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環境監測論文

環境監測論文

時間:2022-04-16 03:47: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環境監測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環境監測論文

環境監測論文:提升環境監測技術策略

引言

近年來,我國許多地區灰霾天氣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氣占到全年天數的一半,有的則超過一半。有關專家根據環境監測機構的提供的監測數據分析認為,造成灰霾天氣的主要原因是空氣中PM2.5細顆粒嚴重超標。本文以影響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的原因為切入點,針對環境監測中存在的評價體系、環境監測技術和管理監督等問題,筆者在查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提出了解決辦法與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的建議。以期對廣大環境保護者提供一個理論依據平臺。

1影響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的問題

環境監測作為環境保護研究的基礎,既是一種對環境管理的手段,又是有關部門對制定環境保護決策的重要依據,環境監測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類生存環境與生存安全。目前,影響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的主要問題有:

1.1污染指數評價體系問題近年來,我國許多地區灰霾天氣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氣占到全年天數的一半,有的則超過一半。有關專家根據環境監測機構的提供的監測數據分析認為,造成灰霾天氣的主要原因是空氣中PM2.5細顆粒嚴重超標。專家指出:我國現行的空氣污染指數評價體系是10年前根據當時城市的空氣污染狀況所制定的,污染指數評價體系只包括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這3項指標,對引起灰霾天氣的PM2.5細顆粒和臭氧等指標并沒有包含在內,因而導致了監測部門公布的空氣質量數據與實際空氣質量有很大的差別。

1.2環境監測技術問題環境監測技術問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1、資金投入問題。由于環境監測部門的監測資金投入主要依賴財政部門,有限的財政投入引起監測技術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無法及時對監測設備與監測技術更新。2、技術人員問題。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因受編制限定的影響,無法得到及時充實,同時由于監測部門資金不足,很難對現有技術人員進行必要技術深造培養,因而導致監測技術跟不上對環境監測質量的發展要求。

1.3管理監督問題由于環境監測監測是一個帶有公益性質的壟斷行業,加上環境監測部門屬于行政事業單位,在管理上存在嚴重的缺陷,對環境監測的質量缺乏有效的監督。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沖擊下,一些監測部門受利益的驅動,將環境監測的工作重心轉向了一些企業污染大戶委托性的監測報告方面,企業污染大戶希望通過監測部門出具“合法化”監測報告來減少繳排污費,而監測部門則通過服務監測創收來解決監測資金不足的問題,其結果是,導致環境監測數據失真、環境監測質量下降。

2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的辦法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狀況日夜嚴重。不但環境監測的范圍、內容在不斷擴大,而且對環境監測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如何加強環境監測提高監測質量,筆者認為:

2.1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測體系功能,拓展監測指標隨著環境質量的變化和污染物種類不斷增加,原有環境質量評估體系中的一些評價指標,已經無法評估我國環境質量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測體系的評估功能,及時調整環境監測機構的功能布局,拓展環境監測指標。通過完善的環境監測體系中的評估功能,不斷加強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的分析,從而提高我國環境監測的質量。

2.2增加建設資金的投入,提高環境監測能力當前我國加大了對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環境保護部門應抓住機遇,積極爭取配套資金,增加環境監測設備,解決環境監測站點在工作中遭遇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狀況。由于我國許多城市水污染情況嚴重,各級監測站應重點針對飲用水有機物分析能力的建設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環境應急監測技術體系和工作程序,配齊應急監測設備,從而提高我國環境監測能力與監測質量。

2.3加強技術監督力度,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監測數據是環境監測質量好壞的關鍵,在環境監測過程中只有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才能充分發揮環境監測的保障作用。各級環保部門應加強環境監測技術的監督力度,加大對質量控制考核、實驗室間比對、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的考核和監測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從而解決因監測數據不全面、準確引起的環境監測質量問題,

3結束語

環境監測部門必須以社會環境服務為工作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提高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弱化市場服務職能”的原則,切實加強監測能力,進一步完善監測體系,努力提高環境監測質量,強化監測效率,只有取得真實可靠、符合實際的環境質量資料,才能制定出科學的污染防治措施,使其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小。

環境監測論文:高效液相色譜儀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及其前景

論文摘要:浙江省上虞市地理環境特殊,具有豐富的水資源,隨著近些年浙江省上虞市的產業承接建設及其經濟發展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基于國家對水環境的要求以及本監測站在實際監測過程中的實際要求需要,在針對水環境的監測上引入了高效液相色譜儀作為基本的檢測手段。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可以發現高效液相色譜儀在對于水環境的基本因素的監測方面表現為較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精準度。同時還可以與其他的先進儀器與軟件進行聯動,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在此基礎之上討論高效液相色譜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及其未來可能的發展前景。

論文關鍵詞:高效液相色譜儀;水環境;監測;前景

一、高效液相色譜儀及其技術簡介

高效液相色譜(HPLC)也叫高壓液相色譜、高速液相色譜、高分離度液相色譜等。是在經典液相色譜法的基礎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氣相色譜理論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它與經典液相色譜法的區別是填料顆粒小而均勻,小顆粒具有高柱效,但會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壓輸送流動相,故又稱高壓液相色譜。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稱為高速液相色譜。

高效液相色譜儀的系統由儲液器、泵、進樣器、色譜柱、檢測器、記錄儀等幾部分組成。儲液器中的流動相被高壓泵打入系統,樣品溶液經進樣器進入流動相,被流動相載入色譜柱(固定相)內,由于樣品溶液中的各組分在兩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數,在兩相中作相對運動時,經過反復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過程,各組分在移動速度上產生較大的差別,被分離成單個組分依次從柱內流出,通過檢測器(能檢測色譜柱流出組分及其量的變化的器件。指機械的、電子的或化學器件,用于區分、記錄或指示環境中某一變量的變化,如溫度、壓力、電荷、電磁輻射、核輻射、粒子或分子等。)時,樣品濃度被轉換成電信號傳送到記錄儀,數據以圖譜形式打印出來。

二、高效液相色譜儀的應用

高效液相色譜儀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傳統監測項目指標的監測;一方面是針對水體中的有機物進行監測;另一方面是利用其高效分離的技術特點在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總量的監測的基礎之上對不同價態及其形態的污染物進行分類定量監測。

(一)對傳統污染物的監測

對傳統污染物的監測主要是針對日常水體中常見污染物的重點監測。根據國家的相關要求及其本站的實際監測條件,對水體中主要污染物的監測包括了重金屬元素(銅、鋅、砷、汞、鎘、鉻等)、營養元素(氮、磷、鉀等)、特殊元素(硒、氯、硫等)。通過如上監測對水體的日常污染狀況進行把握與評價。同時,傳統污染物的監測還包括了對特定企業排污點的污水監測,作為其環保達標的重要依據。

(二)對水體中的有機物

在傳統的污染物的基礎之上工業以及農業淋容等多方面因素會對水體中造成一定的有機物污染,在針對有機物的污染監測過程中傳統的監測方法無法在精度與效率方面達到要求。在此方面應用高效液相色譜儀在對有機物進行定型的同時進行定量的監測。主要監測的項目包括了,工業有機污染物(氰化物、)揮發酚、石油類、總有機物等)、農業有機物(如殺蟲劑、除草劑、消化抑制劑)、特殊有機物(微生物代謝物、醫療污染物、生活污水等)。針對如上的有機物監測一方面能夠對水體中有機污染現狀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可以鑒別污染物種類進而對排查污染源提供一定的幫助。

(三)對不同價態及其形態的污染物的監測

同種化學元素的不同存在價態以及形態對其生物毒性的影響至關重要。比如鉻元素在水體中存在三價與六價之分,其中三價鉻毒性較小且對在較大濃度范圍內對人體有益,而六價鉻則表現為較強的生物毒性,在較低濃度下對人體造成較大危害。在水環境的監測過程中傳統的六價鉻的監測方法是利用六價鉻與二苯碳酰二肼的顯色反映進行檢測的。這種檢測方式由于收到氧化還原條件的影響容易造成較大誤差,進而使得對水體環境的判斷失準。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能夠同時監測同種元素的不同價態進而對水體的污染物及其毒性進行更好的定量分析,為后續的環境評價與治理奠定基礎。

三、高效液相色譜儀的特點

(一)高效液相色譜儀的準確性

與傳統的檢測方法相比較,高效液相色譜儀具有更高的準確性,這種準確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譜儀為全自動檢測儀器,在避免了人為誤差出現的同時降低了機械誤差。而機械誤差經過標準物質的校訂之后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這就決定了高效液相色譜儀在監測過程中誤差較小。同時,在另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譜儀在監測原理上同樣優于傳統的監測方法,以火焰原子吸收測量水體中的重金屬濃度為例,其以火焰原子激發的峰值為測定濃度結果,在測定過程中的波動式消耗會使得測量結果較實際濃度偏低的現象。而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則是利用全部曲線的面積來代替相對體積內的總量,在計算優化方面更具備準確性。

(二)高效液相色譜儀的高效性

高效液相色譜儀的高效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高效液相色譜儀的檢測效率本身,樣品從進樣到出結果僅需要30秒作用的時間對于單向測定,此時間還具有一定的下降空間。

2、高效液相色譜儀的多重測定效率。在針對多項目的測定過程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測定可以單次進樣多指標共同檢測的效果,大大的降低了進樣的重復性工作,提高了整體的工作效率。

3、高效液相色譜儀的連續進樣機制,在前一樣品轉移到檢測室后,后一樣品既可以做進樣處理,在監測相同的項目指標的情況下,連續進樣與單獨進樣的監測效率提高越30%。

此外,通過高效液相色譜儀與質譜儀的連用可以實現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之上進行定性的監測。一方面省略了定性檢測的二次步驟,另一方面降低了樣品前處理的難度與過程。進而,降低了監測的時間。

(三)高效液相色譜儀的廣泛性

高效液相色譜儀的廣泛性主要表現為對監測物質的廣泛性,其監測項目幾乎涵蓋了水體環境監測的所有基礎項目。包括了重金屬的測定、營養元素的測定、其他離子的測定、不同價態的測定、有機物的測定等等諸多方面。尤其是其針對有機物的測定方面還可以細致劃分為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的測定、酚類化合物的測定、苯胺類化合物的測定、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的測定、氯聯苯和鹵代化合物的測定 、苯基脲類化合物的測定、酞酸酯類化合物的測定等等。幾乎涵蓋了所有類別的污染物種類,使得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監測目標與監測目的進行合適的項目選擇。

四、高效液相色譜儀的應用前景

(一)與評價軟件連用

高效液相色譜儀與評價軟件連用主要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儀的數據收集功能以及數據計算功能。在高效液相色譜儀對數據計算的基礎上結合電腦的評價軟件對獲得數據進行進一步處理的過程。通過與評價軟件的連用可以達到在監測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監測目的進行合理的評價結果輸出的方式。進一步使得環境監測具有高效化與準確性。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其可能應用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利用評價軟件的評價功能對超標樣品進行篩選。在測定前利用標準物質對環境標準進行測定。而在測定的過程中利用評價軟件的篩選功能自動對超標樣品進行報警或者標紅處理,而對于未超標樣品則可以采用忽略的處理方式。最終的數據輸出結果為超標樣品編號與濃度。這樣能夠有效的降低環境監測站的工作強度。

另一方面是利用預設的國家標準以及不同污染物的環境效應權重針對同一樣品的權指標測定項目進行評價報告的生成。在測定的過程中自動的對比國家環境標準,進而生成科學的環境評價報告,為后續的環境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與質譜儀連用

高效液相色譜儀只能夠定性的分析被監測物質,或者通過對吸收光譜的設定來測定特定物質的濃度,而對于未知物質的監測則存在一定的不足。此方面的缺陷使得其在使用的過程中測定項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通過高效液相色譜儀與質譜儀的連用可以在同一樣品測定的情況下測定未知樣品中的特定物質種類以及物質濃度。方便并拓寬了水環境監測的廣度。

