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11:43: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師生關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人文性、探究性、實踐性、情感性等特點。要求師生在平等、互動、和諧中學習知識、掌握方法和增強技能。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是順利實施新教材教學的關鍵。
一、新教材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應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新教材突出了“人文性”特點。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使學生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感和幸福感。
教學過程中要樹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要把學生看成與自己有著平等關系的公民,愛“金鳳凰”也愛“丑小鴨”。不管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背景如何,不管他們學習成績如何,堅決不歧視‘差生’,讓學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圍中得到尊重,同時也學會尊重他人。二是教師要敢于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偶爾的失誤,讓學生感到教師的坦誠和求實精神,這種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應通過尊重、賞識、關愛等,把學生放在做“人”的主體地位上,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積極倡導和實踐“尊重教育”、“贊賞教育”。
二、新教材強調學習方式的探究性──師生互動、合作
新教材要求: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改變傳統的講授型、灌輸型的教學模式,變“聽化學、記化學、練化學”為“看化學、做化學、用化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從教與學中煥發出學生的勃勃生機。
新教材強調學習方式的探究性,教師要通過“導(引導)、試(嘗試)、放(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獨立解決問題)、饋(及時反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矯正、調控)、評(師生互評,學生自評,評出觀點,評出學習積極性)、結(學生總結)”幾個步驟指導教學。凡是學生看得懂的,讓學生看;凡是學生講得出的,讓學生講;凡是學生想得出的,讓學生想;凡是學生寫得出的,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做的化學實驗,讓學生做,教師堅決不包辦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學活動、教學評估的民主性,積極創設多維度、多途徑、開放式教學氛圍,使我們的課堂“有疑問、有猜想、有驚訝、有笑聲、有爭議、有沉思、有聯想”,師生互動、合作,切磋進取,結伴成長。
三、新教材強調學習過程的實踐性──教師是引領者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與科技、生活和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新教材強調了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學習新知識的方法。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廣泛獲取信息,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現象和身邊的化學學習化學;化學實驗包括演示實驗盡量由學生自己探究實驗,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角色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促進者。為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愛、學有所思、學有所長,教師要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四、新教材注重教育的情感性──教師是激勵者
新教材不僅強調知識、能力目標,而且注重情感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在化學教學中滲透情感、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激勵、親情與友愛;鞭策、鼓舞、感化、召喚,得到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教師要擁有一顆愛心,以情喚情,要注重師生情感交流,達成默契。在化學教學中,可采取:展示化學之美,以美融情;優化課堂提問,以疑導情;貼近社會生活,以用激情;挖掘化學史實,以史滲情等方法。平時教學用語,教師盡可把祝福、問候、關切、激勵、真誠、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引起師生教與學的共鳴,達到教與學兩者的和諧與統一,讓師生在教與學中達到認知與情感交融的最高境界,使化學教學成為心靈凈化、陶冶情操、視覺滿足和精神愉悅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在“快樂---興趣”的情緒狀況下,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從“要我學”升華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從而達到以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新教材實施迫切要求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
在新的課改、新的要求,在大力推進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學生小組討論問題、合作探究的質量,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我們需要面對的迫切問題。下面,從培養人才的角度出發,本文擬從師生探究的重要前提、主要環節、注意問題三個方面作出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家在自己講授過程中,千方百計地把一切內容都從頭到尾嚼得稀爛,讓學生們能輕而易舉地接受,這種做法往往使學生再也不必思考了。”如果教師竭力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減到最低限度,那么學生就不可能掌握知識,大腦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到發展……這是每個教師都必須記住的一條基本原理。”而創新的“主體參與教學模式”,把教與學的矛盾統一了起來。
在新的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教學過程是指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雙邊過程,就參加者來說,教學過程的主體不僅包括學生,而且包括教師。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則是教的對象、教的客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方法、風格與內容一樣都成為學的對象、學的客體。這一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師生互動,質疑探究,以達到消疑解問,減負、提質、增效。其重要環節就是師生探究活動的成功施行。
一、創設和諧的高中歷史課堂學習氛圍
主體性探究教學模式是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項互動,因此要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習小組內優生和學困生的關系。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歷史課堂,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讓學生透過歷史這面鏡子,找到社會發展的軌跡。
我們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回家調查,調查自己家庭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情況,把父輩、祖父輩那個時候的家人生活情況與現在我們所生活的情況進行對比,比如說爺爺17歲的時候是什么樣的生活?與我們自己現在的生活相比有什么區別呢?通過比較,生活的發展與歷史的進步就顯露出來。
二、探究活動應給予足夠的空間
最好是讓學生能夠生成問題。另外,通過獨立思考可以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基本的意志品質,如自制力、自覺性和堅韌性。這些意識品質對學生來說一生都受用。如在《人類通往現代化道路的旅程》的教學中,我們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聲光視頻手段進行了歷史的情境再現,讓學生討論三種模式:西方模式:市場經濟體制(英國為代表);斯大林模式:計劃經濟體制(前蘇聯為代表);中國模式:市場與計劃相結合(中國為代表)。這樣,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句話的含義,體驗到現代化的終極目的是人的幸福與解放,有助于學生從縱向和橫向的雙重視角來觀察和探究歷史,有利于中外比較,從中外歷史的發展與聯系中獲得啟示。
三、探究問題的應“舉重以明輕”
有人肯定會問:“歷史課在實施主體合作教學模式時,一節課討論幾個問題,時間會不會太緊張了?”由于歷史的學習內容豐富,再加上教學時間相當有限,因此運用主體合作教學模式進行歷史教學很有可能會出現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教學目標不能實現這種情況。我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上上策是“舉重以明輕”,就是說一節課教學的目標是否實現,主要看該節課的重點、難點有沒有解決,換句話說是課時緊張不緊張完全取決于教師會不會取舍教學內容和學生自主能力強不強兩大方面。在師生共同設計情景問題時,如果是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是來“點”設計問題的,那么,完成教學任務一般不會成問題,因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是畢竟有限的。話又說回來,即使一節課的時間真的不能完全解決這些討論題,也不用緊張,就索性把未完成的討論題當作課后思考題。教學內容中的次要部分交給學生自己去掌握,是完全可以的,并且是應該的,教師不可能什么都講。因此,在實施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時,只要師生配合默契,考慮精當,時間是不會緊張的。
師生探究活動應有層次性、條理性,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情感體驗和精氣神。例如講《近代西方民主政體的建立》時,我們以專題的形式介紹了4個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把具有相同目標、觀點的內容編排在一起,學生自然就會有比較探究的欲望。通過對這些國家相關史實的分析、比較學習,學生能夠提高歷史學習的能力。以英國和美國為例:
①在學習的基礎上,根據材料概括君主立憲制和總統制的特點。②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比較分析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③在學習完整個單元的內容之后,還可以設置思考題:為什么說代議制民主,體現了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重大進步?一方面引導學生知道代議制民主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更要引導學生看到資本主義的代議制民主較于封建君主專制的進步性。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分析,不僅能提高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概括歷史知識、比較歷史現象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這種專題式教學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學會從不同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辯證地認識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合作意識,提高辯證思維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在面對疑難問題學生無法解決或不能全面解決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教師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擺脫陳舊的一問一答的操作程序,根據教學內容,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為學生的思維鋪路搭橋,進行分層次、有梯度的設問,層層漸進,使問題環環相扣。另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設計問題。這樣,會對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創造性思維具有積極作用。
