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新型農業論文

新型農業論文

時間:2022-04-08 02:47: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新型農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型農業論文

新型農業論文:我國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與路徑研究

摘要:生態環境惡化以及土地流失嚴重等等自然災害都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而新技術革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從新技術革命的主要內容出發,研究了對我國新型農業的直觀影響,同時還深層次的探討了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以及路徑,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新技術革命;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與路徑

1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高的工業化程度導致的問題也逐漸增多,包括環境、資源以及能源問題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制約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目前人類面臨的人口、糧食、環境等等危機。在資源普遍缺乏的今天作為全球一個擁有農民9億多的農業大國來說,發展新技術農業革命,利用新型農業產業來帶動以及推動現代化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1-2〕。國內外都積極發展新興農業,在這些發展農業的大潮流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會一味否定常規農業的存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出現否定農業投入的唯生態傾向方式心態〔3〕。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來看,目前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往現代農業發展突破的實際性階段,因此在考慮我國農業現有的新技術革命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清晰的認識到我國國情的基本情況以及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實際性差別。因此在考慮現階段的新技術革命時,要充分了解和實行基本政策,以可應用化的新技術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從而再實現技術性突破。

2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新技術革命的基礎上,實現國家農業產業突破方面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并且在生活中也有了相應的實例。國外學者包括GillesDuraaton(2011)〔4〕普遍認為,農業產業新技術革命的開端始源于上世紀30年代,鑒于工業發展逐漸趨于飽和化,發達國家為了將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化的農業,已經開始對農業進行相當全面改造。同時LindJ.(2010)〔5〕也指出農業產業化的模式主要有美國農業模式、日本以及部分西歐的農業模式,都是依據本國發展的現狀,局域現實情況進行了相當程度上的模式變化,逐步向現代化農業發展改變。與此同時國外還有某些學者從宏觀方面的角度對全球范圍內一些主要的具有相對代表性國家,目前所采取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了一系列與之更加相關的決定性研究。與此同時也有學者指現階段美國主要采用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是屬于機械化的先進儀器耕種模式這與英國政府主導的引導型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相對來說法國更加環保采取了鏈條式環保型的發展模式,德國則主要是基于信息化生態的技術性基礎而實現了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而在國內相關研究主要是突出不能照搬國外發展,但是必須借鑒其發展模式來實現農業發展的突破。于允充(2012)〔6〕指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要結合我國現在的國情,充分考慮當地的發展,利用產品化機械化來實現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形成獨有的農業發展模式。溫琦(2010)〔7〕認為就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而言,領土遼闊導致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自然以及社會條件的水平出現很大程度的差距,各地區的農業生產者之間的水平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現代農業的發展首先必須要滿足的就是能夠同時實現各地的均衡性發展,其發展的模式不能采用套路式進行,需要因地制宜,以點制點,使得各地之間的發展都能夠實現友好突破。方志權(2013)〔8〕則進一步指出目前國內采取外向出口型的農業發展模式以及都市城郊農業發展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現有的優勢農產品產業,使其帶動整個地區的模式發展,與此同時也能夠實現當地地區整體資源綜合性開發以及不斷推動的商業化模式。綜上所述,在基于現代化新技術革命的基礎之上實行農業產業的模式發展路徑需要不斷探尋,充分利用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微生物技術等等在內的時代革命結果壯大農業產業的發展,實現獨有的農業社會發展模式。

3現代農業新技術革命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3.1新技術革命的基本內涵

中國現階段的農業產業新興技術革命,在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現形式是應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以及相應的裝備,來從事廣泛意義上的農業生產,從而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傳統農業技術革新,進一步實現農業產業化,推動現代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在推動技術飛躍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術主要包括不斷成熟的生物、信息化等等技術,從根本上實現傳統農業革命性突破以及新發展,從而使農業產業化在更加高技術化方向發展?,F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要能夠貫穿于我國農業全面建設的單一過程中,使其具有相對明顯的時代特征,以及更為珍貴的豐富內涵。在本世紀就我國農業新技術革命來看,其重點主要是包括四大應用技術,即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微生物技術以及可大力發展的海洋農業技術。

3.2新技術革命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

農業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農業產業化的實現需要依賴于先進的高新技術,其快速迅猛的發展需要經濟騰飛的支撐。在現階段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能夠拓展到農業應用領域,而這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關鍵性的方面,主要是生物技術培育新品種、新種質、提高動植物抗性等方面,是基于提高農產品的關鍵品質從而提高其實用化的可行程度。與此同時與之相關的電子技術、遙感和激光技術、航天技術、核能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等等都可以與常規的農業技術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并且已經擁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這之中最值得指出的就是生物工程技術有了最新的進展〔10〕。在目前已經可以利用組培花培的技術進行選育并且在此基礎之上培育出了其他多種作物的新品種,在這當中稻谷、小麥、煙草已經用作大規模的生產;馬鈴薯等的脫毒以及快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商品化以及產業化。也有一些作物細胞事例通過新技術革命實現了再生植物,轉基因的抗蟲棉已進入田間,牛胚胎有效的分割以及早期性能識別等技術都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克隆也日益完善,在基因工程疫苗方面也達到了示范級別的要求,并且取得了極為重大的研究型進展,以上的這些技術成果的應用使得我國的農業產值實現了極為龐大的發展。雖然就目前態勢而言我國農業產業化科技與國際先進國家相比總體水平相差很多,但是蘊藏的潛力確實極為巨大的。尤其是在本世紀,技術革命的不斷突破能夠再次發展農業產業化,從而進行新的技術革命,為中國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4我國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與路徑

在目前的研究當中,我國的農業發展其展現的現狀以及相對所面臨的一系列的實戰挑戰,發展農業產業化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必要門徑。而在發展我國新型農業的產業模式時需要借鑒于現代不斷出現的新科技革命,以技術革命推動社會產業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從而能夠形成擁有自己本色的新型農業發展〔11〕。因此基于技術革命的基礎上采取的農業產業發展的模式與路徑,這將會依據針對不同地區以及不同的現實情況來進一步釆用其他更多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與路徑,從而能夠實現更好、更快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在目前的研究當中基于新技術革命下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

4.1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動模式

在現代化的發展當中,利用生物技術以及信息化技術作為產品生產以及銷售的兩大法寶,針對大量生產農產品的地帶采用生物技術進行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進而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網上宣傳以及地面推廣等等,確保其優勢的售出路徑,同時還需要借鑒與優勢地帶的發展模式,利用各個地區不同的優勢農產品,結合當地特色充分利用整體的新型技術,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術等等,將其做大做強形成一定的規?;a從而推動整個農業的發展,再利用現有的農業產業基礎進一步帶動下游產品的加工、合理銷售、運輸等等其他一系列相關的朝陽產業進一步發展,進而能夠開辟出一條真正屬于農民的新式就業新渠道。

4.2生態以及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生態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這不僅與農業生長的環境有關,同時還關系到未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在生態特色上的農業發展要充分利用生物技術,包括海洋微生物技術,利用其快速規?;纳a以及低廉且易生長的本質,使現代化的技術能夠越來越深入到農業生產當中,使其之間的發展日益緊密。另外健康農業、綠色食品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因此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重點應逐漸轉移到生態化的發展,同時還需要結合水土流失、森林資源和旅游資源等進行合理的開發,從而形成合理的動植物資源體系,同時還需要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將有機農產品與山區資源相結合,繼而開拓出屬于我國的獨特的農業發展模式,進一步開拓國外生態特色農業發展市場。與此同時在發展生態農業基礎上還需要注重實施退耕還林等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要從根本上改善現有的相關性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產業的整體產業形式,使其更加的合理化以及制度化。

4.3城郊都市農業發展模式

城郊農業的發展主要信息化的變化,因此信息的搜集以及辨別與此息息相關,城郊農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城市居民需求的基礎之上的,從而需要充分了解到各自之間的需求,在需求的基礎之上進行了解和掌握進而能夠包含發展的需求,因此在整個過程當中需要根據事實的需求充分了解以及掌握動向,利用信息化的平衡來實現這一目標。發展城郊都市農業是基于現有的城市化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城郊農業產品主要的銷售群體就是城市居民,因此農業產品具有相對較強的時效性,能夠為城市具名提供必要的日常所需。與此同時城郊都是農業要肩負起相當程度上的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生活質量的重任,平衡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環境問題。現階段都市農業的發展日益加快,因此需要不斷更新都市農村的發展技術,加強都市農民的技術水平,改善現有的農業設備使其更加現代化。

4.4以出口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不能僅僅局限于國內的初步發展,還要能夠實現其市場化和國際化,因此對于具有外向型農業的基礎和潛在能力的地區要大力推進鼓勵其快速發展,選擇性發展此類商品。各地方地區根據自身農業特色情況,選取最具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形式來作為對外發展的輸出端,同時還需要以國際市場目標,不局限于國內市場,利用自身的優勢做出自身的品牌,在此基礎上還需要依靠現代化先進的技術來不斷提高自身的生產力,從而提升全方面的競爭力,最終建立屬于中國特色的新興農業。

5基于技術革命的我國新型農業產業對策

研究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已經開始擺脫原有的發展模式,新技術革命也已經開始逐漸深入到農業發展當中,并且已經凸顯出更多的優勢,農業、技術已經不再如以往的發展模式一般,單一發展、沒有關聯,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技術以及農業之間也實現了緊密化關聯化,從生產到銷售,從研發到推廣這一系列的農業活動已經與新技術革命的成果緊密相連,相信在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未來的聯系也會越來越緊密。

5.1全面提高整體農民素質打造新型農民隊伍,實現農民工人化

鑒于時代對于農民素質發展的需要,需要做到逐漸提高當下農民教育,從制度上改善現有的體制,做到制度創新,同時還需要借助政府以及知識分子的力量,邀請農業專家對當代農民進行新式培訓,遠離以往無知的階段,打造出一只新興的知識體系農民隊伍。主要做到以下兩點:①從教育入手,由政府倡導利用現有的公共資源為農民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物質以及精神基礎,例如公共設施、指導老師等等,從根本上提高整體農民的專業素質,使其專業化合理化技能化;②進一步整合當地的地方教育資源,對外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對內要靠當地的本地農民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合作,更大程度上的實現知識水平最大化和技能最大化。

5.2改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在提出以新技術革命來推動社會農業產業的不斷發展,就需要在此基礎上鞏固以及不斷探索已有的產品銷售模式,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產銷結合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最大化利益,結束以往因信息滯后導致的產品脫銷的狀況。要從根本上調整優化現有的農業產業結構,在確保農業產業繼續發展的前提下,在不斷推進整個產業的穩步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整體產業的穩步前進。而在產業優化的同時還要不斷推進其他相關產業的共同前進發展,盡可能的實現產業鏈的逐步增長,提高整個農業的附加值。

5.3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著力發展農業的產前、產中服務業,推動產業優勢前進。同時還要發展現有的農產品,不斷推廣從而達到實現最優化的技術水平。農業生產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因此也要完善相應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并且提供具有一定優質的金融以及相關保險服務。努力拓展涉農服務項目,支持農村廣播、電視、電話、互聯網事業發展,為農民提供天氣預報、農產品供求與價格等信息服務。

5.4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在農業產業的過程當中,遵循技術革命的優勢,并且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號召力和資源性能,利用已有的整體公共資源主體,從制度上改善現有的地方基礎設施,同時還要對已經擁有的農業基礎設施進行相當程度上維修,為農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與此同時還要盡可能的挖掘農業產業的相關行業,提高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加強整體農業相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方向和物質指導〔12〕。

作者:王智偉 王樹進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新型農業論文:農業建設新型服務體系研究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連云港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各級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務機構為主導、多元化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各類服務主體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上與農民有機結合,探索創新出很多有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然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能力弱、服務內容單一、服務對接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建設現代農業,必須大力構建新型農業服務體系。

一、連云港市農業服務體系現狀

1.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近年來,連云港市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有了顯著進展,基本建立了以市為中心、以縣為中樞、以鄉鎮為紐帶、以村組為補充“上下成線,左右成網”的比較完備的四級農技科技推廣網絡。2014年,全市農技推廣機構139個,其中:市本級7個,縣級37個,鄉鎮級95個;全市農技推廣人員1589人,其中:市本級75人,縣區級581人,鄉鎮級933人。全市農技推廣人員中,從職稱上劃分,正高級(推廣研究員)28人,副高級(高級農藝師)171人,中級職稱624人,中級職稱624人,初級569人。

2.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基本形成

全市已初步建立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為中心,以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市畜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為龍頭,以縣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為主導,以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為抓手的農產品監管網絡體系。各縣農委統一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各項規章制度,強化對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的指導、監督和管理,進一步健全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完善運行機制,提高服務效能,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工作有據可依。一是建立主體責任制度,包括農產品生產經營責任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與相關單位及人員簽訂責任狀,明確服務要求,層層落實責任。對未認真履行應盡監管職責而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按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二是建立監管職責制度,包括產地環境監管、農業投入品監管、檢測管理、巡查指導等,加強管理,規范監管工作程序。三是建立工作保障制度,包括監管人員崗位職責、宣傳培訓制度、信息報送制度、投訴舉報制度、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制度等。

3.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基本覆蓋

近幾年來,連云港市在搭建信息平臺、拓寬信息網絡、搞好信息服務方面下功夫,初步實現網絡服務、信息技術和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促進了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發展。目前,全市鄉鎮信息服務站建設基本覆蓋,建成了市農業信息中心為主導,縣區農業信息中心為紐帶,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為依托,村級農業信息服務點為抓手的四級農業信息服務覆蓋網絡,以此來指導農業生產、推廣農業科技、傳達農業政策、傳播致富經驗、交流市場信息。充分利用“農信通”、“12316”熱線電話和短信業務,提供科技興農、農產品流通、農業政策、農產品市場、氣象預警等信息服務,切實解決信息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問題、“有效”信息提供問題和信息交流互動問題。

4.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體系初見雛形

按照“政府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積極爭取扶持政策,樹立了一批市場化、規范化運作的典型;通過加強技術指導和管理,規范防治服務行為,培育一批拉得出、打得響的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隊伍和組織。到2014年底,全市農業專業統防組織288個,專業化防治服務隊659個,擁有機動、電動防控機械9348臺套,其中大中型防控機械1669臺套,日防控作業能力29.63萬畝,全年統防統治面積244.1萬畝。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體系已見雛形。

二、農技推廣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技科研與推廣機構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

從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相關環境來看,農業科技推廣與農業科研、教育分離,系統間相互協調困難,難以產生協同效應,弱化了農戶應用科技的積極性及主動性。由于科技供給系統和應用系統之間缺乏足夠的信息交流,農業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實際經濟利益脫節問題突出,使農業科技研究、推廣和應用主體都缺乏積極性,如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聯系松散,政出多門,形不成強大的合力,由于沒有順暢的技術來源,對于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而言,往往需要的技術得不到,得到的技術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

