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旅游經濟學論文

旅游經濟學論文

時間:2022-04-12 04:27: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旅游經濟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旅游經濟學論文

旅游經濟學論文:旅游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旅游經濟學課程教學中一直不同程度的存在課程定位欠準確、教學內容與相關課程交叉重復太多且反映現實問題不足及教學方法單一等諸多問題。本文從旅游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和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旅游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內容與具體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014年教育部提出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這意味著對大部分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淡化學科、強化專業,改革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服務地方經濟,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趨勢。《旅游經濟學》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進入專業課程傳授所接觸的必修基礎課,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重要課程,其教學效果將深刻影響學生的學科認識和專業思維方式。所以旅游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必須從學校人才培養的理念與定位出發,通過革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等手段,培養學生能夠以經濟學的視角解決現實中旅游現象與問題的應用能力。

一、旅游經濟學課程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一)課程內容

旅游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現象、經濟過程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動,特別是研究旅游活動的商品化以及旅游商品的構成、特征及其內部的相互關系,旅游經濟活動的實現及其產生的效益。主要包括旅游產品的供給和需求、旅游需求與旅游供給的矛盾與調節機制、旅游產品的生產與供給、旅游消費、旅游市場、旅游收入與效益、旅游業與旅游經濟發展等。

旅游經濟學課程內容具有研究內容的復雜性和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兩個主要特點。首先,旅游經濟學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動,所以需要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作其理論基礎。但旅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旅游經濟活動的運行及其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現象、關系與規律,又涉及到旅游學概論、旅游市場營銷等相關內容。所以本門課程是多學科的融會貫通,課程內容廣泛復雜。其次,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實踐性、操作性非常強的專業,要求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必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不僅要有分析問題的視角和思路,也要有能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因而旅游經濟學的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應用性。

(二)課程特點

《旅游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研究旅游經濟活動中各種經濟現象、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的科學。因此,旅游經濟學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

現代旅游經濟學綜合了經濟學、地理學、旅游學、管理學、生態學、歷史學等學科而形成的一門邊緣交叉學科。交叉性是指借鑒經濟學、旅游學、地理學以及其他學科的有關理論和方法研究旅游經濟有助于拓展研究深度與視野。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與研究過程中,要求教師掌握相關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管理學、旅游學等相關學科基礎性理論,做到融會貫通,才能對知識結構體系有一個完整的把握,才能突出教學重點。作為一門學科,旅游經濟學有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在突出綜合時尤其把握其與關聯學科相區別的特質,避免重復教學和落入俗套,否則會造成構架不清、邊界模糊、重點不突出、知識重復等問題。

旅游經濟學是旅游管理及其他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性學科,但又不同于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學、管理學等學科,是集應用性、工具性、基礎性、技能性與理論性于一體的學科,其運用經濟學理論解釋旅游經濟活動;利用旅游學的基本規律來闡述旅游產業經濟性;同時為旅游管理學提供經濟與社會活動的規律、效益。因此,旅游經濟學能科學認識旅游活動、旅游產業在經濟領域中所發生的矛盾運動。因而,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熟練掌握旅游學、旅游管理學的相關知識,并靈活運用于旅游經濟學的教學,融會貫通,使學生領悟旅游經濟學知識的精髓。

二、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

(一)明確課程定位,調整更新課程內容

目前高等院校各專業的課程定位一般都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學科體系及學生發展水平等因素綜合制訂的,其核心是專業培養目標。邵陽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所以課程理論定位上不能將旅游經濟學定位為西方經濟學、旅游學、管理學、旅游市場營銷等課程的簡單相加,要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盡快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提高綜合素質。在學校的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地域性特點,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特色課程研究內容。在課程定位明確的基礎上,優化現有課程內容體系,調整更新課程內容,適當刪減旅游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重復內容,如旅游產品、旅游市場、旅游營銷策略等。增加當前旅游發展實踐中的熱點、重點問題講解和分析,選用當地旅游景點景區的案例,運用本地旅游經濟數據來充實教學內容,使授課內容反映旅游現實問題,提高教學質量。有條件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可組織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根據專業開發、專業建設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需要,優選3~5種《旅游經濟學》教材,以某一教材為基礎,其余教材為支持,吸納有關行業專家的意見,對旅游經濟學的結構體系、課程內容、習題案例等進行優化組合,形成全新的自編教材及《旅游經濟學》講義。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專業興趣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已成為主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是當今教育發展的趨勢。在旅游經濟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本課程特點,應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積極性。如相關基礎知識、原理與方法可采用課堂講授,而涉及一些旅游政策法規、旅游新聞、旅游熱點問題則用課堂討論,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并對討論作出總結。《旅游經濟學》的部分章節采用演示教學法,運用多媒體、人物模擬場景等方式對內容進行演示,從而增強理論知識的形象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材中比較容易理解的章節可以讓學生擔當教師的角色進行講解。在授課的同時任課教師要列出一些參考教材、閱讀資料和旅游相關期刊等,讓學生課后查找閱讀,同時要寫下閱讀后的想法和見解,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知識面,也培養了他們自覺學習的能力。各種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強調學生課程學習的參與程度,通過案例學習、情景發言、專項調查、小組討論及辯論比賽等環節可以直接反映學生的求知精神、知識水平與創新能力。鼓勵學生閱讀大量的參考資料、進行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甚至能發現教材、文獻和權威們某些不完善之處,形成一種創造性的學習方式。

(三)重視實踐教學,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鍛煉職業和崗位技能,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在旅游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課外實踐,努力建設校內、校外實習基地,以強調教學的現實性、操作性和應用能力培養。教師指導學生對當地旅游產品、旅游市場、旅游消費等進行調研,同時將學生分組、并指導問卷設計,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影響旅游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等;通過與旅游管理部門或旅游行業協會的合作,收集旅游經濟發展的數據,分析旅游發展對當地經濟的影響;與企業建立廣泛聯系,簽訂教學實習、社會調查、聯合培養、合作辦學等協議,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學生在基地內參加各種實際操作和現場教學,為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就業能力提供平臺,使學生由感性認識旅游經濟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鞏固課堂上所學內容。

(四)加強師資建設,提升教師自身能力素質

現代教學法對教師具備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經濟學的任課教師既要精通理論又要是業界行家,目前多數高校的情況是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師資大部分是從學校畢業直接從事教學崗位,因而專任教師需不斷學習,主動適應新形勢下的旅游教育事業,不斷提升自己,主動對接產業,融入行業,自身要積極掌握旅游經濟研究的方法與技術;學校和系部也要為《旅游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人員提供一些學術交流和進修機會,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培養適應教學需要的教師隊伍。教學人員應利用閑暇時間在旅游企業掛職鍛煉,積累旅游實踐經驗。此外,學校也要主動邀請校內外旅游行業的領軍人物、旅游相關企業的優秀經營者、管理者,圍繞旅游經濟學理論、實際的旅游經濟問題舉辦一些專題講座,做一些學術報告,這可以讓師生感受一些學術大家和企業家的思維,開闊視野,加深對旅游經濟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理解,了解學科研究的最新進展和研究重點,從而提升教師自身能力素質。

(五)轉換考核模式,嚴格考試管理制度

現行的考核模式下,學生應付標準化的考試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不但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不利于培養其自學能力與創新思維。所以《旅游經濟學》要以過程考核為主,總成績可以根據考勤、作業、課堂問答、討論、專項調查等幾部分按權重計算,這樣,在調動、鼓勵學生的學科參與的同時也能夠客觀、綜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能力和水平。同時,考試也要嚴格考試管理制度,出卷教師必須在統一規定時間上交考題,教研室主任先進行形式審查,通過后各教研室要組織專業教師審查;考前學校要召開考試工作會議,然后各系傳達精神,讓監考教師明確監考職責,各班舉行班會,讓學生明白違紀必定嚴肅處理,在安排監考任務時,不能安排任課教師監考所帶班級;試卷閱卷完后,做好考試成績分析和試卷分析工作,組織專業老師針對考試情況分析討論試卷的難易程度、得失分數的知識點區域、成績比例,以此為基礎調整下次本門課的教學內容、考試內容以及考核方考試式。

三、結語

旅游經濟學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教學改革任重道遠。在教學改革中我們必須樹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職業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旅游經濟學論文:青海發展生態旅游的經濟學思考

摘要:青海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其重要的生態戰略地位決定青海不能犧牲環境發展GDP,因此,發展生態旅游成為青海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青海發展生態旅游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和生態環境意義。近年來,青海把發展高原生態旅游業作為實施生態保護的重要后續產業和替代產業來抓,對原生態的旅游資源進行超前規劃,開辟了環西寧旅游圈,北線開辟了門源、祁連山風光之旅,中線有柴達木、可可西里之旅,南線有三江源之旅,還有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體驗之旅等,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與其他省份相比,青海的生態旅游業發展仍相對落后,因此需要發揮以政府為主導的調控作用。

關鍵詞:青海省;生態旅游;社會經濟意義;環境保護意義

“生態旅游”這一概念,大多數學者認為最早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他認為,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形式,游客在博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學習和享受風光、野生動植物。①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總面積72.12萬平方公里,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代居住在青海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青海省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這座“中華水塔”,哺育了中國半數以上的人口,支撐了江河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原青海省委書記強衛曾表示:“保護好青海的生態,不僅關系青海的發展,而且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甚至關系全球的生態安全。青海要把保護生態作為重要責任,寧可犧牲發展速度、犧牲GDP,也絕不能犧牲生態、犧牲環境。”因此,發展生態旅游就成為青海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

一、青海旅游資源及開發現狀

1.青海的旅游資源

青海具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近年來,青海把發展高原生態旅游業作為實施生態保護的重要后續產業和替代產業來抓,對原生態的旅游資源進行超前規劃,開辟了“一圈三線”精品旅游線路,即環夏都西寧旅游圈,綿綿祁連美景旅游線(北線),三江源生態探秘旅游線(南線),昆侖文化溯源旅游線(中線)。

環夏都西寧旅游圈:指以高原古城――西寧為中心,方圓200公里范圍的區域,包括西寧市、海東市以及海南州、海北州、黃南州等區域。西寧是青海省省會,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青藏鐵路起點。古時候,西寧是古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咽喉要地,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融和的重要之地,也是聯結中原與西部的重要城鎮,這里不僅有深邃豐厚的人文歷史,還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是自然與文化、宗教相輝映的旅游圣地。西寧夏季平均氣溫較低,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

綿綿祁連美景旅游線:包括了海東、互助、門源、祁連等地。雄渾壯美的祁連雪山,像阿爾卑斯山一樣風光無限,廣闊無垠的祁連草原,有澳洲草原一樣博大的情懷;金光燦燦的門源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一種鋪天蓋地的霸氣和豪邁,而“絲綢之路”又使祁連與河西走廊緊密相連,別具特色的高原風光,獨特的民俗風情,給人無盡遐想,讓人留戀忘返。

三江源生態探秘旅游線:包括玉樹、果洛及海西自治州等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面積36.3萬平方公里,素有中華水塔之美稱。三江源區分布有大量珍稀的野生動物,高寒物種資源豐沛,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集環保、科研、旅游為一體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昆侖文化溯源旅游線:包括格爾木市、德令哈市、柴達木盆地、冷湖、烏蘭縣和都蘭縣等地。昆侖山是中國古代眾多神話發源的地方,被稱為中國的“奧林匹斯山”,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都屬于昆侖神話體系,足以和西方古希臘神話媲美,昆侖山還是明代未期道教昆侖派的道場所在地。

2.青海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

地處西北內陸的青海,正敞開胸懷走向世界。2001年創辦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如今已成為亞洲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事,成為青海的一張耀眼“名片”,“三江源國際攝影節暨世界山地紀錄片節”正成長為展示三江源生態保護成果的國際性品牌……

據2010年青海省統計年鑒公報,2009年青海全省GDP為1081.27億元,其中旅游業總收入60.15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全省GDP的5.56%。除此之外,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3.61萬人次,實現國際旅游外匯收入0.1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87%和52%;接待國內旅游人數1105萬人次,收入59.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51%和26.5%。②

然而,由于青海省旅游景點分布不均勻、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長、旅游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嚴重不足,旅游業的潛力和優勢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發揮。與旅游業發達省區相比,青海旅游經濟發展仍處于低起點、粗放式的經營狀態,“行、游、購、吃、住、娛”六大旅游發展要素極不完善,在旅游資源開發、景點建設、旅游設施配套和服務質量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區。總體來說,青海旅游業現狀可以概括為“一流資源,二流知名度,三流開發,四流交通,五流經營”。

二、青海發展生態旅游的現實意義

1.社會經濟意義

(1)旅游業具有較強的產業帶動力

旅游業囊括了食、住、行、游、購、娛等產業要素,涉及到20多個經濟部門和100多個細分行業,從而直接和間接拉動了交通運輸、金融保險、商業貿易、食品加工、商品購物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并促進城鄉建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發展,成為帶動現代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勢產業。

(2)旅游業具有擴大和引導消費的重要作用。

旅游業具有行業涵蓋面廣、消費內容和消費層次多等突出特征,使其在引導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城鄉建設發展,擴大生產生活消費,培育新的消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游業具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功能。

旅游業在促進新農村建設和推動城鎮化進程,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擴大城鄉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推動對內對外開放和交流,增進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使旅游業成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和諧產業。

2.生態環境意義

旅游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等特點,因此,被譽為“無煙產業”。隨著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加強資源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而旅游業所具有的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等特點,使其成為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先導產業。隨著各種自然旅游、生態旅游、綠色旅游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綠色經營、環境責任意識的加強,必將有力地促進旅游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三、青海發展生態旅游政府需發揮主導作用

發展生態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當前,在青海發展生態旅游,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做好青海旅游資源的調查和評價,制定科學的開發規劃

青海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分布比較分散,資源管理主體較為復雜,存在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青海省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組織專業人員對青海旅游資源開展摸底調查,摸清青海旅游資源的分布、類型、特征、存在問題及開發潛力等,為分階段、有重點地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提供準確而可靠的依據。

2.加強宣傳,擴大青海生態旅游效應

青海生態旅游開發起步較晚,因此,應盡可能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全方位宣傳,例如,可以通過網絡、電視、新聞等媒體使人們對青海生態旅游及價值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逐步擴大青海生態旅游的宣傳效應。

3.加強對青海生態旅游產業的政策調整

根據青海實際情況,調整生態旅游業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通過招商引資、市場競爭管理等政策的調整,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實現生態旅游優化升級;政府主管部門和景區管理機構據此可以加大法制宣傳力度,依法對景區游客市場、景區資源保護、行業管理實施全面有效管理監督,從而提高青海生態旅游業的競爭力。

4.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特色旅游資源,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

生態旅游基于自然風景、歷史遺跡、民族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的特色資源。因此,在開發生態旅游的同時,應結合當地的自然與文化特色,設計特色旅游活動,開發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綠色食品、手工藝品等旅游紀念商品,以增加生態旅游情趣。

由于生態旅游是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旅游產業,因此,旅游者和經營者都應具有明確的生態保護意識。旅游經營者要正確引導游客的旅游行為,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自覺接受生態環境保護教育,避免污染和破壞旅游生態環境的行為,確保生態旅游業健康發展。

5.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青海的生態旅游地大多位于經濟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交通、通訊、居住等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嚴重影響了生態旅游的開發。因此,應多渠道、多方式籌措資金,加大旅游地的交通、通訊等建設,滿足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吃、住、行、游等多方面需求。

旅游經濟學論文:《旅游經濟學》課程內容特征及課程創新

摘要:旅游經濟學是旅游管理專業非常重要的課程之一,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好其他專業課的基礎。文章總結旅游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內容具有三個特征:復雜性、應用性、開放性,旅游經濟的課程創新必須要考慮到課程內容的這三個特征。文章最后,提出了通過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激發學習興趣等三個方面來更好的培養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

