所限,地方性高校若采用校企聯合的工作室模式,會損害自身的利益。如果沒有項目和利潤,企業是不會無償投入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其實,學校可以自為法人,出資籌建類似企業運營模式的工作室,利用自身的資源以獲得優質的項目,如學校自建項目、教師項目、課題項目、學生自有項目、大賽項目、校企合作項目等。這些項目不但可以為學校贏利,打造品牌實踐基地,還可以起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作用。
2.健全工作室教學管理制度
工作室要想常態化地開展下去,就需要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地方性高校要想采用工作室教學模式,首先,要建立與自身相適應的完整的工作室課程體系,這個課程體系必須緊貼市場需求,以整合資源為目標。其次,要在專業方向、教學計劃、內容、任務、設備管理、工作室管理、資源優化等方面修改并完善管理制度。再次,要加強工作室學生遞進培養的研究。工作室由于受到學生年級的限制,往往學生剛能熟練地開展項目設計,卻已到了畢業的時候。最后,要建立與工作室教學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工作室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評價應該將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并重,專業能力可以從方案洽談、設計創意、施工管理三個方面量化標準,職業素養則以團隊協作能力、考勤、工作態度為主制訂考核標準。
3.合理分配利潤
工作室教學模式要與市場接軌,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的經濟收入不但可以用于工作室軟硬件建設,還可以用來提高師生工作與學習的積極性。制訂合理的利潤分配制度,是工作室教學模式健康運行的必要條件。地方性高校可制訂較為輕松的經費管理模式,院系是經費主管單位。工作室在完成院系所制訂的基本教學任務與創收任務外,可以享有一定比例的經費支配權,從而形成鼓勵和鞭策效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減輕地方性高校的資金壓力,形成良性的運作機制。
通識教育理念及其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啟發
(一)到了20世紀80年代,“generaleducation”在我國港、臺地區得到廣泛關注。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認為“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己,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才次之。”[5]P99-102當時的清華大學,第一年不分科系,所有學生一律實施通識教育,第二年起進人專業領域,各學科分為必修和選修兩種。通識課程,規定各系學生第一年必修國文和英文各6學分,選修自然科學1門(物理、化學、生物)8學分及社會科學1門(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現代文化)6~8學分。另有體育每周2小時,每年2學分,大學四年,每年均修。通識教育首先強調“人是第一重要的”;其次追求人的理性與智慧,強調對算術、修辭等這些“共同學科”的研修。1909年,哈佛大學校長洛厄爾談到通識教育主要是作為專業化前期的知識準備。通識教育則更多地是作為大學教育或課程結構的一部分,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專業教育(SpecialEducation)。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都是側重在社會功用方面的。一般而言,現在所謂通識教育,就是大學教育本科階段面向全體學生所實施的一種集中的綜合素質教育,在教育內容與形式上傾向于向模式化發展,它與專業教育相對應。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專業教育之外的人文科學教育(文、史、哲知識)和藝術教育。關于通識教育概念的界定問題,至今為止仍未形成一個公認的、規范性的表述。借助于國內學者李曼麗采用馬克斯?韋伯(MaxWeber)的“理想類型”(IdealType)法研究通識教育的概念,她認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6]關于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早在1945年美國哈佛大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中得到了全面地體現。報告提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這種人需要具備四種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溝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適當明確判斷的能力;辨別一般性價值的能力。報告認為通識教育的課程應該包括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三大領域。通識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大學教育,而是著眼于整個社會,培養健全完整的公民。
(二)通識教育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啟發通識教育對完善藝術設計學生的智能結構、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加強他們的創造性和適應性、促進他們的和諧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美國高校將“專與博”的關系通常定位為“專業教育”(或“專才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和“通識教育”(或“普通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關系,其課程設置主要也是從這兩個方面去構架,而且他們有愈來愈重視“通識教育”的趨勢。“通識教育”猶如奠基,專業教育好似建樓;“通識教育”讓人有靈魂、有眼光,專業教育使人有能力、會動手。“通識教育”課程在美國又稱文理教育課程,類似于我國的公共基礎課。從通識課程的學分要求看,一般是占總學分的1/4到1/2之間。如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生通識學分要求為8,占總學分的22%;斯坦福大學本科生通識學分要求為60,占總學分的47%。一般而言,美國不少大學新生入校后前兩年都在文理學院(CollegeofArtsandSciences一個直接隸屬于學校的公共教學部門)接受通識教育,在人文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等領域進行廣泛的學習,然后再回到各系接受專業教育。其結果是使學生具有比較寬的知識面,有較強的適應新事物的能力。通識教育有其不同于一般課程的特色內涵。采用李曼麗對“通識教育”的理解方式,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的內涵,也可以從如下四個角度理解:其一,通識教育課程的性質是有著育人的目的的明確指向性、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施;其二,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是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是不直接為職業做準備的具有基礎性、通識性和廣博性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其三,從通識教育課程內容來看,呈現出知識的領域綜合性、系統性和人文經驗的體驗性特征,使課程成為學校環境及多種教育活動發揮教育作用的媒體,增強整個教育環境的可控性及影響的一致性;[7]其四,把握通識教育課程的核心特點:“通”。很久以來,人的文化過程被“專業化知識”所主宰,植根于自然的靈性不斷被人為的知識分割所消解,難以觸摸到整體關聯的真實世界的脈絡。事實上,表面看來極為不同的 事物之間皆存在意義關聯,它們有著依自相似法則構造的結構與秩序,這是世界之所以為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的關鍵所在。
