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醫學倫理學論文

醫學倫理學論文

時間:2022-04-08 03:47: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醫學倫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醫學倫理學論文

醫學倫理學論文:循證醫學生命倫理學教學法

1教學的支撐點——從臨床實際剖析循證醫學的倫理內涵

1.1從病人的角度和價值出發

循證醫學從病人的角度和價值出發,客觀地理解病人的內心感受和需求,主動維護病人的醫療選擇權和決定權。這種仁愛之心和同理態度是醫務從業者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醫術進步所必需的精神動力。

1.2體現平等和公正原則

循證醫學的信息交流體現了資源共享的平等和公正原則,有利于縮小現行醫療體制下不同級別的醫院和不同水平從業者的差距。

1.3以試驗數據為依據

循證醫學強調以大規模、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數據為依據,最大程度地減少臨床不確定性,有利于提高醫療質量,實現追求卓越的醫德意愿。

1.4核心是為病人服務

循證醫學的核心是為病人選擇當前最新、最可靠、最合理的診療證據。減少醫療干預的失誤,促進醫療決策科學化,以求達到一種至善的境界。

1.5可使從業者自覺轉變為追求終身教育

循證醫學可使從業者由階段性受教育者自覺轉變為追尋終身教育,發揮出求知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實現職業行為的最優化。“這也是當代醫學道德進步即實現當代醫學的道德本質的一個充分必要條件。”[2]

2教學形式——提高了規格,有利于教學相長

循證醫學從簡單解決醫療問題上升為探討倫理問題,或為了解決倫理問題而爭論如何處理醫療問題。這種輔車相依的復雜現象在臨床隨處可見,也正是臨床實習醫師的困惑之一。多學科交叉尤其是循證依據和倫理依據的綜合評述是現代醫學的特征,也是臨床教學的難點,需要臨床教師有較高專業和醫學哲學的素養,同樣也要求學生迅速脫離單一的書本教育和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嘉言懿行與學生的感悟會產生心靈上的互動,增強彼此的互信和對各自職責的承諾。

3教學內容——擴大了視野,貫通了倫理與醫療之橋

實習醫生需要學會用“用道德價值和原則檢驗此范圍內人的行為”[3]。密切聯系實習場景所處的醫患關系、醫患心理及社會輿論等,但在淡忘或輕視的情況下,即使一如既往進行了入院前醫德醫風教育,大多數實習醫生也不會將所學倫理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將循證醫學與倫理學并重地進行探討,使現實中的價值判斷和因果剖析更加豐富直觀,筆者并不摒棄曾經的教材,相反,是讓實習醫師重溫這些教材的重要概念,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結合臨床現實,在實踐循證醫學中領悟其倫理蘊意,并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

4教學方式——增加了授課的生動性

近年的本科實習醫生基礎知識扎實而聯系實際不足,求知欲和自主意識均較強,面對擇業、考研等競爭,學業上多有偏重,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教學活動會積極參與,對自認為重復性培訓和低水平的講座常采取抵制態度。如何讓他們同時對兩門看起來“無關又無用”課程感興趣,甚至要主動地學習和使用,教師的態度和方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拮取和剖析循證醫學和醫學倫理學的核心內容,并采用邏輯推理對兩者進行鏈接,闡明其不可或缺的臨床作用是本項教學的特征。一個拔新領異、鞭辟入里的講壇才能激發好奇心,滿足求知欲。實踐循證醫學的步驟是提出問題-查詢證據-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筆者也循此方法,即“循證教學”,講課中時常面對醫療措施提出針對性倫理問題,師生共同討論。“教師在醫德教育中的作用就是體現在其問題設計要擊中矛盾的要害,并產生碰撞,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4]對初學者來說,臨床倫理問題常常不能給出標準答案,教師只需把握住原則,重要的是實習醫師在參與討論醫療行為中的倫理問題過程中,完成了醫學倫理意識的培養和醫德素質的提升。

5教學效果——強調實用性

通過教學,一方面使實習醫師在直面病人的早期實踐中即掌握了提出問題,尋找、甄別和應用證據,結合病人的知情同意和自身的知識與經驗,綜合制定循證決策的方法和途徑。另一方面讓實習醫師明確這種醫學模式符合醫學倫理原則,因為它是目前最有利于病人的一種醫療實踐。教學的出發點是循證醫學和醫學倫理學,但目的是通過解決紛雜的臨床問題,激發實習醫生對醫學所含哲理的好奇和興趣,引導他們走出書本,“由封閉走向開放,從孤立走向相互依賴,走向交流與溝通,促進人格、價值取向的轉變”[5],領悟即將從事的行業中無處不在的倫理約束及其實踐方法,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與高尚的道德品質并重的職業價值觀。教學醫院是醫學生步入臨床現實的第一場景,是領悟和實踐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初級階段。美國倫理學家RichardHarsh等[6]認為:對醫學倫理學理論內容的理解只是起點,體驗和實踐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徑。倫理意識和道德品質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應該是強制性的。而是在社會、家庭、學校、單位等環境中,通過長期培養和內心感悟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應該貫穿于教育始終。通過循證醫學教學提高實習醫師的醫德涵養已產生良好的效果,在實習期的醫療實踐中融入倫理實踐是重溫醫學倫理學、完善醫德培養的重要途徑。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學倫理學教學與誠信教育研究

摘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作為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聯系最緊密、影響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學科,醫學倫理學教學是醫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必然要進行誠信教育。就醫學倫理學學科特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教師自身探討醫學生的誠信教育。

關鍵詞:誠信教育;醫學倫理學;思想道德建設

誠信是人類共同崇尚的優秀品德,是社會基本的倫理價值要求。隨著現代社會向前發展,誠信不再只停留在個人修行方面,而是已經上升到制度建設層面。現代社會對各行各業的誠信要求越來越高。對個人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具體對醫生而言,誠信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涉及利益的矛盾沖突增多,誠信缺失現象時見報端,社會公信力下降,輿論環境惡化,甚至影響到了醫療環境,對醫務工作人員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沖擊,也對還在醫學院校學習的醫學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情況,面對目前醫療領域出現的誠信危機問題,必須從“源頭”抓起,也就是需要加強在校醫學生的誠信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和提高醫學生的誠信素質。筆者認為誠信教育是大事,必須全員行動。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應認識到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加強誠信教育,并將誠信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以增強醫學生的職業道德責任感,喚醒醫學德性本質,實現醫學德性實踐。以下將具體討論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誠信教育。

1醫務人員職業誠信的內涵

自古以來,誠信就是醫務人員從醫的一條基本原則,醫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奉行“仁心仁術”,誠心對待患者。在我國古代的很多醫學論著中,都能找到諸多醫家對誠信的強調。晉代楊泉就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隋唐的孫思邈強調“大醫精誠”。在西方,自古希臘開始,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醫者發誓,一視同仁地平等對待患者,竭盡全力救治患者,不傷害患者等,如“不得將危害藥品給予他人、不得利用患者對自己的信任謀私利、保守患者秘密”等,這個影響深遠的經典文獻可以說是醫務人員最早的“誠信宣言”,至今仍被一些醫學院校作為新生入學誓言。在《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解釋:“誠,信也”,“信,誠也”。誠信的本質是“誠實、守信”。對于醫務人員來說,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真誠實在、言行一致。有學者認為,醫務人員職業誠信也叫“醫療誠信”,指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在防病治病、救死扶傷、預防接種、健康教育等醫療活動中要實事求是、誠實無欺、不欺詐隱瞞、不弄虛作假。

2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加強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誠信是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質,醫務人員的誠信教育應從啟蒙階段開始,即從在校學習階段開始。只要醫學生在學習階段能將職業誠信內化于心,形成個體誠信,培養誠信信念,對其今后的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將產生長期約束力。無論醫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程度如何,只有在校期間堅定了誠信信念,堅持實事求是,走上工作崗位后才有可能給予患者應有的真誠和負責,誠實無欺,尊重患者,最終促進自身醫療水平的提高。但是,當前醫務人員失信現象時見報端,對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因此,加強醫學生誠信教育非常有必要。

2.1當前社會的醫療誠信現狀決定必須加強誠信教育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與此同時,個別行業的法律制度與行業規則卻還不夠完善,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刺激了各行業人員的神經,包括醫務人員。有人做過一個相關調查,問:“兩種藥的療效一樣,你開便宜的還是貴的?”很多醫務人員回答:“看患者的經濟情況。”實際上,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無論是專業上還是倫理上,醫生都應遵循醫療最優化原則,爭取最佳療效和最低費用,即“少花錢看好病”。可見利益的驅動對醫療誠信產生了影響。而這些問題對于未來的醫務人員即醫學生來說,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醫學院校除了要探討在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中如何加強誠信教育的問題,還必須研究如何充分發揮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在教學中加強誠信教育,形成誠信意識,提高誠信素質,這也是醫學院校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2.2醫學院校的誠信教育現狀決定必須加強誠信教育

我國醫學院校所開設課程中,基礎醫學課和專業課占主要部分,另外還有一些公共通識課和素質拓展課程,多為人文社會科學類。以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為例,開設了基礎醫學課程、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和公共通識課。醫學生多認為,基礎醫學課程、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對今后的工作和繼續深造學習更為重要,他們對這些課程更感興趣,上課時也更認真。但是,基礎醫學課程、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重在對醫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養,對醫學生的誠信教育有限,甚至有不誠信的帶教教師把不誠信的觀念帶給了學生,導致了不良影響。可以說,專業過硬但品德低劣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如果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危害社會,其消極影響會更大。因此,誠信教育應當開始于醫務人員的啟蒙教育階段和學習階段,當職業道德內化為個體道德,醫務人員才會誠心誠意、盡心盡力對待患者,公眾的利益才會得到保護。

2.3醫學生的誠信現狀決定必須加強誠信教育

當前,我國醫學生在職業誠信方面的認識和實踐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學生關于誠信的認識和理解是正確的,在實際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也能遵守誠信理念。但是,也存在我們不能忽視的一些問題。比如個別醫學生對待實習敷衍了事,編造各種借口逃避實習;個別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草率對待臨床工作,不遵守工作紀律,編造臨床數據,抄襲住院醫生的病史,甚至杜撰、編造病歷。可以想像,這樣僅有專業技能知識沒有誠信的醫學生成為醫生后,對患者乃至整個社會將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須及早對醫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3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加強誠信教育的策略

3.1根據本學科特點,加強誠信教育

醫學倫理學作為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聯系最緊密、影響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學科,旨在增強醫務人員職業道德責任感,喚醒醫學德性本質,實現醫學德性實踐。因此,醫學倫理學教學是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適應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培養高層次、高水平、應用型的卓越醫學人才十分重要[1]。在現實中,醫療決策需要醫務人員除了專業技術還必須具備基本的倫理能力,具備醫學人文素質。醫學人才后天習得的素質可以分為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兩大類。其中人文素質核心和基礎是醫學倫理素質。后天習得的醫學倫理素質,從本質上說,應是在醫德實踐中養成的[2]。但是,到了現代社會,特別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事必躬親、完全依靠自身感悟和體驗的醫德情感養成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求,醫學倫理學成為現代醫學人才提高醫學倫理素質的必修課。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醫學院校開始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醫學院校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1999年,國家將醫學倫理學作為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必考課程之一。同時,醫學倫理學培訓也被列入在崗醫務人員大學后教育的重點內容[3]。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講清楚本學科的背景、意義和要求很有必要,學生會更重視本門課程,誠信教育會更有成效。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和醫學生的特點,運用理論聯系實際、思辨與實證相結合、案例討論、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倫理問題的敏感性以及解決倫理問題的能力,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滲透誠信教育,使誠信真正內化于心。

3.2深化教學內容,加強誠信教育

前文已論及誠信教育的必要性,但目前已出版的醫學倫理學教材均沒有專門章節論述誠信教育,沒有專門針對誠信教育編制的案例或輔導讀本可以提供參考。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各類資源,搜集、挖掘并整理大量有關誠信方面的素材。縱觀古今中外,可以用于誠信教育的素材非常豐富,現歸類3個素材庫。(1)素材庫一:關于誠信的傳統醫德思想。我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孕育了豐富的醫德思想,其中誠信是我國傳統醫德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比如隋唐名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全面論述了醫者行為準則,是我國醫學史上最全面、最系統的醫學道德文獻。孫思邈在其《大醫精誠》篇中提出“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要求醫者應誠心實意對待患者,去除個人私利怨恨等,一視同仁地平等對待患者,竭盡全力救治患者;孫思邈還提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要求醫者不能隱瞞欺詐,應清廉正直;甚至直接要求醫者應誠信診療,精益求精:“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絲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乏這樣的素材,教師要善于挖掘提取其中積極有益的成分。這些材料如同沙中珍寶,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認真備課,積極搜集材料,總會淘到有用的教學資料[4]。(2)素材庫二:關于誠信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史料,教師極易從歷史人物和事件中找到誠信為醫的典范和不講誠信的教訓。而且我國醫學道德傳統悠久,在漫長的醫療活動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還建立和發展了比較完整的醫德規范,對促進醫德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我國,自古以來醫生雖然憑醫業養家糊口,但無不自詡擔負懸壺濟世的使命,許多誠心誠意對待患者的佳話廣為傳頌。比如東漢名醫華佗醫技高超,淡泊名利,一生三次棄官,堅持民間行醫;宋代范仲淹有“不為良相,愿為良醫”之說;北宋時期文學家蘇軾,在疫病流行期間,為照顧無家可歸的病人,創辦“安樂坊”[2]。諸如此類例子很多。從古人的道德思想中發掘誠信教育材料是一條便捷的途徑,也可以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融入醫學教育。(3)素材庫三:有關誠信的現代社會生活案例。我們不僅要關注過去,更要關注當下與未來。當前,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生活如同萬花筒,多姿多彩,真善美中摻雜著假惡丑。各類媒體不時披露出種種醫療行業的丑行,如多開藥多開檢查、學術失范與科研造假、捏造檢查數據等。這些案例可以作為反面教材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結合相關理論講授時恰當地提出,但要注意最后做正面總結引導,以免產生相反效果,傳播了負能量。當然,我們看到更多的是醫務人員誠以待人、大公無私的典型例子,比如“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總能看到白衣天使的身影;在日常的醫療工作中,本校醫學生接觸的臨床帶教教師絕大部分能誠懇認真地對待患者,這些更是我們應該整理的正面案例。正面的案例能夠增強醫學生固守職業道德的信心和決心,而剖析反面案例時,不應只是談及現象,而應重在揭示醫務人員造假產生的嚴重后果,強調醫生面臨的利益沖突及最終的遭遇,并創設情境提問學生,如果面臨同樣的價值判斷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在現實中應如何靈活運用相關理論原則,這樣才能使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情況思考并受到最直接的警示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意識和是非識別能力,讓學生一開始就明確醫務人員守信和守法的重要性,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總之,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加強誠信教育少不了社會生活中真實、具體、生動的案例材料,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理論聯系實際,用案例分析法或角色扮演法啟發學生。