作為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者的我們,需要走的路仍很長。因此,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成長,我們的教學才會正真有效,才能真正培養人才。
眾所周知:“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當今素質教育已經鋪天蓋地的在全國各地開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過去的那種以打罵、懲罰來教育學生的方式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作為一個新世紀的班主任,面對班上來自不同家庭教育環境,性格各異的幾十名學生,如何才能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解決好學生的思想問題,讓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呢?教育方法是多種的,但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教育工作方法就是面對面與學生進行談話。通過談話,學生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盡情述說個人的思想感情、意見要求,反映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家庭的情況。談話對于師生之間溝通思想、交換意見、交流信息、解決矛盾、融洽感情、增強信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并不是所有良好的談話,就可以達到對學生教育的目的。有的談話收效甚微,就像春日里不著邊際的風,學生聽了入耳不入心。而有的談話則效果顯著,就像一把金鑰匙,一下子就能打開學生心頭的鎖,能使學生如臨春風、如沐春雨。以下是我如何與學生談話的一些體會。
第一、找學生談話前要作好準備
找學生談話,不能憑心血來潮,隨心所欲,毫無準備。要確實談話的學生,要真正了解談話學生。談話前認真做好研究工作,要對談話的學生的思想、心理、問題的原因以及社會、家庭、學習生活環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數。根據“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理,制訂談話方案,選擇最好的談話方法、地點和時間。
第二、把握談話的時機,精心選擇談話的時間、地點及場合
談話時機、火候要把握好。這樣談話效果將事半功倍。當學生知錯認錯,試圖改變,需要幫助時;當犯了錯誤,已經自責,需要諒解時;當突遭不幸,悲痛萬分,需要安慰時;當內心抑郁,愁緒滿懷,需要排遣時;當取得成績,滿心歡喜,需要認同時;當遇到麻煩,不知所措,需要指點時;都是與學生談話的最佳時機。若過早,時機不成熟,就會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若過遲,事過境遷或事態已擴大,于事無補,悔之晚矣。時間的選擇要根據工作安排情況及學生思想狀況與情緒表現。如學生情緒不穩,容易激動發火,此時不易談話。如學習太忙,學生也會心不在焉。地點、場合的選擇對個別談話尤為重要。一般而言,應選擇清潔、舒適的而不是雜亂無章、難以置身的地方。空曠的房間應選擇比較清靜易于定心,不受外來干擾的場所,應盡量避開人多的場合,應選擇學生感到親切、自在的地方。比較嚴肅的,應單獨找學生談,以引起重視。一般情況可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或勞動時間。
第三、談話時要有明確的目標
找學生談話,要有明確的談話主題,即要明確談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找學生談話,通常有下列目的:①掌握情況,便于下一步開展工作;②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排憂解難;③鼓勵進步,激發向上;④布置工作,明確責任,指導方法;⑤溝通感情,融洽師生關系。但談話不能企圖同時解決許多問題,談話的目標要盡量集中,內容要圍繞主題進行,時間不可拉得太長,否則容易引起學生厭倦。要適可而止,讓學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樣的談話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要遵循談話的原則
找學生談話不僅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也是一種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需要遵循學生思想活動規律,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一般應遵循如下原則(一)平等原則與學生談話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不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要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消除學生顧慮與拘束,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受到啟發,得到教育。
(二)真誠原則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班主任要真心誠意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做到以情感人。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熾熱的感情,才會使“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神飛”。惟有真心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才能與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交流,心理上有了溝通,心靈上引起共鳴,學生才能闖開心扉,將內心袒露無遺。在談話過程中,如果班主任帶有厭惡的情緒,甚至皺一皺眉,有一點走神,學生都會敏銳地覺察到。若讓學生產生一種被輕視、被愚弄的憤怒,就會引起師生間的樹立情緒,影響談話效果。
(三)尊重原則
找學生談話時,要態度和藹,給對方以親切感、實在感,要傾聽對方的訴說,讓對方把心中的體驗、
感受、困惑、疙瘩、怒氣、憂愁盡情地傾述出來;不要隨意打斷對方的話語,要與人為善,正面引導,鼓勵幫助;不要高聲訓斥,挖苦諷刺,話難聽、臉難看。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這樣學生才會為之傾心,與之交心。
(四)差異原則
找學生談話的方式要因人而異,因事施法,不可千人一面。要根據對方的性別、年齡、性格特征、情緒心態、表現情況,根據談話的內容、主題、環境等諸多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同學是直性子,性情豪爽,談話就要開門見山。有的同學自尊心較強,談話要就應含蓄一些,旁敲側擊,不要硬把一層“窗戶紙”捅破,對方接受不了。在這方面《論語》中記載著孔子的一個極好的范例:
一次,子路問孔子:“聽到自己認為應當做的事就可以上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上,不征求他們的意見,怎么可以自作主張呢?“過一會兒,冉有也來問這個問題,孔子回答說:“只要聽到這件事應該做,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去做。”一直在孔子身旁的公西華聽了大惑不解,就問孔夫子。孔子說:“冉有遇事猶豫不決,我的回答是為堅定其信心,而子路粗魯好勝,所以我故意給他潑冷水。”孔子的這種做法,就是遵循了差異原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班主任與學生的談話是一種藝術。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運用好這門藝術,那么它對素質教育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我們在數學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要做出改變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把應試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我們在數學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要做出改變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把應試教育強調的是教師的智力、知識能力轉變成現代素質教育既注重教師的智力、知識、能力,更強調非智力能力即情感能力在教育教學中的巨大作用。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能夠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毋庸置疑,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確實能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那么,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我們要從思想的源頭上徹底扭轉,以一個全新的姿態投入到具體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應明確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和諧的互動關系,清楚各自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為什么做,由“教師中心論”發展到“學生中心論”上,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全面發展。我覺得,要實施好新課改的數學教學理念就必須打破陳年已久的教學觀念:使學生從心理上理解老師、尊敬老師、感激老師而不是一味的敬畏老師。長期以來,老師與學生之間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而我以為要真正實現二者的零距離接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打破講臺與課桌的界限。化矛盾為和諧,真正做到二者的辨證統一。
二、數學教師要真誠平等的對待每一名學生
雖然現在我們已經基本統一師生平等,但真正做到對每一名同學都平等卻很不容易。多數老師都比較關注成績靠前的學生,因為大多數學校都以前面的學生的考試成績這一參數作為評價老師教學水平,我們說人的口味是不一樣的,同樣學生的學習口味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統一的考試成績去評價學生,同樣也不能統一的考試制度去評價一名老師,比如,有的老師可能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偏重于聯系生活實踐,可能他的學生在處理日常生活經驗會很有方法,而那些一味靠死讀書的學子們卻很難感受知識原理的生活化。因此,使學生都真正能在課堂上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是必須的。再想想我們的平時教學,有多少學生成了我們遺忘的角落。而新課程理念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很好的解釋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學會尊重、寬容、愛護學生;教師要善待每一位學生,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盡量尋求與學生對話的機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這個環境中是寬松的,師生之間是平等的,交流是愉悅的。(論文范文 )要不斷地給學生樹立一個個榮譽,讓學生維護現有的榮譽,為追求更高的榮譽而自強不息。學生在奮斗中找到自尊,就會產生出自信的情感。教師寬容了學生,就意味著破除了師道尊嚴,就能營造出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
三、數學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展現人格魅力
教師個人素質的高低,不但影響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在師生關系上,更是決定了學生對你的態度。再調皮的學生對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備的教師總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所以,要和諧師生關系,教師的自身素質必須不斷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有素質高,涵養好的教師才能散發出更高的人格魅力。
學生們喜歡的教師形象當然是年輕漂亮,有親和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輕漂亮是一種美,但這畢竟是不可能人人擁有的。作為一名教師,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種美;面對學生,一張誠摯的笑臉,一句溫馨的叮嚀,這些也是一種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在走進課堂時,不管有多大的煩憂,露出你真誠的笑臉,便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常常,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次真誠的交流就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使教與學互相交融,師與生互相尊重,達到至高的教學境界。
四、數學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數學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使學生以極佳的心理狀態參與教學活動。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精神飽滿,感情充沛,采用親切的教態、溫和的語言和巧妙的方法,結合學情、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誘導參與促進思維。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對他們的發言,應持期待成功的熱情態度,用贊許、微笑表達對學生的信任;討論問題可采用競賽方式,鼓勵組與組、人與人之間踴躍發言,對有獨特見解的學生給予鼓勵,就是差生提出很"傻"的問題時,也不要譏諷,而應從神態、語言、動作上表露出對他們的支持,并誠懇地引導他們找出錯誤所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五、數學教師對于課堂違紀的學生,多一些幽默風趣,少一些死板說教