(三)與連續進樣裝置的連用

高效液相色譜儀具有一定的連續進樣能力。但是,此種進樣依舊采用手動的模式進行。在手動模式下,一方面對進樣效率的提高程度不顯著。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對進樣的準確程度不精確。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與連續進樣裝置的連用在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保障了進樣的準確性與測定的自動化程度。在效率與精度方面對高效液相色譜儀的檢測均是一種提高。

五、總結

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結果以及自身的工作經驗,討論了高效液相色譜儀在水環境監測過程中的應用。通過對其原理構造的梳理,找到其在實際的過程中的實際應用領域。同時,對其工作過程中的特點進行總結,找到了其高效性、準確性、廣泛性等基本特征。同時,基于高效液相色譜儀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的表現不足,從與其他設備的連用角度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譜儀在水環境監測的未來應用前景。希望為今后的工作與科研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環境監測論文:分析公路項目聲環境監測與評價

【摘 要】聲環境影響評價是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同時環境現狀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提供項 目所在地評價區域各種環境背景真實的監測資料,幫助確定環境污染參數,以便科學評價環境現狀,并為環境影響預測提供基礎數據。本文針對公路項 目聲環境的現狀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進行探 討。

【關鍵詞】公路;聲環境;監測;評價環境現狀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提供項 目所在地評價區域各種環境背景真實的監測資料 ,幫助確定環境污染參數.以便科學評價環境現狀,并為環境影響預測提供基礎數據。環評結論是否可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質量背景值的代表性、公正性和準確性。我國從 2010年 4月 1日正式實施新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HJ2.4—2009),從技術角度進一步規范和明確公路建設項 目聲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整體要求與評 價技術要點 .旨在提升線性工程環評報告 書的編制質 量及其在項 目建設 與環保監督 管理中 的作用1 公路交通噪聲監測方法1.1 沿線聲敏感點調查道路中心線兩側 lOOm范圍內的學校、醫院.60m范圍內的居民住宅;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由于線路擺動在建設中時有發生.公路建成后的噪聲敏感點與“環評”報告有較大差異 .逐一調查落實 。

1.2 現狀監測點的布設方法

聲環境現狀監測點應覆蓋整個評 價范圍 .并 以能滿足環境噪聲影響預測 的需要 為根本 出發點 測點的布設應把握 “三點一致”的原則,即現狀監測點、環境噪聲預測點和工程監管與驗收監測點.力求“三點一致”。

1.3 敏感點噪聲監測

主要目的是了解敏感點環境噪聲水平和達標情況 所有敏感點不可能全部監測.首先應選取環評中確認的敏感點和每一路段代表性敏感點.以便于監測數據與環評預測值比較 監測點應選在距道路最近的敏感建筑窗外 l米 。晝夜各監測 1次 、連續監測 2天。

2 聲環境監測

2.1 敏感點 24小 時噪聲監測主要 目的是掌握高速公路交通噪聲時間分布特性.敏感點應優先選取道路中心線兩側 60米范圍內的居民住宅和道路中心線兩側 100米范圍內的學校和醫院.選擇 1~2個高于路面的監測點.連續監測 24小時。監測點應具備必要的監測條件、易于操作、監測期間無生活噪聲或其它噪聲干擾2.2 交通噪聲平面衰減監測主要 目的是掌握高速公路交通噪聲空間分布特性 .應選擇在道路的平直路段、距彎曲段和橋梁較遠、公路兩側開闊無屏障。監測點分別選在距公路路肩 20米、40米、80米和 120米,監測點與公路之間高差應盡量保持一致、無其它聲源干擾。必要時增設距路肩 0.2米監測點一般每條[:請記住我站域名/]公路設 l一2個監測斷 面2-3 聲屏障降噪效果監測視聲屏障長度.一般設 4~6個同步監測點2_4 測量值修正方法在測量結果達標的情況下,背景噪聲可以不修正;但是.當測量結果超標并且背景噪聲難 以回避時 .就應該考 慮背景噪聲的修正 問題可以采取 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修整 :2.4.1 剔除可疑測量值:當某個 1小時測量值太高并且交通量數據又不能支持時,應剔除可疑測量值 ;2.4.2 在有蟬鳴聲、蛙鳴聲或蟲鳴聲但無車輛通過時.測量晝間和夜間 1分鐘等效 A聲級,作為該監測點的背景噪聲,參照《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測量方法》中的規定對測量值進行修正;3 評價監 測數據統計處 理后 以表格 、圖形給出 .同時應得 出以下基本結論 :3.1 敏感點聲環境質量達標情況應按環發[2003]94號《關于公路、鐵路(含輕軌 )等建設項 目環境影響評價 中環境噪聲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 進行評價 ;必要時 ,應對敏感點室內聲環境質量進行測量.確定是否滿足建筑物設計的使用功能。

3.2 交通 噪聲衰減規律評價 。

3-3 聲屏障降噪效果評價

3.4 交通噪聲 24小時變化特征評價4 公路交通噪聲影響預測公路 (交通噪聲影響預測是在設定的環境條件和聲傳播條件下 .公路交通噪聲對線路兩側聲環境的影響分析 通 過預測評價結果 .繪制典型路段(如城、鎮規劃區路段)各特征年公路交通噪聲影響等聲級線圖并給出線路兩側土地利用規劃的噪聲防護距離。為此.應把握以下要點 :4.1 首先應明確交通噪聲影響預測所設定的環境條件和聲傳播條件。即假設在開闊、平坦、平路基(或不同高度的路基)、直線段等特定環境條件下 ,不考慮線路兩側樹木與地上物對聲波的遮擋、空氣吸收等聲傳播附加衰減.只考慮聲波的幾何衰減與地面吸收衰減4.2 明確公路交通噪聲影響預測計算模式:確定地面吸收衰減量5 結束語聲環境影響評價是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由于線性工程存在的線路長、涉及面廣、制約條件多等因素,其聲環境影響評價的各技術環節的參數選取十分復雜.導致評價的技術難度遠高于一般工程 。因此 ,只有牢牢地把握聲 環境影 響評 價中各 個環節的技術要點,嚴格按照《導則》的要求.層層把關 、科學運作.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環境監測論文: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措施

一、前言

隨著我國環境污染程度的日益嚴重,尤其是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環境監測事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環境監測從誕生至今已經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縱觀其發展歷程,環境監測大致經歷了典型污染事故調查、環境污染監督以及環境質量監測等三個階段。尤其發展歷程可見,環境監測已經越來越重視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預防,也越來越科學化。

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環境監測工作在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方面功不可沒,但是我們同樣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相對于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在配套技術水平、監測管理、人員素質、經費投入以及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使我國目前的環境監測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在下文中,筆者就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開展了有關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解決當前問題的措施和方法。

二、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分析

1.監測手段比較落后

我國的環境監測手段比較落后和陳舊,污染物的類型不同通常會采用不同的污染物采樣和分析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顯然缺乏必要的系統性,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例如,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普遍開展了關于POPs的系統化研究,雖然我國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機構和高校開展了POPs的本底污染情況的相關研究,但是研究的環境介質和地域范圍均存在明顯不足。當前,我國的環境監測部門仍然無法開展POPs的例行監測與調查,主要原因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符合我國國情、而且統一頒布實施的標準化監測方法,并且我國的環境監測部門在設備、人員、投入等方面均無法滿足要求。當前關于POPs的研究成果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應我國生物體、土壤、大氣以及水體當中的POPs的污染程度,因此也無法開展POPs污染來源及其危害程度的相關分析和研究。

2.應急監測技術仍未體系化

當前我國的環境監測部門還沒有一套完整、系統的應急監測技術體系,致使環境監測部門在出現重大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很難實現及時有效地應對。現有的標準監測方案在環境污染動態監測尤其是現場監測方面存在著較大的不匹配性,而且環境監測和監測結果分析的成本較高,缺乏經濟性。在應急監測設備和儀器方面也比較落后,并且某些應急監測設備和儀器的監測需要采用非標準方法,所獲得的監測數據也只能夠進行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對于應急監測技術體系化進程的限制,即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環境監測部門只能夠開展一些能力范圍之內的環境監測工作。

3.監測結果不全面

導致我國環境監察結果不能夠全面反映環境污染情況的原因體現在監測指標、監測要素、監測頻次以及評價方法等四個方面。(1)監測指標方面。我國目前所執行和采用的環境監測指標仍然不能夠完全適應我國的環境狀況。究其原因:首先,環境監測項目沒有體現出針對性,存在重復監測的問題;其次,某些可以表征污染狀況的有害參數出現漏測問題,對于應該增測的污染指標遲遲沒有增測。例如,某些歐美發達國家目前已經有效控制特征有毒污染物,但是我國環境監測的有機污染控制指標仍然采用非特異性指標(例如非甲烷總烴、石油類、化學需氧量等)。在實際生活中,頗讓環境監測部門尷尬的是,根據當前的監測因子和指標體系評價,環境質量明明是“良好”,但是群眾的實際感受卻是“惡劣”。(2)監測要素方面。當前我們仍然沒有對生物體、大氣顆粒物、固體廢棄物、底泥以及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監測,所以很難真實反映環境現狀。(3)監測頻次方面。當前的環境監測頻次明顯偏低,導致所獲得的化境監測結果缺乏必要的連續性,很難真實、準確地反應當前的實際環境狀況,造成了環境管理的被動化。(4)評價方法方面。在環境監測結果評價方面,通常采用對比分析檢測數值和控制標準數值的方式,并用是否超標來決定環境的評價結果。這種環境評價方法不僅沒有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深加工,造成了資源浪費,更加缺乏對檢測數據背景及其相關性的分析。

三、解決措施

1.研究突發污染事故快速監測技術

第一,采取多種手段應急和預警。現場快速分析是應急監測的手段之一。應急儀器包括流動監測車,應在應急監測“實戰”之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建立相應的應急監測方法標準,或掌握應急儀器所出具數據與經典標準方法的差異性,以提高實際應用時對報出數據的把握性。第二,有研究實力的環境監測站可以聯合企業開發價廉實用的快速測試儀器,有經濟實力的環境監測站可以購置進口設備,但加快引進國外技術和國外儀器國產化是環境監測儀器的發展出路。

2.實現監測方法的標準化

基于多種有毒污染物在環境中能積累、遷移、轉化的事實,要發展多環境介質(水/懸浮物/沉積物/大氣/土壤/生物界面)污染物的監測方法并使其標準化,以利于開展污染調查與研究。對于目標有毒有害污染物,除了國際上已普遍重視的POPs外,還應關注各地特征性污染物及目前尚未重視的新型污染物如抗生素、內分泌干擾物等。

3.科學監測

第一,合理制定監測因子。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污染源所產生的有害物質種類和濃度,選取危害大、出現頻率高的污染物作為監測對象,刪減長期未檢出或在標準值以下的項目。第二,強化自動、連續監測。研究多種常見污染物的在線連續自動監測儀器,并加強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聯網與數據共享。第三,重視生物、毒理學監測。除了用物理、化學手段監測外,還應逐步將生物監測和環境毒理學監測納入環境質量監測體系,使用生物毒理學來檢測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及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危害性。第四,有效評價監測數據。在獲得大量可信的環境監測數據的基礎上,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深度加工,對監測數據本身的背景、相關性進行研究,提高環境質量綜合分析水平。

四、結束語

環境監測工作是環境保護部門制定環境決策的重要信息來源,同時更是進行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的重要的基礎性手段。環境監測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了解目前的環境質量現狀,掌握環境質量變化的原因和趨勢,明確導致環境質量降低的各種主要的污染物種類及其排放總量,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的污染防治對策和環境保護政策。