3.3貫穿教學全過程,加強誠信教育

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誠信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誠信教育要與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相融合,在講授基本理論、原則、規范的同時,結合課本內容及專業理論知識,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例如,在緒論這一章中,可以談及中國優秀傳統醫德中如何注重“誠”;講授醫學倫理學的背景時,可以用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談到誠信的重要性;又如,在“醫療活動中的人際關系道德”一章中,可以用具體的案例,請學生討論誠信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性;再如,講授“科研倫理”時,要強調實事求是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倫理要求,是醫務人員必須遵循的倫理底線。尊重事實和服從真理,對于從事醫學科研的工作人員來說非常重要,必須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還可以向學生介紹目前有哪些具體的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的對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在教學大綱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案例特別是學生身邊的例子解析,以彌補課本內容的不足,用生動具體的案例引發學生對醫療誠信的認同,形成誠信意識。教師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在作業、實驗、考試、實習中都以誠信為本,做到作業不抄襲、實驗不編造、考試不作弊、實習不造假。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誠信相關的作業,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小組活動,還可以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等新媒體定期或不定期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及時發現學生思想新動向,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提示,并提供足夠的幫助。此外,建議學工部門建立誠信檔案及評價體系,督促、監督和獎勵學生誠信。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長期不斷線的教育。通過多種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且及時糾正,促使學生樹立誠信理念,養成遵守職業道德的良好習慣[5]。

3.4教師身先示范,加強誠信教育

教師是學生專業學習的引導者,更是誠信教育的引導者。教之誠信,生之榜樣。不誠信的教師,怎能培養出講誠信的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首先自己要做到誠信,并善于運用榜樣的力量教育學生。教師的身教示范作用給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是無限且終生的。因此,教師要謹記教書育人一定要謹言慎行,寬以待人,嚴于律己,誠心實意對待學生,在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上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自己要先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教師要有一顆誠摯的愛國之心,還要敬業樂業,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待人親切友善。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教師的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業務能力、工作作風都要過硬。作為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教師必須做到既言傳又身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要先行。如果教師在言行舉止上都做不到誠信,又談何教育學生誠信?誠信,絕不能只是一句口號,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在醫學倫理學理論課和實踐課中,教師都要注意誠以待人,嚴以律己,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針對醫學生的特點,狠抓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內課外都注意加強誠信教育,這樣誠信教育才不會流于形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達到預期的目標。綜上所述,誠信是金,誠信為本。醫療行業的誠信,應從醫學生開始抓起。我們應根據醫學倫理學學科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教師身先示范進行醫學生誠信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學生在校期間培養了堅定的誠信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日后走出校園,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時,才有可能拒絕誘惑,從他律走向自律,堅持誠信待人,誠信做事,誠信醫療,造福社會,成為“大醫精誠”之人間大醫。

作者:張琴 陶肖云 劉桂芬 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學倫理學中道德想象力培育

1醫學倫理學視域中的道德想象力

一般而言,想象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力則是構建新情境與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力是文學、藝術、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共有范疇,每個學科都有關于想象力范疇的獨特詮釋。哲學家杜威認為,有兩種與心理意象有關的想象力:移情投射和創造性地發掘情境中的種種可能。想象力是根據事物之能是(whatcouldbe)而具體感知所面臨的事物之所是(whatisbeforeus)的能力。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認為:社會學的想象力是一種對個人與社會之間所存在關系的靈敏觀察能力,也就是以外來者的眼光觀察自己的社會,而不是只用我們偏狹受限的經驗和文化偏見來看待。[3]醫學倫理學視域中的想象力,即道德想象力目前還沒有完全進入研究視野。借鑒社會學和杜威實用主義哲學中的想象力的含義,我們可從四個方面把握道德想象力的基本內涵:一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能力,即同情、共情與移情的能力;二是認知與洞察能力;三是走出倫理困境的行為選擇能力;四是反思與評價能力。

2醫學生的道德想象力的具體內涵

2.1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道德主體對某一具體情境的道德內容的敏銳覺察和對行為如何影響利益相關者的意識。即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道德問題”。[1]73醫學倫理學視域中的道德敏感性,主要指在臨床醫學實踐中敏銳識別、領悟與倫理道德相關問題的意識和解釋能力。面對醫療故事、現在進行中的案例或未來事件,它們是否存在醫學道德問題、這些醫德問題涉及到哪些個體或群體以及如何影響自我與他人利益、是非對錯如何去評價?這些問題意識就是醫學生道德敏感性的基本成分。臨床中的醫療方案的選擇,是技術決策與倫理決策的統一。如果沒有道德敏感性,則會掉進唯技術陷阱,最終成為麻木不仁的“道德病人”。“麻木不仁是一種道德的失敗。”道德敏感性是避免道德失敗、從道德意識到道德行為發生的邏輯起點,也是醫學生道德想象力的最起碼的初始構成元素。道德敏感性的重要性,在于意識到“這是一個道德問題”后,開啟了道德想象力的大門:對“這個道德問題”進行識別、道德觀察和詮釋,進而進行道德判斷與評價。道德問題的識別是指在一個特定情境中對其道德層面的價值認知,并把道德想象嵌入行動之中。對道德問題的識別則是道德想象力的應用。道德敏感性可以被看作為一種能發展的能力,它最有可能通過經歷和體驗道德問題情境所習得。[4]因此,隨著醫學生的道德敏感性的發展,道德敏感性將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對道德行為的作用范圍和作用力度都會增加。

2.2視角轉換能力

想象力在道德判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進行倫理決策,選擇正確行為的獨特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核心在于行為主體是否能夠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杜威認為,采取他人的立場刺激我們克服偶爾麻木不仁的狀態,這樣就能洞悉他人的渴望、興趣與憂慮如同洞悉我們自己的。[2]99醫者道德想象力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個人對醫療人際關系的敏銳觀察能力,設身處地地為臨床特定情境中的每個人的處境著想,通過感情投射想象地把自己放在患者及利益相關者處境中,以患者的視角去體驗處境,感知身體、心理和社會需要;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經驗和醫學文化來看待患者。這就是醫者的視角轉換。僅僅基于個人身份立場分析問題,具有本能性和本位性,往往會忽略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利益。視角轉換這種道德想象力使道德主體嘗試為利益相關者著想,洞察各種行為選擇潛在影響和直接影響,從而優化倫理決策。在視角轉換中,“通過想象進入他人的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完成視角轉換,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種種可能性及其后果,并根據可能性看待現實性,以一種新的方式感知處境。

2.3情境認知與超越能力

“道德想象力是一種在特殊環境下發現并評價種種可能性的能力,這些可能性不單單由那一環境所決定,或者不單單受制于其操作性心理模式,或者不單單由一套規則或受規則控制的關系構成”。醫者對臨床醫療實踐有理性的認知,能在具體情境中做出恰當的選擇;進而超越情境,從現狀中脫離出來,想象出可能發生的道德沖突與倫理困境,創造性地設計解決方案;并在兩難困境中繼續探索新的行為選擇可能性,為走出道德困境提供路徑選擇。醫者擴展認知、情境再現與構建處境、發掘出種種可能性、進行道德判斷與道德決策等過程,正是情境超越能力作用的體現,也是道德想象力的價值所在。在這個過程中,想象力擴展了感知,使其超越了直接面對的環境。通過道德想象,可能行為的領域被擴充,解決沖突的策略逐一被實施,情景被重構,他人的故事被編入進我們自己的敘事中,一系列的道德意象具象化鋪展開來———在這種情境認知與超越中,道德想象力引導醫者走出規則叢林的狹隘之地,在更深廣的語境中感知、探究、超越。

2.4道德反思與評價能力

約翰·柯克斯認為,道德想象力有兩種功能,即探究功能和矯正功能。就探究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為前瞻性反思提供了廣度……就道德想象力的矯正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使我們重估過去在評價種種可能性時所犯的錯誤之追溯性估價更具深度。由不確定處境所觸發的、全身心投入到探究中所進行前瞻性反思與追溯性評價,貫通了道德故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擴展的時空中實現道德想象力的功能。在醫學倫理學的日常敘述中,醫學生的道德反思與評價能力主要是指能夠對醫學倫理案例進行重估,評價種種可能選擇時所犯的錯誤和不足,所獲得經驗和教訓,辨認錯誤的主客觀根源;通過想象重新選擇的思想能力。在道德反思與評價過程中,醫者通過與當事人及利益相關者進行思想對話,探討每個人最希望的結果及其原因,想象著自己也是當事人或利益相關者,正在面對該事件,多種可能做法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每種結果都要接受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將會有多種多樣的經驗與體驗。這種試探性的預演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其“影響我們身外的具體事物”之前,對結果進行反思。目的在于避免犯類似的錯誤,并創造性地解決醫學倫理問題,使種種欲求之間行之有效地平衡與滿足。在道德反思與評價中,還要預見各種改變了的條件,不同的選擇可能導致變化了的條件再次變化,直到最終我們的選擇消減了各種沖突要素,達到最優化的均衡。

3基于敘事法的醫學生道德想象力的課堂培育

3.1醫學倫理學課程內容與醫學生道德想象力的關系

醫學倫理學以醫學道德為研究對象,基本內容涵蓋醫學道德的基本理論、規范體系、基本實踐以及新的技術人文境遇下的道德困境及其解決。醫學倫理學的學業目標既有基本知識理解和運用,又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磨礪與鍛造;既有醫學道德意識、意志、行為等方面的擴展和提升,又有醫學道德視角與醫學人文精神的認同和發揚;更有道德敏感性、道德慎思與道德實踐能力的確立和發展。這一切都和道德想象力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醫學生要學習好醫學倫理學,需把握幾個核心關鍵詞:關系、倫理要求、道德行為選擇與評價;并用核心關鍵詞穿針引線,構建醫學倫理學知識系統。其中,道德想象力發揮著創造性的作用,反過來,醫學倫理學課程內容也是培育醫學生道德想象力的根基和沃土。以醫患關系為例,道德想象力是解讀醫患關系的關鍵能力。醫患關系是醫療實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醫學倫理學教材分別從概念、性質、內涵、特征、影響因素、關系模式、倫理規范等方面全面解析醫患關系,使醫學生對醫患關系理論達到一定深度和廣度的認知。醫患關系是醫者和患者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廣義到醫方、患方兩個群體或醫療群體與社會多方面的聯系,是人們對醫療實踐中實存的醫患關系敏銳觀察后而得出的結論,道德想象力蘊含其中。而醫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要處理好醫患關系,一方面需要醫學倫理學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更需要道德想象力的滲透和發揮。在一定程度上,醫者能否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問題,洞悉患者的個性化需求,體驗患者的疾病苦難是醫患有效溝通的關鍵。這種換位思考恰是道德想象力的核心的內涵。

3.2敘事法與道德想象力

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包含培育醫學生的道德敏感性、應對醫學道德問題的能力和內化醫學專業精神,道德想象力必然是其教學目標和學業目標之一。醫學倫理學課程內容特點與教學目標決定其打造醫學生道德想象力的主體課程地位,課堂是主場域,敘事教學法是重要途徑。敘事,即講故事。教師把案例分析法、舉例說明法和情景教學法中的主體素材進行詮釋,這是“初級敘事”;學生改編故事情節進行再詮釋,是二級敘事;以此類推,根據醫學倫理學具體理論、形成性評價中的收集到的學生學習信息以及據此推論出的教學決策,可以有多級敘事。在敘事與再敘事中,道德想象力把學生帶入到故事的時空,在故事中體驗、感悟、想象、反思、探究、表達、重組,形成新的醫學倫理學故事。就如“我們坐在想象中,一手編織一手拆解行為的可能性敘事。我們將自己投射進選擇性的未來,并想象著可能的行動得到貫徹,而且總還來得及撤銷該廢止的結果。”這不僅僅在于醫學生對醫學倫理學基本理論、原則規范、基本實踐和倫理難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生活可能會發生根本的變化。不幻想一門醫學倫理學課程就可以打造出醫學生的道德想象力,但最起碼,可以促醒道德敏感性、覺悟情商中對人際關系的洞察力,種下道德想象力的種子。鍛造醫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從道德想象力開始。