2.農技推廣機構軟硬件建設亟待加強

一是利用現代化的信息設備進行大規模農技推廣能力不足。信息和技術是當前農業生產中最活躍的生產力,由于農技推廣經費少,農技推廣設施設備滯后,加之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通道并未完全打通,變“一張嘴、兩條腿”為“三電合一”的現代推廣模式還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口頭上。二是農技推廣人員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由于農技推廣工作待遇低,工作條件差,有的甚至出現農技人員應享受的工資福利待遇不能兌現,推廣活動經費很少,使從事農技推廣的專業人員逐年減少,年齡偏大、知識老化,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員不愿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使農技推廣人員隊伍整體素質有所下降。

3.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還相對滯后

專業合作組織及一些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已經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生力軍。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資金扶持、技術指導服務,很難適應農戶的需求。

三、構建“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關鍵措施

1.加快構建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網絡

按照“有先進服務手段、有優良專業人員、有規模示范基地、有嚴格責任制度、有穩定財政保障”和“有配套村級規范化農技推廣服務示范站點”的“5+1”基層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建設要求,投入專項資金,建設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設立農民培訓公益性崗位,提供農民培訓、農技推廣、品種技術展示等平臺,充分發揮鄉鎮農技中心的農技推廣主渠道作用。開展“一村一名農技員”行動計劃,確保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名農技人員。

2.構建農科教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聯合協作推廣機制

在充分發揮公益性農技推廣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探索農技推廣服務的多種實現形式。一是采用招投標、政府訂購、委托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農技推廣,重點培育和支持農民合作組織、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參與農業服務;二是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等涉農科技資源優勢,加強生產一線農技推廣服務;三是引導、鼓勵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地方農技推廣部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園區等共建區域性、專業性專家工作站等農業研發推廣機構,建在田頭,方便農民學習觀摩;四是實施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工程,辦好“12316”農業服務熱線、農業技術網站,提供農業信息、技術服務。

3.打造一批農業科技成果綜合展示轉化基地

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農業“三新”工程、“五有”鄉鎮農技綜合服務中心有規模示范基地、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創建,市縣鄉三級建設100個農業科技成果綜合或專業技術展示轉化基地,通過新品種展示區、新技術展示區、新技術創新試驗區、新產品試驗區、新型農業機械作業區等功能區劃分,將農業科技展示基地建設成具有成果展示、科技推廣、現場培訓、科技創新、專家決策等多項功能,打造便民、快捷優新品種主體化、高新技術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綠色通道。

4.切實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技術水平

一是啟動基層農技推廣特設崗位計劃,制訂人才激勵措施,引導農業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擇優選擇涉農專業畢業生充實到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確保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新增崗位80%以上面向涉農專業大學生;二是實施村級農技人員中專學歷提升工程,利用市縣農廣校開展涉農專業免費教育,每個行政村至少培育1名具有中專及中專以上學歷農技人員;三是建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終身教育機制,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有計劃地安排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開展知識更新;四是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定標準,注重工作業績和推廣實效,積極發揮農民技術人員示范帶動作用,按承擔任務量給予相應補助;五是推進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鼓勵和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采取成果轉讓、技術入股、合作研發、創辦科技型企業、有償技術承包和技術服務等方式創新創業,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作者:1章躍樹 2宋冉 3鄭燕 單位:1.江蘇省連云港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江蘇省灌云縣商務局 3.江蘇省連云港市農業委員會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城鎮化農業旅游新模式研究

[摘要]在新型城鎮化視域下,從產業融合的視角來系統分析農業旅游,著重總結出一套具有指導意義的農業旅游發展新模式,以使產業相關者能更深入、透徹地認識農業旅游,促進農業旅游更好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業旅游;新形態

一、引言

十八大后,國務院領導層明確提出:中國未來最大發展潛力在城鎮化[1]。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說,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2]。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3]。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是一個概念或一件事,也不僅是城鎮化率這個簡單的數字,而是一個包括了產業開發與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綱,綱舉目張,行行業業都在這個網絡之中。旅游強大的動力價值及區域綜合發展協調能力,決定了其將在這一進程中,尤其是農業旅游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進入后工業時代的今天,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而言,農業旅游發展是農村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業旅游發展新模式的邏輯構架:中心———后向———旁側———前向

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業旅游發展新模式的邏輯構架,就是要根據產業融合的特點,將農業旅游與農業、旅游業、農村、農民甚至更多的相關要素納入一個系統,多方位、系統地、關聯性地考慮農業旅游的發展,即:中心問題考慮如何將農業與旅游業兩大不同產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順利完成農業提供資源、旅游延伸服務的對接過程;后向考慮農業旅游如何反哺農業、旅游業,促原先兩大產業的優化發展;旁側考慮新型城鎮化建設背后的區域一體化問題,農業旅游的發展如何促進農村的現代化與農民的市民化;前向考慮如何與更多相關要素融合,推動農業旅游的創新可持續發展。

三、中心: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產業整合———農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

1.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融合過程中涉及人群的轉變:農民=農民+市民。農業在與旅游業融合的過程中,勞動中所涉及的人群發生了轉變,隨著旅游活動的展開,市民從城市向農業所在地流動,使得勞動涉及人群擴展到了農民與市民兩大群體。融合過程中勞動內容的轉變:農事活動=農事活動+服務活動。農業在與旅游的融合過程中,從業人員的勞動內容發生了轉變,從原來的只從事農事活動,轉變為既從事農事活動又從事服務活動,有些農民完全從原來的農事活動中擺脫出來,專門從事農業旅游的接待服務工作。融合過程中勞動所在地的轉變:鄉村=鄉村+旅游目的地。農業在與旅游業融合的過程中,勞動所在地的性質也在發生變化,從原來的只是農民生活的鄉村擴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2.融合過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三大提升硬件的提升:農業旅游的游客基本上來自城市,他們參加農業旅游活動,希望體驗農事勞動、鄉村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愿意吃苦,生活條件決不能過分偏離他們的習慣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證干凈、衛生。因此,民俗特色固然要保留,硬件設施更要提升。軟件的提升:在硬件完善的同時,促進當地從業人員服務水平的提升也至關重要,從業人員提供服務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人們對農業旅游體驗經歷的評價。內容的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較高,品位較高,所以在旅游產品內容的發掘上,必須以目標市場的喜好為導向,以自身資源條件為基礎,注重產品內容的體驗性,實現在內容方面的提升。

四、后向: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產業優化———農業旅游反哺農業、旅游業

1.農業旅游———促旅游產業優化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業旅游促旅游產業優化的新形態(1)要素資源化:旅游產品的差異取決于要素結構的差異,要實現旅游產品結構的優化就要促進食、住、行等傳統觀光輔助要素的資源化,使之成為主導的吸引物。農業資源在除“游”之外的其他幾個要素上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理應將這些優勢充分發揮,也就是要將食、住、行、購、娛要素進一步做深、做透、做精、做出特色。(2)時空豐富化:農業資源使傳統旅游資源的外延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擴大,豐富了傳統旅游活動內容。基于融合的視角,可以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深層次挖掘旅游產品,豐富、拓展旅游活動內容,彌補傳統旅游產品的一些缺陷。應該運用善于發現的眼睛、創新的思維,針對旅游產品季節性、異地性特點深層次發掘、開發農業旅游產品。

2.農業旅游———促農業產業優化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業旅游促農業產業優化的新形態(1)休閑化形態:農業旅游對于農業的提升促進作用,重要的一點在于它使農業成為能夠提供休閑娛樂產品的產業,從主要滿足生存需要擴展到滿足發展、享受的需要,這種新型的休閑化形態,能夠讓農業更快、更好發展,獲得更好的效益。實現方式:農業勞作休閑活動。目前一種比較常見的形式是將農業勞作開發成休閑活動,如讓游客體驗耕種、采摘、垂釣等樂趣;農業產品休閑產品:農業產品向休閑產品的轉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方式如改變農產品的用途,如將特色蔬菜制作成蔬菜盆栽,作為特殊的裝飾品讓游人買回家裝飾家居等;農業用具休閑用具:農業用具經過改造也可開發成為獨特的休閑用具,如河南信陽南灣湖漁民就將自家打魚的漁船改造成了旅館,設立了水上餐廳、水上旅館等。(2)專業化形態:農業旅游能幫助農業產品產前調研、產后營銷,促進農業企業產品的專業化形態,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對于這類專業化形態應當積極推廣,并不斷深化升級。產前調研:產前調研關系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是否適銷對路,是否被市場認可。農業旅游使大量的市民來到農村,十分有利于農產品的市場調研。一些地方已有意識地賦予農業旅游活動以市場調研的內涵,如一些地方就將各種各樣的南瓜混種在一起供游客采摘、品嘗、購買。通過游客的反映來考察哪種類型的瓜果更加吸引人,更加適合擴大生產與推廣。產后營銷:產后營銷對于農業產業至關重要。能否接觸到相應的消費人群,讓他們知曉、進而接受;能否樹立起農產品的品牌,讓產品銷售順暢;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要靠宣傳營銷來完成。近年來,一些地方節慶活動的成功舉辦使不少農產品聲名大振,如何把這些活動搞得更好、更有效是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

五、旁側: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城鄉一體———農村現代化與農民市民化

1.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現代化新形態:旅游式的田園城市特征:城市吸引力十鄉村吸引力+旅游特質旅游式的田園城市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村現代化的一種新形態,它的構建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意義非凡,是解決城鄉統籌問題的重要手段。它保留了農村生活的元素,自然、生態、清閑、恬靜、健康、和諧,同時又具備了城市的內在生活質量,有較多的社會機會。它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驅動,并用旅游帶來的收益來實現農村硬件設施的改造和服務系統的完善。實現方式:前臺+后臺。北大吳必虎提出了鄉村旅游舞臺化發展理念,就是要按照游客實際的需求,將鄉村生活劃分為“前臺”和“后臺”,將游客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前臺,滿足游客體驗鄉村生活及風土人情;同時,將農民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后臺,順應農民對農村現代化的要求。可在鄉村中劃出幾塊核心區域進行建設,讓農民有機會享受現代化生活,而在核心區域四周則保留大片農田、傳統民居,供游客體驗。

2.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農民市民化新形態:導游式的田園市民特征:農民的身份+市民的觀念、素養、收入水平+旅游知識。導游式的田園市民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民市民化的一種新形態,他們是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產生的,依附于田園的別樣市民。他們仍保留著農民的身份,卻具有市民的觀念、素養及收入水平。實現形式:深層次的參與。應讓農民深層次地參與到農業旅游的開發、發展,讓他們與市民深層次交流,了解市民需求,參與產品的開發設計、旅游的經營管理,而不只是提供簡單的服務。這樣農民才會從農業旅游發展中獲得較多的收益,主動性才會不斷增強,鄉村許多有價值的資源才能被進一步發掘、開發,農民也才能真正向田園市民發展。

六、前向: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產業發展———多要素融合的產業創新發展

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融合產業是創新的產物,它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不斷創新驅動??煽紤]引入的要素以及相應的農業旅游發展新形態大致有如下幾種:

1.藝術:吸引熱愛攝影、繪畫、音樂、民俗等藝術活動的愛好者、藝術家來田間地頭采風,提高鄉村旅游地知名度、美譽度;積極對各種農產品進行藝術加工,提升農業旅游商品檔次。

2.網絡:建立農業旅游網站,在網上虛擬田地、魚塘、農作過程,展示各種新奇的農產品,吸引游客,同時也可通過點擊率的統計以及網友的相關評論了解游客喜好,與游客互動,改進、完善自己的產品。

3.拓展訓練:可以設計一些艱苦的拉練、農業勞作項目等,讓團隊成員在互幫互助中增進感情,協助企業提升員工核心價值;設計需要團隊成員合作完成的農事活動,使團隊內部互相磨合、協作,增強團隊戰斗力,有效地拓展企業員工的潛能。

4.素質教育:可開辟農業科普夏令營,讓孩子遠離城市,走進鄉間田頭,了解農業知識,體驗當農民的滋味。與其他伙伴共同完成某些農業勞動,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精神、艱苦樸素的美德、自理能力、團隊精神等。

5.婚慶:設計與農業旅游相關的主題特色婚典,將婚典與郊游結合起來,讓來賓在參加婚典的同時,也有機會到郊外走走看看,體驗農村風土人情。

七、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旅游作為既能滿足人們休閑需要又能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業態,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及良好的發展前景,本文站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從產業融合的視角來系統分析農業旅游,著重總結出一套具有指導意義的農業旅游發展新模式,以使產業相關者能更深入、透徹地認識農業旅游,拓展農業旅游開發新思路,克服發展中的問題,促進農業旅游更好發展。

作者:陳婷 單位:信陽農林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職業農民服務現代農業建設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民,以更好地適應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調整以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曾就“誰來種地”的問題進行專門闡述,他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認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其關鍵在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黨和國家關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給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歷史性機遇。

1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和外延

將新型農民與職業農民結合起來,即為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民適應了農民勞動力結構的調整,而職業農民則是現代農業的主體,籠統來講,就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一代農民階層,這部分群體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同時,還能夠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相應的服務。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主體,要能夠充分進入市場,使收益最大化,所謂職業,強調的是身份的穩定性,即將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作為終身職業,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現代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更夠更好地服務于現代農業。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而農業現代化卻還處在成長階段,嚴重限制了我國現代化的進程,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在于農業人才的缺乏,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從根本上來講,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構建職業農民隊伍,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的戰略需求。

2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策略

2.1重視農村基礎教育,轉變農民傳統觀念

從整體和長遠來看,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是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的關鍵,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有必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擴大現有農業院校的招生規模,加大涉農專業的比重。在降低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門檻的同時,還要注重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讓其認識到農民是一項光榮的職業,增強對這一職業的社會認可度,從而調動新生代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將農民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更好地服務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型職業農民要普遍具備農村資金、勞動力、技術、信息以及產權等意識,可以通過播放反映“三農”新面貌的影視劇以及文化團體下鄉演出、農業技術講座等多種形式,使其不斷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和經營觀念。

2.2擴大職業農民群體,營造良好培訓環境

新型職業農民的來源并不僅僅局限在農村,城鎮人才也可以進入農業領域,服務現代農業發展?,F階段,要想擴大職業農民群體,必須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壁壘限制,實現城鄉的雙向互動,補充農業人力資源缺口。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必須保持同步,只有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并融入城鎮,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城鎮化,同時也能夠給城鎮人才進入農村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無論是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還是引進城鎮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夠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還要健全相關的工作機制,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營造良好的培訓環境,如建立目標責任機制、就業跟蹤服務于維權機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勵與扶持機制,一方面要調動農民接受培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訓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夠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新型職業農民群體。

2.3啟動培育試點工程,建設終身教育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形成長效發展機制,在此建議以啟動相關試點工程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加快農業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建設,重視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僅僅依靠政府專項資金的注入,只能解決燃眉之急,應以建立農民公益性培訓制度為目標,重視農村的教育改革,構建我國現代農民終身教育體系,將農民學歷與培訓結合起來、農村職教與普教成教相互滲透、農業推廣系統與信息化教育相互合作,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可持續開展。