在課堂上難免有違反紀律的學生,怎樣對待課堂的違紀現象是一項藝術,它關系到教師對課堂的調控,關系到師生間的和諧關系。一句看似簡單的訓斥損傷的是學生的自尊,影響的是課堂氛圍,更重要的是師生間的和諧關系受到影響。因此,在對待違紀學生時切忌簡單粗暴,但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樣對待?幽默風趣的語言勝過任何死板說教。
六、數 學教師要學會微笑,多給予鼓勵
笑容是善意的象征,教師的微笑是陽光,它不僅可以有效地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消除學生的害怕心理,而且學生還會把教師的微笑當作一種鼓勵,當作一種前進的動力。因此,教師無論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在進行教育教學前,都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愉悅的心情去面對學生,使學生在感受老師高興的同時自己也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中,長期如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會悄然形成。
所以,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效率,關鍵在于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要在與學生的溝通與“對話”中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摘要】隨著社會民主法治的不斷發展,借助道德維系的高校傳統師生關系無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需要,并且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中日益暴露出不和諧的因素。文章認為教師與學生只有按照相關法律,規范自身行為,才能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和諧的高校師生關系。
【關鍵詞】高校師生;和諧;民事法律關系;法律分析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設計,其總的要求是:在構建“和諧社會”大的背景下,高校不僅本身應是和諧的,且應該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其特有的作用。而高校和諧最核心就體現在教育的主體——師生關系和諧,它也是高校眾多關系的基礎和核心。
然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轉變,轉型期的價值觀多元化使當前師生雙方都陷入了惘然、焦慮、尷尬的境地,師生關系領域同樣面臨“失范”的境地。因為,以傳統的“尊敬師長”“師徒如父子”為主要內容的調整準則顯然與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總要求的和諧社會不相符合,于是在現代法治發展中已經趨于崩潰,而新的師生關系還沒有成型。
一、高校師生法律關系的特殊性
隨著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師生關系必然由傳統的道德維系向法律調整為主轉換。但是高校師生法律關系極為復雜,有人提出存在合同關系、消費關系、行政管理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等。尤其是消費關系觀念極大地影響到高校師生關系的建立。當前我國實行的是交費上大學,所以非常容易導致這樣一種觀念的產生。即學生出錢消費,學校或老師提供服務的類似普通的消費關系。既然如此,學生作為消費者就有權選老師、選課程、有權不來上課、有權要求學校提供工作機會,否則就可以因為服務質量問題提起訴訟。這種觀念在有些老師中也是存在的,如老師常說:學生交了錢,他不來上課是他的權利,我怎么管呢!
我認為,這種把師生關系看成是消費關系是說不通的,也會極大損害到正常師生關系的建立。高校師生法律關系的性質還有待大家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但是我們可以從總體上看分析出師生法律關系是極為特殊的。
所以在分析高校師生法律關系時,必須明確這種法律關系主體雙重身分的特殊性。
因此,為了構建和諧的高校師生關系必須理順師生的管理教育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
二、相互尊重,維護師生民事法律關系的和諧
民事法律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一個顯著區別是民事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地位是平等的,意志上是自由的。現代高校師生關系的轉變首先要求在思想上應轉變觀念。我國先前傳統的師生關系理念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這種傳統的觀念呈現出一種非理性和非科學的色彩,容易導致師生均有“師重生輕”的意識,學校和教師漠視和剝奪學生權利、貶損學生人格,而學生自甘歧視,不敢抗爭;強調高校師生民事法律關系的和諧,關鍵是要在法律原則的統領下,建立和維護師生關系的一種權利義務相互一致的平等關系,雙方的人格獨立、定位明確。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當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對方人格;學生也必須正當行使自身權利,尊師重教,同時要摒棄弱者觀念,強化主體意識,敢于抗爭違法行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所以在我國法治化進程中,新型的師生法律關系應該具有平等的法律色彩。
三、管理教育法律關系要堅持“依法”原則,促進師生和諧
在我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道德觀念,使得師生關系極為不平等。教師高高在上,對學生隨意指使,對學生權利隨意踐踏。學生及家長從自身利益考慮,不敢得罪教師,使得這種違法現象在我國教育領域長期存在。勿庸置疑,師生關系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一面,且就是這種管理或教育法律關系往往成為打破師生和諧關系的罪魁禍首。因此我們必須對師生的管理關系進行重新的分析。
(一)學校或教師管理權利來自法律法規的授權
高校師生的管理法律關系類似與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主要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公權力進行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主體雙方處于一種不平等地位。我們知道,高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具有行政管理權,但是高校為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維護正常的和諧關系,的確具有對學生管理的需要。所以為了便于教育教學管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明確將行政機關的部分教育行政管理職權授權給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如根據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校對違法、違紀學生可以進行紀律處分,其中最嚴重的可以開除學生學籍,這種開除學籍的行為就是取消了學生接受教育的
權利,實為行政處罰的行為;另外高校還有授予學位的權利。
(二)法律法規賦予學校或教師依法管理的權利必須依法行使
法律法規授權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權利,目的是為了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所以一切管理,或者說對學生權利的剝奪和限制都必須建立在維護學生利益的正當目的上。這點是建立和維護高校師生和諧關系的核心。所以授權本身并不會必然導致學生權利侵害。如高校對學生退學的處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27條規定:“超過學校規定期限未注冊的應予退學。”第10條規定:“未按學校規定繳納學費或其它不符合注冊條件的不予注冊,家庭困難的可申請貸款或其他資助辦理有關手續后注冊。”那么對沒有按時交費的學生該不該退學呢?高校也應該遵循行政法的比例原則,否則就有可能引發學校的不穩定因素。如在2005年9月以前高校對大學生同居或結婚行為采取的勸其退學或開除處理明顯違反了我國《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即使要對學生不當行為處理,也應該遵循法定的程序,保障學生正當的權利,這樣才能維護師生關系的和諧,促進學校的和諧。
(三)完善學生權利救濟途徑
在學校管理學生過程中,學校作為強勢的一方必須依法行使法律法規授予的管理權利,同時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完善的權利救濟機制。“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由于學校和學生利益的相對獨立性,出現利益不一致是難免的。而學生的權益往往成為最后的犧牲品,造成學校和師生關系的不穩定。因此必須加強高校學生維權機制的建立。
對學校侵犯學生財產權、人身權以及知識產權的,學生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訴,學校不能進行任何的干涉。關于這方面大家意見是一致的。關鍵是對學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對學生教育權等相關權利的侵害,學生只有通過向學校申訴部門申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而根據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校申訴委員會的成立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學生申訴范圍還不是很明確;學生申訴機構組成人員不盡合理,工作職責不夠明確;學生申訴處理的運行程序不夠明確。同時還缺乏基本的回避等法律程序的規定。因此學生權利受到侵害難以得到救濟,影響了師生法律關系的正常發展。
總之,在我國師生關系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從不和諧到比較和諧再到非常和諧的過程,體現了從道德約束為主向以法律規范為主是個必然的趨勢,這是與法律調整的性質以及當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法治國家相符合的。
彭 輝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學生發展是教學過程能否按照新課程標準來運行的前提和保證。”
“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離開了交往,師生關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傳統的師生人際關系中否認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外部環境和力量對學生的作用與影響,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被動載體。這樣的師生關系和學生觀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更不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阻礙了教育教學的發展。”
所以說,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身體力行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隨處可見對這種師生關系既新的學生觀的要求的體現。
如《語文課程標準》第一部分前言的“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中就明確的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質、體、美的和諧發展。第(二)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在《語文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中還有很多具體闡述,就不一一例舉了。)
試問如果教育教學活動不是在構建了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又如何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達到和諧發展,又如何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呢?所以說構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既教師)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根本。
教師不信任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讓學生做主,事無巨細包辦代替,這在以往的教學現實中是很常見的事,這些都是阻礙學生主體地位落實的主要因素。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構建起新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應從思想上改變過時的觀念和專制的作風。并且要從思想上肯定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教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以上都應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處處落實。