環境監測論文:現代氣壓沉箱施工的環境監測及分析

【摘 要】現代氣壓沉箱施工多應用于大城市繁華地段, 為把其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 試點工程對氣壓沉箱施工進行了環境監測方案, 并對監測結果進行了分析。監測結果表明: 現代氣壓沉箱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較小, 周邊土體、鄰近建筑物以及地管線的變位能夠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

【關鍵詞】地鐵隧道 風井 氣壓沉箱 地下水 監測 地表沉降

0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 大量的城市地下建筑物在沿海軟土地區興建, 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將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趨勢; 同時高層建筑、地鐵、港口、橋涵、重型地下構筑物的建設對地下建構筑物和基礎埋置深度要求也越來越高,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隨之也進入了向大深度發展的態勢[1-4]。

在城市中心建筑物密集區開挖建設大深度地下空間, 往往面臨施工場地狹小、周圍重要設施眾多的情況; 同時, 地下施工在開挖時往往會引起地下水位的降低, 進而導致周圍地基的沉陷, 嚴重時可能會引起周圍地基的塌陷, 給鄰近建(構)筑物和地下市政設施帶來嚴重的影響; 另外, 市區地鐵隧道、地下高速道路、共同溝以及豎井風井系統工程的施工往往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相比之下, 氣壓沉箱工法在許多情況下能適應上述方面的特殊需求, 因而在工程應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及廣泛的應用前景[5]。

本文結合上海市軌道交通 7 號線 12A標段浦江南浦站~浦江耀華站區間中間風井氣壓沉箱工程進行環境監測分析, 重點研究了氣壓沉箱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以期為今后大型地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施工及監測方案

1.1 施工方案

該工程根據結構特點采用了六次制作、四次下沉的施工工藝進行沉箱施工。施工中采用了在沉箱外圍設置支撐及壓沉系統。根據沉箱不同下沉階段通過在外圍采取支撐形式或壓沉形式來控制沉箱下沉速率及下沉姿態。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氣壓控制, 同時針對沉箱下沉不同階段還采取了泥漿減阻, 灌水壓重等手段進行施工過程控制。主要施工工況如表1 所示。

1.2 監測方案

在施工期間對沉箱周圍土體的水平與垂直、地下水位、孔隙水壓力等進行了測量, 并對相鄰的煤氣管、建筑物進行了沉降監測。施工場地及監測點平面布置如圖 1 所示。

2 監測結果分析

2.1 土體側移

在沉箱周圍共布置 8 個土體側移測孔, 北側 3 孔(T5、T6和 T7), 西側 4 孔(T1~T4), 東南側 1 孔(T8)。8 個測孔在不同工況下的變形曲線如圖 2 所示。

總體而言, 開始 3 個工況下所有測孔土體的側移均較小, 量值一般在±5 mm以內; 各測孔均在工況 4 下側向位移最大。所有 8 個測孔中, T1 測孔土體的水平位移最大, 工況 4下的位移達到 - 27.24 mm。從圖中可以看出, 測孔距沉箱越遠, 土體側移相對越小。

2.2 地表沉降

不同施工工況下各斷面地表沉降如圖 3 所示。從 4 個斷面的地表沉降曲線可以看出, 各個斷面的最大地表沉降點均在最靠近沉箱的測點, 隨著距沉箱邊距離的增加, 各測點的地表沉降逐漸減小。最大沉降點位于 4 號斷面的 D4- 2 測點, 其最大沉降達 - 28 mm。

2.3 土體分層沉降

在沉箱兩側共布置 6 個土體分層沉降測孔, 各測孔土體分層沉降如圖 4 所示。不同深度處各測孔的沉降規律基本一致, 沉降量同時增加或減小。圖 3 和圖 4 監測結果均表明沉箱施工周圍土體沉降的影響很小。

2.4 鄰近建筑物沉降

鄰近建筑物各測點沉降時程曲線如圖 5 所示。沉箱施工過程中, 最靠近施工位置的 J1- 1 的相對沉降值最大, 其最大沉降達 - 8.36 mm, 發生在工況 1, 該測點在工況 4 下沉降值也較大, 達 - 8.03 mm。其余各測點的沉降值均較小, 一般在±2 mm之間, 說明沉箱施工對這些測點沉降的影響較小。

2.5 管線沉降

鄰近管線各測點在沉箱施工期間的沉降曲線如圖 6 所示。就沉降曲線的整體形狀而言, 沉箱施工對各管線變形的影響并不大, 且各管線測點的垂直變形并無明顯的變化規律。管線各測點中最大沉降點為 M3 測點, 其最大沉降為- 5.4 mm, 發生在工況 4; 各測點中最大上抬位置在 M5 測點,其最大上抬位移為 4.0 mm, 發生在工況 3。

2.6 地下水位

沉箱周圍水位測點水位的相對變化如圖 7 所示。工況 1和工況 2, 沉箱下沉深度較淺, 沉箱底部施工施加的氣壓也較小, 氣壓平衡作用效應不明顯, 因此地下水位變化幅度不大, 其中 SW2 測點的最大水位下降幅度僅為 - 37.8 mm; 隨著箱體的第三次下沉, 所有測點的水位迅速上升, 且各測點水位的上升幅度相近, 工況 3 下最高水位點為 SW3 測點, 其水位相對于初始水位上升了 91.7 mm; 箱體第四次下沉后期,各測點水位相對于工況 3 有稍許的下降, 但水位仍高于初始水位。

2.7 孔隙水壓力

沉箱周圍測點孔隙水壓力變化如圖 8 所示。距地表越近, 孔壓的變化量越大。距沉箱最近的兩個測點 SY01 測孔最大孔壓變化量為 10.67 kPa, 深度 - 6 m; SY02 測孔最大孔壓變化量為 24.38 kPa, 深度 - 6 m。整體而言, 從工況 2 開始孔隙水壓力的變化值較大, 與地下水位的變化原因一致。

3 結語

整體沉箱施工期間, 沉箱周邊土體側移、地表收分層沉降、地下水位及孔隙水壓力變化均較小, 施工場地周圍建(構)筑物和地下管線并未發生過大的變形和位移, 說明氣壓沉箱工況能夠有效地減小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從而進一步證明氣壓沉箱式法在工程應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及廣泛的應用前景。

環境監測論文:環境監測現況和問題

1目前我國環境監測的現狀

1.1環境監測機構逐步完善截至2011年,全國環保系統已建立2587個環境監測站,形成了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省級環境監測站、地市級環境監測站及區縣級環境監測站組成的四級環境監測機構,建成31個省級輻射環境監測站。2008年,新組建的環境保護部設立了環境監測司,加強了環境監測管理。2009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增加人員編制90名,提高了國家環境監測能力。2009年2月成立了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為實現環境監測“天地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1.2環境監測信息體系初步建立環境保護部和各省(區、市)及部分城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每年定期環境狀況公報和環境質量報告,以滿足社會公眾對環境質量狀況的知情權。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從2002年開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與預報。環境保護部自2009年7月份起對全國主要水系100個國控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八項指標(水溫、pH、濁度、溶解氧、電導率、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有機碳)的監測結果進行網上實時。2010年11月,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實時系統投入運行。環境保護部定期重點流域、重點城市環境質量狀況報告,加大了環境監測信息公開的力度。

2我國環境監測工作存在的問題

2.1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隨著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加大,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頒布后,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不斷立下法律法規,但是,環境保護重要環節——環境監測,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受到專門的法律法規的規范。俗話說“無規矩不能成方圓”,環境監測沒有明確規范使得其性質、地位和作用有些模棱兩可,影響了人們對環境監測的認識

2.2管理模式老套我國現行的環境監測體制仍沿用舊的分塊管理模式,很容易致使某些地方政府施行“保護傘”,在反映環境質量和環保業績考核時,維護地方利益,從而影響環境監測體制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分配監測任務和工作上也是“一把尺子”“統一布置”,使得環境監測人員難以根據各大自然區域差異和污染的輕重,有主有次的進行監測,影響了監測質量。2.3財力資源不足長效、穩定的財政支持是我國環境監測的堅強后盾。為了保障我國環境監測的順利進行,足夠的資金供給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國環境監測管理模式有些陳舊,在引進儀器裝備時某些資源不能合理配置,使得部分儀器不能各盡其用,造成了資金不必要的浪費,也給各級政府的財政添加了壓力。加上我國正處于發展中階段,在環境監測方面投放的資金不會特別充裕,也間接影響了環境監測科學研究。阻礙了我國在環境監測方面取的更大的進步。

2.4監測技術體系有待提高監測技術體系可以說是是監測工作的核心部分。我國監測工作的發展關鍵在于監測技術體系。通過考察一些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體系,我國制定出一套適應中國國情的監測技術體系。由于初步階段,檢測技術體系的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其中特別令人看好的網絡監測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網絡的結構還不夠鞏固,運行機制、監測能力還不夠與環境保護工作需要相適應。要我國監測工作更有效,提高監測技術體系很重要。

3應對策略

3.1改革管理模式舊的管理模式很難和現在監測工作的發展相適應,要積極推進管理模式改革。各大區域設立區域環境監測中心,對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進行全面監測按落實環境質量地方負責制。環境監測站按地域分布,做到有重有輕,任務根據環境嚴峻程度分配,做到有主有次。

3.2完善監測技術體系我國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監測技術體系,但還有一些漏洞。環境監測網絡也需要完善,對環境各要素如空氣、水、土壤、生物等進行網絡監測;對國家、省、市、縣四級進行網絡管理;對數據報告、信息傳輸和在線監控網絡系統等信息進行網絡監測。向海峽西岸先進的環境預警體系靠近。

3.3提高監測人員素質要加強對監測人員素質的重視,并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制定環境監測專業培訓計劃,圍繞能力建設重點工作和重點領域開展監測技術培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環境監測人才的培養,努力培育出學術頂尖人物和擁有過硬專業知識、技術的人才隊伍;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做到人盡其才;注意及時引進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定期選拔技術骨干赴國外進修;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環境監測能力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推進我國監測工作。

環境監測論文:環境監測對環境工程改造的促進作用

1 環境工程改造的主要污染

環境工程是研究和從事防治環境污染和提高環境質量的科學技術。環境工程同生物學中的生態學、醫學中的環境衛生學和環境醫學,以及環境物理學和環境化學有關。由于環境工程處在初創階段,學科的領域還在發展,但其核心是環境污染源的治理。主要有水體污染控制、生活用水供給、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物處置、噪聲污染控制,還有放射性污染控制、熱污染控制、電磁輻射控制等。

1)水體污染控制。水體的污染并沒有嚴格的定義和固定不變的標準。可以要求水體水質:維持自然狀態;符合飲用水原水要求;適于魚類的生存和繁殖;適于農業灌溉;適于游泳和其他水上文體活動;符合各種工業用水原水的要求;不呈現不潔狀態等。對于這些水體的水質,許多國家都規定有具體的要求。

2)大氣污染控制。對不同范圍內的大氣質量要求是不同的。空曠地區應當保持空氣的自然質量。城區的空氣應當有較高的質量。污染源的局部空間特別是車間內部空氣質量的要求可以低些,但不應危害工作人員或居民的健康。大氣污染有局部性的,如室內污染、個別煙囪的污染;有地區性的,如城市交通污染。

3)固體廢物處置。固體廢物的處置方法有掩埋、焚化或加工利用。焚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處理方法。因為灰燼仍要處置。固體廢物特別是垃圾的收集和儲放既要花錢少,又要不影響環境衛生。處置垃圾的方法主要是掩埋,少數焚化,也用于堆肥。掩埋包括填地、填坑、改沼澤地為場地和棄之于海。棄海即使近期未見不良后果,遠期堪慮。

4)噪聲污染控制。噪聲主要來自機器和交通工具。控制噪聲首先是不用喧囂的設備:或則改革工藝,如改鉚接為焊接;或則改換機械,如用壓樁機替代打樁機。再次是正確操作,如正確使用潤滑劑,正確使用喇叭等音響設備。建立隔聲屏障或建筑表面多用吸聲、隔聲材料,以及城市合理規劃等等,也是有效的措施。