3結語

綜上所述,新型職業農民強調的是農民身份的職業轉變和專業轉變,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以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生產主體,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意義重大,已經成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重大發展戰略,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作者:越寒 王曄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吉林農業雜志社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園林農業生態論文

1、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設計原則

1.1特色與鄉土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農業生態觀光園旅游活動吸引游客的保證,更是旅游經濟的生命所在。農業生態觀光園的特色應定位于:旅游與生態農業協調所體現的地域特色,即地域生態農業特色和地域農業文化特色。其景觀要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突出“鄉趣”、“野趣”,特別強調經濟、實用,營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觀光農業景觀。

1.2主題明確

主題就是旅游地發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內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強化旅游地特色,增強其競爭優勢,滿足核心客源市場的休閑、娛樂的需要。因此農業生態觀光園的題是其建設、經營的核心,也是其賣點之一?!疤飯@性”、“鄉村性”和“生態性”是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基本出發點。

1.3兼顧生態與開發

(1)生態旅游是崇尚自然、親近自然和保護自然;

(2)生態旅游開展的前提是在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基礎上進行的:

(3)通過生態旅游的開展來宣傳生態旅游的思想,明確生態保護的意義;

(4)通過居民的積極參與實現生態旅游的發展與當地社區的建設的互動推進。這四項標準初步判定觀光農園生態旅游的基本條件。

1.4以人為本,重在參與

現代旅游者越來越看重旅游經歷,渴望參與,應設計一系列供旅游者參與的農業旅游項目,如跳民族舞蹈、釣魚、野炊等,以豐富游客的旅游經歷,提高游客的滿意程度。強調對游客參與性活動的項目的開發建設游人在觀光農業園區中是“看”與“被看”的主體,觀光農業園最大的特色是,通過游人作為勞動(活動)的主體來體驗和感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并成為園區一景。

2、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設計的內容

2.1入口的規劃設計

園區入口是面向游客的門戶,是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印象所在,在規劃設計上遵循其生態、鄉土的設計原則,可以考慮在入口處放置廣場,在廣場上設置具有民俗特色、富有田園氣息的雕塑小品等,例如在入口處設置景觀水車,既能吸引游客的視線,造成震撼感,同時又能體現出農業園的鄉土特色。

2.2生產體驗區的規劃設計

生產體驗區主要為進行農作物的生產,可細分為畜牧區、森林經營區、漁業生產區等。同時設有可供游人參與體驗的蔬菜、花卉園藝生產,讓游客認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參與農事活動并體驗到農業生產的樂趣。

2.3科普示范區的規劃設計

園內可架設玻璃溫室大棚,種植日常生活中少見的新奇品種、野生品種,展示當今先進的無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質培、立體栽培等。以濃縮的典型農業或高科技模式傳授系統的農業知識,增長教益。

2.4觀光游覽區的規劃設計

觀光游覽區一般地形多變,同時栽培多種觀賞型農田、瓜果,通過對不同植物或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姿態、花期、花色、季相、香、果、葉等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加上珍稀動物的飼養觀賞等,使游人身臨其境感受田園風光和自然生機。

2.5水體景觀區的規劃設計

在農業生態觀光園中存在水體形式有湖、溪、泉、瀑等。為體現其生態自然性,溪流多為自然水體,一般是以觀景、休閑娛樂為主,而湖塘大多則是用于生產的魚塘、荷塘,在景觀營造上應兼具生產、觀景、娛樂的功能。在滿足生產功能的同時也可滿足游客觀景娛樂的需求。游人也可泛舟其間自行采摘蓮子、菱角或于岸邊揮桿垂釣、捕蝦捉蟹。

2.6休閑娛樂區的規劃設計

本區應為農業生態觀光園的核心區。在規劃過程中應充分站在游客角度,開設盡可能多的游客感興趣的娛樂活動,并進行大概劃分,從而形成趣味豐富、適用面廣的娛樂活動,滿足游客的需要。

2.7民俗文化展示規劃設計

民俗文化的體現應應用于園區的各處,大到園區主入口,小到角落的景觀小品,都能體現其文化性,在規劃設計中應注意通過強調園區設計的民俗文化性為園區整體增添魅力,主要的表現形式有景觀小品的文化體現,設計主題的文化展示,景物景點的命名來展示、特色民俗活動展示等。

2.8管理服務區

該區可設有行政辦公樓、職工宿舍、綜合性招待所等,并配套各種服務娛樂設施,為團體會議、一般游客留宿提供服務。

作者:張銳 劉浩然 杜潔 伍敏華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 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研究

[摘要]環境問題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在生態現代化視域下,我國新型農業現代化應尋求發展、環境、公平的有機統一,注重從科技、經濟、文化、政治等多維協調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從生產端和消費端“雙管齊下”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并推動農業生產地方化,以有助于解決區域農業發展失衡問題。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生態現代化;環境治理

一、生態現代化理論嬗變及其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

(一)生態現代化理論嬗變

生態現代化概念一般認為是由德國學者MartinJ?nicke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次柏林州議會辯論中最早提出(郇慶治和馬丁?耶內克,2010)。生態現代化理論發展大致經歷了強調在工業生產中以科技創新來應對環境危機(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關注經濟和文化因素以及產品消費而轉向科技、經濟市場、政府三者協調平衡(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關注全球化影響及制度本身(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三個階段,研究區域從西歐國家逐漸擴展到中歐、東歐、北美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Mol,2000)。進入21世紀以來,生態現代化理論仍處在不斷發展完善當中,并進一步在世界范圍內擴散,成為具有影響力的理論(J?nicke,2008)。生態理性是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根本,生態理性使人們開始將經濟的生產和消費過程視為生態過程,而不僅僅是經濟過程。生態現代化理論不斷地豐富發展,由單純地關注科技轉向政治、經濟、文化,逐漸包含科技、經濟和市場、政府、環境運動、環境意識形態五個方面內容(Mol,2010):(1)科技不僅僅是應對已經產生的環境問題,而是更多地轉向環境改善和預防環境危機,將環境保護納入技術和組織創新的設計當中,而不再過多依靠傳統的修復式技術;(2)經濟市場要素和組織在環境改善中的作用日益增長,生產者、消費者、信用機構、保險公司、商業協會等成為生態重構、生態創新、生態改善的重要承擔者,帶來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變化,并且將環境成本以貨幣、價格、供需、產品、服務等清晰地表達出來;(3)政府的角色、位置、運作發生改變,政府管治由從自上到下的命令式的方式轉向權力分散下放、更加靈活、更加趨向于公眾參與的管治方式,非政府以及跨國、全球性組織和機構逐漸發揮影響;(4)環境運動的角色、指導思想發生了轉變,環境運動在環境決策中作用得到顯著增強,環境運動指導思想也從單純的反現代主義轉向以合法性、負責任、公開透明、廣泛參與為原則;(5)環境意識形態從純粹地反對經濟增長和完全忽視環境保護兩個極端轉向兩者的協調統一,并被廣泛接受。

(二)生態現代化理論與農業發展

工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危機同樣蔓延到農業當中,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的挑戰,現實困境促使人們開始尋求轉變農業發展理念。在發達國家,以現代工業技術為基礎的“石油農業”帶來嚴重的環境危機,產生空氣和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食品安全受到威脅、能源消耗巨大等諸多問題(Kimbrell,2002)。值得關注是,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綠色革命”,雖然促進了糧食產量的快速增加,有效降低了全球糧食價格,大大緩解了一些地區的糧食緊張問題,但是“綠色革命”也引發了土壤退化、化學污染、地下水枯竭、土地鹽堿化等環境問題,迫使人們轉向環境友好型技術,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Evenson,2003)。此外,“綠色革命”帶來生物多樣性和地方傳統知識的破壞,同時引起貧富分化加深和區域農業發展失衡的問題?!熬G色革命”并不是可持續的,農業生態科學成為農業發展的新理念,而在農業生態理念下進行新的綠色革命不僅要注重科技創新,還應與社會調整或變革結合,農業生態視角下政治、經濟、文化轉向明顯(Altieri,2009)。農業發展研究中存在生產主義和后生產主義的二元分立,生態現代化理論則是超越二元論的比較可取的理論分析框架(Evansetal.,2002)。農業生態現代化是生態現代化理論與農業發展相結合產生的,日益表現出一種多維、綜合的整體性分析框架,逐漸拓展到科技、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空間、政治等多個維度,“弱農業生態現代化”正轉向“強農業生態現代化”(HorlingsandMarsden,2011):科技上,從注重經濟驅動科技發展、科技解決問題、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轉向需求驅動科技創新、科技適應地方性;經濟上,從強調企業化經營、效率優先、追求節約成本,轉向推動生產經營網絡化、綜合化、整體化以及立足于農場水平追求高附加值、多功能農業;生態上,從較多采用生態和基因工程的產業生態視角轉向較多采用生物型防護的農業生態視角;社會文化上,從提倡運用現代科技、理性的人地關系轉向地方自主內生、人地協同、生產服務化;空間上,從偏重全球化、出口導向、外來資源大量使用,轉向關注生產嵌入地方社區,注重本地資源利用;政治上,從自上到下式的單一方向的管治,轉向內生扶持政策、參與式方法應用、社區發揮影響以及地方和區域靈活管治。

二、生態現代化視域下農業發展思維

生態現代化理論嬗變過程伴隨著發展問題、環境問題、公平問題的繼生轉換,三個問題日益呈現出交叉、復雜的態勢,而西方發達國家多年的環境治理表明,環境問題的解決最終有賴于公平問題的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涉及農業環境治理問題,而環境治理牽扯到公平問題。生態現代化視域下農業發展思維轉向整體統一的系統視角,農業生態現代化關注目標的平衡性、應對的多維性、行動的多元化。

(一)目標層:發展、環境、公平的統一

工業文明時代的科技進步使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促使人類中心主義思潮蔓延,引發了深刻的環境危機。人類不得不反思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問題,增長受制于環境和社會的原因而存在極限問題,技術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環境危機的根源不僅僅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涉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環境問題是社會公平問題的反映。從社會公平拓展到環境公平,將完善發展人類內部以及人與自然的正義,走向兼顧環境問題和公平問題(O'Connor,1998),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離不開公平問題的解決。生態現代化視域逐漸從單純關注環境問題轉向環境問題的深層次的社會根源。生態現代化視域下農業發展尋求發展、環境、公平的統一。以現代工業技術為基礎的“石油農業”引發嚴重的環境危機,促使農業發展尋求發展與環境的統一,而環境問題不僅僅與“石油農業”生產技術有關,同樣有其深層次的社會根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公平問題一定程度轉嫁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從而加深環境危機。農業環境治理成敗關鍵在于能否實現發展、環境、公平的有機統一。

(二)應對層:科技、經濟、生態、文化、空間、政治等多維治理

發展問題、環境問題、公平問題的日益交叉復雜化,對問題應對提出了空前的挑戰。生態現代化視域下環境危機發生不僅僅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涉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環境治理的視角突破科技局限,拓展到經濟、文化、政治等多維視角,環境治理應對從單一向多維轉向。西方國家環境治理經歷了從單純關注科技創新逐漸關注到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過程。發達國家由于基本完成農業現代化,農業發展開始面向農業現代化過程產生的環境問題和公平問題,而發展中國家則更多地面對糧食安全和農業收入增加問題,并著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但環境問題和公平問題已經顯現(Pingali,2007)。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中都涉及環境問題和公平問題,使得農業發展問題復雜化。問題復雜性迫切需要全面、系統的分析與應對。生態現代化理論將環境問題嵌入農業發展本身當中,使農業發展兼顧環境問題,同時指出環境問題有其深層次的社會根源,從而使農業發展本身不是僅僅停留在科技上,而是拓展到經濟、文化、政治等多個維度。生態現代化理論為農業發展適應環境問題和公平問題的挑戰提供一個可行的框架。

(三)行動層: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協同

生態現代化視域下環境問題的關注從生產領域拓展到消費領域。面對發展中面臨的環境問題,消費領域是整個經濟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續發展中重要的影響因素。環境治理不僅需要生產方式發生轉變,更重要的是消費方式的轉變,從而通過市場機制有效地推動生產方式的轉變??沙掷m性消費是環境問題應對中的重要策略。消費者本身行為則是可持續消費的關鍵一環,而個人之間可以通過協作消費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和生產,從而形成新的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生產者與消費者塑造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環節,兩者缺一不可。農業有機生產可以提供健康、天然的不含有毒殺蟲劑的高質量產品,同時維持土地肥力和生物多樣性,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歐美國家得到相當重視并發展壯大(Badgleyetal.,2007)。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需求成為生產的目的,消費成為生產的調節器,因而消費者塑造的重要性凸顯,成為轉變生產方式的重要助推器。生態公民是農業可持續消費的重要驅動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促成農業可持續消費的根本力量,可克服一些農業可持續消費面臨的重要障礙(Seyfang,2006)。

三、生態現代化視域下我國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我國農業正處在現代化進程當中,農業現代化進程仍處在較低水平,農業發展面臨環境保護的問題,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隨著現代化程度加深將會加劇,農業污染已然不容小視(溫鐵軍等,2013),關系到國家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發達國家的環境治理經驗表明,環境治理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離不開公平問題的解決。農業環境治理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我國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面對日益嚴重的農業環境問題,生態現代化理論為我國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鑒與啟示。

(一)我國新型農業現代化應是發展、環境、公平的統一

我國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資源相對較少,由此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將會長期存在,而在農業發展中出現的農業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劇人地關系矛盾。當前中國農業仍然以相對落后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經濟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相對緩慢,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加劇,并引發一系列文化衰落和社會失衡等問題。我國農業現代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拓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問題。一些欠發達貧困地區環境破壞事件時有發生,甚至一些地區形成惡性循環,區域發展公平問題成為不可忽視的根源,這些地區的環境問題根本解決有賴于區域協調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面臨兩大選擇問題:一是繼續走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先污染再治理”的“石油農業”道路,還是探索一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二是繼續走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歷的“強發展、弱公平”的農業發展道路,還是走發展與公平相統一的農業發展道路。中國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脆弱,城鄉、區域差距巨大,難以承受“石油農業”帶來的嚴重的環境壓力以及公平問題帶來的環境風險轉嫁,必須走一條發展、環境、公平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新型農業現代化需要多維協調推進

