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11:21: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初中語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我們教學工作者必須研究的內容。沒有成功的提問就沒有教學的藝術,精彩的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學有聲有色,良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領會教學內容,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查,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聲有色;積極性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我們教學工作者必須研究的內容。沒有成功的提問就沒有教學的藝術,精彩的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學有聲有色,良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領會教學內容,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查,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提問呢?課堂提問的方法很多,筆者把平時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提問片斷經過收集整理,總結,略舉一二展現出來以供大家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予以批評指正。
一、依次設置,化大為小
這種提問根據教材的邏輯順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語文一般是按事件的發生,人物出現的順序,論點論據提出的先后來提問。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它轉化為一系列小問題,特別是在中學低年級,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不高,如果問題提得過于寬泛,學生會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對問題產生畏懼心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在課堂中,教師能圍繞教學重點或難點,尤其針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應當注意化大為小,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難及易,化大為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深入到中心問題,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因為文章內容龐雜,有些還不易理解,直接讓學生分析“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難以做到,我們可以就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分別提出一些小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第一:百草園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聽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冬天雪后捕鳥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讀后對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問“怪哉”,先生為什么生氣?第六:寫三味書屋后面的小園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與“我們”讀書的內容苦澀難懂,引出來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寫我畫畫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提問把統領全文的大問題給予分解,便于學生逐步認識學習,自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當然,問題設置也不能事無具細,問題提問小,太簡單,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在課堂提問時,還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不同層次提問,要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讓全體學生享有煅練的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重點,綜合設問,抓住重點詞句設問
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準確抓住重點詞句,并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和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例如:在教學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時,不按循序提問:為什么于勒本來是全家的“恐怖”,后來卻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寫了怎樣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說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綜合法提問:于勒耗盡了家產,是個花花公子,為什么若瑟夫會對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學生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在掌握全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給菲力浦兩封信所表達的思想,透過于勒在船上當水手時的服裝、神情、動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發生的變化,從而認識莫泊桑譴責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判斷、推理、分析、綜合,需要速讀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閱讀本領。
三、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它是指為了達到教學上目的而精心設計的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形成一個整體,幾個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就解決了。例如:在教學契訶夫的著名小說《變色龍》時,可設計一些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第一個問題:根據課文的敘述,你認為課文的主人公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學生準確回答是“善變”后,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從課文中你們知道他“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怎樣表現出來?學生討論后回答:首先是變得快(頃刻間他對狗的態度“變”了5 次),其次是變得蠢(他“變”的理由是愚蠢的,邏輯是荒謬的)。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由此我們知道奧楚蔑洛夫是“變色龍”式的走狗,“變色龍”的色雖然變來變去,骨子里卻隱藏著一個不變的性格內核,你們知道他的性格內核是什么嗎?學生通過分析課文得出結論:奧楚蔑洛夫狗仗人勢、媚上壓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終沒有變。于是提出了第四個問題:什么原因促使這個執法者一變再變,左變右變?學生基本能回答:這主要是將軍的威勢促使他一變再變。為了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最后還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奧楚蔑洛夫這樣壞,為什么沒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傷,是受害者,為什么反而遭到人們的嘲笑?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就讓學生反復討論。有的學生說,奧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權有勢,沒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數學生認為,奧楚蔑洛夫出場時,“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廠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從地底下鉆出來的”,這些描寫說明“那群人”是些窮極無聊的庸俗市民,他們沒有正義感,所以不嘲笑執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這是當時那個畸形社會的真實寫照。
以上的提問步步誘導,環環相扣,使學生不僅清楚地認識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點,而且深入了解到,“變色龍”這個文學形象的諷刺鋒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實走狗的丑惡靈魂,而且直指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
一.讀寫結合,以寫帶讀
閱讀的目的是收獲知識,而收獲知識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閣,而是要運用到實踐當中去。而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和學生往往是把閱讀學習孤立起來,學生只是為閱讀而閱讀,理論上是掌握了知識,但實際上卻對知識的本質一無所知,以至于在讀完之后,不知道文章的真正含義,沒有進入文本的世界中。因此,筆者認為,閱讀教學的基礎是“讀”,但是,在此基礎上,學生必須要學以致用,也就是要在閱讀中找到文章的奧秘之處,并能夠吸收消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和觀點。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主要歸結出了“讀寫結合,以寫帶讀”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通過動筆寫作來加深閱讀的收獲。這主要可以從兩方面組織:第一,可以寫“讀后感”的形式,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在寫的過程中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并能夠與作者形成共鳴。這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第二,以模仿寫作的形式,讓學生抓住文本的寫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模仿文本的寫作格式進行創作。這里的模仿,主要是模仿學習寫作技巧,如《皇帝的新裝》中,說實話的小孩的出現,就是文章的轉折點,因為小孩的出場,才推動了整個故事的發展并達到高潮,而初中學生寫作的不足之處,就在于行文平淡,沒有起伏,也就沒有了閱讀的喜悅感。這樣的訓練,無疑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二.立體閱讀,培養能力
一般來說,我們說到閱讀,想到的就是文本的閱讀。的確,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主要是指書籍的閱讀。但是,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閱讀是一種源自于書籍、卻不限于書籍的行為。我們閱讀書籍,但是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還需要閱讀繪畫、閱讀雕刻、閱讀音樂,還有,閱讀人。盡管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可能拋開文本進行閱讀,畢竟語文閱讀教學是以書籍的閱讀為主的,但是在素質教育觀下,我們可以盡可能的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閱讀,而不僅僅是文字的閱讀。例如實物閱讀。
如在《羚羊木雕》的教學中,筆者就準備了一張羚羊木雕的圖片,讓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前,先就這一張圖片進行觀察閱讀,并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通過“觀物”而“觀情”,帶著閱讀的期待進入文本,這能夠更好的促進閱讀教學的開展。
三.根據學生的性格,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科學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盡可能的“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畢竟,初中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形成,不僅需要課內閱讀,還需要課外閱讀來構建。尤其是在素質教育之下,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生搜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課外閱讀必須給學生選擇的自由。當然,我們也必須要正視這樣的一個事實,初中學生對圖書的選擇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有時候會“擇書不當”,這不僅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沒有幫助,可能還會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教師的指導是必要的。
筆者認為,教師在為學生開書目,或者提建議的時候,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能夠閱讀符合自己需求的書籍。這就如同初中學生交朋友一樣,如果不想和他交朋友,那就意味著見面只是點點頭,跟他打個招呼,卻不會想要“讀一讀”進一步認識他。這是因為兩個人之間沒有共同的愛好和志向,閱讀亦是如此。如果學生對選擇的書不感興趣,那很難繼續讀下去,即使讀下去也是囫圇吞棗,毫無收獲。如好動的學生會喜歡《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的名著,文靜斯文的女生可能較喜歡《三毛文集》之類的圖書,喜歡策略和思考的學生,可能喜歡《三十六計》這樣的著作。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能夠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教會學生學會把握文本,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擴大閱讀的范圍,并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相信閱讀能夠改變自己的一生。
教學對象在發展,時代在發展,教學內容也應順應時代而發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表示“為了適應高中教育發展的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語文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學科,其中“人文”在《辭海》中的解釋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這里的“人”和“文化”兩個重要元素以人類社會為背景、文化為主要載體;而“工具”主要反映在使用層面上。先說“人”,教學活動是學生、教師雙邊作用的過程。近些年被大家普遍認可的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論,認為教學過程應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另外由此引出一個較新的師生“雙主體”論,認為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雙邊互相依存。上述兩種理論都強調了語文課堂教學中“人”的重要地位。
中學語文教學對象是不斷發展著的青少年,他們渴望追求新鮮事物,如果語文教學內容在經典中穿插一些新鮮的時代元素必然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再者,語文教學的施教者是引導學生或與學生共同發展的教師,其思想與時代同步才能與學生順利溝通,對教學內容的重組自然要常換常新,一篇課文在十年前教學內容與十年后的教學內容完全一樣便是停滯不前,自然也不會受到學生的認同,教師也覺得重復無味。再說“文化”,由于它的概念比較復雜,我們就采用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的狹義文化經典學說,“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而文化現象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系,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某段時期的智力程度、生存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的發展方向。從通俗層面上來說文化現象從一定程度上合理地反映了時代精神。語文教學內容所要表現的文化自然是符合當下時代需求的文化,與時俱進才能有被接納的可能性與實際應用性。
說到應用性,便不得不說到時代對語文教學內容“工具性”的要求。“工具性”即體現了語文的使用價值,經典的教材內容經過語文教師合理地重構,與時代同步,把陌生的知識與熟悉的元素結合起來,轉變為學生的“熟人”,那么這些知識被使用的準確度和頻度也就增加,語文知識的使用價值也會升高。利用時代元素重構語文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捕捉以下幾點要素:1.抓準時代流行元素使教學內容“潮流化”在這個被流行元素沖擊的時代,電視、網絡、雜志等傳媒工具為我們帶來了海量信息,一些受大眾欣賞的流行元素集通俗和經典于一身,教師適當使用這些流行元素重組教學內容,老課新上,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bbs、博客、短信、通俗音樂、選秀節目、影視節目、娛樂信息中的一些經典段落都可以拿來為語文教學所用。2.尋找青少年喜歡的時代符號為教學內容增加亮點青少年談論最多的武俠、言情、漫畫、hiphop文化、歐美音樂、網絡文學中不乏優秀的作品可供教學使用。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正是由張韶涵《隱形的翅膀》作為話題來考查學生寫作水平,金庸作品《天龍八部》入選高中語文讀本,雖然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是并沒有影響到學生對它的喜愛以及語文教學效果。3.精選現實生活大眾信息使教學內容“生活化”隨處可見的廣告語、招牌還有熱議新聞都是容易被忽視的對象,但是它們中相當一部分是與語文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曾有一則房地產廣告語“離繁華不遠,距自然很近”,拿它訓練學生品味詞句的內涵十分貼切。還有蝶戀花、花想容、相見歡等引用詞或詞牌名的商店名也隨處可見。4.慎用流行元素以免擾亂教學內容前段時間紅遍網絡的“杜甫很忙”、“包拯很忙”也是十分流行的元素,這些元素放在網絡上供大家娛樂方可,但安排在語文課上便要三思。有一位實習教師講《登高》這首詩時先讓學生看了幾幅“杜甫很忙”的圖片,想以此來導入新課,可是在圖片播放完之后,學生的情感已經不是這節課所需要的,于是教師用了將近十分鐘的時間把學生的思想拉回到課上。這樣不合理地使用流行元素非但沒有成功地表現教學內容,反而弄巧成拙。綜上,使用時代元素需要教育工作者平時多積累,合理地使用時代元素重建語文教學內容還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實踐和研究。
