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11:10: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綜合實踐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法學實踐教育的必要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學教育無論是在法律人才培養的規模,還是法學教育本身的發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不能回避的是傳統模式教育下培養的法科畢業生難以承接法律職業的要求,顯現了當下法學教育的諸多問題。
法學教育本應是具有深刻職業背景下的一門應用性學科,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實踐性強的突出特點,法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從根本上講法律職業決定了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要求和培養模式,決定了法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和動力。沒有法學教育就沒有法律職業,法律職業決定了法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法律職業豐富了法學教育的內容。筆者認為,作為高等教育的法學教育不等同于純粹的法律職業教育,現代法學教育,應該在重視理論教育的同時,突出法律實踐教育的獨立性和重要性。
二、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法學院系陸續開展了法學實訓實驗教學,并且將法學實訓實驗融入到培養方案中,體現了我國法學教育向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轉變,以及法學實訓實驗教學的有益嘗試。目前,教育部正在實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將建設法學教育實踐平臺明確為需要著力解決好的四方面問題之一。同時,為了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建設一批學科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明確了法學實驗教學的基本方向和目標模式。
法學實踐教學關系到高等教育法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其質量決定著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教育的水平,是法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開發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實踐教學應處于相對獨立、與法學理論教育對等的地位。
近年來,沈陽師范大學在法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始終將實踐教學環節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在法學綜合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中,形成了一套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學習進程的法學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實驗、實訓、實踐和實習四個部分內容。 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
(一)法學實驗
文科實驗將單純的課題講授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創新為與現代化實驗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文科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都大為改觀。
2011年12月,沈陽師范大學法學教學綜合實訓中心,包括模擬法庭、模擬仲裁室、法務實訓室、法務仿真實驗室、案例研討室、文書檢驗實驗室、痕跡檢驗實驗室和案例庫等實驗室投入使用。并整合了校內的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及軟件和工程技術學等專業和學科資源,形成輻射全校、服務地方法治建設的法學綜合實訓教學體系。實現了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以獨立設課和輔助實驗共存的實驗教學體系為基礎,以法學實驗、實訓、實習教學為依托,以仿真課程訓練、模擬法庭實驗室、法律診所為載體,以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教學實習基地為外延,構建開放性、多元化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應用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最終形成三個層次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即基礎技能型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和研究創新性實驗,進而整合其他專業的教學資源,實驗范圍從單一服務法學,轉向以法學為中心、輻射文理工諸專業、服務多學科的法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在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項目、實驗室規模、管理、運行等方面處于國內先進行列。
(二)法學實訓
法學實訓室是在校內專業教師的指導和教學大綱的規劃下,對學生進行有目標的法律實務訓練。它是課內理論課教學與課外實踐環節相融合的中間地帶,它將課外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入實訓教學,將課外實踐延伸到實訓課堂,使學生在一個動態的、立體的課堂環境中感受真實的司法實踐。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根據教學重點,利用自身的優勢,開發了庭審觀摩、案例診斷、民事法務實訓、刑事法務實訓、行政法務實訓、非訴訟法務實訓等多門實訓課程。實訓課程將司法實務過程分為若干模塊,如刑事偵查專題、審查起訴專題、民事一審程序專題等,各專題由學校聘請不同的法律職業部門的實務專家授課,主要講授實踐操作規程,技巧及疑難問題的處理,學生在課堂上還可以與實務教師展開交流和討論。
學生以不同的身份直接參與法律實務的操作或模擬案件的處理的實訓模式,促進了學生運用各種技巧、方法和能力解決實務問題,改變了理論課教學無法克服的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的不足,真正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始終處于指導者、交流者地位,避免以往單向教學所帶來的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的弊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辨習慣,真正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法學實踐
鼓勵學生深入鄉鎮、街道、監獄和勞教所,或聯合行政機關、金融行業、國有企業、私營企業、村委會和居委會,在專業教師的幫助下,進行普法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與法律實際問題面對面,學習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同時對學生法律職業道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通過實習基地和實務部門兼職教師,將真實的案件引入校園,在校內模擬法庭審理案件,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法律技術的操作和法學知識的運用過程,縮短學生從法學院到法院的距離。同時,采取走出去的方法,使學生到法庭見習常態化,使學生將書本上的法變成生活中的法。在法庭聽審中,觀看到一些比較資深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在法庭中的實際工作過程,使學生對庭審過程中的工作得到切身的體會,并且學習到這些優秀的法律工作者身上所具備的工作技能,從而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方向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并且能夠更好地遵守工作紀律和職業道德,堅持自己的原則和追求法律正義的實現。
(四)專業實習
沈陽師范大學近年來與公檢法司、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法務部門共建法學實踐教育基地45所,學生利用半年時間在實踐基地從事法律服務和法律職業工作,切身體驗解決法律實際問題和司法和執法過程,提升學生法律實務的技能和參加公益服務的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在專業實習方面,學校主要開展了法律診所和校外實習教學工作。學校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基礎上建設了法律診所,并有專門的法律診所教學團隊負責,以培養學生接觸社會問題而及時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能力。另外,學校還在法學實踐教育基地聘請了100多位兼職教師,學生在兼職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校外實習,由校內實習督學小組負責學生實習的管理。
三、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
根據各實踐項目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作用和作用的遞進等級,沈陽師范大學將實踐項目類別分為基本技能型實踐、綜合設計型實踐、研究創新型實踐三類。這三類實踐項目所占的比例,對于本科實踐教學以前兩者為主,主要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訓練理論應用于實際法律實務的基本能力,另外輔以創新新型實踐教學,分析和探討現行法學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法律創新思維能力;而對于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則應側重后者,著眼于精英式教學目標,著重培養法學研究創新型人才,為發展和拓寬法學知識,為法學理論和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活動而開展。
(一)開放共享,完善共建模式,拓展校外實踐基地領域
為保證多層次實踐教學模式的建立和運行,將徹底打破過去的封閉式教學方式,開放實驗實訓空間和實踐基地。同時,在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下,實現不同年級間實踐資源的共享,不同學校間的實踐基地共享。重點開設綜合型實踐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自帶課題,激發其主動索取知識和進行科學實踐的興趣,讓學生綜合運用各課程或各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實驗實訓技能進行實踐,使其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學會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部分學生探討交叉學科存在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問題,體現觀念創新和實驗技術創新,培養學生的法律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
(二)優化教學方法,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法律理論知識講授的過程中,貫徹以案例教學、案件辯論等為手段,引導學生對案情中包括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專業興趣和習慣;并依托模擬法庭,觀摩審判,通過觀摩和角色投入,了解并實踐開展庭審中的各項工作,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法律知識綜合地運用于實踐,同時在活動中感受法律的嚴肅和權威;建立供教學用的法律診所,作為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平臺之一,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學生的法律技能;圍繞庭審過程中的證據使用,開展證據技術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并參與到證據的發現、固定、提取及分析等環節當中,充分了解證據的使用價值和應用原則;建立法學實踐教育基地,通過專業調研、參加法律援助和專業實習活動,將實際法律活動與理論知識更好地結合,訓練學生的法律實務工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建立網絡法律資源和活動平臺,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拓展教學時空,提高教學實效。通過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在實踐教學中學習法律的平臺,做到法律實務工作與法律業務演練相結合。
(三)加強過程控制,創新法學實踐教育考核評價模式
法學實踐教學不同于傳統理論教學,它需要通過考查學生對具體法律實務的操作、實際問題的操控和解決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為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建立過程考核機制是尤其必要的。
過程考核即采取平時考查與綜合考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依據主要是實踐報告和學習反饋,評價要素主要有學習效果、社會效果、溝通與執行能力等。以模擬法庭實訓為例,可以從準備工作是否到位,模擬案件的復雜性,學生審理案件的思路、法律程序是否得當,法律適用是否正確,過程是否流暢,對突發狀況解決是否合理,以及提交的實踐報告的質量等方面進行考核。另外,在評價中還要考慮團隊配合和個人表現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模式。
為實現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精英法律人才,沈陽師范大學在法學綜合實踐教學改革方面不斷探索,形成了完善的實踐教學改革新思路,構建了完整的實踐教學新體系。但不可否認,法學實踐教學改革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工程,也是法學教育不斷適應職業需求的關鍵,可以預料法學實踐教學改革還將面臨更多更艱巨的任務。
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為教育技術的變革創造了條件。現代教育技術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它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影像等多種媒體的現代多媒體技術,初中課程教學常應用教學的技術有兩種:flash動畫和powerpoint課件。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一切動力的源泉。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賞心悅目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活動,調動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如:在講授歷史課《人類的形成》中“人類的出現”內容時,利用多媒體給出了三張圖片“女媧造人”、“亞當與夏娃”、“非洲南方古猿”, 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人類起源問題。自古以來東西方的人類起源傳說有西方上帝造人說,東方有女媧造人說等。那么人類到底是怎么來的?緊接著再提問《圣經》中說,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亞當,然后又用亞當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類果真如此嗎?人類是什么時間出現的?判斷依據是什么?由此引導學生看書、議論,營造熱烈、探究式的課堂氛圍,激發其興趣,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愉快的參與。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時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難點。而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解決了過去許多教師無從下手的苦衷。
如:講“花的結構和花序”內容時,采用flash制作,首先在一片藍藍的天空下出現課題名稱“花的結構和花序”。隨著音樂聲畫面上出現了一幅幅大自然中百花爭艷的圖片,接著用動畫方式顯示桃花徐徐開放的畫面,用特寫鏡頭依次顯示花萼、花冠、雄蕊、雌蕊,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雄蕊和雌蕊的形態上來。同時配以同步的文字顯示,使學生掌握花的基本結構,接著出現思考題:花的各部分結構中主要結構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在學生回答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后,引出白菜花的圖,采用超媒體技術鏈接它們的內部結構放大圖、功能及子房和胚珠發育的動畫,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嘗試記憶和鞏固,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三、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素質的基本要求。多媒體表現力強,信息量大,可以在課堂再現歷史場景,便于學生廣泛涉獵所學的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最終形成一種能力。
如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可創建虛擬實驗室進行實驗模擬,用視頻實驗來演示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但由于實驗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影響,因而總有許多力不從心之處。如電流的方向判斷及大小計算在初三《電學》中是重點,但電流在導體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對初中學生來說是較抽象難以理解的、導致在電路分析和計算經常出錯,課本中雖然有許多幅相關插圖,但卻是靜止的,不能讓學生有電荷流動感覺。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中動態軟件(flash、3d)設計;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導線中正、負電荷流動的畫面,這樣把微觀粒子夸張化,學生理解起來就不那么困難。
四、運用多媒體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品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好教材,它在培養和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思品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擺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情教育。可以通過多媒體可以把一些新聞報道、記錄片以及反映實際的圖片、數據、視頻片段與政治可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就
以增加信息總量,反映時代脈搏,豐富教學內容,而且用事實說話,實現超時空的信息再現,從而大大提高政治課教育的可信度。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處在歷史氛圍中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來臨,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教學中的重點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起很大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列出閱讀提綱,指導學生閱讀,教師再針對提綱提出的問題,檢測出學生的閱讀情況,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形成很強的閱讀能力。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能力的基礎。