作者:李德玲 盧景國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公共教學部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學遺傳倫理學案例教學

1涉及基因診斷中個人遺傳信息保密和“基因歧視”案例

1.1辯證分析和看待基因技術

早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年,全球600多位頂尖科學家就指出:“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結合,將是后基因組時代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由此,“基因組醫學”在2003年誕生了,也迎來了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的新時代,即以人類基因組為基礎的臨床醫學革命。在這場21世紀的醫學革命中,突破性的進展就是不再單純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個體為中心;不再單純以血檢、尿檢、B超、CT以及磁共振結果等作為臨床診斷指標,而是以染色體形態結構和基因的DNA序列作為診斷依據;不再單純對癥用藥,而是進行基因型處方施治。這將使疾病的診斷可以提前至癥狀前、產前甚至胚胎植入前;疾病的治療可以應用基因藥物甚至基因治療;癥狀的預防或性狀的改善可以利用基因水平的操作實現。因此,基因技術可謂為人類帶來了福音。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雙刃劍”一詞也同樣適用于這場由遺傳學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醫學革命。一方面,從人的生物屬性來說,遺傳學技術的發展可以從本質上了解、明確以及改造人類的性狀或疾病,使人類的生命之花在凝聚人類智慧圣水的沐浴下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另一方面,從人的人文屬性來說,遺傳學技術的發展使臨床醫學成為醫學倫理問題的多發領域。[4]諸如“遺傳篩查”“產前診斷”“設計嬰兒”“基因歧視”等新的詞匯頻頻見諸于新聞媒體和科學媒介。由此產生了一個遺傳學與倫理學的關聯學科—遺傳倫理學(Genethics),即用倫理學方法研究和評估由于遺傳學發展所產生的倫理問題,或規范遺傳服務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行為的學科,也稱基因倫理學。21世紀的高等醫學教育和醫學生,必須直面這把“雙刃劍”的挑戰。

1.2要堅定不移地抱持人類良知與道德底線

人與動物和機器人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人有良知和道德情操,這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最重要、最寶貴“基因”。人類的智慧在不斷推動著技術進步,技術手段已經并將進一步挑戰由人類良知和道德情操形成的倫理規范。在這場業已開始的人“技”博弈中,人類若放棄良知與道德情操而任由技術無控制的發展,人類最終會走向滅亡。這就是為什么這些年來,幾乎全世界有責任心的科學家,都在呼吁每一個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高科技工作者,要時刻堅守自己的人文精神家園的真諦所在。在校大學生必須緊密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培養職業操守,這對醫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強調醫者仁心,大醫者必有大德。可以預見,未來的醫學遺傳技術“能耐”會很大,但醫務工作者決不能憑其從事違背醫德良心的治療與操作。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把純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區別開來,我們支持對醫學遺傳技術的探索與創新,但反對憑借遺傳技術從事有悖人類倫理規范的診療活動,這就如同目前我們并不反對從事正當的槍械研究工作但卻反對違法持槍行為一樣。

1.3要嚴格遵守行業行為規范與相應法律法規

醫學遺傳技術對人類倫理規范造成的沖擊已引起全球關注,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遺傳檢查提出了倫理準則建議,我國不少醫院與科研機構制定了基因診斷的醫德規則。諸如:遺傳篩查和檢查都應遵循自愿的原則,不得強迫別人參加;篩查前應告知受篩群體此項篩查的目的和可能的結果以及可能要做出的選擇;癥狀前和易感性檢查的結果,為了避免可能的歧視,不經本人同意,篩查結果不得泄漏給雇主、保險公司、學校、政府機關或其他研究機構等。[5]未來,隨著遺傳技術的進步和基因診療活動的普及,對醫學遺傳診療活動的約束必然會上升到國家層面,即由國家制定相關法規來規范基因診斷等醫學遺傳診療活動。在校醫學生在學期間就應了解這些準則與規范,及早養成循規蹈矩的良好職業道德與職業習慣。

2基因診斷技術受限致疾病未檢出案例

技術的先進性總是相對的,現代醫學遺傳技術無論怎樣先進,也不可能包治所有相關疾病。就基因診斷來說,它所適應的范圍與條件是有一定限制的,即基因檢測的必要條件是被檢測基因的正常結構已確定;被檢測基因突變已定位。由此,對目前已確定的6000多種單基因病來講,能達到基因診斷條件的單基因病是非常少的。這樣,基因診斷漏診甚或基因操作致病事情就出現了,最典型的案例是“基因病的試管嬰兒出生”:濟南市民趙女士與丈夫于2011年在濟南某醫院做試管嬰兒。2013年初孩子出生后,家人發現孩子的眼球是藍色的,四肢和臉上的部分皮膚像白癜風的白斑一樣,兩條腿長度不一致,脖子歪斜著立不起來。趙女士和家人懷疑是做試管嬰兒時出現了問題,于是到醫院討說法,院方醫務人員稱醫院的試管嬰兒技術沒有問題,新生兒疾病與父母基因有關,醫院的試管嬰兒技術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8000多種并發癥是檢查不出來的,而且在做試管嬰兒之前已經讓父母在風險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了,院方沒有任何責任。雙方協商不成,趙女士將孩子放在會議室的桌子上,讓醫院給個說法,然后與家人離開了醫院。[6]該案例所涉及的內容表面上是試管嬰兒方面的問題,實際上是體外受精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方面的問題。案例在教學過程中引發的爭議是:基因診斷致使一對無法自然生育的夫婦獲得一個基因病患兒,這類基因診斷人道嗎?院方推卸全部責任的做法符合醫德嗎?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這樣來認識這一案例:

2.1應當充分肯定基因診斷助孕技術即試管嬰兒為人類帶來的福音

近些年來,由于全球環境污染加重、大齡婚育者增多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不能正常生育的夫婦日益增多。在一些家庭,盼望一個健康嬰兒的降生成為兩代甚至三代人的最大心愿。是試管嬰兒圓了他們的夢,憑借試管嬰兒技術使無數無法自然妊娠的夫婦或得子或得女,他們終獲為人父母之趣,他們的父母終得弄孫之樂。從維系人類繁衍生存、滿足人生育之天性需求和為一些家庭播撒天倫之樂來說,基因診斷助孕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是最大的人道。至于出現案例中的“基因病的試管嬰兒”,這畢竟是極少數。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因噎廢食,隨著基因診斷技術的日臻完善,基因診斷受限會逐漸減少。

2.2對醫院醫德責任的認定應慎重

醫德責任是指醫院或醫務工作者所應承擔的基于醫療道德要求與醫德醫風規范而規定的職責和任務。承擔醫德責任,雖然并不意味著被直接追究法律與經濟責任,但要受公眾與社會輿論的詬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傳媒高度發達的社會環境里,無論醫院還是醫務工作者都幾乎不能承受因醫德責任缺失而受詬病的形象損失。當然,若是醫院或醫務工作者確應承擔醫德責任,公眾與社會輿論的監督是無可厚非的。問題在于該案例在醫德責任的認定上有困難。從醫德風尚的社會要求上來說,人們希望醫院的任何診療活動都完美無缺。然而,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和診療技術的受限性,再加之其他社會性因素的影響,任何診療活動都有風險,這就是為什么該案例中院方在做試管嬰兒之前就讓患兒父母在風險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的主要緣由。這樣,院方實際上已經在程序上規避了醫德責任。但是,就此來認定院方毫無醫德責任也有失公允。因為院方既然明明知道該項醫療技術有風險就應該千方百計避免風險發生,譬如強化對胎兒的產前診斷,經診斷確診為遺傳病患兒應勸孕婦放棄生育,畢竟一個遺傳病患兒的降生無論對家庭還是社會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當然,究竟院方是否盡到了相關責任,我們不是當事方自然不知詳情。但是,我們通過該案例對在校醫學生進行的醫德責任教育卻是至關重要的。

3冷凍胚胎處置權爭議案例

醫學遺傳輔助生殖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是冷凍胚胎

處置權爭議案例。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Reproduc-tionTechnology,ART)包括人工體內受精(ArtificialIn-semination,AI),體外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IVF)和胚胎移植(即試管嬰兒),代孕母親,甚至無性生殖(克隆人)的技術等等,這一技術無疑可以幫助無數不孕夫婦實現生育的夢想,但卻會引發若干倫理與法律問題。被稱為“中國第一例冷凍胚胎處置權爭議案”的南京死亡夫婦冷凍胚胎爭議案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13年2月20日家住南京的小沈和妻子在做胚胎移植手術的前五天遭遇車禍雙亡。存放于南京鼓樓醫院的4枚冷凍胚胎,成為四位“失獨”老人唯一的寄托。雙方父母為要回冷凍胚胎,將拒絕交出胚胎的醫院告上了法庭。2014年5月,法院一審宣判駁回原告訴請,理由是“唯一能讓胚胎存活的途徑只有代孕,這是我國明令禁止的”。[7]國家衛生部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及醫療人員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8]這一案例同樣在學生中引起爭議,爭議的焦點是:以法律禁止代孕為由而拒絕意外死亡夫婦之父母獲得其子女冷凍胚胎的做法人道嗎?我國禁止代孕的相關法律是否過于苛刻,是否應該隨著人口生育需求與科技進步而做出相應修訂?筆者認為這是對學生進行法制觀念、遺傳倫理和相關遺傳知識教育的極好契機。

3.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法”與“情”的關系

我國關于禁止代孕的相關法律條文,是基于維護生育秩序、避免“基因亂倫”而制定的。它既是我國公民特別是醫務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強制性行為規范,又是法院判定相關案件的準繩。在法律條文沒有變動之前,法院的判定是無可厚非的。至于該判定是否有違人道,屬于另一個范疇的問題。即使有違人道,“情”只能服從于“法”。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嚴肅性,才稱得上法制社會,才能維護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3.2充分肯定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遺傳技術法律發展問題的探討

筆者認為青年學生對包括現行法律在內的社會問題的探討是有民族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的表現,況且這一案例的確折射出我國代孕技術法律規定的粗糙。眾所周知,代孕是指通過體外受精的方式為他人生育子女的行為,它有三種情形:一是精子、卵子均來自于夫妻雙方,僅借用代孕者的子宮;二是精子來自丈夫,卵子由代孕者提供,經體外授精后,由代孕者懷孕生育;三是卵子由妻子提供,經異質人工授精后通過胚胎移植由母親代孕生育。由于后兩種情形會引起難以預料的倫理、法律與會社問題,應于立法禁止無可厚非。特別是第三種情形即由供精者提供精子經人工授精后通過胚胎移植由母親代孕生育的行為,會導致生物學子女聚居大增,這些試管嬰兒雖具有血緣關系但彼此毫不知情,一旦戀愛結婚將引發“亂倫危機”。因此,2001年我國衛生部頒布的《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規定一名供精者最多只能提供精子給五名婦女受孕,避免產生眾多的“同父異母”兄弟姐妹。[9]但是第一種情形即精子、卵子均來自于夫妻雙方,僅借用代孕者的子宮生育的行為應于解禁。理由是這一情形既不違背人倫道德,又不會帶來嚴重社會危害,卻可以圓無數因需求女方完全喪失生育能力夫婦生育子女之夢。因此,在一些發達國家,很多人認為這種情形的代孕是一項善舉。在我國,也應當開始考慮允許此種情形下三方達成協議并履行相關法定手續的代孕行為。因為任何法律規定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完善。我國頒布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的時候,是依據當時人口基數大、出生率高、控制人口數量是基本國策和代孕在國內及其罕見等國情。雖然僅僅過了十多年,但我國經濟社會卻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生育領域則是隨著人們婚育觀的變化,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呈逐年下降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末,中國大陸人口年均增長率由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下降了1.66個千分點。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長率在2013年前曾連續19年負增長,而歷史上我國個別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曾高達30‰左右,現在我國人口增長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伴隨女性不孕發病率逐年上升與醫學遺傳輔助生殖技術的日臻完善,尋求代孕的呼聲不時現于媒體。筆者贊同“由母親代孕生育權是人類維護人口生產不斷延續的一項自然權利”的主張。筆者建議國家有關立法機構通過釋法的方式對代孕以新的具體界定,即施行有區別的代孕管制,以利公民獲得合法代孕權利。

3.3充分肯定醫學生對失獨老人的關注和慈善

筆者為當代醫學生對失獨老人的高度關注和慈善心腸感到由衷高興,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在講解這一案例時,學生們一致呼吁國家修訂相關法律,以使得這兩對喪失子女的老人能夠合法獲得其子女遺留冷凍胚胎,并通過代孕的方式得其孫輩。認為這既不違背人倫道德與社善良風俗,又是對他們的最好慰藉。醫者仁心,大醫至誠,善良心靈與仁愛情懷是優秀醫德的根基,理應為當代醫學生擁有這一優秀根基而高興,更應當為培育這一優秀根基傾注全部心血!