新一輪課改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可縱觀其時效性,語文教學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高耗低效現象。許多學生因為不喜歡上語文課而不愛語文,而不是因為語文自身的因素而不喜歡語文。其實,語文課堂,不在于你教授了多少知識,而在于你是否教會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是否培養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語文教師怎能敗壞學生的學習興趣呢?豈不是自毀墻基!時代呼喚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因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關注文本,關注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學會探究性地閱讀學習。
《新課標》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我們語文教師受自身求學經歷的影響,覺得學教材就是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其次就是從讀寫結合入手,把對文本的解析同時擴展為模仿范文的寫法來進行作文指導。這種教學法是對閱讀教學法的曲解。筆者認為閱讀是以準確獲取文章有用信息為目的的思維活動,閱讀不是為了追求標準答案,而是為了培養學生探求正確結論,準確獲取信息的能力,因此筆者倡導探究性閱讀教學法。
筆者對課內課外文本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對于課內教材的探究課,教師的主導性多一點,主要是教師設計開放探究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有方向地探討,這種做法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為學生的課外自行探究提供思維參照;而對于課外閱讀教材的探究課,學生的主體性則大大突出,教師只起點撥引導作用。
下面就教學實效性談一點個人的淺見。
一、巧設問題導學生,不搞“一言堂”
就目標的達成意識而言,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教師根據自身對文本的解讀,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接受能力等設計出難易適當、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問題。問題設置注意難易度,由淺入深。同時,教師應時刻關注課堂的瞬息變化,適時調控,引領學生走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道路。
在熟悉教材、明確教學目標之后,筆者通常運用以下方法設計問題,問題解決了,閱讀教學的目的就基本上達到了。
(一)從主旨出發設計問題
引導學生對文本綱要性知識進行討論分析,主干問題解決了,枝葉性問題往往隨之而解,優化了課堂結構。
如教《醉翁亭記》時,可以如此設問:“作為一個被貶之人,何來之‘樂’?”這個問題思考空間很大。在對這一問題合作、探究、交流、對話中,師生引出并解決了如人物形象品析、寫景、涵詠品讀等一系列很厚重的問題,最后得出結論:①游人之樂;②太守之樂;③禽鳥之樂……由淺入深地體會寫作特色。
(二)站在知識遷移的角度設計問題
聯系所學過的知識設計一些比較閱讀型題目,促使學生回顧舊學,結合新學,融會貫通,完成知識遷移。
教《爸爸的花謝了》一文時,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創作動機,可聯系冰心的《荷葉》中雨后荷葉的意象,啟發學生思考家庭親情倫理道德對于成長的作用。在對兩篇文章比較探究中,學生發現了問題:所有的愛中,唯有親情最樸實最無私最博大。在與舊知比較中,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
(三)站在能力提升的角度設計問題
在解決教材的知識傳授之余,筆者常以某一關鍵詞或關鍵內容切入進行拓展延伸,引出其他相關聯的有深度的問題的思考。這類提問,可增強學生發散性思維,促進他們多維度解讀文本,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如教《談生命》時,我以“生命像什么”為關鍵點,發散引申出其他值得探究的問題:①為什么作者說我不敢說生命是什么,我要說生命像什么?②該如何理解生命的比喻義,諸如流水、小樹?借助問題,師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理解了《談生命》的內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得到了訓練。
有些問題雖然答案就在課文里,但不去尋找是不知道的,因此也是離不開探究的。就初中生而言,能從書中找到現成答案的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是必須的,雖然是淺層次的探究,卻也是深層次探究的基礎。
總之,一節課圍繞著主干問題對課文進行品讀,能讓學生讀得有趣、想得自由、悟得充分,然后師生交流評價,使得語文課堂上人人有話說成為可能,也打破了語文課堂“教師獨角戲”的尷尬局面。
二、注重教學實效,避免形式主義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初中生的思維一般是“經驗型”的,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中得來的。因此,在開展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時,就不能單調地進行讀寫聽說的訓練,而必須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激活學生內在的興奮點,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新穎、靈活的教學方式或教學手段。這本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教師卻過分追求形式,忽視了教學的實效性。有一老師教《變色龍》時,開始就讓學生討論分角色朗讀,這樣討論朗讀反反復復折騰了一節課,也沒見得有什么效果。像這樣的文章,宜著重以指導學生揣摩領悟時代背景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多次誦讀課文體會課文所表現的意義。
又如多媒體的使用。新課改之初,凡是公開課均被要求用多媒體,沒用多媒體“一票否決”,造成教師的誤解。后來用課件也成了一些教師的習慣,沒課件就沒法上課了。課件設計得很豐富,教師忙著操作電腦鼠標,學生一個勁地盯著屏幕,一節課下來黑板上沒有一個字的板書。這樣的課,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學生似乎興趣盎然,學到了很多知識,其實整節課學生都好像在看電影,根本沒有一點思考的時間,更不要提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了。
三、避免只讀課本,重視課外閱讀
語言積累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如果僅僅依靠課內文本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中學生必須廣泛閱讀才能逐漸提高語言素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各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做到豐富語言的積累。
初中生可選擇的課外書籍非常多,對所有課外書籍都進行精讀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正確區分精讀與泛讀,十分重要。在這一方面,教師應該發揮應有的引導作用。
如果僅僅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卻沒有考慮到閱讀的物質前提,閱讀也就成了空談了。面對農村中學 文化氛圍相對薄弱的實際情況,我們不能奢望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書,如果覓書過程艱難,很多學生的興趣也會隨之殆盡。為此,應集眾人之力量,上則建議學校完善圖書館建設,下則設置一個班級圖書角,讓閱讀教學成為有源之水,讓學生的閱讀愿望有地方實現。另外我們知道“開卷”未必都有益,因此,設置圖書角時要幫助學生凈化閱讀內容、提高閱讀品味。既要熱情地保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又要教育學生拒絕“”的誘惑,培養健康的閱讀情趣。
教師可根據教學延伸的需要去設計課外閱讀目標,初中學生知識積累有限,認知思維能力不夠,所以要求不宜過深過難,應切合學生實際。問題要多樣化,讓學生有選擇的余地。學生可自行組合小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如名著《水滸傳》導讀,筆者以李逵為切入點,在分析了李逵形象特征后,給學生設計了《李逵與魯智深性格異同》這一延伸課題。讓學生用一周左右的時間,通過各種閱讀渠道查看有關《水滸傳》中重點寫李逵與魯智深的章節,并在課外與小組成員討論,得出李逵的魯莽單純、疾惡如仇的性格與魯智深行俠仗義、粗中有細的性格截然不同,并能簡要引述相關情節。如果設計成《從李逵這一形象看〈水滸傳〉的人物刻畫藝術》,則讓學生摸不著邊際,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一定要注意我們要做的是最可能實現的,而不是最有價值的。當然,也可由學生自己根據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閱讀取向。關鍵是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階段性檢查。及時督促,及時鼓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實質性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實現角色的轉變,才能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設計者、組織者和理智的引導者。
一、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敏感性,增強語感
當我們學習一種語言時,最重要的東西既不是語法也不是詞匯,而是一種對語言的感覺,一種敏感性,也就是語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出來,讀出聲音,這樣才能在不同的語境中學會如何運用語言。對于語感而言,其實就是一種習慣,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積累,有了脫口而出的能力。例如有些學生在做成語填空時,可能對這個詞的印象不深,但是只要反復朗讀幾遍,就會把這個空填上,這就是語感所發揮的作用。
2.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能力
學生通過在語文課上的閱讀鍛煉,可以逐漸提升自主學習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們會在閱讀課上開動腦筋思考書籍里的問題,掌握自主學習方法,而不是被動、機械式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閱讀書刊的時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對問題與文章作者的寫作思路、思想情感等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加深對于文中內容的認知與理解,逐漸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3.有利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是分不開的,只有擁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積累量,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水平與寫作能力得到相應提升。同時,學生也可從課外閱讀過程中獲得一定量的課外知識,在完成自己詞匯積累的同時,也會逐漸培養起語感,從而促使寫作能力的提升。
4.有助于學生情感的健康養成
中學生正處在構建自己情感框架,學習處理種種關系與感情的關鍵時期,閱讀能力與閱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辨別能力的提升。學生在枯燥的文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會忽略自身情感元素的發展。然而在枯燥的學習中強化閱讀,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打破這種不與外界接觸的現狀,從而更多地接觸新鮮的事物與知識,并促使自己以清晰的思路進行分析與思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感情觀與世界觀。
二、怎樣在語文學習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1.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學會如何自主閱讀
閱讀其實是一種習慣,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學會了如何閱讀,怎樣閱讀,才能逐漸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使學生意識到閱讀重要性的同時,真正愛上閱讀。
2.選擇恰當的書籍,以書為本
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是一個擁有很強好奇心與探索欲望的群體,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給他們推薦一些科考類與探索類的書籍,如《人間詞話》、《圍城》、《讀者》等。并且初中生需要一些可以學會如何表達情感陶冶情操的書籍,教師要仔細篩選甄別,以防不健康的書籍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但是教師應該以課本為依據,不能拋開課本,防止弄巧成拙。
3.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是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尤其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模式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并引導其主動思考。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記》一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自己朗讀,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構建起一種虛擬畫面,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感受“桃花源”中的生活與人文氣息,以學生的虛擬情感體驗來提升閱讀興趣。
4.拓寬閱讀面,增加課外閱讀量
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閱讀是鞏固學習的一種有效方法,學生閱讀課外書的過程其實就是鞏固積累知識的過程,可以增強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與靈活性。另一方面,課外閱讀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與境界得到洗滌與凈化,為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5.師生共同探討,幫助學生賞析重點難點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課堂主導作用,在學生閱讀時積極參與進來,一方面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有疑難問題時得到適時指導。對于教師而言,應當幫助學生理解與賞析閱讀材料中的重點與難點,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想法,并對學生具有創新意識的想法予以鼓勵,以逐漸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水平。
綜上所述,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等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注重閱讀教育,才能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進行不斷完善與創新,以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新課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而學習過程的遞進和學習體驗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突破預設之外的新的構建,這正好是高效課堂教學所要求的教學境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課堂教學的感悟,談一談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方法與策略。
一、精心預設、虛實相生。
在新課程背景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不過,不能忘記的是,我們在預設時需要有意識地“留白”,即預先留下“空白”。“空白”是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法。在語文教學中,空白藝術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留有思維的余地,講到適可,點到即止,留幾處空白讓學生去化虛為實、聯想思索,主動探知和動態生成。這種空白藝術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興趣,引起學生的聯想、想象,使語文教學實處含虛,虛處含實,形成無窮的意味、悠遠的意境,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藝術,因而教學也應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的藝術,追求那種“虛靈”的“空間感型”的“妙境”。所謂教學留白的藝術乃是指將留白手法運用于教學并以此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藝術效果和水平的活動。教師有意識地留白,就是遵循藝術創作中“虛實相生”的規律,在教學時留有余地,創造知識上、心理上的暫時性“空白”,追求啟發思維的藝術效果。通過教師所留之“白”,使學生生出“實”來,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無窮的意味和幽遠的教學氛圍。那么,該如何留白呢?
