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3 11:1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課堂內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事業。教育論文教師教育智慧的形成過程是與其對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敘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進了教師教育智慧的提升。
關鍵詞:教育智慧校本教研
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事業。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各種新的教育理論和思想紛至沓來,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不斷涌入課堂。教師如何適應這個充滿生機的課堂,如何面對復雜多變的教學情景,如何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釋放,等等,都需要教師用智慧將教育理論的普遍性與實踐經驗的特殊性有機結合,用智慧對具體的教學行為作出理性分析,用智慧實現對課堂的有效調控,即需要教師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探索、感悟,提升教育智慧。
教師的教育智慧是與教學過程相伴的教育機智,是在長期實踐和反思后的實踐智慧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人格特征個性化的、主觀化知識的綜合體現,是教育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它內化在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1]教師教育智慧的形成過程是與其對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敘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教學實踐走向明晰、走向科學、走向精致、走向睿智,促進教師教育智慧的提升。
一、實踐反思:萌生教育智慧
沒有對實踐的反思,就沒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實踐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和再認識,以發展自我職業水平,提高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對自己的專業及相關活動有更深入的理解。反思實踐還使教師的活動具有較強的探究性成分,在反思批判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改善教育行為和教育效果,同時反思先進的知識、觀念、經驗和技能并評價自己的教育行為。它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是教師改進教學行為,形成新的實踐行為和實踐智慧,獲取教育智慧的有效手段。
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現、總結、概括和提煉教學過程中的精彩瞬間。反思需要回顧,但更需要思考,既要在回顧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顧,停留于回顧的反思是無價值的反思。教師對自己每一個教學行為,對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引發反思,可以發現不足,捕捉“精彩瞬間”,會使教學實踐日臻完善;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反思,能更好的了解學生,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方式,使師生溝通更有效,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互動性;對教育教學行為反思,能更理性地認識自我,從而更有效地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揚長避短。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存在諸多無法預知的因素,這就都要求教師具有對新動態的敏銳感受和迅速判別,適時把握教育時機,選取適當方式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沖突。實踐反思不僅可以獲得寶貴經驗,用于指導教學,而且反思過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師自己與自己“對話”,是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真正溝通教師“倡導理論”與“運用理論”的橋梁。因此,在校本教研過程中,反思應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
二、教育敘事:增長教育智慧
教育敘事主要是對事件展開描述、解釋,讓故事彌散出深層的教育意蘊。[2]即教師用具體的、描述的方式對自己教育生活整個過程作盡可能“客觀”的具有一定故事情節及具體人和事的敘述。教育敘事能幫助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的情境和經驗作多角度、多層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從而切實改善自己的教學生活。同時,它也是對教師的情感意識的最有效、最深度的喚醒,使教師樹立起教育者的自信和自尊,使教育理論避免了面對教學實踐的空泛和無奈,使教師更加敏感地面對每天發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技藝、實踐智慧走向睿智。
教育敘事不是單純的敘事過程,它既是一種研究方式,更是教師動用并形成自已獨特的敘事思維的過程。敘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師自我敘述的方式來反思個體的教育教學活動,并通過反思來改進自己的行動,從而提高教育質量[3]。因此,從教師這個視角來看,敘事不僅僅是教師講述具體事件的過程,而且也是他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過程。教師通過教育敘事,可以“更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長的軌跡和內在專業結構的發展過程,進而為能夠更好地實行專業發展的自控和調節奠定基礎。”[4]教育敘事是對具體鮮活的事件進行直接的描述,涉及對事件的開端、進展和結束等諸多環節重組,借助具體的事件以及具體的敘事過程而實現思維活動的具體化。敘事并非簡單地按照事件的進程而展開再現式的說明,還會受到情境的鉗制,介入敘述者的主觀意圖、情感、立場,誘發敘事思維的情境性。它要求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釋自己在教育活動中所發生的問題,然后將自己遇到、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敘述”出來,從中發展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講述中不斷進行自我剖析與自我角色定位。在敘事的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思維結構得到不斷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其教育智慧的增長。
三、合作共享:升華教育智慧
教師在動態的、生成的教育教學活動情境中,會不斷地面對許多問題和困惑,他們希望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和困惑的有效途徑,希望在專家和同伴互助下,進行教學實踐研究活動。通過合作發揮教師群體智慧,組成學習、研究共同體,取長補短,互幫互學,互惠互利,形成整體合力,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合作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教師與教師的合作,另一種是教師與研究機構專業人員合作。
合作共享的核心是教師之間的相互協作。教師之間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交往與互動達成互助與合作,分享經驗,促進共同的專業成長。在合作中教師將彼此的信息和經驗進行交流和共享,從而擴大和豐富彼此的信息量和各種認識。在經驗交流中原有的靜態經驗被激活、被分享,從而不斷地擴展和升值。教師一起就教學中的典型問題進行專門的討論,提出各種看法和觀點,進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甚至尖銳對立,在這種不同意見的申辯論爭中,彼此之間才能啟迪智慧、擴大理解,擴展和優化各自的認識水平和能力結構,豐富彼此的思想,促使個人的實踐智慧不斷得到變更、豐富和擴張。
合作共享的最基本形式是教育理論研究者與教育實踐工作者的相互協作。教師需要專業研究人員提供理論和技術的支撐,專業研究人員需要與教師共同研究,形成研究共同體。通過雙方智慧的交流、碰撞,升華各自的智慧境界,形成兩者間的互促,共同獲得發展。教師與專業研究人員在研究中進行坦誠合作、平等對話、教研相長,使研究成為一種民主開放的過程,促使教育理論研究者的理性智慧與教育實踐工作者的實踐智慧的融合。專業研究人員通過與教師的合作,與教學實踐的結合,其理論和思維水平得到進一步深化;對教師而言則直接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專業研究人員在合作中發現教師教育實踐活動中的智慧之光和尚未系統化的閃光點,并經過其相應的理論滋養和系統整合完善,使那些轉瞬即逝的教育智慧不斷地得到強化,形成教師個人系統化的、常識性的教育行為。
在合作共享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也變成了一種研究方式,尊重、理解、溝通成了維系合作的重要紐帶;無論是彼此,都需要“學會靜下心來,抱著關切的心態聆聽彼此”,“學會敞開心扉,向他人傾訴深埋的心結”,“學會把眼光投向他人,關懷那些平凡生命的脈動”;有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在一起開展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成果分享:分享信息、分享知識、分享經驗、分享思想、分享智慧。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教師洞悉復雜局勢、把握復雜局面、應對復雜挑戰的智慧品質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視和深刻認識校本教研的意義與價值,切實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師成長的機制和途徑,讓智慧回歸教育,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是時代的呼喚,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是課堂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的契機,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使命。
[摘 要]目前,很多教師對內外融通、強化課外閱讀在認知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事實上,脫離教材文本的課外閱讀,就失去應有的方向,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對比型、擴展型和專題型等課外閱讀課型,讓學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對話,全面把握文本內涵,建構自己的閱讀體系,從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課內閱讀 課外閱讀 整體效益
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廣泛的閱讀與大量的積累。因此,促進課堂內外的融通與連接,應該成為閱讀教學的一條重要出路。但很多教師對此存在認識誤區:認為課外閱讀就是推薦幾本書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閱讀即可。事實上,這種脫離教材文本的課外閱讀,就如同是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失去應有的方向,其閱讀的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對比型:整合聯系,深入強化異同辨析
在課堂教學中拓展課外閱讀,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深入感知教材文本。教材文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在主題內容、寫作方法等方面總會和其他相類似的文本構建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內容體系。只有在閱讀教學中促發學生的真實思考,強化學生的對比體悟,才能促進課內外閱讀的整體構建。
如,教學《夜鶯的歌聲》時,教師為學生拓展補充了《雞毛信》這篇文章,并緊扣它們的交融點,先引導學生對比:兩篇文章的主人公有哪些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嘗試運用列表、列提綱等方式加以歸納;然后,引領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海娃受了傷,而小夜鶯卻能安然無恙呢?這樣引發學生對兩這個人物不同結局的深層次思考,深入感知兩個主人公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表現出濃烈的愛國情懷,對人物形象形成整體感知。
試想,如果我們的閱讀教學僅僅局限在教材單一的文本世界中,那學生對小夜鶯言行的感知與理解,就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正是與《雞毛信》的整合對比閱讀,促進學生探尋兩者之間共同特性,不斷提升他們的感知能力,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效融通,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二、擴展型:由點及面,積極推薦課文原著
有人曾經說過: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背后,都蘊藏著一個主題體系,都有一本完整的書。很多節選型文本之所以入選教材,除了節選片段彰顯出鮮明的寫作特色與濃郁的人文情懷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便是這些節選的片段是教師引領學生走向一本完整的書的一個重要支點與平臺。因此,除了關注教材節選的課文之外,教師還應該將學生的關注點從選文引向整本書,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感知蕭紅童年的快樂與自由外,還緊扣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一首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從課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敘事詩和風土畫”的特點,但為什么要說是“凄婉的歌謠呢”?隨后,教師相機補充了蕭紅坎坷不幸的生活經歷,并借助這一疑問向學生介紹《呼蘭河傳》一書,讓學生進行閱讀,感受其“凄婉的歌謠”這個核心主題。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教學的關注點局限在一篇課文之中,而是抓住課文與整本書的內在關聯性,激發學生自主閱讀與深入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值得強調的是,教師推薦、拓展課外閱讀文本的標準和原則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緊扣文體特征,進行同類型的文本閱讀;可以根據文本作者,進行同風格主題的閱讀……
三、專題型:圍繞主題,自主構建閱讀體系
所謂專題性閱讀,就是緊扣教材文本所展現的主題,引領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嘗試不同的路徑,展開的與教材文本主題相關的系統化閱讀。事實上,課外閱讀的范疇非常廣泛,并不僅僅是對書本的閱讀,還應該包括雜志、網絡等多個角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緊扣課文主題,引領學生進行同質主題的信息搜索,構建相關的體系。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教師引領學生收集信息:通過互聯網收集與環境保護的相關資料,對當下世界的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嚴峻考驗產生一定的了解;通過對相關單位地走訪與考察,了解我們的山水、空氣等環境質量的現狀……
如此眾多而繁雜的資料,不僅僅作為輔助性資料對深入解讀課文形成了鋪墊性作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合作,嘗試對信息進行深入地分析、歸納與提煉,這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絕不能僅依靠教材中的文本。正所謂“課內得法,課外得益”,我們要加強課堂內外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責編 韋 雄)
摘要:為創業帶動就業,課內外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課內課程中融入創業項目設計,包括創業教育基礎平臺課程、專業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環節(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課外注重對學生社團和特色項目的引領。但這些項目相互之間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
關鍵詞:創業教育;課堂內外;高職學生