我國農業現代化本身面臨多重挑戰,生態現代化視域下我國農業發展同樣面臨發展問題、環境問題、公平問題。當前我國農業區域發展不平衡,一方面造成農業生產中心地資源環境承載負荷過重,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另一方面,造成一些非中心生產地的小農生產者破產并由此引發土地荒蕪浪費,同時造成一些小農生產者迫于競爭而加大對土地和資源過度開發,從而引發環境破壞問題。問題的交織復雜性需要多維綜合應對:(1)在科技上,在關注環境修復技術的同時應更加注重預防性技術創新,從農業生產設計階段就考慮不同區域的環境因素,最大程度提前規避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而環境恢復往往耗費更大,并造成不良的現實后果;(2)在經濟上,在追求農業生產效率和壓縮成本的同時更加關注生產網絡化、本地化以及提升產品的品質,以帶動本地經濟和滿足更加多樣化的需求;(3)在生態上,在關注以工業技術為基礎的工業生態技術的同時,應當遵循農業生態理念更多地采用生物型技術,并適應不同地方特性;(4)在社會文化上,在關注依靠科技來專業化生產和協調人地關系的同時,更加主動地根據地方需求展開研究,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勞動力實現人地協同發展;(5)在空間上,在關注農業外向型生產和消費的同時,更加注重與本地生產和消費的聯結,避免出現“飛地式”發展;(6)在政治上,在關注從上而下的集中、單一的管治手段的同時,應更加注重管治地方化和內生化,充分發揮地方的自主性,防止區域發展失衡。

(三)新型農業現代化需從生產端和消費端兩端并舉

我國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而且包括農業消費方式的轉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業生產走向商品化,市場消費需求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當前我國更多是關注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對農業消費方式關注程度并不夠,農業消費方式轉變遲緩往往拖累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是雖然我國居民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但是相當部分居民仍然趨向價格偏好,對質量較低水平的產品耐受較強,往往使一些落后生產方式得以存在,這些現象在經濟落后的地區問題比較嚴重。二是隨著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一些消費者對國家保護的動植物或者由其生產的產品產生不合理的消費需求,推動一些不合理的產業發展,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破壞了生態環境。三是由于不合理的消費方式,產生了大量食物浪費,耗費大量的農業生產資源,變相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壓力,而食物里程的拉長也同樣會產生間接的資源消耗。農業現代化生態轉型應生產端和消費端兩端并舉:(1)從生產端來說,農業有機生產與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相契合,應不斷推動農業有機生產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著力提高農業有機生產的效率,通過有機農業生產的不斷提升來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同時調整和增強農業認證管理機構,加強構建和完善有機認證體系,為農業生產有機化提供良好環境和重要保證;(2)從消費端來說,對于個人而言,應加強環境教育,塑造生態公民,提倡個人節約消費、綠色消費,摒棄過度消費和不當消費行為,而對于整個農業生產網絡而言,應充分考慮食物里程因素,構建合理的生產和消費的空間耦合結構,強化農業本地化生產的內生作用,帶動本地資源和勞動力的充分利用,減少資源間接浪費。

(四)農業生產地方化有助于解決區域農業發展失衡問題

規?;I化、區域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農業生產中心化并不總是意味著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當超過一定限度就可能發生由負荷過載引發的環境外部性以及由食物里程過長引發的間接浪費劇增。而另一方面,生產地產品由于產品成本優勢或者質量優勢不斷擴大消費地,對消費地產品產生強大的競爭壓力,一定程度抑制消費地農業生產。隨著經濟發展知識化,產品競爭逐漸轉向技術競爭,農業技術生產地由于技術先進性不斷擴散其技術,對消費地落后技術同樣形成強大的競爭,又在一定程度壓制消費地技術生產。生產地由于產品優勢或者技術優勢往往形成一定程度的產品壟斷或者技術壟斷,對于消費地的產品生產或者技術進步形成抑制作用,從而形成區域農業發展不平衡,引發區域公平問題。從國際來看,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由于其產品優勢大力推動農業國際貿易,對一些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發展中國家很多農業生產者負債或者破產,區域公平問題產生,而隨著貿易摩擦和壁壘日益增多,農業生產本土化成為一種重要的策略,但是由于發達國家技術優勢仍然存在,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發達國家在技術貿易方面仍然有相當優勢,給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生產和創新帶來較強的競爭和抑制。從國內來看,我國農業總體上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農業產業化快速推進,一些專業化生產區迅速形成和發展,由于產品成本或者質量優勢,產品不斷擴散去開拓消費地,消費地的農業生產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從而出現本地生產衰落或者調整。另一方面,國內一些發達地區科研基礎雄厚,往往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產生地,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往往擁有范圍較大的技術服務區域,而技術消費地由于技術研發面臨較大的競爭以及本身基礎薄弱,農業科技創新和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農業生產本地化成為克服區域公平問題的重要途徑,包括產品本地化和技術本地化。(1)我國農業科技相比較發達國家仍相對落后,經濟效益不高,產業化水平較低,產品競爭力不強,農業生產將面臨巨大的競爭,對中國國內的農業生產將產生較大的沖擊,拉大我國農業與發達國家農業之間的差距。所以,在產品成本和質量差距短期內無法縮小的情況下,一方面,應合理保護國內農業以免受較大沖擊,并加快推進國內企業發展;另一方面,應在保證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鼓勵發達國家農產品農業生產本土化,充分利用中國本地資源和勞動力,推動中國農業發展,減小發達國家農業與中國農業發展差距。而從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異來說,則應推動發達國家展開與中國本土機構技術研發合作,促進中國農業技術本身的創新和進步,縮小與發達國家農業科技的差距。(2)對中國國內的農業生產而言,為促進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應當鼓勵農業生產本地化,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充分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和勞動力,以克服現代農業過度集約帶來的區域環境壓力和食物里程增加,減少直接和間接的食物浪費,促進區域農業均衡發展,同時加強全國重要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與地方農業技術機構合作,增強地方科技內生創新能力,促進地方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縮小區域間農業科技水平之間的差距。

作者:郭艷軍 陳秧分 單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農業價值鏈的融資模式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農業價值鏈主要是以“上游農戶+中間龍頭企業+下游銷售商+融資機構”為主體構成的。該價值鏈對于保證農民、企業和銷售商生產經營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企業普遍存在融資不足、依賴政府等問題。為了進一步優化其運營模式和融資模式,本文提出農業物聯融資平臺的概念,充分發揮平臺信息優勢,并與銀行相互結合,以此擴大融資規模,推動農業價值鏈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訂單農業;農業價值鏈;物聯融資平臺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使之帶動農業和農村發展對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意義變得更加重大。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能夠促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積極發展出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從而形成新產業、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價值鏈是指農產品從農戶投入資金生產到農業企業收購成熟的農產品,再到企業銷售給經銷商,最后經由銷售商銷售給消費者的一系列價值增值行為[5]。對于農戶、加工商、銷售商等農業價值鏈上的經營主體而言,農業價值鏈融資可以拓寬其融資渠道,降低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因此,研究農業價值鏈融資模式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的有效手段。農業價值鏈融資一般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通過訂單農業進行的內部融資有助于加強價值鏈各環節之間的聯系、降低價值鏈風險,外部融資則是價值鏈主要的增值資金來源。但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幾乎不存在針對農業價值鏈的產品,農業價值鏈融資嚴重依賴政府資金,農業生產融資依舊面臨著較大困境,因此,本文試圖結合“互聯網+”的概念提出一種結合農業價值鏈內外部融資的農業價值鏈物聯融資模式,以助力農業產業化發展。

2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StevenL.Klose(2005)認為,農業產業的資金短缺、融資困難是其產業化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因此,構建農業產業化的支持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若想實現農業的大規模產業化,必須尋求金融支持以突破這一束縛。Clarketal(2011)強調,近年來國際上對農產品價值鏈融資開始廣泛關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銀行、信用社、小額信貸組織等金融機構專門圍繞農業價值鏈融資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農產品價值鏈模式以肯尼亞的DrumNet項目為代表,DrumNet項目自2005年起開始在肯尼亞運作,通過小額信貸支持和建立價值鏈的方法來促進農業貸款。國內學者任長青(2009)認為,農業價值鏈融資可以有利于農信社增加農村信貸供給,開發適合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馬九杰、張永升(2011)認為價值鏈參與主體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中分別發揮不同的職能,它們通過利益機制聯結在一起,而政府的職能尤為重要。國內外學者通過案例和理論分析證明價值鏈融資成為破解農業融資難的有效方法,并且,多數認為政府應成為農業價值鏈推行的主要力量。但通過我們的實地調研發現,目前農業中實際存在的農業價值鏈在外部融資方面都存在較大問題,銀行缺乏創新的金融產品對農業價值鏈進行融資,龍頭企業的外部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支持,而政府補貼是有限的,為了使農業價值鏈獲得足夠的資金進行延長和升級,必須探索出新的農業價值鏈融資方式,此即本文所提出的“農業價值鏈物聯融資平臺”想要實現的目標。

3現狀

本文主要探究的農業價值鏈是基于訂單農業的農業價值鏈,即“公司+基地+農戶”。在這種農業價值鏈中,一方面,公司和農戶之間存在著訂單農業模式的合作關系,農戶可以與公司簽訂合同,該合同規定農戶在接下來的一個或幾個農業生產周期內進行特定的農作物生產,在約定時間以約定好的價格和數量向公司出售該農作物,實際上是一種期貨合同。所謂基于訂單農業的農業價值鏈的融資模式,農戶以簽訂的合同作為憑證、公司的信用作為擔保對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另一方面,公司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獲得土地作為農業生產基地。公司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運作,從而向與其合作的農戶提供可以用來進行農業生產的基地和支持農業物資的資金,使農戶順利進行與公司約定好的農業生產。關于融資渠道,農戶借款主要依托于以公司信用為基礎的金融機構借款;對于公司,一般進行上述合作關系的公司都是涉農企業,而且與農戶存在合作關系,所以融資結構中政府的補貼和支持占很大一部分。本團隊實地調研的玖星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其與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是一種典型的“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玖星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大量的韭菜生產基地,然后與農戶簽訂合同,合同約定農戶在獲得玖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放的韭菜種子和分配的農業生產基地后進行韭菜種植,只能特定幾次收割和出售韭菜,從而可以按時收獲韭菜種子,玖星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出售韭菜種子而獲利。在融資方面,農戶可以用其與玖星公司簽訂的韭菜種子回收協議向當地金融機構進行抵押貸款,以訂單作為抵押物借貸相應數額的款項,用于韭菜的種植和管理。玖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平頂山市著名的龍頭企業之一,獲得政府的特殊政策,比如貼息貸款、資金補貼等。而玖星出現這種融資結構的原因,是玖星公司擁有的資產是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的基地和自己建造的廠房,但是,以上資產都沒有產權,不能成為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時用作抵押的物品。同時,玖星作為平頂山市的龍頭涉農企業,能獲得政府的關注和扶持,故而其資金來源以自身積累和政府補貼為主,不過,這并不能滿足玖星擴大生產規模,延長農業產業鏈,獲取更多農產品附加值的資金需要,從而使其陷入融資難的困境。以上所介紹的玖星農業科技公司和農戶為主體構成的農業價值鏈便是一種標準的基于訂單農業的融資模式,這種價值鏈以訂單和基地將涉農企業和農戶連接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資金融通問題,是一個以訂單農業為基礎的農業價值鏈融資模式的實踐,是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新型融資模式,但是也存在發展不完善等問題。

4問題分析

4.1訂單農業簽訂不規范、違約成本低

訂單農業是一種“先找市場后生產”的產銷模式,理論上講,這是一種企業與農戶雙贏的模式,既將分散的小農戶與大市場連接起來,解決了農戶對銷路的后顧之憂,又幫企業分擔了遠期價格風險。但在實際操作中,訂單農業的履約率僅有20%。其中包括企業違約和農戶違約,根據實際調查,在平頂山園藝科學研究所中,公司與農民之間僅靠訂單和一定的違約金來維持關系,沒有引入外在約束機制。

4.2融資途徑少且受限

調研發現,農戶融資方式主要有:資金互助社、農村商業銀行的五戶聯保以及訂單農業中以龍頭企業信用進行的訂單抵押貸款。其中,玖星農業價值鏈中所進行的訂單抵押貸款涉及金額都較小,并且范圍小。農商行所開辦的五戶聯保由于對擔保人要求較高,所以,一般農戶也無法通過該途徑籌集資金。資金互助社作為新興的農村金融互助形式,由于它的扶貧性質,只允許社員進行一萬元以下的貸款,村民通過這些借款單獨進行經濟活動只能夠脫貧,卻無法實現致富。

4.3農業價值鏈風險控制機構缺位

農業是典型的高風險基礎產業,通過保險分散農業風險是重要的風險防范手段。通過對河南省西劉莊農戶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農戶不參保的原因包括不知道有該項惠農政策,認為自己的農業生產風險低不需要保險,或者是不相信保險公司。同時,通過與平頂山市農業局工作人員交流,發現地方農業局在農業保險方面并無特殊政策,而只是國家每年會給予農民一定的補助金,通過農村信用社發放。綜上所述,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業價值鏈中的農業保險緩解嚴重缺位。

4.4農村商業銀行偏向城鎮項目,對農戶貸款額度小

通過走訪當地農村商業銀行發現,農戶在進行貸款時受到非常嚴格的約束,負責人表示,給農戶貸款交易成本高,信用風險也高,銀行需要在事業單位工作的有固定收入的人為貸款農戶作擔保,或用五戶聯保制度,總之,如果單單依靠訂單抵押,只能獲得很少一部分貸款,使得簽訂單的農戶沒有獲得資金而無法開始生產,影響價值鏈的運作。

5解決方案

我們通過對平頂山市農業價值鏈中的涉農龍頭企業(例如平頂山園藝科學研究所、瑞祥農牧發展基地等)進行調查發現,它們雖然有特色值得發展推廣,但普遍存在依賴政府資金支持、融資模式單一的問題。一旦脫離了政府的支持,企業擴大再生產就會出現資金不足的問題;而政府想要提供財政支持以實現推廣這些涉農龍頭企業的模式的目標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平頂山市對大香山企業進行調研時,我們接觸了該企業的物聯網模式,并了解到農業4.0的概念,認為這是農業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诰〇|的經營模式,我們設想探索出一種新型融資模式,使價值鏈上的主體(尤其是龍頭企業)的資金來源脫離對政府的依賴,延長產業鏈,并推動龍頭企業模式真正的推廣。農業物聯融資平臺便是我們提出的設想。農業物聯融資平臺是一個基于互聯網運作的農業融資平臺,通過連接當地農業領域盡可能多的價值鏈上的主體,各主體利用平臺提供的信息,尋找合適的上下游,與其他主體發生聯系,組成產業鏈。平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整合產業鏈各環節,實現了信息和資金的最優匹配,降低了系統成本,使價值鏈獲得可持續優勢。平臺各價值鏈上下游主體聯系的媒介是新型電子化訂單,通過借助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構建遍布農村的金融電子化發展,實現線上交易。平臺利用其信息化優勢,監督訂單的實施,隨機抽查,對于可能出現違約的主體重點關注,確保訂單的順利實施。一方面,平臺對每一個農業主體收取傭金,也可以理解為保險費,之后對每一筆銀行貸款進行擔保,當遇到特殊情況,農業主體無法償還貸款時,平臺在規定的限額內予以代付。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農業貸款主體的信用;同時,如果平臺足夠大,根據統計學大數定理和保險中不確定性的思想,只有很少一部分主體無力償還貸款,平臺收取的傭金從長期來看是足夠支付違約貸款的。另一方面,銀行擁有資金,但是缺乏單個農戶以及小微企業的相關信息;平臺擁有價值鏈各主體的信息,但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由此平臺可以與銀行構成互補關系。平臺全方位24小時掌握上下游企業的信用狀況、物流情況、發貨記錄及相應的企業信息,由此建立自己獨立的信用評級機制并將掌握的信用信息給予銀行。銀行利用這些信息,將資金貸給需要生產的信用主體。在防范風險方面,平臺會嚴格審查企業的準入資格,對企業的歷史交易情況、財務狀況等進行嚴格審查,另外,平臺通過建立網絡監測系統,對平臺價值鏈各主體的訂單履行情況、付款記錄等進行監控,做到及時發現并防范潛在風險。此外,平臺是專屬農業的融資地,可以尋求政府的幫助,申請政府的財政支持,以此提高平臺的信用等級,降低融資風險。通過構建這一平臺,原來政府支持一條產業鏈融資的方式就轉變為多條產業鏈間主體互相提供信用保障,從而更容易從融資機構獲得融資支持的方式,農業產業鏈的融資困境將會得到很大的緩解,擺脫只能依賴政府支持和向熟人借錢的制約。