(一)拋磚引玉,抓重難點補“留白”。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考慮教材特點及學生需要,本著“傷其九指不如斷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點難點關鍵處,精心設計教學方法,逐步深入,分層次、有梯度,讓學生慢慢進入角色,激活他們的想象力,進行藝術的補白和藝術的再創造,使文章在更高意義上充實、升華。
(二)馳騁想象,利用插圖想“留白”。
葉圣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開拓讀者的想象。”現行語文教材圖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圖,這些插圖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啟迪性等特點。依據課文插圖,巧妙地設置留白,領悟教材內容所蘊藏的內涵,這是培養學生想象創新能力的重要憑借。
(三)聯想回味,利用標點填“留白”。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文字粘連配合,成為文章不可缺少的細胞。標點的多樣性、豐富性為文章增添了許多內涵,而省略號的使用往往會使人產生“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的感覺。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個個靜止的省略號變成一朵朵思維的火花。
如《故鄉》一文,當“我”見到闊別二十余年的閏土時,我說了一句話“阿!閏土哥,——你來了?……”這短短的一句話,運用了五種標點,每個標點都值得學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時可創設留白:“我”當時心里會怎么想,請在標點處各加一句話,反映“我”當時的心情。通過填補空白,使學生從中領會“我”從興奮——歡喜——生分——疑問、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這樣的教學才會蘊含著鮮活靈動的生命力。
(四)余音繞梁,利用結尾悟留白。
結尾是一堂課的“終曲”,教師可以在課尾設置留白,讓學生回顧與升華所學知識,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課已結束,而學生的思維活動卻在持續,一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這是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
《我的叔叔于勒》的結尾這樣寫道“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圣馬洛船,以免再遇見他。”針對這個結尾可設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從而讓學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親情被金錢奴役,人際關系異化的現實,激發同情、憎恨之情。課后再留下一篇習作《于勒來到我們身邊》來對比遷移,使這種情感得到延續和升華。
二、預以成規,生而創新。
為了讓我們的課堂煥發出無限的生機,體現出充滿成長的氣息,我們在課堂上必須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預以成規,生而創新。讓預設和生成有機融合,使師生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得到共同提高。
1、讓預設和生成在借題發揮,衍化生成。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往往與其認知水平、個體差異密切相關。面對學生隨時可能提出的知識難題,甚或與解讀文本無關緊要的問題,則需要教師借題發揮,衍化生成,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迸濺出創新的火花。
一位教師在執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突然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老師,三味書屋那位先生家里的畫為什么畫著梅花鹿?為什么要學生對著梅花鹿行禮?”問題一出,全班嘩然,連老師也始料未及。老師馬上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衍化生成的好機會。在學生討論無獲后,老師進行了點撥:為什么要畫梅花鹿呢?只能從諧音上來理解其寓意。“梅花”的“花”諧音“花”,“鹿”諧音“祿”,意味著學生讀書可以換來榮華利祿。這就是封建時代的“讀書論”。教師點撥到這里,學生的疑惑解開了,認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讓預設和生成在放與收中,促成生成。
所謂“放”,就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究問題;所謂“收”,就是指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信息進行必要的歸納和再生成,從而使學生自主獲得的知識明確化、系統化。筆者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力求做到收放自如,既放得開,又收得攏,即讓預設和生成在放與收中有機融合,實現“放”與“收”的和諧統一。
下面是筆者在執教《孤獨之旅》時的一個實錄片段: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位導演,準備將《孤獨之旅》一文中農家少年杜小康在蘆葦蕩放鴨的經歷拍成電影,你準備將哪些鏡頭搬上銀幕呢?請大家再讀課文,結合相關句子,發揮想象,把這個鏡頭描繪出來。(這是“放”,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
總之,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預設”“留白”和“生成”,預設要有彈性,有留白的空間,以便在目標實施中能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膽鼓勵、利用;對消極的、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應采取更為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作為教師我們要有動態生成的理念,要科學而藝術地融合“預設”“留白”和“生成”。唯有如此,課堂教學才會成為一種藝術,才會成為動態生成的生命歷程,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師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才會共同得到提高。
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語文教學的永恒話題,更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追求語文課堂的高效,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它取決于教師自身教學藝術的發揮,也取決于教師對教學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們能立足課堂,立足學生,不斷學習、實踐、反思,我們一定能擁有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
“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其師。”對我而言,更可謂是“天涯海角有窮時,只有師恩無盡處。”是老師的關愛使我奮發圖強,是老師的付出助我揚帆遠航,是老師的開導讓我樂觀向/!/上。因此我從小就想做一名老師,像我的老師那樣——做責任教育,做良心教育!
____年剛畢業的我帶著這滿腔的激情和美好的憧憬,成為了有72人之多的六一班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開學的第三天,張校長在聽我教授《古詩兩首》時滿是失望地連連搖頭。于是我以謙卑的心態求學,以閱讀的姿態生活。努力鉆研教材,努力鉆研教法;精心設計寫出詳案,精心查詢背景資料;認真聽取骨干授課,認真寫出教學反思;積極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加業務培訓……兩個月后的一天,當張校長再次走進我的課堂聽到《三克鐳》的教學時已是笑容滿面地頻頻點頭。
對于研習初中語文教學的我來說,從六年級再到一年級的轉換更是一次挑戰,何況“一年成就六十年”啊!所以任教一年級這幾年來,我拜學習為師,和勤奮交友,與堅持作伴。清晨的教室里有我跟孩子們一起閱讀的聲音;中午的辦公室里有我跟后進生一起拼讀故事的場景;凌晨的電腦前有我觀摩視頻的身影……但最刻骨銘心的是2008年3月19日那個星期三的傍晚。那天下午五點半左右我正在辦公室準備晚上六時要教老師們學習的電子表格的講義,被電話告知養父中午喝了點酒后暈倒在地口吐白沫,三個多小時了還不省人事。我心想:養父經常發病應該無啥大礙吧,先請醫生輸液,等教完老師們學習電腦后再搭摩托車回幾十公里外的老家——鳳儀。誰知九點多正準備出發時急促的手機鈴聲劃破了山村春夜的寂靜,相依為命的養父就這樣一睡不醒了,含辛茹苦的養父就這樣連臨死都沒盼到我回家的腳步,可親可敬的養父就這樣突然地離開了還未曾好好孝順他的女兒!我將背負永遠的內疚、無盡的自責和深深的懊悔。我的家人也常常抱怨:“我沒見過有哪個老師像你這樣挑燈夜戰的?隨隨便便對付一下得了!”可是正如于漪老師所說“上課就是用生命在歌唱,每節課都影響到孩子的生命質量。”我怎能敷衍了事?我怎能淺嘗輒止?
教學不能馬虎,教育更不能疏忽。執教六年級《瑞恩的夢想》一課時,我激情澎湃地問“同學們,只要心中擁有夢想,你的人生就不會迷失方向;只要心中擁有夢想,你的人生將會絢麗輝煌。你的夢想是什么呢?準備怎么去實現你的夢想呢?”學生們都興致勃勃地分享著自己的向往。我驚喜地發現平日不愛發言、自卑敏感的楊洪也想一吐為快。“我的夢想是小學畢業后去打工,掙幾萬塊錢來把土房改建成磚房,以后好娶媳婦。”聽到這樣的回答,全班哄堂大笑。而我看到這個跟我身世相同的孩子卻有如此不同的生活追求真是心如刀絞。此后為師,我不僅要給學生創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樂園,更要給孩子撐起一個陽光燦爛的精神世界!一路走來,面對因母親瘋癲而不茍言笑的孩子;面對因父親入獄而郁郁寡歡的孩子;面對因父母雙亡而無依無靠的孩子;面對因身患疾病而不久于世的孩子……無論經歷多少風風雨雨,我怎能不堅守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人生風景在游走,歲月如流在穿梭。“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心中的翅膀,已載著我在教育的領空展翅翱翔了九年。作為一名平凡的村完小教師,我雖然沒有先進的事跡和傲人的業績,但我將以“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于漪老師為榜樣——“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以奉獻感悟幸福,讓攀登實現理想,憑執著書寫人生!用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山區教育事業的華彩樂章!
