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10:21: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行政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我國教育管理活動中非常關注制度規范、效率收益問題,而較少關注到價值、倫理、道德等問題。近年來教育行政活動中一些價值倫理失范事件頻頻發生,譬如高校招生考試中的暗箱操作、收賄受賄,課題申報中的欺騙等諸多問題,未能得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研究的及時關注與批判。現行教育行政管理及其研究在價值倫理方面極其缺乏敏感性,而本文關注我國現階段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價值失范現象,分析其出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關治理建議。
關鍵詞:教育行政倫理高校行政管理價值失范
1、教育行政倫理
教育行政倫理是以一定的價值體系為基礎、一定的社會或者公共目的為目標來調整教育行政主體的行為規范。教育行政中的倫理精神,體現在一切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行政政策、教育行政活動、教育行政行為以及教育行政機關和個人必須堅持公共利益原則,以維護和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為最終目的,追求公平和公正,堅持民主原則,重視責任與義務,這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同樣適用。
2、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價值失范現象的原因分析
行政價值失范是指在行政權力運行過程中,行政主體置行政倫理的規范和原則于不顧,導致損害公共利益的現象時常發生,公共權力經常被用來滿足私利。而高等院校是我國教育行政管理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機構之一,由于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內外部環境、教育行政主體、行政監督等方面的影響,價值失范現象層出不窮。下面從高校內外部環境、個體倫理與組織倫理等方面分析教育行政管理中價值倫理失范現象產生的原因。
2.1高校行政管理者職業道德的缺失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勞動中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至關重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只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等還遠不夠,缺少職業道德的管理者常常不能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常出現行賄受賄、暗箱操作、欺詐瞞騙等現象,這極大地損害了管理人員的形象,也敗壞了高校行政部門內部的管理工作作風。
2.2高校行政部門內部的腐敗
在高校教育行政部門內部存在著各種腐敗現象,腐蝕著教育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最終結果則往往是管理團體凝聚力和工作積極性下降,教育行政管理失去了生命力。例如,每年高考后一些家長找人或者托關系聯系高校,向主管招生的人員行賄,只是為了給孩子買一張入學券,而高校招考中類似的腐敗事件頻現。
2.3高校行政制約監督制度的不完善
我國現行的教育行政監督機構的編制主要隸屬于有關的教育行政部門,如:教育局。但其權力同時來源于政府領導和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是政府委任對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監督指導的機構。事實上,很多監督機構的負責人本身就是教育行政部門領導,這就使監督機構始終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控制之下,不能發揮自身應有職能。此外,現在我國缺乏具有獨立性的高校教育行政監督機構,這也為一些腐敗活動制造了空間。
2.4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沖擊
一方面,現今社會中教育行政人員如其他人一樣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其個體倫理的目標也包括經濟利益方面。相反,教育行政組織倫理則要求堅持公平、公正,要求保障機會的公平。這兩個方面存在沖突,在我國這種沖突正在被物質刺激放大,導致一些高校招考主管人員、后勤基礎建設主管人員以及高校高層領導者把持不住自己的道德底線。
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改革中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使得高等院校的辦學自主權有所加強,尤其是211和985院校。這些高校在招生考試、校園基礎建設、經費配置等諸多方面,始由校黨委和行政領導一起自主決策,而不必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這提高了各個學校的辦學積極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但是也為那些擅長鉆政策空子的人提供了便利條件。
3、教育行政倫理價值失范的治理建議
3.1加強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職業道德教育
作為一個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者,其綜合素質主要包括知識、能力和道德人格這三個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包括一個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類個體道德素質要求的德性、道義、利他和由身份地位帶來的組織倫理和職業道德要求的公平、正義、無私等等。
職業道德素質至關重要,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是教育行政工作的關鍵,并且直接關系著個體和組織的未來發展和教育行政管理活動相關人的切身利益。
3.2健全教育管理體制,轉變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職能
中央政府對教育實行宏觀管理,把重點放在制定規劃教、方針和政策上,統籌大局。地方政府則要確保國家的政策方針落到實處,并負責本區域內的教育改革、發展和穩定,開展教改實驗,科學配置地方各級政府的教育財權和事權。具體到高校要轉變教育行政管理職能,其主要職能不再是對教育事務的全權操縱,而是營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環境,確保國家政策方針的貫徹落實,確保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順利、規范進行。各個學校要不斷探索科學管理之路,真正做到自主辦學和自主管理。
3.3建立獨立的監督機構,加強監督管理
獨立監督機構的工作人員監督教育行政部門時,能更客觀地反映教育行政部門存在的問題,并對他們做出必要的指導。對監督人員的從業要求是嚴格的,他們必須對教育行政工作內部運作和各項規章制度非常熟悉,而且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及敏銳的洞察力,能及時發現教育行政內部的暗箱操作,使違法亂紀行為能得到及時清除。
3.4建立高校自我發展和自我規束機制,引入社會參與管理機制,促進高校的全面和諧發展
在高校內部,當前主要任務是減弱泛行政化的特點,增強學生的自主管理,實現教師自治與黨政管理的有效契合。建立學生自治機構,尊重其自我發展的能力和需求。引進家長委員會或其它社會中獨立的監督機構,在高校黨政機構作出抉擇之前,廣泛征求社會各方的意見,綜合社會調查結果。
著手建立專業化的教育服務機構,如:專業的教育考試認證機構、教育決策咨詢機構、教育質量評估機構、就業與人才交流機構,把這些專業教育服務活動交給專業機構,減輕資格考試、就業等工作給高校帶來的負擔和壓力,使得高等院校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放在教學和科研這兩方面,為我國培養更多的高級專業人才和高素質的綜合管理人員,促進國家綜合國力的穩步提高。
摘要:利用平衡計分卡中部門指標分解的工具——指標分解矩陣表,以高校學生工作處為例,將高校整體辦學目標分解為部門具體績效指標,總結出制定針對高校不同行政管理部門的績效指標的一般方法,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部門考評實施的新思路——關注內部利益相關者。
關鍵詞:高等學校;行政管理部門;績效指標;平衡計分卡;內部利益相關者中圖分類號:
近年來,國內高校的持續擴招,使高校的學術研究及教學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在提高學校整體績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管理部門績效考評制度與學校行政績效的提高息息相關。建立良好的績效考評制度和尋找適當的績效考評指標,對學校行政管理部門提高辦公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國內外與平衡計分卡相關的研究成果多以提高企業管理績效為主,而以政府機關及非營利性機構為研究對象的成果較為少見。Kaplan&Norton曾指出,雖然平衡計分卡最初的目的和應用是為了改善營利機構的管理,但是平衡計分卡用在改善政府及非營利性機構的管理上效果會更好[2]。本文借鑒平衡計分卡理論設計高校行政管理部門績效指標體系,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效能。
一、設計高校行政管理部門績效指標體系的原則
依照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固有特點制定針對行政管理部門的績效考評指標應遵65循以下原則:
第一,目標的統一性與差異性。行政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根據各機關、各院、系、所的工作性質,以及不同部門與不同崗位的特性和不同工作內容,提出具體要求,區別對待各有側重,制定貼切的衡量標準,評估的結果要適當拉開差距,不搞平均主義。
第二,公開性與溝通原則。考評者要向被考評者明確說明績效管理的標準、程序、方法、時間等事宜,績效標準和水平是通過協商制訂的,在整個績效管理過程中,考評者和被考評者要開誠布公地溝通與交流。評估結果要公開并及時反饋給被考評者,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提出今后應努力和需要改進的方向。發現問題或有不同意見也應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溝通。
第三,全面性和客觀性的原則。考評方案中所確定的考評內容要盡可能全面、完整,包括影響工作績效的各個主要方面。除考評內容要全面外,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評,即360度考評,能有效地減少考評者的主觀性。
第四,科學性和可行性原則。指標體系的科學性體現在考評指標和指標體系合乎高校行政管理的客觀規律,具有嚴謹、精確、周全、邏輯性強的特點。指標體系要簡明扼要、符合高校的行政管理實際,能為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理解和接受,考評方法和手段簡便易行,能根據高校現有基礎條件使用或操作。
二、利用平衡計分卡建立高校行政管理部門指標體系
當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績效考評與公務員考評一樣,仍沿用德、能、勤、績的考評內容和標準。[3]而平衡計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財務、客戶、內部經營過程、學習與成長這四個指標之間相互驅動的因果關系展現組織的戰略軌跡,實現績效考評—績效改進—戰略實施—戰略修正的目標。[4]
本文利用平衡計分卡部門指標分解工具——指標分解矩陣表,結合高校行政管理特點,將高校整體目標分解,總結出設計行政管理部門績效指標體系的一般方法。
以學生工作處為例,設計出部門具體考評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部門層面的指標體系首先來源于高校層面指標的直接分解,這些指標就是初步獲得部門層面平衡計分卡指標的“源頭”。設計高校行政管理部門指標體系的步驟:在縱欄寫出平衡計分卡的幾個維度,并將學校整體目標中可分解的指標定為行政管理部門的一般指標,將他們作為各行政管理部門指標分解的“源頭”;在橫欄中列出各個行政管理部門的名稱,根據不同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對比整體目標逐個進行指標分析;在各行政管理部門和一般指標交界欄內填寫相應的考評指標具體內容,將指標分解至該行政管理部門。
三、部門績效考評實施的新思路——關注內部利益相關者
(一)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界定
內部溝通體系莫過于兩個方面:一是縱向溝通,即上下級之間的溝通,二是橫向的溝通,即平級部門或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在很多中國企業中,橫向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比縱向溝通的問題多,許多部門經理往往互相指責或互相埋怨,存在部門壁壘。在平衡計分卡與績效管理中,解決這一問題比較好的辦法是在設計部門指標體系時,關注內部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對于企業中的一個部門,它的內部利益相關者有三個,即公司與上級部門、組織中的672007年劉兵,等: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門績效指標體系構建第1期平級其它部門、本部門的員工。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門和人員之間,仍然存在類似內部利益相關者的問題,包括教師群體、學生群體、各院系、其它平級行政管理部門、本部門內部的員工,也包括學校一級的管理部門。
關注內部利益相關者需求,不僅對實現良好的溝通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使利用平衡計分卡進行的指標分解內容更加全面。
首先,行政管理部門的績效指標體系可以來自于學校整體指標體系的分解,學校整體指標體系的分解有效地加強了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因為指標體系分解過程是學校領導和部門領導共同完成的,這為充分溝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
其次,它打破了單一從部門來選擇考評指標的局限性,可以從其它部門對某部門的期望的角度來設置績效指標,當然這些期望是必須與學校整體目標相一致的。
第三,內部員工是部門工作的直接參與者,能獲得部門最直接的信息,他們的個人工作績效直接影響到整個部門的績效。
(二)內部利益相關者考評的實施
內部利益相關者考評是指將平衡計分卡中的財務、客戶、內部經營過程和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方面分解的部門指標體系,分別由不同的考評主體來完成,由上級領導審核,其成績由本部門確認并最終保存的全過程。一般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考評準備階段。在每一周期的考核之前,各行政部門內部要召開工作計劃會議,溝通上一階段考評成績,總結工作的優點和不足,制定改進方案和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工作計劃在部門內部得到確認后,上報校級主管領導審核。學校主管領導確認后送交考核主管部門,根據工作計劃,制定本階段的考核指標,由行政部門領導確認并簽字。
第二階段,初步考評階段。用平衡計分卡分解的部門績效指標分為財務、客戶(亦稱顧客)、內部經營過程(亦稱內部組織)、學習和成長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分別由四個不同的考評主體來完成。其中財務考評由財務部門完成;客戶考評由其它利益相關部門完成,包括學生代表、教師代表、各學院及其它行政管理部門;內部組織考評由部門主管領導完成;學習和成長考評由部門內部員工來完成。最后,將不同行政管理部門的考評結果記入同一張表格中,并注明來源。公務員之家
第三階段,領導審核階段。負責考評的部門要將初步考評的情況匯總,對考評的四個維度給予不同的比例,每個維度的指標也賦予不同的權重,然后進行加權計算,最后得出每個行政管理部門的初步考評成績。財務、學習成長和內部組織三方面的考評較單一。顧客方面比較復雜,因此要計算平均值然后進行加權,將得出的初步考評成績上報給校級主管領導。校領導根據初步考評成績逐一與行政管理部門領導面談,溝通考評成績,指出優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和對下一階段工作的展望。此時,校級領導根據情況有一定比例的成績修改權。
第四階段,考評結果確認階段。校級領導修改后的成績作為考評的最終成績,經行政管理部門領導確認并簽字,交負責考評的部門存檔,作為獎懲和其它管理工作的依據,也作為制定下一階段工作計劃以及分解考評指標的依據。
總之,平衡計分卡是從組織長遠發展及提高競爭力的角度,以考核組織的成長及創新為主要內容。即先設定可實現的合理目標,讓員工充分了解組織策略及目標后,再要求員工去實施。管理者關心的是實施的成果,并不詳細探究員工實現目標的方式,因此賦予員工作業上的彈性與自由空間。平衡計分卡不是一套控制系統,而是幫助組織實現目標的學習與溝通模式。運用平衡計分卡的思想設計高校行政部門整體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并強調內部利益相關者參與考評,為高校行政部門進行績效考評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要:本文在考察和分析高校構建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理論及實踐背景的基礎上,對“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模式”的內涵與特征進行了探討,并提出高校構建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基本路徑和相關措施。
關鍵詞: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路徑
近年來,“服務行政”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之一。尤其是自2004年2月21日總理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式上正式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以來,在全國范圍內更是掀起了一場對構建“服務型政府”或“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浪潮。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國內高校在探索服務型行政管理模式的道路上也邁出了重要的步伐。
一、高校構建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理論與實踐背景
學術界有關“服務行政”和“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的理論探討、各級政府機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實踐探索以及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為高校構建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1.關于“服務行政”的理論探討
“服務行政”一詞最早見于德國行政法學家厄斯特·福斯多夫(ErnstForsthoff)發表于1938年的代表作《當成是服務主體的行政》一文[1]。在國內,“服務行政”思想的提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臺灣學者陳新民在《公法學札記》一書及其他一些相關文章中對福斯多夫提出的“服務行政”概念進行了介紹與解讀[2]。此時,大陸的一些學者也開始意識到建立服務行政的必要性。郭道暉指出,在市場經濟中,最好的政府應是以行政權力為人民權利服務的政府[3]。陶學榮認為,要不斷創新行政體制,增強其適應性,使之適應人民群眾、社會組織和企業單位不斷增多的對政府行政服務功能的需要[4]。張成福認為,“管制行政”與“服務行政”的沖突是公共行政與經濟社會發展沖突的主要表現之一。在他看來,應當要使公共行政由國家權力的載體過渡為為公眾提供服務的實體[5]。崔卓蘭也提出要將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融為一體,樹立“管理即是服務”的思維模式[6]。張康之則把歷史上的行政分為三種模式:統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務行政[7]。在他看來,人類社會行政模式經歷了從“統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務行政”的演進過程,建構“服務行政模式”是人類行政發展的必然趨勢。馬敬仁也明確指出,“服務行政”將是我國政府、企業和社會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8]。從此,公共行政將走向服務行政逐步成為學術界的共識。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一些學者開始對“服務行政”的內涵與特征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沈榮華指出,可以從觀念、功能、本質這三維角度來考察服務行政的內涵結構。從觀念上講,服務行政應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出發點,確立親民意識和責任意識;從功能上講,服務行政就是要轉變政府的角色,使政府成為公共服務的供給者,要以出于公心、服從民意、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為己任;從本質上講,服務行政應以人民為主體,使政府充分發揮社會公共事務的服務性功能[9]。