關鍵字:學科作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興趣

從中國知網,以“旅游經濟學課程”為關鍵字進行搜索,檢索條數遠遠高于旅游管理專業其他課程的檢索數量,這說明旅游經濟學這門學科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旅游經濟學這門學科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應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統一的。因此,想要提高《旅游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不應單純地探討教學內容,也不應單純地探討教學方法,而應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互結合,同時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三者相互促進。

一、旅游經濟學課程的學科作用

旅游經濟學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進入專業所接觸的專業基礎課,深刻地影響著學生今后的學術思想和思維方式。旅游經濟學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重要課程,其教學效果將深刻影響著學生的學科認識、專業悟性和專業思維的形成[1]。旅游經濟學是既可歸為基礎課程,也可歸為核心課程,課程雙重性質使其變的舉足輕重。旅游經濟學是必修的專業課之一,學生通過此課程的學習,對旅游管理專業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教學的實踐經驗來看,學生對此課程學習的優劣與否,不僅關系著是否對旅游管理專業是否感興趣,同時也影響著其是否能學好其他專業課。旅游經濟學這門課程是學生學習旅游管理專業知識的基石,是學好旅游管理專業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感知、觸摸,以及構建旅游管理學科知識框架的敲門磚。旅游經濟學在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旅游管理專業不同于經濟管理其他專業,其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都有所區別。而旅游經濟學的學習則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經濟學基礎和旅游學基礎。旅游經濟學將以前所學的西方經濟學和旅游學概論融會貫通。從主流的旅游經濟學教材,可以看出課程內很多知識點是與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等課程的內容是相吻合的。旅游經濟學是學生從基礎課學習轉入專業課學習必經的環節。

二、旅游經濟學課程內容特征

1.研究內容的復雜性。改革開放之后,旅游經濟快速發展推動了旅游經濟學的研究,但是跟國外相比,我國旅游經濟學的研究還處于逐步探索中,尤其是對旅游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還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認識[3]。旅游經濟學是研究旅游活動中的經濟現象、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就是旅游經濟學研究的對象[4]。更要研究旅游產品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5]。旅游經濟學學科出現較晚,需要尋求理論的支撐,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均可作為其理論基礎。經濟學的生產、交換、消費和分配理論,市場理論、競爭規律也運用到旅游經濟學的研究中[6]。旅游經濟學又要對具體的旅游經濟現象、旅游經濟規律進行闡述,因此旅游學概論的相關內容也出現在旅游經濟學中,由此可見,本門課程是多學科的融會貫通。教材內容不僅是對其他課程理論的整理梳理,同時也輻射到旅游經濟發展最新現象的特征,這表明了旅游經濟學的課程內容來源廣泛、內容復雜。

2.研究內容的應用性。旅游經濟學雖然說是經濟學分支之一,從學科屬性來看,兩門課程之間具有很大的區別。經濟學屬于理論經濟學范疇,而旅游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的范疇[7]。旅游經濟學作為一門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旨在培養學生嘗試用經濟學的視角看待旅游活動,理解旅游活動的經濟屬性及其基本規律[8]。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僅掌握其核心理論,同時也要將其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高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旅游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不僅要給出分析問題的視角和思路,同時也要能解決和處理問題。旅游經濟學以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專門研究旅游經濟活動中特有現象及矛盾,揭示旅游經濟發展的規律及其條件、范圍和表現形式,從而指導旅游經濟健康地發展,因而具有較強的應用型。

3.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旅游經濟的發展性,要求旅游經濟研究的內容跟上旅游經濟時代的發展。從高校普遍使用的旅游經濟學教材來看,教材內容滯后于現實旅游經濟的發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教材要求理論性和實踐性,旅游經濟學通過吸納西方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其理論性已具備一定的深度,但教材內容更新速度較慢,并沒有將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最新的經濟現象引入課堂,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理論就是簡單地學習理論,觀察實踐就是單一的經濟現象,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并不能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除了講授學生必須掌握傳統理論,還要立足于實踐性的教學特點,將旅游經濟中鮮活的經濟現象引入到課堂上來。比如,在講旅游供給的時候,要著重講旅游類的上市公司是。同時,一些專門提供旅游服務的網站以方便快捷的預定方式以及優惠,吸引了眾多的年輕人群,成為主要的內容。因此,課堂講授不能完全受教材內容的限制,要賦予教材一定的張力和輻射力,將旅游經濟新發展和新現象納入進來。

三、旅游經濟學的課程創新

課堂的教學是老師講授、學習接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講授的知識通過老師口述、小組討論等方式,慢慢地讓學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在教學內容一定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學生有效的學習,就要依賴教師講課的技巧,這就是教學方法的問題。除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之外,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積極性。因此,旅游經濟學的課程創新,要從“三性”入手,這“三性”是: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使三者之間互為影響、互為提高,從而形成良好的循環。

1.豐富教學內容。從教學的實踐來看,課程內容的豐富程度以及貼合現實的程度,關系著教學質量的高低,關系著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但從目前各高校《旅游經濟學》的教學工作來看,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教學內容反映現實不足,滯后于旅游經濟實踐[9]。因此,旅游經濟學的課堂創新,應首先從教學內容上展開。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來進行課堂講授,而應將學生的視野從教材中拉到現實,引導學生去關注旅游經濟新聞、旅游政策法規變動、旅游企業產業調整、在線旅游網站發展、旅游產業優化升級等同旅游有關的各個方面。教師在講授理論并闡述其如何運用時,應將當下發生的旅游現象作為案例來分析。針對現有教材內部不能完全反映現實的不足,教師可自編旅游經濟學教材或講義,在自編教材剔除脫離旅游發展現實的理論和例子,并加入能提供新知識、新內容的案例、習題等。但是,旅游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新的經濟現象層出不窮,對于這些經濟現象和當下發生的影響旅游經濟大事,則可以用課堂講義的形式對教材進行補充。課堂講解引入新知識,教材更新增加新內容,課堂講義跟蹤旅游新發展,三者同步進行,這就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能夠跟得上旅游經濟的新發展。

2.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教學觀察,發現旅游經濟學的教學更多是采用單一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是主動的輸出者。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將教材知識變得僵化,變得死板,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在課堂知識豐富之后,要使學生能高效的接受新知識,并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最為關鍵的是找到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不同會轉變師生的角色,應將教師的“主動輸出”,變成學生的“積極探求”。師生角色轉變的教學理念,使教師拋棄過去的“一言堂”的教學,進而積極尋求新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掌控者,但不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但不是被灌輸者。當今大學生已不僅僅滿足單純的教材學習,通過課堂的學習,他們想獲得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創新教學方法應遵循三個“少一點”和五個“多一點”。這三個少一點是:教師講話少一點,學生被動少一點和課本知識少一點。這五個多一點是:學生發言多一點;師生互動多一點;案例教學多一點;集體討論多一點和研究學習多一點。

3.激發學習興趣。想要激發學生學習旅游經濟學的興趣,并不是空穴來風,也不僅僅靠強調課程的重要性,而是要通過豐富的課堂內容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將最新的、當下發生的旅游經濟現象引入到課堂中,學生會感覺到社會中鮮活的例子,課堂內容緊貼實際,從而使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課堂內容的不斷更新以及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其目的是讓學生從被動的學,轉變到我要學。教師采用新穎而獨特、適合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高效率的接受知識,同時可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中,按“學生分組、每組選擇不同案例、研究案例,得出結論,由學生就案例的內容和結論上臺展示,并由其他小組學生進行點評”這樣的一個程序來開展,既能起到啟發學生學習的作用,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課堂教學之外,讓學生走進旅游景區、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企業以及在線旅游網站等,這使得有機會將理論運用到現實中,從而使學生對課堂內容有更深刻的體驗。

總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教學過程中教材內容的選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為培養人才這個目的服務。旅游經濟學教材內容豐富、理論多樣,與其他學科銜接密切。要提高旅游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和質量,需要與同旅游經濟學相關學科教師的通力合作,做好協調和規劃,為社會培養更多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

旅游經濟學論文:人文旅游經濟學的要義

幾年來,有人提出人文經濟學的概念。它的重點在于,調整經濟學的敘事方式,把經濟學從枯燥的數字演算里解放出來,用日常生活語言加以表述。但這只是人文經濟學最表層的部分。在我看來,人文經濟學的起點,是重設我們的經濟思維,修復經濟和文化的親密聯盟,讓我們回到經濟和文化彼此依存的常識上來。

從這種邏輯出發,就旅游開發中的經濟價值和文化觀的關系,我想提出人文旅游經濟學的概念。這種經濟思維具有雙重價值,也就是以文化為軸心,以經濟為動力,實現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共贏目標。

人文旅游經濟學的第一要義,就是把人文精神視為靈魂和目標,重設產業的價值觀體系,確認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社會價值高于利潤價值,游客價值高于產品價值。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唯利是圖的經濟動物的本性,放棄把文化符號當作工具和裝飾的習慣性做法,真正把人文精神變成新一代旅游項目的營造目標。

人文旅游經濟學的第二要義,是要把文化資源當作它經營的主要內容。現在各地政府都要求開發商在拿地之前先拿出以文化為題材的項目方案,但是許多發展商發現,項目策劃中的內容貧困,正在成為整個旅游地產業的最大困擾,我們甚至不知道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文化主題公園。是的,我們可以有大面積的旅游用地,但我們既沒有主題,也沒有文化。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浪潮風起云涌,城市居民歡天喜地住進新房,卻被迫丟棄了自己的文脈和鄉愁。舊的歷史建筑作為生命記憶的最后載體,作為最后一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抵擋來自鏟車的攻擊。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但是文化的大規模死亡,卻使其正在滑向文化窮國。

人文旅游經濟學的第三要義,是學會甄別什么是好的文化,什么是有害的文化。國慶60周年時,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樹起了56根民族柱,我認為這些用金紅兩色涂抹出來的物體,顛覆了莊嚴肅穆的廣場,甚至可以作為一個濫用文化的典型案例。

人文旅游經濟學的第四要義,是捍衛文化的尊嚴。歷史文化遺產有著它們自身的靈魂、品格和氣息,它拒絕被隨意模仿和粗制濫造。前段時間媒體報道的河北石家莊的山寨版獅身人面像,造型拙劣,無法傳遞原型的價值,只能構成對北非文化遺產的踐踏。還有全國各地新式住宅小區里的那些羅馬柱和塑像,更是對歐洲古典文明的嘲弄。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在中國各地的仿古旅游景點大多是劣質的造偽品,甚至連外貌都無法準確復原,更談不上傳遞華夏古典文明的神韻。這些產品的唯一作用,就是摧毀歷史文化遺產的尊嚴,并且顛覆我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神圣情感。

今天我們發現,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城市建設浪潮制造了日新月異、千城一面的景觀,奪走了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甚至找不到當年跟初戀情人約會的地點。在文化記憶方面,我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種夸張的城市陌生化效應,過去曾經是官員的政績,而今天則應該成為官員的恥辱。

旅游業之所以興旺發達,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柔軟的、穿越時空的治療。優秀的旅游產品,將能成為好的醫院,具備完美的精神療法,讓游客心力交瘁地進去,容光煥發地出來。就現象學的層面而言,旅游是一次對自身存在的否定,是對我們厭煩的生活方式的短暫逃離。營造一種鄉愁旅行的氣氛,讓游客在烏托邦公園里做夢,寄居在懷舊的詩意當中,當是人文旅游經濟學的基本方向。(作者為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旅游經濟學論文:旅游管理類專業《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

摘 要:素質教育是我們教育的宗旨。但是由于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使得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對素質重視不夠。本文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特點,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旅游管理類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素質教育 經濟學 改革 轉變

1 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及學科特點

西方經濟學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制度的環境下,研究經濟發展的理論與規律的一門學科。在西方,這門課程的名稱是“經濟學”或者“經濟學理論”或者直接的分成“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主要的理論結構體系可分為三大部分:即理論知識、管理和實踐。該學科有以下特點。

1.1 理論化,抽象化

西方經濟學不僅有大量的抽象的概念。如:理性人、均衡、邊際效應等。還有很多曲線及數學模型。它們都是以一系列的假設為前提,剔除了很多實際因素而得到的。由于我們的學生大部分是文科生。這些理論化,抽象化的知識讓很多同學覺得難以理解。目前學術界也有經濟學模型化的趨勢。

1.2 學派較多,有些理論既是相互排斥的,又互為補充

西方經濟學有一系列相互獨立的、相互排斥的又相互補充的理論。每種理論都有獨立的研究方法,完善的邏輯系統。如:古典經濟學派,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些學派之間的關系和我們中國的古典哲學實際上有很多相通之處。

1.3 礎理論來源于西方與我們的文化差異

西方經濟學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漸產生,發展和完善的。是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經驗總結。由于上層建筑的體系不同,西方經濟學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顯示了其合理性和優越性。同學們在理解不同的意識形態時,會產生一定的困惑。

2 學生特點

2.1 數學水品較弱

作為旅游管理類的學生大部分是文科生,數學水平相對較差,對曲線的理解能力弱。對定量分析有“畏難”情緒。

2.2 存在學習“惰性”

在高中以升學為目標的學習模式即“被動式”還在持續。總是希望老師劃重點,不想自己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強。

2.3 不關心時政

由于長期以升學和考試為目標使得學生們對現實發生的經濟現象不大關心。而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是用來分析和指導實踐的。不關心時政很難鍛煉出實際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4 知識碎片化,邏輯思維能力欠缺

經過了中小學階段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知識量。但是知識碎片化的現象比較嚴重。還未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邏輯不清的現象。

3 我們所處的時代特點

信息網絡化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網絡化時代來臨之前,教師的知識容量相對較大,傳授知識是主要的職責之一。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只要學生有興趣,他在某方面的知識可能會比老師要多。這個時候我們教師的傳授知識的作用就相對減弱,而教方法,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就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對教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完整知識體系、正確的邏輯思維能力、自動自發的思考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的合格的實用型人才。學科目標是讓同學們在學習了西方經濟學這門課以后,能夠運用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和分析現實存在的經濟問題及經濟現象。

4 培養目標需要對目前的教學進行如下改革

4.1 教學理念的轉變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教師的傳授知識的作用就相對減弱,而教方法,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就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對教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講,要實現兩個轉變。

(1)從“背多分”向“獨立思考”轉變。

在高中之前升學的壓力以及“被安排”使得很多同學養成了思維的惰性,就是不想思考,總是在學期末等老師劃重點。不關心時政,只會背書的人,不是我們要培養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為我們的改革之路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書可以背,要有創造力和開拓精神的人才可能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分析當前的經濟現象。并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他們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從而實現邏輯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的提升。從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

(2)從“教師”向“導師”轉變。

我們要培養的是國家和企業需要的合格人才。談合格人才,首先要有健康人格。在企業里用人的標準是:人品重于能力。可見一切的基礎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而我理解的“健康人格”,實際上就是有正確邏輯的人。正確的邏輯應該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就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譴責”。教師要著重的分析經濟學理論的內在邏輯,注意到理論本質的問題。只有這樣,藥家鑫式的悲劇才可能避免。

4.2 教學內容改革

(1)以教科書為主要框架,結合中國的具體案例。以案例來佐證理論,以理論來分析案例。有時候會出現理論與實踐不符的情況,我們要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出什么因素導致了結論的不同。

(2)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首先將經濟與政治,科技,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關系入手,是同學們產生廣泛的聯想與思考,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3)將各經濟學流派的本質思想歸納總結并結合我們中國的古典哲學,進行歸納總結比較分析。讓同學們討論并發言,提出自己對這些經濟學流派的看法。提高他們對經濟學的興趣。

4.3 教學方法改革

(1)啟發式教學。

首先將經濟與政治,科技,社會,歷史,文化聯系起來。引發同學們對經濟學的興趣。然后根據學習內容,用“任務教學法”提出各種問題。啟發同學們獨立思考,盡量使他們自己找到相應的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就學習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并鍛煉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2)案例教學。

