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12 11:30: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語文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和語文教學的新策略

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和語文教學的新策略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國曾頒布過《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時隔半個世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取代《語文教學大綱》又重新出臺了。名稱的“回歸”,不是歷史的重復,而是教育思想的“與時俱進”。

新《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了四個理念,但貫穿整個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卻是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傳授知識為本,或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以教師為中心,或是以學生為中心;是以被動接受性學習為主,或是以自主學習為主。這是新舊教學理念的分水嶺。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語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關于語文的工具性,過去我們講得很多。語文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腦思維的工具,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是人類傳承文化、積累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的工具。

如果認識到此為止,語文就可能陷入“純工具論”的誤區或“工具理性主義”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為某種需要而轉換職能、失卻本我,嬗變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語文就異化了。

語文作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體的人、社會歷史的人緊緊地聯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了人,語文就不復存在,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語文離不開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語文為個體的人所掌握,又顯示個性、具有靈性,是智慧之泉,是創造之源。語文反映社會歷史的變遷,積淀社會文明的精粹,散發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輝。因此,語文又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在語文課程中的體現,是依托“文”來體現人的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的課程。因此,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人的生命力、創造力的過程,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生命運動的過程。

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著語文教學以學生為本的新理念,決定著語文教學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真正價值。所以《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主人決定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新理念的確立,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新課程觀、學生觀、質量觀,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新理念指導下的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由于舊觀念的痕跡很深,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很艱難的、有時甚至是很痛苦的。人們常說,在歷史的轉折關頭,有人被飛馳的時代列車拋棄;同樣,在教育理念的轉變時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舊而被時代洪流所淘汰,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新教材的相繼使用,語文教學應該有哪些改變呢?

首先是教學重心要轉移。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

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就要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言“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上規定涉及學習興趣、自主意識、學習習慣、學習情境、學習方式諸方面,都屬于學生主體的意識和行為。

當前,對“學生主體”談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議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層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僅此而己,實際上是把“主體”虛擬化、抽象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是一個個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蘊涵著生命潛能的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近;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而常見的語文教學卻是匆忙地將具體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轉化為“用符號表現的專門知識。”這正是杜威堅決反對的把“學生知識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作為直接追求的事件。”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例如一位老師教學《貓》,學生發言踴躍。

學生甲說:我知道貓會抓老鼠,我很喜歡它。

學生乙說:我看見貓的毛黑白相間,摸起來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歡它。

學生丙說:我喜歡吃魚,貓也喜歡吃魚,我們都喜歡吃魚。吃飯時,我把碗里的魚給貓吃,它仰著頭“喵喵”地叫,好像說,謝謝你!我和貓是好朋友。

第一個學生是從貓的作用來談的,他喜歡貓是基于“告訴”獲得的知識。

第二個學生是從貓的外形來談的,他喜歡貓是通過感知獲得的經驗。

第三個學生是從“我”和“貓”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上談的,他喜歡貓,是一種情感的自我體驗。

應該說,第一個學生講的,不足為奇,通過“告訴”即可獲得;第二個學生講的是通過感知獲得的經驗、真切可信但缺乏獨特的視角;只有第三個學生講的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值得珍惜。

語文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教師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占有者和闡釋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說教者”。要真正蹲下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交朋友。教學是師生共同享有的快樂的生活,教室是師生共處的生活世界。當前,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重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重構一種新的教學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語文教學要改變教學策略。所謂策略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運用的方法、手段、途徑的總稱。由于語文教學綜合性強,應研究與教材和學生實際相適應的語文教學策略體系。當前,對單個教學法的研究比較多。應該說,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從特定的理論出發(有我國傳統的教學理論,也有從前蘇聯和西方引進的理論)

通過實證性研究使傳統的現代化,國外的本土化;有的是從本地本校的帶有個性色彩的成功經驗出發,經過提煉、加工、推廣,使個性的共性化、經驗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統化。雖然有的教學方法還缺乏理論構件,甚至還帶有“經驗色彩”,但由于是土生土長的,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比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學法實驗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經驗,又注意對傳統的繼承和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對這些語文教學改革實驗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

當前對教學策略研究的著力點是把零散的個案研究體系化,把單個的教學實驗研究置于一個大系統中加以整合。可以說,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多種方法巧妙的組合。如何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藝術,因此“課程標準”強調“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銜接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于“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還應讓學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探究性學習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采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由于每個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興趣愛好迥異、性格氣質有別,應提倡結論的多樣化。允許暫不作結論,把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去尋求解答。

探究性學習就是個性化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揭示了閱讀活動的本質。按照伊瑟爾提出的“空白”理論,他認為,文本給讀者留下不確定性的“空白”,在閱讀活動中等待讀者用想像去填充。讀者必須依靠自己去發現文本潛在的密碼,這也就是發掘意義的過程。讀者在發掘和填充“空白”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再一次創造,所以閱讀是一種創造活動。個性化閱讀又是一種體驗性閱讀。闡釋學主張對話,在讀者和文本的對話交流中豐富著文本和自我。在交流過程中,讀者和文本實現了相互融合,這種融合就是一種獨特的體驗。閱讀體驗有兩個特征:一是情感性,讀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為基礎的,情感貫穿了整個閱讀活動;二是整體性,閱讀體驗是以整體感知為基礎的,而不是在對每一個字、詞的分析上,因此要強調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要變教師發問為學生提問。提倡教師少問,學生多問。并非一概反對教師提問,而是反對那種瑣碎的無思考價值的提問,反對那種不能激發學生想像力、思維力的提問,反對那種淺顯的無回味余地的提問。怎樣看待“帶著問題讀”?這個提法本無可非議。因為循疑而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是古訓中的讀書要旨。要不要每一個段落都要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讀書呢?如果這段課文明白如話,學生一讀就懂,有必要去提問嗎?如果這段課文想像空間和思維空間很大,學生通過讀、思、議可以自由發揮、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師用一個問題框住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呢?如果這段課文確實難以理解,學生不知從何入手,教師在課文的“節骨眼”上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讀書中找答案,也未嘗不可。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要重感悟、重語感訓練。“好讀書,不求甚解”。只要學生通過上下文在一定的語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確,只求明了。

重讀書,特別是重自讀、重自由讀書。當前,語文課上齊讀太多,整齊劃一、氣氛熱烈,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齊讀太多,教師不便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讀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久而久之,還可能出現“濫竿充數”的“南郭先生”。因此,對“齊讀”要適時、適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積累,包括課內積累和課外積累。對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語言積累,佳詞妙句、古詩、兒歌、精彩片斷都應要求熟讀成誦,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語文學習,不是先學語言規律再去說話、作文,而是通過接觸大量典范的語言現象,自己去悟出語言的規律和法則,所以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語文學習是“舉三反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大量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學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為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識字教學“注重教給識字方法”,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有條件的學校還要求“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的閱讀”。作文教學“應注意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讓學生在習作實踐中學習觀察的方法、構思的方法、表現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現“表現”這一概念,頗具深意。“表現”是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中將主觀意愿和客觀事物結合、反映個性心理的一種寫作方法,是習作的個性化行為。作文教學強調“寫真實”是正確的,但在寫真實的前提下要引導學生善于表現“自我”,表現有別于他人的主觀感受、主觀體驗。學生個性化作文是學生個性心理的獨特反映,這種獨特性常常閃爍著創新的火花。

此次《語文課程標準》,不再強調每課必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也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多種樣式并存。

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入手來設計教學結構。但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表達思路。有時,學生由于預習不充分,究竟對哪一段感興趣說不出所以然,而是隨口應答,教師應分辨真偽,作出正確判斷。

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在讀書中,遇到疑難處,自己運用工具書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從旁指點。讀書是一個過程,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教師在讀中相機指導,或矯正目標、或提出要求、或糾正錯誤、或進行激勵、或梳理歸納。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和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要打亂學生的思路。

“披文入情”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朗讀、培養語感,加強默讀、自悟自得。把感悟語言和體會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在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學習積累和運用語言。

讀的過程應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制定讀的目標、確定讀的重點、選擇讀的方法、評價讀的效果,都應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師生共同商定。

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組之長,師生共同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

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自學其他段落。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于創新。

總之,所有的課都應強調適合學生實際水

平的自主學習,要改變那種逐詞、逐句、逐段分析課文的方法,改為重點精讀、非重點略讀和瀏覽。改變繁瑣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課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特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新的教學計劃出臺后,語文學科由原來占總課時的30%左右減為占總課時的20%~22%,課時減少,閱讀量增大。中、高年級課文一般為35篇(包括精讀、略讀),所以必須研究長文短學,一般是一篇課文一節課學完。充分利用學一篇帶多篇的方法,實行能力的遷移。教師要吃透教材的重點、難點,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講深講透。要改變那種慢節奏、低效率的教學,強調提高教學效率,向40分鐘要質量。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精煉,不講或少講那些“正確的廢話”,教師不重復啰嗦,學生也不重復別人的話語。各個教學環節要嚴謹有序,不為一些細微末節的問題浪費時間,也不要為某個學生的無關問題影響教學進程。

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展,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惟有創新型的教師才有教學的創新研究;惟有教學的創新研究,才會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

語文教學論文:淺談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

[作者] 白波瑞/張雅麗

[內容]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總是把一定的觀念、思想和感情灌輸給學生,這就是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統一,即德育與智育的統一。

德育和智育本來就是語文教學的兩個方面。人們在讀文章的時候,語文形式和思想內容總是作為一個整體呈現在面前。一篇課文本身就起著德育和智育兩種作用。課文是思想內容和語文形式的統一體,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表現內容,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承、互相促進、辯證統一的。

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主導者,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觀念:首先,語文教學一定要進行思想教育;第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這也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的。特別是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在進行語文知識教育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革命理想前途教育等是改革開放的需要,是培養共產義事業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我們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語文教學一定要進行思想教育

作為基礎課、工具課的語文,其主要的任務便是教給學生一定的語文知識,諸如認字識詞、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語言表達、語法修辭等等。但是,由于語文課本身的因素,使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特征,這就是在課文的字里行間無不包含著創作者的思想、觀念、情感,無不反映著創作者所處的時代的特征,這就使學生在學習其文學藝術的同時,必然地受到作者意識的熏陶。現行的中學語文課本所選取的文章,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語文教學只進行單純的語言文字教學,那么勢必削弱語文在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人才中的重大作用,同時也使語文這門學科變得蒼白無力。因此,語文教學一定要進行思想教育。

《七根火柴》是初中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講述全文以七根火柴為線索;只是理清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只是理解象“擠”呀、“捧”呀幾個準確而又傳神的詞……那么就無法體現在革命戰爭的艱苦環境里有著不尋常意義的七根火柴,就不可能理解無名戰士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價值和意義,更不可能培養學生的遠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集體主義感情。只有在課文分析中適宜地滲透思想教育,無私奉獻、革命事業至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強烈的責任心等教育,才能使無名戰士這一光輝形象站在學生面前,并被學生所理解、容納、敬佩。也只有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學生充分認識“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才能使學生正確把握環境描寫的作用,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貼切、生動的比喻的效果。也只有在分析結構、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時,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學生不僅理清全文脈絡,把握情節的發展,了解人物的性格而且提高認識、學習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甘做革命火種的精神,進而繼承先烈遺志,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事實上,課文由于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在進行語文知識教育的同時,也必然要進行思想教育。

魏巍的著名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集記敘、議論、抒情于一身,融典型材料表現中心、多角度反映中心于一體。在教學過程中,任何一位教師都不可能只是教授通訊的寫作特點,更不可能撇開中心思想而只講授如何選材、組材。只要進行通訊寫作知識的教學;運用典型材料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教學;記敘、議論、抒情綜合方式的教學,就必然要進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而且也只有在語文知識教學之時滲透這些教育,才能講活本文,講透本文。