學者張康之在不同的文章中對服務行政模式的特征做了深入的探討。在張康之看來,在社會主義公共行政模式中,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僅是一種行政觀念,而且是通過立法的形式被確立下來的一種制度。首先,服務行政是服務本位的行政。服務行政必然會繼承管理行政中的全部社會管理職能,但服務行政的管理是建立在為社會服務的原則基礎上的,管理是手段,服務是目的[10]。其次,服務行政是公民本位的行政。服務型政府將徹底拋棄舊的治民觀念或“為民作主”的觀念,而確立為民服務和“人民作主”的理念,“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上,把為社會、為公眾服務作為政府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基本宗旨”[11];第三,服務行政是社會本位的行政,“服務型政府堅持以社會為本位,在市場經濟條件和民主政治的實踐中培育社會自主運行的健全機制,擴大社會自治的范圍,即使存在著對社會的控制和干預也是從屬于服務的目的[11];第四,服務行政是公正的行政。張康之認為,統治行政中不存在公正,管理行政中的公正也只是一種虛假的公正,而服務行政“要求行政人員的被授權完全用來為行政客體的服務上,不允許行政主體的個人私利滲入其中,整個社會的任何一種力量,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團體,作為行政客體,都是服務的對象,行政人員平等地對待一切服務對象,所以就能夠實現公正行政”[7]。
2.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實踐探索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漸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問題。雖然不同國家在政府改革理念上各有各的側重點,但提高公眾服務質量是各國政府共同追求的改革目標。由管理行政轉向服務行政成為21世紀世界各國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趨勢。在這一趨勢的影響下,我國政府也明確提出了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改革目標。2004年2月21日,總理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式上的講話中正式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2007年10月15日,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并明確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事實上,在中央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之前,部分地方政府就已經開始了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實踐探索。例如,早在2002年初,南京市政府就提出要建設規范透明、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2003年2月,南京市政府頒布了《關于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實施意見》,并從建立民主科學的公共決策機制、推行行政法定化、提高公共服務效能、建立新的社會評價系統等方面著手進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12]。重慶市政府也于2003年8月頒布了《關于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工作意見》,并從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推進行政法治化、建設優良的市場經濟環境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安排。此后,尤其是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目標之后,許多地方政府也陸續推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改革措施。構建服務型政府,加強公共服務職能成為我國政府管理模式變革的重要趨勢。在這一背景下,提升服務水平也開始成為我國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
3.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研究進展
高校行政管理體系作為整個社會行政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必然受到社會行政管理思想變革的深刻影響。有關“服務行政”的理論探討,為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目標的提出,則直接推動了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研究和探索。
盡管在學術界明確提出“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概念之前,已有部分研究者提出建立服務型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型就業指導中心、服務型學生工作模式等設想[13],但對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進行系統思考卻是始于2006年。2006年,林則田、曹發軍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打造高校服務型機關》一文中提出構建“高校服務型機關”的問題[14]。從文獻檢索情況來看,這可能是國內首次明確提出建設高校服務型機關。
此后,陸續有學者開始對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的涵義與特征進行探討。黃崴等人將“服務型學校管理”定義為“學校平等地對待師生,關心、尊重和愛護師生,建立學校與教師、學生、家長、社區之間的合作機制,重視師生、家長和社區對學校的決策與管理參與,為師生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以促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并提出服務型學校管理模式的核心價值是服務本位、平等與尊重、合作與參與[15]。林則田等人認為,高校服務型機關要遵循“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基本要求[14]。
關于服務型管理體系的建構,不同研究者從不同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方案。總的來看,主要是從管理理念、管理職能、體制機制、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相關主張。(1)管理理念方面,林龍海提出要樹立以人為本、管理就是服務的觀念[16],代飚認為要樹立親師生、為教學、為服務的理念[17]。(2)管理職能方面,代飚提出要實現從權力型機關向責任型機關轉變[17];林龍海認為要高度重視行政管理中的服務職能,要摒棄行政本位,轉而以教學科研為中心[16]。(3)體制機制方面,林龍海認為要簡政放權,推進管理重心下移,要實行崗位責任制和問責制[16];黃崴等人提出要建立參與式、民主化、決策過程規范化和專業化的決策機制[15]。(4)組織結構方面,黃崴認為要形成扁平化組織結構,建立彈性化運行機制,使組織成員職業化[15]。(5)管理方式方面,黃崴提出要改變領導對教師、教師對學生以及學校對家長的管理方式[15];代飚認為要從封閉式機關轉向透明式機關,確保行政活動的公開、公平和公正[17]。
4.服務型行政與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經歷了試點、全面改革和不斷深化三個主要階段,改革內容主要圍繞高校自主權下放、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人事與分配制度改革、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健全與完善、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等主題而展開[18]。經過30年的發展,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開始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其中,加強高校行政部門的服務職能成為改革的重要方向。
首先,提高教育質量要求高校行政部門必須加強為教學和學生服務的職能。自1999年擴招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至2007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但是,與此同時規模與質量的矛盾日益凸顯,提高教育質量開始成為高校發展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高校行政部門必須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不斷強化為教學和學生服務的職能,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次,學術權力的發展要求高校行政部門必須加強自身服務學術研究的職能。政治權力、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是高校內部管理中相互制衡的三大基本權力。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政治權力、行政權力一直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由此導致的學術決策行政化、學術研究質量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此外,我國高校普遍開始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而現代大學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教授治學”。因此,學術權力的回歸已成為高校內部權力結構變遷的重要趨勢。有學者指出,目前高校中學術權力已處于上升態勢,今后將形成“品”狀組合的權力結構,即學術權力置于頂端,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構成底部支撐[18],因此,學術權力的日益發展無疑要求行政機構必須加強自身服務學術的職能。
第三,高校服務社會功能的凸顯要求高校行政部門必須加強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國內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提出建設“服務型高校”[19]的目標,強調高校要主動承擔推動國家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使命。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必須適應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聯系日益緊密的狀況,使內部管理體制更好地適應服務社會的要求。
總之,高等院校所承擔的基本功能和我國高等教育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都要求高校行政工作必須以“服務”為中心,行政部門應不斷強化服務職能,提高自身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高校實行服務型管理,也是整個社會行政管理思想變革趨勢的必然要求。
二、“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高校構建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首先要準確把握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1.“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內涵
筆者認為,可以從管理觀念、管理職能、管理方式、服務對象等角度考察“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內涵。從管理觀念上看,管理者將自身定位在服務者的角色上,普遍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具備較強的服務意識,把為廣大師生員工和其他相關利益者服務視為行政機構的基本宗旨;從管理職能上看,為師生員工等相關利益者服務成為行政部門的首要職能,行政機構根據相關需求提供全面而周到的服務,并重視提高服務質量;從管理方式上看,管理部門改變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尊重廣大師生員工和其他相關利益者,重視其需求和意見,以平等的姿態為相關方面提供服務;從服務對象上看,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這也就決定了高校行政部門基本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教研人員以及與學校合作的相關社會機構,他們的愿望和需求構成了學校行政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結點。[論/文/網LunWenNet/Com]
由此,我們認為,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指的是高校行政部門以師生員工等相關利益者的需求為導向,以提供優質服務為首要職能,通過完善的服務制度和服務體系為師生員工及其他相關利益者提供高質量服務的一種管理模式。
2.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模式的特征
服務型行政管理是一種不同于以往行政模式的新型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服務本位。以“服務”為導向的學校管理模式強調把服務作為核心價值觀和行政管理機構的首要職責。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原則,把為師生服務作為學校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為師生的工作、學習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為相關合作者提供高質量的社會服務。
尊重與平等。服務型高校管理模式倡導并實踐尊重與平等的倫理觀,尊重每個個體,強調人人平等,努力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形成一種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和諧關系。行政部門在管理決策過程中,充分考慮并積極維護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尊重他們的意愿,努力使人人平等地享有學校發展的成果。
高參與性。服務型行政注重提高相關利益者在學校管理和決策活動中的參與程度,讓其廣泛參與到學校發展與建設中來。學校決策活動不再僅僅由少數領導干部把持,而是廣泛聽取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相關利益者的意見與建議,讓其充分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相關利益者代表不僅擁有管理建議權,而且真正享有表決權。
強回應性。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體系具有科學有效的溝通回應機制,學校行政部門與師生員工及社會服務對象之間能夠保持暢通無阻的有效溝通與交流,行政機構能夠及時掌握服務對象的需求、愿望和意見,并及時、主動地作出反應,有效地解決服務對象提出的各種問題。
公開與公正。在服務型行政管理體制下,學校行政部門應該及時向師生員工、家長及其他相關利益者公布相關工作信息,使決策和管理活動更加透明和公正。師生、家長等相關利益者有權對學校的服務質量進行監督,如果服務沒有達到標準,有權提起申訴。
三、高校構建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基本路徑
構建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是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一項涉及管理理念、體制機制、組織機構等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筆者認為,應當著重從理念、制度、組織和保障措施四個方面著手,推動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1.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觀念體系建設
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構建,要求對以往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進行變革,培育并形成以服務為核心的管理理念。
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原則,把師生員工的全面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目標,尊重和依靠廣大師生員工,充分激發和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其次,要強化“管理即是服務”的意識。把服務視為管理的核心要素,把為師生員工和其他相關利益者服務作為學校的首要工作來做,將服務水平作為評價學校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標。
第三,要樹立“管理意味著責任”的觀念。高校行政部門的首要職能是服務,服務就意味著要對服務對象負責。因此,要大力加強管理者的責任意識,努力構建責任型高校行政管理機構。行政管理人員要主動關注師生員工的利益訴求,對師生員工、家長和其他相關利益者負責。
2.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制度體系建設
高校建立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應大力推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服務型的行政管理制度,推動服務行為制度化。
第一,完善科學民主的決策制度。不斷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決策評估等制度,使決策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涉及學校發展重大問題和師生員工切身利益的決策,應充分聽取廣大師生干部、家長及其他相關利益者的意見與建議,堅持問計于師生,提高相關利益者的參與度,接受相關人員與組織的監督;建立健全決策后評價、反饋糾偏和問責等制度,及時發現并解決決策中存在的問題,減少決策失誤。
第二,建立和完善溝通與回應機制。建立和完善學校行政機構與師生員工、家長及相關合作者對話的溝通機制,確保雙向溝通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使學校行政部門能夠準確了解師生、家長等相關利益者的愿望和需求。建立科學有效的回應機制,積極主動地回應相關利益者的訴求,確保其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其反應的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通過網絡等技術手段搭建溝通與回應平臺,提高溝通和回應的質量與效率。
第三,建立健全服務評價和監督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服務評價制度,對行政部門的服務內容、質量與方式進行有效監督和控制。加強內部監督,健全監督制度,使行政管理工作在有效監督下開展。重視師生及家長來信來訪工作,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確保信訪渠道的暢通。公務員之家
第四,推進校務公開制度建設。推行陽光行政,努力建設透明式機關。凡涉及師生員工切身利益、需要師生員工廣泛知曉的事項以及相關規章制度規定需要公開的其他事項,均應通過學校網站、校報、校務公開欄等方式,及時、準確地向相關利益者公開。既要公開工作結果,又要公開工作過程。要大力推進校務公開信息化建設,提高校務公開的信度和效度。