作者:楊利麗 單位:濰坊醫學院遺傳學教研室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學倫理學教育探究

一、“參與式教學設計”概述

“參與式教學設計”相關理論從二十世紀末期開始在西方興起。美國教學設計專家,Bela.H.Banathy,從教學設計本身出發,總結出四代教學設計模式,其中第四代叫做Designingwithin,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參與式教學設計”。“參與式教學設計”倡導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需要學生積極為教學設計出謀劃策,師生間、生生間需要相互交流、相互討論、通力合作,共同為教學設計的成功以及相應效果的達成作出努力,也就是說,“參與式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它需要讓學生主體直接參與到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選用教學方法與教學工具甚至包括構建教學策略等等,這個過程需要師生全身心投入,并且密切配合,最后還要由師生共同參與對整個教學的評價。

二、“參與式教學設計”在醫學倫理學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首先,轉變教師角色定位。從傳統意義上來講,教師的角色是教學設計決策的“權威”、“絕對主體”,而在“參與式教學設計”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則需要教師將自己的角色轉變為“合作者”“協助者”以及更重要的一個角色“引導者”。作為教師,不僅要能夠走進學生心理,更重要的是還能夠尊重、鼓勵學生就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學生分享,成為參與“教學設計”全過程中的一位普通的一員。其次,明確運用“參與式教學設計”在醫學倫理學教育教學中的目的。目前,各醫學院校在設置醫學倫理學課程中,課時基本限定于22—36學時之間,除去個別討論課程外,基本不設實踐學時。課時少和課程內容任務重的矛盾比較大,引入“參與式教學設計”的教學方法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醫學倫理學教育現狀中的課時與授課內容的沖突問題,使醫學生在進行醫學實踐的同時,能夠同時成為倫理學的踐行者,具備高尚的醫德、基本的倫理意識和分析以及解決倫理問題的能力。最后,注意在醫學倫理學教育中將“參與式教學設計”教育與其他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參與式教學設計”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是獨自存在的個體,它可以與其他教育教學活動結合開展,比如說與邱學華教授所倡導的“嘗試教學”相融合,可以和“PBL”臨床教學相融合等等,因此,“參與式教學設計”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成為多種教育教學模式的相互促進相互結合的有效途徑。

三、“參與式教學設計”教育模式的優勢與限制

“參與式教學設計”的研究是時展的需要。二十世紀末期,社會進入了快速發展變化時期,社會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信息時代,這個時代對教育產生很大沖擊,一是知識經濟,一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強調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提倡文化價值多元。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權益的保護,不僅體現在學生得到關心與愛護,更體現在學生的意見也應該獲得應有的尊重,因此,參與式教學設計正是符合了時展需要的新型教學模式。參與式教學設計也是改進現行教學設計方式的需要。“參與式教學設計”能夠滿足深化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目前,學生參與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在我國已經獲得學者們的普遍認同,但新課程改革所提出來的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需要進一步的課程體系改革,“參與式教學設計”意味著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設計方式,改變原有的思想觀念以及傳統做法,甚至還要改革整個教育系統的制度與體系,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在“參與式教學設計”中的影響力不是變小,而是變大。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中作用不斷增強,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影響力的變小。相反,教師的影響力要更大,師生之間的關系要更為緊密。“參與式教學設計”雖然表現為學生參與教學決策,但在與學生對話、協商的過程中明顯增進了師生之間的對話,有利于師生關系的進一步融洽,不僅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更有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不同專業學生以及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團體面前,參與式教學設計開展的模式不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教學設計過程要做出重大的貢獻,教師需要更強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引導能力,并具有廣闊的專業知識,能夠靈活應用。具有傾聽能力、整合能力和辨析能力,能夠及時掌控教學設計,并使之良性循環,掌控事態發展,洞悉問題存在,能夠啟發學生思考,充當良好的咨詢者和建議者。因此,“參與式教學設計”是否成功,核心的內容是教師能否作好引導者的角色。

作者:戈麗薇 單位:遼寧醫學院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學倫理學課程教學

1正確認識《醫學倫理學》的學科性質

《醫學倫理學》是醫學和倫理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也是倫理學在醫療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它為整個醫學提供倫理學的觀點、方法和技術,它是旨在運用倫理學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發展過程中的醫學道德問題,解釋醫學道德現象的學科,是系統培養醫學生醫學倫理素質的重要手段。因此,《醫學倫理學》教育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對《醫學倫理學》教學也并非就是對醫學生進行道德教化的過程[3]。《醫學倫理學》除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更多的是醫學素養教育,因為人文是醫學的一部分,醫德是醫生素養的一部分[1]。

2合理設計《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

通過《醫學倫理學》的教育,不僅要提高醫學生醫德修養,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塑造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素質,加強實際工作中倫理問題的處理能力[2,4]。作者認為通過《醫學倫理學》課程教學,要讓學生知曉在未來工作中涉及的醫學倫理知識,熟悉相關倫理要求,并在知識學習基礎上培養倫理道德情感和道德決策能力,進而最終促進醫學人文品質的形成。因此其總目標可界定為:培養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提升醫學生醫學倫理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具體分目標為:(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學價值觀和初步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培養醫學職業精神,自覺踐行醫學人道主義原則,為人民的健康利益服務;(2)培養醫學生在醫療實踐中對人、生命、醫學事業的道德責任感,能夠敏銳識別和正確處理醫學倫理問題,具有正確進行臨床倫理決策的能力;(3)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妥善處理醫患關系、醫際關系、醫學與社會的關系;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滿足社會人群的健康需求和醫學事業發展的要求。

3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醫學倫理學的這種學科性質和教學目標決定了任課教師應堅持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情感養成三位一體的教學觀,合理、靈活地安排醫學倫理學課程教學內容。

3.1知識學習是基礎教師應把必備的醫學倫理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形成知識積淀。涉及的教學內容如醫學倫理原則、規范和范疇等基本知識;臨床實踐中涉及的醫學倫理學基礎理論及相關的倫理規范要求等[5]。

3.2能力培養是關鍵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對醫學問題進行倫理思考、分析、判斷及臨床倫理決策的能力。涉及的教學內容如醫療人際關系倫理、臨床診療倫理、人體實驗倫理、尸體解剖倫理、器官移植倫理、生育控制倫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倫理、安樂死等[5]。3.3情感養成是核心教師要讓學生牢固樹立醫學人文觀念,具有對人、生命、醫學事業的道德責任感。涉及的教學內容如對國內外杰出醫德風范人物的認識、了解等[5],以情動人,讓學生在獲得感悟的基礎上實現情感的提升。

4圍繞教學理念,多途徑實施醫學倫理學教學

《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理念主要是實現“知行統一”。首先讓學生“知”,理解理論是前提,即了解未來工作中應知悉的醫學倫理知識,熟悉相應倫理要求;然后還要讓學生“行”,實踐理論是目的,即啟發、引導學生參加醫學服務實踐活動,在服務中感知、理解并踐行醫學道德,實現自我教育。最終讓學生對醫學領域中相應需要遵守的倫理要求能夠做到知行統一。為了更好實踐《醫學倫理學》“知行統一”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對基本理論知識的講授闡述之外,還應結合具體臨床真實鮮活的案例分析、醫學倫理方面社會熱點問題的辯論、醫德風范人物的感染影響等多途徑促進醫學倫理學教學,加強學生對醫學倫理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4.1基本理論教學和專題討論相結合

對于一些與臨床貼合非常緊密的章節,可以采用基本理論模塊和案例分析討論模塊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基本理論模塊,以教師講授為主,側重幫助學生們理解醫學倫理基本理論、原則、倫理要求和規范等,從而形成對醫學倫理相關知識的初步認知,為后面的專題討論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做好基本的理論準備。專題模塊由教師精選臨床診療倫理案例,或者針對安樂死、器官移植等醫學倫理的前沿問題,由學生課外自主收集材料,整理思路,充分準備,課上分小組討論或者辯論,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學習興趣。

4.2情景模擬和案例分析相結合

首先由教師精選臨床中真實、典型、難易適中的案例或者社會熱點問題,由學生根據案例進行情景模擬,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加深其對問題的理解和體會[6]。然后學生結合課堂講授的相關知識內容,對角色扮演的案例進行思考、討論和解析,這個過程有助于訓練學生解決實際臨床倫理問題的思維。最后由教師圍繞教學內容,結合知識要點進行歸納、總結和強調。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督促學生觀察現實,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鍛煉同學分析問題能力[7]。如醫患關系倫理、臨床診療倫理等部分可以運用這種方法。

4.3以學生臨床見習為契機,加強教學實踐《醫學倫理學》

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除了課堂內的教學外,還應強化實踐教學,延伸課堂教學效果。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該學期每個月的見習機會,在臨床實踐中去感受道德,踐行道德,從而促進學生所學知識的運用,促進知識的內化[8];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到醫療機構開展相關倫理調查研究,認真發現和記錄臨床中的實際倫理問題,再引導學生用醫學倫理學知識對這些倫理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強化知識運用,訓練倫理思維[9]。

4.4巧妙運用學校現有載體,延伸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帶

領學生參觀本校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內涵的生命科技館和醫學家塑像等,或者觀看醫德風范人物先進事跡的相關視頻,如愛患者勝過愛自己的萬嬰之母林巧稚教授;大醫王忠誠;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把患者當作自己的親人的裘法祖院士;感動中國最美鄉村醫生李春燕。這些視頻教學資源不僅可以適當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更是給每一位醫學生樹立了榜樣,觸發了他們心靈最深處的醫德情感。這些載體是驗證醫學倫理學理論、原則的實驗室,是打動學生心靈的場所,可以有力延伸和強化課堂教學的效果。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1.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施是培養信息化人才能夠應用醫德理論知識來解決醫患問題

在目前我國醫院的管理中,由于對于醫務人員疏于嚴格管理,因此在各種醫患之間產生糾紛的根源都是由于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差,使得醫患之間關系惡化;以及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沒有對患者的自主權加強重視,沒有遵守知情、同意的準則,因此患者對其不理解,也使得醫患之間產生較多的矛盾;有些醫務工作者沒有責任心,在對患者進行身體檢查時,疏于認真,對問題的處理上不及時、不恰當,也由此引發醫療事故的產生;更有甚者為追求巨大的經濟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費,患者由于不滿而產生的糾紛。

2.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進行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提升醫院醫療整體質量的保障

醫院工作進行的主題的醫療,醫療決定著醫院能否良好發展和生存的基礎。而“仁”與“術”決是整個醫院醫療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則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對醫學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核心。醫務人員醫德水平決定其能否更好發揮設備、技術作用的基礎。若因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而屬于醫德的建設,會使醫院整個醫療水平下降,對醫院的長期、健康、良好、穩定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進行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提升醫院醫療整體質量的保障。

3.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現狀

3.1醫院對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忽視。醫學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價值觀體現在醫療工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由此可見,信息化人才在從事醫學工作時必須擁有醫學倫理學知識。而我國現代醫學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醫學模式也在不斷的改變,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醫院必須對醫學倫理學培養的重要性有正確的認識。

3.2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忽視。由于,很多醫務人員對于醫學倫理學知識不夠重視,認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并不能夠有效發揮其重要性。

3.3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的落后。信息基礎知識與技能是對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最基礎要求,對心理學、倫理學、社會等人文化知識都是教育的范疇。但是現今在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依舊很落后,不能夠與社會現實接軌,嚴重影響著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實施。

4.在息化人才培養中醫學倫理學教育良好開展的策略

4.1醫學倫理學教育準則的建立。加強吸收世界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先進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醫學倫理學教育準則。

4.2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的加強。醫學院校不僅要重視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制定合理科學的課程標準[2]。以問題、案例為核心,開展互動式、小組討論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觀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學會及時運用醫學倫理學知識來約束自身行為。

4.3良好人文環境的建設。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培養是培養良好人文環境的基礎。人文環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結合下所創建的。在醫學倫理學的教育中,人文素質必須要加強重視,可利用直觀教育、樹立先進典型、大力宣傳h等方式,用實際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員,樹立起醫院良好的醫療形象,加大醫院的影響力度,為醫院創設道德和技術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強醫院信息化人才團隊的設立。

4.4醫學倫理學教育多樣化的開展。醫學倫理學教育不僅要求其在內容上具有實際性、針對性,在規范標準上更要有層次。結合信息人員文化程度、崗位職責、自身身體和思想情況的不同,來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針、教育內容和標準,確保醫學倫理學在教育中,具有針對性以及廣泛性。

4.5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管理和培訓。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管理中不僅要重視和加強倫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對倫理學教育管理進行加強,利用多鐘形式進行培訓。不定時的更新學習信息資源,增進交流和學習。

5.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醫學信息的發展依托于現代社會信息的發展,醫院在人才的培養上,不僅要全面更要與實際信息社會發展狀況相結合,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性強,又有創新思維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文娟 付智勇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師循證醫學倫理學論文

1減少臨床不確定性

臨床不確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包括病情變化、藥物反應、個體差異、性別差異等.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在收集醫學數據的過程中,可最大程度地消除對不確定性個人觀測的偏見,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進一步擴大了樣本量和觀察精度,獲取的證據更多地減少了不確定性.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如果從業者因不了解那些為特定疾病已做出的最新研究結論而出現失誤,病人病情不僅不可能改善,甚至加重.這不僅是決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倫理問題,你必須有“不了解”的原因或失誤的理由,所謂“個人經驗”或“專業水平”均不足以成為原因.在不確定性下,倫理要求并不是萬無一失,但必須將病情變化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并在最佳證據支持下進行決策[9].

