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04:26: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規模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多元化戰略;實現核心競爭力與多元化戰略之間的良性互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核心競爭力最早是美國經濟學家普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的、核心競爭力是最富有戰略價值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長期培育和沉淀而形成的、多元化戰略日益成為現代企業的一種發展趨勢、分散風險,某一個業務單元發生虧損,可以由其他業務單元來彌補、利用核心競爭力推進多元化戰略、通過多元化戰略提高和增強核心競爭力、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途徑主要有傳統途徑和現代途徑兩種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企業紛紛實施多元化戰略。本文用了大量的案例指出了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得和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必須建立在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同時,多元化戰略也是培養和維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核心競爭力和多元化戰略應有機的結合才能有效的分散風險,獲得規模經濟,更好地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最早是美國經濟學家普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的。他們認為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如何協調不同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并且指出就短期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何為核心競爭力?簡單地說,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能力。它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新產品研發、售后服務等決策和營銷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獨特優勢的技術、文化或機制所決定的巨大的資本能量和經營實力。
一般來說,核心競爭力具有如下特征:
1.價值性:核心競爭力是最富有戰略價值的。它能為企業降低成本,創造更多的價值;能為顧客提供獨特的價值和利益等,最終使企業獲得超過同行業平均利潤水平的超額利潤。
2.獨特性: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長期培育和沉淀而形成的。企業不同,它的形成過程也不同。它為企業所獨具,而且不容易被其他企業所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核心競爭力在經營管理活動中,還必須能夠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即在原有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應進一步衍生出新的經營方式和服務方式,保持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應能為企業延伸到新的產品市場提供支持,對增強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起促進作用。
4.動態性:核心競爭力雖然內生于企業自身,但它是在企業長期的競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與一定時期的產業動態、企業資源及其他能力變量高度相關。
5.長期培育性:核心競爭力不是企業在短期內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經營管理中逐步形成并培養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具有的獨特性,動態性的特征也都與其長期培育性有直接的關系。
二、企業多元化戰略
20世紀50年代,著名的經營戰略學家安所夫在《產品——市場戰略組合》一書中提出了多元化戰略。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大公司所采用,并一度掀起熱潮。多元化戰略指的是企業同時經營兩種以上基本經濟用途不同的產品或勞務的一種發展戰略。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多元化戰略日益成為現代企業的一種發展趨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元化戰略在我國企業界非常流行,然而我國企業對于多元化的理解和運用存在著誤區,使企業在多元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很多企業在實施多元化戰略的過程中急于求成,擴張過度,只求規模,不重協調。簡單的套用西方投資組合,忽視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導致原來的優勢被削弱了甚至沒有了,而新的核心競爭力又沒有形成,以至于使我國的很多企業走上了覆滅的道路。
企業進行多元化戰略一般基于以下幾點:
1.分散風險,某一個業務單元發生虧損,可以由其他業務單元來彌補
2.有利于內部融資,企業可以把一個業務單元的閑置資金轉移到其他業務單元
3.有利于發揮協同作用
4.獲得規模經濟
三、實現核心競爭力與多元化戰略之間的良性互動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多元化戰略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普哈拉德和哈默教授曾經提出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樹型”理論,深刻的揭示了核心競爭力與多元化戰略之間的關系,該理論認為,多元化企業就像一棵大樹,樹干和主枝是核心產品,分支是業務單元,樹葉和果實是最終產品,提供養分并且維持生命的樹根是核心競爭力。從這個理論可以看出來,核心競爭力與多元化戰略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鍵是如何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其效能與潛能發揮至最大化。
1.利用核心競爭力推進多元化戰略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向某一方向或某幾個方向集中的,而多元化戰略是業務外向的擴張,因此在推進多元化戰略的過程中,核心競爭力往往未必會隨著被推廣到新業務中去。如果多元化選擇不慎則有可能導致新業務的失敗,以至于波及整個企業,因此企業在推進多元化的過程中必須謹慎選擇。
以日本canon(佳能公司)為例:佳能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發展階段就已經確立了以技術為主導的經營戰略,經過10年的專注經營,到20世紀60年代,佳能公司在世界照相機市場上占據了領先地位,并且在精密機械和光學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資源。其后,佳能公司預見到電子技術應用的廣泛前景,主動進入了同步計算器行業(電子計算器),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功,與此同時,佳能公司掌握了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微電子技術,并且在人力資本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積累。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佳能公司在精密機械技術、光學技術、微電子技術三個領域取得了絕對優勢,三者相互融合構成了圖象化方面的核心競爭力。隨后,佳能公司利用其核心競爭力先后進入復印機、打印機、傳真、,醫用儀器等新行業,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多元化戰略的理性推進方式應為在核心競爭力支撐下的相關多元化戰略,企業在原有的業務上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競爭優勢,在進入新的相關領域時就可以逐漸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融合到新的相關業務中。因此,企業在進行多元化戰略的時候,要看主業務上所建立的核心競爭力是否可以支撐其多元化戰略擴展的領域。盡量選擇相關多元化戰略,不能無約束的進行無限多元化。要先將主業務做強,在此過程中壯大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建立競爭優勢,以此為基礎進入其他相關領域。
2.通過多元化戰略提高和增強核心競爭力
企業具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意味著它具有大量開發新產品或新市場的潛力。若其生產和經營僅局限于某一特定領域,這是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適度、適時的推進多元化戰略可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利用效率。
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途徑主要有傳統途徑和現代途徑兩種。傳統的途徑需要從組織內部著手,通過提高自身的一系列素質來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最優配置。但這是緩慢而且需要企業內部作出很多改變的行為,而通過多元化戰略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顯然是一條快捷的途徑。現代途徑是企業重組,推進多元化戰略,促進有效整和外部資源而采取的更為復雜的管理行為。雖然核心競爭力作為一種能力具有不可交易性且不能直接購買獲得,但通過兼并、聯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獲得這種核心競爭力的主體或是與之融合,通過一段時間的融合學習可逐漸獲得核心競爭力,這是通過多元化戰略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過程。還有一種反方向的核心競爭力的傳播,即新的業務不具有核心競爭力,但組織原來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多元化過程逐漸融入新業務中,使得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業務擴大,企業也可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以日本三菱集團為例:三菱集團是日本最大的多元化經營集團,它包括了三菱汽車、三菱電器等28家核心公司。它獨有的“相互持股、獨立運作”的集團運作模式,使得三菱集團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其中不少具有行業競爭優勢。1999年三菱集團聯合銷售額為1178億美元,列全球500強企業第7名。三菱集團的多元化戰略有效的對企業現有的核心競爭力進行了提升、補充和升級。
總上所述,由于買方市場的形成,“科,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戰略已經不能適應企業競爭的新需要。核心競爭力的多元化戰略將成為企業一定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對此,企業要較為科學的導入多元化戰略,把握時機、方向和力度,避免過大的主觀隨意性。同時,應建立學習型組織以實現持續不斷的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期在更高層次上重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在此基礎上企業適時、適度、逐步推進多元化戰略,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將核心競爭力與多元化戰略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分散風險,獲得范圍經濟,才能建立長期競爭優勢,推動企業不斷向上發展,保證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現代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勢;現代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的差別;企業集團內部引進“人力資源外包”模式的現實意義;人力資源事業部模式的前景;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企業集團的規模效應是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勢、人力資本內部轉移的能力增強、企業集團內優秀人才有了更多的內部流動機會、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二者在性質上已有了本質的差異、存在著機構重疊、用人過多、信息溝通困難等缺點、事務性的工作各自為政、各公司協調困難,人才信息及人員崗位配備缺乏空間、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本身的價值評估也面臨著尷尬、人力資源既然是資源,就有其成本和價值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現代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優勢。企業集團是目前“人力資源外包”的理想實踐基地,在企業集團內部引進“人力資源外包”理念是人力資源部更好的履行企業戰略發展伙伴和服務職能的有利模式。隨著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得以人力資源價值和成本的確認,企業集團可成立人力資源事業部,專業為集團內部企業提供人力這一特殊資源的供給和開發。
1.現代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勢
可以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獲得和配置資源。企業集團的規模、涉及的行業、地域覆蓋度等都比單體企業大,可以在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地區等更大范圍內獲得資源、配置資源。發揮規模優勢,降低人力資源管理成本。企業集團的規模效應是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勢。當組織規模較大,人力資源管理職能較多,而且人員問題因為人員數量和組織層級顯得更為復雜時,在人力資源部門內部就需要設置一些獨立的部門承擔不同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這樣,由于專業部門的存在使得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非常規范,分工明確,責任到位,人力資源經理也能夠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參與組織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的制定和人力資源管理的經營目標指導人力資源各專業部門的活動,掌握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方向,并做好各部門的協調工作,保證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系統性和有效性。在更大的組織中,人力資源職能承擔更多的責任,甚至可以更加專業化。人力資本內部轉移的能力增強。企業集團的內部選拔時候,可以在下面成員企業中進行選拔,選拔的對象多,企業集團內優秀人才有了更多的內部流動機會,有利于提拔和留住優秀人才。隨著我國經濟快速邁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和信息化,我國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的水平,必須得到不斷地提升,以保障企業集團的戰略發展需要。
2.現代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的差別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二者在性質上已有了本質的差異。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更具有戰略性、整體性和未來性,它從被看做為一種單純的行政事務性管理活動的框架中脫離出來,根據組織的戰略目標制定人力資源規劃與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直接參與企業戰略決策,并成為組織生產效益的部門。
3.企業集團內部引進“人力資源外包”模式的現實意義
企業集團下的各公司,不管是以獨立核算的事業部設置還是具有法人資格的子公司,對企業集團來說,都存在著機構重疊、用人過多、信息溝通困難等缺點。
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方面分析,主要弊端在于:1、事務性的工作各自為政,勢必增加勞動的投入,缺乏規模經濟;2、各公司協調困難,人才信息及人員崗位配備缺乏空間;3、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削弱了競爭力,4、對人力資源的規劃難以與企業集團整體發展戰略相匹配;5、在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和思路方面難以確保相對一致,不利于企業集團文化建設,6、人力資源工作人員難以保證專業化。
“人力資源外包”理念的引進,正能夠很好的解決以上存在的缺點,這里所謂“人力資源外包”是指集團人力資源部作為各分(子)公司的總,為企業集團各下屬公司提供人力資源管理服務工作。
人力資源部作為企業集團各下屬公司的“承包方”,能夠涉及人力資源管理各模塊的工作,不存在對企業機密泄露的擔憂,同時更加能夠保證企業集團內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轉貼于目前,很多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基本還存在這種管理模式的影子,但集中化程度不夠,至少非基于對“人力資源外包”的理念的貫徹,并且隨著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分權管理的經營管理思維下,人力資源管理有逐步下放的發展勢頭,這與當前人力資源管理發展整體趨勢相違背。專業化,集中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更能夠發揮人力資源管理的專家職能。
4.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深遠影響
如何對人力資源的價值進行合理的評估,并通過持續有效的人力資源價值提升活動,使人力資源更加具有符合企業發展特點的要求,是目前企業管理者所頭痛的一項工作。同樣,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本身的價值評估也面臨著尷尬。
由于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加大,依會計的重要性原則,它應成為企業予以核算和監督的重點。人力資源價值納入財務會計核算體系的構想。傳統的關于將人力資源信息納入財務會計核算體系的討論大多是以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為基礎,人力資源價值信息少之又少。知識經濟時代,由于信息使用者的迫切需要,并且人力資源價值信息有了提供的基礎和物質保障,人力資源價值信息進入財務會計核算體系有了可能性。能科學、準確的對人力資源價值和成本進行會計確認,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人力資源事業部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5.人力資源事業部模式的前景
人力資源既然是資源,就有其成本和價值,當人力這種特殊的資源為企業作出的貢獻大于獲取其的成本,其差值即是企業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不難理解,人力資源工作本身的價值所在。人力資源工作者通過在人力市場上獲取超過其成本的具有價值的人力資源,這為人力資源可以成為獨立的成本核算,自負盈虧提供了可能。
成立人力資源事業部,人力資源工作者充當了資源的買賣角色,從人力資源市場獲取資源后轉讓企業集團各公司,對人力資源的績效考核及培訓等工作實則為“售后服務”,人員流失自然有人力資源部承擔損失。以直接經濟手段激勵人力資源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和專業化,同時突顯人力資源工作的價值。
6.結論
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從內部的“人力資源外包”到人力資源事業部管理模式的發展,是順應管理專業化和信息化的要求,通過集中管理獲取規模經濟,降低工作成本。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成熟,得以對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確認,基于這個前提,人力資源事業部的模式很有實踐價值。
摘要:規模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現象,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只有在市場上謀求占有率的提高和市場份額的擴大,才能使開發成本降低。但是并非房地產開發規模越大越好,任何不顧市場狀況、企業狀況的盲目擴張有百害而無一利。如何使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規模達到最優組合,是本文研究的要點。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規模經濟;途徑;支撐要素
一、房地產規模經濟概念
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包括各種專業公司和聯合公司的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資源貯備、開發建設、資金、人才規模。它表明開發建設諸要素以及開發建設的房屋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集中程度。根據這種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劃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劃分房地產企業規模的標準,既可用勞動力、資金來劃分;也可用其完成的開發量或正在開發的數量劃分;也可用其中兩個以上的要素同時作為劃分的標準。
二、房地產規模經濟要求
1.房地產企業初始規模的確定。為了確定房地產企業的適宜規模,必須首先確定房地產企業的起始規模。起始規模是經濟合理條件下的最小開發建設規模,是確定房地產企業最適宜規模的基礎。起始規模應保證房地產開發建設各環節中的人才、資金、資源、設備等,并使其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規模的合理確定,是決定投資房地產開發的重要依據。當房地產項目的最小規模低于起始規模時,不宜投入開發,而開發規模大于起始規模時,則應根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自身條件以及其他條件,按不同的規模,組成開發建設的合理性方案,并選擇最優規模。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非常強,加上東部與西部差異,城市與縣鎮差異。因此很難準確確定具體的初始規模。原則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產企業開發規模較為適當;在小型城市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以小型較為適合。
2.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確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產企業規模,并非規模越大、實力越強就越好。還必須根據所在區域房地產市場情況而定。為了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最適應開發規模,需要以企業最適宜規模為核算評價的標準,企業最適宜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開發建設過程,管理組織最為合理,各種生產要素能充分利用,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規模。如果企業規模超過了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界限,投資和勞動力消耗的增加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將呈遞減趨勢。由于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各種社會化分工合作機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顧問策劃公司、工程有招投標的公司、監理公司、宣傳有廣告策劃公司、銷售有營銷中介公司。企業從人員數量上考慮,大型企業人才數量只需要中型企業人數,中型企業人數只需要小型企業人員,沒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確定企業最適宜規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具體的技術經濟特點合理選擇。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這種方法的實質是通過消耗類指標和效益指標的對比分析,在盈虧平衡的基礎上不同規模方案進行比較,確定企業最佳開發建設規模。當前企業最適宜規模應當以所擁有的資金、土地資源作為衡量標準。
