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4 04:59: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五年級語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是簡單的填詞、造句、看圖說話等簡單的文字任務,從五年級開始,學生要進入到詞文賞析、閱讀寫作的文學修養的提升階段,針對這個階段教學工作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文字的掌控能力等。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生搬硬套、死記硬背,而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方面一定要提出新的教學方案,改變以往教學模式的弊端。
關鍵詞:小學語文;寓教于樂;互動;因材施教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更新的速度遠比我們接受得快,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樣,一成不變的事物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枯燥無味。所以作為新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讓自己傳播的知識充滿新鮮感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呢?
一、寓教于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講臺上干巴巴地講課,學生在下面記筆記。尤其是在文章閱讀的課堂,幾乎所有的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教師給一個回答的模板,學生只要往里面套話就可以了。這樣的課程學生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文章閱讀之前,可以先給學生設定好一個特定的情境,給學生分組,讓學生各自扮演喜歡的角色,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夠清晰地理解所學習文章的真正意義,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教師在閱讀之后的提問中也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拘泥于一種標準答案,對于學生提出的新觀點要給予肯定,給學生學習的信心。
二、充分發揮課堂的互動性
課堂是個很有創造力的地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個能夠與學生很好地交流的場所,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尤其是在寫作教學中,不要扼殺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三、對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要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一定要全面了解全班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進行分層教學,在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對不同的層次的學生要一視同仁。并且當學生完成了適合自己能力的學習任務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保護學生的求知欲望。
小學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很關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發現教學方法上的缺陷,努力創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樂趣。
摘 要:小學五年級可以說是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如果這時學得好,就能為接下來的初中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很多小學生對語文課還是沒有太大興趣。作為老師,就必須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創設語文情境,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語文;情境教學法;實施策略
情境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營造適宜的氛圍,讓學生樂于在那樣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在小學五年級語文課上,很多學生不喜歡認真聽講,就是因為覺得課堂沒意思,找不到聽課的感覺。針對這種現狀,老師就必須要采取應對措施,應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具體的實施策略,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喜愛上語文課。那么,具體該如何實施策略呢?
一、運用實物創設情境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更是愿意相信自己眼前所見。而且,具有實物的課堂,會更加得到學生的喜愛,它遠比那些純理論的講授有趣得多。老師需要了解這點,運用實物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語文課上接觸實物,從而進行學習。例如,魯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會學到《燈光》,老師在講課時,可以直接拿一盞臺燈來課堂,甚至利用教室里的照明燈都行,從學生眼前具體的事物入手,給他們進行講解。小學生愿意從眼前實景開始,進行課堂學習,最終達到不一樣的效果。運用實物創設情境,可以很好地實施情境教學法。
二、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它源于生活,最終也將服務于生活,老師應該了解這點,知道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性,并且善于利用這點。這也就是說,老師可以聯系生活創設情境,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讓五年級的學生通過生活來學習語文,會讓他們覺得語文就在自己身邊,并沒有那么遙遠。例如,魯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課是《藏戲》,這是一種民間活動,就跟扭秧歌、黃梅戲等一樣,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將它與學生身邊的一些地方風俗活動聯系到一起,學起來自然就輕松很多。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是情境教學法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小學五年級語文課上采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他們的聽課效率。通過運用實物創設情境,以及聯系生活創設情境等方法,在課堂上實施具體的策略,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上語文課就變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境教學法的實施,充分發揮了小學五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大有效性。
摘要:在語文教學當中識字與寫字的教學所占的比重是十分巨大的,對于學生們基礎能力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本文就是通過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其目的就是有效的推動教學的有效發展,從而有效的對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和質量進行大幅度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學五年級;識字寫字;診斷
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中杜宇識字與寫字是非常重視的,對于學生的識字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并且對于以后的語文學習有著基礎性的作用。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在在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方面領域的教學還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對于這一現象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1.對于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的診斷
通過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和分析,教師發現現在小學一年級識字寫字的教學問題主要是表現在學生的主動性不高這一點上。具體點說就是現在的大部分學生認為識字寫字的學習過于枯燥無味,,而且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死記硬背但是最終卻收獲不到相應的成果,從而也就導致學生們慢慢失去了學習識字寫字的興趣,降低了學習積極性。
2.對于目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的反思
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的教學進行有力的分析和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沒有很好的學習主動性是造成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質量進行飛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發現在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中老師們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的教學方式極為單一與無趣。也就是傳統意義上將知識進行一味的灌輸到學生們的腦子當中,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主動性產生了忽視,最后造成了學生沒有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的相關知識進行良好的理解和體會,從而造成了學生們學習興趣的降低,使得學生們有收獲到應得的成就感,對學生學習的趣味性產生了降低。
所以說,老師們在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當中應該對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并且加以改正和創新。拋棄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轉化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對教學的生動性以及趣味性進行有效的提高,最終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消息效率與學習質量。
比如說:老師們可以在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中采用小組交流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們的學習效率進行大幅度提升。在進行小組交流學習中,將自己對學習生詞生字的技巧進行交流與分享,同時有效的將自己在學習生詞生字中發現的樂趣進行分享。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交流、合作以及分享的樂趣,從而有效的提高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中的生動性以及趣味性。
同時,在學生進入小組交流的時候,教師可以針對課堂上學習的相關知識以及生詞生字開展一些識字與寫字的游戲活動。比如說:在進行游戲活動的時候可以以教材第二單元中所學習到的生詞、生字進行有機的組合,如:葡萄、烏鴉、謊言、慌張、糞土、饞嘴以及狐貍,這些詞語,讓學生們用這些詞語進行組合和編排,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在進行編排故事這個游戲的時候之前,老師們可以首先對課文中出現的生詞以及生字進行解釋,,等待學生對其進行了解和體會后就要對學生們對這些生詞、生字的運用能力進行考察,讓學生們在編排故事之后,先進行小組的討論,讓小組中的成員對自身的故事編排都進行第一遍的講述。隨后,讓其他的小組成員對自身的故事進行評價和改正。在最后的時候,由小組的其他成員推選出一個代表對其故事進行課堂上的講述。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們相互交流的能力與興趣,在讓學生們在獲得學習樂趣的同時,對學習的質量以及效率都有著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總結語
