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會計學專業論文

會計學專業論文

時間:2022-04-12 10:21: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會計學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會計學專業論文

會計學專業論文:創業素質導向的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創業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近年來,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的創業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創業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商業決策的過程,幾乎所有的商業決策都暗含有財務意義,因此會計學專業知識在創業管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會計學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可行性。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低端會計類專業人才過剩,會計學專業人才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毋庸置疑,創業教育能夠給會計學專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為此,創業教育應融入會計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其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具有良好創業素質的會計學專業型人才。

一、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的意義

考夫曼基金會的研究報告《美國高校的創業教育》顯示:美國高校的教學與研究機構千差萬別,單一的創業教育模式不僅不現實,也不可靠。創業教育具有自然和寬闊的適應性,可以在課程和專業兩個層面將創業教育整合進來。會計核算和監督的范圍從初創企業到經營管理企業的各個階段,會計學與創業的相關性毋庸置疑。在會計專業教育的基礎上融入創業教育,既可以拓寬會計實踐教學范圍,也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財會、管理和經濟方面知識,而且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重塑自己的知識結構。

(一)拓寬會計實踐教學范圍 會計學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應用型學科,實踐教學在會計專業教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實踐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專業勝任能力、職業判斷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創新及社會適應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關注實踐教學,但從市場的反映來看,很多本、專科會計專業畢業生都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學生素質與社會需求矛盾的原因很多,如會計學專業盲目的設置和擴招、用人單位人才需求質量越來越高等,在諸多原因中實踐教學效果不顯著也是其中之一。在會計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業教育可為會計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一種思路,利用創業教育具有創新性、體驗性、趣味性、互動性等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 創業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教育首先涉及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管理學、營銷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為這些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提供了一個訓練平臺。通過適當引導,可以讓學生懂得如何有意識地對所學知識加以綜合運用、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培養方案中各課程之間的關系。其次,通過創業教育教學培養學生創業素質。在培養學生各種財務決策能力的基礎上,還能讓學生的為人處事能力、創新能力、處理紛繁復雜問題的能力、職業勝任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升華和提高。

二、創業教育內容

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創業教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突出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高校創業教育質量,使學生“具備創業意識,創造就業機會”,已成為當代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本科教育一般都定位于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根據利益相關者分析找到會計人員能力需求,在其基礎上融入創業教育,這樣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發掘會計人員的創業素質。

(一)會計人員能力需求 會計學產生于實踐活動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會計人員綜合素質本身也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和既定的標準。會計職業具有比較強的專業性,會計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經濟基礎知識、企業管理和會計知識,并能夠熟練運用會計技術和方法進行相關分析和決策。然而,現實經營環境是復雜多變的,會計人員僅僅具有傳統的會計專業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會計人員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具有在不熟悉的環境中靈活運用會計知識解決異常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和綜合性的思維能力。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融入創業教育是提升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不同于純粹的創業教育,會計專業的創業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為導向,從而強化學生的職業勝任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會計人員創業素質 會計人員面臨的財務環境和問題復雜多變,因而會計教育也應該是一個創新與發展的過程,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業教育,不是為了教會學生畢業之后去創建新企業,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考、推理和行為方式,培養學生整合資源、把握商機和開創新事業的能力。創業是在不拘泥于當前資源條件的限制下對機會的追尋,是將不同的資源組合以便利用和開發機會并創造價值的過程。創業教育本質是一種素質教育,也可以歸類在實踐教學范疇。會計專業創業教育是在傳統會計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較好的專業勝任能力,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自我創業的意識和能力,其實質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一個人的創業素質是包含知識、能力、技能、身體素質、心理品質在內的綜合素質,其中很多素質都是隱性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意會和強化。創業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創業意愿,只有具有創業意愿才有可能真正從事創業、創新活動;知識儲備,創業者應具備經濟、管理、營銷和財會等方面的知識,寬廣的知識儲備和完善的知識結構是創業的基礎;創業精神,激發學生自我超越的主體精神,實現個人真正的成長,包括積極向上的心態、鍥而不舍的毅力、頑強的意志、艱苦奮斗的作風、自強不息和無私奉獻精神;創業能力,創業者應該具備創造性思維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把握和駕馭商機能力、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等綜合能力,加強經營實戰訓練是提升創業能力的關鍵。

三、創業教育教學平臺構建

教學平臺在構建時可以分兩步來實施:認知教育和創業教育。認知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創業教育是認知教育的升華和提高,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達到教學效果。在認知教育和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各種創業素質也會得到強化和提高,創業能力得到拓展。由于是在會計學專業教育的基礎上融入創業教育,所以包括創業計劃書的撰寫、創業過程的管理等具體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突出財會專業優勢和特點,以企業財務系統為基礎來構建創業管理平臺,如圖1所示。

(一)認知教育 認知教育平臺以沙盤模擬實訓為載體,通過仿真模擬企業經營,讓學生在游戲般的環境中,認知企業,如企業管理流程、角色與崗位、企業整體戰略、產品研發、市場開拓、財務管理、團隊協作等多個方面。本平臺以圖1中企業財務系統為基礎,背景設定為一家生產型企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團隊,每個團隊由4-6名學生組成,每個團隊各代表一個處于相同經營環境下的虛擬企業。在實訓中,每個團隊的成員分別擔任企業的總經理、財務總監、營銷總監、生產總監、供應總監等。通過直觀的沙盤操作,讓學生體驗企業運營流程、感受企業財物增減變化,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創業意愿的目的。認知教育平臺是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認知體驗平臺,讓學生掌握如何將書本知識應用于企業經營管理,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很多隱性的創業素質。

(1)企業戰略選擇。企業最基本的戰略目標就是創造價值和獲取利潤,由于企業資源的稀缺性,在一定時間內,企業只能做有限的事,因此企業管理目標一定要明確,良好的戰略能夠傳遞企業的發展目標。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一般定義為權衡利益相關者條件下股東財富最大化,即財務管理的目標也是創造價值。投資的目標是為了創造新的價值,其自然也就成為企業戰略目標和財務目標融合的主要評價標準。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和財務目標銜接的關鍵點在于投資戰略的選擇。在教學內容設計時,投資戰略的選擇包括資產投資、產品設計和研發、市場開拓以及關乎企業未來發展的產品質量和環境認證戰略投資。

(2)企業財務管理。財務管理為企業戰略提供資金支持,為提高經營活動的價值而進行管理,其主要內容包括資金籌集和資金管理。企業的經營過程實質上就是資金的循環過程,即財務活動,它表現為一個周而復始的周轉過程,因而企業經營管理應以財務管理為中心。企業的經營活動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財務管理中的風險問題是擺在經營者面前的一個難題。從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可知,產品要經過引入、成長、成熟和衰退階段,在不同的階段競爭環境和采取的經營戰略不同,導致了不同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的大小是由資本結構決定的,它與經營風險一起決定了企業的總風險。通過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不同搭配,在保證必要報酬率的前提下,將企業的總風險控制在一個可接受范圍是一個不錯的戰略選擇。在風險不可避免的情況下,經營企業至少要做到兩點:一是在資金籌資時,要考慮用資的時間和規模、企業未來財務和競爭業績對籌資的影響等方面,既要做到不讓資金閑置,也要避免因資金斷流而影響企業發展;二是在投資過程中,既要時刻關注客戶消費需求的變化,也要確保適當的投資規模,不能造成資產的閑置及緊張,通過選擇合理的投資結構,來提高投資報酬率、降低投資風險。

(3)企業生產與運營。企業生產和運營能力來源于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和組織資源的整合,是企業各種資源有機組合的結果。在教學內容設計時,通過組建團隊、籌資和投資等活動獲取企業的各種資源,資源的整合主要通過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和組織管理等方面,從而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保證企業的生產與運營順利進行下去,有兩個關鍵點必須注意:一是供產銷的平衡,二是企業預算,這是

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的基本保障。根據erp的管理思想,供產銷平衡必須要做到充分運用企業可利用資源達到銷售企業產品的目的,供產銷的平衡是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圖1中所示的財務系統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預算過程,即為了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以數量和金額的形式,對企業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籌資、用資和運營等活動進行詳細的計劃和具體的安排。

(二)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平臺以創業模擬實驗室為載體,以真實企業組建、經營環境為基礎,將學生分成相互競爭的團隊,每個團隊分別代表不同的虛擬企業,并將其當作真實的公司進行管理,在相同的經營環境中實現經營目標和戰略計劃。該平臺除了具有認知教育中的創業管理功能外,還具有創業測評、創業計劃和創業準備功能。在具體設計本平臺的創業管理功能時,必須與認知教育有所區別,如設置系統參數時給學生預留更大的決策空間、脫離手工沙盤重點訓練學生的決策能力等。在認知教育的基礎上,創業教育通過理論結合實踐,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管理能力,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提升實踐經驗,從而完成創業素質導向的創業教育。

(1)創業測評。創業測評目的是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綜合素質進行全方位評測,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取長補短,回避創業或以后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雖然創業測評的數據并不能當作是否要開展創業活動的依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有些學生認為“找不到工作就去創業”這種錯誤的創業觀念。成功的企業不僅對創業者的綜合能力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而且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經營團隊,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并抓住市場發展的關鍵機會。

(2)創業計劃。撰寫創業計劃書是創業的第一步,通過撰寫創業計劃書,創業者會更了解項目的整體情況及業務模型,亦能讓投資者判斷該項目的可盈利性與成長性,是市場融資的一種關鍵工具。創業計劃書包括創業種類、資金規劃、階段目標、財務預算、營銷策略、風險防范、管理規劃等,在創業過程中,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設計該部分內容時,可結合會計學專業的優勢,從資金流的角度讓各種數據指標來源清晰、大小合理,還可以重點融入項目財務可行性分析內容。重點讓學生掌握根據背景環境進行商業機會分析,組建經營團隊,制訂資金籌措計劃,撰寫公司名稱,制訂公司章程,并編寫一份完整的創業計劃書。

(3)創業準備。即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公司注冊審批流程的所有工作。創辦企業需要具有合法的營業資格,即必須要到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辦理手續。只有依照程序進行工商登記注冊,企業經營才是合法的,才能受到保護。該部分提供了工商注冊流程的知識點,讓學生掌握公司的法定術語的基本屬性及含義,從側面了解與商業企業相關的政府部門及職能劃分等。具體包括:名稱預先登記、設立登記申請書、準備申請材料、銀行開戶入資、驗資前置審批、報送申請材料、工商審批發照、刻制公章、開設銀行賬戶、辦理各項登記、股東入資證明、企業機構代碼、企業稅務登記、企業勞動備案、社會保險登記等。

(4)創業管理。與認知教育一樣,創業準備以圖1中企業財務系統為基礎,背景設定為一家生產型企業,讓學生實戰模擬企業的運營管理,圍繞企業發展的生命周期,制定各項決策,并最終推動企業成長壯大。在認知教育階段,學生已經完成了戰略管理、投資和融資管理、生產與運營管理及預算管理等方面的認知體驗,在創業管理平臺中主要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企業管理創新的首要方面就是決策管理,要求企業建立重大決策的責任制度,對違反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致使企業遭受嚴重損失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三)能力拓展 創業教育教學平臺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構建的,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不同階段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調動者、分析評論員、銀行家、業務顧問、創業導師等,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操作方法,熟悉運營規則,正確運用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技能,幫助學生全面體驗創業和經營的全過程。創業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創業素質,通過該教學平臺學生的創業意愿、知識儲備、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會得到全面訓練與提升,具體分為以下方面:個性與職業定位,通過創業測評和分職能扮演角色,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會在實訓對抗中顯露無遺,有助于今后的職業定位;專業技術能力,實訓中學生要出報表、算成本、做預算,還要進行投資、融資管理等,在復雜的環境下做出最優的財務決策;分析決策和管理能力,從設立企業到模擬企業的運營管理,全方位訓練提升分析與經營決策能力;商機把握能力,創業過程由商機驅動,如何識別和把握商機是創業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與溝通是避免企業“信息孤島”的好方法,讓學生樹立局部最優不等于總體最優的思想;總結與寫作能力,從課堂上總結發言到撰寫實驗報告和創業計劃書,這是一個知識升華和提高的過程。

會計學專業論文:試析會計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研究

論文摘要:會計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尤其是會計人員的實踐能力更是被用人單位關注。本文從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著手,揭示了我國會計專業學生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的兩種途徑,提出了建立由高素質師資隊伍和實踐性教學考評體系組成的實踐能力培養的保障機制。

論文關鍵詞:會計學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途徑;保障機制

目前,高等學校會計專業是培養我國應用型會計人才的主要途徑。據統計,在我國目前一千多所全日制公立大學中,有近九百所學校設置了會計專業,在校大學生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學習會計專業或相近專業。無疑,會計專業成了管理類的熱門專業,受到辦學機構和學生的追捧。越是這樣的熱門專業就越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越是要注重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不容回避的是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導致會計專業畢業生未能達到社會的要求,用人單位抱怨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才能委以重任。畢業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差,這無疑與其在校接受的實踐教學有關。因此,如何拓寬我國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是提高我國會計教育質量的重要課題。

一、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會計是一門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對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國內高校提高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從各地人才交流會、畢業生招聘會和互聯網上的人才需求信息中都強烈地感受到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這種普遍要求,即具備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或能力、較強的綜合素質等。很多招聘單位認為,我國會計專業的大學生理論知識基本上達到專業培養目標,但他們的實踐能力普遍很弱。可見,對于會計專業人員的實踐能力越來越引起用人單位的重視,社會迫切需要重視和加強對畢業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傳統的會計實踐性教學形式單一,技術手段落后,而且僅僅停留在會計核算這一環節上,這種實踐性教學與新時期要求培養“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等會計人才的目標是不相適應的。

二、我國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途徑

會計實踐教學是會計理論教學的延續、補充和深化。會計實踐教學具有直觀性、真實性、啟發性、實用性等特點,通過實踐教學可以起到親驗實際會計業務、規范基本操作技能的作用。目前我國傳統的會計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主要包括校內和校外的模擬實驗。