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

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是依托于語文教學而進行的,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是思想教育的載體,思想教育不能離開語文教學而獨立存在,否則就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想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特別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良好的道德風尚教育和社會主義民主教育時,離開具體的語文教學,那么就是空口教育,或是穿靴戴帽,意義不大,效果不明。如果我們教學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和《競選州長》,在理清情節發展、分析人物形象、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和資本主義假民主之后,舉出發生在我們這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的一兩件典型事件,贊揚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友愛和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那么效果自然會好。比如某學生得了白血病后,全國各地的男女老幼、工農商學兵紛紛伸出友誼之手給這位并不認識的學生捐錢獻物,挽救了這個垂危的生命的例子;人民代表共商國家大事的政體的例子等。通過鮮明的對比,使同學們對社會主義的優越制度具有了明確的認識,而且印象深刻。

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融匯于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達到教育目的,而且天衣無縫,使學生在耳聞目睹中得到潛移默化。相反,離開語文教學或偏輕語文教學而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會歪曲語文教學的本義。

我們在聽德育滲透教學的實驗課時,觀摩了一位同行的《蘇州園林》的教學實驗課。從教學目的來講有三,一是學習從幾方面來說明事物的方法;二是學習本文的準確用詞。(此二者為語文教學內容)。三是通過本課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此乃思想教育范疇)。這位同行的導入還是簡明扼要的。轉入分析之后,卻發生了變化。當教學進行到第二段“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近景遠景”時,這位同行開始旁引博證,從蘇杭開始,南下漓江,北至頤和園;從北京的故宮到沈陽的故宮;從萬里長城到長江黃河;從三山五岳到蒙古草原,從洛陽牡丹到園林建設……歷數我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奇花異草,還不時插入對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的稱頌、對祖國秀美河山的贊嘆,并且交流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最后落腳在:我們應當為生長在這樣的國度而自豪,我們應由衷地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應該為祖國的經濟翻番、為祖國的美好明天而勤奮學習。

整個一節課,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具有濃厚的感情;學生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具有極大的興趣。這節課教師的“講演”,確實使聞者頓首,聽者動容,從德育的角度來說學生受到了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從智育的方面來說,這節課的教學則是失敗的。因為這位同行把德育和智育割裂開了,使這節語文課變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課,更恰當地說是變成了“導游課”。這就使語文失去了它應有的功效

。這位同行所犯錯誤就是沒有把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放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而是偏輕了語文教學而進行單純的思想教育。 顯而易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不僅關系到德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智育的成敗。所以,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這是很有道理的。

三、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與智育是辯證統一的

在語文教師隊伍中,有人主張德育與智育應該分開,只進行智育;有人(文秘站:)擔心德育和智育結合會降低語文質量;有人熱衷于單純的德育說教。

有人主張語文就是語文,思想教育是政治課的事,否則何必有政治與語文的區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它違背了“文道統一”的原則,人們無法也不可能把作家的思想、觀念、感情與他的創作截然分開。純純粹粹的文學是沒有的,所以語文教學也不可能把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分開,況且教師還是有思維、有感情的呢!

不要耽心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相結合,會忽視或削弱語文學科的特點,會降低語文教學的質量。那種丟開語文形式,不引導學生切實閱讀課文,只做空泛議論,穿靴戴帽的所謂“思想教育”,也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因為,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掌握篇章結構的謀劃和領會思想內容是統一的。只有通過理解語言文字才能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反之,也只有在領會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對文章的語言文字的運用理解更加深刻。

語文教學中的“德”與“智”的關系處理得當了,會收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思想教育提高了學生的認識,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有正確的觀點作為指導,這對迅速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學生閱讀范圍擴大了;理解能力增強了,寫作能力提高了,又有利于提高思想覺悟,加深和擴大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根據各年級、各單元、各課文的實際情況,正確把握、運用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關系,從整體上、實質上體現語文教學中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關系,定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一首律詩《春夜喜雨》中寫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雨”不正是思想教育嗎?這“風”不正是語文教學嗎?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雨”也完全應該隨著“風”,在那恰如其分的“時節”“發生”,“細無聲”地滋潤滿含希望、理想的花蕾、綠葉及其細根,當我們“曉看紅濕處”時,那自然是花重“神州地”。

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師的審美能力與語文教學

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審美能力,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本文擬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一下語文教師審美能力與語文教學的密切關系。

一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審美也必然從感知開始。審美感知力要求主體對美的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領悟。語文教師缺乏審美感知力,就會成為語文教學的門外漢。

語文教師的審美感知力表現在善于從語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審美對象,不輕易放過一字一語,又能從整體上去把握,透過語言所描繪的形象去作深層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進入美的領域,領略美的意蘊。感知力還要講究快而深,將審美內容盡快傳遞到大腦,促進主客體的和諧。雖然對美的感知側重于感性直觀,但它也是一種社會意識活動,積淀著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審美感知力包含有選擇力,這對教學程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導性。

語文教學的審美感知力既要求對色彩、音韻、節奏、結構等形式因素有敏銳感知,更要求以豐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靜止的文字,轉變為鮮明可感的形象,因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現”(黑格爾),而語文教師的這些審美感知力不只是為了自身的審美愉悅,而是為了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中的美。語文課文大都是藝術精品,儲藏有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美:有感情激越的詩歌,有文辭優美的散文,有條分縷析的說明文,有邏輯嚴密的議論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內容的生活美,講究形式與內容統一的藝術美。如果語文教師缺少對審美對象的感知力,就感知不到作者的創造之美,美文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無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讓學生感知到美呢?

有了審美感知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盧梭語)語文教學強調文與道美的統一,語文教師的審美感知力有助于語文教學運用漢語這種具有豐富的美的資源的語種,展開優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辯,展示生動的審美場景,使美質像春風細雨般滲入學生心田,讓學生體驗美,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無論是識字教學、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只有語文教師具備了較強的審美感知力,才能抓住形象性、情景性等引導和培養學生感知形體、結構、意境的美,并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

審美感知力需要生活底蘊,語文教師應不斷積累生活,豐富自己的閱歷,拓寬自己的視野,才能左右逢源,從多方面深刻地感知美,能夠認識文字形象美,感悟語言音樂美,品味詞語意蘊美,領會句式變化美,把握整體風格美,從而把語文課教“活”、教“實”、教“美”,讓學生在對美的感知中獲得高品位的陶冶,使師生的情感交流自然默契。

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是一座百花盛開的園地,這里處處有美,萬紫千紅,美不勝收。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敏銳的審美感知力,才能在美的花園中領略到美,并帶領學生進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態的美,使師生都體驗到審美的愉悅。

二審美鑒賞力是比審美感知力更高層次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必須具備這一能力。鑒賞力指對審美對象的欣賞評判能力,既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美丑識別,也包括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性質的深刻理解,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類型、形態的領悟。審美鑒賞力的形成,不僅要有扎實的美學知識作基礎,還須有一定的審美觀念、趣味、理想作為鑒賞標準。

現代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師的審美鑒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須做到高屋建瓴,獨具慧眼。審美鑒賞力的構成需要豐富的情感,需要有準確的評判力,還需要有審丑能力。

美是連結情感的紐帶。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審美鑒賞是一種藝術認識活動,它始終伴隨著活生生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反應。贊可夫說:“審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語文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審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力量,認識美的本質。

語文課文都帶有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體現著作者的審美理想。語文教師首先要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情感,使自己從作者崇高精神美和自身創造的價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強烈的鼓舞。情是文之根,語文教師抓準了它,就可以轉變成學生之意,從而使他們品嘗到尋幽攬勝的樂趣。

語文教師情感應隨作者感情波動而波動,決不偏離開作品的感情基調。激昂時慷慨動情,使人共鳴;悲壯時義正辭嚴,令人動容;委婉處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融美于心靈,啟開心扉,觸發情思,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又必須有理性的穩定的審美情感,只有形成這樣穩定的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語文教學的情感節奏,使學生的審美情感趨向穩定,以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這種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審美情感傾向,是語文教師審美鑒賞力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語文教師一旦具備了豐富的審美情感,不僅可以縮短與作品的距離,而且可與作者的美的情感溝通,正確把握作品的基調和節奏,并從初入到滲透再到共鳴,準確而有效地把它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產生不可言喻的美感,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之在“想象里滲透一種內在的欣喜和滿足”(愛迪生語)。

語文教師的審美評判力是其審美鑒賞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評判力是對審美對象的美丑、好壞、高低的分辨和評價能力,這樣的評判比科學認識的評判包含著更為復雜的心理因素。它需要建立于高尚健康的審美觀基礎之上,在方法上要對審美對象進行綜合分析、概括、比較,以準確地評判審美事實和審美價值的意義,分辨良莠。因此,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審美評判力,才能透過形象,透過表象,通過理性的審美評判,挖掘其本質。課文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具有作者獨特的藝術美感,語文教師應具備把作品放在它所描寫的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進行評判的能力,這樣才能抓住課文的顯著美學特征。如對柳永的詞與蘇軾的詞進行比較評判,我們只有把準當時的時代脈搏和文學傾向,才能對婉約派詞人表現出的情思纏綿、清麗飄逸的陰柔之美和對豪放派詞人創造出的激昂慷慨、豪爽明快的陽剛之美有深刻的認識,并認識不同作家的風格和作品內容的進步性與歷史局限性。

語文教學論文:淺談語文教學的情感教學

余海晏

為徹底推進素質教育,國家從多個方面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改革。在語文學科領域,人們也極力摸索著教育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希望改變目前這種“少、慢、差、費”現象。我想在這里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的重要性和具體措施,希望能為素質教育略盡綿力。

語文教學的情感教學雖然也提了很多年,可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舉個簡單方面,按常理說,師生之情是逐漸深厚的,可長期以來有個怪現象:許多語文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疏遠的,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是因為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或者多半帶有“畏”的成分。真正的情感是達不到的。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是流于表面的、膚淺的,更談不上關心愛護;而因為學生不遵守紀律或偶爾的不敬造成師生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學生的情感是麻木的,對老師的辛勤勞動視而不見,對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清不楚,更別說報答;對同學毫不關心;對什么都沒有熱情。這樣的學生,教師再不用情感去打動他們,后果不堪設想。

從心理學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為中介的人對客觀事物和對象所持的態度和體驗。”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應該是改善和發展學生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需要,從而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和

對象持正確的態度和體驗,既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這種需要說白了就是對語文知識的興趣。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從野心和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誠中產生。”哥白尼對天文學的不懈追求,自己說是源于“不可思議的情感高漲和鼓舞”。“興趣與愛好就是一種同愉快情緒相聯系的認識傾向性與活動的傾向性,它能推動人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探索追求真理(華東師大《心理學》)。列寧認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這就是說追求真理,學習知識,鉆研學問都需要情感。法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認為,人是發展與教育的過程,經過若干階段才真正成為人,所以需要借助種種作用來促進成長,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來促使學生個性化,加強人與人的接近和合作,因此,教育應該輔導學生感情的發展。情感,一方面是精神發展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基礎。

從學科本身來看,雖然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但同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綜合性等特點,使語文學科不可避免地具備各種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而,無論新舊大綱都強調它的人文性。這表明語文教育的目標,不應再一味追求培養知識淵博的人,而是具有獨立判斷的、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素質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關鍵位置。人文教育的核心我認為就是情感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更把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作為最重要的目標。 用什么去喚醒學生?情感是最好的武器。

我這里所指的語文情感教學,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 師生情感 中學生正處于一種特殊的心理階段,反抗意識、破壞意識特強,如果教師不以情感去打動學生,引導學生,而老是采用高壓手段,必然會造成師生矛盾加劇,也不能體現素質教育提倡的人文精神,發現和發展學生個性的教學目標。師生間保持正常的情感十分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必需熱愛自己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學生,心甘情愿地為學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學生自會熱愛和尊敬老師,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這中間,老師是主體,不僅體現地課堂上對學生的鼓勵和贊賞,更體現在課后你改作業的一圈一點,你的一笑一怒,一次輕聲的問候,一下柔和的撫摸,都可能改變你在學生中的印象,甚至影響他的一生。很多都認為這道理很簡單,甚至有人認為這與語文教學沒有根本的必然的聯系。這些想法都是天真的、近乎荒謬的。