重視通識教育課程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意義
如果藝術類高校還在固步自封,一味的只強調專業藝術技能,忽視人文素質培養,將會嚴重阻礙未來各領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當今社會終身學習化與職業崗位的頻繁變換對人的基礎素質的新的需要,也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提出了新要求。阿而溫?托夫勒曾說過:“21世紀的文盲將不是不能讀寫的人,而是不能學習、不學習和不能重新學習的人。”[9]P91其次,創新性人才培養需要在藝術設計高校中迫切開始通識教育實踐。人的創新性、創造性的培養對通識教育課程為其提供的知識基礎和智力儲備提出了新要求,對通識教育課程營造寬松的環境氛圍提出了新要求,并對通識教育課程為其奠定的良好的品格提出了新要求。大學通識教育應該非常注重大學生創新情感的培養和激發,并通過加強隱性的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培養他們愛祖國、愛集體、愛人民、愛社會的高尚情操,從而為大學生進行創新性活動提供強大的動力。再次,通識教育的開展有利學生專業綜合素質提升的作用,能滿足藝術設計學生對于“有趣知識”的渴求,這種需要構成了大學通識教育的“內發”性理論之一。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感興趣”的課程,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知識間的整合不是百科全書式的,而是要能融會貫通。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改變大學課堂里冷冷清清的局面,還可以帶來“頭腦風暴”,鍛煉學生們的邏輯思維。除此之外,在具體的專業課、文化課中,如果教師可以有意識的滲透各類學科“常識”,也將會使通識教育理論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蔡元培先生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與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通過通識教育,必然可以解決藝術設計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平衡問題。最后,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與“民族文化傳統”的內在統一。
現代大學的重要作用就是“文化傳承”,一定程度上,[,!]賦予相關“顯性”與“隱性”教育內容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不僅可以傳承民族文化,更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色彩、造型、實用、品質、審美等方面達到較高層次的藝術追求。從培養目標來看,大學的終極指向是“全人格”的人,這是人文精神對人的存在的內在訴求。誠如中國古代“四書”之一的《大學》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是說大學的最高目標或終極目標就是“至善”。因為“大學是個公開追求真理的場所,所有的研究機會都要為真理服務,在大學里追求真理是人們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它給大學帶來了勃勃生機,是大學進步的條件。”[10]P169通識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與民主,追求真理與正義,尊重他人生命與權利,關愛他人,善于溝通和理解的公民。“通識教育”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打開了一個新思考方式,“以何種方式在藝術設計院校中開展通識教育”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又一個新課題。在這里,筆者有幾點設想,以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教育界的關注。在藝術院校開展通識教育課程無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但是根據藝術院校的實際情況,相對于各個學科教師匯集的綜合類院校而言,確實會有教師人員不足的實際困難,藝術院校如何克服師資與資金的現實困難,找到解決方式更是應該值得重視的。另外,在藝術設計類院校中的“專業課”與“文化課”中滲透通識教育思想顯得尤其可行,但現有教師的專業素養、綜合類學科知識相雜糅的能力也是難題。面對現實困境的挑戰與應為之努力的決心本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相信致力于藝術設計教育者必然會重視通識教育培養藝術設計學生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由于市場經濟的需要,人類社會對藝術設計的需求無論是在范圍還是在內容上都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多。尤其在目前的中國,隨著國門開放的那一刻起,設計的需求就在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中逐漸擴大,相關行業的從業也在不斷增多,但真正的精品設計卻實在貧乏。我們應該勇于面對現實而思考如何走我國藝術設計的創新之路,而不應再繼續迷失下去了。而筆者認為在目前我們應重新審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從中吸取有用的元素將其融入我們的作品中,這是目前提升我國藝術設計層次的一條便捷之路。
關鍵詞:藝術設計傳統文化應用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由于政治、經濟的原因在近200多年以來在文化藝術方面幾乎停滯不前以至于與整個時代有很大的差距。而由于近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對藝術設計方面的需求卻是空前的。在我們設計發展的初期只能是在借鑒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的,這是發展的必然階段。
在當代社會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科技水平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水平,而中國作為一個自強不息的大國在各個方面都不甘落后于人,在藝術設計領域尤其需要新的創新和突破,這不僅僅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不是落后和過時,它像流水一樣,是民族自身演變的過程。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同樣她的傳統文化也是最復雜和深厚的。地域的廣博造成了文化的多樣性,但悠久的歷史又促成了其文化的兼容性。這些紛繁、復雜、厚重的傳統文化才是我國藝術設計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目前很多文藝工作者發表自己的觀點,反對中國的傳統思想,認為造成中國目前現狀(主要指對目前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不滿意)的主要罪魁禍首就是“儒家”思想,認為正是其造就了中國的“農耕文化”和“羊”的精神。這一觀點在去年最流行的小說《狼圖騰》中得到了較完整的闡述和論證。我完全贊同他們的觀點,5000年的封建文化曾使中國在300多年前就站在世界之巔(中國在乾隆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值占當時世界整個生產總值的一半還多)。但又恰恰是這種最/,!/為完善統治制度阻礙了中國近代的發展。但我們同樣應該認識到“農耕文化”被“狼文化”取代,“野蠻人”打敗“文明人”其實不僅僅在中國歷史上是定理,而應該說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在全世界的人類歷史上都是這樣: “希臘人”趕走“愛琴海人”(特洛伊被希臘人摧毀);“羅馬人”取代“希臘人”,“英國人”打敗了“西班牙人”,而最終“日不落帝國”的霸權又拱手讓給“山姆大叔”,歷史從來都是這樣,但是誰又能說希臘文明應該拋棄呢?