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中小學管理論文

中小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15 05:15: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小學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小學管理論文

中小學管理論文:加強和改善中小學學校管理

摘要:文章淺析了中小學校校長、教師(班主任)、學生、環境諸因素在加強和改善中小學校管理構建和諧校園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中小學;學校管理;和諧校園

在全國加強中小學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109位校長向全國發出“讓我們的校園充滿愛”的倡議。倡議提出:“以人為本,關愛學生,嚴格管理,消除隱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興校,知榮明恥,共建和諧。”這充分表達了廣大師生的強烈愿望,也表達了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熱切期盼。

一、加強和改善中校學校的管理工作,校長是關鍵

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這說明校長在學校管理和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校長既是學校的組織者、教育者、管理者、經營者,也是學校的領導者。一位真正好的學校校長,不僅要有管理意識,更要有正確的領導意識。這是學校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中小學校長要學會領導,善于領導,并加強領導意識的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校園,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同事關系。在學校中,機構與機構之間,人與人之間,事與事之間,難免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這就需要領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做好協調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使機構與機構之間,彼此配合;人與人之間,通力合作;事與事之間,互相促進,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尤其當前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這種領導體制,校長要真正發揮這種領導體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視協調,善于協調,為學校師生員工提供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才能使全體人員在愉悅的環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種合力,獻計獻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應具備現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學校是一個培養人,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優質服務的場合,學校管理中的主體,客體主要是人,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長作為學校的獨立法人代表,必須具有強烈的法制觀念,強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識,能夠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對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學校的管理者應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對新生事物敏銳的洞察力,應具有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素質。在學校管理中,應采用現代科學思維方式,標新立異,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將創新滲透到管理的各個環節。

4.中小學校領導者和管理者必須打破固步自封的狀態。主動迎接社會挑戰,爭取外部系統的支持,為學校的發展創造一個優良的內外部環境。

二、“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神圣的職責”

(一)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是加強和改善中小學校管理的又一關鍵

學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賴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主導作用的發揮,要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必須有較高的素質。要通過各種途徑,強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識,使他們認識到作為人民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只有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學校管理工作的“合力”,營造出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發展的環境;要提高廣大教師素質,包括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觀念的強化,必要的德育知識、心理學知識等的武裝,德育滲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強和改善學校的管理。

學校管理者應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的價值激勵取向,鼓勵教師參與校務管理與決策,確立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師自覺地將社會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及對變化著的環境的適應轉化為其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學校管理中,教師不僅是學校管理的客體、管理對象,同時也是學校管理工作的積極參加者、管理的主體,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雙重身份。學校管理者要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協調好教師之間、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使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關系和諧,構建和諧校園,以激勵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班主任隊伍,是使學校管理決策付諸實施并達到預期效果的保證

班主任素質與能力直接關系著班集體的形成和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成長。因為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和靈魂,是班集體的創造者,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接觸時間最長,距離最近的人,又是對學生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橋梁與窗口。教育部周濟部長指出:“班主任專業化”,要求將班主任工作從“副業”變成“主業”。這就對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學校的管理恪守“以人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認為人具有廣泛的創造性與自主性,是推動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礎之上。人本管理與傳統的以技術為本,以資本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區別在于強調以人的個性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簡單地以人為中心。這是一種敬畏生命,發展個性,重視人的價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員工的行為主體性,認為員工只有做他們自己愿意做的事、感興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強調個體行為主體權、強調人格獨立、為組織的每一個成員創造個人發展空間,促使員工在充分認識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過程得到發展。

管理的對象是人,應該由人出發,以人為本。作為現代管理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給組織中的每一位成員提供充分的空間,使得個體充分施展才能,通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配合,將組織中的成員培養成技術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學作為以培養人為目的的特殊社會組織,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學校管理中的“題中應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先“理”后“管”,關注師生需要,把師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極大地激發全校師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除加強對師生日常行為的規范,還要加強對教學環境的改善。學校管理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策略選擇、運用要講辯證法,要采取更為科學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為本的“參與+規范”的策略。因為教育教學管理的實質與重點是人的管理。要想實現管理的績效,就必須關注人的發展,將學校的發展目標與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目標進行有效的整合。“參與+規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參與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被管理者的積極性,用規范來保證學校工作的高效有序運行。

四、“廣大中小學生是創建和諧校園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創建和諧校園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個體。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誘發,直接取決于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感到寬松自由,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只有了解學生、愛護學生,才能創設出使他們樂學的情境,激發起他們的創新欲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重視校園內“和諧”人際關系的創設。學校是兒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所。有學者研究表明:“兒童的價值觀將會被他們的人際關系、態度、教學風格方面的榜樣作用作有意無意的影響。”把德育蘊含在任課教師良好的言談舉止,豐富多樣的學校活動、催人奮進的校風、學風之中,其效果遠遠優于直接灌輸的德育方式。通過教學,師生交往、課外活動的不同方式,把社會價值轉化為兒童、青少年應該遵守的,并與其身心發展水平相符合的行為規范,形成尊重、關愛、公正、有序的校風、班風和學風,建構師生共同的道德價值體系和精神生活,學會自尊、自愛、誠實、信任、友誼、莊重、寬容和關愛。這種現實的、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滲入他們的心靈,起到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環境育人,重在創設。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各式各樣、豐富多彩、富有教育意義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寓教于樂、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僅提高了兒童的參與意識,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幫助兒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形成團結、協調的人際關系,增強其集體意識和凝聚力。

國務委員陳至立在“全國加強中小學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弘揚校風正氣,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使校園充滿文明、祥和、友愛的氛圍”。

“當前,在全國中小學校開展加強學校管理,共建和諧校園活動的總體目標任務,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學校建成為平安、衛生、文明、和諧的校園,切實保障全國廣大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中小學管理論文:中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論導向——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和倫理主義的整合

摘要 不同的理論觀點,既影響著教育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會在管理實踐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 格,也直接影響教育管理改革的發展方向。在當今世界,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和東方倫理主義形成了影響世界 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的三種理論思潮。三種理論在相互攻訐、相互作用、相互對話的過程中,給教育管理帶來 了勃勃生機。三種理論思潮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融合,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種理論導向。

關鍵詞 教育管理 科學主義 人文主義 倫理主義 理論導向

從中小學教育管理發展的歷史來看,無論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時,總會 采取不同的理論觀點和獨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繼承、交流、整合的基礎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教育管理理 論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思維方式不同,會認同不同的管理理論,也就會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格。我們為論述方便,可以大體將他們歸并為: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以效率為核 心的“科學管理理論”;以人本主義為導向的“行為科學”理論;以倫理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①。 在當今世界,這三種理論導向構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圖式。在當代中國中小學,對各種理論的探索和實踐,也 深刻地影響著中小學教育的發展軌跡,但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這三種理論導向發展的趨勢,都正在逐步由對 立走向整合,對這種趨勢的深入研究,對深化我國中小學管理改革,意義極大。

一、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科學管理

在科學主義者眼中,科學是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客觀真理被認為是可以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出發點,而對 “科學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則被認為是人們在認識客觀真理之后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法寶。現代科學管理是 在社會大生產條件之下,對科學主義理論的一種實踐。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學管理作法,許多是從企業管理中移 植過來的。對形成20世紀以來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影響重大的最早一種學說是英國工程師F·泰勒提出 的“科學管理”理論,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原則有四條,一是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單憑經驗的辦法;二是科學地選擇工人和管理人員;三是培訓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種的學問;四是資 方與工人之間親密協作,職責均分,資方要干自己應該干的事情,不要把它們都推給工人②。這種理論提供了 解決企業管理中怎樣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這兩個環節的方法,因而成了現代管理科學 的基礎,它也被稱為“科學管理主義”。其思想不僅在企業界得到廣泛運用,而且也運用到教育和社會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國,由于公共學校教育在19世紀末得到迅速發展,教育管理面臨許多新的棘手問題,同時 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巨額投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們向學校要效率,學校管理人員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為在教育管理上與當時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學化”運動遙相呼應的一種思潮。在我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來了“科學的春天”,改革開放的熱潮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巨大變化,社會、政府、家庭給教育提供了越來越好 的條件,同時對教育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也引發了教育管理人員學習西方科學管理理論的熱情,可以說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學管理”思想影響下進行的。

科學管理思潮對教育管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紀初,由于社會、生產、科技的迅速發展,各國基礎教育也得到迅速發展,學校數量大量增加,社會 、團體、家庭對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這引起了人們對教育效益的廣泛關注,企業界和政府部門對學校在管 理上的浪費現象提出了嚴厲批評,要求管理人員把重點放在質量和效率上。為此提出必須對學校各方面工作進 行考核,在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壓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員不得不放棄傳統的教育價值觀,轉向接受與現代社會經 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管理模式,科學管理的思潮開始在學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員明確了解教育目標,了解學校的總效率與員工們的工作效率的聯系,了解教師的工作成效,了解學生的學 習效果,了解一個班和另一個班教學效果的差別,了解本校學生與其他學校學生相比較孰優孰劣,即注意把經 費的分配同教學成本聯系起來。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講師富蘭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學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確定學校產品的理想標準(即學生標準);其次規定學校的生產方式;生產者(教師)必備的資格和工 作準則。這樣“管理人員就一定能夠牢固地掌握控制生產成本的規律并懂得如何引進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著權力的集中化和監督者對全部執行過程實施明確的指揮”③,這樣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過程 的觀念對傳統的經驗型管理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二)強調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量化管理

隨著科學主義觀念的流行,教育科學研究也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調查、教育統計、教育 測量成了學校進行科學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記錄、分析和比較教育產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國改革開放以來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崗位責任制、教師工作量的量化,標準化考試的盛行,甚至學生品德也要實行量化 標準,各種統計技術、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運用,使學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約化之路。為保證質量和 效率,競爭和淘汰成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數和年級、名次和證書,成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與此無關的興 趣活動和課外活動,便理所當然地被排除在課程之外。

(三)以科層管理為組織基礎

科層管理理論屬于古典組織學派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提出來的。其主要 貢獻是提出了所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權威基礎上的等級體系。科層管理理論認為, 在現代社會,由于科技革命改變了工作場所的性質,即分工細化和管理復雜化,這就有必要發展控制工作的綜 合機構,創造溝通和協調的系統,確定管理者及其屬員的行為準則。在韋伯看來,“充分發展的科層組織機制 較之其他組織,簡直就象大機器生產與非機器生產方式之別”④,也就是說,他認為這種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方面優于其他組織體系。

雖然對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應用科層管理理論,有許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論研究 者和實踐人員仍試圖運用科層組織的概念和操作方法來說明和解決教育管理問題,對教育管理產生了切實的影 響。如在教育系統中建立上下銜接又有明確分工的管理體系;國家通過法律、法規、政策賦予各級教育組織以 明確的職責和權力;在學校內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組織網絡,各職能部門層次分明,分工明確,有標準的工 作程序;各級領導要經常考核下屬的工作效率,并按他們的能力和成績決定進退,等等⑥。

上述觀點充分反映了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論觀點。由于有了效率意識,教育管理人員更容易與 社會各界溝通,促進了教育管理的科學化和理論化,促進了教育管理的專業化、理性化、協調合作、連貫性和 激勵作用,為教育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這種理論導向在實踐中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機器人、經濟人,只能服從,忽視了教育是一項特別需要教師創造性勞動的事業,僅僅視教 師為執行命令的工具,無意調動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師和學生屈從于機械程序和某些 領導人的專斷獨裁行為;其次,缺乏對組織環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的認識,不重視處理組織中的人的問題,在 組織結構上的基調是獨裁式,過份強調組織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規章制度等,缺乏對人格的尊重和對人的靈活 性的重視,其等級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組織僵化,束縛了事物的發展。第三,在強調教育管理和企業管理 的共性時,忽視了教育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師勞動與工人勞動、教育投資與生產投資、教育結果與工業產品的 區別。雖然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首創了運用定量方法解決管理問題,彌補了過去純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實上很難完全用定量的方法來分析和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情況,其研究方法帶有明顯的形而上學色彩。

隨著時間的發展,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給教育實踐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明顯:首先,加速了學歷 社會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兩個無休止攀爬等級階梯的群體,教師為更高的工資、更高的職務和職稱而攀爬 ,學生為更好的學校、更高的學歷和學位而用功,使教育背離了教育本身的價值,教師和學生常常在為許多虛 假的目標而奮斗。其次,在教育內部,顛倒了人和教育的關系,壓抑人性、摧殘兒童,把人培養成了科學技術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嚴重脫離了生活。再次,學校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成為一個“篩選”的等 級化機構和發放學歷證書的場所,另外,由于學校教育轉向考試中心主義,畢業證書成了挑選職業的通行證, 其貶值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激烈的升學競爭導致了普遍的厭學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因此,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論受到了來自兩方面的批評,一是來自人文主義,一是來自倫理主 義,他們抓住科學主義的要害猛烈開火,批評它忽視人、忽視人性、忽視教育的本質、忽視教育與生活的聯系 ,但它們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涇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的人際關系管理思想

本世紀30年代以來,由于勞工運動和民主思潮的蓬勃發展,新興社會科學的產生,加上學校規模擴大和學 校系統內部結構變化,科學管理思想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猛烈抨擊。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開始醞釀、誕生。 其中名氣最大、影響最深的倡導者當推杜威,他在系統地提出基于人文主義精神的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的 同時,提出要讓教師有機會更充分地參與管理,這不僅不會改變學校組織的本質,而且還將改變教師和管理人 員之間關系的類型和性質;作為學校管理人員的“領導應當是通過和別人交換意見從而激發和指導智慧的領導 ,而不是那種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專橫獨斷地將教育目的和方法強加給別人的領導”⑦。以后,工業和社會科 學所進行的人際關系研究似乎在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證實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義的領 導方式能夠提高組織的士氣和效率。

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際關系研究

當時工業方面進行人際關系研究的著名實驗是美國芝加哥霍桑工廠的管理部門與哈佛大學管理教授E·梅奧 (Eltan Mayo)等人合作進行的“霍桑調查”,其研究結果促使管理上的“經濟人”模式向“社會人”模式轉換 ,即注重集體以及集體中人與人的關系等社會問題對個人和組織效率的影響。不久,此種研究形成為有廣泛影 響的人際關系學說,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會人”,是復雜的社會系統的成員,他們不僅有追求物質利益 的欲望,還有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以及安全、歸屬等方面的社會和心理的欲望,滿足工人的社會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氣(如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協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關鍵;領導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好集體工作 ,要在正規組織的經濟需求和工作人員的非正規組織的社會需求之間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識到把人際關系學說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聯系起來的教育家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導主任拉爾夫·泰勒 ,他在《變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須調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際關系的研究與學校管理人員有關, 他預見今后教育管理必將受到“霍桑實驗”的影響。二戰以后,把人際關系學說和教育管理結合起來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爾伯·約契主張校長要正確處理好全體教職員之間的關系,要和教師以平等的地位對話等,給教 育管理理論以新的啟發。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滿足