3.企業最優規模的選擇。企業最適宜規模是計算企業規模的依據,但并不是選定的企業實際規模。在選擇企業的實際規模時,要根據社會需求量的大小,在企業起始規模和最適宜規模之間,經過多方案的對比分析來確定。比較企業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計算同一年開發建設成本與基建投資額之和來進行。總費用最低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三、房地產規模經濟實現途徑
1.房地產企業購并是資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價收購資產,實現低成本擴張。使購并企業獲得的資產大大超過購并成本和購并價格,或超過新建企業的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業實施購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動機。獲取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動機。企業購并可能以直接實現規模經濟,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自身內部擴張,逐步增擴股,增大股本結構,實現擴張,并以實現滾動開發的提高資金的利用率;(2)橫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橫向購并是同一產業中生產同類或存在替代關系的企業之間購并,具有直接的規模經濟效果;(3)縱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企業縱向購并的規模經濟實現也必須首先具備上述企業規模經濟的支撐條件,否則,會陷入規模不經濟的誤區;(4)混合購并中的規模經濟要獲得混合購并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果,構成企業規模經濟的各種支撐條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產規模經濟也可以在政府統一運作下完成。各級地方政府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規模開發。然后通過土地招投標市場,按照規劃片區由各開發企業在競標所得的地塊上進行組團式或居住小區式開發。較為成功的實例就是南京市開發建設的“月牙湖小區”。它由建委、國土、規劃局等部門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區的規劃要求,統一進行布局,綜合配套,由十幾家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組團式、居住小區規模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企業戰略同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為了一定的目的、通過一定的方式組成的網絡式的聯合體稱為戰略聯盟。戰略聯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羅德和管理學家羅杰?內格爾提出。從20世紀80年代起,戰略聯盟在西方和日本企業界得到迅速發展。戰略聯盟是一種關系松散的企業組織形式,它不具有傳統企業那樣明確的層級和邊界,對于聯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機動靈活。在房地產開發企業實踐中,這優勢互補的組織形式具有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很強,因此戰略聯盟中的各方可以通過相互間的網絡進入對方的地區市場。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軍外地市場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同時,戰略同盟可以克服較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雙方招投標大型土地項目資金不足的劣勢,在大型國有土地招投標中避免殘酷競爭,哄抬地價,提高土地投資成本,達到規模經濟,戰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產規模經濟的支撐要素
從企業內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的主要支撐條件是:
1.擁有土地資源的支撐。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不僅是房地產業的直接開發和經營的對象,同時也是各類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礎載體。房地產的開發建設離不開土地資源,而土地資源卻可以作為未被開發的原始形態而獨立存在,可以說土地是房地產開發建設的萬源之本,在我國,土地歸國家所有,房地產企業僅能依據開發建設項目用地性質的不同,購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權(依用地性質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權的一次性周期長達40~70年,因此,要實現房地產企業的規模經濟,必須在其可預見的預見期里,充分貯備土地資源。如果沒有土地只能是空談規模經濟。
2.資金支撐。資金是房地產血液,房地產規模經濟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金,通過資金參與控制更多的具有規模經濟的開發項目,即房地產規模經濟離不開龐大的資本投入。企業自身的資本積累、積聚能力,以及進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能力,就其成為能否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支撐條件。
3.企業家能力的支撐。當房地產企業開發建設規模以算術級數或幾何級數增長時,特別是當房地產企業通過橫向、縱向及混合購并若干企業,實現房地產企業規模急劇擴張時期,其管理的復雜程度、組織協調工作量會呈幾何級數增加。對房地產企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從企業的外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主要支撐條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產業是一個由政府政策高度壟斷性行業,是一個受政府政策影響,對政策敏感性極大的產業。由于政府嚴格控制著房地產一級市場中最重要的資源——土地。使得它對整個房地產市場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它決定了市場供求關系平衡位置,決定了價格走向。作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房地產企業發展與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緊密相關,政策是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場規模支撐。市場規模即市場需求量。市場需求量的大小是實現規模經濟的前提條件。由于規模經濟是房地產開發的明顯趨勢。但由于其受市場容量的限制,即受開發建設地區人口因素影響。因此,并非開發建設規模越大越好,隨著規模的擴大會出現規模效益遞減情況。筆者根據多年房地產開發實踐,提出如下規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規模:50萬人~100萬人)一般不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規模:150萬人~300萬人)一般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規模大于500萬人)一般宜進行特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開發規格以居住區為宜(建筑面積為50萬m2~150萬m2),資金籌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集團標準。
上述僅是相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就各級地方政府而言,本著經營城市考慮,其開發規模應適當地提高一個檔次,以利于城市綜合布局。
3.市場范圍支撐。市場范圍與市場規模是密切相關的。市場范圍大,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反之,市場范圍小,市場規模也會隨之縮小。市場范圍,即房地產企業開發商品房的銷售范圍,是一個市場空間概念。由于房地產所特有的地域性強,使用權得其開發建設的商品房一般不會超出以地級市、縣級市銷售的范疇。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隨該城市地域的擴張,城市化的進程而市場范圍擴大。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無限擴大,也會陷入規模不經濟。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產市場范圍不盡相同。對外開放程度越高,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強,人口流動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強,市場范圍就越大。
4.產業及產品差別。規模經濟并非是適用于所有產業與產品的概念。在房地產產業經濟運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則不十分明顯,甚至不存在規模經濟性。
一、前言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促進了國際貿易范圍的擴大,促進資本、人力資源、技術、產品在各國間的流動速度加快。中國要發展,就必須融入國際經濟的浪潮中。隨著“入世”步伐日益臨近,必將使我國的企業直接面對國外競爭對手的威脅。從短期來看,“入世”面臨關稅降低,因而長期處于政府保護下的產業將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但從長遠來看,國外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優勢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必將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促使國內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品更新換代,提高市場的競爭能力。如何面對國際經濟的挑戰?如何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
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和工業經濟的交匯必然會帶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會給傳統工業帶來較大的沖擊,也必然帶來高新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以及傳統產業之間的激烈競爭。新興產業如何發展?傳統產業如何適應知識經濟?如何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20世紀末我國已經擺脫了短缺經濟,但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木合理性卻日益明顯,一般產品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新產品開發和生產嚴重不足,產業升級和產品升級換代緩慢,大多數產品缺乏市場競爭能力,企業發展嚴重受挫。為面對知識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入世”后的各種挑戰,使國有企業盡快擺脫困境,我國正進行“以發展為主題”的經濟結構的調整,企業將面臨一系列的重組和變革,規模化、專業協作化將是企業發展的方向。面對國際和國內未來的發展趨勢,企業如何創造競爭優勢?如何提高競爭能力?——這將是我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普遍面臨的抉擇。
二、國有企業戰略選擇與規模經濟
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學者邁克爾·波特在著名論著《競爭優勢》和《競爭戰略》中就企業競爭優勢、競爭戰略等相關問題作出精辟的論述,他認為:競爭戰略的實質就是將一個企業與其環境建立關系,其關鍵在于企業對外部的應變能力。戰略選擇的意圖是針對行業的各種競爭力的影響,在一個行業里尋求長期的、有利的競爭地位和競爭優勢。取得競爭優勢的基本競爭戰略可以概括為成本領先戰略和差別化戰略。在企業經營實踐中,競爭戰略很少有單一的成本領先或差別化形式。企業競爭戰略通常采取以成本領先為主,兼以差別化戰略;或者以差別化為主,兼以成本領先。當然企業的競爭戰略不同,取得競爭優勢的途徑也不相同。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大多數國有企業采取的戰略對策是:一方面,通過加大技術創新、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企業的戰略重組和資本經營的方式,實現其規模的擴張,達到行業內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提高市場的競爭能力。本文主要討論戰略重組和資本經營過程中的規模擴張問題。
(一)產業結構與規模經濟
我國國有企業的組織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據統計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90%),這種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面對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存在諸多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產業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是我國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國不少工業產品總產量名列世界前茅,這說明我國產業具有相當的生產總規模。但由于產業集中度低,產業組織過于分散,企業規模偏小,尤其是缺乏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超大型企業,這一點從我國最大企業與世界最大企業相比就可以得到證明。造成產業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投資體制和分配體制,使國有企業創造利潤的絕大多數被國家抽走,而國家對企業資金注入極少,銀行融資有限,又缺乏直接融資渠道,企業規模偏小;我國的產業結構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復建設和重復投資,也造成企業規模偏小。企業規模偏小導致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和規模不經濟。
2.產業的供給規模超過市場的需求規模,導致市場的過度競爭,這是我國經濟的又一個突出問題由于經濟體制上的“條塊分割”,造成產業同構。重復建設,產業的供給規模超過市場的需求規模;同時由于政府的作用,使得產業進入障礙比較低,而退出障礙比較高,造成產業供給規模膨脹。我國市場機制還存在很多缺陷,尚未形成規范的市場競爭規則,致使規模偏小、布局分散的眾多小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展開無序的競爭,經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來謀取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其結果是全行業利潤水平下降,缺乏與國外競爭對手的競爭,也影響整個產業的穩定發展。
3.我國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尚未形成,創新意識不強,技術創新投入不夠,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由于追求產業規模,大量的重復建設和重復生產,必然缺乏技術創新的意識,很多企業只是單純地以模仿創新為主,不愿花大精力進行自主創新。正是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夠,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緩慢,企業發展缺乏后勁,很難與發達國家相競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處于劣勢地位。在產業規模膨脹,而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也導致了很多企業經營難以維持,甚至出現一批企業破產倒閉。
(二)國有企業戰略重組與規模經濟
由于我國產業布局的不合理而帶來的產業規模的不經濟和組織結構的不合理,如果想仍在原有的格局下搞好國有經濟,是很難取得實質性突破和取得較好的成效的,因此改變國有企業現有狀況,必須對整個國有經濟實施戰略性改組。一方面可以達到調整國有經濟產業結構和組織結構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企業內部實現資產重組,調整集團內部產品結構,進而促進功能優化,從而實現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的目標。因此,我們把國有企業戰略重組作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總體戰略選擇,而把實現規模經濟作為國有企業戰略重組主要任務之一。
從微觀層面,規模經濟對企業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目前產業供給規模偏大,而企業在資本投入、技術投入、人力投入、市場容量等各種資源有限,企業不可能通過自己的實力來擴大生產規模。通過國有企業戰略重組而體現的規模經濟的意義就在于:l)規模經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具有增強企業對市場的支配能力。2)規模經濟有利于有效利用、組合社會各種資源,發揮各自資源的使用優勢,有利于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這也是國有企業戰略改組的目的所在。
從中觀層面,產業中有規模經濟企業的存在,能夠增強企業整合幣場的能力,減少產業內過度競爭,減少由于資源過度使用而造成資源浪費。而企業能否實現規模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產業供給規模是否與市場規模相適應,市場規模大而產業供給規模小,或者市場規模小而產業供給規模大,都不利于行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產業內存在規模經濟的企業,容易對產量、價格等達成協議,對市場具有較強的支配能力,易于形成成本優勢,有利于阻止新的競爭對手進入,特別是境外競爭對手的介入。實現規模經濟,有利于我國從根本上改變主要產業重復建設和重復生產,以及由此造成的過度競爭狀況,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和行業的資源配置。
從宏觀層面,企業規模經濟有利于增強企業。行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從而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能力。國際競爭也是不同國家經濟實力的競爭,表現為不同國家同類行業企業之間的競爭。我國要想進入世界強國之林,就必須發展經濟,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不僅要走向國際市場,而且要在國際經濟舞臺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要迎接“競爭國際化”挑戰,更需要樹立有強大實力和競爭能力的世界級的企業和企業集團。
(三)資本運營與規模經濟
資本經營是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是國有企業競爭戰略選擇的有效形式。資本經營有多種含義,這里所指的資本經營是企業本身或者其部分資產作為一種“商品”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買賣的活動,包括投資銀行的策劃、融資,企業的兼并、收購,產權在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流動等一系列的活動。資本經營是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決定的,由市場配置資源就是要求各生產要素在國民經濟各行業和企業之間進行流動,從而達成資源有效配置的動態優化。資本經營作為競爭戰略實施的有效途徑,其意義在于:
1.從微觀層面,通過資本經營是可以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迅速擴張企業規模,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國有企業發展過程的問題之一就是規模過小,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使優勢企業進行規模擴張。企業擴張離不開資本,如果完全依靠企業自身的積累進行規模擴張,一來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分配體制以及近年來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企業自身的積累極為有限,要想通過這種辦法進行擴張是非常困難的。二來是全世界大集團都不是通過自身積累來進行擴張的。目前國有企業負債普遍偏高,通過銀行的借貸資金來進行規模擴張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解決問題的辦法應是推動大中型企業的資本經營,通過重組別的企業來擴大規模,實現低成本的擴張。
通過資本經營的方式,重新構建企業的產權結構或所有權結構,盤活企業存量資本,以彌補增量資本的不足。實際上就是通過資本經營的方式籌集擴張所需的資金,以重組存量而推進增量的擴張。比如可以通過出售企業現有的部分產權,所集資金可以進行新建規模的擴充或者收購其它企業,也可以利用企業現有資本優勢、產品優勢、技術優勢以及市場優勢對其它企業實施購買、兼并等資本經營活動。
通過資本經營,實現企業間優勢互補,促進產品結構的優化以及產品的升級,實現企業規模的擴張。傳統經濟體制下的企業投資是以條塊分割為特征的,行業內各企業的優勢比較分散,如有的企業有品牌優勢,也有市場優勢,但沒有形成規模,也缺乏技術的發展后勁,這種品牌的優勢也只能維持暫時的品牌優勢,最后也很難發展。有的企業有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但苦于規模太小,要擴張缺乏資金、缺乏技術,而且時間也比較緊,不能更好地發揮優勢品牌的影響。也有的企業有規模優勢,也有先進的技術優勢,但沒有品牌和市場優勢,其結果也很難使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得以發揮。通過資本經營,實現企業間優勢互補,通過資產重組,在保證品牌和市場的優勢的同時,擴大了企業的規模,實現了在產品結構重組和優化基礎上的規模擴張。因為有優勢品牌,在行業中形成了差別化;因為有一定的規模,必然會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兩種優勢雙管齊下,必然會全面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
2.從中觀(產業)層面,通過資本經營可以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效應從我國的產業結構看,因為我國企業的組織結構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大企業只占全國企業總數的0.5%,而且大企業的規模也偏小。由于我國知名企業集團規模太小、產品單一,一旦中國進入世貿組織,便無法同世界大企業相抗衡。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途徑就是依靠推進資本經營,通過資產重組的方式,把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組織結構,轉變為以大企業為龍頭的組織結構。
通過資本經營優化產業結構,改變過去企業產品結構單一,促進龍頭企業產品結構的優化組合;擴大龍頭企業的規模,提高市場占有份額,擴大市場的影響力;促進不同優勢企業(尤其是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企業)之間的互補,使重組后的企業既有市場,又有領先技術和發展后勁,提高規模效應,以增強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的經濟實力,逐步培養企業的專利技術和專利產品,帶動產業整體技術水平提高,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總之,通過資本經營的形式,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使以大企業為龍頭的產業結構有充分的實力和靈活可變的應變能力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尤其是面對“入世”后的激烈競爭)。
3.從宏觀層面,通過資本經營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促進存量資本的流動,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與地區之間的投資合理化同時還可以促進產權結構的合理化,推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以使經濟改革的全面推進和進一步深化。