“羅馬神話”恰恰是全面抄襲了“希臘神話”,就象“宙斯”和“朱庇特”的關系。就是現在誰會認為英國人在文化藝術上的成就遜于美利堅國。“勝則為王敗則寇”僅僅是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而藝術上卻恰恰相反。如果將成吉思汗與趙佶在藝術領域上的成就進行比較,宋徽宗雖是亡國之君但其在書畫方面的造詣是一代天驕騎著“汗血寶馬”都追不上的。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就象殖民地文化的最大好處是當地人的外語(入侵民族的語言)基礎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樣,中國長期的腐化和奢靡的封建社會生活習氣恰恰成了滋生民族傳統文化的溫床。可以概括的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其涉及面十分廣博,藝術設計工作者應從中吸取相應的文化元素將之融匯貫通加以利用,其實“古為今用”在當今中國藝術設計領域里比“洋為中用”還管用。
二、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直接應用---主要是針對不同的載體,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慎重的選取相應的圖案或符號,發揮其原有的圖形信息。但這種直接使用在使用時應注意使用環境和材質。這種使用實際上最為簡單和實用,初學者往往愿意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在組合上不能是簡單的堆砌,而要注意其融合。否則直接羅列和附著會給人一種突兀或牽強附會之感。這方面的成功作品中以大連金石灘的“萬福鼎”最為典型。該鼎高5.6米(代表中華56個民族),寬4.8米(代表四面八方),其四面由8888個小福字組成。寓意深遠的數字構成與應運而生的吉祥個數,囊括了其能夠祈福呈祥的所有含義。
擴展使用---在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延其“意”傳其“神”,其實這是一種轉化。這需要設計者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和很高的藝術修養。例如中國書法的精髓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最為廣泛,漢字書法的構成不外乎章法、線條和結構,同樣好的景觀作品不外乎追求自然、和諧和超凡脫俗,其布局的合理與正確是最重要的,這一點設計者可以吸取書法中布局的特點,但其各部分組成和功能模塊的架構也是相當的重要,好的作品“隨形就勢”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盡量減少人工的斧琢痕跡是優秀設計師的追求。讓人們在隱藏的技巧中看出藝術的智慧來,這才是最為出色的作品。
將傳統文化中所傳達的民族特征、理念與現代設計結合為可視的形態呈現出來,即抽象的繼承。這種運用在建筑設計中體現得比較明顯。在建筑設計中采用“易經、風水”(有人說是迷信)的理論。建筑風水學的核心就是天地人合一,即人與自然融合,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肆意破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并指導人們的建筑選址乃至營建,其人與自然環境間和諧思想,這也是現代生態建筑學或“環境友好”建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城市中的90%以上的建筑(高樓大廈)實際上都是過渡產品,公寓樓(水泥樓房)本身的出現就是歐洲國家為解決部分貧困民的居住問題而造出的產品,樓房的弊端在發達國家已經產生,因此英、法等國都已經采取相應行動,恢復庭院式居住方式。目前大部分中國設計者僅將目光注意在建筑新材料在其作品中的應用,簡單的變形和多變的色彩就被認為是優秀設計,真是可笑。筆者認為中國設計者在這方面還有許多路要走,這與當前中國的整體國情有很大關系。什么時候建筑方面的最高獎由“魯班獎”變成了“創意獎”,那么中國在建筑方面的設計可能才會真正得到體現。目前最好的相關作品只能推薦大家看看潘石屹自己的別墅(時尚雜志中有介紹),真正的好作品是和諧與自然,大氣卻不失精致,通透卻不空落。其所有的布置和裝飾都是隱合中國的易經之道。
中國的傳統文化內容廣泛,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其特有的元素也是多元化的。現代的藝術設計種類也很多,涉及到日常生活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在這里我們不可能將傳統文化元素在所有設計領域中的應用一一列舉出來,以上的論述僅僅是一小部分。但我們應該知道當一個設計師喪失了其民族特性時,她不可能在國際設計舞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凸現她的本土性和個性化特色才能繼續發展。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很好的融入在現代的藝術設計中,中國的設計者如果能很好的運用其相應的元素,并給予一定的創新應用,則可以在其各自的領域中取得新的突破,使中國的設計者能夠在國際設計領域中占領一席之地。
“審美營銷”的基本出發點是藝術的設計要對產品、服務和營銷傳播以及營銷的環境創造出審美,它要能夠揭示出美在營銷中的重要地位,整合審美營銷的系統,創建藝術設計對營銷產生影響的模型以及企業的審美營銷的模型,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藝術設計能夠推動審美促銷,藝術設計在審美營銷模式中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審美營銷的概念和提出的背景
“審美”的定義最早是經鮑姆加通提出來的,他曾經用“aesthetica”來命名他所創立的這一新學科,但之后在英文中,通常使用“aesthetic”來命名他所發現的學科,目前,我們通常將它譯為“美學”,而“審美”則是它的另外一種翻譯方式。但是,“審美”和“美學”之間有著顯著的差異,“美學”一般來說指的是一個學科或者是一門學問,而“審美”就不同了,它注重的是對美的事物的參觀、考察和識別的這一過程,同時更是人們源自于完整的而又圓滿的經驗才體現出來的一種身心愉悅的、和諧靜謐的、自由自在的心理活動以及生存狀態。而“審美營銷”正是基于上述的“審美”而創建出來的一種適用于現在這一代人的營銷模式,它的關鍵在于如何創造出不一樣的、突出的美來供人們欣賞。20世紀90年代左右,由兩名外國人提出,將組織或者品牌賦予美學的特殊意義,能夠激發大多數消費者產生某些審美的體驗,還能夠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概率。對于“營銷美學”這個名詞,人們很容易理解成“美學”的一個分支,而實際上,創造者所強調的是美學在組織和品牌中所發揮的巨大的識別價值,也就是身份的象征。在提出“營銷美學”的基礎之上,他們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首先提出了“體驗營銷”的說法。國內也有一些學者談及“營銷美學”,但研究的不是很透徹,最近這些年來,國內外對于“審美營銷”的探索越來越清晰,以藝術設計為基礎的審美營銷越來越受重視。
二、審美營銷的內涵以及關鍵所在
從營銷的角度來講,審美營銷的內容是由企業、市場以及客戶三個重要要素組成的。而從美的源流的角度來講,審美營銷的內容便是由創造美、傳播美和審視美這三個連續的環節組成的。將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看,就是企業要不斷地創造美麗的產品以及服務,再通過進入市場將所創造的美麗傳播出去,向用戶展示企業所創造的美麗,以便用戶可以被美麗的產品、服務、營銷傳播以及營銷的環境而感染,從而達到對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和本品牌的忠誠,并且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斷地重復同樣的行為。審美營銷的模式可以輕易地被企業應用到生活中,而這一應用的關鍵就在于一定要基于藝術設計,只有藝術設計符合用戶的口味,藝術設計能夠讓大眾滿意,才能達到審美營銷的效果。
三、藝術設計對審美營銷模式的影響