綜上所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我國的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當中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小學語文學科進行教學的時候,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必須要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重視,對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因為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的教學工作質量起到下降的作用,所以對其應該進行徹底的拋棄,運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有效的提升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對教學方式進行研究的時候就需要老師們在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良好的交流、互動以及合作,對于小學五年級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徹底的完善,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對教學的發展有著推動的作用,有效的促使學生可以進行有著更高質量和更高效率的學習。
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語文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要靠從小到大的一點一滴的積累。所以,語文的基礎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小學五年級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和思維轉型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由于不能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同時忽略了語文的綜合素質培養,導致不能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隨著課改的推進,對語文的學習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小學語文的基礎教育方面,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只有整合學習資源,重視素質培養,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本文就小學五年級語文的綜合學習策略進行探討和分析。
授課現狀分析
隨著課改的推進,教學內容和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學五年級的教學也順應了這一變革。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具體的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教學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下面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在教學中容易產生的問題。
不能有效利用語文學習資源 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教師帶著學生就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學習,把課文讀熟,把課文里的漢字會寫,分析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算是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雖然有效地利用了課內資源,把書本上的知識都教會學生,但是在課外資源方面完全沒有涉及到。如此一來,就把語文這個本來是陶冶學生情操、拓展學生視野的學科變成了死板教學,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不利于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
忽略了語文的綜合性學習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學科,在學習語文的時候講究的是聽、說、讀、寫。語文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門學科,六年級是小考的重要階段,所有科目都系統性復習,因此五年級的綜合性復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應試教育只是對考試要考的內容的題型進行多次練習,不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導致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從而喪失了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扼殺了一部分在語文學科上有天賦的學生的發散思維。這種做法和目前課改的要求是背道而馳。
整合資源,提升素質
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教學質量。課改的推進過程中,一個關鍵點就是教學方法的變革,教育的成果也不僅僅是靠成績單來體現,什么樣的方法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只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采取合適的方法,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對教學資源充分利用 想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就要使得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共同結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就需要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課堂走出去,然后再回到課堂。教師不要局限于課本的教學,在一篇課文的學習之中,先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和書籍去查閱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了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由一個小故事或者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提出問題或者思考,引入文章的學習。“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除了利用網絡資源之外,還可以利用其他資源。比如,講到像《春》這樣的文章,教師就可以帶著學生去春游,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春天的存在,也可以讓學生把去春游看到的景象寫下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同學們在快樂中學會知識,同時也使得教學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綜合培養學生素質 素質教育改革要求培養高素質人才,也就是說,學生不僅僅要會做題,還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五年級的語文學習中,教師作為引導學生的主要角色,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制定特別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些學生得到老師的表揚就會進步更快,這樣,就要多表揚。同時,教師要轉變思維,從傳統的應試教育走出去,在平時對同學的培養中,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可以將語文的學習分板塊進行。比如,教師可以將語文課分成閱讀課、聽力課、書法課、寫作課等,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效地得到提升和鍛煉。另外,教師還要注意某些偏科的同學,鼓勵他們不掉隊,共同發展。學科之間的聯系也對綜合素質培養十分有用。比如,教師可以用英語翻譯古詩,或者將古詩翻譯成英語,都是能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這些都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結束語
小學是學生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各方面學習的啟蒙階段。小學基礎知識學不好,會影響以后的升學;小學素質培養的不好,會影響整個人生階段的學習習慣。所以,素質培養尤為重要。對于小學教育工作者來說,責任更是巨大,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更要教會學生做人。素質教育改革是我國正在全面推行的重大舉措,由于傳統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很難一下子轉變,導致有些方面實施得還不是很到位,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素質教育改革只有真正落到實處,才能為國家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使學生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
(作者單位: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中捷友誼小學)
摘 要:討論了建立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基礎,圍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方案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綜合性學習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小學六年級語文主要是對語文知識進行全面的復習,所以,小學五年級語文對于學生升入初中是至關重要的。語文的學習具有極強的基礎性,在實際的語文教學當中,要把綜合性學習的應用作為重點,由于新課改的需求,綜合性學習的提出是教學改革的主要途徑,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此種方法下的教學效果是最佳的。
一、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意義
由于教學改革的推進,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了極大的
變化,對于小學五年級語文來說,正好符合這一發展趨勢,所以,小學的語文老師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形勢,徹底顛覆以往的教育思想,對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學習一定要引起重視。在實際教學之中,教師的教學思想要有所改變,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要有所創新,鼓勵學生主動去學習,同時要引導學生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增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中,對于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老師要引起重視,把握好學生多個方面的不同發展。
二、滲透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增進綜合性學習方法的使用
教學改革之后:新的課程標準中賦予了綜合性學習更深一層
