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0 03:1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一化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高中化學知識難度增加以及教學方法和學生自身等原因,使一些高一學生對學習化學產生了困難,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發展程度和學習能力,加強學法的指導,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搞好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教學,培養學生的化學興趣和學習能力。本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從學習目的、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學習方法等因素研究高一化學學習困難的原因,進而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高一化學;學習困難;對策
一、引言
初中時學生大都喜歡化學,因為化學有趣,學習起來較物理也相對簡單。而高一化學是在初三化學學習基礎上高一個層次的學習,對學生的要求都要比初三高得多。剛剛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學生,由于受到初中時自身的學法、教師的教法等的影響,往往不能很快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他們普遍感覺高中化學枯燥、乏味、抽象,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易學,在做習題、課外練習時,不知從何下手。相當一部分學生成績出現嚴重的滑坡現象,都進入了化學學習的“困難期”,漸漸地開始感到化學陌生了,產生了畏懼感,從而動搖了學好化學的信心,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
二、調查實施
(一)調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對鄞州咸祥中學高一八個班級進行調查。
(二)編制調查問卷
1.確定調查內容。咸祥中學是鄞州區一所普通高中,由于地方偏僻以及師資力量的限制,所招收學生在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方法上略有劣勢,對于高中課程的學部分學生表示存在困難。在高一新生進入高中學習一個半月時進行調查,是對他們能否適應高中化學學習的一次調查,提出教學調整計劃,使學生在以后的化學學習中得心應手。
2.設計調查問卷。以調查內容為基準,科學合理的開展調查問卷設計。參照該學校的教育政策、教學理念以及高中生的心理,并上網搜集了類似問卷,多方面考慮,最后確定問卷內容,一共8題。
(三)收集研究資料
1.確立調查對象。咸祥中學高一年級共有8個班級,每個班級約有50個學生。每班抽取10名學生進行調查,男女各占一半。
2.收集原始資料。共打印80份,回收78份,其中2份為無效問卷。回收率為97.5%。
3.資料統計分析。統計問卷,輸入Excel,并對問卷數據做出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學習化學目的的調查。(1)你覺得化學重要嗎?A重要80%,B一般18%,C不重要2%。(2)你為什么學習化學?A感興趣13%,B增長生活知識28%,C為了高考和會考59%。調查顯示80%的學生認為化學重要,這說明初中畢業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已經充分認識到化學是現代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不管對提高個人自身科學素質還是增長生活知識,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59%的學生認為學習化學的目的是為了高考和會考,我在設計這項答案時,是抱著“用以考察學生受考試壓力激進有多大”的用意,結果發現,考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去學習化學。
2.化學學習方法的調查。(1)對于學習化學中遇到的困難,你是如何解決的?A自己查書解決17%,B請教同學,和同學討論74%,C馬上去問老師9%。(2)與初中化學相比,你現在學習化學的方法是?A沒變化27%,B改進了許多,學起來得心應手22%,C覺得原方法不管用,試圖改進,但不知如何下手51%(3)小考或測試后,你會進行總結反思嗎?A經常反思22%,B有時反思68%,C沒有反思10%。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高中化學學習和初中化學學習的差異,初中的學習方式已不再適應高中的課程,然而還是有51%的學生對于學習方式的轉變感到迷茫,試圖改進,卻不知如何下手。在初中,教師講得慢、講得細,知識點少,學生反復練習。考試時學生只需靠記憶,一般都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強,不善于獨立思考,也不善于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而高中化學學習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歸納,最重要是掌握化學思考方法,才能舉一反三。而部分學生,仍然沿用初中的學法和思維方式,沒有及時有效地自我調節,從而造成了學習困難。
3.化學實驗態度的調查。對于化學課本中的演示實驗的態度?A有趣,很想親自動手做一遍59%,B很少有機會做19%,C覺得很有趣,但不想去做13%,D無所謂9%。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學生對化學實驗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這就像是化學理論課的調味劑,而進入高中,化學學習緊張,演示實驗的機會非常少,即使是老師在臺上演示的機會也是非常難得的,進過一段時間的高中化學學習,學生似乎只看到了化學理論性的東西,從而慢慢失去了化學實驗的興趣。
4.化學困難原因的調查。(1)你認為化學容易學嗎?A容易學9%,B一般59%,C不容易32%。(2)你覺得化學難學的原因(容易學的同學不用填,多選)是?A枯燥21%,B記憶內容太多44%,C內容太多抽象70%,D不知如何學習66%,E怕做實驗3%,F對什么課都不感興趣6%。初中化學教學內容少,知識難度并不大,對于某些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反復講解、學生多次練習,從而突破難點和重點。另外,只為應付中考,初中教師大多采用重復練習讓學生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結果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這種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高中教材內涵豐富,題目難度加深,靈活度高。重點和難點知識,不能像初中一樣光靠記憶來應對考試,高中教學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高考以及測試更加偏向對于能力的測試。70%的學生選擇化學難學的原因在是太多抽象內容,這也表露出學生還沒從初中的知識體系中轉變出來。
一、課題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二、教材分析
1.在中學階段的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氧化還原反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凡涉及元素化合價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認識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基礎。本節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即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和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教材主要以“思考與交流”、“學與問”等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研究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和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2.氧化—還原反應貫穿于中學化學學習的全過程,是學習中學化學的主線和要害之一。在已學的課程中,燃料的燃燒、金屬的冶煉(H2、C還原CUO的反應)等都涉及到氧化—還原反應。通過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熟悉從反應中反應物元素化合價的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就是從本質上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概念。
②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及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提出問題、討論交流、分組合作,揭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能力。
②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熟悉并理解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重點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及特征。
五、教學難點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六、教學思路
1.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設疑、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合作學習,探究交流,深入討論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教師對難點進行分析講解,然后引導學生歸納、練習,并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結。
2.結合具體反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探討氧化還原反應的微觀本質、宏觀判斷特征。重新建構學生完整的知識網絡。
七、教學過程
【導入】結合生活實際提問引入新課(略)。
【設疑1】請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分析下列兩個化學反應。
【過渡】當這兩個化學反應發生時,哪些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變化?怎樣變化?(學生分析、回答)
【設疑2】請從元素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兩個化學反應。怎樣根據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后回答)
【過渡】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為什么會發生變化?下面我們來分析這個問題。
【講解】從電子轉移的角度分析講解NaCl和HCl的形成過程。(略)
【設疑3】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的轉移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
【設疑4】請結合Mg和稀鹽酸的反應(Mg+2HCl=MgCl2+H2)說明怎樣從電子轉移的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后回答)
【過渡】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建立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得氧失氧到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再到電子的轉移,請同學們填寫下表:(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后回答)
【過渡】前面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建立過程,下面請同學們做幾道練習題。
【練習】
1.下列反應中,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
2.在化學反應中,如果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發生變化,就一定有 轉移,這類反應屬于 反應。元素的化合價升高,表明該元素的原子 電子。
3.下列反應既是氧化還原反應又是離子反應的是( )
A.鈉在氯氣中燃燒
B.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氯化鈉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
D.鋅粒放入稀硫酸中
【小結】本節課我們分析討論了氧化還原反應,請同學們務必記住六個字并能正確的理解它。
本質失
得 特征失
得 概念氧化反應
還原反應
【作業】非常學案當堂檢測第1、2、3、4題。
【課后交流】1.有人說置換反應、有單質參加的化合反應和有單質生成的分解反應全部屬于氧化還原反應。你認為這個說法正確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2.嘗試畫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交叉分類示意圖。
【課后預習】 什么是氧化劑?什么是還原劑?它們各有什么特性?在一個氧化還原反應中怎樣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一、氧化還原反應