最根本的還是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人,是發展的人。
學生不是一張沒有思想的白紙,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復印機和傳聲器。他是人,是發展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教師應用積極的、樂觀的眼觀和態度來估計學生的天性,多關注學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種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內在需要和傾向,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因而對教育好每個學生應充滿信心。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經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壞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門鎖了的情況下一個學生為了幫助同學拿丟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們的教師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該如何處理呢?我相信絕大部分老師首先會肯定孩子助人為樂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險性告訴他,再告訴他今后遇到這樣的事該如何處理,我也相信這個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會更樂于助人,而且處理事情起來也會成熟很多。我們再試想一下,如果教師采取相反的態度,忽視學生助人為樂這一美好動機,而一味指責他違反校規爬窗戶這一行為,那將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會做得更好”
這是我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相信也是每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這說明每個教師都相信學生的確潛藏著巨大的發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在教育實踐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個學生都有獲得學習成功的潛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學生學業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個班做實驗,隨意從中抽出一部分學生進行談話,告訴這些學生他們是教育家從同學中選出來的最聰明的孩子。一段時間后再來校發現這些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正是教育家點亮了這些學生心中獲得學習成功的信念之燈,使他們發揮出了潛能。
我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在教師不斷的期待和鼓勵中獲得點點滴滴的成功與進步的。
(三)“多一份愛心,多一分寬容”
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在實踐中,人們往往忽視學生正在成長的特點,而要求學生十全十美,對學生求全責備。這是和發展觀點想對立的。其實,作為發展的人,學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則是不符合實際的。把學生作為一個發展的人來對待,就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如果身為人師者愛斤斤計較,喜歡小題大做,你的學生又怎么會是一個寬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過這樣失敗的例子。
在我的學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質都不錯,我對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學生的榜樣。一次音樂課后,任課教師告訴我這堂課紀律非常不好,還指出幾個人的名字,其中就有這位班干部。聽了之后當時我就氣過了頭,急匆匆走進教室,大聲的責問全體學生是怎么回事,并當眾訓斥了這個班干部。事后我對自己發那么大的脾氣很懊悔,但沒想到的是我的小題大做給這個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本來話就不多的他言語更少了,輪到他值日的時候,登記本上總記了一大串名字。剛開始我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來在意見箱中看到學生給他提的意見,說他動不動就記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為我的那一次過激的行為變得有狹隘傾向了。
雖然后來我通過多種渠道幫助這個學生糾正了過來,也讓每一個學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寬容對每個人的重要,但這件事留給 我的教訓的確是非常深刻的。
綜上所述,要構建一個新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教師的思想認識和態度。
新的課程改革才剛剛開始,就讓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表者從今天開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觀念來善待我們的每一個學生,構建一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為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東茅街小學
彭輝“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學生發展是教學過程能否按照新課程標準來運行的前提和保證。”
“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離開了交往,師生關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傳統的師生人際關系中否認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外部環境和力量對學生的作用與影響,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被動載體。這樣的師生關系和學生觀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更不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阻礙了教育教學的發展。”
所以說,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身體力行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隨處可見對這種師生關系既新的學生觀的要求的體現。
如《語文課程標準》第一部分前言的“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中就明確的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質、體、美的和諧發展。第(二)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在《語文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中還有很多具體闡述,就不一一例舉了。)
試問如果教育教學活動不是在構建了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又如何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達到和諧發展,又如何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呢?所以說構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既教師)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根本。
教師不信任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讓學生做主,事無巨細包辦代替,這在以往的教學現實中是很常見的事,這些都是阻礙學生主體地位落實的主要因素。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構建起新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應從思想上改變過時的觀念和專制的作風。并且要從思想上肯定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教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以上都應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處處落實。
最根本的還是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人,是發展的人。
學生不是一張沒有思想的白紙,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復印機和傳聲器。他是人,是發展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教師應用積極的、樂觀的眼觀和態度來估計學生的天性,多關注學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種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內在需要和傾向,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因而對教育好每個學生應充滿信心。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經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壞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門鎖了的情況下一個學生為了幫助同學拿丟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們的教師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該如何處理呢?我相信絕大部分老師首先會肯定孩子助人為樂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險性告訴他,再告訴他今后遇到這樣的事該如何處理,我也相信這個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會更樂于助人,而且處理事情起來也會成熟很多。我們再試想一下,如果教師采取相反的態度,忽視學生助人為樂這一美好動機,而一味指責他違反校規爬窗戶這一行為,那將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會做得更好”
這是我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相信也是每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這說明每個教師都相信學生的確潛藏著巨大的發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在教育實踐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個學生都有獲得學習成功的潛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學生學業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個班做實驗,隨意從中抽出一部分學生進行談話,告訴這些學生他們是教育家從同學中選出來的最聰明的孩子。一段時間后再來校發現這些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正是教育家點亮了這些學生心中獲得學習成功的信念之燈,使他們發揮出了潛能。
我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在教師不斷的期待和鼓勵中獲得點點滴滴的成功與進步的。
(三)“多一份愛心,多一分寬容”
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在實踐中,人們往往忽視學生正在成長的特點,而要求學生十全十美,對學生求全責備。這是和發展觀點想對立的。其實,作為發展的人,學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則是不符合實際的。把學生作為一個發展的人來對待,就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如果身為人師者愛斤斤計較,喜歡小題大做,你的學生又怎么會是一個寬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過這樣失敗的例子。
在我的學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質都不錯,我對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學生的榜樣。一次音樂課后,任課教師告訴我這堂課紀律非常不好,還指出幾個人的名字,其中就有這位班干部。聽了之后當時我就氣過了頭,急匆匆走進教室,大聲的責問全體學生是怎么回事,并當眾訓斥了這個班干部。事后我對自己發那么大的脾氣很懊悔,但沒想到的是我的小題大做給這個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本來話就不多的他言語更少了,輪到他值日的時候,登記本上總記了一大串名字。剛開始我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來在意見箱中看到學生給他提的意見,說他動不動就記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為我的那一次過激的行為變得有狹隘傾向了。
