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會計學論文

會計學論文

時間:2022-04-12 10:38: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會計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會計學論文

會計學論文:會計學定位及拓展

摘要:對會計學的學科定位及研究意義進行了探討,分別從會計學科從屬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大學科對會計學的影響和作用角度研究了會計學拓展的基礎、方向和特點。從整個學科角度探討會計學學科定位問題有利于會計學科的建立,有利于會計學科外向型的融合發展,也有利于研究人員從更寬的視野、更廣的角度、更深的層次和更創新的手段提升會計理論研究;而探討會計學科與其他各學科的關系問題則有助于會計學科內向型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會計學科綜合化和細化的研究,有助于形成獨具特色的會計專門學科。

關鍵詞:會計學;學科定位;拓展

一、會計學學科定位及研究意義

會計學從屬于人文與社會科學但與自然科學又有交叉。從整個學科角度探討會計學學科定位問題有利于會計學科的建立,有利于會計學科外向型的融合發展,也有利于研究人員從更寬的視野、更廣的角度、更深的層次和更創新的手段提升會計理論研究;而探討會計學科與其他各學科的關系問題則有助于會計學科內向型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會計學科綜合化和細化的研究,有助于形成獨具特色的會計專門學科。通過對會計學學科定位的研究,可以拓展會計學科的研究領域、豐富會計學科的研究內容、充實會計學科的研究方法、指明會計學科的研究方向。具體體現在:

1.拓展會計學科的研究領域

當我們站在一個更高、更全的視角俯瞰會計學在學科總體中的坐標位置,以及會計學與其有相互作用的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結交叉點及其聯結的緊密程度時,我們就會發現有許多新的問題需要研究。如環境經濟學學科的興起,相應地就有環境會計問題研究的必要性;而尋租經濟學(公共選擇學派的一個分支)的產生和發展,又會啟發研究人員探索尋租會計學的有關問題。

2.豐富會計學科的研究內容

學科間的交叉、滲透,產生大量新的會計學分支學科,派生出大量的具體研究內容,大大豐富了會計學科的研究內容。如金融工具的創新和使用,增添了財務管理學和財務會計學的研究內容,產生了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等分支學科。

3.充實會計學科的研究方法

借鑒其他學科特有的并且成熟的研究方法,或將其移植到會計學科的研究當中可以完善會計方法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如線性回歸分析方法的引進使得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確定更加科學和簡潔,而不像工程技術學那樣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和人們對事物認識局限性的影響。近年來實證會計的興起,更加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會計學科的研究方法。按馬克思所說的:“一門學科只有當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只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結合,規范和實證研究方法并舉,會計學才談得上是一門真正的科學。

4.指明會計學科的研究方向

通過會計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比較研究,可以引發出很多新問題、新線索、新現象,為有志于會計創新研究的學者指明研究的方向。如產權會計學、資源會計學、行為會計學、會計心理學等的興起就是佐證。

二、會計學的拓展

會計學主要從兩個方面拓展,一是從社會科學拓展,二是從自然科學拓展。

1.從社會科學角度的拓展

會計學和其他人文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是融合與相對獨立的關系。站在大會計角度,融合的程度大一些,而站在傳統會計角度,其獨立的特性又較突出。從會計學科和其他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比較研究過程當中,可以產生出會計學的一些新的分支學科,大大拓展會計學的研究領域,豐富會計學的研究內容,實現會計“純”科學的突破。

第一,會計學的理論基礎拓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三論”(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均是對會計學科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科學。這些學科的基本原理是會計學學科建立的理論基礎或理論依據,對會計學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體現在對會計本質、會計對象和職能、會計內容、會計原則、會計方法、會計工作規律、會計學科體系以及會計學發展趨勢等問題的概念界定和理論指導方面。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就精辟地闡述了會計的職能(核算、控制)、會計的本質(既是核算工作又是管理活動)、會計的對象(能簿記的經濟業務)及會計的發展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越來越重要)。

第二,會計學應用基礎的拓展。統計學、技術經濟學等學科是會計學學科研究的基礎工具。統計學是收集、整理、分析和預測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科學,由于會計提供了經濟社會中幾乎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業務數據,統計學方法在會計數據信息中的運用,能夠得出很多具有現實意義的模型、方法,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如實證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學科的興起和發展,是會計學真正體現管理職能的佐證。如用回歸分析方法確定固定成本和單位變動成本;衡量風險的β系數的測定;公司價值與股利政策、股權結構、資本結構的關系分析等。

第三,會計學知識基礎的拓展。法學、經濟學、財政學、稅收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投資學、管理學等是與會計學相互依存、相互結合較為緊密的學科。不掌握一定程度的會計學知識,無法從事這些學科的理論研究與實務工作,反之對這些領域知識的欠缺,也將影響到在會計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學科與會計學科的交叉、滲透、結合,相應地產生了稅務會計、金融衍生品會計、理財學、會計法學等分支學科。

第四,會計學發展基礎的拓展。審計學、經濟法學與會計學存在緊密聯系,對會計學的現實存在和未來發展提供了保障。這些學科的特點是以會計學為根基,如搞審計不懂會計不行,同樣作為經濟法庭的法官、律師,不懂會計知識也無法辦案。

另外,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文化學、教育學、公共關系學等學科與會計學學科在研究方法、思維形式等方面的相互借鑒和融合,產生了很多新興的會計學分支,如會計文化學、會計教育學、會計心理學、會計倫理學、會計美學、會計哲學、會計公關學等。

2.從自然科學角度的拓展

會計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是工具和借鑒的關系。在對會計學與相關自然科學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探索當中,可以產生出一些會計學的新的研究方法,大大拓展會計學的研究思路,并豐富會計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會計學呈現出會計向數學的依賴和回歸。數學模型的引進,實證會計的興起,與傳統的會計規范研究方法一起形成了現代會計科學研究方法的兩大支柱。在會計研究方法中占50%的實證研究方法,數學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Jensen教授認為:“沒有數據沒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科學的研究。”在美國,上世紀70年代以后,實證會計研究方法出現并占據了主導地位,幾乎滲透到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等會計研究領域的所有方面。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又使得運用數理統計知識對會計問題進行定量分析成為可能。許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員加入會計研究領域,使會計研究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計算機科學的飛速發展為這種數據分析和研究方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資料保證。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實證會計風靡美國,嗣后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引進和發展。盡管對實證會計研究方法在會計學研究當中的地位、作用、理論意義、實踐意義等問題探討在學術界有著很大的意見分歧,如我國學者葛家澍教授、于玉林教授等對上述Jensen教授的觀點就有不同看法;劉玉廷教授的研究則表明:從我國現階段國情和實際情況出發,特別是資本市場(包括市場監管、法規建設等)尚在逐步形成時期,“垃圾數據”仍然存在并占有相當的比重(盈余管理、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嚴重),實證研究成果的質量還難以令人滿意。因此他認為我國目前乃至將來一個時期內,仍應堅持以規范研究方法為主導地位,適當結合實證研究方法,并注重采用實地研究、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來驗證規范研究成果。本文作者認為,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從長遠和世界范圍看,實證研究在會計研究方法中將起越來越大的作用,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種發展趨勢必將導致數學和會計學的更親密合作。閻達五教授也指出:“未來的會計理論研究只有兩條路可行,一是依靠資本市場,西方的研究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領域;二是結合企業的實踐,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從企業的實踐中總結歸納出新的思想。”

第二,會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結合將推動會計學學科再造成功。計算機科學對會計學科的影響和作用體現在會計與計算機的結合以及由此產生的會計電算化學科中。作為計算機科學在會計領域中的一項具體應用,會計電算化和計算機在醫學學科中的應用(病情診斷、遠程治療、遠程手術)、在工業自動化中的應用、在海底資源和礦產資源勘探中的應用還有著根本性的不同,目前會計電算化所能做到的并沒有超越人所能做到的,而計算機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醫學等領域中的應用卻超越了人所能達到的。因此從會計學應用角度深層次地挖掘二者的結合點,將會出現會計學科的又一次飛躍。

會計學論文:淺析以就業為導向的獨立學院《高級會計學》課程實踐教學研究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 高級會計學 就業導向 會計實踐教學 課程體系改革

【論文摘要】本文從獨立學院特點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導向,注重社會對會計人才素質的需求,根據人才的需求情況確定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分析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高級會計學》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改進現有的教學方式、內容、手段、加強會計實踐教學,探討適合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高級會計學》課程的教學體系。

獨立學院雖然是一種新的辦學模式,但它在高等教育中已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躋身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擴展,資本的國際化流動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社會對高級會計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斷地增大。作為獨立學院,根據其辦學特點、生源特點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應以就業為導向,其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培養“技術應用實際能力和全面素質”為主要特色。

《高級會計學》是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已經成為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經濟越發達、高級會計人才就越需要,會計學專業人才就越來越重要。

作為獨立學院的一名教師,對學生們更應該認真、負責,不僅讓學生們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應有強硬的實務能力。希望學生們離開校門后,能夠順利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走向社會時有一技之長,成為社會真正需求的具有財會綜合性能力的人才,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獨立學院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們能夠成為社會真正需求的人才呢?目前社會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用人的單位、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時,一般都要求應聘人員有會計方面的資格證書和具有一定的會計實務經驗。而目前高校培養的會計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普遍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改革現有的會計教學體系,應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導向。

從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高級會計學》教學現狀分析,整個教學環節并不是獨立的。大多數的獨立學院基本是掛靠在公辦院校之下,很多獨立學院在教學方面基本上與公辦院校主體一致。將公辦院校的教材、教學進度、教學大綱、課程考核等照搬過來,作為獨立學院的教學體系來使用。現行的公辦院校《高級會計學》課程教學體系在獨立學院教學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一、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高級會計學》這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高級會計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技能性都很強的課程,但目前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方法。在培養模式上,沿用公辦院校“重視灌輸理論知識不重視實務實踐能力”的傳統培養方式,強調知識的獲得而忽視個人能力的發展,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畢業生缺乏應對社會挑戰的素質。隨著勞動力市場的不斷發展變化,人才競爭程度不斷提高,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傳統的培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既不是社會急需的技術應用、實際能力較強的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也不符合獨立學院培養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也缺乏適應社會實踐能力,對學生就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2.《高級會計學》課程教學體制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局限于課堂,沒能給學生創造會計實務操作的機會。學生缺乏實務實踐機會,不符合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換言之,教學模式未從學生應該掌握什么樣的實踐知識才更適應社會的需要和學生未來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學校應聘怎樣教師才合理,會計教師應該具有會計實務經驗。

3.《高級會計學》課程教學體制中缺乏專性的就業指導。獨立學院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但僅有培養目標遠遠不夠,獨立學院在這種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必然要加強就業指導,實現學生充分就業。目前會計專業就業指導工作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就業指導只是一種狹義的就業指導,其服務內容和范圍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業指導的對象范圍僅僅指向畢業生,忽視了更廣泛的大學生群體,對大多數學生的指導呈現空白,必然導致很多本該開展的指導內容沒有開展,指導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大多在就業指導方面開展工作,很少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規劃的指導。如果獨立院校與用人單位合作指導學生就業,那學生就業的針對性可能會更強些。

二、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高級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進的措施

1.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高級會計學》課程教學應強化實踐教學,培養真正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既要關注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能力的養成,又要強調學生的實踐訓練及其工作技能的獲得,避免被動學習、機械記憶、封閉式模仿的教學模式。實踐環境的建設,正是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學校應十分重視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通過建設高水平學生實踐平臺以及實踐教學內容、模式的改革,開展多層次學生創新活動,努力打造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環境,并使之具有創新教育的內涵與功能。

2.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高級會計學》課程教學應培養學生解決會計實務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獨立院校會計學專業學生畢業后能否正常就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培養的學生質量。建議讓學生在學完各門會計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模擬實際工作的會計實務操作,讓學生真正做兩三個月的實際會計工作,最好是通過校企合作,使得會計學生有有效的社會實踐,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的鞏固會計學專業課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通過社會實踐可使會計學生更進一步地熟悉會計學專業的技能,對會計實務操作技能有一個整體的掌握,以提高學生的會計實務操作水平,培養會計學生解決會計實務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不僅使學生對企業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也會提高學生學習會計學專業課程的積極性,豐富會計學專業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話學生畢業后會很快適應實際會計工作,提高其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3.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高級會計學》這門課程應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高級會計學》是會計學專業大三學生的必修課,對學生要強調《高級會計學》課程知識的實用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更要明確,學到的知識能夠在實際中得到充分的應用;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不但要掌握會計知識,還希望能夠達到一定的目標。作為會計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踏入社會進入企業必須持有上崗資格證。作為老師一定要督促將要畢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前必須取得會計學專業方面相關的資格證,會計相關資格有:會計從業資格證、初級會計資格、中級會計資格、高級會計資格、注冊會計師等。因此老師在授課時,應對授課內容進行必要地了解,會計資格在將來從事會計工作中的作用,這樣在授課時就會有針對性,學生才能真正感覺到會計知識與他們將來工作的相關性,充分認識到本課程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上應注意把會計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與社會實踐和熱點問題相聯系,讓學生感悟到會計問題的存在和學習會計知識的實用性,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當學生對會計學習產生興趣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會提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教師則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變為主動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

綜上所述,獨立院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對畢業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獨立院校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對《高級會計學》課程教學體系進行相關的改革,從而培養出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會計人才。

會計學論文:論遠程開放教育中會計學實踐教學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遠程開放教育;實踐教學;會計學;基地建設

【論文摘要】實踐教學是教育部和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關系到學生、社會和學校的大事情,做好了這一環節,對提高電大的教學水平和畢業生的社會競爭能力至關重要。

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會計的教學,一方面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另一方面還要使學生掌握會計的各項技能,只有兩者結合,學生才能學以致用。電大要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更要重視會計專業實踐性環節的教學。

實踐教學包括課程實踐環節,也就是與課程教學內容結合、與課程理論學習同步進行的實踐活動,如課程作業和課程實驗等;集中性實踐教學,也就是需要綜合運用課程知識、集中進行的實踐活動,如課程設計、社會實習、社會調查、畢業設計等。

一、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認識不足

沒有認識到遠程開放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對遠程開放教育“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及其實現的途徑認識不到位。同時,將會計實踐教學看作是和理論教學一樣可以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采用自主化和個別化學習,沒有認識到遠程開放學習過程與其他環節是不一樣的,需要更多面對面的組織與指導。

(二)教材呆板、內容陳舊

目前電大會計實踐教學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案例教材偏少或案例代表性不強;電子教材不多,有也只是偏重計算機操作原理或程序軟件,功能不強;教材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與會計有關的法規、制度、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分析方法都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這就要求會計實踐教學的內容及時更新,但目前反映新制度、新方法的實踐會計教材嚴重短缺。在會計核算方面用的都是多年前的舊材料、內容陳舊,與現在的制度、方法脫節;另一方面,會計實踐教學內容在反映學科熱點方面也嚴重滯后。

(三)實踐教學內容選擇不當,不能滿足不容層次學生的要求

首先體現在學生個體的差異上。現代遠程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學生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擁有不同的工作經歷、行業背景和職位差異,因而學生對會計實踐的要求也多元化了,而目前的會計實踐教學更注重單一目標的通才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個性需要的滿足。其次,表現在不同學歷教育層次上。目前中央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會計專業包括了開放本科和專科兩個層次。很明顯這兩個層次的實踐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重點和難點上有很大程度的區別。

(四)設備、師資等軟硬件缺乏,難以保證會計實踐教學質量

隨著遠程開放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展,使得原本就短缺的實踐教學場地、設備等資源越發緊張;另一方面體現遠程教育特色的基于網絡的實踐教學平臺和資源的建設與開發又沒有到位,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要。在師資方面,缺乏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會貫通、傳統理論與現論相輔相成、傳統口授能力與現代電子教學能力相結合的教師,而且目前實踐指導教師由于缺乏制度性地培訓,專業知識不能及時更新,又缺少會計的實際工作經驗,其整體水平不容樂觀。

二、改革會計實踐教學的初步構想

(一)根據本、專科學生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實踐教學計劃

因專科階段的學生大多是剛接觸財會知識的,其培養的重點應放在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操作能力上。在實踐內容的設計上應突出全面性和直觀性,采用手工記賬的模擬實踐方法,通過“憑證—賬簿—報表”的循環,以掌握會計基礎知識、熟悉會計核算過程為導向,并且以手工模擬為基礎逐步開展計算機模擬,適當增加以側重熟悉動作或程度訓練為主的珠算、點鈔等實訓課。

本科階段學生的培養應重點放在制度設計、會計管理、會計監督等方面。在模擬實踐教材的設計中,除保留傳統的工業企業外,還應適當增加商品流通業、服務業、合資企業等行業的業務,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在材料的選擇上,應力求其具有全面性與代表性,補充有關會計管理、審核和監督等方面的內容,并在實踐中注重引進電算化系統。

(二)加大實踐教學的教材和資源建設

加大開發、編制會計實踐教學教材的力度。實踐教學教材要具有對實踐的指導性,在內容上要適應經濟發展、學科發展的要求,適應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應充分發揮媒體教材的優勢,重點制作會計的實踐教學錄像節目及課件、網絡等媒體教材,以擴大學員的視野,開拓學員思路,幫助學生熟悉會計、認識社會、展示一般情況下或通過課堂模擬實踐教學難以觀察到的各種會計現象和知識。

(三)多渠道拓展實踐教學基地

實踐基地,由于經費體制等各方面原因,單憑學校一方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校內、校外、學生和教師各方面資源。學校通過與企事業單位或一些培訓機構合作,建立教學實踐基地,這樣一方面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出謀劃策,為單位提供員工培訓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學校經費緊張、實踐基地缺少的困難,同時也給年輕的教師提供了實踐和鍛煉的機會。學校可以以自身的機房,會計模擬實驗室作為企事業單位員工的培訓基地,收取培訓費,同時享受合作單位為學校提供的免費服務。

(四)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盡管遠程學習以學習者自主學習為主,但遠程教育的實踐教學卻需要教師的組織與指導。為使學習者能夠更好地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已有的實踐技能進行整合,更需要從專業實踐教學的角度,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系統訓練和實踐,更需要教師的個別化指導。在遠程開放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中,指導教師實踐教學的專業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對于電大系統來說,一方面,對于本校專業教師,加強培訓力度,參加有關培訓班的學習或定期派遣專業教師到掛靠單位進行鍛煉,提高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聘請經驗豐富的高水平教師或有關行業實踐工作中的中高級人員,或吸收實踐經驗豐富的開放教育學生參與實踐指導。實踐中的任何新的制度、方法的頒布實施,都可以通過他們很快反映到教學中去,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五)采用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方面,把專業技能培訓、鑒定結合到實踐教學中來,在實踐教學中突出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把社會職業崗位群的職能要求融入到實踐教學目標的要求中來。如要求專科畢業的學生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電算化證書、珠算等級證書等。

另一方面,把實踐教學與學生自身工作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的結合和運用,提高工作質量。這種實踐教學模式適用范圍較廣,既適合于課程作業,也適合社會調查、畢業作業(論文)等。結合工作實踐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習者在工作第一線的優勢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全面、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提高。

如開放教育會計本科的《會計制度設計》的課程實踐就是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案例。不少學生本身就是企業的會計或管理人員,他們利用自己的工作崗位為基地,充分調查取證,分析企業會計制度,找出相應對稱,在實踐報告中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令人信服的結果,促進了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的進一步結合,取得了明顯的實踐教學效果。

(六)加強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管理和評估

為切實做好實踐性教學,及時了解和掌握實施情況,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管理。所有的實踐教學環節均應按教學計劃的要求認真完成,并進行考核,未完成或不合格者不能取得相應課程的學分。上級電大還應制定實踐性教學工作的評估體系,以供各試點電大進行自評和考評。通過考評,將實踐教學開展好的單位的成功經驗予以表彰和推廣,對質量不能保證的試點教學點進行批評,并協助其限期整改。

通過以上措施,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一定會有質的提高,可以切實解決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不足,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增強社會對電大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認可率。

會計學論文:我國司法會計學教育問題研究

司法會計學是法學中研究司法會計活動的規律、機制、方法和對策的一門邊緣學科。司法會計學教育是法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的情況、現狀及如何發展這一教育問題作些探討,以期對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活動能有所促進。

一、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的研究及教育的回顧

“司法會計” (Judicial accounting)一詞是外來詞,來源于大陸法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傳入我國。在英美法系中,司法會計一般稱之為法庭會計(Forensic Accounting,有譯為“法務會計”)。

我國的司法會計理論最先是從前蘇聯引進的。1954年引進的前蘇聯法學理論中,有一法學分支學科《會計核算與司法會計鑒定原理》。后由政法學院主管部門(高等教育部)于1956年將其列為法律專業的選修課。從此,我國開始了司法會計學的教育活動。但是,由于當時我國的經濟形式較為單一,法律事務很少涉及財務會計問題,因而除少量會計人員的貪污案件外,司法會計在我國法律訴訟中很少應用。受司法實踐發展的制約,至70年代末,我國幾乎沒有人對該學科進行專門研究。

1981年7月,司法部在制定法學專業的教學方案時,將《司法會計》列為選修課。基于開設課程的需要,西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的何聯升、許兆銘同志開始涉足司法會計學研究,并于80年代中期在法學專業開設了《司法會計鑒定學》或《司法會計》課程。之后,又有一批政法院系的法學教學人員、財經院校的會計教學人員和檢察機關的干部介入司法會計理論研究。90年至92年期間,司法會計專業出版物的發表達到一個鼎盛時期。除一些政法學院、政法管理干部學院自編教材外,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組織編寫了高等學校法學試用教材《司法會計學概要》、司法學校教材《司法會計基礎教程》。

從上述介紹可以看出,我國司法會計理論的研究首先是基于司法會計學教育的需要而開展的。這不免對司法會計學的研究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我國進行司法會計理論研究的路線,大都是直接借用前蘇聯的理論體系和總結訴訟中的一些做法。這種研究路線導致司法會計理論的研究出現兩大失誤:一是受前蘇聯理論的影響,認為司法會計即指司法會計鑒定,將司法會計鑒定歸納為查帳、查物和寫鑒定書,這一觀念嚴重制約了司法會計鑒定理論的發展。二是,受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做法所限,一則是將司法會計活動僅限于某些個別案件,例如:84年出版的《大百科全書(法學卷)》將司法會計鑒定解釋為“即運用會計學專業知識,對國家或集體企業、事業單位中懷疑有貪污行為的財務人員經管的財務帳目進行的一種鑒定。主要解決對財物收支出納是否平衡,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在財物流轉中是否舞弊以及如何舞弊等”;二則,將財務會計錯誤行為的法律定性問題列入司法會計鑒定的范圍。有些司法會計學或司法鑒定學教科書中,甚至直接將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貪污、挪用、偷稅、抗稅等列為司法會計鑒定的范圍。這些理論研究的成果,被長期運用于司法會計學教學和職業教育,對我國的立法、司法實踐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例如:由于理論上將司法會計檢查與鑒定混為一談,我國訴訟法中至今沒有關于查賬的具體規定。再如:因受這類觀點的影響,司法實踐中出現了超出財務會計問題的范圍出具司法會計鑒定結論、本應出具有罪證據但實際出具了無罪證據(但法官仍作為有罪證據采信)等混亂局面。

筆者從1984年開始研究司法會計的學科體系。通過研究認為,司法會計學科體系的建立應當符合科學性、合法性和適用性的要求。因此,在司法會計理論研究中,以訴訟立法精神和刑事偵查學原理為指導,借鑒法醫學等學科的體例,采用了先進行基本原理研究后建立實務操作理論系統的研究路線。通過十多年的業余研究,完成了“司法會計理論體系研究”課題。提出了將司法會計從理論上和實務中均分為司法會計檢查和司法會計鑒定兩大分支的“二元”立科思想。在理論體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司法會計學概論、司法會計檢查學和司法會計鑒定學為基本結構的“二元”理論模式;在研究成果方面,從學科原理、操作程序、操作方法和實務理論等方面解決了將司法會計檢查與司法會計鑒定進行分科的所需的一些理論問題;在司法實踐中,主張逐步推行司法會計檢查和司法會計鑒定由案件承辦部門和技術部門分別主持,以及司法會計鑒定結論只回答財務會計問題的做法。最高人民檢察院已于1995年起將“二元”司法會計理論運用于司法會計專業的職業教育。

從司法會計活動看,在筆者接觸到的文獻中,尚未發現建國前有關司法會計活動的具體記載。但我國唐朝將管理百官俸料、贓贖的比部司置于刑部管轄,宋朝有過延續。這一做法與刑部處理官吏職務犯罪案件需要比部司協助查帳是否有關尚不得所知。五十年代開始,隨著公有制經濟的建立,財務會計技術的應用得到普及,訴訟機關在查處貪污、投機倒把、偷稅等案件中開始出現會計檢查和會計鑒定等司法會計活動。受政法院校開展司法會計學教學活動的啟發,1985年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技術部門提議,基層檢察機關開始配備專職司法會計技術人員,逐步建立了司法會計專業技術門類。全國檢察機關已配備司法會計技術人員逾千人,每年檢案萬余件,在協助偵查部門查賬、提供司法會計檢驗鑒定結論,保障了訴訟的依法進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已開始進入總結提高階段。與此同時,檢察機關還加強了司法會計學的職業教育工作,全國舉辦了18期司法會計專業人員上崗培訓和兩期偵查人員培訓。80年代后期以來,法院在審理一些民事、行政案件時,也開始委托注冊會計師進行相關問題的司法會計鑒定。近年來,審判機關、公安機關也開始醞釀配備司法會計技術人員,開展司法會計技術工作,并采取不同形式進行司法會計學職業培訓。

二、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的現狀

學歷教育方面,目前我國在法學本科專業中進行司法會計學選修課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數政法院校和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綜合性大學的法學院系至今幾乎沒有開課(或以會計學課替代)。我國目前已有幾所學校開設了司法會計專業或司法會計方向的本科教育體系,西南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有幾位司法會計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畢業,亦有博士研究生涉獵該專業研究。為了開拓教育領域及適應司法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有的財經院校曾試辦過司法會計學專業證書班,有些財經院校的會計專業則開設了司法會計鑒定課。

職業教育方面,我國檢察機關比較重視對司法會計學的職業教育,除司法會計專業人員上崗需要進行為期半年的培訓外,對偵查、起訴等業務人員也進行一些司法會計學教育活動;公安機關已從99年開始對經濟犯罪偵查人員進行司法會計業務培訓;法院系統雖尚未將司法會計學單列為職業教育的內容,但在司法鑒定業務培訓中已涉及了司法會計鑒定的內容;作為司法行政管理部門的司法部目前正考慮編寫司法會計學職業教育教材,以并醞釀在律師及司法會計學鑒定人中進行司法會計學職業教育。