2實現最優化

醫學行為的最優化包括決策的最優化和決策者自身素質的最優化.循證醫學以科學研究的最佳結果為證據,以實現臨床診療決策最優化為其目的,這等同于追求卓越的道德需求.實踐循證醫學可在有限的時間內,使臨床醫生迅速掌握當前專業研究最新進展,及時發現和糾正診療中存在的問題.循證醫學為提高醫務人員的整體水平,最大限度地使每個醫療單位、每位醫生都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達到一個共同的水準創造了條件,這也是當代醫學道德進步即實現當代醫學道德本質的一個充分必要條件[10].開展循證醫學可使臨床醫生發揮出求知的積極性,由獲取知識轉變為探究知識和創造知識,由階段性受教育者自覺轉變為追尋終身教育,提高和維系其專業素質,實現職業行為的最優化.

3生命倫理學觀念下的循證醫學教育

3.1教學目的

在生命倫理學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實習期間的循證醫學教育,使帶教者和實習醫師進一步明確臨床實踐與生命倫理學的關系,專業素質與道德觀念的關系,現代醫學的辯證思維方法等.促使醫學生在開始面對現實病例之初,就能對專業知識及技能的運用進行循證分析和倫理思考,并讓這種分析和思考逐漸形成思維定式,內化為醫德素質,為日后在工作中合理應用醫療資源,善待病人,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贏得社會信任打好基礎.

3.2教學方法

3.2.1師資培訓在既往循證醫學教學的基礎上,首先組織教師重點學習“尊重(自主)、不傷害、行善和公正”這四條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因為基本原則是構建醫學道德規范的最根本、最一般的道德根據,被視作評估醫療行為的基本倫理規則.圍繞著這四條原則詮釋開展循證醫學和循證醫學教學的意義,力求刪繁就簡地讓帶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參悟循證醫學的倫理含義.3.2.2崗前講座在實習醫師進入臨床的崗前教育中加入“循證醫學及其倫理觀”等專題講座,使其在入科之初就植入“循證實習”的理念.3.2.3聯系實際以課堂為基礎的循證醫學教學對增進技能幾乎沒有作用[8].崗前講座只限于基本概念的復習或強化,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由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反復操作.通常采用PBL或病床邊隨機教學模式,由帶教老師或實習醫師提出問題,首先闡明問題的性質、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和合理的方法,即倫理需求,使學生感到與以往的教學方式不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共同分析問題后,尋找解決問題的信息資料,并按證據的等級給予篩選評價,然后結合臨床問題制定診療方案.3.2.4網絡查詢查詢信息的第一步是在老師指導下,登陸院內局域網的西文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康健)或中文醫學期刊檢索系統(清華同方).兩套檢索系統均為集文獻檢索、知識評價、全文揭示等多種服務為一體的醫學文獻知識情報服務平臺,且內設循證醫學專版.如欲擴大搜尋范圍,則通過Internet網鏈接Cocbrane圖書館、Medline數據庫、EmGbase數據庫或其他循證醫學網站.同一條檢索主題詞常能獲取多個結果,教會學生識別和選擇是保障信息質量關鍵.

3.3教學效果

為了解實習醫師對倫理學和循證醫學的認知現狀和教學效果,我們曾針對性做了調查,158份學生答卷結果見表1.在我院實習的本科實習醫師來自青島大學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濰坊醫學院和泰山醫學院等,普遍綜合素質好,醫學專業基礎知識堅實,英語水平較高,接受能力強,對所學知識有清晰的辨別能力.從調查表和課后交流可知,他們對這種內容和形式的教學感到新奇而充滿興趣,給予較高的評價.在意見欄中絕大多數學生表示,將兩門內容生澀的課結合起來,形式新穎且易懂實用,受啟發,有意義.個別學生畢業工作后還表示,該課是實習期間最好的課.教師的主要反映為“應從實驗性教學上升為普及性教學,可提升教學醫院的水平”,但也提出“因無大綱要求,隨意性較大,對教師要求較高。

3.4教學調整

近年來面對擇業、考研等競爭,實習醫師自主意識均較強,學業上多有偏重,對自認為重復性培訓和低水平的講座常采取抵制態度.如何讓他們對看起來“與專業無關”的課程感興趣,教師的態度和方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將循證醫學和醫學倫理學的核心內容進行邏輯鏈接,并闡明其不可或缺的臨床作用是本項教學的特征.一個拔新領異的講壇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其求知欲.多學科交叉尤其是醫療和倫理并重是現代醫學的特征,也是臨床教學的難點,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水平.教學中多采用對醫療措施提出針對性循證依據和倫理問題共同討論,力求使實習醫師在互動中不斷地感悟,逐漸養成循證思維的習慣.也需要經常性檢查和督促實習醫師的循證實踐,必要時作為實習考核內容之一,在一定的壓力下強化其職業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4討論

醫學倫理學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衡量現代醫療決策的指導方針”,監督和制約著醫療行為[2].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一貫堅持的標準是———豐富的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以及高尚的品德.用倫理學的觀念對實習醫師進行循證醫學教學是一種嘗試,從形式上它提高了循證醫學教學規格,從內容上豐富了授課意義,從方法上增加了授課的吸引力.對于剛入臨床的實習醫師,將生命倫理學與循證醫學教育結合起來,有助于理解兩者在醫療行為中的作用和價值.通過教學,使實習醫師在直面病人的早期實踐中即掌握了提出問題,尋找、甄別和應用證據,制定循證決策的方法和途徑的能力.本研究試圖克服傳統的醫療與人文各念其經的教學缺陷,在灌輸循證思維的同時,讓醫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自主、不傷害、公正、慈善”等生命倫理學觀念,使其認識到開展循證醫學的雙重意義———在完成醫療行為最優化的同時實現道德升華,為將來履行職業行為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楊魯民 李培杰 薛龍 胡波 單位: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青島市市立醫院

醫學倫理學論文:多元化醫學倫理學論文

1《醫學倫理學》課程實施多元化考評的必要性

1.1目前考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

從考核目的上看,很多醫學院校僅僅把考試成績作為考核醫學生能否評優獲獎、順利畢業并獲取學位的一個依據;很多任課教師只是把考試作為該課程學習完畢的一種應有形式,對其他方面并不關心。對于學生來說,雖然知道醫師資格證考試涉及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但很多人缺乏長遠考慮,僅僅關心目前的學習狀態。從考核內容上看,大多數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考核內容局限于教材,和醫學專業課程一樣,進行期末統一考試。考試題目由主客觀兩部分組成,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忽視對學生實際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考查,沒有體現醫學倫理學的學科特點。從考核方式上看,長期以來,《醫學倫理學》課程多采用筆試,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難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價值觀等進行衡量。《醫學倫理學》課程意在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因此,必須與時俱進,適應人文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改革《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考評模式,才能彰顯課程本身的價值和作用。

1.2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優勢所在

考試對教育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也是評價和改進教學,使之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途徑;是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的重要手段;是檢測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由于傳統考試方式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大學生即使掌握知識不充分,但通過臨陣磨槍,仍能拿高分,這樣培養的學生并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單一的書面測驗和考試等考評形式已經不能適應《醫學倫理學》課程的發展要求,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內容進行“多元化考評”勢在必行。國外教育界經過多年教學研究,發現“多元化考評”相比于傳統考核方式,更具有突出的優勢。“多元化考評”強調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其目的是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教學改進的信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多元化考評”首先是一個以“教育多元化與考生能力多樣化”為導向的多元化,具有在縱向和橫向上“多層性”的屬性。多元化的教育,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協調性發展,并能促進教學改革。

2高校醫學倫理學課程多元化考評體系的建立

2.1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是一次總結性的測驗,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和運用能力的檢驗,期末成績所占比重最大,但不能像以往那樣占據絕大多數。筆者認為所占比值30%即可,在醫學倫理學課程期末應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采用主客觀相結合的題型,而且編寫題目應結合醫師執業資格考試,讓學生在學完這門課就知道重難點所在,同時為以后職業資格考試做準備。

2.2課堂表現

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夠判斷出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態度,主要通過出勤率、課堂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上課的認真程度來衡量。上課表現,往往能夠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習習慣,上課表現的比重20%較為適宜。筆者認為教師每節課應在花名冊上標注學生上課的情況,對上課表現好的學生進行加分,對曠課、睡覺、聊天、玩耍的同學進行扣分,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上課的一些不良習慣,使學生能很好的進行自我約束,同時也是對表現好的學生的肯定,也是教育公正的一個體現,更是反映這門課宗旨的一項較好措施。

2.3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是一種過程性的評價,其所占比重建議在20%。眾所周知,高校教師承擔課程多,人數較大,平時給學生留作業比較少,所以平時成績首先包括作業。醫學倫理學課程每學期應該至少給學生留一次作業,給學生一些話題,讓他們寫小論文,這樣可以鍛煉他們思考和寫作的能力,并督促他們了解醫學倫理的前沿成果。此外在平時的課堂中,還可以讓學生們參與到教學當中,分角色表演或者組織辯論等,這個分數也是平時成績的一種。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放一些視頻或呈現一些案例,讓他們參與討論,給他們的表現打分,調動他們學習思考的興趣。

2.4實踐成績

為了提高醫學倫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把所學更好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實踐成績要占到學生最終成績的20%,根據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和實踐報告的情況來確定。實踐教學的實施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讓學生走向社會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醫學熱點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并且進行成果展示。鼓勵學生走到社會上,對自己感興趣的社會問題進行調研可以更好地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同時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且也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把實踐教學制度化,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倫理道德水平。

2.5職業道德測評

醫學倫理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則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發展過程中的醫學道德問題和醫學道德現象,它是運用倫理學的理論、方法研究醫學領域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問題的一門學問。其目的是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激勵他們在學校刻苦學習,以后為病人全心全意的服務。因此,該課程的考核中應該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測評,測評比重10%比較合適。其主要做法是,教師編寫職業道德測評問卷,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進行評分。同時選取典型案例或社會熱點醫療事件,由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班級各小組間互相評分,最后教師結合兩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3對保證多元化考評體系取得實效的思考

3.1更新理念,確立多元化評價的考核模式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唯分數論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為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生,學校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醫學人文課程,積極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放手讓教師不斷的探索更適應醫學生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其次,高校教師在做學術研究的同時,也要重視教學研究的探索,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支撐教學,多了解國外的和國內其他學校的教學信息,對一些好方法要借鑒,要敢于打破常規,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了。最后,醫學生在重視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醫學人文知識,真正做一個高素質的人才。

3.2完善教學內容,進行專題化教學

所謂專題式教學法,是指由任課教師在遵守課程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把整個教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個部分視為一個獨立的專題來備課和授課的教學方法。對于專題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務于教學計劃,又要立足于學科要點,并適度關注學科前沿問題和時事熱點;任何一個專題,都將講述一個或者幾個學科重點問題,其自成體系、獨立成篇。專題化教學在很多學校都在開展,但方式也有差異,其效果比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好。不同學校選用的醫學倫理學教材有差異,但整體來看內容差別不大。現在很多教師的教學內容依然是課本理論知識,難免枯燥單調。教師應多了解一些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和社會熱點問題及現實案例,通過整合,開展專題化教學。同時在教學內容中加入比較研究的方法,即相關內容看看國外的做法,豐富教學內容,也使得理論知識不會那么枯燥,深入思考后對學生的作用也會更大。

3.3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方式被稱之為填鴨式教學,目前,這種教學方式仍然存在。很多醫學生都反映,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好多科目枯燥沒興趣。因此,筆者認為醫學倫理學課程應該引入“問題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尤其是“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的主導思想就是讓學生由教學客體成為教學主體,從而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實現教學目標。在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巧妙設問、引發思考;引入案例、引導討論;創設情景、激發思維;事例喻示、循循善誘等方式進行啟發式教學。

作者:俞水香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人文社科部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學院校實驗動物倫理學之思考

1實驗動物倫理的意義

在醫學界中,實驗動物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實驗動物的倫理意義也越來越突出。醫學院校。實驗動物有著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如生化實驗要用的血漿、免疫血清,機能學實驗中需要的蟾蜍、小鼠、大鼠、家兔等各種動物等,以及科學研究中所需的實驗動物。正是這些實驗動物使眾多醫學生更好的學習醫學知識,鍛煉臨床技能,并且研究出更多科研成果。但是,動物實驗使用的合理性并不說明人們可以輕視動物倫理,相反,動物倫理具有社會、科學、社會多方面價值。動物倫理是全社會應該關注的話題,更是醫學院校要著重關心的事情。只有動物倫理的合理實施才能使醫學生的學習更加嚴謹,使科研結果更加可信,更加客觀真實。社會領域。近些年來,人類健康研究中的重大研究成果,有近一半是通過實驗動物模型研究得出。另外,在藥品研制、毒性分析等方面,實驗動物的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只有利用實驗動物充分證明藥物對人體安全可靠,才能得到有關部門的生產許可。

2動物實驗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

根據我國《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實驗動物質量管理辦法》的基本原則,醫學院校在進行動物實驗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2.1實驗動物的準備