作者:顧季堯 李澤玉 王首妃 邵云 農雅芳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

1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意義

1.1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含義

農業科技通道的建設是指建設一條順暢、高效的途徑,使農業科技從科研機構研究成熟后,經過農業專家有針對性的采用,農技員將技術規程后,最終被廣大農戶接受并掌握這些技術,使農業生產率得到提高的整個過程建設。新型農業的科技通道建設不僅包括農技以最低成本順暢的到達農戶手里,而且還包括農技推廣被農戶掌握之后的一系列農技服務和農業知識的更新問題。

1.2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是農業技術快速轉變為現實生產率的主要途徑,農業科技的迅速轉化急需高效、便捷的科技通道。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農業發展的成績和速度,所以,農業科技通道的建設是農業發展的關鍵。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農村面貌要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績等等有關“三農”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科技的力量,而農業科技要成為生產力,必須要為農牧民掌握,通過農牧民具體運用于生產過程中,取得農牧業發展的新成果?,F在青海省農牧業亟需用現代先進的科技知識發展農業,農業科技通道建設是發展青海現代新型農業,用科技推動農業發展,促進“三農”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

2青海省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現狀及問題分析

2.1青海省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基層農業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的實施,青海農業科技通道建設取得了重要成績。啟動了農業科技服務的建設工作。農業科技服務通道建設是指農業科技研發成功后,經過專家、農技人員推廣到農牧民手中的順向推廣過程。目前,青海省通過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能夠將農業科研院所針對農牧業發展需要研究的技術,經過專家和農技人員迅速推廣農戶手中,被農戶掌握并用于生產實踐,各補助項目縣農技推廣率達到95%以上,農業實現了大幅度增產,農民獲得了收益,取得了成效。農業反饋通道建設有待建設。農業科技反饋通道是指農技被推廣到農牧民手中,農戶應用于生產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新問題,并反饋到農技推廣的相關部門,試圖得到解決的過程。目前,青海各補助項目縣還沒有很好的建成這種反向的農技推廣過程。農技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農牧民遇到的新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現象還普遍存在。評價通道建設還需要完善。評價通道是指對農業科技的評價和農技服務有員的評價途徑。青海各補助項目縣正在努力建設和完善由政府、農技管理機構和農牧民三方考核的評價機制,建設農技人員的績效考核制度。

2.2青海省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一,制度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機構設置和布局不合理,鄉鎮農技站所職能定位不明確,農技推廣員管理體制不順;激勵保障機制缺乏彈性,人員編制不合理,不能激發農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績效考評機制不健全,已有的績效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第二,組織能力不得力。很多項目補助縣還沒有開展農村綜合改革,存在人員人事管理與業務管理隸屬于不同的部門,出現多頭領導,一些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農技創新人才隊伍培養,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素質不高。對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缺乏規范的管理和引導,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三,人員隊伍素質不高。人才隊伍建設滯后,服務質量整體不強??偭坎蛔愕霓r業科技人員缺乏專業性的農業知識,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第四,技術、資金保障不到位。農牧民亟需的技術還沒有形成或不完善,經費投入不足,硬件建設滯后,推廣經費缺乏,服務手段落后,許多農技推廣、科普工作無法開展,導致科技轉化受到阻礙。第五,宣傳工作不到位。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渠道較少,很多農戶不能及時得到科技知識和農技人員的指導。

3青海省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問題的探索

3.1青海省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目標

科技能被農牧民迅速掌握并運用于農業生產,達到預期的效果,實現雙向溝通,農牧民對科技的需求能迅速反饋到相關部門并及時得到解決。在此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產業效率、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重點發展區域性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促進我省現代農業的發展。

3.2青海省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內容

技術創新是中心任務。農業科技通道建設應該以圍繞科技創新為中心,不斷研究出新的適合農牧業生產需要的技術,解決農牧民遇到的技術難題。隊伍是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核心。大力提升人員隊伍素質,使之適合農技發展的需要,能夠有效解決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因人員素質問題而使農業科技通道建設受到阻礙。制度是農業科技通道的保障。建設好有關農業科技的制度,明確科技通道中的各主體職責,是農技通道建設的最根本保障。資金保障是根本前提。農業科技通道建設需要大量的人、財、物的參與,需要建立長期的有效機制,資金保障是建設科技通道的根本前提條件。

3.3青海省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原則

經濟高效原則。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要充分利用有限資金,建設低成本的結構簡明的短距離科技通道,同時,這條科技通道還需要操作簡便、易于監管的、高效順暢的通道。雙向互動原則??萍纪ǖ澜ㄔO應的兩個方向,包括自上往下推廣,還包括自下往上反饋需求的通道建設,即“政府—專家—農技人員—農戶(示范戶、輻射戶)”和反向的反饋通道,這樣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農牧民對科技的需求,促進農業的發展。彈性原則??萍纪ǖ澜ㄔO應該充分考慮到農業科技傳播的多元化主體,同時還要滿足在具體條件下科技推廣的靈活性,注重達到科技通道的目的,淡化中間的具體操作過程。創新原則。科技通道建設要注重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過程創新、技術創新等,以適應當地實際需要。

3.4青海省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目標

建立以“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為主結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快速通道,首先,必須加強主管部門的組織領導。農業主管部門必須精心組織農業科技通道建設所需的各種資源,加強對科技通道建設工作的領導,使之能夠高效、低成本建成;其次,制度保障,明確產權,理順體制機制,完善管理,改革體制以明確各參與主體的職能,建立靈活的機制以激發相關人員在農技推廣方面的積極性;再次,資金支持,確保??顚S?;最后,人員隊伍素質保證科技創新和高效的農技推廣。

4青海省新型現代農業科技通道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4.1加強制度建設

農業科技通道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受到多方行為的博弈,只有建立有效的制度,明確各方人員職能,規范各方工作,才能保證科技通道的順暢和適用,取得預期成果。

4.2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農業技術進行推廣

青海各地生態環境相差甚遠,東部是農業區,青南地區則是純牧業區,能夠發展的產業各異,加水人員素質各異,各民族聚居在不同的地區,文化差異大,所以要根據當地的實際選擇適合當地的農業科技,建立當地人支持的農業科技通道。

4.3加大技術服務力度

為了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采取多種手段層層抓好技術的培訓和指導。組織科技人員下鄉,直接向農民傳授技術,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提高科技人員及農戶的知識水平,解決實際的技術問題。通過電視廣播、演講、印發科技手冊等手段向農牧民介紹各種應用技術、推動生產技術科學化。

4.4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

聘請專業對口的農業技術指導員,根據科技知識水平及能力大小,量才使用,合理安排項目,注重科技人員知識更新,強化科技人員的組織結構,開展全員性培訓。

4.5強化農業科技入戶工作

通過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農技推廣和技術服務,做到技術人員入戶、研發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以集中開展與分散組織相結合。入戶與農時相結合的科技培訓、農業新成果試驗示范等主要方式,整合資源,推動科技下鄉,發展農牧業。

4.6建立多元化信息傳播途徑和教育服務方式

充分利用農技人員、當地政府、村委會、廣播電視、農技服務熱線12316及網絡平臺向農民宣講農業科技知識,努力建設以科技示范戶(土專家)、田間地頭、觀摩交流及科研機構的專家箅各產業專家為主要途徑的綜合多元化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途徑和教育服務方式,培訓教育農牧民,從而獲得農業科技知識。

作者:許小寧 單位:青海省鄉鎮企業技術推廣站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城鎮農業產業化論文

一、實證分析——以四川省為例

結合指標設置原則,最終設置兩系統的輸入指標有農業從業人員、城鎮從業人員、農業投資總額、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總額,輸出指標有農業產業化率、鄉鎮企業利潤率、城鎮化率、人均GDP。數據來源2013年四川統計年鑒和各市州統計局。以2012年四川省的21個地級市州區域為決策單元,運用線性規劃軟件LINDO,將各個區域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對系統的協調發展程度作出客觀的評價。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先計算出C2R模型中各個系統之間的相對有效性,以確定其協調程度以及發展效度;對DEA非有效的區域,再計算其C2GS2模型的相對有效性,重新界定其協調效度,即以C2GS2模型計算出的協調效度作為該區域的最終協調效度。通過計算四川省新型城鎮與農業產業化的平均協調發展綜合效度低于0.5。其中比較高的是成都(0.6)和樂山(0.8),其余市州均在0.6以下。成都在加快城鎮化的同時也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打造世界生態田園城市,政府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各個區縣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品牌,如金堂的臍橙,已形成了較大規模,并向品牌發展戰略上靠攏,努力實現一村一品、一縣一品。樂山市在發展農業產業化方面也有很好的經驗,比如五通橋牛華芽菜協會采取“公司+協會+基地+農戶”模式,農戶不僅可以出售新鮮的青菜,還可以對青菜進行加工后出售給企業,獲得一定的加工費。總的來說,四川省農業產業化對新型城鎮化的綜合協調發展效度較低,說明農業的生產經營還處于傳統階段,急需改革,與不斷進行的新型城鎮化比較還處于落后階段,兩者的協調性差。

二、在新型城鎮化視角下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快中心城市發展,推進城市群建設。

成都平原城市群優勢很明顯,全國第四大航空港、西部交通樞紐和西部金融中心,進一步加強鞏固成都在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財富論壇也給成都帶來了極大地機遇,全球500強企業一半以上進駐成都,打造國際經濟金融、IT中心。同時積極建設綿陽科技中心和德陽制造業中心,形成成德綿經濟帶。川南城市群具有產業和區位優勢,宜賓、瀘州的白酒、化工業發達,優先發展白酒產業,推進白酒金三角發展。并且川南四個城市都靠近長江或支流,瀘州、宜賓是省內重要的碼頭港口。鐵路、公路和航空運輸也很發達。川東北城市群的資源優勢主要是天然氣,因此應該充分利用天然氣發展產業來壯大經濟實力。攀西城市群的旅游資源和農業資源、礦產資源很豐富,以涼山和攀枝花為支撐點,涼山優先發展旅游業,追求“綠色GDP”,變劣勢為優勢,攀枝花重點發展鐵礦產業。

2.以龍頭企業為重點,并行發展各種行業協會,加快農民組織化進程。

首先,必須有龍頭企業帶動。政府要提供資金、政策支持,為龍頭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或無息貸款,對龍頭企業的稅收方面給予優惠。龍頭企業自身要改善管理水平,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發揮好輻射帶頭作用。另外,積極組建各類農產品行業協會,加速農民組織化。農產品協會負責與政府溝通,為農民或龍頭企業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協調市場價格和行業管理,分工合作,反對不正當競爭,一致對外,反傾銷、反歧視。同時因其帶有公益性,省及地方政府應給予農產品行業協會資金和政策支持。

3.建立區域農業信息平臺。

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建立全省的信息化網絡平臺。建立全省的五大農業信息數據庫,并定期出版有關全省及其各市州的重大農業問題研究報告,為農民、龍頭企業和農業協會提供決策的依據。報告要通俗易懂,能較快被農民所認可。以農業信息為平臺,建立六大服務系統,即全省及各市州農業信息綜合處理系統、農產品供求信息系統、農產品銷售系統、農產品價格預測系統、農作物病蟲害診斷防治系統、龍頭企業經營輔助決策系統。

作者:張澤義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人才需求的調研

摘要: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經過幾年的發展,以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成效顯著。但隨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過去的經營方式、經營理念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等方面亟需專業人才。本文從市場需求入手,通過調研,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農村;經營主體;人才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土地規模、技術裝備、資金投入、經營理念、農產品供給等方面,明顯優于普通農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普通農戶仍然占大多數,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生力量。目前看,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發展的難題是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也就是農業發展的后勁不足。為此,筆者針對遼寧省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調研,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背景分析

中央規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目前,農業部農經統計報表系統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數據每年都進行統計,可以了解到相關情況。而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并未統計,無數據來源。因此,僅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數據進行分析。

1.家庭農場。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底,遼寧省在縣級農業部門登記備案的家庭農場5321家。其中,有4620個家庭農場從事種植業,占總數的86.8%;家庭農場共有2.6萬勞動力,平均每個家庭農場4.9人左右。

2.農民合作社。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底,遼寧省農民合作社4.8萬個。其中,有2.69萬個合作社從事種植業,占總數的56%;有4134個合作社從事農機、土肥、植保等服務,占總數的8.6%;合作社社員165.66萬人,平均每個合作社社員34.5人左右。

3.示范家庭農場主結構。據我們對2014年200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主有關情況統計分析:從文化程度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02人,占總數的51%;高中、中專等文化程度的67人,占總數的33.5%;大學以上文化水平的僅有8人,僅占總數的4%。從家庭農場主的年齡結構看,30周歲以下的16個;而40-49歲之間的有78個,50-59歲之間的有53個,這兩個年齡段的群體,成為家庭農場經營的主力。

二、主要問題

1.文化程度、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國家將家庭農場定位為“是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升級版”,從遼寧省農民文化程度分析,初中文化程度占56.8%、高中文化程度占3%(資料來源2008年遼寧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整體看,農戶文化程度水平不高。據“遼寧家庭農場信息應用平臺”統計分析,家庭農場主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為55.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為18.6%,雖然明顯高于普通農戶,但與城鎮居民文化程度差距較大。

2.年齡結構偏大。家庭農場主、合作社負責人,承擔了帶領組織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因此,需要這些人員頭腦靈活、接受新事物快、精力充沛,要有沖勁干勁、勇于實踐的精神頭,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現實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年齡較大,與現代農業對農業經營者的要求存在差距。據“遼寧家庭農場信息應用平臺”統計分析,家庭農場主年齡在31-40歲的占比為20%,而41-50歲的占比為41%,51-60的占比為26.4%。甚至出現了60歲以上的家庭農場主人數比30歲以下都多的現象,真實反映了家庭農場主老齡化的問題。