教師積極地運用各種案例,尤其是當前的經濟現象運用經濟學理論進行深入的剖析。找到經濟學理論的本質,分析其中的內在邏輯。

(3)討論教學。

在一些新的經濟現象出現之后,讓同學們們進行分組研究和討論。并在課堂上講解自己得到的結論。對不同的討論結果進行邏輯分析。重要的不是結論對錯,而是各自思考的邏輯性是否合理。

4.4 考核方式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討論教學就不能按照老模式,僅僅以理論考試成績作為評分標準。需要將總成績分為:平時成績;討論成績;理論考試成績。并以合理的比例進行綜合的評估。比如:平時成績30分,討論成績20分,理論考試成績50分。

旅游經濟學論文:參與式教學法在《旅游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摘 要: 參與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設計、組織活動形式,全面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個人能力的一種教育理念。本文在分析《旅游經濟學教學》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闡述參與式教學在《旅游經濟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提出在《旅游經濟學》教學中應用參與式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 《旅游經濟學》 應用

我國旅游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不僅需要研究旅游的理論專家,更需要大量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因此,旅游管理類專業的相關課程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更應注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旅游經濟學作為旅游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過去由于條件的限制,多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以書本、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學生雖學到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能力低下、素質得不到提升。參與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本文擬對筆者在歷年教學過程中發現的現象和問題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參與式教學在旅游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

1.參與式教學在旅游經濟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1有利于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引入參與式教學,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切實把握新理念,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教師在備課和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有壓力,教師要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挖掘、拓展,運用溝通技巧,喚起學生熱情,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要深入社會調查獲得相關經驗和知識,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樣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成長。

1.2有利于開創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潛在優勢,老師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看法和見解。在自由、民主、寬松的課堂中,參與式教學法充分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參與課堂教學,如運用角色扮演、小組活動、游戲和模擬教學、案例分析、辯論等形式,讓學生發揮想象、自由思考。參與式教學不是要找到唯一的正確答案,其魅力在于自由發散的思維方式和討論激發的各種思想火花碰撞帶來的成就感,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較強的創新思維意識,為以后繼續深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1.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與式教學法講求師生互動與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是動態的。它鼓勵學生積極而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且成為其中的積極分子。這種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能動精神,實現學習由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知識由被動接受向學生親歷參與、親身體驗、親自選擇轉變。

2.《旅游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教學內容滯后于旅游實踐。

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目前《旅游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在諸多方面滯后于旅游實踐。大多數高校仍以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為主對教材加以講授,拘泥于對原理條文的蒼白解釋,而且教材內容的很多理論都移植于西方經濟學基本框架,部分章節與旅游學概論、旅游市場學、旅游產品規劃開發等課程重復,未能體現旅游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和生命力。對于實踐發展的解釋和指導作用都難以落實和體現。

2.2教學方式偏重于填鴨灌輸。

《旅游經濟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目前大多采用以教師理論講授為主的單一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基本是教師站在講臺上當演員,學生坐在臺下當聽眾,偏重于灌輸,導致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學過程缺乏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填鴨式”灌輸知識很難內化成學生的智慧和才能,學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記錄、整理和背誦課堂筆記上,很少主動學習和研究原理背后的原因,更談不上獨立進行調查分析,以解決現實旅游經濟問題。

2.3教學手段單一,輔助教學手段運用不足。

在教學手段上,有些學校手段單一,即“一塊黑板,一根粉筆,一本書,一張嘴”。部分學校雖然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由于教師教學觀念沒有轉變,教學理念沒有更新,存在對多媒體、網絡等輔助教學手段運用不足等問題。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和現場觀察發現,絕大多數多媒體教學實質上是講授式教學的改版,教師通常把所要講授的內容做成課件,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給同學們看,不斷點擊鼠標,用事先設計的課件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展軌跡,讓學生在臺下仰著脖子當觀眾,無異于“穿新鞋,走老路”。

2.4教學效果評價陳舊落后。

傳統教學效果評價以閉卷考試為主要考核手段,將考核最大比例放在期末考試上,如總評成績中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占70%。而期末考試基本是閉卷考試,主要是對知識要點的考核,缺乏對應用能力的考核。這種評價方法的弊端在于從分數判斷學習效果,嚴重束縛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直接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純,“混”學分現象突出。如有些同學上課不記筆記,下課拷課件;有的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人在心不在;對提問不積極思考回答,參與討論也不積極;對作業敷衍了事,從網上下載抄襲;考前依賴劃范圍,考試作弊,并且只注重書本知識的掌握,不重視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等。

3.《旅游經濟學》運用參與式教學改革建議

3.1統籌安排,優化教學內容

《旅游經濟學》的課程特點結合參與式教學具體形式的核心問題是統籌安排,優化教學內容。課程教學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任課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下,在教學內容上做到典型性與完整性結合;如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如何適時介紹學科前沿的研究內容和方向,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有條件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可自編《旅游經濟學》教材或講義,可組織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根據學科前沿理論和當前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結合現實經濟社會生活制訂教學計劃和大綱。然后優選3~5種《旅游經濟學》教材,以某一教材為基礎,其余教材為支持,對旅游經濟學的體系、內容、案例、習題等進行優化組合,形成全新的自編教材或《旅游經濟學》講義。在實際教學中要不斷增刪一些內容,密切結合旅游業現實變化和國外先進成果。

3.2改革教學方法,理論和參與形式有機結合。

部分教師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一些參與式教學方法,如提問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社會實踐調查等,但存在的問題是機械地應用這些手段,沒有把課程特點與具體教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實施方案,隨意性較大,流于形式,實施效果很差。教師必須把理論和參與式教學有機結合,在旅游經濟學案例教學中,大量選用本地區旅游勝地的素材,運用本地區旅游市場發展數據和案例充實教學內容,在保持課程基本原理、基本框架體系完整性的同時,增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內容以緊扣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

3.3注重人才培養,提升教師自身能力素質。

參與式教學法對教師的能力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其知識面、表達能力、思維敏捷度、組織與協調能力等方面應有相應的水準。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任課教師應主動適應旅游教育新形勢發展,不斷強化自己,主動對接產業,融入行業,把自己培養成合格的全能型教師。學校要主動走出去,加強與政府、旅游企業的深層次全面合作,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資源配置為重點,建立人才培訓、評估、實習、就業一體化的合作網絡平臺。

3.4改善教學環境,組織實施好課外實踐教學。

改善教學環境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改善課堂教學環境。平等的交流方式及自由、寬松、合作的環境氛圍是參與式教學的催化劑。教師作為教學的指導者,應不失時機地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與環境互動架設橋梁。二是組織實施好課外實踐教學,積極拓展校外實習基地。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增加旅游經濟熱點問題案例分析,能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沒有真正做到在工作崗位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踐和理論教學內容選題,對學生進行分組,指導問卷設計。可利用已建立的酒店、旅行社等實習基地和合作單位,組織學生開展相關調研和實地考察,進行實踐、實訓性教學活動,將對旅游經濟活動的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在實踐體驗中中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參觀訪問、撰寫調查報告或心得體會。

3.5優化教學評價,轉換考核形式。

應付標準化的試卷考試花費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極易磨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不利于培養自主學習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教學評價中,考核如果不僅強調學生平時上課時在情景發言、案例學習、專項調查、小組討論、辯論比賽中的參與程度,還注重學生的求知精神和創新能力水平,學生就會從大量參考資料和獨立思考中發展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甚至能發現課本、文獻和權威們某些不甚完善之處。《旅游經濟學》運用參與式教學法應以過程考核為主,依據考勤、作業、提問、討論、測試(或專項調查)等幾部分按比重計入總成績,以此調動、鼓勵學生的學科參與性,同時能夠綜合、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能力和水平。

資助項目:湖南省教育廳一般課題(編號:14C1019)。

旅游經濟學論文:P模式的意義及其對中國遺產旅游經濟學的啟示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西湖模式的制度內核及其6項意義,并與黃山模式詳細比較,從而表明西湖模式基本正確處理遺產保護與旅游利用,公益性經營與營利性特許經營,政府-企業-社區、政府-企業-游客等關系,比較全面展現其經濟、社會、文化和遺產保護以及政治的正面影響。其次,提煉西湖模式具有普適意義的三點啟示,即制度平臺選擇的基礎重要性,遺產服務的非營利性經營與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原則,現時旅游經濟學教科書用于指導中國遺產旅游的諸多缺失。這些缺失主要表現為:未能區別遺產與非遺產類旅游資源,未能接納遺產的特殊產權性質,未能認識遺產保護的獨特要求以及獨特的可持續性理解,使得教科書難以正確處理門票、供需、游客權益以及旅游收益分配等問題。最后,提出創建中國遺產旅游經濟學的概念性框架:①遺產旅游經濟學的觀念、概念和方法,應能與遺產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和旅游經濟學“無縫對接”;②對遺產地的遺產類資源與非遺產類資源給予有區別的恰當的旅游經濟學處理;③在遵循遺產經濟學和遺產保護原則基礎上,重新處理遺產旅游涉及的各項問題。

[關鍵詞]西湖模式;遺產旅游;非營利性;遺產保護;旅游經濟學教科書;遺產旅游經濟學

我國旅游基本上是依托于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的遺產旅游。在現時我國遺產旅游一片高門票并仍趨上漲的局面中,西湖模式不僅獨樹一幟,而且實踐上相當成功。這或許是我國自20世紀末開始“遺產地管理權、經營權”論爭以來得到論辯雙方共同認可的第一個制度樣例。它反映著我國旅游事業的進步,是很值得我國旅游界,尤其是旅游經濟界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的。我國政府和學術界應當揭示和闡釋西湖模式的制度本質,并逐步建立中國遺產旅游經濟學。

1.西湖模式的制度內核與意義

1.1西湖模式的制度內核

西湖模式“一免四不”制度的核心是免費開放,即遺產服務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它出現在西湖,出現在杭州,出現在浙江是有著歷史淵源的。在我國,浙江是最先具有免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意識的省份。早在1998年,浙江省博物館推出價格低于單張門票的參觀年卡(成人10元、學生5元),并對特定社會群體實行免費開放。2001年,浙江省文博界試行博物館免費開放。浙江的這一成功實踐直接推動中央政府在2008年發出《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使免費開放成為公共博物館的一項制度。現在,世界遺產地西湖的免費開放,則又一次為我國遺產地旅游管理樹立榜樣。可以有理由期待,西湖模式的制度本質,如同博物館領域一樣,會成為我國遺產地旅游管理和經營應當效法的全國性制度。

西湖的免費開放顛覆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遺產地旅游中一直執行的以高門票為特征的營利性經營模式。“一免四不”的本質是“一免”,“四不”是“一免”的派生或衍生。營利性模式有時也會講“四不”,但實際上均未真正做到。只有實行“一免”,才能真正確保“四不”。

1.2西湖模式的意義

全面考察“一免”及其帶動的“四不”對西湖旅游管理和經營的意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1.2.1使遺產地回歸作為公共物品的公益性質,實現旅游普及性

遺產地的營利性經營,必然會模糊和扭曲遺產地的公共性質和公益性質。為了營利,管理者和經營者會人為建造區隔遺產景區內外的硬邊界,非錢莫入。

西湖的免費開放,使西湖只有軟邊界,沒有硬邊界。人們可以自由進出,使西湖真正成為杭州市民的公共園林。并且,免費開放的對象不僅是杭州人、浙江人,而且是全國和全世界的一切旅游者,真正實現西湖旅游普及性(universally accessible)。這表明,杭州市政府已將世界遺產地西湖視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這是對西湖崇高的文化、社會和經濟特質的正確定位。

1.2.2確保遺產地規劃、管理和旅游經營由文化主導,真正有利于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

在營利性經營模式下,遺產地規劃、管理和經營主要是由旅游經濟主導。為獲取最大經濟收益,景區往往過度地進行基本建設,包括各類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服務設施,以及為景區職工服務的辦公和生活設施。營利性經營模式也講保護,但是有選擇性的。它的保護往往只狹隘地局限于核心遺產組分,卻丟失包括遺產環景(setting)和次要遺產在內的遺產整體的原真性,丟失了遺產區的“精氣神”。再者,營利性經營模式下的遺產地管理是根據我國旅游界標準,而不是國際遺產界標準。

免費開放意味著上述經濟主導改變為文化主導。在西湖,由于沒有直接經濟利益的羈絆,所以沒有必要進行為提高旅游GDP但有損于遺產、生態和環境的基礎建設,而是一心一意在歷史文化價值引導下進行遺產景區從整體到組分的規劃和設計。西湖的規劃和管理不僅能做到“四不”,而且將會做得更好、更多。西湖是一個具有多組分、多功能的復合遺產空間。整體上,西湖屬于活態遺產;其內部又包含相當多的靜態遺產與可移動文物;此外,還包含、接納并演繹著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應當沿著作為世界遺產地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的方向,堅守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原則,從文化上耐心而不浮躁地、精心而不粗糙地去保護它、完善它、發展它和提高它。這將是一項挑戰杭州文物界、文化界和旅游界的遺產價值觀和文化智慧的永恒課題。

1.2.3減緩遺產地特別是景區中文化、生態和環境脆弱點的旅游負荷壓力

在營利性經營模式下,游客為了獲取與高額門票相稱的最大旅游收益,必然首先追逐景區的熱點。從而使這些景點成為文化、生態和環境脆弱點。就文化遺產而言,露天遺址對于人類踐踏十分敏感;壁畫和石窟寺對于人體釋放的化學物質十分敏感。就自然遺產而言,高門票使得游客能借助交通設施(如索道)進入過去人跡罕至的旅游冷點,并且是以大眾旅游方式大規模地進入,使之變為旅游熱點,并遠遠超過其生態和環境承載力。上述熱點最終都成為景區的文化、生態和環境脆弱點。人們常說的遺產地旅游過載,實質是景區中這些脆弱點的過載,從而導致這些景點及相關交通線路的遺產受損和生態、環境破壞。

免費開放基本消除這一局面。不受逐利驅使且為了保護遺產,遺產地就沒有必要營建過多的且引起負面作用的交通設施。又由于免費,營利性經營模式下的“一日游”,可以變為多日游或多次游。這樣,游客可以根據景區的景點布局、游客分布狀況以及自身體能和旅游偏好,選擇個體化的旅游線路。景點的旅游負荷過載將難以形成,景點的文化、生態和環境壓力自然會減輕。

1.2.4使游客回歸正確的旅游方式和旅游價值觀

營利性經營模式的高門票會扭曲游客的旅游心理。高門票驅使游客追求高回報,除熱點必看、低俗獵奇外,對其他景點也務求多覽。整個旅游過程疲于奔命,只求一瞥,不求甚解。這樣的旅游,既非休閑,更談不上文化、科學和美學享受,完全顛覆了遺產旅游理應具有的功能、價值和意義。可見,高門票誘使游客背離正確的旅游方式和旅游價值觀。

在免費開放模式下,游客毫無“高門票高回報”的心理,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種旅游方式,即追求生理、心理休閑、知識享受和精神體驗。同時,免費會使游客自發或自覺產生作為遺產地主人翁的心態。他們一方面像在自己家園中那樣從容不迫地、悠閑和優雅地觀賞,一方面又像對待自家珍寶那樣愛護和保護景區和景點的遺產、生態和環境。由此,游客愉悅了身心,增長了知識和見識,乃至提高了精神境界。這才是遺產旅游的功能和價值真諦。

1.2.5使遺產旅游經營和經濟收益分配變得合法、合理、合情

遺產旅游經營和經濟收益分配,不只是貨幣多少的問題,而且應看到這一數值潛藏的法律、經濟和倫理含義,就是說,應看到這一數值是否合法、合理、合情。合法,即“合”遺產保護和資源、環境之“法”;合理,即“合”經濟學(資源經濟和市場經濟)之“理”;合情,即“合”倫理學(經濟倫理、遺產倫理、生態和環境論理)之“情”。