應當說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已近40年,但到目前為止的教育內容、教育的普及性與司法實踐的需要差距較大。影響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的主、客觀因素主要有:

(一)從主觀方面講,對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是制約司法會計學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由于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不足,導致司法實踐及司法會計學研究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是,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著取證難或不會應用司法會計技術查處案件所涉及的財務會計業務事實。由于大多數刑事警官、檢察官、法官和律師都缺乏必要的司法會計學知識,多數偵查、檢察和審判人員尚不掌握通過司法會計檢查來收集書證的基本工作技能,也不清楚通過司法會計鑒定應當和可以解決那些財務會計問題,所以在司法實踐中經常發生出現這樣一些情形:(1)遇有需要收集財會資料證據問題時,不會收集或不能正確收集,導致許多涉及財務會計業務的刑事案件無法偵破;(2)涉及利用財會資料證據證明問題時,不能正確利用這類證據來證明案件事實,有的不能正確判斷證據的含義進而將有罪證據作為無罪證據使用或反之,有的則不能正確判斷證據的真實性進而以假當真,這是造成一些案件錯訴錯判的原因之一;(3)對需要進行司法會計鑒定的情形不送檢或提出不適當的鑒定要求;(4)不會收集司法會計鑒定所需的檢材至使一些鑒定無法進行,等等。如何使大多數刑事警官、檢察官、法官和律師掌握必要的司法會計學知識,這是法學教育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二是,司法會計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我國目前幾乎沒有專門從事司法會計理論研究的人員,只有為數不多同志在兼職進行司法會計理論的研究。從訴訟業務的需要講,全國至少需配備兩萬人左右司法會計專業技術人員,而全國現有在崗的司法會計技術人員僅千余人。人才缺乏所造成的后果是:首先,已造成司法會計學的理論研究和教學的被動;其次,在司法實踐中,一些訴訟機關的證據收集活動受到司法會計技術方面的限制;第三,即使已配備司法會計技術人員的一些訴訟機關,也出現了因技術力量不足而不便進行司法會計檢案或草率檢案的情形。

三是,現有司法會計專業人員的業務水平亟待提高。我國目前從事司法會計理論研究和教學的人員,以經濟法學專業人士為主,大多缺乏研究司法會計學的必要理論基礎;訴訟機關已配備的司法會計技術人員,則主要是從會計、審計等工作崗位選調來的,其專業技術水平大多還處在應付訴訟的階段。由于司法會計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給專業理論研究及實踐中帶來一些問題:一則,我國研究司法會計學的歷史雖不長,但已經走了許多彎路,一些研究成果的運用已給司法實踐造成了不少危害,究其原因,司法會計學研究者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當屬主要因素之一;二則,許多司法會計技術人員尚缺乏開展司法會計業務所需的法學、司法會計學專業的理論和技能,因而導致司法會計實踐中經常出現違法檢案和技術性錯檢的情形。

(二)從客觀方面看,理論研究成果中的偏頗、司法實踐中對證據要求不高、教育機制方面的欠缺以及缺乏必要的客觀環境等,也對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開展形成了障礙。

首先,從已發表并投入法學學歷教育的司法會計學研究成果看,過于偏重對會計學的介紹和審計理論的移植,缺乏對司法會計學的許多基本理論的揭示,是我國多數司法會計學書籍的共性。這些研究成果給人們以多方面的誤導:一是,認為司法會計學教育必須會計學教育為前提,似乎法學教育中無法進行司法會計學教育,這是導致法學教育中忽視對司法會計學的教育的原因之一;二是,認為司法會計僅指司法會計鑒定,因而司法會計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司法會計專業人員,非專業人員不需要學習和掌握司法會計學知識,在法學教育中進行司法會計學教育“無用”;三是,認為司法會計與審計無技術上的差異,大量地引用審計學的內容,給人以司法會計學完全可以由審計學取而代之的印象。這些偏頗理論的誤導,致使人們對在法學教育中是否需要進行司法會計學教育產生疑問,而這一疑問如果不加以解決,也就難以討論司法會計學教育問題。

其次,從法律訴訟實踐看,我國歷史上一直采用以言詞證據作為主要證據的訴訟模式,法官對口供、當事人陳述及證言比較重視,對其他證據都顯得不太重視;在通過技術活動取得的證據中對法醫活動所形成的證據比較認同,對司法會計活動所形成的財會資料證據、司法會計檢查筆錄和司法會計鑒定結論等證據常常顯得不太重視。在這一背景下,司法會計活動在訴訟中的重要性勢必會受到影響。例如:目前許多案件在缺乏必要的書證情況下,案子卻照常進行審理和判決;一些刑事案件都是在犯罪嫌疑人不供認犯罪的情況下才想到要進行司法會計鑒定,但常常因事過境遷無法獲取檢材,司法會計鑒定也無法進行。由于司法實踐中對司法會計活動的重視程度不高,因而對法學教育中的司法會計學教育也必然產生不良影響。舉個例子:目前法醫活動在各類訴訟中的應用量不足司法會計活動應用量的一半,但由于法醫活動在訴訟中被重視的程度遠遠高于司法會計活動,所以,幾乎所有法學院系的法學學歷教育中都有法醫學選修課,但絕大多數綜合性大學的法律院系都沒有開設司法會計學課程。

第三、教育機制方面的缺陷,主要是計劃教育機制對司法會計學教育產生一些不利影響。司法會計學教育有跨學科教育的特點,而目前我國實行的主要是專科教育機制,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進行人才培養、跨學科進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機制尚未普遍建立。司法會計學教育包括普及教育和專業教育兩類,其中,普及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從事立法、法學研究和司法實際工作的人員,而專業教育的對象的主要是從事司法會計學研究、教學和司法會計鑒定技術人員。根據現有教育機制,司法會計學的普及教育應當由法學教育部門承擔,而司法會計學的專業教育需要會計學教育部門承擔。但實際上,由于法學教育部門對司法會計學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師資、課程設置方面都不愿意做適當的投入;而大部分會計學教育部門因目前尚未受到學生就業困難的困擾,所以也不愿意進行司法會計學教育的投入。

第四、司法會計學教學人才的匱乏,也是制約司法會計學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需要復合型教學人才,教學人員既要熟悉法學又要熟悉會計學。這種復合型教學人才理應由大學負責培養,但按現行的教育體制也很難完成這類教育人才的培養。

另外,由于缺乏專業人才,我國于1992年便籌備成立的司法會計標準化委員會至今尚未果,致使司法會計專業活動缺乏必需的專用技術標準。

通過上述問題的展示,已足以說明在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上述問題的解決,固然涉及到立法、司法等各方面的改進,但從法學教育的角度看,如果能夠加強司法會計學的教育工作則可以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打下基礎。例如,通過司法會計學歷教育的改進和職業教育的加強,可以提高司法會計理論研究、立法及從事實際訴訟人員的素質。人的素質的提高,則可以帶動整個法律訴訟、法學研究和司法會計活動質量的提高。

三、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的意義

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對于適應我國司法實踐發展的需求,提高我國司法會計理論研究水平,促進我國立法及法學教育以及與國際接軌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是我國司法實踐發展的要求

在目前及未來的訴訟活動中,司法會計活動將成為大量案件訴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1)從刑事訴訟要求看,強調以證據定罪、加強對犯罪嫌疑人訴訟權益的保護,是修正后刑事訴訟法律的一大特色。這在客觀上為司法會計活動的廣泛開展提供了依據和動力。例如,獲取有罪證據已被規定為預審的前提條件,在涉及財務會計業務案件的偵查中,那種先錄口供后取財會資料證據的做法已被否定,取而代之的將是先進行司法會計檢查收集線索和財會資料證據并對相關財務會計問題進行司法會計鑒定,查明有犯罪事實后方可進行預審。(2)隨著經濟刑法的不斷補充,涉及財務會計業務案件類型已成倍增長。這一新的形勢給以經濟犯罪偵查技術對策為研究對象的司法會計檢查學的研究與發展,提供更廣闊的領域。例如,根據79年刑法,案件本身包含財務會計事實的案件僅有二十余種,而97年實施的新刑法,此類案件已有一百多種。由于不同類型犯罪在手段、涉及財會業務的內容方面存在著差異,就需要理論上不斷地提供新的司法會計檢查方法和對策。(3)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和全新的財務會計事項。因此,未來涉及經濟的各類訴訟案件中也會出現更多的財務會計問題需要通過司法會計鑒定解決。例如,證券、期貨問題的鑒定是在90年代初才被提出的;而目前的企業產權重組中所出現的財務會計事項便是以往經濟案件所不可能涉及的。司法會計活動的日益發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掌握司法會計學知識和技能的訴訟人才,而造就這類人才的主要途徑就是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試想,在未來的訴訟中,不懂得或不了解司法會計學的訴訟人員,如何能全面地收集證據?如何能真正地公正執法?也可以這樣說,司法會計學教育是嚴格執法和公正執法的需要。

(二)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是提高我國司法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需要

我國對司法會計學進行系統性研究不到20年,雖然介入這一研究的同志不足20人,但已經初步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司法會計學理論體系框架。與國外現有同類理論研究成果相比,我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基礎理論方面已有明顯的優勢,但實務性理論的研究相對滯后。而實務性理論的研究涉及各類不同的訴訟和各種經濟方式、經濟核算內容,決非少數理論研究者所能夠承擔。為了提高我國司法會計理論研究水平,高等院校有責任擔當起高層次司法會計專業人才教育培養工作,這將為進行司法會計理論研究提供大量的優秀人才;同時,隨著司法會計學教育在法學教育中地位的提高,也可以促使一批通曉法學和會計學人才轉向司法會計理論研究的領域。

(三)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有利于促進我國的立法水平

司法會計活動,是訴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我國目前的訴訟法律中,僅有關于司法鑒定的一般性規定,缺乏各類具體的司法鑒定規范,也沒有關于司法會計檢查的具體規范。后者使得我們現實中訴訟人員進行查帳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使司法會計檢查處于無法可以的尷尬地步,更談不上強制進行司法會計檢查。這些立法缺陷,與立法者缺乏司法會計學教育不無關系。當前,我國正在醞釀制定證據法,而財會資料證據、司法會計檢查筆錄、司法會計鑒定結論以及司法會計檢驗結論等通過司法會計活動所取得的證據,都應當是證據法所需要研究的立法問題。另外,司法會計活動屬于技術活動,除了一般法律的規范外,還需要有與法律相聯系的技術標準做依據,其中,專用技術標準的制定是離不開相關立法指導的。所以,司法會計學教育不僅只是培養司法會計實踐所需的人才,即使從事立法工作的人員也需要通過司法會計學教育提高素質。

(四)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有力于完善我國的法學教育體系

司法會計學是司法實踐中應用面極大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是法學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司法會計學的基礎理論看,它所研究的司法會計活動類型、司法會計活動機制、財會錯誤原理等內容,都是涉及到訴訟活動的分類、訴訟原理及社會行為的法律性質等重要法學理論;從司法會計檢查學內容看,它所提供的司法會計檢查程序、嫌疑賬項的發現及查證方法,是法學理論所要研究的重要訴訟原理;從司法會計鑒定學內容講,司法會計鑒定范圍、司法會計鑒定的提請與組織、司法會計鑒定結論的表達要求等內容,也是法學理論中應當揭示的一些原理。因此,司法會計學是法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司法會計學教育理應成為法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說,司法會計學教育的開展,則必然對法學教育體系的完善起到促進作用。

(五)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有利于我國與國際接軌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及市場經濟的法制化的發展,會計與法律的結合將越來越緊密,法律事務中也將會越來越多的涉及到財務會計問題。司法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升溫。據《參考消息》報道,早在199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志就發表了對未來熱門職業的跟蹤調查結果:在美國20大熱門行業挑選出的20種熱門工作中,排在首位的是會計領域中的“法庭會計”。我國近年來會計學界也有人士發表文章探討國際法務會計的需求與供給問題,一些文章還認為,法務會計是適應21世紀的會計人才。這些都表明培養司法會計學專業人才,既符合國際上未來人才需求的趨勢,也是發展國內、國際經濟所必需的。

四、我國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的展望

(一)司法會計學教育的層次及目標

司法會計活動的內容包括財務及賬務的檢查、帳務驗證、鑒別判定和證據審查等。因此,在法學及相關專業的教學部門進行司法會計教育的層次和目標是不同的。

首先,在辦理涉及財務會計業務案件中都會不同程度的應用到司法會計技術,因而所有的刑事警官、檢察官、法官和律師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司法會計技術,但對司法會計學掌握的層次要求會有所不同;其次,所有涉及經濟法學(含經濟刑法學)、訴訟法學、證據法學研究的人員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司法會計學原理知識;第三,專職從事司法會計活動的人員(主要是指司法會計學技術人員)則需要全面掌握司法會計學的原理及各種司法會計技術。

根據對不同職業和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的需求,筆者認為,司法會計學教育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進行:

第一層次是普及級教育。普及級教育的對象是主管及辦理一般訴訟業務的訴訟人員和法學專業的在校生。其目標是培養能夠掌握司法會計學的一般原理、司法會計取證手段、組織司法會計鑒定以及審查司法會計鑒定結論能力的法律(法學)人才。

第二層次是業務級教育。業務級教育的對象是主管、辦理涉及經濟業務案件的訴訟人員和經濟偵查專業的在校生。其目標是培養能夠掌握司法會計學的一般原理、各種司法會計檢查的手段、組織司法會計鑒定以及審查司法會計鑒定結論能力的法律(法學)人才。

第三層次是專業級教育。專業級教育的對象是司法會計技術人員(含注冊會計師)和司法會計專業的在校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夠全面掌握司法會計學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

從司法會計學教育的內容看:第一層次教育,主要是有選擇的開設《司法會計學概論》,首次教育約需20至70課時;第二層次教育,需增加司法會計檢查學,首次教育約需140課時;第三層次教育,則還需要增加司法會計鑒定學和鑒定實務,首次教育約需260課時。

(二)司法會計專業的設置

20世紀80年代后期,筆者曾呼吁在綜合性大學開設司法會計學專業,當時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大學教育的開展來推動司法會計學的研究,但未能引起共鳴。90年代,一些財經類院校普遍設置了法學專業,筆者也多次與此類院校的會計學專家探討開設司法會計專業或方向問題,結果也是常常碰壁。會計學界人士對開展司法會計學教育不太感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勢較好-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二是,師資難尋-會計學專業的老師們因看不到司法會計學的前景都不愿轉行搞司法會計學教學;三是,不承認司法會計學的專業性-認為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到司法實踐中再進行學習。

筆者一直堅持認為大學(特別是綜合性大學)應當開設司法會計專業(或方向),該專業將于2010年前形成競爭趨勢。一則,司法會計學專門人才的市場較大,且作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應當是未來大學培養學生的主要方向;二則,與目前會計學專業注冊會計師方向相比較,司法會計專業的學生需要開設的專業課程還要多,既然注冊會計師可以設置專業方向,司法會計更應當開設專業方向;三則,司法會計學雖然屬于應用學科,但由于其所依托的學科-財務會計學比較抽象,其學科內容較法醫學、物證學更為抽象,而學歷教育中應當集中解決比較抽象的內容,在司法實踐中邊干邊學的應當以較為直觀的學習內容為主。

目前,有些會計學界人士提出,可以通過法學和會計學的雙學歷或雙學位教育來解決司法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筆者認為有可取之處。但應當指出的是,在雙學歷或雙學位教育中應當處理好司法會計學的專業教學問題,司法會計學科是有其獨立性的,并非是會計學與法學的簡單相加。

(三)司法會計學教育的急需解決的幾個現實問題

一是,應當提高重視程度。無論法學的學歷教育部門還是職業教育部門,都應當把司法會計學教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采取一些切實措施,把司法會計學教育開展起來。

二是,師資的培養問題。應當通過研究生教育來培養一批司法會計學的教師人才。研究生教育中出現的教學困難問題,可以借鑒國外大學教授與相關部門科研人員聯合帶研究生的做法解決。

三是,相關教材、教學參考材料及案例集、習題集的編寫事項。我國現有的一些司法會計學教材普遍存在系統性不強的問題。只有認真地加以解決,才能發展好司法會計學教育。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可以采取大學與實際工作部門合作研究開發的路子。

隨著我國訴訟科學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司法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未來的法律訴訟中,司法會計理論和技術的應用將會在訴訟中普及,司法會計活動也將會置于相關技術標準下統一實施,司法會計學教育的發展也會受到應有的重視。可以相信,司法會計學教育的發展具有廣闊前景。

會計學論文:關于在會計學原理教學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由于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而帶來的會計信息失真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本文就如何在會計學啟蒙階段課程——會計學原理課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的問題,提出了通過豐富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式、改革評價體系來建立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和樹立“誠信為本”的職業人格,為他們將來走入社會形成正確職業判斷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職業道德教育 誠信 會計學原理 案例教學法 傳媒 互聯網

分析近年來美國的安然事件和中國的銀廣夏、ST猴王、三九藥業等上市公司會計造假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會計教育體系的缺陷。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承擔審計責任的會計師事務所,違規者中不乏會計界的高級人才,有的甚至是會計專業的精英人物,其精湛的專業技能卻用來鉆法律的空子,為滿足一己的私欲而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這與他們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有最直接的聯系。

一、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道德教育在會計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專業。會計是一種經濟語言,它所傳達的信息是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各種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依據。如果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種目的而編制虛假會計報告,其危害的范圍和程度將是無法預計和防范的,尤其在當今這樣一個全民參股的市場經濟社會中,我們已經震驚地看到了虛假會計信息帶來的損失。朱容基總理2001年視察上海、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時,欣然題寫了“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的十六字諍言,至今仍然振聾發聵。教育治本,法紀治標;教育治遠,法紀治近;教育和法紀,德治和法治,二者只有并舉,才可能從根本上遏止造假行為。

不可否認會計職業道德需要他律,但是我們在不斷完善法規建設的同時往往忽視了會計職業道德的自律要求。雖然安然事件終結了美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自律的歷史,但是這并不等于說自律不重要,相反,這恰恰是因為自律做得不夠。當巨額的經濟利益與嚴肅的道德規范發生碰撞時,只有潛移默化的誠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傾向于道德規范。誠信教育最適當的時機就在于會計從業人員的啟蒙教育階段,一旦將這種職業道德內化為個體道德,那么無論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上升到什么層次,公眾的利益都會得到保護。

二、改變以往重專業技能培養,輕職業道德教育的傳統教育觀念。

會計學原理就是會計教學體系的啟蒙階段課程。會計的職業道德主要體現在會計一般原則之中,而會計一般原則通常是在學生不具備任何會計基礎知識的一開始就向學生介紹,學生能否透徹理解其含義,教學效果確實值得懷疑。會計的基本原則應用于整個賬務處理程序之中,而教師在教學時,卻容易忽視在專業技能的教育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本人缺乏實際經驗,對虛假會計信息的意識不敏感、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根據披露的情況來看,會計信息失真不象近年來這樣猖獗,所引起的危害也沒有如今這樣嚴重,導致職業道德教育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隨著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資本市場的日益發展,對會計信息的披露要求將越來越嚴格,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造假行為被暴光并受到應有的懲罰。時代呼吁誠信,作為這一行業的教育者,我們更應該意識到職業道德教育的分量舉足輕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才會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在向學生傳授會計知識的同時,即時將會計一般原則與賬務處理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不僅掌握會計核算的原理并且真正地理解會計一般原則,在日后的實踐中才能做到在賬務處理中正確地運用一般原則。

三、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

(一)、豐富教學內容。

會計學原理是一門極為抽象和理論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識要點。學生普遍反映在學習該門課程時,最難做到的就是理論聯系實際,而如果做不到理論聯系實際,對于學生來說,會計的基礎理論將無法理解,或者無法透徹理解,更別說如何運用誠信原則了。這就恰恰需要教師及時地將報紙、雜志、網站所報道的各種新聞和案例作為教學內容,補充教材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識別和判斷虛假會計信息,強化會計職業道德觀念。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會計信息正是對會計學原理的最好詮釋。一方面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身邊比比皆是的會計信息,而不是局限于書本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樹立“誠信為本”的思想,通過各種案例學習職業道德的精髓,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運用一般原則。更重要的是,有針對性地指定和指導學生閱讀某些報刊、雜志、書籍和網站,傳授的是學習會計的方法,培養和鍛煉的是學生獲取知識、分析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不斷地更新和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從而不至于被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所淘汰,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人格和理念。在這種能力的培養方面,教材遠遠不及處于時代前沿的各種傳媒。首先,書本上的知識,五年十年之后就需要更新。馬克思說過,“沒有永恒不變的真理”,真理變成謬誤,這在自然科學領域尚不鮮見,更何況社會科學領域。如今,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嶄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斷涌現,無形資產的重要性日益突顯,會計理論的根基——四項基本假設一律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歷史成本假設,在信息失真的時代,賬面完全成了某些企業的數字游戲。如何識別會計要素、如何確認和計量會計要素、以及如何運用正確的會計信息來進行正確的決策,這在書本之中決沒有現成或統一的答案。不同時期、不同企業、不同目的,就有不同的核算。作為時代的喉舌,傳媒所傳遞的無疑是與時代同步的信息,這一點,是教材永遠無法企及的。其次,書本上的知識,對于大多數同學而言,如果將來不從事相關工作,將很快被遺忘。學無止境,在有限的大學時光里所學的知識不過是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在一生的時光中運用大學所學的方法論可以去探索無窮無盡的知識。再者,書本上的知識無論用什么方式傳授,學生都是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教學效果事倍功半;而通過書本之外的各種途徑,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興趣和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會計職業道德的培養方面,傳媒的披露和報道帶來的震撼和影響有時候比理論灌輸和說教更為深刻,毫無疑問,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教師的引導在職業人格的塑造過程中擔負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二)、革新教學方式。

1、 跳出會計學會計,跳出會計教會計。

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進行會計核算,都需要利用核算所得的會計信息來進行管理決策。很難想象一家制造業的會計人員不懂得本企業產品的生產流程,也很難指望該企業的會計主管不懂得不同材料的差異卻能做好成本控制。會計學不光可以聯系財政、金融、貿易等經濟類學科來教,而且還可以涉及政治、哲學以及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就職業道德而言,在會計學原理課程中尤其適宜穿插哲學的教育,除了在會計學中運用方法論、實事求是等哲學思想之外,還有人生觀、世界觀、思想品德的塑造。我們的學生應該樹立嚴謹的職業人格,日后一旦選擇會計職業,成為一名會計人員,就應以誠信作為做人之標準,把誠信視同生命一樣珍貴,寧可不干,也不違背良知。學生通過會計學原理的學習首先就要明白,會計就是責任,只要干了會計就意味著承擔了責任和義務。

2、 在會計學原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一般運用于會計專業的高年級專業課程當中,因為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的專業判斷和分析能力才能進行。會計學原理課程因為教學對象是沒有任何會計基礎的初學者,傳統上很少運用案例法,然而,會計學原理又是一門最需要用案例來闡釋的課程,尤其是對于會計一般原則的理解和運用,案例具有重要意義。這就只能靠教師廣泛查閱資料,尋找適合于初學者分析的案例。所謂“適合”就是指明顯違反一般原則的案例,或者在重大方面違反一般原則的案例。例如2001年7月網易在納斯達克的停牌風波就是源于網易在2000年度的財務報告中包含了未提供實質性服務的廣告合同收入以及一些根據美國會計準則不能確認的易貨交易的收入累計420萬美元,導致網易調整后的凈收入減少53.2%。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如果未銷售產品或提供相應服務,預收的收入即便是已經收現也只能確認為負債而不能計入收入,網易顯然是違背了這一原則。我們并不需要很細致地向學生解釋和剖析網易的具體收入內容和詳細計算方法,學生就完全可以通過這個案例理解權責發生制的含義,教學效果顯然比讓他死記硬背權責發生制的定義好得多。類似的案例其實不勝枚舉,象《廣州日報》這樣大眾化的報刊,其財經新聞版經常有相關報道,更不用說眾多的專業刊物了。

3、 在教學中倡導實證研究的精神。

雖然說規范研究或者實證研究基本上屬于研究范疇,但是在教學中倡導研究精神,尤其是實證研究的精神,其實是很有必要的。會計研究的方法廣義上可分為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兩種,規范研究主要回答“應該如何”的問題,而實證研究主要回答“實際是什么”的問題。我們的會計教學其實類似于推廣規范研究的成果,將漫長社會發展中總結出來的理論知識以及實務操作經驗傳授給學生,使其免于經歷實證研究的艱辛過程。然而,正是因為一味地接受,學生幾乎喪失了判斷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當他們置身于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中時,面對眼花繚亂的會計事項,如何堅持原則,如何在適當的時點以適當的金額來處理會計事項,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也不存在標準答案,一切都需要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進行職業判斷,然而由于學生在大學教育中缺乏思考分析能力的鍛煉,又幾乎沒有實踐經驗,因而很容易讓私欲和個人利益凌駕于原則之上,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活動,尤其是實證研究,旨在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職業精神,有助于他們日后走入社會形成正確的職業判斷。

4、 開展會計專題的辯論賽。

在會計教學的各個階段都可以開展會計專題的辯論賽,中級和高級教育可以針對具體準則的命題進行辯論,而初級教育可以針對會計一般原則的命題開展辯論。學生樂意通過辯論這種形式積極參與到會計知識的主動學習和思考當中,尤其是對傳統提出挑戰的命題,他們往往不遺余力地查找資料,力爭以充足的論據,鮮明的觀點表達自己的見解以說服對方。例如我曾經讓學生就企業的廣告費開展過辯論。一般原則要求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傳統上將廣告費歸入收益性支出,作為費用列示在利潤表內,然而,廣告樹立了企業的品牌和形象,廣告費用無疑會與企業未來各年的銷售收入相關,為什么不能資本化為商標這種無形資產呢?學生通過激烈辯論,不僅深刻理解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這一基本原則,而且進一步認識了資產、費用這些會計要素的含義。會計事項中的資本化還是費用化之爭可謂俯拾皆是,學生今天對廣告費的屬性進行了辯論,明天就將對企業的各種實際支出做出資本化亦或費用化的抉擇。所以我們做教師的,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判斷,不僅責無旁貸而且任重道遠。

