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

時間:2022-04-12 11:35: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語文閱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新概念閱讀”不容回避的選擇──談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態勢

2OO1年7月26-28日,我參加了“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多種風格展示會”,并以“評委”身份與小學語文教學專家一起研討了4節識字課和12節閱讀課。大會給我的突出感受是,閱讀教學確實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心;同時又燃起我強烈的愿望,必須把“新概念閱讀”的理念和技法推廣到小學閱讀教學中去。

所謂“新概念閱讀”,是針對非科學的落后的閱讀舊觀念、舊傳統而提出來的,它并非排斥有用的閱讀老概念,而是繼承和發揚中外閱讀的優良傳統,特別是總結改革開放2O多年來中國閱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創立現代化、民族化、科學化的閱讀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我們有這么四句口號:“提高閱讀科技含量,弘揚閱讀人文精神,及早培養讀書習慣,努力營造書香社會。”按照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建設先進的“閱讀文化”。

新《語文課程標準》代表了語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學段關于“閱讀”的31項教學要求,預示著小學閱讀教學的改革方向。它與我們提出的“新概念閱讀”,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想從“閱讀教育體制、閱讀教學目標、閱讀教學過程、閱讀個性發展、閱讀課堂環境、閱讀方法效率”六個方面,結合這次“課堂教學多種風格展示會”的實例,來具體談談小學閱讀教學的發展態勢:

一、讓幼兒學會識字,在小學低年級開始讀文教學,使以往的“落后閱讀”教育體制向“盡早閱讀”教育體制的方向發展

人生閱讀,始于幼兒。兩歲前后是兒童口語發育的最佳時期,6歲左右是兒童書面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亞洲漢字文化圈的幼兒園識字實驗成果普遍證明,及早讓幼兒認識2O00字(只要求會認會讀,不要求會寫)是完全可能的。“七歲開始識字,九歲開始讀書”,這個滯后的閱讀教育體制,現在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小學低年級以識字為重點是對的,但必須提早閱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讓學生“在讀文中識字”。我們不能脫離閱讀教識字,純粹為識字而識字的教育方法,再也不能適應新的語文教改潮流。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改變了傳統的以識字為中心的編制,換成了以讀寫為中心的教材體系。“人文識字”公認為小學識字教學的主要途徑。黑龍江佳木斯市第七小學紀春巖老師執教的成語識字課《愚公移山》,通過誦讀28個字的韻文(“愚公移山志沖天,率領子孫鑿石巖,自信努力不中斷,王屋太行兩山搬。”),很快產生了“文熟字悉”的效果。眾多實驗表明:“為閱讀而識字,在讀文中識字”,即以篇章為單位進行語言訓練,在閱讀漢文的過程中學習漢字,已成為小學閱讀教學不可動搖的原則。

二、閱讀教學首先是培養閱讀能力,其次才是培養寫作能力。必須突出閱讀課的本色,使“重在寫法指導”向“重在讀法指導”方向發展

多年來,受“讀只是為了寫”的影響,閱讀課淪為作文教學的附庸,語文教材中有關閱讀的知識和技能的課文太少,教師被迫在閱讀課中大講作者的寫法,少講或不講讀者的讀法,多練范文的仿寫,少練范文的自讀,致使閱讀課未能落實自身的教學目標。“新概念閱讀教學”強調閱讀課應明確多元的閱讀教學目標(包括培養閱讀能力、發展思維能力、陶冶思想情操),而以“培養閱讀能力”作為首要的最直接的目標,使閱讀課顯露它的本色,成為真正的閱讀能力訓練課、閱讀知識疏導課、閱讀情志修養課。

閱讀行為屬于智力含量很高的操作技能。凡自覺的科學的閱讀教學,訓練前應了解每項閱讀技能的程序性知識,知其然;訓練后應總結該項閱讀技能的陳述性知識,知其所以然。小學生的閱讀啟蒙教育更應以閱讀知識為先導,不能再走“自發習得能力”的緩慢老路。具體說,就是要在單元“導讀”、課文“預習”、“思考和練習”以及“知識短文”的合理穿插中,有計劃地分布閱讀的知識點和能力項目,有意傳授科學的閱讀理念,明確閱讀的操作程序,弘揚閱讀的人文精神。

吉林長春市寬城區南京小學李娜老師執教《登山》,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邊畫、邊談,從峭壁和深淵感受小路的危險,從對話和行動領悟列寧探險的志趣,還抓住巴果茨基領路一段讓學生比較“背貼”與“背靠”、“碎小”與“小”、“移動”與“走動”,圍繞一個“險”字,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這樣學會“語境定義,意會神振”,具體落實“讀法指導”,避免了“在暗胡同里摸索”,真正在提高閱讀能力上下功夫。

浙江省金華市環城小學鄭錦杭老師執教《狼和小羊》,打破“師問生答,繁瑣分析”的傳統“講讀”模式,立足于“以讀為本”的教學思想,挖掘課文的閱讀潛能和人文價值,重點訓練“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和“邊讀邊體會”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去感受狼的兇惡、狡詐、蠻橫和小羊的天真、善良兩個藝術形象。這樣以讀代講,以讀促解,以讀悟法,以讀動情,切實做到了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引人進入“得意者越乎語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真正顯示了閱讀課的本色。

三、讓“閱讀教學過程”盡可能逼近“實用閱讀過程”。在“披文得意”的基礎上加強“運思及物”的訓練,使“導讀”向“導寫”延伸,使“半程閱讀”轉化為“全程閱讀”

閱讀教學要培養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就必須讓閱讀教學的特殊過程逼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般閱讀過程,即經歷“披文得意及物”的全過程。閱讀是吸收和表達相統一的過程,先要把作者的書面言語內化為讀者的內部言語,后要將讀者的閱讀心得外化為口頭或書面言語,再身體力行將精神營養轉化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物質能量

。多年來,舊的閱讀觀念把“入情得意”當作“閱讀的最終目的”,輕視“用意及物”的閱讀遷移能力訓練,致使許多教師誤以為經歷“語言思想語言”的回環,就算完成了閱讀教學的過程。其實,“披文得意品文”只是閱讀理解和鑒賞,只是“入情得意”的一半路程,還有“運思及物”的另一半更艱難的路程。只重吸收,不重表達,只顧認知,不管實踐,這是閱讀教學的一大誤區。“半程閱讀”的教學積習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小學生閱讀當然要兼顧課文的內容和形式,在“語言思想語言”之間走幾個來回,追究寫了什么和怎樣寫以及為什么這樣寫,因此應重點抓閱讀吸收、抓閱讀積累。但是決不可忽視表達性閱讀,閱讀表達既是對閱讀吸收程度的檢驗,又是對閱讀遷移能力的訓練。鑒于絕大多數小學生沒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老師應盡可能使訓練性閱讀和生活中的實際閱讀趨于一致,完成“意化”和“物化”的雙重轉化過程。

江蘇海安縣西場小學何春光老師教讀《爬山虎的腳》,重點導學第三、四、五自然段,觀察爬山虎腳的樣子和爬的過程;“披文得意”之后沒有停步,繼續布置作業,讓學生“運思及物”:“想想和爬山虎相似的植物還有哪些?仔細觀察后模仿課文寫一篇觀察日記。”這種“導寫”實為“導讀”的延伸,是文本向實際生活的遷移,是“有字書”向“無字書”的延伸,是閱讀教學改革的攻堅目標之一。

四、在“學習性閱讀”中進行“探究住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教育

如果把閱讀行為分成學習性閱讀、欣賞性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四級,那么小學閱讀教學基本屬于“學習性閱讀”,即以學習閱讀知識、訓練閱讀能力、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為主要目標。閱讀教學改革的重心是改變閱讀學習的方式。《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聯系閱讀教學,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閱讀、交流性閱讀、創造性閱讀。

按照“學創相生”的閱讀原則,在學習性閱讀中應該而且可能進行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教育。閱讀創造,就其結構,包括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就其過程,包括理解中的創造和運用中的創造;就其層次,包括原創和仿造;就其核心,包括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在形成良好閱讀習慣上,要讓學生養成閱讀行為定勢;但在訓練創造性思維和想象時,卻要突破閱讀思維定勢,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探究。問題在于科學地確定小學生閱讀創造的具體標準和可行途徑。在閱讀探究中如果小學生能有一點獨特體驗,哪怕是膚淺的,但確實是自己在讀中悟到的見解,都應熱情鼓勵。

湖北武漢市崇仁路小學董瓊老師教讀《高粱情》,出色地貫徹了“自主閱讀”的精神。她抓住課文三、四、五自然段對高粱氣根的特點和作用的描寫,讓學生遵循“托物寄情”的思路,去感悟高粱堅韌不拔的品格,體會作者對高粱的敬佩之情。江蘇啟東實驗小學沈虹霞老師教讀《黃山奇松》,成功地運用了“交流閱讀”。她展示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閱讀,領略黃山名松的神奇和秀美,創造了“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課堂氛圍。

黑龍江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逸夫學校李曉密老師教讀《五彩池》,引導學生朗讀全文,背誦第二、三自然段,品味描繪形狀和顏色的佳句(特別是比喻句),感悟五彩池的神奇景象。感悟時并不拘泥課文的描寫,而是展示多媒體教學課件,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去描摹,去生發,再現人間瑤池的千姿百態和五光十色。這樣強化了讀者“重構文本”的主動創造意識,使閱讀課出現了“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生動局面。

五、在抓好課內閱讀的同時,大力開展課外閱讀,使“小閱讀教育”向“大閱讀教育”方向發展

首先搞好課堂閱讀教學,“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是對的。像這種“全國中青年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多種風格展示會”,著力研討課內閱讀教學的改革,是相當成功的,值得持續開展下去的。然而過分地依賴課內閱讀,把培養閱讀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課本閱讀上,那是閱讀教學的誤區之一。閱讀資源和閱讀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必須在搞好課堂閱讀教學的同時,加強和加快閱讀活動課程和閱讀環境課程的開發。

大語文教育要求我們推行大閱讀教育。所謂“大閱讀教育”,從閱讀對象來說,提倡讀“紙本書(包括紙介質的書報雜志)、電子書(電腦、網絡、影視、音像)、無字書(自然萬物和社會人情之事理)”三大類;從閱讀內容來說,不但要選擇真、善、美的讀物,而且要博覽新、活、寬的讀物;從閱讀課堂來說,要開發課外和校外的閱讀第二、第三課堂,自讀課應超過教讀課的四五倍。閱讀的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必得靠課外閱讀活動才能實現;閱讀的校內外溝通必得靠家庭閱讀教育、社區(社會)閱讀教育才能實現。

葉圣陶詩云:“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和家門,抓住每周的雙休日和每年的節假日,參觀旅游,去閱讀大自然、大社會這一部“無字書”,去領略萬事萬物之理。這是一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書”“地書”“活書”。紀購詩曰:“讀書如游山,觸目皆可悅。”的確,課外和校外閱讀永遠是學生課外生活的快樂選擇。

六、強化閱讀的時間觀念和效率意識,堅持以精讀訓練為主,以略讀、快談訓練為輔,從小樹立“精談、略讀、快讀三法合用”的新觀念

新頒《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要求學生“學會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體包括“精讀(含朗讀)、略讀(含默讀)、瀏覽”三類。我以為:“瀏覽”是快讀的一種常用方法,其含義狹窄,沒有“快讀”的內涵豐富,且為“略讀”所采用,它與精讀、略讀不相稱,還是換成覆蓋面更大的“快讀”概念更好。“新概念閱讀”包括閱讀原理和閱讀技法兩個層次。據我對古今中外閱讀技法的多年研究,完整的閱讀技法系統就是精讀、略讀、快讀三大法:精讀法,用朗讀方式,要求每分鐘讀250字以下,理解和記憶率達80%以上;略讀法,用默讀方式,要求每分鐘讀250一500字,理解和記憶率在80%左右;快讀法,用視讀方式,要求每分鐘讀500字以上,理解和記憶率在70%-60%之間。這是著眼閱讀的時間和效率來區分的,是依據閱讀能力的發展程序來排位的。

精讀是略讀、快讀的基礎。小學閱讀教學應以精讀訓練為主,但應降低要求,降低難度。追求理解深度是沒有限度的,彈性很大,教師須適應小學生年齡特征有所控制。略讀、快讀是精讀的重要補充,在閱讀廣度和速度上是重大發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精讀、略讀、快讀是綜合運用的。在閱讀一篇課文的過程中,三者還常常遵循“快讀略讀精讀”的次序:先用快讀法,迅速選擇閱讀材料;再用略讀法,迅速抓住閱讀材料中的主要內容,確定閱讀重點;后用精讀法,正確而有創見地理解閱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閱讀目的。

要切實做到小學生課外讀四150萬字以上,單憑精讀是不行的,還得輔之以略讀和快讀。新頒《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二年級“初步學會默讀”;中年級“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高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并且“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所謂“快速查閱資料、收