總之,教無定法,新課程也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歷史教學需要廣大同仁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實踐,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以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和教材的互動、學科與學科的互動,進而促進教與學的全面發展。
[摘要]實訓教學環節在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傳統的實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評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為克服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將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的實訓教學環節落到實處,河南職業技術學院較早地開展了實訓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通過增加實訓教學內容,改革實訓教學方法、完善實訓考核方式,并推出了“講—演—練—評”的實訓教學模式,在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為高等院校的實訓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實訓教學改革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是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院校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實訓教學環節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實訓教學環節是具有直觀性、綜合性、啟發性和創新性的特點,它是鞏固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將以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的實訓教學環節更好地落到實處,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新世紀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是目前實訓教學環節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又是教學和科研工作人員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實訓教學的現狀
隨著汽車市場的國際化,汽車維修行業有了一個較為先進的國際環境,汽車電子技術及高科技電子化檢測維修設備已在汽車維修業得到迅速的推廣和普及,老的檢測維修手段及設備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新的檢測診斷設備、先進的維修觀念及技術、現代的企業管理手段和管理機制已經成為現代維修企業發展的主要特點,而現在從業人員的素質卻參差不齊,很多從業人員未經過專業培訓或只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充實到相應的工作崗位,這種狀況已不能滿足現代汽車工業的發展。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是一個應用技術較強的專業,既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更需要有熟練的動手能力和運用能力。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是培養合格的汽車專業應用型人才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激發智力潛能使其具備較高專業技術水平、較高現代化企業管理能力、熟練掌握先進儀器設備操作的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實踐教學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
1.實訓教學內容單一。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并滿足社會需求的大學生。但傳統的實訓教學內容非常注重理論,不太注重社會需求,這樣就造成了和社會需求相脫離的現象。以《電控發動機實訓》課程實訓為例,實訓大綱的要求就是要學生掌握電控發動機傳感器及執行器的檢測及故障分析方法。這些實訓要求固然重要,但實際工作過程中原車電路較實訓用發動機電路要復雜、隱蔽,在學校實訓教學環節中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因此,現有實訓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和實際工作中的電路存在差距,不利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2.實訓教學方式單一。實訓教學環節中,通常是指導教師事先將制作好實訓臺架,汽車的各部分的分解電路也是在實訓之前完成,然后學生按照班級為單元,到實訓地點后教師進行現場的簡單講解,然后在教師的操作下,學生作為旁觀者或者次要參與者完成實訓內容,最后結合實訓數據完成相關的實訓報告。在整個實訓過程中學生只是作為被動學習者,沒有真正參與到整個實訓的過程中。因此,造成了學生動手能力差,對整個實訓檢測過程不是很了解,傳感器的波形及數據采集無法掌握,實訓報告中錯誤也較多。這樣學生失去了實訓教學環節中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機會。
3.實訓考評方式單一。實訓教學環節長期以來作為理論課程教學的補充,其成績的評定也是以理論課程考試成績為主,實訓成績為輔,實訓教學環節的成績在總評成績中占有的比例非常小,大都在10 %,沒有形成獨立的考核方式。另外,實訓成績的評定一般是實訓指教教師給出,而且評價的唯一依據就是實訓報告,一個班級實訓基本相同,實訓報告也基本類似。所以,實訓教學的成績考核不能全面衡量學生對實訓教學內容掌握的情況。而且實訓教學環節成績評定缺乏獎勵機制,這就導致學生只重視理論教學的學習,對實訓教學的環節積極性不高,實訓教學環節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效果非常不明顯,更不用說挖掘學生在實訓教學環節中的創新意識和思維。
二、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實訓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1.實訓教學內容的多樣化。我校實訓教學環節本著”強化基礎、注重綜合”的指導思想,在傳統的實訓教學內容上為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開拓了更多的途徑。
(1)實踐教學內容要與實際維修生產任務相結合。實踐教學要根據維修企業的生產實際,設計實訓項目和組織實訓教學,即可以讓學生了解實際生產,又可使教學更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加強實踐教學的實踐開放性和先進性,應該聘請汽車維修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擔任指導教師,完成實踐教學的指導工作;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直接參加企業生產,進行項崗實踐。
(2)積極推行多種職業資格考證培訓。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某一職業崗位的應用技術型人才,職業特征明顯,將職業資格考證納入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畢業前完成崗前培訓,畢業后直接上崗;同時讓學生在畢業前獲得與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提高就業競爭力。
2.實訓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傳統實訓教學模式存在較多的弊端,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為改善傳統實訓教學方式弊端,我們采取了讓學生全過程參與實訓的實訓教學模式。在整個實訓過程中學生以為主要參與角色,教師作為指導角色,以引導為主、授課為輔,即全過程參與實訓教學模式。
(1)推廣了“講—演—練—評”四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獲得實踐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徑和手段,實訓課程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能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項目,我院汽車維修技術實訓集體建設為契機,積極推行課程建設與改革,推行了“講—演—練—評”四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
“講—演—練—評”教學模式的創立和運用,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尤其在特色辦學和培養“雙證書”高技能人才方面,顯示出它獨有的實用價值和創新價值。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學生知識結構有一個基礎平臺層后,通過開設多門選修課,開辦第二課堂,舉辦講座,成立興趣小組,使每位學生既有專門化的特長,又能熟知各課程間的融合,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意識,還加強了學生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管理上各專業均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改革教學方法,利用現場觀摩、講解、實物展示分解、多媒體教學軟件,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效率。采用汽車性能參數的測量、調整,車輛故障產生原因的分析、修理方案的選定,故障排除的操作來考核學生。對學生實施“雙證書”教育,開展技能比賽活動,培養用人單位適用的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
3.考評方式的多樣化考評是檢查學生教學效果、評價教學質量、衡量是否達到教育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為避免傳統考評方式的一些弊端,我們采用了基于工作過程參與的實訓考核的方式,將學生考核成績里面體現其全程實訓每一個環節的表現情況。總體來說考評分為參與表現、實踐能力以及提交的實訓任務書等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1)參與表現,主要考核學生在實訓教學環節中的學習態度、完成情況、團結協作情況以及維修方案制定、任務實施、研討等方面參與表現情況。
(2)實踐能力,主要考核學生在各實訓教學環節中表現出來的對實訓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實訓操作、測試、數據分析、答辯及研討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包括了在實訓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解、思維、創造性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3)提交資料,主要考核學生各階段提交的資料、實訓報告以及研討總結,主要根據提交資料的完整度、故障分析的準確性以及問題討論的深度進行綜合評價。
最后實訓成績評定標準為:實訓成績=參與表現(40 %)+實踐能力(40 %)+實訓提交資料 ( 20%)。
全過程參與的實訓考核方式,在成績的評定中既考慮到了考核本身的公平、公正性,同時又兼顧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表現,給予學生客觀、全面的綜合評價,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
三、總結
以學生為主體全程參與實訓過程的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積極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訓環節學習熱情得到明顯提高,實訓教學的效果得到較大的改善,同時,參與改革教師在學生滿意度測評中得到了較高的評價。
總之,隨著社會對學生質量需求的不斷提高,現在實踐教學越來越受到許多高職院校的重視,無論從辦學指導思想到實訓教學的理論指導日漸完善,實驗實訓條件日益改善,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實訓教學改革中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深知,教學改革是高等院校教育研究中深遠的課題,實訓教學的改革也要不斷順應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在現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我們要不斷將教學實訓方面的改革深化,培養出更多具有較高綜合素質能力的企業歡迎人才。
一
新課改的實施,要求徹底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式訓練的教學狀況;提倡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勤于動手、動腦,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教學中注重知識和技能并重,通過各種主題探究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但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遇到了以下問題:
1.活動主題不確定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大多數活動的主題來源于學生的問題。學生思維活躍,有無窮無盡的問題,包括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校內的、校外的、有形的,無形的,應有盡有。但是教師不是萬能的知者,不可能幫助學生解決一切問題,因此在確定主題方面受到知識等條件的限制,導致主題多而不精,缺乏目的性和層次性,達不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2.學生發展水平不平衡
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的不同,在認知、知識和智力方面的差異,導致學生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受到知識和動手能力的限制,很多主題活動半途而廢,從而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沒有完成主題活動的成就感,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
3.教學理念嚴重滯后
大多數綜合實踐教師是由其他學科轉科而來的,由于在長期的學科教學中形成的固定的教學習慣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上對新的課程理念的理解不深刻,導致在課堂上“講”綜合實踐課的怪現象;或領著學生到課堂外走一走,出現沒有目的和任何收獲的“放羊”行為,造成綜合實踐活動“空洞化”。上述問題導致課堂內外的有效資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不能面向學生的真實生活,不能更好的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情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
4.課程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在學科評價體系中,由于專業學科有明確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在制定評價辦法時有據可依,有比較可行的評價依據。而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彈性大,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沒有明確依據。學生的各種活動不能得到有效的、恰當的評價,得不到應該得到的表揚和鼓勵,評價的作用在學生的發展中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二
針對以上的問題,教師開展了一系列的學習和研討,探索解決以上問題的辦法,嘗試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活動。項目教學法是指師生以團隊形式共同實施一個完整項目而進行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它是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把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主題作為項目,設計出一個個項目教學方案,在教師的引導和協助下,讓學生分組圍繞各組的項目進行進行討論、協作學習或實際操作,最后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
在研究性學習中,項目可以理解為一個個由學生產生的主題活動。項目的完成可以理解為圍繞主題活動而產生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包括立題、討論、調查、探究、匯總、思考、創新、結論、成果展示等過程。
下面筆者以開展《農村循環經濟模式》教學為例,探討實施項目教學法的步驟和方法。
1.選擇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形成主題,確定項目
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的基本理念是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學生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知識和能力的主題是確定項目的關鍵。在實踐中,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發現問題,在教師的幫助下形成主題,作為項目,開展活動。
教學《農村循環經濟模式》開始選擇了學生身邊的事情,首先第一個主題為調查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個主題作為項目易操作,學生積極性高,紛紛拿出自己做的調查報告。第二步,由于本地以種植業和畜牧業作為農戶主要收入來源,于是教師引導學生產生第二個主題,種植業和畜牧業帶來的問題,即農村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以及畜牧業產生的牲畜糞便污染。第三步,秸稈和牲畜糞便的處理方法和有效利用隨之成為第三個主題。學生調查發現秸稈是良好的牲畜飼料,牲畜糞便可以產生沼氣。第四步,沼氣的利用成為第四個主題。作為一個項目,學生搞調查,查閱資料,發現沼氣不但可以燒水、做飯,還可以用來發電。第五步,沼氣使用的規模問題。學生發現現在農村小沼氣池比較多,利用率低,提出如何大規模使用沼氣的問題,并以報告的形式上報當地的領導,受到了當地領導的重視和好評,這也極大的鼓勵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一系列的小項目的發現、實施,最終形成了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符合節能減排政策的環保項目報告。
2.制定完成項目的活動計劃
學生根據每個小項目進行預設性的成果展望。教師協助學生討論和制定實施項目的活動計劃,主要包括活動的時間、地點、調查問卷的問題、設計樣式、活動的展開方式、成果的展示方式、實施小項目的關鍵環節等。采用列清單的形式,并對完成過程做記錄,主要包括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處理方法。可以適當的做預設性演練,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計劃的制定要注意連續性和創新性。在計劃的制定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導,抓住閃光點,及時把計劃的制定過程變成學生創新的過程,實現由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
3.項目的實施過程
項目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的過程。學生根據項目實施計劃,分組進行不同的活動,完成不同的任務。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去克服和處理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各種挫折和困難,著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