5、 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強信息溝通。

課堂上的時間是極為有限的,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又多為單向交流,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要點,除了課后爭分奪秒的問問題,一學期一次的期末考試,以及可以抄襲標準答案的課后練習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反饋渠道。互聯網可以改變這種狀態。在任何大眾化網站上申請一個免費信箱是一種最快捷和簡便的做法。我曾經在21cn上申請了一個免費郵箱,在教會計學原理的班級公布賬號和密碼,其作用相當于一個班級留言板。任何時候都可以將我認為值得向學生推薦的文章轉貼上去,學生瀏覽之后同樣以郵件的形式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觸,參加討論。平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布置課前的預習準備工作。財經網站上關于如何識別虛假會計信息,如何完善監管體制,如何正確運用一般原則一類的文章數不勝數,向學生推薦如全景網、財會世界、天潤財經、會計資訊網等權威的專業網站,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最前沿的會計資訊,當然也包括職業道德方面的最新資訊。電腦的普及極大方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改善了教學效果。

(三)、改革評價體系。

會計學原理的評價體系是由平時成績以及期末考試綜合構成的。由于前述的種種革新的教學方式,便產生了諸多革新的評價方法。

1、 平時成績。

傳統上,平時成績一般根據學生出勤率、上課回答問題情況以及課后完成作業情況來評定。然而,這些傳統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說,出勤率高的同學不一定認真聽課,認真聽課的同學或許理解能力不強,而出勤率不高的同學也許是因為已經掌握了該門課程的知識而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至于回答問題以及課后作業完全可以從參考書上或其他同學處找到標準答案,這樣得來的平時成績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平時成績應該全面考慮個人接受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甚至創造知識的綜合素質。如果在教學中引入案例分析、辯論賽,教師可以邀請非發言組隊長共同構成評審團,根據發言組的觀點正確程度、資料充分性、論證結構的合理性、表達能力等各種評價指標,分別給出團隊分和個人分。如果設立了班級信箱,可以根據學生參與的程度以及發言的水平考核個人掌握知識的情況。如果教師在案例的選題以及向學生推薦的文章中增加職業道德類的選擇,學生必然會增加這一方面的知識和提高職業判斷的能力。

2、 期末考試。

會計學原理期末試卷的題型一般包括填空、單選、多選、名詞解釋、簡答、計算以及綜合等。名詞解釋和簡答所占的分值一般占到20至30分,這其實是一個不適當的比例。專業名詞的定義可以有多種表述方式,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與其讓學生倒背如流還不如讓他們真正學會理解和運用它。在試題庫建設方面應該適當增加判斷題和案例分析題的比重。尤其是針對一般原則的題目。讓學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企業賬務核算的錯誤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一般原則,同時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評價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和職業判斷能力。

誠信興企,失信敗企。不僅對于會計行業,對于任何一個行業,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是無庸置疑的。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正確引導學生樹立“誠信為本”的職業人格,幫助他們在大學階段就為將來走入社會形成正確的職業判斷打下良好基礎。

會計學論文:知識經濟與會計學的發展

[摘要]當前,人類社會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對傳統的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計量都將產生沖擊,進而推進會計學的發展。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學;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計量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是建立在知識、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為基礎,通過持續、全面的創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促進科技、經濟、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會計的發展是與經濟環境相適應的,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思維,探索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會計觀念。這些變化具體表現在對會計假設的沖擊,對會計基本原則的沖擊以及對會計計量的影響等等。這些沖擊與影響會極大地推進會計學的發展。

一、對會計假設的沖擊與發展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會計核算基木前提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會計假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這一作用的正常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假設的科學性、合理性。當假設建立在合理、科學的基礎上時,它會推動本學科的發展;相反,當假設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實基礎時或者當假設所依據的事實與現實差距很大時,會計假設也必須及時作出相應修正,以適應新的環境。

(一)對會計主體假設的發展。在傳統會計中,會計主體是指擁有一定經濟資源并對這部分資源負責,具有經濟業務的獨立主體。經營組織的獨立化,要求會計不僅記錄和反映業主財產的變化,而且要視組織為一體,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經營成果,即需要確定會計空間范圍,會計主體假設從而產生。傳統的企業會計只核算企業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并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而這種情況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是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網絡交易的發展,導致會計主體界限越來越模糊。電腦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突破了地域空間對經濟交往的限制,這些網上實體的出現對傳統的會計實體假設是一個挑戰。如何正確、客觀反映其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是知識經濟下會計假設應設法解決的問題。

(二)對持續經營假設的發展。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的基本含義,除非有反面例證,否則就能夠認為企業的經營活動將無限地經營下去,即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產清算。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企業的再生產過程才得以進行,企業資本才能正常循環周轉,所有資產也將按照預定的目標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被消耗、售賣等等。然而企業不論其規模大小,它總是一個“有限生命”的組織,一旦能夠證明會計主體已無法履行其所承擔的各項義務時,本假設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實基礎。例如:企業面監倒閉、破產的情況;會計個體被兼并的情況;還有“網上實體”本身就不適用持續經營假設。

(三)對會計分期假設的發展。會計分期假設本身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一種補充,是指人為地將企業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個較短時期,據以結算帳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提供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它存在的原因與會計管理職能直接相聯系。之所以要計算期間損益,定期編制會計報表,主要是通過報表,找出存在的問題,以利于下一個周期的生產經營。但是人為地劃分區間,并且“待攤”“預提”費用等,必然導致客觀經濟現實與會計反映結果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背離,成為引起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會計期間的劃分將不可避免引起會計信息的部分失真,這是會計分期假設本身固有的缺點。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傳統的以年度為期的會計分期假設將受到沖擊。

(四)對貨幣計量假設的發展。貨幣計量假設包括幣值不變(一致性)假設和記帳本位幣(唯一性)假設兩個附帶假設。一方面,“媒體空間”的無限擴展性,使得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快,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從而加劇了會計主體所面臨的貨幣風險,也沖擊了幣值不變(一致性)假設。前不久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所導致的一些國家的貨幣大幅度貶值,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網上銀行”的興起,“電子貨幣”的出現,則強化了記帳本位幣(唯一性)假設,使得貨幣真正成為觀念的產物。

二、對會計基本原則的沖擊與發展

會計原則是指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依據的規范和規則,它對于會計人員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會計原則大多是從經驗中歸納而來的,與會計環境關系密切。為了與知識經濟的要求相適應,會計基本原則必須及時做出相應的修正。

(一)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歷史成本因其客觀、可驗證、易取得的特性,在傳統會計中長期處于“一統天下”的地位。但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主要資源,依靠發達的科學技術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條件,如按歷史成本計價,往往會低估無形資產的實際經濟價值。在市場瞬息萬變,風險和收益都呈極大化趨勢下,將歷史性會計信息用于決策時,往往有滯后的效果。歷史成本存在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應放棄歷史成本計價,而是根據未來會計中的決策需要,采取多重計量手段才是科學的選擇。

(二)確認原則。收入確認原則,是有關收入入賬時間確認的原則。傳統收入確認原則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響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真實盈利能力的判斷。傳統收入確認原則更確切地說是營業收入的確認原則。我們知道,企業收益分為兩類:一類是資產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資產而尚未實現的收益;另一類為營業收益,是指銷售資產所獲得的收益。傳統會計出于謹慎性考慮,不承認未實現的資產收益,會計人員所報告的企業收益僅是第二種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知識密集型產品,具有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會影響投資者對企業的整體評價。另外,產品的個性化和網絡商務的興起,使生產商、銷售商、顧客之間信息溝通更為暢通,產品的銷售風險大為降低,資產置存收益實現的可能性顯著提高,因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收入確認應由單一的“已實現”標準向“已實現或可實現”標準轉化。

(三)費用配比原則。在傳統的會計中,未耗成本仍具有未來經濟效益,應作為資產處理,已耗成本則予以轉銷。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費用之間能有一種合理的關系,但是很多費用和收入之間卻很難找到這樣的關系,通常只能是依據一種假定的關系而進行的,結果會喪失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信息技術用于會計,會計系統可以同時提供并分別采用各種費用分配方法的會計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費用與收入配比已不是確認費用的唯一標準,費用確認標準將趨向多元化。

(四)權責發生制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收入實現原則和費用配比原則的前提。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權責發生制原則也受到較大的挑戰,其原因主要表現為:首先,權責發生制不利于反映企業本期現金流量信息,現金流量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一項財務數據,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的有效評價。而在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知識創新、擴散的速度很快,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加劇,企業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破產、清算。其次,權責發生制下所確定的凈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會計收益中包括許多非現金的應計和遞延因素,其數額的分配是依據假定關系而進行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容易導致收益結果不能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經營業績。最后,權責發生制依賴于一項未經證明的假定。無論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還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結構體系中,都假定采用權責發生制會計所得出的企業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現金收付說明的財務情況更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沒有得到實踐的驗證,相反,全球都非常重視編制現金流量表這一事實,對此還作了明確的反證。

(五)充分披露原則。在知識經濟環境下,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不但能夠快捷地傳遞大量信息,而且也為用戶提供了直接分析這些信息的手段。如果再單純提供綜合性信息,將影響信息使用者進行判斷和決策。因此,會計工作應著重提供多種屬性的報告:既包括最低層的原始數據,也包括高濃縮的綜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歷史信息,也包括預測信息等,使會計信息的披露更好地反映出相關性的特征。

三、對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的影響

傳統會計理論,將貨幣計量作為一項基本假設,以是否可計量作為能否納入會計信息系統的一項基本標準,在計量屬性的選擇標準上,首先考慮的是其可靠性,即這種計量必須是建立在已經發生、客觀存在、可以驗證和檢查的基礎之上。為適應時代要求,會計確認的內涵將得以擴大,財務報表要素將被重新定義、分解,確認標準也將重新界定。現行確認范圍之外的諸如人力資源、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等一些對企業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的經濟事項將納入報告體系加以反映,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隨著未來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各種交易活動與交易手段的不斷創新,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出現融合的趨勢,將是未來會計確認基礎的發展方向。會計計量貫穿會計系統的全過程,是會計系統的核心環節。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各種新現象、新問題不斷涌現,員工素質、市場份額、企業背景、行業資料等許多無法以貨幣量化的信息將進入會計信息范圍之內。根據不同會計事項,不同業務性質,選擇適當的計量屬性,以提供各類決策相關信息。因此,未來的計量模式將會出現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并重、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的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局面。

上面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知識經濟對會計發展的推動作用,事實上,這種推動作用遠遠不止于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經濟帶來的這種推動作用將越來越充分地顯現出來,只有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在實踐中積極進行改革,才有可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很好地發展我們的會計學理論。

會計學論文:我國會計學科體系重新構建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加劇了會計學科的分化與整合,涌現出大批新興的和邊緣的會計學科,使得現有的會計學科體系的構建明顯地不適應會計學科發展變化的需要。因此,進一步對會計學科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重新構建我國科學的會計學科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我國會計學科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在引進或學習前蘇聯會計學科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了我國傳統的會計學科體系。其特點是始終圍繞國家財經制度和計劃兩個中心,以會計方法為主體、以會計核算為重點來確定會計學科體系的內容。這一時期形成的會計學科體系包括會計核算原理、部門會計學、部門財務管理、部門經濟活動分析。傳統會計學科體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以行業部門為標志設置學科,各學科內容重復;各門會計學科大多是對財會制度的解釋和說明。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會計學術界的理論研究風起云涌,研究領域不斷擴展,既注重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同時也開始研究西方會計理論與實務,并逐漸形成了我國現代會計學科體系。

我國現代會計學科體系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如下: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傳統會計學科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審計學、西方會計學、電算化會計、管理會計學、會計史及會計理論等學科,開始擺脫按國民經濟部門設置會計學科的思想,按照會計科學的內在規律和研究內容分設學科,突破了傳統會計學科體系的框架。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會計學科體系日臻完善,在會計內容、職能及特殊領域的拓展方面取得了豐厚成果,如出現了社會會計學(宏觀會計學)、人力資源會計、物價變動會計、預測決策會計、責任會計、成本管理會計、股份公司會計、集團公司會計、聯營會計、中外合資會計等。它們對促進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國際慣例接軌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個時期形成的會計學科體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只注重核算,不注重管理;只注重方法研究,忽視理論探討。

進入20世紀90年代,會計學界對會計這門科學有了全面的認識,并對會計學科的性質進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認為會計學科屬于經濟管理學科;建立了一批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發展潛力的會計邊緣交叉學科,如會計經濟學、會計倫理學、會計行為學等;會計學研究方法理論已初見成果,西方實證會計方法也引入我國并得到運用。

二、重新構建我國會計學科體系的原則

(一)應有利于反映會計學發展的水平并揭示其發展方向

會計學科體系由傳統會計學科體系向現代會計學科體系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會計學科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會計學科門類由少到多、會計學科內部不同學科之間由內容各自獨立到出現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復的過程。對會計學科體系的重新構建,就是為了對會計學科的內容進行全面及時地了解和把握,并對其進行更加科學的分類,使會計學科體系的內部結構更趨合理。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學科的發展以及學科分類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二)應有利于正確處理會計學科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

當前各門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各門學科都在尋求新的突破點,擴展自身的研究領域和范圍,由此也造成了學科界限不清、內容重復的現象。對會計學科體系的重新構建,就是要使會計學科體系的內部結構在更趨合理的同時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更趨明晰。哪些內容應屬于會計學科的范疇,應根據會計學科本身研究的對象和發揮作用的領域來確定。有的學科雖然與會計具有緊密的依存關系,但其研究的對象、完成的任務和目的卻有著明顯的區別或完全不同,這樣的學科就不應屬于會計學科。

(三)應有利于促進和指導會計教學和會計實踐

會計學科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對會計教育的促進作用和對會計實踐的指導作用是非常直接的。這是因為各種會計學科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會計教育的需要形成了各門會計課程。會計學科體系與會計課程體系在內容、對象和方法上是相同的,其區別在于:會計學科體系取決于會計學研究的對象,會計課程體系取決于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會計學科體系具有先進性和超前性的特點,會計課程體系具有穩定性和滯后性的特點。總之,會計學科體系是設置會計課程體系的基礎和依據,有了完善的會計學科體系,才能有完善的會計課程體系,從而也才有高水平的會計教育和優秀的會計人才。

三、重新構建我國會計學科體系的設想

(一)會計學界對會計學科體系構建的幾種主要觀點

1989年末,郭道揚教授主編的《會計百科全書》,將會計學科劃分為會計發展史、會計學原理、預算會計、稅收會計、金融會計、工業會計、商業會計、電子數據處理會計、西方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工業財務管理與分析、審計等21類。1990年侯文鏗教授主編的《會計辭海》,將會計學科劃分為基礎性會計、生產部門會計、流通部門會計、服務部門會計、其他專業性會計、檢驗性會計、技術性會計、研究性會計共8大類41門學科。1994年于玉林教授主編的《現代會計百科詞典》,將會計學科分為基礎性學科、職能性學科、部門性學科、專門性學科、綜合性學科共5大類144門學科。基礎性學科又分會計工作基礎學科、會計行為基礎學科;職能性學科又分企業會計職能學科、社會會計職能學科;部門性學科又分第一產業部門學科、第二產業部門學科、第三產業部門學科;專門性學科有稅務會計、會計法學、物價變動會計、環境會計;綜合性學科有成本會計、外商投資企業會計。于玉林教授在《大會計學概論》中認為,會計學科體系按學科性質與范圍不同還可分為會計基礎學科、企業會計學科、事業會計學科、個體經濟會計學科、人本會計學科、會計專門學科、綜合會計學科等7類。還有的學者將會計學科體系劃分為會計基礎學科、會計核算學科、會計分析學科、會計管理學科、會計實踐學科。有的則將會計學科體系劃分為基礎學科和分支學科兩大類,基礎學科包括初級會計學、會計理論、會計史等,分支學科包括宏觀會計學、微觀會計學兩類。

上述對會計學科的各種分類,既是會計學術界對建立我國會計學科體系進行廣泛深入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了不同階段我國會計學科的發展水平。它不僅突破了我國傳統的會計模式,打破了按行業分學科的會計學科體系,體現了理論發展的繼承性,而且較好地將西方發錒?業奈拿鞒曬?胛夜?導氏嘟岷希?朔?酥貧燃鈾得韉穆壑ば問劍??備?幼⒅鼗峒評礪鄣難芯俊5?牽?鮮齦髦址擲嘍曰峒蒲Э剖欠癜?ú莆窆芾硨蛻蠹蒲г虼嬖諍艽蟮姆制紜4送猓??泊嬖諞歡ǖ娜畢藎?從捎諞隕戲擲嗷?舊鮮前醋酆戲擲嚳絞澆?械模?衙饣岢魷趾?悄諶薟蝗?妗⒂械難Э品衷諛騁煥嗪苊闈康任侍狻?

(二)重新構建我國現代會計學科體系的設想

完全合乎邏輯、十分周全地進行學科分類是困難的。于玉林教授在《大會計學概論》中指出:“在會計學科體系中,某些相同性質的會計學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形成類學科(學科群);不同類別及其所屬的會計學科形成會計學科體系。對會計學科體系的研究,主要是會計學科類別劃分的科學性;類學科中學科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各類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研究會計學科體系的構建,主要是研究會計學科類別的劃分及其科學性。從會計學科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不難看出,首先,會計學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是劃分學科類別的客觀依據;其次,會計學科類別劃分與會計學科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時期分不開,不同歷史時期會計學科類別劃分是不同的;第三,會計學科類別劃分應從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不同的分類應涵蓋當前會計學科的全部內容,既應避免重復,又應避免遺漏,既能容納中西方比較成熟的會計學科,又能充分反映會計新學科。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對重新構建我國現代會計學科體系提出如下設想:

(1)按會計學科體系研究對象分類,包括會計基礎學科、企業會計學科、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學科、特殊領域會計學科、綜合性會計學科。

會計基礎學科包括會計工作基礎學科、會計行為基礎學科、會計方法學科、會計教育學科、會計史學科。會計工作基礎學科又包括會計核算原理、電算化會計;會計行為基礎學科包括會計哲學、會計倫理學、會計心理學、會計邏輯學、會計行為學等;會計方法學科包括會計方法學、實證會計等;會計教育學科包括會計教育學、會計人才學等;會計史學科包括中西方會計思想史、會計史等。

企業會計學科包括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證券公司會計、金融企業會計、稅務會計等。

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學科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科研單位會計、軍隊會計、社團會計等。

特殊領域會計學科包括無形資產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破產會計、期貨會計、清算會計、遺產會計、司法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

綜合性會計學科包括社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環境會計、資源會計、咨詢會計等。

(2)按會計學科的形成過程分類,可分為傳統會計學科、引進會計學科、新興會計學科。傳統會計學科包括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引進會計學科包括電算化會計、稅務會計、實證會計、環境會計等;新興會計學科包括會計哲學、會計邏輯學、會計倫理學、會計方法學、人力資源會計、物價變動會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等。

(3)按會計學科研究的空間范圍分類,可分為國際會計學科、國內會計學科。

(4)按會計學科本身的地位、作用分類,可分為重點學科、一般學科和新興學科。

另外,財務管理學科、審計學科不應再作為會計學科。首先,會計學與財務管理是經濟管理科學的兩大分支,二者各有側重。會計重在對經濟活動過程中資金運動的核算與控制,而財務管理則重在對經濟活動過程中資金運動的籌劃與管理。財務管理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其內容和體系是比較完整和系統的,不應再作為會計學科。其次,審計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受托對會計工作結果進行檢查,實質是外部或社會對會計的一種監督。它與會計有本質的區別,因此也不應將其作為會計學科。

總之,會計學科體系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分類也應是多角度、動態的、分層次的。當然,按會計學科研究對象分類是其中最重要的分類標志。

會計學論文:對人力資源會計學科歸屬的探討

內容提要: 目前會計理論界一般認為,人力資源會計應該屬于財務會計的范疇。但是,人力資源會計自產生以來就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并不因為知識經濟到來后,人力資源管理日益重要,而將其劃入財務會計的范疇。從人力資源會計的產生、定義、特征等方面來看,它不是企業的資產,其價值也不易核算,它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從我國的國情來看,將人力資源會計劃入財務會計的范疇,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關鍵詞:人力資源會計;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資產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IT等高科技產業已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力資源在國民收入中的貢獻率逐漸增加,從而在客觀上提出了重視人力資源的要求,具體表現在會計學界,就是人力資源會計歸屬問題的探討。現在,國內期刊中的有關論文一般都認為,人力資源會計歸屬于財務會計,有的從會計理論上加以論證。有的精心設計了人力資源的會計科目并舉例證明,以求證其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有的還設計了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的計算公式并舉例說明,甚至有專著問世,真是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至少,至今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篇論文對此表示異議。但我認為,人力資源會計無論如何都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所以本文作者不揣簡陋,就人力資源會計的歸屬問題,提一些不成熟的觀點,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一、從人力資源會計的產生來看,它歸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

人力資源會計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產生于美國會計學界的一個新的會計分支學科,人力資源會計的創始人弗蘭姆·霍爾茨所著的《人力資源管理會計》一書的問世,標志著人力資源會計學的誕生并將其歸于管理會計領域。弗蘭姆·霍爾茨給人力資源會計下的定義是:“把人的成本和價值作為組織的資源而進行的計量和報告,其目的是便于把人作為組織的資源而進行管理。人力資源會計是管理會計的一個分支,它包括將會計的概念和方法應用于人事管理領域。它是以人力資源成本和人力資源價值為核心,將人力資源會計作為一種管理工具,廣泛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方面,使得人力資源會計具有實踐意義和可操作性,使人力資源的計劃、控制、取得、開發、分配、保護、補償等環節的管理工作更加細化和具體化。”[1]在這里,弗蘭姆·霍爾茨明確指出,人力資源會計主要是為本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的,是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

美國會計學會下屬的人力資源會計委員會給人力資源會計下的定義:“確認和計量有關人力資源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報告給有利害關系人的程序。”這里所謂“利害關系人”的概念,從廣義上理解完全包括企業內部與外部的各種團體和個人,內部的當然是指人力資源管理,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外部的指什么呢?它是指非貨幣計量的信息,如誰擔任總經理或部門負責人就可以取得更好的企業效益等;它是與效益有關但與直接貨幣計量無關的問題,這里絕對不可以按習慣思維定勢將人力資源會計需要“報告給外部”演繹理解成為“人力資源財務會計”。

日本學者若杉明的定義:“人力資源會計是通過會計方法和跨學科領域的方法測定和報告有關人力資源的會計信息,以供企業的經營者及利害關系人利用。”若杉明的定義是在弗蘭姆·霍爾茨的基礎上,將含義寬泛的“組織”明確界定為“企業”,認為人力資源會計核算僅局限于企業這一營利性組織,而非營利性組織則不在其范圍之內。

二、人力資源會計符合管理會計的學科特征

從服務對象上來看,管理會計主要是為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提供有效經營和最優化決策的管理信息,所以被稱為“對內報告會計”。如何對人力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完全屬于企業內部事務,而對外報告的財務會計的利害關系人是財稅部門、主管機關、銀行、證券等監管機關和中小投資者,他們一般只關注與“貨幣”有關的會計事項,因為人力資源管理基本上不涉及“貨幣”,或者說難以計量和入賬,所以并不被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關注,主要投資者和大股東除外。

從行為方式上來看,財務會計關注的是,如何計量和傳輸財務成本信息,一般不重視經理人和員工的行為;而管理會計吸收行為科學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最關注的問題是業績報告中計量的結果對經理人員和職工的日常行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并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正是人力資源會計管理的核心與實質。

人力資源會計是否歸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再請看下面的兩個權威性定義:

美國會計學會(AAA)下屬的“管理會計委員會”于1958年所下的定義:“管理會計是運用適當的技術和概念來處理某個主體的歷史的預期的經濟數據,幫助管理當局制訂具有適當經濟目標的計劃,并以為實現這些目標做出合理的決策為目的。”[2]而人力資源成本與人力資源效益的正相關關系恰恰符合這里所謂的“某個主體的歷史的和預期的經濟數據”這個界定,所以人力資源會計符合這一定義。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所屬的常設分會——財務和會計管理委員會于1988年所下的定義:“管理會計是指在一個組織內部對管理當局用于規劃、評價和控制的(財務和經營兩方面的)信息進行確認、計量、積累、分析、處理、解釋和傳輸的過程,以確保其資源的利用并對它們承擔經管責任。”[3]在這個概念中,將信息明確為財務的和經營的兩種,但是這里為什么要包括財務信息呢?眾所周知,管理會計將銷售、成本、存貨、現金流量、全面預算都列為管理會計的內容,企業管理的依據就是這些計劃,而且執行得非常到位。但是無論你把這些計劃計算得多么接近實際,但卻終究不是實際而是計劃,所以它們當然就跳不出管理會計的框框。更何況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的不確定因素(如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的確認、計量都沒有解決,等等)太多,為什么非要強拉硬扯地算作財務會計的內容呢?

三、人力資源是企業的一項資產嗎?

將人力資源會計劃歸于財務會計范疇的依據是,假設人力資產的成本或價值可以與實物資產一樣為會計所確認、計量、報告與管理。這一假設能否成立是人力資源會計歸屬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人力資源不是財務會計意義上的資產,那么也就無法進行會計核算,無法對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關人力資源會計信息,人力資源會計歸屬于財務會計的論點也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石,也就成了無聊的、嘩眾取寵的論題了。

我國財政部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實際支配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另外,根據《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與《企業會計制度》對資產下的定義,人力資源如果要構成企業資產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1.資產必須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人力資源(經理人或普通工人)是在企業的管理過程或生產過程中付出了智力或者體力以后,才凝結到了企業的產成品中去。這當然不是什么“過去的交易”,而是人力資源必須先存在于企業,然后再付出“勞動”,最后取得勞動報酬。這個事實說明,人力資源在先,而“交易”在后,那當然不是什么“過去的交易”。所以,當企業聘用某一勞動者時,企業向受聘者支付的是勞動報酬,而不是從奴隸市場上花錢買到了一個奴隸,如果企業買到的是奴隸,則可視為企業的一項現實資產;反之,則不是。如果硬要算資產的話,那就只能是勞動者已經付出的“勞動”(這又回歸到我們所說的財務會計的概念上去了),即是說你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算作企業的“資產”(在財務會計中“工資支出”從來就屬于“資產類科目”),那只是一個勞動者一生全部勞動的幾千分之一。由此看來,企業已經支付了一周(或一月)的工資,并不意味著人力資源已經全部成為企業的現實資產,也不意味著企業已經購買了一個完全供其使用的奴隸。

2.資產必須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有人這樣辯解:勞動者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建立雇傭關系,企業通過支付工資、獎金等報酬形式,實質上已取得或控制了人力資源聘用、培訓與解雇的權利。這種說法混淆了“勞動”與“勞動者”兩個不同的概念和關系,如果在簽訂勞動合同之前就將“勞動者”確認為“資產”,這個“人力資源”是已經被企業所擁有或控制,企業還有必要與自己已經擁有或控制的“資產”來簽訂合同嗎?如果在簽訂勞動合同之后將“勞動者”確認為“資產”,他既然已經歸企業擁有或者控制,他也就失去了主體地位,那就不存在勞動糾紛,也不需要《勞動法》了。事實上,從法律關系上來看,只有兩個法律地位平等的自然人或法人才有簽訂合同的必要性,而這里的“法律地位平等”正好說明企業不擁有他,不控制他,他(人力資源——經理人或者普通工人)不是企業的資產。勞動合同的實質是勞動者出賣“勞動”,企業以工資形式購買“勞動”。

3.資產會預期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有觀點認為:人力資源是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表現出來的工作能力,其創造的價值總是遠大于人力資源本身的價值,具有服務潛力,能夠在未來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什么新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分析剩余價值的源泉時指出,必要勞動形成的是雇傭工人的所得,剩余勞動形成的是剩余價值。必要勞動反映到企業的財務上,是企業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福利,是成本,是資產。剩余價值就是企業的利潤。勞動者創造的價值總是遠大于其收到的工資,而工資在企業就是成本。如果說人力資源是企業的資產(或者成本),他所領到的工資也是企業的成本,那么“成本”一詞怎么解釋呢?