通過資本經營,使一元化的產權結構轉變為多元化的產權結構,有利于推進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干預,以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機制,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促進國有經濟改革的深化。通過資本經營,促進存量資本在木同企業及不同所有制企業間、不同行業間、以及不同地區間的流動,使龍頭企業的增量資本得以擴充,也促使企業資源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以資本經營的形式,通過流動不斷達到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的平衡和協調發展。
三、資本經營與實現規模經濟的幾點思考
(一)規模經濟的評價標準
1.規模經濟分析的前提西方經濟學關于規模經濟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針對某特定商品,以單一工廠制企業為前提進行研究的。而現實經濟中,通過資本經營重組的企業包括同類(產品同類)、相關(產品之間是相關的)以及不相關(產品之間不相關)多個工廠組合的一體化企業,或多個企業組合的企業集團。因此,在一個現實的企業戰略下來研究規模經濟定量分析,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西方經濟學關于規模經濟問題的另一個前提就是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長,所體現的要素增加的倍數與產出增加的倍數的比例關系。當產出增加的倍數大于要素增加的倍數,生產效率是增加的。也就是各種要素的投入要遵從生產經營的活動規律,即遵從比例性和協調性。而在資本經營過程中,很難做到絕對意義上的比例性和協調性。
2.規模經濟分析的評價標準西方經濟學關于規模經濟的標準: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會帶來生產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生產效率可以表示為產量增加的倍數與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數的比值,即改變前后產量的比值(Q’/Q,其中Q’為規模擴大后的產量力為規模擴大前的產量)。實際上,生產效率也是較難確定的,企業或企業集團中產品大多相似或不相似,產品產量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也不能簡單相加,這使從數量上來確定規模經濟標準變得比較困難,而使從技術經濟和經驗估計規模經濟標準變得越來越重要。
3.規模經濟分析的評價指標規模經濟不僅是企業資本經營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行業結構優化和行業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目標。因此,我們在規模經濟的效果時,應從企業的微觀標準、行業的中觀標準和宏觀的社會經濟標準進行評價,其中主要是企業的評價標準和行業評價標準。從企業方面,其評價標準應包括:資產報酬率、資本成本、生產成本、市場占有率等指標;從行業方面,其評價標準應包括:行業集中度(行業中大中型企業的數量、資產總額、在世界同行業的排名)、新產品和技術創新在同行業的領先程度、大中型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的占有率等。
這些指標中,有些指標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標是很難量化的,這就需要在合理的指標體系下,運用技術經濟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比如要素變化過程中實際上由于技術進步因素的作用,使各種要素的構成關系發生變化(即要素的比例性和協調性發生變化),也可能因外部環境使各種現實因素發生變化,如要素價格、稅收等因素。因此在采用規模的比較分析時,應該剔除相關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二)規模經濟實現中的幾種關系
資本經營對我國企業的競爭戰略的實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也應認識到,我國企業在以資本經營的形式實現規模經濟,最終實現企業競爭優勢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實務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構成關系我國經濟已從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集約經營實際上就是以效率為中心的經營思想,而這正是規模經濟實現的前提。資本經營中,對資源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應體現集約經營的思想。
在西方經濟學的生產函數中,技術一定情況下的最大產出量不僅取決于資本、勞動投入的數量,而且取決于資本之間、勞動之間和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結構和比例關系,這里的資本是指實物資本(或稱資本品或投資品,可以表現為實物形態或貨幣形態)。在現實中,通常所說的資本是由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構成,因為人是企業中最活躍的因素,尤其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人的因素是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因此,企業的戰略重組不僅是實物資產的重組,也是人力資源的重組,而且還應該是實物資產與人力資源的重組。這樣才能保證規模擴張中資產與資產、人員與人員、資產與人員的比例性、協調性,如在企業購并中,往往重視土地、廠房、機器、專利等實物資本,而忽視實物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結構關系,如優化人員結構的投入,人員在職培訓的投入,勞動人事改革成本和機會投入等。實物資本與人力資本比例失調,會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影響企業文化和精神,最終影響企業的發展后勁。人力資本決定實物資本是否發揮其應有作用,影響企業的未來收益,自然影響到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2.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構成關系資本經營是對企業資產的重組,其中應該包括有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無形資產與無形資產以及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重組。有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發揮作用且具有實物形態的資產,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發揮作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無形資產中的商譽包含著企業家及企業員工的創造力、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的凝結、企業品牌和形象在過去和現在給企業帶來的高于正常投資報酬的價值,或未來可能給企業帶來發展的潛力或未來會給企業帶來高于正常情況下的投資報酬。有效的資本經營,應該能夠體現市場機制對企業乃至社會資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其無形資產在資本經營中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有形資產發揮更大的效率,形成規模效應,并使重組后的生產效率大于單個企業生產效率的總和。
然而在實際的企業購并中,企業比較重視被購買方或被兼并方的有形資產,而對無形資產以及與有形資產有效組合不夠重視,特別是重組后企業整體的無形資產重組、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的重組重視不夠,比如對于重組的企業,如何重塑企業形象。如何重組企業品牌,以真正發揮規模優勢,體現規模經濟;如何融合重組各方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使重組后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經營運行機制盡快融合,能夠體現較高的生產效率的管理效率,以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的作用,這些方面都缺乏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也影響了資本經營的效果,影響規模經濟的實現。
3.市場行為與政府行為的關系政府和企業角色與功能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在資本經營(如企業購并)過程中,兩者的關系和作用主要表現為企業重組主體是企業還是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政府,在企業資本經營行為,因此,它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的戰略重組應該使企業為主體。但在我國現實經濟體制下,政府在企業經濟行為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理應對國有資產行使決策權和監督權。問題的關鍵是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權利,應該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負責,如果行使政府管理者的權利,則對包括企業在內的社會利益負責,政府的作用在于:政府推動企業重組是為了解決因舊經濟體制產生的“條塊分割”,可以促進跨地區、跨行業的重組;加快配套改革和配套設施的建設,協調企業與各方面的關系;政府應站在全局的角度來指導企業的行為,避免企業行為的盲目性。然而在現行企業制度下,政府的職能未能完全轉變,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干預仍然存在,作為各級政府代言人的管理者的知識能力和主觀意識、個人偏向對資本經營的效果起著更大的作用,在對管理者激勵和約束監督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也必然會對企業重組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保證企業重組的成功,應該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和作用,處理好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既不能拉郎配,也不能撒手不管,保證政府在資本經營中指導和協調作用,使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實現戰略重組的目標——規模經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戰略重組中的規模經濟是我國經濟改革中一個現實問題,也是經濟學中一項重要研究內容。戰略重組中的規模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因此企業戰略重組必須遵從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符合市場機制對企業資源乃至社會資源最佳配置的規則,這樣才能實現戰略重組的最終目標。
摘要:規模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現象,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只有在市場上謀求占有率的提高和市場份額的擴大,才能使開發成本降低。但是并非房地產開發規模越大越好,任何不顧市場狀況、企業狀況的盲目擴張有百害而無一利。如何使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規模達到最優組合,是本文研究的要點。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規模經濟;途徑;支撐要素
一、房地產規模經濟概念
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包括各種專業公司和聯合公司的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資源貯備、開發建設、資金、人才規模。它表明開發建設諸要素以及開發建設的房屋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集中程度。根據這種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劃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劃分房地產企業規模的標準,既可用勞動力、資金來劃分;也可用其完成的開發量或正在開發的數量劃分;也可用其中兩個以上的要素同時作為劃分的標準。
二、房地產規模經濟要求
1.房地產企業初始規模的確定。為了確定房地產企業的適宜規模,必須首先確定房地產企業的起始規模。起始規模是經濟合理條件下的最小開發建設規模,是確定房地產企業最適宜規模的基礎。起始規模應保證房地產開發建設各環節中的人才、資金、資源、設備等,并使其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規模的合理確定,是決定投資房地產開發的重要依據。當房地產項目的最小規模低于起始規模時,不宜投入開發,而開發規模大于起始規模時,則應根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自身條件以及其他條件,按不同的規模,組成開發建設的合理性方案,并選擇最優規模。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非常強,加上東部與西部差異,城市與縣鎮差異。因此很難準確確定具體的初始規模。原則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產企業開發規模較為適當;在小型城市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以小型較為適合。
2.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確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產企業規模,并非規模越大、實力越強就越好。還必須根據所在區域房地產市場情況而定。為了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最適應開發規模,需要以企業最適宜規模為核算評價的標準,企業最適宜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開發建設過程,管理組織最為合理,各種生產要素能充分利用,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規模。如果企業規模超過了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界限,投資和勞動力消耗的增加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將呈遞減趨勢。由于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各種社會化分工合作機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顧問策劃公司、工程有招投標的公司、監理公司、宣傳有廣告策劃公司、銷售有營銷中介公司。企業從人員數量上考慮,大型企業人才數量只需要中型企業人數,中型企業人數只需要小型企業人員,沒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確定企業最適宜規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具體的技術經濟特點合理選擇。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這種方法的實質是通過消耗類指標和效益指標的對比分析,在盈虧平衡的基礎上不同規模方案進行比較,確定企業最佳開發建設規模。當前企業最適宜規模應當以所擁有的資金、土地資源作為衡量標準。
3.企業最優規模的選擇。企業最適宜規模是計算企業規模的依據,但并不是選定的企業實際規模。在選擇企業的實際規模時,要根據社會需求量的大小,在企業起始規模和最適宜規模之間,經過多方案的對比分析來確定。比較企業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計算同一年開發建設成本與基建投資額之和來進行。總費用最低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三、房地產規模經濟實現途徑
1.房地產企業購并是資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價收購資產,實現低成本擴張。使購并企業獲得的資產大大超過購并成本和購并價格,或超過新建企業的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業實施購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動機。獲取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動機。企業購并可能以直接實現規模經濟,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自身內部擴張,逐步增擴股,增大股本結構,實現擴張,并以實現滾動開發的提高資金的利用率;(2)橫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橫向購并是同一產業中生產同類或存在替代關系的企業之間購并,具有直接的規模經濟效果;(3)縱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企業縱向購并的規模經濟實現也必須首先具備上述企業規模經濟的支撐條件,否則,會陷入規模不經濟的誤區;(4)混合購并中的規模經濟要獲得混合購并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果,構成企業規模經濟的各種支撐條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產規模經濟也可以在政府統一運作下完成。各級地方政府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規模開發。然后通過土地招投標市場,按照規劃片區由各開發企業在競標所得的地塊上進行組團式或居住小區式開發。較為成功的實例就是南京市開發建設的“月牙湖小區”。它由建委、國土、規劃局等部門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區的規劃要求,統一進行布局,綜合配套,由十幾家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組團式、居住小區規模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企業戰略同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為了一定的目的、通過一定的方式組成的網絡式的聯合體稱為戰略聯盟。戰略聯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羅德和管理學家羅杰?內格爾提出。從20世紀80年代起,戰略聯盟在西方和日本企業界得到迅速發展。戰略聯盟是一種關系松散的企業組織形式,它不具有傳統企業那樣明確的層級和邊界,對于聯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機動靈活。在房地產開發企業實踐中,這優勢互補的組織形式具有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很強,因此戰略聯盟中的各方可以通過相互間的網絡進入對方的地區市場。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軍外地市場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同時,戰略同盟可以克服較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雙方招投標大型土地項目資金不足的劣勢,在大型國有土地招投標中避免殘酷競爭,哄抬地價,提高土地投資成本,達到規模經濟,戰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產規模經濟的支撐要素
從企業內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的主要支撐條件是:
1.擁有土地資源的支撐。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不僅是房地產業的直接開發和經營的對象,同時也是各類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礎載體。房地產的開發建設離不開土地資源,而土地資源卻可以作為未被開發的原始形態而獨立存在,可以說土地是房地產開發建設的萬源之本,在我國,土地歸國家所有,房地產企業僅能依據開發建設項目用地性質的不同,購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權(依用地性質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權的一次性周期長達40~70年,因此,要實現房地產企業的規模經濟,必須在其可預見的預見期里,充分貯備土地資源。如果沒有土地只能是空談規模經濟。
2.資金支撐。資金是房地產血液,房地產規模經濟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金,通過資金參與控制更多的具有規模經濟的開發項目,即房地產規模經濟離不開龐大的資本投入。企業自身的資本積累、積聚能力,以及進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能力,就其成為能否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支撐條件。
3.企業家能力的支撐。當房地產企業開發建設規模以算術級數或幾何級數增長時,特別是當房地產企業通過橫向、縱向及混合購并若干企業,實現房地產企業規模急劇擴張時期,其管理的復雜程度、組織協調工作量會呈幾何級數增加。對房地產企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從企業的外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主要支撐條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產業是一個由政府政策高度壟斷性行業,是一個受政府政策影響,對政策敏感性極大的產業。由于政府嚴格控制著房地產一級市場中最重要的資源——土地。使得它對整個房地產市場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它決定了市場供求關系平衡位置,決定了價格走向。作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房地產企業發展與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緊密相關,政策是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場規模支撐。市場規模即市場需求量。市場需求量的大小是實現規模經濟的前提條件。由于規模經濟是房地產開發的明顯趨勢。但由于其受市場容量的限制,即受開發建設地區人口因素影響。因此,并非開發建設規模越大越好,隨著規模的擴大會出現規模效益遞減情況。筆者根據多年房地產開發實踐,提出如下規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規模:50萬人~100萬人)一般不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規模:150萬人~300萬人)一般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規模大于500萬人)一般宜進行特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開發規格以居住區為宜(建筑面積為50萬m2~150萬m2),資金籌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集團標準。
上述僅是相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就各級地方政府而言,本著經營城市考慮,其開發規模應適當地提高一個檔次,以利于城市綜合布局。
3.市場范圍支撐。市場范圍與市場規模是密切相關的。市場范圍大,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反之,市場范圍小,市場規模也會隨之縮小。市場范圍,即房地產企業開發商品房的銷售范圍,是一個市場空間概念。由于房地產所特有的地域性強,使用權得其開發建設的商品房一般不會超出以地級市、縣級市銷售的范疇。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隨該城市地域的擴張,城市化的進程而市場范圍擴大。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無限擴大,也會陷入規模不經濟。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產市場范圍不盡相同。對外開放程度越高,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強,人口流動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強,市場范圍就越大。
4.產業及產品差別。規模經濟并非是適用于所有產業與產品的概念。在房地產產業經濟運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則不十分明顯,甚至不存在規模經濟性。
為什么“市場份額狂熱癥”會達到如此登峰造極的程度?使得公司高管、企業家和投資人心甘情愿地掏出大把錢來追求市場份額,甘愿忍受巨額虧損或者利潤暴跌也要維持市場份額
為什么市場規模的神話迷惑了所有人,從強盜到資本家,再到你的老板都未能幸免呢?