實驗動物須有嚴格證明,表明其品種,經過檢疫。才能引入實驗中。動物實驗設計時要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reduce)、再利用原則(reuse)、再循環原則(recycle)盡量減少使用動物數量并且減輕實驗動物痛苦,并且不進行沒有必要的動物實驗,任何動物實驗都要有正當的理由和目的。善待實驗動物,不隨意使動物痛苦,盡量減少刺激強度和縮短實驗時間。

2.2實驗過程中的處理

實驗過程中除特殊情況應給予動物鎮靜、麻醉劑以減輕和消除動物的痛苦,對于可能引起動物痛苦和危害的實驗操作,應小心進行,不得粗暴,凡需對動物進行禁食和禁水試驗的研究,只能在短時間內進行,不得危害動物的健康,對清醒的動物應進行一定的安撫,以減輕它們的恐懼和不良反應。

2.3實驗結束后處理

實驗外科手術中應積極落實實驗動物的急救措施,對術后或需淘汰的實驗動物在實驗結束后盡快實施安樂死等措施使其擺脫痛苦。

3醫學院校實驗動物倫理存在的問題

實驗動物在醫學院校的教學、研究過程中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為人類醫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目前醫學院校中存在著各個方面的問題,尚不能完全的遵循動物實驗倫理的全部原則,主要表現于以下方面:

3.1實驗動物生產、防(免)疫方面存在的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驗動物管理條例》規定:第九條:實驗動物的飼育室、實驗室應設在不同區域,并進行嚴格隔離。實驗動物飼育室、實驗室要有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第十條:實驗動物的保種、飼育應采用國內或國外認可的品種、品系,并持有效的合格證書。第十六條:對引入的實驗動物,必須進行隔離檢疫。第二十條:供用的實驗動物應當具備下列完整的資料:①品種、品系及亞系的確切名稱;②遺傳背景或其來源;③微生物檢測狀況;④合格證書;⑤飼育單位負責人簽名。無上述資料的實驗動物不得應用。然而,現階段醫學院校中由于各方面的不足,尚不能遵從或完全遵從《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的規定,如目前部分實驗動物引入時資料不完整,隔離檢疫措施不完善等各個方面都存在漏洞。

3.2動物實驗操作過程中的問題

目前本科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實驗動物,存在著一系列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動物實驗缺乏嚴謹性,不少學生在實驗課上沒有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就開始進行實驗操作,導致實驗過程拖沓實驗結果不滿意,缺乏了科學性與嚴謹性。②實驗過程中對實驗動物缺乏人文精神,只是將實驗動物作為一個工具,而沒有從內心重視實驗動物。③實驗操作錯誤及不熟練,增加了實驗動物的痛苦,目前本科實驗中常用麻醉藥品“氨基甲酸乙酯(烏拉坦)”麻醉時間一般為2h,科研階段常用麻醉藥品“水合氯醛”麻醉時間為4h,但不少實驗因過程錯誤或不熟練,耽誤了實驗時間,甚至在麻醉過后增加了實驗動物的痛苦。④對于實驗中可以再次利用的動物在實驗后未進行有效的操作,如常用的單純耳緣靜脈取血后并未進行有效的止血和抗感染,消毒等處理措施。⑤實驗后不能再次利用的實驗動物在實驗后未進行及時處理,如技能學實驗中不少動物需打開腹腔進行操作,但實驗結束后不少同學并未進行及時的操作,如處死,縫合等操作。

4針對目前存在問題所采取的措施

針對目前醫學院校中實驗動物方面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查閱文獻,了解國外相關醫學院校以及國內動物倫理學開展較好醫學院校的相關經驗,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使實驗動物的倫理問題得到改善。

4.1學校方面

環境及飼養。實驗動物配套設施應健全,飼養籠,墊料,飼料質量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飼料應做到科學、營養、健康;飲用水應新鮮充足,保證實驗動物生存環境的溫、濕度維持在相對正常的標準,飼養籠需定時清理消毒,墊料需及時更換,不同種類動物分開飼養,定期對動物進行觀察,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捉拿動物方法得當,輕柔,盡量避免引起實驗動物焦躁、恐慌、不安和受傷。人員培訓。實驗動物飼養人員和實驗課教師需要進行實驗動物倫理問題的培訓,因為飼養人員是實驗動物飼養、管理、實驗后處理的主要負責者,實驗課教師對實驗動物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將反映在學生對實驗動物的態度上,所以,學校對飼養人員和實驗課老師應該嚴格把關,認真考核,樹立起愛護實驗動物,維護實驗動物倫理的理念。課程安排。現在多數醫學院校都已經開設醫學倫理學的相關課程,但實驗動物倫理的部分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所以醫學院校應該在相關課程或者動物實驗開始之前安排幾個學時的實驗動物倫理部分的相關課程,同時,學校也可以設置幾次有關“3R原則”的實驗,這樣可以考察學生對于“3R原則“是否真正掌握,對相關案例的分析能力,又可以樹立起愛護實驗動物,維護實驗動物倫理的理念。另外,可以開設有關實驗動物倫理方面的選修課,讓感興趣的學生了解更多這方面的知識。各個醫學院校還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借鑒先進經驗,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實驗動物倫理問題的教育,可以制作實驗動物倫理為主題的展板,進行一系列的宣傳活動,進行專家講座、征文活動等宣傳實驗動物倫理問題;另外可以借鑒第二軍醫大學的經驗,建立實驗動物墓園,建立實驗動物紀念碑等方式使實驗動物倫理得到更好的維護。

4.2學生方面

理論學習。學生在進行動物實驗操作前應該先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理論知識一方面包括實驗原理,實驗規范操作,實驗預期結果,可能出現的狀況等,另一方面要學習實驗動物倫理方面的內容。實驗過程。實驗過程中學生要熟練抓取、注射、取樣、測量等操作技巧,對動物身體的強制性限制減少到最小。在對實驗動物進行大范圍手術時,必須進行麻醉,并且確定麻醉深度符合條件后才可進行手術。進行手術時要準確快速,盡量減少實驗動物的痛苦,在有效麻醉時間過去后,若手術還未結束,應酌情補安全劑量麻藥以減少實驗動物痛苦。實驗結束。實驗結束后實驗動物若可以存活或需再次實驗,需及時進行必要的包扎、縫合、止痛、消毒、抗感染操作。已做過實驗的實驗動物需單獨飼養。若實驗動物不能存活,需根據情況及時處死,避免進行活體解剖或者粗暴方式處死實驗動物。處死實驗動物時,不宜有其他實驗動物在場。關注實驗動物倫理問題,開展實驗動物倫理建設,是醫學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醫學研究的基礎和支撐條件的實驗動物以及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的各種實驗及科研是醫學院校教學和科研的保證。因此,只有考慮并滿足實驗動物倫理,使動物實驗這一科學實驗研究手段不斷補充和完善,才能推動醫學院校教學和科研不斷進步。

作者:莊文欣 劉宗昱 付文玉 王曉曉 馬璐璐 單位:濰坊醫學院 醫學研究實驗中心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學胚胎學省級重點實驗室 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學倫理學教學誤區及準則

為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提高醫學生分析、解決醫療實踐中倫理問題的能力,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有利于醫學生掌握和運用醫學倫理學原則及未來的醫療實踐.針對目前在案例教學法中出現的種種誤區,筆者以講授“知情同意”原則為例,探討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 關于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 basedteaching),它起源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選取一些來自于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透過這種獨特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案例教學實施之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并廣泛地推廣于 MBA、MPA、市場營銷學、企業管理學等課程的教學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德國等相繼把案例教學法運用到生命倫理學的教學中,我國也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嘗試醫學倫理學案例教學法.醫學倫理學的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和討論現代醫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所面臨的倫理難題和臨床倫理案例,并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理解和把握案例中的道德規范和倫理精神,啟發和培養學生整體倫理理念和職業道德素質的一種教學法.[1]醫學倫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倫理學,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課程中的引入,對于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具有創新性和高素質醫學專業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案例教學法的誤區分析

案例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由于很多教師對醫學倫理學案例教學法的內涵、特點及組織過程了解不夠透徹,致使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運用存在許多誤區.

2.1案例教學法等同于舉例教學.雖然案例教學法與舉例教學都貫徹了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將具體生動的事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但兩者具有本質區別,不能將案例教學法等同于舉例教學.第一,從教學過程來看,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在整個教學中處于中心地位,教師和學生圍繞案例展開討論,分析和解決案例所提出的問題;而課堂中的舉例在一般教學活動中僅處于次要地位,它只是為說明或論證某個理論或問題;第二,從教學目的來看,案例教學是教師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出發,選取具體的經典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能力;而舉例教學是教師在講授某個知識點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利用相關事例進行分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手段.第三,從教學效果來看,案例教學法是師生的雙向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而舉例主要是教師單方的教學行為,教學效果不如案例教學法顯著.

2.2 完全否認傳統教學的案例教學法. 基于案例教學的優點,有人提出把案例教學法作為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全部形式,而取代傳統的理論教學.筆者認為,較之于傳統的理論教學,案例教學法固然有許多優勢,但案例教學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學生在討論案例時所需要具備的理論知識背景不能全部靠學生自學,而應該由理論課去完成,即使在最為推崇案例教學的北美國家,他們也把案例教學和理論講授相結合,而不是顧此失彼.其次,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對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識的傳授.學生在分析案例時,往往忽視了案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只關注案例的具體情節及問題的解決之道,這顯然偏離了教師的授課目的.最后,由于學生對案例所涉及的信息得不到全面的了解,容易使學生在討論案例時形成一些片面的或不正確的概括化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對案例所涉及到的相關信息做出及時的“補充”.[2]因此,在醫學倫理學的教學中,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理論教學為案例教學提供了分析的基礎和依據,而案例教學則有助于加深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只有充分發揮兩者的各自優勢,才能更有利于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改革.

2.3將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等同于傳統教學中的角色.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角色.教師從以前的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變成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信息的提供者和學生討論的評判者,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分析案例,討論問題,做出判斷,變被動為主動,學生是案例教學的主體.在醫學倫理學的案例教學中,教師課前需要認真備課,廣泛搜集材料、精心編寫案例、用心設計討論;課上既要詳細講解、演示案例材料,又要不斷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還要監督案例分析、討論的情況;課后要及時總結歸納.正因為如此,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醫學倫理學教師既要具有駕馭案例教學的能力,又要能夠控制案例教學的進程和案例討論的氣氛,對學生獨到的見解或創新思維,教師應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

2.4認為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醫學倫理學中的案例,從現實問題出發,給定特殊情景,讓學生自己在這種設定的特殊情境中學會根據已有的理論知識背景,積極思考,從案例中發現問題并分析案例中所提出的問題. 這種教學方法因所選案例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但醫學倫理學中的案例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提倡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學習知識、掌握規律、增強能力、提高素質,一味地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那就本末倒置了.

2.5認為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是主觀隨意的. 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案例的選擇不是主觀隨意的.課前精心選擇合適的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它直接決定著案例教學的實施效果.因此,對精心挑選的每一個案例,教師首先要明確:①所選案例與授課內容有什么聯系;②案例是為了說明什么問題,與案例相關的知識背景有哪些?③有可能涉及到哪些醫學倫理學知識;④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出什么問題,該如何解答?[3]經過教師的反復論證和推敲,才能在課堂上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使案例討論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學中所選案例未必都是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事例,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自己編制案例.另外,在臨床實踐教學中,教師結合鮮活的病例進行教學是最好的案例教學形式,但對教師的要求會更高.

3 案例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以講授 “知情同意 ”原則為例

案例教學法遵循三個步驟:課前精心選取案例,課中分析討論案例,課后及時總結案例.筆者以講授“知情同意”原則為例,談一談案例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3.1 案例的選取. 知情同意原則是臨床上處理醫患關系的基本倫理準則之一.在講授“知情同意”原則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知情同意原則的宗旨問題;二是關于知情同意人權限問題.因此,筆者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選取案例介紹如下:2007 年 11 月 21 日晚,在北京市朝陽醫院京西分院,患者李麗云的“丈夫”肖志軍拒絕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實施剖腹產手術,醫院在家屬拒絕簽字同意的情況下沒有實施手術,患者最終呼吸、循環衰竭,心跳停止,搶救無效死亡.提問:當患者在性命攸關時刻,患者或家屬不同意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時,醫院及醫務人員應該做何選擇?