次的意義,要注重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的提升。合作學習主要是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補充和有力延伸,它相比較個體學習而言具有更多的優點。合作學習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可引導學生對問題更好地獨立解決,尤其對信息量的增加、學生情感的溝通交流、學生個性的展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步驟是把學生分成小組,使學生的自身潛能被有效地激發,同時在實際學習中可以和集體智慧
融合,促進個體思維的激發。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在一節課的學習中設計一些分課題,鼓勵學生使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方法。比如,在對《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學習完之后,老師可以組織一個主題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課本”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之后老師可以給出四個分主題:(1)大自然中我們所認知的綠色(主要是經過對資料的收集,進行小組討論);(2)我是大自然的小主人(此環節開展的實質在于實行知識擂臺賽);(3)綠化家園植樹活動(這個環節主要是在小組合作下植活一棵樹,同時對小樹苗的成長過程進行記錄);(4)寫給全人類的一封信(這個過程就是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自主學習圍繞這一大主題展開討論。如此經過以上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對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三、把握好學科之間的融合,對綜合性學習內容合理地安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條教學建議,綜合性學習的主要特點在于:把握好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主張在跨領域中更好地對專業知識實施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要經過語文和其他學科之間溝通,確定好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例如,和音樂、美術、體育、思品、自然、數學、勞動等相融合,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綜合性地對語文知識實施學習,更好地使用語文,推進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脫束縛,讓學生更加自由地去學習,指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有機地
融合,更好地發揮優勢。比方,《二泉映月》的學習,在上課前老師可以通過幻燈片的形式播放幾張無錫惠山二泉的美圖,此處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還可以穿插一些音樂,例如,古箏的《二泉映月》,這樣就可以把學生帶入那種美好的意境中,如此把語文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相融合,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有很好的
效果。
四、把握好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教學改革之后,教育理念的轉變,學生已然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中占據了主體地位,尤其是綜合性學習能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的提出更是以學生主體地位為基礎展開的,經過使用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更好地融入教
學活動當中。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會有一些創造性和主動性,教師要給予其適時的指導,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發現與探索,更好地用所認知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題型,要留有一些空間思考給學生,這樣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綜合性學習方法的實施才會更有效果。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策略的探析一定要透徹,合理組織教學,對于學生自身來講,也要仔細地收集相關資料,把握好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性,進而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課堂教學質量。因此,主要從兩個方面探討了綜合性學習方法在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以期為語文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
在小學教育中,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學生的未來發展。隨著我國新課改的全面推進,對小學語文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讓小學語文老師面臨著新的挑戰。所謂綜合性學習方法,主要指的是將讀、聽、寫以及說等內容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從而讓學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識。因此,在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綜合學習法,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一般來說,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課內和課外兩種,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只重視課內教學資源的利用,而忽視了課外教學資源的重要性,不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對于小學五年級語文老師來說,將綜合性學習法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就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課內和課外教學資源的重要性,二者應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就要求小學五年級語文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創新,可以采用創設真實情境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和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除此之外,老師還應該組織各種課外趣味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還能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在語文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國新課改要求,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而綜合性學習法最大的特點就是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所以,對于小學五年級語文老師而言,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行為特點,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將學生的實際需求作為基本出發點,制訂合適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同時,在課堂上,老師一定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挖掘學生潛能,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教學方法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對于小學五年級語文老師而言,一定要正確認識綜合性學習法的優點,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創新,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又實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江西省萍鄉市蘆溪小學)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是一個熱點的話題。語文是課程中基礎的科目,課堂教學效率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素質的發展,所以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應該反思當下教學中的不足,并對其采取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興趣學習
新課程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已是熱點的話題。小學生對于知識的求知充滿了渴望,對于新奇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而學生對知識的求知若渴,課堂四十分鐘的教學效率就要發揮到最大,但僅課堂教學是不能滿足于學生,也要發展課外學習,課堂也是學生解惑、求知的重要場地。語文課堂的活躍,讓我們反思,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課堂的教學率是否發揮到最大呢?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否提高呢?對其進行以下分析。
一、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偏低的原因
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偏低的原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授的方法。在現在課堂中,雖然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有所提高,但大多數的講課方法還是比較單一、傳統的,以教師教授為主,讓學生的學習有些被動。這樣課堂的效率就不能完全的發揮最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也就降低。
(2)學生在學習中思維禁錮。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中倡導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為輔。但語文課堂中,教師預先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并對答案固定,讓學生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心中的問題及答案,由此使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降低,學習的效率也就隨之降低。
(3)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忽略。目前大多數語文教師對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視,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培養。沒有興趣的學習,猶如枯竭的泉眼,老師教授時也是比較費勁的,這樣語文就比較呆板,讓學生對之失去興趣,課堂的教學率也就降低。
二、創建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興趣