2012年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根據園藝技術專業的特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因此在課程開設中,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保障創業教育順利開展的關鍵。學生在校期間的活動時間,無外乎課內與課外,課內的時間往往是固定的,目的在于培養創新創業的意識,而課外的時間相對比較自由,以實際的項目引導他們去從事一些創業項目。
園藝技術專業通過幾年嘗試,開設課程包括課內以創業教育基礎平臺課程、園藝技術專業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環節(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為主,課外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各項社團活動和特色項目的整體策劃,學生全程參與活動的籌備、策劃、實施、安排、掃尾工作,這些課程與活動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在課程間學生的接觸面由面到線,再到點。
一、創業教育基礎平臺課程
園藝技術創業教育基礎平臺課程是人才培養方案中基礎平臺課程的一部分,屬于公共必修課,包括職業生涯規劃(1周)、創業教育(1周)、SYB創業講座,這三門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業教育平臺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激發他們內心創業意識,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的課程。
創業教育平臺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創業的通識教育,拓寬學生對于創業、專業的知識面,接受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二、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
高職教育的改革要在促進就業方面發揮作用,每個專業均有自身的特色,現代園藝產業是一個相對比較特殊的產業,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創業的低成本性和可行性,在五年的畢業反饋中,我們發現相當比例的學生在工作之后的3~5年中,進行自主創業。由此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我們將創業教育的模塊融入到專業課程中去。在改革教學方式的同時,也在適應時代要求,改革教學的內容。
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課程的主導方向。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技術的培養目標是學生畢業后能從事花藝環境設計與施工、植物栽培與養護、綠地的綜合養護管理等工作,核心技能是小型綠地的設計與施工技能、花卉苗木的生產管理、綠地綜合養護管理。根據學生在校期間的核心技能要求,我們在不同的核心課程中,在學生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領會項目策劃、市場調研、項目運行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知識,特別是成本核算與項目定位,通過這些項目的教與學,與企業的不斷溝通與交流,為達到這些技能的掌握,確定了基本的教學項目和目標要求。
以上這些項目的設置整合在各專業課程中進行,可以較好地啟發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為今后的創業打下理論基礎。
三、創業教育融入實踐課程教學
園藝技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校內實訓基地的技能演練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技能的要求,尤其是園藝行業中最前沿的先進工藝流程、先進技術裝備等方面的知識,而創業者所需要的實踐經驗遠遠高于普通打工者,要將創業的理念完整地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踐課程的教學是將創業理念利用企業的經驗加以證明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們積極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與企業的各類活動,如企業品牌推廣、短期打工、班級分小組活動等。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了花卉栽培實訓環節、專業實踐環節、花壇花境設計與施工技能訓練等實踐環節,如在花卉栽培實訓環節,我們將全班學生安排在企業進行為期2―3周的實踐,學生分小組設在不同的部門,要求學生熟悉本部門的運行機制、管理機制、主要產品、面向的客戶及其他要素,回校后分小組匯報實習的內容及心得,同時邀請1~2個組,對各組的匯報內容進行總結、提煉,完成后就是一份較好的企業運行模式,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氛圍,因此,通過與不同企業的接觸,為后期的學生創業積累了一份很好的創業資料。
四、創業教育融入選修課程
選修模塊就創業教育的整體性而面向的是部分學生,有興趣的學生才會去選擇,因此教師的授課人數是實現真正的小班化的一個途徑。通過調研,我們為今后有志于從事苗圃管理的同學開設了《苗圃管理》過程,為有志于從事園林施工的同學選擇開設《工程預決算》、《工程材料》,為有志于從事淘寶的同學選擇開設《園藝商務》。
如在《苗圃管理》課程中,除了單純的理論課時外,要讓學生真實的參與到苗圃的管理中,包括人員管理、財務管理、材料管理等一系列的綜合因素,校外的實訓只有在畢業綜合實習時,才有可能實現,而我們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將基地按功能或區域分成若干個小組,各小組設一名組長,負責與老師的溝通、管轄區域的全方位管理,小組人數不宜太多,3~4人為宜,學生需要全程參與基地的植物日常養護、材料的管理、采購與銷售的成本、利潤的核算、尤其是基地內的植物常態管理,需要學生具有創業過程中的較強的責任心。因此本環節的設置,就是為有創業夢想的學生提供前期創業的心態儲備。
五、創業教育融入學生的課外活動
在充分利用課內引導學生進行創業的同時,也可以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讓學生的各類活動與創業、專業相結合。如大學生挑戰杯的創新創業計劃,就是利用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市場營銷、現代企業管理、策劃的訓練。同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還充分利用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域優勢,利用大學生創意集市,為學生前提的創業積累一定的實戰經驗。大學生創意集市是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免費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攤位,旨在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園藝技術利用創立的花藝創作協會,以會長負責制,由專業老師全程技術指導,負責該攤位的運行與管理,實施幾年來,通過這個創意集市的管理與運行,每屆的會長均在畢業后進行自主創業,同時也反饋,創意集市的鍛煉為他們的創業打下很好的基礎。
課外創業教育的引領,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輕松的創業環境,也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創業文化氛圍和心理情感。而這種心理的培養,是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創業教育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需要課內外結合,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創業教育引導,讓有興趣的同學在校期間充分接受創業教育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創業意識,在不同的實踐中鍛煉他們的創業夢想,最終實現創業的理想。
“減負”是針對當前中小學生作業量過多、負擔過重而實施的以保障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減負”不能“減效”,“減負”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中能得到全面發展。在全面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到“減負增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也是我們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內容,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淺見。
一、充分的課前預習是“減負增效”的前提
課前預習是我們學習的一部分,它是我們語文學習“減負增效”的前提。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在預習時會遇到一些難點,帶著問題聽課使學習更具目的性;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并不需花很多時間逐字逐句地分析,只須通過問題提問,檢測學生預習的情況,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難作重點精解,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某一知識點的結構、用法及需要注意到的地方。教師只是起著主導作用,學生的積極參與發揮了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省力省時,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如何做好課前的充分預習呢?首先,我們應該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明確預習的要求,這樣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達到預期的預習效果。通常預習的步驟是先掃除課文中的生字障礙,將課文讀通讀順。其次,搜集與文章有關的資料,接著對文章中的不解之處做上記號,最后將自己已經讀懂的地方做一小結。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葉圣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如在學習《海倫.凱勒》這篇文章時,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預習,學生根據預習要求將課文中的生字詞語進行了自學,并搜集了海倫.凱勒的相關資料,還有一些學生拜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課堂上學生對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體會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減負增效”的根本
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生的知識結構選擇適當的教學組織形式,實施有效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才是“減負增效”的根本。
首先要精心設計導語。于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應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如教學《二泉映月》這篇文章時,我采用了音樂導入的方式。一曲享譽世界的名曲《二泉映月》,直接將學生深深吸引,伴隨著音樂帶給學生的感受,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不用太多的語言去描述,不用太多的話語去表達,一切都水到渠成。一堂課的導語設計可根據課文的內容、學生的程度隨機應變,但不管采取何種形式,都必須遵循導語設計的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原則。只要新課伊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
其次,教學過程設計精彩。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這種教學理念,教學組織形式上要靈活、多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動手中、在探究中學習。教師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個性特征,靈活地采取小組學習、同桌學習、大組辯論、合作學習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要使課堂更有效,要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習的獨立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傳統的接受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知識形成的規律,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完美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結晶與升華,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
三、精練的課后鞏固是“減負增效”的保障
“減負增效”在作業上的體現并不是簡單的少留作業。作業是“減負”的一方面,同時也是“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新課程下的作業應當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體驗快樂,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需要。
首先,語文作業的設計應以“興趣”為核心。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能全神貫注積極思維。因此教師設計的作業可以靈活新穎,富有情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征,又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如布置學生修改習作,可以設計成趣味游戲題,讓學生成為“小醫生”,給“病人”寫診斷書,開處方,動手術等。
其次,語文作業設計要形式多樣。要盡量少布置抄寫類機械重復的枯燥作業 ,多布置些有新意,能切實提要學生語文能力與素養的作業。如學了《地球的孿生兄弟――火星》、《神奇的克隆》后,可布置學生收集火星與克隆的有關資料,以開展“科學小驛站”的活動來檢查學生作業的情況;學了《三顧茅廬》后,可讓學生閱讀《水滸傳》,這遠比布置一些機械重復的抄寫作業更有吸引力,鞏固效果更佳。生活就是一本學習語文的活的教科書,也是一份最有靈性的作業。將語文作業從作業本移至生活,讓學生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驗證,在生活中提高,在生活中進步。在口語交際課后,將學到的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說一說,學習與人交往;在學會修改錯別字后,帶領學生走上街頭爭做“文字小衛士”;在學了《水》之后,走進自來水廠,參觀自來水的生產流程,感受水的來之不易,從而加強對節約水資源的教育。這些作業為學生創設了用腦想、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手做的條件,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感覺器官,培養了觀察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總之,減負不是純粹減量,精神愉悅才是真正的減負,才是減負增效的最佳途徑和有力保障。
語文教學的“減負增效”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是“減負”的具體執行者,所以“減負”必須從自身做起。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與探求。讓我們的孩子輕松愉悅地去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真正的“減負增效”。
〔關鍵詞〕生涯教育;中學;師生互動;職業體驗
在越來越重視就業,重視生活質量的今天,人們除了需要找到安穩的工作之外,開始關注工作本身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從中獲得快樂和幸福。早期積極地進行職業生涯探索對于個體后期取得成功和獲得幸福至關重要,因此,生涯教育應該從中小學開始實施。對于高中生面臨著“7選3”“志愿填報”“專業選擇”等生涯問題,很多學生在高中階段主動或被動地產生了各種生涯需求,如自我探索、環境適應、生涯規劃和生涯選擇等,這些亟待解決的需求促使我校大力開展和探索生涯教育。必修課“我的未來不是夢――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被納入我校高一教學計劃,經過近兩年的探索與嘗試,初步形成了課堂教學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校生涯教育以生為本,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積極進行學情調研、課前調查,課程設計盡量滿足學生需要。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注重師生良性互動。課堂內外相互聯結,生涯理論與職業體驗有機結合。
一、課前調研是基礎
當你自信地站在講臺上向學生傳授知識時,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窘境:精心設計的活動學生無動于衷;課堂意外隨時會搞得你束手無措……這系列的問題都在引導我們把教學目光聚焦到學生身上。然而作為科任老師,你是否對學生了然于胸呢?你又是否在課前認真做過學情調研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激發學生興趣,才有可能讓這門課程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心靈,真正讓學生全心接受。