3.2案例的分析討論.教師提出案例和與案例相關背景,并引導學生討論. 學生們對此案例分析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部分學生提出醫院出于人道主義關懷,應該堅持搶救;也有部分學生堅持醫務人員在家屬“知情不同意”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放棄.教師提醒學生對案例作全面的分析,找出支持所持觀點的事實依據和倫理依據,并做出一個醫務人員應有的選擇.學生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相互辯論后,最終形成了比較一致的意見.知情同意原則的本意應該是使病患免受輕率而不負責任的醫療傷害,而不是醫療機構的免責聲明.一般情況下患者或其家屬有權拒絕治療,但這種拒絕必須是患者或家屬在理智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而且法律允許、醫生講明利害關系.此案例中無論醫院怎樣勸導,肖志軍仍然不肯在“手術知情同意書”簽字,醫生還一味地機械地強調知情同意嗎?顯然這樣做,從法律上講是合法的,但是從社會倫理道德上講是缺乏道義的.在這種情況下,醫生以不傷害和有利原則作為最根本的臨床倫理原則,才能化解患者生命健康權與知情同意權之間的沖突.在病人的生命健康權與知情同意權發生沖突時,如何正確對待家屬的權利呢?家屬拒絕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患者就會面臨死亡,家屬的權利是否過大,應不應該得到制衡?醫院對患者有一個最科學的判斷,患者顯然由于存在個體差異無法統一認識最科學的選擇,那就應該有一個程序來確保這個最科學的治療方案. 如果醫療機構做了這樣的事,就不應該讓他們承受法律后果.在上述案例中,醫院只有施行“家長干涉權”,即通過治療組討論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報上級部門批準,由治療組成員聯名簽字同意為患者實施特殊治療,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在我國的法律法規中還沒有明確規定如何正確對待緊急情況下患者或家屬的知情不同意,而現行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 33 條規定:“無法取得患者意見又無家屬或關系人在場,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況時,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員的批準后實施.”該條例對遇到其他特殊情況沒有做出解釋,建議衛生部門和法律部門聯合出臺對《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 33 條中其他特殊情況的解釋,明確規定醫生可以進行特殊治療的具體情況,使得醫院在特殊緊急情況下能夠打消顧慮救人而又不至陷入醫療糾紛之中.

3.3 案例的總結. 知情同意原則是尊重病人自主權的集中體現,它能夠使病人和醫護人員建立起一種平等的關系,有助于醫院最佳醫療方案的實施,從而最終有利于病患和醫護雙方的利益.在案例討論過程中,醫學倫理學教師對知情同意的含義、要素及倫理意義等做詳細的說明.患者應該是自主的,是能夠在充分知情后作出不同意治療的選擇,但這種自主性不是絕對的,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醫務人員應該正確對待患者的自主選擇,正確處理醫生和患者自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醫學倫理學論文:護理醫學倫理學實踐教學探討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醫療活動中的醫學道德產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科學,以醫務工作者道德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將各種醫學現象以及道德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是醫學與倫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獨立的學科。開設此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醫學生具備道德素質和責任感,成為一名合格的醫護人員。

1問卷調查和分析

醫學倫理學教學在某學院起步較晚。根據課程安排,某學院于今年在2009級三年制護理專業第二學期才開設此課程。此課程為專業選修課,共計16課時,由人文學科教師承擔教學任務。為了提高醫學倫理學教學質量,了解學生對此門課程的認知狀況,該院擔任授課教師參考山東濰坊醫學院程樂森等學者《關于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問卷調查及分析》[2]一文的調查問卷內容,結合實際情況,設計了該院護理專業醫學倫理學學習情況問卷調查表,對2009級護理專業10個班,助產專業1個班進行問卷調查。本次問卷共發放540份,回收有效問卷534份,有效率為98.88%。結果顯示,我院高職護生對此門課程的了解非常有限,同時也表達了對此門課程的興趣,他們希望通過此門課程了解醫學倫理學的內容以及本門課程對專業學習和醫德修養的影響。在調查中,對于“你是否了解這門課程”,92.32%的學生選擇“不了解”;對于“你是從什么渠道了解的這門課程”,92.32%的學生選擇“教師”,1.87%的學生選擇“其他醫學院校的學生”,3.37%的學生選擇“醫務人員”,2.44%的學生選擇“其他”;對于“你準備如何對待這門課程”,46.77%的學生選擇“感到重要,準備認真學”,23.50%的學生選擇“為了考試不得不學”,22.12%的學生選擇“不了解,學學再說”,選擇“其他”的占7.61%;對于“你預計通過這門課程學習會有怎樣的效果”,19.35%的學生選擇“醫德修養水平會有明顯的提高”,29.49%的學生選擇“醫德修養水平會較大的提高”,41.94%的學生選擇“醫德修養水平會有一定的提高”,9.22%的學生選擇“其他”。這表明高職護生對醫學倫理學的學習期望值較高。對于“你預計學這門課程對專業學習有何影響”,有59.91%的學生選擇“會促進專業學習”,14.75%的學生選擇“會影響專業學習”,17.51%的學生選“說不清”,7.83%的學生選擇“其他”。這說明,部分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學習目的還不太明確。這就需根據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認知情況,有針對性地為此門課程安排教學實踐,發揮醫學倫理學課程的作用,以便讓學生懂得開設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他們未來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

2醫學倫理學教學探索與實踐

2.1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根據高職護生的知識水平及特點,制定明確的醫學倫理學教學目標,即培養高職醫護生良好的醫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把握、處理醫學倫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能力。

2.2選擇實用的教學內容

選用由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醫學倫理學》作為教材。教材共17章,但學校安排的課時較少。這就要求教師要整合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我們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對章節進行了有效的整編,適當增加、刪減內容(見表1)。其他章節的內容如生育控制的倫理道德、衛生管理倫理、醫學科研倫理等以作業形式讓學生自修。

2.3選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在醫學倫理學教學探索中,教師們采用了案例分析法、課堂討論和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導入典型案例,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由學生在討論案例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由教師根據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及解決情況作進一步糾正、補充和總結。在問卷調查中,有85.02%的學生樂于接受案例教學法,85.94%的同學喜歡和同學協作完成討論任務。通過師生互動、雙向交流,能培養高職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同時也鍛煉了其辨識和倫理決策能力。

2.4選擇有效的教學手段

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使多媒體更有效地服務于醫學倫理學教學。教師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廣泛收集教學資源和信息,并對這些資源和信息進行反復研究、對比、過濾、整合,制作適合高職高專教學要求的教學課件,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有效地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這樣不僅拓寬了教師的教學空間,還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還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3.1明確醫學倫理學的學科性質

目前,高職醫學倫理學教學處于邊緣狀態,有的院校將其定位為傳統的思想品德課,也有的將其設為醫學專業基礎課。有許多學者更傾向于后者。如曹永福認為“醫學倫理學是將人文融入醫學的成熟學科”。[3]姜維茂、程樂森認為“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任務、內容和特點決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職業道德教育課,也不同于其他醫學基礎教育課,而是一門既與醫學科學聯系密切,又獨具特色的人文醫學課程”。[4]在此次調查中,關于“你認為這門課程對醫學生的成長有何作用”時,64.75%的學生認為“作用重要,不可缺少”,15.67%的認為“作用不大,可有可無”,11.52%的認為“不學醫學倫理學,將來照樣可以當名好醫生”,選擇“其他”的有8.06%。這說明,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認識到醫學倫理學對醫學生成長的作用。筆者認為,為了引起高職醫學生的重視,應將此門課程作為醫學基礎教育課開設,并貫穿于臨床階段和實習階段。無論是三年制還是五年制的醫學類專業都應開設此門課程,適當增加學時數,并作為考試科目,從而增加醫德教育的系統性、主動性和針對性。

3.2改革教學評價體系

在問卷關于“醫德書籍閱讀的情況”調查中,有15.44%的學生“經常閱讀”,57.14%的學生“很少閱讀”,27.42%的學生“從未閱讀”。這說明高職學生學習自覺性差。為激發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興趣,根據高職生的學習特點,我們積極探索教學評價方式,采用以促進學生的自覺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為目的的新型考核方式。同時關注過程性評價,技能與學習態度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平時成績占60%(考勤、課堂回答問題和作業,作業主要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中外醫德讀物);見習期間的小論文(主題為醫學倫理學社會熱點問題)成績占20%;期末閉卷考試(主要考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把握以及運用能力)占20%。這種教學評價體系,不僅使學生認識自己,促進學生發展,而且使教師通過反饋的信息,了解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效果,從而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3.3建立“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醫學倫理學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交叉的邊緣學科,是原則規范要求和實踐指導相結合的課程,其特點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倫理、哲學等人文社科知識,而且還要具有一定醫學知識。而目前從事醫學倫理學教師絕大多數都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出身,理論素養豐富,醫學知識缺乏,這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在調查中,對于“你認為這門課程誰來講比較好”,67.97%的學生選擇“醫學倫理學教師和臨床醫師相結合”。因此,學院應注重和加強對醫學倫理學教師的培養力度。一方面,利用本院醫學專業教學資源,鼓勵人文學科背景的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去學醫學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醫學專業出身的教師進修。如參加有關醫學倫理學培訓班、研討會、開展與兄弟院校的課題合作等方式,使既有醫學知識又有倫理知識的“雙師”素質型教師,成為醫學倫理學教學戰線上的中堅力量。

3.4建立完善的醫學倫理學課程體系

培養高職醫學生良好的醫德品質不是僅僅依靠醫學倫理學課程就能實現的。它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有關方面、有關部門和單位以及有關學科齊抓共管,共同配合。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首要根據高職生不同專業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特點,整體規劃,分階段、有步驟地開展醫學倫理學教育。即在醫學教育的普通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臨床課、見習和實習、畢業后終身教育的各個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醫學倫理教育。這樣既充分體現階段性,又注重其連續性;既突出各自特色,又講究相互聯系,但要協調好與相應階段的醫學課程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關系。[5]其次,邀請本地著名的醫學專家開展各項專題報告、講座,進一步補充課堂教學內容。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利用黑板報、櫥窗、學報等宣傳古今中外醫學家的醫德名言,介紹當代先進醫務人員的醫德事跡,表彰高尚的醫德修養事跡,抨擊違背醫德的不良風氣,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開展醫德醫風征文比賽等,在全院形成良好的學習和教學氛圍。要逐步形成以課程為基礎,以高水平的講座為補充,以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為輔助,以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的具有高職特色的醫學倫理學教學體系。

醫學倫理學論文:通識教育下的醫學倫理學教育新理念

《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2015年第0期

[摘要]結合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目的、通識教育對醫學生的社會文化價值理念的塑造以及國內醫學倫理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基于通識教育先行的醫學倫理教育新理念,并根據醫學生的特點提出了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初步規劃設想,即以人文科學的通識教育為主,使其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從而在面對醫學倫理問題時,能夠從自然、社會和個人價值取向的綜合判斷中做出合理的選擇。

[關鍵詞]醫學倫理教育;通識教育;人文素養

隨著新的醫療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新的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和日趨成熟,使我們所處的時代、社會和生命個體都面臨著新的醫學倫理挑戰[1]。對醫學生進行醫學倫理教育,成為解決不斷涌現的醫學倫理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傳統的醫學教育長期以醫學專業課程教育為主,只注重醫學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人文素養和價值理性的教育。此外,醫學倫理教育在醫學院校中未受重視,地位邊緣化,這體現在院校課程設置偏少、教育形式不合理、師資力量匱乏、社會實踐活動少[2],從而使醫學生的倫理教育流于形式,導致醫學生在面對新倫理問題時無法做出正確的醫學行為。針對這些潛在的問題,筆者通過對我國當前醫學倫理學教育存在的問題、醫學倫理學教育目的的闡述和分析,提出了基于通識教育先行的醫學倫理教育新理念,以期使醫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從而在面對醫學倫理問題時,能夠從自然、社會和個人價值取向的綜合判斷中做出合理的選擇。

1國內當前醫學倫理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1醫學生面臨的醫學倫理困境

對于剛剛步入大學殿堂的醫學生,研究顯示,其價值目標趨于功利化、醫學技術至上、人文素養欠缺[3],這些使得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醫學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導致醫學生對生命倫理問題的理解過于簡單,對復雜的醫患關系的處理不僅缺乏人文關懷,還缺乏合理的推理和思考能力。特別是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對傳統生命倫理價值取向的沖擊,使現代的醫學生在科研中面臨著更大的生命倫理困境。

1.2國內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缺陷

盡管在我國的醫學院校內普遍對醫學生開展了醫學倫理學教育,但是很多學校設置的醫學倫理學教育過于體制化、形式化,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使其處于醫學教育的邊緣地位。單純的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教育很難使醫學生具備真正的倫理和職業道德[4],這也是我國醫療實踐中出現大量的醫患矛盾和科研道德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現有的醫學倫理教育難以使醫學生達到醫學倫理教育的目的。

2重新認識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目的

2.1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目的正確的醫學倫理教育理念

首先依賴于教育工作者對醫學倫理學教育目的的深刻認識。1972~1976年,美國生物倫理協會協商確立了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目的,包括:①幫助學生確認和澄清生物、醫療過程中的道德問題;②發展分析醫療道德問題的醫療策略;③把道德原則與特別的醫療問題和病例聯系起來;④訓練專門從事醫學倫理學的專職工作人員[5]。由此可見,正確分析和處理“道德問題”是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核心。這一核心理念也與中國自古以來的“醫德”理念相吻合。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道德問題”絕非僅限于我們司空見慣的“常識性道德問題”,這就給醫學倫理學教育帶來了概念上的困境。

2.2應引導醫學生對倫理學四個關鍵主題的認識

筆者認為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醫學倫理學首先是一門倫理學,倫理學包括美德倫理學、道義、非認知主義和功利主義四個關鍵的主題。美德倫理學揭示了人類作為道德存在所可能或者應該達成的美德成就或道德境界;道義論強調行為的道德價值不能以它所帶來或促進的后果來決定,而是由行為本身甚至動機本身所決定;非認知主義者認為道德是正常人類的感性,是感覺與世界交互作用而產生的;功利主義認為人的行為應當有助于達成“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也是目前對公共政策制定最有效的倫理學理論。因此,除了我國醫學院校內一直堅持教授的醫學倫理原則、規范與范疇外[6],思考如何引導醫學生對倫理學上述四個關鍵主題的認識,對于醫學生在面對復雜和新的醫學倫理困境時學會如何獨立分析和處理這些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剛步入大學校門的醫學生對于倫理學中涉及的德性、價值、認知和功利性的認識和判斷基本屬于意識和概念上雙重盲區。因此,對于醫學生的醫學倫理教育必然離不開先期這些社會價值屬性的概念引導,這種引導將為醫學生的醫學倫理教育提供堅實的社會、人文和倫理價值基礎,有利于醫學生識別醫學領域的善與惡等價值,對新環境和新形勢下醫學倫理問題做出批判性思考和正確的處理行為。筆者認為,通識教育是實現這種有利引導的最佳途徑。