1.創建和諧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了老師,也是提升小學生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激勵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而學習氛圍在學生學習時,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影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態度和熱情。所以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心理下,展開豐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如在學習《童年的發現》這一課,我走進教師時,拿了一組動畫影片,同學看見我拿到影片,好奇的問我:“老師,你哪影片干什么呢?”“這個影片和要學習的知識有關嗎?”等一些問題,我只是神秘的一笑,等會上課你們就知道了。在課堂上同學們看過動畫后,我提問到“同學們是不是會做和動畫上一樣會飛的夢境呢,知道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夢嗎”,學生驚奇的看著我,開始討論自己曾做過哪些夢。這樣課堂上的氣氛一下子就變的輕松,愉悅。我在學生的討論中讓學生打開課本,看看書中主人公是怎么來解讀自己的夢。一節課就這樣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渡過,這樣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充滿了興趣,學生在學習語文時也就樂此不疲,對語文世界也充滿了好奇。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被動化為主動,使課堂的教學效果發揮到最大化。
2.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表現。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引導,是很多教師非常重視的問題。教學過程中,要以“趣”引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在語文授課中,還要培養師生之間的交流和默契,使學生對老師教授的科目有期待的心情。語文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因為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認知新事物,其表現在好奇、好動、思維發展,對與教師給予的表揚和鼓勵是很期待的,所以在語文課堂中,要通過不斷的鼓勵,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熱情。如在《珍珠鳥》先給學生放映一些鳥的圖片進行觀看,告訴學生要認真的觀察放映的映像,首先讓學生寫下看到鳥兒的特征,并讓幾個平時不愛學習語文的學生,對所看到的鳥兒進行描述下,對學生的描述進行評價,表揚學生觀察的仔細。在接下來的講課中,并讓學生積極的提問,并進行解答,讓學生表演“探”這一詞,對于發言的學生,給與鼓勵讓學生以后繼續努力;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鼓勵他們在以后爭取課堂發言。這樣學生對所表揚自己的老師就會產生好感,并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答題。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真正的融入到課堂中,使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
三、通過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小學語文在學習階段中是最基礎的科目,讓學生在學習其他的科目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語文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和使用性,所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發揮語言組織與表達的能力。所以在學生學習語文時,不僅要通過課堂教授知識,還要學生通過課外活動,親身感受身邊的語文環境,去體驗和應用,真正感受知識的存在。在知識的發展過程中,讓學生善于觀察,體驗獲取新知的愉悅。如在講到《落花生》這節課前,讓學生提前收集一些花生的播種、生成、結果、收獲等關于花生的資料,強調學生要認真收集資料,并觀察資料中存在的問題,匯總資料。在課堂中,講到落花生一詞時,讓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理解,教師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并讓學生提出在課外收集資料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一一解答,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學習不全是老師教授,也可以自己主動學習。這樣的調查將語文課堂與課外學習緊密的融合在一起,并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外活動中,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選擇合適自己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加自己語文的功底,融會貫通所學的語文知識。
課外活動的方法,不僅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同時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也有所幫助。在實踐中學生發現問題,對于不能的解決的問題,就會尋求答案。這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如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看下課本或詢問老師。這樣小小的提醒,會讓學生在疑惑時閱讀課本。這樣使學生初步養成了預讀的習慣,其后進行加強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外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接受的程度,在重點、難點和易錯處列出閱讀提綱,設置不同的思考題,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進行探索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中閱讀語文書籍,循環漸進,學生就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國教育事業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掌握基本的教學方法后,不斷的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進,不僅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還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簡介:
高建標,男(1975.12~) ,福建省龍海市浮宮中心小學,職稱:小學高級
摘要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讀課文數逐漸減少,略讀課文的數量則逐漸增加。五年級上學期是小學高年級的起始階段,教師要全面把握閱讀教學的要求,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探討 閱讀技巧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
1,指導朗讀、默讀。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本冊教學仍要重視朗讀訓練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課后練習第一題。教師可以根據要求,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重點是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課文、所有段落都適合有感情地朗讀,教師要抓住重點段,指導學生練讀。
本冊默讀的重點是加快默讀速度的訓練。默讀比朗讀語速快,更利于訓練思維,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默讀能力的提高要有個訓練的過程,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默讀,循序漸進地提高默讀要求,把訓練落在實處,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讀詞句,積累語言。詞句訓練是精讀課文的主要內容。本冊教學要繼續理解詞句的意思,結合聯想和想象,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詞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本冊課后練習中對詞句的學習和積累采用了靈活安排和指定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習的指導性,也便于學生和教師操作。
3,精讀課文,領悟感情。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本冊教材,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導語、課后習題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精讀課文可以采取多種方法:①要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②閱讀中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并展開聯想和想象,還要對閱讀的內容加以分析和歸納,進一步理清課文的條理和思路,從而體會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③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了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通過自悟自得或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可做重點指導和點撥,不要用現成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同時,尊重學生的理解和獨特體驗,允許學生有其他合理的選擇。另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4,精讀內容,領會方法。通過閱讀,既要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還要領會作者表情達意和寫作的方法。
本冊要重點教會學生領會兩點:①學習基本的說明方法;②“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閱讀方法。前一項內容安在第三組,教師除了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基本的說明方法外,重點還要讓學生領會使用了這些說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項內容安排在第四組,在“回顧拓展四”的“交流平臺”中有所提示,教師重點是要教會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過上下文,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相似文章的閱讀來體會等等。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中年級雖然訓練過,到了高年級還應予以重視。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
本冊安排了14篇略讀課文,根據葉圣陶提的“就教學而言,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讀教學要求與精讀要求不同,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容上,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讀,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理解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閱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后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具體的詞句學習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選讀課文的教學
本冊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選讀課文,內容大都與單元對應,有少數是為了補充本冊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在某種類型上的缺乏。選讀課文供學生課外自讀,教學上不作統一要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和個體情況,決定是否選用。選用時,可以按課文內容分別插入相關專題單元讓學生讀,也可以作為期末綜合復習材料,讓學生課外獨立完成,教師酌情檢查。對主動閱讀的學生,要予以鼓勵,激發學生更廣泛地去閱讀。