每學期開課初,我都會組織學生做學情調研,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調查表和各單元主題課程開課前的小調查。
例如:在開學初,各班下發“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課調查表”,全面了解學生對于職業生涯這門課的了解情況以及存在哪些困惑和急需教師解答的問題,為整個課程的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如表1。
此外,在每一單元主題課開課前,根據相應主題的需要,進行問卷調查。例如,在教授“職業的探索”這一章節時,我會設計“職業大探索調查單”,了解學生內在真實需求,以便更好地進行課堂分享,如下頁表2所示。
二、課程建設是核心
我們將專業規劃課程主要落實在必修課“我的未來不是夢――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開發與實施教學團隊上。高一分兩個學期,以必修課的形式全員修習完成。課程整體構建如表3所示。此外,我校在高二年級開設了“自我探索之旅”的校本選修課程教學實踐,旨在以心理學為載體,培養學生形成自我意識,學會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三、師生互動是關鍵
課堂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職業生涯課與心理課有很多相似之處,更注重師生互動。課堂上積極開展課堂討論、辯論活動、主題演講、心理游戲等。通過師生、生生以及和教學資源的互動,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例如,課前五分鐘主題演講是生涯課程的一大特色。在第一堂課上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各組按照自己的興趣尋找、搜集優秀的職場人物。各組選派一位代表在每節課前用五分鐘的時間進行生涯人物演講。
課堂討論主要包括分組討論,集體討論。大家圍繞一個話題進行探討,各抒己見。在討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能力和修養。
心理游戲“價值拍賣”幫助學生進一步體驗和澄清自我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目標搜索”則讓學生學會樹立目標意識,懂得分清主次。
四、職業體驗是根本
“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主要內容包括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專業認知、生涯決策與管理等,如果不能理論聯系實際展開學習,學生往往對枯燥空洞的理論產生厭倦情緒,這樣的學習只會是一種形式,毫無實效可言。我一般會將課堂理論學習與課后職業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余,利用寒暑假親身進入該行業進行近距離的職業體驗是個不錯的選擇。
例如,帶領部分學生采訪警察與銀行理財師,學生們通過近距離的接觸,顛覆了之前對該職業的印象,加深了對生涯規劃的理解。帶領學生參觀影視設備公司,采訪企業掌門人。學生們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有初步的了解,更親自動手逐一體驗各個影視設備,收獲頗豐。
五、翻轉課堂是延伸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既可以展開理論學習,又可以開展實踐教學。如何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中生職業生涯教育中,如何將課堂上理論與學生實際相聯系,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個人生涯規劃是我們一直在思索的命題。結合課堂內容精心設計課后作業,將課堂激起的思維火花變成課后的思考,將理論認識內化為學生的內心信念,讓課堂理論再次走進學生心靈深處。
例如,課前先以微課的形式,讓學生提前對該單元內容進行預熱和了解。在“自我認識”單元,講到“性格與職業”時,設計了微課“性格新發現,人生新起點――認識MBTI”。
課后再以創意作業或職業體驗的形式進行生涯拓展。例如,將學生分組,課后選定感興趣的職業人物進行生涯人物采訪,并制作微視頻。
我校的生涯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課堂教學并未發展成熟,還需不斷地發展、革新。今后,我會不斷地學習,接觸更多前沿理論與理念,及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優化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做好生涯教育工作。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學軍中學,杭州,310012)
【摘要】互動教學在英語課堂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互動實施的效果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課堂所講只是的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浪潮中,“互動”一次的含義也在逐漸擴展中,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內互動以外,還包括了利用現代高科技教育技術進行的課堂內外的多模態多角度的互動。本文重點探討不同的互動方式在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所要達到的互動效果。
【關鍵詞】互動方式 課堂內 課堂外
一、傳統的課堂內互動
在英語教學中,常用的課堂內互動模式包括回答問題、分組討互動論、角色扮演,開展游戲等。教師在課堂中所設置的問題應與當堂課所講內容緊密結合,難易程度應適用于超過80%的學生。在分組討論這一模式下,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應運能力和教學任務難易程度來分組,既可以根據優勢互補原則,也可讓學生自由組合。角色扮演及開展游戲這兩種互動方式趣味性很強,角色扮演也是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溝通,對學生的自身素質要求比較高,面對特色各異的學生,在實施類似的互動活動時應給與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話題和角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取長補短,互助合作。游戲是最能激發學生積極性和喚起學習興趣的互動方式。游戲的妙用會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但是在組織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節奏的把握,以免在游戲的過程中出現“放出去而收不回來”的局面。
二、課堂外的互動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推動和發展,高科技的教學手段已經開始普及,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外互動就充分利用了這些技術手段,如微課、慕課、數字網絡學習平臺、微信公眾號,QQ等等。課堂外的活動對硬件和軟件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是校園網絡的覆蓋,其次是教師和學生都應有能夠充分實施這些互動方式的硬件設備,如手機,電腦等等。這些互動方式也要求教師需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并能適時的給出相應的幫助。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與教師在線探討相關知識。
在討論英語課堂互動方式時,我們必須根據三本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理論結合實際,采取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以筆者目前所教學生為例,這些學生普遍基礎薄弱,思想浮躁,在學習上缺乏動力和吃苦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癥下藥,設置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互動模式。具體應注意事項如下:
1.內外互動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公共英語課往往安排兩學年四學期的課,每周 2-3 次課左右,總學時約在 300 節課以上,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基本上均由一位教師獨立承擔,由于學制較長,課時較多,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和 厭倦心理。因此,靈活的將課堂內互動與課堂外互動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首要任務。課堂內,任課教師要采取多模態的教學手段,安排豐富的教學內容,善于啟發引導。讓學生喜歡英語老師喜歡上英語課,對英語課堂充滿期待和興趣。課堂外,教師要關心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供一個所有學生都能實現的交流互動平臺,耐心的引導學生,一一解答疑難問題。
2.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就是使每位學生有被尊重感,有與他人平等的地位。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因受到認可和尊重而得到發展,這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個性,產生創新思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有自由感、優越感。學生可自行根據自己的時間去安排學習活動,選擇學習內容,探索思維方法。這種民主化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理念的具體體現。筆者目前所帶學生一個教學班少則四五十人,多則六七十人,對于英語課來說,人數確實過多,實施互動尤為困難。現實情況難以改變,那么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堂設置上下功夫,將學生按照學習水平平均分配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應實力相當。而無論基礎強弱,每一位學生的思維角度是不同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進行思想上的碰撞,開拓思維,取長補短,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也為整個課堂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教師在提問時,也不會出現毫無反應的尷尬局面,這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3.設置符合學生水平和心理的互動模式。筆者目前所帶學生普遍存在害怕學習英語,厭倦甚至反感情緒。因此,互動環節的主題應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貼近學生的校園生活,有鮮明的時代感,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的興趣。而且,互動活動所涉及的主題要應用到的語言知識和詞匯必須是學生所熟悉的,這樣,學生才有信心和能力對此話題進行討論探究并投入其中。此外,教師所設計的互動環節必須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且互動環節需具有循序漸進、操作性強的特征;一方面,教師易于把握整個課堂節奏;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在較短時間內了解教師的意圖,并按教師的要求一步步進行互動環節的每個步驟,以達到互動的效果和目的。
摘 要: 作者通過多年實踐,深知師生互動不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明白這種互動還可以延伸到課外,能讓學生從更多角度、更多方面了解學習語文,并對語文產生興趣,從而真正做到在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共同學習。文章從農村中學語文課堂缺少互動的原因開始分析,對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談談想法,以期在語文課改中作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 師生互動 弊端 農村語文 課堂內外教學
一、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對農村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
高效的語文課堂,歸根結底需要師生之間有良好互動,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關注教材內容的傳授,適當增添個人見解,而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少之又少。新課程強調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筆者認為良好、有效的師生互動是農村中學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面對新課改,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總是在新舊兩種教學觀念之間徘徊,缺乏反映時代要求、體現教改方向的先進教學思想,總是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越教,學生越學得沒勁;越教,教師越覺得累。在農村,語文教師只有義無反顧地走出傳統教育的樊籬,打造開放、自主、互動的語文教學課堂,才能讓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新課改對農村中學語文課堂的影響才能得以體現。在農村中學,如何實現師生真正互動,應當是語文教師共同努力研究的課題。
二、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1.教育理念陳舊
當前,在教師崗位上,許多人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念頭,學生不想學,教師沒有積極性教,得過且過的思想逐漸左右語文教學,教師很難在語文課堂上成功地進行角色互換。面對新課改,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們總是在新舊兩種教學觀念之間徘徊,無法真正地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
2.教學方法不當
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踐者,教師教學方法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當前,很大一部分教師沒有很好地深入教材,吃透教材,沒有考慮因材施教,只是照本宣科將參考書念完為止,各個環節了無生趣,甚至嚴重脫節,沒有依據不同文體的特點和不同的學情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師單純為互動而互動或不敢互動都會讓語文課堂失色。
3.學生個體差異
一部分學生中學與小學知識銜接斷層,并隨著教學的深入,日益感覺力不從心,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其次,父母的疏忽或過度溺愛等,造成了孩子文化學業的荒廢。再次,一些學生由于學習興趣的缺失,精力不能集中,開小差、搞小動作成為家常便飯。因此,學生懶于動手動腦,對教師的啟發、引導無動于衷,我行我素,自然在課堂上很難達到教師希望看到的效果。
4.教學設備陳舊
教學設備陳舊是制約課堂互動的很大一個因素,部分教師不懂現代的一些教學手段,語文課堂只是一味的文字呈現,教學設備和教學水準相對低下,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很多問題都不能得到良好的解決,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沒有了熱情。
5.家庭負面影響
家庭教育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在農村,學生家長思想意識、文化素質、教育觀念都相對較弱。在我任教的學校有很多學生為留守兒童,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遇到挫折和煩惱無法傾訴、無人疏導,影響語文學習興趣,造成在課堂上很難認真聽講,更不要說參與語文課堂,與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互動。
三、師生互動在農村中學語文課堂內外的貫穿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想法已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因此,語文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通過師生互動貫穿農村中學語文課堂內,讓更多的學生能說、會說、敢說,進而能做、能參與、能互動,讓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的愛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沒有師愛生就沒有生尊師。因此,教師要耐心、細心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師生關系。不論現階段學生語文成績是優還是劣,都要持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得到學生的喜愛,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通過深入學生之中,像朋友一樣平等交談,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感受學生喜怒哀樂等情緒變化。適時關心,時時愛護、包容、理解、鼓勵與期待,在課堂中學生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會說,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