人際關系理論通過霍桑實驗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是提高工人士氣。究竟怎樣才能提高 員工士氣呢?人際關系理論研究者認為:追求滿足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勵人們的動力。以后的一些行為 科學研究者對此又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認為人們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出自一定的動機,而動機又產生于人們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們的需要和動機確定了人們行為的目標,人們的行為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目標。從人們 內在需要出發,推動人們采取某種有目標的行為,最終達到需要的滿足,這就是激勵的過程。以人文主義為導 向的行為科學論者認為,沒有達到滿足的需要是激勵過程的出發點,行為的推動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是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勵兩因素論”。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激勵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動物,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影響行為,而已經滿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勵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級排列的,一旦一種需要被滿足,另一種需要 就會出現,并要求滿足。這個進程是沒有止境的,人就是為了滿足需要而不斷地生活和工作的。馬斯洛在1954 年發表的《激勵和人》一書中,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等級。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的這些基本思想被后來的實際管理人員廣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層次的需要手段來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是教育管理人員普遍研究的課題。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勵兩因素論”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人們不滿足于工作時,是對工作環境不滿;如滿意工作時,則是 滿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發表的《工作的激勵》一書中提出了激勵的兩因素論。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維 持因素。這種因素是維持一個合理的滿意水平所需的,沒有它們,職工就不會滿意,但它們的存在并不構成強 烈的激勵。第二,激勵因素。這些因素構成對職工強烈的激勵,能使職工高度滿意于工作。激勵理論明確指出 人們的工作效率決定于人們的工作態度,而工作態度又取決于人們需要被滿足的程度;而人們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滿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環境的影響。70年代以后,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論對教育管理的 影響與日俱增,“自我實現”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種追求,他們也認為,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幫助每個人成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斷言:“學校全體教師中士氣的高漲,是和管理人員幫助他們每個人 在工作中獲得的滿足所能達到的程度直接聯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領導方式的研究

行為科學的研究者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在影響企業各部門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領導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們發現生產效率高的領導人總是讓下級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標是什么,需要達到什么要求,然后讓他們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還認為,如果領導人員以職工為中心,不僅注重職工工作,而且經常關心他們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這個部門的效率就高;如領導人僅以工作為中心,不關心職工的愿望和要求,這個部門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調查研究中就領導是否對下級信任、下級在工作中有無自由的感覺,以及領導是否積極與下 級發生聯系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組織領導的四種基本制度;一種是剝削式的專制制,第二種是 仁慈式的專制制,第三種是參與制,第四種是民主制。調查結果發現,工作效率高的單位多采用第三、四種制 度。因此,利克特認為,高效率管理人員領導人的組織有以下鮮明特點:第一,整個組織中每個成員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標一致,并有參與、支持完成目標的意識;第二,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有明確、合作的態度和正確 的動機;第三,組織是一個緊密結合的、工作有效的社會系統,成員之間相互信任、支持,領導鼓勵成員有效 “參與”;第四,對成績的總結,主要用來進行自我引導,而不是為了控制。國際知名心理學家K·節英(Kort lewin)與其研究生在美國依阿華大學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領導作風如何影響群體行為。結果顯示,實行民 主領導的組織活動成果豐富,組織成員對相互間的交際感到滿意,他們表現出更有創造性和獨立性。

不難看出,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的人際關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廣泛接納,除了與本世紀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發展有關外,更實際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有助于解決由于學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來越官僚主義所 造成的問題。同時,教育組織的進一步專門化及其在規模上的擴大、教育活動的復雜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員在 處理有關事物的過程中應更加依靠教師的合作和專業知識,而民主管理理論和人際關系理論兩者的確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決策責任,以及幫助教育管理人員更好地同教師一道工作的方法。這種管理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 廣泛傳播,并在實際管理中產生了深刻影響。首先,它改變了教育管理中對人的看法,重視人的因素,特別是 將人的組織行為作為討論的重點,不僅可資借鑒,而且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促進了管理思想的繁榮;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發展了管理理論,一方面開創多學科協調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的行為的調查 研究;另外,它還強調人的行為的因果關系和行為規律,并據此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實現“民主”和“自主”原則,恢復“人的尊嚴”或“人性”,使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相結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開辟了一條管理新路,特別是倡導教師參與管理的各個方面,“目標管理”和“豐富工作內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影響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際關系學說畢竟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定階段發展起來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決管理的全部 問題,也無法解決隨著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矛盾沖突。特別是這種理論被行為科學論者片面強調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實踐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顯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約人的組織行為的因素相當復雜,單靠某一種理 論予以科學的把握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尋求多種理論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論趨于完善便成了人們繼續奮斗的 目標。

三、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思維定勢所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就 是他的管理觀念的體現,西方現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們無不出自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管理思想則是東方文化的產物,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發展的過 程中積淀而成的價值道德和思維定勢。中國人處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是非標準為準繩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論、重和諧、重傳統居于主導地位。正如倫理學家羅國杰先生所說:“人倫關系和人倫價值是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起點,精神境界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支柱,人道主義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整體觀念 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歸宿。修養踐履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則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國現在的教育行政與管理人員就是在人倫為本的文化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在他們頭腦中 潛藏著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思想。這種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強調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義特別重視教育的作用,視教育為改造人的靈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學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⑩,可說是這一觀點的代表。道德理想主義者特別是在儒家的哲學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個教育者,管理過 程也是一個教育過程。他們反對自然主義學說,認為人在組織中如不被好的東西去影響、改造,就會被壞的東 西影響、改造。教育的責任就在于“化性啟偽”,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東西發掘出來,用以驅除 后天不好的東西,向“仁”和“君子”邁進。管理就是通過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倫關系中的秩序 。

(二)重視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義強調知行合一,強調用一整套倫理規范來規范人在組織中的行為乃至個人的生活小節,管理 就是建立一種倫理規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過做、行,在做和行的過程中養成行為習慣,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個人精神和國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經濟的、軍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種理想的道德可以通過合適的方法、途徑有效地灌輸給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 、重慶育才學校就是進行這樣的教育,也是實踐這種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為“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教學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 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12)

(三)講求人倫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講求人際關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特別是下級對 上級的服從,朋友之間的“信”,上級對下級的“義”。辦事要謙虛謹慎,寬容忍耐,嚴于律己,沉著穩健, 工作勤奮,生活節儉,講究中庸,強調團結,重視和諧,遵守紀律,這一切對于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源遠流長的,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國的教育管理者的 頭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從儒家的“修道之謂教”,到王陽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義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務于一個理性的、民主與法制健全的國家,管理的質量和 效率將會大幅度提高,教育將會取得巨大進步。但是,這種管理思想在長期的封建社會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極因素,成為中國人前進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權力的官本位專制主義思想;論資排輩的等級觀念和行為準則 ;只重情義不講效益;和為貴,忍為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等等。這是我們今天所必須 摒棄的消極因素。

四、融合——當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從以上管理思想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西方管理思想還是東方管理思想,各種理論導向都有自己的視角和 側重點,科學主義導向產生的變式都關心應當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組織更富有效率的問題,其視點在于組織結 構方面。人文主義導向產生的變式其注意力則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強調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義 產生的變式則強調秩序、人倫關系的重要性。但是,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學科高度 分化、高度綜合的趨勢影響之下,許多學者發現單獨一種教育管理思想解決不了問題,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眾家之長,促進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專業化。

在西方,隨著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理論、突變理論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興起 ,一種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的開放系統管理理論開始受到管理界的歡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視為教育管理理 論走向融合的發端。系統管理論認為,學校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認為學校、社區和社會之間的 界限是可以滲透的、相互作用的,社會上各種因素(政策的、觀念的、經濟的、風情的等等)都在影響著學校 的教育質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統管理學說從系統觀念上給教育管理人員提供了一種思想方法,提 供一種把學校內外環境、各種因素作為整體進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員樹立起整體優化觀念、合理組 合觀念、動態平衡觀念、開放與閉合統一觀念、信息溝通與反饋觀念。同時把系統分析的方式應用到教育調查 、教育預測、教育決策、教育規劃、教育評價、教育診斷之類的教育行為之中。另一方面,系統管理學說認為 教育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一體化系統,它是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開放的系統。第一,學校是由人、物資、教育 媒介和其他資源在一定目標下組成的復雜系統,一個系統的變化會引起另外幾個子系統的變化,學校領導人在 協調學校內部管理過程時,要注意各子系統之間的動態聯系。第二,學校是一個開放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 一個子系統,它受外部環境影響,如社會對學校的政策和法律規定及廣泛的文化影響,它同時也影響外部環境 ,它只有在與外部環境相互影響中才能達到動態平衡。同時,系統管理理論往往同權變理論結合起來,不承認 在處理組織問題時有一套放之各種組織而皆準的方法,管理應該是根據學校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具體情況對組織 問題作出靈活處理。

在我國,特別是80年代以后,我們在學習西方管理思想的過程中改造我國原有的管理思想和體制,大多數 學者認為,我們學習西方管理理論,無論是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還是以行為主義為導向的,都是為了消化、 吸收,為我所用。根據對以上三種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認為必須用鄧小平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來”的偉大教導為指南,對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管理理論進行系統地、深入地研究,把現 代的先進管理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盤否定,大加討伐。縱觀整個 世界管理理論的發展,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理論與運用,多樣與綜合,已成為當代教育管理理論完善與 更新的大趨勢。

中小學管理論文:論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與管理策略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職業壓力 管理策略

論文摘要:本文從教師職業壓力的內涵入手,從社會、組織和個人等方面分析探討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源,并提出相應的壓力管理策略。

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教師職業規范的需要,更是教師個體發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過重的壓力嚴重損害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影響了教師進行創造性工作的熱情,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是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壓力與管理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為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管理教師,緩解教師職業壓力以提高工作績效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一、教師職業壓力的內涵

較早出現并被普遍引用的是Kyriacou和Sutcliffe(1978)提出的教師職業壓力定義。他們認為,教師壓力是教師的一種消極情感(如氣憤或沮喪)的反應綜合癥,通常伴隨著潛在致病的生理和生化變化,它是由教師工作引起的,并且通過教師對工作要求是否對其自尊或健康(well-being)構成了威脅的知覺以及通過激活減少威脅知覺的應對機制來進行調節。這個定義實際上認為教師壓力對教師健康產生了消極和潛在傷害。我國有學者認為,所謂教師壓力,是指由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及生存狀況相關的煩惱事件或學校工作環境等因素引起的一種精神狀態及相應的行為表現。

二、當代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源分析

從已有的教師職業壓力研究結果看,不存在一個唯一最顯著的壓力源,但某些壓力源在多數研究中重復出現。中小學教師工作中存在著許多壓力源,它們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發生變化。當代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源分為社會壓力源、組織壓力源和個人壓力源。

(一)社會壓力源

考試壓力使當代中小學教師不堪重負。廣大學生及學生家長將考試升學的希望寄托在教師身上,各級教育管理部門也將考試排名和升學率與教師的晉級、工資、獎金直接掛鉤,考學生實質就是考教師,因而教師的考試壓力絕不亞于學生。

社會成員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過高。由于職業的需要,中小學教師不僅要做好教學工作,還必須成為教育專家、課堂管理者、人際關系協調者、心理咨詢者、學習者、以及優秀的父母形象等,且每種角色都要求教師具有“蠟燭的犧牲精神,春蠶的奉獻意識,園丁的工作作風”。

另外,不良社會風氣的蔓延、社會地位不高、經濟收入過低,以及職稱評定制、教師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等教育改革的舉措都會增加中小學教師的壓力。

(二)組織壓力源

教師職業壓力的組織壓力源主要體現在學校管理和人際關系兩方面。

首先,學校的管理水平和硬件設施對教師工作的影響很大。由于學校管理不當而引起的與教師直接相關的問題有:工作負荷過重(工作任務分配不均或職責劃分不明確)、缺乏參與學校協商與決策的機會、缺乏適當的繼續教育(培訓)以適應新的工作要求、升職機會太少、管理者對遭受壓力或表現出壓力癥狀的教師缺乏理解與幫助等等。至于學校條件差給教師帶來的壓力自是不言而喻。

其次,學校內部的人際關系構成教師職業壓力的重要來源。一方面,由于諸多原因,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差別很大,且不易受教師控制,因此,學生之間的摩擦、不良行為、厭學、學習成績較差及對教師的不尊敬態度,都是教師每天必須面對并加以解決的難題。另一方面,教師與領導和同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也促使壓力產生。

(三)個體壓力源

如果將以上社會因素和組織因素看作造成職業壓力的外在因素,那么教師的個體特征(如人格、認知風格等)可以看作教師職業壓力的內在因素。

在心理學中,人格通常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興趣、愛好及能力等,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組織。戴維和瑞德(David & Reda)的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引起教師職業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A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師由于其性格內心好靜、憂郁,難以適應環境,往往承受更大的職業壓力。教師由于人格特征和認知風格不盡相同,對壓力感知的程度、范圍也表現出很強的個體差異性。

三、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的管理策略

(一)運用社會支持系統,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威望

一份職業的社會地位,取決于它的經濟地位和職業聲望,同時也決定了該職業的吸引力。在中國,教師盡管被人們普遍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人之楷模”等,但其職業地位并沒有得到社會的真正認可。要使教師真正熱愛并獻身于自己的職業,必須通過政策傾斜、輿論導向等多種途徑,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真正做到教師職業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處于比較優越的地位。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自己的職業感到光榮和自豪,才能以健康而積極的態度從事教育工作。

(二)增加人文關懷,創設良好的工作和制度環境

學校要努力為教師創造寬松的工作環境,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學校領導要深入到教學一線和教師群體,關心教師的工作和生活。要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尊重教師的合法權益、主體地位。要建立科學的聘任、考評、篩選制度,創設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激發教師產生強大而持久的行為動力。