四、課外閱讀的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課外閱讀的數量,教師不能將其作“軟任務”而忽略,因為沒有一定閱讀量的保障,學生是很難具備較強閱讀能力的。
教師一方面可以根據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閱讀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課外書屋”這一欄目,配合單元專題,以重點推薦一本、順便推薦一批的方法,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外閱讀的書。“課外書屋”中推薦的書大都比較輕松活,重在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推薦的書,學生作讀書筆記,并在班上進行交流。當然,教師也并不一定只薦教材中提到的書籍,也可以配合課文的學習推薦其他書籍。
摘要: 本文從滬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范文《寬容》為例,指出滬教版小學語文編寫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試圖提出編寫建議。
關鍵詞: 語文教材《寬容》問題修改建議
語文教材是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源。語文教材編制的質量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筆者以《寬容》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試圖說明滬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修改建議。
一、問題
(一)助讀系統。
助讀系統在語文教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利于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和學生預習過程中的自我探究意識的培養。因此,教材編寫者應該明確助讀系統的概念,重視助讀系統的研究與編制。廣義的助讀系統是指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切知識、提示、圖像等材料,它包括預習提示、插圖、知識短文、附錄等。為了便于評析,筆者采用狹義的助讀系統概念,“指的是教材幫助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自讀能力而提供的一切材料,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課文提示、注釋、作者介紹,等等”。[1]
《寬容》一文選入《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二單元第8課,其助讀部分的預習提示在課文前并沒有特別指出,而在其單元導語“同學,與美德為伴,和文明同行,會使你成為一個受人尊敬、受人歡迎的人。本單元的課文將引領你一同去體驗被信任的喜悅、感受微笑的神奇力量;明白‘與人方便’即是‘與己方便’的道理……請你認真默讀這些鮮活的故事,注意不斷加快默讀的速度;邊讀邊想這些生活中的小事給你帶來什么啟發,想想作者這些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把你讀懂的文章有感情地朗讀給大家聽”中我們可以看出編寫者的意圖,即簡單地讓學生讀懂這些美德故事并在思想上得到啟發,僅此而已。此外,選文除去第28頁上的插圖外再沒有其他的助讀內容,需要學生掌握的生字詞則出現在教材最后的“詞語表”部分,在文章中并無任何注釋。可見,此書在助讀系統上過于簡單,雖然助讀系統簡單明了利于教師的自主發揮,
但是過于簡單則不利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選文系統。
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明確提出選文要求:“教材選文要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2]這一建議概括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教科書選文的基本要求。對于《寬容》一文而言,其特點可以概括為:課文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生活,適切學生的心理發展。但是,筆者認為該文不適合選入教材,其理由如下。
1.從“知識和能力”維度看。文本所傳達的信息基本均為陳述性知識,且通俗易懂,通篇語言平實,但是缺乏語言特色,并未達到“文質兼美”的要求,對于真正有助于學生閱讀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發展的策略性知識及程序性知識卻很少涉及,不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提高。
2.從“過程和方法”維度看。該文內容簡單明了,不需學生多元解讀,課后練習的設計單一,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學法指導得甚少。
3.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看。該文的目標在于讓學生懂得寬容他人。僅以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小故事為例來教育學生,達到了道德教育的目標。而選文應該富于思想內涵和時代特色,但是該文并不具備,完全可以在道德教育課上給予學生思想教育,不能很好地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及好奇心,對于學生思想意識提高的引導性不強。
(三)練習系統。
練習系統,也叫訓練系統、作業系統,也是語文教材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體現語文教材價值與特色的重要內容之一。練習系統指的是語文教材有計劃地、按照一定的目標而為學生提供的各種口頭或書面的練習題、思考題和活動方案等。“中學語文教科書的內部結構,一般都包含著兩條線索和四個系統。所謂兩條線索,一是知識的線索,二是能力訓練的線索。語文學科,固然不是以系統講授語文知識為主,但它畢竟還是有自己必須講授的知識,其中包括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聽說讀寫的規律性知識,以及各種文體知識、文學知識,等等。編制語文教科書,不能不考慮這一條線索。而語文學科的根本宗旨,又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講授必要的知識,其主要目的還在于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培養,應該遵循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過程。這就構成了另一條線索,即能力訓練的線索”。[3]這一段論述所指的雖是中學語文教材的情況,但其實也適用于小學語文教材。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要靠寫,而且需要實踐練習。語文教材中的練習是為了配合教學設計的,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此外,選文僅是給學生呈現了文本,其深層次的內涵還需要練習設計來引導學生掌握、探究。可見,練習設計在語文教材及教學過程中擔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就《寬容》一文而言,其練習部分僅以“學習小建議”的形式標注:“初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再讀課文,找出描寫‘我’對新護士‘寬容’的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最后聯系課文內容或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你對‘寬容’的理解。”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其練習設計的特征:
1.語言缺乏親切感。如“初讀、再讀”等詞語帶有命令的色彩,讓學生覺得這是一種任務,而非循循善誘。
2.問題缺乏挑戰性和新穎性。此問題再次重復了單元導語部分的部分內容。對于文章所敘述的小故事,相信每個學生都能讀懂,所以設計“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顯得多此一舉,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提出,不必在文本中再次呈現。
3.提問就事論事,缺乏拓展延伸。文章練習部分總共提出三個小問題,絕大部分是針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僅“聯系課文內容或自己的生活經歷”一問涉及了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問題設計單調,策略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均無涉及。
二、編寫建議
(一)選文需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
選文是教材編寫的關鍵環節,選文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選文要經典,經典的文章往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質兼美;選文還要富有時代氣息,陳舊的內容往往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材設計需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教材不僅應關注一些直接的成果與經驗,而且應適當增加探究發現知識過程方面的內容;不僅應注重陳述性知識方面的內容,而且應重視策略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設計,以便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素養。
(三)助讀系統和練習系統需精心設計,多元文化相融,從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出發進行設計。
助讀和練習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們設計得好壞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優劣,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程度的高低。因此,教材編寫者要十分重視助讀系統與練習系統的設計。
摘 要:在人生的閱讀過程中,小學時期處于第一個黃金閱讀階段,像一株剛破土的小樹苗,希望吮吸知識的雨露,使自己茁壯成長。而這“雨露”,除了靠老師課堂上有限的“傳道授業”,還需要學生依靠課外閱讀去汲取。但當前,五年級小學生的閱讀令人擔憂,由于受應試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課外閱讀,大多數已成為負擔。讀書,也只是看看課本,讀讀作文書,查查輔導資料。我們的語文教育要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就需要幫助學生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在浩瀚的書海里游弋。
關鍵詞:選擇 愛讀書 閱讀方法 閱讀能力 展示平臺
在人生的閱讀過程中,小學時期處于第一個黃金閱讀階段,像一株剛破土的小樹苗,希望吮吸知識的雨露,使自己茁壯成長。而這“雨露”,除了靠老師課堂上有限的“傳道授業”,還需要學生依靠課外閱讀去汲取。教學事實早已證明,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出路就在于大量的課外閱讀。在閱讀指導方面,教師要講究策略,要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更要讓讀書成為學生的愛好。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古人也總結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量的課外閱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開闊學生視野。但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認識有限,家長在引領學生讀書方面缺少方法,所以教師指導和干預課外閱讀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教師自己也必須注重閱讀和知識的更新,成為學生的榜樣。
一、幫助學生選擇閱讀材料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我們要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閱讀能力、思想狀況、興趣愛好和需求來選擇適當的有益的讀物。那么,我們應該選擇哪些讀物推薦給學生呢?