1.校內模擬實驗。校內模擬實驗主要有《簿記能力訓練》、《會計實務能力訓練》、《成本會計能力訓練》、《財務管理能力訓練》、《納稅會計能力訓練》、《會計報表分析》、《審計學案例分析》、《會計與審計電算化能力訓練》、《會計綜合能力訓練》等。這些實踐課程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完成:(1)通過實物參觀,增強感性認識。在基礎會計學習過程中,往往要接觸到有關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相關知識。教材上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都是印刷在教材上的簡化表格,與真實的賬表存在一定的差距。(2)多媒體演示教學,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用電腦制作音像、圖片、文字等手段演示和解說實務操作過程的實踐性教學形式。多媒體課件具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直觀效果,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大大提高教學內容的藝術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快樂地接受所學知識。多媒體演示教學可以與日常課堂教學活動結合運用,也可以制作專門的演示課件(包括企業情景和人物情景)在專門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中使用。多媒體演示教學有利于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壓縮課堂教學時間,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節約教學資源,大大提高教學效果。(3)校內模擬實務操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企業越來越多地開始用計算機代替手工記賬,這就要求會計專業學生既要掌握傳統的手工賬的操作,還要熟悉在電算化條件下會計的賬務處理。①傳統手工賬在會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傳統的手工賬在會計實踐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教學一般分兩步進行。首先進行分步模擬實習,教師要安排好分步實驗的項目、內容,明確實驗的重點與難點。待主要會計業務都完成分步實驗之后,進入會計實踐教學的第二個步驟,進行綜合訓練。綜合訓練的目的是通過對一個生產企業、一個會計期間整個會計循環過程的會計核算,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會計操作技能。

學校通過開設手工會計實驗課程,以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實際會計事項為依據,以會計核算業務、會計核算程序、會計憑證在各會計崗位的傳遞程序作為模擬實驗對象,用傳統的手工方法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科目匯總表(或匯總記賬憑證)等,使學生更加直觀真實地會計業務的來龍去脈。規范的手工模擬實習,要有一套內容完整、業務真實的實習資料,還要有出納、成本、固定資產、工資、總賬等崗位,還應建立起與此相聯系的職能部門,如銀行崗位、稅務崗位等,明確各崗位責任制。在實踐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都能到相應崗位去鍛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實習的全面性,增強學生適應各崗位的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我們通過復制若干個企業某年12月份發生的全部會計業務的所有憑證(包括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等),將這些資料復印裝訂成若干份,并裝訂成與實際資料一樣形式,將學生分為2~4人一組,模擬各種崗位,進行實踐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②會計電算化在會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原有的手工會計信息系統已逐步為計算機和商用軟件所取代,而會計的管理、決策、預測等高層次職能也日趨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很多會計專業院校,為適應這種變化,開設了《會計電算化》和《審計電算化》課程。在實踐中,我們通過和一些財務軟件開發企業協調,獲得了軟件公司的支持和贊助,給學校機房裝上企業版的財務軟件。學生利用教師編制的模擬上機資料或者從企業獲得的真實資料,在計算機里模擬企業的會計流程,實現建立賬套、設計會計科目、編制記賬憑證、編制報表等實踐過程。學生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如同置身企業的真實業務環境中,從而達到實驗目的。利用會計核算軟件教學,能全面、形象地介紹會計核算的全過程。電算化的應用是多媒體實踐教學的延續,老師可以先進行多媒體演示,然后讓學生上機操作,這樣不僅可以全面的了解企業的操作程序,而且簡單快捷。另外,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更加接近企業的實務,學生在全面掌握這些技巧后,在業務能力上達到了學校和企業間的無縫對接。

2.校外實習基地在會計實踐教學中的運用。會計是一個操作性較強的專業,僅僅通過在學校里的模擬試驗不能完全滿足會計教學的要求,學生利用自己在校掌握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最終檢驗的標準還是進入企業中實習的結果,學校內部不能實現這個目標,因此,進行校外實習基地的實踐就成為我國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學校和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渠道,在公司、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單位建立會計學專業實習基地或者實踐創新基地,并建立和完善實習基地教學評估體系,提高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為學生提供較多的課外專業性實踐機會。通過實習基地的建立,教師可以很方便地組織實習小組(3~5人為宜)定期到企業的財務會計及其他業務部門實習,請現場的財務負責人講解企業或事務所里發生的各項業務。此外還可以邀請實務界精英來校講學,增加學生知識面,開闊視野。我國各大高等院校在會計學實習基地的建設方面,發展方向并不相同。有的學校傾向于在事務所建立實習基地,有的學校則傾向于在工業企業建立實習基地。由于院校的學科背景不同,同樣是會計專業其實習基地建設的行業選擇也不盡相同。總之,我國高等院校會計學專業在實習基地的建設方面,要加大對學生實習方向的選擇,盡量使會計學實習基地和今后學生就業的行業聯系起來。當然,受到教學資源的限制,這種完善必然是個長期的過程,也一定會隨著學校進一步發展而更加完善。

三、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保障機制

會計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除了上述的一些途徑以外,保障措施也尤為重要。保障措施是否有力直接影響會計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效果的好壞,這些保障措施包括:

1.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的經驗的多寡和能力的強弱密切相關。很多教師從校門到校門,博士畢業或者碩士畢業、發表過一定層次的學術論文,便順利地當上了會計專業的老師。他們從未從事過實際業務,很難具備相應的能力,無法從事實踐課的教學。針對高校教師這種脫離實際的現狀,各高校應與會計職業界建立起廣泛的聯系和交流機制。

2.有效的實踐性教學考評體系。隨著實踐性教學的規范與完善,必須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考核方式,用以檢驗實踐性教學的完成效果。實踐性教學的途徑比較多,內容比較豐富,因此對實踐性教學的考評也應是多樣化的。可以從改革常規卷面考試內容入手,全面考核學生的簿記能力、核算能力、實際業務的理解能力、處理非常規業務的應變能力等,促進學生熟練技能、提升能力、提高素質。比如對于校內的模擬試驗,可以將會計工作過程分為若干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教師也可以利用考試軟件,自動生成考卷以提高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核的效率。對于校外實踐能力的考核,可以給企業發出調查表,反映學生真實的操作水準。

總之,實踐性教學改革是會計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目前,我國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校內和校外,而要使這兩個途徑更好地發揮作用,一個良好的教師隊伍和一個有效的考核機制就成為兩個重要的保障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會計專業來說: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應用,二者缺一不可。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出發,協調好兩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會計學專業論文:會計學專業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方法-------會計論文資料庫

摘 要: 高職會計學專業改革要將社會價值取向、企業價值取向、個人價值取向、學校價值取向有機溶合, 碩士論文確定職業教育的導向性價值目標, 既要滿足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 又要滿足個人求職謀生和個體發展的需要, 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學專業職業教育改革。

關鍵詞: 會計學專業; 職業教育; 改革; 價值取向

職業教育是由多元價值主體參與的教育活動, 下面我們就從社會、企業、學校、個人四個方面的需求作為探討的重點, 探討會計學專業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方法。

一、社會的價值取向

綜觀近幾十年世界各國教育的改革, 經濟上的需求往往成為教育改革的原動力。近十年來, 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 一方面是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 另一方面則是經濟改革和發展給職業教育不斷地注入動力和活力, 也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改革開放后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企業, 給會計專業的職業教育提供了眾多的就業崗位, 從而給會計專業的職業教育注入了不竭的動力和活力; 另一方面, 經過多年改革大潮的洗禮, 企業的用人原則更加明智務實, 他們要求會計人員不僅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 更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這也給會計專業的職業教育帶來了挑戰.

二、企業的價值取向

企業要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 就會自覺地引進技術、引進人才, 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并不斷地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企業也會越來越重視職工教育和培訓, 以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

因此,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 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將轉到提高勞動勞動者素質和經濟效益方面來。這就要求會計專業的職業教育必須培養具備較強會計實務動手操作能力的畢業生, 而會計專業特性又導致不可能給每名學生都找到實踐企業來培養她們的會計實務動手操作能力, 所以如何身臨其境學習企業會計賬務處理過程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個人的價值取向

個人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求職謀生; 二是個體發展。目前社會上, 人們通常把科學家、企業家、高干、工程師、教授、醫生稱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農民、營業員稱為“勞動力”; 用人單位也常以學歷、文憑作為選拔、聘用人才的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當然, 個人和家長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會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發生變化。尤其是高新技術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 需要大批智能與體能相結合的新型職業人才, “學歷社會”將逐漸轉向“職業資格社會”, 用人單位將越來越重視員工的職業生涯和職業資格。所以,如何使會計專業學生身臨其境學習企業會計賬務處理過程則是解決企業與個人價值取向問題的癥結所在。

四、職業學校的價值取向

學校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 一方面隨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化而變化, 另一方面也受到社會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取向的影響。學校作為以育人為核心的辦學實體, 無論在計劃體制和市場體制下, 目的都是為了較大程度地滿足多元價值主體各種合理的需求, 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我們確定職業教育的導向性價值目標, 既要滿足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 造就一支數以億計的各行各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大軍; 又要滿足個人求職謀生和個體發展的需要, 使每個勞動者的特長、潛能和創造力充分地發揮出來。

職業教育作為從業準備教育, 必須把素質教育貫穿各個教學和實訓環節, 通過模擬操作、頂崗實習和強化實訓、實驗等實踐性教學環節,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把實踐能力的考核作為畢業生考核的基本內容。從而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結合實際的動手能力和增強團隊合作的體會,另外一方面配合了專業建設和改革, 使得我們的專業更具生命力, 培養的學生更受到社會的認可。對參與建設和實踐的教師來講, 又是一個極好的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的好機會。對會計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來講, 不但提供了特色, 又提供了前進的動力。

會計學專業論文:會計學專業培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結合會計學專業的特點,提出如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體現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人才培養;教學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當今社會,廣大的社會公眾越來越重視會計信息的使用,包括股東、債權人、企業管理者、政府部門和潛在的投資者。股東使用會計信息對企業管理者進行評價,政府部門依據會計信息進行宏觀經濟決策,潛在的投資者用其評價企業的價值,等等。可以說,現如今,會計信息關系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會計信息的質量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而對于直接提供會計信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也被人們所看重,包括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誠信為本,遵循準則,不做假賬”。那么,如何培養誠實守信的會計人員,是我們會計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結合核心價值觀對如何培養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的會計人員作以下探討。

一、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概述

一般認為,“價值觀是對事物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形成于人們的實踐過程,又反作用于人們的實踐,是在處理各種問題時形成的比較穩定的觀念的總和。一個人的價值觀源于其世界觀,價值觀是世界觀的具體表現,世界觀決定價值觀的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由社會主義的性質、特點決定而逐步形成的人們對事物的根本看法,其具有社會主義屬性,體現的階級性是無產階級,是人們正確處理個體、主體以及社會需要的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凝結人心,其核心內涵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并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時刻弘揚以“愛國主義、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通過《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到黨的十八多次重申其重要性,我們可以清楚地明白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系列重要觀點和基本使命,以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主張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信念,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學習中,運用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正氣”成為主流,全國上下形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的氛圍,作為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學生當然也不例外,也應當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在大學生頭腦中的內化和具體化。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簡要概括為:“愛國、理想、責任、創新”。愛國是貫穿其中的主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每個大學生追求的永恒主題,責任是對每位大學生的要求,創新則是四個中的核心,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中的最高層次。對于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堅持“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即是踐行了大學生價值觀的核心內容。

二、會計學專業培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會計學專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本人認為應該從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會計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充分體現。1.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培養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全面系統掌握會計學基本原理及理論、基本技能與方法,培養基礎比較扎實、實踐能力特強,上崗就能操作,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體現了“愛國、理想、責任、創新”核心價值觀,同時強調誠信為本、創新創業精神、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2.具體培養要求方面。要求學生在知識上能夠了解與理解會計職業及行業相關的職業的政策和法津、法規;具備從事會計學專業工作所需的相關知識。在業務能力上具有會計和審計實務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應用的基本技能;具有會計確認、計量及報告的核心應用能力;具有審計監督、見證及評價的核心應用能力;具有財務分析、控制及管理的核心應用能力。在素質上培養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如何查詢資料及運用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獲取相關專業知識等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備解決處理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思維。3.課程體系設置方面。課程體系設計的總體思路是以“愛國、理想、責任、創新”為標準,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為原則,以傳授知識為基礎,專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職業素質教育為核心,形成融知識、能力、素質于一體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培養學生能夠主動獲取知識、綜合運用知識及以問題為導向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人文社科教育與自然科學教育交融,將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課程體系按照目前大多數教育專家提倡的通識教育、學科大類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學及素質拓展五個平臺進行搭建。課程設置服務于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從而實現并滿足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基本要求。在課程體系中,思想教育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等課程、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經濟法等課程、社會公益勞動、志愿服務、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等,幾乎每門課程都涉及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培養學生必須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的能力。為了會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高校從事會計學教學的教師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出于對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和職業的可持續發展,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將倫理、道德和職業操守教育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并結合典型案例設計相關的職業操守及核心價值觀在線訓練課程,培養學生正確與良好的職業發展理念,教給其如何規避職業風險的方法和技巧。除了在專業教育注重上述內容的教育以外,還要注重大學生人格培養的形成教育,每時每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教育學生先要做一個好人,而后培養其成為其合格的人才。人格教育事關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未來生活基本觀念的形成,我們一定要重視,同專業教育相比,人格教育的影響有的時候顯得更為深遠和長遠。從事會計學教學的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或在其他與學生的交往中,要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三觀”教育,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的教育,向學生及時傳遞一種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正能量。不僅要教會相應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在將來的工作中能夠迅速融入專業團隊,與他人和諧相處打下良好的職業基礎。4.教學內容方面。在教學內容中,一直把誠信教育貫穿會計職業教育的始終。在入學教育課程中,著重介紹會計職業規范中的職業道德一節;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課程的教學中始終強調會計人員誠信的重要性;在會計實務課程中,將不誠信行為作為平時考核的重要內容;在畢業教育中將“誠信做人”作為畢業留言送給畢業生。另外開設志愿服務課程,培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志愿服務是學生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資源和善心為鄰居、社區、社會提供非贏利、無償、非職業化援助的行為”,志愿服務這種形式的培養,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和創新社會的重要載體。志愿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統一性,是一種很好的培養方法。通過培養,良好的大學生志愿者在把關懷帶給社會的同時,也傳遞了友善,傳播了文明,志愿服務是大學生踐行和培養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5.教學手段和方法方面。在教學中,通過案例、情景式教學和對優秀學生事跡的宣傳導向,引導學生掌握會計法律知識,自覺遵紀守法,具備抵制違法行為的能力,不斷地提高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樹立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良好品格。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的,構建以職業素質為本位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產學結合、會計從業資格、建設實訓基地等人才培養模式,做到會計理論與會計應用相結合、會計改革與會計發展相結合、強調責任、誠信的重要性。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在育人過程中,只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統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作為職業素養的標準,不斷提高職業素質,使其成為合格的會計人才。

作者:李俊林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摘要:為適應當今社會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各高校要不斷推進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實驗教學作為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結合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分析了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的現狀,就如何提高高校會計專業的實驗教學質量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

1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許多本科院校把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同類型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1.1培養“理論應用型”人才———學術研究型院校

學術研究型院校傾向于專業理論研究,注重培養學生的繼續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學術研究型院校更多關注的是專業理論的應用性,讓學生在扎實掌握會計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培養出理論應用型人才.