例如,下面的“循環經濟模式圖”就是學生自己設計的。
教師作為指導者,在學生遇到超過自己能力的困難時進行恰當的指導,促使項目的順利完成。例如,在走訪和調查問卷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農戶不配合的困難。教師在檢查時發現學生情緒低、有失落感,這時要及時的給學生做出解釋和誘導,并鼓勵學生繼續走下去,再訪問另一戶。讓學生明白遭人拒絕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社會現象,要充分理解別人,從而養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習慣,把學生塑造成具有良好社會公德的好公民。對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小組成員進行表揚,并請他們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4.項目成果的展示和評價
階段性評價和最終性評價要公開、公正,評價手段、方法要多樣。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評價與組內個人評價相結合,書面材料評價與口頭報告、活動展示評價相結合,還有課外、家庭、社會評價相結合,達到評價的引導和鼓勵作用。
學生在具體的項目完成后,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展示自己的活動成果,既項目實施后所謂的“產品”。注意成果的展現方式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一份報告、一個設想、一件作品、一次活動心得等。
項目教學法的實施,解決了綜合實踐課程中主題的選擇問題,使主題的選擇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同時以小組為活動單位的架構模式,充分發揮了小組內各個學生的能力,解決了學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使學生在活動中相互促進和學習,達到知識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在實施項目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改變了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協作能力。
教學中的一系列環節,提出問題———形成主題———確定項目———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價———成果展示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客觀認識規律,做到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階段性和最終性評價體系,使研究性活動的評價有據可依,使評價及時、有效,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樂于動手動腦,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有效的建立了課堂和社會的聯系。整個項目活動是真實的,是現代生活的真實反映,使學生的知識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生學到了將來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技能,它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能力、實踐能力、應變能力、綜合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 要】創新思維是一切創新活動的源頭。創新思維無論在科學研究還是在發明創造中都具有積極意義。在綜合實踐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前人的知識,更要注重創新思維的生成。創新思維的形成是在一般思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后天培養的結果。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綜合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創新思維 情感教學 問題教學 綜合實踐
英國科學家霍伊爾(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國家,則明日將淪為落后國家而羞愧。”創新思維是高級的、復雜的思維活動,但絕不是神秘莫測和高不可攀的,決不是只有少數“天才”和科學家才具有的東西,它存在于創造活動中。創新思維能力是當代社會對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創新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所謂創新思維就是運用直接知識進行分析、綜合、聯想、推理、想象等思維活動,獲得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得出新的結論、規律。它的具體內涵就是突破原有事實、框架而獲得解決問題的全新方式。
一 利用情感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與愿望、觀點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它反映的不是客觀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觀點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情感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學手段,通過激勵、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促進認知活動的發展,達到學生和諧健康的情感品質培養之目的。從情感教學的概念中,我們不難看出情感教學有兩個基本內涵:(1)把情感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促進認知活動的發展;(2)把和諧健康的情感品質培養作為情感教學的目的。也就是說,情感教學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情感促進認知,認知的結果穩定和升華情感。
皮亞杰說:“沒有一個行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為動機。”如果缺乏情感動力的參與和伴隨,創造力的產生和發展均會受到嚴重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營造接納的、支持性的、開放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成為知識掌握過程中活躍的、興趣盎然的參與者。將課堂還給學生,把尊嚴還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水乳交融。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健全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發展;學生在猜測、想象、探索問題的美好空間里,將大膽的設想和創新計劃變成學習中的現實,讓學生自己品嘗到創新學習的成功喜悅,領略創新的實際意義。
二 利用問題教學,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再去認識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任何思維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而告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遵循“疑—問—思”這一規律。有疑才會有問,有問才會有思,多疑才會多問,多問才會多思。經過思,疑則漸解,以致融會貫通。
1.設疑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萬, 起點是一問。”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處于思維的最佳狀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觀點轉化為問題,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設問;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疑難點設問;對較難或較綜合的問題,用按認知層次分化知識點的方法由易到難步步深入發問;對學生錯誤或不全面答案進行反問,不斷加大問題的思考力度等。
2.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對每一種事物都提出疑問,對每一種現象都有適當的反應。這是許多新事物、新觀念產生的開端,也是創新思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教師應把質疑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要求學生自己預習教學內容,進行獨立思考,發現疑難,提出問題;(2)要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疑難問題,尤其對教學中疑點和難點以及比較含蓄或潛在的內容,啟發學生提出問題;(3)鼓勵學生解放思想,大膽向教師質疑提問;(4)組織學生間相互批改作業,評閱試卷,發現問題。
3.解疑
對學生來說,創新思維能力就是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和經驗創造性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獨特的見解、新穎的解法、公式獨到的證明或應用等。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的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的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的思維在開放、發散中漲落,在求異、探索中又趨于有序。“問題”是開啟思維和發展思維的源泉。一個問題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教師的評價也應更具有開放性,要對學生獨特的見解給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確的見解,對錯誤的要善于誘導,要尊重持不同觀點或錯誤觀點的學生,要保護好學生創新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深化,受到鍛煉。
三 利用綜合實踐,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綜合實踐課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自然科學,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設計實驗方案,從新的角度給予新的思考、分析、審查,進行“挑剔”,找出其缺陷與不足,并給予修正和揚棄,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條重要途徑。例如:教師和學生共同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立實踐課題,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課題的實施方案、實施計劃和過程,教師協助監督完成全過程,并在考核中注意衡量學生實踐設計的邏輯性和創造性、實驗總結與討論中的知識性和探索性以及表達方式的科學性,則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各小組按照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試驗;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總結和歸納,找出班級中典型的實驗方案讓學生進行探索。這種方式既發展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又獲得了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是其他常規實驗無法比擬的。
總之,創造性思維不同于一般的思維活動,它是一種在人的心理活動的高水平上實現的、多種思維形式協調活動的綜合性思維。要培養創新思維,必須從各方面入手,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利用現有條件,想方設法地進行各式各樣的、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論文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教師教學行為
[論文摘要]隨著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不斷深入,教師在教學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闡述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具體要求,分析了教師教學行為問題的種種表現,并對其產生的根源進行了探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其實施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行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設計的,學生能否真正有所收獲,真正得到了發展,取決于教師實施的成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與學科課程相比發生了變化,教師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管理者、協調者、評價者和開發者,有時甚至可以是學生活動的旁觀者。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提出的應然要求
教師的教學行為是由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角色地位決定的。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活動的管理者、協調者和評價者等,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有一定的要求。
1.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能力要求。教師應具有相應教學能力。第一,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因綜合實踐活動沒有教科書、大綱與教學參考書,必然要求教師應具有設計活動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據方案進行有特色的教學活動;第二,教學預測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選擇問題與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預測能力很重要;第三,應用信息能力,協作性教學能力,綜合評價能力等。第四,教師指導能力。教師有效指導是課程成功實現的重要保障。教師對學生應在研究方法上指導;對學生合作方式與技巧指導;選擇與確立適當的活動成果呈現方式。第五,教師評價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淡化甄別功能與選拔功能,打破只重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教育實踐中可以運用“檔案袋評定”“自我評價”以及協商研討等“問診式評價”。教師應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理念,即評價的整體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過程性;教師應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觀察、描述、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在具體操作中可使用“成長記錄評定”、“協商研討式評定”的方式。
2.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要求。
(1)參與活動,進行有效指導。學者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引導者是教師最重要的角色。整個教學活動雖然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作用不能忽視。學生在活動中主要以探究方式進行學習,活動內容、學習方法的選擇都需要教師指導,教師應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給學生以指導。如幫助學生確定體驗的活動和探究的方向;對學生預計的探究方法和實踐途徑的可行性進行相應指導;督促和激勵學生的實踐與探究活動等。教師不再把自己束之高閣,以管理者和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不能“教”學生怎樣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是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適度的指導,引導學生選擇和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和現實生活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提醒和點撥。
(2)教學內容的研制和開發。與傳統的分科課程教學模式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沒有現成的可供使用的教材,也沒有現成的教學大綱,教師引導學生活動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步驟,需要教師指導學生一起進行課程的研制與開發,選擇活動主題和內容,確定活動開展的方式和途徑,承擔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制者和開發者的角色。這與傳統教學中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循規蹈矩的教學是一大進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種開放性的特點,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需要教師不斷組織、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提高課程意識,減少對教科書的依賴程度,不但要考慮“怎樣教”,而且考慮“教什么”,把課程開發作為自身專業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課程開發能力。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育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和需要去組織、開發和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制定課程方案,生成新的課程內容。
(3)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是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的過程是由學生主導進行的,教師起著指導的作用。如從活動的組織形式看,綜合實踐活動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由于學生活動經驗、自控能力等差異,會導致小組與小組之間、小組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活動質量、效益的差異,需教師組織有關活動、組織活動計劃的制訂、活動結果的評價,使學生盡可能獲得全面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變了課程組織形式,它在本質上是課程價值觀的深層變革。綜合實踐活動立足于這種整體主義教育,主張張揚人性,強調“德、智、體與知情意的和諧發展,關注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交融“。在活動中每個學生自主計劃,自主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養成及獨立習慣養成。
(4)教師應具有問題意識并能幫助學生解決活動中的問題。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由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教師應具有敏銳的間題洞察能力,并有較強的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發現信息,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并將方法教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與習慣。如教師教學生運用調查、考察、文獻檢索等方式收集資料,對材料有針對性的篩選,并能將資料進行統計。