1.概念:(略)
2.特征:化合價的變化。
(作者單位 甘肅省慶城縣隴東中學生化教研組)
摘要:文章從高一教學的角度談了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的一些體會,提出高一化學銜接教學的形式要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學生已有知識,利用已有知識發展新知識、支撐新知識的學習,在銜接教學中還應應用好初中化學教材中的插圖,以幫助學生實現初高中的轉變。
關鍵詞:化學教學;銜接教學;插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問題越來越受到中學化學教師和教科研工作者的關注,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也常見于教學雜志等。對于如何在高一化學教學中進行初高中化學銜接,筆者也有一些心得體會,現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高一化學銜接教學的形式要多樣化
總體上看,高一教材化學1和化學2的內容與初三化學教學內容有很多銜接點,但是這些銜接點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這些銜接點的分布情況,采用或集中或穿插的銜接教學方式。例如高一化學人教版化學1第二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介紹了簡單分類方法及其應用、分散系及其分類,這一節內容涉及初三化學所學的所有物質,因此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之前,可以先將初三物質分類的知識進行集中復習,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學習。而在進行有關鈉的化學性質的教學時,就可以穿插復習初中所學的金屬和酸以及金屬與鹽溶液之間置換反應的規律。
高中化學教師對于初中教學內容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進行銜接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另一種情況,教師認為學生本應掌握的知識和具備的技能而實際上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學生并未具有,遇到這種情況就有必要停下來將相關的初中內容再做詳細講解,而不能只是簡單的復習。筆者帶的一個普通班基礎相對較弱,對于給元素標化合價這樣的能力都有問題,在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教學時,筆者花了半節課的時間對初中的化合價相關內容進行了重新講解,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高一化學新知識的獲取要建立在已有化學知識的基礎上
1.用已有初中化學知識來發展新知識
新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的,在高一化學銜接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利用已有的初中化學知識來發展新知識。
“粗鹽提純”是初中化學中一個常見的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粗鹽提純”實驗的設計主要是為了使學生獲得過濾和蒸發的操作技能,在人教版高一化學1的第一節同樣安排了這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這樣處理: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化學是如何進行粗鹽提純的,復習過濾和蒸發操作的要點和相關注意事項,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過濾后得到的食鹽水其中的溶質只有氯化鈉嗎?里面還有哪些雜質?如何將這些雜質除去得到氯化鈉?進而將學生引導到高一化學新知識的學習中。這樣處理十分順暢,考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而不是按照“先除不可溶性雜質、再除可溶性雜質,最后蒸發結晶得到精鹽”的順序按部就班的講解。再如“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學生在初中已經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認識了氧化還原反應,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考慮到這一點,在復習了初中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Zn+CuSO4=Cu+ZnSO4、Zn+2HCl=ZnCl2+H2這樣的反應沒有得氧和失氧的現象,我們在高中化學中也稱之為氧化還原反應,到底該如何準確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呢?通過舉出這些學生非常熟悉但是又很“陌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來激發學生深入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興趣,消除他們的畏難心理,順利過渡到高中知識的學習中。
2.用已有初中化學知識來支撐新知識的學習
有些初中化學知識看似與高中化學內容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若能認識到它對高中化學學習的支撐作用,則能夠很好地促進新知識的獲取。
“物質的量”是高一化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很多學生覺得高一化學難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質的量”相關概念和計算比較難。為什么要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把化學搞得這么難,不少學生抱怨。如果在進行與物質的量有關計算的教學時,能夠適時的將初中以質量為基礎的計算拿過來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給化學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則能夠平息學生心中的抱怨,促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進行與“物質的量”有關的學習。
通過初中化學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很多的化學方程式,這些化學方程式大多是通過學生的反復記憶默寫獲得的。如果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利用好這些化學方程式,對于高中化學知識的學習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比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討論到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書寫已掌握的化學反應(而不是老師給出),然后再進行分析。在用雙線橋、單線橋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時,同樣可以利用初中學過的這些反應來進行訓練。用學生熟悉的反應而不是高中還沒有學過的反應,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初高中化學的銜接,同時也可以消除學生對于高中化學的畏難心理。
三、高一化學銜接教學要利用好初中化學教材中的插圖
初中化學教材中含有很多插圖,這些插圖或生動活潑,或直觀簡明,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高一化學教學中要重視初中化學教材的插圖,適時的利用有的時候會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化合價的升降和得失電子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如何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呢?利用原子結構示意圖來進行分析當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將初三化學教材中的插圖展示給學生,學生不僅感覺親切,而且一下子能夠理解為什么會有電子轉移以及電子的轉移是如何引起元素化合價的變化的(見圖1)。
離子反應是高一新學的內容,其實質到底是什么?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輔以學生熟悉的圖2,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而且還能讓學生感覺到“原來我在初中早就學過了”,進而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插圖的使用不僅可以在課堂教學上,在作業布置中同樣也可以合理利用。
總之,初高中化學銜接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作為高中化學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立足于學生現有的化學學習心理狀況,只有真正關注到了學生,才能想出符合學生實際的辦法,有效解決初高中化學的銜接問題。
在科技飛躍發展、知識激增、不斷更新的現代化信息時代,教學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的更新和發展,再也不僅僅是局限于學校的師生“雙邊”活動了。要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我們不僅要加強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學法的研究,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下面我談談高一化學教學中學法指導的幾點做法。
一、端正教學思想,重視學法指導
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不是單純的“授課”,要克服重教輕學的思想,要樹立教法服務于學法的觀念,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最成功的體現就是學法指導,而學法指導的結果,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備學生、備教材、備大綱的基礎上,確定每節課的學法指導目標及進行學法指導的手段,把學法指導滲透到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直接動力,只有當學生對化學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在課堂上認真聽課,積極思維,課后才會主動去鉆研、探索。學法指導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并收到良好的結果。激發興趣的方法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實驗,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懸念式的課堂結尾,教學過程中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聯系工農業生產、國防、日常生活實際的素材等等。
三、指導學生學會歸納小結、推理的方法
為了克服化學知識多而散、不好記且易忘的缺點,在傳授各類知識的同時,要指導學生學會歸納小結,總結出各類知識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要點,使之公式化、規律化。如:(1)物理性質,主要學習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熔沸點、密度等方面;(2)同族元素的單質的化學性質主要從相似性、遞變性、特殊性三方面去學習;(3)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可從藥品、反應原理、發生裝置、收集方法、檢驗、提純、干燥、注意事項等方面去探索;(4)工業制法可從所用原料、反應原理、主要生產階段、主要反應、主要設備、爐渣及尾氣處理等方面去學習。
四、強化對比手段,掌握類比的方法
“對比”是識記知識、掌握知識及應用知識的重要學習方法之一,只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區分。根據知識的特點和學習的需要,可進行以下對比。(1)結構對比:如CO2和SiO2,Na2O和Na2O2;(2)概念、理論對比:如氧化劑與還原劑、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離子鍵與共價鍵,離子晶體、分子晶體與原子晶體;(3)易混淆的物質對比:氯水與液氯,氨與銨;(4)性質對比:如鹵素單質與H2O,H2反應的現象、條件、產物比較,鐵與O2,S,Cl2反應產物對比,NaHCO3與Na2CO3的物理性質、熱穩定性、與酸、堿、CaCl2溶液反應等對比;(5)制法對比:如HCl與Cl2,SO2的實驗室制法對比;(6)現象對比:如白煙、白霧、白色煙霧的對比等等。
五、指導學生學會“聯想”的學習方法
高一化學中包含了四個主族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物質多,知識面廣,學生普遍感到難記易忘。但只要學生掌握了聯想的學習方法,學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就能使要學的知識成為易記難忘。聯想的方式有:(1)相似聯想:如從Cl2與H2O,H2,NaOH的反應聯想到Br2,與H2O,H2,NaOH的反應;從Cl2的制法聯想到HCl及SO2的制法等。(2)相關聯想:如從Cl2的毒性聯想到有毒氣體的尾氣處理及有毒氣體的密閉式收集方法等。(3)相反聯想:如從紅磷無毒聯想到白磷劇毒,從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聯想到NO2只能用排空氣法收集等。