1.2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高職類院校

高職類院校一般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在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高職類院校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出的是了解相關會計理論且符合用人單位具體崗位(記賬、算賬、報賬)要求的技能應用型人才.

1.3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介于上述兩種類型院校之間,既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又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鍛煉,培養出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并且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型人才.與學術研究型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培養出的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有更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可以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與高職類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培養出的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有更牢固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學習能力,在系統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精通會計業務,可以輕松實現從校園生活到社會生活的過渡.

2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的現狀

2.1教學體系有待完善

現行的會計實驗教學,教學目標一般停留在基礎會計實驗教學層面,主要培養學生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成本的計算和報表的編制等基本操作技能,很少涉及到財務管理、財務信息分析、審計等深層次內容.此外,會計信息化實驗所占比重較小,大多數院校只開設一門會計電算化實驗,教學內容僅針對通用財務軟件的操作,沒有實現與各門會計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這種不合理的實驗教學狀況,已經無法滿足培養具有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的要求.

2.2教學內容更新緩慢

會計理論、會計實踐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不斷更新變化,有別于傳統的新業務和新方法也逐漸涌現.這就需要學生掌握更貼合實際的綜合性實驗項目,諸如合并報表、債務重組、財務計劃、財務分析和決策等.而我國高校會計實驗教學目前采用的大多是生產制造型企業的會計實驗項目,實驗資料沒有及時更新,大量常規業務的簡單重復,導致學生誤認為會計就是記賬、算賬,忽略了會計參與管理的職能.長此以往,培養具有專業勝任能力和會計信息綜合分析能力的高層次會計人才的目標將很難實現.

2.3高水平配套教材欠缺

會計實驗教學的展開需要配套教材作為指導和參考.但大部分通用會計實驗教材只是針對會計核算方法,很少涉及到企業管理及控制層面.教材內容單一、資料陳舊,嚴重阻礙了教學目標的實現.現行的會計實驗教學只能培養學生基本的業務操作技能,像一些與實際工作情境(報表分析、成本預測、項目決策等)相似的綜合型實驗項目基本上無法開展.

2.4師資隊伍亟需發展壯大

目前,大多數從事實驗教學的教師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因為他們并未系統地從事過實際的財會工作,有些從學校畢業后直接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他們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不具備實驗教學的知識與能力,這也是會計實驗教學難以取得預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構想

3.1確立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目標

高等會計教學旨在培養高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作為會計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除了要教會學生基本的專業技能(利用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進行賬務處理),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利用歷史財務信息去判斷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進而作出正確合理的財務決策.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專業實驗課程的開設應該實現三個層次的目標:第一,專業知識培養.會計專業的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從學習專業知識的角度出發,可以把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即設置的實驗教學項目能夠涵蓋到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途徑學習專業知識,真正實現“練中學”和“學中練”.第二,應用方法培養.高校會計專業實驗課程在教會學生基本賬務處理技能的基礎上,還應延伸教學內容的深度,讓學生在積累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會知識的具體運用方法,能夠以會計專業的視角去分析企業經濟活動中的現象.第三,實踐能力培養.在會計實驗教學中我們應打破以往的常規做法,主動減少實驗課程中的重復內容、刪減陳舊的實驗設計,積極開發符合當前企業實際業務特點的新型實驗項目,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優化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

為實現上述會計學專業的實驗教學目標,在建立會計實驗教學體系時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認知型會計實驗、拓展型會計實驗和綜合型會計實驗.具體框架如圖1所示第一階段,認知型會計實驗.本階段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基本的會計賬務處理技能.將實驗教學及時融入《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等課程的理論教學,可以增加會計初學者對會計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會計核算方法的具體演練加深學生對基本會計概念、業務處理流程的理解,為后續課程做好鋪墊.第二階段,拓展型會計實驗.本階段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會計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項目應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報表分析、審計、納稅籌劃等會計專業主干課程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在第一階段實驗鋪墊的基礎上實現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三階段,綜合型會計實驗.本階段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全面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會計專業主要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完成后,結合經濟、金融、營銷等會計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設計各項復合型實驗項目,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跨學科與綜合性考查.

3.3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改革教學方法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確定了較為合理的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體系之后,就要考慮對以往單一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進.當然并不是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為了改善教學效果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引入多種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也應注意與傳統板書教學的結合,把幻燈片演示和教師的板書講解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可以在教學中結合案例教學、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新的學習方式.總之,在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實驗項目的教學內容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且注重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最終實現實驗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3.4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工作,高質量的實驗教學需要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承擔授課任務.各高校應該積極采取措施為會計學專業教師創造走進企業接觸實務的機會,讓專業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實務經驗,提高解決實際會計問題的能力;此外,學校還可聘請會計師事務所或者企事業單位中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擔任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的輔導老師,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會計實務問題.努力打造出精通會計理論、通曉實務操作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提高實驗教學的整體水平.

3.5校企合作,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和企業在各自不同的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共同參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種“實現雙贏”的合作方式為高等院校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方向.校企聯合辦學,在節約學校辦學成本的同時降低了企業的人力成本;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的校外實訓基地,不僅為在校師生打造了良好的鍛煉實習平臺,也向企業方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此外,學校和企業之間還可以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依據企業的需求培養對口人才,保證畢業學生的就業率.

3.6建立綜合評價制度

大學教育不是應試教育,評價學生對一門課程的掌握程度,應該綜合各方面來進行,包括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考評.學校可以建立豐富的課程考核形式,諸如口試、專題討論、實際案例分析來督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專業知識的積累和理解;建立校內與校外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既重視校內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又強調校外對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

4結語

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全力配合才能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作為整個會計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應按照其學科特點和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在實驗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作者:張博 單位:黃淮學院 國際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開放大學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問題分析

摘要:開放大學會計學專業目前的課程設置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缺乏整體規劃、沒有準確定位、與社會需求脫節等諸多問題,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要,必須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和重構。因此,明確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目標,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研究優化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對策,就成為開放大學建設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開放大學;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問題;對策

開放大學的建設目標是面向全社會成員,它是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等多種手段,提供學歷、非學歷等遠程開放教育的一所新型高等學校,是一所開展全民終身教育的開放性大學。開放大學課程體系的建設必須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求,同時考慮開放大學自身的特點。但是,目前開放大學會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卻不能完全滿足經濟形勢變化和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因此,分析現有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不足,探究優化課程體系建設的對策,就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一、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目標

國家開放大學把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義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具有比較扎實的經濟理論基礎,熟悉國家的財政法規,精通會計實務操作,具有較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決策的能力,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會計專門人才。[1]由此決定了本專業課程設置的具體目標應該包括以下內容:1.要充分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遠程開放教育要想實現由象牙塔式的“精英教育”向泛在學習式的“大眾教育”的轉化,就必須面向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等,為社會培養工作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要根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培養學生的上崗技能,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并重。因此,開放大學會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注重實踐教學和崗位能力的培養,要增加一些針對性強的課程實踐內容,走工學結合的道路,使學生學到實實在在的工作技能。2.要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許多行業工種界限被打破,出現了新的復合型職能崗位,這就要求相應的工作人員必須一專多能,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開放大學會計學專業既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進行會計業務處理的基本技能,還要適應會計電算化的要求,掌握計算機維護和財務軟件的應用,此外也要具備一定的管理和分析能力、納稅籌劃和申報能力以及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和社交能力等。3.要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升以人為本的開放教育理念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必須要徹底打破傳統文化課的專業限制,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學生除了熟練掌握從事會計核算的核心技能以外,還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公關和寫作能力、開拓創新和競爭拼搏精神等。因此,開放大學會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在培養學生知識、技能、經驗、態度、道德等全面素質上狠下工夫,以期成為對社會真正有用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二、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

1.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缺乏靈活自主性由于目前開放大學會計學專業的課程還是實行“統一規則、三級開課、分級管理”的教學體制,國家開放大學、分部和學院按六四開課比例開設課程,專業規則中有60%的課程為統設必修課,另外的40%為省開選修課,但辦學部門出于各種目的考慮也已逐漸演變成了省開必修課,學生根本沒有自己選課的余地。這種由學校統得過死的專業規則,不僅沒有充分體現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特色需求,也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各種學習興趣,更不符合開放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2.課程設置缺乏整體規劃,存在內容重復現象開放大學目前的會計學專業規則中對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缺乏整體規劃和設計,存在著本專科重復設課以及各門課程之間內容重復的現象。比如會計學本專科的專業規則中都設有企業統計、企業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應用寫作等課程,這些課程的教材及大綱本專科沒有任何區別。不同課程之間交叉重復的內容就更多了,比如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在資金成本及資金需要量預測、貨幣時間價值、投資決策、財務預算等方面出現了內容重復,其他像企業集團財務管理與財務案例分析、經濟法律基礎和財會法規與職業道德等也都存在著內容交叉的現象[2]。這樣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3.課程設置雷同于普通高校,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長期以來,不論是過去的廣播電視大學還是現在的開放大學,大都是借鑒普通高校的專業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比較“高大上”,會計學本科課程更是定位為集團企業的會計主管或財務總監,一些課程不僅難學而且沒有多少實用價值。開放大學的學生起點都比較低且是在職學習,與普通高校的全日制學生存在著很大差別,因此其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也應有所不同,要充分體現實用、夠用的成人教育特點,找準自己的發展定位,才能夠培育出開放大學的品牌和特色。4.課程設置沒有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開放大學在進行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時,沒有充分與社會用人單位開展廣泛調研和溝通,對實際工作中的崗位設置和人才的素質能力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才出現了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不完全匹配,存在一定的距離感,比如雖然也注重實踐教學,但所用軟件版本比較陳舊,不能及時根據會計準則的變化做相應的更新升級;再比如過于注重會計專業知識和能力教育,而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課程設置卻明顯不足[3],這對改善會計信息失真的行業作風是十分不利的。

三、優化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對策

1.壓縮必修課比例,建立“課程超市”,設置“學分銀行”開放大學要想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就必須堅決改變學校統得過死的課程設置現狀,以開放辦學的理念建立“課程超市”,除教育部規定必須學習的課程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工作需要自主擇課學習。學校對每門課程都要設有詳細的課程標準和學習資源,學生所選的課程經過考核合格后認定學分,設置個人“學分銀行”,修夠學分后可申請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4]。會計學專業可設置“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拓展選修課”“集中實踐課”等模塊,其中“基礎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由國家開放大學負責管理,其他模塊分別由省級分部和市級學院負責管理,可根據地域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情況建設特色課程,供學生全方位地進行課程選擇。2.整體規劃課程體系,重新界定課程內容開放大學應該組織系統內、外教育專家及行業專家進行深入研討。首先,要區分清楚會計學本、專科各應包括哪些課程,理順有關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堅決杜絕本、專科重復開課的現象;其次,要認真界定各門課的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專業定位、培養層次、工作需求,把各門課程應該涵蓋的內容確定下來,出現內容交叉的課程,要有所側重、有所取舍,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最后,專家在編寫教材時一定要嚴格執行課程大綱,不要當做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專著來寫,否則就會出現內容面面俱到、教材越編越厚的現象,另外切忌直接借用普通高校的教材,這樣從內容上或深度上又會發生交叉重復的情況。3.找準定位,充分體現成人開放教育特色根據開放大學的培養能力、學生基礎水平、社會需求層次等因素,開放大學會計學專科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初級會計核算型人才,學生能夠進行日常會計核算業務和基本的納稅申報業務即可,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稅法、會計電算化、審計基礎等專業知識。開放大學會計學本科的培養目標應該是會計主管型人才,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包括內部控制與會計制度設計、財務管理與財務分析、納稅籌劃等,相應的知識需求應包括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財務管理、納稅籌劃和納稅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會計制度設計等。4.以滿足社會需求為重心,實現學校教育與實際工作無縫對接會計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因此主干專業課必須安排大量的實訓內容,待專業課學完后還要有綜合實訓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校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會計實訓,請社會上有經驗的會計專家來學校指導實訓過程,除手工操作外,直接運用企業通用的用友、金蝶等會計軟件進行電算化操作,把整個實訓過程制作成視頻資源上傳學習平臺,便于學生反復觀摩學習,還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地學習,熟悉企業工作環境及核算流程,這樣學生畢業后可直接上崗,減少了從學習到工作的陌生感。針對目前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大環境,學校應加強職業道德和法律教育,增設《會計法》《稅法》《公司法》《票據法》等相關內容,并可通過近幾年發生的實際案例來教育學生,強化會計職業道德觀念,使學生成為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會計人員[5]。要鼓勵學生參加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等考試,取得證書后可免修相應的學分。還要加強與會計用人單位的聯系,充分了解他們對會計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需求變化,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能滿足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

作者:張宗強 單位:河北廣播電視大學

會計學專業論文:談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關鍵詞:復合型人才;課程方案;系統改革

我國市場經濟正處于不斷完善和企業經營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進程當中,對高層次的財會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培養復合型財會從業人員是符合市場人才供需關系和經濟發展規劃的必然趨勢。對于管理型財會人才的培養必需全面、科學,不僅要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設置合理的課程方案,還要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接軌的教學方法與實踐學習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系統改革。

一、當前我國各大院校會計學專業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課程設置整體系統性較差。目前大多數普通高等院校會計學專業的課程安排中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課的比重結構不夠合理,在有限的學習實踐中,專業課及實踐課的課時量較少,導致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和了解存在局限性,培養出的學生多數處于理論知識多于實際操作,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對傳統、刻板,對社會的發展需求難以適應。課程教學中,各門課程專注于知識的概括性介紹,追求自身知識范圍的系統完整性,課程相互之間的銜接不夠重視,不能準確的把握本專業知識結構的全面性,造成很多教學內容的重復,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種局面降低了學科之間的關聯度,縮減了學生的受教知識面,與復合型的人才培養目標相悖。多數高等院校對這一培養模式不夠重視,按職所需的培養體系不能快速的建立起來。教學方案難通過,教學思路受限制,經濟條件跟不上等一系列問題制約著培養模式的改變,現存的教學體系過于傳統,參與實踐的時間較少,學生學習的意愿薄弱,課程的搭配并未考慮人才供需關系的影響,對社會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也未作出合理的反應,學非所用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最直接的感受,對用人單位也形成一定的困擾,還需要進行再培訓才能適應崗位的需要。

(二)教學資源匱乏。當前社會,全球化進程加快,信息的交流促使經濟快速發展,各大院校的人才培養壓力越來越大。科學、豐富的教學資源直接影響著各大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目前,部分經濟管理類教材內容較陳舊,知識結構不合理,甚至有些知識已經過時,被社會所淘汰。也有些教材內容直譯外國文獻,根本沒有從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來考慮,各大院校選用的教材基本雷同,并未考慮地域,經濟程度,工作性質所帶來的差異化需求影響。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新的知識并未體現到現有教材,造成了教學內容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從未顯得教學資源比較匱乏。