雖然后來我通過多種渠道幫助這個學生糾正了過來,也讓每一個學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寬容對每個人的重要,但這件事留給我的教訓的確是非常深刻的。
綜上所述,要構建一 個新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教師的思想認識和態度。
新的課程改革才剛剛開始,就讓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表者從今天開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觀念來善待我們的每一個學生,構建一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為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教育部2001 年7月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標準》)提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以素質教育的發展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力求從教學觀念、目的、目標、內容、實施策略、手段和評價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新《標準》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的統一。面對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創建新《標準》下的新型師生關系,以適應新時代英語教育的要求,從而保障新《標準》的順利實施。
一、新《標準》突出教學內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新《標準》突出的“人文性”特點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強調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個性化,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張揚每個學生的鮮活個性。教師應通過尊重、賞識、關愛等,把學生放在做“人”的主體地位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倡導和實踐“尊重教育”。
尊重學生,要對學生一視同仁。要把學生看成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看成與自己有著平等關系的公民,愛“金鳳凰”也愛“丑小鴨”。不管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背景如何,不管他們的學習基礎如何,讓學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圍中得到尊重,并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把尊重和自我嚴格要求相結合,自我嚴格要求正是尊重學生的具體體現。教師要敢于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讓學生感到教師的坦誠和求實精神,這種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烏申斯基所說:“人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
二、新《標準》強調學習過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新《標準》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角色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要迅速更新觀念,“吃透”新《標準》的實質內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服務意識,努力去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要讓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發展,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愛、學有所思、學有所長,真正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三、新《標準》注重教育的情感策略: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終身幸福為目的,積極影響學生,確立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新《標準》不僅強調知識、能力目標,而且注重情感目標。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伙伴,與學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互相鼓勵幫助,做到教學相長,努力開發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積極情感因素,開發情商,促進智商;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的原動力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
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曼認為:“情商是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個人的成功20%取決于智商,80%取決于情商。”新《標準》強調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管理與評價、認識、交際等學習策略的培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遵循學習規律,改進學習方法,加強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從而形成自主發展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有效學習策略。教師要注重師生情感交流,達成默契。讓師生在課堂教學中達到認知與情感交融的最高境界,使課堂教學成為心靈凈化、視覺滿足和精神愉悅的活動體驗。
利用作業評語加深師生情感交流是我一直堅持的做法。評語言辭懇切,切中要害:或熱情鼓勵、或委婉告誡……始終使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強烈的興趣、昂揚的斗志,激勵并堅定他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信念。通過評語,教師盡可把祝福、問候、關切、激勵、真誠、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引起師生教與學的共鳴,達到教與學兩者的和諧與統一。
四、新《標準》強調學習方式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學活動的民主性,相信學生,樹立民主意識。教師要通過“引(引導)、扶(嘗試)、放(獨立: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獨立去解決問題)、收(反饋:及時反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矯正,及時調控)、評(教師評學生,學生評學生,學生自評,評出方向,評出學習干勁)”幾個步驟指導教學。書本讓學生讀,問題讓學生提,意見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錯誤讓學生改。凡是學生看得懂的,要讓學生去看;凡是學生講得出的,要讓學生去講;凡是學生想得出的,要讓學生去想;凡是學生寫得出的,要讓學生去寫;凡是學生做得出的,要讓學生去做;教師不包辦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學活動、教學評估的民主性,積極創設多維度、多途徑、開放式教學氛圍,使我們的課堂“有疑問、有猜想、有驚訝、有笑聲、有爭議、有沉思、有聯想”,師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上下求索,切磋進取,結伴成長。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正常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是新課程標準與理念的要求,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教師要迅速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充實完善自我,以人為本,師愛為本,樹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視學生為教師生命之延續”的意識,努力創建平等、民主、和諧、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實現人的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讓學生“自由活動、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保障新《標準》的實施,推動素質教育與和諧教育的發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生幸福奠基,實現個人與社會發展的統一。
最優秀的教師必定是充滿愛心的人道主義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有教師的真正幸福,而現代教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的思想;同時現代教育也提倡教師角色多元化.因此,在此基礎上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就我任教以來的點滴經驗談談我個人之見解.
一、了解每一位學生
了解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工作,只有充分了解了每一位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才能使以后其他環節的工作順利有效的開展。了解學生的方法很多,我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和學生交流攀談,多問,問他們的興趣、愛好、學習上的疑難困惑;走入他們的感情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與家長的交流中要注意多詢問,了解學生在家里的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性,家庭教育,以便進行協調;同時還應隨時向班主任、其他學科老師了解學生的情況,為實施有效的教育作準備。
作為一名現代教師,還應學會觀察琢磨學生:一方面要觀察整個班級體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更需要透過每一個學生的一些細微的動作和表現來發現其思想本質,這樣才能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思想狀態給以不同的引導,使教學工作有效的開展。比如,我在一年級教學中就遇到這樣的現象:有一位男同學上課特別愛動,要么自己玩東西,要么找別人說話,總之是不會安靜的。一開始我遇見這樣的情況便大聲訓斥,可都無濟于事,后來我經過慢慢觀察,發現當我在鼓勵表揚其他同學時,他眼里總是充滿著羨慕的眼神,我便抓住了他這一細微的動作和心理特征,隨時給他機會展示自己,并隨時傳達鼓勵贊揚的訊息,結果在隨后的課堂上他總是專心致志,學習熱情高漲,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高了,成績也總保持優異。
二、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
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要首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意見想法;教師真正體會到學生作為獨特個體的需要、情感、態度和發展的意向,體會到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主體的獨特個性及自由、創造和選擇,從而尊重信任他們。在教學中我發現,用尊重和信任對學生傳遞出的期望和要求,遠比任何批評訓斥都更有成效、更持久、更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更能優化師生關系。我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一次英語階段測驗中,有一位男同學考了50分,課堂上一直沉默不語,當時我用了一句話代替了批評訓斥:本次測驗中有一道題與日常生活后很大關系,而這道題只有為數很少的同學做對,說明這些同學平日留意觀察生活,有很豐富的日常生活知識,其中××同學就是其中一員,并且書寫規范,聽課認真,相信他下次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實踐證明,這種對學生的尊重信任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師生感情相融,能夠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時,學生就會樂意接受提出的意見和要求,這樣就能達到師生關系融洽的效果。同時,學生在感受教師的尊重信任后,再把這種尊重信任傳播給周圍的人。那么,我們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就會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圍。
三、熱愛每一位學生