六、改進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絕大部分的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識均是從實驗入手進行探索或驗證的,學生要學好化學,就必須掌握好學習化學實驗的方法,學會從實驗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盡量多增加一些演示實驗,把部分的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實驗或邊講邊實驗,將一些驗證性的實驗改為探索性的實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養成通過實驗觀察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采取一定措施督促、指導學生按照預習、聽課(筆記)、復習、作業、小結五步程序來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并指導學生掌握各環節的具體方法。如(1)預習的方法: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邊讀邊思維,把握教材整體,找出重點、難點和疑點,抓住闡述基本概念的關鍵詞語,寫出預習筆記。(2)聽課的方法:集中精力邊看邊思邊記,聽要做到全神貫注,緊跟老師的思路;看就是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到看和聽、看和思的有機結合,學會雙基知識和技能,學會思考;記即為記聽課筆記。(3)復習的方法: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憶整理,歸納章、節內容,列出知識間的相互聯系,使知識條理化、網絡化,便于對知識的識記、掌握、鞏固、深化、提高和遷移等等。
學法指導對每一個教師來說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要針對化學課程的課型特點、學生特點、學習階段特點,有的放矢、有效地進行指導,持之以恒,定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高一化學在初、高中化學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面臨著初高中化學教材銜接問題,如果銜接不好,使學生學化學的興趣過早地失去,學生的學習信心就會受到打擊,學生的成績就會下降。很多高一學生反映高一化學教材內容不僅多,而且理解困難、課后習題難做,學習興趣自然不高。
初高中課程為何難銜接有很多原因。目前在校的高中學生都是初中“課改生”,在初中成績很不錯,但是上了高中感到不適應新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學得吃力,而且教師教得也費勁,主要問題是初中化學基礎知識不扎實。初中課改教材調整了很多內容,內容通俗、簡單;部分教學內容刪除了,降低了難度、深度和廣度,理解、接受和掌握起來更容易了。初中教師講得細、類型歸納齊全,學生很少注重獨立思考和歸納總結。課時充足,進度較慢,講授重難點內容和學生的知識盲點以及學生消化和鞏固時間較多。
高中教材內容抽象概括,牽涉知識面廣,受高考限制,教師一般不敢降低難度,初高中教材難度差距加大。高中教材知識點增多、時間緊,教師只能講重點和規律,沒時間反復強調重難點內容和知識盲點,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鞏固與強化,教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一新生還按照初中的學習方法學習,完成作業困難,積壓的盲點越多,越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從而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最終導致考試成績不好。
如何解決初、高中化學課程體系銜接的問題,幫助高一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化學教學和學習特點是高一教師應該注重的問題,所以,高一的化學教師要重視初中與高中化學課程上的不同,應注重以下幾點:教材的銜接、教學方法的銜接以及學生學習心理、學習方法的銜接。
一、做好教材銜接
高中化學教師要堅持課改要求,改進課堂教學,與初中化學老師進行交流,盡快了解新課改的教學思想與模式,完成初、高中化學學習中相關知識點的銜接,及初、高中課程改革的銜接。
高一化學教師應熟悉初、高中教材體系和內容。明確哪些知識點在初中已解決和未解決,哪些知識點在高中需要拓寬和加深。通過銜接初、高中教材相關知識,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學知識,做到對高中化學學習有所幫助。
二、做好教學方法、學生學習心理、學習方法的銜接
高中化學要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之上深化,知識密度、深度和難度加大,內容比較抽象。剛上高中的學生學習習慣、自學能力相對較差,高一學生在短時間內要接受更多的知識,但課上消化的時間少。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高一化學教學難度、進度不要太快,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節奏,由慢到快,把握整體學習的進度,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并放慢速度多練、多寫、多體會,從而達到應用掌握的水平。
教學上更多地采取啟發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教師應掌握教材、大綱,通過摸底測驗,摸清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使學生盡快克服學習化學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在化學教學中要發揮實驗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利用教材上的圖片和教學模型等直觀材料,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在社會、生活和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使化學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過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堂教學生學會知識,是為了學生課外學更多的知識。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貫穿于化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給予學生各種知識的具體指導,照顧一些傳統學習習慣,盡可能地留時間給學生復習,消化新的知識。高一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之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高一時,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閱讀習慣、作業和實驗規范的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習能力。高中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與初中差異很大。高中學習要改變初中學習方法,使學生做到課前預習,明確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聽課,集中注意力聽課,主動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教師應讓學生重視知識和規律的形成,不僅僅對結論死記硬背。課后復習是關鍵的一環,通過教材和聽課筆記,對課堂的內容進行總結,找出記憶規律和要點,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解決,最后鞏固練習。有問題隨時向同學和老師請教;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盡量做到獨立鉆研。在做中練,不斷找出好的學習方法。經常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理解消化情況,并針對性地指導和查漏補缺,備課時、講課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高中學習能力利用遠強于初中,體現尤其是化學實驗上。要使學生掌握基本操作和規范,敢于實驗,做好化學基本操作和實驗設計的準備工作,勤于思考,善于觀察,用化學實驗解決問題。
總之,我們要認識高一化學和初中化學學習上的特點和實際困難,幫助學生由初中化學跨到高中化學臺階。做好化學教材知識銜接,做好教學方法、學生學習心理、學習方法的銜接,使學生為高中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使學生能有效、正確地學習各種知識及技能。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康中學化學組)
摘要:對于剛升入高中的學生而言,高中化學是學習的難點,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課改把初中化學的難度降低,將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有著淺顯易懂、知識點少的特點。但是高中使用的還是老教材,現行的初中教材與高中教材在內容銜接上存在不協調的問題。為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習成績,本文針對高一化學的現狀談優化高一化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高一化學;課堂教學;興趣;策略
新課改把初中化學的難度降低,其教材主要體現淺顯易懂、知識點少的特點,在知識的導入上也貼近生活實際,形象生動,符合從感性到理性、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高中使用的還是老教材,現行的初中教材與高中教材在知識點的銜接上存在漏洞,這使得很多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感到化學尤其難學。為幫助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習成績,該如何優化高一化學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呢?
一、調適畏難心理,培養學習興趣
學生在剛升入高中時,應該學會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不應該出現放松的心理。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走出畏懼化學學習的誤區。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較為有趣的化學實驗吸引學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上高中化學第一課時給學生做了一個名叫“噴霧作畫”的化學小魔術:我提前用毛筆分別蘸取硫氰化鉀(KSCN)溶液、亞鐵氰化鉀(K4Fe(CN)6)濃溶液、鐵氰化鉀(K3Fe(CN)6)濃溶液、苯酚濃溶液,在白紙上繪畫然后把紙晾干。上課時把白紙掛在黑板上,接著用裝有 溶液的噴霧器朝紙上噴,白紙上立刻顯現出紅色的太陽、蔚藍的海洋、碧綠的草原以及黃的和紫色的花朵。同學們看著異常興奮,爭先恐后地問:“這是為什么?”然后我開始講解:“這個實驗的原理是白紙上的‘太陽’是由硫氰化鉀溶液繪制而成,當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鉀(KSCN)溶液會顯出血紅色,FeCl3溶液遇到亞鐵氰化鉀K4Fe(CN)6溶液、鐵氰化鉀(K3Fe(CN)6)溶液、苯酚濃溶液、白紙會分別顯示出藍色、綠色、紫色和黃色,因此紙上就會出現海洋、草地、紫色和黃色的花朵。”學生因為這個“小魔術”感到化學的趣味所在,對探究化學奧秘興致盎然。
二、深入鉆研教材,做好知識銜接
初中階段,學生所接觸到的化學知識大都是身邊的化學物質,而高中則要求學生了解物質的微觀世界。如初中教材不會涉及原子結構中的電子,而在高中階段就要求掌握原子核外每一電子層中所攜帶的電子數,可以看出高中化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物體的運動也由宏觀轉向微觀。教師在教學之初要放慢教學進度,不要講得太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以適應新的教學方式。教師需要仔細研讀教學大綱,找到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點”。如氧化還原反應既是初中化學知識的延伸,又是高中化學學習的基礎,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復習初中時學到的幾種基本化學反應,然后再以多媒體的形式描述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的升降以及電子的得失,最后再出一道趣味性的問題:有 H、O、S、Na四種元素,按指定化合價最多可以組成幾種化合物?通過解析可知:①兩種元素相互組合可生成H2O、H2S、SO3、Na2O;②三種元素相互組合可生成H2SO4、NaOH、Na2SO4;③四種元素相互組合 NaHSO4。這種教學方法形象生動,容易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鞏固舊知識的同時導入了新知識。
三、巧用實驗教學,逐步提高學生能力