傳統的藝術設計是為滿足大眾對美的需求、對文化的需要所建立起的一門技術學科,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眾多原本純粹的領域開始與經濟掛鉤。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設計的經濟化,恰恰相反的是,通過將藝術設計引入營銷環節中,不僅為產品營銷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也促進了藝術的大眾化推廣,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一體。所謂的藝術設計,是科學和美學、工藝和藝術交叉滲透所形成的新興的復雜學科,它不僅具有創造設計方面的價值,同時還具有藝術方面的美。這其中包含了工業設計、環境設計、藝術設計、企業設計、形象設計等諸多方面。所有藝術設計的種類都是為了審美營銷服務,這和企業有著密切的關系,對現代營銷模式的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藝術設計對營銷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藝術設計可以利用本身潛在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對組成營銷模式的每一個元素造成直接的影響。比如,藝術設計可以直接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營銷產品、手段、環境和知名品牌,并在此過程中提升企業的形象等。第二,藝術設計有提升營銷力的能力。營銷力是企業開拓市場的最主要手段,它包含了價值、銷售和后期發展的能力,具體體現在企業營銷的競爭力上。第三,藝術設計能夠創造出富含美學意境的營銷文化,進而為企業創造出品牌化的文化標志,其本質是藝術設計為人類創造文化活動,既包含物質文化的創造,又包含精神文化的創造。藝術設計通過上述方法創造了種種“美”,而這些“美”恰恰對審美營銷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語傳統營銷模式注重對產品價格和實用性的宣傳,然而在當下社會,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追求正在上升。我們通過對“營銷美學”的探討和研究,提出了“審美營銷”的概念以及定義,發現了藝術設計對營銷模式以及企業的審美營銷模式的模型。我們更應該結合體驗營銷、整合營銷等重要方法,更進一步增加美學和營銷之間的研究,獲取更多的審美營銷成果,加快市場營銷的發展進程。
摘要: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形成以生態倫理觀和生態美學觀為基本的出發點的城市發展,規劃和設計理念。通過回顧和認識所在城市中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分析中國現階段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嚴峻的生態問題,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方法。
關鍵詞:環境 生態設計 城市環境藝術設計 鄭東新區
一、環境的含義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場所,也是向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所必須的自然資源的供應基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其中,“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是環境的科學而又概括的定義。它有兩層含義: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所說的環境,是指以人為中心的人類生存環境,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毀滅。同時,環境又不是泛指人類周圍的一切自然的和社會的客觀事物整體。比如,銀河系,我們并不把它包括在環境這個概念中。所以,環境保護所指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環境,是作用于人類并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界事物。
(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這個概念也在發展.如現階段沒有把月球視為人類的生存環境,但是隨著宇宙航行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月球將有可能會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組成部分。
二、環境問題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由于自然環境因素的破壞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動,地震,風暴,海嘯等產生的自然災害,因環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質產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類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或污染因素)進入環境,超過了環境容量的容許極限,使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超越了環境自身的承載能力,使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或出現自然資源枯竭的現象,這些都屬于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我們通常所說的環境問題,多指人為因素造成的。當前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于是人們呼吁“只有一個地球”,“文明人一旦毀壞了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將被迫遷移或衰亡”,強烈要求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環境問題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伴生產物。具體說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
2.伴隨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
3.人類在開發建設活動中造成的生態破壞的不良變化;
4.由于人類的社會活動,如軍事活動,旅游活動等,造成的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破壞,珍稀物種的滅絕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三、環境治理和保護