二、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教學行為的問題表現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的要求主要集中于教師課程觀念的轉化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方面,它通過具體的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反映出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與現實教師教學行為之間具有一定的差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教學行為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實施有待創新。在傳統教學論概念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教師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授者,教師在課程實施時的角色即“課程忠實的實施者”。
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生成性,課程實施時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預先規范的課程內容。雖然教師與學生對課程進行了規劃與設計,但在具體實施中,學生往往會對課程提出新的設想,原先計劃好的課程目標、內容程序會改變,課程的內容是在課程實施中不斷生成的。所以,教師應把課程視為一種動態生成的教育要素,應創造性地對課程以適度調適。但在具體實施中,部分教師仍將綜合實踐活動教材奉為“圣經”,不敢越雷池半步,原封不動教給學生,出現將綜合實踐活動教材化、學科化傾向。如筆者在觀摩小學國家實驗基地的一節“分析垃圾廢棄物”這一綜合活動時,發現活動資料有一個問題,就是要求學生按百分比(學生未學過)畫出各種垃圾的餅狀圖。因為學生未學過百分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就讓數學老師給學生提前教授了百分比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時,多數學生因感到困難,百分數還是不會算,而游離于活動之外。富蘭(m. fullan)龐弗雷特(a. pomfret)等人認為課程實施大致有三種取向:①得過且過取向。它往往避開矛盾與問題,對課程目標持懷疑態度;②忠實取向,認為課程實施即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③適應或改編(adaption)取向,強調課程實施過程本身的變化過程,強調教師應對課程內容采取較為靈活的態度,尊重教師對課程計劃的適切性調整,課程實施過程應是教師與學生圍繞知識資源進行雙向建構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激勵學生通過探究、實驗、操作、參觀等方式自主成長的過程。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采取適應或改編取向,而不能固守著課程的忠實取向;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改編教材,而不必固守不變,陷人活動的僵化模式中,偏離了教學的價值目標。
2.組織活動有待深化。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形式,但活動本身以及探究結果并不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它更為關注的是學生通過活動取得自我發展。有些學校教師偏重于追求活動形式的多樣化,注重學生外顯的活動,忽視了學生內在的同化,看似“熱熱鬧鬧”的“動中學”,實際上目的性差,為活動而活動,違背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取向。如觀摩《分析垃圾廢棄物》這堂課,授課老師讓學生在陽臺上觀看校園垃圾,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此教學環節的設計與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科教學即應有完整的教學環節,整節課應有一個完整的教學結構說明我們的教學行為還是不知不覺地按照老路進行。因此,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活動目的,把握各種不同實踐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領,同時應引導學生對實踐過程進行細致和深刻反思,使學生能真正通過實踐有所收獲。
3小組合作有待積極配合。綜合實踐課程主要采用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小組成員一般由3~5人組成,小組成員間應分工合作,彼此指導,相互溝通,最終共同得出課題成果。但在具體實施時,部分教師較注重教師追求合作的外在形式,對目的、動機及過程沒有認真設計,小組成員的組合隨意性大。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往往不加分析地讓學生小組進行探討,在有限的時間內,小組成員匆匆討論,還沒有進人合作狀態,合作就此結束,也沒有及時的評價,整個活動過程只有合作形式而無實質。小學生剛開始合作時,缺乏合作經驗,易出現合作不協調,相互推誘、消極被動或專制獨裁,合作只是形式而無實質,沒有心靈的碰撞,沒有集體思維的火花,往往結論就是優秀者的想法,小組其它成員并未真正參與其中。有效的小組合作探究應有以下幾個特征:積極的相互依賴;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個人責任制;人際和小組相處技巧;小組過程,即小組合作需要一定時間量。因此,要想真正達到合作效果仍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4.情感、態度、價值觀有待滲人。相對于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更注重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更強調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獲得個性化情感、態度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成為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認知品質得到發展。欲達到教育效果,教師應精心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聯系的生活熱點、焦點和疑難問題作為活動材料,讓學生在模擬的或現實的學習與生活情境中獲得充分的心理體驗,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思維方式及方法,內化形成自己的態度及價值觀。但在具體實施時,一些教師脫離了真實活動或虛擬的活動場景,學生并不能產生情感體驗,反而成了“角色扮演”,使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成了說教式教育。如小學“助人活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虛擬小組一個成員生病,其他成員幫助他;同學打羽毛球,幫忙揀球等活動,欲使學生體驗到幫助者與被助者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教育目的。但實際的情景是:學生是在進行著“角色扮演”,毫無情感觸動。就情感而言,需要是產生情感的基礎,個體沒有需要,就產生不了相應的情感,就不可能內化為態度、價值觀。所以,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教師應讓學生親身參與活動中,在活動中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整。
5.教師指導有待適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協同者,教師不能象學科課程一樣“教”綜合實踐活動課,應起到有效指導作用,它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功實施的必要條件。就指導內容而言,教師應能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已‘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與學生共同展開探究過程。但在具體實施中,教師普遍感到指導“度”難于把握,存在指導過度與疏于指導的偏差行為。指導過度強調“導”的功能,即教師總是擔心學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怎樣去研究,在研究中碰到問題怎么辦等,過重于教師指導,使學生在活動中失去自主性和獨立性;疏于指導是指教師認為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自己活動、自己體驗、自己研究,繼而放任自流,教師成為旁觀者,使學生陷人盲目活動中。
【論文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行為偏差 課程價值 教師行為轉化
【論文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理論及實踐層面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一線教師在教學實施中出現了某些偏差行為,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的實現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及其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決定了教師行為轉化的必要性;教師自身的內在轉化動力、新的教育觀念、相應的課程知識與教學能力是實施其教學行為轉化的主觀前提條件,以此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順利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嶄新的獨立課程形態、一種開放性的活動課程,對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的實現關鍵在教師,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實施效果。但現實中,教師的教學出現了一些偏差行為,阻礙了課程價值的實現。本文就教師教學行為轉化的前提條件與必要性進行探討,以期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轉化起到借鑒作用。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行為轉化的必要性
(一)教師行為的轉化是由課程的價值決定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重在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此次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應學會學習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長期以來,我國的課程設置及其教學都偏重于知識,如學科課程的性質、學科課程教學都強調知識系統性的特征,人們更易關注知識技能,而有意無意地忽視教學過程中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它獨特的課程特點—實踐性、整合性、開放性、自主性等彌補了學科課程的不足,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情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具有學科課程所不具有的獨特價值。這一獨特價值是綜合實踐活動獨立存在的基礎和根源,具體通過目標加以表現。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認識、體驗、發現、探究、操作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進而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取向具有以下特點:認知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內容與方法兼顧,個性與群性并重。由此看出,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在總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學科課程偏重于系統知識的學習而綜合實踐活動側重于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培養,偏重于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偏重于情感的展現,它的這種功能是學科課程不能取代的。
(二)教師行為的轉化是由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決定的
課程實施(curricjlum implementation)是將編制好的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是實現預期的課程理想,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因素在教師,正如雅克·德洛爾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序言中所說:“沒有教師的協助及其積極參與,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美國課程論專家、實踐的課程范式的代表人物施瓦布(j.j.schwab)提出“教師即課程”,教師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可觀察到的各種行為、教育教學方法、策略、措施和手段的總和及情感、價值觀、潛在能力和個性品質等多種因素組合而成的態勢,是課程實施的具體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教師不應成為教育權力部門和課程專家的附庸,而應用自己獨特的眼光理解課程、理解教育,有自己獨特的、適應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設計,在教學中不斷體現出創造性。因此,教師只有進人課程,才能實施課程,才能使課程目標不斷得以實現。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教學行為轉化的前提條件
教師教學行為實現了轉化,才能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最終作用于學生的發展。但是,這種轉化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這里主要分析教師自身的主觀條件。
(一)炸合實戲活動課程教師自舟應其有內在的轉化動力
i.教師的心理認同與參與意識。教師的心理認同與參與意識直接影響教師的行為。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的課程形態,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方面面進行改革,需要教師心理方面的認同。現在有些改革者認為由于教育評價機制、傳統文化及教師自身的原因,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應付了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它的實施確實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迫使他們投人更多的精力。根據詹姆斯(m . jams)的分析,教師在面對改革時所表現出來的抗拒情緒還存在程度上的不同,一般可分為3種類型:挑釁性抗拒、消極一挑釁性抗拒和消極性抗拒。第一類抗拒主要表現為直截了當地拒絕,其不合作的態度異常鮮明;第二類表現為委婉地拒絕,以缺乏時間和精力為由,以達到不合作的目的;第三類則表現為陽奉陰違,即口頭上接受變革,但并不真正落實在實踐中。
由此,教師認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積極的心態參與課程實施變得異常重要,它直接影響教師教學行為。如何防止教師的抗拒心理,消除教師的抵制心理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改革專家呂克(maurer,rick)在(超越抗拒之墻》一書中把改革過程之改革實施者的心態發展分為六個階段:(i)發生了什么(something’ sup)? (2)這是什么(what is it)? (3)我需要做什么(what doi need)? (4)我打算做它(i will do this) 。(5)我能夠做好它( i am able do it ) 。( 6)下一步怎么辦(i got through what isnext)?呂克認為,改革參與者的心態發展是這樣一個周期循環的過程,即從第一階段到第六階段再進入下一次改革的初始階段,它是螺旋式發展的過程,其周期的長短主要取決于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及改革的準備條件等綜合性因素。如果改革來得突然,對于改革參與者而言,這就是無法預期的事件,改革參與者沒有心理準備,心理會緊張,表現出對改革的抗拒和抵制。在前三階段中,如果相應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那么,改革參與者的基本心態是抵制改革,拒絕參與,回到改革的初始狀態。教師要想順利進人角色,必須對綜合實踐活動理論進行解讀,從觀念的轉變到相關實施能力的提高相當迫切,這種要求挑戰著教師的觀念、知識、能力和生活方式,可能危及他們的身份認同和專業信心,導致他們的焦慮甚至抵觸。所以,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寬松的環境和氛圍,政府應提供一定的保障制度,教育研究人員應給教師一定的指導,以提高他們的相關能力,激發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2.教師應具有較高的教學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ir-efficac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 .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人們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在其自主系統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就是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的預期。它影響著個體行為的發生及其發展水平:影響個體對活動的選擇,影響著個人表現的品質,決定著個體努力程度和堅持性,影響著人們在處理問題時的思想方法和情緒反應。教學中的教師教學效能感就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覺知與信念,教學信念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傾向,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覺知與信念自然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取向。教師教學效能感是多種心理成分的整合,可從多角度理解:第一,就教學效能感的本質而言,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信念。其能力特性表現在:教學效能感使教師深信自己能指導學生,其信念特性表現在教師擁有一種能夠克服各種阻力去提高學習者學習能力的信念。第二,就教學效能感的成分而言,它是一個既包括認知成分,又包含情感成分的多維整體性概念。第三,就教學效能感的核心內容而言,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與個人效能感兩個方面。而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對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與判斷;個人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結果的認識和評價。這里教學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師對于自己“能否準確領悟教育相關理念、能否勝任教學各項工作以及能否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所持有的一種認知和信念。
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證實了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有相當高的一致性,即高效能感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教學行為。因此,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教學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即能否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及價值,能否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意識和作用。教師的高效能感往往對教學的設計、實施、教學組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教師具有祈的教育觀念