初中年齡段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強烈等。遵循學生的個性特點,要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努力營造語言和情境交融的教學氛圍,注重教學形式的變換,將傳授知識與娛樂性競賽有機結合,確保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地、愉快地、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輕松地接受新知識。
(1)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是互動的保證。
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如學生特點、教學內容、教學實際等。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課堂互動;精心設計,巧妙穿插教學活動,創設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情境,促進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和認知互動。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學生的語文興趣自然會提高。
(2)讓學生自學探究,學會學習是互動的方向。
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法,讓學生在合作中思考、操作、交流,達到同學間彼此溝通,取長補短,自學探究的過程。但自學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實質性的內容和結果。在語文課堂上,筆者經常嘗試放手學生自己學習,通過開展小組討論、交流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常學生對文章通過不同的觀察角度有獨到的見解,為了這些見解,他們會爭論得面紅耳赤。每當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反而是“偷著樂”。
(3)讓學生展示交流,體驗快樂是互動的延伸。
在教學中,通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話題,以討論、辯論、演講、即興發言、口頭作文等方式讓學生展示交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常鼓勵學生進行這樣的發言:“我還想為××補充”“我認為”……上課時,用帶有啟發、誘導性的語言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出示問題,提供了一個自主參與的機會,使枯燥的內容活起來,并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創新能力。
(4)重視課內朗讀時間。
針對農村中學的學生缺乏課外朗讀語文的自覺性,勢必要求學生能在學校花時間將所學的內容掌握。具體實踐中,教師要重視晨讀這一寶貴時間段,督促學生進行鞏固朗讀。還可通過在班級中挑選幾位優秀的“小老師”,代為進行晨讀課的領讀和管理。一方面減輕了教師負擔,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
(5)合理安排家庭作業、組織多樣的課外活動。
合理的家庭作業設置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首先,適量性。作業量過多時可能招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其次,趣味性。機械的文字抄寫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再次,要分層次。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可以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使每位學生都能自主完成,體驗成功的快樂;最后,要有激勵性。當學生完成作業后,要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四十五分鐘的課堂學習時間顯然不能滿足教學需求,課外的聽、說,讀寫練習至關重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通過開展看短片電影,書法、朗誦比賽等多種課內外活動,舉行各種類型的語文晚會和語文角,如元旦晚會,指導學生利用語文知識進行猜謎語、繞口令等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此外,還可幫助學生養成寫日記、周記的習慣,將優秀的作品進行刊出或表揚,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開展互動教學
不同的學生個體在學習基礎與學習能力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基于此,互動教學的開展應基于學生個體差異開展。教師在課后要走進學困生群體,溝通了解學困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點所在,不感興趣的原因,進而慢慢地引導他們從感興趣的東西入手,幫助他們建立信心,讓他們在課堂之外也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從而養成良好的課外學習語文的習慣。
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層次、分階段地讀一些課外讀物,不能為了考試而讀書。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健康讀物,教師要指導學生怎么讀更有意思。讓學生試著做、學著寫一些讀書感受,形成“書群”。自己參與其中,也能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寫下來,與學生一起交流。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慢慢會發現課外與語文老師的互動學生多了,課堂上發言的學生多了,參與課堂的學生也多了。
4.適時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創新教學環境
通過適當引用投影儀、電腦等電教設備,可有效創設語文教學情境,加大課堂容量。與此同時,還能起到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等感官感受,使單調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使學生見其形,聽其音,明其意。其次,可利用學科交融多方式、多渠道地激發師生之間互動。通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游戲。如:上臺默寫古詩詞,唱山歌作為懲罰;不要描述詩詞意境,而是畫出意境;游戲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可以幫助學生放下心防,從不敢互動到試著互動,最終實現自然互動。在一些偏遠地區,教學設備欠缺的現狀下,教師可有意識地增加學生與生活、自然的互動,提高教學效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會走進生活,學會親近自然,這本身就是學生從課本到自然形成很好的互動。農村自有得天獨厚的豐富語文教學資源,樸實的農村自有樸實的教學形式。因此,我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向大自然與生活,鼓勵學生與家長外出旅游等,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多姿多彩,利用語文學習環境與資源,豐富語文積累。
5.增加家長在語話活動中的參與度
家長的重視也是提高孩子語文學習質量、激發興趣的重要動力,借課外之余,可動員有時間的家長也參與到一些語文活動中,如通過開展親子閱讀、鼓勵家長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學習環境,讓他們了解語文教學,認識到其重要性,進而影響孩子的興趣,讓語文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在語文新課程改革中,農村中學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我們不斷探索與發現,就會找到各自的定位和坐標,改變農村語文教學的落后現狀,終有一天能實現師生在相互作用中進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靈的溝通。能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有豐富內涵的師生共同表演的舞臺,讓語文教學更具魅力。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傳輸知識的主要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完成了大部分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大家都在為如何提高課堂內的教學出謀劃策,卻忽略了課堂以外的內容對教學的影響。數學是一門在日產生活中運用廣泛,理論應用在實際中的表現最為明顯的學科。小學是奠定孩子數學思維的基礎階段,我們應多去收集一些生活素材,把課堂以外的知識融入課堂中來,把教學中側重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體驗和感悟上,完善教學。
【關鍵詞】課堂教學基礎教育課外作業
長期以來,教學過程中大家都在為如何提高課堂內的教學出謀劃策,卻忽略了課堂以外的內容對教學的影響。殊不知在課堂外的事物對學生的學習也占有很大部分的內容。下面就課堂內外的教育結合來完善教學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加強情感交流,鑄就和諧的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加強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放下長者的威嚴,讓學生在心里放松的情況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要做到對每個學生用心去接觸,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認可每個學生,絕不能根據成績的差別產生喜歡與反感的情緒,這會在學生的心里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都清楚,不是每個孩子,每個學生都擅長學習,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多一些關愛,鼓勵他們在課堂中發言,無論對與錯都要用熱切的目光、可親的笑容面對。在課堂以外,利用課余時間增加一些親子互動。家庭教育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部分,父母的一些教育方法、行為舉止又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可以找幾位在校園里表現好、一般、不是太理想的學生及家長聚集在一塊,目的不為稱贊與批評某位學生,只是作為教師、家長、學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讓家長們互相借鑒教育孩子的方法心得,教師多提一些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耐心的疏導家長與學生、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把學生當做教師與家長溝通的紐帶,家長、教師成為一個家庭教學與校園教育有效的結合在一起。
2013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王定華曾指出: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延伸,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陣地。由此可見,課外教育將逐漸適應未來教育的體制,輔助課堂內教學,更加全面的幫助校園教育,培養高素質學生。
二、 學會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思維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所學的知識施用于實際操作。這一教學觀念應從基礎開始,小學階段的是孩子思維比較敏銳的時期,應抓住這一點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不要等到高年段之后再去鍛煉、培養。比如在《方程的意義》的教學中,我們利用天平和砝碼,列出一組方程式讓學生自行去找出未知數:
(1) x+45=110(g)(2) 5+x>30(g)
(3) 400÷x=80(g)(4) 90-x=25(g)
(5) 4x=280(g)(6) 315-x
操作前,把學生分成6組,每組驗證一個方;操作過程中教師點撥和引導學生做出未知數的不同的解,并列出可行的解;一組操作完成后,互換方程進行輪流解題或者讓學生自行列出可以完成的方程式。這樣可以讓學生們列出不同的解題方法,通過操作觀察找出方程式的共同特征和不同點,得出方程的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挖掘教材的內容,借助學校的教學資源,敢于嘗試新教法,選擇一些這樣的實際操作教學方法,給學生一個釋放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展現知識運用思維的教學環境,學會授之以漁。
三、 布置個性作業,改善課外的教學效率
1.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布置分層作業。學生的教育收到家庭、社會、先天稟賦等諸多的影響,存在著客觀的差異。所以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也要進行分成設計,令學生感受到完成作業的喜悅,樹立學習的信心。如在小學乘除法簡便計算教學中,筆者布置了四個層次的作業:
一般:(1) 7.2×15+7.2×5
(2) (50+25)÷5
中等:(1) 6.7×98+6.7×2
(2) 200÷9.9
優秀:(1) 5.3×4.7+5.3×4.3-5.3
(2) 84÷1.9+84÷8.1+8.1
等學生完成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開點評,不足之處指導其改進,好的地方對其稱贊,引導健康的學習心理。
2. 注重課外實踐,布置趣味作業。家庭作業不一定非要繁瑣的、重復性的計算。要利用小學生愛動、好玩的天性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知識。比如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作業中布置類似以下內容的作業:在家長的陪同下,用12跟火柴,先測量長度(如5厘米)擺出一個長方形,如何擺出面積最大的,最大面積為多少?這樣的作業,少了乏味,多了一些樂趣避免學生長時間做作業沒有游戲時間的煩惱,并且給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減少了負擔,增多了父母輔助教學和孩子交流的時間,也不會為孩子學業太重而埋怨。
多變的、創造性的課外作業在教學實施中要本著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考慮班級學生的個性和共同因素,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及時分析評價學生的作業,讓學生從中總結經驗,完善個性化作業,提高課外教學效率。
可以說,小學是一個很敏感的教學階段,如果我們疏忽大意,會促成學生今后學習的不良影響。作為施教者,我們應全方位的彌補教學中給學生產生的心理負擔,盡量避免這些教學弊端。整合身邊的教學資源,掌握更多的素質教育方法,把教學情感融入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綻放光彩。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一)談話導入
1. 師:誰有過煮米飯的經歷?(能幫父母分擔家務,真是懂事的孩子)老師昨天中午回家匆忙煮了一鍋米飯,你猜結果怎么了?
預設情況:a. 水多了,稀飯;b. 水少了,夾生飯;c. 水剛剛好,煮出來的是香噴噴的米飯。
師:大家好像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老師昨天煮的米飯確實是一鍋香噴噴的米飯。
2. 請看老師昨天煮的米飯,大米和水的質量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生答)
求大米的質量是水的幾分之幾和水的質量是大米的幾倍,分別怎樣列式?
師:其實生活中用除法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的事例特別多。
(二)引入新知
1. 出示楊利偉登上太空的情境
師:這是一幅什么畫面?這幅畫面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每個國人的心中,當楊利偉叔叔登上太空,向人們展示聯合國國旗和中國國旗的時候,作為中國人,你有什么感想?(驕傲和自豪)
2. 出示楊利偉登上月球的國旗。這面國旗的長都是15厘米,寬都是10厘米。國旗上有沒有像剛才那樣的相除關系呢?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生答)
求長是寬的幾倍?寬是長的幾分之幾?分別怎樣列式?
3. 師:剛才我們舉的兩個事例都是兩個數量的相除關系,在生活中,你遇見過像這樣的例子嗎?(多指幾名學生答,請一名學生到黑板上寫,如某班有女生20人,男生23人,女生人數是男生的幾分之幾?)。
4. 師:除了兩個長度、兩個人數、兩個只數等同類量的兩個量可以用相除關系進行比較,有沒有不同類的量也可以用相除關系進行比較?誰來舉個例子并說出算式和結果。(生答,師板書,如汽車3小時行駛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5. 剛才我們都是用除法對兩個量進行比較,在數學中,兩個數相除還可以用比來表示。
剛才我們用15÷10表示的是長是寬的幾倍,還可以說成長和寬的比是15∶10,仔細看老師的寫法。15是什么?10是什么?誰在前?誰在后?