(三)培養目標不夠明確。隨著經濟水平改善,大多數學生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需要就業崗位的人也就更多了,社會的就業壓力也是很大的。所以,能夠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才是在就業市場中占領先機的基本素質。從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來看,現今的教育理念和就業市場用人單位的需求有一定的沖突。

(四)實踐課時過少。部分財經類高校比較重視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致使實踐課程課時被嚴重壓縮,由于經濟的人們化使學生人數過多,相應的實訓場所不足以供應,學生的畢業實習環節多數是學生應付了事,使學生學習的財務理論知識不能再實踐環節得以應用,導致走向就業崗位的學生不能擁有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與學的角色模式僵硬。當前的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會計學的教師普遍采用灌輸式的模式,該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讓學生建立起對知識結構的系統化的認識,但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方式會使學生減少自主思考的機會,很容易形成固化思維,不利于自主解決問題。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角色中,根據會計學專業的特點,應該多增加學生動手練習的機會。

(六)教材內容與市場需求有所脫節。會計學專業的相關理論教材都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編寫的,教材中相關的財務處理方法沒有及時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變更而更改。關于相關專業科目知識的綜合應用比較少,例如:財管、審計學、金融及稅收籌劃等項目知識的應用較少涉及,導致學生不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僅是停留在核算型人才,而非應用型的專業人才,很難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

二、會計學專業教學改革中的建議

(一)對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優化。要根據市場上用人單位的需求結合實際情況對會計學專業學生的課程進行重新劃分,對于公共課和專業課的課程設置要結構化區分,增加學生的實踐訓練課程,讓學生加強實操能力,在實踐中應用會計知識。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培養應用型人才,使學生不但增長自身見識也更適應市場的需求。結合財經類院校的具體情況,開設特色化的課程。

(二)改良教學模式為動態模式。以學生的自主行動為導向,而教師是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掌控教學的方向。在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相當于編劇和導演的角色,要給學生指導、解問和點評。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和知識點的涵蓋情況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劇本”;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扮演好財務人員的角色,完成課堂任務,課程結束要給學生布置本節課程的思考題并做適當總結。

(三)人才培養目標要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現今市場對會計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因此,建立合適的人才培養目標對會計學專業的教學改革也是至關重要的,適應就業市場對會計學人才實用性綜合能力和道德素質的培養應當放在首位,適當結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的培養思路,并將會計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復合型的高端財務管理人才。

(四)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教學。會計學專業對從業者的操作能力要求比較高,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必須有財務處理能力。高校的教學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多提供實訓課程和課外實踐,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應用。通過校企合作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

(五)加強學生主體地位。為適應會計學專業的特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改變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嘗試進行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教師和學生要加強雙向交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主動性,強化自己的主體性,啟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探索,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思維,增長知識、增長見聞,成為積極主動學習的主體。會計學專業一直是比較熱門的一個專業,就業形勢好,但是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加強專業技能、豐富專業知識才是成為復合型人才的關鍵。所以從教學改革中應該主要趨向于加強對學生復合性的培養。

作者:管敬韜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會計學專業論文:案例教學法下會計學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會計學專業《經濟法》課程既是通識教育課程,又是必修的專業基礎課。面臨著課程內容多,課時少,學生基礎法律知識薄弱,專業教師培養難度大等問題,文章從會計學專業《經濟法》案例教學現存問題與教學目標的沖突問題切入,分析現存問題對會計學專業教學的影響,進而在教學目標確定的基礎上提出教學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經濟法;會計學專業;教學改革;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在會計學專業《經濟法》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經濟法》是會計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內容涉及面廣,教學容量大。經濟法課程的內容大多是我國現行的經濟法律制度,包括市場主體法、市場行為法、市場秩序法、社會保障法等,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經濟法律現象、了解經濟法律關系,也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生產中。那么,在我們經濟法的教學中,如何有效實現教學效果就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學法的意義在于,較之于法律專業,會計學專業學生法律理論基礎較差,用案例教學法能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經濟法》在會計學專業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1、教材選用不符標準,教材內容不統一,能為案例教學服務的教材偏少

教材選用標準上存在著重教材口碑輕教材內容的現狀。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經濟法律現象不斷復雜,經濟法律不斷制定和修訂。這就要求經濟法教材要能適應教學需要,適時修訂和完善。但是有一些規劃教材、獲獎教材或者是專用教材長時間不修訂,內容編寫水平雖高,但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會計學專業《經濟法》教材到底應該編寫那些內容?市場上各種版本教材無法相對統一。很多高校只能根據自己專業課程學時數來選用適合自己的教材;能為案例教學服務的《經濟法》教材就更為罕見,大多教材都是理論講授,或者有一些案例也是歷年司法考試或者注冊會計師考試的專業案例,實際操作和認知性都比較差,沒法幫助教師和學生完成案例教學任務。

2、相關教師缺乏培養,專業性缺失,缺乏案例教學的素養

授課教師是法律專業還是會計專業更適合?這決定著這所高校的師資。經濟法開設在會計學專業,配備的師資都是會計學或者財務管理專業教師,為了避免借調老師的麻煩,往往就那么順理成章的講授了經濟法。這些教師如果沒有系統學習法律或者經濟法課程,很難把握經濟法法律關系的復雜性,很難駕馭其中的理論知識,因為經濟法所涉內容繁雜、復雜和深厚。如果要講好和分析好案例那就是更難的事情。

3、實踐教學環節不鮮明,不突出,案例教學無法體現

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大都集中在會計學專業方向的實訓或實踐上,大多數學校根本無暇開展有效的經濟法實踐教學環節,就使得經濟法教學的效果大大縮水,也讓很多對經濟法有點興趣的學生失去興趣。目前,大多民辦高校或者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都強調實用性,開展有效的經濟法實踐教學環節無疑將增加這種實用性的說理。因為沒有實踐環節,案例教學環節的內容就無從體現,價值也就無法實現。

4、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案例教學推行困難

目前經濟法課程教學方式基本采用傳統教授方法,教學方法單一。加上法律、法規本身的抽象和枯燥,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只滿足于理解和記憶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把精力投放到記錄、整理和背誦課堂筆記,很少深人思考,脫離實踐。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使該課程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教學手段落后表現在很多教師仍未擺脫傳統的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設備沒能充分運用,實踐教學環節比較薄弱,使得經濟法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學生走向社會后難以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有些教師覺得案例教學比較麻煩,學生參與會延誤課程的學時,課前需要大量的備課工作量,需要學生提前預習相關知識等因素而抵觸案例教學的開展。

三、改革的思路和構想

1、培養方案改革,體現案例教學的思路

統籌把握制定或修訂教學計劃,體現案例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思路。應考慮三個方面。一是考慮經濟法課程在法律基礎和財經應用文寫作中承上啟下的作用;二是考慮經濟法課程需要會計的基礎知識,所以要先行開設基礎會計課程;三是考慮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和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的需要。完善學習效果評價機制。鑒于經濟法的實踐性較強,可以適當放大平時成績的分值比例,如占總成績的40%—60%,組織學生對典型案例進行討論,綜合測評學生的實際案例分析處理能力。對于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可以統一閉卷考核,僅作為考核的其中一個小方面,最終以考試成績和學生的平時實際案例分析處理能力和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

2、教材改革,為案例教學找對支撐點

近年來會計學專業教材很多,教材的選用要把握幾個重要的原則:首先經濟法教材必須屬于經濟管理專業,堅決杜絕錯誤的將用于法律專業的教材用在會計學專業學生;其次教材內容能及時修訂,教材在其他高校反復使用評價較高;再次就是教材所涉內容。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要體現實用性,所以教學內容應有邏輯性。包括經濟法的基本理論,企業法(包括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全民所有制企業法等),破產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市場秩序管理法(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證券法,支付結算法律制度,票據法,經濟糾紛的解決。需要說明的是,以往教學沒有安排支付結算法律制度,但是考慮學生考核會計從業資格證以及在今后工作中的需要,有必要增加這一內容;最后就是盡量選用或者編寫適合案例教學的教材,這些教材可以組織雙師型教師編寫,也可以組織校企共建教材,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教師培養改革,讓案例教學方法得以推廣

純粹的法律科班教師擔任會計學本科《經濟法》課程教學,還需一定時間的培養和適應。他們具有法律專業基本的理論素養,了解經濟法律關系、熟悉經濟法律現象,但是缺乏認識會計學專業學生無法律基礎的現狀、缺乏理解經濟法課程和會計學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缺乏了解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所以針對會計學專業學生講授經濟法知識,更需要教師具備會計學專業和法律專業兩方面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經驗,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進教師時考慮雙師型教師的作用,他們既有法律專業素養也有實踐案例的操作實務,將自己實際案例帶進課堂能有效激發學生分析問題的熱情,培養學生分析法律現象的能力。

4、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是對案例教學的檢驗

對于會計學專業學生就不能開展模擬法庭、法律宣傳這樣專業性太強的實踐項目。但是組織觀看經濟法律方面的審判案例實況、參加經濟法律審判庭審、開展經濟法律文書寫作實訓、組織一些涉及經濟法律內容的沙龍、要求完成一項經濟法律調研報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環節可以使課內實踐環節、也可以是校外實踐環節,都能激發學生學習經濟法律的熱情,也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5、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改革,助推案例教學不斷探索

推行案例教學法。《經濟法》涉及的法律條文十分枯燥,教師只有運用有效靈活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案例式教學是啟發式教學的一部分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案例。本著“新穎、典型、綜合”的原則,通過有代表性的案例來闡述經濟法理念、本質、原則以及經濟法的具體制度。選擇的案例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故意編造,這樣會降低學生的認真度。其次要正確合理的運用案例。要求列舉的案例要能準確詮釋相應理論知識,比如一個關于合同法的案例,卻在上公司法的課程中運用,可想而知,這種運用根本就是多此一舉。

四、結語

進行經濟法課程改革,涉及諸多方面因素,改革路程艱辛和曲折。專業教研室形成科學的改革思路,制定有效的改革措施,明確責任、步驟鮮明、保持計劃、齊心合力,才能實現經濟法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案例教學法教學方法的推行,從培養方案的制定或者修改、師資引進或者培養、實踐環節的開設、案例教學法的推行與實施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鏈條,需要逐步推行和實施。

作者:趙聯果 袁顯朋 單位:西京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民辦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摘要:最近幾年來,實踐能力漸漸被整個社會所認可,而具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也已成為民辦普通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對民辦高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民辦高校;會計學;實踐教學

我國社會的迅猛發展使得整個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才的社會實踐能力也有了更高標準。高級應用型人才是社會所期盼的理想型人才,他們通常從專業教學的民辦高校畢業,擁有超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和操作能力是他們的亮點,學生是否具備實踐能力則取決于學校實踐教學體系是否完善。結合平時的教學實際,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開展教學。

一、采取課堂實踐教學

民辦高校會非常注重課堂實踐教學質量。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基礎專業知識,而且要將實踐滲透到理論學習中,將書本與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根據崗位技能和課程的特點,適時的將有關會計崗位的實踐信息進行傳授,在學生首次接觸到某一技能時,邊傳授,邊實踐,讓學生感知、認識和了解某一技能的基本要點和操作技巧。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法看起來是分散的,但有助于實踐教學與理論課堂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從而達到了顯著的效果,學生不僅從中學會擔任會計崗位所應具備的各項技能內容和操作流程,而且收獲了會計業務處理的基本技能水平,以便于更好的融入其他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課堂中,通常包括了很多不同形式,例如實物演練、案例講解、模擬運行、現場教學等。

二、設立校外實習

實行校外畢業實習活動和校外生產實習活動都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畢竟校內不能提供比校外更真實的環境,也不能給學生真實的技能演練機會,但是校外實習可以做到。在真切的崗位上,學生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驗證日常所學習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從事會計工作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和工作環境。通過在校期間掌握和熟悉與會計工作相關的一些現代化設備、科學技術與管理,為畢業后進入社會工作夯實了基礎。學校不僅要提供校外生產實習的機會,而且還要支持和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多參加這樣的活動。通過寒暑假到可靠單位實習工作,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提高適應社會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會計生產與服務情況、經濟發展情況等等做調查研究,不僅能增長見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運用仿真實訓教學

仿真教學在學校中就可以完成。在會計專業教學活動時,老師需要在課堂教學前進行精心地設計與準備。要綜合多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點,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會計基礎以及經濟學相關的知識進行深入地了解。同時,要通過模擬出完整的會計業務流程,對學生進行實訓。這一過程安排在學生的全部專業技能課程學習結束之后,盡量采用真實的或者模擬真實的實訓環境,完整可行的實訓資料,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如同置身于某一企業的真實業務環境,從而達到實訓目的。實訓過程大概可分為以下幾個要點:對模擬的企業生產結構、業務流程等與財務會計管理規定相關的模塊要了解并熟練掌握;仿真實訓中將所有學生組成一個團隊小組,并將他們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采取輪換制度,對每個崗位的工作內容與職責進行明確的規定;確定了工作崗位后,在已建立的賬簿上及時記錄相關數據并分析;以之前建立的業務資料為依據,完成原始憑證的填寫,辦好所有的手續后,另外要嚴格根據相關程序處理證賬表,做出財務分析;最后完成電算處理過程。這要使用到會計核算軟件,學生要將最后的電算結果和手工處理結果相比較,找出其中的問題。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了解并熟悉所有的流程,包括設置系統管理、處理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處理與查詢、打印賬證表等等內容。仿真實訓是實踐教學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它與校外實習密不可分,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四、創新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

名師出高徒,要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絕對離不開優秀的老師和優秀的教學方式。如果老師們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學習和愛思考等習慣,一般來說,他們所教學生的實踐能力普遍要強于其他學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提高教學質量。首先,教師先會創新,學生才會創新。老師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實踐教學方法上。利用課堂上短短的幾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用來完成實踐教學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非課堂時間利用不同的手段來實現教學。這些不同的手段可以是現代網絡技術,也可以是開展一些有興趣的討論、講座等活動,這些都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效果進行充分的了解,并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檢驗。其次,教師不僅要利用好業余時間來進行教學,課堂上的時間雖然短,但也不可小視。當學生從被動勉強接受知識轉變成主動學習、認真思考,這是可以通過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實現的。教師的講課可以更多的采取案例講解、分組進行討論、舉行辯論賽等等方式,更有助于學生的主動思考,提高教學質量。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更需要具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他們要能快速適應并勝任工作崗位。民辦普通高校通過各種實踐教學手段致力于培養出更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較強動手能力以及專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后,實踐教學體系也逐漸成為各個民辦高校教學體系的重中之重。