(一)經典名著
當今時代多元文化交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喜愛卡通漫畫、通俗故事、言情小說等,這樣的快餐書籍,讀來雖然“輕松”,但其中一些不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有可能將學生引入歧途,這時需要老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在大多數學生的印象中,所謂的課外閱讀就是讀作文書,教材全解,這是一種膚淺的功利閱讀。功利閱讀不應該成為學生閱讀的主流。從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多讀經典作品,可以完善他們的人格,豐富他們的知識底蘊,引導他們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之路。如少年版的四大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游記》;現代作家魯迅的小說《少年閏土》、艾米莉的《呼嘯山莊》;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郭沫若、冰心、艾青、泰戈爾等國內外名人詩歌選;、林肯、愛因斯坦等偉人及名人傳記……多體裁的課外閱讀,會讓學生在大師的經典中感悟真善美,在傳記的人物傳奇經歷中體悟人生的艱辛、在詩歌的韻律中品味……
(二)科普讀物
科普讀物向青少年兒童介紹大量新鮮的科學知識。它們可以打開青少年兒童心靈的科學之窗,激起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五年級的學生可以讀《十萬個為什么》《昆蟲記》《森林報》等科普書籍。
(三)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讀物
這類讀物的選擇雖然體現了功利的目的,卻是必要的,其作用主要在于進一步擴充閱讀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比較能力。如五年級學習了《冬陽?童年?駱駝隊》,引導學生讀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學習了《楊氏之子》,指導學生讀南朝劉義慶的古記小說《世說新語》;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閱讀更多作家的作品。
二、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愛讀書
“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強調了興趣的重要作用,讀書也需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讓學生對讀書感興趣,愛上讀書,我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講故事誘導法
學生不愛看課外書,從根本上說是對課外書缺少了解。學生們都愛聽故事,當老師講故事時,學生百分之百感興趣,百分之百關注你,所以用故事吸引學生是再好不過的辦法。我經常給學生講《紅樓夢》中的故事,“寶玉挨打”“黛玉葬花”“劉姥姥進大觀園”,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但一本書我最多講三個故事,當學生們期待聽下一個故事時,我動容地告訴他們,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學生們雖然有些失落,但他們迫切要去讀原文。每周五下午的閱讀課,我根據五年級學生特點,適當安排一定的時間,引讀部分童話故事、成語故事、作文天地、經典名著,用生動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戛然而止,激發學生強烈的看書欲望,激發閱讀類似書籍的興趣。
(二)表揚激趣法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為了讓學生保持讀書的熱情,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總是以贊賞的眼光關注每一個,發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為學生某一做法進行表揚、喝彩,激發內在動力,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成功。
三、多樣方法指導,授之以“漁”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注意引領,還要注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就好比給了學生一把博覽群書的金鑰匙,面對大量引人入勝的優秀書籍,五年級的小學生怎樣才能高效地吸收營養,積累語言文字,提高寫作能力呢?這需要教師在閱讀方法上給予適當的指導。
(一)教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
1.文中標記
在閱讀過程中,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出感悟深刻或者語言文字十分優美的字詞句。
2.文中批注
“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讀則殆。”讀書要邊讀邊思考,讀到感悟深刻的地方,不妨在語段的旁邊寫下自己的此時所感、此時所悟。尋到文章的絕妙之處,思考一下:此處為何寫得如此絕美?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這些思考的結果也可以批注在語段旁。
3.摘錄佳句
課外閱讀,學生們習慣于囫圇吞棗、走馬觀花,粗略地瀏覽一遍,很少有學生做讀書筆記,根本談不上高效積累,達不到閱讀的目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將優美的詞、句、段摘抄在筆記本上,反復翻閱,從中學習作者遣詞造句和描寫事物的方法,對自己的習作大有益處。
4.讀書匯報
有些文章讀后特別令人感動,這時候可以將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讀書匯報會可以為學生搭建這個平臺,我班讀書匯報會隔周一次,每次5~8名同學參加,組成元素大致相同:故事梗概+精彩片段+閱讀場景+聯系生活談感受。讀后感的主體依然是講故事,這是學生們喜歡聽的原因,這樣的展示,是對閱讀熱情的激勵與召喚。同時,讀書匯報也讓“未讀者們”對“讀書”略知一二。
閱讀方法很多,我們要注重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書籍、目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
(二)教會學生基本的積累方法
要想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收到實效,就要教會學生從書中汲取精華,學會積累。
1.誦讀美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書本上的美文數量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更多的學生開始涉獵課外的美文,所以我鼓勵學生每日誦讀,課上也要留出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誦讀。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文質兼美的短文、片斷,要出聲、入情賞讀,直至誦記于心。我們班長期開展班級美文誦讀活動,在活動中評出“誦讀之星”。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2.寫讀后感。“吉光片羽,當感悟的靈光閃動時流淌下來的一定是甘露,是清泉。”因此,要引導學生寫讀后感,篇幅可長可短,隨時有感想隨時寫,可以建立班級微博或微信,隨時讓學生“曬一曬”自己的讀后感,這樣寫讀后感學生一定興致盎然,而且這種讀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自辦手抄報。指導學生定期將自己閱讀中發現的優美文段編成“小報”,有圖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會愛上讀書,而且會愛讀好書。這個學期,我結合學校開展的各類讀書活動,結合校本課程、本班學生的閱讀情況,根據課外閱讀目標的指向,定期指導學生編制有主題的手抄報,如《我愛讀唐詩》《誦讀<論語>》《在散文的月下漫步》《我鐘愛的一本書》《名著點評》等,這樣學生便有了明確的閱讀目標,有針對性又便于指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習語言文字需要日積月累,我們的語文課本越來越不能滿足學生們積累的要求。所以語文教育,確實需要走出課堂,由課內走向課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應充當導航人的角色,領著學生航行,教會他們方法,當他們漸入佳境后,我們悄悄隱退。
摘 要: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讀課文數逐漸減少,略讀課文的數量則逐漸增加。五年級是小學高年級的起始階段,教師要全面把握閱讀教學的要求,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 探討 閱讀技巧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
1.指導朗讀、默讀。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教學仍要重視朗讀訓練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課后練習第一題。教師可以根據要求,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重點是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課文、所有段落都適合有感情地朗讀,教師要抓住重點段,指導學生練讀。
默讀的重點是加快默讀速度的訓練。默讀比朗讀語速快,更利于訓練思維,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默讀能力的提高要有個訓練的過程,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默讀,循序漸進地提高默讀要求,把訓練落在實處,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讀詞句,積累語言。詞句訓練是精讀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學中要繼續理解詞句的意思,結合聯想和想象,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詞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課后練習中對詞句的學習和積累要采用靈活安排和指定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習的指導性,也便于學生和教師操作。