四、將人力資源確認為無形資產后,就可以核算其價值了嗎?

無形資產是指無實物形態的、企業用于生產商品或提供勞務,或為了行政管理的目的,使用年限超過一年的非貨幣性資產。其特征有:不具有實物形態,具有壟斷性,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可以長期使用。人力資源是指某一特定實體所控制的、在預計的服務期間能給這個實體帶來經濟利益的勞動力資源。它是一種以人為載體的特殊資源,它的價值體現在人力資源的創造性使用過程中。誠然,人力資源也具有無形資產這四個特征。那么,具有這四個特征的就必然是無形資產嗎?這個邏輯關系簡單的就像這個例子一樣:狗有四條腿,有四條腿的不一定是狗,甚至不是動物,而是桌子或什么東西。

但必須承認,人力資源的成本是可以核算與計量的。例如,招聘廣告費,引進測試、能力評估費,培訓、進修費,實際發生數額合計后,作為費用,隨時入賬,或者在一年內分期攤銷;或者,為了更加符合配比原則,就像無形資產一樣,在若干年內攤銷完也可。麻煩至此,尚不麻煩。令人大為麻煩的是在“確認無形資產成本”之后,請看會計界的兩種觀點:(1)將人力資源確認為一項無形資產,其價值與成本之差額記入資本公積,不參與利潤分配;(2)把人力資源確認為無形資產的同時,將其資本化為介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間的勞動者權益,參與企業稅后利潤的分配。

這兩種觀點涉及到人力資源的入賬價值確定問題。人力資源有兩種價值表現形式,即個體價值和群體價值。個體價值的計量以個體掌握的知識內容和應用為基礎;群體價值的計量應考慮群體內個體掌握知識的相互作用、知識結構的互補程度、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行為、組織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許多會計學者認為,人力資源價值應反映群體價值,群體價值的計量由個體價值合計而來。所以,人力資源會計核算應反映個體的公共價值。

人力資源個體的公共價值如何確定,目前公認的、最流行的計量方法有五種:(1)1964年由赫曼森在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發表《人力資產會計》一文中所提出的“調整后的未來工資報酬折現法”,即是指以某個職工未來工資報酬的現值乘以能夠反映本企業盈利水平與本行業平均盈利水平差別的效率系數,作為人力資源價值確認的一種計量方法;(2)1968年由弗蘭姆·霍爾茨等人提出的“經濟價值法”,即是指企業在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人力資源能夠為企業提供未來的收益,通過折現方式在按照人力資源投資的比重而計量人力資源價值的一種方法;(3)1969年由赫曼森提出的“非購入商譽法”,即是指企業在過去若干年內的累計收益額超過本行業平均收益額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就是企業群體的人力資源價值;(4)1971年由巴魯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在《會計評論》上發表題為《論人力資源的經濟概念在財務報告中的應用》一文中所提出的“工資報酬折現法”,即是指某單位職工的人力資源價值等于職工在剩余受雇期間未來工資報酬的現值;(5)1985年由弗蘭姆·霍爾茨在《人力資源會計》一書中所提出的“隨機報酬價值法”,即是綜合考慮職工個人預計服務年限、服務職位,以特定勞動服務的價值與預期概率而計量的一種方法。[4]我們權且對這幾種方法的復雜計算、應用范圍和前提條件存而不論,僅從上述概念中就可以看出,每種方法里都有幾個因素是不確定的。有這么多不確定的因素,為什么非要把它與精確核算的財務會計扯在一起呢?考慮到這些公式應用的不精確性,再加上企業產品價格受市場波動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本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通貨膨脹、原材料價格等影響因素,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成本核算混亂;或者虛增人力資源成本,使稅收減少,從而損害國家利益,甚至其他預料不到的情況都可能出現。

五、人力資源會計劃歸財務會計的探討是客觀需要嗎?

必須承認,知識經濟徹底改變了土地和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人力資本的主導作用也非常明顯地凸現出來,人力資源的重要性也早已提到企業管理的議事日程上了。但人力資源會計從一開始產生它就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在知識經濟時代,強調人力資源會計的重要性是對的,但是,硬要把它從管理會計的范疇中扯出來,千方百計地、生搬硬套地、勉強地歸入財務會計,必然破壞財務會計的精確性和嚴謹性。只要我們冷靜地思考一下中國的現狀,就會發現關于這個問題的論文和專著是沒有什么使用價值和實踐意義的。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力資源供大于求,且十分廉價。中國企業家形容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是“鐵打的軍營,流水的兵”,“三條腿的蛤蟆沒有,兩條腿的人一抓一大把”。你想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讓普通的人力資源資本化,與出資方平起平坐,瓜分稅后利潤,無異于與虎謀皮,白日做夢!至于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高級經理人才,用入股方式、協議方式、經理股票期權方式,或者年薪制、年薪加利潤提成等方法,簡單明了,核算方便,又何必要拿來一大堆外國的計算公式,避簡就繁,舍易求難呢?

或者認為,人力資源會計很重要,只是因為其價值核算的難題解決不了,所以才沒有納入財務會計核算的范圍。其實不然,是否屬于財務會計范圍的標準是客觀需要,而不是能否精確核算其價值,固定資產折舊、自然資源損耗、壞賬準備、無形資產攤銷和存貨計價等,這些東西的核算都不精確,但十分必要。我的意思是財務會計不需要人力資源會計的加盟,因為它的加入,只會添亂而沒有任何好處。我們切不可認為,知識經濟時代來到了,人力資源管理重要了,人力資源會計就該跳槽了,就要由管理會計轉入財務會計。正是在這種“因為重要,就要加盟”的邏輯下,才有了有人設計出了包括人力資源的資產負債表卻又設計不出數字,列出了一系列計算公式卻又算不精確,聲稱自己突破了人力資源無法核算的世界難題卻又無人喝彩的尷尬局面,理論方面熱熱鬧鬧,實務方面冷冷清清。一言以蔽之,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會計學論文:建國以來我國會計學術研究的階段性特征

會計理論是人們對會計實踐的經驗總結,是在理性高度上對會計實踐規律的認識。它一旦形成,便反過來指導和影響會計實踐。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我們已走過半個世紀的歷程。回顧我國會計理論在這一歷史的時期中的發展,我們認為,同樣離不開這歷史時期的會計實踐活動,而我國這一歷史的會計實踐在各個不同時期的階段又帶有強烈的歷史色彩。為了能以較短的篇幅大致地描寫從階段性特征來反映我國會計理論地邏輯順序,這就是本文的宗旨。

一、 分析目標假設

本文的分析目標,是描述我國會計理論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特征,從而揭示會計理論在我國發展的客觀規律。其假設或前提可如下述:

1 分析不能脫離我國社會經濟的客觀背景

可以說,最具體本質特征的就是不同歷史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的客觀背景。它包括經濟發展的模式、經濟管理體制、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等。會計作為一門社會管理科學不會不受這些大環境的因素制約。如果說,國與國之間,或一國內部不同時期之間會計理論的發展存在明顯差距,那么這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背景應該構成其主要原因。

2. 會計管理體制是會計理論發展的直接因素

我們很難對會計管理體制改革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從我國的實現情況來看,會計教育體制以及我國會計信息市場的發展。我們認為 ,會計理論的發展直接與會計管理機構密切相關,我國長期以來高度集中的管理機構也構成了會計理論發展的一大特色。會計理論的發展離不開會計人才的培訓,我國會計教育體制的發展變化也顯示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隊伍的現實狀況。會計信息市場既是會計理論研究的直接源泉,同時也是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就證實了這一點。

3. 會計研究方法直接反映出會計理論的研究水平

事實上,會計研究方法也是一大概念。它包括選題方法、分析方法等。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選題與西方國家最大的差異就是在于我們曾經缺乏一個市場。西方的選題大部分來自于實務界的需求,有一定的針對性。而我國會計研究長期來基本上分散于個別會計實務界以及教育界、政府部門的人員,所以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從會計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而言,我國會計研究主要是采用規范性的推理模式;同時,我國會計大部分是就會計論會計的研究,很少體現相關科學的發展。因此,引進西方成果的多,介紹的多,而開拓的少。

以上說明,我國會計理論發展的不平衡性正是受制于不同時期這些環境的變化。本文試圖在不同時期揭示這一變化特征,并根據這些特征來得出其規律性得內容。根據對建國以來會計學術研究發展情況得考察,可以設想將其分為六個歷史,時間順序為:第一階段,1949年-1952年,建國初期,學習蘇聯會計模式階段;第二階段,1952年-1958年,探索我國會計理論以及同意會計制度階段;第三階段,1958年-1966年,加強企業內部會計管理制度;第四階段,1966年-1978年,會計理論研究停滯階段階段;第五階段,1978年-1988年,會計理論恢復階段;第六階段,1988年至今,創建中國會計規范體系階段。

二、建國初期,學習蘇聯會計模式階段(1949-1952年)

這一階段正值新中國創建初期,各項事業百廢待興。中央根據當時的情況提出了一切向蘇聯學習的口號。這在當時幾乎成了會計界上下一致的行為準則。

我們集中查閱了新中國第一本會計學術期刊《新會計》。就現存的資料來看,當時的會計理論文章不多,最早的一篇是中國人民大學邢宗江、黃壽宸兩教授發表于創刊號的文章《怎樣建立新中國會計理論基礎》。這開他是我國建國以后會計理論研究的先河。文章的要點大致為:第一,舊中國會計完全是摹仿和抄襲資本主義國家,但資本主義的一套會計理論和實務和最終并未能夠完整與普遍地建立起來;第二,資本主義會計理論是建立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基礎之上,資產階級會計學者千方而計保護資本家的利益;第三,社會主義會計理論在許多方面與資本主義會計理論有差別,例如,會計方程式、會計目標、資金流轉方式等。

在這以后,東北人民大學大學相義恭等四位教授發表了《會計學的階級性和歷史任務》一文。盡管也有后來的幾篇文章對以上兩篇論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認為,極力主張會計學科學的的階級性是這一時期會計理論研究的一大特色。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當時的一些會計學者著手翻譯了大量的蘇聯會計教材,宣傳、學習蘇聯的一整套會計方法體系。

從上面可以看出,建國初期我國會計理論全盤照搬蘇聯模式,是與當時的客觀歷史背景以及人們對兩種社會制度下會計學本質的理解密不可分的。

三、探索我國會計理論以及統一會計制度階段(1952年-1958年)

這一階段正值我國全面實行計劃經濟階段。中央在當時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新的會計理論和統一會計制度的號召,要求會計核算既正確地反映企業的全部經濟業務活動,又能結合完整的統計核算與業務核算,以便最終達到監督國家計劃完成的目的。在這一階段,會計理論主要圍繞階級性、對象與方法,以及會計制度等內容展開。盡管討論沒有在較大范圍內展開,但我們從中仍能看出它的時代特征。

1.關于會計階段性問題

當時普遍認為,會計核算是經濟科學的一種,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會計核算的方法服從于核算的目的和任務,并受特定時代經濟基礎的制約。從而認為不同的經濟基礎會產生不同的會計核算。當時會計界都認為會計核算是反映和監督經濟過程的工具,它與經濟基礎直接聯系,而與生產沒有直接聯系。所以會計對生產所起的作用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下是不同的。這就是會計具有階級性的理論依據。

2.關于會計核算的對象與方法

對于會計核算的對象,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會計核算的對象是在各企業、各組織范圍內以貨幣形式來反映和監督的有計劃的社會義擴大再生產過程及其物質基礎--社會主義財產。另一種意見認為,會計核算的對象是各個經濟部門中社會勞動的耗費。以上兩種觀點主要取自當時蘇聯的會計教科書并在我國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對于會計核算方法,當時比較統一的看法是:不斷地以憑證為根據進行反映,并以貨幣的估價對會計核算的各種對象按性質相同而又內部互相聯系的特征進行經濟上的總括,以求得計劃完成情況的各種指標;或進概括為:以貨幣為主要量度,對會計對象進行連續、系統、完整地記錄、計算、反映和監督所應用的方法。這些表述指明了會計核算的完整性、連續性、客觀性以及貨幣計價的特征,表明當時對會計方法和認識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3.關于會計核算制度

在這一歷史階段,一方面政府按行業建立了分行業的統一會計制度;另一方面,又對制度執行中感到不合理的方面展開了熱烈討論。其討論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多數同志認為,統一的制度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難以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同一行業不同專業的實際管理需要。

第二,統一的會計報表格式在結構上比較復雜,不便于企業領導運用報表進行管理,從而造成報表不受領導重視,只是為報而編制的現象。

第三,許多同志建議會計核算工作應力求通俗化、大眾化,符合群眾監督、群眾管理的方向。

第四,有些同志提出,會計年度與日歷年度可以不一致、大眾化,符合群眾監督、群眾管理的方向。

綜上所述,這一階段,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已開始起步,各項規章制度也已初步建立,但作為起步階段,并受當時特定時代背景的影響,存在著相當大的局限性。到了后期,由楊紀琬、婁爾行、葛家澍、趙玉珉、吳誠之等會計學家編著了建國以后由我國財政部組織編寫的第一本《會計原理 》教材。教材第一次較為全面的闡述了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等問題,對于統一這些問題的認識起了積極作用,引導中國會計逐步走上規范化的軌道。

四、加強企業內部會計管理階段(1958年-1996年)

在這一時期,由于排除了各方干擾,國家經濟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對于企業會計人員,要求將重心移向企業內部會計管理上。許多企業圍繞增產節約,合理使用資金,加強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增強會計對上交國家稅利監管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大量寶貴經驗。這一時間的會計規范盡管沒有發生根據性的變化,但從這一時期會計工作的重心可以看出,會計作為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信息提供者負著重要使命。在這一階段,財政部要求各行各業認真編制預算與決算,以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計劃執行效果。

為配合這一時期加強企業內部會計管理的需要,會計研究生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討論:

第一,會計研究轉向了成本管理的研究。不少論文提出企業要增產節約,提高盈利能力,成本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對于企業成本的反映與監督也是會計核算的一個重要五節,理應所應當構成了會計規范的主要內部。

第二,進一步提出了財務管理的概念。提出了經濟活動分析,經濟核算,資金管理等重要概念。尤其是加強企業流動資金管理成本主要的研究內容。

第三,進一步提出了健全企業規章制度。包括建立班組織經濟核算、物資管理、責任制度、報表的預決算制度。并于1963年了會計人員職權條例。

五、會計理論研究停滯階段(1966年-1978年)

十年動亂期間,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會計工作和其他科學領域一樣,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性打擊。財經院校停辦,會計教師被下放接受轉想改造,會計理論研究處于停頓狀態;加上工業生產和其他一些部門的經濟活動處于極不正常的狀態,企業會計核算完全陷入了困境。由于大力宣傳企業管理的群眾性,提倡群眾管理,反對"管、卡、壓",進而出現了無賬會計等不可思議的現象。既然會計已經成為可有可無的工作,理論研究也停滯不前,更談不上與國際學術交流的問題,使我國會計研究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六、會計理論研究恢復階段(1978年-1988年)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在這一次付上,把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社會義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為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頭等大事。會計工作再一次迎來了規范化的大好時機。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重新回到了新的起點。這一時期的會計理論研究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由過去單一地學習蘇聯會計模式基礎上閉門基礎上的閉門探索轉向更多地引進國際通行的現代會計模式。

過去,我們搞計劃經濟,采用蘇聯會計模式有其歷史原因,也在客觀上的需要。現在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建設,轉向市場經濟的軌道,會計是"國際商業語言",因而必須學習和引進國際上通行的現代會計模式。作為學習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許多理論研究側重于介紹、宣傳以英美為代表的會計核算方法。例如借貨記賬法、會計平衡公式、折舊計算、各種計價模型等。人傾家蕩產一時期的研究來看,人們的觀點還處于新舊體制的交替之中,各種認識還不統一,從而出現了諸如增減記賬法與借貸記賬法的爭論等。但到了這一時期的后半階段,會計界逐步地認識到,會計作為一項管理活動是適應社會化生產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它不應有姓資、姓社之分。在這一認識前提下,更多的西方會計模式被引入我國。

2.逐步地擴大了會計理論研究領域

在這一時期,由于大量地引進西方會計模式,從而我國會計界對西方會計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逐步地將一些新的會計學科體系引入到我國的會計研究中,例如,管理會計、國際會計、人力資源會計、行為會計等。盡管由于我們與世界隔絕了近十年而使研究層次顯得零星分散,缺乏系統,并且偏重于介紹,但在更大的范圍內,為我們開拓了會計理論的研究視野,為以后的理論體系研究以及會計規范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會計界的權威人士開始探索我佃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課題,從而將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引向了更高的層次。只是由于建立我國會計規范體系的迫切需要,才使這一研究課題沒有更深入地開展下去。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在1978年,我國開始進行全面的經濟改革,經濟承包責任從農村向工業部門轉化,有關利潤分配的問題,產權的歸屬問題等引發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課題。在這一階段,我國設立了幾個經濟特區,也提出了一系列外會計理論課題。總之,這一階段起因于我國的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解放,從而大大豐富了我國的會計研究領域。

3.會計教育體系的全面發展為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注入了生機

從1979年開始,我國各高等財經院校重新恢復招生,并從1980年開始招收會計研究生。這一舉措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會計專業人才,現已成為我國會文壇理論與會計實務界的中堅力量。

這一時期,會計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進行會計教學改革。全國許多財經院校在教學計劃、學科體系、教材編以及教學方式上都大膽探索、創新、逐步地打破了過去行業會計模式,而以會計學科本身的體系來適應各行業會計的需要。這不僅為以后與國際接軌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同時,也帶動了我國一批中青年會計理論研究人才的培養與成長。

七、創建中國會計規范體系階段(1988年至今)

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出現了幾次重大歷史變化,帶動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一個飛躍,這些都將在中國會計發展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1.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會計學會與會計制度管理司就著手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定工作。在1989年1月,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準則研究組在上海金山舉行了第一次會計準則專題研討會,圍繞中國會計準則的體系展開了熱烈討論,掀開了中國會計理論研究新的一頁。經過多方共同努力,于1992年底頒布了我國基本會計準則以及各行為的會計制度,并從那時起進入具體會計準則的制訂與頒布。

圍繞中國會計準則,主要研究的課題有:我國會計準則性質與內容,會計準則與現行統一會計制度的關系,研究和制訂會計準則的思路,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等。盡管我們遇到了許多現實難題,有些問題至今尚未得到滿意的解答,但它畢竟標著我國會計規范工作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2.1990年度,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從而使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開創性的歷史階段;隨后,又在深圳成立了全國第二家證券交易所。從那時起,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迅速,并使會計研究與市場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向國際會計研究的方向靠攏。

股票市場引發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會計信息的披露。其中涉及信息使用人,披露方式與內容,信息揭示的規范化等。從信息使用人而言,我國會計信息主要是面對國家的各級權力機構,許多上市公司在披露會計信息上主要受這一利益的驅動,出現了許多不規范的行為。從信息披露方式與內容上看,由于我們主要是借鑒國外的模式,出現了與我國現實不相符的狀況。例如,在我國現金流量表準則出臺以前,許多上市公司對于要求編制這一報表感到困難很大,又無規范可循,現實問題不少。總而言之,股票市場的規范集中體現在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化。盡管許多問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努力,但它為我國會計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從規范化向實證方向的轉化,就歸功于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所提供的素材。所有這些現實問題不僅激發了國內會計界人士研究的巨大熱情,同時也引起了國外會計界的極大關注。許多國際知名會計專家教授將會計研究轉向了中國的股票市場,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3.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我國會計實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機遇。具體表現在:企業所有制結構的多重組合,資產的重組,股份合作制的興起,金融信息產業的出現等,都給會計理論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現實問題。其中許多問題已是當今國際會計界研究的熱門話題。例如,金融工具、合并報表、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市場,以及會計人員,審計人員耿業道德等。所有這些標志著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正迅速走向世界,我們與國際間的差距正在縮小 。

1995年,中國會計教授會在上海成立,召開了第一屆年會,以后又相繼在上第、廈門、北京召開了第二、第三、第四屆年會。世界許多會計界權威人士都參加了這些年會,使我國會計研究與世界各國有了更廣泛的交流機會,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成果已受到世界注目。

會計學論文:目前中國建立稅務會計學科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以多環節征稅、多層次調節經濟為標志的現行稅制,使稅務機關正常征管與企業會計核算工作密切相關。我國目前稅法體系中的24個稅種,幾乎覆蓋了企業會計核算的所有環節,對一個中等規模的企業來說,稅收會計核算的工作量約占會計工作總量的1/3.從稅收征管的角度看,企業稅收會計核算質量的高低決定著各稅種應納稅額計繳的準確性,也制約著稅收征管效率。因為會計人員素質較低,稅收會計核算差錯率高,稅務機關勢必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申報資料分析和現場稽查。從企業內部管理的層面分析,頻繁的計稅失誤,不僅要補繳應納的稅款,還要承擔滯納金及罰款,增加了企業經營資金的意外支出。進一步完善稅收會計核算,是加強稅收征管和企業會計管理的雙重課題。

(一)現狀及問題。

1.稅收征管與會計核算管理不同步。新稅制的實施,難以適應《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原來規定的核算內容。尤其是目前價內稅與價外稅的并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角色的互換,使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復雜化。新稅制實施之初,增值稅作為價外稅的會計處理首次施行。相當一部分企業會計人員對期初存貨處理、含稅收入還原、視同銷售行為的計稅等會計處理方法不熟悉,企業稅收會計核算一度出現比較混亂的局面。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由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負增值”及低申報問題的大量出現,稅收政策又作了相應的改變,國稅機關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更加慎重,適當縮小了一般納稅人的認定范圍,迫使企業不斷改變稅收會計核算方式。加之稅務人員對稽查后調賬輔導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列支出項目、確定增值稅進項稅額不允許抵扣后,沒有考慮到企業會計核算的繁雜工作量,只補稅罰款了事。一部分企業稅收會計核算呈現無序狀態。

新《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實施后,原來稅法規定的內容難以滿足新的經濟情況。如舊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計提的減值準備;所得稅的退還財務制度規定沖減退還當年的應交所得稅等,稅法卻對此沒有規定。

2.缺乏統一規范的核算文本。現行的會計制度是先于稅制改革制定的,對稅收會計核算要求只在“應交稅金”科目下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而相繼頒布的新稅種,又只是各個稅種相互獨立地列明會計處理方法。企業會計人員難以從統一的文本中系統了解和掌握稅收會計核算方法。在稅款計繳過程中,難免顧此失彼。如工業企業在材料購進環節,既要確定購進環節的增值稅及原材料成本,又要對應征消費稅的產品計算出稅法規定的外購環節允許扣除的消費稅。由于消費稅不是對所有企業普遍征收的稅種,經常造成計稅失誤。雖然掌握會計核算方法是會計人員的最起碼要求,但要求企業所有的會計人員都精通稅法,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3.稅務機關對會計核算人員缺乏有效的監督。目前會計人員的管理方式是統一由各級財政部門培訓、發證及考核。稅務機關對會計核算工作缺乏硬性監督。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37條規定了“企業未按規定設置、保管賬簿或者保管記賬憑證和有關資料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處以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但對已建立賬簿而核算混亂的,仍無法作出規范性的處罰。更何況企業會計核算管理主要遵循的是財政部門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其解釋權不在稅務機關。只通過一般性的稅法宣傳和公示公告,無法使企業會計人員系統掌握稅收會計核算方法。而稅務機關辦班培訓又受收費標準和納稅人的承擔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這客觀上影響了部分企業會計人員稅收會計核算技能的提高。

4.缺乏獨立行使稅收執法權。稅收,對國家來說,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對納稅人來說,是必須承擔的經濟成本。稅務機關能否獨立行使稅收執法權,無論對政府還是對納稅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各級地方政府作為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行為主體,直接參與經濟生活,往往對稅收的征收管理進行直接干預,使稅務機關的執法活動偏離法治軌道,也影響到納稅人的經濟利益。

(二)對策思路。

1.稅收政策的變動應充分考慮到稅收會計核算變更可能帶來的后果。新的增值稅實施以后,稅收與成本收入直接分別核算,計稅方式更加科學。但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達到一般納稅人標準后,在認定審查期間停銷或停購待票(增值稅專用發票),致使企業經營間歇性中斷;也有的企業為減少稅收負擔而采用虛假的稅收會計核算方法。這些都應該在今后的稅種設計和征管工作中充分予以重視。

2.應建立統一的稅收會計核算規范和設立注冊稅務師協會。建議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在稅收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中,應盡量保持稅收會計核算方法的相對穩定。在此基礎上,將各稅種所涉及的稅收會計核算方法,統一匯編成權威和規范的文本,作為會計教學與培訓的必備教材或操作指導用書,并及時補充和完善。健全的組織形式是保證企業稅務會計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的必要條件。就我國現狀來看,要設立企業稅務會計,還必須建立注冊稅務會計師協會,定期組織稅務會計資格考試,保證企業稅務會計具有一定水準的執業素質;并對稅務會計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為完善稅收規定和企業決策提供參考。另外,還應制定約束企業稅務會計行為的條例或規定,以減少企業稅務會計不合法行為的發生。

