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10:34: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會計畢業生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會計人才; 培養; 實踐教學; 模擬實驗;碩士論文
會計是一門務實性的學科,會計工作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會計人員不僅需要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根據本人的調研及自身經歷,談談如何培養具備會計工作能力的學生。
一、實行專業課程教材改革
對于初學會計的學生,會計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傳統的會計教材主要偏重于理論上的闡述,較少顧及具體的實務操作,條文性解釋多,直觀性圖表少,學生很難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識與技能。《會計學原理》(有的學校使用《基礎會計》)是財會專業基礎學科,會計工作最基本的技能如會計憑證的編制、審核、傳遞與保管,賬簿的設置、登記、對賬與結賬等是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但該課程理論性較強,初學者不易理解,所以最好結合具有操作性較強的教材(如《會計操作實務》)進行教學。如在《會計學原理》會計憑證——原始憑證填制的章節中,只是條文性地列出填制原始憑證應該注意四點要求,即內容必須真實,數字必須準確,填制必須及時,手續必須完備,但是沒有介紹應該具體如何填制原始憑證。而《會計操作實務》除了介紹上面的要求外,還詳細介紹了原始憑證的填寫規范,如書寫使用的墨水、標準數碼的填寫、漢字大寫金額的書寫、支票日期的規范填寫;介紹了紅字發票的使用、原始憑證的分割、原始憑證遺失處理等,這些都是會計日常工作常常碰到的情況。如果學生僅僅學習《會計學原理》,而不結合《會計操作實務》,往往還不會規范填寫支票日期,不懂規范書寫憑證漢字大寫金額,甚至出現象$50.00元這樣的低級書寫錯誤。學生通過結合學習,對原始憑證的填制就能心中有數,上崗后就能很快達到工作要求。
因此,不管是中專、大專還是注重會計理論培養的本科教育,不管是會計專業還是注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財務管理專業,都要注意會計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對于會計實務教材的選擇,都要注意貼近實際。因為用人單位一般都會把剛畢業的學生放在會計最基層的崗位,如出納崗位、會計核算崗位,而不會放在財務管理、會計主管崗位。所以會計專業課程教材改革應該以培養具有會計理論又具有較強實際應用能力的學生為基本要求。
二、實行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
我國加入wto后,市場競爭更加劇烈,市場要求企業提供更加規范、具有可比性與參考作用的會計信息。會計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管理工作,在提供決策信息、引導投資方向、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企業需要綜合素質更高的會計人才。這就要求會計人員應該掌握我國會計法律法規,掌握市場競爭的“游戲規則”,學校應該增加會計法律法規的課程。增加會計法律法規的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一)《會計法》。《會計法》是我國會計法律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法律,是調整我國經濟生活中會計關系的法律。《會計法》對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等方面進行規范。會計人員應當熟悉《會計法》的有關規定,依法履行職責,依法維護職權。《會計法》是制定其他會計法規的依據,也是指導會計工作的最高準則。學習《會計法》,對于會計人員制定本單位的財務管理制度、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度等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會計基礎工作是否扎實有序,直接影響會計工作水平和會計信息質量。《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在遵循《會計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和各項要求的基礎上,對會計基礎工作方面的內容進行了具體規范,如會計機構設置和會計人員配備,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會計工作交接,會計核算一般要求,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報告、會計監督等。尤其針對會計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最容易出現不規范的地方如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等,作出了詳細而具體的規定。有些剛畢業的學生不會規范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如對原始憑證進行涂改、挖補;用“白條”充當原始憑證;對需要結計本年累計發生額的明細賬戶沒有結計累計數額;年終結賬對有余額的賬戶,將余額再記入本年賬戶的借方或者貸方等。因此,會計人員應當掌握有關會計基礎規范知識,規范地進行賬務處理,提供具有可比性的會計信息。
(三)《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單位為了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財政部針對當前一些單位內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問題,頒布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對采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貨幣資金、工程項目、對外投資、成本費用、籌資、擔保、實物資產等環節或項目進行具體規范。內部會計控制強調的是辦理各項經濟業務時要經過授權批準,進行崗位分工與復查核對,建立標準化(一般包括授權、主辦、核準、執行、記錄和復核六個步驟)業務處理程序。加強內部管理,以防疏忽、舞弊發生。一些畢業生對內部會計控制觀念淡薄,不了解內部控制措施,如不知道借款需要經過審批,支付款項需要經過審批、復核等控制措施,容易被不法之人利用,發生失職事件。
(四)《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目前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等專業的會計實務課程都是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編制的,是針對企業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而對事業單位的會計處理方法很少提及。目前我國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的會計處理方法有很大的區別。每年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進入事業單位就職,但不管是對進入事業單位還是進入企業單位的畢業生,了解事業單位的會計處理方法都十分必要。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沒有豐富會計實踐經驗的教師,難以培養出具有會計實務操作能力的學生。高等教育缺乏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廣東省教育廳制訂的《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中,鼓勵高校向社會招聘“兼任教師”,有條件的高校兼職教師可占教師總數四分之一。尤其鼓勵“高校、產業部門、科研機構”互聘專家教授任課講學、協作科研、聯合培養研究生。也鼓勵高校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這說明社會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和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一些學校的會計專業老師直接從大學畢業分配而來,理論水平較高,但從來沒有到會計崗位真正實踐過,對于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知之甚少,對于單據的填制、賬薄的登記、備查賬、卡片賬的設置及運用等實際知識缺乏;對于社會經濟案例的分析能力、經濟業務賬務處理知識比較膚淺。因此,學校應加強對會計實務課程老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對于《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會計實務課程,學校可以從企業聘請具有豐富的會計實踐經驗的會計師或高級會計師進行授課。
四、實行教學方式的改革
經過調查,絕大部分會計人員對我國會計教育有同感:學校里學的會計知識與實際工作之間呈斷層現象。這反映出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書本知識嚴重脫離實際。所以在會計教學中,要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樹立理論與實務并重的教學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加強實踐性教學。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系社會實踐,體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初學會計的學生來說,會計科目、會計分錄、會計憑證等的含義與應用,是十分抽象與難以理解的,因此要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耳聽是虛,眼見是實。”如在學習《會計學原理》會計憑證—記賬憑證時,教師可以出示收款憑證、付款憑證、轉賬憑證與通用憑證,使學生接觸實際,加深印象,還可以讓學生把案例分錄做在實際使用的記賬憑證上,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會計科目、會計分錄的認識,使學生掌握了記賬憑證填制技能。同樣,在學習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時,在介紹編制方法后,應當讓學生根據案例資料編制資產負債表,在計算固定資產合計數時,應以固定資產凈值而非固定資產原值計算(對于初學會計的學生來說,還是往往搞不清),否則資產負債表左右半表合計數不相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既加深學生對資產定義的理解,又使學生掌握了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技能。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加強會計模擬實驗教學。會計學科除了財務管理課程涉及比較復雜深奧的計算外,其他的都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計算,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往往會出錯,不是會計分錄做錯就是累加數字算錯。所以學生一定要自己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會計核算方法、賬務處理技巧。現在很多學校要求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由于學生的社會關系較簡單,加之會計資料涉及到單位的商業秘密,單位不愿意接受實習生,所以一些學生找不到實習單位。即使找到,由于單位避免出錯和泄漏商業秘密,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極少,使實習流于形式,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因此,學校應該加強會計模擬實驗教學以彌補實習缺乏的不足。會計模擬實驗通過創造一個模擬企業,使學生在這種模擬環境中,充當出納、會計、會計主管、稽核人員等,練習假幣識別、點鈔、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報表的編制以及審核簽字等。通過這樣的模擬實驗,學生對會計工作的全貌有了直觀的了解,既培養了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對會計基礎理論與會計工作內在聯系的認識。
論文 關鍵詞: 會計 專業 畢業生 外語能力 要求 問卷調查
論文摘要: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外語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但是現行的會計專業的雙語教學安排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應提高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改革現行教學模式,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外語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引言
我國加入wto后,國際資本不斷涌入,很多國內 企業 也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境外進行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投資。這就要求會計專業畢業生不但要掌握財務會計專業知識,還應具備一定的外語交流能力。
原有課程體系中的外語教學安排,即公共 英語 加會計專業英語的模式,已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要。2002年3月,通過對我校2001級學生按英語水平前50名和綜合成績前36名進行選拔,我校會計學專業組建了一個試點班,進行會計雙語教學的初步嘗試。[1]從2003年開始,我校對部分會計專業學生進行中外合作培養,至今已招生五屆。截止目前,中外合作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普通會計專業并無明顯區別,只是中外合作會計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采用 英文 原版教材進行雙語教學。這種教學安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按照現行課程安排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否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或者說,現行課程安排是否需要改進,以及如何改進,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2007屆中外合作會計專業畢業生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現在通過畢業生工作情況的調查反饋來對上述問題予以回答還為時尚早。但是,我們仍然認為,中外合作會計專業雙語教學已經進行了4年,有必要對照就業市場的需求,對現行教學安排作一個初步的評估,以便我們及時 總結 經驗,為進一步提高教學工作質量尋找新的突破口。因此,筆者設計了《會計專業畢業生外語能力需求結構》的調查問卷,于2007年暑假期間,走訪了36家位于馬鞍山市的外資企業,希望能了解外資企業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外語能力的要求。
二、調查總結
筆者對36份調查問卷運用簡單的統計方法進行了分析,現總結如下:
(一)近幾年來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外語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我校從1988年開始招收會計學專業本 科學 生,至今已有16屆畢業生。從以往反饋的信息來看,前些年,用人單位較少關注畢業生的外語水平。但近幾年來,情況有所不同,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時,就要求畢業生出具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證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接觸到的外文資料日益增多。筆者收回的調查問卷反映,歷調查的36家外資企業中,有20家企業曾與外商簽定過外文的合同文書,還有6家企業預期3年內將會有對外 經濟 業務;有19家企業在經營中接觸過外文商貿電函或招投標材料,有5家企業預期3年內將會接觸外文商貿電函或招投標材料;有22家企業涉及到外文財務資料,有7家企業預期3年內將會涉及到外文財務資料;還有1家企業以英語作為工作語言。22家在經營管理工作中涉及到外文財務資料的企業,所涉及的財務資料在具體內容上存在很大差異:有的是外文的交易憑證和結算單據,有的是會計帳表,有的以境外母公司的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為主,還有的是財務預、決算材料等。
(二)加強會計專業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教育 部2001年頒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oo1]4號)指出:“在進行雙語教學時,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所需要的 金融 、 法律 等專業,要先行一步。”我們知道, 現代 金融的核心是把分散的儲蓄變為投資。投資者購買證券的前提條件是能通過閱讀證券發行方的財務報告,評估投資的安全性及獲利能力。會計工作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幫助解決資本需求者(企業)和資本供給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會計因此被認為是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是信息溝通的手段。實際上,只有突破不同語種之間的障礙,會計才會真正成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雙語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外語交流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國際會計慣例,開擴他們的專業視野,提高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據調查發現,當用人單位被問及“如果需要具備良好外語能力的會計人員,貴公司的選擇渠道是什么”時,36家被調查的外資企業中,有25家企業的回答是“錄用具備專業外語能力的會計專業畢業生”;有7家企業的回答是“遴選內部財務人員進行外語能力培訓”;只有4家企業的回答是“從外部招聘有工作經驗且具備良好外語能力的會計人才”。原因不難理解,當企業需要具備良好外語能力的會計人員時,從內部遴選人員進行培訓,會受到現有會計人員自身條件的制約,選擇范圍十分有限。如果從外部招聘有工作經驗且具備良好外語能力的會計人才,企業將不得不支付高昂的人力成本。因此,招聘具備專業外語能力的會計專業畢業生 自然 成為用人單位的理性選擇。此外,當我們進一步問及“如果貴公司的選擇渠道是錄用具備專業外語能力的會計專業畢業生,貴公司愿意支付明顯高于一般會計專業畢業生薪酬水平的工資嗎?”25家企業中有14家企業表示愿意支付超過一般會計專業畢業生薪酬水平50的工資;有8家企業表示愿意支付超過一般會計專業畢業生薪酬水平一倍的工資;只有3家企業表示不愿意支付超過一般會計專業畢業生薪酬水平的工資。可見,加強會計專業學生的外語能力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現行的雙語教學安排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國內高校開展的 會計 專業雙語教學,基本上可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完全的雙語教學,即全部專業課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任課教師采用 英文 講解和板書(或課件),要求學生以英文提交作業和以英文命題 考試 ;還有一種是不完全的雙語教學模式,即主要專業課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任課教師采用中文講解和板書(或課件),作業和考試采用中文或英文。受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除少數名校外,大多數高校的會計雙語教學采用的是后一種模式,我校也不例外。但是.按照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所調查的36家外資 企業 中,有8家企業希望所招聘的會計專業畢業生能夠進行一般的口頭外語交流,有13家企業要求畢業生能夠用英文書寫商貿信函和管理文書,有22家企業要求畢業生能夠獨立進行財務資料的英漢互譯。由于任課教師采用中文進行課堂講授,學生的口語能力難以通過雙語教學得到提高。此外,盡管我們主要專業課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作業和考試也采用英文,但專業課程的外文原版教材幾乎都來自美國高校的教學體系,是以美國的商業背景和會計體系運行環境為基礎編寫的,很多內容與
摘要:本文從實證角度出發,對X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會計專業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利用IBMSPSSStatistics22軟件通過交叉列聯表分析研究了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個體層面相關因素對其進入會計相關崗位對口就業的影響。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對口就業;會計專業;交叉列聯表
國家通過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希望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合適的對口的崗位上服務于國家整體建設。另一方面,高職學生也更希望能學以致用,能用學校學到的知識技能去直接謀生,而對口就業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積極性。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找出影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進入會計相關崗位對口就業的因素,并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對策建議,可以進一步促進高職會計畢業生的對口就業,也可以為在校生提供專業學習及就業準備的努力方向。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會計專業高職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并用IBMSPSSStatistics22軟件進行交叉列聯表分析,以期找出影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進入會計相關崗位對口就業的顯著因素,并以此為基礎得出研究結論,提出促進會計專業高職畢業生在會計相關崗位對口就業的相關建議和措施。
二、本文中高職畢業生的界定
本文所涉的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是指已經畢業的全日制高職(普通專科)學生,即通過普通高考進入大學學習的統招專科畢業生。
三、調查問卷