3.精讀課文,領悟感情。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導語、課后習題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精讀課文可以采取多種方法:①要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②閱讀中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并展開聯想和想象,還要對閱讀的內容加以分析和歸納,進一步理清課文的條理和思路,從而體會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③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了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通過自悟自得或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可做重點指導和點撥,不要用現成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同時,尊重學生的理解和獨特體驗,允許學生有其他合理的選擇。另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4.精讀內容,領會方法。通過閱讀,既要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還要領會作者表情達意和寫作的方法。
重點教會學生領會兩點:①學習基本的說明方法;②“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閱讀方法。教師除了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基本的說明方法外,重點還要讓學生領會使用了這些說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教師重點是要教會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過上下文,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相似文章的閱讀來體會等等。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中年級雖然訓練過,到了高年級還應予以重視。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
根據葉圣陶提的“就教學而言,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讀教學要求與精讀要求不同,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容上,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讀,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理解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閱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后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具體的詞句學習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選讀課文的教學
選讀課文供學生課外自讀,教學上不作統一要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和個體情況,決定是否選用。選用時,可以按課文內容分別插入相關專題單元讓學生讀,也可以作為期末綜合復習材料,讓學生課外獨立完成,教師酌情檢查。對主動閱讀的學生,要予以鼓勵,激發學生更廣泛地去閱讀。
四、課外閱讀的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課外閱讀的數量,教師不能將其作“軟任務”而忽略,因為沒有一定閱讀量的保障,學生是很難具備較強閱讀能力的。
教師一方面可以根據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閱讀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課外書屋”這一欄目,配合單元專題,以重點推薦一本、順便推薦一批的方法,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外閱讀的書。“課外書屋”中推薦的書大都比較輕松活,重在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推薦的書,學生作讀書筆記,并在班上進行交流。當然,教師也并不一定只薦教材中提到的書籍,也可以配合課文的學習推薦其他書籍。閱讀教學在高段的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重視語文閱讀教學培養,為學生學好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摘要】新課標改革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運用單元遷移方法,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地進行有效的學習,是現階段最值得探究的問題之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舉一”并因道學生自覺完成“反三”的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學習能力遷移的現狀,探索如何加以正確運用,借助已有的知識,降低學習難度,充分發揮遷移個體的心理發展及其社會適應中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單元遷移
1 引言
遷移是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人之主題從前學過的知識在新的學習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即經驗對現狀的影響。學習遷移指的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在知識與學習過程中廣泛存在。它是對學習的鞏固,存在正負兩面,正遷移主要是能對舊有的知識在新的學習環境中進行積極的運用,而負遷移則主要起到阻礙作用,對語文教學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明確遷移的具體方向,培養學生主動遷移能力,消除學習定勢的負面影響,提高遷移效果和語文教學質量。
2 遷移規律的運用是語文教育的客觀需要
當今世界,語文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一方面,以漢語為母語載體的民族語言迅速走向世界,漢語言文字正在國際領域發揮更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知識經濟不是由少數科學家掌握和研究的學問,而是全部社會成員的生存環境,這在客觀上對現階段的語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育自古以來就承擔著知識生產和傳播的使命。因此,為了達到語文知識水平真正成為其他學科知識能力基礎的要求,就必須加大的語文教育的要求力度,探尋更多新的辦法,使受教育者既有豐富的知識,又具有超高的獨立思維能力。成功的語文教育將對受教育者的一般能力結構進行完完善,即強化其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都是受教育者將來生存和發展的實際本領。在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能力的知識經濟時代,如果語文教育落伍,其對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的負面影響是可以想見的。因此,語文教育絕不能僅僅滿足于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應該旗幟鮮明的把語文素質放在教學的首位。
3 運用有效的理論,使遷移規律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3.1.教師必須明確具體的遷移方向
教師必須對遷移方向有一定的把握,要將其具體體現為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或簡化,或挖掘,以適合學生接受為準;又要地這些目標在真個教材中的位置加以研究,明確該單元知識點的傳授與能力訓練在整個知識網體系中所負擔的具體任務。教師應對具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胸中要有一棵縱向貫穿的“知識樹”這樣,才能在課前做好設計準備,保證教學過程順利進行,學生也能夠順暢的完成有舊到新的知識遷移。并通過更深入的分析和學習,引導學生為再學習、再分析打下基礎。
3.2.培養學生主動發現的能力
語文教學要在知識積累智商再形成獨立運用的體系,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因此,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對于現階段的教師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在傳統教學中,強求記憶是為學生挖“陷坑”,掌握方法才是傳授給學生“工具”,這就是所謂“魚”和“漁”的辯證關系。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加以適度的引導,主要是引導他們進行有目的的對比,分析異同,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概括能力,培養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并要善于歸納總結,將既有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網,使之遷移的知識也完成結構化,并納入知識網中。既要以典型的內容引導學生掌握方法,概括出規律,讓學生尋找相同的因素進行學法遷移,學習新知識;又要善于總結出新的學法,由學到悟,由悟到用,用中學新,形成能力。
3.3培養學生對文章進行合理概括的能力
遷移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一個人既有的知識儲備及其對知識的概括情況決定了知識遷移的程度,既有經驗和概括能力的缺失,會使遷移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運用單元遷移的方法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3.4培養學生探索語言本質的能力
小學五年級的課本,文章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篇幅,但文章的主旨大意仍可以用幾十個字來表達,因此,透過繁雜的文章描寫,抓住文章本質是這個年齡層的學生應具有的基本能力,才能讓學生抓住要點,把書越讀越薄。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小橋流水人家》,主要是描寫村莊農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么,符合讓學生抓住這一描寫核心呢?在這里,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勾勒幾幅建議的圖畫或播放相關的PPT,讓學生看了以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然后與原文對照,以發現課文描寫中的精彩之處,從而也明白自身描寫的不足,這樣就將死的文本與活的人聯系起來,既對文章主旨有了比較到位的挖掘,又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探究文章本質的能力。