3.稅務機關應重點加強稽查后的調賬管理。在征管工作中,稅務機關應根據稅前列支項目調整和稽查補退稅款所發生的企業應納稅額變化,將調賬指導與監督工作納入征管程序。隨著會計電算化的普及,新稅種凡涉及會計核算方式改變的,應同步開發出與之配套的計算機應用軟件。針對當前稅收會計核算比較混亂的情況,稅法制定權威部門應制定出相應的約束范圍和處罰措施,使稅收會計核算工作走上規范化管理軌道。

4.建立稅務會計需加強人才方面的培養。如果說稅務會計的最重要的目標是促進企業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益,那么稅務會計的業務素質則是稅務會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證。稅務會計作為融會計、稅務、法律知識及其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為一體的高智能活動主體,首先需要社會為其提供充足的業務培訓機會:(1)在高等教育中開設與“稅務會計”相關的課程,培養具有較深會計理論、稅收理論及法律理論功底的專業人才。(2)稅務機關應給企業稅務會計常年提供咨詢服務和培訓的機會,以使企業稅務會計及時掌握最新的稅收規定和征管制度。(3)企業應樹立正確的納稅觀念,選拔符合稅務機關和企業要求人員擔任稅務會計,并為其提供培訓、調研機會,保證稅務會計質量的不斷提高。

5.建立稅務會計需加強法治建設。隨著稅務會計的誕生,企業會計可能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在合法或不違法的情況下為企業制定出最佳的納稅方案上。這便對企業管理及稅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業用制度的形式規定稅務會計必須遵循的準則,規定企業的其他管理人員不能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強行要求稅務會計作出違法行為,從而為企業稅務會計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另一方面實現稅收的法治化,其核心在于制約稅務機關權力,將稅務機關稅收征管權的運作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中。這不僅可以防止稅務機關可能出現的權力腐敗,而且可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不因稅務機關的濫用權力和越權行事而遭受損害。只有將稅務機關的權力納入法制規則的有效制約之中,稅收的法治化才能得以實現。

稅收法治化反映了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建立我國現代稅收會計學科的靈魂和方向。

會計學論文:高級會計學若干理論問題探討

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會計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高級會計學已作為一門獨立課程出現在我國各高等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到目前為止,有關高級會計的定義、理論基礎、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等高級會計學的理論問題仍是空白。我們認為,既然高級會計學已作為一門正式課程列入高等院校的會計教學體系中,就有必要首先回答這類問題。本文擬就此談談我們的意見,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高級會計的定義

高級會計學是以高級會計為研究對象的,要對高級會計學有一個清晰、總括的認識,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高級會計概念。那么什么是高級會計呢?它究竟高在哪里?與一般意義的財務會計有何區別?另外,高級會計指的只是高級財務會計,還是融管理會計為一體的廣義高級會計?這些問題在研究高級會計學時已無法回避。下面我們先將我國學術界對高級會計的認識和理解進行列示與比較,然后再在探討界定高級會計的重要意義之后,提出我們對高級會計的界定。

(一)我國理論界對高級會計的界定

從現在的情況看,我國大部分學者認為高級會計即為高級財務會計,也有的學者認為高級會計一詞難以捉摸、不好解釋,因而將其界定為"特種會計"或"特種業務會計"。我國現已出版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中對高級會計進行的解釋都比較含糊,如:

1.“本書(指《高級財務會計》承 接《中級財務會計》一書的內容,對一些專門的會計領域,也是比較深奧的會計課題展開論述”(見廈門大學會計系列教材《高級財務會計》前言)。該書簡述的內容為公司會計(含股東權益會計、所得稅會計、清算與重組會計)、合并財務報表、外幣折算、物價變動會計和租賃會計。

2.“中級財務會計限于論述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即通用的課題;高級財務會計則是針對上述各種專題(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而出現的股票上市、房地產開發、企業破產清算、集團公司、跨國經營等經濟活動---本文作者加),對有關問題加以闡述”(見上海財經大學會計系列教材 《高級財務會計》前言)。該書闡述的內容為不同組織形式有特色的所有者權益會計、企業合并和合并報表、特殊的財務報告、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和一些特殊的財務會計專題 (包括寄售與分期收款銷售、 租賃、房地產、退休金、所得稅、期貨交易、外幣業務、外幣報表換算以及公司的重整、改組與破產清算)。

3.“企業特種會計是指企業一般會計業務以外的特殊業務會計.本書所論述的企業特種會計問題可分為三類:(1)特殊的財務報告問題。如控股公司的合并財務報表,分店經營時的匯編財務報表,有海外分支店和子公司時的外幣報表折算,以及通貨膨脹情形下對財務報表數據上的通貨膨脹影響因素的消除和和調整。(2)企業會計中比較特殊而又比較復雜的問題。如分店經營,合伙會計,外幣交易會計,分期收款,專營權及寄代銷業務會計,租賃會計,所得稅會計等。(3)企業處于非持續經營等特殊情況下的會計問題。如企業破產、解散和清算,以及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資產評估等”(見中南財經大學會計系列教材《企業特種會計》前言)。該書還認為,由于國外的高級會計還包括非企業會計的內容,因此將該書定名為高級會計學是不大恰當的。

4.“這種研究、應用和修正原有的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以及創建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 (亦指高級會計學--本文作者加),用核算和監督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出現的‘特殊經濟業務’,向外部與企業有利害關系者提供更為真實有用和相關經濟信息的會計學科,我們稱其為高級財務會計”(見首都經貿大學會計學系列教材《高級財務會計學》導論)。

此外,我們還參閱過由謝詩芬主編的《高級財務會計學》(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和向澤生主編的《高級會計學》( 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但他們均未明確地界定過高級會計,而只是說高級財務會計學是"系統講授財務會計中的高尖理論與方法 "(謝詩芬主編),"我們就財務會計中最核心的問題和經濟改革出現的新業務、新問題編寫了這本《高級會計學》"(向澤生主編)。

從上述不同論點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高級會計的認識尚未形成共識,這不僅表現在高級會計的范圍上,即高級會計應否包括管理會計、非盈利組織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內容,還表現在對 "特殊經濟業務會計" 的認識方面,即高級會計與一般財務會計分野的標志是否就在于"一般"與"特殊",高級會計是否就是指特殊業務會計。

應當指出,高級會計一詞源于英文的advanced accounting,在國外的會計教材體系中,有關這一概念的內容既有專門論著,也可散見于一般財務會計(即financial accounting)之中。但是,從我們見到的國外原文版教材中,很難找到對高級會計的定義性描述。我國港臺地區的學者對高級會計的界定也很籠統,一般將其解釋為特種會計,認為高級會計主要是將會計原理運用在非一般會計事項方面,是對會計原理所作若干更深入的討論與運用(參見臺灣輔仁大學會計系高松教授所著《高等會計學》自序)。也有的學者更進一步說明,由于高級會計闡述的是一般財務會計不能包括的業務,所以其內容有的較難,有的則不難,不能將其全部歸為復雜的業務事項(參見臺灣政治大學鄭丁旺教授所著《高級會計學》)。

由上述可以看出,對高級會計作出清晰、準確的界定,是會計理論研究中有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界定高級會計的重要意義

我們認為,通過深入的分析,從最基礎的角度給高級會計下一個切合實際的定義是很有必要的。這種必要性主要表現在:

1. 可以界定高級會計的外延,概括高級會計的本質特征、從概念這一基礎環節奠定對高級會計進行研究的邏輯基礎。

2. 可以在明確概念的前提下,將高級會計與其他會計學科,尤其是與一般財務會計進行比較,以期在比較的基礎上對高級會計、廣義財務會計乃至整個會計學進行深入探討。

3. 可以用明確的高級會計概念及建立在其上的相關理論,更好地指導業務實踐,在解決我國會計改革面臨的難題方面發揮作用。

(三)我們對高級會計的界定

根據我國當前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并考慮到今后的發展,我們傾向于將高級會計定義為:高級會計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原有的財務會計內容進行補充、延伸和開拓的一種會計,即利用財務會計的固有方法,對現有財務會計未包括的業務、或者需要深入進行論述的業務以及隨著客觀經濟環境變化而產生的一些特殊業務進行反映和監督的會計。它與傳統財務會計互相補充,共同構成了財務會計的完整體系。

深入理解這一概念,還需要進行下列補充說明:

1.高級會計屬于財務會計系列,因為: (1)它也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進行核算;(2)它也是以合法的會計憑證為記錄經濟業務的依據;(3)它也是依據會計憑證登記賬簿并編制對外報表;(4)從本質上看它也是以記錄經濟業務為手段而全面介入企業經營的一種管理活動。總之,它在會計方法上與一般財務會計完全一致,也符合財務會計的一般特征。

2.高級會計與一般(中級)財務會計的分野主要表現在業務范圍方面,即高級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有些是一般財務會計不包括,或者不經常發生的業務事項,主要是一些特殊經濟業務和特殊經營方式企業的特殊會計事項。將這些業務單獨歸為一類,我們即可將企業單位經常、普遍存在的會計業務與不經常、不普遍存在的會計業務劃分開來,將前者歸為中級財務會計的內容,而將后者歸為高級會計的內容,并將二者描述為財務會計中的一般與特殊的關系。這樣劃分一般財務會計和高級會計能夠與國際會計慣例基本保持一致,也易于被廣大會計界所接受。當然,在高級會計中還包括對一般財務會計內容需要深入論述的部分,但這些內容有一定深度,遠非一般財務會計所能涉及。

3.高級會計與一般財務會計的區別還表現在對會計業務反映的連續性、系統性和全面性方面 。高級會計反映的業務有些只發生于某一特定時期,且既可能發生于所有企業,也可能發生于部分企業,總之屬于一般財務會計所不能完全包括的業務事項。將這樣的業務歸為高級會計的內容,可以給一般財務會計以完整的外延范圍,使其有更為完整、清晰的體系,也使高級會計在核算范圍、內容方面的特殊性得以明確體現。

高級會計學是專門研究上述高級會計業務的一門學科。它的形成與進一步發展是本世紀中期以后的事情。但從

現在的情況看,它的出現與發展,確實對一般財務會計學形成了很大的沖擊,其結果是以專門對一些特殊會計業務進行研究、表述的高級會計學彌補了一般財務會計學的不足,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財務會計學的完整體系。

二、高級會計學的理論基礎

(一)高級會計學理論基礎的特征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提示,一般財務會計的理論首先應當是四項會計基本前提(或稱會計假設、會計假定)和十二項一般原則;其次才是與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密切相關的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計量的基本要求。《企業會計準則》的其他內容和行業會計制度,是在會計假設劃定的框架內,以會計原則作為指導思想而建立的指導會計業務實踐的行為規范。因此,我們可以將四項基本假設和十二項一般原則視為財務會計學的核心理論。會計理論界在以此為核心進行理論研究時,都將會計假設視為會計理論的最高層次,即認為它是建立財務會計理論和實務的基礎;同時,也都將會計原則視為會計理論的另一重要內容,即認為會計原則是在會計假設指導下控制會計實務、制定會計行為規范的信條。

眾所周知的另一事實是:在本世紀中葉以后,美國會計界放棄了以會計假設為會計理論研究邏輯起點的研究方式,代之以財務會計目標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并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以財務會計目標、會計報表構成要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確認、會計計量、資本保全為核心的會計理論框架結構。按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會計理論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已為國際會計界所認可。

現在的問題是,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在會計理論體系中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地位,以會計假設為核心與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是何種關系,這已成了人們需要研究和回答的問題。我們的看法是:以會計假設為核心和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理論全系產生的背景和適用的范圍是有區別的,兩者的結構和包含的內容也不相同,但它們不是互相排斥的,兩者具有互相結合和相互轉化的關系。以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由于以一定的前提條件為支撐,其范圍必然要受前提條件所制約,很難容納超越其前提條件的內容;這樣,當會計環境發生變化、一些新的經濟業務超越了前提條件的限定后,以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就很難支撐下去了。而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由于沖破了會計假設的限制,處于一種可以包括更加廣闊范圍的境地,因此,它也就能在變化了的會計環境中發揮作用。實際上,美國會計界走的就是這條路子,他們從研究會計假設起步,而在環境發生變化后隨即建立了一套以會計目標為導向的會計理論體系。國際會計準則理論框架中只將權責發生制和持續經營作為基礎性假定,在《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會計政策的說明》中也只承認繼續經營、一致性、權責發生制三個基本會計假定,同樣是使財務會計適應環境變化而對會計理論進行的必要修訂。這也就是諸國際會計準則規范的業務事項中很少有一般財務會計業務而多數屬于特殊會計業務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我們的看法是: 由于受假設限定范圍的制約,以四項會計假設為基本前提的會計理論體系只適用于一般財務會計,應當是中級財務會計學的理論基礎;而以財務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有了更大范圍的適應性,可以容納高級會計,因而可以被視為整體財務會計的理論基礎。但是,從實踐的結果看,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并沒有將以四項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全盤否定,它們都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兩套理論體系除存在外延大小的區別外,還有內涵豐富與否的差異,因此它們能夠適應不同會計層次的要求而存在,并隨著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而變換自身的內容(主要表現在會計原則方面,后有專門說明)。

我們認為,在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過程中,承認并認真探討以四項會計假設為基礎的理論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我們從會計理論的原始性,基礎性環節上更為全面地認識會計理論,在完成會計工作的初步轉軌、建立以會計準則為指導的會計核算體系中發揮作用;但是,當客觀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各種超越會計基本前提的經濟業務大量涌現以后,勢必要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而增添一些新的會計理論,以更好地指導會計實踐。因此,我國會計界對高級會計業務的深入探討,正是這種環境變化的客觀要求,由此而產生的結果,必然是會計理論研究更加深入,財務會計學體系更加完整、健全。有鑒于此,我們想從以四項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和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之間相互結合、互相轉化的角度來探討高級會計學的理論基礎。我們認為,介于兩種理論體系之間的銜接部有著非常豐富的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高級會計學理論基礎的特征,應成為進行高級會計學理論研究的基本線索,這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二)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造成的會計假設松動,是高級會計學形成的基礎

此處的"松動"有兩層含義,一是原有的客觀條件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難以用原有的方式限制和解釋;二是原有的條件為客觀形勢所限,被徹底否定。會計假設的松動只是會計理論發生變化的結果,其根本原因是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是原有的會計前提條件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經濟環境的表現。我們可將會計假設的松動與形成的高級會計的各項業務結合起來說明:

1. 會計主體假設的松動表現為實踐中產生了多層次、多方位的會計主體,由此形成分支機構會計、合并會計報表、分部報告、基金會計等特有的會計事項。

會計主體假設主要是設定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即限定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但是,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出現的會計業務已向這項假設提出了挑戰。比如,已構成母、子公司關系的企業集團出現后,會計為之服務的主體已具有雙重性,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已處于了一種模糊狀態;如果企業集團的母公司本身也是一個大企業,下設若干個表現為獨立會計主體的分支機構、若干個負責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事業部和若干子公司時,其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就更加難以掌握;還有,近期出現并快速發展的以基金為主體的單位和以各種基金為主體的會計核算(如西方的基金單位會計和非盈利組織會計)也很難用傳統的會計主體理論予以清楚的說明。在此情況下,只是一般地說會計主體與企業法人主體不是同一概念、說會計主體會隨情況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層次是難以令人信服的。我們的看法是,在當前情況下,會計主體假設已隨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有了新的更豐富的內容,實踐促使會計這一假設有了松動,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超越該前提條件的分支機構會計、合并會計報表、分部報告(也可解釋為分片報告)、基金會計等新的會計業務。我們應將這樣的會計業務歸為高級會計的內容。

2. 持續經營假設的松動表現為實踐中有些企業難以持續經營而需要重組或解體,由此形成了企業清算、破產與重組的諸會計業務。

持續經營假設設定了企業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不會進行解體清算的前提條件,企業要在此基礎上組織會計核算。但是,企業在未來的時期內能否持續經營取決于多種因素,也就是說,現代經濟中的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可能隨時導致企業解散、重組或者破產。顯而易見,企業因各種原因而形成的這種情況,都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否定。綜觀國內外所有的高級會計學教材,都將企業解體、重組、破產作為必述的內容,其道理也在于此。我們的看法是,持續經營假設為一般財務會計業務設定了前提條件,而這一假設的松動,亦即非持續經營而形成的會計業務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高級會計學的內容。

3. 會計分期假設的松動表現為實踐中突破了以年度為核心的會計期間,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跨期攤配事項和損益確認事項。

會計分期假設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為等距的會計期間,為分期確定企業經營損益設定了前提條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會計分斯都是重要的,它是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也是會計確認、計量的依據。但是,隨著客觀經濟環境變化而出現的新的經濟業務也波及到了這一假設,從而形成了依賴這一假設不能解決的一些會計事項。比如,由于企業有特殊的跨期攤配事項,由此而形成了所得稅費用的跨期攤配;由于只以會計年度為對外報告的期間而提供的會計信息不能滿足報表作用者的需要,由此而有了中期會計報告和以企業清算期為特殊報告期的特有報告事項;另外,期貨業務、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與發展,已使現行的定期財務報告制度難以及時提供有效的信息,這些業務都要求依據各類事項而確定出獨特的損益確認期限,因此也就有了對期貨、期匯等業務進行核算和報告的專門規定等。由此可知,超越常規,亦即等距期間前提條件的松動,也形成了一些一般財務會計難以容納的會計業務,它們也是高級會計的內容。

4. 貨幣計量假設的松動表現為實踐中由于存在不同貨幣而引發的外幣業務、幣值不穩而引發的物價變動由此形成了外幣業務會計與物價變動會計。

眾所周知,貨幣計量假設已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受到巨大震撼。會計要以貨幣為共同計量單位的含義已由同一企業擁有不同貨幣而轉化為"記賬本位幣假設";貨幣的幣值不變含義也由持續的物價變動而否定,陸續出現了物價變動會計的幾種模式。在此情況下,記賬本位幣制度下的一種貨幣被另一種貨幣所計量的事實,已很難再用貨幣計量假設說明;而物價變動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又強烈地沖擊著建立在貨幣計量假設基礎之上的歷史成本原則,使會計界在痛定思痛之時不得不尋求新的會計計量方式。很明顯,貨幣計量假設的松動,使外幣業務會計和物價變動會計成了現實的會計業務并由高級會計處理。

此外,還有一些與上述事項交錯并生的會計業務。如會計主體、貨幣計量假變化而形成的外幣報表折算;會計主體、持續經營假設變化而形成的企業合并;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假設變化而形成的以套期保值為核心的期貨、期匯會計,等等。

有必要說明:對一般財務會計業務的解釋還應依賴于四項會計假設,我們是在承認會計假設存在的前提下探討高級會計學的理論基礎的;由此而得出的結論是,劃分一般財務會計與高級會計的最基本標志在于其是否在四項假設的限定范圍內,在此范圍之內的會計業務屬于一般財務會計的內容,超過設定范圍的則應將其視為高級會計的內容。

我們還可以從國際會計準則的某些規定中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會計政策的說明》第六條指出"編制財務報表要以某些會計假定為基礎。因為承認和使用這些假定是不言而喻的,一般不再對它們作特別說明。但若不遵守這些假定,則必須予以揭示,并說明其理由"。國際會計準則《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第23條中指出:"財務報表的編制,通常是根據企業是一個經營中的實體并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繼續經營的假定,從而,是在假定企業既不打算也沒有必要實行清算或大大裁減經營規模。如果有這樣的打算和必要,財務報表就可能必須按照不同的基礎編制,然而要是那樣做,就應當說明所采用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是否使用會計假設,使用哪些會計假設,是有條件的;如果全面承認四項會計假設,會計核算的范圍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只能適用于一般財務會計;而由于高級會計脫離的四項假設全面限定的范圍,因此也就需要單設學科,專門闡述了。

(三)會計原則的強化和延伸使新會計業務有了固定的處理地方式,從而促使高級會計學單獨成科。

會計原則的強化,是指原有的、建立在會計假設基礎之上的會計原則面臨新的經濟業務而更進一步發揮了它原有的作用,將其指導思想式的信條貫穿于新的經濟業務之中;會計原則的延伸則是指面對新的經濟環境,原有的,建立在會計假設基礎之上的會計原則將其適用基礎擴大范圍,從而又在會計處理方面產生了新的效應。

在以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中,會計原則與會計假設是密不可分的.會計理論界曾為之作過探討,諸如哪些原則與哪些假設相關,哪些假設的延伸形成了哪些原則,等等。現在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在原有會計假設發生變化后,與之相關的會計原則是否仍在發揮作用。我們的看法是: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會計假設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會計原則的作用不僅沒有隨之而削弱,而是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它們的加強來自于彌補會計假設變動后出現的理論空缺的需要,同時也是促成高級會計業務真正成為財務會計處理慣例的理論依據。可以說,高級會計學的形成與會計原則的強化、延伸有著內在的本質聯系。

我們從國際會計準則的理論框架中可以看到,原有的會計準則(或指四項會計假設之外的會計信條)被歸納為財務報表質量特征的判別依據,即在會計假設發生變化的同時它們非但沒有發生依附性的變化,反而在新的理論體系中得到了肯定與發展。這也應是對上述理論的證明。我們在此以國際會計準則理論框架的內容為基礎,將與高級會計學理論基礎有關的會計原則的強化、延伸情況分別說明如下:

1. 相關性原則。當會計資料對報表使用者的決策有用時,會計資料就有了相關性,因此也就要求會計將有用的信息進行處理并對外報出。我們認為,下面的會計信息對報表使用者來說是相關的:企業合并和破產清算方面的資料;新出現的期貨業務、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帶來的利益和風險;企業融資租入資產(未取得其實際產權)的實際利益與風險的轉移;企業形成集團化經營后,非法人實體的經濟實體的結合狀況及其經營成果;企業在用兩種以上貨幣進行業務經營時發生的外幣業務,等等。所有這些業務必須按照相關性原則的要求予以會計處理并適時報出。可以說,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相關性原則的作用處于更為重要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也正因為如此,高級會計的形成有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2. 重要性原則。如果某種會計資料的省略或發生差錯會影響報表使用者進行正確的決策,則該種會計資料就具有重要性。據此可知,企業集團的綜合會計資料是重要的,期貨、衍生金融工具等風險較大的業務信息也是重要的,租賃資產的特有利益、風險轉移信息是重要的,披露企業年度報告以外的中期信息、分部信息也是重要的,等等。因此,對外報告出合并會計報表、中期報告、分部報告,報告有關期貨、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對融資租賃事項采用特殊原則記錄和報告,以及以特有的方式報告企業有關合并、解體清算的會計信息也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所有這些,都在促使會計在新的經濟環境中采取積極措施、運用新的方法來處理并反映上述有用信息,這就使高級會計的形成和進一步發展有了內在動力。

3. 如實反映原則。如實反映原則要求會計如實反映理當反映的經濟事項,它也要求在財務資料遇到不足以如實反映所擬反映情況的風險時采用兩種方法處理:對有的事項可以不予反映(如企業內部產生的商譽);對一些事項則應予以確認但應揭示其確認和計量方面存在著差錯的風險。這條原則要求企業即使面對確認、計量方面的風險,也必須反映一些新出現的經濟業務,這就使高級會計需反映的業務事項有了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從而促使高級會計在處理方法和披露方式上不斷創新。

4. 可比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不僅要求同一時期不同企業之間的會計報表可以相互比較,也要求不同時期的會計報表能夠相互比較。為此,它要求企業之間、企業內部采用相對穩定的會計政策,并在會計政策變化時揭示出變化的原因和對當期會計資料的影響。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會計核算的相關性、重要性如實反映原則還要求企業在會計計量方面進行歷史成本與市場價格的比較。我們認為,這應當是可比性原則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延伸的突出表現。成本與市價比較不僅存在于對企業期末存貨的計價方面,而且還是資產評估,企業合并、兼并等會計處理的基礎。從高級會計的角度來看,物價變動會計的形成與發展,企業合并時商譽的確認與計量,外幣業務匯總損益的確認與計量,期貨、期匯交易的盈虧確認等,都和這一原則的延伸有關。從另一角度看,會計處理方法在不同企業、不同時期的一致性,要求會計界逐步統一已有的會計處理方法;而正是在這種要求和制約之下,才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會計處理慣例,構成了高級會計學的基本內容和現有體系。我們還認為,可比性原則的延伸為計算由于物價、匯率變動給企業帶來的實際或潛在損益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這也是高級會計學建立、形成的重要理論基礎。

5. 審慎原則。審慎原則的核心是財務報表的編制者必須考慮到許多事件和情況下必然會有的不確定因素在對外輸出信息時,不抬高資產和收益,也不壓低負債和費用。應當說,新的經濟環境又對這條原則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這條原則要與中立性和可靠性原則相結合,不僅要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還要按照謹慎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形成的利得和收益。這就要求會計面對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的經濟業務,或者是另外一些重要的經濟業務,采用特殊的確認、計量方法,即各種損益雖然沒有最終形成,但卻要進行提前確認的業務事項。比如:外幣業務的匯兌損益,期貨交易損益,物價變動時期的特殊報表,等等。事實上,國際會計界通行的以市價(而不是成本與市價孰低)作為外幣項目的計價標準,及時確認外幣交易的匯兌損益就是這條原則延伸和修正的體現。從理論上分析,除一般財務會計的加速折舊、提取壞賬準備和存貨變現損失準備、按成本法核算長期投資時價值永久性下跌等關于損失和費用的確定方式之外,有很多預先確認損益的事項已體現于高級會計之中,它構成了高級會計學理論基礎的又一組成部分。

6. 配比原則。這一原則雖未列于國際會計準則理論框架的財務報表質量特征之中,但它在會計處理中,尤其是進行成本核算、確定損益時仍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所以,我國會計界將它作為會計核算中計量和確認的重要原則加以闡述。我們認為,這條原則在新的環境下又有所發展,比如,套期保值的期匯、期貨事項與被套期保值事項的配比,所得稅費用與應納所得稅額之間差額的跨期配比,以及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時數據的跨期配比,等等。可以說,上述難題的最終處理依據的是配比原則,各種新的處理方法的形成及其不斷完善,則是配比原則的強化和發展。