3.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組織體系建設
高校服務型管理組織體系有3個核心要素:扁平化的學校組織結構;彈性化的學校組織運行機制;專業化的組織成員[31]。構建服務型學校管理模式要求進行組織體系的變革,建立簡約化和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形成彈性化的運行機制,同時要加強管理人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一要建設簡約化和扁平式的組織結構。扁平化組織具有管理層次少、管理費用低、信息傳遞速度快、信息失真率低、管理跨度大等特點,既能提高組織工作效率和應變能力,又能激發和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應調整組織結構設計方案,改變傳統多層級的直線式組織結構,減少過多的中間層機構和中層行政職位,使行政組織實現簡約化和扁平化。同時,適當增設綜合性服務機構,設計并建立科學合理的橫向組織框架,不斷完善橫向組織機構。
二要建立彈性化的運行機制。彈性化的運行機制能夠有效提高行政部門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從而更好地處理突發事件,完成特定的服務目標。為此,可考慮實行彈性化的項目管理機制,即圍繞相關工作任務,集合在不同部門、具有不同知識和技能的工作人員,形成目標明確、結構合理、協調一致的專門任務團體或日常工作團隊,共同完成相關工作,待任務結束后團體成員各回各處。
三要加強管理人員隊伍專業化建設。服務型管理強調學校行政部門要向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為教師和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教學科研服務,并不斷推動學校的社會服務工作,這就要求學校管理人員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因此,要大力推進管理人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確保其能夠提供專業化、高質量的管理服務。
4.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保障體系建設
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建設,要求學校具備良好的保障條件,如充足的辦學資金、良好的管理運行條件等。一是完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不斷拓寬辦學資金來源,大力增加辦學資金,為服務型行政管理提供良好的資金基礎;二是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改善學校管理運行條件,提高服務效率;三是建設“一站式服務大廳”,為廣大師生員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近代行政學教育的起點;近代行政學教育的發展;老湖南大學行政管理學教育的臺柱;老湖南大學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與現代的比較;新湖南大學應當再造行政管理學輝煌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乃是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湖南高等學堂是湖南大學前身之一、所地方高等學校能有這樣的成績,在全國可居先進地位、學校校長和教師陣容之強大,是辦學成功的關鍵、湖南大學行政、法學及經濟管理學教育作出了貢獻、湖南大學政治系的課程,以初期1932年為例,必修課有政治學、英國政治、歐洲大陸政治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論文摘要]根據《湖南大學校史》運用現代行政管理學的觀點,參照當代該學科的知識體系,加以勾稽整理,論證近代湖南大學(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學教育方面啟動最早,領導有方,師資優秀,課程新穎,成績突出,曾長期居于全國高校同類專業先進行列。對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屬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來積累起來的多學科資源發展行政管理學,本文也發表了意見。
[論文關鍵詞]湖南大學行政管理簡史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乃是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從隋朝算起,積累了一千多年的經驗,臻于完備,以致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是英國)文官制所參考。中國中世紀以來的傳統教育當然也圍繞科舉制展開,從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學體系,即國子監和府州縣學。宋元以來的書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學化。19世紀湖南行政人才輩出,他們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書院接受過科舉考試前的培訓(含自修和相互切磋)。這是湖南大學行政管理學教育的淵源。
一、近代行政學教育的起點——時務學堂的“公法”和“掌故”專門學
湖南大學歷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學教育的發端,應歸功戊戌維新時期陳寶箴巡撫在湖南期間的兩項重大舉措,即由熊希齡籌辦時務學堂和由黃遵憲草擬《改定湖南課吏館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學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啟超設計的《湖南時務學堂功課詳細章程》,規定學生先學“普通學”(含今文經學、諸子學、中外史學、公理學及粗淺數理化學)半年,再分科學習“專門學”,包括“公法學”(憲法、民律、刑律等,及與國際接軌的交涉、公法、條約章程等),“掌故學”和“格算學”三個專業。這里的“公法學”和“掌故學”屬社會科學,其實就是培養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與現代法學、政治學以及公共管理(三個一級學科)和行政管理(二級學科)相對應。
失敗,時務學堂改為求實書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盡管仍然分科教學,但其內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次年簽訂《辛丑和約》,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學部,實施“壬寅~癸卯”學制,即“欽定”和“奏定”《學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撫趙爾巽積極執行,將岳麓書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學堂)和求實書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學堂,1903年3月正名為湖南省官立高等學堂)在1903年冬合并為湖南高等學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學堂是湖南大學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學堂第一屆學生有60%選送赴日留學,回國后成為新學骨干;然后是高等學堂時期,先辦預科(相當于高中),1908年秋才辦正科(本科),該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開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義,長沙首先響應,文科生提前畢業,學堂停辦,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業學校和湖南高等師范學校繼續學習。所學課程,文科的預科即加習法學、理財學(經濟學),到本科階段更加突出政法專業特色。從培養行政官員的角度考察,時務學堂學生除殺身成仁的眾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擔任過政府或公共機構的都督、督軍、教育總長、工商部總長、全國商會會長、陸軍部次長等多種職務,可見效果顯著。至于湖南高等學堂培養的學生,則有擔任光復軍北伐總司令、陸軍部司長、國民黨會計部長、銓敘部副部長、監察院監察使、省教育司長、教育會長、財政部次長、法制局參事、大學校長等職務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學校能有這樣的成績,在全國可居先進地位。
二、近代行政學教育的發展——湖南法政學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養的中等學校以上的學生,幾乎有一半是法政學校(堂)畢業,這反映了科舉制瓦解前后,人們的價值取向,即轉而想從新式學堂獲得做官的資格,因之法政學校(堂)門庭若市,它們是湖南大學法科(內含政治學)的前身。由課吏館到湖南仕學館(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設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學堂“官校”(1908~1910),這是一支。另一方面,還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學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學堂“紳校”(1908~1910)。這兩校合并為湖南官立法政學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學校,這是第二支。還有第三支,稱景賢法政學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學校。第一、第二法政學校在1913年再合并為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14年,又吸收進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學校(1911~1914)。這樣組成的“湖南法專”就一直辦到1926年,終于與“湖南工專”、“湖南商專”合并組成湖南大學(參見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圖)。這些法政學校的課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當典型地反映了當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員所應掌握的基礎和專門知識,大致分為中外文、政治歷史地理、政治學、經濟學、法學、農工商業政策等,必修選修共44門之多。
湖南法專培養的學生,有任內務部副部長、中共中央紀檢會副書記、中國銀行總經理、輕工部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湖南省主席、內政部長、長沙市長、美國國會國務顧問、美國安理會顧問委員等職務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學校校長和教師陣容之強大,是辦學成功的關鍵,如岳麓書院院長王先謙(進士,曾任國子監祭酒即校長)、時務學堂校長熊希齡(進士,任至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兼財政總長)、中
文總教習梁啟超(舉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總長、財政總長)以及黃遵憲、譚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學堂的校長,有汪貽書知府、彭紹宗戶部主事、程頌萬校長等多人。教師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長、代總理、南京政府駐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專門學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師可說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學日、英、美學習政治法律經濟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幾位校領導,如胡子清任財政部僉事、省府審計主委,黃右昌任北京大學政治學系主任等,個個學有專工,行政也有實績。教員中也人才濟濟,如李六如(明治大學政經系,任至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中共黨組書記),以及后來任湖南大學校長的任凱南(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碩士)和李達(中共一大代表,宣傳部主任,武漢大學校長)等。
三、老湖南大學行政管理學教育的臺柱——各科精英畢集
湖南大學時期的校長,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長)、胡元亻炎(黃興推薦為民國首任教育總長,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廳長、代省長,中南軍政委員會顧問)、胡庶華(留德冶金博士,中國工程學會會長)、黃士衡(省教育廳長)、皮宗石(北大圖書館長,武大法學院長)和李毓堯(省建設廳長,國民政府立法委員)等,可說人人都是行政管理專家。
湖大政治系(屬文學院或法學院,含兼課)的重要教師有凌舒謨(中國大學法學院長)、余楠秋(復旦大學文學院長)、陳嘉勛(湖大代校長,交通大學訓導長)、黃子通(臺灣“考選部”部長)、朱劍農(湖大財經學院院長,中南財經學院院長)、蕭杰五(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等三十余人,絕大多數擁有留學美歐日學歷,都對湖南大學行政、法學及經濟管理學教育作出了貢獻。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學這些學科在全國享有相當高的聲譽和地位。這些系培養的著名學生,有甘泗淇(上將,總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秘書,省委書記)、劉彬(部長,兩彈功臣)、熊清泉(省委書記、省長)、劉正(省長、省政協主席)、王向天(副省長)等。相對于同期部省級干部,他們這種專業性學歷是較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學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與現代的比較
如上所論,老湖南大學時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學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擔,這是完全符合國際上這門學科發展實際情況的;而法律系、經濟系、教育系、商學院等也有相關的課程共同加以支撐。這個學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軍抵長沙,國共兩黨依照廣州辦法,在湖南大學開辦高級政治訓練班,招原湖南工、商、法專畢業生250人予以培訓;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為工科大學,法商兩科并入中山大學,不久發生“馬日事變”,湖大停辦;1928年恢復,將長沙中山大學(分校)并入,設文、理、工三科,文科一開始就有政治系和經濟系,有時又合為政治經濟系。據不完全統計,至1949年,政治系歷屆畢業生人數如下:
合計約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經濟系、機械系、土木系、電機系、礦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復,但到1949年已畢業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個專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學建校時,法科(含政經和法律兩專業,分別有學生52人和38人)加上預科生,有176人。可見,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銷法商兩科(并入中山大學)傷了一些元氣;第二,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專時期政治系招生數減少了。另外,國民黨上臺后,教育部(特別是由陳立夫控制的時期)強調發展理工科,對文科有意壓縮,也是一個原因。
湖南大學政治系的課程,以初期1932年為例,必修課有政治學、英國政治、歐洲大陸政治、政治思想史、聯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學、市政計劃、地方政府、國際組織、中國外交史、政黨論、經濟學、簿記學、財政學、官廳會計、法學通論、比較憲法、民法、國際公法、刑法、行政法、社會學、中國通史、西洋通史和畢業論文。選修課有英國憲政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鐵路管理、中國財政專題研究、經濟地理、社會思想史、社會問題等。這表明其課程及時吸取20年代美國行政管理學改革新精神,確實是行政管理領域主要知識,又能結合中國實情,在全國先領風騷。
法律系的課程,集中反映了法學的專精和廣博,如1946年設置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保險法、羅馬法、海洋法、公司法、強制執行法、犯罪學、法醫學等,此外有哲學、論理學、倫理學等。其他還有不少課程與政治系相通。經濟系(屬法學院)的課程,以1946年為例,獨特的是經濟史(中國、西洋、思想)、國際貿易與金融、貨幣銀行、統計學、會計學、經濟政策、所得稅實務、商法等,其余不少課程與前兩系相通。
由此可見,當時培養公共行政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這三個系(到1940年還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發揮作用,各有其獨當一面的針對性,聯合起來又有其互補性。
事實上,現代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大體上也是由行政學類、政治學類、經濟學類、管理學類、法學類課程系列這幾大塊構成的。中國當代在這方面堪稱權威的中山大學(擁有“中國MPA之父”夏書章)的“政治學與行政學系”、南京大學的“政治與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學的“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系”,也
都是優于政治學與行政學的聯合(這與西方現代將其兩分有區別),同時又著力加強管理學的比重。湖南大學歷史上與它們的傳統有著天然的聯系,因為北伐時期廣東的中山大學向外省發展為好幾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學(解放前為中央大學)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學(原址在東南大學),長沙也有中山大學分校,1928年并入湖南大學,此前湖南大學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學。至于北京大學源于京師大學堂,湖南大學則源于省城大學堂,省城模仿京師辦學,這是毫無疑義的(當年學部即教育部明確作了規定)。另外,當年稱“政治”系而不稱“行政管理”系,是因為孫中山反復宣稱“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義在那時是廣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學應當再造行政管理學輝煌——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本文可以看到,中國近代(從鴉片戰爭算起)湖南高等學府的行政管理學教育成效卓著,啟動的時間也最早,因為魏源與林則徐同樣是“開眼看世界”的先驅人物,郭嵩燾是第一任駐外公使,梁啟超、黃遵憲都是早期學貫中西的大師,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專門學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經間接學到德國行政學(是美國現代行政管理學的來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數在全國居最前列,大多成為孫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執行者,等等。當前中山大學宣稱其行政管理學科“源于1906年廣東法政學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孫中山創辦廣東大學(引者按:孫中山1925年初逝世,該校改名中山大學)將其并入,使之成為后來中山大學的政治學系”(引自現任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核心成員王樂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網記者問)。這與本文所述湖南法專和湖南大學的先后關系何其相似!何況,如本文所指,時務學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經開設了“公法學”專業,可以說真正走在全國最前列!