通用電氣被認為是世界上較為盈利的公司之一。自1980年以來的利潤增長曲線像喜馬拉雅山一樣一路攀升。但是,它公開發表的公司目標不外乎兩種,要么成為某項業務數一數二的公司,要么就是完全退出某項業務。
直到今天,人們對通用電氣的業務模式都存在著很深的誤解。通用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永恒的方向:可持續的、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資產回報。它的市場份額分析只是決定投資方向的一把標尺,而不是一項決定公司策略的指導性原則。
事實上,杰克?韋爾奇對通用的真正貢獻,是將其由一家市場份額為導向的公司轉變成為一家以利潤為導向的公司。研究一下韋爾奇的領導方式,將會有助于你的公司也走上同樣的利潤之路。
不過,還是有人會說,在高科技和信息時代,公司需要把目光盯在市場份額上。最為經典的例子是電話:如果能和你通話的人數越多,那么電話對你的價值就越大。E-mail、短信息、手機、傳真機、文字處理軟件,甚至信用卡,莫不如此。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什么分析師們稱之為“市場份額狂熱癥”的東西達到了如此登峰造極的程度?使得公司高管、企業家和投資人心甘情愿地掏出大把的錢來追求市場份額,甘愿忍受巨額虧損或者利潤暴跌也要維持市場份額。
規模經濟真的有效嗎?
多數公司的管理層費盡心思擴大市場份額,并認為規模經濟隨之而來。曾經擔任哈佛商學院教授的杰克?海伊說:“他們以為市場份額是獲得規模經濟的手段。其實不是。”
而且,規模經濟還有一個人們很少談到的方面,經濟學家稱為“規模不經濟”。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會增加管理人員,增加其他開支,如開辦新工廠,提高培訓經費,償還更多的債務。結果,在某些市場中,管理費用過高,難以為繼。只有利潤保持不變,更高的市場份額才會產生更高的收益。有時,如果公司在市場上無度擴張,利潤就會越難保持。
另外,管理者經常會忘記比較優勢和價格規律。總有一些市場,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有競爭力。為了攫取10%的市場份額不惜降低價格,這種舉措可能引發已有的30%市場上的降價要求。而且,在既有的30%市場中,總有那么的一些客戶,公司保住他們的成本高于其本來的價值。所以,市場份額的最大化只能意味著利潤的降低。
戴姆勒?克萊斯勒狂熱地追求市場份額,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致使許多高級經理人紛紛離職。正是這些明星經理人曾經創造了讓行業排名第三的克萊斯勒實現銷售利潤第一的業績。但他們在被來自德國的汽車公司收購之前紛紛離職,甚至被譽為“汽車天才”的傳奇人物鮑勃?盧茨在公司合并不久后也離開了心愛的克萊斯勒。
事實上,合并之后的3年,原來的管理團隊走得一個不剩。由于合并后公司規模陡然增大,很多決策權都轉移到了德國斯圖加特的高級管理人員手中。就像美國管理人員被派駐在越南的經歷一樣,他們往往要等待數周才能從遙遠的總部得到一個決策的反饋,越來越多的案頭工作讓他們不堪其煩,于是他們唯有尋找新出路。
但自始至終,戴姆勒的管理層還是信心十足地談論市場份額與規模經濟。在收購克萊斯勒和認購三菱汽車的部分股份之前,戴姆勒自身的盈利情況相當不錯。但到了2001年,只有掛著梅塞德斯?奔馳牌子的汽車能賺錢。
事實上,導致戴姆勒高層人才出走的部分原因正是合并后的公司規模過大,過分地追逐龐大的市場份額。克萊斯勒未能快速地降低成本,而且無法根除源自底特律的,諸如支付回扣等一系列刺激銷售的陋習。所以,客戶們早就習慣了按兵不動,坐等優惠政策,消費者的需求也很難預測,公司不得不掏錢賄賂客戶,致使公司利潤減少。
而克萊斯勒留下來的管理者們決定制定一個更高的市場份額目標。公司原來的市場份額大約為14%,新目標是,到2005年將市場份額增加至20%。
沒多久,購買市場份額的計劃就耗費了大量資金。有時,克萊斯勒每銷售一輛汽車,就要支付高達3000美元的銷售獎勵。2001年第一季度,克萊斯勒的市場成本在營收中的比重就達到了21%,遠遠高于2000年第一季度的13.3%。克萊斯勒首席執行官哲根?史瑞普發誓不惜代價保住在美國14%的市場份額。那時,克萊斯勒的巨額赤字壓垮了這家世界性的汽車制造商,公司被爆出了巨額虧損。
盛田昭夫的一意孤行
20世紀50年代中期,索尼公司試圖借助其研發的全球首臺晶體管收音機TR-55揚名立萬。索尼知道若要將公司做大做強,就要完全仰仗于這個微型收音機的命運了。
在走到這一步之前,索尼克服了重重困難。日本通產省權勢很大,它的部長們聽說索尼制造收音機的計劃后都嗤之以鼻。索尼要求轉移部分日元到境外向美國無線電公司申請收音機技術許可證,一開始就遭到了通產省的拒絕。當時,晶體管技術本身是很難攻克的,全球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生產足夠多的、有質量保證的晶體管來進行工業化的收音機生產。小型收音機更是聞所未聞。
1955年,索尼創始人之一、后來成為公司首席執行官的盛田昭夫被派往紐約。隨他同行的是一批收音機以及對公司業務的緊迫感。
很快,盛田昭夫就面臨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寶路華手表公司的一家銷售商看到了這種新型收音機,向盛田昭夫發來一份10萬部收音機的訂單。這份訂單的價值大于索尼1955年所有的市場資本。可他們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收音機要打著寶路華的名字出售。商說:“我想你肯定能理解。這里沒人聽說過索尼的名字。”
如果盛田先生接受了這個條件,就永遠都不會有人聽說過索尼了。索尼所有的努力就只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只會使寶路華的牌子越來越響。
還有一個問題是:索尼每個月只能勉強生產10000臺收音機,如果接收了這個訂單,生產成本就會上升,利潤就會下降,甚至降為零。接受訂單意味著索尼需要雇用更多的工人,投入更多的資本用來購買生產設備,供貨成本會增加,生產線改造費用很昂貴,運輸及庫存成本會提高。這樣一來,索尼雖然能夠贏得市場份額,但是可能沒有利潤可言。
盛田先生發電報征詢公司董事會的意見。董事會意見堅定,再三強調要把訂單拿下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頗具爭議,他自作主張地拒絕了這份訂單。“這絕不是盛田先生最后一次違抗董事會的意見。”約翰?內森這樣寫道。內森制作了一部歷史紀錄片,并且用文字詳細介紹了索尼公司的發家史,文字的長度幾乎是一本書。盛田先生要的是有利潤增長,以及如何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品牌,而不是為別人生產加工電子產品。
事實證明,盛田先生的一意孤行是值得的。索尼很快成為收音機行業的領頭羊,隨后又占領了電視機等其他電子產品的市場。今天的索尼電子產品在全球的銷售額達到650億美元,僅比日立的670億美元少一點,位居第二位。單是索尼這個品牌的價值就高達160億美元。盛田先生大膽拒絕寶路華訂單的行為永遠都有借鑒意義。
或將客戶拋在腦后
擴張市場份額意味著要拉攏更多的顧客,或促使已有顧客購買更多的產品。可是為什么有這么多公司將客戶服務拋在了腦后,只是一味地追求市場份額呢?
看看寬帶制解調器市場的情況吧。人們可以利用寬帶調制解調器實現網絡數據的高速傳輸,從此之后再不用為了瀏覽網頁而等得心急如焚了。只要你輕點鼠標,寬帶調制解調器就使得網頁瞬間在屏幕上出現――打開一個新網頁就像換個電視頻道一樣方便快捷。
但是有一個令人棘手的問題――申請使用寬帶調制解調器的用戶越多,網速就會越慢。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網絡運營商忙著注冊用戶,根本沒有時間增加新節點來滿足用戶需求。每個節點上的用戶越多,服務就會越慢。用戶太多的話,寬帶調制解調器就比傳統的、以56K速度緩慢爬行的電話撥號上網速度還要慢。寬帶調制解調器的優勢不能得到發揮,但是網絡公司仍舊忙著招攬顧客,對此無暇顧及。
相信很多顧客都有過與維吉尼亞州的大衛類似的經歷:他和瓊斯交互有限公司簽訂了一份有關寬帶服務的協議,由于網速很快,大衛向朋友們大肆炫耀,并鼓動大家也安裝一個。大衛成了寬帶調制解調器的熱心宣傳者。后來,大衛發現網速越來越慢,尤其是在上網高峰期,網速看起來還沒有他原來用電話撥號上網速度快。于是他又給每個人寫郵件。郵件的內容是什么?“忘了寬帶調制解調器吧,根本就沒用。”
如果有人一提到寬帶,大衛立馬就會講起自己的遭遇。他取消了寬帶服務,說即使網絡公司增加容量,保證相當快的網速,自己也不會再申請使用了。大衛覺得自己被網絡公司愚弄了。
網絡公司失去了一位曾經非常積極的顧客,而且可能永遠失去了;不僅如此,公司還失去了很多潛在顧客,如那些聽了大衛的話也對服務失去信心的大衛的朋友們,以及通過他的朋友們一傳十、十傳百。因為過于看重市場份額所帶來的短期利益,而失去了巨大的潛在商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電話公司在他們的DSL業務上也犯著類似的錯誤。“他們架設了這么多線路,為的是占據市場份額,”研究公司Atlantic-ACM 顧問尼克說,他們需要做的是提供優質服務滿足顧客需要,但他們卻南轅北轍。
【摘 要】 為航運企業戰略發展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實踐路徑,基于航運企業資產專用性經濟特征和航運業生產性服務行業屬性的雙重特性,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理論研究,探索航運企業由專業化到多元化發展的戰略路徑,得出這一路徑背后存在一條從規模經濟到范圍經濟的經濟學路徑的結論,從而為航運企業戰略管理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
【關鍵詞】 航運;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戰略發展;服務鏈;多元化
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是航運企業戰略發展的兩條途徑。結合航運企業自身資產特征和行業屬性,分析航運企業戰略發展過程,可以梳理出一條航運企業在專業化經營形成規模經濟后通過多元化發展追求范圍經濟的經濟學規律,為航運企業戰略發展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實踐路徑。
1 基于資產專用性的一體化趨向
1.1 資產專用性及交易治理結構
(1)資產專用性 資產專用性是指為了某一特定交易而作出的持久投資一旦形成,就很難轉作他用,由此形成“鎖定效應”。資產專用性主要分為地理區位專用性、人力資產專用性、實物資產專用性、特殊資產專用性等,是一體化的主要原因。[1]
(2)交易治理結構 交易治理結構主要有4種。 ①市場治理:不涉及專用性資產的交易,不管交易頻率高低,與市場組織體制相匹配。 ②三邊治理:涉及一定程度的專用性資產,但交易頻率不高的交易,與三邊治理結構相匹配。 ③雙邊治理:涉及專用性資產且交易頻率較高的交易,與雙邊治理結構相匹配。 ④一體化治理:涉及高度專用性資產且交易頻率很高的交易,與一體化治理結構相匹配。
Y產專用性、交易頻率與交易治理結構選擇關系見表1。
1.2 航運企業資產4種專用性
(1)地理區位專用性 主要表現為航區與航線專用性;
(2)人力資產專用性 航運企業船員和陸岸管理人員的專業性以及“邊干邊學”造成的高昂職業轉換成本決定了人力資產專用性;
(3)實物資產專用性 船舶是航運企業最主要的專用性實物資產;
(4)特殊實物資產專用性 主要是指根據客戶需求或碼頭要求而訂造的船舶,這類資產是航運企業專用性最強的實物資產。
1.3 不定期船租約形式與交易治理結構的匹配關系
從船舶專用資產角度看,航運企業通過匹配租約形式與交易治理結構,可發展單一船種或船型,形成高度專業化的船隊規模;也可發展多船種或船型,形成航運企業集團,獲取規模效益(見表2)。
通過不定期船租約形式與交易治理結構的匹配關系不難看出,隨著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和不確定性的增強,交易活動由市場簽約轉向企業簽約,治理結構也由市場治理逐步轉向企業治理。此時,航運企業應通過建立一體化治理結構進入制造業產業鏈,實現多元化發展,但是在實際市場交易中,航運企業卻大多選擇簽訂長期合約或合資組建新航運企業的雙邊或三邊治理結構而非一體化治理結構。
2 航運綜合服務鏈整合
2.1 生產性服務與嵌入性
從生產性服務角度看,受技術差異、資本規模、學習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航運企業只能嵌入制造業提供服務而無法對制造業實施一體化;從制造業角度看,在專業化分工前提下,出于交易成本的考慮,外包服務顯然比一體化更加經濟。
2.2 全球價值鏈帶來的挑戰
全球價值鏈帶來了客戶需求個性化、生產碎片化、服務外包化等變化,向航運服務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在經營理念方面,客戶需求個性化要求航運企業由傳統的以貨源為中心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提供服務;在服務模式方面,制造業的服務外包化要求航運企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非簡單的貨物位移服務;在發展戰略方面,由于制造業服務廣泛外包以及嵌入性的存在,航運企業無法沿著制造業的產業鏈進行上下游一體化整合,只能在對航運供應鏈進行一體化整合的基礎上謀求多元化發展。
2.3 航運供應鏈嵌入價值鏈
全球產業分工與產業升級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要求航運業主動適應生產變化,以航運供應鏈嵌入全球價值鏈。航運供應鏈是由港口企業、航運企業、倉儲企業、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以及相關政府監管部門、銀行、保險等形成的網鏈結構。港口企業、航運企業、倉儲企業、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既是航運供應鏈的節點也是航運供應鏈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嵌入點(不包括政府服務機構),航運供應鏈以節點嵌入模式嵌入全球價值鏈。
從服務需求看,當全球價值鏈上的某一個企業提出生產性服務需求時,嵌入在節點上的服務供應商企業將作出即時響應,信息流在供應鏈內形成反饋,服務集成商帶動供應鏈快速反應,為客戶提供包括貨物流和資金流在內但不限于貨物流和資金流的整體解決方案并最終實現服務。此時為客戶提供的不是某一個供應商的服務,而是全供應鏈的“鏈服務”。這一過程如圖1所示。[3]
2.4 航運供應鏈的規模效應
航運供應鏈的規模效應體現在:(1)使航運企業以貨源為中心的生產性減弱,而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性增強,在新增加的服務環節上增加了附加值和企業利潤,有利于進一步擴大規模優勢;(2)改變了競爭業態,航運企業間由船與船的競爭轉變為鏈與鏈的競爭,加快了航運業內的縱向整合和一體化發展;(3)增強了航運企業的議價能力和市場話語權,為航運業與制造業協同創新、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機遇和空間。
2.5 航運供應鏈的一體化與多元化
居于航運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存在主導與被主導、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占據主導地位的企業即服務集成商控制供應鏈,從而達到延伸企業自身價值鏈的目的。主導與被主導、控制與被控制是通過松散聯合、簽訂長期契約或一體化方式實現的。是實施一體化還是簽訂長期契約,取決于主導企業的規模經濟與節點企業之間交易成本的比較和權衡。
雖然供應鏈主導的航運企業整合仍局限于航運業內,但為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其業務觸角已經向航運業外延伸,開始實施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如航運金融服務、運貿一體化等。
3 航運企業的多元化發展
3.1 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在企業生產活動中,當一種產品的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后,平均成本下降,即存在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是聯合生產2種或2種以上產品的生產成本低于這些產品單獨生產的成本總和。范圍經濟來源于企業的資源剩余,通過開展多項業務可以共享剩余資源,從而節約成本。
3.2 專業化分工與多元化發展
斯密[4]認為:交易產生分工,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產業不斷分化、發展,導致了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化。同樣,在企業內部,隨著勞動分工的細化,企業內部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資本化水平也越來越高,這時企業追求的是規模經濟。斯密定理將專業化發展的原因歸結為市場范圍的擴展,即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但在市場范圍擴展、經濟發展進程中,卻出現了與專業化相反的縱向一體化。科斯對這一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悖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即因為節省了交易費用建立企業或實行縱向一體化也能帶來經濟節約。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受市場規模、技術、交易費用制約,專業化的道路日趨狹窄,出現有規模卻不經濟的狀況,只能謀求多元化發展,追求范圍經濟。多元化是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集團成長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鷴匝瘛Wㄒ禱、多元化是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的手段,由追求規模經濟進而追求范圍經濟則是隱含的經濟學邏輯,企業成長周期理論也印證了這一點。
3.3 多元化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動因
3.3.1 前提條件
航運企業規模化發展產生了可以共享的剩余資源,特別是組織能力和企業家才能等以無形資產形式存在的通用資源,為航運企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3.3.2 動 因
(1)航運企業專用性資產令企業面臨高昂的資產轉換成本的同時,也使企業不得不面對市場下滑產生的高額交易成本且無法實施一體化;實施多元化發展則可以降低企業資產專用性,面對航運市場周期性波動時可以有效分散風險。
(2)從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業的角度看,包含航運業在內的交通倉儲業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影響最大,而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資金和技術投入相對較低以及附加值低的特點,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也就是說航運供應鏈節點嵌入的位置是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航運供應鏈若長期嵌入勞動密集型行業,將面臨被鎖定在價值鏈低端的風險,而尋求多元化發展則是擺脫低端鎖定困局的可行路徑。