1.調查問卷指標設計。本文將性別、戶籍、黨員、專業成績排名、獎學金、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初級會計職稱證書、父親學歷、母親學歷、家庭年均收入、汽車、駕照、校內實踐、校外實踐、期望工資這些指標作為待考察的影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因素,而是否進入會計相關崗位對口就業作為因變量。2.信度效度檢驗。本文所用的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調查問卷整體的克朗巴哈α系數值為0.752,說明本研究的問卷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本文所用的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各影響因素的KMO值為0.716,表示效果較好。綜上所述,本文中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較好。
四、調查樣本及調查實施
1.調查樣本的選取。本次調查的抽樣樣本為X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問卷的發放主要是由X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E-mail給學生,因此問卷填寫的真實性較強。2.樣本分析。本次調查問卷一共發出了150份,回收問卷數量為129份,回收率為86%,其中有效問卷數量為118份,有效率為91.5%。3.數據整理。在回收的有效問卷里,參與調查的118人中,愿意從事會計相關工作的有104人,不愿意從事會計相關工作的有14人。鑒于本次研究目的是找出影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影響因素,因此將不愿意從事會計相關工作的14份樣本剔除。以下所涉及的相關統計均是針對愿意從事會計工作的104人進行分析。下文指的調查對象及樣本均是指此104人。將問卷中每個指標的不同選項用相對應的阿拉伯數字代替,按照實際的填寫情況輸入SPSS軟件生成數據文件,并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IBMSPSSStatistics22進行交叉列聯表分析。
五、不同影響因素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進入會計相關崗位對口就業的影響
對于不同的影響因素指標,在IBMSPSSStatistics22軟件中用交叉列聯表對其進行分析,結果整理如下表。
六、研究結論
經過以上分析,得出性別、戶籍、黨員、專業成績排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父母學歷、駕照、期望工資因素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進入會計相關崗位對口就業有顯著影響。女性、城鎮戶籍、是黨員、專業成績排名靠前、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父母學歷較高、有駕照、期望工資適中(3000-4000元)都會更有利于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進入會計相關崗位對口就業。
七、對策建議
在這些因素中有一些無法改變的客觀現實,如性別、戶籍、父母學歷等,但這些只是部分影響因素,可以通過改變能夠改變的因素來促進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進入會計相關崗位對口就業。1.珍惜校園學習時光,夯實專業基礎。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本來就薄弱,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中學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我約束力,進入大學這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后自我約束力進一步下降。而通過前述分析我們知道,高職會計專業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成績會對對口就業產生有利的影響。因此,自進入大學學習起,學生們就要敦促自己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增強專業能力。高職學生一般是三年學制,一定要珍惜這本來就短暫的校園時光,在課堂上端正學習態度,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在課下多了解行業動態,多進圖書館,多參加職業技能比賽。在校園內就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不僅可以給自己畢業時的擇業帶來優勢,還可以在將來進入社會踏上工作崗位后不斷穩步提升自己。2.努力學習,拿到職業資格證書。雖然陜西省目前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工作正在停滯狀態中,但不管將來大政策如何變化,或改由省級組織,或有其他入門證書來替代它,都沒必要感到迷茫。在完成日常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更多地拿出時間來積極備考,至少在畢業前拿到職業資格證書,為自己畢業時的擇業增加優勢。另外,校方也可以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對涉及考證的課程予以學時上的放寬和教學條件方面的配合,全力保障學生的考證學習。3.多拓展綜合能力素質,向黨組織靠攏。學生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水平,實現各方面的全面提升,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即使沒能入黨,通過入黨的努力過程,也可以幫助自己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在就業時發揮優勢。4.在校期間取得駕照。基于高職學生就業的特殊性,擁有駕照無疑使他們在就業時多了一項優勢。大學生活課余時間較多,駕照考取的時間跨度也不長,有的高職院校如X職業技術學院還有自己的校園內的駕校,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便利地進行駕駛學習和駕考,為自己將來就業時增加一項重要的籌碼。5.盡早開始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規劃方面,學生要盡早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很多高職會計學生對社會現實和專業職業發展不太了解,對未來存在太多朦朧的過于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就業目標也不甚明確。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學生結合自身實際,了解職業發展和前景,了解個人就業優劣勢。因此高職會計學生需要先分析自身特點,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為其做準備,利用在校期間不斷完善職業發展需要能力,才能在將來的就業競爭中有優勢。這方面,除了學生自己的努力,還需要校方為學生提供條件和指導,如安排職業規劃課程,請業內專業人士開展職業規劃講座,舉辦職業規劃互動活動等,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加專業的職業規劃咨詢。擇業觀方面,從學生角度: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尤其是高職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教育總體上早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絕大部分學生終將成為許許多多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在就業過程中,既不要拔高期望值,也不要過于悲觀,在現實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意識到就業的嚴峻形勢,給自己做好較準確的職業定位。從家長角度:高職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也需要學生家長的理解、配合與幫助。高職學生絕大部分都是本地或周邊縣市的省內人,與很多跨省上學的本科生不同,他們在上學期間與家和家長的聯系更加緊密,經常在節假日回家。很多高職學生本身并不愛學習或沒有學習自律性,家長要注意經常溝通,鼓勵學生寒暑假到企業實習,及時做好職業定位,使其擺脫渾渾噩噩狀態,盡早培養相關就業能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作者:白俊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
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現狀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現階段,高職院校的確已認識到社會對會計類畢業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迫切需求,因而在制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融入了實踐技能的培養,但往往忽略了畢業生具有誠信、敬業的良好職業素質,熟悉國家經濟法規,系統掌握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專業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崗位要求尚有一些差距。
2、會計專業教材建設,不能與時俱進,專業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結構不合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財會領域新業務層出不窮,與財會相關的政策法規也在不斷更新,企業會計準則力求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會計法規的經常修訂和,導致會計專業教材建設,遠遠滯后與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展,造成會計專業學生理論水平不高,不能滿足經濟建設對會計理論指導和會計實踐的需要。而且,當前所設定的教學內容雖條目清晰,但系統性差,與實踐應用的聯系不緊密。這樣的課程體系僅能使學生掌握基礎的財會理論,但難以將所學知識整合一套完整的體系,以致實際應用中無從下手,應用效果不佳。
3、加強會計專業實踐性環節。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會計模擬實訓往往只安排四周時間,而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一般安排在暑期進行,甚至沒有教師指導;在這些有限的實習中,要達到對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就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比較困難的,這樣培養出的會計人員只能從書本到賬本,缺乏職業判斷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就業面窄,無法就業。
4、師資力量薄弱。近十多年來企業會計準則經歷了三次變革,每次變革都帶來會計理論、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教學內容的改革,由此推動會計學科的不斷向前發展;同時也對會計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現有的擔任會計教學的師資中,接受過正規新會計準則學習的還不多,要在短時間內全面理解掌握并傳授給學生,并非易事,這也無形中給會計專業的學生掌握最前沿的會計核算方法帶來困難,同時也給他們帶來就業的矛盾和壓力。
二、提高會計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
1、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教學過程管理。高職會計專業應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手段,并注重規范課程考核,提高會計專業人才的內涵和質量,重視教學過程管理,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與職業道德教育。
2、進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努力實踐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教育應根據社會需要,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參照職業要求,校企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這方面我院會計專業進行了很好的嘗試并獲取了許多經驗。
3、加強專業崗位證書與等級證書的考前輔導和學歷教育。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在就業前,一般都能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但對用人單位的需求調查看來,一些單位對在校期間具有工作經驗、取得助理會計師或會計師資格的畢業生很是青睞,同樣專業資格學歷高者更受歡迎。所以,高職會計專業在教學中還應進一步提升專業證書考試的考前輔導水平,鼓勵學生參加更高級別的專業證書考試和學歷考試。
4、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加強學生就業與創業方面的指導。許多畢業生對自身評價定位過高;社會經驗與溝通能力缺乏;自信心不足;應聘時簡歷所提供的畢業生信息及應聘現場傳達給用人單位的個人信息因就業知識缺乏導致第一印象差等,另外有部分畢業生不懂創業知識,不了解國家政策,無法成功創業。因此,在校期間學生應接受就業與創業方面的培訓和學習,并通過舉辦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鍛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樹立他們正確的擇業、就業觀,端正就業態度,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
作者:楊萍單位:武漢商貿職業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
【摘要】一直以來,在我國高校教育中,都把“審計”作為“大會計”概念框架下的一個分支來對待,審計專業的發展也因此走了很多彎路,甚至一度停止。隨著社會對審計認識的轉變,審計專業的發展步入新的階段。為了更好地了解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審計工作崗位的情況,筆者通過借鑒相關研究成果以及實施問卷調查等方式,對目前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審計工作崗位的現狀做出總結和分析,以期為促進高校審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會計專業 審計工作 調查研究 課程設置
近年來,審計在人們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進入經濟新常態的發展時期,為了緊跟會計電算化的步伐,廣大審計工作人員以及相關學者,進一步加深了對審計相關制度理論的研究,繼而推動了審計方法與技術體系的不斷更新和進步。而全國各大高校,不僅是審計學術理論的發源地,更是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審計人才的重任。因此,了解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審計工作崗位的狀況,并對這種狀況進行比較深度地剖析,可以為我國未來審計學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建設提供一定的實證支撐。
一、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審計工作崗位的實證調查與分析
為了解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審計工作崗位的現狀,筆者對浙江省2所高校共計238名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展開了詳細地實證調查,其中主要是采取問卷調查和電話采訪兩種形式。其中,一共發放問卷207份,回收192份,有效問卷174份。通過嚴謹的數據統計和分析,調查結果如以下各表所示:
(一)畢業生就業情況
(二)職業期望
(三)工作崗位分布
(四)企業規模
(五)企業類型
(六)單位性質
根據上述實證調查結果,我們雖然不能得出比較確定性的結論,但至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如下兩個問題:首先,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說,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總體較高,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與財務出納類的就業崗位相比,審計工作崗位的擇業率相對較低。這說明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工作選擇基本上都比較傾向于財務管理方向,而對審計工作崗位的興趣則不是太大;其次,上述統計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盡管我國對高級應用型審計人才存在著非常迫切的需求,但我國高校所培養出來的合格審計人才的總體供量卻呈現出明顯的不足。
二、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審計工作崗位現狀的原因分析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對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審計工作崗位的狀況進行了實證調查和分析,并指出了其現如今所主要存在的兩個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三個:
(一)審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導致審計人才缺乏
高校作為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有義務為審計系統輸送各種類型的、高素質的審計人才。根據現階段市場對審計人才的目標需求,合格審計人才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進行評估:一方面,審計人才總體的合格性,即審計人才的總體數量要滿足不同審計主體的人才需求。換而言之,就是高校培養的審計人才既要滿足政府審計、內部審計以及社會審計三大審計主體的不同需要,也要M足各個重要行業的特定需要;另一方面,審計人才個體的合格性,即審計人才的知識和能力必須滿足經濟管理活動有效性審計的復合性要求,都必須掌握專業的審計知識和能力。從當前的狀況來看,我國高校審計人才培養模式顯然難以滿足上述要求,這折射出了現行高校培養模式的弱點。因此,筆者抽取了全國5所高校作為樣本進行分析,根據各大高校對會計、審計專業主干課程的設置,對高校培養的審計人才總體結構進行了分析,如下表所示:
5所高校審計專業(方向)專業主要課程設置一覽表
從上述圖表中,我們可以得知,我國高校審計人才培養的總體結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審計人才培養結構比較單一,一些高校基本沒有審計學專業課程,缺乏對政府審計、內部審計、行政事業審計以及金融保險審計和工程投資審計等審計門類人才的專門培養;第二,高校一般將審計置于“大會計”框架之下,審計人才的培養以會計學專業為背景,這必然會導致審計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受到會計專業理論、思想以及技能的影響和限制,難以培養出兼具審計知識和能力的復合性人才。總的來說,我國高校現行的審計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高素質的復合型審計人才缺失。
(二)學歷教育難以滿足審計工作崗位的能力需求
首先,自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時期,社會對審計專業人才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同審計類型對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和素質的要求不同。以政府審計為例,其審計人員應當具備專業品質、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其中,專業品質包括客觀公正、廉潔自律、責任意識、職業謹慎和保密守法等,專業技能包括智力能力、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技術能力等,專業知識包括會計審計知識、財政金融知識、政策法規知識等。而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各個方面的素質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可能根本無法勝任專業度要求極高的審計工作。
其次,近些年,盡管有些高校開展了審計專業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但總體看來,培養審計專業的高校規模仍然較小。此外,很多高校本科專業的設置都是由高校自主把控,審計教育內容五花八門,陳舊落后,要么是過于抽象,過于理論化,讓學生難以理解;要么是照搬國外理論,與我國實際的審計現實脫節等。這些現象致使審計專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滯后,在這樣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審計人才根本不能滿足審計工作崗位的能力需求。
(三)審計事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不高
盡管近幾年我國審計事業日益發展,但是同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尤其是審計事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比較低,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關于審計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其中,國家審計雖有相關法律對其進行系統的規定,但其在性質上隸屬于行政機關,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有待考量;而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則是缺少法律層面的支持。第二,由于審計工作缺乏專門的立法保障,直接導致在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無法統一推進審計教育工作,在實踐中,除了國家審計機關會對從事審計職業的人員外開展培訓外,其他機構、單位或企業,對審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缺乏積極性。因此,審計事業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低下導致高校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方向時甚少考慮從事審計工作。
(四)審計工作崗位供給量較少