深化教學管理改革,消除對教師管理工作的隨意性。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評比和重復培訓,為教師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和自主空間。加強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建設,為教師備課、教學實驗提供良好的條件。推廣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減少教師因機械、重復勞動而帶來的壓力。縮減班額,整合資源,優化設置,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注重過程評價,形成多元化教師評價體系。教育行政部門必須改變只以學生考試成績來評價中小學教師工作的做法,不斷改革和完善教師評價制度,使教師評價體系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特點。

搞好教師培訓,注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高質量的教師培訓是緩解教師壓力的間接途徑,把對教師的工作要求通過培訓轉化為教師自身必要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可降低工作壓力。無論是職前培訓還是在職培訓,使現代師資培訓工作更加實用化、合理化,避免形式主義和表面化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還要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師心理輔導與咨詢機構,定期開展心理講座和現場咨詢,幫助中小學教師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調控能力,及時疏導、排解不良的情緒和心理困擾。

中小學管理論文:淺談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源的訪談研究:學校管理壓力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校長 壓力源 學校管理壓力 訪談研究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半結構深度訪談的方法,對天津市某地區18位中小學校長進行訪談研究。研究發現校長感受到的壓力來自:教師待遇、教師能力、師資力量和硬性指標等。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社會和教育本身對校長的要求越來越高,校長的工作壓力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梳理以往的研究發現,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來自:學校管理、工作任務、社會、個人和職業發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學校管理方面,校長的壓力主要來自教師和上級部門。在教師方面,教師福利待遇偏低,教師能力參差不齊,教師整體素質,以及師資力量使校長感到很大的壓力[1][2][6][7]。在上級部門方面,上級下達的指標多[2]、權力的限制[1][3][4][5][6][7]等使校長感到壓力。這些壓力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校長的心理健康[5][8]。

因而,本研究通過半結構深度訪談來了解當前中小學校長學校管理方面的壓力源,關注這些壓力源帶給校長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長學校管理壓力產生與加劇的原因,以期為緩解中小學校長學校管理壓力提出具體建議。

一、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源分析

從訪談對象關于“校長工作管理方面的壓力”這個問題中,我們總結出了兩個主題,來自教師方面的壓力和上級部門的壓力。

1.來自教師方面的壓力

(1)教師待遇

將近4/9的校長都提到由于教師待遇低所產生的壓力。一些訪談對象表述到“現在大部分地區,經濟條件要是比較好的,能保證老師的工資全額給你撥下來就是相當不錯了。”一方面,教師待遇將直接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校條件差、待遇低不僅不能吸引大學生前來任教,而且還會造成優秀教師的流失。從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進的比例失衡,使校長不知所措,產生巨大的壓力。

(2)教師能力

教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水平的好壞。5/9的訪談對象指出教師能力給他們的管理造成負擔。例如有校長提到“有的教師就是不會上課,你怎么給她講,她還是不會上課,感觸太深了。”一些校長具體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輕教師和老教師之間的差距使他們感到壓力,例如“老教師都工作10幾年了,你要他轉換思想,可能嗎?很難的。”甚至有的老教師因為新理念接受的問題產生職業倦怠,想“趕緊脫離一線,有機會就不想教了”。

(3)教師管理

超過一半的校長認為教師管理方面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首先,教師直接利益很難協調。一位校長具體的談到“今年有6個教師有資格晉升高級,可是上級部門只有5個指標,教師之間利益的平衡感到壓力很大”。其次,教師不配合校長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長提到“我們有個教師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個教師去代課,可他特別不高興,不但不答應,而且還在教室里當著學生的面和我吼起來”。最后,民主測評使校長顧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權利,加劇了校長的壓力。

(4)師德

一位訪談對象指出教師師德問題使自己感到壓力。他指出“如果一個老師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師要有愛心”,并且他還進一步指出,“現在教師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沒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溝通,這樣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壓力很大!”

(5)師資力量

根據訪談對象的描述,在師資力量上有2/9的校長感到壓力。這些校長基本都是來自農村或城郊,正如他們所提到“我們學校音體美沒有專職的教師,都是兼職,我們行政領導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來自上級部門的壓力

(1)硬性指標

將近4/9的校長提到上級部門下達的硬性指標使他們感到壓力。例如有的校長談到“上級教育管理部門下達的指標完成不了,能不有壓力嗎?”

(2)沒有實權,只有事權

將近1/3的校長感到沒有實權,只有事權。一方面,他們沒有實權,正如一位校長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權威意識很重,他不懂得分權,他是集權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權,事務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長無可奈何的說“工作上的壓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務性的工作太多。”

(3)執行力度

2/9的校長感到貫徹實施上級部門下達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時,存在執行力度的問題。正如一位校長所述“學校領導層出臺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務處可能在執行的時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從教務處分擔給教研組,教研組對你的東西產生了別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師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樣了。”

二、對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的思考

1.教師對校長產生壓力

(1)教師經濟基礎不能保證

教師勞動直接創造社會的精神財富,也間接創造物質財富。據訪談對象所述,教師勞動收入與付出并不平衡,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工資待遇仍然不盡人意。雖然教師的工資、福利在近年來有了進一步提升,但事實上又在市場時代的經濟格局中被徹底“消費”,教師難免會情不自禁地產生失落感。

(2)教師教學質量

盡管現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但現行的教育評估機制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一個學校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教育行政部門對校長的評優、獎勵到職位的升降,直接與所在學校的升學成績掛鉤,因而教師教學質量通過影響學生的成績而使校長感到壓力。

(3)教師管理難度大

教師管理是校長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教師管理直接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辦學質量甚至學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僅會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且會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特別是由于民主測評的存在,使得校長在教師管理方面有所顧慮,不敢放手去做,加劇了校長的壓力。

(4)教師素質的需要

在當今的教育中,教師不僅要有高的教學能力,而且還應具有師德,它是教師素質的一種體現。師德不僅是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而且還會影響到學校的校風。尤其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更大。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體現了師德在學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學校中教師師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長感到壓力。

2.上級部門施加壓力

(1) 硬性指標單一

上級部門每學期都給學校下達許多硬性指標需要完成,這些指標背后都強調一個重點:升學率、優秀率。雖然教育部門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可在實行教改的今天,應試教育已不能滿足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也是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學生最后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唯一指標的現象亟待改變。教育部門如何用客觀、公正的指標來評價學校,讓評價成為激發學校創造力、煥發學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桿,讓教師和學生在評價中獲益,是目前學校評價中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2)實權與事權

在權利行使方面,校長不能責權匹配[2][3][5][6][7]。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應按有關規定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并代表政府承擔管理學校的全部責任。但校長通常感到有責無權,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級干預的太多,使得他們的想法常常不能實現,應有的權利根本沒法落實。因而校長強烈呼吁上級部門給予其責任相當的權利和自主權[5]。并且繁瑣的事務性工作,嚴重妨礙了校長自身專業化的發展,壓力很大。

(3)執行力度

校長執行力的高低決定著學校競爭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影響到學校教育是否能實現教育目的、是否能成為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在現實的教育中,上級部門往往不能考慮學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規偏離學校的辦學實際,令校長難以徹底執行上級指示,頗感為難,壓力很大。

中小學管理論文:中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論導向——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和倫理主義的整合

摘要 不同的理論觀點,既影響著教育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會在管理實踐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 格,也直接影響教育管理改革的發展方向。在當今世界,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和東方倫理主義形成了影響世界 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的三種理論思潮。三種理論在相互攻訐、相互作用、相互對話的過程中,給教育管理帶來 了勃勃生機。三種理論思潮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融合,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種理論導向。

關鍵詞 教育管理 科學主義 人文主義 倫理主義 理論導向

從中小學教育管理發展的歷史來看,無論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時,總會 采取不同的理論觀點和獨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繼承、交流、整合的基礎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教育管理理 論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思維方式不同,會認同不同的管理理論,也就會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格。我們為論述方便,可以大體將他們歸并為: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以效率為核 心的“科學管理理論”;以人本主義為導向的“行為科學”理論;以倫理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①。 在當今世界,這三種理論導向構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圖式。在當代中國中小學,對各種理論的探索和實踐,也 深刻地影響著中小學教育的發展軌跡,但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這三種理論導向發展的趨勢,都正在逐步由對 立走向整合,對這種趨勢的深入研究,對深化我國中小學管理改革,意義極大。

一、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科學管理

在科學主義者眼中,科學是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客觀真理被認為是可以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出發點,而對 “科學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則被認為是人們在認識客觀真理之后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法寶。現代科學管理是 在社會大生產條件之下,對科學主義理論的一種實踐。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學管理作法,許多是從企業管理中移 植過來的。對形成20世紀以來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影響重大的最早一種學說是英國工程師F·泰勒提出 的“科學管理”理論,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原則有四條,一是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單憑經驗的辦法;二是科學地選擇工人和管理人員;三是培訓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種的學問;四是資 方與工人之間親密協作,職責均分,資方要干自己應該干的事情,不要把它們都推給工人②。這種理論提供了 解決企業管理中怎樣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這兩個環節的方法,因而成了現代管理科學 的基礎,它也被稱為“科學管理主義”。其思想不僅在企業界得到廣泛運用,而且也運用到教育和社會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國,由于公共學校教育在19世紀末得到迅速發展,教育管理面臨許多新的棘手問題,同時 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巨額投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們向學校要效率,學校管理人員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為在教育管理上與當時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學化”運動遙相呼應的一種思潮。在我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來了“科學的春天”,改革開放的熱潮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巨大變化,社會、政府、家庭給教育提供了越來越好 的條件,同時對教育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也引發了教育管理人員學習西方科學管理理論的熱情,可以說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學管理”思想影響下進行的。

科學管理思潮對教育管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紀初,由于社會、生產、科技的迅速發展,各國基礎教育也得到迅速發展,學校數量大量增加,社會 、團體、家庭對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這引起了人們對教育效益的廣泛關注,企業界和政府部門對學校在管 理上的浪費現象提出了嚴厲批評,要求管理人員把重點放在質量和效率上。為此提出必須對學校各方面工作進 行考核,在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壓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員不得不放棄傳統的教育價值觀,轉向接受與現代社會經 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管理模式,科學管理的思潮開始在學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員明確了解教育目標,了解學校的總效率與員工們的工作效率的聯系,了解教師的工作成效,了解學生的學 習效果,了解一個班和另一個班教學效果的差別,了解本校學生與其他學校學生相比較孰優孰劣,即注意把經 費的分配同教學成本聯系起來。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講師富蘭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學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確定學校產品的理想標準(即學生標準);其次規定學校的生產方式;生產者(教師)必備的資格和工 作準則。這樣“管理人員就一定能夠牢固地掌握控制生產成本的規律并懂得如何引進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著權力的集中化和監督者對全部執行過程實施明確的指揮”③,這樣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過程 的觀念對傳統的經驗型管理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二)強調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量化管理

隨著科學主義觀念的流行,教育科學研究也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調查、教育統計、教育 測量成了學校進行科學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記錄、分析和比較教育產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國改革開放以來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崗位責任制、教師工作量的量化,標準化考試的盛行,甚至學生品德也要實行量化 標準,各種統計技術、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運用,使學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約化之路。為保證質量和 效率,競爭和淘汰成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數和年級、名次和證書,成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與此無關的興 趣活動和課外活動,便理所當然地被排除在課程之外。

(三)以科層管理為組織基礎

科層管理理論屬于古典組織學派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提出來的。其主要 貢獻是提出了所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權威基礎上的等級體系。科層管理理論認為, 在現代社會,由于科技革命改變了工作場所的性質,即分工細化和管理復雜化,這就有必要發展控制工作的綜 合機構,創造溝通和協調的系統,確定管理者及其屬員的行為準則。在韋伯看來,“充分發展的科層組織機制 較之其他組織,簡直就象大機器生產與非機器生產方式之別”④,也就是說,他認為這種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方面優于其他組織體系。

雖然對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應用科層管理理論,有許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論研究 者和實踐人員仍試圖運用科層組織的概念和操作方法來說明和解決教育管理問題,對教育管理產生了切實的影 響。如在教育系統中建立上下銜接又有明確分工的管理體系;國家通過法律、法規、政策賦予各級教育組織以 明確的職責和權力;在學校內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組織網絡,各職能部門層次分明,分工明確,有標準的工 作程序;各級領導要經常考核下屬的工作效率,并按他們的能力和成績決定進退,等等⑥。

上述觀點充分反映了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論觀點。由于有了效率意識,教育管理人員更容易與 社會各界溝通,促進了教育管理的科學化和理論化,促進了教育管理的專業化、理性化、協調合作、連貫性和 激勵作用,為教育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這種理論導向在實踐中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機器人、經濟人,只能服從,忽視了教育是一項特別需要教師創造性勞動的事業,僅僅視教 師為執行命令的工具,無意調動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師和學生屈從于機械程序和某些 領導人的專斷獨裁行為;其次,缺乏對組織環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的認識,不重視處理組織中的人的問題,在 組織結構上的基調是獨裁式,過份強調組織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規章制度等,缺乏對人格的尊重和對人的靈活 性的重視,其等級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組織僵化,束縛了事物的發展。第三,在強調教育管理和企業管理 的共性時,忽視了教育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師勞動與工人勞動、教育投資與生產投資、教育結果與工業產品的 區別。雖然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首創了運用定量方法解決管理問題,彌補了過去純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實上很難完全用定量的方法來分析和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情況,其研究方法帶有明顯的形而上學色彩。

隨著時間的發展,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給教育實踐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明顯:首先,加速了學歷 社會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兩個無休止攀爬等級階梯的群體,教師為更高的工資、更高的職務和職稱而攀爬 ,學生為更好的學校、更高的學歷和學位而用功,使教育背離了教育本身的價值,教師和學生常常在為許多虛 假的目標而奮斗。其次,在教育內部,顛倒了人和教育的關系,壓抑人性、摧殘兒童,把人培養成了科學技術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嚴重脫離了生活。再次,學校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成為一個“篩選”的等 級化機構和發放學歷證書的場所,另外,由于學校教育轉向考試中心主義,畢業證書成了挑選職業的通行證, 其貶值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激烈的升學競爭導致了普遍的厭學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因此,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論受到了來自兩方面的批評,一是來自人文主義,一是來自倫理主 義,他們抓住科學主義的要害猛烈開火,批評它忽視人、忽視人性、忽視教育的本質、忽視教育與生活的聯系 ,但它們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涇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的人際關系管理思想