寬是長的幾分之幾還可以用比怎么說?(師板書)其他幾個呢?(生回答后齊讀這幾個比)
6. 通過讀,你有什么體會?(比是有順序的)
7. 師:剛才我們是把怎樣的關系改寫成了比的形式?(相除關系)同桌互相說說,你認為什么是比?指名匯報。
師板書比的意義,并揭示課題。(兩個數的比就表示兩個數相除,這就是比的意義)
問:比的意義里哪個詞很重要?(相除)兩個數相加、相減或相乘關系可以用比表示嗎?
二、自主學習,理解新知
(一)深化理解
1. 自學比的相關知識,完成答題卡,再讓學生結合10÷15到前面匯報自學成果:比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怎樣求比值?比的寫法。師板書并小結,強調比的寫法,比號是從除號中分離出來的,上下兩圓點要對齊,寫在兩數的中間;比還可寫成分數形式,橫線上的是比的前項,橫線下的是比的后項,讀的時候仍然讀作幾比幾。
2. 學生獨立求出黑板上各比的比值并匯報結果。想一想:比值可以是哪些數?(分數、小數或整數,總之是一個數)
3. 結合黑板上的例子思考,兩個同類量的比值表示的是什么?(倍數關系)兩個不同類量的比值表示的還是倍數關系嗎?得到的是什么?(產生新量)
4. 長和寬的比能說是15嗎?比和比值有什么區別?同桌討論匯報(比表示兩個數的相除關系,不能用一個數表示;比值是一個數,可以用分數、小數或整數表示。)
(二)溝通聯系
1. 師:觀察求比值的過程(如:20÷23=20∶23=)談談自己的體會。(比、除法、分數是有聯系的)
2. 老師見過比的后項是0的情況?我們用游戲來見證一下。(石頭、剪刀、布的游戲:男女生各選一名代表,比三局決定勝負,其他同學當裁判記比分。)
師:剛才比的后項不是出現了有0的情況嗎?你是怎樣想的?
生匯報,師出示乒乓球比賽中國隊與日本隊的比分4∶0,理解比分的含義并小結:各類比賽中的比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它只是一種計分形式,是比較大小的,是相差關系,不是相除關系。
三、總結全課,深化提升
1.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 師:同學們的收獲可真多,老師還有一個疑問,既然除法、和分數都可以表示相除的關系,那人們為什么還會創造比呢?
出示:一種什錦糖是由水果糖、奶糖、軟糖混合制成的,水果糖質量∶奶糖質量∶軟糖質量的比是5∶3∶2
從這個比可以知道什么?(生答)
師:用除法和分數能一下子將三種材料之間的倍數關系表示出來嗎?(不能)
是呀,各種數量之間的關系組成連比,不僅兩兩之間的倍數關系很明確,幾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都一目了然,威力真大,小小的比看來蘊藏著更豐富的內容,后面我們將繼續研究。生活中有豐富的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細心的觀察者、思考者、探索者、發現者!
摘 要: 當今教育背景下,傳統教育模式受到極大挑戰,全國上下都在推行新型教育模式,高效課堂應運而生。何為高效,怎樣高效,成為必須探討的課題。作者覺得高效應該是課堂內外,師生之間相互提升、相互磨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
關鍵詞: 傳統教育 和諧課堂 高效課堂 教學方法
高效課堂,何為高效,顧名思義,即在短時間內達到效率最優化。即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為主的一言堂,轉而實行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模式,在短短的45分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學生高效獲取知識并得到提升。在打造高效課堂的過程中,學生是主角。如果學生不配合,則一切都是空談。因此,要打造高效課堂,首先是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在新課改形勢下,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
一、高效備課是高效課堂的前提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首先要抓好備課環節。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在備課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響授課質量高低。就同一教師來說在進行觀摩教學時,教學效果普遍比平時好,原因并非觀摩教學時教學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師備課比平時充分得多,進行了認真的籌劃和精心的設計。可以說,任何一堂成功的課,無不凝聚著教師備課的心血。
備課作為教師課前準備的過程,亦是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教師通過一次次收集資料,一遍遍處理教材、確定教法,專業水平和教學設計能力必然會得到提高。教師的備課過程同時是教師把可能的教學能力轉化為現實的教學能力的過程。教師都具備一定的專業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地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但這只是教師教好課的可能條件。只具備這些可能條件甚至較好的條件,如果不去備課,就不能形成某一內容的實際教學能力,也就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不能使可能的教學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備課過程是一種艱苦的、復雜的腦力勞動過程。知識的發展、教育對象的變化、教學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為一種藝術創造和再創造的備課沒有止境,一種最佳教學方案的設計和選擇,往往難以完全使人滿意。因此,我們既要認識到備課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備課的艱苦性。
二、師生平等對話,構建和諧課堂
新課改下的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進行合作探究式的自主學習。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喜歡并樂于親近,則其教育教學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和認可。反之,學生對老師產生厭煩情緒,就會對其所授內容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進行平等真誠的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富有激情,增強語言魅力
首先學生需要有激情的教師為他們上課。其次教學過程是刺激和反應的過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刺激和反應的關系,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呢?可以概括三個方面:一是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的教師;二是嚴謹、執著、勇于追求學問的教師;三是責任心強,關注每一名學生發展的教師。再次,生動、幽默、精練的語言,飽含激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課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情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具有無形的力量。比如,在講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時候,我就以當地的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莽山曾經是婀娜多姿、長發飄飄的,但在八十年代后,莽山削發為尼了,從而使得下游洪澇嚴重,猴王寨再無猴,華南虎也不復存在了。在嘴唇的一張一合之間,一堂富含激情的地理課,讓學生有酣暢淋漓之感,效果非常好。而生硬古板甚至照本宣科的方式則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沒有感情投入的講課是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的。
四、切合學情,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與手段
新課改下,教學模式要求靈活多樣化,如情境創設法,問題探究法,分組討論法,等等。然而在具體運用過程中,需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如情境教學,學生需要教師為他們創設輕松愉快高效并富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情境。學生學習的知識是以問題方式呈獻給學生的,因此,研究創設情境就是研究呈現知識和探索問題的方法,一是課題呈現的奇妙性。二是知識引入的驚詫性。三是懸念設置的費解性。四是場景設計的高潮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營造教學的高潮場面和氛圍。學生的學習心理只有在情緒高潮情況下,心理準備才能達到充分完善,智力水平才能達到最佳狀態。一般情況下教學一節課應該有三個高潮。即出示教學目標的激越設置環節,新授課過程中的強化新知識要點環節,鞏固練習中的技能形成及遷移環節。平平淡淡、沒有高潮的課,不是好課。
五、與現實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講交通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的時候可以結合縣城實際教學。歷史時期的宜章縣城,基本是沿著玉溪河布局的,但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后,縣城就沿著107國道發展了,而今隨京珠高速和省道發發展,宜章縣城又在往東西兩邊擴展。當學生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學習時,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效率也肯定會隨之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任重而道遠,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發掘,不斷提高教師個人的學識與才能,增強個人魅力與專業素養,使自己的課堂豐富多彩而富有吸引力。
總之,高效課堂必須是課堂內外皆高效,老師學生皆高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出傳統教育教學的老路,才能讓教育真正解放。
[摘 要] 語文課堂在追求高效的同時,也應當注重教學的優雅氛圍。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要內外兼修,共同提高自身修養氣質,通過教師在教學中展現優雅文學氣質,學生在學習中展現優雅學習行為,營造出更加優雅的語文課堂氛圍,使教師教得更加得體,學生學得更加深入,實現語文教學高效課堂。
[關鍵詞] 師生關系;優雅氣質;內外兼修;課堂氛圍
新《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作為用語言藝術來感化人的語文課堂,營造優雅的氛圍對學生素質提高尤為重要。
一、提升教師自身優雅文學氣質
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敬業精神,還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素養,也需要優雅的文學氣質。教師的優雅源自文化的沉淀,優雅的教師會運用富有個性的文學語言,通過專業知識的厚積,使自己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一)加深語文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
優雅是從骨子里透出的一種氣質,這不是名利所能包裝出來的。教師只有在平時博覽群書,加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教師只有努力增加文化積淀,才能在教學中秀外慧中。
(二)提升語文教師語言表達和漢字書寫能力
語文課堂是展現優美語言的主陣地,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想象空間等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知識體系的系統化掌握、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探究,語文教師還應自覺追求用語言去吸引、感染和塑造學生。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力求準確清晰,有邏輯性;生動活潑,有形象感;抑揚頓挫,有節奏美。
作為中國文化的主要傳播者,語文教師在平時應當提高自己漢字書寫的水平。一手漂亮的“板書”,會讓人賞心悅目,這是一種美的展示,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師展現良好的優雅氣質也是非常有益的補充。
(三)語文教師要善于自我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身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教師成長的新起點。從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的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中可以看出,教師應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及時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及引發的思考形成書面總結。教師及時自我反思,能防止某些失誤的再次出現,并根據課堂上反映的問題及時“對癥下藥”,從而迅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打造優雅課堂加分。
二、調動課外因素提升學生優雅氣質
課堂教學是學生優雅氣質培養的主陣地,但不是唯一途徑,調動課外因素是必要的補充。只有實現內外兼修,這種優雅氣質才能真正養成。
(一)鼓勵學生課外博覽群書,提升修養
文學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只有一定量的積累,才有質的飛躍。學生通過廣泛閱讀,可以擴大知識面,提升自身素質與思想涵養,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最直接收獲可以是優美詞句與名言警句,可以是為人處事的哲理思想,也可以是寫作上的技巧等。學生將自己的心得,與同學交流,相互學習切磋,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自身修養的提升。內在的自身修養提高了,才能“發于中而形于外”,優雅的氣質才能在課堂上展現。
(二)鼓勵學生語言交流和寫作中恰當引用古典詩文,提升品位
古典詩文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適時恰當地引用古詩名言,能彰顯出獨到的文學內涵;寫文章時能恰如其分地引用古典詩文,可以讓詩句中的意境和文章表達的感情相互滲透,使文章富有韻律美、意蘊深遠,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妙用古詩文,可以讓學生的語言和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優雅氣質。