在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方面,鄭州市這幾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對于母親河的治理就已經略見成效。2007年5月,總書記親臨黃河視察工作,黃河市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環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的破壞,黃河兩岸的環境一度非常惡化,綠城經常在開春的時節會經受一次又一次沙塵暴的洗禮,而我們的母親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現了斷流的現象。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人們日益追求生活環境優化的今天,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了。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已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我國也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正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設計領域的一種戰術回應,城市環境藝術設計也因此從觀念轉變到理論建構乃至設計,創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將得到重大的發展。此間,“生態經濟”,“生態產業”,“生態美學”及“生態建筑”等新概念應運而生,冠以“生態”的各種詞匯頻頻出現在各行各業的文本中,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實現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絕非易事。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規劃是在城市發展戰略或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指導下相對獨立的規劃體系,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進行。從宏觀到微觀可分為: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規劃———綠色空間系統規劃———環境設計三個層次。每一層次含空間性質,功能,生態質量,綠化,環衛,人群特色及景觀風貌等研究內容。
1.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生態平衡質量,綠化水平,社會服務及特色風貌等指標,在定性的基礎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和預測。其中包括價值觀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規模,人口特征(年齡,職業,性別,消費層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間系統中的流動,集散和停留時間等規律;休閑方式選擇與休閑文化取向。
3.城市生態環境空間序列規劃。對城市的生態綠色空間進行調整,空間規劃從用地規模,空間規模,空間序列組織,空間視線及環境效益等方面綜合研究,形成“點,帶,場”相結合的空間系統。這些空間包括有:城市廣場,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濱水地帶,公共綠地,居住小區綠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農產品綠地等。
4.城市空間環境功能規劃。包括生態效益功能,活動利用類型(游憩,娛樂,運動,集會,展示,分隔,交通……),人群交流及文化藝術表達等各項功能。規劃同時要對城市各主要空間作出系統的主次功能的認定。
5.城市特色風貌的規劃。在總體特色風貌目標的控制下,充分考慮環境主要空間的藝術風格和文化主題等方面的規劃。
6.綠化規劃對空間進行全面的指標控制。基于各空間功能,生態指標,建設條件確定各空間綠化指標時效要求。綠化指標包括綠化覆蓋率,綠地率,郁閉度及葉面系數等。綠化規劃要對各主要空間值等特征加以規定。
7.局部空間環境規劃。對城市“綠色空間”的人口容量進行測算,制定生態環境目標(空氣,濕度,土壤,灰塵,噪音及風等)和環境保護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與區域生態系統
的關系。城區與郊區綠地系統的協調關系,區域空間調節關系,休閑人口流動的關系等等。
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的開發和建設現今已經即將完工,首先從設計和規劃上來說就是與國際接軌的,世界著名建筑師黑川紀章對整個新區的建設做了一個全面而又詳盡的規劃和設計,無論是從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和預測、城市生態環境空間序列規劃、城市空間環境功能規劃、城市特色風貌的規劃、綠化規劃對空間進行全面的指標控制、局部空間環境規劃、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與區域生態系統的關系等等這些入手,都是將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決了當地環境和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在某些問題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決環境問題和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美化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論文關鍵詞]環境生態設計城市環境藝術設計鄭東新區
[論文摘要]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形成以生態倫理觀和生態美學觀為基本的出發點的城市發展,規劃和設計理念。通過回顧和認識所在城市中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分析中國現階段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嚴峻的生態問題,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方法。
一、環境的含義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場所,也是向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所必須的自然資源的供應基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其中,“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是環境的科學而又概括的定義。它有兩層含義: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所說的環境,是指以人為中心的人類生存環境,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毀滅。同時,環境又不是泛指人類周圍的一切自然的和社會的客觀事物整體。比如,銀河系,我們并不把它包括在環境這個概念中。所以,環境保護所指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環境,是作用于人類并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界事物。
(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這個概念也在發展.如現階段沒有把月球視為人類的生存環境,但是隨著宇宙航行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月球將有可能會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組成部分。
二、環境問題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由于自然環境因素的破壞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動,地震,風暴,海嘯等產生的自然災害,因環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質產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類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或污染因素)進入環境,超過了環境容量的容許極限,使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超越了環境自身的承載能力,使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或出現自然資源枯竭的現象,這些都屬于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我們通常所說的環境問題,多指人為因素造成的。當前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于是人們呼吁“只有一個地球”,“文明人一旦毀壞了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將被迫遷移或衰亡”,強烈要求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環境問題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伴生產物。具體說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