現在,全國擁有行政管理學碩士點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北京行政學院、吉大、東北大、南京大、復旦、上海師大、武大、華中師大、中南財大、鄭大、廈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學。而博士點只有3家,即人大、復旦、中山大學。
從這里看到,只有幾所原來的理工科大學躋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學這樣的原(機械工業部)部屬大學,一般已發展了“管理科學與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前者在湖大已達到博士后流動站層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幾位,并首批開辦EMBA高層次教育;湖大北校區(原湖南財經學院)的加盟對經濟學等社會科學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與社會科學系創立了行政管理學本科專業,引進了一批專業人才,也增強了政治學、社會學的力量,南校區前進學院近六年來辦過多批全國、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訓班。這些寶貴的資源應當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學碩士點和MPA的培養資格的獲取上統籌安排,形成合力。
【摘 要】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之下一門重要的學科,也是管理學的細化分類。行政管理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要做強做好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專業實習對學生的鍛煉是極為重要的,完善本專業需要把理論建構與實習實踐相結合,并形成良好的機制加以輔助。唯有如此,才能夠把云師大行政管理專業做好,實現又好又快的長足發展,在未來各高校的競爭中屹立不倒,并實現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云南師范大學 行政管理專業 實習 對策機制
云南師范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屬于非師范專業,授予管理學學士或碩士學位。行政管理專業的考核要求同時具備理論和實踐的素養。理論方面就是要學好下列主干專業課程: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原理、行政學原理、公共政策導論、地方政府學、行政法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政府經濟學、辦公自動化理論與實踐、高等數學、經濟學等。實踐方面則是自己去各單位找尋實習機會,鍛煉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素養。借在昆明市農業局組織人事處實習的契機,我大幅地提升了自身的實踐素養和工作能力。
一 實習時間
2012年8月20日至10月12日。
二 實習地點
昆明市呈貢新區錦繡大街1號(或春融街1號)市級行政中心1號樓323室。
三 實習單位和部門
1.實習單位:昆明市農業局
昆明市農業局為市政府工作部門,正縣級,加掛昆明市畜牧獸醫局牌子。昆明市農業局系統共計380人,局機關66人,主要工作職責18項。它是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農業發展的職能部門,內設17個處室,下轄13個直屬事業單位。
2.實習部門:昆明市農業局組織人事處
主要工作有:負責指導局系統基層黨組織建設、負責組織人事管理和機構編制工作、承辦市農業局交辦的其他事項等。
四 實習目的
1.了解、熟悉和運用與行政管理專業相關的理論學識和實踐技能
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等方面學科素養和專業操作技能的多元化人才。行政管理專業的實習可以加強自身與行政機關、以企事業單位為主的非政府組織的適應程度,即人崗匹配信度。此外,實習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提高學力和工作能力,增加就業砝碼。
2.樹立良好的擇業心態及價值觀,養成遵守紀律、熱愛勞動的習慣
逐漸養成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學習認真工作和合作處理問題的能力,建構勞動創造幸福的觀念,強化學識素養與職業素養的匹配度。學會善于處理人與人間的關系,擴大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學識,尤為重要的是IQ和EQ的成長與提高,熟悉社會自我運行規則,加強社會適應性。
3.對擇業觀進行佐證,提前演習角色轉化――從學生到工作人員的變化
經過專業的實習,可以提前知曉感受職場生態,熟悉不同工作崗位的需求、權責和內涵。在實習的過程中,一方面積極主動、兢兢業業地做好工作,另一方與同事特別是老員工多溝通,對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工作進行有益的理性思考,佐證自己是否喜歡從事此類職業,同時對不同職業及崗位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自己的職業選擇。
五 實習內容
1.軟硬件的使用與維護
組織人事處共有4位工作人員,其中男性1名,女性3名。平均年齡在33左右。由于每日工作量較大,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復印、收發傳真、文字排版及表格制作等簡單的工作就交由我來完成。盡管簡單,但耐心卻是必不可少的。
2.處理數據及報表
見習期間,數據整理工作主要有四群工作、昆明市農業局正科職數摸底、干部公務員信息統計、復轉退軍人統計、工資變動等。數據的整理、統計與處理都需要安靜、平和的心態,重點是心細和“坐得住”,畢竟任何數據尤其是數字的整理工作要求都是極為細致的,容不得半點馬虎。
3.組織人事處公文的撰寫
無論何種公文都有其固有的模式和語言規則。公文主要包括起草、修改、校對和用章等流程。在人事處我學會了撰寫通知、簡報等公文材料,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幫助,并指出不足和改進手段,使自身得到極大的提升。
4.做好與會工作
會議是分配工作任務、傳達指令、討論學習、交流溝通的重要手段。實習時期,我接觸到的大型會議主要有“新聞攝影及政務簡訊培訓會”“OA培訓會”“茶話會”等。首先,會議召開前做好準備工作是極其重要的。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要撰寫并發出通知。第二,提前做好會議資料的提供工作。第三,做好人、財、物的統籌協調。其次,會議過程中要做好會議紀要。最后,在辦公、學習交流等會議結束后,要給自己所在部門傳達會議內容。
5.專業調研與工作交接
在實習的同時,結合所在單位進行相關專業的調研,形成調查報告,填寫調查鑒定表、實習鑒定表,并最終撰寫實習報告,蓋章后完結。此外,請見習單位開具實習證明也是必不可少的。實習結束后,最重要的是完成工作的順利交接。
六 感受行政管理專業的實習環境
通過專業實習,我們可以感受到行政部門的內外職場生態,特別是加深了對馬克思?韋伯的金字塔形的官僚制體系、管理幅度與管理層級的關系、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聯盟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受益匪淺。不僅在知識層面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實踐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加強和完善,并使自己不斷彌補缺點,提前感受就業和工作的壓力。
1.各層級政府間的服從、競爭與合作――基于博弈論視角
博弈論:個體或單位,在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游戲”規則共同作用下,利用目前自身已知的信息,選擇執行適宜自己開展工作或獲得最佳利益的最優或者滿意的方案,結果有三種:一勝一負、一負一勝及勝負相平。而第三種結果即為管理學中所說的非零和博弈或者說是互利共贏,前兩種則是零和博弈。
由經濟人假設可知,各層級政府有追逐其自我利益的本能。各級政府既扮演命令和服從的角色,又代表著本地的利益受眾或目標群體,政府之間或機關部門間為了爭奪彼此的資源與利益相互博弈。政府間的博弈爭奪的是資源,主要有人事、財稅、審批等方面的資源性核心權利。
2.需要層次和雙因素理論的體會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自尊和自我實現等五種。而赫茲伯格又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的因素歸結為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對于我而言,在實習過程中的保健因素就是每月800元的生活補助費。而得到單位的認可,卻是激勵因素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起作用。
3.復雜人假設的體會――防人之心不可無
由復雜人假設可知,人兼具經濟人的逐利本性,也具有社會人自我實現的需要。該假設指出,人的需要隨著時空的流轉而不斷變化,生活與工作方式發生變化,動機與需求間發生作用與反作用,需求、動機不同,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亦有所差異。
我國的社會環境自古以來就是極其復雜的,現如今價值觀多元化。我們這些剛從象牙塔初入職場的學生要完成職場人的轉變,學會融入社會。我們所能做的是保護好自身:“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
七 實結
1.主要收獲
第一,完成實習的目標與任務。經過兩個月的實習,漸漸地熟悉了農業局的環境,了解昆明市農業局的相關機構職能。在此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對行政機關的職能有了切身的體會,以前只是在書本上進行了解。
第二,提升操作技能。通過實習,學會了打印、復印、使用傳真等基本技能。在實習伊始,接觸的公文等材料,老師要做很多修正,通過與老師的請教交流以及自己的不懈反思,使得自身的公文應用技能得到極大的提升,各方面的操作水平明顯進步。
第三,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我們云師大的行政管理專業理論性較強,理論處于優先發展的地位,但實踐方面的技能性訓練比較欠缺,某些方面偏于形式化。雖說行政管理專業涉及的理論知識,能更新陳舊的理念,以科學的視角分析工作,改善對事物問題的看法,但在技能、實踐、操作層面,特別是對問題的實際處理缺乏效度。因此,把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是大勢所趨,這對具體事物、問題、工作的處理都是必需的。雖說理論具有先導作用,但是理論一旦與實際相脫節,便顯得毫無意義。
第四,養成遵守工作職責和職業道德的習慣,建構起專業所需的職業素養。(1)做事要走程序化,以與工作相關的政策規定和客觀事實作為依據。切忌主觀化和隨意性。(2)在行政部門實習,要有冷靜、靈敏、清晰的思維。恪守單位紀律,遵守單位規章制度,保守單位秘密。(3)工作或做事要有效度,切忌推諉阻塞與遲滯;多做匯報與請示。(4)學會機動客觀地處理所遇到的問題,不亂說話,認真做事,待人有禮。(5)形成自主學習、自我提升的良好習慣,不斷完善自身專業知識技能。(6)在做人做事方面養成品行一致、態度端正的良好習慣。力求工作認真細致,辦事有條不紊。做到有信心、上進心,學會與人和平共處。
2.實習中發現的問題
第一,實習單位的問題。(1)組織結構存在缺陷。農業局工作人員年齡結構偏大,有老齡化傾向,缺乏年輕勞動力。(2)有的部門工作量較大,人員比較少。例如,農業局組織人事處人手嚴重匱乏。由于人事處的工作具繁雜性,因此需要的人手比較多,但是人事處目前常駐工作人員僅3人而已,其中有一個還是借調過來的。(3)激勵機制存有缺陷。一方面,部分職員工作欠缺熱情與積極性;另一方面,目前的激勵手段不能激發員工工作的效度。因為在考核機制下,職員只需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只要沒有犯重大過錯,一般不會被辭退,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
第二,自身的問題。(1)專業知識有所欠缺,知識結構需不斷優化。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都是純理論化的,和實際有較大距離。(2)工作經驗不足。與MPA、MBA不同的是,攻讀它們的大多是已經工作的人,而且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結合工作能有很好的理解,我們普通大學生則是毫無工作經驗的,對社會人情世故也不了解。也許在有些人看來只是裝在象牙塔里的標本而已。(3)稚氣過重,社會化修煉不夠。社會與學校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積極融入社會。社會上的事特別是工作上的事務有其自身運行機制,不能夠完全用學校里教授的知識,需要自己去不斷學習和領悟。
八 實習建議
1.強制實習,教師要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指導
行政管理專業的實踐性很強,要切實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實踐,學生可以自己找實習單位,也可以通過學校和老師找。學生的實習至少要在一個月以上,切記流于形式。
2.加強對指導教師和學生的考核
對學生的考核包括:實習證明、鑒定表、調查報告等形式,對教師的考核主要包括:學生實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學生的實習成績等。
摘 要: 烏申斯基認為學校存在三個要素,分別是行政管理、研究和教育。其中行政管理位于首位,可以說它是實現學校其他兩個要素社會功能的前提和基礎。我國高校的行政管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體現著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步。然而,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影響著高校行政管理的發展和進步。作者從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行政管理如何創新三方面,談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關鍵詞: 大學 行政管理 體制
一、大學行政管理的定義及重要性
大學行政管理,是指大學為了達到學校教育的目的,往往需要依靠一定的制度和機構,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發揮行政和管理職能,引導教師和學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順利完成學校的工作和任務,實現預定目標和完成組織活動。雖然大學的行政管理工作相對于大學的科研和教學,是一種輔助性工作,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覷。
俄國非常出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學校存在三個要素,分別是行政管理、研究和教育。大學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可用的人才,搞好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可以說,大學的主體是學生與教師。然而,讓這一切順利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是管理,一個學校的管理水平影響著學生的培養和教學質量。所以在三要素中,行政管理位于首位,可以說它是實現學校其他兩個要素社會功能的前提和基礎。我國高校的行政管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體現著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步。
二、大學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直以來,我國大學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些問題,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些問題越來越嚴重,例如行政機構設置不合理,導致機構冗雜、效率低下;行政人員服務意識不夠、素質低下,導致人們對高校行政機構存在一些不滿跟誤解;行政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等等。這些都使得高校行政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效率低下,阻礙各項工作的進展。隨著教育事業越來越得到重視,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和改革,這些問題都必須及時得到重視和解決。
1.大學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
大學行政管理的首要問題是機構設置問題。大學行政機構跟其他行政機構一樣,守著一套舊有的固定模式,如黨委辦公室、紀檢部、宣傳部、公會等,由黨委領導主要從思想上進行管理。仔細研究,會發現其與教學的關系較小。這些結構的設置需要相應的人員填充,因此就導致行政人員冗雜,甚至出現比學校老師的數量都多的現象,帶來學校行政資源成本較高的問題。其次表現在管理系統不合理。由于行政管理中機構設置不合理,導致管理設置的不合理,管理系統的范圍太廣,包攬任務寬泛,往往導致隨意性、崗位職責不明確,這樣導致的問題就是學生要辦一件事往往需要跑好幾個地方還未必得不到有效回應,辦事效率低下。再次表現在行政人員的問題,這是主要問題。一般來說,學校的行政人員可以稱為輔導員,所謂輔導之意,理論上就是為教師教學提供輔助作用,服務于教師和學生。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輔導員相當于領導,服務意識低下;在他們中間存在嚴重的官僚作風,也就是指脫離群眾和實際的不負責任之風,比如學術權利低于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縮小而行政權力泛化,具體表現就是教師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或者沒有有效采納,教師還不如輔導員,官僚主義衍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行政人員覺得自己權力很大,嚴重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首先表現在工作效率不高,成員比較散漫,工作消極,不能快速有效地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很大原因是缺乏一個有效的獎懲機制或者說激勵機制,如此下去,可能會影響學校的社會形象;第二是打著以人為本的口號卻很難真正落到實處。高校行政管理的宗旨應該是為教育服務、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但如果過于散漫沒有服務意識,那么就盡不到自己的職責,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三是權力過于集中。學校行政管理部分雖然機構眾多且人員也不少,但真正掌握實權的卻只有幾個或某個領導,如此一來,就容易出現權力過于集中的弊端,導致工作時效性問題,而且容易滋生校園腐敗,應該引起注意。
引起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管理體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比較落后。傳統的、原有的教育行政機構跟它所在的院校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領導跟服從的關系,所謂管理就是這個意思,行政管理管的就是學校。這樣一來就容易形成行政人員的官僚之風。而且機構繁雜,人員相應也就增多,形成阻礙創新的局面。二是考核人員的方式陳舊不合理。舊有的考核方式獎懲機制跟鼓勵機制都欠缺,難以調動人員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新功能,傳統的考核標準,通常是四方面“德、能、勤、紀”,過于粗放,不細致跟明確。
三、行政管理如何創新
一是行政人員素質必須得到提高。因為一切工作的主體跟完成者都是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負責一切計劃跟工作的實施。行政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辦事效率跟辦事水平的高低。新形勢下,行政人員應該更新觀念,強化能力,不斷創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專業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創新素質、服務意識、辦事效率,等等,服務人員應該有服務意識,當學生或者教師有需求時,應該及時處理,禁止推脫或者為難,努力使得學校的行政管理朝著科學有效的方向發展。
二是堅持以學生和教職工為本,為他們服務。新形勢下倡導一切以人為本,具體到高校行政管理部門,則是一切以學生和教職工的需求為本,為他們服務。只有有了這個意識,才能有效遏制他們的官僚之風,認識到自己的崗位職責。同時,要改革人事招聘制度,抵制走后門現象,實行公平競爭,能者勝任。在上崗后做好培訓工作,對自身工作及職責有一個清楚明晰的認識,源頭就做好工作,讓他們清楚地認識行政管理人員的定位;還要完善并明確獎懲機制,這樣一來,就能有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防止惰性思想和行為的產生。
綜上,大學行政管理是一項細致且具體的工作,它存在的問題不少,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如何有效改革需要我們不斷發現、思考和探討。