所謂觀念,一般是指客觀現實事物在人的意識中的反映。而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來自教師個人教學的經歷與經驗,是教師教學行為背后的價值預設、因果假定,是教師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所信奉和遵循的準則,是對教學應循方向和應達到理想的感悟追求。其具體內容包括教育價值觀、學生觀、人才觀、師生觀及課程觀等。
教育觀念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觀念既可以是零散的、不系統的感性認識,也可以是系統的、理論化的理性認識,是“經驗和理論在人們頭腦中的積淀”,對這些問題中某一具體間題的認識,則是教師個體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第二,教育觀念作為指導教師個體行為的一種心理活動,既可以被意識到,也可以是處在潛意識水平,不被教師意識到。第三,教育觀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評價事物、喚起主體態度、指引和調節主體行為的定向功能。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應具有新的教育觀念,才能順利實施新課程。具體轉變應該是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科本位”思想,正確認識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改變“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觀念,應是指導學生進行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教師切實確立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興趣和愛好,作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指導學生的活動。要求教師具有資源意識、生成意識,要求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主題,開發與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
(三)教師其有相應的蛛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知識與教學能力
1教師應具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知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新課程,其教學形式、內容、方法等完全不同于其他課程,這無疑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學習,獲取綜合實踐活動的知識。波蘭尼的緘默知識理論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所說的知識,即以書面文字或圖表、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這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事時所擁有的知識,則是另一種知識。前一種知識可以稱為顯性知識,后一種知識可以稱為緘默知識”,而且“內隱學習獲得的緘默知識是直接指導與支配個體的行為的”。由此分析,教師個體的知識包括可用語言表達的,通過學習獲得的顯性知識,如教育理論知識;也包括通過無意識內隱學習獲得的、個體自己可能意識不到的緘默知識,如教師的技能、方法、交流、態度、體會等。緘默知識是支配教師教學行為的關鍵因素,緘默知識不是通過言語傳遞獲得的,而是教師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感受、反思得到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一方面應具有綜合實踐活動相關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應不斷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積累緘默知識,最終促進教師發展。如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雖然有一些統編的教材,但它只是教學的參照,它的內容是靜態的,是對教學內容的某種預設,而具體教學情景是復雜多變的,是動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情景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形成具體有效的教學設計,使教學實施順利進行。
2.教師應具有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共同設計的,教師所起的指導作用非常重要。教師在理解這門課程的基礎上,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順利實施教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除了應具一般教學能力以外,教師對學生活動有效指導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在選題、制訂計劃、活動過程等方面給予指導,還要進行方法方面的指導。在活動主題確定階段,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經驗背景等因素引導學生自主確定恰當的活動主題,引導學生對活動主題或活動項目進行論證,以便確定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主題合理、可行,那么教師就能指導學生制訂合理可行的活動方案和計劃,培養學生的規劃能力。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記錄個人體驗和活動事實,包括運用工具書收集資料、統計和處理信息資料、撰寫活動報告等。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教師教學能力還體現在教師對教學應具有自我監控能力與反思能力。教學監控能力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監控能力是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結構中的高級形式,是教師其他教學能力和教學行為的調節中樞,它作為自己教學活動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必然反映到教學行為上來。如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得到發展,那么就會有利于教學活動更加深人,有助于教學行為的合理化與規范化。辛濤等認為,教師對于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努力程度的自我覺知與教學監控能力存在明顯相關,自我覺知作為重要的心理變量對個體的行為方式和取向有顯著的影響,而教學監控能力本質上說是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一種自我意識。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一方面應具有較強的教學覺知能力,對組織學生進行活動的過程、方法、實效有一定的認識,及時發現自身教學的優點及缺陷;同時,應具有教學監控能力,能對學生研究課題的選定、小組的合作、研究的實施、成果的呈現等進行幫助和調節,以實現課程的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不同于學科課程的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艾利奧特所說的那樣:“課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課程發展是人的發展”,“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因此,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必須有實現轉變的內在需求,在每天的教學體驗中通過反思、感悟,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以順利實現教師教學行為的轉化。
摘要:《線路工程》是通信專業最重要的職業能力課程之一,本文通過分析該課程改革的原因,提出對該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改革措施并闡述了改革成效,同時對課程改革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高職;線路工程課程;綜合改革;能力
《線路工程》課程是通信專業核心課程,其教學質量的好壞對通信專業的學生有著重大影響。筆者對該課程提出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課程改革的原因
初次感知知識和技能困難目前的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場地局限在教室里,教學手段主要使用板書或者采用圖片、器材展示等形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時,缺乏相應的感性認識,經常似懂非懂,對抽象的專業知識只能死記硬背,難以深入理解,也就沒有舉一反三的靈活應用了。因此,學生往往感覺《線路工程》課程“抽象、枯燥、乏味”,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
教學方法、手段和考核單一受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在教授這門課程時教師往往采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在講授中又側重于單方面的灌輸,授課往往過分講究完整,重結果輕過程。教師習慣于把知識和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直接講授過程代替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致使學生單方面地被動聽講,難以發揮主觀能動則直接參與其中,課程結束時則采用以筆試為主、課程進行過程中的小實訓項目報告為輔的傳統考核模式,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很難全面地衡量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
辦學成本高,實踐環境無法滿足教學需要《線路工程》課程教學過程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其程序性知識的獲得方式。通信專業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奠定理論基礎,在實踐中得以強化,即通過大量的操作、訓練來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院內實訓環境幾乎無法滿足實踐教學需要,而且,《線路工程》課程在操作、訓練上一般都使用熔接機和otdr等比較昂貴、精密的器材,辦學成本高,而學院投入較低,設備無法滿足教學需要。
改革措施與手段
(一)實踐環境改善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根據通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需求,聯合江蘇省通信管理局、江蘇通信服務有限公司和南京吉隆有限公司等工程單位參與課程的實踐環境建設。采取購買、捐贈和技術支持(合作)的方式,解決課程辦學成本高、系統性強和專業性強的特點。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郵電建設工程公司等企業合作,以線路工程為主體,開發了一套以通信行業真實崗位為建設“節點”、模塊化、工學結合的高職通信類專業“f-block”模式綜合實訓系統,并積極完成課程項目式和工學結合的教材。
隨著我國由學歷型社會向資格型社會逐漸轉型,通信企業崗位準入制度逐步推行,以及高職院校“雙證書”制度的要求,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省通信管理局共同投資成立線務工程實訓基地。將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納入《線路工程》教學大綱中,使其涵蓋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的要求。根據通信專業對應的工種,學生考取電信線務員和機務員等職業技能證書。
(二)教學手段更新
提高認知效率,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對“f-block”模式綜合實訓系統的參觀,了解odf、ddf、mdf設備、橋架、進出局管道、架空和墻壁線纜等,學生很容易建立起通信線路全程全網的整體概念,學生對以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內容也有了比較直觀的理解。這樣也便于有針對性地參加社會實踐,提早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學習也就有了目標和動力。如通過現場觀摩學習人孔,帶上皮尺,打開一個人孔鐵蓋,參照施工圖,從人孔各方面的尺寸、管道的尺寸和位置,甚至電纜的固定、綁扎、標志等各方面的規范一一分析透徹,學生在熟悉人孔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讀圖,現場教學完成了教學組織形式由“固定教室、集體授課”向“室內、外實訓基地”轉變,教學手段由“口授、板書”向“實物”轉變,以其直觀性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效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點。
從基本概念出發,提高學生技能“以學生為本”的高職教學觀,要求學生在學習上以理解為主,記憶為輔,應用才是關鍵。如我們在介紹odf章節的時候,首先在教室簡明扼要地介紹odf的概念、組成,然后將學生帶到機房,將理論和實物odf“對號入座”,進一步讓學生觀察成端光纖光纜、編號、接續以及走線,思考各個部分的作用。這種直觀現場教學的方式,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對odf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還可以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此外,通過參觀現場線纜的敷設規范,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設備及理論的理解,而學生的現場操作,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有效地利用貼近實際應用的實訓系統,將抽象的記憶轉化成直觀的理解,對準確、透徹地理解基本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也能加深記憶,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增強職業素質,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大部分通信企業既要求學生掌握通信工程崗位共同的專業理論,又要求學生能在這些專業理論基礎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應職業崗位范圍內進行轉移(第二崗位),達到上崗無須過渡、轉崗不必培訓的目的。《線路工程》課程的職業定向性十分明確,將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實踐相對應,與工作崗位相吻合,與職業技能證書要求相統一。在職業證書的推動下,通過教師對職業道德(5s)和職業態度的引導,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探索學習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教學方法引入
“f-block”模式綜合實訓和線路工程實訓由專、兼職教師共同完成。課程教學過程采用“教、學、做”一體化,采用項目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工作情境法等教學法。
“教、學、做”一體化在每個任務模塊中,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方法作為教學的具體形式,由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共同教授,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學習、邊實踐,使學生在“教、學、做”一體的環境下,迅速理解通信線路的整體概念及具體的標準、規范,掌握光纜、電纜及相關設備、儀器儀表的相關操作技能,熟悉光電纜工程的敷設、設備安裝、測試等線路工程知識,并通過綜合性任務將各項工作連接起來,進一步提升綜合能力。
案例分析法otdr測試中,根據中美海底光纜的搶修案例,總結如何快速而準確地進行故障定位及參數測試,在此基礎上,利用實訓系統,人為地在實訓系統的光纜線路上制造故障,讓學生利用otdr查尋并排除故障。通過案例分析并在“f-block”模式綜合實訓系統中求證,可以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展。同時,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它們處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學生更加清楚、深刻地把握、理解這些概念,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此外,通過討論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交流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克服從眾心理,有利于學生獨立思維習慣的養成。
工作情境法通過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體驗真實工作過程,激發學習熱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按照學校與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的授課流程,進行主體式學習。而教師就完成了從主體到客體的轉變,從演員轉變為導演,從事必躬親的執行者轉變為運籌帷幄的指揮者。學生在不斷的操作情境再現中可以強化知識點的記憶,培養學生關鍵核心能力,與企業單位的工作場景無縫對接。
考核方案優化
整個考評體系改革將過程考核與評價納入課程總成績,改變用試卷考核為主的成績評價,成績將主要體現在平時考勤、職業素質和態度、職業能力、項目報告、理論和實踐知識等方面,如表1所示。
在新的考核方式中,考核內容面向職業崗位,依據工作樣本,制定考核內容;促使學生注重學習工程,將小組成績與個人成績掛鉤,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強調對學生進行個體評價和過程評價,激發學生上進心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無論基礎好壞,都有機會獲得成就感,增加智慧開啟的經歷。
改革成效
課程改革增進了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友誼,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培養了學生之間協作互助、團結友愛的團隊精神,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還學會了如何做人,提高了個人素養。
教學質量比較課題組成員開拓面向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建立了一套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方法。課題組成員緊跟當前通信工程技術的發展水平,將先進的工程技術理論貫穿課堂之中,開拓了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多種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網絡資源,實現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效果良好。教師課程評價由同行評教、督導評教、學生評教三部分組成,學生成績優秀率和教師評教分數逐年上升。
家長與學生滿意度對幾屆學生調查的結果顯示,學生對于課改的滿意度由80%升到90%。教師的授課方式能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氣氛活躍,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講授內容以實際工作崗位為主線,結合教材和專業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家長認為課程改革后的教學條件很好,創造了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進一步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同時學生還擁有更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專業技能等。