縱觀我國各大高校,無論是本科院校亦或是高等職業院校幾乎都設有會計專業,每年都有大量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需要就業。目前已經發展為初級會計人才已人滿為患,高級財務人才卻重金難尋,市場供求呈現出嚴重的不平衡態勢。而對于審計來說,其崗位供給量本來就比一般的財務出納少,能力要求也比一般的財務類崗位高。以對財會人員需求量較大的企業為例,筆者根據統計分析浙江省幾家中小企業提供的數據得出,2016年上半年,這幾家企業提供的三類主要財務類崗位比重如下:會計核算占比45%,財務管理占比32%,內部審計僅占23%。因此,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很多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不得不選擇要求較低,選擇性比較多的一般財會類崗位。
三、改善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審計工作崗位狀況的對策
根據實證調查結果可知,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審計工作崗位的情況并不樂觀,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盡管其原因是多方位的,但要想真正地區解決問題,還需要學生、學校以及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學生:提升自我以適應社會需求
首先,認清自我,做好定位。高校畢業生要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優缺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理性的選擇工作崗位,在面臨來自各方的就業壓力時,要學會自我調節,避免盲目任性;其次,在校期間應當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增強社會實踐,增加就業籌碼,審計崗位之所以受人矚目就是因為其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專業性,其知識體系并非一成不變,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樹立學習進取的意識和態度,更要多參與社會實踐,去企業公司實習,近距離接觸審計工作,促使自身能力不斷提升。
(二)學校:適時調整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更需要高素質的會計人才。顯然,高校畢業生的經驗及能力暫時還不能達到企業的要求,但是他們已經接受過系統的理論培訓,再加上高校一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會計實務操作能力以及在會計電算化環境下會計業務的處理能力和報告能力,這對于大學生就業本身就是一種天然優勢。因此,筆者認為,高校大學生的培養目標應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備會計師學識水平的,能從事會計實務、會計研究的,并且兼具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及務實精神的復合型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針對審計職能的多元性,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要兼顧不同的審計業務類型。審計專業主干課程的設置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審計專業知識、審計工具,引導學生樹立審計基本思路,以擴大審計專業的適應性。同時,專業課程的設置要結合社會對審計功能的需求,最好將其分為四大模塊,即審計業務模塊、管理審計模塊、稅務業務模塊、咨詢業務模塊,每一大模塊應當設立若干門核心課程。其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
第二,開設審計特色課程。事實上,針對不同行業審計業務的不同特征,各大高校只要能找準定位,有針對性的開設相關課程,就能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開設有特色、有側重點的專業課程。如南京審計學院的工程管理專業,該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由于其推行的“工程管理+審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許多工程管理類的課程可供審計學生選修,從而成為該校的特色專業,該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極其具有優勢,備受企業青睞。
第三,增設審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審計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從業人員有較高的道德素質要求,鑒于此,學校應當增加審計職業道德、職業操守等相關課程。具體說來,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應當涵蓋兩個個方面:一是審計專業知識,這一內容可以與其他專業課程融會貫通;二是審計專業品質,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規范以及與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教育應當為其核心課程,通過這些課程,培養學生的獨立原則、客觀公正原則等,引導學生樹立廉潔自律、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感,為審計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社會: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
盡管當前會計專業畢業生面臨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但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量卻只增不減。為了促使學校能夠培養出更高素質的會計審計人才,社會上的各類企業以及機構也應當承擔一份職責。比如,它們可以與高校合作建立學生實習基地,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主題,同時聯合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及地方審計機構等,吸納高校的審計專業學生進行頂崗實習,讓廣大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審計崗位的工作內容及流程,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獨立分析能力以及隨機應變能力,繼而達到培養多元化審計人才的目的。
作者簡介:俞靜(1982-),浙江杭州人,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隨著會計工作環境的變化、會計人才就業競爭的加劇,會計教育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而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從畢業生角度開展調研分析,采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克利蘭開發的行為事件訪談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通過對會計專業往屆畢業生的面對面訪談,了解其過往幾年實際工作中正反面的工作事例,用專業技術分析總結出會計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會計專業學生建立有效的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會計專業 綜合素質模型 知識 技能 職業素養
如果把畢業生看做院校輸出的產品,其商品化后面的細分市場就是數量眾多的中小微型企業,要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就必須清楚地了解該細分市場的需求,只有真正把握住市場需求,圍繞需求去開展人才培養,我們的產品才具有市場生命力。
本文重點從員工(即畢業生)角度展開。課題組利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克里蘭創建的能力素質模型理論,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法,選取會計專業績優畢業生和績差畢業生進行了調研,收集有效數據,并以此為基礎對會計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素質進行分析。
一、會計專業畢業生素質現狀
在素質模型中,識別素質和能力應該從三個層面進行。知識:即包括從事某一職業領域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專業信息;技能/能力:指掌握和運用某項專業知識完成具體工作的技術;職業素養:指從事具體工作所應具備的深層次意識和習慣,它是決定個人職業潛能的重要指標,即冰山素質模型中水面之下的部分。
從本次受訪的畢業生實際陳述的其現實工作中的情況,提煉出影響其實際工作表現或業績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三個層面的現狀如下。
1.知識層面
在知識層面,受訪學生基本掌握了會計學原理、會計電算化、企業會計核算與賬務處理等財務知識,但成本核算、納稅實務、財務管理等知識的掌握比較欠缺。
知識的教學比較局限于財務專業領域,這當然是可以起到集中資源、集中精力重點學習好專業知識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對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知識的了解,導致學生在就業后理解企業業務的進度比較緩慢,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適應性。
2.技能/能力層面
在技能/能力層面,受訪學生在陳述自己做得成功和失敗的案例時,對于影響其工作成效的技能/能力的表述多集中在: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知識轉化能力、關注細節的能力等方面。
受訪學生相關真實語言表述節選見表1。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影響學生就業后工作成效的關鍵能力都是做為財會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最基礎的技能和能力。
3.職業素養層面
在職業素養層面,受訪學生對于影響其工作業績的主要素質表述集中在:責任心、主動性、成就動機。
受訪學生相應的真實語言表述節選見表2。
對于從事基礎會計工作的技工院校畢業生而言,責任心、主動性、成就動機成為影響其工作成效的主要職業素養。其中尤其以成就動機的影響最為明顯,而在素質模型三個層面的能力素質中,職業素養是最難培養和訓練的。
二、適應市場需求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模型
綜合本次調研的結果,結合企業管理中對財務人員素質模型的研究和運用結果,我們對適應市場需求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模型做如下總結。
1.知識層面
掌握基本的財務知識、稅務知識和企業管理知識。
2.技能/能力層面
(1)財務核算、稅務處理能力
①定義:收集企業財務信息并進行歸納整理,準確、及時地編制各類憑證和報表、計算并上繳應納稅款,完整反映企業經營實際績效的能力。
②需要達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獨立進行會計核算及稅務處理,并確保正確性、及時性、合法性。
b.優秀水平:能夠根據業務類型選擇正確的會計核算原則和處理方法;能夠審核他人的財稅業務處理,準確判斷正誤;能夠根據業務類型進行納稅籌劃、幫助企業合理避稅。
(2)學習及知識的轉化能力
①定義: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理解專業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將其轉化成實際操作步驟的能力。
②需要達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根據各類交易的要求,正確分解并形成財務核算的具體操作流程。
b.優秀水平:能積極主動了解專業領域形成的新知識、新技能并運用到實際工作。
(3)溝通協調能力
①定義: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意圖,與他人達成共識,并能以合適的形式(書面、口頭或其他)正確表達出來的能力。
②需要達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正確、清晰表達自己的意圖,掌握與他人的交流重點,能對可能影響達成一致的因素有準確的預判。
b.優秀水平:交流中能根據目標有意識地引導對方達成共識,對產生的矛盾能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的方案。
(4)關注細節的能力
①定義:了解實際工作中各個細節的具體工作,準確掌握各個細節的工作方法和內容,最大限度控制錯誤產生的能力。
②需要達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夠細致地檢查憑證、賬簿、報表等,數據準確率不低于99%;對他人提交的數據資料的細節性問題能準確判別。
b.優秀水平:能有意識地從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系統性工作的建立方面去思考減少細節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5)自我激勵能力。①定義:指在沒有任何外界獎勵和處罰的情況下,能自行設定工作目標并努力去實現的能力。
②需要達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在沒有外界激勵因素存在的情況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工作,仍能保質保量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標。
b.優秀水平:在沒有外界激勵因素存在的情況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能自行設定工作目標并排除干擾去實現。
(注:優秀水平是在合格水平基礎上的能力提升,是在滿足合格水平之后的進一步的培養目標。)
上述能力只是列舉了與學生工作業績關聯度相對比較高的幾種核心能力,也是幾種需要重點培養和加強的能力。當然,要取得好的成績,是需要多種能力綜合發揮作用的。
3.職業素養層面
(1)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一個人內心追求卓越的一種心理內驅力。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對自我績效目標的高標準設定,以及采用各種方法提高績效水平;
②愿意承擔更多職責,將事情徹底完成;
③不斷積累各種成就,對完成工作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滿熱情,努力達到標準或客戶(包括內外部客戶)的期望等。
這種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其他職業素養的水平,直接影響其自身能力的發揮。
(2)責任心。責任心體現在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所承擔的職責和義務,是基于責任而形成的一種應該承擔、敢于承擔的意識。對于財務工作者,責任心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工作中,這種責任心體現在各個方面,比如:
①一種嚴謹務實、關注細節的工作態度;
②信守承諾,正確對待自己所犯錯誤的品質;
③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保證個人工作、行為符合規范等等。
對于剛步入社會的應屆畢業生來說,責任心的缺失必然直接導致其工作質量下降;假以時日,必然強化其“打工者”的心理暗示,從而加大其職業積累的難度。
(3)主動性。所謂主動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項活動的過程中,來源于自身并驅動自己去行動的動力的強度。積極主動的人會給人一種充滿激情的感覺,具備敢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品質。因此,主動性常常等同于超出工作需要或期望的某種努力。在具體工作中,主動性表現在:
①充分利用當前機遇,在尚未要求解決問題之前就積極了解問題,為將來解決問題提前做準備;
②對工作相關聯的甚至工作之外的問題進行思考;
③積極發起變革或是采取行動以提高效率,處理現有的或潛在的問題,滿足顧客(內外部)需求等。
(4)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種對自己的觀點、決定、能力的自我信仰。對于剛步入職場的畢業生,自信很大程度來源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技能的熟練運用程度。而在實際工作中,自信心體現為:
①偏愛或熱衷于向工作中的某些難題發出挑戰;
②積極尋求獨立,愿意以獨立的姿態開展工作,對專業工作認真負責;
③在主要問題上表現出豐富的專業知識,愿意以一種明晰、自信的方式挑戰他人的想法;
④在那些更有經驗、更有知識的人面前也能有效工作;
⑤能妥善處理批評意見,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把握重心控制局面。
三、小結
在教學現狀中,由于教育體系重視理論知識教育,在技能培養方面尚處于摸索期,一直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而對于職業素養,基本沒有涉及。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
從素質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個人要成為適應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必須是在知識、技能、職業素養三方面都要符合市場需求。
根據調查模型和會計教學經驗,提出技工學校會計專業“企業化”的教學模式,教學以企業為中心,把企業的工作環境應用于教學,將實際工作所需的理論知識與企業會計實踐相結合,單獨制定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構建以技能應用為核心的培養目標。“企業化”教學模式采用項目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即在項目教學的情況下以案例教學的形式教學,教學所使用的案例主要采用企業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將學生引入企業的工作環境之中。把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可以就關鍵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開展反復、針對性訓練和評價的立體的教學實踐體系,以確保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廣東省國防科技技師學院)
【摘要】我國大學會計教育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我國高等會計教育基本上是封閉的應試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忽視職業道德和誠信教育。針對此問題,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陜西省會計人才的專業素質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深入了解了會計畢業生的專業素質狀況,并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會計專業素質 會計專業畢業生 問卷調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會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勝任職業的會計人員,即培養會計人員所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近幾年來,我國大學會計教育取得顯著成績,但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陜西省會計畢業生的專業素質狀況進行了研究,以期能夠對陜西省大學會計教育的不足和為提升陜西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提供幫助和建議。
二、問卷設計及樣本描述
(一)調查問卷設計
此次調查問卷設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關于會計人員各專業素質重要性方面,二是關于對陜西省會計畢業生專業素質滿意度方面,三是對學校教育需要改進提出建議以及對學生自身提高專業素質提供建議方面。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文將調查對象分為四類:一是從事會計教學或學術研究的教師;二是實際會計工作人員,包括在企業、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等;三是公司高層管理者;四是會計專業大四學生。調查方法:紙質問卷和電子郵件問卷相結合。
(三)樣本描述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包括紙質問卷和電子郵件),剔除沒回和無效的,實際有效問卷384份,樣本數據如下:
按職業,會計教育或研究人員30人,會計實務人員212人,非會計專業管理人員52人,大四學生58人,其他32人。
按學歷,碩士及以上51人,本科234人,大專99人。
按從業時間,0年的58人,0-1年的69人,1-5年的114人,5年以上的143人。
三、調查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人員各專業素質分析
結果分析,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為職業道德素質、技能和職業判斷能力、知識;受訪者認為職業道德素質對于會計人員最重要,而知識最不重要。按評價結果看,受訪者對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均不太滿意;其中,對知識素質最滿意,而對職業判斷能力最不滿意。
(二)陜西省會計畢業生專業素質中存在的問題
1.會計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調查中顯示,對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不太滿意。會計人員知識陳舊、懶得學新知識,跟不上會計知識與技能的更替,導致業務處理的估計和處理出現錯誤,嚴重影響了會計的工作質量。有些會計人員缺乏認真負責的態度,使得企業往往賬實不符,出現問題;有的對參加繼續教育不夠積極,主動考取專業職稱和會計師證書的意識十分淡薄。
2.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不完善。目前,陜西省大學會計課程體系存在著一些問題:側重知識理論教育,輕視綜合素質教育和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課程設計中往往重視專業知識,如設置初級會計、中級會計、管理會計、稅法、審計等課程,而忽視對職業判斷能力、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課程中教師較少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幫助其進行職業判斷能力的提升,也較少插入具體案例進行實際分析。在實踐方面,學校學習與單位實習結合較少,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不強,直接影響了學生就業時的綜合素質。
3.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教學方法上,教師仍然以課堂講授書本知識為主,添加案例較少,與學生互動少,使得學生學習被動,知識變得抽象和枯燥,難以發掘其主動性。很多院校的會計實踐課很少或者沒有,導致學生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難以學以致用,與實踐相結合。這樣就造成了會計畢業生綜合能力較低,會計職業判斷能力不強,畢業從事會計崗位的職業素質自然就低了。