[提要]在大學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被應用其中。本文就如何在大學管理學課程中開展翻轉課堂教學進行探討,提出明確課堂主體及教學內容、建立鼓勵機制等對策。
關鍵詞:翻轉課堂;管理學;教學模式
大學教育,尤其是大學專業基礎課的教育,是令許多老師頭疼的事情,學生不愛聽、課堂氣氛不活躍、內容枯燥乏味等一系列問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而翻轉課堂的引入,改變了我們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這場教育改革必將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也必將影響高校的課程教學。
“翻轉課堂教學”在現階段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為是即將影響我國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在中國的教育界,翻轉課堂帶來的高效的教學成果影響著我國教育者的思考,一時間備受廣大教師的追捧。是堅守傳統教學模式還是與時俱進,自我改變,接受新的教學模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傳統的教學模式分為兩個階段:首先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新知識,然后老師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由其在課下完成,通過課后作業的練習來鞏固課堂所學。這種教學模式包含了知識的傳授和知識鞏固內化兩個階段,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而本文所討論的“翻轉課堂”是指學生在家通過自學并觀看教師所錄制的微視頻來學習知識,課堂不再是老師一個人的舞臺,由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翻轉的課堂變成了師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課堂上學生自主討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課堂上通過練習鞏固自學成果,老師負責答疑的一種教學模式。因此,在“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在課堂結束后,對本次課堂活動進行分析,通過學生反饋,系統性地總結與反思,布置好下一次課的學習計劃。
一、設定“翻轉式”課堂主體及教學內容
由于行政管理學課程的理論及實踐特殊性,我們在“翻轉式”課堂教學改革中采用了傳統課堂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我們只選取出部分相對簡單易懂的章節進行翻轉教學。在翻轉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改變了往日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形式,改由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通過觀看微視頻解決疑惑。在課下學習的過程中由學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在課堂上匯總由學生討論。每一章節習題不再像傳統教學模式那樣由老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的形式出現,而是學生自由討論并完成。
具體操作方式為:“學生自由分組”,“課下小組討論”,“課堂成果展示”三結合方式。具體做法是:“學生自由分組”,即學生采取自由組合的形式,每一個小組5人,以小組形式學習,這一模式可以有效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課下小組討論”,即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將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這一環節是對學生知識上的理解進一步加深。“課堂成果展示”,即在課堂上每一個小組對章節的內容進行總結闡釋,并提出自己的問題,之后由小組之間相互解答疑惑,教師在這一個環節中主要對學生討論內容的重點性、準確性進行把握,對于學生無法討論出的內容進行引導性的解惑。最后老師將習題列出,由學生在課堂完成。
二、翻轉課堂學習效果檢驗
在采用翻轉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具有較強的自覺性,較強的自學能力,往往會發生偷懶的情況。為了盡可能地杜絕這種情形的出現,在課堂中,老師的作用不可忽視。雖然翻轉課堂學生是主體,學生在課堂中自由討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應隨機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來。
在討論過程中,老師也應該拋出自己的問題隨機地讓學生來回答,并給出練習題,由學生來完成。在每一堂課后,老師根據學生課堂討論情形,小組整體表現以及課堂練習情況對每一位同學作出準確的評估。翻轉課堂為一些原來在課堂上對知識領悟力較差的同學,在課下提供內化知識學習提供可能,有利于每一位同學發展。同時,通過翻轉課堂,通過學生在課堂的表現,老師也對學生有了更加理性清晰的認識,改變了以往老師靠印象評價學生,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
三、鼓勵機制的建立
布魯納曾說過:動力與激情是學習的源泉。因此,要讓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激情就尤為重要。而要想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就應該建立必要的獎懲制度。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老師在布置課下任務的時候,知識點不宜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如果知識點過難,直接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老師應將知識點分解成若干小問題,由學生一個一個去解決,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
另一方面,為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每堂課老師可以選取一定的獎品帶上課堂。對于在不同的任務場景里,每一位表現好的同學可以任意選取一樣獎品。當然,不同難度的知識,對應的獎品也應該不同,總的來說,難度越大,獎品品質越好。當然,建立必要的懲罰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制度才會有規范,這樣也能夠提醒督促學生認真學習,有利于他們取得學習上的進步。
以上三個步驟在“翻轉課堂”應用中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必將導致這一教學模式最后流于形式,不能對行政管理學的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結語
“翻轉課堂”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諸多諸如學生能否自覺抵制網絡誘惑和學生學習自覺性的問題。但是,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如何利用好網絡資源以及提高學生自覺性,需要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努力。需要說明的是,“翻轉課堂”并不是在線看視頻,而是一種學習的方法,是讓學生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手段,老師不再是站在講臺上單純的傳道,負責講授知識,而是和學生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翻轉課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還需要老師和同學不斷地去探索,不斷地去完善翻轉教學的各個環節,找出適應我國教育發展和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摘要:一個國家的興亡歸根結底在于教育的成敗,大學所肩負的主要社會任務就是育人,為國家的未來發展和在國際各領域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培養合格人才。明確了大學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我們對于大學行政管理在大學建設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及其發揮的作用才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總結出目前大學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并為解決這些問題引發對大學行政管理新理念的思考。本文從探討大學的辦學理念入題,重點闡述大學行政管理體制的運行機制問題。
關鍵詞:辦學理念;行政管理體制;運行機制
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國高等教育界,幾乎沒有誰不知道上世紀早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之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真正吃透其精神的人也不在少數,但能夠將其精神貫穿于辦學實踐的人寥寥無幾。大學作為一個文化實體、學術組織、人類社會的知識生長集散地和最富有創造力的學術殿堂,其主要社會職能應當是文化傳授、專業教學、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一流的大學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標準,但是會有一些客觀的評價條件,它包括: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生源,一流的管理,先進的辦學理念,先進的體制機制。一流,就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目前中國的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還存在著不小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科研、學術、教學方面還未達到世界前列的水平。行政管理、教學、科研是支撐大學的“三大支柱”,而行政管理在大學管理體制中處于領導決策、組織協調、保障服務的地位,其保障與服務的核心和前沿應當是教學與科研。高效而科學的管理,其方方面面都應當一致地指向如何使大學的教學與科研水平趕超世界一流,使大學擁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學術氛圍,充滿人文關懷,享有充分的學術自由,真正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理性基石,能夠應對外部世界的種種挑戰。在這一點上,大家的認識沒有多大差別。如何使行政管理更好地為教學與學術研究服務,是大學行政管理必須抓住的關鍵問題。而要抓住這個關鍵問題,首先必須明確提出大學的辦學理念,然后在辦學理念的引導下,解決如何建立起大學行政管理體制的運行機制的問題。
一、大學辦學理念
大學辦學理念,是指辦學者對大學如何運作而形成的一種體現其辦學期望、目標追求、教育思想和信念的理性認識和宏觀認定。簡單地說,大學辦學理念,就是要對“竭盡全力,究竟想辦成一所什么樣子的大學”做出明確的回答。在這個問題上,不同大學的回答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不同的辦學特色。我們不妨統覽一下國內外幾所知名大學的辦學理念。斯坦福大學:實用教育。牛津、劍橋大學:追求學術性,培養有教養的人。耶魯大學:高等教育應當致力于智力文化的訓練而不是知識的獲得。哈佛大學:與真理為友。麻省理工學院:實用知識的教育價值觀,社會責任感,文理相通。上個世紀早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所謂大學者,非謂之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之論,其實也是一種辦學理念,體現了梅貽琦以“尊師重教”為本的辦學思想。綜上可見:大學作為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高層次教學科研機構,各有自身的文化背景、社會定位與時代特征,有各自不同的教育價值觀,但其共同的辦學理念應當是以人為本、服務社會,以及學術創新。明確了辦學理念,如何建立起大學行政管理體制的運行機制的問題就有了解決的思路。
二、大學行政管理體制的運行機制
大學行政管理體制的運行機制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按照學術、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及管理學原理對學術科研活動中的人、財、物、時間、信息進行計劃、組織、控制,在這些條件完善協調的基礎上,才能保證有利于學術科研活動的產出。在滿足以上基本條件的基礎上,要建立三項機制,即:約束機制、激勵機制與競爭機制。(1)約束機制:一是針對教師隊伍的約束機制,二是針對行政管理者隊伍的約束機制。針對教師隊伍的約束機制:①采用學術共同體的科學規范化控制,防止學術不端的行為發生。學術研究是專業性、深刻性、創新性很強的活動,只有相同或相近的同行才能對其作出確切的判斷。以學術為職業的大學教師,其相同或相關領域的學者處于同一個學術共同體中,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手段上有共同性,因此要遵循共同的游戲規則;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議通過運用其專業素養及共同規則就評議對象的學術水平及價值作出評價活動,其評價結果應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學術共同體有權處分、清除違反基本學術原則的人,以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②通過學術共同體控制,樹立民主化的學術組織管理制度,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這主要是針對學術共同體中有影響力的個人行為的控制,避免盲目的追隨附和,而要在學術討論中發揚科學、民主精神,學術品格人人平等,保證教師在自身學科領域內的自由,賦予大學教師以充分的思考、研究、發表、和傳授學術的自由權利,在真理面前自由討論、自由探索,使學術思維發散化、多元化。針對行政管理者隊伍的約束機制:主要是指學術領域去行政化,明確行政權責歸屬,約束行政權責范圍,實現學術自治。在當今的一些中國大學的學術領域里行政權力和行政管理模式濫用,即把大學作為完全的行政機構來管理,而忽視大學作為學術組織的特殊性。學術領域去行政化,要做到學校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不擔任各級學術委員會委員職務,實現行政管理與學術決策的相對分離,學術委員會獨立行使自己的功能,獨立組織學術活動,獨立做出學術決策,而讓行政機構執行。行政機構應當扮演學術服務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最終實現學術自治,賦予大學學術共同體內部學者成員自我管理的權利。(2)激勵機制:激勵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強化個人動機,引發和調動個體的科研熱情和積極性。有效地對大學教師及科研學術隊伍進行激勵需要堅持兩條原則:①促進成長原則,特別是對中青年力量,為他們提供一個有助于自身發展與提高的事業平臺與成長空間;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教師職業管理與職業生涯規劃,積極創造條件對教師進行在職培訓、自學進修和脫產輪訓以及出國深造等,努力為其提供學習機會;支持鼓勵其在教學、學術科研領域內不斷提高不斷進取。②公平的利益分配原則,包括合理的工資制度、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和健全的工作績效制度。(3)競爭機制:通過競聘上崗、職務聘任、專業技術職務階段確認以及績效浮動工資等引入人性化競爭機制。①競聘上崗:實行任期制,任期滿后必須通過競爭上崗方式產生任職人選;履行崗位職責,必須按規定完成額定工作,設立崗位津貼予以獎勵。②工作績效制度: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是大學的三項基本功能,也是大學教師的三項基本工作內容。教學績效、科研績效和服務績效應當構成大學教師的工作績效,教學績效通過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科研績效通過學術刊物等級、被引用率和科研經費進行評價;服務績效可通過所開設學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來進行評價。
本文對大學行政管理體制的幾點思考基本上還是粗線條的,在一些更具體的問題上有待進一步深入考察和探討。意在這里拋一塊“磚”,希望就這個問題能開展更廣泛的討論,以收引“玉”之效。
作者簡介:王魯男(1984-),男,碩士學位,西北大學組織部陜西省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干部。
摘 要 英語素養是大學行政管理干部基本素質之一,國際視野則是更高的要求。文章強調了英語素養和國際視野的重要性并簡述了培養方法和策略,為大學行政管理干部英語水平進一步提高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 大學行政管理干部 英語素養 國際視野
1 大學行政管理干部英語水平現狀
大學行政管理干部英語水平呈年齡越小水平越高的狀態分布,這也與他們的學歷相似,年輕人多半都擁有碩士學位,而且,他們歷經無數次英語考試錘煉,包括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碩士研究生英語統考,甚至還有人參加了雅思、托福等出國考試,英語水平相對較高;而老同志英語底子較弱,只是在職稱晉升,論文摘要寫作時才會用上英語。另外,無論年齡大小,大學行政管理干部英語口語水平,普遍較差,無法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
2 英語素養的培養
(1)培育英語學習情趣。情趣的培養是一個慢功夫,需要時間和耐心。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從一些小事做起。看英語經典電影(可帶有中文字幕),如:2012奧斯卡獲獎影片《藝術家》、2013奧斯卡獲獎影片《逃離德黑蘭》。聽英語歌曲,《一千英里》,如果不喜歡流行歌曲,也可嘗試鄉村音樂歌曲《故鄉的路帶我回家鄉》。剛開始可能不習慣,不接受甚至逆反。隨著時間的推移,英語的種子就開始在心中萌生,對英語的好感也日趨增加。也可收集英、美等英語國家的郵票和硬幣。五彩繽紛的郵票和千姿百態的硬幣肯定會喚醒求知的欲望,使你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情趣培養很重要,它會激發人們的學習興趣,使人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
(2)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英語是由語音、詞匯和語法三要素構成。準確的發音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標準的語音使你的英語更容易被人聽懂,溝通起來較容易,更讓人產生自信。因此,要養成大膽開口說英語的好習慣。克服英語學習中的羞怯心理,不要怕出錯,出洋相。可以從大聲朗讀做起,最大聲、最清晰、最快速朗讀訓練法,也可模仿英語電影配音,這樣,你的英語聽起來就非常悅耳而且出口成章。此外,標準的發音也決定著你的聽力水平。要多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的英語新聞和VOA、BBC節目,來訓練自己的聽力。在聽說領先的基礎上,擴大英語詞匯量,準備好單詞本,把單詞分門別類整理,強化記憶。要特別關注英語的習慣搭配、成語、諺語、俚語、委婉語,這對于培養英語思維益處多多。不同的風俗習慣、客觀生活環境、民族心理、觀察事物的角度和表達方式,促成了不同語言習語的形成。例如,漢語:游泳池人太多:下餃子。英語表達則是The swimming pool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游泳池里的人像沙丁魚般緊緊擠在一起。)若真的把“餃子”一詞翻譯出來,外國人則無法理解,啼笑皆非,因為他們的食譜中沒有餃子,也無從理解其文化含義。此外,在語法學習中,對固定句型、強調結構、虛擬語氣、倒裝句、動名詞、不定式要做到真正理解并吃透其含義,這樣才能得心應手,準確無誤。
(3)培養英語思維習慣,體會英語的獨特魅力。在廣告和公示語中學英語。例如:Once tasted, always loved(一旦品嘗,愛之終生),once與always 形成鮮明對照。又如:You and Northwest, business at its best(您與西北同行,生意最佳水平)。這是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的廣告。該廣告充分運用了語言韻律美,而且還給乘客一良好祝愿。又如:No problem too large, No business too small(沒有解決不了的大問題,沒有不做的小生意)。這是IBM的廣告,兩部分英語結構對仗,既充分表現了公司的實力,又反映了公司事無巨細的服務態度。又如,警示性公示語:No dumping. Only rain Down the drain. Report pollution 652-2020(請勿傾倒垃圾,排水溝只限排雨水,舉報污染致電652-2020)。在這條公示語中,rain和 drain相互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對陌生單詞drain的含義有了深刻理解。在業余時間,可培養用英語寫日記的習慣。也可定期寫英語博客。把最新的英語詞語和精彩的句子寫進去。如:business incubator(商業孵化器);peak time for saving lives(黃金救援期);Modern pop culture paints Einstein as a bushy-haired superthinker.(大眾文化把愛因斯坦描繪成一個頭發亂蓬蓬的超級思想家)等。練習職場英語100句。這樣日積月累,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語的思維也會被逐漸培養起來。