企業滿意度通信企業和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對通信專業畢業生評價很高,認為課程改革很成功,課程改革將職業能力培養貫穿教學過程始終,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教學內容涉及通信線路施工中的各環節,畢業生獲得電信線務員資格證書,理論基礎扎實,學生動手能力強,儀器操作熟練。
問題與建議
本課程改革有待進一步完善。本課程是職業能力課程,在不同的專業開設,對于如何形成相應的特色以滿足不同的專業的需求,課題組成員將深入企業調研崗位的差別,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形成各專業的特色。
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高。教師對課程改革核心理念的認識和理解不到位,教師教學方法與實際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同時教師獲取通信職業技能證書的種類不全、層次不高。課題組將深入企業實習,與工程師討論崗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考取相應的高級職業技能證書;同時教師將進行課程改革方面的教育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實踐證明,《線路工程》課程改革落實了以“勝任通信工程崗位要求”為出發點,以實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給學生提供終身發展的牢固基礎為宗旨的原則,滿足了企業要求從業人員快速頂崗的愿望,滿足了學生和家長要求繼續發展的愿望,也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特性。
labview(laboratory vi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是一種使用圖形符號編寫程序的編程環境[1]。而且labview不僅僅是一種編程語言,它應用已經擴展到很寬的范圍,如控制daq設備監控、向外部系統發送信號、檢測未知信號的頻率。labview程序與虛擬儀器是一門使用性非常強的一門課程,應用非常廣泛,學好這門課程不但能夠掌握一門編程語言,還可以對以往所學習的通信方面專業的內容加以認證從而加深對通信專業綜合運用能力。本文針對這門課程,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怎樣提高通信專業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教學手段進行探討和研究。
1 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labview是一個功能強大的編程開發環境和運行系統,是專為測量、數據分析并提交結果而設計的,所以它對于仿真、結果顯示、通用編程是一種很理想的語言。《labview程序與虛擬儀器》[2]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應用型課程,根據這一特點,制定本課程教學大綱,確定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點和技能要求,編寫結合本課程特點的講義,確定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結合點,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密切結合,使學生在掌握labview編程方法的同時,也具備了聯合實際操作labview的能力。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與以往曾經學過的通信方面的專業內容相結合,將通信方面的仿真技術融入教學實例中,使得學生在掌握編程環境的同時也對以往的知識融會貫通。
由于教學對象是大三學生,他們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具備了一定文本編程基礎,并且也學習了通信方面的專業基礎的內容,對于所學內容是否能夠加深對本專業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上要針對他們能夠提高專業能力來進行施教。如果能夠多針對提高專業綜合能力進行施教,且從聯合實際由淺入深的模式循序的指導學生學習,能讓學習本課程帶來更多的興趣和動力。
2 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理論聯系實踐
傳統的編程語言學習的課程注重通過課堂講解書本上的內容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編程方法,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他們往往專注于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內容,而忽視課后的實踐操作,忽略了編程語言學習的目標—通過學習能夠自主進行編程來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任務。而本門課程的授課方式,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些缺陷,具體的實施過程如下。
2.1 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new class
本門課程的授課地點為new class實驗室,學生課堂上每人一部電腦與教師機相連,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顯示器更清晰的看到教師對軟件的操作和演示,并且能夠在課堂上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操作和實踐。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
2.2 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
實踐型教學方法是相對于單向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提出的,融學習與實踐為一體的教學體系[2]。在”labview程序與虛擬儀器”課程中,通過案例教學帶動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通過問題驅動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通過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踐能力。在課堂講解上選擇簡單、生動而又貼近通信專業方面內容的實例。
由于labview的特點—用戶交互界面與現實的物理儀器界面類似,所以labview又稱為虛擬儀器。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在課堂上的例子的簡單和生動,可以讓學生在編程過程中很容易上手,不至于對于復雜的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或抵觸情緒。在課堂上進行講解的時候,往往都是從簡單實例入手,讓學生感覺其實跟平時操作的,讓他們覺得自己物理儀器界面相似,且程序編制過程都是通過簡單操作結合完成的,從而讓學生覺得自己有能力設計虛擬儀器且完成有趣的程序。然后,在后面的學習中循序的講解較為復雜的實例,在講解過程中多讓學生思考,對于同樣問題鼓勵學生采用不同方式達到同樣目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將所學能夠自己應用自己思考,而不是只是聽老師講解,而且在編程過程中鼓勵同學討論、交流,效果比只是老師講解要好很多。
當然,在運用實例講解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要謹慎的安排教學課題的順序,讓學生不至于突兀地接觸到未曾見過的內容;第二,要注意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互相配合,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3 精講多練,互動教學
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在講授知識時加強前后相關知識的連貫性,對重點和容易出現錯誤的問題從多角度、多側面去闡述,從知識的點擴展為知識的面,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
在課程早期,主要進行單個函數的編程練習,重點掌握程序設計中的基本函數函數、數據類型與程序結構冬。通過反復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函數、控件的使用,具備基本的編程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完成一些難度加大的作業,將程序設計知識和實踐知識緊密的結合,加深對labview的虛擬儀器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此外,通過開發模擬實際數據采集實例,用一些可以通過簡單的接口采集數據的裝置(比如,串口、計算機聲卡等),將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使學生得到進一步的鍛煉,而且激發學生課后自己采集數據的實踐練習,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能力。
2.4 利用網絡進行師生交互
除了常規教學方式還以豐富的網絡資源作為補充,以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并鼓勵自主學習。網絡資源包括教學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課件、重點難點及綜合練習和模擬試題等內容,為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5 選擇與學生所學相關理論知識的題材
labview與虛擬儀器涵蓋了諸多學科和諸多理論[3],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著重選擇與之相關的實例。通信的學生多增加信號處理和通信處理模塊方面的應用,比如在課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創建自己的虛擬示波器,促進學生在編程能力的提高的情況下也與之前學過的專業知識相印證,增加學生的編程能力的同時也強化了專業理論知識,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分階段考核模式
編程語言的考試傳統模式一般采用筆試+上機操作,這種模式有其利弊。筆試+上機操作的考核模式只能考察學生對labview編程語言的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但不能了解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綜合應用能力;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采用了平時成績+筆試考核的模式。其中平時成績包括:按時上下課,按課題要求完成編程,以及平時對于額外加分題目的完成程度。筆試考核成績則考慮到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
4 結語
在《labview程序與虛擬儀器》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采用理論與通信專業實例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和分階段考試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加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實例,促進學生加深專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和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生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中給出的一些實踐探索經驗,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在教學中進行修改和調整,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從本門課程中受益。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面向學生生活,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開放性的課程。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貼近社會,開展富有人文性、科學性、實踐性、創新性的實踐活動。這樣,學生的知識結構、動手技能、情感意識、創新能力都得到和諧發展。
一、活動課題,來自學生生活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其涉及面廣,沒有固定教材,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細致策劃,精心選題。“生活即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要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師生攜手走進生活,共同挖掘活動資源,選擇學生感興趣、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課題。班里有的學生家處城郊,家中還有一兩塊自留耕種的農田;而有的學生在城市,養尊處優,甚至五谷不分。在與學生交流時,同學們都表示出對農田的興趣與好奇。這樣“走進田野”課題便誕生了。社會是個大課堂,有著挖掘不盡的課堂資源。適時追蹤,隨時了解社會動態才是現代學生應具備的素養。綜合實踐活動只有密切關注社會,才能變得立體、五彩繽紛,才能促進學生了解社會、融入社會。當今社會中,中小學生文明禮儀缺失嚴重。一些青少年在學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禮讓,不講禮貌;在社會上不知道怎樣稱呼他人;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長輩。鑒于此,我以所在城市創建文明城為契機,在班級里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做好揚城小公民”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同學們用稚嫩的雙手制作畫報,寫標語,宣傳文明。他們精心策劃、開展了“文明禮儀小老師”“文明禮儀小畫家”“文明禮儀小作家”等活動。這樣的系列活動對孩子們文明禮儀的養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實踐活動,學生自主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綜合實踐活動正是彰顯手腦并用,突現學生創新智慧,體現學生動手能力的課程。
(一)學生自主設計活動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精心部署活動的權利不能讓老師獨享,在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也應是學生。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四大板塊之一,是體現綜合實踐活動創造性的良好載體,此課程絕不能以學生制作出手工作品、掌握該勞動技能為終極目標。“飛鴿”是蘇教版《綜合實踐活動———勞動與技術》教材中的手工制作材料。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與人類有著深厚的情感。因此,我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飛鴿”這一課上得豐富多彩,并讓同學們自行設計活動方案。同學們經過討論研究將活動設計為如下幾個步驟:①觀看一部電影《戰鴿總動員》,體會人類鴿子的深厚情感;②了解和平鴿的由來;③去市民廣場與鴿子交流情感;④將情感融入到創造性制作手工作品中;⑤同學們收集人與鴿子的深厚情感的文章,面向全班交流。在整個活動設計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解決了問題。這不僅培養了其創新思維,還增強了學習能力。
(二)在實踐中大膽創新
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自主探究的活動空間。這樣,在查找資料時,他們會有不一樣的材料整合;在自主實踐中,他們會生成豐富多彩的活動過程;在活動總結時,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會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在之前“走進田野”的活動中,同學們在農民的指點下播種、澆水……事后,同學們都滿載收獲。離開時,突然一位同學問我:“老師,我們把‘田野’搬到實驗室去吧。”“怎么搬?”“現在不是有無土栽培嗎?”“對對……”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議論開了。同學們在動手實踐中思維得到了激發,創新性的活動在他們頭腦中生成。就這樣,孩子們自主研發的“無土栽培”“室內實驗田”在學校的實驗室里生機盎然。可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
三、多元評價,關注學生的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說要“建立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方式多樣的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發展功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能以一個活動的完成作為終極目標,而應突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綜合能力的收獲。活動中要充分開展自主評價、生生評價、師生評價,并將活動拓展延伸,通過各種方式向全校宣傳并獲得評價;通過走進社區以獲得社區民眾的評價;通過電視新聞媒體傳播獲得社會關注和評價。只有開展多元的評價,才能將將學生全面、持續性發展這一目標落到實處。
四、結語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在教師的指引下,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課題讓學生自主選擇,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評價以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目標。這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才能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作者:田曉玲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
在職教中心的語文教學中,采用了“綜合性學習單元”,這表現出了“課程標準”的精神所在,對于職業技術中學的語文教學的改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在教材中,通過設置“綜合性學習單元”,往往給語文課本的學習達到上升、拓寬,也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而創設了好的問題、情境、學習的空間等,由于語文的內容具有豐富的特點,使得學生的學習方法具有多樣性,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去實踐、學習而使得目標達到綜合、多樣的性質。
二、實施綜合實踐課的措施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綜合性的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突破原本的學科的構架,讓語文課程溝通、整合與其他課程中。而教師在課程中是進行研究、開發的人,所以,實現課堂教學的綜合性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二)要在課外閱讀中拓寬綜合性學習
對于綜合性學習,包括課外的課堂學習,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外中進行學習,通過課外閱讀而實現學生的課外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視野,這對學生擴大知識面來說很重要,對于課外閱讀,其內容具有豐富而多彩的特點,對于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知識的綜合性,往往很強。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時,作為一個“練兵場”來進行。所以,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凡是遇到的問題,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其通過課外的閱讀、查資料、網絡搜索等方法,或者一起探討來解決。對于課外閱讀,使得學生的閱讀、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而教師這時要對學生進行指導,給予其課外閱讀的方法,讓其有興趣去閱讀,也讓學生在讀中去動筆記錄,在讀中去思考。