學生進入高中后,化學課程的難度會加深,知識容量也遠遠高于初中化學。那么如何讓學生短期內掌握更多、更難的知識呢?例如我在導入電離概念時,會利用實驗現象來演繹推理溶液的導電性。首先我會問學生在初中時學過哪些化合物,然后再提問學生溶液有哪些特征,以此引入課題。緊接著我會用實驗的方式演示NaCl、KNO3、NaOH、酒精(C2H6O)、蔗糖(C12H22O11)這幾種溶液的導電性,讓學生觀察實驗中燈泡的亮度變化。然后我告訴學生金屬能夠導電是因為金屬中存在著可以自由移動、帶負電的電子。那么一些溶液既然能夠導電,溶液中存在的帶電微粒又是什么呢?然后我就會引入電離的概念,繼而對電離方程式進行講解。例如鹽的電離方程是NaCl=Na++Cl- ,等等。這樣由淺入深、由易變難、由舊知識導入新知識、由現象到原理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總之,高一在學生整個中學時期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調整心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研究教材、優化教學,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提高高一化學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張寨中學)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與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的培養質量。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編的高中化學必修教材《化學l》和《化學2》從2005年秋開始在江蘇省使用,至今已經使用了七輪。 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有許多新意,頗受師生的歡迎。
一 新教材緊扣課程標準,整體設置課程結構
新教材并未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六個主題順序進行編寫,而是整體設置《化學1》《化學2》的課程結構。在編寫形式上,既有相對集中的課程標準主題內容,也有分散于各單元、章節的課程標準主題內容。
化學l:專題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有課標化學1的主題1、主題2的主要學習內容和主題3有關物質分類的內容,也有課標化學2的主題l“元素、核素”的內容。專題2“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專題3“從礦物到基礎材料”、專題4“硫氮和可持續發展”包含了課標化學1的主題3“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包含了課標化學2主題3“化學與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海水綜合利用、礦物等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酸雨的防治等內容。
化學2:專題1“微觀結構與物質的多樣性”第三單元將同素異形現象、同分異構現象、晶體結構三種概念整合在一起。專題4“化學科學與人類文明”以實例介紹化學是認識和創造物質的科學和化學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涉及課標化學1的主題l、課標化學2的主題3關于了解20世紀化學發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紀化學的發展趨勢、認識并欣賞化學科學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能說明合成新物質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討論在化工生產中遵循綠色化學思想的重要性等內容。
二 新教材設置多種學習欄目,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
新教材與原教材最大的區別就是設置了很多思考、討論與交流的欄目。“你知道嗎”欄目設置在新內容之前,通過對此類欄目所提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新內容的學習興趣。“交流與討論”欄目設置在新內容之后,針對所學的知識設置一些簡單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些練習達到及時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新教材設置了不少新穎的習題欄目。習題欄目設置比較多樣化,在課文中有“問題解決”欄目,包括練習和部分例題,每單元后設有“練習與實踐”欄目,每專題之后也設有“本專題作業”欄目。
新教材設置了知識歸納欄目。新教材在每一專題最后設置了“回顧與總結”欄目,通過直敘知識要點和列出圖表,及時讓學生鞏固本專題所學的知識。此外,新教材還在教學內容中穿插了“整理與歸納”欄目,讓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為引導學生實驗探究,新教材設置了“信息提示”欄目,這個欄目一般出現在“活動探究”欄目旁,為學生解決在實驗探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供相關資料、數據和方法思路等。此外,新教材的“信息提示”欄目還介紹了一些化學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物質性質等知識。
新教材的“拓展視野”“化學史話”“資料卡片”等欄目提供了許多生動的素材,使學生在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之余開闊視野,進一步領略化學的奇妙和魅力。
三 新教材圖文并茂,增強讀者的可讀性
實驗現象、實驗裝置、實驗儀器等照片對學生正確進行化學實驗及操作,分析化學實驗的現象,事后回憶有關化學實驗過程及問題有很好的提示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化學實驗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同時能大大減輕學生對化學實驗過程、現象記憶的信息量。化學發展史實、化學在生產生活及科技方面的成果和應用的插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20世紀化學發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紀化學的發展趨勢”,“認識和欣賞化學科學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理論、模型、分類、歸納方面的插圖,為學生“認識實驗、假說、模型、比較、分類、歸納等科學方法對化學研究的作用”提供了較好的學習平臺,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化學理論知識的難度。
四 新教材突出實驗地位,注重實驗探究
高中化學課程中,化學實驗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同時又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載體。化學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化學基礎理論,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訓練實驗技能,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創新意識、樹立科學價值觀的學習活動過程。化學實驗是學生化學學習中的能動的實踐活動形式。化學實驗為學生創設了親身參與實踐的情境,具有獲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學實驗的功能和探究學習的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必然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五 新教材編排與內容的不足值得商酌
第一,專題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中的第二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涉及的萃取是專題2第一單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的內容;涉及的“焰色反應”是專題2第二單元“鈉、鎂及其化合物”中的內容;涉及的銨根離子的檢驗是專題4第二單元“生產生活中的含氮物質”中的內容。針對上述情況,建議將專題l第二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放在后面,至少在專題2后面。
第二,專題1第二單元“溶液的配制與分析”與第一單元中的“物質的量”“物質的聚集狀態”密切相連。因此,將其提前,放在第一單元中的“物質的聚集狀態”后。
第三,在專題1第一單元中的“物質的分散系”中,教材省去了制備氫氧化鐵膠體這個知識點,而課標上卻有要求探究制備氫氧化鐵膠體的實驗,因此教學上應補充這部分知識并強調其操作要點。
第四,在專題l第二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中有一個“交流與討論”,要求學生設計“由粗鹽提純氯化鈉”。對學生來說,難度太大,學生還不具備這么高的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2007年出版的教材此問題已經簡化)。
總之,教材改革中的問題有待在實踐中解決,相信化學課程教材的改革必將給新世紀的高中化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摘 要:為了加快新生適應高一化學教學,我們要摸清學生對化學的認知水平,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還要優化教法,加強化學實驗教學,加強學法指導,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化學; 教學; 切入點; 實驗; 學法
高一新生經歷了中考后,放松了一個慢長的暑假,怎樣才能融入高中化學學習呢?由于高中化學較初中化學在教材知識結構等方面發生了很多變化,部分學生不適應這種新變化,剛進入高一年級,就遇到學習上的不適應,嚴重的會導致其失去學習興趣,出現學習成績滑坡現象,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化學教學和學習,已成為高一化學教師的首要任務。
一、摸清學生對化學的認知水平,找準教學的切入點
教學的起點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確定的,是建立在對學生發展可能的預測上的。新高一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能力參差不齊,再加上對學生不夠了解,學生對教師的教法又不熟悉,而且初中化學在中考中的分值占有率較少,老師和學生普遍都不重視,通過了解兩個班的學生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基礎差,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知如何學,化學元素符號都用英文發音記,高一化學教師應認真分析,熟悉學生初中知識層次,找準初高中知識的切入點,該復習的就復習,該補充的就補充。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引導,剔除糟粕,這樣才能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真正貫徹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一原則,達到授之以漁,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精心設計新課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初中化學知識主要以直觀教學呈現為主,而高一化學中,物質的分類,物質的量,氣體摩爾體積,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的量濃度等一系列知識比較抽象,很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新課的導入非常重要,巧妙的課堂引入是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的首要環節。在授課開始,教師如能巧妙的引入,就能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高度集中,就會使學生迅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精彩的新課引入還能達到承前啟后,建立知識聯系的作用,如在講授物質的分類這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師:我們這最大的商場是哪啊?物品多不多?你要想買一種物品怎么辦啊?問題一提出學生一下就來興趣了,熱烈的討論著,緊接著追問要是有幾千萬種物質呢?而且有機化合物每年還以百萬種的速度在增長呢。學生驚訝的大叫起來:那么多啊!怎么找啊?趁機引入物質的分類就水到渠成。還讓學生感到物質的分類不是很難,就像商場擺放物品一樣,降低了學生畏難心理,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又比如在學習物質的分散系時利用播放多媒體圖片:清晨,在茂密的樹林中,看到從枝葉間透過的一道道光柱的現象;掃地時可以看到灰塵在飛舞的現象。提出疑問引入新課,這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在此情境下引入新課,使學生產生了對問題的思考和遐想,在疑問和興趣之間產生碰撞,誘導學生去思考,引導學生去分析,以激發學生了解問題真諦的情感和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欲望,并逐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優化教法,加強實驗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要增強和維持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有效性,關鍵是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要對教學進行創造性設計與組織,按照學科特點與不同課型采用適宜的教學形式。學生對化學知識以認知為主,但初中教學多以實踐與直觀教學為主,對化學原理的理解少,學生以形象思維和機械記憶為主,而高中化學教材內涵豐富,理論性強,注重對邏輯性思維方法的培養和應用,學生剛升入高中,心理和思維上很不適應,因此教師要依據學生經驗,需要,愛好與學習情境,以學定教,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和方法,要引進各種先進的現代教學手段,將傳統的教學手段和各種先進的直觀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趣味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知識性和技術性相結合,寓教育與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之中,促進有效教學活動不斷形成,提高教學質量。