作者:岑香軍 單位:青島工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實踐教學探索

摘要:社會對非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的定位,決定了非會計專業會計實踐教學應與會計專業進行區分。針對目前非會計專業在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對應的措施以提高非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會計實踐教學;教學效果

1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實踐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1.1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

對非會計學專業學生教授會計學課程,是為了讓非會計專業學生以較高的綜合素質參與到未來社會競爭中,在以后的工作中知道在何時使用何種會計信息,能夠運用會計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成為懂會計、會用會計的管理類人才。而在非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同樣要注意針對不同的專業調整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目標,使其能夠與專業密切結合。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在非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與會計專業一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未能從各個專業本身的角度出發來設置、實踐教學目標,從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2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實驗教學需要相關的實驗設施和場所,沒有合適的實驗基礎設施,實踐教學將受到嚴重阻礙。雖然很多學校設有專門的會計實驗室,但實驗人數遠超過可供使用的設施,硬件不足是很多高校面臨的問題。因此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改善硬件設施迫在眉睫。目前,很多高校采用與會計專業一樣的實驗軟件,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有所側重,其結果是學生掌握了操作的流程及軟件的功能,卻未能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也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購置一款針對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實踐教學軟件、針對非會計專業本身特點提供對應的基礎設備成為實踐教學的重要問題。

1.3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考核評價體系

很多高校在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由于事前沒有擬定完善的教學方案,也沒有給學生設置合適的考核評價體系,導致教學過程隨意性較大,教學效果較差。由于考核制度和監控措施的不完善,很容易導致實驗教學流于形式,其最終結果是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成為空談。

1.4實驗教學師資素質有待提高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使得學校對教師的要求也相應提升,而實際情況是,很多教師精通理論知識,卻缺乏實踐動手能力,這一缺陷也從根本上影響了教師的實踐教學成就。很多碩、博士畢業后就直接擔任專業教學的教師,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而參加工作后又難以從繁忙的教學任務中抽身,去企事業單位進行實踐操作鍛煉。從而導致的結果就是:具有較高理論知識水平和較低動手能力的實驗課程教師阻礙了實驗教學效果的提升。

1.5實踐教育基地匱乏

實用主義教育學中崇尚一個觀點:從“做中學”。即不要給學生教授已經存在的知識,而是為學生創設發現知識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去探尋知識、發現知識、獲取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發現、索求知識的興趣。因此,在實踐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據以實踐的場所和機會,就是從“做中學”的體現。而尋找或建立一個校外實習基地可以為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供重要場所,同時校外實習基地也是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搖籃,學校如果沒有合適的實習基地,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紙上談兵。現行條件下,很多高校沒有自身的實踐教育基地,也沒有愿意提供實踐教育機會的企業,給學生的實踐教育設置了障礙。

1.6實驗教材缺乏針對性

目前,針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實驗教材嚴重缺乏,大多數院校使用的都是會計學專業的實驗教材或者本校教師自編的講義。從而使得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實驗內容如同會計專業一樣偏重賬務處理過程,沒有從不同專業的特色去考慮,同時忽視了學生分析、應用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結果的能力,利用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的能力。

2提高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實踐教學效果的對策

2.1針對非會計專業的特點

設立實驗教學目標會計專業的學生最終要掌握記賬、算賬、報賬等會計技能,而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則與之不同:只須將所學的會計知識運用于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當中,能夠運用、處理會計信息,并為其管理職能服務即可。因此,非會計專業的實驗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培養學生理解、應用、處理會計信息的能力,而不需要掌握其提供會計信息的能力。

2.2加強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非會計專業的實踐教育,如同會計專業一樣,需要一定的實訓場所和基地,同時需要配備相關的基礎設施。而基礎場所和實施的配備根據實訓項目的內容不同而不同,如進行手工操作實訓時需要提供紙質版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等模擬企業會計賬務處理流程,同時,還可以建立專門的手工實訓室進行手工實訓的操作,手工實訓室除了必要的桌子、椅子外,還可根據需要配備一些版面來輔助教學,使會計工作更加形象、更加具體。手工實訓使學生可以真正體驗作為一名會計人員的工作內容及如何利用會計信息為企業管理服務,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要掌握如何利用計算機生成和處理會計信息的能力,因此,建立非會計專業計算機操作實訓室成為必要。計算機實訓室需要學生配套使用的計算機和相關的會計軟件。針對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可采用ERP實訓室、實訓法進行實踐教學。通過ERP實訓室的實訓操作,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清楚財務人員不僅僅要進行核算工作,而是要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清楚企業所有的業務處理流程以及每個崗位的職責權限,從而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職能,為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竭盡所能。ERP實訓教學的實施不僅能夠使學生將所學的各個理論知識充分在模擬實踐中得以運用,還使學生體驗了作為企業的管理者的角色運用,同時在實訓操作過程中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團隊合作精神等。總而言之,手工操作實訓和計算機操作實訓的融合,是提高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信息處理和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工作的要求。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實踐教學環節中很重要一部分內容是在會計實訓室中完成的,因此,學校要大力加強計算機機房建設,針對非會計專業的特點配置相關實訓教學軟件,從而提高實訓課程的教學效果。

2.3建立科學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考核評價體系

根據非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定位,同樣要改進其實踐教學環節考核評價體系,制訂科學合理的實訓過程監控制度,保證教學效果。例如,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分板塊形式進行教授,并在每個板塊留給學生相應的思考題或各種形式的作業,構成平時考核成績的一部分。在最終考核形式上,可采用板塊案例分析、撰寫實訓課程論文、模擬面試提問、模擬綜合實訓考核等形式,考核的內容靈活多樣,根據專業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側重,例如大部分管理類專業側重應用、處理會計信息的能力。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考核評價體系從而為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并達到最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2.4提高實驗教學師資素質

實驗教學教師除了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外,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把握實踐教學領域的前沿和方向。為了不斷提高實驗教學教師的素質,提高實踐教學效果,教師和學校都要做出努力:教師自身可以聯系相關企業,利用節假日到企業進行實訓觀摩學習,或者長期在企業兼職會計崗位相關工作,從而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學校也可以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定期輸送相關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培訓,讓實驗教師能夠洞悉最新實踐前沿信息,并與自身教學相結合。

2.5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教育機會

會計信息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學生去企事業單位兼職的難度,絕大部分企事業單位都不愿意接受會計崗位的實習生,雖然如此,確也并非絕對。例如可以到會計事務所或者中介記賬機構去進行實踐鍛煉,提高自身的會計實踐技能。為了能夠爭取到社會實踐教育機會,學生自身和學校可以齊心協力:首先,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尋求企業實習鍛煉機會,借此了解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及會計作為職能部門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決策的過程。其次,學校也可以大力倡導校企合作模式,引進合適的企業;學校給企業提供高素質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工作崗位,從而拓寬校外實習渠道,使學校和企業達到互惠共贏的局面。

2.6編制有針對性的實驗教材

針對會計學專業和非會計專業教學的不同特點,在構建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實驗教材時,考慮到不同專業的特點,可以將整套實驗教材分為兩個板塊,一個板塊是所有專業都必須掌握的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礎的會計實踐知識的應用;另外一個板塊則是與專業特色相關的部分,這一部分需要編寫教師認真斟酌并與專業人員商定后進行編寫。這種教材編寫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不同專業會計實驗教材不加區分的現象;即考慮了不同專業的特色需求,也不影響整體內容的完整性。

3結語

非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的提高,離不開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進。而非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化,也必須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強化得以實現。因此,進行非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有助于形成一套成熟的非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從而提高非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效果,提高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實際應用與操作能力,并為社會培養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作者:李琴 單位: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

摘要:近年來,獨立學院發展迅速,特別是每年會計學專業招生數量巨大。獨立學院面臨如何將學生培養成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難題。因此,本文試圖對目前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情況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獨立學院,實踐教學體系,優化與完善

一、研究意義

目前絕大多數獨立學院都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與完善極具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1.對于獨立學院探索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路徑具有重要作用。為實現培養基礎扎實、綜合素質較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根據企業對會計人才實踐能力的具體要求,并以此為根據構建系統化的實踐課程體系,從而保證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2.有利于促進會計學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將會計學專業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等實踐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嵌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改變現有教學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訓的傾向,也解決實訓缺乏系統性、連貫性的問題,體現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真正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3.提高培養學生會計實操能力與創新能力,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能從整體上構建會計學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專業學習期間的實踐教學體系,聚焦于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不斷推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二、存在問題

(一)實踐教學文件不完善

目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文件缺乏對實務問題的探究。在實踐教材選擇性小,現有教材敘1述案例大多采用文字形式,與實務脫節較嚴重,造成學生不能靈活把握實際問題,使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在實踐內容設置上,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較多僅圍繞實踐教材的要求簡單安排相應內容,直接導致實踐內容不規范,學生知識掌握度低。

(二)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

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師資緊張,學生人數較多,導致配備的實踐指導教師無任何會計實際工作經驗或從未接觸過會計專業實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目前獨立學院對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卻沒有明確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師忙于日常教學工作,沒有多余時間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

(三)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

目前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僅局限于會計電算化課程、會計綜合實訓兩門課程實訓和畢業論文,該體系過于簡單,而審計學、成本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等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沒配備實踐教學。同時,將會計綜合實訓安排在大四,造成學生在做實訓時把之前學過的知識遺忘了,綜合實訓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三、完善對策

(一)會計學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基本結構完善

為實現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與完善,可根據學生在會計學專業課程的優先順序,建立全過程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可將學生在校期間的時間有效銜接,將實踐與理論知識把握相得益彰。全過程的會計學專業教學實踐體系體現在兩階段分別為:認知階段、專業課程實踐階段。⑴認知階段。認知階段的目標是讓會計學專業學生對專業有初步認識,為之后的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該階段可分四個環節:會計學專業介紹、會計學專業導論課程、會計學專業認識實習、會計學相關學術講座。⑵專業課程實踐階段。該階段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主要專業實踐課程,使得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該階段主要由課程實訓、綜合仿真實訓等環節組成,且與上階段的專業認知實習和導論課程有機銜接。會計學專業可開設的獨立專業課程實訓體系主要包括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共6門課程,實訓體系根據難易度和專業判斷能力的不同要求,由簡單到復雜分層次構建。之后設置擴展式綜合實訓系統,即依托會計學專業相關課程,擴展會計學仿真式綜合模擬實踐的內涵與外延,是學完所有專業課后的綜合實踐環節,使用計算機軟件模擬企業實際賬務操作全過程。

(二)規范性文件的編寫及選用

針對現有優化完善過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課程,則必須將實訓大綱、實訓指導書、實訓講義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進行編寫。主要包括:①獨立專業課程實訓體系中,設置“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等課程設置相關的實訓課程,并建立配套的實訓大綱、實訓講義、實訓指導書、實訓報告等一系列規范文件;②擴展式綜合實訓系統中,設置“會計學仿真綜合模擬實訓”的實訓大綱,實訓指導書等;③社會實踐與專業實習系統,設置“企業會計認知實踐”的會計實踐報告和“實踐基地實習、畢業實習”的專業調研報告。

(三)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

獨立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可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如“訪問工程師“項目,鼓勵教師在保證正常教學活動的基礎上,積極去某個單位兼職學習會計實務操作。另一方面學校在聘用會計學專業教師時,優先考慮符合“雙師型”資格的教師。

作者:王冉 孫海燕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學專業建設策略

摘要: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學專業建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在課程設置上較為相似,實驗實踐教學較為雷同,畢業論文設計相差不大。針對這樣的問題,應該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修改相應的培養方案以突出農字,在課程設置上要突出農字,在實驗實踐教學中要突出農字,在畢業論文設計中突出農字,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農業高等院會計學專業的獨特優勢。

關鍵詞: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實驗實踐教學;畢業論文設計

目前,中國的大多數農業高等院校都是綜合性大學,除了跟農業相關的學科外,還有許多跟農業關系不大的學科和非農學科,甚至有些非農專業的招生人數超出了農業專業的招生人數,如經濟管理類學科中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財務管理專業、金融專業和會計專業,特別是會計專業,是許多農業高等院校的王牌招生專業,不僅招生人數眾多,而且錄取的分數始終處于各專業前列,體現出很強的專業競爭力。但農業高等院校畢竟從農業起家、從農業發展起來的,農業的底子厚、基礎扎實,農業綜合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最強,師資力量最為突出,其他非農專業盡管發展很快,但歷史底蘊較差,無法和傳統的農業學科相抗衡。因此,在農業高等院校中如何建設會計專業,使得會計專業具有農業特色并且呈現出獨特的農業競爭能力是會計專業負責人和其他相關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1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專業建設現狀

1.1在課程設置上雷同

當前,農業高等院校在會計學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基本上和其他財經類院校的設置雷同,沒有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和差異性,無論是公共基礎課,還是專業基礎課,甚至專業課都相差不大,公共基礎課雷同還是可以理解的,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特別相似就說明培養方案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現在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包括財務會計學、管理會計學、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資產評估等課程和其他財經類學校所開設的基本一樣,沒有任何區別,沒有體現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如果農業高等院校在課程設置上不體現出農字,那么學生和其他財經類院校畢業的學生相比其競爭優勢就無從體現,只會產生競爭劣勢,從而造成就業困難。

1.2實驗實踐教學雷同

當前,許多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學實驗實踐教學的設計上和財經類院校相比也有很多雷同性。在實驗教學上,所購買的軟件基本上一樣,所舉的例子沒有體現出農業特色,絕大多數案例均為非農企業和非農上市公司。在實踐教學中,也存在雷同現象,實習基地都是非農企業的工廠和車間,學生實習過程中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深入基層的決心和動力,和農業接觸的較少,沒有起到應有的實踐作用,實踐教學的效果不佳。

1.3畢業論文設計雷同

此外,在畢業論文的設計上,農業高等院校和財經類院校也存在雷同現象,畢業論文的題目大同小異,沒有體現出農業會計的特色,都是大而全的題目,缺乏針對性和現實性。引用的參考文獻和農業沒有多大聯系,引用的數據都是非農上市公司的公開報表,然而針對這些數據展開分析,發現問題并進而解決問題,結果造成全國畢業的會計學生都在寫雷同的論文,沒有創新性,沒有農業特色的成份在里面,形成不了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學專業畢業學生的獨特優勢來。

2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專業建設策略探討

農業高等院校建設會計專業一定要有新思路和新觀念,要突出一個農字,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專業的建設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具有其他非農高等院校所不具備的獨特競爭優勢。具體而言,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專業建設的策略有以下三個。