營利性經營模式下的遺產旅游經濟,實質是依托公共性遺產資源的門票經濟以及景區經濟的壟斷經營,并且集管理者與經營者于一身。其有悖于遺產產權、市場倫理、旅游消費觀和遺產保護等諸多不合理性及弊病,雖然早已揭露,但一直以高經濟收益為擋箭牌,堅持至今。西湖的免費開放模式創造了另一種迥然不同的遺產旅游經濟。它除了堅持遺產旅游的文化導向外,在營銷上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由依托公共遺產資源的門票經濟轉變為依托正常的旅游服務的消費經濟;二是由景區經濟的壟斷經營轉變為以特許經營為基本方式的開放型市場經營;三是遺產單位作為遺產旅游的管理者而不是直接經營者,能夠公正處理旅游商品和服務營銷問題,保護游客權益。這為我國遺產旅游經營和經濟收益分配問題提供了一個對照性的分析樣例。西湖模式產生以下三個不同于營利性經營模式的特征,使得旅游經濟收益與分配變得合法、合理、合情。

(1)免費開放模式下旅游經濟收益不降反升,經濟構成和布局更為合法、合理。在營利性經營模式下,游客的遺產地旅游基本是一日游,其費用主要包括門票和食宿。在免費開放模式下,游客省下門票,一日游可變為二日游或數日游。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局長劉穎概括西湖模式的經濟影響:景區人流增加了,游客在杭州逗留的時間平均增加了0.8天;雖然門票年收入損失了5000萬元,但近幾年景區財稅年收入以兩位數遞增;對杭州市財政的年貢獻約100多億元。顯然,西湖模式下的旅游經濟既符合遺產倫理,又符合經濟理性,而且更具經濟績效。

(2)免費開放模式更能準確體現遺產的價值,符合遺產經濟理性。支撐營利性經營模式的理由之一是高門票能體現遺產的高價值,或是認為高門票是遺產旅游管理的高成本所必需的。這些見解均是錯誤的。首先,門票僅是旅游經濟價值的一部分,且高門票不等于高旅游經濟價值。其次,但更為重要的是,旅游僅是遺產經濟價值的一部分。遺產地完整的經濟價值應包括:①依托于遺產地的整個旅游經濟收益;②由遺產形象而帶動和促進的其他經濟活動(如知名度稍低的其他文化和自然旅游、會展行業等);③由遺產作為地區的文化、社會乃至政治象征而吸引的投融資活動。據此可見,免費開放模式才能更準確體現遺產的價值。高門票的營利性經營及其引發的負面后果,反而會妨礙遺產地價值的全面實現。

(3)免費開放模式使旅游經濟收益分配格局變得合法、合理、合情。營利性經營模式下,旅游經濟收益主要流向壟斷地經營遺產旅游的當地政府和相關公司。免費開放模式下,壟斷性經營變為特許經營下的開放性市場。從中,遺產地社區可以享有獲益的優先權;提供各類旅游服務的店鋪和企業可以獲益;政府可以主要通過稅收渠道獲益;游客借助市場競爭,可以在價格和質量上獲得最大消費者剩余。整個收益分配格局遠比營利性經營模式合法、合理、合情。

(4)發揮和擴大社會效益。免費開放形成的遺產旅游,使西湖與遺產地社區、與杭州社會在經濟和文化上有機地融為一體,彼此和諧共進,并且提高了西湖在遺產界、在中國社會乃至在國際社會的聲譽。它在中國是杭州和浙江的文化象征,在世界是中國的文化象征,卓有成效地發揮遺產的文化政治效能。

1.3西湖模式與黃山模式比較

或許通過具體案例對比更能凸顯西湖模式的意義。與西湖模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黃山模式。黃山模式是營利性經營模式的代表者。黃山不僅是這一模式的一個開拓者,而且在相當程度上是這一模式的集大成者。自黃山模式產生至今,一直是我國遺產旅游管理和經營的主流模式。

應當承認黃山模式的歷史功績。它在展示和實現遺產旅游的高經濟效益上有著里程碑貢獻。然而它又有嚴重缺失。我國遺產界和旅游界曾在世紀之交的七八年間,有過廣泛和深入的討論和爭論。這里通過西湖模式與黃山模式的對比,既可驗證那時論爭的諸多判斷,又能對兩種模式的制度與績效差異有更透辟的認識。它們的比較詳見表1。

表1顯示的差異,更能凸顯西湖模式在我國遺產旅游事業中開拓新路的意義。

1.4小結

根據上述分析和比較,可以在制度層面和績效層面對西湖模式進行總結。

1.4.1制度層面

西湖模式秉持遺產作為公共物品的產權認知,正確處理“遺產保護與旅游利用”,旅游經營中“遺產服務的公益性經營與非遺產的旅游服務的營利性特許經營”,“政府部門-旅游服務企業-遺產地社區”,“政府部門-旅游服務企業-游客”等關系,基本完整地實現“管理權、經營權”論爭期間反對主流制度的一方的觀念和主張,而且帶著世界遺產地西湖的特點和特色的實現。

1.4.2績效層面

西湖模式的績效不僅突出,而且全面。它不僅表現于旅游經濟,同時表現于遺產保護、文化、社會和政治影響,表現于游客、遺產地社區、旅游服務經營者、遺產管理者同時合法、合理、合情地獲益,表現于同時推動景區與區外的經濟和發展,符合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賦予旅游事業的使命。我國旅游研究界和媒體在討論西湖模式意義時,多僅著眼于GDP意義上的經濟。這樣的認識是狹隘的、片面的,不利于我國旅游事業的健康發展。

西湖模式取得上述成就,并不意味著這一模式已經完善和成熟。事實上,它現在的成功仍是初步的、方向性的。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西湖模式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杭州市政府與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在闡述和論辯西湖模式意義時,也與中國整個旅游界一樣,多著眼于旅游GDP;談及“一免四不”,也時用“犧牲”等措辭,或以“儒商”自喻。這些有違西湖模式本質。事實上,“一免四不”是回歸遺產旅游的經濟理性,并非“犧牲”;將政府說成“儒商”是對政府職能的誤解和失責。這樣認識和處理西湖模式,會使它由一個事關我國遺產旅游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意義的發展模式降格為片面的旅游經濟模式,甚至淪為一種旅游市場的經營策略。這無疑會阻礙西湖模式的未來進步。杭州市政府至少應立足于UNWTO《Tourism&the MillenniumDevelopment Goals》那樣的境界和層次――最好是高于它,透視現在的西湖模式,并規劃它的未來。應當看到,它在經濟和社會貢獻、文化和政治責任上,有著廣闊發展天地。即就“免費”而言,仍有進一步實施空間。如靈隱寺、岳王墓,一是向善的禮佛場所,一是褒揚報國的紀念地,如收門票,意味著禮佛要付費,學習忠良愛國要付費。這或許是當下中國旅游業特色,但畢竟有悖人類良知和世界共識。為什么在西湖模式中不能進一步革除,為中國遺產地再樹新榜樣呢?

2.西湖模式給中國遺產旅游事業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遺產旅游事業逐漸形成“營利性經營”這一主流模式。其特征是:遺產旅游由GDP為特征的旅游經濟主導;旅游經濟由以高門票為特征的景區經濟主導;景區經濟由當地政府或作為政府人的公司壟斷經營,其收益主要流入政府財政。這樣,我國遺產旅游事業一直被以下三大矛盾及其引發的三大問題糾纏和困擾:

――遺產的旅游利用與遺產保護的矛盾,以及由此導致的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受損問題。

――遺產旅游的經濟收益分配中的“政府和企業”為一方與“遺產地社區”為另一方的矛盾,以及由此導致的遺產地社區利益受損的問題。

――游客的高額旅游支付與其生理、心理、知識和精神獲益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導致的遺產旅游的價值和功能受損的問題。

近20年來,上述矛盾和問題已成為我國遺產旅游事業的痼疾。但在耀眼的高速增長的旅游經濟收益光環下,它們已被熟視無睹,見怪不怪,只是間或由于新的旅游事件突發而泛起輿論浪花。我國旅游業的上述問題,其情況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如同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直存在的環境、資源和公平性等痼疾一樣。如果說,我國經濟發展的命運系于現時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那么,我國遺產旅游事業的命運同樣也系于現時體制的轉型和升級。

西湖模式的出現,應當是我國遺產旅游事業中的一個具有導向意義的亮點。然而,事情的發展有些令人意外。盡管旅游界皆為西湖叫好,但總認為它難以復制和推廣。連杭州市政府的旅游部門和西湖管理局自己也這樣認為。

本文并不認為西湖模式只能成為我國旅游事業中的“孤家寡人”。相反,西湖模式對于我國遺產旅游事業的體制轉型和升級,能給予三點具有普適性意義的啟示。

2.1啟示一:遺產旅游事業的第一要務是在正確的遺產產權認識和遺產保護原則指導下的制度建設

遺產地旅游事務千頭萬緒,有遺產地旅游規劃;相關旅游服務的選擇、提供和經營;旅游管理規章的制定、實施和監管;遺產地旅游機構和基本設施建設,等等。然而,在所有事務中,遺產地的旅游制度建設是最優先、最重要、具有決定意義的。它是處理其他一切事務的基礎性平臺。而這一制度平臺的成敗關鍵,取決于它對遺產產權是否有正確認識和對遺產保護原則能否恪守。西湖模式正是利用“一免四不”制度平臺,基本解決了三大矛盾和三大問題,將景區的規劃問題、遺產保護問題、旅游經濟問題、旅游服務經營問題等,處理得合法、合理、合情。而現時我國以黃山為代表的遺產地旅游經營,之所以三大矛盾和三大問題依然存在,難以解決,正是由于其營利性經營模式。因此,我國遺產旅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首先應從體制和制度改革做起。其中,門票則是旅游制度性質的突出標志。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先后《各省區市降低80家游覽參觀點門票價格》(2012年9月21日)和《各省區市第二批游覽參觀點門票降價名單》(2012年9月29日)。盡管這只是向著理順體制、改革制度的方向邁出的一小步,但畢竟是十分有意義的開始。

2.2啟示二:西湖模式的制度本質是遺產地經營的非營利性和遺產保護前提

西湖模式和任何取得成功的模式一樣,其中既有與自身特點相關的經驗,又有具有普適性意義的經驗。借鑒、學習和移植西湖模式,首先并主要是指西湖模式中具有普適意義的經驗,特別是要識別和理解這些經驗的制度本質。

什么是西湖模式制度中具有普適意義的核心經驗呢?它并非簡單的“一免四不”四個字,甚至也不是“免費開放”四個字。這一具有普適意義的核心經驗可以歸納為兩條:其一是遺產產權意義上的,即“對遺產旅游中公共資源和公益性服務的非營利經營”;其二是遺產價值意義上的,即“嚴格的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原則”。它們是具有普適意義的,不僅之于西湖,而且之于全國的遺產地。

首先是遺產產權。文化和自然遺產基本是公共物品;在有原住民社區的遺產地中,社區擁有傳統資源權。由遺產派生的服務功能,不僅包括旅游,還包括教育、科研等。依托于這些遺產的旅游,嚴格地說,應是兼具經濟功能的文化事業。因此,這些直接源自遺產的服務應具公益性質,其經營應是非營利的。

就遺產旅游而言,它包含兩類服務:其一是直接依附于遺產,如遺產觀賞;其二是用于支撐遺產旅游的服務,即吃、住、行、游、購、娛。前者應是非營利的;后者可以是營利的。西湖模式恰當地體現了這兩類服務的經濟性質區隔和經營制度區隔。而以黃山為代表的營利性經營模式,則模糊化這兩種性質和制度的區隔,并以營利性取代非營利性,使遺產旅游由文化事業或文化產業變為純粹的經濟產業。

作為遺產旅游制度核心的非營利性概念,在經濟學上的定義并非簡單的免費。由于非營利沒有逐利動機,因此收費往往表現為低費,甚至免費。即使其經營獲取了超過成本的收入,也是用于擴大服務范圍和提高服務質量的再投入。

其次是遺產價值。遺產的珍貴在于它的歷史、科學和美學價值;作為世界遺產則上升為“突出的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因此,遺產旅游應嚴格恪守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這是比一般“公地”(public land)旅游經營的更高要求。

在中國,遺產旅游的營利性經營造成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受損,已是不爭的事實。非營利經營雖能為遺產保護創造條件,但仍非充分條件。因此,在非營利經營中,同樣應時時事事關注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失去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將不成其為“遺產旅游”。

綜上,作為西湖模式中最具普適意義和重要性的制度核心,非營利經營制度與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原則,是最值得學習和效法的,也最需要認識和理解。

2.3啟示三:應當創建中國遺產旅游經濟學

西湖模式本質上屬于旅游經濟學范疇。然而,我國旅游研究界的經濟學論著是否具有闡述西湖模式的能力并承擔相應責任呢?撇開十余年來我國學術界圍繞遺產旅游制度的持久論爭不談,能夠代表旅游界共識的應當是旅游經濟學教科書。這里將以這些教科書為對象,看看它們對我國的遺產旅游經濟是否具有正確和充分的指導意義。

現時我國高校使用的國內外旅游經濟學教科書多種多樣。國內學者編著的有《旅游經濟學原理》(厲新建、張輝)、《旅游經濟學:分析方法――案例》(羅明義)、《旅游經濟學》(第二版,李偉清)、《旅游經濟學》(劉曉鷹)、《旅游經濟學》(張建春、金全勝);國內學者翻譯的有《旅游經濟學》(M.Thea Singlair&Mike Stable著,宋海巖、沈淑杰、白雪梅譯)。此外,宋海巖還與他人合作另編《旅游經濟學》(宋海巖、吳凱、李仲廣)。還有引入的國外原版教科書The Economics of Traveland Tourism(Adrian Bull)。這些教科書在構架、概念和觀念以及方法學上是基本一致的。從遺產旅游角度看,它們的缺失是共同的,因此可一并加以評論。對于國外教科書相對于國內教科書的一些特點,則以專條評點。

這些教科書用于我國遺產旅游時的共同缺失在于忽視了遺產概念。它們對于遺產旅游的旅游產品,并未像西湖模式那樣按兩類經濟特性和經營制度進行區隔。對于旅游產品、供求關系、價格形成機制、收入分配方式等微觀經濟學論題,它們將直接依附于遺產的旅游產品視同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產品,進行純粹市場經濟處理。這些缺失具體如下:

2.3.1文化和自然遺產作為旅游資源

缺失首先表現在它對旅游資源的概念擇用上。在這些書中,“旅游資源”多概稱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或稱為“自然資源”和“人工資源”,或稱為“旅游地資源”。這些概念雖包含文化和自然遺產,但不僅僅是遺產。這些概念中的“旅游資源”,至少可以分為三個性質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次是文化和自然遺產地;第二層次是包含某些自然和文化景觀要素的土地資源;第三層次是一般土地資源,但打造并產生了迪斯尼式的人工旅游資產。這三個資源層次的文化特性和經濟學特性是有明顯區別的。將它們不加區隔、籠而統之地混為一談,實質只能把處于第一層次的“遺產”資源降格到第二層次或第三層次資源處理。這樣做顯然是不恰當的。

2.3.2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特殊產權性質

文化和自然遺產基本為公共物品。其中,少數建筑類遺產可能具有部分私人產權或集體產權性質;一些自然遺產地中的原住民社區應享有傳統資源權(traditional resource rights)。并且,遺產有著多功能性,即社會功能、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經濟功能。這些產權性質和功能性質是第二層次資源和第三層次資源所沒有或不全有的,也是與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產品的性質有鮮明不同的。這些遺產對游客而言,享用它們應是非營利的;對原住民社區和建筑物所有者而言,應能分享旅游的經濟收益。如果旅游教科書忽視或無視遺產的上述產權性質,將難以建立正確分析遺產旅游的經濟學基礎。