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的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實驗為基礎,高一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弱,仍以經驗型的思維占優勢,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致力設計新穎的課堂實驗,增加學生實驗,還要依據內容而定,對于一些難度不大又無危險的實驗,教師不妨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而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實驗,教師要幫助學生設計方案,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實驗,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地為學生設置臺階,提供思維方向,及時進行一些激勵性的評價,提高目標的達成度。還要引導學生利用簡單的器材做家庭小實驗,如制蔗糖晶體,豆漿中加醬油有什么現象等,這很符合中學生精力旺盛,好奇,好動的特點,還能激發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讓學生通過實驗并運用已學得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以及不斷追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并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加強學法指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學習方法是學生獲取掌握知識及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途徑與策略,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既要靠勤奮,更需要有正確的學法。新課標指出的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應用及整合式的學習等。在教師的引領下,結合化學學科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加強學生學法指導,高一年級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學生由以記憶為主轉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法上來,對學生進行探究、自學、合作、聯想、歸納、總結等學法指導,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搞好初、高中化學的過渡,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新課程標準制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2010年9月起至今使用高一化學新教材近一學年里,我們逐漸領悟了新課程理念,不斷開發新課程資源,運用新課程教學方式,實施新課程評價,為推進化學新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不斷的努力。然而我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新問題、新矛盾,為之困惑。為此,我反思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對高中化學新課程(人教版)必修模塊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一、圖文并茂,有助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初次接觸這套新教材時,我被其中精美的圖片、豐富的內容、多彩的欄目所折服,這些也是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必修1第4章第1節,介紹硅的存在就有三幅彩圖,認識二氧化硅的存在用了水晶、瑪瑙、石英坩堝、光導纖維等五幅彩圖,學生一看就明白,從而對它的結構和性質很容易接受。電解質中關于NaCl的導電性實驗,圖2—9非常形像,把抽象的問題形像化。學生根據圖示很容易就弄清了微觀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電離的過程和電離的概念。另外,教材中還配有很多生活圖片和相關科學家圖片等,既豐富了教材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編排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每一節都出現了很多像電腦一樣的窗口,如“科學視野”“科學史話”“資料卡片”等。例如,必修1第3、4章金屬和非金屬元素,都是從大自然引入到實驗室,再回到生活、生產應用中去。每一節都是從聯想質疑開始,如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以海上采油為背景,聯想到燃氣灶、燃料電池汽車中的化學反應,從太陽能與人類生存的關系圖,聯想到發展新能源。教材還適時地根據內容配以翔實的圖文信息,然后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又用“思考與交流”“學與問”“實踐活動”“科學探究”等欄目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化學,理解化學。同時,把學習到的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體現出化學與生活生產的聯系,使學生親近化學,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
三、教材實驗內容的增多,提高了學生的學科素養
新教材除了在“學與問”“思考與交流”欄目中的實驗以外還在“實踐活動”欄目中增設了許多“家庭小實驗”、動手實踐以及專題研究型實驗課題等。例如必修2第2章第2節:利用水果如蘋果、柑橘、檸檬或番茄等制作原電池;第三章第三節有這樣一道實踐活動題:角色扮演: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讓學生選擇不同角色查資料做準備,如采礦工人、鋁質飲料罐的工人、飲料公司老板、消費者、環保局官員、回收公司人員等。這道題目學生必須要運用本節學過的知識,在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分析利弊,在表演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從中學生倍感化學更貼近生活,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環境意識和憂患意識,也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新教材實驗內容的增多,體現加強實驗教學對化學教學的重要性,也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本,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第一位的宗旨。
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1.個別地方編排順序不妥
高一《化學》第二章就把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兩個中學教學中普遍感到較難的內容編排在先,給學生認識和學習化學造成了一些“恐難癥“,學生學后普遍感到似懂非懂,化學難學。建議編排時把難點分散些。
2.學生基礎知識薄弱,課堂缺乏活力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文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積極鼓勵學生共同參與,平等互動,但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如針對新課程的要求,我們布置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一些資料,但學生又沒有時間,其次學生已習慣了被動接受知識,惰性較強,依賴性大,讓他們探究的問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3.教材內容設計和習題設計上不銜接或不妥
新教材每節課的練習少,課外教輔資料難度偏大,與課程標準要求不相匹配。
4.學生動手實驗增多,實驗老師少,經常難于把實驗準備充分。
新教材不再區分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學生對動手實驗很感興趣,希望每一個實驗都能親自動手。然而因為學生實驗準備不充分,老師上課就用實驗視頻代替。長期下去學生的動手實驗探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五、小結
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新教材有利于學生的學。在強化了教學雙邊關系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如課文中的討論題,表格題等都得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共同完成。這樣既可體現學生主體性,以可減輕學生課外作業量,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新教材中的家庭小實驗引起學生極大興趣,絕大多數學生回家后都積極動手自己完成,既獲得了知識又產生了樂趣。新教材中的閱讀資料,化學史料更是讓學有余力、學習主動的學生所喜愛,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和求知渴望。
另外,新教材更有利于學習興趣濃厚,學習主動性和自學性較強的學生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好課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師必須學習新知識,改革教學方法,特別是課堂教學方法,把第每一節課堂設計好,做到精講少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才能不斷提高。
【摘 要】面對新課改,作為中學化學一線教師,我們經歷了不安、困惑,到積極參與課改的過程。高一化學新課程教學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入門,注重對學生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創造性使用教材,科學選擇教輔資料,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新課程多維目標的同步收效,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課改;化學新課程;困惑;對策
我校開展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至今已經有4年了,面對新課改,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讓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惑。下面談談我校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和應對的辦法,與大家共同探討,以利于今后的教學。
困惑之一:教學內容取舍
“該不該講,講到什么程度?”這是新課改中教師最大的困惑。由于在新課程實施的初級階段,教師不了解高中化學必修教材的內容設置,不知道后面的課程中將會學習什么,受長期形教學經驗的影響,不少教師在內容處理上經常犯一個致命的錯誤,不該講的作為重點講,該講的卻一步到位地去講,在教學中對各知識點試圖一直挖到高考要求為止,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對策:認識模塊功能,深度解讀教材。必修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素養,同時也為學生學習相關學科課程和其他化學課程模塊提供基地。教師要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化學必修內容幾乎涵蓋了原有化學教材的全部內容,而課時卻大大減少。正確處理這對矛盾,關鍵在于依據課標的要求,根據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狀況,擺脫傳統的教學觀念,把握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的難度和深廣度,講究螺旋式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
困惑之二: 如何實施合作探究?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文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許多教師紛紛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了許多探究的課題,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碰到許多尷尬的問題,一是許多學校實驗室硬件不能滿足學生探究的要求,由于許多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班級數的增多,導致實驗室、儀器藥品等硬件設備以及實驗人員配備的不足逐漸顯現出來。二是教材中有些“觀察與思考”和“活動與探究”欄目設計的實驗不夠科學,教師無法按照課本的要求進行。三是教師缺乏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對新課標理解不到位,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交流與討論,沒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討論的教學方式,沒有平等、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因此,課堂依然缺乏活力。