2 積極開展環境工程改造的意義

優越的生態環境是人類長期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要求。環境工程是針對我國目前環境污染問題制定的建設項目,也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社會改造活動。不管是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或者生態環境保護角度,積極開展環境工程改造活動均有著多方面的意義。

1)改善社會環境。一方面,城市現代化發展要求擺脫傳統區域格局的面貌,對舊城市大范圍進行地質改造活動,環境工程可處理城市改造中產生的污染問題;另一方面,新農村建設思想提出,農村土地、森林等區域也不斷開發開采,環境工程可指導人們合理控制生態資源,全面改善了社會生態環境。

2)改善經濟收益。國家投資環境工程建設,不僅是為了改善社會生態環境,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帶動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如:對城市生態環境進行改造,可以引導其朝著“綠化環保”型城市發展;對農村地區的環境優化調整,能夠帶動旅游業經濟收益水平的提高,發揮了多方面的社會作用。

3)改善生活質量。空氣污染是目前環境問題中最為嚴重的,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了不利影響。社會調查顯示,空氣污染加重導致社會群體的疾病發生率上升。開展環境工程改造項目,在美化周圍居住環境的前提下,不斷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我國公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3 環境監測對環境工程改造的促進作用

從本質上看,環境工程是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表現,也是人們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了一系列建設活動。但是,由于施工單位前期勘測工作不足,工程施工期間常會遇到各種阻礙,影響了生態環境改造方案的順利實施。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施工單位開始積極完善環境監測工作,其具體作用包括以下幾方面。

1)掌握地質狀況。環境工程改造要立足于某地區的地質結構情況,以保證施工期間不會受到地質條件的影響。如:城市地區建設綠色建筑物中,應掌握建筑物所在區域的地質構造,為基坑工程的開挖提供有利的指導。掌握足夠的地質狀況可保證環境工程改造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各項土地資源。

2)收集實用數據。技術人員在勘測活動過程里可收集大量的實用信息,尤其是地區氣候環境的變化規律,從而更好地指導環境工程規劃的執行。如:環境工程需用到不同的園林景觀,以此來美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勘測工作可收集相關的氣候信息,為植物景觀的選擇提供真實的參考依據。

3)指導改造施工。環境勘測最關鍵的作用則是指導人員施工,使其能夠按照工程圖紙的要求完成各項施工任務。如:在高速公路周圍設置“隔音帶”,通常是種植高桿植物作為“防護墻”。經過環境勘測,施工單位在植物物種的選擇上有了明確的指導,顯著控制了公路噪音、灰塵等污染現象。

4 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的管理策略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環境監測的全過程中為保證監測數據和信息的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實施的全部活動和措施。為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推進環境監測質量制度建設,強化環境監測基礎能力,提升環境監測技術水平。

1)準確分析。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和技術支撐。環境監測信息是否準確,分析的結論是否客觀將直接影響到環境決策的正誤。環境監測數據、信息是監測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斷環境問題最基本的前提,獲取真實有效的監測數據和信息是環境監測的直接目的。

2)質量管理。環境監測站承擔的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和為環 境管理服務的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污染物減排監測等任務十分繁重,在保證任務完成的同時,要十分重視監測的質量保證。在環境監測工作的各個環節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相關技術規范和規定執行。

3)完善體系。監測質量的保證,需要一個科學完整的管理體系,對監測的各個環節、各個工作部門,對實驗的環境和條件,對每個工作崗位和監測管理者的職責和行為進行規范。要經常性地利用質量監督、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來評價體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質量管理體系的自我完善機制。

綜上所言,環境勘測是環境工程改造活動前期的重點工作,對后期施工作業有著多方面的指導作用。政府在指導環境工程改造期間,需強調環境勘測的現實意義,督促施工單位搞好工程監測活動。

環境監測論文:解決環境監測數據準確性問題的建議

[摘 要]本文針對環境監測數據是否準確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按照國家環境監測機構建設標準組織實施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二是加強制度建設。三是加強對環境監測數據審核。

[關鍵詞]環境監測數據 建議

國家環保總部《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監測工作的決定》對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要以監測數據的準、快、主為目標,以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為突破口”等規定。這使我們全力抓好監測質量有了根本依據。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不高存在一定的隱患,數據不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觀原因,監測能力不行,也就是說硬件不行,該測得測不出來,測出來的又靠不住。二是主觀原因,人為改變監測數據,當然是朝著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變。盡管監測點位不能改變,但還是可以從中做手腳,比如可以在大氣點位種植花草樹木、在測噪聲時可以控制車流量、在測水質斷面時可以反復多次取樣、選擇最理想的數據……人為改變監測數據,主要是考慮到地方利益。如果涉及到排名、上級檢查落實情況、出了事故要追查責任、評先創優……環境質量數據往高了報;如果上級申請治理資金,如果要說明能力薄弱急需加強……環境質量數據就可以往低了報。總之,上報的數據有利于地方的,監測數據就成了“利益數據”。數據有水分,其實早已算不上秘密,也不僅僅發生在環保部門,更不是現在才有。的年代,一畝地打上萬斤糧食,土爐子煉出優質鋼,那時的數據是“政治數據”,誰敢不信?前些年人口普查,發現南方一個省多出好幾百萬人口,聽了嚇人,好幾百萬相當于西方幾個國家的人口,水分這么大,原來的數據是怎么出來的?根據這個人口數據做決策,豈不是出大問題了?環境監測數據不準,也會出大問題。地方上報的數據與情況不符,會影響到上級部門決策。近年來,由于國家高度重視減排,地方按期完成了減排指標死命令,監測數據決定了地方是不是達標。減排數據是否準確國家說了才算,如果國家把關不嚴,減排就會成為“數字游戲”,環境質量得不到真正改善。地方發生污染事件時,監測數據更為要緊,因為要根據及時做出反應,如果數據不準,就會延誤時機,增加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安定、子孫后代的利益,針對環境監測數據是否準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按照國家環境監測機構建設標準組織實施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首先,從打造硬件基礎著手,對實驗室進行規范化建設,高標準配備操作臺,及時更新水、大氣、噪聲等監測儀器,滿足環境監測數據準確行要求。其次,提高監測技術水平,應加強對環境監測技術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努力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技術功底厚的環境監測隊伍。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帶領大家出去參觀學習,拓寬視野;邀請具有豐富監測知識和多年實際監測經驗的專家進行業務指導和操作技術技能培訓。培訓可以采用課堂講解、現場實踐操作等方式進行,主要是污染源監測布點、現場采樣、化驗分析、編制監測報告等。

二、加強制度建設

實行不定期考核制度,及時發現處理工作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拿出具體的措施,把各項工作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做到人人有壓力,人人有擔子。為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質控人員必須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做好樣品的采集和保存工作,從點位布設到樣品的采集貯存要嚴格執行《采樣管理程序》。第二,積極配合上級部門組織的能力驗證實驗,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可靠。第三,利用空白實驗、密碼平行樣、密碼標樣的測定來檢查分析人員的操作技能、實驗環境條件和儀器比對,利用標準物質定期對全站分析人員進行項目考核。第四,定期對技術人員進行人員比對、試驗和儀器比對。利用標準物質定期對全站分析人員進行項目考核。

三、加強對環境監測數據審核

環境監測數據的審核,是質量保證工作的重要環節,應從數據的原始性、監測的規范性、監測的時效性、數據的合格性和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進行審核。環境監測數據實行三級審核機制,才能保證監測數據的質量。確保監測數據在獲取過程中得到有效控制,把監測數據差錯率消除在監測過程的各個環節,從而保證監測數據準確性和公正性。

環境監測論文:對環境監測工作相關問題探究

1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以建設項目的環境監測分析數據為基礎,只有運用有效的環境監測手段,根據建設項目擬建地具體的環境情況做出合理的調查和分析,才有可能獲得第一手真實的建設項目周圍環境質量情況基礎數據,才能夠對其做出較為正確的、客觀的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是對建設項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點、濃度、污染等級、分布概況等做出監測和分析,進一步評估和預計這些污染因素的變化趨勢,最終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數據和依據。有了建設項目周圍環境因素的監測數據,再根據項目自身氣象和水文等資料,構建、驗證并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和預測模型,形成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為建設項目的布局和環境監測計劃提供重要依據。環境監測分析數據最終體現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成為該項目制定環境保護措施的主要參考依據,同時也是地方環境管理部門核查建設項目是否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重要依據。通過制定合理的環境監測計劃,并將其在建設項目中得到執行,就可以實現對環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預防,進一步改善環境保護措施,成為環境質量控制和保護的有效預警手段。在建設項目的竣工驗收階段實施環境監測,可以確定建設項目周圍環境質量是否達到了地方環境管理部門要求的標準。同時,也是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的質量指標作出進一步驗證,可以體現出環境評價單位的技術水平。

2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建設項目環境監測中,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為因素的干擾和限制,會出現環境監測頻率低、監測點位覆蓋面不足等問題,就會導致所收集到的環境監測數據沒有代表性和準確性,這樣一來,部分環境監測數據的結果就不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的實際情況。由于時間、精力和經費的限制,環境評價單位往往會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部分監測內容進行壓縮或省略,有時候為了追趕項目進度,環境監測單位對于部分環境監測指標和數據的分析未嚴格遵循相關規范進行操作,如對于固體廢物或土壤監測分析的正常操作應當是讓其在自然狀況下風干或晾干,再磨碎處理,但操作人員為了節約時間而采用了烘干的方式,這樣的檢測結果就很可能不準確。在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指標的監測方面,可能受到設備、技術及數據統計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該監測工作仍處于空白狀態,沒有實際的運用價值,這造成了很多建設項目在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只是為了走形式而設置,根本就不去進行監測。

3完善環境監測工作的幾點建議

必須強化環境評價單位以及環境保護監測部門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環境監測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從思想上、行動上去重視建設項目環境監測工作,加強建設項目擬建前的環境監測,為項目進行環保審批提供真實的、可靠地數據,在環境監測環節把好擬建項目的環保關。必須建立和逐步完善環境評價報告書評審責任規范制度。在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報告書以及環境評價大綱申報和審查環節,要求制定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環境監測技術專家參與進來,對所監測指標和數據評審。建立并健全建設項目環境評價時間、難度以及經費制約機制。劃分的建設項目環境評價等級必須與環境評價時間、環境評價工作量以及經費具有緊密的關聯度,將環節評價時間和評價進度應作為建設項目環保評審條件,從源頭上杜絕急功近利、速戰速決的不良行為。在建設項目生態環境監測方面,必須努力開發和應用諸如ES、RS、GIS等的新技術,精確測定和合理布局監測點位,采集到真實的環境監測數據,繪制建設項目生態環境片圖,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可靠的數據。總體來說,環境監測工作貫穿于整個環境影響評價中,為其提供基礎分析數據。必須認識到環境監測的重要作用,切實做好建設項目的環境監測、預測和保護,確保環境影響評價體現出建設項目真實的環境質量狀況。

環境監測論文:談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工作相關問題

摘要:筆者在文中分析了目前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監測 問題

前 言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的環境監測,主要是從保護環境出發,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以及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實施環境監測計劃,以監控環境污染、防止環境質量下降、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

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環節,貫穿環境影響評價的整個過程。環境評價單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首先必須委托監測部門對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本底監測,在環境本底值未超標的情況下再對具體項目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并制定監測計劃;項目建成后并試運行3個月后,必須對項目進行驗收監測,以確保環境影響評價中規定的環境保護設施落實到位;在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后,進行回顧性評價。總之,在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初期、建設期、運行期及后評價期都需要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持。