本世紀30年代以來,由于勞工運動和民主思潮的蓬勃發展,新興社會科學的產生,加上學校規模擴大和學 校系統內部結構變化,科學管理思想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猛烈抨擊。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開始醞釀、誕生。 其中名氣最大、影響最深的倡導者當推杜威,他在系統地提出基于人文主義精神的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的 同時,提出要讓教師有機會更充分地參與管理,這不僅不會改變學校組織的本質,而且還將改變教師和管理人 員之間關系的類型和性質;作為學校管理人員的“領導應當是通過和別人交換意見從而激發和指導智慧的領導 ,而不是那種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專橫獨斷地將教育目的和方法強加給別人的領導”⑦。以后,工業和社會科 學所進行的人際關系研究似乎在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證實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義的領 導方式能夠提高組織的士氣和效率。

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際關系研究

當時工業方面進行人際關系研究的著名實驗是美國芝加哥霍桑工廠的管理部門與哈佛大學管理教授E·梅奧 (Eltan Mayo)等人合作進行的“霍桑調查”,其研究結果促使管理上的“經濟人”模式向“社會人”模式轉換 ,即注重集體以及集體中人與人的關系等社會問題對個人和組織效率的影響。不久,此種研究形成為有廣泛影 響的人際關系學說,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會人”,是復雜的社會系統的成員,他們不僅有追求物質利益 的欲望,還有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以及安全、歸屬等方面的社會和心理的欲望,滿足工人的社會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氣(如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協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關鍵;領導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好集體工作 ,要在正規組織的經濟需求和工作人員的非正規組織的社會需求之間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識到把人際關系學說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聯系起來的教育家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導主任拉爾夫·泰勒 ,他在《變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須調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際關系的研究與學校管理人員有關, 他預見今后教育管理必將受到“霍桑實驗”的影響。二戰以后,把人際關系學說和教育管理結合起來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爾伯·約契主張校長要正確處理好全體教職員之間的關系,要和教師以平等的地位對話等,給教 育管理理論以新的啟發。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滿足

人際關系理論通過霍桑實驗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是提高工人士氣。究竟怎樣才能提高 員工士氣呢?人際關系理論研究者認為:追求滿足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勵人們的動力。以后的一些行為 科學研究者對此又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認為人們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出自一定的動機,而動機又產生于人們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們的需要和動機確定了人們行為的目標,人們的行為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目標。從人們 內在需要出發,推動人們采取某種有目標的行為,最終達到需要的滿足,這就是激勵的過程。以人文主義為導 向的行為科學論者認為,沒有達到滿足的需要是激勵過程的出發點,行為的推動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是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勵兩因素論”。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激勵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動物,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影響行為,而已經滿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勵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級排列的,一旦一種需要被滿足,另一種需要 就會出現,并要求滿足。這個進程是沒有止境的,人就是為了滿足需要而不斷地生活和工作的。馬斯洛在1954 年發表的《激勵和人》一書中,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等級。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的這些基本思想被后來的實際管理人員廣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層次的需要手段來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是教育管理人員普遍研究的課題。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勵兩因素論”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人們不滿足于工作時,是對工作環境不滿;如滿意工作時,則是 滿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發表的《工作的激勵》一書中提出了激勵的兩因素論。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維 持因素。這種因素是維持一個合理的滿意水平所需的,沒有它們,職工就不會滿意,但它們的存在并不構成強 烈的激勵。第二,激勵因素。這些因素構成對職工強烈的激勵,能使職工高度滿意于工作。激勵理論明確指出 人們的工作效率決定于人們的工作態度,而工作態度又取決于人們需要被滿足的程度;而人們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滿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環境的影響。70年代以后,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論對教育管理的 影響與日俱增,“自我實現”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種追求,他們也認為,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幫助每個人成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斷言:“學校全體教師中士氣的高漲,是和管理人員幫助他們每個人 在工作中獲得的滿足所能達到的程度直接聯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領導方式的研究

行為科學的研究者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在影響企業各部門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領導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們發現生產效率高的領導人總是讓下級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標是什么,需要達到什么要求,然后讓他們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還認為,如果領導人員以職工為中心,不僅注重職工工作,而且經常關心他們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這個部門的效率就高;如領導人僅以工作為中心,不關心職工的愿望和要求,這個部門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調查研究中就領導是否對下級信任、下級在工作中有無自由的感覺,以及領導是否積極與下 級發生聯系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組織領導的四種基本制度;一種是剝削式的專制制,第二種是 仁慈式的專制制,第三種是參與制,第四種是民主制。調查結果發現,工作效率高的單位多采用第三、四種制 度。因此,利克特認為,高效率管理人員領導人的組織有以下鮮明特點:第一,整個組織中每個成員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標一致,并有參與、支持完成目標的意識;第二,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有明確、合作的態度和正確 的動機;第三,組織是一個緊密結合的、工作有效的社會系統,成員之間相互信任、支持,領導鼓勵成員有效 “參與”;第四,對成績的總結,主要用來進行自我引導,而不是為了控制。國際知名心理學家K·節英(Kort lewin)與其研究生在美國依阿華大學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領導作風如何影響群體行為。結果顯示,實行民 主領導的組織活動成果豐富,組織成員對相互間的交際感到滿意,他們表現出更有創造性和獨立性。

不難看出,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的人際關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廣泛接納,除了與本世紀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發展有關外,更實際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有助于解決由于學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來越官僚主義所 造成的問題。同時,教育組織的進一步專門化及其在規模上的擴大、教育活動的復雜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員在 處理有關事物的過程中應更加依靠教師的合作和專業知識,而民主管理理論和人際關系理論兩者的確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決策責任,以及幫助教育管理人員更好地同教師一道工作的方法。這種管理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 廣泛傳播,并在實際管理中產生了深刻影響。首先,它改變了教育管理中對人的看法,重視人的因素,特別是 將人的組織行為作為討論的重點,不僅可資借鑒,而且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促進了管理思想的繁榮;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發展了管理理論,一方面開創多學科協調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的行為的調查 研究;另外,它還強調人的行為的因果關系和行為規律,并據此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實現“民主”和“自主”原則,恢復“人的尊嚴”或“人性”,使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相結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開辟了一條管理新路,特別是倡導教師參與管理的各個方面,“目標管理”和“豐富工作內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影響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際關系學說畢竟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定階段發展起來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決管理的全部 問題,也無法解決隨著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矛盾沖突。特別是這種理論被行為科學論者片面強調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實踐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顯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約人的組織行為的因素相當復雜,單靠某一種理 論予以科學的把握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尋求多種理論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論趨于完善便成了人們繼續奮斗的 目標。

三、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思維定勢所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就 是他的管理觀念的體現,西方現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們無不出自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管理思想則是東方文化的產物,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發展的過 程中積淀而成的價值道德和思維定勢。中國人處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是非標準為準繩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論、重和諧、重傳統居于主導地位。正如倫理學家羅國杰先生所說:“人倫關系和人倫價值是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起點,精神境界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支柱,人道主義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整體觀念 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歸宿。修養踐履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則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國現在的教育行政與管理人員就是在人倫為本的文化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在他們頭腦中 潛藏著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思想。這種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強調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義特別重視教育的作用,視教育為改造人的靈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學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⑩,可說是這一觀點的代表。道德理想主義者特別是在儒家的哲學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個教育者,管理過 程也是一個教育過程。他們反對自然主義學說,認為人在組織中如不被好的東西去影響、改造,就會被壞的東 西影響、改造。教育的責任就在于“化性啟偽”,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東西發掘出來,用以驅除 后天不好的東西,向“仁”和“君子”邁進。管理就是通過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倫關系中的秩序 。

(二)重視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義強調知行合一,強調用一整套倫理規范來規范人在組織中的行為乃至個人的生活小節,管理 就是建立一種倫理規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過做、行,在做和行的過程中養成行為習慣,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個人精神和國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經濟的、軍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種理想的道德可以通過合適的方法、途徑有效地灌輸給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 、重慶育才學校就是進行這樣的教育,也是實踐這種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為“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教學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 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12)

(三)講求人倫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講求人際關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特別是下級對 上級的服從,朋友之間的“信”,上級對下級的“義”。辦事要謙虛謹慎,寬容忍耐,嚴于律己,沉著穩健, 工作勤奮,生活節儉,講究中庸,強調團結,重視和諧,遵守紀律,這一切對于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源遠流長的,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國的教育管理者的 頭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從儒家的“修道之謂教”,到王陽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義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務于一個理性的、民主與法制健全的國家,管理的質量和 效率將會大幅度提高,教育將會取得巨大進步。但是,這種管理思想在長期的封建社會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極因素,成為中國人前進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權力的官本位專制主義思想;論資排輩的等級觀念和行為準則 ;只重情義不講效益;和為貴,忍為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等等。這是我們今天所必須 摒棄的消極因素。

四、融合——當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從以上管理思想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西方管理思想還是東方管理思想,各種理論導向都有自己的視角和 側重點,科學主義導向產生的變式都關心應當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組織更富有效率的問題,其視點在于組織結 構方面。人文主義導向產生的變式其注意力則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強調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義 產生的變式則強調秩序、人倫關系的重要性。但是,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學科高度 分化、高度綜合的趨勢影響之下,許多學者發現單獨一種教育管理思想解決不了問題,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眾家之長,促進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專業化。

在西方,隨著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理論、突變理論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興起 ,一種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的開放系統管理理論開始受到管理界的歡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視為教育管理理 論走向融合的發端。系統管理論認為,學校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認為學校、社區和社會之間的 界限是可以滲透的、相互作用的,社會上各種因素(政策的、觀念的、經濟的、風情的等等)都在影響著學校 的教育質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統管理學說從系統觀念上給教育管理人員提供了一種思想方法,提 供一種把學校內外環境、各種因素作為整體進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員樹立起整體優化觀念、合理組 合觀念、動態平衡觀念、開放與閉合統一觀念、信息溝通與反饋觀念。同時把系統分析的方式應用到教育調查 、教育預測、教育決策、教育規劃、教育評價、教育診斷之類的教育行為之中。另一方面,系統管理學說認為 教育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一體化系統,它是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開放的系統。第一,學校是由人、物資、教育 媒介和其他資源在一定目標下組成的復雜系統,一個系統的變化會引起另外幾個子系統的變化,學校領導人在 協調學校內部管理過程時,要注意各子系統之間的動態聯系。第二,學校是一個開放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 一個子系統,它受外部環境影響,如社會對學校的政策和法律規定及廣泛的文化影響,它同時也影響外部環境 ,它只有在與外部環境相互影響中才能達到動態平衡。同時,系統管理理論往往同權變理論結合起來,不承認 在處理組織問題時有一套放之各種組織而皆準的方法,管理應該是根據學校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具體情況對組織 問題作出靈活處理。

在我國,特別是80年代以后,我們在學習西方管理思想的過程中改造我國原有的管理思想和體制,大多數 學者認為,我們學習西方管理理論,無論是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還是以行為主義為導向的,都是為了消化、 吸收,為我所用。根據對以上三種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認為必須用鄧小平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來”的偉大教導為指南,對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管理理論進行系統地、深入地研究,把現 代的先進管理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盤否定,大加討伐。縱觀整個 世界管理理論的發展,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理論與運用,多樣與綜合,已成為當代教育管理理論完善與 更新的大趨勢。

中小學管理論文:加強和改善中小學學校管理

摘要:文章淺析了中小學校校長、教師(班主任)、學生、環境諸因素在加強和改善中小學校管理構建和諧校園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中小學;學校管理;和諧校園

在全國加強中小學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109位校長向全國發出“讓我們的校園充滿愛”的倡議。倡議提出:“以人為本,關愛學生,嚴格管理,消除隱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興校,知榮明恥,共建和諧。”這充分表達了廣大師生的強烈愿望,也表達了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熱切期盼。

一、加強和改善中校學校的管理工作,校長是關鍵

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這說明校長在學校管理和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校長既是學校的組織者、教育者、管理者、經營者,也是學校的領導者。一位真正好的學校校長,不僅要有管理意識,更要有正確的領導意識。這是學校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中小學校長要學會領導,善于領導,并加強領導意識的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校園,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同事關系。在學校中,機構與機構之間,人與人之間,事與事之間,難免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這就需要領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做好協調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使機構與機構之間,彼此配合;人與人之間,通力合作;事與事之間,互相促進,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尤其當前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這種領導體制,校長要真正發揮這種領導體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視協調,善于協調,為學校師生員工提供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才能使全體人員在愉悅的環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種合力,獻計獻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應具備現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學校是一個培養人,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優質服務的場合,學校管理中的主體,客體主要是人,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長作為學校的獨立法人代表,必須具有強烈的法制觀念,強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識,能夠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對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學校的管理者應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對新生事物敏銳的洞察力,應具有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素質。在學校管理中,應采用現代科學思維方式,標新立異,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將創新滲透到管理的各個環節。

4.中小學校領導者和管理者必須打破固步自封的狀態。主動迎接社會挑戰,爭取外部系統的支持,為學校的發展創造一個優良的內外部環境。

二、“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神圣的職責”

(一)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是加強和改善中小學校管理的又一關鍵

學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賴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主導作用的發揮,要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必須有較高的素質。要通過各種途徑,強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識,使他們認識到作為人民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只有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學校管理工作的“合力”,營造出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發展的環境;要提高廣大教師素質,包括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觀念的強化,必要的德育知識、心理學知識等的武裝,德育滲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強和改善學校的管理。

學校管理者應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的價值激勵取向,鼓勵教師參與校務管理與決策,確立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師自覺地將社會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及對變化著的環境的適應轉化為其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學校管理中,教師不僅是學校管理的客體、管理對象,同時也是學校管理工作的積極參加者、管理的主體,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雙重身份。學校管理者要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協調好教師之間、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使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關系和諧,構建和諧校園,以激勵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班主任隊伍,是使學校管理決策付諸實施并達到預期效果的保證

班主任素質與能力直接關系著班集體的形成和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成長。因為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和靈魂,是班集體的創造者,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接觸時間最長,距離最近的人,又是對學生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橋梁與窗口。教育部周濟部長指出:“班主任專業化”,要求將班主任工作從“副業”變成“主業”。這就對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學校的管理恪守“以人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認為人具有廣泛的創造性與自主性,是推動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礎之上。人本管理與傳統的以技術為本,以資本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區別在于強調以人的個性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簡單地以人為中心。這是一種敬畏生命,發展個性,重視人的價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員工的行為主體性,認為員工只有做他們自己愿意做的事、感興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強調個體行為主體權、強調人格獨立、為組織的每一個成員創造個人發展空間,促使員工在充分認識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過程得到發展。