2.3.3遺產保護的獨特要求與對可持續旅游的新理解

現時旅游經濟學教科書幾乎都提及旅游經營中的環境保護、文化保護與可持續旅游問題。然而它們的內容均不能替代遺產保護。遺產有著自身獨特的保護原則。這就是《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提出的“原真性”原則和“完整性”原則。它遠比教科書中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的內容要嚴苛得多。當代我國遺產地旅游經營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僅重視一般性環境保護,忽視對遺產本身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從而導致遺產因旅游而損毀。遺產的獨特保護要求進而推動對可持續旅游概念的新理解。對于遺產旅游,可持續性必須提升到保障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高度。由此可見,如果忽視或無視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原則,同樣難以建立對正確分析遺產旅游的經濟學基礎。

2.3.4遺產價值計量

教科書的旅游資源價值觀分為兩類。觀念之一認為:只有物化勞動才能使潛在旅游資源變為現實旅游產品;付出的物化勞動愈大,則旅游資源作為旅游產品的價值愈高。以此作為旅游產品定價的依據。這一觀念用于遺產旅游是很成問題的。無原則地肯定物化勞動,會導致對遺產過度的擴展性開發,從而造成遺產破壞。這一情況在我國遺產旅游地已不勝枚舉。觀念之二是借用環境經濟學發展起來的各種非市場的環境價值計量方法來評估遺產價值。但應注意:①經濟價值僅是遺產價值的一部分,遺產旅游價值又僅是遺產經濟價值的一部分。并應知道,遺產價值在絕對意義上是不能經濟計量的。因此,在借用那些方法時應預知它的局限性和適用范圍。②遺產價值評估主要用于遺產保護的經濟分析,而不是決定門票的價格。由于遺產的公共物品性質,門票基本與遺產價值無關。由此可見,現有教科書的旅游資源價值觀對于遺產旅游的經營決策,或是錯誤(觀念一),或是不足(觀念二)。真正有資格影響門票價格的應是符合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的遺產保護成本。

2.3.5遺產與旅游供需關系

各教科書均用相當大篇幅分析旅游產品供需關系,但這一分析未對源自遺產的旅游產品與其他產品進行區分。如將這一分析加之于遺產產品,則是錯誤的、有害的。就需求而言,教科書關于價格與需求關系的論述(需求與門票呈負相關關系),不適用于遺產。國外博物館經濟學研究認為,對博物館的需求基本無價格彈性。遺產地亦同樣如此。由于遺產地的唯一性,價值品位愈高的遺產,愈是沒有價格彈性。可見,提高門票并非抑制游客數量的有效的經濟措施,反而是旅游經營者借保護之名提高經濟收入的借口。就供應而言,如果將教科書的“供應與門票呈正相關關系”的結論用于遺產旅游,必然會導致對遺產地的過度和不當開發,從而導致遺產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破壞。盡管教科書在論述供需關系時不乏提及旅游資源的承載力,但少有它如何影響供需的定量表述。正是由于對遺產旅游的供需關系認識模糊,導致我國遺產地在門票和遺產保護上產生不少問題,現已有大量案例資證。

2.3.6遺產旅游的消費者權益

各教科書均程度不同地在相關的旅游論題中觸及游客(消費者)問題。它們基本一致地站在旅游經營者立場上,將游客當作一般商品購買者處理,力圖通過旅游產品創制和營銷策略,推動消費,實現經濟收益最大化。這樣的處理忽視了旅游,特別是遺產旅游,文化性質以及對理應由游客承擔的文化責任。現在中國旅游者的行為模式大體可概括為“務求多覽,只求一見,滿足一拍,疲于奔命”。這樣的旅游難獲真正的身心、知識和精神境界的享受,從而被稱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卻最不會玩的游客”。對此,遺產地旅游管理者以及指導他們的教科書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2.3.7遺產與旅游收入分配

教科書對旅游收入分配機制的分析,同樣忽視遺產地的資源產權特點,難以適用于遺產旅游。對于遺產地的自然遺產,原住民社區會擁有傳統資源權;遺產地中作為文化遺產的一些古建,可能會是社區集體或家族資產。中國的旅游經濟學教科書提出“企業、地方政府和國家三收益”,卻偏偏漏掉遺產地的原住民社區與家族。這樣的旅游經濟倫理觀相當不可取。無視或削弱這些利益相關者在旅游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是對他們的侵權。

2.3.8對國外教科書《旅游經濟學》(Tourism Economics)的評論

此書的構架、概念和方法學與國內教科書基本一致。優長之一是它對旅游經濟論題進行更為周到和精致的定量處理。優長之二是它更全面且深刻意識到旅游的環境問題的重要性。這一環境問題不僅指污染,還包括對自然和人工資源的負面影響,以及對旅游目的地社會和文化的負面影響。作者試圖借助環境經濟學,建立處理旅游環境問題的理論框架。他們向旅游領域大量移植環境經濟學概念和方法,如環境價值計量(CVM)、環境經濟評價方法(成本一收益分析,CBA;成本一效果分析,CEA)、環境經濟制度工具(稅、費、津貼、補償、配額、許可證、監管標準和目標)、環境倫理觀(公平與正義,當代人、代際、人與自然),等等。然而,應當指出,作者對這些問題的論述和處理,遠未像對傳統旅游經濟論題那樣得心應手。這一移植努力的意義在于喚起旅游研究者警惕和關注,開辟新領域。此書最大的貢獻或許是對當代旅游經濟學研究的建議。作者認為:不能“把旅游完全當作一種經濟活動”;旅游經濟學“面臨著理論框架不足的問題”;兩個基本問題是“旅游區別于其他商品的特征”與“旅游作為一門經濟學科的核心要素”;旅游經濟學應采取“兼容態度”,“使來自領域內外的概念、理論和方法能夠互養與互孕”;應與“其他學科協同”,“以多學科方法進行旅游分析,探索旅游與政治、自然和社會的聯系”,“創造一種更具包容性的理論”。其中,不能“把旅游完全當作一種經濟活動”應是建議的關鍵和核心,一言而中現時國內外旅游經濟學教科書缺失的要害。

由上述分析可知,現有的旅游經濟學教科書,尚不能合法、合理、合情地解決遺產旅游涉及的各項經濟問題,也不能確保在遺產旅游中按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保護遺產。因此,有必要創建遺產旅游經濟學。

3.中國遺產旅游經濟學:一個概念性框架

3.1中國尤需遺產旅游經濟學

應當看到,國內外旅游經濟學教科書的概念和內容基本相同,但它們面臨的應用背景不同。在歐美國家的遺產旅游中,未見產生像在當代中國出現的三大矛盾和三大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廣泛甚至激烈沖突。原因之一是那些國家的旅游部門、研究者和經營者對遺產保護是有共識的,對遺產保護原則是熟悉的、尊重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那里的遺產地是由遺產部門管理,嚴格按遺產管理規則辦事。旅游只是其管理事務的一部分。由遺產提供的旅游服務的經營,完全服從遺產經濟學和遺產保護原則。這樣,那里旅游部門和旅游經營者能夠影響和介入遺產旅游的多是與遺產無關的旅游服務(吃、住、行、游、購、娛)。指導這些服務的經營,現時的旅游經濟學已夠用了,只需與指導遺產地管理的遺產經濟學接軌就行。這一點歐美旅游界是做到了。因此,上面所說的教科書缺失,對歐美遺產旅游無實際影響。

然而,事情在當代中國則呈現一幅迥然不同的圖景。中國旅游界與遺產界均向歐美學習。中國旅游界學得了歐美的旅游經濟學,但未能學得他們對遺產價值及其保護原則的高度認知。中國遺產界學習以歐美為中心的各種遺產公約、憲章和指南,但未能對作為遺產保護基石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給予符合中國遺產特點的闡釋,未能建立相應的遺產經濟學,未將旅游視為傳播遺產價值最重要的工具。問題更因當代中國的一種扭曲的發展觀而激化。這就是一切以GDP為綱,一切向錢看。這使得遺產地表面上由遺產部門管理,實際上受旅游部門支配。這可見證于《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2003)在我國遺產地通行無阻,并優先得到重視。當下中國遺產旅游中出現的深受詬病的現實,正是這些無視遺產特點的“旅游經濟學”指導的結果。

可見,我國迫切需要適合中國現實國情的遺產旅游經濟學,并應由中國旅游界和遺產界共同聯手創建。

3.2中國遺產旅游經濟學的概念性構架

遺產旅游經濟學無疑應是多學科和跨學科的。它至少應涉及以下經濟門類:遺產經濟學(包括遺產產業)、文化經濟學(包括文化產業)、旅游經濟學。

其中,遺產經濟學尚未在我國真正發展起來。它理應由我國遺產部門和遺產界推動。然而現實情況是,他們對建立遺產經濟學缺乏高度責任感和專業興趣。文物界甚至對“遺產產業”一詞抱有成見和偏見,至今拒絕使用。

此外,遺產旅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需求和文化產業,理應屬文化經濟學范疇。然而,我國的文化經濟學或文化產業經濟學遠不成熟,甚至對基礎性框架尚未形成令人滿意的共識。

正是由于我國遺產經濟學和文化經濟學的嚴重滯后,我國遺產旅游基本由旅游部門和旅游界掌控。這既令人遺憾,但也給予中國旅游界一個歐美國家難有的機會。這就是擔當起創建中國遺產旅游經濟學的重任。對此,我國旅游界可以有兩種態度和做法:一種是繼續立足于旅游界自身狹隘的部門利益,以一般旅游經濟學充當遺產旅游經濟學。這將是一種絕大錯誤,不僅會葬送自身機會,同時對中國遺產事業、中國旅游事業(包括對旅游部門),對中國軟實力建設和文化前途不利。一種是超越旅游部門,兼顧遺產事業和文化事業等多方利益,著眼于遺產旅游理應具有的文化、經濟和政治功能。只有這樣,才能突破旅游經濟學的傳統視野,進入創建遺產旅游經濟學的新境界。

根據前述對國內外旅游經濟學教科書的缺失和局限性的分析,根據對中國現已出現的多種遺產旅游管理和經營模式的經驗教訓的認識,中國遺產旅游經濟學應超越“將旅游完全視為一種經濟活動”的處理。為此,這里提出一個問題導向的概念性框架,重在與遺產有關的部分,以資討論。

3.2.1遺產旅游經濟學的學科定位

這一遺產旅游經濟學應當界跨遺產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和旅游經濟學。就是說,遺產旅游經濟學的觀念、概念和方法,應當是遺產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和旅游經濟學的共識,用句時髦話語,應能與這三門經濟學“無縫對接”。

3.2.2遺產旅游經濟學的旅游資源構成

構成遺產地旅游資源的有:第一,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這是必然包括的;第二,若干具有文化和自然要素的景觀類土地資源,這是大多數遺產地最有可能包括的,它可以進一步開發成旅游資源;第三,一般性土地資源,如果它們進行迪斯尼式的開發,則可成為旅游資源,但可能性最小。因此,它們均應成為遺產旅游經濟學的內容。應當研究它們在旅游經濟制度、政策工具以及各類經濟分析方法上的差異與區別。其中的核心和關鍵是對涉及遺產問題的旅游經濟學處理。

3.2.3中國遺產旅游經濟學的研究論題

(1)遺產景區管理和經營制度。這是為遺產旅游經濟學奠定制度基礎和分析平臺。遺產地不同于迪斯尼。應依據遺產產權性質和遺產價值保護的特殊要求,建立處理以下三方面問題的原則立場:基于管理標準的景區投入問題與成本一績效分析問題;景區旅游產品與服務的營銷體制問題;景區管理者、旅游企業、遺產地社區、游客之間的關系。

(2)遺產旅游產品與服務的經濟學性質與價格定位。應對依附于遺產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或稱遺產服務)與其他旅游產品和服務在管理和營銷制度上進行區隔,并建立非營利性原則指導下的遺產服務價格形成和實施機制。

(3)遺產旅游的供求關系分析。應將承載力概念定量地納入供求關系分析中。并應首先建立下圖所示的計算邏輯鏈:

(4)遺產旅游投入問題。應綜合平衡遺產旅游投入中的“開發性投入”與“保護性投入”,并應確保“保護性投入”優先。為此,應研究相關的籌資和投入分配機制,且應重點研究遺產價值評估與遺產損毀損失評估的概念和方法。

(5)旅游消費者權益。應新建和重建遺產旅游的“消費者旅游權益”、“旅游偏好”和“旅游消費剩余”等概念。為將這些概念落實于景區規劃和經營,應研究相應的經濟學舉措。

(6)遺產旅游的經濟收益分配。應建立“遺產地社區、遺產產權人”――“旅游經營者”――“政府”之間的制度性安排,尤其是保障“遺產地社區、遺產產權人”的旅游經濟權益的舉措,以確保一次旅游的經濟收益分配合法、合理、合情。

(7)遺產旅游績效評估。績效評估是制度決策和經營決策的基礎。它既涉及宏觀性評估,如CGE等系統模擬,又涉及微觀性評估,如“成本一收益分析”(CBA)和“成本效果分析”(CEA)。借鑒環境經濟學是可以的,也是應當的。但應注意遺產與環境資源之間的差異:遺產價值更多地體現在知識、文化和精神層面,而不是物質層面;它們與經濟的聯系更為有限;遺產在受到損毀后,更難以像環境那樣恢復。因此,在利用上述工具進行評估和決策時,一定要理解它們的適用范圍,尋找恰當的介入角度和途徑,選取恰當的變量和參量。

上述論題或在傳統的旅游經濟學之外;或雖與傳統旅游經濟學重疊,但研究角度、概念和方法會有所區別。

旅游經濟學論文:影響我國國內旅游收入的計量經濟學分析

【摘要】伴隨經濟發展,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國內旅游收入作為衡量旅游業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與諸多因素相關。本文擬對影響國內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并通過模型的檢驗和修正,得到國內旅游收入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國內旅游收入 計量經濟學 模型

一、引言

隨著經濟發展,旅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親睞,旅游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并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國內旅游收入作為衡量旅游經濟的綜合性重要指標,直接反映了旅游經濟的運行狀況。研究國內旅游收入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對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并推動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模型變量選擇

旅游業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狀況和經濟關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國內旅游收入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函數:1、經濟發展水平。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旅游業也快速發展,國內旅游收入不斷提高,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令為X1;2、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親睞,前提是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增多,令為X2;3、國內旅游人數。龐大的旅游人數必將帶來可觀的旅游收入,令為X3;4、人均旅游花費。在接待人數既定的條件下,旅游者人均旅游花費直接影響旅游收入,令為X4;5、旅游業發展水平。旅游業發展水平越高,提供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水平越高,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費者而增加旅游收入,以旅行社數量來衡量旅游業發展水平,交通發達程度。便捷的交通讓人們的出行更方便,更愿意去旅游,以交通運輸總的旅客周轉量來衡量交通發達程度,令為X6。

五、模型檢驗與調整

(一)多重共線性檢驗與消除。

回歸模型中R2為0.999,擬合優度很高,但除X6外變量的Prob值都偏高,其對應的t統計量較小。表現R2為很大,t很小,可能出現多重共線性。進一步檢驗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其相關系數都很接近于1,說明模型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采用逐步回歸法消除多重共線性。的一元回歸,得到的回歸方程中,使R2最大的解釋變量是X4,則以X4為基礎作為初始模型,順次將其他解釋變量依據R2大小逐個引入,并比較結果:初始模型中引入X3,模型的擬合優度提高,變量也通過顯著性檢驗,則保留X3。繼續引入X6,模型的擬合優度提高,變量也通過顯著性檢驗,但X6的系數為負數,不符合經濟意義,則舍棄X6。繼續依次引入X2,X1和X5,模型的擬合優度均未改善,變量也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則舍棄X2,X1和X5。六、經濟意義檢驗

對初始模型進行了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性和序列相關性檢驗并消除其影響后得到如模型③的最終回歸模型。現對模型進行經濟意義的檢驗:1、模型中人均旅游花費X4和國內旅游人數X3的回歸系數均為正,表明國內旅游收入與兩者成正相關關系,符合經濟學一般原理;2、模型中截距項的系數為負,這是由于旅游業本身經營所需人力、物力等巨大成本的存在。因此,回歸模型符合現實經濟,模型通過了經濟意義的檢驗。