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就是快速閱讀能力。實驗證明,從小學中年級開始進行快讀訓練,一直延續到小學高年級畢業,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浙江省舟山市特級教師樂連珠經過14年實驗,獲得巨大成功,學生平均讀速達2000-2200字,理解率為75%-80%,有效讀速為1500-1600字,最高的每分鐘能讀4000—5000字。她把快讀啟蒙階段的基礎訓練分為七個步驟(視覺訓練、速機圖片、快讀詞語、快讀句子、快讀句群、猜讀字句、快讀文篇),又把文篇快讀方法分為整體式閱讀(理解率達70%-80%)、尋找式閱讀(理解率達80%-90%)、瀏覽式閱讀(理解率在60%一65%左右)。顯然,這是結合小學閱讀教學實際,對國外整體閱讀法、鑒別閱讀法、篩選閱讀法的簡縮與活用。應該說,這是小學快速閱讀教學的先進典型。

最近,河南大學出版社約我和甘其勛主編了一部新書《快讀指導舉隅》,我們邀集了全國小學、中學、大學、成人各方面的快讀研究專家執筆,樂連珠專寫小學快讀訓練,有5萬字的篇幅。該書試圖繼承和發揚葉圣陶、朱自清《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隅》的光榮傳統,建立“精讀、略讀、快讀訓練一條龍”的新體系。該書出版后,我們計劃在全國逐步推廣快讀教學法,希望得到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的支持,使快速閱讀訓練成為全國閱讀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

[論文摘要]課外閱讀的豐富性為學生的個體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通過對學生課外閱讀氛圍的營造、興趣的培養、方法的指導、習慣的培養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勢、新標準下課外閱讀有效引領方式,完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有效引領策略,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引導的實效性,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今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空前提高,知識、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膨脹著、裂變著,由此牽動了人類物質生活、文化與精神活動方面的改變。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方面,閱讀活動以銳不可當之勢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擴大課外閱讀量勢在必行。

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并用具體條款要求“注意積累語言材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明確規定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教學要達到大綱這樣的要求,不能僅靠課堂上的課文閱讀指導,還要指導學生在課外大量閱讀。

課外閱讀對提高小學生語文水平和獲取生活知識經驗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本文作了一些探討。

一、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

學校讀書環境是一種語言,良好的讀書環境的能夠激發師生的讀書欲望。把班級布置成一個小型圖書室,開展了“自給自足”式的補充圖書方式,進一步規范了圖書角的建設,學生的課外書籍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展出名人名言、經典詩文,乃至優秀學生的讀書自創“小名言”。如:“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面墻壁,都浸潤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我們學校早已把課外閱讀列入課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節課外閱讀課,它已成為綜合活動的主要課程。

二、培養閱讀興趣,讓學生愛讀書

興趣是閱讀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孩子讀書的欲望增強,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讀書能力,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

1、“以講誘導法”

孩子不愛課外書,從根本上說是對課外書缺少了解。老師可以利用各種契機,用自身的語言描述給孩子建立一個有趣的課外書表象,讓孩子產生對課外書的一種向往。每周三的閱讀課,我們根據不同的年級學生特點,適當安排一定的時間,引讀部分童話故事、成語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動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發學生強烈的看書欲望,激發孩子閱讀類似書籍的興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語道:其身正,不令側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每次讀書時間,老師也和學生一起讀書、筆記;每次讀書展示周,老師和學生一起撰寫讀后感、共編閱讀小報。我們用自身閱讀的狀況、頻率、習慣等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以師道的示范作用帶動孩子,讓孩子們在不知覺中愛上課外閱讀。

3、“賞識激趣法”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為了學生能保持讀書的熱度,在閱讀教學的開展中,老師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閱讀過程,發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為孩子某一做法進行激勵、表揚、喝彩,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我們還開展“讀書小明星”、“課外知識小博士”、“書香小姐”等榮譽的評比活動。我們通過多種途徑激發閱讀愿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傳授讀書方法,讓學生會閱讀

1、在閱讀中積淀閱讀方法

我們應當教會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發展多種思維,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以下介紹三種:

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對于一本書中的重點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教師指導學生地進行課外閱讀的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速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慨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

摘錄批注法。此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做到讀與思共,思與讀隨。

2、在活動中礪煉閱讀品質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地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展開各類讀書活動,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薦家”、“我是小小評論家”、“我是小小創作家”、“我是小小編輯”……,還可以是讀書經驗交流會,與作家面對面等,這樣一系列的活動開展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在活動中礪煉閱讀品質,提升閱讀品位,從而進入閱讀的兩良性循環。

3、在評價中培養閱讀情感

閱讀到一定的程度,學生也會在日記中有所表達。因此,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積累的語言特別重要。對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教師在修改文章時,用紅筆標出并加以好的評價,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慢慢體會到正確應用積累的語言的方法。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語言實踐中運用語言、評價同學的語言。在辯論會上,在小記者會上,在演講會上,對學生在表達時應用的好詞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級制度中,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交流所積累的語言,積極進行展評,從而給學生一個舞臺,讓積累騰飛。

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是為了將來不用教”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教會學生做文摘卡片。讓學生置備卡片盒,避免散亂,每張卡片應適當留有空白,以備補充資料。教會學生不僅會做文摘卡片,而且還要求學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樣及時地不斷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隨時摘錄下來,指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去尋寶。

創造口頭交流信息機會,進一步加強指導怎樣選擇、積累有益信息,讓他們在交流中獲取更多信息。

“不動筆墨不讀書”。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以在書上做眉批,劃線打重點號,也可以邊讀邊思考,閱讀后用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體會、見解,督促他們做到勤動筆多看書,及時寫自己的感受,促進理解消化,提高表達能力。

在學生認真寫讀書心得的基礎上,定期利用語文課進行交流,評出優秀讀者給予表揚,做到以讀促說,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同時也領悟到閱讀和寫作的方法,學校或教師要適當地提供學生把閱讀的感受和習作展示出來的場地。

總之,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訓練能力的有益橋梁,而且更是大語文課堂所必不可確的一項重要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課外閱讀學習,讓課外閱讀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最基本的環節之一,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和文章作者之間產生共鳴和感悟,達到閱讀活動的真正目的。而創造性思維能夠讓學生運用更具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可以不斷探索、實踐以及創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視,讓他們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出良好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1.小學語文學習的特點

1.1模仿性學習。小學生都處在年齡比較小的階段,需要通過一定的模仿來完成大多數知識的學習,另外,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模仿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小學語文學習是一種模仿性的學習。

1.2聯想式學習。大多數的語文教材都是用篇作為單位,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以此為單位進行教學,很多情況之下,課程間缺少了必然的聯系,因此需要學生通過聯想來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所以說,小學語文學習是一種聯想式的學習。

1.3積累性學習。相對與其他科目來說,語文是一門最具有綜合陛的學科,并且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無法快速形成,而是需要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所以說小學語文學習是一種積累性的學習。

1.4體驗式學習。為了能夠理解并接受課文中的思想、態度以及情感,學生必須運用反復體味、領悟以及推敲的方法來進行學習,所以說,小學語文學習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

2.創造性思維

所謂創新,不是遵循傳統,而是推陳出新,它是讓一個民族永遠保持生機的動力源泉。創造性思維是指人們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過程,通過創新的能力和思維能夠獲得嶄新的成果,除此之外,還可以把創造性思維看作人們在知識領域中的思維活動,它不但可以揭示事物內在的本質,還可以在這基礎上探索出有一定社會價值和獨特的全新事物。

在創造性思維中,包含了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表現在發散性思維上,發散思維靠著已經獲取的信息,從各個方面進行思考,爭取探索出一切可能的答案,是一種展開式的思維方法。創造性思維有著新穎性、獨創性以及首創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個人智力水平的發展。

另外,創造性思維與想象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創造性想象是通過已經獲得的表象,在頭腦中形成獨立、創造性形象的心理過程,一直都和創造性思維密切聯系在一起,通過以前獲得的經驗創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假設,讓創造性活動可以更順利地進行。

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3.1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著名的教育家泰勒提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著某種才能,可是大部分教師都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導致了學生才能的發展遭到了忽視,從而讓學生失去了發揮才能的機會;如果學校能在學科之外多挖掘出一些其他的才能,那么很多學生都可以取得卓越的表現。”由此可見,教師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不僅要發現學生的不足與不完善,還要看到他們不可限量的前程,絕對不能求全責備。

教師需要創設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且允許各種不同意見的發表,一定不可以規定統一的答案。在相處上,要讓學生感到自由,這樣才會出現創造的靈感,學生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有想法就隨時表達,良好的氛圍可以提高學習的質量。

3.2重視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激發出學生的想象、聯想以及幻想,對于一些留有想象空間的課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聯想以及想象。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師可以向學生問出這樣的問題:“假如同學們是文中的人,當那位父親尋求幫助時,你們會去幫他嗎?為什么呢?”又如《假如沒有灰塵》,教師可以根據課文題目來進行提問,讓學生來說說如果沒有灰塵會是什么樣子的。

其實,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師自己去摸索與探究,但是,最為主要的一點就是教師需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將教學逐步發展成為創新式的教學,大膽嘗試創新,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3.3發揚民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說過:“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了,而且,使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發揮教學民主,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這樣做:首先,樹立起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絕對不可以強迫學生去適應自己,而是要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學習心理進行研究,讓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其次,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生也要尊重教師,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而學生則是幫助教師教學;最后,需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出他們對讀書的興趣,并引導他們自主讀書與學習,增強做學習主人的意識。就拿《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然后提出自己的問題或是看法,說說讀了課文之后所獲得的啟示,然后再由教師來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深入對課文的講解,這樣的方法還能運用于《落花生》《慈母情懷》等課文當中。

4.結語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需要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地探索,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需要從不同方面入手,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發揚民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且激發出學生的創造潛能,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只有這樣,才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上取得更好的成績,從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開放性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開放性

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余美祝

摘 要:開放性閱讀教學是針對傳統閱讀教學中的封閉性特點提出的,它充分顧及學生在閱讀態度上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和閱讀方式的探究性。在開放性的閱讀教學中應營造開放性的氛圍,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倡導質疑、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閱讀教學 開放性 創新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閱讀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同時閱讀教學是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煉思維,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作用。

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氣氛嚴肅,師生互動缺乏,教師只是對課文做一些純理性的,甚至是機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一,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閱讀的規律,把“分段”、“概括段意”、這個手段變成了必不可少的訓練程式,這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想我們當時所受的中小學教育,不難發現,我們的教師始終給我們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在課堂上教師的思維方式主宰了我們,師生互動的幾率極低,唯一的互動方式就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而且始終局限于課文本身,學生只是知識的單向接收者。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信息的流動方式基本上是單向性的,既師生,這種封閉的信息系統,導致了信息的淤積,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與交流,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在閱讀教學方式上,以往遵循的是“組(組織教學)——復(復習舊知)——新(教師講解,分析課文)——鞏固(鞏固練習)”這一基本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師很少有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處理的,對教學形式也很少有進行更新。比如說“讀”,“讀”在閱讀教學中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傳統閱讀教法中的“讀”,主要是教師范讀,學生默讀,朗讀等,而且篇篇課文都是如此,長年累月沒有變化,這樣學生自然感到枯燥乏味。這種單一的,乏味的教學方法不可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意識。

而且傳統的閱讀教學內容只局限于課本本身,很少涉及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可是,我們不難發現,在現行教材的內容上還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比如有些內容對于農村的孩子根本就沒有概念,教師在處理的時候就要采取一些更直觀,更形象的方式來處理。

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平淡而沒有感情,不能給學生以積極鼓勵,而且評價標準單一,往往是以標準答案為準繩,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創新的欲望,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真實感受,甚至剛剛萌發的創新的火花被老師的一句否定的評價給澆滅了。教學目標也比較單一,認為只要能夠讀懂就行,完全忽略了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認知水平差異。。

統觀傳統閱讀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內容,教學目標以及評價方式等,可以知道,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從師生互動,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評價手法都是相對封閉的一種教育,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兒童的思維能力的發展,當然也就根本談不上如何去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了。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創新精神是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內核,主要表現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針,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陶行知大力提倡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反對灌輸的教學方法,他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強調要教給學生方法,他明確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教給學生。”今天重新認識陶行知先生的創新精神,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在我國進行的教改活動中推出的新課程標準正是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教育理念的體現。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反思,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要求在教學中十分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像這種態度,情感,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師來說是屬于只能意會的知識的傳授過程。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套用可表達性知識的教學經驗。這些只能意會的知識往往都隱含與社會,生活實踐中,無法形成格式化知識,只能通過實踐活動或具體案例分析在感受中習得,所以這類只能意會的知識的學習是感受性的學習。它又可分為體驗性學習和和發現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是學習者在社會,生活實踐活動或具體案例的分析中通過學習,親身參與和互動,對情感、行為、事物和策略的內省體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為習慣,建立某些感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比如我們學學習一首詩,一篇散文或小說,主要的不是詩,散文或小說本身,而是對文章的理解和對文章之外的生活場景和思想感情的體驗,以實現認識、情感、態度與觀念的變化。

開放與創新是新課標提出的一個最鮮明的要求。學生的創造力需要培養,想象力需要保護,也只有通過開放性的教學才能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二、開放性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及其價值。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要這樣來理解。