3.4 多元化發展的特點
(1)以航運事業為起點,通過專業化發展實現規模經濟和優勢,在此基礎上實施多元化戰略,追求范圍經濟。
(2)以相關多元化為主,充分利用企業剩余資源,借助已有競爭優勢,拓展相關業務領域。由專業化到相關行業多元化,最后進入不相關行業多元化發展,可以保持企業已有市場份額和收益水平,為企業戰略轉型提供中間支撐并減少企業戰略轉型成本。馬士基航運集團的多元化戰略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3)實施多元化是戰略性選擇,而非短期規避風險的手段。在實施多元化戰略的同時,航運企業同步實施國際化、集團化戰略,從而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4 結 語
航運企業依托企業專用性資產選擇低交易成本交易治理結構,通過專業化發展形成規模經濟并趨向于一體化,但受航運業生產性服務屬性及嵌入性的制約,航運企業無法進入制造業產業鏈實施縱向一體化。同時,由于國際分工及全球價值鏈的存在,制造業企業廣泛外包服務,也不可能對航運企業這類生產性服務企業進行縱向一體化。為了適應全球價值鏈給航運業帶來的客戶需求個性化、生產碎片化、服務外包化的變化,航運企業可在內部進行縱向一體化整合,形成航運供應鏈嵌入全球價值鏈,為客戶提供“鏈服務”(即整體解決方案),同時利用企業剩余資源實施相關多元化,形成大型國際化競爭的航運企業集團,進而全面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
航運企業特別是大型航運企業集團剩余資源的存在以及特有的資產專用性和航運業生產性服務屬性,共同決定了航運企業由追求規模經濟到追求范圍經濟的經濟學規律,并最終在戰略上表現為多元化發展。
摘 要:文章以數據包絡分析(DEA-BCC)為基本模型,以福建省散貨碼頭為對象,分析福建省散貨碼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福建省散貨碼頭進行規模經濟性評價,提出提升福建省散貨碼頭發展建議,推動福建省散貨碼頭科學發展。
關鍵詞:福建省;散貨碼頭;規模經濟性;數據包絡分析(DEA-BCC)模型
港口作為物流行業的一個重要節點,貨物通過港口在不同運輸工具間流通過程中拉動經濟發展,近年來各地政府意識到港口對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港口也呈現大型化、專業化、規模化等發展態勢,但隨著福建省越來越多的散貨碼頭的投產,如何在有限的、相互交叉的經濟腹地情況下,獲得較好的投資回報率,就有必要研究福建省散貨碼頭規模經濟性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提高各散貨碼頭的經濟效益。
1 福建省散貨碼頭發展現狀
1.1 散貨碼頭布局持續推進
近年來,福建省政府不斷推進沿海港口布局,使全省港口布局規劃建設工作得到優化。福建省一系列指導性政策的相繼出臺,明確了福建各大港口功能定位,提出重點加強“兩集兩散”港口建設,將福建省港口整合形成福州港、湄洲灣港、廈門港三大港群,明確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為福建省沿海散貨碼頭布局奠定了政策基礎,也進一步明確羅源灣、湄洲灣大宗散貨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
1.2 港航基礎建設不斷加大
近年來,福建省加大對散貨碼頭硬件設施建設投入,升級完善港口、航道基礎設施,推動港口群、產業群、城市群聯動發展,沿海散貨碼頭綜合競爭力逐年提升。截止到十二五規劃末,福建省生產性泊位共480個,萬噸級以上泊位162個,其中可靠泊5萬噸級以上船舶碼頭泊位達到79個,具備停靠30萬噸級散貨船等大型船舶的條件。
1.3 腹地經濟范圍不斷擴大
為有效拓展港口腹地經濟范圍,福建省深入拓展海洋港口經濟,通過鷹廈鐵路、向莆鐵路、橫峰鐵路以及多條高速公路,聯接江西、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實施“借閩出海”戰略,使得福建沿海散貨碼頭的經濟腹地不斷向內陸地區拓展延伸。尤其是向莆鐵路疏港支線貫通后,福建、江西兩省通過多樣的形式嘗試開展海鐵聯運業務,推動閩贛兩省產業對接。
1.4 主要貨物吞吐量穩步增長
煤炭及其制品、鐵礦石是福建省沿海港口散貨中占比最大的貨物,近年來占全省沿海貨物運輸20%左右,基本實現業務的穩步增長。作為福建省主要散業務的煤炭,基本是由羅源灣港、湄洲灣港、廈門港等大型散貨碼頭完成,并以水水中轉為主要業務發展模式,向江浙、長江中下游地區電廠輸送,極大地拓展了福建省沿海港口的輻射能力。
2 福建省散貨碼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散貨碼頭業務集中度不高
受地理位置、地區經濟等因素制約,福建省港口布局仍較為分散,業務集中度不高。福建沿海共分布27個港區,部分港區內僅有1~2個生產泊位,無法體現港口規模化運營。各大港區在散貨業務上存在業務重疊,并且港口散貨的經營效率不強,這些問題對福建省散貨碼頭規模經濟性造成影響,以致散貨業務集中度不高。
2.2 港口資源優勢未發揮
福建省海岸線資源極其豐富,多地具備建設成大港口的天然條件,但福建省沿海分布近500個碼頭,碼頭和泊位比較分散,僅廈門灣內港區、閩江口內港區形成一定規模化經營,其他港區均存在規模化低、專業化低等問題。同時各港區規劃建設相對獨立,不僅使得港口資源無法充分利用,而且沒有足夠的財力加快港口集疏運、拖輪、口岸查驗等設施建設,進而阻礙港口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影響了福建省港口的競爭力。
2.3 集疏運體系建設滯后
近年來,福建省加大對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建設的投入,形成較為便捷的交通體系,但沿海散貨碼頭的集疏運網絡體系還處于相對滯后的階段,特別是港口的鐵路集疏運體系網絡。直達港區的鐵路支線較少,因此鐵路無法發揮強大的集散能力,集疏運體系與港通銜接不暢,這對福建省散貨碼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2.4 經濟腹地范圍體量不足
與周邊省市相比,福建省的經濟總量遠低于廣東、浙江等地,尤其是對港口吞吐量影響較大的工業發展水平,未能給港口提供足夠的運輸支撐。同時,福建散貨碼頭的經濟腹地同廣東、浙江、上海等區域的散貨碼頭的腹地存在重合現象,贛湘鄂等地區都是東南沿海港口必爭之地,競爭激烈。同時沿海散貨碼頭在碼頭建設、作業工藝等方面也基本如出一轍,必然會產生競爭關系。
3 DEA-BCC模型及規模經濟性概述
3.1 DEA-BCC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一種運用數學工具來評價經濟系統生產投入和產出的有效性的非參數方法。它通過考慮多種資源的投入和多種服務的產出來評價系統的效率問題,適用于多投入多產出的系統決策問題的績效評價。數據包絡分析法可以進一步研究產出應該增加多少,投入減少多少的時候決策單元會達到相對有效。數據包絡分析較為常用的有CCR、BCC模型等,本文采用BCC模型,是用來評估部門之間的相對技術有效性的。其模型為:
3.2 港口規模經濟性
規模經濟性是指在一定的市場需求范圍內,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企業的產品與服務的每一單位的平均成本出現持續下降的現象。港口規模經濟性實質是港口生產的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數量關系,即當港口的各類生產要素投入增加的時候,港口的產出(吞吐量、裝卸量等)是否會相應的增加,增加的比例和投入的比例進行比較,來判斷港口是否規模經濟,即生產的規模報酬問題。
港口的規模表現為港口生產規模和建設規模,二者要相互協調才能產生最佳的港口規模效應。如果港口的建設規模太小,港口的生產規模會受限,港口的經濟效益也受限;如果港口的建設規模過大,則易導致產能過剩,港口設施設備利用率不高,資金和資源浪費閑置。因此,要通過對港口的規模經濟性進行評價,認識到現有規模的經濟性是遞增還是遞減,以全新的港口布局和規劃來提升港口的資源利用率和港口的規模報酬,使港口處于最佳的規模經濟運行狀態,達到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4 DEA模型下福建省散貨碼頭規模經濟性評價
4.1 指標選取
文章選取福建省三大散貨碼頭,即福州港、湄洲灣港、廈門港為研究樣本,應用2010~2015年數據。文章在對福建省散貨港口眾多影響因素中,以主成分分析法為基礎,最終選取萬噸以上泊位數、年設計吞吐能力、作業設備數等3個投入指標和營業收入、吞吐量等2個產出指標,如表1所示。
本文運用DEAP2.1軟件對福建省三大散貨港口――福州港、廈門港、湄洲灣港進行DEA視窗分析,以2010~2015年為基礎資料,數據之間進行了年度交叉處理,形成2010~2013年、2011~2014年、2012~2015年三個視窗。
4.2 規模經濟評價結果
從表2可得,福建省三大散貨碼頭的規模經濟的平均值中,廈門港的規模經濟平均值是最大的,福州港是最小的;福州港和湄洲灣港的規模經濟值變化幅度較大,廈門港相對穩定。
從表3可得,從橫向比較來看廈門港在2011年、2013年出現下降,到2014年規模效率值為1;福州港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到2014年規模效率值為1,湄洲灣港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到2014年規模效率值為1。從縱向比較來看廈門港的規模效率值在2010~2013年都是最大的,2014、2015年三大港口都為1。廈門港的規模效率值較為穩定,福州港、湄洲灣港變化幅度較大。
5 推進福建省散貨碼頭發展建議
5.1 科學規劃全省港口布局
福建省港口管理部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對福建省沿海散貨港口進行全新的規劃布局,要實現科學規劃,合理優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福建自貿區的戰略指導下取得科學合理發展。要以“兩集兩散兩液”為戰略發展思路,對福建省沿海散貨碼頭科學規劃,減少小零散的散貨碼頭規劃,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促進福建省內散貨碼頭相互溝通,競爭與合作,在戰略上解決福建省散貨碼頭集約化不高的問題。
5.2 推動臨港產業與港口聯動
在做好港口布局、功能規劃的基礎上,要充分規劃港口產業園區,利用產業聯動政策引進臨港工業。一要在現有建成或在建的大型散碼頭腹地經濟范圍內,充分規劃工業產業園區,讓鋼鐵企業、電廠等大型散貨需求的企業入駐,形成產業聯動;二要充分重視港口、臨港工業、經濟腹地之間的互動關系,促進港口群、臨港產業群和經濟腹地的一體化進程;三要積極對接現有鐵路、公路輸運體系,實現港口與腹地內的工業企業對接,有效提升貨物通過量,形成產業聯動。
5.3 完善散貨碼頭集疏運體系
結合國內外各大港口的“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發展趨勢,實現散貨供應鏈的無縫銜接。要持續有針對性把握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進度,完善配套大型散貨堆場,拓寬疏浚深水航道,滿足國內外船舶大型化和超大型化的運輸需求,加快構建以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為基礎,對接內陸地區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最終構建系統性的港口集疏運體系。同時,通過拓展長江中下游地區市場,積極開展“水水中轉”業務模式,開辟海上疏運體系,不斷優化和開辟散貨沿江航線,提升港口、航線運輸能力。
5.4 整合散貨碼頭岸線資源
整合全省沿海港口岸線資源,并推動成立福建省港口集團,成為福建省散貨碼頭的統一運營商,執行相對統一的運營策略,并作為福建省岸線收儲、港口投融資平臺,對福建省岸線資源進行統一收儲、規劃與管理。組建成立福建省港口集團,可依托福建省最大的公共碼頭服務商――福建交通運輸集團,將其控股的所有港口納入統一運營管理,同時整合集團內部優質資源,構建資本市場融資平臺,再通過多樣化的資產整合方式,兼并、重組、整合省內沿海港口企業。
摘 要:動畫產業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小覷。縱觀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動畫產業發展歷程,我國動畫產業發展既要把握宏觀政策調控,又要注重動畫企業內在產業鏈完整,依靠經濟規律加快動畫產業集群,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內的動畫產業模式,從而促進我國動畫產業又快又好發展。
關鍵詞: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動畫產業;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動畫產業曾經出現過短暫的輝煌,民眾對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國產動畫產品青睞有加。但隨著國外動畫產品的不斷輸入,我國動畫產品市場逐漸步入寒冬。通過深入研究世界范圍內重要的動畫出口國不難看出,各個國家動畫企業的利潤水平大相徑庭,如美國動畫企業利潤率高達20%,日本在10%左右,而我國大多數動畫公司僅僅維持在不虧損的狀態。如何引導我國動畫企業在國外市場沖擊的背景下形成有利的發展模式,還需從動畫產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著手。
一、動畫產業發展中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一)動畫產業發展中的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企業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生產成本逐漸降低,而利潤卻逐漸增加的經濟模式。對動畫產業來說,隨著動畫企業對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員工技能水平的逐漸提高、動畫產品制作時間的持續縮短,生產成本得以降低,企業效率與利潤迅速提升。因此,以迪士尼為代表的國外大型動畫企業由于受上述因素影響,形成了成本可控狀態下的規模經濟,從而實現了較高利潤水平。
(二)動畫產業發展中的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是指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同時生產多種產品的成本遠比單獨生產不同產品的成本低。如迪士尼公司先制作動畫電影,獲得觀眾的好評后,再在動畫影片基礎上批量設計、生產衍生品進行出售,動畫電影本身成為一種廣告投放,這就大大降低了生產與宣傳成本,從而獲得利潤的多元化。
由此可見,得益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作用,大型動畫企業比中小型企業可以獲得較低的制作成本和較高的經濟利益。然而,在國際化分工秩序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中小型動畫企業同樣也能收獲較高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
二、日本動畫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探析
日本動畫產業在國際動漫市場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主要是依靠中小型動畫企業集群發展的產業模式。日本動畫發展得益于手冢治蟲探索出的“手冢模式”。“手冢模式”最初源于阿童木形象的制作。手冢治蟲最初的想法是將阿童木卡通形象商品化,通過向國外出售動畫片版權、動畫制作技術和動畫版本膠片獲取利潤。但手冢治蟲在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公司的制作能力有限,不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動畫任務的制作。于是,他就把制作過程中的部分任務分包給了其他動畫公司來完成。這種最初的想法創造了日本動畫產業的“分工專業化”制作體系,也為當時的電視動畫盈利模式打開了新渠道,對整個日本動畫產業的未來發展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了進一步提高動畫制作能力與效率,手冢治蟲聯合日本眾多中小型動畫企業共同來完成大量商業動畫項目。雖然當時每個動畫企業的規模都不是很大,但聚合起來相當于大企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具備了實質性的規模效應,從而實現制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最終實現規模經濟。另外,日本眾多的動畫小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與其配套的諸多小企業相互合作,這就相當于將一個動畫創意創新成了多種商品,實現了市場擴展下的范圍經濟。“手冢模式”聯合眾多小型制作企業創造了與美國大型動畫企業等同的效果,獲得了廣泛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
三、現階段我國發展動畫產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我國的動畫產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與美日等動畫產業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問題。
(一)各動畫企業之間未形成完善的分工體系
改革開放后,我國動畫企業不斷推出新的動畫產品,但大多是由企業自身來完成的,很少通過服務外包完成。通過對國內多家動畫制作基地的企業調查發現,雖然已經有一部分動畫企業通過外包合作來完成動畫片的制作,但大多只是體現在動畫加工方面。由此可見,我國動畫產業專業化分工體系尚未形成。
(二)動畫企業與上下游企業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
在美國和日本,多方投資共同制作動畫產品的模式比較普遍。比如,在日本開發一款動畫產品,常常會有廣告公司、電視劇制作公司、電視臺、玩具公司甚至大型食品公司等多種企業共同投資開發制作動畫片。更有甚者,日本的銀行、航空公司、工藝品制作公司和鐘表公司這樣的企業都會參與到動畫投資中來。因為有眾多市場主體參與,這樣的合作機制往往能將創意、設計制作甚至商業推廣模式的效能發揮到最佳。然而,國內動畫制作企業大多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承擔制作和推廣,這就導致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進行高質量產品的制作和商業市場推廣開發,這種“獨善其身”的發展模式往往致使大量動畫企業快速倒閉。