三、合力打造語文優雅氣質課堂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展現優雅氣質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活動,學生在教師引導作用下積極主動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發現者、引導者、激勵者。教師的課堂優雅表現為:
1.教師的舉止要文雅得體。一個人氣質與涵養往往從這個人姿態中表露出來。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要特別注意自己行為舉止,做到自然、大方、得體,具體表現為:
一是用眼睛與學生心靈交流。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表達思想。目光要柔和、親切、有神,顯得平易近人;不死盯一人或東張西望,不能顯得咄咄逼人或心不在焉。
二是說話時要有好的站姿。好站姿給學生特別有精氣神的感覺,是用身體語言強化教學效果,也是對學生的重視。
三是交流手勢要得體。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運用手勢,帶動學生情緒,渲染教學氣氛。切記避免以手指人、敲擊講臺或其他過分動作。
四是教師要面帶微笑。微笑會給人一種親近感。師生是合作者、朋友,教師不能以呆板表情示人,避免讓學生產生敬畏而不利于師生間開展良好的課堂交流。
2.教師的語言要文雅優美。語文教師應利用文本的語言美、節奏美和情感美特點,用語言的音樂美給學生帶來聽覺的享受,用文章的意境美、意象美給學生創造心靈的愉悅,用文章的形式美給學生視覺的沖擊,用文章的情感美感染學生的內心。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課堂展現的是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積極有深度的思考,傳遞文章的情感。只有語文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水平,課堂師生之間的互動才會更為優雅,才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3.教師的心態要冷靜平和。課堂是一個開放的環境,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有師生之間的知識信息傳遞,更有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要用平常心去對待課堂中發生的狀況,絕不能與學生發生正面沖突,通過要給學生表達的機會來表現出語文教師儒雅風度。
(二)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學生優雅氣質
優雅的課堂是師生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融洽的、輕松的、和諧的課堂。教師應充分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展示學生的優雅。
1.運用多變手段展示學生的優雅。學生對新鮮的事物總有更多的熱情。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文學作品體裁的多樣性,決定了教師要充分考慮教學方式方法,展現作品的魅力。或興趣教學法,或引導教學法,或激勵教學法,或課堂演繹法,或情景再現法,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大膽地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課堂才會思維活躍,思想火花才會燦爛。
2.提升學生能力展示學生的優雅。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是每位教師努力的方向和必須實現的目標。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各種思維不斷碰撞、不斷擦出火花的過程。通過課堂中師生、生生的交流,真正實現“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學生從容面對問題和困難,彰顯出優雅風度。
3.營造氛圍讓學生都有成就感。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既要教會學生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也要多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及時肯定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正面回應,激發他們產生學好語文的“正能量”。學生在課堂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就能實現知識積累和優雅氣質的遷移。這種成就感對學生的成長有百益而無害。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每位學生都在教師的優雅引導下,積極地投身于學習的熱潮中,在學習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修養,才能形成優雅課堂氛圍。
每周在珠海海事局港口處的政務大廳,都會定期開講一場別開生面的“課堂”。港口辦事處負責船舶危化品監管的海事人員,利用當天工作外的閑暇時間集中起來,打開投影儀,講解精心準備的PPT,與同事一起對危防問題展開互動交流、共同探討。
港口海事處轄區的危化品種類眾多,數量占珠海轄區的64%,港口海事處通過實行網上申報、審批和電子簽證,與珠海海關、檢驗檢疫部門簽訂信息交換戰略協議,共享危險品船舶信息,加強載運危險品船舶的安全監管。
危防精品課堂
每一堂課都會由主講人精心準備一個課堂主題。港口海事處總共六個人的危險品監管團隊,再加上主管危險品的港口海事處副處長,輪流為其他組員進行“講課”。近期“課堂”的主題,則是開箱檢查難題、國際危險品監管規則。
“這個課堂的開展,對于內部人員危險品檢查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外部人員危險品管理技能水平的宣傳和培訓,都有著很大的促進。”港口海事處副處長周竹軍對本刊記者說道,危險品精品課堂是去年“五精海事處”建設下開設起來的課堂,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能夠坐在一起,把平時每個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匯集起來進行探討,通過小組成員的頭腦風暴,把危險品的檢查管理做得更規范。
而與轄區海事危險品管理業務有關的相對人涉及面較廣,有裝箱企業人員、、船舶、船員等,港口海事處的危險品精品課堂通常也會吸納他們參加交流、討論。精品課堂也是在港口辦事政務大廳抽空來進行,所以其時來政務大廳辦事的相對人,也常常會參與進入討論之中。
據周竹軍介紹,在危險品精品課堂上,主要討論一些轄區內危險品監管風險較大的問題,其可能會造成重大傷害和嚴重損失,并給企業人員帶來較大事故責任。比如混合芳烴的管理,“任何一種危險品,其裝船都是要符合一定條件的,比如說硫酸、二甲苯、醋酸等化學品。”而混合芳烴作為一種混合物,因為組合物質的不同,而造成船舶單航次貨品性質不固定,但這又是高欄港港口常見的貨物。
港口海事處對混合芳烴的管理首先是審批環節,據介紹,危險品進入港口,船舶、碼頭都要具備相應的條件。從業人員、申報人員、船員都要掌握貨品的相關知識,包括性質防護和后期處理。混合芳烴成為危險品監管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所以港口海事處危防小組專門開展一次相關課堂,討論對其如何進行審批監管。在課堂上,港口海事處海事人員提出,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有的企業為了申報方便,直接把混合芳烴申報為汽油,使得船舶裝載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港口海事處隨后與珠海海事局危防處進行合作,規范了混合芳烴審批監管流程制度。
對于危險品現場檢查的重點,以及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如油船、化學品船和液化氣船等,港口海事處危防小組成員在精品課堂上一起討論,使得檢查中容易出現的一些盲點逐漸得到發現和規范,對于提升海事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提升轄區的監管水平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功夫更在課外
港口海事處轄區的高欄港現有危險品碼頭13座,年進出口危險品船舶將近4000艘次,危險品種類有120多種,年吞吐量達2900萬噸。港口海事處實行網上申報、網上審批和電子簽證,加強載運危險品船舶的現場監督檢查。
同時,港口海事處分別與珠海海關、檢驗檢疫部門簽訂信息交換戰略協議,共享貨主、貨品、承運人、托運人、收貨人等信息。確保對危險品的前端治理和源頭管理,查處瞞報、漏報行為,確保危化品船舶的安全管理無事故。
據港口海事處船舶監督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危險品的監管業務,主要是危險品申報網上審批和船舶防污作業的審批,此外,即是現場檢查。“目前港口海事處比較有特點的業務是開箱檢查,主要是為了防止謊報、瞞報和錯報。”
確定目標箱有四個途徑開箱檢查之前,港口海事處工作人員一般掌握的轄區危險品貨主信息和船舶動態系統申報信息進行篩選。通過現場檢查,主要看貨品包裝是否正確、是否出現泄漏和破損、是否妥善系固、是否正確標記等。與高欄港檢驗檢疫簽訂危險品進出口的監管協議,雙方定期通報危險品進出口貿易的信息。此外,通過、碼頭等各方面,提前獲悉集裝箱裝載的貨物信息。
對于危險品的開箱檢查主要是為了查處謊報、瞞報,以及完成2%的開箱檢查率。“看危險品的包裝是否符合國檢要求,包件是否出現滲漏,標志標牌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核查申報貨物的情況。”
鑒于去年天津危險品爆炸事故的教訓,同樣作為危險品集散地的珠海港,加強對危險品監管的頻率和力度更是必不可少。
對于船舶集裝箱的管理,一是集裝箱船的系固問題,“去年寒潮大風期間,在其他轄區,也有發生集裝箱因為沒有系固而墜海的情況,造成了一定的安全事故。”因此,港口海事處最近也在開展船載集裝箱系固和積載隔離的專項行動。“船載集裝箱的正確積載隔離,合適的安全系固,事關船舶的航行作業安全,以及海上事故的應急處理。”
另一方面,轄區內載運危險品集裝箱的標牌和箱內貨物包裝標識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通過現場的檢查發現,進口的載運危險貨物集裝箱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標牌張貼不規范或缺失問題,以及包裝標志不全等情況,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上述問題通過港口海事處近期的專項檢查,得到逐漸發現并予以糾正,集裝箱載運船舶的安全監管也日益規范。
“由于高欄港的海流狀況比較復雜,航道泥沙回淤比較嚴重,產生的淺點也很多,所以船舶出現擱淺隱患很大,在船舶應急方面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周竹軍說道,在2010年時,有一艘五萬噸級的臺籍油船在轄區進港的時候擱淺,如果觸碰到礁石出現油料泄漏,后果不堪設想。
周竹軍在當天晚上八九點左右接到應急事故處理的電話,“首先是要評估事故可能產生的后果,然后是探討如何采取措施讓船舶脫淺,最主要的辦法是讓船舶進行減載,然后等待潮水上漲而脫淺。另外也考慮了多種備選方案,比如找其他船來進行過駁。”同時,通過調派海事船對水域進行監控,以防船舶上的油品出現泄漏。所幸的是,通過采取這些措施,擱淺船舶到半夜漲潮最高之時最終浮了起來,順利地消除了險情。
供油船的監管也是港口海事處的工作重點之一,按規定,船上用油的閃點一定要高于60度,這樣發生船舶爆炸事故的概率才會變小。因此對于供油船的油料,閃點要在60度以上。其次,供油船還存在環境污染的問題,排放尾氣的含硫量需要控制在4%以內。
然而,目前對于供油船的管理的法規非常多,涉及到港口的多個管理部門。港口海事處轄區每年至少有一萬噸的供油管理。但是因為法規和實際上脫節,規劃的審批速度與企業的市場需要不符合。導致實際上很多船舶并沒有取得相關資質,增加了海事處對其管理的風險。周竹軍說道,“對于供油船的監管問題,我們也在精品課堂上進行討論,并寫成相關的學術論文,以期能夠進一步規范供油船的資質管理。”
摘 要:撞擊傳統文化,用流行語解讀歷史遺址里的獨特靈魂。“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鑄就了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唐詩宋詞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媲美的;古典精華的淵源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精辟的名言,更能了解遷客騷人與志士仁人的多彩人生。通過如此浩瀚的材料,學生把睿智的思想,用敏銳的目光,剔出一幕幕動人心弦的故事,久久回蕩在創意作文的篇章里;漸漸開啟學生心扉,神思飛揚。
關鍵詞:利用傳統文化教育;名人軼事;古時讀物
一、利用名人軼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走廊里懸掛著許多名人畫像,有國內外的偉人、科學家、發明家、教育家等。各班班主任定期不定期組織學生觀看這些名人畫像,并講解這些名人的發明成果和光輝業績,觀后寫出感想。利用、、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畫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知道,我們的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和智慧換來的,從而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學習,掌握真本領,將來做一名有用的、合格的接班人。
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我們皆應引以發揚光大。作為現代的小學生,要繼承天下為公的傳統美德,樹立強烈的責任心,只要對國家、對人民、對集體、對學校有利的事,就要主動去做,并努力做好。要有強烈的正義感,對壞人壞事要敢于斗爭,培養見義勇為、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向任長霞同志那樣,抵制邪惡,宏揚正義。有強烈的為人民服務觀念,向雷鋒學習,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幫助同學,有高度的自覺性、組織性和紀律性。樹立全局思想和整體觀念,識大體顧大局,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要主動認識并改正,互敬互讓,為宏揚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努力。
有國才有家,愛國才能愛家,有過去才有現在,讓我們記住過去,展望未來,努力學習,掌握真本領,將來把我們的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二、利用生理衛生課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
現代社會,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導致學生生理發育較早,加之受社會的影響,黃色網站、游戲廳、歌廳、舞廳等這些不健康娛樂場所的影響,使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對性知識易產生好奇,朦朧的認識。所以作為教師,特別是高年級的教師,除教育學生不要到不健康的娛樂場所外,還要通過生理衛生課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和適當的青春期性教育。使學生掌握心理發展規律。懂一些心理自我調節的知識和方法。教育學生兩性的具體差異,使他們知道生殖系統與其他系統一樣,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部分。打破性問題在學生心目中的神秘色彩,消除害羞心理。知道自己成長的奧秘,從而正確面對異性,樹立自我保護觀念、戰勝性沖動,從而使自己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所以我們每位教師,特別是生理衛生教師,更應肩負起這方面的責任,教育好學生,使學生身心更加健康,為創建文明校園做出貢獻。