對策:針對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標準給教材留下了較大的發揮空間。給一線教師如何用教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戰性。教材中“觀察與思考”欄目一般是教師演示為主,而“活動與探究”欄目一般是以學生動手實驗為主,但教師要根據實驗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開展探究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地研發科學探究的形式,探究活動可以有以實驗為主要活動的科學探究;以查資料為主要活動的科學探究;也可以是以調查訪問為主要活動的科學探究;還可以是以交流討論為主要活動的科學探究等。只有多種探究方式的融合,才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困惑之三:對“教輔”用書的依賴與編寫不滿意
多年來,教師在教學中養成了依賴“ 教輔”的習慣。新課程提倡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教師們平時教學任務重,備課時間緊,沒有時間編題,而現有的“教輔”材料能夠與新課本配套的不多,因而教師既依賴“ 教輔”又對現有的“教輔”不滿意。學生手中質量低劣、錯誤百出的教輔資料是新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最頭疼的問題之一。這些教輔資料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內容超綱或超前,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2)內容難、繁、舊、偏等問題。新課程在內容上避免了難繁偏舊的問題,但在習題中,仍出現許多與新課程相違背的問題,如在化學計算題中,有些教輔資料中仍出現技巧性高、有一定復雜性的試題如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氣等混合氣體與水反應,混合液pH的綜合計算等。
對策:科學選擇教輔資料。理科教學中,解題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題并非做得越多越好,質量低劣的教輔只會導致學生厭學,助長教師的浮躁之風。學生不研究課本只盲目做題,是舍本逐末,只會依賴教輔的教師沒本事。教師要引領學生遨游知識的海洋,千萬不要用教輔傷了學生的胃口。沒有教輔,不搞題海戰術,照樣也能考出好成績。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要求為學生選擇適合于學生實際的教輔資料,對不符合要求的題目要堅決刪除,要指導學生不要一味地鉆進題海,學會放棄、學會選擇。讓學生在做題中感受到化學的樂趣,全面體現教輔的功能與價值。
總之,高一化學新課程教學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入門,注重對學生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面對教學過程中的困難要理智地分析和深刻地反思,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新課程多維目標的同步收效,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單位:江西省安遠縣第一中學)
【摘 要】新課標下高一化學必修課是每個高中生必須學習的化學課,是培養學生具有最基本科學素養的課程,也是高考的必考內容,所以高一化學是高中化學學習的關鍵期,這就要求我們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的化學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打下一個堅實的化學學科基礎。
【關鍵詞】初高中銜接;基礎教學;二次“創作”;課堂效率
我省從2010年起施行新課改已經2年,面對新的高考要求如何搞好高一化學教學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高一化學必修課程是為全體高中學生開設的化學課程,是要讓每個高中學生都能獲得最基本的化學素養,同時還要為學生在高二高三階段學習化學的其它模塊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因而搞好高一化學必修課的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我認為在實施高一化學必修課教學時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仍然必須做好初高中化學的銜接工作
從高一新教材看化學科中許多章節問題的提出與探究所需知識除新學知識外,不少來自初中,有一些重點問題所需知識由于中考不作要求,有的初中學校基本上不講,這對學生的后續學習產生不利影響。而高中教師熟悉初中教材就能清楚學生具備了怎樣的化學基礎;明確哪些知識點在初中已經基本解決;哪些知識點初三教材中出現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沒有出現但做要求;哪些知識點在初中未解決,應在高中拓寬和加深,要做到心中有數,防止學生一知半解,理解錯誤。比如我們在學習酸性氧化物與非金屬氧化物、堿性氧化物與金屬氧化物的關系;酸、堿、鹽反應規律的延伸等。除此之外,還需注意與初中化學教材中相關知識點的銜接,如元素周期表、氧化-還原反應、金屬活動性順序、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等等。有的是高中新內容,有的是初中的舊知識,要剖析新舊知識,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實現由淺入深的轉化。 建議高一化學教師在正式學習高一的新知識之前,先拿出一周左右的時間來復習初中知識。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把心從假期中收回來,容易進入學習狀態,不會錯過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在復習中穿插高中知識點,學生也容易接受。
二、正確處理好基礎教學與彈性教學的關系,防止盲目拓展知識內容
縱觀高一化學必修模塊,其學習內容幾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學內容,如果教師不認真理會新課標要求,就會出現任意拔高教學要求,拓展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人為制造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的緊張關系。
高一化學必修模塊的教學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學素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強調教學的基礎性。教師要充分認識新課標下高中化學教學內容深化的階段性原則。高一化學教材是依照物質分類的思想進行編排的,教材通過提供實驗事實、科學史話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歸納的方法讓學生獲取一些最簡單的化學知識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對于同樣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膠體”,僅限于讓學生知道會判斷膠體、溶液、濁液和了解它們的本質區別,從丁達爾效應、過濾等角度認識這三種分散系的不同,對于膠體的其它性質如電泳、布朗運動、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學視野的方式出現,對學生不作過高要求。
三、正確處理好知識的科學呈現方式,積極對教材進行第二次“創作”
高中化學教材的編排采用的是專題式的模塊結構,缺乏嚴謹的化學理論作支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給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帶來了許多邏輯思維上的不便,許多學生反應“一學就會,一用就混”,因此教師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內容,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
例如第三章的《金屬及其化合物》,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但本節知識的呈現方式不是像舊教材那樣以元素周期律理論為主要線索,而是以物質分類的思想,按照單質、氧化物、氫氧化物和鹽為橫向分類,并作橫同比較,突出物質的性質特征,這樣的知識呈現方式很容易讓人感覺凌亂,把握不住各類物質間的知識規律與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易使學生學習時感覺很茫然,找不到學好這些知識點的方法,易陷進死記硬背的泥坑。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對教材進行剖析,盡管教材是按物質分類思想編排的,但作為每一種物質來說教材還是按照物質的結構、性質、制備和用途來描述的。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物質性質的一般方法。在學習完本節后,教師還要對每種金屬和它的化合物的知識進行歸納小結,找出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梳理各知識點。
四、研究導入新課的藝術,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思想火花,提高課堂效率
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有把握好每一個知識點,才能讓學生打下堅實的化學學科基礎。而要把握好每一個知識點,就必須爭取每堂課的效率。所以,研究導入新課的藝術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既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思想火花,又能從實際中緩解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的緊張關系并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應該把握三個原則:①整體性原則。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新舊知識點與點的銜接,更要注重知識點與面的切合;②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狀態,考慮情感目標的達成,趣味性的導入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關鍵所在;③適度性原則。新課的導入不要故弄玄虛,不要過于深奧,要使大多數學生通過教師的導入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有興趣有欲望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更有信心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把握高一,讓學生更好更快適應高中進度快、難度大的化學教學特點。當困難和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時,我們教師應主動地引導學生走好這三年第一步,讓學生打下一個堅實的化學學科基礎。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新課程蘇教版《化學1》(必修)、《化學2》(必修)教材中幾個學生的“活動與探究”實驗進行了一點小的改進,使得操作更為簡單或現象更加明顯,節約了試劑或材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具體如下:
1在《化學1》第50頁關于“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中的[實驗2]給出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筆者試用后感到:①在玻璃管口固定氣球不太方便,扎不好就會漏氣,更換氣球不便;②廣口瓶自身體積大,要把氣球“吹”起來消耗的試劑相對較多,當加入一滴管濃鹽酸不夠時,中途無法補加。因此,我們將該裝置的廣口瓶改為用一支20×200mm的具支試管、將雙孔膠塞改用兩個單孔膠塞進行實驗(制作單孔塞比雙孔塞簡單),見圖2。
將氣球連接在支管處,用單孔膠塞作氣球和支管連接的過渡,由于氣球嘴有大小不同情況,可選擇大頭直徑稍大于氣球嘴的膠塞,作成單孔膠塞安裝在支管上來連接氣球,就使得氣球與玻璃管的連接和更換變得很方便,將小氣球嘴繃開套上即可,不易脫落也不漏氣。實驗時,僅需取3mL飽和Na2CO3溶液于試管中,吸一滴管(約1~1.5 mL)濃HCl進行反應。實驗結束后用pH試紙測得試管中反應殘液的pH值在6~7之間,較好的解決了氣球的固定問題也節約了試劑,既安全又環保,收到預期的效果。而且作為學生分組實驗,結束后器材整理方便、存放所需空間不大。
2 在《化學1》第51頁表26中關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的比較實驗”,筆者設計了一個如圖3所示的實驗裝置,可將Na2CO3和NaHCO3置于相同的條件下同時加熱進行比較。具體做法:用20×200mm的具支試管,內安裝一支15×150mm的小試管,由一個小單孔塞與其導氣管和大單孔塞“串聯”,膠塞分別接小試管和具支試管,安裝時將具支試管的支管平行于水平面并用短膠管連接導氣管,這樣比分別加熱簡捷省時,對比效果明顯。