3.“農二代非農化”的問題比較普遍。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獲得產品的產業。因此,農業勞動生產率普遍不高,存在富余時間,收益也不高。特別是農村改革開放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普遍加快,進一步影響了農業后備力量。據統計,2016年農村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0.3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3.2%。據典型調查,雖然家庭農場主想要其子女“子承父業”,安心種田,但“農二代”大部分都在外打工,由于年輕、適應能力強,時間一長,基本不愿意返鄉務農。

4.帶頭人管理能力不高。遼寧省合作社大部分由農民領辦,農民領辦的合作社約占93%。這些帶頭人是生產或者銷售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對于合作社組織建設、民主管理、規范建設等經驗不足,重視不夠,缺少專業管理知識的培訓。比如農民合作社的會計崗位,一般聘請的會計是從事企業或事業單位會計,他們對合作社的特點不太清楚,對會計業務的特殊規定沒有完全掌握,所以直接影響了合作社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三、對策建議

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代表了農業未來發展方向,將承擔起現代農業的建設工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村人才”培育計劃,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為此,我們建議:

1.明確培訓對象。為實現培訓目的、效果統一原則,建議對納入家庭農場名錄系統(在農業部門登記備案)、農業部門掌握的合作社(正常、規范運轉的)負責人開展專門培訓。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遼寧省家庭農場登記備案5844個,農民合作社5.08萬個,全省大致需要培訓6萬人左右。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培訓,可以安排3年、按照年度實施培訓,逐步實現所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輪訓一次,解決他們生產、經營、銷售、管理等問題,提升他們的個人素質和經營能力。

2.確定培訓形式。培訓可以采用比較靈活的方式進行,如聘請專家學者就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講解;可以請種植大戶講解種植經驗,講心得體會;也可以實踐操作,互動交流。一是在培訓時間安排上,建議利用農閑季節(每年的11月到來年2月之間),組織開展對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的培訓,培訓時間可以在10天左右。二是在培訓內容設計上,可以按照種植品種、農機、設施農業等分類培訓,培訓生產技術、法律政策、產品營銷、經營管理、惠農政策等,使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操作性。三是在培訓場所上,可以利用現有農業職業學校的教育資源和場地,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培訓工作。

3.建立農村人才庫。經過培訓后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農村人才庫中,并通過互聯網,建立緊密型管理模式。一是建議依托農村人才庫,投資開發手機應用APP,通過智能手機端,實現農村人才之間“供需”互動,參考“滴滴打車”模式,解決農業生產者臨時用工(幫工)、技術服務、資金拆借等問題。二是開展農村人才表彰活動,每年評選一批示范帶動力強、影響力大的農村人才,并實施物資獎勵政策。三是對納入農村人庫管理的,金融部門放寬抵押擔保條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放款,解決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

4.調動培訓對象積極性。一是與涉農大專院校溝通,逐步開展學歷教育,解決農業經營者學歷較低的問題。或者針對家庭農場主的“農二代”,開展農業專業學歷教育,引導“農二代”返鄉從事農業生產,解決就業問題。二是繼續實施省級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獎補政策,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規模,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三是對參加“農村人才”培訓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免費培訓;對參加學歷教育的,可以實施財政補貼政策。

另外,對于高校大學生到農村創新創業,應當鼓勵長期扎根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富裕做貢獻,不提倡、不鼓勵短期、投機行為。對他們的最佳褒獎,就是對帶領農民共同致富貢獻突出、從事農業生產時間較長的大學生,應當制定政策,引導鼓勵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他們接納為組織的一員,讓他們與當地農民融為一體,增強光榮感、使命感,這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留住人才的一種好辦法。

作者:孫娟1;孫軍2 單位:1.遼寧省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2.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農經處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

一、湖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分析

1.湖南農業經營主體的現狀家庭承包戶。家庭經營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是主體,相對于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公司農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它是舊經營主體,但仍然是基礎。截至2011年6月,湖南已有65個縣(市、區)建立了土地流轉有形市場,1042個鄉鎮設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流轉面積達2425萬畝,占農地面積的10.1%,其中耕地流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20.4%,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訛譻。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為1857.39萬人,這表明家庭承包經營仍是湖南農業中最多的生產經營主體。家庭農場。由于家庭農場有較大的種養規模,能夠使經營者獲得與當地城鎮居民相當、比較體面的收入,當前湖南家庭農場數目偏小,為此,湖南省委2014年1號文件里明確提出將重點扶持10000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在農業不同領域大戶的標準不盡相同,糧食作物與特色種植、養殖差別明顯。2011年湖南2公頃以上的種糧大戶租賃轉包耕地面積達36.07萬公頃,占湖南省耕地面積的9.55%,2012年湖南租賃轉包耕地面積在2公頃以上的種糧大戶有11.56萬戶訛譼。專業合作社。當前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社戶數增長高于全國,資金總額低于全國。截至2013年底,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2.5萬戶,占全國的2.5%;出資總額569.6億元,占全國的3%訛譽;至2013年6月,湖南農業專業合作社成員達182.9萬人(戶)訛譾。公司農業。截至2014年5月,湖南農業產業化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總數達到577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50余家。龍頭企業行業分布有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業服務、休閑等,結構不斷優化,主要農產品加工能力不斷增強,湖南農業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的潛力明顯。

2.當前湖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1)土地流轉難,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求土地“規?;⒓s化、專業化”經營,但這必須以規模較大、租期較長的成片土地為前提。盡管空心化背景下農地流轉較普遍,但真正要流轉規模較大的成片土地實不容易;少部分細碎化的承包地農戶因種種原因(觀念上怕失地失權訛譿、自己耕種、對流轉條件不滿意、社會保障訛讀等)不同意流轉土地,意味著成片土地流轉的規模化經營難以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便沒了基礎。(2)融資渠道窄,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前期投資較大、周期相對較長且見效慢。目前商業資本投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體較少,主要依靠返鄉的經商者和打工人士、有一定眼光和實力的當地農民,面對高額的前期投入,融資卻很困難。當前政策加大了對“三農”的信貸支持,但以主要是1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為主,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相比差距大。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抵押還缺乏物權屬性,銀行很難認可農業機械等資產為抵押物。加之小額信貸交易成本高,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難以持續,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3)基礎設施落后,阻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運營健全配套的基礎設施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助推器。承包責任制推行后,農村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嚴重阻礙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突出表現在細碎土地不適合機耕;農田水利設施落后,大多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水庫及相應設施嚴重老化,水利設施與新型農業主體的要求不匹配;耕地受農業面源污染影響、化肥大量使用致土壤板結等因素,農業潛在產能大受影響。(4)新型職業農民缺乏,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人才不足農村人力資本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核心,新型職業農民能促進人才、資本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是促進城鄉統籌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但目前“空心化”下的農村極其缺乏新型職業農民,影響了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發展。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要引進雜交種子、農業機械這些物的要素,更要引進具有現代科學技術、能運用新生產要素的人。(5)農業產業化服務滯后,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農業生產周期長,面臨自然風險、技術問題等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需要精心的服務。當前農業服務滯后突出體現在:農業保險服務覆蓋面窄、保險種類少、防災避災機制不暢和賠付水平受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面臨災害之憂。公共技術服務比較落后,如鄉鎮農技服務機構出現在人員上的斷層、經費投入不足、農技服務設施落后。新型的社會化、市場化專業服務組織又沒有及時補充,造成農業技術信息與生產需求不對稱;農業產前缺乏有效的規劃指導、產后缺乏銷售服務和渠道。(6)農業組織化程度低,削弱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動力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民參與組織化的選擇渠道不寬,2013年6月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達182.9萬人,不到我省農民數量的10%,分散的普通農民難以抵抗市場風險;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部機制不完善,農民各自為政的現象較普遍,經營收益不能以較民主的方式分配,常被少數負責人占有,參與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三是農業公司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由于農產品的自身的特征和農民的弱勢地位,農業公司和農戶沒有穩定的契約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訛讁,難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7)農產品營銷難,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價值的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營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家庭農場與專業大戶的農產品銷售渠道窄、品牌意識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種少、品牌分散、以缺乏加工的初級農產品為主、與鮮活農產品相匹配的物流配送體系有待完善;農村的營銷隊伍、思路和觀念有待加強。

二、基于農地流轉的湖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模式

面對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與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湖南各地進行了大量具有首創精神的實踐探索,歸納起來,目前我省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主要有三種:

1.衡陽“安邦農業模式”:市場主導現代農業服務模式“安邦農業模式”可分解為三個有機組成部分“:點菜模式”“、管家模式”和“幫扶模式”?!包c菜模式”就是對部分不愿意進行農地流轉的農戶,為其提供全套餐服務,如為農戶提供“種子、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防治、機耕、機插、機收、谷物烘干脫粒等全套服務”,實行規模種植,這被形象地稱為“點菜模式”?!肮芗夷J健笔菑霓r民手中收集土地,然后委托給代管戶,由代管戶負責日常的田間管理?!皫头瞿J健眲t是把種植大戶的土地面積擴大到200~1000畝,實行規?;?、集約化種植。通過這三種模式,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套服務,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現代農業服務新模式?!鞍舶钷r業模式”要防范的風險:一是作為服務型的龍頭公司自身要有穩定的經營收益,規避購買農業機械等融資帶來的金融風險;二是要注重農業保險,規避自然災害造成種巨額虧損?!鞍舶钅J健钡膬瀯菰谟谄湓谑袌鼋洕h境下重新找準了定位:在經濟“利益”驅使下承擔了發展農業的社會責任,還讓農民增收,企業、社會和農民出現贏局面,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此種模式對于只要通公路的中國鄉村都具有普適價值,在農村空心化和人口老齡化的背景農村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2.益陽“草尾模式”:政府主導農業組織模式益陽“草尾模式”是“由政府出資設立土地信托機構(公司),農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將名下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給土地信托機構,并簽訂土地信托合同,農業企業再從政府土地信托公司手中連片租賃土地,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活動,變過去農戶和企業兩個角色間的流轉為農戶、企業、政府三個角色間的流轉。”“草尾模式”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帶動資本下鄉,推進村鎮建設,改善鄉村治理。益陽“草尾模式”也給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一是土地信托不但與當地的湖區相適應,也可與山丘區相適應;二是土地信托不但與水田耕地流轉相適應,也與經濟作物相適應,甚至還適合林地、養殖水面等;三是土地信托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勢明顯,得到了農民、企業家、基層干部較高程度的歡迎。

3.岳陽縣農地經營權“競拍與抵押模式”:市場主導探索模式2014年5月9日,岳陽縣麻塘鎮畔湖村一塊30畝農地的11年經營權流轉權進行迫賣,公開拍賣出了41.8萬元的高流轉價,每年租金收益由3000元一下子變成了3.8萬元,飆升近十三倍。此案例意義重大:一是杜絕了農地流轉中的人情交易、私下交易,維護了農民利益。二是為岳陽乃至湖南農村集體用地如何“增值”提供了范例,為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做了探索。2014年6月27日,岳陽縣舉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農民可憑農地承包經營權證向銀行貸款。此舉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試點進一步豐富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為農民經營現代農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將有力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在可作為資本的農地確權背景下,這種模式具有廣泛的適用性。這三種典型模式突出特點表現有三:一是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找到了小規模分散經營農戶的“分”與新模式的“統”的有機統一;二是找到了確保農業收益和實現農業產業安全的結合點與突破點;三是促進了工商資本下鄉,在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的情況下,促進了農工商資本的互動和優化配置,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實現意義重大。

三、湖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三大關鍵與五大舉措

1.湖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三大關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我們建議重點解決“農地流轉難”“、融資難”和“營銷難”三大關鍵問題。(1)前提:加速農地經營權有效流轉。1)推進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加快完成農地的登記確權,規避土地權屬糾紛,讓農民安心流轉;不愿流轉農戶可借鑒安邦“點餐服務模式”。2)乘戶籍制度改革東風,在農地確權基礎上落實進城農民的市民待遇,鼓勵農民進城。3)借鑒益陽“草尾模式”,農地以信托方式向村委集中,再成規模地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完善農地流轉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采取轉包、租賃、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促進農地流轉。5)設立農地流轉交易中心、管理服務中心,以掛牌競拍方式形成農地流轉價格由市場發現和決定的機制,如2014年岳陽縣麻塘鎮促成了我省首宗農地經營權的“入市”交易。6)規范企業與農戶合作,引導農業企業采取訂單、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促使農戶支持農地流轉輮訛輥。(2)核心:完善農村財政金融支持的政策機制。1)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改變農業補貼發放分散的現狀,新增農業補貼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對具備一定經營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獎勵,以獎代補。2)對處于不同時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稅收分段式優惠政策??蓪π滦椭黧w前三年免稅,后三年減稅。3)建立湖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基金,以財政撥款、社會捐贈、募資等多方式融資,對達到一定規模的新型主體進行認證、公示和專項配套資助,以起示范帶動作用。4)加快金融資源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配置。支持涉農金融機構運用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加大對農業的信貸投入;引導民間資本成立服務“三農”的中小銀行與金融租賃公司;吸收外資投入特色農業經營主體。5)穩妥推進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地確權后要加快農地交易市場,建立市場價格機制,促進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目前岳陽縣、漢壽縣等地已先行先試;鼓勵地方政府和民間出資成立融資性擔保公司,簡化抵押貸款程序。6)積極建設農村金融組織。有條件的鄉鎮或村先行開展信用合作、資金互助和貸款擔保,發展信用合作社、資金互助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組織。(3)保障:加快農產品營銷網絡服務體系構建。1)成立農民經營主體聯盟,使之與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建立較穩定的產供銷利益聯結機制,以減少市場風險和降低交易成本;鼓勵聯盟體在城區開直營店;聯盟聯營解決營銷品種單一和缺乏規模等問題。2)規范營銷環節利益聯結機制,做好農產品生產、加工、經銷和消費對接,如“農超對接”,提高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效率。3)積極舉辦好各級農業博覽會等農業展會,支持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赴境外、國外參加國際農產品博覽會。4)推廣“線上交易,線下配送”的電子商務模式,促進農產品特別是高附加值農產品營銷。5)力推觀光采摘等體驗式的新型農產品營銷模式,拓展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的營銷渠道。6)完善政府參與的農產品營銷扶持機制,搭臺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體系,落實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