三、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要把握好的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有開放性,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更具有開放性。其分為以下幾點:
1、內容的開放性
在進行社會調查、進行授課時,盡量去達到學生的多方面需要,而學生往往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其興趣愛好是不同的。
2、過程的開放性
在綜合性學習中,比較看重的是過程中學生學習的體驗、個性化的表現,對于過程,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所以,我們有必要進行調整、改變,在實施中結合學生的表現。
3、時空的開放性
我們不讓學生只限于在課內進行學習,也需要加伸到課外,假期等。而學習的地點,可以是教室、圖書室、村組、街道等地方。
(二)綜合性原則
1、學習目標的綜合
對于學習目標的綜合,往往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達到綜合,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方面得到綜合。
2、學習內容的綜合
除了掌握語文學科知識外,還要對跨學科知識是把握,在生活中、在社會中都要學習。
3、學習方式的綜合
其綜合表現在:書本結合實踐,接受結合體驗,課內結合課外,個體結合合作等。
4、學習評價的綜合
其表現在:定性評價綜合定量評價,自我評價綜合相互評價,口語評價綜合檔案評價等。
(三)、實踐性原則
在實施語文教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教師要將“活動”作為自己的主要部分進行展開進行,引導學生進行“做”“考察”、“實驗”、“探究”等活動,在相互之間的交流討論中,學會知識,學生能夠去發現、解決有關是問題,從而,讓學生去社會、生活中體驗。
四、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做法
(1)有計劃地開展語文競賽活動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通過競賽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對于競賽,范圍可以不同,或者場合不同,可以及時進行,其形式、大小不必有太多要求。
(2)初中學生對課本劇、童話劇的表演
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了解、記憶,我們可以在某些課文中進行有必要的設計,尤其是在情節的空白處、內容的濃縮處,讓學生去進行豐富的想象,而在這樣的、創造性的表演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培養,從而促進其語言的發展,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如:我們可以把《羚羊木雕》、《背影》、《老王》等都演成課本劇的形式。
(3)在課上,開展一些辯論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由于中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在辯論中,依據這一特點,學生經常為了處于勝利的位置,在辯論前,總是進行積極的準備,首先去編出所要的提綱,而在辯論中,增強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與其他同學的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
(4)進行研究性學習
采用這樣的探究性學習,可以把老師和學生的距離拉近,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各個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以至于走上社會能夠更好的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五、結語
總而言之,由于新課程的改革在不斷地深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使得學生能力得到培養,這種特別的、優化的趨勢已經在不斷提升。作為一名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師,要始終本著將學生的發展看成是最主要的,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更加好的學好語文這門課,提高自己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能力,幫助學生學習語文,使得學生在綜合性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應用能力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敏 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職教中心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獨有的特點和優勢,也有他需要補足的地方,為了能夠讓學生更為全面地發展,教師首先要給予合作教學以充分的肯定,另外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心智水平和學習能力方面尚不足以應對很多的綜合實踐活動,為了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又維持學生的參與熱情,合作方式的選擇非常關鍵,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優缺點,讓學生在分組模式上能夠形成有效的互補,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內部之間的互助學習,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1.合理選擇活動主題,保持趣味性和價值性
綜合實踐教學的關鍵在于活動主題的選擇,在此過程中教師既要保持活動的趣味性,又要保證其價值性,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獲得某種技能的提升或者意識的培養。此時在活動主題的選擇上教師可以首先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選擇學生興趣較為濃厚的活動主題,先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為首要目標,并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參與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提高學生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添加能夠讓學生受教育的活動內容,寓教于樂,讓學生能夠在高昂的參與熱情下獲得最為深刻的教育。
2.合理選擇小組結構,設定小組管理模式
在綜合實踐教學的合作學習中,小組結構的設定也非常關鍵,教師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學生優缺點的基礎上根據活動的主題和內容進行各個學習小組成員的調配,讓學生之間能夠碰撞出學習的火花,也讓學生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活動體驗和成長。另外,在小組成員的調配中也要為每個學習小組確定一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避免由于內部管理問題而造成活動障礙。明確管理責任主體,例如設定組長和副組長,提高學生的制度意識和管理意識,讓學生能夠明白合作需要在一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之下開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每個小組的學習效率。
3.協作能力和意識的培養
在應對實踐活動的時候,很多時候學生并不知道如何在小組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補足自己的劣勢,也就是學生不太懂得如何與同伴或者是社會進行溝通,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溝通能力和協作意識的欠缺是我們開展合作式實踐活動教學的主要障礙,因此為了提高綜合實踐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授學生彼此協作技能和意識,讓學生懂得如何去與周圍的同伴溝通,如何與周圍的同伴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困難,嘗試與他人共同完成實踐研究,分享成功的喜悅。總而言之,在小學綜合實踐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既是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心智水平的有效方式,又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的有效途徑,同時開展合作式學習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內部的化學反應,促進學生互補互助,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發展,并且在不斷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作者:陳小紅 單位:常州市新北區圩塘中心小學
一、師源缺乏,任課老師缺乏實踐經驗
現在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專業的市場營銷任課老師大多數也是從學生時代讀書進入教學崗位的,并沒有什么實踐的經驗,對具體的營銷方式并不了解,只是照本宣科的把課本上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沒能及時的進行營銷理念的更新。還有就是因為教師需要管理學生和完成教學任務,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去實踐,導致他們與社會的實際情況脫節。而那些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專家又由于自己的工作原因不能擔任學校的客座講師,由此造成老師與學生更加脫離企業的實際營銷狀況。綜上所述,不難知道現在的教育模式很難培養出與社會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創造性營銷人才。所以教育改革刻不容緩。市場營銷專業必須要知道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學好這門課程。
二、加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職業動手能力
就目前的市場營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與適應企業人才需求的實踐性教學方針:
(一)加強教材的實用性與及時性學校教材要與當今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特別是要讓學生覺得內容真實貼近生活。增強教材的實用性,能夠讓學生所學符合實際操作情況。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堂上參與互動。將傳授理論知識內容的觀念轉變為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樹立一種和諧的關系,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實際能力和自身的需求做一個大致的引導,在教學中實現“教、學、做”一體,體現教學課程的實踐性與應用性。
(三)增加實踐教育可以減掉一些不必要的課程,來設置一些具有營銷特色的課程,特別是這樣可以增加實踐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在在校期間去一些實習單位進行實際性工作,并對學生進行實踐環節的監控,可以作為考核學生成績的一項指標,這樣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
(四)實現“雙證”教學根據國家勞動部制定的職業標準,企業需要的人才標準進行職業技能的培養。把獲得職業職格證書作為一個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把證書的課程與市場營銷的課程融合,要求學生進行專業性、實際性的技能培訓,以便能獲得相關的資格證書。
(五)在本校建立模擬教學培訓基地在校內建立實訓公司,讓學生的職業技能在校內就可以得到提高。學校的師生本來就是一個消費群體,這樣建立在學校可以為師生提供便利外,還可以減低學生外出實習的不適,同時也便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直接的結合。
三、擴大實訓教育基地
要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就要擴大實訓基地,讓學生有培訓地,這樣就要求學校與社會企業之間加強交流,實行一種校企聯合辦學的模式,企業派出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而學校向企業輸送符合其發展需求的一批人才,這樣學生不僅能走出去實際的感受營銷情況,企業也可以解決用人難的問題,這是互利雙贏的場面。而且,企業自身的條件為學生提供了技能培訓,而企業也可以要求學校給自己的員工進行理論培訓,這樣又給企業節約了時間、成本和場地。
四、建立“雙師型”隊伍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因此,教師要擁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學校可以給老師除了安排一些教授學生理論知識的任務外,還可以讓老師去相關的單位進行崗位培訓和頂崗實習。讓同學們在實踐的同時,也提高老師自己的實際能力。通過在企業營銷中所遇到的問題,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熟練了解營銷實際操作的一系列問題,才能更透徹、更詳細地講解給學生,這樣教師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實際經驗,這樣肯定會促進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
五、結束語
由于我國社會的高速發展,各種營銷產業高度發達,產生了很多與營銷相關的產業,營銷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但實際高校培養的人才又和企業的發展所需人才不符合,就造成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找工作難,企業招工難的社會問題。所以高校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教學體系。通過學校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改革,通過教師和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可以及時的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為教材的及時更新打下一個基礎。同時學生通過自己在企業中的實踐明白自己的不足,也會更加了解市場營銷理論知識,學會融會貫通。將來更好的適應企業環境。
作者:劉霞單位: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
《科普天地》2013年第6期
摘要:科技教育中心是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基地,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越來越被重視。科技教育中心將擔負起綜合實踐活動的中啊喲任務和責任,綜合實踐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本文就科技教育中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做以簡略闡述,目的在于進一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實現新課改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科教中心;綜合實踐;教學思考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已被高度重視,它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實踐活動,實現課本上得不到的教育。
1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
1.1請進來走出去:為了充分發揮基地的依托作用,開展活動時還可以邀請部分學生家長,熟悉基地情況的行家或專家等擔任基地輔導員,指導學生開展基地綜合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們欣喜地走出校園,領略了青山綠水的美麗,了解了地方的歷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產的神力,體驗到生活的真諦。
1.2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課程資源:在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課程資源中,依托當地的“山”“水”、“洞”、“廠”、“場”等,開發研究、調查了解當地移民生產生活情況,使學生在實踐中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生對家鄉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更認識深刻,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感情。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出多樣化,課題探究的研究性學習;社會考察、調查、訪問、參觀的社會體驗性學習;設計制作的應用性學習,社會參與的實踐學習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得到培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的變化
1.3通過課題研究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是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重要途徑,在課題研究中,通過對當地的“山”、“水”、“洞”、“廠”、“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資源的開發,調查了解當地人們生產生活情況,同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信息資源、師生經驗和人文資源。以上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注意在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中指定領域的利用,又注意在班隊活動、節日系列活動等非指定領域的利用。在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中,建立了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改變學生單一性的知識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或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探究和創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并為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度奠定基礎。同時,在課程實施的形態上,從學校擴展到廣泛的家庭和社區社會,使學校教育的課程組織形態由封閉性走向開放性,廣泛地發揮了校內外的教育資源作用,特別是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注意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思考
2.1加強組織管理和隊伍建設:從組織建設、人員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著手,加強綜合實踐過程的管理,建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領導小組,以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激勵教師積極開展活動。一是通過走出去,組織教師參加培訓;二是組織教師學習《活動課程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綜合實踐活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理論書籍和文件資料,幫助教師轉變觀念,同時鼓勵支持教師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規律,提高開發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三是注意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請專家擔任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