2.1在課程設置上突出農字

農業高等院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要與其他高等院校區分開來,一定要突出一個農字,這是農業高等院校的優勢所在。在公共課的設置上,要增加三農內容的比例,如可以增開農業經濟學、林業經濟學,土地經濟學和農村經濟學等課程,適當減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學時,適當減少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以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學時。在專業基礎課的設置上考慮增加農業會計學、農產品流通企業會計、農商銀行會計等課程以及農產品營銷、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國際貿易等相關課程。在選修課方面,可考慮增加種子學、植物學、生物學、農業機械、食品工程、食品學等與農相關的課程供學生選擇。

2.2在實驗實踐教學中突出農字

當前,許多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畢業的大學生相當一部分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說得多,做得少,累的工作不愿意干,復雜的工作又干不好,一些知名的農業生產和經營企業反饋到農業高等院校的信息是:畢業的大學生普遍不愿意到基層鍛煉和工作,只想在舒適的環境中呆著,不愿意吃苦,即使某些學生被迫到了基層,比如養豬場、養牛場、養雞場等工作場所,也不愿意多干,而且呆的時間會很短,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呆了不到一周就離開崗位,甚至離職或不辭而別,這對農業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帶來很大的困難和被動,久而久之,這些著名的涉農企業就不太愿意招聘應屆本科畢業生。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還在于農業高等院校會計學培養方案的設計上,特別是實驗實踐教學的設置上不盡合理,采取的措施是應加大涉農實驗實踐教學的力度。具體而言,在實驗教學中,購買與農業密切相關的會計學教學軟件,教學軟件中所列舉的例子應該是農業企業,會計科目的設置要與農業的生產、經營、農產品的供應、流通、加工和銷售緊密相連,涉及的銀行要有三農業務,最好是村鎮銀行、農商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使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充分理解和領會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熟悉農業企業的業務流程,在此過程中將會計學的有關知識與農業企業的融資、種植、加工、存儲、物流、銷售、貨款回收、售后服務等流程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做到有得放矢,才能充分學好會計學這門課程。在實踐教學中,學校應加大與農業企業的合作,爭取更多的和農相關的實習基地供學生實習實踐,要告訴學生裝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要倍加珍惜,要深入到基層,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眾所周知,在養豬場、養牛場、養雞場、農產品加工車間等地方是最能鍛煉人的意志,學生只有在這些場所長時間地工作才能夠真正將會計理論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這樣對會計科目的理解將更為深刻,以后在財務部門工作的時候才能夠更加得心應手、靈活運用。所以,實習基地的選擇更為重要,實習基地一定要跟農業緊密關聯,學校應重點考慮與農產品種植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物流企業、農產品銷售企業的合作,將這些企業作為合作的重點對象。

2.3在畢業論文設計中突出農字

在會計學人才培養方案中,畢業論文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論文設計也應體現出農業特色,所撰寫的論文應該是以農業生產或經營企業為例來闡述會計學的重要理論,如畢業生可寫某個農業企業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農業上市公司相互并購中的財務問題分析,不同農業企業籌資方式的比較與選擇分析,農產品經營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對某個農業企業的財務進行分析并進而提出對策,分析某個上市農業企業的應收賬款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針對某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資金營運問題展開研究等。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在撰寫畢業論文時只有突出農字,所選題目才能符合專業培養目標,體現出一定的專業性、綜合性和現實性,引用的參考文獻要盡量跟農業相關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提出一些會計理論方面和會計目錄方面的創新性東西。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后出去找工作,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尋找相關的農業生產和經營企業,這些企業的招聘人員看到簡歷后,選擇這些畢業生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這對雙方來說就是一種雙贏,它不僅減少了學生找工作的成本,也減少了企業的招聘成本,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作者:劉錄敬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優化與改革

一、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效果堪憂

會計學課程已經逐漸成為很多高校各大專業的公共課和必修課,對于非會計專業而言,會計學課程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多只是停留在淺顯的知識介紹上面,師生都未充分認識到會計學課程對非會計專業學生財會素養的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這導致很多非會計專業學生即使修完會計學課程也依舊對會計的基本原理模糊不清,只會做簡單的會計分錄,不僅看不懂報表,就連報表是如何生成的也渾然不知。這完全背離了非會計專業學習會計學課程的初衷。由于會計學本身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密切的應用型學科,所以對會計學課程的講授離不開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這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重要,對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同樣重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很多高校越來越重視實訓化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因而對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改革與優化也勢在必行。這不僅是由會計學課程性質決定,也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學、提高教學、對學生負責的必經之路。

二、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改革與優化

在高校實訓化的教學模式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要理論與實踐并重,雖不能像會計專業那樣開設完善的財會理論課和全面的手工模擬實驗課,但是也要將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簡易完整的手工業務流程操作融入到會計學課堂上,讓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具備財會常識,能真實感受到企業會計做賬流程,并能體會經濟信息在各行業各部門各角色之間的傳遞,為以后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打下基礎。

(一)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理論內容優化

教師對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學課程的理論講授普遍較為淺顯,原因有三:一是師生皆不夠重視;二是教師想當然認為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學的理解力不如會計專業學生;三是該課程不屬于專業課,不必過于認真。久而久之,師生都有所懈怠,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就連最初制定的基本目標也發生了偏離。其實,只要學校、學院、教師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重視起來,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而作為教師,不應該低估任何專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只要教師做好引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也能把會計學學精通,絲毫不遜色會計專業。非會計專業只開設一門初級會計學課程,是會計學最基礎最入門的課程。教學內容雖不像會計專業講授細致深入,但應該層次分明,有難易,有取舍。教學理論框架可以分為三層次,基礎層、支柱層、頂層。基礎層包括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處理方法、會計科目;支柱層包括會計等式、會計賬戶、復式記賬,而制造業企業的籌資業務、購進業務、生產業務、銷售業務、利潤形成與分配業務等主要經濟業務是該層次中的重點內容;頂層是會計循環,包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會計報告。三個層次相互聯系貫通,不可分割,如圖1所示。在授課過程中,又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個步驟包括基礎層和支柱層的內容,這兩層次偏重理論,重點在于給非會計專業學生打好理論基礎,學生能夠根據制造業企業產供銷的經濟業務建立一套完整的賬戶體系并進行日常的賬務處理。第二授課步驟是教學框架中的頂層內容,即會計循環,在講解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會計報告的理論時加入手工演練,讓學生在此環節能夠獨立完成整個會計循環的手工做賬,對于非會計專業而言,此環節的經濟業務不必過于繁細,教師要篩選出典型的經濟業務,既能體現企業完整的業務流程,也符合非會計專業對會計學課程的難易要求。在時間分配上,筆者根據授課經驗以及學生反饋,認為手工模擬環節占該課程總課時量的四分之一較為合適。

(二)實訓教學模式下會計手工模擬實驗環節設計

實訓教學是通過模擬實際工作環境,采用真實案例理論結合實踐,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提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實踐經驗等,在特定環境或特定課程中,實訓教學可以轉化為實操教學。在高校開展實訓化教學模式下,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可以順應潮流,雖說不必開設專門的會計手工模擬實驗課,但是可以在會計學課堂上融入會計實操教學,作為該課程的增設環節,對非會計專業學生未來求職和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和其他教師經驗反饋,認為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手工模擬實驗環節應從以下兩方面設計。1.經濟業務種類簡單而經典。企業經濟業務種類繁雜,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應掌握制造業企業基本業務,覆蓋資金籌集、采購材料、生產制造、產品銷售、利潤形成與分配等方面。業務總數量不宜過多,對每一筆經濟業務,學生都能夠以不同的角色完成填制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總分類賬明細賬、直至生成財務報表。對于特殊的經濟業務,如存貨減值、簽訂銷售合同、更正錯賬、期末轉賬等,不必要求學生完成,只留給有興趣的學生去思考和總結。2.主要業務流程圖設計。以制造業企業為例,應讓學生熟悉生產經營過程和相應的單據流轉過程,把握經濟業務實質。在手工實驗環節,以制造業企業為主體設計兩大主要的業務流程,銷售與收款流程和采購與付款流程。如圖2、圖3所示。通過圖2銷售與收款業務流程圖學生應熟悉相關的業務活動和單據,從制造業企業的角度接受客戶訂單、批準賒銷信用、按銷售單發貨、裝運貨、向客戶開具發票、記錄銷售、辦理貨幣資金收入等,涉及填制的會計憑證和記錄主要有訂貨單、銷售單、裝運單、銷售發票、收款憑證、轉賬憑證、應收賬款明細賬、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日記賬以及客戶對賬單等。通過圖3采購與付款業務流程圖學生應熟悉相關的業務活動和單據,主要業務包括請購商品和勞務、編制采購單、選擇供應商、驗收商品、商品入庫、付款、確認負債等,涉及填制的會計憑證和記錄主要有請購單、采購單、驗收單、采購發票、轉賬憑證、付款憑證、應付賬款明細賬、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日記賬以及供應商對賬單等。會計手工模擬實驗環節可通過設計主要業務流程圖,讓學生把每一筆可以用貨幣計量的經濟信息記錄下來,分角色填制原始憑證、審核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期末賬項調整、到最后編制財務報表。幫助非會計專業學生更好理解企業典型的業務流、資金流、單據流的來龍去脈,能站在不同企業不同部門的角度對經濟業務做出基本的會計處理,并能靈活運用。

(三)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成績評定設計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不僅有理論講授而且加入了手工做賬模擬實操環節,對該課程學生成績的評定也應該進行優化設計,并量化考核。科學的成績評定方法有助于促進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該課程分為理論和手工實操兩個環節,根據筆者及其他教師教學效果反饋,兩大環節成績的比重以理論60%、手工40%比例分配較為合適。對于理論成績,還應細化為考勤成績、作業成績;對于手工做賬成績,應細化為實驗成果成績、協同效率成績、實驗態度成績。每項成績所占權重應根據實際情況分配,原則是調動學生積極性,課程總成績公平公正。對于學生手工成果優秀者,教師應鼓勵,并展示給全班學生觀摩;也可以讓優秀者給其他學生講解自己的做賬心得和流程,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進來。

三、結語

會計學不是紙上談兵,對于會計專業如此,對于非會計專業也如此。基本的財會素養對于任何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該課程的開設不因專業的不同而脫離課程教學本質,對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很難有機會到企業會計崗位進行參觀或者實習,那么在會計學課堂上模擬企業實驗環境,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企業經濟業務往來以及單據的流轉過程十分重要,這不僅體現了實訓實操教學,也是教師重新定位和審視會計學課程教學的重要途徑。

作者:王一明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管理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1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教育,一直在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然而受傳統會計學專業教育的影響,實踐教學并未受到足夠重視,仍是重理論輕實踐,強調知識的傳授,忽略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模式上均存在缺陷。比如:會計教育方式上仍是灌輸式教育。會計實踐課程大多為校內封閉式模擬實訓,缺少校外實訓基地,缺乏“雙師型”實踐指導教師,因此,學生的實踐教學絕大部分只能在校內模擬實訓,實訓內容大多為人為編制的業務訓練,學生處理這些實訓業務,只是對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復習,無法與企業的實際經營過程聯系,職業素養不能得到培養和鍛煉。而且實踐指導教師也缺乏相應的企業實踐工作經驗,對學生的指導僅限于業務處理的指導,并不能將實訓業務對應于實際工作環境進行講解,因此,學生實訓之后,實踐能力并未得到真正提高。

2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思想上不夠重視

會計學專業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生不但要掌握如何進行賬務處理,而且應掌握如何識別經濟業務以及業務處理的相關內控流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教學,重心在于理論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會計處理即可,未足夠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就業后不能很快進入工作角色。

2.2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

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組織管理和人際協調能力的應用性人才。而會計學專業更加強調實踐性和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都設置了實踐課程,學生在4年的學習中都進行過專業實踐,但很多院校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并不明確,對實踐課程或實踐項目的設置盲目沿用一些“985”“211”大學或專科學校的做法,與其人才培養目標相脫節。由此,學生通過參加實踐,只能提高其專業技能,不能鍛煉其綜合判斷、分析能力,更加不具備創新性。

2.3實踐教學內容單一

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后會面臨財務部門不同的崗位,每一個崗位對人員素質的要求并不相同。而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均偏重于財務會計課程的實踐,培養學生會計業務處理能力,而較少涉及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審計、稅收學等課程的實踐。因此,學生畢業后只熟悉會計賬務處理,不熟悉稅務處理,不明白納稅流程,不懂得內控流程,不會進行財務分析,更加不具備決策能力。達不到用人單位的期望,影響其得到重用或快速晉升。

2.4指導教師缺乏會計實踐工作經驗

由于高校用人機制的限制,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師時,只注重學歷層次,只要學歷達到要求即可符合標準。而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并不一定要求高學歷的教師,但一定要具備企業實踐工作經驗,這樣在進行實踐指導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將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傳授給學生。

2.5缺少校外實習基地

實踐教學必須有相應的實踐環境作為保障,應用型本科院校均具有校內實踐環境,比如: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電算化機房以及ERP實訓中心等,但是校內實踐遠達不到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要求,無論哪一個環節的實踐,均屬于模擬實訓,不具備真實性。因此,學生必須通過校外實習基地的實踐,才能真正體會企業財務工作的流程,以及各崗位工作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缺少相應的實習基地,導致學生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能力得不到升華。

3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應構建“1+3”模式。所謂“1”:即一個中心,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實踐教學的目標。所謂“3”:即3個支撐點,分別為:改革和強化實踐教學過程、完善并夯實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3.1牢固樹立實踐教學目標,培養應用性人才

樹立實踐教學目標,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對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起著制約作用。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進行“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應當突出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是實踐教學的基本思想。因此,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在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前提下,擁有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不但會進行會計核算,而且還具有管理、分析、研究、決策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善于溝通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教學是達到這一培養目標的必要和重要途徑,在學生進行理論學習之后,應及時進行相應的實踐教學,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生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也只有在實踐教學中,才能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否則,僅注重理論教學將難以達到培養目標。