開放性閱讀教學要創設質疑問難的情境,開放思維的空間,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因素,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使其或獨立思考,或互相質疑,或大膽想象,或相互爭議。特別是要鼓勵學生不斷生疑,大膽發問,對問題,新知識始終有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對問題主動思考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

開放性閱讀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廣義上的創新能力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綜合、推理、想象,運用創造性思維,激發出新的靈感,做出新的發明或發現,提出新理論和新方法的能力。在教學中的創新能力是指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著重培養其獨立獲取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

開放性閱讀教學要發揮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顧及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以及閱讀方式的探究式。

(一)、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種對話關系,如學生與作者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

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學生教師與編者的對話等,這些都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由地學、思、疑、問,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才在課堂上敢說敢想、潛能得到最大發揮。這樣和諧、活潑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而專制、壓抑的課堂氛圍則給師生,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帶來障礙。作為課堂組織者——教師自身也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中,與學生和平相處,這樣感情上會更融洽,心理上會更溝通,這樣就能激發創新的興趣。

(二)、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氣質都不一樣,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課文中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做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另作設計等等。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的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重視情感體驗是新課標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為落實這一要求,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有利于改進傳統閱讀教學繁瑣分析的弊端。傳統的閱讀教學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一,忽視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背離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一目標,違背了閱讀規律。

(三)、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手段和教學手法以適應學生閱讀需求的多樣性。

“需求是行為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而且因有興趣就會減輕疲勞感,就不會感到負擔過重,這是一種積極的減負措施。我們不敢想象,如果學生對閱讀毫無興趣,沒有任何需求,僅憑毅力可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階段400萬字的閱讀量,即使完成了,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有了樂趣,才會喜歡。

采取多樣化閱讀教學手段和方法是開放性閱讀教學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現在:1.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對于低段的兒童,在內容的選擇上,可選那些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古詩等。這里所謂的淺就是淺顯,學生能夠讀懂。所謂近就是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感興趣,這樣就便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幫助讀懂,能讀懂就有收獲,就有成功的快樂。2.形式多樣化,比如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聆聽美妙的聲音,欣賞美麗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是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自我表現的舞臺。3.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地看待每個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學到了知識,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現了自我,獲得了成功,就一定會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就一定會喜歡閱讀。

(四)提倡探究式閱讀。

“探究性閱讀”是新課標非常強調的 ,“探究性閱讀”是開放性閱讀,它的閱讀渠道不僅在課堂,也在課外,要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探究性閱讀”是自主性閱讀,閱讀主題的確定,閱讀的組織、途徑、方法及閱讀結果的總結、整理主要有學生自主完成;探究性閱讀是挑戰性閱讀,既然是探究性的,也就是未知的,有一定難度的,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一種挑戰,包括創新能力,想象能力。

“學貴有疑”,人們的進步往往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提的必然前提,閱讀也一樣。能抓住要點,抓住關鍵提問,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是一種能力的表現,這種能力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推想”是閱讀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能力。所謂的推想,是一種猜測推斷,這種猜測推斷是建立在學生初步感受理解的基礎上的。人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問題,大都是運用這種方法 解決的,它是一種使用價值很高的方法。

總之,開放性閱讀教學能充分發揮學主體性和創造性,體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學理念。實施開放性閱讀教學,不斷引導學生理解,認識,探索,發現以及想象和表現的欲望,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活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以創新能力為目標的開放性閱讀教學策略。

(一)營造開放性教學氛圍,激勵學生參與,誘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創新欲望是一種發現和探求新知識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不僅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要與其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欲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如果對某位老師很親近、很喜歡,對這位老師的課就會感興趣,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好這一學科的知識,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因此,開放性閱讀首先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老師的架子,作為學生的“大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事事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開放性教學情境。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誰最聰明?”“誰最棒?”“誰的答案更好?”“誰能把老師問倒了……”“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小朋友,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請你給大家讀一讀行嗎?”“XX同學,大家都很想聽聽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大家知道你能行!” 給學生創設一種心靈愉悅、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敢于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

在這種激勵性的氛圍中,教師結合教學情境,通過語言鼓勵、神態暗示,動作啟發,情緒感染、角色互換等活動,激勵學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膽質敢于標新立異。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確立開放性閱讀教學目標,采取多樣化鼓勵性評價,突出學生個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讀懂課文為目標,而開放性教學是把教學目標分成三個層次。即基礎目標(達到教材雙基的目標,為后面的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彈性目標(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目標(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如《落花生》這篇課文的基礎目標是要求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彈性目標是教育學生能將落花生的品質對照新時代人才需求的異同;發展目標是學了課文后讓學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石榴那樣的人。這樣,分層要求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突出學生的個性。

同時采取多樣化,鼓勵性評價策略。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閱讀水平的評價要避免單一化,而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1.自我評價法,這是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閱讀水平進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對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避免學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評法,這是鼓勵學生對同伴在閱讀教學中的行為、態度和學習狀況發表意見,培養學生初步的民主批評和自我批評意識的評價方法;3.成果展覽法,這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每個學生以各種形式如展現閱讀經驗、申述對某一作品的

評價等,從而體驗成就感的評價方法。(三)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21世紀是知識競爭的社會,單靠課本與課堂教學是遠不能滿足發展中學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并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生活經驗,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吸收時代信息,收集閱讀資料,來擴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豐富生動。所以,閱讀教學也要打破課堂和校園的圍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向大自然和社會生活開放,引導學生將教材里的一些課文與生活的觀察實踐結合起來,這比教師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動。比如第三冊的《秋天》一文,教師就可讓學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感悟、體會秋天的景色和韻味,使閱讀課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而且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規律,并與學過的內容相結合,以加強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四)鼓勵質疑,培養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發散性思維和探究意識。

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有新鮮的感受、獨特的見解,就是學生的創新萌芽。盡管有時這種見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錯誤的、不成熟的,我們還是要給予珍惜和愛護。怎樣愛護、培育學生的創新萌芽?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大膽生疑、質疑。大膽質疑是學生創新精神的充分體現。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頭腦里產生疑問越多,他們對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和新教材的興趣就越高。在課堂上學習新教材之前就讓學生積累疑問——這是教學論上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沒有疑問的學習就像一潭平靜的死水。設置疑問,喚起思維,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師生怕學生質疑會打亂教學思路,害怕學生提出的問題無法處理,所以不敢、不愿讓學生質疑,這是沒有擺正主體與主導的關系的緣故。

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活動,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規律,努力為學生提供“再創造”活動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動地獲得知識。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安排質疑時機。一般來說,質疑可分三個階段:即課前、課中、課后。每次質疑的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如根據課題發問,從文中的重點詞、句、段發問,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發問,從文章寫作特點方面發問等。教師還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選用恰當的誘導方式,并相機進行調控。初讀前,可用“直入式”。開課后,直接要求學生把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這時的質疑特別要注意關照差生,鼓勵中等生,讓他們勇于陳述自己的疑惑和見解。細讀中,運用“誘導式”,如教學《赤壁之戰》,在學生弄清了曹操和東吳的兵力對比后,問學生“你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樣打敗曹軍的?”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興趣濃、效果好。精讀后,可用“詢問式”,如“你還有不懂的問題嗎?”“老師有哪些地方沒講清楚,請你告訴我。”以此讓學生回顧教學的過程,進行信息反饋,進行學習的再創新,促使學生的“創新萌芽”快速成長。

(五)倡導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閱讀教學。

教與學是課堂教學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中“授人以漁”的學法指導,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其成為知識獲取的主人。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的老師喜歡搞“統一”,統一的思路、統一的學法、統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學生,壓抑了學生的思維,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學生的思維、個性得不到發展,更談不上創新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除了要注重學法傳授,還要強調個性。可先由教師典型示范,展示學法,再舉一反三,讓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悟出學法。學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這更能體現出學生的創造性。比如一篇課文,可以讓每個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且說出為什么,這樣,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所悟出的道理就會豐富的創造色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材進行個性化的處理,可以使教學方法體現出靈活多樣的特點。每一偏課文都是一曲優美的旋律,在教學時要激發學生用心去學感悟、內化課文內容,放膽讓學生去想象和聯想,讓學生能夠在多種思想和觀點中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例如《小攝影師》(五年制教師教學用書第五冊)結尾處的空白,就可以要求學生由此展開想象“那小男孩還會再來嗎?為什么?”,結果會有兩種,有的學生會說小男孩還會再來,有的可能會說小男孩不會再來了,這個時候老師要對這兩種意見都予以肯定,只要孩子們能說出理由,這樣就已經達到了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了。

(六)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培養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條件和機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活動中得到更充分地發展。那么,要開展哪些語文課外活動呢?

1.課外閱讀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對生活的獨特見解,都是作家創造之作。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能在閱讀中吸取營養,學習作家如何創作,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創辦圖書角、剪貼材料、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會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

2. 個人活動

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為了適應時展,教師應只有提供給學生個人活動的各種機會,如采訪、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自編童話故事書等,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和獨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實踐能力。

3. 興趣小組活動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尤其對于兒童,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如讀報小組、讀書小組、評論小組、創作小組等,通過對文藝作品的閱讀評論,提高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習創作,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創作能力。

學生的創造力需要培養,想象力需要保護。教師在學生創造力形成的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要提高閱讀教學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具有創造意識。如果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就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會設計出具有創造性的語言訓練項目,會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果教師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創設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性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勵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提問、回答問題中的一些創造性的火花,及時給予鼓勵,給以表達的機會,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思想,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積極探求創新教育,不斷提高自身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為創新型教師,為培養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大全

關鍵詞:閱讀;習作;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任務做了清晰地闡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向“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由教教材變成用教材,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由分析課文內容的教學轉向以策略為導向的教學。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這四個能力的培養,在不同的學段應有所側重。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更強調指出:應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也就是要求教師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一方面要關注文本“寫什么”;另一方面更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文本“怎么寫”,關注這樣的內容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上下功夫,活用教材,將兩者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通過閱讀課文的學習,掌握習作的方法與技巧,并引導學生將習得的方法遷移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最終實現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雙軌并行,兩者交相輝映,讓習作指導不再成為閱讀教學的附屬。

在第三學段教學實踐中,我采取“五個融合”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把“感悟內容”與“習作選材”巧妙融合

“習作選材”是學生在習作過程中首先遇到的難題。很多學生提到寫作文就頭疼,因為他們不懂選擇習作素材,不知道要寫什么,可以寫些什么。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容”的同時,有意識地融進作者的選材意識──從哪個角度來寫,為什么選擇這樣的素材來寫?

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描繪的一幅幅北京春節民風民俗畫面的同時,有意識地輔以板書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了解老舍先生文章的表達順序(既按時間順序,從過小年到正月十五一路寫下來)。并著重引導對老舍先生素材選擇技巧的理解與感悟──文章對所描寫節日習俗進行了詳略處理,引導學生關注老舍先生特別詳細介紹的三大節慶習俗:除夕吃年夜飯、大年初一拜大年、正月十五鬧元宵。通過這三大節慶習俗向讀者充分展現了老北京過年的年味兒。

接著,我順水推舟引入課后“閱讀鏈接”:梁實秋的《過年》和斯妤的《除夕》。他們的文章跟《北京的春節》一樣,都是以春節為題材,都是以回憶的形式記錄了童年過年的情景,但是寫作的角度,選取的素材又各有不同。梁實秋不喜歡過年,他選取了年頭年尾一些瑣碎小事,如守歲、拿壓歲錢、吃雜拌兒、吃剩飯菜等來表達自己對“過年”的感受。而斯妤喜歡過年,她描繪了閩南老家在大年二十九當天和除夕圍爐忙碌的場景,喜慶又熱鬧。

在此基礎上結合本組“口語交際·習作”的內容:“將你了解到的民風民俗寫成一篇習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角度作為切入點,去搜集素材。如不少學生選擇以“服飾”為切入點,介紹各個民族的特點,但構思卻五花八門。有的專門介紹某個民族男女老少服飾的特點;有的對比各個民族不同的服飾特點;有的則專門介紹民族服飾的工藝等。有了這樣的鋪墊,學生習作梯度就降低了,既不會無從入手,習作思路也大大得到了拓寬。

二、把“學習語言”與“積累表達”巧妙融合

學習語言就要積累語言,而積累語言則要從積累常用的句式開始。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文本內容,機敏地捕捉,睿智地把握習作的觸發點,有意識地將練筆輻射到閱讀課上,別出心裁地開展拓展、練筆。

1.讀后仿寫。

細讀我們的文本,會有意外的發現,文章的構段和文本的表達常有精妙之處,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去模仿,去創編,不斷積累,慢慢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朱自清的《匆匆》,文章用了鮮明的句式“……的時候,日子……”具體描述了日子來去的匆匆,在這里結合小練筆,引導學生模仿句式再寫一寫,十分具有代表性,又容易被學生喜愛和接受。