2.伴隨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
3.人類在開發建設活動中造成的生態破壞的不良變化;
4.由于人類的社會活動,如軍事活動,旅游活動等,造成的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破壞,珍稀物種的滅絕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三、環境治理和保護
在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方面,鄭州市這幾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對于母親河的治理就已經略見成效。2007年5月,總書記親臨黃河視察工作,黃河市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環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的破壞,黃河兩岸的環境一度非常惡化,綠城經常在開春的時節會經受一次又一次沙塵暴的洗禮,而我們的母親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現了斷流的現象。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人們日益追求生活環境優化的今天,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了。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已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我國也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正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設計領域的一種戰術回應,城市環境藝術設計也因此從觀念轉變到理論建構乃至設計,創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將得到重大的發展。此間,“生態經濟”,“生態產業”,“生態美學”及“生態建筑”等新概念應運而生,冠以“生態”的各種詞匯頻頻出現在各行各業的文本中,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實現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絕非易事。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規劃是在城市發展戰略或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指導下相對獨立的規劃體系,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進行。從宏觀到微觀可分為: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規劃———綠色空間系統規劃———環境設計三個層次。每一層次含空間性質,功能,生態質量,綠化,環衛,人群特色及景觀風貌等研究內容。
1.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生態平衡質量,綠化水平,社會服務及特色風貌等指標,在定性的基礎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和預測。其中包括價值觀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規模,人口特征(年齡,職業,性別,消費層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間系統中的流動,集散和停留時間等規律;休閑方式選擇與休閑文化取向。
3.城市生態環境空間序列規劃。對城市的生態綠色空間進行調整,空間規劃從用地規模,空間規模,空間序列組織,空間視線及環境效益等方面綜合研究,形成“點,帶,場”相結合的空間系統。這些空間包括有:城市廣場,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濱水地帶,公共綠地,居住小區綠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農產品綠地等。
4.城市空間環境功能規劃。包括生態效益功能,活動利用類型(游憩,娛樂,運動,集會,展示,分隔,交通……),人群交流及文化藝術表達等各項功能。規劃同時要對城市各主要空間作出系統的主次功能的認定。
5.城市特色風貌的規劃。在總體特色風貌目標的控制下,充分考慮環境主要空間的藝術風格和文化主題等方面的規劃。
6.綠化規劃對空間進行全面的指標控制。基于各空間功能,生態指標,建設條件確定各空間綠化指標時效要求。綠化指標包括綠化覆蓋率,綠地率,郁閉度及葉面系數等。綠化規劃要對各主要空間值等特征加以規定。
7.局部空間環境規劃。對城市“綠色空間”的人口容量進行測算 ,制定生態環境目標(空氣,濕度,土壤,灰塵,噪音及風等)和環境保護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與區域生態系統的關系。城區與郊區綠地系統的協調關系,區域空間調節關系,休閑人口流動的關系等等。
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的開發和建設現今已經即將完工,首先從設計和規劃上來說就是與國際接軌的,世界著名建筑師黑川紀章對整個新區的建設做了一個全面而又詳盡的規劃和設計,無論是從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和預測、城市生態環境空間序列規劃、城市空間環境功能規劃、城市特色風貌的規劃、綠化規劃對空間進行全面的指標控制、局部空間環境規劃、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與區域生態系統的關系等等這些入手,都是將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決了當地環境和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在某些問題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決環境問題和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美化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一、確定教學信息傳達的表達方式
對不同的科目選擇相應的教學形式,同時確立CAI的基本形式和表現風格。藝術設計教學CAI主要的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演示型以直接呈現視覺圖象為主的教學軟件。如海報招貼作品欣賞、平面廣告設計作品展示、包裝設計、標志設計作品分析課及CI設計案例分析大多采用這類形式。2.說明型以文字與圖象相結合的教學軟件,闡述某種理論觀念或與圖象相應的背景說明資料,技法理論、史論課程均可采用。如中國畫、工藝美術史、中外美術簡史、設計概論等。3.演練型是教、學互動的教學軟件,一般采用設計有相應的技術性的問答模式,學生可以通過鍵盤、鼠標或手觸式屏幕與教師交流。如計算機輔助設計、電腦平面設計、電腦立體設計、網頁設計等,可用于講述、演練或測試一整套知識系統。4.模擬型是對某種虛擬空間、視覺場景或物體內在結構進行演示的教學軟件,在作品技術分析、作品構成分析、透視及平面、立體構成等課目中有良好的效果。如構成設計、計算機視頻技術、室內設計、環藝設計、三維影視動畫等。5.混合型將上述幾種類型綜合運用,以多種手段表達教學效果。如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室內效果圖制作、多媒體電腦技術等。
二、運用課件制作軟件編制教學素材