3.2強化實踐教學過程,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3.2.1合理設置實踐課程第一,對于實踐課程的開設,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應設置一套既能培養學生會計專業能力又能增強學生經濟管理能力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在原有的只針對會計核算的實踐課程基礎之上,應增加如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審計、稅收學等實踐課程,讓學生不但掌握會計核算,而且掌握有關成本控制、內控流程、稅收籌劃和稅務實操環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二,對于實踐課程的開設時間,應遵循分層次、分階段的原則,即在低年級階段,由于剛接觸會計學專業,學生的知識均來源于課本,對實踐沒有太多的認識,而且對課本知識的掌握也不熟練,因此,應只針對會計核算方面進行實踐。可在大一、大二進行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實踐課程的開設。到了高年級階段,可針對一些非會計核算的專業課程進行實踐,即大三時,可在進行審計學、管理會計、稅收學等課程教學的同時,就相應的課程進行實踐教學,使學生將課堂理論應用于實踐,更加透徹地理解學習內容。大四階段,學生已掌握會計學專業的絕大部分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因此,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應通過學校的專業綜合實習課程及與校外實習基地實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這樣分層次的實踐教學使學生逐步具備財務人員應有的能力。3.2.2創新實踐教學方法第一,理論課堂案例教學法。目前會計學專業理論教學均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基本上就是對會計準則的講解,學生對于業務處理的學多是根據教材上總結好的經濟業務,再根據準則進行會計處理即可。這樣的教學方法只達到了讓學生掌握會計處理的目的,忽略了對學生經濟業務識別能力的培養。因為學生對于原始單據很陌生,只知道針對什么樣的業務如何處理,卻不知道這樣的業務對應什么樣的單據,和實際工作環境相脫節。因此,在理論課堂的教學中應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法,且案例中所采用的資料應該是仿真的原始單據,通過案例教學,不但能使學生熟悉實際工作中財務部門的工作環境,還可鍛煉學生對經濟業務的總結能力。第二,實踐環節模擬教學法。大多數院校對實踐環節的教學均采用模擬實訓的方式進行,實訓中的經濟業務均采用企業模擬資料形式,同樣也是對相應的業務進行總結性的描述,后附上相應的模擬原始單據,這樣的實訓,只是對課堂理論教學的簡單翻版,并不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實踐環節應采用模擬教學法,即設置一個模擬企業,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角色,模擬處理至少5個不同類型企業的業務。具體的操作應分為兩步走。一是模擬訓練企業的各個典型環節的業務處理,如工程款支付環節、企業采購環節以及銷售環節等,重點讓學生掌握這些環節中的內控流程操作,需要經過哪些審批環節以及需要哪些財務資料。二是在熟練掌握各典型環節處理之后,模擬企業的全盤業務,在這一環節中重點提高學生的財務分析能力以及決策能力。必要的時候老師還可增加一些非常事項,以培養學生的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3.2.3拓寬實踐教學內容在增加實踐課程的基礎上,還應分階段、有針對性地增加相應的實踐項目,拓展實踐教學內容。如在大一階段,學生剛學習基礎會計這門專業課,對會計專業知識掌握不深,應進行認知實習,讓學生走進企業,了解企業的生產過程,以及企業管理部門的工作流程,特別是財務部門的工作流程。大二、大三階段學習的專業課逐漸增多,除了進行憑證填制、賬簿登記以及報表編報外,還應根據各門專業課的情況,按照其實踐課時的安排,進行專業課實踐,學期末安排1~2周時間進行專項實踐教學,比如讓學生進行ERP沙盤訓練,各個小組之間模擬對抗,使學生掌握企業的運作流程,培養學生的管理實踐能力,同時也是對所學專業課的綜合實踐運用。大四階段則集中進行校內綜合實習、校外實習基地實習、企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撰寫。

3.3夯實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3.3.1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師目前高校教師大多是引進的博士和碩士應屆畢業生,他們均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經驗,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引進“雙師型”教師,這些教師不但具有理論知識,而且還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不論是課堂講授還是實踐教授,均能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切身體會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應鼓勵現有的會計學專業教師去企業掛職,學習企業的實操經驗,將現有的教師培養成為“雙師型”教師。3.3.2建設校內實驗、實訓中心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均設有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電算化機房及ERP實訓中心等。但僅有這些實踐保障設施根本無法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因此,必須進行實驗、實訓中心的擴大建設。例如,可根據自身條件建立仿真實訓中心,這也是實施模擬教學法的必備條件。仿真實訓中心可讓學生在近似真實的環境下進行業務訓練,不但能進行會計核算訓練、市場分析、資金運作、財務分析及管理決策等訓練,還能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管理創新能力。3.3.3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盡管學校通過建立仿真實訓中心,可大大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但畢竟屬于學校內部的實訓。要使學生完全走出去,進入到真實的實踐環境中,就要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學校應與多種類型的企業簽訂協議,將其作為學校的實習基地,增強學校與實習基地的聯系與互動。例如大中型企業集團公司、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及證券公司等。學校也可通過邀請合作企業的管理人員,如總經理、財務總監等來學校做專題報告,指導學生模擬實踐,為學生講解一些經典的企業案例,以及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的工作環境及流程。另外,學校應鼓勵教師與合作企業之間共同進行會計領域的課題研究,這既能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又能解決教師的科研經費問題,達到雙贏共進的局面。

3.4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評價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院校實踐評價的重心在于對學生的評價,忽略了對教師實踐教學的評價。因此,應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學生角度的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在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方面有沒有提高,應堅持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腰對學生所展示的實踐結果進行評價,還應對其在整個實踐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如實習態度、溝通協調能力及財務分析評價能力等。教師角度的評價,應著重考核其實踐教學指導能力和教學態度兩方面,督促教師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端正工作態度。只有這將兩個角度的評價有效結合,才能有效促進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楊鵬飛 王怡 單位:商洛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探討

一、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定位及教學目標

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的進程中,對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此類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發展。據統計,截至2014年我國高等院校所開設的專業中與經濟、管理相關的專業已將近50多個,特別是近幾年高校持續不斷的擴招,使得高校中此類專業的學生規模出現超常規發展。根據1998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培養規定,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從會計信息提供者的角度,要求學生掌握會計核算原理和核算方法,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將來能夠在各類組織中從事具體的會計實務與會計管理工作,所就職的部門一般都是單位的財務部門。而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如工商管理、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程管理等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將來能夠在與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組織從事相關管理工作,所就職的部門一般是財務部門以外的其他職能管理部門,但是這些崗位雖不需要從事具體的會計核算工作,卻都離不開會計信息的支持,因此,會計學課程是所有高等院校中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并且是核心課程之一。根據教育部對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及學生以后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方向,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第一,基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使學生在理解會計學中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的基礎上,了解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掌握會計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與技能,能夠讀懂有關財務報告,理解會計報表直接傳遞和間接隱含的信息等,培養的是懂會計、會使用會計的管理人才,而不是從事具體會計核算工作的會計人員。第二,基于未來管理者的角度,培養學生特有的會計思維方式,學會將會計知識和會計方法作為科學管理和有效決策的一種工具,通過對會計信息的有效獲取,運用會計信息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推進和優化企業的管理工作,以適應將來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需要,為企業、社會培養出優秀的管理者和決策者。

二、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學生對課程教學的評價和滿意度是檢驗教學過程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本文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為例,借助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非會計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該校開設會計學課程的非會計專業有:金融學、保險學、統計學、貿易經濟、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質量與可靠性工程、工業工程、旅游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經濟、管理類專業,會計學課程均作為必修課,共56個理論學時,在大二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修讀。承擔該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有9位,教授內容主要是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簡單介紹成本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教師講授為主,案例討論方式為輔。

(一)問卷調查基本情況。本調查采用紙質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對象為上文所述13個經濟、管理類專業中已修讀過會計學課程的學生。問卷內容設計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調查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了解程度,主要包括對該課程的興趣及是否了解該課程與本學科的聯系等,共設計“非常、一般、略微、沒有”四級程度;第二部分調查學生對教學過程的滿意度,共設計“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五級滿意度,主要包括對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的滿意程度。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56份,回收率為92.67%。

(二)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對收集到的556份調查問卷的數據運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果。1.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了解程度。如表1所示,在學習會計學課程之前,對會計有所了解的學生占比較少,其中非常了解的僅占5%,50%以上的學生學習該課程之前對會計沒有任何了解。在學習該課程的過程中,72%的學生是有興趣的,且有興趣的學生中,對該課程非常感興趣的人數占近50%。在完成該課程的學習后,8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該課程,且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開設該課程,但是僅有15%的學生了解會計學課程與本學科之間的聯系,絕大部分學生不了解該課程在本學科學習中的具體運用和能夠給本學科學習帶來的作用。2.學生對教學過程的滿意度。(1)學生對教材的滿意度。從表2可以看出,38%的學生對所選用的教材表示滿意,表示非常滿意的僅占1%,50%以上的學生都對所使用的教材表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對教材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理論性過強且教材中關于具體會計業務處理和具體會計核算的內容過多。(2)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滿意度。從表3可以看出,將近40%的學生對教學內容表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學生認為教師所教授的內容過于專業、難以理解,另一部分學生認為所學習的內容與以后的工作關系不大,對就業的幫助較小。(3)學生對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滿意度。從表4可以看出,將近30%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表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希望教師在講授時能多結合案例討論并多播放與教學相關的視頻。將近80%的學生認為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手段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并且絕大部分學生認為有開設會計實踐課程的必要。

三、管理者視角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目標未能服務于未來的管理者。目標是行動的引航燈,教學目標引領著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決定著人才培養的類型和方向,是教師編排教材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最重要的依據。教師只有明確了課程教學目標,才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雖然教育部和學校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做了明確規定,但是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該課程的教學目標還存在模糊認識,未能服務于未來管理者的需要。一種認識是,非會計專業學生也應該掌握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會進行會計核算,優秀的會計信息提供者自然能有效地使用和分析信息,繼而服務于管理工作的需要,但直接把會計專業學生的教學目標照搬過來,會使得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專業化、復雜化,難以引起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在有限的課時內也很難完成。另一種認識是,非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很少有從事具體會計工作的,學生只需學會對財務報表的分析就可以,但是如果僅僅介紹財務報表分析方法,而不講授會計核算原理和企業業務活動的話,學生還是很難讀懂財務報表,只能淺層次地對會計信息有所了解,不能有效利用這些信息幫助學生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

(二)教材編寫未側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角度。我國大多數開設會計專業的院校都編寫了本學校的“會計學”基礎教材,但這些教材都是通用教材,較少有專門為非會計專業的學生編寫的教材,一般都是先介紹會計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再按照會計六大要素或企業的業務活動介紹業務處理方法和會計核算方法。從教材編排的順序和內容上來看,只是將會計專業學生所用的“會計學基礎”和“財務會計學”教材進行簡單的合并和刪減,依然側重于具體的業務處理和會計核算,并未基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和未來管理者的角度來設計編寫,不能滿足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需要。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應更多側重于介紹如何使用和分析會計信息、如何將會計作為管理工具,而不應僅僅介紹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

(三)教學內容過于專業化。教學內容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和核心,關系著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講授順序和講授內容基本都是依照教材,但是由于對課程教學目標的模糊認識和所選用教材的缺陷,所教授的內容主要是會計專業課程的簡單拼湊,重點仍是會計核算,而不是會計信息的使用和分析,這樣過于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教學內容會使得學生難以理解,甚至出現厭學等抵觸情緒。另外,如果教學內容設計沒有針對性,只是按照教材內容來講授,而沒有考慮各個專業學生專業背景的話,學生會覺得會計學課程與本學科知識關系不大,對以后的就業幫助較小,學習熱情較低,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較單一。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目前教師在教授該課程時基本都使用了多媒體設備,學生的滿意度也較高。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第一,教師仍以講授法為主,單向地向學生傳輸知識,而較少接受學生的反饋。第二,缺乏實踐教學環節,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雖然非會計專業學生只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具體信息的提供者,但是如果對于會計缺乏感性認識、只是學習理論知識,對于學生以后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第三,缺乏鮮活的案例教學,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目標就是學會將會計作為一種管理工具,利用會計信息解決管理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缺乏案例的純理論教學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

四、管理者視角下提升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提高師生的課程認識。教師首先要了解所教授學生的專業背景及會計學課程與學生本學科的聯系,在講授過程中以教學目標為中心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介紹該課程與學生本專業背景的聯系,會計學知識在學生本專業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白和意識到學習該課程的必要性,引導學生自發地認為只有掌握會計這一經營管理的工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脫穎而出,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繼而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重構教材框架。一方面,在編排思路上,應打破現有的“會計理論-會計業務-會計報表”的順序。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學課程的目標就是成為優秀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實際上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能夠讀懂會計報表,了解會計報表中會計主體、會計要素、會計賬戶、會計科目等會計專業術語的涵義,通過各個報表之間內在的平衡和勾稽關系理解借貸復式記賬法、會計恒等式等會計核算原理,明白企業的會計人員是如何將企業的經濟業務活動轉化成會計語言、生成會計信息的,從而讓學生知道企業的管理人員應該如何利用會計信息幫助自己進行管理和決策。因此,基于管理者視角,應以會計報表作為教材編排的邏輯起點和終點,以“會計報表-會計理論-會計業務-會計報表”的編排思路重構教材框架。另一方面,在內容上,應祛除會計專業教材枯燥乏味的通病。非會計專業學生不需要掌握很深的會計理論知識,所以在教材內容中應刪去過多枯燥的理論知識介紹,通過增加案例分析讓學生切實體會在實際工作中該如何使用會計信息,并且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甚至是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來表達會計知識,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三)優化教學內容。第一,在教學思路上,應依據重構的教材框架,以會計報表作為邏輯起點和終點,按照“會計報表-會計理論-會計業務-會計報表”來展開課程內容,會計理論知識和會計業務核算原理知識的介紹是為了讀懂會計報表服務的。第二,內容設計上,應具有針對性。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為例,修讀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有13個,雖然各專業的學習目標是一致的,即成為優秀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但是由于學生的專業背景不同,對于所需要的會計知識側重點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和以后的就業方向,區分不同專業,優化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例如,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重點介紹與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企業相關的會計知識;對于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重點講解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和物流成本的控制方法等。

(四)創新教學方法及手段。第一,引入開放式教學。采用教師講授為輔、學生參與案例分析與討論為主的開放式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通過鮮活的企業案例,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引導學生利用會計信息分析、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學生使用會計工具服務于管理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第二,增設實踐教學。非會計專業學生雖很少成為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但也需要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也可以通過實踐教學進行形象的解釋,從而加深學生對會計的理解,更加認識到會計在本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繼而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李楠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研究中心

會計學專業論文:會計學專業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

1.前言

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在市場經濟建立和財經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現了操作性增強、實踐性提高和技巧性增長的特點,建設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新型的教育體質,構筑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新型的教育模式成為迫切的任務。當前,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應該結合專業建設、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的特點,重點展開教育模式的創新,通過建立“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來推進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到對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學生深層次的教育與發展。

2.“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對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深層次價值

“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是本科院校在新時期建立的新型教育模式,“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的概念是指:在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中建立以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為發展中心的教育新模式,通過對職業能力形成規律的應用,尊重職業道德養成的規律,從“全景式”模仿職業環境和職業實際的角度出發,高效率發展學生職業素質的教育模式。新時期,“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已經成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對于深化高校的教育模式與教育機制改革,發展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將素質提升、能力提高、基礎夯實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為了實現目標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進行了多個層面的創新,展開了多個角度的變革,特別是“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的推行更是開辟了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教育模式改革的新基礎和新平臺。“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可以提升會計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將職業能力、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進行統合,真正實現了“全景式”發展,做到了對會計學專業學生的素質提升保證。