2.2做好每項活動前的預設:確定開展活動的主題、設計具體的活動方案時,我們教師首先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研究主題和方案的可行性,是否切合實際、反映時代特征、主題是否鮮明等,同時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知識水平等,不能閉門造車,紙上談兵。教師對開展活動的內容所涉及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要熟悉,要首先去進行研究。在學生活動前加強這方面的知識技能學習和研究。這是開展好活動的前提。
2.3不斷完善活動方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活動方案,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處于起步階段,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開始設計的方案在實施中會發現存在許多問題,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實踐中加強改進完善。在活動中我們要多給學生獨立或合作開展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但由于我們現在的學生已習慣給予的教學模式,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某項工作的能力較差,因此我們在設計活動過程,設計問題時不要太大、太繁、太多,讓學生摸不著邊際,活動過程、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教師在活動中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2.4要體現在“做中學”:“問渠哪有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創造的源泉,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創造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造活動就無法進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能力不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傳遞來獲得發展,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地運用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嘗試性地解決問題來獲得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圍繞實際行動的活動任務進行方法實踐的過程,是發展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基本“學力”的內驅力。當然,放手讓學生去干,可不是讓他們去“自生自滅”,老師作為一個指導者,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有的時候作用顯著些,例如幫助解決立項后的操作上的難題;有的時候作用則顯得弱些,如當學生進人資料采集點后就是他們展示自我能力、豐富人生閱歷儲備的階段,這時的老師,則起輔助作用。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獲得了多元感受,在實踐中獲得新知,也在實踐中形成了意識,鍛煉了能力。學生的個性在實踐中得到張揚,學生在整體素質在實踐中獲得提高,一個個新的生命在實踐中生成。迎著初升的太陽,懷著收獲的渴望,我們的心中充滿了期待。我們在實踐中點燃了學生的“聯想”風暴,我們相信雖然嘗試的過程不會一路平坦,但一定會陽光普照。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多多,只要我們多動腦,以教育為己任,科教中心將在綜合實踐活動教育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曹鑫 單位: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科技教育中心
《數學學習與研究雜志》2015年第四期
一、合理調整活動內容和時間,增強活動的整合性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課內外相結合.教材內容一般來源于現實生活,是其他三個知識領域的延伸.但有些內容離學生的實際有差距,在課堂上很難完成.在組織實踐活動時不能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內容,還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好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內容.
在教學“環保小衛士”時,一年級學生對“環保”理解有困難,不明白植樹與環境有關系,垃圾為什么要分類,回收利用是怎么回事,如果單獨放在數學課堂上完成,學生很難理解,不能真正體會到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本次活動前我上了一節“礦泉水瓶手工制作”的美術課.讓學生在生活中收集了一些礦泉水瓶、易拉罐和一次性紙杯帶到學校.美術課上,先讓學生欣賞易拉罐和紙杯手工制作的作品,激發出學生制作的熱情.再拿出孩子們收集的物品,小組分類整理出三種物品的數量,接著讓學生說說礦泉水瓶還能有什么用途,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想出了許多花樣.如可以制作筆筒,瓶蓋上打幾個孔用來灑水、澆花,裝飾玩偶、飛機等玩具.然后為孩子們提供剪刀、膠水、彩紙、雙面膠等材料,指導孩子們動手制作了筆筒和收納桶,并帶回家收放自己的東西.在活動中孩子們真正體會到了舊物的利用,對垃圾的回收就不再陌生.既滲透了環保的知識,又為“環保小衛士”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將數學與美術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二、加強交流與合作,提高活動的有效性
綜合與實踐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綜合.在活動中,注重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參與,重視學生積極參加動腦、動手、動口.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合作交流,只有在師生、生生、組與組的交流中,學生對活動內容的理解才更豐富、更全面.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條件,學生在親歷活動的過程中自然想說、敢說、樂說、暢所欲言,鼓勵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例如第二冊“有趣的數”安排在100以內數的認識后,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兩位數大小的比較方法,發現百數表中數的一些簡單的規律,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教學時,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花生、大豆、不同的數字卡片百數表等活動材料,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通過猜一猜、數一數、擺一擺、議一議等參與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活動體驗并與他人交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還是一門新的課程,我們要不斷研究,不斷改進,逐步完善,使實踐活動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真正在實踐中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者:文麗平單位: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大乘鎮三合小學
摘要:職業高中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選入了課程體系當中,其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應用語文知識。基于此,文章在具體分析了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特征與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目前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開展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策略。
關鍵詞:職業高中;語文教學;綜合實踐活動
所謂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體是指結合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將所學的語文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并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職業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是職業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而且是教學的難點。如何有效開展綜合實踐課,發揮其最大教學功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特征與意義
(一)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特征
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其一為綜合性特征,主要為對語文知識的全面應用,融合了聽、說、讀、寫等內容,重視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性,通過綜合研究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第二為實踐性。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其開展過程中采用的是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主動創新的教學模式,將語文知識技能融入實踐當中,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知識在生活工作中的實用價值。第三為整體性。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團結合作,共同參與,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加強語文實踐,注重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新教學理念下,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傳統課堂中,教師既要教學,又要進行紀律管理,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則全面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突出了語文實踐活動以及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學生在實踐課中有了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生更愿意自己動腦動手,憑借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大量的實踐,提升自身對知識的整體把握能力。其次,職業高中語文實踐活動課以豐富的內容以及高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既能夠獲取知識,又實現了態度、情感等的生成與發展,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了較為廣闊的成長空間,注重對學生潛力與個性挖掘。因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對學生個性的生成與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管理不嚴格
部分學校管理者由于缺乏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經驗,教學管理上存在偏差,沒有及時調整教學理念與思路,課程計劃上缺乏對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設計,使得綜合實踐活動具體實施效果不顯著。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者對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作用與地位認識不足,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學校管理者與教師在課程意識、課程管理以及實踐能力方面都存在問題,尤其是學校領導的教育理念、實踐教學意識以及發展理念等直接影響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效果。
(二)課程設計開發不足
由于受傳統的課程體制的影響,教師實踐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意識較為淡薄,技能較為欠缺,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開發不足,部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時,對于課本的依賴性太強,沒有全面發揮出活動的開放性,簡單地從一個方面、一個角度來設計與實施實踐活動課程,實踐有效性受到了較大影響;綜合實踐活動課與閱讀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而有的教師在碰到教材中的綜合實踐活動時,只是將其作為課文來學習;部分教師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設計與實踐上有所重視,但其教學往往局限于課本以及課堂當中,地點停留在校園里,使得實踐活動課成為了科學常識課程、自然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初衷相悖。大多數職業高中的學生更喜歡互動多、課外知識豐富的授課模式,而由于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開發不完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未能被調動起來。
(三)組織實施隨意
同寫作訓練、閱讀教學以及口語訓練等相比,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操作較為繁瑣,其組織與實施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組織存在著許多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有著較大的隨意性,實踐活動課的實踐性被忽視。并且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組織是建設在學校所在地的環境、文化資源等的基礎上的,并且是以此為活動背景的,因而,實踐活動課是一種有著地方特色的本土化課程。而部分學校一味借鑒外來課程,導致地方特色喪失,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變形。
三、有效開展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策略
(一)提升認識,優化管理
首先,學校管理者應當轉變觀念,作為管理者,應當站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角度認識到有效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重要性。其次,要實現專業化發展,需要轉變教師培訓方式,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納入全員培訓當中,實施專項培訓;改變傳統單一的理論培訓模式,實行實踐性與研討性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學校也需要定期對學生家長進行培訓,提升家長對實踐活動課的認識,獲得家長的支持。此外應當加強管理,改革學校管理制度,對現行的以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教學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建立起學校綜合實踐課程管理等制度,確保實踐活動課程的全面有效開展。
(二)立足專業與生活,加強實踐
作為教學實踐的主體,教師應當充當教學者與研究者的角色,注重實踐課程的設計與優化,活動實施前要引導學生選取與制定活動方案;活動實施中要引導學生協調活動中的各類關系;活動結束后要指導學生形成結論,進行表達與交流。而在活動內容上,則要立足專業與學生生活實際。語文是學習與生活的工具,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也需要體現出一定的專業性,在課程實施中需要兼顧教育與專業的要求,體現出實踐課程的深度。例如,可開展模擬招聘會活動,將學生分為招聘組與應聘組,應聘組寫應聘信,招聘組結合自身專業特征寫招聘廣告,提升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同時,讓學生關注自身專業及就業情況。其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還要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推動學生對于社會、自然的整體認知,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將課堂教學向外拓展、延伸。例如,可讓學生記錄新聞實事,關注焦點,并作好記錄,教師可組織實踐課程,讓學生充當新聞播報員,對于新聞熱點發表見解。
(三)加強互助合作,評價激勵
職業高中可組建專門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師隊伍,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完成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并且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開放的,憑借一位教師的力量是難以完成整個教學的,因而職業高中的語文教師需要主動與班主任、家長以及社區合作,尋求校園內外的支持與幫助,全面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質量。同時,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要以活動促發展,讓學生主動探究與實踐,教師要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加強引導,讓學生通過交流與合作,對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觀點、體驗以及感悟進行歸納與思考,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此外,教師需要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注重評價與激勵,教師的語文實踐活動設計開展要在切合學生實際的基礎之上,評價中要以激勵為主。例如,可采取小組評價的方式,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逐漸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信,進而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
總之,職業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對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與開展過程中,教師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但作為職業高中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積極探索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對策,全方位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作者:羅艷 單位:成都電子信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