三亞市實驗中學黃紹平
“美”,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并沒有明確的解釋,只是羅列了一些詞條,對這些詞條作了較詳盡的解釋。就美的內在意義而言,肯定不能和漂亮、帥氣、酷等詞等同,因為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們有必要給他組一個詞來進行討論,就學校的功能而言,是一個教育機構,是塑造人的場所,所以,我要討論的是“美育”。美育,簡而言之就是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以培養審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對藝術的興趣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音樂和美術是美育的重要內容。”它的任務是使受教育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激發愛美、愛藝術的興趣,提高對現實世界(包括自然和社會)以及藝術作品的美的鑒別、欣賞和創造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培養健康、積極、高尚的思想情感,使受教育者不僅學會生存,而且學會審美的生存。
如此一來,人們往往就只認為音樂和美術才是美育的重點,而忽略了其他學科的美育功能,其實,在初中階段的各個學科里,都有美育的內容,特別是語文學科。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在美育方面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就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對于美的教育應該如何運用于語文課堂呢?我想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 情景設置注意美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精心創造出一個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為教學拓展出更豐富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隨著多媒體走進課堂,教師有了更多的設置情景的辦法,但是多媒體總歸只是一個輔助工具,我們不能全靠它進行輔助教學,更多的學校還不能滿足每位教師上課都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仍然是粉筆、書本加黑板的模式,那么教師如何有效地利用身邊的資源呢?我想,以下幾個方面是可以利用的。
第一,利用教學掛圖
為了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各個學科的相關知識,現在各學校基本上都給各學科配有教學掛圖,其中也包括語文學科。據我了解,現在各學校里的教學掛圖的利用率最高的是生物學科和地理學科,其他學科的教學掛圖基本上無教師帶進課堂。一是嫌麻煩,另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認為掛圖的意義不大,對教學沒有多大的幫助。其實,只要我們提高認識,教學掛圖在我們的輔助教學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講授阿累的《一面》時,我們利用
教學掛圖,就能更好地讓學生從感官上去認識魯迅,單就《一面》中的三處外貌描寫,教師不管如何給學生講,作者是如何如何抓住魯迅的外貌來寫的,都不如讓學生看了圖中的魯迅以后,讓學生自己體會來得深刻,進而學生的理解力自然加強,對文章中作者的描寫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第二,設置音樂場景
音樂是一個很好的載體,通過靈活運用音樂資源,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品位。新課程語文教材中許多文學作品,其情感和美質往往是內涵的。這樣,在品味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可根據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特點,輔之以情感內涵與之相近的音樂,創設一種和諧的情感意境,渲染出濃郁的審美氛圍,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中得到美感體驗和審美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和升華。如講授課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時,為了表現船難發生時慌亂危急的場面,我們可以播放《TITANIC》的電影原聲帶中關于海難的片斷,那急促緊張的旋律配上教師充滿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沉船時哈威爾船長沉著指揮的場面以及表現他對大海和輪船至死不渝的執著的愛在音樂聲中表現,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第三,提高教師語文修養
在課堂上,教師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初中生并沒有完全擺脫模仿教師,因此教師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的審美觀。因此,語文教師要注重以豐富的文化素養來提高人文修養。要有能力從祖國豐富的語文寶庫中汲取營養,從現實生活中努力學習、善于學習、廣泛學習一切有用的知識,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特別還要煉化出屬于自己的“活”的富有創意的語言。把學生引向一種美麗的、主動創新的課堂境界。例如在講授《春》時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杜牧的《江南春》導入課題,讓學生首先進入春的氛圍。當然也可以引用其他優美的語句或是描寫春天的詩詞,給學生創設一個春天的情景。
二、課文中蘊含的美
語文課本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藍本,很大一部分學生也許一周、一月,甚至一個學期也就只讀語文書,而沒有其他課外讀本。教師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發現美,得到美的體驗,得到美的教育也就至關重要。語文課文中的美,大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優美的結構
文章結構是構成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像框架式的房屋一樣,組成一幢房屋需要先用鋼筋混泥土筑成房屋的框架,然后對房屋的內外墻進行填充裝修,這樣才能組合成一間一間獨立的房間。好的框架所構成的房屋才能結實、美觀,文章好的結構才能顯示出審美的價值。而我們的語文課本都是經過專家、學者反復推敲,認真編排的,可以說每篇文章都是精品,文章結構當然是經得起考驗的。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從總體上來看,作者是按照行動路線在安排結構,但就某局部而言,作者安排又具有特色。在介紹紀念碑上的十幅浮雕時,既照顧了歷史事件發生的順序,同時又是按照東、南、西、北的空間順序安排,也符合作者瞻仰紀念碑的行動路線,結構安排井然有序,使人產生美的享受。古代詩詞更是其外在形式就有美的一面,律詩、絕句整齊劃一,宋詞、元曲結構統一,不必去讀內容,首先給人美的感受。
第二,優美的語言
語文課本隨處可以觀賞到“美”的鮮花。如果我們能從美學的角度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美”,欣賞這些“美”,對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有很大的幫助。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寫了從杭州附近的富陽到桐廬航行時所見沿江的山水奇景。我們閱讀時,越讀越覺得自己的身心進入那“風煙俱盡,天山共色”,“天下獨絕”的奇妙異常的自然景象之中。當讀到“水皆縹
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處,我們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種寧靜幽深的境地;領略、享受那種靜態之美。又當讀到“千百成峰”,“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文句時,我們又似乎感覺到那里兩岸山峰充滿
著生命的活力,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讀著讀著,我們覺得自己也徜徉山水之間,恬淡超逸的心境脫穎而出。此時此刻,閱讀主體沉醉在一種和諧寧靜的境界,山水與我交融為一,神與物游,整個身心獲得怡情歡愉的享受。又如朱自清《春》描寫春花一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所運用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使得語言優美,形象生動,情感真摯。認真讀一讀,就會產生心靈的愉悅。特別是聯想到寫法,讓我們也不得不聯想到春給人帶來的希望。
第三,美好的情感
對文章的審美,不能只是簡單地停留在對詞句表相的理解,而應結合作家的個性與寫作時的特定心境,幫助學生深入分析和發掘課文中的內在美點,揭示作者通過描寫美景或形象美等各種客觀美所表現的深層性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充分領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達到以情化人的目的,使學生在真摯高尚的審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很自然地進入文章的美感世界。反映社會美的文章在語文課本中俯拾即是。眾多的形象美能引起學生的仰慕、敬重之情,進而去模仿、追求和學習,創造出新的社會美。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們這些人的身上體現的是人性的品質和情感,體現的是人類追求進步時的苦難、磨練和奮爭,體現的是一種堅強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們帶給讀者的是一股強大的心靈震撼力,促使讀者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這正是課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美育無處不在,只要我們認真去領會,認真去把握,就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美的環境,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1.教師的言傳身教
每天從教師踏進教室的那一刻起,其舉止就完全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產生直接、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將德育滲透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體系,給學生樹立一個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謙和友善的良好形象,將自身的美德自然地流露在舉手投足之間,此種滲透像春雨潤物般起著不易察覺的潛在作用。教師的言傳身教成為學生效仿的楷模。學生通過模仿,慢慢將其轉化成感化心靈的催化劑,激勵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
2.課堂的巧妙設置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都是名篇佳作,所有的文章都具有豐富的文學性與思想性,因此每篇課文都可以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文學性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進行傳遞,但是思想性只能靠學生自身的琢磨與領會。因此在授課時要選擇好切入點,巧妙地設置引線,將學生帶進課文中描繪的世界。例如,在教學《鄉愁》一文時,我著重以祖國統一為出發點,啟發學生領會作者對親人以及對祖國大陸無盡的思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期盼臺灣回歸、維護祖國統一及領土完整的強烈愿望。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講到魯提轄三拳打死鄭屠時,可引出一個討論問題:如果在當今的法制社會,有人為了見義勇為而將做了壞事的人暴打致死,這種行為是否可行?通過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制社會不同于封建社會的法律觀念,告誡每一個學生都要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學會通過合法的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通過這種方式將相關的德育滲透在課堂中,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非常好。
3.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課堂,課外活動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學校教育中,組織好學生的課外活動,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必要因素,是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人才的需要。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既開闊了自身的視野,又鍛煉了技能,培養了個性特長,最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是課外活動的重要組織者,應采用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可推薦一些勵志的、教育意義豐富的書籍給學生,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明確了解到保爾身上所表現出的優秀品質———犧牲精神、堅強的意志、頑強的品質等,從而明白只有通過自己的發憤努力,以健康的人格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直接參與其中,感受尤為深切。語文教學中處處蘊含著德育因素,需要教師適時、適當、適度地激活這些因素,并將其滲透在教學中,利用多樣性與藝術性的表達方式,最終達到文道統一的境界。古語有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語文教學德育滲透工作中,教師就是源頭活水,為使活水長流,教師必須把握滲透工作的可行性,在抓好德育滲透工作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素質,將傳授知識與德育教育進行良好的結合,達到教書育人的雙重目的。
一位教師針對畢淑敏的《素面朝天》,用做摘抄的方式設計課堂教學,分為四個板塊:收獲佳詞、收獲美句、收獲手法、收獲哲思。對這篇文章的處理頗有創意,可惜從第二個環節開始,問題出現了。第一環節,教師提問:“初讀課文,看看記住了哪些詞語?”學生對詞語識記的比拼興味盎然;第二環節,教師提問:“再讀課文,找出比喻句,說說你的理解。”學生對比喻句的解說不得要領,花時很多,效果不大。這樣一來,“收獲手法”、“收獲哲理”兩個環節不得不一帶而過。
整體來說,這節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設計缺少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板塊是割裂的,文本解讀難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問題”這個關鍵詞,應該說,上述板塊式教學能簡化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條理清晰,只不過,互不相連的問題不能稱之為“主問題”。余映潮老師提出,在閱讀教學中要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提問或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這是針對課堂上的隨意連問,簡單追問和習慣性碎問而言的。“主問題”指的是閱讀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提問或問題。閱讀教學中設計“主問題”,我們的課堂才精彩紛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設計“主問題”呢?