管理的對象是人,應該由人出發,以人為本。作為現代管理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給組織中的每一位成員提供充分的空間,使得個體充分施展才能,通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配合,將組織中的成員培養成技術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學作為以培養人為目的的特殊社會組織,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學校管理中的“題中應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先“理”后“管”,關注師生需要,把師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極大地激發全校師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除加強對師生日常行為的規范,還要加強對教學環境的改善。學校管理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策略選擇、運用要講辯證法,要采取更為科學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為本的“參與+規范”的策略。因為教育教學管理的實質與重點是人的管理。要想實現管理的績效,就必須關注人的發展,將學校的發展目標與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目標進行有效的整合。“參與+規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參與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被管理者的積極性,用規范來保證學校工作的高效有序運行。

四、“廣大中小學生是創建和諧校園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創建和諧校園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個體。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誘發,直接取決于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感到寬松自由,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只有了解學生、愛護學生,才能創設出使他們樂學的情境,激發起他們的創新欲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重視校園內“和諧”人際關系的創設。學校是兒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所。有學者研究表明:“兒童的價值觀將會被他們的人際關系、態度、教學風格方面的榜樣作用作有意無意的影響。”把德育蘊含在任課教師良好的言談舉止,豐富多樣的學校活動、催人奮進的校風、學風之中,其效果遠遠優于直接灌輸的德育方式。通過教學,師生交往、課外活動的不同方式,把社會價值轉化為兒童、青少年應該遵守的,并與其身心發展水平相符合的行為規范,形成尊重、關愛、公正、有序的校風、班風和學風,建構師生共同的道德價值體系和精神生活,學會自尊、自愛、誠實、信任、友誼、莊重、寬容和關愛。這種現實的、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滲入他們的心靈,起到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環境育人,重在創設。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各式各樣、豐富多彩、富有教育意義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寓教于樂、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僅提高了兒童的參與意識,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幫助兒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形成團結、協調的人際關系,增強其集體意識和凝聚力。

國務委員陳至立在“全國加強中小學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弘揚校風正氣,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使校園充滿文明、祥和、友愛的氛圍”。

“當前,在全國中小學校開展加強學校管理,共建和諧校園活動的總體目標任務,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學校建成為平安、衛生、文明、和諧的校園,切實保障全國廣大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中小學管理論文:西方中小學社會化管理及其對我國中小學管理改革的借鑒意義

內容提要:中小學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區對教育的重視和參與程度。西方國家中小學發展,經歷了國家與社會從“爭奪”辦學權到走向“融合”并逐步實現社會化管理的制度化,這極大地提高了中小學的辦學活力和效率。我國中小學管理體制改革,常常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間調整管理權限,而對社會參與的認識和制度建設嚴重不足,西方發達國家中小學社會化管理經驗對于我國中小學管理改革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社會化學校管理;西方中小學管理;社會參與

西方中小學社會化管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會背景中形成的學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是學校與外部社會關系的反映。英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指出學校是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組織,是雛形的社會和模范的社會,學校通過“簡化”和“凈化”機制把社會文化和社會關系有選擇、有秩序地提供給兒童,同時又通過平衡的機制,使兒童的行為得以協調,朝著有利于自己和社會的方向發展。學校的性質決定了學校必須與社會緊密聯系,社會必須參與學校的管理。所謂中小學社會化管理,是指在國家有關法律制度的框架內以政府辦學和管理為主導、社會各方依法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共同具有學校管理權力和責任的管理制度。西方中小學社會化管理的傳統和實踐,對于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小學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西方國家中小學社會化管理的歷史傳統

自西方初、中等學校誕生以來,家長、教會、社區等社會組織和個人就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學校辦學與管理。近代以后,西方國家逐步建立了國民教育制度,社會參與中小學管理的“自然習慣”與文化傳統出現了新的形式,中小學社會化管理的歷史演變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1、“彼消此長”的博弈時期

在古代斯巴達教育管理權完全由國家控制,禁止私人辦學,但是斯巴達的年長者都具有“過問”學校事務的“管理者的意識”和權力。早期的雅典私立初等和中等學校得到一定發展。古羅馬總體上以私立學校為主體,帝國時期國家為了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和控制,一些私立學校被改為國立學校。中世紀基督教作為國教和體系龐大的社會組織對“教育全面壟斷”。中世紀后期城市手工業者行會商會建立的城市學校“遭到教會多方面的反對和阻撓”。這一時期,世俗與宗教、公立與私立、國家與社會之間爭奪著學校的舉辦和管理權,它們都往往將對方看作自己的對立面,相互排斥,初中等學校在“彼消此長”中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

2、走向融合的時期

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從客觀上促進了教會學校的發展,耶穌會和新教都舉辦了大批教會學校。隨著工商業的發展,私人或公眾捐資學校出現。由私人、行會、工商業組織或公眾志愿團體捐資給教會開辦學校,許多學校后來逐漸脫離教會控制。16-18世紀英國多次出現社會捐資辦學熱潮,1870年以前“英國的主流教育傳統仍然是自愿捐助制,一種基于個人的自愿捐助并且擁有獨立控制權的學校組織形式”美國早期,家庭、社區和教會組織等市民社會自發捐資建校,如私立學校、主婦學校、教會學校和慈善學校,成為重要的教育力量。英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辦學權問題長期存在著爭議,一些人希望通過立法和國家支持建立某種形式的國民教育體系,但是許多團體都希望發展獨立于國家的自愿捐助教育體系或學區辦學制度。19世紀后期開始,一些西方國家逐步建立起了公共教育制度,通過國家教育資助等干預手段和建立公立學校,使公立學校成為了主體。即便是公立學校;也是國家與社會共同辦學的“結合體”。在學校管理上這些捐資學校一般采取董事會制,學校校長等主要負責人由董事會任命。董事會在學校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權限。20世紀上半期美國大財團建立的200多個教育基金會通過“贈款”等多種形式對中小學的辦學和管理產生著影響。這一時期國家與社會在辦學方面出現了融合趨勢。

3、制度化與創新時期

20世紀下半葉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和知識經濟的凸現,初、中等教育作為國民素質基礎教育倍受社會各方的關注。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相繼制定了法規,以法確定了在國家、地方和學校層次上建立社會參與學校管理的體制,形成了社會團體,私人、財團等在國家的管理和制度約束下以一定的形式參與學校辦學和管理的新機制,至此形成中小學社會化管理制度。20世紀末期,為了革除中小學管理中的“官僚”弊端,美國進行教育制度改革創新,進一步擴大社會參與的程度,如特許學校和認養學校等。開放學校理論主張,打破學校中心和封閉性,建立和發展向社區開放的學校。學校直接由學生、教師、家長和社區決定。

二、社會化學校管理制度

1、社會化學校管理的體制

在國家層次上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多數西方國家建立了國家教育協商委員會。“協商委員會”不同于由教育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是指國家為了保障社會參與中小學管理而專門設立的、由推選的各利益方的代表組成,成員包括教育當局、教師協會、校長、家長、社區和工商業代表。協商委員會的組成人數不等,如德國為36人,希臘達97人。協商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對教育改革和學校運行或教育創新項目提出建議。

在一些采用地方分權制教育管理體制的國家,國家一級權利很小或不設置協商委員會,而是在地方或州的層次上設立社會參與學校管理機構,如美國地方機構為州教育委員會和學區教育委員會,成員一般來自商界、自由職業者、科學界、工會等。委員會具有較大的權限,如管理、組織、協調或協商的職能.制定州教育政策,監督州中學和小學的教育經費是否按要求使用等。在德國教育的主要責任在地方,在13個邦建立了協商委員會,有關法規對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普通基礎學校管理的協商程序做了規定。

在學校層次上建立學校懂事會或管理委員會。在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學校管理的決策權主要在學校一級,學校和管理委員會中的各方面的代表構成,為社會參與提供了保障。學校懂事會或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教育當局、教師、家長、社區代表、工會代表、企業代表等,成員的構成比例也各不相同,在意大利教師代表占多數,在德國、西班牙和法國各方代表基本保持平衡。在丹麥和愛爾蘭家長代表數量超過了教師。英國 1980年教育法規定所有學校至少應當選舉產生家長校董事和教師校董事各2名,1992年英國小學30萬學校領導者中有7500名家長。學校懂事會或管理委員會的職能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類主要是咨詢功能,為校長管理學校提供建議;第二類是學校決策機構,與校長合作制定學校管理政策;第三類是學校直接管理機構,如英格蘭的學校管理委員會的職能是確定學校的目標和資源管理。

2、社會化學校管理的運行機制

由于各國社會歷史背景和教育制度的不同,社會化學校管理機制也各具特色,但是從總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參與合法化。20世紀70-80年代,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以法確定家庭和社會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范圍和實施程序.在學校層次上,家長參與學校決策的法定權力主要有兩類,—類是學校一些日常管理問題進行協商,如學校的作息時間、財務支出的控制等。另一類是,有關學校總體運作,如學校預算的分配、課程與教學方法等。

(2)開放的董事會制度。在美國管理學校的實際權力屬于民眾。民眾有權支持或反對影響兒童教育的立法,促成現行法律的修改和撤消。公民代表被選為學區董事會的成員,以傳達大眾的意愿。國家法律規定董事會例會是公開的,會議的記錄和各項決議屬于公共財產,公民在任何時候都有權提出對其進行審查的要求。家長和社區成員有權聽例會,或申請將他們關于教育的目標、政策和規劃建議寫入法令。

(3)社會輿論監督。社會生活中公共輿論是影響學校事務的重要因素。多數社區居民選出自己的代表監督學校運作。人們對學校、教職員工、教育目標、課程的看法都可以公共輿論的形式來表達。學區董事會和學校必須了解公共輿論,假如他們無法滿足公眾的要求,嚴厲的批評就會隨之而來,從而影響著決策。

(4)社區或工商業部門通過“資源投入”對學校產生影響。在美國大財團建立教育基金會,通過給中小學“贈款”的形式影響著學校教育。“商業——工業——教育日”活動等學校——社區合作模式。

(5)學監或學校董事會在社會參與方面的“紐帶作用”。學監或學校董事會成員常常被看作是學校和社區的橋梁,其職能包括增進教師、家長和社區團體的關系,參與營建模范社區活動,鼓勵一般群眾參與學校教育活動,處理社區有關教育政策和實踐的投訴等。

三、對當前我國中小學管理改革的借鑒意義

建國后,我國形成了單一由政府辦學的體制,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不能舉辦學校。改革開放以來,民辦中小學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公辦中小學“閉門辦學”而缺乏社會參與,嚴重地降低了中小學發展的活力和效率。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和家庭對中小學教育的要求日益多樣化,參與管理決策的意識更強烈。我們必須構建一個由社會各利益方參與的、具有激勵調節功能和活力的社會化學校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1、更新國民公共教育的理念和內涵

人們常常把“公共教育”等同于“政府辦學”,忽略了中小學教育中的社會參與問題。我國為了解決中小學,特別是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長期在“人民教育人民辦”和“人民教育政府辦”之間反復搖擺。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擺脫不了“二者取其一”的思維模式。當前迫切需要樹立全新的國民公共教育理念,在“政府辦”和“人民辦”之間構建有機的結合點和穩定長效的制度。

2、“撒活”社會資源進入中小學的渠道。我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著力點,主要在各級政府財政之間調整投入責任和比例。一些地區由于政府財力有限而采取集資辦學。當集資辦學導致部分農民經濟負擔過重時又停止集資,反過來寄希望于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總是擺脫不了經費短缺的窘境。與此同時,許多潛在的社會教育資源又沒能利用。由于各個學校面臨的困難和需求不同以及各個社區潛在的教育資源和公民個人承受能力的差異,“一刀切”的集資方式顯然有很多弊端。要通過基礎教育制度創新,在努力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時,設計切實可行的動員利用社會資源的機制,如建立社會組織和個人教育認捐制度,將稅收減免作為引導和激勵企業進行教育捐資的手段等。“希望工程”在動員社會資源方面是成功的例子,但是我國的中小學教育系統還缺乏這樣制度和機制。

3、擴大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選擇權.父母具有為子女選擇和規劃教育的“天然”權利和義務.我國現在已經初步建立了市場調節的學生就業與分配制度,學生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和發展機會,同時也在接受著社會的選擇。因此,今天家庭有參與學校管理的愿望和實際需要。

4、建立社區參與學校決策的機制。中小學是當地社區,特別是農村社區的主要公共事業,與社區的發展緊密相關。但進社區發展是中小學的主要社會職能之一,因此只有社區參與學校的管理,才能保證學校的辦學目標、課程與教學適應社區需要。當前, 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地區特色農業、鄉鎮企業發展等都需要當地中小學提供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持。因此,必須建立使社區能夠就學校管理與發展表達他們自己觀點和行使自己權力的管理機制。

中小學管理論文:中小學實驗室管理制度

一、中小學實驗室應以符合配備標準的儀器設備和科學規范的管理,為教師演示實驗、分組實驗以及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的保證。

二、根據任課教師實驗計劃安排編制好各年級的實驗教學計劃。及時編制儀器設備補充計劃報學校審批購置。

三、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應按國家統一要求分類、編號、入帳,做到帳目清楚,帳、物相符。必須建立《儀器設備總帳》、《儀器設備分類帳》、《低值易耗品明細帳》等管理帳冊。在帳務管理中,應做到“記帳及時、流程規范、準確無誤”。

四、儀器設備的存放應分門別類,科學有序,定櫥定位,排列整齊,取用方便。櫥有編號,櫥窗設卡(櫥窗卡),物卡一致,帳卡相符。

五、儀器設備的保管應按儀器設備性能注意做好防火、防塵、防潮、防霉、防蛀、防腐蝕、防變形、防碎裂、防磁等工作。化學藥品要按化學特性要求存放,易燃易爆、劇毒等危險品,要單獨存放在專用的安全柜中,專人保管,雙人雙鎖,細紗固定,定期查看,及時添液。藥品與儀器應分室保管。

六、儀器設備借出或歸還后,要及時清點、檢測、擦凈、歸位,發現短缺、損壞,要按有關賠償規定處理。教師因教學需要借用儀器,用后應及時歸還。為保證實驗教學的需要,教學儀器一般不予外借,如遇特殊情況,教職工借用儀器須經學校分管領導批準后,實驗室才能借出,借用時間不得超過三天。外單位借用儀器須經校長批準,時間不得超過一周,過期不還,實驗室工作人員應主動與借用單位聯系收回,并對借用者給予一定的處罰。一切儀器的領用、借出和歸還均須辦理有關手續,并由實驗室工作人員驗收、檢查。領用藥品應通過實驗室工作人員記錄消耗量。領用危險藥品時,領用教師、兩名管理人員共同在危險藥品專用冊上簽名,并嚴格控制數量,注意使用安全,剩余藥品及時歸還。儀器藥品不準帶回宿舍或其它地方供私人使用。