3 在《化學2》第28頁“化學反應速率”探究[實驗2]中,要“用藥匙向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粉末”,由于試管內壁是濕的,而且藥匙也伸不到大試管深處,加二氧化錳時總會有相當量的粉末粘附在試管壁上影響實驗和觀察(其他類似用藥匙向試管里加粉末試劑時也常會遇到這種情形)。為此,我們用一根干燥玻璃管作為“粉末吸管”, 向試管里加粉末試劑時,效果很好。如圖4所示,取一根長約250mm,內徑約6~8mm的玻璃管,先在酒精噴燈上進行圓口處理,取粉末時將玻璃管上端的食指松開,下端插入粉末中,根據用量多少調整插入的深淺,然后用食指壓緊玻管上端管口,使之密封,提起玻璃管,下端管口內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而“吸”著所需的粉末。向試管里加粉末試劑時,連同粉末帶玻璃管移至需加粉末的試管中并伸到試管下端適當的位置時,松開食指,粉末就會干凈而準確地落入試管底部。此法對于其他非顆粒晶體狀的粉末試劑都可使用。
4《化學2》第33頁“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的探究[實驗2]中,在塑料薄膜袋中加入氫氧化鈣粉末和氯化銨晶體,使之反應,并用手觸摸塑料袋來感受由于反應吸熱而溫度降低現象。但我們經過試驗,用固態的Ca(OH)2和NH4Cl的教學級試劑進行反應,將兩者混合后,無論是在冬季還是夏季的室溫下,揉搓塑料袋時間長或短,用手均感覺不到因反應吸熱而發生的降溫現象,生成的氨氣也很少,反應不易進行。原人教版《化學》教材中該演示實驗用的是固體Ba(OH)2?6 H2O和NH4Cl進行反應,其反應很快,降溫現象十分明顯,實驗效果很好。出于對鋇鹽的毒性和環保的考慮,蘇教版《化學2》中將Ba(OH)2?6H2O改為Ca(OH)2進行實驗,這是非常值得贊美的改進,但改用Ca(OH)2 進行實驗,效果不佳還需進一步改進。筆者分析,認為由于兩者在水中的溶解性相差一個數量級,用干態Ca(OH)2反應很慢, 而Ba(OH)2?6 H2O中含有結晶水,當很少量的Ba(OH)2與NH4Cl反應后,其原來的結晶水就會充當溶劑的角色,起到潤濕和增加反應接觸面的作用,使反應得以迅速進行而立刻就可感覺到因吸熱而降溫現象。通過分析,我們試驗將固態的Ca(OH)2 和NH4Cl置入塑料袋后,用滴管加入約0.5~1mL水再將塑料袋扎緊,這時只要稍稍揉搓塑料袋中的固體混合物, 立即就可感覺到明顯的溫度降低的現象 , 并且僅用教材中給出的 Ca(OH)2粉末和NH4Cl 晶體的二分之一的量就可收到很滿意實驗效果。這個改進并不復雜,既保證了實驗成功,又節約了試劑,有利于環保,一舉多得。
5 對《化學2》第39-40頁“燃料電池制作實驗”,我們將原裝置中的兩個開關S1和S2改為用一個雙刀雙擲開關,使得實驗操作非常方便和簡捷,見圖5。我們為該實驗制作了25×50 mm的印刷電路板當作“指示燈座”,將發光二極管焊接到電路板上,并標出正、負極,再在線路板上焊上兩根引線,由該導線進行連接,既可以使發光二極管相對固定便于觀察發光情況又可有效防止發光二極管在實驗中管腳折斷或連接中短路等情況的發生。實驗時,連接好裝置檢查無誤后打開直流電源開關,調整輸出電壓為4V(或由教師從實驗主控臺給學生供給4V直流電),然后將開關的鍘刀合向接直流電源的A端對電解質溶液進行電解,十幾秒鐘后就可看到在碳棒表面上產生了大量的氣泡,這時迅速將開關的鍘刀由A端合向接發光二極管的B端,斷開了直流電源,燃料電池與發光二極管接通,就會看到發光二極管起輝發光。
6 在《化學2》第94頁專題4的“電路板的制作”實驗里,要用油漆在敷銅板的銅箔上繪制電路或其他圖案,干燥后在FeCl3溶液中蝕刻。然而醇酸樹脂漆通常至少要8~12h才能干,即便用烘箱烘干,當堂實驗課也無法完成該試驗;如果選用硝基磁漆,雖可在十來分鐘干燥,但要用“香蕉水”作溶劑,氣味比較大,使用以上兩種油漆都還存在要用毛筆繪制和用溶劑洗筆等等的麻煩。我們改用學生用的修正液(筆)代替油漆和毛筆,用其直接在敷銅板上進行電路的繪制,其白色也與銅箔形成鮮明的對比,筆畫粗細也很好控制,繪制起來簡單而方便。畫好圖案晾幾分鐘或在烘干箱內60~70℃下干燥幾分鐘后就可放入30%FeCl3溶液中進行蝕刻,約20min即可蝕刻好,洗凈后用細砂紙或抹布稍用力就可將“漆”擦去,效果很好,當堂課就可完成電路板的制作,省去了油漆、溶劑、毛筆等實驗材料,也不存在洗毛筆等的麻煩,很實用。
面對新的高考方案如何搞好高一化學教學是擺在人們面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高一化學必修課程是為全體高中學生開設的化學課程,是要讓每個高中學生都能獲得最基本的化學素養。高一化學必修課程不僅要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還要為學生在高二高三階段學習化學的其它模塊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
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其他一切的前提
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指出,即使是最好邏輯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學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現成的形式提供出來,在它呈現到學生面前時,也失去了這種優點。如果學習的內容是由外部力量規定他們必須接受的東西,而不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教材是不會引起興趣,也不能引起興趣,只是用糖衣把材料包裹起來,讓學生“正在高興的品嘗某些完全不同的東西時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
在和高一新生的交流中,不經意間發現不少學生經過初三一年來的化學學習,非但沒有對化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反而對化學產生畏懼、甚至是恐懼的心理。在他們一知半解的心中,化學物品是不環保的,甚至是有污染,有腐蝕性的物品。一些學生在進入實驗室的時候,都畏手畏腳,不敢做實驗,老擔心被腐蝕。
化學這門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如果學生進入高中后還是這樣看待化學實驗,那對化學科的興趣根本就無從說起。對此,蘇教版高中化學的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化學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初、高中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第一負責人王祖浩教授在高中化學課改的培訓中專門指出,高中化學第一節課,教師不應當急于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要告訴學生,化學是一門相當有用的學科,化學對人類社會乃至整個世界都有深遠影響,簡單說,就是要讓學生知道化學的各方面好處。
二、正確處理好基礎教學與彈性教學的關系
縱觀高一化學必修模塊,其學習內容幾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學內容,如果教師不認真理會新課標要求,就會出現任意拔高教學要求,拓展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人為制造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的緊張關系。高一化學必修模塊的教學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學素養,是人人都要學的化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強調教學的基礎性。教師要充分認識新課標下高中化學教學內容深化的階段性原則。
高一化學教材是依照物質分類的思想進行編排的,教材通過提供實驗事實、科學史話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歸納的方法讓學生獲取一些最簡單的化學知識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對于同樣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膠體”,僅限于讓學生知道會判斷膠體、溶液、濁液和了解它們的本質區別,從丁達爾效應、過濾等角度認識這三種分散系的不同,對于膠體的其它性質如電泳、布朗運動、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學視野的方式出現,對學生不作過高要求。而且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基礎教學與彈性教學的關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學內容,拔高教學要求。
三、正確處理好探究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
探究式教學是新課標大力提倡的教學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探究情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在這一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但現在一些教師對探究式教學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他們把搞探究式教學作為是實施新課標的一個重要標志。由于探究式教學注重的是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因而學生往往會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忽視知識的總結歸納,忽視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這使得學生學完了一個模塊還不知道學了些什么,雖然課堂上搞探究是轟轟烈烈,可學生一到考試就凄凄慘慘。
因此,教師對探究式教學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科學合理地運用于課堂教學。教師要重視各種傳統的教學方法,要幫助學生加強雙基學習,重視基礎知識的歸納與應用。各種傳統教學法是前人不斷總結得出的經典教學法,與探究式教學法無所謂誰優誰劣,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主動探索,傳統教學法也不排斥師生間的互動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探究式教學法所花費的時間長,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教師不可能所有知識點都用這種教學法,教師要善于選取那些最有探究價值且學生在現有的知識基礎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內容進行探究。
四、正確處理好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的關系
高一化學必修課程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沒有像舊教材那樣在教材后面安排專門的學生實驗,這是不是認為在教學中沒有必要安排學生實驗呢?一些教師認為學生實驗既浪費時間,又耗損精力,不如一概改為教師演示實驗,這樣既方便又省事,認為有學生做實驗的時間不如拿來上新課或復習。而這恰恰違背了新課標的精神。要知道新課標不是對學生實驗弱化了,而是對學生實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化學必修課雖然沒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單獨的學生 實驗,但并不是就沒有學生實驗,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學實驗的教育教學功能,對教材中有關實驗的欄目要進行深入研究,要確定好教材中哪些實驗適合教師演示,哪些實驗適合學生做,教師演示過的實驗只要適合學生做也要安排時間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室做一遍,以培養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作為高中的起始年段,高一化學教學中尚有許多值得探討與解決的問題。我希望能和全體化學教師一起,摸索出在新課程改革中更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發展的教學模式,以利于化學教學的發展,以利于培養出更多具有好智力、好能力、好素質的優秀人才
一、正確認識初、高中化學教學要求的差別
從初、高中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及目的的闡述可知:初中化學是啟蒙學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從教科書及教學實際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化學知識、基本化學實驗技能、簡單化學計算及化學在生活、生產及國防的某些應用;其知識層次則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高中化學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化學知識逐漸向系統化、理論化靠近,對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有相當一部分要求學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學生要會對所學知識能應用于解決具體問題。還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新。
二、認真做好初、高中教材中知識的過渡
1、把握好初三教材中出現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沒有出現但做要求的內容。(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異形體;(3)用電子式表示物質的結構;(4)兩性化合物及典型兩性氧化物。此部分內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該章內容時,應注意加以補充,以免讓學生出現知識的空白點。