2.完善湖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五大舉措(1)完善多元化農業服務機制,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集約化、規?;I化、社會化經營及生產率的提高離不開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輯訛輥。具體包括:1)完善政府主導型的農業服務體系。由于農業生產不僅有自然風險,還有市場風險,農業生產和技術有著一定的公共性,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提供服務是不行的。因此政府通過農技推廣部門等來直接提供服務,或政府購買服務,如通過支付農村基層懂生產、有經驗和技術的土專家(他們很多為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來推廣技術服務。2)力推企業主導型的農業服務體系,如衡陽縣的安邦農資公司。3)完善合作社主導的服務體系,降低交易成本。4)完善科研部門和行業組織主導型的服務體系,以實現政產學研的結合輰訛輥。(2)構建農業規模經營的多元化機制,完善新型農業規模經營體系。1)完善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業設施利用的規?;?,倡導農業服務的規?;罅Πl展農業綜合經營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2)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為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奠定好制度基礎。3)加快具有規模經營、集約經營特征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基礎。4)加大對農業規模經營的配套扶持政策與補貼政策。(3)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機制,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長效機制,對有志于成為新型職業農民者進行培訓;制訂新型職業農民評定標準和評定程序,對培訓合格者進行認定,并搭建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和發展的平臺,從產業、科技、社保、財政、金融等方面對新型職業農民給予扶持。2)營造農業創業和就業的良好環境,以吸引富裕農民、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并設立農業創業基金和貼息貸款,以不斷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建立“政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服務體系,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需求。1)依托高等院校、農業科研部門和農業行業協會等組織,通過科研與推廣體制與機制的創新,形成“政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推聯盟與服務平臺。2)構建以農技推廣專家為龍頭、農技指導員為骨干、農技員為基礎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3)為農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農業技術保障,解決農業種植養殖過程中的技術難題。(5)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組織化程度。1)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增強其話語權,切實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選好、培育好專業合作社領頭人,使之成為農民利益代言人,以解決分散的普通農民談判能力和話語權弱的問題。2)規范農業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完善農戶與有直接利益關聯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使之能共享增值收益帶來的好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的各主體之間加強聯合合作,形成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組織創新的規模與范圍經濟、網絡效應、協同效應輱訛輥。3)成立農業行業協會或產業聯盟,從而增進農業行業的共同利益和化解農業產業(鏈)的共性問題,為各經營主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整合提供平臺。4)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產業集群化發展,形成品牌效應、網絡效應。

作者:皮修平周镕基單位: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系教授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系副教授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農業土地流轉論文

1抓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

通過抓好農業產業化項目,拓寬糧食銷售渠道,增加農民種糧收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穩定提高糧食產量,深入實施“千萬頭豬富民工程”,促進糧食“過腹轉化”;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業,促進糧食“過機轉化”。積極發展和培育糧食副產品加工業,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通過發展生物質能源等項目,提高玉米秸稈、稻草、玉米須、玉米芯等副產品的工業利用率。

2重視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力

通過打造全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和深松、深翻項目建設,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標準,作業質量及耕、種、收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不斷增加農機補貼規模的基礎上,鼓勵發展節油、節水、節肥、節藥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節約型農業機械,大力推廣玉米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高效植保、保護性耕作等環保型機械化技術;從政府公共投入的角度,大力加強與農業機械化相匹配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機質量的監督和管理,加強農機安全監理;創新人員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體系;在市場層面,通過一系列優惠措施的引導,扶持農機經營服務的中介組織,開創農機維修、作業、運輸等服務市場,促進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

3科技和創業培訓,提高生產和就業能力

一是用技術培訓提高素質。通過科技大集、科技培訓、廣播電視、報紙,進行全面培訓,提高農民生產的科技水平;二是就業培訓增強能力。通過“陽光工程”、“春風行動”等項目,整合農廣校、職業培訓中心、農機校、廣播電視大學、就業培訓機構等各方面資源,對農民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

4打造品牌帶動,提升影響擴大市場

利用農產品品質的優勢和量的優勢,打造自己的品牌。為了提高效益、提升影響、擴大市場,重點從三個層面推動。一是企業層面,推動做大優勢龍頭企業,增強企業的品牌整合能力;二是行業層面,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管理和組織協調,實現農超對接,降低流通成本;三是政府層面,加大對優勢品牌和具有一定潛力品牌的扶持力度,優化品牌建設環境,有序推進同類農產品的品牌整合,打造一批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5建設體制機制,強化保障功能

一是政策措施機制。下發了《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做到了有目標、有任務、有措施、有保障;二是責任落實機制。對發展農村合作組織、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重點工作,年初就分解到鄉鎮和相關部門,并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分工,責任到人;三是激勵約束機制。制定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考評辦法》和實施細則;四是督導包保機制。成立督導推進組,分別由市領導牽頭,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工作進行常年督導。對土地流轉等重點工作實行四級包保,即市級領導包片、農口部門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體制機制的建立,從根本上保障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立和完善。

作者:陳立波單位:公主嶺市楊大城子鎮農村經濟管理站

新型農業論文:農業職校新型農民的培養

1太原生態工程學校“送教下鄉”的主要做法

1.1以產業定專業,搞好學生管理為了有的放矢地設置好專業,學校對各教學點開展了深入調研,發放基本情況調查表和班級問卷調查表,按照以產業定專業,分區域選專業的原則,確定各教學點專業。針對農民學生年齡結構不一、素質高低不一的情況,學校對班主任和教學點負責人進行崗前培訓,與教學點負責人簽訂了責任狀,嚴把學生日常管理關,做到“三嚴格”,即嚴格考勤、嚴格紀律、嚴格督查,確保教學時數的落實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1.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嚴格教學管理師資力量是辦學質量的保證,是學校發展的源泉。學校采取教師自愿報名、校內賽講、綜合考評的方法,選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100名校內專職教師和從科研單位、技術部門、生產第一線聘請的80名本地化、專業化、技能化專家,組成了“送教下鄉”教師隊伍。為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結合山西省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學校組織相關專業骨干教師,專門編寫了《蔬菜栽培》、《果樹栽培》、《花卉栽培》、《植物保護》、《園林規劃設計》、《食用菌》、《農村法律》等涉及5個專業的35套“送教下鄉”系列校本教材或講義,免費向農民學生發放,實現了教材的本土化、特色化。為了保證整個“送教下鄉”過程中教學管理工作的科學有序,教學管理處專門制定了相關的教學管理辦法、教學安排、教學計劃、外聘教師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根據送教下鄉的季節性和實踐性兩大特點,盡量在農閑時集中學員上理論課,農忙時把課堂設在溫室大棚和田間地頭,開展現場教學,進行技術指導,做到了“農閑教不閑,農忙教更忙”。

1.3加強制度建設,健全資料管理“送教下鄉”工作涉及到學校的各個部門,其教學、管理、運作各個環節的可變因素較大,為了使該項工作有章可循,學校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出了4大板塊,28個分項的教學、管理制度,并匯編成冊下發各部門遵照實行。太原生態工程學校在“送教下鄉”過程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收集到的資料都彌足珍貴,為此學校領導組專門在下設辦公室,設置了檔案柜,將送教下鄉各級各類資料分類歸檔保存。教材、學生手冊等學習資料都有專人保管、發放,并有嚴格的資料保存、發放、登記流程。

1.4多方籌集資金,做好后勤保障“送教下鄉”教學點都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分布面廣,學校為了保障該工作的高效、機動運作,投資15萬元配置了10余套活動投影儀及配套設施,另投資8萬多元為40多名送教下鄉教師以每臺補貼2000元的標準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在自愿的基礎上,征集教師私家車作為送教下鄉專用車,并為這些專用車實行按公里數燃油補貼。

1.5做好評估督察,樹立典型引路如何保證“送教下鄉”教學的高質量,送教下鄉領導組專門制定了送教下鄉督導工作制度,同時責成送教下鄉督導檢查處對整個送教下鄉過程中的授課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督導評估,填寫詳細的督導工作檢查表,并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領導組。根據不同教學點的產業特色和地域特點,學校確立了一些教學點作為典型教學點進行重點打造,利用這些教學點的成功案例來擴大送教下鄉工作的影響力。如,晉祠鎮東莊營村教學點的大棚蔬菜種植成果非常顯著,該教學點是太原市著名的集采摘、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省、市領導都多次到該教學點進行調研指導;古交市邢家社鄉龍子村教學點是古交市的蔬菜生產專業村,冬春茬黃瓜、秋延后西紅市、紫球蔥頭是該村的品牌產品。該村成立的德勝全蔬菜開發合作社擁有560m3的冷藏庫,年加工、貯存蔬菜40×104kg,是典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勞動模范成拉旺同志畢業于太原生態工程學校,是該村的教學點負責人;清徐縣中遼西村教學點是傳統的葡萄主產業區,該村大學生村官張新苗是該教學點的負責人,他創立的新苗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改良、引進新品種,替換原有的退化、老化葡萄品種,再加上學校定期選派優秀專業教師赴田間地頭進行跟蹤指導,使該教學點效益顯著提高。把這些教學點確立為典型,對整個“送教下鄉”工作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讓更多的農民學員參與到這一重大的惠民工程中來,對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

2太原生態工程學?!八徒滔锣l”的主要成效

2.1提高了生產技術,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近幾年來的“送教下鄉”的學習,農民學生掌握了農業科學生產技術,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加了農業生產收入。如,平遙縣羅鳴后村教學點是老梨區,梨園面積較大,栽培技術水平、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和土窯洞貯藏水平較低,尤其是梨果中的公梨(果實品質較低)占到30%以上,嚴重影響了產品的商品性、價格和收入。學校教師實地調研后,查閱了大量資料,精心研究,找到了公梨產生的原因是樹體生長勢太旺,解決辦法是控旺趨中,即采用控肥水、噴布PBO和夏季修剪的辦法使旺樹趨于中庸,使梨農們豁然開朗,解決了梨果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22拓展了產業思路,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古交市邢家社龍子村教學點有菜地32.3hm2,日光節能溫室2000間,蔬菜生產是該村的支柱產業,但存在品種老化、營銷觀念落后的問題。學校在該村設立“送教下鄉”教學點后,老師們通過調研,積極幫助村里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提高蔬菜品質,提升營銷理念,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蔥頭、西紅柿、西芹獲得了無公害認證,年產高品質、優品牌蔬菜125×104kg,保護地每0.067hm2產值達到了2.4萬元,村民僅蔬菜一項人均收入達到9800元,較之前提高20%。

2.3提高了農民綜合素質,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學校開展“送教下鄉”,不僅送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下鄉,還送政策法規和精神文明下鄉。按照全省統一的教學計劃,該校在每個鄉村班都開設了農村政策法規、公關禮儀、個人道德修養等德育課程和應用計算機等基礎文化課程,大部分參加學習的農民如今都能熟練讀寫教材和資料,懂得運用所學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和解決糾紛,農民綜合素質明顯提高,促進了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構建。在太原市晉源區姚村鎮棗園頭村教學點了解到,正在大力推進的山西省新農保政策在該村卻無人問津,“年輕時靠土地,老了靠兒女”的觀念仍然占據主流,錯誤地認為參加農保是瞎扔錢。教學點老師給大家仔細講解了新農保政策,舉例計算了個人繳費與將來養老金領取的關系,使大家認識到新農保政策是一項重大的惠民工程,現在交錢入保,老來可領養老金,減輕了子女的負擔。在課后不久,該村就掀起了參加新農保的熱潮,2010年該村村民參保率達到了100%,一些老年人已經領上了養老金。如今,村里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子女負擔輕了,家里鬧架的少了,妯娌關系、婆媳關系、家庭關系明顯改善了。

2.4提高了教師教學水平,增強了教師專業素質在“送教下鄉”工作中,教師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找到了服務的方向和施展的舞臺,由最初的“不愿下鄉”變為“搶著下鄉”,由“厭農”變為“戀農”,由理論型變為實用型,不僅贏得了農民的尊重,而且體現了教師的人生價值,提高了教師教學水平,同時也鍛煉了一支深受農民朋友歡迎的教師隊伍。

2.5盤活了教育資源,促進了學校全面發展這些年,農業學校涉農專業的招生數量日益減少,而且其中的大部分畢業生還參加了“對口升學”,真正回到農村想從事農業生產的幾乎沒有。農村職業教育陷入了這樣尷尬的境地:面向不想務農的初中生招生,生源越來越少;務農的農民想上學,但各種條件已不允許?!八徒滔锣l”打破固有招生限制,把招生對象定在了堅持在農村生產第一線的農民,把正規的農業職業教育送到農民家門口,讓他們在不離家門、不離土地、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系統學習中職課程。如,晉祠鎮東莊營村近幾年蔬菜發展很快,2013年全村120多名菜農參加了“送教下鄉”的學習,見到了實效,第二批“送教下鄉”招生計劃中,學校本來不考慮再從該村招生,但村民要求強烈,村委主任鄧萬杰幾次找到學校要求學校在該村增加生源。

3農業職業院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思考

“送教下鄉”工作從2009年啟動以來,有效地緩解了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對職業教育的需求與職業教育的培養能力、服務能力之間的突出矛盾,充分發揮了農業類中等職業學校的作用,培養了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增強了農民創業致富的勇氣,穩定了一大批農民來發展現代農業。

3.1專業教學應該與當地政府產業政策相對接在教學點的遴選中,優先考慮當地產業特點明顯的鄉村作為設點對象。專業教學只有與當地的產業政策相契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送教下鄉”的功效,實際效果也更為明顯,在真正解決了當地政府和農民所需的同時,無形之中也成為送教下鄉工作的實例宣傳,對后續工作的開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2政府部門的支持是“送教下鄉”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送教下鄉”工作實施以來,各級領導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山西省教育廳領導多次到學校各個教學點進行考察調研,充分肯定了太原生態學?!八徒滔锣l”工作,在政策上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堅定了該校把“送教下鄉”工作做實做好的決心和信心。教育部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組、職成教司的領導和專家都專程到學校進行“送教下鄉”工作調研,充分肯定了這種教學模式,同時對未來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指出“送教下鄉”教學模式是職業教育的一朵奇葩,對職業教育的改革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3.3農民受益是“送教下鄉”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清徐縣柳杜鄉成子村是傳統的大棚蔬菜和紅香梨種植區,多年來一直受綠葉菜“金邊問題”和紅香梨春季管理技術問題的困擾,規模始終不能擴大。成為“送教下鄉”教學點后,通過專業教師的悉心指導,徹底解決了困擾農民兄弟多年的種植難題,農民學員的學習勁頭被廣泛調動起來。晉源區要子莊村民過去以采煤為主要職業,國家限制私挖亂采后轉型從事了種植業。由于缺乏相關的種植經驗,信息也相對閉塞,導致轉型后村民的腰包始終鼓不起來。“送教下鄉”在該村開展以來,由于其緊鄰學校,送教老師只要有時間就去進行技術指導,該教學點學員的種植技能顯著提高,隨之帶來的是村民豐收的喜悅。在“送教下鄉”成果展示會和技能大賽中,該教學點學員都積極要求參加比拼,并做起了“送教下鄉”義務宣傳員。該教學點現已成為太原市首批休閑農業觀光點。