一、深入解讀文本,優化主問題設計
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高度,教師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從而收獲到課堂教學的美麗風景。
主問題設計需要教者精細閱讀課文和精心思考教學。閱讀教學要“潛心會本文”(葉圣陶語),于永正老師也說:這法那法,讀不懂教材,沒法。教師要依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揣摩解讀文本的每一個細節,預想學生閱讀文本時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從而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進行主問題設計可從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課題,因為標題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內容的濃縮,情感的出發點;找準文眼,品味、體悟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據文章結構,任何文體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學時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聯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讀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
比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我從標題入手設計了如下問題: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樣的人,請做于勒的簡歷;
2.對叔叔于勒應持什么態度?我們一家對叔叔于勒是什么態度?
3.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于勒態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變化的語句,說說他們是什么樣的人?
這樣的設計改變了傳統教學一律從小說三要素入手,概括情節,分析人物、明確環境描寫作用的不變教法,設計有遞進性,由淺入深,問題之間有邏輯性,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揣摩教學目標,優化主問題設計
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必須講求教學效率,所以,每一堂課必須圍繞明確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面面俱到式的教學,只能導致教學目標不明,課堂教學沒有重點。
一位老師這樣設計教學鐵凝的《生命與和平相愛》。設定的教學目標為:通過分析文章所描寫的戴維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優秀才能的根源,從而了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禱和平的感情及猶太民族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生存能力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
1.猶太民族中的優秀青年戴維是怎樣的形象呢?請捕捉有價值信息為戴維設計一份全面、別致的小檔案,檔案中必須包含評語這一項。
2.如此優秀的猶太青年,其優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請閱讀課文,并結合對猶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認為,本文題目“生命與和平相愛”可以換成“個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認為不能換,因為這三者之間相距甚遠。你認為呢?請結合課文內容,具體闡述理由。
這幾個教學問題,目標指向非常明確,第一問解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而設計小檔案及評語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第二問探究“優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維這一形象背后蘊含的社會意義,引導學生從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從而達成“了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禱和平”這一目標;第三問解決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通過設置對矛盾問題的選擇回答,巧妙地把教學引向深入。
這幾個問題成了支撐此課的骨架,從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到對文章思想內涵的把握,逐漸達成教學目標。
三、考慮學生學情,優化主問題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說:“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戰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在課堂問題設計上應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學定“問”。
有位老師為《天上的街市》這樣設計課堂問題: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詩人描繪出的“天上的街市”;詩人是通過怎樣的寫法創造出這樣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詩人的聯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嗎?課堂至此晦澀不暢,氣氛沉悶。
究其原因,在于問題設計背離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狀況。初中生興趣廣泛,思想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課堂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義下的內容理解,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意義不大。更何況 “聯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單元學習目標,直問哪些詩句運用了聯想,哪些詩句運用了想象,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難于理解。
根據學生的學情,相同的內容,不同的問法,效果可能就會大大不同。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天上的街市》:
1.詩人描繪的“天上的街市”是個怎樣的世界,請用一、兩個詞語概括。
2.詩人描繪出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與民間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過哪些詞 語表現出來的?請圈出體會。
3.詩人為什么要對民間故事作這么大的改動?他的用意是什么?這種寫法叫什么?
對學生來說,天上的街市特點容易概括,“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也耳熟能詳,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詩歌背景,思考改動民間故事的用意,在明確主旨的同時,介紹“想象”手法。這樣,在學生的積極主動思考中,既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主旨,又能自然引出寫作手法,符合學生思維由感性到理性的習慣,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
通過“主問題”設計和引導,創造出活動充分的激情課堂,有效改變教師滿堂講讀的局面,有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課堂的品質,進而實現學生生命質量的提升。
一
復習教學的功能在于對已學知識和已有能力的檢測、反饋、糾偏、回授、鞏固和提高。但在初中語文復習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低效現象遏抑了復習教學的功能,主要表現在:1.盲目引進。有的教師到了復習階段,隨意地引進各地的復習資料,大量地印發給學生訓練。這種復習教學,缺乏針對性,內容失控,教師的盲目導致了學生的盲目,復習效果當然不會好。2.一味模擬。不少教師一進入復習教學,只是讓學生做大量的模擬試卷。這種復習形式,其弊端至少有以下三點:一是反復的綜合訓練,長期給學生多點刺激,實際上造成每個知識點學生的印象均不深刻,導致考試點模糊;二是同質知識點反復操練,學生缺乏新鮮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降低復習效果;三是一次次的模擬考試,加重了學生的學業和心理負擔,誤入了“重負擔、低質量”的怪圈。3.簡單講評。有的教師對學生復習訓練的結果不予重視,不加反饋,訓練題的講評只對答案,不究過程。學生解答正確,教師便心滿意足,不去追究和指導學生怎樣得出這個結論,舍棄了最有價值的“怎樣”(即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復習教學達不到“使學生掌握規律、方法”的高度。4.指導失控。某些教師教學能力較低,無論是復習內容的選擇、復習層次的把握,都不得要領;有的只是對以前的教學內容作重復的講解,缺乏給學生新鮮的刺激,系統的梳理,教學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
要革除上面所列舉的幾種低效復習教學的弊端,我們必須確立以下幾個教學觀念。
1.目標觀念
復習目標是復習活動所要達到的標準,是復習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確定復習目標,其意義在于使復習工作明確方向,避免出現脫軌和失誤,有利于克服師生復習教學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因而,目標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這種教學以確定目標為先導,以達成目標為終結,整個教學過程都緊扣目標,目標達成度的高低就是復習效率的高低。
2.能力觀念
素質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培養能力。所謂“能力”,指的是運用已有的知識,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科學的認知活動,解決實際問題。從最近幾年的語文試卷命題分析,無論是高考試題,還是各類中考試題,都注重于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考查,記憶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的分值比重越來越小,課本內的知識逐步向課外材料延伸。這一命題思路,引導我們在教學中,包括復習教學,要把能力訓練和培養放在至高的位置上。只有培養學生具備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能力”(即信息的接收、處理、加工改造的能力),才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境界。
3.實踐觀念
語文知識和能力,教師講得再深再透再有水平,也只能使學生達到“懂”的水平。而要使學生具備以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為標志的能力,必須有賴于實踐。因此,復習教學必須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實踐活動為主。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定向(給復習目標、復習任務)、釋疑、講評。把教師的“講”壓縮到最“精”的程度,學生才有可能在充分的實踐中逐步提高能力。有效的復習教學模式,必須是一種師與生、教材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信息傳遞的結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以充分地體現,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會扎實有效。
4.反饋觀念
反饋原理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認知活動的發生、發展,一開始就同信息反饋連在一起。課堂上的師生活動實際上是教與學雙方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信息獲取、處理、輸出的流動過程。有了教師發出的信息,才有學生讀書、思考、復習等學習活動,并把信息處理情況反饋給教師,教師對反饋信息加以處理,及時調整教學,再生復習信息,傳遞給學生,以實現教學目標。復習教學中獲取反饋信息,一般有三個時機:一是提示和分解目標時的反饋;二是學生訓練時的反饋(教師巡視收集);三是講評練習題時的反饋。復習教學中重視信息反饋,可使學生強化正確知識,糾正錯誤認識,調整思維方式,改進復習方法。
三
教學觀念制約教學實踐,要使復習教學走上高效率的軌道,必須以上述的教學觀念為指導,努力改善復習教學的實踐。其基本做法可整理為以下幾點:
1.復習目標的確定
正確地確定復習目標,才能有效地展開復習活動。在制訂復習目標上,應注意以下幾方面:①適綱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既有《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又有省、市《初中畢業、升學會考考綱》的考試目標。考試目標小于大綱教學目標。而考綱則是試卷命題的依據,因此必須認真學習、理解和應用考綱,并以考試目標為憑借,精心設計復習教學的目標。初中語文畢業、升學會考的目標一般分為五大塊:一是基礎知識及其運用,它包括語音、文字、詞語、句子、標點、修辭、常識等知識點。二是現代文閱讀,要求以三種文體為材料(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從五個角度(重要詞、句的語境含義;段、篇的結構和層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不同文體的主要寫作方法;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檢測五種閱讀能力(篩選能力、解釋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三是文言文閱讀,其目標為理解詞義(實詞和虛詞)、理解句意(翻譯重點語句)、理解文意(把握段、篇的基本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寫作,要求能寫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常用的應用文,做到中心明確,內容具體,結構完整,語句通順,格式正確。五是聽力部分,要求能摘錄重要的詞語和句子,能把握段、篇的中心和要點。復習目標則對考試目標作具體的分解、調整。②明確性。復習目標的明確性主要體現在:(1)以學生為行為主體, 即明確學生的知識達成度;(2)用可以觀察和測量的行為動詞表述, 即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3)帶有一定的具體標準。③層次性。 復習目標應實施復習信息的定度控制,也就是對傳輸的復習信息的深度、廣度和難度進行控制,以達到學生穩定地、有效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定度過高,則是超綱復習,拔苗助長;定度過低,則不能達到考試要求,也無法與試題吻合,也達不到初中學生應具備的語文能力。如掌握修辭方法有三個層次:一是能判斷是什么修辭方法;二是能指出修辭方法的表達作用;三是能運用某種修辭方法寫一段話。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初中復習教學目標應定度到
第二層次。 2.復習內容的選擇
復習內容指的是學生復習訓練的材料。復習教學過程,說到底是復習材料信息的傳播、反饋、再生和升華的過程。復習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復習效率的高低。選擇復習內容應遵循兩條基本原則:(1 )針對性。所謂針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復習內容是復習目標的具體體現,選擇復習內容要受到復習目標的制約,要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如省中考綱要中有“理解課本中作注的部分疑難詞語”這一考試目標。加強針對性,就要注意“作注”和“疑難”這兩個關鍵詞。“作注”限定了詞語復習的范圍,“疑難”一般是指詞的本義與語境中的含義不盡一致(如比喻義、引申義)和有其特定用法的詞。如《海燕》中的“翡翠”(比喻義)、《匆匆》中的“徘徊”(引申義)、《春天的腳步》中的“鱗次櫛比”(專用于建筑物)等。篩選此類詞語作為復習訓練材料,增強與考試目標的對應度。二是要針對訓練對象(學生)的實際。有些知識和能力學生掌握得較扎實,復習訓練時可以淡化,有些知識和能力學生掌握得較薄弱,必須選取相關材料進行強化訓練。(2)典型性。 復習內容選材的典型性,指的是既要注意到訓練材料對知識點的涵蓋面,又要能通過訓練,尋求規律,掌握方法。如一組標點符號使用的復習訓練材料,應考慮到各種標點的使用情況,尤其要選取學生容易出錯的,像陳述句有疑問成分的句末標點、引文中的引號和點號的配合使用等作為訓練材料。又如語段的閱讀訓練,在命題時要力求考慮到結構、內容、寫法、語言等多種角度。只要復習材料典型,就能“以一當十”,掌握規律,培養能力,起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3.復習流程的安排
根據復習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情緒,優化復習訓練程序,把復習流程工藝化,才能有效地提高復習教學的效率。
常見的語文總復習有兩種方式:一是豎式復習,即按課文、單元為序進行復習。這種一篇課文、一個單元均從語音、詞語、標點、修辭、語法、內容、結構、寫法等展開復習的方式,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①知識點零碎,缺乏系統性;②與平時教學重復,缺乏新鮮感;③與畢業、升學會考試卷命題思路不一致,缺乏對應性。二是橫式復習,即按初中語文知識點為板塊進行復習。這種以知識點為“鏈”,從課內和課外選取相關同質材料實施訓練的方式,其特點是:①知識點集中,系統性強,給學生以強刺激;②這種集約式復習打破了平時的單元式教學:對知識進行重新梳理、組合,學生具有新鮮感;③與《考綱》中的“考試目標”和中考試卷結構對應,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中考復習階段的訓練程序可安排為以下五步:①摸底測試,即利用《考綱》中的樣卷或前一年的中考試卷對學生進行初中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檢測。摸底測試的目的在于:一是了解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掌握的現狀,為確定復習目標和復習重點提供有效信息;二是使學生了解中考試卷的基本結構、題型和難度。②系統復習,即根據考試的范圍、要求和復習目標,按知識板塊指導學生逐項對應復習。復習時,教師宜編制好相應的訓練題,注意到知識的涵蓋面,以提高復習的效率。③重點復習,即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選擇其中某些富有能力訓練價值的重要知識點進行強化訓練。重點復習時要注意到知識的難點和學生的薄弱點。④綜合練習,即將初中語文知識集約,編制訓練題供學生訓練。④模擬測試,根據中考試卷的結構、題型、難度,編制試卷進行模擬考試。模擬考試的目的在于:一是檢驗復習效果;二是為后續的復習提供校正信息,以便查漏補缺。上述的五步復習法既注意到系統復習,又突出重點復習;既有單項性訓練,又有綜合性訓練;既有承前聯系,鞏固已學知識,又有蒙后操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考試心理素質。
4.復習課型的設計
復習課型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是:①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②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充分的實踐中提高能力。
下面根據復習的內容,介紹幾種復習課的課型。
①基礎知識和閱讀訓練復習課型。這種課型的訓練過程為:確立目標(教師提示本課時復習的知識要求、復習范圍、達標層次以及復習方法)提示內容(由師生共同梳理知識,分析特點,把握難點)實踐訓練(學生根據訓練要求,或整理訓練材料,或完成教師編制的書面練習,或分組討論相關的訓練題;教師巡視指導,及時收集反饋信息)信息反饋(統計完成率、正確率,追究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回授小結(分析典型錯誤,傳授糾偏方法,歸納知識要點,預測考試題型)。這種課型設計的優點表現在:目標的體現度,主體的確保度,方法措施的有效度,教學效果的達成度。
②應用文復習課型。這種課型的訓練程序為:理出寫作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格式、內容、語言三方面整理寫作要求)對照要求,評議實例(投影正確實例,學生按要求逐條對照明確)修改錯誤實例(投影錯誤實例,指導學生修改完善)提供材料訓練寫作(指導學生審察題目,擯棄材料中的干擾信息)交換修改作文,互相評議交流。這種課型設計的優點:一是緊扣訓練目標和改、寫兩種考試題型;二是訓練過程逐步推進,由理性的初步理解到感性的深入理解,再到實際運用,最后強化鞏固;三是節奏快,變化多,時效高,輸入的信息量大。
③大作文寫作訓練課型。這種課型的訓練程序為:提示文體特點(從各類文體的寫作目的、謀篇布局、語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復習,使學生明確其寫法)交作要求(以中考作文“評分標準”為依據,從思想、內容、結構、語言以及書寫、字數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出示命題(或提供材料),指導審題列出提綱,互相交流(提綱中要求體現基本內容的結構層次)寫作訓練(時間緊張,亦可口頭作文)交流評改(既可是就主要寫作要求進行評改,也可是綜合性的評改)。此種課型設計的優點在于:既傳授寫作知識,又注重實踐操練;既有寫前指導,又強調寫后評改。
④試卷講評課型。這種課型的操作程序為:教師解說命題意圖,評價試卷(從考試知識點、考查能力、試卷題型、難度等級以及預估分數、試卷特點等角度加以說明)逐題講評分析,訂正錯誤(可由學生講答案和解題思路、方法,教師作適當點撥啟發)教師小結考試情況,分析典型錯誤。試卷講評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重視解題程序和方法的指導;二是要善于分析典型錯誤的原因;三是要強調答題的規范。
優化課型設計,還必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習慣進行分配,要根據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作出調整。
5.復習方法的應用
要提高復習效率,還必須講究復習方法。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和能力的要求,可采用不同的復習方法。
對某些識記性的而又分布面廣的知識,可“編制簡明實用的圖表”,使知識集中化、條理化。如“識記課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這一知識點,可按“姓名”、“國籍”、“時代”、“主要作品”等項目分類編表格,填寫復習;又如“識記課本中有注音的部分生字的讀音”這一知識點,可將這些生字的讀音按其音節分類編制表格。這種歸類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復習,能使我們對知識的“瞬間記憶”上升為比較牢固的“長效記憶”,而且,將原本分散的知識集中在一張表格上,便于后續的再復習。
對某些理解、分析性的知識,可根據有關知識的不同特點,采用“比較法”進行復習和訓練。某些知識與知識之間,由于差別細微,往往容易混淆。這就需要對它們作細致的異同比較。如“近義詞選用”,可將備選的幾個近義詞,從詞性、詞義、詞的適用范圍、詞的感情色彩及搭配等方面加以比較,從中選出最恰當的詞。又如分析句子成分,賓語和補語兩種成分一般都出現在謂語之后,因此,常常容易“張冠李戴”。如果從句子的結構和詞性上作一番細細的比較,就不難掌握它們的不同特點,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對一些應用性的知識和閱讀簡答題,可采用“找規律”的方法進行復習。如“變換句式”,先要明確兩種句式的不同特點,然后通過實例分析,找出變換的規律。比方說,要將陳述句改為反問句,就有三點要領:一是要加表示反問
的語氣詞;二是將原句否定形式改為肯定形式,肯定形式改為否定形式;三是將句號改為問號。掌握了這些規律,自然就培養了“舉一反三”的能力。思維容量大、綜合性強的閱讀訓練,在解題上同樣有規律可循。閱讀簡答題的一般解題程序為:審察題干,發掘提示性信息根據命題角度,確定閱讀材料篩選相關語句,截取關鍵字眼按照表述要求,加工改造形成答案。這種復習方法,將鞏固知識、傳授方法、培養能力融為一體。 充分發揮復習教學的功能,切實提高初中語文復習教學效率,是一個具有積極現實意義的實踐課題。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這一課題研究必將不斷深入>!<。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質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培養學生成為理想遠大品德高尚有奉獻精神的人,首先要做到嚴于律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則,談吐優雅。要知道,教師的言行舉止,精神面貌,語言態度、思想作風都對學生具有滲透性,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珍重自己的形象,尊重自己的人格,用教師的職業道德約束自己,提升德育素質,使本身成為學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