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是植根于愛的。”當然,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也不能忽視愛的作用。教師的愛是除母愛以外,世界上又一種神奇而偉大的愛,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架起良好師生關系的橋梁,只有老師給學生真摯的愛,學生才能時刻感受到關懷與期待,才能對老師產生依戀和仰慕之情,他們才會向老師敞開內心世界。因此,教師必須用自己的愛感染感化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無論是對優生,還是對后進生,不能以成績的差異而親之、愛之或厭之惡之,應一視同仁,平等的分享其愛。記得有一位優秀的班主任這樣說過:“我們不能放[!]棄每一位學生,因為越是貧瘠的土地,越是需要陽光和雨露,應當用赤誠之心去愛每一片綠葉,每一朵鮮花,越是殘花越要精心護養。”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必然尊敬老師,教師愛生而樂教,學生尊師而好學,教學相長,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能極大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學習每一位學生
教師以權威者、社會代言人、長者身份自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代的教育是師生走向交往的對話的時代。交往即是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的活動。因此,教師和學生在交往中每個人都是主體,都是平等的,這就說明里教學不僅上學生向老師學習的過程,也是老師向學生討教的過程。我國古代教育遺產中就有:“教學相長。”“然后知不足。”等主張。且不說今天數字化時代,教師的信息優勢和高勢能受到挑戰,單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操作而言,我們也未必都能進入學生獨特的精神世界,都能理解學生這樣憑借自己的經驗在思考;在新鮮事物,新變化面前,我們還得接受“長江后浪推前浪的事實,很多老師都發出了共同的感慨:我們簡直驚訝學生的智慧和主動精神,真切地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推力”;“我們重新找到了一顆童心,一種青春的激情,享受到了與學生一起成長的快樂。”這就說明師生要相互學習,在教學交往中共同獲得知識,陶冶了情操,鍛煉了意志,師生得到了共同的發展,這無疑為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奠定里基礎。
高效的教學的本質是良好師生交往互動,而真正意義上的良好師生關系是其不可缺的因素之一。讓我們在教學中把了解作為基礎,把尊重信任當作教育藝術,把熱愛化為動力,把學習視為職責,搭建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有高效的教學,才能有教師人生的真正幸福。
一、教師真情為學生,真心愛護學生,賞識學生,尊重學生
“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必須尊重所有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要尊重學困生的智力發展,尊重身體殘疾的學生,尊重心靈孤寂的留守學生,尊重性格孤僻的學生,尊重有過過失的學生,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尊重有嚴重缺點的學生,所以我們不應該惡語傷人,諷刺挖苦,大聲訓斥,當眾批評學生,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在筆者所教的班級中有一名患有侏儒癥的學生,雖然身體殘疾,但他從不把自己當做一名特殊學生。我們深知,這樣的孩子自尊心比較強,更需要別人的理解和愛護,作為他的老師,特別是他的班主任,我們在生活上照顧他,在學習上幫助他,課堂上為他創造表現自己的機會,及時鼓勵他。有一次與他說話時,我蹲下來,那一刻,筆者的心一顫,心與他靠近了許多,從此以后,筆者非常注意與他的交流方式,而他也變得越來越開朗活潑,在班級舉行的一次聯歡會上,他主動為大家表演了一段模特步,給同學們帶來了歡笑,并成為班級的保留節目。教師不僅需要尊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學生,作為一名孩子,一個學生,他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是一樣的,是人性中本質的渴求,渴望得到別人的贊賞,教育家周弘認為:“學會賞識孩子,讓孩子在賞識的陽光照耀下成長,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則導致失敗。”所以,作為教師也要學會賞識學生,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形成成功者的心態,時刻感受到幸福,因此賞識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真心真意幫助學生,教師的真情付出,真情投入,必然會得到學生的真情回報。
二、在教學過程中,優化師生情感關系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人生道路上成長的引路人,而充當好這樣的角色,離不開師生情感的交融,更離不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魅力表現,作為德育教育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教材內容的特點,巧設情境,使思想政治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充滿強烈的求知欲,把學生深深地吸引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使學生主動學習,享受學習,在教師創設的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段表揚的話語,一個燦爛的微笑,都能使學生感到滿足和歡喜,從而激發內心的情感,引起師生共鳴。例如,筆者講初一教材《生活需要友情》,開講之時,我播放了周華健演唱的歌曲《朋友》,許多學生跟著一起唱,在歌曲創設的那種朋友親密無間的意境中。有的同學訴說了無朋友的煩惱,請求老師的幫助,有的學生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表達了朋友間的真摯友誼,說到動情之處,潸然淚下。筆者被學生的情緒所感染,切身體會到作為一名政治課教師的責任重大,學生多么需要教師的理解,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增強了雙方的情感體驗,而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趣和活力,更提高了教學活動的吸引力,這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重要策略。
三、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用人格力量感染學生
教師要獲得學生的愛戴,就得有內在的人格魅力,而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相當重要的,沙河市教工委每年的調查表明: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與教師的性格、年齡、長相關系不大,學生評價教師的標準集中在師德、水平和心理品質上。沙河市50000名中小學生對好老師的描述是愛笑、和藹、有愛心、知識淵博,中學生更注重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格魅力,所以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使自己擁有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的優秀品質,這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重要保證,要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視野,提高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用自己的人格影響學生人格,用自己的靈魂塑造學生的靈魂,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
教育部2001 年7月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標準》)提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以素質教育的發展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力求從教學觀念、目的、目標、內容、實施策略、手段和評價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新《標準》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的統一。面對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創建新《標準》下的新型師生關系,以適應新時代英語教育的要求,從而保障新《標準》的順利實施。
一、新《標準》突出教學內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新《標準》突出的“人文性”特點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強調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個性化,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張揚每個學生的鮮活個性。教師應通過尊重、賞識、關愛等,把學生放在做“人”的主體地位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倡導和實踐“尊重教育”。
尊重學生,要對學生一視同仁。要把學生看成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看成與自己有著平等關系的公民,愛“金鳳凰”也愛“丑小鴨”。不管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背景如何,不管他們的學習基礎如何,讓學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圍中得到尊重,并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把尊重和自我嚴格要求相結合,自我嚴格要求正是尊重學生的具體體現。教師要敢于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讓學生感到教師的坦誠和求實精神,這種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烏申斯基所說:“人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
二、新《標準》強調學習過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新《標準》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角色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要迅速更新觀念,“吃透”新《標準》的實質內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服務意識,努力去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要讓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發展,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愛、學有所思、學有所長,真正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三、新《標準》注重教育的情感策略: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終身幸福為目的,積極影響學生,確立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新《標準》不僅強調知識、能力目標,而且注重情感目標。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伙伴,與學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互相鼓勵幫助,做到教學相長,努力開發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積極情感因素,開發情商,促進智商;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的原動力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
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曼認為:“情商是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個人的成功20%取決于智商,80%取決于情商。”新《標準》強調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管理與評價、認識、交際等學習策略的培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遵循學習規律,改進學習方法,加強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從而形成自主發展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有效學習策略。教師要注重師生情感交流,達成默契。讓師生在課堂教學中達到認知與情感交融的最高境界,使課堂教學成為心靈凈化、視覺滿足和精神愉悅的活動體驗。
利用作業評語加深師生情感交流是我一直堅持的做法。評語言辭懇切,切中要害:或熱情鼓勵、或委婉告誡……始終使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強烈的興趣、昂揚的斗志,激勵并堅定他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信念。通過評語,教師盡可把祝福、問候、關切、激勵、真誠、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引起師生教與學的共鳴,達到教與學兩者的和諧與統一。