二、 教學手法的情感 這是情感教學較高級的形式,是教師同行需認真研究的。我談談自己的做法:

1、 充分使用多種教具,特別是現代化的教具,用以增加直觀性、生動形象性,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

如學習《在烈日和曝雨下》,就可以看電視劇《駱駝祥子》選段,先看電影《祝福》再學魯迅這篇文章,選放許多荷花的精彩幻燈片一定有利于《芙蕖》的教學;學生的情感被提到了高潮,學習興趣高漲,教學定會事半功倍。

2、擴展課本知識內容。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點科學知識,生活小常識,先進理念,一兩句或整首詩詞,欣賞名篇名著,有助于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更讓他們感受到知識的海洋是多么的寬廣,且有無窮樂趣。這樣以課本教學帶動課外知識的學習,又以課外知識的補充促進課本教學任務的完成,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3、深入生活實踐 很多專家都提到語文外延大到生活。我認為哪一個外延又不是大到生活呢?否則學之又有何用呢?但語文學科確實與生活聯系得很直接、很緊密。根據這一特點,盡量把課本知識、把寫作放到社會生活這個大課本、大課堂、大學校中

去上,讓學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獲取第一手感性材料,從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諦、知識之可貴、世界之精彩。 4、教學語言生動、豐富 語調適當,語氣適度,詞語豐富,幽默風趣,就象說書藝人的鼓琴之類,是對教學內容的有力陪襯,是調動學生情感的有力的武器。若果教師教學語言干癟無味,象老和尚念經,只會把篇篇情感豐富的好文章教得七零八落。學生再也不把教師奉為神明,一見語文課就哀聲嘆氣,一會兒就“魂”飛“魄”散,完全失去興趣。

5、課堂結構靈活多樣 依據文章本身特點及學生理解能力與興趣點,選準課堂教學切入點,力爭一開始就抓住學生,做到既環環相扣, 又有張有弛,把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地位充分體現出來。采用多種形式的競賽,形成一股比學趕幫超的學風,在競爭中學習,在斗爭中求團結。或把課文改編成小品、劇本,師生共同表演,讓學生從中體會文中的深刻含義,受到啟發和教育。

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的課堂結構,都應該注意詳略得當,快慢適宜;注意啟承轉合;注意學生心理特點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都應該用真情去打動學生的心靈,才能使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才能使他們產生強烈興趣,克服困難,學好語文。

三、 教學思想內容的情感

1、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主要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通過什么交流?主要還是課文的思想內容。

如師生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的事件、人物性格特征,主題思想的探討,達到教育學生,師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溝通的目的。

在學習《祝福》時,有學生提了一個“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問題。我按照一般書上說法,不假思索地說是受了封建禮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同學當既站起來反對:“老師這是牽強附會!難道對愛情的忠貞就一定是封建禮教嗎?更何況祥林嫂還沉浸在剛剛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我肯定這位同學的獨特見解,同時闡明我們分歧的原因是對祥林嫂的情感立場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場,而我是站在同情的立場。同學們熱情高漲起來,形成兩派。經過爭論,基本同意了我的看法。我又趁機解決了幾個問題,一堂課就這樣輕松完成了。

把課本內容有目的、有方向地遷移。如《小橘燈》中小姑娘由于險惡的環境造成了她對陌生人的充分戒備心理。那么“我”是采取哪些方式消除了小姑娘戒備心,使她對我萬分感激和信任,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真誠。同時引導學生談談同學之間如何消除隔閡,共同進步。這樣與生活自然聯系起來了。既提高了學生探究語文的興趣,又引導學生學會認識和判斷他人情緒,從而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當然,以課本中的特殊人物、特定環境去感染,教育學生也是情感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2、寫作過程中培養學生情感 當代中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千人一面,情感干癟的弊病,究其原因乃平時不注意感悟生活點滴,不喜歡接觸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視作品,以至于對社會和生活缺少應有的熱情,寫成文章也便不疼不癢,干澀生硬。文章乃作者感情之載體,無情之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潑燦爛,不久便會枯竭而死;情感充沛之文章,則匠心畢現,文心斐然,如夜花千樹,觀者如潮。

若作出至情之文,須行“有情之舉”,其義有三:

第一,“有情人”終成華章。

一個善良淳樸的人加一顆敏銳善感的心,這是寫文章的情感基礎。反之,一個人如果渾渾噩噩,不僅不善感,甚至連最起碼的道德情操都沒有,他一定寫不出情感充沛的文章。

第二,以“情眼”看世界。

既是有情之人,為了寫出有情之文,必須以“情眼”看世界。一支摔斷的筆,一塊其貌不揚的石頭,如果用我們的情眼去看,便可以看見價值、看見輪回,在這些不能再普通的東西上面,我們也能演繹出許多曲折婉轉可歌可泣的故事。死的客觀世界會因為人的情感的附著與滲透鮮活起來,文章也會字立紙上,其間人物便會栩栩如生,情感便會充盈飽滿。

第三,“情”注筆端,一氣呵成。

其義又有二:一曰我手寫我心,字字當泣血;二曰以己之心,推人之腹。

總之,情感教學應貫穿于我們語文教學的始終。它以教師的情感為中心,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的過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呼喚人文精神

[作者] 徐學飆

[內容]

從我們感受到的語文教學實際情況看,語文的內涵在趨向窄小,課堂教學活動內容多是語言、語境、語體,以及適應達標所設置的可操作目標教學等,而對與它相對應的語言以外的文化意蘊的關注較少。所以有識之士稱,人文性在減少,語文教學在呼喚人文精神。

什么是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關系又如何?于漪老師說:“漢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它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漢語和其他民族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統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工具。”就是說,離開人文性就無從談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過具體的人文性表現,沒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近若干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似乎也受到文學和哲學理論上的“語言就是一切”的所謂解構的后現代主義的一定影響。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中國語文不應只偏重語言,較多強調工具性,因而語文內涵小為文章學,寫作學,修辭學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應試,幾乎整個教學過程受制于中考高考。究其實,語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直接現實,它是中華民族極其豐富的人文精神的薈萃。每一篇目,特別是那些名家名篇,確實奇妙無比,它充滿我們民族風俗、倫理、審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們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而決不是沉默無語的木乃伊。如若不認真繼承先輩留給我們的這份寶貴遺產,我們就是愧對作家及其作品了。

作家們是怎樣完成這些視同他們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是他們的靈與肉。有的一輩子就寫那么一部或幾篇,作品是他們人生的升華。最有影響最有藝術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肯定是作家傾全部生活積累和心血所作,當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故而有“滿紙荒唐言,一 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的感慨。現代文學巨匠魯迅這樣來形容他走過來的艱辛的文學之路:“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瘦弱,也以為快活。”

課文是作家以身家性命換來的藝術生命,是不朽的。我們作為“傳人”,要把這兩種生命的真諦加以體悟和感受,要把它傳達出來又傳授給學生,這僅靠字斟句酌地提問“為什么這樣表達”的思考是遠遠不夠的。頭等要緊的是弄清其所承載的全部內容、情感信息和深層意蘊。駒篇《背影》為例,此作注家甚多,而供師生使用的相當一些教學參考資料過分沉湎于詞句的直白釋義,卻疏于對《背影》的整體把握。葉圣陶先生認為朱自清先生詳寫父親買橘子和下車走去混入來往人群的里頭,在南京游逛一天則一句帶過。有父親過鐵道的描寫,有不多的然而很有味道的語言描寫,作者請父親回去的當兒,父親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在買來橘子將要上車的當兒,父親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在走了幾步回過頭的當兒,父親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這里頭含蓄著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我們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仿佛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以上意思及引文見葉圣陶的《文章評改》)以上同時又為實寫,在“撲撲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輕松似的”一語是作者眼睛里看出來的,都是別人很難體會出來的,所以又是必需的虛寫,這就把父親極情愿去做而又做好了的心情完全明白了。

所有詳略虛實這些表現手法,都服從于文章這樣的主旨,“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敘述的主腦,從其間傳出父親愛惜兒子的一段深情,”(葉圣陶語)即做父親對兒子的親子之情,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自始至終以愧疚的心情和口吻出之,這樣既反襯了父親如此這般的疼愛兒子,又傳達出兒子對父親在家庭困頓之中仍念著自己的深深的感激,從而深沉而又酣暢地表現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子之情。

孔子的“父父子子”,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認定的倫理道德準則。孝敬父母,疼愛子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背影》的根本思想內容,這也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內涵,在今天強調這些仍然很有規范倫理道德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在“為什么”上做文章,卻不在“是什么”即作品的旨歸及其涵蓋范疇下功夫,不善或根本不去挖掘、闡發和弘揚人文精神,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豈不是太言之無物因而蒼白無力了嗎?換言之,人文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稱屈原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的詩作是“史詩”,魯迅是“民族魂”,就因為在他們身上及其作品里有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他們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風格,尤其是屈子的雖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杜工部的“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胸襟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求,魯迅至死仍“一 個都不寬吮的硬骨頭,都是源自民族文化熏陶,最終又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部分,他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他們的作品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他們的作品表現了民族特有的風骨和美感。這些是語文教學應當重視的人文精神。

這里我們著重談談魯迅及其作品。

作為現代文學奠基人的魯迅,像歷代杰出作家一樣,他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無論是“達”還是“窮”,無時不“兼濟天下”,魯迅思考的持久和深遠無與倫比,例如對國民“劣根性”的思考,文化問題上的繼承和創新,特別是對待敵人和錯誤的觀點毫不妥協的態度,這些是魯迅的風采,是其雜文的重要內容,魯迅曾盛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實他自己的創作同樣是藝術精品,其獨樹一幟的雜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塊豐碑,堪稱出色而獨特的史論。

有兩件事給魯迅以難以磨滅的印象。一是到日本學醫,從幻燈片上看到日俄戰爭期間,中國人做俄國人的偵探,被日本人捕獲,要槍斃了,卻有一大群中國人在圍觀。這在《藤野先生》、《(吶喊)自序》等文反復提及,足見給魯迅刺激之深,以至后來促成了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道路的重新選擇。另一件事是浙江嵊縣人王金發被他所釋放的殺過秋謹的謀主所加害。關于王金發其人,魯迅在曾收入過語文課本的《范愛農》一文里提到過,而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里,王金發被害公案成了魯迅“痛打落水狗”這一立論的極有份量的事實基石。

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我們對這一事實和立論的關系的解析,不宜止于一 般論據和論點的的關系。這里表現了魯迅一種持續而深入的思索,這烙印于心靈深處的一個歷史教訓,簡直夢縈魂牽,表示了魯迅對民族命運的一如既往的關切,同樣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歷史的積淀,這種憂患意識和熾熱情懷,正是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征。這是魯迅作品中不

容忽視的人文性。魯迅的思考在螺旋式推進中發展,終于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思想飛躍,這一切都毫無例外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乃至譯作中。魯迅的思想歷程始終和民族、時代同步,所以如果說魯迅的小說可以當作歷史來讀,那么他的雜文視為別具一格的現代史論無疑當之無愧。前已論及,由舊民主主義革命上溯,由王金發血的教訓而及許多血的事實,針對有人指責革命者“嫉惡太嚴”“操之過急”的叨叨不已,魯迅沉痛而深刻地指出,“漢的清流和明的東林,卻正以這一點傾敗,論者也常常這樣責備他們。