做好課件制作前的準備工作,對圖象資料(畫冊、幻燈片、錄像帶、照片)及文字等原始的教學素材按前后出場順序進行序列編排,同時對將要采用的圖像資料進行掃描、修補、調整、保存,并將影像等資料文件格式進行轉換,以便CAI可執行。
三、設計交互界面的教學程序和方法
CAI的教學程序與傳統教學有很大不同,比如在講解演示中應利用多媒體的圖象、動畫、語言、音響等綜合交互的特點,使圖象的內在意義得到更全面的展示,這樣就能克服以往設計教學中黑板演示的缺憾和展示原作困難等不利因素。同時,計算機模擬空間還可以對三維深度及多維空間物體的內在結構,如點、線、面、色彩等形式元素的組織進行直觀的剖析,也可以對圖像的局部進行隨意放大。練習式的人機操作中還可以把問題的解答與圖像的解讀結合在一起,利用動畫、電影等手段使設計理論概念等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運用相關軟件進入CAI的制作,在課件的制作中,除了教師對多媒體的各種軟件要有相應的操作知識外,還應當按設計專業各科目的主題要求進行課件形式美的創意,力求在風格、版式及圖像、語音效果上有較好的表現。對軟件的首頁版面,要講究藝術性和實際操作的便易性,屏幕提示應簡單明了。對圖像資料一般要采用較高的分辨率;作品賞析應能夠進行局部的觀察或單獨出現放大的畫面局部;背景音樂也應選擇與教學主題相一致的內容,避免產生視覺和聽覺的相互矛盾。如果是人機交互方式的教學軟件,還應設計出下拉式、彈出式菜單或按鈕。最后,進行系統整合,完成軟件制作,執行和檢查實際的操作性能,刻錄成光盤或以不同的形式儲存好。
五、通過教學實踐試用分析并修正完善
對CAI教學軟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檢驗:(1)軟件使用的方便性:具備輸入簡單、屏幕提示明確、控制靈活、安裝及啟動方便和聯機幫助的功能。(2)軟件質量的水準性:圖形、圖像、動畫及文字具備足夠的清晰度,色彩還原較好,屏幕布局合理、文圖版式具有形式美感。(3)軟件的可靠性:各類功能按鈕具備可操作性,具有整體的容錯能力以及軟件適用環境的寬松、兼容。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這些環節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標準層出不窮,這為設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無盡的想象空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如虛擬現實造型語言(VRML)的完善,使虛擬現實(VR)開始在網絡上推廣應用。多媒體信息已不在是一種外在的信息呈現方式,而直接轉化為人的空間體驗。虛擬教室使受眾在空間和時間中進行了人機交互,這種新媒體的設計對設計教育者而言,不僅需要掌握大量新的傳達設計方法和表現形式,更是對傳統設計教育觀念的全新挑戰。但愿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多的設計類多媒體教學應用軟件面世,為藝術設計教學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民間工藝美術植根于人們的生活,無論是民俗信仰中的民間工藝美術,還是建筑裝飾中的民間工藝美術,抑或是生活器用和戲曲中的民間工藝美術,都無一不是特定地域人們精神生活和審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山海雄奇,孤懸而有不可難拔”的臺州,地處浙江東南沿海,自古以來以海上名山文化著稱于世。[1]臺州民間工藝美術更是有著獨特的江南之氣和山海之魄。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大家越來越提及的今天,民間工藝美術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視。現代藝術設計的“人文屬性”和民間工藝美術的眾多特質具有廣泛的緊密聯系。因此,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深入了解民間工藝美術的特質,會為藝術設計創作帶來豐富的營養。
在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將現代設計理念與民間工藝美術相結合,可以形成課程內容的特色性、科學性和學生設計創作的廣泛性、人文性,以開闊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民間工藝美術造型特點、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等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設計語言、拓展表現方式、提高設計作品內涵。此外,廣泛了解吸收本地民間工藝美術的優秀資源,對于構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也有重要意義。
1 臺州民間工藝美術對藝術設計的影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在藝術設計創作中思考“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并做了許多嘗試。正如設計師王敏所說:“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環境下,很多民族為保存自己的本土文化而努力,設計師在全球化與民族化,一體化與多元化之間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設計師是文化溝通的使者之一。他的價值就體現于正確理解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互動關系。”[2]當代藝術設計在學承西方模式和思維方式的幾十年來,從本土文化中尋找藝術設計新的突破口的呼聲越來越高。居于浙東沿海的臺州民間工藝美術有著豐富的資源可供當代藝術設計借鑒和吸取養份。如民間雕刻方面就有翻簧竹刻、漆金木雕、泥塑、干漆夾苧造像、三門石窗、仙居木雕、貝雕等;民間抽紗刺繡與編織方面有臺州繡衣、雕平繡臺布和竹、麻、草編等民用生活器具。這些都取材于本地易取的竹、木、草、泥、磚等,為藝術設計創作帶來了廣闊的視野。概括來講,臺州民間工藝美術對藝術設計的影響及對教學的啟示表現在三個方面:思維方式的影響、造型特征的延拓、色彩表述的借鑒。
1.1 思維方式的影響
1.1.1 臺州民間工藝美術中材料和工藝的拓展意識對設計思維的影響
縱觀現代視覺藝術,無論從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還是杜尚、博依斯的觀念藝術,乃至后現代主義皆在材料和工藝的探索上有所創新,當代藝術對于材料的拓展應用尤為重視。臺州民間工藝美術對于材料的深刻探究和充分利用體現出強烈的設計意識。雖然在現代生活語境中,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但其中包含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有其特有的價值。例如在臺州民間甚至今天還在被人們使用的竹編小型儲米倉,高80厘米左右,上口30厘米圓口狀,下底邊長50厘米四方形,有圓形蓋,竹皮人字形編,骨架結構處用5厘米寬竹片作為支撐,在倉體相對兩邊有用2毫米寬的竹絲編的“米”字,且竹絲皮向里,瓤朝外,形成了獨特的層次效果。在現代設計中,這種材料穿插的技巧和思維方式可被充分利用和發展,如竹編和現代纖維材料的結合,或可嘗試以鋼絲網作為骨架,用竹絲形成編織或“刺繡”式的效果,以傳統工藝為基礎,形成材料的應用拓展。在設計教學中,這種材料和工藝的拓展訓練可有效提升教學的效果。
1.1.2 臺州民間工藝美術中的“隱喻”方式對設計思維的影響
臺州民間工藝美術在滿足使用的功能外,還強調主觀精神的體現。例如三門石窗的創作中常用的幾何紋、銅錢紋、八寶紋、動物紋、文字紋、花草紋、一根滕紋等皆運用象征、隱喻、諧音等方法使人進行聯想。“它不是直白的表述,而是借它物或通過符號表達某種情感和含義。”[3]“隱喻”強調主觀精神的描寫與表現,把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其中,并且更多的是將民間故事及人物運用比喻、象征等方法進行美好寓意的表達,使人們充滿了聯想和想象的意趣。民間工藝美術和現代設計雖在其所依托的文化、體現手法和表達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對于“意象”的善用卻是相同的。“隱喻”方式是表達“意象”的理想手段之一。
1.2 造型特征的延拓