7.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這條原則要求如果會計要想如實反映其所擬反映的經濟事項,就必須根據它們的實質和經濟現實而不是僅僅考慮它們的法律形式。也就是說,如果實質性的內容超過了外在形式的限制,那么會計應以實質性內容為依據進行記錄和報告。從現行高級會計學的各個版本看,有很多內容與這條原則有關。比如,企業購受股權益后的各法人主體與企業集團合并會計報表的會計主體之間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會計報表內容的不一致;合并會計報表報出的銷售收入額與法律上認可的集團各企業的銷售收入匯總額不一致;融資租賃資產被承租方確認為資產核算有悖于資產所有權轉移的要求;一般提及衍生金融工具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及其與其相近的期貨合約價值,并不符合傳統資產、負債的條件,卻也要作為表內事項反映,等等。這些事項都是當前會計界最棘手的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原則則是實質重于形式,由此而形成的系列會計業務同樣構成了高級會計的主要內容。

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上述諸會計原則的強化和延伸在高級會計各業務的形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們理應被視為高級會計學基礎理論的構成內容;還應指出,現階段的會計原則(指國際會計準則理論框架中的會計原則)已與早期的會計原則(會計理論框架建立之前的會計原則)有了極大的區別,這種區別是客觀經濟環境變化在會計原則方面的反映,而正是這種變化彌補了四項會計假設松動產生的理論空缺,形成了一種的新的理論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述的高級會計的理論基礎;進一步延伸,高級會計學就是建立在這種理論之上的學問,它與一般財務會計學共同形成了財務會計學完整體系。

三、高級會計學的研究范圍

根據前面所述高級會計的定義,我們認為高級會計學的研究的范圍應是一些中級財務會計學一般不涉及或者需要深入論述的"特殊會計業務"。結合我國會計實務和會計教育的情況,我們傾向于將這些特殊會計業務按一定標準歸為不同類別,分別作些說明,這樣有助于人們對高級會計學研究范圍的認識進一步具體化和對象化。

(一)跨越單一會計主體的會計業務

一般財務會計學多是只論述以一個企業為主體的會計業務,具有會計主體單一化的特點。而高級會計學則注重論述由于會計主體假設松動而產生的多層次、多系列的會計主體及其業務。這樣的業務主要表現為大型企業的分支機構會計,企業集團或跨國公司的合并會計報表、分部報告、內部轉移價格和外幣報表折算會計,也可以包括國外非盈利組織會計中的基金會計。

這樣歸類首先說明的是,大型企業、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有很多超越一般財務會計的特殊業務,需要高級會計予以處理與解釋,例如總部、分部之間,母、子公司之間,各分部、各子公司之間的往來業務等;其次進一步提示的是,在大型企業、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的會計業務中,單一會計主體的會計業務一般是在中級財務會計學中講述的,而跨越單一會計主體的會計主體之間、法人與法人之間的會計業務,應當屬于高級會計學的內容。我們認為,將高級會計的業務范圍作如此劃分,既有利于高級會計業務的具體實施,也有利于對高級會計學的深入研究。

還有必要指出,國外的高級會計學教材大都將非盈利組織會計納入高級會計學的研究范圍之內,但從我國的會計實務和會計教育現狀來看,我們認為作為與盈利組織會計平行的另一大類會計--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還是單獨設置、作為中級會計學中的一門獨立課程較好,因為這樣處理易于為我國會計界所接受,有利于指導我國預算會計的業務實踐。

(二)僅在某類企業中存在的特殊會計業務

實踐中有些業務,如期貨、期匯、外幣和租賃業務,僅在某些企業中發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按照中級、高級會計分開的原則,將此類超越一般財務會計內容的特殊業務歸為高級會計學是順理成章的。

我們認為,進行這樣的劃分,著眼點在于一般財務會計學主要是講述所有企業普遍存在、且內容相對穩定的會計事項,這樣可以使中級財務會計學的內容更加整齊、規范,易于深入論述,便于從具體業務中推導和歸納其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而對企業因經營上需要而從事的非一般會計業務,也就是較有特色的會計業務,就有必要另設課程,分開闡述了。

在國外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中,有很多版本并未將這樣的內容納入高級會計學的體系之中,而是將其歸為中級財務會計學(如租憑業務和一般外幣業務),或者是歸為國際會計學(如期匯會計)。

有的內容則在會計學教材中很少見到(如期貨合約會計)。我們認為,我國的高級會計學教材首先要著眼于我國的現實需要。在我國,商品期貨業務在一些大型企業中已經有所涉及,外幣業務在大型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更是普遍存在,租賃業務在國內業務中發展也很快,所有這些都說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實踐中已經或正在不斷產生一些新的業務,對此類業務的會計處理完全由傳統的財務會計來承擔實在是“力不勝任”,很難滿足客觀需要,而將其列入我國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之中,我們認為是一種正確的選擇。盡管在我國現階段有些業務還沒有開展,如期匯業務,對各種衍生金融工具運用的會計處理也只處于探討的階段,但隨著人民幣經常性項目可兌換業務的開展和資本性項目可兌換業務的試行,對期匯會計進行深入的論述已顯得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們認為將這樣的內容寫在我國高級會計學教材之中也是非常適宜的。

(三)在某一特定時期發生的會計業務

此處所說的特定時期發生的會計業務,是專指諸如企業解體、破產清算時,企業合并和改組時,或者是社會發生較大的物價變動時產生的會計業務。這類業務的特征是,雖然企業清算只是個別企業的事情,但應將這種業務在會計期間上特殊看待,即將清算的起止日期專門作為一個特殊的會計期間處理;而物價變動雖涉及的企業多、范圍廣,但在會計處理上還有"反映價格變動影響的資料"和"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財務報告"之分,因此也應緊緊抓住其在時期方面的特征,將其劃分為特定時期發生的會計業務。總之,此類業務具有時間性的特點,處理此類業務"時期"概念特別重要。這也可以看成是會計環境在時間上的表現。

在國外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中,一般都包括企業清算方面的內容,而通貨膨脹會計則多見于國際會計學教材體系內。我們認為,國外高級會計學與國際會計學有很多相互穿插、重復闡述的內容,而我們在引進、吸收國外的有關內容時,應當作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更好地適合我國的實際;根據我國會計教育的特點,對這樣的內容進行再次歸類,將通貨膨脹會計的內容納入高級會計學的體系之中比較妥當。

(四)與特種經營方式企業緊密相關的特有會計業務

這里講的特種經營方式企業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同時也包括合伙經營企業和合資經營企業,這類企業的特有會計業務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在組建和經營期間的信息披露和中期報告,也應包括合伙企業會計和合資企業會計在股東權益方面的特有內容。

在國外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中,有關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見諸于公司經營過程中的會計報表及其注釋、與每股凈收益相關的財務指標計算部分,也有一些內容由于與公司董事會報告中的財務問題有關,因而在財務報告中一并予以說明。但我們認為,為了更好地指導業務實踐,我國的高級會計學應當把闡述的重點同時側重于公司組建時的信息披露和經營過程中的信息披露,并要緊密結合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突出我國股票上市公司的特色。

(五)一些特殊經營行業的會計業務

這里講的特殊經營行業并不是我國一般提及的工業、商業等,而是指諸如租賃公司、期貨公司及與之相類似的經紀人公司等在業務經營上有獨特之處的行業。對于這些行業,我國的會計制度尚未深入涉及,其業務處理也較為復雜。但由于這樣的會計業務與承租企業、期貨投資企業等的會計業務相對應而存在,雙方有著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關系,因此我們也可將其納入高級會計學的內容,分散在各對應事項的章節中加以闡述。

四、高級會計學的研究方法

由于按上述理論基礎與研究范圍建立的高級會計學涉及領域較廣,而且難度很大,因此,確定或者選擇科學的研究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此處不準備對研究方法做全面、系統的論述,只想就在研究高級會計、選用研究方法時應考慮的問題作些分析。

(一)以中級財務會計學為起點,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由于高級會計學是會計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或高層次的研討班中開設的課程,因此,一定要處理好與中級財務會計學之間的關系,爭取做到二者都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而且能夠相互協調、密切配合、緊密銜接。

按上述要求,高級會計學所述內容既要與中級財務會計學相區別,又要對其進行補充深化,使兩者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方法體系。這一點不僅要表現在各章節內容的安排設置上,也要體現于各章節的具體內容之中。比如,對每一章的內容進行必要的、更深層次的理論探討,并按不同于中級財務會計學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范圍更為廣泛的例題演示等。

(二)以各個有特色的會計業務為核心,進行專題研究

與中級財務會計學不同,高級會計學的體系是由一系列專題組成的。在對每一專題進行探討時應遵循的原則是:問題一經提出,就要盡可能將其交待清楚,既不回避難點,又不故弄玄虛;如果所闡述的問題會涉及另外的會計業務,如期貨投資企業與期貨經紀公司、租賃業務的出租人與承租人,則盡量在說清一個方面問題的同時也把另一方面的相關內容介紹清楚;對一些內容相近但又有區別的會計業務,如期貨業務與期匯業務、企業解散清算與破產清算、外幣業務與外幣報表折算等,則盡量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相同與相異兩個方面說清理論、探討實際業務處理中的特殊之處。

(三)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重視業務分析和實例演示

與中級財務會計學相比,高級會計學在理論闡述與應用業務舉例之間的關系結合方面也有其特色。眾所周知,中級財務會計的理論大都集中于會計假設與會計原則的解釋,各會計要素的說明,以及對各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方面。由此也就形成了中級財務會計學理論部分相對集中(集中在教材的第一章和各章中的第一節),實務部分大都在以后各章、各節中說明,理論闡述與處理方法演示界限分明的結構體系。但是,高級會計學不僅有著不同于中級財務會計學的理論基礎,各個專題中還有其各自的基礎理論和與專各題事項相關的會計理論、特有處理方式等。可以說,高級會計學中各專題的內容在與之相關的確認,計量等方面都有理論上的獨特之處,也有與其實際業務聯系緊密的、各具特色的業務處理程序、方法等,這樣各個專題就形成了一個個與共同理論大相徑庭的專門系列。為此,恰當處理高級會計學各專題中理論闡述與業務處理之間關系非常重要,而以業務分析為中心,側重于實例演示應是正確的選擇。

(四)進行多方位比較,堅持"洋為中用",著重分析我國的實際問題

這里講的"多方位比較",主要是進行國外經濟法規、國際會計準則、國外的其他習慣性做法與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準則、制度的比較,目的是通過比較認清各個專題的規律性和已取得共識問題的處理程序、方法,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分析我國現行做法與國際通行做法的異同及其原因。"洋為中用"強調將國外的做法加以介紹,并在基礎條件相似的情況下,盡可能吸收國外方法的優點,經過"嫁接"為我所用。按此要求,我國的高級會計學不應是國外教材的編譯本,而是經過加工、處理后,適應中國人的習慣、基本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作品。

為了更好地實現上述目的,我們應當在進行高級會計學的研究時注意以下幾點:

(1) 國內國外都有,差異不大的業務,主要按我國的法規、制度要求解釋;

(2) 國內國外都有,差異較大的業務,在闡述基本做法的同時進行國內國的比較說明;

(3) 盡量按我國現行財會法規的要求設置、使用各個會計科目;按我國會計人員的習慣使用會計術語,使內容易讀易懂;

(4) 對一些與我國現實經濟生活結合緊密、且我國急需引進的業務處理方式,要說透說細,并要深入、全面地闡述關于實施這方面會計業務的看法。

以上只是我們在研究高級會計學時遇到問題的一些想法,在此提出意在"拋磚引玉",使更多的同行們共同關心,共同探討這一問題。懇請各位同行對文中的不妥之處批評指正。

會計學論文:我國會計學科體系重新構建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加劇了會計學科的分化與整合,涌現出大批新興的和邊緣的會計學科,使得現有的會計學科體系的構建明顯地不適應會計學科發展變化的需要。因此,進一步對會計學科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重新構建我國科學的會計學科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我國會計學科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在引進或學習前蘇聯會計學科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了我國傳統的會計學科體系。其特點是始終圍繞國家財經制度和計劃兩個中心,以會計方法為主體、以會計核算為重點來確定會計學科體系的內容。這一時期形成的會計學科體系包括會計核算原理、部門會計學、部門財務管理、部門經濟活動分析。傳統會計學科體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以行業部門為標志設置學科,各學科內容重復;各門會計學科大多是對財會制度的解釋和說明。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會計學術界的理論研究風起云涌,研究領域不斷擴展,既注重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同時也開始研究西方會計理論與實務,并逐漸形成了我國現代會計學科體系。

我國現代會計學科體系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如下: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傳統會計學科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審計學、西方會計學、電算化會計、管理會計學、會計史及會計理論等學科,開始擺脫按國民經濟部門設置會計學科的思想,按照會計科學的內在規律和研究內容分設學科,突破了傳統會計學科體系的框架。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會計學科體系日臻完善,在會計內容、職能及特殊領域的拓展方面取得了豐厚成果,如出現了社會會計學(宏觀會計學)、人力資源會計、物價變動會計、預測決策會計、責任會計、成本管理會計、股份公司會計、集團公司會計、聯營會計、中外合資會計等。它們對促進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國際慣例接軌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個時期形成的會計學科體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只注重核算,不注重管理;只注重方法研究,忽視理論探討。

進入20世紀90年代,會計學界對會計這門科學有了全面的認識,并對會計學科的性質進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認為會計學科屬于經濟管理學科;建立了一批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發展潛力的會計邊緣交叉學科,如會計經濟學、會計倫理學、會計行為學等;會計學研究方法理論已初見成果,西方實證會計方法也引入我國并得到運用。

二、重新構建我國會計學科體系的原則

(一)應有利于反映會計學發展的水平并揭示其發展方向

會計學科體系由傳統會計學科體系向現代會計學科體系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會計學科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會計學科門類由少到多、會計學科內部不同學科之間由內容各自獨立到出現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復的過程。對會計學科體系的重新構建,就是為了對會計學科的內容進行全面及時地了解和把握,并對其進行更加科學的分類,使會計學科體系的內部結構更趨合理。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學科的發展以及學科分類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二)應有利于正確處理會計學科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

當前各門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各門學科都在尋求新的突破點,擴展自身的研究領域和范圍,由此也造成了學科界限不清、內容重復的現象。對會計學科體系的重新構建,就是要使會計學科體系的內部結構在更趨合理的同時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更趨明晰。哪些內容應屬于會計學科的范疇,應根據會計學科本身研究的對象和發揮作用的領域來確定。有的學科雖然與會計具有緊密的依存關系,但其研究的對象、完成的任務和目的卻有著明顯的區別或完全不同,這樣的學科就不應屬于會計學科。

(三)應有利于促進和指導會計教學和會計實踐

會計學科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對會計教育的促進作用和對會計實踐的指導作用是非常直接的。這是因為各種會計學科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會計教育的需要形成了各門會計課程。會計學科體系與會計課程體系在內容、對象和方法上是相同的,其區別在于:會計學科體系取決于會計學研究的對象,會計課程體系取決于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會計學科體系具有先進性和超前性的特點,會計課程體系具有穩定性和滯后性的特點。總之,會計學科體系是設置會計課程體系的基礎和依據,有了完善的會計學科體系,才能有完善的會計課程體系,從而也才有高水平的會計教育和優秀的會計人才。

三、重新構建我國會計學科體系的設想

(一)會計學界對會計學科體系構建的幾種主要觀點

1989年末,郭道揚教授主編的《會計百科全書》,將會計學科劃分為會計發展史、會計學原理、預算會計、稅收會計、金融會計、工業會計、商業會計、電子數據處理會計、西方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工業財務管理與分析、審計等21類。1990年侯文鏗教授主編的《會計辭海》,將會計學科劃分為基礎性會計、生產部門會計、流通部門會計、服務部門會計、其他專業性會計、檢驗性會計、技術性會計、研究性會計共8大類41門學科。1994年于玉林教授主編的《現代會計百科詞典》,將會計學科分為基礎性學科、職能性學科、部門性學科、專門性學科、綜合性學科共5大類144門學科。基礎性學科又分會計工作基礎學科、會計行為基礎學科;職能性學科又分企業會計職能學科、社會會計職能學科;部門性學科又分第一產業部門學科、第二產業部門學科、第三產業部門學科;專門性學科有稅務會計、會計法學、物價變動會計、環境會計;綜合性學科有成本會計、外商投資企業會計。于玉林教授在《大會計學概論》中認為,會計學科體系按學科性質與范圍不同還可分為會計基礎學科、企業會計學科、事業會計學科、個體經濟會計學科、人本會計學科、會計專門學科、綜合會計學科等7類。還有的學者將會計學科體系劃分為會計基礎學科、會計核算學科、會計分析學科、會計管理學科、會計實踐學科。有的則將會計學科體系劃分為基礎學科和分支學科兩大類,基礎學科包括初級會計學、會計理論、會計史等,分支學科包括宏觀會計學、微觀會計學兩類。

上述對會計學科的各種分類,既是會計學術界對建立我國會計學科體系進行廣泛深入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了不同階段我國會計學科的發展水平。它不僅突破了我國傳統的會計模式,打破了按行業分學科的會計學科體系,體現了理論發展的繼承性,而且較好地將西方發錒?業奈拿鞒曬?胛夜?導氏嘟岷希?朔?酥貧燃鈾得韉穆壑ば問劍??備?幼⒅鼗峒評礪鄣難芯俊5?牽?鮮齦髦址擲嘍曰峒蒲э剖欠癜?ú莆窆芾硨蛻蠹蒲г虼嬖諍艽蟮姆制紜4送猓??泊嬖諞歡ǖ娜畢藎?從捎諞隕戲擲嗷?舊鮮前醋酆戲擲嚳絞澆?械模?衙饣岢魷趾?悄諶薟蝗?妗⒂械難э品衷諛騁煥嗪苊闈康任侍狻?

(二)重新構建我國現代會計學科體系的設想

完全合乎邏輯、十分周全地進行學科分類是困難的。于玉林教授在《大會計學概論》中指出:“在會計學科體系中,某些相同性質的會計學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形成類學科(學科群);不同類別及其所屬的會計學科形成會計學科體系。對會計學科體系的研究,主要是會計學科類別劃分的科學性;類學科中學科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各類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研究會計學科體系的構建,主要是研究會計學科類別的劃分及其科學性。從會計學科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不難看出,首先,會計學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是劃分學科類別的客觀依據;其次,會計學科類別劃分與會計學科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時期分不開,不同歷史時期會計學科類別劃分是不同的;第三,會計學科類別劃分應從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不同的分類應涵蓋當前會計學科的全部內容,既應避免重復,又應避免遺漏,既能容納中西方比較成熟的會計學科,又能充分反映會計新學科。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對重新構建我國現代會計學科體系提出如下設想:

(1)按會計學科體系研究對象分類,包括會計基礎學科、企業會計學科、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學科、特殊領域會計學科、綜合性會計學科。

會計基礎學科包括會計工作基礎學科、會計行為基礎學科、會計方法學科、會計教育學科、會計史學科。會計工作基礎學科又包括會計核算原理、電算化會計;會計行為基礎學科包括會計哲學、會計倫理學、會計心理學、會計邏輯學、會計行為學等;會計方法學科包括會計方法學、實證會計等;會計教育學科包括會計教育學、會計人才學等;會計史學科包括中西方會計思想史、會計史等。

企業會計學科包括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證券公司會計、金融企業會計、稅務會計等。

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學科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科研單位會計、軍隊會計、社團會計等。

特殊領域會計學科包括無形資產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破產會計、期貨會計、清算會計、遺產會計、司法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

綜合性會計學科包括社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環境會計、資源會計、咨詢會計等。

(2)按會計學科的形成過程分類,可分為傳統會計學科、引進會計學科、新興會計學科。傳統會計學科包括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引進會計學科包括電算化會計、稅務會計、實證會計、環境會計等;新興會計學科包括會計哲學、會計邏輯學、會計倫理學、會計方法學、人力資源會計、物價變動會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等。

(3)按會計學科研究的空間范圍分類,可分為國際會計學科、國內會計學科。

(4)按會計學科本身的地位、作用分類,可分為重點學科、一般學科和新興學科。

另外,財務管理學科、審計學科不應再作為會計學科。首先,會計學與財務管理是經濟管理科學的兩大分支,二者各有側重。會計重在對經濟活動過程中資金運動的核算與控制,而財務管理則重在對經濟活動過程中資金運動的籌劃與管理。財務管理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其內容和體系是比較完整和系統的,不應再作為會計學科。其次,審計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受托對會計工作結果進行檢查,實質是外部或社會對會計的一種監督。它與會計有本質的區別,因此也不應將其作為會計學科。

總之,會計學科體系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分類也應是多角度、動態的、分層次的。當然,按會計學科研究對象分類是其中最重要的分類標志。

會計學論文:21世紀會計學十大難題

如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任何研究一樣,會計學既然作為一門科學,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要有創造性思維,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新的理論、新的規律,從而使社會真正成為指導實踐的科學。科學的真正進步需要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難題。同樣,卓有成效的會計研究也應從提出難題入手。攻克難題才能推動科學進步,為此,應該組織會計學家集中全力確定會計學的難題,從而組織力量有計劃地攻關,推出具有里程碑價值的研究成果。

會計學的難題是什么?筆者為此進行了一次專家調查。按照中國會計教授會的會計教授名錄,共發出200多份“關于會計學難題的專家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發出后,很快收到許多回信。著名會計學家婁爾行教授回信指出:會計學難題除了跨國公司內部轉讓價、合并會計報表和外幣業務會計這三大難題以外,還有:國際會計準則的統一與協調,中國會計理論體系的框架結構,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規范與職業道德,管理會計的規范化、職業化問題。

北京大學的閔慶全教授認為,會計學的難題為:①多式簿記問題;②會計的屬性;③人力資源會計;④社會會計與國民經濟核算的結合。

中國人民大學的王慶成教授回信指出,會計學的難題為:①知識經濟和會計創新;②人力資源會計和人力資本權益會計;③環境會計;④衍生金融工具會計;⑤立足于收付實現制基礎上的企業現金流量的分析。

中南財經大學的易庭源教授回信說:“總結我50多年的研究,深感最難的問題,是如何把會計學改造為一門正確處理價值與使用價值矛盾的新興學科,使它成為企業總經理的軍師……其實,我從四個方面改造會計的內容,應是通俗易懂、人所共知的,難就難在破除傳統觀念,特別是揚棄全世界通用‘等式說’借貸原理。”

山東經濟學院的汪平教授寄來了他的《世紀之交中國會計學學術難題芻議》一文,認為目前我國會計學學術難題大致有:現代會計理論結構研究;會計概念的經濟學分析;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收付制;歷史成本計價與其他計價方式;財務報表的改進;信息技術、金融市場與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會計學研究方法論。他在文章中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直至改革開放的1978年,我國會計學的發展走了一條與國際會計學發展迥異的道路,一是政治因素過多地浸入會計問題的研究之中,二是政策性解釋替代了嚴謹的理論分析。整個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國會計學界表面繁榮之下所掩蓋的是學術規范的欠缺與理論貧血癥的不斷加劇。1993年的宏觀會計改革為我國會計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然而,回顧幾年來的會計學研究歷程,除了一些小規模的、明顯有仿效性的實證研究之外,重大的理論突破仍然付之闕如。”

廈門大學的常勛教授寄來了他的新著《財務會計三大難題》,作為對調查問卷的回答。他在序言中寫道:“從80年代起,‘合并財務報表’、‘外幣折算’和‘物價變動(通貨膨脹)會計 ’就被認為是財務會計的三大難題。由于它們的國際差異與協調化趨勢倍受國際會計界的關注,也常稱為國際會計三大難題。”

二、科學難題是科學進步的階梯

科學發展史表明,科學難題是科學進步的階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會計理論和實務中,問題也是層出不窮。我們應集中一部分研究力量攻克難題。會計學的難題是推動會計學進步的階梯。提出會計學問題,尤其是提出概念清晰的難題,更能對會計學的進步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

會計學的難題往往孕育著新的會計理論,從而在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對策,并指導和改進會計實務。

會計學的難題就是會計研究領域的制高點,這樣的難題可以通過其基本特征來加以界定。我認為會計學的難題應具有下列基本特征:①基礎性:其作用在于填補某一領域的空白;②關鍵性:其作用在于對某些問題取得重大突破;③深刻性:其作用在于能產生重大的歷史影響,或者說,具有里程碑的價值;④復雜性:其作用在于能從紛繁復雜的會計實務中理清思路,摸出頭緒;⑤前瞻性:其作用在于高瞻遠矚,預測未來,對一些未知的或不確定的因素作出恰當的估量。由于上述基本特征,我們可以說,攻克會計學難題就意味著會計學的革命,意味著創新。

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造就了“現代會計之父”帕喬利及其“帕喬利時代”。實際上在此以前,會計的一套方法已反復試驗了至少三百年之久。迄今為止我們仍然在分享著帕喬利的成果。帕喬利的成果是否已經得到到頂了呢?回答是否定的。1982年美國會計學會以第18號研究報告的形式,發表了時任美國會計學會會長伊尻雄治的論著《三式簿記和收益動量》,向在會計理論與方法中統治了近500年之久的復式簿記提出了挑戰。這就表明,復式簿記并不是記帳方法發展的頂峰,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隨著客觀的需要和實踐的發展,復式簿記會歷史地和邏輯地擴展為三式簿記。

會計史家一般將1494年帕喬利《簿記論》的出版稱為會計學術思想領域的第一次革命;將1854年愛丁堡會計師協會的成立稱為第二次革命;將50年代后管理會計的產生稱為第三次革命;而將70年代以來產生的社會經濟會計(又稱社會責任會計)稱為會計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每一次革命其實都是會計理論的飛躍,是會計學難題的突破。

50年代以來,中國會計學界對會計基本理論問題開展過多次討論,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例如,關于會計的本質,有“管理工具論”、“會計管理活動論”、“信息系統論”;關于會計職能問題,有“反映論”、“反映和控制論”、“記錄、管理、計劃論”、“計量經濟效益、收集記錄經濟事項、傳遞財務和成本信息、分析預測及參與管理和決策”、“核算、監督、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職能”;關于會計對象問題,有“過程和財產論”、“資金運動率”、“經濟活動價值量論”,“經濟信息運動論”;關于會計屬性問題,有“上層建設論”、“兩重性論”、“生產力論”。

此刻,我們正站在邁向21世紀的門坎邊。迅速普及的國際互聯網技術已被應用在會計信息的傳遞上,使會計信息可以迅速、有效地突破時空的限制。未來的會計將出現多樣化的趨勢。這一趨勢必然影響會計的規范性,造成會計實務的無序狀態。