二、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是理想之根,事業之本,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人,應該熱愛自己的國家,竭盡全力為祖國服務,有了熾熱的愛國熱情,就一定能夠胸懷祖國,心系人民,在語文學科中蘊含著生動的、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如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文體會到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戰士那種為國家、為民族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而啟發學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精神,以及如何以實際行動去愛國,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三、在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教育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因此,學生要正確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聯系,讓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如講授《斑羚飛渡》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為了保證種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通過這個事例,使學生感受到斑羚身上折射出來的團隊精神犧牲精神,從而教育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更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
四、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當前,有少部分的初中生由于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當作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打群架致傷,無視交通安全,闖紅燈的事故時有發生,常見于報端,針對這一情況,在學習《熱愛生命》一文時,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而是要充分利用時間,珍愛生命,做事三思而后行,切實做好每一件事,為祖國為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
五、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環保教育是新形勢下學校教育面臨的一大新課題,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被嚴重的生態平衡等環境問題已成為相當突出的社會問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喂,出來》中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對人類帶來的危害及不良后果,再聯系近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還有一些地區因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地質禮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災害,讓學生知道當下必須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保護好生活環境,實現天長藍、地長綠,水長青。
六、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現行的語文教材不乏有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在作家筆下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有豐富的情思,有精巧的構思,有優美的語言,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悉心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如《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等作品也寫得很美,描繪性的文字,褒揚贊美的感情,極有吸引力的藝術情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評價美,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作用。
七、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
“人無信而不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源遠流長,精神遺產洋洋大觀,就其精髓也可謂豐富而多彩,其中一點便是“誠信”也被奉為中華民族做人之根本,她一向是中國人引為自豪的美德。誠信缺乏不僅對我國經濟社會造成不利影響,而且也嚴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農村,初中學生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說謊,抄同學作業甚至出錢雇同學完成作業,考試作弊,且花樣不斷翻新,長此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作為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強誠信教育,如講授散文《信客》時,文中作者刻畫了一個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贊美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質,這種誠信是需要大力提倡的,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更應該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誠實守信者,奉行“君子戲言”“行必信,行必果”。
八、教學中滲透理想教育
理想是奮斗的目標,能給學生前進的動力,不斷引導和激勵他們去學習和工作,目前在學校中,有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得過且過,心里感到空虛和迷茫。為此就要把理想教育融入教學中,如鋼琴家貝多芬為了自己酷愛的事業,不畏艱苦、刻苦創作最終成為鋼琴家。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魯迅年輕是學醫的,可后來棄醫從文,最終于成為我國一大文豪,通過這個事例應教育學生,象魯迅那樣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無形中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理想教育的熏陶,并為理想去奮斗。
九、教學中滲透責任教育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其背影于現在社會上責任意識缺乏的危機。當今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太寵愛以致他們經不起坎坷,挫折,缺乏迎難而上的信心和勇氣,缺乏對自己、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應有的責任感,難以擔當起時代,國家賦予的責任。身為語文教師,應注意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如在學習課文《散步》時文中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的品格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
總而言之,德育的內容相當豐富,滲透的方法多種多樣,語文教師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同時,要注重德育滲透,善于挖掘教材,聯系實際,不斷發展并增添新的內容,因勢利導,常抓不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文”與“道”兩方面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新形勢的大語文背景下譜寫嶄新的一頁,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質教育。
教科書中,學生最喜歡看什么書?你看發下來新書時,學生首先翻開什么書讀得津津有味就知道了。那肯定是咱們語文老師引以自豪的語文書。一節節一年年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最輕視的是什么課?看看不少學生讀到初中甚至高中依然分不清修辭方法、說明方法、表達方式等就明曉了。那肯定也是咱們語文老師汗顏心痛的語文課。文章是渾然一體的精美藝術品,學生自然喜歡。那學生為何輕視語文課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面對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學生而言,按部就班、支離破碎的課文解讀應該是其中一個原因。再看看名師的課堂,再回想自己某些師生群情激昂的課堂,就會發現學生也是喜歡語文課的,不過他們喜歡的是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的課堂。那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注重課堂的綰合,用渾然精彩的課堂把學生們緊緊綰合在你的課堂里。那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能否綰合、怎樣綰合呢?本文將根據筆者學習聽課以及上課的經驗嘗試著梳理一二。
一、重綰合是初中生對語文課的心理需求
初中生年齡大約在12—15周歲,心理上認知、情感及個性雖然發展到了一定程度,自我意識較強,但學習動機還不夠穩定,意志品質也不夠成熟。你問小學生你將來干什么,他們會告訴你他們的遠大志向;你問高中生的人生目標,他們可能會告訴你明確的目標。惟有初中生,當你問他們的目標時,他們往往是沉默的,因為他們覺得說得太大可笑了;說得具體也不可能,因為他們幾乎還沒有考慮過。一個人意志力的強弱與其世界觀和人生觀有很大的關系,當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確立起來時,責任心、堅韌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質就不可能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他們大多還是喜歡誰就學誰的課,喜歡這節課就全身心投入,不喜歡他們會游離在課堂之外。特別對于看似誰都能聽得懂的語文課堂,如果你僅是按部就班學習課文或者一塊一塊地肢解課文,破壞了他們對這篇文章的美感或者你沒能上出超越他們理解的新穎內容,都不足以吸引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以重視語文課堂的綰合是初中學生對語文老師的基本要求,老師設計的內容及課堂的呈現要能緊緊地抓住他們的心。
二、重綰合是語文學科對語文老師的需求
重綰合也是語文學科對語文老師的需求。《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了語文課程的總目標,它多達十項。在總的教學建議中,它也列舉了六大建議。在課程理念中它也強調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作為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語文與其它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面對同一篇文本,不同的語文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語文素養確定出不同的教學內容。而這也正是語文教學的魅力,語文本身就是博大精深的,語文課程的豐富性以及其多重功能、多樣策略為每位語文老師發展教學個性奠定了基礎。這樣就可以產生語文教學的豐富內涵、多樣形式,可以使得每一節語文課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無限的張力,因此自覺自主地綰合好每一節語文課就成了語文學科本身對我們語文老師的必然需求。
三、巧設計是語文課堂教學綰合的基石
教母語的語文老師擁有可以自由綰合教學內容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但也最容易上得支離破碎、不知所云,因此,設計教學預案對于語文老師而言特別重要。教學預案的設計一般有兩種構思方式,一種是板塊結構,一種是線性結構。兩種方式很難說孰優孰劣,一般優秀的設計倒多是兩者的緊密糅合。比如你在教案設計上看到的可能是“導入”“整體感知”“具體品味”“拓展延伸”“作業布置”等幾個板塊,但是,好的設計一定是有一條線貫穿了所有板塊的,而決不會讓每個板塊是斷裂開來的。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領軍人物余映潮也經常采用板塊結構來上課,但是他設計的板塊看似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系,幾個板塊之間還是形成了層層遞進式的教學思路的。比如他的《濟南的冬天》一課,就用“三讀”(一讀,了解文章大意;二讀細細品味了精彩段落;三讀就是課后作業的背誦)串起了從導入到感知再到品味和鞏固的幾大板塊。
那么常態課中,采用那種形式較好呢?可能采用板塊結構的老師不在少數,因為覺得它思路清晰,容易操作,不用費盡心思怎么去設計過渡綰合的問題及語言,用“接下來我們做什么”就可以順利上完一節課。但也正是因為此,語文課往往上得波瀾不驚,味同嚼蠟。因此,越是平時的常態課,筆者認為越應該采取的是線性結構。雖然設計時需要找到好的切入點,備課的難度增加,時間延長,但是一旦你設計好了宛如一篇精美文章的教學預案,那么當你走進課堂時,胸有成竹的感覺和你上課過程中如行云流水的教學流程會抵消掉你課前備課時所有的辛勞。作為老師,還有什么比看到學生全情投入的神情更滿足自得的呢?