七、結論

本文的回歸模型表明,國內旅游收入與國內旅游人數和人均旅游花費成正相關關系,而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業發展水平和交通發達程度由于與二者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其對國內旅游收入的解釋作用間接體現在國內旅游收入和人均旅游花費上。

旅游經濟學論文:生態旅游發展的經濟學思考

內容摘要: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產品日益豐富多樣,生態旅游因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更符合現代消費者日益提高的旅游體驗,得到迅速發展。本文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生態旅游的興起、發展以及存在的現實矛盾,并對和諧生態旅游經濟關系的構建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生態旅游 經濟學 旅游經濟關系 可持續發展

從經濟學角度剖析生態旅游的興起

(一)從需求角度看,生態旅游滿足了消費者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經濟學存在的前提是資源的“稀缺性”,即相對于人的欲望而言,資源總是有限的。由此延伸到生命的有限性,于是人們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盡量滿足自己的愿望,實現自己的理想。漫長的地球演變和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也給后人留下了眾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同時,現代文明也造就了大量的人文景觀和科技奇跡。人們由此產生了旅游的意愿,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多的探索環境、盡量的享受美景。

從需求方的角度來看,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更加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取向。與傳統的觀光休閑旅游形式不同的是,生態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參與程度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融入程度。也就是說旅游者更重視旅游的體驗。由于對自然與人文生態認識的深入,旅游者已不滿足于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觀光休閑的旅游經歷,而更希望以體驗的方式充分理解旅游地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內涵和特征,從中獲得美學體驗、娛樂體驗、教育體驗與避世體驗。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提高,人們更多地具備了購買旅游產品的能力,另外從傳統經濟學的工資決定理論來看,收入和閑暇之間存在替代關系。收入水平越高,人們越有條件以較少的勞動換得所需的收入,同時對于提升生活質量的精神需求也更為強烈,也意味著以勞動替代閑暇的機會成本愈高,因而更愿意將時間用于閑暇。更注重旅游產品品質、強調旅游者旅游體驗的的生態旅游無疑成為人們的優先選擇。這使得對生態旅游的消費需要能夠轉化為現實的消費需求,并且市場潛力巨大。

(二)從供給角度看,生態旅游供給者具有很強的供給意愿

在市場經濟中,只要有市場需求,同時這個行業的投資回報率能達到或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那么就會有相應的供給。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主要提供休閑消費服務,因此旅游市場的商品價格往往會高于一般有形消費品市場,生態旅游更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和資源,其投資回報率更有優勢,所以企業也樂于投資。

旅游業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 旅游業發展可以帶動如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娛樂零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即旅游需求增加能帶來多倍的旅游收入的增加,因此,旅游業的發展對于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提高了地區GDP、增加了政府稅收,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就生態旅游業而言,兼具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關聯產業的發展更可以吸納大批的勞動力。因此政府很樂于推動地方旅游產業的發展,增加旅游產品的供給,滿足日益壯大的旅游需求。

對于供給者而言,為了滿足消費者高質量的旅游體驗要求,必須把保護旅游景區的資源和環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生產出高品質的生態旅游產品。因此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是對現代人消費需求的一種迎合,符合經濟學的原理。

從經濟學角度看生態旅游發展的積極意義

實踐中旅游業的發展往往以環境和資源的破壞為代價,這也為現代經濟理論所詬病。但是良性的生態旅游發展可以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生態旅游的良性發展可以同時實現三重目標:一是保護旅游地環境和自然資源;二是實現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體驗;三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因為生態旅游需要滿足旅游者更高的心理和審美要求,只有保護資源與環境才能給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體驗,這就從客觀上促使旅游開發部門改善旅游區的環境,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對旅游者的吸引又能帶來經濟發展,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提升了他們保護資源和環境的積極性。由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環,而這個良性循環的形成根源于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

因此生態旅游的開發可以兼顧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即與生態旅游開發相關的投資者、經營者、政府以及當地居民等利益相關群體可以在生態旅游發展中同時獲益,這也體現了生態旅游在旅游經濟系統運作過程當中公平性的經濟學原則。另外生態旅游發展為生態旅游區和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開辟了穩定的融資途徑,大大緩解了政府撥款不足帶來的資金缺口。近年來政府有了更多的資金用于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生態旅游開發中旅游經濟關系的失衡

生態旅游系統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和自然生態有著天然的聯系,是和諧、共存、共贏的關系。但是生態旅游本身并不會因為其提倡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而必然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存在著固有的、潛在的非持續發展因素,比如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的沖突。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會割裂與自然生態的聯系,使其發生不可逆的破壞,產生生態危機,最終影響自身的利益。因此盡管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保護是生態旅游本身的使命,但是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在生態旅游發展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因為任何形式的開發或多或少都是對已有系統狀態的破壞。

在生態旅游開發實踐中,生態旅游參與者,無論是政府、開發經營者、當地居民甚至包括旅游者都曾出現過理性缺失的情況,最主要表現為因缺乏對旅游承載力的科學評估而超出旅游環境承載力的開發。這種開發背離了生態旅游發展的初衷和積極意義,帶來的是嚴重的生態威脅。在這種生態危機背后隱藏的實際是生態旅游經濟關系的嚴重失衡。具體表現為生態旅游系統內的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沖突。如政府對生態旅游市場缺乏科學評估導致生態旅游地盲目開發,使其無法真正滿足生態旅游者的高體驗需要;旅游經營者和當地居民之間因為利益分配失衡帶來旅游地發展危機;旅游經營者盲目擴大市場規模導致旅游產品供給違背生態原則;經濟利益最大化與游客數量控制的矛盾無法協調等。長此以往,只會使生態旅游經濟難以為繼,最糟糕的是可能帶來對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使得子孫后代付出代價。從經濟學角度的意義來說意味著子孫后代喪失了未來選擇和參與這些旅游活動的機會,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經濟利益凌駕于生態利益之上,利益訴求者割裂了與生態系統的聯系,在孤立的經濟系統內尋求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從長遠來看其結果是事與愿違。

和諧生態旅游經濟關系構建

(一)充分發揮生態旅游經濟行為主體的生產者屬性

生態旅游經濟行為主體是生態旅游經濟關系的所有參與者,在一般社會生產關系中,他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但是在生態旅游經濟關系中,他們不自覺的更多地以消費者的身份自居。事實上在生態旅游經濟關系中,他們同樣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不僅消費自然,向自然索取,同時也在進行能動的生產,這種生產不僅意味著發展旅游經濟、增加物質財富,更意味著作為旅游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可以能動的建設自然,管理和調控人和自然的關系。比如通過科技的發展來改善自然,拯救瀕危資源;通過教育的進步來教育人類,提高環保意識;通過制度的創新來改進管理、科學決策;通過法制的健全來規范、引導生態旅游經濟行為,使之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只有充分認識到生態旅游經濟行為主體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充分發揮能動的建設者作用,主動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才能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系,實現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進化。

(二)充分發揮旅游地居民的能動作用

有別于傳統旅游開發的是,生態旅游開發應當充分強調當地居民在環境、資源保護中的主力作用。傳統的旅游開發往往強調旅游者對環境的愛護,重視旅游對當地經濟增長的貢獻,忽視對當地居民直接經濟利益的影響。事實上當地居民應當是保護旅游景區最為重要的力量,他們居于旅游環境中,對環境保護的動力不僅來自于居民自身對生活環境的美學追求,更多的來源于因所居地獨特的環境和資源優勢而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這也意味著資源和環境的破壞,他們也將是最直接的受損者。因此即便多數居民未必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但是對于所居環境和資源卻有著樸素而直觀的保護意識。因此在生態旅游開發中,應當充分利用當地居民的這種環保意識,并將這種直觀意識轉化為更為積極主動的意識,根植于他們的內心并加以傳承,這樣會使他們成為環境保護最直接而有效的力量。

(三)充分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態環境資源屬于公共資源,產權歸屬是模糊的,其消費沒有排他性,生態旅游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試圖能在活動中“分一杯羹”。但是該產品是有競爭性的,尤其當使用者人數足夠多時,競爭性很大,即每個人對生態資源的消費活動都具有負外部性,都會降低其他人可以得到的資源質量,而個體在消費中是不可能考慮這種負外部性的,就會產生過度消費。因此如果單純運用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不可避免會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這也是政府應當介入當地生態旅游經濟開發的直接依據。政府應當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對生態旅游市場進行適度干預,為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在經濟效益的考核評價機制上嘗試進行改革,以此引導當地生態旅游的健康開發。如改變傳統的投入―產出的效益評價機制,重新構建一套對生態旅游資源和環境價值可以進行定量評估的體系,將旅游項目開發可能帶來的環境損益作為核心指標納入該評價機制,并且嚴格推行,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就減少“急功近利”的旅游開發。再比如采取綠色GDP的核算體系,將反映經濟活動的負面效應,比如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納入核算體系,從現行GDP中予以扣除。尤其對于依賴生態旅游資源比較明顯的地區,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成績考核可以考慮采取這一指標,這也是對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經濟開發的一種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引導。

(四)充分發揮資源共享優勢并實現區域旅游競合

旅游經濟的開發必須考慮旅游基礎設施承載力和旅游服務設施承載力, 它是旅游者能夠順利實現旅游目的的基本條件。因此旅游開發過程中,需要考慮在滿足旅游地居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樣為提高生態旅游地的可進入性,生態旅游開發也要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關鍵是要盡量降低開發和保護的矛盾,一方面是做到合理的開發以及后期良好的經營管理, 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旅游資源的生命周期,這對旅游資源來說也是一種保護。另一方面如果能夠在保證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需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旅游地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無疑是更有益的。比如可以規劃區域的旅游競合,從相對更大的生態系統空間范圍去合理規劃和共同發展生態旅游,整合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減少生態旅游開發地內的旅游設施開發,發揮區域生態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將開發可能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區域旅游競合是區域旅游發展的優選之路,對于生態旅游來說,更需從區域范圍內加強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持區域生態環境的系統性與平衡性,從而真正促進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

因此在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中應當堅持遵循生態規律、尊重客觀經濟規律,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也是生態旅游經濟開發的必然趨勢。

旅游經濟學論文:醫療旅游市場形成的經濟學分析

以醫療旅游為研究對象,根據醫療旅游者的流向,對醫療旅游的需求與供給進行了分析,醫療旅游需求與供給受到醫療價格、醫療技術、就醫等候時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影響因素不同,需求與供給的變化不同,醫療旅游市場形成的原因就不同。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也越來越重視,不但重視身體的健康也重視心理的健康。于是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健康的同時還追求身心的愉悅。所謂醫療旅游就是指人們在常住地的醫療保健服務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在目的地(國家或地區)實惠的、特色的醫療保健等服務或活動的吸引下,到目的地接受各種醫療保健服務和旅游服務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疾病治療、休息療養、美容整形、恢復青春等醫療護理活動與旅游度假、休閑、娛樂等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讓游客在娛樂享受中治病,在身心愉悅中康復。醫療保健是醫療旅游的首要目的,其他所有的休閑娛樂活動都是圍繞它而開展的。

近年,醫療旅游產業發展很快,2004年全球產值為400億美元,2006年增長為600億美元,2012年1000億美元。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時,醫療健康相關服務業將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產業,觀光休閑旅游相關服務業則是次于其的產業,兩者相結合占世界GDP的22%。可見,醫療旅游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然而,醫療旅游不是一種單純的消費性的服務性產業,而是一種“生產+消費”的綜合性產業。論文用供給-需求理論分析醫療旅游市場的形成,以更加清楚的認識和開發這一市場,為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醫療旅游需求分析

所謂需求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價格條件下,消費者對市場上的商品和勞務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所謂供給指賣者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價格條件下能夠和愿意向買者提供的處在市場上的商品和勞務。需求和供給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前提。需求引起供給,供給滿足需求,而需求又引起新的供給。

盡管每個國家都在盡最大努力來滿足本國人民的醫療保健需求,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醫療資源都是有限的,都不足以滿足本國所有人的需求。于是在本國不能滿足醫療需求的情況下,部分患者轉向國外就醫。雖然,促使醫療旅游產生的條件和因素很多,但是其中最關鍵原因的是:國際醫療費用、醫療保險、醫療技術與服務等的巨大差異。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醫療技術水平高,醫療設施先進,但是醫療保險范圍有限,而且醫療保險費用很高,承擔不起高昂醫療費用的中低收入者就會尋求到醫療費用比較低廉的國外就醫。如印度的心臟病治療水平已和美國相當。但是醫療費用比美國低很多,例如心臟搭橋手術,在印度只需要1萬美元,在美國有醫療保險的最低要5萬多美元,沒有醫療保險的最低要12萬多美元 。

以加拿大、英國為代表的提供全民免費醫療保障的發達國家,需要滿足全民所有醫療保健需求,在一定的時間特定的醫療設施必然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那么患者就只能排隊等候就醫。例如,英國衛生部在2007年3月對20萬病人進行調查,發現48%的病人在排隊等候18周以內能接受治療、30%的病人等候30周之后才能接受治療、12.4%的病人需要等候一年以上。然而,疾病是不宜拖延的,具有較強支付能力不愿意等候的患者,就轉向國外醫療旅游。

以迪拜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中的高收入者,在對本國醫療技術水平不滿意的情況下,到國外尋求先進的醫療技術服務。例如許多中東國家的國民紛紛到德國等發達國家醫療旅游。

被他國傳統或特色的醫療旅游文化、技術或手段吸引的特殊醫療旅游者,如被印度的瑜伽、中國針灸、泰國的變性手術、巴西和韓國的美容整形等,吸引他們的是醫療技術本身的特殊性,基本上與疾病無關。綜上,醫療旅游的需求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本國醫療供給不足,患者到國外滿足醫療需求。

根據醫療旅游的目的,醫療旅游可以大體上分為兩大類,疾病治療類醫療旅游和非疾病治療類醫療旅游。如果說醫療旅游屬于彈性需求,那么疾病治療類醫療旅游則屬于剛性需求,畢竟很多人會為了治病會傾盡全力,甚至借錢治病。

二、醫療旅游供給分析

醫療旅游供給與其它產品供給有相似之處,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一般的產品供給是產品移動以滿足市場需求,而醫療旅游的供給是產品不動,需求者移動尋求滿足。另外,一般的產品是可以討價還價,但是一個國家的醫療項目一經確定價格,除了國家政策引起的價格調整,患者是沒有機會和院方討價還價的。因此,醫療旅游的價格水平是不同國家之間同類產品的比較。例,若日本和韓國都可以提供水平相當的面部拉皮手術,但韓國價格較日本要相對低廉,那么醫療旅游者一般會選擇去韓國醫療旅游,而不會選擇去日本。

醫療旅游業是一個人均消費相對較高的產業,目前醫療旅游行業人均消費為10000 美元,這對于帶動一個國家的醫療、酒店、餐欽、航空、法律、保險、培訓等行業的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了醫療旅游的高收益性,通過公派醫生到發達國家進修、進口大批先進的醫療設備、建設醫療旅游產業園等措施以提高本國醫療旅游的供給水平。但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一個國家的供給水平是有限的,因為一個醫院的床位、主治醫生的人數等在一定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只能滿足醫療旅游市場的部分需求。

目前醫療旅游業已經初具規模,如亞洲的泰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瑞士、德國、匈牙利等歐洲國家;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古巴,以及非洲的南非等國都已成為重要的醫療旅游目的地。大多數國家都以其獨特的醫療旅游項目成為某方面的獨特供給者,于是有某些特殊醫療旅游需求的患者只能前往特定國家才能滿足其需求。