上海財經大學的薛云奎教授概括了財務會計發展的十大趨勢。認為財務會計正面臨著從單一報表體系向多元報表體系轉變;從重可靠性到可靠性與相關性并重;從歷史成本到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重;從主體信息到主體與有關信息并重;從有形資產到有形資源與技術資源并重;從貨幣計量到貨幣與非貨幣計量并重;從絕對值信息揭示到絕對值與相對值信息揭示并重;從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與事前信息揭示并重;從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與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所有這些,都說明我們將在一個全新的背景下探索全新的會計學難題。

三、21世紀會計學十大難題

會計究竟是什么?在本世紀50年代,美國的流行觀點是把會計視為一種藝術。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所屬名詞委員會1953年8月發表的第1號“會計名詞公報”(atb no.1)寫道:“會計是對經濟活動中的財務方面進行確認、記錄、分類、匯總、報告和解釋的一種藝術。”公報還說:“藝術有一部分是科學。但藝術還包括加到科學上的藝術家的技巧和經驗。對會計來說,定義強調的是會計人員運用其知識,以解決特定問題的那種創造性的技巧與能力。”這里的藝術家就是指會計信息處理的主體??會計師。

將會計稱之為一門藝術,是由會計本身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同一企業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運用不同的計量方法,或由不同的會計師進行計量,所產生的結果往往不一致。盡管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要求具有可證實性,但事實上,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會使描述或計量的結果有相當的模糊性。

但是,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即真實性、全面性、可比性、相關性、有用性和時效性,又決定了會計是強調精確的科學。尤其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對會計對象進行定量分析,使會計信息更加精確。

這就是說,會計具有科學和藝術的兩面性,它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既有精確性,又有模糊性。有人主張,要用科學的觀點看待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根據要反映的會計對象提出的不同要求,宜粗則粗,宜細則細;對會計中的模糊現象,應當按模糊數學的規律和要求進行處理。

2、會計的國際化與國家化會計的國際化,是指采用國際上公認的會計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本國的經濟業務,實質上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

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然而,由于各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法律環境、文化環境等有所不同,導致會計原則和方法的適用性也有所不同。由于會計準則是在特定環境中產生的,美國強調其國情而有條件地接受“國際慣例”,德國、法國則埋怨國際會計準則過于美國化。中國的國情比西方國家更為獨特,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會計改革不能一味地強調國際化而忽視本國的特點。毫無疑問,會計要為本國經濟服務,因此本國的會計準則應當在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同時,充分反映經濟現實和經濟事項的實質內容。

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會計是一種方法,一種“商業語言”,會計無國界,無所謂國家特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因為社會制度不同,市場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經濟管理體制不同,國家要求不同,經濟法規不同,因此具有國家特色。至于如何體現特色,則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會計的國際化與國家化,從兩者的內涵來看,其實是相互矛盾的,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排斥的。可以說,過分強調國家化在很大程度上會阻礙國際化,而強調國際化又在很大程度上會削弱國家化,其根本原因是由國際經濟的發展與維護國家經濟利益之間的矛盾所決定的。

會計的難題就在于,在會計國際化的進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會計國家化與國際化的辯證關系。

3、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會計信息失真,已經成為普遍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會計信息失真主要表現有:亂擠亂攤成本、費用;潛虧掛帳、虛盈實虧;虛假發奈 和原始憑證;截留或隱瞞收入,私設“小金庫”;設置多套帳;編造和提供虛假財務報表。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經營者與管理者(所有者)獲取會計信息存在不對稱性和內部人控制現象,經營者為了追求小團體利益、粉飾業績、謀求私利,有關部門為了局部利益而虛報浮夸,以及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監督不力,管理不善,家底不清等。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必須強化監管和約束,同時要進一步改進會計工作的外部環境,要建立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保證系統。

4、合并財務報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于1978年公開要求對以前的各項財務會計準則進行評論時,當時的塔奇。羅斯會計師事務所(touche ross & co.)以提問的方式列舉了與合并財務報表有關的十個問題,其答案均有待進一步探討。這十個問題有:①在什么限度內將不同類的、國外的或具有特別風險的子公司或關聯公司(或兩者兼有)包括在合并報表中?尤其是,如果把金融子公司排除在合并報表之外,會形成在資產負債表外籌措資金的可能。②在什么條件下,匯編財務報表會比合并財務報表更為可取?③是不是公司間所有交易都要抵銷(即在合并中抵銷)?即使各方之間關系稀疏、不可控制,而且這些交換從經濟上考察是合理的。④為什么在母公司出售其對被投資公司的一部分投資時會導致損益?而當被投資公司出售其部分股份時,會引起投資公司權益的同比例變動?⑤在什么條件下單獨編制或在合并財務報表之外再編制并公布母公司的財務報表,才是合理的?⑥怎樣記錄由受控的子公司發放的股票股利?⑦按法定股權的比例抵銷公司間利潤在經濟上有沒有雄辯的理由?⑧會計確認應否與某些州不承認權益法會計的法律保持一致?從而,應否對權益法基礎的留存收益中進行的股利分派加以限制?⑨在子公司單獨編制財務報表的情況下,將母公司的某些費用“下達”,計入子公司的財務報表,是否合適?⑩如果子公司中的少數股權實際上都是外發的不可兌換優先股,在合并財務報表中,相應的優先股股利應否列為利息費用?

5、外幣折算在外匯交易的會計處理,存在著功能貨幣選擇、折算匯率選擇的問題;在外幣購銷會計處理中,存在著單一交易觀和兩項交易觀的;爭論在對應否確認未實現匯兌損益的問題上,存在著當期確認法與遞延法的爭論;在外幣報表折算方法與合并要求之間,存在著兩難選擇;在兼用時態法和現行匯率法的問題上,存在著兩大矛盾;在國際通貨膨脹影響的消除問題上,存在著“先消除后折算”還是“先折算后消除”的爭論。

6、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基本的金融工具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和商業票據、債券、股票等,早已在報表中確認和揭示。而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權、期貨、互換、遠期合約、票據發行便利、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仍被認為是“資產負債表外項目”。

正如葛家澍教授所指出的,“當前財務會計所面臨的難題不是傳統的金融工具,而是衍生的新金融工具。”“由于金融工具的合約在簽訂之后至履行之前,往往存在著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因此,已確認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有時需攤銷確認,即再確認。在金融工具中,除持有到期的長期債券可按攤余成本計量外,基他的計量都需要使用現行會計模式所很少使用”公允價值“。但新金融工具又并非所有類別都可能按統一的確認標準加以,確認如果需要確認,也不可能完全按公允價值去計量。”“目前,企業所操作的創新金融工具,基本上被排除在財務報表之外,這些資產負債表外項目對報告使用者構成了隱藏的潛在風險,即有可能形成‘資產負債表外損失’的風險,影響了他們的正確,決策實際上損害了企業外部關系人的利益。所以,報告有關金融工具的信息已成為當前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重大問題,其緊迫性不亞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報告物價變動信息。”

7、物價變動會計由于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動援了幣值穩定的會計基礎假設,導致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表失實,從而歪曲了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和資金運轉的真實圖景。

物價變動會計主要是指對整個會計計量結構的改造,有三種會計處理模式:①歷史成本/不變購買力模式;②現時成本/名義購買力模式;③現時成本/不變購買力模式。

對物價變動的反映基本上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用一般購買力表示財務資料,稱為一般購買力法;另一種辦法是用現行成本代替歷史成本來確認資產的個別價格的變動,這可稱之為現行成本法。兩種方法的理論基礎都是資本保持理論,即:只有在保持資本完整無缺之后,才能確認收益。在物價上漲時期,必須消除物價變動的影響,才能判斷資本保持的程度。

各國會計準則在是否仍以歷史成本報表為基本財務報表,以及在披露物價變動影響時是采用重編完整的報表還是僅提供部分補充資料等方面,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方式。

8、自創商譽的確認和計量裘宗舜教授認為:“工業經濟時代之后將是知識經濟時代。屆時,無形資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不可單獨辨認的無形資產??商譽面臨的難題是:企業自創商譽能不能確認入帳。贊同者認為,外購商譽可以確認入帳,根本一致性原則,自創商譽也應評估入帳;反對者認為,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資產的價值以交換價值為基礎,自創商譽不存在交易行為,價值評估可能存在任意性,不應把會計報表降低到廣告水平,企求起轟動效應。”

葛家澍教授指出:“在現代企業中,自創商譽是存在的,也是可以計量的……它既可以通過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值確定,又可以通過股票市價總額(如果是上市公司)與其重估價后的凈資產進行對比來確定。”“自創商譽之所以長期在會計上得不到反映,是由于傳統會計有一些框框難以突破。首先是實現原則,其次是權責發生制原則,最后是信息的可靠性質量要求和謹慎原則。會計中的一些傳統偏見應當逐步改變。”

9、戰略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旨在為企業提供外部市場和競爭者的信息,分析企業自身所處的地位,從而幫助企業制定、實施戰略計劃,以取得競爭優勢。

戰略管理會計不僅重視數量,而且更重視“信息導向”,通過一系列戰略性業績指標來幫助決策者了解自身及其競爭對手的地位、狀況、包括成本優勢、價格優勢、市場份額等。為此,需要創造性地運用“競爭者會計”、“相對成本動態分析”、“產品盈利性動態分析”等技術方法,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從而確立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戰略優勢地位。然而,戰略管理會計目前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如何形成有機的體系和有效的機制,還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工作。

10、國際會計的協調化各國會計準則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國際會計準則在很大程度上以盎格魯??撒克遜會計原則為基礎,優先考慮收入與費用的配比,而歐洲大陸則是穩健性原則。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一直致力于國際會計的協調化。為尋求完善會計準則的共同之處,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四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組成了非正式的機構,討論有關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問題。1993年,他們邀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參加討論,通常簡稱g4+1.在g4+1的成員中,可比(協調化)的內容只有資金報表/現金流量表、租賃、備抵和或有事項、非常性項目,而需要進一步協調的有:聯營企業投資、中期報告、中止經營、企業合并、合并報表、外幣折算、概念框架、退休金和其他退休福利、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值、金融工具、綜合收益、每股盈余、短期投資、分部報告、會計變更、商譽,而錯誤、利息資本化和研究與開發費用等,還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會計研究的創新,關鍵在于選題的創新。選題是否有創意,關鍵在于是否抓住了難題,瞄準了高峰。會計研究的方法當然很重要,但是大可不必熱衷于此,對規范研究和證實研究等問題爭論不休,或者厚此薄彼,徒耗精力。其實,每一種研究方法都各有優劣,完全可以互補。

一篇文章難以窮盡所有的會計難題。所謂十大難題,只是種種難題中的一部分。事實上,在本文的引言中,已經列舉了許多會計學教授提出的難題,例如:會計控制功能的實施;收購兼并與債務重組;公允價值計量;質量成本問題;會計預測問題;環境會計問題;網絡技術對會計的影響;虛擬企業會計確認與計量;會計電算處理中心2000年問題等。還有像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價值的確認與計量,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會計學難題。

會計學論文:開展會計學術討論推進會計理論研究

(一)關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問題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當前會計學術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大家認識到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可靠,不僅關系到企業經營狀況能否如實反映,會計工作在經濟管理中的地位能否提高,作用能否有效發揮,而且也關系到社會經濟秩序能否正常運行的大問題。在討論中,大家從不同角度對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闡明自己的觀點。

有的同志認為,必須建立嚴密的多層次過濾式的責任保證系統,包括法人代表責任保證系統、總會計師責任保證系統、會計人員責任保證系統、注冊會計師責任保證系統和社會職能部門的責任保證系統。只有各個環節上嚴格把關,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有的同志認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嚴把市場“進入”關;(2)實行會計委派制,確保會計人員的獨立身份;(3)實行會計信息的公開制度,提高財務資料的透明度;(4)實行嚴格的財務報告審計制度,發揮“經濟警察”的作用;(5)加快會計工作執法力度,做好監管工作;(6)扎實開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活動,加速會計電算化進程,保證會計信息處理的正確性、及時性。

有的同志還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后說,要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必須抓住以下三個方面:(1)明晰產權,發揮產權對于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功能;(2)加強會計制度建設,完善我國會計準則體系;(3)理順各方利益關系,減少利益沖突;(4)強化契約關系,以利于降低違規行為的預期收益,提高違規行為的預期成本,從而有效地控制會計信息失真的狀況。

在討論中較多的同志認為,會計信息失真并非完全是會計人員的責任,而往往是由于各方面的壓力不得已而為之的。這個問題的存在是和我國周前經濟轉軌時期的體制以及客觀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的。許多企業經營者和決策者出于某種追求,往往粉飾其業績;而各相關利益集團出于各自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使得虛假會計信息有一定的市場。因此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個需要綜合治理的系統工程,關鍵是應與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并且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奏效。有的同志還談到西方發達國家規范會計工作秩序,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期,我國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采取長期治理、綜合治理、分階段治理的方針。就會計工作本身來說,首先實現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然后建立起完善的法規和監督體系,依靠扎實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二)關于改進企業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問題

近年來為了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會計界對改進會計人員管理體制,試行會計委派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多種形式的實踐,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遇到許多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問題。大家對此提出一些看法。

有些同志認為,會計委派制與現行法律。法規包括《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有矛盾,而且會計人員實行委派以后,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所以只能起治標作用,不能整治根本;只能作為權宜之計,不宜作為萬全之策。

有的同志認為,如果對行政事業單位委派會計人員未嘗不可,但對國有企業委派會計人員形成干預企業經營管理,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也有的同志認為,改進企業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既要面對當前經濟體制轉軌時會計工作中出現混亂狀況的嚴峻現實,又要適應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按照這個原則,對國有大中型企業不妨一方面改進現有總會計師制度,另一方面借鑒西方的財務總監制度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加以創新,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具體做法上,把總會計師的職責權限定位在集中精力協助企業負責人當好家理好財,成為企業負責人的得力助手;而把財務總監的職責權限定位在代表所有者依法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督,不參與經營管理,形成約束機制。目前有些地方以委派財務總監取代了總會計師,領導企業財務工作,參與企業經營管理,這是混淆了兩者的區別,必然難以對企業經營者實施監督,難以發揮財務總監應有的作用。

在討論中不少同志認為,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會計委派制,把推行會計委派制與貫徹《會計法》結合起來;因為這是從企業外部對一個單位的遵紀守法所進行的會計監督,內外結合,更能使會計法治和會計工作秩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三)關于管理會計的應用與發展問題

管理會計的作用已為越來越多的會計理論和實務工作者所共識,至于如何在我國推廣應用,大家發表了不少見解。

有的同志認為,較長時間以來,在學術界始終存在“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的爭論,爭論的背后是針對管理會計的有用性問題。而提高管理會計的有用性,就意味著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的融合,就能增強管理會計的生命力。

有的同志認為,管理會計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發揮的獨特作用,是財務會計管理方式和手段所無法替代的。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還處在個別的或分散的水平上。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領導重視不夠問題,也有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不高問題;既有管理會計理論本身缺陷問題,也有管理會計基礎工作不夠規范問題等。其中,解決管理會計本身存在的理論缺陷問題是推動管理會計發展的根本;提高會計人員、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是推動管理會計發展的關鍵;研究開發管理會計電算化應用軟件是推動管理會計發展的重要措施。

有的同志認為,管理會計的推廣應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具有較高素質的會計人員;(2)企業各部門的密切配合;(3)企業領導人重視。顯然,在我國目前情況下,這三個條件在大多數企業中還沒有完全具備。因此,要推廣管理會計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包括權威部門的支持和采取實質性措施。

有的同志認為,管理會計的推廣應分三步走:首先,進行調查研究,找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其次,通過開辦培訓班等各種形式幫助會計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了解它的具體內容;第三,各企業應根據本身特點,由小到大,抓住重點環節逐步開展。

有的同志瞻望管理會計研究的前景,認為:(1)管理會計的研究正面臨兩方面選擇。一是仍然沿著管理會計的發展軌道,使其研究建立在傳統的理論與方法之上;二是面向實際,開拓新的研究領域與研究課題。這兩種選擇,完全取決于研究人員的激勵機制。(2)由于管理會計所處現實環境的變化和企業組織機構的變化,必然要求管理會計改變過去那種靜態分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而運用動態及不確定性的研究理論與方法。(3)現代企業組織形式正從集權管理向分權管理轉化。與之相對應,企業的管理會計體系也要從原來的縱向管理向橫向管理轉變。(4)現代企業的經營戰略將轉向長遠規劃,追求全球性的發展以獲取最大的收益,因此企業的管理將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實施分權管理模式,由此提出了戰略管理會計的新課題,它具有環境控制、戰略設計、戰略控制三大特征。(5)隨著環境與組織的變化,管理會計將會在定義、本質特征以及范圍上發生根本性變化,將會被“組織會計”所取代。(6)由于環境與企業組織的變化將導致對新型的管理會計信息需求,主要表現在非財務的信息需求將進一步上升,財務信息的種類也會發生變化。(7)管理會計研究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主要是由過去的單一研究向綜合研究發展,多課題研究同時并舉,各種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相結合,使研究結果具有更為廣泛的應變能力。

在討論中不少同志認為,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與發展,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進行。

(四)關于會計工作在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中的作用問題

自從東亞金融風暴發生以后,人們普遍關注如何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會計工作在這方面應如何發揮作用。木少同志對此展開討論。

有的同志在詳細分析了東亞金融風暴的形成和教訓以后,對有些人所說的國際炒家利用游資興風作浪因而形成金融風暴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關鍵在于自身的“抵抗力”,如果自身的“免疫功能”強,“病菌”也難以侵入。對于經濟健康的國家來說,國際炒家也無能為力,只能以失敗告終。他們認為,會計的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利用會計信息進行預測、決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進行全過程的監控,是防止與化解金融風險的有效途徑,也是會計應該發揮的功能作用。從目前情況來看,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進行以下幾方面改革:一是整頓會計秩序,規范會計工作,恢復銀行“鐵帳本”、“鐵算盤”、“鐵規章”的行業形象;二是完善現行信貸資產質量分類和考核辦法,全面清理金融資產,努力降低不良資產的比例;三是遵循謹慎原則,改進金融業務收入確認和呆帳準備、壞帳準備的計提辦法;四是要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提高商業銀行財務報表的透明度,使報表使用者了解銀行的經營狀況,尤其是償債能力和變現能力以及各種業務具有的相對風險程度;五是在財務報表中要對各種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既包括傳統的基本金融工具如債券等,又包括各種形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調期、貨幣調期、期權等;六是聘請注冊會計師加強對商業銀行的會計帳目和財務報表進行審計鑒證。

有的同志針對當前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改進意見:(1)擺正和完善內控與業務發展的關系,樹立“內控優先”的觀念;(2)建立風險補償制度,對一些風險大的業務項目向保險公司進行投保或提取風險準備金;(3)強化制度控制,對業務全過程建立較為完整的控制制度,使每個員工、每個崗位、每項業務都處于有效控制范圍之內;(4)完善會計核算制度,改革會計確認和計量基礎,逐步推行公允價值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5)加強會計監管力度,確保職能部門監督作用的有效發揮;(6)加強會計電算化風險防范,從軟件設計、業務操作、技術維護、監督控制等方面入手進行嚴格管理;(7)提高會計隊伍素質,完善獎懲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有的同志還通過分析韓國金融危機來看我國的金融風險并提出相應對策,包括:必須完善各種核算、結算程序和業務操作程序;必須嚴格執行各項法律法規和制度;必須加強對貸款單位進行資信調查,對其信用等級進行評定;必須根據借款人的資本大小、經營規模、財務實力等情況決定貸款政策。

在討論中,也有的同志從管理會計角度進行考慮。認為,應把管理會計的管理技術和方法運用到銀行會計管理中,實現資金、人力等有限資源的最佳配置,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實力。

(五)關于會計改革與發展問題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發展,要求會計工作不斷進行改革,使之與新的經濟形勢相適應。至于如何改革,大家也提出了一些設想。

有的同志認為,前階段會計改革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下一步會計改革應該更多地關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狀況,了解并解決這些地區會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以推動會計改革在全國發展;同時,會計改革是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的工程,因此不能脫離目前經濟體制改革的現狀,而盲目追求會計改革的速度。此外,會計改革不應僅僅停留在理論界、政府中的高層人員和企業中的會計負責人,而應深入到基層會計實務工作者中去,使他們對會計改革目標、內容,目前進展的程度以及今后發展方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不少同志還對會計發展的前景進行了探索。有的同志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進行描繪,認為:第一,“會計報告”或“財務報告”將由“企業報告”所代替,使對外提供報告的內容趨向多元化。在企業報告中計量屬性也將趨向多元化而不只是歷史成本一種。第二,人力是企業所占有的最有價值的資產,有必要對人力資源進行核算并對外報告,人力資源會計將從理論走向實際應用。第三,企業應把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起來,考慮其經濟活動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所以,社會責任會計和與之相對應的環境會計在未來的企業報告中也將得以體現。第四,企業報告的方式將向靈活性、實時性發展。可以通過因特網隨時提供各種事項以及每種事項的多種屬性特征的報告,使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決策需要,主動提取相關信息。

有的同志對未來會計的發展趨勢進行瞻望,他們認為,未來會計的特征將是:第一,前瞻性信息與歷史性信息并重;第二,信息供應量增大與表外信息進一步上升;第三,信息處理與更為及時;第四,信息的提供可兼顧不同使用人的需求;第五,會計計量屬性的多樣化;第六,會計處理方法的更新,會計報告系統將實現對各類業務的實時反映和控制;第七,會計工作將從記帳、編表轉向更具技術性的分析和預測;第八,審計的重點將由查證對帳,改為了解企業營運過程,評估并測試企業營運風險,衡量企業經營的財務性或非財務性指標,對管理層提出改進經營的建議。

也有的同志根據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中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發展,聯系到現行財務會計理論的現狀,認為,無論是在會計確認、計量方面還是在損益列報方面都難以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出恰當的處理,需要采用與傳統的、非金融性資產或負債項目不同的會計準則進行處理,這也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通過上述五方面問題的研究,已經提出不少新的觀點,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可以預料在大家繼續努力下,必將進一步引向縱深發展。

會計學論文:管理會計學課程體系構建問題的探討

[摘要] 管理會計學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并隨廣大理論工作者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者的實踐而不斷充實和完善。但是管理會計學一直存在許多重大而未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管理會計學的理論體系、內容體系及課程體系應如何架構等一直妨礙著對管理會計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對三種典型的管理會計學教材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并闡述了自己的認識。

[關鍵詞] 管理會計學 企業核心能力 作業鏈 價值鏈

管理會計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并隨廣大理論工作者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者的實踐而不斷充實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實踐而產生和發展的管理會計學一直存在許多重大而未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管理會計學的理論體系、內容體系及課程體系應如何架構等一直妨礙著對管理會計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管理會計學之所以引起人們的爭議,主要在于其管理對象和目標的不明確。不同學者針對這一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內容體系。

目前在理論界比較有影響的觀點有三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型課程體系;以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為主線構造21世紀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以競爭優勢的獲得為核心,以價值最大增值為目的,站在戰略角度架構管理會計體系。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型管理會計課程體系。

作為企業會計兩大分支之一的管理會計在當代會計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將管理會計學納入到高校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成為必然,如何設計和構建他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會計的內涵并能夠學以致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國管理會計理論工作者從學生學習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了管理會計課程體系,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吳大軍老師、牛彥秀等老師編著的《管理會計》

(一) 背景資資料

管理會計的產生是為了加強企業內部經濟管理,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標準成本系統是成本會計向管理會計過度的分界點,成本性態分析則是管理會計的起點,因此成本會計是管理會計的前身。(余緒嬰)在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的今天,企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成本控制在企業管理中更為重要,作為對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學對成本的分析應該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 內容體系

全書以現代企業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為背景,闡明以企業為主體,密切聯系現代會計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考核、評價等職能,系統地介紹了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實用操作技術。本書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傳統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討論了管理會計各項職能在實踐中的應用程序與具體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紹了管理會計發展的新領域作業管理和戰略管理會計。

(三)我認為本教材從中國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以現代企業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為背景,在內容的組織、體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而且本書相對于傳統的管理會計教材新增加了作業管理和戰略管理會計,站在 前沿的角度介紹了管理會計發展的新領域,應該說是傳統教學型管理會計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二、以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為主線構造21世紀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

會計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尤其是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對企業組織的結構或體制以及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師編著的《高級管理會計》從環境入手,以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為主線構造了21世紀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資料

當我們步入21世紀,我們面對一個嶄新的經濟環境,21世紀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征從宏觀上看具有國際化、金融化和知識化的特點;從微觀上看,人類社會將從工業社會轉入信息社會,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天有三種力量,它們或者獨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驅使今天的企業越來越深的陷入令多數大董事和經理驚恐的陌生境地。”(邁克爾哈默,詹姆斯錢皮,1998)。這三種力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c,即顧客化(customers)、競爭化(competition)和變化(change)。面對這樣的宏微觀環境,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比利潤更重要的是市場份額,比市場分額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是競爭優勢,比競爭優勢更具有深遠影響的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即企業面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

(二)內容體系

胡玉明老師圍繞企業核心能力的評估、培植和提升,構架了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闡述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本管理會計的新發展,討論了21世紀成本管理會計會計主題的轉變,構造了21世紀成本管理會計的基本構架,并以當前經濟環境的變化為依托分析作業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業管理上的重大開拓性;第二部分對質量成本管理會計、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人力資本管理會計、企業激勵機制與經理人激勵報酬設計等進行了探討;最后展示了中國企業成本管理會計制度的變遷及特色。

(三)這種課程體系應該說以環境作為論述的起點,突出了企業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闡述了管理會計如何為企業核心能力的診斷、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務的方法,即采用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綜合業績評價制度并從財務維度、顧客維度、企業內部業務流程、企業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充分的介紹。有助于促進企業竭盡全力,鼓足干勁,沿著持續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業核心能力,創造持續的競爭優勢。對于21世紀的高級管理會計來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為企業內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站在戰略角度架構管理會計體系

自由貿易的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使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競爭要求企業進行顧客化生產,采取差異化戰略。孫茂竹老師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站在戰略的角度構架了管理會計體系。

(一)背景資料

1985年邁克爾.波特提出價值鏈的概念,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等過程及對產品 起輔助作用的各種相互分離的活動的集合。”并將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分解為若干戰略性相關的價值活動。每一種價值活動都會對相對成本地位產生影響,并成為企業采取差異化戰略的基礎,供應商通過向企業出售一定產品對企業的價值鏈產生影響而企業通過向顧客銷售產品又影響買方價值鏈,基于此我們將此概念推廣并根據經營活動的有機聯系,將價值鏈分為縱向價值鏈、橫向價值鏈和企業內部價值鏈。