3.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構建“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的方法

3.1優化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教學體系

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教學體系建設應該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拓展教學三個方面入手,以此來構建“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的平臺。要在教學體系建設中突出理論知識和基礎能力的學習,將會計學專業的理論基礎全面而扎實地向學生傳授,為學生建立牢固的專業基礎理論體系提供可能。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中要做到對會計學專業職業實際的全景式模仿,通過實踐、定崗實習、現實模仿等手段,培養會計學專業學生動手能力,完善學生專業的職業能力。在素質拓展教學中應該結合社會實際,將會計專業教學推向市場,給學生素質提升和能力拓展更為廣泛地空間,做到對學生發展潛力和可能的進一步挖掘,達到“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深層次的教學目標。

3.2改進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教學方法

“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在會計學專業的應用應該以教學方法的改進作為平臺,要樹立“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中學生主體的位置,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質量,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做到對學生“全景式”的激勵和啟發,使學生獲得更多、更廣的專業實際知識,進而做到對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保證。教學方法創新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中更多地運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的學習方式。

3.3改革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考試評價制度

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教學目標應定義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要將符合“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的考試評價制度作為改革和創新的基礎。考試評價制度中應該將學生對專業課程的掌握情況列為重點,不應該只看試卷成績,也應該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可以豐富課程的考核形式,比如進行口試、課堂討論、實際案例分析、寫專題論文等。這樣做可以使考核結果更客觀、全面,也可以減輕學生期末考試的負擔,使學生不是臨陣磨槍,而注重平時對知識的積累和理解。

建立新型教育模式是當前高校專業建設的主要途徑,在會計學專業建設過程中立足于學生職業素質發展,創新全景式教育模式以成為當前的主要工作。新時期,應該認識到“全景式”職業素質教育模式對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發展的重要價值,要建立起始于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建設的教學體系、質量體系、考評體系。

作者:尚紅巖 單位:哈爾濱劍橋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

一、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教與學的現狀

通過對國內大部分獨立學院的調查,發現目前“會計學原理”課程已成為各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必修、選修課程。以某地方高校獨立學院為例,開設該課程的情況見表1。該獨立學院共43個專業,由表1可見,1/6的專業都開設了會計基礎課程,且課程性質為必修課程的比例大于選修課程,考核方式以考查為主,開課學期也普遍較早。由此可見,“會計學原理”課程在完善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知識面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從目前“會計學原理”教和學兩方面來看,任課教師通常認為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只需要對會計基本概念略知一二,會看簡單的會計報表;對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說,他們認為自己以后不會從事會計工作,雖然有些興趣,但是學習該門課程還是應付了事,教與學雙方對該門課程都不夠重視。

(一)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學原理”的現狀

獨立學院是介于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之間的一種新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其生源介于二本和高職之間。通過調研發現,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學生在學習“會計學原理”過程中面臨以下主要障礙:

1.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學原理”的態度普遍不端正,學習興趣不高

大部分非會計專業的學生無法理解學院在教學計劃當中制訂“會計學原理”的必要性,他們認為會計就是記賬、算賬,而自己的專業跟會計沒有關系,今后也不會從事會計工作,無用論思想大大影響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上目前會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更多偏重會計核算,要通過大量繁瑣的經濟業務核算練習才能掌握,致使他們普遍對這門基礎課程不重視,只要考核通過拿到學分即可,用應付的心態去學習該門課程。

2.非會計專業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及方法產生不合理的期望

很多學生抱著學習會計基礎就能了解會計領域的所有知識,學習會計基礎就能理解生活工作中所有會計信息的心態來上“會計學原理”。但隨著課程的進展,發現該課程不僅難度大,而且內容艱澀抽象,所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中所體驗到的問題區別較大,一些方法與日常思路存在很大差別,致使學生學起來很吃力。“會計學原理”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課程,會計領域的知識講授由淺入深,沒有基礎知識的鋪墊,后續課程是很難聽懂的。但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希望直接通過他們感興趣的上機操作等實踐環節來學習全部會計知識,這些要求很難實現,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合理的預期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講授的現狀

通過對國內多所獨立學院的調研發現,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共性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

長期以來,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缺乏針對性,教師不能很好地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特點以及專業實際需要有的放矢,往往采取與會計專業相同的教學模式,過多地強調會計基礎概念與基本原理的掌握,學生一味的死記硬背。相對獨立學院學生務實的學習目標,用太過專業的教學目標來教授他們,導致學生在思想上對該課程不夠重視,學習動力不足,興趣索然,遠遠脫離了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教學內容安排不當

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存在明顯差異,但目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教學內容往往被設置為會計專業教學內容的縮減版,所用教材、教學大綱、授課課件都一樣,如同對會計專業學生一味強調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加上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學時較少,對會計信息的分析和應用講解較少,與非會計專業較為相關的內容如教材最后一章的會計報表,教師往往一帶而過,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應用性教學,在學完“會計學原理”之后與上之前對會計的認識一樣。同時,目前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特點、專業特點的“會計學原理”教材較少,大部分還是針對會計專業學生學習的教材,不太適宜非會計專業的教學需求。

3.教學方法缺乏有效性

在講授“會計學原理”時,教師一般不會根據不同專業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目的換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通常采用與會計專業學生一樣的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布置作業、考核評分的固定模式進行,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按照書本章節順序逐一講解,著重強調理論的介紹,而獨立學院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對知識實用性要求相對較高,因此空洞枯燥的理論激發不了他們追求知識的興趣。會計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要增加實踐教學內容,但對于非會計專業來講,會計課程課時的不足、獨立學院與母體學校不在一個校區等原因導致實訓課程的難以開展。即使安排了此類課程,也僅僅局限于訓練他們會計核算的能力,難以與其專業結合起來,致使學生因學習而學習,應付了事,導致教師講得吃力,學生聽著費力,達不到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4.考核方式單一

恰當的考核方式是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較好的檢驗方式。目前“會計學原理”針對非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考核方式一般為考查,經管類非會計專業一般為考試。考查課一般期末考核就是開卷做一些題目,考試課就閉卷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經濟業務的核算。學生學習的最終結果僅僅是對會計基礎知識的簡單記憶,未達到真正的學習效果,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缺乏,教育教學的目的未達到。

二、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的教學策略

獨立學院的特點使得其不能套用母體學校原有的教學模式,也不能搬用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應根據生源特點及辦學宗旨,以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為目標定位,尋求突破點,改革和創新課程教學模式。通過調查發現,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知識具有較大的興趣,尤其是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學生,部分學生已經考過或者備考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鑒于獨立學院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障礙,勇于面對教學挑戰,把握學生特點和專業特點,緊跟社會經濟發展,有針對性的進行授課,實現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明確教學目標

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說,“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是培養會計員、會計師,而是讓他們站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懂財務信息,并運用會計信息進行生產、營銷、投資等決策與判斷。因此,對非會計專業學生講授“會計學原理”時應結合學生及專業特點,明確教學目標,定位于讓學生具備一定財務會計知識,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看懂財務會計信息,運用會計信息處理實際問題。

(二)調整教學內容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教學內容應突出實用性和不同專業的需求,側重讓學生在會計規范基礎上,理解會計原理、會計循環、會計實質、會計報表等,結合非會計專業的專業特點,突出教學重點,在廣度上擴展,在深度上削減,提高學生利用會計信息分析本專業相關問題的能力。采用“分專業”的教學模式,如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應了解建筑企業的特點及工程成本的分析核算,通過往年的財務報表審核投標單位資質等;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應掌握銷售業務指標的分析,了解增值稅發票在商品交易中的使用,出差人員差旅費報銷等;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應補充工商稅務知識,增強對財務狀況分析的能力等;金融統計專業的學生利用會計系統提供的信息,對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因此,在目前沒有專門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學原理”教材的情況下,對現有教材的內容進行取舍、增補和章節順序的變換,對教材中經濟業務借貸記賬法、會計報表的產生可以刪減,而應注重對財務會計報表有關內容進行詳解。首先從會計報表的實例分析開始,說明會計信息的有用性,逐一介紹每個科目賬戶,推出賬戶結構和登記方法,分析借貸記賬法、會計分錄,到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1]。從而使學生對枯燥空洞的會計基礎知識不再有畏難心理,講解力求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盡可能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同時,獨立學院會計教師也應加強針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教材和講義的編寫,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對于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知識初學者來說,理解枯燥無味的會計學基本原理,了解簡單的實務,教師要調整傳統的教學模式,摒棄目前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法,追求高效課堂,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契合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應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課時,選擇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現實熱門案例和財經金融視頻貫穿整個會計基礎知識,采用分組討論的教學方法或讓學生課前預習,課上挑選學生上臺講課,教師學生提問評課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切實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教師教學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課時,結合非會計專業特點讓學生進行實際動手操作,如在賬簿內頁上試著編寫分錄,在增值稅發票上進行填寫練習。可以參觀或親身體驗會計電算化課程,可以到與專業相關的會計教學實踐基地進行參觀,了解并理解生活工作中實際會計,從而加深對會計基礎知識的感性和理性認識。教學最主要是要結合授課對象的特點,抓準他們的心理,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在非主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主動積極性,提高學生思考和實踐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增強自信、鍛煉膽量,讓教與學產生共鳴。

(四)改進考核方式

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的考核方式應多樣化,摒棄平時考核成績與期末筆試成績分比例得出總評成績的方式,更加注重平時課堂、實踐的表現和案例分析、撰寫論文、閱讀運用財務報告的能力等,真正達到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基礎知識的目的。

三、結語

“提高教學質量”是高校永恒不變的主題,教學質量是高校在激烈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獨立學院在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指導下,教與學雙方要協同認知,對“會計學原理”課程在思想上提高重視,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不同于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基礎知識的需求,勇于創新,激發學生學習會計基礎知識的興趣,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學生運用所學會計基礎知識處理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

作者:張靈 單位: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會計學專業論文:會計學專業職業生涯規劃分析

1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前,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表示,對如今的大學畢業生的專業技能并不滿意,主要表現在學生不能靈活地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解決實際工作中的現實問題,出現了所學非所用的現象。探究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仍然沿用高中時期的學習模式,不注重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意識和實踐意識,不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處,最終表現出了實踐能力的缺失和主觀能動性較差;另外一方面,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專業技能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和以分數作為考察學生是否掌握專業知識的主要參數,忽視了理論應用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人才培養方式與市場發展情況的結合。因此,有必要通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指導對學生的就業方式的培養,使大學生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促進其努力實現自身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提升綜合素質。并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養及其相關能力訓練,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

2會計學專業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普遍起步較晚,當前仍舊處于發展階段。現階段,關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已經有了一些研究,但在會計學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上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

隨著我國就業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加,受傳統擇業觀念的影響,職業生涯規劃趨向急功近利,眾多應屆畢業生在求職時,大都將待遇與機遇當作是求職的第一要素,職業選擇追求“高薪熱門”,學業選擇趨向盲目從眾,追隨“考研熱”“考證熱”,對自身的特點和興趣愛好缺乏理性分析,導致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3]。然而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通過自身對社會的認知和對自身職業方向的調控,學校教師只是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方向,但同時又缺乏從專業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導致部分學生未能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專業知識缺乏客觀、理性的認識,忽視其整個大學階段對將來職業生涯選擇的思考,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淡薄。

2.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針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系統研究,導致教育理念并沒有深入人心,高校在對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上重視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許多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只針對畢業生開設,所涉及的內容仍舊停留在職業發展階段理論和任職匹配理論上的教育,對大學生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實現缺乏系統性的指導。同時,一些高校缺乏專業的職業規劃指導教師,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缺乏專業化教師團隊,一般由輔導員、就業部門工作人員、分管學生工作的團支部書記來充當,未經過系統的理論實踐培訓,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效果差,很難從源頭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3會計學專業職業生涯規劃的對策

基于上述會計學專業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針對其存在的問題以及目前會計學專業的就業狀況,筆者認為就業能力的提升,除了應加強學生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之外,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到教育的全過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3.1專業能力培養

進入21世紀以來,知識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也大大加快,而專業基礎知識是每個大學生的就業之本,是大學生知識結構的核心部分。在激烈的競爭中,用人單位尤其看重求職者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培養學生把所學專業知識靈活應用于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而在如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21世紀的大學生作為將來工作單位的業務骨干,需要自覺增加對自身專業能力的評估能力和培養能力。會計學專業是一門應用學科,涉及到經濟、管理、法律、財務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因此大學生應廣泛閱讀現代科學書籍,了解當前的財政、稅收、金融等相關知識,關注本專業的科學前沿狀態,掌握本專業先進的科學知識,并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以適應社會大發展的需要。

3.2職業能力培養

職業能力是大學生在學習階段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之一,其中包含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信能力、創新能力等。無論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或者是管理工作,具有優良職業能力的畢業生將永遠是時代的寵兒。因此,在制訂適合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同時,學生要根據職業和社會的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職業技能訓練,使其職業發展目標更加明確、實施方案更加科學,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理論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中去,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競爭力[4]。

3.3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真正意義上的超越,是一種敢為人先的膽識。當今時代的發展,對會計學專業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其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是挑戰也是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機遇。創新性人才首先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具有自我實現欲望和求異思維。不僅要擁有本專業的基礎知識,還應開拓思維、發展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性的學習。學校應適當增加實踐環節、豐富實踐內容,給大學生提供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為大學生開展學術科研活動創造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3.4完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建立長效機制

會計學專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到本科教育的全過程中去。在大學4年學習中,應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導師制,構建與市場需求緊密接軌的,和以職業就業為導向的專業結構一體化教學體系,正確引導和協助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將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內容進行匹配滲透[5]。同時,還應本著加強實踐育人的理念,提升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各種實踐活動為切入點提升大學生的職業技能,指引大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和特點,正確判斷我國現階段就業形勢和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狀況,提升大學生的潛在創業精神,培養出具有創業意識、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4結論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寶貴的人力資源,其應該時刻關注社會的需求,確立合理的擇業目標,做好人生的職業規劃。同時,高校也應加強各專業人才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切實提高職業規劃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滿足社會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要和學生自身成才及職場競爭的需要。

作者:朱憬怡 薛晨浩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國产一二三内射在线看片|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下载|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大地资源免费更新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免费a级作爱片免费观看美国| 真人性囗交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老鸭网|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视频中文|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china熟女熟妇乱老女人| 丰满熟妇乱又伦|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无码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z0zo人禽交欧美人禽交|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 99久久国产精品热88人妻|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99综合婷婷久久伊| 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 少妇三级全黄| 出租屋勾搭老熟妇啪啪|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啊轻点内射在线视频| 欧美天天综合色影久久精品| 日本高清另类video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