(4)在平日生活中,博覽群書,拓寬知識面,培養國際視野。注意積累國際資訊和英語背景知識,這對拓寬國際視野大有益處。例如:很多人不知道英國的法定假日:銀行假日(Bank Holiday)。誤以為是銀行自己的假日。的確,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銀行停止營業的日子,對于英國這樣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如果銀行停止營業,當然也意味著所有商業活動也都會停止,人們也就可以不用去上班,后來定為英國的法定假日,并走進了英國人的生活當中。又如:英國人沉默寡言的個性和低調的陳辭與美國人高調、張揚、夸張的性格特點形成強烈對比。英國人聊天的話題是天氣,美國人則熱衷于談論電視節目。若了解了這些知識,在與英美人士打交道時,一定會把握好分寸。作為高校的行政干部,在當今高等教育全球化、現代化的新形勢下,了解并學習西方高校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已是大勢所趨。所以,要培養自己的全球視角和戰略眼光。
3 學習英語的態度與3P精神
大學行政干部在英語學習中,除了積極的態度外,也需要一種精神。即3P精神。P1=persistence(堅持); P2=persverance(毅力); P3=patience(耐心)英語學習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步入這扇低門坎,長走廊的大宅門,需要有熬中藥的精神。即:艱苦卓絕,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不會對英語,特別是大部頭的閱讀作品,產生望而生畏,望洋興嘆之感。外語學習中,既要敏感又要勤奮。例:北外胡文仲教授在國外工作期間,發現國外商店的招牌把經營的產品和范圍放到突出的地位,而店名卻不引人注目。這就是鮮活的英語。于是,他利用一切機會收集店名上的英語,直至后來收集各種校園通知,邀請函,公共汽車票,展覽會入場券等,最后編成了《英語文體學》一書。所以,敏感和勤奮,再加上刻苦鉆研的精神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會把你帶向成功的彼岸。
4 結語
英語素養是大學行政管理干部綜合素質之一,是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和現代化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高校教職員工英語水平的程度決定著這所學校的整體水平。而英語素養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循序漸進。除了平日自身努力外,學校也可對大學行政干部分批次輪流進行英語培訓,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擴大他們的視野。從而打造一支專業過硬,英語素養好,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管理干部隊伍。
【摘要】新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育事業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給高校教育到來機遇的同時,也對大學的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的形勢下,我國大學的行政管理體制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高校的穩定快速發展,進行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以適應新形勢下高校管理新要求已刻不容緩。本文在分析了現目前我國大學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促進我國大學行政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行政管理,問題,改革措施
大學的行政管理是指在完成學校教學任務、科研任務等中心任務,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對學校的信息、時間以及人財物等各要素進行綜合管理。現目前,我國大學的行政管理還帶有科層制的特點,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我國高校行政管理的新任務與要求。因此,分析目前我國大學行政管理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措施進行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是目前高校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大學行政管理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行政管理人員素質普遍偏低
大學行政管理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是目前大學行政管理中最基本的問題。
1.領導對行政人員的素質不夠重視。學校領導對行政人員的素質問題的重視程度不高,片面理解了行政管理的內涵。部分領導甚至認為學校的行政工作人人都能勝任,這種狹隘的思想就導致了在行政人員的安排中,沒有全面考慮行政工作的性質以及行政人員的專業、品質、特長以及愛好等,無法使行政人員結合自己的專業與特長在崗位上發揮作用。
2.行政人員的管理素質較低。大學行政管理工作的重點就是效率以及質量,要求行政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素質。然而,在目前的大學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學校的行政管理隊伍中人員較為復雜,且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以至于行政人員的管理素質較低,導致大學行政管理的效率以及管理水平普遍較低,不能適應學校教育發展的要求。
(二)大學“輕行政管理”的思想普遍
長期以來,輕行政管理工作是大學普遍存在的偏見,從而使大學的行政管理工作處境尷尬。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大學行政管理的專職管理人員普遍存在學歷偏低,年齡結構偏大,行政管理水平較低的現象。大學中缺乏的行政人員的培訓,提供給行政人員進修的機會較少,導致大學行政專職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無法提高,管理方法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而教育質量。
2.近年來,隨著高效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學的工作主要傾向教育,加之大學分配制度的革新,導致了大學行政管理人員的待遇與教師的待遇有優很大的差距。薪資水平普遍偏低的現象,降低了行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熱情,影響到大學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3.學歷較高且年輕化的行政管理人員較為缺乏,大學中,多數年輕的且學歷較高的的人員不愿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多向教師的方向發展。而部分擁有較高學歷的行政管理人員多數都身兼數職,要同時兼顧科研、教學與行政管理,因此,對于行政管理投入的精力就非常少,從而影響了大學的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大學行政管理機關傾向嚴重,行政權力泛化
就目前大學的行政管理的機制而言,大學的行政管理機制還存在著過于龐大的問題,從而引起人員調配不及時,造成了嚴重的行政管理的人力資源浪費。同時,大學行政機關中行政權力泛化嚴重,擴張性強,常常跨越自身職能,過多介入學術領域,導致學術權力被縮減,行政管理的服務職能被削弱,弱化了學術科研人員的地位,官本位現象嚴重,形成了行政機關的階級傾向化,造成部分教師以及科研人員心理不平衡,嚴重阻礙大學的整體發展。
二、大學行政管理改革的措施分析
(一)加強大學行政人員的素質建設
行政人員是行政管理工作的主體,其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的行政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因此,大學要加強行政人員的素質建設。首先,要加強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等的培養,培養其事業心,加強其思想的建設。其次,行政管理人員自身要不斷更新行政管理的專業知識,使自己的管理素質更夠跟上教育以及社會的發展。最后,學校領導要重視行政人員的素質建設,提供他們進修的機會,引導他們掌握新的管理理念、技術與方法。且要注重行政人員的選拔,綜合考慮人員的專業特長以及工作性質,組建一支素質較高的行政管理工作隊伍。
(二)大學的行政管理機制的創新
1.建立大學行政管理的激勵機制。
這就要求高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行政人員的薪酬結構。并對行政管理工作表現優異的工作人員,要適時地激勵表揚,并給與一定的獎勵,激發行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激勵表揚過程中,要務求真實,以實際為依據,不搞特殊。
2. 建立大學行政管理的考評機制。
可以通過自評與互評的方式,進行行政管理工作的評價,建立公開透明的評價機制。評價的主題要內容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在管理工作期間的工作狀態與工作效率、工作質量等。評價時要結合多方評價,如同事評價、自身評價、領導的評價以及服務對象的評價等,并進行定量與定性的考評,以此提高大學的行政管理水平與工作效率。
(三)大學行政管理制度的創新
大學行政管理在整體的布局上,要強化其服務職能。高校可結合的自身情況,適當強化學術權力,兼顧業務與學術,使行政管理與學術之間相互借鑒與補充。此外,還要進行行政管理的改革,加強行政管理制度的創新。首先,要革新人事聘用制度,貫徹落實行政管理的崗位責任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并借鑒市場競爭機制,建立起公平、公開、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與崗位競爭機制。其次,還要革新行政管理人員的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時,要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淡化階級身份,按照工作質量與效率進行公平的分配。最后,還要建立有效的規章制度,確保各項行政管理工作有法規保障,做到有章可循,從而對行政管理人員的行為起到規范與約束的作用,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
摘要: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既有密切聯系,又有相對獨立性,是兩個相對獨立、相互依存又互相促進的教學體系。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構建實踐教學創新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是高校行政管理專業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同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實際情況,在探討高等教育教學中實踐教學的基本理論基礎上剖析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以問卷調查為基礎探討了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關鍵詞: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實踐教學體系
一、引言
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1]。近年來,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的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良性、快速發展的形勢,對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目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情況看,一般普遍比較注重在課堂進行學科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相對薄弱。雖然本科教學計劃對學生參加實習有明確的規定,但普遍存在實習內容針對性不強,實習單位不對口,督導不嚴格等現象。如果這種傳統的培養模式不徹底改變,行政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將很難適應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科研單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難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本文以同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為例,剖析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革策略。
二、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同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會計大作業、軍訓、教學實習(行政)、社會調查、專業實習(行政)、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在時間安排與銜接上,會計大作業與軍訓安排在第二學期暑假的實踐周階段,時間長度分別是1周、2周;教學實習(行政)、社會調查安排在第四學期的教學周階段,其中教學實習結合秘書學、公文寫作等課程進行實習,社會調查結合城市管理與實踐考察等調研活動進行,時間長度分別為4周、2周;專業實習(行政)安排在第六學期,有60小時的上機時間,結合電子政務、政府管理流程進行實踐性工作;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安排在第七學期的教學周階段,為畢業論文做準備,時間為兩周;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的教學實踐周,時間分別為16周、4周。為了全面了解同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情況,梳理出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計劃相互脫節的矛盾與問題,本次采用調研問卷的形式,由同濟大學實踐教學課題組、教務處聯合開展,對實踐教學情況進行調研。通過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實踐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學院已經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比如建設經濟與管理學院綜合實驗室,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等,這些因素在宏觀方面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起到了推動作用。學校作為管理層,是改善實踐教學效果的外因,關鍵是實踐教學的主體——教師和學生。由于“重學輕術”的思想,教育歷來重理論、輕實踐。有些教師還沒有產生對實踐教學重視的思想,依然認為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導致在實驗、實習過程中的責任心不夠。學生方面,雖然意識到實踐教學對提高就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落實到實際中,仍不清楚各項實習階段的目的和內容;還有學生抱有功利態度,只重視與成績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認為實踐教學對綜合成績影響不大,未能正確對待實踐教學。
2.實踐教學學時比重有待增加,考核標準有待提高。科學化調研數據顯示,學生對本專業實踐教學次數及所占課時評價為“過少”、“過短”的居多。其中,選擇“次數偏少”的占45.5%;選擇“次數過少”的占4.5%。對于本專業實踐教學所占課時的評價,選擇時間偏短的占50%。通過對學生的調研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反映實踐教學課時太短,實習機會太少等,不能充分滿足真正實踐的需要,這些問題表明現行的實踐教學課時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預期。現實中,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學時占總學時的比重確實比較低,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占總學時的比重更低。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對于參觀相關單位并聽講座、實驗操作競賽及挑戰杯等比賽、有針對性的社會調查研究等實踐教學方式的認可程度較高。社會調查研究、部門參觀、課內模擬實驗、創新設計賽事應該有選擇性地納入實踐教學范疇。在實踐教學考核方面,學生對考核標準不太滿意,認為現有實踐教學考核往往只對結果進行考核,例如對調研報告、實習日記等進行考核,考核缺乏可信度。因此要制定規范的實踐教學考核標準,廢除單一的考核標準以提高實踐教學考核的科學性。
3.實踐教學基地質量有待提高。目前行政管理系校外實習基地在數量方面仍不能滿足學生專業實習的要求。調研數據顯示,僅31.8%的行管班學生由學院安排校外實習單位。所安排的校外實習單位性質是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可見,行政管理專業的校外教學基地容納學生數量有限,而且性質較為單一。在實習質量方面,集體參觀作為一種認識實習,往往由于人數眾多存在走馬觀花的現象,并不能對學生的認知實踐能力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而分散實習在管理和監控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往往在實習期間缺乏老師指導,導致學生不能明晰實習目的。我系有不少校外實習基地,關鍵是怎么樣更好地使學生在基地真正有動手實踐的機會,能夠鍛煉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4.實踐教學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現行教師考核制度在科研工作量、理論課時量等方面對教師的考核所占的比重較大,對實踐教學方面的考察較少。學院對于從事實踐教學工作的教師更傾向于口頭鼓勵,而沒有實質性的激勵。以科研和業績等作為考察對象的教師考核機制,沒有為實踐教學成績考核安排一席之地,或者只重視一些量的方面,比如課時、作業量等,而忽視了對實踐教學效果的考察,從而導致教師在科研壓力等工作繁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對實習、實驗教學安于現狀,不進行探索。
三、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應該是一個全面、系統、復雜的過程,要從轉變教育觀念、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創造實踐教學條件、強化實踐教學管理、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等多方面下手,不可偏廢。
1.完善實踐教學計劃,豐富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廣泛征求各專業領域專家的意見,根據社會實踐的需要制定、修改實踐教學大綱,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質上的結合。而且在實踐教學計劃中,學校明確規定了實踐教學各環節的最低學分要求,制定了嚴格的變動審批流程,規定學院不得隨意變動實踐教學環節安排時間,以確保實踐教學時間。根據實踐教學模式的三種類型——感知體察型、適應經驗型、分析研究型來豐富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學院可安排學生去行政部門參觀、考察來了解行政管理概貌,還可以安排以擴充知識面為目的的系列講座,促進交流;適應經驗型實踐教學強調職業導向,以積累工作經驗為目的,主要包括實習、掛職等;分析研究型實踐教學是國外行政管理專業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學、政策分析實踐、學習研究小組、專題研討會等。