(三)專業化動畫人才市場尚未成型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民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這就對動畫產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通過調查顯示,目前的專業勞動力市場并不能滿足動畫制作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眾對動畫專業的認識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是國內專業的動畫制作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造成眾多動畫企業求賢若渴。另外,人才匱乏和專業動畫人才市場不完善造成人才流失的現象很普遍,這都加劇了動畫專業人才市場的快速萎縮。人才的缺乏使得國內難以形成穩定的人才市場,這也是國內動畫產業無法實現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國動畫產業未來發展模式探討
(一)發展大動畫產業基地模式
通過研究日本發展動畫產業的經驗不難看出,其動畫產品的制作主要集中于動畫出版社,且動畫出版社絕大多數使用工作室制度。工作室編輯人員會挖掘一些漫畫作家作為思路主創人員,并將細節制作部分安排給助手。這種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創造出大量作品。從經濟學規模經濟的角度來看,我國完全可以借鑒日本動畫的發展模式,結合美國計算機“硅谷”創造的經濟傳奇,在國內規劃建造出多個動畫產業基地,將動畫制作產業的一系列流程制作公司吸引到動基地里來,形成基地內部的專業化分工機制。這種模式的優點就在于集中專業化人才于一體,既能激發專業人員的創造素能,又能節省不同專業制作公司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規模化制作產業集群,提高動畫制作的產量和質量。從范圍經濟的角度來看,依靠發展大動畫產業基地的方式對于提高動畫創意或者制作企業的經營水平極為有利,也有益于吸引動畫上下游企業向基地靠攏,從而形成廣義范圍的大產業綜合集群。
(二)發展互聯網動畫新模式
21世紀初,網絡的應用和普及刺激了一些新生事物的出現,網絡動畫就是其一。現如今,網絡動畫已經成為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甚至不乏一些作品創造了新的衍生產品,最為成功的要數《滾蛋吧,腫瘤君》。該作品最初由年輕漫畫家把個人經歷以漫畫形式在網上,由于大量網友的推崇致使漫畫爆紅,隨后被眾多的動畫制作商制作成動畫片,甚至被翻拍成了電影,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從該案例可以看出,新時期創作者應該按照新媒體時代動畫產品的特點,依靠點擊率和視頻網站的相互聯合共同創造價值收益。除此之外,在網絡動畫衍生品環節,利用逐漸規范化的文化版權市場,通過動畫產品的品牌形象與其他產品市場達成互利共贏的局面,共同創造和分享價值,達成更廣泛意義上的范圍經濟效益。同時,動畫制作商也要注重與新媒體、自媒體(比如微信)的推廣和結合。
(三)布局適合我國國情的動畫發展模式
文化是發展動畫的營養,國情是發展動畫的土壤。總結過去我國動畫發展的經驗不難看出,發展美國大企業動畫模式不適合我國,發展日本小企業精細化產業鏈模式也不適合我國,也即,通過這兩種模式實現動畫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目標在短期內都難以實現。
我國的動畫企業大多是民營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本不足,技術設備欠缺。動畫市場專業化分工體系也不完善,專業人才資源也不豐沛。因此,根據美日發展動畫產業的經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組建國有大型動畫企業,依靠國家資金和國有資源集聚規模優勢,吸引專業人才進入,并由大型龍頭企業帶動動畫產業體系的快速形成,依靠市場化運作體系并購中小型企業完成動畫產業的規模擴張,在短期內形成較大企業群體。二是借鑒日本動畫產業發展模式,鼓勵組建多個中小型企業,依靠市場的力量自發形成動畫產業專業化分工體系,通過市場分工的模式形成動畫產業集群,最終實現動畫產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綜上所述,動畫產業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湮沒。縱觀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發展經歷和經驗,我國動畫產業發展既要注重宏觀政策調控,又要注重動畫企業內在產業鏈模式發展。要依靠經濟規律,盡快形成動畫制作產業集群,形成產業內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摘 要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其實早在2012年,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就已經選取了部分省份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我們發現只要在“互聯網”之后加上綴稱,這種模式就會發展得相當不錯;因此我們選取“互聯網+農業”為研究方向,針對農業大規模經營的特點,提出農業規模經濟的概念。通過對山東省陽谷縣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實地考察與調研,我們得出初步的數據以證明“互聯網+農業”的確存在規模經濟效益。本文將從政府、農戶、企業等三方面來闡述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實施“互聯網+農業”以來存在的規模經濟效益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規模經濟 財政負擔 銷售管理 生產成本
進行實地調研后,我們發現當地的“互聯網+農業”與其他縣級相比,雖然已經很先進了,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在走訪一些合作社、企業和農戶后,我們發現當地農戶對“互聯網+農業”總體發展規模態勢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其只知道這種模式的農業能讓他們獲得收益、走向富裕的小康生活。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部門經理也帶我們參觀、了解了他們生產的自動化設備和大棚控制系統,讓我們對“互聯網+農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但是,該經理也向我們披露了一些“互聯網+農業”的弊端。于是,我們在參考農業局提供的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關于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實施“互聯網+農業”以來,存在的規模經濟效益方面的問題和解決建議。
第一,政府財政負擔較重。該模式是當地政府以及當地企業共同打造的惠農模式,陽谷縣在山東省聊城市中算是一個中等發達的縣城,縱觀周圍農村,很多農戶都引進了“互聯網+農業”模式。政府作為該模式的支持者和指導者,自然是需要為農戶提供補貼與技術支持。由于農戶大多數是素質較低的勞動力,對模式的理解與掌握還有欠缺,政府投資舉辦培訓會等,無疑是一筆大的花銷。而且,對政府來說,大量的補貼必然會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這就對政府的財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成為影響當地政府農業推廣的因素之一。
第二,企業農業種植、銷售經驗不足。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陽谷縣利用“物聯網”技術和“互聯網+農業”模式的一家先進的農業企業,擁有不少與之合作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通過與當地農戶和供銷社的溝通,我們了解到,在農業種植方面,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依靠與當地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合作,利用合作社提供的充足勞動力,發揮其在種植方面的優勢。但是,就如上面我們所了解到的,勞動力素質較低是制約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該公司中,大量先進的自動化設備為其帶來了極大的財富。但是,在我們實地考察的過程中也了解到,仍然有不少工人不會操作這些先進的機器。在銷售方面,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公司網站進行銷售,它旗下的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在這一方面做得尤為突出。先運辣椒生產合作社是陽谷豐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大規模生產辣椒的合作社,其最近幾年在銷售方面的業績比較穩定。我們對其進行采訪時,經理向我們表示,線上銷售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于經驗不足,合作社一直處在嘗試、摸索階段;其迫切希望能夠進一步開拓市場。
第三,農戶相關農業技能不足以及農產品生產成本仍然過高。在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合作社各有不同的分工,每一個合作社的生產經營項目也都有所不同。企業和合作社中的主要勞動力是當地的農民,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設備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其只能在企業內少量的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設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業生產效率的低下。由于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多采用的是先進的機器設備,加之采用的是智能專家系統和大棚控制系統相結合技術,如果只是小范圍生產農產品,這種模式會給農戶帶來過高的生產成本,最終影響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
盡管“互聯網+農業”規模經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我們對它的預期仍是好的。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解決方案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正與改進:
第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目前“互聯網+農業”在當地的推廣還不夠成熟,許多人來不及思考全局而盲目跟從,造成農戶仍然對“互聯網+農業”的模式不了解。以前,其他地區的淘寶村也出現過此類情況,“互聯網+農業”起初在村級進行推廣時會受到阻礙,但是在看到其帶來的利益后,r夫們紛紛趨之若鶩。此外,素質較低的勞動力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政府出資集訓為農戶帶來很好的發家致富的機會,但是由于現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幾乎都是素質較低的農民,其對先進技術的掌握水平還不夠,既不能充分發揮自動化設備的先進性,也不能熟練地利用專家管理系統、線上電商平臺等,造成了政府投入的浪費,加劇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第二,企業引進先進人才。據了解,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在2013年才引進“互聯網+農業”,其目前仍處于運營初期,缺乏經驗是必然的。在參觀該企業的種植和生產一體化設施后,我們一致認為它完全有能力帶領下面的合作社走上致富之路。陽谷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具有一定的整合附近資源的能力,并且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后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農業生產、銷售體系。我們認為該公司可以在人才、農業生產設備上多下功夫,招攬一些高素質的人才,必要時添置先進農業設備,加之先進的銷售管理來解決這一問題。
第三,農戶開展技術培訓。關于這一方面,企業可以對當地的農民開展一些簡單的培訓,為他們開展生產活動提供便利;另外,可以對合作社中的勞動力進行分工,如哪些農民只負責香菇的生產,哪些農民只負責辣椒的生產,各自負責各自的種植、灌溉及設備的使用,這樣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節省人力、物力。
目前,盡管陽谷豐源公司已經通過合作社將一部分農戶聚集,但總的來說其還是相對分散。由于他們的生產范圍還是不夠大,陽谷豐源公司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對旗下的合作社進行劃片處理。據經陽谷豐源負責人透露,他們正在實施這一計劃,并預計生產成本將會降至最低。
“互聯網+農業”的生命正處于花苞狀態,國務院總理曾經指出,要帶頭將“互聯網+農業”進行到底。當我們在關注“互聯網+農業”的成果的同時,往往也會去觀察它的規模經濟效應;然而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它前進的腳步似乎遇到了阻礙,也是我們上文所提到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因此,陽谷豐源公司只要合理地處理政府、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筆者相信,“互聯網+農業”的明天會更加精彩,它所產生的規模經濟效益也會造福廣大的農業勞動者。
(作者單位為中央民族大學)
摘 要:汽車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我國汽車產業進入了起步階段,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如今我國汽車產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也成為了世界著名的汽車工業大國。然而由于發展時間尚短、工業基礎較差、核心技術落后等原因,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美、日、韓等汽車強國。汽車產業想要取得發展,必須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實現規模經濟效應。然而我國汽車產業目前的規模經濟性并不突出,存在著規模經濟落后、市場集中度低、科技研發能力弱、自主品牌競爭力低等眾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對我國汽車產業實現規模經濟性提出一些具體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汽車產業;規模經濟;發展策略
一、理論依據
規模經濟理論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在一特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規模經濟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內在的,即廠商的平均生產成本隨著其自身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下降;另一種對單個廠商來說是外在的,但與整個行業的規模有關,即外部規模經濟。
從經濟學說的發展歷史角度來看,亞當?斯密作為規模經濟理論的創始人,他在國富論中做出了以下論述:勞動生產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以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為切入點,進一步揭示了生產率提高的原因:分工使得每一個工人的勞動技能和熟練程度都得到了提升,節約了生產過程中由于變換工作步驟而浪費的時間,同時促進了機器的發明和應用,“由于勞動分工的基礎是一定規模的批量生產”,因此,斯密的理論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古典規模經濟理論。真正意義的規模經濟理論起源于美國,它揭示的是大規模生產的內部與外部經濟性,規模經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爾弗雷得?馬歇爾、張伯倫、羅賓遜和貝恩等。
二、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現狀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時至今日,我國的汽車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六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3年至1978年,這是我國汽車工業的起步階段。1953年,我國第一家汽車制造廠――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的誕生,標志著我國汽車工業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質的飛躍。之后,我國的汽車工業由于體制問題等原因,發展十分緩慢,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這一階段我國的汽車產業發展較為落后,產業規模較小,基本不具有規模經濟性。