比如,《那樹》是臺灣當代散文家王鼎鈞的作品,文章通過描寫一棵大樹的命運,含蓄地表達了對自然界寶貴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是一篇難度頗大的散文。我校夏老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以“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這一句子為文本鑒賞的主干,探究老樹的命運,引發都市文明與自然界共同發展等問題的深層思考。“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這一句子在文中的重要性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只要找到了這一句,全文的脈絡就非常清晰了。夏老師為學生尋找了一片利于放飛的天空,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整節課由于有這條線的串聯,聽、說、讀、寫相結合,環環相扣,讓學生的感悟和發現變為一個漸進的過程,從進入課文到深入課文最后到探尋主題并自我發現,最終順利完成整個預設。師生共同投入感情的一節課,學生是系著線的風箏,高飛于藍天,學生自己去發現,而不是系著牛繩的耕牛,聽所謂的答案,默默記筆記。再說,新課程的實施,試卷上很少是書上直接學過的答案,讓學生被動地記筆記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綜合素養絲毫沒有幫助。
酈道元的《三峽》是一篇優美的文言寫景散文,在設計時我想把文意疏通放在語言品析的環節里,于是我從“峽”字形入手設計:“‘峽’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所以要寫三峽風光,當然要從三峽的哪兩個方面入手來描寫?”“在作者描寫的山山水水中,你喜歡什么呢?”“你喜歡山的什么呢?”“那么你喜歡三峽水的什么呢?”在字形的引領下,層層追問,在學生找說的同時融進字詞的疏通和美文的誦讀,一氣呵成,學生也感覺酣暢淋漓。《落日的幻覺》是一篇說明文,但第一段又比較生動形象,因為描繪了落日的幻覺,后幾段文字是揭示幻覺的原因。抓住這個特點,我設計時構思了“藝術讓我們沉醉,科學讓我們清醒”的教學思路,引領學 生品味了說明文中描寫的精妙及這類事理說明文寫作的順序。整節課,由于遵循了由現象到本質的行文順序,達到了步步深入而又井然有序的效果。
其實,就是因為每一篇文章都是渾然一體的藝術品,所以幾乎每篇文章也都能找到巧妙設計的那個點,從而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癡”字,《孔乙己》中外貌描寫的那句話或者引人深思的結尾,《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出大亂子了”的關鍵句,《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和“納”字等等。還有看名師的課堂實錄時就發現,被名師演繹過的經典文章莫不是渾然天成的藝術品。名師特別注重教學預案的精妙渾然設計的原因就是因為教學內容的組織是實現課堂教學科學管理的根本。語文教學活動必須是教師有意識的控制活動,是有目的、有方向的運動。課前符合學生思維層次、思維規律的精心預設才可以實現課堂上的定勢控制。老師的設計像攀登階梯一樣,步步升高,逐漸推進,才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也隨之攀登,并向縱深處發展,這樣學生才能時刻獲得一種動力準備狀態,以便于迅速轉化為高效的學習功能。
四、妙語言是綰合成為常態的教育智慧
老師要能像鹽一樣融入孩子的身體里,學生才能和你在課堂里產生緊密的連接,形成有效的互動,達成學習的最大效果。課前精妙的設計是很重要的基礎,但也只是基礎。在真正的課堂教學現場,最渾然一體的綰合還特別依賴于教師的教學智慧。而課堂調控的課堂智慧更多地體現在教師巧妙的提問語言和銜接過渡的語言。
提問語言很忌諱說“接下來請同學們回答老師的這個問題”等很直白的話,似乎把一節課變成了練習講評課。除掉課文的主問題是自己課前精心預設好的之外,課文的追問問題在課前預設的基礎上會隨著課堂的進展有一定的變化。這時候巧妙巧妙的銜接語十分重要,它可以不著痕跡地把問題引向縱深。比如被大家津津樂道的余映潮的《濟南的冬天》中當余老師感覺到學生的表述還沒有到位時,不是說“其他同學還有沒有補充?”“還有嗎?”“只有這一點理解嗎?”等不少人常有的引導方式,他總是悠悠地說:“對,下面還應該有話說。”用這種方式來重新啟迪學生思維、挖掘學生潛能、規范學生的學習方法。嚴強在上《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當發現學生結合王熙鳳的外貌描寫分析性格陷入瓶頸時,嚴老師用“大家知道清朝婦女服飾美的標準嗎”引導學生輕松地解讀到了王熙鳳華貴美麗外表包裹下的多重性格。
在提倡語文教學重視人文性的今天,銜接點評的語言被越來越多的老師重視,但是在改變只用“好”或“不對”之類過于簡單的評語一評了之的情況的同時,有些評價又走入了虛假的誤區。比如,“真好,你回答的真不錯。”“你真棒!”“大家掌聲鼓勵一下!”因為當你說這些時語調很平淡,沒有驚喜的眼神和語氣時,初中學生決不會因為這些所謂的表揚而激動,從而提高課堂的投入度的。其實只要你老師是真誠,全情投入的,不用直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額外的點評,而只要在逐漸推進的教學流程中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客觀點評并引領深入就可以了。嘉興名師姚培紅老師在上《生物入侵者》一文時,姚老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都作了點評,但絲毫都沒有嘩眾取寵的生硬之嫌,就是因為姚老師都在解讀質量的本身上進行點評,說出了學生優秀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比如在進行說明文片斷練習時,有一!個學生開頭那句話是用記敘文的表述方式介紹了自己喜愛的花瓶。姚老師及時抓住這一細節,在肯定她說明方法用得好的同時,校正了開頭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在沒有練習過說明文寫作的前提下對說明文的語言表述問題有了最及時地對比感知,效果很好。再如錢夢龍老師在教學《論雷峰塔的倒掉》時,當一個學生提出疑問說本文寫得有些雜亂時,錢老師把問題拋給了學生來討論。由于學生都知道魯迅的文章肯定不會亂寫的,當站起來說時“我……我想魯迅寫文章是不會亂來的”的無效答案自然出現。但是,錢老師拋出問題的目的肯定不是這個,而是引導學生讀進去,讀懂。當發現目的沒有達到時,錢老師的處理非常高明,他繼續笑著把問題引向了深入:“當然,魯迅如果亂寫的話,那就不是魯迅,而是一名水平不高的中學生了。但不能把這個作為理由。要用文章本身來 說明。”在錢老師不動聲色而又積極的引導下,學生慢慢走進了文本。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們在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圖時,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們把這條規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因此,新鮮的情勢、奇妙的方法、奇特的事例、風趣精美的語言、豐盛高貴而純粹的情操、良好的教學氣氛,張弛有致的課堂節奏……這些,都是我們教學過程所追求的、并且趨于成熟的教學技巧、教學藝術。”重視教學設計的綰合和課堂過程的綰合就是促使課堂渾然一體,盡可能讓學生在不那么明顯地感覺到你的教育意圖的狀態下就自然地融入你的語文課堂,愛上你的語文課堂,從而實現精美文章的精妙解讀。
開初中語文新教材,猶如踏上了一次奇妙的精神之旅,沿途清新之氣撲面而來,一片片精神風景美不勝收。毫無疑問,曾有許多人懷著對新課程的好奇心來“赴約”,而幾乎所有描述它奇異的文字,都難以滿足這份好奇心,仿佛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捕捉住這潛伏在紙頁間每一句話中的懸念和答案。與新課程相約一學期以來,我們初一語文組每一位老師所做的,就是聚精會神地采擷每一個詮釋新課程理念的細節,雖微不足道卻也別開生面。
“學習,是一個像詩一樣迷人的字眼。”----德哲學家康德
我們都知道,在詩歌的國度里,語言是奢侈的,并且在最讓人沉醉的時候總是缺席。在這里,我卻要用詩來形容新課標理念下的學習。理由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解釋:
一日孔子對弟子說:“予欲無言”。弟子不解:“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我想,還有什么比這天地間的大美更美的呢?可通過“誨人不倦”,通過語言的教育能做到的,只是那么一點點。不言不等于不尋求,我們依然要用這大美來滋養我們的個性“美”。所以,我更愿意和我的學生一起來享受詩一樣的學習。
我想,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又開始浪漫了,我們又開始需要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詩是有空白的,有余地的,有空間的,能夠讓想象力飛翔的。)?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生存基礎具有了詩的性質,我們又開始了“詩意的生存”、“詩化的時代”?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課堂又開始包孕更多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再現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那種生機盎然的人文趣味了?
“浪漫”從課堂提問開始,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學生天馬行空的思考,七嘴八舌的回答,別出心裁的想法,那些被學生個性化的思想標點過的段落似乎都頃刻間獲得了全新的涵義。在詩化的學習面前,對與錯失去了昔日的權威。
如果說“言有盡而意未盡”是一首好詩的標準,那它更是一篇好課文審美價值的體現。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于言而動于情,總是以自己的知識貯存、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和審美情操豐富著課文的意蘊。在課文戛然而止時,學生依然作著“超文本”的發揮。比如在研讀《第一次真好》時,學生會反其道而行,認為并非第一次都好;在研讀《皇帝的新裝》時,學生會提出騙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等等。這樣,既不損害課文主旨,又開拓了思維空間。
語言在詩歌中的缺席或許恰恰泄露了它無所不在的蹤跡,那么也意味著詩一樣的學習也是無孔不入的。葉圣陶先生就曾在《讀書二首》中說:“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新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無疑是與這種“超文本”的理念和“大閱讀”的策略不謀而合的。
詩是美麗的,學習亦然。
“大膽地說吧,怎樣給蘋果命名”
這是里爾克的一首詩在我腦中留下的零星的記憶,此時我卻要用它來概括我和我的學生在這場學習的革命中所邁出的第一步。
在我看來,初中語文新教材是一部張揚人生智慧的詞典,它引領每一個讀者走向深邃、敏銳。帶著真實的呼吸和未曾有過的思想的自由,我們從課堂筆記中那些潦草乏味的文字,從冷冷的紙頁間跳出,我們正以思維的行草形式來重新詮釋每一個詞條下面所覆蓋著的真實感受,并且大膽地說出來。一切從重新命名開始。當我們用自己的觸角碰到了一些來自往昔的語詞時,便撬開了被封頂的記憶,思維的貝殼張開了,光芒便從心靈的窗戶中透露出來,塵土里的樹葉都開始舞蹈,世界便被美妙的聲音所浸潤。
在《生命生命》里,我們和杏林子一起站在生活的細節之處思考生命,發現這個世界上連一朵花一莖草一湖水一尾魚都那么持久地擁有令人震撼的特質。我和我的學生在靜聽生命,靜觀生命之余,即刻給“生命”命名,我們用小小散文詩續寫的形式重新找回了隱匿的詮釋,你聽多鮮活的聲音:生命是戰場上被烈馬踩不倒的草莖,生命是雨夜里永不失明的燈火,生命是一顆滾落在草葉上的露珠被摔碎前的最后一次眩目的閃耀,生命是一群疲憊的螻蟻抬著戰利品亦慘亦烈移動的步伐……
在《山中訪友》中,我們深情地面對山水林木飛禽走獸呼喚了一回親朋好友。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我們發現自己是在和宇宙萬物捉迷藏,我們出現,我們隱藏。或許我變成一只鳥,一棵樹,一朵花或許我變成一縷電波,在廣袤宇宙旅行,叩問彼岸世界無窮的門,結識我無處不在的知音,我們學會了和天地間的精神相往來。
面對“四季”,我們用真切的感受來把色彩斑斕的大自然一一解讀,我們讀出了春的憂傷,我們讀出了夏的單純,我們讀出了秋的歡欣,我們讀出了冬的溫情,我們心中有了自己的四季。
面對“科學”,我們從《化石吟》奇幻的化石世界中窺見了科學的神秘,我們從《看云識天氣》漂浮的云彩中讀出了科學的美麗,我們從《綠色蟈蟈》的歌唱中讀出了科學的靈性。
通過命名,我們欣喜地發現,我們也開始真正擁有一些語詞,通過命名,我們靜默的思維開始被檫亮,通過命名,我們獲得了一個新的視角。
旅途是愉快的,可我們卻不知道走向的終點是否依然美麗,但我確信未來即使是渺茫和不可知的,那也是從希望中升騰起的渺茫和不可知。我想做的只是保存好沿途中一個個美麗的瞬間,將它們變成一個個刻骨銘心的記憶并長久地留在心里,直到產生新的徹悟,從而使瞬間變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