造型是臺州民間工藝美術視覺表現的主體,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兼容、變化、發展,臺州獨特的佛道文化、山海文化、古城文化、武學文化和南宗道學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硬氣、英氣和靈氣的造型特征,體現出的相互兼容、博采眾長的造型內涵,是我國民族藝術精神及造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藝人對于視覺不能觸及的現象會憑借主觀經驗加以推斷,對宇宙萬物有獨特的理解,他們所表現的真實是一種主觀性的真實,帶有濃厚的意念成份,追求情感的真而舍棄形象的真。”[4]深入挖掘臺州民間工藝美術造型特點是豐富現代設計語言的良好途徑。造型特征的延拓不是造型的簡單移植和拼湊,而是對傳統造型的文化背景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觀并結合現代設計語言,對傳統造型進行加工和改造,以達到“取其形,以賦其意”的效果,使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1.3 色彩表述的借鑒
民間有“紅要紅的鮮,綠要綠的嬌,白要白的凈”、“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新”等對于色彩應用的表述,反映出民間工藝美術高純度、強對比、色彩鮮艷的特征。這種對于色彩的“圓滿”的喜好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和認識,也體現出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臺州民間工藝美術的色彩也不例外,例如起源于北宋慶歷年間臺州臨海黃沙洋地區的黃沙獅子,這種臺州民間舞獅活動是人們祈求吉祥、消災降福的重要形式。在黃沙獅子的色彩運用中多采用金色、大紅、中黃、翠綠等強烈對比的色彩,光鮮照人、明麗絢爛。在現代設計中色彩的對比運用是設計中的重要一環,因為色彩皆源于自然,正因如此,色彩具有鮮明的情感特征。如紅色與之相對應的自然物是火、鮮血、太陽等,因此紅色就有了象征激情、活力、吉祥等情感特征;綠色與之相對應的自然物是樹木草原等,因此綠色就有了象征生命、希望、活力等情感特征。正是人們把對美好生活的愿望通過強烈對比的色彩表露的淋漓盡致。現代設計中對于色彩的運用也應著重關注色彩的情感特性,使色彩不僅僅在強對比下形成裝飾和美化的效果,還應通過色彩表達設計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這是設計走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方法。
2 將臺州民間工藝美術引入藝術設計教學的意義
在現代設計理念的整體框架下,探索更加優良的現代設計教學模式和體系是近年來設計教育領域集體探求的熱點。我國的現代設計教育在發展了幾十年后的今天,發現本土文化豐厚的營養可供現代設計來汲取,尤其作為地方高校,在專業教學領域建立自己的特色,有著資源上的獨特優勢。
2.1 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目前,學生正處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深刻影響的時代,“我們是誰”這樣的問題在學生中普遍難以尋找到理想的答案。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Huntington·Samual·P)就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 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并以某種象征物作為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作為地方高校,設計專業學生的主要來源多是省內及本地區,他們有著相似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使他們普遍需要找尋一種熟悉的文化養份來激發他們的文化價值認同。而臺州民間工藝美術在世代傳承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營養,作為我國民間工藝美術的一份子,它在文化上的共性也可使學生以點窺面,從本地延伸到全國,了解臺州及我國民間工藝美術的特征。這正是將臺州民間工藝美術引入藝術設計教學的重要意義。
2.2 有利于學生全方面地拓展設計思維
臺州民間工藝美術中對于工藝和材料的應用拓展體現了人們對于自然的觀察和對生活的理解,就地取材、合理加工利用是其重要的特點。在工藝和材料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設計過程中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但是學生往往沒有對于工藝和材料進行再設計和合理利用的觀念。在設計教學中通過對身邊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關注和解析,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對于工藝和材料的應用意識拓展設計語言。同時,民間工藝美術較多采用象征、隱喻式的表現方式,傳達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愿望,這種設計語言的應用方式是豐富學生視覺表達能力的重要借鑒,使設計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可見,進行臺州乃至全國民間工藝美術的學習對于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可起到重要作用。
2.3 有利于提升學生造型能力和設計語言的應用能力
設計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對社會的理解。臺州民間工藝美術是臺州人們千百年來對生活觀察與理解的精華所在,其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是我們寶貴的資源庫,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同時也是提升學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使學生通過對傳統造型的解讀,理清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再運用現代設計方法對其進行加工改造,形成具有現代審美意識的新造型。
2.4 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的傳承意識
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因其特有的時代文化背景和生產方式,近年來逐步遠離了人們的視野,尤其是九零后的學生更是在西方文化的沉浸中對于民間工藝美術缺乏足夠的了解。在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將臺州民間工藝美術納入課程體系,可以讓學生了解其對于現代藝術設計的重要意義。學習本地民間工藝美術,了解其價值,還能增強學生對于當地民間工藝美術的熱愛。在教學中對于本地民間工藝美術系統化的調查、挖掘和整理,有利于學生學習其創作方法和思維方式,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對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積蓄資源和力量。
3 結語
臺州民間工藝美術作為我國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魅力。將其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是順應時展的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中國設計的本土化探索做好積極的準備。在教學中挖掘本地民間工藝美術的精神內涵、思維方式和造型特征,使其成為學生創作的基礎源泉。要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為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帶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