第二階段,1979年至1993年,這是我國汽車工業的成長階段。1979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制度,經濟體制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國市場對于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推動了我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在這一時期,我國汽車產業的規模迅速壯大,到1992年,我國汽車產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大關,達到106.2萬輛,在世界各汽車生產國中排名第11位。該階段中國汽車產業在取得了顯著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汽車產業投資混亂廠商林立,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廠商生產規模有限,距離國際公認的汽車產業規模經濟產量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階段,1994年至今,這是我國汽車工業調整改革騰飛的階段。1994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的頒布,我國汽車產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外國資本大量進入我國汽車產業,合資模式廣泛開展。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外資本的注入,因此,汽車制造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我國廠商技術仍然處于落后水平。到了2008年,我國汽車產量達到了961.6萬輛,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銷售國。201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2300萬輛,創全球歷史新高,連續6年蟬聯全球第一。這些事實標志著中國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了汽車生產大國。
三、中國汽車產業規模經濟發展存在問題
經過了六十多年的發展,雖然中國汽車產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也實現了從汽車小國到汽車大國的轉變,但是,中國目前還并不是一個汽車強國,我國汽車產業仍然沒有形成良好的規模經濟性。
汽車產業屬技術與資金密集型行業,通常情況下資產專用性較強,因此汽車企業對規模經濟具有很高要求。最近幾年,我國汽車產業不斷引進國外優質資本與關鍵技術,資本投入和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加強,使得汽車企業的產能和勞動率得到顯著提升,汽車產業的規模經濟性也越來越明顯,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汽車產業仍然保持著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的產業格局。
目前,汽車經濟規模的國際公認標準為200萬輛。全國大多數汽車企業生產批量小、專業化水平低、規模小、布局分散、自主開發能力差的問題十分突出,造成的結果是產業集中度低、規模不經濟。根據2014年全國汽車生產企業排名來看,在全國153家整車廠中,年產量200萬輛的僅有5家,在50萬輛至200萬輛的僅有3家,絕大多數年產量在50萬輛以下。由此可見,我國汽車產業的規模是相當的小,距離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策略
1、推行兼并重組,擴大各廠商規模
為了提高我國汽車產業市場集中度,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車企兼并重組戰略,以此來調整我國汽車產業的市場結構,從而提高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具體的方式有收購、兼并、重組、參股等,通過強弱兼并,強強聯合,既可以減少企業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又能形成一批具有高度規模經濟性、競爭實力強大的汽車企業集團。
2、扶持自主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
雖然我國汽車產銷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當前市場中,中國自主品牌的企業占據的市場份額還比較小,而且還存在著下降的趨勢。201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國自主品牌卻沒有一家進入前十。這就意味著,我國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仍然需要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策略。因此,進行技術升級,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成為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國的自主品牌所生產的汽車,在設計、核心技術應用、制造等一系列的環節都還存在很多不足,很多的設計都是借鑒外國廠商的現有資源。因此在消費群體之中的認同度很低,自主品牌給人留下的印象始終是價格便宜但是品質低劣。我國車企需要加大對自主研發的投入,避免一味的抄襲模仿國外廠商,加快技術升級,通過開發新技術來減少成本,提高質量,增強競爭力,從而提高自主品牌在消費群體之中的認同度。
3、抓住發展機遇,探索新能源汽車
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問題,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汽車市場的新寵。新能源汽車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格局尚未形成,我國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應抓住此次機遇,積極同國外廠商開展競爭,大力研發新能源汽車,盡早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通過搶占市場先機來吸引顧客,擴大自身的市場占有率,爭取在這一新興市場中取得領先的行業地位。(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摘 要:自從實現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國家的經濟獲取了顯著的成就。不過從大的方面上來看,規模并不是很大,而且沒有綜合的配給生產要素。文章具體的分析了當前我國企業的規模經濟狀態,并且在這個背景下論述了幾個應對方法。
關鍵詞:企業規模經濟;并購;企業集團;產業組織政策
所謂的企業規模具體的說是生產物資以及員工等要素和產量在企業中的集中性,其展示了企業組織大小。企業的規模逐步的擴張,效益持續升高,此時我們將這類現象叫做是企業的規模經濟。企業之所以擴張規模,首先是為了減少成本以此來獲取利潤。其次是為了強化競爭水平。簡單的講,當規模擴大之后能夠保證企業獲取很多的優勢,進而處在發展的最前端。
1 當前我們國家規模經濟的發展情形分析
通過比對我們國家企業的均規模和世界數據來看,我國的要較之于很多優秀的國家小很多。2003年,我國516家重點企業的營業收入約為4330億美元,僅相當于世界500強前2名的沃爾瑪和通用汽車營業收入的總和。
從單個企業規模來看,將2003年世界500強的前 20名企業的營業收入和中國100強前20名企業的營業收入進行比較,我國排名第一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營業收入僅相當于世界排名第一的沃爾瑪營業收入的18.5%,相當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通用汽車營業收入的24.5%,僅相當于世界排名第二十的大眾汽車營業收入的一半左右。
通過分析世界五百強的數據得知,不論是哪個國家,它的經濟規模始終是和它所占有的大企業的數量呈正比例關系的。最近幾年,由于競爭劇烈,同時經濟氛圍也在無形中改變,我們國家的大企業的經濟水平顯著的提升了。不過通過比對國際數據可知,我們國家的大企業的總數還是相對較少的。在03年的時候我們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六,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與我國經濟總量所處的位置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同時進入五百強的這些企業中,牽扯的多是能源以及貿易等,目前還沒有涉及到制造業的。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得知,我國規模經濟在發展的時候面對著如下的一些不利現象,具體的體現在以下的幾個層面中。第一企業的規模不大而且不集中,此時就導致了企業缺少整合市場的水平,進而使得生產重復,競爭加劇,最終導致資源得不到合理的使用。第二,在經濟效益較為顯著的企業中期規模太小,不能夠通過大規模運作來減少費用,進而不能夠以低價來獲取市場,最終干擾了本身的進步。
2 針對問題提出的應對方法
經由并購方式來擴張企業的規模。并購是當前企業獲取發展的一個關鍵方法,不過在實際的活動中還存在很多的不利點。對于存在的此類問題,企業在并購的時候必須高度的關注如下內容:
國家要高度的扶持并購。國家要結合當前的產業模式的具體狀態以及經濟發展情形等制定合乎發展的產業模式,指導企業并購,鼓舞個別產業發展的同時要抑制另外的一些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結構合理,資源得以有效使用。而且,國家還應該從大的層面上掌控好并購的規模,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因為企業的規模太小而導致的資源浪費現象,同時還不至于因為并購過于嚴重而生成壟斷。除了上面講到的這些之外,國家還應該成立綜合的信息服務體系,為企業的并購工作的開展提供豐富的信息內容。
并購應以水平一體化戰略為主。并購可采取水平一體化、垂直一體化和混合一體化三種戰略。水平一體化是企業在原有生產經營范圍內,通過聯合、兼并同類企業或投資興建新的生產經營企業,形成多工廠企業,以擴大企業規模。垂直一體化是企業在供、產、銷方面實現縱向滲透和擴張。混合一體化是指企業通過一定的方式控制多個產業中的若干生產經營企業,實行跨產業經營。以上三種戰略具有層次性,作為大型企業的發展戰略,水平一體化是垂直一體化的基礎。如今我們國家的企業由于受到地區以及機構的干擾,其一體化的能力不是很高,這就干擾到了企業規模的擴大,所以就沒法形成大規模的企業。在當前的這種狀態下,我們國家的企業在并購的時候要將水平一體化當成是關鍵的發展方法,要強化產品的品質,注重科技研發,確保企業的規模,當企業有了一定的水平之后,才開展垂直模式,當該模式發展好之后,就可以落實混合模式,最終發展為優秀的大型企業。
確保上市企業的并購體系發展得當。經由股票行業開展并購是很多國外國家在并購的時候經常使用的方法。因為受到條件的影響,如今我們國家大量的國企中,上市的只有很少數,所以無法經過換股的措施來發展。當前時期要積極的帶動資本市場進步,以此來解決并購時期遇到的難題。
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對企業集團的合理規模作出科學的決策 企業集團的規模是否合理,要用規模經濟來衡量。第一,要嚴格集團進入制度,針對那些規模不達標的企業要限制它們,對于那些無法有效開展集團化活動的企業要積極的淘汰。第二,要扶持領域之內的領頭企業對于其他的企業控股,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更為強大的企業。
積極發展核心競爭力。當前時期工作的重點是將企業做強大,所以在并購的時候經由聯合,把相關方的優點聚集到一起,因此而生成協同效益,進而帶動資源優化。在市場力量的主導下,集團形成和擴展中的企業聯合應以企業的自愿為前提,以資本聯接為紐帶,以制度創新、機制轉換為基礎,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優勢互補、規模效益為基本目標,注重市場調研和風險分析。
集中資源組建專業型企業集團。很多的具體案例告訴我們,如果企業擁有一個或是多個高技術水平,高市場占有量的產品的話,對于企業的長久進步來講是非常有好處的。通過分析當前我國產業的發展狀態可知,集團要不斷的收縮運作范圍,把沒有關聯的業務去除,凸顯出關鍵的內容,進而得到核心競爭產品,要積極的使用當前的各項資源,確保集團能夠規模化,而且在這個前提下提升品質,發展品牌,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制定政策推動發展規模經濟。在促進企業規模經濟活動中,政府不應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應該是為企業創造必要的政策和法規條件,既要促進企業的形成和發展,又要防止過度集中形成的壟斷,政府的職責應集中在三個方面:
制定政策并建立產業政策保證體系。帶動產業間的有序進步,確保其合理升級,要把政策明細化,著重分析不一樣的階段的產業發展重心,帶動關鍵產業先發展。在所有的關鍵產業里選取個別的集團,聚集實力對其進行政策扶助,政策扶持主要體現在資源分配和利益調整時,通過投資政策、金融政策、國有資產利潤分配政策、財稅政策、外貿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來推動企業規模經濟的發展。
改革政府管制模式。市場化改革要求改革政府調整產業組織的模式,并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步采取“以市場調整為主”的新模式,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實現企業的“并”、“轉”、破產退出,使社會資源源源不斷地向優勢企業集中,從而促進大企業、大集團的不斷形成。可以說,“以市場調整為主”的模式有利于培育和增強我國產業組織國際競爭力。然而,對產業組織進行良好的調整離不開政府的參與和推動。
形成進入壁壘。結合各個產業的生產工藝特征和它們對于規模經濟提出的規定,明確進入到該領域中的要求,如果不能合乎該要求的話就禁止其進入到該行業中。次要求的設置要以最小最優經濟規模(MES)為基石,而且要結合生產工藝以及市場等等的要素來綜合分析。標準的內容應是投入生產要素的規模、產品、品種、生產批量等。經由此舉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那些競爭力較弱的企業進入到行業中,避免了競爭過于嚴峻化。
摘要:本文首先由規模經濟的概念引出運輸規模經濟的相關理論分析,其次針對運輸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最后得出運輸業發展為運輸規模經濟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而運輸規模經濟促進運輸業的發展,兩者有著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關鍵詞:運輸規模經濟 運輸業發展 相互促進
一、運輸規模經濟的理論分析
規模經濟是隨著日益增長的生產能力,促使每單位的生產成本下降,收益率上升的發展。它意味著當固定成本可以分攤到更大的經濟生產時會產生的經濟性。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規模經濟實現產品的規格和標準的統一;通過采購大量原材料,使購買的單位成本下降;有利于精簡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有利于新產品開發;同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運輸規模經濟是指隨著運輸網絡中總產出值的擴大,平均運輸成本不斷下降的現象,即運輸業的規模發展會直接影響運輸成本的高低。對運輸規模經濟的分析我們同樣可以劃分為運輸內在規模經濟與運輸外在規模經濟兩個方面。【1】首先,運輸內在規模經濟主要是指運輸企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的運輸關系,包括企業自身運輸活動形成規模而引起的成本降低行為或是新技術研發形成更強競爭力,又或是企業間形成密集型、集約型、規模化的經營。從多方面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效益,獲得更大運輸規模經濟效益。其次,運輸外部規模經濟是一種從宏觀方面所講的規模經濟,是指由于整個運輸行業規模的擴大,各種運輸方式的不斷融合,運輸市場結構的不斷完善及運輸行業經營環境改善等而產生的運輸企業效益增加或平均成本下降。例如集裝箱運輸就是運輸規模經濟的一個典型體現。它是把需要運輸的貨物集合組裝成一個個集裝單位,以集裝箱作為載體,使其可以運用現代化大型裝卸機械和大型運載車輛進行裝卸、搬運和運輸。這是一種綜合的、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實現“門到門”的運輸方式。而這種規模化的運輸使得在港口、船舶、隧道、公路等的運輸環節中建立標準化的一整套運輸體系。在此規模下,減少了運輸工具中轉時形成的巨大成本,擴大了運輸能力,提高了運輸效益,促進了運輸規模經濟效益的提高。特別是整體技術性的提高,以及政府政策性的支持都會對運輸外部規模經濟效益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運輸業發展初期,運輸方式及運輸工具處于初級階段并且運輸需求比較少,因此運輸規模并未形成。但是隨著運輸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運輸需求增大,運輸項目多樣化,運輸業開始快速發展,運輸規模經濟也就隨之產生。初期的運營方式逐漸無法滿足社會對運輸業的需求,不再適應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規模化運營方式因其成本低、效率高而普遍發展。【2】20世紀90年代中期,集約化、網絡化、規模化經營概念開始推行,這確立了運輸企業開始向規模化發展的道路,形成了規模經營的格局。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運輸企業組織形式也在不斷進步,運輸規模化經營在更大范圍得到了發展,并且更加注重企業的運輸質量、運輸組織、運輸管理等方面,最終實現規模化的發展。
二、運輸業發展現狀分析
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下,運輸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于我國而言,交通運輸業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重要的基礎結構之一,通過專項的客運及貨運的運輸服務,保證各行業、各地區之間的交往和經濟建設發展,并使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環節正常運行。目前,從我國交通運輸結構情況看,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于高質量、高效率的客貨運輸的需求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化,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所占比重上升較快。而從總體情況來看,發展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是運輸業發展的總趨勢。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就是運輸規模化的體現,由不同運輸方式的運輸網絡設備、客貨流量、運載工具和組織管理等四個方面構成的復雜動態系統。建立在五種運輸方式之上,強調運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使運輸資源在各運輸方式之間合理配置,實現旅客的“零距離換乘”以及貨物的“無縫中轉”但是在運輸業的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一系列問題。【1】比如,在運輸規模化經營過程中,經營組織管理水平不高,易導致分散經營的運輸管理模式,很難將各運輸方式緊密結合實現高技術水平的綜合運輸,難以滿足運輸需求。其次,綜合運輸體系完善的過程中,對于各運輸方式的要求比較高,但是現有的運輸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相互配合的關系,且技術方面也同樣有著差距。因此發展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應配合國情政策以及經濟布局,資源分布,人口集聚,社會發展情況,區域發展等對交通運輸的一系列要求考慮。