七、儀器設備借用、使用、損壞、維修必須及時記錄。各種儀器設備要定期維護保養,使其處于隨時可使用狀態。實驗室應設有《借物登記簿》、《危險品領用登記簿》、《實驗教學情況記錄簿》、《實驗教學情況統計簿》、《儀器設備損壞維修登記簿》、《儀器損耗、報廢記錄簿》等簿冊。嚴格執行報廢規定,實驗教學過程中屬正常損壞且不能修復的儀器,或經長期使用性能達不到實驗要求且不能修理的儀器,應予報廢。因工作失職、違反操作規程而造成的儀器損壞或丟失,應照價賠償。對故意損壞儀器者除照價賠償外,視情節輕重,給予必要的處罰。儀器發生故障,實驗室工作人員要盡可能及時加以排除,或送交專業部門維修,以確保其處于完好狀態,對維修過的儀器要認真填寫好儀器維修單,存入儀器質量檔案。

八、加強檔案資料的管理。實驗室應做好財產帳務、教學業務、技術資料(說明書等)、文件資料(計劃、總結、報表、申購報告、上級文件等)各類檔案資料的管理工作,年末按檔案管理模式,分類裝訂,裝盒存放。實驗室工作人員如有變動,應在學校領導的主持下,辦理移交手續,手續存入實驗室管理檔案。

九、要做好防盜、防火、防爆、防觸電、防中毒等工作,配備滅火機、砂箱、化學實驗急救等安全及防護用品,定期檢查,及時更新維修,學校領導要經常督促檢查。

十、做好凈化、美化、防火、防盜工作。實驗室應保持科學、文明的環境,積極營造良好的實驗氛圍。消防設備、電器線路應定期檢查,保證人身安全。

中小學管理論文:中小學名師工作室建設與管理辦法

為推進我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改革創新,進一步提高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培養的質量和效益,打造中小學名教師品牌,省教育廳決定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新周期(2011-2013年)開展“廣東省中小學名師工作室”(以下簡稱“名師工作室”)建設。現對名師工作室的建立和管理提出如下辦法。

第一條 名師工作室由掛牌名師和學科骨干教師共同組成,集教學、教科研、培訓于一體。名師工作室由廣東省教育廳批準和授牌,實行省、市、縣三級共建,按照屬地管理、服務地方的原則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所在學校進行管理。

第二條 名師工作室的申報條件

1. 具有符合以下條件的名師。

“名師”應是教書育人的模范、教學和科研的能手,具有較強的專業引領、培訓指導和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獲得特級教師稱號的中小學教師。

(2)獲得廣東省基礎教育系統名教師稱號的中小學教師。

(3)在所任教的學科領域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當地是被公認的學科帶頭人,有較豐富的指導青年教師成長的經歷和經驗的優秀中小學教師。

2. 具有履行名師工作室主要職責的必要條件。

第三條 名師工作室的分布、申報和審批程序

1. 名師工作室在全省范圍內評選,參照各地教育發展和名教師隊伍建設的情況,以學段、學科統籌安排申報名額。

2. 申報和審批的程序:由具備條件的學校組織教師自愿申報,并按要求填寫相關材料,經所在學校和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初評;省教育廳組織專家對各市推薦的名師及名師工作室進行復評,最后確定名師工作室并授予證書和牌匾。

第四條 名師工作室的人員組成

名師工作室由三部分人員組成,一是掛牌名師,主持工作室的全面工作,是工作室的責任人;二是工作室成員,由任教科目相同的骨干教師組成,成員不少于5人(其中1人應來自名師任職學校,兼任名師助理),協助名師開展工作;三是學員,進行教育實習和接受培訓的各級骨干教師培養對象和青年教師,每期2-10人。

第五條 名師工作室的主要職責

1. 加強師德建設。掛牌名師要在師德方面率先垂范,通過言傳身教幫助成員提升學識水平和師德修養,增強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

2. 承擔省級骨干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工作,并按當地教育部門的要求參與本地區教師培訓和校本培訓工作,成為骨干教師成長的搖籃。

3. 負責指導學員制訂專業發展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雙向聽課、說課評課、案例分析、課例開發、課題研究和巡回講座等形式,引導學員專業提升。

4. 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在本周期內,完成骨干教師省級培訓的委托課題研究,并完成有較高質量的研究報告、專業論文或專業著作。同時根據當地教育教學情況開展課題研究,為當地教學改革提供科研服務。

5. 發揮名師教學示范和輻射作用。通過組織學員上示范課、專題講座、教學研討等形式,促進當地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

6. 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為學校和本區域教育教學改革獻言獻策。

第六條 名師工作室的指導與管理

1. 名師工作室由縣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管理,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業務指導。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委托所轄教師培訓機構負責培訓業務的過程管理。

2. 名師工作室所在學校協助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工作室進行日常管理,學校應指派一名副校長專門分管名師工作室。

3. 省教育廳定期組織掛牌名師進行業務培訓,進一步提高掛牌名師的專業水平,組織專家為名師工作室提供業務指導并進行業務檢查、評估。

第七條 名師工作室的保障措施

1. 工作條件保障。名師工作室要有獨立的辦公室,并具備基本的辦公條件,配置一定數量的專業書籍資料。有條件的要配備信息化設備和系統。

2. 制度保障。名師工作室的崗位職責納入教學工作管理,為保證掛牌名師及其助理履行職責,應適當減少掛牌名師的日常教學和其他一般性工作。

3. 經費保障。名師工作室由省、市、縣三級共建共享,省教育廳按照每個名師工作室每年不低于2萬元的標準提供經費資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原則上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資金提供資助。經費主要用于名師工作室的圖書資料購置、辦公設備購置、網站建設和外出指導及參觀考察的開支。

第八條 名師工作室的考核與評價

1. 考核形式。每期省級培訓結束后工作室進行一次總結,周期結束后對名師工作室進行考評。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查看原始材料;二是聽取工作室的匯報;三是聽取學校的評價;四是深入課堂聽課和參與教研活動進行現場觀摩。

2. 考核內容。一是名師工作室的自身建設,二是名師工作室在培訓和指導教師方面的主要業績,三是在教學科研中所發揮的作用。

3. 考核結果。每周期考核的結果分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三個等級。考核為“不合格”者將撤消該工作室建制;考核為“合格”以上者將自動進入下一周期的工作室建設;考核達到“優秀”等級者,將予以表彰和獎勵。

第九條 本辦法由省教育廳負責解釋。

中小學管理論文:中小學班級管理心得體會

班主任是班級的主要管理者,要管理好一個班級則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而且還要不斷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以下工作心得體會范文《中小學班級管理心得體會》由工作心得體會欄目為您精心提供,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班級作為學校教學活動的基礎單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對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對完成教育和教學的各項任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覺得要搞好班級工作,應該堅持一個標準,調動兩個積極性,依靠三個方面的力量,發揮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嚴格的行為規范的約束,又能在寬松自如的氛圍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

堅持一個標準,即是說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尤其是獎懲方面,對好學生和后進生應使用一個標準。通常好學生易受到偏愛,而后進生常使老師產生偏見,所以班主任執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處理偏頗,則會助長好學生的壞習慣,壓抑后進生的上進心。這些年來,我堅持了一個標準,對好學生和后進生的錯誤和缺點一視同仁,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轉了班風。調動兩個積極性。一是要尊重每個學生,在課余時間里要盡量多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一起交談、游戲、活動,使他們與你無拘無束地相處,他們必然會對你敬而近之,由此而產生一種愛屋及烏的效應。二是發動大家參加班級管理的各項活動,讓學生人人都有自己的發言權,都有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每期我們班的八分鐘自主活動內容的安排、少先隊活動計劃以及班級評比標準,都采用征稿的形式,發動全班同學獻計獻策,再結合老師的見解,取得共識,大家共同制定和執行。學生愿意干的事,干起來熱情高,干勁大,成效也好。三是要求全班同學參加日常管理形成輪值制度,每個人都有機會履行班級管理職責,增強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為管理好班級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是在各項中盡量不冷落每一個人。凡大型活動必須做到各司其職,人人有份,絕無局外之人。

調動三個方面的力量,即是要充分調動和運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力量參與班級管理,以提高班級管理工作的成效。

學校的職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除了寒暑假,平時的生活基本是學校和家庭兩部分的銜接。經常與家長聯系,尤其是借助于電話這一快捷的通訊工具,可以及時交換學生的有關信息,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級工作,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我班有位同學長期放學不按時回家,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不想上學,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與家長商定:放學后由家長親自到校接他 回家,或通過《家長聯系簿》由老師簽注每天放學離校時間,再由家長簽注到家時間,以杜絕他與壞人接觸的機會,平時注意關心和提醒他,稍有進步就給于表揚和鼓勵。堅持了一學期,該生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我們還經常結合時事政治,強化思想教育和班級管理工作,堅持下面教育和引導。如抗洪救災、見義勇為、樂于助人、勤奮學習等感人的事例級學生樹立榜樣。兒童心理學專家朱智賢說過: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常與行為品德有關。不從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們健康誠長。我班采取多種形式的班隊會,針對性的主題會,師生間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級周評小結等,在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發揮四套班子的作用,即指少先隊中隊委、小隊委、科代表、小組長的作用。這四套班子是班級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模范作用如何,他們對班級管理的成效如何至關重要。在選舉這些干部時,我堅持做到:人人參與競選,力求把大家信賴的好同學推選出來,使他們一開始就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每次主題班會,每次大型活動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輪流登臺,使每個人都能策劃活動、主持活動、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才干,把班級各項活動開展得形式多樣。

三是對四套班子既嚴格要求大膽壓擔子,也處處從各方面關心支持他們,尤其在工作細節上給予具體的幫助和指導。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作為一名班主任,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必須五個方面一起抓,它們是相互相存,相互促進的。特別在體美勞方面不忽略,不輕易取消學生體育活動的機會,并積極參加他們的活動;其次制度化地安排好每天的衛生勞動;第三,利用班會和其他活動,盡可能滲入娛樂性的文體內容,例如每天的八分鐘活動,班級競賽活動等,以達到活躍身心,調劑生活,融洽關系,一箭三雕的目的;第四,在班級管理和有關活動中發動有一技之長的同學多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以帶動其他同學積極投入;第五,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競賽活動,通過參賽,增強大家的集體觀念和競爭意識。

班級管理工作千頭萬緒,工作方法千差萬別,形勢和任務又在千變萬化,讓我們在實踐中去探索總結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經驗,使班級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

中小學管理論文:中小學校安全管理經濟交流

一、嚴格管理,認真抓好學校創安的常規工作

學校安全管理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貴在堅持,重在常規。在日常管理中,我們主要抓好了以下工作。

一是嚴格堅持值班巡查。局機關和各學校在節假日均實行了領導帶班值班制,特防期實行24小時值班,做到有事報事無事報平安。除做好值班守護外,各校護校隊還特別注重對“三無”人員、外來人員的盤查和學校周邊的巡查,有效防止了違法犯罪分子入校滋事和校園周邊搶劫、勒索師生事件的發生。

二是狠抓整改督辦落實。對于排查出的重大校園安全隱患,我們除了向學校口頭指出和責令整改外,還專門以教育局的名義下發整改通知書,要求學校限期整改,并實行跟蹤督辦,嚴格驗收,對措施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學校,我們嚴肅追究一把手的責任。如去年我們就整改了40多處安全隱患,及時排除了安全管理中的“定時炸彈”,并對3名校長進行了誡勉談話,確保了整改工作落實到位。

三是定期研究創安工作。我局對學校創安工作堅持定期研究、專題布署、及時反饋,充分發揮了指揮、統籌的作用。每年召開的有關安全工作的專題會議不低于30次,及時安全預警,傳達上級精神,部署工作任務,確保了工作的及時有效。各校則緊扣我局的工作安排,由政教處牽頭認真抓好校內日常安全管理,及時向我局反饋情況,并堅持把創建平安校園與加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文明班級(學生)評比等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適時開展隱患排查。我們十分重視學校安全隱患的排查,開學、期中、期末三個重要時期都派出了由局領導帶隊、各股室干部參與的校園安全工作檢查小組,到全區130多所學校就飲食、飲水、交通、消防、用電、危房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拉網式的排查,真正做到了“排患務盡”,不留死角。平時則隨時組織工作人員下校明查暗訪,對于發現的問題都當即向校方一一指出,并責令整改。

一、加強領導,努力構建職責明確的長效機制

為確保教育穩定,我們把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當作了頭等大事來抓,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組長,分管副局長任副組長,各股室長為成員的安全穩定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良好的領導機制。全區所有學校都相應建立了由學校一把手任組長的工作班子,并成立了護校隊137個,培養了綜治骨干500余人,形成了強大的綜治隊伍和創安網絡。

同時,我們積極建章立制,完善了有關安全教育、道路交通、飲食飲水、用電用火用氣、學生宿舍、集合集會、樓道疏散、疾病防控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了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并重點完善了安全工作責任制度:一是層層簽訂綜治目標管理責任狀,實行了一級抓一級,一級管一級的責任包干制;二是強化了預防領導瀆職的一把手負責制、責任追究制和“一票否決制”;三是將安全管理工作與學校、教師評估考核緊密掛鉤并堅決執行“一票否決制”。這樣,讓人人都增強了“一崗雙責”意識,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從而構建了點面結合、人人參與、整體聯動的長效工作機制。

三、拓寬思路,全面實現安全工作的綜合治理

在抓好常規管理的同時,我們還積極拓寬思路,認真抓好與學校安全管理有關的其它工作,實現了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綜合治理。

一是深入開展普法、安全教育。我們設立了11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了學校聘請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制度,深入開展了“警校共建”活動,還經常邀請干警、專家為師生開展法制宣傳講座,不定期開展消防、水災、重大疫病防治、傷病救護、野外生存、交友防騙等各種安全知識的講授或演練,全面增強了師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有效降低了師生意外傷亡事故的發生。