環境監測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只有通過對建設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現狀調查,開展環境監測,才能得到真實的環境現狀數據,進行正確的環境質量現狀評價。②通過追蹤分析已有污染的特點、分布情況和環境條件,尋找污染源,預測污染變化趨勢,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依據。根據監測數據,結合同步觀測的氣象、水文等資料和污染源料,驗證或調試評價預測模型,為擬建項目地區常規監測點的優化布局和項目環境監測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③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的建設項目環境監測計劃是項目環境保護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管理部門執法的依據之一。環境監測計劃的執行能預防和及時發現企業引發的環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時發現環境保護措施的不足,是確保區域環境質量的有效措施。④通過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可驗證建設項目周邊地區環境質量是否滿足環境管理的目標要求,同時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進行檢驗,這也是對環境評價單位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質量進行定量考核、監督與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類別的已建建設項目環境監測資料為擬建建設項目提供類比調查的依據。

2. 環境監測的基本內容和原則

根據工作階段,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的基本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

2.1 調查階段所進行的環境監測

該階段的監測主要是根據項目的評價等級、經濟條件以及對環境產生的主要影響,選擇適合的監測對象和環境因子,確定適合的監測范圍,選擇正確的檢測方法,并制定一個較優的監測方案。在制定監測方案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①經濟、實用的原則。在制定監測方案、設計技術路線、配置技術裝備時,應做費用效益分析,盡量做到既符合實際要求,又節約費用。②優先污染物優先監測的原則。優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嚴重、影響廣的污染物;污染呈明顯增加趨勢,對環境具有危險的污染物;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質等。③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要求在制定監測方案時全面規劃、合理布局,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監測技術路線進行監測,以獲得最多的環境信息。同時,監測單位應嚴格按照環境評價單位提供的監測方案進行監測,在監測過程中最好有環境評價單位參與該項目監測方案制定的人員進行協助監測。當監測方案執行有困難時,應及時與環境評價單位進行聯系。監測采樣時應注重對外界環境的觀測,嚴禁在監測采樣技術導則所禁止的條件下進行工作;采樣中遇到異常情況,應在監測報告中予以說明。環境監測的全過程應嚴格遵循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原則,以正確反映環境質量及其時空變化。

2.2 竣工驗收過程中的監測與調查

該階段監測與調查的主要內容有:環境保護管理檢查、環境保護設備運行效果測試、污染物達標排放監測、環境保護敏感點環境質量的監測以及生態調查。監測過程中應注意:監測一般應在工況穩定、生產負荷達到設計生產能力75%以上的情況下進行,監測污染因子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初步設計環境保護篇中確定的污染因子,監測過程中嚴格遵循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原則。

3. 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在環境監測中,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限制,致使監測頻率低、監測點位不全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使獲得的監測數據不具代表性,某些監測數據結果不能準確地反映環境的實際狀況。同時,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原因,環境評價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一些監測工作進行壓縮或省略,為了趕進度,監測單位對于某些監測項目的分析未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如固體廢物或土壤的監測分析本應在磨碎后自然狀況下進行風干,但為了省時間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由于方法、技術及數據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該工作目前處于空白狀態或無實際運用價值,大多數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只是走形式。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監測數據準確性不高,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從而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

4. 結束語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①加強環境評價單位和監測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監測工作的認識,從思想上認識環境監測對于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強對環境本底值的監測,為擬建項目的環保審批提供數據,確保對擬建項目在環保審批上的嚴格把關。②完善環境評價報告書評審責任規范制度。在環境評價報告書和環境評價大綱審查時,要求環境監測技術專家參加,評審監測內容。③建立并落實環境評價時間、難度和經費的制約機制。項目環境評價等級應與其評價時間、工作量及經費相關,評價時間進度應作為一個評審條件,杜絕速戰速決、急功近利的不良行為。根據環境監測方案計劃時間和預算相應的經費,確保環境監測工作順利進行,充分發揮其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作用。④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積極應用ES、RS、GIS等新技術,準確測定監測點位,精確采集監測數據,繪制生態片圖,為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數據資料。

環境監測論文:城市環境監測指標建設討論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1引言

固原市位于寧夏南部,其環境監測站成立于一九八四年,屬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是國家環境監測網絡二級站,是固原市四縣一區唯一的環境監測站,隸屬固原市環境保護局,業務上受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指導。主要承擔固原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轄區內地表水質量監測、集中式地下飲用水質量監測、固原市區功能區噪聲、環境區域噪聲及交通干線噪聲監測;沙塵暴控制區監測;國控重點企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以及污染事故仲裁監測,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限期治理項目驗收監測,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等。自2007年環保部下發《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以來,固原市環保局多方爭取資金,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穩步推進。但與國家環保總局《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的通知(環發【2007】56號)文件規定的西部地區二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規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標準化建設工作任重道遠。

2標準化建設得分情況對照環保部驗收考核標準,自查得分見表1。

3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人員編制及結構

3.1.1基本現狀固原市環境監測站現有環境監測技術人員28人,平均年齡46歲,見表2。

3.1.2存在問題一是嚴重缺編。二是高、中級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所占比例低,即人員業務素質較低。三是人員年齡偏大,技術人員年齡斷層,青黃不接。

3.2監測經費投入

3.2.1基本情況

3.2.2存在問題市監測站2011年全年業務經費66萬元,遠遠達不到標準化建設要求,缺口很大。每人每年最少需經費4萬元,經費缺口98.54萬元。市站現有大氣自動監測子站四個,水質自動預警站一個,而經費一文不名,按標準化建設最低要求計算,自動監測、信息系統運行費60萬元/年;大部分基本儀器設備系上世紀80年代末期購置,超期服役,嚴重老化,新添置儀器只能靠國家、自治區環保專項資金配置,僅靠目前這兩條資金來源渠道很難滿足標準化建設需求,資金問題制約著市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工作。

3.3監測用房

3.3.1基本現狀固原市環境監測站現有監測用房建筑總面積940平方米。見表4。站的站房面積[3]。

3.3.2存在問題沒有環境應急監測專用設備用房,達不到標準化建設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要求,差距還有2010平方米。

3.4儀器配置

3.4.1基本儀器配置

3.4.1.1基本儀器配置情況《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國家西部地區二級站必須配置的基本儀器共有39種,現有25種(數量達標的有22種),尚未配置的14種(含環保部已配備但尚未采購到位的15臺)[4]。

3.4.1.2用于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根據工作任務量確定配置數量的儀器情況《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國家西部地區二級站必須配置的基本儀器共有46種,現有25種,尚未配置的21種(含環保部已配備但尚未采購到位的20臺)。

3.4.2應急監測儀器配置《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國家西部地區二級站標準要求,應急監測儀器配置有27種,現有11種(1種數量未達標),尚未配置的16種(含環保部已配備但尚未采購到位的11臺)。

3.4.3專項監測儀器配置專項監測儀器是為開展生態、沙塵暴等環境監測所必須配置的。按照《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國家西部地區二級站標準要求,專項監測儀器配置有16種,現有6種,尚未配置的10種(含環保部已配備但尚未采購到位的9臺)。

3.4.4儀器配置存在問題在市級標準化建設128種儀器配置中,市監測站還有65種儀器的缺口,如水、廢水、空氣和廢氣中的部分無機物和有機物、土壤、底質、植物、生物殘體、固體廢棄物、電磁輻射、應急監測等項目類別,由于儀器設備、試劑、技術等方面配備不足,仍無法實施監測,監測能力提升任務艱巨。

4對問題解決途徑的探討

4.1人員編制及結構問題的探討環境監測站作為專業技術部門,不僅需要配備先進的儀器,還要廣納賢才,注重培養人才,人才是環境監測站價值的最大來源。沒有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標準化,環境監測站的標準化建設就是一句空話。抓住了這一主體也就抓住了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重點。一是向政府申請增加編制,讓環境監測專業的人才充實到隊伍中來;二是向社會公開招聘監測人員,選拔熱愛環境監測工作,懂理論、會操作的優秀人才,提高環境隊伍整體素質,改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提高工資待遇;三是從根本上徹底改變目前市監測站吃大鍋飯的局面,要營造一種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圍,進一步探索和落實工作人員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逐步減少在其位不謀其事、或不會謀其事的現象,多渠道分流單位“富余人員”和基本不能勝任工作的人員,空出有限的編制,用以為單位增添新鮮“血液”,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證監測數據的質量,增加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為了改善專業技術人員結構,實行了提前離崗制度。由于提前離崗人員離崗后只騰出職稱位子,還屬于在編人員,因此,可自行組織考試補充工作人員;五是地方政府應適當下放事業單位機構設置與調整的權限。在編制總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由區(縣)機構編制部門以上級機構編制部門設立或調整機構的文件為依據,自主設置或調整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編制;六是探索和完善監測人員考試程序。要通過對筆試命題、筆試次數、面試考查等環節的科學、合理、多元化設計,將現今招聘統一考試靠“實力加運氣”的局面扭轉到真正的人才考查軌道上來;七是加強培訓,為以后“培土澆水”,搭建優秀年輕技術人員成長“平臺”。環境監測是一個科學、嚴謹的行業,它的技術性、專業性決定了對從業人員知識、技能的高要求。人員素質不僅是影響監測質量的關鍵因素,更是監測站實力的重要體現。從熟悉崗位到具有對監測結果做 綜合評價、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對異常數據迅速識別和判斷的能力,需要長時間經驗的積累。因此,人員編制和結構的調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及早籌劃。

4.2對解決資金問題的探討市監測站擔負著環境質量監督性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和各類環境調查監測等大量基礎性監測工作,要切實完成好這些任務,經費保障是基礎。一是努力爭取政府對環境監測站按全額預算保證經費;二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開展多種業務補助經費、基本建設經費和監測科研經費渠道,要用好用足現有政策規定的資金渠道;三是保證標準化建設中規定的業務補助、自動監測、信息系統運行費用、購置儀器經費比例、儀器設備維護費及時到位;四是努力提高監測站自身的造血功能,拓寬費源;五是探討監測站部分職能的企業化,部分自動站運行尋找第三方托管化的有效管理體制;六是加強宏觀調控,完善項目評估、經費使用、效益考核的監督管理程序,把資金投入和監測站的標準化建設任務完成情況與工作業績聯系起來,嚴禁胡支亂花、購置不適當的高檔儀器設備,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4.3對解決用房問題的探討監測用房事關監測站的形象和根基。一是將原址即現有的1000平方米辦公樓進行改造,改水、改電、改廁,重新裝修,再將原址舊宿舍樓700平方米從住戶手中收回來,改造成實驗樓;二是向政府申請劃撥土地,新建監測綜合大樓,從根本上解決監測業務用房問題;三是多部門協調把地方某個大企業的排污費征收權在規定的年限內劃撥給監測站,全部用于土地征用、監測大樓建設,解決監測用房問題。

4.4對儀器配置問題的探討在市級標準化建設儀器配置中,市監測站還有一半種類的缺口。一是及時配置基本儀器如水、廢水、空氣和廢氣中的部分無機物和有機物、土壤、應急監測等項目類別儀器;二是結合地方環境污染特征,底質、植物、生物殘體、固體廢棄物、電磁輻射等儀器設備,在暫沒有深入開展的情況下可委托有資質單位監測;三是保證現有的儀器設備利用率,試劑、技術等方面配備的能力;四是探討西部地區和本地區實際監測中,市級標準化建設128種儀器配置中每種儀器的貢獻率和適用性。

4.5對提升監測能力問題的探討監測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監測站綜合實力的象征,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監測人員、技術、經費、監測用房、儀器設備等各個方面的支撐,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成為影響能力提升的瓶頸,所以說標準化建設說到底還是監測能力的提升,由于歷史等的原因,固原市環境監測站的能力建設欠賬較多,基礎差,和區內兄弟地市相比,已遠遠的落在了后邊。因此,針對監測站所面臨的問題,應及早籌劃。