四、對于提升會計專業畢業生專業素質提出建議
(一)調整會計培養目標定位,制定好專業教學計劃
大學會計教育應該定位與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而不是單一的專業知識和強調應試教育。所以,在教學課程設置中,要強調綜合專業素質,包括專業知識、職業道德、社會關系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師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不是僅就科論科,而應把所學過的知識進行綜合與運用。因此,老師應該具有多方面專業知識與能力,不能總讓某些老師長時間帶某一門或幾門課程,應定期給老師換課,使其知識充分。老師應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具有誠信為本的職業道德,為他們將來步入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推進教學改革,加大實踐力度
在教學改革中,要合理安排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和課時分布,增加一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如會計實訓模擬、會計實操訓練、電算化操作、會計案例分析、畢業實習等;在實訓課程中,可以邀請校外的會計、稅務、審計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指導與講學,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增強業務水平。同時,行業或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應引入學校的課程中,使職業培訓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學生畢業時同時拿到學歷證書和專業技能證書,增強其社會競爭力。
(三)改進傳統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法結合運用
在會計教學方法上,必須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改變為啟發式和培養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分析、學生來講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授課過程中,要增加與會計職業判斷相關的內容,強調培養職業判斷意識的重要性,使學生慢慢養成職業判斷的思維習慣。
(四)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實習
學校應在學生大三或大四期間抽出時間安排其參加實踐學習。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實習單位或者學校選擇某一實習單位進行長期合作。學生到實習單位兼職會計相關崗位,可以使所學的專業知識得以運用,又增強了實踐能力。學校要把課程學習時間和實習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可以分開并各自集中在某些周進行,也可利用周末或長假時間安排實習。
(五)加強財會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
首先,各級部門和單位要重視繼續教育這項工作,將其作為人才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把繼續教育和企業的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合理安排時間對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切實幫助員工提高綜合素質。其次,會計人員應當主動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和掌握國家最新的財經法規及審計、稅務、會計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
作者簡介:李莎莎(1989-),女,漢族,河南安陽人,西安財經學院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
摘要:為了更好地提升我院會計類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筆者針對全院畢業生組織了一次調研活動,在調查中發現高職會計類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在對問題的原因進行闡釋后,重點針對高職院校的教學及畢業生培養方面提出了幾條合理化的建議,希望能促進高職院校的會計類畢業生的質量提升,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素質,并指導和規劃畢業生的職業選擇。
關鍵詞:高職會計類 畢業生 質量跟蹤 調研分析
一、引言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許多行業的繁榮,會計類的畢業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畢業生都能順利進入職場,許多畢業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挫折。因此高職院校開展會計類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跟蹤調查研究很有必要。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跟蹤調查能更好地將已經工作的學生與即將工作的學生聯系在一起,那些應聘工作的經驗是在校畢業生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同時,通過開展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能夠了解我院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就職現狀、擇業的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根據調查的結果可以更好地改進我院的會計教育教學和就業指導工作,有針對性地發揮教學計劃調整以及就業指導規劃的服務作用,也為滿足廣大畢業生的學習和擇業需求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次調研通過實地及網絡調查,在反映當前畢業生就業狀況的同時,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針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及畢業生的職業規劃管理提出了幾點措施和辦法。
二、調查過程概述
(一)調查目的。會計類畢業生是企業會計工作的主力軍,他們的就業情況和工作狀況將影響在校生的擇業判斷。為了更好地調查會計類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并為在校生的校園學習及以后的求職應聘提供經驗和信息,調查組對本校的畢業生進行了畢業質量跟蹤調研。同時也希望借助本次調查,分析并研究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狀況及學生在學習和職業選擇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更好地培育出符合社會及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會計類人才。
(二)調查對象。本次調查的對象為已經畢業3-5年的本校會計類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往屆畢業生,主要是2009屆、2010屆、2011屆的畢業生。
(三)調查方法與形式。此次調查采用的方法有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首先對與本次調查相關的各種網絡及圖書資料進行收集并整理。然后向本院會計類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他們對會計專業就業的一些認識和對在校生的建議。另外在進行問卷調查時,與被調查者聯系,并邀請他們接受本研究的采訪,他們的談話記錄也是對調查問卷及其他資料的有效補充。本次調查的形式以實地發放調查問卷為主,向校內畢業生發放問卷,對于工作的畢業生則通過網絡或者電話進行問卷的調查。
(四)調查內容。這次調查我們主要以工作的會計類畢業生為主,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畢業生求職經歷、企業對應聘者的要求及畢業生自身的素質調查。通過網絡、圖書資料和實地問卷調查,調查研究目前我院會計類畢業生的工作狀況、工作求職經歷和對在校生教育的一些觀點和建議,以便積累和掌握畢業生質量方面的資料,為畢業生的順利工作提供技術支持,為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提供理論借鑒。
三、調查結果
(一)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問題。本次調查的時間為一個月,期間共發放問卷216份,回收197份,回收率為91.2%。調查結束后我們利用統計分析軟件進行了資料的匯總與整理工作,通過資料的整理,我們對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進行了研究,并發現了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1.求職渠道增加,效果差別較大。在調查采訪會計類畢業生時,我們發現他們工作的獲取途徑各有不同。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是通過校園招聘獲得工作崗位的(52%),而有近三成的畢業生是通過求職網站的宣傳而找到工作的(29%)。可見目前半數多的在校學生擁有較好的校園招聘優勢,可以通過校園招聘獲得理想的工作。而一部分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獲得工作機會,開辟了工作的新途徑,增加了就業的幾率。同時也有7%的學生選擇到校外的人才市場尋找自己心儀的工作,另有12%的學生擁有較強的人脈關系,可以依靠親戚和朋友取得工作的機會。
2.就業扎堆城市私有企業,工作滿意度尚可。在調查中,當詢問畢業生的工作地點時,大多數人選擇留在地級市(85人)或者一線城市(79人)工作。因為地級市或者一線城市具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廣的才華施展空間以及更為豐富的生活選擇。廣東地區經濟發達,發展機遇多,對于年輕人很有吸引力。而少數學生依然選擇回到自己家鄉的縣城(25人)或者農村(8人)工作,在這些地區雖然工作機會不多,但工作生活壓力小,并且離父母較近,便于照顧父母。
另外根據我們的調查,64%的被調查者所在企業屬于私有企業,另有21%的人在國有企業工作。可見當前私有企業較多,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而私有企業也是會計類畢業生鍛煉自己獲得人生價值的重要場所。而國有企業人員接近飽和,一般不需要大批量的畢業生。此外,尚有8%的畢業生在政府部門供職,7%的人在外資企業工作,這些企業人員需求量相對較少,且要求也較高。
3.工資水平尚可,但職業潛力大、前景好。除了少數人的工資不足2 000元(5人)和高于4 000元(19人)以外,多數會計類畢業生的工資處在2 000-3 000元(47人)、3 000-4 000元(126人)之間,工資水平尚可,可以滿足工作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在調查中,83%的被調查者對會計專業的期望較高,認為目前會計就業前景較好,該職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可見多數人對工作生活還是持較為樂觀的態度,可以為他們的工作提供足夠的動力。
4.個人定位不當,社會經驗缺乏。通過本次對畢業生的調查發現,他們在工作求職時,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和麻煩。在197名被調查者當中有79人認為自己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致使自己不能從容地應對畢業和工作。有63人對自己的個人定位不當,認為大學生需要一份體面且待遇高的工作,這無形之中增大了自己的就業困難。部分人則認為自己的就業信息少(18人)、社會關系不足(25人)以及自己的專業與企業的崗位不對口(12人),導致難以就業。
5.會計畢業生素質仍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擁有出色的綜合素質是畢業生成功勝任工作崗位的基礎,但是目前教育模式培養的會計類畢業生與企業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據調查,53%的企業注重畢業生會計專業的實踐動手能力。因為畢業生動手能力弱將導致企業不得不另行開展培訓,增加了成本。另外企業對團隊意識的要求也較高(21%),因為目前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任何的單打獨斗都無法站穩腳跟,只有互相團結協作,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發展。道德品質是一個人能否盡心為企業貢獻的內在力量,企業也格外重視(11%)。而一定的外語能力(8%)和專業知識(7%)也是企業對應聘者的基本要求。
(二)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
1.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仍然側重基礎理論的教學,而忽視了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課程。高職院校的社會職責就是為社會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而沒有實踐動手能力的畢業生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學校管理者要重視會計的實踐教學,開展案例教學與實際財務操作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會計財務處理能力,從而為以后的社會就職增添足夠的砝碼。
2.學校就業指導存在一系列問題。學校的就業指導是畢業生開展求職工作的重要程序,是指導學生順利就業的關鍵步驟。但是本次調查中發現,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存在一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就業。被調查者中,87人認為本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主要是學校的責任,學校的不重視直接限制了學生的順利就業。另外一些人(41人)認為校方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足,無法給予畢業生實質性的幫助。同時學校就業指導存在的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比較薄弱(14人)、和畢業生的溝通和咨詢不夠(34人)、信息來源渠道不暢且內容不充分(21人)等一系列問題都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
3.學生本人對就業缺乏必要的規劃。找工作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要對自己的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僅是思想上的,更應付諸于行動。本次調查中,91%的人認為本校的就業指導很有必要,但是真正自己做出系統規劃的人卻并不多。被調查者中,有106人有較為明確的規劃,71人擁有較模糊的規劃,甚至有20人沒有規劃,走一步算一步。學生工作是自己應聘的結果,而這之前需要學生付出努力和合理的規劃。對于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對自己有明確規劃的人已經較其他人有了更多競爭的籌碼。因此,學生本人對就業缺乏必要的規劃,造成了一系列的就業問題,值得深思。
四、高職院校促進會計類畢業生就業的措施
(一)高職院校要推進素質教育,合理改革課程。高職院校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大力推進素質化教育,進行會計專業結構和教學課程的合理改革。立足于社會需求,設置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和專業素質的課程。同時,注重知識的更新,拋棄陳舊迂腐的教學內容。注重傳授自主學習方法,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并進行獨立判斷訓練。要改變教學手法,擯棄舊式的被動灌輸教學方法,而重點研究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的教學手段。同時注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鍛煉,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多素質教學。
(二)增加學生校內與校外的動手實踐活動。實踐教學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實踐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要多設置校內的實際案例分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另外學校要多與校外企業進行聯系溝通,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以成立校企聯合會,鼓勵學生在企業進行實踐實習,應用校內學習的理論知識。同時可以讓學生多接觸實際的企業內部管理與崗位內容,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三)向學生提供完善的就業指導與就業規劃。學校的就業指導將會給畢業生提供清晰的就業形勢分析,從而為學生的就業提供理論支持。高職院校要努力構建覆蓋全班、全學院和全校的就業服務網絡系統,對所有學生提前開設就業規劃課程,進行就業指導和規劃,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做出合理的規劃。收集企業的用人需求資料,并分享就業信息。舉辦適合畢業生的模擬招聘會,營造就業鍛煉環境,并就應聘面試中的各項注意事項進行認真的指導。同時,可以邀請成功就業的往屆畢業生到學校召開專題報告,介紹成功經驗,并與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互動,解答學生目前就業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做出適合自己發展的就業規劃,切實保障畢業生順利就業。
(四)建立畢業生質量信息反饋機制,動態促進就業。畢業生的就業離不開及時先進的就業信息。因此通過調查并建立會計類畢業生就業質量信息的反饋機制,能夠最大程度上促進畢業生掌握最新的就業信息,以及最實用的應聘技巧。對于瞬息萬變的社會,企業對會計類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及時的畢業質量信息反饋機制,將有效地幫助畢業生進行自我的改善,適應社會的需求,從而實現動態的就業。高職院校要有意識地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并進行合理的管理,真正讓畢業生從中得到應有的幫助。
作者簡介:
靳煒偉,女,廣東揭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理論與實踐、會計電算化。
林東輝,男,廣東省揭陽市財政局會計科科長。研究方向:會計實務。
摘要:本文通過連續三年對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會計專業2010屆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變遷進行調查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就業質量的具體措施,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會計 職業發展 職業生涯規劃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辦學規模和基礎設施建設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在已經全面進入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建設上來,而就業質量就是辦學水平的最終評價標準,因此,高職院校要實現內涵發展理應將提高就業質量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我課題組教師對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會計系會計專業的2010屆畢業生分別在2010年7月、2011年7月、2012年7月進行了三次跟蹤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為保障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就業質量提出可行性措施。
一、畢業生跟蹤調查情況分析
我院2010屆會計專業畢業生共287人,在三次調查中均收回調查問卷的畢業生共有120人,回收率為41.8%。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就業崗位變遷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畢業第一年從事出納崗位的畢業生所占比重較大,但到了第二年這一比例開始下降,而從事會計崗位的畢業生所占比重開始上升,說明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和實踐技能的提高,很多同學從出納崗位調整到了會計崗位。但是,截止到2012年7月份,升職做會計主管的只有兩人,這說明雖然經過兩年的工作積累,經驗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想從事會計主管工作還需要更長時間的磨練。作為會計主管,不僅要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豐富的會計及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有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對經濟發展趨勢以及市場環境變化的分析判斷能力、參與企業決策的能力等等,需要畢業生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薪酬待遇變化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剛剛踏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由于處于實習期間,所以工資待遇相對較低,月薪1000-1500元居多;到2011年實習期滿,工資會增長1000-1500元,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畢業生占到70%以上,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收入水平還會繼續增加。一些剛畢業的學生經常抱怨工作不好找,找到工作的又抱怨工資收入水平低。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認清就業形勢和人才市場的需求。據調查,我國目前持證會計總體狀況是供大于求,但是高級會計人才還處于缺乏狀態,尤其在近幾年亟需大批合格的注冊會計師。這就要求在高職院校要幫助在校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培養其終身學習能力,為保障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離崗率
據對調查,2010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達到了91%,但是一年之后的追蹤數據表明,還留在原崗位上就業的學生僅有59%,那么其他41%的畢業生為何離崗呢?