二是妥善調處突發事件。教育系統點多面廣,由于天災人禍等誘發個別不安全事件也在所難免,但我們緊緊依靠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配合,注重勸解調處,以人為本,堅持原則,把握政策,講究策略,把突發事件帶來的不安定因素控制在萌芽狀態,及時化解了矛盾,確保了學校的穩定。如前年我區某鄉鎮小學五年級學生放學途中被急馳的火車驚嚇墜溝,傷情較為嚴重,家長情緒十分激動,揚言要找學校的麻煩。我們積極與鐵路、保險、醫院等部門、單位聯系,并做好了家長的思想工作,迅速化解了這場矛盾,維護了學校的合法權益。

三是積極參與校園周邊環境整治。校園周邊的不良環境對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視。為此,我們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積極配合市、區文化、城管、工商等部門開展校園周邊環境專項整治,對“三無”食品、交通隱患、治安隱患、違規娛樂場所、黑書報攤點進行徹底的清理整頓,大大優化了學校周邊育人環境,增強了校園安全系數。

四是認真辦理信訪回復。我局專門成立了信訪工作領導小組,堅持每天安排一名局領導坐班接訪,還設立了監督舉報電話和信箱,隨時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舉報。局信訪接待室對所有來信來訪都熱情接待,不回避矛盾,不遮丑護短,認真澄清事實,糾正錯誤,消除誤會,做到了事事有記載,件件有答復,群眾滿意率98%以上,贏得了家長、社會的廣泛信任和好評,消除了諸多不穩定因素。

四、安全管理工作的幾點體會

安全工作千頭萬緒,方法措施各有不同。在長期的工作中我們積累了一點心得體會,歸納起來可簡稱為“四要”:

1、制度上要健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堅持制度先行是落實職責、抓出成效的前提條件。中小學安全工作是否得到真正落實,只有建立健全學校安全管理的各項制度,使之構成一個彼此聯系、互相補充的有機體系,做到權責明確,措施具體,嚴格執行,按章辦事,才能有效的提高安全工作實效。

2、思想上要重視。常言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上重視了,行動起來才有力度,工作才會有實效。我局領導十分重視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逢會必談穩定,下校必問安全,真正做到了安全工作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讓“安全第一”的觀念深深烙在全局干部職工和校長師生的腦海中,讓創建“和諧安全文明”校園辦學理念,成為每一位校長的追求目標。

3、手段上要創新。因“校”制宜,創新手段,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這是我們的又一體會。比如我區有一所小學校園。中小學校安全管理經濟交流責任編輯:曾老師 閱讀:人次

中小學管理論文:中小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與管理的研究

〔關鍵詞〕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管理;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個基本維度,無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規律去實現,特別是情感態度的獲得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師將較容易接受新課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因此,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此課題的研究價值有利于促進教師“全員、全科、全程”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心理素質,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提高學校管理者管理水平,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可見,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現實意義。由于教師“滲透能力”以及評價機制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難真正落實,滲透“度”難把握。如何測評、監控和管理教師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研究、探討。

二、課題操作概念界定

“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發展。

從現代信息科學的角度看,監控就是通過檢查、考核、評比、總結等形式和手段,及時收集關于被監控系統活動進展的種種信息,按照計劃規定的目標、政策和原則,為消除目標實施與預期目標之間的差異而采取進一步的操作與管理措施,以糾正偏差和失誤,使其朝預定方向順利地發展。其中,貫穿監控過程之中的就是信息的不斷變換,包括信息的接受、傳遞、存取和加工。監控實質上就是借助反饋實現的有效控制。具體要制定中小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表和課堂心理氣氛評估指標,以便監控。

“現場監控”是指在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進行的監控。定期聽各年段、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之后,進行議課、評課、反思、改進。“預監控”是指在系統發生偏差之前,事先對可能出現的偏差進行預測,然后根據預測的信息,采取相應的措施。“管理”指研究、探討中小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課堂管理。

三、課題研究概述

研究目標:構建“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與管理”體系。

研究內容: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特點、原則與方式;根據學科特點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監控與課堂管理;如何提高中小學教師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課題預期創新點: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

研究方法主要有:實驗法、測驗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

研究設計有:前實驗和準實驗。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制定了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填補國內空白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五個方面進行評價,詳見曾建興撰寫的《談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年4月p88~89)。這是我國第一份“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份“評價表”操作性強。

(二)確立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有靶子,槍射擊才有方向。同樣,教師要明確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才有利于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學科教學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有機結合。教師既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又要明確每節課的心育目標。一般而言,在學科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努力達到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教學目標,還要力圖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主要有以下八點: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實施潛能開發;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塑造樂觀開朗的性格;探討生命教育——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以“認識生命”為教育重點;在小學高年級階段,以“珍惜生命”為教育重點;在初中階段,以“尊重生命”為教育重點;在高中(中職)階段,以“熱愛生命”為教育重點。

(三)明確了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1.目的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個基本維度,無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規律去實現,特別是情感態度的獲得和價值觀的形成。有意識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行動將成為每位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學科教學未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謂是目的性忽略,所謂目的性忽略就是在你有目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總是奔著你的目的而去,從而忽略了一些小的事情,并且這些事情肯定是你又不得不再返回來重做的事情。這樣就產生了目的性忽略。你本來可以在有目的做這件事情的同時把小事也一起做,但因為你的目的占主導地位,因而總是忽略還需要輔助的事情。學科教學未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謂教師只考慮了學科課程本身的內在規定性這個“主目標”,忽略了學科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這個“副目標”。 學科教學未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明確地說是不成功的教學。

2.全科性。美國學者杜伯倫在《課堂內的教育心理學》指出:“作為一個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許不是一個教師的主要任務,然而,如果一個教師忽視了心理的臨床工作,他就收不到應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關鍵時期和最困難的問題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學生,他將忽視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師應盡自己的職責,為一個健康的社會培養健康的公民,教師們就必須意識到他們作為心理保健工作者這個角色的責任。”要樹立每位教師都是“半個”心理學教師這個理念,所有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要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發展。

3.全程性。課堂管理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調控人際關系、和諧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從課堂組織管理層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科教學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常規工作”。教師在課堂教學整個過程中要善于利用、調控課堂中各種因素及其關系,使學生處在積極狀態而活潑主動地學習,建立和諧融洽的教學秩序,從而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4.主動性。主動性是指個體按照自己規定或設置的目標行動,而不依賴外力推動的行為品質。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已明確,有助于實現新課改的三維目標,所有學科在教學全過程中都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每堂課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心動不如行動,各位教師都應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才稱得上盡職盡責。

(四)確定貫徹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與方式

學科教學中,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采用恰當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功能。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是遵循長期教學實踐工作的規律,是根據學校學科教學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確立的,它是學校開展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對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指導意義。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則有八條,即:學科教學為主,心理教育為輔的原則;背景原則;面向全體原則;和諧原則;差異性原則;成功原則;主體性原則;保密性原則。

五)歸納了根據學科特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要明確其特有的目標、原則和方式,而且要結合學科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課題組成員根據社會、自然和藝體三類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其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限于篇幅,本文只對社會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作較詳盡的闡釋。

社會學科類課程包括語文、政治、思想品德、歷史、地理、英語等。社會學科的特點為:第一,直接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社會學科類課程不僅涉及豐富的觀察、注意、想象、直覺、形象思維等心理能力的培養,而且蘊涵豐富的社會認知和鮮明的人文精神。特別是思品課、政治課有許多直接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第二,多數課程間接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其中,語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有哲理與情感的文章組成的,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歷史、地理學科可以通過歷史事件和人物、自然、國情等來激發學生的各種高級社會性情感。英語學科教師不但應該充分挖掘教材的語言內容和語言結構,更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教師經過精心設計,通過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語言學習和語言實踐的過程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逐步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行為習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或理想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在理解社會學科的特點之后,必須探索、嘗試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語文教學為例,主要有五類十種方法:

第一類:通過教材學習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通過剖析課文主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②通過剖析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讓學生明辨是非,化解其心理沖突。

③通過表現愛情的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④通過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類: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是客觀生活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鏡”。

①各種不同類型的作文形式都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②改變作文批改觀念。

第三類:通過周記、日記、隨筆、書信、短信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類:通過課內外閱讀指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類: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①利用語文活動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②在課外集體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靈活多樣的。我們應該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方法,教會學生如何克服心理障礙對他們健康成長的干擾,使他們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才。

(六)探索出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監控策略

1.多種渠道實施教師研訓,提高中小學教師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課題組總結歸納概括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理論,要求承擔子課題的實驗學校要理論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實驗教師要學習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理論知識,包括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與方式、根據學科特點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

2.根據“理論”,開展“教研”,提高教師“技能”

根據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特點、原則、方法、評價標準,實驗學校開展個人或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和賽課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中小學教師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通過校、縣、市和省級“教學”研討,“現場監控”(定期聽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課之后,進行議課、評課、反思、改進)和“預監控”(在教學發生偏差之前,事先對可能出現的偏差進行預測,然后根據預測的信息,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有效提高中小學教師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能力和技能。

3.采用測驗法,在教學中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或學業成績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實驗教師為了在教學中因材施教,通過測驗法、觀察法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例如,建甌一中承擔了《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監控與管理的研究》課題,通過心理測試軟件對實驗班及對照班級學生進行智力測驗、心理健康測試、學習適應性測試和氣質測試。同時還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分析語文學習現狀。通過心理測驗,了解學生的動機、意志、氣質等心理特點及語文學習的現狀,在教學中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技能得到提高,成績也得到提高,特別是優生的比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4.根據后進生的心理特點,防止學生輟學,有利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實驗教師重視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根據后進生的心理特點,對癥下藥。如,畫好師生“平行線”,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特別是在糾正后進生的違紀行為時,切不可傷害他們,盡可能滿足學生人格尊重的需要,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揚,對必要的批評進行溫和、善意和美麗的“包裝”,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獲取信心,帶著樂觀、愉快、輕松的心境去學習。對后進生進行因材施教,給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是大面積轉變后進生的有效途徑,可防止學生輟學,有利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七)提高了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課堂管理水平

要想提高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學校領導或管理者應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必須提升學科教師的專業能力。使其樹立現代教學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技術。

其次,準確評價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或準確評估課堂心理氣氛。準確評價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可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表”作為評價標準,納入教學常規管理。準確評估課堂心理氣氛是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的前提和基礎。評估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心理測量法等。我國學者柳夕浪根據課堂心理氣氛的內涵,從課堂敢為、課堂不適、課堂交往、課堂態度等四個方面編制了《課堂心理氣氛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結果可以了解課堂心理氣氛的現狀。要求教師必須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能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心里充滿安全感。

再次,積極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教師心理健康的積極維護,要求完善學校管理,促進學校人際關系和諧,積極倡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健康有益的休閑活動等。

(八)提高了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同時也提高了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能力

實驗教師通過學習教育理論、教育科研方法、開展課題研究,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課題組成員撰寫的《談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高中語文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研究》等十多篇在國內核心期刊上。課題組匯編的《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與管理研究》收入了優秀論文、優秀教育案例、優秀教學設計、課題結題報告共133篇,字數達60多萬字。有些承擔子課題的實驗校紛紛把論文匯編成冊。

課題實驗學校積極開展實驗,在理論與實踐上做了一定的探索。為總結經驗,提高實驗教師的教學水平,展示實驗校的研究成果,2010年11月,舉辦了南平市首屆“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優質課”評選,有15位教師獲得了一、二等獎。選手們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操能力得到了評委和聽課老師的肯定。

課題主要成員及實驗校領導普遍反映: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實驗,教師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九)研究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比較系統和全面

本課題研究實驗學校達19所中小學,涉及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中小學學科幾乎都開展了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謂較系統、較全面的研究,其中語文學科研究最深入。這為今后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五、實驗之后的建議和打算

課題研究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課題組成員將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深入研究,實驗之后的建議和打算如下:繼續完善修訂各學科“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表”;評選“優質課”,提高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操水平;加強有關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教育機智;申報省級課題,推動實驗向縱深發展。

注:《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與管理研究》為南平市教育學會2008年教育科研重點課題,此文為結題報告。

中小學管理論文:中小學社會化管理是學校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摘要] 隨著西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小學的管理與社會的聯系呈更加密切的趨勢,他們更加重視家長的參與及作用的發揮,更重視社區等社會組織團體的協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與社會融合的必然趨勢日益顯現,這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 中小學;社會化管理

一、西方中小學社會化管理

西方中小學社會化管理,是指在國家有關法律制度的框架內以政府辦學和管理為主導、社會各方依法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共同具有學校管理權力和責任的管理制度。1 西方中小學社會化管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會背景中形成的學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是學校與外部社會關系的反映。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相繼制定了法規,以法確定了在國家、地方和學校層次上建立社會參與學校管理的體制,形成了社會團體、私人、財團等在國家的管理和制度約束下以一定的形式參與學校辦學和管理的新機制,至此形成中小學社會化管理制度。20世紀末期,為了革除中小學管理中的“官僚”弊端,美國進行教育制度改革創新,進一步擴大社會參與的程度,如特許學校和認養學校等。開放學校理論主張,打破學校中心和封閉性,建立和發展向社區開放的學校。學校直接由學生、教師、家長和社區決定。近幾年,教育質量備受各國家的重視,為提高教育的質量,教育管理的質量也必須提高,因此提高管理質量也成了各國中小學教育改革中的研究熱門。中小學社會化管理的趨勢程“加強與社會的直接聯系,并重視家長的參與及作用。”

二、中小學社會化管理的必然性

(一)學校教育與社會有著密切聯系。

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四個方面是社會構成的最基本方面,學校教育與它們之間存在直接和間接的、正向和反向的、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學校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它只是把社會活動的各環節簡化并凈化,然后再呈現給學生。所以說學校教育和社會是密不可分的。既然如此,學校的管理當然也少不了社會的參與,沒有社會力量的參與,會使學校的教育功能與社會脫鉤,這不符合教育學提到的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

(二)中小學管理提高和發展的需要。

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學校管理十分重視效率、質量,從而往往忽視了教師之間的情感問題,這給學校對教師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民主意識不斷增長,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單位中的權威影響力也在不斷下降。學校領導集體權威的影響力若不足,那么它在學校管理中所起的影響力也會降低,易造成秩序混亂、管理質量下降等問題。在校長負責制發揮其良性作用的同時,為方便管理,事無巨細一律找校長,有的事都要求在校長會議上表態、拍板,校長從無奈到習慣,無意中助長了校長的專制及權力的擴張,并且加重校長管理的負擔。

美國的中小學是由董事會管理的,參與的人員有社區的居民、家長代表、教師代表、學生代表、醫生、律師等。各類不同職業的代表參與學校的決策和監督,使問題的解決更加全面有效。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學校管理能提高管理決策的民主,提高管理的效益,同時也能減輕學校管理的負擔,節約管理費用。多方面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必將減輕學校管理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使學校管理更全面更到位,提高學校管理的質量和效率,使中小學管理更加富有彈性和活力。