5結束語

環境監測常被比喻為環境管理的“尖兵”、“哨兵”、“耳目”,固原市監測站實際上就是基層監測站(四縣一區沒有設立監測機構),其監測能力的提高與否直接影響著全市環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的轉變。市環境監測站要以標準化建設為契機,努力提高環境監測的能力和水平,不僅提升監測硬件建設水平,還要加強環境監測站的人員素質及管理水平。只有這樣,西部地區的中小城市環境監測站才能成為環境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術力量,為環境管理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環境監測論文:環境監測方法運用的進展趨勢

前言

在21世紀最重要的議題就是我們生存所在的生態環境。由于人為因素和各種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造成土地和草地退化、酸雨增加、濕地破壞和水域生態失衡等現象。這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面臨巨大的挑戰。環境監測是生態科學管理的基礎,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依據,是加強生態環境法制的重要手段。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還處于不發達階段,對于我們國家這個發展中大國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國政府在近一些年來一直致力于環境污染監測的工作,雖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工作方法,但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環境監測方法。因此,我國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個綜合和準確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并爭取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對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其變化進行定時監測,以此為改善生態環境、有效防治自然災害提供決策依據。

1環境監測的發展歷程

環境監測是利用計算機、環境學和航空遙感技術等各種技術和方法對由于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及相應破壞進行系統地測定和觀察[1-2]。生態環境決定著我們生存的外在條件,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生息,因此生態環境監測對我們人類是非常有必要的。國內外對生態環境監測的研究也有一段時間,環境監測事業也隨著人類的努力慢慢發展起來。

1.1國外環境監測的發展歷程國外對環境監測的認識和起步都很早,已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40年代以自發監測為主,50年代以被動監測為主,60年代環境監測作為一種新技術開始出現。70年代在環境學的指導下開始自主監測,在聯合國環境署建立了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對全球的生態環境進行監測。自從那時開始國外的環境監測慢慢步入正軌,建立了比較完整和正確的環境監測系統。

1.2國內環境監測的發展歷程我國由于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缺乏,致使對環境監測起步較晚。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這項工作,隨著技術的發展,環境監測系統才慢慢建立起來。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建立了各類和各級的環境監測系統和環境監測站,80年代各級監測站對一些環境進行監測[3],一直到今天,我國建立了遍布全國的環境監測系統和網絡。

2環境監測方法

生態環境監測方法就是對生態系統中各個項目指標進行具體監測和定量的方法。通過環境監測,得出生態系統中某一項目因子具體的狀況特征,通過統計學對其進行分析論證,反映出該生態因子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2.1環境監測方法的選擇在環境監測中,同一監測項目指標可采用很多種監測方法對其進行定性定量監測。在監測方法的選擇中,一定要注意我國現有的條件,結合我國現有實際,選擇出最佳的監測方案。監測方案一般包括:①監測起止時間、周期;②監測目的;③監測頻度;④監測的方法及使用設備;⑤數據的整理。

2.2環境監測的新方法近些年來,在環境監測中出現了許多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它們進一步提高了環境監測的準確度,并大幅度的減小監測誤差。例如氣相色譜分析儀(GCS)可以對工廠的氯氣、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放物進行監測。離子色譜技術(IC)可以應用于飲用水、大氣、土壤以及生物等各個方面的環境監測,其技術優勢是速度快、容易操作、選擇性好和較高的靈敏度。在環境監測中也使用了3S技術,單細胞凝膠電泳技術(SCGE)可以快速地監測生物體內的DNA的損傷程度[4-5]。生物傳感器在環境監測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6]。硝酸鹽微生物傳感器可用來監測飲用水和廢水,亞硫酸傳感器可用來監測大氣和廢氣,電位型和安培型傳感器可以用來監測農藥的殘留量。

3環境監測儀器

環境監測儀器的優劣決定著環境監測質量,所以選擇質高、合理的監測儀器是至關重要的。環境監測儀器的選擇總體上要考慮一下這幾個方面:①適用性在環境監測中所使用的設備要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在環境監測中由于監測項目較多,監測范圍廣,所選用的儀器要盡可能小,便于攜帶,便于測量。②科技性環境監測中要盡量選擇科技含量高的儀器,這可保證監測的質量,減小由于手工操作所帶來的誤差。③可操作性在環境監測中設備的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監測儀器要便于操作,容易上手,簡單易學,易推廣。④有效性在選用監測儀器要考慮具體的監測項目,選用質量性能優異、響應特性好、準確度高的儀器。目前我們在環境監測中經常看到的大型監測儀器有:遙感(Remozesensing)、地理圖像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對具體的環境監測儀器的選用應該遵循以下的原則:①靈敏度高選用高靈敏度的儀器對環境實施監測,可以監測出環境中較小的變化,這可給我們的環境監測工作者以最大的環境信息,我們可應對不同的情況予以處理。②再現性好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環境監測的范圍較廣,務必要選擇工作量較大的設備,以保證環境監測范圍內的線性比例,提供盡可能多的數據量,這樣可以提高環境監測的準確度。③穩定性好由于環境監測周期比較長,要選用輸出特性隨時間變化不大的儀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仍可準確監測環境質量,保證期監測的穩定性。④其他:在環境監測中,所選用的儀器要盡可能的體積小、物美價廉、結構簡單、易于上手易于操作的設備,這樣可以達到省時、省力和經濟的目的。

4結語

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還處于不發達階段,對于我們國家這個發展中大國還是遠遠不夠的。未來的環境監測是對可持續發展程度的監測[7]。我國應針對具體的生態系統和具體的環境制定出適合我國的環境監測項目,定時定量補充一定的監測項目和設備,與此同時還要調整一定的監測系統和監測站。同時,需要盡快對這些補充的監測項目制定出具體的較為完整的監測流程和方式,在傳統的技術和方法局部完善的同時,要注意與環境監測新技術新方法的結合,這些新技術和新方法的運用可以進一步提高環境監測的準確度,并可以大幅度的減小監測誤差。未來環境監測面臨的新任務和新問題是非常嚴峻的,科學技術提高是推動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關鍵的突破口。我國未來的生態環境監測任重而道遠,需要與人們的環境保護觀念相融合,做到人與環境監測共進退。未來的生態環境監測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建立起切實可行的環境監測和評價體系,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服務。

環境監測論文:探究環境監測設備的管制

一、儀器檔案的建立

儀器檔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前期我們要將儀器設備的購置申請表、招投標文件、訂貨合同、裝箱單、合格證、儀器使用說明書、操作手冊、供應商資質及驗收調試記錄等相關資料文件進行收集,并分類整理歸檔。儀器使用時要將儀器進行站內儀器編號,以便管理。同時編寫儀器的操作作業指導書或自校規程,將日常儀器的使用記錄、維護保養記錄、維修記錄、日常自校記錄和歷次儀器檢定證書進行定期歸檔,真正做到逐臺建立技術檔案。同時根據上述信息,建立單位所有儀器的綜合臺帳,包括購買日期、生產廠家、型號、檢定日期等相關信息,新購買的儀器檢定合格后一并納入管理。

二、監測儀器的檢定

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與否與我們日常監測儀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計量法》的規定,我國分為強制和非強制檢定二類。我們日常使用的監測儀器多為強制檢定儀器,需由有資質的檢定部門進行檢定,對于單位非強制檢定計量器具我們可以自行編寫自校規程和同期進行檢定工作的開展。單位在每年初制定所有監測儀器的檢定計劃,結合上次的檢定時間進行統一安排,最好將時間能統一到幾段時間,時間安排在儀器校定有效期到期前二至三個月,及時與檢定部門提前聯系事宜。

三、儀器的日常使用

環境監測儀器大多為高精密儀器,對于儀器的使用環境均有一定要求,對于大型精密儀器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最好一室一類儀器,安裝好除濕機、空調等設施。對于儀器的電源,應與照明用電分開,電源線單獨接地處理,以減少電磁干擾對測定的影響。外出監測儀器在使用前一定注意現場監測環境,使用后一定做好儀器的保養。儀器使用前后均要檢查所用的水、電、氣等是否符合要求,建立每臺儀器的使用記錄和維修保養記錄,記錄下儀器的使用情況、維修保養等信息。對于影響到檢測結果的維修,維修完成后要重新對儀器進行檢定,合格后才能運用到工作中,在可能的前提下應對以往監測數據進行溯源,確保儀器的精度準確和性能可靠。每臺儀器根據站內編號,以彩色標識完善儀器狀態標識,表明屬于在用、檢修、停用、禁用等狀態,儀器檢定后粘貼上檢定標簽。對于大型分析儀器應對所測的物質定期進行檢測限的測定,以滿足監測工作的需要。

四、儀器的期間核查

儀器設備的期間核查是實驗室認可和計量認證要求的質量管理的一種方式,對于環境監測儀器應該結合儀器的特點適時的開展期間核查。對于日常不夠穩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頻繁的檢測設備;經常攜帶到現場檢測的儀器設備,以及其他對于檢測結果有重要影響的測量設備應進行儀器期間核查,同時核查應考慮實施具備的條件和成本等因素。我站根據單位自身的特點,將電子天平、酸度計、電導儀、多功能聲級計、智能煙塵采樣器和綜合采樣器納入了儀器期間核查,編制了其期間核查規程,在年初編制其期間核查計劃,保證儀器在一個檢定周期中間進行核查。核查不是校準,不需按其檢定證書逐項進行核查。對于電子天平使用定值砝碼進行核查,酸度計和電導儀使用標準溶液進行核查,多功能聲級計以日常監測每次進行監測的校準前后值作為核查。智能煙塵采樣器定期使用氧氣、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標準氣進行核查,綜合采樣器則是對流量和計時準確性進行核查工作。分別建立其核查記錄,記錄下測定環境條件、測定原始記錄以及核查結論。當儀器使用中環境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懷疑儀器監測結果等情況都應適時開展儀器的期間核查工作。當出現核查情況超標時,應進行復查,查找原因,并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五、儀器操作人員培訓

監測站每年都要按年初培訓計劃開展培訓工作,但是對于儀器操作人員更應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工作。儀器操作人員的培訓對于儀器的正常運行和使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人員的培訓應分步進行,首先在儀器購買前,就要結合儀器特點和型號針對性的了解儀器的性能指標和簡單操作、保養知識。儀器安裝調試時,與廠家技術人員全程參與儀器的安裝調試,熟練掌握儀器設備的性能、操作程序和保養維護程序,通過培訓,達到獨立操作和保養儀器的目的。同時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加強儀器操作訓練,隨時記錄分析操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便于咨詢專家解決。最后在使用儀器有一定經驗后,可以適時聯系廠家進行集中培訓或參加學技交流會,解決儀器使用過程中的技術疑難問題,提高分析技術能力。環境監測儀器的使用和管理是一項重要性、細致性和基礎性工作。監測儀器作為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我們應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精心細致操作,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環境監測論文:對推動城鎮環境監測管理的思索

1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1.1信息化建設是監測管理方式的重要變革在目前人為為主的傳統的管理方式當中,要對現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進行改革總是會遇到各種阻力的,先進的管理方式方法和制度不會一下子就實施。使用現代的信息技術通過系統固化的制度流程管理,就肯定會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使人們開始主動思考并作出決策。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當中,使信息化管理技術與傳統的管理方式相互融合,并且對竄逃的管理方式進行梳理、優化,最終在這種新型的管理模式的約束下必將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

1.2信息化是工作方式的變革環境監測信息化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從一開始嘗試性使用計算機到90年代末這種運用系統來解決問題的階段都以失敗而告終。構建先進的檢查業務管理系統不僅改變了管理模式,也改變了環境監測工作的方式。管理信息系統將在很大程度上固化、優化崗位工作的內容和流程,這樣的固化直接使工作機械化、格式化、制度化,加強了工作的規范化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這樣就提高了工作處理的規模化和批量化。

2環境監測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現狀信息化在當前的環境監測中的運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其優勢已經充分的顯現了出來,例如其高效性、便捷性和準確性。