四、新《標準》強調學習方式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學活動的民主性,相信學生,樹立民主意識。教師要通過“引(引導)、扶(嘗試)、放(獨立: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獨立去解決問題)、收(反饋:及時反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矯正,及時調控)、評(教師評學生,學生評學生,學生自評,評出方向,評出學習干勁)”幾個步驟指導教學。書本讓學生讀,問題讓學生提,意見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錯誤讓學生改。凡是學生看得懂的,要讓學生去看;凡是學生講得出的,要讓學生去講;凡是學生想得出的,要讓學生去想;凡是學生寫得出的,要讓學生去寫;凡是學生做得出的,要讓學生去做;教師不包辦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學活動、教學評估的民主性,積極創設多維度、多途徑、開放式教學氛圍,使我們的課堂“有疑問、有猜想、有驚訝、有笑聲、有爭議、有沉思、有聯想”,師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上下求索,切磋進取,結伴成長。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正常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是新課程標準與理念的要求,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教師要迅速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充實完善自我,以人為本,師愛為本,樹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視學生為教師生命之延續”的意識,努力創建平等、民主、和諧、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實現人的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讓學生“自由活動、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保障新《標準》的實施,推動素質教育與和諧教育的發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生幸福奠基,實現個人與社會發展的統一。
“師生關系平等”,被廣泛地看成是處理當代學校師生關系的一個基本價值尺度。根據許多學者的論述,它所要反對的是那種“不平等的”、“專制的”師生關系。乍一看起來,這個基本的價值尺度似乎沒有任何問題,語句簡單,語意明確。但是,大量的師生關系個案說明,人們對這個基本價值尺度的認識并不是很清楚,相應地,在實踐中也出現許多值得深思的現象。比如,北京某中學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直呼教師的名字,理由是:師生平等,既然老師能夠直呼同學的名字,同學反過來也可以直呼教師的名字;而且,該同學還舉例說,國外的學生都是直呼教師的名字的,他這么做就是要挑戰中國幾千年形成的“不平等的”、“專制的”師生關系。又比如,也是處于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的考慮,一些青年老師特別熱衷于和同學“交朋友”,其中不少人干脆與同學“兄弟”、“姐妹”相稱,其中個別的老師甚至接受學生稱自己為“老大”。這些現象的存在,說明一部分師生對于“師生關系平等”內涵的認識還有模糊之處。這種認識,與教育無益,與學生有害。
“師生關系平等”的內涵究竟指什么?是不是指老師能怎么樣,學生就能怎么樣?是不是指教師如何對待學生,學生也可以如何對待老師?是不是指老師和學生之間是無差別的、同樣的?我看不能這么來理解。教師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體,負有教育的責任;學生是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負有學習的責任。兩者的主體地位和責任都是不一樣的。教師在履行自己責任的過程中,也需要學習,但是教師的學習無論是目的上還是在內容上與學生的學習是不一樣的。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更好地發展自己,教師學習的目的則主要是如何更好地指導學生發展自己;學生學習的內容是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材料與活動,教師學習的內容在主要的方面是如何去提供這些材料、組織這些活動并以適當的方式向學生反饋其發展的狀態。所以,從社會角色的意義上來看,師生之間確實是不一樣的,“師生關系平等”不是在“角色平等”的意義上說的。依我看,“師生關系平等”只適用于人格領域,指的是“人格平等”。前面已經說過,教師和學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或身份,彼此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關系。在社會關系的意義上,師生天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在人格關系上,師生之間卻是絕對平等的。這就是說,盡管師生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和責任是不同的,但是他們作為人的存在卻是相同的。用一句通俗的話說: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在這一點上,師生之間是沒有任何差別的。作為人的存在,教師需要愛,學生也需要愛;教師需要被尊重,學生也需要被尊重;教師不愿意被人辱罵,學生也一樣。因此,師生雙方在審視對方的時候,應該透過社會角色的“面具”,看到“面具”背后共同的人性或人格,采用“換位”、“移情”、“理解”的方法去建立一種超越有差別的“角色關系”的無差別的“人格關系”。這種人格關系是師生關系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有時候,師生人格相互熏陶和砥礪對于學生成長的意義勝過任何的外在的要求和規范。
中國古代教育傳統中既重視這種有差別的角色關系,更重視這種無差別的人格關系。《學記》中提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這種“師嚴道尊”的思想主要是從教師所承擔的社會角色的角度來說的,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可以認為,無論什么時候,一個不對自己和學生提出嚴格要求的老師都不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好老師。至于孔子所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及“當仁不讓于師”的思想,則主要是從教師人格和學生人格的意義上來說的。孔子自己也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了千古傳誦的人格關系。據記載,孔子的學生顏淵不幸病亡后,孔子悲痛欲絕。其傷心的程度遠遠超出了一個老師應該有的表現,反映了他們師生間深厚的感情。現代教育史上北師大的陳垣校長與啟功先生之間的關系也遠超過了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達到一種人格交往的層次。1971年,陳垣校長逝世后,啟功滿懷悲痛寫了一幅挽聯:“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師生同父子;刊習作兩三冊,痛馀文字答陶甄。”
回到本文開頭所舉的例子和所提的問題上來。師生之間的稱謂方式屬于社會角色范疇,而師生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又是有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化環境對于師生之間的稱謂方式可能是不一樣的,彼此之間沒有可比性。因此,以“師生關系平等”的名義去直呼老師的名字是不妥當的,師生之間的稱謂應該體現出他們所代表的社會角色的差別,這里面沒有平等不平等的問題。以國外師生之間稱謂方式加以辯護也是無效的,因為它沒有考慮到師生社會角色與文化傳統之間的內在關系。把基于人格平等的“師生關系平等”簡單地應用在日常的師生交往過程之中,強調無論在何種條件下師生都是平等的觀念,是錯誤的。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正如贊可夫所指出的:“教師既是學生的年長的同志,同時又是他們的導師。無論對集體或是對每一個個別的學生,都時刻不要放松自己肩負的指導的責任——這一點正是應該做到的,雖然做起來相當困難。”
2008年四川出了個“范跑跑”,特大地震來了,“范跑跑”置學生安危于不顧,搶先沖出教室逃命。這一事件當時被炒得沸沸揚揚。其實“范跑跑”搶先逃跑,除了它本身思想素質低劣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和學生之間感情極為淡薄。古代講:“天地君親師”、“師徒如父子”,可解放后這些被當作“師道尊嚴”給打倒了,學生可以造老師的反,甚至對老師大打出手。由于經濟大潮的沖擊,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也有不少人把工作僅僅當作混飯吃的手段,何嘗對學生付出了滿腔的愛心。師生關系不和諧,是教師經常抱怨“學生越來越難管”的重要原因之一。
必須建立師生之間新型的和諧關系,因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和諧了,學生自然會敬佩老師,聽從教師的管理,并且自然會對老師的教學產生興趣。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是減輕學生心靈負擔的重要因素。民主平等的課堂生活能創設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有利于莘莘學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要求教師懂得必須充滿愛心干工作。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師愛的基礎條件是平等,在學生心目中,亦師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師”的最重要特征。青少年學生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真摯的情感能夠產生神奇的教育效果,學生會自覺地尊重教師的勞動,愿意接近老師,希望與老師合作,向老師袒露自己的思想。因此,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必須充滿愛心干工作,和學生平等相處,以誠相待,給學生以安全感、親切感和信賴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既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體現,也反映出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才有資格教育學生;教師只有關懷學生,才有資格管理學生;一個讓學生體會到濃濃師愛的教師,才有資格批評甚至懲戒學生。
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未成年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不成熟階段,有缺點有毛病實屬正常現象,學生的錯誤,大多是心理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他們犯錯誤后,最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絕不是簡單粗暴的批評和懲罰,他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我特別強調教師要換位思維,因為誰也是從青少年走過來的。允許學生犯錯誤,是教師處理學生問題之所以能和風細雨、妥善周密的思想基礎。
不吝惜表揚和激勵,努力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也許老師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信任的鼓勵都能成為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激起他們敢于質疑、主動求知的興趣。特別是對于后進生,更需要設計一些簡易的題目,讓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充滿信心的學習。每一名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即使是所謂“差生”,他這方面不行,那方面卻可能存在優[,!]勢,捕捉到差生身上的閃光點,這正是轉化他們成為優等生的契機。作為教師,不能光盯著學生的毛病,而應該多看他的優點,從內心喜歡他。真心喜歡他,他身上的閃光點就會越來越多。組織“給同學找優點”的主題班會,樹立“我班無差生”的觀念,徹底告別“你怎么什么都不會”,“你品質太差”,“笨蛋”,“沒出息” 的“教師忌語”的活動,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滿懷信心走向明天的有效方法。
在給予學生滿腔的愛的同時,教師必須保留對違紀學生必要的懲戒權。懲戒不同于體罰,懲戒是一種教育,而體罰則是一種傷害。懲戒以不傷害學生的身體和心靈為原則,這是與體罰之間的截然分界線。教育不是萬能的,只有表揚而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青少年學生心智發展還不成熟,自制力較差,在這社會轉型期的多元化時代,是非觀念不明確甚至糊涂,如果一味的對他們縱容遷就,只有關愛沒有懲戒,他是不會成為講文明、講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棟梁之材的。應該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感受到一種責任。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才是現代人。沒有教育懲戒、不能承受批評、靠哄孩子教育出來的一代,可能會是經受不了挫折、懦弱而又自私自利、飛揚跋扈、沒有責任感的一代,將來個人和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代價!