三、教師用親身經歷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教育
我們每位教師大多都是由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過來的人,又從事多年的教學,有著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經歷過怎樣學,怎樣才能學好的過程,把這種方法傳授給學生,是學生學好文化課的根本保證。
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任課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的內容,成功的教師不僅要自己會教,更要努力使學生會學,要使學生學好文化課,必須掌握好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做好課前預習,學生能否學好,吃透教師的一節課,課前預習是關鍵,根據課程表和教師要講的內容,學生自己課前先看教師要講的內容,有看不懂的地方記下來,當老師講到時注意聽、仔細琢磨,直到吃透為止。第二環節,學生上課時必須注意聽講,但有部分同學不注意聽講,搞小動作、溜號,久之,學習成績必然下降。這就要求我們每位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事業感,關愛這部分學生,當他們不注意聽講時及時采取方法和措施,提醒他們注意聽講,使他們聽懂、聽會,這樣才有整體的學習效果,班級整體成績才能提高。第三個環節,做好課后復習、鞏固。當然復習的方法很多,但我想還是注重基礎知識的復習,不注重基礎知識的復習是錯誤的,掌握基礎知識后,有針對性地做一些練習題加以鞏固,但切記題山題海,沒有目的的做題。練習題要典型,少而精,達到復習提高的目的,最終使學生形成能力,所說的能力就是把學過的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達到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把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是學好文化課的關鍵。
四、利用古時兒童啟蒙讀物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利用古時讀物對學生進行教育,背誦百家姓、千字文等古時兒童啟蒙文學作品,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應該發揚光大,應該讓學生知道一些這方面的文學知識,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成長具有一定的幫助。通過開展這項活動,讓同學把上述內容流暢地背誦下來,并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受益匪淺。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通過學習,學生在家更加孝敬父母,體貼父母,聽父母的話,有些家長來校反映:“我的孩子照以前懂事多了”。“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訴我們學習要做到眼要看、口要讀、心要記。有些學生由原來的“不會學習”變成了“學會學習”,成績直線上升,由差生變成尖子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學生在家,兄弟姐妹友好相處,在校同學之間團結友愛,更加文明禮貌,為學校提出的“創建和諧校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晨必輿,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學生的衛生習慣更加加強了,更加自覺,原來少數個別學生的頭發和指甲老師不強調就不剪,現在變成了自覺的事了。做到不衛生的食品不吃。學生身體健,學習好,知識廣,禮節懂,奮自強。學生通過背誦 “百家姓”、“三字經”,知識面更廣,有父母教育子女方面的,有歷史方面的,有自然方面的知識等等。例如“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說的是宋代人梁灝82歲勤奮讀書,考中狀元。蘇老泉27歲開始讀書,最后成為著名的文學家,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有毅力,勤奮學習,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愿望一定能夠實現,古人都做到這一點,我們現代人怎么做?特別是我們現代小學生怎么做?更應該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讓學生以他們這種精神為榜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努力學習,為今后的成長打下扎實的基礎。“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說的是北齊祖瑩8歲就能勤奮讀書,唐李泌7歲能作詩賦。我想并不是他們是天才,主要是勤奮的結果,教育學生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增強學習的勇氣和決心。
“千字文”知識面廣,就有關德育方面的,例如:“罔談彼短,靡恃已長”,告訴我們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自己的長處,自吹自擂。“德建名立,形端表正”,德行建立了,名聲就自然樹立起來,氣質端正了外表自然就會端正。在現實生活中,教育學生在人背后不要議論人、講究人,說別人的短處,嚴格要求自己,學會做人,做個好人,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好的基礎。
通過這項活動,使學生多認識了字,學到了許多知識,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得到啟迪,知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應大力發揚光大。
總之,學校無小事,處處有教育。我們要充分挖掘利用這些校本資源對學生進行方方面面的教育,使他們成為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肯學習、知識全面、扎實、有理想的合格人才。
【摘 要】“學以致用是帶有根本性的教學思想,是素質教育觀的核心”,新課程改革更是再次強調“課堂教學的目的該在于運用”。本文重在探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的途徑和策略。從創設學習情境、優化教材結構、傳授科學方法、強調實踐活動四個方面,選取生動典型的優秀教師課堂實例,強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實際運用中得到錘煉和延伸,課外的學習和運用又會使課內的學習得以升華,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素養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學以致用 創設情境 教材結構 科學方法 綜合實踐
眾所周知,學以致用思想是人類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學以致用原則在世界各國教育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推廣。在我國教育史上,學以致用教學思想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實踐者所主張。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認為,學習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近代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新課標體現了對社會生活所蘊含的學科教育價值的關注,對學生生活經驗和實際運用能力的重視。因此,把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運用相結合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作為當代教育者,我們必須要為學生拓寬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知識的空間,努力創設各類學以致用的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邊學邊用、活學活用、學用結合,使學生產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嘗試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在有意或無意中使知識得到綜合運用。
一 創設學習情境,激勵學以致用
教學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師應時時刻刻保持對教學的敏感性,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以激勵學生對新學知識的鞏固、運用。
1.緊扣特點,想象創作
新課改強調要把“學語言,練語言”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語文課可以憑借氣氛和音樂,也可以憑借想象,使學生的傾聽技能、觀察技能、訪談技能和語言的組織交際技能等得到充分的調動和培養,更可以使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得到發展。
教學《泉城》一課時,感受作者行文時準確的用詞、豐富的聯想、形象的比方、清晰的條理四大特點后,在教學的尾聲,創設情境,出示四個泉名:柳絮泉、白龍泉、金線泉、豆芽泉。請孩子來猜一猜、說一說這些泉可能是怎么得名的,并引導學生從形和聲兩方面展開豐富的想象,用準確的詞語寫寫這些泉的特點,進而告訴孩子:“來自課文的詞語可以運用,語言學習就是為了用的!”
2.以生為本,換位體驗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應控制在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最近發展區”范圍內,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運用動機,才能使所學知識變為學生需要的、想要的知識,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歡樂的潑水節》時,老師帶領學生走入情境,讓學生在音樂聲中“端、潑、拿、灌”“互相潑水”,學生們玩得快樂極了。隨后,又設計了送祝福的語言實踐活動,問幾位學生:“你的水去哪兒了?”學生們不斷說出“我潑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潑在小伙兒身上了,我想讓他……”“我撒在老師身上了,我祝愿您……”學生們純真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愛的洗禮。如此學生活動起來,邊學邊用,換位體驗,與潑水節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二 優化教材結構,感受學以致用
許多名師之所以能收獲課堂上的成功,在于他們總能抓住課文的矛盾沖突、細節描寫、寫作特色等進行優化重組。或以簡馭繁,或刪繁就簡,用提綱挈領的問題進行引導,輕而易舉就引導學生體會到了人物形象,揣摩到了表達方式,掌握好了學習方法。
1.抓關鍵字詞剪裁教材
課文《錢學森》在唐老師的演繹下格外精彩。她告知學生“言為心聲”,緊抓人物語言這一教學主線體會錢學森的拳拳報國心和濃濃愛國情。更從課文中巧妙地梳理出一串數字:15天、5年、5個師。精心雕琢,合理剪裁,引出課文隱含的另一條主線:執著強國夢――赤誠愛國心――坎坷回國路。雙線并進,獨具匠心。課堂上,學生宛如一個個“小錢學森”在戰斗著,他們品讀著、體驗著、訴說著、運用著,切身感受著錢學森的愛國心。
2.扣寫作特色取舍教材
敢舍敢取的好例子要數楊老師教的《黃果樹瀑布》。她大膽舍棄“與廬山瀑布比較”以及“描繪銀雨灑金街美景”的段落,先取原題《黃果樹聽瀑》中“聽”字作為學文主線,讓孩子在她的課堂上,跟著作者移步換景,跟著作者從“由遠及近聽”到最后的“凝神諦聽”,大膽聯想,真切感受聯想的五個層次:有美感、有聯結、有想象、有比較、有創造。
確實,有時為了能突破難點,讓孩子真正在語文課堂上學有所得,能夠學以致用,我們大可從容取舍,精心剪枝。
三 傳授科學方法,指導學以致用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們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當然重在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習得后,就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
筆者認為教師的教授方法,如點面結合法、遷移運用法、舉一反三法、前后勾連法、概括法、比較法,必須牢牢地根植于課堂。下面我就比較法和前后勾連法兩個例子來談談如何帶領學生習得進而運用。
1.比較法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一切的。”學會比較,能弄清楚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通過比較找出異同,促進知識與技能的遷移運用。
教學《廬山的云霧》一課,老師可引導學生采用比較法斟酌字詞。文中“玉帶”“絨帽”用得貼切、恰當,改為“帶子”“帽子”呢?讓孩子們品讀、比較,關注“玉”,感受云霧形美如玉,色潤如玉;關注“絨”,感受云霧的蓬松、柔軟、舒服。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定能清晰懂得,一字之差帶給讀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摘 要:從合理導入,努力激發興趣;遵循規律,準確投放材料;尊重特點,鼓勵樹立自信;見縫插針,整合教學資源等方面,研究如何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課堂內外;動手能力;幼兒園;美術教學;創造能力
美術教學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活動,是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潛能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不能僅僅是關注學生知識的傳授,更需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動手實踐的機會,促進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不斷提升。