殊不知那一面,何嘗不‘疾善如仇’呢?人們卻不說一句話。假使此后光明和黑暗還不能作徹底的戰斗,老實人誤將縱惡當作寬容,一味姑息下去,則現在似的混沌狀態,是可以無窮無盡的。”魯迅從殷鑒不遠的史實分析入手,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血淋淋的階級報復,不能對敵人姑息遷就,這雖逆耳卻又是誠懇的忠告,正是魯迅雜文戰斗力量之所在。出色而獨特的史論色彩,是魯迅雜文有別于他人的顯著的藝術特色,有史實的史識,語言幽默,內容寓莊于諧,所以魯迅雜文卓有建樹。這種特有的風格,又富有西方尼采那種哲理,這顯然得益于作者中西合璧的深厚的文藝修養。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當然也不是表現了魯迅對某一次變革或改良的痛惜,甚至也不只是對當時的章士釗、林語堂、楊蔭瑜妥協態度的不滿,而是對根深蒂固的“費厄”(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民族劣根性?)氣味甚濃的“中庸之道”的反思。魯迅不是專治歷史的,然而他研究、評論歷史事實,總有著鮮明的現實目的,他迥然不同于在故紙堆里討生活的“學者”。例如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章,也不僅是為先生廓清迷霧,列出功過是非,以正視聽;而更重要的是表現懇切期盼革命者要革命到底,不要只拉半截子革命車,應該效法先生早年的銳氣。

近現代史上有影響的事件還有徐錫麟被害、辛亥革命、、“三一八”慘案等。對這些事件,魯迅均以莊重的史家筆法,或融入小說以警世人,或切入雜文直接剖析,總想讓這些教訓轉化成思想庫里的寶貴財富。及至晚年,當譯完西班牙作家阿.&127;巴羅哈小說時,魯迅還想起少小時1894年中日戰爭之際,明明前線吃了敗仗,中國海軍全軍覆沒,民間竟還流傳著劉(永福)大將軍用法術大破日本海軍的荒唐故事。魯迅的傳世之作《阿Q正傳》的創作思想最早便是從這萌生。魯迅的作品就是這樣的基于對許許多多歷史事實的深入觀察、認真思索和長期積累的產物,是緣于現實的有感而發。

讀魯迅作品,你會覺得魯迅從遙遠的歷史源頭走來,一直走到我們中間,走到現實生活的矛盾沖突中,走到人們的心里。魯迅就是這樣的跟我們血肉相聯,魯迅作品的活力來自它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所以它有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這也就是魯迅作品的人文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吸引人們的是五彩斑讕的內容,是不可抗拒的邏輯力量,是耀人心目的思辨色彩和審美情趣。

總起來說,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語文教學不應該只為應試而存在。它要真正擔負起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充實人的修養的責任,強調工具性(這比較容易考查)的同時,務必也充分注意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雖然比較難考查,卻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可舍棄,因為舍棄人文性,工具性也無從談起,這就“兩敗俱傷”了。作品是人文精神的一種載體。鑒于種種原因,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在變弱是事實,我們必須給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以應有的地位。

語文教學論文: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表現力、參與性和受控性強的特點,達到既能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又能培養能力和情趣,提高能力的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幾年來我通過嘗試和探索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欣喜地看到它在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效果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作用,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一下幾點體會:

1.合理采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明顯感覺到,上課前如果運用音樂、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手段導入新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更易于被學生接受。運用音樂導入,例如講授《音樂巨人貝多芬》《黃河頌》《雷電頌》等課文時就可以采用音樂導入。以《音樂巨人貝多芬》為例,導入時可以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由震撼人心的音樂過渡到貝多芬的坎坷經歷再到偉大的人格。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加深學生對貝多芬的音樂、人格的理解。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適當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導入新課,在課的起始階段,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有效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

2.結合課文需要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說明文教學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人教版語文八年級安排了大量有關祖國名川大山、風俗人情等的說明文,如《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說屏》等,過去就是老師講授,學生只能根據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形成表象。但是,現在我們上課時可以播放蘇州園林、故宮等的視頻,學生就會在畫面中感受到素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美譽的蘇州園林的巧妙設計和領略故宮博物院的金碧輝煌、壯觀雄偉。這樣既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文朗讀中恰當運用多媒體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散文、詩歌更是以誦讀為主,在教這些文章時我們可以播放音頻、視頻范讀或配飾背景音樂讓學生進行誦讀表演,幫助學生把握正確的朗讀節奏和語氣,更好地理解課文中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3.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益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多數教師會把生字詞、課堂練習等書寫在黑板上,這樣費時費力。而如今,我們可以把生字詞、練習等做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根據需要使用,這樣就大大節省了時間。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在課件中鏈接相關的知識或資料。如在講《馬說》一課時,我們就可以將作者介紹、寫作背景等材料制成多媒體課件,同時還可以列舉[文秘站:]古今中外懷才不遇的名人實例,讓學生以視聽的方式直面學習材料,相互發表不同感受,激發了學習興趣,開闊了視野。我們還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加工和處理,使之更直觀形象,更貼近學生生活;同時也減少了教師板書、繪圖、列表等不必要的時間,讓教師更有精力和時間來關注學情、組織教學。這樣的課堂形式一方面增大了課堂信息量,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學生的多個感官的積極參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實際教學效率。

4.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減輕學生負擔

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有針對性給學生出示一些練習題或者一些典型錯題,如設計一些填空題、判斷題、連線題等,讓學生操作電腦答題(有條件的可以在微機室完成),或者由學生口述教師操作電腦,人機互動中不時有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思考答題;也可以將同學們在一些解題過程中發生的各種錯誤情形直觀的展現在大家面前,配合教師的引導和講解,引起大家的反思與重視。這種合理設計的人機對話式的作業練習凸顯出了直觀性、趣味性、針對性、高效性等特點,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行了大量思維訓練,大大的減輕了傳統教學中那些不必要而且低效的學生作業負擔。

總之,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越來越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并得以積極推廣運用,它也正悄然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習慣,也必然帶來語文課堂教學的重大變革。因此,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更應與時俱進,加強學習,積極探索,爭取早日成為駕馭多媒體信息技術這把利器的能手,讓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下的語文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語文教學論文:論語文教學中的創新與反思

評價語文教學的優化,必須注意師生的時間精力的投放入。協調語文教學與家庭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影響語文教學的因素眾多,而取得家長的關心支持、參與學科改革也是非常的重要的。

確實,經過這些年的教學,特別是現在任教的這個班級,我的這個感受也是更加的深刻。家長的支持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是多么的重要。我們這個班級應該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班級。能人也不少,根據以往的考試情況來看,應該說也是很好的。但是,我們班有一個最大的缺憾,那就是有人作業經常的不完成,而且也不是一個,二個。可以說,這些人影響了整個班級的成績,也讓老師,課代表,小組長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經過一個學期的接觸,特別是和有的家長交流接觸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這和家長的態度,家長是否支持關系實在是太密切了。這些作業經常不完成的家長的態度足以說明家長的關心和支持對語文教學的改革是多么的重要。

這些作業經常不完成的學生的家長和他們交流時,他們無一例外的說同一句話:“我問她了,她說做好了。”更有一個家長說:“家校聯系本我昨天問她了,她說簽字了,讓她爺爺簽字的。”我把家校聯系本給她看,她還在說著什么。不過她又說,:“以前她也經常不做。”從這幾句話中我們是否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還有一個家長跟我說:“晚上他不做,他總是早上起來做的。”說實話,我對這句話真的非常懷疑。早上起來做?那么晚上在家里干什么?冬天早上起來做作業,來得及?后來有一次,家長的話才道出了他的真實的想法。他說:“你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好了。”看來,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關心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觀影響是非常的大。

當然也有的家長經常和教師保持聯系,經常在家校聯系本上寫一些能夠反映學生在家作業的真實情況。這樣對我們教師的工作幫助是非常大的,我們教師的工作是在真實的情況下進行的。那么我們教師的工作肯定是有效的。

我們的語文教學是離不開家長的全力關心和支持的。

時代在變,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正悄然而起。我們語文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伙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會失去方向,無所適從。

對于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于此我們就不能拘泥于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于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系。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于“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為聯系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后,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并且要結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于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于學習階段,并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為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為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巨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于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論語文教學中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

目前,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只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教育,而忽視思維訓練的傾向。例如,學生回 答問題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回答不準確或出現錯誤時,教師往往給予簡單處理,或者代替學生說,或者請其 他同學說,不善于適時加以引導。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缺陷得不到及時糾正,其思維水平也就難以提高。《九年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一發 展。”發展兒童的思維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發展思維是語言訓練的要求。雖然思維訓練也是其他學科承擔的任務,但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有別于其 他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教學是把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而語言和思維又是緊 密聯系在一起的。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而且是思維工具。人的思維要借助語言進行,沒有語言,思想就無法 表達;只要進行思考,就有語言參與。同時語言的存在有賴于思維。如果一個人的思維停止了,其語言也就失 去存在的理由。

發展思維和發展語言貫穿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課文或作文是生活實踐、思維、語言的統一體。一篇課 文是由字、詞、句、段組織起來的。字、詞、句、段、篇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要掌握這個內在的聯系,既 要通過對語言結構的分析去理解,同時還要通過對邏輯關系的分析去理解,這就既進行了語言訓練,又進行了 思維訓練,從而把發展學生的語言與發展學生的思維緊密地結合起來。

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語文教學中的聽讀過程就是要求學生通 過語言文字(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理解思想內容的過程,主要依靠語言分析和邏輯分析來實現。聽和讀 都是從對聲音和文字的感知開始,通過詞、句以達到對全部語言和整篇文章的理解。聽的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活 動,是通過對有聲的語言的感知、理解表達的內容。學生在聽話時不能把教師說的話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儲存 在大腦里,還會有個別詞句聽不清楚,需要邊聽邊對語言進行分析綜合,以已有的知識為“基點”,理解說話 內容,這必然要求相應的思維、記憶和注意等活動的參與。

讀,主要是閱讀課文。課文是作者經過思維,再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閱讀課 文就是“再現”作者的思維過程。它不僅涉及字、詞、句、段、篇等語言問題,而且還關系到分析、綜合、判 斷、推理等邏輯思維問題。歸納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編寫提綱的練習,明顯地表現出了學生思維過程中 的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等能力。

說寫過程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不僅反映著文字表達能力,同時還反映了思維水平 。說話訓練達到說得清楚、有中心、完整、連貫、有條理的要求,就應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需要 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學生說話時,教師幫助理清思路,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思維訓練。經常進行思路訓練, 學生逐漸養成分析與綜合、概括與抽象等思維習慣,思維就會日趨條理、嚴謹,口頭語言也能不斷提高。

作文,首先要“言之有物”。“物”,主要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觀察。即要運用多種器官去認識事物,通 過思維活動進行加工,然后用書面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作文中的立意、選材、構思等訓練,既是思維訓練, 又是語言訓練。學生作文里出現詞不達意、句子不通順、條理不清楚等錯誤,往往是由于思路缺乏條理性所致 。如果思路有條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一般會合乎語法規律和邏輯規律的。所以,語言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必 然要有思維的積極參與,兒童思維的發展直接影響著語文水平的提高。而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了,又會促進兒童 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能力的發展。

因此,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兒童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扎扎實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加強思想教育的同時,必 須大力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使語文教學真正做到語言訓練、思想教育和思維發展的高度統一。

語文教學中如何發展兒童的思維,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呢?