縱向價值鏈就是把供應商和顧客分別視為一個整體,它們之間通過彼此出售和購買產品的各種聯系,構成的一種鏈條關系,這一關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產者(或供應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終產品的最終用戶。這一概念將最終產品看做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企業是作業鏈中的一環或幾環。這樣企業可以從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終產品使用后廢棄這一整體價值鏈的層次上分析產品的成本和收益,從合理分享利潤的角度進行戰略規劃。

橫向價值鏈是指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所有在一組相互平行的縱向價值鏈中處于同等地位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具有潛在關系的鏈條。

企業內部價值鏈是縱向價值鏈分析和橫向價值鏈分析的交叉點。它是提供給顧客的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與作業鏈的形成過程一致。對該價值鏈形成的認識使企業的管理深入到作業這一層次,使企業能夠在所有環節上對資源的耗費進行控制,提高價值增值水平,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管理的目標。

(二)內容體系

首先將管理會計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把管理會計分為對所有企業都適用的企業管理會計和只對特殊情況適用的的高級管理會計。第二層是按價值鏈結構把企業管理會計分為戰略管理會計和戰術管理會計兩部分,其中將企業縱向和橫向價值鏈分析作為戰略管理會計內容,內部價值鏈分析作為戰術管理會計內容。第三層是戰術管理會計部分將內容和方法結合起來并體現不同企業的特點和要求。

在章節上可以分成理論部分包括理論框架和價值鏈分析原理、價值鏈分析包括橫向價值鏈和縱向價值鏈、決策分析包括品種決策分析、生產組織的決策分析、營銷管理決策分析、服務管理決策分析、人力資本的決策分析。預算的編制和控制、管理會計報告和業績評價。

(三)作者發展了波特的價值鏈概念,把企業內部價值鏈看做是提供給顧客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與作業鏈的形成過程一致,進一步發展了縱向價值鏈觀點,認為縱向價值鏈是指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并提出了橫向價值鏈,認為這種橫向聯系實際構成了產業的內部聯系。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以競爭優勢的獲得為核心,以價值最大增值為目的,站在戰略角度架構了管理會計的課程體系。這一體系對于我們學習和應用管理會計學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上述不同管理會計學課程體系得分析,我們覺得在不同情況下,基于不同的考慮出現的管理會計學的課程體系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戰略的角度構架我國管理會計學的課程體系。我個人認為在目前管理會計學學科體系不規范,很多教材實際是管理會計方法和內容的混雜體,沒有一個清晰的主線把其內容串起來,體系殘缺的事實面前,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站在戰略角度重新構架的管理會計的課程體系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管理會計學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摘要] 管理會計學課程體系構建問題的探討。管理會計學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并隨廣大理論工作者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者的實踐而不斷充實和完善。但是管理會計學一直存在許多重大而未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管理會計學的理論體系、內容體系及課程體系應如何架構等一直妨礙著對管理會計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對三種典型的管理會計學教材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并闡述了自己的認識。

[關鍵詞] 管理會計學 企業核心能力 作業鏈 價值鏈

管理會計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并隨廣大理論工作者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者的實踐而不斷充實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實踐而產生和發展的管理會計學一直存在許多重大而未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管理會計學的理論體系、內容體系及課程體系應如何架構等一直妨礙著對管理會計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管理會計學之所以引起人們的爭議,主要在于其管理對象和目標的不明確。不同學者針對這一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內容體系。

目前在理論界比較有影響的觀點有三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型課程體系;以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為主線構造21世紀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以競爭優勢的獲得為核心,以價值最大增值為目的,站在戰略角度架構管理會計體系。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型管理會計課程體系。

作為企業會計兩大分支之一的管理會計在當代會計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將管理會計學納入到高校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成為必然,如何設計和構建他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會計的內涵并能夠學以致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國管理會計理論工作者從學生學習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了管理會計課程體系,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吳大軍老師、牛彥秀等老師編著的《管理會計》

(一) 背景資資料

管理會計的產生是為了加強企業內部經濟管理,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標準成本系統是成本會計向管理會計過度的分界點,成本性態分析則是管理會計的起點,因此成本會計是管理會計的前身。(余緒嬰)在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的今天,企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成本控制在企業管理中更為重要,作為對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學對成本的分析應該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 內容體系

全書以現代企業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為背景,闡明以企業為主體,密切聯系現代會計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考核、評價等職能,系統地介紹了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實用操作技術。本書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傳統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討論了管理會計各項職能在實踐中的應用程序與具體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紹了管理會計發展的新領域作業管理和戰略管理會計。

(三)我認為本教材從中國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以現代企業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為背景,在內容的組織、體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而且本書相對于傳統的管理會計教材新增加了作業管理和戰略管理會計,站在 前沿的角度介紹了管理會計發展的新領域,應該說是傳統教學型管理會計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二、以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為主線構造21世紀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

會計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尤其是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對企業組織的結構或體制以及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師編著的《高級管理會計》從環境入手,以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為主線構造了21世紀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資料

當我們步入21世紀,我們面對一個嶄新的經濟環境,21世紀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征從宏觀上看具有國際化、金融化和知識化的特點;從微觀上看,人類社會將從工業社會轉入信息社會,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天有三種力量,它們或者獨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驅使今天的企業越來越深的陷入令多數大董事和經理驚恐的陌生境地。”(邁克爾哈默,詹姆斯錢皮,1998)。這三種力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c,即顧客化(customers)、競爭化(competition)和變化(change)。面對這樣的宏微觀環境,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比利潤更重要的是市場份額,比市場分額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是競爭優勢,比競爭優勢更具有深遠影響的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即企業面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

(二)內容體系

胡玉明老師圍繞企業核心能力的評估、培植和提升,構架了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闡述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本管理會計的新發展,討論了21世紀成本管理會計會計主題的轉變,構造了21世紀成本管理會計的基本構架,并以當前經濟環境的變化為依托分析作業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業管理上的重大開拓性;第二部分對質量成本管理會計、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人力資本管理會計、企業激勵機制與經理人激勵報酬設計等進行了探討;最后展示了中國企業成本管理會計制度的變遷及特色。

(三)這種課程體系應該說以環境作為論述的起點,突出了企業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闡述了管理會計如何為企業核心能力的診斷、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務的方法,即采用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綜合業績評價制度并從財務維度、顧客維度、企業內部業務流程、企業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充分的介紹。有助于促進企業竭盡全力,鼓足干勁,沿著持續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業核心能力,創造持續的競爭優勢。對于21世紀的高級管理會計來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為企業內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站在戰略角度架構管理會計體系

自由貿易的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使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競爭要求企業進行顧客化生產,采取差異化戰略。孫茂竹老師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站在戰略的角度構架了管理會計體系。

(一)背景資料

橫向價值鏈是指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所有在一組相互平行的縱向價值鏈中處于同等地位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具有潛在關系的鏈條。

企業內部價值鏈是縱向價值鏈分析和橫向價值鏈分析的交叉點。它是提供給顧客的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與作業鏈的形成過程一致。對該價值鏈形成的認識使企業的管理深入到作業這一層次,使企業能夠在所有環節上對資源的耗費進行控制,提高價值增值水平,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管理的目標。

(二)內容體系

首先將管理會計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把管理會計分為對所有企業都適用的企業管理會計和只對特殊情況適用的的高級管理會計。第二層是按價值鏈結構把企業管理會計分為戰略管理會計和戰術管理會計兩部分,其中將企業縱向和橫向價值鏈分析作為戰略管理會計內容,內部價值鏈分析作為戰術管理會計內容。第三層是戰術管理會計部分將內容和方法結合起來并體現不同企業的特點和要求。

在章節上可以分成理論部分包括理論框架和價值鏈分析原理、價值鏈分析包括橫向價值鏈和縱向價值鏈、決策分析包括品種決策分析、生產組織的決策分析、營銷管理決策分析、服務管理決策分析、人力資本的決策分析。預算的編制和控制、管理會計報告和業績評價。

(三)作者發展了波特的價值鏈概念,把企業內部價值鏈看做是提供給顧客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與作業鏈的形成過程一致,進一步發展了縱向價值鏈觀點,認為縱向價值鏈是指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并提出了橫向價值鏈,認為這種橫向聯系實際構成了產業的內部聯系。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以競爭優勢的獲得為核心,以價值最大增值為目的,站在戰略角度架構了管理會計的課程體系。這一體系對于我們學習和應用管理會計學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上述不同管理會計學課程體系得分析,我們覺得在不同情況下,基于不同的考慮出現的管理會計學的課程體系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戰略的角度構架我國管理會計學的課程體系。我個人認為在目前管理會計學學科體系不規范,很多教材實際是管理會計方法和內容的混雜體,沒有一個清晰的主線把其內容串起來,體系殘缺的事實面前,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站在戰略角度重新構架的管理會計的課程體系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會計學論文:會計學研究的方法論比較

從一定意義上講,會計學的發展史也是科學方法論的演化史。所謂方法論就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模式。會計學的每一次重大進展,幾乎也同時伴隨著研究方法的重大進展。研究方法的每次發展也總是使會計學者對會計的規律性的認識更深化一步。會計學的發展和體系的形成是在新舊方法論的交替和進化中實現的。會計學自誕生以來,一直是以實用社會科學作為其特征和標志的。會計學的研究方法論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從而達到目前這樣的水平。由于研究的方法論對于會計學的實踐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而很有必要對會計學的研究中有關方法論的問題進行回顧、比較和探討。

一、會計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

(一)自我觀察法-一種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早期的會計學家們認為,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會計工作的直接經驗。會計學既然是一門研究會計工作人員經驗的科學;因而會計學的研究方法必然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而此種方法又必然只能采用主觀主義的方法和手段來完成。這種傳統的研究方法后來受到許多批評。因為各個研究者的主觀主義的觀察結論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研究工作帶有許多偏見;另外,這種方法還會對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加以排斥。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難以得到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方法論所取代。

(二)實用主義方法論思想。由于早期會計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客觀地解釋各種會計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就不能真正解決人們在會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會計學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實用主義會計學。當時的一些會計學家們認為,會計學應當研究會計的功能,強調會計學在會計實踐中的應用。在研究方法方面,他們采用了描述法、歸納法、演繹法、倫理學法、社會學法和實驗法等。雖然實用主義會計學并沒有完全放棄自我觀察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會計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和規律,探討會計實踐與環境的關系。實用主義會計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填補了自我觀察法的不足,而且推動了會計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財務會計學、管理會計學、會計倫理學、會計法學、會計心理學、行業會計學、甚至計算機會計學等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會計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三)以操作主義和實證主義為方法論基礎的行為主義會計學。在會計學研究中引進實證法,最早是由美國會計學家詹森倡導的,是與行為主義會計學相配套的研究方法。行為主義會計學堅持以被觀察到的,可以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分析的行為作為會計學研究對象。這實質上是把布里奇曼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會計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會計學研究。在會計學研究中采用實證方法,可以對會計現象和會計實務做出更為客觀的解釋和預測。一切會計研究都要以經驗的實證材料為依據,不能經過實證的會計概念、準則和理論都是不可取的。會計學研究中采用實證方法已經是世界性潮流,有許多優點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會計學更加切合實際,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學的會計理論,有助于檢驗和發展已有的會計理論。但在肯定其貢獻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其局限性。實證方法無法對會計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做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從廣義上講,實證會計研究與西方會計文獻中經常提到的經驗研究是等價的。從狹義上講,實證會計研究是經驗會計研究的一個分支。實證管理會計研究的目標是追求理論的實用化。現在許多西方國家和我國在管理會計方面廣泛開展實地研究,這是管理會計實證研究的新的發展方向,是以組織行為為基礎的實證研究合乎邏輯的發展。北美管理會計研究已逐漸從規范研究轉向多種描述性方法的使用,主要運用分析、問卷調查、檔案資料和專項實驗等四種方法。與北美管理會計實證研究中大量使用經濟學理論相比,歐洲的管理會計實證研究更多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的理論,研究政治、文化、甚至宗教等社會因素對管理會計的影響,多采用案例的方法進行研究,這值得我們分析借鑒。

(四)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方法論的會計學。在會計學的研究方法方面,有部分會計學者走的是一條與行為主義會計學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們強調會計人員意識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會計行為中的“元素”,認為應當自由、公正地描述會計人員的直接經驗,而會計人員的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完整的經驗如果按實證法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這種從另一角度來強調會計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進行研究,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受物理學中場論的影響,會計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以b=f(e,p)為函數,發展了對會計人員的動機與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推動了會計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作為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會計人員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會計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當然現象學的方法和場論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采用這類方法是否取得成功及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斷的。

(五)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會計學。現代認知會計學主要以信息論來解釋會計工作。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會計學探索人們會計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用信息論的觀點對會計活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會計活動過程,確實是會計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會計人員和會計工作,把社會化的會計人員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以信息論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會計學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會計行為的活動規律。

(六)以整體論為主要方法論指導的人本主義會計學。當行為主義會計學步入極端機械論的后期,一種旨在研究會計人員及會計工作的人格和價值發展的新學派-人本主義會計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研究方法。他們不僅反對行為主義會計學把會計人員視為刺激-反映機器的觀點,也反對意識經驗學派把會計意識經驗還原為會計人員的原始驅動力或基本防御機制的觀點。在哲學指導思想上,人本主義會計學認為會計行為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概念和方法去研究豐富多彩的會計活動。它更加注重對個體會計活動的研究,力圖使每一個會計個體的活動得以健康和充分的發展。我國會計管理活動論就具備這一特點。人本主義會計學不僅不排斥傳統的科學研究方法,而且還擴大了原有的會計研究范圍,以便解決過去一直被排除在會計學研究范圍以外的會計信息和會計人員的價值等問題。人本主義會計學顯示了一種要在科學方法論方面加強自身體系的愿望。

二、當前會計學研究的方法論現狀與問題

縱觀會計學的發展歷程,會計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變革和演化,產生了質的飛躍。無論我國還是其他國家,會計學由于研究方法和認識手段的不同,已經形成了眾多的學術流派。從會計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會計學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乏科學的指導思想和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會計學研究仍然是“欲速則不達”。即使指導思想正確,研究方法得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研究目標、對象和范圍,會計學研究的結果仍然會出現一些“以偏蓋全”、“以點代面”的結論,如“會計信息系統論”、“會計管理活動論”、“會計工具論”、“會計藝術論”等都是如此。

時至今日,會計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會計學對會計信息的價值的研究似乎已經有了較為一致的結論;有關會計準則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會計行為的研究則側重于會計環境影響的探索;各種具體會計問題的實證性研究正在全面展開;至于對一些重要會計問題的創造性研究看來困難更大一些,正在尋求更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會計學在許多不同的層次上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著研究,最終目標是想弄清楚人類社會需要什么樣的會計工作以及會計的真實面目是什么。但需要強調的是,實證分析的方法目前被大家重視,這是一件好事,它對某一個具體問題的研究往往是很有效的,但它并不能代替整體分析。會計學研究中整體分析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整體分析需要反復研究法,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或實證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就是對會計工作中個體的研究,在采用演繹法時也應當慎重,一般規律有時并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對每個具體會計問題的研究有時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我們去理解個體、具體的會計問題,但解決這些個體、具體的會計問題仍然需要采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

由此可見,會計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而言仍然處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階段。即使在同一研究領域,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不同研究方法也常常是同時并存。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也是會計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會計學研究與其它任何學科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有的研究工作。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我們的研究方法不可能用某種簡單化的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方法去進行研究。尋找當前大家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的指導思想,并運用到會計學的研究工作中去,是當今會計學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國的會計學研究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也應當看到,我國從事會計學研究的人才從總體上講還是缺乏的,而他們在進行研究時所采用的方法論也顯得單調。我們重復性的研究多,創新性研究少;滯后型研究多,超前型研究少;傳統方法多,新方法少;介紹國外的多,借鑒研究的少;政策性研究的多,學術性研究的少等現象仍然沒有根本改變。中國會計學研究還帶有較多的政治色彩和行政長官意志的特點。

三、在會計學的研究發展過程中構建新的方法論

會計學研究者的科學研究工作是在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它決定著我們的研究目的和達到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會計學研究方法論的演化史已經提示我們,會計學研究方法論應當是成體系的,這個體系至少有以下三個組成部分:1、會計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會計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會計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研究會計現象,首先要對會計有一個基本觀點,這就是會計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代替具體的會計研究工作,但是具體的會計研究工作是在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會計學研究有了正確的科學研究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會計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者內在和外在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會計學研究的微觀階段之后,即分析性研究之后,會計學研究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即綜合研究的趨勢。會計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除了受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影響之外,還應當注意采用耗散結構理論、協同理論和突變理論作指導。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會計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會計學,但對會計學的研究工作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而且,正是由于會計學學派林立,眾說紛紜,就更需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會計這個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當然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并不能代替會計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會計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構建符合會計學科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我們來討論一下會計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問題。可以說會計學研究已經涉及到會計活動的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方面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如財務會計的研究方法就與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有較大差異,研究一般企業的會計問題的方法就與研究上市公司企業會計問題的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具體的研究方法是與具體問題的研究相聯系的。我們可以看到,會計學研究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絕大多數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數學的、社會學的、經濟學的、管理學的、統計學的、倫理學的、心理學的、法學的、邏輯學的、甚至物理學的、美學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對個別會計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微觀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整體的、系統的、動態的宏觀綜合研究,歸納總結出各種會計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會計學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處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當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會計學成為一門既有自己比較完整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體系,又能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去解決具體問題,具有更為廣泛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更為顯著的現代社會管理科學。

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進行會計研究,研究思路必須清晰,而且在研究問題時應當注意體現以下一些基本要求:1、系統相關性,即我們在研究某一會計問題時,要始終把會計當作一個完整的系統來對待。2、成果應用性,會計研究的定位應介于純粹的哲學思想和純粹的操作手段的層次,它是一種既帶有哲理性質又帶有操作特征的方法哲理探討。3、層次分明性,會計研究應始終注意體系建構及研究過程的層次性,既力求做到邏輯嚴謹,又力求做到層次分明。

在會計學研究方法論中,無論是采用規范研究法,還是采用實證研究法,還是采用其它類型研究方法,要根據研究的目的來決定采用哪一類型研究方法,甚至應當是各種方法同時并舉。因為各種方法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不能解決會計研究中的所有問題。對采用什么方法進行會計學研究,不能畫地為牢,厚此薄彼,更不能說某某方法是科學的方法,而另一類方法是不科學的方法。各種研究方法只要用得好,認真地去做,就可以得到滿意的效果。如果做得不認真,再好的研究方法也難以產生好的效果。我們既需要會計學的實證研究大師,也需要規范研究大師,更需要能將各種研究方法綜合全面應用的會計學研究大師。如果僅僅采用某一種方法進行會計學研究,肯定是沒有前途的。

無論采用什么研究方法,都應當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這個實際就是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比如研究會計目標問題,就不能泛泛地說會計目標應該是什么,而應當研究中國的會計目標是什么,其它國家的會計目標是什么,中國國有企業的會計目標是什么,中國私營企業的會計目標又是什么?這樣的研究才有意義。

無論采用哪種研究方法,作為研究者不要先入為主,夾雜著太多的主觀價值判斷,或單純為政策尋找答案。研究是為了發現規律,尋求真理。當然在研究中也應當避免為研究而研究的現象發生,采用某種規范研究方法研究某一會計理論問題,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得出了一些新結論,這不能說是為研究而研究。只有那些做了大量低水平重復性研究的研究,而研究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發表一些文章而評上職稱之類的,才叫做為研究而研究,這類研究應當限制并加以反對。

會計學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會計學方法,這一點要搞清楚。對于各種會計方法的分析和應用,當然也是會計學研究中應當采用什么方法時需要注意的。比如對管理會計中某些方法的應用,是采用傳統的研究方法,還是采用新的,甚至是創新的研究方法就值得仔細推敲。采用傳統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結論往往使管理會計方法的應用得到進一步延伸,研究本身的成本也不會太高。而采用創新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結論,有時往往是革命性的,研究本身也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而管理會計方法的應用將會徹底更新。

在應用各種研究方法時,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絕不能照搬國外的研究方法、他人的研究方法。就拿實證會計研究法來講,我國的情況與西方國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研究者的文化背景、知識素質也有很大差異,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國家的會計學者那樣去驗證一些我們本不需要驗證的問題。

會計學論文:淺談現代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學演進研究

摘要:會計學的發展演變,與社會的經濟環境變化密不可分。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各種新情況新局勢不斷涌現,如對外開放帶來的國際化趨勢、信息化帶來的現代化趨勢、行業規模擴大帶來的細分化趨勢、社會進步帶來的融合發展趨勢,這些時代潮流也給會計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改變。本文結合多種趨勢,探究現代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學演進。

關鍵詞:會計學 經濟環境 演進

會計,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會計學,在會計作為一個簡單的行為受到關注和研究以后而產生。換言之,在會計學已經發展到有獨立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時,這門社會科學才正式得到大家的認可進而得以發展。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早已不再局限于原始的基礎會計活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各種科學文明的不斷涌現,會計學已經與數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同樣,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會計學的發展除了受到相關學科的發展演進影響以外,更受到整個社會發展的速度進程、經濟實力、科技革命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因此,我們應當以發展的觀點來審視會計學這門學科的理性發展。

一、國際化趨勢:會計學的國際發展及其理性應對

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最顯著的特點。我國作為世界重要經濟組織之一,受全球化發展的影響更為明顯。在這種國際環境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避免并且我們應該積極應對的重要問題。經濟全球化作為一把雙刃劍,他帶來的沖擊和帶來的積極意義各自參半。如何抓住機遇順利實現我國在世界經濟結構里的穩步前進,是我們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會計學作為世界商務經濟的重要參與者,也必須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把握契機來加強學科內部的深化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使我國得經濟與世界各國經濟在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程度進一步加深,而作為世界經濟相互交流與合作的工具,會計學必須在全球范圍內制定通用的規則和語言,實現全球商務的無障礙溝通。因此,我國會計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已經是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在認清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立足于國內,找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會計國際化道路。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導,國家宏觀調控為輔導的經濟政策,因此,與資本主義市場相比,我們在重視市場經濟的同時,也沒有放松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這種在社會轉型期必須經歷的特殊現狀,也對我國會計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符合世界發展的潮流趨勢,也同樣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色。在與世界上先進的會計學理論和實際操作水平接軌時,我們應該在尊重自身國情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學習,吸收有利于我國會計學發展的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結合我國的自身特色來促進我國會計學的國際化發展。這是會計學國際化發展趨勢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在國際化潮流中應當作出的必要選擇。

二、信息化趨勢:會計學的現代化發展及其體現

信息高速公路作為信息革命的重要產物,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改變。信息資源在社會各個層面的傳播,對傳統的信息資源傳播方式帶來了極大地改變,這種新型傳播方式的出現,也是會計學的發展比在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迅速。會計學的現代化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體現在會計工作者的辦公設備上面。對于會計工作者而言,當前的信息化設備不僅能完成原始的數據錄入、數據存儲、數據計算等簡單的功能要求,更是能夠對數據進行系統分析,自動篩選、自動成圖,使會計的相關結果更直觀的表現出來。大大降低了會計工作者所需要的時間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會計學的現代化發展,另一方面體現在會計學的理論知識現代化上,包括會計理論、會計觀念、會計思想、會計意識等理論范疇的現代化。會計學作為一個社會學科形成以來,人們更多地關注的是會計技巧、會計實際工作的進步,忽視了會計學的相關理論對會計學發展進步的重要影響。在會計學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會計學理念已經不足以支持會計學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必須在意識領域里有更多的創新,以此來推進會計學全方位的真正進步。

三、多樣性趨勢:會計學科的具體化與細分化

在我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新型產業出現并發展壯大,在市場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功能。會計學,也因此被運用到各個不同的行業中,在新世紀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下,擴大會計領域的同時,也細化了會計學內容。最重要的表現在會計學研究對象的細化,傳統的會計學注重的是簡單的會計活動,如公司企業的賬目活動等。會計學科細化以后,研究對象呈現出了多樣性。例如針對資產管理的《無形資產會計》,針對企業破產重整程序的《破產會計》,針對證券基金期貨的《期貨會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等。會計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的發展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多重影響,經濟環境的開放性和經濟模式的多樣化,也就必然帶來會計學的不斷具體化、細分化發展。

四、融合性趨勢:會計交叉理論與會計交叉學科

社會的不斷發展,也必然帶來社會學的不斷吸收與融合。會計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也不可避免的接受著其他學科的入侵和影響。在會計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存在著各種會計交叉理論和會計交叉學科的發展,只是在不同時期由于所處環境的不同而各有其特點,在新時期,會計學的發展趨緩是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性發展。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之下,各學科的交叉影響與融合是必然的趨勢,自然學科的先進技術為社會科學的發展創造了更優越的物質條件,同時各社會科學的不斷演進,理論知識的不斷豐富也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廣博的理論支持。這種融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會計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會計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與自然科學地融合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表現為與以計算機科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的融合。計算機科學已經成為無論是會計學的理論工作者抑或是實際操作者所必須學習并接受的一門自然科學,由此便產生了適合于特定人群的《計算機會計學》。其次,會計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相互融合。會計學不僅與社會學科以外的科學相互融合,在內部,也在相互影響。例如會計學與社會科學中的哲學、倫理學相融合,形成了《會計倫理學》、《會計哲學》。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也在不斷進步,人類社會里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與發展,各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趨勢早已不再新鮮。作為生存在社會環境之下的會計學,自然也是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趨勢的影響。對于會計學與其他學的交叉融合,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絕不是簡單學科的重復疊加,而是在吸收各自精華基礎上的深度融合發展。

結語: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也必定會帶來會計學的不斷演進發展。會計學作為與國家的各項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學科,我們在接受外來挑戰的同時,也應該勇于抓住機遇,不斷吸收先進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經驗,實現會計學橫向的擴張和縱向的深入,以此來實現我國會計學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下载|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品爱网| 精品裸体舞av| 强行征服邻居人妻hd高清| 丝袜 中出 制服 人妻 美腿|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色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高潮| 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 中国少妇×xxxx性裸交| 不卡无码人妻一区三区音频|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 黄频视频大全免费的国产| 男人女人午夜视频免费|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日本熟妇美熟bbw|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台湾佬娱乐中文22vvvv| 华人少妇被黑人粗大的猛烈进| 男女猛烈拍拍拍无挡视频 | 亚洲成av人片无码天堂下载 |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va无码免费|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韩国| 人妻天天爽夜夜爽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av日韩av女同同性|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在厨房被c到高潮a毛片奶水|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看| 一本色道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人久久人人人人爽|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免费的网站|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