2.1環境監測中數據管理的運用數據管理和存儲對這種監測數據通過自行研發的軟件進行錄入、查詢、修改、刪除等一系列的管理操作和數據的備份、恢復等方面的儲存操作,使原來分散、雜亂的數據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并通過軟件自帶的計算、統計等功能對數據進行初步處理。這方面的應用改變了以往人工填表、匯總數據等傳統的方式,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數據計算的準確性、有效性。但是現在我國很多的城鎮環保機構的監測設施不完善,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水平十分低,很多無法運用數據管理完成數據錄入和傳送的工作。

2.2自動監測設備的應用目前我國的許多地方都在城區安裝了空氣的自動監測設備,通過自動監測來進行基本的運行管理。這種自動空氣監測系統可以24小時的對大氣環境進行不間斷的實時監測,監測人員只需在辦公室通過計算機對自動站的工作狀況進行查看,還可以自由讀取監測的數據、控制監測站的運行等。同時,設備的相應配套的軟件也可統計匯總監測數據,生成圖表和變化曲線,使監測的工作人員能夠實時的掌握空氣質量情況。這方面的應用是通過計算機設備來控制儀器工作,它的特點是自動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等。

3信息化在當前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信息化技術在城鎮的環境監測中的應用水平低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信息化技術所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技術性和專業性也很強,而城鎮的監測站很缺乏專業性的計算機人才,這直接導致了信息化的應用水平長期停留在低水平狀態。要想提高城鎮的監測信息化我們的領導要充分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鼓勵和引導一部分工作人員積極的學習計算機操作能力,能夠對計算機的基本運用、網絡傳送和數據匯總、管理等逐步掌握。

4結束語

信息化是城鎮環境監測工作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動力。通過加快實現我國城鎮的環境監測信息化的進程來實現我國環境監測的現代化。提升我國環境監測的整體水平。當前我國環境監測的信息化水平與金融、電力等行業來說僅僅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仍舊存在很多的問題。只有充分引進國外的先進的、規范的環境監測的方法,通過在項目規劃、進度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能夠使我們的城鎮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更優質、高效地完成,為進一步實現城鎮的環境監測信息化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和技術支持。

環境監測論文:生態環境監測及其在我國的發展

摘要: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中一個全新的概念,是環境生態建設的技術保證和支持體系。本文對生態環境監測的基本概念和原則、任務及特點、生態環境指標的建立、生態監測技術和方法、生態變化趨勢預測預報等進行了介紹,并結合我國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所開展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一些設想和展望。

關鍵詞:生態學;生態監測 環境監測 遙感;地理信息系統

1前言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及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環境問題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問題,而且包括自然環境的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問題。因此,環境監測正從一般意義上的環境污染因子監測開始向生態環境監測過渡和拓寬。除了常見的各類污染因子外,由于人為因素影響,災害性天氣增加,森林植被銳減,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沙漠化加劇,洪水泛濫,沙塵暴、泥石流頻發,酸沉降等,使我國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這促使人們重新審查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決環境問題。人們開始認識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對環境生態的演化趨勢、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動態監測與控制體系,這就是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

本質上看,環境保護是以減少或避免生態系統的破壞為終極目標。對環境監測,目前單純的理化指標和生物指標監測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態環境監測則可彌補傳統環境監測的不足。因此前者強調“局部剖析”,只對大氣、水、土壤等中的化學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進行測定;而后者著眼于“整體綜合”,對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和影響進行測定。可以說,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保護的前提,是生態管理的基礎,是生態法律法規的依據。目前,生態環境監測已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但在我國才剛起步,基礎差,底子薄,相對落后,缺乏統一的標準,國家尚未制定技術規范。本文主要結合國內情況擬對生態環境監測作一全面介紹,以期大家共同努力來推動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在我國的開展。

2生態監測

所謂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地表生物與非生物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態質量是環境質量的核心。是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從生態系統層次上研究系統各組成、變化規律和相互關系、以及人為作用下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從而評價環境質量。因而生態質量及其評價的綜合性極強。

生態監測是采用生態學的各種方法和手段,從不同尺度上對各類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時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過監測生態系統條件、條件變化、對環境壓力的反映及其趨勢而獲得。生態監測,又稱生態環境監測,目前的定義不很一致。美國環保局Hirsch把生態監測解釋為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化及其原因的監測,內容主要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及改變。國內有學者提出“生態監測就是運用可比的方法,在時間和空間上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組合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及其組合要素等進行系統地測定和觀察的過程,監測的結果則用于評價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為合理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自然保護提供決策依據,這一定義似乎從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義等方面作了較全面的闡述。

在監測對象上,生態監測既不同于城市環境質量監測,也不同于工業污染源監測。從環境監測發展歷程來看,目前所指的生態監測主要側重于宏觀的、大區域的生態破壞問題,它具有反映人類活動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的全貌、有機綜合影響的優點。如近年來積極開展的福建省濕地生態環境監測,河南省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南極中山站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監測,以及在我國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較早,近幾年又做了大量工作的新疆荒漠生態環境監測。

生態監測的對象可分為農田、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湖泊、海洋、氣象、物候、動植物等。每一類型的生態系統都具有多樣性,它不僅包括了環境要素變化的指標和生物資源變化的指標,同時還要包括人類活動變化的指標。

應當看到,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的拓寬,除了新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外,環境監測的理論和實踐必是生態監測得以發展和完善的基本保證。景觀生態學、農業生態學、森林生態學、淡水生態學、海洋生態學、荒漠生態學、脆弱帶生態學、地球化學、氣象學、物候學、水文學、環境經濟學、人文物理學等的理論和實踐對生態監測更是大有裨益。

3生態監測的類型

國內對生態監測類型的劃分有許多種,常見的是從不同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可分為城市生態監測、農村生態監測、森林生態監測、草原生態監測及荒漠生態監測等。這類劃分突出了生態監測對象的價值尺度,旨在通過生態監測獲得關于各生態系統生態價值的現狀資料、受干擾(特別指人類活動的干擾)程度、承受影響的能力、發展趨勢等。根據生態監測兩個基本的空間尺度,生態監測可分為兩大類:

3.1宏觀生態監測

研究對象的地域等級至少應在區域生態范圍之內,最大可擴展到全球。宏觀生態監測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圖和專業數據為基礎,采用遙感技術和生態圖技術,建立地理信息系統(GIS)。其次也采取區域生態調查和生態統計的手段。

3.2微觀生態監測

研究對象的地域等級最大可包括由幾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生態區,最小也應代表單一的生態類型。微觀生態監測以大量的生態監測站為工作基礎,以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方法對生態系統各個組分提取屬性信息。

根據監測的具體內容,微觀生態監測又可分為干擾性生態監測、污染性生態監測和治理性生態監測以及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生態監測。

宏觀生態監測必須以微觀生態監測為基礎,微觀生態監測又必須以宏觀生態監測為主導,二者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監測應包括宏觀和微觀監測兩種尺度所形成的生態監測網。

4生態監測的任務與特點

4.1生態監測的基本任務

對生態系統現狀以及因人類活動所引起的重要生態問題進行動態監測;對破壞的生態系統在人類的治理過程中生態平衡恢復過程的監測;通過監測數據的集積,研究上述各種生態問題的變化規律及發展趨勢,建立數學模型,為預測預報和影響評價打下基礎;支持國際上一些重要的生態研究及監測計劃,如GEMS(全球環境監測系統),MAB(人與生物圈)等,加入國際生態監測網絡。

4.2生態監測的特點

4.2.1綜合性

生態監測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交叉領域,涉及到農、林、牧、副、漁、工等各個生產行業。

4.2.2長期性

自然界中生態過程的變化十分緩慢,而且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控功能,短期監測往往不能說明問題。長期監測可能導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發現,如北美酸雨的發現就是典型的例子。

4.2.3復雜性

生態系統本身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動態系統,生態監測中要區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災)和人為干擾(污染物質的排放、資源的開發利用等)這兩種因素的作用有時十分困難,加之人類目前對生態過程(ecological process)的認識是逐步積累和深入的,這就使得生態監測不可能是一項簡單的工作。

4.2.4分散性

生態監測站點的選取往往相隔較遠,監測網的分散性很大。同時由于生態過程的緩慢性,生態監測的時間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間斷監測。

5生態監測指標體系與優先監測項目

5.1生態監測指標體系

生態監測指標體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態系統基本特征及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的并相互印證的項目,是生態監測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工作。生態監測指標的選擇首先要考慮生態類型及系統的完整性,一般說來,陸地生態站(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等)指標體系分為氣象、水文、土壤、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六個要素:水文生態站(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指標體系分為:水文、氣象、水質、底質、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游泳動物、底棲生物和微生物八個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標外,指標體系的選擇要根據生態站各自的特點,生態系統類型及生態干擾方式同時兼顧以下三方面,即人為指標(人文景觀、人文因素等)、一般監測指標(常規生態監測指標、重點生態監測指標等)和應急監測指標(包括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突發性生態問題)。

包頭市環境監測站將包頭生態監測指標的設計擬分為三個層次和三個要素。三個層次為:優先指標—-目前的必測項目;常規指標—-應開展的項目;選擇指標—-應完善、充實的項目。三大要素為環境、生物、社會。環境要素包括氣象、水文和土壤;生物要素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社會要素包括人口和經濟。并按照自然狀況及其生態功能將包頭市由北向南劃分為五大景觀系統,即草原牧業景觀;低山、丘陵、農牧交錯景觀;山地景觀生態系統有其對應的指標體系以及優先監測的指標體系,例如,低山、丘陵、農牧交錯景觀生態系統以旱作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為主,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其主要生態問題,監測內容為土層厚度,表層土壤顆粒組成;山前平原農業景觀生態系統,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是包頭市糧食和蔬菜生產區,突然的問題是土壤次生鹽漬化和工業污染,相應的土壤指標監測內容為有機質含量、pH值、含鹽量、化肥有機肥施用量、重金屬、氟化物含量。

湖南省環境保護監測站的陸強國主要依據濕地功能原則和景觀生態學的有關原理,對環洞庭湖區域面積為18720km2(包括湖北部分)的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進行了功能區劃,即淹沒區、濕地農業區和臺地山崗區,針對各生態功能區的結構特點、生態目標和社會經濟因子,擬出了湖泊濕地生態監測整體指標體系和優先監測項目。雖然作者是從研究洞庭湖出發,但由于其指標體系制定的原則具有廣泛適用性,并且出發點是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區的特點,因而我們認為該指標體系對濕地生態監測具有廣泛借鑒價值。

農業部環境監測總站的王洪慶等從與以往農業環境監測的比較著手,提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的特征,制定了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框架和具體指標。

農業部環境監測總站的高懷友等以條件指標和壓力指標劃分,提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以及具體參評因子。

遼寧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付運芝等人將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從宏觀角度劃分為陸地、海洋兩大生態系統,對這兩大系統又進行細分類,提出陸地生態系統監測指標體系分為八個部分,即氣象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素、植物要素、動物要素、微生物要素、地質要素、人類活動要素。建議海洋生態系統監測指標體系分為如下十個部分構成,即水文氣象要素、水質要素、底質要素、浮游植物要素、浮游動物要素、底棲生物要素、微生物要素、底質要素、人類活動要素。并給出了每一種指標體系要素的具體監測內容,監測工作者實際應用時可適當增刪。