三、運輸規模經濟與運輸業發展關系
(一)運輸業發展為運輸規模經濟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運輸業的產生與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手工業生產階段、工廠手工業階段和機器生產階段。而進入機器生產階段以來,分為以水運為主的時期,以鐵路為主的時期,以管道、公路、航空運輸發展時期和建立綜合運輸體系時期的以不同運輸方式為主的四個發展階段。【3】由于運輸是商品交換的重要手段,影響資源開發和對外貿易,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運輸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才引起了運輸供給與需求的不斷進步從而形成運輸規模化的改革。也是由于運輸業的發展大道可以形成規模經濟的范圍之下,運輸規模經濟隨之產生。所以運輸業發展為運輸規模經濟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隨著運輸業發展完善,運輸基礎設施特別像是公路、鐵路網體系具有四通八達、高密度的特點,從而為運輸網絡化運營和不斷提高其規模經濟性奠定了基礎。其次運輸在社會需要具有廣泛性,運輸需求彈性較大,運輸企業經營及參與市場競爭的靈活性更高,并且由于運輸市場結構的不斷變化而影響。比如壟斷性運輸市場結構的主要特點有集中度高、經營主體少、服務差別性大,十分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規模化經營的經濟含義是使運輸企業能夠實現運輸資源的合理配置,能夠使場站、路網、運輸工具、勞動力、資金等要素有效優化,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與緊密的社會化協作,組織運作上講求整體效率與效益。【4】使運輸企業做到生產專業化、運作統一化、經營組織化。管理集中化,最終實現規模化的發展。但是在運輸業長久發展中,生產技術水平、行業政策。運輸生產結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運輸規模經濟的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二)運輸規模經濟促進運輸業的發展
運輸規模經濟促進運輸業的發展。運輸業發展過程中,運輸市場中存在許許多多運輸問題,運輸規模經濟是必然的趨勢,通過將規模經濟理論與運輸業實際相結合,指導實踐,有利于優化運輸市場結構。影響運輸規模經濟效應的主要因素是運輸市場結構,規模經濟對一定時期運輸市場結構的形成具有影響作用,運輸規模經濟有利于提高運輸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優化運輸資源配置。【5】運輸市場規模經濟的形成過程,就是運輸成本不斷降低,運輸效益遞增的過程,也是資源向效益更高,協作更緊密的單位和區位集中的過程,從而使運輸資源得到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運輸規模經濟促進運輸組織管理水平的提高。發揮運輸規模經濟就需要改變傳統經營和組織方式,強化運輸組織的網絡化水平,進而推動市場集中度,提高與道路運輸產業發展和運輸企業獲利能力增加的互動效應,發展適應于現代化生產力發展的運輸組織管理形式的創新。運輸規模經濟可以有效的促進運輸急速改革創新,形成多種運輸方式、運輸工具的有效結合,使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提高運輸能力、運輸水平,從根本上改善運輸業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極大促進運輸業的改善與發展。因此運輸規模經濟的形成最根本的是提高了運輸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強運輸生產各環節以及多種運輸方式間的銜接使運輸業向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運輸規模經濟與運輸業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運輸規模經濟的完善必然會給運輸業發展帶來更加新鮮的血液,帶來新的契機。而運輸業發展步伐的不斷前進也會給運輸規模經濟的優質化,高效化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從而形成以科技為先導的智能化、信息化運輸規模體系。
摘 要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電子商務已成為網絡經濟時代的重要競爭手段。本文基于對B2B(Business-to-Business)電子商務模式的探索和分析,指出了B2B電子商務平臺的雙邊市場性質,進而揭示了網絡經濟條件下外部規模經濟的新特點。
關鍵詞 網絡經濟 B2B商業模式 雙邊市場理論 外部規模經濟
一、B2B電子商務模式
B2B電子商務是企業通過內部信息系統平臺和外部網站,將上游供應商的采購業務和下游商的銷售業務有機的聯系起來,也就是指一系列發生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包括產品、服務、資源、固定設備等。在我國的電子商務中,較之面向個人用戶的B2C和C2C模式,面向企業用戶的B2B模式無疑更具市場潛力,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Zootetal.(2000)研究了30家歐洲的電子商務企業后發現:提升效率(如培育品牌信譽降低消費者心理成本、節約消費者購買時間)與保持粘性(即吸引、保留顧客)是電子商務企業價值創造的兩種基本手段。
二、B2B電子商務平臺的雙邊市場性質
Rochet和Tirole對雙邊市場的定義為:“當平臺向需求雙方索取的價格總水平P=PB+PS不變時(PB為用戶B的價格,PS為用戶S的價格),任何用戶方價格的變化都會對平臺的總需求和交易量產生直接的影響,這個平臺市場被稱之為雙邊市場。”
仔細分析B2B平臺的特征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B2B平臺都具有雙邊市場的特征,譬如,每一個B2B平臺都相當于一個服務平臺;這個平臺同時服務于具有兩種不同需求的企業,即平臺的兩邊市場;平臺兩邊的企業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平臺向它們提供產品或服務主要是為他們之間的聯系提供便利等。筆者認為,雙邊市場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得意義在于:社會分工的明細、服務技術的提高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對平臺企業產生的需求。
三、B2B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外部規模經濟
(一)網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
關于外部規模經濟性,馬歇爾闡述了為什么集中在一起的廠商比單個孤立的廠商更有效率的三個主要原因:廠商集中能促進專業化供應商隊伍的形成;廠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勞動力市場共享;廠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識外溢。
網絡經濟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因特網的迅速普及為基本特征。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網絡經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易費用的差異和網絡效應的存在,即網絡經濟的發展降低交易費用和節約交易成本,以費用較低的網絡交易代替費用較高的市場經濟。同時,網絡經濟的到來,改變了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外部環境與條件,使得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方式發生了新變化,呈現出不同于工業經濟時代的新特點。
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由于經濟的知識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發展,使得需求方規模經濟日益凸現。企業通過擴張網絡進行競爭,網絡可以通過與網絡連接起來大幅度地增加價值,從而形成一種需求方的規模經濟。這種規模經濟是一種根本不同于工業經濟時代的,由于產量增加導致成本降低而形成的規模經濟,它產生于網絡技術的外部經濟性。
(二)B2B電子市場的外部規模經濟。
Bailey和Bakos(1997)通過研究認為B2B電子市場具備聚集――使買方有更多了解賣方產品和價格的機會,使賣方有向更多買方展示產品的機會;匹配――使買賣雙方均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伙伴;便利――提供更多的快捷電子服務,如網上商務、網上支付等;信用――通過對交易雙方資質的審查和交易后的監管,防止交易前后的道德危險和逆向選擇等機會主義行為。
電子商務是網絡經濟的主要形式,電子商務縮短了生產廠家與最終用戶之間供應鏈上的距離,同時也改變了傳統市場的結構,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電子商務使企業規模影響競爭力的基礎發生改變,中小企業可與某個大型企業結盟,建立高效的“無縫”供應鏈,形成戰略聯盟,也可利用網絡,組成虛擬企業,從而取得規模經濟效益。從這方面來看,在網絡經濟下企業規模影響將弱化。
四、總結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由于電子商務具有開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等特點,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通過設計以電子商務為基礎的商業模式來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性。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經濟時代的重要競爭手段,正以其所特有的競爭優勢在不斷地改變各行業原有的競爭格局。同時,它的興起為我國企業突破原有的市場邊界限制和進一步提升競爭優勢提供了契機。
(作者: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0級經濟學實驗班本科生)
【摘要】我國國有企業大多是計劃經濟時代建立起來的,商品流通、交換意識較差,體現在企業組織上追求自成體系,搞“大而全”、“小而全”,造成同類產品重復生產,拒不享用社會分工的好處,違背交易費用最低化原則,造成技術進步緩慢,產品更新換代慢,不易形成規模生產,經濟效益低下,削弱了國有企業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關鍵詞】國有企業;規模經濟;規模不經濟;山西新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一、引言
從1986年開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的建立,并在不斷的完善的過程中,由計劃主導的經濟體制正在一步步的退出市場,但是我國的國有企業,作為指令性的生產方式大幅度的減少,企業被逼的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
山西新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原國營第九零八長,是“一五”期間建立的防化器材專業生產廠,擔負著陸海空三軍防化裝備和重點武器系統和生化三防器材的配套任務。公司生產的產品包括軍品和民品。
二、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下生產能力的擴大,使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趨勢,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就是伴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生產批量不斷的擴大,,從而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企業改組改制是指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過程。改組:就是把工廠制改為公司制。可改為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發起設立或募集設立;上市或非上市公司)。
三、國有企業規模不經濟的表現
國有企業規模不經濟表現在很多方面:
首先,大企業不大,一方面表現為所謂的大企業的產量低,如水泥行業,國際上大型水泥廠一般生產規模為日產4000噸熟料,而我國的大型水泥廠的規模卻以日產700噸熟料為主。
第二,根據1993年到1995年清產核資情況,我國國有小企業達24.93萬戶,其數量之多,恐怕世界上任何國家都難以相比。
第三,重復投資,重復建設。這種情況在輕紡行業和制造行業中尤其突出,我國輕紡行業有相當的基礎,改革后又上大項目,現在大多數輕紡產品生產能力是世界第一,不少產品的年產量已超過世界年產量的一半,供過于求,年國內產量僅占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使已建成的生產能力報廢,閑置嚴重,大部分輕紡行業處于虧損和高補貼,高負擔,高庫存的危機狀態。
第四,技術落后,在國有企業中政府承擔著所有者和消費者的角色,對于國有企業來說不存在技術創新的壓力和負擔,所以技術創新的自主性不強,技術普遍處于落后的狀態,所以在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四、國有企業規模不經濟的原因
國有企業的規模不經濟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首先與企業的管理者有關,其次在計劃化經濟的背景下或是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初期政府以及政府的官員對國有企業經濟不規模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第三就是國有企業的自主的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
首先、企業的管理者:對于企業的管理者來說,當企業的規模不斷的擴大的時候,他所能控制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管理者的收入就會越來越多,他在社會中的等級以及各種待遇就會越來越高。
再次、國有企業自主的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造成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的原因很多,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國有企業缺乏外在的壓力,由于政府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所以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資本的支持和設備的更新,參與市場競爭的程度不深,對于技術的創新的要求不強烈。
五、山西新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由規模不經濟到規模經濟的改組改制
改革前的山西新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叫做九零八廠,在1986年到1990年的這段時間內,作為指令性的軍品生產任務逐年大幅度的消減,企業被逼走向市場。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的處于不利的地位。從1991年到1999年,雖然在中央提出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的背景下,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負擔沉重,加入市場競爭不再同一起跑線上,造成新上項目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應,使企業進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六、從規模不經濟到國模經濟再到規模不經濟的循環過程
山西新化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從規模不經濟到規模經濟的轉變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并伴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公司逐步的從由計劃性任務到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形式,也從由于規模過大,技術落后,冗員過多而導致的資源的浪費,規模不經濟,在經過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的引導,企業自身的改組改制而實現企業的重組,從而達到到一個最優的組織結構,而達到規模經濟。
但是山西新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從規模不經濟到規模經濟的轉變是伴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必然趨勢。但是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山西新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很可能在很多因素的影響下從規模經濟逐漸的再次的形成規模不經濟,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本文以山西新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為例,簡單的介紹了公司從1986年到現在的一系列的改革的過程,并在改革的過程中由虧損到盈利的過程,從規模不經濟到規模經濟的過程。但是國有企業的發展就如自然規律般,從規模不經濟到規模經濟,在從規模經濟到規模不經濟這樣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是可以無限的延長的,這就需要一方面的國家的市場經濟的不斷的完善,讓國有企業充分的參與到市場競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