(三)彌補學校資源不足的需要。

眾所周知,我國對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長期處于較低水平。根據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02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為31142383.3萬元,小學的預算內經費為10473153.2萬元,占預算內經費的33%。2003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為34538582.6萬元,小學的預算內教育經費為11566847.3萬元,占預算內經費的33.5%。國家教育資金的投入在數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在比例上仍處于原有水平狀態。事實上,初等教育的對象數量龐大,需要的各項經費不會比高等教育所需經費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第十五條中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保證國家舉辦的學校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研究表明,城鄉發展存在差別,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國教育發展的根本問題。要想讓民間的資金投入到教育中,那就必定要投資者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這樣投資者才會覺得投入有所值。據調查顯示,中國民間資金目前大約有12萬億元人民幣,中國民間財富的總額已超過國家生產總值。①

素質教育的前提下,農村學校缺乏相應的條件,城市學校因推諉各種責任讓校外良好現成的條件擱置,造成不應該資源浪費。實現中小學社會化管理能為學校利用社會資源提供良好的途徑,從而很好地鞏固課堂成果。社會參與學校管理也能使學校教育目標與社會所需保持一致,同時也拓寬了教育施展的平臺。

總之,教育作為事業已經不再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事,是一種公共事業。以往學校作為獨立個體存在,沒有外界參與管理,學校只能是社會中的一塊“凈土”,學校的發展容易與社會脫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對教育逐步重視,教育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社會參與學校管理將是必然趨勢。

中小學管理論文:談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源的訪談研究 學校管理壓力

摘要:本文通過半結構深度訪談的方法,對天津市某地區18位中小學校長進行訪談研究。研究發現校長感受到的壓力來自:教師待遇、教師能力、師資力量和硬性指標等。

關鍵詞:中小學校長 壓力源 學校管理壓力 訪談研究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社會和教育本身對校長的要求越來越高,校長的工作壓力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梳理以往的研究發現,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來自:學校管理、工作任務、社會、個人和職業發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學校管理方面,校長的壓力主要來自教師和上級部門。在教師方面,教師福利待遇偏低,教師能力參差不齊,教師整體素質,以及師資力量使校長感到很大的壓力[1][2][6][7]。在上級部門方面,上級下達的指標多[2]、權力的限制[1][3][4][5][6][7]等使校長感到壓力。這些壓力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校長的心理健康[5][8]。

因而,本研究通過半結構深度訪談來了解當前中小學校長學校管理方面的壓力源,關注這些壓力源帶給校長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長學校管理壓力產生與加劇的原因,以期為緩解中小學校長學校管理壓力提出具體建議。

一、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源分析

從訪談對象關于“校長工作管理方面的壓力”這個問題中,我們總結出了兩個主題,來自教師方面的壓力和上級部門的壓力。

1.來自教師方面的壓力

(1)教師待遇

將近4/9的校長都提到由于教師待遇低所產生的壓力。一些訪談對象表述到“現在大部分地區,經濟條件要是比較好的,能保證老師的工資全額給你撥下來就是相當不錯了。”一方面,教師待遇將直接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校條件差、待遇低不僅不能吸引大學生前來任教,而且還會造成優秀教師的流失。從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進的比例失衡,使校長不知所措,產生巨大的壓力。

(2)教師能力

教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水平的好壞。5/9的訪談對象指出教師能力給他們的管理造成負擔。例如有校長提到“有的教師就是不會上課,你怎么給她講,她還是不會上課,感觸太深了。”一些校長具體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輕教師和老教師之間的差距使他們感到壓力,例如“老教師都工作10幾年了,你要他轉換思想,可能嗎?很難的。”甚至有的老教師因為新理念接受的問題產生職業倦怠,想“趕緊脫離一線,有機會就不想教了”。

(3)教師管理

超過一半的校長認為教師管理方面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首先,教師直接利益很難協調。一位校長具體的談到“今年有6個教師有資格晉升高級,可是上級部門只有5個指標,教師之間利益的平衡感到壓力很大”。其次,教師不配合校長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長提到“我們有個教師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個教師去代課,可他特別不高興,不但不答應,而且還在教室里當著學生的面和我吼起來”。最后,民主測評使校長顧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權利,加劇了校長的壓力。

(4)師德

一位訪談對象指出教師師德問題使自己感到壓力。他指出“如果一個老師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師要有愛心”,并且他還進一步指出,“現在教師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沒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溝通,這樣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壓力很大!”

(5)師資力量

根據訪談對象的描述,在師資力量上有2/9的校長感到壓力。這些校長基本都是來自農村或城郊,正如他們所提到“我們學校音體美沒有專職的教師,都是兼職,我們行政領導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來自上級部門的壓力

(1)硬性指標

將近4/9的校長提到上級部門下達的硬性指標使他們感到壓力。例如有的校長談到“上級教育管理部門下達的指標完成不了,能不有壓力嗎?”

(2)沒有實權,只有事權

將近1/3的校長感到沒有實權,只有事權。一方面,他們沒有實權,正如一位校長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權威意識很重,他不懂得分權,他是集權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權,事務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長無可奈何的說“工作上的壓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務性的工作太多。”

(3)執行力度

2/9的校長感到貫徹實施上級部門下達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時,存在執行力度的問題。正如一位校長所述“學校領導層出臺一次新的政策,然

后到教務處可能在執行的時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從教務處分擔給教研組,教研組對你的東西產生了別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師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樣了。”

二、對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的思考

1.教師對校長產生壓力

(1)教師經濟基礎不能保證

教師勞動直接創造社會的精神財富,也間接創造物質財富。據訪談對象所述,教師勞動收入與付出并不平衡,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工資待遇仍然不盡人意。雖然教師的工資、福利在近年來有了進一步提升,但事實上又在市場時代的經濟格局中被徹底“消費”,教師難免會情不自禁地產生失落感。

(2)教師教學質量

盡管現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但現行的教育評估機制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一個學校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教育行政部門對校長的評優、獎勵到職位的升降,直接與所在學校的升學成績掛鉤,因而教師教學質量通過影響學生的成績而使校長感到壓力。

(3)教師管理難度大

教師管理是校長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教師管理直接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辦學質量甚至學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僅會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且會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特別是由于民主測評的存在,使得校長在教師管理方面有所顧慮,不敢放手去做,加劇了校長的壓力。

(4)教師素質的需要

在當今的教育中,教師不僅要有高的教學能力,而且還應具有師德,它是教師素質的一種體現。師德不僅是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而且還會影響到學校的校風。尤其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更大。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體現了師德在學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學校中教師師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長感到壓力。

2.上級部門施加壓力

(1) 硬性指標單一

上級部門每學期都給學校下達許多硬性指標需要完成,這些指標背后都強調一個重點:升學率、優秀率。雖然教育部門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可在實行教改的今天,應試教育已不能滿足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也是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學生最后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唯一指標的現象亟待改變。教育部門如何用客觀、公正的指標來評價學校,讓評價成為激發學校創造力、煥發學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桿,讓教師和學生在評價中獲益,是目前學校評價中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2)實權與事權

在權利行使方面,校長不能責權匹配[2][3][5][6][7]。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應按有關規定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并代表政府承擔管理學校的全部責任。但校長通常感到有責無權,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級干預的太多,使得他們的想法常常不能實現,應有的權利根本沒法落實。因而校長強烈呼吁上級部門給予其責任相當的權利和自主權[5]。并且繁瑣的事務性工作,嚴重妨礙了校長自身專業化的發展,壓力很大。

(3)執行力度

校長執行力的高低決定著學校競爭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影響到學校教育是否能實現教育目的、是否能成為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在現實的教育中,上級部門往往不能考慮學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規偏離學校的辦學實際,令校長難以徹底執行上級指示,頗感為難,壓力很大。

中小學管理論文:淺談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源的訪談研究 學校管理壓力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校長 壓力源 學校管理壓力 訪談研究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半結構深度訪談的方法,對天津市某地區18位中小學校長進行訪談研究。研究發現校長感受到的壓力來自:教師待遇、教師能力、師資力量和硬性指標等。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社會和教育本身對校長的要求越來越高,校長的工作壓力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梳理以往的研究發現,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來自:學校管理、工作任務、社會、個人和職業發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學校管理方面,校長的壓力主要來自教師和上級部門。在教師方面,教師福利待遇偏低,教師能力參差不齊,教師整體素質,以及師資力量使校長感到很大的壓力[1][2][6][7]。在上級部門方面,上級下達的指標多[2]、權力的限制[1][3][4][5][6][7]等使校長感到壓力。這些壓力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校長的心理健康[5][8]。

因而,本研究通過半結構深度訪談來了解當前中小學校長學校管理方面的壓力源,關注這些壓力源帶給校長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長學校管理壓力產生與加劇的原因,以期為緩解中小學校長學校管理壓力提出具體建議。

一、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源分析

從訪談對象關于“校長工作管理方面的壓力”這個問題中,我們總結出了兩個主題,來自教師方面的壓力和上級部門的壓力。

1.來自教師方面的壓力

(1)教師待遇

將近4/9的校長都提到由于教師待遇低所產生的壓力。一些訪談對象表述到“現在大部分地區,經濟條件要是比較好的,能保證老師的工資全額給你撥下來就是相當不錯了。”一方面,教師待遇將直接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校條件差、待遇低不僅不能吸引大學生前來任教,而且還會造成優秀教師的流失。從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進的比例失衡,使校長不知所措,產生巨大的壓力。

(2)教師能力

教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水平的好壞。5/9的訪談對象指出教師能力給他們的管理造成負擔。例如有校長提到“有的教師就是不會上課,你怎么給她講,她還是不會上課,感觸太深了。”一些校長具體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輕教師和老教師之間的差距使他們感到壓力,例如“老教師都工作10幾年了,你要他轉換思想,可能嗎?很難的。”甚至有的老教師因為新理念接受的問題產生職業倦怠,想“趕緊脫離一線,有機會就不想教了”。

(3)教師管理

超過一半的校長認為教師管理方面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首先,教師直接利益很難協調。一位校長具體的談到“今年有6個教師有資格晉升高級,可是上級部門只有5個指標,教師之間利益的平衡感到壓力很大”。其次,教師不配合校長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長提到“我們有個教師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個教師去代課,可他特別不高興,不但不答應,而且還在教室里當著學生的面和我吼起來”。最后,民主測評使校長顧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權利,加劇了校長的壓力。

(4)師德

一位訪談對象指出教師師德問題使自己感到壓力。他指出“如果一個老師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師要有愛心”,并且他還進一步指出,“現在教師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沒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溝通,這樣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壓力很大!”

(5)師資力量

根據訪談對象的描述,在師資力量上有2/9的校長感到壓力。這些校長基本都是來自農村或城郊,正如他們所提到“我們學校音體美沒有專職的教師,都是兼職,我們行政領導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來自上級部門的壓力

(1)硬性指標

將近4/9的校長提到上級部門下達的硬性指標使他們感到壓力。例如有的校長談到“上級教育管理部門下達的指標完成不了,能不有壓力嗎?”

(2)沒有實權,只有事權

將近1/3的校長感到沒有實權,只有事權。一方面,他們沒有實權,正如一位校長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權威意識很重,他不懂得分權,他是集權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權,事務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長無可奈何的說“工作上的壓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務性的工作太多。”

(3)執行力度

2/9的校長感到貫徹實施上級部門下達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時,存在執行力度的問題。正如一位校長所述“學校領導層出臺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務處可能在執行的時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從教務處分擔給教研組,教研組對你的東西產生了別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師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樣了。”

二、對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的思考

1.教師對校長產生壓力

(1)教師經濟基礎不能保證

教師勞動直接創造社會的精神財富,也間接創造物質財富。據訪談對象所述,教師勞動收入與付出并不平衡,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工資待遇仍然不盡人意。雖然教師的工資、福利在近年來有了進一步提升,但事實上又在市場時代的經濟格局中被徹底“消費”,教師難免會情不自禁地產生失落感。

(2)教師教學質量

盡管現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但現行的教育評估機制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一個學校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教育行政部門對校長的評優、獎勵到職位的升降,直接與所在學校的升學成績掛鉤,因而教師教學質量通過影響學生的成績而使校長感到壓力。

(3)教師管理難度大

教師管理是校長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教師管理直接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辦學質量甚至學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僅會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且會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特別是由于民主測評的存在,使得校長在教師管理方面有所顧慮,不敢放手去做,加劇了校長的壓力。

(4)教師素質的需要

在當今的教育中,教師不僅要有高的教學能力,而且還應具有師德,它是教師素質的一種體現。師德不僅是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而且還會影響到學校的校風。尤其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更大。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體現了師德在學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學校中教師師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長感到壓力。

2.上級部門施加壓力

(1) 硬性指標單一

上級部門每學期都給學校下達許多硬性指標需要完成,這些指標背后都強調一個重點:升學率、優秀率。雖然教育部門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可在實行教改的今天,應試教育已不能滿足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也是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學生最后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唯一指標的現象亟待改變。教育部門如何用客觀、公正的指標來評價學校,讓評價成為激發學校創造力、煥發學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桿,讓教師和學生在評價中獲益,是目前學校評價中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2)實權與事權

在權利行使方面,校長不能責權匹配[2][3][5][6][7]。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應按有關規定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并代表政府承擔管理學校的全部責任。但校長通常感到有責無權,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級干預的太多,使得他們的想法常常不能實現,應有的權利根本沒法落實。因而校長強烈呼吁上級部門給予其責任相當的權利和自主權[5]。并且繁瑣的事務性工作,嚴重妨礙了校長自身專業化的發展,壓力很大。

(3)執行力度

校長執行力的高低決定著學校競爭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影響到學校教育是否能實現教育目的、是否能成為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在現實的教育中,上級部門往往不能考慮學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規偏離學校的辦學實際,令校長難以徹底執行上級指示,頗感為難,壓力很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把女邻居弄到潮喷的性经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视频| 中文无码制服丝袜人妻av| 亲近乱子伦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边做边流奶水的人妻|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 亚洲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人妻系列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无码aⅴ嫩草|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 十六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 av无码免费看| 蜜桃日本mv免费观看| 手机在线看永久av片免费| 牲欲强的熟妇农村老妇女视频|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 99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99|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三上|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裸男gv网站|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在线|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女人高潮叫床三级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专区|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