生態監測指標體系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生態監測本身能否揭示生態環境質量的現狀、變化和趨勢。因此生態監測指標選擇要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功能及不同生態類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對環境質量和價值的要求和評價也是不一樣的。從生態資源的環境價值、評價問題、所受的環境壓力及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間關系的角度出發,生態監測指標可分為條件指標和環境壓力指標,其中條件指標又可分為反映指標、暴露指標和生態指標。反映指標是關于生態系統中生物在各層次上(生物個體、種群、群落及生態系統)組合狀況的環境特征的指標;暴露指標是關于反映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壓力大小的環境特征指標;生態指標是生態系統中受外來環境壓力下,能滿足生態系統中層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環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狀況的指標;壓力指標是關于自然力和人為因素影響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的指標。應當看到,復雜的生態環境決定了生態監測指標體系的多樣性、可變性,生態監測內容涉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了環境質量監測和工業污染源監測。目前的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對監測部門顯得太多,監測方法不規范,微觀和宏觀生態監測尚未有機結合,特別是一些指標和方法路線應當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另外,筆者認為在制訂指標體系的同時,應多在為達到生態系統目標,各指標內容的優化目標的確立上做工作。

5.2生態監測指標體系的確定原則

生態監測指標體系的選擇與確定是進行生態監測的前提。生態監測指標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在可作為監測指標的眾多要素中,科學性、實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尤為重要。我們認為,選擇與確定生態監測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

5.2.1代表性

確定的指標體系應能反映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表征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

5.2.2敏感性

要確定那些對特定環境敏感的生態因子,并以結構和功能指標為主,以此反映生態過程的變化。

5.2.3綜合性

要真實反映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多種指標體系。

5.2.4可行性

指標體系的確定要因地制宜,同時要便于操作,并盡量和生態環境考核指標掛鉤。

5.2.5簡易化

從大量影響生態系統變化的因子中選取易監測、針對性強、能說明問題的指標進行研究。

5.2.6可比性

不同監測臺站間同種生態類型的監測應按統一的指標體系進行。

5.2.7靈活性

哪怕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在不同地區應用時指標體系也應作相應調整。

5.2.8經濟性

盡可能以最少費用獲得必要的生態環境信息。

5.2.9階段性

根據現有水平和能力,先考慮優先監測指標,條件具備時,逐步加以補充,已確定的指標體系也可分階段實施。

5.2.10協調性

多數生態環境問題已是全球性問題,所確定的指標體系,盡量和“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相協調,以便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目前,國內學者針對不同的生態系統,提出的各種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如荒漠生態環境監測指標四原則,洞庭湖濕地生態監測指標四原則和農業生態監測指標五原則,與上述原則都是一致的。當然,監測指標體系的確定除受技術條件和人力、財力因素制約外,對已確定的指標體系,仍需在實踐中考察和檢驗。

5.3優先監測的指標體系

優先監測指標體系必須滿足對生態系統的生命支持能力進行評價的最大的要求。優先監測指標的確定原則是:當前受外力影響最大、可能改變最快的指標;反映生態系統的生命支持能力的關鍵性指標;有綜合代表意義的指標。

應當看到,我國當前的生態監測主要限于污染性生態監測,現有監測能力、技術與設備水平有限,生態監測評價經驗不多,對生態系統規律認識不夠,因此確定當前優先監測指標必須從實際出發,屬于污染的生態指標仍為當前優先監測指標。同時,由于經濟發展過快對生態環境形成壓力影響的指標的監測,在當前亦顯得十分迫切,需盡快列入優先監測指標。我們高興地看到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相適應,一些地區已經將環境問題和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結合起來考慮,生態環境監測有直接服務于生產的趨勢。

下列指標在我國當前開展生態監測時可列入優先監測的指標體系中:全球氣候變暖所引起的生態系統或植物區系位移的監測;珍惜瀕危動植物物種的分布及其棲息地的監測;水土流失面積及其時空分布和環境影響的監測;沙漠化面積及其時空分布和環境影響的監測;草原沙化退化面積及其時空分布和環境影響監測;生態脆弱帶面積及其時空分布和環境影響的監測;人類活動對陸地生態系統包括森林、草原、農田和荒漠等結構和功能影響的監測;水體污染對水體生態系統包括湖泊、水庫、河流和海洋等結構和功能影響的監測;主要污染物(農藥、化肥、有機物、重金屬)在土壤—植物—水體中的遷移和轉化的監測;水土流失、沙漠化及草原退化地優化治理模式的生態平衡的監測;各生態系統中為量氣體的釋放通量與吸收的監測等。

6 生態監測的技術方法

生態監測技術方法就是對生態系統中的指標進行具體測量和判斷,從而獲得生態系統中某一指標的特征數據,通過統計分析,以反映該指標的現狀及變化趨勢。在選擇生態監測具體技術方法前,要根據現有條件,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技術路線,確定最佳監測方案。技術路線和方案的制定大體包含以下幾點:生態問題的提出,生態監測臺站的選址,監測的內容、方法及設備,生態系統要素及監測指標的確定,監測場地、監測頻度及周期描述,數據的整理(觀測數據、實驗分析數據、統計數據、文字數據、圖形及圖象數據),建立數據庫,信息或數據輸出,信息的利用(編制生態監測項目報表,針對提出的生態問題建立模型、預測預報、評價和規劃、政策規定)。

在確定具體的生態監測技術方法時要遵循一個原則,即盡量采用國家標準方法,若干國家標準或相關的操作規范,盡量采用該學科較權威或大家公認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標可按目前生態站常用的監測方法。

生態監測具有著眼于宏觀的特點,是一項宏觀與微觀監測相結合的工作。對于結構與功能復雜的宏觀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其中,生態監測平臺是宏觀監測的基礎,它必須以三S技術作支持,并要具備容量足夠大的計算機和宇航信息處理裝置。三S技術 ,即地理信息技術(GIS)、遙感技術(RS)和全球衛星定位技術(GPS)。三項技術形成了對地球進行空間觀測、空間定位及空間分析的完整的技術體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態系統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和變化規律,提供全球或大區域精確定位的高頻度宏觀資源與環境影像,揭示巖石圈、水圈、氣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關系。在RS和GIS基礎上建立的數學模型,能促進以定性描述為主到定量分析為主的過渡,實行時空的轉移,在空間上由野外轉入室內,在時間上從過去、現在的研究發展到在三維空間上定量預測未來。

3S技術是宏觀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方向,是其發展的主要技術基礎,在今后較長的一個時期內,遙感手段將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作為“3S”技術的核心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國、歐洲、日本和我國都在制定新的觀測計劃,國內北京、上海、重慶、廈門等地都在推進基礎數字化工作,推廣GPS定位觀測,這些計劃的實施將為區域環境監測提供重要的數據。

傳統監測手段,只能解決局部監測問題,而綜合整體且準確完全的監測結果必須依賴三S技術。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把遙感、航照、衛星監測、地面定點監控有機結合起來,依靠專門的軟硬件使生態監測智能化,使生態資料數據上網,實現生態監測網絡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監測人員的重點工作內容。

7 國內生態監測現狀

在我國環境監測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和惡化的監測與環境污染監測相比,仍處于落后狀況。2001年10月在成都召開的第六次全國環境學術交流會上,提交的158篇論文中,有關生態監測的論文僅16篇,約占10%,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問題。由于人口和資源的壓力,過去長期忽視生態環境保護,使我國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已十分嚴重,特別是占國土總面積1/3的廣大干旱半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區生態環境問題最為突出,因此對荒漠生態監測的研究在國內開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環保科研所1984年接受“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工作。中科院在新疆建立了阜康、策勒、吐魯番等生態實驗站,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來,我國提出的“地球動態觀測信息網絡”、“我國代表類型區生態狀況和變遷規律的大尺度時空觀測研究以及發展趨勢預測”,“中國資源生態環境預警研究”等方案及計劃,均側重生態監測的內容。在此基礎上,中科院的“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站網”研究計劃(CERN)已經實施,其所屬的53個生態定位站進行了大量的生態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新疆、內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態站的建立,為生態監測提供了廣大的應用前景。國內在生態監測指標及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學與華南環科所在海南島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樣性、穩定性和清潔度四原則和20個指標參數,并將每個參數按生態學特征及影響劃分為5個等級。吉林環科所對東北自然保護區生態指標體系研究中,將生態指標體系劃分為三個層次五個指標。袁國應等自1987年起開展了荒漠生態監測指標體系的定位觀測研究,歷經5年建立了荒漠生態系統指標體系。陸強國根據洞庭湖濕地功能區特點及生態目標,擬定了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和優先監測項目。張建輝等對農業監測目標與監測指標體系選擇進行了探討。宋國利等提出了北方森林、農業、礦業開發生態監測指標。沈志介紹了物候學在生態監測中的應用。目前,我國生態監測工作的特點注重生態過程的研究,生態監測覆蓋范圍較小,屬微觀監測范疇。

隨著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宏觀生態監測有了一定的進步,3S技術成為近幾年來生態監測工作者們研究的重點內容,并顯示出其快速準確的明顯優點,是宏觀監測技術發展的趨勢:“六五”期間內蒙古草場資源遙感調查,“七五”期間三北防護林遙感調查、黃土高原遙感調查均包括生態監測內容。新疆環境監測中心站利用全區氣象衛星NOAA-12五個波段影象數據,完成了全區土地荒漠現狀的評價工作。利用遙感技術對熱帶森林植被的動態變化、森林火災后生態變化遙感監測評價模型的構建方法、中國北方沙塵災害特點及其下墊面狀況、金衢盆地土地退化、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內蒙古土地鹽漬化典型區域動態監測、廣州珠江口、太湖水體污染、大連灣海域水體富營養化狀況、利用GIS系統預測預報模型對黃土高原、三峽庫區等重點侵蝕區域進行土地退化預報、景觀生態退化預測、小流域土壤侵蝕預測和應用國土資源衛星數據對陜北黃土高原生態環境進行遙感動態監測,初步建立了生態環境的遙感識別標志等進行了研究。近年來,利用遙感技術監測牧場產量、農作物產量、資源調查、水土保持狀況和災害預測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宏觀生態監測積累了經驗。其中熱帶森林植被的動態變化遙感監測課題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原稱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西雙版納自然保護資助合作項目,由中方和比利時遙感技術人員共同完成,利用多時相遙感圖象判讀,系統分析了西雙版納森林植被的動態變化,其結果經地面實況驗證基本屬實,為結構極為復雜的熱帶森林植被動態變化監測探索了一條新路。筆者認為利用3S技術解決生態環境監測問題要注意GPS,GIS,RS三相技術的結合,利用任一技術要想對環境進行綜合監測評價是不可能的。RS象片應用進一步提高判讀和分類精度,涉及計算機分類精度的提高,需利用已有信息資料輔助區劃,利用技術人員協助判讀,利用GIS產生輔助判讀因子,同時加強地面調查工作。

從國內已有工作來看,許多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還沒有在生態監測中發揮作用。多數工作尚屬研究性質,環境監測意義尚的常規生態監測工作尚在起步和醞釀中,急待開發和實施。目前,特別需要一套操作性強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并且對各種生態類型監測的技術路線和要求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以便大范圍普遍開展生態監測工作。

8 結語

生態監測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對環境監測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監測的最終結果是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從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態監測將為更深層次的環境管理和決策部門服務,提出生態環境規劃、生態設計方案,最終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態環境。

生態監測的總體趨勢是:三S技術和地面監測相結合,從宏觀和微觀角度來全面審視生態質量;網絡設計趨于一體化,考慮全球生態質量變化,在生態質量評價上逐步從生態質量現狀評價轉為生態風險評價,以提供早期預警;在信息管理上強調標準化、規范化,廣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統,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總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單純從理化、生物指標監測來了解環境質量已不能滿足要求,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必將被廣大環境監測工作者逐步認識和掌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麻豆 | 黑人巨大白妞出浆| 少妇性饥渴xxxⅹ开放|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软件 |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片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色狠狠色狠狠综合天天|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精品|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熟妇无码av| 西西人体444www大胆无码视频 | 国产av麻豆mag剧集|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第一页|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线路2区|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高清|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国产sm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幕无线码中文字蜜桃|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50岁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日本簧片在线观看| 五个黑人玩一女4p|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 毛色毛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