一、發掘教材中有利于發展兒童思維的因素

教材是發展兒童思維的主要材料,是進行語言訓練的主要依據。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許多思維因素,可 直接用來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發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語言水平和發展兒童思維的 因素。注意引導學生推敲課文的語句,啟發他們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學生對文章的各種材料、各層意思進行 比較、分析、綜合、判斷、推理。例如,《科利亞的木匣》一文中,講媽媽挖出箱子和科利亞挖不到匣子兩個 自然段,在理解時可引導學生對比著進行分析。媽媽的話強調了一點:算術有用——數數挖坑——容易找到; 科利亞雖然也依照媽媽的做法行事,結果卻相反:數數挖抗——找不到——算術不管事。問題出在哪里?科利 亞記憶沒有錯誤:十步;已經盡力去挖:挖得深、挖得范圍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 子找不到。這里記錄了科利亞思維的過程,得到的便是“這里一定有原因”的判斷。科利亞經過自己的思考, 終于找出了問題癥結。從科利亞的一段話,聯系課文前面的交代,可以判斷出他埋下木匣時的年齡。從中能夠 看出他非常善于動腦筋,善于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學了這篇課文,就能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所 滲透的思維訓練。

語文教材中的思維因素是非常廣泛的。如《跳水》中老船長的思維獨特性;《司馬光》《黃河象》包含著 典型的發散性思維;《林海》《凡卡》《月光曲》能啟發學生想象性思維;《詹天佑》《田忌賽馬》《落花生 》中的創造性思維;等等。

教材中的思考練習題,如形近字組詞、詞語辨析和搭配、比較句子的異同、整理排列錯亂的句子、分段、 概括段意、歸納中心等,也含著較多的思維訓練因素,教師在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也應注意發展兒童的 思維能力,避免形式主義,防止為練習而練習。

二、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

(一)重視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

以形象思維為主是兒童思維的特點。因此,教師應該發揮學生形象思維的力量,對比較抽象的字、詞、句 、段、思想,盡可能引導學生依靠形象思維去理解。解詞、造句、閱讀或作文,要包含直觀因素,重視形象的 感染,使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協同發揮作用。有的課文刻畫了生動感人的形象,教學時,一方面,要借助形象 ,喚起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他們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另一方面,要 通過有聲有色的語言,感知課文中鮮明、生動的形象,以促進兒童思維、想象,激發兒童的情感。如《少年閏 土》,課文不僅描寫了優美的景物、深廣的情景和意境等典型環境,更主要的是在這個典型環境中刻畫了閏土 這個人物的今昔形象,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對少年閏土“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月下刺猹情景的描寫 ,表現了少年閏土的勇敢、機敏和可愛。教學時要讓兒童感受到濃厚的生活氣息,想象課文所展示

的意境,能 在頭腦中構成一幅迷人的寫意畫,以促進兒童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借助客觀事物或教具也是發展兒童形象思維能力的一種手段。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兒童感知力 的發展。被感知的事物越多,知覺就越完整。客觀事物或教具可以豐富兒童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在具體形象 的基礎上進行思維。有位老師在教學古詩《小池》時,將初夏時節荷塘中的泉流、樹蔭、小荷、蜻蜓等自然景 物用錄像展示出來,同時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引導學生看著圖畫,聽著音樂,充分發揮想象。生動形象的畫 面,活潑歡快的旋律,把學生的感情融入到平凡的景物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詩的內容,形象思維能力也得到 了發展。

(二)引導學生把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

兒童的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是一個逐步轉化的過程。兒童只有逐步從以具體形象性 為主導的思維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概括性為主導的思維形式,才能順利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

由于兒童思維水平是在掌握言語和經驗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兒童的言 語,尤其是書面言語和內部言語,豐富兒童的經驗,特別是間接經驗。要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進行多層次的分 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從概括自然段到概括邏輯段,再逐步過渡到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的訓練。再如作文訓練,教會學生在作文之前先根據中心列出條理清楚、簡明扼要的提綱;教學寫人的作文, 讓學生從人物外貌、動作、語言、情感等方面去認識和評價,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閱讀教 學中,要借助重點詞句,使學生領會其意義,進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概括文章 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從事物的發展、聯系、變化中,合乎邏輯地去理解語言文字。

(三)注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法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創造性想象。想象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較為有效 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邏輯分析的同時,必須注意引導學生透過對語言 的體會、結構的理解,大膽進行創造性想象,把語言、篇章結構所表現的意義,形象地表現出來,讓學生具體 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有位教師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小女孩的 父親半夜不見女兒回家,你想想會怎樣呢?”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展開了積極思維,通過創造性想象, 有的說:“這時他生病躺在床上,聽著街上的鐘已經敲了十二下,他實在忍不住了,披著破爛的棉衣,頂著刺 骨的北風,踉踉蹌蹌地在街上走著,喊著。他一邊走,一邊喊:‘孩子,回來吧,爸爸不打你!’”有的說: “夜里,小女孩的爸爸焦急地等著女兒回來,左等右等不見女兒回來,就忍著病痛到外面去找女兒。到烤鴨店 ,被老板推了出來。他想女兒可能想念自己死去的媽媽了,他又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墓地找去,找遍了每個角落 都沒有見到孩子的影子,他失望了。第二天早晨,他才在街頭找到凍死的女兒。他一邊哭,一邊喊:‘孩子啊 ,爸爸對不起你!’”有不少同學認為,應該把前面同學說的最后一句話改為:“上帝啊!這是什么世道!” 這時,教師抓住學生想象父親說的不同的話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同學們認識到,小女孩的凍死不是 爸爸不好,是這個社會不好造成的,所以應該說:“上帝啊!這是什么世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借助所見 所聞的材料,進行了大膽的合乎邏輯的創造性想象,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 新形象,學生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也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認識。

此外,閱讀教學中的學生創造性地復述、表情或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結合閱讀教學進 行擴寫、續寫和補寫等片斷練習,作文訓練中的假想性作文、愿望性作文等,都可以借助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 性思維。

2.延遲評價學生的回答。即對學生的意見或想法不立即給予簡單的正誤判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進行和成果的顯示有足夠的耐心,消除急躁情緒,以防止壓抑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讓學生 充分進行發散性思維,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敢于堅持真理又不固執己見。鼓勵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 ,既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又不盲從,不茍同。延遲評價學生的回答,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更深 入的問題或者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是怎樣得到正確答案的;學生回答錯誤時,可以幫助學生找出錯誤的地方,分 析原因,加以糾正。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鼓勵并支持學生表現出的創造性行為和創造性意識。如學習《驕 傲的孔雀》一文,有位學生提出疑問:“美麗的孔雀都是驕傲的嗎?”在兒童的心目中,孔雀是美麗、善良的 象征,她們并不都是驕傲的。這種求異思維,反映了學生的探索學習精神。教師要避免在任何條件下用自己的 思維方式、教材內容或教師教學用書中預定的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

三、鼓勵兒童勤于思考,大膽質疑

(一)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適當的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如教學低年級《小貓種魚》一文,“農民把玉米種在地里。到 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小貓看見了,把小魚種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會收到很多小魚。”課文的 結尾給學生留下了無限思考想象的余地。學生初步讀懂課文后,教師可以問問學生小貓種魚能收到嗎,為什么 ?鼓勵學生動腦想,動嘴說。這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認識事物的方法,也提高了理 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師針對性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有的課文或課文中的有些詞句,學生認為理解得差不多 ,沒有什么可想的了,閱讀時常常一帶而過。而這些又往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所在,或者是理解時容易發 生錯誤之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故意設疑,啟發學生思考。

有時,學生常常對同一問題有著不同的見解,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讓學生充分思考,鼓勵他們發表不同 的看法;有時,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或思維處于壓抑狀態而不愿思考,教師應及時加以點撥,調動他們探索問題 的積極性。如有位老師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寫的是雙龍洞,為什么開頭要 用兩大段文字來寫山上的景色呢?學生自己理解這個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教學時,這位 老師并不急于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先讓學生想想寫山上景色的兩段文字每句寫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寫得好, 怎么好,然后引導學生仔細地逐句閱讀這兩段文字,進行深入思考。這樣,學生對映山紅、油桐、沙土、溪流 、山勢及整個山景有了較為具體、形象的認識之后,有的說:“油桐正開花,白的、黃的,襯著綠葉,千姿百 態,樣子很美,作者把景物寫活了,讀了課文仿佛我們也跟著作者一起游覽。”有的說:“溪流一會兒寬闊而 平緩,一會兒狹窄而急促,聲音忽高忽低,具體寫出了溪面流速的不同,形成了溪聲的變化,真像一首時時在 變換調子的優美樂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識到作者對山上景色的描寫,是為了能更好地襯托出雙龍洞 的美,從而明白了文章開頭兩大段文字寫山上景色的原因,懂得了寫游記往往先交待誰從什么地方出發,在路 上看到什么景物,然后重點寫游覽處所的具體事物的道理。這樣教學,既理解了課文內容,也活躍了學生的思 維。

(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

學生學習新課文,一般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相應的知識和經驗,也就無法進行思 考。教學時,首先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和經驗是什么,已經懂得了什么,再有的放矢地把新知識與已有 的知識和經驗融合起來,思考課文內容,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例如,有的教師在教《翠鳥》一課第二自然 段第二句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想一想,與‘注視’意思相近的詞有哪些?課文中為什么用‘注視’而 不用其它的詞?”學生提出了“盯”“凝視”等學過的近義詞。經過分析比較認識到:“注視”的 對象是水面 ,目的是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盯”的范圍小,看不到水面;“凝視”強調看的精神集中,并不想發現 什么。學生將新學的詞和頭腦中儲存的詞匯進行分析比較的過程,就是積極思維過程。這樣,不僅兒童的思維 得到鍛煉,還大大加強了對語言的識別、運用能力。

聯系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思考問題,應該把兒童的感知與課文的內容相結合。例如,《海上日出》描寫了 在不同天氣情況下海上太陽升起的不同景象。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平常看到的日出是什么樣的,與作 者眼里的日出有什么不同,在對比中進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怎樣描寫的,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聯 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可以幫助學生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及同一方面的不同特點,從而認識到同一種現象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環境去看,會得到不同的認識。

四、重視加強思維方法的訓練

心理學研究表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邏輯推理是學生思維過程最基本的方法。學習字詞句篇,進行聽 說讀寫訓練,必須訓練學生掌握這些思維方法。

分析綜合。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或分出它的特征和方面;整體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各個 部分或它的特征和方面聯合起來。分析——綜合過程貫穿在語文教學全過程。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基本過 程通常是采用先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分析方法。即先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全面的領會,再一部分一部 分地閱讀并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在熟悉每一部分的基礎上,再回到整體上去,形成完整的認識。教學中要 有意識地進行分析——綜合訓練,教會學生從整體出發,把各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了解他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理解所學內容。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可以先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弄清楚 課文寫的是什么,再深入理解課文,明確是怎樣寫的,并且把作者為什么要寫滲透到部分中去。課文第二大段 (2—5自然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寫的,各自然段寫法上都具有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共性,這樣 可以精講第二自然段,然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學習以下寫夏秋冬景色的部分。

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默讀,歸納出這段主要寫什么(小興安嶺春天的美景)。弄清有幾句話,分 別寫了哪些景物(樹木、積雪、小溪、河水和木排)。接著讓學生理解寫作順序的內在聯系,是怎樣抓住事物 特點的(積雪融化了才有小溪,小鹿才能在流水淙淙的溪邊喝水,欣賞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小溪匯成河流才 能運木排。這是從林內到林外,按事物的發展變化的順序寫的。每個事物又分別抓住樹木抽出新枝長出嫩葉, 冰雪融化,小鹿散步、俯身喝水、欣賞影子,木排聲勢浩大往前進等特點來寫的)。再搞清作者想告訴我們什 么(小興安嶺的春天十分美麗),最后鑒賞妙詞佳句,通過朗讀體味作者感情。