2.統籌規劃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創造實踐條件。①建立綜合實驗中心,創新實驗教學體系。針對學校實驗室現狀,重新整合資源,優化配置,與經濟類專業共同規劃經濟管理學院綜合實驗中心,將有限的設備、經費、實驗室面積和實驗技術人員進行優化組合,并進行科學化管理,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時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要求實驗技術人員既可以掌握先進的實驗手段和方法,又具備學科知識。借鑒其他高校的實驗教學經驗,本校行政管理專業可創建包括基礎實驗、專業實驗與研究創新型實驗的實驗教學體系。基礎平臺實驗是全校統一開設的信息實驗課程,用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電子信息處理能力;專業綜合型實驗著重培養學生的公共事務處理能力、涉外事務處理能力、行政領導、決策和人事管理能力;研究創新型實驗著重培養學生的調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可選擇某個具有實際意義的主題,設計調查問卷,開展實際調研,并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得出分析結論,該實驗可與大學生創新競賽或學生畢業設計聯系起來,這樣學生還可獲得專業老師的指導。②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條件。在堅持共贏原則下,利用高校師資力量,為基地單位員工提供計算機應用能力培訓;利用高校智力資源優勢,為實習基地提供人才、技術、信息咨詢等服務,或者可以與基地聯合做課題。同時可依靠社會上公有或私有培訓部門,參與制定專業技能標準,由他們提供實訓基地,接受學生實訓。
3.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指導水平。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應該具有行政管理學科知識結構,較為嫻熟地掌握現代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善于組織和思考問題。因此,學校必須采取措施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要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每年有一定的時間承擔實踐教學工作,參與實驗室建設,并通過各種培訓抓好“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工作。學校可以聘請一些既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一定的理論素養的合作單位的領導和業務骨干,作為教學改革與實踐顧問,并向他們頒發聘書。聘請的這些顧問不僅成為學校與實習基地單位的聯系人,也是實習工作的組織管理者和指導者。還可以鼓勵教師去公共事業管理部門掛職鍛煉,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服務標準,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4.完善實踐教學制度建設,確保有綱可舉。加強實踐教學管理的制度建設是學校強化和規范實踐教學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實踐教學涉及面廣、具有多重目標、過程紛繁復雜,其管理工作難度較理論教學大得多[2],學校應完善實踐教學制度建設,制定實踐教學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和管理辦法,以確保實踐教學工作有綱可舉。實踐教學的激勵機制應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著手建立,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調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對實踐教學質量優秀的教師給予獎勵,另一方面,通過設立課外實踐學分,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學校應根據學分制實施管理辦法,對認知實踐、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等各種實踐教學環節制定明確的教學要求和考核辦法,采用實踐教學中期檢查督促和成績考核辦法的方式促使實踐教學達到應有效果。而且,對學生社會調查、社會科普宣傳活動、課外科研活動等課外實踐方面,可根據工作量大小和質量的高低給予相應的學分,從而在制度上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保障。
本文作者:馮靜穎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任職資格與“知能愿”模型的適用性
1.任職資格。任職資格概念起源于對勝任特征的研究。自McClelland[2]1973年首次提出“勝任力”概念后,西方諸多學者如Guglielmino[3]、Boyatzis[4]和Spencer&Spencer[5],國內學者王重鳴[6]和王壘[7]等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研究。這些研究盡管各有側重,但對任職資格概念的認識基本一致,即:任職資格是某特定崗位任職者所需具備的各種資質的綜合,這種資質既包括所學專業、學歷水平及工作經歷等剛性指標,也包括可遷移的軟性技能和心智能力。如創造高績效所需具備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健康的心智模式以及態度和動機等。任職資格體系,則是指包括任職資格標準、任職資格認證及相關配套制度等在內的系列制度的綜合。
2.“知能愿”模型。盡管不同理論、不同組織對任職資格構成要素的界定存在差異,但從以下三個任職資格的代表性描述模型可見其內涵頗為接近。英國國家任職資格體系建立時間較早,它從知識、技能、態度和其他要素(簡稱KSAO,即“知能愿”模型)四個視角來構建任職資格標準。其中,K(Knowledge)是指執行某項工作任務需要的專業知識及崗位知識等;S(Skill)是指為完成工作所必需運用的某種工具或設備的操作技能、工作技巧和經驗;A(Ability)指能力和素質,如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O(Others)是指有效完成某一工作需要的其他個性特質,如工作態度及其他特殊要求。McClelland最先提出了勝任特征的“冰山模型”,該模型把員工的勝任特征分為顯性的知識和技能、隱性的社會角色和特質動機兩大維度。全球最大電信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國電子行業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借鑒性地創建了包括資格標準(包含必備知識、專業經驗、專業技能和專業成果四個子維度)和行為標準(包含行為模塊、行為要項和行為標準三個子維度)兩大標準的任職資格體系,樹立了一個成功運用任職資格體系實現過程管理和績效管理的實踐標桿。
3.“知能愿”模型的適用性。高校行政部門承擔著制定學校管理制度、服務教學一線、維護學校正常運行等重要職責,工作復雜程度較高、靈活性較強、涉及面廣,并且事無巨細。高績效的任職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崗位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更需要重點考察其可遷移的通用技能和態度。這是因為:第一,顯性技能容易培訓和習得,而具有潛質特征的軟技能則不易在短期內生成、習得和提高。軟技能不僅將影響顯性技能的習得效果和個體績效,在行政人員面臨崗位變動和新技能挑戰面前,“軟技能”表現突出的員工能更快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挑戰。第二,工作績效包含任務績效和周邊績效①,總績效的達成與“軟技能”及“動機”顯著相關[8],前者決定了績效的質量和水平,后者決定了個體為實現目標而愿意付出努力的強度、方向和堅持性[9]。第三,態度和動機是介于需要與行為之間的心理中介。心理學家米勒的力場分析理論指出,個體的行為向量取決于個體的心理因素和個體所處的外部環境;管理心理學家維克多?弗洛姆也指出,個體動機行為的強度,取決于人們對行為目標價值的評價(效價)和對實現行為目標可能性概率大小的估計(期望值),即:激勵力量等于效價和期望值的乘積。只有當某個目標對個體來說效價和期望值都很高時,個體被激勵的水平才會很高,才越有可能出現持續的優秀績效[10]。盡管期望理論同時強調內外部因素對個體的激勵作用,但從行政管理崗位上的知識型員工而言,態度也是一種生產力,只有那些具備工作能力、動機純正、態度端正的員工才能帶來組織所期望的績效,并且這種意愿越強烈,員工的敬業度也越高。知識型員工若處于“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其績效不可能很優秀。而對于那些有能力卻不愿意做事的員工,組織需要去挖掘其背后的原因,這種“挖掘”既需要耐心細致的個性化關懷,更需要制度的引導。把“態度和動機”納入任職資格標準,正是對員工進行制度化引導的一種表現和途徑。第四,將軟技能和態度納入任職資格標準,體現了定性和定量指標的結合,通過多要素多層面的評價方式,避免單一評價方法所固有的僵化和刻板,增強評價的靈活性和彈性,有利于防范用人的風險,也使得主管部門在評價過程中掌握一定的主動性和話語權。第五,把“態度/動機”納入高校管理者的任職資格,是對傳統管理制度重專項能力、輕職業操守規制這一頑疾的一種修正,是將《教育規劃綱要》和《規范》有關精神落實在高校日常管理的具體體現。“知能愿”模型很好地契合了高校對這一大職業人群的任職資格要求。基于此,筆者提出“知能愿”模型在建立高校行政管理崗位任職資格體系中的應用。
“知能愿”模型在高校行政崗位任職資格體系中的應用
任職資格標準的建立應遵從以崗位管理為基礎、以任職資格為核心、以支撐組織核心功能為根本出發點的基本原則。標準確立及體系建立過程,自始至終需要三類人員的通力合作:一是高校有經驗的管理者;二是關鍵行政崗位上的任職人員代表;三是需要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對整體工作予以框架設計和規范操作指導。同時,這是一項分步推進的工作,從指標定義、行為分級,到最后各崗位任職標準的確立,都需要階段性地征詢主管領導及崗位任職人員的意見,確保維度定義和行為分級既體現學校對任職人員的期望又不脫離實際情況。建立任職資格體系主要包括:一是崗位管理;二是確立任職資格要素和指標;三是定義指標和行為分級;四是確定各崗位的任職資格標準;五是任職人員的資格認證。
第一,崗位管理。崗位管理是根據工作性質和特點,按分層分類原則將崗位劃分為不同的崗位系列。按照人事部《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規定,高校所有崗位分別納入管理系列、專業技術系列和工勤技能系列,不同崗位系列內設立不同的崗位等級。目前,這一工作各高校已基本完成,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院校將進入第二輪大規模的崗位聘任工作。
第二,任職資格要素和指標的確立。如果說,第一輪聘崗主要考慮穩定為主、全員納入,那么在第二輪聘崗之前,有必要在原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梳理各崗位的任職資格標準。再次聘崗時,對于滿足新任職標準的,可以續聘;對于不滿足的,可考慮其他更適合的崗位。這一工作有助于盤活人力資源,有助于逐步提高員工的職業化水平。一般地,高校行政崗位主要分為兩類:處級及以上的管理崗位,處級以下以從事日常行政事務為主、具專業行政性質的崗位。這兩類崗位設置目的與工作職責不同,任職資格也應隨之不同。在確定任職資格要素時,既要分層分類考慮,又要整體統籌、兼顧縱向和橫向崗位任職資格之間的平衡和協調。按照“知能愿”模型,任職資格的基本要素為知識、技能和態度。知識,一般可以以最高學歷、所學專業或工作經歷的折算來代表,以便于操作和管理;技能,可分為剛性指標和軟性指標;態度,可使用責任感、忠誠度等通用指標,也可選擇反映本校文化理念的關鍵指標,如可以將文化自覺、制度自律、敬業度等作為“態度”這一要素的下屬指標。
第三,定義指標和行為分級。任職資格要素和指標確定后,需要對這些指標進行定義并對反映指標的行為和資質進行分級。相對而言,剛性指標的分級比較容易。軟指標的定義和分級相對困難,這可能也正是歷來的管理制度缺乏軟指標設計的主要原因所在。即便如此,隨著管理方法日趨豐富、管理手段日趨科學,將對軟指標的考察落實在任職資格和績效管理制度仍然有可作為之處。管理者可以通過觀察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來的行為來推斷員工在軟性指標方面的水平。
第四,確定各崗位任職資格標準。操作化定義和分級完成后,應為各崗位制定具體的任職資格標準。如人事處薪酬主管的任職資格條件,“知識”必須是二級(假定:一級為相關專業大專學歷,二級為相關專業本科學歷,三級為相關專業碩士及以上學歷。下同),“工作經驗”必須是三級[一級為相關工作經驗2年及以下,二級為相關工作經驗2-5年(含),三級為相關工作經驗5-8年(含),四級為相關工作經驗在8年及以上],軟性技能要求具備溝通能力三級、協調能力三級,態度指標要求敬業度三級等。為各崗位確定任職資格標準及行為等級時,應嚴格遵循崗位對任職者的客觀要求,避免受現任人員的影響。
第五,任職人員的資格認證。任職資格認證,是任職者和任職資格標準的接洽點。一般地,任職資格認證流程設計過程包含以下環節:第一步,組建任職資格認證小組。認證小組的成員應由各專業資深人士或專業人員組成,并且必須保證小組成員對任職資格工作有充分的認識。第二步,提交認證申請。在規定的時間內,相關人員可根據認證申請條件填寫認證申請表并遞交申請。第三步,對照任職資格標準,資格認定委員會需要綜合運用測評、業績檢查及360度評價等手段對申請人進行綜合評定,部門主管給出初步審核意見,并交人事處復核。第四步,認證小組將評定意見反饋給申請者個人和部門主管,對有異議的項目雙方可進行確認協商。在取得一致意見后,認證小組可以將相關工作向校工作委員會匯報。第五步,認證結果反饋。校工作委員會討論通過后,人事處根據審批意見將任職結果在部門范圍內進行公示,公示期間申請人對任職資格結果有異議的,可向人事處反饋或投訴。第六步,人事處同時還需要將評審意見反饋給部門,由部門與申請人溝通反饋結果。第七步,由人事處將任職資格認證結果統一輸入人事處員工信息管理系統,并存入員工個人檔案。
認證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一般來說,任職資格標準應符合約80%現任人員的總體情況而設置。第二,任職資格認證需隨著學校戰略定位的調整,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管理崗位業務要求的變動,在維護管理連貫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做好調整工作。第三,按照任職資格動態管理原則,學校應定期開展認證更新工作。以上三項工作環環緊扣,每一環節又自成系統,共同構建起高校行政管理崗位科學嚴密的任職資格體系。
任職資格制度的應用
任職資格標準及認證工作的完成,將為高校創建系統配套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奠定基礎。簡要地說,任職資格體系可以為理順合理的報酬待遇提供參照。結合崗位職責,對于職責重大且任職資格要求高的崗位,自然賦予較高的崗位價值。在招聘錄用時,學校可以根據任職資格條件設計招錄考察指標,從而提高招錄工作效率,提高招錄工作質量。這一方法對人員任用和提拔重用也同樣適合。設計高校行政管理人員技能開發培訓項目時,可以根據任職資格的相關要求有針對性地展開。此外,高校即將進行的績效管理制度變革,同樣可以并且必須與任職資格相結合,從履職情況、執政能力、工作態度及服務質量等方面設計關鍵績效指標(KPI),引導員工的態度和行為向學校期望的方向努力。因此,任職資格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此外,高校可以以建立任職資格體系為契機,從內在動機角度去激發行政管理人員全方位反省自己的履職水平和工作質量,自發找差距,自愿提能力,促進高校順利實現從結果管理向過程管理的轉變。不難看出,這一工作也正是逐步實現《教育規劃綱要》所提出的“要提升員工崗位勝任能力和職業化水平”的工作抓手,是高校真正實現人-崗匹配、提高人力資源使用效率的必由之路。組織性質不同、崗位類別不同,決定了任職資格的不同,只有適合高校自身要求的任職資格標準才能有利于高校的發展。因此,高校行政應該立足于高教工作特點、辦學特色和組織使命,因地制宜,開發既體現高校要求又切合學校實際的任職資格標準及便于操作的認證程序。需要強調的是,學校的發展戰略、辦學理念及培養方案,應先于任職資格標準,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支撐發展戰略、能夠承載高校核心功能和落實發展規劃的指標體系。指標不在多,關鍵在于是否如實體現了崗位對任職者的客觀要求。
一、學習組織理論內涵和特點
學習型組織理論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佛睿斯特教授在系統動力學原理基礎上提出,由他的學生彼得?圣吉博士完善。199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中提出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即:建立共同愿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的五項要素。《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提出:“今天,一個人如想在美國生活得好,僅有工作技能是不夠的,還須不斷學習,以成為更好的家長、鄰居、公民和朋友。學習不僅是為了謀生,而且是為了創造生活”。彼得?圣吉認為: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1]學習型組織的特點在于組織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建立的愿景;強調組織成員的合作學習和組織智力的開發;上下級的溝通,組織成員邊工作邊學習,形成整體互動思考、協調合作的群體。學習型組織理論在構建學習型大學中和在大學行政管理隊伍培養和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它旨在改變傳統組織的管理模式,將管理理念中的管理改為激勵,挖掘和開發人的潛能,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組織競爭力的一種管理和發展的組織運行模式,以使大學核心競爭力得以提升。
二、我國大學行政管理隊伍的現狀
大學行政組織是大學發揮教育和科研作用,提高辦學效益,實現學校發展目標而建立的組織機構。隨著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大學規模的逐步擴大,2010年與2000年相比大學在校生規模擴大了五倍,這使得大學變成了一個人員積聚、資金龐大、復雜的巨型組織機構。大學內部組織結構的復雜化給大學的組織管理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同時大學行政管理隊伍與精英教育時代相比也存在的問題。
1.大學行政管理內涵、特點
大學的行政管理是大學為了實現教育的目標,依照一定的規章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發揮管理和行政職能,帶領和引導師生員工,有效地完成學校工作任務,實現預定目標的組織活動。它是一個學校辦學效率的總要標志,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學校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標準。2009年我國有2305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分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兩大類。大學行政組織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一般的行政組織機構設有20個左右的部處。行政管理部門分為:黨政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學生處、紀委、監察審計處、工會、團委;人事處、教務處、科學技術處、計劃財務處、學科發展規劃處、離退休處、招生與就業處、基建處、保衛處、總務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研究生學院、房地產管理處、國有資產管理處等,重點大學的行政組織機構會有所增加。大學行政管理組織與學術組織相比有自身的特點。(1)行政管理工作的繁雜性。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大學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了教學、科研、人事、組織、宣傳、基建、后勤、財政、學生管理等。日常工作較為繁瑣復雜,工作量較大。(2)行政管理工作的單一性和專業性。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復性和規律性,工作內容較為單一,工作流程程序化。同時,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專業性較強的管理工作,這些部門在完成組織、協調等職能外,還要承擔對各項工作的評價和認定等工作,如,教學質量監控,科技成果的評價,科研材料的選擇等,這使得對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專業化。(3)行政管理工作的突發性。行政管理工作的突發性工作較多,涉及行政管理工作中各種政策的制定等,增加行政管理人員工作強度和壓力。
2.大學行政管理隊伍現狀