一、師生合作,創設氛圍,突出音樂教學的愉悅性
小學音樂學科不同于小學語文、數學,不屬于應試科目,雖然現在的課程標準提倡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功利的學習觀念導致社會對音樂學科的重視度不高,音樂教師的地位往往無足輕重、可有可無,師生關系尷尬。家長們重語數、輕音美的看法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音樂學科以及音樂教師的態度。經常在學校看到,學生會主動問候語數老師,對班主任更是畢恭畢敬,而對音樂教師則可以視而不見。因此,音樂教師要學會合作、創設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愉悅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出“,正確的自我認知與良好的情感體驗是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第一步。”鋼琴之王李斯特曾指出“:音樂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學習音樂需要用心靈來體驗。”因此,小學音樂教育不能夠像語文、數學課那樣,通過簡單的規律性總結和講解來獲得知識,必須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來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建構。音樂教師在這種建構的過程中要充當好學生的“腳手架”,與學生在對話中構建活潑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濃郁的興趣氛圍中體驗音樂之美。例如,在學習《動物狂歡節》一課時,教學目標是通過對法國作曲家圣桑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的欣賞,使學生了解和體驗世界名曲的主題旋律,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提前制作好的各種“動物頭飾”帶領學生舉辦“森林音樂會”,讓學生模擬各種動物的聲音和動作,扮演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興趣盎然的情境中激發學生欣賞樂曲的動機。又如,為了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音樂課堂環境,我在課堂教學中用優美的音樂代替枯燥、生硬的指令,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進行常規訓練。音樂課師生問好后,在鋼琴上彈奏上行、下行的旋律提示學生起立、坐下,形象又生動;在集體活動時用節奏鮮明的鋼琴曲進行指揮,學生會隨著旋律的變化在音樂的指令下進行踏步走、對齊、拍手等,有時在音樂旋律中加入一些動作引導,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隊伍排好,并能在音樂的指揮下變換隊形。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我則在鋼琴上彈奏一段由強變弱的音樂,學生們就知道老師在提醒自己調整好上課狀態了。這樣做不但實現師生互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還有效地避免了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為了課堂常規訓練與學生對立的局面。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學會用“學生的心靈”去感受、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運用優美的旋律創設學生喜愛的輕松、愉悅的音樂課堂,使學生在激情中學習。
二、師生互動,注重溝通,突出音樂教學的和諧性
當前,我國小學關于音樂課程設置方面,與其他基礎學科和非基礎學科具有明顯差異,每個班級一周只有一至兩節音樂課。小學音樂教師一般都要面對跨年段不同教學班的幾百個學生,教學對象多、接觸時間少。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語言交流、思想互動和感情溝通的時間微乎其微,很多老師沒有辦法在短時間里認識幾百個學生,叫不出大部分學生的名字。在師生接觸機會和接觸時間都比較缺失的情況下,師生之間的情感就較為淡薄,嚴重制約了學生音樂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加強互動,注重溝通,突出音樂教學的和諧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意識的逐漸增強,特別希望家長、老師以及周圍的人能夠尊重他們,這種自尊心往往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要求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表現出由衷的喜悅,自然而然就對老師產生信任感、親切感,從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尊重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尊重學生可以體現在教育教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主動問候學生、對學生的問候要積極應答;認真地傾聽學生正確或錯誤的發言;對學生的幫助表示感謝等。對于音樂教師來說,要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是相當有難度的,對于固定教低年段或高年段的老師還要面臨頻繁更換教學對象的問題,往往是剛熟悉學生情況又要換教學班級了。那么,音樂教師如何在有限的音樂課堂中運用音樂的特性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知道,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聲音塑造音樂形象、抒發情感的,在音樂教學中,如果讓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如視、聽、動作等),就能更全面、更準確、更有效地把握學習對象。因此,為了快速記住學生的名字,我編創了姓名歌《你的名字叫什么》。讓學生邊唱邊表演動作,這個動作是根據學生的名字特點自編的,這樣富于個性的動作會讓我和同學們很快互相記住對方的名字。當然,還可以畫出音樂室的座位列名單表,每節課提問時對號入座教師可以溫故而知新;課間候課時和學生多交談;開展階段性的小型班級音樂會,在活動中關注學生的表現;還可以利用音樂課的特點,用名字進行節奏接龍游戲;用歌唱的方法問候學生,如《師生問好歌》等。
三、師生交流,科學選材,突出音樂教學的創造性
小學音樂教學涉及唱歌、唱游、欣賞、器樂、識譜等內容,知識點較多,涉及的知識面廣,教學任務比較繁重,課程容量大,學生學習吃力,感受不到學習音樂的樂趣,從而對音樂學科和教師產生了負面情緒。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增強文化體驗,擴大文化視野,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教師需要克服課時量大、學生數量多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統籌兼顧、科學選材,突出音樂教學的創造性。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欲望與效果。在充分研究教材和領會學期目標的基礎上,我先擬定學期教學
計劃,對不同的題材重新進行調整規劃,對不同的知識點有所側重,再精心挑選一些與學期學習目標一致的備選教材內容,在開學的第一節課上與學生交流,由學生思考后提出意見與建議,師生經過慎重的選擇達成共識,充分體現音樂教學中科學合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下進行師生交流,學生的建議得到認可,既讓學生明確了學期學習目標,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師生共建,延伸課堂,突出音樂教學的綜合性
小學音樂教師面對幾百個性格各異、音樂學習與認知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時,往往只關注教師的教,忽略學生的學;關注音樂特長生,忽視音樂認知弱的學生,由于音樂教師缺乏正確對待學生個體差異的認識,造成了音樂教學中師生關系失衡。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特點都有不同的表現,不同的側重點。”在學生中也是這樣,諸如有些學生天生就唱歌跑調,缺少演唱的天賦。但這并不代表教師就能夠剝奪這些學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機會。“全納教育”理論提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因此,音樂教師尤其要注意不能只關注音樂特長生,必須以培養興趣為主,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贊美,學生需要老師的贊美來肯定自己的行為并樹立自信心,真誠的欣賞是良好師生關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要學會用賞識贊美來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音樂教師可以通過精彩的音樂表演活動關注在原有水平上有所發展的學生,及時給予賞識和贊美。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由于受到時間、空間、學生數量的影響,缺少師生互動的平臺,因此,要師生共建,延伸課堂,對傳統的音樂教學課堂進行拓展。例如,在學習《誰不說俺家鄉好》一課時,可以實施“兩段拓展”,即課前拓展與課后拓展,充實音樂課堂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均能夠得到表現與教師贊美的機會。在課前,可讓學生在網絡收集四川民歌的資料,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底蘊。在學習完這首歌曲后,可組織學生參觀自己家鄉的名勝古跡,然后根據《誰不說俺家鄉好》的曲子進行“填詞”活動,比一比哪些同學的“填詞”最好,看誰能夠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表現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師生共建,延伸課堂,突出音樂綜合性的教學活動,使得每個學生的才能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每個學生都成為音樂活動的主體,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教師的“贊美”,享受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