2.讀后續寫。

續寫是活躍思維,激發想象力的一種練筆小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挑選一些有趣的故事或富有哲理的文章,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情節續寫或故事補全。在續寫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參照和回顧原文,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運用文本中的一些表達法,減少表達的障礙。同時,讀后續寫也有助于強化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強化語言表達和文本之間的協同,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又有助于學生建構情境模式,發揮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學會自主建構語言。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凡卡》一文的教學中,以問題:“凡卡的爺爺會收到他的信嗎?如果收到信,會來接他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續寫。在文章中,并沒有詳細交代事情的結尾,只是寫凡卡將信寄給爺爺后,夢見爺爺收到了他的信。學生能根據文本提供的閱讀材料加以分析,創編故事,且情節曲折又合情理。在學生的練筆中再現了小凡卡的不幸遭遇,表達了對小凡卡的同情,體現了對小凡卡艱難處境無可奈何的感嘆。

三、把“習得寫法”與“實踐運用”巧妙融合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應立足文本內容,善于捕捉文章中寫作技巧的精妙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感悟并靈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

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草叢的村落》,這是一篇散文,在表達上頗有特色。作者充分發揮想象,并運用了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叢的微觀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如作者看到一只小甲蟲孤零零地在草叢中爬行,將它想象成一位英勇的“游俠”;又將一群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想象成“南國少女”;還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草蟲生活的地方比作“村落”,賦予他們人的生活形態,視角獨特,描寫生動有趣。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學習借鑒作者獨到的寫作手法,同時借鑒法布爾《昆蟲記》寫實描寫的風格,再結合自己觀察后的獨特感受,融會貫通,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去──完成課后小練筆:“請你寫一寫自己觀察過的小蟲”。通過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小練筆中都能自覺地運用聯想和想象、比喻、擬人等寫作手法,

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增強了,學生習作的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四、把“分析結構”與“謀篇布局”巧妙融合

教師要學會巧妙利用文本豐富、多元的結構特點,培養謀篇布局的能力。閱讀教學中在滲透文本謀篇布局優點的同時可以布置相應的小練筆,讓學生理解、吸收這類文本謀篇布局的方式;還可以拿文體相同而謀篇布局不同的閱讀教學文本,讓學生進行分析、比較,讓學生自主去揣摩它們各自不同的方法、特點,再引導學生練習寫同文體同題材而謀篇布局不同的作文,從而使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不同謀篇布局的寫作技巧。

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一夜的工作》都屬于回憶性敘事文體。《十六年前的回憶》作者采用第一人稱倒敘方式,以“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為切入點,首尾照應。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表達對父親的深切懷念;《燈光》和《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樣,采用倒敘的手法對往事進行回憶,不同的是以天安門廣場上觀燈者的一句贊嘆“多好啊!”作為切入點,引出對那年那人的回憶。在第十自然段中又加入了一段插敘,交代郝副營長犧牲的原因,結構十分有特色;《一夜的工作》也是回憶錄,以一夜工作的時間順序記敘下來,文章筆墨集中,中心突出,凡與中心無關的枝節,作者都盡量壓縮,做到了有詳有略。三篇文章同為回憶錄,寫作思路卻不盡相同,十分具有代表性。閱讀教學時應該充分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理清文本結構,掌握文本寫作的思路,融會貫通,在習作中學會合理建構與布局。

五、把“專題回顧”與“習作指導”巧妙融合

人教版教材按專題組織單元,以先閱讀后習作的框架組織教學。這種結構既明確了閱讀與作文的關系,也為教師更好地駕馭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教材從五年級開始,每個專題都安排了《回顧·拓展》環節,對每一個專題內容進行復習回顧的同時在原有知識層面上進行拓展與創新,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習得學習方法,掌握表達方法,積累拓寬語文知識面,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中應充分明確編者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每個單元的習作指導服務。

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七》,主要引導學生回顧本組課文刻畫的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正面的、反面的等。作者運用了多種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語言、外貌、動作、神態等。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妨將這部分內容往前挪,先上《回顧·拓展》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相關專題的“習作”指導: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在具體鮮活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習得的表達方法進行習作實踐,使單元組的整體教學功能獨放異彩,為學生習作打下更扎實的基礎,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結語: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借鑒,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造。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語文素養,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積累、練說、寫作,用讀為寫服務,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得到提高,同時也使我們的閱讀教學講出新意,講出精彩,講出實效。

一、“原閱讀”的提出

時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師研究教材多,考慮學生少,課堂上環環相扣,層層講練,句句提及,老師們最擔心的是文本中的哪個點掉了,哪個點沒做閃亮。這些想法自然沒錯,但老師們卻很少去考慮我們的學生是否有興趣。反復講練的課堂上,文本容易支離破碎,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消失殆盡。這種閱讀教學著力點在教師,關鍵點在講練。

基于此,“原閱讀”進行了方向性的改變。原為“源”的古字,本義就是“源泉”。學生閱讀的源泉為文本,學生閱讀的根基為自身對文本的理解。閱讀教學的原點從學生起,終點還是至學生終。“原閱讀”教學的著力點在學生,關鍵點在自主習得。

2011年,在美國各地興起了“翻轉課堂”,課堂上互動交流的時間大大增加,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原閱讀”正好似“翻轉閱讀”,它是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提前閱讀,同時將所獲展現于課堂,老師抓住學生的疑惑以及文本中的興趣點、關鍵點、延展點進行閱讀指導,助力學生終身閱讀。

二、“原閱讀”的特點與構成

教學是教與學協同發展的過程。原閱讀打破傳統閱讀只重課堂,只重教師的不足,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從自主閱讀時就已經進入了教學的第一步。

1.學生層面:螺旋反復的上升過程。從上圖可以看出,“原閱讀”注重讓學生走過閱讀教學的全部過程,而不是局部;它注重完善知識能力的累積過程,注重完善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過程。對學生而言,這是一個螺旋反復的上升過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2.教師層面:回歸本位的扶助過程。以上環節讓我們看到,在“原閱讀”教學中,教師實施行為是與學生一一對應的,教師“搭建平臺”“構建環節”“創設情境”都是為學生學習創造條件,教師“布置指導”“組織反饋”是對學生學習提供幫助和檢查督促,所以教師的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回歸本位的扶助過程。《論語》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原閱讀”同樣是基于學生積極思考后進一步的提升,學生在老師的扶助激勵下,自主愛上閱讀,創造閱讀成果,享受閱讀體驗。學生在老師幫助下的自學、互學、展學;這個過程中學習是起點,也是歸宿點,它將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閱讀動力,從而達到樂讀、能讀、會讀。三、“原閱讀”的實施策略(一)先讀為本策略據調查,在每學一篇新課文之前,95%的學生已讀過該文本。原閱讀要做的是不只是讀,而是重點地讀、有指導地讀、有成效地讀,要讓學生從能讀走向會讀。1.能讀的準備。當前,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及對文本的理解力,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但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主閱讀,單元集中識詞是一種較好的輔助先讀方式。用一節課的時間去完成一個單元的字詞及日積月累的教學,將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必備條件。老師可以落實了五個確定。讓學生在文中勾畫字詞,確定點;在課堂上讀詞正音;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多種方式理解,確定義;用詞造句或說話,確定用;最后聽寫詞語,確定形。2.會讀的扶助。一是注意時間的把控。在實施初期,若每日自主閱讀時間為四十分鐘,宜在校內并在老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待學生養成自我閱讀習慣以后,逐步將自我閱讀放在家里完成。二是注意內容的把控。原閱讀與其他閱讀不同在于不是“你今天讀了多少遍”,而是讀后的收獲要讓學生呈現出來。我們確定了自主閱讀的六個方向,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呈現出來。這六方面內容是:文題作者、文本主旨、好詞積累、佳句理解、我會質疑、我會創編。其中“好詞積累”是學生在自主閱讀后認為需要掌握的詞語,可以寫一遍,也可以多寫幾遍;“我會創編”更要注意分層要求:學生根據文本中的相關信息,可以仿寫、續寫、寫劇本、寫讀后感、寫詩,可以選詞造句,甚至可以畫畫,只要能表達閱讀所得,皆可。當看到“我會創編”中的那些創新火花,我們時有“誤入藕花深處”的快樂,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三是注意質量的把控。只有真正落實了內容,才能讓學生實施真正的閱讀。老師對孩子們這一過程的把控在于及時評價、及時展示。老師可以口頭表揚,也可以收錄作品,特別是與學生一道進行作品展示與鑒賞,都能大大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二)以讀定教策略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基于此,以文本為載體的原閱讀教學,必須基于學生讀的程度開始。教師在對學生自主閱讀成果的檢視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困難及成功之處。教師將這些因素植入課堂,作為教學重點與突破點,閱讀教學才真正有效。以讀定教策略要求教師對學生一讀就懂的內容,不必花過多時間去條縷分析,費時、費力、費心。以讀定教,更多的在于關注學生自讀后的收獲與疑惑,將收獲與疑惑作為課堂的起點,在課堂中呈現收獲解決疑惑。(三)專題閱讀策略“原閱讀”不支持閱讀教學指導只停留于教材。“原閱讀”的始是自主閱讀,終同樣是自主閱讀。專題閱讀是學生文本閱讀后的自然延伸,其內容一定是名家經典或適合兒童心智的文章或書籍,也可以是對教材中選編文本的拓展閱讀。如學完蕭紅的《祖父的園子》后,讓孩子們讀《呼蘭河傳》。孩子們既有了閱讀興趣,又有了較深刻的感悟。專題閱讀貴在“專”,一是要做好閱讀內容的專門推介,二是要在學生自主主閱讀后開展專門的閱讀交流。老師可以將語文課上節約的時間改設為專門的讀寫課,為學生搭建展示自讀收獲的平臺,或者創建相應情境,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感悟文本內容,激發進一步的閱讀興趣。四、“原閱 讀”課堂高效的三個度如何去管理好四十分鐘的課堂,是語文老師的責任。“原閱讀”課堂,應該把握一些什么度,課才精彩呢?1.課堂的能見度要高。“原閱讀”的課堂追求秋高氣爽,追求云淡風輕,能見度一定要高。具體體現是教學環節清晰,教學目標明確。能見度的把控在于教師。教師要捋清教學材料,讓它們能有序有效呈現;要確定課堂畫面主體,以主體吸引學生眼球。教師的作用就是在學生已有閱讀基礎上撥云見日,抓住重點,設計出簡潔、清晰的教學思路。其中取舍能力是老師實施“原閱讀”教學最重要的能力。我們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取新穎的、重要的、有趣的、可供示范的材料來探討學習。至于學生早就能明白的知識,堅決不納入教學環節。2.學生的參與度要強。在“原閱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組織學生通過展示、討論、拓展,讓學生自主發現,獲得閱讀成功體驗。學生參與度的高低是課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課堂中,教師要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要營造良好環境讓學生敢說敢問敢想,同時要為學生搭建展現自主閱讀收獲的平臺,在宣講、體悟、借鑒中互助提高。3.閱讀的延展度要適中。我們認為,文本只是一個載體。從文本中走出去,我們可以看見書本里面很精彩,文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借助文本議辯和理解文本創編都是較好的方法。如教學《白楊》時設計辯點:邊疆建設者有一句豪言壯語“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你是同意這種觀點還是認為這觀點有問題?學生就此問題進行思辨的效果很好。延展度要適中,就必須要求學生必須要對文本的了解達到一定高度,才能激發學生后期創編熱情,才能對文本深入學習,從而反作用于閱讀能力的提升。五、實施“原閱讀”教學的認識與體會教育的本原,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是綠色的,可持續的。它不僅指向學生當下的發展,更指向學生未來的發展。“原閱讀”的實施,就是基于這種思想。教師在“原閱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面對學生的不同層次與差異,老師要區別對待,最重要的是要付出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熱情。師生相互討論和詰問,相互啟發和鼓舞;老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獨特的閱讀理解不硬性加以干涉,充分鼓勵孩子,給予閱讀寫作的成就感。“原閱讀”的實施,還應該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特別是讓家庭參與進來,成為督導孩子閱讀的推動力。總之,“原閱讀”的實施,充分調動了學生閱讀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認知體系中,建立了新的自主閱讀意識與方法。這種新的認知結構,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究時空,激發和愛護學生的閱讀熱情,也將為終身閱讀奠定基礎。英國作家羅伯特·斯蒂文森在《點燈的人》中寫到:“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盞盞街燈點燃!”我們的語文老師也要做一個點燈的人,照亮孩子的閱讀方向,讓他們在閱讀中潤澤生命茁壯成長,讓他們在我們的目光里展翅飛翔。摘要:現在的教育,新理念層出不窮,需要農村教師不斷學習、借鑒。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低”下身子跟他們談心,關愛他們,了解他們,因材施教。近幾年發現,孩子越來越聰明,可是他們越來越不想學習,學習效果不理想。我們困惑了,于是組織部分教師對本鄉的兄弟學校及鄰近鄉鎮進行問卷調查。經過分析,找到了存在相類似的問題:語文學習比較隨意,沒有形成良好的讀、說、寫的習慣,語文基礎相對薄弱。所以,我們應該加強讀、說、寫的指導、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說、寫習慣。最終讓學生在讀、說、寫方面有“質”的飛躍!