學完這段內容,讓學生按學習上述自然段的方法學習以下三個自然段,老師檢查自學情況,擇要講解點撥 。然后,回到整體,要學生在比較中抓住小興安嶺四季不同美的特點(同是樹木,從春天枝新葉嫩,到夏天枝 繁葉茂,從秋天落葉飄零,到冬天雪壓枝頭,各具特色;同是動物,從春天小鹿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到冬天 黑熊躲進樹洞,不耐煩地舔著腳掌盼春天,別有情趣),從整體上進一步體會小興安嶺不僅景美,而且也是寶 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抽象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把對象的某些本質特征抽取出來,拋棄其非本質的特征的過程;概括是在思維 中根據抽象出來的本質特征加以歸類,把對象聯系起來的過程。兒童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智力活動的鍛煉, 他們對事物的本質特征或屬性以及事物內部聯系和關系進行抽象概括水平也不斷提高。引導兒童在分析、綜合 、比較、歸類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是學生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如,詞語學習,可以用比 較同義詞、反義詞,按詞義或詞的屬性方法歸類;學習句子,可以用縮句、擴句、改變句式等方法領會句義或 體會如何表達得更具體生動。對某些意思相近的詞語分辨不清,通過相互間的比較容易形成正確的認識。例如 ,有位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伯父魯迅“為什么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中的“愛戴”一 詞,先引導學生把已經學過的帶“愛”的詞歸為一類,如“愛好”“愛護”“愛惜”“親愛”“友愛”“熱愛 ”“敬愛”等,再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理解課文中為什么沒用別的詞,而只用“愛戴”?使學生明白“愛戴” 不僅表達敬愛,還有擁護的意思。

邏輯推理。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判斷推出另一個判斷的思維過程。掌握比較完善的邏輯推理能力是兒童智 力發展的重要環節和主要標志。小學生的推理能力是隨著兒童掌握比較復雜的知識經驗和語法結構而逐漸發展 起來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新知識的掌握需要學生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而學生的推 理往往又不合邏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指出學生推理中的錯誤,并把正確的推理方法教給他們,從而使 學生逐步掌握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如學一段課文帶幾段課文,講讀課文帶閱讀課文,同類課文篇與篇之間的 遷移,運用讀寫例話中的讀寫方法來閱讀、練習作文。要努力溝通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讓學生懂得運用 已有知識去判斷、推理,掌握新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學習的目的。

語文教學論文:分析論語文教育專業建設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對接

論文關鍵詞:挑戰 語文教改 對接

論文摘要:關于師范生尤其是高職高專師范生的培養與實踐教學的對接,應該是目前研究的一個熱點。語文教育專業的建設必須緊密聯系中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本文簡單地探析了語文教育專業的建設跟中小學語文教學間的對接。

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有兩個重要的 “點”:一個就是數不勝數的中小學生;另一個就是各個培養師范生的學校。在現階段,我們的語文教學事業正面臨著巨大挑戰:如何將傳統的教學理念“應試教育”或者“知識教育”變為“素質教育”以及“創新教育”;同樣,我們的師范生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一、圍繞對接基礎,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學語文課程教改內容,是展開“對接”的基礎前提。

目前,部分大學師范類教育對中小學的教育課改持茫然態度,對教改過程不去關注。這是必須得重視得關注的現實問題,那么他們怎么可能對中小學語文課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徹地知曉專業語文知識的建設,怎么可能培養出高品質的語文專業老師呢?因此,我們要努力切合語文教師行業對語文教育專業畢業生的要求,緊緊抓住教師職業性的特點,及時了解中小學整體教學動態,剖析語文教改全過程,這樣的話,才可以做好引領工作,我們的畢業生才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才能進一步促進中小學語文教改的發展。

2.把語文課程的實際教學理念作為出發點,尋找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2.1明確“核心”地位,換句話說,素質教育的培養、創新意識的鍛煉在整個中小學語文里面占著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們應強化語文素質教育跟創新精神的培養力度:要求語文專業學生對語文課程教學嚴格審視;研究整體語文的素質教育跟創新精神。進而我們可以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師資力量。

2.2完成“轉型”任務,針對老師的教學來講,完成從知識型、授課型的教學模式轉為創造型教學的任務;針對學生的學習來講,完成從傳統的接受性學習轉為創造性學習的任務。普遍情況下,我國教育模式都是所謂的“應試教育”以及“知識教學”,而在新時代里,更需要培養一些可以高效創新的高素養人才,同時,我們在教育的關注力上要從原先的只注重知識教學轉為注重素質教育,進而使知識導向變為創新能力的引導。這就要求我們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等方面實現語文教育專業建設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對接。

二、從實際出發,提出有效措施

1.在實踐中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基礎上,才能進行“對接”工作。一般情況下,語文教育專業的構建對整個中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不能無動于衷,必須要透徹解析語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積極參與到教學改革實踐工作中去。總之,只有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教育事業的發展才能長遠。再加上,語文素質教學構建同樣也是以實踐為基礎展開創新教育工作的。讓語文專業教育和教學工作相互融合,展開“互動”活動,我們可以開設綜合性實踐訓練課,強化見習、實習環節,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推進中小學語文專業教改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水準,另一方面,還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

2.語文專業教育應嚴格遵循“新課標”理念,積極參與到中小學語文課程的素質教育訓練跟創新工作中去。怎樣才能將素質教育的整體思想貫徹于語文教學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動做指引,然后再進行實驗展開深入探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行業背景和需求、人才培養模式及實施、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對語文教育專業進行比較全面的剖析。從而制定出一套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三、做好對接準備,構建素質理念

1.創新語文專業新工具,為“對接”做好關鍵的準備工作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中小學語文教學都在不斷展開改革策略,進而更高效的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水準。但這些改革都是以“應試教育”或者“知識教育”為前提展開的。在現在新時代里,都強調素質教育工作的實施,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提升,進而培養出高素質、高創新能力的學生。

2.構建專業語文的素質教育理念,貫徹整體素質教育語文課程方針

2.1培養語文專業學生的教育素養。其主要目標就是應該要“學會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個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跟實踐力,從而做一位創新能力跟實踐能力都超強的老師。

2.2鍛煉出數不勝數的語文專業高師。有好的老師,才會培養出好的學生。“名師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為高師,其語文專業素養應比較杰出,我們的語文專業教育必須培養出有一定水準的語文教師,同樣在教改進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優異的成就。

2.3提升語文專業學生整體的創新意識。這不僅僅只包括了所謂的心理層面創新,還包括了對事物的認知層面創新以及最重要的實踐層面創新。最主要的,老師應該從質量、從主體、從學生這三點出發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進而更好地引領學生進行語文方面的創新,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找好對接點,展開實驗教學活動

1.做好基礎的語文知識教學,作為“對接”目的的著重點。

語文專業課程教學要及時改變目前不適應社會、不適應經濟需求的發展狀況。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及時轉變整體語文的教育觀念并深化教學的改革事業。現階段,語文專業教育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缺陷:未重視培養全面的教育素養以及整體創新能力提升,這跟現在的中小學文化教學事業是不相同步的,整個專業教育應該要掌握住對素質教育及創新能力這一系列核心的培養發展,從而在“如何對接“的這一工作上練好個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語文專業教育應積極解決跟中小學語文知識課程的對接工作,展開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實驗活動。

2.1構建“雙元雙優”專業教學團隊,深入調研語文教師行業對本專業人才的具體崗位需求,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 施。要讓學生在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在創新的條件下實現素質教育跟創新意識間的對接目的。

2.2調動資源,提供環境和條件,使職業素質養成教育貫穿教學始終。

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進行有效整合,加強與教師職業能力要求的有效對接。課程設置實行模塊化,每一模塊都能相應實現一定的職業行動能力目標。課程內容的選取整合上突出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對接,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五、結語

有上述內容可知,想要做好語文專業教育跟中小學文化教學間的對接工作,就應該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需要適時進行創新教學,才能真正貫徹高職高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理念。

語文教學論文:芻議心理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學校心理教育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教育活動。語文課堂教學心理教育的滲透則是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課堂學習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發展的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滲透心理教育呢

一、創造必要的滲透條件

(一)新型的師生關系

心理教育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在于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首先是和諧的。這是指師生間的情感聯系,“愛”是其核心,有了“愛”,師生原先的“我”“你”關系將會置換成“我們”,從而使師生心靈溝通,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其次是合作的。這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的作用在于,“你不會學習,我來指導你學習;你不愿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

再次是互動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反饋機制。

(二)先進的教學觀念

首先是主體性的學生觀。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動發展的機制,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主體發展機制,促進其成長。

其次是發展性的教學目標觀。現代教學著眼人的終身發展,即要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實施課堂心理教育,教師還須具備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學生的技能──通過觀察、作業分析、談話等形式,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興趣特長、內心世界等;教學設計技能──運用現代教學思想,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教學,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學應變能力──教學過程中,對偶發事件特別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積極反應,有靈活處置的能力。

二、掌握滲透的操作要領

我們認為,有效的心理教育應該結合學科教學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準學科個性任務與學生需養成的心理品質間的結合點,使心理教育技術與教學技術互補。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必須構筑在發展學生語言的基礎上。語文課堂教學滲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領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整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系決定著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質量規格和水平。傳統的教學目標多偏重知識的授受,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如今,素質教育已啟示并要求我們對教學目標進行整合。教學目標是一個多元的體系,涵蓋認知、智能、情意三個領域,這為心理教育的學科滲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學第十冊《豐碑》一課時,除了應明確認知、智能目標外,教師還應從滲透心理教育的角度著手,引導學生感受軍需處長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學生情感的升華,獲得求知的動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創設參與情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任何知識、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經過主體內化才能養成,這就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杜威說過,興趣是學生成長中才能的信號與象征,顯示著最初的能力。因而,創設情境,引導興趣,無疑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策略。教學《守株待兔》時,為了讓學生明曉“不能把偶然當成必然,不要存有僥幸心理”的道理,課末教師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勸農夫重新拿起鋤頭”的情境,學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進行行為實踐

知、情、意、行是一個整體的不同側面,其中,行為實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體驗中強化對事物的認識,深化對事理的理解。比如,結合教學革命歷史題材的課文,就可以組織學生瞻仰烈士陵園,誦讀烈士詩文,講述烈士故事,還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這些實踐活動,都會給學生以震撼,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激起為中華騰飛讀書的志向。

三、把握滲透的主要內容

語文教學歷來崇尚“文道統一”,心理教育其實仍可歸之于“道”之列,這也就為它在語文課中的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我認為,語文學科滲透心理教育必須緊緊抓住以下主要內容。

(一)鍛煉堅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們為了達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講述童第周不甘落后發憤讀書的《一定要爭氣》一課,描寫牛頓不顧嘲笑刻苦鉆研精神的《做風車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堅定意志,獲取潛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養活躍的思維

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憑借教材中具體人物的思維實例啟迪學生,比如《小馬過河》中的辯證思維,《田忌賽馬》中的求異思維。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深悟文字所蘊內涵,在具體的智力活動中漸漸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陶冶積極的情感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時期,其情緒狀態帶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的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愛故鄉的楊梅》中的鄉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蠶》中的母子情,《圓明園的毀滅》中的愛國情,都是極好的范例。

(四)練就自我心理修養的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滲透不僅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有賴于相應心理知識的掌握,更需具備一定的自我心理修養能力。這樣,個體才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保證心理健康,發揮心理潛能。因而,語文教學中,還應注意結合教材與教學,提高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的能力。比如調控情緒、自塑性格、主動磨練意志等等。有位教師教學《美麗的公雞》一課時,就注意了這一點。他先指導學生找出公雞的情緒變化:得意傷心慚愧,繼而討論公雞情緒變化的原因。學生在接受語文訓練的同時,懂得了要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實現了提高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心理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世紀之交的語文教學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滲透,以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為塑造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 周益民 江蘇省海門市進修學校 陳忠)

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的板書藝術

板書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更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藝術創 造。板書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為使板書藝術更好地應用于教學,筆者在此就板書藝術的作用 和要求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一、板書藝術的作用

①板書作為一門藝術,它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運用板書有助于提綱挈領,突出教學重點,剖析教學 難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概括的表達能力。如《蘇州園林》一文,從點題、總說、分說到結語, 可以依次列出下面這板書設計,使學生一目了然,既層次分明又統觀全局。

(附圖 {圖})

由此可見,板書藝術的正確運用,不僅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過程,最 終達到教學目的,是教師教案由制定到實施的有效體現。