(1)大學行政管理隊伍龐大,管理機制不健全。我國大學行政管理人員2009年與2000年擴招時相比人員有了較大的增加,是2000年時的0.59倍,十年來增加了10萬多人,占教職工總數的15%。行政管理隊伍的迅速增加,管理機構膨脹,相應的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滯后于人員的增加。行政管理越來越細分,職責細化到個人,管理變成了為管理而管理,部門間缺乏密切配合。行政管理人員在部門利益和學校整體利益間的取舍上更注重部門利益,造成辦事效率低下。同時,用人機制、考評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2)專業化程度不高,業務素質有待提高。與專任教師相比我國高校管理人員專業性不強,從學歷層次看博士學歷在行政管理人員中占少數,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員為本科和碩士學歷。表2反映一所地方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員學歷狀況,博士學歷占行政管理人員的4%,碩士學歷占行政管理人員的24%,本科學歷占行政管理人員的82%。高級職稱占行政管理人員39%,中級職稱占行政管理人員53%。在專業知識結構上,由于行政管理人員來源于不同的崗位,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真正具有教育學和管理學專業的人員較少,這使得行政管理人員對高校管理規律的掌握和專業水平的提高上有較大差距。由于行政事務性工作繁忙,許多行政管理人員沒有足夠的精力潛心鉆研行政管理的規律和行政管理的業務,不少人是憑自身積累的經驗進行行政管理的,管理層的整體文化素質有待提高。同時,專業的學術性和管理的科學性混合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并存,削弱行政管理的規范性。
(3)大學行政管理人員開拓創新意識不足。在大學的行政組織管理中,長期以來的“官本位”思想,形成在管理方法上的行政命令,管理手段上的強制,現代的管理思想如人本管理、校本管理、管理創新等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體現較少,在管理和服務上缺乏民主意識,更缺少協作精神。一些行政管理人員日復一日地重復既定的思維模式的工作程式,學習和創新意識不足,在工作中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工作效率低,缺少主動、創新、進取精神。
三、大學行政管理隊伍建設路徑
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成為人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強調人和組織的發展需要持續的學習,不斷更新已有的知識,激發人的活力,挖掘人的潛在能力,保持組織的創新活力,提升組織的應變能力。行政管理人員的能力要素主要有:知識基礎、組織協調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新時期行政管理工作中顯得尤其重要,因此運用學習型組織理論,針對行政管理人員中存在的問題,在組織和文化等方面建立一個大學行政管理人員工作及發展環境。
1.在組織結構上:強化制度環境,完善管理機制
學習型組織的組織結構是扁平的,有利于上下級的溝通,增強組織間的互相理解、互相學習、整體互動思考、協調合作。因此,大學的行政管理組織改革逐步向扁平化的組織結構發展,使大學的行政管理組織成為更具有學習能力的組織。組織的制度環境建設對大學行政管理隊伍建設是非常重要。大學的行政機構依據科學的管理設置,權限的劃分明確、職責分工的明晰,減少管理的層級,實現管理效率的最大化。行政管理的制度建設在于做好職員職級體系的設計,合理地設置崗位,變行政管理人員的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實施行政管理干部的任期制、崗位交流與輪換制。學習型理論強調組織學習的激勵,圍繞行政管理的目標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一是避免政出多門,相互抵觸;二是激發行政管理人員的進取心。建立科學的富有競爭力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定期考評和評估崗位的績效,以激勵和支持行政管理人員的職業發展與進步。
2.在組織文化上:構建學習共享與互動的組織文化氛圍
學習型組織理論強調持續學習的組織文化,提供管理人員成長的動力。個體的學習是組織學習的前提。從個體上看,行政管理人員在自身發展的愿景激勵下,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從組織層次上看,行政管理隊伍通過組織共同愿景的塑造,改善心智模式,通過學習提高管理人員自身的文化素養。因此,建立有效的互動學習進修機制,培育以人為本、知識共享組織文化氛圍,組織跨地域、跨學科的學習與交流,提升行政管理人員知識吸收和獲取能力,促進行政管理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3.在管理上:提升行政管理的專業化水平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大學的功能日益多樣化,學校內部的學術、行政事務日益繁重,大學的組織結構日益龐大,使得傳統的大學行政管理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形勢。現代的行政管理要求高水平、高效率、科學化與民主化,這要求行政管理的專業化。因此,在管理上建立優化、精簡的行政管理專業隊伍;建立適應大學行政管理隊伍特點的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注重行政管理人員的知識更新和能力的培養,建立完善的符合行政管理隊伍專業要求的職業培訓體系,使行政管理人員掌握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管理科學等多學科復合型知識,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員專業素質,規范行政管理人員的管理行為,從而達到行政管理隊伍的專業化,提升行政管理的專業化水平。
一、大學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直以來,我國大學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些問題,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些問題越來越嚴重,例如行政機構設置不合理,導致機構冗雜、效率低下;行政人員服務意識不夠、素質低下,導致人們對高校行政機構存在一些不滿跟誤解;行政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等等。這些都使得高校行政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效率低下,阻礙各項工作的進展。隨著教育事業越來越得到重視,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和改革,這些問題都必須及時得到重視和解決。
大學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大學行政管理的首要問題是機構設置問題。大學行政機構跟其他行政機構一樣,守著一套舊有的固定模式,如黨委辦公室、紀檢部、宣傳部、公會等,由黨委領導主要從思想上進行管理。仔細研究,會發現其與教學的關系較小。這些結構的設置需要相應的人員填充,因此就導致行政人員冗雜,甚至出現比學校老師的數量都多的現象,帶來學校行政資源成本較高的問題。其次表現在管理系統不合理。由于行政管理中機構設置不合理,導致管理設置的不合理,管理系統的范圍太廣,包攬任務寬泛,往往導致隨意性、崗位職責不明確,這樣導致的問題就是學生要辦一件事往往需要跑好幾個地方還未必得不到有效回應,辦事效率低下。再次表現在行政人員的問題,這是主要問題。
一般來說,學校的行政人員可以稱為輔導員,所謂輔導之意,理論上就是為教師教學提供輔助作用,服務于教師和學生。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輔導員相當于領導,服務意識低下;在他們中間存在嚴重的官僚作風,也就是指脫離群眾和實際的不負責任之風,比如學術權利低于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縮小而行政權力泛化,具體表現就是教師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或者沒有有效采納,教師還不如輔導員,官僚主義衍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行政人員覺得自己權力很大,嚴重影響了學校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工作效率不高,成員比較散漫,工作消極,不能快速有效地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很大原因是缺乏一個有效的獎懲機制或者說激勵機制,如此下去,可能會影響學校的社會形象;第二是打著以人為本的口號卻很難真正落到實處。高校行政管理的宗旨應該是為教育服務、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但如果過于散漫沒有服務意識,那么就盡不到自己的職責,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三是權力過于集中。學校行政管理部分雖然機構眾多且人員也不少,但真正掌握實權的卻只有幾個或某個領導,如此一來,就容易出現權力過于集中的弊端,導致工作時效性問題,而且容易滋生校園腐敗,應該引起注意。引起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管理體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比較落后。傳統的、原有的教育行政機構跟它所在的院校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領導跟服從的關系,所謂管理就是這個意思,行政管理管的就是學校。這樣一來就容易形成行政人員的官僚之風。而且機構繁雜,人員相應也就增多,形成阻礙創新的局面。二是考核人員的方式陳舊不合理。舊有的考核方式獎懲機制跟鼓勵機制都欠缺,難以調動人員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新功能,傳統的考核標準,通常是四方面“德、能、勤、紀”,過于粗放,不細致跟明確。
二、行政管理如何創新
一是行政人員素質必須得到提高。因為一切工作的主體跟完成者都是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負責一切計劃跟工作的實施。行政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辦事效率跟辦事水平的高低。新形勢下,行政人員應該更新觀念,強化能力,不斷創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專業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創新素質、服務意識、辦事效率,等等,服務人員應該有服務意識,當學生或者教師有需求時,應該及時處理,禁止推脫或者為難,努力使得學校的行政管理朝著科學有效的方向發展。二是堅持以學生和教職工為本,為他們服務。新形勢下倡導一切以人為本,具體到高校行政管理部門,則是一切以學生和教職工的需求為本,為他們服務。只有有了這個意識,才能有效遏制他們的官僚之風,認識到自己的崗位職責。同時,要改革人事招聘制度,抵制走后門現象,實行公平競爭,能者勝任。在上崗后做好培訓工作,對自身工作及職責有一個清楚明晰的認識,源頭就做好工作,讓他們清楚地認識行政管理人員的定位;還要完善并明確獎懲機制,這樣一來,就能有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防止惰性思想和行為的產生。綜上,大學行政管理是一項細致且具體的工作,它存在的問題不少,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如何有效改革需要我們不斷發現、思考和探討。
作者:吳鄭雅 單位: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隨著遠程技術手段的發展以及第三代遠程教育手段的不斷成熟,使得更多豐富優秀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教育的功效,也使得教育的模式變得多樣化、生動化和形象化。當今的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了滿足社會對復合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遠程教育;行政管理;職業能力;培養
隨著“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的到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學校教育對于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新的高要求。而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遠程教育必須要在滿足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然而現階段我國的遠程教育,對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存在著問題與不足。探索出一種在遠程教育環境下,使學生進行有效、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已經成了當前網絡教育的重要任務。本文主要研究當前行政管理專業遠程教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不足之處,并尋找出解決的有效方法,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地方經濟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
1行政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內涵分析
“職業能力”其實就是指人們從事某項特定的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工作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根據對用人單位、行政管理培養單位以及畢業生的調研,結合行政管理專業自身的學科性質和社會需求,可以得出:行政管理專業學生應該擁有良好政治素養、現代公共行政理念和合理知識結構體系,并在此基礎上要具備良好的職業能力。即:計劃組織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文案寫作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調研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職業能力。
2遠程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專業核心素養的訓練
雖然遠程教育有“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的特點,學生能夠通過感知、歸類、收集等過程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工和整合,但是就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而言,理論課比重大,實踐操作訓練缺乏,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能力教育。學生缺乏了專業核心素養的訓練,職業能力不足。學生的專業能力不夠突出,削弱了學生自身的競爭力。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應并重,二者要平衡發展。在給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的專業技能訓練。適當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增強他們自身的競爭力,幫助他們實現良好的職業發展。
2.2實踐技能訓練流于表面
遠程教育主要是依靠電視、互聯網等傳播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可以透過電視廣播、互聯網、輔導專線和科研等多種渠道互助學習。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大缺點是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技能培訓平臺和基地。一方面是受遠程教育自身特點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年齡、所處環境不同,很難集中培訓。所以,在遠程教育中,對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僅僅流于表面,沒有作進一步的培養。導致學生的職業能力不足。
3提高遠程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策略
3.1計劃組織能力培養
無論是在政府、企事業單位還是社會團體中,行政管理工作者都需要有良好的計劃組織能力。計劃組織能力其實就是將未來一段時間的活動內容、途徑等做好詳細的計劃,并對實行需要的人、財、力進行合理的分配。在遠程教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針對某個案例進行分析,例如“貧困縣的擺譜癥,高調消費的公共行政現象”,讓學生從行政環境的原理分析。還可以借助沙盤推演和分組演練的方式使學生逐步領悟。增強他們計劃組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提升。
3.2文案寫作能力培養
文案寫作能力是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能力。在遠程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多寫、多總結。如社會熱點的總結、案例分析、教訓、總結等都可以寫。指導學生熟悉公文寫作形式,對報告、宣傳稿等都能信手拈來,熟練寫作。學生的文案寫作能力培養沒有捷徑,需要教師引導,通過公文寫作等相關的課程,給學生創造寫作機會,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學生自身多努力,多寫多練,才能熟能生巧,提高自身的文案寫作能力。
3.3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
隨著科技的發展,熟練辦公自動化軟硬件成為了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基本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學習基本的網絡溝通、網頁設計和網站維護等能力。扎實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的技能訓練,讓學生熟悉辦公自動化的軟硬件。可以舉行小型的計算機應用比賽,讓學生重視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并且在實踐中真正完成自身能力的提高。把學生培養成為具備良好計算機應用能力的人才,適應社會的發展。
3.4依法行政能力培養
在法治社會下,學生的法律意識相當重要。依法行政能力也成為了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行政管理人員必不可少會接觸到員工勞動保障,工傷處理等。沒有一定的勞動保障法、工傷賠償法知識是不行的。學校可以開設法理學、憲法、行政法、經濟法、民法等基本法律課程,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等形式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運用能力。可以例舉一些企業的規章制度,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強化學生依法行政的能力。
3.5財務管理能力培養
雖然很多企業用人單位都有專門的財務管理部門,但是作為行政管理人員,財務管理能力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學校可以針對財務管理涉及到的知識,開設相關的課程。利用網絡課件、雙向音頻等教學系統培養學生部門預算、資金利潤率、投資收益分析等能力。可以模擬政府公共財政管理的過程,強化學生的財務管理能力。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自身財務實行有效的分配和管理,一點一滴積累相關方面的知識,提高自我的財務管理能力。
3.6調研分析能力培養
針對學生的調研分析能力,在遠程教育中,要讓學生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可以加強學生高等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對數據統計、調查研究方法、統計軟件運用上有深入的理解,并能熟悉掌握這些方法和技能。可以多布置調研分析的作業,加強訓練。如針對“地方行政人員職業能力情況”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并分析總結,撰寫報告。在調查研究中學生的調研分析能力會逐步得到提高。
3.7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員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能力。在教育過程中,應培養學生都在原有的知識、信息和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組合,使之具備新的功能和效用。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管理模式的創新。例如針對地方政府現有的管理模式,讓學生嘗試創新。當然不能一味地追求創新,而是應該審慎看待創新,不唯上,不唯書,追求“唯實”。讓創新真正受益于企事業單位活動中。
4結語
遠程教育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利用遠程教育的技術,多媒體教學軟件、計算機輔助學習課件等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希望通過本文的探索與研究,能夠為遠程教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提出更完善的方法和途徑。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行政管理應用人才。