關鍵詞:“讀中感悟,說中拓展,寫中積累”

隨著新課程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接觸和接受,現在的課堂伴著信息技術元素的添加,不時閃爍著新理念亮麗的火花。這種現象在農村的教學公開課、觀摩課自然生成,那種人人參與、組織互動、競爭合作常常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切實給人以享受和啟迪。這幾年,我聽了不少的公開課、優質課,積極與我們一線教師交流,發現新課標思潮下的“閱讀教學”過程拘于形式,過于放任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在課堂上跟著學生走。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明明答案錯的教師也沒有及時糾正,美其名曰:“別傷自尊!”教師該指導的沒有,該糾正的沒有,含蓄委婉地說:“把學習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發揮!”即使是高水平的優質課,也是在專家的精心輔導下磨出來給大家看的“藝術品”。這種“藝術品”在我們農村的教師覺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就是說,我們農村一線老師根本不可能每一節都上這樣的課。所以,我覺得應該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盡量利用好信息資源,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繼承好的傳統,發揮新元素的作用,揚長避短,在“讀、說、寫”上狠下苦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十幾年來,歷經“應試教育”“愉快教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等的洗禮,如今又出現“翻轉課堂”。不同機會的培訓、學習,給我的啟示非常深刻,尤其是與市普教室的胡和春大師的多次交流,讓我受益匪淺。胡老師溫馨的微笑,溫和的話語,溫暖的教導,仿佛春風拂面,清腦醒目,貫穿心耳,久久回味。他曾經語重深長地對我說:“語文教學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會聽、會讀、會說、會寫”。這四個“會’需要我們教師好好學習,用心琢磨,細心體會,真心實踐,根據自身條件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連續擔任小學六年級畢業班語文的教學十多年,我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們越來越不喜歡課外閱讀,更喜歡沉迷網絡游戲或“悅讀”網,甚者變成“低頭族”,一放學玩起手機;在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不愿與同學交流,說話結結巴巴,語序顛三倒四;習作時,懶得動腦,隨手仿抄作文選,即使沒有仿寫,內容也空洞無物。老師習作指導時,他們總心不在焉。今天,我們的農村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很有必要“老調重彈”,尤其是在“讀、說、寫”指導與養成方面,需要我們教師耐心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讀、說、寫”習慣。

下面就以四年級的《桂林山水》為例,談談自己“讀、說、寫”方面的教學感受。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導語:“祖國的千山萬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騰不息的江河,那連綿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藍天的雪峰,那遼遠廣闊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畫!閱讀下面的課文,與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去體會作者對山山水水的熱愛之情,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優美語句表達情意的。”

第一組的《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記。教學時,就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從文本優美的語段中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活力和靈氣,激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

一、加強“讀”與“說”的指導,培養興趣,養成習慣

(一)仔細觀察,用心感受

充分利用錄像或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看,用自己敏銳、聰慧的雙眼欣賞桂林美麗的風景,并與同學交流自己觀看后的感受。如我們組織學生到階梯教室上課,播放“桂林”優美的風景,讓學生抓住主要的段落自由說說自己欣賞到美景時的感受。如讀到“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有的學生不由自主地贊嘆:“那里的風景太美了,我真想去看看呀!”有的學生沉浸在美景中,兩手劃呀劃:“漓江的水好涼呀,好清澈,魚兒在身邊優哉游哉!我真想變成一條魚,游蕩在漓江里呀!”再如讀到桂林的山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有的學生說:“去攀這樣的山,肯定很刺激,很好玩”……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多么五彩繽紛。

(二)結合文本,“說”中拓展

學生初讀課文,細細理解課文。學生自己提出疑惑的問題:(1)作者向我們介紹了桂林的風景,它們有什么特點?(2)這些風景跟我們家鄉的風景有哪些相同點、

不同點?(3)讀了課文后,桂林山水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學生根據問題,自主理解,互動交流,把學習心得寫在書上。還有疑惑的,再次朗讀課文,從文本中思考解答。(1)作者陳淼運用生動形象的筆觸向我們介紹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擁”。(2)我們觀賞了桂林優美的風景,那里山美水更美。我們的家鄉山雖然綠了,可是“水”不容樂觀。家家戶戶的污水、廢水一個勁往河里流,垃圾成堆往河里倒。雖然村里有垃圾池,老一輩的還在發揚傳統──垃圾順手一扔,飛進河中央。學生結合家鄉的生態環境大膽說說自己合理的整治辦法,從日常宣傳做起,從自己做起,做一名優秀的“環保小衛士”。

學生通過一遍又一遍的讀說與交流,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品味;通過語文學習培養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從而激發自己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美麗家鄉的思想感情。

二、聯系生活,積累素材,“寫”中提高

教學完《桂林山水》,趁著同學們熱情高漲,我引導大家說說家鄉的美麗風景:誰能用最優美的話語介紹自己的家鄉?比一比,誰說得最精彩、最仔細、最真實?(可按桂林的“山”“水”的順序引導,亦可以抓住一處自己認為最獨特、最優美的地方或景點展開敘述。)大家踴躍發言,激情四射,說出了家鄉許多令人驚嘆的風景點。有的說古竹第一名山──南華山:山青水甜、鳥語花香、綠竹拂人、香煙裊裊、神光普照,幾百座神靈錯落有致,置身其中猶如天上仙境,久久不舍。有的說寨下水庫“夕陽西下風景獨好”:碧波蕩漾,群魚跳躍,斜陽倒映在水中,宛如長虹貫日,激起七色彩虹掩青山,微風乍起,翠竹飄搖,如仙女在靈霄寶殿翩翩起舞,喚出“彩云追月”之天籟!有的說:我們的學校很美,香樟挺拔,細榕低垂,紅豆吐綠,桂花飄香,溪水伴著我們的書聲,夾雜著小鳥的呼朋引伴,組成一首和諧的校園交響曲。你聽,讀書亭里的小夜鶯在鶯鶯細語,仿佛告訴我們秋天季節,人們準備忙著收割莊稼;科技樓中的小麻雀在嘰嘰喳喳,傾訴著秋天里小蟲子侵蝕成果,得趕緊消滅它們……

我完全沉迷于他們娓娓動聽的描繪,陶醉得不能自拔。

“孩子們,趕緊寫下自己最精彩的美景吧!”

“寫完后,讀一讀,議一議,改一改,裝進自己的文庫吧!”

原來,孩子們是多么的細心,多么有洞察力。在他們的眼睛里,看到了許許多多非常美麗的東西,我們沒有讓他們充分地大膽說一說、寫一寫。我們扼殺了他們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東西。

小學課文里有很多課文是描寫風景的。我們要多鼓勵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多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感受,及時把自己的感受記載下來。

我想對農村的孩子們說,平時要多讀書,品味其中的“髓”;平時要多同學們交流,多練寫生活日記、周記。只有平時多讀書,多交流,多練寫,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小學語文“四、四式”閱讀電化教學模式

一、理論依據

“思維是能力的核心”。小學生在語文閱讀活動中所形成的閱讀能力,集中表現在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四種思維品質中。由于思維深刻性品質在培養上存在突變期,又是思維品質的基礎,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抓住學生思維品質深刻性的培養,是提高閱讀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四、四式”模式構建的理論前提。

二、目標

該模式旨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小學生獨立的閱讀過程來發展思維能力,尤其是思維深刻性品質,掌握自能閱讀的方法。

三、結構序列

1、表意理解階段:粗讀感知模仿訓練。強調教師范讀與學生仿讀及有要求的默讀。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激發情感,調動思維。

2、內涵理解階段:細讀生疑變式訓練。要求學生在默讀或朗讀中不斷生疑,開展討論。用電教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3、整體理解階段:評讀概括綜合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議,邊議邊聽,邊聽邊評。概括全文中心。用電教媒體培養思維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4、創新理解階段:點讀拓思引申訓練。挖掘可發散思維點或在有爭議處引導學生拓寬思路,產生新意。用電教媒體引導學生定向思維、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把握文章整體,深入理解內容。

“四讀”和“四練”構成了閱讀教學課程,故稱“四、四式”閱讀電化教學模式。

四、實現條件

1、該模式適用于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閱讀學習。2、教師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教師需事先設計有一定深度和指導意義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質疑。4借助電教媒體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5、師生處于協作關系。

五、特點

1、該模式對學生的閱讀明確提出了內涵、整體、創新三種較高的理解水平作為學習和教學目標,教師指向明確,學生的學習構成梯度。

2、該模式強調電教媒體對學生思維培養的作用。

第一,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感染學生。第二,運用電教媒體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解決教學重難點。第三,運用電教媒體引導學生思維的發散與集中,促進學生拓思、深思,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3、該模式強調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和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讀書好 多讀書 讀好書 ——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初探——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初探

當今世界,由于科學技術空前提高,知識、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膨脹著、裂變著,由此牽動了人類物質生活方式、文化與精神活動要求和內容的改變。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方面,閱讀活動以銳不可擋之勢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然而,由于舊的教學觀念和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課外閱讀至今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里,筆者就課外閱讀指導的話題拋磚引玉,與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一、 了解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趨勢

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并用具體條款要求“注意積累語言材料”,明確規定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適合兒童閱讀的各類讀物是現實生活中最重要的語文教育資源。“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則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擴大課外閱讀量勢在必行。

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來進行的,因此,教師應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開展課外閱讀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讀物,自由閱讀,自由寫筆記。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統一,這樣才能成功地激發起學生閱讀動機。在信息化社會條件下,要求個人面對大量的信息能進行正確的判斷、整理、處理,并做出相應的對策。因此,在課外閱讀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養成為一個核心的課題。此外,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忽視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目前,小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汲取的“營養”結構仍不夠合理,卡通漫畫在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因此,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強對課外讀物選擇的指導。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研究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許多專家、學者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然而語文教學的現狀卻不盡 如人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效率已成為廣大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選 擇了占小學語文教學比例最大的閱讀教學作為突破口,成立了“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課題組,以常州市局 前街小學及博愛路小學作為突破口,從1989年2月至今進行了二輪實驗。

首先,我們對常州市區閱讀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及各種類型的課文中抽取50節課 ,組織教研員分五個方面,即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結構、課堂訓練、提問情況、學生參與情況進行實錄及分析 。調查的結論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二缺一多: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存在明顯的隨意性、盲 目性,缺乏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課堂中一問一答過多。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個措施:整合目標、塊狀結構、加強訓練、及時反饋。現逐一加以 說明。

(一)整合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有效的教學以制定明確的、恰當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為首要條件。而 要制定這樣的課時目標,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使目標整合優化。

這里的“整合”,決不是把目標簡單地、機械地連接或疊加,而是要把各項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教學 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的智能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優化”就是要選擇最佳的結合點、最佳的結合方式和結 合順序。

在具體操作時我們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的整合。

在實際教學中認知和情感總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必須使情感目標和認知目標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以達 到最佳教學效果。這就要根據教學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找準交匯點,并作為教學中的重點,有目的地創設情 境或設計智能活動,讓學生在閱讀的訓練中感受或領悟。

2.知識和技能目標的整合。這是指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各項目標之間的有機整合。這 也是語文教學自身綜合性、整體性強的特點所決定的。關鍵是要在最佳方式和最佳時機上下功夫。要盡量使每 一個教學活動能起到“一箭雙雕”或“一石三鳥”的作用。

3.各級目標的整合。

根據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從縱向來看可以分為六級,即總目標、年級目標、每冊教 材目標、單元目標、每篇課文目標、課時目標。而課時目標是教學的立足點,因此,必須把各級目標有機地滲 透到每一課時中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設計課時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課與課之間的合力作用,特別是對各單 元的重點目標要有層次地,用不同方式來強化和鞏固。

因此,目標整合優化的過程,就是對目標進行分析、組合,使之具體化的過程,是把課時目標分解為可以 操作的子目標的過程,也是使目標具體落實的過程。

(二)塊狀結構

所謂“塊狀結構”,就是將一篇課文或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根據完成整合后目標的需要,劃分為若干個較大 的組塊進行教學。每一個組塊內部應當有明確的整合目標,有具體的教學內容,有可操作的學生的訓練和教師 的指導,還應當有圍繞目標的反饋環節。

為什么必須形成“塊狀結構”呢?這是因為:

①整合后的目標,實際上是一個一個將知識、技能、情感各方面有機結合起來的目標群,因此一個簡單的 教學環節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所以塊狀結構就成為完成整合目標的必然的形式。②由于整合后的目標有一定 的難度,想靠一問到底、一講到底的老方法是達不到“整合”的要求的,只有讓學生自學,通過聽說讀寫的綜 合訓練才能達標,這樣克服了當前小語教學講得過多過碎的弊端,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③由于每一塊教學 內容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因此學生學得怎么樣,可以通過必要的檢測立即得到反饋信息,并及時對教學調控 ,保證整個教學向著預定的目標逼近。