②好的板書,能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給人以藝術美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 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發展學生智力,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目的。如:《從三到萬》這篇議論 文,由于它旨在“明理”,是結合故事說道理,所以,學生要理解故事與“道理”間的“雙向”關系,即從故 事中生發出道理,在議論中緊密結合故事內容進行分析,可列出如下板書:

(附圖 {圖})

通過板書這樣排列式說理,就淺顯易懂,說服力強。

③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結構圖,它是文章結構教學的有效手段。通過板書,可以指導學生 從“視讀”學寫作,理解、掌握課文的行文線索、層次結構、表現方法,理解作者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過程 ,指導學生審題立意、編擬提綱,增強寫作能力,真正實現“以讀導寫,以讀促寫”。如《岳陽樓記》板書:

(附圖 {圖})

④精美的板書設計,具有強有力的示范作用。許多學者認為,一名教師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會寫一 手漂亮的粉筆字。所謂“漂亮”,就是字要寫得端正大方,勻稱清秀,同時,板書設計要規范合理。只有教師 養成了這樣良好的習慣,給學生以“規矩”,才能使學生“成方圓”。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良師出 高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就有這樣的感受,聽一位優秀教師的課,欣賞優秀教師優美的粉筆字,簡直 就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藝術享受。

二、板書藝術的要求

精美的板書藝術是教學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手段。那么,板書藝術要達 到怎樣的要求呢?筆者認為:

1.要目的明確。

因為板書是為教學目的、內容服務的,所以,在設計板書時,教師一定要依據教學目的、教學要點而定, 或體現其結構,或表現其行文特點,或突出主題,不能為板書而板書。如:《我的叔叔于勒》板書:

(附圖 {圖})

從該板書中可看出,小說情節始終圍繞“錢”這一軸心,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 錢關系,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2.要精確、周密。

因為板書要充分顯示教學內容,突出課文重點,體現課堂教學結構,所以設計板書時,要把握課文中心, 了解課文重點,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些該保留,哪些可隨時擦除,都應做到精確無誤,“胸中有丘壑”。

3.要講究形式的多樣性。

古人說“教無定法”。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板書的內容和形式也千差萬別。所以,設計板書時 ,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形式,或以圖示,或用符號。

4.要悅目、醒目。

既然板書是一門教學藝術,所以,教師設計板書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它的審美作用,強調賞心悅目,給學 生以藝術的感染。同時,為達到醒目的效果,可用不同色彩的粉筆,或勾劃,或圈點;在字形的選擇上也要加 以思考。

5.要精而美。

“精”是指板書的內容要精,要對課堂教學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忌“多”,忌“濫”。所謂“美”,是 指板書字跡要清楚工整,強調板書的美育意義。

當然,筆者對板書藝術的內涵的理解,應該說是比較膚淺的,它有待于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深 化,探求更適合于課堂教學的科學性的板書,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論文:分析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趨勢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 語文教學 問題 對策

【論文摘要】本文以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通過深入研究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趨勢,以期為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語文學科作為中小學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在中小學的整個學科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語文學科的學習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鑒于此研究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論以及現實意義。

一、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已經持續多年,然而改革并沒有帶來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明顯提升,目前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如下:

1.教學內容脫離生活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一個最大不同就是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的教學應當緊密聯系生活,通過消除生活與語文教學之間的壁壘來提升教學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學的語文課本內容就會發現,中小學的語文教材內容生活氣息并不濃厚,這種情況不僅造成了中小學生對課文內容難以理解,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了其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傾向于關注與自身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尤其如此,脫離生活實際的教材內容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學課文中有陶罐與鐵罐這節課,鐵罐認為自己堅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當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鐵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卻毫發無損并成了文物。這節課的本意是告訴小學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但是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該道理的認識并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原因就在于現在的中小學生的生活中根本沒有鐵罐與陶罐這兩種事物。與此同時教材的內容與中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如果不一致的話,很容易造成中小學生認知上的分裂,進而對其人格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2.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單向的、灌輸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手段的單一導致教學效果的不盡如人意。中小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點都決定著語文教學應當多樣化,忽視這種客觀規律的教學手段不然不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填鴨式的教育不僅僅難以實現中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相反還會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與此同時老師說教式的授課方式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具有不利影響,學生總是處于一個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狀態,其自身的想法往往會被淹沒在老師傳遞的信息當中。

3.教學評價僵化

以考試成績這一指標來評價中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絕大多數中小學校的做法,不可否認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考試成績的重要性,這也是眾多中小學為自己教學評價所找的借口。但是應該看到,這種單一的評價指標并不能衡量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的高低,畢竟知識的掌握僅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內容之一,而非全部,語文教學的其他功能,例如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等,單一的以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做法,必然會導致教學目的的扭曲。

二、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趨勢

鑒于中小學語文學科的重要性,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來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已是刻不容緩,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應把握以下幾個趨勢:

1.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做到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論教學與中小學生的生活互為印證。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尋找教學內容與中小學生生活的契合點,來使教學內容與生活進行有效融合,這樣可以大幅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小學語文課有這樣一個課文小馬過河,講述的是一匹小馬要渡過一條小河,但是卻不知道河水的深淺,于是就問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結果兩個截然相反的結論使得小馬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之中,沒辦法就去問自己的母親,母親告訴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淺,必須自己去嘗試。語文教師在講授這一節課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生活化的任務,來學生去自己去探索,親身體會小馬所悟出的道理,從而使得語文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語文教學手段多元化趨勢

中小學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可以結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也可以采用游戲、講故事等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語文堂上充分、合理地運用各種圖片,學生見其形,看其色,聽其音,把語言和形象、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學生多種感官參加記憶,多種渠道輸入信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更加牢固和準確,語言技能更加熟練。

3.語文教學評價模式動態化趨勢

這種趨勢是由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所決定的,語文的學習終極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以及寫作技能,而這兩個指標,尤其是語言的運用是很難通過成績評價來實現的,鑒于此應根據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來不斷地調整語文教學評價模式,使之與語文教學的不斷發展保持一致性。

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既需要理論上的突破,同時也需要實踐層面的不斷創新,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應在把握語文教學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自身的教學現狀靈活變通,畢竟目前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還處于一個探索的階段,沒有現成的經驗以及模式來借鑒,中小學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在把握語文教學的三個趨勢條件下進行適度創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論文:對語文教學中寓教于樂的嘗試

劉海虹

一、巧設開場白,讓每節課都有新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受很多因素影響,除外部動機外,學生自身的內部動機——興趣,對推動學習具有重要意義。興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較長的時間內進行得比較順利,并富有成效。每日三尺講臺,一方黑板,幾頁課文,確實容易讓人覺得單調乏味。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每節課都保持濃厚的興趣,集中注意力,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呢?我覺得每堂課都巧設開場白、藝術地導入新課是一大關鍵。好的開場白,往往高度濃縮了一節課的主題,體現出教師在這堂課中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風格。它不僅能豐富課堂內容,而且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對學生也是很好的啟迪和教育。語文課課文內容的廣泛性,為開場白的設計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它可以因時間、課堂內容、學生情緒狀況的不同而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一)因情入題法。這里的“情”指的是學生的情緒反應。學生生活于社會、人群中,情緒不可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任何過于興奮或消沉的情緒一旦被帶到課堂上,便很難保證聽課的質量。所以教師在上課時,除了考慮到學生的基儲學習能力、適應情況外,還應敏銳地去感受學生的情緒變化,因勢利導,通過導入新課將其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比如新學期開始,剛升入高一級學校就讀的學生可能因自己的幸運而沾沾自喜。那么,第一次課,清人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說可以令他們懂得學無止境,真正治學者必須坐得住冷板凳,鍥而不舍,潛心攻讀。而三首詞又同時令他們領略了宋詞的韻味。中秋節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鄉情牽動著每個學生的心,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詠月》可以讓他們在誦讀中體味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至情。

(二)由近及遠法。由一般到特殊,由簡單到復雜,由熟悉到陌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對于課本上涉及到的一些學生們所陌生的領域,或是遙遠的事物,則可以從身邊、從眼前的事物引發開去。例如,說明文中講到的有關書目的知識,可以從大家熟悉的書籍入手;對于散文中的《天山景物記》,沂蒙山的秀美風光是較貼切的導入話題。

(三)提煉主題法。語文課的每篇課文都有明確的主題,具體到每節課的教學上,教師對課堂內容的設計,也應體現出這節課的主題。如果能將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主題用一個與課文有關的小故事或一首詩、詞去概括,提到每節課的開頭,不僅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聽課的總綱。如《赤壁之戰》可以用《魯肅以詩息干戈》的小故事去簡化一下孫劉聯盟的原因作開始,《瑣憶》的導入當然是用魯迅先生那首人人皆知的《自嘲》為好了。

(四)承上啟下法。語文課雖是以一篇篇具體課文的講授為內容,但教材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往往有著明確的目的和內在聯系。提醒學生認識到這種聯系,有助于他們將所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比如某一個單元全是以記人為主的復雜記敘文,那么這幾篇課文對人物的刻畫會各有特色,綜合起來反映了記敘文中人物描寫的不同方法。如果在第一次課時,教師講了人物描寫的方法,以下的各次課便以承上啟下法提醒學生不斷地溫故知新,那么整個單元的教學便會形成一個整體,便于學生系統掌握。

這樣,巧妙的開場白再配以教師精當、簡潔而生動的語言表達,使每節課都是新的。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營造出一個融洽的學習氛圍,時間長了,連教師自己也會在這種創造性的勞動中體會到教學的樂趣。

二、增強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主人

語文課是一門對學生全面實施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課程。進入高中或中專階段的學生,思維活動正逐步擺脫具體經驗的限制,已能獨立地去思考問題、研究問題,所以無論從事哪種技能的學習,總有一種強烈的參與意識。如果我們能根據這一特點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就會顯著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比如在《天山景物記》、《長江三峽》等游記的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導游小組,讓他們迅速熟悉課文內容,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領大家去領略天山或三峽的迷人風光。由于有了這新奇的參與,學生們便表現得格外認真和專注,課文內容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往往有些學生一到上作文課就頭痛,對著題目發呆,不知從何落筆,或干脆找幾句話應付了事;還有些學生筆下詞句流暢卻不善言辭。怎么讓這些懼怕作文的學生也能下筆千言,而“內秀”的學生能在人前談吐自如呢?像書中有一題,讓學生以《老黃牛和千里馬》為題作一篇持論明確的議論文。當時我靈機一動,把班中的學生分成“千里馬”和“老黃牛”兩大組,雙方各持一種論點,布置他們課下準備,下節課當堂辯論。結果學生興致極高,課下列提綱找資料積極備戰,課上你來我往唇槍舌劍,連那“不會”說話的“內秀”學生也按捺不住,站起來一抒己見。這樣,說與寫就自然結合到一起了。

針對這種情況,學習演講稿的寫作時,我干脆讓同學們寫好講稿,自選評委、記分員、主持人及選手,來個班內演講大賽。每次的結果都非常圓滿。這樣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講出來就是演講,寫下來就是文章。從此,很少再見到學生上作文課就頭痛的現象了。

三、自辦小報,開設一方練筆的園地

語文課離不開寫作練習,但真正的文章應該是“言為心聲”,是學生所見、所聞、所想的真實反映。而命題作文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在課堂教學之外,我領他們開設了一方練筆的園地,學生們以極高的熱情,為自己的園地取名為《星河》。

《星河》跨越班級,有自己的編輯、

記者、通訊員,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編輯、排版、油印,在學生中間發行。他們在這片園地里談身邊的事,探討學習中的問題,交流讀書的心得。這樣,不僅提高了寫作能力,組織、社交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他們發表出來的文章,有些可以直接作為范文使用。總之,教學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勞動,而創造性的靈感便來源于那些生動活潑、對世界充滿強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學生們。只要真正深入到他們中間去,把如何教和讓學生如何學結合起來,寓教于樂,就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語文教學論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的思考

縱觀我國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固然有基礎較為扎實的長處,但由于過分看重知識的傳播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綜合性,忽略了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結果導致語文教學產生了嚴重的應試教育傾向。針對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以及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諸能力的要求,20__年7月教育部制訂的《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并把“綜合性學習”列入基礎教育的各個學段,成為語文課程目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倡導。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呢?