經過調查分析之后我們發現,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初期工作不穩定,離崗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對工資收入不滿意;二是責任心和意志力下降;三是學校對高職生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夠。
(四)就業單位性質變化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2010屆畢業生多數在民營企業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數據變化不大,可見,雖然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初期更換就業單位的人數較多,但是再次就業時,仍然以民營企業單位為主。因此,民營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是高職院校賴以生存的基礎。
(五)稱職率
在初次就業時, 96%的畢業生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工作一年后,隨著對工作崗位的熟悉、工作經驗的積累、業務水平的提高,100%的畢業生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可見,我們的畢業生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滿足中小企業對會計人才的知識、技能以及素質的需求。
二、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研啟示
通過以上畢業生跟蹤調研分析,反思高職教育現狀,筆者認為,只有高職院校打好金字塔的塔基,學生畢業后才能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了切實做到以“就業”為導向,保障學生可持續發展,高職會計專業教育應在以下三方面加強工作力度:
(一)以就業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更好地為區域經濟服務,應按照中小民營企業會計工作過程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按照會計職業崗位群的工作過程選取教學內容,完善課程體系;探索適合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組織教學;建立科學、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力度,優化師資隊伍;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提高教學水平。
(二)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切實提高就業質量
1、改革就業指導服務內容
目前就業指導機構的主要工作就是辦理手續、提供信息、政策指導等。這些傳統的事務性工作是必須的,但是離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相差甚遠。就業指導機構要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引導他們正確認識高職專業培養目標與本人職業目標的關系,引導他們根據個人和環境信息評估情況制定更長遠的目標;在職業規劃目標實施方面,指導學生處理好中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的關系,教育指導學生中短期目標主要通過會計專業課的學習和實踐而實現,長期目標主要通過相關選修課的學習和素質拓展而實現。
2、提升就業指導教師水平
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廣闊的視野審視個人職業問題,幫助他們正確地進行人生定位和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幫助他們學習和鍛煉如何正確地選擇職業,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盡快地適應工作需要。就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而言,他們需要的職業指導教師應該是會計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兼備,并且懂得心理學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教師。
(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學生畢業之后,學校的教育也遠遠沒有完成。學校教育要能使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提升和發展。當今社會正處于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從事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會計人員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進行知識的更新。
總之,高職教育“內涵建設”和“質量管理”的內在要求就是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學校應把目光放至學生整個人生道路,對學生的終身教育負責。
摘要:會計專業勝任能力是指會計人員按照既定的標準履行工作職責所應具備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及職業價值觀。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實務界對會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的需求及應屆本科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的現狀。
關鍵詞:專業勝任能力 需求 供給
一、會計專業勝任能力的內涵及框架構建
(一)會計專業勝任能力的內涵
專業勝任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是指從事某項職業所應具備的知識、素質及能力。就會計專業勝任能力的內涵而言,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認為:專業勝任能力是指能夠在一個真實工作環境中按特定標準承擔工作角色所應具備的能力;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認為:專業勝任能力是以一種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當的態度履行高標準工作的才能。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CGA)認為:專業勝任能力是指能夠有效履行特定職業角色而必須具備的知識、技巧、才能和行為的總和。南非公共會計師和審計師委員會(PAAB)認為:專業勝任能力是指以本國和國際上的標準完成會計師和審計師所期望完成的任務和角色的能力。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CICPA)認為:專業勝任能力是指能夠在實務工作環境中按照設定的標準完成工作任務的專業素質。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會計專業勝任能力是指會計人員按照既定的標準履行工作職責所應具備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及職業價值觀。
(二)會計專業勝任能力框架的構建
為推進全球會計職業的發展,2003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陸續了涉及會計專業職業能力框架的準則。按照相關準則,會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框架由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及職業價值觀構成。其中,職業知識包括會計、財務及相關知識、組織和企業知識、IT知識等;職業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術和功能技能、個人技能、交流和交際技能、組織和商業管理技能等;職業價值觀包括維護公眾利益和提高對社會責任的敏感度、堅持持續的發展和終身學習、保持可靠性、責任性、及時性以及謙虛和尊重的行為、遵守法律和法規等。
以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提出的會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框架為基礎,根據對會計專業勝任能力內涵的認識,本文構建的會計專業勝任能力框架如下:
1.職業知識。具體包括:人文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藝術知識、外語知識、經濟學知識、管理學知識、統計學知識、金融學知識、市場營銷學知識、管理信息系統知識、電子商務知識、財務軟件應用知識、EXCEL等工具的應用知識、財務會計與報告知識、成本管理會計知識、審計與鑒證知識、稅法與稅務籌劃知識、財務管理知識、法律知識等。
2.職業技能。具體包括:獲取知識及理解能力、調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創新(識別與解決無模式問題)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職業判斷能力、應變能力、戰略規劃項目管理資源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等。
3.職業價值觀。具體包括:遵循法律法規價值觀、誠信價值觀、正直客觀價值觀、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價值觀、終身學習價值觀等。
二、會計本科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需求調查分析
針對實務界對會計專業勝任能力的需求,筆者通過問卷形式進行了調查,共收到有效答卷296份。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被調查者性別比例:男性占45.61%,女性占54.39%;被調查者學歷(或學位)情況:大專及以下占11.15%,本科占85.14%,碩士占3.72%;被調查者工作單位類型:行政單位占3.72%,事業單位占12.5%,工商企業占69.59%,社會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占10.14%,其他占4.05%;被調查者工作年限:1-5年者占62.5%,5-10年者占22.97%,10-15年者占10.81%,15年以上者占3.72%。
(二)實務界對職業知識的需求
調查問卷選項分為很重要(5分)、比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在就調查問卷分析過程中,以均值衡量重要性,以標準差衡量趨同度(下文同)。
問卷結果表明,實務界對職業知識重要性的認識,按照財務會計與報告知識、EXCEL等工具的應用知識、財務軟件應用知識、稅法與稅務籌劃知識、成本管理會計知識、財務管理知識、管理學知識、審計與鑒證知識、金融學知識、法律知識、經濟學知識、管理信息系統知識、外語知識、統計學知識、人文知識、市場營銷學知識、電子商務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藝術知識依次遞減,說明實務界比較偏重與具體工作相關的知識及實務操作應用知識;實務界對職業知識重要性看法的趨同度,按照財務會計與報告知識、財務軟件應用知識、管理學知識、EXCEL等工具的應用知識、成本管理會計知識、財務管理知識、稅法與稅務籌劃知識、人文知識、審計與鑒證知識、法律知識、經濟學知識、金融學知識、統計學知識、管理信息系統知識、藝術知識、自然科學知識、電子商務知識、市場營銷學知識、外語知識依次遞減,說明實務界對財務會計與報告知識、財務軟件及EXCEL應用等知識的重要性看法趨同,而對于外語知識、市場營銷及電子商務知識的重要性看法差異較大。
(三)實務界對職業技能的需求
實務界對職業技能重要性的認識,按照實際操作能力、溝通能力、獲取知識及理解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交往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協調能力、調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創新(識別與解決無模式問題)能力、領導能力、戰略規劃項目管理資源管理能力依次遞減,但總體差異度不大,說明實務界基本認同上述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實務界對職業技能重要性看法的趨同度,按照實際操作能力、應變能力、獲取知識及理解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職業判斷能力、交往能力、協調能力、調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創新(識別與解決無模式問題)能力、領導能力、戰略規劃項目管理資源管理能力依次遞減,說明實務界對實際操作能力、應變能力、獲取知識及理解能力、溝通能力等職業技能重要性的看法趨同,而對創新能力、領導能力、戰略規劃項目管理資源管理能力等職業技能重要性的看法差異較大。
(四)實務界對職業價值觀的需求
由表1可知,實務界對職業價值觀重要性的認識,按照終身學習價值觀、誠信價值觀、正直客觀價值觀、遵循法律法規價值觀、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價值觀依次遞減,但總體差異度不大,均值較高,說明實務界基本認同上述職業價值觀的重要性;實務界對職業價值觀重要性看法的趨同度,按照誠信價值觀、終身學習價值觀、正直客觀價值觀、遵循法律法規價值觀、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價值觀依次遞減,除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價值觀外,對職業價值觀重要性的看法基本趨同。
三、應屆會計本科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現狀調查分析
針對應屆會計本科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現狀,筆者通過問卷形式進行了調查,共收到有效答卷283份。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被調查者性別比例:男性占46.64%,女性占53.36%;被調查者學歷(或學位)情況:大專及以下占10.95%,本科占84.1%,碩士占4.95%;被調查者工作單位類型:行政單位占4.59%,事業單位占17.67%,工商企業占66.78%,社會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占7.77%,其他占3.18%;被調查者工作年限:1-5年者占61.84%,5-10年者占23.32%,10-15年者占10.25%,15年以上者占4.59%。
(二)應屆會計本科畢業生所掌握的職業知識現狀分析
調查問卷選項分為很好(5分)、較好(4分)、一般(3分)、較差(2分)、很差(1分)。在調查問卷分析過程中,以均值衡量優劣、以標準差衡量差異度。
問卷結果表明,實務界認為會計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所掌握的職業知識處于“一般”狀態,掌握程度按照EXCEL等工具的應用知識、財務軟件應用知識、財務會計與報告知識、經濟學知識、管理學知識、成本管理會計知識、財務管理知識、統計學知識、金融學知識、人文知識、稅法與稅務籌劃知識、外語知識、管理信息系統知識、電子商務知識、審計與鑒證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市場營銷學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依次遞減。實務界對會計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所掌握職業知識程度的看法差異較大,差異度按照人文知識、管理學知識、外語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財務軟件應用知識、經濟學知識、EXCEL等工具的應用知識、財務會計與報告知識、統計學知識、市場營銷學知識、管理信息系統知識、金融學知識、電子商務知識、藝術知識、成本管理會計知識、財務管理知識、法律知識、審計與鑒證知識、稅法與稅務籌劃知識依次遞增。
(三)應屆會計本科畢業生所具備的職業技能現狀分析
實務界認為會計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所具備的職業技能處于“一般”狀態,其程度按照獲取知識及理解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調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應變能力、協調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創新(識別與解決無模式問題)能力、職業判斷能力、戰略規劃項目管理資源管理能力、領導能力依次遞減;實務界對會計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所具備職業技能的看法差異較大,差異度按照交往能力、獲取知識及理解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調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協調能力、應變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創新(識別與解決無模式問題)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戰略規劃項目管理資源管理能力、領導能力依次遞增。
(四)應屆會計本科畢業生所體現的職業價值觀現狀分析
由表2可知,實務界認為會計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所體現的職業價值觀處于“一般”到“較好”狀態,其程度按照終身學習價值觀、正直客觀價值觀、誠信價值觀、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價值觀、遵循法律法規價值觀依次遞減;實務界對會計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所具備職業價值觀的看法差異較大,差異度按照終身學習價值觀、正直客觀價值觀、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價值觀、遵循法律法規價值觀、誠信價值觀依次遞增。
四、結論
上述調查研究顯示,就社會對會計本科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的需求而言,實務界比較偏重與具體工作相關的知識及實務操作應用知識,對財務會計應用等知識的重要性看法趨同,而對于外語知識等基礎工具知識、市場營銷等相關管理知識的重要性看法差異較大;實務界基本認同會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框架中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對應用能力及人際交往等職業技能重要性的看法趨同,而對創新、領導能力、規劃管理等職業技能重要性的看法差異較大;實務界基本認同會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框架中職業價值觀的重要性,除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價值觀外,對職業價值觀重要性的看法基本趨同。
就應屆會計本科畢業生的專業勝任能力現狀而言,會計本科畢業生所掌握的職業知識、具備的職業技能、體現的職業價值觀均處于一般狀態,尚不能很好地滿足實務界的需求。這說明在會計本科的教學過程中,在培養目標定位、培養規格的確定、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應用等方面,還應進一步強調專業勝任能力的要求。同時,還應注重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培養具備較強專業勝任能力的學生,滿足社會的需要。
摘要:文章通過查閱文獻,搜集相關數據調查分析近幾年來會計專業本科學生的供需狀況,及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走向、會計專業相關崗位職責,了解市場對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素質的要求。
關鍵詞:會計專業人才供需;就業走向;畢業生素質
0 引言
本文通過查閱文獻,搜集相關數據調查分析近幾年來會計專業本科學生的供需狀況,及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走向、會計專業相關崗位職責,了解市場對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素質的要求。從而為探索市場競爭環境下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數據支撐。
1 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供給與需求分析
1.1 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的供給狀況 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后,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亦是如此。筆者統計了2007~20011年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及會計專業畢業生人數,詳見表1。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到,會計專業畢業生人數近五年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的畢業人數是2007年的3.5倍,會計專業畢業生人數占全國畢業生人數的比重從 2007年的0.751%上升至2011年的1.983%,增長了164.05%。因此,每年大批量的會計專業畢業生涌入社會,他們的就業已成為社會的關注熱點。
1.2 會計本科專業畢業生的需求狀況 根據陜西省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近期的《2012年第二季度全省主要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情況分析》,與去年同比,用人單位數增加7%,入場求職個人數增加12%,但投放市場就業崗位數減少5%,求人倍率0.59,下降0.1。表明盡管用人單位數量略增,但是招聘規模縮減,個人就業難度要大于去年。與第一季度數據相比第二季度用人單位需求前五位的專業依次是市場營銷、計算機、財務會計、金融經濟和機械設計及制造,財務會計專業需求量以6%穩居第三位。詳見圖1。在這前五位的專業中,個人供給除了機械設計及制造專業供給大于需求外,其余四個專業均是需求大于供給,財務會計專業需求為6%,而供給只有2%。詳見圖2。二季度進入市場招聘的用人單位表示,對應聘人才無具體要求的占32%,其余對應聘人均要求1至5年不等的工作經驗,這無疑削弱了應屆畢業生的競爭能力。
根據麥可思《中國2010屆大學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在2010屆主要本科專業就業率前50位中,會計專業畢業半年后就業率達到94%,位于第25位。對2010屆本科畢業生社會需求量較大的前50個職業中,簿記員、會計和審計員以6.8%居首位,出納員以3.7%居第三位。對2010屆本科畢業生社會需求量增長較快的職業中,簿記員、會計和審計員以增幅2.26%居首,出納員以增幅1.15%居第二位。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源充足,用人單位需求量穩中帶升,前景樂觀。然而在麥可思2010屆本科專業失業量前10位的排行榜中,依然看到了會計專業的身影,以失業量0.73萬人位居第5位。為什么會出現“雙高”(高就業率和高失業率)現象?