3通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3.1通識教育的理念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于19世紀初由美國學者帕卡德(A.S.Parkard)引入大學教育體系,并于20世紀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其理念是希望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7]。美國的通識教育課程要求學生在外國文化、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修養、自然科學、社會分析6個領域各修若干課程,其總量應達畢業要求的學量的1/4[8]。由此可見,通識教育在美國大學教育的課程設計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通識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對培養高層次的醫學人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2通識教育有助于醫學生形成正確全面的文化和社會價值判斷

通識教育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可打破不同專業教育之間的壁壘,彌補傳統專業教育模式的缺陷。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學習關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吸取不同學科的精髓,從而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另外,通識教育能夠使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把握不同學科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受教育者具備有效思考、邏輯推理的能力,從而在復雜的環境下能夠判斷并理解關系,達成有效的溝通,并針對多種價值觀做出正確的識別和選擇[9]。

4基于通識教育的醫學倫理教育理念

4.1通識教育先于醫學倫理教育的新理念

通識教育可使醫學生對前述的倫理學的關鍵主題有初步的認知和了解,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而全面的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從而在接受醫學倫理學教育之前對社會文化、人際和道德有基本的認知和自我思考能力。因此,通識教育是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統領與基石,是專業教育的靈魂,通識教育對于培養兼具深厚人文素養和專業知識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而醫學倫理教育是以通識教育為鋪墊,對醫學生進行專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是通識教育的深化與延伸。基于前文理念,筆者建議廣大醫學院校應在大學教育中全面實施通識教育,先于醫學倫理學課程之前對醫學生實施通識教育,通過各類通識教育課程使醫學生掌握人文科學分析方法,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4.2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的現狀

我國醫學生的通識教育在許多醫學院校是缺失的,醫學專業知識的縱深發展使學校過于重視專業知識,而忽視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即使部分院校開展所謂的“通識教育”,然而其教師結構不合理、教授內容單一、課程設置不合理,使其無法獲得預期成效[10]。綜合來講,目前國內通識教育課程比重較低,且課程設計缺乏系統標準的制度規范,易陷入隨意性困境,影響通識教育的最終效果[11]。

4.3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設想

4.3.1教學內容的設置。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上,應將其與醫學類專業課程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分為精選課與必修課,并將通識教育課程列入醫學院校的支柱課程體系,避免課程開設的隨意性。考慮到中國學生在高中階段即接受了較為全面的自然科學知識,因此醫學院校的通識教育應以人文科學的通識教育為主。第一階段應設置基礎人文課程,包括基礎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簡史、文學通史、藝術學理論等。這些課程有助于醫學生對社會形成和價值選擇形成概念性認識、使其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健全人格。倫理學和社會學等課程的概念和基礎知識,將有助于醫學生理解和實踐醫學倫理學的抽象概念。第二階段可設置醫學人文交叉課程及應用型人文課程,包括社會醫學、醫學哲學、醫學邏輯學、衛生經濟學、醫學與人文、衛生國情等。這些課程的學習可以使醫學生面對潛在的醫學道德和倫理問題時,能夠從自然、社會和個人價值取向的綜合判斷中作出合理的選擇。在引導和實踐醫學倫理教育課程中(如PBL教學),學生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運用通識課程所學知識對醫學倫理問題做出更深入的討論和分析,達到醫學生對醫學倫理真正的理解和實踐的目的[12]。第三階段可開展實踐教學課程,通過情景演示、辯論賽等課堂活動和健康宣傳、下鄉送醫等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醫學生的醫德風尚、人文素養,使其獲得理論到實踐的升華。

4.3.2教學方法的優化。對于通識教育的課程實施過程,應摒棄枯燥且低效的單純課堂灌輸方式,采用師生共同參與的雙向教學活動,注重教學的實用性。針對每一門課程的論述主題,在理論教學之后,設置醫療衛生行業的典型案例,通過情景模擬、互動參與、多角色探討等方式,利用醫學及人文知識進行綜合分析,拓展教學的實踐性和臨床應用性,以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另外,對于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成果的評價,需要強調學生在整體課程學習中的參與情況,將其學習過程納入最終的成績評價體系中。著重考評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理性認知情況、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拓展能力、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面對糾紛的溝通能力以及實踐創新意識。通過通識教育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充分調動學生興趣與積極性,促進通識教育的實際教學成果。

4.4全新通識教育課程理念的重要意義筆者建議的全新通識教育課程理念是對我國醫學院校長期以來過于注重專業教育的一種反思。卓越的醫學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熟練的醫學專業技能,更要具備多元的知識結構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從而在面對醫學倫理問題時,能夠彌補傳統醫學教育的不足。大學階段是醫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塑造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醫學倫理教育課程之前對醫學生實施全面的以人文科學為主的通識教育,一方面能夠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生命價值觀,使醫學生深入理解人與醫學、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達到醫學道德素養與人文精神境界的共同提升,從而使其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樹立良好的醫德,更好地履行救死扶傷的職責。另一方面,隨著新的醫療技術的推進,出現了一些醫學本身難以解決的生命倫理難題,而系統的通識教育課程能夠在價值層面幫助醫學生解決這些生命倫理的困惑,使其通過倫理探討、道德論證等多種方式從人文、社會多角度出發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斷。綜合來講,這一全新的通識教育理念及課程體系,是將醫學科學知識和人文教育緊密連接起來的全新探索,筆者相信基于這一新理念的課程設置體系將有助于促進中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作者:馬琳琳;李延飛;許飛 單位: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技術學院

醫學倫理學論文:醫學倫理學實踐教學

1.培養學生道德能力的需要

一個人的道德品行不是取決于他掌握了多少道德規范和道德理論,而是取決于他的道德能力。因此,在醫德教育中,更為根本的不是去傳授職業道德規范和道德理論,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個體道德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道德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醫學倫理學的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能夠深入實際、接觸社會,獲得直觀和真切的醫德體驗,并培養其基本醫學道德觀察能力、行為能力、激發醫德情感,塑造醫德品格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2.對醫學倫理學實踐教學方式的探索

2.1課內實踐——多角度的案例分析案例教學是指由教師選擇典型事件,以恰當的形式提供給學生,把學生帶入一種特定情境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依靠其知識結構和背景,在這種案例情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學的重要基礎是課前根據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典型案例,針對特定倫理問題,在課前與學生充分溝通,讓他們對案例的相關背景知識及內容有所了解,做好課上發言準備。案例分析討論以學生為主體,自由發言并相互辯駁。教師在討論中給予指導,使學生在角色中受到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倫理學、法學和心理學等多重視角進行討論分析。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而且培養了醫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面對復雜而現實的醫療環境,解決實際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課外實踐——社會調查與大學生科研相結合在課內引入社會發生的醫德案例分析的同時,還探索了社會調查與大學生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針對當前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的醫德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典型發言。并指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和探討、撰寫相關理論文章、申報大學生科研項目。例如,有的調查小組到社區衛生服務站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基層衛生醫療的現實狀況,經過分析、思考、總結,形成調查實踐報告,并且成功申報了大學生科研項目。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研究,能夠直觀地面對現實發生的倫理問題,督促他們探尋問題的答案,從而提升了倫理思維能力和倫理判斷力。通過實踐反思現實生活中的醫療現狀,逐漸感悟、體驗、摒棄、凈化、接收、內化所學的醫學倫理學知識,提高自身修養。

2.3鼓勵學生參與醫務志愿者服務醫學生未來所從事的醫療職業要求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奉獻精神,醫務志愿者活動為醫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它不僅是培養和鍛煉醫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醫務志愿者活動在我校開展多年來不僅獲得病人的好評和滿意,為醫院贏得良好聲譽,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從而形成病人、醫院、學生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通過對醫學倫理學實踐教學的探索,帶給醫學生一個全新的教學方式,提高了他們辨別醫療道德沖突的思維能力,讓醫學生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認識到,一個醫生應具備的倫理道德在醫療實踐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讓學生自覺地的進行自身醫德修養,成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為人類的健康做貢獻。

作者:王經緯 陳攀宇 孫麗紅 單位:承德醫學院

醫學倫理學論文: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摘要]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演變,醫療矛盾逐步由“技術型”向“服務型”轉化,許多新的醫學倫理問題應運而生,醫學倫理學越來越受到各國醫學教育界的關注。

[關鍵詞]醫學倫理學;教育;現狀;對策

1醫學倫理學教學現狀

1.1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較,我們的醫學倫理教育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目前,在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進行了多年系統穩定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各年級醫學生中均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并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學基本上圍繞當前醫學領域的重點熱點倫理問題進行,如醫學實踐中知情同意、人體實驗、腦死亡、稀有資源分配等。哈佛大學醫學院對醫學倫理學采取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醫學倫理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進行研究和探討,并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參加,例如邀請臨床醫學專家、基礎醫學專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等。

我國則多以開設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為主,進行其他教學模式的學校還很少,教學模式還有待完善。僅在少數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采取了對重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課題調研的形式。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其在上世紀末已經開始采取這種課題調研討論的教學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目前國內對這些模式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也沒有很好的推廣。

1.2對醫學倫理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醫學倫理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才導致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課時嚴重偏少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第五學期開設醫學倫理學或在政治課中開設醫德課,總課時約為30學時,不及美國、日本等國家同類課程學時總數的1/5。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指望學生對醫德范疇、醫德規范等有較為系統的了解,更談不上為他們提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了。

1.3授課形式單調是我國醫學倫理學教學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目前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通行的是單純由教師講授的方法。限于學時,教師較少考慮,也無從考慮實際效果。這種“布道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興趣,更不用說掌握指導他們終身職業生涯的倫理準則與規范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醫學院該門課程的教學形式顯得生動活潑。其中最常見的是各種形式的討論和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日本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則主要由相關臨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講及讓學生參加病區實習的形式來予以實施,注重培養學生判斷醫療實踐中發生倫理問題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拿大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1.4如何讓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內容更系統、更穩定、更具時代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我國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同樣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眾所周知,任何一種道德理論或倫理學說,都是有其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隨著經濟改革在我國城鄉相繼取得巨大成功,人們開始對醫療衛生保健行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而且要求他們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在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還要深諳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所以原有的教學內容自然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經更新的教材內容,也會因為目前新的倫理學問題的層出不窮而同樣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2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對策

2.1加強國際合作,提高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水平。醫學倫理學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一種新的醫學科技的發展,必然引起相應的倫理學的方法論等多種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學校教學方法,使我們的教學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表達思想、交流觀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2.2新教學內容:自1982年以來,我國高等和中等醫學院校和醫療部門陸續開設了醫學倫理學課程,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編寫了許多版本的醫學倫理學教材。這些教材的出現,對于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1世紀是生命與健康科學發展的世紀,因此醫學倫理學具體內容應突出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2.3改革教學方式:教師講授不應該是醫學倫理課唯一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依據我國的國情和目前醫德醫風的現狀,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方法上,我們應改單調乏味的說教為多種形式并舉。可以嘗試用師生對話、小組討論、專題討論的形式。

2.4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學水平:為解決師資隊伍發展滯后的現狀,首先,應盡快成立醫學倫理學教研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其辦法:一是建立專門教學研究機構,配備專門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人員,尤其重視選拔有培養前途的碩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教育委員會名義舉辦全國性醫學倫理學師資培訓班和專題研討班,2004年8月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醫學倫理學教育培訓班,受到有關部門和與會者的好評。同時,各省市醫學倫理學會也應定期召開醫學倫理學教育會,不斷培養醫學倫理學隊伍,還應選派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師出國作訪問學者進修學習,從而達到提高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素質的目的。

2.5完善并規范人文教育體制。目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體制不夠完善,同時還尚無相應的規范:全國僅有醫學倫理學會及教育等專業委員會,而各省市沒有相應的專門機構,也缺乏統一和明確的要求。雖然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在課程建設上把醫學倫理學列入教育計劃,但全國醫藥院校缺乏統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醫學倫理學教研室,但大多數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個小組,教材不夠統一,教育與研究相脫節等。必須制定統一的計劃和提出明確的要求,“把醫學倫理學作為整個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衛生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列入教育計劃,作為必修課程開設,作為精品課程和重點學科來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 女女女女女裸体处开bbb|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中国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软件| 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 人妻去按摩店被黑人按中出| 色愁愁久久久|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日本japanese少妇高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 亚洲av无码不卡|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老板办公室乳摸gif动态图|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 丁香五月亚洲春色|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亚洲日韩欧洲乱码av夜夜摸|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观看视频| 国产女人喷潮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风流少妇又紧又爽又丰满|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国产熟女内射oooo|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色综合久久网| 欧美freesex呦交| 免费a级毛片无码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免费aaa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边做边流奶水的人妻|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口述| 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