一、把寫作、口語交際教學融于活動之中,開展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過程應該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過程。綜合性學習將聽說讀寫整合在一起,既為聽、說、寫創設了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又為學生課外閱讀圈定了內容,指明了方向。在給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設計一系列規模小的活動,把聽說讀寫巧妙地融于活動之中。比如以“我愛我家”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我們設計出這樣幾個活動:1、“爸爸小時候的趣事”。請你做一回小記者,采訪一下爸爸小時候的故事,了解爸爸兒時的生活經歷,然后選擇一件有趣的事記下來。有興趣的話,可在此基礎上寫一篇作文,投送給學校廣播臺或某報刊編輯部。

2、請你做一天小當家,體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勞動,寫一則日記。

3、“媽媽的嘮叨”。模擬一種生活場景,由兩位同學進行模擬電話交流。想試試嗎?

4、“電視機前的評論”。在電視機前,你們一家人會說些什么呢?請以三位同學一組進行小品表演。

5、想嘗試一下做主持人的感覺嗎?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搞一次“家庭聯歡會”,主持人就由你擔當,從中還可以體驗到家的溫馨與幸福。

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就可以把寫作、口語交際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從而促進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

二、強化課外專題性閱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經常需要突破課時的局限,教室空間的束縛以及教材的拘囿,開設專題性課外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我們可以采用下列常規程序:1、圍繞一個主題確定閱讀內容,如科普讀物、文學名著、科學家的故事等,一段時間安排一個專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2、摘記或評析所讀內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3、通過交流討論或查閱相關資料,主體地判斷、思考,試著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在“走進三國”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

1、仔細閱讀少兒讀本《三國演義》或有關《三國演義》的導讀。

2、“小小三國迷”競賽活動。由學生自己主持,教師協助多媒體播放題目,以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

3、說說閱讀時遇到了哪些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什么問題,是怎樣解決的?提出未能解決的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方法。

4、“心目中的三國英雄”。引導學生評析書中人物,通過展開辯論,讓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人物。

5、搜集由《三國演義》故事演變而來的成語或歇后語。

這樣的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性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能力。

三、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性學習。

合作學習是個體學習的有效補充和有力延伸,它有著許多個體學習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主動深入地解決問題,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學生交流情感、展示個性的機會。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從而促使個人的創新潛能與集體的智慧相互補充,相互調節。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在為學生提供一個母課題的前提下可以設計若干子課題,倡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比如學完《只有一個地球》之后,我們安排了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大的主題之下包含著四個子課題:

1、地球媽媽的眼淚(搜集資料、小組討論)

2、我是地球小專家(知識擂臺賽)

3、綠化家園植樹活動(小組合作植活一棵樹,并記錄小樹苗的成長過程)

4、寫給全人類的一封信(寫作、大組匯報交流)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逐個進行上述活動時,將在興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資料、小組集安排觀察時間和方式以及組織擂臺賽的討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交流合 作能力。

四、借助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內容,不能脫離解決學習者的生活問題。借助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辦報紙、演課本劇、舉辦詩歌朗頌會,進行書法比賽等。這樣的形式有利于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我們還可以帶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參觀訪問;節假日,鼓勵學生與家長外出旅游;組織學生作社會調查,寫調查報告等,這些綜合性學習都有利于使學> :請記住我站域名/倡議書、借條、招領啟事、辦手抄報等,也可以讓學生為旅游公司設計廣告語、導游解說詞。這樣,綜合性學習就能把生活與語文緊密相連,把學生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例如在以“保護水資源”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 我們可以安排如下活動:

1、訪談。走訪當地居民,了解建設工廠掩埋了多少條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況。

2、調查。調查馬路積水、小河渾濁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機構對水資源的管理。

3、討論。討論解決水污染問題的對策。

4、寫建議書。集體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寫成建議書,張貼在社區,提高居民的認識水平和環保意識。在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走訪”、“調查”,便是運用語言跟人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到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并且通過討論形成共識,把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寫成建議書,這便是運用語文解決生活問題。如此,借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就達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加強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五、充分運用網絡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在綜合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網絡技術等手段,以拓展綜合性學習的時空范圍,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比如在“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的綜合性學習中,可讓學生實地采訪、網上采集,經加工、存儲后成文,最后在網上傳送,根據需要進行現場交流。在“我的寵物”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讓學生自由挑選一種動物作為研究對象,然后通過互聯網查找資料,并在電腦中畫出自己喜歡的動物,旁邊可配上簡短的文字,介紹這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環境等。我曾聽過一節以“煙花三月下揚州”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網上搜集、整理的有關“乾隆皇帝水上游覽線”、“揚州美食”“揚州園林”方面的資料進行展示,實現資源共享,并讓學生分小組成立小小旅行社,針對揚州旅游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再把這些意見用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給各旅游景點的負責人。在這節課上,學生不時旁征博引,妙語連珠,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我們認為充分運用網絡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能促使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面向21世紀,人類社會呈現出了全球一體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與之相適應,小學語文教學領域在價值觀、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和課程結構等方面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蓬勃興起的,它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團結合作精神、勇于創新的精神。

語文教學論文:在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實施策略的研究途徑

在2010年10月,我校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質量提升方式的根本轉變,全面落實全市教學工作會議精神,認真分析存在問題,制定破解方略,強化工作落實。學校成立了課堂教學改進研究領導小組,校長胡其生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行動影響和帶動教師;擠出經費,派多名教師先后到寧達、杜郎口學習先進經驗,回來后先臨摹、再創新。根據"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要求,通過匯集教師集體智慧,構建了"四步、三查、六美"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礎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以"合作"思想為靈魂,以"小組學習"為重要組織形式,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形成的一個有利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活潑發展的教學流程。使得語文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交際合作的過程。通過這種模式的教學,我校在2012年、2013年,中考成績都是全區第一。這顯著成績的取得,與學校開展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分不開的。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改的理念、追求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呢? 對此問題,本人根據我校的高效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提出以下幾點拙見,僅供參考:

一、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現實意義

1.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新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就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涉及學生學習的三個方面是:動機與態度由被動到主動到自主;教學方式由接受到探究;社會環境由個人到同伴合作。這是學習觀的根本變革,學習已經不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

2.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的交互能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唱"獨腳戲",他們花大量的時間講解語法,組織機械操練,學生自主語言實踐機會明顯不夠。小組活動則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據統計,如果一節課中有一半時間用于小組活動,那么學生個體訓練時間是大班化討論或問答模式下學生個體訓練時間的五倍。在傳統的課堂中,通常情況下是教師問,學生答,談不上是相互的。而小組活動時,每個學生均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可以根據各自情況反饋,想答(問)什么,就答(問)什么。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在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自覺實踐,提高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3. 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

我國在以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各地的班學生數額將繼續偏大。大班中包含了各種學習風格、各種性格類型的學生。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怕在班級發言,而小組活動為那些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甚至還可以從小組中得到某些幫助安慰,建立自信,很好的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4.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學生經過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合作的同時實現不同的目標,小組中的個體在不同方面發揮優勢,各個學生都張揚了自我的個性,在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小組活動中展示了才華,在達成目標的同時,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二、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

1.合理分組 、規范操作

合作學習宜采用異質分組的原則,也就是將男生和女生、本學科學習較好的和有一定困難的、性格內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種互補。每個小組5-6人為宜。每學期應該調整一次小組的劃分,以便讓學生有更寬的交往空間。教師注意協調小組人員的合理分配,使每個小組都盡可能有書法好的、喜歡畫畫的;口語好、喜歡表達的;口語差、表達有困難的學生。小組中只有兩種角色:一種是學習的操作者,一種是學習的檢查者,這兩種角色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當一名成員向其他人說明自己的理解過程或陳述自己的觀點時,其他成員要對其發言進行評價。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發言人,沒有小組長,而且中心發言人是輪流擔任,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合作學習中消除權威,體現地位均等與機會均等。培養學生平等合作的意識。組發言人由組員推選,不同的活動由不同的人員代表發言,每個人都獲得發言機會。中心發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組而不是個人,師生對中心發言人的評價不是對其個人的評價,而是對這個小組的評價。

2.明確任務、形式整合

開展合作學習的任務選擇非常重要。必須選擇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才能開展合作學習。如果教師提出背誦一段課文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就沒有太大意義。任務的選擇要具有探索性、開放性和挑戰性。所謂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學習在實施中要與其他學習形式進行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效果。教師先讓學生個別學習、個別思考,在此基礎上再開展合作學習。獨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與認識,那么,在合作學習中只能是觀眾和聽眾。教師必須給一定的個別學習時間,而且還應該要求學生當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結果時,要整理自己的思維,從心理上做好與人交流的準備。因此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如果問題提出后,只給了1分鐘合作學習時間,學生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進行充分的交流。

3.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合作學習最終要讓各小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內容 一是認知與技能方面的;二是過程與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學生的交流不僅僅是知識,同時,還包括方法方面的交流。如:學生在介紹課文中的詞匯和句子的同時,還交流了以繪畫表達的方法;以相片或圖片表達的方法;以唱歌或表演的方法;用普通話表述的方法等。學生在交流知識的同時還進行了思維過程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還不斷提醒學生注意傾聽發言,記錄下自己沒有想到的,從而達成小組成員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這種交流達到了更大范圍的資源整合。

4.教師主導、合理評價

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中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必須深入到每個小組,認真傾聽大家的發言,適時地組織小組成員進行交流。教師要認真觀察和了解每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發現個別學生不能認真參與交流,做與合作學習無關的事情,或個別小組交流不認真,教師都要及時地加以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確保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開展,并且不流于形式;交流的過程是學生間思維碰撞的過程,時常會有思維的火花閃現。這種火花可能是一個富有創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教師要在傾聽中努力去感受和尋找。在合作學習中,時常會出現因為思維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況。這時需要教師及時的指導,才能使學生很快地排除障礙;在開始采用合作學習這種學習形式時,小組的交流和討論往往容易出現淺層次、表面化而忽略深層獨特性的探究。這是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引起注意的;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 和尺度,將常模參照改為標準參照評價,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在具體英語課堂實施中,我運用了量化考核制度,將小組作為一個整體,小組中任何一位同學得分集體加分,小組中任何一位同學因作業、成績等原因失分,小組集體扣分,在整體評價量化考核實施過程中,優生在小組中己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為小組成員歡迎的對象,學困生也不再是班級中被遺忘的角落,而是被一個個充滿愛心的合作小組同學包圍著。在這種評價機制的激勵下,優生可以得到發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班級合作小組形成了一個積極融洽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平等合作,快樂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學習效率。

三、結語

一位哲人曾經這樣說過:"一個蘋果跟一個蘋果交換,得到的是一個;一個思想跟一個思想交換,得到的是兩個,甚至更多。"這句話點出了合作性學習的真諦。合作學習對于個體來說,是他們獲得靈感、支持和幫助,取得更大成就的保證;對于整個組織來說,是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創新的源泉,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總之,合作性學習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去探討、鉆研的東西,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相信只要我們不懈的努力,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一定能使合作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課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动态图|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啪啪东北老熟女45分钟| 播放灌醉水嫩大学生国内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 人妻夜夜添夜夜无码av|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免费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插一插射一射视频| 在线播放无码后入内射少妇|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公布|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喷水在线观看|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欧美| 亚洲av网址在线| 国产国产裸模裸模私拍视频|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 免费在线播放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老鸭网| 国产免费破外女真实出血视频|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脱了我奶罩亲我奶头好舒服|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色妞www精品视频|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黑人| 国产无套中出学生姝| 超级碰碰色偷偷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激情 人妻 制服 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