關于塊與塊之間的組合也應體現內在的邏輯聯系,而決不能是簡單的拼湊。如體現“整體——部分——整 體”、“嘗試——指導——練習”的教學思路,或體現閱讀教學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再由思想內容 到語言文字的雙向心理過程等,要特別注意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以學生思維活動為主軸來組塊,學習水平應 由低到高形成臺階式,前一塊是后一塊的基礎,后一塊是前一塊的必然提高。還要注意塊與塊之間的稀銜接, 做到既可分,又不機械生硬。

在實踐中我們感到這樣的塊狀結構提高了效率,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感、層次感、立體感,既不同于過 去的教學環節,也不同于按課文逐段講解。最大的特點是按整合后的目標來劃塊,由于教學活動有明確的目標 指向,所以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由于知識形成網絡,又配合智能的訓練,更便于學生記 憶和形成技能,因此教學效果顯著。

事實上這種塊狀結構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也并不少見,只是有些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和自覺運用而已。隨 著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教學措施的目標越來越清晰,學生的訓練越來越放到重要位置 ,那么塊狀結構的趨勢也必將越來越明顯。

(三)加強訓練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長遠的意義。然而,人類的精神文明發展成果——無論是“ 語言”還是“科學”,兒童如果不借助能動的活動來掌握它們,成為“自己”的東西,那么在人類的精神文明 發展成果上刻著的人類的能力,就不能在兒童身上再現出來。正因為這樣,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動口、動手、 動腦,通過語言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語言就成為必然的過程。

有效閱讀教學在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①保證訓練的時間。我們對平常的語文課作了調查,一般學生的讀及練習的時間只有10分鐘左右,甚至 更少。因此,要求每節課必須最大限度地安排學生活動時間,一般應二分之一左右。②要注意訓練的質量。不 注意質的過量訓練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要注意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語言文 字的訓練,要以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為主要形式。因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聽覺的學習,效率只有30%;視 覺通道的學習,效率為50%;而復合通道的學習,效率可達70~80%。③訓練要貫穿于教學過程,要到 位,要有層次。重點訓練要分步實施。要

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遷移,特別要幫助學生掌握思維的過程和方法 。④訓練應面向全體學生,力求所有的學生能參加訓練。不要讓學生把訓練看作是負擔,要為學生創設愉悅的 氣氛,以達到最佳效果。要變單一的“教師出題——學生做題——教師評價”模式為讓學生自己提要求,共同 擬答案,集體來評價。凡重要問題和說話訓練都要在全班同學參與的基礎上再請個別同學回答。

通過以上措施,增加了學生有指向的緊張智力活動時間,促使知識的內化,提高了效率。

(四)及時反饋

根據反饋原理,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包括學習者吸收信息并輸出信息,通過反饋和評價知道正 確與否,四者不可缺一。我們開始階段主要通過單元形成性測驗進行反饋和評價,但很快感到這遠遠不夠。因 為一個單元的教學一般要二周左右,而小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矯正的意識和能力都不強,對部分學生來說,一 個單元學習的累積誤差難以在短時間內校正。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反饋在學習上效果之顯著,尤以每日的反饋 ,較之每周的反饋,效率更高。于是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建立逐級反饋系統。每節課根據課時教學目標,特別是讀、寫重點和能力目標設計反饋環節,在教學過 程中增強反饋意識,做到每大“塊”也有反饋。逐步形成了“塊”有反饋,課有反饋,課文有反饋,單元有反 饋的系統。②促使信息的多向交流。我們充分發揮四人學習小組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相互對練、互相批閱 、組際競賽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變原來師與生之間的單向交流為師與生、生與生、小組與小組之 間的多向交流,增加了獲得反饋信息的機會和信息量,增強了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矯正的能力。③及時評價, 積極鼓勵。為了改變過去主要依靠練習、作業獲得反饋信息而評價不及時的狀況,我們在課堂采用做對的同學 舉手,用手指數表示選擇題項、相互校對等辦法,讓學生及時獲得評價信息。并以表揚、鼓勵為主,使他們充 滿完成學習任務的滿足感和喜悅感,以更大的主動和熱情投入新的學習。

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充滿創造性的勞動。以上四項主要措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視教材、學生 、教學條件等各種因素作出合理的安排,選出最佳組合,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幾年來,我們始終立足于課堂教學,把“學習——研究——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為主攻方向,走過了從優化單個因素到各個因素綜合優化的過程,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現在學生學習語文的 興趣很高,上課思維活躍,發言熱烈,聽說讀寫能力普遍提高。教師也從“自在”的教學向“自為”的教學轉 化。他們深有體會地說:“過去是教到哪里算哪里,心中無數。現在是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講什么,練什么 ,教得怎樣,學得怎樣,心中有數感到踏實。”

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我們的研究還存在不足。特別是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使各項措施更具操作化 方面還很不夠。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很復雜的,但課堂教學是學校對學生實施教育的 主要渠道,研究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運用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并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引導學生進入情景,真切感受

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其內容真可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有。課文中的許多事物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候若光靠教師講解,學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體課件就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為易。例如教學《北京》,要求學生說清楚天安門廣場上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建筑物,這對于大多數從未去過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天安門廣場四周的景物,學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學習任務。

創設教學情景絕對是多媒體的拿手好戲。運用它輔助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在動力,激活學生與學習對象相關擁有認識,幫助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最近我聽了一堂《火燒云》的課,上課教師根據學生一般都沒有仔細觀察過沒有真正見過火燒云這一實際,課上注重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精心創設教學/,!/情景。先通過動畫演示課文中描寫的幾種不同形、色的火燒云,用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和作者觀察的仔細、描繪的細膩。后來又出示大量的火燒云圖片,讓學生欣賞、觀察,模仿課文說話。這堂課,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習效果是傳統的閱讀課所望塵莫及的。

二、幫助學生獲取信息,開闊視野

計算機多媒體能為閱讀教學提供詳實的背景資料,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社會情景中,幫助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如《三味書屋》,那是一篇遠離學生生活的課文,學生要真切理解課文內容會有一定困難。教師事先搜集有關魯迅先生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建立一個資料庫,上課時讓學生根據閱讀需要提取相關的資料,這樣就能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又如學習《海底世界》,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供海底的真實資料,既能幫助學生深切理解課文描述的內容,又能豐富小學生關于海洋的知識。

這些多媒體制作的閱讀資料,既配有聲情并茂的朗讀,又有生動有趣的動畫演示,能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

三、啟迪學生創新思維,自主探究

實施創新教育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緊扣課文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定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撈鐵牛》時,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撈起沉在黃河中的鐵牛的過程,使學生由衷地感受到懷丙和尚不愧是我國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求索精神。學習中,學生指出了懷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說:“懷丙和尚撈一只鐵牛需要將兩船泥沙鏟到黃河里去,撈八只鐵牛就需要把十六船泥沙鏟入黃河,這樣做既費事,又可能會將河道阻塞。”在教師的啟發下,他們興致勃勃,自由討論,紛紛為懷丙和尚出謀劃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撈鐵牛的方法:“準備四只相同的大木船,兩只先裝滿泥沙劃到沉鐵牛的地方,架好架子,扣住鐵牛,另兩只空船分別靠在旁邊,讓水手們把泥沙鏟到空船上,這樣原先裝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鐵牛就被撈起。原先的空船此時裝滿了泥沙,再用這兩只船搭架子、扣鐵牛,等前兩只船把鐵牛送到岸邊劃回來,再分別靠在這兩只船的邊上……這樣流水作業既可以少花一半時間撈起八只鐵牛,又可以不將泥沙鏟入黃河,保持河道的暢通”這時候,教師讓學生把他們想出的好辦法輸入電腦演示出來,學生的創新成果得到及時反饋。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勁頭。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看法

新課標中指出:“要結合課文的閱讀,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習精讀、略讀、瀏覽,學習利用瀏覽室、圖書室、網絡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閱讀的認知過程是系統而完整的,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循序漸進的認知過程。雖說是“教無定法”,但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應該悖此而行。筆者不揣淺陋,大膽地認為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而不應只注重表面的教學技巧的展示。

1.課文的結構分析

“感性認識——深刻理解——學習運用”與“初讀——精讀——研讀”相統一。什么是閱讀?《中國大百科全書》認為:“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教育大辭典》則說是“從書面語言獲取文化科學知識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橋梁和手段。”由此看來,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學生簡單的分析理解幾篇課文了事,更重要的則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筆者認為閱讀教學首先應該起始于學生對課文的感知,而發展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因而,從認知方面來說,是個由“感知”到“理解”,進而“掌握運用”的過程。從課堂結構方面來講,則是要求學生從“初讀”到“精讀”再到“研讀”的教學過程。

1.1 感性認識——初讀。語文閱讀的感性認識階段,就是要學生弄清課文的大體內容。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就是指導“初讀”。這個階段,應當是教會學生從貌似無疑中生疑。明代先哲朱熹曾稱:“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簡單地說,只有疑問,才能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從激發學生興趣而言,從產生疑問開始解文也跟“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深。“有同工之妙。

例如我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閱讀教學中,通過初讀有學生提出質疑,小女孩為什么只有死了才幸福呢?難道說真的有所謂的天堂嗎?這和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是沖突的嗎?在學生產生疑問的同時,興趣自然產生,初讀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接下來通過反復閱讀,逐層深入,學生在不斷的生疑求答中,也就體會到了,在黑暗的現實世界中,小女孩只要活著就無法擺脫被壓迫的悲慘命運,這是對黑暗的現實社會的控訴,而不是真的存在所謂的天堂。當然,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還不夠開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的啟發和誘導,使學生能夠在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產生興趣,進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2 深刻理解——精讀。要做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須“精讀”,即明白文章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從而達到領悟文章的結構、線索等問題的目的,領悟文章的中心。因此“精讀”有別于“初讀”,它是在初讀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和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并非是教師把自己的理解、體會強加給學生。相反,應該圍繞著學生的思路去安排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提高。

比如《草原》一課,在初讀的基礎上,我就試著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通過學生的動口、動筆、動腦,深入地挖掘,一幅幅優美的草原風景畫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般的小丘,宛如“迂回的明如帶子”的河,好像“給無邊的綠毯鄉上了白色在大花”的羊群,其間有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的蒙古族同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怎么想就怎么說,逐步培養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意識和自讀自悟的能力。

1.3 學習運用——研讀。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是要求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達到“由此及彼”的應用掌握知識的目的,也就是力爭做到“知識的遷移”,與此相適應的則是“研讀”的閱讀方法。

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在精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自己看到、課外讀到的有關破壞生態環境,給人類造成危害的事實說一說,印證“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的事實。此時,我適時地播放有關地球被破壞的畫面,讓學生重溫課文,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在以后的一次練筆中,許多學生都寫了這篇課文的讀后感。我想我的學生們已經認識到環保的極端重要性,自覺地擔負起環保的責任。

2.課文的主題理解

“認識的開始——認識的深入——認識的升華”與“整體——局部——整體”相統一

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即首先通過預習,泛讀,讓學生在心中對文章主要內容有個大致的輪廓。然后通過精讀,對文章的局部,即對字、詞、句、段進行深入地分析理解。這是對文章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進行分析教學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從開始認識到認識的深入,再到認識的升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1 認識的開始——整體。學生理解一篇課文總是先有個總體印象,之后才能抓住文章的具體內容、具體人物、情節、結構和具體的描繪,才能進行深入精讀,達到從點到面的深刻理解。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來看,他們的知識面不廣,自我教育的控制能力還比較低。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依據學生的特點、興趣來設計教學過程。綜觀這一過程,教師的作用始終在“導”和“引”上,學生則完全自主地探索,尋求知識,從中發現規律。這樣的教學,不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滿足了成功欲,而且還能在他們不斷的“新發現”中激活創造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創新能力。

2.2 認識的深入——局部。對文章的局部分析,首要任務是品味重點字、詞、句。教學中,我們要捕捉那些表達主題內容精確、形象、生動的詞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突出重點段落、重點詞的精讀。突出重點,關非為教而教,目的仍是在于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

在《難忘的一課》這篇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在課文中反復出現,貫穿全家。每一次出現都伴隨著一段故事情感的主線。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然后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個貫穿全文的句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一邊引導學生理解內容,一邊引導學生理解內容,一邊引導學生體會思想感情,做到學文不斷情,激情不離文,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筆者認為在精讀的過程中,不能把字、詞、句、段、篇各個孤立起來,而應該圍繞文章中心有機地聯結起來,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否則,勢必使教與學的活動支離破碎,學生得到的印象將是孤立、分散、不完整的,將會 導致學生片面地理解課文甚至出現謬誤。

2.3 認識的升華——整體。在學生對文章的字、詞、句、段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解達到對文章更深層次的掌握的基礎上,應該適時引導,從整體上入手,使心中的輪廓更透澈、鮮明。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課文內容,完成知識的遷移。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是實現認識的升華的關鍵。

例如,在風和日麗的日子時,自己會感到心情開朗,在風雨交加時,自己會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個萌芽,會使自己怦然心動,秋日里的一片落葉,竟讓自己悵然若失。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把豐富的人生體會積累起來,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淺談計算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越性