主要是因為目前各個用人單位在選擇員工的時候,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或者實踐履歷,并對會計法規和稅務法規等相關準則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的員工。但是目前來說,我國高校培養出來的會計畢業生還不能達到這種高的水平,也就是說我國的會計專業的綜合素質培養的水平與當前市場上的用人單位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1.3 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走向 ①主要就業崗位。據調查分析,在會計專業畢業的學生從事的職業大概是有這么幾種,比如財務會計、稅務部門、審計助理、出納、收銀、銷售代表、銷售助理等。②主要行業走向。從專業的就業前景來說,會計專業的就業面還是比較大的,能夠涉及的行業也比較多,據調查分析,發現目前會計畢業生能夠從業的行業有:工商財務、物流業、房地產業、金融業、貿易、制造業、電信及其他電子信息傳播服務業。③就業單位類型。根據調查分析發現會計畢業生就業的單位性質主要是民營企業和個體最多,其次是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在銀行和政府機關工作的畢業生是最少的。
2 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要求
筆者調查了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華德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之友,用友公司,安越咨詢公司,世紀金花股份有限公司,浦東發展銀行共7家合作企業,從對用人單位的訪問與調查看,用人單位對從事與會計專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的素質要求如下:
2.1 良好的職業道德 會計人員應該樹立愛崗敬業、誠信守信、富有責任心、吃苦耐勞等職業道德,這也是企業對財務人員的基本要求,也是企業招聘會計人員時考慮的關鍵因素。
2.2 扎實的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包括會計專業大學生對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自學素質的把握。基礎知識方面,學習和掌握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是對會計專業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會計專業畢業生求職的基礎,其中英語和計算機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專業知識方面,專業理論是會計專業學生進入不同行業的通行證,只有取得相應專業的畢業證書才可以得到用人單位的準入資格。財務會計、金融學、管理會計、稅法學、商法、審計、職業道德、信息系統、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是最重要的10項知識要素。同時還要具備相關職業證書,比如會計從業證書、初級會計師證書、CPA、英語等級證書及計算機證書,這些都是其綜合素質強的表現。
2.3 較強的實踐能力 實踐經驗對會計人員非常重要,通過權威招聘網站上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出,基本核算崗位一般需要1-3年的工作經驗,中高層次會計人員需要3-5年的工作經驗。缺乏經驗是應屆畢業生在就業時的攔路虎。
2.4 終身的學習能力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在進入社會后可能已經面臨淘汰的命運。因此這就要求當代的畢業生在離開學校后,能具備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及時掌握行業動態,更新業務知識。
2.5 良好的溝通能力 在企業財務工作中,會計人員是要和各個部門、多種專業人員相互溝通的,會計工作的開展是依賴于財務同事和相關部門通力合作。這其中,交流、溝通、協作是一個合格的會計人員所必備的基本能力。
針對當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會計畢業生實際應用能力較差現象,筆者走訪了若干用人單位,以及已經畢業的部分同學,對我校的辦學方法和理念得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啟示:要辦好有特色的會計專業,應從課程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建設、專業教學方式的改了進等等一系列方面的問題著手,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主動求知擴大知識面能力,以及會計專業業務技能的操作能力上下功夫,以達到全面培養學生熟悉會計業務,獨立從事會計工作,和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的經濟工作者。
會計學是一門務實性的學科,會計工作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會計人員不僅需要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任何一項技能,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些理論上的知識,更需要結合實際,聯系生活,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會計專業課程教材改革與設想
會計是一門很抽象的經濟理論學科。剛接觸會計這門學科時,學生對于新的東西出于一種好奇心理,所以在講會計基礎知識容時他們容易被掌握。但是,傳統的會計教材主要偏重于理論上的闡述,基本很少顧及具體的實務操作,條文性的解釋較多,而直觀性的圖表較少,隨著專業課程的難度加深,學生好奇心的減弱,以致于很難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識與技能。只學習到一些基礎的理論知識,而要真正進行會計實務的具體操作卻不知道該從哪方面著手,以至于參加工作后承擔會計工作的不少畢業生打電話詢問如何建賬,進行成本結轉后怎么編制現金流量表等等問題.可見實行專業課程教材的改革是必要而可行的。
配以操作性較強的教材。會計原理是財會專業的基礎課程.是整個會計理論的基石.這個階段如果學生只是膚淺的認為會計工作就是憑證的編制、審核、傳遞與保管,賬簿的設置登記、對賬與結賬等是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那么以后學生只會對會計原則的生搬硬套,一遇到各種具體經濟業務的處理就不知所以。這是因為會計學有較強的經濟生命和經濟價值觀,比如會計法規的時效性,會計原則穩定性,會計事項處理的靈活性等等。因此在進行會計原理的教學時,還要配以操作性較強的教材如《會計操作實務》進行教學。這樣對實際財務活動的如現金支出的白條現象,企業發放年終獎金分為一個月或兩個月計發的會計處理方法上就容易理解和消化了。
重視會計基礎與會計操作相結合。會計操作實務詳細介紹了原始憑證的填寫規范,如書寫使用的墨水、標準數碼的填寫、漢字大寫金額的書寫、支票日期的規范填寫;介紹發了紅字發票的使用、原始憑證的分割、原始憑證遺失處理,白條現象等,這些都是會計日常工作常常碰到的情況。如果學生僅僅學習《會計原理》,而不結合《會計操作實務》,往往還不會規范填寫支票日期,不懂規范書寫憑證漢字大寫金額,甚至出現一些書寫錯誤。學生通過會計基礎與會計操作實務相結合學習,對原始憑證的填制就能心中有數,上崗后就能很快達到工作要求;又比如在《財務會計》(一)教學時,結合《會計電算化》的具體操作方法細講;在《財務會計》(二)教學的同時再增加一部分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學時,使學生能夠通過對經濟業務的處理,而又能夠應用電算化會計知識編制和處理一系列會計報表.學生畢業如果在會計崗位后也能很快從生手變為熟手。
突出針對性教育。目前無論是會計專業畢業的中專、大專生,還是注重會計理論培養的本科學生,其會計實務操作能力大都較差。因此,對學生實際經濟業務操作能力的培養,尤其上電算化會計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尤為重要的。為了改變當今現狀,應突出針對性教育,會計專業課程教材應該以培養具有會計理論又具有較強實際應用能力的學生為基本要求而選擇。即既能加強對學生電算化操作能力的培養,又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模擬一些對企業賬務的簡單處理,讓學生對企業的財會知識及其賬務處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應變能力,這樣在畢業之后便不會覺得很迷茫,至少知道進入企業之后應該哪方面著手,進而學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識。
增加課后自學教材。由于現階段會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書籍種類繁多,可以選定一本主教材,幾本課后自學教材。教師講主教材理論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而對于理論的應用,采取按課程單元和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科學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后自學,并完成教師布置的該單元的課后練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學生應該及時向老師請教,或者詢問理解全面的同學,而不是放在一邊不管,如果在發現問題的時候不能及時解決,那么問題只會越堆積越多,連自己都忘了。
會計職教方式的改革與設想
對于不同的人,同樣的事物由于專業知識不同會持不同的見解。那么對于會計專業的教師他們的教學方法也會有所差異。經過調查,這是我院會計專業大部分同學對會計教師的同感.這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書本知識嚴重脫離實際.既然問題已被提出,所以在會計教學中,要注重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樹立理論與實務并重的教學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任課教師到企業去調研、兼職,并在報酬上給予一定的政策傾向。
加強實踐性教學。會計理論的知識要應用于企業財務活動才能將表達的內容理解透徹,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系社會實踐,才能體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對于初學會計的學生來說,會計科目、會計分錄、會計憑證等的含義與應用,是十分抽象與難以理解的,因此要大量采用演示教學法,加強會計業務處理的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如會計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時,教師可以出示不同的原始憑證,合規與合理不合規一同展示,讓各種原始憑證,收款憑證、付款憑證、轉賬憑證以及通用憑證與學生接觸實際,加深印象;還可以讓學生把案例分錄做在實際使用的記賬憑證上,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會計科目、會計分錄的認識,使學生掌握了記賬憑證填制技能。可能在短短的課堂時間內,這樣的內容要完全真正的理解很困難,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在下節課時開始時利用短暫的時間進行復習鞏固,反復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才能更容易的理解。同樣,在學習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時,在介紹編制方法后,應當讓學生根據案例資料編制資產負債表,在計算固定資產合計數時,應以固定資產凈值而非固定資產原值計算(對于初學會計的學生來說,還是往往搞不清),否則資產負債表左右半表合計數不相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既加深學生對資產定義的理解,又使學生掌握了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法。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只有理論聯系了實際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
加強會計模擬實驗教學。現在學校的會計模擬實驗室與會計電算化實驗室是分開的,上機時間往往也不足。能否把兩張合并在一起,進行綜合訓練,值得思考。原因是這樣可以把一個企業的經濟業務能集中展示出來,一方面進行會計手工操作,一方面可以進行電算化會計模擬訓練,把遇到的財務問題通過分析、現場講解,發現問題、馬上可以解決。除此之外,還可以提高同學的手工做賬能力。因為會計工作表面上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計算,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往往會出錯,不是會計分錄做錯就是累加數字算錯。所以在摸擬實驗階段,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逐漸掌握會計核算方法、步驟和賬務處理技巧。現在我們學校要求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由于學生的社會關系較簡單,加之會計資料涉及到單位的商業秘密,單位不愿意接受實習生,所以一些學生找不到實習單位。往往找的工作專業都不對口,這樣對學生的影響還是挺大的,讓他們一時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知道到底自己想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樣的。即使找到自己專業的工作,由于用人單位避免出錯和泄漏商業秘密,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極少,只簡單的做一些類似勤雜之類的工作,使實習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做關于專業方面的工作,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學校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教學創造一個模擬企業,使學生在這種模擬環境中,充當出納、會計、會計主管、稽核人員等,練習假幣識別、點鈔、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報表的編制以及審核簽字等。這樣的模擬實驗,學生可以從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薄,成本計算到編制會計報表等一系列的會計工作的全貌有了直觀的了解,既培養了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對會計基礎理論與會計工作內在聯系的認識。可從簡單賬務處理開始,慢慢積累,再適當的加深難度,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也讓學生對自己更有信心,輕松地去迎接新的挑戰。
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趨勢及教學改革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化分工的越來越細,各種生產和服務類型企業大量涌現,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越來越高。不同的企業雖然招聘的崗位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發掘人才。雖說學歷重要,但企業最注重的應該是應聘者的能力,尤其是社會實踐經驗和應變能力。從我們這幾年畢業生就業狀況來看,那些在學習期間兼職得到鍛煉的同學,在求職者中占了很大優勢,不僅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為以后創業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我們培養學生不僅要懂得和掌握會計的基本技能,而且具有參與企業管理決策的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保證實踐教學質量,要對學生和指導教師建立嚴格的考核指標體系,如技能測試合格率,會計上崗證通過率等。所以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指導教師的實踐經驗,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吸收,培養學生自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一個會計專業教師至關重要。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教學的關鍵,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素質是實現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想要改變某一種現實的狀況,僅從某方面改變是不行的,既然實行了專業教材的改革,那么運用教材的教師也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對于學生接收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沒有豐富會計實踐經驗的教師,難以培養出具有會計實務操作能力的學生。在教導學生的同時,應注重自己專業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的更加全面,更加具體。
建設高素質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可采用兩項措施:一是學校拿出部分經費來支持安排青年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比如到廠礦企業、各種中介服務公司等進行社會調查,或者到這些企業去掛職承擔實際工作,以此來增強指導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業務素質,加強實踐教學的指導性和針對性;二是在實踐教學的部分環節,可以適當的從校外聘請有專業技能、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來兼職作指導教師,這樣或許學校支出的費用大了一些,但是新的教學模式可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更多更新的東西。
引導學生自學,注重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對于大學生的培養,不能只按照學生掌握了教師所講授內容的多少這一個標準來衡量。對待剛剛入門的學生既要加強會計理論知識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會計工作的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一個人如果專業知識非常優秀,但是卻忽略了身邊的事物,那么他也不能稱之為成功的人。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尊重別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同時具備良好的技能,才能讓人信服。這些顯然是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不可能做到在課堂上講解得面面俱到,但可以應引領學生自學一些內容。學習靠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老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能不能掌握有用的知識,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學習知識的程度如何取決于自己用功的程度,付出的越多會得到相應的收獲,如果不付出的話,是永遠不會有收獲的。
寒暑假組織社會調查。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到各類企業進行社會調查,并寫出總結報告。通過調查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現代企業需要哪些人才,從而確認自己的學習目標與社會價值。
(作者單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摘要:隨著大學畢業生的逐年增加和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本科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空前巨大。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討本科會計專業教育的重新定位和實現問題。
關鍵詞:本科會計專業 就業
會計作為一種商業語言,在經貿交往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80年代開始,會計專業畢業生一直在我國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一直是社會上最搶手的人才之一。然而,從2009年畢業生就業市場上的情況來看,會計人才需求呈現出下降的態勢,一些畢業生也開始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因此,深入分析當前會計專業學生開始出現就業難的原因,從中探求破解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和社會現實意義。
一、當前的本科大學生就業形勢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下半期,大學生就業難就已經成為一大社會問題。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大幅遞增,到2009年已達611萬人,2010年更是達到了歷史性的631萬人。與此同時增加的還有全國大學生待業人數,據教育部統計,到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7%,未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人數達到了79.43萬人,“蟻族”隊伍日趨龐大。此外,每年還有數百萬的中專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的就業者,再加上農村轉移勞動力,預計2010年全國勞動力供求缺口在千萬人以上。由此可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空前巨大。大學生求職難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擴招的影響、人才供需錯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自我期望值過高、缺乏求職技巧、就業渠道不暢通、用人單位的用工制度不合理……然而,高校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導致大學生動手能力差,卻是眾多原因中尤為突出的一個。由于很多高校沿襲了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十分突出。相反,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能力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他們需要的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能夠迅速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實用型人才。因此,促進高校教學改革,幫助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高校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
二、會計專業學生開始出現就業難的原因
1.社會環境的變化
這些年來一批又一批各種形式培養出來的會計類人才充實到經濟建設的各個崗位中去,滿足了許多用人單位的需求。特別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許多金融機構、理財咨詢公司、企業以及事務所大量減少用工崗位。
2.現行人事制度的制約
由于一些用人單位的用人機制不夠健全,使一些本來應該使用會計專業人才的崗位被一些不甚稱職的人占去。一些企業負責人在財務這樣的崗位上,寧愿用一些層次較低的“自己人”邊干邊學,也不引進有真才實學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還有些企業則更注重閱歷而非學歷,只愿意招聘有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不愿意接受應屆畢業生。
3.當前教育盲目的擴招