三、醫療旅游需求與供給的之間的關系

早期的醫療旅游多是自發性的,由患者本人或者親友收集國外醫療機構的信息、聯系醫院、安排日程并去就醫。由于醫療旅游服務的特殊性,使得境外所有醫療旅游公司基本都采用TPA(全稱:Third Party Administration)模式,也就是由第三方管理機構完成醫療旅游產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務。售前:主要是分析了解客戶需求,對醫療服務供應單位進行符合國際標準的輔導和培訓,建立醫療旅游數據庫,做好機場接待、翻譯,安排餐飲住宿、游覽等工作。售后:質量監控、滿意度調查、外匯結算、服務貿易統計、法律糾紛等的相關工作。售中的醫療服務由醫院來完成。

在TPA模式中,患者、第三方管理機構、醫院之間的需求和供給關系如圖1所示。患者向第三方管理機構咨詢有關醫療旅游的事宜,第三方機構了解客戶需要并協助制定醫療旅游計劃,如果患者對醫療旅游計劃滿意,就決定滿足醫療旅游需求。第三方機構和醫院之間的關系是評估醫院的資質,并與醫院合作開發醫療旅游項目。醫院作為供給方滿足醫療需求,旅游業滿足患者的旅游需求。

醫療旅游需求與供給之間的變動,不僅受醫療價格因素的影響,還受到醫療技術、就醫等候時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圖2中A、B、C、D四個圖分表說明在不同因素影響下,醫療旅游需求與變動之間的關系。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中低收入者而言,本國醫療價格高,如果國外正好有合適的醫療項目,而醫療價格相對較低的話,就會選擇出國醫療旅游。國內外價格相差越大,國外醫療技術越穩定,醫療旅游的需求就會增加(需求量就從D0移到D1),隨之醫療旅游的供給就會增加((供給量就從S0移到S1)具體如圖2中的A圖所示)。

對于英國等提供全民醫療保障的發達國家中那些等候治療時間很長的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患者而言,本國等候就醫的時間過長,時間成本過高,如果國外正好有合適的醫療項目,而醫療價格可以承受的話,就會選擇出國醫療旅游。如果國外醫療旅游價格越低,技術越穩定,醫療旅游的需求就會增加(需求量就從D0移到D1),隨著醫療旅游需求的增加,國外醫療旅游的供給就會增加((供給量就從S0移到S1)具體如圖2中的C 所示)。

對于本國醫療技術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中高收入者而言,他們在本國難以得到值得信賴的醫療服務,在國外高超醫療技術水平的影響下,只要他們能夠承受國外的醫療價格水平,就會選擇到國外醫療旅游。國內外醫療技術水平與服務相差越大,醫療旅游的需求就越大(需求量就從D0移到D1),隨著醫療旅游需求的增加,醫療旅游的供給就會增加((供給量就從S0移到S1)具體如圖2中的B所示)。

對于不同國家間提供的相同醫療旅游項目,其醫療旅游的需求則主要由不同國家間的價格來決定,相等技術水平條件下,相同的項目,價格越低的國家吸引力越大,價格降低,需求就增多(需求量就從D0移到D1),需求增多供給也相應增加((供給量就從S0移到S1)具體如圖2中的D所示)。

四、結論

由于各個國家醫療資源的局限性不能同時滿足國民的所有醫療需求的客觀存在。根據醫療旅游者的流動性規律發現,國際醫療價格、醫療技術、排隊等候就醫時間等是醫療旅游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醫療旅游市場,這些因素對醫療旅游市場需求與供給的影響也不一樣。發達國家的中低收入者因本國醫療費用高昂,國外醫療旅游價格低而產生出國醫療旅游的需求,與之對應的是發展中國家該類醫療旅游供給增加;實行全民醫療旅游的發達國家因為就醫人數眾多,就醫等候時間延長而產生自費出國醫療旅游需求,與之對應的是世界其他國家醫療旅游供給的增加;發展中國家的有錢人因為國外醫療先進的醫療技術而產生出國醫療旅游的需求,與之對應的是發達國家醫療旅游供給的增加。

(作者單位: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 旅游與休閑管理系)

旅游經濟學論文:本科高校旅游專業西方經濟學教學的若干思考

摘 要:本文從本科高校旅游專業學生的特點和西方經濟學教學的現狀出發,分析了在旅游專業中西方經濟學教學所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教材內容更新、案例教學、互動性教學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與改進措施。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旅游專業 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旅游市場的擴大,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長。據2009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顯示,2000年,我國設置旅游專業的本科高等院校為252所,在校生7.35萬人,而到2009年末,全國設置旅游專業的本科高等院校已有852所,在校生49.84萬人,比2000年分別增長338%和677.5%。旅游專業作為管理類專業,其本科教學必然要設置西方經濟學課程,通過學習西方經濟學,使學生了解現實的經濟社會,以及加深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同時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目前,我國各本科高校旅游專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表現為西方經濟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相脫節、經典理論與前沿動態理論相脫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動不平衡等。如何提高本科高校旅游專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1 本科旅游專業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學生形象思維強于邏輯思維的特點與西方經濟學教學數理化趨勢的矛盾

本科高校旅游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理工科專業學生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旅游專業的學生形象思維較強,而邏輯思維較弱,對故事化、形象化的講解內容非常感興趣,而對數理推導、公式和圖表則感到害怕甚至回避。在講解西方經濟學時,當老師講到經濟學家的生平以及經濟理論案例時,學生的興趣較濃厚,但是當老師講到復雜的經濟模型,學生的學習興趣則降低。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希望老師能把復雜的西方經濟學理論轉化為一門純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然而現實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往往注重經濟定理的推導和數學模型的分析,對社會經濟文化的講解較少,這導致旅游專業學生普遍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其次,旅游專業的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旅游專業學生大多數是文科生,具有較豐富的文化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識,而數理知識儲備方面比較不足,然而,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借助數理模型來解釋現實社會經濟的運行規律的學科,其教學內容充滿大量的數學公式、圖形和表格,它的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這加大了旅游專業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的難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積極性。

1.2 旅游專業重視應用性人才的培養與西方經濟學教學偏理論化的矛盾

旅游專業是我國本科高校近十幾年來新開設的專業,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本科高校旅游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數進入旅游企業從事管理工作,而非進入科研機構從事學術研究。然而西方經濟學源于西方市場經濟,其包含的內容十分龐雜,從邊際成本理論、完全競爭理論、供給理論和凱恩斯理論,整個理論體系建立在嚴密的邏輯和推理上,這使西方經濟學顯得高深復雜,這對于偏感性思維的旅游專業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利的。事實上,西方經濟學所提示的經濟規律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是間接的,因此,給大多數學生造成的印象是西方經濟學離現實生活很遙遠,難以利用所學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指導實踐。其次,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一成不變,也使它不能適應旅游專業的教學要求,從而降低了它在旅游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1.3 旅游專業培養新型旅游人才的目標與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與時代脫節的矛盾

本科高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即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技能,能在旅游相關領域從事實際工作的新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國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我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微觀部分主要以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為主,宏觀部分以凱恩斯國民經濟的論為主,這兩大理論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形成,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當初適合這兩大經濟理論的社會環境早已改變,現代經濟現象日趨復雜,如果我們還用十年前的理論來解釋現代社會經濟,那顯然是不合時宜。經典理論的學習雖然能使學生掌握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精髓,但經典理論與現實前沿問題的脫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嶄新的理論不斷豐富著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比如公司治理結構理論、博弈論、當代國際貿易和產業經濟學理論等,這些最新的理論體現了學者們對于現實世界更深的思考,使得西方經濟學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進一步強,但是這些前沿的理論卻很少在旅游專業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體現,結果進一步拉開了理論與現實的距離,使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與時代脫節。

2 建議與措施

2.1 加強教材建設,使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適應旅游專業的特點

旅游專業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目的是樹立基本的經濟觀念,掌握必要的基本經濟知識,以及初具分析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首先,為了適應新時代旅游人才的培養,西方經濟學教材的編寫要突出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旅游專業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課時一般較少,因此,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教學不必面面俱到,必須有重點地刪減,突出重點,又要詳略得當,本著“必需和夠用”的原則,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從而加強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1]。其次,西方經濟學教材應包含當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前沿研究理論,在內容上不斷吐故納新,選用適合旅游專業自身特點、新版的、經典的西方經濟學教材。教材除了包含經典經濟學思想以外,還應該包含其他當前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問題,比如博弈論、逆向選擇、不對稱信息等問題,補充其它學派的理論,如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新劍橋學派等觀點以及思想,使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以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研究和應用能力[2]。

2.2 使用適合旅游專業特點的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西方經濟學很多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并且包含不少的數學公式和圖表,使學生特別是文科專業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這就需要大量生動和形象的案例對教材中的理論進行解析[3]。案例教學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在20世紀初最初應用于法學與醫學專業,后來廣泛應用于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應該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平時注意多點從報紙、網絡和新聞中搜集整理相關案例,建立豐富多彩的的案例庫。在案例的選擇上,我們要遵循以下二個原則:第一,案例的選擇要充分體現旅游專業特點。比如在講解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時,可以結合人們對旅游的需求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量涌現的,屬于較高層級的精神需求。在講解需求的價格彈性時,以酒店客房的定價為例,分析什么時候酒店應當漲價,什么時候酒店應該降價,價格的變動對酒店總收益的影響。在講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可以聯系我國目前銀行準備金率和銀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調的情況,并且讓學生把我國目前實行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凱恩斯赤字財政政策進行對比分析。第二,案例的選擇要使西方經濟學理論與我國當前經濟現狀的實際較好地結合起來。如果選取的案例過于陳舊,就會讓學生覺得經濟學脫離現實,說服力不強,從而挫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應該從人們日常生活中選取學生所熟悉的現象和問題,比如,我國目前發生熱點經濟問題,房產政策的調整和銀行利率的變化,使西方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弱化其理論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有切身體會和理解。

2.3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主動性

如果教師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單純采用灌輸式、講解式的手段來向學生傳授經濟學的理論,其教學效果必然不會太理想。要想解決以上的問題,教師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啟發式、多媒體以及開放互動式等靈活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主動能動性[4]。首先,教學通過開展大量有針對性的提問來啟發學生對經濟學的思考,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的提問,比如在介紹“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時,便可以用“你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多少”這樣簡單又實際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進一步引入相應理論的介紹;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對教師進行的問題,通過提問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的習慣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還營造了民主的學術氛圍。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提高教學效果,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以圖、文、聲、像并茂的形式演示出來,這樣不僅縮短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的時間,加大課堂信息量,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積極采取開放互動的教學方法,以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以選擇與旅游領域有關的經濟事件及相應數據作為案例來開展課堂討論,比如利率的調整對我國酒店業的影響?我國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旅游市場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問題開展課堂討論,使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促使學生對經濟學主動思考[5]。

2.4 結合經濟學的前沿理論,增強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前沿性

西方經濟學授課內容只有不斷隨社會變化而改新,及時吸收前沿理論的最新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出現的最新問題和最新動向,突出教學內容的時代特征,使得教學內容與時代、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使學生對它產生認同感,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僅講授經濟原理,更重要的是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促使學生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然而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更新速度相對較為緩慢,前沿的理論及案例一般不會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過于重視理論而輕視實踐,對西方經濟學的內容不加選擇就全盤接受,從而削弱了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學習,追蹤最前沿的理論及實踐、政策熱點,不斷更新原有的教學內容,同時加強科學研究,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將研究成果積極融入教學活動中。

旅游經濟學論文:制度經濟學視域下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問題研究

[摘要]旅游危機事件高發已經成為制約西部民族地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威脅。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事件具有爆發頻次更快、治理難度更艱巨、涉及范圍更大、調控意義更大的顯著特點。其形成原因不但在于特殊生態環境,更與復雜敏感的民族關系和國家制度安排有關。因此,管理對策在于從經濟學視角進行系列制度創新,及時構建預防機制、應急機制和恢復機制,實現旅游危機管理的制度化和高效化。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制度成因;應對機制

旅游業發展最主要的影響要素是旅游環境安全。但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尤其是我國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事件此起彼伏,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形成嚴重威脅。因此,及時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新思路、新對策,勢在必行。

一、旅游危機的內涵、類別及演化機理分析

旅游危機指的是對旅游者、旅游業和旅游目的地安全和良性運行狀態形成嚴重威脅、需要及時加以調控的各類非預期性事件,對旅游業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它具有以下幾大特點:一是突發性。由于人類自身認識不足、危機長期潛伏等內外部原因結合,旅游危機在條件成熟時會突然爆發,并迅速蔓延。事件的緊迫性要求人類必須采取斷然措施進行化解。否則只能措手不及,后果嚴重;二是危害性。由于出乎人類預期,旅游危機帶來的是群體性生命財產安全受損,并對正常的產業運行和社會秩序形成嚴重威脅,還造成社會恐慌甚至動蕩;三是公共性。由于旅游系統和社會系統、自然系統互相交織,一旦旅游危機發生,必將引發相關系統“共振”,形成“連鎖反應”,并在短期內演化成為公共領域危機;四是可調控性。危機的發生雖然有其偶然性,但偶然之中有必然,其背后必定蘊含內在演化機制和規律。形成原因除不可避免的客觀因素之外,還有人類的主觀意識有很大關系,因此,人類只要進行科學研究和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旅游危機并不可怕,也可以得到很快化解,甚至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新契機。

造成旅游危機的因素極其多樣,不同學者基于不同層面作出不同歸類。基于誘因視角,本文將其劃分為自然災害型、經濟社會型、疾病衛生型、綜合型四類。其中,自然災害型由火山、地震、泥石流、臺風、暴雨、洪水、火災、冷凍、雪災、海嘯、雷電等引起,經濟社會型由經濟危機、政治動亂、軍事沖突、局部戰爭、恐怖襲擊、文化隔閡、宗教對抗、安全事故、社會謠言等原因引發,疾病衛生型主要由人類或動物流行病(如甲型H1N1流感、口蹄疫等)引發,多表現為突發性衛生公共事件,綜合型由以上因素綜合形成,加大了社會和產業秩序重構的成本。

旅游危機有自身演變過程和規律。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可劃分為五大演化階段:潛伏期,以靜態形式存在,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醞釀的長期性,不以為人類所察覺;爆發期,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爆發條件具備,危機經過醞釀階段后突然爆發;蔓延期,以極快速度在大范圍內擴散,波及各個旅游行業;衰退期,由于自身影響力的減弱和人類應對措施控制,危機趨于緩和,旅游經濟損失減弱;消亡期,危機消失,社會經濟秩序趨于正常,旅游業開始復蘇。因此,人類危機管理模式也經歷預防、預警、控制和恢復等演化階段,同時具有非程序化、信息非對稱性和風險性特點,必須在實踐中體現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常態性特征。

二、轉型期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問題凸顯

(一)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表象的特殊性

除體現公共危機共有特點外,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還具有如下個性化特征:

1.爆發頻次較多

和內地及其他民族地區相比,由于環境特殊,西部民族地區近年來發生了一些旅游危機事件。這給西部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2.應對難度更巨

復雜多樣的地理和社會環境使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治理難度加大。例如,西部地區多大高原、大沙漠、大戈壁,河流縱橫分布,峽谷溝壑密集,交通建設滯后,救援人員進入很難,應對工作開展緩慢;部分地區地處海拔較高,使外部救援者適應救援環境較為困難:本區域內多民族聚居、雜居,社區群眾和救援隊伍之間無法開展有效交流;民族地區地處生態邊緣區,生態環境惡化態勢逆轉絕非易事,費時費力;信息技術不發達,旅游危機信息不對稱,助長了謠言的傳播和擴散。

3.涉及范圍更廣

旅游危機事件涉及到西部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民族關系、經濟格局、社會狀況、自然災害、恐怖活動、犯罪現象等因素。這些因素相互聯系。互相交織,互相重疊,牽扯眾多;旅游危機影響不但對西部產生威脅,還波及中國甚至世界,對全球旅游業發展和地緣穩定具有巨大危害;西部邊界線漫長,接壤國家多,跨界民族多,部分敵對勢力具有國際背景,使旅游危機影響具有跨國境性,因此應對措施也需考慮國際國內形勢和相關群體利益。