目前,計算機輔助教學正在逐步進入我國的小學教育,并且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優越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引入這種輔助教學后,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筆者結合所聽過的數節計算機輔助教學課,淺談計算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越性。

一、激發了閱讀興趣

興趣是個體力求深入地認識某種事物或樂于參與某種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小學生的興趣,主要是學習興趣,即認知興趣。長期以來,小學的各科教學無不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列為首要任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但一直以來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

然而,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色彩、動畫及表現手段上比其它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立體感強,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一般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本提供的只是一個不動的畫面,產生的視覺效果差,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而在計算機參與下的閱讀教學則不然,它可以利用“LOGO”中的繪圖語句或用“WINDOWS”中的畫筆及“POWERPOINT”產生生動有趣的畫面,或直接利用“CAI”的豐富直觀的畫面和圖形動畫等,使學生大開眼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良好的視像效果。例如有位教師在執教《驕傲的孔雀》一文時,使用計算機進行動畫設計,在學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著湖邊散步的孔雀,學生通過栩栩如生的畫面可以直觀地看到孔雀那副驕傲的模樣;然后再通過“WINDOWS”中的聲音驅動程序,將喜鵲的有禮貌與孔雀的驕傲形成鮮明的對比,再次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孔雀的驕傲,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所產生的教學效果生動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二、培養了閱讀品質

由于有計算機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參與,真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明顯加強,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

1.認讀品質。也就是記認文字符號的能力和正確流利地把語句讀出來的能力。這是深入閱讀的前提和基礎。在計算機的參與下,文字符號和課文語句可以進行再加工,或文字與畫面結合,或文字與聲音結合,或文字、聲音、畫面(包含動態、靜態的)三者結合,增強直觀性、形象性,易喚起學生的注意,也易使學生保持較高、較久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朗讀、默讀的習慣,能通過文字了解文章表面的直接的意義,具有良好的認讀品質。

2.理解品質。理解是閱讀品質的核心,是從形式到內容,再由內容到形式的認識過程。有位教師在執教《江上漁者》這一首古詩時,利用動畫設計,生動地把一葉小舟在洶涌的風浪中出沒的情景表現出來了,讓學生體味出捕魚這項勞動的危險和艱難,從而進一步升華學生的認識,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創造品質。由于理解比較深刻,在計算機的參與下,豐富了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時地迸出創造的火花。如有位教師在上《我的戰友》一文時,講到“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這句話時,教師在計算機中出示了聲像結合的被火燒的畫面,同時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畫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聯想:巨石穩如泰山,一動不動;巨石經烈火不化,身體雖化,但精神永不滅。從這不難看出,學生從前兩點的形似理解到第三點的神似,不失為一項創造。

三、提供了閱讀幫助

當我們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識時,可能要去圖書室查閱或詢問他人,費時費力,很不方便,計算機閱讀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可立即為讀者提供幫助。例如:給一篇文章劃分段落,那么這時就需要劃分段落方面的知識,而恰巧學生此時正忘記了,計算機對此會立即給予幫助,只需按下“HELP”鍵即可。再比如:對于不懂的詞語,如在平時,我們只能請教詞典這位“老師”,而利用計算機,你只需用“HELP”鍵入所查詞語或把光標移到詞語下面,按回車鍵,即可知其義,這些只在十幾秒鐘或幾秒鐘內即可完成。如此方便快捷,何樂而不為?

四、提高了閱讀效率

計算機的存儲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的存儲量還大,也就是說,計算機的閱讀量大。我們平時的閱讀只限于書本,且有時還要到圖書室去查找資料,這樣一來,不但閱讀面狹窄,也難于提高閱讀效率。利用計算機閱讀,能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從而使學生獲取大量的、豐富的知識,由此,學生的閱讀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教師時常會為多次教給學生同一知識仍然掌握不了而煩惱,計算機則不然,只要學生不會,即可在任何時間請教計算機這位老師,而它也會不厭其煩地教給自己的學生。再者,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施教者與受教者的關系,兩者之間的地位存在著差異,這也是小學生閱讀心理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學生的自覺能動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而計算機則可掃除這一障礙,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征服欲,以此滿足他們的好奇感與求知欲,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所取得的閱讀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

隨著人類對計算機的不斷開發、、研究、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會得到廣泛應用。計算機有著較強的視聽感染能力和非線性的快速交互功能,它將音、像、視、聽有機地結合起來,能更好地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服務,也將使計算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越性得到更大的發揮。

(此文獲順德市計算機教學論文評選二等獎)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隨感

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隨感山東省陵縣陵城鎮馬廠街小學丁俊才參加工作時,正逢課程改革的浪潮,各地的課改搞的有聲有色,精彩紛呈,而我所處的農村小學卻無多大改變,仍然是“一讀、二寫、三總結”的傳統教學,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成長與提高。《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隨感

山東省陵縣陵城鎮馬廠街小學 丁俊才

參加工作時,正逢課程改革的浪潮,各地的課改搞的有聲有色,精彩紛呈,而我所處的農村小學卻無多大改變,仍然是“一讀、二寫、三總結”的傳統教學,

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成長與提高。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小學生中,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不高,課外閱讀量少,導致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較低,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再加上農村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很少買書。不少農村小學缺乏資金,不能建立一個像樣的圖書室,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受到限制,多數學生讀書積極性較低,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課外閱讀更是囫圇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閱讀帶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達不到預期效果。

下面我僅從語文閱讀教學的角度,談談自己發現的問題與幾點體會。

一、主要問題

1.只重眼前,教學一味應試。在農村,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深重,很大一部分農村家長只是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平時對孩子幾乎不聞不問。對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也只看分數,不看其他。再加上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將教師考核與教學成績相掛鉤,在這樣的氛圍下,教師普遍存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只關注學生當前的成績,漠視學生長遠的發展。

2.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沉悶壓抑。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沿襲著講解式的單一教學法,課堂教學中仍以分析課文思想內容,會寫段落大意為重。為了分析得透徹,教師設計許多問題,由淺入深讓學生回答,當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能寫段落大意時,教學目的就達到了,教學任務也就自然完成了。整個教學過程幾乎完全是預設的產物,教師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問題和答案,學生一有不同見解,便遭斥責,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探究性受到壓抑,使得語文課堂變得異常沉悶。

3.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生正是記憶的最佳期。因此,積累語言應該是小學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目標要求之一。但一些老師平時習慣主宰課堂,以講代讀,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書,使得學生沒有讀通課文,就開始講。學生還沒有讀順課文,就開始問。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扼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致使學生閱讀興趣不濃,閱讀書籍囫圇吞棗,粗粗瀏覽一遍即是閱讀,很少做讀書筆記,很少深入思考。這樣非但教學成績不理想,學生的閱讀習慣也難以養成。

4.注重課堂教學,忽視課外積累。課改已實施多年,可時至今日,在農村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有多少教師舍得留給學生哪怕是幾分鐘的自學時間?在大多數教師看來,課堂上把時間交給學生是一種浪費,他們既不放心,也不放手。課堂時間都給了課本,課外時間都變成了作業,忽略了兩者之間的聯系,使語文教學脫離生活實際,從而造成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低,綜合運用能力弱的現狀。

二、幾點體會

1.治好教師依賴癥,建設“生本課堂”。(教學論文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不應以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積極主動思考,在自主學習活動中理解和應用語言。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參與,對于學生的課堂發言,盡量不要指責,要多表揚少批評,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真正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

2.變被動為主動,使課堂“活”起來。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既動腦又動口,使之始終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如教授《蟋蟀的住宅》一文,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讀了這句話,你還會想到些什么?學生交流后發言:生:我感覺蟋蟀非常勤勞。生:我感覺作者把蟋蟀當成人來看了,它工作很努力。生:我感覺作者很喜歡它。……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變得“活”起來了,這些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是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結果。

3.培養閱讀興趣,養成讀書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營造和諧民主、主動閱讀的氛圍,讓每個學 生都感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1)放開手腳,還給學生讀書的自由。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在閱讀過程中,要讓學生去感受、體驗、想象。大家知道,學生并不是對一切書籍都不感興趣,只要我們讓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閱讀方式去讀,其實學生同樣都會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閱讀方式,有的喜歡高聲朗讀,有的喜歡低聲詠讀,有的喜歡邊讀邊畫。總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這樣學生才會讀得高興,讀得投入,對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徹。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給他們閱讀的自由,再抓住時機,巧妙引導,進行遷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實際上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主性與求知欲,而學生的閱讀量也自然會提高。

(2)保證閱讀時間,傾聽學生的感受。在以往的教學中,許多教師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總是不肯給充足時間讓學生自主讀書,讓學生讀書也只是一種形式,走過場,學生還沒有弄懂文章的內容,教師就要他們匯報自學情況,久而久之,學生就感覺到沉悶壓抑,自然就會對閱讀失去興趣。所以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語文教師首先要解放思想,摒棄那些阻礙學生發展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封閉沉悶的繁瑣分析中走出來,徹底解放學生的頭腦、手腳,開放課堂、教材,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讓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受,發掘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抓好課外閱讀,拓寬語文知識。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不是僅僅依靠課堂閱讀就能建立的,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在課外的延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農村小學基礎設施差,就拿我任教的小學來說吧,一直都沒有一個像樣的圖書室。再加上農村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家長又沒有買書的習慣,孩子們擁有的課外書少的可憐, 閱讀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近幾年,學校采取每人湊一本書的方式,在班上建立圖書角,供大家閱讀,由班委會負責管理,每學期更新一次。這樣一來,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當然,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有許多成功的典范,以上所述只是自己外出的見聞和教學中的所得,難免有失偏頗之處,只是借此向大家征得一些寶貴見解,以期待不斷完善自我,在農村小學閱讀這片廣闊天地里,和孩子們一起感受閱讀的快樂!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張揚閱讀個性 傾情有效閱讀——構建小學語文有效閱讀點滴談

論文關鍵詞:透視現狀 趣味性 自主性 獨特性 生成性

論文摘要: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關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創設輕松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突出閱讀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開發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我們應讓學生傾情于有效性的個性化閱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生成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品味閱讀情趣,更加有效地進行閱讀活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由此深層次地揭示了閱讀活動的本質: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創造性活動,是一個個體運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構認知結構的過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閱讀學習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和認知能力,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達到適合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目標,著重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閱讀感悟的能力;盡可能使低層次的學生"跳起來摘果子",讓中等生吃好,優等生吃飽,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

一,想說愛你不容易——透視閱讀的現狀

閱讀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讓人的身心愉悅,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每一個語文教師都需要重視也應該重視學生的閱讀訓練與培養,尤其是處于課改一線的"弄潮兒"——小學語文教師在全人類大聲疾呼"張揚閱讀個性"的今天,則更應重視個性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但是在現實的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透視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與觀摩體驗,發現個性閱讀迷霧重重,想說愛你還真不容易.

透視1 一問多答 管中窺豹

有些教師把教師個體對課文的"深刻","精辟"的個人理解自我炫耀式的或自我欣賞式的預設給學生,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作為誘餌,讓學生在問答中統一到預設的標準答案之中.這樣,教師的提問統領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一節課40分鐘,老師似乎話語不多,只簡簡單單拋出幾個問題,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圍繞著老師的提問在泛泛而談,看似他們是在盡情發表著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或高論,其實真正領悟與內化的語言卻很是貧乏.學生深入閱讀的時間幾乎沒有,"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時間也是少的可憐.這種管中窺豹式的閱讀只見樹木,不見泰山,怎能美其名曰個性化閱讀呢

透視2 自由讀書 徒勞無功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很多—線老師把新課堂看成放飛學生個性的藍天,更看成是小學生無拘無束,快樂無窮的樂園.他們在上公開課或考評課時對"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課文."等類似話語格外推崇.殊不知,閱讀領悟力有待加強培養的小學生在這片"嘰里呱啦"地自由讀中大多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真正能夠讀有見解的,恐怕寥寥無幾呀!

透視3 偏離文本 廣種薄收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句名言.閱讀教學,特別是閱讀帶有文學色彩的課文,雖然學生對課文形象的感受問題可以因人而異,但也要有分寸,千萬不能一味的盲從.曾聽一位年輕女教師執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一文,在探討課后的思考題"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 "這個問題時,很多小朋友都說因為第三個兒子幫媽媽提水,孝順媽媽,孝順乖巧,體貼長輩的才是真正的好兒子.可是該女教師不滿足于現狀,又拋出一問:"難道其他兩個兒子身上沒有優點嗎 "頓時,教室里炸開了鍋,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了一大堆無關痛癢的廢話,與文本初衷相去甚遠.所以教學過程中還需教師正確的引導,盡量避免出現偏離文本,廣種薄收的閱讀"慘狀".

二,披荊斬棘勇向前——張揚閱讀的個性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擁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觀.學生要想在閱讀活動中有所創新,有獨到的體驗,必須學會批判地接受,學習課文.一個學生只有敢于批判,會批判,才能顯示出他的個性.所以,處于課改一線的"弄潮兒"——小學語文教師理應認清現狀,推翻"唯自由閱讀獨尊",走出盲目推崇放任自流式閱讀的現狀.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時刻注意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勇于質疑,學習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地努力追求真正個性飛揚的閱讀教學.