在前些年會計專業畢業生走俏時,許多高校紛紛開設會計類專業或盲目擴大招生規模。據一項不完全統計,全國平均10名高校畢業生中就會有1名學財會的。這種發展態勢在當前的需求形勢下顯然難免導致出現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
4.學生自身的定位
從學生自身來看,不少學生報讀會計專業,是為了畢業后找到工作穩定、條件優越、待遇優厚的單位工作,缺乏肯吃苦的思想。
三、提高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
1.準確定位培養目標
以企業需要為根本,以崗位群設置為依據,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增強就業的競爭能力。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結合會計準則的頒布和目前我國勞動人事用人制度的變化,準確定位我院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面向中小型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從事日常會計核算,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和助理會計師證書,有一定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較好的職業道德,為我省的化工行業的經濟發展提供實用型專業技術人才。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明確,具有以下特點:(1)去向明確,面向湖南省化工行業的中小型企業;(2)崗位群明確,一般的核算會計;(3)具有會計專業的特點,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和助理會計師證書,增強就業競爭能力;(4)符合會計專業實際需要,有職業判斷能力和較好的職業道德。
2.建立會計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科學完善的教育評價制度將會對會計教育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從而提升會計教育質量。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教育質量的評價仍然是基于“政府主導型”的評價體系,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我們應該調查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狀況及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要求,通過社會的廣泛介入,充分發揮會計職業團體和中介機構的作用,逐步建立專業的、權威的評價機構,逐步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會計專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使會計專業質量評價制度化。此外,大學內部應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對本科會計教學進行過程監督和事后考查,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和獎懲制度,最終形成內部監督和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會計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3.提供不同類型的實習工作
大學期間,高校應為學生提供兩類實習工作,一類是企業實習,具體掌握日常業務的賬務處理。去企業實習比一般的會計手工模擬實驗課要鮮活得多,一般的課程往往受學時限制或課程目標約束,不能全面完整地涵蓋全部賬務處理。通過企業實習,能夠優化中級財務會計方面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對賬務處理有了本質性的理解和掌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學校可以分批向企業輸送實習生,緩解企業的人員壓力。另一類是事務所實習,讓學生對審計業務有更深層次的體會,為學生提供體驗“百家”做賬系統的機會。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范圍廣泛,接觸的客戶種類繁多,但去企業實習同樣不可替代,學生能深刻體會整個企業的氛圍,畢竟將來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會選擇企業會計這一職業。
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是會計專業還是其他專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需要社會關注、學校引導、畢業生本人理性認識的長期系統的工程。希望無論是否經濟危機,大學生就業這個話題都能被長期重視。
摘要: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當前我國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對象包括會計學術界、實務界、非會計專業管理人員和會計專業學生等。結果表明,目前我國會計畢業生的專業素質狀況與會計職業素質需求之間存在著差距。其中職業道德素質、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技能方面差距尤為顯著。認為大學會計教育迫切需要以會計職業的能力素質需求為導向進行改革。
關鍵詞:會計教育 會計專業素質 會計專業畢業生
會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勝任的職業會計師(IFAC,1995),即培養會計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會計教育成果顯著,但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我國高等會計教育基本上是封閉的脫離實際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忽視職業道德和誠信教育,嚴重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張俊瑞、劉東霖,2005;鄧傳洲,2004,何太明、付巧云,2007)。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我國會計畢業生的專業素質水平狀況及其與會計職業素質要求之間的差距進行了研究,以期能夠為探尋我國大學會計教育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提供有益參考。
一、文獻回顧
(一)會計人員專業素質的涵義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包括知識、技能、品德、個性和身心健康的綜合素質(鄭學寶、孫健敏,2005)。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是綜合素質的一部分,要研究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的現狀,基本前提是界定會計專業素質的要素,即專業素質是如何構成的。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學科中“能力素質模型(Competencymodel)”的概念,能力素質模型是指擔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或達成某一績效目標的一系列勝任特征素質的組合,又稱為勝任力模型(鄭學寶、孫健敏,2005)。由此可以認為,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具體體現為職業勝任能力。
(二)國內相關研究近年來國內關于會計教育現狀的研究以定性研究為多,如對現狀問題的描述、對國外會計教育經驗的推介等。而以統計數據為依據或調查采訪等形式的研究并不多見。一是關于會計人員專業素質或勝任能力的構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研究。這類研究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權威部門或職業團體為主導的研究,這些研究的成果最終以指南、公告、白皮書等權威文件的形式,成為會計教育或會計行業的指南或導向性文件(AECC,1989;AICPA。1999;IFCA,1996,2003),詳細內容將在后面的問卷設計中介紹。另一類是研究者以需求方或畢業生為主要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能力。林志軍、熊筱燕和劉明(2004)以會計從業人員、會計教師以及會計專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對會計教育中所需注重的知識、技能以及教學方法進行分析評估,得出會計人員最重要的十項知識要素和十種技能。許萍(2006)隨機抽取了600條國內外初級、中級、高級會計人員招聘信息,按照擬聘人員具備某項能力的樣本數占總樣本數的比重,對各項能力進行了排序。張俊瑞和劉東霖(2005)采用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隨機調查了國內各行業對于財經類人才的需求狀況。劉書蘭(2006)根據對會計畢業生的回訪調查,總結出一個合格的財務會計人員必備基本素質和能力。二是關于如何評價我國會計人員或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水平的研究。張俊瑞和劉東霖(2005)采用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隨機調查了國內各行業對于財經類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的評價。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財經類人才已經具備一定的財經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但大多數單位認為其缺乏實際應用與綜合實踐能力,團隊協調與合作能力欠缺,組織領導能力亟待提高,在實際的工作中創新性不高,國際化人才緊缺。
本文擬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將以上問題結合起來研究:首先,會計人員專業素質構成要素的重要性水平如何;其次,我國會計畢業生的專業素質水平如何,與會計職業素質要求之間存在多大差距。
二、研究方法
(一)問卷設計 首先對會計人員專業素質進行界定和分類。目前關于職業勝任能力的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是能力投入法,或稱能力素質法。AECC在1989年提出,作為一名成功的公眾會計師應具有的素質包括:一般知識、組織和商業知識、會計和審計知識(可將以上三方面歸納為知識)、溝通能力、智力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會計專業技能(可將以上四方面歸納為能力)、個人素質和態度(實際上是會計職業倫理或文化價值觀)。1999年AICPA了“AICPA會計職業核心能力框架”,在其第一階段框架種提出未來會計行業從業者作為一名終身的學習者需要培養的三方面的能力,分別是專業職能能力、個人能力和廣闊的商業視角能力。該框架具有明顯的大學會計教育導向。IFAC在1996年的IEG9“職業會計師的教育準備、職業能力評價和經驗要求”中,認為能力來源于知識、技能和職業價值觀。知識包括一般知識、組織行為與商業知識、會計和相關知識以及信息技術;技能包括智力、人際關系能力及交流技能;職業價值觀指職業會計師所需具備的正直、客觀、獨立、遵守職業道德、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終身學習等品質。遺憾的是我國關于會計師勝任能力的權威框架還是空白(周宏、張巍、宗文龍等,2007;鄧傳洲,2004)。秦榮生(2003)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相關的知識和能力,知識結構包括基礎文化素質修養、專業學科的基礎知識、專業學科知識,業務勝任能力主要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王曉娜(2004)在借鑒國外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研究的基礎上,從素質能力法的角度提出我國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框架包括職業品格、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三方面。
由此可見,研究者雖然對會計人員(或稱會計師)專業素質構成要素的具體分類存在分歧,但大多數都認同會計專業素質由知識、技能和職業價值觀構成。另外,隨著商務活動的日趨復雜和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我國會計行業對職業判斷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鑒于此筆者將其單獨作為一項專業素質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將會計專業素質分為知識、技能、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四個要素。在問題回答選項設計方面采用利克特量表法(likert sealing),量度用1-5量分表示。各評分表示如(表1)所示。
(二)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本文將調查對象確定為以下四類:一是會計教育理論界,即從事會計教學或學術研究的人員;二是會計實務界,包括注冊會計師和企業、非盈利組織的會計人員;三是非會計專業管理人員;四是會計專業大四學生。采取兩種方式發放問卷:一是電子郵件調查,二是紙質問卷填答。調查渠道包括:走訪兩家會計師事務所發放紙質問卷并當場回收,到注冊會計師考試培訓班、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高級會計師培訓班現場發放紙質問卷并當場回收;對滬市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通過電子郵件回收問卷等。
(三)樣本描述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96份,回收問卷673份(剔除無效答卷125份),實際回收率69%。樣本數據如(表2)所示。
(四)數據分析方法會計專業素質的重要性程度和會計畢業生專業素質的滿意度的總體評分,是所有樣本相關項目評分的算
術平均數。重要性水平反映了受訪者對專業素質的期望,而滿意度反映了受訪者對畢業生專業素質的實際評價。因此,通過二者的比較可以進一步考察各項專業素質重要性程度(期望值)和畢業生專業素質滿意度(實際值)的偏差。在總體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將受訪者按職業背景和學歷背景分組,進一步分析不同受訪者對專業素質重要性和對畢業生滿意度的看法的差異。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會計人員各專業素質的重要性分析
有關分析如下:
(1)整體結果分析。從總體統計結果來看(表3),受訪者認為各專業素質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為職業道德素質(分值4.4)、職業判斷能力和技能(分值均為4.1)、知識(分值為4.0)。從中位數來看差異更明顯,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評分中位數達到5.0。其他三項素質重要性評分中位數均為4.0。說明受訪者認為職業道德素質的重要性要遠超過其他專業素質,其次重要的是職業判斷能力和技能,知識的重要程度最低。
(2)受訪者分組統計結果分析。不同職業、學歷關于各項專業素質的重要性排名的分組結果如(表4)所示。在職業背景分組中,會計職業道德被各組公認為是最重要的專業素質。就其他三項素質而言,教師組(包括研究人員)和管理組認為知識和職業判斷能力同等重要,而技能排在最后。這與會計實務組的看法形成鮮明的對比。實務組認為技能的重要性僅次于職業道德素質,再次是職業判斷能力,最不重要的是知識。不同學歷受訪者對專業素質重要性的看法存在較大分歧。碩士以上學歷組認為職業判斷能力最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過會計職業道德。而知識的重要性又要高于技能。而其他兩組則認為職業道德最重要,技能排在其后,再次是職業判斷能力。知識最不重要。
(二)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專業素質狀況的評價及其與專業素質重要性差異的分析有關分析如下:
(1)整體結果分析。從總體評價結果來看(表5),受訪者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四項專業素質的評價均不甚理想。滿意度最高的是知識素質,滿意度為3.5,中位數達到4.0。其次是職業道德素質(分值為3.1),再次是技能(分值為3.0),最不滿意的是職業判斷能力(分值為2.7),尚未達到“一般滿意”程度。同樣,將各素質的重要性平均分與滿意度平均分相比較,從而分析會計專業畢業生專業素質的期望值和實際值的差異(表5)。可以發現,四項素質的偏差值都為負值,說明當前大學會計教育所培養的畢業生各方面專業素質與會計職業要求之間均存在差距。分項來看,職業判斷能力、職業道德素質和技能的偏差均超過1.0,表明當前會計畢業生在這三項素質方面差距最為顯著。相對而言知識素質的差距最小(偏差值為-0.5)。
(2)受訪者分組分析。不同分組對會計畢業生專業素質的滿意度排名及其與重要性程度的偏差見(表6)。從職業分組來看,不同職業的受訪者對會計畢業生的各專業素質滿意度排序相同。教學研究組對各素質的滿意度與重要性程度之間的偏差更大,說明他們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評價相對于其他組更為悲觀,也許是低估了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素質水平。從學歷分組來看,碩士以上學歷組對畢業生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評價要顯著低于其他兩組受訪者。同時,他們認為畢業生的知識素質要優于會計職業道德素質,而其他兩組則相反。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兩項素質的偏差值均隨著學歷的升高而加大。
四、結論和啟示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會計畢業生專業素質狀況。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總體而言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素質是職業道德素質,其次是職業判斷能力、技能,最后是知識;而會計畢業生的整體素質與會計職業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其中在職業道德素質、技能和職業判斷能力三方面差距顯著。不同職業和學歷受訪者的看法存在某些分歧:從職業背景看,教學研究人員和非會計專業管理人員認為知識和職業判斷能力比技能更重要;而會計實務人員則認為技能更重要,最不重要的是知識;教學研究人員對會計畢業生專業素質的評價較其他受訪者更為悲觀。從學歷背景看,碩士以上學歷受訪者認為職業判斷能力最重要,其他受訪者認為技能最重要;碩士以上學歷受訪者對畢業生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評價較其他受訪者更低,同時認為畢業生的知識素質要優于會計職業道德素質,而其他受訪者則相反;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的滿意度和期望值的偏差均隨著受訪者學歷的升高而加大。
培養符合會計職業要求的會計人才是大學教育的目的,而調查問卷的結果表明我國目前會計畢業生的專業素質狀況與會計職業素質要求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會計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學校應根據會計職業素質要求為導向,調整專業素質培養重心,改變過去重知識、輕能力的教育模式,充分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技能和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會計人才。
會計作為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與其崗位相適應的、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承擔,這些會計人員主要來自于高等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因此,高等院校會計教育的狀況直接影響我國會計工作的狀態和水平。然而,我國高等院校的會計教育正飽受實業界的批評,很多企業家、經濟學家和企業高層財務人員普遍認為,目前的高等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很難直接滿足各層次的會計工作需要。會計是供需量較大的職業之一。雖然會計工作的需求量較大,但會計專業的高校畢業生每年增長量超過了社會需求量,會計專業畢業生還是存在著找工作難的現象。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從有關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傾向于選擇那些具備一定實踐經驗、能夠合理運用稅務法規、財務技術、會計準則的會計人才,這說明我國會計專業畢業生在專業素質能力上與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一、會計專業畢業生供給與需求分析
(一)會計專業畢業生供給情況
據教育部統計,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338萬人,失業數約93萬人,占總人數的27.5%。可以看出每年約有30%左右的畢業生累計失業,從而使高校畢業生失業人數逐年增長。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后,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加。筆者統計了2005~2008年全國會計專業畢業生情況。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到,2005~2008年我國高等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仍呈現出較快增長趨勢,2005年會計專業本專科畢業生為79523人,2006年為105714人,2007年為112740人,而到2008年這一數字為189373人,是2005年的2.68倍。在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中,專科生仍然占較大比重,2005為63.73%,2006年為68.21%,2007年為67.02%,2008年為76.41%,說明會計專業專科畢業生的人數增長較快。
(二)會計專業畢業生需求情況根據人事部人才市場公共信息網《2007年四季度全國部分人才市場供求情況及分析》,2007年第四季度,全國部分人才市場共有35萬家單位參加招聘,提供招聘崗位322.9萬個,登記求職812萬人,職位供求比為1:2.51(職位數為1,求職人數為2.51,下同)。按照單位性質排名前4位的是:私營和個體企業、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占招聘單位總數的44.2%、16.2%、15.1%和12.4%。職位需求中,對研究生學歷的需求占5.8%,本科學歷的占44.1%,大專及以下學歷的占50.1%。數量顯示,在職位供求中,大專及以下學歷的比例增加,說明某些職位,特別是建筑、市場營銷、計算機、企業管理、財會等職位大專及以下學歷者較受歡迎。第四季度,人才市場各專業的職位供求比都在1:2到1:3之間,其中排在前十位的專業中,行政管理、財會專業延續上個季度的高供求比。
從總體上看,盡管近幾年就業矛盾比較突出、就業困難,但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出臺,有力地促進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會計專業總體就業率始終穩定在80%左右。從不同學歷畢業生的就業率看,研究生就業率變化不大,本科生和專科生就業率均有提高。會計專業畢業生的供求比仍然處在較高的比例,說明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供大于求。在對會計專業需求的單位中,私營企業需求量較大;在對會計工作崗位的需求中,大多數企業需求的是會計基本核算崗位。表2基本反映了目前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的需求情況。
從表2可以看到,用人單位對會計崗位的要求較高,上述崗位基本上都是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才可以完成,剛畢業的大學生很難從事上述工作。
二、會計專業畢業生供給與需求差異的原因