2、高―年時需對初中某些知識加深、完善。(1)氧化還原反應,初中只從得、失氧觀點簡單的介紹有關氧化還原反應,高一年則從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觀點即從本質上來介紹氧化還原及應及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2)結構理論的初步知識。①初三只舉例介紹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情況,高一年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的三條規律,給出了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②初三只列舉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簡單例子,高一年則在此基礎上介紹了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原于晶體的概念結構特征和物理性質等。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對于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較初中更為完善、更嚴密,也更兼顧科學性知學生的可接受性。
3、做好化學計算內容及方法的承繼。(1)有關溶解度的計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溫度下飽和和溶液中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解度三者之間的換算。但溫度改變,溶解、結晶問題的計算是中學化學計算中的一個較為重要的類型。也是高考中常見的考點。在高一年時要適當補充。(2)“量差”法的應用,此法在中學基礎計算中應用較廣,初中階段不要求學生掌握該法,在高―年要結合有關新課內容補充講解并使學生逐步掌握。
4、實驗室制取常見氣體,初中已學過O2、H2、CO2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并分別介紹其反應方程式,使用儀器裝置等內容。高一年要結合Cl2、HCl、SO2、NH3等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從①反應原理;⑦反應裝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項等四個方面對此加以歸納,并將之擴大為學習氣體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銜接要注意把握時機和尺度,通過相關知織的銜接要讓學生能從更高層次上來準確理解初中化學知識,要力求做到對今后學習化學有所幫助。
三、做好教學方法的銜接
初中化學的教學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識水平及初中化學做為入門學科的限制,較多的采用灌輸式的講解方法,進入高中時,教師要抓住學生生理從少年向青年轉變,學習心理自“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時期,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更多地采取啟發式,啟發、激發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為了能順利地開展高一年教學工作,教師應:
1、通覽教材、大綱,教師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綱中對各部分知識的要求情況。確定新學年開始的復習內容及訂出復習計劃,使得所復習的內容有利于高中化學的學習,有利于初、高中的銜接。
2、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教師對高一新生的中考情況要進行認真分析,對中考中與高中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的掌握情況要心中有數,以便在復習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科素養,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表、演示實驗、教學模型等直觀材料,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經濟有著重要的聯系,以此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如講授《鹵素》時,可介紹氯氟烴對臭氧層的破壞原理,講授《硫一硫酸》時,可介紹有關環境污染及環境保護及我國的有關環境政策,講《物質結構》時,可介紹北約對南聯盟轟炸時所使用的貧鈾炸彈及其對人類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等等。讓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學好化學或必須有腳踏實地、勤奮苦讀的態度。
4、良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應自高一始,良好習慣的養成可使學生受益終生,高一年時要注意學生閱讀習慣,作業規范,實驗規范等的教育和養成。能力的提高和培養是中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教學內容擔負著培養不同種能力的任務,教師應抓住各種場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
四、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簡單模仿。這種較為機械、死板的方法不適應高中注重能力及創新的要求。高一年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之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決定能否學好化學的重要一環。課堂上教學生學會某些知識,是為了課外學生會學更多的知識。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應結合課本各內容給學生各種知識予具體指導。
古人說:授人以魚,只備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生受用。教學生如何學習,使學生能有效、正確地進行各種知識及技能的學習是授人以漁之舉。
[摘要] 本文根據高一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了“自助餐”式的教學方法,并闡述了該方法在教學中的實踐情況及實踐后的幾點思考,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 高一化學 創設機會 充分發揮自我
一、“自助餐”式教學方法的提出
高中化學新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力求以最優化的教學設計來體現彈性的課程結構和豐富的課程內容,為“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化學”提供機會,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1]高一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初中,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各不相同,對知識也會有不同的詮釋和表達方式。另外在數理化中,化學是比較有生命性的學科,其內容與生活相關性最大,小到身體健康衣食住行,大到能源環境社會發展;其發展歷史充滿了趣味與方法,人文與價值觀;它的變化多端讓人迷惑,它的“萬變不離其宗”又讓人迷戀;它的豐富多彩讓人樂在其中。如何在高一化學教學中創造機會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充分抒發各自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化學的意義和趣味呢?自助餐是現代人比較喜歡的一種飲食方式,它的最大特點是餐品豐富,自由選擇度大,可以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實現在有限的付出中得到最充分的回報。因此我們嘗試著在高一化學教學中采用“自助餐”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豐富多彩的方式,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自我發揮,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與特質,體會學習化學的樂趣,并在相互交流中揚長避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二、“自助餐”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實踐
“自助餐”式的教學方法適合于內容比較豐富的,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發散的,一定要讓各個學生都能有所思,有所表現,有所補充豐富。例有關元素化合物知識,可以把用途,制取,結構或類別特點,性質等融合在一起,非得有確定的線索,而是通過特殊有趣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先后和表達方式。例在有關氯氣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學化學史話“氯氣的發現”及氯氣的生產原理和性質,寫一則題為“我與舍勒的一次意外發現”的小故事,要求以第一人稱寫,故事要生動,以氯氣的發現,制備和性質為主題,要有兩人對話,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最好能體現學以致用。學生的作品可謂精彩紛呈,各具特色,有的簡單,有的豐富,有的平鋪直敘,有的高潮迭起。以下是幾個片斷與大家共享:(1)“今天是我的生日,實驗室的氣味真讓人郁悶,幸好有男朋友送我的玫瑰花陪我,唉,不知今天老舍會做什么實驗,但愿能早點結束。”該片斷為氯氣的漂白性作了很好的鋪墊。(2)舍勒:這種氣體不能燃燒,那么可能具有什么性質呢?是象CO2那樣能滅火呢還是象氧氣那樣能助燃?”我:“那就先試試其是否能與氫氣反應吧”;該片斷體現了該學生善于聯想的思維品質;(3)“液氯可儲存于鋼瓶中運輸,萬一發生了泄漏,我得找塊布條,浸上肥皂水,捂住鼻子,不知是個啥滋味?”……從學生的描述中,我能輕易地獲知每個學生的預習情況,思維方式和學習障礙,在教學中就能有的放矢,并且給準備充分的學生更多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課后再通過張貼交流或利用班會課讓學生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使學生之間能相互補充,獲得共同提高。這樣的效果比唇焦口燥的講解,一遍一遍地做題要好得多。
高一教材這樣的題材很多,或用小品或對話或故事,或用智力填空競賽的方式來學習不同的內容。有些是獨立思考再融合,有些就是集體大討論。例《我的一次補鐵經歷》體現鐵三角的相互轉化規律,《離子對對碰》歸納離子反應規律和離子共存問題,《氧原子的穩定之路》(涉及O2,H2O,H2O2,CO2,NaOH,Na2O2,CaO2,OH―等)揭示了原子之間的成鍵規律等等,有些讓學生設計活動,有些老師自已寫,給學生作輔助材料。通過這種自助化的教學設計,使知識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又因其可塑性和可自我發揮,能讓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于他們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挖掘學生潛能、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理念的一個重要體現。
三、實踐后的思考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也存在如下等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完善。
1.高一學生畢竟掌握的知識還不夠豐富,比較難較好地完成對所要求內容的表述,不少時候學生的作品聲情并茂,卻偏了重要內容,可謂重點不突出。此時我們要做的不是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是肯定其豐富的想象力并進行相互討論,引導其修改成一件“由內而外”都美的作品。
2.對于討論性問題,老師應該作好充分的準備,成為“自助餐”的一份子,不時給學生提個有用的建議,使學生嘗到更豐富的美味。例討論“鈉能否從銅鹽中置換出銅來?通過什么方式證明你的結論”。學生起初的意見是兩種。(1)可以,鈉比銅活潑;(2)不可以,鈉先與水反應,通過實驗證明一下就好。我先在實驗室里做過實驗,在試管里做,有危險,試管會破裂,但也會發現有價值的現象。于是我親自在課堂上再做,結果發現鈉劇烈反應,迅速產生藍色沉淀,后粘在試管壁,突然試管破裂,在破裂處發現少量紅色固體,如此豐富的感觀激發了學生更濃厚的興趣,從而引發了更深層次的討論,例紅色固體是什么,通過什么實驗證明,是怎么形成的,如何避免不安全因素,換儀器還是利用別的物質?等等,還可引導學生從鈉可從鈦,鉭,鈮,鋯等金屬氯化物中置換出金屬單質,從而思考鈉與氯化銅固體在一定條件下是否也可以置換出銅。這般的引導使學生對該反應有更深的認識,也能從更多的角度來思考和分析一個化學反應,有效地拓展了各個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比較方法的應用。
3.開始進行這種方法時,應該給學生適當的線索,或提供較充分的信息或針對性的網站供其選擇,防止出現無所適從或草草了事的情況,要做到“放出去的羊有草吃”,另外也要收得回來,即應該給出具體的要求與檢驗收獲的方法,使學生能做到有目標有成就的“自由活動”。例在輔導學生預習或自學時從下面幾方面進行指導:
(1)指導學生找關鍵詞概念,能揭示物質本質特征的詞為關鍵詞
(2)指導學生會問“為什么”“是什么”“與什么有關”“有哪些”“是否”等
(3)指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自我評價:(a)舉例子(b)從是的反面說明什么不是(c)不用書上的語言而用自己的話說或換種方式怎么說(d)編正誤題[2](e)思考相似性或相關性物質或現象(f)用喜歡的形式表現你所掌握的與大家共享。
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我們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能力,給每個學生機會和創設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發揮各自的潛能,在知識的“大餐”里,既“吃飽”又“吃好”。“自助餐”式的教學方法是我們的一個嘗試,我們將不斷完善并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