4 進行深度探究,使遷移規律在語文教學中更好的發展
4.1新舊相繼,完成知識的縱向遷移
縱向遷移指的就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對新的知識進行學習,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語文課文的內容,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具體聯系,但是其組成的知識體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注意引導學生調用自身的知識儲備,自主尋找新舊知識只見的關聯。這樣既能強化學生對作者寫作意圖的認識,也能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縱向遷移,提高教學效率。
4.2 舉一反三,完成知識的橫向遷移
學生從一片課文中學習方法,如果在新的環境中不能夠加以運用,其實這些知識就沒有被充分的吸收。只有在新情景中能對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并具體運用到問題解決方面上,才能算是掌握了知識,完成了知識遷移,這樣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在傳統語文課程教學中,大部分的語文知識和相關學校方法都是由老師在課上進行講授的,這些方法有的可以當堂得到運用和鞏固,但更多的卻需要在往后的教學中才能獲得運用的機會。因此,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意識,凡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或學習方法,不能僅僅滿足于教過學過,而是應該千方百計地設計各種練習讓學生練一練,使學生能及時地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學習的遷移。
以五年級第十冊為例。本冊第一組閱讀課文的重點是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方法,而本單元的細作又是“寫一處景物”,在這里,教師就可以將這兩項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是一處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相對應的教程,充分體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原則。因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對這兩部分的內容進行相應的理解,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從前學習過的描景的文章進行回憶和復習,學習作者的遣詞用句,謀布全篇的方法。學生作文水平顯然不會一時得到較大的提高,但是這種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提,老師起引導作用的新課標要求。
5 重視方法引導,使得學生自主學習和遷移的效率大大提高
教師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學習方法上的制定,會比盲目的反復練習更影響遷移的效果,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方式方法的傳授,而不是就一篇課文淺顯地去講,應該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
6小結
由此可見,單元遷移規律在現階段的小學教學中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運用,也被視為發展前景較好,對提高學習效率較為有效的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遷移方法的運用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對從前所學知識也起到一定的鞏固作用。因此,從生活中學習語文才是語文學校素養的保障,而遷移方法則是語文學習順利進行的有效助力。
摘 要:教育均衡發展提出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條件得到相對均衡發展、在享受教育的資源得到相對均衡發展、在獲得教育的效果得到相對均衡發展。把教育均衡發展應用到具體的學科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上得到相對均衡發展。在五年級的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得到均衡發展呢?本文從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得到均衡發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均衡發展、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均衡發展、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感情中均衡發展、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中均衡發展五個方面探討在五年級語文教學中實施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育均衡發展;應用研究
教育均衡發展理念認為:學生應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每一個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都得到均衡發展。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這些教育均衡發展理念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徹底改變過去以“一言堂”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無味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得到均衡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樂趣中得到均衡發展。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的《群鳥學藝》一課時,我先在課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種鳥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了故事導入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群可愛的鳥朋友,然后出示鳥的圖片,把它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像,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均衡發展。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均衡發展
教育均衡發展理念認為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在課堂中我們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的《群鳥學藝》一課時,揭示課題后,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均衡發展。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均衡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有利于學生的均衡發展。因此我們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的《群鳥學藝》一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虛心、認真地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的不同,他說是鳳凰老師教搭窩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鳥沒有學會搭窩。他的回答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列舉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最后,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學生在互動中得到了均衡發展。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感情中均衡發展
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后感等,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促進學生均衡發展。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我在教學五年級語文的《群鳥學藝》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各種鳥的語言進行反復誦讀,以悟出它們內心的想法和學藝的態度。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他們那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話語、獨特的表演手法,體現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感情教學中得到均衡發展。
五、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中均衡發展
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老師的關懷中得到均衡發展,是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所在。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的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中均衡發展。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更談不起均衡發展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如何語文教學中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于學困生我還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并使每一個學生在品味成功的喜悅中得到均衡發展。由此喜歡上語文老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總之,在語文課堂讓學生得到均衡發展,就必須把語文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