(一)政府與社會因素近幾年高校連續擴招,錄取率大幅度增高,“升學難”問題解決了,但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要的增長遠低于勞動力的增幅,出現了就業率與錄取率相差較遠的情況,“升學難”就轉向了“就業難”,而解決“就業難”比解決“升學難”更為棘手。隨著高校的擴招,會計專業無論是招生數,還是在校生數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域之間諸多方面差別很大。大中城市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總是有限的,競爭相對激烈,但高校畢業生一味青睞于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及改革開放較早的沿海經濟區,不愿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而西部地區及縣級以下基層單位往往需要會計人才的支持。另外,用人單位盲目追求名牌高校畢業生,過分看重工作經驗,對生源地域及性別也有較高要求。而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傾向于選擇好地區、好崗位、高薪酬,總想一步到位,總認為上了大學就是人才,只有留在大城市,進入機關、事業單位才算“有出息”。這直接導致了會計專業畢業生供需差異的產生。
(二)高等院校因素主要包括教師配備、實踐教學及培養體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師的業務能力不強。我國目前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師,包括那些在國內國際上很有名氣的專家級教師,很多人沒有會計工作的實際經驗,大部分是從高校到高校的“學院派”。他們對相關的會計理論非常嫻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連起碼的會計實務操作都不會,更談不上教給學生實踐經驗。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實務能力、責任心、專業知識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見。如果詳細考證對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斷,將有更多基于教師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沒有很好地結合會計工作的實際案例。因此,會計專業教師的實務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水平,是影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目前,在很多高校會計學專業中,都開設了一定的實踐性教學內容,但實踐性教學的課時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實踐性教學的需要。如安徽建筑工業學院2006年會計學本科培養計劃,總教學時數為2469學時,實踐(包括習題、案例、上機、課內實驗)教學時數為120學時,占總學時的4.86%,第一課堂實踐性教學為33學時,占總學時數的1.34%,第二課堂實踐性教學環節為9.50學時占總學時的0.38%。實踐性教學環節占總學時的比例為6.58%。實踐性教學環節課時明顯偏低。
三是培養體制的缺陷。目前會計教學課程體系基本上由五部分組成,即:政治思想品德類課程;基礎教育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主干類課程和專業類輔助課程。這種體系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其對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缺乏理論依據,課程科目設置過細,課時分散,造成內容嚴重重復,而對于某些教學內容不夠重視,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畢業生自身因素把所學的會計理論轉化為高效創造生產力的能力才是當今社會對高學歷會計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據統計,會計專業的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對所學專業的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無法將所學過的知識轉化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甚至有些學生連會計憑證都不會填,編制會計報表常常覺得無從下手。另外,有些會計專業學生單向考慮自己
的擇業就業理想,用人單位的工資、福利待遇、住房、地理位置以及工作環境無不在其考慮之中,這種不給自己合理定位而產生高期望值的盲日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找不到合適的用人單位。
三、會計專業畢業生供給與需求矛盾的緩解
(一)政府與社會方面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盡快調整高等教育的結構,并加以分類、分層次管理和指導,要促使各類各級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制定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校質量評價體系,以監督、評估其辦學質量,使會計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規格、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要求相適應。全面貫徹落實高校的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校的會計教育,并適當控制招生增幅、相對穩定招生規模,使之與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進一步完善就業政策,出臺某些鼓勵性政策和改革就業機制。同時,各用人單位要樹立“適合的就是最好的”用人觀念,改變不切實際的人才高消費觀念。
(二)高等學校方面包括提高會計專業教師業務能力、強化實踐性教學、改革教學方法等。
一是提高會計專業教師業務能力。當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各院校對在職會計教師知識更新的培訓重視程度不夠,有些剛剛上崗的教師實踐經驗欠缺,導致無法適應本科素質教育的需求。因此,應加強會計專業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
二是強化實踐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會計既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經過系統、全面的實習,要想在短期內就適應用人單位的上崗需要是不現實的。盡管加強會計實踐教學不能代替工作經驗,但通過緊密聯系實際,增加實踐環節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盡快適應工作需要。因此,在會計教學過程中,還應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使走出校門的學生在人才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實踐性教學中,可以在低年級進行會計手工記賬的模擬,通過建立現代化的會計實驗室,購置各種憑證、賬簿、報表、操作臺等,在課程教學的過程穿插進行手工模擬教學。在高年級進行會計信息化實驗,通過建立多媒體實驗室,以便讓學生掌握會計信息化的操作技能,以電子計算機代替手工記賬。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與企業聯合辦學,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在各學期末進行實習,讓學生參與某些實際工作,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三是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目前各院校會計本科生與會計相關知識的課程設置較少,導致會計專業的學生知識面狹窄。只能就會計理解會計,不能站在管理學的角度審視和理解會計。因此,應增設與會計學密切相關的管理學課程,構筑會計人才多元化知識結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其理論知識至少應該包括:財務報表的分析和評價、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內部控制制度、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有關財務報告的準則,此外,還應具有經濟學、稅法、經濟法、統計學、信息技術與系統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
在我國傳統的會計教學中,理論課課程所占比重較大,實踐課時比重太低;在教材內容上,側重于會計準則的講解,而缺乏應有的理論論述與分析。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分析決策能力,使得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應完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推行案例教學,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會計的“實踐活動”中,以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應積極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領域中。
(三)學生方面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要做到未雨綢繆。當進入大學學習時,就應該為今后的就業作準備。因此,畢業生就業成功與否不是畢業后找工作時一剎那的表現使然,而是在校時各方面素質的積累和綜合因素所決定的。
根據市場的需求及自身的愛好和條件,有意識地從自身出發作好準備,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培養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在會計模擬手工做賬的過程中,學會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基本技能;在會計信息化的學習中,要掌握會計信息化的業務處理程序,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使自己適應市場的需求,為畢業后推介自己做好準備。在擇業中,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不要追求最美滿的工作,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找準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高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弱這一癥結存在根源的分析,為解決問題提供一個合理的認識基礎。
會計作為企業及其他組織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有與其崗位相適應的、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承擔。這些企業及其他組織管理系統所需要的會計人員,主要來自于高等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因此,高等學校會計教育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我國會計工作的水平。然而,很多企業家、經濟學家和企業高層財務人員普遍認為:目前的高等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很難直接滿足各層次的會計工作需要。甚至有人認為,高等學校僅完成了學生的一般基本素質教育,會計專業教育僅僅是一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介紹,學生實際會計技能的培養與實際工作需要相差甚遠。
企業及其組織需要什么樣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這個問題已有很多學者做過調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結論。新華網2004年2月24日的文章:“會計專業為何遭遇‘寒冬’?沒有經驗被拒之門外”,從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方向:動手能力要強。從有關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比較喜歡那些具備一定實踐經驗、能夠合理運用稅務法規、財務技術、會計準則與制度的會計人才。就這種需求而言,我國目前的高校會計教育基本無法滿足,因為我國的高校經濟、管理類各專業普遍缺乏相應專業基本技能的實際訓練。
對于這種需求與供給的差異和會計教育的缺陷,很多學者進行了較為深刻的自我批評,需求單位更是認為會計專業的高校教育失敗。筆者對此深有同感,但也認為應當辯證地分析這種形成差異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師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國目前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師,包括那些在國內國際上很有名氣的專家級教師,很多人沒有會計工作的實際經驗,大部分是從高校到高校的“學院派”。他們對相關的會計理論非常嫻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連起碼的會計實務操作都不會,又怎么能教給學生實踐經驗呢?表1的調研結果就是很好的佐證:
資料來源:郭強華、邱云,《全國十四所重點大學會計教學現狀評估及改革方向的調查報告》,2001.6.14。
調研數據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實務能力、責任心、專業知識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見。如果詳細考證對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斷,恐怕還有很多學生基于教師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沒有很好地結合會計工作的實際案例,來生動地講解教學內容所致。因此,會計專業教師的實務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水平是影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實驗教學環節薄弱
這是很多學者研究得出的一致意見,也反映了我國會計專業教育的實際狀態。由于論述較多且比較全面,在此不再贅述。
三、培養體制的缺陷
看看現在和過去高校會計專業的培養規劃和教學計劃,就會發現:我國的會計專業教育一般僅有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實習教學環節。由于某些原因,現在很少有企業或單位愿意接受畢業生實習,很多情況下要靠教師的私人關系和學生自身關系尋找實習單位。郭強華、邱云所作的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見表2):
資料來源:郭強華、邱云,《全國十四所重點大學會計教學現狀評估及改革方向的調查報告》,2001.6.14。
從資料中可以看出,有教學單位安排的實習僅占32.19%,由學生自己聯系實習的則占34.08%,高出了由教學單位統一安排。在實習環節中,除了實習時間短、實習單位落實不易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值得重視:
(一)實習目的無法實現
主要表現在實習學生很難接觸實習單位的實際會計操作。筆者是1986年畢業的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實習時被分配到所在行業的一個處級單位,時間為45天。在當時的情況下,行業主管部門為了鼓勵所屬單位接收本部門院校學生實習,備有專門的撥款項目,名稱為:學生實習經費。所以,很多行業內部單位大都愿意接受部屬高校學生實習。在實際操作上,我們對會計憑證的取得、編制、審核、憑證流轉、過賬、對賬、匯總、報表編制、文件歸檔等會計業務流程,都有較為完整的操作,且有經驗豐富的實習師傅給予指導,因此,實習效果良好,基本可以滿足畢業后工作的需要。與此相反,目前很多實習學生即使艱難地找到了實習單位,也很難接觸到所在單位的實際意義上的整個會計流程,不要說實際執行記賬、過賬、報表編制等核心業務,就連填寫正式憑證的機會都很少。2003年,筆者為某高校指導畢業生專業實習40人,能夠親手執行憑證填寫、記賬、過賬、編制報表的學生不過5、6人,僅占參加實習學生總數的15%;能夠查閱公司今年會計記錄資料的有18人,占45%。目前,實習單位對學生實習已不再歡迎,也很少配備較強的指導隊伍,即使是拿非正式憑證、賬簿、報表的訓練,也得不到豐富經驗的會計師的指導、督促和檢查;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在整個實習過程中根本看不到所在單位的真實賬冊,僅僅是通過觀察增加感性認識而已。如此實習,怎么能達到實習計劃設定的目標與要求呢?
(二)教師或教學單位對實習過程的掌握和控制不夠
過去我們畢業實習時一般有指導教師隨行指導,實習單位還選派較有經驗的師傅給予隨時點撥,能使學生學到現實的會計流程和業務處理要點;而現在多數實習很難有教師陪伴,因為現在會計專業的師生比嚴重失調,還有大量的教師承擔非畢業生的會計教學工作,很多高校的專業實習學生是由專門的輔導員進行掌控的,學生得不到專業教師的合理指導。
(三)學生對實習的認識不足。由于缺乏足夠的專業認識和被動的學習態度,很多學生對專業實習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部分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過程而實習,為了拿到必需的學分而實習,缺乏實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實習過程中,缺乏合理的溝通和學習的積極性,沒有盡可能地參與實習單位相關會計業務或活動的欲望,為了度過實習時間而應付了事。
(四)實習單位的選擇相對固定,可接觸的業務類型單一
由于時間有限等原因外,一般地,實習單位基本貫徹“從一而終”的思想,不論實習單位規模大小、業務繁簡、性質如何,僅在其確定的單位或會計部門完成實習。而在大型企業中,僅應收賬款會計就有3至4人,如果僅在應收賬款會計崗位上實習,其業務的單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這樣一來,即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實習單位的核心業務及其流程,可能得到的經驗和技能仍顯單調、匱乏。
由于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會計教學的實習環節效果不佳。這一點也可通過郭強華、邱云所作的調查分析得到合理的印證(如表3):
資料來源:郭強華、邱云,《全國十四所重點大學會計教學現狀評估及改革方向的調查報告》,2001.6.14。
從中可以看出,認為實習效果很好或較好的學生,僅占調查對象總體的31.82%,認為效果一般的學生占39.93%,認為效果較差和很差的學生占28.25%。調查結果顯示的狀態雖然不是很差,但還是說明實習環節存在需要大力改進的方面。同時,應當注意的是:作為調查對象的是我國在會計教育方面比較先進的重點大學,這些高校的會計教育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國該專業發展的頂級水平。如果將全國所有會計專業教育均納入考察范圍,筆者相信,這一水平會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四、實際需求和高校教育供給的矛盾
任何用人單位都希望能夠從高等學校得到他們需要且能很快勝任崗位的人才,這完全可以理解,但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這種需求心理存在偏差,也不現實。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高等學校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繼續和提升,也是專業教育的基本環節。它所完成的專業教育到底應當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理論教育和實務技能訓練如何協調?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要完全達到各種企業和組織的會計人才需求標準是很困難的
因為企業及其組織的類型和性質千差萬別,各自的會計事項和財務規范以及組織目標也存在很大差距。就企業會計而言,盡管逐步建立起統一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但行業差別仍然存在。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要想完全滿足用人單位的差異性需求是不現實的。
(二)高校會計教育,特別是我國專業教育仍然繼續著素質教育的歷程
不僅開展專業教學,還為學生的未來提升和全面適應社會教授知識和培養能力。不論是具體的財務管理、企業會計、非營利組織會計、金融會計專業,還是審計、注冊會計專門化專業,都在素質教育、拓展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做著不懈的努力,專業課程設計和教學時間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削減,專業方向教育受到沖擊。
(三)筆者認為,雖然會計專業教育需要進一步強調實務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但絕不應該僅就會計技能而開展教學,還要考慮學生的未來發展和事業開拓能力的提高。表4顯示的學生選擇基本印證了筆者的觀點。
資料來源:郭強華、邱云,《全國十四所重點大學會計教學現狀評估及改革方向的調查報告》,2001.6.14。
從表4的選擇結果來看,會計專業大學生對于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并不完全統一,個人期望存在較大差異。高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不可能完全滿足需求方的個別需求,高校教育還是要根據基本的目標定位把握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
五、新需求、新矛盾
高等學校會計教育實務能力培養必須面對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管理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在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管理理念與原則、技術與方法以及管理環境在不斷地變化,會計環境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網絡技術應用、管理手段智能化、系統化程度的飛躍性提高,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高校會計教育實務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
由于企業資源計劃(ERP)和網絡資源的投入、應用范圍及其水平不斷提高,使企業的財務管理、會計核算、財務報表生成、財務信息傳遞等業務的處理介質、作業程序及關鍵控制環節與方式都發生了實質性改變,從而導致對會計人員需求的多方面變化。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要求組織成員的信息化水平必須跟上智能化系統的要求,在知識結構、實務技能等方面要求會計人員具備信息技術和應變能力。據調查,某公司由于建設ERP系統,導致包括會計人員在內的部分管理人員被迫離開原來的崗位。分析得知,造成會計人員被大量分離的主要原因無外乎兩點:
(一)由于系統的引入,計算機智能化系統部分代替了原來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對會計來說,會計憑證錄入、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生成等繁重的手工工作,已經大部分由智能化系統自動完成,對一般會計人員的需求量大幅度減少。某公司實施ERP系統后,會計崗位人員數量下降到原來的40%,一半以上的會計人員不得不離開會計崗位。
(二)現有會計人員的軟件應用水平無法達到智能化系統要求的程度
據我們了解,現在有部分高校會計教育增設了信息系統課程,少數高校的會計信息系統教育水平還很高,對會計軟件、ERP等基本原理和技能也展開了教學程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會計教育還沒有進行滿足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統教育,有的僅僅是簡單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育,連基本的實踐環節都沒有。這樣的教育狀況,如何能夠滿足現代管理的要求呢?
以上分析,是筆者根據有關調查和自己的工作體會,對我國高等學校會計專業教育實務能力培養缺陷的總結和歸納。希望有識之士合理把握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從根本上改變高等學校會計教育供給與需求的突出矛盾,提高高等學校會計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