4.調控意義更大

西部民族地區地處文化生態雙重邊緣區,發展現代文化旅游業為明智之舉,因此,旅游危機對現代旅游休閑產業發展的制約和危害顯而易見。一是旅游投資環境受到影響。由于恐怖活動和社會犯罪事件多發,外來投資者信心不足,導致投資減少,經濟下滑;二是旅游收入受到影響。由于害怕在旅途中出現不測,許多居民不愿意前去西部邊疆地區,導致客流減少;由于安全的旅游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許多旅游者不敢在夜晚出來休閑,極大影響了本地少數民族居民旅游收入增長:三是社會經濟類事件尤其是暴力恐怖活動影響和諧民族關系的形成,嚴重破壞邊疆安定團結,威脅國家形象。因此,旅游危機治理和應對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促進邊疆居民增收,增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與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深遠的社會意義。

(二)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內在機理的特殊性

1.生態環境特殊脆弱

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使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及其脆弱,為典型風沙區、水土流失多災區、多地震區和高寒災害區,也是生態類旅游危機多發區。一方面,自然條件本身惡劣。西北民族地區密集分布大尺度自然地表景觀,地表結構復雜多變,遠離海洋,地表植被稀少,土質疏松,大風、沙塵暴頻繁爆發且比較嚴重;為世界兩大板塊(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我國三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蒙藏高原)交界地帶,地質構造復雜,地殼運動活躍,為典型地震帶。另一方面,處于人口壓力和政治原因,盲目過度開發,自然環境趨于惡化,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安全指數早已超過了安全臨界線或警戒線。

2.民族關系敏感復雜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部民族地區各民族各族群之間和睦相處,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友愛的民族關系,為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得出現一些民族矛盾,民族關系問題凸顯。一是產權制度不完善影響民族關系。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石油、煤、天然氣能源和礦產資源儲量豐富,但由于產權制度的不合理,國家對其進行低價收購,當地居民沒有享受到資源開發帶來的經濟利益,反而還要承擔環境污染等經濟社會成本。從而影響民族關系特別是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二是“非均衡發展戰略”影響民族關系。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后,國家首先開發沿海地區,西部民族地區暫時未納入開發范圍,引起少數民族的社會挫折感和相對剝奪感,容易形成民族隔閡,給政治穩定帶來不利影響:三是社會轉型中社會關系網絡和社會結構轉變影響民族關系。我國“橄欖型”或者“洋蔥頭型”社會結構尚未發育形成。不完全“啞鈴型”或者不完全“生梨型”結構形態在短期內很難完全改變,階層之間關系出現緊張,為旅游危機事件爆發埋下隱患;四是敵對勢力的介入和破壞影響民族關系。在中國崛起大背景下,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等利用普通民眾的不滿情緒,活動猖獗,給西部邊疆地區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寧帶來負面影響。

3.旅游危機應對機制更為欠缺

我國危機應對機制整體不健全,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應對更為不足。旅游危機教育方面,由于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缺少憂患意識,對旅游危機的潛在性、旅游安全形勢的嚴峻性和巨大的破壞性認識不清。在旅游危機到來前缺少應有的政治敏感性和鑒別力,致使社會容易出現大面積恐慌,也使旅游危機管理成本大為增加;組織制度方面,現有行政管理體系復雜,一旦危機發生,各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無法及時統籌協調,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暢;管理體系建設方面,旅游危機等尚未納入管理績效考核議程,危機風險評估和管理等工作尚未啟動;懲罰機制方面,缺少問責追究制度,不能夠對責任人形成威懾態勢,也使管理者對旅游危機缺乏高度警惕;硬件建設方面,投入不足,無法提供必要的配套設施,增大了危機應對難度;信息傳播和輿情引導方面,官方旅游危機信息不及時,強化了公眾以及旅游者對旅游危機的感知強度和恐懼心理,容易出現國民國家信任危機。

三、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管理對策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西部民族地區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政府為主體,對旅游危機應對模式進行創新,確保旅游業安全運行。具體對策選擇如下:

(一)理念創新

一是對旅游危機危害認識須創新。政府、企業、社區和相關組織須以非傳統安全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旅游危機的危害保持清醒認識,堅決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和僥幸心理,對旅游業安全穩定保持高度警覺,將安全管理納入國家安全戰略體系,同時采取適合民族地區區情的特色危機應對模式,積極構建完整應對體系和框架,從戰略提升區域民族旅游競爭力,實現邊疆和諧、產業繁榮、人民安居和國家穩定。

二是對旅游危機效應認識須創新。任何事物發展都存在兩面性,“禍兮,福之所倚”,“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對旅游危機帶來的影響需要保持辯證認識,既要看到其巨大危害,認識到有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和連鎖反應。也要理性看待旅游和危機的關系。意識到危機也許就是難得的一次發展機遇,旅游危機蘊藏產業優化和轉型機遇,對提高旅游景點和目的地知名度、提升產業抗波動能力、拓展潛在客源市場與健全社會管理機制方面都具有很大價值,從而化“危”為“機”,因勢利導,及時抓住機遇實現西部發展。

(二)制度創新

組織制度方面。建立常設性專業危機應對組織或機構,專門負責應對危機事件和突發事件,避免政出多門導致的效率低下,并隨時做出分析預測,在反恐、災害預測和控制疾病流行方面加強合作與溝通,為旅游消費者出行提供及時的信息與建議;在有效發揮政府力量外,需要擴大危機管理參與主體,吸納專家學者、技術精英、宗教領袖、社區和公眾,改變傳統單一主體模式為多元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整合各類資源,提高旅游危機管理效果。

法律制度方面。加快建立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變傳統“急事急辦”、“大事大辦”、“無事不辦”的決策模式為常規化模式,通過法律規范危機管理主體職責,改變以往政府官員和社會管理者權責不對等現象,建立旅游危機事故問責制,依法追究危機應對不力責任人,對因玩忽職守、謊報、漏報信息等造成重大損失者堅決追究法律責任并給予嚴厲處置,同時支持媒體和公眾進行監督,保持一種高壓威懾態勢,從而為危機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通過規范化、系統化法律制度建設改變推委扯皮現象,強化相關人員責任意識、危機意識,提高政府應對旅游危機效率。

信息披露制度方面,成立旅游安全信息中心,建立旅游安全官方發言人制度。定期披露安全信息,同時通過網絡、手機、電視等渠道向公眾及時相關信息,提前告知公眾氣象、地質災害、社會安全等情況,提高安全預警能力。

政府績效考核制度方面,糾正傳統政績考核制度的弊端和不足,在注重經濟發展效應評估的基礎上,豐富考核指標體系,增加危機管理績效考核因子,細化危機預警和應對責任,逐步引導政府、相關機構和人員改變短視行為,提升旅游危機管理能力。

旅游教育制度方面。依據旅游危機多發現實需要,改革旅游教育內容,增加安全教育板塊,進行危機事件處置演練,通過多種途徑在國民和管理者中逐步普及旅游危機應對理論和技能教育,樹立危機意識,消除麻痹心理、僥幸心理,掌握必要的應對技能尤其是應急救援技能,提高危機反應能力:在導游等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或資質年審中增加應對危機事件環節。使產業從業者具備一定領導組織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做好旅游安全管理人才培養:在旅游者中間加強安全教育和宣傳,分發《旅游安全行動指南》等材料,以防止危機到來時驚慌失措局面發生。從而減小事件帶來的損失,為危機應對提供智力支持。

財政稅收和金融保險制度方面,國家必須將公共安全和旅游危機預備費納入預算之內,專門劃撥或增加相關財政經費支出,做好“公共物品”供給。改善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旅游區設施和經費投入不足問題。縮小財政支持差距導致的風險和損失,同時對因旅游危機而遭受者給予適度財政補償和財稅優惠。為應付公共風險和旅游危機提供物質和資本支撐:保險行業要建立和完善旅游保險制度,開設特征保險,使旅游者通過購買旅游責任險、地震險、旅游意外傷害、旅游救援等險種降低成本,實現旅游業健康發展。

(三)機制創新

一是預防機制創新。針對旅游危機誘因,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在生態脆弱區和災害頻發區高質量實施綠化、凈化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消除生態類旅游危機隱患;切實關愛邊疆民族地區弱勢群體發展權和生存權。使其共享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帶來的偉大成果,改善其生活狀態,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和滿意度,消除邊緣感和相對被剝奪感,使民族關系和族群關系趨于和諧,從而降低社會類旅游危機發生幾率;制定預案,及時修改完善,擴大其覆蓋面和針對性,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啟動預案,力求危機損失最小化;強化預警科技水平和人員配備,做好重點地帶、重點人群、重點景區、重點時段的安全監控,對旅游危機保持高度的警惕心,同時提供物質儲備(如滅火器、報警器、急救包、氧氣袋等),完善救援系統,有效預防危機;加大旅游安全問題檢查,在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和景區安排專人負責進行排查。消除安全隱患。

二是應急機制創新。一旦旅游危機發生要立即形成快速反應機制。旅游危機處置機構立即控制局面,啟動預案,在第一時間派專人趕赴現場,保護人民群眾和旅游者生命財產安全,防止事態擴大或惡化;及時披露事件發生情況,疏導和把握輿論導向,保障公眾知情權,做到信息透明化、解讀準確化,改變傳統“內緊外松”傳播策略,防止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造成公眾恐慌和猜疑,從信息源上制止不良信息惡意傳播,避免廣大人民群眾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建立合作機制,必要時開展國際合作,形成多元有效治理體系。旅游企業要采取多元化戰略,及時轉換開發思維,推出替代性旅游產品,樹立良好新形象,為后續開發提供契機。

三是恢復機制創新。旅游危機消退后,及時開展評估工作,總結經驗;防止媒體失語現象發生,利用公共關系模式宣傳報道旅游活動最新進展,消除危機時期留下的負面印象。迅速重塑和樹立“和諧西部。民族廊道,多彩家園”旅游形象,凸顯安全特征,提升旅游市場消費信心指數;精心策劃,利用危機事件推出新型旅游產品,形成市場新賣點、新爆點,如在泥石流災害地開展黑色旅游,在地震災害地開發地震旅游,建設災害紀念館,使旅游市場重新啟動。

旅游經濟學論文: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貴州“紅色旅游”的價值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過收集和分析貴州旅游業和紅色旅游的相關資料和數據,從本質上去了解“紅色旅游”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對制約貴州紅色旅游發展的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對促進貴州紅色旅游的健康發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和對策,從而去詮釋貴州紅色旅游的價值。

關鍵詞:紅色旅游;資源稀缺性;第三產業;經濟發展

一、貴州紅色旅游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持續高速增長,根據《貴州統計年鑒2011》的數據,貴州的國內旅游人數由2001年的 2100萬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12863萬人次,入境旅游人數由2001年的20.55萬人次增長到2010年的50.01萬人次。而據貴州省旅游局統計數據表明,2005-2010年貴州紅色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4380.71萬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03萬人次,紅色旅游綜合收入223.13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省紅色旅游呈強勢發展勢頭。

二、紅色旅游對貴州省經濟發展的影響

紅色旅游資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現在:

(1)紅色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如同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一樣,中國革命的歷史遺存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紅色旅游資源只有全國的部分省份的部分地區擁有少量,而且由于其的脆弱性使得紅色旅游資源因為受到自然或人為的破壞而越來越少。

(2)紅色旅游資源的脆弱性。紅色旅游資源主要包括革命紀念地、標志物及其所承載的基本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等,其中的記錄相關歷史的書籍、報刊,有紀念意義和革命精神的衣物等物品由于時間的流逝而很容易受到自然或人為的破壞,而建筑等也容易因為自然災害或人為的原因遭到破壞。

(3)紅色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和壟斷性。每一種紅色旅游資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所代表的精神傳承,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不可再生性,使得不可能再出現具有相同意義的歷史遺存出現。特別是以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所形成的紅色文化遺存,更具有壟斷性。

三、貴州省紅色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地理位置不佳。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邊陲,云貴高原之上,地形相對復雜。貴州省內部交通網絡建設由于地形因素而相對落后,使得很多紅色旅游景點的交通不便,可進入性較差,這也給紅色旅游的線路發展帶來了困難。交通設施建設已成為制約貴州紅色旅游發展的主要因素。

2.經濟水平偏低。貴州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省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偏低,而經濟總量不高使得針對旅游的投資額較少,導致紅色旅游景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亟待改善;而人均收入偏低,使得省內居民的旅游需求不足,難以對紅色旅游的發展產生帶動作用。

3.旅游經濟發展的觀念相對滯后、體制的創新性不足。如何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拉動貴州省旅游經濟的快速提升,實現貴州省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首先要轉變貴州省旅游經濟發展的觀念,進行體質的創新。而貴州在面對日益開放、多元化競爭愈演愈烈的市場環境下,仍然沒有完全地擯棄陳舊的發展觀念和模式,對旅游市場的培育未形成足夠的認識和創新。

4.管理和經營體制陳舊, 旅游管理者素質較低。目前貴州的紅色旅游資源仍屬多個部門共同管理,管理體制比較混亂,導致紅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受到多重制約,缺乏統一性和整體性。而管理者的嚴重疏忽,讓很多不法經營者違法經營,擅自提價、變相漲價,使得景區強買強賣的現象十分嚴重,嚴重地影響了紅色旅游景區的形象,降低了游客的“回頭率”。

5.紅色文化挖掘程度不深,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紅色旅游是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而大多數的紅色景區在開發時并沒有或很少融入貴州獨特的地域文化。而對紅色文化的挖掘程度也相對淺顯,部分景點的建設形式與展示內容雷同。貴州的紅色旅游基本上是以分散的單個的參觀點為主,未能很好地與貴州當地自然資源、風土人情相結合,嚴重的削弱了紅色旅游資源自身的經濟利用價值。

四、對于存在的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改變落后觀念,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貴州想要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只有改變落后的觀念,積極創新體制,充分認識到旅游業對社會經濟的重要性,將旅游業納入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切實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樹立全社會共同發展大旅游的共識。

2.加快紅色旅游發展規劃、進行綜合旅游開發。發展旅游業, 首先要有系統、完善、可行的旅游規劃。貴州省紅紅色旅游規劃的滯后性、非科學性還是非常的顯著。所以,我們發展貴州省紅色旅游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科學可行的旅游規劃。

3.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相關基礎設施。2005-2010年國家對貴州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投入8616萬元,地方財政投入3000萬元,引入民間資金11276萬元,有力地促進了紅色旅游的強勢發展。通過完善交通網絡,進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條件,形成便捷、快速的交通網絡,來提高旅游景點的可進入性。依托于景區景點及城市相關接待設施的完善,改善供水、供電、安全、衛生等條件,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

4.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客源共享。要發展好貴州的紅色旅游,區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從省內和國內兩方面來進行合作。一是加強省內各個紅色旅游地之間的合作,建立一個紅色旅游區,并創立一個旅游品牌,二是要加強國內各個紅色旅游大省之間的合作,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實施客源共享。

5.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結合生態資源,走有貴州特色的旅游發展道路。貴州除了比較有名的遵義會議會址、黎平會議會址、四渡赤水、強渡烏江等紅色旅游勝地以外,還有婁山關、猴場會議等不為眾人所熟知的紅色旅游景區。只有深入挖掘貴州的紅色旅游資源,將貴州省內的紅色旅游資源結合起來,創建自己的品牌形象,結合貴州所特有的生態資源,走一條有貴州特色的旅游發展道路,才能更好地發展貴州的紅色旅游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刺激视频 |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高潮喷水| 日本xxx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色偷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中文字幕乱人伦视频在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插插射啊爱视频日a级| а√资源新版在线天堂| 97婷婷狠狠成为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 国产精选午睡沙发系列999| а√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地址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和岳每晚弄的高潮嗷嗷叫视频| 18禁又大又黄|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日韩一本之道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欧美猛少妇色xxxxx| 超碰97资源站|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99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午衣片 | 欧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多毛小伙内射老太婆| 忘忧草在线影院www日本|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av片在线观看| 欧美极度丰满熟妇hd| 18禁无遮挡无码国产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