一、合理導入,努力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早就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保障,對于生命剛剛起步的學生而言就毫無動力可言。因此,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將其關注力吸引到學習過程中來。美術學科自身所包含的色彩、形態等元素,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需要。但如果教師在導入環節中過于平淡,就會減弱孩子的認知興趣,致使整個美術活動都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只有精心策劃開頭部分,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心境,激活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特點,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一次“房子大觀”的美術專題活動中,要求孩子借助自己的創意進行房子的創新設計。教師采用故事導入的方式:“森林大會上,小動物們要舉行房子設計大賽。你們就是其中的一個小動物,你們會怎樣設計房子呢?”隨后,教師將其他“小動物”設計的房子展示出來,引導孩子進行欣賞。這樣一來,孩子的自主參與意識也積極調動起來,整節課體現出了較強的動手欲望和創新意識,設計出來的房子種類繁多、創意十足。
二、遵循規律,準確投放材料
動手擺弄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天性,更是促進其自主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為他們投放適切的可操作性材料,借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協調能力。有了這些合適的投放材料,學生就可以結合自身的能力和興趣愛好進行適當的選擇,從而更好地進行美術動手實踐活動。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孩子在原有的能力上進行實踐、操作,最終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美術手工制作“節日賀卡”的活動中,教師為孩子們提供了彩紙、圖案紋飾、小刀、膠水等適合孩子使用的必備材料。孩子們在了解相關要求之后,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材料,通過自主化地剪裁、修整、組合等,制作出一張張精致的卡片。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提供的材料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能力較強的孩子,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選擇相對復雜的材料與工具,而相對較弱的孩子,教師則可以適當地引導他們調整自己的材料,讓每個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礎上享受成功的愉悅,促進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
三、尊重特點,鼓勵樹立自信
自信對于生命的成長非常重要。在美術教育中,必須要以培養學生的內在自信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在這種自信心的推動下,學生的內在潛能才會得到最為充分的發展,動手操作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當孩子憑借自身的能力創作成功一幅作品,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看似稚嫩的作品中捕捉閃亮之處,以積極正面的鼓勵語言來評價孩子的作品。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孩子就像一朵花,成長過程中需要雨露的滋潤。鼓勵就像雨露一般,缺少了就難以生存。”而實施評價時,不能僅僅局限在對成品的評價上,還要努力關注孩子的操作過程,對他們選擇的方法、呈現出來的創意進行感知,幫助孩子樹立動手實踐的信心。例如在教學創意畫“船”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船的基本形態之后,要求學生依照自己內心的想象進行創作,但一位小朋友卻一直不動。于是,教師對其進行了正面鼓勵引導:“你看過船嗎?你覺得它們還可能會有怎樣的作用,就把它們像拍照片一樣畫出來。”孩子在老師的鼓勵下,積極動起手來。而在完成作品之后,教師再次關注這個孩子的作品,對其進行了肯定性表揚,孩子的臉上笑開了花。
四、見縫插針,整合教學資源
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中,而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抓住一切機遇,對他們的動手能力進行及時歷練。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可直接布置任務,而要根據現實生活中具體任務的內容和要求,事先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指導,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例如,進行美工制作時,有時需要將教材中相關內容沿著虛線進行裁剪。一開始,有的孩子常常因為過于著急,出現撕壞的現象。這一問題并不屬于課堂教學范疇,但孩子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要引導孩子用透明膠先粘好,并提醒孩子慢一點,再慢一點。課堂教學的內容有限,但現實生活中鍛煉孩子動手能力的資源并不在少數。這一案例中,教師緊扣生活實際,獲取了重要的學習資源,對學生動手能力提升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美術教學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活動,理應承擔起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職責。因此,教師應該結合課堂內外的一切元素,通過創意畫、手工制作等途徑,著力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摘要:近半個多世紀以來,課堂教學幽默一直是教學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三十多年來,中國對課堂教學幽默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對其必要性的探討、意蘊的研究、策略的研究等。然而,國內的這些研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缺少與國外相關研究的對比、研究內容缺乏深層次的探討、研究類型缺乏多元綜合等。本文通過對比和綜述國內外學者關于課堂教學幽默研究的部分文獻資料,著眼于幽默及幽默教學法的定義、使用幽默教學法的好處、幽默教學的方式、使用教學幽默的注意事項等方面,以期有所借鑒,拓寬研究視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課堂教學幽默;研究進展;述評
幽默教學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古巴比倫的圣人拉巴在講課開始前會給學生講一個笑話,學生笑過之后,拉巴才會正式開始授課。猶太法典中記載圣人拉比在課堂上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做類比和比喻。
中國古代并沒有幽默一詞,先秦以后有滑稽這種說法。滑稽這樣一個用語是從酒器滑稽用語而來,以酒器轉注吐酒終日不己來形容一個人說話能夠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現在我們用的幽默一詞是外來詞,由林語堂自英文humor音譯而來,形容行動或語言有趣或可笑,并意味深長。值得一提的是,林語堂也是幽默的首倡者,在文藝半月刊《論語》的創刊號上(1932年9月16日),他發表了《“幽默”與“妙語”的討論》,文中提出了“《論語》發刊以提倡幽默為目標”。
一、幽默和幽默教學法的定義
Freud(弗洛伊德)[1]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認為幽默就是人們用幽默的語言或行為表達潛意識的欲望,或應付緊張的情緒。社會心理學家Weisenfeld認為幽默是一種體驗,或者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或者是一種輕松的感覺[2]。美國心理學家Martin和Lefcourt認為幽默就是大笑和微笑,其外在的表現是個體在不同情景下展現出的使用微笑和大笑表情的頻率、娛樂的素質[3]。
中國學者給教學幽默下的涵義相對較窄,并且具有褒義。王凱旋指出教學幽默就是以可笑的形式表現智慧和真理,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語言,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以諧趣的手段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4]。張寶臣提出教師幽默需要授課者運用機智、風趣、詼諧的語言或體態,以活躍課題氣氛,愉快并且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5]。
國外關于教學幽默方法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的教學方面。由于語言學習過程的特殊性,教師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降低負面情緒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調控教學氛圍;被廣泛使用的方式是教學幽默。國內較多學者忽視了非語言幽默的探討,比較多地探討了語言幽默,對教學幽默的類型和形式的認識比較趨于單一。
Shade認為幽默包括欣賞、理解、識別、創造幽默和對幽默的反應五個維度,可以被識別的幽默包括語言、視覺、聽覺和形象等。國內學者大多認同教學幽默可分為非言語幽默和言語幽默兩種。褚丹榮[6]將教學幽默分為表情、語言、情節、板書和動作幽默。黃育云[7]使用了幽默教學的另一種分類方法:依照幽默的功能將其分為挑釁性幽默、調和性幽默、喜劇性幽默和控制性幽默。隨著教學幽默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必要對不同類型的幽默加以適當的區分。少數國內學者認為非言語的幽默就是體態幽默,但除了體態幽默外,非言語幽默還可以包括視覺方面的幽默(幽默的圖片)、聽覺方面的幽默(幽默的音樂)等[3]。
二、使用幽默教學法的益處
Berk教授的研究顯示,一些反對教學幽默法的教師認為,課堂教學是嚴肅的事情,教師不是小丑或喜劇演員,否則會降低教師的尊嚴和身份[2]。多數研究表明幽默教學法的益處[2,3]。Berk及Devadoss的調查均顯示幽默教學法可提高學生的到課率[2]。Lundberg和Miller的研究顯示幽默教學法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并提高成績[3]。Faber和Madslesh提出,如果婉轉地提出教師的要求和期望,用幽默的評價代替直接的批評,學生會更容易糾正自己的錯誤并接受教師的觀點。學生們臉上會心的笑意,和非常享受的聽課狀態,是對教師所有努力最珍貴的回報,并為教師帶來教學的樂趣。幽默教學法在保持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狀態,營造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都有著很好的作用[1-3]。
國內多數學者和教師都贊同使用教學幽默。劉雁鵬將一位教師有沒有幽默感看作是衡量其教師素質的標志[8]。胡興松[9]認為教學幽默有著多種教學功能:消除教學疲勞、優化學生個性、發展學生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深化知識理解、和諧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周新橋[10]認為教學幽默可有助于知識的傳授和掌握、提高教學批評的實效、寓德育于教學之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目前國內學者關于教學幽默在提高記憶力、激發創造性思維、提高考試成績等方面的作用尚缺乏研究。另一方面,對教學幽默的中性甚至是負性作用的認識不足,比如幽默用得太多、使用的時機不當、甚至于諷刺挖苦學生等[9]。
三、幽默教學法的常見方式
幽默教學法可分為四種,包括圖畫幽默、文本幽默、語言幽默和行為幽默。課堂教學中有很多幽默教學法方式可供選擇,但都來自于教師對知識的長期積累、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對各元素的創造性加工。笑話是幽默教學法最常用的方式之一。第二種是使用雜志、報紙、電影、網絡媒體上的流行話語。第三種是將需要講授的理論知識用幽默的方式概括。第四,在授課結束的時候用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學生復習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第五,自嘲式的評論是最安全和方便的課堂幽默方式。教師可以評論的對象包括自己最近的成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以前的教學案例等。但如果教師自嘲式的評論,或者肢體表現,或者其他言語內容,與教學主題無關,則不會被學生認為是教學幽默。
國內學者對如何提高教師的幽默素質有著較多的探索。胡興松[9]認為可通過積累幽默素材、領會幽默時機、領會幽默實質、掌握幽默技巧、培養幽默品質等來培養教師的幽默細胞。平時注意收集幽默資料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孫改仙[11]對教師提高運用教學幽默的本領提出三點建議:(1)教學中注意運用一些修辭手法;(2)收集富有幽默感的妙語、笑話、格言、機智之言、警句、風趣的小故事等;(3)努力培養自己開朗、樂觀的性格。這些意見體現了學者和教師們的思考、經驗和總結,但沒有通過實證方法證明教師幽默感的變化,同時對幽默感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研究不多。
四、使用幽默教學法注意事項
通過分析上述關于幽默教學具體方式,可以看出幽默教學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注意保證課堂幽默的適度和適當,回避敏感的內容。首先只有回避幽默教學素材本身的負面影響,教師才能夠通過使用幽默教學法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不應出現冷嘲熱諷的幽默語言。第三種應特別注意內容含有尖酸刻薄、消極負面的幽默素材。教師在使用幽默語言前最好在同事或家人面前檢驗后再使用,以避免在課堂上出現教師認為是教學幽默,但卻暗含上述問題的素材。其次,注意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了幽默教學法之后,雖然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和到課率,但不一定能提高考試成績。
國內也有學者重視運用教學幽默的時機。胡興松[9]認為在學生注意力分散或者心理疲勞時,及時應用教學幽默。李彩虹提出幽默不等于滑稽或幸災樂禍,所以在使用教學幽默時注意和教材緊密結合,使學習內容深化;教學幽默所用的素材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幽默是為教學服務的,其使用不能過濫過多,過濫過多的幽默可能會淡化教學主題。強調和重視運用教學幽默的時機,有助于發揮教學幽默的正面作用。
綜上所述,在課堂上適度的使用幽默教學法,能夠給學和教雙方都帶來益處。但幽默教學法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深厚的教學與學術功底。國內對教學幽默的研究多關注于教學幽默的重要性和作用、什么是教學幽默、教學幽默技法這三個方面,對于教學幽默起作用的機制與理論模型,教學幽默與思維方式、性格、創造力等因素的關系,尚需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