1,豐厚底蘊,提高教師素養.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自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較高的文學鑒賞素養,廣博的閱讀儲備和敏銳深邃的是非判斷能力,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不間斷地讀書學習,廣泛涉獵,兼收并蓄,增長歷史閱歷,加深文化積淀,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專業素養.我一直都嗜好讀書,也一直堅定不移地相信一位好讀書的老師引領的學生也必將是全都好讀書,個個會讀書,人人多讀書.每天早讀課上,我都盡可能抽出點時間,捧起書來陪孩子們一起津津有味地大聲誦讀;每次導讀課時,我都會不厭其煩地勉勵學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大家要"勤動筆墨勤看書",相信"書都讀得來的人,就不怕有什么做不來的."孩子們在我的言傳身教之下,也漸漸愛讀書了,詞匯豐富了,表達順暢了,閱讀理解能力強了,口語交際與寫作水平也提高了.由此可見,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真的非常重要.

2,注重需求,挖掘學生潛力.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促使學生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實踐,并逐步內化成閱讀能力.教師要關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突出個性閱讀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開發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經常鼓勵孩子們"把書讀在臉上".我說:"小朋友,讀書要達到一種境界,就是能夠把書上的文字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再把自己的理解讀在臉上.這樣呀,老師只要一看你可愛的小臉,就能知道你讀得好不好."每當我用滿含微笑的目光專情注視著孩子們的小臉時,孩子們讀得格外認真.這樣,將無聲的文字轉換為有聲的語言,將無形的情感轉換為有形的表情,大大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有效地挖掘了學生的閱讀潛力.此外,我還非常重視做好以下兩點工作:第一是加強自主閱讀的指導.第二是切實保證自主閱讀的時間.學生是閱讀的主人,只有學生自己深入課文后的閱讀感悟才記憶深刻,體驗獨特.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充分地思考,感悟,體驗,探究,講求自主閱讀的效果,這樣閱讀教學方能扎實有效地落到實處.

3探問引導,張揚閱讀個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絕對不能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非常重視探問引導法,如教《從現在開始》一文時,我將各種動物的頭飾帶到課堂上,創設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扮演各自喜歡的動物角色,使情境直接訴諸于兒童的感官,以探問引導他們身臨其境,輕松進入課文情境.在教學袋鼠當大王時,我探問為什么動物們都議論紛紛呢 開始,學生有點語塞,我微笑著說:"別急,讓我們扮演森林中的動物依照袋鼠的生活方式來生活過日子吧."然后,我引導學生在小組里自主表演.當孩子們的表演不夠入味時,我就馬上用自己無聲的體態語,來提醒他們.不一會兒,"大象"開始叫苦說:"我這樣的龐然大物整天跳來跳去,不摔死,也會累死的.""蛇小姐"也跟著抱怨說:"我沒有腳,只能靠身體來走路,我怎么跳呀!"其他動物也紛紛跟著埋怨,大家都在互相訴說著自己的苦處.于是,我緊接著探問:"如果讓你來選,你會投誰一票 "這樣,學生以進入情境的模仿表演去學習探究,在角色體驗驅動下,產生一種巨大的導引效益,使學生在角色中去思考,去表白,去體驗個性化閱讀,學習效果當然不同一般啦.

三,一言一語總關情——傾情有效的閱讀

語文教師應該將真情注入我們的閱讀課堂,將關愛傾入學生的個性心靈,讓每一個學生生活在閱讀陽光中,使閱讀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扎實有效.我們應以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學的實際要求作為組織課堂內容與策略的依據.我相信:一言一行總關情,只要我們在閱讀課堂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立起平等對話的機制,讓師生共同構建有效的個性化閱讀模式,最終閱讀教學就會煥發生命的精彩!抓重點詞句,反復品讀文本等閱讀模式,相信很多語文教師都不陌生,在此我不想白費口舌,更不想班門弄斧.今天,我只想說點近年來我在閱讀教學中的點滴嘗試,與大家分享.

1,創設良好氛圍,激發個性學習的趣味性

"興趣是閱讀的老師,快樂是閱讀的動力."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閱讀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深入閱讀時,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如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課時,我故作神秘地說:"同學們,老師今天要帶你們去游覽一個熱鬧而又繁華的地方,請你帶上攝像機,拍下你認為最亮麗,最輝煌的鏡頭.呆會兒,咱們來評一評誰是最佳攝影大師." 教師富有激情和誘惑的語言魅力,巧妙地促進了學生與課文的有效對話,使學生一下子就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對文本的探索與解讀中去了.然后,我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品讀北京的亮麗與輝煌,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2,鼓勵自主選擇,誘發個性體驗的獨特性

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的不同,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我體驗閱讀的快樂,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從而形成獨到的見解,發展閱讀個性,提高閱讀水平.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這課時,我就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一塊"奇石"來品讀學文,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師:課文介紹了哪幾塊"奇石" 用心地讀一讀你最喜歡那一塊"奇石".

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自由讀書.

師:誰愿意站起來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奇石" 讀得好的我們聘請他當導游.

生讀后,用上句式:"因為——,所以——"說說喜歡的理由.

師生質疑小導游:請問"這塊巨石奇特在哪兒呀 "

師相機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

師:你還能用其它形式來表現黃山石的奇特嗎 其余小伙伴補充幫助.

以上教學通過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讀,用背誦,表演,編故事,當導游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方式來再現黃山石的奇特美,學生就會讀得更加有興趣,說得也更加有條理,對黃山奇石的美就有了更加深切的體驗.

3,增強內外結合,促發個性閱讀的有效性

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如果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將會對閱讀失去激情與靈性.因此,教師不但要扎根課內的范文導讀,還要千方百計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加大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目和各種報刊雜志,鼓勵學生在網上閱讀,學生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提高語文的素養.例如我在教《畫家和牧童》一文時,抓住圍觀的人"紛紛夸贊"一詞,要求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大家爭先恐后贊揚戴嵩畫技高超的情境,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激起學生感受夸贊的神奇魅力.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很多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夸獎贊美,文中用哪個詞語來描述的 從"紛紛夸贊"一詞,你讀懂了什么 有的學生說戴嵩畫畫本領高,有的說,戴嵩的畫畫絕了,大家都喜歡.我又問:"小朋友,你們什么時候也受到別人的紛紛夸贊 一定特別開心吧,快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教室里的小手馬上就高舉如云.嚴紅英說,她每天一回家就先淘米做飯,再認真做家作,爸爸媽媽紛紛夸贊她懂事乖巧;王昕銳說,他主動留下來做值日,老師同學紛紛夸贊他關愛班級;還有鄭思琪說,她給老爺爺讓座,車上的叔叔阿姨紛紛夸贊她尊敬老人,樂于助人……從學生喜形于色地回答中,我知道學生已經理解"紛紛夸贊"一詞,不僅從文本中理解,從自己的學業上理解,還從關心他人中理解,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理解的角度,加強了感悟的深度,使學生在理解的廣度和深度上強化了個性.課后,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在一定的語文環境中,把"紛紛""夸贊"等詞語運用得十分貼切,十分巧妙.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想,只要我們教師牢記新課程標準中關于個性化閱讀的理念,堅持在教學中貫徹執行,做到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兼顧,課內和課外閱讀結合,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融合,相信個性化閱讀之花將會越開越美麗!"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讓我們將趣味融進我們的閱讀教學,將鼓勵請進我們的閱讀課堂,將關愛傾入學生的個性心靈,讓每一個學生愉快地生活在閱讀陽光中,使閱讀教學更生動有趣,扎實有效吧!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

[論文關鍵詞語]小學語文 課外閱讀 有效引領

[論文摘要]課外閱讀的豐富性為學生的個體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通過對學生課外閱讀氛圍的營造、興趣的培養、方法的指導、習慣的培養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勢、新標準下課外閱讀有效引領方式,完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有效引領策略,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引導的實效性,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今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空前提高,知識、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膨脹著、裂變著,由此牽動了人類物質生活、文化與精神活動方面的改變。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方面,閱讀活動以銳不可當之勢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擴大課外閱讀量勢在必行。

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并用具體條款要求“注意積累語言材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明確規定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教學要達到大綱這樣的要求,不能僅靠課堂上的課文閱讀指導,還要指導學生在課外大量閱讀。

課外閱讀對提高小學生語文水平和獲取生活知識經驗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本文作了一些探討。

一、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

學校讀書環境是一種語言,良好的讀書環境的能夠激發師生的讀書欲望。把班級布置成一個小型圖書室,開展了“自給自足”式的補充圖書方式,進一步規范了圖書角的建設,學生的課外書籍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展出名人名言、經典詩文,乃至優秀學生的讀書自創“小名言”。如:“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面墻壁,都浸潤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我們學校早已把課外閱讀列入課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節課外閱讀課,它已成為綜合活動的主要課程。

二、培養閱讀興趣,讓學生愛讀書

興趣是閱讀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孩子讀書的欲望增強,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讀書能力,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

1、“以講誘導法”

孩子不愛課外書,從根本上說是對課外書缺少了解。老師可以利用各種契機,用自身的語言描述給孩子建立一個有趣的課外書表象,讓孩子產生對課外書的一種向往。每周三的閱讀課,我們根據不同的年級學生特點,適當安排一定的時間,引讀部分童話故事、成語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動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發學生強烈的看書欲望,激發孩子閱讀類似書籍的興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語道:其身正,不令側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每次讀書時間,老師也和學生一起讀書、筆記;每次讀書展示周,老師和學生一起撰寫讀后感、共編閱讀小報。我們用自身閱讀的狀況、頻率、習慣等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以師道的示范作用帶動孩子,讓孩子們在不知覺中愛上課外閱讀。

3、“賞識激趣法”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為了學生能保持讀書的熱度,在閱讀教學的開展中,老師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閱讀過程,發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為孩子某一做法進行激勵、表揚、喝彩,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我們還開展“讀書小明星”、“課外知識小博士”、“書香小姐”等榮譽的評比活動。我們通過多種途徑激發閱讀愿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傳授讀書方法,讓學生會閱讀

1、在閱讀中積淀閱讀方法

我們應當教會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發展多種思維,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以下介紹三種:

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對于一本書中的重點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教師指導學生地進行課外閱讀的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速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慨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

摘錄批注法。此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做到讀與思共,思與讀隨。

2、在活動中礪煉閱讀品質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地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展開各類讀書活動,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薦家”、“我是小小評論家”、“我是小小創作家”、“我是小小編輯”……,還可以是讀書經驗交流會,與作家面對面等,這樣一系列的活動開展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在活動中礪煉閱讀品質,提升閱讀品位,從而進入閱讀的兩良性循環。

3、在評價中培養閱讀情感

閱讀到一定的程度,學生也會在日記中有所表達。因此,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積累的語言特別重要。對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教師在修改文章時,用紅筆標出并加以好的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慢慢體會到正確應用積累的語言的方法。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語言實踐中運用語言、評價同學的語言。在辯論會上,在小記者會上,在演講會上,對學生在表達時應用的好詞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級制度中,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交流所積累的語言,積極進行展評,從而給學生一個舞臺,讓積累騰飛。

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是為了將來不用教”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教會學生做文摘卡片。讓學生置備卡片盒,避免散亂,每張卡片應適當留有空白,以備補充資料。教會學生不僅會做文摘卡片,而且還要求學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樣及時地不斷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隨時摘錄下來,指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去尋寶。

創造口頭交流信息機會,進一步加強指導怎樣選擇、積累有益信息,讓他們在交流中獲取更多信息。

“不動筆墨不讀書”。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以在書上做眉批,劃線打重點號,也可以邊讀邊思考,閱讀后用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體會、見解,督促他們做到勤動筆多看書,及時寫自己的感受,促進理解消化,提高表達能力。

在學生認真寫讀書心得的基礎上,定期利用語文課進行交流,評出優秀讀者給予表揚,做到以讀促說,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同時也領悟到閱讀和寫作的方法,學校或教師要適當地提供學生把閱讀的感受和習作展示出來的場地。

總之,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訓練能力的有益橋梁,而且更是大語文課堂所必不可確的一項重要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課外閱讀學習,讓課外閱讀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片| 国产a级毛片| 欧美xxxx做受欧美| 18禁黄网站免费| 日日婷婷夜日日天干| 国产 亚洲 制服 无码 中文| 成人免费无码不卡毛片| 中国女人free性hd国语| 久久人妻天天av|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精品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蜜芽| 中国老太婆bb无套内射| 一出一进一爽一粗一大视频免费的| 岳好紧好湿夹太紧了好爽矜持| 无码尹人久久相蕉无码|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野花社区在线视频最新|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 性人久久网av| 奇米777国产在线视频| 人妻蜜と1~4中文字幕月野定规| 一出一进一爽一粗一大视频免费的 | 国产gay男性奴视频网站| 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尿失禁|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国产六月婷婷爱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亚洲 丝袜 另类 校园 欧美| 熟女无套内射线观56| 中文无码制服丝袜人妻av|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