3.4基層政府配合是“送教下鄉”順利開展的保障清徐縣東于鎮兩個教學點———水屯營教學點和新民村教學點開班時,東于鎮鎮長和兩教學點村干部都推掉了其他工作而出席了開學典禮。鎮長在與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交流中說道,“由于各種原因致使農村不能再進學校進行繼續教育的人特別多,可是社會在快速發展,不論從事什么行業都必須要有知識,要有技能,農民要想致富就更需要科學知識的武裝。多年來,當地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改變這種現狀,但收效甚微。這次“送教下鄉”工作的開展,可以說是真正立足當地條件,深入農村、對接農業、服務農民的利國利民的惠民舉措,更安定了社會,提高了農民素養,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而且學校課程的設置貼近農民生產實際,老師講課通俗易懂,農民的聽課熱情高漲,這正是我們一直以來希望的景象,希望今后學校加大這方面的送教力度,我們地方政府一定全力支持”。從以上各個層面上來分析,“送教下鄉”工作真正打開了農村市場。我國是農業大國,打開農村市場,就等于盤活了農業資源,這是根植于鄉土的科技、文化傳播,是一項創新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彰顯“以人為本”理念的科學發展之舉?!安灰粯拥慕淌?,不一樣的課堂,不一樣的收獲”,傳承著“送教下鄉”試點院校同樣的信念———服務“三農”,振興職教。

作者:李穎單位:太原生態工程學校

新型農業論文:新型農業電子商務平臺論文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點就是要圍繞農業規?;洜I組建新型經營模式。我國已進入工業化社會,工業化社會能生產出大量現代化的農業機具,這些機具能成倍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工業化社會能生產出大量農藥、化肥、良種,并能極大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1]。因此,工業化社會中的農業生產必須采用規模化經營的生產方式。土地規模利用會造成大量原有涉農勞動力被迫離開土地,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尚無力吸納那些因失地而被迫向非農轉移的農業弱勢群體時,強行完成土地流轉和規模擴大,只能使失地農民的境況更糟糕,這也不利于我國第二、第三產業的未來發展,因此需要根據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采取農業適度規?;洜I,創新農業經營模式,統籌安排失地農民在農村就地城鎮化以適應我國城鎮化進程并維持社會穩定。

1.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研究關于農業經營主體研究,羅必良認為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生產組織的重要形式[2];朱學新認為家庭農場是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現實選擇[3];李炳坤認為農業龍頭企業在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應對激勵的競爭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在不斷完善與廣大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基礎上,農業龍頭企業將作為產業化經營的先導力量[4];孫中華認為建設現代化農業必須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有重要作用[5];巴特爾認為公司化、園區化、合作化是農業經營形式的三大新趨勢[6];陳曉華認為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7]。學者們對創新農業經營方式、主體和體制還沒有實質性研究,而涉及利用電子商務促進農業企業開展適度規?;洜I的研究尚未開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農業經營主體,明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整個體系實現四化建設目標的重要環節。在我國現有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條件下,農業經營主體很大部分還是以小農為主體,然而小農細碎化的土地規模難以支撐起現代農業的經營手段與方式,當農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成本上升時,很難通過內部規模經濟來降低經營的平均成本,這必然導致農業投入的降低或棄耕[8]。因此,發展和培育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必然選擇,而企業主導的農業合作組織經營模式是實現農業適度規?;同F代化的有效出路[9]。江蘇常熟“田娘經驗”與山東樂陵“希森”模式由兩個企業主導,以合作社發展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典型案例顯示,由龍頭企業牽頭,整合合作社與農戶的方式來實現農業規?;洜I,可以統籌解決土地流轉、農民增收、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鄉村治理等現代農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1.2河北省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新體系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一條重要途徑,它通過社會化、專業化、一體化生產,不僅有利于擴大經營主體的規模,還有利于形成關聯產業群體的優勢[10]。按照河北省農業產業化“十二五”發展規劃,河北已初步構建起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力的現代農業產業新體系,河北農業正逐漸向現代化、規?;托畔⒒确较虬l展。農業產業化中主要包括龍頭企業、中介組織(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專業市場和農戶等主體。不同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對電子商務認識及應用差距很大,目前農戶對電子商務的認識不夠,導致其對電子商務的應用較少,中介組織對電子商務的應用較分散,且應用電子商務情況的數據難以收集,因此在此暫不涉及農戶和中介組織對電子商務的應用情況。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組織性和市場適應性,資金規模相對其他主體要大,投資吸引力較強,帶動農民從業的能力強,龍頭企業所能帶來的效益比其他主體所能帶來效益之和還要多,其社會效益突出,是農業產業化中最典型的經營主體之一。2013年河北省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366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46家,有中國馳名商標18個,中國名牌產品16個。目前建有38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入園企業達1405家,形成了以乳品、糧食和肉類加工等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818.3萬戶,參與度達53.2%,戶均來自產業化經營的純收入達7743元。具體情況如表2。通過表2可以得知,龍頭企業的規模要明顯高于中介組織及專業市場,體現了作為產業化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河北省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優勢產業區域聚集,全省各主要優勢產業均有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形成了種子產業以大地種業為代表,乳品產業以君樂寶公司為代表,肉類產業以福成五豐公司為代表,果品產業以承德露露公司為代表,小麥玉米產業以今麥郎公司為代表,棉花加工產業以常山紡織公司為代表,食用油產業以興龍糧食生化公司為代表,葡萄釀酒產業以長城葡萄酒公司為代表,中藥材產業以藥都制藥集團為代表的不同產業龍頭企業群。龍頭企業集群不僅提升了產業影響力,而且有力推動了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對河北省農業電子商務現狀研究可通過分析農業龍頭企業電子商務平臺應用來開展。

2河北省農業龍頭企業門戶網站建設及電子商務應用分析

農業企業門戶網站是一個集信息、互動和產品交易的平臺。很多農業企業通過建立企業門戶網站模式來宣傳企業形象、推廣企業產品及擴大銷售渠道。本文以河北省2012年公布的454家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作為調查樣本,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稱為搜索關鍵字,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進行詳細的網絡調查記錄,如果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有門戶網站,記錄其門戶網站網址。根據調查結果,454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中有187家建有門戶網站。再根據產業來分,河北的果品、葡萄釀酒、奶業、花卉園藝、棉糧加工、食用油、中藥材等優勢產業建立門戶網站的不在少數。葡萄釀酒7家中有5家建有門戶網站,占比71.4%,果品一直以來是河北的優勢產業,59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有41家擁有門戶網站,占比69.5%,19家食用油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中有11家建立了門戶網站,占比57.9%,分類統計數據見表。農業龍頭企業應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可以解決目前多數企業存在的農業電子商務人才缺乏、投入資金有限等問題。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報告,截至2013年底淘寶注冊地在農村(含縣)的網店達到203.9萬個,比上年增長24.9%,交易額超過500億元。河北省農業龍頭企業中絕大多數都在河北省農產品電子交易中心、阿里巴巴網、中國供應商網和中國農業網這類B2B電子商務平臺上開設企業店鋪,有一些企業還在上面做國際貿易。還有一部分企業在淘寶網、京東商城等網站開設網上商店,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中有8家(其中7家是在淘寶網開設網上商店,1家在阿里巴巴網開設企業店鋪)的門戶網站能夠把淘寶網等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整合進網站,通過導航條可以直接外鏈到企業在其他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的店鋪從而實現在線銷售。

3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政策建議

3.1鼓勵農業企業自建門戶網站及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涉農企業等相關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自建門戶網站,并加強網站商務功能的利用和開發。農業企業通過門戶網站整合企業資源,整合供應商加入企業門戶網站形成戰略合作伙伴,共同參與服務分銷商及最終客戶,見圖2。調查發現河北眾多農業企業門戶網站內容長期不更新,缺乏與用戶間的互動,未能發揮電子商務平臺對市場快速反應的特點。農業企業還應該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拓展業務,通過淘寶網、阿里巴巴網、金農網等綜合性高流量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在線銷售。

3.2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聯合經營把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組織起來,發揮省內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利用多種組織形式與農戶建立聯結關系,聯接的對象也可以包括農業大戶或者農業合作社,從而集中小規模分散經營形成虛擬經濟實體,實現規?;?。聯合的平臺即為龍頭企業的電子商務門戶網站,使龍頭企業門戶網站由信息型改變為綜合電子商務平臺,眾多農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這種虛擬聯合經營模式可以減輕農戶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農戶直接參與了企業的分工與協作,可以大幅提高生成效率。通過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等途徑,逐步推進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型的適度規?;洜I。

3.3建設農業電子商務核心示范園區實現規模經營按照河北“十二五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結合本地農業特色產業,指定優惠政策,在河北特色農產品聚集地區建設一批現代化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提升地區特色農業產業競爭力。通過園區電子商務平臺整合農企資源,完善平臺交易體系,從而實現農業產業集約化、特色農產品開發、農業生產新技術應用和優勢農產品品牌化設計。應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休閑觀光農業等新型業態,爭取重點引進一批龍頭型、基地型農業大項目。園區內構建“科技+商業”的特色農業產業鏈,把園區電子商務平臺打造成農技成果轉化平臺。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平臺產業化推廣優勢,打造河北省富有優勢的生物種業、林果和蔬菜等優勢品牌產業鏈。

3.4發展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現代股份公司經營型農業龍頭企業改變過去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的傳統經營模式,發展股份制公司經營型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股份制農業龍頭企業把農戶、農業合作組織的土地經營權和勞務入股。這種改變的關鍵是要掌握好利益分配,通過股份公司電子商務平臺及時公布企業經營信息,制定明確清晰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加強與農戶的互動,使其充分發揮服務“三農”的功能。股份制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要反哺農業產業,解決失地農戶的就地就業問題,做好培訓工作,實現農戶由小生產者向農業產業工人的過渡轉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進一步創新農業經營制度。

作者:陸剛趙蕾安海崗單位:石家莊經濟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新型農業論文:依靠新型科技 確保農業抗旱保收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蠶豆、油菜等作物。耕地面積少,山旱地面積大,氣候條件復雜,地形多樣,農業條件薄弱,水資源缺乏,降雨季節錯位,時空分布不均,雨養農業特征明顯,春旱和初夏旱發生頻率高,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干旱問題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州旱作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從而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就是在地表起大小壟后,用地膜全覆蓋,在溝內播種的種植技術。該技術也適應其他地區和作物,在全國長時間大面積干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形勢下,在全國其他地區和作物上試驗、示范、推廣,定能開辟抗旱保豐收的一條新路。

一、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發展概述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005年在我州廣河縣南部干旱山區試種玉米獲得成功;2006年該縣示范種植玉米2500畝,平均畝產707.25公斤,比半膜玉米畝產511.75公斤增產195.5公斤,增產38.2%,畝增收300元左右;2007年在廣河縣、東鄉縣、永靖縣、臨夏縣示范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2.8萬畝,平均畝產727.58公斤,比半膜玉米畝增產144.03公斤,增產20.21%,畝增產值215.61元;2008年擴大到全州七縣一市,共推廣36.1萬畝,比2007年增加了12.89倍,玉米平均畝產722.49公斤,比半膜玉米畝增產162.10公斤,增產29.9%,玉米、馬鈴薯共增產8.14萬噸,增加收入1.22億元,推廣區農民戶均增收1350元左右,人均增收270元左右, 涌現了了許多高產典型,如廣河縣齊家鎮周家山村五社馬海祿種植的3畝豫玉22號,畝產達1015.89公斤;2009年全州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68.65萬畝,其中秋季覆膜7.5萬畝,頂凌覆膜47.5萬畝,播前覆膜13.65萬畝,比2008年增加32.55萬畝,增長90.2%,推廣工作覆蓋全州8縣(市)的78個鄉鎮,452個行政村。按2008年的增產幅度和各縣測產,預計可增產糧食13.6萬噸,可增加經濟收入(不計秸稈)2億多元,推廣區戶均增收1538元,人均增收319元。2010年我州計劃完成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00萬畝,已完成95%以上。共需地膜6000噸,省州補助2000噸,縣配套2000噸,農民自籌2000噸,為確保今年推廣任務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物資基礎。

二、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的主要做法

1.各級黨政領導非常重視,齊抓共管。州委、州政府與各縣(市)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將這項工作納入縣(市)目標考核內容。州、縣、鄉、村建立了“一把手”負責制,落實了行政責任。州縣(市)領導多次深入一線,調研指導,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為全面完成任務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2.州上始終將宣傳發動、輿論引導作為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思想動員,把全州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為推廣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3.物資保障供應足。州縣(市)都制訂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實施方案》。嚴格按項目要求積極整合落實配套資金,在物資保障上,創新機制做好物資的調度、供應和發放到戶。2009年省、州、縣共投入資金4944.24萬元,其中州上配套502.8萬元。各縣(市)配套1981萬元,共購置落實地膜4120噸。

4.技術培訓指導強。全州農技人員共下鄉1.52萬人(次),培訓、指導農民56.37萬人次,為順利推廣提供了技術支撐。

5.按照產業化、規?;?、集約化的要求,2009年全州建立跨鄉鎮、跨村社的示范區(點)234個,其中萬畝示范區12個,示范面積達42萬畝。

三、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存在問題與建議

1.示范區過分強調集中連片,種植規模較大,有些村社70%~80%的土地面積種植全膜玉米,致使部分農戶種植面積過大、出現了勞力不足、肥料不足的矛盾,種植單一,連作嚴重;輪作倒茬困難,抗災能力減弱,而未規劃在示范區(點)范圍內的村社,該技術推廣不到位,導致整體科技普及率不高,技術覆蓋范圍得不到有效擴大。建議今后不要過分強調集中連片種植,種植面積應控制在每個縣(市)、鄉(鎮)、村社播種面積的50%以下。加強對示范區(點)規劃外的偏遠村社的推廣力度,提高整體科技普及率。

2.該技術畝投入成本高,每畝投入地膜6~7公斤,約100元左右,比半膜覆蓋畝投入高約50元左右,而旱作區農民群眾本來經濟困難,推廣有很大的困難和阻力。建議繼續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推動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進一步又快又好發展。

3.部分田塊沒有進行土內施藥,導致地下害蟲發生。建議今后加強土內施藥,避免連作、實行輪作倒茬,防止地下害蟲發生。

4.存在海拔2300米以上和降水較多的地區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現象,導致成本高,增產不明顯,效益低,并且秋季雨水過多易造成倒伏。建議加強對馬鈴薯、蠶豆、小麥、向日葵等農作物全膜覆蓋種植技術的研究。

5.部分農戶選地不嚴格,有在瘠薄地、陡坡地、樹蔭地種植的現象。應嚴格按技術規程要求選地,嚴禁在坡度大于15度的地塊和上述不適宜地塊鋪膜種植。

甘肅臨夏州農廣校辛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又大|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激情电影|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欧美黑人巨大xxxxx| 神马影院888不卡院| 国产精品h片在线播放|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最新版 | 国产妇女馒头高清泬20p多|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衣|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丰满人妻跪趴高撅肥臀|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v无码av另类专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亚洲依依成人亚洲社区|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四虎|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冲田杏梨av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中文8资源在线8| 日本e片色视频|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国模肉肉超大尺度啪啪|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免费| 国产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国产精华| 欧美性大战xxxxx久久久| 亚洲电影区图片区小说区| 性xxxxx欧美极品少妇| 99久无码中文字幕一本久道 |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 欧美大杂交18p| 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 男女肉粗暴进来动态图| 四虎影视88aa四虎在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